宗統編年/卷之二十四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四

  臨濟第十三世祖

  諱曇華。字應庵。嗣虎邱。

  高宗丁巳紹興七年。

  臨濟第十三世歸宗祖嗣宗統(二十六年)。

  祖住衢州明果禪師感傑來參。

  住明果上堂曰。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眼見如盲。口說如瘂。蘇州人呆。常州人打野。大宋國里只有兩個僧。川僧浙僧。其他儘是子。淮南子。江西子。廣南子。福建子。豈不見道父慈子孝。道在其中矣。傑福州鄭氏子。其母夢廬山老僧入舍而生。自幼頴異過人。及壯剃髮進具。遍參知識。遂謁祖。孤硬難入。屢遭呵遣。

  禪師袁覺住眉州象耳。

  覺嗣昭覺祖。嘗語客曰。東坡雲。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山谷雲。惠崇煙雨蘆雁。坐我瀟湘洞庭。欲喚扁舟歸去。傍人謂是丹青。此禪髓也。又曰。我敲禪床豎拂時。釋迦老子。孔夫子。都齊立在下風。

  禪師宗杲住徑山能仁。

  丞相張浚在蜀時。圓悟祖為言杲真得法髓。及造朝。遂以臨安徑山延之。七月二十一日入院。法席之盛。冠於東南。學者百舍重研。赴惟恐後。至無所容。乃建千僧閣居之。眾二萬指。

  戊午八年。

  己未九年。

  祖住薦福。

  庚申十年。

  咸傑辭祖省覲。

  一日祖問如何是正法眼。傑遽答曰破沙盆。祖頷之。未幾辭回省親。祖送以偈曰。大徹投機句。當陽廓頂門。相從今四載。征詰洞無痕。雖未付缽袋。氣宇吞乾坤。卻把正法眼。喚作破沙盆。此行將省覲。切忌便垛根。吾有末後句。待歸要汝。

  辛酉十一年。

  徑山宗杲遷衡州。

  杲住徑山。侍郎張九成。少卿馮楫等。一時名士大夫。俱問道座下。有神臂弓之語。當軸秦檜惡之。遂捃拾毀衣。遷衡州安置。

  壬戌十二年。

  癸亥十三年。

  祖住林東。

  甲子十四年。

  長蘆了祖應詔開法皋亭崇先。

  皇太后韋氏。壬戌八月歸自金。居慈寧宮。詔了祖開山皋亭崇先。太后垂簾聽法。

  乙丑十五年。

  禪師道行住衢州烏巨。

  行參龍門遠悟旨。

  禪師芙蓉支下成都大智齊璉寂。

  璉晚居大智。林樾岑蔚。可以佚老。德臘益高。倦於應接。忽語主事僧。為我置一籃輿。吾將有所適。遲明趺坐。涉筆書偈。泊然而寂。火浴設利五色百餘粒。

  禪師保寧下育王淨曇寂。

  曇嗣保寧璣。一日上堂曰。本是深山臥白雲。偶然來此寄閒身。莫來問我禪兼道。我是吃飯屙屎人。夏辭眾書偈。收足而化。設利如霰。

  丙寅十六年。

  禪師龍門下溫州龍翔竹庵士珪寂。

  珪次補江心。七月十八日。召法屬宗范付後事。沐浴聲鍾集眾。就座。泊然而逝。茶毗日。送者均獲設利。塔於鼓山。

  丁卯十七年。

  法師道永寂。

  戊辰十八年。

  禪師端裕住育王。

  裕自得旨昭覺。徧住大剎。詔住徑山。賜號佛海。又移育王。

  己巳十九年。

  禪師法順住婺州廣教。

  順依龍門遠。透明大法。初住白楊。後遷廣教。示眾曰。染緣易就。道業難成。不了目前。萬緣差別。祇見境風浩浩。凋殘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樹。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為眾一似為己。彼此事辦。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見前。煩惱塵塵解脫。順律身清苦。寂後火浴設利無算。目睛齒舌數珠不壞。

  禪師龍門下黃龍牧庵法忠寂。

  忠幼習台教。至龍門謁佛眼遠。因觀水磨旋轉。發明心要。後至廬山。枯坐樹中絕食。宣和間。湘潭大旱。禱而不應。忠躍入龍潭。呼曰。業畜當雨一尺。雨隨至。居南嶽。每跨虎出遊。儒釋望塵而拜。十一月望示寂。塔於香原洞。

  祥符蔭曰。普庵肅頗着神異。乃發源於忠。嘗有問忠如何是佛。忠曰。莫向外邊覓。如何是心。曰莫向外邊尋。如何是道。曰莫向外邊討。如何是禪。曰莫向外邊傳。畢竟如何。曰靜處薩婆訶。定力冥證。性真顯發。有自來矣。

  庚午二十年。

  宗杲徙梅州。

  杲遷衡凡十年。又徙梅州。梅瘴癘寂寞之地。衲子裹糧從之。雖死不悔。

  辛未二十一年。

  佛滅後二千一百年。

  壬申二十二年。

  癸酉二十三年。

  曹洞第十世長蘆悟空祖示寂。

  祖九坐道場。四膺丹詔。高宗宸翰贈答。有雲。草深煙景重。林茂夕陽微。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二月朔。忽呼首座曰。吾行矣。跏趺俄頃而逝。禪師月明杲同嗣丹霞。方作務。聞之。亦呵呵倚樹而寂。諡悟空。塔桐華塢。

  存考 長蘆法嗣一十三人。

  (天童宗珏 長蘆妙覺 龜山義初 保寧興譽 北山法通 壽山德初 龍翔道暉 上藍祖卿 能仁崇壽 幽岩子詠 長蘆慧悟 神光道新 雪竇鑒五人見錄 八人無錄)。

  曹洞第十一世祖

  諱宗珏。久依長蘆。嗣法。

  甲戌二十四年。

  曹洞第十一世天童祖嗣宗統(十四年)。

  上堂曰。劫前運步。世外橫身。妙契不可以意到。真證不可以言傳。直得虛靜斂氛。白雲向寒岩而斷。靈光破暗。明月隨夜船而來。正恁麼時。作麼生履踐。偏正不曾離本位。縱橫那涉語因緣。

  祖住歸宗。

  上堂曰。參禪人切忌錯用心。悟明見性是錯用心。看經講教是錯用心。行住坐臥是錯用心。吃粥吃飯是錯用心。屙屎撒尿是錯用心。一動一靜一往一來是錯用心。更有一處錯用心。歸宗不敢與諸人說破。何故。一字入公門。九牛車不出。時杲在梅陽。見祖歸宗垂示語。極口稱嘆。以偈寄曰。坐斷金輪第一峰。千妖百怪盡潛蹤。年來又得真消息。報道楊歧正脈通。先是瞎堂遠。住衢州定業。有傳其語至者。杲駭曰。老師暮年有子如是耶。因寓書通誠。並寄贈圓悟祖所付法衣。

  祥符蔭曰。退翁儲和尚行三峰之道於天台能仁。時雪竇雲和尚在景星。以天童悟和尚所服伽黎致之。儲復書引妙喜歸宗話。噫。虛衷雅韻。藹然可想。古道照人。可稱法門盛德事也。

  乙亥二十五年。

  禪師曉瑩集蘿湖野錄(嗣大慧杲)。

  宗杲詔自便。

  丙子二十六年。

  禪師道顏住圓通。

  顏號卍庵。久參圓悟祖有省。洎祖還蜀。囑令依杲。仍以書致曰。顏川彩繪已畢。但欠點睛耳。他日未可量也。杲居雲門及洋嶼。顏皆在焉。朝夕質疑。方大悟。丙子杲過九江。守請住圓通。三辭不獲。因舉顏補其處。

  宗杲復僧服詔住育王。

  詔杲住阿育王山。十一月杲至明州開堂說法。裹糧問道者。萬二千指。百廢具舉。冠於今昔。

  丁丑二十七年。

  禪師丹霞支下天童宏智正覺寂。

  覺住天童。創辟一新。九月辭眾。十月八日。沐浴更衣。端坐作書。遺育王杲。請主後事。書偈擲筆而逝。

  禪師長蘆下平江靈岩佛海智訥寂。

  訥前後凡五住靈岩。更二十餘年。尚書孫覿題其丈室。曰五至堂。每見訥所為。輒嘆曰。才智不下澄觀也。異跡炳着。覿銘其塔。

  禪師靈隱下徑山藏叟善珍寂。

  珍謁妙峰善於靈隱。入室悟旨。出世光孝。遷承天雪峰。詔移育王徑山。

  戊寅二十八年。

  祖自蔣山徙天童。

  育王宗杲詔復移徑山。

  杲再住徑山。道俗歆慕。如見其所親。普安郡王時在建邸。遣使入山請法。親書妙喜庵。及制真贊賜之。

  己卯二十九年。

  庚辰三十年。

  辛巳三十一年。

  杲退居明月堂。

  禪師印肅住南泉。

  肅號普庵。宜春余氏子。嗣牧庵忠。因閱華嚴合論。至達本情忘。知心體合。豁然遍體汗流。曰我今親契華嚴法界矣。自此弘誓。開化人天。

  居士龍舒王日休述淨土文。

  日休字虛中。為國學進士。端靜簡潔。博通群書。訓傳六經諸子數十萬言。一旦捐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為西方之歸。自是一意念佛。年六十。蔬茹布衣。重趼千里。以是教人。風雨寒暑弗皇恤。閒居日課千拜。夜分乃寢。面目奕奕有光。見者知為有道之士。紹興辛巳。述淨土文十卷刊行於世。刊時舍利流於板。

  壬午三十二年。

  孝宗。

  孝宗癸未隆興元年。

  臨濟第十三世歸宗祖示寂。

  祖住天童。遠近奔湊。時宗杲住徑山。叔侄相望。往來憧憧。必至二大士之門。六月十三日。臨終。或以辭世偈為請。祖曰。吾嘗笑諸方所為。而自為之耶。區處院事。纖毫不遺。奄然趺坐而化。祖於普說小參問答勘辨之屬。皆從容暇豫。曲盡善巧。而室中機辯。操縱殺活。尤號明妙。飽參宿學。一近椎拂。亦汗下心死。嘗領徒典剎者。俱晦匿名跡。以得寓巾缽為幸。至於行業高潔。每當住持。雖料理建置。小物細故。動為無窮計。而纖毫不可意。即飄然徑去。莫能回奪。嘗自言。衲僧家着草鞋住院。何至如蚖蛇戀窟。勉勵徒眾。不許放逸。事事必身率之。其將示寂也。猶掛牌入室。至夜分。他日多類此。塔全身於天童。

  臨濟第十四世祖

  諱咸傑。福州鄭氏子。嗣歸宗華祖法。

  臨濟第十四世常州華藏祖嗣宗統(三十二年)。

  徑山宗杲詔號大慧禪師。

  禪師昭覺支下徑山明月堂大慧普覺宗杲寂。

  杲以老退居明月堂。詔以明月堂為妙喜庵。八月十日親書遺奏封畢。侍僧請留偈。杲勵聲曰。無偈便死不得也。索筆大書曰。生也只恁麼。死也只恁麼。有偈與無偈。是什麼熱大。投筆而逝。上聞嘆惜。諡普覺。塔於本山曰寶光。

  晉陵尤煜嘗題大慧語錄曰。大慧說法。縱橫踔厲。如孫吳之用兵。而廣闊宏深。不可涯涘。如大海水。魚龍飲者。莫不取足。今舉平昔聞見二則。朱文公少年不樂讀時文。因聽一尊宿說禪。直指本心。遂悟昭昭靈靈一着。十八歲時。從劉屏山。屏山意其必留心舉業。暨搜其篋。只大慧語錄一帙爾。次年登科。故公平生深知禪學骨髓。透脫關鍵。此上根利器。於此取足者也。煜蚤得於潘子善丈云爾。因取語錄讀之。至老不放釋手。往在舂陵。永嘉徐棘卿瑄。亦貶是邦。未幾忽遷象台。憂愁涕泣。煜授以所攜本。徐卿亟取讀之。達旦不寐。次日欣悅忘憂。與昨日敻然二人也。遂攜以去。手抄一本乃見還。後三年。徐歿於貶所。臨終殆同遊戲。不疾沐浴而逝。此書之靈驗如此。蓋煜之親睹也。

  虞山錢謙益曰。佛祖闡教。以言說法。有宋最着者三家。鐔津以孤亢崇教。其文裁而辨。石門以通敏扶宗。其文奧而麗。徑山以宏廣應機。其文明而肆。夫文而至於辨也。麗也。肆也。其城塹日以堅。其枝葉日以富。其撈籠引接日以博。浩浩乎卮言之日出。而岌岌乎津梁之日疲也。繫辭有之。易之作也。其於中古也。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豈不信哉。

  長蘆了明補住徑山。

  明豪邁蓋眾。身長八尺。腹大十圍。所至人必聚而觀之。妙喜謫梅州。防送甚嚴。禍在不測。明為荷枷以行。間關辛苦。未曾少怠。既至貶所。衲子追隨問道者眾。明肩栲栳詣街坊。日給參眾。無不具足。十七年如一日。杲法嗣之盛。在貶所接者居其半。明之力也。舉住投子。遷長蘆。所至衲子輻湊。叢林改觀。及杲寂。特詔明補徑山。一日陽和王夢一異僧。長大皤腹緩行。而言欲化蘇州一莊。覺而異之。未言也。翼日明忽杖履徒步而至。門者呵不止。以白王。王出見之。遙望明與夢中無異。遽呼其眷屬出觀之。並炷香作禮。茶罷。首言願大王施蘇州一莊。以為徑山供佛齋僧無窮之福。王未有可否。因令辦齋。齋畢便出。更無他語。時內外閧傳施莊一事。達於帝聽。會王入朝。帝曰。聞卿舍蘇州莊與徑山。朕當為蠲賦稅。王謝恩歸。次日。以書至徑山。請明入城。而明二日前先已坐化矣。自是王宴居窹寐之際。或少倦交睫。即見明在前語曰。六度之大。施度為先。善始善終。斯為究竟。王即以莊隸本山。其疏略曰。特來謁郡王。故意丁寧說。冷處着把火。大家相暖熱。兩堂坐禪僧。真箇修行徹。心源湛如水。脊梁硬似鐵。等心供養渠。因果豈虛設。福慧自莊嚴。共出輪迴劫。又偈曰。做事還須烈漢。拈起筆來便判。若要功果完成。切莫前思後算。

  甲申二年。

  禪師石室祖琇撰隆興佛運通論。

  乙酉乾道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祖住衢州乾明。

  八月初一日。住衢州烏巨山乾明禪院。上堂曰。一個葫蘆才倒地。滿地葫蘆盡傾倒。欲識單傳直指禪。今日斗湊得恰好。

  禪師祖先來參領悟。

  先蜀之廣安王氏子。從羅漢院德祥出家。聞緣老宿住昭覺。往參扣。語契。令奉圓悟祖香火。一日從方丈前過。緣問庵頭有人麼。先雲無人。語未竟。緣劈胸與一拳雲。你聻。先忽有省。出峽依澧州德山涓祝髮受具。徧扣諸方。抵蘇之萬壽。值雪夜坐。自念行腳數年。未得悟徹。正悶悶間。忽見鍾動。趨後架。舉首見照堂二字。疑情頓釋。既而見水庵一於雙林。一曰。師子尊者被罽賓斬卻頭且置。你道西天鬍子為甚麼無須。先曰。非雙林不舉此話。一曰。作家禪客。先曰。心不負人面無慚色。一遂以手拓開。先曰。勘破了也。迨水庵謝事。來參祖。祖即命典客。一日祖對旁僧舉不是風動不是旛動語。先聞豁然大悟。次日祖遇先於寮前。謂曰。總不得作伎倆。試露個消息來。先應聲曰。方丈里有客。祖呵呵大笑。

  禪師崇岳來參。

  岳處州龍泉吳氏子。天姿純篤。首造靈石。繼見大慧杲於徑山。杲升堂稱蔣山應庵祖為人徑捷。岳聞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退愈自奮勵。朝夕咨請。蔣山舉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岳曰。鈍置和尚。蔣山厲聲一喝。岳有省。蔣山大喜。以為法器。說偈勸使祝髮。隆興初。岳始得度於臨安西湖白蓮精舍。自是遍參諸大老。罕當其意者。乃入閩見乾元水庵永。一日辭永。永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岳雲裂破。永雲琅邪道好一堆爛柴聻。岳雲矢上加尖。如是應酬數反。永雲吾兄下語。老僧不能過。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為人不得。驗人不得。岳雲。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聖域固難矣。驗人者。打向面前過。不待開口。已知渠骨髓。何難之有。永舉手雲。明明向汝道。開口不在舌頭上。後當自知。逾年見祖於衢州之西山。隨問即答。祖微笑而已。岳切於究竟。至忘寢食。

  戊子四年。

  曹洞第十一世明州天童珏祖示寂。

  曹洞第十二世祖

  諱智鑒。滁州吳氏子。兒時母與洗手瘍。因曰。是甚麼。對曰。我手似佛手。長失恃怙。依真歇祖於長蘆。大休珏首眾。即器之。後遁象山。百怪不能惑。深夜開悟。求證於延壽然。復見大休嗣其法。住雪竇。

  曹洞第十二世雪竇祖嗣宗統(四年)。

  祖住雪竇上堂曰。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

  己丑五年。

  祖自明果遷祥符。

  禪師牧庵下慈化普庵印肅寂。

  肅嗣牧庵忠。住慈化。隨宜說法。廣作津梁。神變莫測。或問修何行業而得此。肅當空畫曰。還會麼。曰不會。曰止止不須說。又嘗自贊曰。蒼天蒼天。悟無生法。談不說禪。開兩片皮。括地該天。如何是佛。十萬八千。七月日。書偈於方丈西壁雲。乍雨乍晴寶象明。東西南北亂雲深。失珠無限人遭劫。幻應權機為汝清。書畢趺坐而逝。

  庚寅六年。

  祖住蔣山太平興國。

  禪師慧遠應詔住靈隱。

  遠眉山金流彭氏子。往成都習經論。還峨嵋雲岩寺。時徽禪師住焉。徽黃龍南四世孫。知見甚高。遠初入門。值徽飯罷。於庭廡間閒行。遠才見。即放包問曰。文殊為七佛祖師。未審甚麼人為文殊之師。徽雲。金沙溪畔馬郎婦。時有起鐵拂者。為首座。遠亦往親近。起嘗誘掖之。兩歲未有所得。一日靜坐次。有僧獨行自語云。假四大以為覆蓋。緣六塵而生心。忍遇六塵頓息。喚甚麼作心。遠聞之忽有省。遽起告首座。首座可之。上方丈告徽。徽亦可之。明日即告行。同志挽留。遠不聽曰。吾師以為可。而我終未釋然也。時圓悟自雲居歸蜀住昭覺。遠造焉。每問話請益。辭旨峭硬。圓悟深器之。一日圓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馬祖雲。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遠聞舉豁然大悟。仆於眾中。眾以為中風。共掖起之。遠乃曰。吾夢覺矣。至夜圓悟小參。遠出問曰。淨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律。貧無一錢。戶破家殘。乞師賑濟。答雲。七珍八寶一時拏。遠曰。爭奈賊不入慎家之門。答雲。機不離位。墮在毒海。遠隨聲便喝。悟以拄杖擊禪床雲。吃得棒也未。遠又喝。圓悟連喝兩喝。遠禮拜。悟大喜。以偈贈之。有舊鐵舌轉關棙之語。眾目之為鐵舌。遠自此機鋒峻發。無所牴牾。紹興乙卯春。眉守延居象耳山。不赴。是歲圓悟祖示寂。嘆曰。哲人云亡。繼之者誰乎。乃扁舟下峽。初抵淮南。住龍蟠。八年遷琅邪。又移婺之普濟。衢之定業。遠自發明心要。即得遊戲如風大自在三昧。俄遷光孝。安定郡王趙表之與遠為世外交。侍郎曾開從妙喜游甚久。而未頴脫。從遠參叩。始盡余疑。乃延住湘江南台。時龍王璉。方廣行。皆月庵高第。道着湖湘間。私相語云。此間壁立萬仞。遠何所措足乎。因請升座。設三十餘問。皆誵訛險節關棙。遠隨機開答。辭旨深奧。議論超詣。始大嘆服。璉即率其屬環拜曰。此膝不屈於人久矣。未幾過天台。歷住護國國清鴻福三寺。乾道丁亥。尚書沈德龢守平江。以虎邱大道場。比不得人。力邀遠主之。至則接物無倦。法令整肅。適丁荒歉。雖齋粥不繼。而戶外之屨常滿。忘軀為法者集焉。道益顯着。遂奉詔住皋亭山崇先寺。再詔住靈隱。開堂。中使降香。

  如淨至雪竇參祖領悟。

  淨生而岐嶷。不類常童。長學出世法。參足庵鑒祖於雪竇。看庭前栢樹子話有省。呈頌曰。西來祖意庭前栢。鼻孔寥寥對眼睛。落地枯枝才[跳-兆+孛]跳。松蘿亮鬲笑掀騰。祖頷之。

  辛卯七年。

  靈隱遠召對宣德殿。

  正月二十日。遠召對於宣德殿。賜坐。問如何免得生死。曰不悟大乘道。終不能免。曰如何得悟。曰本有之性。以歲月磨之。無不悟者。曰悟後如何。曰悟了始知陛下所問。與臣所奏。悉皆不是。曰一切處不是如何。曰脫體見前。了無毫髮可見之相。上大悅。遠復曰。古德道。無所是。是菩提。曰即心即佛如何。曰目前無法。陛下喚什麼作心。曰如何是心。遠正身叉手而立。曰只這是。上又問德山臨濟機緣。遠一一陳之。復曰。悟後千句萬句。乃至一大藏教。只是一句。曰是那一句。曰好語不出門。曰不與萬法為侶可參乎。曰老龐致此一問。驚天動地。驅山塞海。超古今。脫是非。離言說。絕依倚。如陛下至尊至貴。大道本然。曰得道者誰。曰覺道之人。隨其器量淺深。驗在意表。得底人他亦自知時節。學佛者眾。機緣亦廣。恐勞聖聽。不敢具奏。

  禪師可觀應丞相魏杞請住姑蘇北禪 發明(觀清韻泠然。杞願力不昧。故並書)。

  觀字宜翁。一室蕭然。曰松風山月。此我無盡衣缽也。丞相魏杞出鎮姑蘇。請住北禪。入院。指法座曰。胸中一寸灰已冷。頭上千莖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杞擊節不已。杞字南夫。壽春人。累官參知政事。篤信佛法。每發願祈來世為僧。一日命丹青寫為僧相。揭之高堂。請德光禪師作贊曰。身從果位中來。位冠百僚之上。只因熟處難忘。故見比邱真相。後杞將卒。命諸子曰。吾已去。當為削髮着袈裟以僧相殮之。諸子遵命。以三衣一缽投棺中。

  曹洞第十二世雪竇祖示寂。

  曹洞第十三世祖

  諱如淨。號長翁。出世屢主名剎。

  曹洞第十三世天童淨祖嗣宗統(三年)。

  祖應詔住天童。上堂曰。雲門九天。看彩鳳銜出。且道如何委悉。急急如律令。勅。

  禪師 覺來參領悟。

  覺來參。值淨祖上堂。舉靈雲見桃花悟道因緣。頌曰。一個烏梅似本形。蜘蛛結網打蜻蜓。蜻蜓落了兩邊趐。堪笑烏梅齩鐵釘。覺不覺失笑。曰蚤知燈是火。飯熟幾多時。後承印記。

  壬辰八年。

  祖住常州褒忠顯報華藏。

  靈隱遠賜號佛海禪師。

  祖先還蜀祖付以偈。

  癸巳九年。

  曹洞第十三世天童淨祖示寂。

  祖六坐道場。未言稟承。眾以為請。祖曰。我待涅盤堂里拈出。臨終果拈香曰。如淨行腳四十餘年。首到乳峰。失腳墮於陷阱。此香今不免拈出。鈍置我住雪竇足庵大和尚。並書辭世偈曰。六十六年。罪犯彌天。打個[跳-兆+孛]跳。活陷黃泉。咦。從來生死不相干。擲筆而逝。塔全身於本山。

  存考(寶雲月函潛和尚洞宗世次疑問曰。洞宗有祖燈大統之刻。見聞其書者多非之。非之不一端。其着者沒浮山之代續。刪濟宗之兩祖。而據青州塔記削去芙蓉楷下自丹霞淳至天童淨五世。其沒浮山代續。刪濟宗兩祖。見聞者非之。南潛亦非之而不疑者也。其據青州塔記削去芙蓉楷下自丹霞淳至天童淨五世。見聞者非之。南潛則甚疑而不敢驟決其是非。考古越雲門顯聖寺散木湛然澄禪師語錄卷第一。嗣法門人明懷編。萬曆甲寅二月吉日師開法於雲門傳宗廣孝寺。正拈香雲。供養北京大覺堂上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清涼大和尚。用酬法乳之恩。乙卯開法徑山。拈香辭同。而散木宗門或問。原序明會稽雲門顯聖寺住持嗣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代沙門圓澄撰。如涅盤會疏諸書自序皆世次炳然。今之非祖燈大統者。以雲門澄和尚稱曹洞正派三十二傳為世數。合芙蓉五人。然考之語錄則實稱其本師為二十六代。其自序題名則稱二十七代。使雲門拈香之是。則祖燈大統之削五人不可非也。使雲門拈香之非。則今天下曹洞宗派不知當誰准也。天下之大。未必遂無一人之知也。典冊之繁。文獻尚存。未必遂無一字之證也。南潛於是甚疑。疑則必問。敢述雲門拈香自序題名。及孤陋疑而未定之見。不敢深匿。謹出而質於洞宗主法諸尊宿。吾宗主法諸尊宿與天下垂意兩宗諸護法長者居士。必有劃然之言為之〔杓〕指。時己巳中秋後五日。○洞宗第三十五世法孫智拈。戊子年刻出洞山正宗源流略記。末雲。曹山一枝今以斷絕。諸方安有不知者。據此論之。洞山為洞宗第一代。雲居第二代。以及雲門乃三十二代。百丈老人三十三代。而我本師實三十四代也。遡而上之。吾本師望達摩為四十四世。望迦葉為七十一世。望釋迦文佛為七十二世。再以洞山論之則三十四世。更以青原論之則三十八世矣。此系世系所傳。載在洞山源流.傳法正宗等書。故云洞山正宗也。拈於徃年間侍本師於弁山。因命發笥得百丈先翁手定稿。即請梓行。師止之曰。比年謬說多端。人之所厭。今暫止之。俟時可行。然後行之。可以洗法門之諍氣。即欲為之。恐非其時也。遂遵命止之。今戊子夏。師受潤州焦山請。乃商較時事。偶於狼籍堆中檢出一冊。題曰洞宗源流正脈。其文旨簡約。世系不混。亟請梓行。師可之。乃附尊稱達摩說及洞山正宗略云爾。寶雲潛雲。據此則後來所出洞宗源流世次。乃瑞白禪師手定者也。其間雲比年謬說多端。又言題曰洞宗源流正脈。其文旨簡約世系不混。亦可以想見當時立說之不一也。○北京勝果寺曹洞源流碑曰。佛祖源流曹洞門庭。過去莊嚴劫千佛。現在賢劫千佛。未來星宿劫千佛。至七佛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下分五派。曹洞.臨濟.雲門.溈仰.法眼.曹洞。正傳青原思.石頭遷.藥山儼.雲嵓晟.洞山價.雲居膺.同安丕.同安志.梁山觀.太陽延.投子青.芙蓉楷.鹿門覺.青州辯.大明寶.王山體.雪岩滿.萬松秀.雲庭裕.少林泰.少林遇.少林才.大覺彝。已上祖佛各有傳法之偈。正統十一年春三月吉日)。

  祥符蔭曰。洞上一宗。中興於雲門澄和尚。雲門以前南北杳邈。兵燹頻仍。而圖記散失。不能具考。澄參慈舟念祖。入室。付偈印證曰。曹源一滴水。佛祖相分付。至今授受時。大地分甘露。咄。五乳峰頭無鏃箭。射得南方半個兒。未見授以洞山源流。所以澄和尚拈念祖香。或稱三十一代。翻刻散木湛然澄禪師語錄二本。一本嗣法門人明孟重訂。法孫淨嶾淨符淨超重編錄。凡四卷。首拈香雲。一生辛苦。半世殷勤。撞着個沒眼睛的老和尚。授我折腳鐺子。特為拈出。雖然。家醜不可外揚也。要人天證據。供養北京大覺堂上傳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代清涼慈舟念和尚。用酬法乳之恩。或稱三十代。又一本參學門人能譯錄。嗣法弟子弁山明雪編次。錄凡七卷。題雲古越雲門顯聖寺散木湛然澄禪師語錄。首拈香雲。供養北京大覺堂上嗣曹洞正宗三十代清涼大和尚。用酬法乳之恩。或稱二十六代。原錄。再拈香雲。供養北京大覺堂上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清涼大和尚。又雲門湛然禪師語錄八卷。門人明海編。正拈香雲。供養嗣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代清涼大和尚。又一本。嗣法弟子明雪編受業門人明聞校閱。拈香亦云。曹洞第二十六代清涼大和尚。皆增減不一。後來門下移改翻刻。亦無一定。此世次所以淆訛。議論所以紛錯者也。洞山正宗源流略記。定於瑞白雪和尚。稱雲門乃三十二代。而雲比年謬說多端。俟時可行。然後行之。戊子年始於狼籍堆中檢而刻之。題曰。其旨簡約。世系不混。是洞宗世次。斯時亦未有定據者也。近刻祖燈大統。據青州塔記。削去芙蓉楷下五世。與二十六代合。又北京勝果寺正統年間所刻曹洞源流舊碑。亦無丹霞淳五世。與二十六代。亦相合。似可據以定洞上之世次矣。但立言取信於天下後世。不可稍涉一毫之私見。倘一毫涉私。則余皆不足取信。祖燈大統削去芙蓉楷下五世。雖有二碑可據。然削去濟宗兩祖。則實一時孟浪之見。至沒浮山代續公案。則尤不得從上大公無我之旨者。以此二端征之。則削去五世。亦未遂可以二碑之文。遽為定案也。青州辨塔記真偽且不必論。勝果寺碑。亦復茫昧可疑。洞山價作介。鹿門作六門。此等字面。尚且不合。而況其他。至大覺[(雪-雨)/粉/大]嗣少林才。則傳燈世譜諸書。並所未見。考世譜諸書。淳拙才下為松庭子嚴。其同條諸人。曰佛嚴稔。曰熊耳登。曰華嚴遇。曰益都亮。曰晉寧敬。曰古蔡元。曰奉先孝。曰香嚴忍。無所謂大覺[(雪-雨)/粉/大]者。豈勝果寺碑記儼然。而世譜反遺之耶。此亦一疑案也。疑則不可以必信。今且存之。以俟後來公心明眼。確有真實證見。可以信及天下後世者。考定而詳正焉。佛祖法脈所系。久之自定。正毋庸彼此暄豗紛諍也。

  曹洞第十四世祖

  諱 覺姓氏生里闕。

  曹洞第十四世鹿門祖嗣宗統(五年)。

  住鹿門示眾曰。盡大地是學人一卷經。盡乾坤是學人一隻眼。以如是眼。讀如是經。千萬億劫。常無間斷。諸人還看讀得麼。如看讀得。老僧請他吃個無米油糍。

  禪師一辨來參領悟。

  辨精究內典。來參祖。問如何是盡乾坤是學人一隻眼。祖曰。汝被一卷經遮卻也。辨擬對。祖搖手曰。不快漆桶。去。辨言下有省。

  居士龍舒王日休往生淨土。

  自書日課佛。積計九百十二萬五百於壁。又遍囑諸人勉進道業。忽厲聲曰。佛來迎我。屹然立化。

  甲午淳熙元年。

  乙未二年。

  丙申三年。

  雪竇慧暉勅補淨慈。

  暉字自得。會稽張氏子。扣長蘆了祖。微有所證。謁天童覺。許為入室真子。紹興丁巳。開法補陀。徙萬壽。及吉祥。雪竇。勅住淨慈。

  禪師靈隱佛海慧遠寂。

  正月十五日。眾集。遠扃方丈。書偈付素所馴畜一黑猿而寂。

  禪師德光應詔住靈隱冬入對選德殿賜號佛照。

  光新喻彭氏子。母夢異僧入室驚窹有娠。既生。乃祖曰。吾家世積德。是兒必光吾門。因命名德光。有術者相之曰。是子伏犀貫頂。出家必作法門棟梁力懇出家。初謁月庵果。歷參知識五十餘員。末後見大慧杲於育王嗣法。詔住靈隱。遣使降香開堂恩寵優渥。是冬召對便殿。問佛法大意。光敷奏直截。帝大悅。留禁中觀堂五宿。兩賜御頌。特賜佛照禪師之號。

  禪師簡堂行機住江州圓通。

  機台州楊氏子。嗣護國元。

  詔天台宗教同大藏流通。

  丁酉四年。

  祖住徑山禪師崇岳領悟。

  祖移蔣山華藏徑山。岳皆從之。會祖入室次。問旁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岳侍側豁然大悟。乃曰。今日方會木庵道開口不在舌頭上。自是機辯縱橫。

  圓通機移台州平田。

  松窗居士錢端履從護國景元發明己事。丁酉秋示微恙。修書召平田機。及國清瑞岩主僧。有訣別之語。機與二僧詣榻次。禮起趺坐。言笑移時。即書曰。浮世虛幻。本無去來。四大五蘊。必歸終盡。雖佛祖具大威德亦不能免這一着子。天下老和尚一切善知識。還有跳得過者無。蓋為地水火風。因緣和合。暫時湊泊。不可錯認為己有。大丈夫磊磊落落。當用處把定。立處皆真。順風使帆。上下水皆可因齋慶贊。去留自在。此是上來諸聖。開大解脫。一路涅盤門。本來清淨空寂境界。無為之大道也。今吾如是。豈不快哉。塵勞外緣。一時掃盡。荷諸山垂顧。咸願證明。伏惟珍重。置筆顧機曰。某坐去好。臥去好。機曰。相公去便了。理會甚坐與臥耶。禮笑曰。法兄當為祖道自愛。遂斂目而逝。

  曹洞第十四世鹿門祖示寂。

  曹洞第十五世祖

  諱一辨。嗣鹿門。

  戊戌五年。

  曹洞第十五世普照祖嗣宗統(九年)。

  祖住青州普照。設百問勘驗來學。遷東都萬壽。燕秦齊晉之間。推為尊宿。

  禪師 寶來參領悟。

  問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祖曰。昨日有人恁麼問。被打出去也。寶曰。今日又如何。祖曰。你得恁麼不識痛癢寶禮拜。祖曰。可惜許棒折也。寶直得汗下。忽然猛省。

  靈隱德光引對便殿。

  己亥六年。

  庚子七年。

  祖住靈隱。

  禪師德光歸老育王。

  淨慈智暉退歸雪竇。

  禪師楚明召對遷徑山。

  明初參圓悟祖。次謁徑山杲。後依華藏民而徹悟。住雪竇。召對。上問曰。三教聖人。本同此理。明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上曰。但聖人所立門戶異耳。故孔子以中庸設教。明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法華雲。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雲。不壞世間相。而治出世間法。上曰。今時士大夫。學孔子者。多隻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於死生之際。此為殊勝。明曰。非獨後世學者。不見夫子之心。當時顏子。號為具體。盡平生力量。只道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如有所立卓爾。竟捉摸未着。而聖人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以此觀之。當時弟子。尚不識夫子心。況今人乎。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後能知儒。此言實為至言。上曰。朕意亦謂如此。上又曰。老莊何如人。明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正如莊子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若己推而內之溝中也。上大悅。賜號寶印。即日詔住徑山。

  辛丑八年。

  壬寅九年。

  癸卯十年。

  帝注圓覺經。

  二月。遣中使齎賜徑山刊行。詔禪師楚明序之。

  禪師宏智下雪竇自得慧暉寂。

  甲辰十一年。

  祖住天童。

  乙巳十二年。

  曹洞第十五世普照祖示寂。

  祖示十六頌。一識自宗。二死中得活。三活中死。四不落死活。五背舍。六不背舍。七活人劍。八殺人刀。九平常。十利道拔生。十一言無過失。十二透脫。十三透脫不透脫。十四稱揚。十五降句。十六方入圓。雲溪挺曰。祖祢不了。殃及兒孫。浮山遠嘗以此十六題拈示投子。投子至青州凡九世。絲絲相續。因為作頌。

  曹洞第十六世祖

  諱 寶嗣普照。

  丙午十三年。

  曹洞第十六世大明祖嗣宗統(四年)。

  住磁州大明。上堂曰。若論此事。如人作針線。針針相似。忽見人來。不覺失卻針。祇見線。這邊尋也不見。那邊尋也不見。卻自曰。近處尚不見。遠處那裡得來。多時尋不得。心煩不好。昏悶打睡。拽衣就枕。方就枕時。驀然一札。曰原來祇在這裡。

  侍者 體省悟受印記。

  體為侍者。偶於出生台見雀舍食。雀飛去。祖在體背上打一掌。體驚顧。祖曰。還是雀子孤負你。你孤負我。體罔措。祖曰。自可憐生。卻乃互相孤負去。體豁然有省。從此執侍久之。秘重深嚴。一旦辭祖。或問祖曰。侍者何往。祖曰。諸方來。諸方去。何介意哉。又問參學何似。祖曰。道有參學。栽他頭角。道無參學。減他威光。一眾方知已蒙印記。

  丁未十四年。

  戊申十五年。

  徑山楚明退居別峰。

  禪師智策詔住徑山。

  己酉十六年 朱熹大學章句或問成(熹言生平精力盡在此書)。

  曹洞第十六世磁州大明祖示寂。

  曹洞第十七世祖

  諱 體嗣大明住王山。

  光宗。

  光宗庚戌紹熙元年。

  曹洞第十七世太原王山祖嗣宗統(三年)。

  祖久隱太原西山。當道請住王山。示眾曰。師子有三種。第一超宗異目。第二齊肩共躅。第三影響不真。若超宗異目者。見過於師。堪為種草。若齊肩共躅者。減師半德。落在今時。若影向不真者。狐犴猥勢。羊質虎皮 發明(按洞宗自青州至萬松皆王化大河以北為金界內兵燹紛更語錄失傳諸祖聊得其大槩云爾)。

  禪師 滿參祖領悟。

  滿初參普照祖。祖曰。兄弟年俊。正宜叩參。老僧當年。念念常以佛法為事。滿避席進曰。和尚而今如何。祖曰。如生冤家相似。滿曰。若不得此語。幾何枉行千里。祖下禪床握滿手曰。作家那。滿與勝默同參。嘗跪受呵斥。或問其故。滿曰。今諸方師資法屬。諍訟招譏。師蟲自食身中肉也。某雖不肖。敢復蹈覆轍耶。後造王山。祖舉洞山睹影因緣。滿大疑。祖曰。不疑言句。是為大病。子今既疑。則病發也。子知此病即子藥麼。一日讀五位頌。至折合終歸炭里坐。忽然悟曰。今日方知病是藥也。去呈祖。祖曰。料掉沒交涉。滿曰。老和尚這回瞞我不得也。

  禪師華藏下寶印慈辯楚明寂。

  辛亥二年。

  禪師崇岳住饒州薦福。

  壬子三年。

  禪師教忠下青原信庵唯禋寂。

  禋嗣教忠光。五月十九日。書偈曰。末後一句。覿面分付。擬議思量。世諦流布。跏趺而逝。

  禪師雲岩下徑山智策寂。

  策號塗毒。謁天游於雲岩。道經雲居。風雪塞路。坐閱四十二日。午初版聲鏗然。豁爾大悟。及造門。游獨指策曰。甚處見神見鬼來。曰云居聞版聲來。曰是甚麼。曰打破虛空。全無靶柄。曰向上事未在。曰東家暗坐。西家廝罵。曰嶄然超出佛祖。他日起家一麟足矣。戊申詔住徑山。七月將入寂。升座別眾。囑門人以文祭之。策危坐傾聽。至尚饗為之一笑。越兩日。更衣說偈而寂。

  詔育王光移徑山辭不允。

  曹洞第十七世王山祖示寂。

  祖示宗旨曰。既有尊貴之位。須明尊貴底人。須知尊貴底人。不處尊貴之位。方明尊貴。不落階級。

  曹洞第十八世祖

  諱 滿。嗣王山。住雪岩。

  癸丑四年。

  曹洞第十八世雪岩祖嗣宗統(二十七年)。

  上堂舉洞山解夏雲。夏末秋初。兄弟或東去西去。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良久曰。祇如萬里無寸草處。又作麼生去。石霜曰。出門便是草。太陽曰。直饒不出門亦是草漫漫地。三個老漢。雖然異口同音。未免撞頭[磕-去+太]腦。何也。一人大開口了合不得。一人高抬腳了放不下。一人緊閉門了出不去。雪岩即不然。遍十方界非外。全在一微塵。在一微塵非內。遍十方界。祇者一微塵許。也須極盡不可得。向那裡安門。甚處入草。還會麼。休侵洞口初秋草。請看疎山臘月蓮。

  禪師行秀參雪岩祖付衣偈。

  秀河內蔡氏子。參祖。經二十七日。不覺伎倆已盡。祖曰。你但行里坐里。心念未起時。猛提起覷。見即便見。不見且卻拈放一邊。恁麼做工夫。休歇也不礙參學。參學也不礙休歇。遂留記室。潭柘亨過祖。秀夜扣其門。告侍者燒香請益。亨便相見。秀問如何是活句。如何是死句。亨曰。書記若會。死句也是活句。若不會。活句也是死句。秀自此參究益力。一日見雞飛。乃大悟曰。今日不惟捉敗沙老虎。亦乃捉敗岑大蟲也。走見祖。祖可之。乃付衣偈。

  甲寅五年。

  師範登具戒。

  范蜀梓潼雍氏子。出家陰平山。經書過目成誦。冬圓具。

  寧宗。

  寧宗乙卯慶元元年(金章宗璟明昌六年)。

  禪師祖先住臥龍。

  先至夔州。尚書楊輔以臥龍請。未幾辭去。復游吳。

  禪師師範坐夏成都。

  有老宿名堯者。范請益坐禪之法。堯曰。禪是何物。坐底是誰。范受其語。晝夜體究。一日如廁。提前話有省。

  禪師行秀應金詔入禁庭說法。

  秀構萬松庵以自適。三河兩晉。皆飲秀名。金章宗詔入禁庭升座。躬自迎禮。聞法感悟。賜錦綺大衣。

  丙辰二年。

  師範謁佛照光於育王。

  光問曰何處人。范曰劍州人。光曰。帶得劍來麼。范便喝。光笑曰。這烏頭子也亂做。范貧甚。無資剃髮。故以烏頭子目之。

  丁巳三年(金承安二年)。

  薦福崇岳詔住靈隱臥龍先首眾師範從之有省。

  臥龍先時居第一座。師範在座下。一日同先游石筍庵。有道者問先曰。猢猻子捉不住時如何。先曰。用捉作麼。如風吹水。自然成文。范從旁有省。

  禪師行秀應金詔住大都仰山棲隱寺。

  臨濟第十四世華藏祖示寂。

  祖晚居天童太白。示寂。塔於寺之中峰。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