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統編年/卷之十一

宗統編年卷之十一

  第七世祖

  諱懷讓。金州杜氏子。住南嶽般若寺。

  唐玄宗甲寅開元二年。

  第七世南嶽祖嗣宗統(三十一年)。

  青原祖同嗣宗統(二十七年) 發明(南嶽青原。同紹曹溪正脈。臨濟實統五宗。直接單傳。故書法如此)。

  六祖支下禪師永嘉玄覺寂。

  覺住溫江。學者輻輳。號真覺。十月日。辭眾端坐入滅。覺嘗着證道歌。感定中觀見。字字皆成金色。時有梵僧。傳歸西竺。翻成梵策。稱為東土大乘經。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

  五祖支下第二世禪師嵩岳元珪寂。

  珪伊闕人。嗣嵩岳宴。隱於岳之龐塢。一日有神人率群從來謁。睹其貌。奇偉非常。乃問曰。善來仁者。何為而至。神曰。師寧識我耶。珪曰。佛與眾生。吾一目之。豈分別耶。神曰。吾此岳神也。能生死於人。師安得一目我哉。珪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視身與空等。視吾與汝等。汝能壞空與汝乎。神稽首曰。我亦聰明正直於余神。願授以正戒。珪曰。汝既乞戒。即既戒矣。戒外無戒。又何戒哉。師曰。此理也。我聞茫昧。止求師戒。我身為門弟子。珪即秉爐正幾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應曰能。曰謹受教。珪曰。汝能不淫乎。曰我亦娶也。珪曰。非謂此也。謂無羅欲也。曰能。珪曰。汝能不盜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珪曰。非謂此也。謂享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曰能。珪曰。汝能不殺乎。曰實司其柄。焉曰不殺。珪曰。非謂此也。謂有濫誤疑混也。曰能。珪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有妄乎。珪曰。非謂此也。謂先後不合天心也。曰能。珪曰。汝不遭酒敗乎。曰能。珪曰。如是為佛戒也。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後天地死不為老。終日變化而不為動。畢盡寂默而不為休。信此則雖娶非妻也。雖饗非取也。雖柄非權也。雖作非故也。雖醉非惛也。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羅欲不為淫。福淫禍善不為盜。濫誤疑混不為殺。先後違天不為妄。惛荒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也。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汝及無我。孰為戒哉。神曰。我神通亞佛。珪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則十句。七能三不能。神竦然避席跪啟曰。可得聞乎。珪曰。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汝能奪地祗。融五嶽而結四流乎。曰不能。珪曰。是謂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為三不能也。定業亦不牢久。無緣亦是一期。眾生界本無增減。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神曰。我誠淺昧。未聞空義。師所授戒。我當奉行。今願報慈德。效我所能。珪曰。我觀身無物。觀法無常。塊然更有何欲耶。神曰。師必命我為世間事。展我小神功。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珪曰。無為是。無為是。神曰。佛亦使神護法。師寧隳叛佛耶。願隨意垂誨。珪不得已而言曰。東岩寺之障。莽然無樹。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擁。汝能移北樹於東嶺乎。神曰。已聞命矣。然昏夜必有喧動。願師無駭。即作禮而去。珪門送之。見儀衛逶迤。如王者之狀。其夕果有暴風吼雷。棟宇搖盪。珪曰。神言征矣。眾可無怖。詰旦和霽。則北岩松栝。盡移東嶺。森然行植。珪謂其眾曰。毋令外知。至是年丙辰。囑門人曰。吾始居東嶺。吾滅。汝當置吾骸於彼。言訖。若委蛻焉。

  詔諡三祖鑒智禪師塔曰覺寂之塔(從淮南節度使張延賞疏請也)。

  詔曹溪塔主令韜赴闕辭疾不起。

  韜依六祖出家。祖寂。為塔主。帝聆其德風。詔令赴闕。韜以疾辭。

  丁巳五年。

  律師光州道岸寂。

  岸潁川唐氏名家子。少多奇槩。遊學江淮。討論百氏。遂洗心出家。堅修律儀。深入禪慧。常居會稽龍興寺。中宗親率六宮請法稟戒。圖像於林光宮。御製贊曰。戒珠皎潔。慧流清淨。身局五篇。心融入定。學綜真典。觀通實性。維持法務。綱統僧政。律藏冀兮。傳芳象教。因乎充盛。歷總名藍。極承帝眷。力辭還山。以是年八月十日。右脅而逝。門人皆極一時之選。禮部侍郎姚奕撰碑記。

  戊午六年。

  己未七年。

  瑜伽教主金剛智至自西域勅迎就慈恩寺(瑜伽教始此。梵語瑜伽。此雲相應。謂三業清淨。表里如一也。吾佛設教。一死生之理。達鬼神之情。通幽明之故。慈悲所緣。緣苦眾生。以顯密語。令眾生直悟本心。脫離業苦。其名曰灌頂真言。如以甘露直灌頂門。透體清涼。除人熱惱也。始於阿難施食。不空三藏宣密言於唐土。梁集大德。纂為水陸科儀。以通三界幽顯靈祗。自此僧徒因為瑜伽佛事。然必須戒行精嚴。理觀通達。方能加持感應。若自破律儀。借營私食。非惟無益。損失多多。不可不慎也)。

  智南印度人。傳通三藏。及瑜伽密部。以開元己未達於番禺來京。勅就慈恩寺。尋徙薦福。凡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拏羅灌頂道場。作法祈雨。無不立應。玄宗深敬信之。異跡赫然。傾動內外。不空三藏等。皆師事之。理無不通。事無不驗。隨問剖陳。如鍾虛受。至於語默興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順。無有異容。瞻禮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

  庚申八年。

  辛酉九年。

  禪師神會詔住南陽龍興寺。

  壬戌十年。

  癸亥十一年。

  祖度道一。

  一在衡岳。日唯坐禪。祖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甚麼。一曰。圖作佛。祖乃取一磚。於彼前庵石上磨。一曰。磨作甚麼。祖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祖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一曰。如何即是。祖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祖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祖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又問。道非色相。云何能見。祖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一曰。有成壞否。祖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一蒙開悟。心意超然。

  大慧杲曰。而今禪人理會道。牛喻心。車喻法。但只明心。法自明矣。但只打牛。車自行矣。且喜沒交涉。若恁麼。馬祖驢年。也不能得悟去。

  祥符蔭曰。佛祖設教。因時而已。拈花之旨。西天諸祖。以及東土六祖以前。皆直示心源。一言契證。大鑒而後。機緣漸熟。知解橫生。於是設大法藥以藥之。逈絕言思。不容擬議。穿卻一切鼻孔。坐斷天下舌頭。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不透重關。總非活路。打車打牛。實全潮之一滴。五宗之岷源也。

  甲子十二年。

  乙丑十三年。

  丙寅十四年。

  丁卯十五年。

  律師京師崇聖寺文綱寂。

  綱會稽孔氏子。十二齡出家。力學切究毗尼。操有彝檢。口無溢言。為四方來學所歸。定力感通。靈跡非一。奉勅京都翻譯。滿朝檀施。盡用莊嚴。累歷名藍二十餘所。刺血書經六百卷。中宗孝和皇帝事以師禮。迭承恩施。悉付常住。八月十五日寂。春秋九十有二。滑台太守李邕撰碑記。

  義解沙門中嶽嵩陽寺大慧禪師一行寂。

  行巨鹿張氏子。丱歲不群。禮普寂禪師出家。寂嘗設大會。有高士盧鴻自袖撰文置之幾。謂寂曰。此文將數千言。字僻文古。請求朗雋者宣之。當須面指。擿而授之。寂呼行。行至覽而微笑。鴻怪其輕脫。及眾集。行登堂抗音莊誦。一無遺誤。鴻愕視久之。嘆不能已。乃遊學律冊之外。旁涉陰陽讖緯之書。尋訪算術。至天台。見一院。古松數十步。門枕流淙。淡然岑寂。行立於門屏。聞院中布算。其聲簌簌然而相謂曰。今日當有弟子自遠至求算法。計合到門。無人導達耶。又除一算子而謂侍者曰。門前水合西流。弟子當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盡受其訣。門前水復東流。玄宗聞之。詔入試之。命取宮籍以示。行流覽一周。覆籍誦之如瀉水。玄宗不覺降榻曰。師真神聖也。漢洛下閎造歷雲。八百歲當差一日。有聖人定之。屬大衍曆出。行正其差謬。編開元大衍曆五十二卷。及歷律志。玄宗密問社稷祚運。行無語。徐對曰。陛下有萬里之行。復封一合子若彈丸。內貯物。搖之有聲。進曰。有急則開。及幸蜀到成都。啟之。則藥中蜀當歸也。前有橋曰萬里雲。又曰。社稷畢得終吉。後昭宗初封吉王。及太子德王為梁滅。故行先言之。開元十五年十月八日。隨駕幸新豐。身無諸患。忽然沐浴更衣趺坐。怡然而寂。帝趨視之。悲愴不勝。詔有司葬於銅人原。諡曰大慧禪師。御撰塔銘。行着攝調伏藏六十卷。釋氏系錄一卷。疏七卷。

  戊辰十六年。

  禪師希遷受具戒於羅浮。

  遷自六祖寂後。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是年從羅浮受戒歸曹溪。夢與六祖同乘一龜。泳於深池。覺而曰。吾與師乘靈智。游性海久矣。又何夢耶。

  希遷至青原。

  遷每靜坐。寂若忘生。第一座發之曰。祖非教汝默坐尋思也。今行思和尚出世吉州。汝因緣在彼。遷直詣靜居參禮。祖曰。子何方來。遷曰曹溪。祖曰。將得甚麼來。曰未到曹溪亦不失。祖曰。若恁麼。用到曹溪作甚麼。曰若不到曹溪。爭知不失。遷又曰。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祖曰。汝今識吾否。曰識又爭能識得。祖曰。眾角雖多。一麟足矣。遷又問。和尚自離曹溪。甚麼時至此間。祖曰。我卻知汝蚤晚離曹溪。曰希遷不從曹溪來。祖曰。我亦知汝去處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日祖復問遷。汝甚麼處來。曰曹溪。祖乃舉拂子曰。曹溪還有這個麼。曰非但曹溪。西天亦無。祖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祖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須道取一半。莫全靠學人。祖曰。不辭向汝道。恐已後無人承當。

  己巳十七年。

  禪師牛頭山第五世智威寂。

  威江寧陳氏子。受法牛頭持。為江左學者所歸。二月十八日寂延祚寺。壽七十七。

  庚午十八年。

  義學沙門京兆西崇福寺智升撰開元釋教錄。

  自後漢明帝永平十八年丁卯。至唐開元十八年庚午。凡六百六十四載。中間傳譯緇素。總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三藏聖教。及聖賢集傳。並及失譯人名。總二千二百七十八部。合七千四十六卷。先是道真道宣等。各有晉魏漢等錄。而重出誤入者多。升乃重經撰次。為二十卷。最號精詳。又續內典錄。圖紀。各一卷。文筆高博。法苑重之。

  辛未十九年。

  南嶽祖付道一等法眼。

  一侍奉九秋。日益玄奧。入室弟子總有六人。祖各印可曰。汝等六人。同證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儀。(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顧盻。(智達)一人得吾耳。善聽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氣。(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談說。(嚴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又曰。一切萬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能住。若達心地。所作無礙。非遇上根。宜慎辭哉。

  希遷持書到南嶽。

  青原祖令遷持書與南嶽。祖曰。汝達書了速回。吾有個鈯斧子與汝住山。遷至彼未呈書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師曰。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遷曰。寧可永劫受沉淪。不從諸聖求解脫。祖便休(玄沙曰。大小石頭。被南嶽推倒。直至如今起不得)。

  青原祖付希遷法。

  遷回青原。祖問子返何速。書信達否。遷曰。書亦不通。信亦不達。去日蒙和尚許個鈯斧子。祇今便請。祖垂一足。遷便禮拜。尋辭往南嶽。

  祥符蔭曰。明暗偏正回互尊貴之旨。不消拈出。蚤已密印全提矣。

  禪師道一居建陽佛跡嶺。

  壬申二十年。

  瑜伽教主灌頂國師洛陽廣福寺金剛智寂。

  智於開元十一年。奉勅翻譯瑜伽密部。十八年又譯諸陀羅尼等法要。八月既望。於洛陽廣福寺。命諸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去矣。遂禮佛寂然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一。葬於龍門伊川之右。勅諡灌頂國師。弟子中書侍郎杜鴻漸述碑紀德。

  癸酉二十一年。

  禪師道一遷於臨川。

  甲戌二十二年。

  乙亥二十三年。

  瑜伽教主洛京聖善寺無畏寂。

  畏本天竺烏荼國王。讓位於兄出家學道。游中天竺。遇達摩掬多。授以總持瑜伽密教。乃徧禮聖跡。入雞足山。為迦葉尊者剃髮。神跡炳着非一。折伏九十六宗。使異學歸正。掬多曰。汝與震旦有緣。畏乃禮辭。途中廣作法利。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白曰。此東非弟子界也。文殊師利。實護神洲。禮足而退。睿宗知畏將達中國。詔將軍史獻出玉門塞。以候來儀。開元初。玄宗夢與真僧相見。姿狀非常。躬以丹青寫之殿壁。及畏至。與夢符。帝悅重之。尊為教主。寧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奉勅住西明寺翻譯經咒。畏性恬慮靜。泊然禪觀。面奉接儀形者。若蓮華敷於淨沼。咨承言說者。如甘露潤於心田。不動聲色。消伏群機。神力密嚴。無禱不應。開元二十年。求還西域。優詔留之。十月七日。無疾而化。壽九十九。臘八十。帝聞訃震悼。具威儀護喪事。定慧所熏。全身不壞。累朝旱澇。皆就祈請。無不徵驗。龕供龍門西山廣化寺。

  祥符蔭曰。大道不尚功勳。亦猶至治歸於無為。恭己垂裳。不廢皋夔臣鄰之化。金剛無畏輩之密護宗持。可謂禦侮疏輔之臣也。

  丙子二十四年。

  禪師道一至南康龔公山居之。

  先是此山峰岫。魑魅所居。人莫敢近。犯者。災釁立生。及師至。當宴息時。有神紫衣玄冠。致禮言。舍此地為清淨梵場。自是猛鷙毒螫。變心馴擾。

  南嶽祖遣僧往江西觀化。

  一闡化江西。祖問眾曰。道一已為眾說法。未見有個消息來。因遣一僧往。囑曰。待伊上堂時。但問。作麼生。伊道底言語。記將來。僧如命而往。回謂祖曰。伊雲。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曾少鹽醬。祖然之。

  安隱忍曰。此塞心性義路之錮鏴。摧生死魔軍之利劍。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指南車也。金圈棘蓬穿入鼻孔者。蓋自此始。但不可向痴人說夢耳。

  丁丑二十五年。

  戊寅二十六年。

  己卯二十七年。

  庚辰二十八年。

  第七世吉州青原弘濟祖示寂塔曰歸真。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祖曰。廬陵米作麼價。十二月十三日升座告眾。跏趺而逝。

  青原第二世祖

  諱希遷。高要陳氏。幼而徇齊。鄉民多殺牛祀鬼神。以義止之。數毀祠奪牛。俗以之化。後造曹溪得度。見青原得法。

  辛巳二十九年。

  石頭希遷祖嗣青原宗統(五十年)。

  衡山南寺之東。有石狀如台。乃結庵其上。名石頭。南嶽祖常指學者來參。眾乃集。鬼神多顯跡聽法。祖皆與授戒法。

  壬午天寶元年。

  癸未二年。

  甲申三載正月改年曰載。

  第七世南嶽般若寺大慧祖示寂塔曰最勝輪。

  第八世祖

  諱道一。漢州什邡縣人。姓馬氏。故俗稱馬祖。容貌奇異。牛行虎視。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幼歲於本邑羅漢寺出家。受具於渝州圓律師。嗣南嶽。開法江西。

  乙酉四載。

  第八世江西馬祖嗣宗統(四十四年)。

  南康郡守裴公入龔公山問道。

  裴公躬勤諮稟。祖直示心源。每至海霞斂空。山月凝照。心與境寂。道隨悟深。

  詔名僧碩學赴內道場與本淨禪師論道。

  淨絳州張氏子。受記曹溪。住司空山。中使楊光庭採藥入山。見淨。還奏闕庭。詔至內道場。正月十五日。詔與兩街禪學。共揚佛法。

  丙戌五載。

  制天下度僧尼並令祠部給牒(祠部給牒始此。然限僧制眾。非知佛法者也。故書之以着作俑之非)。

  丁亥六載。

  戊子七載。

  己丑八載。

  懷海參為侍者。

  海丱歲離塵。三學該練。參祖命侍左右。

  庚寅九載。

  禪師惟儼從石頭來。

  儼十七出家。納戒衡岳。博通經論。嚴持戒律。一日嘆曰。大丈夫當離法自淨。誰能屑屑事細行於布巾耶。首造石頭之室。便問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嘗聞南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了。伏望慈悲指示。頭曰。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子作麼生。儼罔措。頭曰。子因緣不在此。且往馬大師處去。儼稟命。恭來禮祖。仍伸前問。祖曰。我有時教伊揚肩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揚眉瞬目者是。有時揚眉瞬目者不是。子作麼生。儼於言下契悟。便禮拜。祖曰。子見甚麼道理。儼曰。某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鐵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護持。

  辛卯十載。

  佛滅後一千七百年。

  壬辰十一載。

  雙峰第四世禪師潤州鶴林徑山玄素寂。

  侍者懷海悟道。

  海侍祖經三載。一日侍祖行次。見一群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海曰。野鴨子。祖曰。甚處去也。海曰。飛過去也。祖遂把海鼻扭。海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海於言下省悟。卻歸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問曰。汝憶父母耶。曰無曰。哭作甚麼。海曰。我鼻孔被大師扭得痛不徹。同事曰。有甚因緣不契。海曰。汝問取和尚去。同事問祖曰。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祖曰。是伊會也。同事歸寮曰。和尚道汝會也。海乃呵呵大笑。次日祖升座。眾才集。海出卷卻席。祖便下座。

  癸巳十二載。

  甲午十三載。

  祖令惟儼返石頭。

  儼侍奉三年。祖一日問。子近日見處作麼生。儼曰。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祖曰。子之所得。可謂恊於心體。布於四肢。既然如是。將三條篾束取肚皮。隨處住山去。儼乃辭祖返石頭。一日在石上座次。石頭問曰。汝在這裡作麼。曰一物不為。頭曰。恁麼則閒坐也。曰若閒坐。即為也。頭曰。汝道不為。不為個甚麼。曰千聖亦不識。頭以偈贊曰。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祇麼行。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石頭垂語曰。言語動用。沒交涉。儼曰。非言語動用。亦沒交涉。頭曰。我這裡針札不入。儼曰。我這裡如石上栽花。頭然之。

  祥符蔭曰。石頭指令往江西。馬祖示令返石頭。古人心眼洞明。何嘗分河飲水哉。又曰。將三條篾束取肚皮。隨處住山去。可見擔荷此事。不在門庭施設也明矣。

  法師台宗第五世左溪玄朗寂。

  朗嗣東陽威。宴坐左溪三十年。精約自持。弟子湛然等。數十人傳其教。

  乙未十四載(范陽安祿山舉兵反)。

  丙申(天寶十五至德元)載。

  肅宗(名亨在位五年改元者四)。

  肅宗丁酉二載。

  禪師懷海再參付法。

  海再參。侍立次。祖目視繩床角拂子。海曰。即此用。離此用。祖曰。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海取拂子豎起。祖曰。即此用。離此用。海掛拂子於舊處。祖振威一喝。海直得三日耳聾。遂付正法。

  戊戌乾元元年復以載為年。

  己亥二年。

  庚子上元元年。

  勅使至曹溪請六祖衣缽歸內供養詔塔主令韜赴闕以疾辭。

  禪師大鑒支下洛京荷澤寺真宗大師神會寂。

  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至曹溪禮祖。祖一日告眾曰。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祖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後只成得個知解宗徒。後於洛陽闡明祖化。大為王臣敬信。五月十二日寂。塔於洛陽寶應寺。勅諡真宗大師。

  辛丑二年。

  禪師大鑒支下司空山大曉本淨寂。

  詔禪師南陽慧忠至待以師禮。

  忠諸暨冉氏子。得法曹溪。居南陽白崖山黨子谷。四十餘年不下山。道行聞於朝。勅中使孫朝進齎詔征赴京。居千福寺。待以師禮。

  壬寅寶應元年。

  律師餘杭宜豐寺靈一寂。

  一精持戒律。品行清高。禪誦之餘。詩歌不輟。與襄陽朱放。南陽張繼。安定皇甫曾。范陽張南史。吳郡陸迅。東海徐嶷。景陵陸鴻漸。為塵外之友。同時會稽曇一。晉陵義宣。俱以高雅見稱。寂年方三十五。右金吾衛兵曹參軍獨孤及撰碑。塔於虎林東峰。

  代宗(名立在位十七年)。

  代宗癸卯廣德元年。

  詔諡初祖菩提達摩曰圓覺大師塔曰空觀。

  甲辰二年。

  石頭祖移庵梁端。

  祖一日見負米登山者愍之。明日即移庵下梁端。

  乙巳永泰元年。

  詔奉六祖大師衣缽歸曹溪。

  五月五日。帝夢六祖大師請衣缽。七日遣鎮問大將軍劉崇景。頂戴而送。勅刺史楊瑊曰。朕之國寶。卿可於本寺如法安置。專令僧眾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勿令遺墜。

  丙午大曆元年。

  洪州連帥路嗣恭請祖開元寺開堂。

  四方學者雲集座下。僧問。和尚為甚麼說即心即佛。祖曰。為止小兒啼。曰啼止時如何。祖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祖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祖曰。且教伊體會大道。

  洪州廉使參。

  問。弟子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祖曰。若吃是中丞祿。不吃是中丞福。廉使禮謝。

  丁未二年。

  詔諡四祖曰大醫禪師塔號慈雲。

  戊申三年。

  詔禪師徑山道欽問法要賜號國一。

  二月詔曰。朕聞江左有蘊道禪人。德性氷霜。淨行林野。朕虛心瞻企。渴仰懸懸。有感必通。國亦大慶。願和尚遠降中天。盡朕歸向。不違願力。應物見形。今遣內侍黃鳳宣旨。特到詔迎。速副朕心。勅令本州供送。凡到州縣。開淨院安置。官吏不許謁見。疲師心力。弟子不算多少。聽其隨侍。帝見鄭重。咨問法要。供奉勤至。司徒楊綰。一見嘆禮。退而告人曰。此實方外之高士也。難得而名焉。詔號國一禪師。

  詔諡五祖曰大滿禪師塔號法雨。

  己酉四年。

  禪師懷海住洪州大雄山。

  岩巒峻極。故號百丈。祖寄三瓮醬去。海集眾上堂開書了。拈拄杖指瓮曰。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即打破。眾無語。海打破歸方丈。

  安隱忍曰。馬祖以三瓮醬寄百丈。可疑也。百丈上堂一時打破。又可疑也。不善疑而求善悟。譬若首燕而之越也。

  國師雙峰下六世惠忠寂。

  忠嗣牛頭威。平生一衲。食唯一鐺。虎為巡守。鵲為移巢。寂之夕有瑞雲凝覆。天樂聞空。

  祥符蔭曰。雙峰融未聞道前。百鳥銜花。諸天送供。及見四祖後。日負米供眾。故其支下。多有德化感異。然斷際祖。謂其未知有向上關棙子。非貶剝諸方語也。具向上全提眼目者。自知之。

  庚戌五年。

  辛亥六年。

  律師會稽開元寺曇一寂。

  一禪律之外。囊括百氏。與張說宋璟蘇瑰陸象先賀知章等善。着四分律疏十卷。天寶十四載。浙江潮激錢塘。一率律學千人念摩訶般若。莊嚴伍胥。以祈潮退。夢一神人衣冠甚偉。稽首謝曰。蒙垂法施。即改波流。未逾旬時。漲沙五十里。大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寂。壽八十。臘六十一。制服執紼者。江淮之南。河洛之表。殆人人雪涕。各各增悲焉。會稽徐浩撰碑。紀其德。

  壬子七年。

  癸丑八年。

  甲寅九年。

  三藏法師京兆大興善寺大辯廣智不空金剛寂。

  不空北天竺人。行五部灌頂法。神應不測。玄宗。肅宗。皆師重之。代宗恩渥彌厚。寂聞。輟朝三日。勅開府李元琮知護喪事。火浴得舍利一百八十粒。

  乙卯十年。

  禪師大鑒支下南陽大證國師慧忠寂。

  忠將涅盤辭帝。帝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忠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帝曰。就師請取塔樣。忠良久曰。會麼。帝曰不會。忠曰。有弟子應真。卻知此事。可詔問之。十二月十九日右脅而逝。詔應真問前語。真良久曰。聖上會麼。曰不會。真以偈進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

  丙辰十一年。

  丁巳十二年。

  戊午十三年。

  己未十四年。

  德宗(名適在位二十六年)。

  德宗庚申建中元年。

  辛酉二年。

  壬戌三年。

  法師台宗第六世國清湛然寂。

  然荊溪戚氏子。智者五世孫。左溪朗公嗣。着法華釋簽疏記。各十卷。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方等懺補闕儀二卷。略維摩疏十卷。維摩疏記三卷。重治定涅盤疏十五卷。金錍論十妙不二門等。盛行於世。學士梁肅撰傳。稱其為法門命世雲。

  癸亥四年。

  法師澄觀注華嚴疏。

  觀字大休。會稽夏侯氏子。生於開元戊寅。身長九尺四寸。垂手過膝。口四十齒。目光夜發。晝乃不眴。天寶七載出家。肅宗二年丁酉受具。奉詔入內。勅譯華嚴。初至德中。即以十事自勵曰。體不捐沙門之表。心不違如來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經。性不染情礙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塵。脅不觸居士之榻。目不視非儀之彩。舌不味過午之肴。手不釋圓明之珠。宿不離衣缽之側。從牛頭忠。徑山欽。問西來宗旨。受華嚴圓教於京師詵禪師。大曆三年。代宗詔入內。與大辯正三藏譯經。為潤文大德。既而辭入五台大華嚴寺。覃思華嚴。以五地聖人。棲身佛境。心體真如。猶於後得智。起世俗心。學世間解。繇是博覽六藝。圖史九流異學。華夏訓詁。竺經梵字。及四圍五明聖教。世典等書。靡不該洽。是年下筆着疏。先求瑞應。一夕夢金容當陽山峙。光相顒顒。因以手捧咽面門。既覺而喜。以謂獲光明徧照之徵。自是落筆無停思。乃以信解行證。分華嚴為四科。理無不包。觀每慨舊既未盡經旨。唯賢首國師。頗涉淵源。遂宗承之。制疏凡歷四年。而文成。

  甲子興元元年。

  詔諡二祖曰大祖禪師。

  乙丑貞元元年。

  居士龐蘊來參(薀全家入道。可謂解脫塵勞者。故書)。

  蘊字道玄。衡陽人。世業儒。少悟塵勞。志求真諦。初謁石頭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頭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後與丹霞為友。一日石頭問曰。見老僧以來。日用事作麼生。曰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呈偈曰。日用事無別。惟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拾。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邱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頭然之。曰子以緇耶。素耶。士曰。願從所慕。遂不剃染。後參馬祖。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頓領玄旨。後以舟盡載珍槖數萬。沉之湘流。舉室修行。有女曰靈照。常鬻竹漉籬以供朝夕。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圞頭。共說無生話。

  丙寅二年。

  丁卯三年。

  戊辰四年。

  祖登建昌石門山。

  春正月。祖游石門山。見林壑平坦。謂侍者曰。吾之朽質。當於來月歸茲地矣。歸遂示疾。院主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祖曰。日面佛。月面佛。

  第八世江西洪州開元大寂祖示寂塔曰大莊嚴。

  二月一日寂。祖世壽八十。僧臘六十。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得法者八十四人。其參承機緣。各見別傳。茲不具書。丹陽公包佶為碑紀述。權德輿銘塔。

  安隱忍曰。大師應般若多羅之讖。為震旦第一法王。觀其施設。如石季倫燕客。雖廚廁卑穢之地。羅列雜寶。客隨手而得之。往往揖婢為夫人。錯愕遷避。自謂入崇之室。及其登廣筵。罰巨觥。照以明月之珠。使綠珠歌於前。十丈珊瑚。一擊粉碎。又不覺爽然自失。此大智之得於扭鼻。而失於最後之一喝。臨濟所謂吹毛用了急須磨是也。夫虎豹之威信乎其猛矣。或不免於戈戟吞舟之魚。信乎其大矣。或難逃於巨浸。騏驥之駒。瞬目而馳千里。人得而縻之。以其跡在耳。惟龍則不然。大而溟渤。小而杯盎間。莫不捲舒自得。排山嶽。興雲雨。過而不留。變化而莫窮。得此道者。謂之龍奮迅三昧。馬大師其是乎。變三十四祖之法式。融其弊。掃其轍。若疾雷之破山。使心性。解路之偷心。聞之立死。如金翅鳥王。直取龍吞。然後翱翔九天。不住虛空。不離於空。不為空性之所留住。我為法王。於法自在。不特龍變而已。後來臨濟雲門溈仰法眼。各建寶幢。不過一為拈出。豈於三日耳聾外。別有宗旨哉。然則今之不透重關。認悟中迷為實法者。與客之登廁得寶時節等耳。

  沙門金陵惠炬集寶林傳。

  先是崔宼難作。付法藏傳。失於次序。多見差謬。炬乃往曹溪寶林。同西竺勝持三藏。重共參校祖偈。並唐初以來。傳法宗師。機緣行世。曰寶林傳。

  宗統編年卷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