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四明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1
寶慶四明志 全覽1 |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寶慶四明志 地理類三〈都㑹郡縣之屬〉提要
〈臣〉等謹案寳慶四明志二十一巻四明續志十二巻宋羅濬撰濬廬陵人官贛州録事㕘軍文獻通考作羅璿蓋𫝊寫誤也先是乾道中知明州張津始纂輯四明圖經而搜採未偹寳慶二年煥章閣學士通議大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廬陵胡榘復命校官方萬里因圖經舊本重加増訂如唐刺史韓察之移州城唐及五代郡守姓名多據碑刻史傳補入其事未竟會萬里赴調中輟濬與榘同里適游四明遂屬之編定凡一百五十日而書成前十一巻為郡志分敘郡敘山敘水敘産敘賦敘兵敘人敘祠敘遺九門各門又分立四十六子目第十二巻以下則為鄞奉化慈谿定海昌國象山各縣志毎縣俱自為門目不與郡志相混葢當時明州雖建府號而不置倚郭之縣故州與縣各領疆土如今直𨽻州之體故與他郡不同也宋史藝文志僅有張津圖經十二巻及四明風俗賦一巻不載是書惟陳振孫書録解題載之其巻數與此本相合蓋猶從宋槧抄存者志中所列職官科第名姓及他事蹟或下及咸淳距寳慶三四十年蓋後人已有所補益非盡羅濬之舊然但逐條綴附而體例未更故敘述謹嚴不失古法元袁桷延祐四明志亦據為藍本多所採用焉續志十二巻則開慶元年慶元府學教授梅應發添差通判鎮江府劉錫所撰共分子目三十有七其自序稱續志之作所以志大使丞相履齋先生吳公三年治鄞之政績其已作而述者不復志故所述多吳潛在官事實而山川疆域已詳於舊志者則槩未之及是因一人而別修一郡之志名為輿圖實則家傳於著作之體殊乖然案宋史吳潛傳載潛以右丞相罷為觀文殿大學士尋授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府至官條其軍民久逺之計告於政府奏皆行之又積錢百十七萬三千八百有竒代民輸帛前後所蠲五百四十九萬一千七百有竒是潛蒞鄞以後宦績頗有可觀二人所述尚不盡出於諛頌至潛所著文集世久無傳後人掇拾叢殘編為遺藁亦殊傷闕略此志載潛吟藁二巻共古今體詩二百九首詩餘二巻共詞一百三十巻皆世所未覩雖其詞不必盡工而名臣著作藉以獲存固亦足資援據故今仍與羅濬書並録存焉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臣〉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寳慶四明志巻一
宋 羅濬 撰
郡志一
敘郡上
㳂革表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卷一 >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卷一 >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卷一 >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卷一 >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卷一 >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卷一 >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卷一 >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卷一 >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卷一 >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卷一 >
㳂革論
慶元府禹貢揚州之域秦會稽郡句章鄞鄮三縣地也初夏後禹東巡狩至大越朝諸侯上苗山大會計更名其山曰會稽崩而葬焉少康封庶子無餘〈一名夫餘〉於其地以奉廟祀是為越國句章鄞鄮隷焉邑采未著名也歴商及周二十餘世至勾踐結怨於吳吳擊之敗保會稽使大夫種行成吳復封之地廣百里東至於鄞〈事見國語〉既返國坐臥仰膽拊循士民期以報吳卒滅之欲置吳王甬東君百家則今昌國是已由是境土大拓號稱霸王七世至無疆〈一曰無彊〉為楚所滅楚盡取故吳地至浙江江之東南越子孫尚分有之秦滅楚降越君置會稽郡句章鄞鄮始建縣漢初劉賈劉濞更王則縣隷荊吳吳國除乃復𨽻會稽郡順帝永建四年分浙江以北置吳郡而句章鄞鄮𨽻會稽自若也三國鼎峙孫氏首據會稽畧平江東間命功曹或丞行會稽太守事每以蕭何闗中之任屬之歴晉宋齊梁陳會稽或為國或為郡而三縣未有更革隋開皇九年始併餘姚鄞鄮入句章隷會稽郡大業初隷越州三年復隷會稽郡唐武徳四年析句章置姚州鄞州七年廢姚州入餘姚八年廢鄞州為鄮縣並隷越州開元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從採訪使齊澣之請以鄮縣置明州蓋揚州之山鎮曰會稽而四明山乃會稽之別此州所以得名也天寳元年正月二十日改餘姚郡至徳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復為明州大抵郡曰太守州曰刺史名異實同刺史之權非復如漢之部刺史置州之時名郡曰奉化則以備封爵又非太守所稱郡也州治鄮縣古鄮縣在阿育王山之西鄮山之東自鄞州廢為鄮縣乃在今州治非古鄮治矣〈唐書地理志鄮縣注曰小江湖在南二里廣徳州在西十二里仲夏堰在西南四十里所謂小江湖即今日湖又曰細湖其地實為小江里蓋自析句章為鄞州時已治此後乃廢州為鄮縣舊志謂大歴六年州始移治於此未之考也〉長慶元年刺史韓察欲移州城以白浙東觀察使薛戎戎上言明州北臨鄞江地形卑隘請移明州於鄮縣置而以州舊城近南高處置縣從之〈見唐㑹要及移城記〉州初置時領縣四曰鄮曰翁山曰奉化曰慈谿要不出秦三縣之境雖郡號餘姚而餘姚縣則仍隷越州廣徳二年益以象山縣大歴六年省翁山海壖舊置望海鎮元和十四年從薛戎言不隷明州〈唐會要元和十四年八月浙東觀察使薛戎奏准勑諸道所管支郡別置鎮遏守捉兵馬者宜並屬刺史其邊徼溪峒接連蠻夷之處特建城鎮者則不在此限今當道望海鎮去明州七十餘里俯臨大海與新羅日本諸蕃接界請據勅文不隷屬明州許之〉錢鏐奄有吳越以明州為節鎮置望海軍又更望海鎮曰靜海鎮尋置望海縣梁之開平三年也未㡬改縣曰定海鄮縣亦改為鄞漢乾祐二年錢俶命其弟億判明州聖宋受命建隆元年陞為奉國軍授億為節度使〈會要載建隆二年改奉國軍按崔仁冀撰錢億墓碑雲建隆元年勑公為奉國軍節度使碑文成於乾徳五年乃吳越未納土之時也首末甚詳當以碑文為據髙閌撰九經堂記雲藝祖受命紀元建隆錢俶首奉表稱臣職既又以其弟億守四明積十二年為之請命有詔寵以奉國軍號命億為節度使誤也〉開寳八年又命俶子惟治領之〈見通鑑〉太平興國二年吳越王納土歸圖籍十有三州而明居其一朝廷改授惟治鎮國軍節度使自是始用文臣為知州熙寧六年析鄞東之海中洲富都等三鄉剏立昌國縣而明之屬縣凡六矣在唐為上郡大觀元年始陞為望曽任監司郎官卿少以上乃得調守〈見會要〉重之也髙宗皇帝駐蹕吳會明婺俱為要郡〈見會要〉而明州控扼海道紹興三年置㳂海制置使以鎮之然置罷猶不常〈詳見官僚門〉隆興元年始為定製從臣以上知州皆領使職散官知州則兼㳂海制置司公事溫台明越其屬也國初有以知州兼管內觀察使者〈印言熙寧四年重鑄則熙寧以前固有之但不常置爾〉中興以來有兼管內安撫使者有兼兩浙東路兵馬鈐轄者特一時權宜奉國軍節度使又兼觀察處置等使〈見㑹要〉吳越納土之後率遙領政和以來又置承宣使皆非知州所帶銜也寧宗皇帝在藩邸領明州觀察使既登寳位先改元之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降㫖陞州為府以所以改元者名之曰慶元而守曰知軍府事凡支郡必有總會自漢分十三部以刺史察郡句章鄞鄮隷會稽郡則屬揚州宋齊以來或屬東揚州隋初改吳州總管既而復置揚州刺史唐或屬越州總管或屬都督或屬江南道最後浙東觀察使實領明越諸州以屬江南東道採訪使錢氏稱王則明為吳越屬州國朝諸監司廢置不常今有轉運使有提㸃刑獄有提舉常平茶鹽而安撫使治越州為浙東㑹府自宣和二年始也
境土
東至海岸一百四里自海岸二百五十里方出海洋至石馬山凡兩潮約六百里為本州之界
西至本州界一百二十里以慈谿縣之西金川鄉桐下浦為界自界首至紹興府一百九十五里
南至本州界一百四十六里以奉化縣南松林鄉柵墟嶺為界自界首至台州二百四十里
北至海岸六十二里自海岸至蘇州洋二百二十里其分界處係大海即無地里相距自界首至平江府一千五百里
東南到海岸一百十二里自海岸汎大海八百三十八里至海中鋸門山為本州之界
西南到本州界一百三十六里以奉化縣松林鄉杉木嶺為界自界首至台州寧海縣七十里
東北到海岸七十二里自海岸汎大海一千二十八里為本州之界
西北到本州界一百五里以慈谿縣鳴鶴鄉雙河為界自界首至紹興府二百五十五里
本州在東京之東南以九域志考之至東京一千六百八十里今自本州迎恩驛挨排沿路經過州縣驛程至東京都亭驛實計二千五百二十八里二百四十有五步
分野
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視吉凶班固志地理謂吳地斗分壄既以會稽為吳分矣又雲粵地牽牛婺女之分壄其君禹後少康之庶子封於會稽後漢志曰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須女曰星紀之次於辰為丑吳越分壄晉天文志曰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為丑吳越分屬揚州大抵越與吳同壤故論封域者率總言之漢永嘉中歲星熒惑太白聚牛女之間識者以為吳越之分其後孫䇿孫權實有江左晉太元間苻堅將入冦石越對曰今歲在吳分天道不順已而堅果敗去及陳叔寳將亡有星孛於牽牛若以此考之牛女之分吳越固同之矣然按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夏吳伐越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吳乎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凶是越之與呉又自有異分也晉志又曰會稽入牛一度春秋元命包曰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虞翻曰會稽上應牽牛之宿當少陽之位明為會稽之東部亦應牽牛之宿者歟
風俗
輿地廣記曰淮海惟揚州人性輕揚而尚鬼好祀〈晉地理志曰江南之地躁勁厥性輕揚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揚也〉會稽志曰其民勤於身儉於家奉祭祀力溝洫有禹之遺風焉漢地理志曰呉粵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劒輕死易發宋書史臣曰會土帶海傍湖良疇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鄠杜之間不能比也隋地理志曰會稽數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其人君子尚禮庸庶淳龎故風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風氣所尚也孫䇿命虞翻以功曹為吾蕭何守會稽晉元帝亦謂諸葛恢曰今之會稽昔之闗中其富實槩可知矣明得會稽郡之三縣三面際海帶江匯湖土地沃衍視昔有加古鄮縣乃取貿易之義居民喜游販魚鹽頗易抵冒而鎮之以靜亦易為治南通閩廣東接倭人北距髙麗商舶往來物貨豐溢出定海有蛟門虎蹲天設之險實一要會也髙宗駐蹕吳山明為甸畿孝宗命元子保釐禮俗日盛家詩戶書科第取數既多且間占首選衣冠文物甲於東南記曰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俗誠異也轉移之則繋乎人爾
瀕海多颶風南越志雲颶者具四方之風也常以五六月發未至時雞犬為之不鳴嶺表録雲秋夏間有暈如虹者謂之颶母必有飃風小坡蘇過叔黨賦雲斷霓飲海而北指赤雲夾日而南翔此颶之漸也發則排戶破牖殞瓦擗屋礧擊巨石揉拔喬木勢翻浡澥響振坤軸鼓千尺之清瀾翻百仞之陵谷濟之以雨尤為可畏禾已花實而值之則闔境絶穂俗之所當備也
有土此有守宰制之權教化之樞於是乎屬既列郡之㳂革及境土分野風俗宜以守次之
郡守
唐〈舊志不載〉
秦舜昌〈開元置州首為刺史見會要〉
呂延之〈自明州遷越州刺史見會稽志〉
裴儆〈大厯六年刺史八年罷王密撰紀徳碣詞曰皇唐御神器一百四十二載海隅小冦結亂甌越句章罹災逾苦井邑焚爇道骸積而不掩生民僅有存者天子哀之乃命長安令河東裴儆殿茲邦一年而驚逋復田疇闢茨塾興然後以禮義利物之教教之三年俗為鄒魯長幼各得其宜碣詞李陽冰書字最奇古建炎三年燬於兵紹興間守仇悆得諸榛莽重刻之開禧間守李景和又重刻今在設㕔按袁晁陷明州以廣徳二年伏誅唐興一百四十二載當乾元二年未有袁晁之亂也考慈谿香山寺碑裴儆為請寺額在大歴八年而崔殷記董孝子祠亦是大厯八年則裴與崔乃以此年相授受逆計之裴當以大厯六年到郡矣四十二合作五十四碣文重刻失其真也〉
崔殷〈大厯八年刺史記董孝子祠〉
王密〈大厯中刺史冇恵政民到今思之李舟為碑記竟失其𫝊公以大厯十四年自湖州刺史授越州刺史兼浙東節度副使乃撰裴儆紀徳之碣雲余忝躡髙蹤則必承崔殷之後碣文謂海裔難理裴公中庸清靜之徳感人也深以公之稱裴如此其為政可知矣〉
趙〈闕〉
李長〈兩刺史並見慈谿香山智度寺真厯大師行狀碑〉
王沐〈綝之曾孫正元四年刺史立夫子廟見廟碑〉
任侗〈正元九年刺史増修廣徳湖溉田四百頃見地理志〉
韓察〈滉之孫長慶元年刺史易縣治為州治徹舊城築新城功大而民不知役費廣而用不厲民見韓杍材所撰移城記〉
應彪〈長慶三年刺史建浮橋跨江五十五丈〉
李文孺〈太和三年刺史修浮橋見曾從龍所撰浮橋記〉
於季友〈太和六年刺史築仲夏堰溉田數千頃見地理志〉
張次宗〈會昌中刺史見所撰鮑郎廟碑〉
李敬方〈大中初刺史請復開元寺〉
殷僧辯〈建開元寺千佛殿〉
李休古〈大中間刺史銜命除賊安民十四年除比部郎中兼侍御史記府學見文宣王廟碑側〉李伉〈咸通六年刺史建五龍堂〉
崔琪〈咸通十五年刺史見所撰心鏡大師塔銘〉
劉文〈中和二年刺史自台改授見赤城志〉
羊僎〈黃晟墓碑作羊吳越備史作揚〉
鍾季文
黃晟〈佐理推忠去偽功臣鎮東節度行軍司馬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子太傅持節明州諸軍事守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江夏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晟鄞人也僖昭之間盜賊螽起晟結羣豪拒外盜郡守羊僎授以鄞塘鎮遏使尋遷奉化都䕶防遏兼佽飛都副兵馬使羊沒鍾季文繼之鍾沒衆乃戴晟攝守討平隣冦保䕶鄉井是時董昌錢鏐更王晟皆善事之表奏為真創䇿羅郭浮橋燬於冦復新之境內以安歴年二十終於梁之開平三年正月與母齊氏妻周氏俱葬於鄮縣之隱學山事見墓碑〉
五代〈舊志不載〉
沈承業〈梁貞明二年刺史建城隍廟〉
錢鏵〈吳越王鏐之弟〉
錢元㺷〈鏐之子貞明三年刺史勑賛正安國功臣鎮海軍上右㕔子等都指揮使兼土客諸軍安撫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
錢鑺〈鏐之弟唐同光二年刺史有恵政卒於官〉
錢元珦〈鏐之子以順化軍節度為刺史同光四年罷〉
仰詮〈以鎮海軍興武開道諸軍都指揮使檢校太子少傅為刺史晉天福四年加同平章事充宣州寧國軍節度使〉
闞燔〈開運二年刺史以上六刺史並見吳越備史〉
錢億〈吳越王俶之弟漢乾祐二年五月判明州諸軍事見碑銘〉
國朝
錢億〈建隆元年以節度使持節明州事請於朝浚廣徳湖築塘岸周回一萬一千八百七十一丈它山堰損若不可收跪請於神增築全固乾徳五年二月丁卯卒官謚康憲葬奉化白石里〉
錢惟治〈呉越王俶之子開寳八年以節度使持節太平興國三年遷鎮國軍節度使〉王素〈太平興國五年太中大夫行太子中允權知見雪竇山瀑布禪院立事石刻舊志不載〉徐休復〈太平興國六年見會要舊題名不載〉
趙易知〈太子贊善大夫太平興國年石碑名易之〉
錢象先〈太常博士雍熙年〉
陳矜〈侍御史端拱中〉
孫扶〈吏部郎中端拱年〉
丘崇元〈淳化年復廣徳湖〉
陳充〈殿中丞淳化年〉
胡旦〈祕書監淳化年〉
凌景陽〈度支員外郎淳化年〉
鮑當〈職方員外郎至道年〉
徐繼宗〈司封員外郎至道年〉
丁顧年〈庫部員外郎咸平年石碑名顧言〉
王膺〈虞部員外郎大中祥符年〉
蘇耆〈戶部員外郎大中祥符年〉
范諷〈祠部員外郎直史館大中祥符中〉
康孝基〈太常博士大中祥符年〉
劉綽〈太常博士大中祥符中〉
李夷庚〈吏部員外郎直史館天禧年知浚東錢湖廣徳湖移建州學〉
燕肅〈司封員外郎天聖中〉
曾會〈朝奉大夫尚書刑部郎中充集賢殿修撰知軍州兼市舶管內勸農事上䕶軍賜紫金魚袋天聖二年到任見葛周所撰慈谿香山寺十方碑前守曰鄭不得其名〉
劉賡〈司封員外郎天聖年〉
張交〈司封員外郎明道年〉
李照〈刑部員外郎明道年〉
林殆庶〈屯田郎中集賢校理景祐中〉
徐起〈太常少卿景祐年〉
張弇〈司封員外郎景祐年〉
席平〈太常少卿景祐年〉
李制〈侍御史寳元年〉
鮑亞之〈兵部郎中康定中〉
錢延年〈工部郎中秘閣校理慶厯年〉
陸軫〈工部郎中直史館慶厯年石碑名𫢗〉
王周〈司封郎中慶厯年知土人也〉
范思道〈戶部郎中直龍圖閣慶厯中〉
沈扶〈祠部員外郎慶厯中〉
孫沔〈皇祐三年以龍圖閣直學士知見通鑑長編及王坡公所撰墓誌舊志不載沔世家奉化縣後徙會稽時母喪新除起為陜西都轉運使沔未欲逺去墳墓丏知明州許之尋徙徐州〉
安稹〈度支郎中秘閣校理皇祐中〉
呂昌齡〈金部郎中皇祐中〉
沈同〈工部郎中至和中〉
齊廓〈兵部郎中秘閣校理嘉祐中〉
鮑軻〈工部員外郎嘉祐中〉
錢公輔〈太常博士祕閣校理嘉祐中〉
郎玘〈工部郎中嘉祐中〉
李思道〈兵部郎中治平年〉
俞昌年〈兵部郎中治平年〉
苗振〈光祿卿熙寧初以知明州致仕以官餘材為堂舟載歸鄆州且多置田産王達作詩曰田從汶上天生出堂自明州地架來句傳京師王安石當國白遣御史王子韶廉其事明州起獄治之振竟貶斥事見續通鑑〉
王罕〈衛尉卿熙寧三年以歲饑多盜乞降度牒修城王安石當國以非急務不許〉
趙諴〈太常少卿熙寧五年坐所舉李守䝉監秀州海鹽監以贓敗奪一官勒停〉
李綎〈戶部郎中秘閣校理熙寧六年〉
李定〈集賢殿修撰熙寧八年〉
曾鞏〈度支員外郎直龍圖閣元豐元年〉
王誨〈曾任宗正少卿元豐五年〉
馬珫〈曾任左司員外郎元豐七年〉
王汾〈直龍圖閣元祐三年〉
韓宗道〈曽任司農少卿元祐年〉
李萃〈曾任兵部郎中元祐年〉
李閌〈曾任虞部郎中元祐年〉
王子淵〈曾任光祿少卿元祐年〉
張脩〈曾任太府少卿元祐年〉
劉淑〈曾任戶部郎中元祐二年〉
呂溫卿〈曾任軍器少監元祐年〉
姚勔〈寳文閣待制紹聖年〉
王子韶〈集賢殿修撰紹聖年〉
劉珵〈曽任戶部郎中紹聖年〉
葉濤〈曾任起居舍人紹聖年〉
韋驤〈曾任戶部郎中元符年〉
陸傅〈曾任戶部員外郎建中靖國年〉
王資深〈集賢殿修撰崇寧年〉
葉棣〈曾任吏部員外郎崇寧年〉
呂昌齡〈朝奉郎尚書金部員外郎知軍州兼市舶務管內勸農事上䕶軍借紫大觀三年在任重刻張次宗所撰鮑君祖廟記舊志不載〉
彭休〈曾任吏部員外郎大觀年〉
白同〈曾任刑部郎中大觀年〉
錢景逢〈曾任本路提刑就差大觀年〉
宋康年〈曾任戶部郎中大觀年〉
陸傅〈曾任祠部郎中大觀年〉
檀宗旦〈曾任太僕少卿大觀年〉
蔡肇〈顯謨閣待制政和年〉
李圖南〈顯謨閣待制政和年〉
呂淙〈曾任軍器少監政和年〉
周秩〈集英殿修撰政和年〉
周邦彥〈直龍圖閣政和五年〉
毛友〈顯謨閣待制政和六年〉
樓異〈徽猷閣待制政和七年知異明人也任滿命再睦㓂猖獗蹂踐鄰郡異備禦有方六邑無犯〉李友聞〈直龍圖閣宣和四年〉
蔣彞〈直秘閣宣和四年〉
蔣猷〈徽猷閣直學士宣和四年〉
趙億〈右文殿修撰宣和六年〉
魏憲〈顯謨閣直學士宣和七年〉
李弼孺〈直秘閣宣和八年〉
李友聞〈集英殿修撰宣和八年〉
蘇攜〈直龍圖閣建炎元年〉
金受〈直秘閣建炎二年〉
沈晦〈集英殿修撰建炎三年〉
張汝舟〈直顯謨閣兼管內安撫使建炎四年〉
劉洪道〈建炎四年金兵至棄城遁兵退返斸民間窖藏以獻貶秩罷詳見敘遺〉
向子忞〈直秘閣兼管內安撫使建炎四年〉
吳懋〈直秘閣兼兩浙東路兵馬鈐轄建炎四年八月初四日到任〉
陳戩〈寳文閣待制兼兩浙東路兵馬鈐轄紹興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到任〉
陸長民〈直秘閣兼兩浙東路兵馬鈐轄紹興二年八月十五日到任〉
李承造〈直龍圖閣紹興三年三月初二日到任〉
郭仲荀〈檢校少傅慶逺軍節度使兼㳂海制置使紹興三年十月十三日到任〉
仇悆〈徽猷閣待制兼沿海制置使紹興五年八月十五日到任兵火之餘首復州學與鄉士大夫行鄉飲之禮〉
周綱〈直龍圖閣兼主管管內安撫司公事紹興八年二月十三日到任〉
潘良貴〈集英殿修撰兼主管內安撫司公事紹興九年六月初九日到任〉
仇悆〈徽猷閣待制兼㳂海制置使紹興十年六月十八日到任〉
梁汝嘉〈寳文閣學士兼浙東沿海制置使紹興十一年八月十三日到任十二年十一月除提舉江州太平觀〉
莫將〈敷文閣學士左朝請郎紹興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任十四年十一月除提舉江州太平觀〉
秦棣〈敷文閣待制紹興十五年正月初二日到任十七年四月除知宣州〉
徐琛〈右中奉大夫充敷文閣待制紹興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到任二十年四月初十日除知平江府〉曹泳〈右朝請大夫直徽猷閣紹興二十年五月初三日到任二十二年六月十九日除知紹興府〉韓璡〈右奉直大夫提舉兩浙路市舶兼權知明州紹興二十二年七月初三日到任二十三年三月初七日除兩浙運判〉
李莊〈右中奉大夫直顯謨閣紹興二十三年四月初二日到任十二月十二日差提舉台州崇道觀〉王會〈敷文閣直學士右朝請郎紹興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到任二十五年五月初十日改除兵部侍郎〉
李㳘〈右朝請大夫紹興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九日到任七月二十五日致仕〉
方滋〈右朝請大夫直敷文閣紹興二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到任十二月初一日罷任〉王俁〈左朝議大夫紹興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任二十六年九月十八日赴召〉姜師仲〈左朝請大夫直秘閣紹興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到任二十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差主管台州崇道觀〉
趙善繼〈右朝散大夫直祕閣紹興二十八年十月初八日到任二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罷任〉張偁〈右中奉大夫充秘閣修撰紹興二十九年七月十一日到任三十年六月初五日除提舉台州崇道觀〉
沈該〈特進觀文殿大學士紹興三十年七月十三日到任三十二年閏二月十三日致仕〉韓仲通〈敷文閣直學士右正議大夫紹興三十二年閏二月二十三日到任隆興元年五月二十九日除知紹興府〉
趙子潚〈龍圖閣直學士左通議大夫兼㳂海制置使隆興元年六月初三日到任二年六月初八日除知福州〉
趙伯圭〈敷文閣直學士右奉議郎兼沿海制置使隆興二年十月十八日到任至乾道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再任三年三月二十四日丁母憂罷任〉
張津〈右朝散大夫直秘閣兼主管㳂海制置司公事乾道三年五月十三日到任五年五月十五日被命再任〉
趙伯圭〈龍圖閣學士右朝請郎兼㳂海制置使乾道五年十月初五日到任八年三月十三日再任淳熙元年十一月初九日改除宮觀〉
皇子魏王〈永興成徳軍節度使雍州牧開府儀同三司兼㳂海制置使淳熙元年十二月十七日到任七年二月初七日薨背〉
范成大〈中大夫兼㳂海制置使淳熙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到任八年三月二十一日除端明殿學士知建康府〉
趙益〈武徳大夫文州刺史浙東提㸃刑獄公事獲㫖兼權淳熙八年閏三月初五日到任四月十一日交割回司〉
謝師稷〈朝散大夫祕閣修撰兼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淳熙八年四月十一日到任九年十月十三日赴召〉
楊獬〈以司農少卿除直顯謨閣淳熙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到任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知寧國府〉趙師䕫〈朝奉郎充敷文閣待制兼沿海制置使淳熙十一年十月十三日到任十三年七月初九日改差知平江府〉
耿秉〈朝奉郎祕閣修撰兼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淳熙十三年八月初十日到任九月二十七日請朝假〉
延璽〈武功大夫高州刺史權兩浙東路提㸃刑獄公事被㫖兼權淳熙十三年十月十六日到任十二月二十三日交割回司〉
岳甫〈朝奉郎兼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淳熙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任以本路提舉常平司除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除尚左郎中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交割起𤼵〉
林栗〈中奉大夫集英殿修撰兼沿海制置使淳熙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到任在任除煥章閣待制紹熙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差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程大昌〈寳文閣直學士宣奉大夫兼沿海制置使紹熙元年十一月初三日到任初八日除宮觀〉林枅〈朝請大夫直煥章閣兼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紹熙二年正月十六日到任十月內除直徽猷閣知福州〉
虞儔〈朝奉大夫權兩浙東路提㸃刑獄公事被㫖兼權紹熙二年十二月初二日到任二十九日交割回司〉
高䕫〈朝散大夫右文殿修撰紹熙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到任三年十二月初八日改除邊郡〉朱恮〈中奉大夫直徽猷閣兼沿海制置司公事紹熙四年二月二十二日到任〉
何澹〈煥章閣學士太中大夫兼沿海制置任紹熙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到任轉至通奉大夫慶元元年六月十六日赴召〉
林大中〈朝散大夫煥章閣待制知慶元軍府兼沿海制置使慶元元年八月十三日到任二年十一月初七日滿〉
李大性〈朝散大夫兩浙東路提㸃刑獄公事被㫖兼權慶元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到任三年二月初九日交割回司〉
吳琚〈太尉鎮安軍節度使兼沿海制置使慶元三年二月初九日到任十月二十三日赴行在奏事〉鄭興裔〈保靜軍承宣使兼沿海制置使慶元四年三月十七日到任五年四月初五日乞致仕奉㫖除武泰軍節度使依所乞〉
俞豐〈朝請大夫直秘閣兩浙東路提㸃刑獄公事被㫖兼權慶元五年七月十七日到任八月十七日交割回司〉
陳杞〈太中大夫徽猷閣待制兼沿海制置使慶元五年八月十七日到任嘉泰元年三月十七日改知建寧府〉
趙不跡〈朝議大夫華文閣待制兼沿海制置使嘉泰元年四月初三日到任九月二十六日改知潭州〉
李沐〈徽猷閣學士朝議大夫兼沿海制置使嘉泰元年十月二十三日到任次年十一月初九日改知建寧府〉
黃由〈寳謨閣學士通奉大夫兼沿海制置使嘉泰元年閏十二月初八日到任四年二月初一日赴召〉
趙彥逾〈土人也資政殿大學士太中大夫兼沿海制置使嘉泰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到任次年三月三日除宮觀〉
李景和〈中大夫充寳謨閣待制兼沿海制置使開禧元年五月初十日到任〉
趙善堅〈通奉大夫兼沿海制置使開禧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到任七月內除寳謨閣待制十二月十八日除工部侍郎兼知臨安府〉
傅伯成〈朝議大夫直龍圖閣兼沿海制置司公事開禧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到任嘉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赴召〉
俞烈〈中奉大夫兼沿海制置使嘉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到任十月十六日除集英殿修撰改知鎮江府〉
魯幵〈朝散大夫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兼權兼沿海制置司公事嘉定元年十月十六日到任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解任〉
程準〈朝請大夫直秘閣兼沿海制置司公事嘉定二年六月初七日到任四年七月九日除直煥章閣令再任〉
王介〈朝奉大夫集英殿修撰兼沿海制置司公事嘉定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到任次年九月十一日因疾丐祠得請宮觀〉
程覃〈朝奉大夫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被㫖兼權兼沿海制置司公事嘉定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到任東錢湖它山堰灌溉甚溥每患湮圮覃始置田租以所收歲給浚導者慮畫最逺撥錢及田造器服以勸學蠲海錯果蓏之徵以恵民城郭戎器倉場橋道以至公府與鄉飲酒之器具纎悉留意人服其整〉
韓元禮〈承議郎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被㫖兼權嘉定八年六月十七日到任九月初九日除刑部郎官十月初四日除直秘閣知兼沿海制置司公事十年九月十一日轉朝奉郎再任十二年十月初二日除大理少卿𠉀正官到日前來供職十三年四月五日交割〉
俞建〈朝請大夫直徽猷閣兼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嘉定十三年四月初五日到任十四年九月十八日被㫖赴行在奏事〉
章良朋〈朝奉郎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被㫖兼權嘉定十四年十月初十日到府十五年正月初十日寳慶赦恩轉朝散郎十二月九日以調度兵將獲賊海道肅清特轉朝請郎當月十四日除尚左郎官𠉀正官到日前來供職十六年四月二十日交割〉
趙師嵒〈檢校少傅安徳軍節度使兼沿海制置使嘉定十六年四月二十日到任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被㫖召赴行在七月十六日除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嗣秀王八月十二日交割〉
齊碩〈奉議郎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被㫖兼權嘉定十七年八月十二日到府十月十七日覃恩轉承議郎寳慶元年十一月初一日除金部郎官𠉀正官到日前來供職二年二月二十二日交割〉
胡榘〈以兵部尚書除煥章閣學士通議大夫知兼沿海制置使寳慶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到任紹定元年十二月轉授通奉大夫紹定二年正月十一日除顯謨閣學士充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二月十一日視事七月初九日除龍圖閣學士正奉大夫致仕〉
鄭損〈以太中大夫試工部尚書除煥章閣學士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紹定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到任次年九月十一日召赴行在交割離任當年十一月十九日除徽猷閣學士依舊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再於十二月十二日到任端平元年正月初四日奉祠〉
牛大年〈以朝請大夫直華文閣浙東路提㸃刑獄公事被㫖兼權於端平元年六月十四日到任當年七月二十八日乞免兼回司〉
游九功〈以中大夫司農少卿兼樞密副都承㫖除秘閣修撰知慶元軍府事兼沿海制置司公事於端平元年十月十一日到任次年五月初四日除守司農卿兼知慶元軍府事兼沿海制置使當年十二月十一日御筆除權刑部侍郎於端平三年正月闕日交割〉
王定〈朝奉大夫直徽猷閣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端平三年三月十九日到任當年五月一日準省劄除宮觀〉
趙與𥲅〈以中奉大夫直寳謨閣兩浙轉運判官於端平三年五月闕日除直煥章閣知慶元軍府事兼主管沿海制置使司公事六月初八日朝辭奏事當日奉聖㫖除司農少卿知慶元軍府事兼沿海制置副使於當年七月十三日到任嘉熙元年六月十五日準省劄除宮觀〉
陳晐〈顯謨閣學士宣奉大夫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軍府事嘉熙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到任於次年三月十五日準入內內侍省逓到御前金字牌奉御筆召赴行在〉
趙善湘〈以資政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除四川宣撫使兼知成都府疾速前來奏事訖之任辭免間於嘉熙二年三月十三日準入內內侍省逓到御前金字碑奉御筆依舊資政殿大學士除沿海制置使時暫兼知慶元府於三月十八日交割當月二十五日準省劄三省同奉御筆依元降指揮疾速前來奏事在任準三月二十五日聖㫖指揮依舊資政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已於當年閏四月初二日交割〉
趙以夫〈嘉熙二年三月二十五日以朝奉大夫守宗正少卿兼樞密副都承㫖除右文殿修撰樞密都承㫖兼知慶元府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四月十九日朝辭除集英殿修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閏月初二日到任三年正月以職事修舉轉朝散大夫以都司賞轉朝請大夫二月召赴行在三月再任四年正月一日除太常少卿四月十七日仍舊職除樞密都承㫖十月十七日準省劄交割與通判張公亮日下前來供職二十二日交割離任〉
余天錫〈嘉熙四年六月內奉御筆除資政殿大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累辭不允於當年十二月三日到任至次年十月以疾乞生前致仕十二月四日除觀文殿學士特轉兩官依所乞〉
陳塏〈以中大夫秘閣修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於淳祐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交印三年正月初五日除大理卿十二日除右文殿修撰知平江府兼兩淮浙西𤼵運副使節制滸浦水軍〉
黃壯猷〈淳祐三年正月以中奉大夫守太府卿除祕閣修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當年二月初十日到任四年六月日奉㫖除右文殿修撰轉一官依所乞致仕〉
趙綸〈以中奉大夫起居舍人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録院檢討官除右文殿修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於淳祐四年八月初七日交制司印當月十二日交割府事五年四月日準省劄奉祠〉
顔頤仲〈以朝請大夫右文殿修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於淳祐五年六月二十七日到任當年八月十日磨勘轉朝議大夫當年十二月一日加食邑三百戶六年四月十八日以職事修舉除集英殿修撰再任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再以職事修舉除寳章閣待制再任陞制置使八月十五日奉聖㫖金帶許令服繋八年五月十一日因版曹比較增羨特轉中奉大夫當年十月九日奉御筆除兵部侍郎日下前來供職〉
章大醇〈以朝請郎直華文閣兩浙轉運副使於淳祐八年十月九日除太府卿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任十年四月十一日準省劄除右文殿修撰再任當年十月十七日準省劄以淘湖濬河竣事特轉一官於當年十一月十六日準告轉朝奉大夫四月三日準省劄以居官不擾海道肅謐水利興修職事振舉除集英殿修撰仍特轉一官因任當年七月闕日準告該磨勘轉朝散大夫當年十月初十日準省劄三省同奉御筆別與差遣〉
馬天驥〈以朝請大夫秘閣修撰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兼提舉淳祐十一年十月內凖省劄三省同奉御筆除權兵部侍郎日下供職當月闕日再奉御筆依舊權兵部侍郎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於當年閏十月二十一日到任〉
蔡節〈淳祐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準尚書省劄子備奉聖㫖依舊集英殿修撰知慶元軍府兼沿海制置使已於當年六月二十七日到任交割兩司職事續凖寳祐元年正月六日省劄備奉正月一日聖㫖召赴行在〉
趙與懽〈寳祐元年正月一日以皇兄安徳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萬壽觀使奉御筆除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當年二月三日交割制府職事三月三日奉御筆特轉行一官令學士院擇日宣鎖降制當月十日準制書可特授少保依前皇兄安徳軍節度使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加食邑實封仍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五月一日奉御筆屢疏丐辭懇陳甚力特從所請以遂雅懷當月六日祗受省劄當月七日將牌印交割以次官解罷職事當月八日奉御筆依前萬壽觀使免奉朝請俸給人從依舊〉
趙汝暨〈寳祐元年五月二十九日凖尚書省劄子五月二十一日備奉聖㫖直華文閣知慶元府主管沿海制置使司公事已於當年八月二十九日到任交割制府兩司職事寳祐二年十一月初三日準省劄十月二十六日備奉聖㫖召赴行在奏事〉
厲文翁〈以朝奉郎集英殿修撰知紹興軍府浙東安撫使在任準尚書省劄子寳祐二年十月二十六日三省同奉聖㫖依舊集英殿修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於當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交制置使印十二月二十七日交府印至寳祐三年三月闕日準尚書省劄子備奉聖㫖別與州郡差遣〉
陳昉〈寳祐三年四月十九日奉聖㫖依舊集英殿修撰知慶元軍府兼沿海制置使七月二十八日到任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奉聖㫖召赴行在〉
吳潛〈以寳祐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奉御筆依舊觀文殿大學士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軍府巳於九月初九日到任交割兩司職事至五年正月初六日奉御筆吳潛特轉一官職任依舊當年四月闕日䝉恩予告還里當月十五日起離至閏月二十六日備奉聖㫖指揮比以海閫重地付吳潛彈壓威惠所浹鯨波晏然今已及假滿之期所合申趣還之命可令寧國府守臣宣諭就道具起𤼵日時聞奏已於五月初三日祗拜恩命及承守臣趙採到家宣諭指揮即已遵奉聖㫖涓五月十二日起離寧國府迤邐囘任至當月二十一日抵慶元府交領兩司牌印續於寳祐六年九月初三日備奉御筆呉潛分閫四明已書再考郡綱振飭海道肅清可特轉一官令再任累辭不獲於當月十七日望闕祗受誥命至開慶元年八月十七日再疏乞歸田裡奉御筆吳潛三年海閫備竭勤勞累疏丐歸髙節可尚可依舊觀文殿大學士判寧國府特進封崇國公令學士院日下降制於當月二十八日離任〉
余晦〈以開慶元年十月五日準省劄備奉聖㫖余晦特與敘復元官依舊職差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具辭免備奉聖㫖不允已於當年十一月初一日交割兩司職事續於當年閏十一月二十六日準省劄備奉聖㫖余晦特暫兼浙東提舉已於十二月十三日交割職事至景定元年五月初一日準省劄備奉聖㫖余晦除顯謨閣待制知鎮江府兼浙西都大兵船兼淮東總領於當月闕日離仕間又於當月十一日準省劄備奉御筆余晦除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
姚希得〈景定元年四月三十日奉聖㫖陞煥章閣待制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以避曾祖諱特陞敷文閣待制六月十八日到任十月十一日奉聖㫖以宣閫結局轉通議大夫十一月十六日準尚書省劄子奉聖㫖賜金帶一條許令服繋景定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凖告以郊恩進封郪縣開國子加食邑二百戶七月十六日奉聖㫖召赴行在〉
厲文翁〈景定二年七月十五日奉御筆除資政殿學士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八月十六日交割制置使印二十九日交割府事至三年八月十九日奉御筆在任及考職事修舉除資政殿大學士職任依舊繼奉聖㫖特與照現執政例轉中大夫至當年閏九月 日離任〉
馬天驥〈以資政殿大學士知福州景定三年閏九月 日準內批依舊資政殿大學士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於當年十二月十四日交割使印當月二十一日到任交割府事至四年十月 日準省劄備奉聖㫖馬天驥到任將及一考職事修舉可除觀文殿學士依舊任五年三月闕日奉御筆依舊職差充平江府辭免間再準省劄備奉聖㫖依舊職任四月 日奉御筆予祠〉
李曾伯〈景定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奉御筆依舊觀文殿學士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六月二十二日交制置司印當月二十六日到任交割府事至咸淳元年正月以病未痊乞守本官致仕當月二十日降詔不允再奏二月二日奉御筆不允別與州郡差遣遂申離任闕月十九日準省劄二月十五日奉聖㫖令交割以次官離任於當日解任〉
葉夢鼎〈咸淳元年四月闕日奉御筆資政殿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以當年八月初十日就所部台州寧海縣交制置司印至當月二十五日交府印二年二月闕日供準告命以穆陵竣役特轉金紫光祿大夫八月十二日奉御筆除資政殿大學士依舊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三年正月四日御筆除參知政事兼提舉編修勅令兼提舉經武要略繼具辭免奉聖㫖降詔不允續具申諗二月初一日準省劄令交割與以次官離任〉
謝予強〈以中大夫華文閣待制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兼提舉咸淳三年十一月六日三省同奉聖㫖依舊華文閣待制知慶元府沿海制置使兩具辭免再準省劄備奉聖㫖依已降指揮不允令疾速前去之任十二月二十四日正月六日具奏申乞守本官生前致仕〉
范東叟〈咸淳四年三月十八日三省同奉聖㫖除華文閣直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累具辭免再準省劄備奉內批不允令疾速前去之任不得更有陳請具已起發日時奏申已於四月二十四日就所部紹興府蕭山縣交領沿海制置使牌印於五月初一日到慶元府交領府事至十一月十三日乞守本官職生前致仕當月二十二日準內批特陞除龍圖閣直學士轉一官依所乞致仕〉
洪燾〈咸淳四年十一月十九日準省劄三省同奉聖㫖依舊敷文閣學士改差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五年二月二十七日至所部紹興府山隂縣界交割司印三月初九日到慶元府領府事六年五月初一日特陞顯謨閣學士仍舊任八月朔日力疏祈閑初五日三省同奉聖㫖除寳文閣學士依所乞予宮觀十六日將兩司牌印交割與以次官離任〉
劉黻〈咸淳六年閏十月初五日準省劄三省同奉聖㫖除集英殿修撰知慶元府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兩具辭免奉聖㫖不允仍免迴避續準勘會指揮十一月二十七日奉聖㫖免朝辭疾速前去之任具已起𤼵日時奏申至十二月初八日起𤼵就所部瑞安府樂清縣界交割沿海制置司牌印續於當月二十一日到慶元交領府事咸淳七年闕月闕日準告該磨勘轉承議郎當年十一月十五日準省劄十一月十一日三省同奉御筆除權刑部侍郎日下前來供職尋具辭免十一月二十四日準省劄三省同奉聖㫖不允續準省劄令𠉀正官交割訖前來供職至咸淳八年正月初三日準省劄備奉正月一日御筆兼侍講又準省劄備奉內批差兼修玉牒官並日下前來供職已兩具控辭奉聖㫖不允再具申審闕月闕日準省劄令交割與以次官離任前來供職〉
寳慶四明志巻一
欽定四庫全書
寳慶四明志巻二
宋 羅濬 撰
郡志二
敘郡中
營室先宗廟制服先祭服作器先祭器教敬也有土有守矣宜以祀典之大者次之
社稷
社為司土之神勾龍配之稷為司稼之神棄配之不屋而壇受天陽也風雨雷師附焉唐天寳三載詔社稷升為大祀四載詔風伯雨師升入中祀風伯壇置社之東雨師壇置社之西各稍北三數十步卑小於社壇風伯用立春後丑祀雨師用立夏後申祀五載詔逐州祭雨師宜以雷師同壇共牲別置祭器〈見會要〉國朝用此制大觀元年議禮局以國家祈報社稷用法服郡邑用常服非是詔以衣服制度頒之使州郡自製政和六年江東提舉沈延嗣奏州縣社稷壇壝皆不如法乞按式作圖鏤板頒下仍於壇壝之外別為大牆圍之外建一門常加封鎖於齋聴立石刋刻増立法制守令上之三日躬詣壇按圖修治從之詔立州縣社稷風雨雷師壇之式頒圖於天下〈政和五禮新儀州縣社壇方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稷壇如社之制四門同一壝二十五步風師雨師雷師壇皆卑小於社四出陛四門皆一壝二十五步燎壇於神壇之左壝之外稍高於神壇瘞坎壇之北壬地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納〉府社稷壇在子城西南一里齋宮在壇之北舊遇祠祭率假器服於學宮嘉定六年提刑程覃攝守器服始備籍藏於有司寳慶二年守胡榘重修壇壝齋宮淳祐六年夏制帥集撰龍溪顔公頥仲謂郡之祀典社稷為重壇壝蕪圮齋宮傾欹殊失崇祀之意乃授通判府事張公琥以經畫成規卜吉鼎造又謂門逕狹陋編戶汙雜復造木為梁取道通衢以便齋宮往來尚嚴潔也
祭器
酒罇四〈坫同〉 罍洗各二〈坫同〉
爵一十二〈杓四〉 籩三十二
豆三十二 俎一十六
簠一十六〈㔶同〉 簋一十六〈㔶同〉
篚三 祝板四〈坫同〉
神位牌四 冠冕三
青𤣥衣三 朱裳三
白中單三 朱芾三
大帶綬三 革帶三
佩三 緋襪三
鞋三
城隍
古者諸侯既立社稷又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鄭氏謂國門為城門則今之城隍是也社稷為一州境土最尊之神城隍為一城境土最尊之神聘禮使者必釋幣於門而後行可謂重矣府城隍廟在子城西南五十步梁貞明二年刺史沈承業建俗傳神姓紀名信漢髙帝死事之臣也嘉定九年兩浙轉運司備攝守程覃奏賜廟額曰靈佑嘉定十三年火守俞建重建
太守民之師帥也豈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而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而洪範八政則以祀先司徒故祀典之後學校次之
學校〈鄉飲酒禮及貢舉附〉
唐州縣皆有學開元二十六年明始置州學宜隨州立矣寳應廣徳間州燬於袁晁之亂王密謂裴儆殿邦而茨塾興〈見紀徳碑〉豈兵革搶攘之後姑以茨屋為學乎貞元四年守王沐始建夫子廟太和七年守於季友以開元襃封文宣王冊文刻之石〈貞元大和碑碣具存〉聖朝天禧二年李夷庚移學於子城之東北一里半建炎兵燬先聖殿巋然獨存治平中所鑄鐵香爐及殿之前後古柏六皆無恙前韶州司戶曹事林暐郡人也首捐金錢數十萬草創黌宇紹興七年守仇悆成之直殿之後為明倫堂〈林桷書〉翼以兩廡東廡之東齋曰上達曰廣譽曰造道西廡之西齋曰登賢曰成已曰時升三門之外會於一門以出於是講肄有所矣十九年徐守琛即明倫堂之後建稽古堂〈徐琛篆書〉亦舊址也堂之上舊有五經閣〈郡人樓郁有五經髙閣倚雲開之句〉閣毀經亡髙宗皇帝累頒御書經史乃崇奉於新堂之上則曰御書閣二十七年守姜師仲重修七年所建守張津乾道三年重修六年守趙伯圭又修之久益圮淳熙十三年岳甫守郡周粹中領校官協謀改貫郡捐錢二百萬鄉之達尊尚書汪大猷侍郎史彌大勸激士類鳩材効功自閣之外堂廡重門皆為一新增置成徳齋於上達之後〈林士衡命名〉越二年林士衡繼周董職又徹新其六齋創冷齋於稽古堂之西〈後改曰養正齋以處小學諸生今小學諸生則分𨽻諸齋矣〉嘉定十六年守趙師嵒復修御書閣且捐緡錢七百修諸齋寶慶改元校官方萬里猶以泮橋湢室公廚未新為恨謁之守倅攝守齊碩給緡錢千石米百倅蔡範亦以舶務之贏助緡錢如州家之數今守胡榘又給緡錢一千黌宇輪奐遂甲東州郡之先進楊公適杜公醇王公致樓公郁王公説以義理之學淑士風者也忠肅陳公瓘始攝郡倅晚著尊堯集於此以忠節著聞天下者也清敏豐公稷侍郎高公閌侍郎林公保尚書汪公大猷皆此邦之顯者也郡守李公夷庚仇公悆趙公伯圭岳公甫程公覃趙公師嵒校官周公粹中皆有功於儒宮者也士咸宗之故列祠焉嘉熙間奉㫖升濂溪橫渠明道伊川晦菴諸先生從祀先聖淳祐五年冬制帥集撰龍溪顔公頤仲祠南軒張宣公東萊呂成公象山陸文安公於明倫堂之左復以郡人有得三先生之傳者曰廣平舒公璘定川端憲沈公煥慈湖文元楊公簡絜齋正獻袁公燮列祠於堂之右
祭器
犧尊三〈羃勺坫同〉 象尊三〈羃坫同〉
罍二〈羃勺坫同〉 洗二〈巾同〉
籩八十六〈巾同〉 豆八十六〈㔶同〉
簠五十二〈㔶同〉 簋五十二〈㔶同〉
爵九十一〈坫同〉 俎七十
祝板坫三 篚四
右嘉定七年攝守程覃置
犧尊三〈銅造各重九斤一十兩〉 象尊三〈銅造各重一十斤〉
龍勺八〈銅造各重一斤〉 爵十九〈銅造各重一斤〉
罍二〈銅造各重一十二斤〉 洗二〈銅造各重八斤八兩〉
俎三十四 籩五十
篚三 豆五十
簠十六 簋十六
祝坫三 尊坫六
爵坫十九
右紹定六年教授陳松龍遵紹熙頒降朱文公儀式製造
祭服七副
冕冠七頂〈內三頂係金裹綾〉 朱履鞋七兩
青𤣥衣七領 白中單七領
大帶綬七條〈內三條有二銀鐶〉 朱芾七段
纁裳七腰 腰帶七條
袱七條 箱子七片
右嘉定七年攝守程覃置
御書
中庸篇一軸〈天字匣〉
周官書一軸〈天字匣〉
文宣王贊一軸〈地字匣〉
樂毅論一軸〈地字匣〉
孝經一軸〈𤣥字匣〉
羊祜傳一軸〈𤣥字匣〉
周易三軸〈黃字匣〉
尚書三軸〈宇字匣〉
毛詩四軸〈宙字匣〉
論語二軸〈洪字匣〉
孟子五軸〈荒字匣〉
春秋五軸〈日字匣〉
春秋五軸〈月字匣〉
春秋五軸〈盈字匣〉
法帖十軸〈昃字匣〉
宣聖七十二賢贊像三軸〈辰字匣〉
樂章一軸〈辰字匣〉
學記一軸〈辰字匣〉
損齋記一軸〈宿字匣〉
右紹興以來累次頒降
損齋記一軸〈溪字長匣〉
奬諭沈該御筆一軸〈雲字長匣〉
右守臣沈該恭藏
神宗皇帝賜臺官滕元發手詔一軸〈雲字匣〉
徽宗皇帝御覽龍徳太乙宮詩一軸〈雲字匣〉
戒約士風手詔一軸〈漢字長匣〉
賜忠勇李寳一軸〈漢字長匣〉
禁約苞苴手詔一軸〈漢字長匣〉
廷尉手詔一軸〈雲字長匣〉
損齋記二軸〈雲字長匣〉
玉堂一軸〈雲字長匣〉
右守臣趙伯圭恭藏
幸學手詔一軸〈雲字長匣〉
不許折苗手詔一軸〈雲字長匣〉
右皇子魏王恭藏
臨帖五冊
詔書一軸
右守臣趙師䕫恭藏
寳慶訓敕士風詔書一軸
右守臣胡榘恭藏
賜書
經一百一十五部計五百八十一冊〈傳解釋文等在內〉史七十九部計一千三百四十三冊〈説史者在內〉
子一十五部計四十五冊
文集一百七十一部計一千二百五十冊
雜書九十五部計七百二十八冊
御書臨帖五冊〈已入御書類〉
宸翰詔書一軸〈已入御書類〉
右皇子魏王判州藏書四千九十二冊一十五軸淳熙七年有㫖就賜明州於是守臣范成大奉藏於九經堂之西偏繼又恐典司弗䖍乃奉藏於御書閣列為十廚嘉定十七年校官臣徐介㸃檢略有散失其所存者如此
官書
經四十二部計一百六十七冊
史四十部計五百七十九冊
子一十四部計二十九冊
文集三十七部計一百五十九冊
雜書一十一部計一百一十九冊
右元管舊數
川本石經書籍一十四部計一百一冊
右嘉定六年攝守程覃置
六經正義正本通鑑史記兩漢唐書諸史提要八朝言行録大事記各七部
右嘉定六年攝守程覃置分七齋各一部
書板
四明尊堯集一百板
了齋先生親筆二十板〈紹定四年教授陳松龍置〉
通鑑要覽五百五十板
洪範講義四十五板
崔宮教文集四百三十八板
分毫韻畧二百四十板〈紹定五年制帥尚書鄭損置〉
文公大學章句一十八板〈紹定五年教授陳松龍置〉
文公中庸章句一十六板〈教授陳松龍置〉
太極圖解一十七板〈教授陳松龍置〉
西銘解一十一板〈教授陳松龍置〉
近思録一百八十板〈教授陳松龍置〉
續近思録一百五十板〈教授陳松龍置〉
己丑廷對二十板〈教授陳松龍置〉
傳習録一百六十五板〈教授陳松龍置〉
明學編類文公釋奠禮三十三板〈教授陳松龍置〉
文公小學書二百板〈淳祐六年制帥集撰龍溪顔公頤仲置〉
陳忠肅公言行録三十板〈制帥集撰顔公頤仲置〉
北谿先生字義一百十五板〈制帥集撰顔公頤仲置〉
禮詩二十八板〈制帥集撰顔公頤仲置〉
諭俗編五十二板〈制帥集撰顔公頤仲置〉
四明續志三百三十幅〈大使呉丞相置〉
班馬字類二百五十幅〈制使李相公置〉
讀書法二百三十板
性理字訓三十板
濓洛論語六十八板〈制帥集撰劉公黻置〉
問梅小槀八十板〈制帥集撰劉公黻置〉
四明續志四十五板〈制帥集撰劉公黻置〉
濟民莊始末四十五板〈制帥集撰劉公黻置〉
射圃
𤋮寧中行三舍法武學附選有圃以習射舍法罷武學廢圃亦廢淳𤋮元年孝宗皇帝頒射義於天下皇子魏王判州三年冬度地築圃於學宮之前凡六畝四十一歩三分三釐五毫有亭曰觀徳校官虞汝翼記於石嘉定三年亭之南北建屋二十三間收僦居之租寳慶二年校官方萬里恐地久寖失彊界計其丈尺埋石以識之紹定四年教授陳松龍申府復故址建牆宇規撫為之一新大丞相申國鄭公清之題扁
表揭
嘉𤋮三年鄉帥資政殿學士趙善湘屬教授黃一震依式礱石植三表揭於儀門
錢糧
鄞縣
田二千九百八十畝二十三步
湖田六百六十六方計七萬四百畝有奇
地八十三畝三十八步有奇
河塗地二百一十三畝三角一步
水池一畝四十步
山一萬一千七十二畝五十四步半
奉化縣
田四百一十三畝一角五十七步
地六畝一角
山一百八十九畝二角三十二步
慈谿縣
田六百七畝一角七步半
地二角一十三步
山八十三畝三角一十四步
定海縣
田池地山共三百一十二畝三角三十二步有奇右除本學舊業外係累任守仇悆秦棣李景和程準程覃齊碩胡榘相繼撥到沒官物産或輟錢買置〈建炎兵火之後郡人林戶曹暐嘗捐私田半頃入學養士〉
昌國縣
石弄山砂岸
右皇子魏恵憲王奏請撥賜令本學自擇砂主
秀山砂岸
右拘入徐榮等物産
以上歲收
白米七百四十七碩八斗七升三合八勺湖田糙米一千六百二石一斗五升九合穀二千二百一十五碩二斗七升九合九勺河塗錢二百二十貫五百九十一文〈省陌錢會中半〉租地錢一百二十貫五百六十三文〈省陌錢會中半〉四明山租錢二百八十貫文〈省陌錢三分官㑹七分〉石弄山砂岸租錢五千二百貫文〈省陌錢二分半官會七分半〉
秀山砂岸租錢二百貫文〈官會〉
東安鄉屋錢日掠三十九文〈足陌〉
石弄山砂岸及續撥到諸處砂岸淳祐六年制帥集撰顔公頤仲申省並在外官民戶砂岸一例蠲除弛利予民使當地民船團結保伍〈有石刻並須知無〉各以保䕶鄉井為念仍截撥錢嵗償府學養士元額及昌國縣官俸省劄附於下方〈照應淳祐六年二月二十三日準尚書省劄子備朝議大夫右文殿修撰知慶元軍府事兼沿海制置副使顔頤仲狀竊謂古者闗市不征澤梁無禁小民牧養猶慮不周今乃非闗市而橫征託砂岸而苛禁傷聖朝愛養之本奪小民衣食之源詎可視之而不問耶照得本府瀕海細民素無資産以漁為生所謂砂岸者即其衆共漁業之地也數十年來壟斷之夫假包佃以為名㗖有司以微利挾趕辦官課之説為漁取細民之謀始為脫給文憑久則視同已業或立狀投獻於府第或立契典買於豪家倚勢作威恣行刻剝有所謂艚頭錢有所謂下𥮉錢有所謂曬地錢以至竹木薪炭莫不有徵豆麥果蔬亦皆不免名為抽解實則攫拏猶且計口輸金下及醫卜工匠剏名色以苛取皆官司之所無凡海民生生一孔之利竟不得以自有輸之官者㡬何誅之民者無藝利入私室怨歸公家已非一日甚至廣布爪牙大張聲勢有坡主有專櫃有牙秤有攔腳數十為羣邀截衝要強買物貨掗托私鹽受妄狀而詐欺抑農民而採捕稍或不從便行羅織私置停房甚於囹圄拷掠苦楚非法厲民含寃吞聲無所赴愬鬭毆殺傷時或有之又其甚者羅致惡少招約刑餘揭府第之榜旗為逋逃之淵藪操戈挾矢撾鼓鳴鉦儵方出沒於波濤俄復伏藏於窟穴強者日以滋熾聚而為姦弱者迫於侵漁淪而為盜薄人於險靡所不為他人之舟即已之舟他人之物即已之物兵卒不得而呵官府不得而詰曩者永嘉之冦蓋亦萌櫱於斯由其恃有憑依所以肆無忌憚頃歲廷紳奏請欲令品官之家不得開抱砂岸蓋慮法不能禁則姦宄百出貽禍無窮且謂貴勢之家與國相為休戚國茍不寧已何利焉思患預防辭意激切然戒飭雖詳而占據自若頤仲嘗推究其故亦縁州縣利及歲入之額致使豪強藉為漁奪之媒若欲此令行先自有司始頤仲濫分海閫甫六閲月蠲積賦減折價浚河渠損征額茍可利民未嘗靳吝如砂岸之為民害見於詞訴者愈多州郡豈敢較此數萬緡坐視海民困苦而不救今查本府有歲收砂岸錢二萬三貫二百文制置司有歲收砂岸錢二千四百貫文府學有歲收砂岸錢三萬七百七十九貫四百文通計五萬三千一百八十二貫六百文十七界欲截自淳祐六年正月為始悉行蠲放卻將別項窠名撥助府學養士及縣官俸料支遣州郡既率先捐以予民則形勢之家亦何忍肆虐以專利應是砂岸屬之府第豪家者皆日下聴令民戶從便漁業不得妄作名色復行占據其有占據年深脫給不照或請到承佃榜據因而立契典賣者並不許行用欲乞公朝特為敷奏頒降指揮著為定令或有違戾許民越訴不以䕃贖悉坐違制之罪庶㡬海島之民可以安生樂業府第豪戶不得倚勢為姦非惟為聖朝推廣恵下之仁亦不至異日激成為盜之患委非小補伏𠉀指揮㫖依〉
府學石弄山砂岸
石壇砂岸
秀山砂岸
蝦辣砂岸
鱟塗砂岸
大嵩砂岸
淳祐六年制帥集撰顔公頤仲申省蠲除仍截撥府庫錢三萬七百七十九貫四百文十七界分作上下半年償學養士元額永為定例
昌國縣砂岸
淳祐六年制帥集撰顔公頤仲申省蠲除仍截撥版帳錢四千餘貫充縣官俸料錢
鄉飲酒禮
舊俗以歲之元日或冬至太守率鄉之士大夫釋菜於先聖先師而後會拜堂上長幼有序登降有儀擯介有數倣古鄉飲禮建炎學燬禮廢紹興七年學重建守仇悆復舉故事益以酒三行後三年仇公復來置田百有六畝支其費又三年郡人林保為比部郎聞於朝遂取其式頒行天下行雖不久猶聴州縣從便故明州行之如初而仇公所置田移以養士酒禮遂輟乾道中秘閣張津守郡至撥沒官之産以補之王伯庠記諸石産段刻於碑隂嘉定七年提刑程覃攝守禮行尤盛且輟楮劵二千緡附定海水軍庫歲責稱貸之息侑費厥後歲雖會拜無復舊典寳慶三年冬十二月尚書胡榘守郡議行禮於人日括贏錢止八百緡郡出七百緡助之貳車蔡範助百緡鄉人厲氏助五十緡戶部尚書郎何炳董之日會耆俊參訂同異潤色綿蕞六邑風動驩願齒列凡一千五百餘人昔者升歌合樂之儀未皇蒐舉於是依鹿鳴等詩之聲節以合止獻籌交錯古意頓還淳祐六年制帥集撰龍溪顔公頤仲蒐舉舊典增造禮器以人日行禮盍簪酬酢者三千餘人資政殿大學士正奉大夫陳公卓首賔席儀文視前彌煥為費五萬四千七百七十貫有奇出於府帑禮成制帥賦詩〈王春人日喜隂晴文物衣冠萃四明禮樂幾年今一見主賔百拜酒三行人心天理須興起士習民風悉變更太守自慚才徳薄網維全賴老先生〉大夫士賡和盈帙
水田三百一畝一角一十九步七分
山一百九十二畆三角四十六步半
地八十畝二角二十步
屋二十間半七廈一舍外賃屋九間一舍
以上石刻元載歲收
穀五百二十九碩七斗一升八合
拘沒史侁冒占徐和東屋基係樓店務地坐落鄞縣武康鄉開明坊日收賃錢一百二十文足
寳慶三年管催數
鄞縣租穀二百二十一碩七十五升三合五勺
租錢一十二貫二百一文〈省陌錢會中半〉
奉化縣租穀二十六碩
昌國縣吉祥院折穀錢二百二十貫文〈省陌錢㑹中半〉
定海縣水軍庫官會二千貫文收息二分大約一歲收四百貫文〈官會〉
貢舉
宣和罷舍法復科舉三歲一試解一十二名紹興二十六年兼西北流寓通解一十四名舊無貢院士亦不過數百率寓試於行衙又於府學西妙音院院為之廢建炎元年移其額於定海四年燬於兵士寓試於譙樓之上或於開元寺試者日衆乾道五年守張津始即妙音院廢地建院以容之糜金錢一千萬東西重廊凡一百四十楹立聴事於其北位考官於其後執事之舍悉備〈侍御王伯庠記〉其後又不足以容有司每借府學之冷齋以居嘉定六年提刑程覃攝守葺治之南増屋數十間作封彌謄録所又於學地立牆以障之限隔始嚴紹定元年守胡榘重修謄録屋圮重建
教授
聴事學之東南
續增貢舉額
端平元年被㫖増解額一十四名〈賦十名經四名〉通前共二十八名
寳慶四明志巻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
欽定四庫全書
寳慶四明志巻三
宋 羅濬 撰
郡志三
敘郡下
城郭
羅城周回二千五百二十七丈計一十八里奉化江自南來限其東慈谿江自西來限其北西與南皆它山之水環之唐末刺史黃晟所築〈晟鄞縣人僖宗末結羣豪保䕶鄉井昭宗初董昌表為刺史終於梁開平三年墓碑雲此郡先無羅郭民若野居晟築金湯壯其海嶠絶外㓂窺覦之患保一州生聚之安按㑹要及移城記長慶元年移州治於鄮縣治而於舊州城近南髙處置縣且徹舊城城新城則今之子城是也又按通鑑大中十三年賊仇甫攻䧟象山明州城門晝閉咸通元年甫分兵掠明州州民相與謀曰賊若入城妻子皆為葅醢況貨財能保之乎乃相率出財募勇士治器械樹柵浚溝斷橋為固守之備然則雖有子城而無羅郭備禦所以難也錢氏據有吳越明為屬郡後且以子弟鎮之城郭増壯自此始矣舊經雲閩粵無諸所築夏侯曽先謂劉牢之築以塞三江之口西城外有城基上生竹篠俗曰篠牆即故基也晉末海㓂孫恩犯會稽則由上虞以入不由乎明州者亦以此城據三江之險雲按漢鄞鄮屬㑹稽郡不屬閩粵國安得為無諸所築篠牆為劉牢之所築故基則非今羅城也孫恩乃自海島舟行破上虞寧畏此城之險袁晁能䧟明州豈孫恩不能破乎況晉末此亦未有縣治也故不敢以舊經為據〉皇朝寳慶二年守胡榘重修〈除望京靈橋東渡三門更新外其他城郭樓門埤薄為厚増卑為髙補罅易圮凡費楮劵萬二千五百三緡有竒〉四城門凡十西曰望京門〈有水門通漕運舊名朝京慶元中守鄭興裔更名久而圮守胡榘重建夾城立柱棧其上衡七間從三丈有九尺四窻玲瓏與四明山相直既掲門名又扁其樓曰明山寳慶二年八月十六日經始次年六月二十七日落成費楮劵萬二千四百一十四緡有竒〉南曰甬水門〈有水門通漕運〉南東曰鄞江門〈今閉〉東曰靈橋門〈寳慶三年守胡榘重修稍拓舊址易墁壁為窻扉扁其上曰鄞江樓人猶曰此門視望京為主而雄壯弗逮於隂陽家未宜紹定元年正月適遭延燎乃疊城髙五尺更建樓門制度與望京樓門等衡縮二間從加三尺東靣天童太白俯瞰鄞江浮梁臥虹於其前東西二樓對峙四明之景槩可覩矣門名新書樓扁全於救焚之餘仍用之〉曰來安門〈市舶務之左舊不立名呼曰市舶務門寳慶三年守胡榘重修始題扁葢先是通判蔡範建來安亭實在門外故以亭名名之惟舶貨入則開〉曰東渡門〈火於紹定元年今方更新〉東北曰漁浦門〈今閉〉北曰鹽倉門〈鹽入則開〉曰達信門〈今閉〉北西曰鄭堰門
坊巷
古者州閭鄉黨莫不有名如闕黨東里之類後世猶有稱其鄉曰鄭公榜其門曰通德者唐制百戸為里五里為鄉四家為隣四隣為保在城邑為坊田野為村坊之名葢昉乎此街衢巷陌官為之制宜也此邦生齒既繁侵冒滋多甚至梁水而楹跨衢而宇往來間阻輿馬尤病紹定元年正月東北廂火救焚者束手無措既而掘視古溝率在居民臥室之內人知廣其屋宅而不知自為不利守胡榘以聞於省令下禁塞水衕者食喉氣喉兩碶橋浦不許立屋凡街衢巷陌經火者悉從釐正而並渠之人以湫隘為詞猶戸捐以數尺之池
東南廂
錦勲坊〈嘉熙四年制帥趙以夫為趙善湘奉朝㫖立〉
握蘭坊〈西南廂交界新橋東〉
清潤坊〈西北廂交界新橋南〉
連桂坊〈施家巷口〉
餘慶坊〈西南廂交界〉
重桂坊〈新寺巷口嘉定七年攝守程覃為孫君枝與子起予同第立〉
興亷坊〈洗馬橋下〉
進賢坊〈洗馬橋西〉
吉祥坊〈破石橋南〉
康樂坊〈皂角巷口〉
錦樂坊〈淳祐五年制帥黃壯猷為余天錫奉朝㫖立〉
廸教坊〈東橋紹定元年守胡榘火後重立〉
積善坊〈小江橋南紹定元年守胡榘於火後重立〉
狀元坊〈天封塔下嘉泰二年守黃由為傅行簡立〉
東北廂〈諸坊皆紹定元年胡榘於火後立〉
千嵗坊〈南湖頭西南廂交界〉
安平坊〈天慶觀前〉
阜財坊〈小梁街巷口〉
開明坊〈鄞縣前〉
拱星坊〈廊頭巷口〉
富榮坊〈能仁寺巷口西北廂交界〉
廣慧坊〈大梁巷口〉
泰和坊〈縣河下〉
宣化坊〈魏家巷口〉
西南廂
純孝坊〈府橋西〉
美祿坊〈四明橋西〉
迎鳯坊〈四明橋東〉
問俗坊〈史府前〉
史君坊〈史府前〉
衆樂坊〈君奢橋西〉
釋褐狀元坊〈君奢橋南嘉泰三年守黃由為宣繒立〉
行春坊〈寳雲寺西〉
靈應坊〈宣府前〉
符桂坊〈汪運使橋西嘉定七年攝守程覃為汪立中立〉
晝錦坊〈樓府東以王周領鄉郡立〉
振名坊〈倉橋東〉
順成坊〈倉橋下〉
緩帶坊〈崇教寺後〉
恵政坊〈天寧寺南〉
西北廂
宜秋坊〈應家巷口〉
壽寧坊〈虹橋北〉
崇孝坊〈路分衙側〉
永濟坊〈奉國樓前〉
恤仁坊〈佛閣下紹定元年守胡榘於火後重立〉
廣仁坊〈白衣寺巷口〉
朝士坊〈戴家巷口〉
修文坊〈孝文巷口〉
影泉坊〈蔡家巷口〉
儒行坊〈鑒橋下〉
朝桂坊〈頂戴橋下為劉炳立〉
狀元坊〈鑒橋下為袁甫立〉
狀元坊〈府學前為姚穎立〉
防虞石水步〈淳祐三年春併剏聽居民從便汲水〉
朝拜上馬亭後一所〈此處係亭宇合置鎻鑰付天慶觀收掌晨啟夕閉〉
新排橋北一所〈巳下三處止立坊牌不置鎻鑰〉
景福寺街東一所
錦勲坊東一所
制府兩司倉場庫務並𡱈院坊園等
府都倉〈奉國門內之西苗米職田米湖田米小麥分貯焉〉
常平倉〈奉國門內之東二倉皆寳慶二年守胡榘徹舊而新倉各十一區區各三間棧閣以藉米麥各有聴事後舍前庭庭前虛地各方十餘丈繚以步廊〉
糯米倉〈望京門外寳慶三年守胡榘重建聴事之外兩敖翼之棧以閣板〉
支鹽倉〈子城東北一里八十步凡七敖〉
甲仗庫〈設㕔前二廡之閣寳慶三年守胡榘重修且修軍器〉
軍資庫〈設㕔前東廡之後寳慶二年守胡榘重建凡三十九間公㕔吏舍之外庫地皆棧以板〉制置使司平糴倉〈淳祐二年制帥陳塏剏建詳見第六巻敘賦下〉
制置使司平糴本錢庫〈與倉同時剏建用軍資庫空地〉
制置使司犒賞庫〈舊附軍資〉
激賞解庫〈淳祐五年二月制帥大卿黃公壯猷任內剏就激賞庫闗過本錢二十萬貫十七界淳祐六年七月制帥集撰顏公頤仲再於激賞庫闗過本錢三十二萬貫十七界〉
制置使司平糴南倉〈延慶寺西淳祐四年制帥殿撰趙公綸建詳見第六巻敘賦下〉醅酒庫〈府東門舊叅議衙端平三年制帥大卿趙公與𥲅剏淳祐六年制帥集撰顏公頤仲委提督官司戶黃縉刋定規式載於石刻詳見敘賦上酒門〉
常平庫〈附軍資〉
公使庫〈設㕔前西廡之後乾道中守張津以簽判舊廨益之屋久而圮守胡榘重建凡一百六十一間磨有院碓有功酒有棧錢米什物有庫公㕔吏舍以及神宇莫不整整寳慶三年二月十五日經始十一月三十日告成役二一萬五百二十六用楮劵一萬二千六百二十七緡有竒〉
東醋庫〈靈橋門外〉
西醋庫〈美祿坊酒務之東〉
都稅務〈東渡門裏皇朝景徳四年置紹定元年守胡榘於火後重建〉
市舶務〈淳化元年初置於定海縣後乃移州治在於城東南其左倚羅城嘉定十三年火通判王梃重建久而圯寶慶三年守胡榘捐楮劵萬三千二百八十八緡有竒屬通判蔡範徹新之重其㕔事髙其閈閎內聴扁曰清白堂後堂存舊名曰雙清清白堂之前中唐有屋以便往來東西前後列四庫昈分二十八眼以寸地尺天皆入貢竒祥異瑞爭來送不知何國致白環復道諸山得銀甕號之兩俠東西各有門東門與來安門通出來安門為城外往來之通衢衢之南北各設小門隔衢對來安門又立大門門之外瀕江有來逺亭乾道間守趙伯圭建慶元六年通判趙師嵒修寳慶二年蔡範重建更名來安賈舶至檢覆於此歴三門以入務而閉衢之西北小門容頓寛敞防閑縝宻司存之吏亦免於戾矣務之前門與靈橋門近紹定元年正月火自務之西北延燎於南務獨免而前門燬二月重建自此門之外先後建置皆有碑記〉
都酒務〈美祿坊子城西南一百一十步皇朝天禧五年置紹興五年以其地為通判南㕔務遷子城南平橋下街西髙麗行衙淳熙七年有㫖以其地賜相臣史浩今寳奎精舍是也務又遷於湖西觀音寺側嘉定元年省罷添差通判南㕔通判移治西㕔務乃復舊基比較瞻軍二務萃焉扁曰三酒務其偏為藏春園其外為慶豐樓樓嘉定十六年守趙師嵒所建也寳慶三年守胡榘重修務屋凡費楮劵四千一百四十七緡有竒〉
比較務〈舊在羅城東棲心寺側紹興間併歸都酒務〉
贍軍務〈舊在開元寺西紹興間併歸都酒務〉
香泉庫〈乾道間置六庫分在六城門續添鹽倉門新門二庫九八庫〉
教場〈子城西北總為地四十畝一角四十步西東一百步南北九十七步官㕔射亭坐其北寳慶三年守胡榘重修〉
物料場〈舊經雲寄市舶務之東廊舊雲在子城裏今廢〉
合同場〈舊在州東門外政和四年承朝㫖置其後以為添倅聴而場移於西夀昌院中添倅聴宇雖移而場不復還故處今廢〉
造船場〈城外一里甬東廂〉
制置司和劑藥𡱈〈府舊無藥𡱈疾病者取藥於市假偽售真其害滋甚寳慶三年守胡榘始創𡱈於郡圃射垜之西為屋七間有閣以居藥井竈庖湢皆整器用什物咸備總費楮劵四千緡外捐萬緡市藥命官吏主之劑量精審闔境頼恵漸收贏錢以補泛費其萬緡則循環充本〉
作院〈聖功寺東本寺地也久而屋圯嘉定六年寺復請其地每有製造軍器別踏逐寺院置𡱈〉省馬院〈淳祐壬寅冬重建在達信門裏〉
雪窨〈嘉定十六年守趙師嵒置在甬東廂法雲寺後〉
養濟院〈西門裏距府一里半舊有居養院後廢為威果全㨗營故置養濟院寳慶三年守胡榘重修日給百餘人人支米一升錢十二文省小者減半亦一二十人〉
安濟坊〈西門裏崇寧二年令置安濟坊以養病者本府以大觀元年閏十月始建〉
漏澤園〈崇寧三年以人物繁庶貧無以葬寄留僧舍或委棄道旁令州責之縣選有常住僧管幹擇地以常平錢置四年五月詔曰天下承平日久民既庶矣而養生送死尚未能無憾朕甚憫焉今鰥寡孤獨既有居養之法若疾而無醫則為之置安濟坊貧而不葬則為之置漏澤園朕之志於民深矣監司守令奉行無忽本府以崇寧三年置於城南桞亭院僧主之〉
公宇
子城〈周回四百二十丈環以水唐長慶元年刺史韓察所築嵗久民居跨壕造浮棚直抵城址不惟塞水道礙舟楫設有緩急亦無路可以運水邦人病之淳祐癸夘春制守陳塏給錢酒付造棚人聴自除坼環城遂有路可通立東子城水衕坊牌一子城西街坊牌二重修子城限隔內外〉
奉國軍門〈即子城門也門額守潘良貴書譙樓上有刻漏皇朝慶厯中太守王周重修久益圮紹興三十一年守韓仲通訪得呉人祝岷治銅為蓮華漏藝精製古簽判許克昌記之慶元間守鄭興裔嘉定間攝守程覃重修嘉熙二年又圯於風守趙以夫重建特進觀文殿大學士鄭清之作記〉
宣詔亭〈奉國門外之左亭之右又有曉示亭〉
頒春亭〈奉國門外之在亭之左又有曉示亭二亭皆寳慶三年守胡榘重修〉
子城東門〈奉國門內常平倉之後寳慶三年守胡榘重建費楮劵一千一百二十一緡有竒〉子城西門〈奉國門內苗米倉之後〉
慶元府門〈有樓直奉國門之後舊掲明州之額守潘良貴書州陞慶元府守何澹書額嘗因火投烈燄以厭之今額丞相史魯公書守趙師嵒立也嘉熙二年為風所圮守趙以夫重建鄭丞相作奉國軍門記併述〉
儀門〈直府樓門之後二子門翼之列㦸其中寳慶三年守胡榘重修淳祐六年春制帥集撰顏公頤仲重修〉設㕔〈與儀門相直前有庭後有穿堂屋寳慶二年皆圯於風守胡榘重建經始於八月八日落成於十二月二十九日用楮劵一萬二千六百三十八緡有竒〉
戒石亭〈設㕔前〉
茶酒亭〈分峙設㕔前之東西紹定元年守胡榘重建〉
制置司簽㕔〈由設㕔西廡以入東面直設㕔之西〉
慶元府簽㕔〈由制置司簽㕔前入面南直設㕔之西北〉
橫舟〈元在設㕔後淳祐六年制帥集撰顏公頤仲移就平易堂後〉
進思堂〈紹興四年守郭仲荀建淳祐六年冬制帥集撰顏公頤仲以舊規湫隘卑下嵗老不支於是増髙故址一新改造七年春賜御書堂扁從公請也〉
平易堂〈進思堂之後紹興二十年守曹泳建淳祐六年冬制帥集撰顔公頤仲重建〉
羔羊齋〈平易堂之後〉
獅子門〈設㕔之左由此以入治事㕔〉
治事㕔〈建炎末守張汝舟建淳祐五年冬制帥集撰顏公頤仲重修規橅視前宏敞〉
錦堂〈治事㕔後正寢也嵗久傾圮淳祐元年守余天錫新之氣象宏壯事聞辛丑賜御書錦堂二字以天錫典鄉郡奉母侈茲寵榮天錫刻扁掲示不朽寓貴端明殿學士陳卓記資政殿大學士趙善湘書特進觀文殿大學士鄭清之題額〉
公生明〈正堂之後後堂之前為穿堂三間八窻玲瓏葢便坐閱文書之所舊湫隘特甚守余天錫一新未及名陳塏繼其後摹司馬文正公所書公生明三字掲扁〉
清暑〈府堂西偏一堂淳熙初魏王建中圯於風守余天錫新之扁仍舊樓叅政鑰所書向南有小軒可坐尤宜冬〉
鎮海樓〈府堂之東偏寳慶二年守胡榘始建新武岡倅李劉記〉
句章道院〈鎮海樓之下〉
仁齋〈寳慶二年守胡榘撤新之更名在治事㕔之東舊曰東齋〉
友山亭〈仁齊前之南偏在修竹間紹興壬戌守梁汝嘉建郡人樓鑰更名友山〉
鄮山堂〈在鎮海樓之北政和丙申守周邦彥因舊基建建炎兵燼巋然獨存堂下雙檜最古方池前後各一百餘年屋老且圮淳祐壬寅冬制守陳塏一新扁用舊名資政殿大學士鄭性之書刻制置司準遣鄭偘所作上梁文於屏板〉
九經堂〈太宗皇帝淳化元年詔頒國子監九經二年守陳充作堂以藏久而堂圮書散元祐五年守李閎鑿池畚土増舊址別求九經藏之火於建炎紹興十八年守徐琛又新之跨池為石橋通鄮山堂翼以步廊淳熙七年范成大守明詔賜魏王所藏書四千九十二冊十五軸乃葺斯堂奉其書西偏已偏乃藏所賜書於府學之御書閣築堂及奉安賜書皆有碑記而陳之碑逸矣淳祐五年冬制帥集撰顔公頤仲重修〉
梅莊 占春亭〈春風堂之南淳祐六年制帥集撰顏公頤仲建〉
桃蹊 可憇亭〈由桃源而西淳祐六年制帥集撰顏公頤仲建〉
射亭〈九經堂後留春亭前之西偏面西其西為垜而棲鵠焉軍士時習射於此號小教場乾道元年守趙伯圭因舊址新之〉
桃源洞〈出射亭少西而北穴子城以出北東西繚以牆葢郡圃總名也〉
更恭亭〈入洞門北折而西嘉定十六年守章良朋建前有古檜二取東坡先生雙童老更恭之義名之〉傳觴亭〈更恭亭北行折西嘉定七年攝守程覃建鑿石軋水為曲池於亭內〉
春風堂〈𫝊觴亭之西程覃建疊石為山峙其後石山之下有小池〉
雙瑞樓〈春風堂之南程覃建因田夫以駢幹之粟來獻而名之葢子城後門也〉
夫容堂〈春風堂之西程覃建鑿池植蓮於後〉
清心堂〈夫容堂之西隆興癸未守趙子潚建〉
明秀樓〈清心堂之西程覃建其下曰方壺寳慶二年圮於風〉
甬東道院〈清心堂之南趙子潚建〉
茅亭〈甬東道院南穴子城以入折而東舊有二亭今存者一爾〉
熙春亭〈茅亭之東迤於此紹興癸酉守韓璡建〉
真瑞堂〈熙春亭之東迤於南前有木犀〉
夾芳亭〈真瑞堂之東迤於北程覃建〉
步廊〈自鄮山堂九經堂之西入射亭之南西折而入夾芳經射亭前入桃源洞西折北行轉西至傳觴亭西行至明秀傳觴亭之東北出圃後門雖雨雪不妨步履寳慶三年守胡榘重修〉
百花臺〈太守曹泳建今廢〉
佳趣亭集春亭容與亭〈今廢〉
及𤓰亭〈子城西南百六十步〉
喜雨樓〈及𤓰亭之上〉
肅賓亭〈望京門裏舊名待賓亭〉
紅蓮閣〈子城西南八十步皇朝宰相章郋公得象嘗倅是邦大中祥符間建〉
衆樂堂〈子城西南坑立湖中東南有橋以通來往風漪月浦極目無塵而近在郛郭之內一勝景也嘉祐間守錢公輔建卲亢記之守呂浮書額乾道四年守張津重建〉
涵虛館〈淳熙初年魏王建葢於衆樂堂之後即湖棧閣行舟登降之所也寳慶三年守胡榘重修〉隠德堂〈衆樂堂之南紹興十三年守莫將為賀知章立設像而祠焉取太白之句名以逸老久而圮寳慶三年守胡榘更新之九月十四日經始十二月三十日畢工用楮劵五千三百九緡有竒視舊益堅壯而軒敞明年乃繪夏黃公之像合祠其中更今名奉化丞諸葛興記〉
竹洲〈西湖之南政和間守樓異領鄉郡建錦照堂久而圯隆興二年守趙子潚重建更名今廢〉廣生堂〈西湖廣福院側乾道元年守趙伯圭建放生之所也〉
三江亭〈鄞江之東舊有亭名三江久廢紹興十年守潘良貴創亭於江之西城之上東渡門之北取舊名名之葢慈谿之江與奉化江合流其前而入定海江也〉
十洲之一〈四明之所以得名者以有日月二湖月湖之所以竒絶者以其中有十洲十洲神仙所居也此取象焉以汀名者曰桞曰雪以洲名者曰芳草曰芙蓉曰菊花以島嶼名者曰月曰松曰花曰竹曰煙總而言之凡十湖山之勝豈惟當與邦人共之雖逺方之好游者亦使至焉今洲之大者為寺為觀為臺館未免自有其有僅存一洲詢之耆老亦莫能識廣袤不盈丈自安其小以此得全淳祐二年秋郡守陳塏政事之暇一日拉僚屬登此洲喟然曰人棄我取因其地勢命添倅趙體要植亭其上與邦之人及逺方好游者共之遂名是嵗十月既望領客泛舟觀保豐碶平糴倉已廼登斯亭爇薌啜茗同此清游制幕林宗諭元晉有詩云師帥勤民衆務修挾晴領客過仙洲不縁感召豐年好安得從容暇日遊人在湖山皆自得政先倉廩百無憂老農不解君王意卻要朝輈為少留〉
官僚
佐官
唐刺史有別駕又曰長史又曰上佐又曰司馬即漢治中之任方鎮權重則佐貳益卑屈故杜子美有雲治中實棄捐藝祖有天下首置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實使督察方鎮當時謂之監州典郡者至有欲求無通判處太平既久其權稍削然兵民錢糓戸口賦役獄訟聴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亦或謂之同判委任葢不輕也中興以來明州通判多至三員魏王在鎮以長史司馬易其職淳熙七年依舊嘉定元年省添差則止二員
通判東㕔〈儀門外之東㕔東有室曰不欺通判張奉世重建謝采伯易名東齋又東有堂曰蟾桂錢端禮植木犀其前因取以名續更曰秋風軒端禮之弟端厚來倅復舊名久而圮張攀請於郡重建扁曰風月堂亭曰思齊章良朋建西北有竹所蘇玭建嘉定十五年章良朋以常平使者來攝郡念其舊治為更新之〉
通判西㕔〈儀門外之西本添差通判居而今之酒務乃南㕔通判舊治也嘉定元年省添差通判酒務復舊基南㕔通判移治於此號曰西㕔㕔堂皆圮今倅潘景良重建㕔側有清容堂有月林有風月堂悉如故〉
職曹官
皇朝因唐制兩使各置判官推官一節度置掌書記觀察置支使為幕職官録事司戸司理司法叅軍各一為曹官幕職官掌助理郡政凡書記支使不得並置有出身即為書記無出身即為支使録事掌判院庶務糾諸曹稽通司戸掌戶籍賦稅倉庫受納司理掌獄訟鞠勘之事司法掌議法斷刑諸州為錄事諸府為司録大觀二年詔諸州依開封府制分曹建掾改判官為司録叅軍推官為戶曹叅軍録事改士曹兼儀曹叅軍司理改左治獄叅軍司戸改右治獄叅軍司法改議刑叅軍政和二年以左右治獄叅軍名稱非古古有六曹掾名可以復置於是司録叅軍外有士曹戶曹儀曹兵曹刑曹工曹六叅軍且各有掾視州次第事繁簡增減員數三年又以叅軍起於行軍用武非安平無事之稱改為司録事司士曹事司戶曹事司儀曹事司兵曹事司刑曹事司工曹事建炎元年詔州司録依舊為簽書節度判官㕔公事曹掾官依舊為節度觀察軍事推官支使掌書記録事司戸司理司法叅軍大觀四年河北路都轉運提㸃刑獄司言準令諸録事叅軍不得差出今來既州院並罷其録事叅軍惟是總察諸案稽違等事不治刑獄伏乞許令逐司差出幹當事務詔依諸路依此建炎以來復置州院録叅管幹
節度判官〈聴事舊在儀門外之西乾道中張守津欲敞公使庫以故戎司易之直奉國門之西頒春亭之後王日接涖是官徹新其堂宇又築室於聴事之右以三雨扁之〉
節度推官〈聴事舊在子城之西門外隆興初制閫再建奪為幹辦公事聴遂徙於奉國門之東宣詔亭之後故戎官之廬也舊㕔有石曼卿籌筆驛詩寳元二年書贈朱復之康定二年復之官於此刻之石嘉祐四年胡宗愈作亭貯之中更兵火亭壞碑仆紹興十一年劉偉建南堂函置仆碑壁間且以籌筆名堂㕔事既移碑亦隨之〉
節度掌書記〈不常置〉
觀察判官〈闕〉
觀察推官〈聴事舊在儀門外之西偏魏王來鎮以處王府屬官繼又以處添差通判察推乃僦民居嘉定十三年趙希踽斯職守韓元禮輟子城西南之圃且畀之財始建公舍葢酒務之東也〉
觀察支使〈康定二年聶問居官鼎新廨宇簿書有次胥史有位小圃有竹樹水石圃建堂曰嘉好堂之南有燕射亭西登府城列四亭曰清嘯曰碧鮮曰待月曰隠幾觀察推官朝奉郎試秘書省較書郎陳之武撰記意府之簽㕔乃其地也今官省碑記猶存簽㕔〉
録事叅軍〈府院子城南四十步寳慶三年守胡榘重建〉
司戸叅軍〈聴事子城東南半里與萬夀寺相對嘉定十三年火重建紹定元年火守胡榘重建〉司理叅軍〈司理院子城南三十五步嘉定十三年火汝𤩴重建寳慶三年守胡榘重修〉司法叅軍〈聴事舊在子城西三十步中廢率僦民居嘉定十三年始建於子城東南舊縣學基紹定元年火守胡榘重建〉
制置司官
紹興二年五月以左朝奉大夫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仇悆充集英殿修撰福建兩浙淮東㳂海制置使敘位依發運使例所有本司屬官亦依發運司屬官條例置司平江之許浦鎮七月呂頤浩言朝廷近置㳂海制置司最為得䇿然敵舟從海道北來拋大洋至洋山三孤宜山岱山獵港岑江直至定海縣此海道一也係浙東路若自通泰州南沙北沙轉入東簽料角黃牛垜頭放洋至洋山㳂海岸南來至青龍港又㳂海岸轉徘徊頭至金山入海鹽縣澉浦鎮黃灣頭直至臨安府江岸此海道二也係浙西路萬一有警制置一司必不能照應兩路事宜乞令仇悆管浙西淮南路別差一員管浙東福建路從之三年六月罷司見在定海縣船令明州守臣兼總領叅謀叅議並罷屬官人吏等裁減數目九月命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武泰軍節度使主管殿前司公事郭仲荀為檢校少保知明州兼㳂海制置使以紹興府溫台明州為地分屬官叅謀叅議主管機宜文字書寫機宜文字各一員幹辦公事凖備差遣各四員海道幹當使臣八員六年置副使八年以浙東安撫使知紹興府兼使司十年仍舊十一年罷隆興元年復置司敷文閣學士趙子潚首被㫖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奏仍以紹興府溫台明州為地分所部州縣軍兵將官廵尉及本地內應有屯泊官兵並將聴節制前所差官屬員多今乞裁減止置叅議官書寫機宜文字幹辦公事凖備差遣各一員海道幹當使臣四員依安撫司屬官例破請給得㫖依
叅議〈聴事子城東門外舊司馬衙〉
書寫機宜文字〈元辟親屬充後不常置〉
幹辦公事〈聴事子城西門外乃節度推官舊居也〉
凖備差遣〈聴事萬夀寺西舊縣學基嘉定十三年建〉
幹當使臣〈今三員〉
兵官〈制置司水軍官見敘兵〉
國朝置總管鈐轄司掌總治軍旅屯戍營防守禦之政令凡將兵𨽻屬者訓練教閲賞罰之事皆掌焉總管副總管武臣以諸司使以上充文臣以兩省五品以上充一州即為兵馬總管一路即為馬步軍總管路分都監掌本路禁旅屯戍邉防訓練之政令州府以下都監皆掌其本城屯駐兵甲訓練差使之事資淺者為監押要郡又有駐泊兵馬都監廵檢司有㳂邉溪洞都廵檢或蕃漢都廵檢或數州數縣管界或一州一縣廵檢掌訓治甲兵廵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又有刀魚船戰棹廵檢沿江河淮海置捉賊廵檢及廵馬遞鋪廵捉私茶鹽各視其名分以修舉職業皆掌廵邏幾察之事州總管中罷建炎元年改諸路路分鈐轄為副總管路分都監為副鈐轄其請給人從序位等並依舊鈐轄都監例三年路分鈐轄路分都監並如故五年詔兩浙東西江南東西荊湖南北福建廣南東路各分置路分總管文臣以安撫使為都總管兼領兵民事武臣為副則主兵而已紹興三年中書舍人趙思誠言祖宗朝兵馬都監監押大州不過三員小州止一員今一州之中至有六七人職事不修類多騷擾乞今後惟忠義勲勞之後朝廷特加優䘏者許添差外餘更不添差詔吏部除宗室外具諸路添差過員數並元差因依申尚書省葢舊制路分鈐轄都監駐治添差都監等專用武藝出身累立戰功或隨龍或行門出職人而添差都監監押除宗室外不泛與也副總管元於紹興府駐劄隆興元年添差副總管郭吉駐劄明州乾道中除武臣提刑與副總管較位序不協副總管遂移駐明州
浙東路副總管〈聴事子城西門外制幹聴之前〉
路分〈初僦民居淳熙戊申劉繼忠始請沒官舊屋闢為聴事在永濟橋側久而圮嘉定二年鄭端禮白於州得錢五萬益以俸餘葺而新之扁其西偏曰西齋〉
駐泊兵馬都監
添差兵馬都監
兵馬都監
添差兵馬監押
兵馬監押
押隊
凖備差使
指使五員
右禁軍廂軍官
紹興慶元府台州都廵檢使〈聴事望京門外浙東寨中〉
大嵩廵檢〈鄞縣〉
海內廵檢指使〈元有白峯廵檢今差指使一員就海內寨撥𨽻土軍〉
管界廵檢〈以上並定海縣〉
鮚﨑廵檢〈嘉定中提刑程覃攝守奏請省都酒務一員置〉
公塘廵檢〈以上並奉化縣〉
三姑廵檢指使〈舊更有岑江獵港二廵檢今差指使二員就三姑寨撥𨽻二軍〉岱山廵檢指使〈以上並昌國縣〉
鳴鶴廵檢〈慈谿〉
右上軍官
務鎮官
市舶務文一員〈聴事戚家橋寳慶二年通判蔡範建有碑記〉
都稅務武一員
都酒務武一員〈舊二員嘉定中提刑程覃攝守奏請省一員為鮚﨑廵檢〉
比較務文一員〈舊二員程覃奏請省一員為鮚﨑監鎮〉
贍軍文二員〈紹定二年守胡榘奏請省一員為慈谿縣丞〉
林村酒務武一員
下莊酒務武一員
小溪酒稅共武一員〈以上並鄞縣〉
奉化酒稅共武一員
慈谿酒稅共武一員
象山監酒武一員
定海監稅武一員
石碶寳幢二稅務共武一員〈鄞縣〉
鮚﨑監鎮文一員〈奉化縣嘉定中省比較務一員置〉
倉庫𡱈院官
苗米倉文一員〈聴事舊縣學基嘉定庚辰建紹定元年火守胡榘重建〉
甲仗庫武一員
作院武二員添差武二員〈添差不常置〉
醫官
翰林祗𠉀駐治一員
鹽官
國朝舊有支鹽場官不係在州縣者並令兼管煙火公事紹聖二年勅許決本場亭戸等鬭訟公事不得過小杖十三政和四年建議者謂就場支鹽多有搭帶於是逐州置倉置支鹽官二員其鹽場並改作買納鹽場添差監官並押袋官建炎二年兵部尚書盧益奏諸州鹽倉官吏投夫無慮百餘人每一倉數綱一綱官吏與夫兵梢之費又不知幾㳂途偷盜罪賞至嚴猶不能禁至般發稽留支請不繼客人積壓資次動至數月前建議者謂逐州置倉以防私予之弊竊恐其弊今在諸場而又在諸倉也詔令逐州鹽倉官前去就場支發三年依舊州倉支鹽四年復許就場支鹽每場差監官一員於鹽倉官或押袋官內選差其餘押袋官權行減罷尋有㫖不係差充支鹽押袋官除無兼職之人權罷外有兼管催煎押袋官且令依舊專一監催亭戸煎煉自是州倉置罷不常官亦隨之紹興二十五年勅鹽場買納官銜兼帶催煎覺察盜販二十七年尚書省言昨戶部申請罷淮浙路諸州支鹽倉各就場支撥今訪聞其間場分迂逺客人艱於般請及諸場競相増加斤數輕重不等二十八年詔浙東路復置州倉諸場官或一員或二員率視劇易為増損慶元府凡十三場並𨽻提鹽司趂辦課利而廩給仰本府長亭杜瀆置場台州亦本府支官俸鳴鶴蘆花龍頭長山四場官舊或差武臣寳慶二年提鹽司余鑄申乞於文資內選辟得㫖依
支鹽倉文武各一員
大嵩場武一員〈鄞縣〉
玉泉玉女二場各武一員〈象山〉
清泉場監鹽押袋文武各一員
龍頭穿山長山三場各文一員〈以上並定海〉
昌國監文武各一員
岱山場監鹽押袋武二員
東江髙南亭二場各武一員
蘆花場文一員〈以上並昌國〉
鳴鶴場文二員〈慈谿〉
長亭場文一員
杜瀆場武一員〈以上並台州〉
造船官
國朝皇祐中溫明各有造船場大觀二年以造船場並歸明州買木場並歸溫州於是明州有船場官二員溫州有買木官二員並差武臣政和元年明州復置造船買木二場官各一員仍選差文臣二年為明州無木植併就溫州打造將明州船場兵級及買木監官前去溫州勾當七年守樓異以應辦三韓嵗使船請依舊移船場於明州以便工役尋又歸溫州宣和七年兩浙運司乞移明溫州船場並就鎮江府奏辟監官二員內一員兼管買木未幾又乞移於秀州通恵鎮存留船場官外省罷從之中興以來復置監官於明州
監官文一員〈場在城外一里甬東廂聴事直桃花渡有亭曰超然晁説之字以道自號景迃元祐中為知名士崇寧後坐上書入邪籍政和初為監官以讀書自娯一日部使者來治船事詬責甚峻晁從容對曰船待木乃成木非錢不可致今無錢致木則無船乃宜使者愧去淳熙十年㐮陽王鈆為監官為立景迃先生祠陸游記之〉
驛鋪
迎恩驛〈望京門裏旁有迎恩亭自建涵虛館為迎送賓客之地驛亭遂廢今為義田莊屋〉紹興四年勅江浙州軍置斥堠鋪專差鋪兵傳送文字今府界內鋪凡十七兵一百一十二人象山昌國率乗海潮往來府縣故不置鋪
城西鋪〈望京門外至景安一十里〉
景安鋪〈鄞縣清道鄉地名馬鋪至西渡鋪連江十十五里〉
西渡鋪〈慈谿縣界至西門一十五里〉
西門鋪〈慈谿縣至甲山二十五里〉
甲山鋪〈慈谿縣金川鄉至漁溪二十五里〉
漁溪鋪〈慈谿縣漁溪坊前至紹興府桐下鋪二十五里〉
右西路
礫社鋪〈甬水門外屬鄞縣光同鄉至北渡鋪連江一十二里〉
北渡鋪〈奉化縣北渡頭至南渡二十五里〉
南渡鋪〈奉化縣南渡頭至縣下二十五里〉
奉化鋪〈本縣郭至雙溪二十五里〉
雙溪鋪〈奉化縣地名雙溪至固海二十五里〉
固海鋪〈奉化縣地名固海至台州寧海縣界海口鋪二十五里〉
右南路
桃花鋪〈東渡門外江之東屬鄞縣老界鄉地名桃花渡北至清水三十五里〉
清水鋪〈定海縣清水坊前至西門二十五里〉
西門鋪〈定海縣郭至縣五里〉
右北路
河頭鋪〈定海縣界育王河頭自桃花至此五十五里自此東至蘆浦五十里〉
蘆浦鋪〈定海縣地名穿山碶東渡海洋至昌國縣〉
右東路
寳慶四明志巻三
欽定四庫全書
寳慶四明志巻四
宋 羅濬 撰
郡志四
敘山
四明山府西南六十里綿亘明越台三郡之境周回八百里二百八十峯峯峯相次上擬於莽蒼中頂五峯狀如蓮花疑近星斗〈寰宇記雲山頂有池其池有三重在臺〉唐末有髙士謝遺塵隠於是山之南雷嘗至吳中謂陸龜蒙曰吾山有峯最髙四穴在峯上每天宇澄霽望之如戶牖相傳謂之石窻故茲山名曰四明山中有雲二十里不絶民皆家雲之南北每往來謂之過雲有鹿亭有樊榭有潺湲洞木實有青櫺子味極甘而堅不可卒破有猿謂之鞠侯於是龜蒙與友人皮日休各賦詩九篇傳於世〈十道四蕃志及太平廣記神仙傳雲即漢劉綱與妻樊夫人上昇之地四明山記雲孫興公得仙梨而上昇北夢𤨏言云王蜀時許寂少年棲於山學易於晉徴君一旦有夫婦詣山挈一壺酒寂詰之雲今日離剡縣寂曰道路甚遙安得一日及此頗異之夕以壺觴命酌其夫出一拍板抗聲髙歌悉是説劍之意俄自臂間抽兩物展而喝之即兩劍躍起在寂頭上盤旋交擊寂甚駭尋匣之飲畢就寢迨曉乃空榻也舊志雲山有黃頷蛇長一二尺色如黃金居石縫中天將雨作牛吼聲中人亦死〉若仗錫山石樓山〈寰宇記雲一名石柱是四明山䌫風處〉松巖山蜜巖山〈古傳有仙蜜〉雷峯山大雷山〈即謝遺塵所隠〉峒山〈蝙蝠洞在其中峒有四竇或雲此即四窻〉烽火樓山雞籠山鼈山〈取其形象以名〉西山皆四明山之支派也山在郡跨鄞奉化慈谿三縣初名明州以此故載郡志其支派之顯特者分見諸縣
驃騎山鎮府之北金峨峙其南東直天童太白旁睨鄮峯玉幾西南四明諸山尤秀拔此山之大勢也〈詳見各縣志〉
鎮明嶺府治前一里三十步本一丘阜天禧中李夷庚為守精地理之學以土增之上有佛亭嘉定十三年火次年市民重建觀音殿紹定元年守胡榘書鎮明嶺及圜通道場
敘水
水
海環府境東北迤於南潮入城之東北各有𠉀〈燕肅潮論曰觀古今諸家海潮之説多矣或謂天河激湧亦云地機翕張盧肇以日激水而潮生封演雲月周天而潮應挺空入漢山湧而濤隨析木大梁月行而水大原殊派異無所適從索隠探㣲宜伸確論大中祥符九年冬奉詔按察嶺外經合浦郡㳂南溟而東過海康歴陵水陟恩平住南海迨由龍門抵潮陽洎出守㑹稽移蒞句章是以上諸郡皆㳂海濱朝夕觀望潮汐之𠉀者有日得以求之刻漏究之消息十年用心頗有凖的大率元氣噓吸天隨氣而漲歛溟渤往來潮順天而進退者也以日者衆陽之母隂生於陽故潮附之於日也月者太隂之精水者隂類故潮依之於月也是故隨日而應月依隂而附陽盈於朔望消於朏魄虧於上下息於朓朒故潮有大小焉今起月朔夜半子時潮平於地之子位四刻一十六分半月離於自在地之辰次日移三刻七十二分對月到之時以日臨之次潮必應之過月望復東行潮附日而又西應之至後朔子時四刻一十六分半日月潮水亦後㑹於子位於是知潮常附日而右旋以月臨子午潮必平矣月在夘酉汐必盡矣或遲速消息又小異而進退盈虛終不失於時期矣或問曰四海潮平來皆有漸唯浙江濤至則亘如山嶽奮如雷電水岸橫飛雪岸傍射澎騰奔激吁可畏也其奮怒之理可得聞乎曰或雲夾岸有山南曰龕北曰赭二山相對謂之海門岸狹勢逼湧而為濤耳若言狹逼則東溟自定海吞餘姚奉化二江仰之浙江甚狹逼潮來不聞濤有聲也今觀浙江之口起自纂風亭北望嘉興大山水濶二百餘里故海啇舶船怖於上潬惟泛餘姚小江易舟而浮運河達於杭越葢以下有沙潬南北橫亙隔礙洪波蹙遏潮勢夫月離震兊他潮口生惟惟浙江水未洎月徑巽乾潮來已半濁浪推帶後水益來於是溢於沙潬猛怒頓湧聲勢激射故起而為濤耳非江山淺逼使之然也〉
初一日十六日子末午末平
初二日十七日丑初未初平
初三日十八日丑正未正平
初四日十九日醜末未末平
初五日二十日寅初申初平
初六日二十一日寅正申正平
初七日二十二日夘初酉初平
初八日二十三日夘正酉正平
初九日二十四日夘末酉末平
初十日二十五日辰初戌初平
十一日二十六日辰正戌正平
十二日二十七日辰末戌末平
十三日二十八日已初亥初平
十四日二十九日巳正亥正平
十五日三十日巳末亥末平
慈谿江源於紹興餘姚之太平山至丈亭而分一貫邑中一環邑前其西北諸山之水未至縣五里滙於彭山堰有斗門以泄於江二江皆東來至西渡復合亘府城之北入於海隨潮上下
奉化江源於四明之鎮亭山出縣之恵政橋下與諸溪水㑹而南來亘府城之東然後北與慈谿江㑹而入海隨潮上下
顔公渠自桃花渡而東迄定海西市綿亘六十里元港久湮田疇失溉舟楫不通民旅病之前此帥守非不興念率以役艱費夥而輟淳祐六年秋九月制帥集撰龍溪顏公頤仲因農隙鳩工牓示通衢民聴惟睦〈牓示雲照得民以食為命食以農為本農以水利為急本郡田畝全藉水利如東管則賴有東湖之水西管則賴有它山之水獨自桃花渡至定海縣一帶東西南北周回六十里舊有河港久不浚治日侵月占皆為堙塞水無所瀦惟仰天函晴未十日即已旱乾農家無計可施坐待其槁昔號膏腴今為墝塉食且不給何以為生居此方者委可憐念其次則裏河既已斷港未免冐險涉江民旅往來軍兵打請又有風潮不測之患數十年來太守屢嘗有意開浚只事體重大費用浩繁莫敢輕舉當職冐膺千里宅生之寄常軫視民由巳之心茍可興利豈敢吝費亟欲趂今農隙支撥錢米雇募夫工自桃花渡直定海縣西市依舊來河道盡行開浚一則可瀦水澤以溉田畝二則可通舟楫以便軍民誠為一方無窮之利其間近河居民或有侵占舊來河道為田起屋者自當悔悟日前冐占官河之非體承州郡為民興科之意各謀改徙毋復執迷斷不可以一二人之私計而妨六十里之水利本府亦當斟酌地段支錢給助應是開河之費盡從本府出備更無一毫擾及民戶所合先行給牓曉示者〉纔越三旬而六十里故河盡復廣五丈深丈二尺役工二十三萬九千有竒總費五十五萬七千緡有竒置碶閘三跨橋六鄞令趙希茝定海令劉仲襄慈谿令季鏞各因渠之所𨽻而董其役倅郡張公琥總之銖粒皆仰於官纎毫無擾於民又虞嵗深泥淤思為久利再撥緡錢二萬貫剏修河𡱈正將一員主之而勾稽則責之鄞與定海二丞公之為民慮周矣民便其利而頌其德因刻石曰顏公渠
日月二湖皆源於四明山一自它山堰經仲夏堰入於南門一自大雷經廣德湖入於西門瀦為二湖在城西南隅南隅曰日湖又曰細湖又曰小江湖又曰競渡湖〈昔有黃鍾二公競渡於此因以為名〉久湮僅如汙澤獨西隅存焉曰月湖又曰西湖其從三百五十丈其衡四十丈周圍七百三十丈有竒中有橋二絶湖而過汀洲島嶼凡十曰栁汀曰雪汀曰芳草洲曰芙蓉洲曰菊花洲曰月島曰松島曰花嶼曰竹嶼曰煙嶼〈十洲二島大家多變置不可盡考而景象猶存〉亭臺院閣隨方面勢四時之景不同而士女游賞特盛於春夏飛葢成隂畫船漾影殆無虛日湖之支派繚繞城市往往家映修渠人酌清泚又引之於州北隅鑿兩池以停之滛潦泛溢則城之東北隅有食喉氣喉二碶以洩於江亦一勝也葢四明山之旁衆山萃焉雨盛則澗壑交㑹出為漫流無以瀦之其涸可立而待非特民渇於飲而江納海潮以之灌溉田皆斥鹵耕稼廢矣唐開元中鄮令王元暐視地髙下伐木斵石橫巨流而約之浚湖以受其入溉田八百頃民德王令立祠堰旁太和六年刺史於季友又築仲夏堰水利益博國朝建隆間它山堰損若不可收康憲錢公億跪請於神増築全固熙寧乙夘虞大寧為鄞令元祐癸酉劉純父為明守渠圮湖堙因其舊而修之建中靖國改元之夏秋不雨湖大涸郡以其事屬監船場唐意意由南門道渠上凡八十有五里抵它山堰見水多釃洩乃盡塞支流稍浚上源以其土第第增堰水漸引以北獨距城十數里地赤裂深纔尺餘人謂水無可行之理矣意即王令之祠禱焉一昔水輒薄城下不數日湖流漫然越一嵗復涸簽幕張必強鄞令龔行脩又厯視舊堰修之益卑以髙易土以石冶鐵以固之水遂通行嘉定七年提刑程覃攝守謂奔湍流沙沙壅水滯乃勢之常嵗不一浚治之厥後力益艱捐緡錢千有二百置田四十畝委鄉之強幹者掌其租入嵗給役夫之費督以邑丞意則善矣而行之者實具文十四年泉使魏峴以鄉郡為念請於朝得祠牒十委里人曰朱曰王按渠堰碶閘之廢湮者重加修築若程所置田嵗程日耗而渠不浚丞亦莫知職之在我也紹定元年守胡榘始拘其租於官重有司之責且聞諸朝禁居民立屋以塞氣喉食喉二碶者浚導必時隄防必謹啟閉必如式一邦之大利也後之人毋忽〈或六水自南門入實流離宮遇涸則火此渠所闗尤重不當俟其涸而後浚〉
清瀾池直奉國軍門之南錢恭恵王嘗浚之以為救焚備守李夷庚又浚之以其土益鎮明嶺
府池鄮山堂之前後各一
梁公泉鄮山堂前方池之外紹興十二年守梁汝嘉建亭其上今亭廢井存
昌黎泉公使庫造酒所紹興末年守韓仲通建亭其上故名
義井十所
東北廂五
鄞縣前坐北大街一
拱星坊巷口大街一
泰和坊河下一
宣化坊魏家巷一
廟巷一
東南廂一
車橋下南巷
西北廂二
能仁寺前一
䘏仁坊佛閣下一
西南廂二
府院前一
五通堂巷口一
橋梁
日月湖之水釃為支流可濯可湘可載可㳂徒杠輿梁政所宜舉人繁屋比則家自為之矣創置嵗月載舊經者不敢廢今増創過倍姑識其大者嵗月不暇究也
西南廂
清瀾橋〈俗曰府橋奉國門前六十步〉
四明橋〈府南九十步有亭唐大和三年刺史李文儒建燬於建炎之兵乾道五年守張津重建嘉定十三年火亭廢〉
憧憧橋〈府西南一里西湖衆樂堂之東西橋也俗呼曰東湖橋西湖橋天禧五年僧藴臻建轉運使陳堯佐立名嘉祐中守錢倚修乾道五年守張津重建仍建二亭其上侍衛三伯庠記〉
湖心石橋〈大小二橋府西南一里半元豐七年建〉
清洞橋〈舊經上曰甬水門裏橋元豐二年建〉
蔥行橋〈府東南九十步〉
迎鳯橋〈府東南一百六十步〉
錦照橋〈大廟前南距府一里八十步〉
倉橋〈振名坊南距府二里半〉
福明橋〈景福寺東距府二里〉
新橋〈景福寺西距府二里半〉
錦里橋〈舊名五馬在竹洲西距府一里半〉
廨院橋〈曾家滙南距府一里二十步舊名通安橋嘉定十三年火重建〉
右舊經所載
君奢橋〈湖橋東距府二百步〉
酒務橋〈崇教寺側距府一百七十步〉
衆樂橋〈湖橋側距府二百步〉
竹行橋〈千嵗坊南距府一百九十步〉
章耆巷橋〈千嵗坊南距府二百二十步〉
永安橋〈曽家滙西距府一里〉
四柱橋〈曽家滙南距府一里〉
木欄橋〈廨院前東距府一里四十步〉
韓家橋〈廨院側南距府一百三十步〉
牢家橋〈鑄冶坊巷距府一百五十步〉
文博橋〈鑄冶坊巷西距府一百六十步〉
汪運使橋〈大廟前北距府一百七十步〉
晝錦橋〈大廟前南距府一百八十步〉
禇家橋〈蔣家帶東距府二里半〉
宣家橋〈千嵗坊南距府三百步〉
感聖寺橋〈紹定元年史府重建〉
周家橋〈鑄冶坊巷距府一里半〉
普照橋〈距府二里半〉
東南廂
市心橋〈南湖頭南西南廂交界距府一里〉
吳欄橋〈市心橋南西南廂交界距府一里半〉
奉化橋〈一名捧花龍舌頭南西南廂交界距府三里〉
水月橋〈延慶寺前西南廂交界距府三里十五步〉
洗馬橋〈新寺後門距府二里十八步〉
泥橋〈新牌橋東距府三里二十四步〉
車橋〈靈橋門西距府四里四十五步〉
行香橋〈舊曰焚香採蓮橋東距府二里三十步〉
採蓮橋〈南寺前南距府三里半元豐六年建〉
獅子橋〈興教寺南距府二里半〉
新牌橋〈泥橋頭西距府二里半十二步〉
右舊經所載
塔下橋〈連桂坊東距府二里三十步〉
破石橋〈吉祥寺後距府二里二十八步〉
古石橋〈二十九營前距府二里三十五步〉
小江橋〈積善坊距府三里半紹定元年火重修〉
丘家橋〈迪教坊南距府四里半紹定元年火重修〉
興教橋〈景清巷口東距府四里半五十步〉
賀都監橋〈新門頭距府四里半五十五步〉
戚家橋〈南寺後門距府一里半〉
明州橋〈南寺前直南距府二里半一十步〉
南寺後橋〈戚家橋南距府一里半五步〉
黃家橋〈東河際南距府二里半〉
行宮橋〈袁尚書宅西距府三里十五步〉
磚橋〈龍舌頭北距府二里半二十步〉
石橋〈趙府前距府一里半〉
史學士橋〈龍舌頭距府二里半〉
王家橋〈連桂坊南距府二里十步〉
陸家宅橋〈連桂坊西距府二里〉
史府橋〈景德寺側東距府一里半〉
石橋〈汪家巷口距府一里半〉
林家橋〈全㨗營前距府三里半〉
馬家莊橋〈新門頭距府二里半〉
王家橋〈袁尚書宅前距府四里半〉
袁尚書橋〈宅前距府四里半三十步〉
孫家石橋〈戚家橋南距府一里半一十步〉
馬家石橋〈東河際距府四里半四十步〉
馬家莊石橋〈黃家橋南距府一里半五步〉
馬家石橋〈三龍王廟前距府二里半〉
吳家橋〈沙泥巷口距府一里半〉
新門裏石橋〈馮計院宅前距府三里〉
汪家木橋〈景清寺東距府一里十步〉
黃鑒橋〈戚家橋東距府一里五步〉
西北廂
迎恩橋〈一名仁安望京門裏東距府一里〉
虹橋〈夀寧坊南距府二百十步乾道中守張津重建〉
河利橋〈項家巷口府西南半里〉
惠政橋〈報恩光孝寺前俗曰天寧橋崇寧二年建〉
永濟橋〈路分衙前距府六十步景徳四年僧惟一建乾道五年守張津作亭其上嘉定十三年火亭廢〉
董孝橋〈一名渡母橋報恩觀西距府六十步天禧五年建有亭久而圯乾道五年守張津重建紹定元年守胡榘於火後重建〉
府東門橋〈距府三十步〉
府西門橋〈距府三十步〉
阮家橋〈一名斜橋府東北半里〉
鑒橋〈狀元坊下府東北一里〉
西上橋〈府西北一里半〉
東上橋〈府西北一里〉
石碶橋〈府東北一里三十步元符元年建〉
右舊經所載
鹽倉橋〈鹽倉前距府一里半〉
貢院橋〈府學西距府一里〉
府後橋〈桃源洞後距府半里〉
中上橋〈髙侍郎新巷口距府三十步〉
頂戴橋〈朝桂坊下距府半里〉
祝都橋〈報恩寺後東距府一百步〉
林鱭魚橋〈髙侍郎宅前距府一里〉
方家橋〈報恩寺後西距府半里〉
楊家橋〈報恩寺後西距府半里〉
烏黯橋〈忠順官寨前距府一里半〉
府社壇橋〈望京門裏淳祐六年秋制帥集撰顔公頤仲建〉
東北廂〈紹定元年火諸橋皆守胡榘重修建〉
千嵗橋〈府東南百步西南廂交界周廣順二年建舊曰萬嵗橋又曰貫橋〉
皇封橋〈府東南半里〉
開明橋〈一曰通明鄞縣前〉
積善橋〈鄞縣東〉
生薑橋〈鄞縣東〉
鹽蛤橋〈府東南二里半〉
右舊經所載
蕭家橋〈市心距府二百十步〉
迴途橋〈魏家巷口距府一里〉
餘慶橋〈縣東距府一里半〉
瑯琊橋〈縣東距府一里三百二十步〉
做絮橋〈廊頭距府一里三百四十步〉
團橋〈東渡門裏距府二里二十步〉
都稅院橋〈東渡門裏距府二里四十步〉
張家橋〈醎塘距府二里三十步〉
四港橋〈市舶司後距府三里〉
市舶司後橋〈醎塘東距府三里二十步〉
葛家橋〈姚家巷口距府二里三百步〉
洗麩橋〈東夀昌寺北距府二里半〉
洞橋〈新河頭距府二里半〉
泰和坊橋〈鄞縣前距府二里半〉
隠仙橋〈天慶觀後距府二里半〉
柴家橋〈廣慧寺後距府二里二十步〉
廣慧橋〈大梁街距府一里五十步〉
津渡
東渡即桃花渡羅城東門外往定海昌國路〈寳慶三年守胡榘新造昌國渡船二隻詳見縣志渡津門〉
北渡甬水門南二十五里往奉化路葢奉化有南渡故以此為北也〈洪子五名管幹〉
西渡望京門西二十里往慈谿路〈管堰洪子元管一十八名每名月支和雇錢二貫文牛畜元額八頭每頭月支草料錢一貫文索䌫月支三貫文初委鄞縣丞於所收役錢內支丞不任職所支有名無實人畜俱亡寳慶三年洪子有者一十三名牛存者一頭舟上下甚艱守胡榘買牛増人收丞㕔役錢入板帳按月支給逾西渡堰入慈谿江舟行厯慈谿餘姚以至上虞之通明堰率視潮𠉀〉
江東西塘路〈本府城東靈橋門浮梁之外有西塘自甬東至莫支堰係民旅㳂塘往來之路外邊河內傍田侵削幾不盈尺淳祐六年制帥集撰顔公頤仲申省重修〉
海道
至昌國縣
乘西南風不待潮徑至舟山頭登岸
風不順泊大小謝港口或大小茅山𠉀潮回方行
至象山縣〈乘平北風行〉
一泊烏﨑頭
再泊方門
三泊陳山渡頭步至縣一十五里
敘産
五穀熟而人民育地產莫貴於此明之穀有早禾有中禾有晚禾早禾以立秋成中禾以處暑成中最富早次之晚禾以八月成視早益罕矣其品曰早黃曰晚青曰矮白曰大白曰細白曰大赤曰占城曰金城曰�糤曰赤糤曰烏糤曰九里香曰赤轉稻曰冷水紅曰早糯曰黃糯曰白糯曰丁香糯曰赤糯曰鼠牙糯曰虎皮糯曰麻糯曰杭州糯曰九日糯曰青稈糯粟豆麻麥種無不宜一嵗之入非不足贍一邦之民也而大家多閉糶小民率仰米浙西浙西歉則上下皇皇勸分之令不行州郡至取米於廣以救荒市區斗為錢數百而陳陳相因待價者自若必有仁人君子而後能倡義以正斯俗若夫水族之富瀕海皆然而亦有荒有熟韓文公記南海廟以厭魚蟹為稱美言政所格也明邇日畿人趨都㑹海雖熟而珍竒所出迨不如所聚惟有力者能得之產不異於他邦者不必盡數取其異者紀焉
布帛之品
俗不甚事蠶桑紡績故布帛皆貴於他郡惟奉化絁密而輕如蟬翼獨異他地象山薴布最細曰女兒布其尤細者也
草之品
席〈江東多席草人業於織著名四方曰明席〉
三白〈農人以此驗嵗雲三葉白則嵗熟〉
巻柏〈俗呼長生不死草生四明山雖甚枯槁得水即蔥翠謝靈運山居賦雲巻柏萬代而不死〉蓴〈本作蒓生水中今東湖多有之〉
苔〈吳都賦海苔之類注云苔生水中正青狀如亂髮乾之赤鹽藏有汁名曰濡苔出象山〉紫菜〈吳都賦曰綸組紫絳注云紫菜郭璞江賦雲紫䓴榮曄以叢被注云䓴紫菜也定海昌國海岸中有之出伏龍山者著名〉
海藻〈爾雅曰𧂇又名海藻生海中黒色如亂髮而大埤雅曰本草以爾雅所謂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正謂二藻也又雲按本草海藻昆布青苔紫菜皆療瘤癭結氣又一種細者紫色曰紫角菜〉
果之品
楊梅〈越之楊梅著名天下而奉化所產不減於越有邵家烏金家烏許家烏韓家晚大荔支小荔支鄞之小溪亦有之色紅不迨奉化之紫黒產東湖者色白名酪蜜腳又其次也〉
榧〈翠山香山雪竇皆有之惟雪竇榧名著〉
鳬茨〈一名荸薺最大者與閩中地栗形質相似而甘脆差減俗謂之土地栗〉
青櫺子〈出四明山陸龜䝉有詩見松陵集今名存實亡矣〉
羽之品
頻伽〈佛書著此名昌國補陀山有之鄞縣句章比巖亦有〉
水族之品
鱸魚〈數種有塘鱸形雖巨不脆有江鱸差小而味淡有海鱸皮厚而肉脆曰脆鱸味極珍人多重之〉
石首魚〈一名鯼郭璞江賦曰鯼鮆順時而往還注字林曰鯼魚出南海頭中有石一名石首常以三月八月出故曰順時然俗呼冬天䈬中者曰石首三四月業海人每以潮汛競往採之曰洋山魚舟人連七郡出洋取之者多至百萬艘鹽之可經年謂之郎君䱾鯼子公反〉
䲅魚〈一名河豚豚又作㹠江淮河皆有之本草䲅魚肝及子有大毒入口爛舌入腹爛腸肉小毒人亦食之煑之不可近鐺當以物懸之一名鶘夷魚以物觸之即嗔腹如氣毬亦名嗔腹魚白背有赤道如印目得合與諸魚不同又名𩻟魚又名吹肚魚又名鮠魚海中者大毒惟橄㰖木魚茗木解之次用蘆根烏蓲草根汁一雲獨眼者尤毒腹多刺去其頭尾取其身白肉用橄㰖甘蔗煑之橄㰖以解魚毒甘蔗以驗其有毒即黒若其腹內腸肝膏肭與貓犬隨斃昔永嘉有廚人喜其肥美竊食之即仆噤不語欲絶以黒豆槐花研汁攪不潔大藥進之久乃嘔吐而活〉
春魚〈似石首而小每春三水業海人競往取之名曰捉春不滅洋山之盛冬天䈬中有者曰䈬春〉鮸魚〈狀似鱸而肉蔍三鰓曰鮸四鰓曰茅鮸小者曰鮸姑鮸眉辯反〉
鯧鯸〈一名鱂魚身扁而鋭狀若鏘刀身有兩斜角尾如燕尾細鱗如粟骨軟肉雪白於諸魚甘美第一春晚最肥〉
鯋魚〈皮上有沙故曰魦有白蒲沙黃頭沙白眼沙白蕩沙青頓沙烏沙班沙牛皮沙拘沙鹿文沙鮧沙𩻩沙燕沙虎沙犁到沙香沙熨斗沙丫髻沙劒沙刺沙其類甚衆〉
比目魚〈吳都賦曰雙則比目片則王餘注比目東海所出王餘魚其身半也俗曰越王食鱠魚未盡因以其半棄之為魚無其一面故曰王餘也〉
帶魚〈海物異名記曰脩若練帶曰帶魚〉
鰻〈海中者極大似蛇而色青白齒銛利冬晴鱐之名風鰻江湖河中者曰慈鰻小而色黃埤雅曰鰻有雄無雌以影漫鱧而生子今鰻腹自有子未必皆漫鱧也〉
華臍魚〈一名老婆魚一名夀魚夀一作綬腹有帶如帔子生附其上或雲名綬者以此吳都賦曰琵琶魚注云琵琶魚無鱗其形似琵琶冬初始出者俗多重之至春則味降矣〉
鱘鰉魚〈極大而骨脆肉肥亦可為鮓〉
烏賊〈本草雲是顯烏所化今其口腳具存猶相似爾腹中有墨今作好墨用之陳藏器雲昔秦王東遊棄算袋於海化為此魚其形一如算袋兩帶極長墨猶在腹也蜀本雲背上骨厚三四分曰華子云又名�魚鬚腳悉在眼前風波稍急即以鬚粘石為䌫圖經雲一名烏鰂能吸波噀墨溷水以自衛使水匿不為人所害又雲性烏每暴水上有飛烏過謂其已死便啄其腹則巻而食之以此得名言為烏之賊也形若革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只一骨厚三四分似小舟而輕虛而白又有兩鬚如帶可以自䌫故別名䌫魚南越志雲烏賊有矴遇風便虬前鬚下矴而住矴亦䌫之義也腹中血並膽正如墨中以書也世謂烏賊懷墨而知禮故俗謂是海若白事小吏又有最小者俗呼墨斗〉
章巨〈大者曰石拒居石穴人或取之能以腳粘石拒人故名亦曰章巨次曰章舉石距形似大算袋八足長及二三尺足上突出磈礧戢戢如釘每釘有竅浮於海沙布形如死鳥烏啄之巻以入水噓釘啜之以此充腹其次者曰章舉亦曰章魚以大小呼之石距如斗章舉如升南方有石距此惟章舉爾章舉之又小者曰望潮身一二寸足倍之又一種曰鎻管亦其類腳短無釘〉
䱥魚〈板身多鯁長不五六寸味極肥腴以糟浥之可作湯或以同章舉與鰕合為鮓謂之三和鮓最美可致逺世説晉虞嘯父荅晉帝雲天時尚溫䱥鮓未熟即此也〉
箭魚〈即江湖鰣魚海出者最大甘肥異常腹下細骨如箭鏃俗名箭魚味甘在皮鱗之交土人和鱗煑供之春晚與筍尤稱〉
鮆魚〈子多而肥夏初曝乾可以致逺郭璞江賦曰鯼𩶆順時而往還山海經注曰鮆狹薄而長大者長尺餘一名刀魚常以三月八月出故曰順時〉
銀魚〈口尖身銳如銀條又一種極小者名麵魚〉
𩻣魚〈身如膏膸骨柔無鱗〉
白魚〈板身肉美〉
梅魚〈首大朱口金鱗〉
火魚〈頭巨尾小身圓通赤故以火名又一種名石㪍卒〉
短魚〈項縮而短為鮝極美色㣲紅〉
魟魚〈形圓似扇無鱗色紫黒口在腹下尾長於身如狸鼠其最大曰鮫魟即與鮫魚可錯靶者同是鮫與魟皆一類矣其次曰錦魟皮亦沙澁擦去沙煑爛與鱉裙同又次曰黃魟差小背黒腹黃其餘有班魟牛魟虎魟皆凡魚〉
地青魚〈尾有刺甚長逢物則撥之毒能中人色白者曰地白與魟相類又名卲陽魚鼠尾魚可作鮝〉
竹夾魚〈近𩵓尾有硬鱗色青黒一名上鱧〉
肋魚〈似箭魚而小身薄細骨滿勒肥者僅充口瘦即無所取〉
馬鮫魚〈形似鱅魚味似鯧魚品在鯧鱅之間〉
鯔魚〈似鯉生淺海中著底專食泥身圜口小骨軟肉𨲳日平無毒食之令人身健吳王論魚以鯔為上〉
𩽅魚〈形似魟肉亦凡惟以鹽裛之曝為鮝名曰𩽅鮝俗又呼老鵶鮝去皮生擘成絲供飣〉
吹沙魚〈埤雅曰鯋鮀今吹沙小魚常開口吹沙故曰吹沙鯋性善沈大如指狹圓而長有墨㸃俗呼為新婦臂味甘今奉化鮚﨑鎮多有此頗以為珍品〉
泥魚〈似吹沙而首大江河中皆有之〉
箬魚〈其形似箬又有極大者曰鰨鰻〉
黃滑魚〈似春魚而肉細又有一種曰烏眼白眼皆相類〉
吐哺魚〈東湖有之本名土附以其附土而行也〉
闌胡〈形如小鰍大者如人指長二三寸許頭有斑㸃簇簇如星潮退數千百萬跳躑塗泥中海婦挾𱸛取之如拾芥名曰闌胡一名彈塗以跳躑取名土人芼以米脯辣煑之醒酒然雖細物以盂覆活者數百於地旦起發覆視之駢首俱拱北無一參差者亦異矣〉
𩶱魚〈本草作蠟一名乍魚一名水母一名摴蒱魚生東海形如覆笠肉如血䘓大者如床小者如斗腹下如垂絮純赤無腸胃眼目以鰕為目鰕動𩶱沉故曰水母目鰕如駏驉之與蛩蛩相假矣〉
蝤蛑〈明越風物志雲蝤蛑並螯十足生海邊泥穴中潮退探取之四時常有雌者掩大而肥重者踰數斤其小而黃者謂之石蝤蚌最大者曰青蟳小者曰黃甲後足濶者又曰撥棹子東坡答丁公黙送蝤蚱詩有半殻含黃宜㸃酒兩螯研雪勸加餐之句鄉之城東江濱有蝤蛑廟俗傳有漁人獲一巨蝤蛑力不能勝為巨螯鉗而死今廟即其地前代多呼四明曰蝤蛑州舒懶堂述里諺雲八月蝤蛑健如虎埤雅曰蝤蛑兩螯至強能與虎鬬〉
蠞〈俗呼為蟹圓臍者牝尖者牡也經霜則有赤膏俗呼母蟹亦曰赤蟹無膏曰白暨有子者曰子蟹本草以蟹性敗燒之致鼠〉
螃蟹〈俗呼毛蟹又曰田蟹螯跪帶毛山谷詩云怒目橫行與虎爭寒沙奔火禍胎生〉
彭越〈爾雅名彭螖螯赤者名擁劔一種為彭蜞性極寒蔡謨謂讀爾雅不熟幾為勸學所誤又一種名桀步埤雅曰以其橫行故謂之䇿步又一種曰沙蟹〉
蚌〈有珠郭璞江賦曰瓊蚌晞耀而瑩珠定海招寳山下有巨蚌光彩逼人〉
海月〈形圓如月亦謂之海鏡土人鱗次之以為天窻郭璞江賦雲玉珧海月謝靈運詩曰掛席拾海月〉
鰕〈有赤白青黃斑數色青者大如兒臂土人珍之多以餉逺梅熟時曰梅蝦蠶熟時曰蠶蝦狀如蜈蚣而大者曰蝦蛄身尺餘鬚亦二三尺曰鰕王不常有皆產於海其產於陂湖者曰湖鰕生於河者曰鰕公二鉗比他種其長倍之郭璞江賦雲水母目鰕注曰水母無耳目不知避人常依鰕隨之〉
鱟〈形如覆斗其大如車青褐色十二足長五六寸尾長二三尺其殻堅硬腰間橫紋一線軟可屈指每一屈一行尾尖硬有刺能觸傷人口足皆在覆斗之下海中每雌負雄漁者必雙得以竹編為一甲鬻焉牝者子如麻子土人以為醬或酢牡鱟無子本草雲牝牡相隨牝者皆上有目牡者無目牡得牝始行牝去牡死韓退之詩鱟實如恵文骨眼相附行〉
蛤〈每一潮生一暈海濱人以苗栽泥中伺其長八月十六日雀入水化蛤海濱有見之者〉淡菜〈亦名殻菜形似珠母一頭尖中銜少毛甚益人生南海有東海夫人之號土人燒令汁沸出肉食之若與少米先煑熟後去兩邊鎻及毛更入蘿葡紫蘇同煑尤佳〉
𲀆〈生於巖或簄竹又一種曰老婆牙〉
蠣房〈其大者如駞蹄小者如人指面亦曰牡蠣陶隠居雲牡蠣是百嵗鵰所化道家以左顧者是雄故名牡蠣右顧則牝蠣向南視之口邪向東為左顧此物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故名蠣房一名蠔山晉安人呼為蠔莆初生才如拳石四面漸長有一二丈嶄巖如山每房內有蠔肉一塊亦有柱肉之大小隨房廣狹每潮來則諸房皆開有小蟲入則合之以充腹海人取之皆鑿房以烈火逼開挑取肉食之自然甘美更益人美顔色細肌膚海族之最貴者也〉
䗯〈俗呼曰生䗯似蛤而長殻有毛俗又曰毛蛤一曰𧍧䗯〉
江珧〈以柱為珍東坡有江珧傳一種小者曰沙珧〉
螺〈多種掩白而香者曰香螺有刺曰刺螺味辛曰辣螺有曰拳螺劔螺又有丁螺班螺又有生深海中可為酒杯者曰鸚鵡螺郭璞江賦曰鸚螺蜁蝸注云異物志曰鸚鵡螺狀如覆杯頭如烏頭向其腹視如鸚鵡故以名也舊說曰蜁蝸小螺也一種曰海螄〉
車螯〈歐陽公詩曰璨璀殻水玉斑孄㸃生花美此物也一名昌娥一名魁蛤奉化鮚﨑間有之〉蛤蜊〈善醒酒山谷詩云商畧督郵風味惡不堪持到蛤蜊前〉
蟶子〈生海泥中長二三寸如大母指其肉甚肥殻不足以容之口常開不閉時行病後不可食切忌之飯後食之佳〉
蚶子〈爾雅謂之魁陸有瓦壟蚶毛蚶茅蚶土物志曰有側徑四尺皆似瓦壟有文郭璞江賦曰洪蚶專車〉
龜腳〈以狀似之郭璞江賦雲石𧉧應節而揚葩〉
蜆〈小於蛤蜊生水泥中殻薄肉多含沙以水浸隔日令吐沙盡方可煑食本草蜆殻陳久者主痢冷無毒𠉀風雨能以殻為翅飛也〉
肘子〈殻下尖而濶中有肉粘之膏屎皆在尖廚人去下體取面肉脆供入湯稍久即刃不入品〉沙噀〈塊然一物如牛馬腸臟頭長可五六寸許肨軟如水蟲無首無尾無目無皮骨但能蠕動觸之則縮小如桃栗徐復擁腫土人以沙盆操去其涎腥雜五辣煑之脆美為上味〉
寳慶四明志巻四
欽定四庫全書
寳慶四明志巻五
宋 羅濬 撰
郡志五
敘賦上
明州在唐嵗貢猶及淡菜蚶蛤之屬自海抵京師道役凡四十三萬人孔戣元稹相繼奏罷之錢氏奄有吳越內事奢侈外事貢獻下至雞魚卵鷇必家至而戶取鞭笞日繁民不堪命皇朝盡削錢氏白配之目官賦頓輕而身丁錢猶未悉除考覈戶口莫盛於天禧少耗於元豐而復盛於乾道開禧盡蠲身丁錢戶口益滋而考覈不必詳矣雖然所蠲之細未救所歛之多夫豈得巳者以古㑹稽三縣之地為今大藩量入為出亦既戞戞支移折變之法經畫措置之方官與民必相體其庶幾乎戸口
太宗皇帝朝
主一萬八百七十八戶
客一萬六千八百三戶
天禧中
主總一十萬四千七百二十五戶計二十五萬六千五百七十六口
客總三萬一千三百四十七戶計七萬四千四百一十三口
元豐中
主五萬七千八百七十四戶
客五萬七千三百三十四戶
政和六年
主總九萬四千五百七十四戶計二十一萬三千七百九十一口
客總二萬九千一百一十八戶計五萬一千七百五十四口
乾道四年
主一十萬四千七百二十五戶計二十五萬六千五百七十六口
客三萬一千三百四十七戶計七萬四千四百一十三口
夏稅
正稅〈咸平三年戶部計度合支殿前諸軍及府界諸色人春冬衣用絹綿絁布數百萬匹兩始牒諸路轉運司據轄下州軍出產物帛等處就近計度於夏秋稅錢物力科折凖備輦運上京自此始以夏秋合納錢米利折絹綿數目並於夏稅送納〉
絹二萬七千三百六十匹二丈九尺三寸九分九釐紬六千九百七十七匹二丈六寸六分八釐
綿一十三萬七千九百四十三兩七錢四分一釐
和買〈太中祥符三年河北運使李士衡言本路嵗給諸軍帛十十萬民間罕有緡錢常豫假於豪民出倍稱之息及期輸賦之外先償逋負以是工機之利愈薄請令有司豫給帛錢俾及時輸送則民獲利而官亦足用從之仍令優給其直大槩出產紬絹州軍蠶熟絲賤紬絹貨費不行民間困乏每於嵗首先出官錢貸借民戶𠉀蠶熟收紬絹王旭行之穎州李士衡行之陜西二方既以為利遂推行之天下此所以謂之和買也天聖二年詔今後豫支紬絹錢並取人戶情願其不出產州軍不得一例抑配是時兩浙惟溫州以非土產不曽拋降越州諸縣爭認多數惟嵊縣知縣以官與民市久必為害獨不肯承民皆怨之其後國家用度寖廣和買更不給錢而輸官者並照舊額溫州嵊縣獨免明州納絹之額則加於正稅者半矣〉
絹三萬五百六匹
紬九千九百匹
舊志成於乾道五年載正稅絹八千二百九匹和買絹二萬二千四百二十七匹認發臨安府和買絹八千七十九匹准衣絹二千七百匹總為絹四萬一千四百一十五匹正稅紬四百二十二匹和買紬九千九百匹准衣紬三千三百匹總為紬一萬三千六百二十二匹正稅綿一十一萬兩今以准衣及認發臨安府和買通在數內為絹五萬七千八百六十六匹二丈九尺三寸九分九釐紬一萬六千八百七十七匹二丈六寸六分八釐綿一十三萬七千九百四十三兩七錢四分一釐加於舊者多矣
折變〈初以夏秋稅錢科折紬絹綿又以紬絹綿折納錢謂之折帛錢或折納麥價直分數増減不常亭戶以二稅之地煎煑則有折鹽麥帛亦有折糯夫是之謂折變〉
折帛錢
正稅絹三千二百七十三匹每匹折錢七貫文計二萬二千九百一十一貫文
紬二千九百七十八匹每匹折錢七貫文計二萬八百四十六貫文
綿五萬五千兩每兩折錢四百文計二萬二千貫文
和買絹九千一百五十二匹每匹折錢六貫五百文計五萬九千四百八十八貫文
紬七千九百二十匹每匹折錢六貫五百文計五萬一千四百八十貫文
折麥〈元額於上三等戶科出絹八百四十二匹二丈一尺一寸紬二百七十八匹一丈六尺七寸綿六千一百六十四兩一錢七分一釐折納正義小麥五千二百九十碩八斗四升六合六勺六抄嘉定十四年二月一十一日承轉運司牒承尚書省劄子備下臣僚奏請將兩浙州軍合納麥糯各減十分之二寳慶元年十二月又凖省劄行下臣僚奏乞將麥糯再減半科折尋申省部併前數通行減半〉
絹四百二十一匹一丈五寸五分
紬一百三十九匹八尺三寸五分
綿三千八十二兩八分五釐
以上三項通折
正麥二千四百四碩九斗三升三勺〈內出豁免敷史丞相府及餘府第五百二十二碩六斗二升四合四抄實收正麥一千八百八十二石三斗六合二勺六抄〉
義倉麥二百四十碩四斗九升三合三抄
亭戶折鹽〈係通判西㕔催解轉運司〉
絹五百六十一匹一丈三尺五分五釐
紬一百七十九匹三丈四尺一寸三分
綿三千一百六十七兩二錢九分二釐
蠲免定海縣
絹一百六匹〈淳熙十年七月初四日凖轉運司牒凖尚書省劄子兩浙轉運司狀明州定海縣清泉鄉民貧稅重昨來本州據本縣知縣報乞將清泉鄉第四等第五等二稅量減內有夏稅絹一百六匹係是上供之數六月十九日三省同奉聖㫖可將合發上供絹一百六匹特與蠲免〉
實催本色
絹四萬四千三百五十三匹五尺九寸九分四釐又係昌國縣續増圍田及餘縣虧紬増絹之數計増二十六匹八尺四寸七分八釐今實催四萬四千三百七十九匹一丈四尺二寸七分二釐〈內出豁事故絹一千六百五十匹〉
紬五千六百六十匹二丈六尺一寸八分八釐虧一匹七尺八寸三分八釐入絹額今實催五千六百五十九匹一丈八尺三寸五分
綿七萬六千六百九十三兩五錢九分九釐
秋稅
苗米正額一十一萬二千六百九十七碩三斗二升三合七勺〈元額一十一萬二千六百四十一碩二斗二升二合七勺續添昌國縣新收人戶圍田米五十六碩〉
折變
糯九千五百四十八碩二斗四升八合折除苗米九千七百一十二碩八斗七升三合〈元額一萬九千九十六碩四斗九升六合嘉定十四年指揮減二分寳慶元年十二月指揮又減三分通減一半定今額內又出豁免敷史丞相府諸府第糯米一千九百三十二碩四升二合止收七千六百一十六碩二斗六合〉
亭戶折鹽二千五百九十八碩一斗九升二合〈元籍二千四百九十一碩四升九合三勺係通判西㕔拘催折錢起解轉運司寳慶元年㑹計拘催起解數各縣續増亭戶米一百七碩一斗四升二合七勺〉
實催本色一十萬五百五十碩八斗八升三合七勺〈內豁除諸縣事故米二千五百三十五碩止收九萬八千一十五碩八斗八升三合七勺〉
酒〈糟醋附〉
國初有都酒務官既自𣙜亦許民般酤又募民能分其利即官給要契許酤於二十里外而嵗輸其直今坊場課利錢是也時酒課盡入係省州用仰足於此慶厯二年祠部員外郎王琪請増酒價以其錢起發上供利端始開熙寧元豐以後買撲名錢入於常平酒價薦増又悉樁管州益苦匱乃増收買撲淨利錢而諸庫並復設明州祖額在城及奉化慈谿定海小溪五務嵗為錢止八萬三千一百五十四貫而巳熙寧十年祖額之外買撲錢又計二萬五千四百七十九貫有竒紹興元年創比較務六年創戶部贍軍庫展轉増價曩由漕司樁管移用者盡入經總制司而其它分𨽻名色益多凡賣到錢例留五分有竒循環充本四分有竒分𨽻諸司今分𨽻既多留本率不及四分分之餘又有贍軍起發七分酒息錢酒之餘又有糟酵錢取糟醸醋則納糟本錢而又納醋息錢此邦糴買視它州獨貴儻善措置嵗收本錢已幸否則併與本錢失之惟分𨽻起發之額不可虧爾
都酒比較贍軍三省務〈內省務三外省務四則例每賣到一百貫本府收三十九貫六百四十二文本柄在內其餘分𨽻經總制司四十二貫三百九十四文糴本司一十五貫一百八十二文移用司二貫七百八十二文〉
本柄錢五萬八千四十貫八百九十八文〈逐年米麥豆紬價錢不等今以寳慶三年價數計之〉
糯米九千六百八十五碩三斗六升五合每碩錢三貫九百九十文計三萬八千六百四十四貫六百七文
麯麥二千二百八十八碩三斗九升八合七勺每碩三貫六百文計八千二百三十八貫二百三十六文
夫食物料等錢一萬一千一百五十八貫五十五文
造麯七百三十九貫九十文
造生煑酒六千七百九十五貫九百五十文袋紬一百五匹每匹四貫文計四百二十貫文篐缸打竈二百貫文
官吏茶湯賃屋夫直年計放刀品嘗饒賞糜費酒様輕空滲漏監官般家從物等三千三貫一十五文
收息錢六萬二千九貫六百九文
諸司六萬四百六十二貫二百三十二文
本府一千五百四十七貫三百七十七文〈嵗於分𨽻諸司外又有起發七分酒息錢一萬五千三百九十六貫一百八十五文赴戶部封樁庫而監官俸給又不與焉則本柄錢未有不虧者也〉
糟錢〈熙寧六年七月諸酒務新收五分糟錢並出賣糟水錢之類不係省額錢並依量添酒錢法令提舉常平司拘管應副本務內諸般支用政和四年四月勅州縣見賣糟酵每斤只計一文三分或一文五分今每斤添作三文足每十斤仍加耗二斤除舊額錢係提舉司分撥外其所添錢專充直達綱支費宣和四年經制司措置官監酒務見賣糟價錢每斤添二文足應副移用靖康元年罷建炎二年十一月指揮酒務昨行經制量添費糟錢依舊拘收令糟酵錢充公用外於醋息錢內併撥分𨽻諸司錢〉
醋息錢〈開寳六年酒務糟酵除係人戶及公使庫買撲外如無人買撲官自造醋酤賣熙寧六年司農奏應官監醋務如公使庫願認納課利造醋沽費收錢貼助公使庫者聴政和二年臣僚言諸州公庫元豐以來除管納轉運司錢外所收息錢即別無立額之法葢以嵗賜遺利既有定數則於此稍加優假乃可使之應副支費近因貪吏作過始立定額然外郡公帑縁此用度不足未免積壓俸給拖欠行戶錢物為𡚁尤甚欲望許依元豐舊制更不立額從之紹興令諸州公使庫賣醋息及糟麩糵生畜產價錢謂非抑配出賣者聴嵗額外支用舊例於都酒務撥糟酵造醋納糟本錢充經制直達二窠名其餘息錢歸公使庫今東西二醋庫納公使庫錢外以糟酵醋息錢併計之日共給經制錢一貫二百文糴本司錢八百文移用司錢六百文〉
慈谿奉化小溪三務𨽻省場
本柄錢一萬三千一百七十二貫七百六十七文〈以寶慶三年為凖〉
糯米二千三十五碩二斗三升每碩價錢三貫九百九十文計八千一百二十貫五百六十八文麯麥四百八十五碩四斗四升六合五勺每碩價錢三貫六百文計一千七百四十七貫六百七文夫食物料錢三千三百一貫二百五十八文造麯一百四十貫一文
造生煑酒一千五百二十五貫九百八十七文袋紬二十六匹四丈一尺每匹價錢四貫文計錢一百七貫四百一十四文
篐缸打竈四百三貫五百二十七文
官吏廵腳夫食糜費輕空滲漏一千一百二十七貫六百六十三文
收息錢一萬六千四百七十貫二百九十九文諸司一萬八千六百五十五貫五百六十文本府虧本柄錢二千一百八十五貫二百六十一文填納諸司〈外有起𤼵七分酒息錢總數見內省務注而監官俸給又不與焉〉
生煑酒糟四百四十一貫一百二十四文
經總制司一百一十貫二百五十八文
移用司五十三貫五百一十六文
本府二百八十六貫三百五十文
定海務𨽻省場
水軍庫抱認浄息一萬九千三百一十貫文〈元係省務差官監當支降本柄造賣繼因本縣屯駐水軍置立犒賞酒庫攙奪課利嗣秀王前守郡日申明朝廷省罷官監併令水軍承抱嵗納澤息二萬四千四百一十七貫五百八十文其後趂辦不敷紹興二年水軍申乞減價賣酒裁定今額均月解納〉
諸司一萬四千六百八十三貫四百七十六文本府四千六百三十一貫九百八十八文
林村下莊象山三務𨽻糴買場〈元係民戶買撲紹興間榜賣無人入價本州申明朝廷自行承抱省部續差官監當〉
本柄錢一萬六千二百二十二貫五百五文〈以寳慶三年為凖〉
糯米三千一十二碩二斗二升三合二勺每碩價錢三貫九百九十文計九千八百七十五貫五百三十文
麯麥五百九十七碩四斗二升四合八勺每碩價錢三貫六百文計二千一百五十貫七百二十九文
夫食物料四千一百九十六貫二百四十六文造麯一百五十九貫七百八十七文
造生煑酒一千六百八十七貫八百一十八文袋紬三十四匹九尺每匹價錢四貫計一百三十六貫七百四十八文
篐缸打竈三百六十七貫三百二十九文官吏巡腳夫食糜費輕空滲漏一千八百四十四貫五百六十四文
收息錢一萬六千三百七貫九百四文
諸司九千二百二十三貫八百六文〈經總制司一千七百六十一貫一百八十六文內藏正名及七分寛剰四千一百三十八貫七百八十一文五分浄利二百二十四貫四百九十三文糴本一千一百三十八貫八百四十文移用一百六十貫五百六文〉本府七千八十四貫九十九文〈三務內象山一務元係截撥糯米與夫食物料糜費等貴納浄息本柄少而息多故總而計之其息優於省務除通判聴收諸司錢外三務又納本府糟錢六百三十九貫七百三十二文本府實計嵗收錢七千七百二十三貫八百三十一文〉
諸縣人戶買撲坊場錢三萬一千五百七十一貫九百六十五文
常平司二萬五千九百一十六貫一百四十九文本府五千六百五十五貫八百十六文〈外有鄞縣北渡店元係小溪子店嵗納本府錢三百三十六貫文不在此數〉
奉化定海象山三縣醋息錢一千二百貫文〈𨽻公使庫〉香泉庫
人戶抱認浄息錢六萬九千貫文〈乾道二年守張津措置於城外創庫官給本柄造酒差使臣一員監賣應副細民酤飲不許入城攙奪省課嵗收息錢添助官兵俸料支遣無分𨽻諸司繼而得不償費改差人吏管幹以淳熙十二年最髙錢額計拘趂息錢六萬二千八百二十六貫二十四文省續又酤賣不行遂令人戶抵產立息承抱嵗納浄息錢四萬餘貫嘉定五年承抱人張良卿等以低價行使官㑹違背指揮籍沒家產復從官酤次年提刑程覃來攝郡事分差吏人管幹於時所籍之資已厚酒具色色仰成程又刷諸庫羨餘以附益之酒課頓増嵗收息錢七萬二千緡八年遂申朝省專一存留七萬緡在庫循環充本大率給米麯本錢五千則責息三千循習既久執為定例有司惟知嵗收息錢七萬二千緡而不知吏軰發賣不行暗折本錢十餘年來公私交以為病且所差之吏不立界限甲敗則使乙承之乙敗則使丙承之於是闔府之吏半為縲囚而所謂七萬緡本錢者已虧其半矣寳慶二年春守胡榘視事僚屬上下首言其弊乃為斟酌減息錢一分如本錢五千止責息二千所差管幹吏人以半年為界吏雖樂其寛而半年之間收息錢及數其本錢仍虧僚屬乃入劄獻計謂官酤取贏終不若民自為之之便糴買製造因時視宜里社通融為費巳約一也執役者非其子弟即其僕廝無傭賃之費二也家人婦子更相檢柅無耗蠧之姦三也工精業熟醒造得法費省而味勝四也洞達人情諳知風土發賣亦易五也委官吏則一切反是胡公既熟究弊源次年冬乃下令聴人戸承抱減舊息額三千緡舊納息以錢一分㑹子三分今又計以錢㑹中半入納貸之本錢二萬緡仍以元酒具渥舍盡給之期朞年悉償本錢不再給而息必按月而輸公私兩便實經久可行之法〉
西門庫一萬四千七百四十一貫六百三十三文江東庫一萬一千三百八十七貫三百三十三文鹽倉門庫九千五百五十六貫三百三十三文東渡門庫八千一十三貫一百三十三文
鄞江門庫七千四百三十五貫二百六十八文南門庫七千四百三十五貫二百六十八文新門庫六千九百五貫文
北門庫三千五百二十六貫三十二文
慈福庫〈在府禁界內慈福寺前元賣省務酒日納見錢三貫省乾道三年下莊酒務借撥地界賣本務酒續有人戸陳皋等陳乞承抱一界三年日納錢八百文紹興三年復歸省務後縁江東香泉酒庫連界就勒江東管庫人翟寅承抱日納息錢三貫省不理為香泉課額亦不理為省務課額周璿替翟寅依舊承抱嘉定五年周璿因行使官㑹違秤提指揮籍沒家財本府差官監管江東庫其慈福庫係進士陳鉌承抱日納息錢三貫五百省六年人戸盧煥王永年顧鑄陸至陳至周廣滕祖栁淵程清九名連狀承抱日納四貫五百文省錢㑹各半給厯與鄞縣尉催納十二年轉運司備據夏尚忠狀元保任程清等分抱慈福庫酤賣不行乞減價錢與減免五百文日以四貫錢㑹為額〉
醅酒庫〈剏於端平三年制帥大卿趙與𥲅任內都庫在府東門舊叅議衙西庫在紅蓮閣徙河利橋給本錢一十萬日收息錢七分半留本庫用備糴買二分半入府庫用助郡計淳祐元年制帥大資余天錫合兩庫為一增留本錢二十萬日拘息錢四千貫四年八月制帥殿撰趙綸再令組算增留本錢三十萬逐日免發本錢止收息錢一千五百貫㑹十七界內見錢二十八貫足扺四百貫五年九月制帥集撰顔公頤仲究弊更式將所收錢除一千五百貫解府充息三十貫貼換見錢外餘不問多寡封留府庫𠉀糴買稟支仍委提督官司戶黃縉刋定式載於石〉
商稅〈並以寳慶元年為凖〉
嵗有豐歉物有盛衰出其途者有衆寡故征歛亦有盈縮慶元司征尤視海舶之至否稅額不可豫定姑以中數記之放免解魚蚶蛤鰕等及本府所產生果蘿蔔芋子稅錢因依附見於下〈嘉定六年六月六日尚書省劄子浙東提刑兼權慶元府程覃申照對被㫖暫攝郡事凡有民瘼靡不究心竊見慶元府乃瀕海之地田業既少往往以興販鮮魚為生城市小民以挑賣生果度日理宜優恤巳出榜市曹關津曉示除淹鹽魚鰕等及外處所販柑橘橄㰖之屬收稅外所有鮮魚蚶蛤鰕等及本府所產生果悉免本府在城收稅其諸司合分𨽻錢以嘉定五年一全年收數約計六千餘貫錢㑹照則例分撥諸司合得三千貫今來除放前項六千餘貫外又別自措置三千貫先次分𨽻諸司一年合得錢數訖仍預樁六千餘貫充嘉定七年八年分撥之數所有嘉定九年以後上項稅錢乞將本府見管城外香泉酒庫毎日所收息錢日撥㑹子樁辦將來分𨽻諸司照得上項錢係是錢㑹中半分𨽻所屬欲乞朝廷劄下本府全用㑹子偃還諸司所有外邑合經由收稅去處並不在今來在城市所放之數伏望劄下本府永久為例右巳批送戶部從所申事理施行仍行下諸司照㑹外今劄付慶元府照㑹凖此自是稅額不登吏猶求贏於蘿蔔芋子等類嵗收稅錢二百九十五貫文並縁為姦者擾民太甚尚書胡榘守郡寳慶二年九月鏤榜曉諭悉行除免其合納諸司額並以本府錢撥填〉
分𨽻則例
商稅錢一百貫文
本府共得四十八貫四百六十二文
諸司共得五十一貫五百三十八文
正錢七十六貫九百二十三文
一分錢七貫六百九十二文歸總制司
九分錢六十九貫二百三十一文又十分之六分四十一貫五百三十九文歸係省
四分二十七貫六百九十二文歸糴本司
増收二十三貫七十七文
三分六貫九百二十三文歸軍期
七分一十六貫一百五十四文歸總制司
頭子錢五貫六百文
諸司五貫四百五文
經制二貫八百五文
總制二貫文
移用司五百五十文
提刑司公使五十文
本府公使一百九十五文
都稅院額三萬五千六百六十二貫四百七十五文諸司一萬九千二百九十六貫三百九十一文本府一萬六千三百六十六貫八十四文
諸門引鋪一萬九百一十二貫五文
西門引鋪一千七百二十六貫六百七十三文南門引鋪二千六百三十六貫六百六十七文沈店引鋪二千一百九十七貫五十六文
宋招橋引鋪九百六十貫六百五十七文
望春橋引鋪七百四十八貫七百四十二文
江東引鋪二千六百四十二貫二百一十文
諸司五千九百四貫三百一十文
本府五千七貫六百九十五文
奉化慈谿定海小溪石碶寳幢澥浦七稅場四萬五百三十貫文
諸司二萬一千一百七十貫八百二十三文
本府一萬九千三百五十九貫一百七十七文又自嘉定六年以來澥浦場添認本府錢三百五十貫文實共收一萬九千七百九貫一百七十七文
鄞縣舊有大嵩橫溪兩稅場奉化縣舊有公塘白杜兩稅場嵗共計額錢五千六百餘貫並係人戶買撲認納官司既逺征歛無度重為民害慶元四年守鄭興裔申朝省廢罷
寳慶四明志巻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
欽定四庫全書
寳慶四明志巻六
宋 羅濬 撰
郡志六
敘賦下
市舶
漢州交州之域東南際海海外雜國時𠉀風潮賈舶交至唐有市舶使揔其征皇朝因之置務於浙於閩於廣浙務初置杭州淳化元年徙明州六年復故咸平二年杭明二州各置務其後又增置於秀州溫州江隂軍在浙者凡五務光宗皇帝嗣服之初禁賈舶至澉浦則杭務廢寧宗皇帝更化之後禁賈舶泊江隂及溫秀州則三郡之務又廢凡中國之賈髙麗與日本諸蕃之至中國者惟慶元得受而遣焉初以知州為使通判為判官既而知州領使如勸農之制通判兼監而罷判官之名元豐三年令轉運兼提舉大觀元年專置提舉官三年罷之領以常平司而通判主管焉政和三年再置提舉建炎元年再罷歸之於轉運使二年復置乾道三年乃竟罷之而委知通知縣監官同行檢視轉運司提督寳慶三年尚書胡榘守郡捐幣以屬通判蔡範重建市舶務且記之謂凡官府之治無非理吾地也而此則以徠逺人凡法度之修無非齊吾民也而此則以觀四國惟清其心如水之澄公其手如衡之平昭其見如燭之明而又濟之以能勤行之以近恕則觀感之餘彼當自化鯨波萬里如履坦途襍貨瑰寳將日陳於斯庭而帑藏無一之不充矣先是尚書嘗請於朝示招誘優䘏之意嚴收支綜覈之法劄子附見於下〈照得本府僻處海濵全靠海舶住泊有司資回稅之利居民有貿易之饒契勘舶務舊法應商舶販到物貨內細色五分抽一分麄色物貨七分半抽一分後因舶商不來申明戸部乞行優潤續凖戶部行下不分麄細優潤抽解髙麗日本船綱首雜事十九分抽一分餘船客十五分抽一分起發上供每年遇舶船至舶務必一申明䝉戶部行下令凖條抽解施行竊見舊例抽解之時各人物貨分作一十五分舶務抽一分起發上供綱首抽一分為船腳糜費本府又抽三分低價和買兩倅㕔各抽一分低價和買共已取其七分至給還客旅之時止有其八則幾於五分取其二分故客旅寧冒犯法禁透漏不肯將出抽解榘自到此灼知抽解之害重困舶商鏤榜沿海招誘明諭以本府㫁不和買分文抽解上供之外即行給還客旅舶舟方次第而來其通判蔡奉議亦能奉承本府招誘優恤之意舶舟纔至即約守倅同下務公平抽解更無留滯並不強買即行給還以故舶貨之價頓減而商舶往來流通今年抽解最輕誠為僥倖惟是舶務一司自乾道二年因臣寮奏罷提舉市舶專官且言祖宗舊制有市舶處知州帶提舉市舶通判帶主管官當時已降指揮委知通同行檢視漕司提督今漕司令倅為主管官專出納之任本府不過月一押簿厯而不預其收支之事其本務抽到物貨如細色盡行起發如麄貨及板木則存本五分充綱腳糜費未免間有贏餘以起上下觀望前乎此亷者資以為餽送之資不亷者則為席巻之計實為弊事要當更革所合具申朝廷欲乞劄下本府令守倅常切同共㸃檢收支簿書文厯遇有出納收支並具稟長官判押方許施行庶幾稍革弊源免累倅貳既塞侵踰之害稍裕公上之供其抽解分數只準逓年例十五分抽一綱首雜事十九分抽一以為招誘商舶之計其海南船及諸蕃船隻準年例抽解伏望特賜劄下以憑遵守施行寳慶二年尚書省劄付慶元府従所申事理施行準此〉
髙句麗國在唐及五代皆有𫝊本扶餘別種以髙為氏今其王曰王氏王氏之先曰建髙麗大族也髙氏政衰國人以建賢共立為君長後唐長興三年稱知國事請命於明宗乃拜建元莵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髙麗王建卒子武立武卒子昭立皇朝建隆三年遣使來朝賜以功臣之號仍加食邑開寳九年昭卒子伷立遣使請命復錫舊封自是世襲每請封爵修職貢或臣於契丹則職貢闕大中祥符七年王詢大破契丹請正朔於皇朝朝議難之止賜封冊大抵來不拒去不追間遣使加恩不以為中國重輕也熈寧二年前福建路轉運使羅拯言據泉州商人黃慎所具狀慎嘗以商至髙麗髙麗舍之禮賔省見其情意欣慕聖化兼雲祖彌以來貢奉朝廷天聖遣使之後久違述職便欲遣人與慎同至恐非儀例未敢發遣兼得禮賔省文字具在乞詳酌行時拯已除發運使詔拯諭慎許之髙麗欲因慎由泉州路入貢詔就明潤州發來自是王徽王運王熈修職貢尤謹朝廷遣使亦宻往來率道於明來乘南風去乘北風風便不逾五日即抵岸明州始困供頓元祐二年髙麗僧義天至明州上䟽乞徧厯叢林傳法受道有詔朝奉郎楊傑館伴所至呉中諸剎迎餞如王臣禮惟金山僧了元床坐受其大展謂楊曰義天亦貴國僧爾叢林規繩不可易朝廷聞之以了元知大體蘇文忠軾有送楊傑詩云三韓王子西求法〈韓有三種曰馬韓曰辰韓曰弁韓皆髙麗也義天自謂棄王位出家〉鑿齒彌天兩勍敵過江風急浪如山寄語舟人好看客政和七年郡人樓異除知隨州陛辭建議於明置髙麗司曰來逺局創二巨航百畫舫以應辦三韓嵗使且請墾州之廣徳湖為田收嵗租以足用既對改知明州復請移溫之船場於明以便工役創髙麗使行館今寳奎精舍即其地也金國既盛髙麗乃稟金正朔紹興三十二年綱首徐徳榮至明州言本國欲遣賀使有旨令守臣韓仲通許之殿中侍御史呉芾言髙麗與金人接壤為其所役紹興丙寅常使金稚圭入貢至明州朝廷懼其為間亟遣之回方兩國交兵徳榮之情可疑今若許之使其果來則懼有意外之虞萬一不至即取笑於夷狄乃詔止之孝宗皇帝朝始復通使嘉定十七年髙麗乃棄金正朔以甲子紀年厯法與中國等其宗廟社稷城邑州閭官稱冠服率髣髴中國曰樂浪府者昔新羅也是為東京曰金州者昔百濟也曰鎬州者昔平壤也是為西京地多大山深谷而少平衍俗不敢有私田畧如丘井之制隨官吏民兵秩序髙下而授之國母王妃世子王女而下皆有湯沐田每一百五十步為一結民年八嵗投狀射田結數有差國官以下兵吏士工無事則服田惟戍邉則給米地宜黃粱黑黍寒粟胡麻二麥其米有粳而無糯粒大而味甘中國賈人至其地風𠉀逆或二三嵗不可返因室焉返則禁其妻若子不得従再至有室如初本府與其禮賔省以文牒相酬酢皆賈舶通之襍貨具於左
細色
銀子
人參〈其𠏉特生在在有之春州者最良亦有生熟二等生者色白而虛入藥則味全然涉夏損蠧不若經湯釜而熟者可久留舊傳形匾者謂麗人以石壓去汁作煎今詢之非也乃參之熟者積塛而致爾其作煎當自有法也昔國使至麗館中日供食菜謂之沙參形大而脆美非藥中所宜用〉
麝香 紅花 茯苓 蠟
麤色
大布 小布
毛絲布〈俗種苧麻人多衣布絶品者謂之絁潔白如玉而窘邉幅王與貴人皆衣之至府者乃其麄也〉
紬〈俗本不善蠶桑其絲綫織紝皆仰賈人自山東閩浙來然頗善織花綾有文羅𦂳絲錦罽後得北朝降卒工技益巧染色又勝於前曰紬乃其麄也〉
松子松花〈松有二種惟五葉者乃結實羅州道亦有之不若廣永三州之富方其始生謂之松房狀如木𤓰青潤緻宻得霜乃拆其實始成而房乃作紫色國俗雖果肴羮胾亦用之不可多食令人嘔吐〉
栗〈大者如桃今至府者皆栗肉小而堅烝煮乃可食〉 棗肉
榛子 榧子 杏仁 細辛
山茱萸 白附子 蕪荑 甘草
防風 牛膝 白朮 逺志
茯苓 薑黃 香油 紫菜
螺頭 螺鈿 皮角 翎毛
虎皮 漆〈出新羅最宜飾鑞器如金色〉 青器
銅器〈近年禁不出〉 雙瞰刀 蓆
合蕈
日本即倭國地極東近日所出最宜木率數嵗成圍俗善造五色牋銷金為闌或為花中國所不逮也多以寫佛經銅器尤精於中國賈舶乘東北風至襍貨具於左細色
金子 砂金 珠子 藥珠
水銀 鹿茸 茯苓
麤色
硫黃 螺頭 合蕈
松板〈文細宻如刷絲而瑩潔最上品也〉 杉板
羅板
海南占城西平泉廣州船〈不分綱首雜事梢工貼客水手例以一十分抽一分般販
鐵船二十五分抽一分〉
細色
麝香 箋香 沉香 丁香
檀香 山西香 龍涎香 降真香
茴香 沒藥 胡椒 㯽榔
蓽澄茄 紫礦 畫黃 蠟
𩼢魚皮
麤色
暫香 速香 香脂 生香
麤香 黃熟香 雞骨香 斬剉香
青桂頭香 藿香 鞋靣香
烏里香 㫁白香 包袋香 水盤頭
紅荳 蓽撥 良薑 益智子
縮砂 蓬莪朮 三賴子 海桐皮
桂皮 大腹子 丁香皮 桂花
薑黃 黃蘆 木鱉子 茱萸
香柿 磕藤子 瓊菜 相思子
大風油 京皮 石蘭皮 獸皮
苧麻 生薴布 木錦布 吉布
吉貝花 驢鞭 釵藤 白藤
赤藤 藤棒 藤篾 窊木
射木 蘇木 椰子 花梨木
水牛皮 牛角 螺殻 蚜螺
條鐵 生鐵
外化蕃船〈遇到申上司𠉀指揮抽解〉
細色
銀子 鬼谷珠 硃砂 珊瑚
琥珀 玳瑁 象牙 沉香
箋香 丁香 龍涎香 蘇合香
黃熟香 檀香 阿香 烏里香
金顔香 上生香 天竺香 安息香
木香 亞濕香 速香 乳香
降真香 麝香 加路香 茴香
腦子 木札腦 白篤耨 黑篤耨
薔薇水 白荳 蘆薈 沒藥
沒石子 㯽榔 胡椒 𩿾砂
阿魏 膃肭臍 藤黃 紫礦
犀角 葫蘆瓢 紅花 蠟
麤色
生香 修割香 香纒札 麤香
暫香 香頭 斬剉香 香脂
雜香 盧甘石 窊木 射木
茶木 蘇木 射檀木 椰子
赤藤 白藤 皮角 𩼢皮
絲 簟
牙契〈有正限納者有放限納者分𨽻不同慶元多大家典買田宅投印者甚少今以嘉定十七年所收記之〉
正限五千四百二十六貫七百九十六文
諸司四千七百三貫七百六十六文
本府七百二十三貫三十文
放限七萬二千四貫八百五十七文
諸司三萬七千六百二十一貫六百一十七文本府三萬四千三百八十三貫二百四十文
雜賦
免役錢兩科共計七萬七千九百二十一貫四百八十
四文
六縣截支吏役錢三萬四千七百九十三貫七百一
十六文
本府八千一百六十三貫七十六文〈解發減省人吏錢在京官員雇
錢及支府吏錢並在內〉
經緫制司錢三萬一千七百五十一貫七百四十八
文〈通判㕔催〉
官戸不減半錢二千八百八十三貫九百二十文〈常平
司通判㕔催〉
奉化慈谿昌國三縣頭子錢三百二十九貫二十四
文〈提舉司〉
茶租錢一千九百九貫五百五十文〈舊額二千二百八貫九百八十四文
今除奉化縣逃絶戸四分錢有此額〉
水腳錢八千九百貫文
昌國縣砂岸錢四千餘貫文
樓店務錢約二千貫文〈𨽻公使庫〉
鄞定海慈谿河塗租堰錢三千三貫七百八十文〈𨽻公使庫〉鄞定海慈谿城基房廊錢二百三十一貫二百四十文〈𨽻公使庫〉截補身丁錢七千貫文〈五代時東南割地分國者率計口算緡故有身丁錢一丁有嵗納數百者皇朝累經減放大中祥符四年詔兩浙福建荊湖南北路身丁錢並特放除而州縣奉行不䖍慶元五年中書舍人陳傅良因進故事及之本府元催身丁錢一萬八千七十八貫六百二十二文內四分充糴本六分充係省支遣開禧元年十二月十九日御筆方今大計在寛民力睠茲二浙實拱行都尤當優恤以厚根本況承平嵗久生齒日繁程其賦租之餘重以身丁之斂吏弗加省民輸益艱中夜以思靡遑安處非不知國用所繁儲積宜豐顧寧損於縣官以少紓於百姓爰敷曠澤庸示至懐其兩浙路身丁錢可自開禧二年永與除放本府續申朝廷䝉行下每年於合解上供折帛錢截七千貫補助支遣〉
僧道免丁錢一萬一百一十六貫六百文〈隨帳狀催發嵗無定額〉河渡錢一千八百五十八貫四百三十九文〈通判㕔催〉鄞縣桃花渡每界額錢三千四百二十五貫有竒定海江南渡每界額錢一千三十七貫有竒淳祐六年冬制帥集撰顔公頥仲以兩渡為往來民旅之害申朝省撥府帑代輸常平司免拘渡錢以便民仍籍定民船輪載人收二錢省劄付於下方〈尚書省劄子備據本府申本府管屬有桃花渡在鄞縣之東有定海渡在本縣之南其水交匯其塗四達近通六邑逺出大洋是為民旅往來之衝農牧出入之地轎馬籮檐朝夕不絶每一嵗兩渡共拘錢一千四百八十七貫有竒錢㑹中半十數年來府第買撲歸私置場設肆於收錢外凡所以為征取計者殆將百出又有一等兇悍不逞無藉之人入為梢工篙手相助為虐輕則毀辱衣巾損壞器物或加捶縛不幸而驚覆則又有性命之虞其為民害囂矣復與裏商外賈漁戶販夫衷私掩蔽共為般拱銀錢隠漏稅貨之事而官又被其害焉頥仲到任之初首聞砂岸與官渡均為四明之害竊計所管課額散在他司用度所闗未易除罷乃撙節浮費先措置五萬餘貫代納砂岸和錢而一害先去固嘗具申得䝉従請再辦此一千四百餘貫錢會欲代輸兩渡常平窠名未施行間忽據白剳子陳述謂此渡之為民害者四為官害者二載詳其言若不可一朝居者豈容坐視而不與之區處遂令財賦司供具所管錢數牒通判東㕔免拘此兩渡錢每月仍於本府照數撥與庶幾二害盡去而海邦之民永拜無窮之惠狀申尚書省指揮行下照得桃花定海渡拘錢之弊委為一府往來民旅之害今本府免拘此錢一従民便實為永久之利劄付慶元府照應施行詳見兩渡碑刻〉
湖田
初髙麗使朝貢每道於明供億繁夥政和七年郡人樓異因陛辭赴隨州請墾廣徳湖為田收嵗租以足用有旨改知明州俾經理之明年湖田成及髙麗罷使嵗起發上供自水軍駐劄定海江東兩寨朝廷科撥專充糧米
糙米四萬六千二百七碩六升五合四勺
職田
咸平二年七月宰相張齊賢與三館秘閣參定職田之制兩京大藩府四十頃次藩三十五頃防團州三十頃中上刺史州二十頃下州及軍監十五頃邊逺小州上縣十頃中縣八頃下縣七頃為三十等轉運副使許於管內給十頃其諸州給外剎者許均給兵馬都監監押寨主釐務官錄事參軍判司等其頃畝多少比類通判幕職之數以官莊及逺年逃田充悉免稅及差徭所得租課均分如鄉原例州縣長吏給十之五自餘差給詔従之天聖七年言者謂職田有無不均吏或不良往往多取以殘細民詔晏殊等參議遂停罷官收其入以所直均給未即行九年二月上閲天下所上獄多以賄敗者詔復故慶厯三年九月參政范仲淹等以有無多寡不同乞行均給乃更定田限藩府二十頃節鎮十五頃餘州十頃通判六頃判官四頃幕職官三頃縣令萬戶以上六頃簿尉給半五千戸以上令五頃簿尉二頃五十畝不滿五千戸又殺之無田或頃畝不足且不可耕者三年內檢括官荒田並戸絶地土及五年以上逃田充靖康元年詔在州見任官職田權借一年變易輕貨輸內藏庫建炎元年五月詔罷住職田令提刑司收樁具數申省紹興三年七月勅選人七階以舊祿比今物價恐不能贍給其家可將無職田選人並親民小使臣每員月支茶湯錢一十貫內職田不及此數者補足自此選人小使臣有茶湯錢之制而職田或給或收隆興元年六月權借一年乾道元年七月權拘三年今本州公租存者僅如左方米五千四百八碩
官員宗室諸軍俸料舊來支十七界舊㑹淳祐五年七月制帥集撰顔公頥仲並支十八界新㑹嵗增錢七十六萬四千六百六十貫〈牓示雲照得本府財賦有限量入為出僅可支吾前此累政皆有増收創置誠可嘉羨近據僉㕔具呈見任寄居官員宗室軍兵俸料多用舊㑹酒米綿絹紬布折價為數未登因念制祿以任官必須寛融而後可責其奉公守節制賦以養兵必須優潤而後可勉其趨事赴功並合全支新㑹仍添折價錢緣當職到任之始已將諸縣淳祐三年拖下官錢九十四萬餘貫並行徴催府計頗慳除諸軍先與純給新㑹外應見任寄居官員宗室並従次第增改公庫省務酒額太髙專知等人徒被監繋仍前拖欠合與減額兩府判㕔起綱支糧頗有欠闕合與添助二稅折納太重合與減價倘得年榖屢豐加以均節嵗計或有贏餘則増收創置之事續議區處須至曉示〉
常平倉
淳化二年詔置常平倉嵗熟增價糴嵗歉減價糶用賑貧民本李悝平糴之法其後以收沒官田租入或賣屋地坊場河渡以其錢糴入或州縣寛剰錢米入凡老疾貧丐者圄梏者流徙者率以是濟之本府素無樁積朝廷間撥降度牒糴米賑濟隨糴隨支無定額
義倉
康定二年置紹興六年緫制司申明大觀指揮每碩納一斗至今民戶納正苖米一碩即納義倉米一斗一斗即納一升本隋社倉之法使民舉粒米狼戾之贏以備水旱者也故著令惟許賑給不得它用縣遇災傷當職官體量自第四等以下闕食戸給散若放稅及七分以上通第三等給並預申提舉審度行訖奏紹興七年戶部侍郎王俁奏常平六事其二曰封樁義倉斛米故義倉米率附常平倉
制置使司平糴倉
國朝沿唐舊州縣各置常平義倉所以備水旱救凶荒也然常平置使自專一司州縣發斂皆稟命焉雖河內有飢民不容以便宜従事此制置司所以自創平糴倉蓋有以也然必以制司名倉者州郡不得以支移他司無與也制置知府祕撰陳公塏有見於此淳祐二年正月開藩二月即疏聞於朝乞俟本府支衣大閲後凡省庫公庫纔有所積即取撥令項樁管委兩通判專掌此錢為平糴本未及期年積劵已及八十五萬復申請於朝乞免解前政任內借撥農寺十八界㑹子三萬貫準省劄行下畧雲聞陳制置見議剏平糴倉以利民要得此錢以充糴本捐此以助四明利民之事従申銷豁十八界一準十七界五展計十五萬劵湊及百萬之數大要欲糴米榖各二萬斛〈文思院斛〉米糴於呉榖糴於鄞數或不及樁留餘劵以俟續糴度地城西得醋庫餘基不足則買民田給官鏹易鄰寺之荒畦凡建屋二十六間曰㕔曰泊水曰中門曰大門各三曰倉十四分為六厫以豐年亦有髙廩名扁大門曰制置使司平糴之倉四周以牆三面環水前後有水步鳩工於四月丁卯迄事於十月甲子提督措置營造則通判尤煓添差通判趙體要路分傅端倘役水軍而給劵物和買而給錢無一字文移下諸邑故不擾而辦倉有提督於制司屬官選監倉於本府職曹選門官則差水軍將佐月各添給嵗以正月委官覈實城內外之合糴者濟者給厯以二月初糴濟年豐榖賤則不須舉行又有新陳相易之法米糶則錢在錢出則米歸制帥交承則登載帳冊上其數於朝每嵗六月一申嵗終再申亦如之詳見制置司幹辦公事林元晉所編規約附以倉圖記則觀文殿大學士鄭申公作帥守陳公又自作平糴銘銘曰
千斛在市 物價自平 其平伊何 持衡有人願嵗常豐 榖石錢五 此倉之設 姑備先具
三年春公以大理卿召未行易鎮呉門又念糴價雖平而寒窶之民在所當濟久之必虧糴本遂再捐三十萬為賑濟之助悉以聞於上
制置使司平糴南倉
倉以南名別西倉也西倉已儲粟二萬一千餘碩淳祐四年制帥殿撰趙公綸以官地兩易延慶寺西蔬圃建南倉儲五年六月以後續添之數規橅視西倉益閎詳見提督官司戶黃縉所具條約緇徒規復蔬圃外臺遣屬僚詣郡審處制帥集撰顔公頥仲力主為民之議而前政成規迄以無撓輿論韙之
樁積倉
淳祐四年制帥殿撰趙公綸撥錢五十二萬三千貫糴米一萬九千五百碩有零剏此倉附平糴南倉敖
新樁積倉
淳祐〈缺〉年制帥集撰顔公頥仲剏已糴到米一萬碩有竒附省倉西倉暑往字敖
朝廷窠名〈共七色〉
〈銀 絹 紬 綿綾 鹽鈔紙 錢〉
銀一千兩〈毎兩折錢三貫三百文省〉
聖節五百兩
大禮年分五百兩
絹一萬四千五十七匹
夏稅和買四千八百五十七匹
嵗幣八千二百匹〈元遣金國嵗幣於夏稅絹內起發朝廷既罷嵗幣指揮折錢特優䘏下四等五等人戶每匹止折納錢四貫文有司不體朝廷優䘏之意每嵗多是大家以錢折納寳慶二年守胡榘視事始根究必従指揮施行〉
聖節五百匹
大禮年分解發左藏庫五百匹
紬二千七百二十四匹
綿一萬八千五十三兩
綾二十匹〈唐國要圖雲貢交梭綾貞元十道錄雲貢呉綾元和國計圗雲貢呉綾乾山藥唐書雲貢呉綾交梭綾海味山藥附子十道四蕃志雲舊貢紅鰕鮓大鰕米九域志雲貢綾十四匹烏鰂骨五斤乾山藥一十五斤今止嵗貢大花綾一十匹〉
鹽鈔紙七萬九千三百幅〈嵗支錢一千一十九貫五百六十八文錢㑹各半行下奉化象山鄞縣收買赴太府寺交引庫其錢㑹於軍資庫係省錢鹽倉別納袋息錢各交一半〉
錢
折帛錢一十七萬六千七百二十五貫文〈內截留七千貫文補
放免身下錢〉
無額上供錢三千九百九十貫文
御膳羊錢五千五百九十五貫七百四十四文供給錢八百貫文
起發七分酒息錢一萬五千三百九十六貫一百八
十五文〈紹興七年始贍軍庫起發〉
糴本錢四萬三千八百貫文〈宣和五年始舊經額九萬六千九百七十八貫四百三十九文內於酒務係省錢撥出四分簇到三萬八百六十七貫二百九十三文餘錢係諸稅場以日生收到錢分撥及村坊買撲認納並人戶身丁錢湊足赴行在省倉和糴場交納其後減罷稅場及開禧二年放免身丁錢額虧戸部司農寺嵗實催發錢五萬八千七百二十六貫三百三十八文繼此酒減造米斛頓定八年旱蝗相繼村坊多有改闕闗停十三年火災朝廷放免竹木稅錢累年止催解四萬六百貫文十六年十七年解四萬二千貫文寳慶二年解四萬三千八百貫文其逐年所虧錢數部寺每行下照例流水登帶補發至郊赦釋放〉
僧道免丁錢一萬一百一十六貫六百文〈紹興十五年始嵗無
常額以括實帳狀多少為數〉
經緫制錢〈熈寧十年初置經制熈河路邊防財利司宣和三年因陳亨伯在陜西河北措置有條遂推行於東南始有經制兩浙江東路財用司靖康初罷建炎三年臣僚言邊事未寧理財最急與其暴斂於倉卒何若取之於細微今除不便於民如納免行錢減罷曹官役人錢鈔旁定貼錢院虞𠉀充獄子重祿錢牛畜等契息錢契白紙錢不可施行外所有權添酒錢量添賣糟錢人戸典賣田宅增添牙稅錢官貟等請俸頭子錢樓店增添三分房錢共五項欲令東南八路州軍收充經制錢従之於是戸部領經制司紹興五年參知政事孟庾提領措置財用以緫制司為名措置經畫窠名轉運司移用錢勘合朱墨錢出賣係官田錢人戶典賣田宅牛畜等於赦限內陳首投稅印契稅錢進獻貼納錢㖈戸長雇錢抵當四分息錢人戶典賣田業收納得産人勘合錢常平司七分錢見在金銀茶鹽司袋息等錢樁還舊欠裝運司代發斛斗錢收納頭子錢官戶不減半民戸增三分役錢見樁數二稅畸零剩數折納價錢免役一分等剰錢並充緫制司錢其後經制緫制皆歸戸部州縣往往以兩項窠名混而為一諸縣委縣丞無縣丞委主簿諸州軍委通判無通判委發判拘收提刑司檢察本府嵗額具如左〉
正額錢二十一萬五千三百七貫九百三十文〈舊經年額四十一萬八百二十五貫六百六十八文內經制錢二十一萬一千七百七十三貫四百九十一文緫制司一十九萬九千五十二貫一百七十七文其錢出於屬縣給納二稅頭子勘合耆戸長免役裏外酒稅並人戸典賣田宅稅契窠名等拘收自後酒沽賣不行減造額米商稅少有客旅興販二稅內有坍江事故出豁嵗復一嵗虧收元額累年止緫趂及二十餘萬貫朝廷比較多是居殿嘉定四年提刑程覃攝守究極源流申請豁無額經緫制錢二十六萬貫䝉朝廷行下戸部先與理豁一十六萬三千三百一十三貫七百六十二文而尚有無額之錢竟無可催移東補西僅湊今額〉
經制九萬四百五十四貫八百五十文
緫制一十萬五千三百二十二貫二十八文添收頭子五千二百一十三貫三百六十九文增收勘合二千五百四十五貫六百二十五文改撥牙契七千四百二十六貫五百五十一文無額四千三百四十五貫五百七文
右本府嵗於軍資庫撥錢六萬五千一百九十八貫付通判㕔〈商稅一萬二千六百二十九貫生煮酒二萬九千三百六十九貫諸倉頭子二萬三千二百貫〉餘錢並係通判㕔於六縣及倉庫場務自行拘催然常催不及額內水軍官兵宣限劵食春冬衣錢共一十五萬七千八百二貫文及韶王府香火官茶湯俸料錢史越忠定王府宣借人春冬衣錢並就截文尚且不足餘經緫制錢五萬緡解發赴戸部每無可解本府不免於交承錢內兌借應副通判㕔起發次年於合撥倉場庫務錢內消還消未足而又借致本府交承錢常掛欠五六萬緡積習巳久弊不可革守尚書胡榘嘗申省乞減下本府嵗所解戸部經緫制五萬緡以寛州郡朝廷下戸部勘當戸部難其請不報
內藏庫錢一萬三千貫文〈大中祥符間始有坊場正名錢元豐勅諸場務每年従本寺於諸路那移一百萬貫赴內藏庫寄帳封樁本府舊額一萬五千貫逓年止解七八千貫或止五千貫嘉定十七年攝守齊碩備申朝廷定今額逐年係通判㕔催發〉
左藏庫錢
坊場七分寛剰錢一萬二千九百六十六貫一百六十六文〈初降指揮坊淨利錢除認發內藏外餘為七分寛剰三分州用紹興元年買撲坊價上增添淨利錢五分十六年本州拘發七分寛剰錢三萬四千餘貫五分淨利錢二萬四千餘貫官錢既重坊場由是沽賣不行多是停閉二十三年勅令坊場敗闕稅務停罷內庫錢猶不敷安得寛剰本州將敗闕去處出榜召賣入價者皆不及元額照常平免役令供價雖髙不及舊界承買人錢數者依出賣法再榜一次無人投狀即給前項人乾道四年申戸部行下提舉司覈實乾道五年七分寛剰錢發及二萬九千餘貫五分淨利錢發及二萬一千餘貫繼此又多敗闕淳熈八年勅今後諸州不許未敷內庫正額先納寛剰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勾提舉申請將敗闕闗停無人送納官錢去處依條免納五分錢外正名課利錢元額減退五分出榜召諸色人投狀通產不問官民戸有無諸般違礙並許承買全無屋宇去處免納官錢一年有屋宇可以造酒者免納半年自後每年開具實催起發數目夾細帳狀申戸部符下提舉司行下本州措置興復本州不住出榜召賣拘納價錢起發慶元六年知府陳杞㸃最髙年分定今額然逓年坊場又多敗闕嵗虧錢二千八百貫文本府撥降助通判㕔起發〉
坊場五分淨利錢八千三百二十七貫五百六十八文〈慶元六年知府陳杞㸃最髙年分為額一萬三百二十五貫文嘉定六年通判章良朋以坊場敗闕闗停處多具實催細帳申朝省起發七千三百七十三貫九百一十一文嘉定十三年提舉司準朝省行下委婁提幹前來覈實管發七千五百七十五貫八百五十一文嘉定十六年戸部行下措置興復增添諸縣申到坊戸二十五所定今額係通判㕔催發〉
官戸不減半役錢二千八百六十九貫八文〈乾道二年
始係通判㕔催發〉
聖節折銀價錢八百二十五貫文
大禮年分折銀價錢一千三百二十貫文〈二項折銀錢通
判催坊場河渡錢起發〉
減省人吏雇錢一千六百二十二貫文〈宣和三年始〉在京官員雇錢二百二十五貫文〈紹聖九年始舊經一百五十貫
文二項並係本府催縣役錢起發〉
監司窠名
轉運司錢三萬四千一十四貫六百八十八文〈舊經月解等錢三萬四千八百一十六貫八百二十八文移用降本錢一萬八千八百九十三貫六百五十三文通為錢五萬三千七百一十貫四百九十一文內有無指擬錢一萬三千五百貫文每年戸部及轉運司改撥別處州軍取發而本府裏外場務沽賣不行減造糯米尚有無催錢六千一百九十五貫八百三文嘉定十三年備前件曲折申轉運司以此年無旱傷最髙額催發此數〉
月解通計二萬六千貫文〈毎月發二千一百六十六貫六百六十八文〉移用降本七千貫文
殿步司馬草三千貫文
重華宮糯米二千貫文
御酒庫糯米二千貫文
寛餘耗剰米五百貫文
行下支撥官吏茶湯食錢及雜支等錢五百一十四
貫六百八十八文
提刑司
聖節拋降銀二百五十兩計八百二十五貫文贓賞錢二百貫文
常平司
應內藏左藏庫錢並𨽻常平司
鹽課
崇寧三年始行鈔法罷兩浙淮南官般官賣鹽聽客人鋪戸任便興販先於𣙜貨務入納鈔引錢二十四貫省別於主管司納窠名錢請鹽一袋三百斤本府舊止七場開禧以來又創建七二置台州支發不行乃撥𨽻本府鳴鶴運鹽又𨽻本府於是官吏始繁矣守胡榘請於朝乞従福州例置厯拘收出剰敖底所賣鹽貨支官吏俸給劄子附見於下〈照得本府經常所入有限而支用日增只如寄居官及宗室官月俸一項前此各立三十員為額昨因寳賞覃恩二次宗室出官人數頓添目即額外各已添放數十員源源而來未已無䇿何以措置添收財用深思有以畧加撙節竊見慶元府台州兩郡諸鹽場官計一十九員職事與本府一毫不相干涉卻乃月就本府幫支請給緫計一千一百餘緡其俸米衣絹在外考之諸鹽場收支鹽課最為豐羨除買發提鹽司額錢之外本場有出剰敖底鹽貨每月不下收二三百千其場官公亷者多以應副遊謁干求之用其貪沓者悉為席巻之計昨來福州趙丞相忠定為帥曰應本路漕司監鹽官在福州境內者每月視其官資幫旁發下各令將每月所收出剰敖底所賣鹽貨置厯拘收自支各場官吏俸給皆以為便諸亦無辭説今來本府不敢自便合具申朝廷乞賜劄下令本府従福州上件體例施行其於提鹽司別無相妨庶可少寛本府郡計實為至幸〉
舊七場管額鹽五萬一千九百二十袋九碩九升六合
三勺
昌國監額一萬二十六袋一石九斗九升二合五抄岱山場額一萬四千六十袋一碩一斗
東江場額一萬二十六袋一碩一斗九升六合二勺五抄〈以上並屬昌國縣〉
玉泉場額五千二百二十袋〈象山縣〉
大嵩額二千六百八十袋五碩六斗四合〈鄞縣〉清泉額四千九百八袋〈定海縣〉
長亭場額五千袋〈台州〉
創建七管額鹽二萬三百三袋六碩
龍頭場額一千八百七十七袋二碩〈開禧元年於定海縣創置〉穿山額三千袋〈乾道中立為清泉子場分太立海晏兩鄉𨽻焉開禧二年改為正場〉髙南亭額三千六百袋〈髙亭南亭二甲元𨽻岱山場相阻一嶺舟行則經大洋嘉定元年立為正〉
杜瀆額四千一百六十六袋四碩〈場屬台州支發不行嘉定元年撥𨽻本府鹽倉寄賣〉
玉女溪場一千六十袋〈本玉泉子以監官往來迂逺嘉定四年立為正〉長山額三千袋〈元𨽻清泉亭戸以涉嶺路遙紹興三年率錢就長山買地置衙屋號長山場請清泉運鹽官及時前來買納嘉定四年立為正移建石湫碶下〉
蘆花額三千六百袋〈本昌國西監子名曰東監月額二百二十五袋嘉定四年提鹽司差官相視増為三百袋五年立為正〉
窠名官錢
貼納錢每袋六貫三百六十文二分錢㑹各半鹽本錢四貫八百文發下諸場買鹽
僱船水腳錢四百一十文充諸場運鹽船梢水腳貼收水腳錢一百三十八文上下半年解發𣙜貨
務
袋本錢二百三十八文充支造袋局蓆本錢袋本剰錢六十二文上下半年解發𣙜貨務三分錢二百五十文四季解發封樁庫
別納袋息錢四百四十文專充官吏食錢
封頭物料錢一文三分做造鹽袋封頭
封頭錢九分月解提鹽司
雜收錢二十文月解提鹽司
鹽倉凡遇支遣每貫除頭子錢四十文五分
經緫制司三十三文
提鹽司七文五分
客請封樁私鹽每袋收三百五十文
袋本錢三百文
充私鹽賞錢五十文
寳慶四明志巻六
欽定四庫全書
寳慶四明志巻七
宋 羅濬 撰
郡志七
敘兵
制置司水軍
紹興二年制置始置司所統兵駐劄定海防托海道十一年兵隨司罷〈詳見官門〉三十一年金人渝盟入境明州城下復屯殿司水軍二千人隆興元年海冦朱百五等猖獗戸部侍郎趙子潚復帶沿海制置使知明州就領殿司軍二千人收捕二年冦平所屯兵朝廷節次起發前去子潚奏明州宻邇行都水陸控扼事體非輕乞存留揀中禁軍未起發人又乞招置水軍一千人仍奏陞水軍統領鄭廣為統制存留聽明州使喚自是明州駐兵為額三千乾道七年差林文充統制仍將本官自福州帶來水手一千撥付兵額始有四千其後分二百人隨一訓練官於州城外江東寨駐劄統兵官有統制有統領〈統制統領本統御前軍馬靖康之變有州縣起發勤王人兵管押一二百人差充統制者有諸道緫管及諸司妄稱便宜差充統制者髙宗皇帝建炎元年劉光世言朝廷設一統制體貎非輕乞除行在及中都主兵官朝廷差充統制官外餘並罷従之其後率以御前軍馬出戍此統制統領所以分駐諸邉也制置司水軍本殿司故有統制統領以統之〉又有正將副將準備將各三員兵四千人曰軍義兵曰吐渾兵離為二十二隊分𨽻於三將都副撥發都壕寨訓練官以次領之不入隊者俟闕填補揀汰者不係帳老病而無家者為孤貧有官階者加請給而不入隊不係帳與孤貧者皆有月給名籍登降廩給厚薄兵財司以時勾稽並器甲船具枚數之季月必聞於樞宻院神前石衕三姑宜山馬跡闗嶴海驢礁及海洋南北中間晝夜巡徼三日一報樞宻院及尚書省平江府許浦水軍與定海水軍月差將官巡海互至書厯嘉定三年㫖也三姑岑江烈港海內白峯五寨土軍亦聽水軍統制節制嵗自十月朔巡檢指使同將佐領土軍二百五十人水軍五十人於三姑山卓望三月朔乃止嘉定七年従攝守程覃請也〈五寨雖聽水軍節制然各有寨官統轄無舟船可以往來水軍相去遙逺所謂節制者皆具文卓望三姑則有生劵之貴寳慶二年守胡榘申請以涔江白峯兩寨僻在山嶴未甚聚切欲撥還定海昌國縣承受行移巡捕之役而岱山管界兩寨皆要害之地卻撥𨽻水軍節制緫三姑烈港海內岱山管界五寨兵額元管一千一百一十八人今見管止八百三十四人慾分為六隊屯駐五處三姑都巡檢司見管四百三十五人於內以三百九十五人分為第一第二隊仍舊屯三姑寨每季輪流一隊卓望三姑山更不須従水軍遣人卻就三姑寨中撥四十人湊烈港見管六十人共一百人為第三隊分屯烈港其管界寨見管一百二十人為第四隊岱山寨見管一百四人為第五隊海內寨見管一百一十五人為第六隊各屯本處其五寨官並従省罷止以水軍正副準備將及訓練官分領並以水軍第四將繋衙其舟船器甲悉従水軍措置料理庶幾事權歸一教閲有常可備緩急事竟不報〉定海水軍朝廷既撥湖田米及經緫制錢給之每嵗樞宻院又劄下轉運司支降官㑹二千貫支散口累重大錢初置司有犒賞庫後隨司罷重置司日有庫無錢開禧元年封樁庫支降官㑹四千貫充循環庫卒貧而病者貸之毋得取息物故勿追所貸嘉定四年攝守程覃撥盜贓銀易錢六千七百九十五貫七十五文省於江東置庫繼而本錢虧陷撥給定海水軍庫今水軍併酒庫息月解錢三百八十貫九百一十文省支給官吏猶未足也
統兵官
統制
統領
正將三員
副將三員
準備將三員
正兵二十二隊緫有二十名色分𨽻於三將
訓練官二十人
押隊四十四人
擁隊四十四人
引戰教頭二十二人
旗頭一百三十二人
牌手一百七十一人
刀手七百七十一人
槍手四百六十八人
弓箭手五百五十六人
弩手八百六十人
角匠二十二人
金手二十三人
鼓手六十一人
準備帶甲旗頭四十四人
梢矴旗頭二十二人
隊司二十二人
梢工六十六人
矴手三百三十人
押火二十二人
火頭一百九十八人
不入隊今六百人有竒
不係帳今五十人有竒
孤貧今一百九十人有竒
寨屋五千六百九十三間
定海五千三百九十三間
江東三百間
房廊六百三十三間專係統制司收賃錢以修軍器定海五百五十三間
江東八十間
禁軍廂軍〈寳慶三年守胡榘重修諸營〉
國初收天下勁卒列營京畿南征北伐率従中遣故惟三司卒稱禁軍州郡止有廂軍鎮守廂乃藩鎮舊名如曰左右廂曰第幾廂蓋部分之別爾三邊屯戍卒或升禁軍重之也嘉祐置威果指揮而後大郡有禁軍元豐升雄節指揮而後禁軍滿天下二軍初皆更戍在浙者或戍廣在江者或戍浙欲其習險阻忘顧戀也禁軍惰怯則降為廂軍廂軍得力則升為禁軍遴選尤精闕額雖州郡自募京師實分遣壯卒為募士之準謂之兵様其後易以木梃木架而兵様不至熈寧初詔江淮荊湖兩浙福建等路州軍料揀強壯團結教閲常留在州備禦盜賊於是罷更戍創額招置漸多大觀元年御筆帥府望郡各別屯兵每二年更互出戍然終亦不行建炎以來遂廢紹興六年廂禁軍闕額二分住招方熈寧團結時巳有𨽻將不𨽻將教閲不教閲之分循習既久教閲益具文變通之術必有所待
禁軍五指揮額二千三百三十人今一千四百九十人
〈乾道四年守張津重修五營增屋凡四百楹其後更革具見下方〉
威果三十指揮額五百一十人今三百七十七人〈嘉祐四年詔置就糧禁軍兩指揮各四百人以威果為名除捕盜不許他役五年排次自荊南至州為第三十第五十五先是慶厯二年詔諸州置澄海兵士大郡兩指揮各五百人四年又詔上州添置土軍二千人為宣毅指揮多於澄海揀撥乃廢澄海併歸宣毅繼多選入京填補近上禁軍至是既置威果以本州就糧步軍撥入宣毅亦廢威果營西南廂順成坊北〉
威果五十五指揮額四百人今二百一十一人〈不𨽻將舊營以居養坊為之在子城東南嘉定十三年出移建於忠順官寨內今新縣學乃其舊基也〉
雄節指揮額五百一十人今四百八十七人〈紹熈元年詔州郡所管廂軍即前代本處鎮守之兵理合教閲宜令江淮荊湖兩浙福建等路州軍料揀強壯團結教閲以教閲崇節指揮為名是時兩浙路廂軍見管三萬一千六百九十六人遂定以三萬為額內三千五百人充教閲崇節其不係教閱廂軍為本城諸指揮額通不得過三萬之數六年六月以諸路教閲廂軍不一可除教閲二字改為雄節指揮其不教閲崇節依舊元豐三年閏九月陞雄節指揮為下禁軍𨽻侍衛步軍司營教東北〉
威勝指揮額五百一十人今二百二十八人〈大觀元年十二月御筆祖宗以來人未繁盛兵數雖少可以支吾今承平百五十年之久地大人衆兵寡勢弱非持久之道可除見今兵額外帥府別屯兵二千人望郡一千人常管在營比諸軍加數教閲每一年令更互出戍帥府五百料錢以威捷為名望郡四百料錢以威勝為名帥府望郡三百料錢以全捷為名並充步軍𨽻殿前司管轄營西北廂石板巷〉
全捷指揮額四百人今一百八十七人〈見威勝指揮注不𨽻將舊以居養坊為營今在小江橋側〉
廂軍九指揮除兩指揮無額外七指揮額二千二百七
十七人今一千二百九十九人
崇節二十八指揮額四百四十一人今二百八十一人〈營天慶觀前〉
崇節二十九指揮額三百八十人今一百五十五人〈營東夀昌寺南〉
崇節三十指揮額三百八十人今一百二十六人〈營東夀昌寺北熈寧六年教閲崇節指揮改為雄節指揮此三指揮皆不教閲崇節也先是元年嘗截定教閲廂軍巳別有額其不教閱廂軍令逐路相度州軍大小排定次第每指揮不得過五百人若人數至少去處只據見管均定〉
壯城指揮額二百人今一百九十三人〈熈寧初置壯城指揮五年撥併不教閱廂軍為一額壯城專治城壁例不差出不在撥併之數元豐三年五月勑諸路巳置壯城兵士其有城壁樓櫓去處以城圍大小分為兩等大城五十人小城三十人專充修城不許招㨂填別軍分崇寧五年河東提舉李公年以潞州城壁頽毀申乞諸路州軍招填壯城兵士宣和三年勑立到壯城額帥府三百人節鎮二百人餘州一百人舊額多處依舊如合置壯城闕額委當職官限一月招足營影泉坊巷口北〉
都作院指揮額四百八十人今四十六人〈熈寧六年詔諸路置都作院凡四十一所明州居其一九年正月樞宻院劄子諸都作院元額工匠三百人以上置副正指揮各一人都頭五人十時將虞𠉀承局押官各五人大觀元年十二月御筆東南州軍軍器以承平日久全不修治亦多闕數仰帥府封樁三將軍器望州兩將非軍須盜賊不得支用仍三年一修訖申提刑司帥府望州未有都作院各許一處置立二匠帥府二百人望州一百人若帥府望州人土物料不足許拋下出產諸州小作院分造所造軍器東南土俗不同春夏氣暖筋膠不可施用可三分中計以一分置土俗所用器仗如偏架弩紙皮甲之類令本路官取索講求便利輕捷可用各件製造仍具圗様名色聞奏靖康間諸作院多物料不備匠人移占它役諸州軍遇有調發軍器皆従京支降乃令提刑司專一管幹有作院州軍招集匠人轉運司應副材料紹興以來皆仍舊額本府作院營子城南二里嘉定十三年火移建威果三十指揮營側〉
指揮額四百人今一百七十九人〈舊有採斫兩指揮皇祐勑採斫兵級遇冬年寒食各給假三日仍不住口食若父母在營身死給假五日妻死三日如因採斫身死支錢一貫文其請過月糧醬菜錢並與除放每嵗十二月一日住採斫放令歇泊至正月四日入役又勑杭明溫台州招置兵士並依採斫指揮請受則例其造船雜役人入山採斫材木者不得別有差使元豐五年承旨司裁定兩浙廂軍人數採斫指揮各以二百人為額六年五月溫州守臣石牧之奏乞今後只従本州支錢和買材料更不發遣兵士入山採斫兵士併入指揮營城外甬東廂〉
清務指揮〈本以𣙜酤而立熈寧五年撥併不教閲廂軍為一額而清務以因事募人係專處置軍不在團併之數軍防格酒務三萬貫以上二十人舊營在東南廂鄞江門裏後多揀充禁軍及有死亡不曾招填營亦廢為民居〉
剰員指揮無額今一百五十六人〈慶厯五年差內臣往福建等路揀選就糧禁軍及本城兵士如病患可醫者減充半分剰員久或不堪與給放停公據若曾有戰功及陣亡人弟姪子孫令仍舊自後嵗委監司分揀於是有剰員指揮然非疾病或衰老不任戰禦視嵗數有減切法諸廂禁卒自十將至押官六十五減切七十放停長行六十減切六十五放停惟副都頭以上獨免減切至七十則放停而巳凡減切及嵗時減汰疾病稍堪役者充剰員兵級嘗有戰功應放停者亦充看營不管事剰員其衣糧等各得元來之半終其身熈寧十年勑逐州就糧禁軍廂軍通計十分立一分為剰員額聽於舊營居住遇出軍每指揮留守營常二十五人仍著為令紹熈四年勑諸路提刑司每遇巡厯就同守臣將揀中不揀中禁兵並廂兵通選一次其少壯及等並充揀中禁軍反是者充廂軍其年老禁兵願充剰員者聴營天慶觀後紹定元年火守胡榘重建〉
寧節指揮無額今五十二人〈本牢城指揮以待有罪配𨽻之人熈寧二年指揮廂軍選補他額如牢城元以杖罪到營亦許揀選紹興十一年揀汰諸軍中傷老病軍員下本州養老充牢城指揮乾道九年閏正月樞宻院奏揀汰養老將校有補充牢城指揮收養名稱未當遂改為寧節指揮營東北廂〉
土軍
皇祐勅杭秀溫台明五州界管轄鹽場地分巡檢巡茶鹽使臣兵級並差本城兵士一年一替熈寧九年臣僚奏巡尉職皆捕盜而縣尉所獲常多巡檢常少蓋尉司弓手皆土人耳目諳習巡檢下乃攅雜客軍又不許差出緝捉欲乞應巡檢下兵級依舊額許招置土軍就巡檢廨宇左右置營諸處不得抽差遇有盜賊許依弓手例差出緝捉有旨令著作郎熊皋往淮南兩浙路相度時浙東巡檢一十八處依元額招置兵級將校一千六百三十人元豐三年或言諸巡檢下兵級皆雜攅廂禁軍或屯駐客軍其間多西北人與本地分不相諳委差到年嵗稍能辨認道路山川人物又迫替移至於海道亦不慣習使之相敵終無必勝之理請令招置土軍以一半招收新人一半許廂禁軍舊人投填庶幾新舊相兼習熟使喚有旨令巡檢下土軍盡招置土兵不得輙差團結軍兵赴巡檢下元祐二年或言招置土兵嵗月既久間多親戚鄰里故相遮庇乃勅諸路巡檢下土兵以元額之半輪差禁軍半年一替將校節級準此其現今數多處𠉀有闕差禁軍填崇寧二年臣寮復言禁軍所至往往望替期又不諳習彼處道里宜依元豐法一槩招土兵以代之八月詔兩浙東路巡檢下人兵依舊法招置土兵宣和五年兩浙轉運提刑司相度本路巡檢額管軍兵自來如係招置處即依舊額招置所有差撥廂禁軍處乞一百人以下全招置土兵一百人以上招土兵一半餘一半差撥禁軍紹興五年勅兩浙沿江海州縣巡檢下土軍自軍興後多是闕額今蕃賊盤泊淮南切要沿江海州縣土軍緩急使喚可令守貳專意措置招填足舊額外更添招二分不得將以前諸軍分撥到人兵充數乾道七年勅沿江海州軍諸寨巡檢下土軍更令增招
九寨額一千七百人今一千三百六十三人
浙東寨額一百二十人今七十七人〈鄞〉
大嵩寨額二百人今一百七十六人〈鄞〉
鳴鶴寨額九十人今七十三人〈慈谿〉
公塘寨額九十人今六十八人〈奉化〉
管界寨額一百二十人今一百一十七人〈定海〉
海內寨額二百四十人今一百五十人〈定海〉
三姑寨額六百三十八人今五百四十人〈昌國〉
岱山寨額一百二十人今一百五人〈象山〉
鮚﨑寨額五十人今五十七人〈浙東寨額內撥𨽻寨屬奉化〉
淳祐六年三月樞宻院行下條目一禁兵船出洋虛批巡厯一令沿海列寨掎角勦冦一修沿海三十寨戰艦一修沿海土兵寨屋従制帥集撰顔公頥仲請也
寳慶四明志巻七
欽定四庫全書
寳慶四明志巻八
宋 羅濬 撰
郡志八
敘人上
明山之東三垂際海清淑之氣於是乎窮毓竒孕秀顯諸人者宜也然衣冠文物至我朝而始盛氣之所鍾亦有待而發歟
先賢事跡上〈古鄞鄮句章縣隋唐以來皆更易且有初居外邑居府城者故不容分縣緫志於此隨出次先後子孫繋其父祖非有所重輕也〉
夏黃公鄞人避暴秦匿山中漢髙帝求之不得帝嬖戚夫人慾廢太子立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以死爭不聽太子用張良言以禮迎公公與東園公綺里季甪里先生偕至帝宴太子侍四人従年皆八十餘鬚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問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姓名上迺驚曰吾求公避逃我今何自従吾兒游四人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辱今聞太子仁孝恭敬愛士莫不延頸願為太子死者故來上曰煩公幸卒調䕶太子四人為夀已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視曰我欲易之彼四人為之輔羽翼已成難動矣呂氏真乃主矣戚夫人泣涕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歌曰鴻鵠髙飛一舉千里羽翼已就橫絶四海橫絶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戚夫人歔欷流涕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此四人力也後太子立是為恵帝〈史記留侯世家注陳留志雲公姓崔名廣字少通齊人隠居夏里故號黃公三國志虞翻𫝊曰鄞大里人〉
張齊芳驃騎將軍意之子隱於慈谿之驃騎山人皆賢之遂以其父之官名其山〈出慈谿舊志〉
董黯字叔達仲舒六世孫也事母孝母疾嗜句章溪水逺不能常致黯遂築室溪濵板輿就養厥疾乃痊比鄰王寄之母以風寄寄忌之伺黯出辱其母黯恨入骨母死慟罙切枕戈不言一日斬寄首以祭母自白於官奏聞和帝詔釋其罪且旌異行召拜郎官不就由是以慈名溪以董孝名鄉呉虞翻稱之雲盡心色養喪致其哀單身林野鳥獸歸懷怨親之辱白日報讎海內聞名昭然光著今子城東南有廟舊志謂即其故居則黯本鄮人也虞翻謂為句章人據其徙居慈谿言之
任光字景昇鄮人為縣主簿時海賊作孽令朱嘉將吏人出戰為賊所射傷賊突嘉前光以身障蔽力戰死嘉獲免還邑出俸厚葬之〈出㑹稽典録〉
鄭雲梁宏皆句章人俱為主簿篤終始之義州里稱之一雲雲字仲興學韓詩公羊春秋為主簿後以劉雋事獄死郡以狀聞旌表門閭〈出㑹稽典錄〉
任奕句章人為御史中丞朱育稱其為文章之士立言粲盛今有任子十巻見藝林〈出㑹稽典錄及王阮所修昌國志〉
王脩句章人仕順帝時為州従事軍變殺厯陽太守伊曜脩誓衆奔入賊營取曜屍葬之人服其義〈出㑹稽典錄〉
闞澤字徳潤好學居貧無資常為人傭書以供紙筆所寫既畢誦讀亦遍察孝亷除錢唐長遷栁令孫權為驃騎將軍辟補西曹掾及稱尊號以為尚書嘉禾中為中書令五年拜太子太傅領中書如故澤以經傳文多難得盡用乃斟酌諸家刋約禮文及諸注説為制行出入及見賔儀又著乾象厯注以正時日每朝廷大議經典所疑輙咨訪之以儒學勤勞封都鄉侯諸官司欲增重科防以檢御臣下澤每曰宜依禮律其和而有正皆此類虞翻稱之曰闞生矯傑蓋蜀之雄又曰闞子儒術徳行亦今之仲舒也六年冬卒權痛惜感悼食不進者數日三國志本傳指為㑹稽山隂人按今慈谿縣之普濟寺乃澤舊居峯曰闞峯湖曰徳潤湖山水猶識其姓字則澤為句章人可知
晉虞喜字仲寧少立操行博學好古郡察孝亷州舉秀才司徒辟公車徴拜博士皆不就太寧中又以博士徴復下詔徴辭疾咸和末詔公卿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華恆舉喜㑹國有軍事咸康初內史何充上䟽曰臣聞二八舉而四門穆十亂用而天下安伏見前賢良虞喜天挺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徳皓首不倦旁綜廣探博聞強識宜使蒲輪紆衡以旌殊操詔曰潯陽翟湯㑹稽虞喜守道躭學操擬古人往雖徴命而不降屈政道須賢宜納諸廊廟其並以散騎常侍徴又不起有司議祧廟不能決朝廷遣使就諮訪焉晉書本傳曰㑹稽餘姚人然喜所居乃句章之南山世目其山曰大隠見夏侯曾先地誌今屬慈谿諸虞墓亦多在慈谿是時慈谿地乃句章縣亦𨽻㑹稽郡而與餘姚接境故史槩曰㑹稽餘姚雲
張無擇句章人性篤孝父仕唐任袁州司馬卒於神龍初歸葬縣之虎胛山無擇負土營葬結廬於墓七日絶漿三年不櫛醴泉出芝草生其後官至中散大夫終和州刺史至今廟食慈谿〈出舊志〉
賀知章字季真性曠夷善談説與族姑子陸象先善象先嘗謂人曰一日不見季真則鄙吝生矣唐證聖初擢進士超拔羣類科累遷太常博士開元十三年遷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尋遷太子右庶子充侍讀申王薨詔選挽郎廕子訴知章取捨不平徙工部肅宗為太子遷賔客授祕書監晚節尤誕放遨嬉里巷自號四明狂客及祕書外監每醉輒屬辭筆不停書咸有可觀善草𨽻好事者具筆硯従之意有所愜不復拒纔十數字世傳以為寳天寳初夢游帝居數日寤乃請為道士還鄉里詔許之以宅為千秋觀而居又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賜詩皇太子百官餞送擢其子僧子為㑹稽郡司馬賜緋魚使侍養㓜子亦聽為道士卒年八十六肅宗乾元初以雅舊贈禮部尚書唐書本傳所載如此然今鄞縣句章鄉小溪之馬湖有洗馬池故跡世傳以為賀監舊宅相距三里曰賀家灣其地賀姓甚多而貧掘土得碑石率棄之今其㫁石存而可識者曰㑹稽郡賀與府君六字而已耆老謂賀監始居此後乃徙剡川也
徐浩自稱四明山人唐乾元二年進廣孝經十巻授校書郎又有書譜一巻古跡記一巻〈出藝文志〉
孫郃奉化人四明才名記雲孫郃博學髙才唐末授左拾遺淨恵院即其故宅載於舊志唐文粹有古意效陳拾遺有哭𤣥英方干先生詩有卜世論春秋無賢臣論皆郃之作也其逺孫曰沔字元規皇朝天禧三年中進士第為人明敏果敢有材厯官至監察御史裏行景祐元年莊獻太后服未除而禮官請用冬至日冊後沔奏請俟祥禫上封者李安世方下吏沔又言始天子躬親政事而孔道輔范仲淹皆以言事謫去令在位無敢言者天下不知安世狂誕又謂以言得罪竊為陛下惜之數日出知潭州衡山縣沔既行自惟忠憤未盡申復上書曰天下之勢常患久安而不知其壞也比嵗以來水旱薦至嵗饑民愁陛下得恃以為安乎去秋以聖躬弗豫雙日既不御殿又無漢唐非時延對之事臣竊計之一嵗之中加之給休是率廢三分日之一也欲萬務之舉其何由哉今深宮之中左右皆用事宦人私謁寖盛內寵並興恐非所以隆徳業養夀命之原也於是又貶永州監酒其後厯知處州楚州召為左正言時元昊叛有請以五路進兵者沔以為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戰今不思內修備以待之乃欲盡敺精兵深入狂虜之境虜即據前險守後阨使我師不得還則闗中之勢不得不危此可為全計乎其後屢以言忤大臣出提㸃兩浙刑獄及陜西兵不利天子思沔言以為陜西轉運使就除環慶路經畧安撫使知慶州徙渭州復徙慶州徙陜州改河東都轉運使復知慶州元昊死子且幼國人未和諸將欲因而伐之沔獨奏曰中國以信義示夷狄奈何伐人之喪也於是詔有司趣行封冊之禮明年除知益州道中罹母憂頃之特起知永興軍不行沔先世徙寓㑹稽至是服闋除陜西都轉運使沔未欲逺去墳墓乞知明州許之杜正獻公衍遺之詩云四明山水饒靈粹唐有希韓敻出倫又見賢侯光乃祖〈社公白莊君侯逺祖諱郃〉暫還仁里庇斯民時皇祐三年也屬山東盜起徙知徐州至則捕羣盜盡誅之四年廣源蠻舉兵陷邕州進攻廣州公適徙秦州入見語及南事仁宗曰二府以南事不足憂也沔曰賊技與中國殊而去巢穴逺鬭其勢未易當又盛夏癉熱官軍往必不利豈得不憂也沔行明日蔣偕軍以敗聞即召沔還為湖南江西路安撫使得以便宜従事尋徙為廣南東西路安撫使仍以樞宻副使狄青為宣撫使冦平沔還遷給事中仁宗解所御寳帶賜之請知杭州行至南京召為樞宻副使其年契丹使來請觀太廟樂沔建議折之曰廟樂皆歌詠祖宗功徳能留與吾祭乃可觀使者乃巳張貴妃薨治喪皇儀殿葬曰山陵謚曰恭徳沔極陳不可遂罷山陵改謚溫成既而命讀謚冊沔曰此冊臣沔讀則可樞宻副使讀則不可為同列者所忌請罷除知杭州尋知青州并州沔在杭日治姦僧猾民不少貸怨謗紛起至是以御史彈奏責寧國軍節度副使復光祿卿分司南京尋知濠州請老以禮部侍郎致仕築居於明有詩曰新治甬上居閒逸安暮齒英宗皇帝即位遷戸部治平二年羌人數出冦詔沔知河中府既入覲改知慶州慶人相賀曰昔我公來前後五年羌人未嘗敢犯吾境今邊事適起不意老幼之復見公也居數月境內大安明年徙延州道病薨謚威敏年七十一〈以續通鑑及王岐公所撰墓誌及樓宣獻公所跋杜正獻公詩參修〉
楊適字韓道慈谿人明律厯曉兵法隠居大隠山以文學行義聞於鄉里人皆不敢道其姓名以先生目之仁宗皇帝訪天下遺逸知州事鮑軻以名聞賜粟帛嘉祐六年知州事錢公輔又表奏適髙節授將仕郎試太學助教州遣従事躬捧詔書具袍笏輿従以禮起之辭不受年七十餘沒葬大隠山縣令林叔豹為立碑祠於學〈出舊志〉
杜醇慈谿人經明行修不求聞達慶厯中縣令林肇一新鄉校請公為之師不可王文公安石再為林作師説以勉之至今與楊公適並祠於縣學
樓郁字子文志操髙厲學以窮理為先慶厯中詔郡國立學其不置教授員者聽州里推擇公首應選郡人翕然師尊之俞公充豐公稷袁公轂舒公亶皆執經焉荊國公王安石宰鄞以書致之曰足下學行篤美信於士友某所仰歎登皇祐五年進士第調廬江主簿丁母憂自嘆祿不及親絶仕進意以大理評事終於家有遺集三十巻子常光孫異弁五世孫鍔鈜鑰鏞鑛六世孫汶淮浟七世孫采皆取世科異字試可常子也政和七年守鄉郡廢廣徳湖為田造舟艦供三韓使甚稱上意令因任睦冦猖獗備禦有方人皆徳之積官至朝議大夫贈太師封楚國公鑰字大防異孫也少警敏書一再讀能記誦詞章雅贍隆興初元擢進士第明年又中教官選後用大臣薦入朝稍遷太常博士時搢紳間好惡各異鑰厯陳後漢黨錮唐朋黨元符黨籍之弊謂事之初生若不足較橫流不止害不可言孝宗曰卿懼為黨耶唐世人主謂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朕嘗笑之特主聽不聰爾光宗嗣位鑰以知溫州滿奏事留中厯考功郎立左螭登西掖禁中或私請上曰樓舍人朕亦憚之不如且已寧宗新御極內外制鑰獨當之遷給事中以平日素論正太祖東向之位知閤門事韓侂胄弄權有萌芽吏部侍郎彭龜年除職與郡鑰與林大中合詞論奏龜年舊學也伉直敢論事其可去乎乞留之經筵命侂胄以外祠上批龜年已是優異侂胄初無過尤鑰再奏若以為優異則侂胄之轉承宣使非優異乎若謂初無過尤則龜年乃出於愛君之誠心不顧身以進忠言豈為過乎但直臣去國自此恐無敢為陛下出力論事者侂胄銜之三日遷天官實奪封駮之權也趙忠定公汝愚被誣去國臺諫昌言定鼎乘龍之夢鑰曰趙公嘗夢孝宗召對取御爐金湯瓶授之曰朕之用卿如此謂之定鼎可乎又嘗夢立班見白龍升天居無何上以衰服登寳位謂之乘龍可乎如臺諫所言是欲覆人家族爾鑰親聞於趙不可誣也聞者汗下鑰遂決去居閒十有三載褫職者再甘心焉侂胄欲籠絡之風使自通鑰不為動更化初以翰林學士召遷吏部尚書遂簽書同知樞宻院事參知政事以年乞身薨謚宣獻其平日游息之地曰攻媿齋故自號攻媿主人有文集一百二十巻鑰之兄曰錫字予善以材敏稱父任補官初調秀州戸掾㑹鎮江有軍校訴於朝自言久掌軍用列校貸錢以萬計知其將訴欲殺以滅口脫身而來追者躡後出此門則死矣廟堂駭之奏得旨勅漕臣擇郡縣吏鞫之許以棘寺推獄行時二漕使胡昉呂正已合詞以錫應選錫請械軍校以隨途中時與語鈎得其情至則索證左軍校具服誣狀三日而竣事棘寺吏跽請曰事體甚重今遽巳後當悔錫曰我不知觀望惟盡其情而已既還白廟堂疑其速驗軍校無遁辭奏聞孝宗嘉嘆良久除監左藏庫都門遷勅令所刪定官上記平鎮江獄事遷太府丞改丞大理吏曰是為初官能決詔獄者不可欺也連治數大獄皆平允以便親乞補外知嚴州丁父憂毀卒鑰之長子𤂸字質夫仕至屯田郎中死之日囊無餘金文行皆能世其家樓氏世居奉化徙於鄞有義莊以贍族一倣范文正公之成規異之子璹字夀玉所創也〈據碑記及樓氏家傳〉
王說字應求鄞人以其學教授鄉里餘三十年熈寧九年以特恩補將仕郎為州長史無田以食無桑麻以衣怡然自得沒門人舒亶銘之先是有王致亦州閭所師至今郡庠以與楊公適杜公醇樓公郁並祠謂之五先生雲説之弟該字藴之登慶厯六年進士第王安石宰鄞時與之友善以詩章相唱酬與兄齊聲仕不偶官舍傍有嘉木葉長可尺許每得一詩取葉書之既沒歸橐蕭然惟脫葉甚富遺藁十巻長子瓘字元圭登元豐五年進士第喜藏書以文稱珩字彥楚説第五子也十九嵗入太學大觀三年登進士第仕至宗正少卿年八十卒有考經傳異同論三巻臆説五巻時政更張議四巻字學摭要二巻雜言三巻和杜詩一百七十一篇勲字上達説之孫也以太學上捨生登政和八年進士第髙宗東巡命為鄞宰徙提舉廣南市舶以亷稱終朝散郎正已字正之勲長子也勲與妻薛氏俱沒官所羣賈念其清苦裒金錢二百萬為賻正已不受以叔祖珩任為豐城主簿連帥張澄俾對易理曹時相姻黨王鈇家豫章冢舍亡瑞香花與一富民有他憾因誣之帥諷理曹文致其罪正已直之忤帥意稱疾尋醫以歸孝宗聞之既踐阼詔以不畏彊禦節槩可嘉自泰州海陵縣召對改合入官淳熈初訪求亷吏參政葉衡舉正已辭賻事以聞召對上語輔臣曰王正已望之儼然即之甚溫史忠定王浩再相論朋黨事上曰葉衡既去人以王正已為其黨朕固留之雖衡所引其人自賢則知朕不以朋黨待臣下也正已凡四典郡六為部使者終太府卿祕閣修撰致仕年七十八卒髙宗山陵竣事嘗進聖徳孝感記上曰卿文似韓愈巳宣付史館有文集二十巻嘉定初被旨繳納國史院正功字承父以父任補官終朝請大夫廣西提刑正民字經父以叔祖遺澤補官終奉直大夫知安慶府皆正已弟俱有亷名
周師厚鄞人皇祐五年登進士第厯荊湖北路農田水利差役事時朝廷方議役書本路紛更未定且有欲為搊甲法者師厚具論四方風俗盜賊婚田獄訟簿書繁簡之所以不同則役有勞逸輕重宜亦不可以一朝廷以為是下其説行之辰沅兩州初復版圗縣官念所以偹邉且欲歳發常平粟師厚謂溪獠嘯聚無常而常平之入有限不可宜乘事始擇曠土使戍卒且耕且守亦古法也天子然其策子鍔字兼彥中元豐二年乙科調桐城尉既而曰古者學而後入仕未聞以政學也曩時口耳剽習特以取科目爾士當以治心修身為本本立則事不足治於是官期至不赴經史百家之書無不讀讀必究其指歸著而為言必期有用旁至兵刑小學天文地理博極淹該時潞公文彥博韓公富弼溫公司馬光與其舅氏蜀公范鎮皆聚洛下鍔每造詣講貫上書論邊事厯陳永樂覆敗之由神宗嘉之籍姓名於中書國子祭酒豐稷給事中范祖禹以學官賢良薦厯官自濠州戸曹以至提㸃江淮荊浙福建等路坑冶鑄錢公事為政皆有綱要居漕幕則著㑹計錄振領圗宰縣則著日成月要嵗㑹集守郡則著承宣集閲其書可以知其政矣黨議興名在籍中又以言邊事忤時宰所嚮浩然有歸志弟銖中崇寧二年進士第仕未老亦退休相與徜徉山水間唱酬成編紹興初朝廷牽復黨人特轉中大夫將用之而老矣有奏議表啓雜文二十巻明天集一巻六甲竒書一巻尚書汪大猷差次之別承宣集為一巻製序以冠其首尊之曰鄞江先生文集
陳輔字安國五世祖自福州徙居象山父大雅工詩好為義事輔七嵗誦書百巻家貧力學夜不寢置足水中以警寐登嘉祐二年進士第知武康縣教民以大竹絡石築海塘始免水患知安吉縣救饑活流民以千計將代邑民詣郡及使者借留使者才之命攝華亭俾求前令張若濟罪輔不願使者怒徙攝夀昌守請於使者復還安吉後倅揚州穿渠龜山南徑洪澤以避淮波民便之管勾成都轉運司文字知卭州丞相呂公大防範公純仁欲用之㑹以疾卒〈見晁無咎所撰行狀〉
俞充字公達鄞人登嘉祐四年進士第熈寧三年五月以著作郎編修中書條例累遷都撿正集賢殿修撰都提舉市易司及在京諸司庫務宰臣王珪知上欲伐夏國元豐元年八月奏充為右正言天章閣待制知慶州環慶路經畧安撫使環州有田與夏國相錯委而荒之充檄所部以時耕種虜不敢犯屬羌山夷嘯聚背叛充授第二將張守約以籌算且招且討有亡入夏國者三百戸充又遣守約耀兵塞上夏人亟歸亡者條上勸賞買馬之法騎馬頓增慶兵素玩恩充繩以法軍始肅然屢上取靈武之章四年六月暴卒髙遵裕代之西師乃困充有奏議五巻邊説二巻藏於家〈以舊志所載及續通鑑參修〉偉字仲寛充之叔父也元祐初為南劒州之順昌令邑民生子多不舉偉乃集耆老諭之以理且申約束曰孕者登籍邑人悔悟率以偉字名其子部使者聞於朝降詔奬諭進秩再任且許出粟以賑其蓐臥而貧者偉益懇惻宣諭朝廷好生之意數年間賴以活者萬餘人邑士廖嶢為徳政碑黃裳作邑中步雲閣亦紀其政績以循吏許之〈見舊志〉
豐稷字相之鄞人弱冠登嘉祐四年進士第厯襄城榖城令韓維曾鞏相守襄竒之薦於朝是時兵部侍郎葉康為光化令亦有名維嘗曰豐葉二令它日必皆清近襄陽人歌之曰葉光化豐榖城清如水平如衡元豐元年安燾使髙麗辟為書狀官還循兩資三年自封丘縣除監察御史裏行王安禮除翰林學士上數稱之稷言安禮性行淫僻師言鄙之擢在詞禁將何以訓多士儀四方乞寢成命其彈劾不避權要類如此五年除吏部員外郎時安禮為尚書右丞稷乞避安禮従之元祐二年自成都府路提刑召為工部員外郎以胡宗愈王覿薦除殿中侍御史尋遷左司諫三年親王有令成都府路走馬承受官造錦地衣者稷白御史中丞胡宗愈請率僚屬言之宗愈未決稷即獨奏劾謂二聖以節儉化天下而近屬奢侈僭靡如此官吏輒承奉宜皆糾正其罪監察御史趙㞦時與稷同進對退謂稷曰聞君言使㞦汗流浹背給事中趙君錫曰諫官如是天下必太平矣不數日稷徙國子司業厯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太常少卿國子祭酒兼侍講刑部侍郎以集賢院學士知潁州移廣州過闕留拜吏部侍郎丐出累典大藩徽宗皇帝即位韓忠彥言豐稷可作諫議元符三年四月拜左諫議大夫隨遷御史中丞七月與殿中侍御史陳師錫同奏章惇當國七年竊持威柄禍福天下勇於害賢敢於殺人臨大變訂大事包藏隂謀發為異議祖宗付陛下震之上帝命陛下誅之九月又連疏言翰林學士承旨蔡京資政殿學士知江寧府蔡卞兄弟同惡迷國誤朝卞雖去位尚竊峻職玷名邦京偃然在職日夜交結內侍戚里以冀大用京好大喜功鋭於改作若果大用天下治亂自此分矣祖宗基業自此隳矣陛下去卞不早既去又不能正典刑以明罪惡京以此窺陛下故敢愚弄朝廷玩侮國章臣恐天下有識之人豪傑之士皆解體矣既而稷登對極論鄧洵武向宗良為京幽黨隂為游揚進列要路大為國害又上疏論近習懷唐書上殿為上讀仇士良傳方讀數行上曰巳諭稷為不聞者讀畢乃止十月曾布將拜相稷謂臺屬布以內侍進交通詭祕盍共論之章未上徙工部尚書尋兼侍讀建中靖國元年正月權禮部尚書崇寧元年五月追貶司馬光呂公著等曾布言豐稷助元祐之人詆毀先政可見朋比出知越州改明州九月責授道州別駕台州安置其後敘復提舉亳州太清宮以薨謚清敏〈舊志所載甚畧今據續通鑑〉
袁轂字容直一字公濟舉進士一試於開封兩試於鄉皆第一嘉祐六年中第博貫羣書擅名詞藻厯知邵武軍通判杭州其為開封舉首也蘇文忠公軾實為之亞及貳郡而蘓公為守相得益驩唱酬篇什甚富移知處州終朝奉大夫贈光祿大夫有文集七十巻纂通題一百巻子灼曾孫章𤣥孫燮洽六代孫肅甫商七代孫衡世科相踵甫嘉定甲戌廷對為進士第一灼字子烈仕於朝為光祿寺丞軍器少監出知婺州有武臣曹宗者時相蔡京之戚黨也武㫁鄉曲灼械之獄死焉坐是貶秩起知隨州宣和末召為倉部郎面對力勸上清心省事安不忘危言甚切直黜知泗州終朝議大夫燮字和敘少游太學以舍選中淳熈八年進士第調江隂尉召赴都堂審察不就慶元初擢太學正時論擊道學之黨一斥十餘年尋改秩通判贑州嘉定更化召為宗正簿樞宻院編修官太常丞兼權考功郎出知江州提舉江西常平茶鹽入為都官員外郎厯學館兼國史實錄院陞禮部侍郎兼侍讀其在太學日延諸生訓以語孟大旨在經筵従班每竭誠意廣忠益寧宗皇帝常嘉納之修髙宗寳訓既進讀有旨復專修孝宗寳訓垂成而去國差知溫州力辭以煥章閣學士致仕遺奏聞贈龍圖閣學士光祿大夫
舒亶字信道慈谿人生而魁梧博聞強記為文不立藁登治平二年進士第授台州臨海縣尉縣負山瀕海其民慓悍盜奪成俗有使酒逐其叔之妻者至亶前命執之不服即㫁其首以令投檄而去留詩云一鋒不㫁姦兇首千古焉知將相材丞相王安石聞而異之欲召用㑹丁父憂服闋乃除審官西院主簿従秦鳳等路提㸃刑獄鄭民憲相度熈河營田民憲言其宣力最多乞以減年磨勘回授之特改奉禮郎提舉兩浙常平熈寜八年十一月入為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裏行元豐二年七月論知湖州蘇軾上謝表譏切時事並上其印詩三巻時御史中丞李定御史何正臣亦攻軾詔罷軾任逮赴御史獄十二月獄成軾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使本州安置亶又言張方平司馬光范鎮錢藻陳襄曾鞏孫覺李常劉攽劉摯等收受軾譏諷朝廷文字各罰銅二十斤亶為縣尉坐廢時張商英為御史言其材可用得改官及亶知諫院商英為中書檢正以其壻王為之所業屬亶亶並其手簡繳進自以職在言路不受干請也四年自侍御史知雜事除知制誥兼判國子監累遷試給事中直學士院御史中丞六年以論奏尚書省錄目事坐廢紹聖元年三月復通直郎管勾洞霄宮崇寧元年正月起知南康軍時方開邊蠻冦擾辰七月除亶直龍圗閣知荊南府荊湖北路都鈐轄辰州故黔中郡厯漢唐皆建郡縣至五代始棄不通然亦有內屬者熈寧元豐開復沅誠而元祐中又棄之自是猺人恃險難制亶圖上地形募施黔土人分七路遣將授以方略斬賊首併其徒黨三千餘級俘數百人破洞百餘遂分敘浦辰溪龍潭為三以忠順首領主之既奏功朝廷又詔亶興復誠州乃進屯沅州兵未壓境而渠陽五溪降胡耳西道最為僻逺至是亦請命天子為之告廟肆赦改誠州為靖州亶復計議築屯沅之洪江分兵江之南建若水豐山貫堡三寨靖州跨大江在飛山之東猺人出入多以為障蔽亶乃選形勝得飛山福純坡建新城最為扼要二年朝廷遣使撫問除龍圗閣待制卒于軍年六十三贈龍圗閣學士有手編元豐聖訓三巻文集百巻〈出續通鑑舊志載自熈河分畫蕃漢疆界還授太子中允御史裏行與續通鑑不合〉
姚孶字舜徒慈谿人登熈寧九年進士第厯尉掾為鼎之桃源宰施澤於民深郡將武人怙威凌其屬孶不為屈茍利於民必求直乃巳旁郡訴訟不得其平率丐於部使者付孶決之興修庠序士勸於學鄉有虎禱於社諭以文越三日虎仆於社旁奏課為天下第一部使者舉學行優異材能顯著以應元符之詔賜對稱旨除提舉成都府路常平等事陛辭上以久任桃源有愛民之心奬之孶退謁丞相論蜀利疚乞以義倉之儲收養鰥寡老疾死給衣衾斂瘞貧困有子不舉官給乳媼丞相奏行丁家艱服闋提舉湖南常平等事上諭之曰朕施實徳於民立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卿向有言故復命卿易使浙部徙江東轉運副使除直龍圗閣知䕫州興學校劭農桑有古循吏風卒於官䕫民罷市聚哭訃聞桃源民傾貲命緇黃即生祠為祈福焉〈見舊志〉
翁升字南仲慈谿人力學有志氣少従安定胡先生受易旨入太學中元豐五年進士第出仕恪守官箴濟以亷謹當路才之元符上書言事切中時病用事者方主黨禁錮賢士大夫籍升名於初等自是沉於選調建炎初黨禁解將召用之而山林之志已不可奪矣升自奉簡薄而勇於急人睦親䘏孤平糶振乏鄉人敬之至今猶諱升斗之字曰方斗雲〈見監察御史顧文所撰墓誌〉
俞䕫象山人魁岸脩偉晝漁而夜讀書登元豐五年進士第舒公亶平辰沅冦奏䕫籌畫為幕府第一終建徳宰子觀能字大任紹興初應詔詣闕上書特授徳安府錄參登十二年進士第時二聖尚狩沙漠九重旰食觀能裒古今君臣孝弟數十事曰孝弟類鑒上之有旨召審察授江隂軍教授改秩而卒子茂系字唐英登乾道二年進士第臨政以平允稱終和州通判〈見陳禾何涇樓鑰所撰志行狀〉
蔣猷字仲逺丹陽人中元豐八年進士第徽宗朝為御史中丞兼侍讀論今羣臣無他能惟善𠉀伺人主意承望大臣為向背者謂之才此風不可長人言近侍祠禁中見路寢尚仍舊瓦木塗塈皆故暗願推廣聖心每如此以保盈成先是內侍省乞不𨽻六察猷駮正之尋按劉友端等皆降官范之才奉使淮南還言滁水有鼎發民𤱶水鑿山以出之猷劾其妄投之才千里外又言東南應奉花石器用之物願一切罷之廣東轉運使徐惕以虛名羨財進奉後苑請重寘之法上不従乞罷遷兵部尚書改工部陞吏部以言者罷宣和四年自祠宮起知明州以不樂應奉事到官數日復丐祠七年以刑部尚書召兼資善堂翊善北騎至京師欽宗受內禪上皇東巡童貫緫兵扈従上貶貫環衛竄池州恐忤上皇意猷持詔往泣告上皇乃宣詔童貫趨貶所上皇還京師遷兵部尚書靖康元年奉祠建炎三年避地於明明年薨贈特進顯謨閣直學士葬於鄞其後遂為鄞人
陳禾字秀實鄞人元祐初試國子監擢第一居太學有聲中元符三年進士甲科初調鄆州司法平反甚多部使者列薦於朝滁濰州州學教授講明經術大變其俗後由婺州教授入為太學正遷辟雍博士徽宗聞其才召對稱旨特與改秩擢監察御史遷殿院隨事獻言上愈嘉其忠直命為左正言童貫始侵預朝政禾曰此國家安危之本抗䟽力陳漢唐之禍不可不戒惟陛下留意於未然論列既久日晚上拂衣而起曰朕飢矣禾褰挽上衣泣奏曰願陛下少留容臣罄竭愚衷上為少留禾曰此曹今日受富貴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禍孰為輕重願陛下擇之上衣裾脫落曰正言碎朕衣矣禾奏曰陛下不惜碎衣臣豈惜碎首以報陛下其言激切上為之變色且曰卿能如此朕復何憂內侍請止易衣上止之曰留以旌直節而貫等譛行遂罹廢斥後坐與忠肅公陳瓘交遊流落江湖著書立言以垂世有論語孟子易春秋四經解行於世其文集藏於家禾父謐字康公博學教子有法嘉祐八年登第子曦紹興八年又登第兄秉以八行舉政和八年登第世喜藏書謐之亡舒中丞亶作挽章有曰塵埃滿匣空鳴劍風雨歸舟只載書曦復為藏書記以告其後俾勿墜素業孝宗朝史忠定王浩以禾四經解進玉音嘉歎攽之祕館特官其孫正已寧宗更化之初崇奬忠節風厲四方孫鎮江府通判立已有請於朝特贈中大夫謚文介
張宏字公度鄞人元祐二年舉經明行修仕至禮部郎中厯守建昌軍泰州澤州嘗築慈谿縣藍溪洪莊保之堰埭民至今賴之宏六世祖次宗唐㑹昌中為明州刺史四世祖仁皓為兵馬鈐轄使廟食於奉化茅山曰武恵四大王者是也
劉渭象山保徳村人家業農奮志為學鄰里哂之不顧也登元祐六年進士第授荊門軍長林令厯官至西京留臺其讀書堂遺蹤尚存父老傳以為美談遵字道渭之族也博學強記尤精於經術受業者不逺千里多所成就紹興甲子已夘兼經取士父子皆以詩舉該特恩授文學子俁字碩翁總角日誦千言為文操筆立就登紹興三十年進士第改秩知華亭縣邑版賦窄率貸諸豪民由是撓政前令少善去侯謁臺府願寛假三月乃治酒政損闗征不三月課入自倍逋賦以償平易近民而決事若神豪猾斂手並海有秦山鹽鐵𧉻港三堰不治被旨督作蚤夜露處䕶田六萬畝守以圖奏孝宗大悅亟加褒賞倅紹興府帥王希呂使者朱熹雅敬之委以諸暨蕭山荒政活民十萬知興國軍陛辭乞免蕭山廢田之稅以時省繕華亭海堰禁邏兵胥吏擾沿海民船事皆施行改知岳州東宮引見守臣論常平乏儲欲賣官田為糴本及宮陵祭禮等事光宗見其儀矩雍容音吐明暢注目首肯悉為奏可至郡覈四邑常賦外免其板帳鑿空者如馬草錢之類其目凡八嵗減一萬一千有竒奏定為令除廣東倉時四明大饑詔移粟五萬斛浮海賑之鄉邦賴以濟南海驛道至真陽達凌江多窮荒複嶺乃改闢大道八百里置六舖築七庵募人居之無復蛇虎暴客之害命南雄梅循等州作叢冢瘞暴骨封州冦餘郡計不立請廢為縣乃減其漕計蠲其宿逋代其助賞銀數請著為令州遂不廢兼漕大奚山冦甚張帥司摧鋒軍與賊遇奏豫發福州水軍為之防詔従之卒賴其用遷福建憲莆田兩囚共毆一人死爭下手重輕經七推厯數年未決被旨往鞫之以為兩人本謀共毆非謀共殺夜黑安能自知下手先後而孰能辨之奏俱免死除直祕閣召除尚書吏部郎中卒所至有遺愛民皆立生祠事之聞訃相與聚泣或作佛事以報為人風格清整篤於孝友居官為人所難忠實若與神契董作華亭水不可食禱於眢井而泉溢賑荒謁曹娥祠衆舟膠而巳獨濟懷安虎暴禱南臺神一夕去衆皆異之自號益齋〈趙彥逾為墓誌〉
陳攄字君益鄞人紹聖間宰南劒之將樂敦崇學校奬進士類政尚愷悌先是邑民家舉一子富室不過二子餘悉棄之攄至諭以天性申以令甲犯者窮治自茲民無不舉子矣男陳其名女陳其氏者皆然也後卒於官邑人思慕祠而祀之遇旱禱雨輒應以至鄰境淫雨亢陽乞靈祠下咸遂所祈部使者以其有功於民乃請於朝錫旌福廟額〈見舊志〉
徐立之字植夫登州人年二十五登紹聖初元進士甲科靖康之變以百司扈駕南幸丞相呂頥浩最知遇之及秦檜當國丐祠居鄞徜徉里閈三十年積官至朝議大夫年踰八秩手不釋巻卒累贈開府儀同三司子子寅字恊恭以任補官中法科為福建路檢法審覆囚牘累百駁正死罪七十九人厯大理官乾道四年除知無為軍陛辭奏兩淮地有餘而人不足臣嘗因鞫勘歸正人公事以情問之皆以為飢寒所迫不得已而為此若得官備耕具使治淮上荒田以餬其口何苦犯法淮上牛亦艱得乞招歸正人營田免其牛稅彼必欣然従事𤱶畝農隙閲以武事備邊之至計也孝宗大悅差往淮南楚州相視措置明年歸奏除大理正命知揚州莫濛恊力施行屯田事措置淮東山水寨及民兵緫首子寅往來相視六年正月自兼權駕部郎為真四月差知高郵軍兼領揚楚高郵旴𣅿四郡措置官田俄改知泰州七年四月除提舉淮東茶鹽常平措置官田如故淳熈元年召除工部郎依舊措置官莊再遷大理少卿三年六月論罷起為淮南運判運副厯揚州楚州修築髙郵興化寳應縣石闥斗門函管隄岸䕶民田三千七百餘頃紹熈三年知台州革秋苗偽鈔去軍士虛籍𣙜酤徵稅大率従寛而版曹比較上供以台為優寧海邑庠久廢買田五百畝以振之蠲民戸積逋十餘萬五年除廣東提刑次年卒官
王次翁字慶曾其先濟南人景祐五年仁廟臨軒策士其祖異中首選已而視程文有摩改處特降第五名次翁克世其業齊魯之士多従之號兩河先生崇寧二年以易魁禮部別院辟廱初建又以詩書易三經就試俱第一除辟廱正時梁師成用事薦士多至華要號隠相一日命與次翁友者潛攜文巻以去既而來謂子文達天聽矣將處以臺閣次翁笑語之曰文間適中其諱幸取易之友亟取以授併與友絶師成銜之出知道州徙容州政事一以陽城元結為法作漫軒思元堂而甘棠之愛在焉紹興初自廣西運判召對論定規模圗中興等事忤時議丐祠寓金華六年呂頥浩帥長沙辟參謀遽乞休致貧特甚潘良貴訪之聞敗幃之下運籌聲視之乃推元元數耳尚書呂祉薦於朝七年有旨落致仕八年召為郎中累遷中書舍人劉光世除使相欲任子文秩次翁執奏繳還之上曰王次翁詞婉而理直論事者不當爾耶従槖闕員三省以王鉌林待聘及次翁名進上曰王次翁文章似王安石徳行似司馬光遂除工侍四蜀闕帥宰執以次翁張燾擬奏上曰王次翁經術人也不可逺去朝廷於是燾帥成都而中外知次翁將大用矣十年除御史中丞首言和戰本一事靖康以來領兵之將方動而排之使收議和之使欲行而阻之復止一進一卻致此艱難權今之宜雖以和為名而實不可忘戰備上嘉納之朝廷差李泗為江內巡檢宣撫司不受乃以所親丁俊為之次翁言一巡檢不足論然法令沮於下而不知朝廷之尊寖不可長遂覈正之上曰天下之事當謹其小小之不圖積習寖久將有大於此者王次翁所論深明國體即頒示諸將都統制呼延通因內教出不遜語次翁乞斬通以肅軍列一時驕將聞之震讋上勞之曰卿有李勉之風矣七月拜參知政事十二年扈從太母回鑾金使邀金無厭次翁顯絶之而宻令提舉事務者隨冝以給金人憚其剛嚴人謂知體上議遣使報謝次翁請行明年竣事力丐退政除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來居鄞之西湖盜嘗罄其室或請白有司笑止之曰凍餒使然耳何尤上聞之賜銀絹各千十四年致仕十九年薨被旨䕶葬清涼山孝廟即位詔贈太師有兩河集易説春秋旨義元元通數等書藏於家三子伯庠紹興二年進士試教官中第一為淳熈侍御史有直聲伯序紹興五年進士第五人仕宗正丞伯廱以朝議大夫致仕
陸寘字元法其先㑹稽人曾祖軫尚書左丞佃之子也慶厯中知明州叔𫝊建中靖國及大觀中兩知明州従兄長民宣和中知明州寘嘗為明州錄事崇寧中奉行安濟居養漏澤有勞秩滿就除通判其後為淮南江浙荊湖發運判官建炎間卜居鄞之梅谿奉祠垂三十年工詩喜篆𨽻手抄經史洎釋老書親加籖校數百巻子孫甚蕃內任丞郎外任守倅遂著籍為鄞人
陳之翰處士鄞人陳忠肅公瓘誌其墓雲字憲之居西湖少有志操治經求大旨為文不蹈襲時語三上禮部不中因不復應舉歸求其志大觀二年徽宗皇帝詔舉遺逸鄞之賢士大夫聞而相與語曰此可以得憲之矣州及部使者用衆論薦於朝天子官之知公行實而善朝廷之得士者非特鄞之賢士大夫而已
林暐字公著鄞人嘗任迪功郎韶州司戸曹事恂恂孝謹輕財好施大觀間忠肅公陳瓘寓居於鄞暐獨厚之雖其徙謫他所問遺常不絶建炎四年州燬於兵暐未暇葺舍宇首捐錢數十萬理學宮且輟田半頃為養士費太守以風郡人黌宇始漸仍舊貫
王庭秀字穎彥先世居鄞父徙慈谿庭秀與黃庭堅楊時之徒游従其為學旁搜逺紹不茍趨時好造詣深逺操植堅正發於文辭深茂宏達以其緒餘従事科舉政和二年登上舍第既改秩以侍御史李光薦為御史臺檢法官在宣和靖康建炎間進言於朝皆發於忠義自察院遷殿中臺綱益振出知筠州召為吏部員外郎擢左司郎官遷檢正與宰相議多齟齬以直祕閣奉祠而歸長子璧生而穎異不凡七嵗日誦千言一過輒不忘以宣和六年丙科登第少年氣鋭負才宏碩方勇赴功名之㑹悉焚前所為舉子文披閲羣籍無不淹該適朝廷方復博學宏詞科首冠其選天不假年終於一待次通判士論惜之〈出舊志〉
汪思溫字汝直鄞人父洙以春秋之學知名政和二年思溫由太學上舍中乙科既改秩知餘姚縣髙宗登極提舉江西茶鹽厯郎曹出知衢湖二州入為太府少卿知臨安府遷兩浙計度轉運副使復還太府紹興二十七年致仕積官至左朝議大夫爵文安縣開國男餘姚瀕海有堤久而圮思溫修復之並海田免水患者六十里燭溪湖二斗門髙下不等東西爭利思溫相地冝徹而平之灌溉均五鄉錢唐渡舟人冒利捆載而行半渡弭檝邀利暴風猝至舉舟盡溺操舟者獨無恙思溫曰若不戮此軰殺人未艾也悉捕繋論殺之更造大艦十數每一艦受若干人製號如其數以五采別異之置吏監渡給號登舟即過數而號與舟不類皆不受人給直有定例除十之一以備繕舟自是人不病涉䟽龍山河復舊閘啓閉出納如外沙之制舟檝皆便之鄉有義莊以給仕族親喪之不能舉孤女之不能嫁者自思溫割田倡之也年八十一終子大猷字仲嘉既補官復中紹興十五年進士乙科乾道元年以大宗正丞兼吏部尚書郎又兼戸部右曹輪對孝宗謂輔臣曰䟽通詳雅有議論今日有用之材也權刑部侍郎取建炎以後續降指揮二萬餘條刪其繁重定其當否編為條冊上嘉賞之同列以彊盜率不處死無所懲艾請依太祖舊法贓滿三貫者皆斬大猷曰太上與民更始非以刃殺人者一切貸死已議為法六項犯者依死處㫁非此而但得財惟再犯者死可謂寛嚴得中矣此輩知有可生之路但志得財所全尚多若不分首従雖不殺傷悉皆抵死則凡得財鮮不及三貫者此法既立未必能禁其為盜彼先以死自處則被盜者將無噍類為盜者無復全人究其極而計之死者益衆矣同列請取案例大猷以見定一案聞奏用六項法則死者十七人用見行法則纔四人若如舊法則百七人俱死遂従其議借吏部尚書為六年賀金國正旦國信使郊禮行充鹵簿使除敷文閣待制奉祠起知泉州進直學士知隆興府茶冦賴文正起湖北大猷遣副緫管賈和仲討之和仲輕敵敗事大猷自劾再命落職南康軍居住至四年自便漸復職紹興二年致仕慶元五年進敷文閣學士六年薨年八十一方貶謫時或風使通權貴書不聽南康之行親故恐其嬰抱大猷揖之曰使某年近六十以恩科得官今赴星子一尉豈不為我賀其曠達類此三子仲曰立中登嘉定甲戍科為太府少卿知徽州卒
林保字庇民鄞人登政和二年上舍第兩従廣西帥辟主管機宜文字時方郡縣蠻境將士率俘平民冒賞保覈正之全活為多歴官知興國軍改提舉兩浙廣南市舶皆不拜家居十餘年安貧著書嘗評論夏少康迄唐肅宗得失號中興龜鑑上之髙宗皇帝勅書褒荅紹興七年上命左司諫陳公輔薦可備臺諌者公輔奏保問學淵源持論不阿操守可觀丞相秦檜隔之止除提舉江東常平茶鹽九年入為國子監丞遷比部郎建議正大成殿武成殿十位侑坐之禮自是享武成王始不廢牲牢修定明州鄉飲酒禮奏聞頒行天下累遷權吏部侍郎假本曹尚書充十五年賀金國正旦使初顯仁皇太后南歸沿塗應奉權增頓次自後南北修聘往來輒循其例又有請起兩淮稅者保使回具言淮民凋敝狀頓既復舊稅議亦格冬引疾以敷文閣待制奉祠十九年卒年七十一累贈特進有文集三十巻孫祖洽字元禮以任補官由鹽官縣入為幹辦諸軍審計司每言理財在節用正其圗籍窒其滲漏不必趣迫其民財用自足嘗取紹興乾道淳熈用度多寡之數比擬參定四方無虞之時反增於戎馬未息之日條具為書未及上因知武岡軍陛辭奏曰當今百度修明惟財賦不足上軫宵旰之憂推原其故皆由用度日增孝宗慨然曰誠如卿言詔取索以聞戸部隔不行時論惜之自武岡除常州上謂宰執曰此人善治財賦任滿進財賦本末上曰人皆謂常州財賦不足今林祖洽巳及八分以上遂除司農丞其後提㸃六路坑冶緫領湖廣江西京西財賦除湖南運判入為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兼國用司同參計官陞司農卿緫領淮東財賦自太平州除權戸部侍郎嘉定二年再為淮東緫領四年正月除戸部侍郎厯知建康府婺州皆振其職六年以煥章閣待制奉祠十一年陞寳文閣致仕卒年七十九
朱翌字新仲政和八年賜同上捨出身厯官至中書舍人南渡以來建太學載韓厥於祀典皆翌發之徽宗皇帝實錄翌所纂也在朝敢言事嘗奏論信外國太堅待金使太厚排衆論太切姑息諸將太深待大臣太嚴立志太弱忤權臣意一斥十四年起知嚴州寧國平江府撙節浮費積緡錢四十萬於平江高宗皇帝視師江上後守獻之有詔嘉奬自祠宮起知太平潭泉三州皆不赴年七十乾道三年卒累贈少師翌世家安慶府懷寧縣晚卜居於鄞有灊山文集四十巻
薛朋龜字彥益登政和八年進士第厯官監登聞檢院兼權工部郎又兼權吏部知興國軍奉祠除知衡州未上而卒子居實字去華守莆陽更新學宮提舉福建路常平茶鹽救荒有績自祠宮召對除倉部外郎陞郎中厯淮西漕使淮東帥閫卒於揚州子揚祖字元振厯官知漳州召為大理丞遷刑部郎中以疾請外得池州丐祠以卒漳舊有土城髙不過五尺祖以修築請於朝未之行也及為郎面對申言此州當閩廣往來之衝而城壁不立往時沈師竊發以無備故可為覆車之戒乞以臣任內樁積錢趣辦寧宗乃詔守臣趙汝譡經畫如其言漳人頼之
曹粹中字純老定海人中宣和六年進士丙科為莊簡公李光壻光與聞紹興國論丞相秦檜欲一識粹中粹中時待次無為校官曰吾已有差遣見丞相何為退謂其妻曰吾觀而父與秉權者勢不兩立豈久居此者由是仕不偶自號放齋以著書為樂檜死方以舉主脫選調有詩説三十巻行於世
夏承字元茂鄞人以太學上舍免省中崇寧五年第靖康間任開封少尹北騎犯闕大尹徐秉哲散文牓根括皇族冀以免死承奮身力爭潛令諸廂毀棄文牓放散苛留之人紹興二年臣寮疏列其事國事方殷未及褒表隆興初有旨承係忠義之人送史館編錄姓名特贈三官二年贈左朝議大夫
蔣璯字季莊晚居慈谿宣和間鄙王氏之學恥赴科舉閉門窮經不事干謁亦不妄與人接髙侍郎閌居鄞城一嵗率數次訪其家相對小室晝夜講論告去則送之數里或問閌曰蔣君不多與人周旋而獨厚於公公亦惓惓於彼願聞其故閌曰某終嵗讀書偶有疑而未判與闕而未知者每積至數十輒一扣之無不迎刃而解蔣之所長他人未必盡知也況有行義乎
卞大亨字嘉甫泰州人初由鄉舉入太學升舍有聲靖康間攜二子走行在丞相范宗尹以遺逸薦紹興中隠居象山之錢唐特恩調懷寧簿無仕進意手植萬松婆娑成隂行吟其間自號松隠居士好左氏傳遷固史耽老杜詩喜怒哀樂一寓於詩素習養生導引術醫藥占算尤極其妙解衣推食賑䘏飢寒手製藥餌恵利甚博著松隠集二十巻尚書類數二十巻改注杜詩三十巻傳信方一百巻子圜字子車亦有聲太學號卞夫子登紹興三十年第授揚州倅卒
寳慶四明志巻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
欽定四庫全書
寳慶四明志巻九
宋 羅濬 撰
郡志九
敘人中
先賢事跡下
張邵字才彥歴陽人建炎二年使金國誓不辱命拘縶於宻州柞山寨土牢者半年劉豫逼以偽命不從又囚繋東平府獄踰嵗轉徙燕北饑寒瀕死移書撻攬告以天意人心嚮背之所在又寓書阿盧五以勤兵逺戰非金人之利紹興十三年始得歸與時宰忤投閑於鄞沒𦵏桃源鄉烏石山子孝曽字主叔以大理少卿沒於中山府姪孝祥字安國生鄞縣方廣院之僧房紹興二十四年為進士第一終顯謨閣學士孝伯字伯子隆興元年進士終參知政事
髙閌字抑崇唐宰相智周後世家廣陵髙祖賛襄始居鄞閌幼穎悟不凡八嵗誦經史通其義或問得時則駕出何書閌曰非史記老子𫝊乎客驚異之謂其父欽臣曰此兒當興君門戶弱冠入辟雍繼升太學初課試文格尚對偶閌特變為古文一時文格遂復元豐元祐之舊建炎初中上舎優等紹興改元賜進士第釋褐諸公方欲薦引丁內外憂服闋執政交章稱閌議論簡正明於治體可居經筵勸講之地五年令內殿引見改左承奉郎除正字論薦舉之𡚁與天下之勢最急者在機會又請止賜新進士中庸篇而儒行篇雖間與聖人意合實出漢儒雜記非聖人格言乞勿賜又請預嚴水戰之備皆䝉聴納後攝禮部外郎因上殿奏事論及和氣上曰朕見士大夫議論以為輕徭薄賦安民心寛民力可以召和閌曰臣以為此召和氣之一事耳而其本乃在人君有以感之心正則氣正氣正則天地之和氣應矣上是其説後自浙東參謀除國子司業引見奏曰陛下復興太學此帝王盛徳事上曰太學興復欲得學問淵源徳行純正者為師表故命卿因言臣在京師見太學辟雍皆有御書閣今當依祖宗例建閣以藏御書願時灑宸翰加惠多士上許之其任司成論事為最詳兼權中書起居二舎人迺除禮部侍郎以忤秦檜意出為筠州遂請掛冠居鄉每對士大夫惟舉前言往行可師法者未嘗及時政得失人物臧否泛觀經史諸子百家而絶意榮進不戚戚於阨窮年五十七終〈見舊志〉
史浩字真翁鄞人祖父詔以孝友睦婣任恤中和之行舉於朝不就浩少卓犖有大志敏悟絶人力學至忘飢渇寒暑叔父木優於學浩以為師朝夕質問疑義反覆切到讀書一經目終身不忘自經史百家至浮圖老子之書靡不通貫年四十登紹興十五年進士第為餘姚尉有黠賊聚黨剽刼出沒不常監司名捕之六年弗獲浩設計擒其魁黨九人詣縣令怪其不言親獲浩曰捕盜職也彼戮而我受賞吾心安乎令歎曰處心如此其不待舉主改官必矣任滿詣行在時仲父才為右諫議大夫給事中林一飛來致宰相秦檜意言已留國子監書庫官擬令姪矣浩白仲父曰秦似難與同處且浩以省試前十名於法令當受教官可不安分乎明年檜薨又明年仲父罷簽書樞宻院事又明年浩以中書舎人吳秉信薦自溫州教授召為太學正再遷國子博士輪對髙宗皇帝器之溫顔訪問浩乃言曰小臣敢冒萬死畢愚忠聞兩郡王皆聰明臣謂宜取其最賢者寖別異之以繋人望上頷首兩王者普安王〈孝宗皇帝〉及恩平王璩也上方遴選輔翼之人遂遷祕書郎間三日命兼二王府教授大臣奏王府教授必召對乃除上曰朕已見其人矣浩常力勉二王以孝每詣府講書普安王必召三王子入閤側聴〈長莊文太子愭次魏惠憲王愷季光宗皇帝〉上書蘭亭序二本賜二王批其後曰依此進五百本浩曰此趙鞅書訓戒之辭之意也謂二王君父之命不可不敬從數日問普安王曰見書浩曰能溢其數尤見順承之意又以問恩平王曰未暇浩驚曰郡王朝參之外何日非暇而至違命乎已而普安王書七百本上之璩卒無進一日上賜二王宮女各十人浩又謂二王曰是皆平日供事上前者以庶母之禮禮之不亦善乎月餘浩問普安王曰如教授言又問恩平王不應上尋召諸宮人入具言普安王加禮如此恩平王無不昵之者上由是益賢普安王詔立為皇子封建王以浩為司封員外郎建王府直講建王以內知客龍大淵曽覿善飲酒多置酒㑹之浩因講周官酒正曰周官一書大抵於財無不㑹者獨於膳羞曰惟王及後世子不㑹及酒則曰惟王及後不㑹不言世子葢世子之飲亦在所㑹也何者酒所以為禮亦所以為禍世子奉君則當忠奉親則當孝茍以狂藥動蕩其心於忠孝能勿愆乎彼方求其主鬯以奉宗廟元良以正四方酒正於此安得不節之以數而㑹之於嵗終也建王瞿然起曰謹受教自此節飲大淵覿由是銜怒上以浩輔導皇子裨益良多特遷宗正少卿完顔亮侵淮上議親征建王上奏請將兵為前驅浩方疾作聞之驚超亟具衣冠趨府取左氏春秋里克論申生及漢書四皓論孝惠將兵事為建王讀之且舉唐肅宗事言艱難之時父子豈可跬步相捨建王大感悟即使草奏痛咎前失又以劄子上皇后上大喜語大臣曰史浩真王府官也未㡬亮死上幸江上視師建王從行浩與之俱駕還建王為太子浩遷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髙宗尋下內禪詔孝宗踐阼四日遷浩中書舎人又六日兼侍讀上問今設施何先浩對莫如保固邊鄙收拾人才頃秦檜輔政妬賢嫉能所廢黜多名士今以禮召之士氣必伸而得其用治斯舉矣張浚已召張燾辛次膺皆執政材也上從之浩又言周葵任古胡銓張戒王十朋請悉召之尋遷浩翰林學士張浚以召至浚位特進爵和國公上將以為江淮宣撫使拜少保浩曰浚名重當世久為秦檜所抑既大用之恩禮宜加厚乃進少𫝊升魏國公於是上有經略中原之意浩草浚制雲誦宣王任賢使能之詩朕喜得將明之助鑒光武略地屠城之戒公宜以安集為先意欲令先固邊疆無浪戰也上語浩中外臣僚朕不能徧識卿疏其所長以待選用浩疏三十四人後上每有除授皆於是乎取多至宰相執政侍從岳飛忤秦椿死於棘寺藁𦵏牆角浩請追復元官以禮改𦵏録用其後又奏趙鼎李光前朝望臣以無罪竄貶而卒請盡復職名且官厥後上悉從之浩參知政事上皇使內侍召至賜食諭曰卿在皇帝潛藩備殫忠力皇帝孝愛卿輔導之功也今得卿為輔弼吾亦安心又曰卿皇帝親臣凡事宜直前規正不可回忌尚書戶部員外郎馮方見浩曰上命修玉津園浩即坐作奏恐損恭儉之徳上即批賜已令臨安府不得修造方猶在坐共嘆上從諫之美方曰以方所見此等小事且放過無害恐久必厭倦浩曰人君一嚬一笑繋天下休戚子必待天下進花石如宣政間乎浩則不然若信吾説無小無大不貳此心茍不見信一旦逐去予心無憾矣江淮沿邉諸郡競招誘山東人皆髙其官爵厚其錢粟以來之朝廷竟日為之換授官資撥給祿賜無巳時浩上奏大略謂湯文得天下之心非謂天下之民先歸湯文之國也使民先歸其國則七十里之亳百里之豐何以容四方之人而亳與豐之地方且疲於贍養日益窮蹙又何暇修文徳以格逺人哉今北兵日為姦謀以撓我日縱流民以困我沿邊守臣由之不知日以招來為事自去冬用兵以來歸正之官已滿五百皆髙官大爵動欲添差現闕歸正之民不知其數皆竭民膏血惟恐廩之不至駸駸不已布滿東南蠶食既多國用益乏已來者不獲優恤必有悔心方來者待之茍薄必有怨心終亦何所濟今説者必曰不如是不足以繋中原人心夫內修政事教化既明風俗既厚百姓家給人足使彼之士民願立於朝願為之氓而不可得然後一旦興師恢復土宇皆為王臣則其心乃大悅如湯之後來其蘇武王之一怒而安也茍吾之政化未施財力先屈國尚未可保安能繋中原之心乎臣聞棄實而務名捨近而謀逺見利而忘害此三者天下之大𡚁古今之至戒也夫自淮泗之北燕趙以南幅員萬里皆我故疆乗中原愛戴之心一舉而取之天下孰敢以為非今既未能乃區區招集逋逃之人以為繋中原人心此臣所謂棄實而務名一𡚁也自去嵗北兵擾亂之後兩淮蕩然驅逐殺戮不可勝計慟哭之聲至今未巳此皆當如飢渇如焚溺日夜圖之者今未見大有措畫而廟堂之上率嘗以大半日力整㑹歸正人宣撫司沿邊諸軍帥司州郡又可知矣此臣所謂舎近而謀逺二𡚁也北人初來扶老攜幼莫不皆言去虎狼歸父母嗚咽流涕以手加額不知者觀之真若可喜然廩給祿賞少不厭其無涯之心則怨詈並作未必不刺取國事歸報敵境況其間往往本心有為間探而來者此臣所謂見利而忘害三𡚁也願陛下宻飭沿邊守臣其有至者諭以久逺之計曰國家議戰與和皆為汝輩久此陷沒欲圖拯濟若為戰計則他日得我故地汝皆吾民又何必舎墳墓棄親戚而來若為和計則干戈既戢汝等無戰爭徭役之苦四海一家往來無礙朝廷亦豈遂忘汝等宜各安本土以俟議定則彼將無所怨而敵聞之亦知我國有人矣自是葺藩籬保形勢寛民力以固邦本募勇士以益軍籍政修而教興國富而兵彊機㑹之來豈有窮巳一舉而得中原大開明堂受朝賀此成湯文王已試之明效也浩之在翰林也議於瓜洲宣化採石為城塢堡塞以防敵騎衝突置軍人妻女於塢中屯戰艦其下使事急有勢援賊不得遽窺大江既參政事復伸前説且為轉般倉上以馮方為提舉修築之浩又議開運渠自瓜洲通揚州自採石通和州皆以其土積北旁植榆栁以障敵騎他日可以運糧又議於沿江淮及上游荊襄久任守臣以山水寨總首為兵官各扞禦一郡凡有要害併力設險以守之各舉所親之有材勇者以為異日用且徙其家城中以僕御為防守不假有司資糧惟每嵗春秋大閲厚加賞賜仍許以他日有警止守一州不必出境臨戰庶㡬固守藩籬藩籬既固乃遣王師攻討四出為掎角之勢首尾相應則我諸軍出戰如蛟龍乗虛空而上茍不如欲則退居所築城堡如九重之淵上深然之命方就治其事既而張浚辟方為督府參議官事遂寢浚奏請進兵取山東浩兼知樞宻院力陳不可事少止隆興元年正月拜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宻使浚以樞宻使都督江淮軍馬復有山東之請浩以兵力未盛民力未蘇財力未足遽舎內以事外未見其利宜徐召張浚來議上從之四月浚至乙亥與陳康伯及浩俱在上前浚請上即日降詔幸建康上顧康伯康伯無語乃顧浩浩曰萬乗一動有名則可以臣觀之其動有三一曰親征二曰勞軍三曰移蹕臣謂今日皆未可也名曰親征則敵必以大軍應我無故而招致數十萬人寇邊何以應之謂之勞軍則用度當如上皇時上皇曩嵗之行帑藏耗費郡縣供億諸司諸軍往來饋遺葢費緍錢數百千萬姑計內藏一庫所出已千四百萬緍他可知已今復為是六軍聞之必喜茍所賜不能盡如前日之數必皆怨望是可已而不已者若曰移蹕其於進取固為順便第在今日則又有未安者更須熟議上不悅曰移蹕只是移蹕又復何議浩曰未審陛下自與六宮往亦奉上皇以俱若奉上皇則建康未有徳夀行宮又未知上皇行止之意若何臣料上皇未必肯行也上皇不行陛下安得與六宮往儻陛下自行乃是親征非移蹕也若今親征俟有功乃回乎不待有功而即歸乎必俟有功功不可必則卒未有回鑾之期茍無功而還則與上皇視師之行無以異亦復何益以是思之三者皆未可也抑臣聞之古人不以賊遺君父今必俟上臨陳乃能成功安用都督哉況留上皇於此而陛下逺適千里之外不得朝夕侍左右敵以一騎犯淮則此間騷然少有奔竄上皇能不動心乎陛下父子慈孝如此今日豈可跬步相離上始悟謂浚曰都督姑先臨邊俟有功緒朕何敢憚行今未須下詔浚曰陛下當以馬上成功豈可懐安以失事機浩曰今日陛下事體與漢祖以匹夫創業之時不同既退浚問何謂不同浩曰漢髙帝崛起草野以圖帝業得之則為天子失之則為匹夫何顧藉之有上皇以祖宗二百年天下授之上當出萬全豈可嘗試而圖徼倖欲為漢髙輕易之舉一有蹉跌悔何及哉間六日浚奏欲取山東浩問浚曰不知江上之兵今有㡬何曰二十萬浩曰以㡬人守江淮以㡬人之山東浚曰留其半以其半行浩曰陸行乎舟行乎浚曰用舟浩曰若捨舟遵陸必棄其舟茍不棄舟須兵守之當㡬人乎浚曰一二萬浩曰因糧於敵乎使人運糧乎浚曰運糧浩曰舟既不可棄運糧之人復當㡬何浚曰一二萬浩曰如是則攻伐之師止六萬人敵必不以為恐且淄青齊鄆等州雖盡取之未傷於敵敵若犯兩淮荊襄為牽制則江上之危如累卵矣都督是時在山東乎在江上乎警急應援所用何人若無其人則雖留十萬之衆亦無益也明日復奏對未決又明日浚奏督府乏用浩問頃日何以取辦浚曰第取之民間如燕山錢免夫錢之類皆舊例也可令長吏諭之爾曹不捐財助邊敵至皆為所有不如以與國家還以保庇爾民民見利害豈得不從康伯與浩同奏曰必欲取於民臣等皆當丐退上知不可乃給空名告身五百俾之鬻爵自是連日奏對一日浩與浚對坐待漏院幕次康伯以病告不至浩謂浚曰今日鋭意欲用兵豈非以祖宗大讎未復必欲一舉空朔庭以洗中外積年之憤然而醫人之國當觀其時審其勢方今上新即位內政未立而遽動干戈於邊鄙則財用必竭人心易搖是徒慕復讎之名初無其實也莫若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浚曰此言良是但浚老矣浩曰晉滅吳杜預之功也而當時歸功於羊太傅以叔子立規模而元凱成其功也相公若為後人立規模使後人藉是以有成則亦相公之功何必身自為之及奏對浚不復言邊事尋內引朝辭乃力請於上曰臣早間再與史浩議其意已不可回恐失機㑹惟陛下英㫁上由是不由三省樞宻院徑以金書牌自命諸將出兵外廷莫之知也浚乃還建康上一日謂浩曰兵當以義為先今朕為二聖不共戴天之讎而舉義莫大於此者當無不克浩曰為此舉兵誰不曰義然以臣愚見當更兼徳與力言之譬有人焉鄰家侵奪其先人之田廬為子若孫義固當復然彼得之者益富我失之益弱而吾之徳既未盛力又不彊茍欲取之不惟無成恐復有損爾泰誓有雲同力度徳同徳度義葢力同始可度徳徳同始可度義左傳謂犯五不韙而伐人為喪師之宜實以不度徳不量力為首然則又焉能克哉故雖文王猶曰大邦畏力小邦懐徳況其餘乎今彼於徳義固不足力則有餘故敗盟犯順如此我若以不共戴天之故不暇益厥徳不待壯其力而冒昧以往誓不俱生此匹夫之報仇也五月戊戌浩得邵宏淵狀言準御前金字牌奉聖㫖擇日進兵謹具知稟事大驚始知是月甲午師巳渡淮矣以示康伯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今出兵巳數日吾人俱以宰相兼樞宻事而不得與聞將焉用相乃見上求罷政力請再三不從先是龍大淵曽覿積怒於浩金安節周必大又繳其知閤門事詞頭二人皆浩所薦大淵覿愈憾浩以情告上始有允意問曰丞相每言不可用兵兵固不可用乎對曰非不可也乃未可耳自紹興和戎天下咸謂假和以為戰計耳然日觀朝廷之上凡所施為有制禮作樂文飾太平之事無枕戈嘗膽圖報大讎之心二十年間苟且度日內外宴安上下逸樂遂成徒和矣將何以上回天意下感人心乎今陛下新立奈何亦無所施設遽欲成不世之大功於一旦哉臣料今日之師必不克也上黙然浩乃拜辭而退又三上表乃除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又辭得提舉洞霄宮浩罷十有四日符離失利大軍十三萬人一夕奔潰死者不可勝數資糧器械委棄殆盡六月浚上表自劾上哀痛之降詔罪巳浩上表張浚忠義有餘今此小挫出於不度彼已然其心惓惓忠於為國古人不以一𤯝掩大徳陛下若抆拭用之責其後效自此必詳諦熟審不敢妄𤼵也乾道四年除浩知紹興府六年丐祠丁太夫人憂八年判福州淳熈元年丐祠四年召為侍讀上在位寖久多閲士大夫論奏往往熟爛疎漏少當上心者近習窺指益毀儒生因勸上以右武浩獨深言其不可於是進讀三朝寳訓一日讀至太祖皇帝開寳五年命侯陟董淳周渭劉商英往京東京西四路相度田稼檢察公事四人者小臣皆儒士故太祖特舉而用之浩因奏曰五代惟専用武朝無儒者故相尚為威虐敗亂接踵及太祖皇帝英武開國獨降意屈於儒士夫二帝三王之道固不寄於長槍大劍之人必講於圓冠方屨之士自戰國秦漢聖人之道不𫝊而治道益卑千有餘年然後道術復明文治熈洽實我太祖崇儒重道之力上自是不復有厭薄儒者之意矣開府儀同三司曽覿鄭藻輩頗為縉紳所指目遂漸興朋黨之説浩極論姦邪欲陷正人不為朋黨之説則無以盡逐之人主於聴納之際不可不察上大悟黨論遂沮浩常言吾無以報國獨知薦賢耳在經筵援故樞宻直學士陳襄為講官薦士故事舉石𡼖陳仲諤汪義端石鬥文沈銖等皆疎逺下士上皆召用之五年三月拜右丞相故事大臣毎進擬得㫖退即批付諸曹施行自龔茂良罷政曽覿言其進熟多挾私以脫取上㫖上乃令以所得㫖審奏事多留滯浩曰此非祖宗舊規是明示天下以不信大臣爾大臣不足用何不退斥而直為此形跡也上然之免審奏於是四方士大夫待除授求見者八百人浩日見百客八日而畢不兩月八百人皆去十月樞宻院以殿前司軍籍闕請使自招人三千以充之由是諸軍競掠人於市人皆奔竄行都騷然被掠者往往㫁指以示不可用㑹百官以㑹慶節詣明慶寺祝夀市人遮道言者數千浩奏已掠者請悉縱遣衆乃散而北闗之郊掠人猶未已軍人秦忠楊忠因聚衆擅入民家刼取財物民既爭護又有奪軍人旗桿者得之送大理寺明日上命軍中勿復招人棘寺迎合樞宻院意以為市人陸慶童者非被掠而助百姓謝三六敺軍人十一月上欲以秦忠楊忠陸慶童皆從軍法處斬浩曰諸軍掠人而奪其財故至於閧則起此釁者軍人也固當以軍法施行若陸慶童者特抵拒之人耳可同罰乎況百姓自有常刑豈可一旦律之以軍法必欲重其罪流之其猶庶㡬也上大怒不可浩曰陛下惟恐諸軍有怨言故必欲兩平其罪以安其心不思百姓不得其平其出怨言亦可畏也陳勝吳廣言等死死國可乎此豈軍人語上變色震怒厲聲曰如是則以朕比秦二世也浩曰自古百姓怨其君者非一如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豈特秦二世為然上拂袖起入徑降㫖宻院施行浩力求去位復以醴泉觀使兼侍讀其後有言陸慶童之寃者上亦悟曰史浩當時力爭朕不用其言甚悔之八年八月罷侍讀辭歸上燕之內殿浩因言時務八事又露章薦鄞縣主簿薛叔似等十五人十年八月以太保魏國公致仕浩再罷相在經帷嘗書車攻詩序陳述孟軻乗勢待時之説以賛恢復之圖又書唐太宗語治安中國而四夷自服豈非上䇿復陳其説願以治安中國為本則復中原如運諸掌既歸有示以張浚行狀者浩曰此心天實知之主上實知之不恤後世之無聞也光宗即位進位太師紹興五年薨諡文惠寧宗即位追封㑹稽郡王以其子彌逺實賛更化又兩追封越王更諡忠定配享孝宗廟庭長子彌大字方叔登乾道五年進士第賢肖其父終禮部侍郎次彌正字端叔終浙東提刑今丞相彌逺字同叔寳文閣學士彌堅字固叔其第三第四子也木字繼道與薦書貢辟廱建炎三年金人至木載其姑姉妹凡五族百餘口逃於海傾資給之悉免於難平陽縣主簿王敏著隂騭記浩為立石其後取科第登仕版駸駸方盛雲
魏杞字南夫自焦山徙居於鄞以祖鉌致仕恩補官中紹興十二年第知常州晉陵宣州涇縣皆有能聲歴官至宗正少卿隆興初金人聲言南牧而意在尋盟丞相湯思退薦杞有専對材假禮部尚書充使杞母向氏既老勉以盡節行次盱眙金遣趙秀恭等於境上往復啇㩁杞於言辭稱謂凡闗國體者必致毫釐之辨未㡬北兵數十萬驟至杞竟護禮物舡抵髙郵金復索信使面議杞復奉命北行北兵脅之於道不為動比至朔庭乃絶供具以困之杞慷慨陳義卒定和議正敵國之禮嵗幣損五之一乾道元年使還除起居舎人累遷給事中〈闕〉陳居仁〈闕〉論幸臣曽覿龍大淵怙寵孝宗曰只為文臣太勝要當扶而正之又奏聖慮甚至但又不可過恐復致偏勝攝禮部郎中嘗奏論臺閣冝多用明習典故之士上曰知名之士試舉一二居仁奏如周必大洪邁久在禁林不在臣言李燾莫濟豈應棄之侯國上欣納丐外得徽州還朝入對上褒諭曰新安之政甚好從臣臺諫屢為朕言除戶部右曹遷樞宻檢詳諸房公事歴左右司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淳熈十一年借吏部尚書賀金國生辰還除起居郎明年兼權中書舎人察官奏旅櫬之殯寺院及十年無子孫祭省者許自與焚爇居仁繳納請増為二十年必經涉郡邑為之勘驗得實方許埋𦵏仍標識以待其家尋訪上大悅從之曰臺諫給舎多成一律如此方見和而不同前郊祀四日為真奏論上有恩惠而小民不與名為寛逋負足以惠頑民耳名為赦有罪足以惠姦民爾願盡放天下五等戶身丁四等戶一半從之一日面對謂陛下親細故而忽逺猶事末節而紊大體願深思漢明帝黃老養性之言俯從唐劉洎多記多言之諫舉綱要以御臣下省智慮以頥精神上嘉之次日語輔臣居仁之言甚忠卿等相與持守簿書細故可省即省不必繁瑣自今亦當少降指揮中書務清方是朝廷之體卿等熟復其言可也嘗兼直學士院上臨朝曰官欲擇人信非虛語向來中書或用三人今內外制獨陳居仁當之略不見其難十五年丁內艱去國服闋歴知鄂州建寧府鎮江府福州凡典五郡皆有惠政慶元三年召赴行在疾作以華文閣直學士奉祠而歸卒今中書舎人卓其子也
趙粹中字叔達世家宻州諸城父左朝散大夫濬始居㑹稽卒𦵏於鄞遂為鄞人粹中與弟大猷同登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歴官至太常寺主簿進恢復機宻十論制狄權鑑四十巻富強要䇿十巻給舎看詳雲學問淵源議論詳確遷太府丞累遷吏部侍郎出知池州湖州奉祠年六十四卒先是孝宗皇帝在位之十三年粹中謂廟議未定考三代六經之制旁引漢魏晉唐之規參訂本朝名臣奏議萃而成編上之謂太祖當居第一之室永為不祧之祖太宗當居第二之室永為不祧之宗遇祫享當奉太祖居中東嚮昭穆旁列未果行遺表猶曰推藝祖肇造之功早正東嚮之位念中原沈淪之久無忘北伐之功後八年定廟議如其制始發之者粹中也有文集十巻奏議二巻梅堂雜誌五巻史評五巻〈見宣獻公樓鑰所撰行狀墓碑〉子竴字立之六嵗而孤事所生母孝以父遺澤補官授永豐主簿改南康戶曹毎恨祿不及親期至皆不赴該慶寳登極恩不願循轉安恬養素篤志好古諸子百家之書無不淹貫文章自成一家家儉約而䘏孤賑貧無吝色郡守胡榘雅敬之合郡人之辭聞於朝乞旌擢以厲風俗寳慶三年十一月有㫖特循一資竟不受年四十七終
趙彥逾字徳老登紹興三十年進士第仕至工部尚書晚以資政殿大學士典鄉郡召除提舉萬夀觀兼侍讀進觀文殿學士以年乞身開禧三年薨年七十八累贈太師吉國公〈本家未𤼵到行狀今用壙誌修入〉
鄭鍔字剛中自福州徙鄞躬孝友之行該貫羣經旁通子史百家文備衆體尤以詞賦得名開門授徒來者雲委登紹興三十年進士第仕至屯田郎官寧宗在英邸兼小學教授嘗進勸戒元龜後特加贈且官其子沅
王休字子美象山人肄業蓬萊山僧庵中至雪積其背而不自覺登乾道二年進士第為黃巖尉鋤治姦豪人稱鐵面少府歴知洋州金州除利路轉運判官成都路憲漕二使以戶部郎為湖廣總領入朝累遷至禮部侍郎以華文閣待制致仕在金州創西津浮梁平鬼愁灘罷茶鬻茶引分西城漢隂平利三邑綱馬損均敷之數在利路舉行荒政修棧閣由益昌至大安軍二千餘間在成都伐石為眉山堰漢嘉西門石樑所至民徳之今工部尚書𤍞其子也
李子列奉化人官修武郎才智卓絶慷慨好義建炎三年冬金兵至明年正月已未破明州諸縣悉遭焚燬子列率義勇援兵社夫凡一千一百八十四人拒敵庚申乙丑丁亥三戰於泉口招賢等路敵不敢進奉化獨全敵去兵罷犒給之費餘萬緡皆子列身任之事定虛張功伐冒賞者甚衆子列獨不言士大夫常誦其事蔡文懿公幼學雲渡江之初帥守棄城者相踵也而子列獨以身捍一邑然則安危之勢豈不以其人哉推是而言士之抱負愈偉則功名之所及愈大觀子列之事亦可以興起矣敵方盛時有王從侍二親避地南來聞義勇所聚投之衆見其北音以為姦細將殺焉子列察其士族曰無害善良問知其為三槐家益善遇之從後知信州每語人微子列吾家無噍類矣子列事親孝父嘗慶夀百客皆集壻劉氏獨不至問之則以逋租三數百萬繋有司子列即如數載錢輸官取壻以歸其宏略類如此今其家資産不逮前而顯達駸駸元白其孫以稱以制其曽孫也
沈煥字叔晦世家定海後徙鄞年二十四舉於鄉補國子監為選首居太學不茍同毎語人曰天子學校當隆師親友循規蹈矩以倡郡國慕臨川陸九齡之賢從而學焉乾道五年省試第二調官歴餘姚尉揚州教授八年召為太學録以昔所躬行者淑諸人蚤暮延見學者孜孜誨誘長貳同僚忌其立異㑹充殿試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孝宗偉其儀觀遣內侍問姓名衆滋忌之或勸其姑營職道未可行也煥曰道與職二乎適私試發䇿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言路以為訕已請黜之在職纔八旬得髙郵軍教授而去後充浙東帥屬髙宗山陵充修奉官移書御史請明示喪紀本意使貴近哀戚之心生則茇舎菲食自安不煩彈劾而須索絶矣於是治並縁為姦者追償率歛者支費頓減嵗旱常平使者分擇官屬振䘏煥得上虞餘姚二縣無復流殍諸司交薦十五年用嘗格改宣教郎知徽州婺源縣三省類薦書以聞上猶簡記特許升擢遂通判舒州歸徯官期益篤為已之學奉親孝自疑性剛大書戴記深愛和氣愉色婉容於寢室其存心養性率類此史忠定王浩創義田於㑹稽凡仕族有親喪之不能舉孤女之不能嫁者佽助有差煥白王率好義者行之鄉里得田數百畆月増嵗益遂為無窮之利雖病猶不廢書拳拳以人才國事為念年五十三卒周文忠公必大聞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賢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昔曽子論𢎞毅之士仁為已任死而後已孟子謂明善以誠身誠身以悅親悅親以信於友乃獲於上若吾叔晦所謂任重道逺誠其身以獲乎上者非耶序而銘之忠定王悼之尤切一時名賢親炙其言行者多誌之以𫝊世稱之曰沈先生有文集五巻嘉定十六年寧宗官其子省曽今天子即位追贈朝奉大夫直華文閣諡曰端憲煥之祖子霖字澤夫貢辟廱調惠州博羅縣主簿無仕進意號逍遙翁父銖任承務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㕔公事俱以明經為鄉里師表銖嘗問道於焦先生義方之訓尤嚴故諸子皆修飭有聞少子炳字季文年未四十棄去屋師象山陸九淵務窮性理趙忠定公汝愚以遺逸舉之史忠定王浩使子弟師之固窮終其身
楊簡字敬仲慈谿人登乾道五年進士第慕象山陸九淵九淵長二嵗簡師事之自為一家之學施之政事人笑其迀而自信益篤趙忠定公汝愚去國狡者造無端語文致其罪國子祭酒李祥抗章辯之簡時為博士請列劄不許遂上書言昨者危急變駭不可具道軍民將潰社稷將傾陛下所親見汝愚冒萬死易危為安人情妥定汝愚之忠陛下所深知不必深辯臣為祭酒屬日以義訓諸生若見利忘義畏害忘義臣恥之亦斥去嘉定元年召除祕書郎累遷將作少監出知溫州以駕部外郎召歴將作監丐祠累加寳謨閣學士寳慶二年薨簡居徳潤湖濱以湖在慈邑易名慈湖宗其學者不稱其官皆稱曰慈湖先生淳祐壬寅秋郡守陳塏出公帑錢六十萬米二十斛命邑令曹邰建祠於學得隙地成徳堂右為堂三間泊水過廊各三間像設有嚴為慈湖之學者有鄉校肄業士論韙之
髙元之字端叔韓武烈王裔其父始著籍於鄞元之少貧借書以讀凡天文地理稗官小説隂陽方技之書靡不究極佛氏大藏經五千巻讀再過尤邃於春秋采諸儒所長凡三百餘家刪㑹為一書間出巳意號義宗専務明經自三𫝊而下不盡可工文苦吟嘗謂離騷之學㡬亡為九篇曰愍畸志曰臣薄才曰惜來日曰感回波曰力敶曰危衷曰悲嬋娟曰古誦曰繹思讀者嘆其精深悲其志事親孝浣濯炊爨必躬教授鄉里置田不半頃割十畆遺親黨輕財如此父𦵏奉化之察㢘結廬墓側在萬竹間著萬竹先生𫝊五上春官特恩不就年五十六慶元三年卒宣獻公樓鑰銘之有義宗一百五十巻易論詩説論語後漢歴志解各一巻揚子發揮三巻詩三千雜著五百號荼甘甲乙藁藏於家
舒璘字元質舊字元〈缺〉六世祖居明之奉化父黻登紹興庚辰進士第終通直郎璘弱冠捧鄉書入太學時張kao宣公官中都璘每請益有所開警繼與兄琥弟琪從象山陸文安公遊琥琪頓有省悟璘則曰吾非能一蹴而入其域也吾惟朝於斯夕於斯刻苦磨厲改過遷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弗畔雲爾朱文公及呂成公兄弟相與講切㫖意合同嘗徒步之金華謁文安公中途寓書於家曰敝牀疏席總是佳趣櫛風沐雨反為美境其所養可知乾道八年以上舎賜第兩授郡學官不赴繼為江西漕屬或忌璘所學望風心議及與璘處了無疑間分教新安士習頓革是邦大比詩久不預賓送而學㡬無𫝊璘作詩禮講解家𫝊人習自是其學浸盛丞相留公正謂璘為當今第一教官尚書汪公逵為司業首欲薦璘或謂璘舉員巳足逵曰吾職當舉教官舎新安將誰先卒剡薦之璘雖受知於人未嘗徇俗稱門生暨宰平陽邑大事殷酬應亹亹嘗曰䝉雜而著時郡政頗苛及璘以民病告辭嚴義正守為改容秩滿授宜州倅致仕卒年六十有四璘姿稟粹和學術正大嘗自言淵源所自曰南軒開端象山洗滌老楊先生〈謂文元公父庭顯〉琢磨璘融㑹諸公之學且樂於教人嘗曰師道尊嚴璘不如叔晦〈端憲沈公煥〉若啓迪後進則璘不敢多遜嘉定初朝廷革文𡚁選前輩程文以範後學璘文實冠編首正獻袁公燮謂璘篤實不欺無毫髮矯偽文元楊公簡謂璘不失聖門忠信之主本宣獻樓公鑰謂璘之於人如熈然之陽春其為諸公欽服如此徽學有祠而祠於鄉者惟奉川淳祐五年冬制帥集撰龍溪顔公頥仲訪璘遺像迺合端憲文元正獻三公祠於泮水是為四先生祠〈詳見楊簡素變所撰墓誌祠堂記〉
烈女
冀國夫人葉氏父家慈谿歸鄞邑史簡年二十五而寡四壁蕭然有弱子幼女未㡬子又喪夫人日夜抱幼女泣曰天乎天乎夫何使我至此極耶尚冀幸遺腹生男子庶㡬有託果如所欲於是毅然有不可奪之志或謂夫人曰生事窘甚一襁褓之子遽可保乎夫人曰固也非不知可以再嫁而再嫁者非女所宜寧死耳非所願也況吾熟視兒眉目精爽異日當起家萬一不育而終無所依吾豈不安於命哉惡衣菲食杜門自守俾女組績教子讀書人不堪其憂夫人葢自若也逮其子長勉從鄉先生游夫人每戒之曰縱觀聖賢之書而操筆作語為士者孰不能要當慕古人行已為貴爾其子愈自刻勵遂以問學徳業為士大夫稱道夫人年彌髙資産寖饒衍而益務儉約待妯娌和而有禮御僕妾嚴而有恩賙人之急無吝惜鞠養遺女凡數人使各得所歸年八十六政和八年卒子名詔字升之以孝友睦婣任恤忠和之行舉於朝不就孫才曽孫浩五世孫彌大彌逺彌忠彌悆彌遜彌謹彌忞彌應彌鞏六世孫巖之嵩之佺之皆登進士第才終簽書樞宻院浩終右丞相彌逺今為右丞相其餘位侍從卿監任監司郡守者方盛而未艾人皆謂夫人守義積善之報以孫曽贈典凡十八封至冀國
安人邵氏名道沖字用之武經郎林延齡之室家定海母朱氏方娠夢丹雲金篆在霄漢間生而敏慧未齓知書少長觀漢書資治通鑑至成誦歸於林姑嫠居亡愛子斥匳具營喪𦵏無靳色姑疾經年醫禬備至人稱其孝延齡仕不進一閑十三年邵安之觴詠琴奕以相娛從宦四方覽西湖荊溪秦淮之勝及親賓往還隨事賦長短句脫略脂粉氣習殊無滯思又喜繙內典手書法華圓覺金剛等經閲𫝊燈録有所省輒賛以偈頌子謙㑹稡所作成編藏於家
孝行
韓退之作鄠人對以毀傷肢體為害義而待制仇公悆守四明録楊慶之事其説曰匹夫單人身隔草莽軌訓之理未宏汲引之徒多闕而乃行成於內倩𤼵自天使稍知詩書禮義之説推其所存出身事主臨難伏節死義豈減介之推安金藏哉葢退之所責謂不可以訓世而仇公則嘉其心耳今得如楊慶者又五人童女之孝亦出天性故附見焉
楊慶鄞人父病貧不能召醫迺剔股肉啖之良巳其後父母每病輒以為常自紹聖至宣和刲肝割乳以為饋親者凡五最後母病不能食慶取右乳焚之以灰和藥進焉入口遂差久之乳復生如故毎勝日輒以筍輿載其母行數十里禱於阿育王山佛祠年六十餘視聴聰明負擔行逺如四十許人宣和三年守樓異嘗以其事聞於朝不報姑名其坊曰崇孝紹興七年守仇悆申前請十二年有㫖旌表門閭蠲免賦稅紹熈初守林栗為一新其門臺
孫之翰字文舉慈谿金川鄉之雞鳴山人少志乎學母疾革刲體取肝為粥以進越夕母如醉自醒乃底於寧守趙伯圭將聞於朝文舉曰本心救親他無所覬守不奪其志年六十六卒於嘉泰二年𦵏五磊山
張超昌國縣狀元橋東人家鬻素食為業超自幼孝年十九父榮患氣疾寖篤醫藥禱禳俱無效超乃對佛炷香刲脇取肝煮粥以進不踰日父病癒實乾道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也守趙伯圭舉楊慶例命縣厚加優恤趙師夔岳甫皆嘗申賞賚焉其後父母以夀終𦵏富都鄉第六都之虞家嶴嘉泰四年令葛洪援赦令與免一切科賦徭役仍封植其父母墓禁採樵者
吳璿定海人父璋以邉功補副尉璋妻宋氏病璿刲股療之而愈年九十三乃終璿與妻楊氏更病男安禮安時皆刲股以進安禮療其母且至再焉璿七十九乃終楊氏尚在年八十九矣前守李沐以聞於朝嘉泰三年有旨長吏常切存䘏府命縣令王百揆建崈孝門以旌之後令商逸卿趙汝𥌈重修
童八娘鄞之通逺鄉建嶴人居小溪朱氏崇孝庵之側一日虎㘅其祖母女手曳虎尾祈以身代虎為釋祖母㘅女以去時侍郎林栗侍親官於此目擊茲事既而來守以聞於朝未報而奉祠去〈土人曰八娘〉
僊釋〈非郡人而事跡著於郡者附見〉
朱棣字彥誠鄞人初本江南士子靖康初攜家逃難伏林莽冒谿谷行抵明越之界萬山嵯峨望一石室壁立千仞規舎其中忽有老父曰此聖公巖也神人居之上每有金皷聲且毒蛇猛獸守其窟烏可往棣不顧曰吾止平地而遇寇必無幸者匿此中未必犯於是棄擔持糒沿崖魚貫而進居旬有五日絶無可怖者而岡嶺秀出泉石清洗真僊者所居殆忘其歸望巖竇數有異光心頗疑之因梯竹以上得一黒匣緘鐍甚圄一劍橫其外啓之中有書與印言役鬼治病之術冦退奉之以去設壇而事之自是役鬼物如反掌最異者能追魂胗脈人有病妻則胗其夫父則胗其子有祟則以法治之無祟吞符亦安合沙鄭瓉嘗伺其作法往觀焉見其據案而坐運指於袖噀水於口以桃茢麾使而鬼物自至訊鞫論報若官府然問曰此何法也棣曰非法也周天大數也大衍斫為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夫天地日月五星列宿與夫山川草木飛潛動植之屬不逃乎是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儒者知成變化之數而行鬼神之數未之知也成變化者數之方也行鬼神者數之圓也棣妻戴氏姙幼子神降於奉化張氏家言上帝使續棣法某日則生戴亦夢一道士顙有珠曰上帝使為而子代天行法俄入於懷如期不血而生皮髮指甲猶三易其名曰定鄭瓉摭其實記之葢乾道七年也
僧本如明州人姓林住台州白蓮院號神照大師卒夢所居梁木盡壞體聞異香人見雲端有一衲子比𦵏發函如生爪髮俱長矣塔近地一日生蓮花趙清獻公抃為作行業記
僧奉真鄞人善醫熈寧中名聞東都沈存中筆談載其一事雲天章閣待制許元為江淮發運使奏課於京師時欲入對而其子疾亟瞑而不食惙惙欲逾宿矣使奉真視之曰脾已絶不可治死在明日元曰觀其疾勢固知不可救今方有事須陛對能延數日之期否奉真曰如此似可諸臟皆已衰唯肝臟獨過脾為肝所勝其氣先絶一臟絶則死若急㵼肝氣令肝氣衰則脾少緩可延三日過此無術也乃投之藥至晚遂能張目稍稍復啜粥明日漸蘇而能食元極喜奉真笑曰此不足喜肝氣暫舒耳無能為也越三日果卒奉真之為醫也其胗視之妙不差銖分沈公不妄許可其所録如此則奉真殆和緩之流亞歟奉真號善濟其法𫝊之元覺元覺𫝊之法琮及了初皆能續其焰馳聲一時相𫝊葢三世活人無慮千百數侍郎髙閌嘗跋沈公筆談後亦敘其𫝊受之大略雲
顛僧明州人不得其名佯狂頗言人災福王君儀年弱冠寓陸佃門下力學工文至忘寢食一日顛僧來託宿佃曰王秀才雖設榻不曽睡可就歇息明日僧夙興見君儀猶挾䇿牕下一燈熒然睥而言曰若要官須四十九嵗君儀聞之頗不懌其後累應書不偶直至年四十八又夢顛僧笑而謂曰明年做官矣時顛僧遷化已久而來年又非唱第之年君儀叵測明年佃入與大政首薦君儀遂除湖州教授君儀嘗謂予念欲游四明求僧遺事為作𫝊以報之而未能
僧普交鄞縣之萬齡鄉畢氏子也幼穎悟未冠從釋初往錢塘南屏山聴天台教觀因修懴悔佛事遇道人於途問曰師之懴罪為自懴耶為懴他耶若自懴罪罪從何來若懴他罪他罪非汝烏能懴之交不能對歸語南屏亦不能決遂憤然辭去乃造泐潭泐潭知其為法器見入門即訶之擬問則杖之交不敢復進一日忽呼曰我有古人公案要與商量何不自室中來交擬進泐潭喝之交豁然有省即以偈呈曰有人問我解何宗一喝須教兩耳聾滿杓黃虀飽喫了生涯只在鉢盂中自是機辯迅發學徒爭歸之歸隱天童山八年偶寺闕主僧郡僚邀之甚力交不得遁居之宣和六年三月二日沐浴留偈辭衆而逝後七日開龕如生闍維獲五色舎利交修持清苦履行孤潔嗣法者三十餘人皆能𫝊交之道而闡揚於時忠肅公陳瓘嘗賛之曰拶破黃龍第四闗世人猶問生縁法有塔銘中書舎人黃龜年撰
僧法忠鄞縣之萬齡鄉姚氏子也母初夢神僧託宿於家覺而有孕既生兩足有文若篆書之木字父母竒之生不茹葷七嵗依州之崇教院道英和尚出家博識強記出乎天性諸部經論黙究其義或笑其憨而試之以隱奧辯駁瀾翻旨趣超卓咸以忠虎子名之將歴訪諸方有挽而止之者曰達磨之門真吾所行之地子休矣乃參天童交和尚交見而喜曰子吾宗之法器也俾往謁雪峯需和尚後抵舒州龍門佛眼和尚佛眼稱之曰將知他日葢天葢地老朽之所不及忠掩耳而去自是耆徳改觀而語句大播叢林游南嶽卜築於妙髙峯下庵之左有石如臥牛榜其居曰牧菴述宗教正心論十巻補寒山詩三百篇元談漁父並行於世葢已自利而利他也藩帥爭邀致之復住南木雪葢公安二聖大溈黃龍凡六處禪學輻湊奔走如市隨其根器方便接誘最後在黃龍遺囑徒衆並書頌曰六十六年遊夢幻中浩歌歸去撒手長空咄跏趺而逝𦵏寺東之香源洞平日持一木斧以垂接人於是同瘞焉號曰聨光之塔
僧正覺姓李氏隰州人年十一得度十四受戒具十八遊方至汝州香山成枯木一見器重之復造丹霞淳禪師忽有悟入向公子諲請住泗州普照寺向時漕淮南嘗夢僧導至一古寺金其榜曰隰州及覺至問其里曰隰州也悟所夢大敬之自此七坐道場名振叢林建炎三年應請住天童未㡬北兵犯明境內諸寺皆散遣雲游覺獨曰明日敵至寺將一空幸其尚為我有可不與衆共之乎已而敵至登塔嶺以望若有所見遂歛兵而退秋毫無所犯人皆歎以為神助天童衆舊不滿二百覺之來其徒爭湊如飛走之宗麟鳯乃踰千二百主事者以糧不繼告覺曰人各有口非汝憂言未既閽人報嘉禾錢氏船粟千斛及門矣紹興八年被㫖住靈隱尋復還舊山二十七年十月六日示寂𦵏東谷塔詔諡宏智禪師塔曰妙光參政周公葵銘之覺善為文初若不經意下筆即成中書舎人潘公良貴請銘大用菴親書之石曰與三祖信心銘相先後矣有語録真賛諸集𫝊其徒
僧智連字文秀姓杜氏鄞之龍山人賜號覺雲法師年十八受戒具時目為僧中鳯雛從圓照授天台教義徙從智湧頓悟圓宗年三十為延慶第一座始開講席辯才宏放落落風生四衆聳服更主五剎類皆碎於兵燼之餘卒化瓦礫為寳所在延慶十年施利山積一毫不以自奉其所創立雲棟雪脊傑然城隅望之如帝釋天宮然毎曰此有為功徳耳要當洪宣祖道張大法門故雖事興建而講貫不休一時名勝多樂與游丞相史越忠定王嘗與劇談見其貫穿禪律纚纚不倦驚曰師禪律並通連曰冰泮雪消同一水耳又問華嚴般若似過於繁荅曰支離所以為簡易也於是肅然敬異之相與往來尤厚丞相沈公該來鎮謂可表正一方紀綱諸剎遂處以僧職革易宿𡚁徐而不暴沙彌受戒費省什九至今徳之隆興癸未十二月十八日示寂𦵏城南祖塔之側參政樓公鑰時為永嘉學官評之曰師之所存心大而行宻體卑而道尊恭而不勞博而不雜寂用之涯不可測也
僧宗杲賜號佛日大師自稱妙喜菴紹興辛酉忤秦檜勒返初服竄南中丙子檜死被㫖北歸還其僧械乃受請住育王參學之人數常千百叢林之盛無與為比常募縁及捐衣盂合緡錢十萬築海塘創塗田以養其徒號般若莊至今賴之其住世行業接物機縁有語録塔碑在此不備載
僧徳光姓彭氏臨江軍新喻縣人生而骨相竒厖伏犀貫腦袁州木平山妙應大師伯華者善相謂此子他時空門棟梁也紹興辛酉大慧南遷光年二十一望見曰此古佛吾安得事之後二年出家徧參諸禪研究宗㫖一日見饒州天寧應庵曇華送化主頌曰此真臨濟種草亟往依之雖箭鋒相直然礙膺未決丙子嵗聞大慧住阿育王山喜曰縁法在茲矣已而果大徹慧示以賛曰有徳必有光其光無間隔名實要相稱非青黃赤白慧歸徑山光奉事益䖍遇其説法坐不爭執筆抄録光一歴耳根終身不忘有問輒舉其慧解葢天資也自號拙庵曰吾平生多得拙力慧入寂光分座仰山後佳台州鴻福光孝二寺孝宗皇帝雅聞其名淳熈三年春詔開堂靈隱遣中使賜香是冬詔入觀堂留五晝夜數問佛法大意光敷奏直截上大悅賜號佛照禪師贈以御頌明年再對進宗門直指以都下勞應接丐閒山林是年夏上用仁宗待懷璉故事亦以育王處之逮移御重華趣令入覲漏下十刻乃退紹興四年改涖徑山光力辭孝宗曰欲時相見耳慶元元年許還育王歸老東庵嘉定三年三月十三日示寂賜諡普慧宗覺大禪師塔名圜鑑丞相周益公必大為之銘餘事參見阿育王山廣利寺條中嗣法者遍滿四方而師瑞最著
法平字元衡姓〈缺〉氏嘉禾人初受席即參妙喜師為書記後居天童時號平書記工文能詩孫尚書覿朱郎中希真皆許可之受請住象山延壽院復自蘆山移仗錫文號怡雲野人嘗以偈呈史越忠定王王酬其偈有雲團團璧月印寒潭時有清風埽碧嵐照見山人方隱几灑然無物自沈酣又雲白鷺棲煙一㸃明皎然壓倒語全清莫言後代無人繼仗錫行將擅此名編修陸游尤重之寄詩云放翁久矣無此客闖戶皃童皆動色寒泉不食人暍死素綆銀瓶我心惻千金易得一士難晚途淹泊眼愈寒豈知一旦乃見子傑語豪筆無僧酸門前清谿天作底細細風吹縠紋起倚闌一笑誰得知愛子數詩如此水江湖安得常相從浩歌相蹋臥短蓬功名渠自有人了留我鏡中雙頰紅又寄怡雲詩云東華軟塵飛撲帽黃金絡馬人看好渠儂胷中誰得知畏禍憂讒鬢先老舉世輸與平元衡青山白雲過一生出門曳杖便千裏白雲不約常同行長安歸來雪沒屨劇談未竟還東去到山分我一片雲併遣春風吹好句有語録集藁二巻留山中
僧寳曇字少雲姓許氏蜀嘉定龍遊人幼從鄉先生授五經習章句業已而棄家捨須髮從一時經論老師游挈包來南從大惠於育王徑山又從東林卐庵蔣山應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錫山歸蜀𦵏親又往無為寺復來明太師史越忠定王深敬之築橘洲使居焉工文辭有橘洲集十巻行叢林始為蜀士時師慕東坡後游東南敬山谷故文章簡古髙妙有前輩風又倣太史法著大光明藏以西方七佛為紀達磨以降諸祖師則𫝊之未絶筆故不𫝊然每自謂於第一義諦心有得人謂我以文詞鳴是未知我者慶元三年四月二十日辭世臨行頌曰平生灑灑落落末後哆哆啝啝殷勤覔一把火莫教辜負澄波
僧師瑞姓謝氏九江人周嵗試晬獨拈金剛經族親異之十嵗膽氣逸羣不受世羈勒遂出家十五黙誦法華經不脫一字一日語耆年雲謗斯經者獲罪如是未審經在何處耆年驚歎二十一薙髮受具徧參諸宿遂入拙庵徳光之室受請住舒州興化寺光送以偈曰直截全提向上機從教佛祖浪頭如今已是難藏掩三腳驢兒解㺯蹄遷浮山投子學徒雲集光自育王應徑山請難其繼被旨以瑞補其處在育王九年槌拂之下常六千指法席之盛不減拙庵嘉泰六年蛻院居西塔時拙庵居東塔四方訪道者交武於其父子間拙庵順寂瑞復住投子者七年又住華藏未㡬還西塔徳臘既髙務謝絶學者掩扉靜坐而衲子蟻慕戶外之屨常滿嘉定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忽書偈曰大地無寸土秀巖大事畢大事畢摩訶般若波羅謝衆而逝秀巖其自號也𦵏烏石山妙智塔之左添差鎮江通判樓昉銘之且敘曰惟臨濟之道宏矣六𫝊至楊歧而始分楊歧四𫝊至佛日而始大至拙庵而愈盛而瑞繼之三百年間楊歧正脈流通布濩拙庵與瑞之功為多雲
寳慶四明志巻九
欽定四庫全書
寳慶四明志巻十
宋 羅濬 撰
郡志十
敘人下
進士〈舊志以特奏名雜載題名碑亦然今悉按登科記釐正之〉
端拱二年陳堯叟牓〈聖人不尚賢賦 五色一何鮮詩 禹拜昌言論〉
楊説
淳化三年孫何牓〈巵言日出賦 射不主皮詩 儒行論〉
李泳
咸平五年王曽牓〈有物混成賦 髙明柔克詩 君子黃中通理論〉
許
景徳二年李迪牓〈天道猶張弓賦 徳輶如毛詩 以 則治都鄙論〉
郎簡 盧慎微 張合
大中祥符五年徐奭牓〈鑄鼎象物賦 天險不可升詩 以人占天論〉
王周 葛源
大中祥符八年蔡齊牓〈置天下如置器賦 君子以恐懼修省詩 順時慎㣲其用何
先 天禧三年論 孫沔〉
沈偕 許惲〈同三𫝊出身〉
天聖五年王堯臣牓〈聖有謨訓賦 南風之薰詩 執政如金石論〉
李奕〈登科記作亦〉虞協
天聖八年王拱辰牓〈蔵珠於淵賦 溥愛無私詩 儒者可與守成論〉
朱公綽 施渥
景祐元年張唐卿牓〈房心為明堂賦 和氣致祥詩 積善成徳論〉
許敏
寳元元年呂溱牓〈富民之要在節儉賦 鯤化為鵬詩 亷吏民之表論〉
王異〈繼文子貫濟州係考中魁選以文有摩改奉旨特降第五名〉
慶厯二年楊寘牓〈應天以實不以文賦 吹律聴鳴鳯詩 順徳者昌論〉
沈起 申屠㑹 周造
慶厯六年賈黯牓〈戎祀國之大事賦 形鹽象武詩 兩漢循吏孰優論〉
陳詵 馮準 王該
周處厚 李撫辰 俞翺
皇祐元年馮京牓〈蓋軫象天地賦 日昃不暇食詩 天聴君人之言論〉
杜諮 郭暨
皇祐五年鄭獬牓〈圓丘象天賦 律聴軍聲詩 樂本人心論〉
盧隱 陳詥〈詵堂弟〉 樓郁〈貫開封〉
陳誴〈詵兄貫開封〉項睎〈貫開封〉 葛良嗣〈貫開封〉
周師厚〈處厚弟〉
嘉祐二年章衡牓〈民監賦 鸞刀詩重巽申命論〉
劉仲淵 於鋭〈貫開封〉 陳輔
嘉祐四年劉煇牓〈堯舜性仁賦 求遺書於天下詩 簡易得天下之理論〉
俞充 朱長文 豐稷
嘉祐六年王俊民牓〈王者通天地人賦 天徳清明詩 水㡬於道論〉
童於 項瞻〈晞堂弟〉 袁轂
嘉祐八年許將牓〈寅畏以饗福賦 樂通神明詩 成敗之機在察言論〉
葛藴〈貫開封〉 馮碩〈凖姪〉 陳謐 栁詔
治平二年彭汝礪牓〈大舜善與人同賦 春和議振貸詩 君子以成徳為行論〉
樓常〈郁子〉 舒亶
熈寧三年葉祖洽牓〈是年始有御試策〉
王〈欽宗廟諱〉 王夬〈周子貫和州〉馮景〈貫開封〉
熈寧六年余中牓
俞偉〈充叔〉 韋著〈明經〉
熈寧九年徐鐸牓
陳伯彊〈貫開封〉姚孳 杜屺〈貫開封〉
樓光〈郁子〉
元豐二年時彥牓
吳矜 周鍔〈師厚子〉
元豐五年黃裳牓
江炳 翁升 俞夔
豐安常〈稷子〉 陳撝〈誴族貫開封〉王瓘〈該子〉
元豐八年焦蹈牓〈君人者制仁論〉
樓異〈常子〉
元祐三年李常寧牓
吳正平 姚希 陳攄〈撝弟〉
張宏〈舉經明行修〉王光祖〈異之孫貫齊州〉
元祐六年馬涓榜
童韠 袁灼〈轂子貫開封〉劉渭
元祐九年畢漸榜
俞�〈偉子〉 胡斡化
紹聖四年何昌言榜
蔣� 馮涇〈貫開封〉 童韞〈韠堂兄〉
茹開〈貫開封〉
元符三年李釡榜
陳禾〈謐子〉 陳抍〈撝弟〉 郭擴實〈暨子〉
馮軫〈景姪孫〉 樓弁〈常子〉
崇寧二年霍端友榜
周銖〈師厚子貫湖州〉王次翁〈異孫貫齊州〉
崇寧五年蔡薿榜
馮滋〈涇弟〉 蔣珫〈�弟〉 馮子濟〈涇堂弟〉
夏承 汪思齊 曹貫
顧文〈上舎魁〉
大觀三年賈安宅榜
王珩〈該姪〉 胡旦 吳升〈矜從弟〉
蔣安義
政和二年莫儔榜
汪思溫 王庭秀〈𤼵子〉 張邦彥〈宏姪〉
林保 林霔〈保堂弟〉
政和五年何㮚榜
樓航
政和八年嘉王榜
林孝雍 陳時舉 陳秉〈謐子舉八行〉
姚持〈阜姪貫開封〉桂舟 陳宗翰〈詵孫〉
吳秉義〈升子〉 汪廷彥 史才
薛朋龜 王勲〈珩姪〉
宣和元年上舎釋褐
樓瑋〈航子〉
宣和三年何渙榜
王琥 何涇 楊正權
吳秉信〈升子〉
宣和六年沈晦榜
王璧〈庭秀子又於紹興五年魁博學宏辭科〉曹粹中〈貫姪〉
林孝友〈孝雍弟〉
建炎二年李易榜
張嗣良 於閌
紹興元年上舎釋褐
髙閌
紹興二年張九成榜
王瑋〈琥弟〉 於庭式〈鋭孫〉 王伯庠〈次翁子貫濟南〉
薛靖〈朋龜族〉 史純臣〈貫湖州〉周廣譽
紹興五年汪應辰榜
王伯序〈次翁子貫濟南〉 石師能〈貫紹興〉
史師雄〈純臣從叔〉鄭若谷 趙擴臨
髙安世〈閲兄〉 劉濤
紹興八年黃公度榜〈省試 天子以徳為車賦 談笑卻秦軍詩 六藝折中夫子論〉
吳邦傑〈貫紹興〉蔣楰〈�從姪〉 陳曦〈禾子〉
余遇 蔡毅
紹興十二年陳誠之榜
魏杞〈貫開封〉 豐至〈稷姪孫〉 姚孚〈希從姪〉
俞觀能〈夔子〉 姜濤〈貫開封〉 楮棣
紹興十五年劉章榜
汪大猷〈思溫子〉史浩〈才姪〉 張濟〈嗣良從兄〉
周維 莫冠卿 王瀹〈夬孫和州〉
林大節〈孝雍姪〉髙誾〈安世弟〉
紹興十八年王佐榜
沈中立 童大定
紹興二十一年趙逵榜
方天保 陳居仁〈貫興化〉 裴 定
吳化鵬 張遜 任三傑
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榜
方南強〈天保弟〉趙彥弼 趙公遷
紹興三十年梁克家榜
樓鍔〈異孫〉 樓鈜〈異孫〉 卞圜〈貫泰州〉
髙文虎〈安世姪〉葉時 王明𤼵
趙彥逾 趙師峴 趙師章〈師峴兄〉
鄭鍔〈貫福州〉 劉俱 沈元憲
莫堂〈冠卿子〉
隆興元年木待問榜〈聖人作而萬物覩賦 人鑑詩 一正君而國定論〉
李唐卿〈貫紹興府〉李霖 鄭若容〈若谷弟〉
趙善待 樓鑰〈異孫〉 張良臣〈貫拱州〉
林圭 馮緯文〈涇孫〉 汪大辯〈思溫姪〉
林頥 張孝伯〈貫和州〉
乾道二年蕭國梁榜
趙師正〈改名師津〉施純仁 楊王休
俞茂系〈觀能子〉
乾道五年鄭僑榜
楊簡 王時㑹 沈煥
袁章〈灼孫〉 史彌大〈浩子〉 趙善纁王時敘〈時㑹兄〉戴樟
乾道八年黃定榜
范榘 盧子材 王煇
陳紀 韓永徳〈貫開封〉 舒璘
趙伯省 舒烈〈亶曽姪孫〉
淳熈二年詹騤榜
趙彥通〈彥逾從兄〉趙渭夫
趙師信〈改名師潯師正之弟〉 趙彥逺〈彥逾弟〉
淳熈五年姚頴榜
姚頴〈爭孫〉 黃豹 王鎬〈壁姪〉蘇養直〈貫泉州〉鄭瓉〈鍔弟〉
淳熈八年黃由榜
袁燮〈灼曽孫〉 趙汝勝 趙師晨
淳熈十一年衛涇榜
髙文善〈安世姪〉髙似孫〈文虎子〉趙汝逵〈善待子〉
趙汝述〈善待子〉趙善讃〈善纁弟〉
淳熈十四年王容榜
史彌逺〈浩子〉 趙師晃〈師晨弟〉姚師臯
袁韶 史彌宗〈浩姪〉 羅仲舒
趙希言 趙汝遇〈善待子〉趙師俌〈師冕從弟〉
趙希㻶 李震〈唐卿姪孫〉 吳振
史彌悆〈彌忠弟〉
紹熈元年余復榜
邉恢〈友聞姪〉 葉澄 趙瑺夫
豐有俊〈稷四世孫〉諸葛安節〈貫紹興〉
趙崇復 趙崇衡〈崇復從兄〉林惟孝〈嵩孫〉
劉致一 陳車〈居仁子貫興化〉林珪
周焯〈鍔曽孫〉
紹熈四年陳亮榜
楊琛 樓昉 樓鏞〈弁孫〉
趙師旻 趙崇徳 應傃
姜〈濤姪孫貫開封〉厲思明 陳從〈貫福州〉
姜柄〈濤姪貫開封〉趙筠夫〈彥逾子改名䈣夫〉
臧植 蔣經〈貫鎮江〉 劉垕
童居善〈大定孫〉葛容 王洙〈勲孫〉
慶元二年鄒應龍榜〈天子大采朝日賦 玉燭陽明詩 髙祖寛明而仁恕論〉
張虙〈嗣良經孫〉 史彌遜〈才孫〉 趙汝笈
趙汝適〈善待子〉趙善湘 姚師虎〈師泉弟〉
張珩 葉子髙 趙時穆
樓汶〈異曽孫〉 董仁澤 鄭褎之〈若谷姪〉
章禹圭 孫逢吉 趙師侊〈師俌弟〉
趙師宜〈希官叔〉趙汝法 趙師適〈師俌兄〉
趙彥樞 桂萬榮 袁洽〈轂四世孫〉
馮理 屠明𤼵 王休
蔣峴〈珫曽孫〉 馮自彊
武舉
鍾元達 潘伯恭 盧元吉
慶元五年曽從龍榜
袁肅〈燮子〉 史彌謹〈浩姪〉 劉叔向
臧格〈植弟〉 皇甫曄 王暨〈煇姪貫開封〉
汪文中〈大猷姪〉姜㸂〈弟貫開封〉趙善潼〈善湘弟〉
王大醇〈上舎琥姪孫〉 趙崇衎
趙汝稠 趙崇佋 王埏〈伯𫨇孫〉
陳槩〈禾曽孫〉
嘉泰二年傅行簡榜〈聖人成天下之大順賦 春旗簇仗齊詩 漢御外理內之術論〉
傅行簡 繆師臯〈次年試中教官〉
林惟忠〈上舎惟孝兄〉 施琮
楊琮〈琛從兄〉 胡鑑
嘉泰二年武學釋褐
范良輔
嘉泰三年兩優釋褐
宣繒
開禧元年毛自知榜
汪之彊〈大猷姪孫〉趙彥杉 郭九思
李以制 袁汝寛 徐願
趙與龍 趙希 林宗一〈惟忠子貫湖州〉
嘉定元年鄭自誠榜
王宗道〈時㑹姪〉郭徳暢〈九思從叔〉王埜〈明𤼵孫〉
趙汝憚 范楷〈榘弟〉 薛師㸃〈朋龜曽孫〉
張起巖 胡剛中 劉厚南〈叔向姪〉
董仁聲〈仁澤從弟〉陳公益 李詵伯〈以制叔〉
吳晞甫〈化鵬姪〉
武舉周師鋭榜 童䝉正
林㟽榜 胡
陳良彪榜 胡應時〈光子為第二名以絶倫特與第一名恩例〉
嘉定四年趙建大榜
任龠〈謙子〉 俞疇〈充曽姪孫貫湖州〉
趙時慥 趙希舍〈師俌子〉樓淮〈異曽孫〉
馮宋興〈軫姪孫〉陳誼 黃定〈上舎〉
趙希𤨕 趙希瑑 程士龍
汪了翁
武舉
王國定 杜霆 林拱
嘉定七年袁甫榜
袁甫〈燮子〉 趙師籛〈伯省姪〉余元廙
戴𤇍〈上舎貫福州〉豐翔〈至曽姪孫〉 史彌應〈彌忠弟〉
史彌忞〈彌忠弟〉范〈楷子貫太平〉葉英
趙時恪〈時慥兄〉趙唯夫〈公遷孫〉趙渘夫〈渭夫弟〉
趙紋夫 汪立中〈大猷子〉趙時擇〈渭夫子〉
孫枝 趙時益〈瑋夫姪〉李森〈上舎〉
葉奭〈上舎〉 趙希璬〈希𤨕兄〉趙與懽〈希言子〉
趙與昭 孫起予〈枝子〉
嘉定十年吳潛榜
方季仁 李元白〈以制父〉李以稱〈元白子〉
劉著 鄭清之 趙汝捍〈汝抦弟〉
陳頓〈省元〉 髙奎 林挺〈拱弟〉
趙汝櫄〈善湘子〉史彌鞏〈彌忠弟〉莊鎮
任灼然 樓采〈汶姪〉 鄭次申
趙涖夫 趙師籀 趙璂夫〈公遷孫〉
趙師箎 趙汝抦〈善讃姪〉趙汝榟〈善湘子〉
趙希畣〈師俌子〉史岩之〈彌忠子〉趙希敞〈與昭叔〉
趙璛夫〈公遷孫〉趙時濚〈瑺夫姪〉汪之秀〈之彊弟〉
陳伯鼎 翁逢龍 葛逢
武舉朱嗣宗榜
陳寅
嘉定十三年劉渭榜
諸葛十朋〈安節姪〉 趙希鎰〈師晨子忠翊郎〉
趙時墂〈省魁〉 莊同孫 趙侵夫
趙希洽〈希言弟〉趙與仕〈師峴孫〉趙希逾
沈中父〈煥姪〉 史嵩之〈彌忠子〉羅叔韶
蔣興孝〈經姪〉 陳目 趙希羊
宋炳 徐敏功 董子焱〈仁聲從弟〉
王之經 陳協
嘉定十四年兩優釋褐
何大圭
嘉定十五年國學以慶寳恩上舎釋褐
汪之道〈思溫元孫〉
嘉定十六年蔣重珍榜
豐芑〈稷五世孫〉 臧元圭〈植格從姪〉李誨伯〈元白姪〉
應㒡〈傃姪〉 臧元僧〈植子〉 貝自成
袁商〈燮子〉 王撝 余天錫
潘景華〈伯恭子〉舒泳之 楊夢龍〈正擢姪〉
樓鑛〈郁五世孫〉 史佺之〈彌忠姪〉趙師簡〈師籛弟〉
趙逢龍 樓昞〈昉從弟〉
武舉杜幼節榜
臧元慶〈植格從姪〉王甲〈鎬姪〉
嘉定十七年上舎釋褐
邵明仲 莊端孫〈同孫兄〉
任褎然〈灼然弟〉陳簵〈紀子〉
寶慶二年王會龍榜
孫因〈夢觀堂兄〉 孫夢觀〈因從弟〉趙希洺〈師葑姪〉趙希㵾 趙師葑 趙汝桂〈汝抦弟汝捍兄〉趙時範 王希聲〈內舎明𤼵之孫埜之兄〉
劉楝〈垕姪〉 趙希逸〈希途弟〉鄭士頴〈清之姪〉趙汝𢌱 趙崇侜 臧元堅〈植從子〉樓浟〈淮弟〉 舒瀛〈龍之曽孫〉 王文貫
袁衡〈夑孫〉 劉炳〈遵孫俁子〉 陳篚〈紀姪〉
趙汝楳〈善湘子汝植汝榟弟〉 趙崇佾
趙希埵 趙汝期〈汝𢌱汝笈堂弟〉
趙希綯 趙淢夫〈彥通姪〉趙希馭〈希璱堂兄〉趙希璱〈希瑈兄〉趙希伺 趙㵄夫
趙希瑈〈希㻻兄〉趙希㒟〈希伺兄〉趙汝㨀
趙𨖸夫 趙與熖〈與龍弟〉蕭壵
馮基 劉希辰〈著子〉 夏元吉
蔣規〈珫曾孫〉 趙若搢 王夢次
黃桂〈豹之子〉 王興叔 沈晟
武舉楊必髙榜
何武伯〈沖之姪〉
紹定二年黃樸榜
張霆振 趙希𣌭〈師俌之子〉豐茝〈芭之弟元名芸〉
史望之〈彌志子〉王龍榮〈時㑹之孫〉楊埴
林簿〈大節之孫〉 趙汝湒〈上舎〉 姚元哲〈頴之子〉
馮履道〈基之兄〉趙希鐩〈師晨子希鑑兄〉
趙崇儕〈崇侇之弟〉趙崇㬎〈內舎〉 史及之
臧元士〈植之子上舎〉 趙崇侇〈崇佾之從弟〉
李詞伯 楊� 何宗琰
徐灼 周時舉 陳𥲤〈紀之姪篚之兄〉
董亨復 王棠 陳笥〈紀之姪篚之兄〉
董淮 劉圭〈友徳之子〉 沈叔簡
王與直〈時敘之孫〉邉之裕〈友聞孫恢姪〉
汪煇〈廷衡之曽孫〉
武舉焦煥炎榜
張時舉〈遜之姪孫〉何濬〈內舎〉
紹定四年慶夀上舍釋褐
嚴畏〈仲熊之孫〉葉成子〈澄之姪〉沈煇
紹定五年徐元傑榜
何徳新〈沖從姪武伯從弟〉 陸壑 髙指〈開之曽孫〉曹巽 趙汝榗〈善湘之子汝櫄汝榟汝楳之弟今為善潼之子〉陳埜〈南之姪孫〉 任嚴 桂去疾
桂錫孫〈必之孫萬榮之姪〉 王得一
孫願質〈枝之子起予之弟〉 趙希羔〈希羊從弟〉
趙時悟 邉之基〈友聞姪孫𢘀之姪〉
董仁森〈子焱從弟〉吳顒 王侶道
宋自彊 趙汝巋〈汝憚從弟〉戴塤〈機之孫〉
陳大方〈曦曽孫槩從姪〉 汪之埜〈立中姪〉宋拱之 韓應祥 林一之〈嵩之曽孫〉張璹〈珩之従弟〉 樓𣘘〈異之元孫〉 宋洎〈炳之弟〉潘景孟 劉燧〈遵之孫〉 林虙
王與義 葉龍友〈奭之兄〉馮容〈軫之姪孫〉樓泋〈鍭之子〉 徐應和 樓濓〈鑰之從子〉臧夢祥〈植格從姪元圭之兄〉 樓瀚〈異之曽孫〉顧銓 黃鍔 樓瀈〈鍭之子〉邉之問〈友聞姪孫恢之姪〉 薛師𫝊
顧槱
武舉林夢新榜
臧元龜〈植格從姪元慶之弟〉 魯英
樓㭉〈采之弟〉
端平二年吳叔告榜
汪之林〈之埜之兄上舎〉 史越翁〈師雄之從姪孫〉趙崇瞹〈汝柄之姪〉夏嚞 張自明〈虙從子上舎〉
髙衡孫〈文善之子〉周福孫 汪汲〈鎮五世孫煇從姪〉
髙深〈文舉之孫〉 趙希囿〈希羊之弟〉袁
陳夢舉 樓昭〈昉之弟〉 汪龍友〈了翁之叔〉
樓㴶〈汶之弟〉 余柟 張槃〈虙之從子〉
王奎〈明𤼵從孫〉 王子槐 沈一舉
方肅〈季仲之姪孫〉陳𥲌〈紀之子〉 劉煇
臧棐〈格之従弟〉 樓梲〈異之元孫〉 吳惟助
鄔文伯 樓橰〈常之六世孫〉
武舉朱熠榜
王大用 徐用之 何自明〈濬之弟〉
嘉熈二年周坦榜
戴埴〈上舎〉 章士元〈上舎〉 應文炳
魏峻〈通直郎〉 陳大震〈大方之弟〉趙崇滁
趙崇儋 黃演〈鏜之姪千之之弟〉
史本之 劉炤〈遵之孫俁之姪炳之弟〉
林爽邦〈惟孝從弟〉張玘〈內舎〉 汪之邵〈立中姪〉
林宗稱〈嵩之曽孫問禮之子〉 劉𡋺
劉熺〈遵之孫俁之姪炳之弟〉 林公玉
趙希釜〈師晨子希鐩希鎰之弟〉 趙若灊
貝良金 樓條〈異之五世孫〉黃應春
李淦 貝斗南 樓滓〈鑰弟之子〉
陳䇿 黃千之〈鏜之姪演之兄〉
陳了翁 陸爚〈佃之元孫游之姪孫〉
林震 陸㸃〈佃之元孫〉 陸埏〈之瑞孫〉
陸熊〈佃之元孫〉 陸采〈佃之孫之瑞弟〉陸晢甫〈佃之元孫堅之從叔〉樓侃〈異之五世孫〉樓柎
武舉劉必成榜
蔣崌
淳祐元年徐儼夫榜
王漢英 王應麟〈撝之子〉陸合〈佃之七世孫〉
潘泉 史能之〈彌鞏之子出繼〉
王真錫〈上舎明𤼵從孫〉 蔣興永〈內平枝綽之〉趙汝檀 史胄之〈子彌鞏之〉方震龍孫洙 戴進之〈子集之子塤埴之從〉
趙琩夫 王轟〈叔勲之曽〉 王履正〈孫上〉趙汝𪴛〈舎汝檀之〉趙若𤧚〈弟時益之姪時融之〉
汪元春 蔣覲〈子璿之曽孫紳之〉
羅明復 周夢李〈子常之曽〉楊宗卿〈孫琛之〉丘達可〈姪之才之孫復之〉 羅叔晟方端〈姪季仁之〉 貝斗山〈姪自成之姪孫良金之姪斗南之〉張自彊〈弟虙之從子自明之〉 張慶祖〈弟珩之〉何日新〈姪沖之姪武伯之弟徳新之〉 任節
張自東〈兄濟之姪〉劉栻〈孫濤之姪孫致一之〉
淳祐四年留夢炎榜
余東〈姪元廙姪〉 戴鑫 孫夢發〈孫洙之〉盧壵 黃應春〈姪戊戌特科甲辰正〉
安劉 趙希愃 趙汝𢱠李以益〈元白子以稱以制弟〉袁� 陳肖孫
蕭文㑹〈壵之弟〉 孫豹 俞舜申
張正國 張欽
淳祐七年張淵微榜
王霆瑞 趙崇𣀘〈元名崇辛〉王珪
何垓〈沖之姪孫日新之姪〉 張自期〈虙之姪自明從弟〉
樓洌〈肖之五世孫鑛之從子〉 趙孟墅〈師峴之曽孫與仕續訓與𢬾之親姪〉
趙崇驌 袁采 黃知崇〈千之之子演之姪〉蔣曉〈珫之元孫峴之猶子〉吳龍朋〈正平元孫〉樓楳〈異之元孫〉
張槱之〈珩之姪〉 鄭士胄〈勑授將仕郎清之從子〉
朱祐之 鄔秀寔〈文伯〉 樓滮〈鑰之從子滓之弟〉蔣覿〈珫之曽孫規之親兄〉貝良臣 周岳
王應龍 應逢子 袁符〈章之孫〉
樓椲 舒濟世〈琮之孫〉繆應符
張堂 胡時中 徐日宣
姜煇〈㸂之従弟〉 樓枝
翁歸仁 趙希墫〈希埵之弟〉
吳尚深
武舉章夢飛榜
湯大全 戴元質
淳祐十年方逢辰榜
沈𤼵 史俊卿 林潛〈上舎問禮之孫宗稱之子〉周坦〈上舎鍔之四世孫煜焯之親姪〉 陳若水〈協之弟〉
林禹玉〈公玉之兄〉朱端方〈定國之曽姪孫〉
胡發〈鑑之子〉 趙與臻〈希鎰子〉趙與�〈希馭子元名與恩省魁〉楊景山 趙若惠〈渭夫之孫時擇之子〉
髙桂〈指之兄〉 袁壵 虞逢午
戴傑 王耒 林煟〈惟孝親姪宗一之弟〉
沈士龍〈鏜之孫中父之弟〉 洪翌 洪翬楊垕〈簡之姪孫〉 蔣夢符 楊興伯
桂本
寳祐元年姚勉榜
陸逵〈佃之五世孫〉 舒夢庚 孫獬孫
胡咸中〈剛中時中之弟〉黃翔龍 馬元演
李應龍 史有之〈上舎彌鞏之子〉
趙時𣳥 戴得之〈權之子上舎〉
臧元孫 單徳旗 賈萬全
孫震孫 錢保 舒渚
王安道〈文貫之弟〉 王自然 林霆
陳翥 楊璧 林峻
陳諫 王艮〈休之子〉 汪奎
汪翔龍 袁士復 蔣峒
施泰孫〈琮之姪〉 舒漳〈琥之孫〉 虞逢酉〈敏求之姪逄午之兄〉林灼
寳祐四年文天祥榜
王應鳯 趙若棋 羅雷𤼵
黃震 劉應老 趙崇回
趙必聰 陳著 章霆瑞
卓雲 舒杭 杜夢冠
楊應霆〈琛之姪宗卿兄〉 夏巳震〈嚞之子〉史即之李國寳 余梅叟 鄭士洪
張� 應埜 樓世仁
陳鼎〈翥之弟了翁兄〉李以秉 李璛〈已未再對二等〉
林一枝 徐汝周 劉南強
史常之 馮懋 楊坰〈琰之兄簡之姪孫〉
開慶元年周震炎榜
王復〈子槐之子〉 蔣世傑 張興祖
胡從義 張源〈霆振之姪霆龍之子〉孫真孫
趙與㫙 趙必衢〈崇侇之子〉張龍應
張霆龍〈霆振之弟〉章介甫 俞道明
蕭楠 盧天祐 史介之
李以興 樓極 胡機
樓森圭 張虡 羅季禹
李以圭 於巽〈閌之曽孫〉 王寳之
蔣縯 王桂𤼵 鄭大津
桂壯孫
博學宏詞
王壁
經明行修
張宏
八行
陳秉 史詔
教官
樓鑰 繆師臯 范
童子
桂賚孫 應翔孫〈傃之孫㒡之姪嘉熈元年試中〉
遺逸
陳之翰 千定〈並大觀二年舉〉
特㫖
沈省曾
衣冠盛事
四世宰執
史才〈樞宻〉 姪浩〈丞相越王〉
子彌逺〈丞相衛王〉 從姪嵩之〈今丞相永國公〉
父子宰相
史浩 子彌逺
父子御史
王次翁〈御史中丞〉 子伯庠〈侍御史〉
父子侍從
楊王休 子煜 袁燮 子甫
魏豹文 子峻
父子西掖
陳居仁 子卓
父子殿帥
馮湛 子榯
父子同榜
孫枝〈袁甫榜〉 子起予
李元白〈吳潛榜〉 子以稱
張霆龍〈周震炎榜〉 子源
祖孫侍從
林保 孫祖洽
祖孫甲科
王異〈呂溱榜第一甲第五人〉 孫伯序〈汪應辰榜第一甲第五人〉
兄弟侍從
史彌大 弟彌堅
史宅之 弟宇之
兄弟同榜
王時㑹〈鄭僑榜〉 弟時敘
趙汝述〈衛涇榜〉 弟汝逵
史彌忠〈王容榜〉 弟彌悆
趙師適〈鄒應龍榜〉 弟師侊
史彌應〈袁甫榜〉 弟彌忞
趙汝櫄〈吳潛榜〉 弟汝榟
趙琪夫〈吳潛榜〉 弟璛夫
趙崇侇〈黃樸榜〉 弟崇儕
舅甥三學士
汪大猷 甥陳居仁 樓鑰
典鄉郡
黃晟〈鄭人唐末守郡二十年〉
孫沔〈逺祖郃奉化人浄惠院即其故宅後徙㑹稽而別業猶在鄞皇祐三年守郡晚年又有新治甬
土居之句〉
王周〈鄞人慶厯中以司封郎中守郡〉
樓異〈其先奉化人後徙城中政和中守郡五年所居號晝錦坊南門內有錦照橋與正堂相直宅之
後有錦照堂宅之左有堂曰繼繡以繼王之後也〉
趙彥逾〈鄞人嘉泰四年四月資政殿大學士太中大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所居號錦里〉趙善湘〈鄞人嘉熈二年三月十三日凖入內內侍省逓到御前金宇牌奉御筆依舊資政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除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有㫖名其所居之坊曰錦勲〉
余天錫〈鄞人嘉熈四年六月內奉御筆除資政殿大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有㫖名其所
居之坊曰錦樂〉
建鄉節
鄭清之〈鄞人淳祐五年以少師越國公醴泉觀使兼侍讀領奉國軍節度使〉
省元
博行簡 陳塤
狀元
姚頴 傅行簡
袁甫
釋褐狀元
宣繒 何大圭
武舉狀元
胡應時〈以絶倫升第一名〉
寳慶四明志巻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
欽定四庫全書
寳慶四明志巻十一
宋 羅濬 撰
郡志十一
敘祠
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後世俗或因其所畏慕釋老氏各奉其所祖祠宇繁矣推建置之義而反其忠信誠慤之心其可乎
神廟
靈應廟即鮑郎祠也舊曰永泰王廟北距子城二里半接輿地誌雲鮑郎名葢後漢鄮邑人為縣吏縣嘗俾捧牒入京留家酣飲踰月不行縣方詰責巳而得報章果上達既死𦵏三十年忽夢謂妻曰吾當更生盍開吾塚妻疑不信再夢如初乃發棺其屍儼然如生第無氣息耳冥器完潔若日用者棺之四旁燈然不滅膏亦不銷郡人聚觀咸怪神之為立祠宇梁大通間奴賊名益誕唱誘羣盜有衆三千號奴抄兵寇㑹稽永嘉臨海海鹽並海郡邑咸被其害官軍累邀擊不勝賊勢益張定襄侯蕭祗為刺史神忽見形因巫語祗願助討賊祗乃設帷帳迎神置於譙門形雖隱而言與人接越三日告去語祗曰當以八月十三日破賊奴抄果以是日至餘姚舟膠於江衆陷於淖潰潰如醉官軍悉縶縛之若拾遺然祗奏其異武帝遣増大祠宇日以益盛唐聖厯二年縣令栁惠古徙祠於縣㑹昌中刺史張次宗記其事皇朝崇寧二年尚書豐稷奏明州鮑君永泰王廟額犯哲宗皇帝陵名乞改為靈應勑如請政和八年守樓異以雨時若有禱輒應奏請王爵加惠濟王宣和四年守李友聞因睦寇竊發驚擾鄰邑境內安全繄王之功奏請加封於是加威烈二字六年侍郎路允迪使髙麗蹈海無虞奏請再加忠嘉二字建炎四年車駕巡幸勑加廣靈二字今稱忠嘉威烈惠濟廣靈王
純徳廟東漢孝子董君祠也西北距子城五十五步唐大厯十二年立刺史崔殷記徐浩書君名黯其孝行已見敘人今祠宇即其故宅先是其母塑像在南郭外草堂中康憲錢公億因訪問而知之迺迎歸孝子廟且具其事請於朝勑賜純徳徵君之廟徐浩所書碑石不存今碑簽判韓嚞所重刻也
五龍堂唐刺史李伉以天夀院天井嵗旱禱雨必應有金線蜥蜴出而赴感乃即開元宮建五龍堂俾郡人咸便香火且為記以著靈異其略曰在天莫如龍龍之徳佐天地養萬物百穀賴以生四海所共尊者也社祭土稷祈穀國之重典也既立壇以享其神矣則龍之靈翔風灑雨澤枯槁滋稼穡可不嚴奠酹之所哉余受命牧明人四月戾止六月大旱俾吏具香酒敬祈於五龍之神有蜥蜴狀者躍入杯中飲酒復出縁器上顧吏久之跳躑而去吏未返雨已大注由是生植茂遂闔邑豐衍思所以崇祀事荅神休者迺建宇爽塏依方塑像以時薦饗謂之五龍祠堂雲時咸通六年季秋之末也皇朝乾道四年守張津以舊宇庳隘乃移創於報恩光孝觀之申地觀即開元宮也
佽飛廟子城北一里二百步鹽倉之西昔有碑今亡故神之姓氏邑里無𫝊焉淮南子云荊有佽非得寳劍於干遂還反渡江中流暴風揚波兩蛟夾繞其舟佽非謂枻船者曰嘗有如此者而得活乎曰未嘗見也於是佽非瞋目勃然攘臂拔劍曰武士可以仁義説也不可刼而奪之此江中之腐肉朽骨棄劍而巳余又奚愛焉赴江刺蛟遂斷其頭舟中人盡活荊爵為執圭孔子聞之曰夫善戰腐肉朽骨棄劍者佽非之謂乎按皇朝建隆中鄞令金翊纂異記謂唐武徳時以此郡為鄞州至開元中改鄞為明郡名奉化城號甬東地名句章軍號佽飛考此則佽飛廟者蓋出於當時之軍號而軍必有將之者往往有功於人故人為之祠雲大觀之初本州所編九域志乃引淮南子所謂荊有佽非不知淮南子之非實非是之非非飛走之飛今廟新榜遂稱荊佽飛侯豈非好事者附㑹其説而増以荊字歟〈舊志所辨佽非之説如此今存之然軍號佽飛未必不取義於荊佽非之勇古字轉用甚多何必於非飛二字疑之或雲旁有蛟池蛟自江來窟於此人患之故鎮以廟池今為居民所侵湮塞無㡬又或雲唐末刺史黃晟初以佽飛都副兵馬使防遏冦盜保護鄉井沒而人祠之不曰刺史而曰佽飛葢自領兵時人倚為重故習稱其舊號雲〉
大人堂子城內府治北射圃中俗呼神曰闞相公事之甚謹大讀如馱大人者尊稱之祠也然莫知本始吳越王時有近臣曰闞燔謫守於此初甚怏怏既至則悅謂居內不如守郡之樂未㡬誅死未知所祀即其神否又有闞澤三國時為吳太子太傅今慈谿普濟寺乃其故宅鄞與慈谿接土人祀之亦未可知髙閌撰記直指為節度使錢億特意之爾至循舊經之説謂郡治鄮縣寳應後乃移治鄞尤為無據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卷十一>
燎及觀守臣胡榘重建聖祖殿改扁金字牌翼以兩廡䕶以屏牆朝拜如初靈星門亦復其舊
報恩光孝觀子城東南八十步本唐開元二十六年所置開元宮也後嘗改為崇夀宮皇朝崇寧二年有㫖改崇寧萬夀政和元年改天寧萬夀紹興十三年二月改今額
寺院
禪院三
萬夀院子城東南一里在唐為慧燈院咸通十三年史君周景遇捨廨宇以建仍捨田以充常住聞諸朝而賜額皇朝開寳八年重建大平興國七年改崇夀政和八年四月改廣慧専充啓建祝聖道場建炎四年火於兵重建嘉定十三年再火又重建或謂慧字從彗從心於星皆火䜟也為寺額不利郡為聞於朝紹定元年正月十三日有㫖賜今額是日東北廂火環寺皆延燎而寺獨存人咸異之本寺常住田一千四百五畆山一百一十畆
報恩光孝寺子城西百步在唐為國寧寺大中五年置皇朝崇寧二年詔改崇寧萬夀禪寺遇天寧節賜紫衣度牒各一道政和元年八月七日勑改天寧萬夀紹興七年改報恩廣孝禪寺是年又改今額専一充追崇徽宗皇帝道場有鐵塔建隆間康憲錢公億所建又有深沙神初自奉化之岳林寺編舟載至太平興國寺繼徙至本寺之西廊葢工人王百藝極雕刻之巧而為之者嘗見光明雀鼠俱莫敢近建炎間寺燬於兵而深沙神之屋巋然獨存瞻奉者愈加敬也常住田二千一百五十九畆山二百六十畆
吉祥院鄞縣東南一里一百步晉天福五年建六年以釋天院為名皇朝大平興國八年改賜今額嘉定十三年火重建常住見置
教院四
延慶寺子城南三里周廣順三年建曰報恩院皇朝至道中僧知禮行學俱髙真宗皇帝遣使加禮大中祥符三年改院名延慶天禧元年賜禮紫衣尋又賜法智太師內翰楊億都尉李遵晶稱論之力也大守李夷庚尤推重之禮嘗結十僧為懴悔佛事約三年共焚身以諸公言止住持四十餘年乃逝曽㑹守郡時禮夜夢神諭之日翼日丞相來巳而㑹之子公亮至禮以告洎公亮大拜請於朝置田闢舎大啓法席僧圖其像祠焉元豐中禮曽孫中立世其教比丘介然來依道場修浄土之法募縁結屋六十餘間中建寳閣立丈六彌陁之身夾以觀音勢至環為十有六室各兩間外列三聖之像內為禪觀之所初然手二指誓以必成元符三年落成又然三指以増浄誓忠肅公陳瓘記之紹興十四年有㫖賜教額寺之大悲閣有辟支佛舌舎利並普賢菩薩像皆禮所立嘉定十三年僧以像小欲修之剖其臟書雲動此者水火為災未㡬寺火像滅今丞相魯國公重建常住田二千二百一十畆山無
寳雲院子城西南二里舊號𫝊教院皇朝開寳元年建大平興國七年改賜今額先是有僧義通自三韓來振譽中國漕使顧承徽舎宅為義通𫝊道所乞額寳雲昭其祥也繼為史越王府功徳寺嘉定十三年火重建常住田五百三十一畆山無
白衣廣仁院子城西舊號浄居報仁院唐長興元年七月建清泰二年十月為浄居院續因祈禱靈應復加報仁二字皇朝治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賜今額初節度使錢公億廨宇之梁見白光紋脈有觀音相乃代以他木而以梁木刻觀音寘於寺故俗號白衣觀音院有青蓮閣守周邦彥捐金命住持僧子元建也建炎四年燬於兵寺今重建而閣亡周守記刻亦不存矣常住田五十畆山無
興聖院子城西四里舊號牆西院唐咸通十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八年賜今額本尼院也經建炎兵火未能復其舊今為僧房屋十餘間常住無
十方律院六
廣福水陸院子城西南三里半舊號水陸冥道院俗謂之湖心寺皇朝治平中建熈寧改夀聖院紹興三十二年以犯太上皇帝尊號改賜今額係十方𫝊律講去處被㫖充祝聖夀放生池道場乾道初守趙伯圭建廣生堂待制朱翌記之常住田三百五十二畆山無
開元寺鄞縣南二里唐開元二十八年建以紀年名㑹昌五年毀佛祠此寺例廢大中初刺史李敬方有請於朝復開元寺乃即國寧寺舊址建焉寺西南髙原有棠隂亭郡守殷僧辯廢亭以其材増建千佛殿寺之三門亮闍梨建亮號月山能文善談論道行髙潔邦人敬之日閲藏經積施利以成此殿有維摩問疾相東廡有梵王帝釋四天門正行道變相天神天男天女歌樂形相皆協音律以畫藝極精妙呉越畫中寳也其樂葢霓裳羽衣曲調雲嘗有廣利大師𧦬光者住此寺工草書及畫詞辯過人昭宗聞其名召至闕講論俾之畫龍面賜紫衣嘗畫黑龍於寺之壁亦竒觀也寺有二碑其一李蘋文其一陶祥校書文韓擇木書文有不肯去觀音先是大中十三年日本國僧惠諤詣五臺山欲禮至中臺精舎覩觀音貌像端雅喜生顔間乃就懇求願迎歸其國寺衆從之諤即肩舁至此以之登舟而像重不可舉率同行賈客盡力舁之乃克勝及過昌國之梅岑山濤怒風飛舟人懼甚諤夜夢一胡僧謂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風相送諤泣而告衆以夢咸驚異相與誅茒縛室敬置其像而去因呼為不肯去觀音其後開元僧道載復夢觀音欲歸此寺乃創建殿宇迎而奉之邦人祈禱輒應亦號瑞應觀音唐長史韋絢嘗紀其事皇朝太平興國中重飾舊殿目曰五臺觀音院以其來自五臺山故也駱登吳矜皆有記寺之天王堂前有喬檜尤竒怪康憲錢公億為之賦詩寺又有子院六曰經院曰白蓮院曰法華院曰戒壇院曰三學院曰摩訶庵嘉定十三年火廢為民居惟五臺戒壇重建常住田二百五十畆山無
太平興國寺鄞縣西南一里半在唐為太平興慶寺開元二十八年建皇朝太平興國八年改賜今額寺有子院三曰浴院曰經藏院曰教院惟浴院為十方山主餘皆甲乙住持先是福明橋側水中有泗洲像時見景光好事者沒水求之長尺許因加嚴飾崇奉於寺嘉定十三年火民多占居教院重建今為十方住持常住田五十畆山無
經藏院即太平興國子院嘉定十三年火徙建於舊寺之東偏本甲乙住持今為十方常住田一百八十畆山無
景福院子城南二里半舊號水陸蓮花院皇朝建隆二年建大中祥符三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五十畆山無
能仁羅漢院鄞縣西半里在唐為乾符寺尋廢咸通八年復建名藥師院後文為承天寺皇朝政和七年六月五日御筆賜今額寺有子院二曰法華教院曰羅漢律院今能仁法華廢為民居惟羅漢院在常住田五十畆山無
甲乙律院六
聖功院子城西南四里半本崇教院也周顯徳元年建真宗皇帝詔內侍裴愈訪名山聖跡寺院恭藏太宗皇帝石刻御書於是本院奉賜五十巻軸明年因愈奏改賜今額常住田二十五畆山無
廣福院子城西南一里半舊號羅漢院漢乾祐二年建皇朝太平興國九年賜今額嘉定十三年火重建常住田二百八十畆山無
東夀昌院子城東南一里唐清泰二年僧子麟禪師往髙麗日本百濟諸國𫝊持天台教法髙麗國王遣使李仁旭輩送還明州錢氏因贖徐藴鄉園地建院以安其衆晉天福七年吳越國王命以為保安院皇朝治平元年賜永安院大觀二年八月以犯宣祖陵名賜今額嘉定十三年火重建紹定元年再火常住田一十六畆山無
崇教院子城西南二里半唐乾符元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二十二畆山無
興法院子城東南二里舊號境清院唐咸通二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嘉定十三年火半為民居常住田二百六十畆山無
保安院紹興間有僧師韻卓庵修道於此繼或訐其私置庵毀地奪於有力者淳熈中史忠定王請東湖上水廢寺額畀之韻之弟姪曰師璨清俊募縁贖地重建常住無
廢院六
景徳寺子城東南二里舊號鄞江院唐清泰元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寺有教院在西偏嘉定十三年火廢為民居
西夀昌院子城南一里半東夀昌之下院也嘉定十三年火廢為民居
天封院鄞縣南一里半舊號天封塔院漢乾祐五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改賜今額寺有僧伽塔建炎間燬於兵紹興十四年太守莫將重建葢僧徳華募縁而成之也嘉定十三年火廢為民居
大中祥符寺子城南一里半舊號崇福寺周廣順元年建皇朝端拱中僧從信以精琴阮至京師太宗皇帝召見賜食賚金帛錫號三惠大師信奉藏所得御書御批於寺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寺有教院輪藏嘉定十三年火廢為民居
能仁觀音院縣西南二里半舊號報慈院院瀕西湖本節度使錢公億捨宅為之成於皇朝太平興國年中院記謂面枕平湖門橫緑野為四明望藍也觀音聖像以諸香衆寳莊嚴瑞應甚衆初賜承天院額宣和例改能仁院建炎兵火之變觀音先期託夢僧人亟移郊外淨嚴院僅免回祿後復迎歸凡有懇求無不成格嘉定中有㫖以其地賜今丞相史魯公移其額於大慈山
藥師院在太平興國寺之右嘉定十三年火廢為民居
尼院五
戒香十方寺子城西南二里半舊號白檀寺唐大中元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嘉定十三年火重建
普照院子城西南二里半舊號福明院唐咸通三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嘉定十三年火重建
興教院子城東南二里舊號新居禪院梁貞明二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嘉定十三年火重建
奉聖院子城東南二里舊號浄居禪院唐天祐二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嘉定十三年火廢為民居
普寧院舊為庵舎嘉定十三年賜額
敘遺
一郡之事昈別區分欲舉其凡知其目也凡目所不該紀載所不及其可遺乎掇拾而次第之故曰敘遺
車駕巡幸
建炎三年十一月乙巳朔二十五日已已車駕發越州次錢清堰呂頥浩奏敵人以騎兵取勝今若車駕乗海舟以避敵北騎必不能襲江浙地熱彼亦不能久留俟其退去復還二浙彼入我出彼出我入此兵家之竒也上沈吟久之曰此事可行卿等熟議來日召侍從臺諫至都堂參議可否庚午頥浩晚朝奏事上曰航海之事朕昨夕熟思之斷在必行卿等速尋船遂決䇿趨四明十二月巳夘車駕幸明州駐蹕州治提領海船張公裕奏已得千舟上甚喜壬午定議航海執政請每舟載六十衛士人不得過兩口衛士皆曰我有父母有妻子不知兩者如何去留訴於主管禁衛入內內侍省都知陳宥宥不能決宰相呂頥浩入朝衛士張寳等百餘人遮道問以欲乗海舟何往因出語不遜頥浩詰之曰班直平日教閲何嘗有兩箭上貼今日之事誰為國家死戰者衆欲殺頥浩參知政事范宗尹曰此豈可以口舌爭引其裾入殿門門閉衆不得入上以御筆撫諭人情稍定遂山呼於殿門外上宻諭宰執曰此輩欲沮大事朕今夕伏中軍甲士五百人於後苑卿等翼日率中軍入捕為首者誅之頥浩退宻諭中軍統制辛企宗及親軍將姚端令隂為之備癸未執政早朝命御營使司參議官劉洪道部兵在宮門防變而中軍及姚端已整齪於行軍門外二府引中軍入遇直宿兵衛皆擒之其徒驚潰或升屋或踰牆遁走上自便殿御介冑引伏兵出彎弓手發二矢中二人墜於屋下其衆駭懼悉就擒上命呂頥浩至都堂詰為首者以奏其餘皆囚之甲申誅張寳等十七人於明州市陳宥責汝州團練副使潭州安置除行門外其衆降𨽻諸軍戊子朝奉郎知明州張汝舟為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宜州觀察使張思正為浙東馬步軍副總管屯明州徽猷閣待制御營使司參議官劉洪道知明州已丑夜諜報敵逼臨安知越州李鄴奏至旦大雨羣臣入朝至殿門有㫖放朝惟執政入對上於袍袖中出鄴奏示之既退上自州治乗馬出東渡門登樓船宰執皆從詔止親兵三千人自隨百官有司隨便寓浙東諸郡時上既廢諸班直獨神武中軍辛永宗有衆數千而御營使呂頥浩之親兵將姚瑞衆最盛上皆優遇之晚朝二府登舟奏事參知政事范宗尹曰敵騎雖百萬必不能追襲可以免禍矣上曰惟斷乃成此事是也庚寅從官以次行吏部侍郎鄭望之以疾辭不至給事中兼權直學士院汪藻以不便海舶請陸行以從許之於是扈從汎海者宰執外惟御史中丞趙鼎右諫議大夫富直柔權戶部侍郎葉份中書舎人李正民綦崇禮太常少卿陳戩六人而昕夕宻衛於舟中者御營都統辛企宗兄弟而已留者有兵火之虞去者有風濤之患皆面無人色辛夘御舟次定海縣有傳敵使至者上不欲令朝行在即遣參知政事范宗尹還明州俟之留御史中丞趙鼎給事中兼直學士院汪藻參議軍事且令宗尹盡䕶諸將壬辰宗尹等至明州乃盧伸等自和州來所攜國書語極不遜宗尹遂不奏癸已御舟次昌國縣范宗尹聞臨安陷復還見上於舟中丙申浙東制置使張俊自越州引兵至明州已無舟可載奏乞海舟上賜俊手書許以捍敵成功當封王爵俊納俠士劉相如之䇿遂留掲榜通衢勸諭迎敵士皆思奮俊軍士頗事擄掠城中居民少遂出城以清野為名環城三十里皆遭焚刼戊戌金人陷越州已亥奏至行在乃議移舟之溫台以避之庚子御舟發昌國縣先是金分兵犯餘姚知縣事李穎士募鄉兵數千列旗幟以捍禦把隘官陳彥助之敵既不知地勢又不測兵之多寡為彷徨不敢進者一晝夜繇是上得以登舟航海辛丑御舟艤白峯寺癸夘張俊與金人戰敗之先是敵遣兵追襲乗輿至城下俊遣統制官劉寳與戰兵少卻其將黨用丘橫死之統制官楊沂中田師中統領官趙宻皆殊死戰主管殿前司公事李質率所部以舟師來助知州事劉洪道率州兵射其旁大破之殺數千人四年正月甲辰朔大風御舟碇海中乙巳御舟次台州港口是日午西風忽起敵乗之犯明州張俊與劉洪道坐城樓上遣兵掩擊殺傷大半敵奔北墮田間或墜水俊急令收兵夜敵拔寨去屯餘姚且請濟師於完顔宗弼丙午御舟次章安鎮張俊令明州西城外民居盡爇之其意欲赴行在也庚戌金帥烏珠引衆再犯明州張俊禦之於髙橋戰數合慮其濟師遂託以上㫖扈從辛亥盡將其衆入台州城中居民去者十七八有士人率衆扣劉洪道馬首願留以禦賊洪道曰予數剋敵若等毋慮丙辰夜洪道悉府實微服而遁與副總管張思正引所部奔天童山所過盡撤其橋民不得濟死者數千人哀號震天城中惟崇節馬軍與惡少僅千人以酒官李木將之已未金人破明州先是敵益兵而來駐廣徳湖舊寨前遣老弱婦女運瓦礫填塹次夕植砲架十餘對西門是日以數砲碎城樓守者奔散而出城遂陷敵引兵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建隆觀鄭億年避冦山間為所執甲子御舟次溫州港口丙寅移次館頭先是金人自明州引兵攻定海縣破之遂以舟師絶洋犯昌國縣欲襲御舟至碕頭風雨大作和州防禦使樞宻院提領海舟張公裕引大舶擊敗之敵乃去上引舟而南與敵人纔隔一日辛未汪藻言金人為患今已五年陛下以萬乗之尊而倀然未知稅駕之所者由將帥無人而御之未得其術也如劉光世韓世忠張俊王燮之徒身為大將論其官則兼兩鎮之重視執政之班有韓琦文彥博所不敢當者論其家則金帛充盈錦衣肉食輿臺廝養皆得以功賞補官平時飛揚跋扈不循朝廷法度所至擄掠甚於敵衆陛下不得而問正以防秋之時責其死力爾張俊明州僅能少抗奈何敵未退數里間而引兵先遁是投明州一城生靈而陛下再有館頭之行者張俊使之也〈云云〉二月乙亥車駕幸溫州江心寺駐蹕丙子敵因明州引兵還臨安初敵既破明州遣人聴命於完顔宗弼且雲搜山檢海已畢宗弼曰如揚州例敵遂焚其城惟東南角數佛寺與僻巷居民偶有存者城之始破也守者奔湊東南縋城而出或浮木渡江生死相半而逃村落者與賊遇由是遍州之境深山窮谷平時人跡不到處皆為敵人搜剔殺掠不可勝數既去以修職郎蔣安義知明州進武校尉張大任同知明州事安義本越州剡縣人大觀三年冒明州貫登第以贓敗敵首至輒投拜盡籍土著寄居姓名以告故敵人喜之且授以兩浙轉運司印一紐甲申慈谿縣令林叔豹引鄉兵入明州執蔣安義奪其印敵人十餘在開元寺皆病不能前者叔豹並誅之丙戌劉洪道自台州還屯奉化縣其麾下精卒暴橫市肆邑人蔣璉夜集數千人之岳林寺圍洪道將殺之縣丞白彥奎勸洪道流其毆人之卒衆乃定洪道復入城斸民家窖藏之物得四萬緡以獻州人怨之是日金人自臨安退兵庚寅車駕幸溫州駐蹕州治三月辛酉車駕發溫州辛未御舟次定海縣縣為金人所焚上惻然曰朕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至如此四月知明州劉洪道罷貶秩二等依舊充御營使司參賛軍事以降授宣教郎直祕閣向子忞知明州甲戌御舟至明州之城外乙亥發明州癸未車駕駐蹕越州戊戌出米七千斛賜明州民居為敵所焚者五月癸夘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張汝舟特遷一官初上過明州汝舟應奉簡儉粗能給足至台州而守臣晁汝為儲峙豐備論者以為擾民上曰第以簡儉褒汝舟則好惡自明故有是命
鄉人義田
太師史忠定王鎮㑹稽日捐公帑之金市田數百畆名曰義田凡仕族有親喪之不能舉與孤女之不能嫁者以其租入差給之既閒居里閈端憲沈公煥請曰吾鄉義風素著相賙相䘏不待甚富者能之而求者日衆後難繼也舉㑹稽近比行於此其可乎王韙其言乃與沈及少師汪公暨其子尚書大猷合辭以倡好義者於是或捐已産或輸財以經費積田漸多郡大守相繼輟在官之田若錢今丞相史魯公又捐禇劵附益之嵗得穀斛六百米半之買地作屋十五楹於郡之望京門裏扁曰義田莊俾鄉之賢有力者掌焉仕族親喪之不能舉者給三十緡孤女之不能嫁者給五十緡其親屬若鄰里以聞於郡郡覈實俾主者行之非二者勿與先後緩急閒從權宜而郡守與主者皆不得私焉〈提刑程覃攝郡日許人徑投狀於主者〉始自紹熈初元於今四十載義田之増置未巳也忠定王之言曰是田之設非止濟人之急抑以崇亷恥之風將使從官者清白自持為士者専意學業人人知身後有所恃不汩喪素節斯其惠大矣參政樓公鑰記之鄉人且繪王及少師汪公端憲沈公之像於莊所祠焉其田畆之數分給之規有文籍在
紀異
金庭客咸通中自剡溪金庭路由林嶺間將抵明州行三二十里忽迷失舊路怱怱而行日已將暮莫知棲息之所因遇一道士荷鋤問津焉道士曰此去人家稍逺無寓宿之所不嫌𡚁陋宿於吾廬可也引及其家則林徑幽邃山谷沖寂既憩廡下久之烹野蔬苗食之頃有扣其門者童子報雲隱雲觀請來日齋洎曉道士去約童子曰善祗奉客客因問隱雲觀置來㡬年去此觀逺近荅曰自古有此觀去此五百里常隱雲中世人不見故以為名客驚曰五百甚逺尊師何時當還答曰尊師往來亦頃刻耳俄而道士復歸欲留客久住客方有鄉闗之念懇辭而出乃遣童子示其舊路行三二里失向來所在及問嵗月已三四年矣尋即復往再訪其蹤無能知其處所〈出雲笈七籖〉
孔祐隱四明山嘗見山谷中有數百斛錢視如瓦石不異采樵者競取入手即成砂礫〈出南史杜京産𫝊〉
泮水池清瀾池春蛙皆不鳴俗雲守李夷庚以術禁之泮水蛙鳴境內必出倫魁
四明四絶景絶而詩亦絶也
它山堰詩唐亮闍黎作
截斷寒流曡石基海潮從此作回期行人自老青山路澗急水聲無絶時
定海正覺寺清風軒詩王亘作或雲王旦
海風拍枕燈初暗山雨打窻人正寒料得此軒秋更好怒濤推月上闌干
慈谿龍虎軒詩盛次仲作
一松偃蹇蒼龍蟠一石巉巖怒虎踞漫來題作龍虎軒便恐風雲捲將去
奉化寳化石巖花鳯樊主簿作
山僧取巧蟠真叢九苞占盡千葩紅倚闌精采欲飛動百鳥不敢啼春風
存古
文宣王廟記文宣王冊請立文宣王冊牒皆唐碑〈在府學〉移城記唐推官韓杍材撰〈在簽㕔〉
李斯小篆二〈一在設㕔一在鄮山堂〉
裴刺史徳政碑李陽冰篆〈在設㕔〉
王刺史徳政碑李舟撰顔真卿書李陽冰篆額董孝子碑徐浩書今皆亡矣
寳慶四明志巻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寶慶四明志巻十二
宋 羅濬 撰
鄞縣志巻一
敘縣
沿革論
鄞縣古越地之東境國語曰呉更封越東至於鄞呉越春秋謂越有赤堇山故加邑爲鄞秦置㑹稽郡鄞與句章鄮均爲屬縣漢成帝陽朔元年徙東部都尉治鄞〈初武帝平東粵以其地立東部都尉治後徙章安今臺州臨海縣是也成帝徙治此事見三國志虞翻傳〉或有冦害復徙句章新莽改鄞曰謹後漢復舊名今奉化縣東五十里有廣福院舊名鄞城院初鄞縣治也慈谿縣南十五里句餘山之東有城山初句章縣治也鄞縣東三小里阿育王山之西鄮山之東有古鄮城初鄮縣治也隋開皇九年併鄞鄮入句章縣唐武德四年廢句章縣析置鄞州八年廢鄞州爲鄮縣𨽻越州小江湖在南二里〈今城內日湖即是又曰細湖頭其地爲小江里〉廣德湖在西十二里仲夏堰在西南四十里當時縣治乃今州治非古鄮治矣〈縣南有鮑郎廟記雲唐聖厯二年縣今柳惠古徙祠於縣是知初置鄞州巳治此繼廢州爲鄮縣不復在鄮山之東也〉開元二十六年即鄮縣置明州鄮爲附郭縣長慶元年刺史韓察請於朝以縣治爲州治而於舊州城近南高處置縣〈詳見郡沿革論〉元和中定爲上縣五代時更縣名鄞皇朝爲望縣凡十八鄉淳化元年分萬齡爲二鄉曰老界曰手界熙寧中割靈巖大丘海晏富都安期蓬萊六鄉𨽻定海昌國今十三鄉其封域乃古鄮及句章之東南區而古鄞境則爲奉化象山縣地矣
境土〈東西六十五里南北五十七里〉
東至縣界三十五里以陽堂鄉育王寺山隴東河頭鋪爲界自界首至定海縣三十五里
西至縣界三十里以桃源鄉潘㠗嶺爲界自界首至慈谿縣三十里
南至縣界五十一里以鄞塘鄉傅霸河爲界自界首至奉化縣三十五里
北至縣界一十五里以老界鄉陳渡鋪橋爲界自界首至定海縣五十里
東南到縣界九十里以豐樂鄉金城山嶺爲界自界首至奉化縣六十里
西南到縣界一百七十四里以通逺鄉梅山嶺爲界自界首至紹興府餘姚縣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縣界四十一里以老界鄉禇浦堰爲界自界首至定海縣三十五里
西北到縣界三十五里以清道鄉西渡江心爲界自界首至慈谿縣一十五里
縣令
題名燬於金人續刻自建炎四年始先是莫得而詳舉所可考者書之
王脩〈後漢順帝漢安二年鄮令見㑹稽典録〉
王君照〈唐貞觀十年鄮令修小江湖見舊志〉
王叔通〈唐開元二十六年鄮令見㑹要〉
柳惠古〈唐聖厯二年鄮令徙鮑郎祠於縣見本廟舊載〉
陸南金〈唐天寶二年鄮令開廣西湖即今之東錢湖也見唐書地理志今立祠湖旁〉
儲仙舟〈唐大歴八年鄮令見曾鞏廣德湖記〉
王元暐〈唐大和七年朝議郎行鄮縣令上柱國築地山堰浚小江湖灌溉甚博民德之立祠堰旁爵曰使經曰善政皇朝咸平四年蘇爲記之不言何代所封乾道四年七月八日有㫖賜遺德廟額寶慶三年誥封善政侯府學有請修文宣王廟文牒碑具載歲月姓名唐書地理志雲開元中令誤也〉
金翊〈皇朝建隆中鄞令有纂異記〉
王 〈咸平四年修善政侯廟蘇爲記不著其名〉
王安石〈慶厯七年在任好讀書爲文章二日一治縣事起堤堰決陂塘爲水陸之利貸穀於民立息以償俾新陳相易興學校嚴保伍邑人便之熙寜初爲執政所行之法率本於此而不知非其人不能行易其地執其法亦不可行也今縣之經綸閣及廣利寺崇法寺皆有祠堂〉
張峋〈熙寧元年浚廣德湖見曾鞏記〉
黃頌〈熙寧四年見隠學山復放生池碑〉
虞大寧〈熙寧八年即北渡之西靣風棚積石爲碶以卻暴流納淡潮又自州之西隅距北津疏淀淤之舊增卑培薄以保故堤而作閘於其南拒所謂鹹水以便往來之舟而東西管數鄉之堰碶隨以繕葺者凡六所用工一萬一千有竒溉田五千五百餘頃郡人舒亶記〉
李延世〈通直郎兼監市舶司武騎尉賜緋魚袋元祐二年在任見袁轂多福院記〉
段藻〈元祐中修廣德湖堤見舒亶記〉
曹騭〈紹聖中修荻埭堰〉
龔行脩〈崇寧元年修它山堰見楊䝉記〉
王勲〈左朝奉郎建炎四年正月到任〉
徐注〈左宣教郎建炎四年十一月到任紹興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滿〉
張汝説〈右文林郎紹興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到任六年十二月十八日滿〉
顧汝美〈左承議郎紹興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到任九年六月十七日滿〉
梅執仁〈右宣教郎紹興九年六月十八日到任十二年七月二十日滿〉
張庭〈右奉議郎紹興十二年七月二十一日到任〉
高堯明〈右朝散大夫紹興十四年五月初五日到任十七年七月初十日滿〉
張頴〈左奉議郎紹興十七年七月十三日到任〉
程緯〈右通直郎紹興二十一年八月初七日到任〉
王煜〈右奉議郎紹興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到任二十五年十月除監行在諸司審計院〉周升亨〈本朝奉郎紹興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到任二十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滿〉
宋應〈右奉議郎紹興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到任三十一年十一月內用酬賞轉朝奉郎三十二年四
月十四日滿〉
周額〈左奉議郎紹興三十二年四月十四日到任在任用磨勘及酬賞轉左朝散郎乾道元年五月二十
九日滿〉
李柄〈右承奉郎乾道元年六月初一日到任磨勘轉右承事郎三年七月初一日滿〉
楊布〈右通直郎乾道三年七月初一日到任磨勘轉右奉議郎六年九月二十三日滿〉
呉子康〈右奉議郎乾道六年九月二十三日到任磨勘轉右承議郎九年九月二十八日滿〉趙彥弼〈承議郎乾道九年九月二十六日到任淳熙二年六月初九日丁母憂〉
姚祐〈宣教郎淳熙二年九月初九日到任磨勘轉通直郎因濬東湖減三年磨勘以職事修舉特轉奉議
郎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滿〉
周價〈宣教郎淳熙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到任用磨勘轉通直郎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滿〉
汪柔〈承議郎淳熙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到任〉
孫介宗〈宣教郎淳熙七年十月初五日到任磨勘轉通直郎十年十二月滿〉
石晝問〈宣教郎淳熙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到任用磨勘恩賞轉奉議郎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被㫖
召赴都堂客察六月初五日交替〉
姚愈〈承議郎淳熙十四年六月初五日到任用恩賞磨勘及覃恩轉至朝請郎紹熙元年八月二十六日
交替〉
趙善玘〈宣教郎紹熙元年八月二十六日到任十二月八日被㫖與祠〉
呉泰初〈承務郎紹熙二年八月初三日到任磨勘及覃恩轉承事郎五年閏十月一日交替〉王子鳯〈通直郎紹熙五年閏十月初二日到任慶元三年十一月某日過滿交替〉
傅公弼〈通直郎慶元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磨勘轉奉議郎至六年十二月初八日交替〉鍾元鼎〈奉議郎慶元六年十二月初八日到任磨勘轉承議郎嘉泰四年正月二十八日替〉徐撫辰〈宣教郎嘉泰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到任磨勘轉通直郎開禧二年二月初八日丁母憂〉周之瑞〈宣教郎開禧二年四月十七日到任磨勘轉承議郎〉
蔣誼〈奉議郎嘉定二年四月十九日到任五月初五日丁父憂〉
趙師雍〈承議郎嘉定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到任磨勘轉朝奉郎五年十月二十三日滿〉
錢顯祖〈通直郎嘉定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到任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滿〉
李壽朋〈通直郎嘉定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任十年十二月磨勘轉奉議郎〉
李約〈寄理宣教郎嘉定十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到任十二年六月二十五日磨勘轉奉議郎十四年六月
二十一日滿〉
顔耆仲〈宣教郎嘉定十四年八月初一到任十一月二十日丁母憂〉
張公弼〈宣教郎嘉定十四年閏十二月初七日到任至十五年寶慶恩轉通直郎〉
趙崇嵒〈奉議郎嘉定十七年九月初九日到任覃恩轉承議郎寶慶三年十月十九日過滿〉薛師武〈通直郎寶慶三年十月十九日到任在任轉授奉議郎紹定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過滿〉趙與㤂〈宣教郎紹定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到任紹定四年該慶壽恩轉通直郎紹定五年七月磨勘
轉奉議郎紹定六年十二月某日過滿〉
錢木之〈奉議郎紹定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任端平三年三月二十六日避王大卿親離任〉趙時詁〈通直郎端平三年七月十三日到任嘉熙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改差提轄雜買場〉謝琳〈宣教郎嘉熙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到任淳祐三年正月二十日滿替〉
徐獻子〈宣教郎淳祐三年正月二十日到任〉
趙與諫〈通直郎淳祐三年六月二十一日到任〉
陳元桂〈通直郎淳祐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到任〉
趙希茝〈通直郎淳祐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到任淳祐九年四月十五日過滿得替磨勘擬轉奉議郎〉朱浦〈承事郎淳祐九年四月十五日到任十年八月二十一日磨勘轉宣教郎十一年九月三十日致仕〉薛𡽆〈通直郎淳祐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到任寶祐二年閏六月磨勘轉奉議郎當年十二月初二日
過滿得替〉
社稷
壇壝縣南二里
城隍
邑附府故行禮亦附於府城隍
學校
唐元和九年學建於縣之東皇朝崇寧二年移縣西南成於大觀三年建炎四年燬於兵嘉定十三年邑簿呂康年有請今丞相史魯公念縣學久廢非宜命守俞建相地擇所舊址隘且不利聞於上以寶雲寺西不𨽻將威果指揮廢營更之地凡一十五畝二角四十五步郡及常平使者喻珪各給楮劵千緡里之士大夫助四千一百緡俾郡人如臯簿王機董役於是先聖始有殿越數年未竣事寶慶二年尚書胡榘守郡捐緡錢七百八十六有竒楮劵一千八百貳車蔡範輟市舶之贏千緡里士之助又五百緡乃克有成直殿後爲講堂從祀分列於殿之前齋舎門廡庖湢各有攸處明年仲秋釋奠行禮扁其堂曰養正四齋在東序曰觀善曰辨志在西序曰習説曰敬業學租素寡學廢以𨽻郡庠既建學復歸於縣士率喜充郡弟子員入縣學必求列職尚書謂無生員而有職掌非朝廷養士意也且郡既有學則縣宜爲小學故以此意名齋堂選里之未成童父兄貧而不能教者十三歲以上爲一等十二歲以下爲一等歲養二十員命郡學職二員各以所業訓之增給月俸廢學基建官舎三〈司法監倉制置司準備差遣〉餘悉爲民居釐正其疆界月收錢十緡有竒紹定元年尚書復撥所籍慈谿縣沈時舉水田八十一畝二十七步地九畝一十步半以益其租
御書
寶慶訓勅士風詔書二軸〈一軸漕司頒降一軸本府頒降〉
錢糧
田六百三十四畝二角三十五步〈沈時舉田在內〉
租〈元米一百五十四石三斗七升一合九勺增米三十二石三斗五升錢六百三十七文〉城郭
舊經雲在府子城之東二百八十步城周回四百四十步其實非有城郭特縣治之基周回若此爾
坊巷
見郡志
倉庫務場等
倉庫〈附郭故不特置〉
小溪酒務〈句章鄉去縣四十里唐謂之光溪鎮本人戸買撲皇朝元豐元年復置監官趂酒稅課額〉下莊酒務〈陽堂鄉去縣三十里〉
林村酒務〈桃源鄉去縣三十里〉
黃姑林酒務〈亦在桃源鄉今總謂之林村〉
小溪稅場〈與酒務同置〉
石碶稅場〈陽堂鄉去縣三十里〉
寶幢稅場〈陽堂鄉去縣三十里〉
大嵩鹽場〈陽堂鄉〉
公宇
勅書樓〈其下爲門揭縣名其上入門列東西兩廊建炎四年燬於兵紹興二十六年令王煇重建朝奉郎新差通判福州軍州事何涇記縣名南昌周渤書紹熙五年令呉泰初重脩敷文閣直學士正奉大夫致仕汪大猷記紹定元年火令薛師武重建兩廊〉
宣詔亭〈樓門外之左紹定元年火〉
頒春亭〈樓門外之右紹定元年火〉
㕔堂〈端拱元年建建炎四年燬扵兵紹興八年令顧汝美重建江都李璜記嘉定十年令李壽朋重修且
記之〉
獄〈聽事西南偏令顧汝美建紹定元年火令薛師武重建牢戸六以簡孚閲實審克扁之〉
晝簾堂〈聽事之東靣南紹興三十一年令宋應建鮚埼趙省記〉
寛賦堂〈宅堂之左靣東紹興二十六年令周升亨重建取梅宛陵願㫖寛賦刑越俗乆罷憊之句摘字
名之桐鄉宋翌記〉
清心堂〈宅堂東北園中西南瞰蓮池旁靣丞㕔二松紹興二十五年令王𤍞建久而圯紹熙五年令呉
泰初重建王子鳯成之〉
經綸閣〈舊在聽事之西偏元祐中宰邑者以前宰王安石登相位而建立祠扵閣之下建炎四年燬扵兵紹興二十五年令王𤍞重建左朝散郎主管臺州崇道觀維揚徐度記乾道四年令楊布移王荊公祠扵閣之上後與閣俱廢淳熙四年令姚祐徙建扵宅堂之北紹熙五年令呉泰初重建嘉定十七年令張公弼又重建荊公祠移扵閣北之西偏閣之舊扁不存寶慶二年令薛師武立〉
讀書堂〈久廢紹定元年令薛師武扁扵經綸閣下存舊名也〉
退軒〈宅堂之後令李壽朋建今廢〉
琴堂〈寛賦堂之北令王澕建今廢〉
魚熙亭〈寛賦堂之前今廢〉
仰高亭〈令王煜建今廢〉
西亭〈令呉泰初有詩云王荊公舊讀書處也今廢〉
官僚
丞〈聽事縣門內之東皇朝政和元年建紹興八年重建有不俗堂乾道元年丞張康建涉筆齋不負丞軒儼翠亭丞向士偉建紹定元年火〉
主簿〈聽事縣門內之西皇朝太平興國四年建紹興八年重建紹定元年火〉
尉〈聽事州城外二里甬東廂皇朝雍熙三年建紹興八年重建〉
大嵩寨巡檢一員
大嵩鹽場監官一員
下莊酒務監官一員〈以上並陽堂鄉〉
林村黃姑林酒務監官二員〈桃源鄉〉
石碶寶幢二稅務監官共一員
小溪酒稅監官共一員〈句章鄉〉
驛鋪
驛〈附郭故不專置〉
城西鋪〈望京門外至景安鋪一十里〉
景安鋪〈清道鄉至慈谿西渡鋪連江一十五里〉
右西路
礫社鋪〈甬水門外光同鄉至奉化北渡鋪連江一十二里〉
右南路
桃花鋪〈東渡門外江之東老界鄉地名桃花渡北至定海清水鋪三十五里〉
右北路
敘山
四明山縣西南六十里並跨慈谿奉化之境已載郡志大雷山之西曰孔㠗屬縣境有所謂三十六河雖名河而無水俯而聽之則水聲潺潺人謂四明山之伏流也
金峨山縣南八十里州之按山也
太白山縣東六十里視諸山爲最高其顛有龍池雲氣蓊勃生扵水靣不絶若麗日晴霄澄澈如鏡或風振林木落葉紛紛過之無墮池中者每風雨時雷電多從山頂生天童山有支徑可登此峯頂邦人旱暵必禱焉每有靈物變見雨隨以至或曰山以太白星得名又曰近有小白嶺故此爲大白非太也
天童山縣東六十里晉永康中僧義興廬山間有童子來給薪水久乃辭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遣侍左右言訖不見太白天童之名昉扵此山前有玲瓏巖石多嵌虛支徑透其絶頂景象尤勝
鄮山縣東三十里高二百八十丈按十道四蕃志雲以海人持貨貿易扵此故名縣居鄮山之隂乃加邑爲鄮
阿育王山在鄮山之東高數百仞阿育王見靈建寺其下因以名山〈詳見本寺文〉寺有徑路可上山腰有佛左足跡入石二寸餘峯頂有極目亭望海中山如丘垤然
玉幾山阿育王山之前自寺視之橫陳如幾
大梅山縣東南七十里蓋梅子真舊隱也〈按福本傳王莽專政福一朝棄妻子去其後人有見於㑹稽者漢時鄞屬㑹稽而子真所隠亦不止此一山〉山中有石洞仙井藥爐丹竈遺跡猶存山頂有大梅木其上則伐爲㑹稽禹祠之梁其下則爲它山堰之梁禹祠之梁張僧繇圖龍於其上夜或風雨飛入鏡湖與龍鬭後人見梁上水淋漓而萍藻滿焉始駭異之乃以鐵索鎖扵柱而它山堰之梁長三丈許去岸數丈歲久不朽大水不漂或有刀墜而誤傷之者血出不已
灌頂山縣西南七十里通逺鄉其山直上二十里方至絶頂有普澤禪院歲納學租近年有欲採鐵於此者朝㫖禁之劄子附扵下方〈寶慶二年二月十八日省劄從政郎充慶元府府學教授方萬里劄子竊惟鄞鄮諸山天造地設峻秀拱揖如伏萬犀而四明一山峯巒峭拔延袤最廣僊池石𥦗尤爲勝絶故孫綽陸龜䝉諸公疊見賦詠至今郡以爲稱則是一郡之望山又非其他諸山比也國朝自天禧二年撥𨽻府學養士其來久矣係灌頂山普淨寺租佃嵗入錢三百貫灌頂即四明之子山也嘉定十七年冬忽有豪民唐執中者以四明山有少鐵鑛發見密扵主管司冒佃鼓鑄焚毀林木掘鑿坑塹不惟一方騷動而破壊風水關繫非輕亟具公文申主管司以爲此山自𨽻本學已二百餘年其間豈無鐡鑛發見之時然前此未嘗掘鑿以求鼓鑄之利者必有謂也昔胡文恭公宿在慶厯間以登萊諸山居京師東隅民多取金其中以致地震請禁民鑿山以寧地道況今行都去四明無五百里而㑹稽山陵無三百里千巖萬壑氣脈相接豈容以鄰郡望山縱令豪民焚毀林木掘鑿鼓鑄臣子之義竊有未安至扵孕靈育秀鍾爲一鄉人物門當今名公鉅卿大儒碩望布滿中外不應規此小利毀壊風水況在常平法諸坑冶興𤼵而在寺觀祠廟公宇民居墳地及近墳園林者不許人告官司亦不得受理今山既𨽻府學普淨寺又已管佃而一郡士大夫墳墓之在其上者不知其幾豈不違背法意繼䝉主管司即時禁止方幸平息書判見在今嵗正月間復有丁思忠者隠下唐執中元斷事節徑就坑冶司陳狀行下告示本學剗佃普淨寺所管四明山即欲掘鑿鼓鑄蓋此山在本學初無利害不過嵗得錢三百緡縱爲鼔鑄亦不失此萬里蕞爾冷官竊廩鄉校亦不過三載何敢固執不可以拒泉司之命實以丁思忠冒佃此山嵗認鐵鑛五千其直不滿二百干在泉司十路坑冶之撫初不欠此而一郡望山輕扵毀鑿委有關係卻恐今日黽勉狥從異時闔郡歸咎必曰使豪民鑿四明山自萬里始職守所係不敢自黙除已力陳利害具申泉司外竊恐豪民規圖未已儻䝉軫念袞鄉望山所在乞賜劄下慶元府主管司以憑遵守不許人冒佃鼓鑄仍將唐執中丁思忠略加懲治以爲後來豪民違法規利者之戒伏候指揮右已劄下坑冶鑄錢司慶元府主管司各從所申事理施行外今劄付慶元府證應準此〉
它山即善政侯爲堰之地水南沿流皆山至是始有一山在水北因兩山相對堰得以成以其無山相接故謂之它山
天井山在通逺鄉神龍所居有三井焉一嵓突然而出者下瞰百仞之淵地僅容側足縁蘿可行如此者數十步至下井井之旁石皆光潔如龍物常行久而熟之之狀又行三里至中井益險又三里至上井則難矣旱暵祈請得蜥蝪或蛇蠏之類自山下望之奕奕有光雨輒應每欲雨則雲霧先興扵此山山有龍王堂張良臣記
響巖縣東南五十五里句章鄉巖石壁立下浸江水水北作聲則巖中答之故曰響巖有影如佛像故又名佛影巖天寒有鸕鷀數百爲羣集扵巖上故又名鸕鷀巖
北巖縣南五十里句章鄉巖中可容百人暑月清涼有頻伽鳥巢其中
鳯山縣西南七十里通逺鄉
石曰山縣西南五十里光同鄉山坡有石圓而匾濶可二丈中有穴似臼世傳葛仙翁煉丹之所傍有二足跡世謂之仙跡山下溪潭深逈杳不知其底有魚如舟或見則必作隂雨或有見龍首枕於山麓潭上者僊隠山與此山相連魏文節公杞作碧溪庵於其上
芝山縣南五十里光同鄉
西石山縣南六十五里通逺鄉出石
東石山一名稽山縣東三十里出石
姜山縣南三十里平原中崛起有石洞三其一最大曰後巖中可坐數十人洞後又有一小洞上有小穴形圓如月可仰窺天裡人像神祠於巖中後分其祀於山前巖下號前巖廟
茆山縣南五十里與姜山對峙
厲山縣東三十五里
陽堂山俗曰青山縣東四十九里輿地誌雲此山四靣懸絶下有鮑郎廟即鮑君生所居也
銀山縣西南四十五里地名小溪嘗産銀故名
錫山縣西南五十里嘗産錫故名
大含山縣東南三十里
白鶴山望春山皆在廣徳湖
陶公山在東錢湖山下多朱姓居之世傳陶朱公嘗隠扵此有釣魚磯在焉寶慶三年守胡榘建煙波館天鏡亭扵其上〈詳見敘水東錢湖內〉
隠學山在東錢湖其下有栖真寺放生池
二靈山在東錢湖有張王行祠
梨花山月波山百步尖山皆在東錢湖
大慈山在東錢湖下水墺今丞相史魯公葬母夫人之地以此著名
聖女山管公山皆在縣西
珠山跘跨山〈有瀑布〉佛隴山阮山朱長山皆在縣東東山黃山金文山五峯山皆在縣東南
建㠗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舊志載亶洲山在縣東四十五里按十道四蕃志雲亶洲有虞喜塜晉屢召不至死葬扵此東方朔十洲記雲山有不死之草赤莖緑葉人死三日以草覆之即活按呉志黃龍二年春正月魏遣將軍衞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漢武洞穴記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㑹稽貨布㑹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飄至洲者所在絶逺卒不可得至故衛溫等但得夷洲數千人還今謂亶洲山去縣四十五里實無此山世傳今日本國即此洲然未知是否也又載雞鳴山雲山有石井上有銅瓶著石有大石雞雲從浮梁上飛來今猶鳴應扶桑曉太平寰宇記載動石山雲有堅石高五六丈下有小石支之暴風雨則其石自動山行者聞隆隆之聲又載靈山雲山有石鼓臨澗若鳴則野雉翔鳴故曰靈山今境內皆無之敘水〈梁堰碶閘橋梁津渡附〉
水
奉化江南來互其東慈谿江西來互其北會而入海率隨潮上下〈詳見郡志〉
廣徳湖縣西十二里舊名鸎脰湖唐大厯八年縣令儲仙舟加修治之功而更以今名貞元元年刺史任侗浚而廣之灌溉甚博皇朝屢頻於廢不果政和七年卒廢爲田檢正王庭秀著水利説大卿王正已著廢湖辯利害顛末甚詳附見扵下〈水利説曰鄞縣東西凡十三鄉東鄉之田取資於東湖今俗所謂錢湖是也西南諸鄉之田所恃者廣徳一湖湖環百里周以堤塘植榆柳以爲固四靣爲斗門碶閘方春山水泛漲時皆聚於此溢則洩之江夏秋之交民或以旱告則令佐躬親相視聞斗門而注之湖高田下勢如建瓴閲日可浹雖甚旱亢決不過一二而稻已成熟矣唐貞元中民有請湖爲田者詣闕投匭以聞朝廷重其事爲出御史按利害御史李後素銜命詢咨本末利害之實錮獻利者置之法湖得不廢後素與刺史及其寮一二公唱和長篇紀其事而刻之石詩語記湖之始興於時已三百年當在魏晉也國初民或因淺淀盜耕有司正其經界禁其侵占太平興國中桀𭶑之民窺其利而欲秘之復進狀請廢湖朝下其事於州州遣從事郎張大有驗視力言其不可廢且摘唐御史之詩敘致詳緻記於石刻熙寧三年知縣事張峋令民浚湖築堤工役甚備曾子固爲作記歴道湖之爲民利本末曲折以戒後人不輕於改廢也元祐中議者復倡廢湖之説直龍圖閣舒亶信道閒居鄉里痛詰折之紀其事於林村資壽院縁雲亭壁間謂其利有四不可廢今舒公集中載焉於是妄者無敢鼓動久之有俞襄復陳廢湖之議守葉棣深罪襄襄不得騁遂走都省獻其䇿蔡京見而惡之拘送本貫襄懼道逸政宣間淫侈之用日廣茶鹽之課不能給官官用事務興利以中主欲一時佻躁趨競者爭獻議括天下遺利以資經費率皆以無爲有縣官刮民膏血以應租數大槩每一事必有一大閹領之時樓呉試可丁憂服除到闕蔡京不喜樓而鄭居中喜之始至除知興仁府已奏可而蔡爲改知遼州月餘改隨州不滿意也異時高麗入貢絶洋泊四明易舟至京師將迎館勞之費不貲崇寧加禮與遼使等置來逺局於明出入鄧忠仁領之忠仁實在京師事皆關決樓欲捨隨而得明㑹辭行上殿於是獻言明之廣德湖可爲田以其嵗入儲以待麗人往來之用有餘且歇造盍舫百柁專備麗使作沙海二巨航如元豐所造以須朝廷遣使皆忠仁之謀也既對上説即改知明州下事興工造舟而經理湖爲田八百頃募民佃租歳入米近二萬石佃戸所得數倣於是西七鄉之田無歳不荒異時膏腴今爲下地廢湖之害也靖康初頗有意於復民利於時爲御史屬嘗以唐諸公詩與曾子固張大有記文示同列欲上章未果而敵騎圍城自是國家多故日尋於戰用度不給豈敢捐二萬碩米以利一州之民則湖之復興殆未可期建炎甲戌金䧟明州盡㷊州治自唐至今石刻皆毀折剝落無遺跡予恐後人有欲興復是湖無所考據故詳録之以俟討求東錢湖辯曰廣德湖興廢利害南豐之記備矣東南秔稻以水爲命陂障所以浸灌無陂障是無秔稻而曰廢之非愚則陋此古今之所甚重者宜南豐之所特書雖然未可以一概論也易曰變而通之以盡利夫變則易通則難知變而不能通何利之有今謂湖無所利則興築之功豈爲徒勞歴代以來七鄉所仰不可誣也謂湖爲有所利則廢罷之後未嘗病旱數十年內萬目所視不可誣也蓋鄞之西南其鎮四明重山複嶺旁連㑹稽深阻數百里萬壑之流來爲大溪而中貫之下連鄞江傾入巨海沛然莫之禦故民田不䝉其利而並海斥鹵五日不雨則病此湖之所以與七鄉秔稻以爲命者也自唐大和中縣令王元暐爲它山石堰橫截大江抑朝宗奔猛之勢溪江遂分上下之流懸絶數丈水始回環滙於七鄉以及於城郭江沱海浦晉時潮汐之所往來皆澄清甘分支別派觸岡阜則止然後民田厭於水矣故自大中以後始有廢湖之議知其有以易之也不然一方之人豈其輕舉如是歴代建請不可悉數至政和卒成之迨今踰五十年亢陽大旱不爲少矣公私無粒米之耗常與東鄉承湖之田同爲豐兇相等貴賤非若它所歲以旱訴蠲租減賦與小民田所耗得不償失者等也其故何耶是則石堤之利有以易之此變而通之之利其理明甚人第弗察耳不然雖時月不可支安能及數十年無所害耶夫利害至於數十年不變天理人事既已久定議者猶欲追咎過矣湖之爲田七百頃有竒歲益穀無慮數十萬斛輸於官者什二三斗大之州所利如此詎可輕議哉士大夫不揣其本而齊其末且未嘗身歴親見徒習飯荳羮芋之謡與夫南豐之文焜耀辯論震蕩心目夫亦不思甚矣故金作廢湖辯濬謹按二者各有説惟是今年夏初挿秧未畢愆陽再旬東鄉惟恃錢湖以不恐西鄉渠流已竭舟膠不行人情皇皇不可一朝居幸而梅雨隨應錢湖之閘未開而澤巳浹設更數日不雨錢湖猶可資灌溉而它山堰水決無可救旱之理惟湖巳變爲田田必不可復爲湖巳事不必論若它山仲夏堰之水歲濬渠而深蓄之其庶幾乎〉
東錢湖縣東二十五里一名萬金湖以其爲利重也在唐曰西湖蓋鄮縣未徙時湖在縣治之西也天寶三年縣令陸南金開廣之皇朝屢濬治周回八十里受七十二溪之流四岸凡七堰曰錢堰曰大堰曰莫技堰曰高湫堰曰栗木堰曰平湖堰曰梅湖堰水入則蓄雨不時則啓閘而放之鄞定海七鄉之田資其灌溉茭葑蓴蒲荷芡滋蔓不除湖輒堙淳熙四年皇子魏王鎮州請於朝大浚之〈二月七日勅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皇子準武保寧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判明州軍州事提舉學事兼沿海制置使魏王狀奏臣淳熙三年十二月十七日準尚書省劄子爲臣養照對明州被山帶海山高於田田高於海水有所洩毎歲不苦水而苦旱前古因山形有不合處築爲長短塘受澗谷之水七十有二號東錢湖亦號萬金湖唐天寶中鄮縣宰陸南金益濬而廣之其長八十里灌田一百萬餘頃至本朝天禧中守臣李夷庚因舊廢址增基堅固自此七鄉之民雖甚旱而無凶年憂慶厯八年縣令王安石重清湖界嘉祐中始置碶閘至治平元年復修六堤立陸南金李夷庚之祠於堤旁歲久廢壊至紹興十六年邑民懐思舊德復修祠宇塑神像皆有遺跡及碑刻可考惟是自治平元年至今百有餘年湖寖堙廢茭葑生之至二萬餘畝瀦水不多舊年於湖內取水灌注田畝一歲凡三次今止放得一次不能徧及郡人病之乾道五年守臣張津具奏乞開茭葑得㫖依奏趙伯圭踵其後遣知縣事楊布量步畝許徒庸當用錢一十六萬五千八百八十八貫米二萬七千六百四十八石工役至大費用不貲以故中輟皆有案牘可考自臣到任恭承前後所降詔書指揮興修水利今年四月據知鄞縣事姚祐乞開宋湖委長史莫濟司馬陳延年相視基址詢訪湖邊父老以及士大夫皆以爲當開遂委官量歩畝實數具奏以聞在法農田水利並以食利衆戶共力修治合是民間出財陛下聖慈愛念黎庶爲之出內帑㑹子五萬貫義倉米一萬石臣仰體聖意凡用竹木支犒賞般運茭葑並用本州錢以佐其費縁是地界闊逺分作四隅差官董役復選擇土人有心力者相與辦集令莫濟陳延年往來監視計開葑二萬一千二百一十三畝三角一十六步至十月三十日巳遂畢事他般運巳開茭葑増廣塘岸或集在山更須月餘方得淨盡民間見百餘年積茀一日掃除無不引手加額稱頌聖德臣亦欣快忭蹈良曰慶幸臣本前官吏除良史莫濟司馬陳延年已䝉聖恩除職外其餘提督官以下俱有勞效力欲乞睿㫖許臣開具保奏擢賞庶幾爲民興利之宰有所激勸奉聞事十二月十三日三省同奉聖㫖依奏㫖今開具下項保明是實伏候聖㫖二月七日三省同奉聖㫖姚祐減二年磨勘陳公亮潘渭卿錢蔤林泌司公望顧仁陞顧仁俊並減一年磨勘許常和顧仁智顧仁興陳觀被令閲水於外其各人月下合納官物內量與減免張允迪周穀許賢於本州錢內犒設一次〉然當時所除茭葑未出湖堤既復填淤嘉定七年提刑程覃攝守捐緡錢置田收租欲歲給濬治之費朝廷許其盡復舊址〈劄子竊見慶元爲郡瀕海近江並無陂塘全仗東錢湖及廣德湖它山水飛溉田畝廣德湖久已成田餉水軍不敢復議它山之水漲則般堰入江錢悉分以枝港通舟隂田每嵗四季須當淘沙開淤始能無礙所用租僱人夫一歲當一百貫又本府見行用錢一千二百餘貫置田四十畝委鄉官収掌將丞提督遞年充雇夫之用更不擾民惟有東錢湖爲民利甚博湖靣開爲十萬畝灌田一百萬餘畝爾後茭葑湮塞向者部守控告朝廷陳乞錢一十六萬有餘貫米二萬七千有餘石雇役民夫開濬茭葑未䝉允可魏王判慶元日復行申奏䝉聖㫖出內帑五萬緡義倉米一萬石本府均官民戶有田之家出人夫器具又差彼水軍同共般葑積於湖中候有水方行般載暨有水之時欺罔官司將葑復行平攤在湖徒費錢米無補纎毫其時茭葑尚少今乃不然民間因茭葑之漲塞並皆計囑請佃或恃強侵占爲已業種荷壊田今則湖中之水通利如線夏初闕雨盡開湖閘灌田無多幸而朝廷所禱即應遂得成熟士庶陳述利害覃同通判親往相視明委湮塞若欲科率民戸有田之家畝頭出錢則騷擾尤甚復差水軍非徒無補水利且妨教閲覃區區管見不可求速效當磨以歲月合置田一千畝每畝常熟價直三十二貫官㑹計錢三萬二千貫每歲得穀二千四百餘石如義倉例輪委近鄉等戸才力最高者掌管分在近湖寺院安頓每歲農隙之時許民間剖取淤葑計船之小大論取葑遙近至取葑之多寡立爲定則酬以穀子一年㑹計可以運二萬餘船若能去二萬餘船葑則可瀦二萬餘船水年年開濬水利日廣十數年之後必可復見舊湖基址諸鄉之田雖旱無憂若或坐視不早爲之計它時慶元之田俱無水利可恃則與𪜲天山田等耳利害曉然不敢繁述覃備員攝郡撙節浮用謹備上項三萬二千貫付近鄉等戶一面置田條畫規式置立級榜但其間除月波寺隠學寺嘉澤廟錢堰四處舊有荷池許留栽種見委縣丞縣尉置樁針立界至應留外餘外盜種強占或有已墾成田並合開揭如仍前盜種強占不論官民戸定行處治重責覃竊慮所立規模本年置田來年收穀農隙興工後年田家方得其利如是則來年闕雨農家豈不被害覃今再備錢三千餘緡糴穀二千餘石一面收買淤葑庶幾向後可以倣此施行事大體重若非朝廷勅賜玉璽他日必有復萌侵占者妄行陳乞更改伏望特係撫眷行下本府常切遵守不許妄將上件穀子別有移用如違許民越訴照常平餘法施行伏候指揮九月十九日奉聖㫖依所申事理施行其月波寺隠學寺嘉澤廟錢堰四處荷池亦仰一體盡行開拆仍懸榜禁戢今後不許復有侵占如或違戾仰本府遣人根勘具情犯申尚書省內命官取㫖鐺責其官民戶定重罪施行〉而後來有司奉行不䖍田租侵移他用湖益湮寶慶二年尚書胡榘守郡請於朝得度牒百道米一萬五千石又濬之〈劄子竊見本府負郭膏腴連亘阡陌勸農之政莫急水利鄞縣七鄉歲不告旱所資以爲灌溉之利者惟東錢湖湖面闊十萬畝周迴八十里受七十二溪之水所歸水盛可瀦旱乾則放凡湖下之田受灌溉者百萬餘頃年來茭葑障塞官司失於開淘以致水靣日狹積水寖少今年春夏之交偶闕雨澤委鄞縣丞常從事前去開閘放水下田據稱止放一二版而湖水所存已無幾若因循度日不行經理深慮寖致湮淤坐失水利委實未便契勘昨來提刑程覃來攝郡事嘗創立開湖一局撥府錢三萬二千緡欲買田一千畝歲收租穀二千四百餘石募民歲取茭葑二萬船可添瀦水二萬船遲以十數年東湖之葑可以盡去然自置局之後有司坐視不曾舉行已買之田歲收租穀未免將作應付修路之用未買之錢見存留於庫不曾買田今湖面茭葑日生月長無有窮巳根株滋蔓日吞水地昨因士民有請榘即躬親前往相視繼委通判蔡奉議重行檢踏據蔡奉議申五月二十六日躬親前去是日自錢堰拏舟先登二靈山一覽盡見積葑充塞殆十之八九惟上水下水與梅湖三節粗存水面既已得其大畧迺急易舟前邁令舟人以竿刺水步步考較根株之下虛實相半最深渺處不過數尺惟是葑積歲久勢雖浮上根實附下其間又雜茭葦彼此麗屬重以荷荇蓴蒲之類生生無窮異類同黨其近山岸處積湮更甚亦有因而爲塍漸成畎畝者及詢問父老審訂事宜皆云東湖自魏王臨鎮之時申請濬治一次今踰四十年有司未嘗過而問焉失今不治加以數年茭葑根盤水不可入雖重施人力亦終無補㑹稽之鑑湖蓋司監也儻䝉有司申請開濬則湖下兩縣田業可以歲享灌溉之澤湖上四望漁戶可以日獲錙銖之利號令一出其誰不然且魏王開湖之始役兼資於兵民功具舉於表裏故事立就其後有司非不念此而或廢於鹵莽或牽於事力或坐視不治或粗舉無益因循積累至於今極矣至於所用日時必須於農事之隙八九月之交水勢稍退興工併手則民有餘力官無峻期或伸或縮惟吾所命實爲至便今條具到用工次第下項 一今開濬東湖以興水利勢須先去茭葑併其根株然後放乾湖水以去淤泥庶幾開濬既深可瀦水澤但工役頗大未易輕舉今當以序而爲之然役水軍則用生劵或募民夫則用雇直契勘昨來魏王開湖因錢米不給頗有擾民今要當斟酌使公私俱便乃爲至計擬於八九月之間先用水軍人船以去茭葑然後於十月內募湖下有田之家出工夫人力以助有司庶事可以辦集 一契勘昨來魏王開湖規畫未遂盡善頗有遺恨所開茭葑積於湖旁𠉀有水用船運去洎至水生用人船般運乃多爲欺罔將茭葑平攤湖中復至連塞水面徒費錢米無補纎毫今者用工不可又蹈前轍然湖際四山少有可積葑去處若即用舟般運尤爲重費衆議今當聚茭葑淤泥築爲一堤可以盡除茭葑之根株可以便民旅之往來但昨者丞議欲自月波寺築至二靈山橫絶渡湖延袤八百餘丈功役尤大不可輕爲今者之議欲自郡家山築至家山頭纔三四百丈工役減半可以舉行 一東湖植荷民徼微利所至皆是未免妨禾或者乃持荷可養水之説而不受淤泥曾不知水淺則荷盛水深則荷衰理之必然所易曉者昨程提刑嘗申請不許民戶種荷巳䝉朝廷行下盡令屏除今未十年荷蕩已占三之一茭葑因占三之二今若濬湖勢須盡行屏去自後不許種植荷蓮仍乞朝廷檢㑹已降指揮施行如或違犯許人陳首遣人根勘具情犯申尚書省內命官取㫖重罪施行一今濬湖必當放水先須修整諸處石閘放運河之水以入於江然後放東湖之水以入於河河水瀦蓄稍多庶幾湖田之民來春不失灌溉之利右件開湖事條列在前本府除已置開湖局委通判蔡奉議暫充提督官外望朝廷給降度牒一百道支撥常平義倉米二萬石下本府添貼開濬東湖支費東湖畫圖內巳貼説築堤之路與前此不同並於風水無妨謹具申尚書省伏候指揮九月二十一日奉聖㫖並依所申令浙東提舉司於常平義倉米內支撥一萬五千石及令封椿庫支撥度牒一百道付本府每道作八百貫文變賣並充開湖使用務要如法開濬經久流通毋致積泥再有堙塞仍仰本府常切覺察嚴立賞榜今後如有官民戶寺觀復行侵占並種植荷蓮違戾之人許人陳首即仰將犯人送獄根勘具情節申尚書省命官取指揮重行鐫黜餘人定行決配仍具已開掘次第及用工役錢米賬狀申並下提領封椿庫所浙東提舉司各證應施行〉十月命水軍畨上迭休且募七鄉之食水利者助役各給劵食祁寒輟工明年春夏之交役再舉農不使妨耕兵不使妨閲基漁戸徐畢之十月七日告成詔勞功有差〈提督官通判蔡範特與升擢差遣一次總管韓宗元特令再任路分居純仁特減三年磨勘鄞縣丞常棅特轉兩資水軍正將王選倪珎各特減二年磨勘準備將孫茂王戩各特轉一資白身王茂特與補守闞進勇副尉紹定元年三月十八日省劄〉尚書猶懼其無以繼也奏以贏錢二萬八千三百四十七緡有竒增置田畝合舊穀石俾贏三千令翔鳯鄉長顧泳之主之分漁戸五百人爲四隅人歲給穀六石隨茭葑之生則絶其種立管隅一人管隊二十人以轄之府縣丞以時督察有㫖悉如請仍命提舉常平司董其事即陶山立煙波館天鏡亭郡人寶文閣學士史彌堅記自此不薙葑者十六年幾無湖矣淳祐壬寅冬制守陳塏因歲稔農隙命制幹林元晉僉判石孝廣行買葑之䇿不差兵不調夫隨舟大小葑多寡聽其求售交葑給錢各有司存初至數百人已而棹舟求糧至者日千餘可見逺近樂趨向也淘湖所收率以佐郡家支遣至此方全爲淘湖之用
渠堰碶閘
它山堰縣西南五十里先是四明山水注於江與海潮接鹹不可食不可溉田唐太和中鄮令王公元暐始疊石爲堰於兩山間闊四十二丈級三十有六冶鐵灌之渠與江截爲二〈唐亮闍黎有詩云截斷寒流疊石基海潮從此作回期行人自老青山路澗急水聲無盡時〉渠流入城市繚鄉村以漕以灌其利甚博故堤防濬導歲以爲常提刑程覃攝守買田取租以給經費詳載郡志
仲夏堰縣西南四十里唐太和元年刺史於季友於四明山下開鑿河渠引山水流入諸港置堰蓄之溉田數千頃
西渡堰縣西二十里
北渡堰縣南二十五里
北清堰縣西北二里
長塘堰縣南二十五里江河夾岸爲塘袤百餘丈俗呼爲百丈堰當風潮之衝禦河流之洄以故累敗役戶坐是蕩産者什七八里士董堂相地勢謂河洄本爲溉塘下之田然不可與水爭地乃以田易鄧橋廣福院田鑿爲渠環之以接舊河之洄使仍可溉塘下之田於河洄鄰江之地各捐半里許於其外爲堰二以殺水勢舊塘遂堅壯民病始蘇至今賴之
上河堰下河堰縣南三十里乃鄞塘鄉姜山之前上下河之堤也上河則白杜橫溪山源注之與東錢湖水通下河則銅盆浦有堰常浦進林有碶碶通奉化江潮雨澇則江潮接之二河漲水相迎故堰善敗行者居者皆謂二堰各遷八十餘丈則依山之麓易於隄防且得白杜黃溪之源回環舊河 〈舊河今爲下河中徙堰則爲上河矣〉可溉田五六百畝而得常稔亦無妨他鄉水利居人慾徙未能也
爐頭堰〈縣南二十五里〉 銅盆浦堰〈縣南一十五里〉
鄭家堰〈縣南城外半里〉 道士堰〈縣東城外半里〉
林家堰〈縣東五里〉 倪家堰〈縣東半里〉
邵家堰〈縣西北十五里〉 蘭浦堰〈縣南五十里〉
渾水閘〈縣西二十里西門外花園側甬東林家道頭錢家道頭皆有閘今多湮塞〉
行春碶〈光同鄉四十三里俗名南石碶〉積瀆碶〈光同鄉四十一甲又名下水碶〉
烏金碶句章鄉鎮甲又名上水碶嘉定辛巳刺使魏峴申朝省降度牒再修
回江東西兩碶〈陽堂鄉六甲〉回江西碶
蕭臯碶〈手界鄉二十甲〉 貝則碶〈手界鄉二十二甲〉
歟碶〈豐樂鄉二十三甲〉 東周碶〈豐樂鄉二十五甲〉
古塘碶〈豐樂鄉二十五甲〉 樟木碶〈鄞塘鄉二十八甲〉
練木碶〈鄞塘鄉三十甲〉 史家碶〈鄞塘鄉三十三甲〉
鵲巢碶〈手界鄉鎮甲今廢爲田〉 茅針碶〈鄞塘鄉〉
荻埭碶〈手界鄉二十一甲邑簿黃寧創於熙寧〉
右堰碶舉其瀦水之大者其餘不及盡紀沿江皆堰一壊則渠水泄而海潮入皆所當謹也
江東碶閘縣東城外半里淳祐二年祕閣修撰陳塏守郡日據士民白劄子本府江東米行河舊有碶閘隨時啟閉內通東湖水脈外障大江潮汛沿河兩岸各有古來石磡四五十年以來兩岸居民節次跨河造棚汙穢窒塞如溝渠然水無所洩氣息薫蒸過者揜鼻近嵗余家橋夾家橋低塌河靣舟不可通不惟有妨民旅運載兼父老流傳謂此河通塞於四明風水最有闗繫乞行開濬復還古蹟仍乞增高兩橋以通舟楫本府遂具申沿海制置使司差委路分權帳前水軍統領傅端尚修武本府司決馮喜孫迪功同共相視告示侵占古河起造浮棚之家日下自行除坼斟酌多寡閣支官錢俵散㝷據所委官申並已坼除浮棚取見元來石磡訖本司遂差撥水軍開濬河道般去瓦礫撤障蔽以見天日之清明蕩汙穢以通江湖之脈絡邦人無不稱快於是重修浦口疏水二閘改造浦東橋〈元名余家橋〉澄波橋〈元名夾家橋〉各增高二尺於浦口橋北創置淘河閘官舎三小間差下釐務使臣一員專一監臨啓閉每月添給官㑹壹拾貫又江東寨撥水軍二名役使每月各添支官㑹叄貫文又置鈎鋤鍬钁之屬具載板榜再差官打量自浦口橋河道南北兩岸闊狹丈尺從制置使司置立石碑閘官舎內久逺叅照開具下項
浦口橋下〈闊一丈一尺〉 浦口閘外〈闊一丈一尺〉
浦東橋下〈西闊一丈二尺五寸東闊一丈三尺六寸〉
澄波橋下〈西闊二丈三寸東闊一丈六寸〉
米行橋下〈西闊一丈三尺八寸東闊一丈四尺〉
疏水閘裏〈闊一丈四尺〉 胡家橋下〈闊一丈五尺五寸〉
真君廟橋下〈闊二丈六尺七寸〉
真君廟橋東至棲心寺橋一帶並係大河
以上自浦口橋打量至真君廟橋河道東西通長二百丈三尺七寸並係浙尺
保豐碶縣北城外半里西管支港受它山林村兩路之水滿則洩之江若行春積瀆烏金石塘諸碶皆所以洩西管水也行春積瀆烏金相距不過數里惟石塘碶回環而北三十里間無一碶可以洩水每遇霖潦往往匯於城下返藉城中三喉𫝊送三喉穴城爲水道僅通一綫所洩能幾此保豐碶之不可不復也先是淳祐辛丑余叅政天錫典鄉郡已有意經營不便者怵以風水之説明年郡守陳塏講究水利邦人具言保豐興廢闗千里豐歉即拉西倅尤煓南煓趙體要路分傅端尚僉判石孝廣知縣謝琳親至地所相攸乃知故基爲碶旁居民李沈二家冒占爲屋爲蔬畦下其事於都㕔索兩家契據元無所憑但云祖父以來相承有此具伏侵冒於是親督壕寨引繩度地碶所不用者捐以予之且厚所犒然此地本樓店務所有元非二家之物詢之耆老俗訛爲寶峯意當日藉此碶之利則豐年可保第圖志不載不知廢在何時今始正名已申朝省照㑹爲閘兩間立石柱三造板橋於浦口以便行往是役也物聽匠石承攬先給本錢工以水軍別廩生劵民不知而事巳集標識歲月見於雙柱石扁
大石橋碶縣東城外一里童育兩山之水本自此入江歲久湮塞亦圖志之所不載淳祐二年郡守陳塏親訪古蹟得斷石沙磧中此地良是遂即橋下作平水石堰而於浦口置閘立橋內可以洩水外可以捍潮碶閘之設必啓閉得宜則澇有所洩旱有所瀦水常爲吾之利其或當啓而閉當閉而啓則害亦如之四明前此水患甚至民居沈竈早稼生蟲者無他惜水太過諸碶不盡放故也淳祐二年夏淫雨不止雨月餘人人皆憂無可救療一飽壊於垂成矣郡守陳塏謂旱澇豐歉在天者固不可必若人事所當修豈容不盡其力遂置平水尺朝夕度水增減以爲啓閉地形高下不等水之深淺亦然大槩郡城河濱之水常以三尺爲平餘可類推過平以上則當洩中間數夕暴雨水驟長至四尺有竒守夜聽雨聲日視水則時當啓閘率分遣官吏四出斟酌尺寸爲放水分數亦或盡板一決城中三喉晝夜使之通流是年雖積潦穀粟蔬果一無所傷歲以稔告所以然者常年放水田氓告之都保都保告之縣縣告之郡往復行移動是旬日水之溢者已壑稻之浸者已芽今州郡一聞雨驟水汎不待都保縣道申到放閘之人已遣行矣防患未然所宜書以示後〈丞相鄭申公手書附見於此○聞之投閒憂國惟切年豐之願況鄉邦乎日者未秋而潦每見賢邦伯開水利於先疏水患於後皇皇汲汲如救溺然人始疑其迂而終服其智獨拙者之見以爲人力足以奪天造然不期響應之速如此昨出郊見穫稻之田龜拆無塗足之累晚稻之田魚游無涸轍之虞村舂畝饁手額歎詠爲之寢飯俱適茲䝉寵示鄞志紀載風簷快讀喜見鬚眉矧碶閘之名雖生長是邦者有不能悉今名稱處所及蓄泄啓閉一覽可周既收目前之效復垂後日之規辭簡事備利害並列可謂深切著明矣近世官治所尚凡有施置必爲豐碑羨語采圖華編以誑耀耳目今以事實繫之郡譜使來者有攷焉非心誠求之不及此光用欽服云云〉
迴沙閘初剏於淳祐二年秋其地則它山堰之呉家橋也慶元三靣皆江潮汐上下一郡七鄉以飲以溉者它山之水而已其源自越之姚虞剡歴分水嶺石壇龔村大小皎至它山號大溪自堰而下爲江堰之上旁爲小溪分注七鄉入於城今日月湖運河門治池沼渟涵如璧縈紆如帶者皆是水也大小溪而上夾岸皆沙雨則與水俱下江以堰限沙不能越故併聚於小溪水爲不流井泉斥鹵農田失溉民甚苦之歲至三四淘費緡錢數萬已復壅塞如初脫遇暴漲沙自西岸入其壅尤甚堰上下級皆三十六其上沙沒盡下不沒者五六知府制置秘撰少卿陳公塏來訪民瘼知沙爲害一日率僚屬親往以求其䇿顧謂制幕林君元晉曰西岸廣袤雖未易圖由小溪而入者尚可施人力與其淘於既積不若遏於未至水輕清居上沙重濁居下將建閘小溪之衝水溢則閉平則啓沙溢於外去之差易未幾溪上寓公新廬陵魏守峴書來述鄉氓意與公合稽於衆卜於善政侯又合議乃決因屬魏使總其事新進士安君劉佐之文移書擬屬之林君秋毫無擾庀役六十日無日不晴訖役始雨溪谷之民觀者如堵閘三間版皆七中間常留一版俾上可通舟水涸則去東西閘常留兩版餘分置看守人許亞一等家水泛則不拘早夜集衆力急下版相水高下版隨以增減常令水自上入溪沙隔於外水平去版通舟如故閘外沙積稍多即仰措置水利劉湜等申府切待支錢米差官吏前去僱人監淘舊有淘沙田歲收六十餘石寄樁常平倉董工使臣劉湜家小溪素筦它山水利今責以措置除制司月支十七界官㑹十五千外更月給米一斛許亞一等兄弟子姪八人居閘旁應募司啓閉月共給米一斛如有更替則改畀承替人已約束守閘人不許啓閘時邀求舟人錢物除水溢下版外平時不許多留閘版故妨船筏往來安頓閘版之家不許作踐移用損失再照它山堰爲鄉民曹家船筏自堰下江致損堰石最爲利害自祕撰陳公下車立賞五百千禁戢無敢犯者已再申嚴有違此令許諸色人陳告即先支上項賞錢仍許執留船筏就行給付凡前項合約束之事並載石碑植於閘所閘記林君所撰雲
橋梁
東津浮橋〈靈橋門外唐長慶三年刺史應彪置凡十餘舟亘板其上長五十五丈闊一丈四尺初置於東渡門外江闊水駛不克成乃徙今地方經始時雲中有形如虹映其上衆咸異之初名橋曰靈現又曰靈建以此也太和三年刺史李公文孺僖昭間刺史黃公晟皇朝開寶中守錢公億乾道中守張公津慶元中守林公大中嘉泰元年守陳公相嘉定四年守程公準六年提刑程公覃攝守十六年守趙公師嵒皆乗其圯而新之寶慶二年守胡公榘謂民已病涉凡負橋之舟亘舟之板維舟之纜繫纜之柱皆一新之凡修置皆有記今逸其碑惟曾公從龍史公彌堅二記在焉○淳祐二年壬寅秋七月圯於𩗗風制守陳公塏又新之蓋自長慶迄於今凡幾建鳩工輯材取辦屬邑橋成貫以巨䌫矴於深淵風濤乗之脫落無䇿聽自壊新造則經年不可辦公喟然顧僚屬曰以經營之不易聽蜚亷之自暴可乎吾昔遊淮漢間有並五六十舟而可收於指顧之頃者盍思其計往往一歲𩗗作有時由六月既望迄九月既望間一見之閒暇則聨絡通往來此時則巻而藏之取水軍腳船四濟行者庶乎可乆衆歡然曰令簡而易行橋可壽矣命幹幕林元晉路分傅端尚董其概無事文移聽民就役厥材孔良閲四月事就揭其約於靈濟庵俾後來有攷焉〉
慶豐橋〈舊名望雲在望京門外紹聖四年建乾道四年守張津重建〉
新石橋〈南門外寶慶三年守胡榘建〉澄波橋〈靈橋門下〉
浦東橋〈靈橋門外〉 張贇橋〈縣東五里元豐五年建〉
白鶻橋〈縣東七里紹聖二年建〉 七里店橋〈縣東七里紹聖元年建〉
盛店橋〈縣東十里元符元年建〉 回㯠橋〈縣東二十五里紹聖三年建〉
回江碶石橋〈縣東二十五里熙寧元年建〉
張村石橋〈縣東三十里元祐元年建〉顔橋〈縣東南三十里紹聖元年建〉
飜石橋〈縣東南三十里熙寧元年建〉鄧橋〈縣東南五十里天禧二年建〉
馬湖橋〈縣西南五十里元祐三年建〉高橋〈縣西南五十里元符元年建〉
小溪江橋〈縣南五十里元豐元年建長二十有八丈闊二丈四尺而爲屋於其上紹興十五年邑人
朱世彌世財重建唐昌言爲之記〉
仲夏橋〈古有大橋徑趨小溪宣和中斷之以防㓂一方病涉商旅以絶紹興八年通料舒國佐率鄉豪重建定其址而未遂鎮官游彥汜成之莊漢英張光明莊椿輸財鳩工柱板皆以石從一百六十尺衡十有二尺費緡錢二千有竒經始於十四年之八月落成於次年之仲夏呉秉彛記〉
北渡橋〈縣南三十里熙寧元年建〉 趙家橋〈縣南二里元符元年建〉
林村市盤橋〈縣西五十里熙寧初建乾道六年監務范淮率鄉人易木以石〉
流花橋〈舊橋圯於水乾道六年監務范淮率鄉人疊石爲之開封姜陳記名以抑洪〉
洞橋〈二橋皆在林村〉 沈店橋〈縣南七里元符三年建〉
望春橋〈縣西十里元符元年建紹興中重建今改慶寶橋〉
高橋〈縣西二十里紹興中重建〉 夏家橋〈縣南五里元符三年建〉
周賣魚橋 賣蓆橋
大河橋 拗水橋〈四橋皆在縣東〉
宋招橋〈縣東十里〉 朱家橋〈縣東十二里𨽻手界鄉〉
橫石橋〈縣東十二里𨽻手界鄉〉 鄮山橋〈縣東二十五里〉
盛店港石橋〈縣東二十里紹聖元年建〉
河渡
桃花渡〈即東渡〉 西江渡〈即西渡〉
銅盆畨石渡 俞公李家渡
周蘇渡
寶慶四明志巻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
欽定四庫全書
寶慶四明志巻十三
宋 羅濬 撰
鄞縣志巻二
敘賦
鄉村
武康鄉在府城下管小江里
東安鄉在府城下管白檀里
清道鄉在縣西管里一村二
橫山里
高橋村 沈店村
萬齡老界鄉在縣東管里一村二
赤城裡
盛店村 尚書村
萬齡手界鄉在縣東南管里一村二
赤城裡
張村 鄧橋村
光同鄉在縣南管里一村二
清林里
北渡村 櫟社村
桃源鄉在縣西管里一村二
石馬里
黃姑林村 林村
鄞塘鄉在縣南管里一村二
姜山里
姜山村 銅盆浦村
陽堂鄉在縣東管里一村二
太白里
寶幢村 東呉村
翔鳯鄉在縣東南管里一村一
滄門里
𨼆學村
豐樂鄉在縣東南管里一村二
石柱里
乾坑村 故干村
通逺鄉在縣西南管里一村一
李洪里
環村〈村名舊犯欽宗廟諱故改〉
句章鄉在縣南管里一村二
夕陽里
高橋村 市中村
鎮市
小溪鎮〈句章鄉唐曰光溪鎮〉 橫溪市〈豐樂鄉〉
林村市〈桃源鄉〉 甬東市〈萬齡鄉〉
下莊市 東呉市
小白市〈並陽堂鄉〉 韓嶺市
下水市〈並翔鳯鄉〉
田畝
田七十四萬六千二十九畝二角二十九步
地一十四萬九千五畝五十七步
山九十萬二千六十四畝三角四十七步
戶口
戸四萬一千六百一十七口六萬五千六百九十四坊郭兩鄉戸五千三百二十一口九千二百八十三外一十一鄉戸三萬六千二百九十六口五萬六千四百一十一
夏稅
絹二萬四百四十二匹一丈九尺一寸七分
正稅一萬六百二十五匹一丈九尺一寸七分和買九千八百一十七匹
紬六千二百八十六匹一丈三尺七寸一分
正稅二千七百六十三匹一丈三尺七寸一分和買三千五百二十三匹
綿四萬九千八百一十兩一錢三分七釐
折變
折帛錢
絹四千一百七十七匹計錢二萬七千七百六十六貫五百文
正稅一千二百三十二匹計錢八千六百二十四貫文
和買二千九百四十五匹計錢一萬九千一百四十二貫五百文
紬三千九百六十匹計錢二萬六千三百一十貫五百文
正稅一千一百四十一匹計錢七千九百八十七貫文
和買二千八百一十九匹計錢一萬八千三百二十三貫五百文
綿二萬五百五十五兩計錢八千二百二十二
貫文
折麥
絹二百六十匹一丈三尺
紬七十六匹二丈四尺五寸
綿一千三百八十四兩一錢九分
通科麥一千四百八十六石七斗七升八合
八勺一抄
正一千三百五十一石六斗一升七合一勺
義倉一百三十五石一斗六升一合七勺一抄
亭戸折鹽
絹二十二匹
紬二尺八寸八分
實催本色
絹一萬五千九百九十二匹二丈三尺五寸七分〈比元額增九匹一丈七尺四寸係人戶增産及填所虧紬數〉
紬二千二百四十九匹二丈四尺五寸〈虧九尺八寸三分入絹內填納〉
綿二萬七千九百一十兩四分四釐〈比元額增三十九兩一錢係人戶增産添納〉
秋稅
苗米四萬三千一百二十一石八升二合八勺
折變
糯米四千六百四十一石九斗七升折苖四千七百二十一石九斗五升四合
亭戸折鹽五十八石九斗四升一合
實催本色三萬八千三百四十石一斗八升七合八勺
酒〈以寶慶三年爲準〉
小溪務係省場
本柄錢三千六百一十一貫六百八十文
糯米五百五十石每石三貫九百九十文計二千一百九十四貫五百文
麯麥一百三十石三斗九升六合五勺每石三貫六百文計四百六十九貫四百二十七文
夫食物料錢九百四十七貫七百五十三文造麯三十七貫六百六文
造生煮酒四百七貫七百九十文
袋紬七匹四丈七尺每匹四貫文計三十一貫九百一十五文
箍缸打竈一百五十一貫二百二十六文官吏巡腳夫食糜費輕空滲漏三百一十九貫二百一十六文
收息錢四千二百四十七貫一百七十文
諸司四千一百八貫三百三十八文
經總制司二千六百四十三貫一百八十八文糴本司九百三十五貫四百七十四文
移用司五百二十九貫六百七十六文
本府一百三十八貫八百三十二文
糟錢一百一十一貫八百八十八文
諸司三十六貫七百九十六文
經總制司二十四貫八百九十八文
移用司一十一貫八百九十八文
本府七十五貫九十二文
林村務係糴買場
本柄錢八千一百三十四貫八十五文
糯米一千二百七十八石每石三貫九百九十文計五千九十九貫二百二十文
麯麥二百九十八石一斗五升六合六勺每石三貫六百文計一千七十三貫三百六十四文
夫食物料錢一千九百六十一貫五百一文造麯七十九貫七百六十九文
造生煮酒八百七十二貫七百二十一文
袋紬一十六匹三丈每匹四貫文計六十六貫五百文
箍缸打竈一百五十五貫六百八十九文
官吏巡腳夫食糜費輕空滲漏七百八十六貫八百二十二文
收息錢五千三百九十三貫五百文
諸司三千四百四十二貫二百九十一文
經總制七百二十貫文
移用九十貫四百六十六文
正名寛剰一千五百一十一貫八百七十七文五分淨利七百七十貫四百六十文
糴本三百四十九貫四百八十八文
本府一千九百五十一貫二百九文
糟錢二百八十三貫九百四十文納本府
下莊務係糴買場
本柄錢五千一百八十五貫七百六十三文
糯米七百七十一石五斗八升一合八勺每石三貫九百九十文計三千七十八貫六百一十一文
麯麥一百八十一石八斗六升四合二勺每石三貫六百文計六百五十四貫七百一十一文
夫食物料錢一千四百五十二貫四百四十一文造麯四十八貫六百五十三文
造生煮酒五百三十八貫八百七十五文袋紬九匹二丈七尺每匹四貫文計三十八貫二百四十九文
箍缸打竈一百五十一貫六百四十文
官吏巡腳夫食糜費輕空滲漏六百七十五貫二十四文
收息錢三千二十三貫九百九十一文
諸司一千七百一十三貫三十八文
經總制四百五十五貫七百文
移用三十三貫四百六十二文
正名寛剰七百二十九貫三百五十四文五分淨利三百三十九貫二百四十文
糴本一百五十五貫二百八十二文
本府一千三百一十貫九百五十三文
糟錢一百六十四貫六百二十文納本府
人戶買撲坊場二十九處
韓奧坊 天童坊
東呉坊 下水坊
屯埭坊 大嵩坊
冨浦坊〈以上並陽堂鄉〉 鹽場坊
館江坊 上水坊
韓嶺坊 隠學坊
單步坊 平水坊〈以上並翔鳯鄉〉
青山坊 張村坊
鄧橋坊 鄭灣坊〈以上並手界鄉〉
道陳坊 橫溪坊
張濠坊 板弄坊〈以上並豐樂鄉〉
甲村坊 鄞塘坊
石支坊 善訓坊
新塘坊 大狄坊
茆山坊〈以上並鄞塘鄉〉
歲額淨息錢四千七百一十七貫四百九十七文常平司三千六百二十一貫三百八十一文本府一千九十六貫一百一十六文〈外有北渡店元係小溪子店歲納本府錢一百三十六貫文不在此數〉
商稅〈以寶慶元年爲準〉
小溪〈舊有管建隩子鋪慶元元年別解𤼵本府錢三百六十貫文不理本課額後因民訟漕臺行下
罷去〉
歲額錢一千三百貫文
諸司六百六十九貫九百九十五文
經總制三百九貫九百九十七文
糴本三百五十九貫九百九十八文
本府六百三十貫五文內除諸司合得頭子錢三十三貫四百九文實收五百九十六貫五百九十六文
石碶
歲額錢三千八百貫文
諸司一千九百五十八貫四百四十四文
經總制九百六貫一百四十六文
糴本一千五十二貫二百九十八文
本府一千八百四十一貫五百五十六文內除諸司合得頭子錢九十六貫九百五十文實收一千七百四十四貫六百六文
寶幢
歲額錢一千八百貫文
諸司九百二十七貫六百八十五文
經總制四百二十九貫二百三十文
糴本四百九十八貫四百五十五文
本府八百七十二貫三百一十五文內除諸司合得頭子錢四十六貫二百四十文實收八百二十六貫七十五文
橫溪大嵩二稅慶元四年守鄭興裔奏罷詳見郡志
雜賦
免役錢兩料共二萬四千八百二十五貫八百三十文縣吏支六千四百五十貫九百三十八文
本府四千八百八十四貫文〈解𤼵減省人吏錢在京官員雇錢及支府吏錢並在內〉
經總制司一萬二千四百九十貫七百六十四文官戶不減半一千貫一百二十八文
茶租錢二百三十九貫八十五文
水腳錢一千五百五十七貫四百七十五文
河塗錢一千一百一十四貫八百四十八文
租堰錢六百八十七貫一百八十文
房廊錢二十一貫四十八文
河渡錢四百六十七貫一十三文〈常平司〉
鹽
大嵩額二千六百八十袋五石六斗四合
敘兵
弓手
尉司八十五人
土軍
大嵩寨二百人
敘人〈見郡志〉
敘祠
神廟
東嶽行宮縣東三十二里阿育王山相近
忠嘉威烈惠濟廣靈王行廟城外甬東廂即鮑郎廟也又有顯跡廟在縣東南三十里青山下乃鮑王冢墓之所
鬼谷先生祠在縣之東六十里太白山南滄㠗水簾洞幽深閴寂人跡罕到夏侯曾先地誌雲鬼谷子廟三靣連山前有清溪之水泉源不竭山崖重疊雲霧蔽虧晉郭璞曾到有㳺山詩曰清溪千餘仞中有一道士雲生梁棟間風吹𥦗牖裏借問此阿誰雲是鬼谷子即此祠也〈或雲此峽州青溪鬼谷祠詩〉又有一祠在縣東三十里
淵靈廟阿育王山廣利寺環廟有聖井七自東晉時已著靈異中井有二鰻其一金線自腦逹於尾其一每現光耀折花引之則雙紅蟹或二蝦前導而後出焉錢武肅王以歲旱命九華長老十善大徳與國中所謂五叔太尉者同迎置錢唐之南塔寺山間鑿石爲井立亭其上以傚聖井而鄮山井中二鰻游泳自若井前有亭榜曰應現康憲錢公嘗爲旱用紫羅帕布井中蟹先入靈鰻後隨以銀缸貯沙泉養之置道場中復有天花散漫之瑞僧統贊寧嘗著護塔靈鰻菩薩傳邦人禱雨必應之皇朝元祐元年賜額乾道二年守趙伯圭禱雨有應知鄞縣事李柄記於石或雲又有二井在山絶頂險峻不可至
靈波廟縣西廣德湖望春山即白龍祠也
白龍王廟縣西二十里靈波之別廟也
石㠗廟縣西四十里㠗有靈鰻能興雲雨
力施廟縣西南四十里
秋浦廟縣西南三十五里
敖浦廟縣南十里
遺德廟縣西南四十里它山堰旁唐大和中鄮令王元暐築堰扞水入小江湖灌溉甚博〈詳見郡志敘水〉民徳而祠之葑善政侯皇朝咸平四年廟重修蘇爲記之乾道四年七月八日賜額縣宰楊布書守張津所立也
嘉澤廟東錢湖青山下唐天寶中令陸南金皇朝天禧中守李夷庚皆濬湖興利民德之故合祠焉水潦旱蝗有禱必應嘉定二年有㫖賜廟額李侯又有祠堂在天童山景德禪寺千佛閣之東
豐惠廟廣德湖之望春山政和七年樓異守鄉郡墾湖爲田人爲立祠其孫鑰參知政事追封太師嘉定二年府以士民之請上於朝十一月二十一日有㫖賜廟額劄送參政府
宮觀
蓬萊觀縣西廣德湖之望春山先是白龍祠之側有道堂立郡守樓異生祠有道士奉香火紹興十三年請象山廢觀爲額
壽聖觀阿育王山前大觀間道士梁守清始建東嶽行宮嘉泰元年道士胡抱一請紹興府餘姚縣廣福廢觀改今額
雲濤觀它山堰旁嘉定十二年賜額
顯忠旌德觀清修悟真觀太清悟真成道宮並在大慈山今丞相史魯公母齊越國夫人葬於山中有㫖賜額創建爲功德所
寺院
禪院二十二
阿育王山廣利寺縣東三十里晉義熙元年建梁武帝賜阿育王額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名廣利大覺禪師懐璉居之法席鼎盛名聞天下皇祐二年懐璉入居東京淨因禪院仁宗皇帝召對化成殿因賜食禁中授以御製釋典頌十四篇並提綱語句治平三年英宗皇帝內降劄子許歸本寺熙寧三年迺建宸奎閣奉藏所賜御書軸五十有五扇三且被㫖歲度僧一人知杭州蘇軾撰閣記謂古之人君號知佛者必曰漢明梁武其徒常以藉口然漢明以察爲明梁武以弱爲仁皆縁名失實去佛逺甚仁宗皇帝未嘗廣度僧尼侈寺院干戈斧質未嘗有所私貸而天下歸仁焉此所謂得佛心法者古今一人而已高宗皇帝訪求祖宗宸翰僧淨曇以所藏來上上賞其巻軸之豐䕶持有道深嘉蘇軾所記念宸奎之閣且虛復以賜之命置田一千二百五十畝食其徒時紹興三年也僧德光舊居靈隠孝宗皇帝嘗召對洎來屍院事以所賜金成高宗皇帝聖意歲收新穀五千石淳熙七年十一月三日復被㫖召對便殿問佛法大意御書聖語及御製頌及妙勝之殿四大字以賜之錫號佛照禪師放還山九年復召對紹熙庚戌癸丑兩召對重華宮寧宗皇帝又御書孤雲及六殊勝地及佛照庵字賜僧道權於是宸奎所藏益富矣寺有釋迦如來真身舎利塔內有一角金鐘舎利在焉高宗皇帝御書賜號曰佛頂光明之塔淳熙二年嘗宣取至禁庭至今歲爲禮塔㑹遐邇畢集寺之東北半山間有佛左足跡入石二寸餘距寺一二里傳者謂迦葉佛之跡循佛跡而上有東塔院即劉薩訶所禮舎利塔湧出之處西塔院去寺五十步其塔唐明皇時建也〈道宣感通傳雲晉太康二年并州離石人劉薩訶生業弋獵因病死而復蘇雲在冥中見梵僧語之曰汝罪深重應墮惡道今洛下齊城丹陽㑹稽並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可勤來禮懴當免斯苦薩訶更生乃祝髮爲僧更名惠逹東詣鄮縣入烏石㠗結茅以寓徧訪海涘名山忽一夜聞土下鐘聲即標識其處越三日見梵僧七人行道空中地形如湧爲方壇狀神光照映因斵土求之得一石函中有舎利寶塔六僧騰空而去一僧化爲烏石因以名㠗焉又按㑹稽記雲晉相王導初渡江有道人神采不凡自言來從海上告導曰昔與阿育王同游鄮縣安真身舎利塔阿育王與真人捧塔飛行虛空入海諸弟子攀引不及一時俱墮化爲烏石如人形名僧傳雲昔有神人捧塔飛行海上弟子中有未得道者墮地化爲烏石猶作人形上有袈裟文至今村名塔㠗㠗名烏石今烏石在寺前數里屬鄞縣塔㠗村相去又十五里雲里屬定海謂東塔院爲舎利湧出之處其説不同皆巵言也姑兩存之〉寺東二里有無相庵本大慧禪師宗杲退歸之地隆興二年僧宗靖捨貂璫而披田相衣奏請得庵額皇子恭王爲之書本寺常住田三千八百九十五畝山一萬二千五十畝
天童山景德寺縣東六十里晉永康中僧義興誅茅縳屋山間有童子來給薪水後既有衆遂辭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以師篤道行遣侍左右語訖不見故稱義興者曰太白禪師寺經兵火唐開元二十年僧法璿按圖記披榛莽得故跡建精舎於山麓之東祕書省正字萬齊融造多賽塔於西南隅峭拔數仞〈舊志雲法璿居此日誦蓮經感天童縣雲升降捧天食來供師夜遶璿行道人遇見師身與塔之相輪等白衣婉約備述其事所謂太白禪師者也今考寺碑無此説〉至德中僧宗弼徙寺於太白峯下乾元初相國第五琦奏以天童玲瓏巖爲寺名繼而僧清閒創建食堂咸通十年更寺名曰天壽皇朝景德四年賜今額紹興初宏智禪師正覺徹寺而新之層樓傑閣倍蓰於前淳熙五年孝宗皇帝親灑宸翰書太白名山賜僧了朴十六年僧懐敞來主寺欲改建千佛閣摹畫甚廣先是日本國僧榮西從敞遊輒辭歸致百圍之木泛鯨波以至經始於紹熙四年之季秋歴三載始就梵宇宏麗遂甲東南寺之側有虎跑泉相傳謂舊苦無水虎蹴地而泉乃湧出寺之前古松夾道二十里大中祥符間僧子凝所植也〈舊志雲唐僧曇德清閒所植考寺之植松記殊不然而松亦非唐松〉本寺常住田三千二百八十四畝山一萬八千九百五十畝
大梅山護聖院縣東南七十里梁貞元中法常禪師始誅茅結庵開成元年建寺名曰上禪定㑹昌廢大中復建名觀音禪院柳公權書其額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乾興元年僧道寧重建院大梅山漢梅子真舊隠也法常禪師者襄陽人姓鄭氏幼從師於荊州玉泉寺初參大寂禪師問如何是佛大寂雲即心是佛法常即大悟去而結庵此山適鹽官㑹下有一僧入山採拄杖迷路至庵所問曰和尚在此山多少時法常曰秪見四山青又黃又問出山路向什麽處去法常曰隨流去僧歸告鹽官鹽官令僧邀之法常作偈曰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㝷大寂聞法常住山乃令一僧到問雲和尚見馬師得箇什麽便住此山法常雲馬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裏住僧雲馬師近日佛法又別法常雲作麽生別僧雲近日又道非心非佛法常雲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秪管即心即佛其僧迴舉似馬祖祖雲大衆梅子熟也法常又有詩云一池荷葉衣無盡幾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更移茅舎入深居今寺中有梅熟堂有荷衣沼見存〈傳燈録所載如此舊志雲法常禪師初領千衆住持每雲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日惟齧白葚餅子不同衆僧之餐山間患無水乃感象眠爲池虎跑爲泉今象齒猶存據此説則寺乃法常所建也與傳燈録所謂入山惟恐不深者不同且舊志雲開成元年建蓋上距誅茅結庵之時已三十餘載矣豈法常初雖避人而來者日衆乃建寺以容之遂至滿千乎姑兩存之以俟知者〉常住田一百七十二畝山二萬五千四十畝
大梅山保福院縣東南七十里唐貞元十二年建號北蘭院大中元年改報國仙居院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與護聖禪院同踞一山也淳熙十六年僧行源重建適齋汪大猷記常住田七百二十五畝山二萬五千四十二畝
仗錫山延勝院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唐龍紀元年建皇朝寶元二年賜額常住田五百五十六畝山三萬二千畝
金娥山真相院縣東南八十里舊號羅漢院唐大厯元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三百三十二畝山四千二百二十畝
金文山惠照院縣東南七十里舊號金文懴院唐乾寧二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七十畝山二千三百三十畝
五峯山崇福院縣東南五十里舊號五峯院晉天福六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賜額常住田二百七十畝山六百八十畝
東山福昌院縣東南四十里舊號東山安國院唐大順二年建皇朝政和元年賜今額常住田四百三十五畝山一千一百二十畝
跘跨山〈跘音辦跨音科〉崇果院縣東五十五里晉開運二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賜額常住田一百八十六畝山一千一百二十畝
普淨院縣西南七十里舊號頂峯庵皇朝建隆二年建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九畝山二千四百一十畝
四明院縣南二十五里舊號鄞水院唐天復元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八十九畝山無
白雲延祥院縣東南八十里皇朝乾德五年建大中祥符三年賜額常住田六十畝山四千四百四畝
法忍院縣西南六十里舊號定光院唐咸通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畝山二千一百畝
西延慶院縣南四十里舊號永福院唐中和六年建常住田一百一十畝山無
接待彰聖院常住無
翠巖山移忠資福寺縣西南七十里舊號翠巖境明院唐乾寧元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名寶積禪院嘉泰四年張參政府請院爲功德寺賜今額常住田一千一百二十九畝山二千二百九十六畝
報忠福善院縣西南七十里舊號峒山院唐光啟二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名彰聖本甲乙徒弟院乾道四年改充十方禪院踞峒山東南支衆峯環合狀若芙蓉嘉定二年樓參政府請爲功德院賜今額常住田三百四十二畝山九千八百畝
佛隴山積慶顯親院縣東六十里唐咸通十三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賜名保安慶元六年充恭淑皇后宅齊王府功德院常住田二百八十畝山一千二十七畝
報國院常住田二十畝山無
教忠報國寺大慈山史丞相府功德寺
妙智院大慈山史丞相府功德院
教院二十四
資教院縣西四十里舊號廣徳院周顯德元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三百六十五畝山九百一十六畝
悟真院縣東南五十里漢乾祐二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賜額常住田二百二十二畝山四百四畝
棲真寺縣南六十里隠學山唐建中二年建號隠學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寺有放生池見碑記田二百一畝山六百八十一畝
惠光院縣西南四十里唐咸通八年建名小江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院嘗有妖僧塑神像納老烏於其腹以術呪之使爲禍福於人而邀利民之有災患者不禱其神則不寧乾道中守張津知之追妖僧至庭下具得姦狀遣吏剖其像果有死烏杖其僧而逐之民以安息常住田一百三十畝山無
治平院縣南三十里後唐清泰二年建名保豐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九十畝山無
廣壽寺縣東五里周廣順元年建號崇寧院皇朝慶厯七年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七畝山無
廣嚴院縣東四里舊號華嚴院晉開運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二十畝山無
布金院縣西南三十里皇朝寶元二年建治平二年賜額常住田一百七十三畝山無
海惠院縣南一十里舊號廣利以院之祖師廣利大師得名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田一百五十六畝山無
興教院縣南五十里舊號小溪興福院唐咸通八年建皇朝治平九年賜今額常住田六十六畝山無
普和院縣東南五十五里漢乾祐二年建名靈影皇朝慶厯七年賜今額常住田九十九畝山無
圓通院縣南三十五里唐天祐十年建名東林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田一百八十三畝山無
鄧橋廣福院縣東南二十里皇朝天聖四年賜名壽聖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田一百二畝山無
普安院縣南五十里梁乾化二年建名茆山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田一百九畝山無
明心院縣南三十五里晉天福五年建名厲山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畝山無
慧燈院縣東南二十五里舊號朱村院皇朝建隆二年建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三畝山無
福聖院縣東南四十里舊號東山塔院皇朝乾徳四年建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七十九畝山二百三十四畝
清修院縣西南八十里舊號清涼院皇朝乾德二年建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三畝山二千畝
普照院縣南七里舊號明福院皇朝乾德二年建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七畝山無
辯利寺皇朝端拱中建今爲史丞相府功德寺常住田八十畝山三百五畝
慈悲普濟寺東錢湖月波山下淳熙五年史越王請額建置常住田一百畝山二十畝
普光院常住田二十畝山一百五十畝
教忠報國院常住田五十畝山一百畝
寶華寺大慈山史丞相府功德寺
十方律院
寶嚴院縣西南五十五里舊號孝義院唐元和十二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六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畝山八百畝
廣修院縣東六十五里晉天福五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額常住田一百三十畝山一千二百畝
菩提廣福院縣東南八十五里唐乾符六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賜額常住田四十六畝山三千畝
禪巖院縣西南八十里梁貞明元年建常住田五十四畝山無
慈雲院縣南三十里漢乾祐二年建名李浦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六十六畝山無
法雲院縣東七里皇朝乾德六年建號甬東浴院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八十畝山無
多福院縣東五里皇朝乾德三年建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三十二畝山無
悟空院大慈山史丞相府功徳院
甲乙律院三十六
崇壽寺縣東五里舊號東律禪院唐大中十二年分寧令任景求舎宅建請心鏡大師居之師姓朱既居於此㑹剡冦裘甫轉掠四明有衆數萬縱兵入寺師燕坐禪定神色不動賊衆愕眙悔過作禮倒戈而退咸通二年冦平郡奏其事請以棲心名寺旌師之德宰相裴休捲帛書扁七年師化謂其弟子曰後三年當焚我窆於天童山忽一日異香發聞弟子相謂曰師有遺言今三載矣異香其啓我乎乃發龕茶毗之儼然如生獲舎利數千顆丹翠交輝勅諡心境塔名壽相天童亦有舎利塔焉刺史崔琪狀其行於碑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寺額政和八年四月七日御筆以有常住莊産寺院改建神霄玉清萬壽宮州以寺充焉久之復舊田一百七十畝山無
延福院縣東南二十里唐大中十三年建名天王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院有天王像堂之前有靈鰻井遇歲旱祈雨輒應常住田三百八十三畝山無
資聖院縣東北一里半舊號漁浦門外院皇朝太平興國二年建天禧四年賜今額常住田五十畝山無
寶林院縣南三十五里舊號報國西林院晉開運三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八十八畝山無
延壽王廣福院縣東南六十里舊號延壽王院晉天福二年建皇朝熙寧元年增壽聖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六十二畝山三千一百二十一畝
禪寂院縣東南三十五里皇朝雍熙二年建治平元年賜額常住田一百九十九畝山三百二十畝
尊教院縣東南四十里晉天福三年建名慧日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八十八畝山三百八畝
能仁院縣西南十里皇朝乾德中建號東安院咸平六年改承天院政和七年五月御筆改今額俗呼爲南承天常住田二百六十七畝山無
聖壽寺縣西南六十里唐咸通五年建皇朝太平興國三年賜今額常住田三百六十七畝山無
法慈院縣西南七十里舊號鳯山院唐咸通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八十畝山無
崇法院縣南五里舊號焚化院皇朝乾德五年建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二十九畝山無
大悲院縣東十五里舊爲金蓮庵上橋林氏所建存留院也院有千手眼大悲觀音像常住田六十七畝山無
天壽院縣西南六十里舊號天井院皇朝建隆元年建治平元年改賜今額按周銖天壽院記雲四明山西南諸峯惟灌頂定光爲最高傍有瀑布㵼於兩山萬疊之間其下有三井然澄深清澈見底是爲天井歲旱禱於井隨求而應有金線蜥蜴之狀出而赴感興雲雷霈甘澤爲一方千里之惠而年穀用登初僧有道凝者來自福唐建屋百楹於井上鄉人遂以天壽院名之丐於朝而得賜額也常住田二百三十畝山一千畝
惠安院縣東四十里晉天福三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賜額常住田三百九十八畝山一千七百畝
普寧院縣西南五十里舊號天王院唐咸通十三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畝山無
空相院縣西南七十里舊號四明保安院晉開運二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七十畝山無
方廣院縣西南五十里舊號泗州院唐咸通十一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七畝山無
國寧寺縣西十五里皇朝大觀二年建賜額常住田四十畝山無
妙智院縣西南七十里舊號觀音庵漢乾祐二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畝山無
慈福院縣東三十里舊號盛店保安院周顯徳二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畝山無〈院舊有全師者年六十餘日誦妙法蓮華經三十餘年如一日以部計之萬五千矣世目之爲全法華淨照禪師臻老既詩之士大夫從而和者甚衆最後黃山谷一詩有云攝意持經盡刼灰人間處處妙蓮開他時誦滿三萬部卻覔曹溪一句來其徒梵容以告大理寺鎛徐耘將盡刻諸石耘因言朝廷名卿館閣英俊下至布衣之士有以好學謟天下號爲博極羣書未有精專如全者也今之名進士業經通登科者視經猶祭後芻狗往往堆積架上撥棄案邊泯然不復經目矣或曰吾經已明不必讀或實不明不能讀或酷聲利不暇讀此三情者豈不愧全哉〉
慈恩院縣西南九十里舊號小溪松巖院晉天福九年建皇朝治平二年十月賜今額常住田一十四畝山七十畝
翠巖山寶積院縣西南七十里乾道三年賜額常住田九十九畝山無
明覺院縣東六十里舊號明堂院唐寶正二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寺有在在堂直龍圖閣舒亶記常住田九十四畝山九百八十畝
普光院縣東四十五里舊號光化院晉開運二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畝山二百九十六畝
淨衆院縣東二十里舊號齋堂院皇朝開寶二年建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十二畝山無
珠山淨土院縣東六十五里晉天福元年建號珠山院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二十畝山二千八百畝
阮山廣福院縣東九十里漢乾祐二年建號阮庵皇朝熙寧二年正月賜壽聖院額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七十畝山二千畝
多寶院縣東南八十里舊號管江院皇朝開寶元年建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僧則交慈谿方氏子也始生遇相者曰此兒出家則成道長入多寶院師若旻大智照公照公講於錢塘祥符東院師與其徒六人服勤左右學益通號六羅漢凡有咨承大智可之遂傳其要歸住多寶訓講如大智告學者戒以不犯爲本律以持守爲功念念常存淨土立至忠肅陳公瓘與相好超然心契晚辟穀不食趺坐而逝天大暑數日不掩龕色不變也建塔院之西山敷文閣待制龍舒朱翌爲銘常住田八十五畝山六十八畝
法慶院縣東南八十里舊號寶慶院唐乾寧元年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三百五十畝山三千八畝
雲龍院常住田一十畝山無
保安院常住無
教慈資福寺縣西南六十里唐光化四年建名廣學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名資壽後爲宣參政府功德寺賜今額常住田三百一十畝山無
雷峯院宣參政府功德院常住田一百五十畝山一千畝
勝像院史越府功德院
大中祥符寺縣東五十里晉天福三年建名西溪皇朝治平三年賜名法寶嘉定中史尚書請爲功德寺十七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七十畝山三百畝
天福院縣西南八十里皇朝治平中建
敘遺
存古
古鄮縣在縣東三十里鄮山之東太平寰宇記雲漢光武爲賊所敗有奴耕於田而藏之獲免後議賞光武問奴欲何官奴雲欲得鄮縣令故俗號鄮縣爲官奴縣又十道四蕃志雲宋武微時避吏於此與人奴善奴名桂藏匿既乆爲吏所逼逐適值桂在田以土覆之得免後立官奴城以報之掘土築城之地名官奴池太平寰宇記以爲光武於史無所據今按宋書孫恩破上虞時劉裕嘗戍句章疑其爲宋武也
崜亭自剡至此溪灘磧高險行客往來皆此裝束齊僕射張稷曾生子於此乃名崜〈出太平寰宇記〉
東海海上有野人名庚定子舊説雲昔從徐福入海亡匿姓名自號庚定子土人謂之白水郎脂澤悉用魚膏衣服兼資絹布字訛亦謂之盧定子也〈見太平寰宇記〉
管公明先生墓在縣西四十里聖女山蓋父老相傳云然無碑碣可考
唐刺史黃晟墓與其母高陽郡太君齊氏其妻潁川縣君鍾氏墓俱在隠學山
梁山伯祝英臺墓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二人少嘗同學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臺之爲女也以同學而同葬見十道四蕃志所載舊志稱曰義婦塚然祝英臺女而非婦也
陳國塚郡國志鄮山有陳國塚一名鴈棲墓昔國爲日南太守死有雙鴈隨柩而歸棲墓上三年然後去〈出太平寰宇記〉
鄞女墓城南崇法院之西北王荊公安石宰鄞時生女周晬而歿葬於此將行別以詩云年登三十已衰翁滿眼離傷秖自攻今泛扁舟來訣汝此生蹤跡各西東
寶慶四明志巻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寶慶四明志巻十四
宋 羅濬 撰
奉化縣志巻一
敘縣
沿革論
奉化縣本秦會稽郡鄞縣地漢志謂鄞有鎮亭鮚埼亭皆在焉今縣東五十里有鄞城山下有廣福院舊曰鄞城院即古鄞縣治所也隋廢鄞鄮二縣入句章唐初析句章置鄞州尋廢為鄮縣𨽻越州古鄞地乃併屬於鄮開元二十六年析鄮縣置奉化𨽻明州是時州曰明郡曰奉化〈詳見郡表〉又以郡名名縣貞元間為上縣凡十九鄉皇朝景徳三年始併為八鄉九域志為望縣
境土
東西一百七十里南北一百五里
東至鄞縣界七十里以藤嶺並道陳嶺為界自界首鄞縣五十里
西至紹興府嵊縣界一百里以陸照嶺為界自界首至嵊縣一百四十里
南至台州寧海縣界六十里以柵虛嶺為界自界首至寧海縣六十五里
北至鄞縣界四十五里以北渡大江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三十五里
東南到象山縣界以鄞港中流白石山南港為界陸路並折海計五百七十里自界首至象山縣二百四十五里
西南到台州寧海縣界五十里以杉木嶺為界自界首至寧海縣七十里
東北到鄞縣界六十里以金峨嶺為界自界首至鄞縣八十四里
西北到紹興府嵊縣界一百二十里以箬坑嶺為界自界首至嵊縣一百三十里
風俗
右山左海土狹人稠日以墾闢為事凡山巔水湄有可耕者累石塹土髙尋丈而延袤數百尺不以為勞仰事俯育僅僅無餘人窘於財亦憚於為非富家大族皆訓子弟以詩書故其俗以儒素相先不務驕奢士之貧者雖儲無擔石而衣冠楚楚亦不至於垢弊大抵受性剛直任氣尚義吏胥則轉為頑悍甚於他邑瀕海小民業網𦊙舟楫之利出沒波濤間變化如神習使然也
縣令
趙察〈唐元和十二年鑿縣北河邑人徳之因名趙河十四年開白杜河凡溉民田一千二百餘頃〉李宗申〈唐咸通六年建城隍廟〉
於房〈皇朝景祐中廢石夫人之廟以増學宮〉
王泌〈皇祐四年建北渡橋〉
裴士堯〈治平三年徙學〉
盛穆仲〈元豐五年嘗記石夫人之靈於碑隂〉
秦辨之〈元祐六年徙社〉
周池〈紹聖三年作勸學文刻於石〉
周因〈宣和元年徙學〉
榮彞〈左承議郎紹興元年闕月到任十一年闕月滿〉
張汝揖〈左奉議郎紹興十二年闕月到任十四年闕〉
劉清臣〈右承議郎紹興十五年闕月到任十七年滿〉
陳泰初〈右朝散大夫賜紫金魚袋紹興十七年闕月到任十八年十二月宮觀〉
湯穆〈左朝請郎紹興十九年三月到任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故〉
黃韶中〈左承議郎紹興二十二年八月到任二十五年八月滿〉
向士俊〈右宣教郎紹興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到任二十八年八月滿〉
劉士寵〈左奉議郎紹興二十八年八月到任三十一年八月滿〉
朱㮤〈右奉議郎紹興三十一年十月到任隆興元年七月滿〉
李邦憲〈右奉議郎隆興元年八月二十八日到任乾道二年二月故〉
向士邁〈右通直郎乾道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三年十二月故〉
郭忠順〈右通直郎乾道四年七月初九日到任七年八月二十五日滿〉
謝峻〈右承議郎乾道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到任八年十一月宮祠〉
魏庭珙〈右奉議郎乾道八年十二月三十日到任九年宮祠〉
蔡揆〈右通直郎淳熙元年四月十八日到任十一月二十一日宮祠〉
趙希仁〈宣教郎淳熙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到任四年四月召赴都堂審察〉
葉仲翺〈奉議郎淳熙四年七月二十八日到任七年九月十一日滿〉
蘇祁〈通直郎淳熙七年九月十一日到任九年四月十二日避親罷〉
郭徳麟〈通直郎淳熙九年六月二十九日到任十二年八月七日滿九月召赴都堂審察〉張燧〈宣教郎淳熙十二年八月七日到任十三年四月內轉通直郎十五年七月內轉奉議郎十月十二日滿〉傅伯益〈宣教郎淳熙十五年十月十二日到任〉
胡恭
宋晉之〈慶元二年到任〉
蔡幾〈慶元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到任五年三月二十二日通理前任三考得替〉
趙汝傑〈通直郎慶元五年四月初四日到任嘉泰元年五月宮祠〉
錢光祖〈奉議郎嘉泰元年九月初四日到任〉
趙彥綰〈奉議郎嘉泰四年十月初六日到任開禧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滿〉
陳梅叜〈宣教郎開禧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
馮多福〈奉議郎嘉定四年三月十二日到任五年十二月轉承議郎七年六月十五日滿〉孫顯懿〈宣教郎嘉定七年六月十五日到任十年三月轉奉議郎七月十六日滿〉
黃廡〈宣教郎嘉定十年七月十六日到任十二年三月轉通直郎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滿〉趙希觀〈通直郎嘉定十三年七月二十四日到任十五年二月二十三日磨勘轉奉議郎七月十八日
該遇慶寶恩轉承議郎十六年六月十三日滿〉
趙約〈奉議郎嘉定十六年十月十三日到任〉
陳元晉〈宣教郎寶慶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到任〉
婁紹聃〈宣議郎寶慶二年十一月初一日到任三年五月磨勘轉宣教郎〉
社稷
壇舊在縣南皇朝元祐六年令秦辨之徙置縣西南二百餘步
城隍
廟在縣西五十步唐咸通六年令李宗申建
學校
唐建夫子廟於縣東北三百步皇朝景祐中令於房廢石夫人廟以增學宮治平三年令裴士堯遷於縣東五十步久而圮令周因重建相隂陽之宜去舊址二十步而少西王禮記之乃宣和初元也未幾舍法罷學寖弛建炎間燬於兵紹興九年令榮𢑴重建久復圮慶元二年永嘉宋晉之為令欲改創力未給邑士汪伋與其弟份奉令意徹大成殿及門廡而新之益宏且堅更立先聖先師十哲之像從祀分列兩廡於是鄉之好學者相繼效力直殿之後作堂曰彞訓東西四齋曰養正曰達材曰成徳曰升俊東齋之側有堂主文衡者居之西齋之側有舍司學職者居之又西為射圃三門之左為詠歸亭右則廩廥在焉墨池直門之外汪氏兄弟浚而廣之方正清深黌宇輝映始壯舊觀嘉定七年令馮多福又築尚友亭於射圃之後每輟俸以養士且勸率鄉之賢有力者出産為永業今此産遂供偕計續食之費而士之徳馮令不忘也邑之先進樓公郁王公説士皆師之故並馮令祠焉學之更新攻媿樓鑰記之尚友堂成丞周勉記之
祭器二百三十六件
祭服三副
御書
寶慶訓勅士風御筆二軸〈一軸漕司頒下一軸本府頒下〉
錢糧
米二十七石二斗七升三合
穀三百六十石三斗七升四合
租錢七十六貫八百二十四文
義廩〈供偕計續食之費〉
穀六百八石九斗八升五合
麥五石三斗七升
租錢七十六貫七百四十文
城郭
縣城周環六百四十八丈
坊巷
雙桂坊〈乾道五年為王時會與弟時敘聯名登第立〉
狀元坊〈嘉定十四年為何大圭兩優釋褐立〉
倉庫務場等
倉〈城內縣㕔之西南〉
庫〈縣廊〉
酒稅務〈縣東北四里大中祥符六年建〉
教〈縣尉㕔前〉
居養院〈縣東北元符二年六月建〉
安濟坊〈縣東北五里崇寧二年九月建〉
漏澤園〈縣西北十里崇寧四年二月建〉
公宇
縣樓門〈令妻紹聃重建〉
縣㕔〈建炎四年燬於亂兵紹興十三年令榮彞重建〉
仁平齋〈聴事之東令榮彞建〉
龍溪道院〈仁平齋之南令榮彞建舊曰道愛堂後更名〉
恕堂〈聴事之西獄之側令榮彞建聴政折獄之便坐也嘉泰間趙彥綰為令邑人吳懋為縣掾葺理獄室又以
其餘材重建此堂〉
鎮東樓〈縣東北四里市之心先是惠政橋成壯麗為一邑冠隂陽家雲無以厭之恐有鬱攸之變未幾
果驗嘉定中令馮多福乃建此樓〉
官僚
丞〈聴事縣治之東南十步〉
主簿〈聴事縣治之西有堂曰棲鸞西北有山亭今廢〉
尉〈聴事縣治西〉
監酒及稅共一員〈聴事鎮東樓之北〉
公塘巡檢〈聴事縣西北三十里公塘市中舊地名髙公塘唐文徳元年置鎮民戶買撲名課管納官錢皇朝熙寜六年添置巡檢駐劄巡捕私茶鹽礬盜賊等事慶元四年罷鎮稅止存巡檢〉
鮚埼鎮監官〈鎮在縣南六十里即漢鮚埼鎮也監官聴事在袁村市中創置本末見下〉鮚埼寨巡檢〈寨在鎮北五里聴事在漂溪嘉定七年尚書省劄節文白劄子奉化縣管下地名戰埼袁村皆瀕大海商舶往來聚而成市十餘年來日益繁盛邑人比之臨安謂小江下去縣五六十里南隔山嶺海瀕習俗素悍富者開團出船蔵納亡賴強招客販貧者奪攘鬭毆雄霸一方動致殺傷縣道前來擇有事力者委充嶴長未能借之鈐束反以資其武斷前任趙知縣曾具申諸司乞置巡檢一員在彼彈壓愚意謂若差武臣反與豪徒為市欲乞傚東陽例增置縣尉一員本處有敗闗坊令本府給本就委所置官措置興復趂辦課額之外其餘以贍吏兵既可以防海道亦可以鎮獷俗右劄付沿海制置司從長相度申尚書省時提刑程覃攝事申契勘慶元府在城都酒務有監官六員內文資四員武職二員若據向來置比較務贍軍係省三務名立二員分管酒額固不為冗後來既將三務併而為一揔納名課所謂六監官因循到今不曾減省委為贅濫及照得本府西門外有都巡檢一寨額管軍兵一百二十人本地分既不邊海止是城外巡警鄉村盜竊及承受追會事件而已此來欲乞從朝廷劄下本府於城下都巡檢寨分撥土軍五十名移屯戰埼只就開禧年間踏逐到漂溪職租地起葢軍房以慶元府戰埼巡檢寨為名仍於都務監酒內選撥有材能文武官各一員並存監酒舊銜內文官帶兼管戰埼煙火公事武官帶兼充戰埼巡檢十二月二十八日奉聖㫖令慶元府奉化縣置戰埼鎮寨從事郎吳邦獻改差監戰埼鎮兼煙火公事成忠郎程奕世改差戰埼鎮巡檢其慶元府酒官六員內省罷兩員巳差人並令赴吏部別行注授令後戰埼監鎮巡檢令吏部依條格使闕餘依是年於漂溪置軍房天王堂門樓射亭共五十五間巡檢廨宇一十四間戰埼本鮚埼因白劄子誤為戰埼續申請正舊名漢書顔師古注云鮚音結蚌也長一寸廣二分有一小蠏在其腹中埼曲岸也其中多鮚故以名亭埼鉅依反〉
驛鋪
剡源驛〈縣東北五里驛前即航船步也溫台步來者即此而登舟明越舟來者至此而出陸〉龍津館〈縣東北四里西市之東惠政橋之西臨大溪側嘉定中令馮多福建〉
登陸館〈縣東三里市南門之側令馮多福建孫興公賦登陸則四明天台故取以名〉
縣鋪〈北至南渡鋪二十五里南至雙溪鋪二十五里〉
南渡鋪〈北至北渡鋪二十五里內五里折江〉
北渡鋪〈北至鄞縣櫟社鋪二十五里〉
雙溪鋪〈北至縣鋪二十五里南至固海鋪二十五里〉
固海鋪〈南至台州寧海縣界海口鋪二十五里〉
敘山
四明山連會稽接天台跨慈谿鄞及縣境詳載郡志丹小山縣西五十里四明山之南屬剡源鄉之三石村上有二洞洞如廣廈中可容五六十人有深穴可容人身昔有入者行幾半日聞水聲如雷而返水涓涓岩罅間其流跡皆赤色下有龍湫民築亭於其下為旱暵雩禱之所有巖竇風從其竇出常飈飈有聲夏絶無暑冬則凜凜不可近俗號風洞按雲笈七籖雲四明洞天治丹山赤水在會稽上虞縣四明山舊屬會稽郡而丹山去上虞不一二十里雲笈七籖所志葢以洞天舊所屬故云然
桃花坑山縣西五十里四明山之上二十里雲之南也山巖壁立數仞延袤數百尺巖色紅白相間隠映出沒狀如桃花之初發故以名之四山環繞宛如盤谷中有平田數百畝昔太白禪師納交孤竹君之裔飛錫於此擇其地而居之留偈雲昔是神仙窟今為長者居定須攀月桂宜教子孫書嗣王伯圭來守此邦因太白偈訪其後乃得竺君汝舟者覽山川之勝嘆先賢之裔嘉奬形諸尺牘端憲沈公煥誌其事蔵竺氏家
毛巔嶺縣西六十里四明山之南接大小晦﨑嶇澗谷行者艱阻紹熙初有毛居士者鑿崖以便民旅之往來竺君大本題其崖曰鑿破巖崖砥様平要令民旅得通行為君題作毛巔嶺留取毛巔千古名
鎮亭山縣西南一百里漢地理志雲鄞有鎮亭其原來自四明山由西北而南踰剡諸山而至鎮亭西界於越南入於天台故其鄉為連山其巔盤結數峯髙入蒼莽旁有龍潭即顯濟龍王廟也詳見敘祠
東坑嶺縣西南六十里北為蓬島南為石樓西為察亷岡界千松林連山二鄉之間其道西通婺女北通會稽南入天台東歸四明奉化為邑西北多山而此嶺又為衆山之最髙者縈紆鳥道盤曲羊腸足且不可駐況負戴者乎里有義士屠師禹盡甃以石西九百五十丈東八百九十丈人甚徳之
蓬島山縣西南四十里其原來自四明山重岡復嶺繚繞緜亘自剡之西南至於鎮亭由鎮亭之東北是為蓬島肥厚雄壯不露峯角兀然獨冠諸山北為安巖之翠峯南為石樓之赤巖過松木嶺入於天台即四明記雲南嗣天台北通越是也臨其巔俯視數百里之外滄海微茫煙林縈帶城邑聚落瞭然在目崇寧間有尼結廬於其肩號曰師姑坪今其故堦遺井瓦礫塼石猶存山之側為後萊山谷間有龍湫為鄉邑雩禱之所閬風劉次髙有詩云軋軋肩輿過翠微路經蓬島鎖煙霏雨從半嶺巖窩出雲在行人腳下飛
徐無巖在雪竇之西相距十五里重崖峭壁數百仞瀑布飛下冬夏不絶巖之下有神龍所宅俗𫝊為如浮巖以巖浮澗谷上故名上為鞠侯巖有三大字刋於石王時會有詩云絶壑攙空雲與平橫飛寒瀑萬年聲杖藜平過人間險獨向千山頂上行
安巖縣西南三十里來自四明山有寺舊名四明院有二巖虛懸絶澗中有大龜圓廣三尺許出入則風雨隨作其背鐫雲安巖山靈龜或到浙右諸州故鐫以誌之後因洪流湍激陷死巖下今留其殻為寺中交割
翠峯縣西南三十里為安巖山華嚴禪院之案山此峯髙入蒼莽冠絶諸峯古木蓊薈下臨大池寺之東偏有亭曰覽秀對之如畫屏環列
童公嶺縣西南六十里西為杉木嶺東為墟𡽹道通寧海為台州之界首建炎間聚鄉民立寨以䇿應墟
墟嶺縣南六十里為台明之界建炎間立寨於此聚鄉民守戍官差將領以監之號南來第一寨今其遺跡皆在西通童公嶺東控鮚埼海道是亦一要衝也
新嶺乃忠義一鄉往來邑治之路舊無此路新開五六十年嶺峻而長絶頂為中道有天然石磴盤石上有天然石汙尊泉出甚冽抔飲止滿一人之欲行者以次飲而未嘗竭率謂無此則人皆道暍雲
天門山縣南六十里鮚埼亭之東岸大海海外列障排空有兩山對峙髙入蒼莽南亞於海俗號引頭門北連棲鳳棲真諸山而入於大洋按地理志會稽鄞縣東南有天門水入於海有越天門山陶𢎞景真誥雲天門在鄞縣之南寧海之北半亞於海鄞縣舊治奉化故云然〈據本縣所載如此而象山亦載天門山奉化象山皆古鄞地望海中之山皆可為天門也〉
梅山縣南二十五里東為登山有僧廬曰禪寂為壽禪師道場南為鳴鴈管管之上峯巒竒秀鄉之顯仕丘壠多藏焉山之西號丁令威俗傳令威嘗化鶴止此有丹井在其旁一勺之泉常隨海潮上下父老傳以為海眼攻媿樓公鑰有詩云峯頭丹井隨潮信松下禪床舊祖闗葢紀此也北則環以犬溪其山四斷兀立衆山之中或謂漢之梅福嘗游此因得名今其山之下每遇大雷雨則出小石圓如梅子剖之亦有核其名又或因此也上有龍湫為鄉邑雩禱之所
回峯洞縣東南十五里
吳郎山縣東南一十里
鄞城山縣東五十里古鄞城在其下故名〈舊志載赤堇山在鄞縣東四十里雲山有草曰赤堇鄞縣以此為名而加邑焉會稽記雲昔歐冶造劒於此山雲涸若邪而採銅破赤堇而取錫今考鄞境山無此山本以山名縣則鄞城山即赤堇山也舊志以今鄞為古鄞故載之於鄞縣〉
謝家洞縣東二十五里其洞虛圓雖炎歊之月凜然猶寒其下如廣廈可容百餘人俗𫝊有大白蛇蔵其間隠見不常左有一峯曰福堆山右即筆架峯也
筆架峯縣之下郝村其峯崒屼宛如筆架之狀雲霧興則必雨有一龍祠名祭山
燕巖在江口塔山之上社後燕子穴於其間因以得名南山縣東五里東為栲栳山西為龍潭山其山四斷邑之舉子嘗以此山之鳴驗科甲之髙下初一鳴而王國定為武舉之鼎魁再一鳴而何大圭以兩優解褐里語所𫝊不可謂之無驗其上為南山寺臨其巔有軒曰廣莫登臨眺望山川城邑千里之外瞭然在目故攻媿樓鑰有詩云廣莫乗風隘九州亂山無數㸃平疇一千里外在吾目二十年來無此游地下山髙俱厯厯鳶飛魚躍兩悠悠昌黎費盡南山句曠望還應似此不
漢城山縣東北十五里其山頂平廣可容數千人無荊榛叢林其堡壘之狀厯厯可睹斸土者或得古兵器世傳漢王避難之處又雲劉暠屯兵之處然漢髙祖光武及五代劉暠皆未嘗至此舊志以西漢建元三年嚴助發會稽兵圍東甌元鼎六年韓説出句章擊東甌領漢兵駐此故得名然嚴助韓説擊東甌皆浮海此山去海幾百里何由於此駐兵按此山與霸王山相對上有擂鼓巖葢五代間鄉聚民兵屯駐自相雄長而為是稱耳不必強求以合其名也
新婦巖縣西北五里累石而成肖像稍類人夏侯曾先地誌雲西北臨溪水其石五色望之頗似花鈿新婦首飾故曰新婦巖今西北實無溪石亦無五色即所封昭徳夫人者也
銅山在縣西北十五里按唐志雲奉化析鄮置有銅此山葢以所産名也俗𫝊昔有樵夫入山滿目皆金寶意欲拾取之儵有神人杖劒而出皇駭奔走頃之旋顧悉不見矣
舊志載赤莧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夏侯曾先地誌雲亭頭有赤莧山上有盤石可坐千人秦始皇遣徐福求訪神仙嘗至此或雲昔有赤莧仙人嘗居此山因以名焉今考縣境無此山
敘水〈渠堰碶閘橋梁津渡附〉
水
鎮亭水縣東南三里其泉源來自越之諸山絶頂匯為鎮亭潭徑三丈上圓下廣不以旱暵而枯莫測其深去縣九十里世𫝊與海相通其流過栢溪經牢巖出西溪由緑荷灘入惠政橋下繞連山松林奉化長壽四鄉凡七十二堰溉田甚博接大江之流北至鄞入海
趙河縣北二十五里唐元和十二年縣令趙察開溉長壽民田凡八百餘頃邑人徳之因以名河
湖縣北一十五里
寺後湖縣北五里
隠潭縣西北五十里潭居兩巖之下兩巖相抗壁立數百仞仰以窺天僅如數尺瀑泉如練循崖而落水寒石潔聳人毛骨每遇亢旱禱其潭有小蛇出沒旋應如響皇朝嘗遣中使投金龍玉簡於潭以祈靈貺皇祐中杜説記之
白魚潭縣西北二十里
靈泉縣西二十里日嶺下寶林院泉源一穴不以大旱而枯不以大浸而溢下䕃萬家其深無底俗傳謂之海眼
靈濟泉舊名包家泉縣西南一里俗傳昔有牧童澣衣於泉得巨鰻持歸臠為九段烹之釡中良久不見急往泉所視之而鰻成九節復游泉中邑人皆靈之皇朝元豐七年令向宗諤開浚其泉䟽於石竇深不盈尺不為水旱而盈涸嵗旱禱之所謂九節鰻者出現則甘澤立應宣和中令周因植亭其上榜曰靈濟有碑紀其異
𩷍魚潭縣西南四十里蓬島後萊山谷間南與石樓山烏潭相望東為東山玉沙井北直安巖山白巖窩皆旱暵雩禱之所潭徑二丈餘深廣如之其流縈繞於松林金溪二鄉溉田甚博出於富灞港與鎮亭水合而入於江國朝祥符間有漁者沿流擲釣至潭所俄有魚隨鈎而上五色斕斑而有二翼漁者駭然急棄於潭歸語鄉人人未之信翌日有紅光燭天人猶疑之會嵗大旱鄉人合道釋巫覡鳴鐃槌鼓以迎之俄有小鰻如線躍立於巖壁間隨取道而歸未出山而雨大至嵗則大熟於是鄉之父老相率為建祠宇立龍王像自是台明之禱者不逺數百里駢集淳熙間嵗甚旱鄉人三沐三薰一步一拜以禮之周日夜而後至潭所黎明未得所請忽有大蛇紅質黑斑兩目如金其光爍爍周回以視人人益驚懼蜿蜒厯於巖罅間截水上流食頃投於淵而莫知所在是嵗雖赤地千里而此鄉獨䝉其利嵗得下熟〈𩷍音役今俗呼為翼〉
蟜潭縣南三十里
幽欄潭縣東南一十五里
馬嶺泉縣東三十里
白杜河縣東三十里唐元和十四年縣令趙察開溉金溪民田凡四百餘頃
新婦湖縣東五里
耀碑潭縣東一里俗傳有賢宰政清則其流澄清透缾泉耀碑潭之東其水蓄之以甆器而水透器外故以為名有痼疾者飲之即愈
清甘泉縣城內雖遇久旱不涸色清甘因以得名令馮多福嘗記之
渠堰碶閘
蓴湖塘小閘縣北七里
砂堰碶縣北一十五里
進林小閘縣北二十里
大馬碶縣北二十里
劉大河碶縣北二十五里皇朝熙寧間邑人王元章之祖出力創建其後寖廢建炎二年元章有請於縣重修焉
朴木碶縣北二十三里
下塘碶縣北三十里
吳山碶縣北三十里
吳家碶縣北三十里
崑山碶縣北三十里
大歐碶縣北五十五里
常浦碶在北渡之南距縣三十五里界於鄞縣兩縣三鄉所仰之水利也
進林碶縣東北長壽金溪兩鄉通溉鄞之鄞塘民田數千頃皇朝紹興十三年重修
資國碶縣南五里
普平港口閘縣南一十五里
王莊碶縣南二十里
新溪碶縣東十五里
考到碶縣東二十里
湖芝碶縣東二十里
錢堰碶縣東二十五里
橋梁
縣橋〈縣東南一十步皇朝太平興國八年建宣和初令周因重建立亭其上榜曰嘉會建炎兵燬亭廢橋
存〉
慶登橋〈縣東二里舊名謝鳳橋一曰東橋皇朝淳化二年建政和八年令周因立亭其上榜曰豐樂紹興十九年重建改今名舊志載世𫝊布袋和尚澡身橋下一鉢隨流而漂招之即回至今逆流按此水之源來自縣西黃牛村自西流東過石闥至西河其流自北而南僅百餘步合於方碶而入於溪此葢水勢所趨非逆流也〉
新橋〈縣東三里先是溪流溢涸無常橋以石為步步䟽其流若古之七星橋然上流漲則石轉移下潮長則步漸濕民常病之嘉定中令馮多福疊石為柱前鋭後平以破水勢亘版其上上流漲則踰橋而過橋不為動下潮長則不及橋之版者常一二尺往來始便〉
東市石橋〈縣東四里皇朝端拱元年建政和中置亭其上改曰通濟建炎兵燬亭廢橋存〉新婦湖橋〈縣東五里湖頭有新婦祠故名皇朝紹興二十一年建上覆以屋久而圯邑人修職郎汪
伋重修〉
惠政橋〈縣東北三里舊名善勝又名通剡皇朝乾徳二年建後為洪水所壊大觀中重建改今名校官顧文記之架木為梁覆以廈屋率十稔一易開禧初令趙彥綰因民之弗堪告之曰與其累修而累壊孰若一勞而永逸民勸趨之隨貲髙下協力鳩工易之以石下為雙洞又有小洞以泄怒水髙廣十倍於前車馬往來如履平地兩旁護以石欄東西接兩市南路入天台北路通明越嘉定四年令馮多福猶以兩堤未堅縝復甃之賦詠者甚多有題洞底者曰鑿開蒼壁玉稜層疊作溪橋兩洞成影落波心雙月合光含石眼一星明鼇頭近接東西市鯨背平分南北程須信巨川從此濟區區溱洧浪傳名〉
下霍橋〈縣東一十五里〉
光徳橋〈縣北二十里俗名江口橋四明之水來自越經大小晦山過公塘出泉口而合於大江故曰江口上接奉化港下迎北渡潮道為明越要衝而水湍激澎湃舟渡多沈溺秉義郎李珂家其側捐廩建橋長二百三十尺廣二十尺慮他日朽腐豫儲倉粟其子孫以時修治張嗣良記之後為洪潦所壞不治者八年李氏復修之而力不逮修職郎汪伋嗣成之通水凡九道覆以廈屋二十有六楹乃紹熙三年也宣教郎王時會記〉
廣濟橋〈縣北二十五里俗名南渡橋在市中皇朝建隆二年僧師悟始建土橋其後邑士徐覃易之以木皇祐中令王泌重建長三百尺濶三丈髙視濶倍之中圮紹聖四年主簿李肅重建久復圮紹熙改元邑人修職郎汪伋捐已費又新之甃兩岸立石柱乃布板其上覆以廈屋髙廣堅麗履之如平地望之若晴虹潮生潮落舟人率檥纜於此〉
常浦橋〈縣北三十五里〉
津渡
東宿渡〈縣東六十里自此𤼵船折海二百里兩潮而至象山陳山渡〉
袁村渡〈縣東南五十里自此𤼵船兩潮至陳山渡〉
北渡〈縣北五十里界於鄞舊係民間買撲負擔而渡者率困於篙師之多取慶元中邑人修職郎汪伋白於郡以私帑先與之抱納官錢復自造巨舟廩給渡頭一家以主之往來負擔者人取錢三文以充輸官之用士夫僧道則免迄今四十餘年人甚便之倉使齊碩攝郡時有聞官攙撲者守胡榘至謂本自汪氏為利民計俾仍舊〉
南渡〈縣北二十五里舊以舟渡後易以橋見橋梁門〉
宦江渡
施家渡
敘産
土産已見郡志布帛之品惟此邑之絁輕細而密非他邑所能及若星嶼之江𧎼鮚埼之蝤蛑雙嶼之班蝦袁村之魚鮓裏港之鱸魚霍鼠之香螺橫山之吹沙魚雪竇之榧子城西之楊梅泉溪之燕筍公塘之柿栗杖錫之山芥沙堰之薯藥皆其特異者也
寶慶四明志巻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寶慶四明志巻十五
宋 羅濬 撰
奉化縣志巻二
敘賦
鄉村
奉化鄉縣北管里二村四
廣平管 鎮亭里
明化村 長汀村 茗山村
龍潭村
長壽鄉縣東北管里二村三
松賢管 奉國里
長㐌村 進林村 新屯村
金溪鄉縣東北管里二村四
履信管 白杜里
石橋村 溪東村 亭山村
白杜村
松林鄉縣東南管里二村三
鳴鴈管 石門里
落闡村 雙溪村 固海村
連山鄉縣南管里一村二
黃甘里
縣南村 晦溪村
剡源鄉縣西管里一村四
嵩溪里
三石村 小晦村 陸照村
公塘村
禽孝鄉縣西北管里二村四
靈泉管 白石里
日嶺下村 廣㠗村 新建村
雪竇村
忠義鄉縣東南管里二村二
棲鳳管 太青里
東西山村 曹村
鎮市
公塘鎮〈縣西北三十里〉
鮚埼鎮〈縣南六十里〉
泉口市〈縣西北一十五里〉
白杜市〈縣東南二十五里〉
南渡市〈縣東二十五里〉
袁村市〈縣南二十五里〉
戶口
主二萬九千九百九十七戶計五萬三千八百二十一口
客二千六百九十五戶計六千七百口
夏稅
絹一萬一千八百八十九匹三丈五尺六寸二分正稅四千七百二十七匹三丈五尺六寸二分和買七千一百六十二匹
紬四千二百三十三匹四尺七寸
正稅一千一百六十三匹四尺七寸
和買三千七十匹
綿三萬二千四百八十五兩一錢六分
折變
折帛錢
絹二千七百七匹計錢一萬七千八百七十四
貫五百文
正稅五百五十八匹每匹七貫文計錢三千
九百六貫文
和買二千一百四十九匹每匹六貫五百文計錢一萬三千九百六十八貫五百文
紬二千七百六十四匹計錢一萬九千五百二
十貫文
正稅五百八匹每匹七貫文計錢三千五百
五十六貫文
和買二千四百五十六匹每匹六貫五百文
計錢一萬五千九百六十四貫文
綿一萬二千一百二兩每兩四百文計錢四千
八百四十貫八百文
折麥
絹四十四匹一丈四尺二寸五分
紬二十九匹一尺三寸五分
綿一千一百七十四兩八分七釐五毫
三項通科麥五百一十六碩六㪷一升一合一
勺二杪
正四百六十九碩六㪷四升六合五勺義倉四十六碩九㪷六升四合六勺五杪
實𣙜本色
絹九千一百三十八匹二丈一尺三寸八分紬一千二百四十匹三尺三寸五分
綿一萬九千二百九兩七分二釐五毫
秋稅
苗米一萬六千二百五碩四斗二升四合
折變
糯米一千七百四十四碩三斗七升五合折苗米
一千七百七十四碩四十五升
實𣙜本色一萬四千四百六十一碩四升九合
酒〈以寶慶三年為準〉
省
本柄錢四千七百八十九貫一十九文
糯米七百五十一碩四升每碩價錢三貫九百九十文計二千九百九十六貫六百五十文
麯麥一百七十七碩一㪷每碩價錢三貫六百文
計六百三十七貫五百六十文
夫食物料錢一千一百五十四貫八百九文造麯五十一貫七十五文
造生煑酒五百五十一貫三百五十一文
袋紬九匹三丈每匹四貫文計三十八貫四百九
十九文
箍缸打竈一百三十二貫三百一文
官吏巡腳夫食糜費輕空滲漏三百八十一貫五
百八十三文
收息錢六千三十七貫一百五十三文
諸司七千七百二十五貫九百四十五文
經總制司三千六百五貫七百七十八文糴本司三千三百五十九貫九百三十五文移用司七百六十貫二百三十二文
本府虧本柄錢一千六百八十八貫七百九十二
文填納諸司
糟錢一百六十五貫八百四十六文
諸司六十九貫八十四文
經總制司四十九貫八百三十四文
移用司一十九貫二百五十文
本府九十六貫七百六十二文
人戶買撲酒坊二十五所
公塘坊 唐㠗坊 溪口坊
泉口坊 﨑山坊 浦口坊
錢堰坊 磧�坊 東宿坊
江口坊 桐照坊 南渡坊
鮚埼坊 連山坊 降阻坊
七山坊 傅霸坊 白杜坊
下霍坊 北渡坊 吳山坊
松林坊 唐頭坊 擇村坊
官江坊
淨息錢二千三百二十七貫六百四十七文常平司一千五百九十八貫一百六十七文本府七百二十九貫四百八十文
商稅〈以寶慶元年為準〉
嵗額錢一千八百貫文〈舊有楊梅稅嵗收錢七十四貫二百八文嘉定十七年守趙師
嵒以務並縁為村民之害特與除免〉
諸司九百二十七貫六百八十四文
經總制司四百二十九貫二百二十六文
糴本司四百九十八貫四百五十八文
本府八百七十二貫三百一十六文於內除豁諸司頭子錢四十六貫一百九十一文實收八百二十六貫一百二十五文
公塘白杜二稅場慶元四年守鄭興裔奏罷〈詳見郡志〉
雜賦
免役錢兩料共一萬五千五百九十六貫六百九十二文〈實𣙜到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貫四百七十八文補支發一千六百二十貫二百一十四文〉
縣吏支六千七百一十八貫四十四文
本府一千六百五十九貫六百八文〈解𤼵減省人吏錢在京官員雇
錢及支府吏錢並在內〉
經總制司六千四百六十四貫四百二十四文官戶不減半六百二貫六百一十六文〈常平司〉
提舉司頭子錢一百五十二貫文
茶租錢四百四十九貫七百三十九文〈元額管𣙜七百四十九貫五百
五十一文除豁逃亡戶絶四分錢外有今額〉
水腳錢一千五十五貫八百八十二文
醋息錢七百八十貫文
河渡錢二百三十貫八十七文〈専𨽻常平司〉
敘兵
弓手
縣尉司八十四人
土軍
公塘寨額九十人今六十八人
鮚埼寨五十人元係浙東都巡檢寨撥𨽻
敘人〈見郡志〉
敘祠
神廟
天齊仁聖帝殿縣東北四里虛白觀後
誠惠廟縣東北三百步廟之上有山曰日嶺嶺有怪石髙七八丈宛如婦人之狀十道四蕃志所謂奉化新婦巖者是已自唐以來始植廟宇曰貞固夫人之廟按古廟碑雲廟雖不在祀典葢古老相承之久民率服衆矣凡有禱請如影響焉皇朝景祐中縣令於房廢以增學區學徙邑人復請建祠宇元豐五年縣令盛穆仲嘗記其禱請之驗於碑隂宣和四年賜今額紹興二十一年詔賜號昭徳夫人誥詞雲朕閲輿圖之籍知日嶺之山有石肖人而能錫人之福水旱盜賊之禱應如響荅心甚異焉豈烈婦貞女一念堅固先天地而常存形寓於石使人觀感而化者可百世祀乎維神聞於有唐賜廟號於我國家朕今渙明恩寵以徽稱從民欲也其侈神休荅斯民所以告朕之意〈日嶺山脊上有古廟縣西一里有昭徳夫人廟東五里新婦湖之西有湖頭新婦廟金溪鄉聖山之南有聖姑廟又有所謂橋頭聖姑廟皆別廟也俗謂昭徳夫人與聖姑新婦姊妹三人血食一方葢俚語爾〉
顯佑廟縣南鮚埼鎮神仇氏創始於唐禱之輒應紹興末隂相校尉王剛乗艦敗金於採石嘉定初民慮艱食神招商人米舟踵至人甚異之始謝散騎捐地立祠死配食焉久而圯裔孫彥瓊廷俊裒衆力復新之三年計臺列其靈乃賜廟額參政樓公鑰記其事十七年十二月告封靈惠侯詞雲鮚埼有亭志自漢世民業生聚獨盛於今爾神廟食此方衆所依怙曩縁捍患已錫嘉名茲復覽於奏封俾肇開於侯爵尚歆茂典益著靈休
佽飛廟縣北市門下一里即府佽飛之別廟也〈詳見郡志〉
宮觀
虛白觀縣東北四里唐昭宗時賜額觀有三清像制度精巧老君像袖中有一蛇長數尺潔白如雪隠現不常
寺院
禪院二十三
雪竇山資聖寺縣西北五十里舊名瀑布寺唐光啓中置大中末為賊裘甫所毀咸通八年重建改為瀑布觀音禪院皇朝咸平三年賜今額常住田一千七百八十七畝山七千三百畝雪竇山屬祀典南有隠潭東有石蒼潭前有含珠林千丈巖瀑布上下有亭三曰飛雪曰妙峯曰潄玉丹碧照爛飛簷鱗鱗蔚在青嶂間晨霞暮靄遮露萬狀尤為勝槩至道年中有僧守能雲遊寺中出淳化四年太宗皇帝所賜石刻御書二部四十有一卷在本寺蔵院奉蔵具數列於左真書秘蔵詮二十卷 逍遙詠十一卷
懷感詩四卷 幽隠詩四卷
回向文詩一卷 佛賦一首
大中嶽林寺縣東北五里舊名崇福院梁大同二年置在大溪西唐相李紳為書院額廢於會昌中大中三年閒曠禪師復建於溪東皇朝大中祥符八年賜今額常住田一千三百八十二畝山九十一畝寺乃布袋和尚化現之處唐末有僧形裁腲脮蹙額膰腹常以杖荷布囊隨處偃臥時號長汀子布袋師毎臥雪中體不霑濡或示人以禍福隨語即應天將雨則著濕草屨塗中驟行或亢陽則曵髙齒木履植膝而臥於橋上梁貞明二年於寺之東廊端坐磐石説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即示寂葬寺之西南二里其塔亭曰彌勒庵後有人於它州見和尚提隻舄而行者及發棺視之惟隻舄存焉水旱祈禱靈應如響元符元年賜號定應大師三年有見祥光於彌勒菴側者掘土得所遺錫杖淨瓶邑人建閣藏之並所書偈坐石至今猶存崇寧三年賜閣名崈寧遇天寧節度僧一人先是皇祐中仁宗皇帝召寺僧文岳禪師入禁中累賜御製詩偈並御札今蔵崇寧閣其數列於左
飛白書佛法二字賜文岳禪師
飛白書佛字賜文岳禪師
御注文岳禪師墨書環像頌一首
御注文岳禪師所進頌一首
御注文岳禪師回舊居院頌一首
胎蔵教念誦儀三䇿印本
安巖山華嚴院縣南五十里舊名四明院漢乾祐三年置皇朝天聖中居照禪師遷入山數里慶厯三年改今額勝槩頗多人號小雪竇常住田三百二十九畝山一千一百二十畝
清涼院縣東九十里朱梁龍平二年茅將軍捨宅為之吳越王錢氏給額曰歸順皇朝治平中賜今額常住田一百六十畝山九百六十二畝距院五里有茅嶺以茅君所居故名其下民猶有以茅佾為一戶籍者院之殿宇所覆皆古瓦上有已已茅號四字茅君祠在院東廡水旱疾疫禱無不驗紹興已巳勅塟王參政於其山人謂已已之應
靈隠院縣西七十里唐天祐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六十一畝山三千一百四十六畝
解空院縣東八十里唐長興元年置名泰靖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八畝山三百九十畝
妙峯山護國院縣西十五里唐中和元年有神人現遂置寺以天王名之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四十三畝山九十五畝
圓覺院縣西南八十里唐咸通九年置名西峯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七十一畝山七百五十三畝
九峯山靈鷲院縣東六十里舊名明霸院皇朝開寶八年置在山外慶厯中僧象先遷入山五里對九峯建立而增廣之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三十畝山六千七百六十七畝
棲真院縣東七十里晉天福八年置名棲鳳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七十畝山三百九十四畝
興化院縣東七十里唐長興元年置名墅市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二畝山一百三十畝
清福院縣東七十里晉天福八年置名太清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畝山二百三十畝
離相院縣東九十里唐乾符二年置名福慶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畝山二百五十畝
資福院縣西三十里唐咸通八年置名法會皇朝大中祥符八年改今額常住田九十三畝山四百一十九畆
上雪竇山奉慈院縣西六十里唐咸通八年置名奉國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三百四十畆山五百三十二畝
資國院縣西南五里舊名䕶國院唐元和十四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有人跡印石上指文皆具世𫝊為佛跡常住田一百一十七畝山九百三十畝
安隠院縣西一百里唐咸通十一年置名聖壽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一畝山八千九百畝
淨慈院縣西六十里唐乾符六年置名仁王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九畝山一百七十八畆
法喜院縣西五十里唐咸通九年置名永泰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七十五畝山二百八十九畝
證道院縣西七十里唐光啓二年置名靈橋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七十畝山四千二百八十畝寺西登山半里有龍湫為鄉民雩禱之所南百步有巖穴深不可測習習風生寒氣襲人曰風谷谷下泉流寒甚於冰曰冰鑑路轉縈迴巉巖虎踞前有方丈之地足可憩息曰振衣巖又數步列嶂前橫晚霞舒錦如對畫屏曰宜晚攝裳而升漸入平夷多景所聚有堂曰藴秀端憲沈公煥摭少陵剡溪藴秀異之句名之又築清心亭於冰鑑之左臨淵疊磯垂釣牓曰桐廬古意渭水遺風雲
無為院縣東一百里唐天祐三年置名松奧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六畝山一百三十六畝
顯親崇福院縣西三十里唐光啓三年置名上山皇朝治平二年改名常樂其後魏丞相請為香火院改今名常住田一百畝山一百三十畝
移孝忠報院縣西北三十五里王參政功徳院皇朝紹興十八年賜今額常住田三十六畝山無
教院二十三
慈氏院縣南三里唐天祐二年置名寶化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五十四畝山五十畝〈寺有杜鵑花蟠如鳳形樊主簿詩云山僧取巧結真叢九苞占盡千葩紅倚闌精采欲飛動百鳥不敢啼春風〉
瑞相院縣東南二十里唐大中四年置名雲峯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二十畝山四百一十五畝
演教院縣西十里後唐清泰二年置名鹿苑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九十五畝山二百七十五畝
禪悅院縣北二十里舊名保安皇朝開寶二年置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九十五畝山無
寶林院縣西北三十里唐乾寜二年置名棲林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七畝山無
永固院縣西南五十里唐光啓二年置名三石皇朝天聖十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二十畝山一千一百畝
金地院縣西南三十里唐大中元年置名福慶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六十畝山無
福聖院縣東二十里唐大中四年置名龍光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五十七畝山無
登岱院縣西三十里唐咸通五年置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畝山七百畝
普明院縣南十五里唐大中元年置名觀音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四十六畝山無
明化院縣東十里舊名建城唐寶厯二年置光化中改名建寧梁開成中改名善因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常住田六十三畝山無
清蓮院縣西南五十里後唐清泰二年建號靈峯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本甲乙住持久而圯皇子魏王申請為十方祝聖道場以傳天台宗教由是內外棟宇革故一新惟留舊殿古佛右偏有輪藏及諸天像極精巧常住田四十六畝山一百九十六畝
福海院縣東五十里唐咸通九年置名興福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十六畝山無
上乗院縣西南五十里唐咸通九年置名乾符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六十六畝山無
法昌院縣北二十五里舊名石芝皇朝開寶元年置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一畝山無
淨明院縣北二十里唐龍紀元年置名唐灣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十三畝山無
宣密院縣東九十里晉開運二年置名桐照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四十五畝山無
鄞城山廣福院縣東五十里唐景福元年置後唐清泰初吳越錢氏給額曰鄞城皇朝治平元年改壽聖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九十三畝山五十畝
惠日院縣西二十里晉天福五年置名慈林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十六畝山二百五十畝
法海院縣東南十里晉天福元年置名龍潭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四十三畝山二百五十畝院下有潭廣數畝父老相傳有白龍宅其淵遇旱暵祈禱多應
常浦院常住田一十五畝山無
普慧院常住田五十畝山無
安住院常住田五十八畝山四百畝
十方律院四
大雲院縣東三十里唐咸通二年置名石佛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三十六畝山一百六十畝
垂鴻院縣北二十里梁大同元年置名宴坐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二十三畝山無
瑞峯院縣東南十里唐咸通五年置名吳峯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九十五畝山三百五十畝
仁濟院常住田一百三十畝山無
甲乙律院二十二
廣福院縣南五十里晉開運三年置名雲葢庵皇朝熙寧中賜額壽聖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四十畝山一千三百五十畝
悟空院縣南四十里唐大中七年置名安海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四十二畝山無
廣化院縣西北三里唐大中二年置名正化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十三畝山四百三十三畝
慈光院縣西北二十里舊名龍池唐文徳二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六十四畝山二百六十畝
興聖院縣東二十五里唐咸通十年置常住田八十六畝山七十九畝
崇勝院縣南五十里唐天成三年置名固海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十六畝山一百畝
尊勝院縣南四十里唐光啓元年置名延恩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畝山五百三十六畝
禪寂院縣南四十里周廣順二年置名登山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畝山五百三十二畝
廣法院縣西南七十里舊名靈龜皇朝太平興國七年置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九十七畝山三百四十六畝
大智院縣西七十里唐咸通十一年置皇朝大中祥符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七十五畝山四百四十三畝
定明院縣西南六十里唐大中二年置名鎮國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七十九畝山六百畝
龍華院縣西八十里唐咸通六年置名凝光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二十二畝山六百七十畝
慈覺院縣北二十里晉天福五年置名興福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五十一畝山一百四十畝
淨業院縣北二十五里梁貞明二年置名塔巖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八十畝山一百二畝
淨隠院縣東北一十里晉天福五年置名名山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十七畝山七十九畝
惠照院縣西北二十里唐咸通十年置名銅山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十五畝山無
護教院縣西北二十里唐乾符二年置名湖山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一十二畝山一百九十九畝
廣教院縣東二十里唐咸通十年置名靈跡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一畝山四百六十三畝
告城院縣東半里舊名光教院皇朝開寶七年置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七十畝山無
淨名院縣東北十里梁乾化二年置名安寧皇朝治平三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畝山無
廣濟院縣北二十五里皇朝建隆二年僧師悟造廣濟橋於大江之側而院與橋同置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常住田六十三畝山無
淨惠院縣東北四里周顯徳四年置皇朝天聖三年賜今額世𫝊孫拾遺郃之故宅也常住田一百五十三畝山無
報國院縣南二十里晉天福二年置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
尼院一
普惠院縣東北四里半舊名永平唐咸通十年置十三年賜今額
敘遺
紀異
梨洲縣西一百里即四明山之西峯按四明山記雲晉時溪邊沙上忽生棃實時孫興公及兄承公同遊至澗側得梨數枚左右環視莫見其跡意以為僊物也故號梨洲其上山麓有胡桃夭蓼按十道四蕃志即劉綱與夫人升僊處
金鍾墩縣東一十里大溪之間其墩絶小樹木頗茂雖山泉奔突而墩無所損或𫝊昔錢氏載大金鐘過此沈焉漲沙成墩金鐘今在墩之下厯數百載不為水所盪
降渚〈降下之降〉昔有星霣於海濵化為石其形圓而光潔轉徙不常故名其地曰降渚今俗呼為降〈平聲呼之〉阻非也
天縣西南六十里其山來自鎮亭峭壁四合溪流貫其中中有盤石石上隠起字畫如篆刻為溪流所渰旱涸時熟視之若成四句而不可辨識為何等語俗𫝊以為天篆
俗誌雲昔董氏有女未筓刺繡南牕下二燕巢其上其女日予之飯編竹以䕶其巢女無機心燕無猜意朝往暮返至於哺育其子成羽翼而去明年復來其女愛字之如初凡厯三嵗而燕去女死又明年二燕復來飛遶戶牖間悲鳴上下經二日不已女之父母告之曰汝非尋女子邪女已死冢在屋之側俄而二燕去越三日不歸翁媼往視女墓則二燕伏死於冢上邑人異之故名其鄉曰禽孝
存古
奉國軍節度使錢億墓在縣西北三里
寶慶四明志卷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
欽定四庫全書
寳慶四明志卷十六
宋 羅濬 撰
慈谿縣志第一
敘縣
㳂革論
慈谿縣秦漢以來地屬句章〈古句章城在今縣南十五里地名城山〉隋開皇九年併餘姚鄞鄮三縣入句章唐武徳四年析句章置姚州鄞州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則慈谿實鄮封內地也開元二十六年析鄮縣置慈谿溪因邑人董黯孝養其母而得名〈詳見敘水門〉又因以名縣按唐崔殷撰董孝子廟記雲黯後漢人孝行著於鄉邑和帝召拜郎中不起厥後世為名族故以董孝名鄉慈谿名縣貞元中為上縣二十一鄉皇朝併為五鄉九域志亦為上縣
境土
東西一百里南北九十里
東至定海縣界六十里以梅林涇及雙橋鸕鷀浦為界西至紹興府餘姚縣界八十里以桐下湖從浦至大江為界
南至鄞縣界三十里以鍾乳山及潘嶼嶺孤兒崗為界北至秀州海鹽縣界六十里以大海岸中桑嶼並黃牛山為界
東南到鄞縣界一十五里以西渡江心為界界首至本府三十五里
東北到定海縣界六十里以鴈門嶺為界
西南到紹興府餘姚縣界一百里以楊溪村及髙嵓並石門山為界
西北到紹興府餘姚縣界八十里以上林鄉為界
風俗
邑有董孝之遺風人知孝愛樂循理舊矣皇朝以來楊公適杜公醇又以行義為之師表自是文物益盛王荊公安石有雲慈谿小邑無珍産滛貨以來四方㳺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無水旱之憂也無㳺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雜有以自足故其人畏刑而易治所見之士亦多美茂易成也
縣令
題名始於太平興國在唐得七人以冠其首
房琯〈唐開元中監察御史貶睦州司戶㕘軍慈谿縣始置遷為令上徳化興長利流民來歸狡吏引去以治最顯事見唐書本傳及會要併舊志所載民立廟祀之至今縣橋名驄馬以公故也〉
周頌
閻信美
張濤
周曜
宋革
栁寛〈以上皆唐時令見香山智度寺常寂大師行狀碑〉
李昭文〈皇朝太平興國八年〉
張穎〈端拱元年為令亷潔自持邑人號為張清清太宗皇帝賜詔奬喻雲令長之任得以施異政而親吾民也爾膺茲選擇綽著強明勤以奉公亷而守道達於聴覽深所歎嘉愈宜勵精當俟明陟民立廟祀之縣有清清閣以公之徳名也〉
聶惟寧〈淳化二年〉
劉昭裔〈至道元年〉
張若訥〈咸平元年〉
段守忠〈咸平四年〉
張守璿〈景徳元年〉
龎遵古〈景徳三年〉
甯直〈大中祥符二年〉
張汝珪〈大中祥符四年〉
耿防〈大中祥符七年〉
姜成範〈天禧元年〉
胡孝恭〈天禧四年〉
王淑〈天聖元年〉
林濟〈天聖四年〉
牟經〈天聖六年〉
孫知古〈天聖九年〉
虞肅〈景祐二年〉
王利用〈景祐四年〉
李永〈康定元年〉
王永昌〈慶厯三年〉
林肇〈慶厯五年〉
韓鑑〈皇祐三年〉
張直言〈至和元年〉
㳺烈〈嘉祐二年〉
陳章〈嘉祐五年〉
林汴〈嘉祐八年〉
於存〈熙寧元年〉
汪汲〈熙寧四年〉
李世卿〈熙寧六年〉
李友聞〈熙寧七年〉
盛次仲〈元豐初為令雅冇文名究心民瘼持身公介不畏強禦戢吏愛民政多恵利後為內相〉沈諲〈元豐四年〉
崔熙〈元豐八年〉
余廙〈元祐二年〉
張伋〈元祐五年〉
吳最〈紹聖元年〉
陳衡〈紹聖四年〉
石沔〈元符三年〉
王師中〈建中靖國元年〉
黃杞〈從事郎崇寜元年〉
唐昌期〈通仕郎大觀元年〉
方巨川〈文林郎政和二年〉
孫寘〈文林郎政和八年〉
許之才〈儒林郎政和八年〉
黃濤〈從事郎宣和二年〉
陳雲〈朝奉郎宣和四年〉
沈時升〈霅川人宣和末為令誠心撫字愛民如子俗咸化之無敢梗政既去父老請於官建立祠宇於縣治號沈公堂公即丞相該之父也〉
林叔豹〈字懿文永嘉人少入太學有聲建炎初以宣教郎為令律身㢘勤蒞事明敏髙宗皇帝大駕南巡過邑禁衛甚衆小縣未易供億宰執素稔其名戒衛士以下毋得苛擾邑人㝷聞敵兵之至驚惶逃避有武㫁貪悍之夫一二人為民所訟公捕而斬之於是逺近知畏絶剽掠之患敵人破明州偽立蔣安義為守敵退叔豹以郷兵入城杖死安義一郡遂寧髙宗駐蹕臨安召為監察御史〉
周方祗〈從事郎建炎四年〉
向季仲〈右文林郎紹興三年〉
林公定〈右從政郎紹興六年〉
趙不匱〈左承直郎紹興九年〉
畢瑛〈右從政郎紹興十二年〉
張光〈右承直郎紹興十四年〉
陳良翰〈字邦彥赤城人紹興十七年以左從事郎為令經術飾吏事天資髙明操尚介特恢崇風化作成人材吏畏民愛諸司交薦召除監察御史後為諫議大夫給事中太子詹事〉
李彭年〈左從政郎紹興二十一年〉
張敦實〈左從事郎紹興二十四年〉
姚應辰〈右文林郎紹興二十七年〉
鍾確〈右文林郎紹興三十年〉
錢萬中〈左文林郎紹興三十二年〉
蔣蒧〈右文林郎乾道元年〉
吳翼夫〈右文林郎乾道四年〉
陳夀彭〈右承直郎乾道六年〉
求承祖〈文林郎乾道九年四月十七日到任淳熙三年二月二十一日成資磨勘〉
鄭昌言〈從政郎淳熙三年七月初八日到任六年八月二十五日滿〉
莫洸〈通直郎賜緋魚袋淳熙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到任八年正月八日以知台州仙居縣唐仲溫避親兩易離任〉
唐仲溫〈奉議郎淳熙八年正月初八日避親兩易九年八月二十二日滿替〉
徐袞〈從政郎淳熙九年八月二十二日到任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本州奏薦兩易〉
蔣鶚〈從事郎淳熙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以奏薦兩易十二年四月十七日滿〉
葛郢〈奉議郎賜緋魚袋淳熙十二年四月十七日到任十六年二月二十九日滿〉
唐仲展〈從政郎淳熙十六年到任金華人政得寛猛之宜遇事詳明窮究民隠催科不擾財賦自辦雖有獄未嘗妄禁一人黠吏畏之不敢舞法紹熙三年四月初五日滿替〉
栁恂〈從事郎紹熙三年四月初五日到任慶元元年四月十三日滿替〉
朱堂〈文林郎慶元元年四月十三日到任三年二月丁母憂〉
栁說〈從事郎慶元三年五月一日到任六年六月九日滿替〉
石次翁〈承直郎慶元六年六月九日到任嘉㤗三年十月十七日滿替〉
趙希觀〈儒林郎嘉㤗三年十月十七日到任嘉定二年十二月初八日滿替〉
張義和〈文林郎開禧二年十二月初八日到任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滿替〉
溫膚公〈文林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任六年二月二十四日滿替〉
俞昌言〈廸功郎嘉定六年二月二十四日到任九年三月初二日離任〉
邊烈〈文林郎嘉定九年四月初四日到任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離任〉
趙崇遂〈從政郎嘉定十一年五月二十日到任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離任〉
虞詵〈儒林郎嘉定十五年六月十六日到任寳慶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滿替〉
周符〈儒林郎寳慶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到任紹定元年十月二十七日滿替〉
畢諌〈儒林郎紹定元年十月二十八日到任有㫖改令為京官闕紹定二年六月十八日離任〉留晞祖〈宣教郎以制帥胡尚書具申朝廷改令為京官闕紹定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到任五年十二月滿替〉
葉汝明〈奉議郎紹定五年十二月初四日到任至端平二年五月初三日不祿〉
張約之〈承議郎端平二年九月初十日到任嘉熙二年九月初九日滿十月內除監𣙜貨務〉王致逺〈奉議郎嘉熙三年十月二十八日到任嘉熙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離任〉
吳溥〈宣教郎淳祐元年正月二十八日到任至淳祐二年二月初二日離任〉
曹邰〈宣教郎淳祐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到任至淳祐五年五月初一日滿替〉
季鏞〈通直郎淳祐五年五月初一日到任至淳祐七年十一月十七日丁母艱〉
衛枅〈承議郎淳祐八年四月初八日到任至淳祐十年二月初三日離任〉
陳灼〈宣教郎淳祐十年二月二十六日到任至淳祐十一年四月初五日離任〉
陳桂〈朝奉郎淳祐十二年二月初三日到任在任以恩賞磨勘轉朝請郎寳祐三年三月三日滿替〉
社稷
壇在縣西南一百步皇朝建炎二年令林叔豹始建齋宮久而圯紹興二十一年令陳良翰重建嘉定八年令俞昌言重修
城隍
廟在縣西四十步
縣學
學舊在縣西四十步皇朝雍熙元年令李昭文建先聖殿居其中端拱元年令張穎記慶厯八年令林肇徙建於縣治之東南一里鄞縣宰王公安石記之貽書招邑之宿學杜醇為諸生師建炎四年金人至學燬紹興十二年令畢瑛草創殿宇齋舎久而弗支淳熙四年節度推官宋南強攝邑以勸里士陳公達首倡義大成殿輪奐一新齋舎門廡庖湢次第成於後政之手而率先之者宋也八年令唐仲溫始落其成講堂舊曰尊道至是改曰成徳堂之後有直舎曰橫經四齋曰本仁曰明義曰約禮曰崇智慶元元年令朱堂於泮池外建墻門六扉左日右月開禧二年漕檄尉施子升重修尚書樓公鑰記淳祐二年郡守秘撰陳公塏發錢米下縣委令曹邰為慈湖楊先生簡剏祠堂於成徳堂之右祠成令以告於郡於是朝奉郎主管建康府崇禧觀天台鄭霖作記先生之姪愉書丹邑人朝奉大夫直寳章閣桂萬榮書蓋
祭器一百九十六件
祭服三副
錢糧
田三百九十二畝一角二十二步
地二十八畝二角四步
山六畝二角六步
嵗收
米一百八十二碩九㪷二升五合
榖一百一十三碩九㪷
租錢四十七貫三十文
賃錢日收一百一十二文
城郭
縣城周回五百六十丈
坊巷
興賢坊〈舊曰崇儒在縣學西令趙希觀更立〉狀元坊〈為武舉魁胡應時立〉
烝賢坊 崇孝坊〈縣令虞説立〉
倉庫務場等
縣倉〈縣西南三十步舊屋十間今存其二一貯官兵俸料米一貯義倉米〉
諸色官錢庫〈縣治東廊紹定元年令周符重建〉
酒稅務〈縣城東南二里淳化七年置〉
鳴鶴鹽場〈縣西北六十里熙寧六年十月置〉
教場〈縣城東北中有閲武亭靖康元年尉劉崇建令於庭式記後廢慶元三年令朱堂尉朱應祥重建更名衆整里士嚴䝉記〉
居養院〈縣東南二里元符元年建〉
安濟坊〈縣東南二里崇寧二年建〉
漏澤園〈縣西南三里崇寧三年建〉
公宇
縣門〈上為勅書樓宣和初令黃濤建寳慶三年圯於風令周符新之樓凡五間守胡榘為扁縣名於外門內拾級而上〉
中門〈雍熙元年令李昭文重建寳慶三年周符新之門旁冇兩翼門內列兩廡〉
縣聽〈李昭文重建紹定元年周符於聴後創小樓〉
縣堂〈正聴之東元祐初令崔熙建〉
明恕堂〈東廡之東李昭文建紹興六年令林定重修扁製錦慶元初令朱堂重建〉
縣獄〈西廡之西舊苦隘陋紹定元年令周符闢而新之〉
清清閣〈直正聴後小樓之後淳化中建以縣令張穎凊徳得名里士徐璋記嘉定十年奉化丞沈璞攝邑重修湖州校官王休記之紹定元年令周符重修〉
環碧亭〈清清閣之後出縣城之北臨池乾道間令陳夀彭建後廢慶元五年令栁説重建紹興府理掾王休記之又廢紹定元年令周符重建〉
擁青軒〈縣堂之後隆興元年令錢萬中名之〉
攬秀亭〈擁青軒之後紹定元年令周符重建凡縣治內所修建張虙記〉
麗澤亭〈縣治之前創自縣初橋上築亭上有樓隂陽家以為縣無按山此樓即前按也建炎兵燬紹興三十一年令鍾確重建寳慶三年圯於風令周符重建〉
䝉亭〈大寳山之麓創自熙寧以前泉清甘宜茶名寳泉亭後圯紹興十七年令陳良翰重建改今名羅昭叔記今廢〉
濯纓亭〈縣治東南今廢〉
迎麾亭〈縣治西南二里〉
承流亭〈縣治東南二里迎麾承流二亭皆創自縣初監司郡守經歴送迎〉
官僚
丞〈邑舊有丞崇寧五年省罷紹定二年正月置尚書省劄子煥章閣學士通議大夫知慶元軍府事兼沿海制置使胡榘狀竊見本府慈谿縣繇唐正元以來標為上縣皇朝太平興國中置令距今三百餘年自南渡以來衣冠日盛戸口日繁今主客二萬餘戶計一十五萬六千三百餘口為田四十六萬九千一百餘畝夏秋二稅官物繁多實為壯縣然本縣今只部注令一員又無丞佐可以禆賛連季簿尉非才邑政未免多闕財賦多冇失陷本府不容坐眎伏覩嘉定吏部條法諸縣及萬戸注丞一員今慈谿縣戶口繁多踰二萬戶所宜置縣丞一員以共理民事證得定海縣主客纔一萬九千餘戸計五萬五千餘口為田三十五萬餘畝夏秋二稅視慈谿縣反少而令丞並置一邑之事得佐官以協理今慈谿置丞不為冗員惟是剏置一官則有一官之費若令一邑遽爾増費則恐事力不支本府契勘三酒務監官舊各係雙員昨來權府程提刑覃申請省罷都酒務比較務官各一員就奉化縣鮚埼鎮置鎮官巡檢二員而贍軍務尚存雙員今三務既合為一若各官一員自可輪流管幹欲乞朝廷特賜敷奏許從所乞省罷贍軍務監官一員於慈谿縣置縣丞一員特許本府選辟一次日後作吏部使闕但慈谿縣既置丞則縣令合行改作京官員闕庶幾事權増重百里有賴併乞降指揮吏部施行其慈谿縣令並贍軍酒務見任人且令終滿差下人令赴部別行注授伏乞明降指揮下本府施行申聞事正月九日奉聖㫖令吏部將慶元府慈谿縣添置縣丞一員就令本府選辟一次仍令贍軍務監官一員省罷其見任人許令終滿已差下人赴部別行注授餘依〉
主簿〈聴事縣城東南本丞㕔崇寕五年省丞遂為簿㕔久而圯淳熙八年張博文重建勤畏堂王中行建臨香亭紹興二十四年李丙建後政改扁不一嘉定十年天台劉炔奉其兄閬風逸民倓偕至改曰聴雨慈川遺民劉叔溫記簿㕔有水利記四縣尉成立尚書汪大猷著作郎倪思湖州校官王休所撰也〉
尉〈聴事縣城東南雍熙元年建東為頥堂尉畢仲荀記園有三友亭後改雨香今名華緑又有無我亭永嘉翁忱建有記今改勁節〉
監酒稅〈聴事縣東南一里皇朝慶厯八年建今廢〉
監鳴鶴鹽場〈縣西北六十里邉海之處皇朝熙寜六年十月建兼巡檢主管煙火公事巡捉私茶鹽礬香等寳慶二年有㫖選辟文資〉
鳴鶴寨廵檢〈皇朝政和七年置於金僊院駐劄〉
驛鋪
鳬磯驛〈縣南一里唐開元中令房琯建以川多鳬雁故名皇朝元豐中令崔熙重建左太中大夫周鍔記建炎兵燬紹興十七年令陳良翰重建〉
丈亭舘〈縣西四十五里夏侯曽先地誌雲丈亭是老尉廨宇築方丈室故曰丈亭老尉乃古之軍令尉今舘北冇老尉浦是其跡矣吳越錢氏改為上亭後廢慶元五年尉闗𡺽重建斥而大之嘉定間令邉烈又闢地築小舘於亭北亭前建小軒三間古冇留題詞雲潮生浦口雲潮落沙頭樹潮本無心落又生人自來還去今古短長亭送往迎來處老盡東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又慈川逸民詞雲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長亭號丈亭沙邉供送迎東江清西江清海上潮來兩岸平行人分棹行又僧義銛詩云青山歴歴映江流半是明州半越州亭下寒潮亭上客不知來往幾時休〉
西門鋪〈縣治西西至甲山鋪二十五里東至西渡鋪一十五里〉
西渡鋪〈界首東至鄞縣景安鋪十五里又至本府二十里〉
甲山鋪〈金川鄉西至漁溪二十五里〉
漁溪鋪〈漁溪坊前西至紹興府桐下鋪二十五里〉
敘山
四明山自越地跨縣境以至於鄞詳見郡志
塔山縣東南三里隂陽家謂縣之青龍山
大寳山縣西南二里隂陽家謂縣之白虎山山南有泉極清甘名大寶泉
句餘山縣西南二十五里句章餘姚在此山之東西蓋因山以名縣也山海經雲此山多金錫少草木
戍溪山縣西南三十五里晉孫恩盧循據嶺表作亂繇海道入冦劉牢之禦之屯兵於此故其山以戍為名也
東澄山縣西南三十五里
五馬山縣西南六十里
三女山縣西南六十里耆老相傳雲昔有三女浴於江次忽為霆撃化為三峰亭亭相望因以名之
大隠山縣南三十里夏侯曾先地誌雲大隠山口南入天台北峰為四明東足乃謝康樂煉藥之所也晉虞喜三召不就遁跡此山因以為名
三過山縣南十五里山勢孤峻下臨江濵潮水縈回舟人理棹嘗倦於經過雖一過猶三過焉故以為名也
鼈子山縣南五里山形似鼈
抱子山縣東南十里山勢宛轉盤泊如龍虵抱子之狀橫山縣東南十里
驃騎山縣東三十里㑹稽典録雲漢世祖時張意為驃騎將軍其子齊芳歴中書郎嘗隠於此故以為名俗呼為馬鞍山乃州之後坐山也
闞峰縣東北二里吳太子太傅闞澤居其下取其姓以名之
香山舊名大蓬山又名達蓬山縣東北三十五里山峰有巖髙四五丈狀如削成有石穴深三丈其巖有三佛跡或雲上多香草故以為名又雲秦始皇至此欲自此入蓬山故號達蓬〈山下冇智度寺石湖范居士嘗有詩云抖擻軒裳一閧塵任教空翠滴烏巾老身已到籃輿上處處青山是故人〉
桑㠗山縣北六十五里
東向山縣北六十里
黃牛山縣北六十里
筭嶼山縣北六十里
若㠗山縣北六十里
浪港山縣北六十里
石塘山縣北四十五里
向頭山縣西北八十裏海濵亦名西龍尾東望伏龍山與龍頭邇龍頭以東屬定海龍尾以西屬餘姚各有海塘塘每為潮所損二山扞潮其中漲塗漸與山相接古有海塘閘柱屹然中存今盡為漁鹽之地已成畎畝者禾黍菽麥彌望昔以海邑之衝欲於此置寨屯兵㝷以舟楫難於出入故寢
鳴鶴山縣西北六十里耆老相傳雲昔有鶴棲於此山一旦飛鳴沖天而去
漁溪山縣西北五十里
五磊山縣西北三十五里上有五峰磊磊相比如聚米所成人謂五磊雲興則雨常以為𠉀
朱墓山縣西六十里宋台州刺史朱夔𦵏此山
埋馬山縣西六十里夏侯曾先地誌雲秦始皇逰海至此馬斃埋之故以為名
雨㣲山縣西五十五里舊名龍山上有雲氣即降雨澤邑人常以此為𠉀或雲本是雨徴山避廟諱故改徵為㣲
夜飛山縣西四十五里其山生甘草仙藥耆老相𫝊雲此山自蜀夜飛而來蜀客見而識之因以為名
鳳凰山縣西四十五里丈亭之東其形如鳳與龍山對峙
龜子山縣西四十里山形似龜
城門山縣西三十里宋城門校尉㑹稽從事陳詠𦵏此山因以為名
虎胛山縣西三十里山形聳踞如虎胛隋大業中嘗令鑿山西南㫁跡猶存
鳳巖山縣西三十里山形似鳳
仙雞山縣西二十五里夏侯曾先地誌雲上有石並石床又有銅瓶皆非人力所能舉旁有石雞俗雲是扶桑雞飛下因以為名
赭山縣西八里土色正赤故曰赭山
敘水〈渠堰碶閘橋梁津渡附〉
水
慈谿縣南三十里與大隠山接本曰大隠溪里有董黯生後漢時性篤孝母寢疾好飲此溪水毎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築室溪濵板輿就養厥疾乃痊因名溪曰慈谿後乃以名縣
江源於紹興餘姚之太平山東來至丈亭乃分為二大江由鹹池歴西渡經府治之北入海小江貫縣申出東郭至西渡又與大江㑹率隨潮進退大江乘潮多風險故舟行每由小江
文溪縣東北十五里受衆山之水色清有文故以為名溪上有小市舟行通定海
漁溪縣西四十五里舊説有清潭虛澗竹木連繞清澄徹底鱗介不能潛其形漁者利之故名
藍溪縣西南六十里自發源流出江際夾岸藤蘿色深可染因以名之
普濟湖縣東北一里唐開元令房琯開鑿之以溉民田吳太子太傅闞澤徳潤居之謂之徳潤湖近嵗寳謨閣學士楊簡敬仲居之謂之慈湖
花墅湖縣東南一十里古有小塘瀦水唐正元十年刺史任侗勸民修築灌溉田疇中有小墅春花明媚多於衆山故名湖多魚及蓴菱並湖之人資以為利
姜湖縣東南十里本姜氏捨田一頃以為湖民資灌溉孫湖縣東南一十五里西嶼鄉溉田頗多或謂湖多香蓀故名蓀湖訛而為孫
杜湖縣西北六十里古有湖趾唐刺史任侗重加浚築鳴鶴一鄉之田仰灌溉俗號第二重天皇朝慶元初主簿周常募衆開築湖岸修治碶閘為利尤博著作郎倪思記之
白洋湖在鳴鶴鄉唐景龍中餘姚縣令張辟強修築雞鳴湖在金川鄉昔又謂之仙雞湖任侗修築今廢為田
雲湖在金川鄉任侗修築今廢為田
鳳凰湖在金川鄉今廢
永明湖縣西二里今廢
大寳泉縣西二里永明寺西山下水性輕清味甘色白宜烹茶大旱不涸新昌石麟之嘗銘其異代郡畢仲筍篆書字畫竒古為時所重
永昌潭舊名黃茂潭縣西南四十里至道宮之上唐天寳二年明皇遣使投金龍宻以朱筆記其左肋繼而雨降明皇目覩行雨龍左肋下有朱畫及有大寳永昌四字謂臣寮曰此四明山所投之龍暨使回奏投潭之始即泛出黑漆木板尺餘有金書大寳永昌四字遂賜宮名大寳潭名永昌〈餘見至道宮〉潭之北五里有獅子潭禱雨必應上有石屋一所有獅子足跡並仙人藥臼潭下有石臺三層髙數丈鄉名石臺以此
湍水巖潭在石臺鄉溪上近白巖院曩因旱禱雨未獲有老父坐水濵石上語行人曰曷不於此祈請令張義和亟禱之得小蛇以歸雨隨至其後縣家禱祈多應遂建龍王祠有記
北雪潭縣之徳門鄉去縣三十里
烏石潭縣之西嶼鄉去縣十里
白龍潭縣東南七里花墅湖上水出山石間
天井潭縣西北二十里以上諸潭皆禱雨靈應之所
渠堰碶閘
金墪堰 沈忠堰 前莊堰
茆風堰 風林堰 方盈堰
新堰 丁堰 齊拱堰
唐支堰 王沙堰 里溪堰
里溪閘 倪家堰 梅林堰
李家浦堰 豬欄堰 清林堰
𩻣浦堰 大杜湖堰 虞莊堰
詹家堰 胡卿堰 小杜湖堰
祝家浦堰 塘頭堰
李溪閘瀦文溪香山之水以溉民田隳廢嵗久紹熙四年通判陳耆夀邑簿胡大猷募民重建為利甚博尚書汪大猷記之
右徳門鄉
彭山閘彭山堰縣之西北有水出羣山間迤而東來未至縣五里所抵彭山而入於江瀕江有閘瀦水以備旱霖潦則泄之嵗久閘廢水無所蓄潮入河淤淳熙十三年主簿趙汝積勸率郷人凡田於西者畝出錢三百徹故閘址悉以石為之長十有一㝷廣四㝷中濶丈有二尺扁以層版使便啟閉西鄉之田受利既博復修斗門比舊基有加焉通下流貫邑中因舊河而浚之廣一丈五尺深七丈中廣二丈六尺深如之舟楫通行邑下之田亦資灌溉
橫山堰 梨木堰 抱子閘
胡家港閘 上下南洋閘 虞氏白洋堰
沈家堰 門家堰 孔家堰
岑徑堰 徐家堰 戴家堰
枝浦堰 徐洋閘 磚窯堰
馬家堰 洪家堰 壇林堰
陳童堰 梁家橋堰 茅砧碶
右西嶼鄉
沈婆閘 沈婆堰 麻車閘
石𥔍閘 謝家堰 薛家堰
新河堰 朱童堰 樁浦堰
邵徑堰 應堰 葛塔堰
金家堰 蜆浦堰 東堰
則水新堰 余家堰 廊墅堰
鳥山堰 張押直堰 洪家堰
周家堰 楊家堰 牛欄堰〈十五都〉
沈家堰 施虎廟堰 沈家渡堰
牛欄堰〈十六都〉 茶浦堰 蔡家堰
朴木閘 茭徑堰 洪莊堰
下洋西堰 戴家堰
右石臺鄉
西𥔍閘 新界堰
右金川鄉
古窯閘
雙河塘鳴鶴鄉與餘姚之上林鄉同一河上林之水泛溢則流入鳴鶴每年苦澇乾道九年里人曹閌捐錢二千緡倡率鄉豪益以二千緡創建雙河界塘六百餘丈自是截㫁西流鳴鶴之田遂為膏腴
大理渠縣南五里通積水灌髙鄉之田
戴鄰堰元在花墅湖
海塘石碶閘濵海為塘以禦風潮雨水泛溢則決之於海既決復塞民費且勞皇朝嘉祐二年縣令㳺烈尉成立率民為閘瀦泄以時民得耕稼自是一鄉無復水旱之患
右鳴鶴鄉
橋梁
騘馬橋〈有屋三間在縣南一里唐開元二十六年令房琯建琯先是為監察御史故邑人以是名之皇朝治平三年令於存修建炎燬於兵紹興十六年令張光重建後復摧圯近嵗邑人募衆修飾如舊觀〉
徳星橋〈縣西南一里半有屋二間南北有亭唐正元九年建以宻邇大寳山名大寳橋後改今名皇朝熙寧元年令於存修建炎燬於兵紹興十四年令張光再建復圯紹熙元年沈氏尼重修如初〉
無擇橋〈縣之金川鄉招義村唐孝子張無擇廬父墓日建後人因以名之今呼為吳石橋聲之訛也〉開禧橋〈舊名夾田在縣東南三里接驛路往來之衝皇朝皇祐二年建紹興八年令林定重建邑士李瑞民記久復圯開禧元年令趙希觀易而大之遂即改元之號以為名〉
鮑約橋〈縣之徳門村五代末有鮑侍中約居此建橋後人因以為名〉
王子橋〈縣西十里金川鄉雲山里故老相傳後漢王脩之子建遂以為名〉
津渡
黃墓渡〈縣西南石臺郷去縣三十里〉
李溪渡〈縣東南徳門鄉去縣四十里〉
青林渡〈縣東南徳門鄉去縣三十五里〉
任家渡〈縣東南西嶼鄉去縣二十五里〉
鸛浦渡〈縣南西嶼鄉去縣一十五里〉
赭山渡〈縣南西嶼郷去縣一十五里〉
沈家渡〈縣西南石臺鄉去縣三十五里〉
丈亭渡〈縣西南金川鄉去縣五十里〉
吳翁渡〈縣西南金川鄉去縣五十五里〉
蜀山渡〈縣西南金川鄉去縣六十里〉
東南渡〈鄞縣西渡續江相距十五里〉
城山渡〈縣西南十五里〉
車廏渡〈縣西南四十里〉
敘産〈巳具郡志〉
寳慶四明志卷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寳慶四明志卷十七
宋 羅濬 撰
慈谿縣志第二
敘賦
鄉村
西嶼鄉縣東南管里三村二
上牛里 石刺里 安仁里
飛鳬村 徳星村
金川鄉縣西管里四村三
雲山里 太平里 大川里
求賢里
太平村 招義村 千金村
石臺鄉縣南管里二村二
望江里 孝順里
句餘村 光徳村
徳門鄉縣東管里二村二
清水裡 黃山里
鄞水村 鴈門村
鳴鶴鄉縣西北管里一村一
小山里
西村
鎮市
丈亭鎮〈今廢〉
門溪市〈徳門鄉門溪一作文溪〉
大隠市〈石臺鄉〉
黃墓市〈石臺鄉〉
藍溪市〈石臺鄉〉
車廄市〈石臺鄉㑹稽地記雲昔勾踐於此置廏停車秣馬跡趾猶存〉
漁溪市〈金川鄉〉
田畝
舊額四十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八畝二十九步
戶口
主客戶通計大小口一十五萬六千三百八十
夏稅
絹一萬七百一十六匹一丈五尺六寸五分六釐正稅五千一百七十二匹一丈五尺六寸五分六
釐
和買五千五百四十四匹
紬二千六百八十三匹二丈八尺六寸八分
正稅一千二百九十七匹二丈八尺六寸八分和買一千三百八十六匹
綿二萬六百七十二兩三錢七分四釐
折變
折帛錢
絹二千三百一十匹計錢一萬五千三百三十
八貫五百文
正稅六百四十七匹每匹七貫文計四千五
百二十九貫文
和買一千六百六十三匹每匹六貫五百文
計一萬八百九貫五百文
紬一千六百八十二匹計錢一萬一千二百一
十九貫五百文
正稅五百七十三匹每匹七貫文計四千一
十一貫文
和買一千一百九匹毎匹六貫五百文計七
千二百八貫五百文
綿八千四百三十兩毎兩四百文計錢三千三
百七十二貫文
折麥
絹一百一十六匹二丈三尺三寸
紬三十三匹二丈二尺五寸
綿五百二十三兩八錢七釐五毫
以上三項通折麥六百四十二碩三升三合
四勺
正五百八十三碩六㪷六升六合七勺義倉五十八碩三㪷六升六合七勺
亭戶折鹽
絹二百一十四匹三丈二尺二寸五分九釐紬七十二匹八尺八寸二分五釐
綿一千八十八兩九釐
實催本色
絹八千七十五匹一丈四尺八寸八分〈比元額増一丈四尺七寸八分三釐補所𧇾絹數〉
紬八百九十五匹二丈二尺五寸〈虧一丈四尺七寸八分三釐入絹數〉
綿一萬六百三十兩五錢五分九釐五毫
秋稅
苗米二萬四千五百六十八碩九㪷五升七合三勺折變
糯米二千六百三十六碩九㪷五升三合折苗米
二千六百八十二碩四㪷一升七合
亭戶折鹽九百九十六碩七㪷四升三合
實催本色二萬八百八十九碩七㪷九升七合三勺
酒〈以寳慶三年為準〉
省場
本柄錢四千七百七十二貫六十八文
糯米七百三十四碩一㪷九升毎碩價錢三貫九百九十文計二千九百二十九貫四百一十八文
麵麥一百七十七碩九㪷五升每碩價錢三貫六
百文計六百四十貫六百二十文
夫食物料錢一千二百二貫三十文
造麯五十一貫三百二十文
造生煮酒五百六十六貫八百四十六文袋紬九匹一丈二尺毎匹四貫文計三十七貫
文
篐缸打竈一百二十貫文
官吏巡腳夫食糜費輕空滲漏四百二十六貫
八百六十四文
收息錢六千一百八十五貫九百七十六文
諸司六千八百二千一貫二百七十七文
經總制司三千五百五十二貫四百九十二文糴本司二千六百二十四貫九百七十五文移用司六百四十三貫八百一十文
本府虧本柄錢六百三十五貫三百一文填納諸
司
糟錢一百六十三貫三百九十文
諸司四十八貫八百九十四文
經總制司二十六貫五百二十六文
移用司二十二貫三百六十八文
本府一百一十四貫四百九十六文
人戶買撲酒坊三十一所
大隠坊 車廄坊 招義坊
漁溪坊 藍溪坊 鳴鶴坊
鴈門坊 黃墓坊 蘆山坊
盧慈坊 貴勝坊 黃楊坊
蘆江坊 柵浦坊 相奧坊
施奧坊 石步坊 蜀山坊
聖井坊 杜湖坊 杜郭坊
下洋坊 徐都橋坊 浦口坊
石橋店 鑱頭店 郭宅店
嶼山店 狄奧店 江邉店
莊徑店
浄息錢四千八百五十九貫二百二十七文
常平司三千七百九十五貫四百九十九文本府一千六十三貫七百二十八文
商稅〈以寳慶元年為準〉
嵗額錢二千七百貫文
諸司一千三百九十一貫五百二十七文
經總制司六百四十三貫八百三十九文
糴本司七百四十七貫六百八十八文
本府一千二百八貫四百七十三文於內除豁諸司頭子錢六十四貫四百四十八文實收一千二百四十四貫二十五文
雜賦
免役錢兩料共一萬二千一百三十貫九百三十二文〈實催到一萬二千四十六貫六百二十六文外補支發八十四貫三百六文〉
縣吏支五千七百二十六貫一百九十六文
本府八百七十二貫四文〈解𤼵減省人吏錢在京官員雇錢及支府吏錢並在內〉
經總制司四千八百貫文
官戶不減半七百三十二貫七百三十二文
茶租錢四百一十九貫五百一十九文
水腳錢七百四十八貫二百五十文
租堰錢三十貫文
房廊錢五十貫六十四文
河渡錢六百五十六貫七百九十九文〈專𨽻常平司〉
職田
米一千四百三十五碩〈元額一千四百六十五碩四升三合一勺於內豁除逃荒砂塞復還民業米有今額〉
敘兵
弓手
縣尉司額八十人今七十六人
土軍
鳴鶴巡檢司額九十人今七十三人
敘人〈見郡志〉
敘祠
神廟
靈應廟縣東一里即鮑郎廟也事跡見郡志民既神之故所在祠之
董孝純徳君廟縣東北一里慈谿因孝子得名而舊無祠宇附祀於城隍皇朝建炎間縣令林叔豹即靈應廟之西建祠堂遷其像而祀之有題跋刋於孝子碑隂祠宇尚卑陋紹興三十二年郡戶曹董鄰攝邑遂於普濟寺之西建廟久而圮慶元二年令朱堂增修帥同寮與邑之士夫上已重陽行三獻之禮里士畢集祀罷飲福於普濟寺至今不替尚書樓鑰記之
張孝子祠孝子諱無擇唐人事父至孝父死𦵏縣之金川鄉虎胛山廬於墓側朝夕哀慕七日絶漿三年不櫛感芝草醴泉之瑞其後仕至中散大夫終和州刺史白樂天志其墓皇朝嘉定十四年邑人請於縣立祠宇於純徳董君廟側春秋配享著作郎張虙記
靈感廟在縣西北七十里地名向頭山皇朝建炎四年勑封靈應侯
東西五聖廟一在縣東南一里一在縣西南一里東嶽行宮在清道觀之西去邑三里
驃騎將軍廟在縣東南二十五里㑹稽典錄雲漢世祖時張意為驃騎將軍後隠於山遂立廟以祀之
祠山張王行祠在永明寺開禧初縣尉施子升始建殿宇寳慶二年令周符尉莊鎬募衆増廣從屋水旱疾疫邑人必禱焉
宮觀
清道觀縣東南三里唐天寳八年建後廢皇朝紹興三十年道士葉景虛重建又於其右建東嶽行宮尚書樓鑰扁其入觀之路曰列僊㳺館
大隠山至道宮縣西南四十里下有龍潭唐天寳二年遣使投金龍禱雨泛出黒漆木板有金書大寳永昌四字雨隨應乃賜潭名永昌建觀潭上名大寳〈詳見敘水〉地卑濕皇朝大中祥符間一夕疾風大雨拔木𤼵屋觀屋忽運於溪南髙爽處人號神運殿治平二年賜今額世𫝊為葛仙翁謝康樂修煉之所宮側有藥臼石臺皆仙跡也寳慶元年道士董成真具其事聞於朝有㫖命祠官典領且給降楮劵三清殿聖寳閣鍾樓方丈廚庫廊廡皆一新之仍創亭三間少卿江立中扁以環碧其大隠山則樓宣獻公舊扁也府仍給據與免和役非泛科敷
崇夀宮縣西北五十里屬鳴鶴鄉定海縣東海王廟守香火道士嘗請崇夀為其觀額此宮遂改天寧觀又改天寧萬夀觀後有㫖東海王廟觀改為淵徳觀紹興元年道士王太素陳乞於朝復舊額
寺院
禪院六
香山智度寺縣東三十五里山舊名達蓬以其自此可達蓬萊真應大師惟實道也惟實姓湯生於唐開元十二年從善慧禪師出家學道復從宗本禪師受㣲㫖天寳十四年振錫至縣之若㠗山夜夢神人告曰達蓬名山可居翌日得其處石壁間隠然有佛跡遂結庵焉寳應元年海寇袁晁散掠浙東數百人突庵暴侮實據石瞑坐賊舁巨石塞其洞口實喑嗚作聲以一掌舉之賊驚顧辟易實諭以善信各禮謝而去廣徳二年實乃即山麓開基建寺大厯八年刺史裴儆奏聖跡在石巖谷流香乞以香山為寺額詔從之貞元二年十二月實趺坐而逝𦵏寺之巽隅咸通十四年有途人負漆器五百入寺曰湯和尚於浙西丐縁先遣至此和尚濯足溪邉隨至矣衆趨出迎惟見草逕濡跡直抵墳塔遺履在傍發塔視之髭髮秀長神色如生奉以歸寺乾寧三年有睦州陳氏至曰幼子久攖沉疾值湯僧得更生約十六年還解於此升堂見僧像愕然自是水旱疾疫無嗣續者爭來禱晉天福七年吳越王賜號常寂大師錢億為州牧迎致府廷以針刺其膚飛血如線億大悔謝欲致城中之興國寺舉者莫前遂遣還山後有尼為削髭髮未釋刀似有壊相始加漆飾彩繪皇朝天聖元年賜寺額元豐三年守王誨以禱雨有驗聞於朝更常寂之號曰真應常住田一千二百三十二畝山二千一百畝
蘆山普光院縣西南二十五里唐乾元元年置皇朝治平二年賜額大觀間中書侍郎劉逵記本院輪藏雲清㤗開基元豐革律綿歴紹聖三世禪居其山堆青擁翠秀拔鶴洲島渚之上物情萬狀皆出其中此亦一方佳景也謂之清㤗開基則在唐必廢而復興矣〈石湖范居士集有送舉老歸蘆山偈雲二千里徃來似夢四十年今昔如浮去矣莫久留桑下歸歟來共煨芋頭〉常住田五百一十畝山六百三十九畝
定水寺縣西北五十里近鳴鶴山唐乾元二年建名清泉世以為虞世南故宅皇朝改今額紹興七年更為禪剎寺有泉甘寒宜煎茗暑月汲之久停不腐有大藏經殿唐京兆韓杍材記常住田九百七十畝山六百三十九畝〈廬陵僧徳璘嘗住寺以烝木犀香送誠齋楊文節公公遺之五詩一雲春得鄞江信香從定水來今年有竒事正月木犀開二雲萬杵黃金屑九烝碧梧骨詩老坐雪𥦗天香來月窟三雲山童不解事着火太酷烈要輸不盡香急喚薄銀葉四雲傳語雙峯老汝師是如來如何一瓣香卻為楊誠齊五雲誰言定水禪入定似枯木飛入廣寒宮收得香萬斛〉
五磊普濟院縣西北三十里舊名靈山禪院唐文徳中令頵禪師建皇朝大中祥符初改賜今額知吉州太和縣林肇記常住田二百六十四畝山七百四十畝
石門山饒益院縣西南六十里唐景福二年置曰石門舊以石門山得名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七畝山二千六百畝
鳳巖寺縣西四十里金川鄉唐開成元年建皇朝隆興初主僧宗曉刺血書大般若經六百卷翰林學士馮楫題跋常住田三十畝山五畝
教院十一
定香院縣西六十里晉天福八年置名太平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七畝山一百三十四畝
寳嚴院永明寺之北皇朝景祐中建號天台教院鄞宰虞大寧記嘉定十年主僧如理陳於朝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三十五畝山無
赭山清果院縣西南十里周顯徳六年置名赭山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五畝山四十二畝
雲湖慶安院縣西北一十五里周顯徳四年置名保安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三百畝山二百二十七畝院本以湖得名今湖廢矣院之前有古松夾道綿亘數里望之如雲其一最巨而竒蜿蜒如龍飛偃如蓋臨池上院之後有流泉潺湲出於深山窮谷中僧用巨竹連筒引行數里入香積廚以供用其流滙於松下石池溢而出於谿龍圖閣學士舒亶有詩曰門前屏障繞潺湲付與林僧夜定還松蓋作雲連十里竹龍行雨出千山白公香火蓮開後謝氏池塘草碧間我亦鳳凰臺上客圖閑卻笑未能閑其後邑長沈時升有造舟之役睥睨茲松將斤斧焉里士文學馮輗作詩曰寒松一幹老蒼蒼古寺門前嵗月長匠伯偶圖舟楫利禪翁方患斧斤傷得全此日同齊櫟勿剪他年比召棠可但與公期久逺相將俱列大夫行且述舒公詩以遺沈松賴以不伐僧遂併二詩刋於石
五峰山廣福院縣西北三十里舊名五峰院唐元和元年置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七十畝山七百四十一畝
禪於山吉祥院縣西南四十里晉天福八年置曰禪於院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二十三畝山一百四十畝
雲溪廣福院縣西南三十里唐光化元年置名夀聖隠士楊適嘗記之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十畝山三十三畝
補陁院縣東北十里唐大中六年置名大中觀音院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四十四畝山二百六畝
普濟院縣東北一里本普濟律院之子院也皇朝嘉祐中建僧宗正記今為十方教院常住田五十畝山無
白巖院縣西南六十里皇朝乾徳四年置天聖中賜今額常住田一十四畝山無
妙應院縣東徳門鄉皇朝治平四年置有觀音殿建炎兵亂獨免於火紹熙四年僧悟諲増屋三十楹右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觀朱習記本甲乙住持嘉定中改為十方教院久寖圯寳慶三年僧文㑹重修宣教郎新特改差知婺州浦江縣李知退記院常住田一百六十七畝山無
十方律院六
三峰山廣福院縣西南七十里唐㑹昌元年置曰三峰院皇朝熙寧元年改為夀聖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六畝山五千三百七十畝院有智交律師塔黃州教授曹粹中銘
華嚴院普濟寺之西南隅皇朝端拱二年建吏部郎中陳時舉記宣和初改為十方禪院紹興二十年本州保奏賜今額復為律院常住田一百二十畝山無
佛跡寳嚴院縣東北四十里唐天寳元年置曰佛跡院以山有佛跡而得名皇朝治平元年十一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畝山八百四十畝
資國廣福院縣西南六十里唐咸通五年建名資國院皇朝熙寧元年十二月改名夀聖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十畝山二十五畝院有藏殿頥庵居士劉應時記後寺僧元實興建佛殿三門僧堂慈川逸民劉叔溫記
吉祥廣福院縣東一十里唐文徳二年置名吉祥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一十三畝山一百八十一畝
靈龜山福源院縣西六十里舊名永安唐廣明元年建皇朝寳元二年改賜今額景祐二年縣尉宋縯記院之東南有基法師骨舎利石塔內翰楊億嘗為真賛中丞舒亶㳺此寺有詩云一橋雲借路雙沼月分秋後更禪剎今改為律院常住田二百一十七畝山一百五十畝
甲乙律院十六
永明寺縣西二里唐儀鳳二年邑大夫呂珂捨宅為之元號禪林院髙宗賜名大寳院天寳中改為大寳寺㑹昌中廢毀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四十畝山無唐李華撰左谿碑銘雲明州大寳寺僧道源純得醍醐飽左谿之道味道源乃此寺名僧也寺有亭曰四香縣令盛次仲為賦四絶〈一雲擾擾紅塵為㡳忙僧家白日自舒長朱簾着地寂無事百刻青春一炷香二雲四圍老緑夏隂涼一枕南風睡思長夢裏不知身是蝶等閑飛入白蓮香三雲霜晴怡見湖山好境靜方知日月長陶令醉多難入社時來挼菊飲秋香四雲趂雪看山坐小床白雲影裏玉虹長不知砌下梅花𤼵只恠開簾有暗香〉
普濟寺縣東北一里本吳太子太傅都鄉侯闞澤書堂後捨為寺歴代毀廢唐大中二年縣令李楚臣復立為徳潤院以澤字徳潤故取名之乾符中勑賜應天徳潤寺僧文義大師清晏銘於石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五十一畝山無寺有僧遂端誦法華經晝夜不輟唐咸通十二年趺坐而逝口出青蓮華七莖既窆二十餘年塜間屢有光發衆開視之形質如生即迎真身歸院加以漆飾裝嚴而奉之左街僧録賛寧為之傳〈寺之東岡有松如龍石如虎皇朝元豐中令盛次仲有詩云一松偃蒼龍盤一石巉巗怒虎踞漫來題作龍虎軒只恐風雲卷將去因以龍虎名軒松竒恠秀特晚忽枯悴先是邑士登第者不絶後二十舉寂無人此松既枯登第者復相踵丙辰尤盛或以秀氣為松所奪今復還焉軒之北有亭曰鄰月元豐之八年令崔熙建今廢寺之前徳潤湖之心有亭舊名清音天聖九年餘姚縣令孫籍記大觀二年令唐昌期改名涵碧〉
覺林院縣西六十里唐景福二年置名保徳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鎮東軍節度推官項晞記常住田三十四畝山一百二十三畝
金繩院縣西四十里唐天祐中慧孜法通二僧以古華嚴址剏之後唐清泰二年錢氏名以護國皇朝大中祥符中改賜今額觀察推官闗杞記院有韶國師所得隋文帝感應舎利一顆主僧徳昇建甎浮圖於院前以奉藏之常住田一百五十三畝山一千七畝
金僊院縣西北七十里唐乾元二年置名福林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有藏殿蜀僧寳曇記常住田一十六畝山一百六十四畝
度門院縣西六十里唐廣明元年置曰西峰以西峰山得名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無山一百八十畝
證心院縣西五十里晉天福七年置名新慶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遼西項𫝊記常住田一百六十四畝山三百八十八畝
甘露院縣西南六十里唐開元二十八年置曰上福龍山以山名名之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沙門遵式銘於石常住田一百三十四畝山一百九十四畝
定慧院縣西南六十里晉開運二年置名支山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十五畝山一百八十畝
法蓮院縣東南一十五里舊名蓮花吳越寳正二年置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十畝山五十畝
白龍慈化院縣東南十里五代漢乾祐中僧師𧦬結宇於此日誦法華經嘗有白龍矯首室外皇朝建隆二年置院因號白龍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十畝山無
精進院縣東三十里舊名靈山保國唐廣明元年置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
定林院縣東二十五里舊名峰山院晉天福二年惟實禪師開基皇朝天聖五年改賜今額貢士邵賔暘記常住田八十二畝山一百畝
妙峰院縣之石臺鄉皇朝建中靖國年中置常住田五十畝山一百四十畝
廣濟院常住無
寳慶院縣之青村渡舊曰青村庵嘉定十五年賜今額越二年改元適與寺額合
廢院一
太平院縣西太平村唐天復二年置僧居遂記
尼院一
永夀尼院縣北二十里嘉定初移賜今額
敘遺
存古
古句章縣在今縣南十五裡面江為邑城基尚存故老相𫝊曰城山旁有城山渡西去二十五里有句餘山又有句餘村郭璞謂句餘山在餘姚北句章南二縣因以為名其實山在餘姚東句章西舊經載古句章城在鄞縣南六十里今鄞縣西南有句章鄉然按漢書地理志句章渠水東入海則所謂城山渡即其渠也晉劉裕東討孫恩實戍句章毎戰陷陣賊乃退還浹口〈今定海縣大小浹口也〉是時孫恩泛海出沒禦之當據要衝而今句章鄉乃在山間必非戍守之地郷名句章特以其地素𨽻句章縣故爾句舊讀為勾今讀為章句之句
太平村在縣西六十里屆紹興府餘姚縣一百里按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山部載太平山雲孔臯㑹稽記曰餘姚縣南百里有太平山山形似繖四角各生一種木木不雜姚江源出太平山東至浹江入海齊孔稚珪逰太平山詩曰石險天貌分林交日容闕隂澗落春榮寒巖留夏雪晉孫綽太平山銘曰嵬峩太平峻踰華霍秀嶺樊緼竒峰挺崿上干翠霞下籠丹壑有士㝠逰默往寄託肅形枯林映心幽漠亦既見止渙焉融滯懸棟翠㣲飛宇雲際重巒蹇産回溪縈帶被以青松灑以素瀨流風佇芳翔雲停靄因其地有太平山故以名村焉
千人壇在縣西南十五里髙數仞其上可容千人耆老相傳雲昔秦始皇東逰㑹稽登山望秩以求神仙至此見羣峰連延東入於海乃令方士徐福立壇祈禱因以為名
後漢鄞縣令王脩墓在縣西十里事跡見郡志敘人晉虞瑤墓在五馬山縣西南六十里虞氏譜雲瑤博學強識當時所稱累遷至伏波將軍
晉虞胄墓在橫山縣東南十里虞氏譜雲胄好學不怠仕至散騎常侍嘗居此山死因𦵏焉至今人呼為常侍墓
宋朱夔墓在朱墓山縣西六十里宋書雲朱夔字秀整吳人也州舉秀才歴中書郎轉台州刺史有林壑之志卜居此山死因𦵏焉
梁虞荔墓在鳴鶴山縣西北六十里梁書雲荔㑹稽上虞人也以博識聞舉宏詞累遷中庶子卒於官歸𦵏此山
梁虞孜墓在東澄山縣西南三十五里孜舉秀才累遷至散騎常侍著內典要三十卷
梁建威將軍虞驁墓在漁溪山縣西北五十里
梁東海太守虞野人墓在戍溪山縣西南三十五里隋金紫光祿大夫陳詠墓在城門山縣西南十三里隋書雲詠字休寧仕為懐安令遷城門校尉㑹稽從事屬隋初多故因留𦵏此遂以名山
唐張孝子父司馬墓在虎胛山縣西三十里事跡見郡志敘人
舊志載晉虞喜墓在亶洲山縣東北四十五里今縣無此山詳見鄞志敘山
寳慶四明志卷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寳慶四明志卷十八
宋 羅濬 撰
定海縣志第一
敘縣
㳂革論
定海縣東南北三方距海中央㣲隆形如伏龜秦㑹稽郡句章縣地也〈越勾踐欲置吳王甬東杜預雲句章縣東海中洲也海中洲今昌國是巳在定海之東則定海為句章地可知〉晉安帝時孫恩冦上虞劉裕戍句章出戰賊退還浹口即今縣之大小浹是已隋開皇九年併餘姚鄞鄮入句章唐武徳四年析句章置鄞州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則今定海地乃為鄮縣之望海鎮元和十四年浙東觀察使薛戎奏棄望海鎮不屬明州從之〈詳見郡志〉錢鏐奄有吳越復以𨽻明州更名靜海鎮㝷置望海縣梁開平三年也未幾改曰定海鄮亦改為鄞皇朝熙寧十年割鄞縣之海晏靈巖太丘三鄉𨽻本縣元豐元年割本縣之金塘鄉𨽻昌國定為上縣凡七鄉
境土
東西二百九十里南北二百五十七里
東至昌國縣界以本縣崇丘鄉青山嶼接海面號鮫門山為界縣東至海岸三里自海岸至鮫門山約半潮折三十七里計四十里自界首至昌國縣約一潮計二百里
西至鄞縣界五十里以本縣清泉鄉西陳渡浦橋北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一十五里
南至鄞縣界三十五里以本縣靈巖鄉河頭鋪育王山壠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三十五里
北至本縣岸二里即是海面直連至平江府海洋為界但以潮下行舟約一潮折二百二十里其分界處係大海
東南到本縣海晏鄉烏﨑山海洋為界計一百一十里本縣至海洋一百五里自海岸至烏﨑山五里其分界處係大海
西南到鄞縣界三十五里以本縣崇丘鄉褚浦堰東為界自界首至鄞縣三十五里
西北到慈谿縣界一百二十里以本縣靈緒鄉東墟步為界自界首至慈谿縣三十里
東北到本縣岸二里即是大海直接至昌國縣界以潮下行舟約半潮至昌國縣金塘鄉折一百五十里自金塘至昌國縣二百里
風俗
帶江瀕海之地蠻舶之賈於明明舟之販於他郡率由此出入鮫門虎蹲可以𫇢纜謂之泊潮縣御前水軍雲屯數千竈人物阜繁魚鹽富衍士習相承皆詩書禮義之訓而山谷之民耕桑樂業有老死不識縣邑者俗多醇厚雲
縣令
董文質〈以主簿兼令尉太平興國四年四月到任五年十月得替赴銓〉
姚中和〈以主簿兼令尉太平興國五年十月到任八年十一月得替赴銓〉
李齊〈以主簿兼令尉太平興國八年十一月到任雍熙三年四月省罷赴銓〉
梁雄〈守縣令端拱元年四月到任五月衝替〉
張又𤣥〈以太子左賛善大夫知端拱元年十月到任淳化元年七月得替赴闕自是始差京朝官知蓋本縣置市舶司故也〉
尹文化〈以將作監丞知淳化元年七月到任轉著作佐郎四年五月得替〉
張巽〈以太府丞知淳化四年五月到任五年改太子洗馬都大鈐轄本州市舶司〉
馮璉〈以將作監丞知至道元年正月到任咸平元年遷著作佐郎二年正月得替赴闕〉
王穆〈以大理寺丞知咸平二年正月到任四年十月滿〉
王曙〈以著作佐郎知咸平四年十一月到任景徳元年四月滿〉
劉謹〈以大理評事知景徳元年四月到任四年四月滿〉
楊嶧〈以光祿寺丞知景徳四年四月到任大中祥符元年轉著作佐郎二年四月滿〉
王臯〈以殿中丞知大中祥符二年到任三年四月就移知封州〉
阮昌齡〈以殿中丞知大中祥符三年八月到任四年六月遷大常博士十月在任致仕〉
呂仲竒〈以大理寺丞知大中祥符五年四月到任六年三月就移知竇州〉
李杭〈以著作佐郎知大中祥符六年七月到任七年十二月就移知竇州〉
李宋卿〈以太常寺太祝知大中祥符八年七月到任九年五月就移知循州〉
桑衍〈以著作佐郎知大中祥符九年十月到任天禧元年八月就移同判桂州〉
楊文友〈以大理評事知天禧元年十二月到任三年十二月滿〉
張士宗〈以衛尉寺丞知天禧三年十二月到任乾興元年四月轉太子洗馬是月滿〉
欒沂〈以大理寺丞知乾興元年四月到任天聖二年八月滿〉
張革〈以著作佐郎知天聖二年八月到任四年七月轉秘書丞十一月滿〉
吳昭允〈以大理寺丞知天聖四年十一月到任六年正月轉太子中舎人七年四月滿〉
王淳〈以大理寺丞知天聖七年四月到任九年六月滿〉
喬文睿〈以太子洗馬知天聖九年六月到任九月轉殿中丞明道二年轉國子博士當年十一月滿〉王正民〈以衛尉寺丞知明道二年十一月到任景祐元年十二月轉大理寺丞二年十一月滿〉成元吉〈以國子博士知景祐二年十一月到任四年十一月轉虞部員外郎五年二月得替赴闕〉劉伸〈以衛尉寺丞知景祐五年二月到任寳元二年八月轉大理寺丞康定元年正月滿〉
趙拯〈以殿中丞知康定元年正月到任慶厯元年十一月轉太常博士三年三月就移知封州〉徐沆〈以大理寺丞知慶厯三年四月到任四年九月丁憂〉
馬元康〈以秘書丞知慶厯五年四月到任七年四月滿〉
袁穆〈以太常博士知慶厯七年四月到任八年十二月致仕〉
馬用〈以太常博士知皇祐元年三月到任二年五月轉屯田員外郎三年十一月滿〉
姚程〈以大理寺丞知皇祐三年十一月到任四年二月就移監泗州轉般倉〉
章隠之〈以太常寺太祝知皇祐四年四月到任至和元年正月轉大理評事二年四月滿〉鄭洙〈以殿中丞知至和二年四月到任嘉祐二年正月遷國子博士三年四月滿〉
李孝傑〈以大理寺丞知嘉祐三年四月到任四年八月移知信州貴溪縣〉
譚昉〈以大理寺丞知嘉祐四年十一月到任六年五月遷太子中舎十二月滿〉
鄭諤〈以殿中丞知嘉祐六年十二月到任八年三月遷國子博士六月覃恩遷虞部員外郎治平元年十二月滿〉
富隨〈以光祿寺丞知治平元年十二月到任二年九月改大理寺丞四年三月覃恩轉太子右賛善大夫當年十二月滿〉
李茂立〈以尚書虞部員外郎知治平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任熙寜四年二月三日滿〉李公綽〈以大理寺丞知熙寧四年二月初三日到任六年十月轉大子中舎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滿〉陳湜〈以秘書丞知熙寧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到任當年七月十九日丁憂〉
崔稹〈以太子中舎知熙寧八年四月十八日到任元豐元年四月滿〉
裴士諤〈以尚書比部員外郎知元豐元年四月二十七日到任至二年六月內轉尚書駕部員外郎三年缺月改朝請郎四年四月滿〉
朱敏功〈宣徳郎元豐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到任七年五月十三日滿〉
練定〈宣徳郎元豐七年五月十三日到任八年四月二十五日丁憂〉
周瑊〈奉議郎元祐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到任三年三月㝷醫〉
錢洵直〈右宣義郎元祐三年八月十一日到任七年三月十二日轉右宣徳郎〉
蓋士宣〈右宣徳郎元祐七年七月二十六日到任八月二十四日致仕〉
趙士香〈左朝請郎元祐八年四月十二日到任紹聖二年十月初二日滿〉
張輔之〈通直郎紹聖二年十月初二日到任三年三月二十日轉奉議郎〉
王𡻮〈承議郎紹聖三年十二月初一日到任元符三年八月十七日滿〉
徐禋〈宣徳郎崇寧元年八月初五日到任四年五月二十六日轉通直郎〉
尤絢〈通直郎崇寧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到任大觀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轉承議郎〉
張逸〈朝奉郎大觀三年四月初一日到任政和元年七月十二日轉朝散郎〉
陳抃〈承議郎政和二年六月二十九日到任十二月十四日丁憂〉
葉安節〈朝請郎政和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到任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滿〉
王大亮〈宣教郎政和七年八月二十八日到任宣和四年七月初二日滿〉
林正〈奉議郎宣和四年七月初二日到任十二月初五日丁憂〉
江少虞〈宣教郎宣和五年八月十九日到任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改授耀州教授〉
張澭〈承議郎建炎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到任三年八月內轉朝奉郎四年五月初七日滿〉
蓋大淵〈右承議郎建炎四年五月初七日到任紹興二年五月十三日滿〉
諸葛行敏〈左奉議郎紹興二年五月十三日到任三年十二月初八日丁憂〉
鄭僖〈右朝奉郎紹興四年二月十四日到任五年十月初九日滿〉
章汝翼〈右宣教郎紹興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到任八年六月十四日轉右通直郎十二月十四日滿〉蘇徳秀〈右宣教郎紹興八年十二月十四日到任九年四月初二日轉右通直郎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滿〉
葉珏〈左宣教郎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任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轉左奉議郎〉
毛亶〈右宣教郎紹興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十四年二月二十九日轉右通直郎十七年二月初二日滿〉
呂晉夫〈右奉議郎紹興十七年二月初二日到任二十年正月十一日轉右承議郎二月初六日滿〉趙沔〈右通直郎紹興二十年二月初七日到任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任滿〉
郭鎮〈左承議郎紹興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到任十一月十四日轉左朝奉郎二十六年四月二十日滿〉
林椿〈右承事郎紹興二十六年五月初十日到任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轉右宣義郎二十九年二月十一日丁憂〉
呂柔中〈右通直郎紹興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到任三十一年九月改差監潭州南嶽廟〉葛世顯〈右通直郎紹興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到任覃恩轉奉議郎磨勘轉承議郎乾道元年正月十八日滿〉
潘旦〈左從政郎以令兼兵乾道元年正月十八日到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滿〉
胡傑〈右通直郎乾道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到任磨勘轉奉議郎〉
沈畤〈右宣教郎乾道六年八月初四日到任磨勘轉通直郎〉
唐銓〈右通直郎乾道九年正月十一日到任兩經磨勘轉承議郎淳熙二年三月十二日滿〉劉嗣忠〈宣教郎淳熙二年三月十二日到任十一月二十五日丁憂〉
陳公亮〈宣教郎淳熙三年四月初五日到任次年磨勘轉奉議郎五年四月初八日滿〉
楊克忠〈宣教郎淳熙五年四月初八日到任六年十一月磨勘轉奉議郎八年七月初五日滿〉蘇光庭〈宣教郎淳熙八年七月初六日到任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差監潭州南嶽廟〉
錢孜〈通直郎淳熙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到任磨勘轉奉議郎十三年二月十四日丁憂〉
曾梁〈通直郎淳熙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到任磨勘轉奉議郎十四年七月十六日避親離任〉唐叔翰〈通直郎淳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到任不及考差監潭州南嶽廟〉
趙鈛夫〈宣教郎淳熙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到任磨勘轉奉議郎紹熙二年七月初二日滿〉陳造〈宣徳郎紹熙二年七月初二日到任磨勘轉奉議郎五年七月初十日滿〉
韓永徳〈宣教郎紹熙五年七月初十日到任覃恩磨勘轉承議郎致仕〉
秦澤〈宣教郎慶元三年七月三十日到任不及考致仕〉
徐杲〈奉議郎慶元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到任五年九月十五日避嫌離任〉
王百揆〈朝奉郎慶元六年正月初九日到任該磨勘轉朝散郎嘉泰三年三日初三日滿〉商逸卿〈宣教郎嘉泰三年三月初三日到任磨勘轉奉議郎開禧二年四月十四日滿〉
趙竒夫〈通直郎開禧二年四月十四日到任嘉定元年八月初八日因事離任〉
崔端學〈通直郎嘉定元年十一月初三日到任五年二月初一日滿〉
蔣綸〈通直郎嘉定五年二月初一日到任次年磨勘轉奉議郎賜緋七年十月初四日滿〉
錢憲邦〈宣教郎嘉定八年六月二十九日到任十一年八月初四日滿〉
趙珌夫〈宣教郎嘉定十一年八月初四日到任〉
施廷臣〈宣教郎嘉定十四年九月初六日到任寳典磨勘覃恩轉承議郎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滿〉趙汝𥌈〈通直郎嘉定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任覃恩磨勘轉承議郎寳慶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滿〉陳纉〈通直郎寳慶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到任〉
社稷
壇在縣西一里開禧元年令商逸卿修
城隍
廟在縣東南七十步梁貞明二年建
學校
皇朝雍熙二年主簿李齊始建先聖殿於縣東二十步至道元年令馮璉増修崇寧中詔天下行三舎法因増廣為學宮建炎四年燬於兵紹興八年令章汝翼改建於縣東北半里慶元元年令韓永徳重建大成殿歴三令始備講堂曰明倫久亦圯嘉泰四年令商逸卿撤新之邑人胡大任黃君中益地以拓學區嘉定四年令崔端學乃創立四齋曰育英曰養賢曰升俊曰達材米有廩祭有庫疊石為泮水橋設重門於橋之外㦸門內新列兩廡八年攝守程覃捐緡錢四百委主簿攝縣事戴栩於明倫堂之前護以儀門後立直舎三間闢小學齋曰求益環泮水之岸皆甃之十二年趙珌夫宰邑相繼撥官産以埤學租舊租之湮沒者覈實而附於石養士始僅足矣商與崔之所建皆商實記之
祭器商逸卿修
祭服闕
御書
紹興御書〈淳熙十六年頒降〉
寳慶訓敕士風御筆二軸〈一軸漕司頒降一軸本府頒降〉
官書
史記〈二十四冊〉 兩漢書〈四十八冊〉
唐書〈四十冊〉
右開禧元年令商逸卿置
通鑑要覽
右嘉定四年令崔端學置
錢糧〈舊收米榖幾八百碩職掌不明遂多湮沒嘉定十二年令趙珌夫増置學租且驅磨舊租之數刻於石而湮沒之久者追㝷未竟今以見管數紀〉
米五百九碩九㪷九升八合
榖五十四碩五㪷
租錢六十貫文
城郭
縣城周環四百五十丈濠三百餘丈世傳錢氏開邑時置
坊菴〈嘉定八年主簿戴栩攝邑始立門牌各以坊市舊事建立〉
通利坊 乘安坊 景福坊
榮桂坊 淑孝坊 富徳坊
亨濟坊 柔逺坊 棲鳳坊
孝行坊 和豐坊 保定坊
善慶坊 上安坊 清晏坊
洪化坊 僊桂坊 神秀坊
寳山坊
倉庫務場等
倉〈縣城內〉
庫〈縣廊〉
酒稅務〈縣東南一百二十步天禧五年置〉
澥浦稅〈縣西北六十里〉
清泉鹽場〈縣南十三里崇丘鄉覺海院東〉
龍頭鹽〈靈緒三都去縣一百里開禧元年置〉
穿山鹽場〈海晏二都去縣九十里乾道中立為清泉子場開禧二年改為正場〉
長山鹽場〈靈巖二都石湫碶下去縣四十里舊𨽻清泉嘉定四年改為正場〉
居養院〈縣東一百三十五步元符二年建〉
安濟坊〈與居養院相鄰崇寧元年建久而皆圯嘉定十四年令趙珌夫重建安濟院〉
漏澤園〈縣西一里一百八十步崇寜三年建〉
公宇
縣聽〈梁貞明二年立皇朝雍熙元年主簿李齊修建炎四年燬於兵紹興元年令蓋大淵重建淳熙四年三月令陳公亮再建縣門其上為勅書樓紹熙五年樓圯於風六年令韓永徳重建〉
靜安門〈縣前〉
迎恩門〈嘉定八年主簿戴栩權縣立〉
海光閣〈舊名多稼亭在縣聽西北嘉定四年二月令崔端學重建〉
清輝軒〈海光開前嘉定十三年令趙珌夫立〉
永賴亭〈淳熙十年新疊石甃海塘六百餘丈十六年通判林桷作亭臨之在水軍第一將營之後〉海晏亭〈嘉定十五年增砌石塘五百二十丈又建亭於統制衙後名以鎮海寳慶二年守胡榘改扁今名〉
航濟亭〈縣東南四十步元豐元年建為麗使往還賜燕之地建炎兵燬遂廢〉
柔逺亭〈縣南五十步舊名巨川崇寜二年令徐禋重建更名建炎四年燬於兵〉
迎麾亭〈縣西三里靖康二年權縣徐遹成建今廢〉
官僚
丞〈聽事縣東一百二十步崇寧五年建〉
主簿〈聽事縣東南一百步舊本水陸管界巡檢寨嘉祐八年令鄭諤奏請移寨於澥浦以其地益簿聴聴側有淮海樓為秦少㳺作也建炎四年燬於兵慶元五年主簿陳廣孫重建攻媿樓鑰記之怪淮海集題詠不及定海其實少㳺嘗在浙東帥程闢館中程辟之為定海簿而竟不至記文謂調是官而未始至後人遂借公為重而名斯樓斯言得之〉
尉〈聽事縣東八十步淳化元年建〉
監酒〈聴事縣東南一百步自水軍抱認酒息錢省罷監官聽事遂為水軍酒務〉
監稅〈聴事縣東南一百步柔逺亭之側〉
海內東寨巡檢〈梁貞明二年置駐劄迎賔院皇朝天聖中置土軍一百人建聽事於縣東九十步建炎四年燬於兵有㫖土軍併就西寨官省〉
海內西寨巡檢〈聴事舊在縣西南三十步嘉定七年攝守程覃奏請移軍屯烏﨑頭八年五月十七日並聽事移建〉
白峰巡檢〈建炎四年置就諸寨撥隸土軍於海晏郷真修院慈濟院駐劄防得海道後縁海冦剽刼苔浦紹興二十六年守王俁奏降為海內巡檢下指使立寨午𣓈跳至今就海內寨撥隸土軍〉
水陸管界巡檢〈聴事本今簿聽之址嘉祐八年移建澥浦在縣西北六十里〉
清泉監鹽
龍頭監鹽
穿山監鹽
長山監鹽〈四鹽官聽事各在本場去縣逺近已見本場注龍頭長山二場自寳慶二年提鹽余鑄奏選辟文資〉
驛鋪
濟川館〈縣南三十步舊名利涉崇寧三年火紹興八年令張汝翼重建改名濟川淳熙初令唐銓重修久而圯嘉定元年三月令趙竒夫重建易亭曰館崔端學繼之始落其成〉
西門鋪〈縣郭南至清水鋪二十五里北至縣五里〉
清水鋪〈清水坊前南至鄞縣桃花鋪三十五里〉
河頭鋪〈育王河頭西至鄞縣桃花鋪五十五里東至蘆浦鋪五十里〉
蘆浦鋪〈穿山碶東渡海洋至昌國縣〉
敘山
𠉀濤山縣東北八里一名招寳山耆舊相傳山下有蚌生明珠往來波濤之間漁人或得之即光耀逼人駭浪繼作舟不可行投之乃止
巾子山縣東北八里與𠉀濤山形勢相控為潮水出入之障蔽邑無水患者兩山之力非二山障蔽不可為邑矣
金雞山𠉀濤山外海口世𫝊山內有金雞正鎮海門鮫門山縣東四十里一名嘉門其山環鎖海口出鮫門則大洋也
虎蹲山縣東二里屹立海口象形而名之
㳺山縣東二裏海中
印山縣東一里
梓䕃山縣東一里統制馮柄夷而築之上建屏山堂竹㠗山縣東南一十二里
青㠗山縣東南一十五里
樂家嶼山縣東南二十五里
蘆山縣東南石湫浦
鬼嶼山縣東南石蓮灣好事者易名寳嶼山
小三山縣東南四十五里
啟霞山縣東南七十里
栢香巖啟霞山下
紫石頭山縣東南八十里以石色得名
雲雩山縣東南八十里
瑞巖山縣東南九十里山有十二峰皇朝大中祥符五年有芝草生於青松峰之下守臣康孝基奏奉勑奬諭雲和氣所蒸靈苗載育時惟珍物著厥祥經省覽貢陳良增嘉媿想宜知悉詔碑具存
大蓬山縣東南一百里
烏﨑山縣東南一百一十里
大榭山小榭山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盤㠗山縣南七十里水繞太白山隂而出凡三十六盤靈巖山縣南四十里
陳山縣南三十五里
飯鍫山縣南三十里
𠟡奧山去縣十五里下有泗洲堂
長山縣南十五里
南山縣南十里
東山縣南十里與南山對峙
龍山縣西南三十五里形勢如龍
慈㠗山縣西南九十里耆老相傳左慈嘗隠此山故以為名
筭嶼山縣西七十里
新婦山縣西北六十里
石壇山縣西北七十五里其山有石如壇
伏龍山縣西北八十里一名箬山其山跨東海西海之門宛若龍頭龍尾之形又若龍赴海之狀因名伏龍山內有刺史門石壇乳井産槵子木水産紫菜獨勝他所著名伏龍菜餅
敘水〈渠堰碶閘橋梁津渡附〉
水
海環縣之東南北山勢盤旋潮泥積淤善經理之皆可為田稍失隄防風潮衝擊則平田髙岸悉為水鄉淳熙十年令唐叔翰與水軍統制王彥舉統領董珍申府聞於朝支降錢米傚錢塘江例疊石甃塘岸六百二丈五尺嘉定十五年接連增甃五百二十丈蓋府薦有請朝廷續賜費也其工役縣尹施廷臣水軍統制陳文分董之塘有峻坡捍禦甚固本縣又準行下於石塘盡處再築土塘三百六十丈以續之有永賴海晏二亭臨石塘之上經始之難後來者不可忽
大浹江縣南一里與鄞江通
小浹江縣南一十五里
富都湖縣南五十五里又曰萬金湖周環三十里溉民田二百餘頃
彭城湖縣南四十五里溉民田一百餘頃夏侯曽先地誌雲墻下湖周環一十里即此湖也
楊溪縣南三十五里
章家溪縣南三十里
新婦潭縣南十五里有娘娘祠
石湫縣東南三十里水源出太白王荊公經行記所謂下靈巖浮石湫之壑是也鄭瓉黃中有詩云一水玻瓈似苕霅羣山爼豆勝方壺
華家滙縣東南二十五里
石蓮灣縣東南三十五里
朱家浦縣東南四十里
槎浦縣東三十里
東泉池在縣東泉有二脈其東之脈鹹其西之脈甘甘泉常盈雖遇旱暵不耗竭鹹者多涸有時而出味未嘗雜皇朝嘉祐三年令鄭洙以石甃四旁其廣二十餘丈其長居廣之半其深得長四之一邑人至今䝉其利
鳳浦湖縣北七十里
沈窖湖縣北一百里溉民田數百頃
清水浦縣西三十里
渠堰碶閘
通山碶縣東南海晏郷一百里慶厯七年荊國王公安石宰鄞縣時鑿山為之
張監碶縣西五里
石湫碶縣南三十五里
黃滿堰縣南十五里
太博堰縣南三十里
坉埭堰縣南三十里
楊木堰
橋梁
善慶橋〈縣側半里〉
嘉定橋〈縣東一里〉
曹家橋〈縣東一里〉
市西橋〈縣西二里唐開元中建〉
通利橋〈縣西二里〉
雙橋〈縣西二里〉
小浹江橋〈縣南一十五里熙寧六年建〉
和尚橋〈縣南十八里〉
大明洋橋〈縣南二十里嘉定中重建〉
衛家橋〈縣南二十五里〉
雙縴橋〈縣南二十五里〉
童家橋〈縣南二十五里〉
蔣博橋〈縣南三十七里〉
石湫市橋〈縣南三十里寶慶二年重建〉
四柱橋〈縣南三十里〉
師姑橋〈縣南三十五里〉
呈聖橋〈縣東南五十里〉
撞山橋〈縣西二十里〉
三石橋〈縣西三十五里唐貞元八年建〉
孔浦橋〈縣西五十里漢乾祐元年建〉
駱駞橋〈縣西五十里建隆元年建〉
澥浦橋〈縣西北六十里唐大和二年建〉
石橋〈縣西南三十里皇祐年中建〉
津渡
大浹渡〈縣南一里〉
小浹渡〈縣南一十五里〉
東江渡
朱家渡
胡家渡
蘆浦渡〈縣東一百里乘半潮可抵昌國縣〉
敘産〈已見郡志〉
寳慶四明志巻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
欽定四庫全書
寳慶四明志巻十九
宋 羅濬 撰
定海縣志第二
敘賦
鄉村
清泉東鄉縣西管里一村三
上湖裡
山下村 黃泥堰村 金川村
清泉西鄉縣西管里一村三
光政里
梢木村 鸕鷀村 孔浦村
靈緒鄉縣西北管里一村五
達禮里
莊北村 橋北村 伏龍村
筋竹村 東墟步村
崇丘鄉縣南管里一村四
長陳里
泥灣村 小浹村 樟桐村
韓㠗村
靈巖鄉縣南管里一村三
金泉里
櫻豆村 河頭村 嘉溪村
太丘鄉縣東南管里二村四
富都里〈古曰慈奧里〉 石湫里
富都村 栗湖村 亭子堰村
小榭村
海晏鄉縣東南管里一村九
太寧里
小門村 紫石村 太平村
太明村 馬婆村 蘆江村
大塗村 小塗村 大榭村
鎮市
澥浦鎮縣西北六十里〈澥浦即古所謂渤澥西有崑崙之山東有渤澥之島俗訛為蟹浦〉
城西市縣西五里
江南市縣東南七里
石湫市縣東南三十里
田畝
田三十五萬六千七百五十畝三角河塗不與
戶口
主一萬七千四百七十一戶計四萬九千九百五十一
口
客一千六百四十八戶計六千五百四十一口
夏稅
絹九千五百三十一匹九尺八寸三分
正稅四千七百八十二匹九尺八寸三分
和買四千七百四十九匹
紬二千三百二十九匹二丈七尺九寸八分
正稅一千一百三十一匹二丈七尺九寸八分和買一千一百九十八匹
綿一萬八千六百六十一兩四錢六分
折變
折帛錢
絹二千二十二匹計錢一萬三千四百四十一
貫五百文
正稅五百九十七匹毎匹折錢七貫文計四
千一百七十九貫文
和買一千四百二十五匹每匹折錢六貫五
百文計九千二百六十二貫五百文
紬一千四百五十五匹計錢九千七百六貫文正稅四百九十七匹每匹折錢七貫文計三
千四百七十九貫文
和買九百五十八匹毎匹折錢六貫五百文
計六千二百二十七貫文
綿七千三百九十兩每兩折錢四百文計二千
九百五十六貫文
亭戶折鹽
絹一百七十二匹二丈一尺三寸一分
紬六十一匹二丈五尺六寸一分
綿五百九十二兩九錢一分
蠲免清泉鄉下戶絹一百六匹〈淳熙十年指揮詳見郡志〉
實催本色
絹七千二百三十匹三丈八寸九分〈比元額增二尺三寸七分補所虧紬數〉
紬八百一十三匹〈比元額虧二尺三寸七分入絹數〉
綿一萬六百七十八兩五錢五分
秋稅
苗米二萬一千六百一十五碩五㪷五升
折變
糯米五百二十五碩折苗米五百三十四碩五升
二合
亭戶折鹽米九百六十七碩三㪷四合
實催本色二萬一百一十四碩二㪷一升四合
酒
水軍庫抱認省務浄息嵗額一萬九千三百一十貫文〈省務元差官監當支降本柄造賣繼因本縣屯駐水軍置立犒賞酒庫攙奪課利乾道中守趙伯圭聞於朝罷官監令水軍承抱開禧元年軍興復為省務二年水軍承抱如舊初立息額二萬四千四百一十七貫五百八十文其後趁辦不敷紹熙一年水軍乞減價賣酒裁定今額均月解府〉
諸司一萬四千六百八十三貫四百七十六文本府四千六百三十一貫九百八十八文
醋息錢一百八十貫文
人戶買撲酒坊一十六所
鳳浦坊 沈窖湖坊 青嶼坊
長山坊 靈緒坊 賈奧坊
蘆江坊 小榭坊 慈奧坊
清水浦坊 石湫坊 澥浦坊
駱駞坊 栗湖坊 莆陳坊
梢村坊
嵗額浄息錢八千一百九十七貫五十五文
常平司六千七百一十八貫一百五十一文本府一千四百七十八貫九百四文
商稅〈以寳慶元年為準〉
嵗額錢二萬七千六百貫文
諸司一萬四千二百二十四貫四百八十八文經總制司六千五百八十一貫四百九十六文糴本司七千六百四十二貫九百九十二文
本府一萬三千三百七十五貫五百一十二文內豁除諸司頭子錢七百一十貫一百二十七文實收一萬二千六百六十五貫三百八十五文雜賦
免役錢兩料共一萬八百五十二貫四百四十八文縣吏支四千九百九十五貫四百一十二文
本府四百七十二貫文〈解𤼵減省人吏錢在京官員雇錢及支府吏錢並在內〉經總制司五千五十二貫四百八文
官戶不減半二百二十七貫六百四文
提舉司頭子錢一百五貫二十四文
茶租錢五百八十九貫九百二十三文
水腳錢六百五十二貫五百八十七文
租堰錢四十四貫五百八文
租渡錢五百四十一貫三百六十八文
房廊錢一十九貫八十文
城基錢一百四十一貫四十八文
河渡錢二百二十三貫七百四十文〈專𨽻常平司〉
職田
米額六百一十七碩九㪷八升一合二勺〈除坍江事故出豁外實催四百六十八碩五㪷三升七合七勺〉
鹽
清泉場嵗額四千九百八袋
龍頭場嵗額一千八百七十七袋二碩
穿山場嵗額三千袋
長山場嵗額三千袋
敘兵
水軍
御前軍駐劄定海凡四千人營在縣後五里統制衙在縣東一里本末巳見郡志茲不復詳
弓手
縣尉司額六十五名
土軍
水陸管界寨額一百二十人今一百七十人〈澥浦鎮〉海內寨額二百四十人今一百五十人〈本海內白峯二寨各管額一百二十人後白峯止作海內巡檢下指使至今係海內寨撥隸土軍海內寨在烏﨑頭白峰寨在午𣓈頭〉敘人〈巳見郡志〉
敘祠
神廟
東海助順孚聖廣徳威濟王廟在縣東北五里皇朝元豐元年左諌議大夫安燾起居舎人陳睦奉使髙麗還十一月請建廟勑封淵聖廣徳王〈按續通鑑安燾言東海之神巳有王爵獨無廟貌乞於明州定海昌國兩縣之間建祠宇往來商旅聴助營葺從之仍令為屋百區今考本廟累封誥勑自乾道前並無東海字蓋燾之言如此然是時實有東海廣徳王廟在萊州不可謂無故封誥不盡如燾言也〉崇寧二年賜額崇聖宮大觀四年加封助順二字仍建風雨二神殿於左右宣和五年又加顯靈二字封風神曰寧順侯雨神曰寧濟侯且撥賜官田五頃皆因髙麗使回奏請也廟碑知制誥鄧潤甫撰知明州王誨書建炎四年車駕幸海道二月十日有㫖改封助順祐聖淵徳顯靈王廟燬於兵紹興二年重建乾道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勑賜今封四海神於祀典甚尊國朝淳化二年因秘書監李至言祀東海廣徳王於萊州南渡以來萊州道絶乾道誥書加東海二字於封爵之上正祀典也每嵗春秋及郊祀告報必降祝文書嗣皇帝某謹遣臣某官某昭告於某神非常祀比矣初賜宮額本以奉神嵗度道士俾主香火宣和五年道士乃請淵徳觀額紹興重建遂祀神於廊廡以觀為主而神附之甚失朝廷崇奉之意㑹道士告觀廡將圯郡為聞於朝寳慶三年守胡榘以𩗗風猛雨交作又舉唐孔戣薦饗南海故事申請專置廟宇得祠牒一十有五郡増給緡錢且勸率士夫民旅助之統制司輟瀕海房廊十五間之址拓築海塗面東迎洋立殿三間翼以夾室風雨神列殿前之東西拜謁有庭獻官有位門閈髙宏拱䕶嚴翼時紹定元年也
東嶽行宮縣東北五里直招寳山下皇朝紹興八年建助海顯靈侯廟縣西五里侯姓孔象山縣童翁浦人行第七志操剛烈為鄉里所憚咸不敢斥其名侯死有富都監巡吏劉賛夢侯告曰上帝録吾平生之善命為此境神姓名已籍於水府而吾屍泛濫沙浦君能收而穸之且創數楹俾有棲託必為民利賛訪其屍果如所夢乃即所居地𦵏而祠之錢氏有吳越靜海鎮將以排筏航海驚濤危甚夢侯許以㝠祐順風而濟既歸乃立廟於鎮兵部侍郎皮光業記之皇朝建炎中車駕幸海道賜號顯靈
洋山廟縣東北五里山在昌國縣之東北海中唐大中間黃洽記其廟以為隋煬帝建炎四年車駕幸海道加封其二妃曰惠曰順夫人曰明徳此別廟也是年燬於兵紹興五年重建
忠嘉威烈惠濟廣靈王廟縣西北三百步皇朝宣和五年方臘之亂郡邑岌岌賴神助得免邑人於是請立廟後燬於兵紹興六年重建
昭利廟縣東北五里宣和五年侍郎路允迪給事傅墨卿出使髙麗涉海有禱由是建廟燬於兵紹興五年重建
覺海威顯侯廟縣南一十里舊號山仙廟建炎中車駕幸海道賜今額開禧二年令商逸卿修建新閣且記之
陳山忠應侯廟縣南一十五里舊號相公廟建炎中車駕幸海道賜封
雲雩三公廟縣東南八十里與鄞縣境接廟不知所自始其神冕而九旒垂黈纊被山龍黼黻為旱禱輒應主簿永嘉戴栩記之謂榖梁氏所謂應乎上公而通乎隂陽者也
宮觀
淵徳觀縣東北五里皇朝元豐元年始建淵聖廣徳王廟委道士奉香火崇寧二年戶部侍郎劉逵給事中吳栻使髙麗回奏嵗度道士一名三年詔天下建天寧萬夀觀以本州崇夀宮改置四年知縣事徐禋因請其額寘本廟宣和五年改今額
寺院
禪院七
開善院縣東南九十里唐景福二年置名瑞巖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千九百六十畝山八千二百七十八畝
靈巖山教旌院縣南四十里唐廣明年中置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九百二十一畝山二千八百九十六畝〈宣獻公樓鑰有題雲巖詩云但見雲生谷初無石似巖得名非舊觀買地作精藍境勝環脩竹門深擁翠杉禪林自佳趣莫問後三三〉
崇梵院縣東南七十里唐天復元年置名啟霞皇朝寳元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百二十六畝山四千八百七十畝
明慧院縣東南七十里唐乾寧三年置名保安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八畝山三百四十畝
資聖院縣東南六十里唐大順二年置名資福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三十畝山九十畝
本覺院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舊名彌勒周顯徳六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八十五畝山三百六十畝
妙勝院縣西三十里後唐清泰年中置名永安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五百畝山無
教院六
正覺院縣西北六十四里周廣順元年置名回峰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四十四畝山九十畝〈院有清風軒王亘詩云海風拍枕燈初暗山雨打𥦗人正寒料得此軒人更好怒濤推月上闌干〉
永寧院縣西十五里舊名寧波晉天福中置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六百六十畝山無
觀音院縣東北一里皇朝皇祐中建常住田二百一十二畝山無
妙音院縣西二里皇朝元豐年中置建炎元年徙本州妙音院額以為額常住田二百七畝山無
覺海院縣南一十三里唐㑹昌二年置名清海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百七十二畝山二百二十五畝
幽棲院常住田六十二畝山無
十方律院五
浄居院縣南二十里唐乾寧元年置名龍明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百五十八畝山七百畝寺之青林山舊有鰻井久而湮嘉泰中旱令商逸卿訪故跡而禱之即獲甘霔商信之篤政成抔土以往後守南劍因旱取土置水祈而得鰻遂雨豈至誠所感固如是耶
惠寂院縣南七十五里晉開運年中置名蘆浦菴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九畝山二百八十畝
息雲院常住田一十畝山無
廣福院縣西北八十里伏龍山間舊名咸通伏龍禪院唐咸通三年置皇朝熙寧中改夀聖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寺有一井冬夏常溫應潮増減名海眼泉常住田二百六十畝山一千六百四十八畝
泗洲院縣南三十里後唐清泰四年有石佛因水自山流下僧清立因立精舎常住田三十一畝山無
甲乙律院十三
寂照院縣南九十里梁貞明中置名保安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六十二畝山七百三十四畝
真修院縣南一百里唐大順三年置名門浦報恩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五十三畝山七百一十四畝
總持院縣東北一里唐乾寧三年置名䕶境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常住田六百二畝山無
崇法院縣西一十五里舊名回向院皇朝建隆三年置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三百三十二畝山無
慈濟院常住田四十三畝山一百畝
靈峰院縣南四十里周廣順元年置名保安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二百三十畝山七百八畝
浄嚴院縣南三十里漢乾祐二年置名練盆皇朝治平元年改今額常住田一百三十畝山一百五十一畝
興善院縣南五十里唐天成二年置名保安皇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常住田六十畝山無
慈化院常住無
顯教院常住無
能仁院常住無
崇先院常住無
永福院常住無
敘遺
車駕巡幸〈已見郡志〉
紀異
碁子泙在𠉀濤山半山之間有小沙灘其下通海出石碁子人慾取之先以白米或黒豆撒其中翼日得碁子各隨其色
〈闕〉南四十里有壺山土常赤世傳葛仙翁錬丹之處淳祐二年夏六月縣産粟一莖雙穂者三四穗者一前所未見時添倅趙體要沿檄至縣得之以遺郡守陳塏邦人皆以為豐年之瑞守圖其狀掲之郡齋以騐邦人之言
存古
虞世南墓在澥浦鎮靈緒鄉山北
寳慶四明志巻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寶慶四明志巻二十
宋 羅濬 撰
昌國縣志全
敘縣
㳂革論
昌國縣在唐為翁山縣秦漢時地屬㑹稽郡句章縣初越勾踐滅呉獲夫差王欲使居甬東君百家杜預雲句章縣東海中洲即此是也〈國語以為甬句東注云句章海口外洲今鄞縣有甬東廂遂概呼明州曰甬東非古所謂甬東也縣有甬東村乃古名〉隋開皇九年併餘姚鄞鄮入句章唐武徳四年析句章置鄞州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則昌國地屬鄮開元二十六年置明州析鄮縣置翁山大厯六年廢於袁晁之亂五代時改鄮為鄞則地又屬鄞皇朝端拱二年置為鹽場有廵檢同監熙寧六年用部使者言蓬萊安期富都三鄉與縣隔海乃詔置尉以主鬬訟盜賊之事已而創縣賜今名蓋丞相王安石嘗宰鄞憫其劇故分之元豐元年益以定海縣之金塘鄉為下縣紹興十三年戶部員外郎沈麟編類民籍戶計萬餘而丁口再倍詔陞為望縣縣居海心北控登萊海宻東捍三韓日本始創時軺車有按部者駭於風潮遂罷巡厯
境土
東西五百里南北三百里西南至州驛三百五里舊志云然然海靣際天本不可以里計也
東五潮至西莊石馬山與高麗國分界
南五潮至隆嶼與象山縣分界
西一潮至交門山與定海縣分界
北五潮至大磧山與平江府分界
東南三潮至韮山與象山縣分界
西南二潮至三山與定海縣分界
東北五潮至神前壁下與海州分界
西北三潮至灘山與秀州分界
風俗
海島之地俗多醇厚魚鹽雖富而亦輕財巖谷之民有老死不識城郭者自熙寧創邑至紹熙癸丑百有二十載而應傃登進士第詩書文物寖盛矣
縣令
張懿文〈熙寧八年建學〉
張節〈元豐八年〉
張如晦〈政和六年重建學〉
陳逺〈從事郎紹興元年到任〉
韓晦〈從政郎紹興三年到任〉
孫遹〈從政郎紹興六年到任〉
徐嘉言〈從政郎紹興八年到任十一年滿〉
張前〈從事郎紹興十一年到任十五年滿〉
胡喆〈從政郎紹興十五年到任十八年滿〉
王稽中〈從政郎紹興十八年到任二十一年滿〉
韓晝〈從政郎紹興二十一年到任二十四年滿〉
葉邦翰〈從事郎紹興二十四年到任二十七年致仕〉
朱思〈從政郎紹興二十七年到任三十年滿〉
王存之〈文林郎紹興三十年到任〉
白仲賙〈從政郎乾道二年到任〉
霍朝〈文林郎乾道六年到任〉
李瑺〈從事郎乾道八年到任〉
張鈞〈從事郎淳熙二年到任〉
詹嗣慶〈文林郎淳熙五年到任〉
韋能問〈從政郎淳熙七年到任〉
趙善訓〈宣教郎淳熙九年到任十年磨勘轉通直郎十三年滿〉
盧勝非〈從政郎淳熙十三年到任遇慶典轉文林郎〉
王阮〈承議郎淳熙十五年到任覃恩轉朝奉郎賜緋魚袋磨勘轉朝散郎紹熙元年通理筠州新昌縣年滿〉錢棣〈文林郎紹熙元年到任四年滿〉
宋清卿〈文林郎紹興四年到任五年覃恩循儒林郎慶元元年賑濟循承直郎二年致仕〉湯涓〈承直郎慶元二年到任六年滿〉
應振〈儒林郎慶元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到任八月二十八日致仕〉
富琡〈承直郎慶元六年到任嘉秦二年丁母憂〉
葛洪〈從政郎嘉泰二年到任開禧二年滿〉
芮徳言〈從政郎開禧二年到任嘉定二年滿〉
王正卿〈儒林郎嘉定二年到任四年致仕〉
錢聞逺〈儒林郎嘉定五年到任七年離任〉
江煇〈承奉郎嘉定七年到任九年離任〉
鄭伯謙〈宣教郎嘉定九年到任十二年滿〉
聞韶〈宣教郎嘉定十二年到任十四年磨勘轉奉議郎十五年遇寳璽恩轉承議郎〉
趙大忠〈承議郎嘉定十五年到任在任轉朝散郎寳慶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滿〉
沈剛孫〈奉議郎寳慶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到任二年十二月七日致仕〉
詹仁澤〈承議郎寳慶三年四月十六日到任紹定元年六月十六日致仕〉
社稷
壇在縣西南一百步嘉定末年令趙大忠修
城隍
惠應廟縣南城內世𫝊廟神茹侯本邑人今茹侯村其所居也英烈忠毅生有殊績沒而人祠之建炎四年車駕巡幸賜今額
學校
熙寧八年令張懿文初建學於縣東一百步中為大成殿元豐八年令張節記於石元祐七年簿尉顧復經又徙而東四十步崇寧中廢士附籍於鄰邑政和六年令張如晦重建主簿詹之綱記淳熙十六年令王阮徙於縣南之芙蓉洲嘉泰開禧間令葛洪建講堂曰申義攻媿樓公鑰書其匾而記之置田養士學校始具體矣祭器一百六十七件
祭服三副
御書
寳慶訓敕士風御筆二軸〈一係漕司頒降一係本府頒降〉
官書
經史子集一十八部計一百六十九冊
錢糧
水田五百六十畝二角二十五步
山地屋基竹𣝡九百一十三畝一角四十三步
歲収
米一百九十七石二㪷租錢三百二十七貫七百八十四文城郭
縣城周廣五里
城巷
惠應坊〈城隍廟巷〉
旌孝坊〈狀元橋東為張超孝行立〉
聨桂坊〈上榮為趙氏兄弟聨名登第立〉
倉庫務等
濟民倉〈嘉定末年令趙大忠建慈湖楊簡記〉
庫
正監鹽〈縣東南一百八十步唐曰富都十監之一也以喪亂廢皇朝端拱三年八月十五日復建又有子曰通東〉東江鹽〈縣東八里又有子曰曉峰在縣西十二里曉字本避英宗皇帝廟諱更名屯田郎官栁
永耆卿嘗為監有長短句題壁因兵火失之〉
岱山鹽〈縣北海中二百五十里熙寧六年置〉
高南亭鹽〈高亭南亭二甲元𨽻岱山相阻一嶺舟行則經大洋嘉定元年立為正〉蘆花鹽〈縣東十三里本曰東監為西監子場其敖寓於謝浦歲久弗治淳熙十五年監官鮑謂新
之嘉定五年置為正場〉
居養院〈舊在縣東北一百八十步皇朝崇寧元年十一月置政和二年七月移置縣北二百九十步〉安濟院〈縣東北一百八十歩皇朝崇寧二年八月建政和二年七月移建縣北二百九十步〉漏澤園〈縣北一里皇朝崇寧三年四月建〉
公宇
縣㕔〈鎮鼇山下山自北來為龍峯蜿蜒南走屹為一小峯縣治據其麓熙寧六年八月十九日創〉宣詔亭〈縣治前〉
鼇峙亭
浮香亭
斸雲亭
亷泉亭〈以上皆在縣治之後〉
冰壺亭〈城南芙蓉洲環以芰荷舊名清逺乾道六年主簿趙善譽易之〉
待潮亭〈舟山〉
恩波亭
大生堂〈主簿王子亨建令趙大忠記與恩波亭相邇乃祝聖壽放生之所也〉
官僚
主簿〈初置縣以簿兼尉隆興元年守臣韓仲通請置武尉乃詔衛閎中專主簿事㕔事在縣東分尉㕔為之〉尉〈熙寧六年先令而置凡三鄉鬬訟盜賊之事得専焉惟情狀隱伏始以屬邑已而置令詔止兼簿隆興元年五月一日易以西班簿與之並置而㕔舎圭租皆與簿分之〉
三姑都巡檢〈治在三姑山縣西北八百里〉
指使兩員〈一治冽港一治岑江〉
岱山巡檢〈治岱山縣北海中二百五十里熙寧以前昌國監有巡檢兼監鹽既置縣則移巡檢於岱山駐劄仍兼監岱山鹽場主管煙火公事巡捉私茶鹽香等後別置監鹽巡檢止守本職〉
西監監鹽二員〈一文一武初謂蘆花為東監正監為西監凡五場皆西監統之其後四相
繼為正各置監官則與本監並列為五矣〉
東江監鹽武一員
岱山監鹽押袋武二員
高南亭監鹽武一員
蘆花監鹽文一員〈寳慶二年提鹽余鑄奏選辟文資〉
驛鋪
依憩館〈道隆觀東定海縣丞趙崇賀權縣創建〉
舟山館〈令趙大忠創建〉
問湖亭〈城南背負舟山前瞰門鹿下臨大洋淳熙十六年建〉
鋪〈以乘潮徃來府縣故不置〉
敘山
翁山一名翁洲縣東三十里徐偃王所居也今城址猶存抱樸子論古僊者之藥以登名山為上而以海中大島嶼若㑹稽之東翁洲之類者次之乾道間耕者於其下得銅鼎一無足而有耳耳亦不穿中可容斗餘而底之埃墨猶在以歸進士陳節謂煉丹之遺器
補陁洛迦山在東海中佛書所謂海岸孤絶處也一名梅岑山或謂梅福煉丹於此山因以名有善財巖潮音洞洞乃觀音大士化現之地唐大中年西域僧來即洞中燔盡十指親覩觀音與説妙法授以七色寶石靈跡始著海舶候風於山下謂之放洋曕禮唯謹名公亦多遊之紹興初給事中黃龜年為之贊十八年史越王以餘姚尉攝昌國鹽監三月望偕鄱陽程休甫由沈家門汎舟風帆俄頃而至詰旦詣洞寂無所覩炷香烹茗但椀靣浮花而已晡時再徃一僧指巖頂有竇可以下瞰公扳縁而上忽見金色身照曜洞府眉目瞭然程所覩亦同唯公更見雙齒如玉雪天將暮有一長僧來訪雲將自某官厯清要至為大師又雲公是一好結果底文潞公他時作宰相官家要用兵切須力諫後二十年當與公相㑹於越遂告去送之出門不知所在乾道戊子以故相鎭越一夕典客報有道人稱養素先生言舊與丞相接熟不肯通刺疾呼欲入謁亟命延之貌粹神清譚論鋒起索紙數幅大書雲黒頭潞相重添萬里之風光碧眼胡僧曾共一宵之清話遽擲筆不揖而行公大駭遍遣兵吏㝷覔不復見追憶補陁之故始悟長身僧及此道人皆大士現身也淳熙已酉公正位太師自道本末雲爾洞前嵂崒嵌嶔措足無地僧徳韶鑿石甃橋六年始成禱謁者便之嘉定七年寧宗皇帝親灑宸翰為匾曰大士橋〈史越王事見補陁寺壁記及㑹稽志〉
東霍山在東北環以大海世傳徐福至此山有石碁盤修竹環之風枝掃拂常無纎塵若有使之者又相傳以為僊而舊志所謂虎豹龍蛇人不可到者妄也
桃花山在東南世傳安期生煉丹之所嘗以醉墨灑石成桃花紋山因以名
馬跡山在東北安期生洞在焉
石弄山在東北山石玲瓏故以名
西蘭山 大若山 檉岸山
浡塗山〈舊名浮塗〉 𰧫石山 滕嶴山
窄峉山〈以上並在南〉小竿山 大竿山
蘭山 崑斗山 麻隩山
蛟山 登部山 黃公山
馬秦山 黃砂山 徐公山
雙嶼山 石珠山〈以上並在東南〉東勾曲山
石馬山 石牛山 隩山〈以上並在東〉
蘭山 浪港山 深水山
莆隩山 蛇山 竹山
洋山 東蘭山 元霍山
西枯山 東曉山 東枯山
桑子山〈舊名桑石〉 石蜀山 東朐山
川石山 北壁山 西須山
須皓山 落華山 青䦒山〈以上並在東北〉
大磧山 東乳山 東岱山
西朐山 大洋山 弔嶼山〈以上並在北〉
回峯山 西良山 長塗山
三姑山 灘山 長白山
西岱山 正䇿山 呉農山
如岸山 橫子山 冊子山
西桑山〈以上並在西北〉嘉門山 曉峯山〈以上並在西〉
小茆山 三山 大茆山
砂羅山〈以上並在西南〉
外有藿山黃石雞鳴東豸西豸碓砧大板洋橫馬乳宜山汐嶼烈表五嶼虎頭方橫白踏大桑雲嶼青屯黃屯龜鼈丁興黃隆楊岸晝栲門小磧黃羅門大小板緑獅大小鐲廟址等山皆海中有名者人跡所罕到姑附於後
敘水〈橋梁津渡附〉
水
海環四方縣若洲島然
放生池在南芙蓉洲也
東龍潭在東當延福萬壽之中有龍祠焉凡禱先此洩潭在東北三十六里潭據山腰深淺不可測宣和中旱簿尉劉佖投以詩曰未躍天衢臥寂寥碧潭流溢海山腰埋藏頭角雖多日皷動風雷在一朝既若有心成變化豈能無意澤枯焦神蹤許為蒼生起願擊〈闕〉 上九霄詩沈而雨時人異焉
岑江潭在西小岑江上遇禱而應蜥蝪必出
惠泉井在北一里深二丈端拱二年所鑿也大旱不枯間有白蛇出現井之靈也
富都湖在東北八十里舊名萬金周廣三十里今皆為田瀦水之所挾甚而泉湧其間旱車輻湊未嘗少減
橋梁
監橋〈城南熙寧元年建日中之市閧集其上乆而欹毀紹熙元年令王元新之〉
曉峯橋〈城西淳熙十五年西監監鹽鮑謂侈大之〉
狀元橋〈市心紹熙三年令王阮創立於兩邊石欄刋二句雲人從石上行狀元此時生後遂以狀元名
之寳慶元年令沈剛孫建亭五間於上二年圮於風〉
津渡〈潮渡已見境土門〉
舟山〈去縣五里超城由此塗出令趙大忠新創隄岸臨江校官應�記自縣至府渉海洋有風波盜賊之虞本府元有大渡船二隻委江東寨兵分番撐駕各支小劵錢米應過渡人每名止収錢五十文足縣屬之尉府屬之都稅院批厯㸃放不許過有乞求亦不許裝發私貨然水軍不受昌國統轄徃來率不如期每遇解發官錢專挾私商殊失當來濟渡民旅之意且船乆已弊寳慶三年守胡榘梋楮劵五百緡有竒新造二船視舊加廣行下昌國委二姑寨兵主之人給劵食屬都稅院與縣尉㸃放如故仍照浙江官渡例過渡人各給一牌収錢批厯為照有容私者許定海務檢覈過渡人陳告其兩處所収渡錢遇月終解赴軍資庫以備修船之用〉
竿纜
金塘
敘産
郡志已詳所未載者岝峉山之艾葉肥大如本草所述蘭山之蘭緑葉紫莖如楚騷所云二種各盈山特地險逺難致黃山谷雲海岸孤陁洛伽山譯者所謂小白花山予疑此即山礬不然何以觀音老人堅坐而不去也今洛伽山無山礬乃有一種花如瑞香而色白香之清冽似之皆其異者也海族則岱山之鱟醬獨珍他所雖有之味皆不及此
敘賦
鄉村
富都鄉距縣半里總九都管里二村二
徳行里 皷吹里
甬東村 茹侯村
安期鄉縣東南海中一百里總三都管里一村三
三山里
桃花村 馬秦村 扶桑村
金塘鄉在縣西南海中一百里總四都管里一村二
湖上里
大奧村 冽港村
蓬萊鄉在縣東北海中二百五十里總五都管里一村三
岱岸里
岱山村 朐山村 北界村
鎭市
岱山鎭〈縣北海中〉
戶口
主七千六百六十五戶計二萬三千一十四口
客五千八百七十六戶計一萬八千四百八十八口
夏稅
絹二千五百五十八疋三丈一寸二分
正稅九百六十四疋三丈一寸二分
和買一千五百九十四疋
紬六百二十五疋三丈九尺六寸七分
正稅二百四十五疋三丈九尺六寸七分
和買三百八十疋
綿一萬七百二十二兩六錢二分
折變
折帛錢
絹五百八十六疋計錢三千八百六十三貫文
正稅一百八疋每疋七貫文計七百五十六貫文和買四百七十八疋毎疋六貫五百文計三千一百七貫文
紬三百九十七疋計二千六百二十七貫文
正稅九十三疋毎疋七貫文計六百五十一貫文和買三百四疋毎疋六貫五百文計一千九百七十六貫文
綿四千二百二十一兩每兩四百文計一千六百八十八貫四百文
亭戶折鹽
絹一百一十五疋二丈九尺二寸
紬三十四疋一丈四尺九寸
綿一千二百三十二兩二錢
實催本色
絹一千八百七十三疋三尺四寸〈比元額増一十六疋二尺四寸八分係人戶續増圍田及補所虧紬數〉
紬一百九十四疋〈比元額虧二丈四尺七寸七分入絹數〉
綿五千二百六十九兩四錢二分
秋稅
苖米三千六百八十九石一㪷三升三勺〈元額二千六百三十三石一㪷三升三勺續添新収人戶圍田米五十六石〉
折變
亭戶折鹽四百四十四石五㪷二合
實催本色三千二百四十四石六㪷二升八合三勺
酒
人戶買撲酒坊一十五所〈二店附〉
翁山坊 白泉坊 大蘆坊〈大舟店附〉
翁浦坊 馬秦坊 崑斗坊
中界坊 防海坊 岱山坊
北界坊 岑江坊 小砂坊
厲嶴坊 冊子坊 金塘坊〈烈港店附〉
歲額淨息錢一萬九百二十七貫一百八十八文常平司九千七百九十四貫四百文
本府一千一百三十二貫七百八十八文
商稅〈無〉
砂岸稅錢四千貫文
雜賦
免役錢兩料共六千八百貫三百八文〈實催到六千六百三十七貫四百七十八文本縣補支𤼵一百六十二貫八百三十文〉
縣吏支五千七百三十四貫六百九十二文
本府一百九十一貫四百六十四文〈解𤼵減省人吏錢在京官員僱錢及支府吏錢並在內〉
經總制司七百七十二貫八百二十四文
官戶不減半二十九貫三百二十八文〈常平司〉
頭子錢七十二貫文
茶租錢一十三貫五百文
水腳錢二百四貫四百六十文
職田
米五百一十四石一㪷三升二合七勺〈每年申府支豁〉
鹽
正監額一萬二十六袋一石一㪷九升二合五杪岱山額一萬四千六十袋一石一㪷
東江場額一萬二十六袋一石九㪷九升六合二勺五杪
高南亭場額三千六百袋
蘆花場額三千六百袋
敘兵
弓手
尉司額七十三名
土軍
三姑寨額六百三十八人今五百四十人〈岑江烈港二寨就本寨內撥𨽻〉
岱山寨額一百二十人今一百五人
敘人〈見郡志〉
敘祠
神廟
黃公祠在東海中晉天福三年建舊圗經雖有之其實未詳按晉賈充問㑹稽於夏統統曰其人循循有大禹之遺風太伯之義遜嚴光之抗志黃公之高節而㑹稽典録亦稱人材則有黃公潔已暴秦之世然則四皓之一也至西京雜記乃曰東海人黃公少能幻制蛇虎嘗佩赤金刀及老飲酒過度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以赤刀厭之術不行為虎所食故張平子西京賦曰東海黃公赤刀奧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於是不售按據不同今兩存之
岱山廟在北海中其神名稜姓陳氏字長威廬江襄安人隋大業中航海擊流求國俘斬頗衆事見隋史廟以端拱二年建號陳將軍廟紹興十七年重修進士施知微記朐山亦有祠
烈港廟東北海中廣徳軍廣惠廟也紹興二十年都巡檢使李全建教授高誾記
徐偃王廟在東地名翁浦俗呼為城隍頭十道四蕃志雲徐偃王城翁洲以居其址今存按史載偃王之敗北走彭城武原東山下以死疑非此海中而韓文公為衢州廟碑乃記或者之言曰偃王之逃戰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棄玉幾研於㑹稽之水則十道四蕃志或可信矣
洋山廟東北海中唐大中四年建黃洽記雲海賈有見羽衛森列空中者自稱隋煬帝神遊此山俾立祠宇建炎四年車駕幸海道以煬帝不可加封特封其二妃為惠妃順妃夫人為明徳夫人勅藏於廟近方刻石知衢州袁甫記〈紹熙元年令王阮修縣志謂神遊之説不經然冦之欲掠也必卜焉弗吉即散並海之民頼之宜其乆而不廢或又雲煬帝跡不至此陳稜伐琉球國廟於岱山朐山或因其臣祀其君如長沙祀定王而並祀高文二帝也〉
宮觀
道隆觀縣南本東嶽廟宣和二年賜觀額守臣樓異所請也
寺院
禪院十
九峯山吉祥院縣北六十里唐開元中高僧惠超居是山香栢巖草衣木食遂開此山其巖高峻不可到時聞鐘磬聲而已漢乾祐二年號曰崇福皇朝治平元年賜今名熙寧中始建輪藏其神靈甚邑人有禱必歸焉建炎初給事中黃龜年施辟支佛牙長四寸闊一寸舎利盈綴時見五色紹興十八年主僧法寧建大閣藏之刻石以記常住田一千五百六十六畆山三千七百七十九畆
普慈院縣北五里舊名觀音唐大中十四年建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世傳東晉韶高僧隱於此常住田九百一十八畆山三千一百二十畆
萬壽院縣東北三十里舊名永福皇朝建隆元年建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九百六十畆山八千六百六十畆
保寧院縣東南海中舊名保安晉天福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四十九畆山一千二百二十九畆
祖印院縣東北海中舊名蓬萊晉天福五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二百八十畆山一千二百九畆
延福院縣東四十里舊名羅漢唐光化二年僧法融建皇朝大中祥符元年賜今額淳熙十四年更律為禪從守臣岳甫請也常住田六百三十五畆山三千三百八十畆
梅岑山觀音寶陁寺在東海中梁正明二年建因山為名寺以觀音著靈使高麗者必禱焉皇朝元豐三年有㫖令改建賜名寶陁且許歲度僧一人從內殿承㫖王舜封請也紹興元年郡請於朝革律為禪嘉定七年寧宗皇帝御書圜通寶殿四大字賜之且給降緡錢一萬俾新祠宇常住田五百六十七畆山一千六百七畆
廻峯院縣西皇朝建隆元年建常住田九百四畆山一千一百二十一畆
興善院縣西三十里後唐大成二年建名小善皇朝治平元年賜今額常住田四百四畆山一千二百六十三畆
廣福院常住田四百二十四畆山九百九十八畆
教院六
超果院縣東海中舊名資福晉天福二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三百七十二畆山二百二十五畆
化城院縣西海中舊名羅漢乾祐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五十畆山一百八十畆
資福院縣東北海中晉天福八年建常住田三十三畆山無
華雲寺縣東北海中舊名香蘭周顯徳七年建皇朝治平元年改賜空王建炎三年再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三十畆山四百四十畆
封崇院縣東海中舊名資福又名資國周廣順元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常住田一百六十七畆山五百一十二畆
接待觀音院常住田五畆山無
十方律院
潭石廣福院縣東南海中舊名崇壽皇朝端拱二年建熙寧元年賜名壽聖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名常住田五十八畆山一百八十七畆
甲乙律院六
翠羅院常住田一百八十一畆山三百九十畆
隆教院縣東北四十里漢乾祐二年建名降錢皇朝大中祥符三年賜今額常住田三百六十一畆山一百六十一畆
保安院縣東北海中漢乾祐二年建常住田九十八畆山一百七十畆
梵慧院縣西海中唐咸通中建漢乾祐二年立名壽聖皇朝開寶二年改賜超果治平二年再賜今額有佛殿記臨川晏〈從享從文〉復撰常住田三百畆山一百三十畆
普濟院縣西海中舊名山門漢乾祐元年建皇朝治平二年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五畆山一百一十畆
普明院縣西北海中古泗洲堂也𡨧堵波二以鐵為之世傳阿育王所鑄錢氏忠懿王寘之於此皇朝大中祥符中賜院額紹興十八年僧曇解侈大之高麗入貢候風於此
敘遺〈車駕廵幸已見郡志〉
紀變
烏石塘三一在焉秦㠗一在下塘頭千歩砂一在桃花㠗昔皆大洋也百年之間或巻砂以為堤或推石以為塘中成膏腴不以人力然則海變桑田非虛言也
存古
安期先生洞在馬秦山世傳安期生隱於此因以名鄉焉
查浦在東夏侯曾先地誌雲呉伐越次查浦深入至此宜勾踐不能忘也
皷吹峯在翁浦中其山之隂曰戰洋曰馬㠗其對即偃王祠也世傳孫恩之竄亦在此按恩自其叔泰以罪誅即竄海島史雖不指島名以地考之隆安四年夏四月寇浹口入餘姚五年二月丙子又自浹口攻句章及滬瀆海鹽之敗自浹口復竄於海浹口蓋今定海昌國之間虎蹲交門之側也跡其出沒皆由於是則其巢穴容有在此者矣今之遺址為偃王為恩未可知也
𩑐河古城去縣七八里世傳始於此築城建邑以土輕移就鎭鼇今城基尚存
寶慶四明志巻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寶慶四明志巻二十一
宋 羅濬 撰
象山縣志全
敘縣
㳂革論
象山縣在秦漢時為㑹稽郡鄞縣地晉析臨海縣之北與鄞縣之安北鄉置寧海縣屬臨海郡〈臨海縣本㑹稽郡回浦縣地後漢改回浦曰章安呉太平二年析章安置臨海縣赤城志雲晉武帝太康元年析臨海之北置寧海縣寧海土風志雲縣本漢回浦鄞二縣大元三年裂鄞之八百戶安北鄉二百歩置寧海縣〉隋開皇九年廢鄞入句章屬㑹稽郡廢寧海入臨海屬永嘉郡唐武徳四年析句章置鄞州析臨海置寧海縣七年省寧海入章安縣屬台州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屬越州永昌元年復置寧海神龍二年析寧海及鄮置象山縣屬台州開元二十六年置明州於鄮縣廣徳二年以象山屬明州海曲有山形如象故曰象山縣始置時監察御史崔皎奏於山之東麓彭姥村立縣治以山名名之三陲皆海惟西南有路通寧海縣貞元中為中縣有五鄉皇朝景徳三年併為三鄉九域志為下縣
境土
東西二百里南北二百五里縣治西北距府城驛三百七十一里
東至鄞縣界八十里以東殊山為界
西至台州寧海縣一百里以磕蒼山脊為界
南至台州寧縣界一百九十里以秋盧門海港為界北至鄞縣界一十五里以嶼山為界
東南到海六十里
西南到台州寧海縣界一百十五里以漁溪海港磕蒼山脊為界
東北到鄞縣界四十里以鄞港及中流及翁山為界西北到奉化縣界二百四十五里以鄞港中白石山為界
風俗
土狹而人尚儉訟稀而賦易辦宦遊者謂之海東道院士夫安於恬退庸庶勤於耕墾少蠶織多漁鹽無巨室無巨商淳厚有古之遺風焉
縣令
楊𢎞正〈唐大中元年修棲霞觀〉
陳握〈皇朝太平興國三年〉
李士龍
樵居實〈端拱元年令兼簿尉〉
閻道化〈淳化二年〉
宋去華〈淳化四年令兼簿尉〉
楊逢奬〈淳化五年〉
李顯〈至道二年定海縣主簿兼令尉〉
朱照〈咸平元年〉
何肅〈咸平三年〉
胡晝〈咸平六年〉
司空禧〈景徳二年〉
張陶〈景徳三年〉
董京〈大中祥符元年〉
朱文郁〈大中祥符四年〉
趙可及〈大中祥符六年〉
李士寧〈大中祥符九年〉
邢譔〈天禧三年〉
郭昭華〈乾興元年〉
杜宏〈天聖三年〉
楊圭質〈天聖七年〉
寗軻〈明道元年〉
陳良〈景祐二年〉
慎晏〈寳元元年〉
東方覲〈康定元年〉
季符〈康定二年〉
任永徳〈慶厯四年治石楔以捍海見劉攽西谷記〉
張積〈慶厯八年〉
郎泂〈皇祐二年浚河蓄水以備旱見劉攽西谷記〉
魏中師〈皇祐五年〉
張仲羲〈至和二年〉
顧方〈嘉祐三年冇治績踰年而死民哀而祠之見劉攽西谷記〉
陳玠〈嘉祐六年〉
林旦〈治平元年劉攽西谷記曰以文學為政邑民宜之嘗大病民有刲股肉以療者吾聞其通海西港以利渉板築縣城而正社稷夫子之位堂宇壝埒皆應古典既知所務矣修治西谷益植花卉因其老木修竹作為亭榭以眺望滄海而想蓬萊非其有餘力而暇及此哉〉
江樸〈治平四年〉
黃顔〈熙寧三年〉
杜調〈熙寧六年〉
滕寶臣〈熙寧九年〉
程漸〈元豐二年〉
蘇澣〈元豐五年〉
葉授〈元祐元年〉
彭育〈元祐四年〉
章允文〈元祐七年〉
丁執文〈紹聖四年〉
裴公冕〈元符元年〉
祝粹〈元符三年〉
王劭〈崇寧元年〉
徐敏求〈崇寧元年〉
朱戩〈崇寧四年〉
李崌〈大觀二年〉
李丞〈大觀三年〉
江翃〈政和二年〉
翁範〈政和七年〉
錢墌〈宣和元年丞攝邑〉
彭洵〈宣和七年〉
王冶〈建炎三年〉
周柲〈建炎三年〉
趙舉之〈建炎四年〉
毛檉〈紹興三年〉
宋砥〈紹興七年〉
王莘〈紹興十年〉
馬希哲〈紹興十三年〉
左邵〈紹興十六年〉
謝徽〈紹興十九年〉
慎知柔〈紹興二十二年〉
沈元壽〈紹興二十五年〉
俞光疑〈紹興二十八年〉
范嗣蠡〈紹興二十九年以司戶攝邑〉
晏解〈紹興三十年〉
胡琦〈隆興元年〉
葉榆〈乾道二年〉
禇伯起〈乾道五年〉
張安中〈乾道八年〉
高子莫〈淳熙二年〉
蘇森〈淳熙五年以定海尉攝邑〉
許知新〈淳熙五年〉
蔣鶚〈淳熙九年〉
徐榕〈淳熙十一年〉
王椿〈淳熙十一年〉
胡榘〈淳熙十四年以監比較務攝邑〉
李孟傳〈淳熙十五年〉
朱光朝〈紹熙二年〉
唐士列〈紹熙五年以監昌國鹽埸攝邑〉
趙善與〈慶元元年〉
沈球〈慶元三年以監比較務攝邑〉
韓元禮〈慶元四年〉
趙潭夫〈嘉泰元年〉
張拭〈嘉泰四年〉
周褎然〈開禧三年〉
施季豹〈嘉定三年〉
袁一之〈嘉定五年〉
王懌〈嘉定十年以定海丞攝邑〉
汪賢舉〈嘉定八年〉
趙崇賀〈嘉定十年以定海丞攝邑〉
趙善㬜〈嘉定十一年〉
王度〈嘉定十五年〉
趙希魯〈嘉定十六年以昌國簿攝邑〉
季齊愈〈嘉定十七年〉
李仁明〈寳慶三年〉
曹泳〈紹定元年以司法攝邑〉
毛遇順〈修職郎紹定元年八月初七日到任〉
社稷
壇在縣西二百步治平中令林旦修
城隍
廟在縣西南二百四十步唐神龍二年建
學校
至聖文宣王廟與學同建於唐㑹昌六年在縣東南一百步前鄉貢三𫝊王闗記皇朝嘉祐中令顧方修繕講肄尤盛刻前記於石治平中令林旦重修建炎兵燬隆興元年令胡琦重建且記之久而圯講堂四齋以及門廡慶元六年令韓元禮所更新也大成殿嘉定十一年令趙善㬜所更新也殿成校書郎張虙記之昌國簿趙希魯以十六年來攝邑事創亭曰攀桂祭器〈主簿方東置〉 祭服〈闕〉
御書
寶慶訓敕士風御筆二軸〈一軸漕司頒降一軸本府頒降〉
錢糧
榖二百八十二石四㪷
租錢二十七貫四百文
海塗稅錢一百五十貫三百五十文〈元納本府嘉定四年守王介截撥下縣學養士〉
城郭
縣城周圍一百五十歩治平中令林旦築河水環之東門曰登瀛西門曰登台
坊巷
蓬萊坊 明倫坊 襲慶坊
三瑞坊 遺愛坊 興孝坊
緑野坊 裕民坊 聨桂坊
晏清坊 鳳躍坊 太平坊
聞坊 應眞坊 叢桂坊
望僊坊 崇仁坊 拱星坊
興文坊
倉庫務場等
倉〈縣西十歩〉
義廩〈嘉定六年主簿趙善幹置分頓三鄉寺院以便賑糴〉
庫〈縣廊〉
酒務〈縣西南一百八十歩〉
教〈縣尉㕔近〉
玉泉鹽〈紹興初置縣東北三十里又有子場曰瑞龍曰東村〉
玉女鹽〈縣南九十里本玉泉子場以監官徃來迂逺嘉定四年立為正〉
居養院〈皇朝建中靖國元年四月以百姓繆貴戶絶屋為之崇寧四年十月以地里遙逺移縣東一百
五十歩〉
安濟坊〈縣東一百五十歩皇朝崇寧三年六月建〉
漏澤園〈縣東北三里皇朝崇寧三年六月置〉
公宇
縣樓門〈慶元四年令韓元禮重建〉
宣詔亭〈縣樓外東寳慶元年縣令季齊愈建〉
班春亭〈縣樓外西寳慶元年縣令季齊愈建〉
勅書樓〈嘉定十四年令趙善㬜重建〉
㕔〈淳熙四年令高子莫重建〉
堂〈淳熙十五年權縣胡榘重建〉
㕔軒〈慶元四年令韓元禮重建〉
西㕔三瑞堂〈嘉定十三年令趙善㬜重建〉
東㕔〈寳慶二年令季齊愈重建〉
待賢亭〈縣東門裏〉
迎麾亭〈縣西門裏〉
無量壽亭〈嘉定十三年縣令趙善㬜於放生池北建內有無量夀佛像〉
緑野館〈縣南一百歩直前皆洋田後臨放生池嘉定十二年縣令趙善㬜重建〉
觀瀾亭〈縣北一里象潭山之趾治平中縣令林旦置左丞許將有詩〉
應眞亭〈縣西一里煉丹山頂治平中縣令林旦置紹興中縣令俞光疑重建嘉定十三年縣令趙善㬜
移置於仙掌巖之前〉
濯纓亭〈縣西一百歩谿側西谷桃源徑之間治平中縣令林旦置〉
灌木亭〈縣西一百歩山間西谷之南治平中縣令林旦置其側有曲木亭竹間亭射圃〉
升浮亭〈仙掌巖之下慶元初縣令趙善與建〉
照香亭〈就縣治西牆為之俯瞰酴醿縣令趙善與重建〉
香風亭三友堂更好亭芥庵竹籬茅舎月臺桃嶺望稔樓〈皆在縣治西圃慶元初縣令趙善與建〉
滌塵亭又名東谷泉亭〈縣東北四里有泉然雖旱不枯徃來便於汲飲嘉定十二年
縣令趙善㬜置亭於側〉
方壺亭〈縣西北一里鳯躍泉之南林木䕃翳巖崖欹峭僅容一亭下睨清湍嘉定十二年縣令趙善㬜
置〉
圓嶠亭〈縣東一里東谷桃花蹊之南四山盤旋前揖松蘿下俯石澗嘉定十二年縣令趙善㬜置〉
官僚
主簿〈㕔事縣治之東寶慶三年主簿姚時雍重建平易堂嘉定六年主簿趙善瀚建寺簿徐僑書丹㽔堂嘉定五年主簿方東建宣獻公樓鑰書後易為五桂堂主簿趙汝遇書登瀛臺石曼卿書乆廢〉
尉〈㕔事縣東一百歩隆興初置武尉以蓬萊驛為之〉
監酒
玉泉監鹽〈㕔事縣南五里紹興初有監官二員文武通差一押袋一催煎其瑞龍東村玉女溪三兼領之嘉定四年分玉女溪為正場以押袋為監官催煎為玉泉監官兼領瑞龍東村二〉
玉女溪監鹽〈㕔事本〉
東門寨巡檢〈寨在縣南一百里東門山側當海道之衝舟舶多艤於此嘉定二年置寨官一員於
定海撥水軍六十人更戍之十四年臣寮奏寨兵擾民竟罷〉
驛鋪
蓬萊驛〈縣東一百步今為縣尉廨宇〉
西谿驛〈縣西南四十里乆廢〉
應眞館〈縣東一百四十歩乆廢〉
陳山驛〈縣東北一十五里乆廢慶元元年縣令趙善與復置〉
後倚驛亭〈縣西四十裏海際嘉定十六年智門院住持僧師哲建〉
西砂嶺驛亭〈縣西三十里嘉定十六年智門院住持僧師哲建〉
鋪〈乗海潮徃來府縣故不置〉
敘山
象山縣北半里山形如象因以名焉山腰有水曰象潭唐乾符二年鳯凰翔於山之巔故又名鳯躍峯
玉幾山縣南十五里縣治對之為案山
煉丹山又名蓬萊山縣西一里衆山隱映圓秀其巔平夷有丹竈及煉丹亭址陶隱居嘗煉丹於此更上有峯巍然號大煉丹海上望之層巒傑嶂如畫邑人逢春登覽號為勝槩其側有僊掌巖掌跡隱然
皷吹山縣東八里其峯崒然孤峻天將雨雲霧先起有聲轟轟如皷吹鳴
僊跡巖縣東十五里地名杉木𣝡長七尺許廣三尺指跟瞭然巖洞濶於屋數間洞內有石佛像頗多洞前之石平夷濶三丈許成五彩文有石獅子如羊犬蹲踞圓巖上
聖孃山縣南十里世傳昔有一女在山上隱見若神南巖又曰千頭巖縣南五十里三巖參天如列筍而中者尤峻㧞
道士巖縣南五十里疊石高數十丈特立路旁冠貎儼然宛類道士
東門山漢書地理志所謂天門山也〈奉化縣亦載天門山象山奉化皆古鄞縣地也姑兩存之〉高二百丈周圍二十五里兩峯對峙其狀如門濶一百五十餘歩下有橫石如閫潮退湍瀉惟風平浪息乗舟可渡蕃舶商船必經從之潮未平或有風濤則蟻聚泊舟山下此海道之衝要也
𤭁瓦山狀如𤭁瓦因以為名巖上有僊跡長尺餘版場坑山巖上有僊跡長尺三寸深半寸
師孃奧山舊有農人墾地獲一古鐘
三蕚山有三峯四時秀潤及春雜樹奇花交相輝映尤為綺麗可觀
於綰山世傳古有漁人於綰常漁於山之下後卒於此因以為名
東西濤山四面大水環繞風濤喧吼未嘗暫息人跡罕至焉
擔子山狀如曲擔
陽大嶼山
秋盧門山
大門山
石壇山〈以上皆縣南海中〉
佛頭巖縣東南二十五里巖甚𨺗峻髙可十餘丈上如佛首中斷如蜂腰岌然欲搖動又謂之搖巖環巖逺近皆薝蔔花遇夏花開彌望如雪香聞十餘里
鋸門山縣東南二十五里其山兩崖對峙中斷如門因以為名
面現山與縣相望山尤髙聳無他山間隔望之峯巒畢現因以為名
大睦山
秋閈山
韮山
大薤山〈以上皆縣東南海中〉
雞籠山縣西南五里圓秀望之如雞籠山麓有白鶴廟南史雷次宗𫝊雲次宗篤志好學尤明三禮毛詩隱退不受徴辟宋元嘉十五年徴至都開館於雞籠山聚徒教授置生百餘人即此山也
伍師山縣西南四十里上有白龍潭舊有五僧修道於上
台明嶼縣西南海中兩山相對一台山一明山此台明分界之所
馬鞍山始皇時望氣者雲南海有五色氣遂𤼵卒千人鑿以斷山之岡阜今其山兩頭起峯形如馬鞍因以為名
雙泉山其上有二穴出泉味皆甘美可飲過舟常汲之
東殊山〈以上皆縣東海中〉
天印巖縣西七里大嶴其巖如六花印
化氣巖縣西三十里又號䝉頂山每於夏月炎旱之時居民輒於此山驗之見有少雲氣自巖竇出不久必雨
西殊山縣西海中
金雞嶺縣東北二十五里嶺上小大之石皆有雞爪距跡
珠巖山縣東北三十里世𫝊蕃舶自海中望見此山常有寳氣因航海至山中㝷之不獲而去半巖又有古檜一株盤鬱糾結狀甚竒怪人莫能取或𫝊常出白堊
鄭行山縣西北十里山尤髙聳竒峰危岫不可具狀其中産靈草佳茗世𫝊舊有鄭行結庵於上因以為名
新羅嶴山縣北七里耆舊相𫝊新羅國人嘗泊舟於此
敘水〈渠堰碶閘橋梁津渡附〉
水
海環三陲東南皆大洋北則巨港東曰錢塘南曰大睦西南曰東門皆蕃舶閩船之所經從自錢塘而北則定海自東門而南則台溫此大洋也其北港則陳山渡舟之往來東達於洋西距鮚埼由陳山渡一潮至方門再潮至烏埼三城可至府城下
放生池縣南百步
白馬湖縣東南十里初縣之東塘山有王氣鑿之有白馬飛入湖中因以為名
舊河在縣之南合三十六澗灌上洋田六萬畆十里流於朝宗碶又五里西至靈長碶
瑞龍河千有餘丈在縣之東
千文河在縣之西二河皆淳熙五年令許知新創開以灌下洋之田
龍洞縣東南二十五里鋸門山之趾也世傳五龍聚㑹之所洞瞰巨海中如石屋濶數丈每歲上巳邑人俟潮汛退檥舟入洞觀之巖花石乳繽紛懸墜下有白黒碁子石布於沙磧更入四五丈巖迴洞深洶湧澎湃寒隂凜然不可進矣天將大雨水如雷鳴聲聞十餘里歲旱投以硃書鐵簡則雨立應
東攝潭縣西七十里層峯峭壁捫羅而登有小瀑布流下於潭為歲旱禱得鶴龜則雨隨車至鶴龜其甲尺許觜如鸚鵡尾長八九寸鱗甲炯然
白龍潭縣南三十里伍師山巔為旱禱雨多應
清潭縣西南十里山木隂翳上有石霤注水於潭石壁多菖蒲主簿陳震嘗為旱禱甫下山而雨作
湧泉潭縣西南十五里潭清淺人謂龍穴亢旱則斬鵝祭之鐃鼓方鳴泉即湧出或有得雲母石於潭側者
瀑布泉縣西南四十里泉瀉於靈巖之上飛流濺沫迨百餘丈有猿藏巖中時出沒於瀑布之間鄧仁憲亷布吳説諸公嘗有題詠相傳巖端生竒花枯檜仍有舟船矴石之跡
雙竇又名巨穴潭縣東南二十里有二穴深不可測其水隨潮升降下通龍洞
玊泉縣東北三十里廣福院前泉深三尺味甘色白烹茶為勝立夏後則泉溢立秋後則泉涸有怪松偃蹇覆於上
海眼縣西南五裏白鶴廟前雖旱不枯
金蛤潭縣東三十五里珠巖之巔其潭晴雨皆涸特沙磧耳上有石壁遇旱禱之則有水如珠從石壁中迸出須㬰盈潭遊鱗蜿蜒中有金蛤呼之有聲應則雨山東靣之潭為大金蛤
平石潭縣西南二十五里
白蟹潭縣西南三十五里
金松潭縣南二十五里
大門潭縣南八十里
青峯潭縣西南二十五里紹興間主簿袁逵禱雨隨應
碶閘
朝宗碶縣南十里紹興七年縣令宋砥修處州録事叅軍亷布記隆興元年主簿趙彥逾重修置寨屋於其側每歲官差僧行居之眎水旱以為啟閉輪人戶兼管且修其碶板
靈長碶縣西南十五里其地勢稍高常築而不泄非暴漲則不啟
理川碶縣南十五里
㑹源碶縣東南十七里乆廢邑人以水暴漲朝宗靈長二碶泄之不及且於隂陽家風水有妨訴縣乞用此碶嘉定十二年縣令趙善㬜為造石碶以代朝宗啟閉朝宗既築水大至則聽其從碶閘上泄之
橋梁
縣東橋〈東半里皇朝景徳三年置〉
縣西橋〈西一百七十歩〉
縣市橋〈縣南七十歩〉
中路橋〈縣西南一百三十歩〉
保徳橋〈縣東北一十里〉
惠政橋〈縣南一里紹興間編木為之乆廢嘉定十三年令趙善㬜重建易之以石〉
支橋〈縣西南四十里〉
大橋〈縣南四里紹興間置〉
湯家後門橋〈縣東南五里〉
東谿橋〈縣西南六十里〉
下林谿橋〈縣東北八里〉
陳雅洋橋〈縣西三十里〉
大谿橋〈縣西八里〉
津渡
陳山渡〈縣東北一十五里自陳山發船折二百里經兩潮至奉化縣東宿登岸舊皆民船私載時遭風濤海宼之患隆興元年主簿趙彥逾剏造船二隻背靣濶一丈六尺朝夕互徃兩船篙手共二十人每名月支常平錢一貫二百五十文自此民旅無虞損則官修或重造〉
袁村渡〈同在陳山海歩發船兩潮至奉化縣袁村登岸舊皆私船時遭刼溺後縣自造官船抱納常平
司錢以其餘為修陳山二船之用及月撥十千助學〉
姜嶼渡〈舊名呉七娘渡在縣西北五十里津頭乃本邑呉七娘之地因以為名至奉化東宿登岸〉湖頭渡〈縣東北三十五里舊為陳山十渡自本邑田下潮長登舟平潮至鄞縣東湖頭登岸〉白查渡〈縣南四十里〉
敘産
土産已載郡志畜之品有白羊府所以供御者於邑取之花之品有紅木樨最竒邑士史本初得此種因接本獻闕下高宗皇帝雅愛之曽畫為扇靣御製詩題其上以賜從臣榮薿詩曰月宮移就日宮栽引得輕紅入靣來好向煙霄承雨露丹心一一為君開復古殿又題曰秋入幽巖桂影團香深粟粟照林丹應隨王母瑤池曉染得朝霞下廣寒自是四方爭求之歲接數百本史氏以此昌其家今惟邑境所植者色深而香烈移之四方則色香少損此地氣然也〈今制使胡公榘舊嘗以監比較務攝象山賦詩云碎瓊揉香作肌骨霽日吹紅染膚色人間何處有此葩一種風流初未識東隅月戶編三千夜修玉闕瀛洲前拂搖桂子偶墜此雨露培植開韶妍史翁移根出蔥蒨雕斛持歸翠㣲殿一朝麗質冠百昌御墨分題落團扇何年流轉江南鄉一本奚啻千金償分枝接葉色已淺縱有此花無此香絶愛西山佳麗地藹藹修林倚清吹寧論斜日杏花酣未許熙春海棠睡是時金氣初高明宇宙軒豁澄埃氛青霞絳雪互㸃綴濃芬賸馥飄氤氳鷲峯繁黃今不數破裓山僧練裙女試看香御擁紅雲肅奉虛皇游碧宇擕持寳鏡吹波金寒光萬頃空人心煩君控取紅鸞住便恐香魂夜飛去忠定史越王見而次韻雲粟蘂金葉凝碧獨在秋林逞顔色豈知東溟史氏居別有竒標人不識姮娥侍女盈萬千一一姿貌皆無前為嫌此花忒淡薄渥丹乞與春爭妍露滋胭脂霜染蒨植根只向廣寒殿凡塵俗韻不可干清涼惟許秋風扇何年移到蓬萊鄉鉅萬索值誰敢償盤紆欄檻乆不曜一日名飛並國香豪貴爭看期縮地載灑遲來煩鼔吹園丁聞之競采擷夜深不使花神睡接枝換骨離四明飄飄爽氣排妖氛遂令禁籞成眞賞餘馨賸馥常氤氳芙蓉寒菊不足數包羞正似無鹽女從渠搖落動秋聲獨歩惟茲徧寰宇我嘗對此傾葵金卻思四海狀元心慇懃勸花宜且住寒士人人折得去胡公再次韻雲霧隱森森小山碧不嫁春風矜國色流芳端自蘂珠僊曽是先皇親㧞識一身便足當三千氣韻乃在黃香前聊同渠菊領秋意不與桃李爭春妍日幄雲幢䕶青蒨丹霞為臺月為殿露滋韶艶染猩袍風引清芬吹雉扇結根只合帝子鄉價重未可瓊瑤償濟川小試舟檝利作醴更助椒蘭香僊籍英聲在丹地紫殿名高非濫吹影斜遙漢王蟾寒香度鎻𥦗金鴨睡運際千齡遭聖明氣使萬里開祥氛一枝昔已擅風采五芳今正傳氤氳後塵江梅誰比數獨抱孤根對青女幸分餘馥霑後來一吐寒花照霜宇佇看一諾輕千金嫣然顧笑舒丹心願公千秋長在廣寒宮裏住容我驂鸞共來去忠定史越王再次韻雲鄮峯老子雙瞳碧已悟人間空是色羣花四季作芳菲一笑觀之如不識有時斗酒沽十千狂歌爛醉羣花前紅紅白白自妖艶誰曽着口論媸妍惟聞丹桂藏青蒨清芬正滿姮娥殿卻思一見無由縁但寫竒標在團扇忽朝移本下吾鄉此願端知合得償園工玊斧與換骨坐使凡種皆天香先皇得之植禁地飫賞釣天動僊吹高燒鳯蠟類星繁正恐夜深花或睡於今哀戚徧幽明鼎湖仙駕超塵氛遺髯注想文王囿玉闌佳氣徒氤氳胡君眞材一二數他日補天慕媧女正欲攀枝效郗詵㑹看聲名飛海宇雄篇擲地如鏘金俊逸清新洗我心怪底斯人掉頭不肯住明年射䇿君門去〉
敘賦
鄉村
政實鄉負郭管里一保十二
美政里
烏石保〈縣西北二十里〉 白石保〈縣南五里〉
歌保〈縣西五里〉 保徳嶴〈縣東北十里〉
考坑保〈縣東北五里〉 延壽嶴〈縣北五里〉
陳山保〈縣北十五里〉 下史保〈縣南五里〉
黃谿保〈縣西北十里〉 西砂保〈縣西二十里〉
淡港保〈縣西三十五里〉 姜嶼保〈縣西五十里〉
歸仁鄉縣南十五里管里一保十
崇仁里
九頃保〈縣南十五里〉 馬江保〈縣南二十里〉
東谿保〈縣西南四十五里〉 青部保〈縣西南八十里〉
後門保〈縣南一百里〉 周嶴保〈縣南七十里〉
松嶴保〈縣南三十五里〉 管谿保〈縣西南二十五里〉
西溪保〈縣西南四十五里〉 馬嶴保〈縣西南七十里〉
遊仙鄉縣東七里管里一保十
和順里〈舊名三山里〉
竺山保〈縣東北二十五里〉 柘溪保〈縣東七里〉
錢倉保〈縣東三十五里〉 夾嶼保〈縣北二十五里〉
東村保〈縣東北三十五里〉 朱溪保〈縣東北四十里〉
塗雌保〈縣東北三十里〉 雀溪保〈縣東十二里〉
赤坎保〈縣東南二十里〉 大徐保〈縣東北十五里〉
鎮市
象山鎮〈舊在縣西南一里乆廢〉
歌市〈在政實鄉美政里縣心縣南七十歩〉
田畆
民田一十三萬一千九百二十畆二角
戶口
主戶九千七百五十六口二萬八千九百二十八客戶三千六百二十四口一萬四千八百九十二
夏稅
絹二千七百二十七疋三丈九尺三釐
正稅一千八十七疋三丈九尺三釐
和買一千六百四十疋
紬七百一十八疋二丈六尺
正稅三百七十五疋二丈六尺
和買三百四十三疋
綿五千五百九十二兩
折變
折帛錢
絹六百二十三疋計錢四千一百一十五貫
正稅一百三十一疋每疋七貫文計九百一十七貫文
和買四百九十二疋每疋六貫五百文計三千一百九十八貫文
紬四百四十疋計錢二千九百四十三貫文
正稅一百六十六疋每疋七貫文計一千一百六十二貫文
和買二百七十四疋每疋六貫五百文計一千七百八十一貫文
綿二千三百二兩每兩四百文計九百二十貫八百文亭戶折鹽
絹三十六疋二十三分六釐
紬一十一疋二丈一尺九寸一分五釐
綿二百五十四兩一錢七分三釐
實催本色
絹二千六十九疋二尺八寸五分二釐〈比元額増四尺八分五釐補所虧紬數〉
紬二百六十七疋〈虧四尺八分五釐入絹數〉
綿三千三十五兩八錢二分七釐
秋稅
苖米三千四百九十七石一㪷五升九合三勺
折變
亭戶折鹽一百三十石七㪷二合
實催本色三千三百六十六石四㪷五升七合三勺
灑〈以寳慶三年為準〉
象山務係糴買
本柄錢二千九百二貫六百五十八文
糯米九百六十二石六㪷四升一合四勺
從例遞年每石豁除價錢二貫六百五十文計一千六百九十貫六百九十九文
麯麥一百一十七石四㪷四合每石價錢三貫六百文計四百二十二貫六百五十四文
夫食物料錢七百八十二貫三百五文
造麯三十一貫三百六十五文
造生煮酒二百七十六貫二百二十二文
袋紬八疋每疋四貫文計三十二貫文
箍缸打竈六十貫文
官吏巡腳夫食糜費輕空滲漏賃坊基等三百八十二貫七百一十八文
収息錢七千八百九十貫四百一十三文
諸司四千六十八貫四百七十七文
經總制司五百八十五貫四百八十六文
移用司三十六貫五百七十八文
正名寛剰一千八百九十七貫五百五十文五分淨利九百一十四貫七百九十三文
糴本司六百三十四貫七十文
本府六千七百二十四貫五百九十四文
糟錢一百九十一貫一百七十二文納本府醋息錢六十貫文納本府
人戶買撲酒坊五所
東溪坊 西溪坊 西砂坊
東村坊 青部坊
歲額淨息錢五百四十三貫三百五十一文常平司三百八十八貫五百五十一文
本府一百五十四貫八百文
商稅〈無〉
淳熙四年有㫖續置砂岸並除罷慶元二年陳景愈於爵谿赤坎後陳東門等處剏置稅皃縣令趙善與以擾民白府罷之提刑李大性攝府與除免所抱之錢嘉定二年楊圭冒置分布樊益樊昌等為海次爪牙鄭宥等訴之主簿趙善瀚厯陳其害五年守王介申朝廷除罷毀其五都團屋版榜示民寶慶元年胡遜柳椿假府第買魚鮮之名私置魚團鄭宥等又有詞倉使齊碩攝府杖其人而罷之
雜賦
免役錢兩料共七千七百一十五貫二百七十四文
縣吏支五千一百六十八貫四百三十四文本府八十四貫文〈解𤼵減省人吏錢在京官員僱錢支府吏錢並在內〉經總制二千一百七十一貫三百二十八文官戶不減半二百九十一貫五百一十二文茶租錢一百九十七貫七百八十四文
水腳錢一百九十九貫四百七十一文
河渡錢二百八十貫八百文〈常平司〉
職田
米一百七十七石一㪷二合
知縣一百八石五㪷一升四合
主簿三十一石六合
縣尉二十九石二升
司戶七㪷
奉化縣丞七石八㪷六升二合
鹽
玉泉額五千二百二十袋
玉女額一千六十袋
敘兵
弓手
尉司額八十名
敘人〈見郡志〉
敘祠
神廟
東嶽行宮縣西南二百五十歩棲霞觀之側大觀中建主山昭應廟縣西北一百四十歩舊名圓峯按唐㑹昌中王關撰文宣王廟記有雲自圓峯祠厯城隍廟則此祠其來尚矣或以為縣主山形圓因名之一日午自其舊祠飛片瓦止於今廟之基邑人姜臯因遷焉境內嘗歲饑瀕海窘糴忽有乗大舟抵岸者出告邑人曰昨日中流有扁舟載酒果招吾米者自雲居縣西山下既徃訪之乃廟也覩神像驚愕且拜即平價盡糶衆頼以濟建炎四年金兵至海盜乗之猖獗由昌國至白峯將抵邑境邑方戒嚴海民忽報隂霧𨺗變中有丹檝旗幟甲兵衝突出港風雹大作賊舟沈溺遁去劉帥大兵至邑先徃西溪屯駐後軍使臣冉進未發欲於簿㕔閣下縱火為亂帥恍惚一急足告變驗之果然乃斬冉等於廟側是歲有㫖賜昭應廟額水旱疾疫有禱必應逺邇爭奉香火每歲以六月七日為生辰㑹累封靈澤孚佑昭貺顯濟侯
沖應眞人祠縣西南二百五十歩蓬萊山之下透瓶泉之北與棲霞觀同建眞人姓陶諱𢎞景舊封貞白王欽若靈驗記雲梁朝眞人修藥於蓬萊觀自寫眞於東壁有居觀側者晨起必望觀曕禮常販於天台一旦隨舟渡海將及縣歩颶風大作舟欲傾沒同舟六七十人見一道士乗雲隱約黃色光芒中以羽扇約風曰陶眞人相救毋怖畏言訖風息既濟其人引同黨至觀見眞人像如舟中所覩遂相率修飾觀宇以答焉治平中袁廣淵又記雲祥符元年京師營昭應宮自永嘉掄巨材浮海至邑之南風濤㡬溺舟人於空中見道士謂曰吾象山蓬萊觀陶眞人也且救汝須㬰安濟慶厯中道士鄭日㣲更造殿宇而壁間所寫眞遂泯其徒嘗以縑素摹留副本有誠禱者則幅巾黃服隱然現壁間淳熙末令王椿為旱禱像現而雨上其事於朝賜今封
普濟廟縣東南三十五里舊曰鋸門廟
祚聖廟本東門廟在縣南一百里世稱其神曰天門都督按天門山在南海中而接寧海之東境故號東門下有石閫潮汐衝撞最為湍險〈詳見東門山注〉舟舶徃來必致禱焉唐貞觀間有㑹稽販客曰金林數經從薦牲醴惟謹舟行每得所欲一日祭畢誤持胙肉去解纜行十餘里欻然逆風復漂至廟下不得前舟人恐甚乃悟所誤亟還置加祈謝即反風安流而濟永徽間㑹稽又有工人曰蔡藏自泉州造佛像囘獲緡錢數百祀禱少懈舟發數里而覆惟篙師僅免是知廟之建置乆矣謂之天門都督者尊之如方伯也皇朝建炎四年賜今額
白鶴廟縣城內神姓趙名炳字公阿東陽人能為越方事見東漢書方術徐登傳沒於章安台州人祠之甚謹象山舊為台屬邑故亦祠焉祈禱輙應嘉祐六年令陳玠銘於石
顧長官祠在縣城內長官名方字正夫丹陽人皇朝皇祐登進士第再調明之象山令視事日召邑人父老詢民間利害及境內士民善者召而勸之惡者諭而戒之又建學舎率子弟之秀者教之親為講解誘掖使進於善逾年民大化服俄而方病邑民率錢詣塔廟祈禱者千人方竟不起百里之內號泣思戀如失父母相與立祠以時祀之丹陽錢君倚毘陵胡完夫皆記其事刻石祠中士大夫以詩頌追美者不可勝紀事見皇朝類苑今祠有碑見存上饒何籕撰
宮觀
棲霞觀縣西南二百五十歩蓬萊山之下舊名蓬萊觀秦徐福梁陶𢎞景皆隱跡於此隋大業元年廢唐天寳十三年台州刺史袁仲宣復置大中元年令楊𢎞正告於明州刺史李敬方重修孫諫卿記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淳熙末道士遷其觀於山之西嘉定十三年道士張大原於舊址重建
寺院
禪院九
鳯躍山等慈院縣西北一里舊名鳯躍院宋元嘉二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方預譔釋迦殿記縣令季齊愈撰僧堂記常住田三百一十八畆山二百七十畆
瑞雲峯延壽院縣北七里舊名龍壽院漢乾祐二年置王説記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九百一十四畆山二百七十畆
智門院縣西二十五里舊名保安院周顯徳四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百七十四畆山二千二百四十四畆
常樂院縣東北三十里唐乾寧中刺史黃晟建皇朝乾德二年賜號慶寶院乆而圯嘉祐八年易為十方僧道相文應重修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廬江縣主簿樓郁撰十方記常住田五百三十一畆山九百四十畆
太平廣福寺縣西南五十里皇朝建隆三年置熙寧元年賜額俞觀能撰佛記常住田四百五十三畆山一千五百七十畆
蓬萊山廣福院縣西南三十里舊名蓬萊院漢乾祐元年置皇朝熙寧元年改名壽聖權婺州永康縣劉渭記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百八畆山一千三百九畆
䕶境廣福院縣東北二十里皇朝建隆二年置熙寧元年加賜壽聖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畆山三百九十六畆
靈巖廣福院縣西南四十里皇朝太平興國二年僧智瑫建進士俞讓記熙寧元年加賜壽聖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五畆山六百一十畆
仙巖院常住田九十九畆山一百一十二畆
教院三
寶梵院縣東北一百三十歩舊名東禪院皇朝建隆二年置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五十六畆山一百七十九畆
廣福保寧院縣西南二十里舊名保寧院周顯徳五年置皇朝熙寧元年加賜壽聖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七十七畆山無
玉泉廣福院縣東北二十里皇朝乾徳二年置熙寧元年加賜壽聖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三百一畆山一千四十三畆
甲乙律院四
普明院縣南十五里梁天監元年置名湧泉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御史臺檢法官王庭秀撰方丈記常住田四百四十五畆山一百一十五畆
瑞龍廣福院縣東南十五里皇朝乾徳四年置熙寧元年加賜壽聖二字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百四畆山二千畆
新安院縣南八十里周廣順三年置常住田五百三十三畆山一千八百畆
伍師院縣西南三十里周廣順三年置常住田三十五畆山二百畆
敘遺
紀異
淳熙三年縣之西山隴中有麥一莖兩岐令高子莫獻於郡皇子魏王圗上於朝孝宗皇帝御札褒美魏王有詩刋於石
嘉定十四年中元日雲現於縣西山之上五彩間錯光華燦然父老驚歎目所未覩邑令趙善㬜繪以為圗好事者形之歌詠自是五穀屢豐
存古
孔侯墓縣之童翁浦侯姓孔行第七失其名即此浦人也性剛志烈茍不茍合鄉里敬而憚之唐咸通中有富都巡吏劉贊夢侯告曰予平生以忠義處世今死矣上帝録吾之善姓名已籍水府眞録然吾屍猶泛濫於沙浦間子能収而穸之且創數楹俾吾有棲託必為民利贊訪得屍果如所夢乃歛葬於此立祠以祀之今定海縣有助海侯廟兵部侍郎皮光業記即侯也
寶慶四明志巻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__四明續志>
四明續志原序
四明志作於乾道述於寳慶詳矣然則何續乎所以志大使丞相履齋先生吳公三年治鄞民政兵防士習軍食興革補廢大綱小紀也其已作而述者不復志昔人謂舊相出鎮者多不以民事為意惟向文簡大耐官職勤於政事所至著稱公不均其逸而先其難過於文簡數等矣又謂冦萊公所至多游宴張文定儻蕩任情獲盜縱遣公慨念海道東達青齊禦侮弭盜之方周防曲至世人未必盡知也若夫切切𤱶畝盻盻雨晴一游一詠可以觀焉故併載之於後以詔來者蓋公之學達於體用自身而家家而國國而天下有本者固如是也豈規規然求度越於冦張二公哉雖然鄞猶故鄞也昔何為而匱今何為而豐昔何為而蕩無紀綱今何為而粗知理法覽者必有得於是編之外開慶元年中秋日門生迪功郎慶元府府學教授梅應發奉議郎添差沿海制置大使司主管幾宜文字新添差通判鎮江府劉錫序
欽定四庫全書
四明續志巻一
宋梅應發劉錫同撰
慶元府額
寧宗皇帝登大寳以明為龍藩陞慶元府自參政何公立扁後至寳祐二年中更水火屢撤去久而未立四年九月大使丞相吳公出鎮興廢補缺至五年四月始援筆書之八法端嚴九鼎鎮重自是郡境清謐無復曩嵗非時之警邦人朝暮瞻戴殆與四明山川輝映無極雲〈上牌致語附見於左〉
〈寧皇恵朱邸以演綸久升表掲元輔福蒼生而連筆重為扁題三大字鬱鬱蛟纒四明牕停停虹貫旄倪觀改鼓角聲和恭惟大使判府大觀文丞相樞使國公闢學海以朝九流厲詞鋒而挫萬物虎榜首登鳯池身到既符作者之七人鼇頂峯帶鰌亢水浮來挾飛仙於三島以大臣而盡民事勤小物而穆師言牛隴春酣是處無襦而有袴鯨洋風定何人佩劒而帶刀百廢具興一日必葺念昔被茂陵之親擢優為嘉定之倫魁於今領潛藩以保釐忍視慶元之虛額拈犬頭而㸃染舉大手而特書秀傑摩雲河海盡歸於彈壓精華衝斗鬼神俱聳於觀瞻天閟方隨機而拓開地靈已如響而發逹豈止篤生郷彥嗣十人宰相狀元便當速肖邦君添幾人狀元宰相民生視阜郡望増雄萬斛力一揮盡拭目鮚亭之氣象中書君未老更傾心䲭閣之經綸胡顯等既忝齋優敢呈巳俚〉
〈慶元天子舊名藩寳祐元戎新榜顔鬱鬱蛟纒三大字停停虹貫四明山百年老穉歡聲沸千古山河旺氣還便挾島仙天上去再提此筆福人間〉
増秩因任
寳祐五年正月初六日御筆吳潛特與轉一官職任依舊
制
門下朕修我有夏以誕保受命每嵗孟春則大計羣吏矧臣作股肱耳目之舊而時若州牧侯伯之賢是有袞衣越在外服對三陽之泰長敷大號以渙𫾻觀文殿大學士宣奉大夫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軍府事兼管內勸農使金陵郡開國公食邑五千〈缺〉百戶食實封一千〈缺〉百戸吳潛方厚秉彛中和迪行潄六藝之芳潤則資之深詡萬物而發揚其徳可大頃焉相朕咨以奮庸若鹽梅之和羮期於予治以薫蕕之共器不潰於成斂而經濟之謀重我蕃宣之寄鄮山嵂嵂欣草木之向榮滄海洋洋妥波濤而不〈缺〉當治象甫頒之日正士夫更始之初膺貢受圖曩侍春王三朝之㑹承流宣化今為東方諸侯之先時而颺之民之表也雖璽書增秩非所以待大臣而民功曰庸其可無於懋賞爰峻祿臣之品申陪井邑之封於戲王職如歲兼四時朕方體元工之運冢宰阜民倡九牧爾尚新治理之功益懋乃猷祇若予訓可特授光祿大夫依前觀文殿大學士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軍府事兼管內勸農使金陵郡開國公食邑五千〈缺〉百戶食實封一千〈缺〉百戶主者施行
寳祐六年九月初五日御筆吳潛分閫四明已書再考郡綱振飭海道肅清特與轉行一官令再任學士院日下降制
制
勑門下命顓征而賜履夙嘉表海之風考成績以陟明式循咨岳之典睠予良弼久鎮輔藩進律以旌顯庸勉㽞而仍舊服肆加寵數誕布恩言觀文殿大學士光祿大夫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府軍事兼管內勸農使金陵郡開國公食邑五千四百戶食實封一千五百戸吳潛敬義不孤忠忱合一以格物之明而行之以絜矩之恕以馮河之毅而恢之以包荒之𢎞其在廟堂而憂惟以社稷為悅邪嫉九齡之正佞憎陸䞇之賢菉竹猗猗居有琢磨之益赤舄几几不改碩膚之常比煩戎乗之行肯為蒼生而起弼廩青社猶在中書琦典相州克勤民事亷頑立懦抑暴鋤驕吏士畏若神明旄倪愛如父母風行海道福流京師固嘗渇想於儀刑亦既深知其治行惟長吏數易則政斁而百姓熟習則教孚遮道而留冦恂盍從羣望増秩而褒黃霸昭示懋功頻煩璽書之榮赫奕銀青之信益食多邑陪賦真畬於戲公著起尹河南雅得均出處之誼王曽再蒞全魏諒能服中外之心以上宰任方伯見謂優為以真儒用天下常懐未盡式敬有土益逺乃猷可特授銀青光祿大夫依前觀文殿大學士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府兼管內勸農使金陵郡開國公加食邑五百戶主者施行
開慶元年八月十七日再疏乞歸田裡奉御筆吳潛三年海閫備竭勤勞屢疏丐歸高節可尚可依舊觀文殿大學士判寧國府特進封崇國公令學士院日下降制
制
門下朕儀圖魁徳易鎮價藩公師而表海邦久顓斧鉞之寄將相而典鄉國式華袞繡之行肆申錫於恩徽以懋奬其風節敷時制綍諗我廷紳觀文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軍府事兼管內勸農使金陵郡開國公食邑五千九百戶食實封一千七百戶吳潛識詣幾深氣含剛大實地踐履得家庭學問之醇平生經綸發聖賢事業之懿寧皇之所敷遺眇躬之所倚毗端委廟堂納君於道燕居鄉黨垂世以書頃徃保釐重煩夾輔獨盡心於政廩有勤民之風不動色而威雅得馭軍之體以格物之明聴訟以絜矩之道生財溟渤澄波京師䝉潤閔勞三載正惓惓歸士之情勤施四方顧懇懇明農之請夫元老之出處甚重乃羣工之視聴攸關卿猶盡瘁以鞠躬誰不聞風而展力爰從古鄮就畀宛陵若王曾以厚徳守青莫涯其量若䝉正以重望尹洛未盡其才用疏崇國之封加峻上公之爵仍冠邃職併衍真畬於戲國家大經莫重君臣之誼賢哲高致每懐父母之邦天之未墜於斯文儒者不忘於當世體於睠注逺乃猷為可依前觀文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判寧國府特進封崇國公加食邑五百戶食實封二百戶主者施行
學校
世之言郡泮者必曰一漳二明蓋漳以財計之豐裕言明以舎舘之宏偉言也巍堂脩廡廣序環爐槐竹森森氣象嚴整舊額生徒一百八十人其後比屋詩禮冠葢如雲春秋鼓篋者率三數千童丱執經者亦以百計著録寖倍而帑庾則不差多於昔大使丞相吳公加恵序庠篤意教養正講席以闡理學新儀門以肅宮墻且謂學供月繁庖膳不足始自寳祐五年四月十五日除本府元日撥一百貫外更於大府每日増給錢一百二十貫以助公廚之費六年秋公又欲革並縁弊復俾分齋造食官給天平秤俾八齋僕𨽻各以時直取於市而販者益相安矣又嘗出所輯孔孟格言及鈞製存悔齋箴凡二百餘軸徧恵前廡以下鸞旂戾止匪怒伊教一話一言聞者書紳凡學計不續支移那輟有請必俞諸生生感公之徳於是相與肖公之像為石室之祠雲
講義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
記禮者曰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朝言朝其在學校則與友言所以為士何如夫靈於物而為人秀於人而為士則士之所以得名者非徒曰儒其衣冠而已士必有事尚志為先志必有尚仁義為先何謂事如農工商之各専一業也何謂尚如尚徳尚賢主乎此而不變也何謂志如水之注東馬之首燕必求其至也何謂仁義如木之有根根之有榦培之則生戕之則死也故仁之為義固宏闊矣而切近而言則無一念之非為仁聖賢之所謂欽止所謂存誠所謂謹獨皆所以全仁之本體而為心之則也義之為義亦固宏闊矣而切近而言則無一動之非為義聖賢之所謂制事所謂方外所謂處物皆所以彰義之大用而為身之則也自其無一念之非而心純乎仁則仁熟矣推而不可勝用則薫陶萬化生育萬物皆仁之積也自其無一動之非而身純乎義則義集矣推而至於不可勝用則裁製萬化軌範萬物皆義之積也仁曰居則入乎此而無他出也義曰由則出乎此而無他入也然仁莫難於居以心之難牧也夫人試反之於心終日思慮能為易之藏乎能為書之閑乎能為魯論之省乎能為孟子之收乎若其未然則憧憧徃來莫知其鄉必有賊仁者矣是必戒懼於不睹不聞之際存養於夜氣旦氣之間微覺過差旋即悔悟如去癥痞而後元氣無壅塞也如剪荊棘而後嘉禾可茂長也由一念之正而為百念之皆正斯謂之志於仁矣孟子曰仁人心也孔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此之謂也義莫難於由以身之難檢也夫人試反之於身平日踐履能為原憲之藜藿窮閻而不處非道之宮室乎能為子路之衣敝緼袍而不被非道之文繡乎能為顔子之簞食瓢飲而不食非道之膏𥹭乎能為澹臺滅明之行不由徑而不踐非道之戶閾乎若其未也則顛倒冥行莫知所屆必有賊義者矣是必決擇於取舎疑似之際精審於利善毫釐之間少有過差旋即修治如乗安車惟恐其渉險峻也如馭良駟惟恐其趨狹邪也自一動之謹而為凡動之皆謹斯謂之志於義矣孟子曰義人路也孔子曰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此之謂也潛嘗因是而觀之孔子矣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此孔子立志之關鍵也故三十而立則其理凝四十而不惑則其理通五十而知天命則其理貫六十而耳順則其理徹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距則其理化陟降上下與天為徒此夫子之始於為士終於為聖人也願聞子之志此夫子行志之規模也故老者安之則凡天下之人其生先乎我者皆父兄之類朋友信之則凡天下之人其生齊乎我者皆交遊之類少者懐之則凡天下之人其生後乎我者皆子弟之類癢疴疾痛與人為徒此夫子之始乎為士終乎為大人也又嘗因是而觀之諸子矣乗肥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千乗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之志也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冉求之志也宗廟之事如㑹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公西赤之志也三子之志決非常人之志矣猶有待於外者也有待於外不可自必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㸃之志也無伐善無施勞顔子之志也無所待於外者也無所待於外可以自必也故從而為之說曰天生四民雖各有事然農有儉豐工有售否商有通滯皆有制於天與人者惟士之所事則求之我而已天與人不能制也求之我而天與人不能制未有不獲者也而曾農工商之不若何哉其患在於無志而已志茍至焉非仁不處也舉而措之即義之不違則也非義不蹈也遡而窮之即仁之不違則也強毅肅括人以為義而不知其為仁之剛溫良慈讓人以為仁而不知其為義之和仁義道合二五妙凝包四端總百行之人也用之鄉黨則鄉黨化用之邦國則邦國化用之天下則天下化豈不尊榮貴美而不負其所謂靈於物而秀於人之責哉今當至日方陽明用事之始在復之初爻為克已復禮之候二爻為取友輔仁之端皆有切於學者進修之實敢以是為諸友勉抑夫子於復而賛顔氏子曰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未嘗不知仁也未嘗復行義也並以是為諸友證𫝊曰昂昂若千里之駒乎泛泛若水中之鳧與波上下偷以全其軀乎立志與不立志之譬也惟諸友所從
或曰孟子既以安宅正路喻仁義矣而又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何歟蓋仁有愛之理而事親愛之本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此即是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即本體之心本體之心不失未有不仁者也安宅孰大於是義有敬之理而從兄敬之本也傳曰敬徳之聚也能敬其兄未有不能敬其身能敬其身而陷溺其身於不義者未之有也正路孰大於是或又曰孟子既以安宅正路喻仁義矣而又曰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何歟蓋仁之至者螻蟻不踐而不仁者至於嗜殺而不厭由自賊其心始義之至者一介不取而不義之至者雖乞墦之不羞由自賊其身始惟忍賊仁最甚惟貪賊義最甚孟子精㣲之㫖又當以是求之惟是潛困不知學老已至矣幸守是邦是邦多先覺之賢諸友耳濡目染聲感氣應必自有得於天爵之貴潛之木舌何能發明特以郡文學與庠序之士不鄙其固陋俾暫屍鳴道之席敬誦所聞以求是正雖其間不敢背先儒之說亦不敢盡襲先儒之說徃來詰難不無望於同志雲
考亭夫子以師道淑天下所到之郡必為諸生講說義理所以開人心而扶世教者𢎞矣履齋先生紹家學之親傳續考亭之正脈載道而來師表東海迺者陽復之旦從諸生請下臨泮宮講孟子士尚志一章以恵後學推本仁義理明意徹環堂而聴者以千計前乎未有之盛事也用存分教是邦何幸領衿佩而親炙焉退而思之孔子曰士志於道孟子曰士尚志履齋先生曰士必有事尚志為先志必有尚仁義為先孟子所以𤼵明孔子之格言履齋所以推原孟子之奧旨聖賢先後衛道之心千載猶一日也盍亦鋟梓於學以夀其傳諗於衆曰唯時寳祐丙辰長至日門生廸功郎特改差充慶元府府學教授胡用存謹書
生祠記
鄞股肱郡北直登萊東極島卉湍鯨大浸斯衿斯吭卓為吾國天險麾鉞右諸閫匪碩臣曷稱厥選寳祐丙辰秋聖天子詔相國履齋先生吳公起命巻賜封履使以大稱昉於茲曰判府事則自魏王後未之有也公至鎮之日簿書絲如吏胥糜如民萎盜紛官眊士肆垢翫秕蠧非甚有紀公曰嘻剔扶蘇醒是不難盍亦知所先後政不教徒政耳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龍象第一義下車序庠茷茷其旂几几其舄登國人子弟於堂首誨之以孟軻氏士尚志之㫖反覆數百言謂士必以尚志為事志必以仁義為先蓋以履諸身者淑諸人也華顛穉齒圜泮林者幾千人殆猶過洞庭而聆咸池虛徃實歸家誦人習不惟峩冠襜裙者知所以䇿勵猛進雖喬朴之氓亦與知焉公忘勢下士一利病必咨於學一然否必占於學凡可以恵元元者以次寢行之削斛入之取盈者廩窮民之顛連者撙費補解蠲數百萬王賦之積逋者摧強植弱濯痍熈寒朞月間恩溶澤濊黎庶鳧藻至和洋溢薫為豐年巷歌塗謡皆知公仁誼既效先是學庖靡盈捽茹其癯亷取之市公於是嵗増助膳緍四萬三千有竒且復砂租緍餘三萬肇利鬯美垂百世不朽至於捐萬八千楮繼粟周亟又不與焉游於校者不特飽仁義且飽膏粱矣諸生葉謀諏吉繪𫝊像峙狄碑作新祠於東榮所以潔心香示皈敬也事竣郡文學應發進諸生而告之曰吾道一脈鄒魯其源千載而下星奎水洛至考亭而日以演迤先生之學受之正肅公正肅公之學得之考亭四書其是學之根柢仁義其四書之綱領乎先生以此學魁天下相天子航世於安流棟國於喬岳奚止忠獻一部論語前日之金聲玉振諸生亦既聞之繼自今昕稷嚅嚌辰刻體踐以身心而不以口耳則不負仁義不負先生不負孔孟考亭矣先生行且歸政事堂諸生趨鏘夀祠下參倚之見豈徒袞繡冕佩而已哉僉曰唯請鑱諸石龍集丁己仲秋朔門生廸功郎慶元府府學教授梅應發記並書
贍學砂岸
皇子魏王判四明日嘗撥砂岸入學養士淳祐間嘗蠲之就本府支錢代償寳祐五年正月大使丞相吳公奏請復歸於學繼而爭佃之訟紛如凖制劄仍撥歸制司卻於砂岸局照元額發錢養士六年五月以砂首煩擾復奏請弛以予民卻於翁山十五酒坊嵗趂到酒息錢內撥還府學具見奏篇〈在本府砂岸門〉
石衕山年納二萬六千七百八十六貫文
秀山年納二千五百貫文
鰕𢈠年納一千一百貫文
大嵩年納一千七百八十五貫七百文
雙嶴年納八百單三貫五百文
淫口年納七百貫文
石壇年納一千五百貫文
沙角頭年納一千貫文
鱟塗年納三百單三貫五百五十文
穿山團屆年納一千貫文
増撥養士田産
大使丞相既日増緍錢以豐庖膳矣且復撥沒官田産歸之學益以廣樂育之盛心焉増撥數目疏於後寳祐五年十二月鈞劄撥下朱瑩男朱祐沒官田昌國縣蓬萊鄉一都二都水田一十五畝地一十五畝〈並客屋在上〉
開慶元年八月鈞劄撥下汪登道沒官田産
昌國縣宜山
山田地共九千七百三十一畝
山熟地二千一百九十二畝
山坑田四畝三角三十歩
石山七千五百三十四畝四十五歩
塗田共六百一十畝三角二十三歩
已耕種田五十五畝
已開墾未種田五十二畝
未開墾田二百七十三畝三角二十三歩未曾就海塗田三百畝
水田四畝三角
八月鈞劄又撥下縣吏鄭新鄞縣老界鄉沒官水田
二甲田三畝三角七步半
三甲田六畝三十五步
八月鈞劄又撥下鄞縣邵宗武詭寄董垕陳八一沒官田
董垕水田七畝一角六歩
陳八一水田三畝二角
八月鈞劄又撥下衛源衛溥沒官田
定海縣靈巖鄉田共三十一畝
科舉
神臯之東鄞為節府融深結秀鍾靈孕傑前修輩出遺風曼衍巍科舄奕史不絶書大比貢英實符雲臺四七之數寳祐六年下賓興詔大使丞相吳公以龍首黃扉之貴身勸為之駕七月二十四日鈞判唐人有所謂泥金帖子者乃士人中第歸報其家者也蜀郡有髣而用之於秋賦者號曰金花榜子眎領薦人數預行製造遇舉送官下院拆號即㩦以自隨仍帶㨗子甲頭入院遇拆一名則旋書填戶貫三代姓名於金花榜子之上授之甲頭甲頭即就貢院金口授之㨗子之徒方許鳴鈴走報遇金花榜子到日方為正報縱有漏洩預報之人其領薦人不請收接本府今為二浙衣冠人物最盛之地當傚而行之一可以還前古之風流二可以為鄉黨之美觀三可以杜㨗子之紛擾仍從本府於當時每請舉人一員特送三百貫以助犒㨗之費其錢先令項樁留公使庫或當使以二考替移則後來者不妨成此一段美事其金花榜子以木為之高一尺五寸闊六寸以緑為質遍地以金花圍飾様具於後以今日吉辰批出以八月初三日吉辰製造以九月十一日吉辰粧飾又一項舉送之時於常例外制司酒息錢內各特送五百券以助觀光之行所以敬賢書而尊國體也是歳增葺貢闈煥然翬跂凡數四迂赤舄㸃視之有司職考藝者館穀有禮其至如歸列郡鮮及掲曉之日攙洩者絶跡冦攘者革心分報諸邑道路無壅金花之榜甫前犒㨗之餽踵至未幾謹考覆以旌實才隆餞贐以將厚意情文醲郁士氣振揚僉曰魁下三台為東道主此吾邦獨有之天也郡人莫不以為榮焉
城郭
明瀕海為州羅城周圍凡二千五百二十七丈四面阻水其東北則㑹三江之險以逹於海重門擊柝之防視他郡宜尤密比歳紀綱不飭郡人有憑城而樓觀者巡徼之途塞焉甚而敗闕不理跬歩可越諸門傾欹穿漏凜欲壓仆大使丞相吳公之分鎮也請於上得密旨俾以法令從事芟夷荊榛復仍城壁舊貫闕者補圮者植低者薄者崇且益迺剙巡鋪寘卒以邏三年修築之役共費錢六萬九千六百二十貫米一百七十石一斗七升而雉堞煥如矣開慶元年夏遂鼎創望京鄭堰下缷三門城樓棼楣壯偉榱桷業峨以至甬水靈橋東渡三門悉繕治之樓櫓粲然萬目易視凡工役土木之費復為錢九萬九千八百貫米三百六十七石北門曰下缷舊以鹺舟缷載於此命名甚鄙且在倉後迂僻今遷近東造袋𭠂之側比昔疏通軒豁乃更新扁曰義和西北鄭堰門名亦淺俗大使丞相既於門外新立永豐碶而是門適成因名曰永豐門西門舊曰望京今亦更為朝京雲
西子城門樓
郡自譙樓入子城其重門曰慶元府樓前有街橫出是為府東西門其上兩樓對峙巍巍翼翼西樓久不葺且壞寳祐五年四月大使丞相亟命船場趙與陛易新之蓋級之故闕者赤白之漫漶者治之則已無侈前人無廢後觀
坊巷
鄞郡甲東浙生齒浩繁闤闠填溢坊有扁所以植表旗也歳久漫弗治寳祐六年冬大使丞相吳公撤而新之凡四十五所為費一萬五百七十二貫他如釋褐狀元錦勲錦樂晝錦朝桂符桂諸坊丹雘尚新者不復改作貫橋居市中設四楹於橋隅且上刻華表鶴雲
東南廂
吉祥坊〈破石橋南〉 康樂坊〈皂角巷〉
迪教坊〈車橋〉 積善坊〈小江橋〉
進賢坊〈洗馬橋〉 握蘭坊〈新橋下〉
興亷坊〈洗馬橋下〉 餘慶坊〈捧花橋〉
連桂坊〈施家巷口〉 清潤坊〈新橋頭〉
東北廂
拱星坊〈鄭府東〉 阜財坊〈小梁街〉
開明坊〈鄞縣前〉 千歳坊〈南湖頭〉
安平坊〈天慶觀前〉 宣化坊〈魏家巷口〉
泰和坊〈縣河下〉 重桂坊〈天慶觀前〉
廣慧坊今改萬夀坊〈大梁街〉
富榮坊〈能仁寺巷口〉
西南廂
順成坊〈倉橋下〉 衆樂坊〈君奢橋南〉
行春坊〈寳雲寺西〉 緩帶坊〈崇教寺後〉
恵政坊〈天寧寺南〉 袞繡坊〈湖西史府前〉史君坊〈史府前〉 振名坊〈倉橋〉
問俗坊〈史府前〉 純孝坊〈府前〉
靈應坊〈宣府前〉 迎鳳坊〈四明橋東〉
美祿坊〈四明橋北續改為袞繡坊以達於湖西〉
西北廂
宜秋坊〈應家巷口〉 夀寧坊〈虹橋北〉
影泉坊〈蔡家巷口〉 修文坊〈孝文巷〉
崇孝坊〈西橋下〉 永濟坊〈府前〉
廣仁坊〈白衣寺巷口〉 朝士坊〈戴家巷口〉
儒行坊〈鑒橋下〉 衍慶坊〈後菴前〉
恤仁坊今改施仁坊〈佛閣下〉
閱武坊〈貢院橋下舊道新闢〉
四明續志巻一
欽定四庫全書
四明續志巻二
宋梅應發劉錫同撰
郡圃
新桃源
郡圃舊總名桃源洞求其義桃源鄞鄉名也鑿子城通隙地故以洞名之耳今既合郡圃於堂後又不欲盡捐舊額遂以新桃源榜之
老香堂
在府堂後面北前植百桂取山頭老桂吹古香之句以名先是燕居之地多隘塞自敞斯堂大使丞相日坐其間靜觀萬物俯仰夷猶前築一壇名月地可坐三十客月天露席若將忘世而堂扁則丞相自題
蒼雲堂
直郡圃之北自老香堂為歩廊數十間周迴而至堂後為牖臨小教場前有古檜數本竒甚舊守疊山佐之傾圮不治而後之來者不知蒼雲取義於此易以他名大使丞相既輦石增舊觀擇空地以檜補之𢯱蒼雲舊扁猶在蓋前守章大醇建而歴陽張即之書
生明軒
在蒼雲堂之右面西下闞方池前目無際大使丞相晚歩多憇此以觀新月名軒之義不但取公生明也書曰厥四月哉生明義又取此
占春亭
亭因其舊而加敞焉亭前舊有數梅大使丞相増植至百本嘗戲賦小吟題屏間雲難喚林逋伴客遊占春亭畔獨夷猶一花兩蕊意方逺三島十洲香已浮清曉園林霜似練黃昏欄檻月如鈎若還説著和羮事只恐渠儂笑不休孟夏梅既實緑隂如漲公常獨坐或領客其下有和坡仙碧沼橫梅屋之詞為時傳詠
四明牕
公既増浚舊池跨兩虹其上而闢虛堂於中客請名之公謂四明洞天為石牕此堂作新牕戶玲瓏四達遂親題斯扁
雙檜泉
泉在四明牕之西南其東則木香臺而北則武藏也二檜虬拳古挺湮沒墻隈不知幾年公既建武藏日徘徊其旁摩挲雙檜一日忽聞檜下泉聲涓涓然亟疏鑿之泉流如注遂取檜間甃為圓池因營摺廊五間左右二檜為憇息之所環以檜屏翳然有濠濮間想公親題雙檜泉三字於池上
自逺
即木香臺也臺高三尺植花如屛遶臺為廊屋二十間就設欄檻中虛二丈植花如棊局而行吟於其旁韓子蒼詩無風香自逺
翕芳亭
在老香堂之左亭前植杏三面植月丹
清瑩亭
在東橋之南前植以李清瑩出韓詩
春華亭
在檜山之東環植以桃立鞦韆其外
秋思亭
在檜山之西棖菊芙蓉相為掩映與四明牕隔池
淨涼
在生明軒之右跨池面南為納涼佳趣
驛亭橋路〈寺廟附〉
昔范延貴嘗詣張忠定公謂過萍鄉見驛傳橋道皆葺知其為好官員忠定稱之鄞去京近道路無壅前此率視如傳舎遑䘏路人大使丞相吳公欲人皆履康莊而所至如歸故於此尤盡心焉
知津驛
知津驛在鄞縣西渡之上曩名知教驛無所取義且屋老不支寳祐五年五月五日大使丞相改名知津親題其扁為易㕔屋三間前敞為軒繞以垣墻外植大門自鄞至此為初程故名
慶豐驛
慶豐驛在廣利橋之北先是新堰廣利橋成又重甃石路於橋之東北居民王姓者遽作屋以罔利反俾官買西南僻隘地以置驛衆有詞大使丞相下之本縣圖上始命以元錢給王姓者別買地而以此地建驛公私便之驛屋潔壯爽塏於知津寳祐五年五月五日建大使丞相題扁
廣利橋
廣利橋在慈谿縣徳門鄉新堰之上徃年有小木橋名新堰橋遇潮漲滿挽船過堰率衝橋磡甚而橋柱為之折寳祐五年八月新堰成議就兩岸石磡填築至所立橋柱之地跨柵鋪板狀如一字蓋就柱填磡既可藉以障水且免挽船損柱之患遂以廣利橋名之為費甚鉅蓋剙建也
王家橋
王家店橋在廣利橋之東自慈谿至西渡陸行者必由此橋舟行者必由廣利橋作舟本所以行水惟牽挽至堰者匪橋不通故廣利橋前此無念之者橋雖元有石板歳久圯壊至寳祐五年八月新堰慶豐驛廣利橋成大使丞相始捐錢重修費居廣利橋之七八雲
慈谿新路
慈谿新路自慈谿縣東郭夾田橋東取謝家隘王家店橋至朱家衕西渡頭驛路跨十五里計二千三百一十六丈剙用石板築砌路闊七尺命縣佐及鄉官董之役始於寳祐六年十二月畢於開慶元年三月東西置石牌門舊令欲榜以相公路三字大使丞相止令以新路扁之〈鄉人復請於張寺丞即之題曰相公衢〉
修砌西塘路
郡自望京門以西繇慈谿接姚虞經稽隂趨錢塘近數百里行李舟車鱗集輻湊門之外自水仙廟望春橋至高橋西渡塘堤壊過者危之一日大使丞相出郊訪問水利有得於躬行歴覽者命將佐措置修砌西塘路共三千六百六十丈橋二十二座水溝五所為費夥甚於是易沮洳而堅高更﨑嶇而夷坦周道如砥君子所履塗之人皆歌頌之〈鄉人榜曰吳公塘亦張寺丞之筆也〉
逸老堂
堂居衆樂亭之南紹興郡守莫將建逸老李白所稱四明賀知章也嵗久盡圮開慶元年四月大使丞相撤而新之復訪求知章像於山隂繪而祠焉規模似昔増壯取衆樂亭涵虛館東西兩橋併修之
記
逸老堂者紹興十四年郡守莫侯將所創並為文以記之者也其義蓋摘李太白所云四眀逸老賀知章之語按賀公字季真唐開元十三年為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肅宗升儲副授祕書監太子賓客天寳初移疾請為道士還鄉里詔賜剡川居焉剡𨽻越鄞故越封部公亦自號四明狂客故侯締堂妥靈於是邦之月湖且合太白而祀之謂二公皆抱氣識之全者也然以予觀之太白初見明皇倨傲鮮腆待高力士輩若奴僕其氣真可以揮斥八極驅役羣動而其末也乃䧟於永王璘之黨母亦氣有餘而識未足耶季真遭時遇主彈指可覩顯位忽飄然引去人知其為高而不知其所以高也於是肅宗之人品已瞭然於季真胸中矣使與相終始則靈武之事犯父子之大倫季真亦將不能逃萬世之責易曰知幾其神乎季真有焉又豈止於蠛蠓富貴涕唾卿相而已哉此之謂真識而非徒氣之所能為也是堂之建迨今一百十五年矣屋老圮壊屢葺屢頹片瓦尺椽幾無存者予領郡之三年始克鼎新之規模宏敞視昔稍異因求季真之像于越繪而龕之且誄以詞述以賛用詔永久俾邦之人士景清風而企芳躅或少裨於風教雲爾嗚呼自有天地以來上下數千百年其間據權位擅勢利呼吸禍福顧盼榮厚以狂走盲趨一世之人者不知其幾矣未幾聲消跡滅影響無聞甚者流腥遺臭有孝子慈孫百世莫之能改廼若孤標勁節之士身沒而名愈彰千載之下雖漁人樵子亦為之興起不以時遷世換而二其心也為士者宜知所擇矣堂既成而對涵虛館表裏及東西兩橋並繕治之輪奐丹雘皆燦然華美要不可無以敘歳月於是乎書開慶八年秋七月癸卯朔觀文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軍府事兼管內勸農使金陵郡開國公食邑五千九百戶食實封一千七百戶吳潛撰中散大夫直秘閣致仕張即之書朝散大夫直寳章閣趙汝楳題蓋
時亭
時亭者郡之上船亭也亭曷為以時名行水者必舟問舟者必津舟之去來因乎人人之行止因乎時也時止時行亭之所以名歟然則亭之名何昉乎曰昉乎大使丞相吳公也名昉乎此亭之作亦昉乎此異時維舟之地在紅蓮閣南後為巨室並無有矣夫明鉅邦也望長安而西笑者此乎始指海濱而東歸者此乎息其間題柱而出衣錦而旋者且憧憧焉可以無址而遂無亭乎公蒞是邦一日必葺補數百年之闕擇衝要得地於平橋右以寳祐五年十月築新址作新亭昔無而今有此一時彼一時也吁觀人之行止可以觀時觀亭之有無抑可以觀時矣登斯亭者盍亦知時之義哉桐川梅應發記永嘉劉錫書
高橋
建炎再造諸將戮力王室戰功凡十有三而高橋為第一橋在道傍至今過者莫不指曰忠烈循王嘗鏖敵於於斯也英風義氣百歳不磨橋久圯名跡將遂湮蕪莫有訪古而存之者大使丞相吳公報政於鄞百廢具舉周行經覽謂是橋載在國史不新之則無以旌忠烈迺洞石為之曾不以役鉅費夥靳橋成民不病渉而識者亦義公之存古既又作廟於橋之西作寺於橋之東規模宏大掲䖍妥靈而循王之功益表表矣建橋之嵗月工費具見文昌袁公所記茲不書
記
恭惟我高宗皇帝聰明神武誕受命中興迺建炎之三年金人犯明州大將張俊帥諸將鏖戰於高橋敵衂而遁繇是六龍駐蹕錢塘用再造我區夏橋雖更紹興重建然年深木腐石泐壊輒修修輒壊民不惟病渉亦病修寳祐四年九月大觀文右丞相樞使履齋吳公以大制使判府事吐握待士如周公克勤小物如畢公躬決細務如諸葛公不以上宰鄙夷吾州一政一事靡不經意期年之間鯨波晏融風息缿筩晝靜桴鼓夜閒官府肅而田裡安翕翕輿誦興矣公猶以為未也暇之日周覽㕓野指是橋而歎曰中興諸將戰功凡十有三實自此橋一㨗始今圮不可支非所以識舊也公帑縱未紓不當於此乎靳乃捐金召工撤而新之結洞為橋純以石始於冬十二月成於夏六月方工之未竟也㑹天不雨農方事桔橰乏丁壯公延大士若土神於府治為民請命忱意懇切至於淚墮時亭午日如焚俄隂雲旋有黒龍騰於西南蜿蜒當空萬目共覩莫不歎異須臾雷作雨沛然下繼是甘霔不斷歳大熟荷鋤相杵者弗待呼而集官復厚其募直不戒而成雄俊堅宻城內外諸橋可俯而視之矣既落成邦之人士屬商為之記商竊謂橋梁之設所以便民也造舟為梁既昉於周至鄭以乗輿濟而君子不以政予之則夫善牧民者殆不可以細故忽也秦以前未聞梁石近代以來名都要㑹間用之如吳之垂虹閩之萬安不過枕煙水梁海波皆無與乎政之激勸斯舉也可以昭中興之聖烈可以旌江表之虎臣其感人心也有義其用民力也有仁蓋將風厲乎天下匪直私恵乎鄞人信賢相之作牧發於心者見於事知所先務𤔫不與他人均鄞之人因是得以覘公之經綸矣公將以袞衣歸其充廣此念相我聖天子以續思陵大復古之勛夫如是則是橋也將同召公之茇舎歴千萬載而不冺乃若通水利以濟鄉遂之農開河歩以便闤闠之民創田廬以養困窮數十百輩蠲租賦以寛貧弱數百萬緍代輸積逋而繋者釋立決滯獄而屈者伸莫重於學校則益膳羞以恵藏修之士莫嚴於海道則増券廩以給巡徼之軍凡政之本於仁義者不可殫紀茲故略述雲吾邦唐武徳中為鄞州開元中易明州今陞慶元府橋去西門外十五里高三丈三尺五寸長九丈八尺上下凡六十六級洞闊三丈八尺糜緍錢十五萬八千有竒自寓槖余公晦暨士庶共樂助三萬外餘皆公帑所出粟二百斛石工軍工共九千四百民工一萬三百各有竒俊後積功至王爵橋側有小祠縱廣不盈丈公復度地建廟閎敞視昔十倍其費不書董是役者大制置使司凖遣李迪功自強五年七月既望寳謨閣直學士正議大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袁商撰朝散大夫趙隆孫書朝奉大夫主管建康府崇禧觀豐芑篆蓋
高橋寺〈循王廟附〉
高橋成公於其西作新廟肖循王像而祠焉貂冠朱裳儼然如在見者起敬歳時秩祀著為常典旌忠義也西渡至橋所凡五里舟車徃來莫不停橈駐軫拭目竒觀登臨訪古絡繹不絶而或者猶以無憇止為病橋東舊有施水亭簷矮壁敗其後僧若瑱明逺稍葺為庵人目以接待院而實弗稱也於是公慨然有鼎創之志矣撥其側膏腴田餘十三畝以益舊址旁地之相接者又為買田以貿之而寺基益恢拓乃委計議宮洪易簡董其其事凡創屋六十餘楹崇門崢嶸脩廊深廣殿堂層出庖庫區分軒祠寮舎無一不具外周以墻一百餘丈鐘臺屹立且實以廢寺巨銅鐘一井井規模悉如甲剎寺前剙施水亭夜則徹明炷燈以燭水陸之暗凡費錢一十萬八千八百六十二貫米二百九十七石八斗二升既成移景徳廢院額名之併益以沙觜荘租田劉泳沒官田共二十九畝是役也工費不及民而不日之成速於變幻非事力裕精力周願力固未易集也繼今飛錫者可以駐足行李者可以息肩炎暑則濟道路之暍暮夜則弭蒲葦之奸蓋一舉而數利具非直為觀美雲
逸老堂賀祕監像
山林之士去不可挽市朝之士出不知返矯矯先生高盼逺視可仕則仕可止則止粵惟二疏輔導漢元作其即位旋以飄然粵惟先生師傅唐肅太陽未升去之已速前疏後賀夫豈不情知㡬識微以全令名狂非真狂醉非真醉詩侶酒𢓺亦復爾爾四明之陽月白山空平湖萬頃今古清風
廣利橋記
大丞相吳公之表海也人知於一郡有高橋之役光前而不知又於一邑有廣利橋之役剙始者焉慈谿為邑有小江貫而中出舟自西徂東者或過之徑剎子港逹西渡堰此故道也徃季顔公作牧相其隂陽垻剎子港口紆其途為今新堰新堰之未㡳績也寥寂一村通以小徑間以泠水渡以畧彴夫聫木比竹為漁樵一二所蹊牛羊三五所跡可也厥或當憧憧徃來將必壓況新堰成而峻峙其上彼畧彴者旁立下流以受萬鷁日夕舂撞之厄且有曳曳於牽江色者爭如簇也是則假以利渉反以病渉矣公聞蹙額稍間曰四履申畫不敢一日怠肆百堵勵翼憖使一物失所於是謀易以石且懼鳩工之辦於拾瀋也能母賈贏囂乎時乃就郡給公帑米若干楮若干母或匄奪又懼鶩行之添以長廐也迪惟董振擇之時乃就邑咨善士王君與可莫㮒惟其陳修二人皆能體公意以經之營之證市價來羣材拓基址緻板榦鼔輦運精礱錯飫餱𩞯撫勞勩於是歳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矣不止此也邑之陸行入闉都者其道必由王家店橋寖趨於老咸與維新萬目盱衡詫兩虹對飲大川之壖厥攸作人見其功之就而不震於慮始人見其乘之安而不知其煩我此公意諭色授所及也二人又能推公意以衍而伸之護新堰之歩以亢濤浪平新堰之溜以緩奔㵼闢新堰之驛以待潮汐凡可易撼摵而使踏實地爭先致佐助而罔有吝封此公以所感為所應也忽夜觀天象台躔逼新堰越翼日亭午果有報公一舸按視不以夾道疾馳駭民而絶供億於不及不以高牙大纛臨民而通穉耋於縱觀符采攸燭山川生輝有橋落成無此炳耀邑之人乃言曰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何如公之寓政於橋歟叔子獨千載名與㵄江流何如公之寓目於橋歟況因橋有驛立名慶豐親灑鈞翰高掲戶顔此又公不特以人者利民而直欲以天者利民願為之記錫孫曰我大丞相之歛恵此邦茍利於民知無不為大莫大於津梁有衆高橋其一也袁公可齋嘗書而刻諸石廣利橋之役雖什一於高橋然無小不舉者乃無大不周也保釐東郊而先嘉其克勤小物此三代相業公獨得之豈以大小計哉其間如吳洞橋之整以崇低垂管山河之開以導壅底茅砧碶之治以通提閼黃泥埭之築以砥橫潰蜀山鋪之置以靖萑苻此公以舟楫四海者而澤一邑也六龍渡江海若啥呀以壯形勢謀臣䇿士獻議設險於向頭者不知幾人且幾年矣朝廷未皇公來嚴備列寨騁望溟渤盡在目中雖一飛鳥不能遺此公以謹固一邑者而康四海也廣利一橋云乎哉雖然易言利渉大川十有四而以未濟終焉未濟之濡而言利渉此易之為道也公以利渉建橋而以廣利名橋不言所利大矣哉此公之為易也猗歟寳祐六年七月初吉朝奉郎桂錫孫記朝奉郎新通判平江軍府兼管內勸農事孫囦書朝請大夫新知瑞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營田事程士龍篆蓋通直郎知慶元府慈谿縣主管勸農公事兼主管鳴鶴鹽場兼弓手寨兵軍正周棟立石
靈應廟
靈應廟鄮人鮑君祠也君生於漢歿而為神梁武帝時賊號奴抄者掠及境神奪其魄賊如醉卒擒之由是名益著至本朝累封至八字曰忠嘉神聖恵濟廣靈王今雨暘禱必應民有疾苦急難則呼籲之歉歳貴糴神能在海中招客舟使之來功在鄞不可殫紀大使丞相判是邦也剖決曲直嘗提一筆以祝曰此心惟鮑君知我蓋質諸鬼神而無疑者廟自嘉定再建規模茍就而偶像猶未備廟史有以門之左右神馬及侍從執事請者公即為補其闕且擇畫史之精者圖王之出處事跡於殿壁若儀從若兵馬又繪於門之內外焉以至廊之屛蔽門之丹雘顯設藩飾粲然畢備始於寳祐六年之二月畢於開慶元年之六月凡費錢一萬六千餘緍公蓋因民之敬以敬神非私以徼福也
大人堂
大人堂舊在射亭西偪仄開慶元年正月徙出九經堂從西向爽塏潔肅邦人禱祈便之大人者俗呼闞相公今幡幢所題皆曰中書令闞相公可驗也舊志直指為錢億祠實取高閌記續志推以為闞燔因考題名五代末闞燔錢億相繼守郡闞姓似有證今姑兩存之
青蓮閣
青蓮閣在郡治東白衣廣仁教院為圜通大士道場閣始建於政和間距今歳月老矣大使丞相雨暘禱於大士如響斯答既給錢餐贍其衆聞院僧師文者將再建閣乂捐金助之寳祐四年冬鳩工迄六年十月凡費二十七萬餘緍
瓌富亭
都稅務舊有亭在東渡門外商旅出於其塗則官若吏即是而譏征焉亭嵗久不存寳祐五年四月大使丞相命稅官重建併甃石道頭一所費萬緍有竒亭名瓌富蓋取孫興公天台賦以表山海之利雲
知津驛支錢八千六百九十四貫四百六十文米九石六斗
慶豐驛支錢二千貫文
廣利橋王家橋共支錢八千四百貫文米四十石慈谿新路攴錢二十七萬七千九百二十貫文西塘路支錢四十四萬八千六百三十貫文
逸老堂支錢一萬八千八百一十九貫九百文米九十七石一斗八升八合
時亭支錢一萬二千八百九十五貫二十五文米二十石二斗五升八合絹一匹酒一十瓶
高橋支錢一十五萬八千貫文米二百石
高橋寺支錢一十萬八千八百六十二貫文米二百九十七石八斗二升
循王廟支錢一萬五千八百七十八貫文
天童寺
靈應廟支錢一萬六千貫文
大人堂支錢五千九百七十九貫二百文米一十九石三斗一升
青蓮閣支錢二十七萬貫文
瓌富亭
恵民藥局
聖天子以天地曰生之徳訪民疾苦寳祐五年冬十一月御批申飭軍民五事官藥局其一也令臺閣嚴督所部恪共奉行劑料必真修合必精使民被實恵仍掲黃榜於諸州軍大哉王言民其有瘳乎大使丞相吳公吾胞吾與之心與上符契祇若明命匪懈益䖍惟鄞有局寳慶三年所創也在郡圃射垜西地逼隘匪便且藥工出入旃轅不肅歳久屋尤老亟謀爽塏而更之先是犒賞庫有樓曰海晏為屋凡十餘楹後改為參議官舎高明闞室居者棄焉公謂是寛閒者可以濟吾用矣乃即樓而局上以處熟劑成料而梅潤不及物帑作局昈列其下衆工盤礴者得其所前則増門屋三後則増翼屋五浚汲清之地新煅丹之鼎焙室烹釜莫不畢備井井規模於是非前日比若夫遴監臨之選嚴修整之防品劑既真市者旁午若郡若邑若軍凡増置子鋪一十四所歳春夏數施藥餌無間城內外君相濟衆之仁博矣因附録其目如左
藥貨錢會本息
截止開慶元年四月終管在錢藥共計四十四萬七千一百三十九貫一百一十一文
〈比創時増四十三萬三千一百三十九貫一百一十一文 比本任交割時増二萬五千九百八十九貫八百九十七文〉
子局
府前班春亭都局〈以後四鋪係本局差人前去𤼵賣〉
日報賣錢一千貫或八百貫
上馬亭鋪
日報賣錢九十貫或八十貫
南門裏大廟前鋪
日報賣錢四十貫或三十貫
及瓜亭鋪
日報膏錢六十貫或四十貫
靈橋門鋪〈以後照例賫錢到鋪取贖以加一五分饒潤〉
月取一千貫或一月半一千貫
江東門外鋪
月取二千貫
慈谿縣鋪
或一月取五百貫或兩月取五百貫
東歩鋪
或兩月取五百貫或三月取五百貫
奉化縣鋪
或一月取一千貫或五十日取一千貫
昌國縣鋪
或一月取七百貫或兩月取七百貫
象山縣鋪
或一月取三百貫或一月半取三百貫
餘姚縣鋪
或一月取八百貫或兩月取一千貫
上虞縣鋪
或兩月取五百貫
東門水軍
或一月取一千貫或取二千貫
每歳散藥
寳祐五年
散藥三千八百三十五貼
寳祐六年
〈缺〉
開慶元年
散藥二千四百九十三貼
四明續志巻二
欽定四庫全書
四明續志巻三
宋梅應發劉錫同撰
水利
郡計莫難於鄞水利尤莫急於鄞蓋他郡苖米多撥解總所鄞獨留以贍定海水軍總所者遇歉歳蠲減可毋解惟本府自催自給民賦可蠲而軍餉不可闕歳祲則官病而民亦病必常稔而後可然郡阻山控海山之淫潦海之鹹潮時之旱乾皆能害稼故資水以為利者於鄞尤急大使丞相吳公治鄞三年寤寐民事凡碶閘堰埭某所當創某所當修某所當移見於鈞筆批判者皆若身履目擊每一令下民未嘗不感公博濟之仁服公周知之智也鄭白召杜不足數矣公又於郡城平橋南立水則書平字於石視字之出沒為啟閉開慶夏久雨公委官徧啟諸閘決隄泄水禾勃然興至是民益徳之
平橋水則記〈開慶元年春三月戊辰〉
四明郡阻山控海海派於江其埶卑山逹於湖其埶高水自高而卑復納於海則田無所乎灌注於是限以碶閘水溢則啟涸則閉是故碶閘者四明水利之命脈而時其啟閉者四明碶閘之精神異時加意於碶者至今猶有遺論此未暇問也而考其為啟閉之則曰平水尺徃往以入水三尺為平夫地形在水之下者不能皆平水面在地之上者未嘗不平執三尺以平水嗟乎異哉餘三年積勞於諸碶至洪水灣一役大畧盡矣己未劭農翠山自林村繇西門泛舟以歸暇日又自月湖沿竹洲艤城南徧度水埶其平于田塍下者刻篙誌之歸而驗諸平橋下伐石為凖榜曰水則而大書平字於下方暴雨急漲水沒平字戒吏卒請於郡亟啓鑰若四澤適均水露平字鑰如故平橋距郡治巷語可達也都鄙旱澇之宜求其平於此而已矣余數祈歸老行且得請然於此郡之豐歉不能忘故置水則於平橋下而以平字凖之後之來者勿替茲哉
洪水灣
它山堰唐太和中鄮令王元暐所創也溪流𣲖四明山而入於江潮逆上鹵不可灌限以石堰上溪下江溪流入河分注鄞西七鄉貫於城之日月湖以飲以溉利民博矣然越里餘至洪水灣河流罅而外泄江潮溢而內攻溪江合灣之左右漫為壑而它山之水始不得東注民久病之淳祐間嘗立石塘以障已而水穴其傍隄潰如昔大使丞相吳公一日出鈞批謂境內碶閘河道措置畧徧惟它山洪水灣岸坍水洩關繋匪輕委官下都保議於是即其地為垻三一瀕江以禦狂瀾一瀕河以防罅漏一則介其間為表裏之拓僉謂江之東南有何氏竹木園當水之衝激其勢而北欲撤其蔽而疏通之官為給錢市其業浚地為江因畚沙以實二垻之北河隄堅密江水安流矣異時挾日不雨城內外涸可立待今春夏所至演迤謂非垻之力可乎役始於寳祐六年十二月十三日畢於開慶元年二月十五日凡為費二萬一千六百貫有竒監造都吏王松正將鄭瓊蒞其事者鄞縣簿李言似
買何儀曾園地三十二畝一角二十六歩
〈內一契何津之買趙念一省元地一片計二十三畝二角四十九歩價錢六十貫足內一契林千十一娘男何津買葛子昇戶下千十地八畝二角三十七歩價錢三十貫文九十八陌錢㑹各半共細計一千三百四十貫四百五十五文〉
木椿一千五百口計錢一萬五百貫
搭腦八十條計錢一千六百貫
篠二百把計錢三百貫
下樁搭腦七百九十工計錢二千六百七十五貫監官人從口券二千八百八十貫
監官主簿特送三百貫
正將鄭瓊都吏王松犒二千貫酒二十瓶
茅針碶〈一名茅洲一名茅砧〉
茅針碶在慈谿縣徳門鄉沾其利者凡鄞慈定三邑水源有二一自慈谿小江一自餘姚分水先是碶西五里外有趙氏地橫截其前分水江之流不得通寳祐五年大使丞相吳公市其地浚為管山河於是西江二百餘里之水悉匯於碶之上碶舊有閘啟閉以時閘廢更為堰水源中隔而水之利又不得達於碶之下鄉民列辭於郡亟遣吏相度遂於舊閘基之傍別為新閘凡濶三丈四尺立五柱分四眼眼闊七尺六寸視舊增九尺臂石二十層凡費錢四萬二千七百一十七貫米二百一十三石工始於八月二十七日畢於十二月五日役成而民不知提督司法趙良坦監造都吏王松將校林枝竣事特犒王松一千貫林枝五百貫
續據王松申碶子周亞七雖年老風病尚能言及源流始末稱此碶自乾道年間前政判府趙閣學以每畝均錢六十文足委慈谿鄉官率畝頭錢買辦物料欲援舊比以行當凖鈞判本府既為民間辦此一事錢不須科之都保本府一切自辦以了一方悠久無窮之利工役之人不若只用軍兵增支錢一貫五百文米三升庶可鈐束
練木碶〈一作槤木〉
鄞塘鄉之田多濵江畎澮惟江流是仰練木碶東接它山南通大江歳久碶壊鄉民嘗畝率斗穀簡蕝為壩迄弗及碶寳祐五年六月民戶闔詞乞諭里中王其姓者倡斯役大使丞相吳公遂下之水利官勸諭首以千劵十斛助費已而鄉民見義不勇訟牒紛如助者僅五千餘緍力綿而役大委之民曷潰於成公乃一力捐金穀為之以明年正月二十八日經始碶當江湖之衝慮其損碶臂也增新碶為四眼殺其勢閲三月而碶成凡給錢四萬四千六百二十八貫九百文米一百六十八石五斗四升力役於伍籍費取於公帑民無毫髪擾持羊酒以勞役夫者日絡繹於道也
黃泥埭
埭在慈谿縣鳴鶴鄉與越之餘姚上林諸鄉鄰潦則上林諸水注而成壑有埭所以泄水於海也然決易而塞難鄉人慾立石閘以便啟閉率以費鉅輟浙東提舉季鏞捐二千緍助鄉民為之渉歳弗績寳祐五年秋大使丞相吳公委縣丞羅鎮竟其役丞欲援例計畝敷於民鈞判一堰所費不知幾何若科畝頭錢必因而騷擾送縣丞限一日具所費申及申到數目特撥助五千貫仍趣歳前畢工不許科之下戶茲閘遷延數年一旦辦集成終之功大矣
新堰
慈谿縣之東徳門鄉有新堰捍江潮而護河流者也堰以圮告寳祐五年八月大使丞相吳公給錢下縣鼎新修築輦石以甃江岸二十餘丈堰下水歩一所址益豐而隄益壯水自此東逹慈谿定海兩邑之田無斥鹵浸淫之害風帆浪楫徃來下上者胥利焉合橋亭江道頭之費共為錢二萬三千六百一十貫八百文米一百一十三碩四斗橋亭見於別目所謂江道頭者在堰之東異時堰無道頭行者歩齧而堰潰於穴今重甃以石而堰復藉道頭以完固蓋兩便之
西渡堰
堰東距望京門二十里西入慈谿江舳艫相銜下上堰無虛日蓋明越往來者必經由之地淳祐間稍加葺治未幾堰復壊寳祐六年八月大使丞相吳公給錢五千七百三十九貫五百文委司法趙良坦同副吏許樞監蒞修築伐石輦材費一出於公所濟博矣
北津堰
北津堰舊圖經曰北清在鄞縣西北二里堰多歴年所外受江潮之衝木者朽而石者頽上之穹然高者今窪然下矣秋潦至則鹵灌於河農以為懼舟楫之往來者亦病之寳祐六年二月大使丞相吳公命司法趙良坦同副吏許樞相視興工因其舊而增高焉內分兩傍各甃砌堰臂七層鼎新造車屋四間又堰之東有小徑由鄭公渡之江北可達定海澥浦里溪文溪等處崎嶇不便於行者輦石併修治之遂為坦途蓋一舉而兼水陸之利雲凡為費一萬五百四十一貫文
林家堰
鄞縣東五里手界鄉曰林家堰者十餘年間補苴罅漏不足以為江湖之蔽障每巨濤澎湃則斥鹵浸淫積潦久之則又滲漏於外不獨為民田害抑亦不利於舟楫先是提舉常平嘗捐三千劵下之邑俾議修築官若吏憚費夥弗祇服厥事大使丞相吳公因民之請更以石為之培其高濬其深視舊址舒以長添甃石墈修蓋車屋補築土塘自是民田有灌溉之益舟楫無險阻之虞里之任役者亦免歳時修治築塞之勞以寳祐五年十二月給錢三萬四千一十七貫七百文命司法趙良坦都吏王松監視〈缺〉 年〈缺〉畢工
黃家堰
黃家堰在慈谿縣徳門西嶼先是本府浚青林河鄉民有請以為河在堰頭淘浚深廣至徐家港接顔公渠並新浚監堰河裡溪橫港及定海鸕鷀澥浦香山杜郭徳門西嶼茅針閘周圍三四百里脈絡貫通請以顔家堰南岸置堰庶幾不候潮汛徑取城西北兩門而往來免風濤盜賊之虞既而夷考此地元名黃家舊堰司法趙良坦親蒞其事廣諏衆議遂於舊堰興築與里溪堰相對峙北郭西門通濟無礙勢若曹娥梁湖往來便之董役者正將鄭瓊僧祖倫吏王松始寳祐五年冬十二月不一月竣事費止二千緍利博矣
支浦閘
開慶元年五月二十六日大使丞相鈞判近日雨水過多低田可慮內慈谿縣已差統領吳雄前去開放倪家刁家兩堰通泄積水因訪利病本縣惟東鄉一帶和尚莊清水湖趙家洋顔家莊等處兩堰之利不若建閘一所惟支浦最為利便可差林枝前往抱子閘移拆無用舊閘前去支浦江岸創碶閘一座庶㡬東鄉闊逺田地永無水患之虞仍委權縣提督務在速辦既而因公劄之請復委司法躬親契勘的實利病既得其詳則以七月十一日興工里人沈國諭樂助米三十石陸日宣樂助五千貫公雖不之拒然謂當使抵郡以來凡為民間興利之事皆係本府自辦錢米今除此二項外不可更類科配以失自來善意若尚闕用更當添撥閘分三眼址堅勢固一方自此䝉利凡費錢一萬五千六百貫米六十石
江東道頭
靈橋門之東大江橫截於是造舟為梁民賴以濟卒遇大風兩舟壊則徃來病渉不得已於其側撐舟以渡行者走泥淖中褰裳就舟則沾體塗足尤匪便大使丞相一日出鈞㫖命禆校於東西岸寘木疊石立兩道頭以便絶江登舟者因扁曰濟川焉浮梁以濟舟楫之所不及渡頭又以濟浮梁之所不及萬口誦之
永豐碶
它山林村之水南來數十里而入郡郛縈紆囬環由西北隅出而始注諸江霖潦洩弗及城西徧及冒沒淳祐間立保豐碶俾由城西徑入江當時詫以為水利之大者然人力不至閘不過兩眼廣不過丈餘隘而溢始益病開慶元年夏大使丞相爰究爰度得水勢逕直之地於其右創為永豐碶五柱四門闊三丈六尺深四尺餘堅密雄偉雖湍流至此亦不見其為搏躍也役成民始知公之規模逈異矣凡費錢四萬七千九百一十六貫米一百三十七石四斗
開慶碶
碶舊名鵲巢在鄞縣手界鄉鎮甲舊志所書已廢為田開慶元年夏大使丞相興水利者徧乎四境因思是碶濱江不復則曷其福江以東之民乃撥錢四萬五千八百貫米一百二十四石委官創為之既成河流不復滲海潮不復入矣遂名曰開慶碶公之命是名也意蓋不止斯役而已東錢湖八十里而菱葑半塞焉寳慶間史衛王當國以僧牒米斛助浚之人服王之不私豪右也今不浚者又三十年公方將有事於東方則斯役特其發軔耳因併及公之心雲
鄭家堰
鄭家堰即俗呼鄭十八郎堰是也在城南半里江行欲入河者舟必自堰而上或由甬水門入城或道城西南諸鄉皆喉襟乎此壊久無葺之者公命統領吳雄督工重造樁石支役之費為錢二萬五千緍米一百石皆成於開慶改元之七月六日
管山河
大江由丈亭分𣲖四十五里至慈谿之夾田橋橋南五里民田阻之江流不得直達迺迂出其旁旱歳無沾溉利潦則泛濫墟落苦之寳祐五年七月大使丞相以錢一千五百三十一貫四百一十五文市民田墾河五里長七百丈有竒闊三丈六尺深一丈六尺凡支軍兵日券六千四百九十貫水由是逹茅針碶鄞慈定三邑皆䝉利焉
諸縣浚河
大使丞相寳祐五年冬以水利局命法曹掾趙良坦董其事是歳諸邑淤河淺港悉浚深之昔之涸可待者今維水泱泱矣因條於左
慈谿縣徳門鄉
四都自李溪橫港取馬徑港二千七十丈
五都自監河取朴木廟八百八十丈
自寳慶寺後至張家港六百五十丈
自李溪閘河五百二十丈
六都自徐家港取監橋河一千四百八十丈自徐家港取青林大河取顔家堰河二千六百一十丈
自徐洋閘至𩻣浦顔家堰河三千一百丈
慈谿縣西嶼鄉
七都自東河下南堰至王家漕五百四十丈八都自斗門河五百丈
定海縣清泉鄉
四都邢家港三百五十丈
周家港至半練村河三百七十八丈
倪家港二百一十丈
華家港一百四十丈
杜禮港五百八丈
樓下港三百二十丈
上河港二百五十丈
徐家港二百五十丈
夏家港二百五十丈
李家莊港三百三十丈
中河新港一千三百八十五丈
蔣家𩽝港二百九十一丈
周家港一百八十三丈
程家港二百五十丈
短凳港二百八十丈
黃剡港二百二十二丈
虞家港四百五丈
三石橋後港五百五十丈
曾家港七百四十八丈
陸家港二百二十丈
傅家港一百九十丈
鸕鷀港二百五十丈
趙家港三百丈
桂思橋港二百五十丈
五都半練村港五百五十八丈
沈堰北村一千九百三十八丈
沈堰南村一千一百八十五丈
古塘北村一千八百九十八丈
古塘南村一千三百五十丈
感孝村八百二丈
壓塞東村一千七十九丈五尺
壓塞西村七百五十八丈
漏興村一千四十二丈
定海縣靈巖鄉
一都自育王嶺至石湫頂耳橋一千八百六十丈二都自石湫市至�浦碶一千一十二丈
自水徑頭取方家橋二千五十丈
定海縣太丘鄉
一都自十字港橋至黃山頭六百五十丈
坉埭堰河八十丈
二都自黃公漕至清水橋一千四百一十丈三都自下河楊木橋堰至施店一千八百丈
自上河楊木橋堰至寳雲廟三千丈
雙河堰
雙河舊有碶匣在慈谿之鳴鶴與越之餘姚上林鄉接境上林居西而地勢高鳴鶴居東而地勢下久雨上林之水東注鄰壤為壑置閘以限之然舟行則閘啟而水之患如故近歲鄉人曹氏於閘之左為雙河堰以便車船意亦善矣而捨堰而趨閘者則不可遏也鄉人病之開慶元年五月請於郡大使丞相委制幹趙若㙚涖其事俾塞雙河閘為實地給錢一千貫於雙河堰之傍立屋兩間四挾擇巨木為車柱埋石備䌫悉如諸大堰之制已塞閘基之上則為屋三間以處堰丁曹進士且措置撥租餘五十石以供打造索纜之費焉規模一定自此永無浸冒之禍矣
四明續志巻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__四明續志>
欽定四庫全書
四明續志巻四
宋梅應發劉錫同撰
興復省併酒庫
周官設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灋授酒材逮漢則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為一均率開一盧以賣㩁酤之利國實頼焉鄞為郡瘠賦之入者約費之出者廣於是操其贏以濟其乏酤之頼維多甚非其得已也城內外諸縣庫務坊場曰醅酒東庫曰香泉八庫曰江東慈福庫曰下莊務則舊管者也曰醅酒西庫曰江東贍軍庫曰鮚﨑庫曰東門庫曰寳溪子庫則大使丞相吳公新創者也曰林村庫曰小溪子庫則昔敗闕而今興復者也曰省務曰犒賞庫曰江東庫則又今廢罷者也或官給本錢或聽民抱息或官吏監臨或軍將措置或兼令外庫管紹趂辦或以所廢庫本錢併歸他庫拘解日額凡皆酌地里均計公私之便究興廢之宜以為分合酌重輕之則以課盈虧公之處此鑒焉其明衡焉其平官有所埤益而民亦安之外有五鄉碶奉化慈谿象山江口南渡東溪東吳大小榭郭宅澥浦松林翁山大嵩等務場𨽻經總制司具在別目
醅酒庫
〈元管東庫一所本錢三十萬貫年收息錢獻錢缸頭錢四十九萬六千一百七十七貫五百六十文會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二貫八百五十六文省寳祐四年十月併省務公使庫犒賞庫為一庫添創西庫以補公庫之虧令給本二十萬貫作東西庫分抱息錢年收九十四萬九千二百七十九貫一十四文㑹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二貫八百五十六文省東庫職級李柟西庫樓址措置管幹比舊額増收息錢四十五萬三千一百二十一貫四百五十四文十七界〉
〈冷月以四月至八月終除小盡三日東西庫各日發一千一百六十貫五百六十八文㑹一十八貫一百八十二文省〉
犒賞庫
〈寳祐四年十月仕既以海晏樓日額本錢四萬一千五百八十貫文撥付醅庫趂辦日拘息錢六十六貫納犒賞錢庫六年拘回元本零錢一千五百八十貫淨本四萬貫撥歸慶元府理為實椿日納息錢改赴公使庫交收〉
城外香泉庫
〈元管八庫本錢五萬貫文年收息錢缸頭錢貼買瓶錢五十一萬三千七百六十七貫四百八十文㑹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二貫三百四十文省寳祐四年十一月以數內江東一庫改為贍軍庫收上元本一萬貫今七庫本止存四萬貫年收息四十四萬六千六百六十五貫八百文㑹一萬九百二貫一百八十八文省士産戶陳暉等七名分抱〉
〈旺月以九月至三月終除小盡三日日發一千三百五十五貫二百文㑹三十三貫六百二十二文省〉
〈冷月以四月至八月終除小盡三日日發一千一百三十貫二百文㑹其省錢如旺月之數〉
江東慈福庫
〈元係香泉子庫不給官本年收息錢一萬八千一百四十八貫三百八十文㑹日發五十一貫二百七十文㑹除小盡六日內九千四百三十九貫九百八十文係夏子仁柳成之抱認餘八千七百八貫四百文香泉七庫貼納〉
江東贍軍庫
〈見坐本錢八萬貫文年拘息錢缸頭錢貼買瓶錢一十五萬八千八百三十九貫六百八十文㑹三千四十貫一百五十二文省提督官統領吳雄措置正將鄭瓊機察副將童寅〉
〈旺月以九月至三月終除小盡三日日發四百八十一貫九百二十文㑹八貫五百八十八文省冷月以四月至八月終除小盡三日日發四百一貫九百二十一文㑹其省錢如旺月之數〉
定海縣烏﨑頭庫
〈寳祐五年七月據吳龢卿乞不支官本管抱息錢年納一千貫文會〉
林村庫
〈寳祐五年二月給本錢二萬貫文日拘息錢二百七十貫文會續減為一百五十貫再減為一百三十貫四百六十文歲納四萬五千四百貫八十文會每月合解拍戶版帳錢一千一十二貫七百八十九文會於內分撥經總制司一百四十一貫四百八十文糴本司二十六貫七百二十四文常平司九十二貫七百四十八文慶元府一千七百五十一貫八百三文〉
寳溪子庫
〈寳祐五年十月據黃迪功澄乞抱納日息錢六十貫文會六年別召募厲進之管紹趂辦借本錢一萬貫文會歲抱息二萬一千二百四十貫文〉
小溪子庫
〈寳祐六年正月據黃迪功澄乞抱納月息錢四百八十四貫三百五十文會官不給本錢歲納五千八百一十二貫二百文會〉
奉化縣鮚埼庫
〈寳祐四年十一月契勘到有無敗闕因依據監鮚埼鎮權巡檢薛迪功申元納通判東㕔常平糴本司月息錢會三十貫四十五文慶元府錢會二十五貫一百七十文遂具申朝廷差黃澄迪功監鮚埼庫將已廢罷省務銅朱記一顆發下庫收管給本錢四萬貫置買庫基屋宇又一萬貫糴麥納欠八千貫日拘本府息錢五百貫六年十二月黃迪功再借三萬貫往平江府收糴米麥㝷委制司準使張鍔前去㸃檢就行提督仍關三萬貫前去措置卻行拘回黃迪功元關錢拘上胡珙王繼善文拈監納元虧息錢三萬四千貫續據黃迪功解納一萬四千六十貫少欠四萬八千貫文其張鍔界內自十二月以後日拘息錢每半月一次解發七千五百貫文㑹〉
東門庫
〈寳祐四年十一月先撥本錢一十萬貫文差部吏王壵將校翁禧措置年拘息錢十八萬丑年二月市戶李珏張從龍乞照王壵倒開抱以息錢對撥支散水軍十月水軍申本庫兩旬無發到錢數遂委本軍交併酒庫就行任責措置十二月本軍申乞止存留本錢五萬貫自六年正月始不以冷旺月月納息錢一萬貫細作見錢五百五十貫足抵充軍劵續監張從龍李珏囘納一半本錢五萬貫銷落實樁之數六年五月鄭迪功増歲額為一十三萬開慶元年正月鄭迪功又乞量減日息遂成年通減五千貫實管年額一十二萬五千貫三月管率僧了生與水軍統領連忠交爭仍撥付軍中抱認開酤所存官本年拘息錢並如舊〉
下莊務
〈舊例每年於在城都稅院定海稅大嵩等鹽各差合十人充本務專知趂辦官課開慶元年二月據大嵩等鹽場申乞免差人充重難歲抱七萬二千貫文作四季解發內以六萬四千三百九十五貫約樁公使庫一年專知合賠貼之數三千一百三貫於經總制司令項酒息內添撥八千六百貫樁作本務合解諸司錢及攘兩稅務貼助三萬五千貫以一萬五千貫發下廣惠院二萬貫公使庫收附〉
經總制司
范蜀公嘗言宻院主兵三司主財則有各不相知之弊至和間遂請宻院三司通知兵財制為國用蓋欲兵財脈絡貫通也上而朝廷次而制閫同一理耳軍餉之權容可貳乎沿海新舊水軍凡六千人若衣若糧皆給於府獨劵錢府給二千人餘四千則通判東㕔以經總制司錢給之歲久而弊倅㕔官若吏間以餉軍之錢資泛用豐私橐而軍額率虧數茍且循習非一日吁兵統於制閫而財給於郡佐事權不一宜其弊至此也大使丞相吳公熟錢穀甲兵之問於廟堂久矣寳祐四年來開大閫報政之五月數軍實攷貨源亟請於朝以經總制司歸之制府自催自給且得㫖創大使司物斛官一貟拘確之理順勢便故招刺皆驍勇而尺籍不至空虛給餉易辦集而朝廷不煩科降今以未撥歸制司以前攷之寶祐四年十月分月幫水軍官兵券三千三百六十五人錢會紐計十七界一十六萬一十六貫二百四十文米計二千八百六十五石三斗一升自撥歸制肘後開慶元年四月分月幫軍兵劵三千八百六十五人錢計十七界一十七萬七千八百八十一貫五百七文米計三千三百七十六石九斗五升二合五勺以今比昔則添刺軍兵五百人一歲增幫錢二十一萬四千三百八十三貫四百文增幫米六千一百三十九石七斗一升及添造五百人七事軍裝通支錢一萬二千一百八十四貫六百二十文軍政修明兵食充裕成效昭然視在倅㕔時大有間矣申請次第及修復經總制坊場條列於左
省劄
寶祐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準省劄備據沿海制置大使司狀照對本司近曾具申朝廷乞將慶元府通判㕔給遣定海水軍四千人窠名錢物撥歸本府就行拘催併餉新舊兩軍恭準省劄坐下照得通判㕔有起解農寺與夫諸府俸料併主管官茶湯錢及其它公費皆仰於此今若盡歸本府亦合先與區處使解發者有所指擬仰給者不至乏絶庶幾平允否則通判自此別無職事而㕔分可廢矣此其為通判之慮甚悉然事體實有委折只得詳細稟控蓋本㕔之供餉水軍不過經總制司縁倅㕔權輕諸縣多有拖欠其間又有簠簋不飾之人虛支妄用有若泥沙所以舊軍四千人係通判㕔之所給餉者額常闕數百人本司雖欲盡行招刺亦忱恐倅㕔事力不給或至它虞故亦不敢放手今連準宻劄措置海道招刺闕額今四千人之額將闕千人矣本府何幸可省千人之月米然非所以為公家計也所以欲得將通判㕔給餉水軍錢物徑從本府拘催庶幾錢錢字字皆有着落而千人闕額亦可填補此區區申請之本㫖也若曰諸府使臣俸料歲不過二三千緍舊例所在本府自應接續幫支無縁復以強之倅㕔若又曰通判㕔別無職事則卻非所慮蓋通判㕔除經總制司之外其所管者又有常平司則所催者坊場河渡正名錢五分及六縣役錢以奉內藏庫左藏庫等處之經常者也又有糴本司則催諸縣酒稅分𨽻錢及坊店戶四分錢而奉農寺之經常者也既有窠名則有催理其職未嘗廢也況給遣之錢除經總制司合收之數又多係本府應副貼助則歸之本府自催自給似合事宜兼潛忝以舊弼旬宣通判固在按察之內而財賦支遣多與本府相關自從制司拘上催理在通判㕔亦所不靳縁潛嘗服韓魏公之言曰琦昔為宰臣惟有奉行朝廷命令每事稟命朝廷故雖此細故亦必申聞朝廷取指揮者正前修之遺意亦將以為今日諸道岳牧之倡也然可否忱不敢自必但若以體統而言水軍六千人衣取給於本府米取給於本府內二千人劵錢亦取給於本府獨四千人劵錢取給於倅㕔於理勢自是不順欲望朝廷更賜詳酌施行伏候指揮奉聖㫖依石劄送慶元府本司將拘到錢每年起發降本錢三萬四千四百貫文十八界見作六綱起解赴行在省倉和糴場交納及起發六文煮酒錢四千五百貫文十八界作一綱起發赴行在封樁下庫交納外及每月中下兩旬支散沿海制置大使司水軍官兵劵食等錢及諸府第香火官親兵衣料錢次年攅具總收支細帳申省部擺算理豁續寳祐五年十二月空日準尚書省劄子節文沿海制置大使司申云云今本司見蒐補卒乘招填定海積年闕額水軍所急者錢糧擬照沿江諸閫例創置物斛官一貟小貼子潛又照對定海水軍為額六千人舊例四千人係通判經總制司給餉二千人係慶元府給餉縁通判㕔專以餉軍之錢為非泛之用其貪者則捲為囊橐大約通判一任入已之錢不下三四十萬緍因此四千人軍額常闕數百人上下䝉蔽所謂制臣亦未嘗過而問焉天下之弊其可為哀痛類此久知此蠧去冬即具申朝廷乞將通判㕔經總制一司錢物就本司自行拘確招填闕額近巳收刺將及四百人皆沿海亡命之徒人人拳勇可用給等下錢百千七事件衣裝一副每副該三十貫五十五文一卒之費共一百三十貫五十五文皆取之於經總制一司上不費朝廷科降下不費州郡那移雖月糧及春冬衣賜取之慶元府本府所不敢靳然經總制司錢物尚有贏餘可以通融補助月糧衣賜之費但通判㕔官吏昔奢今儉昔汚今清未免仇視本司今來本司所以乞照沿江諸閫例創置物斛官一貟者正欲專一招確上項錢物永為定海一軍隨闕隨拘之用其於海道防拓關繫非小欲望朝廷再賜劄下本司永為遵守其慶元府及通判㕔更不許干預實為悠久利便併乞照㑹十二月十九日奉聖㫖並特依一每年申省部出豁髙額錢
朝省以紹興二十九年為額歲拘四十一萬貫以後止趂到二十三四萬有竒遞年以省部印下書填收支季帳及戶部截撥收支旁帖具申出豁
一諸縣窠名
鄞縣
戶長役錢夏秋兩料每料九千四百四十三貫六百八十二文錢會
小溪酒坊生煮酒錢年管一千五百一十二貫五百四文錢會
一半元係本坊解發寳祐六年正月鮚崎酒務申請作子店年解七千四十一貫六百文十七界
一半係建嶴坊店戶送納
林村酒務舊額月取六十貫錢會今月撥一百四十一貫四百八十文十七界
下莊酒務年管四百五十五貫七百文錢會元係財賦司拘納今撥歸經總制司卻於諸項酒息錢內年撥八千六百貫文十七界
本縣豐樂鄉頭子錢夏秋兩料各一十四貫一百四十四文
丞㕔武康鄉頭子錢夏秋兩料各一十六貫九百一十三文錢會
簿㕔武康鄉頭子錢夏秋兩料各七貫五百六十文
尉司手界鄉頭子錢年管三百六十貫錢會
奉化縣
丞㕔戶長免役錢共管七千八百六十七貫四十文錢㑹
稅場錢年管四百三十四貫二百二十八文錢㑹月分解發不等
慈谿縣
本縣戶長錢四千八百貫文錢㑹
稅場錢年管七百二十貫文錢㑹
象山縣
簿㕔戶長免役錢年管二千一百七十一貫三百二十八文錢㑹
酒務
生酒錢三百一十貫一百四十文錢㑹煮酒錢二百七十五貫三百四十六文錢㑹
昌國縣
本縣省司錢年管一百二十二貫三百四十文錢會
丞㕔
戶長錢年管一百三十一貫四百六十四文錢㑹
免役錢年管七百七十二貫八百二十四文錢㑹
定海縣
本縣房廊錢月取一百二十文
林村六分錢月取九百二十文
丞㕔戶長錢二千三百五十七貫九百一十四文
稅場錢年管一萬三千七十七貫六百二十四文錢㑹
一諸縣合發本司隨母頭子錢各照則例隨解發多寡計算在府倉庫每月分撥錢亦同
一每年本府科撥錢
生酒錢一萬六千一百六十九貫五百六十二文十八界
煮酒錢一萬三千二百貫文十八界
省務本色煮酒三千三百九十五瓶各三升照時價計錢二千七百一十六貫五百四十文十八界助軍錢三萬貫文十七界
市舶務對兌錢〈舊支軍劵多闕見錢市舶務髙麗日本及蕃南販舶遇抽解拘到一半五分見錢內許本司將十八界㑹子對兌見錢五分之二係用一貫新會兌一貫見錢湊散軍劵自經總制司撥歸制司未曽對兌奉鈞判照舊例對兌一半〉
一每年令頃科截絹右千二百疋綿一萬三百五兩四錢轉變價錢湊發綱運軍劵支遣
鄞縣絹一千五百疋綿一千四百兩
定海縣絹九百疋綿七百五兩四錢
昌國縣絹一千八百疋綿五千二百兩
慈谿縣絹七百疋綿五百兩
奉化縣絹一千三百疋綿二千五百兩
象山縣不曾科
興復經總制諸酒務坊場〈渡附〉
一奉化酒務元係本府給米麯本於內歲解經總制司額錢後改為萬戶徑取淨息生煮酒年取二千三百貫有竒寳祐六年六月以白劄子陳請酒司與行頭均敷酒息重為民擾乞仍舊貫立官務遂給八千貫起造務屋仍撥本錢四萬貫並造麯用夫工飯米三十石興復措置每月發錢二百三十貫九百八十文十八界
一慈谿酒務元係本府給本於內歲解經總制司生煮酒額錢二千二百貫有竒嘉熈間風水之變務屋頽毀遂令拍戶抱賣取淨息久而私酤行額失其半拍戶屢詞乞復舊務遂重建務屋給本九千貫十八界自淳祐五年九月為始月取息二百一十六貫六百八十文十八界
一象山酒務寳祐五年三月據象山知縣劄子乞本府差官措置本縣酒政遂撥錢二萬貫委官下縣措置全年息錢七萬貫候解到年撥二萬貫下廣惠院一翁山酒坊管下子坊一十五所元係民戶抱納通判東㕔額錢嘉熈四年因府第攘奪白泉子坊遂改坊為萬戶任從民間醖造卻將額錢攤抑一縣有物力之家續額錢無歸民戶被害遂有坊場改萬戶貧富齊受苦之謡詞訟紛紛制司曽申戶部久而未復寶祐四年沈修武等曽進狀乞抱坊備本酤賣續又經制府陳乞借本興復年納淨息三十萬貫䝉大使丞相吳公申省照應仍於經總制司借撥十萬貫其所抱三十萬貫與減六萬貫分作十二箇月起解五年四月申省奉聖㫖特依續將收到息錢每年支撥下郡庠充養士廚食錢水軍制領將佐供給錢新創諸屯水軍及出海巡逴探望把港軍士生劵本府六局衙畨鹽菜錢數見砂岸奏劄
翁山坊月納三千一百二十四貫七百三十六文翁浦坊月納五百三十二貫五百一十二文黃公坊月納一百七十七貫五百四文
厲嶴坊月納七百一十貫一十六文
岑江坊月納一千六十五貫二十四文
大蘆坊月納七百一十貫一十六文
冊子坊月納二百六十六貫二百五十六文北界坊月納一千一百五十三貫七百七十六文崑斗坊月納一百七十七貫五百四文
岱山坊月納六百二十一貫二百六十四文白泉坊月納三百一十貫六百三十二文
馬秦坊月納三百五十五貫八文
小砂坊月納四百八十八貫一百三十六文防海坊月納七百一十貫一十六文
大小榭酒坊寳祐六年撥錢二萬貫差人措置開酤月解息錢無定額
定海縣澥浦坊寳祐六年十月據蔣副尉狀乞就府庫關本錢一萬貫措置開酤年解淨息二萬貫其常平糴本司錢自經通判㕔送納本司遂就經總制司庫撥本錢二千貫十八界月拘息一千六百七十貫十七界
五鄉碶酒庫舊來冷月解息五千一百貫小盡減一日熱月七千八百貫寳祐六年十二月劄鄭議事措置月解四千貫仍給本一萬貫元年正月又於莆陳石湫各置子庫一所每庫請本錢五百貫月増解息錢五百貫
大嵩等八坊寳祐六年十月通判盧奉議申任輕職薄縣道不相體察上臺絡繹追逮官吏乞索上常平司坊場就制司併行措置遂委薛修武措置關請官本二萬貫下大嵩坊外自餘七坊不願請本仍抱納息錢
大嵩坊年納息錢三萬貫
韓嶺坊年納息錢九千三百九十一貫六百八十文
館江坊年納息錢一萬七千貫
富浦坊年納息錢一萬六千貫
慈嶴坊年納息錢一萬六千五百貫
下水坊年納息錢一萬七千貫
鹽場坊年納息錢一萬八千貫
東宿坊年納息錢四萬三千貫常平司並本府版帳錢在內
巳上八坊常平司正名五分糴本司四分錢本府六分版帳錢並在內
象山縣東溪坊元本府額錢七十五貫汪湘増作二十九貫六百文錢㑹抱撲當年續據厲必達於本府額錢増作四十貫六百文又増抱每年息錢作六千貫攙抱及給榜厯後更無分文交納汪湘陳乞仍舊抱撲財賦官書擬息錢照厲必達増抱數其本府六分錢仍舊作二十九貫六百文奉鈞判照行仍將六千貫與減二千貫少懲厲必達之妄
奉化縣江口南渡坊開慶元年三月汪籌抱撲除常平司正名錢外年解息錢二萬貫
慈谿縣郭宅坊久廢僅存坊基村民布麥其上坊戶拖欠每年止納常平正名四五分錢年管一百五十二貫五百八十文錢㑹月納大使府錢三十九貫九百六十文錢㑹率是拖欠開慶元年三月本縣申乞併入縣務止就坊界內創兩都店年解息錢
象山縣姜嶼渡年納官錢二百貫文錢㑹係開慶元年三月増抱
東洖坊八十八戶抱店庾富總納每月息錢一千五百貫
蠲放一分酒錢
開慶元年五月二十二日奉鈞判批銀牌兩司見行祈晴今有寛恤事件數內制司興復常平酒坊應人戶抱納額錢成年課利並與十分減免一分其抱坊人亦合於拍戶遞減以示優恤今具諸坊減免數目下項翁山坊減免三千二百一十三貫一百文
翁浦坊減免一千五百二十貫九百八十文
黃公坊減免五百六貫九百九十五文
厲嶴坊減免二千二十七貫九百八十文
岑江坊減免三千四十一貫九百七十文
大蘆坊減免二千二十七貫九百八十文
冊子坊減免七百六十貫四百九十二文
北界坊減免三千二百九十五貫四百六十八文崑斗坊減免五百六貫九百九十五文
岱山坊減免一千七百七十四貫四百八十文白泉坊減免八百八十七貫二百四十一文
馬秦坊減免一千一十三貫九百九文
小砂坊減免一千三百九十四貫二百一十六文防海坊減免二千二十七七貫四百八十文
烈港坊減免四千四百三貫五百九十二文
大嵩坊減免三千貫文
韓嶺坊減免一千二百貫文
館江坊減免一千七百貫文
慈嶴坊減免一千六百五十貫文
富浦坊減免一千七百貫文
下水坊減免二千七百貫文
鹽場坊減免一千八百貫文
東宿坊減免四千三百貫文
江口南渡坊減免二千貫文
澥浦坊減免二千貫文
東溪坊減免四百貫文
東洖坊減免一千八十貫文
大小榭酒庫無定額
廣惠院
宋億萬年之基雖遭時之難三邉用兵久不解甲而本根不搖其所扶持慿藉逺矣潛服勞中外歲垂三紀事主上㝡久熟知德意志慮無宵旰不在赤子故鞠躬受任符節者十二三惟以撫摩愛養為主忱不敢鄙夷其民而於窮苦廢疾者尤不敢忽也且自古言治莫盛於帝王其在堯舜則曰不虐無告不廢困窮在禹則曰予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在湯則曰子惠困窮在文王則曰懷保小民惠鮮鰥寡在武王則曰無虐㷀獨在成王則曰其丕能諴於小民又曰以小民受天永命帝王治法之綱領蓋具於此而豈髙明威富云乎哉四明為淛左大都㑹城邑井市人物阜繁則夫鰥寡孤獨與瘖聾跛躃之民宜不能免焉自強大之家豪奴黠𨽻極智術以牟利而齊民之生理日迫蹙以至於竭齊民困則窮民益困於是鰥寡孤獨瘖聾跛躃之民得其生者鮮矣自淳祐初柄國者立為厲禁常平義廩之儲有司不得擅發凡窮民遇嵗晏始一濟所濟者狹而受濟者寡於是鰥寡孤獨瘖聾跛躃之民得其養者又鮮矣此固長民之官所當視猶飢渇者也屬初蒞郡徧核浮淫之蠧併省酒務得弊屋一區亟加繕葺且増創新楹合前後共一百五間聚城內外鰥寡孤獨瘖聾跛躃之將溝壑者使居焉以三百人為額大口月給米六斗錢十千中口四斗七千小口三斗五千所費皆不取於郡之經常庶幾其可以久也前輩有言士大夫茍有意於及物由一命以上皆可行志天下安有不可為之郡哉為之者疾用之者舒正辭明義禁民為非毋以寵賂相尚毋以脂膏自肥而又能窒罅漏而杜蔽欺則財常足矣以餘財而及民物詎非行志中之一樂哉或曰城邑市井之民固幸矣如田裡何迺復捐羨錢一百四十七萬三千八百五十五貫文預為六縣人戶代輸寳祐六年折帛以寛布縷之徵倣補助之義焉若本院田畝之數金穀之入規畫之詳具刻左方後之君子其相與附益之以克廣聖天子德意志慮於無窮雲寳祐五年良月朔觀文殿大學士光祿大夫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軍府事兼管內勸農使金陵郡開國公食邑五千八百戶食實封一千六百戶吳潛記
規式
照得諸路州郡皆有養濟院以處鰥寡孤獨瘖聾跛躃無所依倚之人雖常平法有養濟錢米自朝廷拘確義倉州縣不許擅行支移而鰥寡孤獨瘖聾跛躃之人每隆冬盛寒止支給三月而巳然亦不能徧及此郡乃浙左雄邦人民繁庶有餘之家率務豐殖於是富者日富貧者日貧而所謂鰥寡孤獨瘖聾跛躃之人益無生活之路按圖志郡舊有養濟院一區特不過矮屋三數間今轉為馬廐不惟實亡名亦亡矣昨以省務酒額併歸公庫屋宇空閒遂行修葺改為廣惠院存留此等無歸着不能自存之人仍撥田畝以充養贍專委官提督欲使寒不致凍饑不致餒老者以待其盡少者以俟其長庶幾夀夭不致橫亡其間寧無很暴不可禁止者每五十人置一甲頭且以三百人為率總為六甲專募一行者以供灑掃之職仍總以六甲之權今條劃約束如後一凡有藝業自能手趂曽經過犯不律之人並不許存留如覺察得知一例坐罪
一或有不思凍餒之無歸一時飽暖恃長凌幼恃強凌弱攪衆敗羣者仰管院行者指名從公申舉輕則從提督官戒約重則解府逐出永不存留
一每一大口月給米六斗錢一十貫一小口〈五歲以上月給米三斗錢五貫十歲以上月給米四斗錢七貫十五歲以上從大口給〉
一每甲擇稍強壯者充火頭量増日給如或偷竊減剋即時申舉從提督官解府斷逐仰甲頭行者嚴行監董
一監董行者能自勤謹仰提督官㑹計度牒之直以三年為限每月於見管錢內令項撥樁若干待及三年收買度牒付其披剃披剃後願留則留不願留則別踏逐人管幹所有度牒錢亦照前例撥樁庶可責其公心幹置
一甲頭責其鈐束火頭責其造辦飯食於日給之外每名貼支錢五百文
一所給之錢專充收買薪菜鹽醬之屬冬月不許各人偷爬炭火有妨造辦每日酉牌打滅廚下火種不許存留引惹風燭
一糞土仰甲頭五日一次出賣候賣到錢均給諸房油火有餘則樁積一處逐旋收買布草夏則造為罩子冬則添買綿絮造為布被或買紙被計口分給其有故不愛惜爭奪損壞者量拘日給之錢修整一管院行者月支食米一石鹽菜錢十五貫文
田租總數
一每歲管收租米二千三百三十六石五斗二升七合
水田一千七百三十九畝二角四步三尺四寸五分收租米二千一百六十六石五斗八合
湖田一百七十八畝二角六步收租米九十七石一斗一升九合
塗田六十九畝三角四十二步收租米七十二石九斗
鄞縣
水田三百六十九畝一角五十三步〈內連地三十六畝二角五十九步半〉收租米四百八十一石五斗一升八合五勺
湖田一百七十八畝二角六步收租米九十七石一斗一升九合
淘湖田八百五十二畝四十四步收租米一千石
定海縣
水田二百九十二畝二角四十八步一尺七寸〈內連地一角二十步〉收租米三百六十四石七斗八升三合
慈谿縣
水田七十一畝二十步半收租米九十七石七斗九升
奉化縣
水田一百一十五畝一角四十步收租米一百五十五石四斗三升六合五勺
塗田六十九畝三角四十二步收租米七十二石九斗
象山縣
水田一十四畝三角三步半一尺七寸五分收租米一十六石三斗三升
昌國縣
水田二十三畝三角一十五步並岑江寨基收租米五十石六斗五升
錢總數
一每歲管收官㑹七萬六千四百五貫一百四十二文十七界
見錢九十六貫二百文足
省錢三貫一百一十文並一貫文錢㑹
拘到山田地屋宇共收租錢
地六十二畝一十一步二尺四寸收租錢五十八貫七百文足〈閻安國租錢在內〉官㑹六百五十五貫文十七界並錢㑹一貫文
山七十七畝一十步〈內連地二角〉收租錢一十貫一百五十文足官㑹一百五十貫文十七界田一千三百六十二畝三十一步收租錢一萬七千四百八十二貫三百四十二文十七界屋及地基一十二所收租賃錢一十四貫五百文足官㑹二千三百八十二貫八百文十七界省錢三貫一百一十文
象山縣抱解沃希崇道士租課錢一十二貫八百五十文足官㑹七百三十五貫文十七界都稅院合千人納免專知重難錢一萬五千貫文十七界
本府支撥錢四萬貫文十七界
〈象山酒務二萬貫文東門酒庫二萬貫文〉
租麻皮總數
地三十四畝二十六步〈內連田一畝一角三十九步〉收租麻皮四百一十二斤九兩足秤
租麥總數
地一十四畝二十三步一尺五寸收租麥七石百合斗
鄞縣
朱明田六畝三角一十四步租米一十石
薛德廣田一十二畝三角二十七步租米一十五石四斗
朱氏田一十二畝一十一步地一角二十一步租米一十七石四斗四升
王逢龍田二十一畝一角五十一步租米三十石七斗
李之秀田一十畝二十八步半租米一十三石七斗六升八合
錢王兩宅田六十七畝一角租米九十二石一斗七升八合七勺
繆良田五畝三角二十四步租米五石八斗五升昝大猷田一畝八步地一片計一畝三角五十一步租米四石九斗五升
湯汝敬田四十三畝三角七步地三角四步租米六十五石
僧行端田九畝一角五十一步半租米一十二石三斗五升
僧行林田一畝一角一十三步租米六斗五升史縣丞田一十一畝三角一十七步租米一十三石九斗二升七合八勺
馬式田一十畝一角五十九步租米一十三石四斗五升五合
陳萃田一百九十五畝二角四十七步半共上正租並花利租米一百二十七石六斗五升七合八勺
水田五十三畝三角八步半租米六十一石四斗一升一合八勺
湖田一百四十一畝三角三十九步租米六十六石二斗四升六合
潘得六田一十四畝一角四十五步半地一畝三角一十三步半租米二十二石三斗一升七合五勺
王英田一十三畝二十四步及地一角四十步租米一十三石七斗六合
蔣鄉貢田五畝二角租米六石二斗四升
陳安國湖田七畝正租並花租共八石五斗六升湯耜湖田一十一畝二角六步花租米五石三斗一升三合
陳子諲湖田一十八畝二十一步租米一十七石僧善皎田二十一畝三角五十七步半租米三十石二斗二升九合四勺
徐渭老虞埏田七畝一十七步租米九石七斗二升
周氏田三畝三角三十九步租米六石六斗二升二合
張慶三田二十八畝二角五十二步地一畝一角二十九步又地一片租米三十五石六斗二合三勺
史厲兩宅分租砂地一十七畝一角五十六步一寸五分係史通判幹人沈文兩名分租共納租錢三百五十貫文十七界
八字橋接待庵基三角租錢四貫五百文足李爖地五畝一角二十八步租錢一十二貫文足張慶三地三畝五十五步租錢四貫八百文足趙永租地一片計一角五十六步租錢六百貫文十七界
趙端租地一片橫闊一丈二尺深六丈年納租錢三貫一百一十文七十七陌
鄭文租地一片計一角一十一步二尺六寸日納賃錢三貫二百文十七界年約一千一百三十二貫八百文十七界
朱諒租賃本院前水步東樓屋一間租賃錢一百貫文十七界
陳青租賃本院前水步上樓一間租賃錢一百貫文十七界
董輝租賃本院西挾屋一間租賃錢一百五十貫文十七界
張松租賃屋二間租賃錢一百五十貫文十七界阿顧租賃本院浴院後屋一間租賃錢一百五十貫文十七界
林巡檢屋一間直又舊屋二間並道頭安船淤坑厠兩眼連地屋柱為界東西量計五丈南北量計一十丈租賃錢九貫文足
周復孫砂地二十六畝一角四十八歩租麻皮二百九十八斤九兩足秤
任允詳砂地一十一畝九步其地被水衝作溪灘實有地三畝租麻皮四十八斤足秤
僧行林田一畝一角三十九步地一畝三角二十一步租麻皮四十三斤足秤
張慶三地一角四十三步租麻皮八斤
定海縣
僧姚元聰田一十畝二十八步租米一十一石李氏田三畝地一角二十步租米三石五斗龔明田五十六畝三角四十七步租米七十二石五斗一升五合
黃榮田六畝三角五十四步租米六石五斗靈巖義役莊田三十五畝三十九步半租米四十九石五斗六升
樓圭田五畝三角零租米八石五斗八升
張一飛田四畝一角四十六步租米六石六斗九升五合
求煥田五畝一角四十六步半租米四石六斗八升
林暐田五十二畝三角租米六十三石六斗六升吳宗田一畝三角租米一石八升
韓文才田一十二畝三角二十七步租米一十一石五斗八升三合
阿盧田一畝半租米一石三斗
王珏田六畝二角租米一十石七斗五升
僧祖淨崇玫田二十七畝一角二十七步半租米三十七石八斗七升五合
王佑田二十二畝一角五十九步半一尺七寸租米二十九石五升五合
王與直田一十三畝二角租米一十七石五斗五升
滕鍇田二十五畝三角一十三步租米二十七石九斗
方安瑀山一片計三十九畝租錢七貫五百文足黃榮地一畝二角三十三步租錢一貫七百文足又五貫文十七界
定海淘湖田計二十六畝三角一步租米五十三石二斗五升六合四勺五抄每石折錢五十貫文十七界計二千六百六十二貫八百二十二文十七界係定海縣抱催起解
定海舊海塘田一千九十畝一角每畝元納米三斗新海塘田二百四十五畝三十步每畝元納米二斗兩項共計一千三百三十五畝一角三十步奉鈞判合納三斗者減免五升只納二斗五升合納二斗者減免五升只納一斗五升續奉鈞判每石折錢四十八貫文仍以為定例米計三百八石七斗四升共折錢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九貫五百二十文十七界
奉化縣
王鋼田一畝三角三十步租米二石九斗二升五合
盧上舍田八畝三角一十三步半租米七石一斗五升
張㯳之田五畝五十三步半租米六石五斗常浦碶田三十二畝並竹塘炮基租米四十三石一斗二升五合
僧善皎田七畝三角三十四步租米一十三石九斗三升七合
蔣文仲田二十二畝二角四十七步租米三十五石二斗三升
張汝弼塗田三十畝租米三十三石
張慶三田三十六畝三角四十二步租米四十六石五斗六升九合五勺
周大倫塗田三十九畝三角四十二步租米三十九石九斗
閻安國園地上有竹木等並內有油車屋三間木椽瓦蓋租錢五貫文足
袁起巖山五畝租錢一貫四百文足
應思鈜苔地一十八畝三角一十八步租錢一貫文足
鍾秀實侵占奉化酒坊基二十六步租錢三百貫文十七界
僧善皎地並新開田共七畝二十一步半租錢二十四貫二百文足
張慶三地二畝一步租錢一貫文錢㑹
張慶三地三角五十五步租麻皮一十五斤足秤僧善皎山三角租錢五百文足
慈谿縣
方怡田二畝二角四十四歩租米三石七斗七升顧友十九田五畝二步半租米六石五斗
張鐸田八畝三角七步租米一十石四斗紅白米各半
陳允璡田一十一畝三角三十步租米一十六石五斗五升
許千三田二十三畝三角五步租米三十一石五斗九升
璩閏三等租佃陳萃田六畝二角三十四步租米七石四斗
孫伯恭田九畝三角四十三步租米一十七石一斗六升
張氏兒田二畝一角三十五步租米四石四斗二升
羅濓地一畝二角租錢三貫五百文足
阿陳桐竹山二十八畝係二片及地二角上有草屋二間一舍租錢一百五十貫文十七界
羅辛一等屋二間並基地半片計一角三十步租錢二貫文足
象山縣
謝元五等租佃謝宗五等田四畝三角四十步一尺七寸五分租米五石三斗三升
朱榮伯田七畝三十二步租米六石五斗
僧子皋田二畝二角五十一步半租米四石五斗沃希崇道士田二十六小坵並地一小坵租穀二十九石四斗及山地二十九項租錢一十二貫八百五十文足不該畝步係象山縣抱催起解內租穀每石發錢二十五貫計七百三十貫文十七界謝元五等地六畝一十二步半二尺二寸五分租錢一貫五百文足
謝元五屋一所計三間七架並係木椽瓦蓋並地基計三角四尺四步租錢三貫文足
謝得六屋一間一挾木椽瓦蓋地基計一角三十四步五尺租錢五百文足
謝元五地四畝三角四十八步一尺五寸租小麥二石百合斗
謝元五等山三畝三角一十步租錢七百五十文足
昌國縣
陳合田六畝八步租米六石五斗
趙時舉田八畝五十二步租米八石四斗五升朱千十一娘田四畝一十五步租米四石五斗五升應璩孫田五畝二角租米七石一斗五升
岑江寨基租米二十四石
陳合地九畝三十五步租小麥五石百合斗兩獄
大使丞柏判是邦也古鏡燭天奸宄削跡庭無留訟獄無滯囚故囹圄時空虛然聞左右院不葺者數十年㕔戶老朽頽仆開慶元年六月亟命修之易其老且朽者植其頽且仆者䟽湫閉補罅漏俾縲紲者可免疾疫矣兩院總費錢一萬八千四百八十九貫一百五十文米四十四石六斗九升七月七日司理陳利用浚井於獄廊得石碑一乃紹興二十九年六月僧智亨可久鐫梵呪以納於井泉本寒洌自出此碑井遽苦不可汲復投之泉甘如初亦怪矣哉因附書之
廂院
本府舊無廂院附之牢城然牢城古之圜土囚有濱死而獲宥者則縶於是不得與齊民齒齊民有訟於有司兩造未備無親若故可保識則寄之廂以防竄逸乃與城旦之囚伍雜處穢汙間斃於疫豈國家愛民意哉寶祐四年九月大使丞相吳公始至惻然矜之委僚吏即醋庫舊址剏建廂院為屋凡〈闕〉楹外植垣墻內列戶牖男女異室如民居然且擇老成吏卒廩以粟俾譏其出入雲
兵馬司
開慶元年七月大使丞相既修兩獄因念牢城損圯尤甚乃撥錢四千五百七十五貫二百文米八石六斗八升併為葺治囚者便焉
架閣樓庫
樓在設㕔之東西廡案牘充棟山積歲久弗葺淋炙日甚大使丞相謂兩司文書官藉以攷舊比委之頽簷敗閣以便去籍者之姦可乎開慶元年七月更而新之總二十有六間其擇材鉅其用工精書皮上分吏畬下列自今插架整整圖籍之儲得其所矣凡費錢三萬一百一十一貫三百文米七十石一斗
四明續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__四明續志>
欽定四庫全書
四明續志巻五
宋梅應發劉錫同撰
新建諸寨
夜飛山永平寨
介明粵之間有山曰夜飛東距慈谿西接餘姚舟行之衝也大江分一支繇慈谿至丈亭四十五里江面狹而居民稠丈亭十五里而蜀山又五里而夜飛山又十里而咸池則間無聚落蒲葦之儔於焉出沒輔以逋藪過者病焉先是郷民告於郡欲自大江之北慈谿西亭浚橫經運河迂道夜飛山後出餘姚之桐下湖以避江行大府俾制幙趙若㙚涖其事且咨之里父老相厥宜以度土功至則淤沙斷港知必為畚鍤費且曲折迂迴亦匪利涉既而得淳熈間慈谿尉趙汝明墨刻載制帥參政范公〈戒大〉嘗於其地置邏舍十所籍丁壯四百舟六十舍以三人直夜邏然更迭煩擾久竟廢於是制置大使丞相吳公精思熟籌惟民是便市地創寨為屋二十餘楹遣戍置屯為軍五十輩統以偏校餉以生劵給以軍艦漁戶之瀕江者有籍漁舟之助廵者有畨守衛專而行旅無敓攘之虞規模定而里社無煩苛之擾一洗前人簡陋之弊可以為悠久無窮之利矣
一寨基
買徐再七徐再二元買應以敬應宥說水田二畝一角二十七步
一寨屋
門三間 廳三間 堂三間
中亭一間 廊房十二間 廚屋四間制府撥錢三千貫令兩都義役主事起造毫髮不許科擾仍支錢二百五十貫做造床榻什物以開慶元年三月十七日入寨寨以永平為名
一軍兵
定海水軍每季輪差五十名仍撥為光化字號戰船三隻以將佐一貟轄之
一軍兵生劵
每名月添支米七斗五升錢一十貫歲計米四百五十石錢六千貫文並係制府創支
一巡船
八都共團結漁戸船四百二十八隻每夜輪五船巡邏置牌五面就丈亭咸池兩處置局夜潮生則自丈亭局請牌發船次旦納牌於咸池局夜潮落則自咸池局請牌次早納牌於丈亭局仍免官司諸色差科大槩一季僅當一夜巡警之勞卻可免州縣不時之役
向頭寨
中興駐驆錢塘恃險為衛然所以為衛者不於天於其人於是平江有許浦水軍嘉興有澉浦水軍慶元有定海水軍皆創自先朝者也大使丞相吳公守嘉興日又創金山水軍為澉浦外拓今以舊弼建大閫於鄞綢繆牖戸益既乃心謂定海水軍防制倭麗則有餘屏蔽京師則不足周爰咨詢有地名曰向頭近在定海之裏其面勢與金山相直南抵錢塘東接溫台西通蘇秀北達青齊海舟胥此焉出聞於上即其地置屯又謂鳴鶴巡檢司距海二十里於警捕非宜併移戍其傍聨絡聲援京師左右前後之衛始益密矣迺委本司屬官趙若㙚水軍統制邢子政踏逐地段起造兩寨共三百三十六間經始於寳祐六年之二月竣事於八月續因軍民之請以向頭三面鯨波有泥塗二三里南與渭河接自渭河三四里始通外河居焉者陸運薪米以給日用勞且費今新寨成生聚益衆不宜使之負戴於道路復劄統領吳雄浚新河八百九十九丈築東西海塘自石人頭山至𤓰誓山九百七十四丈自贍軍庫至龍尾山四百八十丈堰瀦有規原防有町舟楫流通咸便之凡一竹木之直一夫役之費尺地寸土之市易連營列竈之遷移官給錢各有差工匠雜色錢六萬二千五百六十二貫七百八十文米四百一十石五斗九升二合五勺雇夫輦運竹木錢七千貫水軍寨兵般家錢一萬五百一十貫兩寨基地交易錢一千三百一十貫浚河築塘錢九千八百貫
奏狀
臣聞防江海之險與防平陸之險不同防平陸之險專以人力防江海之險專以人謀蓋賊雖有千艘萬艢纔一開岸則為風水所使散漫四出決不能成䑸合伴併力於我我但得精卒三千人堅好之舟三十隻屯泊於賊所必經之地一舟過則殺一舟自可使之無復遺類此機六韜三略之不載而前史往牒之所未詳也臣竊惟自中興南渡立國錢塘所以創許浦水軍於平江創澉浦水軍於嘉興創定海水軍於慶元無非為京師左右前後門戶之防但許浦枕揚子江而置司去京師為逺惟澉浦去京師為近而不知澉浦之外又有所謂金山乃應干舟楫所必經從梢泊之地臣二紀之前假守嘉興適逆全有窺海之意臣遂具申朝廷創招水軍千人於金山又為澉浦之外拓至今人以為宜今定海水軍雖得控扼之地然於防制倭麗則有餘而於遮䕶京師則不足若曰山東之賊欲送死鯨波則自膠西放洋遶淮東料角諸沙之外自有徑截洪道直達前所謂嘉興之金山不必更放大洋不測之淵而至定海也故曰定海之屯於防制倭麗則有餘而於遮䕶京師則不足臣今體訪定海之裏有地名曰向頭至錢塘江只一潮汛乃應干舟楫所必經從上渾之處與嘉興之金山亡以異而形勢則過之且有地可以建寨有山可以藏舟臣所招刺闕額水軍五百人人人必皆選士就彼屯駐設有緩急則增兵占守可以萬舉萬全而京師有金湯之固矣昔髙廟朝御史中丞沈與求嘗奏雲議者皆欲於向頭置屯使賊至此巳是入吾腹心之地蓋是時登萊海宻尚與本朝相聞而髙麗亦覊縻未絶故或者猶有不肯宴安江沱之意而與求之論所以欲向外下工夫今時異事殊臣所以舉此一節者欲乞證向頭置屯先朝諸臣固嘗言之非臣之茍言也
營寨酒車屋
一水軍分戍營共二百一間定海水軍分撥一百五十名在下居止
門屋三間 天王堂三間
將官廨舍㕔堂軒屋等二十三間
寨後門屋一間 教場亭三間
軍房一百六十八間計二十八號每號六間
一土軍移戍寨共一百二十九間鳴鶴巡檢司移屯九十七名在下居止
門屋三間 天王堂三間
巡檢廨舍㕔軒堂屋等一十九間
寨後門一間 教場亭三間
軍房一百間計二十六號內二十二號各四間四號各三間
一瞻軍酒軍屋六間
營寨基地
趙萬一住草屋兩間兩廈及種麥四片三畝二角其地係官塗草蕩支般移錢五十貫種子錢三十貫
翁再十七六畝二角二十步支錢三百二十九貫一百七十文住瓦屋三間一廈支般移錢五十貫翁再十四三畝二角四十八步支錢一百八十五貫住瓦屋五間一廈支般移錢五十貫
陳大琳二畝三十步支錢一百六貫二百五十文方千三一畝三角二十步支錢九十一貫六百七十文
戎九四一畝一角一十二步支錢六十五貫虞四乙一畝三角支錢八十七貫五百文
姜萬五一畝一角二十步支錢六十六貫六百七十二文
翁左三三角支錢三十七貫五百文
虞從一一畝支錢五十貫
翁晉卿二角支錢二十五貫
翁千六官人翁千六三官人三畝一角支錢一百六十二貫五百文
翁三十官人二畝支錢一百貫
九寨巡檢
沿海九寨曰鮚崎大嵩管界海內白峯岱山三姑岑江螺頭寨官舊差軍班部史任子軍無政直棘門覇上之兒戲耳脫有緩急俾壯聲援可乎寳祐五年七月大使丞相請於朝以九寨𨽻制司許從選辟紀律整嚴脈絡融貫實軍政之一助〈詳具奏篇〉
省劄
照對本司恭準樞密院劄子備奉宣諭指揮令本司條具海道事宜務在整齪舟師訓習水軍繕治器械凡有緊切衝要去處作急措置嚴為關防務要上下接連聲勢聨絡常切探望往來巡逴以防出沒衝突無或玩愒時日以致稍有踈虞本司恭稟繼即行下定海水軍詳度利害逐一條具以憑施行今據本軍申到事理粗為詳悉謹備錄在前但其間尚有開㭊未盡及合區處項目本司謹具件劃奏申如後數內一項此邦沿海凡九寨曰鮚﨑大嵩管界海內白峯岱山三姑本江螺頭計土軍一千四百八十三人朝廷剏立本欲與定海水軍相為犄角肅清海道承平既久寨無可用之卒卒無可用之舟半是買閑半是占借教練不習擊刺不閑兼九寨巡檢多係軍班部吏任子並不諳所謂海道事宜目不曾接風濤足未嘗履海岸惟循常襲故掊剋自肥而巳故此一千四百八十餘人之土軍徒費國家錢糧衣賜無具甚矣區區欲望朝廷將九寨巡檢向去遇有滿替之人許從制司選辟曾從軍伍諳熟海道慣㑹船水之人充巡檢職事庶幾頭目之人以漸更易衆聽不驚而寨卒亦漸可訓齊教習以無用為有用仍遇有盜賊許令定海水軍主兵官㑹合調遣一應功賞並與水軍一體施行實為海道悠久利便右七月二十四日奉聖㫖依所乞將九寨巡檢遇滿替日本司自行選辟慣習海道曾經管軍人其土軍仍聽節制教閱劄送沿海制置大使司關牒施行
烽燧
烽燧列於荊淮百年矣義士目擊而痛心焉浙左股肱郡耳不有金草烽燧奚為哉論者固為海道之防爾
指揮本末
寳祐六年秋九月準樞密院劄子勘㑹邉聲日急敵謀窺伺海道意向叵測所合嚴行措置巳火速劄諸練海道主兵官相眎險要把截水路嚴密關防並劄許浦澉浦金山於本軍地分書夜往來巡逴仍自金山以至徘徊頭剏立烽燧接連澉浦聲勢並劄本司行下定海水軍一體措置聨絡聲援遂專委官同統制按眎險要均布地界置立烽燧分為三路皆發軔於招寳山其在海洋者自招寳山至海道壁下山共十二鋪其抵向頭者自招寶山至沿海向頭寨共九鋪其達府城者自招寶山至沿江本府看教亭共五鋪鋪用兵五名合干人一名往來照管巡轄及招寳山一鋪增差合干人一名沿海以至向頭沿江以至府城亦如之鋪兵口劵每半月一畨支給每夜發更時自看教亭賫號火平安牌至帳前傳入押教報覆蓋法當於奉國軍樓置立一鋪相映以內郡耳目易駭遂從看教亭密傳一牌竟達轅帳而沿江沿海號火疾馳觀者竦懾惟海洋十二鋪脫遇雲霧四塞日不堪舉旗夜不堪舉火則以響砲為號具見申省狀中茲不盡載雲
一海洋自招寶山至石衕壁下山共十二鋪
招寶山至烈港山一鋪〈一名獵港〉
招寳山帶東北取烈港山約一潮可到傍近雖有七里嶼鐵杵山俱是小山每有風潮海浪皆衝激而上不可置立烽燧若天氣清明煙旗火號僅可相應或遇海氣𡨋濛霧露遮蔽風雨晦暝皆難應號
烈港山至五嶼山一鋪
烈港山有人煙西北取五嶼山約一潮可到傍近別無以次山嶼若天氣清明煙旗火號僅可相應或遇海氣冥濛霧露遮蔽風雨晦暝皆難應號
五嶼山至宜山一鋪
五嶼山無人煙東北取宜山約一潮可到傍近別無以次山嶼若天氣清明煙旗火號僅可相應或遇海氣冥濛霧露遮蔽風雨晦暝皆難應號
宜山至三姑山一鋪
宜山有人煙西北取三姑山約兩潮可到傍近別無以次山嶼縁相隔稍遠不問晴明隂晦煙旗火號皆難相應
三姑山至下干山一鋪
三姑山有人煙東北取下干山水路約一十五里若天氣清明煙旗火號皆可相應或遇海氣㝠濛霧露遮蔽風雨晦暝皆難應號
下千山至徐公山一鋪
下干山無人煙東北取徐公山約一潮可到傍近別無以次山嶼若天氣清明煙旗火號僅可相應或遇海氣冥濛霧露遮蔽風雨晦暝皆難應號
徐公山至鷄鳴山一鋪
徐公山有人煙帶西北取鷄鳴山約四潮可到傍近別無以次山嶼縁相去隔逺不問晴明隂晦煙旗火號皆難相應
雞鳴山至北砂山一鋪
鷄鳴山有人煙直東取北砂山隔一港煙旗火號皆可相應
北砂山至絡華山一鋪
北砂山有人煙直北取絡華山約一潮可到傍近別無以次山嶼若天氣清明煙旗火號僅可相應或遇海氣冥濛霧露遮蔽風雨晦暝皆難相應
絡華山至石衕山一鋪
絡華山東北取壁下山直西取石衕山皆有人煙風水順便半潮可到風水稍逆便用一潮傍近別無以次山嶼若天氣清明煙旗火號僅可相應或遇海氣冥濛霧露遮蔽風雨晦暝皆難應號
石衕山至壁下山一鋪
自石衕山東北以至西北別無山嶼皆是深洋大海浩浩無垠
壁下山一鋪
一沿海自招寶山至向頭共九鋪
招寶山二十里至陶家酒店一鋪
陶家店約十八里至貝千念五家前一鋪
貝千念五家前約二十餘里至澥浦山正覺寺前一鋪
澥浦山頭約一十五里至沙角頭陳亞三家前一鋪
沙角山頭約一十餘里至伏龍山尾徐亞三家前一鋪
伏龍山尾約一十五餘里至施公山王友二家前一鋪
施公山約一十八里至周家塘鹽場周太家前一鋪
周家塘鹽場約二十里至下澤山頭林太家前一鋪
下澤山頭約一十餘里至向頭山分戍營外翁太家前一鋪
向頭山分戍營一鋪
一沿江自招寳山至府城五鋪
招寳山約一十五里至石橋渡沈季二太家前一鋪
石橋渡約一十五里至馬阻匯徐鹽戶家前一鋪馬阻匯約一十里至路林楊再八太家前一鋪路林約一十二里至白沙王太家前一鋪
白沙約八里至本府看教亭一鋪
本府看教亭一鋪
申省狀
照對本司連準密劄備奉宣論據白劄子內所陳海道事宜分為上中下三屯將台溫明越四郡民船屯泊於岱山本江三姑山烈港四處仍發定海水軍岑江三姑巡檢司土軍能弓弩手者敷攤逐處民船置烽燧水遞互相應援等事潛除巳分委官屬親往各州同守臣鄉官從公集議將去嵗巳行義船規約並將應干海舟團結外竊照潛素於四方山川江海水陸險要頗知大畧二年備數瀛閫尤得其詳凡海道當行事宜固巳一一粗舉今者邉遽之急適當因任之初潛朝夕思惟幾忘寢食尤不敢以紙上具文塞責所有烽燧一事巳檄上定海水軍統制指授圖冊令其將帶撥發壕寨合干人等親涉海島相度地勢日舉煙旗夜舉火號審試的實排比次第共烽燧二十六鋪自定海水軍招寳山至烈港山自烈港山至五嶼山自五嶼山至宜山自宜山至三姑山自三姑山至下干山自下干山至徐公山自徐公山至鷄鳴山自鷄鳴山至北砂山自北砂山至絡華山自絡華山至石衕山自石衕山至壁下山此大海洋之中十二鋪也又自招寶山至陶家店自陶家店至貝念五家前自貝念五家前至澥浦山頭自澥浦山頭至沙角山頭自沙角山頭至伏龍山尾自伏龍山尾至施公山自施公山至周家塘自周家塘至下澤山頭自下澤山頭至新建向頭山水軍土軍兩寨此自定海水軍至向頭山之九鋪也自招寳山至石橋渡自石橋渡至馬阻匯自馬阻匯至路林自路林至白沙自白沙至本府看教亭此自定海水軍至慶元府城下之五鋪也巳一面造辦鋪屋分差鋪兵悉用邉淮規模措置經理矣所有分屯一事巳照密劄差委本司添差制幹劉錫前往撞㸃各於戍所批厯為照專俟三郡團結公定畨次舟隻南自烏﨑頭北自石衕中自三姑山至大七小七與夫神前礁嶴馬跡朐山長塗岑江岱山烈港及近準行下洋山等處分布擺泊矣但烽燧雖當置而立烽燧於海洋之中者不容不慮分屯雖當備而求分屯於海洋之外者尤所當憂且長淮烽燧相隔十里此舉彼應速於置郵今前所謂海洋十二鋪如石衕壁下者孤立海中四無畔岸雲氣昏塞風雨晦暝覿面之間猶無所覩而何以責其號火之相應兼海冦切齒水軍今以數人置之孤嶼脫有盜至直機上肉又往來經商之舟常與賊舟混殽遇夜停泊亦是舉火今雜然無別何以取證潛固已為之處遇旗煙號火不可覩望之時則以舉砲為號是雲氣昏塞不足以隔我之應號也至於每夜舉火為號必以五起五落為準待彼相應方始住火是商舟舉火不足以亂我之應號也它如孤嶼數兵慮遭賊手則於海山諸處増其人數選其膂力授之兵器使之可以相衛是盜賊之患亦可無慮所謂立烽燧於海洋之中潛固巳悉為之處矣然置烽立屯規模措置與近日密劄坐下澉浦所置烽燧之處及許浦所申隄防捍禦之處皆不過在吾境數百裏海洋之間而巳迺若巨浸滔天茫茫無際目力之所不接兵力之所不及固當防之於藩籬之外如待其入吾腹心而圖之則晚矣且以敵人自新舊海州入海言之則其所經由者有三路所謂三路者敵欲侵擾淮東則自舊海發舟直入贑口羊家寨迤邐轉料至青龍江揚子江此裏洋也若欲送死浙江則自舊海發舟直出海際縁贑口之東杜苗沙野沙外沙姚劉諸沙以至徘徊頭金山澉浦此外洋也若欲送死四明則外洋之外自舊海放舟由新海界分東陬山之表望東行使復轉而南直逹昌國縣之石衕關嶴然後經岱山岑江三姑以至定海此大洋也凡此三洋其源頭皆自新海東西陬山之表裏所謂防之於藩籬之外者或其在此上下乎惟是潛職分所在責在大洋所以擺布悉從定海而始但目今軍分出戍既多在寨無幾又前此主兵官不得其人如軍器之類無一旗一矢之藏方此兩年旋為之備一畨調遣又覺單虛潛自當極力䟎補不敢縷陳私復惟念敵若不由大洋以窺定海則或轉料從裏洋而窺揚子江否則由外洋徑窺浙江其由轉料從裏洋而窺揚子江則有許浦水軍其由外洋而窺浙江則有澉浦金山水軍但轉料一說恐非敵人行軍之徑路蓋海商乘使巨艘滿載財本慮有大洋外洋風濤不測之危所以縁趂西北大岸㝷覔洪道而行每於五六月間南風潮長四分行船至潮長九分即便拋泊留此一分長潮以避砂淺此路每日止可行半潮期程以為保全財貨之計若敵舟窺伺叵測豈肯曠日持久迂迴緩行使人知而避之此轉料從裏洋入揚子江一路潛以為決不出此然則稍減料角一帶之備而䟎出三兩層增加東西陬上下一帶之備以遏其源頭夫亦可為愚者千慮之一乎若論二洋形勢則外洋尤緊此潛所以新置向頭一寨與金山澉浦相接實為行朝密布第二重門戶蓋巳在邉遽未急之先矣並陳梗槩須至申者
探望
定海水軍舊例月差軍兵出洋其目有三曰三洋巡逴曰北事探望曰港口守把異時差卒不多率應故事不支口劵俾就食本身月請居者需贍給行者仰資糧皇皇無所愬諉曰港口守把者去寨近更畨歸哺不過勞�而巳若巡逴則自烈港轉蘇州大洋遠至許浦若探望則自神前等處逺至海驢礁脫阻風迴程不可期糧且乏絶何暇悉心國事大使丞相分閫以來各項差兵倍撥人數且不問逺邇每兵令項月給生劵錢七貫米七斗三項凡三百七十六人歲支錢三萬一千五百八十四貫文米三千一百五十八石四斗皆於措置酒息錢及外郡糴到米內支撥士飽而歌人百其勇竭勞巡覈奸慝汛清三年之間滄溟晏然蒲葦不驚其利𢎞矣
四明續志巻五
欽定四庫全書
四明續志卷六
宋梅應𤼵劉錫同撰
三郡隘船
明為左馮翊而州瀕於海䲔波吐吞渺無津涯商舶之徃來於日本髙麗蕃舟之出沒於山東淮北撐表拓裏此為重鎮嘉熙間制置使司調明溫台三郡民船防定海戍淮東京口歳以為常而船之在籍者垂二十年或為風濤所壊或為盜賊所得名存實亡每按籍科調吏並縁不䘏有無民苦之寳祐五年七月大使丞相吳公慨然曰人心固則天險固根本動搖奚恃無恐乃立為義船法白於朝下之三郡令所部縣邑各選鄉之有材力者以主團結如一都歳調三舟而有舟者五六十家則衆辦六舟半以應命半以自食其利有餘貲俾蓄以備來歳用凡丈尺有則印烙有文調用有時井然著為成式且添置幹辦公事三員分涖其事三郡之民無科抑不均之害忻然以從船自一丈以上共三千八百三十三隻以下一萬五千四百五十四隻入下而不堪充軍需者或謂飄忽去來於滄溟汗漫之中呼儔嘯侶亦得以貽吾憂併為之印籍陰寓防閑公先事而慮銷患未形至是無遺筭矣
省劄
本司自嘉熙年間凖朝廷指揮團結溫台慶元三郡民船數千隻分為十番歳起船三百餘隻前來定海把隘及分撥前去淮東鎮江戍守夫以百姓營生之舟而拘之使從征役已非人情之所樂使行之以公加之以不擾則民猶未為大害柰何所在邑宰非貪即昏受成吏手各縣有所謂海船案者恣行賣弄其家地富厚真有巨艘者非以賂囑胥史隠免則假借形勢之家拘占惟貧而無力者則被科調其二十年前已籍之船或以遭風而損失或以被盜而陷沒或以無力修葺而低沉或以全身老朽而弊壊徃徃不與銷籍歳歳追呼以致典田賣産貨妻鬻子以應官司之命甚則棄捐鄉井而逃自經溝瀆而死其無賴者則流為海冦每歳遇夏初則海船案已行檢舉不論大船小船有船無船並行根括一次文移遍於村落乞取竭於雞犬環三郡二三千里之海隅民不堪命日不聊生待至起到舟隻則大抵舊弊破漏不及丈尺貢具則踈略梢火則脆弱亦姑以具文塞責而已民被實擾官虧實用且天險之防以人心為本而先使百姓憔悴根本動搖脫有緩急何恃而亡恐臣已結為義船法謂如一都每歳合發三舟而有船者五六十家則令五六十家自以事力厚薄辦船六隻船身必堅耐貢具必齊整梢火必強壯歳發三舟而以三舟在家營生一歳所得之息則以充次年修船辦貢具招梢火之用立以程限守以信必每歳遇當把隘之日則如期駕發以至軍港聴候調遣於是有船者無倖免之理無船者無科抑之患永絶姦胥猾吏賣弄乞覔之苦永銷濱海居民破家蕩産之憂人心固則天險固三郡邊海之人莫不欣然聴從行將就緒實為海道無窮之利朝廷照得義船結約若果民戸樂從則速與行下但船久則有損弊民戸它日寜無貧富不齊須與入細立為經久不廢之規使官司民戸兩便方可行聖㫖依劄送沿海制置大使司關牒施行
慶元府六縣共管船七千九百一十六隻
一丈以上一千七百二十八隻
一丈以下六千一百八十八隻
鄞縣六百二十四隻
一丈以上一百四十隻
一丈以下四百八十四隻
定海縣一千一百九十一隻
一丈以上三百八十七隻
一丈以下八百單四隻
象山縣七百九十六隻
一丈以上一百二十八隻
一丈以下六百六十八隻
奉化縣一千六百九十九隻
一丈以上四百一十一隻
一丈以下一千二百八十八隻
慈谿縣二百八十二隻
一丈以上六十五隻
一丈以下二百一十七隻
昌國縣三千三百二十四隻
一丈以上五百九十七隻
一丈以下二千七百二十七隻
溫州四縣共管船五千八十三隻
一丈以上一千九十九隻
一丈以下三千九百八十四隻
永嘉縣一千六百單六隻
一丈以上二百五十九隻
一丈以下一千三百四十七隻
平陽縣八百單九隻
一丈以上三百隻
一丈以下五百單九隻
樂清縣一千六百八十六隻
一丈以上三百七十一隻
一丈以下一千三百一十五隻
瑞安縣九百八十二隻
一丈以上一百六十九隻
一丈以下八百一十三隻
台州三縣共管船六千二百八十八隻
一丈以上一千單六隻
一丈以下五千二百八十二隻
寜海縣二千八百單九隻
一丈以上二百八十八隻
一丈以下二千五百二十一隻
臨海縣一千九百七十四隻
一丈以上五百五十二隻
一丈以下一千四百二十二隻
黃巖縣一千五百單五隻
一丈以上一百六十六隻
一丈以下一千三百三十九隻
出戍
祖宗時內而三衙外而諸指揮皆禁旅也南渡初新置江上諸都統內不充三衙之數外不損諸指揮之額於是禁軍之在諸郡豢養驕侈坐縻厚稍而三衙乃間有出戍者大使丞相吳公深病之故凡出鎮藩閫每欲昭明此意及制置沿海三年無日不申儆之至寳祐六年密院調遣之初諸郡至有相顧𥈭眙者獨慶元曾不移時如漢合節翕然報應了無稽違迨其還歸終始就律遂為諸郡之冠葢公信義素著恩威兼行固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於今邊戍未撤甲兵之問日至廟堂是不可不詳紀以詔來者
寳祐六年八月凖密劄節文勘㑹近京湖沿江副制司之兵節次遣調戍廣戍蜀戍沅靖動數萬計竊恐沿江防守單弱權宜於內地禁軍量摘內慶元府選揀五百人時內郡紀綱積弛尺籍積驕弓矢干戈積廢不治獨慶元自大使丞相吳公開藩以來撫御閲習紀律素嚴淬礪繕修器甲素備命下不兩日點集遣發軍容整肅命計議洪易簡部之自越而昇見者莫不起色若軍裝則隊身衣甲五百副紅布衲襖五百領皮束帯五百條抓角頭巾五百頂雨𠌂五百柄䩺鞋五百䩫若軍器則滴油箭一萬二千隻長鎗一百二十八條腰刀一百七十柄弩二百枝腰斧三百柄短鎗三十條麻札刀一十柄箭葫蘆一百二十筒油絹弩袋一百二十箇小陣鼓一十二面鑼四面梆子四條若旗幟則慶元府將兵旗一面轉光旗三十面長鎗旗一百八十面攔前後旗二面擁隊押隊旗二十四面額外管押訓練肅靜旗三面令牌二面隊教頭旗一十面若火隊器具則鐵鍋六口水桶一十二隻羮桶一十二隻飯籮一十二隻飯升六隻爪籬木杓一十二副飯栲栳二百九十八箇撈米箕二十隻鋤頭一十二柄鍬一十二柄盛米布袋四十隻匾擔六十條麻彈索四十條此役也總轄官劉永犒三百貫攔前後將官二員各一百貫本部將官二員每員各八十貫撥發訓練官五員每員各七十貫合干人七十七人每名各六十貫隊身官兵四百二十七名各五十貫外科軍醫一名一百貫方脈醫人一百貫扛令牌軍兵四名白直二名毎名各二十貫帶行白直一十二名每名各一十五貫遣𤼵次再奉鈞㫖出戍軍兵恐或病患支二千貫專充收贖藥餌〈續又𤼵一千貫賫赴戍所〉差雇烏頭船二十隻乗載官兵衣甲軍器錢糧等物至西興每隻照例支雇錢一百五十貫共三千貫又自北關門雇大航船二十隻至鎮江府每隻昭例支雇錢五百貫共一萬貫其間出戍死亡之人奉鈞判各家優支家糧五月併給春衣更支一百貫追薦津送續戍兵已滿一季又復存留再奉鈞㫖等第支犒共官㑹一萬三千九百三十五貫賫赴戍所至仲冬嚴寒大使丞相深念採薇之戍必動鄉蓴之思專差將校賫官㑹五千五百四十五貫江䘁一千四十九箇郎君魚五百六十五斤石首鮝五百六十五斤分犒戍所官兵總轄官劉永三百貫部轄將佐二員各五十貫江䘁二箇半石首鮝二斤郎君魚二斤撥發官一員一十五貫江䘁二箇半石首鮝二斤郎君魚二斤訓練官一十員各一十五貫江䘁二箇半石首鮝二斤郎君魚二斤押擁隊壕塞官至諸項職掌人共三十九名各一十三貫江䘁二箇半石首鮝二斤郎君魚二斤官兵四百五十九人各一十貫江䘁二箇石首鮝一斤郎君魚一斤職醫二人兩相交替共三貫江䘁一箇石首鮝二斤郎君魚二斤兵士激烈恩遇以至感泣蓋說以使之忘其死矣開慶元年四月二十日劉永自鄴回戍犒一千貫酒一十瓶副部官董偉犒一百貫酒四瓶撥發壕寨司屬訓練官擁押隊四十人各犒六十貫酒六升錢糧火隊司押教諸色教頭二十三人各犒五十貫酒五升隊教頭旗頭隊司五十人各犒四十五貫酒三升隊身官兵三百八十二人各支四十貫酒二升共計支錢二萬三千六百八十貫酒四百三十七瓶
水閱
舟師東南長技自紹興二年沿海置司以來蒐練之術甚踈然用之懾伏海盜尚足為當道之老熊也淳祐間始遣戍上流而兵備分於是委樓艓艘艎廢而不理而主兵者方日以掊剋苞苴為事大使丞相加意團結瀕海諸郡既藉以增壯遂於三江合兵民船共閱之蛟龍在淵網罟不施東盡遼海一目無際公之意逺矣
寳祐六年十月十二日奉大使判府大觀文丞相樞使國公批牌鈞判朝廷日嚴海道之防但調遣兵船猶不暇給內地豈容空虛又凖朝㫖一面團結溫台明越巨舟以助官司之所不及今差人抄劄到自來商販上戸之家出等大船二十二隻送専行司只今差官拘點每船以五十人為率毎名本府月支錢五十貫米一石二斗上項船專留江下不時輪畨下海巡逴以鎮壓鼠狗之盜限一日條具合行事件申未及奉行而船戶莫不響應各以保䕶鄉井為心競出大舟分泊府岸於是得大料船共二十四隻分為兩部又招募到駕船水手一千二百人給口劵養之自十月朔為始至明年三月晦終焉首尾五月總支錢二十五萬貫文自團結以至放散其間不時激犒約十萬貫共用錢三十五萬貫文米六千石其錢本司自行撙節措辦惟米無所從出竊考前權郡余通判元借朝廷義倉米七千石見行拘監填補遂申尚書省乞就以此米應副水手支用十月二十九日三省同奉聖㫖特依遂差本司計議官洪易簡充提督帳前水軍統領充錢糧官並各支撥官錢鼎造軍器旗號及水手軍裝亦用錢十餘萬緡繼檄定海統制邢子政選駕軍船一十隻並赴府港赤馬白鷂在焉以十二月三日大使丞相就下卸門外江館按眎教閲先一日雨徹旦翌曉晴霽迨午風起雲揚潮勢増壯舟船上下旗幟精明砲擊檣衝觀者如堵以為自有沿海制司所未見也復就委邢統制統率上項軍民船於次日出海上至澉浦下至神前石衕迤邐出放大洋巡逴至二十三日自海回府仍擺府岸環海聞之肅懾已申密院照會續以邊報未靖至四月中方行放散水手頭目以下等第支犒約三萬緡其民船二十三隻並令從便惟王紹祖一船面濶三丈五尺元係獻助防海嘗申朝廷奉省劄行下拘樁本司聴候聖㫖差撥
作院
除戎器戒不虞聚而有防也大使丞相吳公既建武藏以藏兵乃甲冑敿乃干無敢不弔遂以慶元府甲仗庫帳前庫應管軍器並改𨽻制置大使司院十有三作曰大爐作曰小爐作曰穿聨作曰磨鋥作曰磨擦結裹作曰頭魁作曰熟皮作曰頭魁衣子作曰弓弩作曰箭作曰漆作曰木弩樁作曰木鎗作日役軍民匠人軍匠日支錢三百文米二升酒一升民匠一貫五百文諸軍子弟匠五百文米酒視軍匠之數以民匠勞逸不均則下定海奉化鄞縣照籍輪差毎四十日一替起程錢各五貫回程十貫繇是人皆樂赴其役軍需物料官給直無取於民院有受給庫而又有子庫以受日造之物凡創造到諸色軍器衣裝等物總十一萬九千五百件繕修者不與焉鶴膝犀渠武庫森列葢百年之所未見孟明之言曰鄭有備矣其斯之謂與訓工程作於寶祐六年之十月迄開慶元年五月支過錢
鐵甲頭魁披膞壹阡伍伯單肆副
紅槍叄阡陸伯叄拾㭍條
紅衲襖並腿裙壹阡副計貳阡件
黃布衫玖伯領
黃布軟纒伍伯肆拾伍領
紅布衫㭍伯肆拾貳領
皮條壹阡壹伯陸拾肆條
頭巾伍百單伍枚
吞項壹伯肆拾肆箇
雜色旗幟陸伯捌拾捌面
朱紅笠頭伍伯肆拾玖頂
黑漆筋角弩壹伯枝索全
黑漆筋角弓貳伯張弓絲壹伯條
木弓壹伯張並
木弩叄伯枝索全
弓箭叄阡隻
白皮箭靫伍伯玖拾伍箇
滴油箭貳萬壹阡叄伯隻
滴油箭盝肆伯捌拾玖箇
遮箭牌叄拾面
雜色義肆伯貳拾管
雜色鎗壹伯㭍拾㭍條
梭木棒叄伯肆拾叄條
刀鞘捌伯捌拾玖箇
弩樁肆伯貳拾壹口
腰刀壹阡肆伯叄拾玖柄
斧頭肆伯伍拾貳柄
雜色弓弩箭頭㭍萬伍阡陸伯伍拾隻
劃車弩樁伍拾捌口
木槍桿叄伯肆拾玖條
鎗鑽頭壹伯捌拾貳管
戰鼓壹拾肆面
陣鼓貳拾面
鑼壹拾肆面
皮馬甲壹副
黑漆光羮桶伍拾副
紅油水桶伍拾隻
紅油吊水桶貳拾伍隻
鐵鍋伍拾口
紅油飯𥰭伍拾隻
米斗貳拾隻
米升貳拾隻
飯升箆貳拾隻
𤓰籬叄拾箇
船艣壹拾伍條
雨傘壹伯肆拾伍頂
隔箭布條肆片
武藏
武藏即甲仗庫也先是置於設㕔前三廡之閣上下眎為文具歴三十年無一器一甲之增暇日閱之矢無鏃鎗無�鼠穴蟲蠧積塵幾尺葢作院之政不修悠悠汩汩狃於宴安其號為脩治者又不過困於科斂兵食諉其水軍而已大使丞相九開藩閫所至繕甲治兵其來鄞也日討而申儆之未幾所積既富日贍月衍遂度地酒庫之北教場之南東阻郡圃西抵子城為樓屋二十四間大門七間隨廊十間並棧之以閣櫺窻疎明半板半簟風日逈透而蒸醭不侵分為六庫庫各有目榜之曰武藏藏之為言藏也葢公以文事必有武備又不欲暴之羣目睽睽之所故欲人不得其門而入而藏諸此且世之玩愒時日懵不知修車馬偹器械者固不足道至有經意於此者率皆表襮夸詡眎古人藏武不用者則又有逕庭公之備也豫而公之藏也密吁㫖哉武藏大扁乃公所自題而所藏兵器舊既無管今具載作院新造之目雲
小教場
小教場舊志書射亭在九經堂後而限桃源洞於北每習射無以遏憧憧徃來開慶改元春庶政咸理乃遷舊圃於府堂後而取蒼雲堂之北為小教場然後自府堂而郡圃自郡圃而教場各適其便教場門不易舊而取徑以達則大人堂門在徑之東新桃源門在徑之西自大人堂接閲武㕔為屋十三間以處士卒而前為廊廡名類箭所教場之內東為閲武㕔三間軒峙其下後居以室屏刻師卦西為霸王臺前棲鵠焉武藏之門實居其南教場東西相距五十五丈墻髙一丈九尺視舊觀開廣明敞矣時帳前多江淮將校步驟其中意若矜壯焉
帳前撥發壕寨官舎
撥發以授師律壕寨以飭頓舎所在制府必先之葢所以重元戎也沿海設垣左馮承平時議不及兵凡軍政皆相安簡陋而已大使丞相建閫以來中權振厲武備修明部曲秩然分𨽻戲下迺即儀門外之東西創添撥發壕寨以次官舎十有八間凡器具無一不備於是油幢氣象益嚴肅焉
東廊
都撥發官房五間軒屋一間
撥發官房一間 撥發司房一間
押教房一間 教頭房一間
金鼓教頭房一間 雜職房一間
西廊
都壕寨官房三間軒屋一間
壕寨房一間 壕寨司一間
制司將佐房一間 局兵房一間
四明續志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四明續志卷七
宋梅應發劉錫同撰
排役
差役法肇於唐武徳本朝因之以九等定役上四等則充下五等則免祖宗優恤下戸之意槩可見矣自義役創於處之松陽天下多倣行之初意甚善歳乆弊滋富民因以售利已害人之好此朱文公四弊之奏亦歸之役首收田租排名次之不公也大使丞相吳公入相出藩凡田閭利病民情隠微不啻燭照龜卜判慶元之明年目擊六邑義役之弊其間有使細民執充一日半日而田連阡陌者反得免公謂非祖宗意昭揭曉示分委僚屬覈物力之髙下定征役之逺近或置莊率田或裒金鳩穀或雇募代役或隨月輪充一界七年周而復始守之堅如金石行之信如四時富者不得以不義害弱者遂為邦民悠乆無窮之利役籍藏於郡邑詳且明此不復書
行移始末
寶祐五年十二月初三日奉鈞判照對國家差役之法最為明備縁世降俗末人情姦狡詭計橫生於是義役之說興焉本所以救差役之弊不知義役乃所以大不義細民受害更重於差役此天下之通患而其患未有甚於慶元者大抵義役必有役首非各甲上戸不能主役柰何只知利已更不恤人謂如一甲之中有上戸二十家律以正差役法及倍法自合輪流充應卻與此二十家結為一黨派及下戸有勒充一月者半月者十日者甚至有三日一日半日八分四分者不知出何條令縣官惟胥吏之聴胥吏惟上戸之聴私立甲簿視同官司文書小民只得俛首聴命間有經官陳訴者則上戸率錢賄吏吏頤指縣官或訊或杖或監廊或繋獄必使下民依應而後已不幸適有殺傷煙火盜賊及一切不測追捕之事役首又操縱其間隨役戸之囑託事在昨日或移在今日事在上半日或移在下半日使當役細民應辦官司支吾巡尉數畝之田不了貨賣結拆數口之家不了拋離分散官吏肥上戸肥而細民則日就窮困滅絶其強壯則流而為盜賊故所謂義役者特専為上戸軃避差使之地而已不義孰甚焉且官司與上戸所恃者民耳民困則上戸亦豈能自立官司亦豈能自存胥吏正猶豺狼只欲藉此吞噬固難責辦如上戸多是衣冠讀書赴舉仕族亦但知目前我有田園我有貲財可以計㑹胥吏可以囑託官員細民何異螻蟻不妨儘儘欺凌實是不曾思量到底若見本府開說許多道理亦必省悟今本府痛察細民之苦合與扶持一番應民役義役各縣委官重與整頓各仰先備榜曉示如民戸無詞即仍其舊如有不公不平去處即照本府約束將鄉司寄收縣獄責決配截手罪狀從公開具各都各甲的實當充上戸凡民役義役各與排定七年自新年為始上戸照條充應一年其以次人戸許兩戸或三戸共充一年庶使七年之間細民得以安居田裡安養生息其於國家根本關繫不小各縣風土事宜本府亦有未能盡知者仰條具甲聞務歸於當以便百姓仍委各縣知縣提督並備榜府前市曹各縣曉示續改委專官下縣置局排結諸鄉各都攢造籍冊每都三本取押用印一留府一留縣一留都以七年為一界役冊則委司法㕔掌之
樓店務地
紹興經界內該載樓店務地計二萬九千九百三十丈二赤五寸及分等則令略具如後
第一等地
上則東安鄉自府前街兩岸取四明橋自能仁寺前市廊西街北岸至貫前巷口自貫前巷口市廊南北岸止永濟橋
上則武康鄉自能仁寺巷口市廊取東渡門南北岸及自稅務橋阿滿門首取鮝團內歸西止團橋林保門前住井靈橋門直取宋端仁舊食店今施崇住及自車橋北巷口入兩岸取鄭允客店今吳獻可住
中則東安鄉自貫前南西兩岸取市心橋自南湖頭西取舊酒務橋自四明橋南取行衙前至君奢橋並舊瓦子內自永濟西街南北兩岸直取朝京門住
中則武康鄉自貫橋南東岸一帶直取市心橋復回東向南北兩岸至廣惠寺橋曹承富門前住對南岸是周孚門首並自縣南街東西兩岸至大梁街巷口西岸係史武翼賃屋門前東岸街止天慶觀橋及自丘家橋北至車橋南趙漳門前並自宋端仁舊食店門前取新排橋
下則東安鄉自君奢橋南取倉橋自甬水門取威果營前細湖頭至奉化橋自花行至飯行五通巷新瓦子自太保衙前寶雲寺前至新排橋自貫前巷北法場東西岸至能仁寺西巷以王彥升門前直至寺前西岸西至東僉判衙前廟住
下則武康鄉自貫橋取東河下南北兩岸直至鹽蛤橋曲轉取鹹塘街東西兩岸東至吳獻可客店元係鄭允屋並自蕭家橋南街東西兩岸直取廣惠橋下曹承富門前復轉曲西取縣學前南北兩岸至巷林岳賃屋及林家小巷縣西河下並自新排橋東取景福巷口
第二等地
上則東安鄉自奉化橋北西岸至市心橋自舊酒務西曲取天寜寺橋自添差僉判㕔鑒街西岸至鑒橋自渡母橋東岸北巷沿河東西兩岸直至廣仁巷口南岸住
上則武康鄉自後團翁仲門前歸東取南直至市舶司後橋住並自清水碶西取蓋家橋曲北兩岸至鹽蛤橋西岸河下住油車巷及自市廊能仁寺巷陳康時門前東岸取北曲東西兩岸直衝魏家巷肚並自市心橋南取新橋南王居隠賃屋及自塔下橋方安仁門前大梁街巷口方安仁賃屋
中則東安鄉自四明橋下取竹行河下至章耆巷口曾家匯一帶自蔣家帶取福明橋及倉橋頭自永濟橋西岸北沿河下東西兩岸直至東上橋自河利橋西岸北街兩岸至方家橋自天寜寺後巷南北兩岸方家橋至李明橋住
中則武康鄉自廣惠橋南戴述門前取東西兩岸直至天慶觀前止棺材巷並自廣惠寺後橋蔡涇門前入小梁巷兩岸至邉太丞屋後住及自陸博橋取東北兩岸至新河頭小洞橋住並隠仙橋下及天慶觀後街取紀鋭香店後住孔家巷口牢城營巷內許家小屋並新橋南楊從政賃屋前取樓宗博宅前並取塔下西岸黃卿賃屋及泥橋下取新河頭戚新門前住
下則東安鄉自章耆巷醋坊巷新橋南河下褚家巷自西岸至甬水門裏河下北岸直取河一帶止四明嶺後自舊酒務西南街取保聖橋自廣福巷取不𨽻將營後取君奢橋能仁寺前巷東取西曲北取阮家橋並添差僉判㕔後巷方家橋至西上橋孝文巷直至西河頭南北兩岸虹
橋五通巷東西兩岸取壯城營王通判宅前周真家後天寜寺橋下南岸沿河取王參政府後曲南取州社壇並朝京水門
下則武康鄉自姚家巷穿菴廟巷並自新橋南蔣璉廨宇屋頭小巷屋底及自新橋南西夀昌巷入王中大廨宇屋自福明橋下直取樓宗博宅後巷自祥符寺前取景福寺鄞江門止丘家橋自戚喜門前止南寺後門周信門前自車橋下北取楊安常庫前小橋下巷取全㨗營前
第三等地
上則東安鄉自福明橋西取普照院巷至戒香寺縣社壇自保聖橋取湖橋頭自韓家橋裏鑄冶巷勞家橋自小頭湖取水月橋自鑒橋東巷口取石碶頭毛慶家住自鑒橋西至桃源洞後并州學西西河頭林迪功宅西四家元係第二等下則無出入路降入此等
上則武康鄉自魏家巷口入本巷西岸至巷㡳祝昉門前住自洗馬橋東取北䨇營前橋下取新寺後門巷口直取西巷口自北八營前入缸井巷止南寺後門河頭轉取張童巷
中則東安鄉自崇教寺巷一帶鑒橋北巷并州學河東岸直至鹽倉橋能仁寺東巷街西岸直至石碶頭橋槐陰巷並河岸土地橋石版巷西曲取興聖院東小路及曲取孝文巷取白塔巷西曲南至西河頭兩岸
中則武康鄉自後市邊家客店前西取縣後至石碶姚振門前取南至能仁寺巷東住廊頭草營巷自景清寺前東取興教寺巷口西取景徳寺後街巷口轉取小巷魏璿門前北取泥橋下自波斯團止酒務營前轉取丘家橋直取石版巷取白塔下朱惠屋後取程房門前取郁家巷
下則東安鄉自保聖寺西河下取王參政府西取州社壇自聖功寺前取橋頭西畔取袁登仕宅前自鹽倉門西取達信門轉取雄節營前曲取教場東巷至州後匯頭自白塔巷西巷口北岸取鄭堰門頭東取舊法場威勝營前取東村富家後自槓橋北岸巷曲西小五通巷曲取應家巷宜秋巷自興聖院東並院於後沿墻下直取鄭堰門頭
下則武康鄉自陸家巷夏家巷張秀才巷並獅子橋取秋家巷後周信屋後轉取奉聖院前曲取開元寺後
末則東安鄉自觀音寺前取鮑知府宅前自甬東門墻下延慶寺前自達信門裏西沿墻取北郭舊法場自大教場後至此墻下自興聖院前福田院直取應家巷宜秋巷頭毛慶家至蜃池頭
曲取鹽倉橋
末則武康鄉自石碶頭取蜃池頭資聖院園地曲東小路官城腳下自陰溝巷入取范㻇屋後自延慶寺水月橋南河城下取東曲轉北
寶祐六年十二月有告於郡者以為本府樓店務地自來有租賃官司地段全不納官錢而私以轉賃於人白收賃錢者有止納些少賃錢而影射者有十餘丈地而歳納官錢不能十數文者有坐據要閙之地三數十丈而分文不納者有連甍接棟跨巷涉里號為府第之地而不敢過而問者遂使貧者日償賃錢而富者白享厚利遂監樓店務吏取索自來納錢底籍及所管等則並無稽考不得已行下諸廂抄具及㑹紹興府例給由發下府西甬東兩廂挨究總計二萬四千四百六十四丈六尺一分四釐比紹興經界實虧五千四百六十五丈六尺四寸八分六釐然紹興經界初不具府西甬東二廂也今除府西甬東所得之數比紹興經界實虧一萬三千二百十七丈一尺二寸九分六釐形勢之家隠瞞胥吏相為芘匿百年之間虧折如許方欲行之見底則謗議所積如山經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曰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既居王土必輸王賦此法也亦理也為有司者不過奉法循理而已今天下州郡王土有二一曰稅地稅地有和買役錢有本色折變有科敷差役一曰樓店務地並不輸納諸色官物亦無差科敷役等事止納一項官地錢而已比之稅地實為優輕若又隠匿規避則不復有人心矣大使丞相深燭其姦復寛其事大要欲使人知居王土則當輸王賦非藉是以圖増衍也今據抄到地數較之紹興年間虧折甚矣姑以鄰郡等則給由輸租每年共得錢一萬三千七百三十八貫九百一十一文元係省錢續準鈞判節文竊恐人戸欺官匿賦之乆不以本府為奉法循理而以為加賦苛征特從優䘏自上等以至末等其合納官省錢並與作十八界輸官以宜㑹而代輸見錢公之仁心仁聞至矣民始信公非欲増課羨直欲正紀綱耳見錢折納官㑹於官實虧十二萬二百一十五貫四百九文十七界今具地段錢數於後
東南廂
總地三千五十三丈五尺六寸六分
年納官錢一千九百四貫六百八十五文十八界
東北廂
總地六千一百八十丈四尺六寸三分
年納官錢三千九百七十八貫三百九十三文十八界
西南廂
總地三千七百二十七丈九尺七寸三分年納官錢二千五百二十二貫八百九十九文十八界
西北廂
總地三千七百五十一丈一尺一寸八分四釐年納官錢二千二百六十二貫八百八十文十八界
府西廂
總地二千六百六十五丈四尺二寸三分年納官錢一千五十五貫九百五十四文十八界
甬東廂
總地五千八十六丈五寸八分
年納官錢二千十四貫一百文十八界
府倉斗斛
按周禮㮚氏為量必先改煎金錫不耗然後權之準之量之以為鬴鄭康成註謂四升曰豆四豆曰區四區曰鬴鬴六斗四升也鄭蓋祖晏子論陳氏豆區釜鍾之説耳至班孟堅始有十龠為合十合為升十斗為斛然則斛即鬴也一謂六斗四升一謂十斗或者今世所謂省斗足斗之異歟然嘉量之銘曰時文思索允臻其極蓋謂為民立法者作此以至於道之中也後世所在郡國取盈斛面雖曰聽民自槩而加耗之數率是斗級簸弄手法以求羨餘嘉量之意不復有存矣大使丞相吳公平昔踐履大學絜矩均齊平一之義嚴揭榜示悉蠲倉敖苛取之弊不仰出剰不許兠撮如罰籌加㸃舊例一切禁截因舊斛脫壊不可用俾都吏攬戸軍頭同共監造新斛〈缺〉 隻一依文思舊製且令人戸自行㮣盪斗級等不得髙下其手至如職田一項於晚増米內每碩蠲減一斗仍更不別添下數抹單錢九百文亦與除減四百此則寶祐四年十月之榜也
蠲放官賦
按四明志曰正稅曰和買曰折帛曰折麥折鹽實催絹四萬四千三百七十九匹紬五千六百五十九匹綿七萬六千六百九十三兩各有竒曰苗米曰折穤曰折鹽實催九萬八千餘碩先是郡計不贍莫有寛之一分者大使丞相吳公建閫於寶祐四年之九月吏以元年後八料稅色呈催公曰嘻豈以是朘吾民也哉乃首蠲鄞定象奉慈五縣元年二料二年夏料共五十八萬七千七百三十二貫四百八十文明年以季商肆眚有日除二年秋料三年折帛已陸續放免又先期住催六縣三年夏秋綿絹役錢苗米湖田職田諸色價錢共四十萬九千六百七十六貫五百一十二文九月以本任䟎剰到一百四十七萬三千八百五十五貫文為六縣官民預期代輸六年折帛明年復住催五縣四年二稅等錢二十四萬六千六百八十四貫四百一十九文開慶元年四縣欠五年夏稅錢八萬五千七百八十二貫九百四十四文並從倚閣葢自公來鎮於鄞弛以予民者無虛歳家至戸到靡不被其澤益之彖曰損上益下民說無疆具公有焉奏上璽書褒嘉恭録於左
寶祐四年九月十二日住催元年夏秋二料二年
夏料
鄞縣三十二萬八千二百三十三貫一百八十
四文
元年一十七萬一千九百一十貫四百七十
七文
二年一十五萬六千三百二十二貫七百七
文
定海縣六萬五千五百九十五貫三十文元年一萬六千八百九十七貫五百六文二年四萬八千六百九十七貫五百二十五
文
象山縣五萬三百一十貫七百五十二文元年一萬七千五百三十三貫二十五文二年二萬二千七百七十七貫七百二十八文
奉化縣六萬九千六百四十八貫五百七十三文元年一萬九千一百五十五貫六百五十六文二年五萬四百九十二貫九百一十七文
慈谿縣七萬三千九百四十四貫九百四十二文元年二萬八千八百八十二貫四百四十四文二年四萬五千六百二貫四百九十八文
寶祐五年七月十二日於明堂赦前兩月先住催三年夏秋綿絹役錢苗米湖田職田等錢
鄞縣一十八萬八千六百八十九貫一百一十
二丈
定海縣七萬一千四十七貫一百三十八文象山縣一萬九千二百四貫二百四十五文奉化縣五萬三千六百三十三貫六百一十五文慈谿縣七萬七千八十二貫四百二文
昌國縣二十貫文
寶祐五年九月十五日將本任內䟎到錢代為人戸
積納六年折帛
鄞縣六萬二千二百九十九貫文
定海縣二萬六千一百三貫五百文
奉化縣四萬二千二百三十五貫三百文慈谿縣二萬九千九百三十五文
象山縣七千九百七十八貫八百文
昌國縣一千一百七十八貫四百文
寶祐六年五月十日住催四年夏秋綿絹折帛苗米
湖田職田折價等錢
鄞縣一十三萬一千四十四貫六百三千四文定海縣四萬五千一百九十九貫四文
象山縣七千二百二十三貫七百三十一文奉化縣二萬六千九百九十四貫七百文慈谿縣三萬六千二百二十三貫四十三文
開慶元年四月五日住催五年夏秋綿絹苗米湖田
職田折價等錢
鄞縣六萬五千一百四十八貫一百四十六文定海縣八千七百八十八貫七百七十四文慈谿縣九千三貫四百四十五文
象山縣二千一百四十二貫五百七十九文奏狀
證對臣一介庸陋夙誤柬知自館職而至宰輔爾來三十餘年矣惟其事陛下最乆故熟知陛下徳意志慮念念在民是以臣屢分藩閫所至必以撫摩培植為第一義無非推陛下之徳意志慮而致之民也歲晏力疲復被親擢俾牧東藩感畏恩威罔敢辭避領郡之初即將寶祐元年二年四年四料苗稅及三年折帛錢並與倚閣近又於明禋三月之前將三年苗稅悉行蠲放以至存養鰥寡孤獨扶持無告窮困亦曰不負所學以不負陛下而已然州縣之弊日深吏胥攬戸之姦滋熾前後所弛征賦雖幾六百萬猶恐在猾吏頑攬之家者多而及民者少若非將向去未起催官物預行寛恤則實惠豈能周徧田裡臣祗役踰年苦身節用幸有餘積契勘所管六縣折帛錢一項以寶祐三年催到數目計之見錢十八界㑹子各計七萬八千六百單五貫六十文共細計十七界一百四十七萬三千八百五十五貫文臣見將本任內䟎到錢物撥出上項錢今樁庫眼代為六縣百姓輸納寶祐六年折帛錢一項庶幾少副聖主惠養黎元之意而臣亦粗逃芻牧之責除已鏤榜下六縣曉示人戸外謹録奏聞伏𠉀勅㫖
褒詔
粵從分牧恪奉寛條既屢蠲往歲之逋租復代納來年之常賦亷然後能無取公爾可見忘私良用歎嘉所請宜允
四明續志卷七
欽定四庫全書
四明續志巻八
宋梅應發劉錫同撰
蠲放砂岸
砂岸者瀕海細民業漁之地也浦嶼窮民無常産操網罟資以卒歳巨室輸租於官則即其地龍斷而征之或興或廢寶祐四年秋大使丞相吳公之開閫也人謂砂岸廢而民無統冦職以肆公因民之欲而奏復之越一年人又謂主砂者苛征而相吞噬者則滋訟公知其擾民也亟奏寢之或止或行悉因民欲民亦知公之心無他也舊所收砂租錢初以供郡庠養士貼廚水軍將佐供給新創諸屯及出海巡逴探望把港軍士生劵本府六局衙番鹽菜錢之費今砂租既蠲則以興復翁山十五酒坊所收息錢補之
乞蠲砂租奏請
前歲之秋冒膺瀛閫上事之日適當海冦披猖之餘遂行攷究本末多謂因沿海砂岸之罷海民無大家以為之據依因澥浦胡家渡稅場之罷盜賊無官司以為纂節奪攘矯䖍因得自恣臣遂具奏聞乞行興復就以砂岸稅場所入歲計二十二萬九千六十五貫八百單五文為慶元府幇支郡庠養士廚食錢十三萬六千二百貫文為定海帳前水軍幇支乆閣制領將佐毎歲供給錢九萬二千五百貫為定海水軍創支駕船出海巡連探望把港軍士生劵錢四萬一千貫文為慶元府六局衙番幇支乆閣每歲鹽菜錢一萬五千貫文為慈谿縣管一新創夜飛山防遏冦盜屯戍水軍歲支錢米五萬六千六百貫文為象山縣管一邊海陳山東宿渡新創軍船載渡民旅防遏冦盜水軍歲支錢米二萬一千一百二十貫文為定海縣管下新創浹港防遏冦盜屯成水軍歲支錢米六千二百八十貫文已上共計三十六萬八千七百貫文前所謂砂岸稅場之入不足以當其半則以慶元府經常錢補之亦既踰年於此矣但臣始者之興復砂岸稅場不過欲為清海道絶冦攘之計今已將應千砂岸諸嶴並行團結具有規繩本土之盜不可藏往來之盜則可捕又浹港既有戍卒則胡家渡澥浦一帶不至空曠防閑備禦粗為周密於是昨來興復砂岸稅場所入之課利仍可盡弛以予民矣但前來養士餉軍之費一孔以上皆不可闕則臣見照常平條法召募土着上戸措置係額坊翁山等十五所歲入二十八萬四千貫文又措置慈谿縣係省官酒務歲收息錢七萬三千貫文總兩項為錢三十五萬七千貫文以抵前諸項之費尚欠一萬一千七百貫文則就本府醅酒庫息錢內支撥庶幾利之弛於民者可以徧及海陬而養士餉軍之需又不至於違誤而為慶元一郡經乆之計臣除已一面備牓將砂岸及胡家渡澥浦稅務照端平淳祐年間已降指揮並行住罷仍劄慶元府將翁山等坊慈谿酒務每歲息錢專充前項養士餉軍經常支遣外欲望聖慈降付尚書省給降省劄付本司慶元府逐一遵守施行不許違戾謹録奏聞伏候勅㫖右劄送沿海制置大使司照應寶祐六年五月空日
榜
當使前歲領郡之初人或謂近年海冦披猖如三山小榭等處有登岸焚劫之事皆起於罷砂岸而砂民無所統率之故遂具申奏及行興復既復之後雖藉所收錢物以助養士恤軍等費然或又謂大家上戸不能不因此掊克沿海細民又且詞訴迭興更相吞併殊失本司興復之初意又胡家渡澥浦二稅場人亦謂住罷之後官司更無纂節因此數十里之內莽為盜賊出沒之區亦遂具申奏乞行興復繼而議者又謂於公家利益甚少而稅場為民害者不貲徐而察訪言亦非虛當使於是復思變通之術將見措置翁山十五坊及慈谿縣酒務歲收息錢抵偃所收砂岸錢及胡家渡澥浦兩稅場之入又將砂岸諸嶴差官團結使本境之盜無所容外境之盜不可入則前所謂砂岸無所統率而盜賊縱橫之事不必慮矣又於浹港置立小屯則前所謂數十里之內官司並無纂節而莽為盜賊出沒之區者不必慮矣遂行具奏乞將砂岸兩稅場仍舊住罷庶幾除害而弛利可以為此郡悠乆之計今春𥮉夏網已行了畢砂岸之家已收一年之利住罷正當其時其詳備載之省符但歲支養士及諸屯劵食並將校添給兵畨鹽菜等錢計三十六萬八千七百貫文一孔以上不可違欠全藉翁山十五坊及慈谿酒務所入制司所當常加意點檢使所入常足以支所出方無闕誤案備榜府前市曹有砂岸縣分及翁山諸坊慈谿縣酒務張掛曉示
蠲免抽博倭金〈收養飄泛倭人麗人附〉
倭人冒鯨波之險舳艫相銜以其物來售市舶務實司之然藉抽博之入以禆國計硫黃板木而已金非所利也倭金懷袖所擕銖兩幾何而官吏之虐取牙儈之控扼卒使之乾沒焉非朝廷懐逺意大使丞相吳公力陳於上請弛其禁勿征願代輸之上可其奏取歲額之酌中者為凖制司歲抱解三萬六百五十六貫文於歲收市舶司回稅錢內支撥就牒赴市舶司交管起𤼵自寶祐六年始公又念倭人之流離於海上者多阻飢併請就本司人各日給米二升舶司日支錢一貫五百文候次年歸國日止朝廷從之世未必有知公用意之深者
奏狀
臣竊見朝廷行下仍放倭商赴市舶務抽博深得時措之宜但有一事於朝廷歲不過捐十七界一萬餘緡之楮而可以深得逺人之心者不敢不以上聞照得倭商毎歲大項博易惟是倭板硫黃頗為國計之助外此則有倭金商人擕帶各不能數兩未免深藏密匿求售於人葢其所販倭板硫黃之屬多其國主貴臣之物獨此乃倭商自已之物殊為可念縁舶司例合抽解多為此間牙人啜誘謂官司有厲禁常為汝密行貨賣逺人不察其偽多以付之姦牙輒為所匿且脅以本朝法令之嚴倭商竟不敢吐氣常懐憾而去臣叩之舶務四年博買之利所收止八千餘緡五年博買之利所收止一萬餘緡朝廷以萬餘緡十七界之利而失逺人向化之心必有所不肯特前後官司未有以上達者爾臣除已關報市舶司今次倭船到岸免抽博金子如歲額不可闕則當以最髙年分所抽博之數本司代為償納伏望聖慈即賜睿㫖行下舶務免將倭商金子抽博施行所損無毫釐而所益何翅丘山伏候勑㫖
申狀
本司照得毎歲舶務抽博倭金之利多者不過二三萬緡舊楮而羅織漏舶之金極不過十數兩惟寶祐五年分前官葉檢閱體國生財之意太重比之常年檢察倭商漏舶之金為數獨多遂有六萬七千二百餘貫無藝之入然在朝廷何翅萬牛之一毛而使倭人怨之麗人𫝊之其在四方承平之時尚可其在海道多虞之時則斷斷乎其不可也欲望朝廷特賜詳察拖照前申罷倭人抽博之微息弛倭人漏舶之厲禁以示朝廷懐逺之恩其所關繫實為不細仍乞速賜行下舶務及本司照應如朝廷未以為然即乞就其中擇抽剝利息最髙年分容本司抱解施行伏候指揮
再申
照對本司近具奏申乞將倭人之偶為風水飄流者本司日給白米二升市舶司日給十七界一貫五百文候次年歸國日住支已䝉朝廷從申劄下又一項乞免將倭金抽博以寛其一線營生之路以免其數十年為官吏牙儈欺騙之害朝廷歳失課利不過十七界一二萬緡而可以收逺人之心未準朝廷竟行從申潛實非好異以損舶司課利葢縁倭與髙麗為鄰已服屬於韃靼萬一彼生姦狡謀我者無所不至風聲扇誘轉而至於倭則中國之憂實未可量所以小小羈縻微微存恤使知朝廷之仁心仁聞則逺人愈將嚮慕中國此正潛區區之微機也今準省劄備坐提領所申毎歳抽博倭金數目大率增擡且以舶務毎歲官吏牙儈羅織倭人指為漏舶白行罰納之金袞為歳課此正失倭人心之大者官吏不知大體積以為能特未有以告之朝廷者潛忝預舊弼況當海道警備之時而隠情不言其罪大矣況每歲正抽博之金實不過一二萬緡課利而所謂騙取漏舶之金亦極不滿一二萬緡此何止千萬牛之一毛哉謹別具狀開申欲望朝廷詳察事體亟賜行下本務免行抽博永以為例庶幾海道密享懐逺之益忱非小補
省劄
市舶所申準都省送下沿海制置大使司申〈雲 雲〉奉鈞判送所區處申本所契勘各年抽博漏舶實解到金分兩價直並抽博淨息錢數本所主管文字趙與毗擬照得慶元舶司每歳所收倭金除漏舶外抽博之數固自不多吳觀文申乞免抽博就其中擇抽博年分抱解欲照所申具申朝廷乞劄下制司每歲倭船到舶照酌中年分寶祐五年抽博息錢從本司抱解三萬六百五十六貫十七界令項解發施行劄送沿海制置大使司從市舶所點對事理施行
收養麗人
公既請於朝收養倭人之流離者矣寶祐六年十一月水軍申石衕山有麗船一隻麗人六名飄流海岸公命帳前將校取之來詰其所以張小斤三則麗之李樞密藏用家奴也金光正金安成金萬甫盧善才則麗之萬戸土軍也金惠和則麗之還俗僧也各因本國遷發把隘駕船往白陵縣收買木植是年十月十三日在海遭風不知所向飄流至石衕山具言自癸已歲麗主避敵徙居海島之江華縣島濶三百餘里其去陸岸之程亦三百里僅存南計北計十七州敵歳一哨則事之以寶貨間遣使至新都延之承天館饋遺豐甚自戊申後敵使不屑渡海麗主躬帥其往承天府禮逆之祈免𢬶掠彼必欲麗主復歸舊都此懼其紿巳卒不從敵於是連年圍海岸逼新都境土就荒米價翔踴銀瓶一斤易粟三苫〈準中國一碩〉民殍死者衆敵退麗人始還舊巢採栗以充飢取松實以售商賈有崔令公世積金穀今年四月八日令公出禮佛麗主遣人乗間誅之盡發所藏賑軍民國粗定又言有向上頭目人洪服良因在邊皆麗歸敵今麗有貢必遣往服良所因以轉致於敵自江華至服良所約七日自服良所至敵逺近則不可知也麗有三窟曰早窟曰山水窟曰袈裟窟俱為敵蹂躪兵弱晝不敢與敵戰夜僅能偷劫勢終弗支今兵船之在海岸者號三十九領領二隻又都兵馬大船十二隻大船靣濶三丈長亦如之狀如箕織席為帆便於正順風而巳公以其事上聞且從本司日支六名米各二升錢各一貫及歸國則又給回程錢六百貫米一十二碩公於懐逺禦外周且密矣
收刺麗國送還人
開慶元年四月綱首范彥華至自髙麗賫其國禮賓省牒𤼵遣被擄人升甫馬兒智就三名回國制司引問馬兒者年二十六揚州灣頭岸北裏解三也十二歲隨父業農秋時為䝉古掠去部長孟克叔珠濟達大王所撥𨽻呼爾哈部下牧馬剃作三搭髪取名馬兒年十五時又見兵至一人即今升甫也升甫年二十四本姓馮名時臨安府人生七歲父以莊田在淮安州鹽城往居焉淳祐九年為兵所掠亦𨽻呼爾哈智就者年三十八徳安府人黃二也家市縑帛有莊在城外之西羅村十四歲金國投拜人楊太尉仕於徳安陰結李全妻小姐姐貳於金以叛黃遂為兵所虜金主第三兄使往沙沲河牧羊凡三年異州種田凡十二年咸平府運糧凡六年寶祐五年七月頭目人竒嚕達領貳萬人出軍馮時解三皆以牧馬從凡兩月至麗界首東路屯於和尚城麗師不出及十一月乆雨馬多凍死人且餒馮解謀逸歸本朝匿深山中師退麗人取以歸寘島上六年正月入麗京拜國主月給米養之旬餘黃二亦至皆在漢語都監所宿食三月發入范彥華船又逾年三月船始歸制司即備申朝廷以各人本貫並無親屬欲收刺廂軍續凖省劄從所申收刺解三取名解福馮時取名馮徳黃二取名黃恩並收刺崇節指揮專充看養省馬著役〈麗國省牒附見於後〉
〈髙麗國禮賓省牒上大宋國慶元府當省準貴國人升甫馬兒智就等三人乆被北人捉拏越前年正月分逃閃入來勤加館養今於綱首范彥華俞昶等合綱船放洋還國仍給程糧三碩付與送還請照悉具如前事須牒大宋國慶元府照㑹施行謹牒巳未三月日謹牒 注簿文林郎金之用注簿文林郎李孝悌 丞文林郎金光逺 丞文林郎潘吉儒 試少卿入內侍文林郎李軾 卿朝識大夫任柱 判事入內侍通議大夫三司使太子右庶子羅國維 判事正議大夫監門衛攝上將軍奉君用〉
賑濟
富韓公鎮青州廩民之老弱病瘠者活五十餘萬人人到於今稱之大使丞相以韓公之心為心凡鰥寡孤獨困窮賑貸無倦色寶祐四年九月至鎮十月濟一萬七千六百九口支錢四萬七千五百四十五貫米一千四百九十八碩八㪷五年十二月濟二萬三十四口支錢三萬四千二百六十二貫文米一千七百一十三碩一㪷六年二月濟糶一萬七千六百五十口支米二千二百一十三碩開慶元年四月濟二萬四百三十九口支錢七萬二千五百五十八貫文米一千六百五十九碩九㪷公有實徳於鄞歌之者曰膏雨吾土襦袴吾人其惟吳公乎
寶祐四年十月濟惠字號人戸
東南廂
大人二千五百八十一口每口錢三貫文米一
㪷
小兒一千二百四十口每口錢二貫文米五升
東北廂
大人二千九十一口每口錢三貫文米一㪷小兒八百二十一口每口錢二貫文米五升
西南廂
大人三千三百一十三口每口錢三貫文米一
㪷
小兒一千五百一十八口每口錢二貫文米五
升
西北廂
大人三千一百三十七口每口錢三貫文米一
㪷
小兒一千一百七口每口錢二貫文米五升
甬東廂
大人五百六十二口每口錢三貫文米一㪷小兒二百五十八口每口錢二貫文米五升
府西廂
大人六百四十三口每口錢三貫文米一㪷小兒三百三十八口每口錢二貫文米五升
寶祐五年十二月濟惠字號人戸
東南廂
大人二千四百八口每口錢二貫文米一㪷小兒一千二百七口每口錢一貫文米五升
東北廂
大人一千三百四十六口每口錢二貫文米一
㪷
小兒一千二十八口每口錢一貫文米五升
西南廂
大人三千九百六十六口每口錢二貫文米一
㪷
小兒二千二十九口每口錢一貫文米五升
西北廂
大人二千七百三十三口每口錢二貫文米一
㪷
小兒四百七十六口每口錢一貫文米五升
甬東廂
大人二千一百七十八口毎口錢二貫文米一
㪷
小兒七百四十口每口錢一貫文米五升
府西廂
大人五百九十七口每口錢二貫文米一㪷小兒三百二十六口每口錢一貫文米五升
寶祐六年二月濟糶敏字號人戸
東南廂
大人一千五百二十九口每口米二㪷
小兒六百三十口每口米一㪷
東北廂
大人一千八百九十三口每口米二㪷
小兒七百二十八口每口米一㪷
西南廂
大人二千二百六十七口每口米二㪷
小兒一千四口每口米一㪷
西北廂
大人一千七十二口每口米二㪷
小兒三百五十六口每口米一㪷
甬東廂
大人四千七十三口每口米二㪷
小兒一千四百六十四口每口米一㪷
府西廂
大人一千六百八十六口每口米二㪷
小兒九百四十九口毎口米一㪷
開慶元年四月濟惠字號人戸
東南廂
大人二千二百六十口每口錢四貫文米一㪷小兒一千二百二十五口每口錢三貫文米五
升
東北廂
大人二千三百口每口錢四貫文米一㪷小兒一千二十八口每口錢三貫文米五升
西南廂
大人四千九十七口每口錢四貫文米一㪷小兒一千九百二口每口錢三貫文米五升
西北廂
大人三千二百三十二口每口錢四貫文米一
㪷
小兒九百七十七口每口錢三貫文米五升
甬東廂
大人九百七十八口每口錢四貫文米一㪷小兒五百三十八口每口錢三貫文米五升
府西廂
大人六百四十四口每口錢四貫文米一㪷小兒四百八十九口每口錢三貫文米五升祈禱〈龍見附〉
寶祐五年夏六月不雨大使丞相焦勞請禱靡所不至迺延廣仁院白衣大士若靈應廟神祠山城隍諸像列公堂而祈焉一日亭午驕陽如焚公方露香禱於庭俄密雲起南方有黑龍見蜿蜒飛動萬目駭視雨隨下如注四郊霑足歲事獨稔於旁郡六年三月種未入土彌月旱亢人情皇皇公齊心禱祈如前望日迎天井山蜥蜴神雖間霢霂卒未大應公謂民命近止雨少緩則不及事即齊宿真隠觀設碧玉醮以告於帝時夜半焚章雷雨沛然徹旦未休黎明公還府夾道呼相公雨歡聲如雷河流洋溢農皆荷鍤乃亦有秋民不乏絶者公之力也開慶元年五月苦淫潦不止低田凡三蒔秧渰沒而偃民搏手無䇿禱禳無所不用其極公曰虛文非所以格天也乃命僚佐決府縣三獄訟出繫囚盡蠲五年以上苗稅減放諸酒庫一分息著為額令下百姓鼓舞陰雲解駮天日清明公又慮積水之害禾也委官周行田野徧啟諸閘有碶堰所不能泄者則決之水既疏苗之仆者興焉越兩月雨復愆期公禱輒霽歲卒大熟葢三年之間常暘苦雨無歲無之公一忱所格如響斯應民雖至迫切亦恃公以無恐公詩有云數莖半黑半絲髪一片憂晴憂雨心念慮未嘗不在畎畝間也𫝊曰閔雨者有志乎民者也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其公之謂乎天井山蜥蜴神公為請於朝元年七月已侯封者加二字未封者悉侯之葢以旌龍見之靈雲
瑞麥
淳熙三年皇子魏王判明州時象山縣麥穗兩岐王聞於上刻石鄮山堂可攷大使吳公以舊弼判慶元府開慶改元四月奉化縣聖姑亭山産三穗麥眎昔過之異瑞休祥驚燿羣目意者視飢由已天以是答今之后稷歟公雖偃藩每以四方水旱盜賊為𨼆憂不言祥瑞葢古大臣用心雲
四明續志巻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寶慶四明志__四明續志>
欽定四庫全書
四明續志巻九
宋梅應發劉錫同撰
登鎮海樓
鄮山深處古眀州新有江南客𠋣樓鳯闕天連便望日蛟門海宴不驚秋頭顱已迫殘年景身口聊為卒嵗謀蕭颯西風吹敗葉滿眶清淚自難收
對黃花
當年脫卻戲衫回又被官差喚出來疾惡念輕縁練歴好名心懶為衰摧莫愁白髮家千里且對黃花酒一杯信美江山非我土𠋣空凝竚更徘徊
呈蕭山知縣
〈丙辰九月旦日絶江扺蕭山老懐萬感偶成唐律一首呈邑大夫〉
八年兩喚浙江船呉越青山相對妍長愧主恩難報答不知人事幾推遷香浮菊桂秋將暮景迫桑榆嵗可憐荒縣今宵孤館夢四千里外楚雲邊
分定
丁年曽授此東州𢢽𢢽牋天得罷休七上八下忽九閏十洲三島終一遊人言官貴體當重自笑兒癡病未瘳只為君恩深莫報明年春盡得歸不
自嘆
門槌柏板乆收蔵又向棚頭弄一束縳冠裳新上舍經營粥飯舊街方亂鵶啼處客囘首落鴈聲邉人㫁腸堆案文書銷永日誰雲燕寢凝清香
諸兒憐我太焦熬我把真機告汝曹外白內黃常抱守出朱入墨任紛撓治齊固有曹參逸理蜀寧無諸葛勞畢竟食焉而怠事天刑人禍恐難逃
閲城壁
內江外海四周圍正是綢繆戸牖時北瞰登萊山不礙東漸倭麗汛難期未須鷂鷁増威勢巳覺狌鼯受指揮敢謂虛名彈壓得多應一念老天知
嵗晏無聊收〈缺〉 氏訊
豢成凋郡力難任雪上加霜兩鬢侵四五更頭猿鶴夢數千里外鶺鴒心老來倍覺光隂促休去方知意味深〈休去禪家語〉陶句邵詩消遣具晚牕無事且㣲吟
朝謁歸省文書
面擁旌旗鼓樂隨誰知錦被裏瘡痍吏那秋斂充春賦兵待朝輸作暮炊縮手判支窮措大攢眉書凖老沙彌此是履翁新活計鴈書多報故人知
喜雪
黃竹歌中百姓歡去天近處雪花乾蔡洄事業方歸度剡曲風流欲訪安便覺光輝生萬里定知潤澤被三韓衰頺老守煨殘芋白戰猶堪上將壇
元㝠去嵗失其官今嵗誰雲補過難謝院撒鹽飛𤨏𤨏隋堤剪帛散戔戔簷儲宿肉喧山鵲路沒遺蹤走野豻管取明年書大有飽抄雲子飯加餐
再賦喜雪
黒風剪水作瑰琦散落人間賤似泥萬象直教還樸素千岐何幸盡平夷征人逩路昏投店戍士乘城夜守陴不識艱難惟黨二銷金帳底飲羔兒
夜深如水潑衣衾曉㸔皚皚冒碧岑以潔藏汚窺物理由仁行義見天心但教南畆多呈瑞何必東夷屢獻琛麥熟吾時歸印綬不能者止念周任
喜雨
雷使巡行徧五方夾秋不怕旱為殃人間祥瑞三伏雨枕上吟哦終夕涼已卜晚青催出穗且將早赤急舂糧有司不損應言損隨分蠲租助蓋蔵
莫嫌暴凍勢如歕此是家家老飯盆雨足蛟龍應得謝秋登雞犬亦䝉恩頻年巳喜稼無賊今嵗尤欣禾有孫囘首江南田谷口西風䬃䬃倍消魂
再用前韻
行雨龍公屢易方魃妖誰敢扇餘殃田疇接得三年熟枕簟供來幾夜涼更喜征夫無減竈定應行旅不賫糧寄聲鄞土黃承事有粟何須更窖蔵
不假焦仙把酒歕須臾澍雨若翻盆官應可了劭農事天豈終慳及物恩無復絶糧憂魯叟何須進食念王孫只愁撩得秋聲動老客他鄉易㫁魂
再用前韻各賦三解
九天膏澤沛羣生盡掃螟蝗蝥�殃即刻焦煩成爽塏何時繁富換荒涼滌場定是多遺秉棲畆爰知有剰糧卻笑蓽門窮措大瓶罌脫粟正深蔵
神虬捲水向空歕溝澮充盈到盎盆天上只消些小力人間知受幾多恩江沱樂意魚夫婦淇澳生涯龍子孫無限槁枯皆被澤阿香一擊尚驚魂
宻雲能雨自西方不假巫尫解息殃地産固應滋物産天涼那更挾心涼未憂懸釡供蘇爨何事量沙作糗糧臨得顔公乞米帖從今嵗嵗只珍蔵
赤米炊香兩鼻歕白鹽不用置牢盆家家巳了收蔵計物物何知造化恩衣褐寛來姑喚婦垣墉補處祖將孫江鄉此際雞豚社裡舞村歌入夢魂
先生粗有辟邪方不怕鱄魚解降殃今雨收功真溥博早秋得勢巳淒涼豳場慄慄方登榖漢甬陳陳可峙糧此是邉籌居第一賈生表餌且韜蔵
牀頭酒熟氣烝歕嘉飯何妨置瓦盆醉飽不知身世事思量難報後皇恩埀髫牧子行牽父戴白山翁坐擁孫卻笑東征西討客龍堆萬里欲飛魂
喜雨
古佛爐前一炷香神龍夭矯掛空蒼人間祥瑞六月雨枕上吟哦終夕涼不待白渠紛畚鍤俄驚赤鹵屹倉箱自慚太守無功徳帝力惟知荷聖皇
西抺東塗老不禁芙蓉洲畔更浮沉數莖半黒半絲髪一寸憂晴憂雨心烏糤且欣將淅玉紅蓮何趐巳抽簪小臣獻榖䆋嘗了深宻山林可訪㝷
晚上危樓望碧岑雲煙開闔弄晴隂見前鷗鷺移心法何處䲭梟過耳音好雨十分催暑駕涼風一宿動秋砧誰憐老子思鄉淚滴向鄞江未是深
再用喜雨韻
古説雲香雨亦香天工豈是色蒼蒼寸瓢假手何煩靖斗酒開眉不換涼𥣬�巳欣登杵臼綌絺漸可納巾箱擬賡周雅魚麗什堆案文書未暇皇
熱惱煩蒸正不禁火輪忽向半空沉屯中信有雲雷象復處方知天地心便擬新秋先上印何須晚嵗始投簪江山信美非吾土栗里時從蝶夢㝷
雨腳如犇冒逺岑須臾六合變層隂坐囘物物昭蘇意想見村村喜笑音翁詫稻粱營米棧婦思裘褐拂衣砧定知一熟酬諸願擊壤歌中此感深
三用喜雨韻
雨缶雲瓶剖阿香瀰漫何處辨𤣥蒼衰翁顦顇憂三伏古佛慈悲賜一涼但願有縁乘欵段豈應無夢駕偏箱西風谷口秋田熟休問竒章與贊皇
虬龍未必要呵禁乆暍無縁便陸沉未遂明農歸老計且寛憂國願豐心披襟雅稱琉璃簟散髮何消玳瑁簪只怕門前多褦襶文書銜袖苦相㝷
電掣金蛇跨列岑秋陽翕忽轉秋隂俄驚石鼓無停響坐聴簷花不㫁音玉秫巳堪供甕釀紫螯漸可付庖砧一年好處相將近分外鄉情此際深
四用喜雨韻
園林過雨宿荷香猶掛輕綀佩水蒼老去只應休去好秋來方是晚來涼倦翎網已離三面病顙車難服兩箱多幸時和嵗豐美只將心念報虛皇
背人嵗月苦難禁烏兎相追互起沉㸃檢平生如夢事保全晚節是真心圍腰減削那勝帯種髮蕭踈不上簪乆悟盈虛消息理香山蓮社擬追㝷
北岑飛雨過南岑逺嶂晴明近嶂隂老檜婆娑方午色孤桐搖落忽秋音庭稀鴈鶩飛符檄海絶鯨鯢伏斧砧此是老臣聊報國仁聲敢謂入人深
五用喜雨韻
黯雲潑雨土生香不解琮黃與璧蒼天道從來闗感應人間此際換炎涼青燈可近聊憑案緗帙堪翻謾啟箱牕外𠉀蟲聲急出坐看斜月照堂皇
癡風肓雨驟難禁撼壁掀牕夜向沉百種巳灰當世念一團都是故鄉心伏鴽撲墮牀頭幔饑鼠銜翻鏡上簪閒打無為坐空寂譙樓五鼓巳侵㝷
家家穫稻積如岑不問山椒與谷隂沽去村醪醽醁味吹來隴笛筦音餔兒喜笑迎郎罷饁婦讙欣就藁砧雨玉雨珠無此景須知造物用情深
六用喜雨韻
午牕隨分理殘香掃地闗門付小蒼連夜月無
昨夜色今朝雨有幾朝涼白頭悵望家千里黃
耳寄歸書一箱徧問西疇全熟否還鄉百口免
憂皇
毋煩符祝不祥禁並遣商羊旱魃沉自媿何闗
太守力誰知最切老婆心苦身見説湯誅髪沾
體曽聞禹墮簪乾溢兩無年大有君王徳澤海
千㝷
雲霾幾日障危岑戶牖綢繆要背隂又是撩空孤鴈唳那堪穴壁亂蛩音潘郎寂寞嗟輕箑楚女淒涼起㫁砧大抵人生嫌老大一囘秋思一囘深
七用喜雨韻
鼻觀初聞九里香小山幽桂老尤蒼縱然有少殘零熱自是無縁頓段涼似覺衣襦嫌楚葛便教牀榻卷巴箱虬龍雨足當休謝誰與飛牋叩玉皇
頽年寒暑不能禁休較𤣥枵與實沉自古難消兒軰口從來幸契老天心農登稼穡多儲寳盜息萑蒲罕竊簪持此効君強曝背庶幾三徑許歸㝷
䦨干小倚望遙岑曉霽朝朝換午隂越鶩巳收天外影吳鳩尚帯雨中音海瀕客子秋銜袖塞上征人夜拊砧都是一般無意緒閔勞爭奈主恩深
八用喜雨韻
飯抄雲子得能香秋賽村村答上蒼雀集田疇營宿飽牛閒籬落臥新涼棲棲底用干鄰粟翼翼惟應詠我箱一稔居然寛百慮不須禹稷更皇皇
殘暑如蒸尚不禁坐鄰三鼓斗杓沉雨調可是月離畢時熟元來嵗在心筋力不堪憑几案頭顱惟便卸冠簪呼童火燎焦㝠種投隙藏虛未易㝷
礫石何分埠與岑神功且幸景多隂願聞慶義空中語喜聽子期巖下音南圃壁懸居士杖西鄰牀撼女郎砧消磨鄉思憑杯酒力不能任莫放深
九用喜雨韻
何消黍稷薦馨香三尺頭即昊蒼雨缶決來如此溢風車輸與自然涼問他金玉堆成䲧更使珠璣積在箱逄卻年饑堪煮否移民移粟定旁皇
倒甕翻盆勢莫禁旱灘焦磧盡低沉定知此喜非常喜只是將心去比心人樂和豐方賣劍誰貪遺滯忽亡簪村翁曵杖前山去丁祝孫來酒戸㝷
家鄉千里隔千岑想見飛鳴鶴在隂留滯又煩山寄檄平安且幸竹傳音漫誇齋靜香凝寢但覺簷髙響發砧若把悲愁情緒較蚤秋不似暮秋深
十用喜雨韻
江南九月菊花香獵子牽黃與臂蒼嵗幸豐登連楚越地非磽薄比渠涼雨收甘澤歸三印雷斂神功入五箱作解功夫都了畢不須赤子更囘皇
喜極夫何恨不禁五更霜角夜聲沉滴殘塞北征夫淚㸃碎江南遊子心乆客情懐愁似織休官時𠉀夢非簪寳陁老子相憐否苦海應援綆萬㝷
覽輝儀鳯下髙岑有道朝廷夬決隂宣室禮成
熙洽象明堂樂奏治安音嘉祥已慶連金頴盛
事還祈獻石砧只道太平無以報誰知堯徳舜
功深
劭農
朝廷差下勸農官同向郊原㸃檢看圃事興杷朳冗田疇功畢桔橰殘上租郎主丘丘定輸米官司粒粒乾雖是太平今有象願陳七月述艱難
因見他鄉黍稷收令人鄉思轉悠悠新篘白酒雞豚社旋摘絲蓴鱸鴈洲好處光隂長是客老來情緒更逄秋堯夫六十三休致前軰風流可繼不
名園乘興小留連洛社風光在眼前突兀樓臺多占水隂翳花竹小窺天建封巳去悲春燕樊素何之咽暮蟬人事廢興渾若此憑欄對景一悽然
出郊用劭農韻
連檣載米去輸官只得將為樂土看餉互豚蹄秋願了飽均雞犬午春殘門前掃刮犂鋤凈屋上鋪添槀秸乾識字田夫充長吏了知圖易在思難
水光山色盡兠收老子穿林興尚悠眼底有詩皆錦野心頭無事即瀛洲鷃鳩豈較物和我蟪蛄何知春與秋所謂人生行樂耳如斯逝者可追不
怕見書空鴈字連可堪清淚落尊前謾因上澣休閒日出見初秋瑩淨天人正慕羶爭似蟻誰能換骨蛻如蟬細思囘客吾徒爾而我何為獨不然
聞同官㑹碧沚用出郊韻
碧沚堂前瞰水官只應喚作玉壺看頗聞秩秩玳筵展莫遣匆匆銀燭殘酒付別腸寧怕窄詩由廣舌不憂乾老夫孤坐三更月欲徃從之良獨難
萬頃蟾光浩不收花汀竹嶼思悠悠黃公所隱知何地賀監冝歸乞此洲良夜最佳惟午夜今秋偏好是中秋舉杯酒露月同吸仰面青天可問不
暝色偏冝水色連橫陳好景向尊前是人享用無遮月誰子裝褫不染天細閲人生幻泡影了知世事雀螗蟬賞心樂事休空擲邂逅相逄不偶然
出郊再用韻賦三解
此時尉候迭專官木落郊空最好看海檜不為時節改巖花未覺色香殘明堂柱下捐樗散清廟籩中薦豆乾天地無私能物物飛蚉終自負山難
山朋水友訊頻收怪我明農事轉悠南墅麋猿專一壑東溪鳬鶩據三洲人間顚倒舟移夜客裏淒涼坐閲秋六十餘翁何所戀金雞赦了可歸不
見説蓬瀛上界連誰知只在眼睛前但須牢踏腳根地更要放開心裏天世事可憐旋磨蟻人情爭慕集冠蟬但教禁臠曽知味不似魚羮飯泰然
平生慣作牧民官不作朱轓𦘕㦸看惟有寸心存惻隠誰憐隻手補創殘樹蔬人要畦畦潤種麥農便隴隴乾乍雨乍晴都恰好老天誰道叫呼難
空綃圖畫幾曽收樓外蒼林逺更悠日暮羣烏投櫟社天長數鴈落蘆洲爲諳世上空花景最喜山中落葉秋官事漸稀農事了攜壺挈榼可容不
水聚山環旺氣連榮華富貴各攙前劫從無始認為我數到有終還是天曉月園林空唳鶴晚風亭樹謾鳴蟬寄言世上耽迷者所美當知非美然
老大頭皮捉出官轉頭重九又看看莫愁客裏黃花負只恐尊前白日殘喜得賜封天燧息合教入塞敵心寒〈聞敵人有南犯淮堧之報故云〉豐年喜色眉尖上一笑相攜肯作難午香一縷篆煙收欹枕方牀此景悠便覺夢㝷桃葉渡不知身在菊花洲簿書堆裏挨排日砧杵聲中㫁送秋壞戸蟄蟲猶識候人生知覺似渠不
牕草池蓮樂意連一㠶直到太虛前拈來瓦礫無非道觸處鳶魚共此天鶉固珍羞元是鼠𧏙雖穢物卻為蟬神竒臭腐相更禪妙理誰知所以然
再用出郊韻似延慶老
菩提只在攝心官日觀元同月觀看萬種因縁都是結一花根蒂幾曽殘祖師曽誓瘡膿壞講主能參屎橛乾百碩麻油攤樹上得來元不見艱難
工夫全在放時收鷂過新羅路太悠世網愛河千渤泡人寰苦海一浮洲要知坐臥並行住只在春冬與夏秋昨日亭前柏樹子分眀説法聽聞不
普殊難葉一鈎連勘到釋迦文佛前口裏巴巴縁十地眼中盼盼是諸天泥塗爛處藏頭鼈髙樹梢頭脫殻蟬各自身軀各自性誰知各自本同然
登延慶佛閣用出郊韻
東西南北幸同官休作班荊解後看一笑喜逢粳秫賤相攀莫待菊茱殘沙鷗㸃㸃投波沒簷鵲聲聲帯日乾美景良辰同賞樂四並誰道古來難
髙閣都將萬象收憑欄睇望興何悠張郎遁世誰家谷孫子成仙何處洲風雨喜無臨九日江山幸有答三秋年豐市井多歡笑老子婆娑亦可不
逺峰近嶂似環連擁翠排青到面前可聖可賢桑落酒不寒不暖菊花天吐吞湖海酧金兕批判煙雲揮玉蟬此客坐中應不欠逢何惜一跫然
再用出郊韻
父老休驚作長官只將田畯一般看汝應西墅功將畢我亦南柯夢向殘夕照拖雲楓影亂秋風掃地葉聲乾瀛仙島客知何處䇿杖相從正不難
逺山空處㫁雲收一段秋光野思悠鷹隼不妨侵碧落魚鳬自覺得滄洲桑榆晚景能多日桂菊他鄉又一秋聊記清尊澆眊矂茲遊還可再㝷不
屈曲蜂房蟻戶連秦箏羯鼓緑牕前儘教迫窄無餘地誰道虛空有剰天是處畫堂餘燕雀幾家髙屋畫貂蟬閒堦細草蛩聲急極目煙波正渺然
三用出郊韻
從來此地出髙官綺屋連雲畫裏看十里湖光多様好百年人事幾囘殘菰蒲帯露枝猶濕䆉稏逢晴把便乾樂嵗何妨歌樂職簿書纒縛敢辭難
髙橋第一戰功收從此江沱嵗月悠顧我壯懐成槁木令人老淚落荒洲西風何處雞豚社東里此時魚蟹秋一笑囘頭便今古賞心樂事可重不
金屋無人喚阿連碧桐依舊緑階前境瞞眼處非闗物事換頭時即是天秋水岸邉凝鵲鷺晚風枝上沸蜩蟬靜中閲動渾如此描畫何須倩巨然
四用出郊韻
慙愧曽屍一品官如今巳作倒盆看但干馳逐心都歇只有登臨興未殘欲掃雲煙憂筆禿擬澆塵土怕壺乾旁人莫把衰翁笑追趂躋攀尚不難
四望青山宿霧收白鷗浩蕩意悠悠紅旗不用穿三市畫舸何妨訪十洲臺榭裝成多様景水雲占卻幾分秋洛陽耆舊名園記般入明州志可不
一望平湖萬頃連恍如身在鷲峰前築塗成宅難移地疊石為山欲奪天緑萼枝方停曉鳯白楊樹巳咽寒蟬逹人大觀縁如此萬事都來付且然
五用出郊韻
寄語頭銜水利官隄防莫作等閒看田疇雖幸收成早溝澮猶疑灌溉殘勸課農桑心獨苦丁寧父老吻應乾米從布袋癡兒事我輩須知稼穡難
看他南畆十分收歸去來兮事尚悠夢裏便㝷青櫟社生來幾過白蘋洲向前七袠無多嵗更後三朝即半秋如電如隂如幻境還知生熟路頭不
㝠鴻本擬與雞連一笑西風沆瀣前放歩退來元有地從頭筭去莫非天可憐髙舉摶風翮爭似低飛飲露蟬若使危機能徹底盈虛消息豈其然
劭農翠山賦唐律二首
小隊旌旗上翠巖松風十里鎻禪闗水深水淺髙低澗春淡春濃逺近山鄉思猛隨蒼鳥去客心暫與白雲閒天公巳是多情殺特把淋頭雨放慳
老守憂民若巳傷三囬奉詔勸耕桑周家綿逺農開國漢室興隆榖腐倉麥縁少地鋤山種水怕多流絫石防田裡熈熈如樂土更祈四表共平康
梅花小吟
難喚林逋伴客遊占春亭畔獨夷猶一花兩蘂意方逺三島十洲香巳浮清曉園林霜似練黃昏欄檻月如鈎若還説著和羮事只恐渠儂笑不休
占春亭即事
桃花幾片隔墻飛獨自危樓徙倚時目送㫁鴻雲外沒東風吹淚落天涯
見他門戶挿埀楊懊恨江南客子腸春夢誰雲無凖托連宵合眼是家鄉
薄霧輕煙桞際浮堦前細草緑初抽年年春事年年恨一擔擔來是白頭
鄉舉鹿鳴勸駕〈戊午〉
上苑春光巳探來諸公逸駕莫遲囘㸃頭定有文驚坐燒尾何妨酒吸杯自是功名難軃避須知氣節要壅培老夫親手傳衣鉢來歳圖經用再開
諸路發解勸駕
東郡衣冠盛南宮牓帖新諸科唐取士數路漢得人鳴鹿殷勤意攀龍變化身若為明主獻忠讜要披陳
和景囘胡計院數字韻就送其行
與君託鄉閭東野連西墅誰知俛仰間各各嵗年暮當時同隊魚十巳九捐故君抱珪璧姿方獲展寸歩梁棟須羣材榱桷共支拄生從匠石園一一居王所何必効鷗鳬江湖任來去但須飽讀易細玩竒耦數問之何將迎終然抱璞素砥柱三門津波瀾自流注
窺園
後園梅樹老槎牙初放枝頭一兩花便是春光先漏洩其如暮景巳橫斜西湖處士吟情在東里先生心事賖清足亭前無限好五更魂夢定還家
小至三詩呈景囘制幹並簡同官
六十三餘七十翁頗從靜裏得些工隂陽理向塵塵見天地心於物物同荔挺生來元不死葭灰塞處自能通古今宇宙渾如此康節何煩企下風
莫嫌一㸃稚陽微化育工夫自此推履襪巳無親可獻黍羔猶與俗相冝數千里外縈心事四五更頭欹枕時懇懇對天香一炷定知人願必天隨
勸君莫望楚雲飛一片雲飛雨淚垂去嵗尚傳鴻鴈信今年空念鶺鴒詩大刀折處心尤苦半臂添來體更羸鼓笛謾將廳事聒誰知裏靣有人悲
喜雪用禁物體〈丁巳十二月六日〉
傍海風癡剪水難偷他瑞葉散雲端可須滕巽同宣力坐使顓㝠不曠官衣〈去聲〉被麥苖攙臘到裝褫花樹借春看明年定賽今年熟野老心腴更體胖
一帳誰將罩太虛但憐鴈字不堪書江山盡在光華裏宇宙真成混沌初險地豈容呈坎壈荒林無復露空踈休將入蔡功名詫思播新聞卻衆狙
再用前韻
剪水工夫入細難篩臣屑末粲豪端司寒便合修年譜凌室何妨踐世官恵可立時師受記焦先臥處衆爭看只縁一竅丹成熟四體那拘瘠與胖
中夜懐歸夢趂虛奈無黃耳寄家書髙人不問閉門後徵士應思遣戍初壓棟排簷能拉朽穿入隙解乗踈遙知山谷皆封路食絶腸饑有怒狙
三用喜雪韻呈同官諸丈不敢輟禁物之令也
不用憂他道路難渾淪宇宙杳無端齊腰若未能逃佛滅跡何妨且棄官節士挺身松柏比田翁滿眼稻粱看明年飽喫宣州飯管取便便此腹胖
光浮暗室不因虛凍筆難呵且罷書可是羞明宜夜後何妨等伴到春初累茵合念閭閻苦返棹非於故舊踈堪笑老禪功用狹但能分食飼猨狙
四五用喜雪韻
不數元真與木難也休剪綵綴林端五車自有神朝闕萬寳非因賈送官老大巳殘洄曲夢推敲且作㶚陵看忍寒袖手青燈畔解字閒書胖〈去聲〉與胖
富貴家家遣五虛不須乞米効顔書垢除與物重更始朴散於今暫復初狡兎迷藏罝謾設游魚濳伏網應踈此恩箇箇當沾被莫逐林間竊芋狙
戰退妖狐是不難飛毛散羽息爭端甕眠但願為逋客靴沒何湏慕大官化化形形隨物付平平坦坦與人看閉門獨有袁夫子窮餓難磨氣象胖
覆蓋無分實與虛太平有象史官書園林底用誇末至山水惟應訪遂初潤到青蔬尤脆美老添蒼檜更扶踈是中廣莫天同大〈缺〉 何妨有傲狙
六用喜雪韻
白戰從來號令難不知此令孰抽端開倉自有齊相國排戸何煩漢縣官坐覺閻浮塵世隔便同佛度化城看遙思蘇武囚深窖氣力雖㣲志自胖
梵宮樓閣正橫虛俯瞰平疇一幅書宿鳥投林迷所自野貛㝷穴失其初茅柴熟處功非細榾柮燒來計未踈囘首少年觀校獵忽飛一騎射山狙
七八用喜雪韻
不持寸鐡事應難何止空空竭兩端逺麓遮藏山被檄輕冰裁剪水能官將梁兎苑瀛洲比把蔡鶩池臺閣看獨羨當年灰袋客雪埋氣宇更充胖
鏖賊邪川正瞰虛庚牌裹雪發軍書光搖闕角更傳後色觚稜月上初大抵衣袽須早戒莫教戶牖有時踈喜聞庸蜀羣厖吠辟易何分玃與狙
也知天女散花難束帛戔戔幾疋端富貴何妨還白屋繁華亦欲傲蒼官梁山操裏聲愁聽湘水圖中景喜看爭似寒爐煨芋者身心何處不休胖
有年呈瑞厭〈入聲〉孤虛不用東封更獻書鴈背嚴凝能備預鵲搜儲蓄善謀初併衣左伯情何厚穿履東方計莫踈聞説山林皆凍合猵狙無處覔雄狙
九十用喜雪韻
不用韓非騁雪難異同堅白謾多端恍迷千界現梵國駢集萬妃驅女官要得彘生將罟沒恐他鼉怪作城看道人宴坐蒲團上外景常如內景胖
臘中三白瑞非虛不慮無氷魯史書薹長新蔬䝉賜後根舒宿麥受恩初憑陵敗絮寒能重撲䔩斜牕曉漸踈林杪窮猿應禁口猢孫乞食向公狙
今歳鏖寒亦大難裁裘製褐費無端旋添酒興嫌工正旁索詩材喜稗官見晛未消亭午待加霜更潔翌朝看遙憐掃巷歡娛輩大體何知小體胖
陳年古屋瓦浮虛穿漏時將被覆書集謝曽陪上相後映孫難㤀秀才初塼花似鏤多竒異簷柱如排少濶踈吏卒報衙天未曉老身牽強類冠狙
十一二用喜雪韻
水潑衾裘夜臥難也休煖足喚端端平生自是氷為氏此際何妨火紀官無色圗從天地展有聲畫與古今看忽思十萬邊兵冷膚體相闗豈獨胖
片片穿帷解擣虛夜明細字亦堪書五車現瑞從今後一尺呈祥復古初煖室溫軒人起晏逺坊窮巷客來踈茅山見説黃精熟山友迷蹤饜黠狙
長安貧者再炊難臛肉蒼頭飫舌端食雪自應還猛將飲氷只合付清官尚興塞外鳴想賸欲江頭把釣看只恐逢他吹鐵笛骨寒股戰失吾胖
只堪閉戶著濳虛欲作遨頭畏簡書乍宻乍稀雲凍後半融半落雨收初封條正恐觀梅錯漬榖猶疑學稼踈卻喜明朝春稅駕氣蘇𥜿𥜿與狙狙
十三四用喜雪韻
安西都䕶肯辭難不怕天驕起怨端節義士知堪作使神僊人豈戀為官寒肩此際如樓聳眼當年似席看百丈山中誰築室是中非隘亦非胖
瑞氣應纒牛女虛坐令三白厯家書竹寒不用歌周末粟腐行將紀漢初蟠際混同能廣大方圓成就更通踈狐猿夜半疑通曉叫起攀林掛樹狙
普博誰雲仁道難剪裁妙巧智之端都將凡物換英物盡欲熱官成冷官色即是空隨手滅恩生於害轉頭看三千界裏毫光徹稽首惟應禮屈胖
雪邊好景説涵虛欲徃從之掣簿書王道平平須有象皇風浩浩恐無初舉遮正恐渠難耐罷掃縁憂彼作踈翠浪黃雲來歳事巳應癡望到毚狙
和史司直韻
南方一佛放圓光散作閻浮薝葡香便把此花為讚祝更將何物獻休祥建中聖主平平蕩鍚福明王簡簡穰共喜太平今有象新年好上萬年觴
疑怪虛牕徹夜明曉看積雪與堦平雖知樂嵗無捐瘠尚恐祁寒有怨情天地渾淪方返樸國家霈澤正哀惸〈近方剏慈㓜院〉區區甚願祈三白只怕人間忌滿盈
滕翁只道老非才不料窮冬雪壯哉擬撥寒蔬㝷早韭試㝷玉樹索寒梅孤汀錯認鷀為鷺四野偏宜牟與來聞説廣鞮西北走將軍巳自播州回
空中萬鶴舞盤旋飛向西天祗樹園一幅繒綃包宇宙連城珪璧委郊原氷笳莫弄兩三曲鐡甲猶聯百萬屯痛癢不知惟黨二至今浪有姓名存
丗間傳假不傳真丞相可曽城換銀巷掃他家難敵富氅披之子未為貧也知東郡行春守便作南溪釣雪人指碔為瑤慚興寄恨無一縷引千鈞
四明續志卷九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