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齋先生文集/卷十四

卷十三 定齋先生文集
卷之十四
作者:柳致明
1883年
卷十五

答金繼孟興洛○乙巳

編輯

知讀論語。此書本自平易。只於平易中。見其辭語平和。意味親切爲善。此在專心一慮。讀來讀去。方自有見。政不可於平易中。強探深遠之意也。且心是活物。出入無時。又無形狀可執持。若欲就此加工。便沒把捉。其要在隨事專一。隨處加謹。來示驗其出入。固是。有如此下工時。然若專就此處爲節度。亦未善。不若就有據依處。莫令走作。專於所事。謹於持身。必作悠久想。勿切切於近效。當自有所至。如何。

答金繼孟

編輯

前書供答。無足以發意者。而今示書諸案頭。還覺愧蹙。但所謂有據依處用工。又有多少可商量者。大抵爲學。先在日用處加土。所謂入孝出弟。謹信汎愛者是也。大學格物。乃逐事尋得是處。非泛然以觀萬物之理者也。所謂誠意。又是知得是處。誠心好之。知得非處。誠心惡之。又非泛然好惡之謂也。正心又是過了善惡關。所事雖善。而慮其有偏繫之失。皆非懸空想象。恍惚有無之謂也。未知果如此認取否。巨細相涵。動靜交養。以上文觀之。賢史所說爲得。葢此段立言。以心與理相對說。其下又以默識此心之靈。知有衆理之妙。雙擧爲言。而承之以巨細動靜之文。則巨似以心之體管此理而言。細似以理之用實不外而言。靜之爲存心。動之爲竆理。又是無可疑者。但他無以心與理爲巨細者。然上下文勢。實是如此。幸更反覆而示之也。

答金繼孟

編輯

所諭諸證。此是吾平生所患。以曾所折臂者。爲左右誦之。欲爲而未能行。未可專責於勇之不足。多爲習俗所纏繞。出脫不得。故或安於故常。或嫌於指目。不能自決耳。橫渠所謂延蔓之物。解纏繞自上去者。似爲今日受用地。然又不可以矯俗爲心。只看道理如何。禮行遜出爲善。若有意矯俗。則此心已偏矣。處事之失。多出於臨事不思。胡亂做去。此是心不在之病。亦看理未熟之故。惟當遇事加謹。而益致其知。然致知之要。在求其是處。亦不專在汎觀而博究也。但無事時。須切問近思。則遇事似爲有力耳。求譽一事。學者之大病。所謂飾過。所謂好順惡逆。皆自此一膜中生出。若不斫倒根株。萬善皆僞。惟見得眼中。都見自已當行底。有多少不盡分處。其他都見不得。此意一分長。彼念一分消。到得十分長十分消。然後方可免墮落。誠未易掉脫也。坐在裏許而爲賢者語。更覺赧然耳。

答金繼孟

編輯

來書幷別紙通看。可知爲志益切。但恐求之太急。持之太迫。而將有別生證樣之候。自古有志者例多此患。葢以此事爲別一箇物事。求入而不得其味故也。此事只日用平常。何有乎別作頭項。何有乎別尋一法。但以此心。應此事。尋箇是處。隨遇順應。讀書亦認取正義。勿求新奇巧刻。將作久遠家計。則久久自見其效。政不可以朝耕暮穫也。

別紙論敬齋箴集說

編輯

執此明彼。箴意。葢述朱夫子答南軒書。以明動靜交養之意。葢靜以立本。敬貫本末。所謂末卽應用之謂也。由定而明。曲當時措是也。恐是言主乎靜。以察夫動耳。

求放心齋銘。天道流行賦於人。卽所以成性也。邵子言性者。道之形體。亦此意也。孰猶何也。言何者爲求。何者爲放。何者爲亡。何者爲有。如臂之屈伸。手之反覆。只在一心操舍。非有別樣方法也。

統體。猶言通動靜也。若著靜而忽於動。制動而昧夫靜。則是成兩段而不得力矣。

靜時難於著工。須從動處加工。則靜處自不放失。然不可專靠於動。亦須於靜時。有收斂凝定之工。此鄙說本意也。所謂靜中有物。非別有一物在靜中也。亦言靜中心有主宰耳。

答金繼孟

編輯

兩書所詢。可知日用爲學。占得平實。意思緊切。令人喜幸。大抵學者。求以盡人道也。人之道。不在於幽深高遠。只在於事親從兄接物處事上。今之學者。不求之日用。專靠書冊。談性說命。而卻不知性命之理。在吾人日用處爲所當行也。則無緣爲自己物事。而徒歸口耳之末習耳。賢史知得此意分明。循此而上。可以不差路脈矣。但旣知之。又須從容潛玩。得其意味之眞。方可不爲事物所勝。而有箇樂處。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後書人之處事。仁義禮智信五者。皆在其中雲者。及其所推說儘好。但隨事必求見五者之備具。則所以爲心者。或不免條緖多端。徒有察識之勞耳。敬爲不放過之工。而可免忘助之失亦然。但實用工時。方見此勿忘勿助。非可容易而得。若曰一主於敬。而便可勿忘勿助。則吾見所謂敬者。或不免疎忽。而所謂勿忘勿助者。反歸於助長矣。大抵此心無定形。見之未徹則有所蔽。得之未深則輕自信。此古人必以虛心遜志。爲爲學之要道也。賢者所示皆是。但恐有徑自信而少虛心求益之意。妄效不逮之語。以爲竿頭之助。或可有補於進修之實耶。

答金繼孟戊申

編輯

七情橫貫之義。先輩說不同。及得文瑞所示風雅頌於賦比興橫串過之訓。乃知朱訓本謂七情之於四端。名雖不同。而義實相貫。如賦比興中。有風雅頌耳。只如此認取大義足矣。何必言某情之貫於某端。悉欲其齊整而無餘剩乎。緣境之境。恐不必言氣境理境。似是緣所値之境。而發雲爾。如値色之接於目。聲之接於耳。而發欲色慾聲之心雲爾。如何。

答金繼孟

編輯

承讀坡文。欲迤向韓文。年少時。須有此一膝工夫。葢文章雖非切己。亦須有府庫。須有筋骨。體裁欲其敦重。格力欲其高簡。而其造意立言。必自經傳中來。方不爲浮誇耳。東坡之文。出入有無。切近事情。其氣象意思。在於縱橫捭闔。而少安重寬廣之味。其失也不流於淫。必入於誕。未可悅其言而效其法也。韓公之文。雖不免詞章之習。而其氣渾然。其光幽然。要之爲詞家之元氣。讀之如聞洪鍾之音。不流於淫哇。左右今玆之工。如古人息焉遊焉。以適其情。吾所以勸之。亦欲左右之及此暇時。爲一張一弛之道。亦未必無助於將來應用之地耳。至於九容九思三貴四勿。裒取而諷誦之。於許多經訓中。揀取得最要切。只此是用工之地。又雲。未得其方者。豈以偏主則照管不周。幷應則志有所分故耶。更雲其要在心。可謂得其旨矣。然程子所謂各專其一者。恐非謂初學用工。專於視。容有不及於聽之時。專於聽。容有不及於視之時。只言無處不專一耳。政是專靠此心處。葢心者。主宰萬變。神明不測。苟能不誘奪於物。而卓然爲主於中。則有以兼管幷照。隨處專一。而亦非思慮意度之可能也。此義詳見於老先生答金惇敘書中。更取而熟複之。可知矣。然又須知爲主於中者。非要將專一二字常在於心。如是則便是爲中所亂。只不走作。不昏昧。更無一事在方寸中。然後方可以虛明靜一矣。又須知九容九思三貴四勿。須於日用彝倫應事接人處。察其所當然。而盡吾誠心。乃爲至耳。

答金繼孟別紙

編輯

人之不務實。多是只知有己。而來示以爲不知有己之病。葢看得己字不同也。只知有己者。私己之己也。自私而求。以衒於人。故循外而不能務實。今以爲不知有己者。直從是理之具於形色處說。孟子所謂踐形。卽此義也。然人慾己私之爲害甚焉。未有不治己私而能造其理者也。故先聖言克己。爲從古爲學之大典。盍更於此益致其力乎。

平居不免疎忽。臨事更加修飭。其意豈遽不是。但無事時不免自恕。則爲怠緩。有事後方加整頓。則爲揠捺。又一差則入於厭然之境。學者所宜猛省也。來示不睹不聞而猶加戒懼者。乃是十分工夫。但靜之持養。非爲動之有資。葢隨時隨處。不容有放過時節。而其勢有相資耳。然此事甚難。若僕者。動靜皆在自恕。而勖賢者以此語。可謂大言不恥者矣。

九容。要皆求諸心。甚善。但所以求諸心者。非件件尋討。箇箇著意。葢心爲一身之主。苟卓然爲主於中。則百體從令。各順其軌矣。然又不可言我只攝心而容體任其自行。孔門敎人。皆從有據依處。敎他收攝無形底。葢容體正時。心得存主故也。此朱子每言。程子敎人整齊嚴肅。爲最善也。

反求諸己。自是學者立心第一路頭。葢必要見自己欠闕處用意。方是緊實。而無虛內事外之病矣。然人慾己私。附著深緊。非用刮骨手段。未易除卻。其爲害多在與人相接處。孟子三自反章。尤耐咀嚼。盍相與勉之。

答金繼孟

編輯

來書引程子竆經。將以致用。謂豈復以此爲吾人一大事業。而無復有意於過此以往之事乎。恐看程子意不著。又謂古人以卻文字爲失路脈。亦不可厭薄。又看古人意不出。夫竆經而不足以致用。此自不善竆經者事。若程子之意。謂竆得經時。要有實用。不可徒事誦說雲耳。豈外此而有所事之謂耶。且古人以卻文字爲失路脈者。必有所以然。豈漫謂文字。可以引得路脈耶。大抵讀書。只依文讀了。只是讀得。有從皮膜過者。有看得切己者。吾人有意向善。固在修行處。而若只靠吾心。吾之以爲是者未必是。吾之以爲非者未必非。又不可但臨事察識。必須於平居無事之時。熟講於聖賢之訓。考其成法而識其所當然。方可致之於行。然又豈守其死法而已哉。用意探討之久。自然心與理會。意與書融。不覺其有歡欣鼓舞。月來日去。漸能樂而安之。則方見吾之知與聖賢之知同。吾之心與聖賢之心合。凡吾方寸地夙生葷血。庶幾消融得五七分。而又從事於誠正之工。非勉強拘束之比。程子所謂知之而至。則循理爲樂。不循理爲不樂。何苦而不循理以害吾樂者也。以此心而施之於事。這箇心手。這箇塗轍。卽所謂竆理以致用者也。所謂卻文字爲失路者。亦以此也。今未到此處。政宜辦得身心。去做十分工夫。豈可以此。謂不足爲大事業。而別求過此以外之事乎。此政坐燭得此理未明。平日讀書苦澁。而不得其味。殆以爲章句之學。無與乎吾人事。而不免有厭怠。欲別爲一般致用之實耳。此事大謬。吾恐其於聖賢門墻。卻步求前。而所謂致用者。不過麤淺計較之私。不歸於功利。則必入於空虛。非小故也。左右留意此事之久。不意其作此見解。非一時語言之失而已。故敢究言之。幸亟深思而重警之。毋徒謂是老耄常談而忽之也。朋友相與。政欲矯偏就中。以補其不及。所以不計己之有無。而傾倒焉。未知果能諒此苦心否。

重答金繼孟

編輯

頃日覆書後。竊怪賢者見解差異。更取來書而見之。始審示意自不如此。而乃錯看而誤答。殊以爲愧。今更貢愚。前書幸卽賜投還。大抵來意似謂竆理亦多端。如論古今人物而別其是非。或應事接物而處其當否。皆此事。非但讀書一事而已。旋又言捨卻文字爲失路脈。未可厭薄。可謂善補其言矣。葢竆理爲學問之大端。雖雲知輕行重。而苟不知之審。何以行得盡。此格物爲八條之先也。其事非一。而讀書爲其大端。若只靠此心。則吾之以爲是者未必是。以爲非者未必非。又不可臨事倉卒。方始察識也。故自其平居無事之時。熟講於聖經賢傳之旨。考其成法。以爲分別是非。處其當否之本然。此亦只是死法。若其實得力處。在於專心一慮。見得聖賢心法。深體而實驗之。積眞之多。用力之久。則自然心與理會。漸能樂而安之。吾之知與聖賢之知同。吾之心與聖賢之心合。凡是非當否。不待比幷較量。而觸處洞然矣。此子路何必讀書之言。所以見斥於聖人也。左右於此。豈有不知。但恐未能深燭此理。未必知其爲本領至要妙處。所以有不足爲吾人一大事業之雲也。此殆平日讀書。未得其味。而不見其可樂故耳。邂逅蹉跌。遂致厭薄。非小故也。幸望亟加深思。毋徒謂一時意見之失。而緩於省念。如何。

答金繼孟

編輯

先集誤處疑字之直改。終有未安。葢改沿爲溯之類。非有大關。而朱夫子言其不可者。以校書之例。不可一任己意。或有致誤故也。恐不若一一頭標。其在本稿者。則曰某本稿某。不在本稿者。則曰某疑某。以此爲例。則似無專輒致誤之慮。至於海錄。則又是篇次大義例。心常未安。但詩稿則註以海錄。文稿則別出爲題。有欠一例。又詩之在元稿而合入海錄者多。未知將如何處之耶。其他附錄之合元,續集。行狀,年譜之當在編第第錄者。亦非本來面目。而此則恐不得不爾。且宗陳書之題以答副使。亦恐不得不改。葢此等義例。自是後來編次時所定。與先生文字中一二誤字之改。差別。本文之輕加手分。爲重。編次之或換舊面。爲輕。以此更加商量。如何。更有所貢。刊役自是大事。一番印布之後。雖有誤處。不可追悔。所宜把作一段事。孜孜焉惟此之爲務。而竊觀尊門所以處之者。只頓在面前。無人擔夯。不務所先。而急於竣事。其中類例之未定。傳寫之差誤。殆無完處。而聞始役在後月。其間豈能一一精詳乎。且一己之聰明有限。未可以獨見而有濟。幸望稟於門尊。稍退其期。倡率門內有識見精神者。除卻百事。一意注著。十反紬繹。然後始事。如何。明昔年校禮書。自庚辰春至庚寅秋。十一年間。同大埜古窩及靜窩叔。會在鄙所。除夜寢便旋外。無時不寓目。客至無漫語。一心湊泊。以至刊畢。然猶有後悔。內舅諸公。會道內先輩。校大山集。不啻頻複。而又與先人專精勘校者六七年。然後成書。敢以身所經歷者言之。政欲尊門之知其難若是耳。端谷行狀。謹已起草。而其中請斬爾瞻疏後。居中緩禍者。雖不詳其名。而或有姓字可攷耶。後便示之。如何。

答金繼孟問目

編輯

仁者。心德之全而天理之公也。其全體充滿。無所虧欠間斷。卽所謂本心也。惟中人以下。未免爲氣質物慾之所蔽。故不能全其本然之體。是故。其存與不存。人之仁不仁係焉。存乎仁而不違也。故顔子至於三月之久。或存或亡。而不能久也。故諸子不免日月而至也。存之之道。亦曰敬而已矣。

論仁之說。大槩以心之存不存爲仁不仁之驗。又以敬爲存之之道。未易覰得到此。深庸歎尙。但卽此本心處。見得仁體眞切。然後方自住不得。今但云天理之公。全體充滿云云。則未免闊疎而不情。幸於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處。見得此體貫徹流通。無間人己之意。更以能近取譬。爲用力之方。又以當理而無私心。爲省檢之道。則庶幾於吾身。見其親切而有味。可以持循。而不徒爲懸空說底。然後復以見示。如何。

論語言仁。多取與物交接處說。莫是與人接物。乃私慾之尤易用事處。故就此說與。使知用工地頭乎。

言仁。多就與物交接處說。恐非以私慾易以用事。原來天地生物之心。賦於人而爲愛之之理。其體段自是如此。故立人達人。莫切於狀仁。而西銘之作。意葢如此。如何。

訓仁。多雲心之全德。就專言者言之否。或雲。心能運用德性故云然。此說何如。

仁之體具於心。而爲萬善之長。所以爲心之全德。所示心能運用德性之雲。未知何人所說。而有似以此心用彼性。未穩大矣。

先輩訓仁以愛之理者。乃是不易之名。而於論語擧訓心之德。竊疑心之德。雖是專言。而亦不外乎愛之理。自其去人慾存天理處觀之。則直是溫然愛物之心故耳。然其不曰愛之理。而曰心之德者。必有其故。幸幷提誨。如何。

以愛言仁。有昧於本體之失。故多說愛之理。以見由其有是理。是以其情能愛。言愛不足以盡仁。而仁之得名。葢以此也。論語訓仁。以此理得於天而具於心。故曰心之德。然是卽所謂愛之理也。不待遏欲存理處方見。是不外乎愛之理也。

讀論語。無大段起疑處。恐有多少病在。竊疑讀時。只解說文義過。則這文字本自平易。固無可疑。若實體之身而驗之心。則旣不到無所不悅地位。安得聽之如愚而已乎。幸自省察。不獨一書爲然也。

答金繼孟問目

編輯

向來下批中。引立人達人。以曉仁之體段。流通貫徹。無間人我。於此見得眞切。然後方可有持循據依。心德之全。天理之公。恐卽此可見流通貫徹。人己無間之體。而下諭謂闊疎而不情。以泛言如此。而不能體驗其實。故云然否。竊嘗試而察之以下。未蒙批示。更賜可否之命。如何。

頃答輕易疎率。不能盡其曲折。玆承更問。令人感愧。心德之全。天理之公。全則無虧欠。公則無私。所以流通貫徹者以此也。以之言仁。豈有不可。且所云敬以存之者。亦可謂得其方矣。但推求其理。不若驗之吾心。贊歎此藥。不若當下便服。試觀立人達人之訓。直是人己一致。更無間隔。此心自住不得。是其仁體之眞切憤盈者。若夫求其理。以見心德之全。天理之公。主乎敬。以爲存心之方。體仁之事者。是隔幾重關子。殆所謂乾健坤順之不侔矣。聖人之心。固非學者所易體得。然立心之初。又不可不知此義。而若其所從事。則能近取譬。眞是直截路頭也。然所以能立人達人者。以其全本心之德。而得天理之公耳。其實亦非有兩事也。試以察之以下。體察得善。但思慮未萌。事物未接之際。乃是未發境界。以言體察。爲未安耳。

多就與物交接處言仁。下諭云云。又不能無疑。以立人達人及西銘之意觀之。固是如此。而以非禮勿視聽言動觀之。則恐亦可以私慾用事爲言。竊意天理之壅閼不行。以私慾故也。而與物交接處。乃是天理人慾向背之關頭也。

與物交接處。政當用力。而此是公者體仁之事。非仁之所以得名也。來示省念之一助。亦自好。但須知仁與體仁之不同。又四勿是修於己。不專爲接物上說。如何。

心之全德。下諭雲仁之體具於心。而爲萬善之長。所以爲心之全德。恐只就仁而言。包涵之大也。

心之全德。似以此心所具。無所虧欠而言。有是體則用亦無不周矣。不必兼言其用。然後方爲全德也。如何。

論語說仁。未嘗指言性中之仁。朱子所以訓之者。多言心之德愛之理。葢仁之體具於心。而其用著於外。用處加工。乃所以充其體也。

論語皆以行處言仁。而集註訓心之德者。恐非於聖人所言之外。明其體也。葢體用。自是一事。體之所具。固可曰心之德。而用之所施。亦豈非心之德乎。然後賢推而明之。轉到本原處。來示亦似然矣。

家嚴在外。而興洛代行祭祀。卻廢侑食一節。巖後李丈言不當廢。

非正主則殺禮。見於曾子問。而無不侑之文。甥君謂不當廢者。似有所考。今人攝主不侑。未知緣何承用。今從不廢之言。恐是。

與金繼孟庚戌

編輯

前書所示。頗慰鄙懷。大抵工夫不專在劇讀。旣已討靜。且有完養此心之雲。眞得正當法門。循是以往。有無限好消息。且更於日用應酬處。尋得是處。使此意常行於做措之間。如何。尊府決歸之意。令人耳醒。若此計果遂。不但賢史得以專意工業。相從林下。以送前頭日月。豈非望幸耶。

答金繼孟辛亥

編輯

示諭平日依俙認取。及此方分明見得。是乃透得一重。將大進之階。然又須知所謂格致者。卽是分別善利。不是別一件事。故大學誠意工夫。在知至之後。而所知者。卽善與惡之分耳。此政爲己爲人之別也。故又以閒居小人。外托於善以自葢者。丁寧示戒意。可知也。來諭似未通作一件事爲。未然耳。察之念慮之微。是判別善利劈初頭用工處。而考之事爲。求之文字。索之講論。何莫非此事。來諭所謂或恐喚欲作理者是矣。此陸氏專說良心。終成大拍頭胡叫喚者。而今人將格物專指外物。而於一念萌處有未察。則其失甚矣。大抵文字講論。皆爲分別善利。而其最緊要在念慮起處。察其善惡之幾。事爲應處。謹其施措之宜耳。又不是各一截事也。禍故以來。竊恐哀遑未暇及此事。而今乃有此垂諭。提挈要領。尋向路頭。無容贅陳。而所以云云者。特以助竿頭之步耳。幸益加意勉進。千萬。

答金繼孟

編輯

前示因所發而明之之義。意固善矣。但已知之理與所發之端。差有分別。而來示以已知之理。言所發之義。恐未安。已知之理。所謂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者也。所發之端。如惻隱羞惡之因所見而出者也。格致之工。固有因所發而益究其理者。而所謂已知之理者。卽本來固有之知。不待其發而後有也。此爲補傳之所主也。故旣言人心之靈。莫不有知。又言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竆之。未嘗言因其所發之端也。若首節之言明明德。自是行處爲主而統言之者也。欲其遂明之。則格致又所以啓其端。端如造端之端。非指發見之端也。故或問又言格物致知。所以啓其明之之端者。葢以此也。此皆有曲折。未可以所發者包籠之也。至於爲己爲人之爲立心第一路頭。前書之意。儘是。鄙乃以格致。亦分別善惡爲答。此固爲格致之要。而其於盛意。殊不省悟。今擧示可與共學。可與適道。一語可謂善於曉人者矣。葢人須有箇本領。然後爲學。方有實得力處。若不先於爲己處。實見得。事皆虛僞。終成大脫空。雖終身談道。事事皆是。亦是偎儡子耳。故先立此志。然後格致也。是實誠正也。是實此乃學問主本宗旨也。哀史討得此義。誠非偶然。因此益加勉力焉。則朋友與有幸矣。

答金繼孟壬子

編輯

成服後時者。行祥事。雖成服失於禮。只得於伊日行事。恐不可復待返喪之第四日。如何。古禮。練祥擇日而行之。不以喪出日。故尤庵雲。在月內則不必待聞日者。此也。若易月之後。雖不多日。恐只得從聞日。以不可未滿二十七月故也。開元禮所謂聞日。亦謂自聞日計至四日雲。恐非直指聞日耳。練祥旣退。則喪日別祭。恐無夕奠。夕奠自是俗例也。

答金繼孟癸丑

編輯

所示立志居敬竆理力行等語。可見用心眞切。年來喪難之餘。應酬之劇。或恐此意有所懈緩。而今乃誠篤如此。吾儕可有賴。幸益加勉。須於日用處。密切體察。眞有以驗其果不謬於所講所知之實然。則將見行解幷進。而有無限好消息矣。甲日祭。爲昔賢所不取。今不必行。但致吾誠於參謁拜掃之間。未知如何。

答金繼孟

編輯

來示進學之意。皆從親切經驗中來。須更就孔門敎人之法。視自己欠闕處。尋得對證之劑。而服行之如何。葢其答問仁處。隨人異指。豈其道有差殊哉。亦視其人之高下淺深。使之切己用力。而皆可以爲求仁之方耳。今人言性則求之理與氣離合分界之間。說仁則好就人與己一理無間處言。其於道理。固不爲無所見。而回看自家身心。卻未有親切體行之實。此其終身談道。而不免入於隔靴爬癢也。夫人有志者少。有志而得其門者爲尤鮮。以賢者懇懇之志。著己近裏。進進而不已焉。則將見日有所造。而不可禦矣。如何。

答金繼孟甲寅

編輯

兩書合幷通看。有以見邇來所用意益密。下手眞切。如所云交相爲助。兼致其工。所云本立而知益明。識精而守益固等語。乃是從積慮中來。非尋常掇拾語。以吾人好資地。早有見處如此。吾儕儘有望矣。至於今之爲說者。乃自畫之甚。古今人賦與不殊。爲道不異。何不相及之有。患自以爲不可及耳。至如和靖法門。雖非後學所敢言。然自是微有偏處。陳烈又未見其得正當門路。若律之以程朱兩訓。恐未爲至也。更須致思也。

答金繼孟

編輯

討靜探玩。深爲可喜。且每得一書。輒有一般示意。愈深愈懇。竊看用意尤緊實。讀書所得每如是。何患不有到頭處。和靖偏處。或問所謂習於持敬之約。而厭夫觀理之煩者。恐爲其法門。非獨指一言之未安也。陳烈先生於收心處緊切。而未有發揮出竆理一段事。故前書云云。而非有深識的見。且不記所言首尾。無以畢其意。可愧。季氏想同榻。不住鞭策。更勸其於收放心一節。另加之意。如何。所謂收放心。非謂兀然收無形之心。乃是每事留意應去。如讀書則心在讀書。著衣則心在著衣。不胡亂放倒之謂也。

答金繼孟

編輯

示諭日用節度。更於朱訓中。得最緊實極低平兩句來。此乃衆所流看。而賢史獨味之。其所用心可知。所詠兩詩。又有如水必東之志。不但調格而已。諷詠數回。所以警發多矣。但此喑聾無以相發。愧歎何已。更願賢史寬著意思。作悠久想。勿以欲速計功。累其心也。如所云非著意。非不著意者。似已占得此意。但篤志者易向助長去。所以爲賢史誦此語耳。體認大本未發時氣象。似與中庸致中者。同是爲未發工夫。所以爲龜山門下相傳旨訣。而但中庸章句。雖其工夫極細密。而自是平坦。今曰體認氣象。則似微有反而察之之意。已是太迫切。而又有求所謂中者。則中又何形而可著意求之乎。其謂終恐做病者。似以此也。未知如何。

答金繼孟

編輯

來示何日透盡之歎。可見此志之篤。但此是平生事。如賢史日月長遠。苟無忘其所有事。自有日至之時。何至有汲汲之思。所謂寬以居之者。恐不如此。孔子謂先難後獲。豈於獲處計較耶。今旣辦得此志。第低頭做去。勿向上頭處。生欲速之念。如何如何。前示所論。因所發而遂明之者。於鄙意。不能無疑。章句曰。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學者當因其所發云云。則是其遂明之者。主明德之未嘗息者言也。若格物致知。乃是啓其明之之端者也。故爲誠意以前事。而謂之因所發則未也。葢此明之之事。在介然之頃。而其用力而遂明之者。間不容髮。何暇於更致格致之工。以爲受用之地耶。若言其次第工程。則固闕格致事不得而欲逐處皆以是爲說。則吾恐其反有害於本文正義也。凡牽合而使本文之義。不能自在。恐非解經之宜。似不若隨其地頭當處。認取之爲善也。如何。

答金繼孟丁巳

編輯

示意似更得新意。調病之中。發得此意。深爲奉嘉。但泛以仁體爲言。亦未眞切。須看得癢痾疾痛。若刀割針箚之在身。方爲有力。其事在日用應接處。不獨心念口講而已。幸痛加省念。如何。

答金繼孟

編輯

示諭聖人之言大小精粗。俱當著力。似體得意味眞切。常愛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已可見聖人氣象。而集註說得平穩的當。宛然是聖人一副影子。但每欲如此求之。又恐牽強。須是淺則淺求之。深則深求之。而於粗淺處。亦體溫厚和平之意。眞可爲進德熟仁之方耳。孫兒課受。遇難解處。輒有憤意。此或是長進處耶。

答金繼孟

編輯

前書所示甚喜。此心不忘。所謂涵養。亦不在讀書應事之外。只隨處以義理培植之謂也。每將此心。涵淹在義理中。何處非養成地耶。朱夫子以小學之工。爲涵養本源者以此。而或以此二字。爲靜時工夫。似未然耳。如保赤子下。推廣二字。每嫌其爲使衆之意。而今承所示引論語集註推廣此心以爲一家之政者。甚爲可喜。如此則此節。皆爲齊家事。可以爲動化之本矣。從前許多疑難。似可於此歸一。從當更思以報耳。文瑞聞欲作鳳停好會。令人翹想。

答金繼孟戊午

編輯

來書。讀之甚快。人患看得侷促。雖日事切磨。未有大進。今旣發得大意。自此所講。庶有歸宿。西銘一書。葢擧天下之人物。作同胞吾與看。夫豈有彼此畦畛。而慈良之意或不貫也。然又有竆理居敬之目。皆去私意立大本之道。所示能近取譬。強恕而行。又其下手最切近處。尋常謂恕如把火逐物而照。仁如大明普照。開眼便見。此其大小生熟。逈然不同。而苟非聖人之許大心量。須先從恕字上著力。亦不可不知也。子夏鞭辟太近裏。致令田地窄狹。恐未然。凡人下手。患不近裏耳。若果近裏。安有田地狹隘之理乎。今日方擬入新亭。看小註考疑。以此欲爲纂註校時。立例故也。

答金繼孟

編輯

頃書雲應接之際。慈良之意。不能交注。遠近之勢。或成畦畛者。眞箇是親切求仁之語。非如文義通貫之比。又如天地之心。全體在我。人未必小。天地未必大者。儘有見到處。但不說西銘一段事。何也。如欲求仁。須向此處玩味。然後眞實見得融融洩洩之意。更須看取夫子立人達人之意。又須於能近取譬處實下工夫。如何如何。

答金繼孟

編輯

仁說更荷提示。益以精密。可喜。但公與恕與主敬致知。是幾重關子。恐一箇意思。有雜然幷興之慮。愚意莫如簡節疎目。用意更直截。大抵主敬致知。是平日統體工夫。至如爲仁莫若恕之爲近。葢能近取譬。所以去己私而通人已也。不待其因公而後恕也。子貢以博施濟衆爲問。而夫子告之以近取諸身。葢爲此也。若夫統體工夫。乃其本根田地所當用力處耳。如何。

答金繼孟

編輯

孫兒放逸。如飛鳥之莫能馴。此是不少之憂。今玆送去操縱馴擾之道。當有以處之矣。目今渠父病情。稍與𪱒時不同。吾雖無眼前應門者。亦非所恤。此後專托於賢史。幸念此意而受置之。千萬。古人簡不帥敎者。左移之右鄕。右移之左鄕。覬其見新人有所化。未知渠或有改意惕慮處耶。此非朝夕見功之事。惟在敎之之如何耳。

答金繼孟

編輯

密庵集。明亦一番看過。見其義理平順中節度謹嚴。儘是合下門庭中善繼述者也。近爲本家所託。草得大老神道碑。未知果可用。然其挺然大節。夷險一致。而出處自有意義。看癸甲疏箚奏對。令人有感慨不已者也。

答權性初命煥○己酉

編輯

俯示改名之義。鄙見本名自好。且人能重名。名不華人。表德亦然。更願於本分上加意向前。天之所以命與我之所以復性之初。亶在顧名思義而已。如何。字說勤囑至此。或可偸閒勉副。但爲學須得一句行一句。方爲己有。若要多蓄而供眼。政使得希世之言。無與己分耳。如何。

答朴聖佑載華○辛亥

編輯

承讀論語甚善。此書平淡中有至味。味得親切。自有無限好事。不必以鉤深爲意。如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集註寫出聖人氣象都盡。此是讀法。更在從容玩味。自有所不能已者。方見已讀不是未讀時人之意。政不在談玄說微也。每得來書。輒有向進之意。發於言辭之外。若一向不懈。將來儘有事在。如何。

答朴聖佑癸丑

編輯

示諭讀書不能自力之歎。可見省念之切。然身未甚健。亦未可過自勤劬。但將所課早晩閒看。究其意味。俾心志悅豫。而徐諷詠之。亦未必不如劇讀。至於立志之雲。誠爲學之大方。今人所以不及古人。政坐志不立耳。賢史辦得此志。方可以向進。只是隨分循序。不令間斷。又須於一切世味。克去懸著之私。而一以古聖人賢人。爲必可師。乃見其功。若有意此事。而猶不免牽引於葷血。終非古人塗轍。望須於此。更加省念。爲幸。

答朴聖佑仲璣載衡○戊午

編輯

來書自訟。如無事則懸空料度。有事則牽引放去。此著意有未實之故。若於無事時緊著此心。有事時亦須緊著。一毫不放過。則自無懸度與放去矣。且以事擾而不收拾。亦是此病。夫隨處不放過。乃是應事之方。豈有不收拾之時乎。仲氏論語溫繹之示。深喜。前此每看龜山皆切要之語。未見其實然處。近來覺得二十篇所訓。無非使人低首下心。就日用著工。無一語泛濫不切。未知曾如此看得否。

答朴仲璣別紙己未

編輯

我未見好仁章。鄙嘗疑。葢有之。似謂有用力於仁者而未之見。而集註謂力不足者之未見。似太分層節。今因來示。更考反復而歎息。乃聖人深致意處。集註未可疑。如此則輔氏說。亦恐不必疑耳。

忠恕。本是學者盡己推己之目。乃工夫名目。而特借之以言聖人事。聖人自然之忠恕。乃是一理渾然。泛應曲當之謂。故朱子有未感已感之雲。而實非於機緘處。分些子動靜若寂感而言也。程子謂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者。亦以在己及人分意。類如此耳。未可以此而直作未發已發看也。陳氏謂徹首徹尾無間於未發已發者。可謂得其旨矣。更以聖人之心無處不盡。卽爲忠也。則可知其與中和發未發之義不同。長公以聖人之道。聖人之心分言者。似於此有未察耳。

子在川上章。逝者如斯。小註吳說。未是。葢水流而不息。自是道體。故程子以天運而不已。幷言之。若以爲逝字。非指水。斯字。方指水。則是水之不息。非道體之本然。而特藉以喩之耳。來諭非之。是矣。

動箴哲人志士。固不同。然第三句以下。通哲人志士言。恐非分言守之與誠之者也。近思錄註若本章小註蔡氏說。未然。葢誠之於思。雖地位煞高。然猶是有誠之之工。則未便是聖人也。且旣分哲人志士而曰。及其成功一也。而謂之同歸。則又似謂志士同歸於哲人。非本文之意。程子之言。似謂無論哲人志士。苟習以成性。則皆可入於聖賢之域雲爾。來諭所說。是矣。

答禹叔範箕準問目壬子

編輯

明德本自光明正大。雖爲物慾所蔽。然逐些發露於平常感觸之餘者。正學者用力之地。不須屑屑然曰性曰心。而惟常從事於是。則這箇明德。粲然可觀於日用彝倫之上矣。

所示皆善。然明德不無更商。葢此理人所均有。非我所得私。豈自明其德。而便可謂明明德乎。如在一家言。則一家之明德明。在一國言。則一國之明德明。在天下言。則天下之明德明。如此。方可盡在我分量。

定靜安慮得五字。雖是功效次第。然至安而後能慮。則有些子精彩在。故朱子曰。安而後能慮。非顔子不能。又曰。知有淺深。得有大小。在乎其人。然則是淺者深者。必功夫上說。則不以淺而易。不以深而難矣。大者小者。亦功效中事。則不以大而難。不以小而易矣。

看得不易。說得周徧。

新民小註。朱子曰見人爲氣與欲所昏。豈不惻然欲有以新之。此正新民之極好處。孟子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故實推於民。而其所以新之者。亦豈有一毫之苟且乎。如管仲,王通之徒。旣不能自新。則亦未有惻然新之之實功。果能明明德於天下乎。

好看。

正心章小註。虛而有主宰。實正心之要法。如所謂有主則虛。非虛於此而主於彼也。妄意以爲常用工於存主。則所謂中虛者乃自在。故每於持敬上做錯。而間斷無常。煞用工力。則亦有把捉勞撓之病。又以虛著意思。寬著工夫爲心。則又涉於悠泛。卒無有得於日用事爲處。遇忿懥恐懼等事。此心依舊纏繞。到事過了。心常係縛在一邊。始覺有所處在此。如何保有中虛之本體乎。近看心經附註。此正不可以期速效也。葢心不可有一事。惟敬以攝心。然後心得其養。敬爲眞主。而所謂虛而有主宰者。始見功矣。

虛而有主宰。爲正心之要法誠然。葢虛者。無邪思之謂。有主宰。便無邪思也。持敬上用工最好。又皆經歷後說。屢懲創而屢變其頭緖。最後虛著意寬著工之雲。可見漸入佳境。深所欽歎。然敬有裏面做。有外面做者。葢人心無形。出入不定。須從規矩繩墨上守定。便自內外帖然。羣妄自然退聽。正所以存其心也。把捉之雲。亦操存之謂。初學如何無這意思。而便可到得力處乎。且涉於悠泛。卒無有得者。亦在自家隨分下工。何得以資於人耶。不可期速效之雲。良是。其下所引心經數條。又見其用功之妙方。然養心亦非但於用功之初爲然。實平生爲學之基本也。未知如何。

答金正伯養鎭○戊申

編輯

制史爲志。固得之眉睫久矣。書來。又懇懇。深爲奉喜。今人有意。輒被指目而畏忌不前。此葢本分所當爲。何羞之有。但自標揭而少實則可吝耳。下學爲己謹獨之事。中庸末章盡之。惟闇然而知所謹。則卽此日用之間。無非爲學之地。更在加之意耳。至於應時之文。亦隨分做取。何害。但因緣外念。易生病敗。惟盡在我。一聽於天。自是爲學之一事。勸讀外傳。非欲工於詞章。文辭之達意。亦須有筋骨格力。少年時。不妨著力矣。表德所示好矣。但伯仲叔季古人行第之稱。制史於次當爲叔。直用伊川字。或無未安耶。

答金正伯丁巳

編輯

示諭夫婦偕喪。則其祭當先重。而今此遭故。旣有先後。則其祭似當以喪之先後。恐不宜以偕喪而祭之文。引而行之也。至於練與卒哭之不可同日。似無可疑。而來諭乃以與偕喪不同之故。欲同日而祭。深所未諭。

答金正伯戊午

編輯

練與卒哭。以先重之義則卒哭當先。而此與同時遭喪有異。故謂當以喪出先後言。不當以先輕後重論也。若同日而祭。亦似無害。而古人父母偕喪。其虞必異日。朱子謂同日同祭何害而必異日。未可知。然亦從古異日而虞。今此練與卒哭。亦似當異日故云耳。

與朴幼省炳幾○乙卯

編輯

人苟有心期之合。雖四海九州之人。無異平生之知。僕於今行。得左右。與之追隨半載之間。傾心相與者何如。而還作千里之勢。寧不悵黯。況中路送將。此意儘厚。歷數日。未敢忘也。明雪路擔在人肩。昨始到井邑。遙望鄕山。不知又費幾日。轎卒自此告歸。此後一紙亦難憑。惟望益自愼旃。無爲習俗所移。究心儒家至訓。以副遠懷。

與李正凝重鼎○辛亥

編輯

冬間所工。想不虛疎。未知有新意可振發耶。君有資才可望。又有其志甚不易。但爲學須有骨幹。方有向上之道。未知內有其志。而使人不能窺耶。若坐在平平地。循例課讀。又或引而之多聞博識處。作家計。無緣脫出爲上等人。此意曾自點檢否。望更加意。爲幸。

答李正凝乙卯

編輯

所示可見爲志不懈。而言舊習難除。此亦非朝夕可取效。惟於緊重處著意久。則自然外書雜說。漸次而輕。須取四子熟讀。爲可。近日仲思攜來所編湖學輯成。讀過一兩廵。見得義理融爛。門戶端的。儘是吾儒家的統眞詮。君輩以此家之人。汎濫於雜書。豈非可恨耶。切須留意也。

答吳致賢世奎○己酉

編輯

來問所謂長房。恐未可主事。以季氏入後於伯派次家。則雖非宗子。而似當主之。曾祖位以粉面漫漶之故改題。則傍題當雲攝祀曾孫某奉祀。祖位亦然。但聞考位未立主。有事廟內。改題祖曾位。而不及考位。事甚未安。鄙意勢當俟他日立考位神主。然後行之爲宜。如何。至其伯氏。則雖於祖曾位同是子孫。而伯派有人。則不可以主事矣。其妣位追造神主。自當主之。而旣非一廟。則自與上項事。異主人矣。不可一時幷擧。然上項事不可行。則獨行此事。自無妨耶。告由則題主前一日。以葬時未遑立主。今始追造。不勝感愴。爲辭告後題主。行祀時。則當用祫祀本祝而已。如何。

答申汝經綸錫○丁巳

編輯

承讀論語。此書別無深奧。而往往不能無疑。大槩體得溫良謙退之義。爲切於身心耳。一日克復。天下歸仁。果似可疑。而所謂一日克復。此地位甚高。非偶然襲取於俄頃之間也。純於禮而無一毫私意。然後庶幾矣。然則天下之大。雖未必當下歸仁。而聞之者孰有不與其仁者耶。固不謂其一日之間。擧天下皆歸仁也。

答權士儁重淵○戊午

編輯

追先訪舊。一愴一感。繼而得惠問。又爲之愧赧。示喩云云。繼志之大者。每悼念往事。而賢史能不墜遺緖。何幸。但欲借視。則自懼非其人。惟日親聖賢之書。邂逅有發悟。自當有進。想不待鄙言矣。今來兩君不憚徒步。此古人義也。但無以相發。又皆不健。深以悶意。

答宋景徽蘅○己未

編輯

來書願聞要訣。此其不安於舊習。而憤悱之誠至也。但無異借視聽於聾瞽。其何以對。竊以所聞人之爲學。求以盡人道耳。人之道不越乎五倫。此乃日常接。而親義序別。有不容已者也。先從此處。盡其當然之則。乃是根本工夫。至於讀書竆理。乃所以開明心術。以利於行耳。其間固有精微處。亦有零瑣處。然大槩無非聖賢心法所在。惟當熟讀詳味。得其旨歸而體行。又不可驟求其精微處。但循序久之。自當有見。非可以急迫求之也。最忌不究當下意味。旁引曲證。延蔓藤葛耳。此道只在平常。苟欲凌躐以求之。便非聖賢法門也。

答宋景徽

編輯

前書雲。從朋友。逐日往來於君子亭。每有意會。吟風弄月。以思古人一般意趣。此意甚好。但在衆人放浪之中。而獨自吟弄。恐其駭俗。只當稍自檢攝。不爲彼之放浪而已。如必超凡脫衆以自標致。未知果得宜也。明非欲賢者揚其波也。亦不欲過自駭異也。彝倫日用之常。乃是吾人合做底本分事。此則不可慮其獨異而爲混淆。亦不必對衆。而有若矜示之也。但默默加工而已。如何。

答宋景徽庚申

編輯

來書深以學不進爲憂。此固事勢所妨奪。然所謂日用應接。不敢放過。尋箇是處而行之。乃是學之本。至於朋友追逐。亦有不得不相接時。如人來求見。或己有人事之不可闕者是也。自餘閒追逐。當有以節省之。相接之際。謔浪笑傲。亦所當節。未可徇人以自失也。如此則人亦必不以不緊之招無禮之語。待我矣。積而至於爲人所敬服。則自無難處之事矣。所問大功親以上有恩不加服。以大功以上。自當保恤故也。至若親嫂叔。則韓文公育於兄嫂鄭氏而加服。此其小功以下之加服。亦可知矣。

答宋景徽

編輯

俯詢疑節。恐有商量。大抵侍養雲者。以無嫡庶間血屬。且無族內昭穆之可繼。故或取孫行。托其後事。而因爲之服朞心喪也。今聞令從祖丈。有別室子年九歲。在禮可以受服。平日居養。歿後設殯。皆於其家。且有臨歿時身後承祀之言。則其所傳托。已在是兒矣。其以以上奉祀。托於賢者者。恐非禮意。葢從祖丈身爲屢世之宗。則今因承嫡之擧。截自其身。屬之庶子。截自以上。屬之賢者。未知於禮意何如也。然則賢者之加服。尤似無據。禮雖有始制爲斷之文。而此等謬誤。恐不可不依禮改正也。人家先訓。雖後承之所當遵行。而或有不稽於禮經。以一時俗情爲說。則從違之間。不能無參量。未知如何。

與張希元海相○己未

編輯

試圍不免一行。此事未可捨棄。惟不以得失爲心害。則幸矣。思傳相對時。未免流看。惟歸後。溫尋。可見意味。至於嚮時所說衰旺。自是命數。不容人爲。恐賢意於此未能脫灑。則易有害君子修在己者。不問命道。如何。更加體究。爲望。

答金耆伯弼洛○己未

編輯

所示憂海中虛度之歎。勢所不免。然亦在著力把持。有以靜帖身心。有少暇隙。無忘所事。調護警省。兩不相妨。垂問之及。愧無以神方仰對也。本生喪中行所後禫祀。葛庵大山說。皆以服吉行禫爲訓。葢以本生喪。斷以朞制。則所後禫事時服吉。所不可已故也。可據以行事耶。

答李季涵深在○甲寅

編輯

來書儘有好消息。時俗應副之文。固難擺脫。惟一念奮發。可以有爲。且操心最難之雲。又是經驗得來者。纔覺放失。卽便收回。至於頻復不已。則將必有純固之日矣。然此心便沒形影。儘難捉摸。惟每事尋箇是處。就此一事上專一應去。事事如此。則此心自然安靜。而不騖於外矣。試如此用工。如何。

答金伯鸞泰林○甲寅

編輯

所示曾傳。已過古人半年之讀而無所得。恐讀之與古人異耳。凡讀書須潛心積慮。念念不忘。如讀法所云。而又必反而體之吾身心之間。則必有渙然覺悟處。亦必有茫然自失處。從此起疑。漸次推究。庶幾次第認取立言之旨。非造次記誦之比也。誠意非正心之要。乃其階級耳。大凡格致。所以求知善惡之極致。誠意。所以好善惡惡十分無所欠也。所謂眞無惡而實有善者也。然旣心誠好惡。而於善之中。有些子有所與不在。則此心又不能得其正矣。示諭察字上用工者是矣。此乃心法至精細處。須於應接時。反己體察。乃見其功。如何。

答金建直斗永○庚戌

編輯

卽奉情訊。以審返侍後。慈癠更發。方事湯罏。書冊之工。想多所妨。然不必讀書爲學。隨處盡分。無非著力處。至於對冊雜念之難除。是初學所不免。欲就心上。一切強制。亦不得。只隨事專心。習以爲常。則久後方見功。如讀書時專心玩味。是也。覺得流注時。勿就流注處制縛。更須專一於所讀。浮念自止矣。未知如此著工否。

答金建直辛亥

編輯

讀書不能疑。此是通患。此是流徇語。不問其中何句是何語。欲學矣。而又不問何語是緣甚可做到。所以無可疑耳。若逐句。尋得如何出話頭如此。如何能做到這樣工夫。則自有所疑矣。此葢逐一留心看究後。方得孔穴。非可強把來做疑端。試用久久工夫後。當自見功耳。

答金建直甲寅

編輯

前書得少自足之雲。不記吾何以有是言。然老蘇所謂與己等輩者。皆不勝已。則自以爲足者。更加著念也。海底外孫痛臥。君書不及之。此是君未周詳處。彼旣是族親。吾又切緊。此際有書。那得不言耶。以此知君處親戚。或未懇至。須更著意可也。

答黃應頀在英○己未

編輯

來書。引古道今。意溢辭表。可知檢攝甚切。且自來資才高人。苟因是心而慥慥不已。豈無到頭日至之時乎。知方熟複大學與或問。此是學問門戶。義理蹊逕。於此有得。斯可知所往矣。但古人爲學。立志爲先。幸有以從事於此。以副朋友之望也。

答金士欽承洛○丁巳

編輯

聞留意雜書。所涉多在術家。此則大有所害。如筭學固爲六藝之一。而耽溺則爲害矣。至如占書。乃易學之流。而實與易相悖。易之吉凶在善惡。占書不問善惡。而惟欲其趨避。所謂吉者。鮮有不入於悔吝者。非復修身以俟命之道。留心之久。漸與義理相遠。而專是僥倖苟免之念。長公所以禁之者爲此故也。幸更回卻心思。一意看讀。惟在經傳。方有無限意味。在於今之所謂吉凶之外矣。如何。

答金士欽戊午

編輯

送君入得失塲。殊不快意。乃以本分歸吾。所以奉喜。與得中無異而更甚焉。豈老夫好惡與人異耶。未審還侍後。更尋案頭契活否。過去得失。果不爲介。則尤可喜也。科名自是外物。孟子所謂是求無益於得者。而可失身以求之乎。望日。就長公彀率中。討得實地工夫。千萬。

答權祖源世淵○乙卯

編輯

來書縷縷。仰認志事。吾猶及三世以下冷韻高標。推而上則又平生所慕爲高山景行者。賢史早失嚴敎。而知思乃在懿範。始信丹穴之毛。自異凡羽。但所處不能無俗宂之累。則示意亦似非例讓。葢聞人之爲學。立志爲先。居敬次之。志立乎端莊靜一之中。工存乎學問思辨之際。日用應酬。無非進修地。誠能不遺寸晷。不計近效。自有日至之時。政不可朝耕而暮穫也。感問寡之意。聊誦所聞。還切愧忸。

答金敬汝壽煕○戊午

編輯

來書可見向進之意。君家聲自與他別。得君如此。令人嘉尙。望須益加勉力。以毋墜先故遺風也。中庸費隱說。看得似是。但本章旣言君子之道費而隱。未可專以道爲費也。但對說性時。可以費隱分屬。然性以天道流行。賦與萬物也。則亦可曰費。在所從而言之如何耳。中庸指南。未知爲何人所述。而其以道問學。爲兼知行。似不然。元來子思立言以尊德性道問學。對說知行。今又於道問學兼說知行。則是成何等語耶。葢知行兩事相資互益。故又互爲其工。章句之如此分屬。豈無所以而然哉。此等小家雜說。徒亂人知見。不必耽看也。且年少向學之人。政當於入孝出恭等平易可踐行處著力。而兼致餘力學文之工。未可先從深微難見處留心。長其入耳出口之習。待他所見稍通。漸次以及於源頭。方是次第。今此所問。可謂躐等凌節。如何。

答金敬汝辛酉

編輯

庸學相爲表裏。有多少意味。只言主大學主中庸。何以見意味耶。惟著心做後。可見耳。存省中和。本非爲分別能所而發。何疑於言之非其序耶。

答鄭公善源性○丁巳

編輯

示喩縷縷。足見志慮之懇。持敬之方。不在空攝此心。在隨事不放過。尋箇是處而處之。則自然心一於此。而不爲事物所勝。只此是敬。葢敬是此心不放過之名。不是爲默然無爲時設。所謂事思敬執事敬者。可知耳。如何。

答徐百順孝源○己未

編輯

來書及別紙。合幷通看。深喜見處已到。葢不要新奇。不求強解。而只於日用處不放過。以求收心之功。此是從來正當門路。爲之嘉悅。但此乃終身事業。未可於發軔之初。已求其效。要當低首下心。聽其日至之時。又須自檢爲己爲人之分。占得何地痛懲。而力反之使。夫意念之間。常懼路頭之或差。又須於所不爲處。有死執不撓。然後方可不到得墜墮。未知賢於此二者。曾猛著意思否。平日相處。知謹厚有餘。而或恐於振發處。有所不足。今見來書。有振奮惶愧等語。此是可與有爲之機。循此不懈。凡於進修之工。俛俛孜孜。則自然有向前不已之效矣。

答徐百順

編輯

賢史志意。可期方來。而且思索精深。可喜。但或過於細密。而又每費力於幽微。凡究覈。細則易於破碎。幽則入於煩宂。且恐有好高深而厭平易之弊。幸望領取大意明白。仍須反而體之身心。無徒歸於鑽硏文義也。

答徐百順庚申

編輯

前示對案披閱。心常發揚。此乃省檢到底。自覺其然。是將大進之機。別無方便。惟旣覺便收檢。久久可見功。非一朝夕可責效也。所謂涵養。亦謂此心常在義理之中。以涵淹養成之。非有別道也。不睹不聞之義。自謂三易其見。而知此爲思慮未萌而言者。可知推究得正。但言句之間。亦有未穩。如所引半畞方塘。乃是通言此心。非獨指未發時也。欲睹聞而不可得。旣曰欲之。則已是思矣。不可得雲者。殆甚於睡未覺時矣。葢子思截自一念萌處。以前爲不睹不聞。以後爲莫見莫顯。而思慮未萌以前。則莫見莫顯。又不足以言之。故曰不睹不聞。至其下文。曰喜怒哀樂之未發雲。則其意又大煞分明矣。此是用工至緊密處。乃能看得說得如此。深所嘉歎。

答申用華相夏別紙庚申

編輯

知止能得。乃三綱八條得止至善之方。非別爲間架。文義微妙。卽在正大處。若非盡精微。何以知廣大。外面裏面之雲。似分別太甚。

讀書固當審其立言大體。此卽所謂間架也。然逐逐然惟間架之是審。卽爲排比較量。而無益於身心。不若以讀法中。豈在看他言語。政須驗之於心之訓。爲究竟法。

答姜寶卿鏐○辛酉

編輯

所工想日以專篤矣。人患無其志耳。苟有志。何遠之不可到。然亦須於名利分上一刀斷割。方有實地可據。未知能用力否。如我老矣。無足以及人。且此間少輩。皆迷劣。頃來只悠悠以度光陰。迨以爲愧。

答外孫金大銖文銖丁巳

編輯

見書頗爲貧窶所害。令人憮然。父母俱病。甘旨有闕。豈不爲悶然。而別無方便。惟以日夕歡侍爲養。更勵志爲學。卓然有立。然後方是有後日可望。若徒以貧病上心。何以自立耶。千萬戒之。須勿以此爲悶。可來來與受課可也。

答外孫金晩鐵鎭澤小字○丁巳

編輯

再見汝書可喜。且知汝父母俱安。汝亦稍向學。應村講爲優等。尤以爲佳。更須勤讀勿輕擾。漸入矩度爲可。吾依前。壽昌亦比前有進。爲幸。近無紙筆可賞汝意。爲恨。從近來見。亦好。

答金晩鐵己未

編輯

昨見書。字畫楷正。文亦可喜。且以述作不進。恨從前不讀書。果能從今篤工。則幸矣。若徒能言而依前懶惰。是乃鸚鵡之能言。豈不可恥耶。行必顧言。方成君子。須惕意勤讀爲可。汝母齒痛可悶。亦勤於調護。謹子職也。聞汝欲我以正字作答。故如所願報去。切宜體念。

答沈應奎問目壬辰

編輯

日用平常底道理。自在方策。而不知何者爲動靜緊要工夫。

此問甚切。有此意方能有進。大抵聖賢千言萬語。皆是欲人去惡從善。非資人頰舌作一塲說話而已。患在得其言而忘其所以言。口談性命而身處卑汚。此學者之大病也。今欲反是而求動靜緊要工夫。則固無出於敬之一言。而其施爲之方。則事親從兄處己接人。必求是處而服行之者是也。抑人之學所以不進。以不能反諸己也。讀書談道而不體之於心。應事接物而不反之於己。責人而忘自責。求人而不求身。責於人則怨尤之心日長。不求身則己之惡不攻。不攻其惡而惟人之尤。則將成何等人也。君惟益反諸己。愈自謙卑而日修省焉。則庶乎其有所進益矣。

敬者。一心之主宰。

所論大槩是矣。但謂持敬以守其心之本體者。非是。敬是此心肅然之名。豈復有本體之可守乎。雖雲心者一身之主宰。而非敬則心不能爲主於身。血肉之軀。無所管攝。來說略有此意。但言之未能分曉耳。

物理之極處。無不到。

格至也之至字。或問詣其極之詣字。雖似進而到之義。然此非人之進而至於物之理也。故或問不曰人之詣其極。而曰事物之理詣其極。其意可見也。然則所謂無不至者。政如讀冊而冊盡。行路而路盡耳。

答林應聲

編輯

前此來訪。知非偶然。此意可尙。得手問。審案頭之工不廢。尤喜。敬齋箴弗貳弗參註。兩他字。指心而言也。貳者。二歧也。參者。三歧也。不以二爲貳歧於心也。不以三爲參歧於心也。心喪中再朞祝。若以父在也。則爲夫告妻。無其子告祝之理。奄及再朞下。當雲陳此奠儀。葢已過十三月祥。則祥事字不宜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