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客座贅語
◀上一卷 卷一 下一卷▶

經義兼古註疏

編輯

洪武三年五月初一日,初設科舉,條格詔內開第一場,《五經》義,各試本經一道,限五百字以上。《易》,程、朱氏注;《書》,蔡氏傳,《詩》,朱氏傳,俱兼用古註疏;《春秋》、《左氏》、《公羊》、《穀梁》,張洽傳;《禮記》專用古註疏。《四書》義一道,限三百字以上。至十七年三月初一日,命禮部頒行科舉成式,始定子、午、卯、酉年鄉試,辰、戌、丑、未年會試。制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二百字以上;經義四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許各減一道。《四書》主朱子《集注》,《易》主程、朱傳義,《書》主蔡氏傳及古註疏,《詩》主朱子集傳,《春秋》主《左氏》、《公羊》、《穀梁》、胡氏、張洽傳,《禮記》主古註疏,案此兼用古註疏及諸家傳,聖制彰明後,不知何緣,遂斥古註疏不用。《春秋》止用胡傳為主,《左氏》、《公》、《穀》,第以備考。張洽傳,經生家不復知其書與其人矣。《禮記》專用陳灝《集說》,古註疏盡斥不講。近日舉子文,師心剿說,浮蔓無根,誠舉初制一申明之,使通經博古者得以自見,亦盛事也。

東宮命典試

編輯

永樂十二年,上在北京。應天鄉試,皇太子命洗馬楊溥、編修周述為考試官。十五年命侍講梁潛、陳全,十八年命修撰張伯穎、左讚善陳仲完,皆監國事也,時猶以宮讚列修撰之後。至七年己丑會試,取中陳遂等,以上幸北京,俱寄國子監讀書,至辛卯始廷試。而皇太子乃以副榜第一人孔諤為左中允,賜出身,尤為異典。

轉運兌運長運

編輯

漕運舊例,軍民各半,互相轉運。民運淮安、徐州、臨清、德州水次四倉交收,漕運官分派官軍轉運於通州、天津二倉,往返經年,多失農月。於是侍郎周忱議,將民運糧儲俱於瓜州、淮安,補給腳價,兌與運軍,自是轉運變為兌運。至成化七年,右副都御史滕昭議,罷瓜、淮兌運,令南京各衛官與直、浙等處官,徑赴水次州縣交兌,民加過江船費,視地遠近有差,自是兌運又變為長運矣。

漕運總兵流官

編輯

頃見台諫與部疏議漕運總兵,改用流官,不必沿推世爵。案此官舊制,流官世爵,原相兼並推,不待改也。嘉靖中,吾鄉劉都督璽、黃都督印,皆以衛官任至總兵,管漕運。黃與先大夫往還,余猶及見之,頗非遼遠。建議者不舉此以聞於上,第雲欲革世爵,改用流官,遂奉旨「祖宗舊制,原用勳臣」。不知兼用流官,正祖宗朝舊制也。

辨訛

編輯

里中字音有相沿而呼,而與本音謬,相習而用,而與本義乖者,或亦通諸海內,而竟不知所從始,姑就南都舉一二言之。如惹之音人者切,野之音羊者切,寫之音悉姐切,且之音七也切,姐之音子野切,在二十一馬韻中,音宜與鮓葉。而南都惹作熱之上聲,野作曳之上聲,寫作屑之上聲,且作切之上聲,姐作接之上聲,未有作馬韻呼者。士之音鉏裏切,是與氏之音承紙切,視之音承豕切,在四紙韻中,上聲也,而作去聲,呼皆如肆。跪之音去委切,兄弟之弟徒禮切,上聲也,而音作貴與第,呼屬去聲。皂隸之皂,造作之造,音與早同,而讀作去聲,如躁字。大之音,不作徒蓋切,亦不作口個切,而別音打之去聲。入之音本與日同也,而作肉音。此與本音謬,而呼相沿者也。又如鈔,略取也,而寫書曰「鈔書」,官曰「鈔案」,造紙曰「鈔紙」。吊,問終也,而官府取文書曰「弔卷」,或曰「吊錢糧」。打,作都冷切,今作丁把切,本取擊為義也,而今預事曰「打疊」,探事探人曰「打聽」,先計較曰「打量」,臥曰「打睡」,買物曰「打米」、曰「打肉」,治食具曰「打餅」,張蓋曰「打傘」,屬文起草曰「打稿」。稟,賜穀也,與也,供也,給也,受也,而今以下白事於上曰「稟」。毆,以杖擊也,律有鬥毆之條,而今人故以言相謔嬲曰「毆」。帳之為言張也,一曰幬謂之帳,而呼簿冊記物事用度者曰「帳」。仰,恃也,資也,下托上曰仰,今公文自上而行下曰「仰」。票,一作慄,疾也,急疾也,今官府有所分付,勾取於下,其劄曰「票」。疋,正也,音與雅同,《詩·大疋》、《小疋》用此字,今借為段布之「疋」,音匹。者,分別事辭也,稱此個為者個是也,今以稱人之不老實者曰「者」。假,音賈,至也,又借也,今官府借為休暇之「假」,音如嫁,曰「告假」、「給假」。兌,通也,穴也,直也,卦名,象口之能言,今以天平稱金銀曰「兌」,以物交易曰「兌」,民以糧付軍曰「兌」。劄,刺著也,唐人刺身文曰「劄青」,又奏事非表非狀謂之「劄子」,今官籍沒人物曰「抄劄」。閘,水門也,字一作牐,今借為稽查之用,朝中點入班官員曰「閘朝」,凡以事查點人曰「點閘」,又民間辦治官物曰「閘辦」。插,刺而入也,極衽曰「插」,今借為安置之用,如屯兵聚民曰「安插某處某所」。折,言斷也,又拗折屈曲也,又毀棄也,今作抵當之義,官司徵糧支俸曰「折色」,民間債負曰「准折」,以金具代儀曰「折儀」、曰「折席」。侄,今音質,謂兄弟之子也,古以稱兄弟之女,又謂吾姑者吾謂之侄,似惟以女子臨女子宜名之,古自音徒結切也。轄,車軸端鍵也。《論語》,五經之官轄。官以冒轂,轄以鍵輪。今借為管轄之用。拶,子末切,逼也。韓詩:「崩騰相排拶。」今官府刑手之具曰「拶指」,音昝,而民間但呼為「拶子」。拐,拄杖也,今為誘略之用,曰「拐帶」,其略人之人,俗曰「拐老」。祠,春祭名也,品物少而多文詞,故曰祠。今凡廟之祀神者皆曰祠。自漢有生祠,始基之矣。刁斗,以銅為之,軍中用,晝炊,擊以行夜。刁刁,風微動貌。今謂人之狡獪者曰「刁頭」,律有「刁奸」之文。饒,飽也,益也,多也。漢張霸曰:「我饒為之。」今免人之罪罰曰「饒減」,所徵財賄亦曰「饒」。嫖,一作僄,輕也,蓋僄姚之義,今蕩子之宿倡者曰「嫖」。梢,木枝末也,舟之舵尾曰「梢」,舟子曰「梢工」,婦曰「梢婆」。今驢馬馱物曰「梢」,人以物附寄行李亦謂之「梢」。包,容也,裹也,今任人物足其數曰「包賠」,代人上納官貨曰「包攬」,雇覓舟車騾馬曰「包至」,庖人為主治辦酒食曰「包酒」,子弟宿句闌中,計年月,不許接待他客,亦曰「包」。駝,負荷也,橐駝負囊橐而馱物,今無錢而買人物,徐酬其直者曰「駝」。那,何也,又多也,安也,又語絕之韻也。今謂移趾者曰「那步」,設法備用物曰「騰那」,轉假曰「那借」。科,條也,本也,坎也,程也,等也。科舉、科糧意近之,以設官名科,{宀浸}遠矣。今芟樹木蔬茹者曰「科」,頭不冠者曰「科」。巴,象形字,蛇也。巴水曲折三回像之。今人之於衡望遠曰「巴」,不足而營營曰「巴」,日曬肉曰「巴」,凡物之幹如臘者皆曰「巴」。凡此皆習而用之,與本義乖者也。

詮俗

編輯

閭巷之俚語,駔儈之流言,一二可紀者,戲解剝之,以資嗢噱。阿承顯富曰「趨」,曰「嗬」。慣依人而得財,若飲食曰「吹」。徐吞而取其訾曰「吸」。以言誑人而沁入之曰「鹵」。彼此相妒娼曰「醋」。示若不置人於意中者曰「淡」。持人之陰事,使不敢肆焉,曰「拿」,或曰「捏」。以言呴煦人曰「暖」。風而使其從我曰「嗅」。以語漸漬之,俾其從,曰「熏」。姑置其事而待之曰「冷」。若置之若不置之,似有係焉者,又或與而不必與,不盡與也,曰「吊」。以事急脅持人而出其賄曰「{紮係}」。尾人之後,偵其所之與所為,曰「躧」。群口而嬲其人曰「嘈」。以事迫而熁之,或得其物,曰「灸」,又曰「燒」。以言呴沫人,令其意靡靡焉耎也,曰「水」。以言兩挑之,使動或鬥鬩焉,曰「<黍黍>」(如<黍黍>燈之<黍黍>)。故以言與事招人,使我應,曰「撩」。置一言若一物於人,令猝不我釋也,曰「鉤」。自我而料人與料事曰「劃」。設法範圍於人曰「箍」。故陷人於過,或令其處負也,曰「耍」,曰「弄」。乘間而入之曰「鑽」。以漸而刮劘其所有曰「鏇」。大言嚇人,曰「烹」,又曰「潑」。限人之所至曰「量」。造是非佐使人怒曰「嗾」。四走而追人,或捕人,曰「撲」。咀唼人之飲食曰「嚼」,又曰「噍」。其猛取人之財物曰「齦」(音懇)。專以事務委人曰「栽」。泥人不已曰「纏」。抽取人之財物曰「秋」。從臾人使為之,或奮而往,曰「撮」,或曰「鼓」,或又曰「獎」。言語籠罩人,使不覺,曰「蒙」。詈人之傲而難製,曰「牛」,曰「驢」。嘲事之失度、人之失意也,曰「狗」。長軀而癡者曰「鵝」。解兩家之忿,或調劑成其事曰「挱」,或反言曰「攪」。刺人之隱失曰「針」。有所比合而不能解,曰「黏」。又強附而必不可得去也,曰「釘」。突然從中而攙入者,曰「剗」。內無實而外飾可觀曰「晃」。善迎人之意而助長之,曰「挱」。計去同事者而已得容焉,曰「撐」。陷人於不可居之地曰「坑」。徒餔啜以膏其口曰「油」。言之鑿空而杜撰也曰「䂎」。其最無倫脊者,曰「謅」,曰「胡」。以言謔人曰「喉」,又或㓨而曰「觜」。與人期必而背之,使失望焉,曰「閃」。有所避而倏遁曰「溜」。不告其人而私取其有,若盜焉,亦曰「溜」。不遇而貧,若不幸而禍也,曰「否」。空乏而不可支曰「燋」。作事之已甚曰「孔」。矜而自高曰「喬」。面勃然怒而不解也,曰「唪」。其不色懌也,曰「喪」。衣服什器時之所兢者曰「興」。目料人之上下曰「估」。共事而偏得利焉,曰「采」。一無所得者曰「毛」。強割人之有,曰「斫」。逐人而驅之,曰「輾」。人之奘而不慧者曰「笨」,或曰「騃」,或曰「敳」,或曰「傻」。性耎而滯曰「餳」。其跳宕不馴謹,曰「浪」。小兒之嘻戲,曰「頑」,曰「憨」。淫泆曰「嫪」(音澇)。貌寢而不揚曰「矬」。羸小可憎曰「倯」。長無度者曰「倰亻棠」。事非耳目之常曰「詫」,一人而眾人者樷而奉焉若螘,曰「宗」,或曰「扛」。家敗而姑安之,事壞而姑待之,病亟而姑守之,凡皆曰「膿」。𢬵己所有以與人角勝負曰「背」(音卑)。不當與而焉,附人以入之,曰「雌」。彌縫其事之闕失,曰「糊」。人之被震恐而不能自立也,曰「散」,或曰「酥」,或曰「壚」,或曰「矮」。不知其人之隱曲也,以言探出之,曰「透」。謾人與為人所謾也,曰「迷」。知事與物可求之所而捷得之,曰「鍬」,又曰「挖」。初非有所要質也,猝而與之遇,曰「撞」。馮怒而以語詬詈之也,曰「攫」。其盡所欲言也,曰「卷」。兩心相憐曰「疼」,反是而交相背曰「彼」。無事而遨翔焉,曰「蹌」(創音),或曰「幌」(黃去聲)。老而拘滯不與時偶也,曰「簡」。其回曲不可方物,曰「鬼」。又身之或見或隱也,曰「影」。在數中幸而逃者,曰「卯」。卯,冒也。覓人而抓梳求之曰「爪」。證人之辭也,堅不可移,曰「齩」。與人有桑中之期曰「偷」,相挑曰「刮」,相調曰「撣」,私合曰「有」,乍相近曰「湯」,久而益昵也曰「熱」。摧折之,使興敗而反曰「掃」。物寬緩不帖帖者,曰「儾」(音囊去聲)。若事之敗而不可收拾也,曰「崩」,又或曰「裂」。

方言

編輯

南都方言,言人物之長曰「媌條」,美曰「標致」。蠲曰「乾淨」,其不蠲曰「齷齪」(惡綽),曰「邋遢」,曰「腤𦠛」,曰「鏖糟」。言事之軒昂曰「𨰵𨐃(上歇平下遮)。有圭角曰「支查」。老成曰「穩重」,其輕薄曰「姑姼」,不雅馴曰「䖃苴」(臘上聲、查上聲),曰「朗伉」(平聲),曰「磊砢」,曰「孟浪」,曰「䨻」(蒲併反),「銳」,曰「莽撞」,曰「粗奘」,曰「倔強」,曰「粗糙」。其俊快可喜曰「爽俐」,曰「伶俐」,曰「乖角」,曰「踢跳」,曰「秀溜」(秀溜),曰「活絡」。其不聰敏者曰「鶻突」,曰「糊塗」(與上一音稍異也),曰「懵懂」,曰「勺鐸」(音韶道,似當為少度,以無思量也,以中原音少為韶,度為道字改為此)。曰「溫暾」(似當為「混沌」,北為此音耳)。曰「沒汨」,曰「𠎒渾」,曰「禿儂」。修容止曰「打扮」。形惡者曰「𣍿膗」。人之亡賴曰「備賴」。言之多而躁曰「喳哇」,曰「激聒」,曰「瑣碎」,曰「嘈𠾱」(下音匝,一作𠱥)。曰「囔咄」,曰「哰叨」,曰「的達」,曰「絮聒」。其小語而可厭曰「呱噥」,曰「唧噥」,曰「唧嘈」,顰而呻者曰「哼唧」。作事之不果決曰「摸𢱢」,曰「䐈膩」,曰「乜斜」,曰「落索」,曰「塌𠎷」。其捧物不敬曰「𡔣(烈挈),曰「蹀躞」。其敗事曰「郎當」。人之谿刻者曰「趷落」(音各拉),曰「疙答」,曰「嶢奚」,曰「㨮撘」,曰「刁蹬」,曰「雕鐫」,曰「窶數」。其果而窒者曰「裂決」。用財之吝曰「拈掏」,曰「寡辣」,曰「尷尬」。能不彰著曰「隱宿」,其反是曰「招搖」,曰「倡揚」(或「徜徉」也)。人之貧乏曰「褊短」。勉強營為曰「掤拽」,曰「巴結」,曰「扯拽」。曲處以應之曰「騰那」。展轉造端曰「拐揣」。恰相當者曰「促恰」。不合事宜曰「差池」。與世乖舛曰「蹭蹬」,曰「蹭蹬」,曰「落魄」(下音薄)。其少精彩曰「虺頹」(灰頹),或曰「萎雖」(威雖)。敗壞之甚曰「壘堆」。性堅執曰「直紂」。好搬弄曰「翻騰」,曰「估倒」。自矜尚曰「支楞」,曰「崚嶒」。不分辨是非曰「舍胡」。面羞澀曰「靦腆」(一作「眠廷」)。行不端徐曰「踉蹌」(俱去聲)。交關人物曰「瓜葛」,或曰「首尾」。男女之私相通者亦曰「首尾」。以事難人曰「揉挱」。人之發跡曰「升騰」。談笑不誠恪曰「欷㰤」(希哈),或曰「哈哄」。闌入人中、事中曰「夾插」。擾人曰「聒躁」。籌處事曰「度量」(上音刀,北韻也)。檢物用曰「拾掇」。以言從臾曰「攛掇」。㧙抑人曰「拄擦」,曰「敦摔」。曠大不拘束曰「浪蕩」(音朗倘)。物之細小者曰「些娘」(娘,女之小者)。事之有隙可指曰「窟窿」,其有歸著曰「撻煞」,曰「合煞」,曰「與結」。無破敗者曰「囫圇」,曰「團圞」。不分別曰「儱侗」。物事就理曰「條直」。不了結曰「拖拉」。欲了不了曰「丟搭」。身之孤獨曰「彾㣔」。可憎曰「臭厭」。其不爽潔煩汙曰「漬淖」(刺鬧)。眼之視不定曰「的歷都盧」。手之捉物曰「捫搎摸𢱢」。身之失跌曰「撲騰」。入水聲曰「汩洞」,或曰「骨都」。心之不快曰「懊憹」(熬撓)。笑之態曰「嚜尿」(上音迷,下音兮)。氣勃鬱曰「籧篨」(渠除不能俯也,上訛氣)。凡物之聲急疾曰「急剌」,又大曰「砰磅」,(上音井,下音行),曰「𩗛䬄」(急律)。曰「䬎飂」(或六)

諺語

編輯

南都閭巷中常諺,往往有粗俚而可味者,漫記數則。如曰「閑時不燒香,忙時抱佛腳」。曰「熱灶一把,冷灶一把」。曰「辦酒容易請客難,請客容易款客難」。曰「饒人不是癡,過後得便宜」。曰「人算不如天算」。曰「捉賊不如放賊」。曰「好男不吃分時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曰「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曰「日食三飧,夜眠一覺,無量壽佛」。曰「不看僧面看佛面」。曰「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兒親戚」。曰「強龍不壓地頭蛇」。曰「燈臺照人不照己」。曰「酒在口頭,事在心頭」。曰「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曰「若要好,大做小」。曰「吃得虧,做一堆」。曰「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曰「牡丹雖好,綠葉扶持」。曰「鍋頭飯好吃,過頭話難說」。曰「家雞打的團團轉,野雞打的貼天飛」。曰「爛泥搖樁,越搖越深」。此言雖俚,然於人情世事有至理存焉,邇言所以當察也。

父母稱謂

編輯

留都呼父曰「爹」(迭平聲,俗呼打平聲),或曰「爺」。吳人呼父曰「爸」(音霸,訛而為拜之平聲)。爹字又作「㸙」,唐小說「皇后阿㸙」,或又為「爸」(音播)。《北史》稱父曰「兄兄」,或又曰「哥哥」。閩人曰「郎罷」。留都呼母曰「𡣥𡣥」,字或作「𡡉」(音麽),又作「𡢜」(音同)。俗又呼曰「媽」,或曰「娘」,吳人呼母曰「㜆」(音寐,訛如埋)。齊人曰「阿㜷」(音迷),字又作「㜷」,又曰「嬭」(音膩),字又作「㛋」。六朝人稱母曰「姊姊」,或曰「家家」。宋人曰「姐姐」,字或作「媎」,又羌人呼母曰「毑」,音與「姐」同,字又或作「她」。閩人曰「郎奶」。

南唐宮闕

編輯

南唐故宮在今內橋北,上元縣中兵馬司盧妃巷是其地。相傳內橋為宮之正門所直,南宋行宮亦在此地,改內橋為天津橋。而橋北大街,東西相距數百步,有東虹、西虹二橋,東虹自上元縣左,北達娃娃橋,有石嵌古河遺跡;西虹在盧妃巷大西,穿人家屋而北達園地,亦有石嵌河跡。土人言:此南唐護龍河者是也。自盧妃巷北,直走里許,又有一橋,亦名虹橋,而東虹、西虹兩橋北達之水,環絡交帶,俱綰轂於此。想當日宮內小河四周相通,形跡顯明,第近多堙塞,不復流貫耳。

南唐都城

編輯

南唐都城,南止於長干橋,北止於北門橋。蓋其形局,前倚雨花臺,後枕雞籠山,東望鍾山,而西帶冶城、石頭。四顧山巒,無不攢簇,中間最為方幅。而內橋以南大衢直達鎮淮橋與南門,諸司庶府,拱夾左右,垣局翼然。當時建國規摹,其經畫亦不苟矣。因思陳同甫言:臺城東環平岡以為安,西城石頭以為重,帶玄武湖以為險,擁秦淮、青溪以為阻。而地當南唐宮之東北,在今上元縣東北府軍倉、花牌樓等地。陳魯南《金陵圖》考證六朝大司馬門在中正街。案六朝都城東阻於白下橋,即今之大中橋也,中正街距大中橋甚近,臺城偏倚一隅,恐難立止。《記》又言:六朝都城,北據雞籠、覆舟等山。亦恐誤。晉元帝、明帝、成帝、哀帝四陵並在雞籠山下,若城帶諸山,恐無倚城起陵之理。余臆斷六朝都城亦當如南唐,北止於北門橋之南岸,玄圃、華林、樂遊諸苑,或是城外離宮,未必盡括城內也。

珍物

編輯

果之美者:姚坊門棗,長可二寸許,膚赤如血,或青黃與朱錯,駁犖可愛,瓤白逾珂雪,味甘於蜜,實脆而鬆,墮地輒碎。惟呂家山方幅十餘畝為然,它地即不爾,移本它地種亦不爾。湖池藕,巨如壯夫之臂而甘脆亡查滓,即江南所出,形味盡居其下。大板紅菱,入口如冰雪,不待咀唼而化。靈谷寺所產櫻桃獨大,色爛若紅靺鞨,味甘美,小核,其形如勾鼻桃。園客曰:「此乃真櫻桃也。」又鴨腳子亦巨於它產,實糯而甘,以火煨之,色青碧如留璃,香味冠絕。秋深都人點茶,以此為勝。魚之美者:鰣魚,四月出,時郭公鳥鳴,捕魚者以此候之。魚游江底,最惜其鱗,財掛網,即隨水而上,甫出水死矣。鱗如銀,纖明可愛,女工以為花靨。其次為河㹠,形醜而性易怒,顧獨愛五色彩縷。漁者繫彩縷以鉤沉數十丈之下,㹠見彩縷,群趨之,鉤財著皮,輒勃然怒,腹胮脝反白,上浮水面矣。捕者手拾而擲舷中。燕尾者,獨眼者,胹而不熟,與其子未經鹽淹者,若血滌除未淨,屋上麈墮者,食之皆能殺人。解之用蘆筍或橄欖、甘蔗,或曰鴨卵生啖之良。刀鰶魚,出水而死,類鰣魚,頭有長鬛二。漁者言:鰶最愛鬛,捕用絲網最柔,稍罥其鬛,魚輒伏不動,隨網舉矣。其次則玄武湖之鯽魚,其脊黑而厚,鱗之在腹下者尤堅,大者可二三斤。顧以禁地,人間不恆有也。蔬茹之美者:舊稱「板橋蘿蔔善橋蔥」,然人頗不貴之。惟水芹之出春初,甕菜之出夏半,茭白之出秋中,白菜之出冬初,為尤美。白菜鹽菹之可度歲,周顒所謂秋末晚菘者,即此物也。若昔人稱秣陵哀家梨與千里蓴,今絕無此種。《南畿志》又紀聚寶山之石子,今亦絕少,其足堪東坡怪石,供者競尋於六合靈岩山矣。

花木(二十二則)

編輯

牡丹、芍藥與蘜,此土多有之,顧多產自它郡邑。聞嘉靖以前,牡丹與蘜之種僅五六品,近來品類始多。牡丹從江陰或亳州或陝中致之。芍藥自揚州載而至。若蘜,自盧苑馬《東籬品彙錄》成,搜求異種,不憚遐遠,故所紀逾百餘種,而蘜之事為最侈矣。

宋人游九言,字允默,著《麗春花譜》,極言此花顏色之奇豔。案此即今之罌粟與虞美人二花耳。罌粟花大而色少,虞美人花小而色繁,且妖麗變化。中秋播種於地,次年出,其花色多非曩所有者。造物之巧,於此一花,尤其特幻者也。

鄭太守宣化官邵武,太守卒於郡,其家人攜一榧子樹至,植於獅子山之居,活而繁茂。後太守子上舍、元煒移居南門,復並此樹移而植於庭中。今此樹高出於簷牙數尺矣,葉青翠可愛,冬日不凋,搯之作榧子香,可供瓶史,但未見結實耳。

三十年前,有人自閩中攜佛桑花至者,餘外舅王公咤以為奇,作詩詠之,頃年乃多有此。其花色絕豔美,紅者瓣如襞紅縐紗,又有淡紅者、有赭黃者、有鵝黃者,開之日,首尾夏秋間,可三月,第不能過冬。齊王孫國華曾為余言:「冬日護持甚謹,而竟萎薾不得活。」

蘭花,自建蘭而外有樹蘭,樹可高三四尺許,枝葉類冬青而柔碧過之。花如粟,綴於弱幹上,始作青蕊,已放則色黃,香撲鼻如建蘭。又有魚子蘭,似樹蘭而幹柔可架,其花亦類之。又有朱蘭,色紅。道州蘭,葉大,以初冬開。吊蘭無土而縣之。賀正蘭,以正月開,尤奇異。而建蘭有二種,閩產則葉闊而稍短;江右產者葉長而狹,花之色香不逮閩,而俗皆名曰「建蘭」。至土產蘭,一幹止一花,長止可三四寸,香色俱類建蘭。又蕙草花繁,具白紫二種,香不逮蘭,二者宜興所產尤勝。

椰子自廣東至者多,顧未有見其生葉者。乙卯夏,姚臬副允初自瓊管歸,詒余椰子二枚。其一發芽如藕䂎,露半寸。余示客,咸詫所未見。沈五陵謂余以缻土擁之,芽遂長二尺許,葉大類棕櫚,初吐時,向冬猶挺然,春後遂萎。

芭蕉,本盛者冬日草苫,不使霜雪摧折,二三年間可花矣。花自中心抽一莖,長者至二三尺許,而鉤曲下垂,其瓣自下倒捲,以漸而開,日止一瓣。瓣初微青碧,一二日稍黃,已則純白矣。瓣中夾小蕊,白如水晶,含汁甜如蜜,可采而食之,名「甘露」。然蕉之開花者,次年即萎死,蓋其氣洩露太盡故爾。

雞籠山五顯廟中有金蓮寶相花,在殿臺下,花數十年一開,余兩見之矣。其莖上下相等,粗如巨竹,葉短如筍殼,包於外,花吐莖端,色大類芭蕉花,青、黃、白以漸而變,瓣中亦有甘露。第此花開在莖端,初不抽葉,與芭蕉異耳。始不知從何地來,余見其開時,一為甲戌,一為癸未,人間無二本也。

大內西華門裏,內監傳舊丞相府中有五穀樹,實生五穀,每生一種,則其年此種必大熟,雲自海外移至。報恩寺亦有一株,今不知在何處。

紅豆樹。牛首山東北有鄭太監墳,墳有紅豆樹一株,幹葉俱碧綠,結實如紅豆,故以為名。

樹之大而久者,留都所有,無逾於銀杏。鴨腳子者是也。祈澤寺二株,雲是六朝人植;牛首山一株,雲是唐懶融時植;棲霞寺二株,雲亦是六朝人植,皆大可數人合抱。而棲霞一株,結乳如石筍下垂,相傳樹千年始生,為尤奇。自此數株外,他木未有大而久者矣。乃知此木最壽,宜名為「萬年枝」。俗傳銀杏開花以夜,人自未有見者。數年前,大報恩寺鐘樓傍一株,開花滿樹如柳絮,人皆見之。

大紅繡球花,中國無此本。沈生予令晉江時,海舶自暹羅國攜至以遺生予。生予載還育之,數年遂萎。生予言:海舶所攜多外國奇卉,而此花為尤。

靜海寺海棠,雲永樂中太監鄭和等自西洋攜至,建寺植於此,至今猶繁茂,乃西府海棠耳。

龍爪槐,蟠曲如虬龍挐攫之形,樹不甚高,僅可丈許,花開類槐花微紅,作桂花香。

俗多言大樹有神,其影照人宅輒興旺。顧所照者不在近而在遠。如丹丘先生宅後一銀杏,影在上新河某家,其家推步尋而至此,知其然也。又椿樹之大者多奇異,先恭人曾於北門橋舊宅中,夏夜見鄰人陳氏園大椿樹,樹杪五色光如瓔珞綏垂下,不可勝數,久之方滅,其家訖無他事。

山茶,此中二種:一單瓣,中有黃心;一寶珠,單瓣中碎小紅瓣簇起如珠,故名。近又有一種白者,花亦如寶珠,色微帶鵝黃,香酷烈,勝於紅者遠甚。

杜鵑花,殷紅而繁麗,謂血淚染成,良有以也。吳中移至,此花開時盛夏矣,過秋冬則萎,育之多不復活。

園圃中以樹木多而且長大為勝。其最貴者曰天目松,曰栝子松,曰娑羅樹,曰玉蘭,曰西府海棠,曰垂絲海棠,曰楸桐,曰銀杏,曰龍爪槐,曰頻婆,曰木瓜,曰香櫞,曰梨花,曰繡球花,曰羅漢松,曰觀音松,曰綠萼梅,曰玉蝶梅,曰碧桃,曰海桐,曰鳳尾蕉。今南都諸名園故多名花珍木,然備此者或罕矣。

南都人家園亭,花木之品多者,如桃則有緋桃、淺緋桃、白桃;又揚州桃,花如碧桃而葉多;又有盒兒桃,以其結實核匾如盒也;又有十月桃,油桃,麝香桃,皆可種。李惟白花一色,而紫李與黃李異。梅白玉蝶、綠萼外,有深紅、淺紅梅、白梅;又臘梅以花大而香為第一,磬口者是。其次則紫檀心而瓣團厚者;又一種小花,瓣尖、色澹、香殊劣,名為狗蠅,品最下矣。碧桃有深紅者、粉紅者、白者,而粉紅之嬌豔,尤為敻絕。海棠六種,第一為西府,第二為垂絲,第三為鐵梗,第四為毛葉,第五為木瓜,第六為秋海棠。西府則天姿國色,絕世無雙;垂絲則縹緲輕颺,風流自賞;鐵梗有深紅、淺紅、蜜合、純白四色,挺拔韶秀;毛葉果稱富豔;木瓜獨吐奇芬;至秋海棠,翠蓋紅妝,吟風泣露,階傍簷下,尤倍生憐。總之海棠無凡格也。他如牡丹、芍藥、菊花,名品最多,不可勝載。

己酉而後,竹皆開花結米,旋即枯萎。先斑竹,後牙竹,後筀竹,至今則凡竹皆然。大園如西華門之郭府園,魏公之萬竹園,皆一望成空矣。戴凱之《竹譜》言:竹六十年而枯,曰「䈙」;又三年而復榮,曰「𥳇」。今三年往矣,竹地之荒蕪如故也。聞自江上下郡邑亡不然,意竹之氣運當爾邪,可謂竹疫矣!

几案所供盆景,舊惟虎刺一二品而已。近來花園子自吳中運至,品目益多,虎刺外有天目松、瓔珞松、海棠、碧桃、黃楊、石竹、瀟湘竹、水冬青、水仙、小芭蕉、枸杞、銀杏、梅華之屬,務取其根幹老而枝葉有畫意者,更以古瓷盆、佳石安置之,其價高者一盆可數千錢。

凡庭畔階砌雜卉之屬,擇其尤雅靚者:虞美人、罌粟、石竹、剪紅羅、秋牡丹、玉芙蓉、蜨蝶花、鴛鴦菊、秋海棠、矮腳雞冠、金鳳花、雁來紅、雁來黃、十樣錦、鳳尾草、翠雲草、金線柳、金絲荷葉、玉簪花、虎須草為佳。至籬落藩援之上,則黃薔薇、粉團花、紫心白末香、酴醿、玉堂春、十姊妹、黃末香、月月紅、素馨、牽牛、蒲桃、枸杞、西番蓮之類,芬菲婀娜,搖風漏月,最為綿麗矣。

禽魚(十一則)

編輯

穿花鳳,萬曆初,觀音門鰣魚廠前朱家,見樹上一鳥,身大如燕,尾長尺,首有纓,身文五色,粲然奪目,飛繞樹中,不停集,不懼人,凡四五日始去。人不識為何鳥,或曰:「此穿花鳳也」。

紅鸚鵡,沈生予自晉安於暹羅海舶攜歸,形如常畜綠鸚鵡而差大,金目,觜距皆淡紅色,羽毛殷赤如腥血,警惠動人。案宋謝莊希逸為《赤鸚鵡賦》,袁淑見而歎曰:「江東無我,卿當獨秀;我若無卿,亦一時之傑也。」知此鳥昔人貴之。

錦雞,萬曆三年,王藩幕元燿家畜於籠中,買之值五兩。余從家中憲在襄陽,彼中此物甚多而賤,節時人以相餉,若今江南之野雉矣。

了歌,數年前人自粵東籠至,求售於余,余恐其性不宜水土,且不慣調養,未畜也。毛色玄如鸜鵒,微瘦而長,觜距皆作澹紅色,兩目上有黃皮一道,如眉,性殊慧,鳴似自呼其名。

青鸞,大如鶴,形體亦似之,但色灰青耳,頂紅而觜爪皆綠。下關稅課司前曾一見之。

孔雀,舊罕有至者,近董方伯里蒙、張都僉蘭池自粵中攜歸畜之,頗馴。而張家在虹橋北,孔雀搆巢其屋上,亦曾生卵。

翠雞,番人自粵東入貢,舶中有此雞,形大略如常雞,而毛羽如翡翠欲滴,此中爭往看之。

黃鸚哥,亦前番人舶中物,色政如鵝黃,而嬌膩過之,頂上毛一叢,有時奮發,則毛開敷如花,作澹粉紅色,尤豔異。

白鷳,大於野雞,其形正相似,觜距紅色,毛羽內黑外白,白中間以石青,紋如筆畫者,於翁工部湛原宅見之,性警健甚。

大晨雞,萬曆壬子,小人國入貢,舟泊石城。其人長可二尺許,紺髮綠睛,作反手字,有衣綠衣,多摺縫,方巾,與中國類者。所貢錦雞凡四,青鸞一,白鸚鵡四。兩大晨雞,其一重五十斤,狀類中國之雄,而身肥冠聳,高四尺許。

花魚,舊止金魚一色耳,近年有朱色如腥血者,有白如銀者,有翠而碧者,有斑駁如瑇瑁者,有透徹如水晶者,有雙尾者,有三尾者,有四尾者,有尾上帶金銀管者,有解舞躍游泳而戲者,有鬥者,故是盆盎間奇物。

籠養

編輯

自段柯古有《肉攫部》,載養鷹𠰲潄之法,今白下富豪之家,俠少之士,往往籠畜禽蟲以供耳目,代博奕。畋獵則有黃鷹,有鴉鶻,有鷂子,有䲲,或作𪀚,二皆音松,似鷹而小,工捕雀者也。鬪勝負則有雄雞、鵪鶉、促織、黃豆。言語則有鸚哥、鸜鵒,或曰八哥,皆能效人言。八哥又能作諸禽語,第一效烏鴉聲死矣,亦異事。畫眉鳥鳴最峭巧可聽。又小鳥黃黧色者曰「必利」,亦能效諸鳥啁啾有致。又有阿鷃,白翎,自北而至,不恆有。玩弄則黃鸝、鴛鴦與鴿。鴿之最貴者曰「袍袖」,曰「點子」,其形體雄異,毛羽整刷,翱翔矯捷,嬉舞空中,宜稱曰「決雲兒」,不止為半天嬌矣。

鳥獸呼音

編輯

留都呼馬裸驢曰「咄咄」,呼犬曰「啊啊」,呼豕曰「𠿛𠿛」,呼羊曰「哶哶」,呼貓曰「𠺗𠺗」,呼鵝鴨曰「咿咿」,呼雞曰「喌喌」,呼鴿曰「嘟嘟」。

登覽

編輯

白下山川之美,亡過於鍾山與後湖,今為皇陵冊庫,遊趾不得一錯其間,但有延頸送目而已。其它在城中則有六,曰清涼寺,曰雞鳴寺,曰永慶寺之謝公墩,曰冶城,曰金陵寺之馬鞍山,曰盧龍觀之獅子山。在城外近郊則有十四,曰大報恩寺之浮屠,曰天界寺,曰高座寺之雨花臺,曰方正學祠之木末亭,曰牛首之天闕,曰獻花岩,曰祖堂,曰棲露寺之攝山,曰弘濟寺,曰燕子磯,曰嘉善寺之一線天,曰崇化寺之梅華水,曰幕府寺之幕府山,曰太子凹之夾蘿峰。此二十處或控引江湖,或映帶城郭。二陵佳氣,常見鬱鬱蔥蔥;六代清華,何減朝朝暮暮。宜晴宜雨,可雪可風,舒曠攬以無垠,恣幽探而罔極。嘗謂士生其間,情鍾懷土,道感逝川,政可蠟屐而登,巾車而往,又何煩頓千里之駕,期五嶽之遊者哉!

七妙

編輯

陶秀實學士《清異錄》載金陵七妙:齏可照面,飯可打擦臺,餛飩湯可注研,濕麵可穿結帶,餅可映字,醋可作勸盞,寒具嚼著驚動十里人。今猶有此數物,起麵餅以城南高座諸寺僧所供為勝,餛飩湯與寒具市上鬻者頗多,寒具即饊子,醋絕有佳者,但作勸盞恐齒齼,不禁一引耳。秀實又言,金陵士大夫頗工口腹,至今猶然,而餔啜家又競稱吳越間,世言天下諸福,惟吳越口福,亦其地產然也。

市井

編輯

南都大市為人貨所集者,亦不過數處,而最夥為行口,自三山街西至斗門橋而已。其名曰果子行。它若大中橋、北門橋、三牌樓等處亦稱大市集,然不過魚肉蔬菜之類。如銅鐵器則在鐵作坊;皮市則在笪橋南;鼓鋪則在三山街口,舊內西門之南;履鞋則在轎夫營;簾箔則在武定橋之東;傘則在應天府街之西;弓箭則在弓箭坊;木器南則鈔庫街,北則木匠營。蓋國初建立街巷,百工貨物買賣各有區肆,今沿舊名而居者,僅此數處。其它名在而實亡,如織錦坊、顏料坊、氈匠坊等,皆空名無復有居肆與留易者矣。城外惟上新河、龍江關二處為商帆賈舶所鱗輳,上河尤號繁衍。近年以稅重,客多止於鳩茲,上河遂頗雕動,人有不聊生者。其人家產女,舊多美麗,士大夫、士人之求妾者趣焉,近亦寥寥。時之盛衰,亦可歎也。

巾履

編輯

南都服飾,在慶、曆前猶為樸謹,官戴忠靜冠,士戴方巾而已。近年以來,殊形詭製,日異月新。於是士大夫所戴其名甚夥,有漢巾、晉巾、唐巾、諸葛巾、純陽巾、東坡巾、陽明巾、九華巾、玉臺巾、逍遙巾、紗帽巾、華陽巾、四開巾、勇巾。巾之上或綴以玉結子、玉花瓶,側綴以二大玉環。而純陽、九華、逍遙、華陽等巾,前後益兩版,風至則飛揚。齊縫皆緣以皮金,其質或以帽羅、緯羅、漆紗,紗之外又有馬尾紗、龍鱗紗,其色間有用天青、天藍者。至以馬尾織為巾,又有瓦楞、單絲、雙絲之異。於是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極矣。足之所履,昔惟雲履、素履,無它異式。今則又有方頭、短臉、球鞋、羅漢靸、僧鞋,其跟益務為淺薄,至拖曳而後成步,其色則紅、紫、黃、綠,亡所不有。即婦女之飾,不加麗焉。嗟乎!使志《五行》者,而有徵於服妖也。折上之巾,露卯之屐,動關體咎,今之巾履,將何如哉!

水災

編輯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大水,江東門至三山門行舟。萬曆十四年丙戌五月初三日大雨,至十七日,城中水高數尺,儒學前石欄皆沒,江東門至三山門亦行舟。三十六年戊申五月,江濤大溢,城中水泛濫,儒學欞星門亦淹沒。余所居最高,門前水亦幾至尺許。視前庚申、丙戌更甚,父老言聞見自所未有也。余有《金陵大水歌》絕句十首在集中。又傳嘉靖十八年七月,大風卷水灌真州,漂失鹽場數十處,人民死者亡算。其日,揚子江水涸數十丈,金山至露其趾,尤為奇事。考前史,吳太元元年八月大風,江海泛溢,平地水數丈。東晉時,濤水入石頭者再,四壞大航。至義熙十一年,大水毀太廟。梁天監六年,大水濤入御道七尺,則六代時水患之烈,又有甚者矣!

米價

編輯

嘉靖二年癸未,南都旱疫,死亡相枕藉,倉米價翔貴,至一兩三四錢。時三年無麥,插秧後復旱,處暑前乃得雨,禾驟起,收獲三倍,人始蘇焉。萬曆十六年戊子夏,荒疫亦如嘉靖之癸未,死者亡算,南門司閽者以豆記棺,日以升計,哭聲夜徹天。粳米價二兩,倉米至一兩五六錢。父老言,二百年來南都穀貴自未有至此者。憶《南史》侯景圍臺城,因食於石頭倉,既盡,兵民無穀,米升值七八萬錢,金陵米價之貴,至此極矣。因附記之。

正嘉以前醇厚

編輯

有一長者言曰:正、嘉以前,南都風尚最為醇厚。薦紳以文章政事、行誼氣節為常,求田問舍之事少,而營聲利、畜伎樂者,百不一二見之。逢掖以呫嗶帖括、授徒下帷為常,投贄干名之事少,而挾倡優、耽博奕、交關士大夫陳說是非者,百不一二見之。軍民以營生務本、畏官長、守樸陋為常,後飾帝服之事少,而買官鬻爵、服舍亡等、幾與士大夫抗衡者,百不一二見之。婦女以深居不露面、治酒漿、工織紝為常,珠翠綺羅之事少,而擬飾倡妓、交結甘媼、出入施施無異男子者,百不一二見之。

風俗

編輯

南都一城之內,民生其間,風尚頓異。自大中橋而東,歷正陽、朝陽二門,迤北至太平門,復折而南至玄津、百川二橋,大內百司庶府之所蟠亙也。其人文,客豐而主嗇,達官健吏,日夜馳騖於其間,廣奓其氣,故其小人多尷尬而傲僻。自大中橋而西,繇淮清橋達於三山街、斗門橋以西,至三山門,又北自倉巷至冶城,轉而東至內橋、中正街而止,京兆赤縣之所彈壓也,百貨聚焉。其物力,客多而主少,市魁駔儈,千百嘈𠱥其中,故其小人多攫攘而浮競。自東水關西達武定橋,轉南門而西至飲虹、上浮二橋,復東折而江寧縣、至三坊巷貢院,世胄宦族之所都居也。其人文之在主者多,其物力之在外者侈,遊士豪客,競千金裘馬之風。而六院之油檀裙屐,浸淫染於閶閻,膏唇耀首,仿而效之,至武定橋之東西。嘻,甚矣!故其小人多嬉靡而淫惰。由笪橋而北,自冶城轉北門橋、鼓樓以東,包成賢街而南,至西華門而止,是武弁中涓之所群萃,太學生徒之所州處也。其人文,主客頗相埒,而物力嗇,可以娛樂耳目,膻慕之者,必徙而圖南,非是則株守其處,故其小人多拘狃而劬瘠。北出鼓樓達三牌樓,絡金川、儀鳳、定淮三門而南,至石城,其地多曠土,其人文,主與客並少,物力之在外者嗇,民什三而軍什七,服食之供糲與疏者,倍蓰於梁肉紈綺,言貌樸僿,城南人常舉以相啁哳,故其小人多悴﨨而蹇陋。

上元在鄉地,在城之北與東南,北濱江,東接句容、溧水。其田地多近江與山,墝瘠居其半,其民俗多苦瘁,健訟而負氣。江寧在鄉地,在城之南與西,南濱江,西南鄰太平,田地多膏腴,近郊之民,醇謹易使。其在山南橫山、銅井而外,稍不如,而殷實者在在有之。

浙兵

編輯

歲壬辰有倭警,遠在朝鮮。時參贊大司馬衷公議召募浙江義烏兵數千人,屯於南京龍江關地方,備倭也。倭事息,此兵遂不可撤。其人多趫悍,間有事故死亡,若歸故土者,雇倩本地惡少年冒充之,而享其糈。地方毫無所益,而歲費錢穀幾十萬。才議撤,已飛語鼓譟不可聽聞矣。尤可恨者,群聚剽市人之物,或公然為劫盜,奸亂無所不至。有被其害鳴於官,官畏眾囂不敢問,甚且反笞被害者。又或三四人共取一婦,嬲而淫之,同人道於牛馬。地方人談之,皺眉切齒。余嘗私計,江防既有舊營,此營真可無設。禦之之法,或以漸分布江上要害地方,如新江營、浦口等處,四散其黨,庶在此猶資其防守扞禦之力,不至若今之屯聚而肆螫。如不能,然則惟有逃亡不補,久而需其盡耳。大校不過一二十年,其人可盡。昔張蒙溪司馬,因倭患立振武營,後卒兆庚申之變。深心為桑土計者,於此可毋慮哉?

壬午

編輯

國朝壬午之事,建文皇帝遜位,自鄭海鹽、薛武進皆以為實。然至正統復出,移入京師大內云云,亦載於紀傳。然余考之,西山不封不樹之說,毫無仿佛,使當時果有之,於時禁網業已漸弛,於洪熙之後何所諱,而人遂不一誌其處也?且以帝之遜為真邪?龍而魚服矣,鳳而鴻冥矣,何天不可摩而飛,何地不可鍤而葬。孝康之祀忽諸,又何所戀戀於京師一抔土也?弇州謂正統復出之說妄,直據史斷之,其言良為有見。余又疑靖難師至日,搜宮捕奸,爬梳亡遺,當時誰敢指後屍誑以為帝者?紀又載葬帝以天子禮,夫禮以天子,陵寢今在何地?既不為置陵守塚,又何雲以天子葬乎?此兩說者姑以意逆之,存疑焉可也。頃有議者曰:「使帝當日端拱臨朝,引周公弼成王以待成祖,不知成祖何以處之?」嗚呼!此書生輕信之談也。靖難起兵者何事而為若言?夫騎虎之勢,可中下邪?且成祖即肯退而北面,而僧道衍、東平、河間之倫亦必以「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之說進矣。若成祖因而聽之,與後漢、後周之事何異?故余嘗謂建文於靖難師起,手詔軍中,「毋使萬世而下,朕有殺叔父名」。及靖難師至,潛身遠避,又毋使萬世而下,成祖有放逐名,真可謂三以天下讓矣。是以成祖即大位之後,人言紛紜,不復詔天下大索者,或亦有以動其心也。如前所言,彼不見允熥等之貶死,建庶人等之禁錮乎?是其意果何為也,而為此迂遠之論哉!

革除

編輯

父老嘗言:建文四年之中,值太祖朝紀法修明之後,朝廷又一切以惇大行之,治化幾等於三代。一時士大夫崇尚禮義,百姓樂利而重犯法,家給人足,外戶不闔,有得遺鈔於地,置屋簷而去者。及燕師至日,哭聲震天,而諸臣或死或遯,幾空朝署。蓋自古不幸失國之君,未有得臣民之心若此者矣。

五三絕

編輯

金陵昔稱三絕者,瓦官寺宋戴安道手製佛像五軀,晉顧長康畫維摩詰像一軀,晉義熙中師子國獻玉佛,高四尺二寸,玉色潔潤,形製殊特,殆非人工,稱為三絕。清涼寺董羽畫龍,李後主八分書,董霄遠草書,稱為三絕。靈谷寺晉張僧繇畫大士像,李太白讚,顏魯公《清臣書》,稱為三絕。又考瓦官寺陸龜蒙《古錦記言》,寺有陳後主羊車一輪,唐則天皇后錦裙一幅;又南唐時修講堂,鴟吻竹筒中得王右軍《告誓文》,如是則瓦官又當有三絕也。若別論奇豔,吳趙夫人之機絕、針絕、絲絕,一人而兼之,尤為最勝。金陵有五三絕矣。

解道

編輯

南京留守中衛指揮、舉武進士第一人解元家,有其先祖解道像,年二十許,烏紗矮冠,服高皇帝所賜袞龍袍,二軍士持刀劍侍立,又有高皇帝御書「解道」二字,字用朱書,大不及一寸,紙高四寸許,長六七寸許。元父曉常言:道之祖與高皇帝微時有舊,即大位後,召其人,問有五子,悉令從軍,三子歿於陣,後二子亦死。高皇帝心憐之,命抱其孫至,為賜今名,手書予之。既書,問左右:「字佳否?」中涓或對曰:「道字差小。」高皇帝怒曰:「道何得言小邪?」命斬之。授道為今官,長而職隸青州衛。高皇帝一日召問解老:「而孫安在?」具言官山東。高皇帝立命兵部調京衛,時年甫弱冠耳。一日,道入朝,與張真人遇,真人於班中與道拱手。時禁百官入朝者不許行拱揖禮,糾儀者劾真人不敬。高皇帝召詰所以,真人對曰:「臣不敢言,言則道死矣。」固問之,真人曰:「道乃天上黑煞神,故臣為加禮耳。」高皇帝乃命道上殿,解大紅團領袞龍袍賜之。道頓首謝,歸至其家,未入室而死。此出王丹丘先生所記,且雲其字,家人以朱紅盒子貯之,與像皆萬曆戊子仲夏十七日親於解元家見者,言當不妄。真人云雲,恐涉傅會,但衣之畫以龍文,必有以也。

寶船廠

編輯

今城之西北有寶船廠。永樂三年三月,命太監鄭和等行賞賜古裏、滿剌諸國,通計官校、旗軍、勇士、士民、買辦、書手共二萬七千八百七十餘員名。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所經國曰占城,曰瓜哇,曰舊港,曰暹羅,曰滿剌伽,曰阿枝,曰古俚,曰黎伐,曰南渤里,曰錫蘭,曰裸形,曰溜山,曰忽魯謨斯,曰啞魯,曰蘇門答剌,曰那孤兒,曰小葛蘭,曰祖法兒,曰吸葛剌,曰天方,曰阿丹。和等歸建二寺,一曰靜海,一曰寧海。案此一役,視漢之張騫、常惠等鑿空西域尤為險遠。後此員外陳誠出使西域,亦足以方駕博望,然未有如和等之泛滄溟數萬里,而遍曆二十餘國者也。當時不知所至夷俗與土產諸物何似,舊傳冊在兵部職方。成化中,中旨諮訪下西洋故事,劉忠宣公大夏為郎中,取而焚之,意所載必多恢詭譎怪,遼絕耳目之表者。所徵方物,亦必不止於蒟醬、邛杖、蒲桃、塗林、大鳥卵之奇,而《星槎勝覽》紀纂寂寥,莫可考驗,使後世有愛奇如司馬子長者,無復可紀。惜哉,其以取寶為名,而不審於《周官王會》之義哉。或曰寶船之役,時有謂建文帝入海上諸國者,假此蹤跡之。若然,則聖意愈淵遠矣。

里士鄉士

編輯

洪武十九年六月二十日,詔賜耆老粟帛。京師、應天府、鳳陽府民年七十以上,天下民年八十以上,賜爵里士。應天、鳳陽民八十以上,天下民九十以上,賜爵鄉士,與縣官平禮,並免雜役,冠帶服色,別議頒行,正官歲一存問。此爵似即今之壽官,而人多不知其名,即漢之三老、公乘爵級也。

國初曆式

編輯

國初曆,民間有藏者,其式與今不同,有襲爵受封、祭祀祈福、求醫治病、乘船渡水、登高履險、收斂貨財等件。通者曰「宜」,不通者曰「忌」,有甲子而無年號。案此恐是洪武未建元以前,太祖為吳王時所刊行者,以後既建元,遵用《授時曆》,則未有不紀年號者矣。

物怪

編輯

萬曆十九年,三山民家產一黃牝牛七足,腹下四足,脊上三足,皆軟。前後竅各二。姚敘卿太守田在其地,親見之。

萬曆三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有人手持一物過余門,豬形也,頂上生一目,鼻長二寸許,雲是磨房牝豬所生。

僻姓

編輯

弇州《奇事述》紀姓之奇僻者,在留京則有縻,上元人,訓導煗。邰,江寧人,御史清。相,上元人,知府迪。漆,江寧人,參議汝翼。乞,南京人,沁水令賢。八,江寧人,禮部主事通。《南畿志》又有達,江寧人,進士旺。遲,上元人,舉人讓。師,江寧人,舉人政。簡,上元人,舉人澄。強,上元人,舉人英,子推官毅。具,上元人,知縣春。又邰,上元人,知縣傑。密,太醫院人,舉人璉。井,江寧人,舉人康。宇,龍虎衛人,長史賓。藍,江寧人,推官英。柴,驍騎衛人,知縣虞。伊,上元人,知州伯。熊向,京衛人,舉人鎬。《京學志》又有乙,應天人,禮部郎中瑄。陽,上元人,主事清。卡,江寧人,舉人安。雍,豹鞱衛人,知州熙。浦,上元人,知府鏞。芮,應天人,府同知鑒。桑,應天人,學正義。景,上元人,中允暘。鄔,南京人,歲貢經。伊,上元人,御史敏。生,甘府軍衛人,通判節,又平事觀。符,京縣人,訓導嵩。蒲,京縣人,歲貢璧。繆,京衛人,教諭仲選。叢,錦衣衛人,進士文蔚。闕,驍騎衛人,教諭近臣。而今考軍官選冊,有指揮歹九經、解生麟,千戶都相、辛蔭,指揮哈勳,千戶朵汝翼、左尚忠,指揮牟天祐,百戶姬文舉、幹汝霖、敦應舉,指揮修身,百戶尚應和、承音戢、汝坤、南有賢,指揮闞承澤,百戶回承蔭、冀可久,指揮完應舉,百戶琴應龍、印汝遂,千戶練承蔭,百戶朿應龍、伏元吉,指揮滿廷芝,百戶昌名譽,千戶蔚文科、伯彪、越光遠,百戶汝延齡,千戶封德懋、言必中,百戶麥時秀、時應高、磨繼輔,千戶浩義之,千戶花正先、佴貞之,百戶藥仕龍、水鑒,千戶席武、莫仕強,百戶艾承祖,指揮逯應科,千戶索名世,百戶佟應秋,千戶燕拱北、鈕夢吉,指揮社弘世,千戶曲文禮,百戶屈應武,千戶平胡表,百戶楚應魁、雙應科、西京、甄國祥、單應科,千戶戈演文,指揮谷惟高,千戶酆永年、指揮蘭應兆,千戶倫暹、宮志道,百戶潛國蔭、於國忠,千戶冷仲仁、戰必克,百戶別承蔭,指揮塗禹會,百戶刁夢吉、門椿、母炆,千戶花從善,指揮鎖以忠、眾心悅、鐵柱,千戶居承祖、藕應登、火既濟、吉逢時、仝應爵。而閭里中,又以為種、為危、為胥、為須、為巫、為殳、為呼、為奴、為銀、為雲、為端、為欒、為宣、為匡、為剛、為杭、為欽、為談、為古、為邸、為米、為苑、為左、為黨、為紫、為壽、為苟、為後、為昝、為冉、為鳳、為待(疑是侍其,乃宋進士,侍其禹之後)、為頓、為假、為寇、為沐、為鞠、為笪、為剌、為撒、為柏、為翟、為黑。它為余所未睹聞者,尚未之紀也。

◀上一卷 下一卷▶
客座贅語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