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傳/傳35
這份文獻應使用傳統漢字,而非簡化字。校對時應以原文為準,特別注意簡化字與繁體字之間的一對多的對應關係以及異體字的使用。如果無法直接校對原文,請勿進行機器或人工轉換,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問題。 一般而言,文獻應保留其底本所使用的漢字。漢字簡化方案於1956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施行,1969年在新加坡施行。施行之前的文獻(如1956年前的文獻、未施行簡化字的地區文獻,以及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之前的聯合國文件)通常應保留使用傳統漢字。在漢字簡化方案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只有部分漢字被簡化的文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邊界條約等)通常應以原文形式保存。 |
傳三十四 ◄ | 居士傳 傳三十五 |
► 傳三十六 |
|
居士傳三十五
編輯李王董鄭胡傳
李純甫
編輯名之純。自號屏山居士。宏州人也。金承安中進士。少負才氣。自比諸葛孔明.王景略。三入翰林。仕至尚書右司都事。中年度其道不行。遂棄官歸。初好列禦寇.莊周之書。年三十後徧觀佛經。信解猛利。既歸隱。好與諸方老宿游。亦頗好飲酒。每酒酣。人有問法者。隨機引導。如傾江湖。無有窮竭。於是窒者通。疑者信。莫不洒然以去也。以謂近世儒者推闡大道。窮性命之歸。其為功甚巨。然其論佛。患不深究華嚴圓極之宗。理事無礙之旨。徒執小乘教相。斥為死灰槁木。又不知性真常中本無生滅。輙謂此身死後斷滅。墮於邪見。疑誤後生。因取先儒闢佛語分章條辨。名曰鳴道集說。為之序曰。自生民以來。未有不得道而為聖人者。伏羲.神農.黃帝之心見於大易。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見於詩書。皆得道之大聖人也。聖人不王。道術將裂。有老子者。遊方之外。恐後世之人塞而無所入。高談天地未生之前。而洗之以道德。有孔子者。遊方之內。恐後世之人眩而無所歸。切論天地既生之後。而封之以仁義。故其言不無有少相齟齬者。雖然。或吹或噓。或挽或推。一首一尾。一東一西。元聖素王之志亦皆有歸矣。其門弟子恐其不合。而遂至於支離也。莊周氏沿流而下。自天人至於聖人。孟軻氏泝流而上。自善人至於神人。如左右券。內聖外王之說備矣。惜夫四聖人沒。聖人之道不傳一千五百年矣。而浮屠氏之書從西方來。蓋距中國數千萬里。證之文字至言妙理。與吾聖人之心魄然而合。豈萬古之下四海之外聖人之心竟不能泯滅耶。諸儒陰取其說以證吾書。自李翱始。至於近代王介甫父子倡之。蘇子瞻兄弟和之。大易.詩.書.論.孟.老.莊皆有所解。濂溪.涑水.橫渠.伊川之學踵而興焉。上蔡.龜山.元城.橫浦之徒從而翼之。東萊.南軒.晦庵之書蔓衍四出。其言遂大小。生何幸見諸先生之議論。心知古聖人之不死。大道之將合也。恐將合而又離。箋其未合於古聖人者。曰鳴道集說雲。純甫既卒。耶律晉卿讀其書。大好之。為序以行世。又有楞嚴.金剛.老莊.學庸諸解。皆不傳。同時有劉謐者。着三教平心錄。至明初建安沈士榮着續原教論。其大旨與純甫略同(中州集.佛祖通載.續原教論)。
王子彧
編輯名文。沼州人。金承安中進士。為尚書省椽。性剛不與俗諧。棄官去。往來登封盧州山中二十年。改名知非。字無咎。自號照了居士。布衣蔬食。厲志學道。初出京時有詩云。親疎俱穩人倫了。婚嫁齊成俗意周。一筆盡勾塵債斷。都無虧欠大家休。大家休。愛着何時是徹頭。風息浪平人已度。笑攜明月下孤舟。居山日有詩云。放下情懷觸處安。生涯取次沒多般。褐衣襤縷聊遮赤。短髮鬅鬙底用冠。一榻省緣資困歇。二匙隨分了飢[(歹*又)/食]。也知苦澀人人笑。烈日初心不敢漫。又作決了歌。禪家以為證道。正大中參知政事。思烈行台洛陽。辟之使參台事。城陷不知所終(中州集)。
董國華
編輯名文甫。潞州人。承安中進士。為人淳質。恬於世味。學道有得。與子安仁居寶豐坊。並閉戶不出。以習靜為業。其後歷官至昌武軍節度副使。正大中以公事至杞縣。自知死期。書與家人及同官別。乃為詩曰。白髮三千丈。紅塵六十年。只今無見在。虛費草鞋錢。又曰。無情喪主沒錢僧。送上城南無事人。檢盡傳燈前後錄。更無公案這番新。詩畢。擲筆於地。以扇障面而逝(中州集)。
鄭所南
編輯名思肖。福州連江人。徙於吳。宋末貢太學。舉博學鴻詞。元兵南下。上書論時事。不報。宋亡自傷不能報仇。終身不娶。不飲酒。不北向坐。歲時伏臘野哭面南拜。棄所居宅。寓城中萬壽.覺報二寺。以所有田施與之。留數畝給衣食。謂佃客曰。我死。汝則主之。着一是居士傳曰。一是居士。大宋人也。生於宋。長於宋。死於宋。嘗貫古今六合觀之。肇乎無天地之始。亘乎有天地之終。普天率土一草一木吾見其皆大宋天下。大宋粹然一天也。不以有疆土而存。不以無疆土而亡也。譬如孝子於其父。前乎無前。後乎無後。滿眼惟父。與天同大。寧以生為在。死為不在耶。又寧見有二父耶。此一是之所在也。一是者何。萬古不易之理也。由之行天地。鬼神咸聽其命。不然。天地鬼神反誅之。斷古今。定綱常。配至道。立眾事。自天子至於庶人一皆不越於斯。苟能深造一是之域。殺之亦不變。安能以偽富偽貴芻豢之哉。所南性孤峭。寡與人合。時獨行獨吟獨游山水間。嗜餐梅花。嘗夢乘雲登一高峰得古梅樹。大百圍。花徑半尺。方盛開。摘而食之。空中有聲告曰。此玉真峰頂也。邇來四百萬劫。無人至矣。因為文紀之曰。此一花樹。其壽無量。天根月窟。和氣之液。洪蒙之雪。構為花骨。世不得聞。仙不得識。頑立樹下。頻嗅頻笑。方瞳不瞬。溜碧相射。欲與俱化。泯而為一。倏躍而動。手盡其葩。齒煉為丹。火涼水浮。鼻舌毛空迸散香霧。六合同同燦發天光。萬返於源。其心忽空。一旦獲無身之身。還我於無極。於戲偉哉。書此紀已。仰面長嘯。聲震空碧。瞿然而寤。舌本猶香。又嘗着施食心法。說正覺摩酰首羅天王療一切病咒。咒曰。唵。我有大願。無量無邊。虛空爛壞。我願無盡。我默我咒。先斷病魔。我觀我生。我寶無生。意歸其源。六根俱寧。歸無所歸。心華自開。我於是時。現無邊身。為大醫王。普救病難。即臻安康。乃正綱常。終於究意。我違我誓。我當殛我。滅為微塵。聞聞聞聞。娑婆訶。晚自集所着文。名曰心史。誓教天下萬世皆為忠臣。錮以鐵函。沉古井中。明崇禎時承天寺僧浚井得之。新安汪駿聲刻以行世(蘇州志.宋文偶鈔)。
胡汲仲
編輯名長孺。婺州永康人。博學強記。受業青田余學古。得朱子之傳。以主敬為學之要。默識靜觀。超然自得。發明本心。導諸學者。一時人望皆歸之。居貧厲獨行之節。嘗語其友。至麋不繼襖不溫。謳吟猶作鍾球鳴。此予秘密藏中休糧方也。參閱內典。着大同論曰。孟子沒一千四百年而周子出。周子之傳出於北固壽涯禪師。程子.朱子皆得之周子。朱子後得張欽夫講究此道。方得脫然。元來此事與禪學十分相似。學不知禪。禪不知學。互相排擊。都不曾札着痛處。真可笑也。初在宋咸淳中起家監重慶酒務。歷福寧州倅。宋亡隱永康山。至元二十五年起集賢修撰。出教授揚州。歷寧海主簿。延佑元年引疾歸。晚居杭之虎林山。病喘上氣者久之。一日具酒食與比鄰別雲。將返故鄉。門人覺其意。問曰。先生精神不衰。遽欲觀化耶。汲仲曰。精神與死生初無相涉也。就寢至夜半。聲寂然。其子駒排戶視之。則正衣冠坐逝矣。年七十五。時又有馮子振者。攸州人。博學負才氣。通內典。與中峰本禪師游。師作淨土偈一百八首。大闡唯心之旨。子振見而心傾。自號發願學人。為之贊曰。我觀幻住師。於幻無所住。雖不住於幻。能覺如幻人。幻人汝當知。垢與淨相對。離垢即淨性。淨土應現前。是故幻住師。演說淨土偈。手提古佛機。數與念珠等。一偈偈四句。句句義畢彰。字數逾三千。其實無一字。偈迷念珠轉。偈悟轉念珠。若人於此中。一一總無念。於無念念佛。佛念亦復無。紅爪紺發螺。種種白毫相。有目具瞻仰。月面照日輪。花敷四色蓮。出微妙高潔。所生皆淨土。云何是西方。是人見彌陀。悉得安隱住(元史.佛法金湯.續法喜志.樂邦文類)。
知歸子曰。元世士大夫如趙子昂.程巨夫.虞伯生.袁伯長.鄧善之之徒。其於佛法不可謂無意者。然文過其質。其於道蓋未有得也。予故不得而傳之。
汪大紳雲。異人異趣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