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宗統編年

 清 紀蔭編纂

宗统编年进呈奏疏

  江南常州府武進縣祥符寺(臣)僧(紀蔭)謹奏

  恭惟皇帝陛下。道涵天地。德貫古今。睿智亶聰。謨訓蔚虞周之盛。皇猷允塞。文章煥羲禹之隆。兩儀之內。無物不仰賴生成。三教之中。無人不欽承化育。洋洋光輝盛大之日。蕩蕩名教興揚之時。竊(臣僧)藪澤蜎微。山林樗廢。幼習鄒魯。既識字以無多。長慕禪宗。復究心而未盡。百凡荒昧。俯仰愧慚。祇於世道人心。每切攸同之念。時乎宗傳慧脈。實深從上之思。不揣顓愚。輒相探考。會儒釋之淵源。參聖賢之壺域。仿史例以編年。垂宗統於後世。燃松滴露。既兀兀以成書。持缽沿門。遂孜孜而付梓。茲蓋伏遇皇帝陛下聖化薰陶。仁風漸被。裁成無外。統中天調御之君師。纖巨不遺。現盛世慈祥之佛祖。筆削心承。願就至尊之袞鉞。流通念切。希同藏典以施行。但瞻九重萬里。末由蒲伏以謁丹墀。何幸一日千秋。得聆謦欬而親函丈。不避狂妄之誅。徑申冒昧之請。茲因法叔玉泉和尚入覲之次。謹陳皇清一統萬年頌一章。敬申草野傾向化日之葵忱。並所纂宗統編年一部。懇求法叔。代呈御前。伏乞陛下萬幾之暇。俯賜電覽。倘蒙日月光燭幽微。不責謬略之愆疵。大施蕩平之教訓。寵錫冠序。敕許頒行。庶王言穆穆。示大道之康衢。聖誨皇皇。寶鴻章於法苑。(臣僧)誓將泉壑餘生。炳香額手。而祝無疆。更矢剎塵微願。瀝膽捐軀。以圖上報。(臣僧)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不勝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奏。

  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宗统编年序

  經明道之書也。史記事之書也。經通則人心之義理斯見。史達則古今之得失有徵。合而兼之者。其唯春秋乎。孔子當周室衰微乾綱解紐之際。慨然以斯文為己任。就魯史而寓王法。敘倫敦典。褒德貶罪。而善以勸。惡以懲。其志存乎經世。一筆一削。功等於抑洪水驅猛獸。而其大意。則主乎正人心術。此春秋之經兼史。而為聖賢傳心明道之要典也。吾道一以貫之。大要不出忠恕。能盡己之心。推己之心以及人。而大道不行。天下不治者。未之有也。一貫之旨。吾夫子實於洙泗杏壇。一花拈出。而西方聖人之教。吾夫子亦未嘗不先逗其機也。列子述商太宰問聖於孔子。孔子以博學多識自居。而不居於聖。於三王五帝。以任仁義智勇稱之。而弗知其聖。及宰駭問。乃動容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以今觀之。西方聖人之教。吾夫子蓋嘗先逗其機也。天地民物之間。古今升降之際。必有厥終厥始。而究極指歸。世教存而不論。蓋人道參天位地。而不可語於範圍之外者也。然朝聞夕可之言。夫子深切嘆之。而夫子之言性與天道。如子貢者。尚且嘆為不可得聞。則今之凡得聞於吾夫子者。皆夫子之文章而已矣。嗚呼世愈後道愈微。而一貫之旨。幾何其不悖謬也。西方聖人之教。該攝恆沙。詳周法界。慈雲旦聚。廣被無方。慧日晨躋。光明亘遠。蓮河蔥嶺。曷勝象負之書。鹿苑竹林。未罄龍藏之典。自祖衣東被。繼佛履西遊。粵溯淵源之人。豈無紀載之傳。然而各述宗風譜系。或淆近遠。並垂語錄。流行莫識後先。所以學海波瀾。游之者罔臻閫奧。宗門關鍵。探之者罕辨修途。自非心源泉涌智辯雲飛。何以尚論千秋提衡兩端者矣。夫椒祥符和尚。德齊龍樹。才擬馬鳴。髫髦遊刃於儒門。肯綮奏刀於法苑。神應不窮。辨濟鹿馳羊之小學。智通無累。按雞園猿沼之真燈。發廣大心。示真實語。拈微妙理。開方便門。會佛祖以成書。作吾宗之信史。續慧燈於迦葉。以火傳薪。結法集於阿難。持瓶瀉水。因時記事。貫一部十七史之菁華。紀月編年。昉二百四十年之筆削。信矣法門龍象。良哉方外春秋。道洽大千。使聞未聞者。忽省雷音之旨。化均百億。俾見未見者。欣瞻滿月之文。具葉翻風。甘露彌於識種。寶華注雨。慧水溢於身田。闡教脂那。接引之方無量。疏源身毒。利濟之益靡涯。豈特從上諸方鵝王。標其髓液。將使九流百氏列派。盡以朝宗。儒釋不背而相資。理事各適以為用。人心既正。大道自明。其與六經諸史。互相表章。當來之金篦。末法之寶炬也。恭惟今上皇帝陛下。聖學天縱。亶作君師皇極懋昭。彰同文於千古宸猷允塞。垂至化於萬年。金輿玉軸。一統輯告成之書。華袞威鈇。群賢纂前朝之典。洋洋乎。光輝盛大之日。濟濟乎。名教興隆之時。而宗統編年。際斯成就。文章黼黻。於以藻飾太平。心法宗風。將來綿亙治運。寧唯紙皮筆骨。藏名山而俟後起行。見刻木鑄金。布國門而質大方矣。不避衰悰。歡喜敬序。皈依三寶弟子。七十八老人。許之漸。法名濟霈。頓首謹撰。

  癸亥五月。渡湖。訪祥符湖公和尚。留宿藏雲舊室。時公有編修僧史之願。即事漫成二詩。其一曰。破浪乘風得得來。湖山高臥許追陪。曠懷欲發古人秘。薄俗每令中念灰。鼓吹詞壇嗟末學。棟梁法苑望奇材。他年僧史編成後。先寄須教老眼開。其二曰。嘆息吾衰入夢鄉。唯余蝴蝶滿匡床。孤燈綿歷歲月古。千偈瀾翻齒頰香。石上苔紋留馬跡。天邊星彩射龍光。禪流波靡今尤甚。猶幸僧中有此郎。蓋誌喜也。己巳夏。公手扎函宗統編年。來蓮峰山舫曰。和尚不靳一言序之。青炷香展卷曰。斯誠千古闕典。亦千古盛事。佛祖紀綱。宗師血脈。藉以永傳。其有功於法苑。豈啻一縷千鈞。第草草勞人。何能發揚大意。表白深心。然念和尚數年心血。幾為枯瘁。不惜身命。然大法炬。為最後末劫。照耀人天。敢不讚嘆申明。昭告天下後世。夫着述難事也。而況於持論宗門。持論宗門不易也。而況於編定宗統。系之歲年。斯誠難之又難矣。無徹見今古之明眼。無大公無我之直心。而不出之。以真才達識。亦何能洞闡精微。張皇要眇。使單傳直指之道。彰明較着於目前。佛祖宗師之機。輝煌歷落於後日。而且會儒釋之淵源。明聖凡之極致。提一心宗。統攝百氏。寶網帝珠。燦交光之涉入。香河獅乳。拈一味以密融。不綦難中之難歟。所以自古及今。未有人曾及之者。況乎時風澆薄。知見日漓。不念苦心。唯存私見者。往往有之。今編年。擴大同之道域。撤一貫之籓籬。哲人奧旨。久而愈彰。古德真風。聞斯興起。大書特筆。不遺提挈宣明。條目綱領。具見隱微嚴謹。唯和尚之才之識。足以激揚鏗鏘。而眼明心公。無絲毫隔礙。故取二千餘年佛心祖髓。向筆尖上。流注真常。作未來金鏡。雖程嬰杵臼之用心。不是過也。讀是編者。循年核實。舉法知時。千秋文獻足征。一會靈山未散。從此人登般若之航。家達菩提之路矣。先師退翁老人。嘗有是志而未遑。寶雲月兄和尚。嘗欲成法苑春秋。及僧寶翼征等書而未就。今公克承先志。丕着宗猷。舉其所甚難者。而易為之。成昭代蔚然之巨典。展從上未敷之鴻緒。青以衰颯頹光。猶幸躬逢其盛。寧不亟為前後千古稱慶乎。在昔有宋哲後。尊尚祖道。吳中道原禪師。輯傳燈錄。成。上之。詔詞臣楊億等討論。頒入大藏。鐔津契嵩禪師。着傳法正宗記。獻之闕下。宰相韓琦。翰林歐陽修諸公。鄭重嘆美。亦詔入大藏。

  今上聖天子。崇文重法。度越前皇。將見此書。上達宸聰。石渠天祿之間。當有補袞調羹。扶起正法輪者。則茲編流通。黼黻太平。助揚盛化。又不止法苑增華。緇門藉重已也。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歲次庚午春二月穀旦華山沙 門晚青盤譚撰

  宗統編年目錄

  卷之一  佛紀(上) 釋迦牟尼佛卷之二  佛紀(下) 釋迦牟尼佛卷之三  祖紀(西天祖師) 一祖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四祖優波鞠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卷之四 七祖婆須密尊者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九祖伏馱密多尊者 十祖脅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馬鳴大士卷之五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龍樹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卷之六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廿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卷之七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卷之八  祖紀(東土祖師) (西天二十八東震旦第一)世少林菩提達磨祖師卷之九 第二世鄴都可祖師 第三世羅浮燦祖師 第四世蘄春信祖師卷之十 第五世東山忍祖師 第六世曹溪能祖師卷之十一 第七世南嶽讓祖師 第七世青原思祖師 第八世江西一祖師 第八世石頭遷祖師卷之十二 第九世百丈海祖師 第八世石頭遷祖師 第十世黃檗運祖師 第九世藥山儼祖師 溈仰開宗第一世(溈仰)山(佑寂)祖師卷之十三 第十世黃檗運祖師 第九世藥山儼祖師 第十世雲岩晟祖師 溈仰開宗第一世(溈仰)山(佑寂)祖師 曹洞開宗第一世(洞曹)山(價寂)祖師卷之十四  五宗紀 臨濟開宗第一世臨濟玄祖師 曹洞開宗第一世(洞曹)山(價寂)祖師 溈仰開宗第一世(溈仰)山(佑寂)祖師卷之十五 臨濟開宗第一世臨濟玄祖師 曹洞開宗第一世(洞曹)山(價寂)祖師卷之十六 臨濟宗第二世興化獎祖師 曹洞開宗第一世(洞曹)山(價寂)祖師 曹洞宗第二世雲居膺祖師卷之十七 臨濟宗第三世南院顒祖師 曹洞宗第二世雲居膺祖師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師 雲門開宗第一世雲門偃祖師卷之十八 臨濟宗第三世南院顒祖師 臨濟宗第四世風穴沼祖師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師 曹洞宗第四世鳳棲志祖師 曹洞宗第五世梁山觀祖師 雲門開宗第一世雲門偃祖師 法眼開宗第一世清涼益祖師卷之十九 臨濟宗第五世首山念祖師 臨濟宗第六世汾州昭祖師 曹洞宗第五世梁山觀祖師 曹洞宗第六世太陽玄祖師卷之二十 臨濟宗第七世石霜圓祖師 臨濟宗第八世楊岐會祖師 臨濟宗第九世白雲端祖師 曹洞宗第六世太陽玄祖師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青祖師卷之二十一 臨濟宗第十世五祖演祖師 曹洞宗第七世投子青祖師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師卷之二十二 臨濟宗第十世五祖演祖師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師卷之二十三 臨濟宗第十一世昭覺勤祖師 臨濟宗第十二世虎邱隆祖師 曹洞宗第八世芙蓉楷祖師 曹洞宗第九世丹霞淳祖師 曹洞宗第十世長蘆了祖師卷之二十四 臨濟宗第十三世歸宗華祖師 臨濟宗第十四世華藏傑祖師 曹洞宗第十世長蘆了祖師 曹洞宗第十一世天童珏祖師 曹洞宗第十二世雪竇鑒祖師 曹洞宗第十三世天童淨祖師 曹洞宗第十四世鹿門覺祖師 曹洞宗第十五世普照辨祖師 曹洞宗第十六世大明寶祖師 曹洞宗第十七世王山體祖師 曹洞宗第十八世雪岩滿祖師卷之二十五 臨濟宗第十五世臥龍先祖師 臨濟宗第十六世徑山范祖師 曹洞宗第十八世雪岩滿祖師 曹洞宗第十九世萬松秀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世雪庭裕祖師卷之二十六 臨濟宗第十七世仰山欽祖師 臨濟宗第十八世高峰妙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世雪庭裕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一世少室泰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二世寶印遇祖師卷之二十七 臨濟宗第十九世中峰本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世聖壽長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二世寶印遇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三世香嚴才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四世萬安嚴祖師卷之二十八 臨濟宗第二十一世萬峰蔚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二世聖恩持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三世東明旵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四世萬安嚴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五世少室改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六世嵩山斌祖師卷之二十九 臨濟宗第二十四世翼善慈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五世高峰瑄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六世金陵瑞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七世龍泉聰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七世定國從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嵩少載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鏡書祖師卷之三十 臨濟宗第二十八世圓通寶祖師 臨濟宗第二十九世禹門傳祖師 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鏡書祖師卷之三十一 諸方略紀(上)卷之三十二 諸方略紀(下)

  宗統編年目錄(終)

  佛祖宗統單傳世系之圖

  釋迦文佛  (西竺)初祖迦葉  二祖阿難  三祖商那和修  四祖優波鞠多  五祖提多迦  六祖彌遮迦  七祖婆須蜜  八祖佛陀難提  九祖伏馱蜜多  十祖脅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  十二祖馬鳴  十三祖迦毗摩羅  十四祖龍樹  十五祖迦那提婆  十六祖羅睺羅多  十七祖僧伽難提  十八祖伽耶舍多  十九祖鳩摩羅多  二十祖闍夜多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  二十二祖摩拏羅  二十三祖鶴勒那  二十四祖師子比丘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西天二十八東震旦第一)祖菩提達磨  (東震)二祖鄴都可  三祖羅浮燦  四祖蘄春信  五祖東山忍  六祖曹溪能  七祖(南嶽讓 青原思)  八祖(馬祖一 石頭遷)  九祖(百丈海 藥山儼)  十祖(雲岩晟 黃檗運 首建溈仰宗溈山佑)  (單傳十一開宗第一)祖(洞山價 臨濟玄 仰山寂)  二祖(曹山寂 興化獎 雲居膺)  三祖(南院顒 同安丕)  四祖(風穴沼 鳳棲志)  (單傳十三開宗一世雲門偃)五祖(首山念 梁山觀)  六祖(汾州昭 太陽玄)  (單傳十五開宗第一世法眼益)七祖(石霜圓 投子青)  八祖(楊岐會 芙蓉楷)  九祖(白雲端 丹霞淳)  十祖(五祖演 長蘆了)  十一祖(昭覺勤 天童珏)  十二祖(虎丘隆 雪竇鑒)  十三祖(歸宗華 天童淨)  十四祖(華藏傑 鹿門覺)  十五祖(臥龍先 普照辨)  十六祖(徑山范 大明寶)  十七祖(仰山欽 王山體)  十八祖(高峰妙 雪岩滿)  十九祖(中峰本 萬松秀)  二十祖(聖壽長 雪庭裕)  二十一祖(萬峰蔚 少室泰)  二十二祖(聖恩持 寶印遇)  二十三祖(東明旵 香嚴才)  二十四祖(翼善慈 萬安嚴)  二十五祖(高峰瑄 少室改)  二十六祖(金陵瑞 嵩山斌)  二十七祖(龍泉聰 定國從)  二十八祖(圓通寶 嵩少載)  二十九祖(禹門傳 宗鏡書)

  宗統歷年世代次第之圖

  

  宗統編年凡例

  大道之統。歸於正宗。正宗之傳。統乎大道。故曰宗統。  佛法。宗旨。隨機設化。編年。紀事。據實征時。其間紀。注。正。變。一本紫陽綱目。他如五經。孔子家語。諸子。通鑑。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漢書。唐鑒。新舊唐書。五代史。十九史。諸史詳節。讀史管見。續通鑑。皇明通紀諸書。法門文字。如釋迦譜。古今佛道論衡。弘明廣集。大唐內典。神州塔寺三寶感通錄。開元釋教錄。大唐高僧傳。內法傳。宋高僧傳。歷代三寶記。景德傳燈錄。傳法正宗記。佛祖統記。佛祖歷代通載。佛祖綱目。聖胄集。五燈會元。指月錄。總傳燈錄。諸家語錄。及甄正。辨偽等錄。(皆詳論道教中事者)皆詳考合訂。不敢一字私涉臆見。  是編單紀宗統。凡正傳宗統者。大書其嗣統示寂之年。昭法化也。支流旁出者。皆不具書。其間參佐宗化。年月有徵者。仿先經終義之例。書出處顛末於其寂之年。以彰輔化。諸方拈頌論議。因時闡明宗旨。切要者書之。否則不書。  全提密證。不涉語言。大道真宗。豈存功跡。然有系於法化。有關乎宗統者。皆大書焉。講律並書。儒道兼攝。昭宗統無外也。國政時事。有關宗統。須參考者。亦附書之。非關宗統者。雖彪炳史傳。皆不具書。  凡正傳宗統者。書某宗第幾世某處祖示寂。而不書名。有諡加諡。非正傳宗統者。講書法師。律書律師。禪則方書禪師。不敢濫也。書寂書名。有諡加諡。應化聖賢。難以格定者。不在此例。來往參承。或稱禪師。或單書名者。皆有深意微義具存。非輕率也。有隱而鬚髮者。夾注發明之。  文獻俱關。地異時遠。無從稽定者。曰闕文。文獻並征。因時因事。不能無礙。未敢據定者。曰闕疑。自昔互有異同。至今確實考證者。曰考定。諸子百家別集中。參合可證者。曰別證。文闕獻征據實準定。以俟後稽者。曰存考。  迦文開宗垂統。為佛紀。迦葉以至黃檗雲岩諸祖。紹統傳宗。為祖紀。五宗而後。承宗繼統。為宗紀。臨濟禹門。曹洞宗鏡。兩祖之下。諸方法化。正在繁衍。宗統未敢遂定。諸方之出處大略。隨年編至今康熙己巳。為諸方略紀。以俟後來補定。  法門廣大。知見淺近。茲編聊為草創擁簪。豈能遂稱成書。搜討未周。當從補入。大綱細目。不全不合者。仰祈大方宗匠。垂教刪定。以永真傳。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歲次己巳佛誕日臨濟三十四世後學新安沙門釋紀蔭盤譚 謹述於夫椒祥符之大中堂

宗统编年总论

  祥符紀蔭曰。蓋聞聖王之治天下也。本乎格致誠正。施之修齊治平。盡性踐形。事天立命。是以首出庶物。建極乘乾。一人有道。萬國咸寧。唐虞之化。於變時雍。夏商之間。政刑並用。爰及周衰。道微政弛。人心壞亂。篤生孔孟。明道德以敘[(雪-雨)/粉/大]倫。行仁義而正風俗。漢唐以降。教化不興。法度是守。漸騖於外。失其本心。又以諸家龐雜。大道支離。程朱出而闡明約束之。聖學雖顯。然以為章句致身之塗。鮮見成己成物之士。斯文將喪。叔世何堪。蚩蚩者氓。固不可使之知。而坦坦者道。亦何可不使之由也。夫語大莫載。六合之外。豈可存而不論。語小莫破。聖人豈真有不知能。然而洪荒以前。渾沌先是何狀。九州之際。溟渤終於何底。滄桑見見。生死歷然。將來世數何終。人物何止。藉曰方圓一氣。一氣之始。何以彌綸。太極兩儀。無極之初。是何境象。性本於天。而天之所以為天。則曰無聲無臭至矣。得之有命。而命之所以為命。則曰莫之致而致焉。是豈原始要終。聖賢有所未盡。抑亦察倫明物。變化示於幾微。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參贊位育。終日乾乾。大人之所以為大人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各從其類。可與知能。民物之所以為民物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斯天下之達道也。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人之極致。性命之本源。達大道之體而無殊。盡一心之量而不變者。非智超劫外。行徧寰中。其孰能與於斯乎。惟法王之出三界也。洞徹一心。了明萬有。真心本性。一切圓融。天人由行業以分途。善惡從真妄而異趣。心有真妄善惡。而性則純真至善。真善之名。亦無以加焉。唯心有真妄善惡。是以悟心之真而善者。有四聖焉。謂佛與菩薩。緣覺。聲聞。是也。迷心之真而善惡雜糅者。有六凡焉。謂人。天。鬼神。三道。地獄。餓鬼。畜生。三塗是也。人可不言。天則匪一。居須彌山。治四部洲。為四天王天。居人間頂。超日月明。為忉利天。(有三十二天並帝釋。為三十三天)此之二天。未離地居。上之。於虛空中。朗然安住。身有光明。日月不及。如是一類。名焰摩天。上升精微。不接下界。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名兜率陀天。更上有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如是等天。未離乎欲。通名欲界。上之有三梵天。(梵眾。梵輔。大梵天)名初禪天。上之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名二禪天。上之。有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名三禪天。上之復有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名四禪天。其間復有五不還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見天。色究竟天。以上諸天。未離形色。通名色界。上之。復有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如是等天。無業果色。名無色界。天之次復攝十種仙。一地行仙。二飛行仙。三遊行仙。四空行仙。五天行仙。六通行仙。七道行仙。八照行仙。九精行仙。十絕行仙。仙之與天。迥然不同。仙以人身而戀長生。處海山島。天則福德化生。自在無礙。上品之仙。不能及下品之天。是皆不了真心。隨業妄報。不值佛化。沉溺長途者也。鬼神多門。各以業報。受生其中。因為善而夾雜妄緣。正直聰明之士。忠孝節義之流。未證真常。皆為業苦。復有修羅。四趣所攝。(謂天。人。鬼。畜)因多嗔業。致感斯倫。三塗則隨三業。(貪嗔痴)輕重以受報。杳杳昏衢。誰從拯救。匪佛垂慈。少能脫苦。此之六凡。皆迷一心。致趨多報。天之與人以福德殊。非真謂蒼蒼茫茫。高而無極。不識不知也。聲聞因修四諦。(苦。集。滅。道)見道。緣覺謂覺十二因緣。(無明緣行等)證道。此二聖流。自了生死。不能利他。菩薩則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萬行。廣度眾生。名為大乘。圓滿行解。具證三身。(法報化)盡妙覺性。成無上道。斯名為佛。佛者覺也。先知先覺。徧滿十方。非一非異。不可思議。釋迦文佛。則此娑婆之化身也。通一化土。總攝世界。則三千大千。通一壽量。點盡塵墨。尚無窮無盡。閻浮洲乃大千界之一。八十年適因減劫之時。(此界為南閻浮洲。佛世壽七十九年)降生兜率。示道成也。見處王宮。示尊勝也。脫屣世榮。示世苦也。因睹生老病死等事出家。示世無常也。出家苦行。示真修實證也。降魔。示正能摧邪也。成道。示證本有也。三七思維。示妙法難喻也。漸說三乘。曲垂方便也。五戒十善。以接人天。隨其欲樂也。彈偏斥小。嘆大褒圓。開發大機。廣相成就也。四攝法。慈攝無遺也。四悉檀。三根等度也。四十九年。說法十二部。隨機接引也。末後拈花付囑。密傳心印也。佛之出世。唯欲人人共了此心。心之知見。萬別千差。非以正法印印之。則不契圓宗。皆非了悟。此正法印。離言說相。唯證乃知。此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也。如來說法。一則教通。一則宗通。教乃言詮。宗則大意。的的大意。直指人心。見性忘言。當下成佛。此宗傳自迦葉。以及阿難。西天二十八世。歷歷傳持。光昭正眼。列皆法身大士。應世宣化。傳達摩氏。以般若智光。運照東震。遂躬航海。達於梁朝。由梁歷魏。止於少林。面壁九年。直接二祖。傳至曹溪。分為南嶽。青原。南嶽青原。後復分為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五宗。一華五葉。二桂昌昌。溈仰。雲門。法眼。三宗。不數傳而止。唯臨濟曹洞。傳至於今。闡佛真宗。宣揚法化。單提向上。不涉功勳。以心印心。初無剩跡。真傳正脈。遞代相承。宗統昭然。歷年可按。用是遠遡迦文降神之年。當此土周昭王甲寅之歲。以及於今。二千餘年。正續大法。方來未艾。謂之宗統編年。以見佛法大意。不離時節因緣。世出世間。皆與時為消長。約而論之。如春夏秋冬。互相成就。造化之妙。無能名焉。是知佛與聖人。設化不同。其歸則一。悟心之士。各各契真。觸途之流。往往成滯。是自過咎。於佛何尤。又以宗門施設。覷捕無從。鐵壁銀山。攀仰莫及。棒喝交加。賓主歷然。黑白未分。正偏宛爾。真符密印。唯真子得之。不在常山。大吼雄威。非獅兒當之。鮮不腦裂。纖毫不隔。天地懸殊。入此門中。莫存知解。順行逆用。一一皆我真機。聖見凡情。彼彼誰能測識。非此宗眼難瞞。豈不渾同魔異。宗苟通也。千途異轍。入密室以消融。妙藥神針。起膏肓於瞑眩。依時垂範。逐類行慈。功孰大焉。用斯偉矣。合而言之。佛之所謂自覺。儒之所謂明明德也。佛之所謂覺他。儒之所謂親民也。佛之覺行圓滿。儒之在止於至善也。佛儒之修證同也。佛之清淨法身。即天命之性也。佛之圓滿報身。即率性之道也。佛之千百億化身。即修道之教也。其體用同也。但淺深大小。在造其極。與未盡其量耳。施之治世。治不離世。故吾儒之道。不外庶物之間。而聖人就易就近。以裁成乎過與不及。而適於時中。聖人之所以為聖也。施之出世。出不離世。故我佛之教。不出一心之外。而宗師當前。當處。以指示其本所固有。而歸於無得。宗師之所以為宗也。不離世而治世。道無在而無不在也。不離世而出世。道無不在而無在也。故曰。時也。明乎時。而權實通焉。明乎時。而本末貫焉矣。

  宗統編年別問

  問曰。洪荒以前。渾沌先是何狀。九州之際。溟渤終於何底。世數何終。人物何止也。祥符曰。虛空無邊。卻數無量。世界無盡。不可思維。詎能擬議。劫之長短。界之勝劣。皆隨心所見。心所種種成就。今就一劫一世界而言。劫之為言時數也。即世也。界之為言方位也。眾生為情界。正報也。方位為器界。依報也。凡界總成住壞空為一大劫。謂之世界。二十小劫成。二十小劫住。二十小劫壞。二十小劫空。一增一減而成小劫。積八十小劫而成一大劫。劫初人壽皆八萬四千歲。身有神光。日月未出。人壽減至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人失神光。日月出照四天下。今世史所稱盤古洪荒三皇。各一萬八千歲。考其時乃迦葉佛之後。第九小劫之末減矣。所云混沌者。乃身光初失。日月未出之時。非真天地開闢也。詳見佛紀中。世界無盡。佛智乃知。今就娑婆世界而言。此世界在華藏莊嚴世界海中。華藏海中央。有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出一蓮華。持一世界種。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中列二十重佛剎。(剎土即界也)其第十三重為娑婆世界。毗盧遮那佛之報土。釋迦文佛其分身。娑婆世界僅當一世界種十九分之一。釋迦化土有百億須彌。百億四天下。僅當娑婆界微塵數之一。然華藏莊嚴世界海。特微塵數世界海中之一海耳。此無盡世界海。悉依虛空。虛空在大覺中一浮漚耳。故楞嚴經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又曰十方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於太虛。世界如此廣大。心量如是包容。故曰。法界量同太虛。眾生心智自小。人第知肉團之心。藏於方寸腔中。而抑知性體之心。圓攝無盡邊際乎。須彌(梵語。此雲妙高)山深入大海八萬四千由旬。(梵語此雲限量也四十里為一由旬)高出大海八萬四千由旬。四方面各為一天下。謂一大部洲。四方為四天下。四大部洲。各一天王統攝。為四王天。人失神光之後。世間黑暗。日月天子。從四天出見。繞須彌山腰。周行照一四天下。諸星宿佐之。便有晝夜。須彌山頂為忉利三十三天。以次而上。有夜摩天。兜率天。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此名一世界。帝釋為忉利天主。今道教所稱玉皇是也。如此一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須彌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天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一千夜摩天。一千兜率天。一千樂變化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世天。總為第二禪天所覆。名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百萬日月。百萬須彌山。百萬四天下。乃至百萬梵世天。一千二禪天。總為第三禪天所覆。名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乃至百億梵世天。百萬二禪天。一千三禪天。總為第四禪天所覆。名大千世界。(億有四等一以十萬為億二以百萬為億三以千萬為億四以萬萬為億今言百億者以千萬為億也)此大千世界。為一化佛世界。當娑婆界微塵數之一。大海之下為金輪。堅八萬四千由旬。金輪之下復水輪。深六十八百千由旬。水輪之下為風輪所攝持。其風輪量廣六萬八十俱胝。(梵語此雲百億)風輪之下。乃依空輪。而凝然靜住。空無所依。結業成熟。世界前後左右上下。十方次第安住。圍繞周匝。四大部洲。為南閻浮提洲。又雲贍部。即此土是。人壽減後。增至二萬歲時。有鐵輪王出。治一南洲。東弗於逮(此雲勝身)洲。人壽增至四萬歲時。有銅輪王出。治東南二洲。西瞿耶尼(此雲牛賀)洲。人壽增至六萬歲時。有銀輪王出。治東西南三洲。北郁單越(此雲勝處)洲。此洲人與長壽天報等。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時。有金輪王出。治東西南北四大部洲。皆有大威力。十善治世。地居天子。治一國為粟散王。九州溟渤。此一國土界也。此世界之略也。詳具華嚴經中。佛住正覺世間為法界。圓周太虛。無欠無餘。法界參合世界。為四法界。謂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如來法身。居常寂光。為法性淨土。亦徧微塵。依於山河大地色相之土凡聖同居。事理交互。不即不離。入四種法界。而攝化眾生。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豈曲士之可談。凡夫之能信哉。積剎那呼吸而成時。積時成日。積日成月。積月成歲。積歲成劫。為增。漸損為減。劫減壞時。有大小三災。劫減時。有小三災。人壽減至三十歲時。天不降雨。地大亢旱。草菜不生。思欲見水。尚不可得。何況飲食。人民饑饉而死殆盡。為饑饉災。人壽減至二十歲時。疾疫大行。種種諸病。染者皆死。死亡殆盡。為疾疫災。人壽減至一十歲時。人懷斗諍。見即相戕。手執草木。即成兵仗。殺害無遺。為刀兵災。大三災者。劫欲壞時。有七日出見。大地山裂。四海水消。千世界及初禪天。皆悉火熾。洞然無餘。為火災。初禪天已下。七番火災之後。世界復成。又於壞劫之時。降澍大雨。滴如車軸。地下水輪。涌沸上騰。大千世界。至二禪天。水皆漂蕩。如水消鹽。壞盡無餘。為水災。二禪天已下。七番水災之後。又經七番火災。世界復成。又於壞劫之時。從下風輪。有猛風起。名毗嵐風。三千大千世界。上至三禪天。悉皆飄散。如空揚塵。為風災。此大三災。世數人物之終始也。問曰。儒釋之體用修證既同。所以造極而未盡其量者。可得聞乎。祥符曰。法界皆一心所見。儒釋之修證體用。不出一心。此心無二。豈得不同。大同之原。在於無我。凡夫執我。不達本心。聖人無我。能盡此性。此性盡處。即淺可以資深。無小而不具大。實無極之可造。量之可盡。佛教攝化十方。融通三世。十方三世。一念全該。如來智入三世而無來往。身於十方成等正覺。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誓度一切眾生。盡法界性。佛圓證焉。儒教聖人。以道治世。適可而止。致位育於中和。能參贊乎天地。平常之理。只在時中。喜怒哀樂未發之時。中體原無十方三世之隔。子臣弟友皆道之際。和氣豈有我人眾生之分。儒教聖人。蓋世間之佛也。佛蓋出世間之聖人也。人在世間。盡聖人之道。尚何處而非佛哉。人出世間。盡佛之道。尚何處而非聖人哉。此心原一體也。此道斯一貫焉。造極而未儘量。悟徹此心。當自知之耳。問曰。世間三教並稱。然乎否乎。祥符曰。率性之謂道。道也者。吾性體之一條通暢大路也。此通暢大路。一任東西南北。各適其適。而歸家者自罷問程。老聃莊列諸子。皆已騰身千仞之上。徘徊瞻顧此大路。欲人不昧南北東西。而自尚不能不滯跡於南北東西焉者也。大士攝化。多密乘權。老聃莊列諸子。當世相紛爭。人心轇轕之際。而以清淨曠達之言蕩滌之。亦如人病熱惱。而醫者下一服清涼散也。其有功於世教人心孰大焉。讀其書得其大意。俱可就路還家。守其言執其知解。只自迷方小歇。若也蕩平南北東西。豁然一條通暢大路。彌貫十虛。見前無隔。則步步踏佛階梯。時時誕登道岸。何教之有三。然之與否乎。問曰。西竺九十六種外道。及此土諸異端。何也。祥符曰。心外有法。謂之外道。心外有法。則不達本心。諸見橫生。謂斷見。世間一切皆歸斷滅也。常見。世間一切長久不滅也。亦斷亦常見。世間一切亦斷滅。亦恆常也。非斷非常見。世間一切。亦非斷滅。亦非恆常也。此四種見。單復參錯之有六十四種。西天竺修道者。不悟自心。妄自窺測。各執一見。與道相背。所以謂之外道。如南北東西。各爭一路。而不達通暢十虛之當前大路也。此種外道。一經點撥。多有當下知歸者。至於異端遠離道路。別尋蹊徑。多以小術小數。簧惑於人。有墮其雲霧。而不知非者。由不識本心。不逢良導故也。世尊初學道時。亦先歷試邪法。然知非即舍。乃證菩提。廣以大乘而為度脫。若執吝不悔。將來難於救度。如來說為可憐憫者。問曰。即以佛教言。有講有律。今皆並行。何以稱宗統而編年也。祥符曰。道之在人心。如水然。水散流為四瀆百川。而朝宗於海。四瀆百川之水。歸海而成一味海者。四瀆百川之宗也。故言海。而四瀆百川之水統之矣。今夫道一也。而弘道之跡不一。曲順機宜隨時施設。其立法也。必有所宗。久而日淪於跡。漸失其宗。如水泛濫橫行。而以鄰國為壑者有之矣。此宗之不明。無以統之也。宗統創述。必征乎時。因時明宗。大統斯在。是以釋迦文佛雪山成道之時即欲一切眾生。同證此道。而觀機垂慈。遂有四十九年之教。其教也。一音演說。一一皆宗。而眾生隨類得解。失佛本懷。故於靈山一花拈出。全體付授迦葉。四十九年之大宗。昭然揭日月而中天之統垂於後。唯法身大士。能契此宗。傳持密護。具體而微者。有演佛之經以為教焉。有奉佛之儀以為律焉。其始也皆宗之所攝。而其漸也究妙失宗。遂支離之。教忘其為詮宗之言。律忘其為表宗之行。飲水分河。統斯渙矣。時移世異。隱顯微茫。甚而清濁涇渭。溟涬河漢。統斯淆矣。此皆宗統不明。年曆無征。以致考信無從。滔滔天下。徒深望洋之嘆也。佛祖聖賢。以及諸子百家之道。不外一心。心之全體。圓澄如海。性海湛然。支流遍注。圓湛性海。妙極一心。遍注支流。散周法界。今之畫佛祖聖賢及諸子百家而區別之者。是不曾體究此心量之到極則處。喻猶觀水者只觀其瀾。而未遡其源。若體究此心量之到極則處。則佛祖聖賢諸子百家。歸源又豈有二乎。誠能遡源於海。而萬派千波之回瀾自消釋矣。今以性海之大宗。統心源之流注。匯四瀆百川而循流知源。一滴全潮。初無二水。杯盎溝涔。江淮濟泗。水無不在。即海無不在也。在在明宗。法法統攝。編年考實。質之今古而無疑。百世以俟後起而不惑。寧有教律之不融。儒釋之不合哉。問曰從上說法不說心。言道不言性。宗門中事。不貴說破。今論列亹亹。豈不令人目為知解宗徒乎。祥符曰。從上無所謂法也。所說之法。因時而已。佛初說華嚴時。豈非稱性而談。直示心體。無如眾生之不能領會也。乃不動覺場而游鹿苑。因而說四諦法。說十二因緣法。說種種六波羅蜜法。四十九年之間。所說之法。豈有他哉。皆欲眾生了悟此心。修證此心而已。悟證此心。方複本性。末後拈花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明。微妙法門。又付法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是佛不但不說心。亦並不說法也。文殊請佛再轉法輪。佛咄曰。文殊謂吾曾轉法輪耶。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盡垢除光始見。心法雙亡性即真。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二祖覓心。了不可得。與安心竟。後來三拜。依位而立。得祖之髓。佛佛祖祖。道豈有二乎哉。六祖從無住生心得悟。於五祖言下。見自本性。開東山法門。大闡般若。未嘗不直示人明心見性也。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眾生妄緣夾雜。知見橫生。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未能洞徹心性。先於心性上。想念紛馳。意識卜度。是以祖師為之直截根源。全提向上。曹溪拈出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南嶽融為無相三昧。五宗建立。設大法藥。以治方來。名言斷。理路絕。欲人於擬議思量。聖見凡情不到處。命根大死一回。然後卻活轉來。有自由分。重着精彩。深入宗旨堂奧。方可入泥入水。為人解粘去縛。使一切人得大受用。一切法得大自在。否則坐在潔淨地上擊石火。閃電光。久久只成得個自了漢。以不透從上大法。單明空劫。不明目前。頭尾不得相稱也。傳至今日。依稀彷佛者。掠得些小光影倚。一棒一喝為躲身計。將麻三觔。乾矢橛等。古德機緣。扭抳扯合。聊略成語。謂之為法。機昧終始。而瞞盰儱侗者。正自不少也。指迷途者引之歸家。救飄墮者令其到岸。今何時哉。從上來事。將草昧矣。而不明揭之以性體心宗。表系之以法脈綱要。將來大事因緣。荒沉墜於地矣。區區幾句。長語閒言。能令開佛知見。存祖血脈乎。苟明自心。見本性。透徹宗旨。說破不說破。藥出金瓶。為救病也。執藥成病。誰之過歟。今之硬作主宰。法見未亡者。恐望知解宗徒。十步五步耳。汝若知時節。吾寧復再三哉。問曰。心宗無二。佛祖聖賢。諸子百家。既同此心。何以佛法人難信向也。祥符曰。心體喻如虛空。宿障喻如浮雲。浮雲能蔽虛空。宿障能覆心體。浮雲不蔽。則虛空廓然。宿障不覆。則心體自見。宿障不出二種。謂理與事。智者宿習慧業。多為理障。凡夫習近見聞。多為事障。佛法除破理事二障。與眾生初心不合。是以遽難信受。然長空萬古。浮雲一時。真性本覺。理事之障。豈終礙也。時至理彰。良俟因緣耳。蔭初習鄒魯學時。偶見佛經。竊疑曰。使佛果索隱行怪。欺世矯異之徒。亦何能使天下後世。敬奉如此。若非矯妄。則其言字字不虛。如經所說。可不信受。因決志出家。漸入漸深。愈遠愈近。今而知世之疑議佛者。皆猶是最初習鄒魯學時見解也。世豈有飢而見粒食不餐。寒而逢布帛不服者。未之有也。佛法之為益於人。甚於菽粟布帛。而眾生曠劫飢虛。法身凍餒。幸值良緣。信受無庸緩矣。問曰。佛經祖錄。亦浩瀚矣。今諸方出處。亦繁多矣。如編年所載。不掛一漏萬乎。祥符曰。唯唯否否。經錄浩瀚。明其大意。而浩瀚可括以精微。出處繁多。舉其大端。而諸凡亦何能詳盡。孔子作春秋。微辭隱義。時措時宣。撥亂反正而已。二百四十二年之間。列國之事。止於斯乎。茲編聊存宗統大意雲耳。諸方出處事跡煌煌。今古不能磨沒者。自有其錄行世。掛漏之失。愚何知焉。紀蔭博地凡夫。荒田小草。三毒未除。二嚴全缺。見未窺於聖賢。而敢測度聖賢。識未達於今古。而輒衡量今古。愚昧之罪。方自深於慚皇。流通之緣。寧人必其信向。所冀佛祖慈光。不遺圭竇隙影。宥狂妄之多愆。憫顓蒙之一念。野干半偈。帝釋翹勤。私陀一經。輪王給侍。毋以人廢。幸將量容。謹矢十願微忱。仰祈十方昭鑒。一願三途拔苦。慈悲所緣。緣苦眾生。菩提所度。度盡法界。今茲宗統編年中所述。自賢劫第四尊釋迦文佛以下。西天東土列代祖師。及諸方見坐道場。名山說法諸大善知識。凡為佛祖善知識慈心道念所普攝之眾生。暨十方五濁。已造逆惡重罪。謗毀三寶。墮大邪見。見在三途苦趣中受報者。皆承佛祖善知識慈悲心菩提心。光明之所照注。而一念回光。當下拔苦。拔苦之後。皆修正道。永滅三塗。同成佛果。二願九界齊資。未登佛地。皆有見障。已極圓乘。方為量周。盡十方際。見在聖凡。居菩薩乘者。在緣覺聲聞位者。在天仙籍者。生人倫中者。及滯鬼神修羅趣。墮異類旁生者。皆圓徹一心。進修萬行。直趨寶所。不戀化城。無餘涅盤。一時滅度。妙莊嚴路。不涉輪迴。大解脫門。齊登覺岸。三願普懺罪愆。悟心之士。習氣未除。含識之流。無業不造。況自無始以來。直是等虛空際。債實積於多生。報豈逃乎永劫。從今一念。達本性空。爍重霾於烈日。扇猛焰乎清風。凡有罪業。無不消融。縱屬冤愆。俱相解釋。清淨光明。方處處以無礙。道場佛國。祈步步以先登。四願同修福慧。佛為世尊。以其兩足。道本大備。豈可偏枯。痴報終沉。狂華難果。行解未能相應。理事何以無礙。從今一切。皆發大心。剎剎塵塵。身心奉重。時時處處。正念見前。三身四智以齊彰。六度萬行而普攝。五願共證菩提。本覺之性。生佛無殊。圓證之時。古今一致。直下一心頓悟。當前萬法圓該。生西方而成自性之彌陀。覲兜率而補吾心之彌勒。居娑婆而見住世之迦文。新新作佛。處處成道。無三世去來之分。無彼此自他之別。帝網光舒。寶燈焰照。六願護持正法。智光常照。則迷途不昧。正法住世。則邪見不興。龍華正法住世。年數久長者。慈氏曠劫果純。眾生熏修根熟也。今佛正法。住世僅五百年者。時當減劫。五濁障深也。今當末後又逾五百年斗諍堅固之時。解脫禪定。既如角中之麟。多聞塔廟。亦等星中之月。正法護持。亦甚難事。然般若智光。運照未息。大乘氣象。隱躍猶存。微言未墮。大旨堪尋。即今宗脈之傳持。庶令慧命以接續。所願持護。以永真機。頭目髓腦。當不靳於愛憐。屏障金湯亦何辭乎捍衛。韋天之杵。摧魔孽以無遺。梵釋之香。熏人天而普利。七願消融諸見。法性波瀾。誰謂涅盤易曉。識情畛域。方知差別難明。魔子披緇。每每獅蟲自食。明眼落井。往往蛙沸爭鳴。各立籓籬。時分牆塹。儒指佛老為異端。釋藐天人為凡界。道流昧昧。妄指青牛度關。釋氏區區。欲與玄門角勝。甚至一室之內。矛盾互施。太虛之中。塗割交受。此皆一時之見。偶有差殊。因而多種之門。謬開同異。豈知佛身充滿法界。無非赴感隨緣。心體圓攝十方。總是分光散影。三清乃覺皇示見。老君是迦葉東來。大士利生。由淨土而肇誕羲農。聖人教世。隱儒童而應生孔孟。世人豈能遂信。古佛豈其我欺。即老即釋。即釋即儒。道並行而不悖。法並化以相資。兩掌何嫌於十指。闔戶原屬乎一家。到極歸宗。一切平等。諸方旗鼓。毋閃爍以崩騰。大匠斧斤。貴引繩而正直。貶剝提持。楔出空中之楔。慎弗橛系枯樁。稱揚讚嘆。空印鏡里之空。何須泥摹死跡。額手斯時。會心千古。八願樹立真宗。真宗淡薄無五味鹽醬之可染指沾唇。而希取一餐者望崖退矣。所以面壁老人。折齒受毒。古德雲。若欲舉揚宗旨。法堂前草深一丈。今之浩浩。不道無禪。然謂之樹立真宗。則太遠在。從今稽首。仰祝真師。說真法。行真道。毋狥世緣而乘從上。仰山乘願。不遺風穴以涕零。大慧秉公。直指楊歧之正脈。九鼎單絲。大地含靈命脈所系。萬年一念。千秋凡聖統緒斯存。九願帝道遐昌。聖皇統馭。

  當今天子即如來。盛世昌期。見在太平真樂土。仁風蕩蕩。盡率土以同文。至治巍巍。攝三教而無外。振古之化。未若茲也。居今之時。不其盛歟。無疆有慶。歷劫石而難窮。不朽無為。數塵墨而何限。永為眾生。長延覆幬。十願法輪常轉。法住法位。世相常住。天地位。萬物育。中和霶霈以周流。為臣忠。為子孝。君父安樂而悅豫。各安其生。各遂其所。世間之法輪常轉也。法無定相。遇緣起宗。三世熾然。說無間歇。微塵毫端小大見量。出世間之法輪以常轉也。凡屬見聞覺知。無不明心見性。風柯月渚。孰倦流傳。水鳥樹林。時資道妙。以茲十願。盡世未來。見聞隨喜。俱結佛法之緣。贊助修行。具證真常之果。伏惟三寶。咸賜證明。俯及四生。同承攝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