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盦文集 (四部叢刊本)/卷中

卷上 定盦文集 卷中
清 龔自珍 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吳氏刊本
卷下

定盦文集          仁和龔自珍璱人𩜹

 卷中

家塾䇿問一道

問周禮保氏掌教國子以六書外史掌達書名於四方瞽史諭

書名六書學三代綦重之矣古今異體或𡞞或改自倉頡史籕

以降至於炎漢書凡幾變可得而陳與漢安帝時許沖上其父

南閤祭酒愼說文解字十四篇此古今書名之大宗也法後王

以小篆爲質以何體爲坿見例可得而聞與說文形書也顧一

字有一字之形與一字之音與義而後一篆完故說者曰爾雅

廣雅義書也聲𩔖音書也然則歧而爲三抑治說文而經緯備

舉也能發其凡與以字義而論一字有一字之本義有引申之

義有叚借之義往往引申叚借之義通行於古今而本義反晦

者能約畧舉之與六書之目有體有用孰爲四體孰爲二用能

瞭然胸口與二用中之叚藉由古人字少固也但叚借亦必中

師法能言其樞紐與周末漢初經師口授不箸竹帛又或用方

言是故羣經異師則異字自胡母生之治春秋而已然矣說文

偁經與羣書之偁經異好古者又據許以改經未見其可也能

言原委曲折與許之言六書與鄭衆之言六書與劉歆班固之

言六書次弟小不合形聲與諧聲殊趣能疏別與今音古分十

七部秦以前有均之文可覆按也若依聲以臚許之九千字不

獨形聲字而以部分𨤲之亦古今之奇作也能說其例與許書

所有之字當時俗字固不闌入乃羣經所有之正字亦頗有不

收者況本書見於說解則有之篆文則無之所從得聲則有之

本聲則無之此自有其故也豈可盡以某字卽某字當之與玉

篇以降可羽翼說文者凡幾家或謂呂忱字林及字苑諸作雖

不作可也信與唐人說經著者孔賈陸三家其於小學之理謂

不及近儒可也曰茫乎未之聞然與不與古均各家疎於十七

部者十部十三部也密於十七部者十八部二十一部也枝派

義例之不同能臚其入出歟六書爲小學之一門聲又爲六書

之一門等均之學又爲聲中之一門然則談古均者胡爲而不

屑談等均也抑治經未暇與意者謂古均足禆經讀而等均爲

餘事不知古均明而經明其體尊等均明而天下之言語明語

言亦文字也其用大能一以貫之與郭忠恕汗簡夏竦古文四

聲韻博採古文何其夥也往往爲凡將急就滂熹元尙訓纂所

未及俱可信而奉之以補許氏古文之闕抑眞僞雜岀也能一

言決之歟周時吉金近世岀土頗夥䀜鼎太盤而外其足證

古文者有幾事歟秦漢金石往往非篆非隸意者割二分畱八

分之說未盡無稽與夫解經莫如字也解字莫如經也韓氏曰

讀書略識字古未有不明乎字而稱經生者也諸生治經之日

久矣心知其意者其縱言之

陳碩甫所箸書序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故記曰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告

仲由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禮樂不興刑罰不

中子游曰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古者八歲入小學教之數

與方名與其灑掃進退之節保氏掌國子之教有書有數六書

九數皆謂之小學由是十五入大學乃與之言正心誠意以推

極於家國天下壯而爲卿大夫公侯天下國家名實本末皆治

後世小學廢專有大學童子入塾所受卽治天下之道不則窮

理盡性幽遠之言六書九數白首未之聞其言曰學當務精者

鉅者凡小學家言不足治治之爲細儒於是君子有憂之憂上

達之無本憂逃其難者之非正不由其始者終不得究物之命

於是黜空談之聰明守鈍樸之迂𢌞物物而名名不使有遁其

所陳說艱難算師疇人則積數十年之功始立一術書師則繁

稱千言始曉一形一聲之故求之五經三傳子史之文而畢合

乃宣於楮帛而且一戸牖必求其異向也一脯⿰酉𬐚 -- 醢必求其異器

與時也一衣裳必求其異尺寸也有高語大言者拱手避謝極

言非所當於是二千載將墜之法雖不盡復什存三四愚瘁之

士尋之有門徑繹之有端緒蓋整齊而比之之力至苦勞矣陳

碩甫曰是苦且勞者有所甚企待於後後孰當之則乃所稱聞

性道與治天下者也乃言曰使黃帝正名而不以致上世之理

孔子之正名而終不能以興禮而齊刑則六藝爲無用而古之

儒之見詬與詬古之儒者齊𩔖彼陟顚而棄本此循本而忘顚

庸愈乎且吾不能生整齊之之後旣𡞞吾力而重負企待者於

是始以六書九數之術及條禮家曲節碎文如幹事推之欲遂

以通於治天下大凡某書如干篇如干卷某書如干卷都如干

卷如目錄兵部主事姚先生曰今天下得十數陳碩甫分置各

行省授行省學弟子天下得百十巨弟子分教小弟子國家進

士必於是乎取則至教不躐等且性與天道之要或基之聞矣

中書胡先生曰使碩甫自信所推畢無閡請從姚先生之言所

推猶有閡則姑舍是言整齊益整齊企待益企待總之必不爲

虛待無歧謬是二言者龔自珍皆聞之因最錄書指意皆識之

答人求墓銘書

藏幽之有文又從而其詞炎漢以來未有改也顧禮何心哉

吾遇人求請藏幽之文輒心動不悄戚其容與區別其狀之詞

而來者弗許也悄戚而來者亦戚而應之怊悵鋪敘旣成意尙

未能和何哉古之始爲是制者何心哉雖巨富貴重以賢聖至

於殷湯猶不能以爭天下古今之勢故詩曰高岸爲谷深谷爲

陵仁人者姑盡吾愛以附不欲速朽之義謂夫功德文章行誼

之蹟與其有令聞之子孫具於辭冀哀而掩之掩之者誰與至

於冀夫掩之也而尙忍問與仁人孝子其遂忍逆計至於是抑

忍弗計至是與是求請者與爲文者所皆艱言也而乃昌昌

愉愉以命之從夫乞爲傳爲誄之義同與甚者辭曰或錫之誄

或錫之傳或錫之誌銘詞體如是固若是其易而無擇與君家

有世德法宜爲文章又辱吾子諉責不可辭而犆不忍爲誌銘

謹𢰅上墓表

西域置行省議

天下有大物渾員曰海四邊見之曰四海四海之國無算數莫

大於我

大淸

大淸國堯以來所謂中國也其實居地之東東南臨海西北不

臨海書契所能言無有言西北海狀者今西極徼至愛烏罕而

止北極徼至烏梁海總管治而止(⿱艹石)乾路若水路若大山小山

大川小川若平地皆非盛京山東閩粵版圖盡處卽是海比西

域者釋典以爲地中央而古近謂之爲西域矣我

大淸

肇祖以來宅長白之山天以東海𢌿

大淸最先

世祖入關盡有唐堯以來南海東南西北設行省者十有八方

計二萬里積二百萬里古之有天下者號稱有天下尙不能以

有一海博聞之士言廓恢者擯勿信於北則小隃望見之於西

北正西則大隃望而不見今

聖朝旣全有東南二海又控制蒙古喀爾喀部落於北不可謂

高宗皇帝又應天運而生應天運而用武則遂能以承

祖宗之兵力兼用東南北之衆開拓西邊遠者距京師一萬七

千里西藩屬國尙不預則是天遂將通西海乎未可測矣然而

用帑數千萬不可謂費然而積

兩朝西顧之焦勞軍書百尺不可謂勞八旗子弟綠旗賤感

遇而捐軀不可謂折然而微夫

天章聖訓之示不得已淺見愚儒下里鄙生幾幾以耗中事邊

上之智翦人之國滅人之嗣赤地千里疑

上之仁否否有天下之道則貴乎因之而已矣假如鄙儒言勞

者不可復息費者不可復收滅者不可復續絶者不可復蘇則

亦莫如以因之以爲功況乎斷非如鄙儒言因功而加續之所

憑者益厚所藉者益大所加者益密則豈非天之志與

高宗之志所必欲遂者哉欲因功而續加之則莫如酌損益之

道何謂損益之道曰人則損中益西財則損西益中兩言而已

矣今中國生齒日益繁氣象日益隘黃河日益爲患大官非不

憂主上非不諮而不外乎開捐例加賦加鹽價之議譬如割臀

以肥腦自啖自肉無受代者自乾隆末年以來官吏士民狼艱

狽蹷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之人十將五六又或飱菸草習邪教

取誅戮或凍餒以死終不肯治一寸之絲一粒之飯以益人承

乾隆六十載太平之盛人心慣於泰侈風俗習於游蕩京師其

尤甚者自京師始槩乎四方大𢪔富戸變貧戸貧戸變餓者四

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問

年歲嘉峪關以外鎭將如此其相望也戍卒如此其夥也燧堡

如此其密也地縱數千里部落數十支除沙磧外屯田總計北

𦆵二十三萬八千六百三十二畝南纔四萬九千四百七十六

畝合計纔二十八萬八千一百零八畝田丁南北合計纔十萬

三千九百零五名加遣犯有名無實者二百零四名若雲以西

域治西域則言之胡易易今內地貴州一省每歲廣東四川皆

解餉以給貴州無重兵官糈兵糧入不償岀每歲

國家賠岀五六萬兩至八九萬兩不等未嘗食貴州之利內地

如此新疆尙何論邪應請大募京師游食非土著之民及直

山東河南之民陜西甘粛之民令西徙除大江而南筋力柔弱

道路險遠易以生怨無庸議雲南貴州兩湖兩廣相距亦遠四

川地廣人希不宜再徙山西號稱海內最富土著者不願徙毋

庸議雖毋庸議而願往者皆往其餘若江南省鳳潁淮徐之民

及山西大同朔平之民亦皆性情強武敢於行路未驕慣於食

稻衣蠶地尙不絕遠募之往必願往江西福建兩省種菸草之

奸民最多大爲害中國宜盡行之無遺類與其爲內地無產之

民孰若爲西邊有產之民以耕以牧得長其子孫哉當行者官

給每戸盤費若干每丁盤費若干議聞又各省駐防旗人生齒

日繁南漕不給大率買米而食買緞而衣若遣令回旗京師內

城不能容若再生育數年本省費又無所底駐防者所以衞

天朝也八旗子弟受

恩久忠義其所性成茍有利於

天朝者必無異心無異議也各將軍議酌每大省行若干丁中

下省行若十丁盤費宜視民人加重以示優厚議聞其遷政暫

設大臣料理之七年停止議聞先期斬危崖劃仄嶺引淙泉瀉

漫壑到西分臿南北兩路後官給蒙古帳房一間牛犁具籽種

備先給大戸如千丈中戸如千丈下戸如千丈不得自占旗民

同例除沙磧不報墾外每年一奏開墾之數十年再奏總數二

十年彚查大數每年粟麪稞蔬皆入其十分之一貯於本地倉

以給糧俸其地丁錢賦應暫行免納俟二十年後再如內地交

穀外另有丁賦例有丁賦後再定解部額現在交粟麫暫勿折

收銀錢亦俟二十年後再如內地折銀錢例設兵部尙書右都

御史準回等處地方總督一員兵部待郞右副都御史準回等

處地方巡撫一員或如直隸四川例以督兼撫不立撫似亦可布政使一員按察使

一員巡道三員提督一員總兵官三員知府十一員知直隸州

三員知州二員知縣四十員府州之目十有四曰伊東府曰伊

西府伊犁東西路也曰庫州府庫爾喀喇烏蘇也曰迪化府烏

魯木齊也原設曰鎭西府巴爾庫勒也曰瓜州府哈密也曰

塔州直隸州塔爾巴噶台也以上北路曰闢州府闢展也曰沙

州府哈拉沙拉及庫車沙雅爾也曰蘇州府阿克蘇及賽喇木

也曰羌州府葉爾羌也曰和州府和闐也曰吐蕃直隸州烏什

也曰磚房直隸州喀什噶爾也以上南路伊東府設縣四以府

城爲伊東縣以烏哈爾里克爲綏定縣以博羅塔拉爲博縣以

幹珠罕爲珠縣四至核議伊西府設縣四以府城爲伊西縣以

庫爾圖爲圖縣以古爾班薩里爲絜縣以烘郭爾鄂籠爲鄂縣

四至核議庫州府設縣三以府爲庫縣以烏里雅蘇圖爲舊營

縣以晶河爲豐潤縣四至核議瓜州府設縣四以府城爲瓜縣

以蘇木哈喇垓爲舊堡縣以賽巴什達里雅爲湖縣以塔勒納

沁爲土城縣四至核議塔州設縣二以州爲塔縣以雅爾爲肇

豐縣四至核議其鎭西迪化兩府現在章程已善毋庸改議南

路闢州府設六縣以府城爲闢縣以納呼爲東闢縣以洪城爲

洪縣以魯克察克爲柳中縣以哈喇和卓爲高昌縣以吐爾番

爲安樂縣四至核議沙州府設州一縣四以府爲沙縣以庫車

爲龜茲縣以碩爾楚克爲舊城縣以託和鼐爲鼐縣以沙雅爾

爲沙城縣四至核議蘇州府設州一縣五以府爲蘇縣以賽喇

木爲毗羅州以帕爾滿爲帕縣以託克三爲四村縣以拜城爲

拜縣以庫什塔木爲小城縣四至核議羌州府設五縣以府爲

羗縣以巴爾楚克爲新遷縣以呼拉瑪爲瑪平縣以哈喇古哲

什爲哲縣以裕勒里雅克爲西夜縣四至核議和州府設四縣

以府城爲球縣以皮什雅爲琳縣以玉隴哈什爲琅縣以博羅

齊爲玕縣四至核議吐蕃州設縣二以州爲明定縣以森尼木

爲森縣磚房州設縣三以州爲磚房縣以塞爾門爲塞門縣以

英噶薩爾爲依耐縣四至核議武官副將以下文官同知以下

應如千員另議總督駐劄伊東府巡撫駐劄迪化府提督駐劄

迪化府分巡安西北兵備道一員分鎭安西北鎭總兵官一員

同駐劄鎭西府分巡天山北兵備道一員駐劄伊東府分鎭天

山北鎭總兵官一員駐劄墖州分巡天山南兵備道一員駐羗

州府分鎭天山南鎭總兵官一員駐吐蕃州非闢州屬之安樂縣督撫必

皆駐北路者北可制南南不可制北昔者回部未隸

天朝無不甘心爲準夷役者亦國勢然也設采辦紅銅事務監

督一員用內務府人員三年更調駐劄吐蕃州其甘肅省嘉峪

關設監督一員專司內地往準回販易之稅除稻米鹽茶大黃

布綢外一切中國奇淫之物不許出關以厚其俗除皮貨西瓜

外不許入關以豐其聚銅務關務皆所以劑官俸給兵糈也其

哈密闢展兩郡王皆賞給協辦府事官名號朔望祭祀及大禮

排班在道府之下同知之上各回城伯克中皆遴𨕖一員賞給

協辦縣事名號朔望祭祀及大禮排班在知縣之下縣丞之上

甘肅省以安西南路爲盡境準回省以安西北路爲首境立界

石新遷人等及旗人回人等未能知書應請於三十年後立學

宮設生員舉鄕試現在毋庸議其鎭西迪化現已設立姑仍舊

交巡撫考試戈壁無水草處地方官踏看有可簸採金屑之地

酌立條規奏聞官缺在北路者及臨戈壁者設風沙邊缺如內

地煙瘴邊缺之例速其升調凡近磧之郊處處設立風神祠泉

神祠歲時致祭仰祝上帝地出其泉風息於天以宜蔬宜稞頒

祝文焉大郭勒之在祀典者應幾處核議大達巴之在祀典者

應幾處核議文移官事往來經戈壁皆帶泉水應頒製西洋奇

器物小受多利行者又宜頒設高廣護風之具田中可用者

山民人王錫議令仿造夫然而屯田可盡撤矣屯田者有屯之名不盡

田之力三代旣遠欲兵與農之合欲以私力治公田蓋其難也

應將見在屯田二十八萬畝零叩給與見在之屯丁十萬餘人

作爲世業公田變爲私田客丁變爲編戸戌邊變爲土著其遣

犯毋庸釋回亦量予瘠地一體耕種交納旣撤綠旗之屯當撤

八旗之戍中國駐防旗人往者別立冊籍以別於民戸回戸旣

有旗戸名目與回民有田籍者同故撤之而不患無所歸也應

請將將軍副都統辦事大臣領隊大臣印房章京等一槪裁撤

其駐防之滿洲索倫錫伯蒙古弁丁等戍安西北路者作爲安

西北路旗戸在天山北路者作爲天山北路旗戸南路者作爲

南路旗戸伊犁將軍所領兵最多伊東伊西地亦最大出之行

陳散之原野勢便令順無不給之患應與自內地駐防旗人新

移到者一體歸地方官管轄但有事不得受知縣以下杖責交

納時應比民戸回戸酌減十分之二以償世僕之勞如是則又

慮其單也應請設立辦事大臣一員駐南路極邊𦍑和二州之

地統領滿洲兵九百名蒙古索倫兵七百名錫伯兵四十名綠

旗兵六百名共計二千二百四十名以控藩部之布魯特哈薩

克那木千愛烏罕各國掌各國之朝貢之務鑄總統西邊辦事

大臣印一勅文一秩正二品受準回總督節制與提督巡撫互

相節制布政使以下具申文總兵官以下帶刀見以昭威重其

駐防兵丁於現在議裁徹者遴畱至銳者其軍裝器械月餉應

照內地江甯荊州例歲一閱三歲總督一閱十歳請

旨泒威重大臣來西一大閱布魯特哈薩克之人咸侍是爲

天朝中外大疆界處以上各議現在所費極厚所建極繁所更

張極大所收之効在二十年以後利且萬倍夫二十年非

朝廷必不肯待之事又非四海臣民望治者不及待之事然則

一損一益之道一岀一入之政國運盛益盛國基固益固民生

風俗厚益厚官事辦益辦必由是也無其次也其非順

天心究

祖烈劑大造之力以統利夫東西南北四海之民不在此議謹

擬進上蒙古圖志表文

臣伏處下士之列縱觀史冊之盛翹首 昭代之蹟遊心官書

之府仰 天章之有爛測地輿之至賾我 朝之盛乃自羲炎

堯禹以降文儒武臣目所不能殫耳所不能聞帝者號令所不

能逮史官文章所不能記有一臣於此遭遇 隆代明聰特達

能通文學能見官書能考官書能見檔冊能考檔冊能鉤稽補

綴能遠遊能度形勢能通語言文字能訪問能勥記能思慮能

屬詞比事信或有之其福甚大求之先士無有倫比者也臣珍

檮昧乃非其倫竊見 國朝自西域盪平後有 欽定西域圖

志五十卷專紀準部回部山川種系聲音文字及於 國朝所

施設政事箸錄 文淵閣副墨在杭州鎭江揚州旣富旣鉅永

永不朽臣攷前史動稱四海西北兩海並曰蓋闕我 朝之有

天下聲敎號令由回部以達於蔥嶺嶺外屬國之愛烏罕那木

干以迄於西海由蒙古喀爾喀四部以達於北方屬國之鄂羅

斯以迄於北海回部爲西海內衞喀爾喀爲北海內衞今蔥嶺

以內古城郭之國旣有成書而蒙古獨靈丹呼圖圖滅爲牧厰

其餘五十一旗及喀爾喀四大部縱橫萬餘里臣妾二百年其

間所施設英文鉅武與其高山異川細大之事未有志遂敢伸

管削𥳑䚡理其跡闛鞳其文作爲蒙古圖志爲圖二十有八爲

表十有八爲志十有二凡三十篇私家箸述所得漏不敢仰

與官脩各件絜短長於萬一顧見 欽定四庫書目箸錄文淵

者於下士私述間蒙俛采不遺其勤凡若干種竊願是書他日

附官書以傳得箸錄四庫之末𥳑則無其才也而福與之並矣

述曰

聖祖

高宗文冠古後制而比之武文咸富述天章志弟一

滿洲祭天則有禮書茂彼北裔亦攷厥圖述禮志弟二

古舞侏𠌯廟門之下號嘈者何以侑詐馬述樂志弟三

人戴北斗中言匪西岀地入地測之用圭述晷度志弟四

內四十九如康田功附土默特西旗旣同述旗分志弟五

如古康侯盟用刑牛畫社爲六理藩所區述會盟志弟六

有哲卜尊北方大師如宗喀巴宏於西陲述象教志弟七

摩騰演漢章佳贊聖彼福此宏本師所印述譯經志弟八

小東大東𣾘𣾘烏龍亦有北海厥受則同述水地誌弟九

古兀落素今也卡倫匪愛其獸以阹人民述臺卡志弟十

貢用九白始自崇德王會徵之如典屬國述職貢志弟十一

教駣攻駒詁儒失𫝊北方大政以牧代佃述馬政志弟十二

斨者託忒不資豪毛 國書因之落葉龍艘述字𩔖表弟十三

民生啞啞後立文字聲在形先我聰厥際述聲𩔖表弟十四

天子命輿地則必書曰討曰巡請詹起居述臨蒞表弟十五

粲粲中原有削有吞浩彼諸藩豈無革沿述沿革表弟十六

林丹旣夷㫄支具安如鄂承不雲礽磐磐述氏族表弟十七

收其大人扈入居庸固山梅勒轄是功宗述在旗氏族表弟十

愛猷之遜鬲三百年天聰以前系闕弗全述世系表弟十九

古偁封建聖不得已因虖自然匪我錫祀述封爵表弟二十

碩矣天姬爲之哈屯禮官擇言匪古和婚述𨤲降表弟二十一

準有鄂拓蒙古之旗如我京城𠫵佐所治述旗職表弟二十二

推河二族今則烏蘭名曰寄牧牛羊宴然述寄爵表弟二十三

濟農岱靑其汗其王漠南視之以爲朔方述喀爾喀總表弟二

十四

帝姒天姬再世降靈匪戚伊勳籩於   廟庭述賽因諾顔

總表弟二十五

民貴見幾智者全生四衞拉特爾安爾榮述新遷之杜爾伯特

表弟二十六

㫺也五族今也二存督之縣之臣有瑰文述四衞拉特總表弟

二十七

唐努之山爲北屬國臣請上言置札薩克述烏梁海表弟二十

帝平羅剎嘗用其人海西漠北厥居婁遷述巴爾虎表弟二十

藐吐谷渾五部無統和碩少文台吉之總述靑海蒙古表弟三

  曩欽吉思逐蘇勒坦何如今朝玉茲奉版附述哈薩克爲

  一表

  抱羊乞錢西東奉藩偕哈薩克拱我天山附述布魯特爲

  一表以上二表用前編脩徐松所述

道光元年十一月朔內閣中書龔自珍𢰅表

蒙古像教志序

夫染衣出家沙彌之律也肉食不淨大慧之聞也諸肉勿食泥

洹之訓也讚歎毀戒波旬之徒也然其生於邊地不生地穀以

畜牧爲耕作以血肉爲饔飦宗教旣黃相沿已久有乖壞色之

訓聊別白衣之儔戒或遮之教必諒之蒙古五十一旗及喀爾

喀四部皆宗黃教黃敎之祖曰宗喀巴若具雲者卡巴羅阿阿鄂

也自稱文殊師利之瑚必勒罕生於額納特珂

克地而唐古特庫車淖爾四衞拉特之地遍相宗祖其法嗣之

派繁衍難備述述兩大支曰在藏坐牀者曰到蒙古住持者在

藏坐牀者又分兩支宗喀巴弟一弟子曰根敦珠巴實弟五十

四輩之達賴喇嘛是爲舎位岀家之第一輩遞傳至七輩噶爾

藏加莫磋當準噶爾擾藏時

聖祖救其亂噶爾藏加莫磋避至靑海坐牀

聖祖送之俾歸於藏至今傳付不絕皆以其呼必勒罕爲之此

一支也弟二弟子號爲班禪額爾德尼名曰刻珠尼曲結若具

雲者刻珠尼馬曲結嘉勒布格爾也至弟四輩名羅卜藏曲結

嘉勒燦者始與蒙古通自蒙古至 盛京受我

太宗皇帝冊封歸死後其瑚必勒罕遂有喀木之地又九傳矣

此一支也兩支外又有兩小支一曰紅帽噶瑪巴一曰黑㡌沙

瑪納皆稱呼圖克圖避達賴班禪位號沙瑪納呼圖克圖之後

曰就衰滅噶瑪巴之後近世有林沁班珠爾者稱沙布嚨於庫

車淖爾爲庫車淖爾察罕諾門之屬僧則並不敢號呼圖克圖

矣其來蒙古住持者又分三支最先者曰帕克巴巴喇密特是

其道北行之始凡六傳至元順帝時阿難達瑪第喇嘛與帝爭

政事怒而歸於唐古忒中絕凡八九十年而索諾木札木蘇重

至又十餘傳至邁達哩止爲一支宗喀巴有弟三傳嫡嗣曰蘇

爾第其瑚畢勒罕託生喀爾喀地方偁哲卜尊丹巴呼圖克圖

又兩傳進丹舒克於 世祖朝至今凡十六次瑚必勒罕號位

亞於西藏之達賴而幾與班禪埓又一支也康熙間有喇嘛章

佳胡圖克圖自藏來朝其人乃是第六輩達賴羅卜藏札木蘇

之支嗣

聖祖優禮之命其住持於多倫諾爾之彚宗寺其第二次瑚必

勒罕

世宗優禮之命其住持多倫諾爾之善因寺其第三次瑚必勒

罕賜對

高宗朝大加奬異命其來京更定大藏經咒應眞名號乃取自

後漢至唐各譯主所譯悉以今藏語更校成又以其國首楞嚴

已亾藉此土本四譯而歸又佐莊親王辦理同文韻統於四十

一年趺逝京師今又再瑚必勒罕矣是最盛而最後出又一支

也五支之徒其論輪迴因果報應與古德神不滅論合其論劫

初形狀天地衆生日月種種成立種種岀生次序與樓炭經合

其書與符印明合其念咒與聲明合自漢以來譯經之例例不

翻咒疏抄之例亦不妄釋咒是密語咒是秘印佛無秘密義有

秘密語旣不譯不疏徒恃音準音若不準妙陀羅尼雖誠求之

亦恐迂窵矣今按自修多羅至優波提舎各有神咒小者取用

禁制神鬼作諸幻術大乘之咒三世諸佛由此出興不可思議

具如首楞嚴說且凡外道六師亦能幻出宮殿天龍女樂大火

大氷乃至幻一日演成極長幻長曰促成剎那境界種種靈怪

咒聲靈故符佛口故又凡人世所求年命五欲誦咒皆得咒聲

靈故符佛口故以上之事天竺神僧生於拉撒視爲固然卽蒙

古道高喇嘛尙能近似而此震旦耳根非劣耳識非殊雖有高

僧不臻神悟故𢰅象教志專以推尊因明門中聲明一門而非

讚歎夫食肉衣黃墮邪師見也

蒙古水地誌序

河𠧧來受者三部曰烏喇忒曰鄂爾多斯曰歸化城土默特羣

水南來受者七部曰喀喇沁曰土默特曰敖漢曰奈曼曰翁牛

特曰巴林曰喀爾喀左翼水東行入黑龍江未至經大川四

曰潢河曰大遼河曰諾尼江曰混同江水北行入色楞格河未

經大川三曰愛畢哈河曰土喇河曰鄂爾渾河黑龍江入

東海色楞格河徑俄羅斯入北海東以黑龍江爲主其目四又

其目曰受某部某某水北以色楞格河爲主其目三又其目日

受某部某某水具如志以西塞小水附黃河流入中國者別爲

蒙古臺卡志序

惟皇地祇爲主山川不能自辨自位是故古昔書有八索以政

其人民周之諸侯史氏率不能讀其名存者有戎索有周索以

侯以公以郡縣以城郭以行國皆將於是乎東於是乎西於是

乎南於是乎北我 國家君蒙古五十一旗喀爾喀四部地且

二百年一吏不妄行一馬不妄芻一兎一鹿不妄趯走是亦有

政𢰅臺卡志志郵志新郵志喀爾喀自備郵志鄂博志察哈爾

牧厰鄂博志卡倫志圍場卡倫志柳子邊郵康熙三十一年

議自古北口至於烏朱穆秦置臺九又自獨石口至於蒿齊忒

置臺六又自張家口至於四子部落置臺五又自張家口至於

歸化城置臺六又自殺虎口至於吳喇忒置臺九又自歸化城

至於鄂爾多斯置臺八又自喜峯口至於札賴特置臺十有六

新郵乾隆三十四年議喜峯口路札賴特盡處起置郵十有

四古北口路烏朱穆秦盡處起置臺六殺虎口路烏喇忒大路

外置臺七張家口路自四子部落盡處起置臺十有六穆哈哩

喀遜爲起處哈拉尼敦爲住處喀爾喀自備郵東路首跕曰

尼爾得尼拖羅海曰他爾袞柴木達後路首跕曰肯特山西路

首跕曰哈拉尼敦三音諾顔首跕曰博羅布爾哈蘇凡冊汗冊

王冊妃冊格格賜賻賜祭天使至皆設之汗王貝勒公等自備

夫馬警晨夜伺畜牧過則徹焉鄂博以山爲鄂博以河爲鄂

博以壘爲鄂博二十五部落如其境察哈爾牧厰鄂博以山

爲鄂博以河爲鄂博以壘爲鄂博八旗如其境卡倫以山爲

卡倫以河爲卡倫以樓望爲卡倫二十五部四喀爾喀如其境

圍場卡倫規高以爲之卡倫於陊於阪於嵞於隟山之隟

川之隟東柳於厓口西柳於濟爾哈朗圖柳於

塞堪達巴漢色欽又柳於阿魯色呼又柳於阿魯呼魯又柳於

英格又柳於拜牲圖乃西柳於庫爾陀羅海又柳於納喇蘇圖

和碩又柳於沙勒當又柳於錫喇札巴色欽柳於木壘

喀喇沁又柳於古都古爾又柳於察罕札巴又柳於汗特穆爾

又柳於納喇蘇圖乃西枊於噶海圖又柳於卓索又柳於什巴

爾臺又柳於麻巴圖又柳於博多克遂西柳於珠爾噶岱又柳

於蘇克蘇爾臺又柳於卜克又柳於燕子窩又柳於卓索溝

西柳於察罕布爾臺又柳於阿爾散朗又柳於 尼圖又柳

於齊呼拉臺又柳於布哈渾𠇍又南柳於海拉蘇臺又柳於姜

家營又柳於西燕子窩又柳於郭拜又柳於和羅博爾奇東柳

於巴倫克得伊又柳於烏喇臺又柳於錫喇諾海又柳於納林

又柳于格爾齊老柳在外卡倫在裏故地周阹之中若爲翁

牛特故地若爲喀喇沁故地敖漢故地奈曼故地土默特故地

巴林故地喀爾喀左翼故地茲事嚴武旣麗旣博號令散見未

有總述於古之世帝朔未或訖也王教未或經也由今之年文

符武節所以旌也舜跡禹踵所以步也按籍受成里史之書與

蒙古聲𩔖表序

自 國語以至額訥特珂克土伯特以至天山北路準部南路

回部皆有方語則皆有字頭呼韻之學而五十一旗部屬及喀

爾喀四大部反無之今蒙古語言文字具在沿流以溯原因子

而識母因其自然而不惟師心之尙能之乎日不能則無爲貴

聰矣但其義迾觸手鉤棘道出於天籟無不同法成乎人例實

不一自國書十二篇外經典白氎同爲世尊之所宣說同是

阿難之所結集譯祖東游震旦筆受一經之文先後數譯尙爾

乖迕若夫神珙所製司馬光所圖與德幹必特雅星哈所受通

密繖布喇所𫝊乾隆初卬承

睿指或煩定正而後臚列整齊源流明備各還其一家之言重

以準部有託忒體回部有彈舌聲下士譾愚冥搜博採求其貫

通不亦勞矣今先舉諸家各不同處然後準的可得而寀義迾

可得而擇也諸家不同約有七事按僧伽婆羅譯師利問經舉

五十字不空譯文殊問經舉五十字竺曇摩羅察譯光讚般若

經舉四十一字無羅義譯放光般若經舉四十二字鳩摩羅什

譯摩訶般若經舉四十二字元奘譯大般若經四十三字佛䭾

跋陀羅譯華嚴四十二字實義難陀譯華嚴四十二字地婆訶

羅譯華嚴四十二字三藏般若譯華嚴四十二字不空譯華嚴

四十二字金剛頂經五十字曇無讖譯大般湼槃經如來性品

六十二唱實舉五十字六十二字約以十四音有重見之字故止五十也有初短次短次長三種別佛

言皆以舌齒㗋而有差別此經未經 同文韻統採摭故特詳之凡十三種皆一母一聲 欽

定天竺五十母西番三十母回部二十九母皆同惟

聖朝國書之母則以阿額衣鄂烏諤六字爲第一𩔖餘至十二

字不等如八撥逼以下乃十二字準部十五母則亦以阿至互七字爲第一

𩔖餘亦七字成𩔖而非以額依等字爲所生之聲此例之異者

一也天竺母所生可舉者一千二百一十二字西番舊六字

婀妻鴉合齊雅合齎雅合凡六所生纔二十四字合新舊三十字所生可舉者

共四百三十四字回部所生字單字一百七十四字連字則以

一字領二十八字輪流統領又兼本字自領本字如阿阿衣衣

烏烏之屬計八百四十一字共計一千零十五字 國語則除

第一烏珠爲十一部之綱其第二部起自阿衣額衣阿拉額拉

以下共生一千二百四十■字而準部十五母尙無推衍成圖

之作者準部若以 國書比較只抵有 國書之第一圖耳中華見溪羣疑卅六字舊法

有演出十二攝各四聲者又藏經十三穜惟華嚴實義難陀本

每卷畢唱演三節毎節十字起至十四五字不等而仍收聲於

第一字是亦譜生聲之例而彼十二家無聞此例之異者二也

同爲母生子而所以能生又分兩種 國書仿照天竺之例定

有主輔二𩔖其字之收聲於阿者定納阿至阿二十四字爲

輔字也阿至鄂六字主字也第一部之納奴窩起皆收聲於阿皆輔阿而行天竺自阿

至阿斯十六字主字也自嘎至嘎剎三十四字輔字也湼槃凡

六十二唱而佛言十四音亦具主輔之理餘如西番之三十母

卽不能分主輔矣而餘十二經準之託𫻪皆不能分矣且西番

舊六字無所配合而生聲實義難陀本無所配合而生聲卽回

部加記號之百七十四單字不能不以爲子而以爲二十九頭

之輔也蓋單字從字母生連字又從單字生比各家又中鬲一

重如算法家之有祖孫位是其特異然亦無所配合而生聲司

馬氏以十二攝演神珙近之矣但上爲雙聲下爲㬪韻一言瞭

然不必謂之配合而生聲此例之異者三也南北等韻各家或

用喉舌脣齒分配陰陽而難有定論惟元人周氏作中原音韻

不用分配而陰陽乃確乎不易人之喉舌脣齒皆名兼陰陽豈必分配乎周但以字區之

北人皆同之此例之異者四也恭稟 睿指 國書以阿字爲

元聲實抉古來聖神未發之秘胎八極於一㗋自然之符也大

藏十二種皆同天竺同準部同而間有小異者西番之不於發

聲也回部之不於字頭而於化單字也湼槃之不於第一而於

第四五六七也又複見第二十三字推本以譚西番自阿努之子通密繖

布喇至天竺取三十四字歸刪其十一加舊傳紗等六字又加

兩國同舊有之阿字爲卅字見徹辰薩囊書則原非以爲殿後

字而章佳國師敘次之小倒也回部之單字一轉移而卽成愛

里普固卽阿也湼槃之首三噁以義從非必以聲從也皆不岀

大聖人指授之範圍矣雖小異不閡大同惟大同可臚小異此

例之異者五也中國等韻諸家舊法無文空圈記聲其二合之

字獨見佛經瑜伽師地論中字是也實義難陀於所生字毎

用圈於母字則始用二合室左是也三合者僅一見曷攞多是

也梁時僧祐作梵漢譯經同異記辨之博而見之早矣今準部

亦只二合無三合 欽定天竺西番皆至三合謂所生字字母則以二合而止

無四合 國書回部書乃有四合回部竟至五合舌愈捷而法

愈䆳矣此例之異者六也天竺西番有紗補住吉固徵卜納囉

雙納囉哈蘭答雅答克巴魯達札麻嚕烏巴達麻諸記號回部

則有則爾則白爾帕尺都則爾都則白爾都帕尺諸記號因思

大海烏巴什等之因蒙古書加圏點爲 國書亦卽此例蓋以

形命聲而不必本有其聲並不必別剏其形至敏㨗也餘家無

之此例之異者七也今欲推見蒙古字母則諸家之法具在其

若之何而用所當用棄所當棄立於不可易之地哉按明初陶

氏曰元國字以可侯爲母此言巨繆者也則恭援小兒初生之

聖訓以斥之至其都數則定以十部每部之數則以三爲例凡

三十聲爲第一總圖兼用百五音隸十五𩔖之例天山北路與

喀爾喀接壤同祖故也不以第一頭爲九頭之綱不必於巴博

卜下收聲於阿不必配有主輔而生聲此則不泥於例也三十

字中有兩字書成一作一聲讀者凡五其二十五皆單聲也所

生之圖首分陰陽兩大支爲兩圖何爲陽以中國有平聲無上

聲之字爲陽何謂陰以中國四聲具足之字爲陰此元人周德

淸例也陽凡十七母陰凡十三母也陰陽各舉字七倍於母餘

可以推也又使卅頭以一領二十九互相領而㬪書之上書大

下書小成一圖得九百聲回部連字例也又於三十頭之下各

加一璸都記號各成一聲又於三十頭之下各加一天竺雅答

克記號改成一聲又於三十頭之下各加一吉固記號改成一

聲共又得九十聲回部單字例也第五第六第七圖猶 國書

總圖外之十一圖也其書連字樣則亦 國語及天竺例也有

二合三合四合無五合參用 國語天竺西番例而不用回部

例也毎頭之下必註明今蒙古語之某句某字以見圖爲蒙古

作也蓋爲圖凡七爲聲凡一千四百有十第一母阿字阿實達之阿

第二和字和拉哈喇之和第三伊字伊蘇之伊爲一𩔖第四母巴字巴拜岱之巴

第五母博字卓齊博哈之博第六卜字實喇卜之卜爲一𩔖第七母圖字

之第八騰字騰吉思之騰第九坦字哈坦之坦爲一類第十哲字哲卜尊之

第十一札字札木楚之札第十二春字庫春之春爲一類第十三蘇字

舒蘇之蘇第十四蘇圖第十五索圖和卽阿之轉索圖卽蘇圖之轉如笛家之有鬲指聲爲一

類第十六喇字喇呼濟之喇第十七拉厄字卽喇第十八朗字達朗達賚

爲一𩔖第十九穆字圖薩特穆之穆第二十曼字曼濟鼐之曼第二十一

穆爾字穆之爲穆爾猶蘇索之加圖此如琴家之有汎聲爲一𩔖第二十二母諾爾字

諾穆親之諾第二十三囊字他布囊之囊第二十四鼐字鼐曼之鼐爲一𩔖第

二十五丹字羅丹之丹第二十六等字鄂等答之等第二十七特字土黙特之

爲一類第二十八棍字棍楚克之棍第二十九肯字色徹肯之肯第三

十克字克哷之克爲一類

上鎭守吐魯番領隊大臣寶公書

不譽顔色已八年自珍至京師之前一月始聞西命吾師禁近

大官出萬里之磧統甲一旅同朝者惜公門下士爭慰公自珍

謂內廷少吾師一人

天子未闕於侍從漢大臣得罪者或削職歸田裡吾師猶冠三

品冠以大臣印行且翰林多不更於政部閣又不足以老公之

才吾師感激報効飜在今日故於庚午同年之公郵而西也附

區區所欲言者以訊於隊下之吏吐魯番故無領隊將也自闢

展移駐後遂與四大城踠尾而五自素賚璊襲爵後南路無事

遂五十年矣南路之民與準部異性情懦直一異面貌平正似

內地兩異其文字聲音易通曉三異故天心之待之亦大與準

夷異我

高宗皇帝豈樂於窮武以炫史乘哉我

國家坐食數千城何貪於準夷哉實以準夷迫逐回人北徙而

南天愍回人之無辜故開

高宗皇帝起之鄙邑隸之天廷岀之幽谷暴之白日準夷又積

狡爲叛其性惡自祖先而然氣感於天而怒觸於

高宗一天也是故準噶爾故壤若庫爾喀喇烏蘇若墖爾巴噶

台若巴爾庫勒若烏魯木齊若伊犂東路西路無一廬一帳是

阿魯台故種者觀天之不慈不佑於準部卽知其不絕佑於回

部巨物不兩立亦不兩仆回部多古民叢叢蝨蝨漢世三十六

城之孽裔尙有存者天存之

高宗存之也

高宗一天也自波羅泥都霍集占助逆背德

高宗始用兵於回烏什之叛乃再用兵於回然而兩和卓木之

罪視準夷之達瓦齊阿睦爾薩納爲閷烏什之酋長罪視兩和

卓木爲又閷微大和卓木之殺阿敏道一事地雖大

高宗不欲取民雖富

高宗不欲臣洎乎臣之取之回國亡而種姓不亡或一姓亡而

羣姓不亡阿渾伯克得翎頂以從滿州世臣之後甚至如烏什

之滅

聖天子且未嘗如搜捕準夷例故曰

高宗一天也今之守回城者何如曰天天而已矣天

高宗而已矣鄰國者國之鑑也吾師亦知烏什往事乎素誠者

旗下役也叨竊重寄爲領隊大臣占回之婦女無算笞殺其男

亦無算奪男女之金銀衣服亦無算烏什殺素誠以叛烏什之

高宗且撻伐且憐哀

聖諭以用素誠自引咎

御製詩時以激變爲言謂素誠死有餘罪納世通卞塔海之誅

也非以失機也以平日擾回也明將軍阿將軍之出也非爲素

誠報仇也以警羣回也至聖至明未嘗稍有偏護及好殺之意

嗣後各城相顧自疑自怖數十年來上賴

朝廷德厚下賴賢將軍賢大臣等明示胸肝吿以

天朝雖疆回地斷無喜殺回人意大臣皆奉公法屯說戸演賴

以無事今之守回城者何如曰令回人安益安信益信而已矣

信生信不信生不信不以駝羊視回男不以禽雀待回女回人

皆內地人也皆世僕也回人老於禍福最老久祭天而祈拜佛

而誓寫氎而記之刻刀而銘之以烏什爲恐吐魯番爲南路建

首地一王巋然有僕三千戸皆以吐魯番爲望恐之言曰莫更

爲烏什矣望之言曰安得如吐魯番矣故吐魯番安而四大城

皆安四大城安而天山南路舉安天山南路安而非回之天山

北路安天山北路安而安西南路北路舉安伊犁將軍無內顧

之憂蘭州總督無外顧之憂如此則回部之紅銅常貢於法局

回部之大頭羊常充於天廚吾師乃不媿爲

高宗皇帝之臣僕夫

高宗皇帝之臣僕囘長之所敬也囘民之所愛也郭勒之神達

巴之靈亦必福吾師矣且吾師亦知凖噶爾部之所由屠滅無

遺種乎珍又有說始噶爾丹入居喀爾喀賽因諾顔部超勇親王未稱

賽因諾顔汗時不過北陲一嗜肉之獸不但東南不近札薩克東不近

牧厰而且以西論並不有後來凖部全地亡何漸念貪漸念忿

入寇赤臣土謝兩汗兩汗亦有邊竟細夫不勝而入控

聖祖我

聖祖乃奮天威三起而三逐之每一次之入必深於前次

聖祖之剏懲之亦嚴於前次卒至噶爾丹棄地西走而死謂可

以集矣不幸而其兄子能收舊人又不幸而其族收其西竟地

又不幸而輾轉強大不北噬而西嘷也逐回部擾靑海直西藏

隣俄羅斯我

朝一祖二宗三世西顧龍顔焦勞幸而其國篡弒相繼幸而三

策凌來歸幸而阿睦爾薩納來歸謂可以集矣詎知幸者皆不

幸之伏不幸者又幸之伏幸不幸凡幾相迸激而遂致我

高宗皇帝之大怒

帝怒於上將帥怒於下自天而下自地而上大蹂大膊千里一

赤睢盱之鬼浴血之魂萬億成羣泰岱不籙天帝不直何爲而

至是哉彼囘部者亦有經卷亦談因果試召阿渾而問之因何

其細果何其大抑造因之時能豫知果之至如是哉是故今曰

守囘之大臣惟當敬謹率屬以導囘王囘民刻刻念念知忠知

孝愛惜翎頂愛惜衣食唪誦經典耕者毋岀屯以墾牧者毋越

圏而刈上毋虐下下毋藐上防亂於極微積福於無形則可謂

仰體上天好生之德乃亦毋負

高宗用兵之意者哉若夫議遷議設撤屯編戸盡地力以劑中

國之民自珍另有西域置行省議一卷用厚白𥿄寫上塵覽珍

受恩最深受恩最早故敢越分而多言惶𢙀

上國史館總裁提調總纂書

內閣中書本館校對官龔自珍上書各中堂各大人各先生閤

下本館現在續修大淸一統志自乾隆三十九年書成後伏遇

今日重修欣賀無量續者纂其所未載修者訂其所已成自珍

與校對之役職校讐耳書之詳略得失非所聞亦非所職雖然

竊觀古今之列言者矣有士言於大夫後進言於先進之言有

僚屬言於長官之言僚屬言於長官則自珍職校讐而陳續修

事宜言之爲僭爲召毀士言於大夫也後進言於先進也則雖

其言之舛先進固猶辱誨之自珍於西北兩塞外部落世系風

俗形勢原流合分曾少役心力不敢自秘願以SKchar纂修協修之

采納而仍不敢臆決其是否恃中堂以下之必辱誨之也不得

以官牘請爲書一通如千條如後方

一 欽定西域圖志及 皇朝文獻通考四裔考皆於西邊新

疆外臚屬國一卷西邊有布魯特哈薩克愛烏罕納木干安集

延痕都斯坦諸𩔖舊志約畧開載竊謂西有西屬國北有北屬

國北屬國之情形與西國尤不同北屬往往錯處喀爾喀伊犂

之閒東北則錯蒙古黑龍江之間 天朝亦往往用其兵力如

烏梁海則

聖祖平漠北用之

高宗平準噶𠇍用之巴爾虎則

聖祖平羅剎用之科布多七旗則以貿市至無虛月皆見忠悃

非安集延等孤懸蔥𡽹者可比是故 欽定蒙古王公表傳則

嘗取科布多之扎哈沁一旗攷其世系書其功績以壯盟府之

藏而烏梁海一國三支分處自討噶爾丹招降後和羅爾邁遣

使貢貂至今年班不絶在唐努山者則有和羅爾邁見檔冊在

阿勒坦淖爾者則有特勒伯克札爾納克皆見檔冊於功不爲

尟矣於恩不爲閷矣舊一統志於新舊藩服外一字不及之疑

於無此屬部者然今開館續修志似宜行文理藩院徵檔冊將

三處烏梁海頭目宰桑各部落畍送館以便增補

一本館現存貯

聖祖聖訓及平定羅剎方畧一書方畧爲 文淵閣未箸錄之

書內各有巴彥虎事蹟數條各官書於巴彥虎皆不及之但稱

巴彥虎現有借牧呼倫貝爾一事按巴爾虎舊牧當在尼布楚

雅克薩城之間與內藩之烏珠穆秦地勢正相直宜檄理藩院

行文黑龍江將軍將其頭目遷徙年月部落界移送到館本館

聖訓方畧核對之卽可纂補

一紮哈沁族𩔖雖細已蒙 欽定表傳臚入宜將禡木特一旗

現在牧科布多之何所補入北屬國如補烏梁海巴爾虎之例

一北之有科布多猶西之有靑海也靑海爲部五而科布多爲

部七考現在檔案其不與商民通市者二部曰土爾扈特曰和

碩特其與商民交易者五部曰杜爾伯特曰額魯特曰明阿特

曰札哈沁曰烏梁海此七者惟札哈沁得上見於表傳六部無

聞表傳原爲紀功績而作無功者不書一統志地書也焉得而

削之考科布多地界在喀爾喀之西北伊犂東路之東南宜行

文叅贊大臣將札哈沁及六旗土界旗分一一移覆本館開載

又此處烏梁海之與唐努山三烏梁海同異合分之故遷徙之

年月可一併移覆藉畧見焉按此在科布多與哈薩克接壤之處距唐努山三支太遠故疑非同

𩔖

一北厄魯特者本準噶爾綽囉斯同族阿逆未叛時首先來歸

 詔隸三音諾顔部據理藩院檔冊偁現在附盟於齊齊爾里

克地方見旗二爵二貝子二人一偁厄魯特旗一偁厄魯特前

旗者是與 皇朝文獻通攷合舊會典稱一旗先駐達拉爾河

一旗先駐喀爾喀河文獻通考襲是語按

欽定王公傳偁阿喇布坦一族先牧喀爾喀河後牧推河後乃

徙牧烏蘭烏蘇丹濟蘭一族先牧喀爾喀河後牧西舍穆稜後

又牧推河後乃徙牧烏蘭烏蘇年月皆在始皆當偁推河厄魯

特也繼皆當稱烏蘭烏蘇厄魯特也何有曾牧達拉爾河之文

舊典一歧矣於烏蘭烏蘇外別岀推河厄魯特之號似乎以阿

喇布坦族爲烏蘭烏蘇以丹濟蘭爲推河者然兩歧矣細繹王

公傳推河始立六旗一旗是輝特一旗是賀蘭山之分支與此

無涉此共四旗茂海一旗叛亡亦弗數阿喇布坦之兩旗後並

兩札薩克爲一兄終弟及兄無嗣故其一旗則丹濟蘭子也舊

會典係乾隆二十六年所修此並旗年月亦難臆斷大約與典

不甚相先後典乃偁烏蘭烏蘇爲兩旗而不連所謂推河者數

若曰從其朔則朔當是五旗何但二乎三歧矣舊典外余所藏

戊戌內版搢紳書與典同又王公傳王公表皆偁丹濟蘭先封

貝子其子先封公後封貝子並無先封台吉語舊典及戊戌內

板搢紳皆於烏蘭烏蘇則注曰兩旗貝子二人於推河則注曰

一旗台吉一人四歧矣官書處處不合再四攷訂惟有敬遵

欽定王公表傳爲的餘書盤戾糾紾而舊一統志遂一字弗及

之無可考

一所貴乎重修者謂將糾舊誤補舊闕亮非抄襲沿承而已舊

一統志於兩坿牧地旣不道及矣而於西套賀蘭山厄魯特之

下忽注云一旗係阿喇布坦裔一旗係丹濟拉裔賀蘭山在靑

海之東烏蘭烏蘇在沙磧之北相去將六千里一係綽囉斯族

一係和碩特族今置和羅理名氏於不問以北人之祖先移贈

於西亦豈舛之細者矣糾而正之諸公豈有意乎

一舊志於靑海下奮書雲靑海爲四衞拉特之一於西套下又

注云四衞拉特中北厄魯特居其一攷四衞拉特皆在天山北

路準噶爾地一綽囉斯二杜爾伯特三和碩特四土爾扈特後

土尒扈特逃往俄羅斯乃補入輝特見於

高宗皇帝御製文及種種官書種種檔冊無弗合靑海是地名

非部落名非種族名其地則和碩特族居之後輝特有居者後

土爾扈特穜有居者後綽囉斯種有居者後北方之喀爾喀穜

有居者又番僧察罕諾們漢之屬僧亦編旗而處之將合此六

者而指爲四之一乎北厄魯特乃綽羅斯之一支以北爲四之

一將置其全部於何稱今之脩官書者閱至此其謂之何

一西套厄魯特兩支一和碩特一土爾扈特皆與靑海近戊戌

內板搢紳臚序靑海之後不誤舊會典乃於兩支中夾敘一烏

蘭烏蘇失之矣舊一統志僅開載賀蘭山之厄魯特而不載額

濟內河之土爾扈特應補

一地名半以種族而得名人皆知之至地有以人徙者無城郭

之民𩔖然如明時兀良哈三衞福餘衞是嫡酋所居出口卽是

泰甯衛岀關即是始則地因人得名繼且挾地名而徙今之烏

梁海遂爲 皇朝極北竟矣和碩特有借牧科布多者嘗見科

布多大臣章奏遂偁其一區爲和碩特矣札哈沁本西域汎卒

之稱自安放科布多後北方遂增一部落稱呼矣舊地名新地

名𩔖此者極多攷沿革者宜畧知此

一修書宜畧知鉤稽法如四衞拉特三有姓獨土爾扈特無姓

由後言之雖謂土爾扈特卽是姓可也謂和碩特卽姓和碩特

無不可也由前言之固皆以地名爲姓敢據徹辰薩囊書偁其

出恭博地方定土爾扈特爲恭博姓

一衞拉特是五族公共之偁各種官書獨於綽囉斯一族則單

稱厄魯特不知始於何例然如西套賀蘭山及靑海之厄魯特

廿有一旗者細考實非綽囉斯乃和碩特也與它處又不畫一

今宜定一例連姓稱綽囉斯厄魯特而西套靑海皆改書和碩

一靑海四部爲旗二十有九此外實尙有綽囉斯遺民一類於

乾隆二十九年前移徙而無編旗明文厯來只數四大部而遺

其一舊志因仍宜一面行文貴德循化辦事大臣查覆一面恭

欽定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開載

一各處里差經緯度數舊典頗多舛如阿霸垓阿霸哈納爾皆

左翼有之右翼無之之右翼里差斷乎弗同又如科爾沁六旗

只詳一旗鄂爾多斯七旗只詳一旗宜行咨欽天監攷補

一引書用舊說宜加排比各具體裁官書中如三通大抵沿舊

文少所發撝如撰七音畧取之

欽定同文韻統撰六書略取之

欽定西域同文志夫西域同文志專爲譯西而作故於國書下

先註明西域書乃次各種書而所臚僅西域地名人名山川名

若以 皇朝全代全輿論西域亦一隅之一隅自宜分𩔖博徵

備詳訓詁以淸文鑑爲主以滿漢官名地名舉例不得以西域

山川舉例是撰 皇朝六書畧而獨以西域爲主矣三通爲本

館朝夕編摩取材之書故特發其凡以勸愼重

一舊志驛站下雲自獨石口至蒿齊忒九百餘里爲一路置驛

九考理藩院檔冊稱實六百里置郵六又志於古北口喜峯口

外載乾隆三十六年之新郵而張家口外亦有新郵自穆哈哩

喀遜爲新站起處哈拉尼㪟爲住處凡十六站何以失載又喀

爾喀汗自備之郵站亦宜畧志一二俾往來天使知厥隘畧

一回部風俗亦佛教之支流其人祖曰阿旦其教祖曰黙赫爾

默特其師曰阿渾其同種曰穆哩斯瑪奈其學問曰二令戒邪

婬戒殺戒妄語戒酒戒盜其字頭始愛里普其厤元亦不拘至

朔同日分杪無餘之法而自成章蔀不置閏大約爲西洋新法

厯書之所祖或雲頗近授時厯也其教實與西洋耶蘇教大異

唐時流行中國之景敎水經注之襖祠自是耶蘇教非默赫爾

默特教皆佛典所稱九十六種㫄門之一要之比於準部之黃

教食肉衣黃之制不猶未遠佛意哉自珍另有內典㫄師攷一

篇呈覽竊按在西洋則爲耶蘇教在蒙古準部則爲宗喀巴教

在回部則爲默赫爾默特二令教風俗一門宜區以詳焉以彰

兼收並畜之𦣱且盛

一西域屬國如布魯特之在南部哈薩克之在北部向於

天朝恭謹各官書只記大槪今中書徐松在西域時曾鉤稽兩

部世系地界沿革成兩表當代奇作此可以沿用者

一西藏亦有屬國猶喀爾喀之附見巴爾虎烏梁海科布多回

部之坿見布魯特安集延痕都斯坦準部坿見哈薩克之例曰

廓爾喀實最大其次曰作木朗曰布魯克巴曰哲孟雄曰落敏

湯皆宜附見廓爾喀本名巴勒布國初巴勒布三罕曰葉楞罕

曰布顔罕曰庫庫木罕於雍正九年各奏金葉文遞哈達譯出

詞旨甚恭順 命以玻瓈磁器賞之後三罕合爲一故巴勒布

益強大戊申辛亥兩用兵亦

皇朝巨事實也風俗形勢宜備載

以上都一十八條皆舉其炳炳顯顯者餘小事頭緒尙多未易

鬯宣懼循襲而不改闕略而不補顚舛而不問茍簡而不具棄

置而不道囘護而不變有重修之費有重修之名將使後之專

門者靡所鏡也中華文獻夥有通人無甲第名位弗敢妄議惟

此𩔖語言文字求之親到其地者尙或懵昧答不中問可知從

事鉛槧之難珍雖非絕詣自是孤學倘蒙垂擇致爲榮幸而於

已非有利焉不勝悚惶待教之至

與人箋

諉檢各件敬檢上靑海本番地也番子是吐谷渾之裔唐以前

實強後少弱亦不失爲大國一見逐於正德間之蒙古阿爾禿

斯再見逐於 國初衛拉特固實汗三見逐於三傳之羅卜藏

丹津羅卜藏丹津者叛

世宗朝以覆固實祀故今之靑海和碩特則並非固實嫡種矣

今和碩特二十有一旗是不從羅卜藏丹津叛者其餘喀爾喀

一旗輝特三旗土爾扈特四旗皆以雍正末乾隆初陸續徙往

以地未實故與和碩特分居番子故地天道好還強弱迭代今

番子之事必聲言報先世之仇名近正力近強必非各旗所能

禦湟中諸旗距番遠尙可自活河北之帳必危自然之勢也聖

者貴因天運之自然矧番子未嘗獲罪 天朝古未有外夷自

相爭掠而中朝代爲之用兵者且蒙古亦何可令之強強卽弗

恭順𫝊曰狧糠及米羅卜藏丹津之前事可爲之續邪番人蒙

古皆信佛大喇嘛察罕諾門汗一旗最富盛貧番子往往賴其

牛羊以活喇嘛位號在西藏達賴之下並在漠北哲卜尊丹巴

之下僅與後藏班禪比若朝廷許進其位號許造庿宇必肯出

力以佛法兩勸而兩罷之不調一兵不費一粟以外夷和外夷

智之魁也今兵力物力皆非開邊釁之會克則殺機動不克則

何以收事之局於事前思之惟大喇嘛雖富而弗傳子雖有功

而無後患無事則無患有事則可用此

列聖尊崇黃教微指也走雖明習何敢妄論邊事承咨采再四

故條出大槩以附直而勿有之義其地形道里各件程府丞昔

歳開斜方而得之者想明核走處僅一分覽畢當見還也不儩

壬午十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