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1
山西通志 全覽1 |
山西通志序
欽惟我
皇上體精一之心傳紹唐虞之治統
玉音宸翰如日中天率土臣民大同大順爰
命儒臣修直省通志俾一統志館臣採擇
諄諭制撫務歸詳明用以釐職方廣史乗甚盛典也維
山西宻邇
畿輔沐化最親凡諸掌故〈臣石麟〉誼應博稽精核詳著於篇以對
天子之庥命夫平陽蒲坂聖都也其山川闗隘則有太行恆霍雁門五臺勾注偏頭飛狐倒馬汾澮沁漳滹沱桑乾之髙深而磐固其田壤賦稅土貢物産則有代田露田秸總粟米青白韋紅之鹽莢權竒倜儻之駿騎其學校風俗則上庠下庠之制丕煥克勤克儉之思彌深其科目其官制則有闢門考績之成法其典禮其兵防則有揆文奮武之良規其於人也前古尚矣厥後理學有王通經術有劉向史筆有董相業有司馬光輩將畧有亷頗輩文章首司馬遷藝術首郭璞若夫壯繆之忠恭君之孝首陽綿竹之苦節凡紀乗所書竹素所垂以至留碩望於寓賢標芳徽於女史或可躋汾陽秩祀之班或可應畢昴星躔之數上下數千年可謂盛哉今聲教日隆輝前軼後舊志所載誠有待刪潤者〈臣石麟〉智識短淺䝉
聖恩巡撫茲地又兼理提督軍務襄斯大典敢不恪共將事乃偕布政使〈臣泂〉暨按察司〈臣筠〉提督學政〈臣曙蓀〉敦延耆儁蒐訂經籍昕夕編纂以仰副詳之
㫖㑹〈臣泂〉與〈臣筠〉後先遷秩去〈臣〉復飭署布政司〈臣而遜〉署按察司〈臣永椿〉分理之計閲三載獲成成編凡為類得四十益前志數〈咅〉有竒以史釋經以例約史舉典期可徵諸事徵事期可措諸用不敢存心不敢挾成見不敢踵疑以為信不敢失實以采名不敢以辭夸致繁蕪不敢以辭略致疎漏不敢以附㑹為援證以重複為㕘互不敢以瞻徇成阿私以吹求成屈抑持簡操筆祇敘厥實全省典物燦然列焉〈臣〉幸生明備之盛時得班製作之末議藉此以擴充見聞為服政居官之助並使藩臬郡縣諸臣暨三晉人士考鏡是書尊所聞以獻之
廷庶幾名臣彥士其則不逺贊勲華之景運步賡拜之後塵即扵是乎在豈與夫山經水注焜燿耳目僅足供口吟手披已哉開雕工竣恭疏進
呈〈臣〉例得掛名簡端謹序
雍正十二年甲寅三月朔旦巡撫山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臣〉覺羅石麟謹序
山西通志纂修職名
總裁
︵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臣〉覺羅石麟
監修
︵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臣〉朱曙蓀提督山西學政右眷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加二級 〈臣〉范 咸︵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臣〉碩 色
督理河東陜西鹽務西安布政使司布政使加級 〈臣〉楊 馝原任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今陞侍郎銜加九級〈臣〉蔣 泂署理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事務按察使司紀録三次 〈臣〉溫而遜原任山西等處提刑按察使司今陞江西布政使司加一級〈臣〉宋 筠署理山西等處提刑按察使司監察御史加二級紀録二次〈臣〉戴永椿原任河東陜西都轉運鹽使司加勅管鹽法道鹽運使加級〈臣〉楊夢琰河東陜西都轉運鹽使司加勅管鹽法道鹽運使加四級 〈臣〉程仁圻
協理
︵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臣〉孟孫繩
︵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臣〉楊應琚山西布政使司叅政分守河東道加二級 〈臣〉劉毓嵒
︵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臣〉湯豫誠山西布政使司副使分守雁平道紀録三次〈臣〉白 石
分理
太 原 府 知 府〈臣〉劉崇元
平 陽 府 知 府〈臣〉王喬林
潞 安 府 知 府〈臣〉張光鏻
汾 州 府 知 府〈臣〉張廷琰
大 同 府 知 府〈臣〉范 瑤
朔 平 府 知 府〈臣〉劉士銘
寜 武 府 知 府〈臣〉宋廷佐
澤 州 府 知 府〈臣〉朱 樟
蒲 州 府 知 府〈臣〉周人龍河 東 陜 西分 理 鹽務 運 同〈臣〉張 迪
遼 州 知 州〈臣〉徐三俊
沁 州 知 州〈臣〉葉士寛平 定 州 知 州〈臣〉郭一裕
忻 州 知 州〈臣〉劉澤民
代 州 知 州〈臣〉楊𢎞志保 徳 州 知 州〈臣〉車敏來
解 州 知 州〈臣〉許日熾
絳 州 知 州〈臣〉童 紱
吉 州 知 州〈臣〉甘士瑛
隰 州 知 州〈臣〉呉元鉽
提調
原 任 太 原 府 同 知〈臣〉陸 琮
學 習 進 士〈臣〉施作楫
纂修
原 任 翰 林 院 庶 吉 士〈臣〉儲大文
分輯
江 南 宜 興 縣 附 監 生〈臣〉葉翥鳳浙 江 舉 人 候 補 知 縣〈臣〉戴永樸原 任 臨 縣 知 縣〈臣〉嚴遂成
編次
浙 江 舉 人〈臣〉范大中署 稷 山 縣 知 縣〈臣〉蔡長淳天 鎮 縣 知 縣〈臣〉胡元朗
試 用 知 縣〈臣〉曹茂先
試 用 知 縣〈臣〉錢 標署 趙 城 縣 知 縣〈臣〉黃道坪署 馬 邑 縣 知 縣〈臣〉張重振
學 習 進 士〈臣〉王佐登
學 習 進 士〈臣〉朱 濶
學 習 進 士〈臣〉蘇 暻
學 習 進 士〈臣〉阮汝昭
學 習 進 士〈臣〉李 鸞
學 習 進 士〈臣〉梁卿雲
學 習 進 士〈臣〉朱廷掄
校對
河 津 縣 舉 人〈臣〉張維鏞曲 沃 縣 貢 生〈臣〉賈華平
崞 縣 貢 生〈臣〉馮夢槐陽 曲 縣 生 員〈臣〉張耀先陽 曲 縣 生 員〈臣〉賈 坊陽 曲 縣 生 員〈臣〉賈 桂
督刋
太 原 府 通 判〈臣〉索 泰原任陽曲縣知縣今陞大同府同知 〈臣〉盛 典陽 曲 縣 知 縣〈臣〉袁履恕
山西通志凡例
一志者記也禹貢志之始而首冀州則晉志不尤重哉考自周禮職方小史掌邦國志太史掌四方志秦火而後拾遺為輿地圖唐為括地誌宋為寰宇記元明為一統志志各不同同與史相表裏而體例則殊舉典必可徵諸事徵事必可措諸用直書不斷而法戒自昭此志記之體例也
一舊志始於明成化甲午督學僉事胡謐創修越九十年嘉靖癸亥督學副使周斯盛重修越五十九年萬厯辛亥按察使李維楨重修至
國朝康熙壬戌學使劉梅重修凡五易稿越九年而告竣分類三十有二今增其八為四十類而於每類中又各增十之二三十之六七不等文雖不簡而事則較舊加詳袪浮覈實訂譌補缺部次州居差為美備
一纂輯全資文獻晉志文獻俱不足徵自程機上黨記王松年三晉記外其見於四庫書目者止傳太原事蹟雜記壺關録以暨永寧公狄梁公諸記傳其見於崇文總目者止傳龍門王屋羊角山記鹽池録晉陽見聞要録以暨溫公豐公諸事狀遐搜博覽總與各府州縣志書草檢叅互裁酌以折其衷信者徵之疑者闕之毋敢濫毋敢苛必求至是
一圖考舊志五十三圖今將天文內十三圖繪於星野卷首以便繙閲從其類也餘則小為損益益者新分朔平寧武蒲平定忻代保德絳解吉隰三府八州城治十一圖關則偏頭山則蘆芽姑射綿懸甕河則汾沁滹沱清濁漳共九圖圖各一頁重疆索之鈐轄表名勝之襟帶也他若古冀州圖一堯舜禹建都圖一宮之為虒祁為晉陽為飛龍及汾隂祠圖共四荒渺僣侈無關典要槩從刪削
一舊志不志關隘然晉山河四塞東面則固關倒馬與居庸紫荊接壤為
神京右翼北有寧武雁門偏頭控制邊塞內則天門為㑹城鎖鑰西有金鎖乃入秦間道南有天井隂池冷泉鐵嶺壺口屏蔽齊豫而所謂玉壁䝉坑千里徑雀䑕谷勾注飛狐風塠諸處皆出入必經之隘即如鎮堡斥堠羅布聯絡均非虛設隨地分志則邊屯守戰之情形歴歴在目是亦司險之一助也
一三晉古稱用武地十六國割據迄遼金元南北紛爭代有兵革明世廟時俺答憑陵或嵗一至或嵗數至被禍尤酷隆慶後休養數十年至懐宗末造闖賊又起入
本朝乃有姜逆之亂為守禦為勦撫亦守土者所宜取鑑也舊志無武事一類今補之
一凡志於人物外必另列儒林而晉則西河河汾涑水晉城迄河津學士霍州學正諸君子外寥寥相望且其人類多功德可書不僅當以立言見今歸併人物以省重出而其餘別為文苑一編附後
一名宦者宦於晉而有功於國有惠於民而名之也死封疆者節尤重焉一人而歴數郡則從其所重而歸於一以省兩見他若行兵奉使從幸諸臣雖在晉地有事蹟可書終無守土之責概入寓賢非抑之存其實也
一舊志不志封爵然晉自上古臺駘實沈以來唐虞三代班瑞析圭漢唐功臣食邑公主湯沐十六國春秋更不可殫述迄有明晉藩與國終始河山帶礪是亦稽古之一助也若倣龍門為世表簡帙太煩且疑於史矣故僅著始封以概其後
一三晉郡縣制代更而名代易有今仍古名而地已非古者如晉陽汾陽之離合梗陽城梗陽鄉之分屬二邑帝冡靈臺之有無太平縣之不一其處大夏在汾澮之間翼為古夏墟而叔虞所封非今太原魏永安郡非漢晉以來故地必辨之而證始明必證之而辨始實故志辨證而一器一物一言一行足徵掌故者別為遺制遺聞合成遺事一類以資採考舊志俱無
一舊志方技附仙釋後然晉之方技較他國特為奇古如古董父劉累之豢龍師曠師涓之曉音律卜招父桑田巫之占筮蓋聶衞綰之擊劍戲車郭璞之數學內史叔服姑布子卿李淳風之相術扁鵲之為醫利物濟時類皆侔造化而通神靈非尋常方技者比故另志藝術一編而物産舊附風俗後今簡帙稍煩故亦另編不附
一山川之大者往往綿亘數州邑此居其陽彼居其隂此受其利彼受其害向背起訖分合紆直各如其地書之務令形勢燎若指掌不敢詳於一處而他處則畧以致全局絡不明其有名人題詠間摘附覽志勝概也
一祠廟中奉
勅准入祀典者如祠之有節孝有忠烈廟之有 關忠義及 先農社稷風雲雷雨等壇通省畫一則於附省首邑詳載儀制而旁註他邑凖此以概之省文也其餘古帝王將相神仙髙士用仍其舊甚有名目不經而窮鄉僻壤藉是祈祝者雖祭非其鬼而茍不在淫昏之例亦存而不論蓋有其舉之莫或廢也
一山西舟檝不通書賈絶跡自古少收藏家然天地大文虞書夏書汲冡周書皆晉書也元立經籍所於平陽明養德書院時雕遺書今備列其目令學者集古廣益焉故立經籍類舊志無
一晉著姓最多甲於齊秦楚其後支分派別各氏其氏而溯厥初祖不過數大姓故倣後魏官氏志唐宰相世系之義志氏族使土著者知重門第不自菲薄而遷徙四方亦慨然有水木之思焉舊志無今補
一舊志兵防一類編輯甚畧今於兩鎮之外奉
㫖復設提臣又召募新軍昕夕訓練右衞城守內外分閫
盛朝武備甲於前代而前代之兵制附書於後
一凡志藝文者往往連篇累牘彚為巨觀以爭一省文苑之勝然易曰修辭立其誠不誠其言無物矣茲編
恭列
聖祖仁皇帝巡幸頒賜
宸翰暨我
皇上御筆於簡端
綸綍聿昭允為天下萬世法餘惟發明理學維繫國是民瘼者是録他若模山範水之作間登一二亦必視其人之賢否以為去取要與晉地有關涉否則雖有名篇概從割愛
一志乃紀事紀言之書其言可法其事可傳録之示勸而鑒戒不録以存春秋善善長惡惡短之遺意
山西通志凡例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山西通志目録 地理類三〈都㑹郡縣之屬〉圖考〈第一卷〉
星野〈第二卷〉
沿革〈第三卷至五卷〉
疆域〈舖逓附第六第七卷〉
城池〈第八卷〉
關隘〈第九卷至十六巻〉
山川〈第十七巻至二十八巻〉
水利〈津梁附第二十九巻至三十四卷〉
學校〈第三十五第三十六巻〉
公署〈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卷〉
田賦〈第三十九至四十四卷〉
鹽法〈第四十五卷〉
風俗〈第四十六巻〉
物産〈第四十七卷〉
兵制〈第四十八第四十九巻〉
武事〈第五十巻至五十五巻〉
驛跕〈第五十六卷〉
古蹟〈第五十七卷至六十卷〉
帝王〈分據附后妃附第六十一卷〉
封爵〈第六十二第六十三卷〉
氏族〈第六十四卷〉
科目〈第六十五卷至七十二卷〉
職官〈第七十三卷至八十二卷〉
名宦〈第八十三卷至一百巻〉
人物〈文苑附第一百一巻至一百四十卷〉
孝義〈第一百四十一巻至一百四十五卷〉
隱逸〈第一百四十六巻〉
寓賢〈第一百四十七第一百四十八卷〉
列女〈第一百四十九卷至一百五十八卷〉
仙釋〈第一百五十九卷至一百六十卷〉
藝術〈第一百六十一卷〉
祥異〈第一百六十二第一百六十三卷〉
祠廟〈第一百六十四卷至一百六十七卷〉
寺觀〈第一百六十八卷至一百七十一卷〉
陵墓〈第一百七十二卷至一百七十四卷〉
經籍〈第一百七十五卷〉
辯証〈第一百七十六卷至一百七十九卷〉
遺事〈第一百八十第一百八十一卷〉
藝文〈第一百八十二巻至二百二十七卷〉
〈御製第一百八十二卷詔勅制誥第一百八十三卷〉
〈表牋第一百八十四卷劄子奏疏第一百八十五卷至一百八十七卷狀第一百八十八第一百八十九卷議第一百九十卷〉
〈碑碣第一百九十一卷至二百卷記第二百一卷至二百八卷〉
〈書啓説第二百九第二百十卷論第二百十一卷〉
〈序第二百十二卷至二百十四卷題跋銘箴疏引第二百十五卷〉
〈辨贊頌第二百十六卷傳文䇿第二百十七卷〉
〈祭誄哀辭第二百十八卷賦辭第二百十九第二百二十卷〉
〈詩第二百二十一卷至二百二十六卷詩餘附末雜著第二百二十七卷〉
雜志〈第二百二十八卷至二百三十卷〉
〈臣〉等謹案山西通志二百三十卷
國朝廵撫山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覺羅石麟等撰山西之有通志始於明成化中督學僉事胡謐其後嘉靖中則副使周斯盛萬厯中則按察使李維楨皆踵事排纂至
本朝康熙壬戌督學道劉梅又因舊本重編凡五易稿而始成所増輯甚多分類共三十有二而訛複者亦頗不少雍正七年石麟奉
詔纂輯乃開局㑹城與司道等續加増訂旁咨博訪廣其類為四十凡遺聞故事比舊加詳其發凡起例者則原任庶吉士儲大文也大文本熟於地理之學故所載山川形勢頗得要領其特立經籍一門乃用施宿㑹稽志袁桷四明志之例亦不失為典雅雲乾隆四十六年正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臣〉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一
圖考
晉省為兗雍豫三面襟帶即禹貢所書冀州也周禮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辨九州蔡沈謂八州皆言疆界而冀不言者以餘州所至可見也然自山鎮澤藪川漳以至民畜黍稷未嘗不詳繪於篇使同貫利我
國家版圖式廓表裏形勢倍增昔時其方員橫亙有圭步所難測者規舊畫新各肖其地而凖畇畇禹甸可指掌視焉而並使循覽者得類想
聖朝大一統之模雲志圖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一>
山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二
星野〈一〉
昔庖犧觀象察法黃帝創受河圖始定星傳髙陽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帝嚳式序三辰而唐虞羲和紹軌遂定古今厯象之宗有夏昆吾紹徳遂定古今正朔之宗至於殷有巫咸晉有卜偃趙有尹臯魏有石申以暨李業興馬重績劉羲叟之屬三晉人士工言天文者衆矣
國家億萬年洪基厯法能杜嵗差里差之隙尤密於前代昔龍門司馬談父子著天官書星野亦天官之支流也志星野
總論
周禮正義天度雲東方七宿七十五度南方七宿百一十二度西方七宿八十度北方七宿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四方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二十八宿間相距積百七萬九百二十三里徑三十五萬六千九百七十里
晉志馬績雲天文在圖籍昭昭可知者經星嘗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張衡雲文曜麗乎天其動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日者陽精之宗月者隂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衆星列布體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錯峙各有攸屬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神其以神差有五列焉是為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謂之北斗四布於方各七為二十八舍日月運行歴示吉凶五緯躔次用告禍福中外之官嘗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二千五百㣲星之數葢萬有一千五百二十庶物蠢蠢鹹得繋命不然何得總而理諸後武帝時太史令陳卓總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圖大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以為定紀〈隋志總有二百五十四官一千二百八十三星並二十八宿及輔官附坐一百八十二星總二百八十三官一千五百六十五星〉
洛書甄耀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夫一度為千九百三十二里則天地相去六十七萬八千五百里〈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一也〉
皇甫謐帝王世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分為十二次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各以附其七宿間距周天積百七萬九百一十三里經三百十五萬六千九百七十一里周禮大司徒以土宜之灋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 註十二土分野十二邦上繫十二次各有所宜也相占視也 疏案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註雲星土星所生土也又雲大界則曰九州州中諸國之封域於星亦有分焉其書亡矣堪輿雖有郡國所入度非古數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分之次也星紀吳越也元枵齊也娵訾衛也降婁魯也大梁趙也實沈晉也鶉首秦也鶉火周也鶉尾楚也夀星鄭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地有十二土王公之所國凡繫星之法皆因王者所命屬焉昭元年左傳雲後帝遷閼伯於商邱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又雲成王滅唐而封太叔焉故參為晉星案元命苞雲國君王者封土應列星之位註雲若角亢為鄭房心為宋比其餘小國不中星者以為附庸若然附庸不繫星其餘皆繫星也
史記天官書角亢氐兗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虛危青州營室至東壁并州奎婁胃徐州昴畢冀州觜觽參益州東井輿鬼雍州栁七星張三河翼軫荊州
漢地理志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埜也其界自𢎞農故闗以西 魏地觜觽參之分埜也其界自髙陵以東盡河東河內 周地栁七星張之分埜也自栁三度至張十二度謂之鶉火之次周之分也 趙地昴畢之分埜趙分晉得趙國西有太原定襄雲中五原上黨上黨本韓之別都也逺韓近趙後卒降趙皆趙分也 燕地尾箕分埜也西有上谷代郡雁門〈雁門於天文別屬燕〉
皇甫謐帝王世紀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曰大梁之次於辰在酉謂之作噩於律為姑洗斗建在辰今趙分野自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曰實沈之次於辰在申謂之涒灘於律為仲呂斗建在已今晉魏分野
隋地理志周禮職方氏正西曰雍州上當天文自東井十度至栁八度為鶉首於辰在未得秦之分野 豫州自栁九度至張十六度為鶉火於辰在午周之分野屬三河 冀州於古堯之都也舜分州為十二冀州析置幽并其於天文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屬冀州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為娵訾屬并州自栁九度至張十六度為鶉火屬三河則河內河東也准之星次本皆冀州之域帝居所在故其界尤大至夏廢幽并入焉〈是豫州亦隸冀州分野也〉
明一統志太原府禹貢冀州之域天文參井分野 平陽府禹貢冀州之域天文觜參分野 大同府禹貢冀州之域虞周屬并州天文昴畢分野 潞安府禹貢冀州之域天文參井分野 汾州府禹貢冀州之域天文參分野 遼州禹貢冀州之域天文參井分野 澤州禹貢冀州之域天文觜參分野〈沁州古上黨郡地〉
圖書編山西諸郡太原參井分野平陽觜參分野潞安參井分野汾州參分野大同昴畢分野澤州觜參分野遼州參井分野沁州參井分野是山西諸郡三觜參四參井惟大同為昴畢也
宋中興天文志天之有度也猶地之有里也二十八宿所分之度猶九州列縣所占之里也曰二十八宿之度或濶狹何也曰日之所躔偶與此宿相當此濶狹於是分也故説渾天者曰日之所躔或多或寡適當其星者凡二十八故度之多寡於是生焉井斗之舍非無星也然不與日躔相當故其度不得不濶觜鬼之傍非無星也然日躔一二日而其星適與相當故其度不得不狹也夫其得度濶狹非舉一宿全體盡占此度也
沈氏筆談予編校昭文書時預詳定渾天儀官長問予二十八宿多者三十三度少者止一度如此不均何也予對曰天事本無度推厯者無以寓其數乃以日所行分天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日平行三百六十五日有餘而一朞天故以一日為一度也〉既分之必有物記之然後可窺而數於是以度度之星記之循黃道日之所行一期當者止二十八宿星而已〈度如傘橑當度謂正當傘橑上者故車葢二十八弓以象二十八宿〉今所謂距度星者是也非不欲均也黃道所由當度之星止有此而已劉知幾曰兩曜日星麗於天象非如九州萬國廢置無常故海田可變而景緯無易
羅泌星野説費直書十二篇以易卦配地域蔡邕月令章句以節氣當國分及皇甫謐作帝王紀復以月律配入辰次 或以古受封之日嵗星所在為説晉文即位嵗受實沈董因所云實沈之虛晉人是居 春秋戰國地每遷變三晉未分晉果何分秦拔西河魏當何屬周既東西何都而直鶉火陳滅於楚何自而入韓分前封後據豈得如康成之所謂同時而當星次哉要以九州之分為正
兩鎮三闗志分野説嘗考分野之説有屬之五星者有主之七星者有配之支幹者有合之節氣者屬之五星者曰辰為燕趙葢辰水星司北方治元㝠之區故其屬如此主之七星者曰斗樞主冀州之域又曰斗第八星主幽州常以五寅日候之庚寅為上谷代郡葢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故其主如此配之以支幹者曰壬燕趙癸北塞又曰亥燕代葢運數從天年數從地日數從天星數從地從天用幹從地用支支幹相配乃成二貞其支幹復如此合之節氣者葢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分為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每次三十三度三十三分之十四日至其初為節至其中為中氣其節氣復如此夫天有四舍地有四方四舍成四象四方成四維象者青龍朱雀白虎元武也維者抱徳背陽常羊號通也舍有分次方有正隅皆一定而不可移者故分野以次定之亦本之天象方域之自然者耳辰主燕趙固一説也然辰者太一之精與嵗星熒惑鎮星太白共為五緯所以紀綱羣星扶理百精匡輔化機者也經星靜緯星動惟動故其出入宿次比附日月進退離合伏逆遲留可以算數推難以法象求也執之以主燕趙隘矣配之支幹合之節氣又一説也殊不知嵗遷六日終而復始子母生尅更迭其宮鬥杓為小嵗咸池為太嵗迎背左右辱強衰昌此又術家之小數其四正四鈎之算雖明而五官六府之職未備執而論之又不失之泥也乎孟子曰天之髙也星辰之逺也茍求其故千嵗之日至可坐而致也於戲論天象者亦惟求其故而已
二十八舍
雍州梁州水旺冬曰辰星主北嶽內分紫㣲太㣲天市三垣分焉外分四維東則角亢氐房心尾箕北則鬥牛女虛危室壁西則奎婁胃昴畢觜參南則井鬼栁星張翼軫列為二十八宿而十二辰分焉三垣二十八宿與天並運一定不移為經星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曜運行於列宿無定在為緯星垣宿布其經日月五星運其緯經緯錯落凡星布列其中天之文見矣三垣曰天市明堂位天子巡狩之居嵗臨之太微朝廷位聴政之居日臨之紫微宮寢位燕息之居朝夕在焉七曜必遵黃道歴天街嵗一受事於太微而出猶大臣受命天子之朝以行其職二十八宿分列四方各守其野率諸經星以共紫㣲之帝猶郡國百司各治其職安其民人以承天子
丹元子步天歌
七星一聚實不少阿西月東各一星月下五黃天隂名隂下六鳥芻藁營營南十六天苑形河裏六星名捲舌舌中黑㸃天讒星礪石舌旁斜四丁
占候
昴十一度下為日月中道天之耳目也主西方主獄事又為旄頭甘氏雲主口舌奏對若明大則君無佞臣天下安和張衡雲昴明則獄訟平天阿一星在胃東月一星在昴東皆黑星又曰天阿主察山林妖變天隂五星在畢柄西主從天子弋獵之臣天苑十六星在昴畢南如環狀天子之苑囿養禽獸之所也主馬牛羊明則馬牛羊盈芻藁六星在苑西以供牛馬之食也一曰天積天子之藏府也星盛則嵗豐穰捲舌六星在昴北天讒之外主口語以知讒佞張衡雲主樞機曲而靜則賢人用天讒一星在捲舌中主醫巫占與從官同礪石四星在五車北主磨礪鋒刃
躔度
宋兩朝天文志昴七星距西南星去極七十度 天阿一星去極六十六度入胃宿十度 月一星去極七十一度半入昴宿五度 天隂五星距西星去極七十五度半入胃宿七度 天苑十六星距東北星去極一百七度半入昴宿七度半 芻藁六星距西行中星去極一百八度入婁宿十一度 捲舌六星去極五十三度入昴宿初度 天讒一星去極六十一度半入昴宿半度 礪石四星距南第二星去極六十五度入昴宿六度
唐志昴十一度
宋志昴宿漢永元銅儀昴宿十二度唐開元游儀十一度舊去極七十四度景祐測驗昴宿十一度距西南星去極七十一度
晉志天阿捲舌天讒俱屬天市垣天苑在二十八宿之外芻藁天阿月礪石晉志不載隋史有之武密又以芻藁屬胃捲舌屬胃又屬昴乾象新書以芻藁屬婁捲舌西三星屬胃東三星屬昴天苑西八星屬胃南八星屬昴步天歌以上諸星皆屬昴宿互有不合金志赤道宿度昴十一度少黃道宿度昴十一度漢洛下閎測昴十一度 唐一行測昴十一度 宋皇祐測昴十一度 元豐測昴十一度 崇寧測昴十一度少 元郭守敬測昴十一度三十分
漢天文志昴畢冀州
漢志占於街北昴主之
晉志昴畢趙冀州
春秋元命苞昴畢間為天街散為冀州分為趙國長平之戰太白食昴
丹元子步天歌
恰似𤓰叉八星出附耳畢股一星光天街兩星畢背旁天節畢下八烏幢畢上橫列六諸王王下四皁天髙星節下團圓九州城畢口斜對五車口車有三柱任縱橫車中五個天潢精潢畔咸池三黒星天闗一星車腳邊參旗九個參車間旗下直建九斿連斿下十三烏天園九斿天園參腳邊
占候
畢十七度主邊兵主弋獵其大星曰天髙一曰邊將星明大則逺夷來貢天下安甘氏雲畢主街巷隂雨天之雨師也明而定則天下安張衡雲畢為天馬昴畢間二星曰天街三光之道也主伺候闗梁又雲主國界附耳一星在畢下天髙東南隅主聴得失伺愆邪察不祥天節八星在畢南主使臣之所持也宣威徳於四方明則吉諸王六星在五車南天漢之中主宗社藩屛王室也明則諸侯奉上天下安天髙四星在參旗西北近畢比臺榭之髙主逺望氣象五車五星三柱九星共十四星在畢東北五車主天子五兵張衡雲天子兵車舍也西北曰天庫主太白秦也次東北星曰天獄主辰星燕趙也次東南星曰天倉主嵗星衛魯也中央星曰司空主鎮星楚也次西南星曰卿主熒惑魏也五星有變各以其所主而占之三柱一曰三泉一曰休一曰旗五星均明柱皆具即人倉廩實五車三柱有變各以其國占之天潢五星在五車中主河梁濟度之處也咸池三星在五車中天潢南魚囿也天闗一星在五車南畢西北亦曰天門日月五星所行之道也主邊塞事主闗閉參旗九星在參西五車之間天旗也明而希則邊寇不動隋志參旗一曰天旗一曰天弓主司弓弩之張候變禦難玉井西南九星曰九斿天子之旗也主邊軍進退天苑之南十三星曰天園植果菜之所也曲而鈎則果菜熟
躔度
宋兩朝天文志畢八星距右股第一星去極七十五度天街二星距南星去極七十一度入昴宿十度 附
耳一星去極七十七度入畢宿三度 天節八星距北星去極八十度半入畢宿三度 諸王六星距西星去極七十度入畢宿三度 天髙四星距東星去極七十四度半入畢宿六度 五車五星三柱九星距大星去極四十七度半入畢宿八度半 天潢五星距西北星去極五十八度入畢宿十一度 咸池三星距南星去極五十一度入畢宿十一度半 天闗一星去極七十一度半入觜宿初度 參旗九星距南第一星大星去極八十七度入畢宿六度 九斿九星距南星去極一百一十三度入畢宿十二度 天園十三星距東北星去極一百二十四度入畢宿五度
唐志畢十六度
唐志舊經畢七十八度開元測畢七十六度 又舊經畢赤道十六度黃道亦十六度觜觽赤道二度黃道三度二宿俱當黃道斜虛畢尚與赤道度同觜觽總二度黃道損加一度葢其誤也今測畢十七度半觜觽半度
宋志畢宿漢永元銅儀畢十六度舊去極七十八度景祐測驗畢宿十七度距畢口北星去極七十七度步天歌以天節九州殊口附耳天街天髙五車三柱天潢咸池天闗天園諸星皆屬畢宿武密書以天節屬昴參旗天闗五車三柱皆屬觜與步天歌不同乾象新書以天節參旗皆屬畢天園西八星屬昴東五星亦屬畢五車北西南二大星屬畢東二星及三柱屬參説皆不同
金志赤道宿度畢十七度少黃道宿度畢十六度半漢洛下閎測畢十六度 唐一行測畢十七度 宋皇祐測畢十八度 元豐測畢十七度 崇寧測畢十七度少 元郭守敬測畢十七度四十分
月令正義酉為大梁初胃七度終於畢十一度漢天文志占於街南畢主之
晉天文志自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為實沈於辰在申魏之分野屬益州〈費直起畢九度蔡邕起畢六度〉
律厯志立夏日日在畢十二度
李志昴畢大梁之次於辰在酉於周為冀趙之分也而胃宿附入焉史記曰昴畢冀州晉天文志曰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趙分野唐天文志曰胃昴畢大梁也初胃四度餘二千五百四十九秒入大梁中昴十度終畢六度天原發㣲曰胃七至畢十一辰酉曰作噩律姑洗斗辰趙分費直周易分野曰起婁十度蔡邕月令章句曰起胃一度金史曰胃四度二十四分三十三秒外入趙分大梁之次雖度數起終稍有不同而大梁之為趙其占為昴畢則無不同也據山河以考之自魏郡濁漳之北得漢趙國廣平鉅鹿常山東及清河信都北據中山正定全趙之分又北逾衆山盡代郡鴈門雲中定襄之地與北方之國皆其野也北紀之東陽表裏山河以藩屛中國為畢分循北河之表西盡塞垣皆髦頭故地為昴分若胃雖魯分而婁胃之墟東北負山胃得馬牧之氣與冀之北土同占葢冀之北土馬牧之所蕃庶故天苑之象存焉
兩鎮三闗志按昴七星曰髦頭畢曰罕車為邊兵爾雅曰濁謂之畢孫炎曰掩兎之畢或呼為濁因以名星蘇竟曰畢為天網昴畢同宮曰大梁之次於辰在酉於州為冀葢趙之分也大同為趙之北郡在天街之南是為陽國鴈門寧武偏頭皆趙境故皆占畢史記曰昴畢冀州張守節正義曰昴畢為大梁之次漢志曰趙地昴畢分西有定襄雲中五原晉志曰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金史曰胃四度二十四分三十三秒外入趙分大梁之次畢七度九十六分秒外入晉分實沈之次劉昭月令章句注曰胃一度至畢六度為清明榖雨大梁趙分七宿分野説曰胃七至畢十一其次大梁辰酉曰作噩格今趙分又費直周易説曰起尾九度蔡邕月令章句曰起尾八度雖度數起終小有不同而大梁之為趙大同三闗之占畢則無不同也以一行山河兩戒考之則曰雲漢連坤維右而漸升又曰實沈下流得大梁然則趙為大梁其得雲漢之升氣無疑也故曰北紀山河之曲為晉代南紀山河之曲為巴蜀皆負險用武之國也又昴畢之間為天街太乙統宗曰自魏郡漳河東達清河信都北據中山正定又北逾衆山盡漢代郡鴈門雲中定襄之地北紀之東陽表裏山河為畢宿之分循河之表西盡塞垣為昴之分又一行之説曰雲漢至營室東壁間升氣悉究今五原雲中皆廢而大同三闗東接宣府南臨正定實為衛水之北然則大同三闗其得雲漢升氣之既究乎而大梁為趙大同三闗占畢亦不易之論也
兩鎮三闗志星主分野為論不同以星主言則十二諸侯之星燕者燕也趙者趙也今天街者隘塞也尾箕但主後宮昴畢但主聴主弋獵主邊兵而已何以為燕趙以分野言則本之山河兩戒之終始質以雲漢隂氣之升降由是𤓰分宿度定其次舍而析木為燕大梁為趙也故嘗謂分野之以列宿為度猶天樞之以小星為極寄其所指而已是故星主占星分野占天葢並行而不悖也曰三闗為昴畢分無疑乎曰鴈門恆山之西翼寧偏鴈門之兩垂其為昴畢是也但其宣汾晉而障天澤宅臺駘而仰參星存天闕之象當戌亥之門其尚得實沈之末氣而入大梁之初度者乎又畢七度九十六分六秒外入實沈之次為晉分則此可知矣
丹元子步天歌
三星相近作參橤觜上坐旗直指天尊卑之位九相連司怪曲立坐旗邊四鵶大近井鉞前
占候
觜二度在參之右角如鼎足形主天之闗明大則天下安五榖熟隋志雲觜觽為三軍之候行軍之藏府主葆旅收斂萬物明則軍儲盈將得勢動而明葆旅起張衡雲葆旅野生之可食者坐旗九星在司怪西北主別君臣尊卑之位明則國有禮司怪四星在井鉞前候天地日月星辰禽獸蟲蛇草木之變與天髙占同
躔度
宋兩朝天文志觜三星距西南星去極八十二度半坐旗九星距南星去極六十一度半入參宿八度 司怪四星距西星去極七十一度入參宿六度半
唐志觜二度
唐志舊經觜觽八十四度開元測觜觽八十二度宋志觜觽漢永元銅儀唐開元游儀皆以觜觽為三度舊志極八十四度景祐測驗觜宿三星一度距西南星去極八十四度在赤道內七度
步天歌坐旗司怪俱屬觜宿武宻書及乾象新書皆屬於參
金志赤道宿度觜半度黃道宿度觜半度
漢洛下閎測觜二度 唐一行測觜一度 宋皇祐測觜二度 元豐測觜二度 崇寧測觜半度 元郭守敬測觜五分
唐志上黨次居下流與趙魏接為觜觽之分
李淳風法象志觜觽參伐皆直天闗表而在河隂故實沈下流得大梁距河稍逺涉隂亦深
漢志嵗星六月出石氏在觜觽參
晉志觜參魏益州
洛書甄耀度西方白虎而觜參為虎首故有觜之義
李志觜參實沈之次於辰在申於州為益〈晉魏冀並之域不曰冀並而曰益州何也春秋元命苞雲參伐流為益州益之為言阨也言其所在之地險阨也一曰疆壤益大故以名焉非今之西蜀益州也〉晉魏之分也而井宿附入焉晉語曰實沈之虛晉人是居晉天文志曰自畢十二度至井十五度為實沈魏分野唐天文志曰觜觽參伐實沈也初畢七度餘八百四十一秒四之一中參九度終東井八度天原發㣲曰畢十二至東井十五辰申曰涒灘律中呂斗已晉魏分費直周易説曰起畢九度蔡邕月令章句曰起畢六度金史曰畢七度九十六分秒外入晉分實沈之次雖度數起終稍有不同而實沈之為晉魏其占為參井則無不同矣據山河以考之自漢之河東及上黨太原盡西河之地古晉魏虞唐耿霍冀黎郇與西河戎狄之國皆其野也河東永樂芮城河北縣及河曲豐勝夏州皆東井之分參伐為戎索為武政當河東盡大夏之墟上黨次居下流與趙魏接為觜觽之分然晉志又稱東井輿鬼秦雍州分下列雲中入東井一度定襄入東井八度鴈門入東井十六度代郡入東井二十八度太原入東井二十九度上黨入輿鬼二度而秦地不與焉夫井鬼秦分不應全主乎冀域而參實晉星乃遺而不道且雲中諸郡為趙近邊漢史占日暈曰參為趙畢為邊兵今縱不以屬昴畢又不及參而専曰井鬼可乎及觀唐書謂西河之濵所以設險限秦晉故其地上應天闗其南曲之隂在晉地衆山之陽南曲之陽在秦地衆山之隂隂陽之氣並故與東井通況晉秦俱為西方相屬附入似亦未為晉誣者彼求其説而不得乃謂魏徙大梁則西河合於東井秦拔宜陽而上黨入於輿鬼是又穿鑿附㑹之論也然晉自文公後十六世韓趙魏自立號為三晉今分野昴畢為趙分觜參為晉魏分乃獨遺韓何也考之分野十二次葢星家錯舉諸國界域而分配之耳及相侵伐犬牙深入如上黨本韓之別都逺韓近趙後卒降趙則為趙地而其分野又屬參井為魏分焉夫謂參井為魏分者非専以魏地言之也言魏則韓舉之矣又自軫十二度至氐四度夀星之次晉書以為鄭分野天原發微以為韓分野考鄭自武公後二十三世為韓所滅而韓都於新鄭豈所謂鄭之分野即韓之墟乎史記曰韓地角亢氐之分野韓分晉得南陽郡及頴川之父城定陵襄城頴陽頴隂長社陽翟郟東接汝南西接𢎞農得新安宜陽鄭今河南之新鄭及成臯滎陽頴川之嵩髙陽城則韓地在河南即鄭分亦有可証不誣者以此而觀三晉之地最廣不可以山西限也亦明矣
丹元子步天歌
總有七星觜相侵兩肩雙足三為心伐有三星足裏深玉井四星右足隂屏星兩扇井南襟軍井四星屏上吟左足下四天厠臨厠下一物天屎沉
占候
參十度上為五星日月中道甘氏曰參為忠良孝謹之子明大則臣忠子孝安吉一曰參伐一曰大辰一曰天市一曰鈇鉞又為天獄又主權衡所以平理也又主邊城為九譯故不欲其動也參白虎之體其中三星橫列三將也東北曰左肩主左將西北曰右肩主右將東南曰左足主後將軍西南曰右足主偏將軍故黃帝占參應七將中央三小星曰伐天之都尉也又曰七將皆明天下兵精也玉井四星在參西右下水象也屏二星在玉井南屏為屏風玉井東西四星曰軍井行軍之井也軍井未達將不言渴名取此也又曰主軍營之事天厠四星在屏東溷也天屎一星在厠南色黃則吉
躔度
宋兩朝天文志參十星距中星西第一星去極九十二度半
玉井四星距西北星去極九十八度少入畢宿十一度半
天屏二星距南星去極一百一十五度入畢宿十三度半
軍井四星距西南星去極一百五度半入畢宿十四度天厠四星距西北星去極一百一十八度半入參宿二度
屎一星去極一百一十五度入參宿三度半
唐志參九度
唐志舊經參九十四度開元測參九十三度
宋志參宿漢永元銅儀參八度舊去極九十四度景祐測驗參宿十星十度右足入畢十三度
步天歌玉井軍井厠各四星屏二星天屎一星俱屬參宿晉志玉井在參左足武密書屬觜乾象新書屬畢軍井晉志在玉井南武密亦屬觜乾象新書亦屬畢唐開元游儀在玉井東南屛厠天屎晉志皆不載隋志屏在玉井南開元游儀在觜隋志厠在屏東屎在厠南乾象新書皆屬參與步天歌互有不同金志赤道宿度參十度半黃道宿度參九度太漢洛下閎測參九度 唐一行測參十度 宋皇祐測參九度 元豐測參九度 崇寧測參十度半元郭守敬測參十一度一十分
左傳昭元年子産曰後帝遷實沈於大夏主參〈杜註後帝堯也大夏今晉陽縣〉又曰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已余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而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由是觀之則實沈參神也〈杜註叔虞封唐是為晉侯〉
國語董因對晉公曰嵗在大梁將集天行元年始受實沈之星也實沈之虛晉人是居所以興也以辰出而以參入皆晉祥也
漢天文志晉之疆候辰星占參伐
漢志嵗星四月出太初在參伐
漢志嵗星六月出甘氏在參伐
馬融上日食封事參居兌位屬西方其為分野并州是也
漢五行志劉歆言傳曰時有毛蟲之孽參虎星故為毛蟲
丹元子步天歌
八星橫列河中靜一星名龯井邊安兩河各三南北正天罇三星井上頭樽上橫列五諸侯侯上北河西積水欲覔積薪東畔是龯下四星名水府水位東邊四星序四瀆橫列南河裏南河下頭是軍市軍市團圓十二星中有一個野雞精孫子丈人市下列各立兩星從東説闕邱兩星南河東邱下一狼光蓬茸左邊九個弧矢弓一矢擬射頑狼胸有個老人南極中春秋出來夀無窮
占候
井三十四度甘氏雲井八星在河中主泉水日月五星貫之為中道石氏謂之東井亦曰天井主諸侯帝戚三公之位故明大則封侯建國張衡雲天之南門也黃道所經為天子之亭候主水衡事法令所取平也王者用法平則井明而端列龯一星附井之前不欲其明月宿井有風雨之應又曰井為天子府中有六星不欲太明南北兩河各三星分夾東井一曰天髙天之闕門主闗梁河南曰南戍一曰南宮一曰陽門一曰越門一曰權星主火河北曰北戍一曰北宮一曰隂門一曰胡門一曰衡星主水兩戍之間三光之常道也天罇三星在五諸侯南主盛饘粥以給酒食之正也張衡雲以給貧餒明則豐或言暗吉五諸侯五星在東井東北近北河主刺舉戒不虞又曰治隂陽察得失一曰師二曰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又曰五曰大夫此五者常定疑議星明大潤澤則天下大治張衡又曰五諸侯治隂陽察得失明而潤大小齊等則國之福積水一星在河北所以洪酒用也積薪一星在積水東以備庖㕑之用明則人主康水府四星在東井西南水官也占與水位同水位四星在東井主水衡又主瀉溢流也四瀆四星在井南軒轅東以江河淮濟之積精也軍市十三星如錢狀在參東南天軍貨易之市野雞一星在軍市中主變怪也軍市西南二星曰丈人丈人東二星曰子子東二星曰孫丈人主夀考之臣子與孫皆侍丈人之側相扶而居守常無咎闕兵三星在南河東主象魏天子之雙闕諸侯之兩觀也狼一星在井東南為野將色有常不欲變動色黃白而明吉弧矢九星在狼東南天弓也以備盜賊嘗向狼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極常以秋分之旦見於丙春分之夕沒於丁常以秋分候之南郊明大則人主有夀天下安寧
躔度
宋兩朝天文志井八星距西扇北第一星去極六十九度 鉞一星去極六十九度少入參宿八度半 北河三星距東大星去極六十一度半入井宿二十度 南河三星距東大星去極八十三度半入井宿二十一度天罇三星距西星去極六十八度入井宿十六度
五諸侯五星距西星去極五十六度半入井宿六度半積水一星去極五十四度半入井宿十八度 積薪
一星去極六十五度半入井宿二十七度 水府四星距西星去極七十六度半入參宿七度半 水位四星距西星去極七十三度半入井宿十八度 四瀆四星距西南星去極八十六度入井宿二度 軍市十三星距西北星去極一百七度半入井宿初度 野雞一星去極一百九度半入井宿四度半 丈人二星距西星去極一百二十八度入參宿四度 子二星距西星去極一百二十八度入參宿九度 孫二星距西星去極一百二十五度入井宿六度 闕邱二星距大星去極九十一度少入井宿十五度 狼一星去極一百七度半入井宿十度 弧矢九星去極一百一十四度入井宿十五度 老人一星去極一百四十三度入井宿三度
唐志井三十三度
唐志舊經東井七十度開元測東井六十八度宋志南方東井漢永元銅儀井宿三十度唐開元游儀三十三度去極七十度景祐測驗亦三十三度距西北星去極六十九度
步天歌自五諸侯至水府常星一十八坐俱屬東井武密書以丈人二星子孫各一星屬牛宿乾象新書以丈人與子屬參孫屬井又以水府四星亦屬參武密以水府屬井餘皆與歩天歌合
金志赤道宿度井三十三度少黃道宿度井三十度半 漢洛下閎測井三十三度 唐一行測井三十三度 宋皇祐測井三十三度 元豐測井三十三度 崇寧測井三十三度少 元郭守敬測井三十三度三十分
晉天文志東井輿鬼秦雍州 雲中入東井一度定襄入東井八度 雁門入東井十六度 代郡入東井二十八度 太原入東井二十九度
漢志嵗星五月出太初在東井輿鬼
漢志嵗星七月出石氏在東井輿鬼
晉天文志自東井十六度至栁八度為鶉首於辰在未秦之分野屬雍州〈費直起井十三度蔡邕起井十度〉
隋地理志自東井十度至栁八度秦分野
唐志河東永樂芮城河北縣及河曲豐勝夏州皆東井之分
李淳風法象志東井據百川上流故鶉首為秦蜀墟得兩戒山河之首雲漢達坤維右而漸升始居列宿上 魏徙大梁則西河合於東井
月令正義申為實沈初畢十二度終於井十五度月令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正義弧與建星非二十八宿而昏明舉之者由弧星近井建星近斗井有三十三度斗有二十六度其度既寛若舉井斗不知何日的至井斗之中故舉弧星建星也宋元嘉厯五月五日日在井三度
利瑪竇雲天河自井接尾箕
兩鎮三闗志上谷入尾一度恆山入昴五度雲中入東井二度定襄入東井八度鴈門入東井十六度代郡入東井二十八度按躔次之説史漢不道至晉書乃載之志而雜引范蠡鬼谷諸人以為其言如此間嘗反覆推之多不符合昔人曰躔次本李淳風定豈洪氏所謂蔽於天而不知地者乎即以茲土論之惟上谷入尾一度其言是也他若常山入昴五度已稍有乖至於雲中定襄鴈門代郡之為東井則尤不可解矣夫東井秦分不應主乎冀域而參實晉星乃卻遺而不道且雲中諸郡為趙近晉今縱不以之屬昴畢而更不以之入參不亦繆哉漢史占月暈曰參為趙畢為邊兵今不及參而曰東井可乎故曰分野之説一行為正山河兩戒隂陽升降其理精矣
丹元子步天歌
六星似軫在星傍張下只是有天廟十四之星冊四旁長垣少微雖向上星數倚在太微傍天尊一星直上黃
占候
張十七度甘氏雲主天廟明堂御史之位上為天之中道若明大國則盛強隋志雲主珍寳宗廟所用及衣服又主天㕑飲食賞賚之事星明則王者行五禮得天之中動則賞賚或雲主貢物張南十四星曰天廟祖廟也其占與虛梁同長垣四星在少微南主界域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南北列士大夫之位也一名處士或曰博士官一曰主衞掖門南第一星為處士第二星為議士第三星為隠士第四星為大夫明大而黃則賢士舉
躔度
宋兩朝天文志張六星距西第二星去極一百二度半天廟十四星距西北星去極一百十三度半入栁宿
十三度 長垣四星距南星去極七十六度入張宿十四度 少微四星距東南大星去極六十五度半入張宿十五度半
唐志張十八度
唐志舊經張九十七度開元測張百度又舊經張中央四星為朱鳥嗉外二星為翼比距以翼而不距以膺故張增二度半七星減二度半今復以膺為距則七星張各得本度
宋志張宿漢永元銅儀張宿十七度唐開元游儀十八度舊去極九十七度元祐測驗張十八度距西第二星去極一百三度
天廟十四星晉志雖列二十八宿外而亦曰在張宿南與隋志步天歌合
金志赤道宿度張十七度少黃道宿度張十七度太漢洛下閎測張十八度 唐一行測張十八度 宋皇祐測張十八度 元豐測張十七度 崇寧測張十七度少 元郭守敬測張十七度二十五分晉天文志河東入張一度
月令正義午為鶉火初栁九度終於張十六度漢志嵗星六月出太初在注張七星
漢志嵗星八月出甘氏在注張
二十八舍明時占晉疆分野隸昴畢觜參井五星平陸芮城志又謂入張一度故列六星於前而漢晉史志則謂并州隸室壁上黨入輿鬼至危奎婁栁四星亦時涉晉分野葢東井觜觽間為日行中道兩河兩戒之中又胥以中條太行風陵砥柱為衡故晉疆經星分野視十四布政司獨多今附列於左至北極宮天市垣女宿諸星多主三晉胥有星經可考金水諸星亦附列焉
危宿丹元子步天歌
三星不直舊先知危上五黒號人星人下三四杵臼形人上七烏號車府府上天鈎九黃晶鈎上五鵶字造父危下四星號墳墓墓下四星斜虛梁十箇天錢梁下黃墓傍兩星能葢屋身著黒衣危下宿
躔度
宋兩朝天文志危三星距南星去極九十六度 人五星距西南星去極七十度入虛宿六度半 杵三星距南星去極六十一度半入危宿三度 臼四星距西南星去極六十九度半入危宿二度半 車府七星距西第一星去極五十六度半入虛宿四度半造父五星距北星去極三十八度入危宿十一度墳墓四星距中星去極九十六度入危宿五度半虛梁四星距東西去極一百度半入危宿八度
天錢十星距東北星去極一百一十八度入危宿三度 葢屋二星距西星去極九十七度入虛宿九度唐志危十七度
唐志舊經危九十七度開元測危九十七度又舊經危北星舊圖入危今測在虛六度
宋志危宿漢永元銅儀以危為十六度唐開元游儀十七度舊去極九十七度距南星去極九十八度在赤道外七度
步天歌虛梁下諸星相屬危宿晉志不載人星車府隋志有之杵臼星晉隋志皆無造父鈎星晉志屬紫㣲垣葢屋虛梁天錢在二十八宿外乾象新書以車府西四星屬虛東三星屬危武密書以造父屬危又屬室餘皆與步天歌合按乾象新書又有天綱一星在危宿南
金志赤道宿度危十五度黃道宿度危十六度漢洛下閎測危十七度 唐一行測危十七度宋皇祐測危十六度 元豐測危十七度 崇寧測危十五度半 元郭守敬測危十五度四十分晉天文志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為娵訾於辰在亥衛之分野屬并州〈費直起危十四度蔡邕起危十度〉
隋地理志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屬并州
漢志嵗星十二月出太初在婺女虛危
室宿丹元子步天歌
兩星上有離宮出遶室三雙有六星下頭六箇雷電形壘壁陣次十二星十二兩頭大似並陣下分布羽林軍四十五卒三為羣軍西四星多難論子細歴歴看區分三粒黃金名鈇鉞一顆真珠北落門門東八魁九箇子門西一宿天綱是電傍兩黒土公吏騰虵室上二十二
躔度
宋兩朝天文志室二星距南星去極八十度半 雷電六星距西南星去極八十七度入危宿十二度壁陣壘十二星距西第一星去極一百十五度入女宿十一度 羽林四十五星距大星去極一百一十七度入危宿十五度半 鈇龯三星距北星去極一百三十度入室宿四度 北落師門一星去極一百二十六度入危宿十一度半 八魁九星距南星去極一百三十九度入壁宿四度半 天綱一星去極一百二十九度入危宿五度 土公二星距西星去極八十五度入壁宿初度 騰蛇二十二星距中大星去極四十四度少入危宿九度半
唐志營室十六度
唐志舊經營室八十五度開元測營室八十三度宋志營室漢永元銅儀營室十八度唐開元游儀十六度舊去極八十五度景祐測驗室十六度距南星去極八十五度在赤道外六度
步天歌雷電下八魁諸星皆屬營室雷電土公吏斧龯晉志皆不載隋志有之壘壁陣北落師門天綱羽林軍晉志在二十八宿外騰蛇屬天市垣武密書屬營室又屬壁宿乾象新書以西十六星屬尾屬危東六星屬室羽林軍西六星屬危東三十九星屬室以天綱屬危斧鉞屬奎通占録又以斧龯屬壁屬奎説皆不同
金志赤道宿度室十七度黃道宿度室十八度少漢洛下閎測室十六度 唐一行測室十六度宋皇祐測室十七度 元豐測室十六度 崇寧測室十六度 元郭守敬測室十七度一十分漢天文志營室東壁并州
晉天文志營室東壁衛并州
春秋元命苞營室流為并州分為衛國
漢志嵗星正月晨出東方太初厯在營室東壁漢志嵗星三月出石氏甘氏曰在營室東壁壁宿丹元子步天歌
兩星下頭是霹靂霹靂五星橫箸行雲雨次之曰四方壁上天廐十圓黃鈇鑕五星羽林傍
躔度
宋兩朝天文志壁二星距南星去極八十度半 霹靂五星距西星去極九十三度入危宿十五度 雲雨四星距西北星去極九十五度入室宿五度 天廐十星距西星去極四十九度半入壁宿初度唐志壁九度
唐志舊經壁八十六度開元測東壁八十四度宋志壁宿漢永元銅儀東壁二星九度舊去極八十六度景祐測驗壁二星九度距南星去極八十五度
步天歌壁宿下有鐵鑕五星晉隋志皆不載隋志八魁西北三星曰鐵鑕又曰鐵龯其占與步天歌室宿內斧鉞畧同恐重出霹靂五星雲雨四星晉志無隋志有武宻書以雲雨屬室宿天廐十星晉志屬天市垣説皆不同
金志赤道宿度壁八度黃道宿度壁九度半漢洛下閎測壁九度 唐一行測壁九度 宋皇祐測壁九度 元豐測壁九度 崇寧測壁八度太 元郭守敬測壁八度六十分
奎宿丹元子步天歌
腰細頭尖似破鞋一十六星遶鞋生外屏七烏奎下橫屛下七星天溷明司空左畔土之精奎上一宿軍南門河中六箇閣道形附路一星道傍明五箇吐花王良星良星近上一䇿名
躔度
宋兩朝天文志奎十六星距西南大星去極七十二度 外屏距西星去極八十九度入壁宿八度半天溷七星距西南星去極九十七度入奎宿三度土司空一星去極一百一十五度少入壁宿九度軍南門一星去極六十六度入奎宿十五度 附路一星去極三十五度半入奎宿五度 王良五星距西星去極三十七度入壁宿初度
唐志奎十六度
唐志舊經奎七十六度開元測奎七十三度又舊經奎誤距以西大星故壁損二度奎増二度今復距西南大星即奎壁各得本度
宋志奎宿漢永元銅儀以奎為七十度唐開元游儀十六度舊去極七十六度景祐測驗同
步天歌天溷下諸星俱屬奎宿晉志王良附路閣道軍南門䇿星俱在天市垣別無外屏天溷土司空等星隋志有之而武密以王良外屏天溷皆屬壁或以外屏又屬奎乾象新書以王良西一星屬壁東四星屬奎外屏西一星屬壁東六星屬奎與步天歌各有不合
金志赤道宿度奎十六度半黃道宿度奎二十七度太
漢洛下閎測奎十六度 唐一行測奎十六度宋皇祐測奎十六度 元豐測奎十六度 崇寧測奎十六度半 元郭守敬測奎十六度六十分月令正義亥為娵訾初危十六終於奎四度漢天文志嵗星二月出太初在奎婁
漢志嵗星四月出石氏甘氏在奎婁
婁宿丹元子步天歌
三星不勻近一頭左更右更烏夾婁天倉六箇婁下頭天庾三星倉東腳婁上十二將軍侯
躔度
宋兩朝天文志婁三星距中星去極七十五度半左更五星距西南星去極七十六度半入婁宿四度半 右更五星距東北星去極七十五度入奎宿十四度 天倉六星距西北星去極一百四度半入奎宿十一度 天庾三星距中大星去極一百二十五度半入婁宿五度 天大將軍十二星距火星去極六十度半入婁宿四度
唐志婁十二度
唐志舊經婁八十度開元測婁七十七度
宋志婁宿漢永元銅儀以婁為十二度唐開元游儀十二度舊去極八十度景祐側驗婁宿十二度距中央大星去極八十度在赤道內十一度晉志天倉天庾在二十八宿之外天大將軍屬天市垣左更右更惟隋志有之乾象新書以天倉屬奎武密屬奎又屬婁步天歌皆屬婁宿
金志赤道宿度婁十二度黃道宿度婁十二度太漢洛下閎測婁十二度 唐一行測婁十二度宋皇祐測婁十二度 元豐測婁十二度 崇寧測婁十二度 元郭守敬測婁十一度八十分趙分野費直起婁十度蔡邕起婁一度
胃宿丹元子步天歌
三星鼎足河之次天廩胃下斜四星天囷十三如乙形河中八星名大陵陵北九個天船名陵中積屍一個星積水船中一黒星
躔度
宋兩朝天文志胃三星距西南星去極六十七度半天廩四星距南星去極八十五度半入胃宿十二
度 天囷十三星距大星去極九十一度半入胃宿六度半 大陵八星距大星去極五十四度入胃宿七度 天船九星距大星去極五十四度半入胃宿十度 積屍一星去極五十五度入胃宿四度 積水一星去極五十三度入昴宿初度
唐志胃十四度
唐志舊經胃昴七十四度開元測胃昴七十二度宋志胃宿漢永元銅儀胃宿十五度景祐測驗十四度
晉志大陵積屍天船積水俱屬天市垣天囷天廩在二十八宿之外武宻以天囷大陵屬婁又屬胃天船屬胃又屬昴乾象新書天囷五星屬婁餘星屬胃大陵西三星屬婁東五星屬胃與步天歌互有不同
金志赤道宿度胃十五度黃道宿度胃十五度半漢洛下閎測胃十四度 唐一行測胃十四度宋皇祐測胃十五度 元豐測胃十四度 崇寧測胃十四度 元郭守敬測胃十五度六十分晉天文志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於辰在酉趙之分野屬冀州〈費直起婁十度蔡邕起婁一度〉
隋地理志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屬冀州
唐志胃得馬牧之氣
月令正義戍為降婁初奎五度終於胃六度漢志嵗星三月出太初在胃昴
漢志嵗星五月出石氏甘氏在胃昴畢
鬼宿丹元子步天歌
四星冊方似朱櫃中央白者積天氣鬼上四星是爟位天狗七星鬼下是外㕑六間栁星次天社六個弧東倚社東一星是天紀
躔度
宋兩朝天文志鬼四星距西南星去極六十九度半爟四星距西北星去極六十度半入井宿二十九
度 天狗七星距西星去極一百二度入井宿二十二度 外㕑六星距大星去極九十二度半入鬼宿二度 天社六星距西南星去極一百三十四度入井宿十二度 天紀一星去極一百一度半入栁宿五度
唐志鬼四度
唐志舊經輿鬼六十八度開元測輿鬼六十八度宋志輿鬼漢永元銅儀輿鬼四度舊去極六十八度景祐測驗輿鬼三度距西南星去極六十九度晉志爟四星屬天市垣天狗七星在七星北武密以天狗屬牛宿又屬輿鬼乾象新書屬井外㕑六星晉志在栁宿南武宻書亦屬栁乾象新書與步天歌皆屬輿鬼天紀一星武密書及乾象新書皆屬栁惟步天歌屬鬼宿天社六星武密書屬井乂屬鬼乾象新書以西一星屬井中一星屬鬼末一星屬栁今從步天歌以諸星俱屬輿鬼
金志赤道宿度鬼二度半黃道宿度鬼二十度半漢洛下閎測鬼四度 唐一行測鬼三度 宋皇祐測鬼二度 元豐測鬼四度 崇寧測鬼二度半 元郭守敬測鬼二度二十分
晉天文志上黨入輿鬼二度
李淳風法象志秦抜宜陽而上黨入於女鬼栁宿丹元子步天歌
八星曲頭垂似栁近上三星號為酒享宴大酺五星守
躔度
宋兩朝天文志栁八星距西第三星去極八十二度半 酒旗三星距西北星去極七十七度入栁宿十四度
唐志栁十五度
唐志舊經栁七十七度開元測栁八十度半又舊經栁誤距以第四星今復用第四星
宋志栁宿漢永元銅儀以栁為十四度唐開元游儀十五度舊去極七十七度景祐測驗栁八星一十三度距西頭第二星去極八十三度
晉志酒旗在天市垣步天歌屬栁宿通古鏡亦屬栁又屬七星乾象新書亦屬七星與步天歌不同金志赤道宿度栁十三度太黃道宿度栁十三度少
漢洛下閎測栁十五度 唐一行測栁十五度宋皇祐測栁十四度 元豐測栁十五度 崇寧測栁十三度太 元郭守敬測栁十三度三十分隋地理志自栁九度至張十六度屬三河
月令正義未為鶉首初井十六度終於栁八度漢志嵗星八月出石氏在栁七星張
李志按星野之説其傳也逺自星經散佚黃帝巫咸之書世尠得聞後之作堪輿者雖有郡國所入非古數也康成引十二次之分本漢地大畧見於左氏國語左氏謂大梁集行晉文昌其霸實沈為祟晉平受其殃則驗災祥於星土其法葢古有之然而揚之地南而星紀則在丑冀之地北而大梁則在酉況歴代郡縣廢置不同而厯數與嵗差又不能盡合也及觀賈公彥氏謂唐叔始受封之年值嵗星所在其國屬焉故以嵗為福地説亦可疑昔子産稱髙辛氏有子曰閼伯封於商邱主祀大火商人是因季曰實沈封於大夏主祀參唐人是因是古人始封嘗命以主祀也若謂受封之辰則春秋列國之裔孫以占妖祥可耳至後世占分野而妖祥亦應豈皆古者受封之辰乎夫星土分星難拘州國周禮司徒言十有二土未嘗指言其所應保章氏言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未嘗析言其所辨竊謂星土以精氣相屬而不繫乎方隅占測以山河為限而不主乎州國此一行兩戒之説為通論也
朱之俊分野辯分野之説縁星而紀未嘗屑屑然為之辨也以分野宮度論之明厯畢六度過申西洋厯畢八度過申明厯井八度過未西洋厯井初度過未是申宮竝無井度矣且參七星伐三星共十星參原十度觜止半度今西洋厯増觜為十度而參度反刪其九則在天止有參星一度耳參星雖削晉益猶附則今晉益屬參無疑也益實是蜀蜀與晉相隔甚逺而分野則同亦如齊魯接壤而魯屬西方奎婁之分齊屬北方虛危之分中隔亥宮三十餘度宋衛接壤而衛屬北方室壁之分宋屬東方房心之分中隔燕吳齊三宮九十餘度地近而天逺之地逺而天近之其理甚㣲攷明山西通志有益阨之言謂益不係蜀作阨字解是十二宮中竟缺四川一省也烏乎可
丹元子步天歌
北斗之星七星明第一主帝為樞星第二第三璇璣是第四名權第五衡開陽搖光六七名紫宮之次是諸星
占候
北斗七星在太㣲北七政之樞機隂陽之本元也故運乎天中而臨制四方以建四時而均五行也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又曰斗為人君之象號令之主又為帝車取乎運動之義也又魁第一星曰天樞二曰璇三曰璣四曰權五曰玉衡六曰開陽七曰搖光一至四為魁五至七為杓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玊衡為音開陽為律搖光為星石氏雲第一曰正星主陽徳二曰法星三曰令星四曰伐星五曰殺星六曰危星七曰部星亦曰應星又雲一主天二主地三主火四主水五主土六主木七主金又曰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吳五主趙六主燕七主齊
躔度
北斗七星天樞去極二十三度半入張宿十度 搖光去極三十五度入角宿九度
春秋緯文耀鈎雲太行以東至碣石王屋砥柱冀州屬樞星葢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故其主如此〈星有七州有九但兗青徐並屬二州故七星主九州也〉
丹元子步天歌
下元一宮名天市兩扇垣牆二十二當門六角黒市樓門左兩黃是車肆兩個宗正四宗人宗星一雙亦依次帛度兩星屠肆前侯星還在帝座邊帝座一星常光明四個㣲芒宦者星以次兩星名列肆斗斛帝前依其次斗是五星斛是四
占候
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房心東北主權衡主聚衆一曰天旗庭市中星衆潤澤則嵗實市樓六星在市中臨箕星之上主司闤闠明則吉隋志市樓者市府也主市價律度其陽為金錢其隂為珠玉變見各以所主占之車肆二星在天市垣南門之內主車駕隋志主衆賈之區宗正二星在帝坐東主宗大夫也明則宗室有秩宗人四星在宗正東主録親疎享祀如綺而明正族人有序宗星二星在宗人東北侯星之東宗室之象帛度二星在宗室星東北主度量明則尺量平商人不欺屠肆二星在帛度東北主烹宰侯一星在帝坐東北主伺隂陽也細㣲則國安居常則吉帝座一星在天市中侯星西天庭也光而潤則天子吉威令行一曰神農所居宦者四星在帝坐西南帝傍之閽人也星㣲則吉其占與勢星同列肆二星在斛西北主寳玉之貨斗五星在宦者西南主平量覆則嵗熟明暗與帛度同斛四星在市樓北亦曰天斛主量者也占與斗同
躔度
宋兩朝天文志天市垣二十二星東西列各十一星其東垣南第一星曰宋第二星曰南海第三星曰燕第四星曰東海第五星曰徐第六星曰吳越第七星曰齊第八星曰中山第九星曰九河第十星曰趙第十一星曰魏其西垣第一星曰韓第二星曰楚第三星曰梁第四星曰巴第五星曰蜀第六星曰秦第七星曰周第八星曰鄭第九星曰晉第十星曰河間第十一星曰河中東垣南第一星宋去極一百五度半入危宿七度西垣第一星韓去極九十八度半入心宿五度
李志天市垣二十二星五星主晉宋天文志雲天垣星在房心東北下照二十二處其東垣十一星第八星曰中山第十星曰趙第十一星曰魏其西垣十一星第一星曰韓第九星曰晉葢象天王在上諸侯朝王王出臯門大㑹東方諸侯在應門右西方諸侯在應門左也蘓伯衡論分野天有三垣紫㣲太㣲天市是也紫㣲太㣲皆將相輔佐之位而下市下垣則列國星宿之所在其星東西二十有二宋南海燕東海徐吳越齊中山趙九河魏韓楚梁巴蜀秦鄭河中河間晉周曰分野者指列星所屬之分而言鄭氏謂星所主土是也其國在此而星則在彼彼此若不相配而其為象未嘗不相屬非地之在北者其分野在天亦居北也地之在南者其分野在天亦居南也
丹元子步天歌
四星如箕主嫁娶十二諸國在下陳先從越國向東論東西兩周次二秦雍州南下雙鴈門代國向西一晉伸韓魏各一晉北輪楚之一國魏西屯楚城南畔獨燕軍燕西一郡是齊隣齊北兩邑平原君欲知鄭在越下存十六黃星細區分五箇離珠女上星敗𤓰珠上瓠𤓰生兩箇各五瓠𤓰明天津九箇彈弓形兩星八牛河中橫四箇奚仲天津上七箇仲側扶箱星
占候
女十一度下九尺為日月中道天之少府也謂之須女主婦女之位星明天下豐女功昌十二國有十六星齊一星在九坎之東齊北二星曰趙趙北一星曰鄭鄭北一星曰越越東二星曰周周東南北列二星曰秦秦南二星曰代代西一星曰晉晉北一星曰韓韓北一星曰魏魏西一星曰楚楚南一星曰燕其星有變各以其國占之
躔度
宋兩朝天文志女四星距西南星去極一百四度半十二諸侯十六星其趙距西星去極一百二十三度入牛宿四度
唐志舊經須女百度開元測須女百一度
石申星經曰魏二星在韓星北多隋志一星又曰晉一星在代星北與隋志代西異
宋志女宿漢永元銅儀以須女為十一度景祐測驗十二度距西南星去極百五度在赤道外十四度步天歌十二國下諸星俱屬須女而十二國星晉志不載隋志有之
漢洛下閎測女十二度 唐一行測女十二度 宋皇祐測女十一度 元豐測女十二度 崇寧測女十一度少 元郭守敬測女十一度三十五分
夾漈鄭氏曰謹按天之所覆者廣而華夏所占者牛女下十二國耳牛女在東南故釋氏謂華夏為南贍部州其二十八宿所管者多十二國之分野隨其隸耳通考州雖可言東南而牛女在天則北方宿也與南贍部州之説異矣且北斗七星其次舍自張而至於角星書以為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吳五主趙六主燕七主齊五車五星其次舍在畢星書以為西北一星主秦東北一星主趙燕東南一星主魯衛中央一星主楚西南一星主魏然則北斗五車所主者亦此十二國而此二星初未嘗屬乎牛女也謂牛女専主華夏可乎兩鎮三闗志國星牛女之下十二諸侯之星也説者以為天之所覆者廣華夏止宜占此其星有變各以其國當之大同三闗屬趙蔚及諸邑屬代或問既占分野何以復占國星曰衆星者萬物之精質具於地而氣行於天分野者周天之次舍懸象於上而示法於下考一國之休咎則國星是稽察諸變之凌犯則分野必變葢並行也
太白主大臣其號上公也大司馬位謹候此晉灼曰常以正月甲寅與熒惑晨出東方二百四十日而入入四十日又出西方二百四十日而入入三十五日而後出東方出以寅戌入以丑未一嵗而周天
辰星晉灼曰常以二月春分見奎婁五月夏至見東井八月秋分見角亢十一月冬至見牽牛出以辰戌入以丑未二旬而入晨候之東方夕候之西方一嵗而周天太白屬金西方之星也辰星屬水北方之星也而三晉與焉讀漢志注曰辰星主常山主冀幽并太白主奎婁胃昴畢觜參唐書曰實沈以負西海其神主於華山太白位焉大梁以負北海其神主於恆山星辰位焉燕齊候辰星占虛危晉亦候辰星占參罰雖其説㣲有不同而西方金位北方水位則固不易之論也
諸星
中台下星主冀 招搖一星主北邊〈近北斗在杓端〉天鋒一星主北邊〈一名元戈在招搖北天伐也〉梗河三星主北邊為劍㦸之星〈在帝席北招搖在其中 按史記言杓端有兩星一內為矛招搖一外為昏天鋒孟康曰梗河三星天矛天鋒招搖一星耳而宋史既有招搖復有梗河通志畧曰元戈在招搖北一曰天戈其占與梗河相類元戈即天鋒則復有天鋒也故並存之〉傳舍九星主使人〈在華葢上近河賔客之館也〉長垣四星主界城〈在少㣲南〉天闗一星主邊事〈在五車南一曰天門為限隔內外障絶往來〉南門二星主守兵〈在庫門南天之外門明則逺方入貢〉折威七星主斬殺〈在亢南〉陽門二星主邊塞險阻〈在庫樓東北〉狗二星主吠守〈在南斗魁前〉河鼓三星主三將軍及闗梁險阻〈一名三武在牽牛北明大光潤將軍吉〉天壘十二星主北邊〈闤如人錢〉北落師門一星主非常以候兵〈在羽林西南明大則兵安〉爟四星主烽火備警急〈一曰烽在鬼西北占以不明安靜為吉〉天根星〈嵗星所生也生尾宿中見以甲寅日有兩青方在旁〉若彗星〈太白所生也生畢宿中〉竹彗星〈太白所生也生昴宿中見以庚寅有兩白方在旁〉天攙〈嵗星之精也長數丈兩頭鋭〉燭星〈見奎婁間〉
李志史遷曰徳隆則晷星星隆則晷徳昔武王祭畢而干戈載戢宣王北伐而昴宿斯著魯僖公二十四年嵗星入實沈之次晉文公即位惟邁徳以亮工序事而修政則七曜順軌百祥併集葢自然之符也
古志
春秋元命苞昴畢間為天街散為冀州分為趙國立為常山東井鬼星散為雍州分為秦國得東井動深之萌其氣險也觜參流為益州益之言隘也謂物類並決其氣急切決列也營室流為并州分為衛國並之為言誠也精舍交並其氣勇抗誠信也
晉之疆候辰星占參罰及秦併吞三晉燕代自河山㠯南者為陽陽則日嵗星熒惑鎮星占於街南畢主之其西北為隂隂則月太白辰星占於街北昴主之
太嵗在寅曰攝提格嵗星正月晨出東方太初歴在營室東壁 在卯曰單閼二月出太初在奎婁 在辰曰執徐三月出石氏甘氏曰在營室東壁太初在胃昴在巳曰大荒落四月出石氏甘氏曰在奎婁太初在參罰 在午曰敦牂五月出石氏甘氏曰在胃昴畢太初在東井輿鬼 在未曰協洽六月出石氏曰在觜觽參甘氏在參罰太初在注張七星 在申曰涒灘七月出石氏曰在東井輿鬼 在酉曰作詻八月出石氏曰在栁七星張甘氏在注張太初在角亢 在戌曰掩茂九月出甘氏在七星 在亥曰大淵獻十月出 在子曰困敦十一月出 在丑曰赤奮若十二月出 四星亦畧如此
晉天文志十二次班固取三統厯十二次配十二野其言最詳又有費直説周易蔡邕月令章句所言頗有先後魏太史令陳卓更言郡國所入宿度今附而次之州郡躔次陳卓范蠡鬼谷先生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衡並雲營室東壁衛并州而雲中定襄鴈門代郡太原入東井上黨入輿鬼焉梁時星經辰星主恆山冀州幽州并州 熒惑主輿鬼栁七星張鎮星主東井太白主胃昴畢觜參 玉衡者謂斗九星也玉衡第八星主幽州常以五寅日候之庚寅為上谷代郡玊衡第九星主并州常以五申日候之甲申為五原鴈門丙申為朔方雲中戊申為西河庚申為太原定襄壬申為上黨凡八郡
唐天文志數從星紀起 星紀 元枵中危初大寒終危十五度 娵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營室十四度驚蟄終奎四度 降婁初奎五度雨水中婁四度春分終胃六度 大梁初胃七度榖雨中昴八度清明終畢十一度 實沈初畢十二度立夏中井初小滿終井十五度 鶉首初井十六度芒種中井三十一度夏至終栁八度 鶉尾初張十八度立秋終於軫十一度
唐志舊經星度開元十一年治新厯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瓉造黃道游儀復測定焉 以七宿之中分四象中位自上元之首以度數紀之而著其分野其州雖改隸不同但據山河以分爾
唐志胃得馬牧之氣與冀之北土同占胃昴畢大梁也初胃四度餘二千五百四十九秒八太中昴六度終畢九度自魏郡濁漳之北得漢趙國廣平鉅鹿常山東及清河信都北據中山正定全趙之分又北逾衆山盡代郡鴈門雲中定襄之地與北方羣狄之國北紀之東陽表裏山河以藩屏中國為畢分循北河之表西盡塞垣皆髦頭故地為昴分冀之北土馬牧之所蕃庶故天苑之象存焉觜觽參伐實沈也初畢十度餘八百四十一秒四之一中參七度終東井十一度自漢之河東及上黨太原盡西河之地古晉魏虞唐耿霍冀黎郇與西河戎狄之國西河之濵所以設險限秦晉故其地上應天闗其南曲之隂在晉地衆山之陽南曲之陽在秦地衆山之隂隂陽之氣幷故與東井通河東永樂芮城河北縣及河曲豐勝夏州皆東井之分參伐為戎索為武政當河東盡大夏之墟上黨次居下流與趙魏接為觜觽之分
唐志貞觀中李淳風撰法象志因漢書十二次度數始以唐之州縣配而一行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北戒自三危積石負終南地絡之隂東及太華逾河並雷首底柱王屋太行北抵常山之右乃東循塞垣至朝鮮是謂北紀南戒自岷山嶓冡負地絡之陽東及太華連商山熊耳外方桐柏自上洛南逾江漢抵武當荊山至於衡陽乃東循嶺徼達東甌閩中是謂南紀河源自北紀之首循雍州北徼達華隂而與地絡相㑹並行而東至太行之曲分而東流與涇渭濟瀆相為表裏謂之北河江源自南紀之首循梁州南徼達華陽而與地絡相㑹並行而東及荊山之陽分而東流與漢水淮瀆相為表裏謂之南河故於天象則𢎞農分陜為兩河之㑹五服諸侯在焉自陜而西為秦涼北紀山河之曲為晉代南紀山河之曲為巴蜀皆負險用武之國也自陜而東三川中嶽為成周西距外方大伾北至於濟南至於淮東達鉅野為宋鄭陳蔡河內及濟水之陽為鄘衛淮水之隂為申隨皆四戰用文之國也北紀之東至北河之北為邢趙南紀之東至南河之南為荊楚自北河下流南距岱山為三齊夾右碣石為北燕自南河下流北距岱山為鄒魯南涉江淮為吳越皆負海之國貨殖之所阜也自河源循塞垣北東及海為戎狄自江源循嶺徼南東及海為蠻越觀兩河之象與雲漢之所始終而分野可知矣於易五月一隂生而雲漢潛萌於天稷之下進及井鉞間得坤維之氣隂始達於地上而雲漢上升始交於列宿七緯之氣通矣東井據百川上流故鶉首為秦蜀墟得兩戒山河之首雲漢達坤維右而漸升始居列宿上觜觽參伐皆直天闗表而在河隂故實沈下流得大梁距河稍逺涉隂亦深故其分野自漳濵卻負恆山居北紀衆山之東南外接髦頭地皆河外隂國也十月隂氣進踰乾維始上達於天雲漢至營室東壁間升氣悉究於內規相接故自南正達於西正得雲漢升氣為山河上流自北正達於東正得雲漢降氣為山河下流娵訾在雲漢升降中居水行正位故其分野當中州河濟間且王良閣道由紫垣絶漢抵營室上帝離宮也內接成周河內皆豕韋分十一月一陽生而雲漢漸降退及艮維始下接於地至斗建間復與列舍氣通於易天地始交泰象也踰析木津隂氣益降進及大辰升陽之氣究而雲漢沉潛於東正之中故易雷出地曰豫龍出泉為解皆房心象也星紀得雲漢下流百川歸焉析木為雲漢末派山河極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流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星紀自北河末派窮北紀之曲東北負海為析木負海者以其雲漢之隂也唯娵訾內接紫宮在王畿河濟間降婁元枵與山河首尾相逺鄰顓頊之墟故為中州負海之國也其地當南河之北北河之南界以岱宗至於東海自鶉首踰河戒東曰鶉火得重離正位軒轅之柢在焉其分野自河華之交東接祝融之墟北負河南及漢葢寒燠之所均也自析木紀天漢而南曰大火得明堂升氣天市之都在焉其分野自鉅野岱宗西至陳留北負河濟南及淮皆和氣之所布也陽氣自明堂漸升達於龍角曰夀星龍角謂之天闗於易氣以陽決隂夬象也升陽進踰天闗得純乾之位故鶉尾直建巳之月內列太微為天庭其分野自南河以負海亦純陽地也夀星在天闗內故其分野在商亳西南淮水之隂北連大室之東自陽城際之亦巽維地也夫雲漢自坤抵艮為地紀北斗自乾抵巽為天綱其分野與帝車相直皆五帝墟也究咸池之政而在乾維內者降婁也故為少昊之墟葉北宮之政而在乾維外者娵訾也故為顓頊之墟成攝提之政而在巽維內者夀星也故為太昊之墟布太微之政而在巽維外者鶉尾也故為列山氏之墟得四海中承太階之政者軒轅也故為有熊氏之墟木金得天地之微氣其神治於季月水火得天地之章氣其神治於孟月故章道存乎至微道存乎終皆隂陽變化之際也若微者沉潛而不及章者髙明而過亢皆非穹昊之居也斗杓謂之外廷陽精之所布也斗魁謂之㑹府陽精之所復也杓以治外故鶉尾為南方負海之國魁以治內故娵訾為中州四戰之國其餘列舍在雲漢之隂者八為負海之國在雲漢之陽者四為四戰之國降婁元枵以負東海其神主於岱宗嵗星位焉星紀鶉尾以負南海其神主於衡山熒惑位焉鶉首實沈以負西海其神主於華山太白位焉大梁析木以負北海其神主於恆山辰星位焉鶉火大火夀星豕韋為中州其神主於嵩嶽鎮星位焉近代諸儒言星土者或以州或以國虞夏秦漢郡國廢置不同周之興也王畿千里及其衰也僅得河南七縣今天下一統而直以鶉火為周分則疆場舛矣七國之初天下地形雌韓而雄魏魏地西距髙陵盡河東河內北固漳鄴東分梁宋至於汝南韓據全鄭之地南盡潁川南陽西達虢略距函谷固宜陽北連上黨皆錦亘數州相錯如繡考雲漢山河之象多者或至十餘宿其後魏徙大梁則西河合於東井秦拔宜陽而上黨入於輿鬼方戰國未滅時星家之言屢有明效今則同在畿甸之中矣而或者猶據漢書地理志推之是守甘石遺術而不知變通之數矣
按河分兩戒之説元明以來精於測驗者往往譏其疎謬通雅雲星土分野隋唐之志為詳然自西法圖成則兩戒之説淺矣〈利瑪竇為兩圖一載中國嘗見之星一載中國所未見者天河自井接尾箕盡垓埏萬方而分度界之真可決從古之疑〉又雲河漢以十月收二月見天下皆然而嶺表臘月晴煖之夜仍見河漢總不收隠此從古無人道破者愚謂一行此術不惟俯察地理若指諸掌實與觀斗柄而知四時審中星以驗昬旦同符天象之自然要未可廢而不録也
容齋洪氏隨筆曰晉天文志謂自危至奎為娵訾於辰在亥衛之分野也屬并州且衛本受封於河內商虛後徙楚邱河內乃冀州所部漢屬司隸其他邑皆在東郡屬兗州於并州了不相干而并州之下所列郡名乃安定天水隴西酒泉張掖諸郡自係涼州耳又謂自畢至東井為實沈於辰在申魏之分野也屬益州且魏分晉地得河內河東數十縣於益州亦不相干而雍州為秦其下乃列雲中定襄鴈門代太原上黨諸郡葢又自屬并州及幽州耳晉志出於李淳風之手豈非蔽於天而不知地乎
元天文志列宿著於天為舍二十有八為度三百六十五有奇非日躔無以校其度非列舍無以紀其度周天之度合二者以得之天體渾圓當二極南北之中絡以赤道日月五星之行常出入於此天左旋日月五星遡而右轉昔人厯象日月星辰謂此也然列舍相距度數歴代所測不同古用闚管元郭守敬渾儀測用二綫焉日之麗天懸象最著古人慾測躔度所在必以昏旦夜半中星衡考其所距從考其所當然昏旦夜半時刻未易得真時刻一差則所距所當不容無舛晉姜岌首以月食衝檢知日度所在紀元厯復以太白誌其相距逺近於昏後明前驗定星度因得日躔
陳繼儒羣碎録遷閼伯於商邱主辰遷實沈於大夏主參故辰為商星昬見參為晉星曉見二星晝夜不相見程之玿潞志拾遺參井貴州及貴州宣慰司皆參井分野與潞安同雲南亦井鬼分野亦有潞江産人參且一二州郡言語飲食畧與潞同豈天氣同而人事亦因以同乎及覽徐整長厯雲北斗七星每星間去九千里其二隂星相去八千里觀北斗而參井可知潞滇黔同照無疑矣
郡縣志
陽曲志古稱太原參井分野此統一郡而言陽曲太原之一邑耳舊志亦云參井分野何哉夫郡之西北既入井復入昴畢郡之東北亦入井其東北逼近澤潞西南直接汾州實居參宿分野原無可疑即帝王世紀及晉唐天文志一雲至東井十五度一雲終東井八度此統論實沈之次耳其雲中參九度則陽曲之野也今據漢志唐有晉水參為晉星之説惟以參宿為主
太原榆次太谷祁縣徐溝清源文水志胥同參井交城志趙吉士參井分屬辯一統志武備志雲中鴈門俱曰入東井汾州則曰參太原北與雲中鴈門界西南與汾州界當二宿之交則所轄之地豈能曲折如一必有參差出入於二宿之間者故曰參井葢言五州十二縣半屬參半屬井耳非謂太原所屬諸邑俱半參半井也據陳卓雲太原入東井二十九度夫二十九度井之垂末度也曰入者侵而入之之辭也非全屬也今晉祠已屬參汾州又屬參豈交城獨半屬參半屬井耶據陳卓雲代郡入東井是太原府以北諸州縣自屬井以南諸州縣自屬參則交城特屬參星無疑也
岢嵐志岢嵐止趙分之一不能當昴畢全度應在昴畢十度之末畢度初
嵐縣志分野同岢嵐
興縣志分野之説諸家不同以太原屬晉則興為觜參分野以太原屬趙則興為昴畢分野以樓煩屬燕則興為尾箕分野而李淳風作晉志謂太原入東井則又為井鬼分野紛紜舛錯靡所折衷然繇唐一行之言觀之東井輿鬼山河上流當主秦蜀大梁之次距河逺而涉隂深故昴畢主趙應在河北無闗山右析木當雲漢末派尤與燕代無涉今鴈門定襄代郡樓煩皆屬太原為北紀山河之曲則當主觜參信有徴矣故斷以興為觜參分野
平陽志觜參分野
襄陵洪洞浮山趙城太平岳陽曲沃翼城汾西霍州志胥同觜參
靈石在平陽汾州間
潞安府通考上黨入輿鬼二度握天樞上黨入輿鬼三度而圖書編明一統志潞安參井分野
長治志上黨入輿鬼潞為昴畢分野
長子星野附府
屯留志觜參分野
襄垣志昴畢分野
潞城志鬼宿分野
黎城志濁漳之北為畢之分野
壺闗平順星野附府
汾陽志汾古西河地冀州之域春秋以晉屬參非専以參言汾也及秦以西河隸太原郡太原昴畢分星也亦得繫之畢分唐以西河屬河東郡河東即平陽觜參分星也亦得繫之參分史記謂秦地與天官東井輿鬼分野其界有西河則西河又得繫之井分矣山西通志謂參觜實沈之次於辰為申晉魏之分也而井宿附焉晉天文志曰自畢十二度至井十五度為實沈分野今考汾地北距太原界七十里得不分星畢乎南距平陽界一百二十里得不分星參乎西距陜西吳堡界二百九十里吳堡秦接西河分也得不分星井乎按宋史天文志參星十度右足入畢十三度又參九斿星在玉井東北玉井四星在參西左足下東井南軍市十三星在參東西觀其鈎連曲屈之狀夾維環拱之勢是汾雖主參而得於畢者十僅一之餘得於井者十則二之餘又不得以疆界逺邇為概也左氏子産曰堯遷實沈於大夏主參臺駘能業其官顓頊嘉之封於汾州是臺駘汾神也實沈參神也此舊志所引然止屬參野殊未深考矣葢汾在天文雖屬參度而下入井分二之餘兼畢分一之餘焉論斯允當歟 地輿綜要平陽固屬觜參太原亦屬觜參其註汾州則専主參而不並及觜汾之天文以參為主即有所雜亦惟觜多而畢井則不必牽合也
平遙介休孝義臨縣石樓寧鄉志胥同參
永寧志太原上黨乃昴畢分野而永寧實攝其後故居昴畢之次
大同志昴畢為趙之分野大同居趙北鄙當為昴畢分野
懷仁山隂應州渾源州志胥同昴畢
靈邱志靈邱入井二度隸屬大同之東距恆山不逺則靈邱當占昴畢無疑
廣靈廣昌陽髙天鎮志胥同昴畢
朔平府志平介太原大同間分野當從昴畢井三星而胃得馬牧之氣且趙之分野當兼胃星
朔州馬邑同昴畢左雲平魯附府
寧武府當同朔平偏闗神池五寨附府
澤州志按參晉星也韓趙魏衛之界晉土也然亦大畧耳班固配十二次自胃七度中昴至畢十一度為大梁辰在酉趙之分野屬冀州自危十六度中室畢至奎四度為娵訾辰在亥衛之分野屬并州陳卓京房張衡並雲昴畢趙冀州營室東北衛并州故太原候室壁上黨應候昴畢唐一行以山河兩戒二十八宿度數配地絡之南北隂陽昴畢間為天街隂隂國陽陽國元命苞曰昴畢散為冀州立為趙國上黨趙之分地秦趙遇於長平太白食昴未嘗食參古不以昴建上黨上黨屬晉也晉初不封上黨觜參不臨上黨非昴其孰主之髙平為上黨地長平之遺跡昭然故髙平當屬昴而畢在天街南陽國不占觜觽距參一度為虎首畫野在王屋以東王屋陽城之屏虎有首有身不可以參先觜觽故陽城當屬觜觽此可以斟酌澤郡之星次分合矣
髙平陽城陵川沁水志胥同觜參
蒲州府志晉分觜參屬實沈之次月令孟春之月昬參中仲秋之月旦觜觽中晉天文志又曰河東入張一度屬鶉火之次堯典仲春星鳥月令季春之月昬七星中孟冬之月旦七星中 鶉首之次秦分鶉火之次周分三河
臨晉虞鄉猗氏萬泉滎河志胥同觜觽參
遼州志觜參井之分
和順榆社志胥同觜參
沁州志汪宗魯星野辨沁志舊引晉書於辰在亥乃參之辰在申以沁視參不隔酉戌二宮乎詳考統志山西五郡二州並載分星甚晰沁獨不載分野葢以向隸上黨略之也今即視上黨分野自應屬參井乃武鄉志引文獻通考上黨入輿鬼三度握天樞上黨入輿鬼二度而晉書亦云入鬼二度然則一沁也以為昴畢又以為參井又以為室壁又以為輿鬼將何適從乎竊意娵訾在亥之説既不可從即昴畢間亦恐於沁無涉何也昴畢所屬之冀東南北郡邑甚廣且極於邊方其西惟太原定襄雲中五原及上黨耳今沁雖近上黨其地稍折而南而昴畢微帶冀之西隅故疑其無涉應確從參井之分
沁源武鄉志胥同畢觜
平定志平定當太原東正定西為參井昴畢之交夀陽盂縣樂平志胥同參井
忻州志畢觜參井之次
定襄志昴畢之次
靜樂志井次入陜其麗參者較多參井為近
代州志冀州實沈之次申宮晉分參井分野參十度半井三十四度井度不盡於晉半入陜太原屬參井之交則代屬參分參六星西腳入玉井則西入玉井者正代州星野之分度五臺志明劉基分野太原入畢初度而五臺得六度則屬畢無疑
繁峙崞縣志胥同參井
保徳志保徳在昴十度之末畢初度
河曲星野附州
解州志觜參分野
安邑夏縣志胥同實沈之次
平陸志平陸魏地分野近觜觽參晉書河東入張一度芮城志參分野躔
絳州志觜參實沈之次
聞喜河津胥同參井
稷山志史記昴畢屬冀州而稷山屬魏地又在觜參之分
絳縣垣曲志胥同觜參
吉州志觜參分野
鄉寧志觜參分野
隰州志觜參分野
蒲縣志參分野
大寧志觜參分野
永和志附州
古典
堯時著推術設蔀首演紀於虛之初建困敦而首大呂易乾鑿度雲堯以甲子天元為推術注云以甲子為
蔀首起十月朔竹書紀年雲堯元年丙子故隋袁先生雲堯以甲子受命四十九年得上元第一紀甲子天正十一月庚戌冬至至仁夀甲子凡八經上元然考堯以戊寅即位而非丙子四十七年始得天正甲子是年冬至日在虛一度為演紀之端在位百年禪舜五十年起戊午自天正甲子至開元甲子三千一年日退三十八度四千一百二十八分日至在斗十度下至宋慶厯四年甲申積凡三千三百二十二年日退四十二度五十八分是嵗冬至在斗五度以嵗差考之每七十八年而差一度則堯甲子嵗日至在虛一度於是中星皆正皇甫謐邵堯夫皆以堯為甲辰即位舜以壬午堯在位七十載皆誤
帝堯稽𮐖以正月訪桐以定閏録龜字而施之是曰龜厯伏滔述帝功徳銘壺書龜厯之文葢堯厯曰龜厯述異記陶唐世越裳獻千嵗神龜背有文記開闢以來録為龜厯唐事始言因軒轅靈龜有圖作龜書也
堯典嵎夷禺鐵在遼西南交故交州西隴西漢之西縣其地髙望栁谷幽州朔朔州易易州王肅謂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居京師而統之有時述職疏謂在京都而遙領
帝堯七十有三載丙辰舜乃齊七政 金履祥前編按堯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葢以玉為機以象天之轉運以璿珠飾之以象星辰之位次以玉為橫筩推其分度時節以窺天而與璣合羲和之法至是益密後世渾天儀象葢其法也
朱子曰渾天之術南北極持其兩端其天與星宿斜而回轉此必古有其法遭秦而滅漢武時洛下閎鮮于妄人始經營量度之宣帝時耿夀昌始鑄銅為象宋錢樂又鑄銅作渾天儀衡長八尺孔徑一寸璣徑八尺圓周二丈五尺強轉而望之知日月星辰之所在即璿璣玉衡遺法也 儀禮厯象篇曰渾天儀唐貞觀中李淳風為之開元時浮屠一行梁令瓉又為之宋張思訓創為蘇頌更造其法尤密置渾儀於上以仰觀置渾象於下以俯視樞機輪軸隠於中以水激輪則儀象皆動不假人力
虞書曰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考靈曜雲分寸之晷代天氣生以制方員方員以成叅以規矩昏明主時乃命中星觀玉儀之游鄭康成謂以玉為渾儀春秋文曜鈎雲唐堯即位羲和立渾儀此則儀象之設其來逺矣實沈為隂陽官
堯厯象立其數舜璣衡立其器璿生於淵月魄終焉隂精之純也玉生於山虹氣藏焉陽精之純也璣運於上以璿為之衡望乎下以玉為之取順乎隂陽之運也説苑璿璣謂北辰勾陳樞星以其魁杓所指二十八宿為吉凶禍福列舍盈縮之占
七政日月五緯也堯正經星舜齊緯星所以相濟器出於人故占之以齊七政於上數出於天故推之以正人時於下或以為斗七星者非
大戴禮虞夏之厯建正於孟春 孔子曰吾得夏時焉今傳夏小正書
禹命伯封叔及昭明作衍厯嵗紀甲寅鈴天地施敬授人時人時是重故建首寅而後冬夏正春斤不升山夏罟不趣淵以宛生長而専民力乃布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故其時儆曰收而場功㣥乃畚梮營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見其於司里速畦堘之就而執成男女之功故生不失宜而物不失性人不失事夫得時而萬化財成焉昔孔子觀夏道得其四時之書者是矣釐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旦冬至殷厯以為壬子距成公七十六嵗是嵗距上元十四萬二千五百七十七嵗得孟統五十三章首故傳曰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童謠雲丙子之辰龍尾伏辰初服振振取虢之旗鶉之賁賁天䇿焞焞火中成軍虢公其奔卜偃曰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䇿鶉火中必是時也冬十二月丙子滅虢言厯者以夏時故周十二月夏十月也是嵗嵗在大火故傳曰晉侯使寺人披伐蒲重耳奔狄董因曰君之行嵗在大火後十二年釐之十六嵗嵗在夀星故傳曰重耳處狄十二年而行過衛五鹿乞食於埜人埜人舉凷而與之子犯曰天賜也後十二年必獲此土嵗復於夀星必獲諸侯春秋成公即位十八年子襄公午立襄公二十七年距辛亥百九嵗九月乙亥朔是建申之月也二十八年距辛亥百一十嵗嵗在星紀三十年嵗在娵訾三十一年嵗在降婁是嵗距辛亥百一十三年二月有癸未上距文公十一年㑹於承匡之嵗夏正月甲子朔凡四百四十有五甲子奇二十日為日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故傳曰絳縣老人曰臣生之嵗正月甲子朔四百四十有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師曠曰卻成子㑹於承匡之嵗也七十三年矣史趙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則其日數也士文伯曰然則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也
漢龍門司馬談著萬嵗厯
後魏上黨李業興著壬子元厯甲子元厯七曜厯數七曜義疏戊子厯殷甲寅厯甲厯衍數黃帝辛夘衍數九宮行基厯貞觀初直太史局太原李淳風上言今靈臺候儀是魏代遺範觀其制度疎漏實多臣按虞書稱舜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則是古以渾天儀考七曜之盈縮也周官大司徒職以土圭正日景以定地中此亦據渾天儀日行黃道之明証也暨於周末此器乃亡漢孝武時洛下閎復造渾天儀事多疎闕故賈逹張衡各有營鑄陸續遞加修補或綴附經星機應漏水或孤張規郭不依日行推驗七曜並循赤道今驗冬至極南夏至極北而赤道定當於中全無南北之異以測七曜豈得其真黃道渾儀之闕至今千餘載矣太宗異其説令造之至貞觀七年成其制以銅為之表裏三重下據準基狀如十字末樹鼇足以張四表焉第一儀名曰六合儀有天經雙規金渾緯規金常規相結於四極之內備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經緯三百六十五度第二名三辰儀圓徑八尺有璿璣規月遊規列宿距度七曜所行並備於此轉於六合之內第三名四游儀元樞為軸以連結玉衡游筩而貫約規矩又元樞北樹北辰南距地軸傍轉於內玉衡在元樞之間而南北游仰以觀天之辰宿下以識器之晷度時稱其妙又論前代渾儀得失之差著書七卷名法象志奏之太宗稱善置其儀於凝暉閣
晉髙祖時司天監太原馬重績始更造新厯不復推古上元甲子冬至七曜之㑹而起唐天寳十四載乙未為上元用正月雨水為氣首初唐建中時術者曹士蒍始變古法以顯慶五年為上元雨水為嵗首號符天厯然世謂之小厯祗行於民間而重績乃用以為法遂施於朝廷賜號調元厯然行之五年輙差不可用而復用唐崇元厯
王朴欽天厯法世罕傳歐陽修嘗問於著作佐郎晉城劉羲叟羲叟求得欽天厯經四篇然後朴之厯大備羲叟好學知書史尤通於星厯嘗曰前世造厯者其法不同而多差至唐一行始以天地之中數作大衍厯最為精密後世善治厯者皆用其法惟寫分擬數而已至王朴一能自為一家朴之厯法總日躔差為盈縮二厯分月離為遲疾二百四十八限以考衰殺之漸以審朓朒而朔望正矣校赤道九限更其率數以步黃道使日躔有常度分黃道八節辨其內外以暌九道使月行如循環而二曜協矣觀天勢之升降察軌道之斜正以制食差而交㑹密矣測岳臺之中晷以辨二至之日夜而軌漏實矣推星行之逆順伏留使舒亟有漸而五緯齊矣然不能宏深簡易而徑急是取至其所長雖聖人出不能易也李淳風著晉書天文志劉羲叟著新唐書天文五行志胥史蘓董因之流也
山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巻三
沿革〈一〉
地理之學自裴氏賈氏圖不傳後惟元和志通典為覈通典曰凡言地理者多矣在辨區域徴因革知要害察風土其論州部曰冀州唐虞之都以餘州所至則是其境曰漢晉並治晉陽曰後魏道武遷都平城太武時得蒲坂曰北齊神武天平末西伐至蒲津後再圍玉壁不克於是河北自晉州之西悉入西魏大抵西則姚襄城洪銅晉州武平關置兵以防周曰大統中西魏得邵郡曰唐於山河形便分為十道一曰關內道三曰河東道曰魏地分野河東平陽文城大寜昌化之南境綘郡陜郡之北境曰趙地分野髙平上黨樂平陽城榆林九原安北太原定襄都䕶府鴈門之西境樓煩之南境西河之東境此繇沿革覈疆域又繇沿革覈關隘星野乃地理之精言宋以後寰宇記九域志通志通考胥莫之逮也
國家畫野分疆損益前代其制盡善而歴代沿革抑有宜遞稽而互覆者爰是綜厥槩畧附杜氏通典後以佽贊夏官職方氏之典司焉志沿革
山西省
唐都平陽
虞都蒲坂
舜典肇十有二州朱子曰中古之地但為九州曰冀兗青徐荊豫梁雍禹治水作貢亦因其舊及舜即位以冀青地廣始分冀東恆山之地為并州其東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又分青之東北遼東等處為營州而冀州止有河內之地今河東一路是也尚書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州并州正義以境界太逺始別置之馬融曰舜以冀州之北廣大置并州鄭康成曰舜以冀州南北太逺分衛為並
晉地理志虞舜表提類而分區宇判山河而考疆域冀北創並部之名燕齊起幽營之號
竹書紀年帝舜三十三年夏後受命於神宗遂復九州〈孔穎達曰禹登王位還置九州〉
陳氏經曰禹貢之作乃在堯時至舜時分九州為十二州至夏之世又分為九州
榖梁傳正義曰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經濟編禹復並為九州商因之觀左傳九牧貢金商頌帝命式於九圍可見
爾雅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 孫炎曰爾雅與禹貢職方皆不同疑殷制 通典殷湯亦為九州分統天下註冀荊豫雍兗徐幽營則禹貢青州也
周禮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東南曰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并州
經濟編禹貢之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夏制也爾雅之幽冀營兗徐荊豫雍商制也職方之荊豫青兗雍幽冀並周制也
通考秦置郡河東今河東絳郡陜郡之北境平陽大寜文城等郡皆是也上黨今上黨髙平樂平陽城等郡皆是也太原今太原西河昌化定襄及鴈門之南境樓煩等郡皆是也代郡今安邉及馬邑之北境皆是也鴈門今馬邑之南境鴈門之北境皆是也雲中今雲中單于府是也
漢武帝置十三部刺史不常所理 涼州部五原雲中定襄鴈門 幽州部代郡 并州部太原上黨西河四方凡四郡 司隸校尉部𢎞農河內河東
漢并州領郡九兼得雍州之域自上郡以北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銀川之地胥屬焉
後漢亦為十三州部 司隸 並治晉陽
魏志建安九年太祖領冀州牧或説宜復古置九州則冀州所置者廣大天下服矣太祖將從之茍彧言曰若是則冀州當得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并之地所奪者衆必人人白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衆也願公急引兵先定河北天下大定乃議古制太祖遂寢九州議
魏有州十二 司隸 並
正始八年夏五月分河東之汾北十縣為平陽郡晉分十九州部 司州 並治晉陽
晉志并州按禹貢蓋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周禮正北曰并州其鎮曰恆山春秋元命苞雲營室流為并州分為衛國州不以衛水為號又不以恆山為稱而雲並者蓋以其在兩谷之間也漢武帝置十三州并州依舊名不改統太原雲中上郡鴈門代郡定襄五原西河朔方十郡又別置朔方刺史後漢建武十一年省朔方入并州靈帝末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並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入冀州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立新興郡後又分上黨立樂平郡魏黃初元年復置并州自陘嶺以北並棄之至晉因而不改
惠帝改新興為晉昌郡及永興元年并州之地皆為劉元海所有元海乃以雍州刺史鎮平陽幽州刺史鎮離石及劉聰攻陷洛陽置左右司隸各領戶二十餘萬萬戶置一內史凡內史四十四人又置殷衛東梁西河陽北兗五州矣懐安新附劉曜徙都長安其平陽以東地入石勒勒平朔方又置朔州自惠懐之間離石縣荒廢勒於其處置永石郡又別置武郷郡及苻堅姚興赫連勃勃并州竝徙置河東又姚興以河東為並冀二州雲
後魏都平城
隋開皇二年廢諸郡尋以戶口滋多析置州縣煬帝改州為郡置司隸刺史
唐貞觀元年分十道 關內𢎞農五原西河雲中之境河南漢𢎞農境 河東古冀州之域漢河東太原
上黨西河鴈門代郡及鉅鹿趙國常山廣平國之地河北參有河東上黨地〈唐因山川形便分道蓋太宗經畫區宇之樞要也〉
開元中置河東採訪處置使治蒲州
宋地理志太宗分十五路仁宗析十八路神宗析二十三路河東今山西之太原平陽二府澤潞汾遼沁五州陜西之葭州及吳堡神木府谷三縣 陜西永興軍路今河南之陜州山西之蒲解二州及平陸縣置河東路經畧安撫使以太原守臣兼領
宋河東路蓋禹貢冀雍二州之域而冀州為多其地東際常山西控黨頂南盡晉絳北控雲朔太宗平太原慮其恃險徙州治焉然猶為重鎮屯精兵以控邉部雲
遼 西京道
金 西京路 河東北路 河東南路
元地理志唐以前以郡領縣而已元則有路府州縣四等大率以路領州領縣而腹裏或有以路領府府領州州領縣者其府與州又有不隸路而直隸省者河東山西道乃腹裏也故冀寜諸路直隸省部置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於大同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於冀寜
明置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太原平陽大同潞安四府澤汾沁遼四州置山西都指揮使司領太原左太原右太原前振武平陽潞州鎮西七衛保徳州寜化沁州汾州四所又置山西行都指揮使司領大同前大同後大同左大同右天城陽和鎮虜玉林髙山雲川朔州威逺安東中屯十三衛山隂馬邑二所置山西等處按察司分冀寜冀南冀北河東等四道兼察諸府州衛所三司竝治太原而行都司則分治於大同萬厯二十三年改汾州為府山西始領五府三州
國朝因之康熈四年裁冀南冀北道雍正二年析太原之平定忻代保徳平陽之解絳吉隰為直隸州以夀陽等縣分隸三年改置朔平寜武二府設右玉等縣六年陞澤蒲二州為府設永濟鳯臺等縣而以大同府屬之蔚州歸直隸宣化府其廣靈等三縣仍隸大同八年又析蒲州府臨晉縣之南境設虞郷縣於是山西省總領九府十州分治州縣九十有六
太原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州
虞 並
夏商 冀
周 並 晉 晉陽 塗水 陽祁
梗陽 平陵
趙 晉陽 梗陽 榆次
秦 太原郡
漢 並 太原郡 晉陽榆次狼孟 鄔
陽曲大陵祁 陽邑
鴈門郡 樓煩
後漢 并州 太原郡 晉陽榆次狼孟 鄔
陽曲大陵祁 陽邑
魏 太原郡
晉 并州 太原國 晉陽陽曲榆次狼孟
陽邑大陵 祁 鄔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晉陽祁榆次鄔 受陽
長安陽邑
肆州 永安郡 陽曲
朔州〈寄治幷州界〉大安郡
廣寜郡
神武郡
太平郡
附化郡
雲州〈永熈中寄治并州界〉盛樂郡
雲中郡
建安郡
真興郡
蔚州〈永安中寄治并州鄔縣界〉始昌郡
忠義郡
附恩郡
北齊 并州省
後周 并州總管府
隋 冀州 太原郡 晉陽太原交城汾陽
文水祁榆次太谷
樓煩郡 嵐城臨泉
唐 北都 河東道 太原府 太原晉陽太谷祁
文水榆次清源交城
嵐州 陽曲宜芳合河嵐谷
五代〈後梁屬晉〉 河東軍節度并州
後唐 西京 北京
後晉 河東軍節度
宋 河東路 太原府 陽曲太谷榆次交城
文水祁清源平晉
大通監永利監嵐州宜芳
合河樓煩岢嵐軍嵐谷
金 河東北路 太原府〈河東軍總管府〉陽曲太谷平晉清源
徐溝榆次祁文水
交城
嵐州宜芳合河樓煩
岢州嵐谷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廣訪司〉冀寜路〈總管府〉陽曲文水平晉祁縣
榆次太谷清源交城
徐溝
興州嵐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陽曲太原榆次太谷
祁徐溝清源交城
文水
岢嵐州嵐縣興縣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陽曲太原榆次太谷
祁縣清源徐溝交城
文水岢嵐州嵐縣興縣
太原府
上古金天氏之裔子曰臺駘肇居太原〈杜預左傳註太原晉陽也臺駘所居〉陶唐為冀州之域〈禹貢既修太原至於岳陽師古曰太原即今之晉陽〉虞隸并州夏商省入冀周隸并州成王封弟叔虞於唐都晉陽子爕父更號晉春秋為晉國戰國時屬趙秦置太原郡漢因之治晉陽屬并州東漢仍隸并州析廣武原平二縣屬鴈門郡建安中省併入冀魏復隸并州晉建太原國治晉陽恵帝永興後為劉淵石勒所據北魏仍置太原郡隸并州治晉陽北齊置并州省建別宮於晉陽周平齊置并州六府後置總管廢六府隋開皇二年置河北道行臺九月改為總管府大業初州廢為太原郡唐武徳元年改為并州總管府三年廢四年復置總管其年改為上總管五年又改代石二總管其年改上總管為大總管六年又改朔州總管七年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進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開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為太原府天寳元年改北都為北京〈新唐志神龍元年罷北都開元十一年復號北都天寳元年曰北京上元二年罷肅宗元年復為北都〉五代唐莊宗建西京又改北京軍曰河東宋太平興國四年平北漢降為𦂳州軍事毀其城徙治榆次縣七年徙治唐明監舊領河東路經畧安撫使至和元年以并州為太原府〈明一統志嘉祐中復為太原府兼河東軍節度〉元豐為次府大觀元年升大都督府金初改軍曰武勇復名并州太原郡隸河東軍總管府置轉運司元太祖十一年立太原路總管府大徳九年改冀寜路隸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明初改為太原府置太原左右前三衛萬厯中改汾州為府割永寜寜郷臨縣分屬始統州五縣二十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析平定州忻州代州保徳州為直隸州又析樂平夀陽盂縣入平定州定襄靜樂入忻州五臺崞縣繁峙入代州河曲興縣入保徳州八年仍以興縣屬府於是太原府統州一縣十一
陽曲縣〈附郭〉
周戰國趙狼孟邑綱目秦伐趙取狼孟
秦為狼孟縣地隸太原府
漢置陽曲縣在今縣東北八十里忻州定襄縣境應劭曰黃河千里一曲當其陽故曰陽曲
後漢末徙治太原縣北四十五里建安十八年春三月隸冀州二十五年冬十二月復隸并州
魏武帝徙陽曲縣民於太原北狼孟南境築城居之晉屬太原國
北魏以陽曲縣隸永安郡
隋隸太原郡開皇六年改為陽直顔師古曰隋文帝自以姓楊惡陽曲之號故改名十六年徙治汾陽故城改曰汾陽復分治盂縣大業初廢
唐〈畿〉隸北都太原郡武徳三年析陽直置汾陽縣七年省陽直更汾陽曰陽曲仍徙治陽直廢縣其年又析置羅隂縣貞觀元年省六年以蘇農部落置燕然縣隸順州八年僑治陽曲十七年又省燕然縣入陽曲
宋〈次赤〉太平興國七年二月始徙并州治縣南唐明鎮徙縣治於西郭外
金〈倚〉天㑹中移置郭下大定間割榆次之西北郷屬焉元〈中 倚郭〉隸冀寜路
明為太原府附郭
國朝因之編戶舊八十六里今六十三里
太原縣〈府城西南四十里〉
唐堯始都於此後遷河東平陽堯遷實沈於大夏杜預曰大夏今晉陽縣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
周成王封唐叔於夏墟杜預雲夏墟大夏今太原晉陽也春秋為晉趙氏食邑始名晉陽戰國時屬趙
秦置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
漢因之
後漢并州刺史治
晉建太原國都晉陽
北魏隸太原郡真君九年罷榆次屬焉
北齊河清四年徙晉陽於汾水東而於城中置龍山縣帶太原郡
隋開皇初郡廢十年省龍山縣徙晉陽於城中舊唐志隋文帝於州城內古晉陽城置晉陽縣而於城東置太原縣十六年又析太原置清源縣大業初省十二年徙太原縣入府城
唐〈赤〉仍隸太原府貞觀十一年長史李勣築城於汾水東遂置太原縣於東城天授元年建北都暨晉陽竝為赤縣
五代不改
宋〈中〉太平興國四年廢晉陽縣置平晉縣於故城東隸太原府咸平四年置永利監兼領縣事熈寜三年廢平晉縣入陽曲政和五年復
金仍隸太原府貞祐四年廢興定元年復
元〈下〉隸冀寜路
明洪武四年徙縣治於汾河西故唐城基之南洪武八年三月改為太原縣隸太原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五十里今五十里
榆次縣〈府城東南六十里〉
周晉大夫祁氏邑魯昭公二十八年晉析祁氏之田置塗水縣戰國時屬趙始名榆次
秦莊襄王二年䝉鷔取趙榆次
漢置榆次縣𨽻太原府莽曰太原
晉𨽻太原國又析餘地為夀陽縣
北魏真君九年省入晉明景明元年復
北齊省入中都縣
隋開皇中仍名榆次徙漢故城東北隅廢中都來屬又析餘地為清源縣
唐〈畿〉𨽻太原府
五代仍舊
宋〈次畿〉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毀其城徙治榆次五月更名并州封圻四百餘里七年徙治唐明鎮縣仍屬
金大定初以地廣民衆割其東三百戶入夀陽西四千五百戶入平晉南三千七百五十戶入太谷西南六百戸入徐溝西北八百戶入陽曲榆次尚存三萬二千六百餘戶
元〈下〉𨽻太原路
明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一百八里今七十六里
祁縣〈府城南一百五十里〉
周春秋時祁奚邑魯昭公二十八年晉分祁氏之田為七縣命賈辛為祁大夫杜預雲今太原祁縣戰國時屬趙
秦𨽻太原郡
漢因之髙祖六年封繒賀為祁侯莽曰⽰
晉𨽻太原國
北魏𨽻太原郡太和中并州別駕徙縣治於西北即今治
北齊天保中省
隋開皇中復
唐〈畿〉𨽻太原府武徳三年𨽻太州開元中州廢仍屬五代
宋〈次畿〉
金貞祐中以尚書左丞胥鼎議於縣東團柏鎮置幘州縣屬焉州尋廢興定中𨽻晉州
元初廢晉州仍𨽻太原路
明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四十五里今三十一里
太谷縣〈府城東南一百二十里〉
周春秋時晉大夫陽處父邑戰國時屬趙
秦𨽻太原郡
漢置陽邑縣𨽻太原郡莽曰繁穰
後漢明帝時封馮魴為侯國
晉屬太原國
北魏真君九年省景明二年復
後周建徳四年徙西四十五里即今治
隋開皇三年郡廢以縣屬并州十八年改曰太谷以縣西南有太谷故名
唐〈畿〉武徳三年以太谷祁二縣置太州六年州廢仍𨽻太原府
五代
宋〈次畿〉𨽻太原府
金大定中割榆次縣修文仁義二郷三千七百五十戶來屬興定四年於清源置晉州以太谷𨽻焉
元〈下〉州廢仍𨽻太原路
明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八十三里今四十二里
徐溝縣〈府城南八十里〉
漢榆次縣之梗陽鄉莽曰太原亭
金以前為清源縣地本名徐溝鎮大定二十九年始東割平晉縣斷金郷十三村西割清源縣梗陽郷十一村南割榆次縣西管鄉四村為縣𨽻太原府興定四年改𨽻晉州
元〈下〉廢晉州𨽻冀寜路
明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一十九里今一十二里
清源縣〈府城西南八十里〉
周春秋時晉邑魏獻子以魏戊為梗陽大夫杜預雲在太原晉陽縣南
漢書并州南有梗陽城
晉屬榆次縣西境
北魏省榆次縣𨽻晉陽景明元年復縣仍𨽻焉
隋開皇十六年始置清源縣西北有清源水故名大業初省入晉陽舊唐志隋於古梗陽城置清源縣
唐〈畿〉武徳元年復清源縣𨽻太原府
五代
宋〈次畿〉
金大定二十九年始析徐溝鎮為縣
元〈下〉𨽻冀寜路
明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二十八里今二十八里
交城縣〈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漢晉陽縣之西境
北齊於此置牧官
隋分晉陽置交城縣取縣西北古交城為名治交山舊志開皇十六年置以東北汾孔二河交流故名𨽻太原郡
唐〈畿〉𨽻太原府天授初徙治山南卻波村先天二年於故縣析置盧川縣開元二年省
五代
宋〈次畿〉太平興國四年以縣屬大通監七年徙唐明監寳元二年以監𨽻沁州緜上屬之嘉祐四年復來屬宋志又雲開寳二年自大通監來𨽻
金
元𨽻冀寜路
明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四十三里今二十五里
文水縣〈府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周春秋時為晉平陵邑戰國時趙肅侯十六年㳺大陵徐廣注太原有大陵縣亦曰陸
漢為大陵縣𨽻太原郡莽曰大寜
晉𨽻太原國
北魏置受陽縣𨽻太原郡有大陵城
隋開皇十年始改受陽縣為文水取縣以西文谷水為名
唐〈畿〉武徳三年𨽻汾州六年來屬七年又𨽻汾州貞觀元年復舊天授二年更名武興以武后郷里與太原晉陽竝為京縣神龍初復舊
五代
宋〈次畿〉
金𨽻太原府
元〈中〉𨽻冀寜路
明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七十九里今七十里
岢嵐州〈府城西北二百八十里〉
秦太原郡地漢因之舊志漢為汾陽縣
北魏文獻通考魏置岢嵐鎮又置軍明一統志後魏於此置嵐州地形志不載
北齊舊志為蘇孤戍
隋舊志舊岢嵐軍在宜芳縣北界明一統志隋改岢嵐鎮隋志靜樂舊置岢嵐
唐長安三年析宜芳於岢嵐舊軍置嵐谷縣𨽻嵐州神龍二年廢縣置軍開元十二年復置縣永淳二年以岢嵐鎮為棚長安三年為軍景龍中張仁亶徙其軍於朔方留者號岢嵐守捉𨽻大同
五代舊志後唐為安元城漢為岢嵐軍
宋太平興國五年以嵐州嵐谷縣建岢嵐軍仍置嵐谷縣熈寜三年縣廢元豐六年復咸平五年併樓煩縣入嵐州縣志真宗以樓煩郡𨽻嵐州又與岢嵐合為一靖康二年屬金改為居順郡
金〈下刺史〉大定二十三年改軍為州𨽻河東北路仍置嵐谷縣貞祐三年九月升防禦四年正月升節鎮復為防禦
元𨽻冀寜路省入嵐州至元二年復省入管州五年復置
明初建鎮西衛洪武七年設岢嵐縣九年改為州𨽻太原府而以興縣嵐縣𨽻焉
國朝因之雍正三年嵐縣直𨽻太原府八年興縣繇保徳州改𨽻太原府編戶舊十一里今仍舊
嵐縣〈府城西北二百六十里〉
漢通考宜芳有古秀容城漢為汾陽縣屬太原郡即積粟所在謂之羊腸倉
北魏為北秀容地爾朱羽健居秀容川詔割方三百里封之即此後爾朱兆北保秀容齊獻武自晉陽襲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
隋舊志隋樓煩郡嵐城縣
唐武徳四年置東㑹州改嵐城為宜芳縣𨽻東㑹州又以北和州之太和縣來屬又析嵐城置合㑹豐潤二縣自故樓煩郡城徙嵐州治於廢東㑹州置嵐州為下州五年省豐潤入宜芳六年改宜芳縣屬嵐州九年又省合㑹入宜芳天寳元年復為樓煩郡乾元二年復為嵐州宜芳嵐谷竝為中縣
五代後周時嵐州入東漢
宋嵐州下樓煩郡軍事領宜芳合河流煩三縣太平興國五年析嵐谷縣建岢嵐軍宜芳為中縣
金仍名嵐州為下州𨽻河東北路天㑹六年置鎮西節度使領宜芳合河樓煩三縣
元𨽻太原路至元五年省入管州五年復立
明改為縣𨽻太原府岢嵐州
國朝直𨽻太原府編戶舊三十二里今一十一里
興縣〈府城西北四百一十里〉
晉𨽻新興郡
北齊置蔚汾縣𨽻樓煩郡明一統志後魏置𨽻神武郡隋大業四年改臨泉仍𨽻樓煩郡
唐〈中〉𨽻嵐州武徳三年改曰臨晉四年𨽻東㑹州九年省太和縣入焉貞觀元年更名合河三年復置太和縣八年又省入合河
宋〈中下〉仍名合河縣中𨽻嵐州縣志元豐間以瀕河地狹東徙五十里即今治更名蔚汾𨽻岢嵐州
金仍為合河縣𨽻嵐州元志金升興州𨽻太原路元仍為興州𨽻太原路縣志中統二年改為合河縣三年復舊
明名為興縣𨽻太原府岢嵐州
國朝𨽻府雍正三年析保徳州為直𨽻州以興縣𨽻焉八年仍改金縣𨽻太原府編戶舊一十四里今四里
平陽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都 冀
虞 並
夏 冀
商
周 並 晉〈翼都絳都〉 平陽楊氏曲沃
霍
秦 河東郡
漢 司𨽻校尉 河東郡 臨汾平陽襄陵彘
絳
後漢 司𨽻校尉 河東郡 平陽侯國臨汾絳
永安 襄陵
魏 司州 平陽郡
晉 司州 平陽郡 平陽永安襄陵
絳邑臨汾
北魏 晉州 平陽郡 禽昌平陽襄陵臨汾
泰平
北絳郡 北絳
永安郡 永安
冀氏郡 冀氏 合陽
南絳郡 南絳 小郷
義寜郡 城義寜安澤
東雍州 正平郡 曲沃
晉州〈以下五郡胥孝昌天平興和間寄治〉 北五城郡
〈平陽郡界〉 定陽郡
敷城郡
五城郡
西河郡
北齊
後周 絳州
晉州
隋 冀州 絳郡 翼城曲沃太平
臨汾郡 臨汾襄陵冀氏霍邑
汾西 岳陽
西河郡 永安 靈石
唐 河東道 晉州平陽郡臨汾洪洞神山嶽陽
霍邑趙城汾西冀氏
絳州絳郡 太平曲沃翼城
河中府河東郡襄陵
汾州西河郡靈石
後梁 晉州〈初曰定昌郡後曰建寜軍〉
後唐 晉州〈建雄軍〉
宋 河東路 平陽府〈建雄軍節度〉臨汾洪洞襄陵神山
趙城汾西霍邑冀氏
岳陽和川
絳州 曲沃太平翼城
汾州 靈石
金 河東南路 平陽府 臨汾襄陵洪洞趙城
霍邑汾西嶽陽浮山
和川冀氏
絳州 曲沃翼城太平
河東北路 汾州 靈石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寜路 臨汾襄陵洪洞浮山
汾西 岳陽
綘州 太平曲沃翼城
霍州 霍邑趙城靈石
明 山西布政司平陽府 臨汾襄陵洪洞浮山
趙城太平岳陽曲沃
翼城汾西霍州靈石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 臨汾襄陵洪洞浮山
趙城太平岳陽曲沃
翼城汾西靈石霍州
平陽府
禹貢冀州之域本唐堯所都以其地在平水之陽故名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為河東郡地漢因之魏析河東置平陽郡晉因之劉淵稱漢建都於此後魏真君四年置東雍州太和十八年罷改置平陽郡孝昌中兼置唐州建義元年改晉州〈通考置總管府治白馬城〉東魏北齊胥為重鎮後周置總管隋開皇間府廢改平陽為平河郡大業初置臨汾郡〈明一統志隋改郡為平河尋廢為州〉義寜二年復改平陽郡唐武徳元年改為晉州三年置總管府管晉絳沁呂四州貞觀六年廢都督十二年徙治平陽古城天寳元年改州曰平陽郡為望郡乾元元年復為晉州平陽郡治臨汾屬河東道後梁開平中置定昌軍以節度使領之尋改建寜軍後唐同光初改建雄軍宋初仍名晉州為望州置建雄軍節度政和六月八月陞為平陽府屬河東路靖康後入於金金初為次府仍置建雄軍節度使屬河東南路天㑹六年陞總管府置轉運司為上府興定二年十二月䧏為散府元初置平陽路總管府為上府大徳九年改晉寜路領録事司洪武二年復改平陽府𨽻山西布政使司領州六縣二十九萬厯二十三年陞汾州為府割靈石縣𨽻焉四十二年又以石樓縣𨽻汾州易靈石𨽻府領州六縣二十八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析蒲州解州絳州吉州隰州為直𨽻州又析臨晉猗氏萬泉榮河𨽻蒲州安邑夏縣平陸芮城垣曲𨽻解州太平襄陵河津稷山𨽻絳州鄉寜蒲縣𨽻吉州汾西大寜永和𨽻隰州七年以聞喜絳縣𨽻絳州昜太平襄陵𨽻府九年析隰州之汾西仍𨽻焉於是平陽府統州一縣十一
臨汾縣〈附郭〉
唐應劭曰堯都也在平河之陽地道記平陽有堯城周韓武子元孫貞子居此舊志韓康子食邑
秦𨽻河東郡
漢始置平陽縣𨽻河東郡
後漢為侯國
魏
晉為平陽縣𨽻平陽郡
北魏真君六年併平陽縣入禽昌太和十一年復𨽻平陽郡隋改平陽縣曰臨汾為臨汾郡治舊通志隋置平河郡縣亦曰平河後郡罷以縣屬晉州尋改縣曰臨汾大業中州廢置臨汾縣仍屬
唐〈望〉武徳元年析洪洞臨汾置西河縣貞觀十七年省入臨汾
宋〈望〉𨽻平陽府
金天㑹六年定為次赤
元〈中 倚郭〉𨽻晉寜路
明𨽻平陽府附郭
國朝因之編戶舊一百五十一里今六十七里
襄陵縣〈府西南三十里〉
周晉大夫卻犨食邑漢志應劭曰襄陵在西北師古曰晉襄公之陵
漢始置襄陵縣𨽻河東郡莽曰幹昌
魏
晉公相國
北魏治襄陵城神䴥元年太武擒赫連昌析置禽昌縣北齊併襄陵入禽昌
隋大業初又改為襄陵𨽻臨汾郡
唐〈緊〉𨽻晉州元和十四年𨽻絳州太和元年改𨽻河中府明一統志唐徙治汾水西
後晉屬絳州後改屬河中府
宋〈緊〉𨽻平陽府熈寜五年廢慈州鄉寜縣分𨽻焉金〈倚次畿〉
元〈中〉𨽻晉寜路
明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絳州七年仍𨽻平陽府編戸舊七十二里今二十九里
洪洞縣〈府北六十里〉
周左傳晉分羊舌氏之田為三縣僚安為楊氏大夫杜預注平陽楊氏縣地道記有梁城去縣五十里叔向邑也漢志應劭曰故楊侯國
秦漢置楊縣𨽻河東郡莽曰有年亭
魏晉𨽻平陽郡後廢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復後𨽻永安郡治楊城舊志東魏𨽻晉州總管府
隋𨽻臨汾郡義寜元年更名洪洞取縣北嶺名明一統志以鎮為名
唐〈望〉𨽻晉州平陽郡武徳元年析置西河縣
宋〈𦂳〉𨽻平陽府熈寜五年以趙城縣省入元豐三年復金〈次畿〉
元〈中〉𨽻晉寜路
明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八十九里今四十六里
浮山縣〈府東九十里〉
漢河東襄陵縣地
魏晉北魏晉𨽻晉州平陽郡縣志後魏置葛城縣魏志不載北齊自襄陵縣入禽昌縣志後周以葛城故地為郭城縣
隋大業初仍改襄陵縣志隋復以郭城入襄陵
唐〈中〉武徳二年析襄陵置浮山縣四年以老子祠更名神山𨽻晉州平陽郡
五代
宋〈上〉𨽻平陽府明一統志宋自郭城徙今治舊通志雲後唐徙
金〈次畿〉大定七年更名浮山興定四年更名忠孝元〈下〉仍名浮山𨽻晉寜路
明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編戸舊十八里今八里
趙城縣〈府北九十里〉
周穆王封造父地春秋時趙簡子居之
漢河東彘縣地
東漢永安縣地
北魏永安郡永安縣地形志永安縣有趙城
隋霍邑縣地𨽻臨汾郡義寜元年始析霍邑置趙城縣隸臨汾郡
唐〈上〉𨽻呂州後𨽻晉州麟徳元年徙治西南三十里即今治五代仍舊
宋〈上〉熈寜五年省為鎮𨽻洪洞元豐三年復為縣政和四年七月以造父始封地陞為慶祚軍
金〈次畿〉
元〈下〉𨽻霍州
明洪武三年改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三十七里今三十五里
太平縣〈府西南九十里〉
周博物記臨汾有賈鄉賈伯邑
漢河東郡臨汾縣地
魏
晉公相國𨽻平陽郡
北魏真君七年置泰平縣併入太和十一年復
北齊省臨汾縣入焉
後周避太祖諱改曰太平
隋𨽻絳郡明一統志初屬晉州後移於關東北
唐〈緊〉貞觀七年置太平門明一統志唐關原治又徙敬徳堡舊通志雲即今治
宋〈望〉熈寜五年廢慈州以鄉寜縣分𨽻焉
金元〈中〉
明洪武二年改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絳州七年仍𨽻平陽府編戶舊五十四里今二十七里
岳陽縣〈府東北一百一十里〉
漢榖逺縣地𨽻上黨郡莽曰榖近又為猗氏縣地東漢仍為榖逺縣地
魏
晉
北魏建義元年置安澤縣𨽻義寜郡建義元年割平陽置冀氏郡領冀氏合陽二縣
北齊廢冀氏郡又廢合陽入冀氏
隋大業初改安澤為岳陽縣𨽻臨汾郡縣志開皇十六年改屬沁州大業二年改岳陽以在霍岳之南故名
唐〈中〉與冀氏竝𨽻晉州移池東池堡徙今治
宋〈中下〉𨽻平陽
金〈次畿〉
元〈下〉至元三年省冀氏縣入岳陽四年復置併岳陽和川二縣入焉後復改為岳陽省冀氏縣入焉𨽻晉寜路
明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一十八里今七里
曲沃縣〈府南一百二十里〉
周屬晉
漢河東郡絳縣地
東漢絳邑縣地
晉𨽻平陽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始置曲沃縣屬正平郡
北周建徳六年廢明一統志移治樂昌堡
隋𨽻絳郡明一統志移治絳邑故城即今治
唐〈望〉𨽻絳州
宋〈望〉
金〈劇〉
元〈下〉
明改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六十六里今三十六里
翼城縣〈府東南一百二十里〉
周左傳杜注翼晉舊都在平陽絳邑縣東
按晉獻公始都絳杜注今平陽絳邑縣
漢河東郡絳縣地
晉絳邑縣地
後魏置北絳郡暨北絳縣
後齊廢新安縣併南絳郡入焉
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翼城縣𨽻絳郡義寜元年置翼城郡領翼城絳小郷三縣
唐〈望〉武徳元年改澮州二年改北澮州四年州廢三縣併入絳州翼城天祐二年復名澮
五代舊通志後唐徙治玉逢寨即今治
宋〈上〉復名翼城縣𨽻絳州
金興定四年七月陞為翼州以垣曲絳縣𨽻焉元光二年陞為節鎮軍曰翼安
元〈下〉復名翼城縣𨽻絳州
明洪武初改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編戸舊八十四里今二十里
汾西縣〈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漢彘縣地屬河東郡
後漢永安郡地
魏晉屬平陽郡
北魏曰臨汾併置汾西郡
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縣改汾西大業初𨽻臨汾郡又有後周新城縣開皇十年省入義寜元年𨽻霍山郡
唐〈中〉武徳元年𨽻呂州貞觀十七年州廢𨽻晉州明一統志開元後縣徙治厚義村
五代
宋〈中〉歸舊治𨽻平陽府
金〈次畿〉
元〈下〉𨽻晉寜路
明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隰州九年仍𨽻平陽府編戶舊一十五里今六里
靈石縣〈府北二百四十里〉
漢太原郡介休縣地
隋開皇十年始析置靈石縣屬西河郡明一統志傍汾河開道得瑞石因置縣屬介州割介休西南地以益之義寧初屬霍山郡
唐〈上〉初屬呂州貞觀中州廢屬汾州
五代
宋〈中〉
金貞祐三年割𨽻霍州四年五月復𨽻汾州
元〈下〉𨽻霍州
明初𨽻霍州萬厯二十三年改𨽻汾州府四十二年改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二十五里今五里
霍州〈府北一百四十里〉
夏禹貢岳陽地
周霍伯國後為彘地春秋屬晉博物記永安有呂鄉呂甥邑也
漢河東郡彘縣莽曰黃城
東漢陽嘉三年更名永安仍𨽻河南郡
魏晉𨽻平陽郡
北魏真君七年併入禽昌正始二年復治仇池壁建義元年置永安郡治永安城
隋開皇初廢永安郡十六年置汾州十八年改為呂州縣曰霍邑大業初州廢縣𨽻臨汾郡義寜元年置霍山郡
唐〈上〉武徳元年更名呂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以霍邑𨽻晉州
宋〈中〉屬平陽府
金〈次畿〉貞祐三年七月陞為州以趙城汾西靈石𨽻焉興定元年七月陞為節鎮軍曰鎮定
元為下州置霍邑縣州領霍邑趙城靈石
明省縣入州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三十里今五里
潞安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夏 冀州
商 冀 黎
微
周 並 黎
潞 曲梁
晉 長子純留銅鍉壺口
韓 上黨
秦 上黨郡
漢 並 上黨郡 長子屯留余吾銅鞮
襄垣壺闗潞猗氏
後漢 並 上黨郡 長子屯留銅鞮襄垣
壺闗潞猗氏
魏 並 上黨郡
晉 並 上黨郡 潞屯留壺闗長子
銅鞮襄垣
北魏 并州 上黨郡 屯留長子壺闗猗氏
樂陽
鄉郡 襄垣銅鞮
襄垣郡 襄垣五原建義刈陵
北齊 上黨郡
後周 潞州
韓州
隋 冀州 上黨郡 上黨長子潞城屯留
襄垣黎城銅鞮
唐 河東道 潞州〈大督督府〉 上黨壺闗長子屯留
潞城襄垣黎城銅鞮
五代梁 潞州〈匡義軍〉
後唐 潞州〈安義軍〉
後晉漢州 潞州〈昭義軍〉
宋 河東路 隆徳府〈昭徳軍節度〉上黨屯留襄垣潞城
壺闗長子黎城
金 河東南路 潞州 上黨壺闗屯留長子
潞城襄垣黎城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廣訪司〉晉寜路潞州上黨壺闗長子潞城
屯留襄垣黎城
明 山西布政司 潞安府 長治長子屯留襄垣
潞城壺闗平順黎城
國朝 山西布政司 潞安府長治長子屯留襄垣
潞城黎城壺闗平順
潞安府
禹貢冀州之域商時為黎國殷季都朝歌為畿內地周為潞子國逐黎侯而有其地晉滅潞仍立黎侯後屬晉戰國時為韓之別都後馮亭以上黨歸趙秦置上黨郡治壺闗城漢因之治長子城後漢末徙治壺闗城晉治潞縣石勒分上黨置武鄉郡慕容儁時上黨郡治安民城後徙壺闗城北魏皇始元年徙治安民真君中復治壺闗又延和二年置鄉郡建義元年置襄垣郡後周置潞州隋開皇初廢上黨郡大業初復置治上黨郡唐武徳元年改為潞州二年治總管府領潞澤沁韓蓋五州貞觀元年置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為都督府十七年廢韓州以所管襄垣等五縣屬潞州開元十七年置大都督府領慈儀石沁四州天寳元年改為上黨郡乾元元年仍為潞州大都督府治上黨縣建中初徙昭義節度於潞州遂稱昭義軍五代梁末帝時屬梁改曰匡義軍唐改曰安義晉復曰昭義軍宋太平興國初改昭徳軍領河東路兵馬鈐轄兼提舉澤晉絳州威勝軍屯駐泊本城兵馬巡檢事〈通考二年以銅鞮武鄉二縣屬威勝軍〉建中靖國三年改潞州為軍崇寧三年陞為隆徳府仍名昭徳軍節度七月置交子務金為潞州天㑹六年以節度使兼潞南遼沁觀察處置使元初為隆徳府行都元帥府事太宗三年復名潞州為下州𨽻平陽路明以上黨郡省入潞州洪武九年直𨽻山西布政司嘉靖八年陞為潞安府治長治縣國朝因之統縣八
長治縣〈附郭〉
秦上黨郡治壺闗城
漢為壺闗縣地後漢志壺闗有黎亭故黎國注云文王戡黎即此北魏志漢末上黨郡壺闗城
魏
晉仍為壺闗縣地
北魏真君中為上黨郡治太和十三年復置壺闗縣後周置上黨郡於此
隋開皇初郡廢始置上黨縣大業初復置郡廢壺闗入焉舊唐志隋析壺闗置上黨縣
唐〈望〉屬潞州武徳四年又析置壺闗縣
五代
宋〈望〉為隆徳府治
金〈倚〉潞州治
元〈下〉至元三年併録事司入焉
明初省上黨縣入州為潞州治嘉靖七年陞州為潞安府十年置長治縣
國朝因之編戶舊一百七十里今一百十二里
長子縣〈府西南五十里〉
周太史辛甲所封左傳晉人執衛行人石買於長子杜注今屬上黨郡
漢置長子縣為上黨郡治
魏
晉𨽻上黨郡太原中慕容永據此
北魏普泰中分長子寄氏置樂陽縣
北齊二縣俱廢長子縣亦廢
隋開皇九年置寄氏縣十八年改為長子
唐〈緊〉
宋〈中〉
金
元〈下〉
明𨽻潞安府
國朝因之編戸舊九十三里今三十一里
屯留縣〈府西北五十五里〉
周左傳晉執孫蒯於純留杜注今上黨郡
漢置屯留縣屬上黨郡師古曰屯音純
魏晉仍舊
北魏𨽻上黨郡地形志有屯留城建義元年析置五原縣
北齊縣廢
隋開皇十六年復置𨽻上黨郡
唐〈上〉武徳五年自霍壁徙今治避諱改曰屯留
五代
宋〈上〉
金
元至元三年省入襄垣縣十五年復置𨽻潞州
明洪武元年𨽻平陽路九年復𨽻潞州嘉靖十年𨽻潞安府國朝因之編戸舊五十五里今二十二里
襄垣縣〈府西北九十里〉
秦置屬上黨郡以趙襄子所築故名襄垣
漢因之莽曰上黨亭
北魏𨽻鄉郡有襄垣城建義元年又析置襄垣郡併襄垣縣為郡治領襄垣五原建義刈陵四縣
北齊廢襄垣郡
後周置韓州
隋大業初州廢縣仍屬上黨郡
唐〈上〉武徳元年於縣復置韓州領襄垣黎城渉銅鞮武鄉五縣又割并州之榆社來屬三年置甲水縣仍以榆社屬榆州六年割沁州之銅鞮來屬九年省甲水縣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襄垣等五縣𨽻潞州
五代
宋〈上〉𨽻隆徳府
金𨽻潞州
元〈下〉
明𨽻潞安府
國朝因之編戸舊十里今二十八里
潞城縣〈府東北四十里〉
周春秋時潞子嬰兒國後屬晉
漢置潞縣𨽻上黨郡
後漢上黨記潞濁漳也縣城臨潞
魏
晉上黨郡治
北魏真君十一年改曰刈陵𨽻襄垣郡
隋初廢開皇十六年置潞城縣𨽻上黨郡
唐〈上〉𨽻潞州新唐書天祐二年更曰潞子
宋〈上〉仍名路城縣𨽻隆徳府
金𨽻潞州
元〈下〉
明嘉靖七年析潞城置平順縣𨽻潞安府
國朝因之編戸舊八十一里今二十六里
黎城縣〈府東北一百一十一里〉
漢上黨郡潞縣地
晉𨽻上黨郡
北魏刈陵縣有黎城𨽻襄垣郡隋志後魏以被誅遺人置舊通志北齊改屬武鄉郡後周併入襄垣少譌
隋開皇十八年改名黎城𨽻上黨郡
唐〈上〉新書天祐二年更名黎亭
五代
宋天聖三年徙治縣中南白馬驛熈寜五年省入潞城縣元祐元年復𨽻隆徳府
金𨽻潞州貞祐三年改𨽻崇州
元至元二年併渉縣偏城等十三村入焉仍隸潞州為下縣
明隸潞安府
國朝因之編戸舊三十七里今二十四里
壺闗縣〈府東二十五里〉
周左傳赤翟潞氏奪黎民地杜注黎氏黎侯國上黨壺闗縣有黎亭
漢始置壺闗縣上黨郡
後漢末嘗徙郡治於此
魏
晉為壺闗縣後罷慕容儁時自安民城遷郡治於此北魏太和十三年復置壺闗縣𨽻上黨郡明一統志後魏移縣治穎陽闗
隋析壺闗置上黨縣大業初省入上黨
唐〈上〉武徳四年析上黨置壺闗縣治髙望堡貞觀十七年移治進流川即今治 按舊唐書進流川明一統志舊通志胥作清流川
宋〈中〉𨽻隆徳府
金𨽻潞州
元〈下〉
明𨽻潞安府
國朝因之編戸七十九里今十里
平順縣〈府東北七十里〉
明以前沿革同潞城本潞城之東南境兼壺闗之東鄙澤川陵川之北鄙嘉靖七年析其地置平順縣𨽻潞安府
國朝因之編戸舊三十二里今一十七里
山西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四
沿革〈二〉
汾州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並
夏商 冀
周 並 晉
趙 藺離石
魏 西河
秦 太原郡
漢 并州 太原郡 介休中都於離茲氏
平陶京陵鄔
西河郡 美稷中陽藺離石
隰城臨水土軍平周
後漢 并州 太原郡 介休於離茲氏鄔
平陶京陵
西河郡 離石美稷中陽平周
藺
魏 并州 太原郡
西河國
晉 并州 太原國 於離平陶京陵中都
鄔
西河國 離石隰城中陽介休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平遙
汾州 西河郡 隰城介休永安
吐京郡 新城吐京
定陽郡 平昌
五城郡〈二郡俱孝昌中寄治西河〉五城平昌石城
定陽郡 定陽昌寜
顯州〈永安中置寄治六壁城〉定戎郡
建平郡〈俱永安中置〉
真君郡〈治東多城天平中置〉
武昌郡〈治圍城武定四年置〉
寜州〈興和中置寄治介休城〉武康郡〈治東多城〉
靈武郡
初平郡
武定郡
靈州〈天平中寄治隰城縣界〉
北齊 南朔州
西汾州
懷政郡 昌化
後周 介州
西河郡 隰城
介休郡
石城
離石郡 離石寜鄉平夷
窟胡郡 窟胡 盧山
定胡郡 定胡
烏突郡 烏突
吐京郡 吐京
隋 冀州 龍泉郡 石樓
西河郡 隰城介休永安平遙
離石郡 離石修化定胡平夷
太和
唐 河東道 隰州 石樓
汾州 西河平遙介休孝義
石州 離石平夷定胡臨泉
方山
五代〈後周時入東漢〉 石州
汾州
宋 河東路 汾州 西河平陽介休孝義
石州 離石平夷方山
隰州 石樓
晉寜軍 定胡臨泉
金 河東北路 汾州〈汾陽軍節度〉 西河孝義介休平遙
石州 離石方山孟門臨泉
寜郷
河東南路 隰州 石樓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寜路汾州西河孝義平遙介休
冀寜路石州離石寜鄉
臨州
晉寜路隰州石樓
明 山西布政司汾州府 汾陽孝義平遙介休
石樓
太原府 臨縣
永寜州寜郷
國朝 山西布政司 汾州府 汾陽平遙介休孝義
臨石樓永寜州寜郷
汾州府
古西河地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屬太原郡漢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南部都尉治〈通考二漢屬太原西河二郡地〉後漢建武十年省定襄郡徙其民於西河和帝二年置屬國都尉魏置西河郡治茲氏晉屬西河國北魏為西河郡太和八年治茲氏城孝昌中移汾州治西河北齊置南朔州後周改介州隋開皇初廢西河郡大業初復治隰城縣唐武徳元年以介休郡為介州西河郡為浩州三年改浩州為汾州班望州貞觀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遙二縣來屬天寳元年改西河郡乾元元年復為汾州上元元年九月改隰城縣為西河五代胥為汾州宋為汾州西河郡軍事班望州金為上州天㑹六年置汾陽軍節度使後又置河東南北路提刑司元初立汾州元帥府割靈石縣隸平陽路之霍州後廢府至元二年復行州事明萬厯二十三年陞為汾州府治汾陽縣割太原臨縣永寜州寜鄉平陽靈石縣𨽻焉四十二年以石樓易靈石𨽻平陽
國朝因之統州一縣七
汾陽縣〈附郭明一統志縣自萬厯以前沿革同府故不著茲補人〉
漢茲氏縣地又舊唐志漢美稷縣𨽻西河郡屬國都尉治
晉屬西河國為隰城縣後罷
北魏太延中改為什星軍太和八年復𨽻西河郡隋仍為隰城縣𨽻西河郡
唐〈望〉上元元年九月改為西河縣
五代
宋〈望〉有永利西監
金
元〈中〉
明省入汾州萬厯二十三年置汾陽縣為汾州府治國朝因之編戸舊九十五里今四十坊里
平遙縣〈府東八十里〉
周左傳昭二年執陳無宇於中都杜預曰介休縣南中都中是也
漢平陶縣𨽻太原郡兼得中都京陵縣地後漢志京陵春秋時九京
後漢仍𨽻太原明一統志屬西河者非
晉屬太原國
北魏避太武廟諱改陶為遙屬西河郡隋志後魏置蔚州於此後周廢
隋開皇十六年析平遙置清世縣大業初省入焉唐〈望〉武徳初𨽻介州貞觀元年州廢屬汾州
五代
宋〈望〉
金
元〈下〉初屬太原至元二年仍屬汾州
明𨽻汾州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五十七里今四十坊里
介休縣〈府東南七十里〉
周左傳晉文公以緜上為介之推田後漢志界休有緜上聚
漢為界休縣𨽻太原郡兼得鄔縣地
晉𨽻西河國後廢
北魏太和八年復置介休縣𨽻西河郡隋志後魏於此置定陽郡縣曰平昌 按魏志平昌𨽻五城郡隋省入五城縣當𨽻吉州
後周改定陽郡曰介休以介休縣入焉
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介休𨽻西河郡新唐志義寜元年以介休平遙仍置介休郡
唐〈望〉武徳元年改郡曰介州貞觀元年省介州以介休縣𨽻浩州乾元元年改浩州為汾州縣仍屬
五代
宋〈上〉
金
元〈下〉初𨽻太原府至元二年仍屬汾州併小靈石縣入焉
明𨽻汾州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四十五里今一十二里
孝義縣〈府城南三十五里〉
漢中陽縣𨽻西河郡明一統志太原郡茲氏縣地魏始置中陽縣屬西河郡 按中陽漢縣非魏置晉仍為中陽縣明一統志雲晉省入隰城者非
北魏太和十一年析隰城置永安縣𨽻西河郡
北齊省入介休後周復置
隋為永安縣𨽻西河郡
唐〈望〉貞觀元年改名孝義𨽻汾州明一統志因縣人鄭興有孝義故名
五代
宋〈上〉太平興國元年改名中陽後復名孝義熈寜五年省為鎮入介休元祐元年復
金
元〈下〉至元三年割溫泉縣之半置巡檢司𨽻孝義明𨽻汾州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二十八里今一十五里
臨縣〈府西北三百二十里〉
漢西河郡離石縣地 按漢西河郡有臨水縣莽曰監水
後周置烏突郡及縣𨽻石州
隋開皇初郡廢縣更名太和𨽻離石郡
唐〈中〉武徳二年置北和州改太和縣曰臨泉貞觀三年省北和州以縣屬和州新書武徳元年析置太和縣𨽻東㑹州貞觀三年州廢以臨泉𨽻石州
宋〈中下〉𨽻石州元符二年以臨泉縣𨽻晉寜軍
金𨽻石州元志金名臨水縣
元中統二年仍改臨泉縣𨽻太原府三年陞臨州為下州
明洪武初改臨縣萬厯中改屬沁州後屬汾州府國朝因之編戶舊一十七里今五里
石樓縣〈府南一百九十里〉
周春秋時晉屈地
漢西河郡土軍縣地
後漢省
北魏真君九年置吐京郡治嶺西太和二十一年改名吐京
隋開皇初郡廢縣屬西汾州又割縣西境屬隰州十八年改縣曰石樓𨽻龍泉郡有石樓山故名
唐〈中〉武徳二年於縣置西徳州領長夀臨河石樓三縣貞觀元年廢西徳州省長夀臨河二縣以石樓屬東和州二年又省東和以縣𨽻隰州
五代
宋〈中〉
金為鎮西州
元〈下〉
明萬厯十四年改屬汾州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一十三里今四里
永寜州〈府西一百七十里〉
周戰國時為趙離石邑秦本紀秦昭王代趙取離石漢置離石𨽻西河郡
後漢為西河郡治永安五年徙西河治離石
魏
晉為西河國恵帝永興後為劉淵所據縣志後趙石勒置永石部
北魏為離石鎮
北齊置西汾州又置懷政郡昌化郡
後周改石州又改郡及縣皆名離石又置定胡郡併縣又置窟胡郡並縣又置盧山縣
隋開皇初廢離石定胡二郡又廢窟胡郡廢窟胡縣改名修化併盧山縣入焉大業初復置離石郡治離石縣並寜郷入焉定胡縣仍舊
唐武徳元年改為石州五年置總管府領石北和北管東㑹嵐西定六州貞觀二年廢都督府三年復置六年仍廢天寳元年改為昌化郡乾元元年復為石州離石為中縣武徳三年又於定胡縣置西定州貞觀二年廢分置孟門縣七年省孟門入定胡又有方山縣武徳二年以縣置方州三年州廢𨽻石州
五代為石州昌化郡軍事班下州離石為州縣方山為下縣州
宋帶嵐石隰為三州都巡檢使元豐五年置葭蘆吳堡二砦𨽻石州元符二年升葭蘆砦為晉寜軍大觀三年復以定胡縣𨽻之
金為下刺史離石縣為倚明昌六年定胡縣更名孟門貞祐四年孟山縣徙治積翠山興定五年以州𨽻晉陽
元〈下〉中統二年省離石縣入州三年復置後有省司候司及孟門方山二縣併入離石
明洪武二年陞離石縣為石州領寜鄉縣𨽻太原府隆慶元年更名永寜萬厯二十三年改𨽻汾州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四十一里今十坊里
寜鄉縣〈府城西一百四十里〉
漢西河郡離石縣地
魏
晉屬西河國
北齊置懷政郡縣曰昌化
後周改離石郡及縣又置寜鄉縣又析離石置平夷縣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省寜鄉入焉仍置平夷縣𨽻離石郡
唐𨽻石州
五代
宋〈中〉
金明昌六年改曰寜鄉仍𨽻石州
元〈下〉太宗九年𨽻太原府定宗三年𨽻石州憲宗九年又𨽻太原路至元三年復隸石州
明隆慶初改石州為永寜州縣仍屬
國朝𨽻汾州府編戸舊一十三里今四里
大同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並
夏 冀
商 冀
周 並 燕
趙
秦 雲中郡
代郡
漢 并州 雲中郡 陶林
鴈門郡 隂館𪶁陶嵉平城
幽州 代郡 桑乾髙栁延陵參合
平舒代靈邱廣昌
東漢 并州 鴈門郡 隂館𪶁陶崞平城
晉 并州 新興郡
北魏 恆州 代郡 平城太平武周永固
梁城郡 䄈鴻
髙栁郡 安陽髙栁
北靈邱郡 靈邱莎泉
北齊 北恆州 安逺郡
臨塞郡
威逺郡
臨陽郡
齊徳郡
長寜郡
隋 冀州 鴈門郡 靈邱
馬邑郡 神武雲內開陽
定襄郡 大利
上谷郡 飛狐
唐 河東道 雲州雲中郡〈大同軍節度〉雲中
蔚州興唐郡靈邱飛狐興唐
關內採訪使鎮北大都䕶府大同長寜
後唐 雲州〈大同軍〉
應州〈彰國軍〉
蔚州
遼 西京道 大同府 大同雲中天城長青
懷仁
蔚州飛狐靈邱廣陵
應州金城渾源河隂
金 西京道 大同府 大同雲中宣寜天城
白登懷仁
應州金城山隂渾源
廣陵靈邱飛狐
元 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 大同白登宣寜懷仁
渾源州應州金城山隂
上都路 宣徳府 靈邱飛狐廣陵
興和路 天城
明 山西布政司 大同府 大同懷仁渾源州應州
山隂廣靈靈邱廣昌
陽和衛髙山衛天城衛鎮逺衛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大同府 大同懷仁渾源州應州
山隂廣靈靈邱廣昌
陽髙天鎮
大同府
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商復屬冀周𨽻并州春秋為北狄所居戰國時屬趙漢初屬代王國後為平城縣屬鴈門郡魏𨽻新興郡晉屬鴈門郡劉琨表封猗盧為代王都平城北魏道武帝天興元年定都平城為代都置司州太和中置司州牧代尹及遷都洛邑改萬年又置恆州天平二年置代郡北齊文宣帝廢州為恆安鎮尋復恆州周復為恆安鎮改朔州隋為雲內縣界恆安鎮開皇初𨽻朔州總管府大業初府廢𨽻馬邑郡〈明一統志隋以其地屬代朔雲三州〉唐為雲州下都督府武徳六年置北恆州七年廢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雲州定襄縣來治永淳元年廢雲州及縣徙民朔州開元十八年復置雲州改定襄為雲中縣天寶元年改雲中郡乾元元年復為雲州後置大同軍節度使後唐同光三年復以雲州為大同軍節度使晉髙祖割山前代北地入遼遼重熙十三年升為西京府曰大同治大同縣宋宣和三年始得雲中府金尋取之復名西京皇統元年以西京及山後諸部族𨽻元帥府天徳二年置都總管府後更置留守司乂置轉運司提刑司元初為西京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大同路置録事司明初改為大同府西置七衛所東置四衛
國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寧武衞置寧武府右衛置朔平府析朔州馬邑𨽻朔平改陽髙衛為陽髙縣天鎮衛為天鎮縣𨽻大同六年以所屬之蔚州歸直𨽻宣化府而廣昌三縣仍屬大同於是大同府統州二縣八
大同縣〈附郭〉
周為大同川地遼志暨明一統志胥雲爾及考唐志大同川在中受降城西二百里天寳中置天徳軍漢為五原唐為豐州距今大同甚逺
漢為鴈門郡平城縣地東部都尉治莽曰平順後漢志注前書髙帝被園白登服𧆛曰去縣七里
晉仍為平城縣𨽻鴈門郡
北魏道武帝都平城𨽻司州牧後又立平齊郡尋廢天平二年置代郡縣仍𨽻焉
北齊改平齊為太平縣 按北魏志代郡有太平縣又有安逺臨塞威逺臨陽等縣屬北恆州
北周改曰雲中廢安逺臨塞威逺臨陽縣
隋開皇初改為雲內縣𨽻馬邑
唐〈中〉貞觀十四年置定襄縣永淳元年廢開元十八年復置更名雲中縣𨽻雲州雲中郡明一統志為雲州治
後唐雲中縣𨽻雲州
遼𨽻西京大同府重熈十七年析雲中置大同縣又置徳州昭聖軍宣徳縣
金〈倚〉
元〈中 倚郭〉大同路治又改宣徳名宣寜為下縣至元二年廢白登縣為鎮屬焉尋復置
明大同府治省宣寜縣入焉
國朝因之編戶舊三十六里今一十四里
懐仁縣〈府城西南六十里〉
漢沙南縣𨽻雲中郡 按水經沙陵在河東沙南在河西
北魏葛榮之亂縣廢
隋開皇二年移雲內於此大業二年置大利縣屬雲州後屬定襄郡 按大利有長城有隂山有紫河亦今右玉平魯西地
唐𨽻雲州遼志唐末李克用敗赫連鐸駐兵於此遼改懐仁縣𨽻大同府金志遼析雲中縣置
金貞祐二年五月升為雲州
元〈下〉復為懐仁縣𨽻大同路
明調安東中屯衞後所分守𨽻大同府
國朝因之編戸舊九里今八里
山隂縣〈府西南一百四十里〉
漢隂館縣地
東漢末廢
北魏置神武郡明一統志為平齊郡蓋平齊在今大同府山隂界
北齊改太平郡後周罷
隋神武縣𨽻馬邑郡
唐廢舊志屬朔州馬邑郡
後唐明宗置寰州縣境𨽻焉
遼為河隂縣初𨽻朔州清寜中屬應州
金大定七年以與鄭州屬縣同更名山隂仍𨽻應州貞祐二年五月升為忠州
元〈下〉仍為山隂縣𨽻渾源州至元二年併入金城後復置
明屬大同府應州
國朝因之直屬大同府編戸舊七里今六里
應州〈府城南一百二十里〉
漢景帝後三年置隂館縣𨽻鴈門郡州境𨽻焉遼志漢末廢為隂館城
晉廣武縣地𨽻鴈門郡
北魏𨽻神武郡
北齊改𨽻太平郡
北周置隂城縣
隋廢隂城為神武縣地𨽻馬邑郡遼志大業末入突厥唐武徳中置金城縣後改應州唐志不載明一統志以龍首鴈門二山南北相應故名
後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彰國軍節度興唐軍寰州𨽻焉
遼仍為應州彰國軍統金城渾源河隂三縣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
宋宣和五年得應州金尋取之
金〈下〉仍彰國軍節度使𨽻西京路
元〈下〉𨽻大同路統金城山隂二縣治金城
明𨽻大同府省金城縣入州置安東中屯衛
國朝因之編戸舊二十里今仍舊
渾源州〈府城東南一百二十里〉
周戰國時屬趙代郡
秦𨽻鴈門郡
漢平舒崞二縣地屬代鴈門二郡前漢志注平舒有嘔夷川今在州東南五十里今州西二十里有故崞縣
東漢末廢
北魏為畿內地明一統志屬神武郡郡志太和中改屬恆州
北齊改北顯州
隋𨽻㕍門郡舊通志隋改為平宼縣
唐置渾源縣以渾源川名舊志後唐徙築今城始名渾源縣
遼𨽻應州
金貞祐二月五月陞渾源州元志仍置渾源縣併置司候司
元𨽻大同路至元二年省縣入州明一統志元初改渾源縣曰恆隂
明𨽻大同府
國朝因之編戶舊一十四里今仍舊
靈邱縣〈府城東南二百七十里〉
漢置靈邱縣屬代郡因趙武靈墓故名
晉𨽻代郡
北魏復置靈邱縣𨽻北靈邱郡
北齊省莎泉縣入焉
北周置蔚州又立大昌縣
隋開皇初北靈邱郡廢縣併入焉大業初蔚州廢𨽻雁門郡遼志大業初改𨽻代州即雁門郡
唐〈中〉初入突厥武徳六年復置靈邱縣寄治陽曲七年寄治繁峙八年寄治秀容貞觀五年復治故地為蔚州治開元初徙州治安邉至徳二載復故治
遼𨽻蔚州忠順郡
金貞祐二年四月升成州四年割為代州支郡
元下復為靈邱縣𨽻上都路宣徳府蔚州舊志至大元年置蔚昌府縣屬之
明𨽻大同府蔚州
國朝因之雍正六年改𨽻大同府編戶舊十里今九里
廣靈縣〈府城東南二百四十里〉
周春秋為代子國七國時屬趙
秦屬代郡
漢延陵縣地屬代郡
東漢廢
晉代郡地
北魏𨽻蔚州永安中為懐荒禦夷二鎮地
隋唐為鎮州地舊志隋屬上谷 按隋志上谷郡飛狐縣今𨽻廣昌
唐初入突厥後復屬開元十二年為安邉縣地
後梁改隆化縣
後唐同光初復名興唐又析置廣陵縣舊志同光二年契丹蕭阿古只宼蔚州始置縣
遼為廣陵縣𨽻西京道蔚州忠順軍金志遼統和三年析置靈仙縣 按遼志後唐析興唐縣為廣陵與金志不合遼志又雲晉改興唐為靈仙是廣陵分縣在靈仙未名之先也
金為廣靈縣仍𨽻西京路蔚州 注亦作陵
元〈下〉改𨽻上都路宣徳府蔚州
明𨽻山西大同府蔚州
國朝因之雍正六年改蔚州𨽻直𨽻省宣化府縣仍𨽻山西大同府編戸舊九里今八里
廣昌縣〈府東南三百六十里〉
漢為代郡廣昌縣莽曰廣屏酈食其説漢髙塞飛狐之口即此史記正義曰飛狐口北古代國也
東漢屬中山國
晉仍為廣昌縣屬代郡
北周置廣昌縣遼至大象二年置治五龍城
隋仁夀元年改名飛狐𨽻上谷郡
唐〈中〉初僑治易州之遂城遙𨽻蔚州貞觀五年復故治後唐
宋升飛狐軍
遼仍為飛狐縣𨽻西京道蔚州忠順軍縣志遼為飛狐郡
金
元〈下〉𨽻上都路宣徳府蔚州縣志元改淶源郡
明𨽻大同府蔚州縣志崇禎末年改為廣昌州併治靈邱廣昌二縣尋復為廣昌縣
國朝因之雍正六年直𨽻大同府編戸舊四里今仍舊
陽髙縣〈府城東一百二十里〉
漢本白登臺地
北魏𨽻司州為平城北境永熈中置髙栁郡領安陽髙栁二縣
隋雲內縣地𨽻馬邑郡有白登山
唐雲內縣地𨽻雲州唐志雲中縣有青坡道即今雲門山
遼置長青縣𨽻西京大同府
金大定七年更名白登仍𨽻西京路大同府
元〈下〉至元二年廢為鎮屬大同縣尋復置𨽻大同路明洪武三十一年廢白登入大同縣築陽和城天順二年始置衛以指揮千戶領之景泰元年設督府宿重兵
國朝順治三年裁衛揮千戶併髙山衛為一曰陽髙衛掌印一員領之五年移府治於陽髙城升衛為府八年復舊十三年裁督府兵道等官雍正三年又移中路通判駐府城改衛掌印為知縣始為陽髙縣𨽻大同府編戸舊十里今十里
天鎮縣〈府城東一百八十里〉
漢本極塞之地
北魏道武帝置廣牧縣 按晉志新興郡有廣牧縣天鎮實魏懷荒禦夷二鎮地
唐武徳五年置定襄縣唐志乾元元年廢蔚州橫野軍徙天成軍合之 按天成軍為天鎮近境 舊志隋唐為玉泉驛又雲縣北新平路堡古為榆林縣地屬集寜郡 按榆林縣唐屬勝州北直東受降城距天鎮殊逺
後唐為雲中縣地𨽻雲州大同軍
遼析置天成縣𨽻西京大同府
金
元初𨽻宣徳府中統二年改𨽻興和路
明洪武三十一年改設二衛曰天城鎮逺
國朝順治初併為一衛曰天鎮雍正三年改為天鎮縣編戶舊十里今十里
朔平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並
夏商 冀
周 並 趙 武州塞
秦 雁門郡 馬邑
漢 并州 雲中郡 陶林
定襄郡 桐過定襄
雁門郡 善無沃陽武州劇陽
馬邑
後漢 并州 雲中郡 定襄
定襄郡 善無桐過
雁門郡 武州劇陽馬邑
魏 雁門郡
新興郡
晉 并州 雁門郡 馬邑
新興郡 定襄
北魏 恆州 善無郡 善無沃陽
梁城郡 參合
朔州 大安郡
廣寜郡
神武郡
大平郡
附化郡
桑乾郡〈隋志〉
北齊 朔州〈北道行䑓〉 廣安郡 招逺
廣寜郡
太平郡
齊徳郡
長寜鎮
紫河鎮
後周 朔州〈總管府〉 廣安郡 招逺
長寜郡
隋 冀州 馬邑郡 善陽神武關陽
唐 河東道 朔州 善陽馬邑
五代唐 徳州 宣徳
朔州〈振武軍節度〉
遼 西京 西京道 朔州〈順義軍節度〉鄯陽寜逺馬邑
雲內州〈間逺軍〉
豐州
寜邉州〈鎮西京〉
徳州 宣徳
金 西京 西京路 大同府 宣寜平地
豐州
淨州
朔州〈順義軍〉 鄯陽馬邑
武州 寜逺
雲內州 雲川
寜邉州 寜邉
東勝州 東勝
元 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大同路 宣寜平地
朔州 鄯陽馬邑
武州
豐州
東勝州
雲內州
明 山西布政司大同府 朔州馬邑
右玉衛左雲衛平魯衛
國朝 山西布政司朔平府 右玉朔州馬邑左雲
平魯
朔平府
周𨽻并州春秋為晉之北鄙漢介雲中定襄雁門郡地而定襄為多後漢建武間定襄郡省徙其民於西河魏晉𨽻新興郡劉琨表封猗盧為代公居馬邑地屬焉元魏置懐朔鎮於定襄故城又改朔州後廢北齊徙朔州城於馬邑又置北道行䑓後周置總管府隋大業中改朔州為馬邑都唐仍置朔州後唐莊宗於朔州置振武軍明宗於馬邑置寰州遼於朔州置懐義軍又置開逺軍清寜初改雲內州胥𨽻西京道宋徽宗時改朔州為朔寜府尋屬金仍遼舊𨽻西京路元𨽻大同路明以朔州𨽻大同府領馬邑縣洪武二十五年設定邉鎮朔二衛尋省調大同左右二衛實之屬大同府正統十四年盡徙邉外諸衛於內地以玉林衛併入右衛名右玉林衛以雲川衛併入左雲衛名左雲川衛成化十七年又設平魯衛〈按明紀本末雲洪武二十八年立大同五衛東勝六衛永樂年徙東勝中前後三所千戶於懷仁等處守備〉
國朝雍正三年陞右玉林衛為朔平府設右玉左雲平魯三縣治又以大同府屬之朔州馬邑來屬於是凡統州一縣四
右玉縣〈附郭〉
漢雲中郡楨陵東南境定襄郡定襄東境
魏晉胥𨽻新興郡
北魏懷朔武川二鎮南境
唐雲州西境朔州北境
遼大同豐州二郡中境
金
元豐凈二州南境元志至元二年省大同縣平地縣入豐州今縣境東距大同西北距歸化城各二百餘里
明洪武二十五年始設大同鎮城五衛其一為右衛又設定邉衛兩鎮三關志東勝六衛定邉朔玉林雲川東勝左右衛也定邉後廢調大同右衛實之正統十四年以東勝玉林衛併入為右玉林衛
國朝因之雍正三年以右衛置朔平府設附郭右玉縣編戶六里
朔州〈府西南二百四十里〉
周戰國屬趙明一統志戰國時屬燕 按漢地理志雁門郡本趙地於天文別屬燕
秦置馬邑縣屬雁門晉太康地記秦時建馬邑城漢為馬邑善無二縣地𨽻雁門郡東漢末廢善無縣前漢屬雁門後漢屬定襄
魏晉胥雁門郡馬邑縣地
北魏延和二年置懐朔鎮孝昌中改朔州遼志魏孝文帝始置朔州領大安廣寜神武太平附化五郡在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明一統志後魏置桑乾及神武二郡天平二年置善無郡領善無沃陽二縣𨽻恆州
北齊天保八年徙治州南四十七里新城後徙治馬邑即今城武成帝置北道行䑓隋志後齊置縣曰招逺郡曰廣安明一統志改神武曰太平桑乾曰廣寜
北周置朔州總管府
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總管府廢改招逺曰鄯陽置代郡尋曰馬邑郡
唐復改朔州為下州鄯陽為中縣武徳四年省常寜縣入焉建中中徙治馬邑後復故治明一統志天寳初改馬邑郡乾元初復為朔州
後唐升振武軍
遼升順義軍節度使領鄯陽寜逺馬邑三縣
宋宣和中置朔寜府尋屬金
金仍為順義軍節度貞祐三年七月割朔州廣武縣𨽻代州
元為下州屬大同路鄯陽為下縣至元四年省録事司入焉
明省鄯陽縣入州領馬邑縣𨽻大同府置州衛守焉國朝因之雍正三年改𨽻新設朔平府編戶舊八里今仍八里
馬邑縣〈府南二百四十里〉
漢雁門郡劇陽馬邑二縣地
魏
晉
北魏桑乾地府志雁門廣武東西二平原地
北齊於桑乾郡置朔州及廣寜郡
北周𨽻朔州總管府廣寜郡廢
隋大業初朔州廢
唐〈中〉開元五年析鄯陽縣東三十里置大同軍倚郭置馬邑縣𨽻朔州馬邑郡明一統志建中間嘗徙朔州治此
後唐天成三年置寰州治馬邑明一統志又置寰清縣遼為馬邑縣仍𨽻朔州
宋宣和五年來歸尋屬金
金貞祐二年五月陞固州
元〈下〉州廢縣存
眀𨽻大同府朔州
國朝因之雍正三年𨽻新設朔平府編戸四里
左雲縣〈府東七十五里〉
漢雲中郡陶林南境雁門郡沃陽西南境馬邑東北境晉𨽻新興郡
後魏善無郡善無縣東北境沃陽縣東南境梁城郡參合縣南境
唐㑹昌中於北齊紫河鎮置宣徳縣
遼𨽻徳州昭聖軍
金大定八年更名宣寜西京大同府 按左雲得金宣寜之半
元〈下〉𨽻大同路
眀洪武二十五年設大同左衛又設鎮朔衛鎮朔後廢調大同左衛實之府志永樂七年復設大同左右衛宜覈正統十四年以東勝雲川衛併入為左雲川衛
國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左雲縣𨽻朔平府編戶六里
平魯縣〈府西南一百十五里〉
周戰國時趙惠文王置武州
漢定襄郡定襄縣東南郡桐過縣東境為武州縣地𨽻雁門郡
晉𨽻新興郡
後魏武川鎮東南境
唐武州北境勝州榆林縣東境
遼
金武州寜逺縣北境東勝州並雲內州雲川縣東境元
明成化十七年設平魯衛
國朝因之雍正三年改平魯縣𨽻朔平府編戶未分里甲地糧四面分為四堡丁徭則分五所
寜武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並
夏商 冀
周 並 晉
樓煩
趙 武州塞
秦 雁門郡
漢 并州 定襄郡 桐過
雁門郡 中陵樓煩武州馬邑
後漢 并州 定襄郡 桐過中陵
雁門郡 樓煩武州馬邑
魏 雁門郡
新興郡
晉 并州 雁門郡 馬邑
晉昌郡
北魏 朔州 廣寜郡 石門
神武郡 尖山殊頺
武川鎮
隋 冀州 馬邑郡 善陽神武
樓煩郡 靜樂
唐 河東道 嵐州 嵐谷
北管州 汾陽六度
憲州 樓煩元池天池
武州 新城
後唐 朔州
毅州
嵐州
宋 河東路 憲州 靜樂〈咸平九年廢天池元池入焉故録之金元〉
寜化軍 寜化
火山軍 偏頭砦
遼 西京道 朔州 寜逺
武州〈做此宣〉 神武
金 西京路 朔州 鄯陽
武州 寜逺
寜邉州 寜邉
河東北路 寜化州 寜化
管州 靜樂
元 河東山西道〈威軍宣慰〉大同路 武州
河東山西道〈使司肅政亷〉冀寜路 管州
眀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寜化所偏頭所神池營
五寨城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寜武府 寜武偏闗神池五寨寜武府
周王㑹圖有樓煩國戰國時屬趙秦屬雁門郡漢為太原雁門二郡地魏晉胥𨽻新興郡北魏為朔州廣寜郡神武郡地隋為馬邑郡神武縣樓煩郡靜樂縣地〈隋志有汾陽宮闗宮管涔山天池今胥𨽻寜武境〉唐武徳四年置管州仍析置汾陽六度二縣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廢並省汾陽六度入靜樂𨽻嵐州樓煩郡龍紀元年李克用於樓煩監表置憲州統樓煩元池天池三縣憲州為下州元池天池為下縣五代宋太平興國五年置寜化軍同下州統寜化縣金為下刺史大定二十二年陞為州仍統寜化縣元太祖十六年以嵐州之寜化樓煩併入憲州明初置寜化守禦所成化二年立寜武關置守備嘉靖十九年以寜化所𨽻焉二十二年置三關鎮守總兵官駐寜武國朝為寜武營雍正三年改設寜武府統縣四
寜武縣〈附郭〉
漢汾陽縣地漢志注北山汾水所出
北魏廣寜郡石門縣神武郡尖山縣地尹耕三平城考雲小平城今神池少南寜武關地也
唐為汾陽六度二縣地𨽻北管州武徳六年州廢𨽻嵐州尹耕雲北管廢寜武入於嵐
宋寜化縣熈寜三年廢元祐元年復崇寜三年仍廢為鎮又憲州為中州汾源郡軍事咸平五年移治靜樂遂廢軍又廢樓煩天池元池縣入靜樂
金寜化縣𨽻寜化軍
元省入憲州
明初置寜化守禦所成化二年立寜武關嘉靖十九年以寜武所𨽻焉
國朝雍正三年改設寜武府設附郭寜武縣編戶十里
偏關縣〈府北一百八十里〉
漢定襄郡桐過縣南境雁門郡武州縣西南境
魏晉𨽻新興郡
北魏武川鎮南境
唐𨽻嵐州嵐谷縣
五代北漢天㑹中建偏頭砦
宋為偏關砦𨽻火山軍嘉祐六年廢縣志遼乾亨四年置武寜縣遼志不載
金𨽻隩州婁室戍朔州築城於覇徳山西南二十里按金志覇徳山屬朔州鄯陽縣今在縣東南三十里
元𨽻保徳州舊志元有偏頭關乃偏頭砦址也甞置武節將軍樞密院判鎮守
眀洪武二十三年改築西原城距故址一里三十一年設闗置守備
國朝雍正三年改偏闗縣𨽻新設寜武府編戶四千九百三十五戶未編里數
神池縣〈府北三十里〉
漢樓煩馬邑二縣地𨽻雁門郡
魏置神武縣
晉改新城見遼志晉志不載
北魏神武郡尖山縣境
北齊天保六年置朔州於新城八年徙馬邑
隋𨽻馬邑郡
唐𨽻州遼志後唐太祖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
遼為神武縣初𨽻朔州重熈九年𨽻武州寜威軍併寜逺為一縣
金改寜逺縣𨽻武州
元省縣入武州
明為神池營
國朝雍正三年改神池縣𨽻新設寜武府編戸十四屯未編里數
五寨縣〈府西一百里〉
漢武州中陵二縣地𨽻雁門郡
後漢中陵屬定襄武州仍屬雁門
北魏為神武縣地 按魏志有神武郡無縣當屬神武郡殊頺縣地
隋為神武縣𨽻馬邑郡
唐末置武州元志唐𨽻定襄馬邑二郡
後唐改毅州
遼重熈九年復武州號宣威軍統神武縣屬西京道金武州邉下刺史領寜逺縣岢嵐州嵐谷縣有雪山岢嵐山寒光堡胥在五寨
元〈下〉至元二年割寜邉州之半來屬領寜邉縣四年省縣及司候司入州
明嘉靖間總兵周尚文建五寨城
國朝雍正三年改五寨縣𨽻新設寜武府編戸三十八里十九戶
澤州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並 晉
韓 上黨端氏
趙 上黨長平端氏
秦 上黨郡
河東郡
漢 司𨽻 河東郡 濩澤端氏
河內郡 沁水
并州 上黨郡 氏髙都
後漢 司𨽻 河內郡 沁水
河東郡 濩澤端氏
并州 上黨郡 氏髙都
魏 司州 平陽郡
河內郡
并州 上黨郡
晉 司州 平陽郡 端氏濩澤
河內郡 沁水
上黨郡 氏髙都
北魏 建州 髙都郡 髙都陽阿
長平郡 髙平氏
安平郡 端氏濩澤
泰寜郡 東永安西河新濩澤髙延
北齊 建州 長平郡
髙都郡
安平郡
後周 建州 髙平郡
安平郡
隋 冀州 長平郡 丹川沁水端氏濩澤
髙平陵川
唐 河東道 澤州 晉城端氏陵川陽城
沁水髙平
五代 澤州
宋 河東路 澤州 晉城髙平陽城端氏
陵川沁水
金 河東南路 澤州 晉城端氏陵川陽城
髙平沁水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澤州 晉城髙平陽城沁水
陵川
眀 山西布政司澤州 髙平陽城陵川沁水國朝 山西布政司澤州府 鳯臺髙平陽城陵川
沁水
澤州府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屬晉戰國屬韓後屬趙秦為上黨郡髙都縣地漢為上黨河東二郡地晉𨽻上黨平陽二郡慕容永析上黨置建興郡北魏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復永安中罷郡置建州治髙都城領髙都長平安平泰寜四郡北齊仍為建州廢安平泰寜祗領長平髙都二郡隋開皇初改建州為澤州治長平郡丹川縣唐為上郡武徳元年置建州治丹川縣改長平郡為蓋州領髙明丹川陵川及蓋城凡四縣〈新唐書武徳元年置建州六年廢又於濩澤縣置澤州領濩澤沁水端氏凡四縣〉三年析丹川置晉城縣𨽻建州六年廢建州自髙平徙蓋州治晉城縣八年徙澤州治端氏貞觀元年廢蓋州自端氏縣徙澤州來治天寳元年改澤州為髙平郡乾元元年復為澤州㑹昌中屬河陽節度五代屬昭義節度宋𨽻河東路為上州金𨽻河東南為上刺史天㑹六年以與北京澤州同加南字天徳三年復去南字貞祐四年𨽻潞州昭義軍後又改𨽻孟州元光三年陞為節鎮軍曰忠昌〈元志金為平陽府〉元為下州𨽻晉寜路置司候司至元三年省並省陵川縣入晉城端氏縣入沁水後復置陵川明洪武元年省晉城縣入澤州𨽻平陽府九年改直𨽻山西布政司
國朝因之雍正六年
題陞為府設附郭鳯臺縣髙平陽城陵川沁水仍𨽻焉
鳯臺縣〈附郭〉
漢髙都縣𨽻上黨郡
魏
晉
北魏永安中置髙都郡領髙都陽阿二縣治髙都縣又置建州於此
北齊置長平髙都二郡
後周併為髙平郡
隋開皇初郡廢改為丹川縣大業初置長平郡治丹川縣
唐〈上〉武徳元年移丹川於源澤水北屬蓋州三年於古髙郡城置晉城縣屬建州六年建州廢屬蓋州九年省丹川入晉城貞觀元年廢蓋州徙澤州來治新書武徳元年置建州六年州廢徙蓋州來治九年省丹川並蓋州入晉城天祐二年更名丹川
五代
宋〈𦂳〉為晉城縣
金〈倚〉
元〈下〉
明洪武初省晉城縣入州
國朝雍正六年設鳯臺縣於澤州府治編戸舊一百七十里今仍舊
髙平縣〈府北八十五里〉
周戰國時趙長平地
秦屬上黨郡
漢氏縣屬上黨
魏
晉因之
北魏永安中置長平郡領髙平氏二縣治髙平縣𨽻建州舊志永安初析氏置髙平縣
北齊舊曰髙平齊末改焉又併氏入焉舊志省氏入髙平屬髙都郡
後周並為髙平郡縣屬焉
隋為髙平縣𨽻長平郡
唐〈上〉武徳元年於縣置蓋州領髙平陵川丹川蓋城四縣貞觀元年廢蓋州以縣屬澤州新書蓋州領髙平丹川陵川三縣又析置蓋城縣以𨽻之
五代
宋〈上〉
金
元〈下〉
眀𨽻澤州
國朝雍正六年𨽻新設澤州府編戸舊一百六十一里今一百里
陽城縣〈府西一百里〉
漢河東郡濩澤縣
後漢濩澤侯國
魏
晉𨽻平陽郡
北魏𨽻建州安平郡又置西濩澤縣𨽻泰寜郡
隋𨽻長平郡
唐〈中〉武徳元年於縣置澤州八年徙治端氏天寳元年改名陽城𨽻澤州新書天祐二年更名濩澤
五代
宋〈上〉為陽城縣
金元光二年十一月升勣州
元〈下〉為澤州陽城縣
明𨽻澤州
國朝因之雍正六年𨽻新設澤州府編戶舊九十四里今四十九里
陵川縣〈府東北一百二十三里〉
漢氏縣地
隋開皇十六年析置陵川縣𨽻長平郡
唐〈中〉武徳初𨽻蓋州貞觀元年𨽻澤州
五代
宋〈中〉
金
元〈下〉至元二年省入晉城後復置
眀𨽻澤州
國朝因之雍正六年𨽻新設澤州府編戶舊九十三里今四十三里
沁水縣〈府西二百里〉
周史記趙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
漢河內郡沁水河東郡端氏二縣地
魏
晉沁水仍屬河內端氏屬平陽郡
北魏孝昌中置泰寜郡及東永安縣真君七年省端氏太和二十年復置為安平郡治
北齊郡廢縣改曰永寜
隋開皇初廢安平郡端氏縣𨽻長平郡十八年仍名沁水縣𨽻長平郡
唐〈中〉初屬蓋州後屬澤州武徳八年徙澤州治端氏貞觀元年徙治晉城
五代
宋〈中下〉端氏〈中〉
金
元〈下〉至元三年省端氏入沁水
眀沁水縣
國朝因之雍正六年𨽻新設澤州府編戶舊五十四里今二十八里
蒲州府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舜都
夏商 冀 綸
周 並 晉 蒲桑泉解梁令狐
臼衰
郇
魏 汾隂臨晉
秦 河東郡
漢 司𨽻校尉 河東郡 猗氏解蒲坂汾隂後漢 司𨽻 河東郡 汾隂蒲坂解猗氏
魏晉 司州 河東郡 汾隂猗氏解蒲坂
北魏 泰州 河東郡 安定蒲坂南解北解
猗氏
北鄉郡 北猗氏汾隂
南汾州 北鄉郡 汾隂
後周 蒲 州 蒲坂猗氏虞鄉
汾隂郡
隋 冀州 河東郡 河東桑泉汾隂猗氏
虞鄉
唐 中都 河東道 河中府 河東河西臨晉解
猗氏虞鄉永樂寳鼎
萬泉
五代梁 蒲州〈䕶國軍節度〉
宋 陝西路 河中府〈䕶國軍節度〉河東臨晉猗氏虞鄉
萬泉
慶成軍 榮河
金 河東南路 河中府〈䕶國軍節度〉河東榮河虞鄉萬泉
臨晉猗氏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寜路河中府河東萬泉猗氏榮河
臨晉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 蒲州榮河臨晉猗氏
萬泉
國朝 山西布政司 蒲州府 永濟臨晉虞鄉猗氏
萬泉榮河
蒲州府
虞為舜都春秋時屬魏後屬晉秦為河東郡蒲坂縣漢因之王莽更郡名曰兆陽縣曰蒲城東漢魏晉胥仍舊後魏河東郡治蒲坂神䴥元年置雍州延和元年改秦州太和中罷天平初復領河東北鄉二郡後周改郡曰蒲州隋開皇初郡廢州存十六年析蒲坂置河東縣大業初復河東郡併蒲坂縣入焉義寜元年胥治桑泉唐武徳元年置蒲州治桑泉縣二年置總管府管虞秦絳邵澮六州三年徙蒲州治河東縣仍置總管府九年置都督府尋罷開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為河中府其年罷中都仍為蒲州又與陝鄭汴懐魏為六雄十二年昇列四輔為上輔天寳元年仍改為河東郡為赤部乾元元年復為蒲州三年四月置河中府元年建夘月又為中都元和三年復為河中府𨽻河東道五代胥為蒲州梁置䕶國軍節度使宋仍名河中府為次府治河東縣𨽻陝西路仍置䕶國軍節度兼提舉解州慶成軍兵馬巡檢事金天㑹六年降為蒲州置防禦使天徳元年升為河中府為散上府仍䕶國軍節度使大定五年置陝西元帥府𨽻河東南路元𨽻晉寜路治河東縣憲宗在潛邸時置河解萬戶府領河解二州而河中府領録事司至元三年罷萬戶府併録事司入河東縣八年割解州直𨽻平陽路明洪武三年復為蒲州以河東縣省入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直𨽻州析平陽府之臨晉榮河萬泉猗氏四縣來屬六年
題陞為府設附郭永濟縣八年又分臨晉之南設虞郷縣治於是蒲州府統縣六
永濟縣〈附郭〉
秦𨽻河東郡漢志舊曰蒲秦更名蒲坂應劭曰秦始皇東巡見長坂故加坂雲
漢為蒲坂縣莽曰蒲城
魏
晉
北魏河東郡治所
隋開皇十六年析蒲坂置河東縣大業初並蒲坂入焉明一統志大業初改河東郡治河東縣
唐〈次赤〉開元八年析置河西縣尋省乾元三年更同州之朝邑曰河西來屬大厯五年復還同州析朝邑河東別置河西縣又武徳元年置永樂縣貞觀十年來屬
五代胥為蒲州治
宋熈寜三年省河西縣六年省永樂縣為鎮入焉金〈倚〉
元〈下〉
明洪武二年省河東縣入蒲州
國朝因之雍正六年設永濟縣於蒲州府治編戸舊八十七里今四十八里
臨晉縣〈府東北九十里〉
周春秋時晉桑泉地
漢河東郡解縣地 按漢置臨晉縣𨽻左馮翊莽曰監晉應劭曰臨晉水故曰臨晉臣瓚曰晉水在河之間此縣在河之西不得雲臨晉水也舊説曰秦築髙壘以臨晉國故曰臨晉師古曰瓚説是也或以為魏文侯伐秦始置臨晉非也文侯重城之耳
魏𨽻解州
晉𨽻解州
北魏為北解縣太和十一年置𨽻河東郡
隋開皇十六年置桑泉縣𨽻河東郡明一統志義寜初蒲州徙治此
唐〈次畿〉武徳三年析置溫泉縣九年省天寳十三年更名臨晉屬河中府
五代
宋〈次畿〉
金
元〈下〉至元三年省虞鄉縣入焉
眀𨽻平陽府蒲州
國朝因之雍正三年𨽻蒲州六年州陞府縣仍𨽻焉八年析置虞鄉縣編戸舊六十三里今仍舊
虞鄉縣〈府東六十里〉
漢解縣地𨽻河東郡
北魏曰安定縣西魏改南解又改綏化又曰虞鄉 按北魏志太和元年置安定縣又有南解縣胥𨽻河東郡
隋虞鄉縣𨽻河東郡
唐〈次畿〉武徳元年更名解縣又別置虞鄉縣貞觀十七年省解縣入虞鄉二十二年復置解縣省虞鄉入焉天授二年復析解縣置虞鄉胥𨽻河中府通考漢解縣地後於虞鄉城置解縣更於解西五十里別置虞鄉縣
五代
宋〈次畿〉
金
元至元三年省入臨晉
眀為臨晉縣地
國朝雍正八年析臨晉置虞郷縣𨽻蒲州府編戸二十四里
猗氏縣〈府東北一百二十五里〉
周郇伯國文王子所封春秋為晉令狐地晉志古猗頓城
漢置猗氏縣屬河東郡
魏
晉
北魏太和十一年置北猗氏縣𨽻北鄉郡
西魏改曰桑泉
後周復為猗氏縣𨽻汾隂郡
隋𨽻河東郡明一統志自故城徙今治
唐〈次畿〉𨽻河中府
五代
宋〈次畿〉
金
元〈下〉至元三年省萬泉縣入焉十五年復置
明𨽻平陽府蒲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蒲州六年州陞府仍𨽻焉編戸舊五十一里今二十七坊里
萬泉縣〈府東北一百六十里〉
漢河東郡汾隂縣地
後魏猗氏縣有介山塘舊志天賜元年郡人薛通築城於汾隂城西八十里名薛通城
唐〈上〉武徳三年析稷山界於薛通城置萬城縣𨽻泰州州廢𨽻絳州大順二年𨽻河中府新唐志析稷山安邑猗氏龍門置
宋〈次畿〉
金仍舊
元至元三年省入猗氏十五年復置𨽻河中府
明𨽻平陽府蒲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蒲州六年州陞府仍𨽻焉編戸舊四十里今十一里
榮河縣〈府城北一百二十里〉
夏博物記曰汾隂古之綸少康邑
周戰國時汾隂地
漢置汾隂縣𨽻河東郡
晉劉淵省入蒲坂縣
北魏復置𨽻汾隂郡後𨽻北鄊郡有北鄊城又南汾州有汾隂縣
後周置汾隂郡
隋開皇初郡廢仍為縣𨽻河東郡義寜元年以汾隂龍門置汾隂郡
唐〈次畿〉武徳元年改汾隂郡曰泰州貞觀十七年州廢屬河東郡開元十一年獲寳鼎更名寳鼎
五代
宋〈次畿〉大中祥符四年二月建寳鼎縣為慶成軍熈寜元年廢以榮河縣𨽻河中府即縣治置軍使舊志真宗祀汾隂有榮光溢河之瑞故名
金貞祐三年升榮州以河津萬泉𨽻焉
元〈下〉元初州廢復為榮河縣𨽻河中府
明𨽻平陽府蒲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蒲州六年州陞府仍𨽻焉編戸舊三十八里今一十三里
山西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五
沿革〈三〉
遼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並 晉
韓
趙 閼與
秦 上黨郡
漢 並 上黨郡 沾 湼氏
後漢 並 上黨郡 沾 湼
魏
晉 并州 上黨郡 湼 武鄉
樂平郡 沾 轑陽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沾
鄉郡 鄉
樂平郡 遼陽
北齊 鄉郡 鄉
樂平郡 梁榆
後周 鄉郡 鄉
樂平郡 梁榆
隋 冀州 鄉郡 榆社
太原郡 和順遼山平城
唐 河東道 遼州 遼山榆社平城和順
五代 遼州
宋 河東路 遼州 遼山和順榆社平城
金 河東南路 遼州 遼山榆社和順儀城
元 河東山西路〈肅政亷訪司〉晉寧路 遼州遼山榆社和順
明 山西布政司 遼州 榆社和順
國朝 山西布政司 遼州 榆社和順遼州
漢上黨郡湼縣地晉為轑陽縣屬樂平郡北魏眞君九年罷遼陽入鄉縣𨽻鄉郡孝昌二年復置𨽻樂平郡北齊省隋開皇十年復置改遼山縣又析樂平縣置遼州十六年屬遼州並置交漳縣大業初廢州並罷交漳入焉屬太原郡唐武德三年析并州之樂平和順平城石艾四縣〈新書四縣中有遼山無和順〉置遼州治樂平縣乂以廢榆州之榆社平城二縣來屬八年改遼州為箕州先天元年改儀州天寳元年改樂平郡為下郡遼山為中縣乾元元年復為儀州中和三年八月復為遼州𨽻河東道五代胥遼州〈周時入東漢〉宋遼山為下縣熙寧七年州廢省平城和順二年為鎭入遼山縣𨽻平定軍省榆社縣為鎮入威勝軍武鄉縣元豐八年復置遼州縣鎮並復來𨽻治遼山縣𨽻河東路金為中刺史天㑹六年以與東京遼州同加南字天德三年復去南字𨽻河東南路遼山縣為倚元為下州𨽻晉寧路遼山為下縣倚郭明省遼山縣入州
國朝因之直𨽻山西布政司編戶舊二十七里今十一里
和順縣〈州北九十里〉
周春秋時晉大夫梁餘子養邑後漢志湼有閼與聚漢上黨郡沾縣地
晉屬樂平郡
北魏屬太原郡
後周為梁榆〈系〉
隋開皇十年改名和順十六年又置平城縣屬太原郡明一統志有古和順城故名
唐〈中〉武德初和順平城胥屬并州三年析置義興縣改和順屬遼州六年又改平城來屬省義興縣入焉
宋〈下〉熙寧七年省為鎭入遼山縣元祐元年復置和順縣𨽻遼州平城縣為中縣亦仍來屬
金貞元二年廢平城縣為儀城鎭貞祐四年復陞儀城縣和順如故
元〈下〉至元三年省儀城入和順𨽻遼州
明𨽻遼州
國朝因之編戶舊二十二里今五里
榆社縣〈州西一百里〉
漢上黨郡湼縣地
晉武鄉縣地
北魏鄉縣有榆社城𨽻鄉郡
隋開皇十六年析鄉縣置榆社縣屬韓州大業初仍廢入鄉縣𨽻上黨郡舊唐志義寧元年析置榆社縣
唐〈中〉武德三年於榆社置榆州割并州平城來屬仍置偃武縣六年廢榆州及偃武縣以平城榆社屬遼州
五代
宋〈中下〉熙寧七年省榆社為鎭入威勝軍武鄉縣元祐元年復置𨽻遼州
金
元〈下〉至元三年省入遼山六年復置
明仍𨽻遼州
國朝因之編戶舊三十里今十里
沁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並
夏商 冀
周 並 晉 蔡臯狼
韓
趙
秦 上黨郡
漢 並 上黨郡 銅鞮湼氏襄垣穀逺
後漢 並 上黨郡 湼 襄垣 穀遠
司𨽻 河東郡 垣
魏 上黨郡
晉 并州 上黨郡 銅鞮湼襄垣穀逺北魏 并州 南垣州
鄉郡 陽城鄉銅鞮
義寧郡 義寧 安澤 沁源
北齊 南垣州〈改豐州〉
鄉郡
義寧郡
後周 潞州 鄉郡
義寧郡
隋 冀州 上黨郡 鄉 銅鞮 沁源
西河郡 綿上
唐 河東道 潞州 銅鞮武鄉
沁州 沁源和川綿上
五代 沁州
宋 河東路 威勝軍 銅鞮武鄉沁源綿上
金 河東南路 沁州 銅鞮武鄉沁源綿上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沁州銅鞮沁州沁源武鄉
明 山西布政司 沁州 沁源武鄉國朝 山西布政司 沁州 沁源武鄉
沁州
春秋晉地後屬韓又屬趙秦漢皆上黨郡地〈按當屬銅鞮穀逺縣地〉晉銅鞮縣𨽻上黨郡北魏銅鞮縣𨽻鄉郡又置陽城縣建義元年又置義寧郡及沁源縣為郡治〈州志以漢穀逺縣地置沁源安澤二縣〉後周因之隋銅鞮縣𨽻上黨郡開皇十八年省甲水縣入焉又開皇初廢義寧郡十六年置沁州大業初州廢義寧元年置義寧郡領沁源銅鞮綿上仍析沁源置和川凡四縣唐武德元年沁州為下州三年析銅鞮置甲水縣六年以銅鞮𨽻韓州九年省甲水縣永徽六年銅鞮𨽻沁州顯慶四年改𨽻潞州天寳元年改沁州為陽城郡乾元元年復為沁州五代胥為沁州宋太平興國三年於潞州銅鞮縣亂柳石圍中建威勝軍同下州省沁州入焉𨽻河東路銅鞮縣改𨽻軍為中縣威勝軍治金𨽻河東南路天㑹六年升沁州為中州元光二年升為節鎭軍曰義勝銅鞮縣為倚元𨽻晉寧路銅鞮為下縣至元三年省録事司武鄉縣入焉〈明一統志𨽻平陽路〉明洪武初省銅鞮縣入州領縣二萬厯二十四年改屬汾州府三十二年仍𨽻山西布政司
國朝因之編戶舊六十里
沁源縣〈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漢穀遠縣地𨽻上黨郡
北魏建義元年置沁源縣為義寧郡治
北齊
後周
隋開皇初義寧郡廢十六年置沁州及義寧縣十六年置綿上縣十八年改義寧為和川大業初州廢又廢和川入沁源縣𨽻上黨郡唐志義寧元年析置和川縣
唐〈中〉武德二年析置招逺縣三年省和川為中縣又置綿上縣為中縣
宋〈上下〉太平興國六年廢沁州以縣𨽻威勝軍綿上為中下縣寳元二年亦自大通監來𨽻
金元光二年十一月升為穀州
元仍名沁源為下縣𨽻沁州至元十年省綿上縣入焉明𨽻沁州
國朝因之編戶舊五十二里今七里
武鄉縣〈州東北六十里〉
漢湼氏縣地𨽻上黨郡舊唐志漢垣縣
晉仍置湼縣又始置武鄉縣𨽻上黨郡石勒置武鄉郡後罷
北魏延和二年置鄉郡領陽城襄垣鄉銅鞮四縣治鄉縣眞君九年罷遼陽屬鄉縣舊唐志魏曰湼城移治於南亭川即今治
北齊
後周廢豐州隋志又有後魏南垣州尋改豐州
隋開皇初郡廢以鄉縣𨽻上黨郡十六年分置榆社縣大業初廢
唐〈中〉武德初屬韓州州廢屬潞州則天時復加武字神龍年去武字為鄉縣後又加武字
五代
宋〈上〉太平興國時改隸威勝軍熙寧七年廢遼州榆社縣為鎮入焉元豐八年復舊
金
元〈下〉至元三年省入銅鞮後復置𨽻沁州
明𨽻沁州
國朝因之編戶舊三十里今十里
平定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並
夏商 冀
周 並 晉 盂馬首
厹繇
東山臯落氏
趙
秦 太原郡
漢 并州 太原郡 上艾 盂 榆次
上黨郡 沾
後漢 并州 上黨郡 沾
太原郡 榆次 盂
冀州 恆山國 上艾
魏 太原郡
上黨郡
晉 并州 太原國 盂
樂平郡 沾上艾壽陽樂平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沾 受陽
樂平郡 樂平 石艾
北齊 并州
樂平郡
北周 并州
樂平郡
隋 冀州 太原郡 壽陽 樂平 石艾盂
唐 河東道 太原府 盂 夀陽樂平 廣陽五代
宋 河東路 太原府 壽陽 盂
平定軍 平定 樂平
金 河東北路 太原府 盂 壽陽 晉州
平定州 平定 樂平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寧路 壽陽平定州樂平盂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壽陽盂縣平定州樂平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平定州 壽陽 盂縣 樂平平定州
漢上艾縣𨽻太原郡後漢屬常山國晉𨽻樂平郡北魏更名石艾眞君九年罷孝昌六年復明一統志為西陽郡隋𨽻太原郡舊志開皇初𨽻遼州大業中𨽻太原郡後𨽻受州唐〈畿縣〉武德三年𨽻遼州六年𨽻受州貞觀八年州廢𨽻太原府天寳元年更名廣陽宋太祖征河東首下之建平定軍𨽻鎭州太平興國二年以鎭州廣陽砦建平定軍同下州𨽻河東路四年改廣陽縣為平定屬平定軍金𨽻河東北路大定二年昇州為下刺史平定縣為倚興定二年為防禦十一月復降為刺郡領平定樂平二縣元𨽻太原路為下州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樂平二縣入州七年復置樂平縣舊志元初開元帥府統臯和遼儀威盂邢晉等處至元二年遼儀和入平陽威入廣平盂隸太原邢入順德明為平定州𨽻太原府領樂平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陞為直𨽻州析太原府盂縣壽陽縣𨽻焉編戶舊三十三里今二十一里
壽陽縣〈州西一百里〉
周春秋時晉馬首邑左傳韓固為馬首大夫
漢榆次縣東境
晉始置壽陽縣𨽻樂平郡舊志在壽水之陽故名明一統志晉末省
北魏眞君九年改𨽻并州太原郡舊志太武時省入晉陽縣尋復置
隋開皇十年改并州南受陽縣為文水汾州東故壽陽置壽陽縣
唐〈畿〉初為受陽縣武德三年屬遼州六年徙受州來治領壽陽盂二縣又以遼州之石艾樂平來屬貞觀八年州廢屬太原府十一年更名壽陽
五代
宋〈次畿〉𨽻太原府
金興定二年九月割𨽻平定州四年正月以壽陽縣西張寨置晉州舊志大定初割榆次東境三百五十餘戶𨽻壽陽尋徙州治清源
元〈下〉𨽻太原路
明為壽陽縣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平定州編戶舊三十里今二十四里
盂縣〈州西北一百里〉
周晉大夫盂丙邑後漢志注作盂邴明一統志本仇猶國戰國屬趙為源仇城
漢置盂縣𨽻太原郡
晉𨽻太原國
北魏省入石艾縣𨽻樂平郡縣志又於縣西百里置撫城縣屬定襄郡
隋開皇十六年置原仇縣𨽻太原郡大業初仍名盂縣唐〈畿〉武德三年置受州領盂受陽二縣六年徙受州於壽陽貞觀八年省受州縣復屬并州新唐志貞觀元年省烏河縣入焉縣志武德初改撫城為烏河縣
五代
宋〈次畿〉𨽻太原府
金興定中升為州𨽻絳州元帥府節制置刺史尋復元盂州為下州𨽻冀寧路
明洪武二年改為盂縣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平定州編戶舊二十三里今同
樂平縣〈州東南六十里〉
周舊志東山臯落氏之國後屬晉戰國屬趙
秦𨽻上黨郡
漢置沾縣𨽻上黨郡晉志東漢建安末立樂平郡晉泰始中置樂平郡統沾上艾壽陽遼陽樂平五縣𨽻并州明一統志晉樂平郡治
北魏仍為樂平郡統遼陽樂平石艾三縣眞君九年治太原孝昌二年復治沾城
隋開皇初廢樂平郡十六年分置遼州及東山縣大業初廢仍置樂平縣𨽻太原郡
唐〈畿〉武德三年於縣置遼州六年徙遼州治箕州以樂平屬受州州廢屬太原府
宋〈中〉乾德元年下北漢樂平縣改為平晉軍尋廢復為樂平縣
金仍𨽻平定州興定四年正月升為臯州尋廢州𨽻平定州
元〈下倚郭〉至元二年省為鄉入平定州立廵檢司七年復為縣
明𨽻太原府平定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平定州編戶舊十里今七里忻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並
夏商
周 幷 晉
趙
樓煩
秦 太原郡
漢 并州 太原郡 陽曲 汾陽後漢 并州
魏 新興郡
晉 并州 晉昌郡 九原 定襄
北魏 肆州 永安郡 定襄 平㓂
秀容郡 秀容石城肆盧敷城
恆州〈以下郡縣胥天平二治置寄治秀容〉代郡
善無郡
梁城郡
繁峙郡
髙柳郡
北靈邱郡
內附郡
靈邱郡
北齊 肆州 秀容 平宼
後周 肆州〈徙雁門〉 秀容 平寇
隋 冀州 樓煩郡 靜樂 秀容
唐 河東道 嵐州 靜樂
憲州 樓煩
忻州 秀容 定襄
五代 忻州
嵐州
宋 河東路 忻州 秀容 定襄
憲州 靜樂
金 河東北路 忻州 秀容 定襄
管州 靜樂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寧路 忻州秀容定襄管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靜樂 忻州 定襄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忻州 定襄 靜樂忻州
漢為陽曲縣地𨽻太原府漢末𨽻新興郡晉改曰晉昌郡北魏眞君七年置肆州領永安秀容雁門三郡永興二年置秀容郡並秀容縣𨽻肆州眞君七年併肆盧敷城二郡𨽻焉永安中又改新興郡為永安郡𨽻肆州領定襄陽曲平寇蒲子驢夷五縣隋志舊置洫州後周洫州徙雁門後齊又置平宼縣隋為秀容縣開皇初置新興郡及銅川縣郡尋廢十年廢平寇縣十八年始置忻州領秀容石城肆盧敷城四縣大業初州廢又廢銅川縣為秀容𨽻樓煩郡舊唐志隋自秀容故城徙治此故名秀容義寧元年以秀容置忻州唐初新興郡領秀容縣武德元年改忻州四年析秀容置定襄縣天寳元年改定襄郡為下郡秀容為上縣乾元元年復為忻州新唐志貞觀五年以思結部族於縣境置懷化縣𨽻順州十二年以懷化𨽻代州後省五代後周時入東漢宋仍名忻州定襄郡為下州置團練使統秀容定襄二縣秀容為𦂳縣州志顯德時割忻口等地並忻州東北之神樂縣置唐林縣於治北統之今有唐林岡即其地宋平北漢廢唐林徙置治北曰白鹿縣又改名崞縣其神樂地入定襄而忻口南北諸村落復歸忻州金下刺史𨽻太原府治秀容元為下州秀容為下縣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復置明一統志元初改九原置宣撫司明省秀容縣入州止領定襄縣
國朝初改𨽻太原府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統定襄靜樂二縣編戶舊五十三里今四十七里
定襄縣〈州東五十里〉
周春秋𨽻晉戰國𨽻趙
漢陽曲縣地
後漢末移陽曲於太原界於陽曲古城置定襄縣𨽻新興郡
晉𨽻晉昌郡惠帝時遷𢎞農人楊釗等三千戶於此北魏為定襄縣眞君七年併雲中九原晉昌三縣屬焉永安中改𨽻永安郡
隋省縣入秀容𨽻樓煩郡
唐〈上〉武德四年析秀容置定襄縣𨽻忻州
五代
宋〈中下〉熙寧三年省入秀容元祐元年復仍𨽻忻州金
元〈下〉
明𨽻太原府忻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忻州為直𨽻州定襄仍屬編戸舊二十五里今一十三里
靜樂縣〈州西一百八十里〉
周春秋𨽻晉故樓煩地戰國𨽻趙
漢汾陽縣地
後漢末省入九原縣𨽻新興郡
魏
晉
北魏眞君九年併九原縣入定襄𨽻永安郡
隋初曰岢嵐開皇十八年改為汾源大業四年改靜樂縣𨽻樓煩郡
唐〈中〉武德四年置管州領靜樂縣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廢以靜樂𨽻嵐州
五代
宋咸平三年二月置靜樂軍五年徙憲州來治為下州遂廢軍又廢天池元池二縣入焉熙寧三年州廢以縣𨽻嵐州十年復憲州仍統靜樂縣政和五年賜名汾源縣金志宋憲州靜樂郡
金天德三年更名管州為下刺史統靜樂縣興定三年升防禦𨽻河北路
元為下州𨽻冀寧路太祖十六年以嵐州之岢嵐寧化樓煩併入州至元二年割岢嵐入嵐州
明省州為靜樂縣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忻州編戶舊三十里今七里代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並
夏商 冀
周 並 晉
趙
秦 雁門郡
漢 並 雁門郡 繁峙隂館樓煩崞
太原郡 葰人原平慮虒廣武
代郡 鹵城
後漢 并州 太原郡 慮虒
雁門郡 隂館繁峙樓煩崞
鹵城廣武原平
魏 雁門郡
晉 并州 雁門郡 廣武崞繁峙原平北魏 肆州 永安郡 驢夷
秀容郡 石城
雁門郡 原平廣武
東夏州 偏城郡 廣武
恆州 繁峙郡 崞山繁峙
武州〈以下三郡胥武定中置治雁〉 吐京郡吐京新城
齊郡 昌國安平
新安郡
廓州〈門川以下三郡胥武定初置治肆州衆〉 廣安郡
永定郡
建安郡
北齊 雁門郡 廣武
繁峙郡 繁峙
北靈州〈城界郭〉
北顯州〈城武州〉
後周 肆州 雁門郡 廣武
隋 冀州 雁門郡 雁門繁峙崞五臺
唐 河東道 代州 雁門五臺繁峙崞
唐林
五代 代州
宋 河東路 代州 雁門崞五臺繁峙
金 河東北路 代州 雁門五臺廣武繁峙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寧路 崞州代州臺州堅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代州五臺繁峙崞縣
國朝 山西布政司 代州 五臺 繁峙 崞縣代州
春秋時晉地後屬趙〈通考武靈王破樓煩置雁門郡後北境屬燕 通典馬邑南境雁門北境皆是〉秦置雁門郡〈通考太原雁門二郡境〉漢廣武縣地𨽻太原郡〈漢志注雁門郡莽曰填狄廣武縣都尉治莽曰信桓〉後漢建武十五年罷郡二十七年復魏徙雁門郡南度勾注治廣武縣晉因之北魏天興初𨽻司州太和十八年改𨽻肆州統原平廣武二縣又置徧城郡領廣武沷野二縣後周徙肆州治廣武縣仍𨽻雁門郡隋開皇五年廢郡改代州置總管府十八年改廣武為雁門縣大業初總管府廢仍置雁門郡唐武德元年置代州總管統代忻蔚三州五年廢總管六年復置統代忻蔚朔四州貞觀四年又督順州十二年省順州以懷化來屬天寳元年為雁門郡仍都督府雁門為上縣乾元元年復為代州治雁門縣五代後周時入東漢宋為上州置雁門郡防禦領沿邊安撫司雁門為中縣金𨽻河東北路雁門縣為倚天㑹六年置震武軍節度使貞祐二年四月僑置西面經略司七月廣武縣來屬八月經略司罷〈元志金立都督府〉元罷軍𨽻太原路中統四年省雁門縣入代州明洪武二年改為縣八年復為州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統五臺繁峙崞三縣編戶舊四十一里今同
五臺縣〈州東南一百四十里〉
漢慮虒縣𨽻太原郡
晉罷
北魏太和十年復驢夷縣新興郡永安中𨽻永安郡北齊改屬雁門郡
隋大業初改五臺縣𨽻雁門郡
唐〈中〉𨽻代州證聖元年析五臺崞縣置武延縣神龍元年改唐林為中縣
五代東漢置寳昌軍
宋〈中下〉
金貞祐四年三月升臺州𨽻河東北路
元𨽻冀寧路
明洪武二年改為洪𨽻太原府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代州編戶舊三十五里今二十里
繁峙縣〈州東七十五里〉
漢置繁峙縣𨽻雁門郡莽曰當要又葰人縣𨽻太原郡鹵城縣𨽻代郡莽曰魯府
後漢葰人罷鹵城改𨽻雁門郡
魏
晉鹵城罷復有葰人𨽻雁門郡
北魏天平二年置繁峙郡𨽻恆州統崞繁峙二縣舊唐志東魏置廓州
後齊改為北靈州尋廢
北周郡縣並省
隋開皇十八年復置縣𨽻雁門郡有東魏武州及吐京齊新安三郡寄治城中明一統志隋徙治武州城
唐〈中〉𨽻代州雁門郡明一統志唐又移今治
五代
宋〈下〉
金貞祐二年九月升為堅州𨽻太原府
元𨽻冀寧路
明洪武二年改繁峙縣𨽻太原府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代州編戶舊一十九里今七里
崞縣〈州南六十里〉
漢置崞縣𨽻雁門郡莽曰崞張縣志西南有山如崞故名
後漢末廢
晉復置𨽻雁門郡
北魏天平置繁峙郡崞山𨽻焉永興二年又置石城縣𨽻秀容郡隋志東魏置廓州有廣安永定建安三郡寄治山城
北齊改為北顯州
後周州廢
隋開皇十年改縣曰平寇大業初改為崞縣𨽻雁門郡唐〈中〉𨽻代州
五代後梁析置白鹿縣
宋〈下〉省白鹿入崞縣
金
元太宗十四年升崞州為下州𨽻冀寧路
明洪武二年改州為縣八年𨽻太原府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代州編戸舊三十五里今二十里
保德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並 晉 林濤寨
趙
秦
漢 並 定襄郡
魏
晉
北魏 武川鎭
北齊 什賁
隋 樓煩郡地
唐 河東道 嵐州
五代 嵐州 雄勇鎮〈東漢置〉
宋 河東路 火山軍
保德軍
金 河東北路 隩州 河曲
保德州 保德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寧路 保德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河曲保德州國朝 山西布政司 保徳州 河曲
保德州
春秋時晉林濤寨後為林胡澹林所據趙武靈王復之漢初為林胡樓煩地北魏𨽻武川鎭唐𨽻嵐州宋淳化四年析嵐州地置定羌軍同下州景德元年改保德軍金下刺史大定十一年置保德縣𨽻焉二十二年升為州元光元年六月升防禦元憲宗七年省保德縣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州三年又併岢嵐軍入焉四年割岢嵐𨽻管州隩州仍來屬明洪武七年改為縣九年復為州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析太原府河曲興縣來屬八年仍析興縣𨽻太原府編戸舊五里今同
河曲縣〈州東北六十里〉
唐𨽻嵐州
五代東漢置雄勇鎮𨽻嵐州
宋太平興國七年建火山軍同下州領雄勇偏頭董家橫谷桔橰䕶水六砦慶厯初增領下鎭砦治平四年置火山縣四年縣廢明一統志屬代州
金貞元元年置河曲縣𨽻焉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後更名隩州興定二年九月改𨽻嵐州四年徙治黃河灘許父寨
元憲宗七年省州縣入保德州
明洪武二年仍置縣六年省十四年復置𨽻太原府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保德州編戶舊七里現今編戶五里
解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并州 晉 解梁 下陽
虞
芮
魏 安邑
秦 河東郡
漢 司𨽻校尉 河東郡 安邑大陽解河北
後漢 司𨽻 河東郡 安邑大陽解河北
魏 司州 河東郡
晉 司州 河東郡 安邑大陽解河北
後魏 秦州 河東郡 安邑 南解
河北郡 北安邑南安邑河北大陽
永樂郡
後周 安邑郡
河北郡
隋 冀州 河東郡 芮城安邑夏河北
虞鄉
唐 河東道 河中府 解 永樂 安邑河南道 陜州〈大都督府〉 夏 芮城 平陸
五代〈漢〉 解州 安邑 解
宋 陜西路 解州〈慶成軍防禦〉 解 安邑
陜州 平陸 夏 芮城
金 河東南路 解州 解平陸芮城夏
安邑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解州解安邑夏平陸
芮城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解州 安邑夏平陸芮城
國朝 山西布政司 解州 安邑夏平陸芮城解州
春秋為晉解梁城〈博物志解有智邑〉戰國屬魏秦𨽻河東郡漢始置解縣〈師古曰音蟹〉𨽻河東郡魏晉因之後魏析置安定縣西魏改曰南解𨽻秦州河東郡〈按地形志有南解是南解不始於西魏也〉又改綏化又曰虞鄉〈隋志〉隋為虞鄉縣𨽻河東郡唐武德元年更名解縣為次畿貞觀十七年省入虞鄉二十二年復置𨽻河中府五代漢乾祐元年九月始置解州割河中之聞喜安邑解三縣為屬而治解宋為中州解為中縣屬陜西路置防禦〈金志宋慶成軍防禦〉金初置解梁郡軍後廢為上刺史解縣為倚貞祐二年復昇州為節鎭軍名寳昌興定四年徙治平陸縣屬河東南路元仍名解州為下州解縣為下縣至元四年併司候入縣𨽻平陽路明以解縣省入州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析平陽府之安邑夏縣平陸芮城垣曲來屬七年又析垣曲𨽻絳州於是領縣四編戶三十里
安邑縣〈州城東五十里〉
夏禹營安邑晉志舊舜都前編禹踐天子位於韓鄭氏通志曰安邑即韓國也
周魏絳自魏徙此至惠王徙大梁
秦
漢置安邑縣為河東郡治
魏
晉
後魏為北安邑縣河北郡治太和十一年置郡十八年復屬河北郡
後周置安邑郡
隋開皇十六年置虞州太業初州廢為安邑縣𨽻河東郡義寧元年以安邑虞鄉夏置安邑郡
唐〈次畿〉武德元年曰虞州又析置桐鄉縣三年析安邑置興樂縣貞觀元年省十七年州廢省桐鄉入聞喜以安邑解屬河東郡至德二載更曰虞邑乾元元年𨽻陜州大厯四年復故名元和三年改屬河中府
五代
宋〈𦂳〉屬解州
金
元〈下〉
明𨽻平陽府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解州編戸舊九十五里今四十一里
夏縣〈州東北一百里〉
夏本禹所都之地
漢安邑縣地
魏晉仍舊
後魏太和十一年別置南安邑縣𨽻秦州河北郡明一統志改為夏縣以禹舊都故名魏志不載
後周安邑郡
隋開皇初郡廢以夏縣𨽻河東郡
唐〈望〉初屬虞州貞觀十七年𨽻絳州大定元年改屬陜州尋還𨽻絳州乾元三年復屬陜州都督府
五代
宋〈上〉
金改𨽻解州
元〈下〉
明𨽻平陽府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解州編戸舊六十六里今二十四坊里
平陸縣〈州東南九十里〉
周武王封虞仲五世孫周章之弟於故夏墟有吳城後為晉獻公所滅杜預注虞國在河東大陽縣又虢邑下陽亦在大陽縣戰國屬魏
秦
漢為河東郡大陽縣應劭曰在大河之陽莽曰勤田後漢置河北縣〈明一統志〉按河北縣乃西漢置
魏晉仍舊
後魏𨽻秦州河北郡仍名大陽縣後魏河北縣有芮城立城是河北縣芮城地多平陸地少也明一統志魏置河北郡治此 按河北乃河北郡第三縣大陽乃河北郡第四縣
隋初罷河北郡以河北縣屬河東郡義寧元年屬安邑郡 按平陸自後魏以前為大陽縣而河北縣亦多平陸地至周隋間始併大陽入河北
唐〈望〉貞觀元年屬陜州天寳三載太守李齊物開三門以利漕運得古刅有篆文曰平陸因改名
五代
宋〈上〉
金𨽻解州興定四年徙解州來治
元〈下〉舊通志元併入芮城後復分置
明𨽻平陽府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解州編戶舊五十五里今八里又二鹽里
芮城縣〈州西南九十里〉
周魏國晉獻公滅之以封大夫畢萬曾孫絳徙安邑明一統志本魏附庸春秋時芮伯萬居此
漢河東郡河北縣
魏
晉
後魏河北縣屬河北郡
西魏置安戎縣
後周改芮城又改長樂置永樂郡後省入焉
隋為芮城縣𨽻河東郡
唐〈望〉武德二年以芮城河北永樂置芮州貞觀元年州廢改𨽻陜州
宋〈中下〉
金𨽻河東南路解州
元〈下〉𨽻晉寧路解州至元間併平陸縣入焉元貞初復分置
明𨽻平陽府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解州編戶舊四十四里今十里絳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殷 耿都
周 並 晉 瓠邱郫邵曲沃故絳
稷高梁清源涑川
耿 耿城
冀
魏 王垣曲沃皮氏
秦 河東郡 桐鄉 左邑
漢 司𨽻校尉 河東郡 左邑聞喜臨汾垣
皮氏 絳
後漢 河東郡 臨汾皮氏聞喜絳
垣
魏 平陽郡
河東郡
晉 司州 平陽郡 絳邑臨汾皮氏
河東郡 聞喜 垣
北魏 晉州 平陽郡 臨汾
南絳郡 南絳小鄉
東雍州 邵郡 白水清亷萇平
高涼郡 高梁龍門
正平郡 聞喜
南汾州 龍門郡
北鄉郡 龍門
後周 勲州總管府 蒲州 龍門
龍門郡
正平郡
絳郡
邵州 亳城蒲原
隋 冀州 河東郡 龍門
絳郡 正平絳稷山聞喜
垣
唐 河東道 河中府 稷山龍門
絳州 正平絳聞喜垣
五代 絳州
解州〈東漢〉 聞喜
宋 河東路 絳州 正平稷山絳垣曲
陜西路 河中府 龍門
解州 聞喜
金 河東南路 河中府 河津
絳州 正平稷山垣曲絳
解州 聞喜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
河中府 河津
絳州 正平稷山絳垣曲
解州 聞喜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蒲州 河津
絳州 稷山絳垣曲
解州 聞喜
國朝 山西布政司 絳州 聞喜河津稷山絳
垣曲
絳州
周〈通考春秋時為晉國即故絳與新田之都〉戰國時屬魏秦屬河東郡漢臨汾縣地魏晉〈通考屬河東平陽二郡地〉後魏置東雍州縣為南太平〈與平陽郡太平縣胥析漢臨汾縣置〉神䴥元年為征平太和十一年復置正平郡領聞喜曲沃二縣西魏後周為重鎮〈明一統志後周改東雍州為絳州徙治玉璧〉隋開皇初廢正平郡十八年改縣名正平大業初置絳郡治正平縣唐武德元年置絳州總管府管絳潞蓋建澤沁韓晉呂檜秦蒲虞芮邵十五州三年廢總管府四年置絳州為雄郡正平為望縣五代宋為雄州防禦正平為望縣金為上州正平為倚劇天㑹六年置絳陽軍節度使興定二年十二月升為晉安府總管河東南路兵馬三年三月置河東南路轉運司後改晉安府元初為中州置絳州行元帥府河解二州諸縣皆𨽻焉後罷元帥府仍為絳州𨽻平陽路治正平縣正平為下倚縣至元二年省録事司入焉明以州𨽻平陽府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析平陽府之太平襄陵河津稷山來屬七年又以太平襄陵易平陽府之聞喜絳縣幷析解州之垣曲來屬於是絳州統縣五
聞喜縣〈州南七十里〉
周本曲沃晉武公自晉陽徙此戰國屬魏仍曰曲沃後漢志注曲沃在縣東北數里
秦改左邑縣𨽻河東郡
漢武帝元鼎六年更名應邵曰武帝於此聞南粵破改曰聞喜莽曰洮亭
魏
晉
後魏正平郡治
後周𨽻絳州明一統志周移治栢壁
隋𨽻絳郡明一統志又移治甘谷後徙桐鄉故城唐〈望〉新書武德元年置
五代漢乾祐元年割𨽻解州
宋〈望〉
金
元〈下〉
明𨽻平陽府解州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七年改𨽻絳州編戶舊六十六里今四十四里
河津縣〈州西一百里〉
殷尚書祖乙徙耿
周封耿國晉獻公滅之賜大夫趙夙後十傳至獻侯徙中牟戰國屬魏為皮氏史記魏襄王六年秦取皮氏
秦屬河東郡
漢皮氏縣𨽻河東郡莽曰延平
魏晉胥𨽻平陽郡
北魏眞君七年改龍門縣𨽻高涼郡太和十一年又分置高涼縣 按魏志又有龍門郡領西太平汾陽二縣又北鄉郡有龍門縣
後周𨽻蒲州
隋開皇初廢龍門郡以縣𨽻河東郡 按汾隂縣有龍門山
唐〈次畿〉武德元年於縣置泰州二年徙泰州來治五年析置萬春縣貞觀十七年州廢省萬春入龍門𨽻絳州元和初改𨽻河中府
宋〈次畿〉𨽻陜西路河中府宣和初改河津縣
金𨽻河中府貞祐三年改𨽻榮州
元〈下〉仍𨽻河中府
明𨽻平陽府蒲州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二年改𨽻絳州編戶舊三十八里今一十八里
稷山縣〈州西五十五里〉
周春秋時晉侯治兵於稷舊志晉高梁邑
漢河東郡聞喜縣地後漢志聞喜縣西五十里有稷山亭
魏
晉
北魏太和十一年分龍門置高涼縣𨽻高涼郡
西魏以韋孝寛有守玉壁功陞勲州置總管後改絳州隋開皇初絳州移正平十八年改名稷山縣屬絳郡又有後魏龍門郡開皇初廢明一統志隋徙治汾水北
唐〈上〉𨽻絳州後改𨽻河中府
後唐同光三年復𨽻絳州
宋〈中〉
金〈中〉
元〈下〉
明𨽻平陽府絳州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二年改𨽻絳州編戶舊七十三里今一十九里
絳縣〈州東南一百里〉
周晉武公自曲沃徙此後漢志縣西有絳邑城杜預曰故絳
漢絳縣𨽻河東郡
後漢絳邑縣
晉𨽻平陽郡
北魏太和十八年置南絳縣屬正平郡建義初置南絳郡治㑹交川領南絳小鄉二縣
後周置晉州建德五年廢明一統志後周罷郡改為絳縣
隋絳縣𨽻絳郡
唐〈望〉武德元年改𨽻澮州四年州廢仍𨽻絳州明一統志唐武德初自車廂城徙今治
五代
宋〈中〉
金
元〈下〉至元二年省垣曲縣入焉十六年復舊
明𨽻平陽府絳州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七年改𨽻絳州編戶舊五十二里今三十里
垣曲縣〈州東南二百三十里〉
周春秋晉匏邱邑杜預曰縣東南有壺邱亭博物記縣東九十里有郫邵之阨戰國時屬魏史記武侯二年城王垣博物記曰山在東狀如垣
漢垣縣地屬河東郡
魏晉仍舊
北魏皇興四年置邵上郡太和中併河內孝昌中復析置白水縣領白水清亷萇平西太平四縣舊志置邵郡於陽壺城 按地形志新安郡又有西垣東垣縣
後周置邵州改白水為亳城舊志西魏大統三年改邵州徙今治
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改垣縣又省後魏所置清亷縣後周所置蒲原縣入焉𨽻絳郡義寧元年以垣王屋置邵原郡又置清亷亳城二縣
唐〈上〉武德元年改邵州二年置長泉縣是年以長泉隸懷州後省五年省亳城入垣貞觀元年州廢省清亷入垣龍朔三年𨽻洛州長安二年復舊貞元三年𨽻陜州元和三年復舊
五代
宋〈下〉𨽻絳州
金
元〈下〉至元二年省入絳縣十六年復置𨽻平陽路絳州明𨽻平陽府絳州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二年𨽻解州七年改𨽻絳州編戶舊二十七里今五里
吉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並 晉 二屈 狐廚
秦 河東郡
漢 司𨽻 河東郡 臨汾北屈騏
後漢 司𨽻 河東郡 臨汾 北屈魏
晉 司州 平陽郡 臨汾 北屈
北魏 汾州 定陽郡 定陽 昌寧
五城郡 五城 平昌
東魏 南汾州
北齊 西汾州
後周 汾州總管府 定陽郡 定陽 昌寧
石城郡 平昌
隋 冀州 文城郡 吉昌文城伍城昌寧
唐 河東道 慈州文城郡 吉昌文城昌寧呂香
仵城
五代 慈州 鄉寧
宋 河東路 平陽府 襄陵
慈州 吉鄉
金 河東南路 吉州 吉鄉 鄉寧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吉州 郷寧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吉州 鄉寧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吉州 鄉寧
吉州
春秋晉屈邑地〈漢志師古曰公子夷吾所居〉漢為河東郡北屈縣〈應劭曰有南故稱北汲郡古文翟章救鄭次於南屈〉又為騏侯國〈莽曰朕北〉魏晉𨽻平陽郡北魏置定陽郡𨽻東雍州延興四年復置定陽縣改𨽻汾州〈隋志後魏置文城〉東魏置南汾州後周改汾州後齊復改西汾州後周平齊置總管府隋初廢定陽郡開皇四年廢總管府十六年改耿州十八年改定陽為吉昌縣大業初置文城郡唐武德元年曰汾州五年曰南汾州八年改慈州為下州以郡近慈烏戍故也吉昌文城胥為中縣〈新唐志文城縣天祐中更曰屈邑〉五代〈通考周廢仵城呂香二縣〉宋為慈州下團練吉鄉為中縣熙寧五年廢州以吉鄉𨽻隰州即縣治置吉鄉軍使仍省文城為鎭𨽻焉元祐元年復吉鄉軍為慈州領吉鄉縣𨽻河東路金為下州天德三年改耿州置文城郡軍明昌元年更名吉州元亦為下州初置司候司中統二年併司候入吉鄉至元二年省吉鄉三年又省鄉寧縣入州後復置鄉寧明𨽻平陽府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以平陽府之蒲縣鄉寧縣𨽻焉九年仍以蒲縣改𨽻隰州於是吉州統鄉寧一縣編戶二十四里今二十二里
鄉寧縣〈州東南六十里〉
周春秋晉狐廚邑晉惠公時狄取狐廚涉汾杜預注臨汾西北有狐谷亭通考戰國時為魏地
漢臨汾縣地
魏
晉
北魏析臨汾置太平縣又分太平置昌寧縣 按魏志延興四年置昌寧縣𨽻定陽郡隋志後魏並置內陽郡
隋𨽻文城郡開皇初內陽郡廢義寧元年祈隰州仵城置平昌縣通考隋初置耿州
唐〈中〉𨽻慈州貞觀元年平昌更名呂香亦為中縣後唐昌寧改鄉寧縣
宋熙寧五年以縣𨽻晉州襄陵縣縣志元祐間以呂香縣併入
金𨽻吉州
元至元三年省入吉州後復置
明𨽻平陽府吉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𨽻吉州編戶舊十六里今六里隰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並 晉 蒲 屈 採桑
魏 蒲
秦 河東郡
漢 司𨽻 河東郡 北屈蒲子狐讘後漢 司𨽻 河東郡 北屈 蒲子
魏 平陽郡
晉 司州 平陽郡 蒲子 狐讘 北屈
北魏 汾州〈治蒲子城〉 五城郡 五城 平昌 石城
後周 隰州總管府 龍泉郡 長壽
臨河郡 臨河
歸化
石城郡 石城
隋 冀州 文城郡 伍城
龍泉郡 隰川永和樓山蒲
唐 河東道 慈州 仵城
隰州 隰川蒲大寧永和溫泉
五代 隰州
宋 河東路 隰州 隰川溫泉蒲大寧永和
金 河東南路 隰州 隰川仵城蒲大寧永和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隰州隰川大寧永和蒲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 蒲縣 隰州大寧永和國朝 山西布政司 隰州 蒲縣大寧永和隰州
晉蒲邑地〈通考隰州春秋時蒲城晉重耳所居〉漢為蒲子縣𨽻河東郡晉平陽郡地劉淵嘗據此〈舊志後置大昌郡轄之〉北魏延和三年為鎮太和十年置汾州領西河吐京五城定陽四郡孝昌中移治西河後周復置汾州縣曰長夀又置龍泉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隰州四年置西汾州總管府五年改隰州總管府大業初廢復置龍泉郡治隰州縣唐武德元年改隰州為下州治隰川為中縣二年置總管府領隰中昌南汾東和西德六州又有溫泉縣三年置北隰州並置新城高唐二縣貞觀元年省中昌西德北隰四州省新城高唐以溫泉來屬又以廢昌州蒲縣來屬仍督隰南汾東和三州三年廢都督府又以廢東和州永和縣來屬天寳元年改大寧郡乾元元年復為隰州五代仍舊宋為下州大寧郡團練隰州溫泉為上縣熙寧五年廢慈州以吉鄉縣𨽻州仍省文城為鎮𨽻焉元祐元年復慈州七年以州之上平永寧兩闗近西界定為次邊金為上刺史省溫泉縣天㑹六年以北京有隰州改南隰州天德三年去南字興定五年陞隰州之仵城鎮置仵城縣元為下州𨽻晉寧路治隰川為中縣至元三年省大寧蒲溫泉三縣入焉明𨽻平陽府洪武二年省隰川縣入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統大寧汾西永和三縣九年又以汾西仍歸平陽析吉州之蒲縣來屬於是隰州統蒲縣大寧永和三縣編戸舊二十八里今三十一里
蒲縣〈州東南一百一十里〉
周左傳重耳居蒲城杜預注今平陽蒲子縣戰國屬魏史記襄王七年秦降我蒲陽
漢置蒲子縣𨽻河東郡應劭曰武帝置
魏
晉𨽻平陽郡永嘉末入劉聰
後魏世祖時為定陽縣太和二十一年改石城縣𨽻五城郡又置汾州治蒲子城隋志又有平昌縣按平昌世祖名京軍太和二十一年改
後周置有伍城郡及石城郡石城縣周末並廢大象三年改石城為蒲子縣
隋為蒲縣𨽻龍泉郡開皇中改後魏所置平昌縣曰蒲川大業初省入蒲縣
唐〈中〉𨽻隰州武德二年以縣置昌州並置仵城常安昌原三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昌原常安仵城以蒲縣𨽻隰州
五代
宋〈中〉
金興定五年正月升為蒲州以大寧𨽻焉
元〈下〉仍為蒲縣𨽻隰州
明洪武二年改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吉州九年改𨽻隰州編戸舊九里今三里
大寧縣〈州西南九十五里〉
周左傳晉敗狄於採桑杜預曰北屈縣西有採桑津漢北屈縣地𨽻河東郡
魏
晉𨽻平陽郡
北魏世祖時名京軍後改武城正平二年置五城郡縣屬焉太和二十一年改五城縣
後周置大寧縣
隋為五城縣開皇初廢五城郡又廢平昌縣入焉大業初又廢大寧縣入焉𨽻文城郡
唐〈中〉武德二年置中州於隋大寧故城因改名大寧並置大義白龍二縣貞觀元年廢中州省大義白龍以大寧𨽻隰州又置仵城縣為中縣𨽻慈州
五代
宋〈中〉
金
元〈下〉至元三年省入隰州後復置𨽻隰州
明𨽻平陽府隰州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二年改𨽻隰州編戸舊十里今三里
永和縣〈州西一百五里〉
漢河東郡狐讘縣
魏始置永和縣
晉為狐讘縣𨽻平陽郡
後周置臨河郡及臨河縣又置歸化縣
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臨河曰永和歸化曰樓山胥𨽻龍泉郡
唐〈中〉武德二年移縣治於仙芝谷置東和州六年分置樓山縣貞觀元年廢東和州及樓山縣以永和𨽻隰州
宋〈中〉
金
元〈下〉𨽻晉寧路隰州
明𨽻平陽府隰州
國朝𨽻府雍正二年改𨽻隰州編戸舊十一里今二里
山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巻六
疆域〈一 舖逓附〉
晉聞喜裴司空秀嘗作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其序曰制圖之體有六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髙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平險之異也至唐杜佑賈耽諸書猶得司空微指
國家疆域之廣度越曠古其詳業著於方略表志諸書裴司空所謂徑路之數與逺近之實如指掌矣今節舉其槩略以無失禹貢地域圖之要焉至於規方設舖隨舖逓文即元人站赤遺意是亦區疆畫表者所宜無忽也因附見各縣之後備稽核雲志疆域
山西布政司總境
東西廣八百八十里南北袤一千六百一十五里東至直隸正定府井陘縣界三百七十五里少南至正定府賛皇縣界四百三十里 西至陜西延安府呉堡縣界五百五里少南至陜西西安府韓城縣界八百一十五里 南至河南陜州界黃河岸一千二十三里少東至河南懷慶府河內縣界七百三十里北至得勝堡口外邊牆七百里至長城七百六十
里 東南至河南衛輝府輝縣界八百五十里至河南懷慶府修武縣界七百二十里 西南至陜西西安府朝邑縣界一千一百五里潼闗縣界一千一百六十里華隂縣治一千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䝉古草地界五眼井堡邊牆六百二十里 西北至陜西延安府葭州府谷縣界四百八十里自布政司治至
京師一千二百里
太原府 治省㑹
東西廣五百七十里南北袤七百三十里
東至平定州壽陽縣界一百七十里 西至汾州府永寜州界四百里 南至沁州沁源縣界四百七十里 北至忻州崞縣界二百六十里 東南到遼州榆社縣界二百四十里 西南到汾州府平遙縣界二百五十里 東北到忻州定襄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到保徳州界五百里
陽曲縣〈附郭〉
東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縣志作約廣二百二十里約袤一百五十里〉
東至壽陽縣界王胡莊六十里壽陽縣治一百五十里 西至交城縣界故交村九十里 南至太原縣界王村十里〈縣志南抵大原縣馬村十五里〉少西至太原縣治四十里 北至忻州界關城子一百十里〈冊作至雙堠舖一百五里〉忻州治一百四十里 東南到榆次縣界後溝村二十里榆次縣治六十里 西南到交城縣界河口八十里交城縣治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盂縣界賈莊一百七十里盂縣治二百四十里 西北到靜樂縣界西小店一百二十里靜樂縣治二百二十里
總舖 老軍營 親賢 狄村 三交 新店 陽曲灣 司土窳 青蒿嘴 黃土寨 柏井 馬舖頭 三和店 石嶺關 趙莊 故碾 向陽村白板 天門關 花板石 闊角 凌井 掃峪大傳
東南至太原縣鄭村界三十里西南至太原縣楊家堡村界十里西北至凌井口西小店靜樂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石嶺關關城子忻州界一百一十里此孔道也東至李家山壽陽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榆次縣界後溝村二十里南至親賢村太原縣界十里西南至王村清源縣界十里又西南至河口交城縣界八十里東北至賈莊盂縣界一百七十里此小徑也
太原縣 在府西南四十里〈省志在府西南四十五里〉
東西廣六十五里南北袤六十五里〈縣志作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七十里〉
東至榆次縣界東賈村二十五里〈冊作至鄭村舖榆次縣界五十里〉榆次縣治七十里 西至陽曲縣界御道川四十里南至清源縣界故驛鎮三十里清源縣治四十里北至陽曲縣界大王村三十五里〈縣志在陽曲縣北屯四十里〉東南到張花村三十里徐溝縣治四十里 西南
到葦谷山三十里交城縣治七十里 東北到黑駝村四十里陽曲縣治四十里 西北到虎谷山四十里樂平縣二百四十里
總舖 王索 馬村 嘉節 東橋 將東 三賢武家莊 南屯 許丹村 鄭村 北格鎮風峪山達交城古孔道今小徑也䝉山達平陽古今胥小徑實要地也
榆次縣 在府東南六十里
東西廣八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
東至壽陽縣界西落鎮三十里 西少北至太原縣界狄村舖二十五里太原縣治七十里 西至太谷縣界東陽鎮三十里太谷縣治六十里 北至陽曲縣界八十里 東南到遼州榆社縣界霍城村舖九十六里榆社縣治一百八十里 西南到徐溝縣界永康鎮二十五里徐溝縣治六十里 東北到壽陽縣界什貼鎮四十五里壽陽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陽曲縣後溝四十里到陽曲縣治六十里總舖 源渦 八達 相立 石圪𥔽 中莊 傾城 仁烏 斛城 王村 陳侃 東陽 趙村狄村 付村 要店 什貼 南郭 張慶 永康磚井 鳴謙 谷頭 龍白 聶村 侯村東繇源渦村越徐河至壽陽縣西落鎮界東南越徐河達榆社縣西繇六堡村二十五里達太原縣西北繇趙村狄村鳴謙驛至烏金山五十里正北繇聶村鳴謙鎮至烏金山四十里東北為壽陽縣界胥孔道也
太谷縣 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五十五里〈縣志作東西延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六十里〉
東至遼州和順縣界焦紅色村一百一十五里和順縣治二百二十里 西至祁縣界白圭村一十五里南至祁縣界口子頭村三十里 北至徐溝縣界
楚王村二十五里 東南到遼州榆社縣馬嶺舖界七十里榆社縣治一百三十里 西南到祁縣治四十里到沁州治一百八十里 東北到榆次縣界東陽舖三十里榆次縣治七十里 西北到徐溝縣治三十里又西到清源縣治七十里
總舖 白村 石象 陽邑 回馬 龎莊 官寨楊莊 馬嶺 胡村 小常
東至焦紅色南至子洪鎮西南至盤陀鎮西至白圭鎮西北至堯城鎮東北至八賦嶺胥孔道也
祁縣 在府南少西一百四十里〈省志作在府南一百五十里〉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四十三里〈縣志作東西相距五十里南北相距一百五十里〉
東至太谷縣界白圭鎮三十里少北至太谷縣治四十里 西至文水縣界二十五里文水縣治七十里南至汾州府平遙縣界十三里 北至清源縣界
三十里少西至清源縣治六十里 東南到沁州武鄉縣界下凹村一百二十里武鄉縣治二百二十里西南到平遙縣界交界舖一十五里平遙縣治四
十五里 東北到徐溝縣界北堡村四十里徐溝縣治五十里 西北到文水縣界趙城村十里文水縣治六十里
總舖 北關 東逺鎮 團城 盤陀鎮 三家魯村 團柏 白圭鎮 西關 東城 沙河 賈令鎮 北左
東北由北關至來逺鎮十里盤陀鎮子洪鎮胥二十里團柏太谷舖胥十里又白圭十里抵徐溝西北由交界牌至韓家莊十里豐澤沙河胥十五里南左十里星行十里抵徐溝西南通平遙此孔道也東四十里至太谷西六十里至文水西北六十里至清源此小徑也
徐溝縣 在府南八十里
東西廣三十一里南北袤三十一里〈縣志作幅員四十里〉東至榆次縣界田村一十三里榆次縣治六十里西至清源縣界西谷村一十八里清源縣治三十里南至太谷縣界登豐舖一十八里太谷縣治三十
里 北至太原縣界南格村一十三里太原縣治四十里 東南到太谷縣界白村二十里太谷縣治三十里 西南到清源縣界堯城鎮一十七里到祁縣治五十里〈縣志作六十里〉 東北到榆次縣界郝村二十里榆次縣治六十里 西北到太原縣界戴家堡二十里太原縣治四十里
總舖 同戈 三賢 髙花 清德
東北經遼西村十里至榆次鳴謙驛七十里南由清德村十里至祁縣盤陀驛七十里西南由髙花村十里至祁縣賈令驛六十里北由同戈村十里至太原府八十里孔道也
清源縣 在府西南八十里
東西廣四十里南北袤四十里〈縣志作三十八里〉
東至徐溝縣界黑石營十五里徐溝縣治三十里西至交城縣界義望舖二十五里交城縣治四十五里〈縣志作四十里〉 南至祁縣界北左村三十里 北至太原縣界故驛鎮十里〈縣志作八里〉太原縣治四十里 東南到祁縣治六十里 西南到文水縣治五十里東北到太原縣界呉家堡十五里 西北到太原縣界上固驛十里
總舖 西關 水屯營 東峪 髙白西 堯城鎮西羅村
東由堯城鎮至祁縣白圭鎮五里雖非驛舖而實孔道西北至太原洞兒溝山界西南至交城壺屏石山界小徑也
交城縣 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縣志作廣二百餘里袤二百餘里〉
東至清源縣界髙白鎮村二十里〈縣志作一十五里〉清源縣治四十五里 西至汾州府永寜州界一百六十里永寜州治二百六十里西少北至永寜州界劉王𡺠山一百八十里 南至文水縣界石堠村一十五里北至靜樂縣界天城川一百五十里少西到靜樂
縣治三百一十里 東南到文水縣界北安村一十五里 西南到文水縣界開柵鎮二十里文水縣治四十里 東北到陽曲縣界蘭伏村一百里〈縣志作二百里〉陽曲縣治一百八十里 西北到汾州府臨縣界黒煙山二百二十里臨縣治三百二十里
總舖 義望 洪相
東經義望村十里至髙白鎮抵清源縣西由洪相十里至文水縣開柵鎮此孔道也西至野子河村六十里田家溝三十里至劉王𡺠村六十里抵永寜州北至東社村九十里又二十里至雙村由岔口村天成川四十里抵靜樂縣西北經西野村新房村一百九十里抵臨縣東北一百里至窰兒頭村又二十里至古交村又三十里至蘭伏村抵陽曲縣此小徑也
文水縣 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縣志作廣一百三十里袤六十里〉
東至祁縣界四十五里〈縣志作五十里〉祁縣治七十里 西至汾州府永寧州界八十里永寧州治二百二十里南至汾州府平遙縣界五十里〈縣志作三十里〉至介休縣治八
十里 北至交城縣界二十五里〈縣志作三十里〉少西至交城縣治四十五里 東南到平遙縣界五十里平遙縣治六十里西南到汾州府汾陽縣界三十里汾陽縣治六十里東北到清源縣界五十里 西北到交城縣界二十里總舖 徐村 開柵 下祠 上賢 文星
北二十里由南北徐村越文峪河至開柵鎮又二十里達交城南經下祠村孝義鎮上賢村至文星舖二十五里入汾陽界此孔道也東至祁縣界南至平遙縣界胥五十里此小徑也汾河梁南賢沙河梁胡家堡此度水之陸道也
岢嵐州 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省志作在府西二百八十里〉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九十里〈縣志作廣一百里有奇〉東至寜武府五寨縣界三角城三十里五寨縣治九十里 西至保徳州界水峪觀九十里少北至保德州治一百八十里 南至嵐縣界直道溝五十里北至五寨縣界界牌村六十里五寨縣治八十里東南到嵐縣界乏馬嶺四十里〈縣志作五十里〉嵐縣治一百一十里又東到靜樂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南到興縣界萬松嶺五十里興縣治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五寨縣界納㑹村四十里 西北到保德州河曲縣界范家塔村七十里河曲縣治一百八十里
總舖 牛家莊 明家溝 嶺底 劉家灣 小澗鼠子凹 張家村 井溝 白羊茆 擦石 水
峪觀 髙家㑹 義井 李家溝 范家塔 石盤許圪撩 王梁 界牌村
東由牛家莊經明家溝二十里舖嶺底舖凡四十里至嵐縣界南至劉家灣十里經小澗舖鼠子凹凡三十里至萬松嶺興縣界西二十里至井溝舖經白羊茆擦石水峪觀六十里至保德州界北由石盤許圪撩王家梁凡五十里至五家寨界牌村西北二十里由髙家㑹義井村李家溝凡八十里至范家塔村河曲界胥孔道也實山蹊曲徑也
嵐縣 在府西北二百六十里
東西廣一百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東至靜樂縣界舍安舖三十里 西至興縣界界河口八十里興縣治一百四十里 南至汾州府永寜州界赤堅嶺八十里 北至岢嵐州界乏馬嶺六十里 東南到靜樂縣界曲立村六十里到文水縣治二百七十里 西南到興縣界杄樹墕八十里到永寧州治二百二十里 東北到靜樂縣界鹿徑嶺六十里靜樂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岢嵐州界官莊村六十里岢嵐州治一百一十里〈縣志一百二十里〉總舖 社干 馬家莊 官橋 普明 王師 墩後 赤堅嶺 灰灰嶺 大蛇頭 胡金社 樓子溝 北站 山河村 鹿徑溝 濟道 胡家㑹雙松 乏馬嶺 鹿徑嶺 舍安 黃簽 呉家溝大蛇頭 范家口 鹿徑溝
東至岑㑹川十里經明家莊十里至靜樂縣界舍安舖南至店兒莊二十里經普明鎮王師莊胥二十里又二十里至永寜州界赤堅嶺西至黃簽舖二十里經呉家溝大蛇頭胥二十里至興縣界北至范家口舖四十里經鹿徑嶺舖十五里又五里至岢嵐州乏馬嶺此孔道也亦山蹊曲徑也東南到東村鎮曲立村胥三十里抵靜樂縣界西南到八塔窳三十里經小萬村二十里杄樹墕三十里抵興縣界西北到范家岔三十里又官莊村三十里抵岢嵐州東北到榆灣村二十里鹿徑嶺三十里抵靜樂界此小徑也
興縣 在府西北四百一十里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東至嵐縣界上㑹村六十里 西至陜西延安府神木縣界盤堂村五十里 南至汾州府臨縣界唐家溝村九十里〈縣志堠墕〉少西至臨縣治一百五十里 北至保德州界寺河塔七十里保德州治一百二十里東南到汾州府永寜州界大坡村一百三十里嵐
縣治一百四十里永寜州治二百八十里 西南到臨縣界瓦首泉村一百六十里延安府葭州治一百八十里〈縣志作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岢嵐州界燒炭山七十里岢嵐州治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保德州界馮家川村一百里保德州治一百八十里延安府府谷縣界七十里
總舖 車家莊 二十里 奧家坪 陽㑹崖 惡虎灘 界河口 平淵頭 柏松板 康寜莊 界堠墕 白家崖 武家塔 瓦堂村 觸河溝 蘇家腳 赤峪溝
東至嵐縣界河口西至黃河黑峪口此東西孔道也南由康寧莊四十里至唐家溝抵臨縣北由龍溝抵保德州此南北孔道也
平陽府 在布政司西南五百六十里
東西廣二百七十里南北袤三百六十里
東至澤州府沁水縣界一百五十五里 西至絳州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絳州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汾州府介休縣界二百五十里 東南到絳州垣曲縣界一百九十里 東北到潞安府長子縣界二百二十里 西南到絳州稷山縣界一百十五里 西北到汾州府孝義縣界二百八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
臨汾縣〈附郭〉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五十三里
東至浮山縣界韓村五十五里少南至浮山縣治八十里 西至吉州蒲縣張村岔八十五里〈縣志九十里〉少北至蒲縣治一百五十里 南至襄陵縣界下靳村二十八里〈冊作至渰子村二十里〉至曲沃縣治一百二十里北至洪洞縣界天井村二十五里少東至洪洞縣治五十五里〈縣志六十里〉東南到翼城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到襄陵縣治三十里到吉州鄉寧縣治一百八十里 東北到岳陽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隰州汾西縣界一百八十里
總舖 九州 南段 趙下 千伏 練李 王明堯陵 北適 馬頭 土腳 煙勲 石瓮 洪
墓 秤鈎 善領 滴水 南開 郭村 堯廟王莊 大韓 郭村 伊村 神劉村 下靳 坂下 小村 髙河 賈村 溝盧 東盧曲 沙灘髙舖
北達洪洞南達襄陵孔道也東達浮山西達蒲縣小徑也
襄陵縣 在府西南三十里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三十七里〈縣志廣七十五里袤四十里〉東至浮山縣界燕村五十五里〈縣志髙村界六十里〉浮山縣治一百一十五里 西至吉州鄉寜縣界水泉槽一十五里鄉寧縣治一百五十里 南至太平縣界店兒三十五里〈縣志故城裡界三十五里〉太平縣治六十里 北至臨汾縣界北陳村二里 東南到曲沃縣界大尖山五十里曲沃縣治一百里〈縣志至翼城縣一百里〉 西南到太平縣界侯村五十五里到絳州稷山縣治一百二十里東北到臨汾縣界下靳舖十里臨汾縣治三十里
〈縣志到岳陽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臨汾縣界東景村一里到吉州蒲縣治一百四十里〈縣志一百七十里〉
總舖 東柴 辛店 義店 新店 西王 靈伯張林 荊村
南至太平縣古城舖四十里東北至臨汾縣下靳舖十里孔道也東繇髙村界六十里至浮山縣一百一十五里無墩舖西繇水泉槽一十五里至鄉寧縣一百五十里東南五十里翼城界隔大尖山舖遞必繇靈伯張村荊村至太平解村玉路䝉城三舖乃入翼城境東南至稷山縣隔太平鄉寧山境舖遞必自東柴辛店義店至太平縣古城舖乃達稷山界山徑也西北至臨汾無舖汾河東繇太平縣史村經荊村張林靈伯鄢裏至臨汾縣大韓舖四十里入府孔道也汾河西繇太平縣古城舖經義店辛店東柴至臨汾縣金店鎮五十里東入府西至劉村鎮入山達秦亦為小徑
洪洞縣 在府北少東五十五里〈省志北六十里〉
東西廣八十五里南北袤四十五里
東至岳陽縣界鐵口村〈縣志作偏店村〉三十五里 西至吉州蒲縣界分水嶺五十里蒲縣治一百三十里 南至臨汾縣界韓村舖三十里少西至臨汾縣治五十五里 北至趙城縣界王村〈縣志作成公村〉一十五里趙城縣治三十五里 東南到浮山縣界曲亭鎮二十五里浮山縣治八十里〈縣志九十里〉 西南到臨汾縣界車覆村四十里到襄陵縣治九十里 東北到趙城縣界道覺村二十五里到岳陽縣治五十五里〈縣志作東到岳陽縣五十里〉到沁州沁源縣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趙城縣界馬牧村一十五里樊村三十五里到隰州汾西縣治一百二十里
總舖 賈村 張村 金塔 楊曲 李堡 蜀村郭盆
北經賈村三里官莊橋五里苗村十里達趙城南經十里舖十里臯陶村十五里陽曲鎮二十里羊獬村三十里天井村四十里達臨汾此孔道也東經李堡舖十里蜀村舖二十里蘇堡村郭盆舖胥三十里抵岳陽縣張村舖達河南彰德西越汾河經萬安鎮二十里達陜西延安胥山蹊曲徑
浮山縣 在府東少南八十里〈省志在府東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八十里
東至澤州沁水縣界賀家嶺七十五里少南至沁水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至臨汾縣界官雀村二十五里少北至臨汾縣治八十里〈縣志作到縣七十里〉 南至翼城縣界朱村四十里翼城縣治七十里 北至岳陽縣界東池村四十里岳陽縣治一百里 東南到澤州陽城縣二百里 西南到太平縣一百三十里〈縣志作一百五十里〉 東北到岳陽縣界舊縣村七十里 西北到洪洞縣界八十里
總舖 趙莊 韓村
東至沁水南至翼城北至岳陽胥無舖西繇趙莊韓村至臨汾縣官雀村此孔道也東十里經十里原又二十五里經嶺上又三十里至沁水縣賀家嶺南十里經梁村又二十里經東張鎮又十里至翼城縣朱村道少寛北十里經南霍舖又十五里經楊村河又十五里至岳陽縣東池村胥小徑也
趙城縣 在府北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四十里〈縣志袤五十里〉
東至岳陽縣界馬家莊六十里少南至岳陽縣治七十里 西至蒲縣界上下本村六十里 南至洪洞縣界王村二十里〈縣志苗村二十五里〉洪洞縣治三十五里北至霍州界亂石灘〈縣志辛置村〉二十五里霍州治五十里 東南到浮山縣界中隔洪洞岳陽界郭彭五馬等村六十里到浮山縣治一百五里 西南到吉州蒲縣治一百三十里到隰州治二百五十里 東北到霍州岳陽界石圪磊沙窩裏四十里到沁州沁源縣治一百二十里〈縣志二百一十里〉 西北到汾西縣界莊裏村一十五里汾西縣治九十里到隰州治二百五十里
總舖 廓下 衛店 益昌 王關 屈項
北二十五里由窰子鎮五女原經益昌衛店二舖至霍州南二十五里由落陽堡玉村經屈項王關二舖至洪洞為孔道東北由霍州義王村至洪洞南秦村西北由汾西莊裏村至洪洞萬安村為小徑
太平縣 在府西南九十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五十五里〈縣志廣五十五里〉
東至曲沃縣界四十里〈縣至䝉城驛界〉至翼城縣治一百一十里 西至吉州鄉寧縣界濺堆村二十里〈縣志一十五里〉南至絳州界義泉三十里至絳州治五十里 北
至襄陵縣界店兒二十五里〈縣志京安鎮界〉至襄陵縣治六十里〈縣志五十五里〉 東南到曲沃縣髙陽村三十里曲沃縣治七十里 西南到絳州界蘇村二十五里到稷山縣治九十里 東北到襄陵縣界安柴村三十里〈縣志二十里〉到臨汾縣治九十里 西北到鄉寧縣界舖頭三十五里鄉寧縣治一百五十里〈縣志作西〉
總舖 張髙 站李 故城 義郭 汾陽 趙康東北由汾水經襄陵柴村界至解村李威胥十里又五里至曲沃界䝉城驛西北由汾水經襄陵店兒界經本縣站李各舖至絳州義泉村五十五里孔道也東北經西李南李村渡汾水至史家厰四十里東南經單家莊彭村至汾水界三十五里西南經良陌南賈坊村至絳州二十里西北經三公村尉村入尉�峪至鄉寧界小徑也
岳陽縣 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省志府東北一百一十里〉
東西廣一百六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省志作東西轄二百二十里南北轄一百二十里〉
東至潞安府屯留縣界良馬村一百五十里屯留縣治二百三十里少南至長子縣界下王村一百七十里長子縣治二百五十里 西至趙城縣界馬家莊十五里〈縣志馬家山〉少北至趙城縣治七十里 南至浮山縣界東池村六十里〈縣志作浮山縣界楊村河七十里〉浮山縣治一百里 北至沁州沁源縣界楊子村一百里 東南到澤州沁水縣界紅莊溝一百一十里沁水縣治一百九十里 西南到洪洞縣界鐵口村二十里洪洞縣治五十五里 東北到沁源縣界勝佛嶺九十里沁源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霍州界尖陽山七十里〈縣志作九十里〉霍州治一百里
總舖 西南路 張莊 鐵口
東南三十里至堯店又三十里至故縣又二十五里至草峪嶺又五十里至勞景村又二十里至良馬村屯留縣界孔道也而草峪嶺以東為山蹊小徑北十里至辛莊村又二十里至下冶茶房又七十里至勝佛嶺沁源縣界此小徑也
曲沃縣 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五十五里〈縣志廣六十五里袤七十里〉東至翼城縣界礬店村三十里〈縣志二十五里〉 西至絳州界狄荘村四十里〈縣志張楊村界〉絳州治五十里 南至絳縣界步坑三十里〈冊作至薛王村十五里〉 北至襄陵縣界陶寺村四十里〈縣志至太平縣豫讓橋四十里〉至臨汾縣治一百二十里 東南到絳縣界范柴村二十五里絳縣治五十里到解州垣曲縣治一百六十里〈縣志一百八十里〉 西南到聞喜縣界隘口鎮五十里聞喜縣治九十五里〈縣志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翼城縣治五十里到浮山縣界方城村四十里浮山縣治一百三十里 西北到太平縣界䝉城鎮四十里太平縣治七十里〈縣志五十里〉總舖 任莊 喬村 金釵 逢王 北辛村 敬村 容裕 金溝橋 西莊 南秦 吉村
西北至䝉城鎮四十里由本縣敬村南秦各舖抵招仙洞聞喜縣界六十里此孔道也東至馬莊村五里秦岡鎮十里抵翼城界南由交里村四十八里至絳縣界西南五十里至聞喜縣胥小徑也
翼城縣 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省志在府南一百三十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五十里〈縣志廣八十里〉
東至澤州府沁水縣界闗子門六十五里沁水縣治一百里 西至曲沃縣界續村二十五里少南至曲沃縣治五十里至太平縣一百一十里 南至絳縣界大交鎮二十里 北至浮山縣界南坂橋三十里浮山縣治七十里 東南到垣曲縣界樂平村七十里垣曲縣治一百五十里 西南到絳縣治七十里少西到聞喜縣界東鄭鎮一百里聞喜縣治一百四十里 東北到浮山縣界盧村六十里到岳陽縣界茶房八十里岳陽縣治一百四十里 西北到太平縣界門淺溝五十里太平縣治七十里到襄陵縣一百一十里到臨汾縣治一百二十里
總舖 孝行 南衛 神王 隆化 神馬 東塢嶺 陵下 天續
東北繇北闗廂至沁水界東塢嶺舖六十里西南繇西關廂經府冊村至飯店村二十里又二十五里至曲沃界此孔道也東至北撖鎮七里塢村十五里又十里至沁水界南經梁必村至絳縣界馮史村二十里西繇西關廂經陵下村三十里至曲沃界北經鄭莊村至浮山界鄢裏村二十里此小徑也
汾西縣 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一百十七里〈縣志廣八十五里袤一百二十里〉
東至霍州界朱家山二十里〈縣志作馬嶺界二十五里〉少南至霍州治五十里至隰州界風吹嶺七十里少北至隰州治一百八十里 南至蒲縣界乾河荘七十里〈縣志公峪鎮界五十里〉 北至靈石縣界下荘村四十七里〈縣志南關鎮界三十五里〉 東南到趙城縣界衛澗村七十里趙城縣治九十里〈縣志九十五里〉 西南到蒲縣界龍門村八十里蒲縣治一百三十里 東北到靈石縣界上莊村四十里靈石縣治九十里到汾州府孝義縣一百八十里西北到隰州界南天莊六十里〈縣志西北到隰州治二百二十里〉
總舖 連村 僧念 衛家灘 團柏 水潤 閻馬溝 郭家店 迴城 勍香 駝支 崖底東南經僧念鎮二十里至霍州界又越汾河至霍州二十里南繇僧念鎮經衛家灘團柏舖胥十五里水潤舖十里至趙城縣界西南經圪台頭四十里至蒲縣界路胥山險西經閻馬溝舖十五里又四十里至崖底舖又二十五里至隰州界上莊舖東北經連村舖至靈石縣界南關舖三十里越河至仁義驛二十里胥小徑也
靈石縣 在府北二百四十里
東西廣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五里〈縣志作廣二百七十里袤一百一十里〉
東至沁州沁源縣界牛鼻山九十里〈縣志作東至沁源縣界石臺村一百六十里〉沁源縣治一百三十里 西至隰州界囘龍村一百里少南至隰州治一百八十里〈縣志作西至隰州〉南至霍州界白道村五十里霍州治一百里 北至介休縣界義棠堡舖五十五里介休縣治七十里〈縣志作七十五里〉 東南到霍州界雙廟村七十里霍州治一百一十里 西南到汾西縣界道美村六十五里汾西縣治九十里 東北到介休縣界侯堡村四十里介休縣治九十里 西北到孝義縣界安生村六十五里孝義縣治九十里到汾州府治一百二十里總舖 竹竿 髙壁 常家山 仁義 大㑹頭河州 索州 泠泉 道美 兩渡
南五十里達霍州北四十五里達介休此孔道也亦險道也東至石臺村一百六十里至沁源界東南至雙廟村七十里霍州界西至道美村六十里汾西界又西至新莊村一百里隰州界西北至東安生村六十五里孝義界東北至侯堡村四十里介休界左右胥巨山深溝此小徑也為晉省險要第一
霍州 在府北一百四十里〈省志在府城北一百四十五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七十七里〈州志作東西相距九十里南北相距七十五里〉
東至沁州沁源縣界白背凹五十里少北至沁源縣治一百四十里〈縣志作東至岳陽縣界北平村六十里至縣一百八十里〉 西至隰州汾西縣界僧念村三十里 南至趙城縣界亂石灘二十五里〈縣志作益昌舖〉趙城縣治五十里 北至靈石縣界大㑹舖五十里靈石縣治一百里 東南到趙城縣界杏溝村四十五里趙城縣治八十里到岳陽縣界北平村六十里岳陽縣治一百里又南到浮山縣界一百三十里 西南到汾西縣界團柏村二十里汾西縣治六十三里到隰州蒲縣界二百三十里 東北到沁源縣界三里溝五十里綿上鎮一百五十里 西北到靈石縣界藍腰溝三十里到隰州寧鄉縣界一百里
總舖 鑾鈴 辛置 仁義 北十里舖 周村師莊 白道 大㑹
東至沁源縣界北平村六十里深溝峻嶺此孔道也東南至趙城縣界杏溝村四十五里徑僻而平西南至汾西縣界陳村五里溝十八里西至汾西縣界僧念村三十里西北至靈石縣界藍腰溝三十里北至沁源縣界三里溝五十里胥山曲小徑
潞安府 在布政司東南四百五十里
東西廣三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八十里〈府志省志廣三百二十里袤二百七十五里〉
東至河南彰德府林縣界一百六十里〈省志一百七十里〉西至平陽府岳陽縣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澤州府髙平縣界八十里〈省志七十五里〉 北至遼州界二百里東南到河南衞輝府輝縣三百三十里 西南到澤州府沁水縣二百五十里 東北到彰徳府渉縣一百七十里 西北到沁州二百一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三百里
長治縣〈附郭〉
東西廣四十里南北袤一百里〈縣志廣三十里袤八十五里〉東至壺闗縣界常井村二十里西至屯留縣界康莊二十里長子縣界李末村二十里少南至長子縣治五十里 南至澤州府髙平縣換馬村八十里髙平縣治一百二十里 北至潞城縣界李村二十里少東至潞城縣治四十里 東南到壺闗縣界沙河村十五里壺闗縣治二十五里澤州府陵川縣界官嶺八十里陵川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南到長子縣界宋村三十里長子縣治五十里東北到潞城縣界南棰村十五里到平順縣治七十里 西北到屯留縣界史村三十里屯留縣治六十里總舖 壺神頭 堠南荘 髙河鎮 史家莊 漳河村 關村 華家莊
東自壺神頭越石子河至常井村十五里又十里達壺闗南經寨子村信義營胥五里至韓店營二十里又橫嶺營八佾營胥十里抵髙平界西南經候南荘舖十里秦村髙河舖胥五里至長子界西經史家莊十里梁家莊漳澤舖胥五里至屯留界又西經角沿村越石子河至潞州界北經景家莊五里關村舖五里又四十里至潞城此孔道也東南四十五里至壺闗東南五十五里至陵川界西北二十里至屯留界胥小徑也
長子縣 在府西少南五十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八十里〈縣志袤七十五里〉東至長治縣界髙河鎮三十里〈縣志李末村界三十里〉長治縣治五十里 西至平陽府岳陽縣界杜村一百里〈縣志橫水村界一百里〉岳陽縣治二百九十里 南至澤州府髙平縣界鴉兒溝四十里〈縣志南三十五里為張店界髙平縣〉髙平縣治七十里〈縣志九十里〉 北至屯留縣界田莊村四十里〈縣志鮑店界四十里〉屯留縣治五十里〈縣志六十里〉 東南到長治縣界南呈鎮二十里到澤州府陵川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南到沁水縣界陽魯村四十里沁水縣治二百
里 東北到潞城縣界董村三十里潞城縣治九十里 西北到沁州沁源縣界營裏村四十里沁源縣治二百里
總舖 辛莊 宋村 堡頭 崇仁 張店 鮑村馬村 張村
東由辛莊宋村至長治界李末舖三十里南至髙平界張店舖三十里北至屯留界鮑店鎮四十里此孔道也東南至長治界南呈鎮二十里西經石哲鎮二十里王村十里又二十里至岳陽界橫水村口西北至屯留界營裏村四十里此小徑也
屯留縣 在府西北六十里〈省志五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四十八里
東至潞城縣界安場村三十五里潞城縣治七十里〈縣志東北六十里為潞城縣〉 西至沁源縣界辛莊村九十里南至長子縣界鮑店鎮十八里長子縣治六十里北至襄垣縣界㑹原村三十里 東南到長治縣界祿村三十里長治縣治六十里 西南到平陽府岳陽縣界邊寨鎮九十里岳陽縣治二百六十里 東北到潞城縣界西王村四十里 西北到襄垣縣界五㠝山四十里沁州治一百三十里
總舖 西賈 田莊 魏村 余吾 武莊 交川宋莊 鳴水 史村
西南一百里至岳陽界邊寨鎮又三十里至勞京村界西經丈八佛廟五十里又四十里至沁源界辛莊村又十里至中村寨界胥山蹊險道也
襄垣縣 在府北少西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九十里〈縣志廣一百一十里袤八十五里〉
東至黎城縣界鶯溝村五十里黎城縣治九十里西至沁州界溫泉村七十五里〈縣志七十里〉少北至沁源縣治一百六十里〈縣志作西北抵沁源縣治二百一十里〉 南至潞城縣界石窟村二十五里〈縣志潞城縣界二十里〉 北至沁州武鄉縣界髙嶺村六十五里少西至武鄉縣治九十里至遼州榆社縣治一百五十里 東南到潞城縣界河拜店三十里潞城縣治六十里 西南到屯留縣界交川舖五十里 東北到武鄉縣界北漳村五十三里到遼州治一百六十里 西北到沁州界新店村小王舖八十三里到沁州治一百二十里〈縣志西抵沁州治一百一十里〉
總舖 王橋 泉水 瓦則嶺 榆林 五㠝山新興 甘泉 夏店 獅山 太平 虒亭 赤璧東由倉上村經王橋村三里上王村五里至普頭村二十五里西由倉上村經西霍村甘泉舖二十五里越獅山至虒亭鎮四十里又由虒亭北至沁州新店界魏家坡村二十里由虒亭南經砙札榆林五㠝胥十里越五巑山至屯留交川舖界二十五里南經倉上村五里至泉水舖嶺界十五里北經上豐村十五里囘轅店村二十里官道村五里龍王堂村二十五里又十里至武鄉髙嶺村界此孔道也東由北陽村經八里莊臥羊溝艾河村四十里至黎城界鶯溝村南由張家莊經小黃莊西李村東周村侯堡村三十五里至屯留常村鎮界西由西川村經北坡村圪塔頭村西莊村五十里至虒亭鎮北由西河底經陽澤河南置村王村五十里至沁州界史壁此小徑也
潞城縣 在府東北四十里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七十里〈縣志南北相距六十里〉
東至平順縣界李莊村三十五里 西至屯留縣界尚村三十五里屯留縣治六十五里〈縣志由界至屯留二十五里〉南至長治縣界關村二十五里 北至黎城縣界
漳河四十里北馬村四十五里 東南到平順縣界黃牛村二十里平順縣治四十里到河南彰德府林縣一百四十里 西南到長治縣界北頭村三十里長治縣治四十里到澤州府髙平縣治一百六十里東北到黎城縣界四十里黎城縣治六十五里〈縣志六十里〉到彰德府涉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襄垣縣界河拜舖四十五里襄垣縣治八十里〈縣志六十里〉到沁州治一百七十里
總舖 石岡 馮村 神頭 潞河鎮 翟店 南垂 史坊 故亦 王禮 河拜 張莊 李村東北經五里後村石岡舖胥五里神頭舖十里至潞河鎮共三十五里越漳河入黎城界西經北莊村五里舍村十里張莊五里越雲臺十里越漳河入屯留界此孔道也東經後村五里靳村十里又黃牛村十里至平順界南經南莊翟店胥五里又南垂鎮十里至長治界西經史坊十里史𮞉黃碾鎮胥五里南村十里至襄垣界此經合室余莊曹莊胥十里南馬村十里至黎城界此小徑也
黎城縣 在府東北一百一十里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縣志袤一百三十里〉東至河南彰德府渉縣界黃花峽四十里〈縣志東至林縣黃花峽界四十里至林縣又二百里〉 西至襄垣縣界營溝口四十里少北至沁州治一百四十里〈縣志西至武鄉縣牙子巖界七十里至武鄉又百一十里〉 南至潞城縣界漳河二十里少東至潞城縣治六十五里〈縣志至潞城又四十里〉 北至遼州界下五村一百里遼州治一百八十里 東南到平順縣界王曲村三十里平順縣治九十里 西南到襄垣縣界西峪村五十里襄垣縣治九十里 西北到遼州界雲頭底九十里桐峪嶺一百里武鄉縣治一百八十里〈縣志作西〉
總舖 亭河 故闗 吾兒峪 西仵
東至響當舖南越漳河至趙店鎮西經上內化五里谷馬村西社村胥十里上遙鎮五里又十里至襄垣界營溝口此孔道也而吾兒峪乃天險也東經任莊二里陳村五里巖井村十五里又八里至渉縣界宋家莊東南由趙店鎮經路堡五里又十里至平順界王曲村西由谷馬村經郎莊村十里樞村二十里石板村十里又十五里至武鄉界三角村西北經古縣十里洪井村曹莊村原泉胥十五里石背底十里清泉村二十里又十五里至遼州界雲頭底北由曹莊村經桑魯村二十里西井鎮五里南陌鎮二十里又十五里至遼州界防相村此山徑也
壺闗縣 在府東南三十里〈省志東二十五里〉
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九十五里
東至平順縣界常家池村四十里 西至長治縣界沙池村十里 南至澤州府陵川縣界司家河村六十里〈縣志陵川縣界七十里〉少東至陵川縣治九十里 北至潞城縣界苗莊村二十五里少西至潞城縣治六十里 東南到陵川縣治九十里到林縣界嘴則上村一百五十里到河南衛輝府輝縣治三百里 西南到長治縣界璩寨村四十里到澤州府髙平縣治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平順縣界苖莊村三十八里平順縣治五十里〈冊作七十八里〉到黎城縣治一百三十里西北到長治縣界長井村二十里長治縣治三十里〈縣志作西〉到襄垣縣治一百五里
總舖 長井 羊井 石橋
東經崇賢村十五里固店村十里晉荘村五里又十里常家池至平順界東南經四家池禾登村固村胥十里長寜村二十里三敎口村十五里忽坡村二十五里盤底村十五里玉皇廟十里馮家灣二十五里又十里至林縣界南經宋堡村十五里自羊護村至柏林村二十五里寨河村馬鞍村胥十里又北爐河村三里至陵川界西南經小山村十里宋堡村十五里好牢村大峪鎮胥五里又五里至長治界璩寨村西經程村五里又五里沙河村至長治界西北經大河口村五里集店村八里長井舖五里又二里至長治界北經壇後村五里雎莊村七里辛村八里苗莊村十里又十里至潞城界比干村東北經南鳳村十里北鳳村五里又五里至平順界馮善村胥山徑也
平順縣 在府東北七十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東至河南彰德府林縣界梯頭隘八十里少南至林縣治一百一十里 西至長治縣界掌頭村四十里南至壺關縣界新興里常家池村四十里 北至
黎城縣界王曲村五十里少西至黎城縣治九十里東南過虹梯闗到林縣界七十里林縣治一百四
十里 西南到壺闗縣界北鳳村四十里壺關縣治五十里 東北到彰徳府渉縣界馬塔莊隘口一百二十里涉縣治一百三十里 西北到潞城縣界黃池村三十五里潞城縣治四十里
總舖 青羊 羊井
東九十里至玉峽關又三十里至花園村林縣界東南三十里至虹梯闗又四十里至林縣界南四十里至壺闗界晉荘村西南四十里至壺闗界北鳳村西六十里至長治界大嶺口西北三十五里至潞城界黃池村北五十里至黎城界南堡村越漳河至黎城界東北一百二十里至涉縣界胥山徑也而虹梯玉峽闗馬踏隘口尤為全晉天險
汾州府 在布政司西南二百二十里
東西廣四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東至太原府祁縣〈府志作沁州武鄉縣〉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陜西延安府呉堡縣界二百九十里 南至平陽府靈石縣界六十里 北至太原府文水縣界四十里東南到沁州治二百六十里 西南到隰州治二
百七十里 東北到祁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延安府葭州治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三百八十里
汾陽縣〈附郭〉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東至平遙縣界鄉樂鎮三十里〈縣志作東抵平遙縣界香爐村四十里〉平遙縣治八十里 西至永寧州界黃蘆嶺六十里少南至寧鄉縣界穀雨村八十里寧鄉縣治一百四十里 南至孝義縣界田同鎮二十里少東至孝義縣治三十里 北至太原府文水縣界武家垣四十里 東南到介休縣界萬戶堡四十里介休縣治七十里 西南到寧鄉縣界石家莊五十里到隰州治三百一十里 東北到文水縣界上賢舖四十里文水縣治七十里到太原府祁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太原府交城縣治一百一十里到永寧州界寛灘村一百二十里永寜州治一百七十里
總舖 瀦城 康家堡 陽城 三泉 馬莊 劉家莊 坡頭 向陽 石佛 嶺底 太平 小相郭柵
東經望春村義安村蕭家莊西豐白石村胥五里又東至平遙界香爐村一十五里南經趙家莊陽城孝城村田周舖胥五里為孝義界北經賈家莊太平羅城小相西盡善永安仁巖文同胥五里又五里至文水界文星舖胥孔道也西經平道口劉家莊楊家莊坡頭向陽鹿兒溝胥五里又西經石佛黃蘆嶺胥十里又三里至金鎻闗永寧州界孔道也亦山蹊險徑也
平遙縣 在府東八十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九十里
東至太原府祁縣界盤陀鎮六十里〈縣志作八十里〉 西至汾陽縣界香樂鎮四十五里汾陽縣治八十里 南至沁州沁源縣界後溝村六十五里沁源縣治二百二十里 北至太原府文水縣界下曲村二十五里東南到沁州武鄉縣界上店鎮六十里武鄉縣治
二百里 西南到介休縣界杜村三十里介休縣治六十里〈縣志作八十里〉 東北到祁縣界洪善村二十五里祁縣治五十里徐溝縣治一百一十里 西北到文水縣界蔣家堡北二十五里文水縣治一百里總舖 仁內 洪善 邢村 辛村 上店鎮 城西 陳村 達蒲 寧固 香樂
東南經西郭村五里邢村六里青村四里郭休村辛村胥五里坡底鎮上店鎮胥十五里又五里至武鄉界西南經良如璧村橋頭村杜村茶房至介休界三十里東北經五里莊十里舖閻村舖洪善村至祁縣界二十五里西北由凹流村達蒲村胥五里左家堡八里梁家堡二里寜固阜村五里武坊村八里至香樂村又十二里至汾陽界胥孔道也東南由邢村至武鄉南闗舖六十里則山蹊險道也南由虎璧村五里經胡村梁趙村七同村安社村常村馬璧村窰頭村胥五里太山神十里又十五里至沁源界西經姚村十里魏樂村十二里王智村十里南官地村八里又十里至孝義界北經南政村五里蔣家堡十里又十里至文水界此小徑也而南由太山神至沁源綿上鎮實為險要
介休縣 在府東南七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八十里〈縣志作東西廣八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東至平遙縣界田堡五十五里〈府縣志作東至平遙縣界馬璧村六十里〉西至平陽府靈石縣界義棠鎮二十五里〈縣志作西抵靈〉
〈石縣界峪口舖二十里〉 南至靈石縣界綿山五十里〈縣志作南至沁源縣界張壁村五十里〉 北至孝義縣界嶺北村三十里〈縣志作北抵縣雙橋村二十里〉至太原府文水縣界八十里 東南到沁州沁源縣界闗子嶺六十里沁源縣治一百八十里西南到靈石縣界二十五里〈縣志作西南抵靈石縣旌介村四十里〉
靈石縣治七十里 東北到平遙縣界三十里〈縣志作東北抵平遙縣旌介村四十里〉平遙縣治六十五里〈縣志作東八十里為平遙縣〉西北到孝義縣界王同舖二十里孝義縣治三十
五里
總舖 宋𦙶 湛泉 王村 張南 田堡 內封義棠
東至平遙介田堡舖五十里西至義棠舖二十里義棠至靈石界峪口三里北至孝義界嶺璧村二十八里孔道也而義棠鎮為入雀鼠谷之樞紐實要地也東南經三佳村十五里張良村五里焦寺村五里西野村十里陸家荘二十里至沁源縣界闗子嶺又九十五里至沁源縣西南經城南村河底村胥五里東歡村秦樹村胥十里至旌介村又四十里至靈石山蹊小徑也而闗子嶺尤為要隘
孝義縣 在府南少東三十五里〈省志在府南三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九十里南北袤四十里〈縣志作南北袤四十五里〉東至平遙縣界萬戶堡三十里少北至平遙縣治九十里 西至石樓縣界鳳尾村一百六十里石樓縣治二百五十里 南至平陽府靈石縣界劉同村二十五里少東至靈石縣治九十里 北至汾陽縣界田同村一十五里少西至汾陽縣治三十里 東南到介休縣界霍家堡二十里介休縣治三十五里西南到靈石縣界金莊村七十里到隰州治二百四十里 東北到汾陽縣界董家莊二十里到太原府文水縣治九十里 西北到寧鄉縣界上橋村一百里寧鄉縣治二百一十里
總舖 居義 呉同 王同
南二里越孝河經梧桐舖王同舖至介休界嶺北溝舖二十里西二十里越白璧橋經布落南陽義棠盤村原車霍垣弓家灣共一百二十里越寧鄉縣境復經縣境鳯尾村至靈石界曹兒墕又六十里西由石樓囫圇山北至汾陽界田同村又三十五里越義河橋達汾陽此孔道也而盤村原囫圇山胥險道也東經大堡十里越汾河太平橋二十里至介休界孔家堡又六十里達平遙東南經梧桐村至介休羅王荘二十里越汾河渡達介休十五里此小徑也
臨縣 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省府志在府西北三百一十里〉
東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縣志作廣一百九十里〉東至永寧州界連枝山七十里 西至陜西延安府葭州界八十里〈縣志作西至黃河岸一百一十八里〉 南至永寧州界馬頭山九十里 北至太原府興縣界堠墕七十里〈縣志作八十里〉東至興縣治一百五十里 東南到永寧州界霍家嶺七十里永寧州治一百二十里 西南到永寧州界孟門鎮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忻州靜樂縣界一箭嶺一百三十里到太原府嵐縣治二百里到靜樂縣治二百七十里 西北到興縣界紅石灘一百四十里
總舖 闗王 三交 桃園 石門
東南屢越湫河經三交舖五十里桃園舖十五里又二十五里至永寧界石門舖此孔道也左右峻嶺髙坡胥非坦途東越永寧州北川界九十里至交城界周家溝郝墕山一百六十里南經三交鎮過侯圪臺四十里又二十里至黃河岸西南至黃河岸葭州界髙家塔一百二十里又西南經安家荘四十里存羅峪五十里又五里至黃河岸葭州界郭家塔西經清涼寺石片頭共一百一十里至葭州界曲峪鎮又西由清涼寺經雷家磧兔兒坂鎮共九十里葭州界尅虎寨西北經兔兒坂四十里至興縣界第八堡黃河岸又西北至興縣界楊家莊唐家莊七十里通神木諸縣北經陳莊二十里南莊二十里又二十里至興縣界白交鎮胥山險小徑
石樓縣 在府西少南二百五十里〈省志在府南一百九十里〉東西廣一百七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東至隰州界水頭村八十里〈縣志作東至黃雲山六十里〉少北至孝義縣界鳳尾鎮九十里孝義縣治二百一十五里西至陜西延安府清澗縣界賀家畔村九十里〈縣志〉
〈作西至黃河九十五里竝界〉清澗縣治一百八十里 南至隰州界薛腳嶺三十里〈縣志作南至薛腳嶺隰州竝界五十里〉 北至寧鄉縣界索駝村五十里〈縣志作北至士門五十里寧鄉竝界〉 東南到隰州界老龍神村五十五里隰州治九十里〈縣志作南〉 西南到隰州永和縣趙家溝村界四十里永和縣治九十里 東北到寧鄉縣砂塘村界四十里寧鄉縣治一百二十里〈縣志作北至寧鄉縣一百六十里〉 西北到寜鄉縣穆家窳村界七十里到延安府綏德州界一百一十里綏德州治二百六十里
無舖
東由故鄉村岔口村子男村坨連村倉兒塬村共一百八十里至孝義鳳尾村界道經黃雲山南由胡家峪村賈家溝村塌崖村闗頭村共一百五里至隰州羅兒溝界西由板橋村老子王村二十八里井滿村四十里石家坪留村共一百里霍家村九十里越黃河至清澗賀家畔村北由西衛村十八里賀家塌村馬村闗四十五里平底村四十里裴溝村六十里梁家山七十里至寧鄉冀家塬界以上山徑孔道也而黃雲山尤為險要東經沙窰村十五里崔家荘村二十里曹村二十五里羅村四十里紅㙘村七十里至隰州石口則西南由蕭家塌任家荘共一百里瓦舍村河合村一百六十里楊家溝村九十里至永和闗又六十里至寧鄉王家莊胥小徑也
永寧州 在府西少北一百七十里〈省志作府西〉
東西廣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東至太原府文水縣界土安都一百四十里〈府縣志作東抵汾陽縣界黃蘆嶺一百一十里〉文水縣治二百二十里 西至陜西延安府呉堡縣界黃河渡一百二十里呉堡縣治一百五十里 南至寧鄉縣界朱家店三十里寧鄉縣治五十里 北至太原府嵐縣界東後村一百三十里少東至嵐縣界赤堅嶺二百二十里 東南到汾陽縣界黃蘆嶺一百一十里汾陽縣治一百七十里西南到寧鄉縣界伏鹿山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
太原府交城縣界劉王𡺠山一百一十里到交城縣治二百六十里 西北到臨縣界馬頭山四十里臨縣治一百二十里〈縣志作北抵臨縣一百里〉到陜西延安府葭州治二百里
總舖 馬村 義居 北寒 南寒 四皓 呉城三交 白霜 下安 大武 石門
東至三交舖九十里又二十里至汾陽黃蘆嶺界西經馬茂莊交口村郝村金羅村三十里至朱家店寧鄉界西經馬茂莊白霜舖青龍鎮薛村鎮闗王廟後河底一百二十里越青龍渡一里至陜西呉堡界北經屬巴村文武鎮石門墕六十里至臨縣界又由大武鎮分道經峪口村橫泉津梁鎮方山至赤堅嶺嵐縣界二百二十里孔道也而赤堅嶺黃蘆嶺青龍渡胥天險也南經馬良莊白霜舖青龍鎮至孟門一百一十里北連臨縣南連寧鄉西越軍舖渡至陜西界東經田家㑹車家灣石村小神頭至長板塔一百五十里入劉王𡺠諸山至交城界此虎狼蹊徑也
寧鄉縣 在府西一百四十里
東西廣二百里南北袤九十五里
東至汾陽縣界穀雨村六十里汾陽縣治一百四十里 西至石樓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至陜西延安府呉堡縣界轉角村一百四十里〈府縣志作西至黃河界一百五十里〉南至隰州界化圪垜村七十里隰州治二百里 北至永寧州界界口村二十五里永寧州治五十里東南到孝義縣界大井村四十五里〈縣志作東南至孝義縣界五十里〉孝義縣治一百七十里 西南到石樓縣治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永寧州界南溝村三十六里 西北到永寧州〈縣志作臨縣〉界一百一十里到呉堡縣治一百七十里
總舖 康家塌 偏城
東經倉兒灣柳溝村谷騾溝師荘村三家莊康家塔舖七十里至黑嶺越嶺經坡峪村二十里至汾陽界偏坡舖南經段家荘陳家灣萬年堡四十五里至黃蒿嶺越嶺經闗上村劉家坪三十五里至孝義界弓家灣西經張家坡呉村胥二十里鋤溝鎮惠家坪胥三十里宋家溝三交村轉角村胥二十里又二十里至石樓界黃河岸北經龎家㑹尚家峪太髙村朱家店胥五里越朱店山又十里至永寧界髙家溝此孔道也環縣胥山惟北達永寧尚屬平坦東南經百家峪枝河村西南經車胡峪二十里石板溝三十里曹家峪十里乾村二十五里暖泉鎮王家莊胥十里沙塘村十五里又八里至石樓界平底村西北經賀家墕三十里留義村四十里又五十里至石樓界裴溝東北經郭家山十里越山經朱家嶺十里越嶺又六里至永寧界南溝村此小徑也
大同府 在布政司北六百二十里
東西廣二百五十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
東至直隸宣化府懷安縣界枳兒嶺二百十里〈府志作至直隸保安州界深井二百六十里〉 西至朔平府左雲縣界五十里南至代州繁峙縣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得勝堡
口外邊牆八十里 東南到直隸蔚州界二百五十里〈雍正七年蔚州改屬直隸〉 西南到朔平府左雲縣界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宣化府懷安縣界二百里 西北到朔平府左雲縣界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百二十里
大同縣〈附郭〉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八里〈雲中志廣輪皆二百一十里〉
東至直隸宣化府西寧縣界小莊兒一百六十里西寧縣治一百八十里 西至朔平府左雲縣界髙山堡六十里左雲縣治一百二十里 南至應州界南柳㑹村八十五里應州治一百二十里 北至得勝堡八十里至邊牆八十三里至長城一百四十里東南到渾源州界西浮頭舖七十里圪坨舖八十里渾源州治一百三十里 西南到懷仁縣界八里莊六十里懷仁縣治七十里 東北到陽髙縣界王官屯九十里陽髙縣治一百二十里鎮川堡邊界五十五里 西北到左雲縣界五十里助馬堡邊界一百里〈雲中志東至洪州界西至右衛東望莊南至應州張家莊北至貓兒莊〉
總舖 小南頭 羅家莊 南留莊 古定橋 西浮頭 七里村 肥村子 毛家皂 灰河子 小村兒
東由御河興雲橋越墩十二座一百一十七里至陽髙縣大柳樹村四十五里至西寧界小莊兒村東南繇興雲橋經沙嶺村越墩十二座過桑乾河凡七十六里至渾源州圪坨墩南經七里村越墩二座凡四十七里至懷仁西安堡墩界又五里至黃家莊墩度桑乾河凡三十二里至應州三門城西南經周家店村越墩四座凡六十三里至懷仁里八莊西經南宋家莊越墩七座凡五十里至左雲髙山城北經草厰至白馬城越墩二座凡五十里至邊牆界東北繇興雲橋經迎恩堡越墩十座凡九十六里至陽髙王官屯村胥孔道也
懷仁縣 在府西南六十里〈縣志南七十里省志七十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九十里〈縣志廣四十五里袤七十里〉東至大同縣界西安堡三十里〈冊作至東信橋村四十五里少南至渾源州一百二十里〉 西至朔平府左雲縣界王卞莊三十里南至山隂縣界黃花嶺三十里山隂縣治八十里北至左雲縣界髙山堡六十里〈縣志作北至大同縣界繡女村又曰至雲中驛七十里〉 東南到應州六十里〈舊縣志至安銀子驛七十里〉 西南到朔平府馬邑縣一百五十里〈舊縣志至廣武驛一百四十里〉東北到大同縣治六十里到陽髙縣治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左雲縣八十里到邊界一百里
總舖 陳家莊 新橋
西由宋家莊舖薛家莊村胥十五里又十里至尚希荘又十四里至大峪口入左雲呉家窰界為殺虎口大道南繇尚希荘老圪塔舖過第三作村二十里至鹽豐營入山隂鄭家莊界為太原保德大道北由柳東營里八莊舖胥十里入大同繡女村舖界又十里至辛莊舖又五里至東小河村又五里至韓家嶺舖又十里至青圪塔舖又十里至大同縣治為北直隸大道東三十里至西安堡又四里至黃家莊又十五里至舊站舖又十里至小長城舖南入應州三門城界亦為孔道東南十里至南晏莊又十里至清水河村入應州溫家房界為小徑
山隂縣 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縣志府南一百八十里〉
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八十里〈縣志廣五十里袤七十里〉東至應州界長樂村二十五里 西至朔平府馬邑縣界新興舖三十里馬邑縣治六十里 南至代州界佛宿山沙家寺三十里〈閲視錄至廣武治六十里〉代州治一百里 北至懷仁縣黃花嶺五十里懷仁縣治八十里東南到應州界望巖村二十里到代州繁峙縣九
十里 西南到朔平府馬邑縣界四十里到代州界黃逢台村十五里 東北到應州界辛塞村二十里安銀舖三十里應州治七十里 西北到馬邑縣界泥河村二十五里到懷仁縣六十里
總舖 射垜 李珠莊 上河西村 張家堡 趙縣
東至應州界北小湛舖二十里南至代州界黃峰台舖二十里北經安銀村渡二十里越桑乾河十里至岱嶽村十里繇岱嶽北至懷仁九十里西至馬邑六十里西南至代州廣武站九十里西至馬邑界新興舖三十里東北至應州界東辛寨舖二十里此孔道也北經小圪塔村渡十里越桑乾河至懷仁界楊家莊三十里西經上河西村渡十里越黃水河西南至代州廣武站五十里此小徑也
應州 在府南一百二十里〈省志在府東南〉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東至渾源州界羅家莊四十里少北至渾源州治九十里 西至山隂縣界安銀村三十里 南至繁峙縣界茹越口村四十里〈州志南距繁峙縣界書堂巖五十里〉繁峙縣治一百里 北至大同縣界南柳㑹村三十五里〈州志二十五里 閲視錄至安驛堡六十里〉大同縣治一百二十里 東南到繁峙縣界胡峪口營三十里龎家套五十里 西南到繁峙縣界胡峪口營五十五里到山隂縣治六十里〈州志作西〉又南到代州界胡峪嶺八十里 東北到大同縣界百穀寨三十里蘆子溝四十里 西北到懷仁縣界黃花嶺三十里懷仁縣治六十里
總舖 十里臺 聖水堂 羅家莊 官道 永盛莊 楊家莊 三門城
東經十里舖十里鎮子梁營舖五里聖水堂舖十里又十五里至渾源州界羅家莊舖西經官道汛舖黃巍子汛舖永盛莊舖三十五里至北湛村汛舖山隂縣界西北經胡家寨曹娘子村汛舖胥十里又西北至懷仁縣界馬家莊汛舖十里又西北繇山隂縣經東河頭汛舖二十五里北曹莊栗家房汛舖胥五里曹娘子村蕭家寨汛舖胥十里至懷仁縣界劉霍莊汛舖北經楊家莊汛舖十五里至大同縣界三門城汛舖此孔道也東南經姜家莊二十五里至繁峙縣小石口城界乃小石口界也南經席家堡十四里至繁峙縣界王宜莊西南經七里村十五里至繁峙縣界東安峪村乃胡峪口界也又西南經小穗稔村四十里至代州界馬蘭莊乃馬蘭口界也東北經西輝耀村周家莊胥十里渾河水繇莊東西流又北由邊耀村七里至大同縣界百穀寨村此小徑也而小石胡峪馬蘭三口最為要隘
渾源州 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州志袤一百七十里〉東至廣靈縣界分水嶺四十里廣靈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至應州界羅家莊五十里至寇家寨四十五里少南至應州治九十里 南至繁峙縣界王家荘驛九十里 北至大同縣界西浮頭村五十里至聚落堡一百二十里 東南到靈邱縣界蔡家峪一百一十里〈州志作一百二十里〉靈邱縣治一百五十里〈州志又五十里至縣〉到倒馬闗三百五十里 西南到繁峙縣界朱家望村八十里繁峙縣治一百九十里〈州志作二百二十里〉 東北到陽髙縣治一百五十里 西北到大同縣界大王村六十里大同縣治一百二十里〈州志西北一百二十里至左衛〉到懷仁縣界下峪村七十里懷仁縣治一百五十里總舖 峰臺 沙嶺 沙窟陀 亂嶺闗 康家莊大磁窰 青磁窰 掏沙嶺 鎗鋒嶺 金峰店大圪枝 王家莊堡 湯頭 郭家莊 新莊子西坊城 寇家寨 土橋 下韓村 三嶺 窟陀
東二十里經沙嶺舖二十里沙圪坨亂嶺闗胥二十里又十里至廣靈界望狐村南十里上恆山麓經大磁窰賀家灣掏沙至鎗鋒嶺舖四十里緣嶺行經中莊龍嘴王家莊湯頭至靈邱界蔡家峪六十里西經辛莊西坊城至應州界寇家寨舖五十里北十五里上山經二嶺三嶺圪坨至大同界賀家峪舖四十里此孔道也而亂嶺闗磁窰闗鎗鋒嶺胥天險也二嶺三嶺亦匪坦途
靈邱縣 在府東南二百七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縣志輪二百六十里〉東至廣昌縣界馬嶺舖四十里廣昌縣治九十里西至渾源州界蔡家峪四十里 南至直隸正定府阜平縣界鐵嶺口一百三十里阜平縣治二百里北至廣寜縣界義泉嶺四十里〈縣志三十五里〉廣靈縣治八十里 東南到直隸保定府唐縣界二百里唐縣治三百里 西南到平刑闗六十里到代州繁峙縣治二百一十里 東北到直隸宣化府蔚州界五十里蔚州治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渾源州治一百五十里〈縣志作西〉到大同縣界二百一十里
總舖 固城 召柏 腰站舖 堂子窪 鼓子河東河南 蔡家峪 駱駝山 白家嘴 泥泉嶺雖名孔道實多山徑其危險詳見山川
廣靈縣 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八十里〈縣志袤八十五里〉
東至直隸蔚州界西馬莊二十七里〈縣志作東至蔚州石橋溝界二十五里石橋溝一作暖泉川〉少南至蔚州治五十里 西至渾源州界分水嶺六十里渾源州治一百二十里 南至靈邱縣界義泉嶺四十里靈邱縣治八十里 北至天鎮縣界夾石溝口〈縣志大山尖石溝口〉四十里〈舊縣志作至西城界樺澗嶺四十里至城一百里 閲視錄至火燒嶺五十里〉天鎮縣治一百四十里東南到蔚州北口七十里到廣昌縣治一百六十里〈縣志一百七十里〉 西南到渾源州界六十里到靈邱縣漫山村七十里到平刑闗一百四十里 東北到直隸宣化府西城界八十里到西城二百里 西北到大同縣火燒嶺口界六十里到陽髙縣治二百二十里總舖 清溝 西馬莊 翟家疃 塔兒村 沙嶺宋家窰 南村窳 趙家坪 望孤村
此孔道胥山徑也其險要詳見烽墩
廣昌縣 在府東南三百六十里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縣志廣一百五里袤一百一十五里〉
東至直𨽻保定府易州界草橋店六十里至紫荊闗一百里〈縣志九十里〉至易州治一百八十里 西至靈邱縣界白楊舖五十里〈縣志五十七里〉靈邱縣治九十里 南至保定府唐縣界白臼村六十里至倒馬闗九十里至唐縣治二百二十里〈縣志南偏東路通完縣一百四十里〉 北至直隸蔚州界黑石嶺六十里〈縣志五十五里〉 東南到易州界七十里到唐縣治二百二十里 西南到直隸保定府完縣界七十里 東北到直隸蔚州界六十里到保安州治二百八十里到宣化府三百六十里 西北到廣靈縣治一百七十里
總舖 豐樂 浮圖峪 仝川 王安鎮 神山西莊 祭刀嶺 倒馬闗 上屯 艾河 紅泉金家井 張家舖 團圓村 倪家舖
東繇浮圖峪紫荊闗至北直隸易州一百九十里南繇揷箭嶺祭刀嶺走馬驛越唐河入倒馬闗至北直隸唐縣二百二十五里西繇繡嶺驛遺釵嶺至靈邱縣九十里北繇黑石嶺北口峪至北直隸蔚州一百三十里此孔道也胥三晉天險也南少東繇白石口周家堡達完縣一百四十里西北繇土巷口斜山至廣靈縣一百七十里此山徑也
陽髙縣 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縣志作東〉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東至天鎮縣界二十五里天鎮縣治六十里 西至大同縣界聚樂堡六十里 南至天鎮縣界四十五里至大同縣界東井集九十里 北至邊牆十四里〈縣志作十里〉 東南到天鎮縣界陽和塔四十里 西南到大同縣界五十里大同縣治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天鎮縣界榆林口六十里 西北到大同縣界唐家窰六十里
總舖 十里臺 北徐家屯 乾莊子梁 和風堡子窳 十五里臺 呉家窳 聚樂堡
東至天鎮縣六十里西至聚樂堡六十里西南至大同縣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大同縣界唐家窰六十里孔道也
天鎮縣 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省志作東〉
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東至直隸宣化府懷安縣界枳兒嶺三十里懷安縣治六十里 西至陽髙縣界徐家屯三十五里陽髙縣治六十里 南至直隸宣化府西寧縣界牛灣莊五十里至廣靈縣界一百一十三里 北至邊牆二十里少東至新平堡六十里接䝉古頭道營南灣界東南到懷安縣界筆鋒山五十里到西寧縣界八
十里 西南到陽髙縣界四十里到廣靈縣界火燒嶺一百一十三里 東北到懷安縣界李信屯四十五里 西北到陽髙縣界席家灣二十里
總舖 二十里 枳兒嶺 張西河底 三十里東至直隸懷安縣枳兒嶺三十里南至西寧縣牛灣莊五十里又至廣靈縣一百十三里為孔道西南至陽髙縣東井集九十里正北至瓦窰口三十里至新平堡七十里為小徑
山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七
疆域〈二 舖遞附〉
朔平府 在布政司西北六百七十里
東西廣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三百二十里
東至大同府大同縣界一百六十五里 西至邊牆七十里 南至寧武府寧武縣界二百九十五里北至邊牆二十里 東南到大同府山隂縣界二百七十里 西南到寧武府偏關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到邊牆二十里 西北到邊牆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百六十里
右玉縣〈附郭〉
東西廣六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
東至破虎堡邊牆五十里至左雲縣界石碑坡舖六十五里左雲縣治七十五里 西至邊牆二十里至平魯縣界七十里 南至左雲縣界六十五里至朔州界石壺村一百五十里至馬邑縣治二百二十里北少西至殺虎口二十里至口外歸化城二百九
十里 東南到大同府懐仁縣界南家堡一百六十里懐仁縣治二百二十里 西南到平魯縣界三層洞舖九十五里平魯縣治一百一十五里 東北到邊牆二十里到左雲縣界三屯堡五十三里 西北到邊牆十二里少北到邊牆三十里
總舖 紅土堡 黃土堡 牛心堡 雲陽堡 新廟村 雙河屯 威平堡
東繇南門至雲陽堡六十里又三里至左雲界石碑坡南經梁家店三十里祁河二十里西南經威逺城五十里北經馬營河十里至殺虎口八里孔道也東經八里莊八里啼窟嶺四十二里又三里至左雲界三屯堡東南經祁河岔道至周道堡四十里偏嶺四里又三十里至懐仁界南家堡西南經楊千戶河十里鐵山堡二十里雲石堡二十里又十五里至平魯界阻虎堡東北經馬堡三十里破虎堡十里又三十里至左雲界寧魯堡小徑也
朔州 在府南二百四十里〈省志州志二百八十里〉
東西廣八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州志廣一百四十里袤二百里〉 東至馬邑縣界東邵莊二十五里〈州志至山陰縣界新興舖八十里〉馬邑縣治四十里至大同府山陰縣治一百里西至寧武府神池縣界利民堡六十里〈州志作蕎麥川〉神
池縣治一百二十里南至寧武府寧武縣界陽方口六十里代州崞縣界段家舖七十里少東至崞縣治一百三十里 北至平魯縣井坪所界下窰子三十里井坪所六十里至右玉縣界馬家河一百三十里右玉縣治二百四十里 東南到代州界廣武站八十里代州治一百四十里 西南到寧武府神池縣界神池口六十里到寧武縣寧武關九十里 東北到馬邑縣界八里墩三十二里泥河七十里 西北到井坪所界劉家口三十里寧武府偏關縣界鴨子坪一百三十里到平魯縣治一百二十里到偏關縣老營堡一百三十五里
總舖 煙墩村 前寨村 劉家口子
東經十里舖二十里舖煙墩村野場村凡一百一十里至馬邑灰河界東南繇西付院七里至馬邑辛家莊二十二里南經油房頭金城屯前寨村梨園頭青圪塔舖沙河子凡一百七十里胥平川又五里至陽方口西南繇岔道經西套村六十里至大水口西經曹沙㑹髙家莊魚渠嶺越石盤安子坪一百二十五里至利民堡西北繇邢家河小村兒舖至平魯劉家口界五十五里東北繇野塲岔道至馬邑界八里墩三十二里孔道也東經七里寨祝家莊金龍池五十七里至馬邑界西南繇油房頭經井子窊中正坡至大水口西北經塊子坪門家嶺邊家莊上水頭胥土坡通西北要道
馬邑縣 在府南二百四十里
東西廣四十里南北袤一百里〈縣志廣七十三里袤九十五里〉東至大同府山隂縣界羅家疃二十里〈縣志作新興舖界四十里〉少北至山陰縣治六十里 西至朔州界八里墩二十里東邵莊十五里至朔州治四十里 南至代州界廣武下關城四十里〈縣志作雁門闗界八十里〉 北至大同府懐仁縣界大峪口六十里〈縣志朔州洪濤山界一十五里〉至左雲縣一百八十里 東南到代州界廣武站六十里〈縣志五十里〉代州治一百二十里〈縣志作南〉 西南到朔州曹村界三十里到寧武府寧武闗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朔州界大羊圏三十里到懐仁縣治一百四十里〈縣志一百五十里〉 西北到朔州界洪濤山一十五里〈縣志作北〉平易村三十五里朔州治五十五里到井坪所城七十里總舖 三家店 羅家疃 十里後 里仁 廣武察罕 十里舖
東經興文舖至山陰界河陽堡舖共四十八里南經後村舖汴子疃村里仁村尖圪塔共五十里至代州界廣武舖西經舖十里舖二十里舖二十里至朔州界北至朔州界洪濤山十五里孔道也東經河淋�霍家營陸家莊四十里至山陰界察罕村南經王東莊安子村四十五里至代州界正峪村西經西林寺老君廟二十五里至朔州界西辛莊北經小泊村神頭村二十里至朔州界神西村為小徑
左雲縣 在府東七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九十里
東至大同府大同縣界青磁窰舖九十五里大同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至右玉縣界黒圪塔舖一十五里右玉縣治七十五里 南至大同府懐仁縣界大峪口舖七十二里懐仁縣治一百一十里 北至寧魯堡界三十里 東南到大同懐仁二縣界磨石澗村五十里 西南到威逺城界九座墳舖三十三里到平魯縣界五十里到威逺城六十里 東北到邊牆九十里到大同縣拒牆堡界助馬路拒門堡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右玉縣界陳家窰村四十里總舖 雲西 髙山城 雲崗堡 大同城
東至油房溝九十里又五里達大同青磁窰舖南至吳家窰六十里又十二里達懐仁大峪口舖西南達威逺城九座墳舖三十三里西達右玉黒圪塔舖十五里北經三屯堡前十八里至寧魯堡舖外長城東北經瓦窰村前二十五里迤東北至威魯堡又至助馬堡拒門堡達大同拒牆堡胥孔道也東南經磨石澗五十里達大同懐仁二縣界小徑也
平魯縣 在府西南一百一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八十里
東至右玉縣界劉虎獅子村三十里至左雲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至邊牆三十里至寧武府偏闗縣界將軍㑹堡六十里偏闗縣治一百八十里 南至朔州界井坪堡細水梁舖七十里朔州治一百二十里北至右玉縣界三十里至邊牆六十里 東南到
左雲縣界二十八里到朔州界沙城村三十里 西南到偏闗縣界巡溝梁舖四十里到老營堡九十里東北到左雲縣界三層洞舖二十里到右玉縣治
一百一十五里 西北到邊牆五十里到大水口堡四十里
總舖 三層洞 交澗村 井坪堡
東北繇朔州嶺舖三層洞舖三十里至右玉縣界南經大石槽舖大杆莊舖西水澗舖王冒窰舖郝家坡舖井坪堡二百二十里至朔州界細水梁西經祁家窰舖山寺舖巡溝梁舖一百里至偏闗縣界東昌峪直抵老營堡孔道也東經張小村徐伏兒村四十里至右玉縣界劉虎獅子村東南經東夾道村沙城村七十五里至朔州界張家小峰西南經小杆莊村紅溝村二十里至朔州界𨺗嘴村西經趙岔窰村暖溝村阻虎堡滅虎堡將軍㑹堡共二百里至偏闗縣水泉營紅毛口西北經水泊寺村石莊村魏家窰村大河堡一百一十里至邊牆北經毛家窰村連家窰村威虎堡九十里至邊牆小徑也
寧武府 在布政司北少西三百四十里
東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二百八十里
東至朔平府朔州界二十五里 西至太原府岢嵐州界一百二十五里 南至代州崞縣界七里 北至水泉營邊牆界二百七十里 東南到代州崞縣界九十五里 西南到忻州靜樂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到朔平府平魯縣界二百里 西北到保徳
州河曲縣界一百一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百五十里
寧武縣〈附郭〉
東西廣一百六十五里南北袤二十里
東至朔平府朔州界陽方口蔴峪寨二十五里朔州治八十里 西至忻州靜樂縣永安鎮舖一百四十里靜樂縣治一百八十里 南至代州崞縣界狼窩溝五里鳳凰村舖七里 北至神池縣界黃花嶺舖十七里神池縣治三十里 東南到崞縣界栁坡泉八十五里崞縣治一百一十里〈縣志一百一十五里〉 西南到崞縣界馬房村一百里 東北到神池縣界大水口三十五里 西北到五寨縣界馬龍村九十里五寨縣治一百八十里
總舖 陽方口 分水嶺 二馬營 寧化堡 石家莊 鳳凰村 黃花嶺
東至馬灣七里陽方口麻峪寨二十里又五十里抵朔州西經壩上村十五里余家莊分水嶺胥十里又亂橋子十里抵保徳州南由鳳凰溝七里抵崞縣北至黃花嶺十三里接神池直抵偏闗縣據三闗之險要邊陲衝路也南由陽方武口峪過紫金闗西由靜樂縣陵井溝至太原府屬小徑
偏闗縣 在府北一百八十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東至朔平府平魯縣界賈家舖一百里平魯縣治一百七十里 西至保徳州河曲縣界西溝村闗河灘一里至樺林堡界二十里至河曲縣治一百五十里南至五寨縣界樓溝堡下莊村溝六十里五寨縣
治一百四十里 北至滑石澗堡界七十里至䝉古草地界邊牆八十里 東南到神池縣界永興堡狼窩村溝六十里神池縣治一百四十里 西南到河曲縣治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䝉古草地界五眼井堡邊牆一百里 西北到河曲縣界二十里到𫎇古草地界老牛灣堡邊牆八十里
總舖 馬站堡 老營堡 賈家堡 迤西村 劉家溝 鐵駝墕 永興堡
南由迤西舖經龍霸山至劉家溝十五里達五寨永興舖至狼窩村溝二十里達神池此偏闗三孔道也西至闗河灘十里河曲縣界北繇水泉營堡至䝉古草地界此偏闗二要徑也
神池縣 在府北三十里
東西廣九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五里
東至朔平府朔州界大澗口五里至寧武縣陽方口二十五里至朔州治八十里 西至五寨縣界官莊橋九十里五寨縣治八十里 南至寧武縣界黃花嶺十五里寧武縣治三十里 北至偏闗縣界乾柴溝九十里偏闗縣治一百九十里 東南到寧武縣界溝兒澗五里到朔州界五里朔州治九十里 西南到五寨縣界小辛莊五十里五寨縣治九十里東北到朔州界利民堡六十里朔州治一百二十里西北到偏闗縣界草庵九十里偏闗縣治一百五
十里
總舖 黃花嶺 辛莊 大店 劉海莊 八角堡草庵
西經辛莊舖義井驛大里莊仁義村八十里至官莊橋五寨縣界秦中孔道也西南經辛莊舖辛村大店舖七十里至小辛莊五寨縣界五寨孔道也
五寨縣 在府西一百里
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一百里
東至神池縣界張家坪三十里神池縣治八十里西至太原府岢嵐州界界牌村二十里岢嵐州治八十里 南至寧武縣界店坪山三十里 北至偏闗縣界深墕村七十里偏闗縣治一百四十里 東南到寧武縣界二十五里西羊房村三十里神池縣治八十里 西南到岢嵐州界黃土坡四十里岢嵐州治八十里 東北到神池縣界賀職村五十里神池縣治八十里 西北到岢嵐州界韓家樓六十里到保徳州河曲縣界七十里
總舖 張家坪 界牌村 小河頭村
東由東寨坡經石廟兒村十里又官莊村五里抵神池縣界西經大村舖文子溝胥五里韓家樓十里抵岢嵐州至太原府北由深墕村賀家梁舖十里劉家灣十里又五里至三岔口抵偏闗縣通京逹陜孔道也
澤州府 在布政司東南六百二十里〈府志六百八十里〉東西廣五百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
東至河南衛輝府輝縣界二百四十里 西至平陽府翼城縣界二百二十里 南至河南懷慶府河內縣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潞安府長子縣界一百三十五里 東南到輝縣界二百三十里 西南到蒲州府垣曲縣界一百九十里 東北到潞安府壺闗縣接河南彰徳府林縣界二百三十里 西北到翼城縣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
鳯臺縣〈附郭〉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東至陵川縣界王莽嶺七十里〈州志東至𡶶頭舖界五十里〉 西至陽城縣界周村鎮四十里〈州志五十里〉陽城縣治九十里 南至河南懐慶府河內縣界碗子城九十里〈州志一百一十里〉河內縣治一百二十里 北至髙平縣界界牌嶺五十里〈州志作勞勞亭舊志至莒山嶺六十里〉少東至髙平縣治八十五里 東南到懐慶府修武縣界鐵橛山一百里修武縣治一百八十里 西南到懷慶府濟源縣界上河裡一百里濟源縣治一百五十里 東北到髙平縣界寨上村六十里到陵川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北到沁水縣界岳神山四十里沁水縣治一百
七十里
總舖 七嶺 王太 望川 楊家川 李村 髙都 黨莊 金岡 茶園 北小箕 南小箕 天井闗 晉廟 草底 牛房 橫望 碗子城東北經望火臺舖五里孫村口新橋二舖胥十里又經髙都黨村二舖胥十里又十里至陵川界𡶶頭舖南經孟家店越九舖胥十里又十里至河內界常平舖西經崗頭舖五里又越四舖胥十里又十五里至陽城界北留舖北經望火臺至李村舖三十五里又經界牌嶺二十五里至髙平界喬村驛胥孔道也而碗子城尤為危險又南由星軺驛至小口子抵河內西梁鎮由柳樹口至河內清化鎮東北至陵川奪火店胥屬險徑
髙平縣 在府北少東八十五里〈省志府北八十三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東至陵川縣界禮義村四十五里 西至沁水縣界王寨村四十五里沁水縣治一百七十里〈縣志二百里〉南至鳯臺縣界三家店三十五里少西至鳯臺縣治八十五里〈縣志作九十里〉 北至潞安府長子縣界張店村〈府志作丹朱嶺〉四十五里長子縣治八十五里〈縣志作九十里〉 東南到陵川縣界峰頭舖五十五里陵川縣治九十里西南到鳯臺縣界大陽鎮四十五里 東北到潞
安府長治縣界大乙村四十里長治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沁水縣界秋峪嶺五十五里沁水縣治二百五里
總舖 玉井 南陳 喬村 臨丹 西陽 范店鴉兒溝
東北經換馬村四十里又五里至長治界太乙村南至鳯臺界三家店三十五里北至長子界張店舖四十里此孔道也東經朱莊村十五里又三十里至陵川界禮義村西由馬村鎮三十五里又十里至沁水界賈寨村此小徑也
陽城縣 在府西八十里〈省志西一百里府志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縣志廣一百一十里輪一百二十里〉 東至鳯臺縣界周村鎮四十里鳯臺縣治八十里〈縣志九十里〉 西至沁水縣界大峪溝六十里〈縣志七十里〉至絳州絳縣界二十五里 南至河南懐慶府濟源縣界韓王頭八十里濟源縣治一百二十里 北至沁水縣界郭壁鎮四十里少東至潞安府長子縣治一百二十里 東南到鳯臺縣界高會村四十里到濟源縣界窰子村一百里到懐慶府河內縣治二百里 西南到解州垣曲縣界轟轟村七十里鐘鼓山一百里垣曲縣治一百五十里 東北到髙平縣界武安村三十五里高平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沁水縣界仙翁山四十里傅齊嶺七十里沁水縣治九十里〈縣志作西〉
總舖 下孔 沁渡 北留 李邱 陽邑 友泉芹池 泉秀 大峪溝
東經後則腰下孔舖胥五里沁渡舖十里越沁水經北留舖二十里至鳯臺界周村舖胥坡道西經水磨頭李邱村舖十里王曲村陽邑舖胥五里越銀匠山至友泉舖十里又越晝山至芹池舖十里又經泉秀舖十里呂家河大峪溝舖胥五里又十里至沁水界夫妻嶺此陽城孔道也東南至鳯臺界髙會村四十里南至濟源界韓王頭八十里西南至垣曲界轟轟村七十里西北至沁水界仙翁山四十里北至沁水界郭壁里四十里東北至鳯臺界韋町村五十里此山徑也東二十里潤城鎮越沁河至韋町村三十里為陽城水道
陵川縣 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省志一百二十三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縣志廣一百七十里〉東至河南衛輝府輝縣界早生村八十里 西至髙平縣界韓村四十里髙平縣治九十里 南至河南懐慶府修武縣界望仙樓九十里修武縣治一百四十里 北至潞安府壺關縣界馬鞍山村二十里壺關縣治九十里 東南到輝縣界王莽嶺一百二十里輝縣治二百一十里 西南到鳯臺縣界黨莊里八十里鳯臺縣治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潞安府壺關縣界神郊村四十里到壺關縣接河南彰徳府林縣界一百一十里林縣治一百七十里 西北到潞安府長治縣界西火鎮四十里長治縣治一百二十里長子縣治一百六十里
總舖 四塸 嘉爐 罐泉 附城 梧桐 西王𡶶頭
東經腳兒頭馬圏村崇興鎮圪𡋎水共一百里至河南輝縣界早生村東南經上郊村八凟嶺洪水村灣子村共一百一十里至輝縣界平田村南經張家村老槐樹嶺鳯凰𡏟奪火鎮共九十里至修武界望仙樓西南經石子嶺小回嶺焦家嶺七十里至鳯臺界峰頭舖西經牛家川菜家坪禮義鎮四十里髙平界韓村西北經川子村池下村五十里至長治界官火嶺北經郎士崗北爐河二十里至壺關界馬鞍山東北由楊寨村至北趙村共二十里至壺關界神郊村胥山徑也
沁水縣 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省志西二百里〉
東西廣一百八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縣志橫亙二百餘里延袤六百餘里〉
東至髙平縣界空倉嶺一百四十里〈縣志界一百五十里〉少北至髙平縣治一百七十里 西至平陽府翼城縣界關子山四十五里〈縣志至界五十里〉翼城縣治一百一十里南至陽城縣界黃家巗二十里〈縣志界三十里〉 北至平陽府岳陽縣界沁河口九十里少西至岳陽縣治一百九十里 東南到鳯臺縣界老母掌一百四十里鳯臺縣治一百七十里 西南到綘州垣曲縣界舜王坪一百里垣曲縣治二百五十里 東北到潞安府長子縣界洪水村一百里長子縣治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平陽府浮山縣界賀家嶺五十里浮山縣治一百二十里〈府志縣志西北至東烏嶺翼城縣界四十里西至翼城縣關子山界四十五里〉總舖 石佛 富店 蘇莊 孔峪 固鎮
東由石佛舖李壁村至鄭莊越沁河端氏鎮一百三十五里至髙平界老馬嶺東南由端氏鎮經道仁村至鳯臺界岳神山三十里南經傅店鎮夫妻嶺至陽城界辛家河三十里西南經石堂村張馬村中村一百二十里至南川村抵垣曲界西由杏峪村四十里至關子門扺翼城界西北經梅峪溝青龍村王寨鎮四十里至東塢嶺北由青風嶺三十五里至浮山界趙寨村東北由端氏鎮分道經固縣村一百三十里至長子界秋峪嶺又東由清風嶺東經劉曲王壁村六十里至岳陽界官亭村胥山徑
蒲州府 在布政司西南一千一百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二百三十里
東至解州界七十五里 西至陜西西安府朝邑縣界五里 南至陜西潼關縣界六十里 北至絳州河津縣界一百六十里 東南到解州芮城縣界一百一十五里 西南到陜西潼關縣界六十里 東北到絳州稷山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陜西朝邑縣界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二百里
永濟縣〈附郭〉
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東至臨晉縣界趙伊舖四十里至解州界席家舖九十里解州治一百二十里 西至陜西西安府朝邑縣界黃河岸大慶關一十里朝邑縣治三十里 南至西安府華隂縣界黃河岸六十里至潼關縣界七十里 北至西安府郃陽縣界韓家村四十里至臨晉縣界七十里至西安府韓城縣治一百四十里東南到解州芮城縣界一百一十五里芮城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南到華隂縣治八十里 東北到臨晉縣界姚莊五十里臨晉縣治七十里 西北到臨晉縣界六十里到郃陽縣治一百二十里
總舖 孟盟 張志 伊舖 申家 呂芝 髙公信昌 鐵爐 中王 祭酒 獨頭 匼河 田
村 昭徳 蘇村 常徳 敬祥 東張
東經申家舖地藏舖髙翁舖信昌舖胥十里又十里至臨晉縣任陳舖東南經孟盟舖張志舖趙伊舖胥十里又十里至虞鄉縣永泉舖南經鐵爐舖中王舖祭酒舖獨頭舖匼河舖田村舖胥十里又十里至潼關縣總舖北經招底舖蘇村舖常李舖敬祥舖東張舖胥十里又十里至臨晉縣周吳舖胥孔道也而祭酒獨頭匼河之間為中條山尾潼關要道
臨晉縣 在府東北七十里〈省志作九十里〉
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七十里
東至猗氏縣界白堂村二十里猗氏縣治四十里西至陜西西安府郃陽縣界四十里郃陽縣治八十里 南至虞鄉縣界涑水河三十里 北至榮河縣界王顯村四十里少東至絳州河津縣治一百三十里 東南到虞鄉縣治六十里到解州治七十里到安邑縣運城九十里 西南到永濟縣界馮留村二十里永濟縣治七十里 東北到萬泉縣界烏亭村六十里萬泉縣治九十里 西北到榮河縣界蔡髙村三十五里榮河縣治六十里
總舖 城西 吳村 北王 南王 任陳 馬村石衛 郭莊
東由白堂村至猗氏縣四十里西至黃河岸四十里南至涑水河三十里至中條山嶺九十里北至王顯村四十里河津縣一百三十里東北至榮河縣六十里胥孔道也
虞鄉縣 在府東六十里
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東至解州界張村二十五里解州治四十里 西至永濟縣界榆林村二十五里永濟縣治六十里 南至解州芮武縣界中條山橫嶺三十里芮城縣治四十里 北至臨晉縣界涑水河四十五里臨晉縣治六十里 東南到解州界紅臉溝三十五里 西南到永濟縣界草坪頭三十五里 東北到猗氏縣界岐村四十五里 西北到臨晉縣界觀底村四十五里
總舖 齊店 永泉 石衛
東經石衛舖十里又十里至解州西張舖此逹省之道也西經齊店舖十里永泉舖十里又十里至永濟趙伊舖此運司解課逹陜西之道也
猗氏縣 在府東北一百一十里〈省志東北一百二十五里縣志一百一十五里〉
東西廣四十里南北袤六十里〈縣志袤七十里〉
東至解州安邑縣界張岳村二十里至夏縣治九十里 西至臨晉縣界下任鎮二十里臨晉縣治四十里 南至解州界曲礬村三十里〈縣志小侯村界三十五里〉解州治六十里 北至萬泉縣界閻景村三十里〈縣志小桃村界三十五里〉萬泉縣治六十里 東南到安邑縣治五十里西南到臨晉縣界自坊村四十里到永濟縣治一
百一十里 東北到萬泉縣界皇甫村五十里到聞喜縣一百一十里 西北到臨晉縣界馬村二十里到榮河縣治一百二十里
總舖 城西 張廣 下任 大楊 陳莊 郭村東經張岳村至安邑縣界二十里北至小桃村三十五里萬泉縣六十里西由下任鎮至臨晉四十里胥小徑亦要道也
萬泉縣 在府東北一百六十里〈省志一百九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五十里〈縣志廣五十五里袤五十五里〉東至絳州稷山縣界文村五十里至絳州聞喜縣治九十里 西至榮河縣界通愛村三十里榮河縣治七十里 南至猗氏縣界閻景村三十里〈縣志四十里〉猗氏縣治六十里 北至絳州河津縣界薛李村二十里 東南到解州安邑縣界三十里安邑縣治九十里〈縣志八十里〉 西南到臨晉縣界三十里臨晉縣治九十里 東北到稷山縣界三十里稷山縣治八十里西北到河津縣界二十五里河津縣治六十里
總舖 張戶 西薛 北薛 王亞
東至稷山界五十里至聞喜縣九十里南由閻景村抵猗氏縣五十里此孔道也西北至薛李村二十里河津縣六十里此小徑狹坡邃谷胥匪坦途
榮河縣 在府北少東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四十里南北袤八十五里〈縣志廣四十五里袤八十五里〉東至萬泉縣界通安村〈縣志谷丁村〉四十里萬泉縣治七十里 西至黃河岸二里過河即陜西西安府韓城縣界 南至蔡髙村臨晉縣界潘西村三十五里北至絳州河津縣界衛村五十里 東南到臨晉縣治六十里到解州治一百三十里 西南到陜西西安府郃陽縣治七十里 東北到河津縣界七十里河津縣治九十里〈縣志北抵河津縣七十里〉到稷山縣治一百四十里到絳州聞喜縣治一百九十里 西北到韓城縣治三十里
總舖 周王 馮村 楊蓬 薛稽 番底 小王天興
東經通安村四十里至萬泉縣界七十里東北至雙營鎮五十里河津縣界九十里南至蔡髙村潘西村胥三十五里抵臨晉縣六十里胥屬小徑惟穆陵關為南北通衢係榮邑要路
遼州總境
東西廣三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
東至河南彰徳府武安縣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太原府太谷縣界一百九十里 南至沁州武鄉縣界四十里 北至平定州樂平縣界一百三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三百里
和順縣 南九十里 榆社縣 東五十里
遼州 在布政司東南三百四十里
東西廣一百六十五里南北袤八十五里〈州志作廣三百三十里袤一百七十五里〉
東至河南彰徳府武安縣界白草坪村一百二十里少南至武安縣治二百二十里 西至榆社縣界武鄉嶺四十五里榆社縣治九十里 南至沁州武鄉縣界墨鐙村四十里少東至潞安府黎城縣治一百八十里〈州志東南至黎城縣二百一十里〉 北至和順縣界石鼓嶺四十五里和順縣治九十里 東南到黎城縣界安窰底一百里到彰徳府渉縣治一百六十里 西南到黎城縣界雲頭底一百里到武鄉縣治一百五十里到沁州治二百二十里 東北到直隸順徳府邢臺縣界莊峧嶺一百里邢臺縣治二百八十里〈州志三百里〉 西北到和順縣界白巗村七十里
總舖 王莊 西漳 雙喉咽 桃佛溝口 蒿溝口 舖上村 曹家寨 清河
東經王家莊粟城鎮髙家井村共一百二十里至黃澤闗越關又二十里至武安界白草坪村南經髙莊村梁峪村松樹坪村鍋窰嶺四十里抵武鄉界西經王莊舖石匣村舖分道由小嶺底村舖魏家莊舖四十里至武鄉嶺抵榆社界又西繇石匣舖經川口村長城鎮四十里至和順界白巖村胥峻嶺深谷為山險孔道也北經清河舖韓平鎮至和順界窰底村亦名孔道與武鄉界墨鐙村路差坦平東繇芹泉鎮分道經大南莊至武安界摩天嶺東南繇松樹坪村分道經桐峪鎮至黎城界雲頭底東北繇店街村分道經拐兒鎮至邢臺界莊峧嶺此山蹊小徑也而摩天嶺尤為險峻
和順縣 在遼州北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九十里〈縣志廣二百餘里袤八十餘里〉東至直隸順徳府邢臺縣界黃榆林七十里邢臺縣治二百三十里 西至太原府榆次縣界八賦嶺一百二十里〈縣志西至儀城鎮過八賦嶺出黑虎關經榆次至省三百餘里〉 南至遼州界石鼓嶺四十五里遼州治九十里 北至平定州樂平縣界松子嶺四十五里 東南到邢臺縣界一百里 西南到太原府太谷縣治二百二十里東北至樂平縣治九十里 西北至榆次縣治二百四十里
總舖 西仁 石鼓嶺 儀村 裴家峪 寒湖嶺沙峪 橫嶺 儀城 後峪 李陽 松子嶺東北至沁州界聖佛嶺山六十五里東經有義村上灣莊新莊村五十五里至屯留界鵰巢嶺西南經中余村四十五里至岳陽界石佛嶺北經小章村郭道鎮綿上鎮王陶村古寨村一百三十里至平遙界太山石嶺介休界關頭嶺胥山蹊小徑也而郭道鎮以北峻嶺深溝與靈石雀䑕谷胥三晉險地
榆社縣 在遼州西九十里〈省志西一百里〉
東西廣一百五里南北袤八十五里〈縣志作廣一百五十里〉東至遼州界漳源舖四十里遼州治五十里 西至太原府祁縣界溫服嶺六十五里祁縣治一百四十五里 南至沁州武鄉縣界狗腰關五十里少西至武鄉縣治六十里 北至和順縣界雙峰三十五里東南到武鄉縣界李道莊五十里 西南到武鄉
縣界王寜村四十里 東北到和順縣界杏榛里四十里和順縣治一百三十里 西北到太原府太谷縣界馬嶺關八十里太谷縣治一百四十里
總舖 沿壁 王景 煖水 漳源 原村 雲簇下峪 面團 梓杆 老余
東經東會村沿壁舖常家會王景舖煖水舖四十里至遼州界漳源舖南經潭村台曲村常寧材魏城鎮五十五里至武鄉界狗腰關西經段家村桃楊村原村雲簇舖下赤舖六十五里至祁縣界溫服嶺北經石占村武源舖面團村關寨梓杆舖老余舖七十里至太谷界馬陵關胥山險孔道也東經龎家莊白草角至和順界東南經梁家峪講堂鎮屯村至武鄉界西南經馬會村秋沿村至武鄉界西北經馬村店太平莊至太谷界胥山曲小徑
沁州總境
東西廣四百六十里南北袤六百八十里
東至潞安府黎城縣界二百一十里 西至平陽府靈石縣界二百五十里 南至潞安府襄垣縣界三百五十里 北至太原府太谷縣界三百三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七百里
沁源縣 東北一百二十里 武鄉縣 西南六十里
沁州 在布政司東南三百一十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州舊志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東至武鄉縣界姜村三十里少南至潞安府黎城縣界一百八十里〈州志東至武鄉縣五十里又東至遼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沁源縣界白狐窰六十里 南至潞安府襄垣縣界司馬村七十里〈州志南至禠亭驛五十里〉 北至武鄉縣界湼河村四十里〈州志北至權店驛五十里〉 東南到襄垣縣界八十里襄垣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南到沁源縣治一百二十里〈州志西南至屯留縣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武鄉縣治六十里〈州志作東〉到遼州榆社縣治一百一十里 西北到汾州府平遙縣治二百一十里
總舖 廊莊 長腳 開村 後泉 段村 輕程溫莊 故亦 漳源 牛侍 西湯
東經姜村三十里至武鄉縣西由白狐窰六十里至沁源縣小徑也南五十里至褫亭驛抵潞安府黎城縣一百八十里北至湼河村四十里又六十里至權店逹太原府孔道也
沁源縣 在州西少南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二百里〈縣志廣一百五十五里〉東至潞安府屯留縣界雕巢嶺五十里〈縣志至屯留縣界五十五里〉至潞安府襄垣縣治一百五十里 西至平陽府霍州界七里站一百里霍州治一百六十里 南至平陽府岳陽縣界義亭村五十里 北至汾州府平遙縣界太岩嶺介休縣界關頭嶺俱一百五十里少西至平遙縣介休縣治俱二百八十里 東南到屯留縣界吳兒嶺五十里屯留縣治一百四十里 西南到岳陽縣界石佛嶺四十五里岳陽縣治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沁州界聖佛嶺塔六十里沁州治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平陽府靈石縣界牛鼻山一百三十五里靈石縣治一百八十里
總舖 在城 石𥕥 交口 白狐窰
東北由石𥕥舖經官軍鎮三十里至沁州界聖佛嶺六十里此孔道也東由有義村十里上灣莊二十里新莊村四十五里至屯留縣界雕巢嶺五十五里西南經中余村至岳陽縣界石佛嶺四十五里北由小章村經郭道鎮綿上鎮王陶村凡一百十里至平遙介休兩縣界太山石嶺關頭嶺此小徑也峻崖深谷胥屬山徑
武鄉縣 在州東北六十里〈省志作東五十里〉
東西廣二百五十里南北袤五十里〈縣志袤四十里〉
東至潞安府黎城縣界大界峽八十里至遼州界栢樹坪一百一十里至河南彰徳府渉縣一百七十里西至沁州界康𢎞村西二十五里至汾州府平遙
縣界上店則一百四十里平遙縣治二百里 南至潞安府襄垣縣界髙嶺莊南二十五里龍王堂三十里少東至襄垣縣治一百一十里〈縣志作九十里〉 北至遼州榆社縣界關壑口北十五里方山村二十里榆社縣治六十里 東南到潞安府襄垣縣界南漳四十里到黎城縣治一百六十里 西南到沁州界姜村南二十五里 東北到遼州界鍋窰嶺一百五里遼州治一百四十里〈遼州志一百五十里〉 西北到權店驛七十里到太原府祁縣界南關北隂辿一百二十里祁縣治二百一十里到平遙縣界暮峪頭一百三十里總舖 段村 馬牧 周家坡 故城 權店 勲歡 䕶甲 南關 段村 姜村
東經李莊村長樂村胡鸞嶺越嶺經邢唐村攀龍鎮石門村共六十八里至黎城縣界西經關河叚村上城村康𢎞村共六十二里至沁州界西北經書社莊故城鎮權店驛繇權店驛南至沁州界走馬嶺汾水嶺窰兒頭南闗鎮共一百三十里至平遙縣界胥孔道也段村西南西北二道胥屬險徑南由魏家窰二十里至襄垣縣界西繇段村十二里至沁州界北經璞窰底莊十里至榆社縣界關壑口東北繇攀龍鎮經襄浪莊石渠頭蘇峪馬堡莊墨鐙村一百十五里至遼州界山路崎嶇胥非坦途
平定州總境
東西廣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二百九十五里
東至直隸正定府井陘縣界九十五里 西至太原府榆次縣界一百七十五里 南至遼州和順縣界八十五里 北至代州五臺縣界二百一十里 東南到直隸正定府贊皇縣界一百八十里 西南到太原府榆次縣界九十五里 東北到直隸正定府平山縣界二百三十里 西北到太原府陽曲縣界二百一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八百七十里
樂平縣 東南五十里 夀陽縣 西一百里 盂縣 西北九十里
平定州 在布政司東少南二百五十里〈縣志二百六十里〉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八十五里〈縣志廣一百七十里袤一百一十里〉
東至直隸正定府井陘縣界固關一百里井陘縣治一百三十里 西至夀陽縣界江橋六十里〈縣志作七十五里〉夀陽縣治一百里 南至樂平縣界風火嶺二十五里樂平縣治五十里 北至盂縣界六十里 東南到正定府贊皇縣界一百八十里 西南到樂平縣界郭家莊三十里〈縣志作西南到榆次縣界〉 東北到正定府平山縣治一百九十里 西北到盂縣界牽牛山四十里盂縣治一百里到陽曲縣治二百五十里〈縣志二百六十里〉
總舖 腰舖 沙巷 石卜嘴 淺水淤 安舊街鳯居口 五里 楊家灣 小橋 石川㑹 鎻
黃
東二十里西郊舖又三十里柏井驛地少平又三十里槐樹舖七里至新固闗少北八里至舊固關為燕晉兩省分界要害地三十里至北直井陘核桃園西十里越南天門道險仄又十里至舊平潭驛少平又三十里至測石舖又三十里至夀陽芹泉驛逹 京孔道強半﨑嶇東南一百四十里一至白城口逹贊皇一至厭谷口逹元氏東北七十里至石門口逹平山東北九十里至娘子闗口逹平山胥山徑危道固關北十里逹娘子闗尤為陿隘
夀陽縣 在州西一百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縣志廣一百四十五里袤一百五十里〉
東至平定州界汗橋四十五里平定州治一百里西至太原府陽曲縣界罕山一百里陽曲縣治一百五十里〈縣志一百七十里〉 南至遼州和順縣界中蘭村一百里 北至盂縣界館頭村六十里少東至盂縣治九十里 東南到樂平縣界司里村九十里樂平縣治一百五十里 西南到太原府榆次縣界碾子平八十里榆次縣治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平定州界大樂寺五十里 西北到盂縣界瓦合鉢嶺三十五里
總舖 七里 土陘 芹泉 張凈 狄郡 大樹清平 王強 太安 西嶺 要羅 山底 寺
莊
東西胥孔道而芹泉驛坡王強坡要羅山路多﨑嶇北三十里西張寨西北五十里至黃嶺亦屬險道
盂縣 在州西北一百里
東西廣二百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縣志廣二百一十里袤二百里〉
東至直隸正定府平山縣界十八盤夏口七十里平山縣治二百里 西至太原府陽曲縣界兩嶺山一百二十里〈冊一百四十五里〉 南至夀陽縣界瓦合鉢嶺四十里少西至夀陽縣治九十里 北至代州五臺縣界牛道嶺一百二十里五臺縣治一百九十里 東南到平定州界四十里平定州治九十里又東到正定府井陘縣二百五十里 西南到陽曲縣界一百四十里陽曲縣治二百四十里 東北到平山縣界六嶺闗一百四十里 西北到忻州定襄縣界胡桃園八十里定襄縣治一百八十里
總舖 樓里 上杜 牽牛 館頭 西煙
東北路之六嶺關白馬關十八里關榆棗關最為險隘西兩嶺山西北黃雲嶺地多曠莽
樂平縣 在州東南五十里〈省志六十里〉
東西廣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東至直隸正定府贊皇縣界黃沙嶺石板村一百二十里少南至贊皇縣治一百八十里 西至夀陽縣界堡底村一百一十里 南至遼州和順縣界松子嶺四十五里和順縣治九十里 北至平定州界風火嶺二十五里 東南到直𨽻順徳府邢臺縣界馬嶺關一百里邢臺縣治二百四十里 西南到和順縣界龍峪村五十五里 東北到平定州界郭家莊二十四里到正定府井陘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平定州界馬郡頭二十里平定州治五十里到夀陽縣治一百四十里〈縣志西至夀陽縣一百五十里〉
總舖 風火嶺 柏井鎮 火龍崗 大灣 舊關杜莊
東南經鳯居村庫城鎮圪塔店九十里又十里至邢臺界南經杜莊村三十里又十五里至和順界北經風火嶺十五里李家莊十里又五里至平定界此孔道也東經東野頭村四十里王得寨村五十里又三十里至贊皇界西經掌城村二十五里又三十里至和順界龍峪村又西經店尚鎮五十里胡奉村十二里又四十八里至夀陽界此小徑也
忻州總境
東西廣三百四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東至平定州盂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太原府嵐縣界二百二十五里 南至太原府陽曲縣界四十里 北至代州崞縣界六十里 東南到太原府陽曲縣界六十五里 西南到汾州府永寜州界三百三十里 東北到代州五臺縣界七十五里 西北到寜武府五寨縣界二百八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三百里
定襄縣 東四十里 靜樂縣 西南一百八十里
忻州 在布政司北一百四十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八十五里〈縣志作東西廣一百三十五里南北長一百里〉
東至定襄縣界北胡村二十五里少北至定襄縣治四十里 西至靜樂縣界石代橋溝一百一十里〈縣志作一百九十里〉少南至靜樂縣治一百八十里 南至太原府陽曲縣界關城鎮三十五里〈縣志作四十里〉陽曲縣治一百四十里 北至代州崞縣界界河舖六十里 東南到陽曲縣界石梯溝四十里到平定州治二百七十里 西南到陽曲縣界峪子村六十里到交城縣治二百六十里 東北到定襄縣界張村四十里到崞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崞縣界陽胡村六十五里崞縣治一百三十五里
總舖 段家莊 舊站 麻會鎮 臥牛灣 合索村 三交 牛尾莊 五里 十五里 雲中河部落 金山 界河
東經傅家莊故郡村段家莊北胡村凡二十里又五里至定襄縣界智村南越牧馬河經曲家莊麻會鎮辛興舖臥牛灣關城鎮凡四十里又五里至陽曲縣界石嶺關北經二十里舖越雲中河經泡池村金山舖忻口鎮界河舖凡五十五里又五里至崞縣界板市村孔道也而關城鎮忻口鎮界河舖尤為要隘南至石梯溝西南至峪子村胥陽曲界又西南至靜樂石代橋溝又西至崞縣陽胡村為山曲小徑
定襄縣 在州東少北五十里〈省志作在州東五十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東至代州五臺縣界邊家莊七十里 西至忻州界北霍村二十里〈縣志作十五里〉少南至忻州治五十里 南至太原府陽曲縣界岔口村二十五里陽曲縣治一百九十里 北至代州崞縣界橫道鎮三十里崞縣治一百四十里 東南到陽曲縣界砂嶺三十里到平定州盂縣治一百八十里 西南到忻州界蕭家莊三十五里忻州治四十里到陽曲縣治一百八十里 東北到五臺縣界河邊村三十五里五臺縣治八十里 西北到崞縣界南家村三十五里崞縣治一百二十里
總舖 王進村 蔣村 青石 芳蘭鎮 智村西經智村舖十五里至忻州界北霍村二十里又四十里至忻州孔道也南至陽曲縣界岔口三十里為盂縣道西經智村舖至忻州界南霍村二十里為會城道
靜樂縣 在州西一百八十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二百五十里〈縣志作廣一百三十五里袤一百七十里〉
東至忻州界牛尾莊九十里〈縣志作至陽曲縣界小店鎮九十里〉忻州治一百八十里 西至太原府嵐縣界杜子溝村三十里〈縣志作西至嵐縣界馬房鎮西閙泥村四十五里〉 南至交城縣界雁門村一百三十里〈縣志作南至交城縣界順道村一百五十里〉少東至交城縣治三百一十里 北至寜武縣界永安鎮北石家莊舖六十里寜武縣治一百二十里 東南到陽曲縣界龍家莊九十里陽曲縣治二百里到交城縣界交口村一百五十里 西南到嵐縣界南溝村三十里嵐縣治六十里到永寜州界獨石河黑黑崖一百五十里 東北到忻州界新開嶺六十里石大橋七十里到崞縣界黃松溝一百二十里崞縣治二百里 西北到岢嵐州界官地村六十里到寜武府五寨縣界荷葉平山一百里岢嵐州治一百二十里總舖 娘子神 泠泉 康家會 順水 石莊王端莊 舍干 牛欄 閙泥 山底 閙柳 永安
東至康家會五十里又至固鎮十里越兩嶺山又三十里至陽曲小店鎮南經東大樹村灣子村豐嶺村凡五十里越豐嶺山經婁煩村烽火村兌子溝天池店凡八十里至交城孔河嶺界西繇牛欄村道𢎞村馬房鎮雙柳樹村凡三十五里至嵐縣界鹿徑嶺北繇柳永安至寜化潘家灣四十五里西南至窰會村二十五里南溝村五里逹嵐縣興縣孔道胥屬山徑
代州總境
東西廣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三百四十里
東至大同府靈邱縣界二百三里 西至寜武府寜武縣界一百七十三里 南至平定州盂縣界二百二十里 北至大同府山隂縣界一百二十里 東南到直𨽻正定府平山縣界二百四十五里 西南到忻州界一百四十里 東北到大同府渾源州界一百九十里 西北到忻州界一百四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七百七十里
五臺縣 南一百二十里 繁峙縣 東六十里崞縣 西六十里
代州 在布政司東北三百二十里〈省志作一百五十里〉
東西廣九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九十里〈州志廣八十里袤一百十五里冊袤一百五十里〉
東至繁峙縣界西流屬村四十五里〈州志至楊興堡五十里〉少北至繁峙縣治六十里 西至崞縣界班聶村三十里炭峪村五十里 南至五臺縣界楊林嶺七十里上莊村八十里〈州志至楊林嶺七十里〉 北至大同府山隂縣界水峪口堡六十里至山隂縣界龎家堡一百二十里山隂縣治一百二十里〈州志至北嶺大同府馬邑縣界四十五里〉 東南到繁峙五臺二縣界東峩谷五十里五臺縣治一百四十里 西南到崞縣界孫障村三十里崞縣治八十里 東北到繁峙縣界門家寨五十里風水嶺六十里到大同府應州治一百四十里 西北到崞縣界李家臺三十里到朔平府馬邑界廣武城六十里〈州志西北至李家臺三十五里接崞縣界〉馬邑縣治一百里又西到朔州治一百四十里
總舖 十里 二十里 棗林 楊興 砂角 崗上 柏林 陽明堡 班政 聶家 南口 腰溝嶺底 後腰
東經平城堡磨房堡二十里舖棗林舖凡五十里至西留繁峙界西經七里舖陽明堡三十里至班政舖崞縣界北經試刀窊舖大東溝胥十五里入山越雁門闗經廣武堡張家莊陸家莊老羊寨凡一百十五里至龎家堡山隂界胥山間孔道而雁門南北四十里尤為危險東越滹沱河經聶營村四十里至峩口繁峙界南越滹沱河經崗上村灘上村七十里至羊嶺底五臺界西南越滹沱河經大峪口塔馬石三十里至韓家灣五臺界為山徑
五臺縣 在州東南一百四十里〈省志州東南百四十五里〉
東西廣二百七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縣志南北計一百二十里東西計二百里〉
東至直𨽻正定府阜平縣界長城嶺一百四十七里〈縣志東至直𨽻阜平縣龍泉關一百二十里〉阜平縣治二百四十里 西至崞縣界榆車嶺六十里〈縣志八十里〉少北至崞縣治一百四十里 南至平定州盂縣界牛道嶺八十里少東至盂縣治一百九十里 北至繁峙縣界瓦厰梁一百里〈縣志北至代州楊林嶺四十里〉 東南到直𨽻正定府平山縣界黑山闗九十里平山縣治二百七十里 西南到定襄縣界芳蘭鎮六十五里〈縣志四十五里〉定襄縣治一百里 東北到繁峙縣界東城嶺一百里 西北到代州界西峩嶺八十里代州治一百四十里總舖 西村 東冶 河邊 王村 下莊 楊嶺龍王堂 馬橋 石家灣 崗上
臺非通衢從無驛傳依稀數舖不過傳逓文書耳
繁峙縣 在州東六十里〈省志在州東七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東至大同府靈邱縣界平刑營一百三十里石橋澗一百三十五里 西至代州界東流屬村十五里代州治六十里 南至五臺縣界大名煙八十里華巖嶺一百里五臺縣治一百五十里 北至大同府應州界茹越堡六十里應州治一百里 東南到直𨽻正定府阜平縣界韓家莊一百五十里 西南到五臺縣界峩嶺八十里到崞縣治七十里 東北到大同府渾源州界太安嶺一百三十里渾源州治二百二十里 西北到大同府應州界馬蘭口六十里大同府山隂縣界胡峪堡六十里山隂縣治九十里總舖 花巖 永興 沙河 金山 三泉 孤山平刑 楊興
沙澗驛西接代州雁門驛一百二十里東接平刑站七十里平刑站東北接靈邱太白驛七十里此孔道也若北六十里至茹越口東北八十里至大石口小石口東北一百一十里至北樓城此孔道而實峻山崇壁險道也大小石口尤名天險若東北六十里至馬蘭口東一百里至郎嶺關西南至東成嶺南至西瓦厰東南至峩嶺此為山徑小道其詳具於墩汛
崞縣 在州西南八十里〈省志州南六十里〉
東西廣一百九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五里〈縣志廣二百六十里袤九十里〉
東至五臺縣界小嶺八十里 西至寜武縣界莊窩村一百十五里 南至忻州界土堡一十五里 北至代州界陽明堡四十里〈州志至界牌六十里〉 東南到忻州定襄縣界七十里到五臺縣治一百四十里 西南到忻州界八十里忻州治一百里 東北到繁峙縣界三十里到代州治八十里〈縣志作北〉 西北到朔平府朔州界八十里到寜武縣治一百十里
總舖 南陽 北賈 武陽 原平 唐林 唐昌王東 班政 石封 陽武 閙埿 元崗 榆
灣
西經柏枝山柳坡泉胥二十五里又至莊窩村一百十五里抵寜武縣南至土堡十五里又一百二十里至忻州北至陽明堡四十里抵代州六十里孔道也而唐林崗尤係通衢為三關要路
保徳州總境
東西廣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東至寜武府五寨縣界分對坡一百二十里 西至太原府興縣界谷囫墕一百一十里 南至太原府岢嵐州界科局村七十里 北至陜西葭州府谷縣界黃河岸一里 東南到岢嵐州石佛河界一百六十里 西南到興縣界北會村一百里 東北到寜武府偏關縣關河界一百八十里 西北到陜西府谷縣界黃河紫家窊渡三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七百一十五里
河曲縣 東北六十里
保徳州 在布政司西北四百六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州志廣一百一十里長一百二十里〉
東至河曲縣界髙地堎四十里 西至陜西葭州府谷縣界韓家川渡四十里〈州志作西至神木一百六十里〉 南至興縣界合塔舖九十里〈州志南至蒼水山一百一十里〉興縣治一百二十里〈州志西南至興縣一百六十里〉 北至葭州府谷縣界黃河一里府谷縣治三里 東南到岢嵐州治一百七十里〈州志至岢嵐州北門一百八十里〉 西南到興縣界馮家川九十里黑峪口一百六十里到延安府神木縣界鎮羌堡八十里〈州志西北〉永興堡一百二十里〈州志西北〉到神木縣治一百六十里〈州志西〉 東北到河曲縣界天橋舖三十里河曲縣治六十里〈舊志東北自鐵匠舖踰河由府谷西至木𤓰園堡四十里至清水營七十里至黃甫邱堡八十里〉 西北到葭州府谷縣界紫家窊渡三十里
總舖 鐵匠 下流磧 石窊 大塔 石堂 土門 寺合塔
東由念墕村至髙地堎山二十里至山岔堡一百四十里從此過雁門關由紫荊關直逹 京師南經大塔舖抵嵐州界七十里過水峪觀由三道梁至嵐州一百七十里直抵太原府孔道也北至黃河岸一里渡河抵陜西府谷縣界西至楊家灣柴家窊胥二十里下川坪三十里又馮家川窟龍墕胥二十里抵興縣界小徑也沙梁陡坡路多﨑嶇
河曲縣 在州東北六十里
東西廣九十七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
東至寜武府五寨縣界分對坡村七十里五寨縣治一百六十里 西至陜西葭州府谷縣界黃河岸七里少南至府谷縣治六十里 南至保德州界朱家村六十里至太原府岢嵐州界石佛河舖一百里岢嵐州治一百八十里 北至寜武府偏關縣界關河〈縣志作沙漠〉一百二十里至黃河岸七十里由黃河岸至䝉古界五里 東南到岢嵐州界長流溝一百里岢嵐州治二百二十里 西南到保徳州界西莊村三十里保徳州治六十里 東北到偏關縣界西溝舖一百一十三里偏關縣治一百二十里到朔平府朔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北到黃河岸邊界八十里由黃河岸到𫎇古界五里
總舖 天橋 柏嶺墕 峰子墕 沙泉 壕子墕石城梁 舖溝 楊家墕 深溝 沙泉 趙家
溝 石佛河 五門樓 史家山 養倉 西溝東經沙泉舖六十里石溝塔村李家溝站胥十里又二十里至五寨界南繇沙泉舖經趙家溝舖二十里越翠峰山經石佛河舖二十里又一里至岢嵐界西繇沙泉舖經紅崖頭十里又二十里至保徳界孔道也而沙泉北道尤險東經木溝村至五寨界南經硬地峁村溝舖至保徳天橋子界西經沙萬村至黃河岸抵府谷界北經石梯子村至偏關河東北繇五門樓舖經巡檢司村至偏關界胥險溝曲徑而石佛南道尤險
解州總境
東西廣二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
東至絳州垣曲縣界二百五里 西至蒲州府虞鄉縣界二十里 南至河南靈寳縣界黃河岸六十里北至蒲州府猗氏縣界三十里 東南到陜州界
黃河岸一百里 西南到閿鄉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到絳州聞喜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蒲州府臨晉縣界三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四百五十里
安邑縣 東五十五里 夏縣 東九十五里 平陸縣 東南八十里 芮城縣 西南八十里
解州 在布政司西南九百三十里〈省志作東南〉
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五十里
東至安邑縣界曲村三十里 西至蒲州府虞鄉縣界席張村二十五里至蒲州府永濟縣治一百二十里 南至芮城縣界橫嶺二十里至黃河九十里北至蒲州府猗氏縣界曲礬村三十里猗氏縣治六十里 東南到平陸縣界中條山嶺四十五里平陸縣治九十里 西南到芮城縣界董聖村十里芮城縣治七十里 東北到安邑縣治五十五里 西北到蒲州府臨晉縣界西圯顔村三十里臨晉縣治七十里
總舖 常平 姚家 張景 洪昌舖 胡村 席張 長樂 張耿
東經柳馬村十五里至曲村安邑縣界三十五里西至席張村二十五里抵虞鄉縣界又至蒲州府永濟縣一百二十里南由白家莊十里董家莊十五里又五里至橫嶺抵芮城縣界又九十里至黃河岸北至曲礬村三十里猗氏縣六十里孔道也逹芮城為山路餘多坦平
安邑縣 在州東北五十五里〈省志東五十里〉
東西廣四十五里南北袤七十五里〈縣志廣五十五里袤一百一十里〉東至夏縣界裴介鎮二十里〈縣志東抵夏縣四十五里〉 西至解州界八里舖二十三里少南至解州治五十五里南至平陸縣界青石槽三十二里 北至萬泉縣界周家莊四十三里少西至萬泉縣治九十里〈縣志作一百十里〉 東南到夏縣界王谷口五十里到平陸縣治九十里 西南到解州界曲村五十五里到芮城縣治一百三十里 東北到夏縣界二十七里夏縣治四十五里〈縣志作東〉到聞喜縣治九十七里 西北到猗氏縣治五十五里
總舖 賀村 北路村 李店 李莊 張孝 半坡 霍趙 西王曲 北孫塢 西陽 下郭 古村 芝驛
東經裴介鎮二十里抵夏縣四十五里西至解州界八里舖二十三里南至平陸縣青石槽界三十二里北由薛村六十里至萬泉縣一百一十里孔道也
夏縣 在州東北一百里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九十里〈縣志廣一百七十里袤七十五里〉
東至絳州垣曲縣界楸木溝七十里垣曲縣治一百里平陸縣界西山頭村一百二十里 西至絳州稷山縣界鄭家莊七十里 南至安邑縣界吉家莊二十五里安邑縣治四十里少西至平陸縣治一百二十里 北至絳州聞喜縣界上晁村四十里 東南到平陸縣界三橋舖二十里 西南到安邑縣界師馮村二十七里安邑縣治四十五里 東北到綘州垣曲縣界馬家廟五十五里到聞喜縣治五十五里西北到聞喜縣界泊頭村四十里到稷山縣治一
百二十里
總舖 小呂 楊村 三橋 尉郭 西隂 胡張泊頭 岔口 曹張 裴介 常村 水頭 牛
家凹
東南至平陸縣一百一十里南至安邑四十里北渡涑水河至聞喜五十五里孔道也東北至馬家廟界五十五里和耀村七十里垣曲一百八十里有崇山峻嶺西至鄭家莊界七十里莊裏村八十里稷山一百三十里小徑也
平陸縣 在州東南九十里
東西廣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七十三里〈縣志袤四十里〉東至垣曲縣界瓦石灘一百八十里少北至垣曲縣治二百三十里 西至芮城縣界儀家溝五十里芮城縣治一百里 南至河南陜州界黃河岸三里少東至陜州治五里〈縣志六里〉 北至安邑縣界青石槽七十里少西至安邑縣治九十里〈縣志一百里〉 東南到陜州會興頭黃河界二十里到陜州硤石驛七十里到河南河南府澠池縣治一百四十里 西南到陜州靈寳縣黃河界四十里靈寶縣治六十里 東北到夏縣界三橋坡八十里夏縣治一百三十里〈縣志作一百里〉西北到解州界橫嶺四十里解州治九十里〈縣志作八〉
〈十里〉
總舖 盤南 白土 八政 太寛 軨轎 張店坡頭舖
軨轎張店為晉伐虞要道坡頭亦匪坦途
芮城縣 在州西南七十里〈省志西九十里縣志東北至解州八十里〉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五十里
東至平陸縣界儀家溝五十里平陸縣治一百里西至蒲州府永濟縣界陳家村二十里風陵渡八十里 南至河南府閿鄉縣界黃河岸二十里閿鄉縣治三十里 北至虞鄉縣界中條山橫嶺三十里虞鄉縣治六十里又少西至臨晉縣治一百三十里東南到河南府靈寶縣界黃河岸三十五里陌底渡界四十里靈寶縣治五十里〈縣志六十里〉 西南到蒲州府永濟界杜村 十里到陜西西安府華隂縣界潼關九十里〈縣志八十里〉 東北到解州界中條山頂六十里解州治八十里 西北到永濟縣界西孫村三十五里永濟縣治一百二十里〈縣志一百四十里〉
總舖 東張 東呂 薫壁 陌底 陌底鎮 嶺上 蔡村
東由陌底鎮南十里至曲裏村陌底渡口靈寶界陌底鎮東十里至儀家溝平陸界縣西南十里至祖師廟又十里至渠頭溝又十里下坡至杜村永濟界以上孔道董壁村東南十里至窯頭村又十里至陌底渡縣南十里至太安村臨黃河縣西十里至學長村又十里至陳家村永濟界縣北三十里中條山脊虞鄉界以上小徑
絳州總境
東西廣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袤一百里
東至平陽府曲沃縣界十里 西至陜西韓城縣界黃河一百二十五里 南至解州夏縣界八十里北至平陽府太平縣界二十里 東南到平陽府曲沃縣界二十里 西南到蒲州府榮河縣界一百四十里 東北到平陽府太平縣界四十五里 西北到吉州鄉寜縣界五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
稷山縣 西五十里 河津縣 西一百里 聞喜縣 南七十里 絳縣 東南一百里 垣曲縣東南二百三十里
絳州 在布政司西南七百里
東西廣四十里南北袤五十五里〈州志廣四十二里袤五十二里〉東至平陽府曲沃縣界張王村狄莊舖十里曲沃縣治五十里 西至稷山縣界楊趙村三十里稷山縣治五十里 南至聞喜縣界蘭村三十里聞喜縣治七十里 北至太平縣界義泉舖二十里太平縣治五十里 東南到曲沃縣界西辛村一十五里到絳縣治八十里〈州志九十里〉到垣曲縣治一百八十里 西南到稷山縣界楊城村四十里 東北到太平縣界西吉村三十里 西北到稷山縣界三界莊五十里總舖 狄莊 三林 古交 周村 平原 義泉東南經原村五里至曲沃界十五里南經橫橋五里三家店十五里張荘二十里蘭村三十里至聞喜峩𡼴山五里此小徑也東至狄莊舖十里東南至曲沃楊池村十五里南至聞喜七十里此水道也
聞喜縣 在州南七十里〈省志一百五十里〉
東西廣六十五里南北袤四十五里
東至絳縣界橫水鎮四十五里〈縣志至曲沃縣界五十五里〉少南至絳縣治七十里 西至解州夏縣界小郭店二十里至蒲州府萬泉縣治九十里 南至夏縣界泊頭村十里少西至夏縣治五十五里 北至絳州界蘭村舖三十五里〈縣志界四十里〉絳州治七十里 東南到絳縣界橫嶺村七十里〈縣志界五十五里〉到垣曲縣界獅子舖九十里垣曲縣治一百七十里〈縣志南入條山至垣曲縣界九十里〉西南到夏縣界楊家莊二十里夏縣治五十里 東北到曲沃縣界槐林村五十五里曲沃縣治九十里西北到絳州稷山縣界栗村鎮三十五里稷山縣
治九十里
總舖 宋店 小郭店 西祁 獅子 劉莊 儀張 馮家莊 東鎮 問店 蘭徳
東北至槐林村曲沃界越六舖共五十里又西南經宋店小郭店至夏縣岔口舖三十五里此孔道也東至絳縣八十里南至夏縣五十里西北至稷山七十里北至絳州七十里雖非孔道亦多坦途惟東南繇獅子舖至劉莊野舖接垣曲梨樹舖為曲徑又為要道
河津縣 在州西一百里
東西廣五十里〈連黃河面〉南北袤七十五里〈縣志東西四十里南北七十里〉
東至稷山縣界薛村二十五里稷山縣治六十里西至陜西西安府韓城縣界黃河岸蒼頭鎮一十五里黃河面十里 南至蒲州府榮河縣界集賢村三十五里 北至吉州鄉寜縣界西磑口三十五里鄉寜縣治一百二十里 東南到蒲州府萬泉縣界李望莊四十里萬泉縣治六十里 西南到榮河縣界雙營鎮三十五里榮河縣治七十五里 東北到稷山鄉寜二縣界張吳村四十里稷山縣治七十五里鄉寜縣治一百五十里到太平縣治一百五十里西北到陜西韓城縣界禹門渡二十五里韓城縣治七十里
總舖 郭樊 百底 蒼底 小梁 衛村
東繇郭樊舖衛莊百底舖二十五里至稷山界薛村南越汾河經蒼底舖小梁舖衛村集賢村三十五里至榮河界西北經辛封村清澗村神前村至禹門渡二十五里越黃河抵陜西韓城界此孔道也東南四十五里至萬泉界李望莊西南三十五里至榮河界西經蒼頭鎮越汾河二十里抵韓城北由西磑口入紫金山至馬上臺三十五里抵鄉寜東北經毛家莊僧樓鎮張吳村三十五里扺稷山此小徑也
稷山縣 在州西五十里〈省志州西五十五里〉
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八十五里
東至絳州界下王村二十五里絳州治五十里 西至河津縣界薛村二十五里河津縣治五十里 南至解州夏縣界牛莊五十五里少東至夏縣治一百二十里〈縣志作一百二十五里〉 北至吉州鄉寜縣界峪裏三十里 東南到聞喜縣界四十五里聞喜縣治八十里 西南到蒲州府萬泉縣界三十五里萬泉縣治八十里 東北到太平縣界泉掌鎮三十里太平縣治九十里 西北到河津縣界三十里到龍門七十里又北到鄉寜縣治一百三十里
總舖 管村 吳村 下迪 東衛
東經澗東村管村二十五里至下王村絳州界西經南陽村馬村下迪鎮二十五里至河津縣薛村界此孔道也南至夏縣一百二十里東南到聞喜縣九十里西南到萬泉縣七十里胥山坡北至鄉寜縣一百三十里為山徑道西北到龍門七十里為小徑東到太平縣九十里為平徑
絳縣 在州東南八十里〈縣志作一百里〉
東西廣八十五里南北袤七十里
東至垣曲縣界白楊村六十里〈縣志至翼城縣松羅峪界四十五里〉至澤州府沁水縣治一百四十里 西至聞喜縣界橫水鎮二十五里〈縣志清原界〉聞喜縣治七十里〈縣志作八十五里〉南至垣曲縣界橫嶺關五十里〈縣志鵰准兒村界四十里〉 北
至平陽府曲沃縣界白水村二十里〈縣志景明村界〉 東南到垣曲縣界橫嶺關五十里垣曲縣治一百三十里〈縣志作南〉到河南懐慶府濟源縣治三百里 西南到聞喜縣界喬寺村三十里到解州夏縣治一百二十五里〈縣志一百四十五里〉 東北到翼城縣界大交鎮四十里翼城縣治七十里 西北到曲沃縣界任莊舖二十五里曲沃縣治五十里
總舖 西喬 歩坑 楊村 橫水 寨兒 煙莊橫嶺
東經喬村北柳舖三間墩范必舖陳景舖四十六里至翼城縣馮史村界西至聞喜縣界獅子舖五十里南至夏縣界界牌嶺五十里西至聞喜縣灌底村舖界二十五里北由歩坑舖二十里至曲沃縣任莊舖界又自歩坑村南經勃村趙村四十五里至楊村舖胥孔道也而青楊嶺橫嶺胥山隘也東繇路村越逆溝至睢村舖大道南經王家坡留孟嶺復至寨兒舖大道西經吳必莊崔必村周家莊至橫水鎮大道北經吳村橫入西喬舖大道此小徑也
垣曲縣 在州東南二百一十里〈省志二百三十里〉
東西廣九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十五里〈縣志廣百里袤百二十里〉東至河南懐慶府濟源縣界東胡村堆子一十五里濟源縣治一百六十里 西至解州夏縣界楸木溝八十里〈縣志至聞喜縣界八十五里〉至聞喜縣治一百五十里南至河南府澠池縣界黃河岸五里澠池縣治九十五里〈縣志九十里〉 北至平陽府翼城縣界舜王坪一百一十里〈縣志至沁水縣界分水嶺一百十五里〉少西至翼城縣治二百里 東南到澠池縣界東灘村五里到河南府洛陽縣治一百八十里 西南到平陸縣治二百三十里〈縣志西南至夏縣一百九十里〉 東北到澤州府陽城縣界鐘鼓山五十里西轟轟村一百二十里陽城縣治一百五十里〈縣志二百二十里〉到沁水縣治二百五十里 西北到絳縣界橫嶺關八十里絳縣治一百三十里
總舖 下毫 王茅 交斜 青亷 臯落 梨樹西南經毫城至柳莊舖七十里此孔道也而繇臯落鎮至橫嶺關實山隘也西南三十里至交斜村岔道又西南至柴家𡊜垜十里溝底朱家莊毛家灣龎家溝為聞喜和腰界東北至磨頭村墱坂村同善村老鸛溝楊家河坐水澆一百二十六里為陽城東轟轟莊界東南由東灘村河底村刁窩村五虎澗六十里至平陸瓦石灘界胥峻嶺深溝山曲小徑
吉州總境
東西廣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東至隰州蒲縣界六十里至大寜縣界七十里至臨汾縣治二百三十里 西至陜西延安府宜川縣界六十里 南至絳州稷山縣一百一十里 北至宜川縣界七十里隰州大寜縣治一百二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二千一百五十里
鄉寜縣 東南六十里
吉州 在布政司西南九百五十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五里〈州志廣一百六十里袤一百六十里〉
東至隰州蒲縣界牧馬嶺六十里大寜縣界小囬公村七十里至臨汾縣治二百三十里 西至陜西延安府宜川縣界黃河岸烏仁關六十里黃河岸釣魚崖七十里 南至鄉寜縣界馬連灘三十里鄉寜縣治七十里〈縣志作六十里〉 北至宜川縣界馮家集七十里至大寜縣界川莊村七十五里〈縣志北去一百二十里至黃河並大寜縣界〉少東至大寜縣治一百二十里 東南到鄉寜縣界平原舖三十五里金剛嶺一百二十里到平陽府襄陵縣治二百一十里 西南到鄉寜縣界寛井河五十里到絳州河津縣治一百三十里到陜西西安府韓城縣一百七十里 東北到蒲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北到黃河岸小船窩六十里到宜川縣界黃河岸平渡關一百二十里〈新志東北至黃河沿平渡關一百二十里〉總舖 安固 三垢 馬連 羊莊 柏底 桃源東北繇桃源至大寜縣六十里蒲縣九十里平陽府一百五十里為山險孔道東南繇馬連至鄉寜縣三十里至三官峪四十五里為虎狼巢穴時通時塞
鄉寜縣 在州東南六十里
東西廣二百三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二十五里〈縣志東西廣二百里南北長一百四十里〉
東至平陽府襄陵縣界豁都谷一百三十五里〈縣志作一百十里〉襄陵縣治一百五十里 西至陜西西安府韓城縣界龍尾磧一百里 南至絳州河津縣界西磑口九十五里至絳州稷山縣界三界莊一百一十里少西至河津縣治一百二十里 北至吉州界馬連灘三十里 東南到平陽府太平縣界蟠桃村一百里到稷山縣界高渠村一百二十里〈縣志東南至太平縣一百二十里〉稷山縣治一百三十里又東到太平縣治一百五十里 西南到絳州河津縣界上馬臺九十里到陜西韓城縣治一百七十里〈縣志作西南至河津縣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蒲縣界魯家河八十里蒲縣治一百六十里 西北到吉州治六十里到陜西宜川韓城二縣界一百里
總舖 營裏 胡村 公曹 石窰 嶺底 樊家腰裏 黃家 官水 石猴 舖頭 十里 平
原
東經三官峪四十五里嶺底五里又八十五里至太平襄陵界官水峪西南繇龎通峪經河津雙柏朴峪逹稷山南繇桑平頭峪莊頭峪逹稷山石門峪抵絳州東南繇安分峪逹稷山經馬壁峪逹絳州險徑也北繇平原舖逹吉州稍平東少北繇廊下舖凡一百一十里至襄陵東南由營裡舖一百里入太平界又西南入河津界東北入蒲縣界胥山曲危徑
隰州總境
東西廣二百五十里南北袤二百九十五里
東至平陽府汾西縣界九十里汾西縣治一百六十里 西至陜西延安府宜川縣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吉州界一百三十里至吉州治二百四十里 北至吉州鄉寜縣界一百六十五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七百里
蒲縣 東北一百一十里 大寜縣 西南九十里永和縣 西九十里
隰州 在布政司西南五百五十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
東至平陽府汾西縣界風吹嶺〈州志作青山嶺〉九十里汾西縣治一百六十里少北至靈石縣治二百里 西至永和縣界許家原五十里永和縣治九十里 南至大寜縣界胡城村六十里至吉州川莊界一百五十里吉州治二百四十里 北至汾州府寜鄉縣界慶豐谷一百六十里〈州志作一百六十五里〉寜鄉縣治二百里〈州志作二百四十里〉 東南到蒲縣界張莊村七十里蒲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南到永和縣界高家莊四十五里到大寜縣治九十里 東北到孝義縣界方上村八十里鳯尾鎮一百一十里孝義縣治二百七十里 西北到石樓縣界羅兒溝村五十里石樓縣治九十里總舖 龎村 蓬門村 路家峪 許家原 曹城村 水隄村 桑子村 仵城 南峪 義泉 上莊
東經南峪義泉鎮上莊村至汾西界嶺兒村八十里又一百里逹汾西南繇曹城水隄桑子至大寜界仵城鎮六十里西繇龎村蓬門至永和界許原舖六十里西北繇均莊石口則新莊村大麥郊至孝義界方上村一百八十里為山徑孔道西北繇龎村舖至石樓界羅兒溝村三十五里西南經設普村十五里至永和界髙家莊三十里東繇石口則經康城鎮五十里至汾西界泉子坪四十里為山徑
蒲縣 在州東南一百一十里
東西廣一百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縣志廣一百一十里袤一百三十里〉
東至平陽府洪洞縣界分水嶺七十里〈縣志作東距黒龍關六十五里臨汾縣界〉少南至洪洞縣治一百二十里〈縣志作一百五十里〉西至大寜縣界鳯臺村四十五里至本州界仵城舖六十里〈縣志作西距張村舖四十五里隰州界〉少南至大寜縣治九十里 南至吉州界放馬嶺六十五里〈縣志作四十五里〉少西至吉州鄉寜縣一百六十里 北至平陽府汾西縣界安生村八十里 東南到平陽府臨汾縣界黑龍關六十里惡野嶺八十里臨汾縣治一百四十里到襄陵縣治同 西南到吉州治一百二十里〈縣志作一百十五里〉 東北到平陽府趙城縣界猴王山八十里趙城縣治一百三十里 西北到隰州治一百二十里總舖 洛陽 化樂 張村岔 薛關 張莊 堡子河
東經洛陽舖化樂鎮四十里東南二十里為黑龍關越關十里為張村岔中有岔道撥樹葉以尋跡又東南二十里為臨汾界分水嶺此東南秦晉孔道邑志所謂自平陽而西取崎嶇山徑層累而上百四十里抵蒲邑是也西經薛關舖二十里經張莊舖四十里至隰州界仵城鎮崇山巨河為西北孔道西南經堡子河九十里至吉州桃源鎮古尠人行近始闢舖舍北經五龍洞克城村五十里越𡵴峪鎮又二十里至汾西縣圪台頭村東北經喬家灣鎮七十里逹洪洞趙城為山徑
大寜縣 在州西南九十里〈省志在州西南九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七十五里〈縣志袤八十里〉
東至隰州界胡城舖三十里少南至蒲縣治九十里西至陜西延安府宜川縣界馬鬭關七十里 南
至吉州界川莊裡四十五里少西至吉州治一百二十里 北至永和縣界捕狐山三十里 東南到蒲縣界連村二十五裏白家莊三十五里到平陽府太平縣治二百里 西南到吉州界內施村三十五里到宜川縣治二百三十五里 東北到本州界仵城舖三十里 西北到永和縣界撒谷三十五里蕭家嶺界五十里永和縣治一百里
總舖 大馮村 羅曲 胡城 茨落 房村東經羅曲舖二十五里至隰州界胡城村南經茨落舖四十里至吉州界川莊村西經黑城舖房村㙘裡村七十里至馬鬭關北經房村汛十五里又十五里至永和界捕狐山胥山徑孔道
永和縣 在州西九十里〈省志作在州西一百五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十五里〈縣志袤一百二十里〉東至本州界許家原四十里羅鎮舖五十里 西至陜西延安府延川縣界黃河岸永和關七十里延川縣治一百四十里 南至大寜縣界東索結六十里大寜縣治一百里〈縣志南至大寜縣西索街界七十里〉 北至汾州府石樓縣界青蒿結四十五里解家河五十里〈縣志趙家溝界〉東南到大寜縣界劉家嶺七十里下坡村六十五
里大寜縣治一百里 西南到大寜縣界大谷村七十五里到延安府宜川縣界黃河岸千枝溝九十里宜川縣治二百六十里 東北到石樓縣界宣卷嶺四十五里到本州界蒿子原五十里到石樓縣治九十里 西北到石樓縣界下吳底村八十里到黃河岸八十二里永寜關九十里
總舖 官莊 烏門 索駝 劉臺
東繇官莊舖烏門舖索駝舖劉臺舖凡四十五里至隰州界八里㙘南繇交道口雙山嶺桑壁鎮凡五十里至大寜縣界東索結西繇河口村經龍吞泉呼家岔梁家坡段家河大寨嶺凡三十五里越嶺經姚家山洞王家原凡四十里至黃河岸延川縣界永和關關南二十里為黃河岸宜川縣界北繇川口村官莊舖烏門舖坡頭村趙家溝凡四十里又五里至石樓縣界青蒿結土崖峻坡為中山孔道東南至隰州西南至大寜西北至石樓胥山徑
山西通志卷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八
城池
墨子曰金城湯池漢書集注薛瓚雲金者取其堅固也世本曰鯀作城故北塞山中嘗有鯀蹟風俗通曰城盛也從土成聲管子曰內為之城外為之郭郭外之土開池髙則溝之命之曰金城故必池似湯而後城始克似金也志城池
太原府
陽曲縣〈附郭〉
宋太平興國四年太宗平劉氏毀太原古城徙州榆次又三年復遷於唐明鎮即今會城地此太原城之始也舊偏於西南明洪武九年永平侯謝成因舊城展東南北三面周圍二十四里髙三丈五尺外包以甎池深三丈門八東曰宜春曰迎暉南曰迎澤曰承恩西曰阜成曰振武北曰鎮遠曰拱極八門甕城各一由迎澤門至承恩門二里由承恩門至宜春門四里有奇由宜春門至迎暉門二里由迎暉門至拱極門四里有奇由拱極門至鎮遠門二里由鎮遠門至阜成門五里有奇由阜成門至振武門一里半由振武門至迎澤門三里有奇四隅建大樓十二周垣小樓九十東面二十二座南面二十三座西面二十四座北面二十一座以按木火金水之生數敵臺邏室稱之崇墉雉堞甲天下故昔人有錦繡太原之稱王世貞適晉紀行曰太原城壯麗其二十五睥睨輒作一樓神京不如也又曰莽蒼有氣概此太原城之大略也後漸傾圯嘉靖四十四年廵撫萬恭重修大城城門樓幷敵臺萬厯三十五年廵撫李景元又修崇禎間日以頽壊而規模猶存甲申焚南闗城樓以守闖賊又焚燬東南角樓
國朝順治七年廵撫劉𢎞遇建甎樓以補之十七年廵撫白如梅重修大小樓嗣是隨時補葺及廵撫噶禮念修葺之艱而所費之不貲也存城門大樓八座南甕城大樓一座四面小樓各一角樓四座滿兵四舖綠旗兵二十舖敵臺二十六座雍正八年廵撫覺羅石麟加築滿兵十二舖今計東面滿兵三舖綠旗兵五舖敵臺六座自東南角至第一舖滿兵房七十丈又至第二舖綠旗兵房六十五丈第三舖綠旗兵房七十五丈第四舖滿兵房一百七丈第五舖綠旗兵房五十二丈第六舖綠旗兵房九十五丈七尺第七舖滿兵房一百五十四丈第八舖綠旗兵房七十九丈第八舖至東北角七十四丈共袤八百四丈有奇北面滿兵三舖綠旗兵五舖敵臺六座自東北角至第一舖綠旗兵房七十丈又至第二舖滿兵房一百三十丈第三舖綠旗兵房一百五十丈第四舖滿兵房五十二丈第五舖綠旗兵房五十五丈第六舖綠旗兵房一百二十五丈第七舖滿兵房八十五丈第八舖綠旗兵房六十五丈至西北角七十五丈共袤八百丈又西面滿兵三舖綠旗兵五舖敵臺七座自西北角至第一舖綠旗兵房七十丈又第二舖滿兵房六十五丈第三舖綠旗兵房七十五丈第四舖綠旗兵房一百七丈第五舖滿兵房五十二丈第六舖綠旗兵房九十五丈七尺第七舖綠旗兵房一百五十四丈第八舖滿兵房七十九丈至西南角七十四丈共袤八百七十六丈有奇南面滿兵三舖綠旗兵五舖敵臺七座自西南角至第一舖滿兵房七十丈又第二舖綠旗兵房一百三十丈第三舖綠旗兵房一百五十丈第四舖滿兵房五十二丈第五舖綠旗兵房五十二丈第六舖綠旗兵房一百二十五丈第七舖綠旗兵房八十五丈第八舖滿兵房六十五丈至東南角七十五丈共袤八百四丈崇墉巍雉堅踰鐡甕爰以拱衛
神京而稱海內雄藩焉 南關城明景泰初廵撫朱鑑築周圍五里七十二歩髙二丈五尺女墻髙五尺垜口一千七百三十六大樓五座角樓四座敵臺三十八座門五東居其二嘉靖十九年布政使吳瀚重修四十四年廵撫萬恭甎包兼築連城後為闖賊偽總兵陳永福折毀
國朝順治十七年廵撫白如梅修築東西墻接大城今存木橋門城樓一座 北闗城周圍二里髙二丈四尺門一垜口六百五十角樓四座明季亦經賊毀
國朝廵撫白如梅補葺
滿洲城
在府城內西南隅南至城根北至西米市東至大街西至城根南北二百六十丈東西一百六十一丈七尺周圍共八百四十三丈四尺東門二北正藍旗南鑲藍旗北門一順治六年廵撫祝世昌廵按趙班璽布政孫茂蘭按察張儒秀知府曹時舉知縣劉光漢奉
㫖建
太原縣
即晉陽南關基明洪武八年改為太原縣景泰元年知縣劉敏因舊基始築城周七里髙三丈壕深一丈門四東曰觀瀾南曰進賢西曰望翠北曰奉宣正徳七年邑人少師王恭襄瓊始倡知縣白晟重修上各建城樓角樓十二年瓊又倡督知縣梅寜崇廣之十四年復倡知縣吳方作埤以甎其崇六尺廣五丈嘉靖二十一年知縣曹來宴倡議增修邑人王朝立髙汝行等贊其事卑者髙之薄者厚之共髙三丈五尺厚二丈闊三丈外又增築敵臺三十二座汝行為之記隆慶二年知縣王世業增城一丈萬厯十六年知縣陳增美於舊壕外加築女牆牆外復濬壕闊十丈深三丈頼以守險崇禎末知縣朱萬欽加修
榆次縣
隋開皇二年建明景泰元年修周五里髙三丈池闊與髙等深半之舊有四門因冦至塞其西久而遂廢成化十九年知縣趙縉增築之二十三年知縣梁琮始鐵其門內外甃以甎石嘉靖二十年有警叅政王儀檄知縣李鵬重修致仕知府冦天與董其事增髙五尺廣一尺撤土埤悉易以甎置敵臺二十角樓四警舖十有六壕外復列垣為蔽二十五年城南樓燬於火知縣俞鸞重修新其三門東曰迎曦南曰觀瀾北曰望嶽隆慶元年知縣董三遷四面悉甃以磚增敵臺十有六警舖十有二三門各建大樓而西門仍塞萬厯三十二年知縣史記事創闢西門知縣王應楫繼成之甕城二樓與三門等題其門曰帶汾樓曰夕餞復捐金易民宅為通衢至今便之應楫自為記天啓癸亥知縣胡權加修給事中張國儒記崇禎七年知縣任濬周圍鑿池數仞十三年知縣韓如愈重修各門城樓
國朝順治六年城東樓燬於火知縣楊三知補之御史張養記康熈二十二年雨圯東城知縣劉星加修南關有土城周圍五百四十七丈
太谷縣
後周建徳四年築土城周十二里髙一丈八尺池闊一丈深五尺南面泥淤景泰元年知縣劉鐸增修之正徳六年流寇入城太原同知張冕署邑事益加增築髙二丈五尺四門悉以甎甃上建重樓各四楹扁其東曰長樂南曰永康西曰登豐北曰拱辰知縣陳繼昌於四隅各建角樓嘉靖二十年城復頺圯縣丞王璋主簿安恩創甕城於東北設重門於西南知縣趙紳益築敵臺六座各搆樓於上並深濬城壕二十六年署印主簿趙鶚復增置四面敵臺隆慶元年石州破寇薄城下兵退知縣祁旦增修南門加甕城改其扁東曰賔暘南曰麗正西仍曰登豐北曰眺燕萬厯四年冀寜道劉漢儒詣縣相度請於廵撫鄭洛奏諸朝命知縣賈西土董其事甃以甎石城基壘石髙五尺許自基至堞頂髙三丈七尺六寸基闊四丈二尺敵樓城樓俱加修飾添設警舖五十六座城上馬道俱用甎砌闊視其城經始於乙亥三月閲一年乃觀厥成西土為之記崇禎十五年知縣何景雲於四門外各建敵樓一座旋廢
國朝順治六年賊姜瓖砲毀東城半面知縣戴可進重修
祁縣
後魏并州別駕分瓚建周四里三十歩髙二丈五尺厚一丈八尺明㬌泰元年知縣王章重修嘉靖間知縣岳魯增築署印太原衛經歴莊科加髙厚各五尺許創築東南北月城三座幫修敵臺三十座萬厯五年知縣王牧始用甎甃圍廣如舊髙厚又增之計髙三丈三尺八年知縣張應舉撤東南二門加建層閣月城警舖諸舍咸用增飾濬壕四面各深一丈闊三丈內墻一道髙六尺外堤一道髙七尺闊一丈扁其門東曰瞻鳯南曰憑麓西曰挹汾北曰拱辰
國朝順治六年姜瓖之變知縣王之鼎繕城固守康熈十年城益頺圯知縣陳祖法增修自為記四十四年知縣朱珵加修葺舊城北東隅女牆下有溝窪四十有七髙下坎䧟至是乃平之 西關城周二里徐溝縣
金大定三十八年設縣建城周五里十歩髙二丈池深九尺明宣徳八年金水河夜漲從東門湧入城圯惟北門尚存景泰三年知縣李維新修城乃如舊嘉靖十三年知縣王懷禮重修益增髙厚並濬深壕二十二年女牆圯適有邊警知縣周誥易以甎又創角樓四座四十二年知縣王邦憲增敵臺上小亭隆慶元年知縣鍾爵加建東西南甕城萬厯元年知縣劉選創築城外堤堰以防水患自社稷壇起至南壇止五年知縣吳三省奉文甎甃全城令太原榆次太谷清源四縣協濟甎灰基用石壘自基至堞頂髙四丈餘底厚三丈上厚一丈五尺周一千一百五十三丈至七年秋竣工城上俱用甎砌內外俱有馬道水道舊惟南門有樓八年知縣金一鳯於四門加建於彥英繼成之三十三年五月嶑峪河漲水衝南關堤深丈餘知縣柳㨗芳修堤百餘丈以遏之三十九年知縣王敷學改南門向增置北門甕圏
國朝康熈九年知縣趙良璧修四門城樓扁其東曰懋勤東作南曰薫風解慍西曰碩望西城北曰晉陽鎖鑰又於北闗門上建巍閣以鎮濬池瀦水建橋梁四座二十五年
朝命發帑修城知縣陳義暉修南城三十六年署邑事太谷令包秉奎重修後三河數漲復壞東城六十八丈有奇四十九年知縣王嘉謨增修 北關城嘉靖間布政章某從民請命署縣事宗文喜督築髙汝行記
清源縣
隋開皇十六年因梗陽故城築明景泰元年修周六里二百歩髙一丈八尺厚一丈基倍之壕深一丈二尺闊一丈五尺南西北三門上建戍樓周以女牆𢎞治二年知縣吳顯宗創開東門十四年七月因汾河水漲復塞嘉靖間知縣於資曾光盧賔彥李景先縣丞樊自新先後增築髙至四丈厚至三丈萬厯十九年知縣邵蒞增修以南面城垣頺下與關城聯接勢如階梯難以防守髙築南關城堡周二里二百四十八歩幷於東西聯接北城之處髙建敵樓各一座重闢東城門上置戍樓內塡洿池外建闗廂以資守險仍於城墻下挑濬城壕深闊修築白石堰以防山水之衝經始於二月至八月竣事邵蒞自為記崇禎十四年知縣岳維徴增修甎包一百一十餘丈十六年知縣鄭經復甎包一百丈自西門迤北至北門止以闖寇中輟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和羮加飾 南關城北連縣城袤四百九十三丈
交城縣
唐天授二年長史王及善建徙縣治土城周五里餘九十歩髙一丈五尺東南北三門上建櫓堞至元末院判王浩重修明洪武三年知縣王允恭景泰元年典史邵琮增修嘉靖二十一年檢校前御史舒鵬翼督同署縣知事姫宗岐增髙五尺引禮覃世家義修城北一樓二十六年知縣鄭鎬增髙一丈厚五尺益置敵樓三十四各冠以警舖池闊與髙等深半之創闢西門為月城為重門上各建樓櫓三十八年知縣宋璫撤土陴悉易以甎計千有五百增修樓櫓門各題石東曰據晉南曰帶汾西曰搤秦北曰枕山隆慶四年冀寜道沈人種飭令所屬增築城垣知縣韓廷用董其事周廻增厚各樓廢壞者修飾之東榜曰永康南榜曰人和北城髙其基而易之以𠫊西則仍舊四角各冠以樓樓各十二楹女牆一道石壘三尺鑿池深廣各三丈外列垣為蔽邑人劉體仁記萬厯間知縣張文璧周璧先後加修崇禎十三年知縣薛國柱甎甃全城增髙丈餘
國朝康熈九年知縣趙吉士修四門城樓懸額於上東曰飲光南曰麗景西曰來爽北曰擷翠規模較宏遠焉 縣東南各有闗東關袤二里有牆塹
文水縣
宋元豐八年縣令薛昌建土城周九里一十八歩髙三丈二尺厚如之明景泰初守道魏琳增髙四尺天順二年知縣范瑄建門樓四角嘉靖二十年廵道郭春震檄祁縣丞李爵重修加髙四尺建敵臺十有六二十一年知縣王一民修東西二門城外列垣為蔽二十三年知縣張源澄增修敵臺四十有八二十九年知縣樊從簡幫築西面加髙三尺厚一丈二尺隆慶元年俺答犯境縣丞趙禧繕修城郭䟽濬壕塹為禦守計敵乃不敢薄城下邑令劉𢎞化記萬厯五年知縣郭宗賢縣丞韓登甃以甎石圍廣如舊髙厚加增計城髙四丈五尺基厚四丈頂厚二丈五尺重門四東扁曰瞻泰表曰朝陽南曰迎薫表曰帶汾西曰靖陲表曰環岫北曰望恆表曰拱辰門隅各建髙樓二增敵樓六十有四壕深三丈闊四丈增修外牆計髙七尺天啓四年知縣米世發加修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縣劉乃桂補修北面雉堞十餘丈各門樓懸扁東曰汾水環流南曰南風薫阜西曰商峰疊翠北曰北拱紫垣十八年雨圯東南角樓知縣王家柱修之幷補修雉堞十餘丈康熈十一年南門外浮橋水衝城址知縣傅星重修 南闗土城周圍三里七分
岢嵐州
唐建平城宋元豐八年知州事賀紹慶展東南隅四里大觀初知州王喆鑿池明洪武七年衛指揮張興增修甃以甎石周六里二百七十八歩髙三丈八尺池闊五丈深二丈五尺門四東曰宜陽南曰文明西曰豐城北曰戢寜嘉靖三十一年兵備副使吳嶽重修隆慶元年衛守備劉承嗣加修崇禎三年守備聶徳元修繕城垣疏濬壕塹流寇不克而去
國朝順治五年城圯兵備道樓希昊檄知州員盡忠增修櫓堞以資防守焉 東闗附城俗名甎堡
嵐縣
隋大業十年建周六里四歩宋紹聖中知嵐州事王舜臣於故城南改築新城周四里髙一丈五尺濠深一丈闢東南北三門有郭孚新城記明正統十三年知縣郝鳯增髙五尺嘉靖十一年知縣吳璋修水門於城東南隅二十年知縣張崇徳增築城髙三丈濠深二丈三十五年兵備道葛縉檄知縣李鎔加修城髙三丈六尺基厚五丈頂厚基三之一女牆髙六尺建舒嘯樓三十六座敵臺八座壕深闊俱二丈尚書張珩記隆慶四年知縣李用賔甎砌女牆建城樓三座東曰迎曦南曰永康北曰保安潘雲祥記萬厯元年知縣髙汝載增修邸錦記五年廵撫髙文薦兵備蕭大亨請於朝命甃以甎石知縣張繼勲董其事經始於戊寅之夏至壬午迄工袤一千九十丈有奇髙四丈厚得三之二邸世徳記崇禎九年知縣郝錦復修理焉
興縣
明初改興州為縣景泰元年築土城周二里三百二十歩髙二丈五尺壕深八尺門三東曰召和南曰文明西曰阜安嘉靖十八年知縣張雲始用甎甃工未竣三十一年知縣王逹詳請磚砌全城兵備副使葛縉檄太原經歴張雲董其事自乙卯夏起至丙辰冬訖工築敵臺六座東西南三面皆堅固其北面因山險道可徑通則以牆截之四十四年知縣馬呈書增修北門扁曰利澤隆慶二年知縣李瑚申允修築凡北山外出者削之內窳者築之砌以甎石刋雉堞為官道增敵樓十二角樓八復增東西南三面城共髙四丈厚三丈築甕城建南城樓
國朝康熈四十九年北城壞數丈知縣欒廷芳倡捐重修
平陽府
臨汾縣〈附郭〉
古傳魏王豹建唐武徳元年移治白馬城貞觀十二年又移治於平陽古城後徙今治明洪武初因舊城重築景泰初修周十一里二百八十八歩髙四丈五尺外包以甎池深二丈五尺門四東曰武定西曰和義南曰明徳北曰鎮朔外各建月城上各建樓角棲四座敵臺八座窩舖九十七座
國朝康熈三十四年地震盡塌奉
㫖發內帑
命工部員外郎倭倫平陽府知府王輔重築共一千五百八十四垜四十六年南門外西角牆圯知府劉棨倡屬捐俸重修 東闗城正徳七年同知李滄築周一千二百六十四丈門七座嘉靖二十一年知府聶豹重修隆慶二年增髙共三丈二尺敵臺十七座
國朝康熈三十四年地震倒塌重築
襄陵縣
宋天聖元年自宿水店徙此乃建城元至正十三年縣尹岳貞重修明正統十四年知縣趙聰展築周五里一百六十歩𢎞治十四年知縣李髙建東南城樓嘉靖二十一年知縣劉希召增修髙三丈基厚二丈頂厚一丈門三東曰帶汾南曰迎薫北曰屏霍各有郭門副使毛某記四十三年知縣張國彥闢東南門曰大成隆慶元年知縣宋之韓增修髙厚甃以甎石大學士張四維記
國朝康熈三十四年地震東北城傾塌數十丈知縣惲東生修四十六年知縣宋繼均加修並門樓垜牆洪洞縣
楊侯國城世傳晉大夫叔向所築在今范村漢為楊縣隋徙今地舊無城明正統十四年奉文創築周五里髙一丈六尺厚八尺池深八尺為門六各建小樓景泰初知縣趙翔重修𢎞治十二年知縣邢昭加修開馬路十七年知縣鄭選補修東南城堵正徳六年知縣皮正謀之於韓忠定文請邑紳同知李杲督工增築四隅建角樓女牆甃以甎門額東曰賔陽東南曰安流南曰迎薫西曰拱汾北曰望霍東北曰玉峯嘉靖十五年指揮張世朝作亂知縣昝如思拒守賊畏城堅乃逸去趙統記其事隆慶元年邑紳晉朝臣韓廷偉等倡義輸財甎甃全城益增髙廣計髙三丈五尺女牆六尺厚二丈周圍較舊寛二百五十歩有奇知縣王詔於六門上改建髙樓並角樓窩舖二十三座池闊三丈深半之制府西蜀髙文薦記崇禎四年知縣李喬崑增髙東北城丈餘七年知縣楊天精增置敵樓四敵臺十有二十三年知縣王廷掄加建月城重門
浮山縣
唐長興中築周四里一百二十歩髙一丈五尺壕深一丈南臨深塹數百尺葢天險也門四明景泰間知縣衛靖增修門額東曰朝陽南曰阜民西曰大有北曰平寜各建城樓正徳八年知縣徐環重修嘉靖二十二年知縣毛述古重建城門
國朝康熈三十四年地震圯知縣盧承宗再修雍正九年邑紳張垚張大統等捐資甎甃四門復建南北城樓署事知縣錢標記
趙城縣
唐麟徳元年建屢被汾水浸塌明正統十四年知縣何子聰移築稍東周五里一百二十四歩髙二丈池深七尺正徳五年知縣於洪重修四門各建樓樓各題扁曰東望霍山西臨汾水南瞻堯都北仰神京四隅加建角樓窩舖一十三座撤土陴悉易以甎濬池益深廣引霍泉水注之池邊築女牆髙七尺馬路內外俱寛一丈崇禎十二年知縣陳君舜甎甃南北二面十四年知縣孫份甎甃東西二面
國朝康熈三十四年地震知縣徐容重修
太平縣
唐尉遲敬徳始建堡貞觀七年徙縣於此遂為城東門二南北西門各一明景泰初知縣岳嵩修正徳間知縣龔進展築八十餘歩共周三里六十五歩髙三丈上厚一丈五尺幷濬壕深二丈六尺廣三丈建門樓五角樓四知縣盛琛繼成之嘉靖十四年知縣耿儒易堞以甎計一千一百八十有奇邑人李鉞記二十六年知縣牛綱創築敵臺二十座三十二年知縣袁從道建墩亭隆慶二年知縣羅潮補修濬池深廣各四丈餘崇禎四年知縣魏公韓詳請砌石為基悉甃以甎自雉而下計髙四丈一尺上厚三丈袤一千四百歩有奇增建南北層樓官紳士民捐助共成之有文以記其事
國朝康熈十八年知縣吳軫重修
岳陽縣
隋大業二年改安澤縣為縣城元至正二十八年守禦斷事宋恭肅縣尹段文質修築周二里一十二歩髙三丈頂厚一丈二尺基厚二丈池深五尺南北二門明景泰初知縣劉與居重修成化二年溫家溝水衝城南面而城非復舊制矣𢎞治間知縣姚顯繼修嘉靖十年知縣周冕加修增築西闗土城御史許翔鳯記萬厯四十四年知縣羅日瑞甎甃北門崇禎六年知縣喬王翰石砌東城一角九年知縣戢邦禮石包東城一面李夢辰記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縣郭奇勲修北城一面康熈間知縣李丕先趙時可朱亮采盧振先王朂陛先後增修曲沃縣
隋開皇十年自樂昌堡徙治今址始築土城明洪武二年縣丞邢彥文修正統十四年知縣張寜大加修葺周三里五十歩髙二丈五尺厚如之池深二丈五尺闊四丈正徳十一年知縣葛襘甃堞增建城樓四角樓四舖舍二十五舊無北門嘉靖二十二年知縣陳萬言自舊城東北西南二角加築周六里五十歩計垜口四百七十炮臺二十五闢北門一東門二南門二西門一合舊西門二共門八東曰來青小東曰迎旭南曰挹薫小南曰徳暉上西曰上升中西曰中興下西曰徳潤北曰星拱二十八年知縣劉魯生建東西城樓三十四年知縣張學顔增修隆慶元年知縣郭廷梧增築內外城崇禎間知縣張文光築各門月城知縣石瑩玉甎甃北門城
國朝康熈二十四年知縣何遵約二十七年署縣事翼城知縣司先後重修三十四年地震知縣潘錦修築西門城樓月城弔橋
翼城縣
舊治在翔臯山下以山形如鳥舒翼故名後唐長興四年因王逢屯兵故寨遂徙於此即今治也元至正十九年統軍元帥葉企賢補葺周六里有奇髙六丈四面懸崖中間地勢大平與女牆平東南近澮水從坡入無池西北臨溝壑由橋入池深數丈門四曰東聯澤潞南縈澮水西帶河汾北枕丹岩門樓四角樓四奎光樓一明景泰初知縣徐徵重修正徳間知縣靳顔甎甃女牆嘉靖四十五年知縣陳錡萬厯七年知縣周詩俱重修崇禎四年知縣李士淳更建重門八年知縣趙堪設子城一繕垣濬壕
國朝康熈十二年知縣陳應富加築女牆二十五年知縣司重修三十四年地震後城四門竝橋道坍壊邑人上官尀捐修四十五年知縣馬文鏞繼修汾西縣
宋太平興國七年徙縣治主簿趙彥修築元縣令李克初重修明景泰初知縣隂俊補葺周四里髙二丈厚一丈門四東曰望霍南曰迎薫西曰仁和北曰拱極西南陡臨深壑東南正北迤西俱有壕𢎞治七年知縣路欽建重樓四嘉靖二十年縣令黃甲重修萬厯三十四年知縣毛炯增築四門甕城女牆甃以甎
國朝康熈四十六年知縣金舜白修五十二年知縣吳振傑重修雍正七年知縣武紹周再修
靈石縣
隋開皇十年駕幸太原傍汾河開道獲石有文曰大道永吉以為瑞乃於其地建城元至正二十四年同僉朱員因舊城築髙二丈厚八尺洪武間知縣張光重修正統間知縣張翼展闊北面三百餘歩計周三里一百八十八歩髙三丈九尺重濠二道深廣各八尺正徳間知縣孫璲主簿郭清增建南北城樓四隅角樓後山水暴至東城圯署事照磨白繼宗補築嘉靖間知縣種奎重修甲辰汾河溢西南城圯知縣汪文炤李㣲相繼修葺隆慶間知縣申嘉言增髙六尺幫築裏城七尺甎甃女牆門樓舊惟有南北二門萬厯元年知縣曹乾闢東西門題額東曰聞南曰正明西曰樂泮北曰承恩三年水溢城圯知縣白夏補築砌城角石堰建東西城樓及南甕城敵樓四窩舖十復建穿廊防東南山水
國朝順治六年知縣趙希晉重修康熈四十二年知縣梁國光重修窩舖幷修築南北城及門樓
霍州
在趙城西南後徙東南三里仇池壁又徙汾河西三里復徙今治隋郎將宋老生嘗屯兵於此年久城圯元提控平陽太原兩路橋道霍州長官程榮復立城池明景泰元年同知張莊修築周九里十三歩髙二丈池深八尺門四曰唐谷朝陽汾水鳯棲成化間知州張圯重修正徳間平陽府通判柴凱加築髙廣倍舊制各置層樓舖舍嘉靖二十七年東門圯知州陳嘉言重建三十六年知州褚相重修各門樓更題匾以新之東曰春熈南曰望陽西曰安戍北曰拱極
國朝康熈四十六年知州孔興璉重修
潞安府
長治縣〈附郭〉
隋置上黨縣西北有子城傳為隋創大城應亦隋建門四上各有樓東曰潞陽南曰徳化西曰威逺北曰保寜西北隅樓二曰看花曰梳洗而看花尤髙相傳唐明皇為別駕時常游覽焉西南有長子樓舊有門通長子縣稍東有八義樓舊有門通八義鎮明洪武間指揮張懐甎甃四門各建小月城築敵臺八嘉靖七年知州周昊請發公帑甃以甎石四面興役三時告成計周二十四里髙三丈五尺厚二丈增修城樓置敵臺三十七窩舖一百二十一隆慶時知縣熊鎡修濬城隍四周俱疏掘及泉深四丈闊如之嵗久淤壅
國朝順治九年西門樓燬於火知縣王功成重修康熈九年霪雨垣圮知縣姜愃加修今南城隍內水泉復通
長子縣
舊城周二十里唐十道圖雲丹朱所築晉末慕容永加築為都金天會間昭義節度楊天吉就東偏建小城縣令趙恵成之賀允中繼修即今城也周五里一百八十歩髙二丈二尺厚一丈池深淺不一門四明景泰初知縣徐兗創開西小門一座門上各建樓成化十二年知縣易鶚重修正徳七年知縣史紀加修計髙三丈五尺厚二丈池深一丈五尺樓櫓舖舍一十九間題其門東曰賔晹南曰挹薫西曰望山西小門曰觀瀾北曰拱辰尚書劉龍記嘉靖七年知縣王密重修翰林趙時春記隆萬間知縣劉復禮何出圖先後修葺改題小西門曰上章後大雨城圯知縣崔爾進修之崇禎間知縣陳可薦復濬重壕闊二丈
國朝順治十一年知縣張獻素甎甃城門幷修樓櫓舖舍康熈二十三年知縣郭守邦重修
屯留縣
唐武徳五年移建故城於霍壁村元縣尹劉依仁修周四里三十步髙三丈厚九尺池深一丈五尺門四各建樓於上明洪武二年知縣楚瑁景泰元年知縣楊鑑先後加修成化十三年絳水衝北城知縣王紳移北門於舊門東五十餘步引絳水使離城北里許正徳十四年知縣范璟復徙北門於故址建重樓嘉靖間知縣王正人任肅重修城舊西闊南北狹狀類瓶故號瓶城肅乃改為方城周圍築敵臺八三十七年知縣錢祿於東西南三門改建重樓萬厯間知縣徐鳴鶴平順主簿楊慎重修東南門幷樓知縣俞汝謙重修四面城垣扁其東曰賔陽南曰迎薫西曰寜逺北曰拱辰路王道記崇禎十四年知縣艾泰甎甃東西北三面
國朝順治二年知縣王昌齡甎甃南面
襄垣縣
趙襄子築舊址在甘水之北見文獻通考輿地註唐武徳初築韓州新城於甘水之南金天會間邑令韓俊以鄉民依城者衆城不能容增築水南外城即今城也周六里三十步髙二丈厚八尺池深二丈一尺門四東曰東作南曰陽澤西曰西成北曰靖朔上各建樓楊丹記明洪武三年重修景泰間知縣寗智成化間知縣柳豸先後修葺正徳間知縣劉明趙永淳賈樞葛縉相繼增修卑者髙薄者厚並各門城樓劉龍記隆慶元年知縣李貴和撤土陴悉易以甎計一千五百有餘置甎敵臺八座濬壕深二丈闊稱之修四門城樓創四城角樓舖舍四十餘間姚九功記崇禎間知縣王懩甎甃今城髙三丈
潞城縣
隋開皇十六年建周四里十步元至正十四年元帥關保因舊增築髙二丈六尺厚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二尺門四上各建樓明隆慶二年知縣李思忠奉文增髙至三丈六尺置月城四座尋圯五年知縣鍾爵重修城樓及警舖萬厯間知縣馮惟賢加修自為記張鶴騰再修之崇禎十二年知縣宗鴻議詳請甎甃計髙三丈厚一丈五尺周八百零二丈敵臺二十四角樓二
國朝康熈三十四年城及樓漸圯知縣張士浩重修並濬壕今壕周七里深一丈五尺闊三尺
黎城縣
黎侯城在縣北十八里後魏太武初廢宋天聖三年移治白馬鎮即今城也周四里餘髙三丈東北隅依舊阜池深一丈闊稱之門三東曰拱辰南曰南薫西曰西成元至元末知縣崔聚杜旺繼修明景泰初知縣廖靖重修正徳間知縣苟京髙廣門基甃以甎石門各建樓嘉靖間知縣李良能增築城垣四面各厚一丈許隆慶間知縣張遵約奉文創築敵臺二十上各建樓置角樓四三門外創建重門甎甃增雉堞一千五百有奇濬壕深廣各一丈五尺蕭纁記東城置水門及鐵柱以出城中積水縣丞劉靖建崇禎十四年知縣靳之屏撤土陴悉易以甎
壺關縣
漢置縣唐貞觀十七年徙縣治於清流川始建城明洪武二年重修周二里二百四十步東南北三門景泰初知縣蘭興補修嘉靖十一年知縣邱鎧勸富民張新闢西門扁曰通政尋塞二十二年知縣李用敬勸諭捐金甃以甎石計髙三丈五尺垜口八百四十五箇張鐸記崇禎間知縣劉士英塞垜口存其半東南隅西北隅各建角樓一巡舖十六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朱輔重修復闢西門勒石以記康熈十八年久雨北城圯南門闉闍壞敵樓亦傾知縣章經捐修自為記 城壕向不聚水惟南關外有水一處
平順縣
嘉靖八年用兵科給事中夏言議始建城知縣髙崇武主簿李鸞任其事徐元道繼成之周二里髙二丈門二南曰太行一障東曰暘谷重熹門臺俱用甎砌上各建樓置窩舖六池深二丈五尺闊二丈構橋以通尚書顧鼎臣記萬厯四十三年郡守劉復初闢東南門一座上建樓三楹顔曰文明知縣吳之儒督修任環記崇禎十四年知縣孔貞銳以城近山裁去其半用石周砌
汾州府
汾陽縣〈附郭〉
相傳為曹魏創建水經注載魏黃初二年西河恭王司馬子盛碑文略曰西河舊處山林漢末擾攘百姓失所魏興更開疆宇分割太原四縣以為邦邑即此俗名四陽城言日四照也元至正十二年知州朱贇重築明景泰二年重修周九里十三歩髙三丈五尺池深廣不一門四東曰景和南曰來薫西曰靜寜北曰永泰各有城樓嘉靖十九年守道於敖檄知州張琯築東關䕶城都御史張珩布政使孔天孕各有記二十一年琯復築南關城知州曹寵繼成之隆慶三年知州甯策築北關城制撫復大議興修甎甃全城益增髙厚經始於五年二月至萬厯元年六月訖工通計髙四丈八尺基厚四丈二尺頂厚一丈八尺雉堞聨延樓櫓相望孔天孕記十二年叅政梁問孟張一霽相繼檄知州白夏築西關城王緝記 東關城周九里髙三丈 西關城周三里髙二丈五尺 南關城周五里十步髙三丈 北關城周二里五分髙三丈二尺 池形曲折環四關遇澗引澗遇泉引泉東北環汾深廣各數丈關際城處池廣七八尺而深倍之
平遙縣
周宣王時尹吉甫北伐駐兵於此後展築西北二面明洪武三年重築周十二里八分四釐髙三丈二尺池深廣各一丈門六東西各二南北各一建敵臺窩舖四十座景泰初知縣蕭重修正徳間知縣田登修東甕城築附郭關城一面嘉靖十三年河囓城角十九年舉人雷㓗等補修三十一年知縣沈振增髙西北城六尺厚七尺築北甕城四十年署縣事沁州同知呂堯卿增髙南城六尺四十一年知縣張稽古甎甃女牆霍冀記隆慶三年知縣岳維華增設敵臺周城共九十四座俱用甎甃濬池益加深廣李甘記萬厯三年知縣孟一脈詳請甎甃全城輦石於山垔基三匝易甎於陶作壁四仞樓櫓矗峙雉堞聨延梁明翰記二十二年知縣周之度築東西甕城
國朝康熈二十三年知縣黃汝鈺重修三十五年知縣王傑加修竝補築南甕城下東門小樓三十九年知縣王綬周城增築修四面大城樓雍正二年知縣髙大有修坍塌東城牆四十一丈有奇敵樓二座又修下東門上西門下西門大城樓三座五年又修東南北門大城樓三座並敵樓
介休縣
魏孝靜帝時始建遷朔州軍備禦外患築土為垣隋末尉遲敬徳為劉武周居守重修唐兵三匝卒不能㧞明景泰元年知縣王儉彭鏞加修周八里髙三丈五尺基厚三丈二尺女牆髙五尺門四東曰捧暉南曰迎翠西曰臨津北曰潤濟俱用甎砌上各建樓池深廣各二丈正徳二年知縣郝槃建四角小樓嘉靖元年鄉民董裳等於城北門外砌甎門另加鐵柵以備水患隆慶元年知縣劉旁加城髙一丈二尺幫厚八尺濬壕深廣增敵臺一百餘座各葺窩舖每間濶二丈有奇孔天孕記萬厯三年知縣康乂民築甕圏甎甃東北關門二十六年知縣史記事增築南門外藩城東北城上窩舖十四座建奎樓於東南隅環城䜿懸樓十有六崇禎四年知縣李雲六年知縣張論聖相繼重修十三年邑御史張煊疏請甎甃關城知縣李若星董其事閲五年乃成編修劉正宗記
國朝康熈十四年知縣趙端二十五年知縣李應龍先後增修三十四年知縣王埴再修之 關城自東而西周圍四里
孝義縣
魏文侯時建元魏孝靜帝武定元年移置西北隅築今城明景泰初典史李進天順間知縣沈純𢎞治間知縣張日升正徳間典史韓彪嘉靖間知縣王錦劉大觀先後修葺周四里十三步髙二丈七尺基厚二丈九尺頂厚二丈二尺女牆髙五尺垜口千餘角樓四座東西北築月城西南有關南為重門池深一丈八尺廣如之弔橋四座內外馬道各寛一丈二尺許張冕碑記隆慶元年知縣陳情撤土陴悉甃以甎加髙丈餘敵臺戍樓俱增於舊門額東曰賔暘南曰嚮明西曰秩成北曰拱極工未竣知縣陳翰繼成之萬厯三十九年知縣孟道溥於南關外築䕶城堤以備水患
國朝雍正四年知縣方士模葺四門重建弔橋
臨縣
金大定二十四年築臨泉城於今治之北四十里元己卯徙此明景泰元年知縣劉本始築小城建東〈即今四明洞〉南〈即今魁光樓〉二門正徳八年知縣杜敏增置外城括牛澗在內東西設水門以洩牛澗之水嘉靖二十一年兵備趙瀛委官拓築周六里五步髙三丈闊一丈五尺甕城門樓敵臺垜口腰舖俱備東築長堤髙闊各丈餘以障湫水二十九年知縣張天祿於南北兩角增置髙臺上建箭樓各三間東南北濬池深廣丈餘隆慶元年知縣吳潮石包全城孔天孕記萬厯八年知縣陳舜道重修䕶城石堤雷應志記十九年知縣張問行修敵臺攔馬牆二十三年知縣常時芳築東城內外甎臺各二建亭於上李文郁記四十八年知縣諸葛昇重修西城及門尹同皋記
國朝順治間知縣謝道陳顯忠朱紹鳯張勸均事修葺康熈三年知縣余維樞再修之十四年知縣莊搢加修幷四門城樓曹席珍記四十六年知縣沈天泳修䕶城堤
石樓縣
唐武徳二年建明景泰元年縣丞耿祥修周一里九十六歩髙二丈五尺門三南曰來薫北曰迎暉東曰凝瑞即為南之外門後復增闢西門曰永泰計周三里三十步城外繞沙河即以為池溪水橫流深阻足恃而霪雨水漲多為城害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周士章詳請增修城垣改易門位開南山門迎暉向在東北移建於正北並建樓以鎮之康熈八年知縣任玥加修雍正四年知縣麥士偉加飾七年知縣袁學謨再修八年南城以霖雨塌學謨又修
永寜州
秦丁巳三年趙武靈王破樓煩始築元至元二十一年河南行樞密院巴雅喀郡守尹炳補築明景泰元年知州范賔重修嘉靖二十年知州楊瀾增修周九里三歩髙三丈五尺池深一丈二尺東南北三門隆慶間巡撫楊巍巡視截東南半壁而新築之髙四丈八尺基濶三丈二尺頂闊一丈五尺三面俱濬深壕西城下舊有泉遂因之後制撫疏請甎甃知州李春芳劉祐髙光陳嘉謨許天球先後董役經始於萬厯三年六月七年九月告成髙如舊制計周一千二十丈垜口一千二百二十八建東北甕城二城樓三角樓五敵臺舖舍各二十六懸樓六十二胡穗記二十六年知州夏惟勤重修徙南門於東南隅設甕城及樓西南角增建髙臺一座樓一十五間崇禎十四年知州仇秉忠增濬城壕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州胡朝賔修西城康熈十二年府通判署州事黃良驥修東城十九年知州馬雲瑞五十九年知州朱價先後再修之
寜鄉縣
明景泰元年知縣梁杲創建周五里一百八十步髙三丈厚二丈餘東南北三門西依鳯山各建樓其上正徳六年知縣石祥重修浚池深二丈嘉靖二十一年知縣王一言增建敵臺三十五年知縣賈迪修建女牆樓舍張珩記隆慶二年知縣李卿增東南北三面城各髙五尺厚八尺濬壕深廣三年知縣吳三聘築甕城三門裹以鐵題其門東曰賔暘南曰迎薫北曰拱極萬厯二年知縣白經於西北隅建棚舍八十四楹三年知縣公一重修三十五年知縣廖得寶詳請甎甃城乃完固
國朝順治六年知縣史具勲八年知縣王之儀先後重修
大同府
大同縣〈附郭〉
明洪武五年大將軍徐逹因舊土城增築周十三里髙四丈二尺包以甎石門四東曰和陽南曰永泰西曰清逺北曰武定上各建樓角樓四敵樓五十四窩舖九十六西半屬前衛東半屬後衛西北樓益宏壯景泰間巡撫年富於城北築小城周六里髙三丈八尺門三天順間巡撫韓雍續築東小城南小城各周五里池深一丈五尺各三門嘉靖三十九年巡撫李文進加髙南小城八尺隆慶間巡撫劉應箕增髙一丈增厚八尺包以甎建門樓各四萬厯壬辰北門樓改建文昌閣八年總兵郭琥甎甃女牆三十年巡撫房守士重修
國朝順治五年移鎮陽和大同廢不立官八年總督佟養量巡撫陳偉疏請復移大同
懐仁縣
即秦雲中縣遼始析雲中縣地為懐仁按巴堅與晉王李克用面會東城取懷想仁人之意故名明洪武十六年指揮桑桂因舊城增築永樂九年指揮於忠重修周三里零六步髙三丈池深一丈門二東曰保泰西曰柔逺成化元年守備姜裕績增修月城二座嘉靖三十四年知縣殷宗虞守備景希賢因舊幫髙三尺厚三尺南北增設工字墩二座魏經綸記隆慶四年知縣劉邦彥守備葉繼文增大牆四尺甎甃女牆萬厯元年請發帑甎甃計周七百三十七丈九尺髙三丈八尺基厚三丈頂厚一丈八尺池廣一丈八尺濬深如舊建東西城樓二角樓四東面敵臺二座南北敵臺各一座郭子直記
山隂縣
宋神宗時建明永樂三年重築周圍四里零二十步髙二丈五尺餘正統二年知縣慕寜修正徳六年知縣王鈜嘉靖十六年知縣王朗俱重修二十六年知縣郗從睿增髙八尺隆慶四年知縣張宗信再增髙七尺六年廵按劉良弼疏請甎甃知縣苗浡然董役城髙如舊制基厚三丈八尺頂厚二丈池深八尺廣二丈門三東曰永泰南曰宿峰西曰靖遠上建樓櫓外為甕城月城北無門角樓四警舖八城下列垣為蔽垣外三十餘步周圍築堤以防黃水河之漲萬厯三十五年知縣郭體乾甎甃女牆馬道崇禎元年知縣劉以守築䕶垣九百五十丈濬池深如舊引黃水河灌之遶䕶城中城上置懸樓十六座以資防守見乘障𤨏言
應州
唐天寳初節度使王忠嗣建初名金城後為應州以龍首㕍門南北相應故名乾符間晉王李克用父為大同節度使移築天王村距古城八里明洪武八年知州陳立誠再徙今治周五里八十五步計一千三百三十五丈髙三丈二尺池深一丈廣二丈門三重以甕圏東曰暢和南曰宣陽西曰懐成北建樓城上曰拱極成化六年千戸劉鑑改建眞武廟以鎮北方二十年知州薛敬之重修增月城築三門關廂正徳九年知州黃卿加修嘉靖四十三年知州宋𦶜守備蕭以望增髙三尺浚壕及泉隆慶五年尚書王崇古奏請甎甃檄知州吳守節守備李迎恩董其事礱石為址累甓為墉大學士王家屏記萬厯間知州徐濓沿壕植柳知州王有容守備鄭儒甎甃南關牆田蕙記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州張文徳十四年知州林友玉重修康熈元年知縣傅登榮再修之
渾源州
舊城在州西橫山左側峽水環流值霪雨泛漲城多水患後唐時徙築今治地脈從東南來結為立形如龜城肖其形雉堞屈曲宛若負書狀周四里二百二十步髙一丈五尺厚一丈池深七尺廣二丈東西二門明永樂二十年知州陳淵增髙一丈濬重壕嘉靖四十五年知州顔守賢重修萬厯二年侍郎吳兌疏請甎甃知州劉復禮守備林鳯舉董厥役墉計髙四丈基厚三丈五尺頂厚二丈雉堞七尺垜口七百有七敵臺一十七座樓櫓一十一座舖舍九間題其門東曰望恆西曰平川上各建樓外設甕城月城俱甃以甎石二十九年御史崔邦亮闢南門曰引翠
國朝順治六年姜瓖煽亂西門樓及角樓舖舍燬於火城亦多塌損知州郎永清重修
靈邱縣
唐開元年築周三里二百三十步髙二丈池深一丈明天順二年尚書馬昂奏展築委叅政魏琳蔚州知州史魁董其事徙舊城南三十二步周五里髙四丈雉髙六尺池深一丈五尺廣倍之門二東曰迎恩西曰鎮櫓朱信記正徳三年知縣楊文奎重修建門樓嘉靖二十年知縣劉永明增修髙厚隆慶元年再修髙二丈八尺女牆五尺萬厯二十四年知縣於尚絅甃以甎石髙三丈五尺女牆七尺天啟六年地震城毀過半發帑重修城址仍舊髙三丈止存一門
國朝順治十二年久雨城圯知縣宋起鳯重修
廣靈縣
後唐莊宗同光二年建明洪武十六年知縣葉時茂重修天順間御史馬昻請於朝令蔚州知州史魁增築髙厚周三里一百八十步髙三丈六尺建敵臺十二各設窩舖一間門二南曰景陽北曰永安池深三丈外各置懸橋知縣王春程觀先後加修𢎞治八年知縣孟繼先增修建南北層樓熊璋記嘉靖隆慶間知縣孫武臣馬應明張理馬承志相繼修葺萬厯二年侍郎吳兌奏發帑甎甃知縣喬密董役城周三里五分仍舊貫也石基三尺甎入五聯冀堅久也垣髙四丈女牆七尺杜侵侮也門樓二角樓四遠觀望也敵臺有八上置舖舍便防守也濠之深闊俱三丈因地利也經始於萬厯甲戌明年告成劉虞䕫記崇禎十三年知縣戴君恩築䕶門甎臺二座
國朝順治六年姜瓖煽亂知縣范發愚修繕城垣竭力扞禦城頼以全
廣昌縣
明洪武十三年千戸李貞監修甎城周三里一十八步髙三丈五尺垜口八百一十有七上建角樓四更舖十門二南曰懷徳北曰重慶叅將王尚忠掌印孫安先後建樓於上池深一丈廣如之嘉靖十八年知縣劉安建南關土城萬厯二十六年知縣陳汝瑒建魁星樓於城東南角四十六年巡按吳允中疏請重修基以石厚六尺許箭眼勝舊
國朝康熈七年奉文修葺知縣劉鴻都分修西南二面未完十年知縣王佩琦繼修東北二面守備錢必秀分修二十四年奉院檄催知縣杜登春守備陳繼祖恊修之
陽髙縣〈即陽和衛髙山衛改設〉
陽和漢白登遼長青縣地明洪武三十一年廢白登命中山王徐逹築陽和城周九里三十步髙三丈五尺池深三丈門三東曰成安南曰迎暄西曰成武上各建樓窩舖十四外各建月城天順二年始城髙山與陽和為二衞景泰元年設立督府萬厯二十九年總督尚書楊時寜檄副使劉汝康同知孫淵如副將劉汶甎甃南關廂以資保障巡撫霍鵬副使劉汝康各為記崇禎四年總督侍郎魏雲中於敵臺上每面修敵樓六座甎甃全城
國朝順治三年革衞廢髙山城併二衛為一曰陽髙十三年裁督府雍正三年改衛城為縣城
天鎮縣〈即天城衛鎮遠衞改設〉
縣即元興和路天城縣也明洪武三十一年因舊城築周九里十三步髙三丈五尺池深二丈門四東曰泰定南曰迎暄西曰武寜北曰鎮遠改縣設二衛曰天城曰鎮遠嵗久城傾圯萬厯十三年重修增髙一尺基厚四丈八尺頂厚二丈八尺女牆髙七尺垜口七百二十城外各建月城上各建樓東南角建文昌閣一座全城計窩舖二十五間
國朝併二衛為一曰天鎮雍正三年改衛城為縣城朔平府
右玉縣〈附郭〉
明洪武二十五年初設定邊衛築尋省永樂七年復設右衛築完正統間以玉林衛內徙為右玉林衛嘉靖四十五年重修萬厯三年甃以甎石周九里十三步髙連女牆四丈二尺厚一丈五尺
國朝康熈間兩次增修雍正三年改右衛置朔平府七年發帑重修知府徐榮疇劉士銘知縣陳有年董其事九年秋告成門四東曰和陽南曰永寜西曰武定北曰鎭朔上各建樓角樓三缺西南角敵臺二十八垜口五百六十四守舖八門外各有月城西月城近河築堤以固
朔州
即古馬邑也秦始皇時建干寶搜神記秦人築城於武周塞城將成而崩數矣有馬走一地周旋反覆父老異之依以築城城乃不崩遂名馬邑原城基九里十三步北魏置懐朔鎭於定襄故城北齊徙今治元至正末右丞相博囉特穆爾使其將姚副樞守朔州省去西北築東南一隅以便備守工未竟明洪武三年指揮鄭遇春修完二十年指揮薛夀甎甃城髙三丈六尺堞髙六尺頂闊四丈基闊八丈周一千二百六十丈垜口三千一百三十五池深三丈五尺闊一十二丈周一千六百八十丈甕城四座各周一百三十八丈敵樓一十二角樓四舖舍二十四煙墩四門四東曰文徳南曰承恩西曰武定北曰鎮塞上各有樓萬厯間知州張守訓重修通判郭如松築內外牆
國朝順治六年八月姜瓖嬰城而守 大兵攻之砲損北面牆四十五丈大小城樓三座今補葺如初馬邑縣
唐開元中析鄯陽東三十里置今城明洪武十六年守朔指揮孫昭建正統二年武安侯鄭亨展築隆慶六年巡撫劉應箕巡按劉良弼疏請甎甃命知縣岳汴守備時爾直督厥工經始於隆慶六年三月萬厯元年八月告成以石為基上用甎砌髙三丈四尺女牆髙六尺周六百四十丈角樓四舖舍十二敵䑓二十四東西二門外各有月城甕城張克忠記
國朝康熈三十二年邑紳中書霍之琯侍郎田喜𩄢捐資補修四十一年西甕城圯知縣秦擴倡修故紳霍之琯妻盧孺人脫簮珥以助命子霍焯董其役左雲縣
明洪武二十五年築初設鎮朔衛旋省永樂七年設左衛始完築正統間以雲川衛內徙為左雲川衛始甎包周十里一百二十步髙三丈五尺池深二丈門三南拱辰西靖逺北控朔東倚山岡上建樓以便眺望外各建月城舖舍五十座嘉靖間副將吳鼎兵備道葛大紀重修萬厯間兵備道應元副將麻貴增修叅政樊東謨韓策再修
平魯縣
明初為老軍營成化十七年巡撫郭鏜總兵范瑾題設平魯衛指揮王昇始築土城周六里三分髙三丈女牆六尺厚四丈門三東曰東作南曰南訛西曰西成上各建樓外各為月城北倚山為固後建敵臺角樓四舖舍十五壕深一丈𢎞治十一年守備關祥指揮燕瑛甎甃東西二面隆慶萬厯間叅將袁世傑趙宗璧相繼用甎石包砌二十七年叅將賈邦直築南關土牆三十四年叅將郭增輝以山水淹沒民居用石砌水濠南北長二百五十丈深一丈闊倍之設二水門以洩山水形勢頗峻民頼以安
寜武府
寜武縣〈附郭〉
明成化元年建𢎞治十一年巡撫魏紳拓故城萬厯三十四年寜武道郭光復甎甃築東西關城周七里一百二十步髙三丈五尺下有塹門四舊名樓煩郡後名寜武所
國朝雍正三年改為寜武府
偏關縣
舊址土城世傳在趙為儋林郡北漢天會元年名韓廣嶺遼乾亨四年改置武寜縣後以其地突出㕍寜更名偏頭關明洪武二十三年鎮西衛指揮張賢改築於西原去舊址里許宣徳四年都督李謙展修南面正統十四年都督杜忠增城堞天順二年都指揮袁勝展東面成化六年都御史李侃展西南二面𢎞治元年兵備王璿復展東南周五里一十八步髙三丈五尺東西南三門上建重樓嘉靖十六年總兵周尚文總兵祝雄增修二十九年守備劉隆叅將杜承勛田世威前後增建敵臺七座四十二年兵備王遴甎甃東南隅四百餘丈四十五年兵備王學謨命致仕同知萬岩掌印官楊秉禮等於東西南三面各加厚丈餘隆慶三年兵備范大儒周圍幇築萬厯七年甎甃建大小樓十三座二十六年兵備趙彥增修西南兩關開水門築石隄以防水患天啟三年兵備楊若予叅將盧晰南北更置甎洞樓閣
國朝雍正三年改縣城仍舊
神池縣
明成化十五年建土城嘉靖十八年都御史陳講兵備副使王鎬展築萬厯四年甎甃周五里七十二步髙三丈五尺門三東曰迎曦南曰雄鎮西曰保障城樓三西北隅望樓一西門外池水一區冬夏不竭即神池古蹟先為鄯陽郡後改神池堡
國朝雍正三年改縣城仍舊
五寨縣
明嘉靖十八年總兵周尚文建萬厯八年兵備蕭大亨甎甃髙三丈五尺厚二丈展築二里餘計周四里東南西三門舊屬岢嵐名五寨堡
國朝雍正三年改縣城仍舊
澤州府
鳯臺縣〈附郭〉
唐貞觀初築明洪武間千戸吳材修十四年張規甎甃𢎞治正徳間知州吳必顯趙錦相繼修葺周九里三十步髙三丈五尺池深二尺東西南三門隆慶四年知州顧顯仁增築敵臺二十三創敵樓二十三北城樓一重修角樓四東西南城樓各二孟雷記萬厯三十三年知州賀盛瑞崇禎十二年知州張天維先後重修
國朝康熈間知州景文魁加修乙亥地震樓堞圮毀四十四年知州陶自悅修補築城上女牆五十八年知州佟國瓏倡捐重修正樓七角樓四敵樓二十有三月城三面馬道三條攔馬牆周城幷疏濬城壕王廷記
髙平縣
宋開寶六年縣令楊咸弼建金天眷庚申縣令王廷直增築周四里髙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門三東曰東作南曰南薫西曰西成明𢎞治七年知縣楊子器修嘉靖十九年知縣劉大實增敵樓四敵臺四十隆慶間署縣事同知靖四方增髙厚五尺知縣李禎重修門樓萬厯間冀南道楊應中建議內外甎甃巡撫魏允貞疏請知縣馬從龍王省身先後董其事牆髙三丈五尺女牆髙三尺五寸延袤共一千三百有三丈垜口共一千八百有九上置更舖五十二城樓四角樓四增築甕城三郭東記崇禎間知縣魯光國增修三門弔橋濬壕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范繩祖補修城垣康熈四十四年知縣梅建重修女垣幷濬壕雍正六年知縣甘士瑛補修城垣
陽城縣
後魏興安初建周三里一百八十步髙三丈池深一丈五尺東西南三門明景泰間知縣劉以文於東西門建樓南建房竝敵臺九座嘉靖十九年知縣楊登易以甎堞萬厯五年王冢宰國光啟當事各捐贖鍰知州於逹眞贊之知縣張應詔董其事伐石砌基城垣俱甎甃髙三丈五尺厚半之袤五百五十有九丈增敵樓十座東北建樓逹真國光各為記崇禎間知縣楊鎮原於城西北建樓東西各增甕城甎甃知縣李定榮城北建樓城西北岡為本邑來脈居民取土漸致陊劃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陳國珍修補之刻石垂戒雍正二年知縣彭景曾重修七年知縣吳紹祚加修三城門樓及垜樓內外城垣
陵川縣
隋大業間建周二里二百三十二步髙二丈三尺池深五尺東南北三門明嘉靖十二年知縣李騏修甃以甎石增髙三丈五尺二十二年縣丞馬忠臣重修知縣劉廷儀建門樓三座隆慶間知縣馬宗孝增修萬厯間知縣劉汝江甎甃南城內面知縣宋承規甎甃環城內面知縣完東氣加修門額東曰啓秀北曰拱辰知縣叚實重修南門曰晉明
國朝康熈五十六年知縣蔣景楷補修城東南一面沁水縣
隋開皇間建周二里一百步髙二丈二尺池深一丈東西北三門門各有樓東曰迎暉西曰納爽北曰拱宸明洪武間縣丞陳徳正統間知縣賈茂景泰間知縣張昇正徳間知縣王溱俱相繼重修嘉靖間知縣張爵增修甎堞城東臨河常患衝塌伐石為堤患始息萬厯間知縣扈文魁重修崇禎間流寇攻毀署縣事州同張大為修並濬壕
國朝順治間知縣劉昌修知縣尚金章縣丞張宗周重修䕶堤康熈三十三年河復溢知縣趙鳯詔導河遠流自為記雍正四年知縣錢元台補修城西北角
蒲州府
永濟縣〈附郭〉
虞都故城周二十里金哀宗八年元兵侵河中金將草火額爾克懼力不足截半為內城以守周八里三百四十九步舊志謂漢䕶國軍節度使李守貞斷城以守非也元至正十八年宣慰使賽音齊達呼懐逺與守禦安撫同知范國英增修明洪武四年千戸張蓋重築用甎包堞城髙三丈八尺堞髙七尺門四東曰迎熈南曰首陽西曰蒲津北曰振威上各建樓一角樓四敵臺七土庫五窩舖五十七門外各建月城北門月城二重西臨黃河東南北三面池深一丈五尺闊十丈環六里四十五步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城圯巡道趙祖元知州邊像重修隆慶元年守道歐陽穀知州宋訓甎甃有記
國朝康熈元年知州侯康民申請重修
臨晉縣
唐天寶二年建明景泰初重修周三里二百三步髙二丈八尺址廣一丈池深一丈門四東曰泰和南曰中條西曰慶豐北曰蛾眉隆慶二年知縣黃易堞以甎三年知縣史邦直浚城壕萬厯間知縣髙惟岡加葺開新南門舊南門及甕城遂廢崇禎十四年知縣閔自寅加修重建南城樓兩角樓未竟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孫宗元增修改題門額東曰邇陽南曰拱條西曰福潤北曰迎恩康熈二十七年知縣徐煜開舊南門塞新南門四十六年知縣徐炘復開新塞舊
虞鄉縣
唐武徳元年更虞鄉為解縣於解西五十里別築城置虞鄉縣元至元三年省入臨晉廢為鎮
國朝雍正八年復設虞鄉縣城髙二丈二尺周四里池深一丈門四城樓敵臺各四九年知縣劉培元奉文重葺
猗氏縣
唐興元元年節度使馬燧築為屯兵之壘後遂為縣城今相傳城內東北隅古縣即其地也明景泰初知縣徐善重修周七里七十步髙二丈池深二丈一尺闊三丈門四角樓四敵樓一十六窩舖六十有四正徳間知縣翟聰加修隆慶二年知縣江闊易堞以甎題門名東曰朝京南曰迎薫西曰通秦北曰拱極萬厯十四年知縣陳經濟創建門樓四座甎甃十八年知縣黃道見浚池築圍牆崇禎五年邑紳荊可棟倡民增築四門月城城下設鐵倒門外置圍牆築重城知縣李昌齡記
國朝康熈二年知縣楊乾晉重修角樓東西城門樓萬泉縣
元魏道武天賜元年赫連勃勃東侵里人薛通率族人千餘築堡自固因名薛通城唐武徳三年遂改為縣周五里十三步元至元十四年皇甫祐奏築新城古城漸廢明景泰元年縣丞常英成化二年知縣崔明𢎞治十一年主簿龎俊相繼修葺髙二丈五尺池深廣斷續不一門四正徳初知縣張席珍各建門樓新城較古城稍下地勢廣闊無險可恃古城據在髙阜南依孤山東西二澗夾流俱稱絶險嘉靖間巡按宋某檄修隆慶三年知縣李廷棟重修古城經始於二月上旬春杪告成城髙如舊制甃堞以甎又五尺許厚一丈有奇重建四門城樓東曰挹翠南曰向明西曰承暉北曰拱極賈仁元記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鄭章重建西門樓一角樓三窩舖二十各城樓悉加修葺自為記康熈三十四年地震城圮知縣瞿亮邦重修
榮河縣
隋開皇時建元至正十四年主簿邢天傑修周九里八步池深一丈五尺東南北三門城東倚峩嵋坡西逼黃流東髙西低池漸沙壅景泰初知縣於縉重修成化間知縣馬懋加修正徳二年河水圯西北隅知縣宋緯築補知縣馬安繼修嘉靖二十七年知縣楊灝築東西女牆三十四年地震城圯知縣侯祁重築易堞以甎增三門樓南北各建重門一編修張四維記萬厯七年知縣郝朝臣開西門八年知縣沈實塞之二十九年知縣梅煥復開崇禎十二年知縣王心正別築西城於西門內棄舊城於外
國朝康熈元年知縣張錫文重修四十六年知縣梅夣紱繼修
遼州
唐武徳三年因城北古遼陽城東近枯河汎漲移治遼山始建元末院判賀宗直重築明景泰間知州黃龯成化間知州王龯胡源同知李朝正徳間知州楊惠先後修葺周四里三十步髙三丈厚一丈八尺池深八尺闊三丈門三東曰永清南曰陽和西曰長樂各有樓嘉靖間知州康清以北無門因無樓乃幫築敵臺建樓於北以鎮之隆慶元年知州趙雲程增修加髙七尺厚二尺易垜以甎計一千三百有奇設角樓四敵臺二十五警舖二十四崇禎十六年冀寜道畢拱辰修城濬池鑄大小火砲二百二十四位以資防守
國朝順治六年山賊圍攻者七數月不克皆畢公先事預防之力也先是漳水囓城西南角圯知州宋徳芳重修康熈十一年知州楊天錫加修雍正五年知州沈紹祖再修
和順縣
東北有古和順城遺址元至正十四年逹嚕噶齊穆布喇徙西南始建明洪武二年知縣劉徳正統十四年知縣王衡孫鼎重修周二里二百五十步髙連垜口三丈七尺基厚二丈五尺頂厚一丈五尺垜口二百四十門三南曰康阜西曰寶凝北曰拱辰池深二丈五尺萬厯二年知縣蘇性愚用甎砌垜十二年知縣李繼元重修三門建角樓三敵臺十一窩舖一十有五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李順昌重修三城樓甎包西門甕城康熈八年知縣鄧憲璋重修城垣舖垜自為記雍正六年知縣趙懋本加修
榆社縣
上下二城其城迎艮為龍壘石成壁居於髙阜東為上城明宣徳間改建因髙為城又加築一丈厚一丈周二里許門三東曰望京南曰宣化西曰永熈城樓七正統十四年知縣武清重修嘉靖五年流寇大掠西關苦無城可守邑紳常應文上其議於撫按創西關城一座合抱如環隆慶五年知縣吳從政即西築下城髙二丈五尺厚一丈周三里門三南曰帶漳西曰通晉北曰柔逺城樓五舖六池深五尺廣一丈每十垜一窩舖以宿更夫
沁州
元末築城洪武十一年千戸吳才增修周六里三十步髙三丈二尺門二南曰銅鞮北曰龜山正徳十六年知州髙鑑重修城門嘉靖十九年漳水囓城兵備鄭某調澤潞夫工修築並砌石堤長百餘丈䕶之時知州王良輔同知羅欽修南北城樓知州周業孔建敵臺更樓各二十七座三十九年知州相文祥創開西門題曰臨漳通沁源縣萬厯間守道孫某改南門曰迎和北門曰拱極崇禎十一年知州張三傑請甎甃千戸時泰運攬修不一年傾圯數次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州程憲重修計城周九百六十三丈餘南北裏外城樓各一西城樓一角樓四舖舍六十七間劉光蔚記康熈三年知州董爾性六年知州汪宗魯先後再修
沁源縣
即漢穀遠縣元時築城西據紫金山之半周二里一百六十二步髙一丈二尺東南北三門明正統十四年知縣徐戙重修嘉靖元年知縣馮繼祖增修加髙八尺厚五尺萬厯五年署縣事潞州衞經歴趙蛟再加髙一丈建三門樓七年知縣靳賢申請甎甃計城周四百三十五丈連垜口髙三丈九尺基厚三丈五尺頂厚一丈六尺建敵臺十五修角樓三垜樓十鑿池深一丈五尺濶二丈僉都李尚智記崇禎四年知縣范廷輔增重門六年知縣王久蟠建圍牆
國朝康熈二十八年知縣王容徳重修北城及門樓三十八年知縣陳正樂重修南城雍正七年知縣王廷掄加修幷東南北城樓
武鄉縣
後魏太和十五年自古湼城徙武鄉於南亭川即今治形如箕在鞞山麓南低北昻因岡築土周約三里許景泰間知縣路斌拓西城正徳九年知縣戴魁加葺嘉靖十二年巡撫王獻檄縣增拓北連石勒寨南面尚無城二十一年巡道陳耀因寇患議築城基以石工畢而寇至城頼以全隆慶三年知縣朱博文加髙五尺萬厯五年知縣申九錫築石堤三十餘丈以障河水八年知縣曹志學易女牆以甎十七年西南城圯知縣黃元會重修加築䕶堤七十丈闢南門題曰南薫建樓於上鑄鐵牛鎮水東西門各一三十五年知縣張五美復築堤崇禎三年邑紳司馬魏雲中建北城敵樓一座郡丞魏權即舊石勒寨為土城易以甎垜建東西砲臺各二十七年邑紳少司空程啟南建西門月城十二年知縣張繼載甎甃南門迤西半城邑紳中丞魏光緒甎甃東半城重建東城門易舊額賔暘曰迎恩自為記
國朝順治十六年州守署邑事程憲重修䕶城堤趙天麒記明末塞南門康熈二十六年知縣髙鉷重開復建樓於上
平定州
漢韓信擊趙下井陘築城為寨以榆寨門因名榆關即今上城也有南北二門宋太平興國四年改廣陽為平定軍徙治於此即舊城為上城增築東北隅為下城九里二十六步有東西門東曰拱岱西曰瞻華門傍各有水門為嘉水經流之衝山水驟漲濵河者咸患之元初總帥聶珪修下城髙一丈五尺厚九尺濬濠深淺有差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州吳鼎修之𢎞治七年知州吳賢增修上城二月始工四月工畢卑者崇缺者完薄者厚四角有樓十步有舖環列有甎堞煥然完好都御史白思明記嘉靖二十年叅政王儀督修上下城知州周尚文王齊相繼董率以壯威武則雄樓櫓以通溪壑則搆水門以嚴啟閉則固門圉以防奔突則深溝池民不勞而事克集郡人徳之太守李念記隆慶二年久雨城圯知州劉東魯重修夀陽縣
晉置縣始建城唐武徳三年置受州於此復增築之元末知縣袁士廉主簿崔可儀重修周四里髙二丈九尺池深一丈一尺門三東曰賔暘南曰恆暘西曰回暘嘉靖間分守叅政王儀檄縣丞徐廷增髙益厚葺飭三門修建樓櫓其後知縣白檀撤土陴以甎甃之隆慶元年知縣石繼節增置甕城三所角樓四敵臺十有一萬厯五年雨毀過半知縣王養賢大加修築垣髙四丈基厚三丈池深二丈五尺廣三丈平定知州李愈記
盂縣
本春秋時原仇城隋開皇十六年增築元至正二十四年行樞密使髙桂山重修周三里三十七步髙二丈五尺厚一丈五尺池深二丈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董希孟增髙八尺厚五尺濠增深七尺門三東曰拱辰南曰南薫西曰鎮遠各建重樓望之巍然幷允紳民張淑名等之請增築東關外城周五里一百三十五步髙二丈池同門四東曰朝天拱翠南曰凝秀西邊陲上亦各建樓萬厯三十三年知縣蔡可行重修
國朝順治四年知縣趙明英修城濬濠賊李化龍遁去康熈二十二年知縣孔興範增修城垜城西北隅當腥河之衝夏秋霖雨每多水患舊有石堤障蔽久而頺圯城址敵臺漸䧟興範修堤以捍水勢城乃益固武全文記
樂平縣
本北齊霑化城隋開皇十六年增築周六里一百四十步髙二丈舊無池門三東曰寅賔南曰東山西曰寅塹明正徳十年知縣鄭麟增修嘉靖五年平定州同知張冕建三城樓二十年知縣張武幾加修建南門樓三間增濬濠塹廣深立敵樓設吊橋以資守險邑人頼之隆慶元年知縣竇思林萬厯十八年知縣余成舉均事修葺成舉復改立門向崇禎四年邑人進士趙士吉倡義捐修十一年知縣呂維祮侯維藩先後興修增髙垜牆四丈
國朝順治二年知縣霍際昌四年知縣閻鶴昇相繼增修西門外䕶井小城周圍一百五十三步明知縣鄭麟增建
忻州
後漢末始築西跨九原後魏肅宗熈平二年九月又城肆州所治九原唐宗因而新之周九里二十步髙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七尺明洪武三年知州鍾友諒重修嘉靖十六年知州李用中加修二十八年知州周夢綵築濬治垣塹增設敵臺復以積雨故城圯十之六七倡議捐修躬親督視衆力丕作旬日而大壊者完浹辰而半頺者葺增卑繕陋逾月訖工邑人某有記萬厯二十四年巡撫魏允貞捐課金以甃甎石檄委太原同知賈一敬知州張堯行董其事經始於四月訖工於二十六年十月甎厚七重石基八尺髙四丈二尺周二千一百九十丈有奇隍三重深二丈闊丈餘四門東迎暉更名永豐南康阜更名景賢西留映更名新興北鎮遠更名拱辰宗伯余繼登記 東北角隍三重蹟存餘止一重
定襄縣
古城周二十五里縣城在古城內北隅北齊武成河清二年周將楊忠築周四里七十三步髙二丈五尺東西南三門明嘉靖隆慶間知縣張榮常世勲增修髙四丈池深一丈隆慶二年廵道沈人種檄知縣李廷儒加修併舊城之厚者為五丈五尺髙四丈三尺池深二丈一尺闊二丈七尺匝以翼垣㡌以甎埤竅以敵洞列以戍櫓煥以新門萬厯元年知縣王濯征重修西南門樓皆邑人張九罭記十三年知縣白璧修東西甕門各題石刻東曰保障曰輯寜南曰保泰曰宣平西曰慶成曰靖邊三十二年知縣王興甃以甎石閲四月告成復增營層樓者五甎樓角樓者各四舖屋者二十五自為記三十六年雨圯二百餘丈知縣魏從周王立愛董一經先後加修
國朝康熈四十二年南城圯恭值
皇恩蠲免全省租糧民踴躍捐輸請知縣王時炯修之六十一年南城復圯十五丈餘知縣杜煥加修雍正三年南北圯三十餘丈知縣王會隆捐修
靜樂縣
宋憲州城熈寜間修周四里一百二十步髙二丈南北二門穿穴西南以洩積雨明洪武四年指揮張興重築增髙三尺池二重各深五尺闊四丈景泰二年知縣史魁增城一丈池深七尺創闢東門嘉靖十八年署縣事祁縣丞李汝楫主簿李東萊復補葺之隆慶二年巡按沈人種飭署縣事縣丞劉受興修城垣邑鞏尚徳等二十四人分工輸財計增城髙三丈八尺厚五丈女牆去土而甓之修飾南城門增置樓七臺二十六舖一十九垜八百五十傅霖記萬厯間知縣於躍淵張木羅以旌先後修葺三十三年康應揚准前邑令王近愚議疏請甃以甎石令知縣左司諫董其事功竣是年水灌南城二十丈次年北城復塌三十八丈知縣李士俊程希堯相繼修之 南郭城東西南三門
代州
後魏文帝築廣武軍東上舘城隋開皇六年改為代州城明洪武六年吉安侯陸亨都指揮王臻甎甃周圍八里一百八十五步髙三丈五尺池深二丈一尺中有活水四面故生蓮嘉靖中淤蓮廢今西北二面復生門四甕城各一各建重樓角樓四座舖舍五十南無關東西北關土城各一
五臺縣
元魏時建東南臨慮虒河斷崖西面通垣北據崖為垣周三里餘二十步南北西三門明正統十四年知縣張智展築隆慶四年知縣張紹芳建南北二城樓外築䕶垣萬厯二十四年知縣髙數仞增修大垣髙三丈二尺厚二丈五尺甎甃�口六百三十五敵臺二十五座三十三年巡撫魏允貞檄知縣李養才甃以甎石增修城樓四座門各題石南曰大安樓西曰恩綸樓北曰福寜樓東面一樓扁曰起鳯
國朝康熈元年知縣梁繼祖因虒河衝裂東北城垣各數十丈倡捐重修增設角樓四座城樓之舊者新之楊璦枝記康熈二十二年城復頺圯知縣周三進加修復於北門甕城後捐金易民地一百三十三丈鑿石疏渠以通水漲陳之美記
繁峙縣
唐聖厯二年建金元累修明景泰二年知縣楊經復修周圍三里九步髙三丈二尺池深一丈五尺門三東曰和豐西曰安阜南曰淳簡萬厯十四年知縣凃雲路增修甎甃
國朝順治六年逆劉遷據城焚毀知縣張志髙重修崞縣
晉永夀四年建元末察罕知院因舊城截築明景泰元年知縣武桓修萬厯二十七年甎甃三十二年巡撫李景元重新尚書馮琦記
國朝順治六年雨損南北城知縣范印心重修周圍四里十三步連女牆髙四丈餘池深三丈周圍俱築捍水臺大樓四座懸樓二十五座敵臺二十一座每臺舖舍各三間角樓四座門四東曰臨沱南曰景明西曰保和北曰寜逺
保徳州
宋淳化間因林濤舊城增築金大定二十一年知州李晏以西南城臨溝易圯退數武築木𤓰崖廣五步袤一百七十步創開西門元至正間署州學正劉章甫重修明永樂十一年州同尹惟志加修宣徳八年知州任泰增修周七里二百五十步髙一丈八尺西南各一門東北西北各一角門各建樓於上窩舖六十四座𢎞治間知州周山改築三溝城於堰口下用石甃分城中水為四渠嘉靖三十年知州藍雲於城下鑿石成渠導水順流幷修葺門垣女牆張珩記四十二年知州李春芳重修移建西門王瓌記萬厯二十九年兵備趙仍巡撫呂坤原議甎甃知州韓朝幹董其事髙三丈五尺長一千九十三丈六尺樓之圯者新之題其額東曰迎恩西曰阜成南曰南薫北曰鎮朔萬自約記四十一年雨圯四十餘丈知州胡柟修之
國朝順治六年牛賊竊據 大兵攻之砲毀西南城八十餘丈知州安世鼎重修姜宗呂記康熈六年知州張光岳二十四年知州髙起鳯先後修葺三十七年雨圯六十餘丈知州唐文徳重修四十六年知州王克昌加修 南關土城周一里明崇禎間築今圯河曲縣
宋太平興國七年建元至正二十八年尚鎮撫截南面另築小城形如葫蘆三面皆臨深溝明景泰元年展修周六里門二東曰朝天西曰威逺𢎞治間知縣李邦彥重修萬厯間邑給諌苗朝陽建議興築易土以甎巡撫侯於趙是其議請於朝調平潞等軍鳩材包砌計髙三丈五尺石基七尺幷增修內外女牆兩門層樓疏渠水道分三舖俾城中積水下流不至浸損城基
國朝順治五年巡撫祝世昌檄副使徐淳知縣馬雲章捐貲繕修城垣開築南門洞廣五丈髙四丈有奇內外包城各十五丈石基入土七尺題曰觀文上建城樓一座顔曰清嘯閣西南增建城角樓一座顔曰庾公樓
解州
隋大業九年自解梁城徙治於此始建元至正間監郡事者重修明洪武初展築景泰間知州張輅再修𢎞治間知州張寧李溥加修正徳間知州李文敏大修之周九里十三步髙六丈厚三丈五尺池闊十丈深二丈五尺門四各建城樓四隅各建角樓尚書韓文記嘉靖三十四年知州王惟寜甎甃垜口天啓末知州徐文煒建城上舖舍
運城
元至正二十九年運使諾海徳俊建名鳯凰城周一千七百丈計九里十三步髙二丈池深七尺門五各搆屋四程其上黃覺記明天順間御史馬顯修正徳六年御史胡正重修增髙數尺題其門東曰放曉南曰聚寶西曰留暉北曰迎渠嘉靖三年御史盧煥甎甃東面四年御史祁杲繼甃西面俱少宗伯呂柟記十三年御史餘光復甃其北許讚記十五年御史沈鐸十六年御史何瓚十八年御史陶謨相繼甃其南兼修四門重樓城角各增望樓一周圍增臺舖各一十九二十年御史舒遷建外城閻樸記萬厯間御史劉大受運使孫可撰重修劉敏寛記崇禎間御史楊繩武姜思睿楊鶚先後加修增立敵臺
國朝順治十年運使陳詰修康熈十三年御史何元英增修二十四年御史李時謙加修運使張鵬翮續奉直省通行繕修之
㫖增修完固自為記
安邑縣
自後魏始建明景泰初縣令嵇巖重修周六里十三步髙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餘門四東曰迎慶南曰南薫西曰永寜北曰拱極各建重樓四隅角樓各一窩舖各二隆慶間知縣袁𢎞徳築東西二月城
夏縣
後魏神䴥元年建明景泰初知縣雷縉增築周五里一百三十七步髙三丈五尺池深五尺門四正徳間知縣楊樞重修嘉靖間地震城圯知縣李溥重修髙厚於舊増崇北門樓甎甃四面女牆隆慶間蓮池水長西北隅時圯知縣陳世寶補築並修䕶城堤萬厯十八年知縣髙奎峻南門五尺改建重樓崇禎三年知縣許倜袁葵相繼修葺加髙厚各五尺
國朝康熈四年知縣羅於廷重修二十一年知縣史晟加修四十六年知縣蔣起龍繼修
平陸縣
距古虞城六十里金興定間建明景泰初知縣李榮增築周二里五十步髙二丈有竒厚如之池深一丈有竒闊如之門三上各建樓櫓東曰傅說故里南曰虞芮質成北曰泰伯至徳惟北有重門𢎞治八年知縣侯尚文修各門城樓闢新南門曰大成塞其舊馬騤記嘉靖間知縣趙重器修東城樓知縣王發䝉新三門並雉堞知縣李東主建郭門五崇禎間署本府通判徐暠修築浚池邑人李宏捐金築外郭環繞五里未竟
國朝康熈五年知縣李徳論建樓於東郭題曰龍岡聳秀十七年北城雨圯知縣柴應宸修之並四面雉堞四十三年知縣董之燧增設窩舖重修南北城樓芮城縣
後周明帝二年改立縣治始建明洪武初縣丞楊得知縣張友直各增修周三里二百六十六步髙二丈池深七尺門四東曰通津南曰望闕西曰昇仙北曰禮賢正統十四年知縣孟濟修正徳七年知縣張世恭重修嘉靖七年知縣張效仁增修甎甃城門二十二年知縣周時相增敵臺浚池萬厯十四年知縣李選重修增髙培厚甎甃女牆薛一鶚記四十年知縣趙庭琰創建月城王紀記天啓六年知縣姜士佐重修崇禎十三年知縣倪光薦修甎甃未竟
國朝康熈四十六年知縣邵璿重修
絳州
隋開皇三年自玉壁徙此始建明洪武元年指揮鄭遇春重修周九里十二步西北依山髙十餘丈餘髙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門二南曰朝宗北曰武靖正統間知州王汝績正徳間知州韓輒嘉靖間知州彭燦先後修葺知州貴儒於兩門各建樓五間甎甃女牆隆慶間知州宋應昌加髙城牆濬池深一丈五尺闊倍之砌石堤以防汾齧計長三百餘丈萬厯間石堤圯知州張繼東修崇禎末知州孫順築砲臺數座
國朝順治六年州同知徐祚煥建北門月城甎甃數十丈中設砲眼以便守禦十年知州單惺修石堤康熈二年知州劉顯第修南門樓補葺雉堞石堤三十九年知州胡一俊重修
聞喜縣
唐元和十年刺史李憲建元至正十七年修明景泰元年縣丞韓軒重修周五里三十二步髙二丈七尺闊一丈五尺基倍之池深二丈廣三丈門四東曰迎暉南曰仰薫西曰阜成北曰仰薇正徳間知縣李時王琳建城樓築月城嘉靖間知縣李朝綱閻倬先後增修敵臺三十六座開水西門以便民汲題曰挹涑知縣沈維藩甎砌垜口萬厯元年知縣王象乾建䕶城石堤以防水漲計長一百六十丈有奇李汝寛記二十六年知縣徐明增建䕶城石堤長五十餘丈翟繡裳記崇禎間知縣楊偉績築東西城各厚五尺髙三尺建東北西北二角樓知縣賈之驥甎包東南二門各數丈
國朝順治六年知縣鍾萬齡修垜口及城門十六年知縣李如蘭修城濬池並葺城樓翟鳯翥記康熈四十年知縣佟國琪再修之
河津縣
舊城在今縣東南圯於汾水元皇慶初監縣令哈喇哈遜移築今地明景泰元年知縣張濟修周三里二百七十四步髙二丈二尺池深淺不一門三東曰迎旭南曰臨川西曰擁翠上各建樓天順三年增闢小東門題曰附陽正徳六年知縣王諤重修嘉靖間知縣樊得仁修城樓浚池二十四年知縣雍焯甎甃城堞修西門樓建敵臺一十八座三十四年知縣髙文學增修設角樓四座隆慶間知縣李成棟張汝觀先後修葺築䕶城水堤萬厯十七年知縣杜桐修西南城十餘丈崇禎九年知縣郭景昌李士焜並舉人劉有綸等捐金始甃以甎計髙三丈厚一丈五尺敵臺舖舍一新士焜記
國朝歴任知縣因時修葺至今完固
稷山縣
隋開皇十一年建明景泰初知縣胡士寜修築周五里十三步正徳五年知縣來亨重修嘉靖二十三年知縣於藁加修隆慶元年知縣孫倌奉檄修濬城池經始於戊辰三月迄九月告成計城厚丈有八尺崇視厚增為丈者二池深為丈者三闊如之闢門五東曰望堯南曰帶汾西曰思禹北曰屏射東北曰引泉門各有樓角樓四敵臺二十有五臺各有亭雉堞千四百有奇各以甓方伯亢思謙記崇禎四年知縣李燧庭濬池增築城內外重垣
國朝康熈元年雨圯城垣一百九十二丈樓九窩舖一十五知縣孔孟脈重修四十年知縣謝兆龍加修絳縣
唐武徳元年建正統十四年重修成化七年知縣陳能增修周五里十三步髙二丈池深一丈門三東曰鎮峯南曰絳陽西曰太安各有樓正徳間知縣包得仁修窩舖十七座嘉靖六年知縣唐夢璋甎甃女牆後地震樓堞傾圯知縣陳訓加葺隆慶三年知縣牛應龍增築髙五尺池亦濬深五年知縣翟來旬於西門外增重門重樓萬厯五年西北隅城圯門塞知縣王思治開北門以通出入二十八年知縣黃維翰修復舊路塞北門三十四年知縣崔儒秀復開明年知縣趙士元仍塞崇禎十四年知縣王敏增修北城敵臺二座加髙南門甕城上建重樓
國朝順治七年知縣吳洪佐重修三門八年署印州同徐祚煥修建西門甕城樓十四年知縣鄭始宏重建東南二門樓十六年知縣趙士𢎞重修舖舍女牆垣曲縣
西魏大統三年改邵郡名邵州徙築今地城制初隘金季展築洪武十八年水圯正統十四年知縣李哲修周二里一百八十步髙二丈池深一丈闊一丈五尺門三南曰萬安西曰永豐北曰富春成化間知縣馬禎重修正徳八年知縣任旒展築西北面周四里九年知縣陳標開東南兩水門以洩水嘉靖五年縣丞張廷相補修並建樓九年創開東門水溢南城圯知縣李良翰修十四年又圯再修之隆慶間知縣李自發易以甎垜萬厯二十六年知縣仝梧重修二十八年前縣令趙文炳巡按山西發金三千兩檄築南面䕶城石堤計二百七十餘丈知縣呂恆董其事叅政劉魯記四十六年知縣梁綱修南甕城塞東門崇禎四年知縣張天徳修西甕城六年知縣段士宏修南城裏長二百三十三丈寛八尺增髙五尺修北門甕城及女牆建敵樓十座原垜口一千五百存八百五十以便防禦餘塞之
國朝康熈七年知縣紀𢎞謨重建北門樓補修䕶城石堤文登記四十四年知縣許穀重修較前加固
吉州
晉公子夷吾築明景泰初知州王亨修因山為城周一里二百九十步髙三丈五尺無池嘉靖初州判包鍾建外城東築土城二百五十丈西築石城二百二十丈知州蔣暘再增外城計周四里南臨山澗皆壘以大石門四東曰太和西曰永康北曰淇北南水門曰定遠內門額曰崇安東西各建層樓北建小樓東門外築甕城樓曰長寜署州事鄉寜知縣李節亨因西城外地勢最髙建敵樓五以資防禦
國朝順治間知州葛全忠修康熈間知州南鵬重修鄉寜縣
春秋時晉鄂侯故壘宋皇祐三年知縣劉舒因遷縣治築明正徳間知縣趙元重修建東西二城樓嘉靖間知縣王惠及民相繼增築南城建樓後河水衝塌知縣王國楨增修繚以女牆隆慶間知縣馬秉直築北城知縣張一敬修東城增四圍女牆計周四里四十步髙厚各二丈有奇池深二丈廣穪之萬厯十七年山水蝕西城知縣焦守已甃以石浚池增垜口新城樓題曰登龍
國朝康熈五年知縣張聯箕重修增築䕶城石堰後因水漲壊城復修建石堤一道長二十五丈髙一丈二尺闊八尺聯箕自為記四十七年知縣屠煇加修
隰州
唐武徳元年建明景泰二年同知李亨重修周七里十三步髙二丈三尺池深一丈門三南曰崇禮西曰建義北曰歸仁嘉靖間知縣黃傑同知曹鳯增修髙二丈五尺址厚三丈頂厚一丈建城樓三角樓四更舖十垜口二千一百知州魏宗方易垜口以甎隆慶四年知州李遐齡益增髙厚補建月城東城外築墩臺四六年知州劉寅重修西北二門萬厯三年知州王之輔修南門及樓四十四年水齧西北隅知州儲至俊修築開東門旋塞
國朝順治六年知州王添貴重修康熈三十年知州張灼鼎建戍樓四窩舖八六年南北二門圯知州胡文煥修三十四年地震圯知州鄭恂修並南門月城四十七年知州錢以塏重修建南北門樓二舖舍十二西北隅當水衝砌石為基乃固以塏自為記
蒲縣
即春秋時晉獻公使士蒍築公子重耳居邑唐武徳元年改築今治明景泰初知縣孟順重修周一里七分髙一丈五尺東西二門𢎞治間知縣髙郁加修翰林馬驥記隆慶間知縣韓超然開南門濬池深一丈闊八尺崇禎間知縣張啟謨詳請甃以甎石
國朝康熈二十年知縣朱元祫重修建東門城樓大寜縣
晉士蒍築元右丞時權院使李子厚加建明景泰初知縣姜義補修周三里四十二步髙二丈五尺池深七尺門三東曰迎春南曰興讓西曰興仁城樓三角樓三門外各有甕城𢎞治間知縣柳璁修正徳間知縣艾芳增雉堞裹門以鐵隆慶間知縣邵蕙重築北寨城建樓增東西關城又築南門外石堤一帶以障河水崇禎七年知縣丁嘉謨同防守官馬儲秀重修三面砌石
國朝順治十一年知縣金肇修東南隅康熈二年知縣王國棟修西南二面十年知縣馮應泰修北寨東面及南門甕城二十年知縣王維藩築東關城四十六年知縣胡文煥重修
永和縣
唐貞觀十二年自狐讘城徙仙芝谷始建元至元間重築明洪武初主簿徐大榮修正統十四年知縣胡貞展修周三里三十四步髙二丈餘跨山芝水環繞三面門三南曰安靜西曰餞日北曰拱極南北二門有樓嘉靖四十五年知縣張守禮開東門
國朝康熈十一年知縣王爾楫修西南隅舊有水口歲久漸塞乃建石洞立鐵柱以洩積水城頼以安四十八年知縣王士儀加修西城建閣曰迎芝西北城角建亭曰望農以補城之低䧟者士儀自為記
山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九
關隘一
周官書夏官之職有司險焉掌九州之圖以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道路山林之阻則𨳩鑿之川澤之阻則橋梁之而其阸塞之宜阻者率無得通謂之司險管子凡兵主必先審知地圖侵軼之險濫卓之水名山通谷經川陵陸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道里之遠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廢城困殖之地地形出入相錯之所然後舉指不失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月令孟冬之月命百官固封疆備邊境完要塞謹關梁塞蹊徑實專為邊境言焉夫封疆之固邊境之備於要塞也則完之以扼其要衝於關梁也則謹之以限其出入然非但於人馬可行之地而致其備於凡鳥獸往來之徑僅可容足者亦無不致其謹焉此胥固圉之要畫而山西關隘視九州尤重蓋所以東翼
神京西壯關中而南屛蔽齊豫匪止繫於三晉也志關隘
太原府
陽曲縣
天門關西北六十里乾燭谷路通舊嵐管州宋設戍兵金置酒官後廢明置巡檢司其東北崖隋煬帝為晉王時𨳩名楊廣道〈縣志隋魯王圍廣所建誤〉靜樂縣舊設娑婆隘巡檢司𢎞治十年改天門關屬陽曲縣 天門凌井一道相連互為首尾山之東盡為天門去城可五十里山之西盡為凌井可八十里山勢㟏岈辨路一髪兩崖山骨輪囷旁有深溝稍上有石梯層齒積鱗可二丈許 關有全民堡周約八十五丈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六尺明崇禎末巡撫陳純徳建 又有西山石寨 魏安同欲修大嶺道以通天門關 唐地理志陽曲有赤塘關天門關〈赤塘關今在忻州西南五十里〉金史地理志陽曲鎭五陽曲百井〈今栢井舖〉赤塘關天門關凌井驛 折可求統麟府師二萬自府州渉河由岢嵐憲州將出天門關以援太原金人據關不克進後越山取松子嶺道出至交城遇宗翰之衆大戰移時可求遠來新至勞逸有間故敗績 韓邦奇傳報大舉疏行委指揮等前去鎭西衛代州天門關等處防守靳學曾關山賦嘗經乏馬鹿徑天門皆奇絶峻危之極
石嶺關東北一百里忻州南四十里乃並代雲朔要衝之路舊有戍兵金置酒官後廢置巡檢司明萬厯二十一年巡撫魏允貞以關歳久傾頽修築砌石 李光輝石嶺關碑去城東北一百二十里而近曰石嶺關時太原守趙議曰石嶺涸泉而環關皆山因石於山因灰於石其石城便中丞魏公採用之關之址延袤二百丈有奇城堞高二丈有七尺長廣崇厚視舊增三之一城門二㡌樓其上角廬四公署一區徙太原銳卒二百人往戍簡將統之 唐武德初并州大總管長史竇靜請斷石嶺以為障塞便於固守 唐武德八年命張瑾兵屯石嶺未至屯頡利兵已踰石嶺圍并州轉擾潞沁李靖以兵出潞州道行軍總管任環屯太行瑾戰太谷敗績 唐長壽三年黙啜攻石嶺圍并州復入忻代都知兵馬使渾瑊自石嶺關南督諸軍犄角寇引去 唐中和元年十一月李克用將道太原節度使鄭從讜塞石嶺關 中和二年李克用率蕃漢萬人出石嶺關過太原 後唐清泰中詔應州修茹越口忻州堙石嶺關左右道 宋太祖征太原契丹遣兵來援安守正接戰於石嶺關大敗之斬首萬級獲其將時宋師之䧟敵者數百人守正以騎軍馳之盡奪以還 𨳩寳二年親征晉陽三月遼師來援關南兵馬都監何繼筠時屯兵陽曲縣驛召至行在所授以方略命將精騎數千赴石嶺關拒遼師謂之曰翌日亭午俟卿來奏捷也至期上御北臺以俟見一騎自北來急遣逆問之乃繼筠子承睿來獻捷生擒刺史二人獲生口百餘斬首千餘級馬七百餘匹器甲甚衆初並人恃遼為聲援及奏捷命以所獲首級鎧甲示城下並人䘮氣繼筠以功拜建武軍節度使 三年郭進田欽祚戍三交張思均從戰於石嶺關斬首萬五千餘級閤門祇候齊延深苗日永陷軍中思均鼔勁騎突入奪還 太平興國四年正月命雲州觀察使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以斷燕薊援師三月進破北漢西龍門砦又大破契丹於關南 太宗征太原以王侁䕶陽曲塌地石嶺關諸屯 金托克索在宗翰軍以八穆昆攻石嶺關屯兵數萬殺戮幾盡 元至正二十年八月命博囉特穆爾守石嶺關以北察罕特穆爾守石嶺關以南 九月博囉調兵自石嶺關直抵冀寧圍其城三日復退屯交城察罕調參政閻奉先引兵與戰已而各於石嶺關南北禦 二十三年十月博囉遣兵攻冀寧至石嶺關庫庫特穆爾大破走之擒其將烏瑪喇殷興祖博囉軍由是不振 金崞縣游完平治道塗二百五十里北自太和嶺南至石嶺關
陽曲灣北三十里 魏土地記太原界置陽曲䕶軍凌井口西北一百一十里西小店靜樂縣界 西小店堡 凌井村寨 安民堡西北八十里凌井驛周四十四丈高二丈二尺厚一丈六尺 凌井口即晉王嶺唐中和二年五月沙陀戰於晉王嶺陷陽曲榆㳄而退
掃峪村石寨西北九十里凌井口天門關之險要也紅土橋東北八十里盂縣壽陽要道土焦鹵不宜水民難卜居二十里無村聚 生民堡東北八十里紅土橋周二十四丈高二丈二尺厚少減明末巡撫陳純德建
栢井成晉驛堡東北七十里 唐大厯中囘紇入寇節度使鮑防遣大將焦伯瑜等擊之牙將李自良曰寇遠來難與爭鋒請築二壘搤歸路堅壁勿出求戰不許師老而惰其勢易乘防不聽伯瑜戰百井大敗自良由是知名 𨳩寳二年田紹斌從何繼筠扼遼師於北百井奪其鼔幟而還
賈莊寨東北一百七十里盂縣界 蘭伏村在交城縣界叢山中 向陽鎭北三十里 黃頭寨北六十里蔡家寨
汾河渡在城西南路通太原縣
凡各州縣堡寨舖鎭及臨河渡口非甚險要而亦足以資防守者俱總列於後備參焉
太原縣
風谷山西一十里高七十八丈盤踞二十里有奇北至孔道西𨽻交城縣入樓煩道乃唐北都西門之驛也後唐申王李存渥與劉皇后奔太原行至風谷為
部下所殺
䝉山西北一十里高一百四十丈有奇盤踞三十里劉曜及代將賔六須戰於汾東曜兵敗渡汾踰𫎇山遁走 蘇禹珪重修䝉山開化莊嚴閣記峪通馬首地管羊腸
晉祠鎭西十里 晉祠堡高一丈七尺周三百丈 宋太平興國四年曹翰從征太原軍中乏水城西十餘里谷中有娘子廟翰往禱之穿渠得水人馬以給
國朝順治六年五月姜建勲圍太原城 王師自大同府南援蓐食而行遇賊於赤橋花塔間大戰賊敗退保晉祠堡圍之賊潰堡出還汾州 金鎭二晉寧晉祠 朱彜尊記自智伯決此水以灌晉陽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漢蓋汾水勢與太原平而晉水高出汾水之上決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後城可灌也
東莊水堡晉水下流環堡胥水牆高二丈三尺砌以甎石周二里濠內外二道胥廣一丈五尺宻植栁樹四周水田胥三四里沮洳不能馳馬號為險固
小店鎭東十五里 小店堡高二丈八尺周四百丈北至大馬村十五里大馬村至陽曲老軍營墩汛十里南至流澗村十五里又南至北格鎭十里又南至徐溝同戈村墩汛十里東北至紅寺村七里又東北至陽曲親賢村墩汛十里東至鄭村十五里又東至榆次甎井村墩汛五里乃太原四達道也
北堰寨在西山懸崖絶壁高數十丈 義井堡在西北南堰堡在西北義井南 董茹堡在西北南堰南西寨堡在縣北汾河西 王郭村堡在南少西東
莊堡東 姚卲堡在王郭村堡南 孫家寨堡在汾河東 故驛堡在棗園堡南 南格堡在東南 辛村堡在東南 西賈堡在東榆次界 賈家寨堡張花堡 棗園頭堡在晉祠堡南 鞏家堡在東鄭村堡在東 嘉節堡在縣東北汾河東 許東堡在東北胥嘉靖十九年築
汾河渡 南屯渡〈往陽曲縣〉小店鎭〈往榆次縣〉東草塞渡〈往徐溝縣〉榆次縣
鷹山東南八十里峰陡似鷹小塗水出焉東南對八縛嶺為八縛前勁
盤腸嶺東南五十里危峻多巨木其勢盤曲如腸為八縛嶺鷹山前勁
榆城坂東南三十里壁立數十仞旁徑險仄商旅多輪摧蹄蹶又盤腸嶺之前勁也上有土寨下有懸窰
臥虎山罕山南積石巉巗狀若虎伏 縣志臥虎盤腸之嶺拱峙而雄鎭嵯峨
三岔口東北四十里東北至壽陽要樂山三十五里西至鳴謙驛二十里南至王胡鎭三十里為四達之道
什貼鎭東北五十五里壽陽界壽陽山道又為井陘驛道
霍城舖〈一作斛城〉東南九十六里至和順縣八賦嶺十三里東陽舖南三十里太谷縣界
聖賢寨在甎井後 谷頭寨北十五里 麓臺寨即溝為塹旁有曲徑可通中平衍 楊壁寨中平四面深溝 訓谷寨東北二十里形險天成 王胡里東懸窰東有溝深四十丈 鳴謙驛城北二十里圍三里懷仁堡西南十五里 馬村堡西南二十里 長
壽堡南十八里 東陽堡南三十里 張慶堡西南二十里 使趙堡西北八里 使趙北堡南堡稍北永康堡南三十里 𨳩白堡南二十里 陳胡堡
南二十里 胡喬堡西南三十里 楊盤堡西北十五里 源渦堡東八里 東郝堡東南十里 甎井堡西北二十里
太谷縣
馬陵關東南七十里馬嶺上榆社縣西北九十里路通直𨽻順德府 馬嶺萬山亂出一水旁流徑轉羊腸坡躋石磴松檜挿天溪澗湍險隆冬雪封衆壑春夏有千歲不消之冰 龎涓墓在馬陵關半山中舊傳龎涓夜見木下白書處
囘馬谷東南三十里袤四十里馬陵關在谷中通古邢州路有水合咸陽谷水南一十五里西注於汾五代時梁伐太原刺史張歸厚軍自馬陵關入即此 金圍太原薩里圖敗宋軍於回馬谷
長城東南八十里馬嶺上 唐地理志嶺上有城其城自平城至魯口沿山屈曲延袤三百里故名長城唐武德二年築貞觀元年廢今屬榆社縣 宋初李繼勲下遼州戰帶甲祠斬首萬餘級追奔至長城擒其將莫鮑叔掠人騎二百餘
四卦谷東南二十五里袤二十里谷中有泉分流四派奄谷東南一十五里袤四十里東崖石壁名千佛崖谷中有水流合象谷水
咸陽谷南一十五里袤一十里山上有源泉流出谷名咸陽水西合回馬水 城壕記秦伐趙築城近谷口以咸陽兵戍之故名
白璧嶺南七十里地形志陽邑有白璧嶺樊陽水八表山徐水
象谷東北五十二里廣三百歩袤四十六里谷中有水即象谷河
蔣谷在象谷旁 土地記晉陽東南一百一十里至山有蔣谷大道度軒車嶺通於武鄉谷有水曰蔣谿西北流西逕箕城北又西合塗水亂流西北入洞渦澤
小常舖東北二十里榆次界
上善堡 太白堡 陽邑堡 白城堡 敦坊堡 惠安堡 洸村堡 桃園堡 辛村堡 西薄堡 張村堡 韓村堡 囘馬一堡 任村堡 侯城一堡登豐堡 董村堡 小常一堡 圍塲堡 東里
堡 梁平堡 奄谷寨 牛許寨 閻村寨 東賈二寨 朝陽寨 杏林寨 四稜寨 范村南寨范村北寨 盤道寨 黑山寨 彭溫莊寨 王弓村寨 東咸陽寨 白村堡 小常堡 胡村堡四卦堡 郭村堡 石象堡
祁縣
龍舟峪關東南九十里南通沁州北通徐溝兩壁皆山道傍有胡甲水置巡檢司 龍舟峪巡檢司舊在北關鎭今裁
北闕鎭東南九十里相傳宋太祖取河東克金鎻關即此
來遠鎭在盤陀東南去縣七十里 來遠寨來遠鎭東山巓圍三百二十歩高六丈四面臨溝上石牆五尺
盤陀鎭子洪鎭東南去縣五十里 宋太祖由盤陀取太原
子洪鎭東南三十里南倚雙泉山山有雙泉 安寨雙泉山嶺圍二百六歩西面牆高二丈壕深闊各一丈東南北三面牆高一丈九尺臨溝門一座
團栢鎭東南六十裏白圭鎭東南接太谷南接武鄉金鎭一團栢 白圭 團栢 魯村 三家村 盤陀 團栢〈團栢谷當在此〉來遠 北關 以上八舖在祁縣東路北抵太谷縣界南抵武鄉縣界 後唐趙德鈞由土門口入欲併潞州兵乃趨潞州子延壽以兵屬焉德鈞屯團栢谷口不進廢帝使自飛狐出擊契丹後德鈞南出吳兒〈即吾兒峪〉會延壽於西唐廢帝幸懷州遣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康思立將從駕騎兵出團栢救張敬達未至而敬達死
隆舟城東南三十里團栢鎭東〈北漢廣運二年七月築隆舟城於祁縣東三十里備宋師祁縣東三十里有隆舟故城劉繼元築以拒周戍河東記大平興國四年春王師築嵐州次於隆舟其說差異〉宋太平興國初徐興從潘美屯團栢谷奮與賊鬬生擒偽兵馬都監李美四年乙丑克隆州獲其招討使李詢等六人五月丁酉廢隆州隳其城 靖康元年二月甲寅尼瑪哈攻太原不克分兵過南北關權威勝軍李直以城降乙卯陷隆德府〈隆舟谷古稱險要地合武鄉山川觀之乃得其全〉
胡甲水源出武鄉縣胡甲山之北流經龍舟谷〈龍舟一作隆舟〉名龍舟水會合諸泉折而西流經縣北又西經平遙界入汾名昌源河下流多沙土俗呼沙河 宋制置使姚古率兵至隆州谷托克索與巴爾斯以歩騎萬餘禦之 隆舟谷一名隆州谷金沃楞和寧既敗种師中進攻宋制置使姚古軍於隆州谷大敗之 金興定四年嵐州觀察使𤓰爾佳實倫言北兵攻平陽將及潞州還當由龍州谷以入太原請兵扼其歸路金元光初義勝軍節度使禹顯扼龍豬谷〈即龍州谷〉破
元軍擒元帥韓光國追至祁縣而還
賈令鎭堡北十五里以周賈辛為大夫名圍八百歩門三座壕一道深一丈闊二丈
白圭鎭堡東北三十里圍四百一十歩高二丈五尺門二座壕一道深二丈闊二丈
新韓鎭在縣北沖天墩五
界牌頭南二十里平遙界
南谷豐堡西北二里髙村堡東北七里西六支堡東北一十里 武鄉堡東二十里 溫曲堡東南十里谷戀堡東北十八里 王村堡東北七里 小韓村堡 胡帳都堡 小義村堡 砲守堡 東六支堡各高三丈圍十五丈
徐溝縣
同戈驛城外北關西偏 日知錄太原府徐溝縣有同戈驛其名本取洞渦水此水出樂平縣西四十里陡泉嶺經平定壽陽榆次至徐溝縣入汾今徐溝縣北五里洞渦河其陽有洞渦村是也水經洞渦水出沾縣北山西過榆次縣南又西到晉陽縣南西入於汾酈道元注劉琨之為并州也劉淵合兵邀擊之合戰於洞渦即是水也舊唐書昭宗紀天復元年四月氏叔琮營於洞渦澤〈五代史唐本紀同〉新唐書地理志太原郡有府十八其一名曰洞渦宋史曹彬傳為前軍都監戰洞渦河北漢世家李繼勲敗繼恩兵於洞渦河〈惟魏書地形志晉陽下雲同過水出木瓜嶺一出沾嶺一出大廉山一出原過祠下水皆合道故曰同過西南入汾後人減筆借書同戈今鑄印遂作同戈〉按徐溝無險隘而嶑峪金水洞渦三河時漲洞渦尤源遠勢猛故唐宋行師多營於洞渦
徐川鎭即今扎關土堡 戰壕東北有第一陣第二陣第三陣之名 集義村唐李光弼守太原村民舉義兵應之因號集義 同戈村唐髙父子同日荷戈之說甚支當繇洞渦訛字耳
清源縣
仁山西北十里高七百五十歩盤踞三百二十歩北至太原縣洞兒溝山界三里
方山西南二十五里高七百九十歩盤踞四百歩西至交城縣壺屏石山界四里
白石山西五里高七百六十歩白石溝袤二十里有水繇峪中出
故驛鎭北十里 堯城鎭東南三十里 高白鎭西南二十里
汾河渡 米陽渡東五里汾水南流闊八十歩路通徐溝縣 孔村 青堆 閻杜
交城縣
故交村東北九十里 故交巡檢司在故交村康熙四十年添設 古交城在縣東北九十里河北都故交村 趙吉士議東北與靜樂陽曲界其山若神師羊腸交山皆絶險而河北古交村當其奧左汾右孔二河夾之
東葫蘆 西葫蘆西北一百四十里榆城北 趙吉士議西北與臨嵐永寧界其山若孝文呂梁劉王𡺠皆絶險而東西兩葫蘆承其衝右西峪左渾峪二水夾之 西峪渾峪二水至榆城而合
靖安堡西北一百四十里中西都寨子村明崇禎三年建營於堡設守備一員兵五百名以鎭西北兩山十一年築堡周圍一百二十丈門前後二 趙吉士議交城營移汛靖安古堡乘高列哨則東西兩葫蘆可控制也
岔口村北一百一十里北至靜樂天成川四十里明天啟間建營房於孔河都岔口諸村防兵二百守備統之
盧峪口東北七十里唐嘗立盧川縣
中圏村西北八十里永寧州劉王𡺠村界
逯家嶺西北二山適中之地
河北都故交村水泉寨 孔河都𨳩頭村龍頭寨 水東都西冶村盧頭寨 中西都梁家岔拔水寨 西南都橫嶺村三山寨 洪安都北二十里石壁寨西南都西社近村三層寨胥高百餘丈四周石崖止有獨行小徑小門 羊腸寨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羊腸山 龍鬚寨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龍鬚山巓文水縣
隱堂山西南二十五里汾州界一名子夏山山壑峭立有泉山東又有馬跑泉西數里有石門 宋靖康元年七月庚子河東察訪使張灝與金人戰於文水敗績戊申都統制張思正等夜襲金羅索軍於文水縣敗之己酉復戰師潰死者數萬人思正奔汾州都統制折可求師潰於子夏山威勝隆德汾晉澤絳民皆渡河南奔
𨳩柵堡北二十里𨳩東西都堡周四里高一丈八尺據文峪口兩峯相去丈餘殊號險固今為文峪河侵僅存其半 圖經魏武帝築當文峪口今𨳩柵城是唐地理志西北二十里有柵城渠 𨳩柵即宋西都谷也金圍太原都監馬五破宋兵於文水節度使耿守忠等敗宋黃迪兵於西都谷 宋將黃迪等以兵三十萬柵於縣之西山突合速與耿守忠合兵九千擊之殺八萬餘人獲馬及資糧甚衆
孝義鎭 小城南 𨳩柵鎭 石侯村 原東村 大象村 韓武西都 石家莊 下曲鎭 北胡家堡岢嵐州
天澗堡隘俗名暗門子在城北五里兩山之間路通寧武府明嘉靖四十年兵備道王遴修建臺垣今廢岢嵐城在蘆芽山西麓蘆芽有大天澗小天澗 宋太平興國五年築長城於草城川沿天澗堡 長城城北一里俗呼長城梁舊志𫎇恬築一雲趙武靈王築嘉靖間牛圏窊掘石刻雲隋𨳩皇元年贊皇縣丁夫築〈宋築長城當近之〉元致和元年九月天澗口皮庫口穿塹壘石
於坑堡隘西北八十里
洪谷堡隘於坑堡東路胥通保德州 歐陽修修岢嵐城疏成德軍路出土門經天威軍平定軍至并州又出天門關經憲州飛鳶軍入洪谷方至岢嵐約一千五百餘里 宋河外用兵河東郡縣督餉轉西界夕宿洪谷口知沁水縣楊仲元相其地乃寇所由徑路亟命去之民以困乏為辭不聽寇果夜出刼諸部沁水獨免
水峪關西北保德界 生地骨堆宋明鎬在河東以岢嵐軍當雲朔路奏禮賔副使府谷張岊為麟府路駐泊都監兼沿邊都巡檢使駐岢嵐張亢修並邊堡砦初議置安豐砦於石神臺岊以為非要害之地遂徙砦於生地骨堆以扼賊左右咸曰擅易砦地可乎岊曰茍利國家得罪無憾也卒易之緣是左遷復以麟府未解嚴復駐泊都監屯安豐即今水峪關地也
乏馬嶺東南五十里嵐縣界 爾朱兆弟智虎與兆俱走齊獻武擒之於梁郡岢嵐南山
溫泉小砦西南興縣界
三井堡在州西北四十里五寨堡西元為岢嵐鎭立巡檢司後裁萬厯間兵備道許守謙建堡於三井村北
草城川歐陽修舉米光濬狀岢嵐草城川正當北界要害之地去年北冦來侵軍使米光濬應機拒守故獨岢嵐得不侵卻地土亦不張皇 再舉狀岢嵐當草城川一路地形平坦不比代州尚有險固捍禦控扼尤藉得人
韓光寨北五十里 咸平中契丹聚兵五萬屯草城川並代鈐轄高繼勲登高望之謂軍使賈宗曰彼衆而陣不整將不才也我兵雖少可以奇取勝先伏兵山下敵見我弱必急攻我我誘之南走爾起乗之當大潰轉戰至韓光嶺㐲發契丹果敗相蹂躪死者萬餘人獲馬牛槖駝甚衆
天牢寨在東南 梁家店在南 溫泉堡在西南 陳寧寨在西 粉蹄觜在西北 大化堡在西北 長頭山堡在北
嵐縣
乏馬嶺寨北六十里城周三里高一丈五尺明洪武九年調鎭西衛官兵守之後罷
范家口縣北東北鹿徑嶺西北乏馬嶺范家口乃二嶺出平原口也
界河口西八十里興縣界 界河口鎭河在灰灰嶺北燒炭山南
天村寨北二十五里城周二里高一丈五尺明洪武九年調鎭西衛官兵守之後罷
鹿徑嶺寨北六十里東有風洞溝又東有鹿徑溝南有木瓜溝寨設巡檢司
東河村甎堡 東村堡 普明鎭堡 曲五寨 郭家莊寨 貫家莊寨 瓦窰寨 銅鼓山寨 草寨赤龍崖寨 鐵青山寨 蒲胡山寨 野雞尖寨大賢鎭南三十里 普明鎭南四十里 大蛇頭鎭西六十里 東村鎭東南三十里 上明鎭西三十里 河口鎭北五十里 吸百里鎭西四十里 合會鎭西南三十里舊名合河縣乃爾朱榮之封邑也口子店北四十里 土峪店南十五里 前會店
西八十里 王師店南六十里 青花店南三十里胡家會店北二十里
興縣
黑峪口渡 裴家川渡 灘頭渡 通典合河關在北唐志合河北有合河關東有蔚汾關縣西胥濵黃河上下亘一百五十里設渡口八 北㑹渡對府谷縣小木村五里至南會十里 南會渡對葛付村五里東津對西津至裴家川二十里 裴家川渡至黒峪口二十里 黑峪口渡至巡檢司十里 巡檢司渡在巡檢司村對採林村五里至羅峪口三十里 羅峪口渡對沙𡊧頭村五里至石灰口十里 石灰口渡對葭州西豆宇村至大峪口四十里 大峪口渡對蘭家㑹村五里至臨縣界十里 舊志山西自河曲至蒲津千五百里俱隣陜西河最狹而於神木渡河為尤易
黃河在縣西五十里 黃河繞三受降城折而南由河曲入晉境經保德州南至興縣界為北會南會東南至裴家川口即嵐漪水入河地〈唐合河關在此金合河津鎭同〉側為合河即唐合河縣治今山巓城址猶存西岸為陜府谷界南經張黃塢寨灘至黑峪口為秦晉通津西岸為陜神木界下五裏白家崖即蔚汾水合南川水入河地〈唐蔚汾關戍當在此〉下曰軟米㴶又南為巡檢司舊志孟家峪巡檢治此今廢又經桑灣村至灘頭西岸即神木川水入河地又南至狼峪溝為狼峪㴶又南牛家川東豆峪西岸即葭州界歴大峪口至石灰溝入臨縣界南北亘一百五十里〈河自北而南兩岸皆崇山列嶂左衝右擊嵐漪入河下為張黃塢㴶再下為眉夫㴶蔚汾入河下為軟米㴶神水川水入河下為狼谷㴶水衝巨石橫列中河激浪聲震數十里近者人不聞語聲舟楫多不能通木筏舵工當下㴶十餘里外審視不少差尺寸而後敢下冬月冰澌高或至數丈舟筏胥不行仲春季春亦然沍冬岸冰結而中流𨳩尢為難渡〉黑峪口冬月堅冰可通行旅與合河灘頭三渡尤屬要津元陜西河東路兵馬都元帥石天應造舟楫建浮
橋諸將多言水漲波惡恐勞費無功天應下令曰有沮吾事者斷其舌橋成諸將悅服時金葭守王公佐攻函谷將圖復故地及見橋成遂潰去
合河關在縣北唐置 開元八年朔方軍大使王晙討蘭池部康待賔詔并州長史張說相聞經略時党項羌亦連兵攻銀城說將歩騎萬人出合河關掩擊破之追北駱駞堰 宋志合河有乳浪砦蓋即唐合河關乃西夏與宋往復驛路經渉渡口也金合河鎭三合河津乳浪鹽院渡 宋慶厯元年秋元昊轉攻河東及麟府不能下乃引兵攻豐州城孤無援遂據之又破寧遠砦屯要害絶麟府餉道楊偕始請棄河外保合河津上不許會張亢管勾麟府軍馬破之於栢子又破之於兔毛川亢築十餘柵河外始固 通典樓煩郡西北到榆林郡九十里西南到銀川郡三百里今繇興縣地界考之知為秦晉要疆
孟家峪西南五十里黃河崖路通陜西神木縣明洪武三年置巡檢司今裁近有穆家峪舊置巡檢司尋裁
界河口東六十里路通岢嵐州明洪武三年置巡檢司北為大萬山土名燒炭山岢嵐要道 界河口有界泉新泉嵐縣蔚汾水入界口
蔚汾關在縣東唐置
大坪頭 杄樹墕胥在縣東南 縣界萬山三大川經流山麓北川為嵐漪水即岢嵐水入河地而河南諸山則瓦堂村石壑村雙山壑為要隘以在嵐漪水南故少次之中川為蔚汾水發源嵐縣黃尖山流經縣城入黃河而東則大萬山為岢嵐要道界河口為興嵐𦂳關西則黑峪口為神木通津南為南川水發源合查諸山西流至趙家川口合蔚汾水入河而川南山嶺下則界嵐縣永寧臨縣至東南嵐縣界扦樹墕永寧界大坪頭西則李家灣康寧莊舖為臨汾通塗瀕河採林渡大峪口為鄜延孔道
康寧莊南五十里 蔡家㑹南二百里
平陽府
臨汾縣
分水嶺城西北姑射山西接蒲縣界舊有分水關今廢周武帝攻平陽大將軍宇文盛守分水關〈分水古作汾水〉
張村岔西八十五里蒲縣界
漫天嶺東北五十里與浮山縣龍角山對峙山形荒漫大尖山在東南曲沃襄陵迤邐而北
長寧關李克用自訴表晉州長寧關使張承暉錄到張濬牓
高河鎭北七里半即古高梁也 元丁亥四月金赫舍哩眞襲擊平陽行營招討使權國王安扎爾於洪洞知平陽府事李守忠出援之會於高梁師潰入城副帥𤓰爾佳常徳潛獻東門以納金兵城遂陷 高梁郡國志春秋高梁之墟今臨汾東北三十里有故城〈河北圖三十七里〉有高梁亭高梁堰春秋屬晉杜預註平陽揚縣西南有高梁城
吳村鎭在西北 劉村鎭在西 泊莊鎭在西 伊村堡在東南 喬李鎭在東北
襄陵縣
青石坂西南三十五里路通隰州山徑崎嶇明𢎞治十二年知縣李高𨳩為大道 一名白石坂劉彜𨳩廣白石坂記白石坂在縣治西南三十里賈朱村姑射山之巓石磴崚嶒路崎嶇百轉若羊腸然僅容徒歩車轍馬跡罕能至者循南五里許即豁都峪凡吉隰之屬赴都省趨市朝四方之人利菽粟致芻蕘以及官使傍午皆由此途然夾於兩山之間雷鳴雨驟大水汎漲每為隔滯而此坂方峻險艱渉虞城李公圖闢而平之鑿石剗木分度受程庚戌春二月厥功告成廣丈有四尺遠千六百歩有奇自坂下而東里餘斜口有渠曰雀水衝當中路峪水至則往來猶阻公又搆橋一虹因名雀水甃巨石用資堅久由是車馬畢經遐邇咸至向之隔滯者舉得其便
兩乳山西南七十里鄉寧界
太平故關在縣南京安鎭後魏太平眞君時立 金鎭一故關 故關鐵冶在京安鎭 京安鎭市西南三十五里 元設提舉司今廢
飲虹澗南二十里上有飛虹橋下通二郎溝 邢雷飛虹橋記橋在縣治西南三十里義店聚南抵關陜北抵京畿途所必由而夾岸陡絶澗深百尺橋踞兩崖懸空巧構支柱交加麻生林立且覆之以屋棟宇凌空儼若虹飛
南澗南三十九里京安鎭南接太平縣故城裡界分水嶺東南四十里龜山西南北袤二十餘里 臥龍山東南接曲沃翼城北接臨汾浮山俱名分水嶺三百里䝉坑嶺當在內 晉太興元年八月石勒命張敬率騎五千為前鋒以討靳凖勒統精銳五萬繼之據襄陵北原降者四萬餘凖數挑戰勒堅壁以挫之按是時凖據今渣石樓即縣北劉元海城也襄陵故城今在縣西南宿水店龜山峙其東北分水嶺當即襄陵北原蓋勒自東來全據霍山䝉坑之險以挫準勢也〈水經注天井水出東陘山西南北有長嶺嶺上東西有通道即鈃蹬也審並晉地勢鈃蹬當屬𫎇坑分水嶺〉
京安鎭在南 趙曲鎭在東南 關戍里在西南 安澤鄉在東
汾河渡 郭村東一里 北陳東南五里 東徐南一十五里 大陳南二十五里至太平縣陳郭村𨽻縣境四十里
洪洞縣
分水嶺西五十里蒲縣臨汾界
郭盆鎭東三十里 洪洞地平沃東西胥列山崖東北為霍嶽 郭盆舖接岳陽張莊
寳崖東南七里秦壁村東北四壁高削俯瞰澗水明嘉靖二十年築堡城與壁稱
萬安鎭西二十里 陽曲鎭南二十里 曲亭鎭東南四十里 趙村鎭西三十里
浮山縣
中條山橫嶺東四十里南通翼城東烏嶺北達岳陽草峪嶺東支遙接沁河界 北天壇山東北二十里中條別支
佛嶺山東北三十里中條右臂 堯山一名北堯山東八里中條西麓距天壇二十里巋然高出上有帝堯廟 天壇山一名南堯山東南五里由橫嶺蜿蜒而至堯山西南山脈凝聚於此突兀撐空 黑山一名烏嶺又名牛首北四十里中條別支〈黑水源北接岳陽境〉
秦王嶺北四十五里 唐秦王世民破宋老生於霍邑從霍山東分兵詭道潛行至此以扼前鋒嘗率游騎轉戰於栢壁村立廟嶺上 宋志神山有韓買安國史壁疊頭等堡
神山廢城縣西南十里故縣村 故郭城南十里東北西三面險絶惟南面平坦後魏書襄陵入禽昌有故郭城一說丹朱邑 地形志平陽郡禽昌即漢晉之北屈也神䴥元年世祖禽赫連昌仍置禽昌郡眞君二年改七年併永安屬焉有乾城郭城
遵女里在東南 淳治里在南 忠孝里在西南 熙豐里在西南 敦崇里在西北 仁義里在東北東張鎭 王村鎭
趙城縣
羅雲山西四十里北接汾西南連洪洞西抵蒲縣巖險巍峩上常有雲氣 羅雲堡 羅雲山有五峰羅雲口為七佛峽即雲巖也巓有泉 羅雲里樊村里胥西四十里
亂石灘北二十五里接霍州界
秦王嶺有三一在浮山北四十五里唐太宗南破宋老生繇霍山至此一在靈石西南三十里太宗取霍邑駐兵地一在縣南三十里名秦王坂
營田堡東南三十里 安定堡西十里 楊堡南十里王樂里南三十里 柴村堡東南四十里 胡坦
里東南十五里 梗壁堡東十里 韓侯堡西南二十里 羅雲堡西四十里 師村堡西三十里太平縣
汾隂山南十里秦豫孔道東西綿亘三十里高一里迤高五里 明時草木蓊鬱行旅戒心及芟柞盡而四望彌曠南俯晉國故城又南則汾河五十里如匹練西為馬頭九原二峰東南為曲沃喬山紫荊山延袤隱見村聚稀濶萬厯十七年知縣侯於魯募民立鎭名清儲崇禎五年築堡 梁綱清儲鎭記太平南十里許有阜隆起名汾隂山
太平關北二十五里襄陵縣南三十五里為京陵鎮太平為故關鎭 太平古城一在縣北二十五里今為古城鎭其北即古太平關也一在東北三十里即移於關東者今改為北故縣 古城鎭舊有堡明崇禎三年修築邑之北境太平關在其後即後魏初設邑治也 五朝志太平有關官 唐志有太平關貞觀七年置
䝉坑東四十里汾水東接曲沃界南北數十里坦然成大道而馳騎過之倐似身墮井底前有驛後有村胥以𫎇名 䝉坑之險即臥龍山喬山綘山之險也玉壁之險即汾水之險也古人名為天險 𫎇村縣東南二十五里 後魏天興五年八月圍姚平於柴壁姚興悉衆救之魏太祖甲子渡䝉坑逆擊大破興軍
汾水關通考太平有汾水關
尉村西北一十五里 後魏世祖時山寇白龍憑險作逆詔鎭南將軍奚眷與秦州刺史薛謹自太平北入討平之 明崇禎三年三月陜賊繇鄉寧豁都峪出焚刼諸鄉直薄城下知縣魏公韓操火器禦之創建甎城〈按豁都峪為太平西北咽喉地〉
白波峪東南三十五里永固村 漢中平六月黃巾餘賊郭泰於河西白波峪築壘禦他寇後黃巾滅壘廢
西賈堡八里 萬故縣堡十五里 南劉村堡十五里南賈堡十五里 東到堡二十里 丁村堡三十
里 敬村堡三十里 解村堡三十里 柴莊堡三十里即後秦姚子奇築堡伐魏地 伯皇村堡三十五里 北社堡三十里 𫎇坑堡四十里 沙女堡四十里 史村九堡四十里 西張堡十里 永固寨三十里晉圏羊城漢末白波壘在此 南王村寨三十五里 萬王村旁有龍門溝有文中子土龕志即白牛溪 清儲鎭十里明崇禎十年築城 南趙堡十里 趙康鎭二十五里東為古晉城 北柴堡二十五里即古晉城地 南柴堡二十五里西即古晉城 焦村堡十五里 李村堡二十五里 南毛堡三十里 北膏腴堡十里 南賈防堡十五里西中黃堡十里 尉村堡十五里 道堡二十里西曹路堡十里 南北相李堡十五里 站里堡十五里 侯村堡二十五里西北近姑射山 故城鎭二十五里太平關東南 郭店堡七里 北故縣堡三十里隋開皇十年移縣治於關東即此 堡頭堡三十三里 陳郭三十五里靈源泉出西南
汾河渡 西吉東南三十里 東吉東南三十五里南王東南三十里 永固東南三十里 姚村東南三十里 王村東南三十里 裴村東南三十里倉頭東三十里 下尉東三十里 丁村東三十里毛村東三十里 史村東北四十里
岳陽縣
草峪嶺東南七十里路通潞安府五十里至勞景村又二十里至屯留縣界良馬村
東鄔嶺東南一百里接翼城界 金志岳陽有烏嶺山通軍水 明一統志烏嶺山名在平陽府翼城縣東七十五里上有東西通道二嶺相對曰東鄔西鄔又澤州沁水縣西北四十里有鄔嶺一名黒嶺
刁黃嶺東南一百五十里長子縣西五十里
勝佛嶺東北九十里沁源縣界
千畝原通典岳陽有千畝原左傳晉侯千畝之戰即此括地誌千畝原在晉州岳陽縣北九十里 通考
隋為千畝縣後改岳陽
潼關隘北七十里石城內有營房
千佛溝北五十里溝最深陡關隘垜石尚存
府城關唐志岳陽東有府城關今府城址在沁河西猗氏關
安民堡今為連城西堡元時紅巾賊亂創築
喬岳堡今為連城南堡明崇禎五年知縣喬王翰創立以為西堡犄角之勢
灣裏堡 五馬堡 東池堡 堯興堡 故縣堡 永樂堡 高邑堡 曲成堡 東里堡 藍村堡 孔村堡 高壁堡 和川堡 唐城堡 亢驛堡 賈寨堡 弱栁堡 羅家山堡 辛莊堡 高城堡徐村堡 賈村堡 左村堡
曲沃縣
鐵嶺關西南五十里隘口村東倚絶巘西臨大壑迤南石色如黛峰峻徑仄車難並軌昔嘗建關於此址存驛橋村四十里 隘口村五十里 隘口集古驛
橋里 金溝泉在隘口村今廢
𫎇坑喬山西為壚頭山又西蜿蜒十餘里至於䝉坑西距汾河寖三里溝深徑曲 後魏書將軍安同曰臣嘗受遣詣絳督租見汾東有䝉坑東西三百餘里蹊徑不通 周建德五年十月武帝命齊王憲率兵六萬還援晉州憲進軍營於涑水齊主攻圍晉州晝夜不息周間諜還者或曰城已䧟憲遣柱國越王盛大將軍尉遲逈𨳩府宇文神舉等輕騎一萬夜至晉州憲進軍據𫎇坑為其後援知城未陷乃歸涑川 唐天祐六年劉知俊乞師晉王自將至隂地關遣周德威攻晉州敗梁軍於䝉坑 梁𨳩平三年八月晉周德威攻晉州詔楊師厚往救德威以騎扼䝉坑之險師厚擊破之進抵晉州晉兵解圍遁去 五代史王峻傳劉旻攻晉州周太祖遣峻爲行營都部署得便宜行事軍出絳州前鋒報過𫎇坑峻喜謂其屬曰䝉坑晉綘之險旻不分兵扼之使吾得過此可知其必敗也峻軍去晉州一舍旻聞周兵大至即解去明日峻遣騎兵追旻不及而還 曲沃南北皆山紫金山北六七里有澮水喬山南二十里有合水澮南合北邱高壑深各接於山而澮北合南東南澮高山東北覆釜堆踰翼以達於沃七十里中修岡孤阜平疇高高下下皆兩水束焉而西復滙於汾此曲沃之大勢也 劉崇引契丹擾晉州周樞宻使王峻率兵拒之以陳州防禦使藥元福為西北面都排陣使軍過䝉坑崇夜燒營遁 𫎇城鎭東北四十里 滴水溝在䝉城鎭東十里今廢
侯馬鎭西南三十里 曲村鎭東北二十五里 高縣鎭西少北二十五里 柴村鎭北九里 西莊鎭北二十里
翼城縣
烏嶺山東七十里沁水縣西四十里山有東西通道二嶺相對曰東烏西烏以山色黑名半𨽻翼城半𨽻沁水乃翼沁之險要也南為關子門嶺烏嶺迤南惟此可通澤潞蹊徑險隘較烏嶺尤甚舊有石門今廢澮水出東烏嶺 西烏嶺營屬平陽 東烏嶺營屬潞安 東塢嶺巡檢司 唐會昌三年九月石雄為晉綘行營節度使代李彥佐時王宰屯萬善劉沔屯石會關顧望莫先進雄涖事明日即引兵踰烏嶺破五寨殺獲千計 後周廣順元年十月劉旻攻晉州別遣陳思讓康延沼自烏嶺出絳州與都部署王峻會
兠垜寨在東山 衞周祚守道王公平妖碑妖寇糾黨二十年冇奇崇禎二年盤居翼沁蔓延於絳公孟夏二十六日自絳抵翼約十日可至南山曹公一帶賊聚衆謀拒而公於二十七日之夜率兵直抵山寨出其不意渠魁盡登兠垜餘黨盡歸山洞小洞無算大洞二十有九每洞輒深數里粟支數年公歴洞口勸諭抗不應督兵親攻破之隨進取兠垜削壁懸崖環以溝澗賊守綫徑擁石下擊公周閱寨旁取山間賊寨門製如鞍狀凡二百付每付伏二人禦石登山賊不能守而寨破矣門鞍之計亙古兵法未聞 明季土賊哈哈教主盤據東山兠垜寨
國朝順治元年邑令趙昉嘗勦之後安定國烏合餘黨復聚東山邑令胡獻瑤率壯士分道擒二十餘人孽黨胥剪
龍化鎭東四十里東據烏嶺西臨翼城南連綘縣北接浮山扼要地也 隆化鎭即隆化城周鎭也北齊隆化元年周武帝取澮州齊置鎭於此以禦周師故名隆化金興定三年置隆化縣元憲宗二年廢今在隆化村
歴山東南七十里界翼城垣曲間山上有舜王坪西南瞽塜村屬垣曲西北黒谷村屬翼城山東諸村屬沁水陽城此四邑交會境也〈鄭康成曰歴山在河東綱目曰舜耕於歴山生於姚墟今邑北門外冰清鎭傳為姚墟〉
家谷竹書紀年莊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於家谷翼侯焚曲沃之禾而還
孫壁西北二十七里 鳳架坡西北五里 王莊堡東北二十里 東西河底村東北六十里 上交堡東北五十里 下交村東四十五里 隆化東四十里保內鄉 北絳東二十里 莊伯谷東南十七里近七里坡 中堡南二十里賀水鄉 合雲堡西南二十里
汾西縣
高堆底西五十里康熙十二年邑令蔣鳴龍建高寧堡記曰蒲隰通衢姑射要道山則壁立千尋上凌霄漢東西北三隅陡峻惟南鳥道一線可登 高寧堡牆周一百三十三丈八尺高二丈 舊並高岡里接三雲里
鳯吹嶺西七十里隰州界
圪台頭西南四十里
克城西南七十里蒲縣界
勍香鎭 鳳頭鎭 水潤鎭 乾河墩在南 店頭墩在東南 連村墩在東通仁義驛 神符堡在東乾河堡在東南 僧念鎭在南 團栢堡在南 伏朱堡在西南 頭化堡在西姑射山外 迴城在西王提堡在西北風吹嶺東南通隰州 對竹堡在
北 沙要堡在東北通靈石
靈石縣
冷泉關北四十五里即古川口也關外迤北皆平原曠野而入關則左山右河中通一線實南北咽喉要地有渡 縣志北有靈石口之嚴關 自介休縣義棠鎭南至靈石隂地關賈胡堡皆古雀鼠谷水經注所謂數十里間道隘者也 桑平峪河在冷泉北十里居民千餘家山水灣繞特異〈冷泉在縣北四十里傳為大雲寺中井又曰堡中泉〉冷泉堡冷泉關東山上 桑平堡在縣北五十里桑平峪村南山上冷泉鎭東一里許 靈石口巡檢司明洪武八年置於冷泉鎭今裁 沈復禮修冷泉關記隆慶丁卯冷泉失守汾霍動揺又曰萬厯甲午改汾州為府靈石𨽻焉冷泉無守而平陽之門戶撤越二十年襄陵吏科都給事中李瑾上封事直陳冷泉為平陽鎖鑰上可其議於是平陽有靈石如故
郭家溝南二十五里兩山高峙中界深溝明嘉靖己酉平陽知府聶豹築臺起樓於溝南題曰天險並建官㕔三楹及窰洞數十以宿防禦官軍溝跨一木橋歲久圮敝萬厯二年知縣白夏易以甎石仍建弔橋於橋北深塹以遏敵衝〈石橋亦扁天險〉縣志南有郭家溝之天險 霍州志靈石與霍隔百里中凡嶺六有關曰天險 辛珍郭家溝橋記橋在韓侯嶺南常家山巍峩嶻嶭與太行相參歲雨集則綿山及衆壑之水𣻳洞奔趨日浚歲深遂益埝窪兩坂峻倚陟降者靡不驚而憂僵蹶況隂雨寒沍積雪堅凝者哉 郭家溝河在韓侯嶺常家山中山峪水會流經魯班纒〈俗謂之魯班橋〉入汾 魯班纒在縣西南四十里地極峻嶮上有寺傳為魯班所修 韓侯嶺在南二十里汾河東相傳葬淮隂侯首於嶺 靈石有韓信嶺志傳多譌按漢書曹參從韓信擊趙相國夏說軍於鄔東大破之信下井陘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將軍於鄔城戚將軍出走追斬之鄔城即古鄔城泊蘇林曰鄔太原縣今介休地介休南即靈石是必夏說嘗阻雀鼠谷之險而信據嶺以扼其要乃克破之於鄔城東耳
秦王嶺西南三十里唐太宗取霍邑駐馬於此 老生寨高四里對秦王嶺宋老生築以拒唐兵唐將攻霍邑而不得進因霍山神語從微道進遂破之
蛤䗱嶺西南五十里即古賈胡堡唐兵取霍邑駐此俗呼蚰子嶺
隂地關西南五十里即南關鎭〈冷泉關在北此稱南以別之〉唐宋以來雄關橫亘今關廢遺址猶存 宋地理志靈石有陽涼南關陽涼北關〈邑舊志載仁義鎭為隂地關〉明一統志關在縣南二十里汾水西其地燥亢視冷泉迤北差煖故名 仁義河在縣南四十里源出沁源流經石膏諸山南過仁義鎭至南關鎭入汾 仁義鎭西南至南關鎭十里縣志唐太宗興仁義之師取霍邑劉武周據高險以扼其後太宗復破之似渉支離 昭宗大順元年招討制置使張濬討李克用擊隂地關兵敗濬遁李存孝取晉絳大掠慈隰境 五月太原行營都統張濬屯隂地十一月濬師大敗於隂地濬軍三戰三敗濬及副使韓建遁歸 天復元年四月侯言出隂地關以攻晉 唐李嗣昭復取汾州斬李塘遂出隂地取慈州降其刺史唐禮又取隰州降其刺史張瓌 梁𨳩平二年晉周德威李嗣昭將兵三萬出隂地關攻晉州刺史徐懷玉拒守太祖自將救之德威退保隰州 貞明元年唐莊宗取魏博匡國軍同州節度使王檀謂晉兵悉在河北乃以奇兵出隂地襲太原不克而還 周顯德初劉崇南寇命河中節度使王彥超領兵取晉州路東向邀擊從戰高平彥超自隂地關與符彥卿會兵圍汾州諸將請急攻彥超曰城已危矣旦夕將降我士卒精銳儻趨以先登必死傷者衆少待之翼日州將董希顏果降 宋建隆元年太祖征李筠詔建雄節度使楊廷璋率所部入隂地分賊勢賊平歸鎭 元文宗天厯元年令靈石隂地關穿塹壘石以為固丁壯守之
汾水關通典今縣東南有高壁嶺雀鼠谷汾水關皆險要之地
長寧關
竹竿坂南十里
磨兒溝〈俗呼磨子溝〉東北三十五里溝東西有墩臺二在抱腹巖西北接介休界
文殊原西二十里
逍遙嶺南五十里霍州界
印馬峪在縣西接隰州境
桑平峪北四十五里介休界
新莊村西一百里隰州界
魚兒川東一百二十里接沁源界路通霍州岳陽武鄉趙城諸地山險林宻流寇嘗據為巢穴萬厯四年議修堡寨並置巡檢司不果
馬跡崖寨東三十五里綿山上極陡峻岩穴窟洞足容數千人四面無路惟一石梯可登梯殊高上又有石門阨之
三清寨東四十里綿山上懸崖陡澗上有屏風石內有清泉
禪房岩寨在綿山內四面險阻一徑裁通中有泉索洲堡北二十里索洲鎭東山上 冷泉堡北四十里冷泉關東山上 桑平堡北五十里桑平峪村南山上內有井 靜昇堡東二十里靜昇村北 上村堡東三十里上村北山上 送飯子堡東三十里牛鼻山巖下險峻不易上 曲買峪寨東四十里 小水鎭 冷泉鎭 雙池鎭 石門峪鎭 上村堡霍州
千里徑東三十里霍山下 霍山舊號千里徑者山坂高峻每大軍往來士馬勞苦元魏平陽太守封子繪請於舊徑東谷別𨳩一路大丞相高歡從之仍令子繪修𨳩旬日而就 後周汾州界北接太原當千里徑汾州刺史韓褎聞寇來不下屬縣民不設備齊人喜曰汾州不覺吾至還必莫能追躡矣遂不為營壘褎先勒精銳伏北山中分據險阻邀其歸路乘敵怠而設伏擊之胥獲焉 建德五年十月陳王純領歩騎二萬專守千里徑
囘牛嶺隋漢王諒據并州晉絳呂三州並城守隋將楊素各以二千人縻之而去諒遣趙子𨳩擁衆十餘萬柵絶徑路屯據高壁嶺布陣五十里素令諸將以兵臨之自引兵入霍山縁崖谷而進直指其營一戰破之殺獲數萬 金河東南路都總管胥鼎疏霍州囘牛鳳樓嶺諸阨戍卒乞量留偵候 元張藻梁秉鈞墓碑己夘按察納延總軍與公南向征伐由回牛棲鳳二嶺遂下平陽霍州晉沁潞等數十餘城又攻太行使其山不得固其險羣師馳入又下懷孟等十餘城 今北郭門外有鳳棲橋元元帥程榮建
鳯棲嶺
藍腰溝西北三十里靈石界左山右河
三里溝北五十里沁源界左右大山
南坡南十五里 通典隋末高祖起兵自太原至霍邑隋將宋老生守城太宗以數騎詣其城下舉鞭指揮若將圍城者老生怒𨳩門出兵高祖因謂隴西公建成曰汝看兩陣將交引左軍直趨東門命太宗引右軍直趨南門以斷其歸路老生之軍背城而列陣高祖以中軍與建成合陣於城東太宗陣於城南老生麾兵疾進先薄高祖而建成墜馬老生乘之中軍與左軍咸卻太宗自南原遙見塵起知義師退率二百騎馳下峻坂殺一賊將遂衝斷其軍出其陣後表裏齊譟隋師大潰遂擒老生而平霍邑
北坡北十五里
師莊鎭北三十里 辛置鎭南二十里 轟轟澗村堡在西北 青羅壁在東南 蝦蟇灣堡在東南 彘谷堡在東 靳壁在東 韓壁在東 羅澗堡在東南 鳳棲堡北四十裏白道都 金鞍村在北 龍泉堡在東北 李澗堡在東北 石鼻堡在東 陣村堡在西南 龜兒溝堡在東南 南杜壁在南北杜壁在東
山西通志卷九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十
關隘〈二〉
潞安府
長治縣
古夾寨城西十三里今稱南寨村北寨村 唐天祐四年梁康懷貞率兵十萬攻潞州晉昭義軍留後李嗣昭固守內外隔絶遣周德威救之壁於高河懷貞擊之不克梁遣李思安代之築夾寨以防衝突通救援調山東兵饋糧德威以輕騎抄之思安自東南山口築甬道屬於夾寨德威與諸將互往攻之一日數十發梁兵閉壁不敢出會克用薨存勗嗣位召德威還梁兵不設備存勗曰上黨河東之藩蔽無上黨是無河東也遂率諸將至三埀岡伏兵値早霧直抵夾寨梁將士尚臥乃分兵塡塹燒寨鼓譟而入梁兵大潰南走圍遂解梁𨳩平元年右司馬符道昭與康懷英等攻潞州築夾城為蚰蜒塹以圍之逾年不能下晉兵攻破夾城道昭戰死
西火堡南八十里陵川界 明崇禎五年流賊自陵川馬附城至縣南境首掠西火
韓店鎭明洪武元年十月庫庫特穆爾遣韓禮兒援潞安偏將軍楊璟副將張彬遇於韓店大戰敗績
北董堡東南十里 蘇店堡南十五里 南董堡南二十里 關村堡北十里 角沿村堡西北二里餘今廢 高河鎭 漳澤鎭 郝店鎭 八義鎭東和鎭 玉坊鎭 桑梓鎭 䕃城鎭 大峪
鎭 師莊鎭 西和鎭
長子縣
長平關南四十里以古長平郡名即秦白起坑趙卒地隋置關唐因之一名江豬嶺〈上有石豬形〉括地誌長平故城在上黨縣西四十五里秦坑趙卒於此北漢劉旻自雕窠嶺間道馳去即江豬嶺也旻
誤趨晉州當由江豬復西走橫水村刁黃嶺道耳潞澤之交橫亘一山起丹朱嶺至馬鞍壑有古
長城一道歲久傾頽遺跡尚在登高望之宛然聨絡中有營壘王人謂梁晉交兵時築陵川又名山為秦嶺謂秦時築以事考之則長平之役秦人遮絶趙救兵及芻餉而築也又計石城百里非假以歲月不易成蓋嘗循沁河之濵當絶險之地有城二北曰武安南曰屯城皆白起屯兵之所左山右水進退有據其去長平尚百餘里頓大兵於此越數險而擒薙勁敵俾無噍類夫以四十萬衆既當其鋒又絶其後又宿重兵於別所布置得宜隂陽互用吾觀武安君之行營部置而信其能成於頃刻也即秦王不親至河內發民十五以上赴長平武安亦足自辦矣 上黨記長子縣關城都尉所治
穀關魏書穀關在羊頭山下羊頭山在東南五十里方山西六十里潞安府西界越山為岳陽草峪嶺橫水村西一百里岳陽縣界元設巡檢司後裁 隋置寄氏尋復稱長子今長子實有寄氏東境地其西境則岳陽地也 金鎭一橫水
刁黃山西五十里高二里二百五歩盤踞三十七里東至麓十里西至麓九里南至沁水界四里上多雜木與發鳩山相連西通岳陽草峪嶺道 唐張濬入隂地關遣昭義節度使孫揆速行入潞揆以梁卒三千爲衛擁節先驅李存孝以三百騎㐲長子西崖谷間伺揆軍過橫擊斷之擒揆以歸即刁黃山也 杜寧漳源八景詩序刁黃山最為高峻雪經夏不消風氣常寒 元至元三年平陽路總管鄭鼎𨳩潞河鵰黃嶺道以來上黨之粟
鮑店鎭北四十里為太原孔道 潞澤營將領統鎭於郡城分哨於諸邑康熙五十七年增設駐防
璩村鎭南四十里 南呈鎭東南二十里 石硩鎭西二十里
屯留縣
邊寨鎭西南一百里岳陽界路通平陽 豐儀堡西南四十里 明萬厯二十九年屯留縣請於邊寨鎭設防守㕔以屯留縣主簿駐劄巡綽
中村寨西一百里沁源界 霜澤寨西五十里 丈八佛廟鎭西五十里 霜澤山西五十里
上黨關先屬氏後屬屯留此西關也 魏寄氏縣有上黨谷
余吾堡西北二十里春秋余吾邑周九里故址尚存漢為縣晉廢今為余吾鎭明嘉靖時築堡城周二里通典有漢余吾故城在今縣西北 余吾驛今併入縣 水經注漳水又東陳水注之水出西發鳩山東逕余吾縣故城南漢光武建武六年封景丹尚子為侯國
常村鎭東北二十里路通太原 古名寺底鎭明改名
金鎭一寺底
上村鎭東北二十里 駝坊鎭東南二十五里路胥通潞安府
霜漢寨在西南 中村寨在西南 苗岳鎭在余吾鎭南 豐儀鎭在苗岳鎭南 西賈鎭在南
襄垣縣
褫亭鎭西六十里古銅鞮縣今為禠亭驛 褫亭南里西六十里 禠亭北里西六十五里 紫巖山近褫亭 漢地理志銅鞮有褫亭春秋昭公八年叔弓如晉賀虒祁也虒祁宮名顏師古曰虒音斯今為褫亭鎭 漢志注銅鞮有上褫亭下褫聚 金鎭一褫亭水經注銅鞮水又東逕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下
臨岫壑東西北三面岨袤二里世謂之斷梁城即故縣之上褫亭也銅鞮水又東逕銅鞮縣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晉大夫羊舌赤銅鞮伯華之邑也漢高祖破韓王信於此銅鞮水又東南流逕頃城西即縣之下褫聚也地理志曰縣有上褫亭下褫聚者也銅鞮水又南逕胡邑西又東屈逕其城南又東逕襄垣縣入於漳 上禠亭即北里下褫聚即南里褫亭雖不甚凴山險而為潞北門控小漳水之全勝故漢高帝阻此以敗韓信 劉崇據太原周祖思得方略之士以備邊遣陳思讓率兵詣磁州控扼澤潞即充團練使廣順元年九月劉崇遣大將李瓌領馬歩軍各五都鄉兵十都自團栢軍於鷂子店磁州團練使陳思讓與都監向訓張仁謙等率龍捷吐渾軍至褫亭西與瓌軍遇殺三百餘人生擒百人獲崇偏將王璠曹海金馬五十匹 廣順中王彥昇從向拱破太原兵褫亭南斬敵帥王璋於陣
石研關上黨舊轄沾縣北接井陘亦轄湼氏北通盤陀皆石徑故名石研〈研音陘〉當在潞沁之間石會關在潞州亦當𨽻武鄉沁州襄垣間
五巑關西南七十里五巑山之陽明洪武三年置巡檢司後裁 正統元年山西巡撫于謙請於五巑山置關駐褫亭鎭北控沁州 五巑山西南七十里五峰環立中為南北往來之衝巡檢司在焉 榆林鎭西南八十里五巑關之南 五巑山舖西南通屯留縣
井谷關東三十里在天井谷內深邃如井後魏置關周建德六年廢 唐志東有井谷故關 後魏有石井關郡縣志未詳或即石研井谷
故關東二十里
夏店鎭西三十里 下良鎭北三十里北通遼州 西營鎭北四十五里即武鄉縣界 長隆鎭西南二十五里南通潞安府北通沁州 東周鎭西南二十里潞城縣
三埀岡西南二十里高三百五十二丈長九里周二十八里三阜漸卑形肖旌節為上黨之纒䕶 唐十道記晉將軍王廣趙柔嘗敗劉聰將喬乘於此山下唐莊宗伏兵於此破梁夾寨 晉王李克用初破孟方立於邢州還軍上黨置酒三埀岡伶人奏歌時子存勗在側方五歲王慨然曰吾行老矣此奇兒也後二十年其能代我戰於此乎及存朂即王位梁人因余吾晉兵已引去夾城兵頗懈王欲乘其怠擊之遂發晉陽軍行至三埀岡歎曰此先王置酒處也伏兵岡下㑹天大霧晝瞑兵行霧中直抵夾寨梁將士尚未起周德威攻西北隅李嗣源攻東南隅梁兵大敗晉凱旋告廟
微子嶺東北二十里高二里斜延十里周二十五里下有微子村微子城 潞水東四十里源出微子城至西流里入濁漳 太平寰宇記微子城在潞東北三十里 秦建元六年十一月辛亥尚書令王猛進次潞川與燕太傅慕容評相持壬戌遣將軍徐成覘燕軍形勢期以日中及昏而返猛怒將斬之建武將軍鄧羌固請與成效戰以贖罪猛弗許羌怒還營嚴鼔勒兵將以攻猛猛謂羌義而有勇使語之曰將軍止吾今赦之時覘知評賣水鬻薪不撫將士雖帥中外精卒四十二萬而有可乘之㑹乃遣遊擊將軍郭慶以銳卒五千夜從間道出評營後傍山起火燒其輜重火見鄴中暐催評速戰評大懼遣使求戰甲子猛陣於渭源而誓衆衆皆踴躍破釜棄糧大呼競進猛望見燕兵甚盛惡之謂羌曰今日之事非將軍不能破勍敵羌曰若能以司𨽻見與者公勿以為憂猛曰此非吾所及也必以安定太守萬戶侯相處羌不悅退俄而兵交猛召羌羌寢而不應猛馳就許之羌乃大飲帳中與徐成張蚝等跨馬運矛馳赴評軍出入數四旁若無人搴旗斬將殺傷甚衆戰及日中評師大敗俘斬五萬餘人乘勝追擊所殺及降者又十萬餘人評單騎奔鄴猛長驅而東丁卯進兵圍鄴 綱目質實渭源疑是地名未詳處所竊謂此必潞源之訛也潞水源出微子山下 苻堅送王猛於㶚上曰便可從壺關上黨出潞川此捷濟之機所謂疾雷不及掩耳 水經注闞駰曰有潞水為冀州浸即漳水也按燕書王猛與慕容評相遇於潞川鄣固山泉鬻水與軍入絹匹水二石上黨無佗大川可以為浸所有巨浪長川唯漳水耳故世人亦謂濁漳為潞水
神頭鎭 微子鎭胥在縣東 南陲鎭在縣南 黃碾鎭 安昌鎭胥在縣西
黎城縣
壺口故關東北二十八里路通河南渉縣即今吾兒峪也〈東逾束陽五里〉吾兒峪巡檢司東北三十里吾兒峪明洪武二年置後移置東陽關名仍舊 東陽關東二十里控武渉吾兒峪 漢書上黨郡有壺口關 馮衍遺田邑書上黨之地有四塞之固東帶三關西為國蔽三關謂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也 章懷注潞州上黨縣有壺山口因其險而置關焉 通典有壺口故關 唐志東有壺口故關 金志有白巖山壺口故關 文獻通考黎城有故壺口關 壺關舊志壺關在郡東山川相錯地形如壺秦建縣嘗為上黨郡治 古關堡在縣東北二十里古關鎭 黎侯城東北十里為壺口關其形似壺 左傳哀公四年齊伐晉壺口杜預注潞縣東有壺口關今屬黎城縣即吾兒峪也蓋嬰兒奪黎地故也 袁尚敗并州刺史高幹降曹操及操征烏桓幹遂執上黨太守舉兵守壺口關以扼魏樂進李典擊之未下操還親征幹求救於單于單于不受操克壺關幹走死 齊後主自并州奔鄴詔王公議於含光殿廣寧王孝珩以大敵既深事藉機變宜使任城王領幽州道兵入玉門揚聲趨并州獨孤永業領洛州兵趨潼關揚聲趨長安臣請領京畿兵出㵚口鼔行逆戰敵聞南北有兵自然潰散高阿那肱韓長鸞忌之不遣出壺口關〈玉門當即土門〉劉琨在潞上表惟有壺關可得告糴而此二道九州之險數人當路則百夫不敢進公私往返沒䘮者多唐討李克用張濬軍至隂地朱全忠遣驍將葛從周自壺口闗潛入㑹李存孝擒孫揆從周遁還 明崇禎十五年任國琦自松山潰歸繇林縣夜踰壺口關十一月掠長治北董鎭蘇店秦家莊從容入秦去 黎侯故城在縣東北二十里西伯戡黎蓋以黎恃吾兒峪之險而敢拒方伯也
南陌鎭城北一百里通遼州太原 明崇禎五年邢紅狼掠南北陌東西井
上遙鎭城西南三十里通襄垣沁州
西仵堡城南十五里通潞安府
臺壁東十五里古臺壁東距彰德百里西距長子百里燕建興八年燕主慕容埀伐西燕慕容永發司冀
青兗兵遣太原王楷出滏口遼西王農出壺關埀自出沙亭擊永永嚴兵分道拒守聚糧臺壁遣從子征東將軍小逸豆歸鎭東將軍王次多右將軍勒馬駒率衆萬餘戍之四月埀頓軍鄴之西南月餘不進永謂太行道寛埀詭道伐之乃悉攝諸軍還杜太行軹關惟留臺壁軍甲戌埀進師出滏口入自天井關五月乙酉至於臺壁永遣太尉大逸豆歸帥衆來拒埀征東將軍平視擊破之小逸豆歸出戰遼西王農又擊破之斬勒馬駒及王次多遂圍臺壁永召太行軍還自率精卒五萬來拒阻河曲以自固馳使請戰北地王鍾降己亥埀列陣於臺壁之南分農楷軍為左右翼驍騎將軍國㐲千騎於深澗下庚子合戰埀引軍偽退永追奔數里國發伏兵馳斷其後楷農夾擊之永師大敗斬首八百餘級奔還長子晉陽守將聞之棄城走 水經注潞縣北對故壁臺漳水逕其南本潞子所立世名之為臺壁也慕容埀伐慕容永於長子軍次潞川永率精兵拒戰阻河自固埀陣壁臺一戰破之即是處也
九龍山寨西北七十里西井鎭南山險林密陟絶巘遠觀數百里村聚恃為保障
松池山寨東三十里宋家莊南 古關堡東北二十里古關鎭
漳河渡南二十里
壺關縣
羊腸坂東南一百六里 漢書地理志壺關有羊腸坂長三里曲盤如羊腸然〈通典文獻通考輿地考皆同〉槲林隘東南一百二十里在羊腸坂上山徑僅容人行通河南輝縣 趙收天下以伐齊蘓厲為齊說趙王曰秦盡韓魏之上黨則地與國都邦屬而壤挈者七百里秦以三軍強弩坐羊腸之上即地去邯鄲二十里且齊以三軍攻王之上黨而危其北則勾注之西非王之有也 史記正義秦上黨郡今澤潞儀沁等四州之地兼相州之半韓總有之至七國時趙得儀沁二州之地韓猶有潞州及澤州之半半屬趙魏沁州在羊腸坂之西儀並代三州在勾注山之南秦以三郡攻趙之澤潞則勾注之南趙無地 蔡澤謂應侯曰決羊腸之險塞太行之道 後漢魏郡趙國常山中山增六百一十六塢河內通谷衝要增三十三塢是胥縁太行諸郡縣而立塢以守也
十八盤隘東南八十五里山徑僅容人行通河南林縣楊家石塘口〈上黨記東山在城東南晉申生所伐今名無睪〉
正梯隘東一百一十里路通林縣形險似梯一名梯頭隘
崇賢堡周三百二十五丈四尺四面高崖深十丈 辛村寨周一百二十丈七尺四面高崖深九丈 好牢寨周一百五十丈四面高崖深十丈
平順縣
虹梯關東北六十里張井裡栢木都大山中有石徑通河南林縣山形如壁勢峻如天徑如雲梯土人傳魯般所鑿上有虹梯關置巡檢司 地形志壺關有魯班門一名天門 夏言虹梯關銘玉峽關西來百餘里近蟻尖砦千峰壁立中通峭峽狀如風門而少下則無底之壑石磴齒齒盤廽霄漢望之若虹霓然故號洪梯予易以今名亦因以關焉 張仲賢新建潞安府記改州治為府青羊村為縣相地攸宜立玉峽虹梯關者二花園口魯般壑穽腦等堡者三磻溪峰玉斗崖白雲谷巡檢司三 漢淮南王謂伍被曰此北尚有臨晉關河東上黨與河內趙國界者通谷數行此為黃榆黃澤壺口虹梯玉峽槲林柳樹盌子城言也
玉峽關東八十里新興二里花園村西高山岫嶺名風門腦路下河南林縣兩山峭立若玉峽然上有玉峽關置巡檢 夏言玉峽關銘玉峽關者夏子創焉而命之名也舊曰風門口在隆慮萬山之巔為兩河三晉之界蓋天作之險也前此弗設守庸氓往往憑阻以拒命吏廼即是關焉關成而系之以銘
漳義隘口在侯壁里兩山峭立中有石壑漳水經流人繇壑厓行達河南昔名漳義關
馬踏隘口東北一百二十里豆口裡萬山拱峙中有小徑路通河南渉縣一名馬踏關 豆口裡東北九十里竇建德始居於此去三十里有隘口曰馬踏
龍盤山西二十里有大小二嶺鳥道崎嶇嶺西尤險東傍羊山西臨陡澗
國朝康熙二十八年知縣杜之昂自大渠村西至龍盤山又西至羊井舖修道廣六七尺築攔馬牆
獅子山西五十里東禪東里東平順西長治南壺關北潞城
井腦一名穽腦明嘉靖七年巨盜陳卿據青羊山爲亂山西巡撫江潮常道先後討賊無功乃勅河南巡撫潘塤會勦塤謀於道曰賊負固守險難以陣合諸路夾攻出不意奪其險乃可擒也遂分五哨三路入募土人為導首攻奪井腦賊悉衆爭險官軍奮擊大破之追奔至莎草嶺毀安陽諸巢山東副使牛鑾由潞城入破賊李莊泉其夕河南副使翟瓚搗卿巢卿敗走瓚追卿欒莊山又追之神河再敗之山西僉事陳大綱亦屢蹙賊先後降二千三百餘人自進兵至搜滅賊巢凡二十九日
青羊里在青羊山下 躭車里北六十里路險不能行車 石城裡北八十里周圍皆石山 東禪里西北五十里 留村里在縣北相傳魏豹兵至村人迎之令無搶掠雲 侯壁里北六十里山多壁立
附錄
張應登林縣險要圖說此林縣西山之險要也險隘處所均屬太行之支節其北繇百餘里而入有馬塔口虹梯口迤南則為蟻尖寨寨之南為魯班壑又南則有斷金橋風門口東峻坂崔八口關牆嶺距邑七十餘里而上總之南北相連人跡可及其險而當守者首蟻尖寨次斷金橋其餘則﨑嶇樵徑車不得方軌馬不得成行上下為難無容慮矣何者蟻尖寨西北距縣四十里繇姚村迤西五六里為東寨門口上有黃蒼巖等泉十處中有古營房教塲其南繇小蟻尖寨大蟻尖寨古巖口東蓋頭泉小臨清水泉至西蓋頭泉距營房約二十五里餘獨有巖口東西蓋頭泉各有樵徑可攀援而上宜剗削之以絶蹊徑又自教塲北繇朱路巖之斷頭巖距營房約十里餘而朱路巖亦有樵徑宜剗削其北栁樹水泉百戶水泉磑臼焦水泉俱營房正西山西漆樹溝水泉南樹柳水泉蓮花水泉俱大蟻尖山後西面凡水泉皆可資軍用斷頭巖至西蓋頭泉南北三十五里東寨門至寨西後溝東西闊十五里總周八十里而多西寨後溝有通山西蹊徑已經堵截往來而法久令廢幾成大路乃今剗削止留一面上下便於防守足矣其斷金橋去縣西南五十里繇桃園店西上有水泉一道與山西平順縣接界險峻一橋可渡一人倘一夫當關眞萬人之莫敵東西咽喉行者絡繹至蟻尖寨下險上平水泉數十可屯萬軍曹魏高齊倉屯瓦礫猶有可辨自古防之矣
汾州府
汾陽縣
向陽關西三十里有向陽堡在山上向陽水出其下元文宗時令穿塹壘石以為固調丁壯守之 向陽寨金鎻關在城西三十五里土人名為向陽峽巖險插天中斷如闢延袤三十餘里為汾石咽喉漢晉皆置關守之明洪武初設巡檢司尋罷 向陽水城西三十里〈一名懸泉水〉出金鎻關峽流經㵎河〈今漸枯涸〉合壺溪〈即馬跑泉源出白彪山麓通名胡盧谷〉東南入汾 明隆慶元年九月俺答軍自向陽峽入介休 崇禎四年形滿川上天龍據吳城向陽以窺汾州
黃蘆嶺西六十里永寧界通陜沿邊往來之路明宣德四年設巡檢司後署毀僦居城內
國朝雍正七年巡撫覺羅石麟巡察宋筠㑹議以黃蘆嶺地險要復移巡檢司於黃蘆嶺 通典西河郡西北到樓煩郡中有界相隔山谷險隘 魏武定二年齊獻武王襲山胡分為二道以斛律金為南道軍司由黃蘆嶺出獻武自出北道度赤谼嶺㑹金於烏突戍合擊破之 齊文宣帝天保三年幸離石遂至黃蘆起長城北至社干戍四百餘里立三十六戍 通鑑註此長城蓋起唐石州北抵武州之境
鑒谷代公猗盧將遣十萬騎從西河出鑒谷南出晉軍從蒲坂東度㑹於平陽事不果行鑒谷即黃蘆嶺道也
東馬寨 西馬寨 暮莊寨 三泉寨 張多寨 趙村寨 靳家寨 文侯村寨 尚文村寨 鞏村寨成家莊寨 劉家莊寨 坡頭寨 南源塞 安
家莊寨 湘子垣寨 上金莊寨 宋家莊寨 羅城寨 永安鎭 見喜村堡 裴家㑹 田同鎭〈南堡北堡〉 三泉鎭 陽城鎭 小相〈東堡西堡〉 盡善〈南堡北堡〉義豐村 鹽務鎭 青堆鎭 人道村 望春堡喬東堡 故顯堡 太平堡 大相堡 羅城堡董寺堡 黒浮堡 仁岩堡 里仁堡 康家堡西豐堡 孝臣堡 陽城堡 靳同堡 鞏村堡三泉堡 任家堡 趙家堡 馬莊堡 中千堡田村堡
平遙縣
普同關南五十里普同谷口東南抵綿上通沁源西抵關子嶺南入岳陽東接太行北連汾晉明洪武五年置巡檢司 普同關巡檢司後在洪善鎭今廢
上店鎭東南六十里至武鄉界五里至南關鎭十里洪善鎭東北二十里至祁縣界五里 明嘉靖二十一年七月俺答列營汾水東西大衆駐平遙介休間諸將無敢乘險邀擊副總兵張世忠自侯城村起營躡寇力戰自已至酉卒無援者中二矢墜馬死部將張宣張成亦力戰死之
莫問屯 蘭村屯 西城屯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杜村堡 侯冀堡 郝同堡 達蒲堡 趙壁山寨西泉山寨
介休縣
雀鼠谷西南二十里 義棠鎭西二十五里又十里接靈石縣桑平有義棠堡 五朝志永安有雀鼠谷汾水由義棠鎭西南入雀鼠谷 唐地理志介休有雀鼠谷有介山 通考有雀鼠谷及介子推祠 水經汾水又南過平陶縣東文水從西來流注之又南過寇爵津又南入河東界 注寇爵津汾津名也在介休縣之西南俗謂之雀鼠谷數十里間道隘水左右悉結偏梁閣道累石就路縈帶巖側或高一丈或高六丈上戴山阜下臨絶澗俗謂之為魯般橋蓋通古之津隘亦在今之地險也 周建德五年冬十月癸亥周武帝至晉州遣齊王憲率精騎二萬守雀鼠谷陳王純歩騎二萬守千里徑鄭國公達奚震歩騎一萬守統軍川大將軍韓明歩騎五千守齊子嶺鄢氏公尹昇歩騎五千守鐘鼓鎭涼城公辛韶歩騎五千守蒲津關柱國趙王招歩騎一萬自華谷攻齊汾州諸城柱國宇文盛歩騎一萬守汾水關遣內史王誼監六軍攻晉州城周主屯於汾曲是時諸軍並受憲節度憲屯雀鼠谷純又守千里徑盛又守汾水關南北全據雀鼠之險扼齊要害所以即拔洪洞永安至壬申遂登晉州城 劉武周使黃子英數盜雀鼠谷唐高祖遣右武衛大將軍姜寳誼擊之賊輕甲挑戰師接而三遁逐之伏發寳誼為賊執 唐武德二年秋劉武周將宋金剛敗裴寂於介休進拔晉州秦王世民自龍門渡屯栢壁與金剛相持堅壁不出分兵汾隰潰其心腹三年春正月金剛攻絳州以糧盡引還屢戰屢敗追及於雀鼠谷一日八戰皆破之秦王塔在縣西南西靳屯南原上唐武德二年劉武周固守雀鼠谷秦王兵不得進遂登南原與之戰大敗武周於此後人建塔以識之 假糧堆在縣南四里唐太宗圍尉遲恭於此糧餉不繼負土為堆以糧覆之 金果園在縣南門外傳為唐太宗收尉遲恭屯兵於此 助國聖母廟在縣西十里官道北俗傳𦕡女饋太宗濁醪脫粟飯 拔戳泉在東北二十里段同村相傳尉遲敬德一手拔單雄信棄戳處 溫大雅起居注時有賊帥王漫天別黨衆逾數萬自號歴山飛結營於太原之南境上黨西河京都道路斷絶煬帝〈大業〉十三年勅帝為太原留守率王威等及河東太原兵馬往討之於河西雀鼠谷與賊相遇賊衆二萬餘人帝時所統歩騎纔五六千而已威及三軍咸有懼色帝笑曰此輩羣賊惟財是視頻恃再勝自許萬全鬭力而取容未能克以智圖之事無不果須臾賊陣齊來十許里間首尾相繼去帝漸近帝乃分所將兵為二陣以羸兵居中多張幡幟盡以輜重繼後從旌旗鼔角以為大陣又以麾下精兵數百騎分置左右隊為小陣軍中莫識所為及戰帝遣王威領大陣居前旌旗從賊衆遙看謂為帝所在乃帥精鋭競來赴威及見輜䭾舍鞍爭取威怖落馬從者挽而得脫帝引小陣左右二隊大呼而前夾射之賊衆大亂因而縱擊所向摧陷斬級獲生不可勝數而餘賊黨老幼男女數萬人並來降附
關子嶺關東南六十里路通沁源縣茂林峻嶺地僻人稀明洪武五年設巡檢司轄弓兵三十名防汛天啟五年裁〈關門頽毀明史記事胡謐重修〉關子嶺寨
鄔城泊〈一名蒿澤〉隋仁壽末楊素率歩騎四萬趨太原漢王諒使趙子𨳩守高壁素擊走之諒大懼拒素於蒿澤屬天大雨諒欲旋師王頍諫曰楊素懸軍士馬疲敝王以銳卒親戎擊之其勢必舉願王必勿還也諒不從退守清源
南張堡即張南鎭在縣東四十里
龍頭寨 師屯寨 劉屯寨 胡龍寨 仙台寨 史村寨 興地寨〈東寨西寨〉 田堡 北張里南堡 大甫村〈甫堡〉 胡龍堡 石河南北堡 孫暢村南北堡大宋曲東西堡 湛泉堡 羅王莊堡
孝義縣
溫泉鎭西九十里高唐山側南通吉隰北連寧鄉石州置巡檢司二自高唐以南為南溫泉屬隰州高唐以北為北溫泉屬孝義縣今名溫泉鎭 高唐山縣西九十里高七十餘丈 溫泉高唐山側清澈見底嚴寒不冰溫泉縣名取此 溫泉廢縣高唐山西元至元三年廢縣置巡檢司今亦廢 舊唐志溫泉隋新城縣武德二年分置溫泉縣仍置北溫州領溫泉新城高唐三縣屬隰州總管府貞觀元年省北溫州及新城高唐二縣以溫泉屬隰州 金志石州溫泉縣貞祐四年五月改𨽻汾州有遠望山溫泉
白壁關西二十里唐尉遲恭守戍於此石上有痕若馬蹄 白壁里 天復元年汴將朱友寧圍太原李嗣昭夜擾之友寧引去周德威追之抵白壁關復收慈隰汾三州宋建隆四年鄭州刺史孫延進絳州刺史沈繼深通事舍人王睿等師出隂地以慈州刺史李謙溥為先鋒㑹霍邑謙溥因畫攻取之策繼深等共沮之延進不能用軍還出白壁關次谷口謙溥語諸將曰王師深入敵境今既退兵彼必乘我諸君當備之諸將不答謙溥獨令所部擐甲俄追騎果至延進等倉皇走谷中獨謙溥麾兵拒之並人引退 袁繼忠䕶隰州白壁關屯兵累入北漢境破三砦遂與都巡檢郭進畧地忻代州是白壁關宋隸隰州也 六壁府縣西八里六壁者縣所轄辛壁賈壁白壁許壁柳壁並六壁為六也唐置以居府兵
板谷關西二十八里獨擔村漢文帝時置關守戍今存址 板谷水出合板谷東流入元象泊
賈願谷西南三十里王才里元魏於此置驛一名驛馬谷後兵亂遣賈願戍此
司馬堡東北十里 仁智村堡東北十里 西盤糧村堡東十里 吳屯村堡南十里 南姚堡南二十里仁道村堡西北四十里 高村堡西北三十里
六壁頭山寨西八十里四面陡崖崖上築牆 下堡村寨西五十里東南北陡崖百丈西有高牆 山河口山寨南北陡崖百尺西有高牆 兌九峪山寨西南四十里四面陡崖百尺
臨縣
石門墕南六十里永寧州界 明隆慶元年九月俺答繇石門入石州
郝墕山東一百六十里交城界
一箭嶺東北一百三十里靜樂界
兔兒坂鎭西八十里西至尅虎寨西北至第五堡三交鎭東南五十里
西城明尹同臯重修西城記西城剷削壁立表以女牆西門兩峰對峙〈城倚鳯凰山山巔築城龜山在西南〉衆壑奔注如駛〈鳳凰山南下為牛㵎龜山北下為牛澗〉塞之勢莫能禦而不塞又明𨳩以瑕諸葛侯昇因山為涯因壑為河上跨以城環門其下使兩山既聨而水復不閼基俱石砌罅俱石髓懸窰欄馬種種周匝
鐘底寨 堡子峪 曲峪寨 𨳩陽寨 店林莊 堡子城 第八堡 白文鎭 克明鎭
石樓縣
永寧關西二十五里西臨黃河路通綏德州清澗縣明洪武初置巡檢司後裁 明一統志關在永和縣西一十五里 宋志石樓有上平永寧二砦 金志石樓關二永寧上平 元祐七年以隰州之上平永寧兩關俯逼西界以州為次邊 明崇禎六年十二月秦賊盡入晉豫至數十萬而延綏賊首鑽天哨𨳩山斧據永寧關前阻山險下臨黃河負固數年不下延綏巡撫陳竒瑜謀取之乃陽傳總制檄發兵簡衆七千人抵延川潛師疾走入山賊不虞大兵至倉皇潰逸焚其巢縱擊斬首千六百級二賊死分兵擊賊首一座城斬之延綏盜悉平奇瑜威名著關陜
上平關西北九十里臨黃河岸路通綏德州明洪武十三年置巡檢司今裁 唐志北有上平津
黃雲山東六十里南至牛心山與石樓山相連綿亘七十餘里中有天𨳩石洞生成關隘往來必由𡼲﨑危峻風氣寒冽炎暑常覺隂森設防兵 北至索駝村東至鳳尾鎭皆路經黃雲綿亘三四十里 周士章詩挿天危峰鎻西北𡼲崎鳥道上下通
窟龍關東北六十里林深路僻東接孝義南連隰州北抵永寧寧鄉地當四境明洪武初置巡檢司後裁周士章請設撥詳文黃雲山綿亘三十餘里林樹茂宻地界於孝隰寧石之間中有窟龍闗天成險隘萬壑莽蒼凡起解錢糧傳遞公文必由斯道而四外並無撥兵宜於闗內界碑處所安撥兵十數名更番防守 窟龍關東西後魏所謂嶺東嶺西也
管頭堡二十五里 解家堡三十里 華城堡七十里
南嶺堡六十里
永寧州
赤堅嶺〈一名赤洪嶺〉北一百八十里明洪武三年置巡檢司今廢 赤堅嶺東接峪口西南接石門墕臨縣界離石山在州治北二百里即赤堅嶺山前有離石水郡邑名本此 北路赤堅堡 赤樹所 赤樹村二百里 𨳩府村二百五里 赤天裡二百一十五里十六國春秋西河美稷今離石左國城 離石東
漢南單于庭即左國城有離石水一名赤紅水通典高歡大破爾朱兆於赤洪嶺蓋近此 後魏立離石鎭 金離石縣有胡公山離石水
方山城北一百四十里孝文南都又北至河莊十里方山在州北赤洪水源 方山城唐武德二年以縣治方州三年州廢宋為方山縣元廢今城猶存 北路方山堡一百五十里 方山縣金貞祐四年徙治於積翠山有方山赤紅水 貞祐三年鎭西節度使果爾嘉實倫言欲分石州兵五百權屯方山勦殺土寇且備嵐州而同知富察和勒端拒而不發 明萬厯二十五年巡撫魏允貞題方山乃三晉要害之地五縣不接之所請復築城池建察院一府署一鎭守衙一倉庫一〈築城時掘太和八年縣印一顆解布政司寄庫內〉
國朝雍正八年巡撫石麟 題請永寧州方山堡在州治正北一百五十里舊設巡檢裁汰已久但永寧北境遼遠叢山錯雜增設方山堡巡檢一員
孟門關西五十五里隋置孟門關今為孟門南都 唐地理志貞觀二年定胡析置孟門縣七年省西有孟門關 孟門廢縣在石州西二十里 通典隋置孟門關其地險固 元和志唐初分離石縣地置孟門縣尋廢後復置定胡縣東至石州九十五里黃河去縣西二百歩孟門關在縣西一百歩 宋志石州舊帶嵐石隰三州都巡檢使元豐五年置葭蘆吳堡二砦𨽻州西置二砦沿邊都巡檢使遂令三州各帶沿邊都巡檢使
峪口村北六十里北至赤堅嶺東至骨脊山
骨脊山東北一百里交城界
盧山城北六十里晉并州刺史劉琨築以攻劉曜址尚存
塢堡口元致和元年九月穿塹壘石
黃河 後河底渡西一百二十里 軍舖渡西北一百里 黑蛇溝渡 青龍渡西一百二十里 官菜園渡西南一百七里 青龍渡巡檢司在青龍鎭 黃龍津在官菜園水勢甚平夜渡無虞 武經邊防嵐石隰三州西北至黃河置城戍關渡河外入麟州扞夏國界嘗合三州為一路又石州為治所置州兵遣戍外又領番守捉一千六百二人
尖陽寨東五十里 四皓堡東六十里 吳城堡東南八十里 李家灣堡南二十里 大高家溝堡南三十里 寨東堡西五十里 穆村堡西七十里 薛村堡西八十里 雙霧都堡東北二十里 神池堡西北二十五里 大武鎭堡北四十里 石門堡衞村堡北六十里 峪口堡北七十里 橫泉堡北八十五里 津梁堡北一百一十五里 樹林堡北一百六十里
寧鄉縣
雲齊嶺西四十里西瞰寧鄉關南瞰泉子關石樓營黑嶺東七十里汾陽永寧寧鄉交界 縣志左蟠黑嶺寧鄉關在縣西 呂履恆秋日寧鄉關有感詩秋山雁度黃雲嶺古戍人歸白石村
泉子關西南四十里泉子山東連屏風山 泉關搤其南當即泉子山關
黃河西經縣境去城一百五十里三交口渡西一百五十里 明崇禎七年六月流賊自菜園溝渡河入寧鄉又入大寧
青龍鎭西九十里 鋤溝鎭西九十里 三交鎭西一百五十里 暖泉鎭南九十里 朱家店北二十里娑陀店南一百四十里
山西通志卷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十一
關隘〈三〉
大同府
大同縣
大同縣長城東起鎭川堡西止拒牆堡
明鎭邊堡制鎭邊一墩長城上有臺東接陽和靖魯堡新界石墩鎭邊堡界首又西為三墩北對關子溝又西為四墩北直關兒溝又西為七墩南直聚樂城長城址南有土溝又西為九墩北直洞子溝又西為十二墩北直舊榆溝又西為十六墩鎭邊堡界止為垣十里 今𨽻鎭川堡汛
明鎭川堡制鎭川一墩東接鎭邊十六墩鎭川堡界首繇鎭川東垣外為塹繇鎭川西垣外為重垣自鎭川一墩起至助馬堡西保安堡止又西為鎭川五墩西北直新榆溝自新榆溝西垣外胥有墩又西為鎭川七墩北乃漫坡也墩北有橫土溝墩南長城址有𥪡土溝二又西為八墩北對平灘又西有小關又西為九墩北直大鹽窊舊鹽窊南直鎭川堡又西為土溝二又西為十一墩北直尖山又西為十二墩北即小鹽窊也又西為十四墩北直土塘山又西為十五墩北直榆溝門南直鎭川堡河源榆溝門以西胥溝也自此至保安堡重垣內胥有塹又西為十九墩北直牛心山山左右胥榆溝也鎭川堡界止為垣二十五里
明宏賜堡制宏賜一墩東接鎭川十九墩宏賜堡界首又西為三墩四墩泉繇二墩間三暗門入垣外榆溝十墩至宏賜四墩止又西為六墩北直葫蘆海又西為七墩葫蘆海水繇二墩間暗門入即如渾河之源鎭川堡水所滙也又西有鎭羌堡在垣之外重垣之內北對三山焦山自鎭羌堡西至左衛寧魯堡大卯條墩胥有塹又西為八墩垣外水口六墩自此始水口墩南又有月牙六墩又西為十墩北直九十九泉明有議事臺南直宏賜堡宏賜堡又南直孤山又南直河外大同鎭城又西為十二墩北直栁河尖山又西為十三墩北直野口門門垣外野口八墩自此始又南為十五墩南直河南雷公山宏賜堡界止為垣二十二里
明鎭魯堡制鎭魯一墩北直石關嶺東接宏賜十五墩鎭魯堡界首又西為三墩北有黑山兒墩又西為四墩北直周家嶺垣內有土溝又西為六墩北直水泉兒南直河南鎭魯堡又西為七墩有小關北直石泉又西長城址南北胥有土溝又西為九墩十墩十一墩胥有土溝十墩北有長坡垣暨重垣勢胥凸而北十一墩北即拒牆堡也在垣之外重垣之內又西為十三十四墩二墩中有雙溝入暗門北直平山又西為十五十六墩北有深溝南直河外左雲石佛寺堡即石佛口也又西為十八墩北直羅村北山又西為十九墩北直水泉營又西為二十墩鎭魯堡界止為垣二十九里 今𨽻得勝堡汛
明鎭河堡制鎭河一墩北直黑山東接鎭魯二十墩鎭河堡界首又西為三墩垣內有土溝又西為四墩北直羅村西山垣形迤向西南墩左右有雙土溝水口又西為七墩北即拒門堡也在垣之外重垣之內有關又西為八墩有小關又西為十墩左右胥有土溝北直沙溝南直鎭河堡又西為十三墩有䕶墩垣北對小沙溝又西為十六墩有小關鎭河堡界止為垣二十一里 今𨽻拒牆堡汛又西則破魯堡界 拒牆堡今𨽻大同拒門堡今𨽻左雲
鎭邊堡北少東八十里堡方一里高三仞厚二仞明嘉靖十八年築
聚樂堡東六十里東至陽高縣治六十里西至大同縣治六十里南至渾源州治一百二十里北至鎭川堡界四十里西北到鎭川堡四十里東北到邊牆 堡方三里高三丈一尺厚二仞餘門樓二明天順三年築𢎞治十三年展築分駐守備一員 天順時朝議以鎭城孤峙旁無輔衞乃東城聚樂西城高山以為左右兩翼 成化十九年秋亦思馬因復入掠左叅將劉寧將兵三千遇之聚樂站西連戰敗之復敗之白登柳林又追敗之小鵓鴿谷 嘉靖十二年十月總督劉源清駐聚樂堡討叛兵十三年正月吉囊青台吉援叛兵源清戰不利 嘉靖二十三年巡撫詹榮以大同無險乃築東路邊牆百三十八里堡七墩臺百五十四又以近邊宏賜諸堡三十一所延亘五百餘里膏腴田可數十萬頃奏請召軍佃作復其租徭移大同一歲市馬費市牛賦之 許論九邊總論高山聚樂二城堡蓋在鎭城兩腋間募軍分駐則按伏之費省犄角之勢成 給事中王亦疏大同固為重鎭矣臣請增戍於高山聚樂二堡以為之翼
鎭川堡東北五十里東至聚樂堡界四十里西至助馬堡七十里西南到大同縣治五十里北至邊牆五里東南到聚樂堡四十里東北到邊牆 堡方一里高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一明嘉靖十八年築分駐守備一員 景泰元年二月也先率衆入副總兵郭登提兵北水頭夜二鼓寇連營至登召將士問計或言衆寡不敵宜且退軍登奮曰軍已去城百里一退則必為敵所乗何以得達敢言退者斬於是徑薄寇營登先登陷陣遂破之追奔四十餘里至栲栳山而還斬首二百餘級 嘉靖三十一年三月平虜大將軍仇鸞出師鎭川堡至貓兒莊遇伏士卒死傷二百餘人三十八年俺答自大同鎭川堡入轉掠東西二城搶風崖東四十里乃大同東路之險阨也
得勝堡〈即宏賜堡〉北八十里東至邊牆三里西至拒牆堡二十里南至大同縣治八十里北至邊牆三里東南到鎭川堡 堡方二里高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二明嘉靖十八年築〈舊為紅寺堡在北五十里周一里二十歩高二丈三尺明正統元年築〉明嘉靖三年巡撫張文錦議於紅寺臚圏窯山墩水盡頭沙河堡設屯戌而文錦用法素深三標下郭鑑等遂殺叅將賈鑑叛出塞營於焦山及撫之還城又害文錦水口諸堡悉廢後總督毛伯溫行邊至鎭條上諸設官添倉事宜於是巡撫史道總兵梁震同規度以洞子溝地險移置稍西名鎭邊堡水頭地僻移置稍東名鎭川堡沙河地沮洳移置河南名鎭河堡紅寺仍舊改名宏賜又於宏賜西置鎭魯堡號曰北路置分守叅將駐宏賜堡諸堡置守備募人墾田為軍毛伯溫創立五堡疏舊堡俱狹隘坍塌且不繫要
害祗取宏賜堡居中展修十分之六迤東二十五里取鎭川堡展修三分之一又東二十五里地名南車房新立一堡名曰鎭邊宏賜堡迤西二十五里地名䕶保村新立一堡名曰鎭魯又西二十五里地名好女村新立一堡名曰鎭河以上五堡俱當要害且勢相聯絡 各部新召軍士編成行伍宏賜堡居中展修廣濶編軍一千一百名鎭川等四堡各六百名 巡撫史道創立五堡疏鎭城迤東六十里洞子溝之南舊原設堡四匝溝岔道路崎嶇轉輸救援一時不可猝至該堡稍西地名南車房土脈肥厚地勢高阜就此創立一堡與關頭北車房等處相距寇不敢直犯腹裏採掠安子等山及聚樂等處矣及鎭城東北四十里水盡頭原有舊堡地僻殊非險衝土乾不便汲水仍移向稍東平岡之地則四望豁敞戰守得宜矣又紅寺舊堡在鎭城正北當諸邊適中之處原額堡規度狹小氣槩不雄況經歲久風雨披塌今當開展擴充中𨳩多增軍馬於此營諸路兵將若遇寇警互為傳報眞有一呼千應之勢也又紅寺稍西有張布袋紅土等溝俱係常年暗通寇路不有所處則紅寺雖存未免孤立無助西二十五里有䕶堡村正當前溝通㑹之地於此立堡則東援紅寺北控諸溝一應零星之賊無從潛地而入矣又西五十里沙河舊堡設在沙河北岸然坐陷淤泥之間今移其所於河南好女村立堡則北距河險東與䕶村等處聲勢聨絡賊騎不敢南渡矣 紅寺改名宏賜堡南車房改名鎭邊堡水盡頭改名鎭川堡護村改名鎭魯堡沙河堡改名鎭河堡宏賜堡周三里五分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五尺餘四堡俱周二里三分高厚各二丈五尺宏賜堡設叅將立把總四員鎭邊四堡各把總一員管貼隊官旗共一百四十員名 西北一帶深挑壕塹一道沿壕築立墩臺各設旗軍哨守五堡之外又生一藩籬矣 東自陽和西抵高山俱接陡山一百六十餘里深一丈三尺壘土為牆一丈四尺上下二丈七尺寛一丈五尺沿壕外二里築墩臺一座共六十餘座每墩起屋二間合為一間 宏賜堡稍東南十餘里五堡分中處所一山特起舊名平山絶頂為平地膏腴千頃升巓四望五堡俱在目中方向極為眞的凡標號招傳合散呼斥遠近可以畢見於其上創一小堡名為㑹遠中設公館以為發兵之地更立一墩臺置官軍哨守 總督翁萬達乞錄毛伯溫疏五堡為雲中腹背之地北逼沙漠南翼鎭城東亘陽和西連左衞又曰三面𨳩耕一面禦敵 明初以斷頭馬頭二山之空而置大同毛伯溫復以大同之北鮮扞蔽而置五堡 嘉靖十五年八月俺答由紅寺口入遂掠渾源靈邱十九年七月由宏賜東口入掠至靈邱復由宏賜東口而出 於愼行郭康介公宗臯傳明年五月俺答再入雲中公遣將斬九十級㑹寇數騎潛入邊御史胡宗憲夜趨總兵張達擊賊達謂寇有伏兵夜出不利請待旦御史曰若欲墨吾白簡邪達不得已以二百騎夜出至紅寺堡寇衆大入圍之數重達與副將林椿皆死焉公在陽和去敗所二百餘里趨發兵往救至則無及 三十一年俺答由宏賜堡下渾源 趙炳然分布秋防疏大同總兵官移駐宏賜一則適中調度一則東西援勦副總兵統竒兵仍駐左衛一則控制雲西一則南援威平遊擊統遊兵移駐懷仁一以防禦山寨一以捍衛朔應游擊統遊兵移駐陽和一以南遮洪蔚一以便援雲東總兵移駐懷安游擊一駐西城一駐陽和
鎭河堡明分駐操守一員
拒牆堡北少西八十里東至得勝堡二十里西至邊牆三里南少東至大同縣治八十里北至邊牆一里西南到助馬堡 堡方一里高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一明嘉靖二十四年巡撫詹榮總兵周尚文築分駐守備一員
彌陀山在拒牆堡北周尚文破敵於此 金志宣寧有官山彌陀山石碌山 金托克索嘗領偏師破雲中諸山寇盜
牛皮關東六十里牛皮嶺下 唐志雲中東有牛皮關
金志大同有牛皮關
牛皮嶺東六十里高一里盤踞十里北連採掠山南連土坡山下有牛皮關
東奕峪西南四十里
尖峪口西十里
石佛寺口西三十里左雲縣東一百十里有牆堡前衛有石佛寺堡
黑峪口西四十里
營盤溝北七里隂山道 唐志雲中有隂山道青坡道皆出兵路
小石口〈一名小寺口〉北二十里前衛有小石寺村堡
大石口〈一名大寺口〉北二十里
野狐嶺北二十六里 嘉靖十七年九月俺答先由陽和入總兵梁震副總兵戴廉游擊王陞督兵赴之既而由野狐嶺犯鎭城都御史史道率都指揮徐珏等以歩卒陣於城東東塘坡寇遂南掠至懷仁乃退
孤山灣北四十里邊汛多會於此
𨳩山口東北四十里東通陽高縣自北而西有小石大石二口又折而南有黑峪尖峪二口 山口有𨳩山谷雲中志東北五十里陽高十里河發源邊外由守口堡之𨳩山口入 郭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戰者纔數百馬百餘匹不數年馬至萬五千匹精卒數萬又嘗以意造攪地龍飛天網鑿深塹覆以土木如平地敵入圍中發其機自相撞擊頃刻皆陷又倣古製造偏箱車中藏火器上建旗幟鉤環聯絡布列成陣戰守均有賴焉 余子俊議軍務事一修理邊備如大同中路起西至偏頭關接界去處止東西地遠六百餘里地勢平坦無可據應調集中西二路征操馬歩官軍並屯種官軍舍餘人等做與墩樣從中路起隨小邊故址每二里築立墩臺一座每座四面根腳各闊三丈高三丈對角做懸樓二座長闊各六尺空內挑壕塹闊一丈五尺深一丈計用做工人五百土近者十日可成一座姑以一萬人十日計之可成二十座一月可成六十座兩月可成一百二十座聨絡二百四十里各以十人守備非但瞭望得眞多備鎗砲等器可以四面擊賊以平日試打鎗砲驗之可致三四百歩今以兩墩鎗砲共擊一空中停去處止有三百六十歩決無不可擊至之理其大同東路另起一工宣府從西路與大同接界去處總起一工 丘濬墩堡議墩臺相去遠近當以火光可見礟聲可聞為限宜於外墩之內每二三十里各為總臺數處以次通報城中其墩之制高必極望墩之下於三四里間四週俱築為土牆高四五尺長七八尺許橫斜錯亂彼此相入又須委曲然後可行使馳騎不能侵近其墩之上除候卒自持口糧外常蓄一月水米若夫烽燧之制古人晝則燔燧夜則舉烽偶逢風勁則煙斜而不能示遠值霖雨則火鬱而不能大明宜於墩臺之上立為長竿分為三等上懸紅燈以燈數多寡為緩急衆寡之候所謂紅燈者鍛羊角效魚魫為之而染以紅遇夜則懸以示衆數百里之間舉目可見 王道中翟鵬行狀壬寅七月廷推總督宣大偏保並節制山東河南公乃挑修大同壕牆一道深廣各二丈且壘土為牆高復倍之延袤三百九十餘里添築新墩二百九十二座䕶墩堡一十四座添設守備操守十四員起蓋營房一千五百間得地一萬四千九百餘頃以地募軍每軍給地五十畝得軍一千五百名事半工倍省費數十萬計 初總督翟鵬議鑿長塹後撫鎭漸築城垣及増築靖魯五堡滅狐九堡鎭羌四堡大同西北號為重障二十五年總督翁萬達集都御史詹榮總兵周尚文議曰塹可塡渡且不利拒守故必城長城長城必有臺利於旁擊臺必置屋以處戍卒近城必築堡以休伏兵城下留數暗門以便出哨又曰自陽和至宣府李信屯舊無城自丫角山至陽和舊有塹或城而不固三月令通築長城補故剙新凡三百餘里敵臺暗門稱是增築保安堡設兵戍守又多築土堡於內以屯伏兵後又計李信屯道里及宣大援兵節度行之 明初以宣大為重鎭建將屯兵號曰兩鎭嘉靖十九年大同失防太原告急始添置太原寧鴈汾潞兵將繕紫荊倒馬平刑寧鴈邊隘至秋徵兵防戍如宣大號內邊總督翁萬達具奏曰山西起寳德州黃河岸歴偏頭抵老營二百五十四里大同西路起丫角山歴中北二路東抵東陽河鎭口臺六百四十里宣府起西陽河歴中北二路東抵永寧四海冶一千二十三里共一千九百二十四里險在外所謂極邊也山西老營堡轉南而東歴寧武鴈門至平刑關八百里又轉南而東歴龍泉倒馬紫荊插箭嶺浮圖峪至沿水口千七十餘里又東北歴高崖白羊至居庸關一百八十餘里共二千五十餘里皆峻山層岡險在內所謂次邊也外邊西連延綏東距薊州勢相犄角屏蔽京師內邊惟紫荊寧鴈通外次居庸倒馬餘稱腹裏矣外之不禦內安可支故論者有脣齒之喻又有門戶堂奧之喻欲窺堂奧必始門戶脣不危則齒不寒理所易曉山西舊規守偏老一帶歲撥班軍備禦大同內邊則但存防守隘口之兵以為大同聲援原無擺守例也宜罷徵兵於內省分鎭兵於外藩外備既嚴則內境無患其內關額設兵馬照額存留以復舊制詔從之 二十六年三月既議併守於是丫角山以東至陽和靖魯堡增修長城 彌陀之役俺答雖奔北而堡人懼二十八年五月總督翁萬達與都御史李仁計下令城外塞塞如偃月形東西皆附於舊塞暗門敵臺如制三十年十二月俺答寇大同時兵部侍郎史道𨳩馬市初翁萬達修築宣大邊垣千餘里熢堠三百六十三所差完固至是以通市半為俺答衆所毀 梁斗輝邊防議大同城堡六十四座敵臺墩臺共九百餘座嘉靖中於邊牆衝口等處添設空心甎臺三百座翁萬達曰宣大山西外邊地有平險路有迂直合
而言之則大同最稱難守次宣府次山西之偏老分而言之則大同之最難守者北路也次中路次西路東路宣府之最難守者西路也次中路次北路東路山西偏關以西恃河為險無待防秋偏關以東則略與大同西路同焉 大同東至枳兒嶺西至平魯城無山設險 氊㡌山大黃口鴿子堂野馬川下水海沙嘴牛站口牛角川駐帳則必犯大同 魏正始元年九月有吿蠕蠕率十二萬騎六道並進欲直趨沃野懷朔南寇恆代詔車騎大將軍源懷加使持節侍中出據北蕃諸所處分皆以便宜從事懷至雲中蠕蠕亡遁懷旋至恆代案視諸鎭左右要害之地可以築城置戍之處皆量其高下揣其厚薄及儲糧積仗之宜犬牙相救之勢凡表五十八條 唐順之左編金宗翰傳金人初犯太原孫翊與折可求隨援之可謂勤矣然當宗翰自雲中悉衆侵太原時翊在朔州由馬邑懷仁東去雲中無數舍之遠可求在武州由武朔東去雲中路近於交城皆是坦途若翊與可求㑹麟府武朔之師併力以擣雲中時宗翰之徒骨肉財寳盡在雲中敵必倉皇歸救根本太原之軍自可從後襲之孫臏走大梁而救韓皆此道也宗翰失意則宗望亦䘮氣矣 宋宣和末金人圍太原勢張甚知朔寧府孫益被命救太原或言不若引兵北擣雲中彼之將士室家在焉所謂攻其所必救也益曰此䇿固善無違君命因躍馬冒圍至城下張孝純不肯啟門遂死之
沙河堡西北六十里周二里三十歩高二丈五尺前衛哨馬營
懷仁堡西南八十里周三百五十五丈八尺高二丈七尺壕深一丈七尺明永樂九年築
趙麻堡南一百二十里周一百三十丈高三丈壕深一丈五尺明永樂九年築
第三祚堡南一百二十里周一百三十丈高二丈七尺明洪武七年築
長安堡東南五十里周二百二十四丈高三丈八門後存二
神泉堡東一百二十里周一百二十丈高二丈壕深二丈四尺門一
漫流堡東一百四十里周二百八十丈高三丈壕深二丈門一
聚樂堡東六十里 高山堡南六十里 許家莊堡懷仁縣
大峪口西南四十里大峪口村高二十丈有奇盤曲二里連左雲縣四峰山 大峪山路甚廣可行車南通鴈門關西通左雲右玉諸城堡明時撫按擇地創城址不克立商販往來率繇峪口匪止大朔二郡也大峪河南四十里通大峪口 大峪口墩 懷仁之大峪口左雲之紅羊峪形勢相連胥四峰山阻隘也〈上有鵰窩寺山碬鵰巢今尚存猶雁門之鵰窩梁也〉
鵝毛口西北十五里鵝毛口山西通左雲右玉 鵝毛口墩
偏嶺口西南五十里 北有大峪小峪蘆子阿毛四口楊博疏大同五堡修飾完備但東長峪係大同三關兩鎭接境之地宜建城設兵以為一勞永逸計〈一作偏頭口〉
四老口西北四十里 四老溝在縣北 四老溝墩距城五十里有四老溝村
峪口 鵓鴿峪口西三十里 陳家峪口西北二十里相傳楊業敗處 馬什嶺口 小磨口西十五里 石井口西十五里石井山 石井口墩 吳道口西二十里 炭嶺口西二十五里 蘆子口西南十五里蘆子墩 小峪口西南二十里 小峪河通小峪口 牙余山紅山峪口西南三十五里 薛家莊河通紅山峪口
西安堡在縣東設操守一員官兵一百名 雲中志西安橋東南三十里跨桑乾河
日中城堡在縣南 金志懷仁有早起城日中城陶家寨 西安堡 鎭子堡 七里寨 黎家寨 五里寨 晏頭堡 清水河堡 閆家寨 乾溝堡趙馬寨 南河堡 上南頭堡 白家堡 三作堡南家堡 新莊子堡 拳伏寨 何家堡 蘆子
村 鵝毛口村 石井村 紅山峪 小峪口村黑里寨 北七里寨 三臺嶺 里八莊堡 狗家寨 四老溝 後所屯堡 王剛寨 凍牛坡 腰塞村 馬家莊
山隂縣
大於口黃花嶺西縣北
胡峪口在東南〈詳代州〉
水峪口在西南通代州南山大小十餘口
榆林口南三十里沙家寺南
岱嶽鎭北三十里
辛行舖在縣西 河陽堡西北三十里 下安銀子西北三十五里 周家莊北四十里 雙山子東北四十里 帳頭舖西南三十里 故驛村南十五里沙家寺南三十里 永寧城北五十五里 神泉堡西北六十里 南辛寨南二十五里 劉家嶺北二十里 高小疃北三十里 北辛寨東二十里 河曲堡西北三十里 高鎭南二十里
應州
黃沙口東南六十里北接牛槽峪南通大石口
茹越口南四十里設巡檢司西接胡峪口其間有峙峪小山門峪龍灣峪箭杆峪明樞峪狼峪神堂峪水峪馬峪東安峪西安峪十一口 茹越山南三十里接繁峙界林木深蔚 書堂巖茹越山內 龍灣山南四十里茹越口東有龍王堂 龍灣峪西南四十里南通水峪口東有五人盆子沙家赤口四峪南通胡峪口又有東寺西寺白樹棘料石門寛峪當吊七口微有小徑 小山門口南四十里 峙峪口正南四十里
北樓口東南四十里南通繁峙縣朗嶺關設北樓營東有黃沙徐峪康峪三口西有牛槽大石小石三口
小石口巡檢司
胡峪口巡檢司西南六十里
黃花岡西四十里 趙武靈王畧地北至無窮之門登黃花之岡其勢與城相低昂 後魏天興六年九月行幸南平城規度灅南面夏屋山背黃花堆將建新邑 䕶駕岡南三十里相傳魏孝文帝駐蹕於此茹越里有䕶駕岡村 趙覇岡東二十五里南北橫臥右腋下即渾河 安邊鎭東二十里 司馬鎭西一十五里 大羅鎭南四十里 神武鎭北四十里〈元好問詩南北東西俱有名三岡四鎭䕶金城〉
蕭家寨 侍中莊 北小站 曹娘子 義井村 韓家房 劉霍莊 北房兒 三門城〈九堡官守〉 中河南馬莊 門家寨 東河 石橋兒 上橋頭 黃巍子 大西頭〈八堡自守〉
渾源州
磁窯口關城南十七里恆山右脇路通靈邱明洪武四年築堡設巡檢司 磁窯峽口城南十里上有磁窯天險四大字 磁窯峽水城南十里東西分流一引入城今塞 樓閣虹橋磁峽口內兩峽鑿孔駕巨梁搆樓於上據以守口可稱天險唐李白書壯觀二字刻磁峽東崖上〈石孔不計數在磁峽口兩崖〉遼神冊初蕭阿固齊狥山西諸郡縣下之天贊初與王郁略地燕趙破磁窯鎭 楊述程登恆山記南行十里許至磁窯口兩岸峭削如門大類劒閣諸峽泉流峽中奔㵼��如建瓴而北為神川川之東鑿石壘途草橋木磴又大類連雲諸棧上有石窟架閣猶餘橫木數千蠡剝欲盡傳者以為宋初把守三關處也 西峽在磁窯峽西南三十里 王濬初天賜禪林記恆山下為大峽乃燕趙所由路循峽而南三十里與燕趙路岐轉入西峽為天賜溝兩山壁立罅處如巨靈斧劈狀繇陿徑直上百弓許至山腰稍阜為石窟窟高數十丈縱倍之橫又倍之中有古剎顏曰天賜禪林
亂嶺口關城東四十里恆山左脇路通廣靈明洪武七年置巡檢司後裁 亂嶺關堡
大寨頭關城東南一百一十里東南連紫荊關明洪武九年置蔡家峪巡檢司後裁
李峪口城西南十五里南通代州北樓口 磁窯口西八里 李峪村堡
大小凌雲口〈又名大小峪城〉西南三十五里南通北樓口 磁窰口西南十里 凌雲口堡
王莊堡南九十里明嘉靖初建萬厯十年重修甃砌以甓牆高三丈雉堞六尺垜口五百二十有六樓櫓一十二周六百一十七尺南北二門甕城高二丈五尺壕闊一丈深七尺形勢雄固 王莊驛州南九十里明設操守坐堡二員百總二員馬軍十名馬十匹歩軍一百九十名
獨爐寨西南峰上 石板寨西南峰上 搶風嶺墩在青磁窰峽南 孫臏寨在南山 新安寨在東北張家莊堡 武村堡東十里 沙嶺舖堡 沙窟陀堡 沙河村堡 大磁窰堡 青磁窰堡 峪南溝堡 小道溝堡 羊頭崖堡 牛還峪堡 撘柯枝堡 金峰里南六十里 湯頭堡 蔡家峪堡 郝家寨堡 荊家莊堡西南二十里 寇家寨堡西四十里 水磨疃堡西十八里 寳峰寨堡 下凌雲堡 東威毛堡西南二十五里 西留村堡西北二十五里 韓村堡西北十五里 蔡村堡北一十二里 窟陀舖堡 車道口堡 窊衷堡 黎園里西北五十里
靈邱縣
東河南村寨西南三十里太白西壁野窩嶺兩山虎踞中界溏河舊設高墩於兩峰上河南岸居民築土堡自衛 野窩嶺西南三十里為行旅入鐵嶺口孔道山半有舊礦洞地多虎 靈邱南至鐵嶺口一百三十里 東河南村西至蔡家峪十里渾源州界東南八十里接阜平界山徑叢雜馳騁為難
鵝毛嶺南七十里距村甚遠路多叢雜
隘門山即石門口也縣東南二十里蔚州西南四十里路通靈邱廣昌二縣壁立直上徑最險隘溏河經行其下晝夜時作鼙鼔聲冬春水漲至山足梯路胥絶後魏置義倉宋設關防以稽行旅舊名隘口關宋楊延朗嘗守此明洪武間置高峰隱天深溪埓谷 石門故城在渾源州西南一百三十里西北去大同府二百七十里隘門一名石門 唐同光二年李從珂為突騎指揮使戍於石門及明宗自魏而南從珂率戍兵自曲陽盂縣馳出常山以追明宗明宗兵少得從珂兵在後而軍聲大振 吐渾赫連鐸為晉王所破部族益微散處蔚州界中莊宗時有首領白承福為都督賜其姓名為李紹魯終唐時常遣使朝貢晉天福中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招之承福等乃自五臺山入處並鎭忻代 胡嶠陷遼記軍都明日又西北入石門關關路崖狹一夫可以當百 隘門口巡檢司
鎗嶽嶺東二十里石磴直上數千仞鑿壁數十盤蟻附而登數歩一息石齒胥斧鋸痕壤界蔚州廣昌
義泉嶺北三十九里山勢少拓一嶺當關名義泉嶺〈路平坦獨慳於水〉為廣靈蔚州孔道
鄂道山〈土人名仁道峽〉東北二十里奇險過隘門兩峭壁笏立數千尋山樹糾結溪路闊數尺裁容騎仰視天光一線非子午不見日月暑月不敢行恐驟雨水暴漲亂石蜣轉而下也
直谷關唐地理志靈邱有直谷關其北有大安鎭今關𨽻廣靈
孔嶺關在縣北
三墁寨東十五里頂有三墁 水南寨西南五十里高四丈餘北有河水寨此寨在水南 牛攔寨東南六十里高五里 觀音寨西北六十里有廟 順城寨南一百里高五里峭壁如城 白曠村沾峰寨 召栢村雍泉寨 門頭村深溝寨 劉家村賈金寨澤水河石角寨 石畨村龎金寨 張家村高崖寨東駝水溫石寨 大澗舊寨明正德十一年都御
史李鉞起鎭西口東至靈邱縣俱增墩築垣
廣靈縣
直谷口南十五里靈邱要路兩崖壁立一徑幽香仰視天光裁窺尋仞泉自南來或滙或流觸石則鳴行人蟻銜走澗中肅然股慄近因夏流漲漫冬積層冰改道峪左紅沙坡設兵守焉 長城在直峪山漢元光五年築遺址存 峪內灑雨泉沙隙突出北入壺河唐志靈邱有直峪關其北有孔嶺關 雍熙二年
天武軍荊嗣從田重進譚廷美率師入遼境戰飛狐口遼師不利重進引全師進至飛狐城北遼將大鵬翼率衆復至重進數戰不勝命嗣出西偏麾兵薄山崖以短兵接戰遼兵敗斬百餘級散卒千餘悉降追至河槽復擊退餘衆屯土嶺裨將黃明與戰不勝嗣謂之曰汝且屯兵於此爲我聲援我當奪此嶺遂力戰追奔五十餘里抵倉頭而還又領招收卒千人克倉頭小招二砦黃明與戰克直峪砦命嗣屯焉數日遼人復致師重進召嗣合戰悉走之奪礟具鎧冑賊乘夜復圍直谷石門二砦重進遣嗣以精兵五百濟之嗣曰敵二萬餘今援師甚寡難以解圍譚師屯小沼綰兵二千願間道以往邀其䇿應中夜匹馬詣廷美廷美曰敵勢若此何可解也嗣曰請移全軍就平川植旗立隊明擇三二百人張白旗於道側彼見旗幟綿亘遠甚謂大軍繼至嗣自以所部五百疾驅徃鬭必克其砦廷美許焉一日凡五七戰遼兵遂引去咸如嗣所料
紅沙坡口明景泰元年六月也先寇蔚州少保于謙議增紫荊倒馬屯兵 兩鎭三關志兩關者畿甸之重障而蔚則兩關之外藩也故安畿甸者重兩關謹兩關者愼蔚夫蔚南山即古所謂代谷也壁立峻絶可謂天險東之九宮西之直峪則林木疎薄險以漸平蔚南山天險峻絶更西則紅沙坡直峪明嘉靖二
十三年故道也
林關峪口西南四十里林管山路通靈丘東臨絶澗西依危崖谷深林宻明景泰間徙平嶺關巡檢司於此今靈丘路營分兵守戍 明志西有唐山口 六郎城在林關峪相傳宋楊延朗築遺址尚存上有勤漢寨祝志東三十里有直峪口又東十餘里有唐山口
及樺澗嶺火燒嶺二口俱險峻 楊博事宜疏內通外達有磁窯口林關口唐山口直峪口紅沙坡口石門峪口大檀口北口柳河口九宮口永寧口松子口三澗口共十三口俱係沿邊𦂳要一帶口分磁窯口內有銀鎈驛馬嶺石門峪口內有鎗頭嶺北口內有黑石嶺四口雖係內口亦為要害嘉靖十九年前項隘口軍少不敷把截宜添撥以資控扼
樺澗嶺口東北四十里路通西城山險徑狹馬不並馳〈一名樺欄嶺〉
火燒嶺口西北六十里路殊寛坦不煩攀躋嶺脊砌石為邊依崖駕嶺延袤數十餘丈明時設兵守之踰牆為天鎭縣界徑復狹隘澗道危險行人銜尾登降峻峭不能留足 舊志山石如爛今有草〈遼志𢎞州有白登山亦曰火燒山有火井〉
夾石溝北四十里大山折西磴道盤旋馬不並馳 大山在縣北三十里碥道直躋峻而不險至嶺巓差廣漫復聳一山名平原堝形如離堆高插雲表北瞰陽和寨南望太白峰宛在指顧間道通天鎭陽高折西夾石溝為縣北界磴道狹曲乃縣北之屏障也
石梯嶺西二十里渾源要路自麓扺巓石磴攀躋今漸平治
焦山砦東北十五里焦山村明洪武間築周二里十歩牆高二丈五尺
加斗砦東南十五里加斗村明洪武間築周一里二百歩牆高二丈五尺壕深二丈
土嶺砦西二十里明洪武中築周二百歩牆高一丈五尺壕深一丈
瓦房砦東北三十里瓦房村明洪武中築周二百歩牆高一丈五尺壕深二丈五尺
順城砦 牛欄砦
廣昌縣
紫荊關縣東北一百里 浮圖峪〈一名浮頭峪〉縣東三十里鐵嶺下相傳唐太宗征劉黑闥屯兵於此明景泰三年建城今直𨽻紫荊關設把總一員防守 明紫荊關叅將管本關並沿河馬盤石竒峰烏龍潭諸口東至易州治繇浮圖峪紫荊關 東有野狐浮圖孤山鐵嶺諸巒墩障星羅紫荊孔道 宋歐陽修侵地界疏遼近侵過銀坊冶谷地界夫山西道路有三十餘處皆可行兵其險要控扼在於軍城銀坊等路今輕易委敵則北寨王柳等口漸更來侵一旦寇以大兵渡易水自威魯之西平陸而來以奇兵自飛狐出西山諸口而下則我腹背受敵矣此蓋兵法必爭之地也 銀坊路即浮圖峪經銀坊村東南七十里至紫荊關路距關二十里 明葉盛疏切近邊關莫要於居庸其次紫荊又其次倒馬又其次白羊 楊博明戰地疏去歲浮圖峪之戰陳鳳偶據山坡而大勝朱玉不知據山而稍挫是其明驗 楊博修要害疏論紫荊倒馬之勢紫荊雖負山臨河不足以據一關之樞西則白石口極為平漫堪馳十輛東則馬水口外臨廣谷內無完城且相去紫荊三四百里倉卒有警應援不及倒馬則落路吳王二口均為要害又切近茨溝等村臣所憂者不在紫荊正關而在馬水白石不在倒馬正關而在落路吳王 魏時亮察險控要疏紫荊全恃三隘口為外戶曰烏龍曰寧靜曰浮圖宜盡寨間道加掘濠塹惟留一路以至西水溝拒馬河㡌兒山夾河口沿河上流及插箭嶺馬水口廣昌之橫嶺並宜選識形險善計畫官員備加查踏隨地勢以築臺墩以加橋牆 長嶺兒口縣東四十里添橋兒口縣東四十五里 虎張口縣東五十里烏龍溝口縣東六十里今直𨽻設千總一員防守寧靜菴口縣東南二十里〈一作東三十里〉路通易州五囘
嶺明景泰三年築城今紫荊關設管總防緝 口接浮圖峪五囘嶺即五虎嶺 洪武六年淮安侯華雲龍上言塞上諸關東自永平薊州密雲縣西至五灰嶺凡二千二百餘里外通隘道一百二十有奇其官坐嶺王平紫荊口蘆花寨尤為要害須設險置兵防守從之 唐嗣聖十五年八月突厥黙啜掠媯檀趙定出五迴道去 侍御史桓產範斷居庸五迴道以備突厥 元太祖八年春追金行省完顔綱元帥高琪至北口詔分兵守之遂趨涿鹿出紫荊關敗金師於五囘嶺 水經注徐水西出廣昌縣東南大嶺下世謂之廣昌嶺嶺高四十餘里二十里中委折五迴方得達其上嶺故嶺有五迴之名下望層山盛若蟻蛭實兼孤山之稱亦峻崠也徐水三源奇發齊㵼一澗東流北轉逕東山下水西有三碑石文雲太延元年十二月車駕東巡逕五迴之險途覽崇岸之竦峙煤窰溝口縣東南二十五里 忙兒溝口縣東南四十里
白石營在白石山縣東南二十五里山峰嶙峋多白石白石口縣南二十里路通正保明嘉靖三十年築
城今直𨽻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防守 楊博修要害疏紫荊西則白石口極為平漫堪馳十輛故叅酌副使畢竟容之議於白石茨溝議添守備 遼太康九年八月己酉射熊於白石山加圍塲使尼格左金吾衞大將軍 葫�口縣東南二十里 黃土嶺口縣東南五十里又東南為五虎嶺 半圏子口縣南二十里
倒馬關南七十里路通唐縣直𨽻設戍兵 水經注關山險隘最為深峭勢均詩人高岡之病故關受名焉古名常山關又相傳楊延朗倒馬於此 漢張況為常山關長㑹赤眉攻關城況戰沒 明都御史蘇祐言紫荊關北自沿河口起至倒馬關吳王口止最為𦂳要蓋二關山雖險絶河流中斷外恃宣大犄角在人故必有兵屯保安蔚州或於蔚州之桃花村等處方為有實且保安桃花去水馬白羊口為近有兵於此蓋不特南封紫荊之浮圖倒馬之插箭而亦可東爲水馬白羊地矣若夫龍泉之外有平刑故關之邊新築補則勢稍緩也 梁斗輝邊防議嘉靖間倒馬龍泉故關等處增置敵臺使烽火相望萬厯初馬水口紫荊倒馬等關建空心敵臺三百五十六座 魏土地記代南二百里有廣昌城南通大嶺 插箭嶺口縣南三十里相傳宋楊延朗插箭於此今直𨽻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防守 縣南有祭刀插箭白石狼牙諸山攀崖懸登鳥道羊腸 南至唐縣由插箭嶺祭刀嶺走馬驛過唐河倒馬關 插箭嶺迤西南有下塲峪接虎伏溝 倒馬關北為上城口 黑石溝口縣西南二十里 石城安口縣西南四十里伏虎溝口縣西南五十里 獨山城口縣西南九十里 鐵馬崖口縣西南九十里 白道安口縣西南九十里又西南為大嶺口狼牙川口 狼牙口縣西南九十里相傳楊業敗於此今倒馬關設兵防守狼牙村在朔州非廣昌狼牙川也狼牙口古名嘉牙川 蘇祐分布人馬疏紫荊倒馬二關山勢雖稱險絶中冇河流山形糾亂各該隘口隨險分兵勢分力弱恐難持久且外恃宣大犄角勢又在人密邇內地易為震動
黑石嶺縣北五十五里石黑坂埈嶺上屬蔚州路設把總一員防守 明正德三年置黑石嶺堡𨽻宣府南路 宣府紀黑石嶺居蔚州南山中距蔚七十里南距廣昌縣亦七十里兩山對峙甚巖明嘉靖十六年六月宣府都御史劉源清言漢塞飛狐示天下形勢今廣昌黑石嶺者古飛狐也南通紫荊倒馬西入大同故戒備於兩關不若致謹於飛狐乃築城黑石嶺形勢考距飛狐之口則常山之險全矣 水經注
祁夷水又東北得飛狐谷即廣武君所謂杜飛狐之口也晉建興中劉琨自代出飛狐口奔於安次即此魏土地記曰代城南四十里有飛狐門 章懷注
飛狐道在今蔚州飛狐縣北通媯州懷戎縣即古之飛狐口也 飛狐口在廣昌縣北二十里 恆嶺即恆山級古飛狐口 楊嗣昌蜚狐口記北至蔚南至廣昌百四十里間古飛狐道也近蔚三十里名北口即蜚狐口 山如兩翼分張皆北向而色紫黯如古鐵形竪削如指掌 杜登春蜚狐口考按蔚州志口在州城東南六十里𨽻廣昌屬蔚州酈食其說漢高塞飛狐之口又驃騎將軍杜茂屯飛狐即此隋曰飛狐縣宋曰飛狐軍又張守節史記正義曰飛狐口北古代國也今考之在蔚州大同府志曰飛狐口今之黑石嶺也恆志止載飛狐岌為常山之支又考飛狐縣東北即蔚州則黑石嶺界連飛狐岌非口也 尹耕曰古以常山關為重即飛狐岌也 漢建武中徙吏兵於內地置常山關於飛狐級 兩鎭三關志宣大入廣陽惟有二門居庸直其後紫荊當其前由後必於雞鳴山由前必於黑石嶺即古飛狐道 北至蔚州由黑石嶺北口峪漢文帝後四年寇入雲中趙屯飛狐口 後五年以中大夫令免為車騎將軍屯飛狐 漢建武十三年命王覇與杜茂治飛狐道堆布土石築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餘里 唐范陽節度安祿山城雄武扼飛狐塞王忠嗣力爭之 尹耕曰河東勁兵而祿山以范陽為巢亂則西上虞河東擣其巢故城飛狐扼之而忠嗣先覺也後平安史功歸郭令為橫塞軍使忠嗣眞智矣哉 杜甫漁陽詩祿山北築雄武城舊防敗走歸其營是甫瞭燕代之大勢也 嘉靖二十三年俺答謀以冬深東入用馬馱草繩長數丈曰嚼馬而飲之水可支數日攻膳房堡潰垣而入至蔚州叩南山見峻隘不敢入乃西出紅沙坡宣府總兵郤永合五戰鋒兵尾其後紅沙坡路坦而逺凡五日始至廣昌欲斬鄉導者乃急攻三家村殺三千餘人會其衆食以馬疲拔營歸而五戰鋒之師遇之李彬戰死餘奔山陳師自遶獲免
北口峪縣北七十里一綫路通蔚州峪袤四十里 吳繼誠曰兩山壁立中通一路延四十餘里縣北黒石嶺西繡驛嶺巉巖陡峻東北九宮口松子口西北石門峪皆天生險隘 九宮口縣東北九宮山蔚州東三十里縣志曰北有黑石北峪松子九宮巉巖陡峻沙磧崎嶇一線中通兩山壁立按黑石嶺東踰九宮口西踰直峪口地始少平明洪武九年置巡檢司永樂十三年塞其東永寧松子二口 松子口縣東北縣志曰東北都巨嶺荒郊絶澗斷崖按蔚州南山一帶巍險難行惟此口與石門峪九宮永寧松子等口山峽可通往來 大灰口 永寧口 三澗口 石門峪縣西北按縣西北至廣靈縣治一百七十里由土巷口斜山又尹朔野曰靈丘關即石門峪今隘門關在蔚州西南四十里大白山一名石門口置巡檢司過東有龜峪南通廣昌縣洪武間置巡檢司 水經注曰祁夷水又東北逕蘭亭南又東北逕石門關關北舊道出中山故關也
驛馬嶺西四十五里即靈邱銀釵嶺巉巖陡絶古志所謂銀釵嶺湯河峪搶鷹嶺一旅可扼者也
金坡關宋史易州西北乃金坡關
謾尖寨今名蔓菁寨東北三十里 栲栳寨西南二十五里 孟良寨東三十里 鬭軍寨西南二十五里鴉兒寨西北十里 對節寨南三十里以山水枝
節相對故名 胡核寨即樓斗寨南二十里 狗兒寨北四十里 夾鞍寨北二十里 虎頭寨北三十里鵝兒寨南二十里 青雲寨一名避軍寨南二十五里夾山堡西北八里 南上屯堡西十里 北上屯堡西十里 留家莊堡北三十里 金家井堡北十五里 南韓村堡北八里 杜村堡東南六里 賈村堡東北十里 曲村堡東北八里 中莊堡東北三十里 上莊堡東北四十里 西佛堡西十里 艾河堡西二十里 西龍虎村堡東南十里 貓於澗堡南五里廢 城子村堡南七十里 周村堡東北十里 團堡東西二堡東北七十里 南屯堡東十五里 香爐屯堡西北十五里
陽高縣
陽高縣長城東起鎭門堡西止守口堡新界石墩明陽和衛制不懴溝墩東接天城駱駝巖墩陽和城界首又西為雕窩崖又西為鵓鴿東西墩北寺兒溝又西為扒兒口北接鐵裹門迤南直鎭門堡又西為小鵓鴿口石人口北直中分嶺又西為古巖垣凸而北北對蘆草溝又西為神峪又西為馬家溝孤山廟溝又西為大石山北直九州嶺又西為雙窖溝雙巖溝又西為黒石山又西為天蓬溝寛溝麻黃溝又西為白石崖北直陽和後口又西為乾溝北對虎隆溝又西為寺兒溝陡溝又西為營盤溝南直守口河南陽和衛城又西為蘆葦溝北直石人兒寺兒溝以西石山側胥溝也又西為黃石崖又西為高長城垣凸而北又西為楊溝又西為東山北直大峪口自陽高東山起至大同鎭河十五墩止胥有塹又西為鎭口鎭河墩垣外河繇二墩間入經守口堡東南流為陽和十里河鎭河墩南直守口堡守口堡北附長城又有堡又西為堰兒土溝北對天蓬溝又西為長城水口又西為尖山兒墩北對雙樹梁墩三山墩陽和城界止為垣四十里 今𨽻鎭門堡守口堡汛
明靖魯堡制鎭魯墩北直旋風梁東接陽和尖山兒墩靖魯堡界首又西為鎭湖墩長城址南有土溝二北直南山墩又西為宋家溝東土溝一西土溝二胥在長城址南又西為雕窩崖北直口外黑山又西為莊兒溝碾兒溝紅土溝土溝凡三胥在長城址南紅土溝南直靖魯堡又西為土關兒長城址南有土溝一北直平土山又西為北車房西有小關三岐道北出北直碾兒溝又西為水泉兒長城址南有土溝一北有望海墩又西為定遠墩北通將軍口又西為沙溝垣內有土溝又西為舊新界石墩北直大尖山長城址南有土溝二靖魯堡界止為垣二十七里 今𨽻守口堡汛
鎭門堡東北二十里大同府東北一百四十里東至天城衛界四十里西至守口堡四十里南至陽和衛界三十里北至邊牆半里西南到縣治二十里 明分駐操守一員東路叅將所轄北至邊牆為鐵裹門
鐵裹門左右有鎭門東西墩鎭門西為小鵓鴿峪口石人口鎭門東為西將軍大鵓鴿峪西大鵓鴿峪口東將軍雕窩崖不懴溝墩乃陽和界首也 東有陳家溝水自口外入經堡東南流入白登河 門南為扒兒口 嘉靖十五年九月俺答繇陽和瓦窰水峪鐵裹門口入 葉向高詹榮碑明年俺答復犯中路鐵裹門鵓鴿峪且將深入嚴兵遏寇衝而遣游騎四出邀擊斬獲甚多 明嘉靖二十四年總督翁萬達自朔州移府陽和曰鐵裹門水峪口鵓鴿峪非得勇將守之不可增設鐵裹門諸隘戍兵八月總督翁萬達遣故總兵張達將左部儒士尹秉衡生員張霆佐之降者火力赤千戶烏馬勲為之前援鐵裹門以其夜至隘既而俺答果至達秉衡挽強弓射卻之攻盡日益力戰多發毒火炮秉衡善袖箭袖箭長尺許發以竹筒剽疾而深入中人騎皆沒羽寇即得箭箭短不及無能反也相駭以為神乃去 翁萬達遣故叅將張鳳將右部薦送王邦直生員成諧佐之勇士王國順王國臣千百戶李瓚劉欽李尚倫為之鋒援鵓鴿峪寇攻鐵裹門不得入益合衆攻鵓鴿峪鳳邦直亦射卻之寇益合成諧曰若寇遶山下絶汲道是坐困也躍馬前鳯等不得已繼進分衆結方陣拒之斃其酋寇謀解去已而憤曰南軍不數百我軍數萬乃益合鳳死之邦直等衝突十餘陣殺傷寇五六百人皆力戰死寇舉邦直大刀羨歎之每食必祭曰大刀那顏雲 朱睦㮮王邦直傳王邦直字國寧磁州人父潺府谷知縣邦直生而駢脅有神人稱王千斤弱補州學生食餼嘉靖二十一年兵科都給事中戴夢桂薦於朝命詣大同贊議總督侍郎翁萬達以國士遇之再踰年寇警萬達使邦直同叅將張鳳率義兵五百人出塞外覘視抵鵓鴿峪窺山上賊數十騎往來邦直蹙而擊之無子遺者復見山下賊百餘奔焉邦直與鳳謀可悉取殲之從者曰千斤將軍功奇矣可勿逞竟飛騎以往踰谷口數里忽至大陸溝中伏兵約三萬餘騎列兩大翼而陣邦直激衆奮勇以矢石急擊而身引弓射殺賊首賊憤合圍七重戰七日夜邦直斬寇千餘級㑹天雨雪矢石俱盡邦直潰圍而出檢義兵從者惟王國順一人耳邦直嘆曰鳳既亡而吾獨存恥也異日何面目以見軍門遂䇿馬復入賊營力竭被害寇故壯邦直環其屍相視嚙指翌日遂引退既而有自寇中還者雲諸部落皆悲泣謂是役死傷不勝紀自是寇數年不敢犯亦懲之之故萬達疏請錄䘏官為立祠與張鳳並祀而以李尚倫等八人袝贈邦直都指揮僉事䕃子化熙為潞安正千戶世襲邦直號千斤 趙炳然與谷聚菴書近見圖本詳於墩臺而略於山口昨問城至鐵裹門鵓鴿峪按圖索跡茫無所考今欲訪求如某堡某峪某口若干里至某堡某峪某口東四南北各堡各峪各口各若干里直達之交界處所於山險平川並通賊大路明書其地又如某處南犯若干里至某處有何水草可資有何山險可伏以次而南將犯某關之內又如某壁某城或可儲可屯俱明白註數於城堡之類則通賊險易可守可伏便一展卷如視諸掌
白�峪大口東北三十里東西一百餘歩牆高二丈五尺
虎峪口東北二十里東西十五歩牆高一丈
白�峪小口東北一十五里東西一百餘歩牆高二丈五尺鵓鴿即石�峪二口也
守口堡北少西二十里大同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至陽高衛邊牆三里西至邊牆二十里南少東至縣治二十里北至邊牆十里 明分駐守備一員東路叅將轄 守口河自堡東邊牆入 北至邊牆有馬市樓邊牆外有清涼嶺風洞虎兒山東北有猴兒山守口西接靖魯堡東連孫家堡堡北墩又有堡邊牆外為大峪口 嘉靖二十二年總督翟鵬言大同自有五堡北邊少事五堡以東直抵陽和五堡以西直抵老營堡欲於其地通鑿長塹遇有山石則砌石為垣斬崖成險今計鎭邊堡至陽和後口三十餘里相應鑿塹鎭河堡至老營界三百九十餘里鑿塹者十之九為垣者十之一垣高闊以一丈二尺塹深闊以二丈為式 嘉靖二十五年總督翁萬達疏大同陽和以西至山西丫角山鑿塹添墩少有次第然陽和𨳩山口以東原未設險拒守不便其大小鵓鴿峪鐵裹門水峪瓦窰等口舊惟斷塞山口少阻零抄若遇猖獗必難止衝議自陽和山口起至宣府西陽河鎭口臺止為垣九十五里有奇內外塹二皆如之敵臺一百五十四垣高闊以三丈頂收以九尺外塹深闊以一丈底收以五尺敵臺闊視垣加二丈高視垣加五尺為式工役則垣塹人日七分臺門五百人日一座五萬人兩月可成
陽和前口西北十五里東西十五歩牆高一丈八尺將軍口陽和前口東北二十里石牆高二丈又東二十里為陽和後口〈翠屏山在縣北十里北連塞外陽和衛諸口胥附山麓〉
陽和後口南北六十歩牆高二丈八尺 明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入命西寧侯宋瑛充總兵官督鎭守大同朱冕石亨等禦之時中官郭敬監軍諸將皆受制戰陽和全軍沒敬伏草間免瑛及冕皆死 石亨戰陽和後口敗績行都司許貴力戰得出
靖魯堡明分駐守備一員 翁萬達分別垣工疏大同自東陽河鎭口臺起歴北中二路抵西路丫角山止延袤六百四十餘里二十五年大同修完東路鎭口臺起至陽和開山口止一百三十八里今所議修大同則自北路靖魯堡至西路丫角山五百餘里二十三年發銀砌石與二十六年量倩戍軍陸續幇砌而間多低薄不稱規制者 翁萬達曰陽和天城山口深曲岡崖擁隔列戍之兵限於一隅耳寇騎登高最稱利便一處失防則諸口之兵盡為守穴鼠矣
威寧口西北七十里東西六十歩牆高一丈五尺 李承勲防禦大同疏威寧海子離宣大二鎭不遠尅期可到 雲中古志威寧海在大同城西二百二十里其遶北而東者乃其發源也 遼太宗西徙橫帳居庫列伯出鈔雲朔之間
白登山東南二十里 白登村南二十里乃白登縣遺址有大白登小白登 白登堡明永樂九年築周二里一百八十歩高三丈壕深一丈五尺門二 堡南有白登河前後堡多茂林 通典雲中有白登單于臺漢武自將待邊處 金志白登縣本名長青大定七年更有白登採掠山 冒頓得韓王信因引兵南踰勾注攻太原至晉陽下漢高帝七年十月自將兵往擊之會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冒頓陽敗走誘漢兵逐擊之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劉敬言此必欲見短不可擊上怒御史成進諫不聽悉兵多歩兵三十二萬北逐之上先至平城歩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三十餘萬騎圍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騎西方盡白東方盡駹北方盡驪南方盡騂馬上用陳平秘計使使間厚遺閼氏冒頓先與韓信將王黃趙利期而兵久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𨳩圍一角時天大霧漢使人往來寇不覺陳平請令士皆持滿傳矢外嚮乃從解角直出得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去漢亦引兵罷使劉敬結和親之約 應劭風俗通陳平使畫工圖美女間遣人遺閼氏雲漢美女如此今困阨欲獻之閼氏畏奪已寵因謂單于曰漢亦有神靈得其土地非能有之於是𨳩其一角得突出〈顔師古曰應說出桓譚新論蓋譚以意測之非記傳所載〉宋嘉定三年八月金行省遷嘉努完顏呼沙呼至烏沙堡未及設備元兵奄至抜烏沙堡乗勝破白登城遂攻西京凡七日呼沙呼懼以麾下棄城突圍逃去元以精騎三千馳之金兵大敗遂取西京及桓撫州 嘉定九年二月金西京副統程琢以私財募集壯士二萬復取渾源白登駐師𢎞州欲圖恢復 明洪武七年正月李文忠駐代縣分遣諸將北發指揮景出白登敗寇軍擒其國公博囉特穆爾 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吉囊得入鵓鴿峪南至陽和川總督翁萬達自督諸軍出陣而遣勁騎伏白登村檄總兵周尚文曰急提兵自二邊遮其歸路是日寇置陣萬達令𨳩壁門中軍振鼔作樂不之顧而潛伏死士於兩腋令曰寇叩壁炮發兩翼橫衝斷之左翼拒外右翼拒內又偃諸炮及毒火銃數重於壁門寇乃移陣還兩翼追之幾造其壘周尚文得檄馳至陽和山後計曰此去陽和六十里夜不可進須曉發恐不及寇連戰疲矣可先聲懼之令喊於軍者三時靜夜風猛聲聞山前四鼓寇拔營遁兵追出塞不及而還陽和禾畜胥無失遺
東井集東八十里通直𨽻西寧界〈有上堡下堡〉
高山衛城明天順二年築
國朝順治三年廢
高柳塞漢高柳塞在陽和北八十里為今開山口㩖風崖迤北地即唐青坡道蓋所以東應帷臺嶺北偵威寧海彈汗山而西控平城縣之平原曠野也 唐地理志雲州有青坡道為出兵路〈金志長青坡山即今翠屏山青坡山也〉漢景帝中三年中尉魏不害屯高柳塞 建武九年討虜將軍王覇與大司馬吳漢橫野大將軍王常建義大將軍朱祐破姦大將軍侯進等五萬餘人擊盧芳將賈覽閔堪於高柳塞北遣騎助芳漢軍遇雨戰不利十年上谷太守王覇復與吳漢等四將軍六萬人出高柳擊賈覽詔霸與漁陽太守陳訢將兵為諸軍鋒塞北左南將軍將數千騎救覽霸等連戰於平城下破之追出塞斬首數百級十六年十月盧芳入於高柳十一月封為代王十八年四月芳復奔二十一年伏波將軍馬援將三千騎至高柳行視障塞復出五阮關掩擊烏桓逃避援還 延光二年七月鮮卑寇高柳三年秋鮮卑其至鞬寇高柳擊破南部殺漸將王 鮮卑檀石槐立庭於彈汙山歠佐水上去高柳北三百餘里兵馬甚盛熹平六年遣䕶烏桓校尉夏育出高柳䕶羌校尉田晏出雲中中郎將臧旻率南部出雁門各將萬騎三道出塞二千餘里鮮卑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率衆逆戰育等大敗喪其節傳各將數千騎奔還死者十七八 地形志恆州高柳郡永熙中置領縣二
貓兒莊堡北一百里明永樂元年築周二里四十歩高一丈五尺其北二十里有口子牆高一丈五尺乃陽和衛哨馬營也
馬營河堡縣東明駐操守一員
關頭堡北七十里明宣德間築後廢
柳林堡 楊家堡 陳家堡 管家堡 太平堡 吳家堡 莫家堡 鎭門堡 水磨口 榆林口 孫仁堡 都司口 重興鎭 青順堡 上富家寨土嘴口 田家寨 趙家寨 古城寨 漫流寨永安堡
天鎭縣
山西長城明時大同鎭自天城衛東界牌墩起至右衛孔家溝墩止為自東而西之垣自孔家溝南黃草梁墩起屬山西鎭汛自孔家溝墩南至朔州轄修理墩務內了角墩為自南而北之垣自了角墩西老營堡五眼井墩起至偏頭關小莊窩墩止又為自東而西之垣自小莊窩西南老牛灣墩起至卻胡墩止又為自南而北之垣凡山西鎭界垣二百五十五里其餘胥大同鎭界也
大同府長城東自府境邊界接直𨽻宣化府懷安縣邊界李信屯起西至府境天鎭縣縁邊東陽河堡界二十三里新平堡界一十三里天城界七十二里西至陽高縣縁邊陽和界四十里靖魯堡界二十七里西至大同縣緣邊鎭邊堡界二十五里得勝堡界二十二里鎭魯堡界二十九里鎭河堡界二十一里西至朔平府左雲縣拒門堡邊界共沿邊長二百九十四里
天鎭縣長城東起東界牌墩西止駱駝巖墩
明東陽河堡制東界牌墩東陽河堡界首東接宣府西陽河堡西石垜墩乃宣大兩鎭之界也又西為井溝墩又西為斷溝墩又西為大溝又西為黃草坡墩又西為紅山墩又西為斷溝東墩直黃窰後口又西為寛溝西墩西有敵臺南直陽河南平定堡又西為尖山墩又西為深溝墩墩北對口外尖山又西為馬道溝墩又西為雙山東西墩南直陽河南東陽河堡又西為乾柴四墩南直陽河南董家莊董家莊南東紅沙巖西石壑子胥有墩又西為乾柴三二墩又西為乾柴大墩東陽河堡界止為垣二十三里〈此明時制墩在長城上即守兵舖也凡雲北對北直某地者皆口外地西對西直亦同南對南直者乃長城內地也尚有小墩在大墩左右不具列為垣者即長城牆也〉今𨽻新平路汛 東界牌墩宣府接界宣府垣多石砌大同胥用土築
明新平堡制犂牛兒東西墩東接東陽河乾柴大墩新平堡界首又西為花豹溝西有敵臺又西為平虜二墩北對雙山兒墩又西為木𤓰墩長城折而南南直陽河南新平堡新平堡東南有艮山墩艮山東有塹距山西有塹二距山艮山東南又有望遠墩木𤓰墩又西南為駝山墩又西南為平虜西墩陽河之水繇垣暗牆入河南有寧朔墩寧朔墩南有保平堡又西南為折腰墩又西南為長城墩又西南為北乾水東墩長城復折而西又西為乾水二墩北直陽河外舊集寧海又西為北坡南有二郎山又西為大水口又西為鼠尾牆西有敵臺北直舊榆林縣又西為雙溝兒三墩北直陽河源又西為鴉兒崖北直小青山又西為古路三墩南直枳兒嶺又西為石門垣內有歡喜梁又西為沙圪塔北直沙嶺又西為琵琶嘴又西為牆頭墩新平堡界止為垣一十三里 今𨽻新平路汛
明天城衛制暗窩梁墩東接牆頭墩天城界首西為土關兒頭又西為大小鹿角溝又西為雙圪塔二墩又西為雙濠又西為紅沙巖垣內有西土地巖又西又為大小鹿角溝又西為水頭北對高山墩又西為黑圪塔垣內有得勝墩又西為井溝梁又西為大小梁巖北直水峪山又西為王展溝又西為歡喜梁犂兒坡南直福祿山又西為鴿子崖北直鄧草站又西為小深巖又西為大深巖北直舊集寧城垣內少西南有瓦窖又西為火燒溝北直清涼寺又西為南坡垣內有界牌前後墩又西為斧刃山又西為伏路巖又西為盤道梁又西為鷄窩梁又西為虎龍溝長城折而少南又西為水磨口舊墩復折而西南直鎭口堡又西為水磨口新墩水磨口新舊墩中有關關外自趙三溝起至石家梁止又有重牆暗門自水磨口墩起至不懺溝墩長城外有塹又西為鹿角溝北直威寧海子又西為甎磨口又西為大節溝榆林溝北直寨子山又西為水峪口北直蘆葦溝又西為日流溝李官人溝石隔溝酸流溝北直水峪後口又西為窰兒溝又西為駱駝巖墩天城界止為垣七十二里今𨽻新平路汛
東陽河堡明都御史韓邦奇曰李信屯宣府咽喉也且其地兩山俱盡又為大同接境嘉靖初遂城李信屯翁萬達曰大同東路山北東陽河橫直邊牆二十
八里接連宣府西路之西陽河係一膜之地舊又有西路防秋列營馬軍其去大同東路山南之天城陽和則隔高山六七十里或百二三十里險仄難行舊又無東路防秋列營馬軍倘有犯東陽河而必待大同列營之兵歴天城陽和踰山北以為援其勢必遲三日安知一二日之內不受困耶若宣府西路西陽河之兵則呼吸可至應援甚便即勢或重大亦賴以支持一時而遠者可及繼也
新平堡東北六十里大同府東北二百四十里東至直𨽻宣化府西陽河堡界牌界二十里西至邊牆二里北至邊牆五里西南到瓦窰口堡石塘坂汛舖三十里 古為榆林縣地𨽻集寧郡後䝉古駐牧明嘉靖十五年都督周尚文㑹題修邊一道收入版圖二十二年建土堡隆慶四年裹甎周三里六分有奇連女牆高三丈五尺門二東曰拱化北曰新遠〈東甕城三英祠祀周尚文郭琥麻祿〉新平堡南少西有保平堡東有東陽河堡東南有平定堡平定堡東有東界牌墩又東則宣府西陽河堡界西石垜墩矣西石垜墩北為野馬川 新平堡東南為平定堡新平堡西南為保平堡又西南為樺門堡在長城之外重城之內所謂城外四堡也〈平定一名平遠〉明置新平路叅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轄新平平定保平樺門四堡並援兵營老家營共三千一百五十四名 明新平路馬騾共三百九十一匹頭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營野馬川尅日戰陽和總兵馬芳禦之新平度寇且遁急乘之斬級益多衆方賀芳遽䇿馬趣守險而身斷後頃之寇果麕至芳戰益力寇乃去 隆慶中俺答大入掠山隂懷仁應州將吏並獲罪獨新平堡叅將麻貴與兄副將錦拒戰有功受賞 萬厯二年黃台吉改貢市於新平堡
保平堡新平堡西南至城七十里 明分駐守備一員平遠堡至城七十里直𨽻西陽河堡界
長勝堡北六十里明永樂元年築周五百六十丈壕深一丈門二乃天城衛哨馬營也楊博疏查天城衛壯夫武文等奏要比照大同五堡事例除已成平定平遠二堡外再將舊棄長勝一堡募民塡實每堡安夫三百名撥官操守不動官糧等因已經查勘是四堡之外又收長勝堡也
張仲溝長城繇迤西折迤西南又繇迤西南折迤西張仲溝乃復折迤西第一溝徑
李兒溝長城復折迤西第二溝徑
枳兒嶺東三十里大同接宣化驛路始此建堡 明成化十九年秋朶顔繇西陽和枳兒嶺入順聖川
永嘉堡至城四十五里嘉靖三十七年建萬厯十九年裹甎高三丈六尺周三里四分 火路墩臺一座明設操守一員
瓦窰口堡縣東北五十五里大同府東北二百十里東至直𨽻懷安縣界三十里西至邊牆八里南至天鎭縣界三十里〈今無界〉北至邊牆十一里西南到天鎭縣治三十里東北到新界堡三十里 明分駐守備一員 金貞祐二年武器署丞珠嘉臣嘉救集寧有功
鎭寧堡明嘉靖四十四年建隆慶六年裹甎高三丈五尺周一里三分 分邊袤一十三里墩二十一座火路墩一座內滅虎口白羊口極衝
白羊口〈一作白陽〉縣北少西三十里東西六十歩牆高二丈五尺
榆林口西北三十裏白羊口西東西五十歩牆高二丈五尺
甎磨口西北三十里南北五十歩牆高二丈五尺 甎磨口墩西十三里為陽高縣界不懺墩北對邊牆外滅虎墩即滅虎口也
董窰口至城四十里
鎭口堡北對水磨口明設操守一員
水磨口西北三十里榆林口西南北五十歩高二丈五尺明嘉靖二十五年宣大並築長城宣府西路洗馬林西陽河兩鎭接境也始大同長城議自高山口遵山麓而東至水磨口又至李信屯以與宣府接雖土地平坦易城而界西陽河於外宣府都御史孫錦曰是棄西陽也堡中生齒數千家膏腴地且千頃若之何其棄之然使大同邊北出不界西陽河於外則山險中斷應援不便大同爭之持議不決四月總督翁萬達曰地不可棄兵必有援狥宣府疆域而置大同戍卒於絶地是不恤大同也便大同應援而置宣府西陽河於境外是不恤宣府也若地狥宣府兵便大同是為兩得乃修邊自水磨口而東北踰山至馬頭兒地又度溝而北至宣府鎭口臺邊戍屬之大同而以應援責之宣府著令曰居常戍不備罪大同有警而宣府西路不以兵至牆下應援者罪宣府議乃定總督翁萬達議曰大同邊牆先議自𨳩山口遵山
南而東五十里至於水磨口又東八十一里至於宣府李信屯之北地名紅土臺一百三十一里有奇坦然皆平地也今議自開山口至水磨口仍照舊擬自水磨改從東北踰山崖六十里至於馬頭兒又趨平地渡溝而北一十里又東一十八里至於宣府西陽河界之鎭口臺共一百三十八里有奇則宣府西路西陽河既得藉一面之防省十里之力而李信屯以北常戍之地亦可掣免
威寧海王瓊曰威寧海子在大同宣府之間 明嘉靖三十一年四月大將軍仇鸞帥師出塞襲俺答於威寧海敗績而還 隆慶四年大同總兵馬芳出右衛與俺答戰於威寧海子破之
夾石溝南一百三十里廣靈界
火燒嶺西南一百十三里廣靈界建堡
米薪關堡南二十里周三百二十丈壕深二丈門二方城堡南七十里周二百四十丈壕深一丈門二上畔莊堡西南二十里周一百九十丈高三丈壕深二丈
蕭牆堡東三十里 下營堡東二十里 上營堡東二十三里 於西堡南四十里 興隆堡舊名蝦蟆窊南七十五里 鎗架營南七十里 龍池堡南八十里 馬營堡南一百里 堿家堡南七十里 溫小堡南七十五里 後谷堡南六十里 欒玉堡西四十里 東雙寨西四十里 南河堡西二十里 娘子城西四十五里 石厰寨西三十五里 王進堡西二里 谷前堡北五里 谷後堡北八里 東馬房北二十里 沙屯堡北二十五里 西馬房北二十里 大營盤北七十五里 四方墩北五十五里三墩子至城三十里 王家墩北三十五里 李
家寨北三十里 石嘴墩北三十五里
興和路齊天保六年發夫一百八十萬人築長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恆州九百餘里蹟在宣德興和西即天城也今舊榆林縣北有古長城遺跡 宋景定三年十一月元置隆興府治撫州割宣德之懷安天城屬之號興和路 懷安縣晉置天城縣遼置〈新平尢近興和〉元至正十八年九月關先生掠大同興和塞外諸郡明洪武末調大興衛左所來守興和是為興和所永樂元年以興和無援移置宣府鎭城
山西通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十二
關隘〈四〉
朔平府
右玉縣
右玉長城東北自縣境破虎堡邉界接左雲縣寧魯堡邉界三十里起西南至縣境雲石堡邉界五十里交平魯縣大河堡邉界五十里止共袤一百三十里
破虎堡營分管邉牆東自左雲寧魯堡頭墩邉界起西至殺虎堡邉界止袤六十里三分 舊邉墩一十七座今邉墩六十八座外甎樓三座舊火路墩五座今火路墩一十八座
殺虎堡營分管邉牆東自闇門二十臺起至破魯堡邉界止袤一十二里西自闇門二十臺起至朔平城守營邉界止袤一十五里共袤二十七里 舊邉墩二十八座今邊墩四十二座〈東接破虎堡界十九墩袤二十里西至三十九墩止接右衛營汛界袤十五里〉舊火路墩六座今火路墩五座
朔平府城守營分管邊牆北自殺虎口邊界起南至雲石堡邊界止袤四十一里 舊邊墩四十一座今邊墩一十四座 舊火路墩四十六座今火路墩八十九座
雲石堡營分管邊牆北自朔平城守營邊界起南至威遠堡頭墩邊界止袤二十四里八分 舊邊墩四十五座今邊墩一十五座 舊火路墩一十四座今火路墩一十座
威遠堡營分管邊牆北自雲石堡邊界起南至威虎堡邊界止袤一十五里三分 舊邊墩一十六座今邊墩五座〈府志北接雲石堡界南至平魯縣界袤三十四里〉舊火路墩四十五座今裁併
明破虎堡制照壁山墩破虎堡界首東接左衛半坡墩西為雙營兒北對鷹窩山又西為鎮溝墩北對雙廟又西為三岔又西為古長城墩又西有小關北直古城又西為饅頭山西有關又西為曹家北山垣凸而北又西為山前墩北對安子山南直破虎堡界止為垣二十一里嘉靖十七年二月俺答繇安子山入
明馬堡制水泉兒墩馬堡界首東接破虎堡山前墩東為道溝又西為虎頭山垣凸而北又西為郉家溝二溝中有雙水口墩乂西為石嶺有小關岐道北出北對雙土山又西為馬尾山東西有水口垣凸而北南直馬堡又西為中馬尾墩至右衛殺虎堡毛河胥有塹又西為西馬尾墩馬堡界止為垣二十三里今𨽻破虎堡汎
明殘狐堡制芹菜坡墩殘狐堡界首東接馬堡西馬尾墩西為臥羊坡又西為羊平草塲又西為暗門又西為天橋兒北直古城又西有小關岐道北出又西為野豬窩又西為舊堂子墩南直殘狐堡又西為東鶯圪塔墩北直雙古城又西有關殘狐堡界止為垣二十三里 今𨽻破虎堡汎
明殺虎堡制新水口墩殺虎堡界首東接殘狐堡東鶯圪塔墩西為小水口北對舊巖西有小關岐道北出又西為東山水口北直舊豐州城西為古道坡垣凸而北又西為古道溝有小關北出又西為黒龍王坡垣凸而北北對石人兒又西為黒龍王灘又西為井溝有土溝北對大窊又西為山寨溝長墩殺虎堡界止為垣一十八里
明右衛制石崖墩北對平垣山大同右衛界首東接殺虎堡山寨溝長墩西為劉隔子溝又西為暗門北對大虎石又西為半坡又西為堵牆二墩間北對陵角海南直殺虎堡界右衛關東在東鶯圪疸西在西鶯圪疸又少西為毛河東西墩毛河折流出二墩之間河中有堵牆堵牆西南又有堵柵毛河西墩至老營堡五眼井墩止胥有塹又西為西馬頭又西為小關有水流出又西為小水口垣凸而北又西為朱家溝又西為西鶯圪疸有小關又西為陡溝北坡垣凸而北又西為陡溝水口又西為黃家山北直雙山又西為乾溝子有小關三水滙而流出又西歴二墩至金家山南直楊鐡口堡又西為宰寨北直紅牆又西為幸兒坡垣少凸而北又西為小莊窩北直忙牛嶺又西為孔家溝墩長城垣為西盡黃草梁墩復折而南 長城自左雲拒門堡起勢迤西南至右衛黃草梁墩全折而南又迤西南至平魯大水口堡又全折而南此左雲右玉平魯長城之大勢也 黃草梁墩長城折南東接孔家溝墩西對玉林山又南為菜樹坡長城凸而西西對勝山兒又南歴二墩至雙溝西對大青山尾此明山西防秋分土之界也繇雙溝南至丫角山一百十四里地𨽻大同汎𨽻山西又南為邊家山又南為土兒墩西直黃土山又南為勝土寨墩大同右衛界止為垣七十二里 今𨽻雲石堡汎
明拒狐堡制北石山墩北接右衛勝土寨墩長城少凸而西拒狐堡界首南為半破墩長城少凸而西東直拒狐堡又南為鎮河墩又南有小闗又南為王石匠墩有河西對尖山又南為界牌梁東少南直威逺衛城又南為營盤山墩長城少凸而西拒狐堡界止為垣一十二里 今𨽻威逺城汎
明威遠衛制井溝墩北接拒狐堡營盤山墩西直大團山威逺衛界首南為沙嶺又南為小關又南為大營盤山長城凸而西又南為劉三河小大沙溝西直青山又南有關又南為窰溝又南為雙山子長城少凸而西又南為雙窰溝則少凹而東矣又南為五箇砦復凸而西又南為周二河墩威逺衛界止為垣一十六里
破虎堡東北五十里大同府西北一百五十里東至邊牆一里半西至殺虎堡五十里南至寧魯堡三十里北至邊牆三百步東南到威寧堡西南到縣治五十里 明嘉靖二十二年建堡方一里髙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一萬厯二年展修周二里零八步髙連女牆三丈八尺甎包 明楊博右衛路通䟽一議増墩臺右衛至左衛一帶前議每四里設墩一座猶恐其踈合無每空再加二座大約每里許該墩一座左衛至髙山站視右衛為稍衝每五里見有墩臺一座每空再加一座大約二里半該墩一座髙山站至鎮城視右衛為少緩原無墩臺毎五里該墩一座候牛心山等堡並墩臺完日繼理其中路草溝堡官人屯梁家店齊家河北花園馬道口六處西路小邨兒一處應添墩堡並沿邊牆塹照原議具奏
馬堡破虎堡南明嘉靖二十五年建萬厯元年石包周一里五十四步髙連女牆三丈五尺舊分管邊牆袤一十里四分邊墩一十五座火路墩四座今裁併
殘狐堡破虎堡西明嘉靖二十三年建隆慶六年石包周一里一百三十四步髙連女牆三丈六尺五寸舊分管邊牆袤一十五里三分邊墩二十四座火路墩九座今裁併
殺虎堡北二十里大同府西北二百一十里東至破虎堡五十里西至邊牆三里南少東至縣治二十里北至邊牆一里 明嘉靖二十二年建方一里髙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一萬厯二年展修周二里零二十步髙連女牆三丈五尺甎包四十三年復建殺虎新堡名平集堡東西廣一百九十步南北袤一百七十步周二里牆亦髙連女牆三丈五尺分駐守備一員明兵備張維樞議宜摘近關牆處另築一土堡中建商店凡交易俱在此不得闖入殺虎堡城或每月限期每日限時立定規制
混元峰北二十里殺虎堡左髙五里東北胥連邊外盤踞數十里
馬營河堡殺虎堡東南明萬厯元年建周八分髙連女牆三丈九尺舊分管邊牆袤五里五分邊墩八座火路墩一座今裁併 明嘉靖三十三年叅將自左衛移駐右衛轄城堡十三左衛右衛殺虎破虎鐵山牛心殘虎馬堡雲陽紅土黃土三屯馬營河
毛河西北二十里發源東北十里響水溝流至城北八里㑹馬營諸河流出口外東勝州入黃河 建牆堞一座西三十里又有小隘口 王瓊曰大同右衛兔毛河口最為要衝 明太學陳善毛河設險議毛河在右衛之北直出境外邊塞溪谷與通㓂水者固多然小之可竇城基於梁而導水出入暗門是也大之可墩隨其曲折而置守於山敵臺是也毛之水𣲖流平漫中難為竇涯滸土壤旁難為墩故守者病之間嘗計曰岸築髙墉與長城等隨水曲折長數里餘河流寛不百步而兩岸乗墉者以火石擊之無不守之理矣 明兵備張維樞修毛河橋議殺虎堡當西北極邊最稱要隘而毛河橋直通塞外夏秋之交波流洶湧勢奔力猛嵗修嵗潰此橋一瑕數百里之垣皆瑕本道念邊垣肩背河橋咽喉急肩背而緩咽喉非計也今議列五欵一議橋洞洞孔多則奔流易䟽孔少則猛突難禦計修中大水洞一孔東西小水洞一十四孔照城門砌劵斧刃交立共用劵石九百九十一丈四尺壓劵鑿綱等石三千三百六十八丈此所謂多洞孔以䟽其流者也一議鋪底底基深則堅厚難衝基淺則脆薄易陷今計入地剖坑一丈先用木杆排釘乃安底石鋪至十層石用長八九尺厚至尺餘者橋底東西並內外八字約濶六十二丈長二十一丈共用底石三萬九千六百丈木杆一千八百根此所謂深鋪底以固其基者也一議橋身身中用碎石則支助無力用石條砌壘則牢固難動今議每座髙一丈八尺週圍八丈用石三十六層每層週圍石條一百四十四丈約馬頭橋身內外用石條五萬一千八百四十丈此所謂廣橋身以培其勢者也一議橋樓下堅則水順註上隆則基益奠今計橋上建樓三間南北深入一丈八尺東西濶二丈七尺髙一丈五尺直北包甎牆一堵東西南用門窓事竣後應撥軍夫二十名住防看守以防緩急此所謂築牆樓以壯其威者也一議夫匠工費今以數百里邊垣寄咽喉於茲橋且下深上隆一橋而兼兩橋之工據該堡軍夫二百名三路應𣲖軍夫一千五百名其石匠三百名在內喫𦂳以鋪完橋底為先限兩個月河橋鎮樓次第併力限七個月邊地最苦寒凍先行辦料限三月初旬興工此所謂集衆力以要其成者也若工無冒破橋可永久各委官乞破格優敘以為捍邊任勞者勸 翁萬逹疏自陽河靖魯堡起西至右衛毛河止為垣三百七里有竒塹如之敵臺六百二十有二舖屋如之暗門一十有七自右衛毛河起至丫角山止為垣一百九十二里有竒塹如之敵臺二百七十有五舖屋如之暗門六月城六十靖魯至右衛者役大同右衛至了角者役山西
紅土堡在東南石包火路墩七座
黃土堡紅土堡東南火路墩九座
雲陽堡牛心堡東南火路墩一十四座
祁河堡縣南火路墩九座俱裁併
雲石堡西南四十里大同府西二百二十里東至威逺城界六里西至邊牆二里南至大水口堡界二十里少東至平魯縣七十里北至右玉縣界二十里東南到威逺城西北到大水口堡二十五里東北到縣治四十里 明嘉靖三十八年建萬厯十年改建於王石匠河甎包周一里七分髙連女牆四丈一尺
鐵山堡雲石堡東北明嘉靖三十八年建萬厯二年甎包周一里四分零髙連女牆三丈五尺舊分管邊牆袤一十里五分邊墩二十二座火路墩十座今裁併
威遠城南五十里大同府西一百五十里東至左雲縣三十里西至大水口堡五十里南少西至平魯縣六十里北至縣治五十里西北到雲石堡 明正統三年築方四里髙四仞厚三仞餘門樓四萬厯三年展修周五里八分零髙連女牆四丈甎包 明㕘議左熈修威逺城記叅將牛應詔董役拆修六百餘丈覆以雉堞髙四丈餘週圍延袤一千五十丈有餘幫修裏口大牆五百九十餘丈俱用甎甃門樓穿廊劵洞水道各極壯麗 明設㕘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馬戰兵九十名步戰兵六十名守兵一百五十名 景泰元年石彪守備威逺敵圍土城彪用砲擊死百餘人遁去六年瓦剌㓂威逺諸衛夏定逺伯石彪敗之於磨兒山 天順四年秋八月孛來入自威逺總兵官髙陽伯李文素怯懦擁兵退避㓂遂抵雁門掠朔代忻崞砲火徹於浮圖峪東大學士李賢倉卒入奏乃詔發兵倒馬紫荊以備畿甸命都督顔彪屯紫荊馮宗屯倒馬㓂初見鎮兵不戰意大恣肆已去復來乃詔二闗屯兵悉至雁門㓂始退 𢎞治十三年六月火篩大節入西路歴威逺左衛駐營朔州 嘉靖九年秋七月俺答繇黃榆山入威逺守備賈英出陣邊人亦多之十一年秋七月繇臘鷄屯入威逺二十九年復入威逺伏驍騎鹽塲而以二十騎挑戰陽和總鎮馬芳知其詐用百騎薄伏所三分其軍鋭以次擊之奮勇跳盪敵騎辟易十里斬九十級 隆慶四年俺答犯威逺堡別部千餘騎攻靖魯大同巡撫方逢時伏兵卻之隆慶中俺答攻平魯叅將張剛賂之令移攻威逺幾破總督陳其學率胡鎮等救而大同總兵馬芳兵亦至相持十餘日乃走 于謙備邊疏令遊擊將軍石彪將所帶官軍內威逺衛留一千馬邑所留六百山隂所留五百名在此巡哨 楊鼎大同事宜疏山西新設威逺衛與大同相隣右衛三面幾四百里威逺三面僅六里難以種牧宜以隣近大同右玉林二衛餘里內西南各撥二十里東北各撥一十五里給威逺衛軍種牧〈此新威逺城時道里〉
樊皮嶺在威逺衛明嘉靖四十五年㕘將崔世榮戰沒於嶺 威逺城巡檢司
威平堡威逺城西南 明嘉靖四十五年建萬厯元年石包周一里四分髙連女牆三丈七尺萬厯二十三年又接建土堡一座火路墩一十座今裁併
小峪口
雷公山西八里盤踞百里南連雲石堡山西北胥連邊外
牛心山東南四十五里牛心堡南明嘉靖三十七年建堡隆慶六年石包周二里五分髙連女牆三丈五尺火路墩一十八座山逓髙八里旋折而上孤峰插雲盤踞數里巔平麓圓 成化十九年秋亦思馬因入掠大同西路㕘將莊鑑邀其歸路戰於牛心山敵遂遁非垣北牛心山也
朔州
石碣峪南七十里翠屏山東峪中有千佛寺東北即神武尖山 翠屛山西南七十里寧武縣界東至石碣峪北接馬騣山南通寧武軍山口西至托邏臺髙下往復二十餘里盤踞二百餘里 宋雍熈三年五月詔遷雲應寰朔四州之民於內地令都部署潘美等以所部兵䕶之時遼國母蕭氏與其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及烏雅特哩袞領衆十餘萬復陷寰州雲州觀察使副部署楊業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朝廷止令取數州之民但領兵出大石口路先遣人宻告雲朔州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雲州之衆先出我師次應州遼必來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強弩千人列於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衆保萬全矣西上閤門使王侁曰但趨雁門北川中鼔行而往業曰不可此必敗之勢也侁曰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乃逗撓不戰乎業曰業非避死葢時有未利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乃自石匣路趨朔州泣謂美曰此行必不利業太原降將分當死上不殺寵以連帥授之兵柄今當先死於敵因指陳家谷口曰諸君於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美即與侁領麾下兵陣於谷口遼山西兵馬都綂耶律色珍遣副部署蕭達蘭伏兵路側自擁衆為戰勢遇業兵佯敗業追之伏兵四起色珍還兵前戰業大敗退趨狼牙村侁自寅至已使人登托邏臺望之以為遼師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業力戰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馬重傷不能進遂為遼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麾下淄州刺史王貴等胥力戰死無一生還者業不食三日卒 遼聖宗紀綂和四年七月丙子樞宻使色珍奏復朔州擒宋將楊繼業元攻朔州州人楊沃衍率族人保南山茶𣏌溝金
以為武朔刺史時武州已殘破宋嘉定七年二月元復來攻死戰二十七日元兵乃退 八月金順義軍節度使吳僧格復朔州 吳僧哥乞糧議者以雲應已破朔州孤城勢不可久乂楊沃衍在武州元兵攻圍甚急宋嘉定九年三月金遷武朔吏民入闗分置嵐石絳解之間元兵追擊之僧格為殿戰死
神池口西四十里神池界路通神池縣明正綂十三年置巡檢司後裁東南有土城基 舊志神池口州南九十里
青圪塔南四十里又十五里至陽方口岔道出西南十五里至大水口 遼志朔州順義軍下節度本漢馬邑縣地元魏孝文帝始置朔州在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葛榮亂廢髙齊天保六年復置在今州南四十七里新城八年徙馬邑即今城武成帝置北道行臺周武帝置朔州總管府隋大業三年改馬邑郡唐武徳四年復朔州遼升順義軍節度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按此則青圪塔南即齊朔州新城地葢以南蔽陽方口也
陽方口南五十里寧武縣界 舊志寧武軍口南一百里路通寧武縣南連靜樂縣分水嶺 托邏臺寧武山前宋王侁使人望楊業也
蕎麥川在州西繇州西至魚渠嶺三十五里繇魚渠嶺西南二十五里至利民堡胥蕎麥川也為神池𦂳衝
趄坡西南四十里踰坡為大水口
朔州內邊長城東南接馬邑城外西南界起迤南而西經寧武縣陽方口至神池縣大水口界共袤百一十里有竒
劉家口北三十五里至井坪界四里
沙峪在州北
下水角在州西北八十里 上水頭在州西北九十里胥土坡通口外朔州要道也 景徳元年秋府州
刺史折惟昌入朔州界破狼水砦時契丹方圍岢嵐軍聞敗遁去 韓守英從征河東數奉詔至石嶺關督戰取隆州遷殿頭歴並代路兵馬鈐轄契丹圍岢嵐軍守英與鈐轄張志言知府州折惟昌帥所部渡河抵朔州以牽賊勢遂破狼水寨俘數百人獲馬牛羊鎧甲以數萬計冦為解去 繇府谷入朔州當繇此道 嘉靖四十二年俺答五萬騎至朔州川巡撫萬恭與戰老髙墓列車為陣發火器冦少卻忽風起火反焚車遂復大至諸將殊死戰乃去
武州塞通典朔州有秦馬邑城武州塞 趙武靈王築長城自代並隂山下至髙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 正義括地誌雲趙武靈王所築長城在朔州善陽縣北按水經雲百道長城北山上有長城若頽毀焉亘嶺東西無極葢趙武靈王所築也 後魏李崇曰朔州乃白道之衝若此不全則並肆危矣 蘇秦説韓宣惠王曰韓卒之劍㦸皆出於㝠山〈註㝠山在朔州北〉
小代堡在賈莊南 安子堡賈莊東南 王東堡安子堡東南雁門關北 神武堡在州南 王萬堡在州西南神武堡西寧武關東北
馬邑縣
太和嶺西南五十里一名惡陽嶺邑志唐貞觀四年李靖率勁兵自馬邑進屯惡陽嶺即此 李靖為代州道行軍總管率勁騎三千繇馬邑出其不意直趨惡陽嶺以逼之頡利可汗見官軍奄至大驚曰兵不傾國來靖敢提孤軍至此於是帳部數恐靖縱諜者離其腹心夜襲定襄破之可汗脫身遁磧口退保鐵山帝曰李陵綂步卒五千至漠北然卒敗降其功尚得書竹帛靖以騎三千蹀血㓂庭遂取定襄足澡吾渭水之恥矣 綱目集覽匃奴南界磧口之地在賀人山西按賀人山即今右玉賀蘭山也古隸馬邑郡祝志嶺北口西山上有佳吉寨宋楊將軍屯兵處六郎寨南五十里址存 後魏皇始元年八月己亥大舉討慕容寳帝勒六軍四十餘萬南出馬邑踰於勾注旌旗絡繹二千餘里鼓行而前民屋皆震 太和十七年五月襄陽蠻酋雷婆思等率一千三百餘戶內徙居太和川 唐貞觀中薛延陀衆二十萬度漠屯白道川據善陽嶺以擊李思摩部思摩引其種落走朔州延陀乘之及塞太宗令張儉李勣等數道擊之誡曰延陀經途數千馬已疲瘦吾先勅思摩燒薙秋草頃偵人來雲其馬畜齧噉林木枝皮畧盡卿等不湏前戰俟其將退一時奮撃制勝之舉也先是延陀擊沙鉢爾及柱爾皆以步兵勝將來㓂先教習步戰每五人以一人習戰者使執馬而四人前戰勝則援馬以追奔失於應接者死至是行其法思摩先合輒退延陀乗勝逐之勣兵拒擊延陀弓矢俱發傷戰馬勣令去馬步陣率長矟數百為隊齊奮以衝之其衆潰散副總管薛萬徹率數千騎収其執馬者其衆失馬莫知所從因擊之乃大敗 元設太和嶺千戶所秩正五品逹嚕噶齊一員百戶六員彈壓一員於大同路馬邑縣本隘置司
廣武站東南六十里雁門關下至廣武即馬邑界 廣武站東南八十里韓王信屯廣武漢兵大破之即此漢為縣隸太原郡
覆米堆廣武站西北三里砂土二百餘堆不為大風洪水之所剝削相傳楊將軍覆米其上
下闗城西三十五里有土堡舊傳堡東一里許又有城周八里址尚存 縣志下關城東南三十五里城址周八里 府志在鴈門關之下因以下關名
大峪口北六十里懐仁界
洪濤山西北十五里朔州界路通井坪所有盤道梁墩西北二十五里有喇河口墩
桑乾鎮隋開皇中朔州總管郭衍築桑乾鎮 隋大業末鴈門丞陳孝意虎賁郎將王智辨合兵圍劉武周桑乾鎮突厥與武周共撃智辨破之孝意奔還鴈門鴈門人殺之 古桑乾鎮在今洪濤金龍間葢恃水為固也
馬邑內邊長城南自縣境接代州界起迤南而西至朔州界止土丘蔓延共袤八十餘里
左雲縣
朔平府長城東北自府境邊界接大同府大同縣邊界拒牆堡起西至府境左雲縣邊界拒門堡二十里西至助馬堡二十里西至威魯堡六十里西至寧魯堡二十里西至右玉縣邊界破虎堡三十里西至殺虎堡六十里西南至雲石堡六十里西南至平魯縣邊界大水口堡五十里南至敗虎堡二十里南至阻虎堡二十里西至寧武府境偏闗縣水泉營邊界六十里止共袤四百一十里
左雲長城東北自縣境拒門堡邊界接大同府大同縣邊界起西北至寧魯堡邊界交右玉縣破虎堡邊界止共袤一百五里 左雲城營在腹裏 舊邊墩二十四座火路墩五十二座今裁併
破魯堡營分管邊牆東自拒牆堡邊界起西至助馬堡邊界止袤一十五里二分 舊邊墩二十三座今邊墩八座 舊火路墩五座今同
助馬堡營分管邊牆北自拒門堡邊界起南至威魯堡邊界止袤三十四里六分 舊邊墩二十五座今邊墩四十座 舊火路墩八座今同
威魯堡營分管邊牆東自助馬堡邊界起西至寧魯堡邊界止袤一十六里三分 邊墩一十六座 舊火路墩八座今火路墩一十六座
寧魯堡營分管邊牆東自威魯堡邊界起西至破魯堡邊界止袤一十九里九分 舊邊墩三十三座今邊墩一十一座 舊火路墩一十二座今同
明破魯堡制逐魯一墩破魯堡界首東接大司鎮河堡十六墩北倚石梯子對水泉又西三墩北對深溝又西為四墩北對窰溝又西為七墩長城址南有土溝北為助馬堡在垣之外重垣之內有闗堡北倚𨺗嶺又西為八墩北對馬邑山乂西為九墩北對黃土坡南直河外髙山城又西為十墩北對馬頭髙峰又西為黃土破墩青土破墩北對小團山南直破魯堡界止為垣二十七里
明滅魯堡制安民墩滅魯堡界首東接破魯堡青土墩北有保安堡在垣之外重垣之內重垣至堡止堡北對海東山又西歴三墩至太平墩又歴二墩至永樂墩北對雙山又西為管家溝北對蘆草溝鴉兒巖乂西歴二墩至東坡北對尖山兒又西為西坡有堡堡外有䕶堡垣堡有鎮邊闗南直滅魯堡北對沙嶺兒又西歴二墩至穴川墩北對寨兒嶺又西為雙山墩長嶺墩北對鎮河墩又西為寧魯墩北對八股泉又西為守口墩滅魯堡界止為垣一十七里 今𨽻助馬營汎
明威魯堡制界牌墩威魯堡界首東接滅魯堡守口墩西為榆溝又西為水泉又西為舊莊墩西有水口北對尖山又西為衝溝又西為雙井又西為柴堆墩北對窰子溝又西為小關乃水口也北對團山又西為雙溝西有暗門又西為東水泉墩北對馬站溝又西有小關號雙北水口又西為西水泉墩北對定安山又西為尖山墩南直威魯堡又西為曹家南山墩垣形彌迤西南北對中土山威魯堡界止為垣一十八里今𨽻助馬營汎
明寧魯堡制寧圏墩北對傅家嶺寧魯堡界首東接威魯堡曹家南山墩西為鹽醬溝又西為大夘條墩長塹止又西為髙坡墩雙溝水繇墩東石山出垣暗門又西為灣坡墩長城沙灣又西為石山墩有小關北直老武營墩又西為喜鵲墩北對石嘴又西為鎮溝墩有小闗水口灣坡至關止又西為寧魯堡關又西為黒石巖南對寧魯堡又西為望川墩北對石嘴又西為稱溝墩北對鎮河墩長城又少灣又西為黒龍王墩寧魯堡界止為垣一十七里 今隸威魯堡汛
左雲縣在腹裏明左衛制水泉兒墩大同左衛界東接寧魯堡黒龍王墩西為屯軍溝長墩北對屯田北山又西為屯軍西長墩北對三山又西為左衛二小關乃水口也又西為左衛關又西為十家莊窩又西為王茂山墩南直大同左衛城北對水海又西減劉東山柴堆山又西為堂於山墩北對樺皮溝又西為王家中西嘴墩北對師婆塞王家中西嘴墩至馬堡北馬尾山東墩胥有塹馬尾山西墩又有塹塹中如小水口古道溝黒龍王灘山寨溝劉隔子溝等與毛河形勢相似又西為盤溝北對雙廟又西為半坡墩大同左衛城界止為垣一十七里 豬兒窊左衛城北對十家莊窩又北對水海 明嘉靖二十年七月俺答繇左衛豬兒窊入南抵太原
破魯堡東六十里大同縣西北七十里東至大同縣界一十五里西至縣冶六十里南至髙山堡三十里北至助馬堡二十里西北到威寧堡三十里 明嘉靖二十二年建堡方一里髙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一萬厯元年展修周三里二分有竒髙連女牆四丈二尺甎包 明嘉靖二十三年三月總督翟鵬鑿長塹總兵周尚文議於塹內城滅魯靖魯破魯威魯寧魯五堡募邊人為軍墾地堡置把總指揮綂之後於破魯堡分駐守備一員 舊破魯堡界今助馬營界也破魯堡在塹內助馬堡在塹外明破魯堡東接鎮河堡而又西至助馬堡汎界故列於助馬之先
助馬堡〈連拒馬堡〉在縣東北大同縣西北九十里東至鎮川堡七十里西至邊牆二里南至破魯堡二十里北至邊牆八里 明嘉靖二十四年建方一里髙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一萬厯四年展修周二里四分髙連女牆三丈八尺 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巡撫詹榮總兵周尚文復議於𢎞賜諸堡北添設軍堡以相犄角遂廢水口堡改名鎮羌廢宣寧縣改名拒牆廢亂草營堡改名拒門又増築拒馬堡各募軍屯守鎮羌拒馬設守備拒牆拒門設把總指揮綂之後於助馬堡分駐守備一員 助馬路巡檢司
國朝雍正七年巡撫覺羅石麟 題請設巡檢司一員與武職互相稽查九年復 題請將懐仁營改設之都司歸併附近助馬路叅將兼轄與髙山營成犄角之勢
拒門堡東北一百二十里在助馬堡東北大同縣拒牆堡界也明萬厯元年磗包周一里零二百五步髙連女牆三丈七尺舊分管邊牆沿袤一十五里三分邊墩二十三座火路墩七座今裁併 明鎮羌拒牆拒門拒馬所謂塹外四堡也 長城東北自拒門堡邊界接大同拒牆堡界起西北至寧魯堡邊界接右玉破虎堡界止沿邊共袤一百五里
溢水口東北一百二十五里助馬堡 雍正九年巡撫石麟䟽助馬一臺水口實名溢水口拒門口在南溢水口在北相隔七里俱係倚邊開門邊民耕種収穫各由相近口出入其拒門一口寛敞平坦人畜車輛出入頗便至溢水口原為洩水而設邊民就便行走而車輛䭾載從此出入震動揺撼不無損壊邊牆之虞應令附近民人帶有農器者春秋兩次放行平時關閉其車輛䭾載概由拒門口出入不得混行
保安堡在助馬堡東南破魯堡東北明嘉靖二十四年建萬厯元年甎包周一里五分髙連女牆三丈五尺舊分管邊牆袤一十四里零邊墩一十四座火路墩四座今裁併
髙山堡東南六十里東至大同縣治六十里西至縣界三十五里南至懐仁縣冶六十里北至破魯堡三十里西北到縣治 明天順二年建堡方二里髙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二嘉靖十四年改建周四里三分髙連女牆四丈二尺萬厯元年甎包舊火路墩一十六座今火路墩一十座 明分駐守備一員 許論九邊總論髙山聚樂二城堡在鎮城兩腋間實為東南要衝 明楊博疏一經畧左衛左衛至髙山站六十里合無於中路繆官人屯築大堡一座二十里舖舊髙山城各修築小堡一座髙山站至鎮城六十里於適中岡家灣築大堡一座白廟兒屯石佛寺各修築堡一座公㕔營房等項以次修建一増設官兵議得繆官人屯岡家灣各設操守一員仍各提調東西二小堡各募軍五百名各給馬一百匹以備往來傳報之用每小堡各設把總官一員一查處荒田左衛逹鎮城官路東西盡皆腴田議令官軍開墾暇日修理原設墩臺地方人隨堡住種聼從其便 陳子龍曰是年楊襄毅所築大小土堡九座墩臺九十二座又濬大壕二道各長十八里邊民大悅 髙山城巡檢司雍正八年設
馬頭山北三十里東連大同西接右玉迤邐八十餘里陟巔則垣外豐州灘威寧海松樹諸山胥在指顧中長城踞其上一名長城嶺形似馬首雙耳尤肖盛暑堅氷不生樹木
彌陀山北四十里東西袤百里北連口外嘉靖二十七年八月俺答伏兵五堡旁誘指揮顧相等出圍之彌陀山總兵官周尚文急督副總兵林椿叅將呂勇遊撃李梅及二子君佐君仁出塞援圍始解相及指揮周奉千戶呂愷郝經等已陣歿尚文轉戰次野口伏突起殊死戰斬其長一人相持月餘乃引去尚文設伏殺其殿卒而還
㕘合口水經注沃水又東逕㕘合縣南魏因㕘合陘以名也北俗謂之倉鶴陘道出其中亦謂之㕘合口陘在縣之西北即燕書所謂太子寳自河還師㕘合三軍奔潰即是處也魏立縣以𨽻涼城郡西去沃陽縣故城二十里 鹽池在沃陽縣故城東北六十五里而㕘合縣在沃陽縣故城東二十里今左雲縣北有鹽海則叅合口即馬頭山北口也 晉太元二十年燕建興十年也夏五月魏侵逼附塞諸郡甲戌燕主垂遣太子寳及遼西王農趙王麟等率步騎八萬自五原伐魏范陽王徳陳留王紹別將步騎一萬八千為寳後繼秋七月魏張袞聞燕軍將至謂魏主曰燕狃滑臺長子之㨗竭國之資力以來有輕我之心宜羸師以驕之魏主從之徙部落畜産西渡河千餘里以避之寳軍至五原降魏別部三萬餘家収穄田百餘萬斛置黒城進師臨河造船為濟具魏遣右司馬許謙乞師於秦八月魏治兵於河南九月進師臨河連旌沿河東西千有餘里寳列兵將濟暴風忽起漂其船數十艘泊南岸魏獲其甲士三百餘人又使陳留公元䖍將騎五萬屯於河東要山截谷百餘里以絶其左東平公元儀將騎十萬屯於河北以承其後畧陽公元遵將騎七萬絶其中山之路時秦遣楊佛嵩救魏兵亦至寳愈大恐冬十月辛未燒船夜遁時河氷未結寳以魏兵必不能渡不設斥堠十一月己卯天暴風氷合魏引兵濟河留輜重選精鋭二萬餘騎急追之寳軍還次㕘合忽有大風旋黒氣來臨覆軍上沙門支曇猛言於寳曰風氣暴𨑙魏軍將至之候宜遣兵禦之寳以去魏軍已逺笑而不納曇猛固請不已范陽王徳勸寳從曇猛言寳乃遣麟率衆三萬為殿以禦非常麟以曇猛言為虛縱騎遊獵不設備寳遣騎還伺魏兵騎行十餘里即解鞍寢臥魏兵晨夜兼行乙酉暮至㕘合寳軍在陂東營於蟠羊山南水上靳安曰今日西北風勁是追兵將至之應宜設警備兼行速去不然必危寳乃使人防後寳先不撫循軍無節度將士不覺魏軍在近丙戌昧爽魏兵齊進日出登山下臨燕營燕軍晨將東引顧見軍至士卒大驚擾亂奔走魏縱兵擊之燕軍走赴水人馬相騰躡傷者萬數魏畧陽公遵以兵邀其前燕兵四五萬人一時放仗斂手就擒其遺迸去者不過數千人而已 魏太祖幸河南宮乃進師臨河築臺告津奮威武連旌沿河東西千有餘里 慕容垂留慕容徳守中山自率大衆出叅合鑿山開道次於獵嶺遣慕容寳慕容農出天門征北慕容隆征西慕容盛踰青山襲魏陳留公泥於平城陷之収其衆三萬餘人而還垂至㕘合慚憤寢疾乗馬輿而進過平城北三十里築燕昌城而還寳等至雲中皆引歸或有叛者奔告魏曰垂已亡魏又聞㕘合大哭以為信然乃進兵追之知城已陷而退還館隂山 平城東有髙柳塞西有㕘合口葢防大同縣北境之平曠而壯左右翼以維持之也
威魯堡明嘉靖二十二年建萬厯元年甎包周二里六分髙連女牆三丈五尺舊分管邊牆沿長四里三分邊墩六座火路墩一十座今裁併
滅魯堡東北四十里大同縣西北一百里東至邊牆三里西至寧魯堡二十里南至縣界十五里北至邊牆二里東南到破魯堡三十里西南到縣治四十里明嘉靖二十一年建堡方一里髙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一萬厯元年展修周二里二分零髙連女牆三丈八尺餘甎包分駐守備一員
三屯堡威魯堡西左雲縣西北明隆慶三年建萬厯六年磗包周七分髙連女牆四丈舊分管邊牆袤一里七分邊墩三座火路墩一座今裁併
寧魯堡北二十里大同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東至威魯堡二十里西少北至右玉縣治五十里南至縣治二十里北至破虎堡三十里 明嘉靖二十二年建方一里髙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一萬厯元年展修周二里七分髙連女牆三丈八尺甎包
吳家口南六十里西連四峰山 四峰山南六十里連吳家窰東山 明嘉靖二十一年七月俺答繇左衛吳家口入歴太原汾州抵平陽
雲西堡在腹裏明嘉靖三十七年建萬厯二十四年甎包約周一里四分零髙連女牆四丈一尺舊火路墩九座今裁併
雲岡堡在腹裏明嘉靖三十七年建萬厯元年改建於岡上周一里四分零髙連女牆三丈五尺舊設火路墩八座今裁併
紅羊峪南四十里四峰山旁最稱險隘相傳宋楊業屯兵於此
明成化六年築長城起大同左路至偏頭關界六百里平魯縣
平魯長城東北繇縣境大河堡邊界接右玉雲石堡界起西南至敗虎堡邊界接偏闗水泉營界止共袤一百五十里
大水口堡營分管邊牆自敗虎堡邊界起至敗虎堡十六墩邊界止袤三十里 舊邊墩二十五座今邊墩八座
敗虎堡營分管邊牆北自大水口邊界起南至阻虎堡邊界止袤二十九里一分 舊邊墩五十一座今邊墩一十七座內雙碾墩在堡正西四十里崇禎十年築邊牆上下二層髙四丈周一十六丈內建房一十九間石牕一十四孔門裹以鐵四面女牆頂建關聖廟樓臺髙聳逺覽塞內外數十里為駐防要地 舊火路墩一十九座今裁併
阻虎堡營分管邊牆北自敗虎堡邊界起南至乃河堡邊界止袤八里五分 舊邊墩一十一座今邊墩四座 舊火路墩四座今裁併
乃河堡營分管邊牆東自阻虎堡邊界起西至五眼井堡邊界止袤三十一里 舊不設邊墩今邊墩一十九座 舊火路墩一十六座今裁併
明威虎堡制堂子山墩北接威逺衛周二河墩威虎堡界首又南為莊窩長城少凸而西東直威虎堡又南為徐四嶺又南有大水口闗又南為大水口又南為界牌梁墩而直倚山威虎堡界止為垣七里
明敗虎堡制大口子墩敗虎堡界首北接威虎堡界牌梁墩又南為紅石嘴長城凸而西又南為緱家堂子墩敗虎堡界止為垣五里
平魯縣在腹裏明平魯衛制呂公山墩平魯衛界首北接敗虎堡緱家堂子墩南為侯家北山西直垣外青塚又南有關又南為將軍溝西對舊巖又南為營盤山又南為泉兒梁長城少凸而西西直李陵碑東直平魯縣城又南為黃花山又南為陡嘴子長城凸而西又南為響水北山墩又南為艾蕎溝少凸又南為野豬溝少凹溝號極衝又南為大水口又南為勝山兒墩西對賊人嶺平魯衛界止為垣一十里
明迎恩堡制余坡墩迎恩堡界首北接平魯衛勝山兒墩又南為永安墩西直舊單于城又南為樊家溝泉兒溝又南有小水口少凸乂南為黃土坡西對黃嶺又南歴二墩至鎮溝又南為長勝墩迎恩堡界止為垣七里
明阻虎堡制雙山墩阻虎堡界首北接迎恩堡長勝墩乂南為鶯架山坡勢迤西西直中平山東直破虎堡又南為鎮坡墩長城凸而西阻虎堡界止為垣三里
明井坪所制芍藥坡墩井坪所界首北接阻虎堡鎮破墩南為長溝乂南為老𨪋嘴長城凸而西西對西平山又南為鎮溝鎮泉二墩又南為鶯窩山又南為三岔口又南為安寧墩長城勢西接墳嶺東直井坪所城又南為酸茨梁極衝又南為鎮寧墩西直舊雲內城井坪所界止為垣七里 今隸阻虎堡汎
明滅虎堡制杜家莊窩墩滅虎堡界首北接井坪所鎮寧墩南為鎮川墩長城少凸東直舊迎恩堡制又南為杜家北山長城少凸而東西對塞兒嶺又南為西莊窩乂南為雙碾墩有闗幷䕶闗方垣滅虎堡界止為垣八里 今隸阻虎堡汎
明馬邑縣沙窊墩北接井坪所滅虎堡界雙碾兒墩為馬邑界首南為土溝子西直舊玉林城又南為井溝又南為平窊長城少凸而西乂南為大南梁又南為平安墩㣲凸東直阻虎堡又南為勝水又南為舊寺兒墩㣲凸又南為新寺兒墩又南為寺懐墩西直三山繇雙碾兒南以近豬兒窊故墩滋多也又南為大溝南山墩西直舊雲川城又南為豬兒窊極衝又南為後溝沙嶺又南為中溝沙嶺墩西直暖㑹口要道馬邑界止為垣二十九里 今隸阻虎堡汎
明山隂縣前溝沙嶺墩北接馬邑縣中溝沙嶺墩中溝前溝二沙嶺乃暖㑹口之衝也山隂界首南為大窊又南為南沙溝長城凹而東中溝前溝南沙溝水勢逺不及毛河而其為通口外之徑一也又南為姚洪窊㣲凸西直舊蘇武城東直滅虎堡又南為西沙嶺兒西直路口又南為王家莊窩又南為北沙河墩㣲凸西直舊鎮魯城又南為楊家北山墩又南為楊家大溝又南為碾兒莊窩墩㣲凸又南為觀音山墩又南有闗又南為西井墩又南為曹家窊北山墩㣲凸山隂界止為垣二十九里 今隸乃河堡汎
明朔州衛半坡墩北接山隂界曹家窊北山墩朔州衛界首南為曹家窊墩又南為曹家山又南為青陽林又南為鎮靖墩西直神水湖又南為黃草梁墩又南為廟堂山墩㣲凸又南為石㑹梁長城勢迤東又南為栢楊林秀才林又南為杏兒山西對崖頭明時垣外品窖掘至巖頭止又南為界牌梁又南為響石溝又南為碌軸墩西直舊東勝城又南為石垜梁又南為鎮夷墩又南為大溝西對舊牛營兒又南為樺林兒迤東之垣勢盡矣明內邊垣始此繇此而東南即寧武雁門以至倒馬紫荊之隘也又南為丫角山墩西對丫角山長城勢復迤西朔州衛界止為垣二十五里丫角山墩乃大同山西二鎮之界也垣至墩為南盡又南為老營堡五眼井墩長城復折而西
威虎堡明嘉靖二十三年建方一里髙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一萬厯九年甎包周一里五分有竒髙連女牆四丈二尺崇禎十三年重建周一里六十步髙連女牆三丈五尺內東十八墩西十九墩兩墩對峙各建甎樓中有水口湯溪河暨近堡諸水胥繇此流水口外西入黃河後分轄邊牆袤一十里三分設邊墩一十三座火路墩一十座今裁併
大水口堡西北四十里大同路西二百十里東至威逺城五十里西至邊牆二里南至敗虎堡二十里北少東至雲右堡二十五里
七墩口北五十里今塞
磨兒山北五十里山形險峻周環似磨明初把禿王轉戰數日斬於山下死者萬騎
敗虎堡西少北三十里大同府西二百四十里東至平魯衛三十里西至邊牆五里南至阻虎堡十五里北至大水口堡二十里 明嘉靖二十三年建方一里髙二仞厚二仞餘門樓一隆慶六年展修周一里五分髙連女牆三丈六尺磗包 明隆慶四年九月把漢那吉扣敗虎堡求入戊子至鎮城十月俺答率數萬騎軍平魯邊外樹雜色幟白如荼朱如火黒如墨洎鮑崇徳約定麾騎辟一舍
鎮川口縣西三十里今塞
野豬溝明平魯衛長城制艾蕎溝南為野豬溝又南為大水口 鄧亨疏寧武關設在朔州西南其地名野豬溝搭逹沐河等處俱在本關西北相去一百六十里與偏頭關老營堡地方比肩聨絡正與煖㑹口要路相連觀其城池似乎偏僻究其地方其實衝要明翁萬逹疏自紅門隘口起東至野豬溝止為垣一百二十里有竒削崖垣九里有竒増添敵臺二百六十六舖屋六百七十二水口四十四自野豬溝起東至石湖嶺止為垣一百六十里有竒増添敵臺九十二舖屋二百七十六水口三暗門二 明萬恭疏自平魯而西至於老營朔州乃河一帶絶無人煙則鴈門關之道路遂塞陽方口之門戶大開老營堡之糧草不通野豬溝之邊患日逼先年邊報由大同左右衛及威逺威逺及平魯平魯及乃河乃河及老營頃刻可到防禦易施今烽火不能自東經西必自北樓迂道請自老營東二十里為賈圪坨又東二十里為乃河又東二十里為顧家店又東二十里為平魯衛修舉廢堡每堡屯軍五百人每五里為一墩 嘉靖三十一年俺答數萬騎突神池利民諸堡總兵李淶率遊擊李良臣邱陞等迎戰於野豬溝驅之出境翁萬逹為總督築大同邊牆六百里而建墩臺於內如其數後以兵少牆不能守盡撒而守臺嘉靖三十三年總督許論言兵既守臺則敵攻牆不得用其力若一入牆率震駭迯㪚請改築於牆外每三百步建一臺俾矢石相及其去牆不得越三十步址方四丈五尺其巔損三之一髙亦如之上置女牆營舍守以壯士十人下築月城穴門通出入度工費不過九萬金數月而足詔立從之
迎恩堡明嘉靖二十三年建萬厯七年磗包周一里五分髙連女牆三丈七尺舊分管邊牆袤一十里五分設邊墩一十七座火路墩五座今裁併
阻虎堡西三十里大同府西南二百七十里東至縣治三十里西至邊牆六里南至乃河堡四十里北至敗虎堡一十五里 明嘉靖二十三年建堡隆慶六年磗包周一里一分髙連女牆三丈五尺
井坪所南六十里大同府西南二百八十里東至馬邑縣界羊圏梁十里又東至懐仁縣西至乃河堡四十里南至朔州治六十里北少西至平魯縣六十里東南到馬邑縣 明成化二十一年五月總督軍務余子俊言威逺至朔州百七十里兵力不能相救且山西轉運必經之路宜於適中置所築城以通警急乃置井坪所城方二里髙三仞厚二仞餘門樓二調朔州軍百名為千百戶而以諸州土兵戍之邊塞稱便潘塤葉淇傳調大同巡撫設井坪千戶所又増築
諸堡 嘉靖五年八月小王子入井坪為西路地中路叅將李瑾曰是可視為兩家事耶馳兵赴之時西路叅將劉鎧遊擊季鑑兵先至惶懼不知所出瑾為申令戒衆合兵置陣先據荷葉山㓂數衝突不為動後以大砲擊其中堅而自督勁騎馳下擊之㓂披靡引去十一月小王子糾套部七萬餘騎繇井坪入掠朔州至偏頭關乃退十三年十月俺答繇芍藥坡入十九年八月革蘭臺結俺答吉繇平魯井坪入遂掠太原岢嵐諸處十二月復繇平魯井坪入掠朔州馬邑山隂應州 隆慶元年趙全以譚綸在薊鎮善治兵無輕犯薊而大同兵弱亭障稀可以逞乃數犯山西秋復率衆數萬分三道入井坪朔州老營偏頭關諸處邊將皆不能禦長驅攻可嵐及汾州破石州殺知州事王亮采屠其民復大掠孝義介休平遙文水交城太谷隰州間男女死者數萬事聞邊臣罰治有差
乃河堡在縣西南大同府西南三百里東至井坪所四十里西至賈家堡二十里南至朔州界四十五界北至阻虎堡四十里東南到朔州東北到平魯縣 明嘉靖四十五年建萬厯元年磗包周一里四分零髙連女牆三丈五尺
滅虎堡明嘉靖二十三年建萬厯元年甎包周一里五分六步髙連女牆三丈七尺舊分管邊牆袤一十三里五分設邊墩二十七座火路墩五座今裁併〈汎𨽻敗虎堡𨽻乃河〉
將軍㑹堡舊名白草坪堡明萬厯九年建二十四年石包周一里五分有竒舊分管邊牆袤一十七里設邊墩三十二座界墩一座火路墩七座今裁併
黃草梁縣東南八十里髙十五里盤踞百餘里林木茂宻東連朔州懐仁諸山 明嘉靖十一年都御史陳逹請城鴈門諸隘起黃草梁歴白草溝水峪口至平刑關為石垣髙濶以一丈為式 明宣徳七年正月𨼆克力等繇段家村入總兵李謙設伏於黃草梁擒之
山西通志卷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十三
闗隘〈五〉
寧武府
寧武縣
寧武闗古樓煩地據雁門偏頭兩闗之中明初為軍屯景泰元年築城成化二年巡撫都御史李侃言寧武北臨雲朔西帶偏保最為要衝請設闗置守備於是因遼寧武軍舊名立闗𢎞治間巡撫都御史侯恂復奏置守禦所轄堡十有二東為大河為陽房為朔寧北為神池為大水口為利民西北為黃花嶺為土棚為義井西為寧文為二馬營西南為西鎮而寧文實犄角寧武以扼西山之險嘉靖十三年都御史任落自鵰窩梁至逹逹墩築邊八里二百二十二步砌以石十八年都御史陳講議陽房要衝迤西胥缺藩籬乃修復王野梁廢蹟東起陽房口經溫嶺大小水口神池蕎麥川至八角堡胥築長城凡百八十里且築且斸土石相半外為壕塹十九年兼轄寧化所二十二年置三闗鎮守總兵官駐寧武轄雁門偏頭二闗二十三年都御史曽銑謂邊墻髙厚不逮雁門復増築焉 明景泰元年築城方四里髙三仞厚二仞門樓三成化元年訖工𢎞治十一年巡撫魏紳拓故城周七里一百二十步髙二丈五尺下有塹 寧武闗東北至陽方口又北至朔寧堡又北至鵰窩梁堡內邊垣胥在西 朔州志寧武軍口在朔州南一百二十里南連靜樂縣分水嶺左編寧武處三闗之中援應東西實陽方溫嶺神池義井之門戶外接八角堡內維岢嵐 唐志管涔山北有樓煩闗按今寧武當即古樓煩闗地 周經寧武闗紀寧武古寧武軍也即軍舊名名闗 宋太平興國中潘美兼三交都部署屯留以捍北邊三交西北三百里地名固軍其地險阻為北邊咽喉美潛師襲之遂據其地積粟屯兵以守之北邊以寧 楊博三闗兵將疏山西三闗先年以有東勝大同為之屏蔽邊患絶少自東勝失守漸肆窺視然猶恃有大同未敢深入今三闗之警大異往昔正徳十二年則直至陽曲灣今嵗則直至交城圪塔頭若更長驅而入雖平陽潞安俱為蹂踐之地矣今都御史陳講御史連鑛覆勘具奏臣等議得神池堡與老營堡委係必爭之地而八角堡介於其間尤為適中雁門守備當十八隘口之險而北樓口委為空濶所據各官要於神池老營堡各添設叅將北樓口添置把總八角堡改置遊擊畫地分守勢成鼎足據險扼塞誠為長便又要將神池守備改置利民堡三岔八角俱為裁革水泉營等處設置把總管領屯種要皆劑量斟酌無不曲當但副總兵既與巡撫都御史協同行事威權已重欲加都督職銜似難輕議今俟命下施行巡撫都御史每年秋近仍駐劄寧武八角以上仍轄雁門兵備五寨以下仍轄岢嵐兵備庶聲勢聨絡緩急有濟及照東長峪地方係大同三闗兩鎮接境之地極為𦂳要其建城設兵於兩鎮既稱有益亦當及早整理 方逢時邊闗機宜疏三闗俱通㓂要區東路自盤道梁夾柳樹燕兒水鵰窩梁等堡進直犯代忻太原等處西路自滑石澗黃龍池寺塢堡水泉營等堡進直犯鎮西興嵐等處中路陽房口王野梁失守少費迂迴可逹東路矣荍麥川野豬溝失守少費迂迴可逹西路矣此邊形之大較也東中二路外有馬邑朔州烽火相接零騎遽難以潛入大舉或數年一至西路邊長二百餘里東自水黃墩起西至丫角山止一百餘里尚在朔州川之內自丫角山起西至老牛灣止一百餘里逼隣沙漠大舉慿陵易逞零騎出沒無常御史賀一桂移鎮之説有見於此計寧武離偏闗一百八十里正兵營軍馬在三路土著有年勢難他徙其叅遊軍馬果數足勢強大舉雖未能遏絶零騎必可拒堵此移鎮之便也查兩營軍少一千三百三十四名馬少三千四百四十二匹而遽移之是總兵亦叅將等也㓂豈憚一總兵官名乎況偏闗抵崞縣原平驛二百餘里東路報警䇿應恐難猝至此移鎮之未便也先年俺答乗虛謀陷老營總兵郭琥早得其情由寧武日暮提兵四鼔即抵其地而堡賴以全是不移與移鎮同也今該鎮劉國既稱軍馬寡弱東路窵遠合無依其仍駐寧武遇三路但有聲息星馳調度隨賊堵截 李攀龍寧武兵備題名記三十七年改雁門為雁平岢嵐為偏寧明年仍以偏寧為岢嵐兵備以偏老岢嵐河曲三守備西路叅將老營遊擊地方兵馬屬之雁門兵備仍駐代州以廣武北樓平刑三守備東路北樓太原叅將地方兵馬屬之其八角利民神池寧武四守備中路叅將地方兵馬則以設今道雲 上谷岳倫曰山西京師之屏翰三闗山西之咽喉 嘉靖二十六年總督翁萬逹議撤山西內邊兵併力守大同報可巡撫孫繼魯抗章爭曰紫荊居庸山海諸闗東枕溟渤雁門寧武偏頭諸闗西據黃河天設重險以藩衛國家豈可聚師曠野洞開重門以延敵夫紫荊諸闗之拱衛京師與雁門諸闗之屏蔽全晉一也今議者不掣紫荊以並守宣府豈可獨掣雁門以並守大同耶兵部是繼魯言上方倚萬逹卒如萬逹言
陽方口堡在布政司北三百六十五里東至盤道梁堡六十里西至神池堡二十五里南至寧武所界二十五里北至朔州五十五里 兩鎮三闗志寧武據兩闗之中地勢平衍便易馳驅陽方口當雲朔馬邑之衝至為要害雖距寧武為近而緩急常不得力近日築邊之議首及王野梁至老營蓋先慮也 康丕揚三闗志陽方口晉邊第一要害地 胡松答翟中丞書陽方口外當雲朔馬邑之衝內通忻代嵐石諸郡之路至為要害鎮城雖距寧武為近然緩急終不得力宜以寧武所城移陽方 陳講上議曰西北邊鎮莫重宣大三闗國初急宣大而緩三闗以大同足蔽三闗也今時則異矣故必急三闗急三闗必増戍増戍必先設險夫雁門有勾注之險偏頭有老營之扼故増戍必自寧武始陽方口者朔州之大衝也臣願藉山西民壯夫力而濟以郡縣贖金城是大險不三月可就從之於是築長城自陽方口始 胡松楊方堡築城記西蜀陳公講既受命上公提督三闗兼巡撫山西地方乃言於朝曰山西雁門寧武偏頭諸闗為國重鎮東起代之瓶形嶺西暨保徳河曲地東西延袤千有餘里而寧武闗之陽方口東西長可百八十里適當朔州大川之衝平衍夷漫雖數十萬騎皆可成列以進臣查山西諸路民壯可得萬餘忻代五臺諸郡邑𣙜金嵗得數千不足則取諸大原所部吏民贖鍰費不傷乎正額勞不及於齊民其築之便上下其奏兵部兵部議如公指無異乃以雁門兵備副使王鎬察監經費都司署都指揮同知王松太原府同知邢倫總督工程其下文武百執事並選亷慎而有幹者使攝之經始嘉靖十九年之春三月畢工明年之夏六月東起陽方口經溫嶺大小水口神池蕎麥川迄於八角堡之野豬溝老營堡之丫角墩土築惟半餘則斬山之崖為之計長三萬三千一十餘丈可百八十里無論土石並髙二丈有竒下廣一丈五尺上廣七尺加四尺為女墻可騎以馳可蔽以擊墻外壕塹深廣之度畧如墻中増敵臺四十三座煖舖五十五間暗門五座重樓三座䕶水堤臺稱之包築流水溝洞百十二處後中丞劉公臬代奉廷議屬予與㕘政張君子立規計工事補築東路三百里按察司僉事趙君瀛補築西路黃河堧百五十里 灰河東流經堡北出口 崞縣陽方倉寓陽方口 正徳九年十月㓂由陽方口深入至陽曲灣 嘉靖三十四年俺答入宣大山西俄而自陽方口出總督許論遮撃於朔州復由王茂山遁 三十九年俺答自陽方入犯忻州原平石嶺闗復由此出以此地梁內梁外皆平曠無際故設大將於此 趙炳然分布秋防疏山西總兵統正兵暫駐陽方口一則調度本境一則便援雲朔副總兵統竒兵仍駐老營一以專防黃河一以東西勦遏西路叅將統援兵駐水泉營中路叅將統援兵駐蕎麥川暗門東路叅將統援兵駐廣武站太原叅將統援兵駐馬蘭口神機司把總統標兵駐舊廣武白草溝北樓叅將統援兵暫駐長柴嶺遊撃統游兵暫駐八角堡 王家屏三邊修守記陽方口西迄小紅溝寨八里又西築八利境之尖山梁寨十里既成而公視東隅不稱復増築馮家梁寨二十里屬之王野梁以綰寧雁之界面陽方左右顧兩臂若畫一矣甓三城陽方神池利民増築土堡一八角
寧化守禦所寧化所城方二里餘髙三仞厚二仞門樓三明洪武二年築 隋立汾源宮建城周六里四十一歩明洪武二年因舊址東畔倚山坡改建周二里一百九十六步髙三丈一尺池深一丈五尺西南北三門萬厯三十四年寧武道郭光甃磗東西闗城二座 宋太平興國五年置寧化軍寧化縣隸焉 淳熈九年金置寧化州 明初置寧化所隸山西都司嘉靖十九年都御史陳講請改隸寧武從之 宋志寧化軍四砦 西陽 腦子 細腰 窟谷 明寧化四堡 石壩 榆㑹 川湖 大峪屯 寧化十四寨 馬頭山 吳家溝 小橫溝 牛心 三岔定河 蔥園 楊房 子房 石佛 細窯 灰
窯 石家 賀家屯 明寧化守禦千戶所在靜樂縣北八十里置正副千戶百戶旗軍三千三百四十八名 明洪武二年都指揮常守道駐兵寧化所五年延安侯唐勝宗増築寧化城率千戶唐成勦四大王部 嘉靖十五年俺答繇崖頭入至寧化三馬營
寧文堡西一里寧武城處東偏西山下臨識者慮其難守明正徳十年兵備副使張鳯羾議城寧文堡於西山共相犄角 尹耕曰寧文城而寧武可守與江左戍石頭意同
樓煩鎮寧化所嶺北有東路南路嶺南有河川天城川西川南川細磨川嶺南北外乂有西路北路而樓煩鎮為河川村首乃嶺南第一村也漢立雁門郡樓煩縣元魏建樓煩宮隋唐立樓煩郡唐置樓煩監 遼耕陽武砦及寧化火山北地知并州韓琦鑿塹立石界之
堡口寧武堡口險隘非尋常堡寨比
大河堡在東二里
石湖嶺 石湖水口在東二十里 翁萬逹疏曰自石湖嶺起西至野豬溝止為垣七里塹十之一増添敵臺二十八舖屋八十四又自野豬溝起東至石湖嶺止為垣六里有竒増添敵臺九十二舖屋二百七十六水口三暗門二自石湖嶺起東至鵰窩梁小西溝止為垣六里有竒増添敵臺八十六舖屋二百五十八品窖七萬六千二百二十四暗門二水口十一水洞三 石湖嶺堡
野豬嶺堡在縣境
王野梁石湖嶺東明嘉靖二十年八月吉囊繇朔州入至王野梁副總兵丁璋遊擊周宇戰沒遂深入太原嘉靖十一年都御史陳逹請城雁門諸隘起王野
梁厯白草溝水峪口至平刑闗為石垣髙濶以一丈為式
五花營東一百二十里
火燒溝東南十五里
金家觜東南八十里
靳家窊東南四十里
夾栁樹堡東南六十里〈詳崞縣〉
小蓮花堡東南七十里〈詳崞縣〉
盤道梁堡東南八十里〈詳崞縣〉
朔寧堡東南二十里 燕兒水堡東南四十里 西溝口堡東南四十五里 鵰窩梁堡東南六十五里三馬營堡西六十里 大水口堡北三十五里 石槽堡 麻峪堡 三岔堡 西嶺堡 馬圏灣堡黃土坡堡 金家堡 張家堡 梅家堡 楊家堡東莊 馬營村堡 頭馬營堡 分水嶺寨 八
答窊寨 石嘴頭寨 白馬崖寨 紅村寨 汾河溝寨 謝家溝寨 白臺寺寨 反口深煙寨 壩上寨 石莊寨
偏闗縣
偏闗縣長城東接平魯丫角山起西接河曲縣河口舖止
明老營堡制五眼井墩北直赤山東接朔州衛丫角山墩長城復折而西為西山老營堡界首繇東北至右衛兎毛河西墩止胥有長塹又西有關繇關北出有長城塹東起赤山西止廟記山廟記山北乃哈屯不喇也乂西為青草卯墩長城復迤北又西為將臺堂門耳房胥具南直官河源又西為破魯闗又西為垣內平安口墩又西為阻虎墩南直老營堡又西為拒虎墩乂西為馬頭山長城凸而北老營堡界止 長城自河曲石梯隘起至老營丫角墩袤二百四十里惟船灣斬賊溝娘娘廟石城舖天險壁立故明時多未築其築者後亦多頺雲 領賈家堡 五眼井堡馬站堡 永興堡
明水泉營堡制元卯墩東接老營堡馬頭山墩水泉營界首南直垣內水泉墩又西為將臺堂門耳房胥具又西為垣內南海子墩又西為黎兒墩㣲凸又西為東梁亭長城勢迤南又西為紅門隘口有甕城城北有關三關鎮市塲也甕城北有閘三曰中曰左曰右近甕城有閘一曰內閘乃市馬之界也隘口內有城南墩墩東西有石垣限隘口南直八桞樹堡又西為紅門右墩長城勢迤北又西為䕶城墩坡勢凸而北南直水泉營堡又西為䕶營墩又西為北窊墩胥在垣內南直馬站堡又西為石卯凸而北又西垣內有海子墩又西為石窊垣內有長梁墩又西垣南直乾溝堡又西有墩墩西南垣內又有乾溝墩又西為鎮羌墩乂西為滅魯墩又西為石山垣勢附山半南直草垜山堡又西垣內有殺賊墩北直石山劄賊墩又西石山忽缺有垣又西石山復起有垣又西石山復缺有垣又西石山復突兀有驢皮窰墩乂西石山復缺有垣又西石山綿亘垣勢胥附山南直家莊墩又西石山復忽缺有垣又西石山復突兀垣內有青草卯墩乂西為水口兩石山間有垣南直偏頭闗城又西石山復突兀大起垣勢附山垣內有保安墩又西石山復忽缺滑石澗繇兩山間水門北流又北有水垣又北乂有水垣又北為小口子水垣又北為大口子水垣胥夾山水門又西石山復起有小口子墩垣內有滑石澗暗門南直滑石澗堡又西垣內有滑石二墩又西石山復忽缺兩山澗有水門滑石澗水繇小口子北流又西石山復突兀大起兩山間有滑石澗水口垣北又有水口垣又北又有水口垣胥夾山水口垣西北袤亘娘娘廟垣又西石山復起有垣折而西又西石山忽復缺兩山間有水口垣又西石山復起巔有垣北對水北娘娘廟又西巔又有垣又西為水門墩北對娘娘廟西連山又西有墩又西石山垣內有龍頭墩北對水北石山巔石門墩又西有墩又西為小莊窩墩石山少平坦水泉營界止此為西盡又西老牛灣墩復折而南 領草垜山堡 滑石澗堡 老營堡水泉營堡一墩多列三四墩故視朔州衛東北墩數少減其天鎮陽髙以西亦有一墩列數墩者
明老牛灣墩東接水泉營滑石澗堡小莊窩墩老牛灣界首長城復折而南又南有五墩又南山復突西上有老牛灣墩又南有官廨南直官河外常樂墩又南山勢復突西南直官河外河口墩袤至黃河止老牛灣山南乃官河入黃河地也 山西長城東自東界牌墩起西至老牛灣墩止 偏闗縣以闗為主故先列長城於前
偏頭闗漢武州縣地東連丫角山西連黃河隔河套裁一水闗勢東仰西伏故名 元有偏頭闗乃偏頭砦址也嘗置武節將軍樞宻院判鎮守明洪武中始設闗置守備專勅守闗轄堡一十有八闗以東為馬站為八柳樹為老營東北為小營為水泉北為寺墕為滑石澗西為樺林為樓子營為羅圏為楊冕為唐家㑹為五花營為得馬水為灰溝東少南為永興東南為八角為長林大邊在闗北一百二十里起大同之崖頭至黃河七十里無墻而有界成化三年總兵王璽復於闗北六十里起老營丫角墩至老牛灣築墻二百四十里號二邊而三墻則在闗東北三十里起石廟兒至石梯墩凡七十里嘉靖九年副總兵李瑾築四墻在闗北二里起鷹窩山至教塲一百二十里正徳十年兵備道張鳯羾築後復以時増修
國朝雍正三年改偏頭所為偏闗縣同城為偏闗營領樓溝堡老牛灣堡 明偏頭所屬城二八角老營堡所與偏頭為三 偏頭五堡 九梁津 焦尾城小偏頭村 灰溝 馬營 十三寨 石城 大嶽伍門樓 甘草嘴 海子 董家 西莊 平泉大峪 河㑹 辛家莊 王花 下營 尹耕武
州考古有兩武州其一為州即漢之下落縣今宣府也史曰後魏置文徳縣唐陞武州是也其一為縣即漢之武州縣今偏頭闗地也史曰單于將十萬騎穿武州塞是也唐總管劉世讓拒髙開道進保武州地連懐戎則所守之武為下洛元知院魏賽音布哈兵廹博囉特穆爾扼險偏頭則所駐之武為武州縣也又曰偏闗古武州地北為東勝南為岢嵐所謂夾寨溝也 北漢主鈞天㑹元年城偏頭砦於韓廣嶺之上即今闗城也 元庫庫特穆爾討博囉特穆爾紀功於碑曰移師武之阸塞曰偏頭闗 明洪武二十三年鎮西衞指揮張賢改築於西原城近河坪去故址一里方三里餘髙三仞厚二仞門樓三成化元年都御史李侃展拓周九里八步髙二丈三尺 明𢎞治十四年以後㓂住套中地勢平漫偏頭闗逼近黃河焦家坪娘娘灘羊圏子地方皆套部渡口往來無虛日保障為難三闗要害雖同偏頭尤亟 周經重修大邊記大同於九十里外築小城曰小邊又於百里外築大城曰大邊嵗久小邊僅存而大邊蕩然矣𢎞治辛酉僉都御史劉公宇等協議僉事王從鼎專事修築工興於夏四月訖於秋八月城廣一丈五尺髙一丈三尺其延亘起西陽河接偏頭闗凡九百八十里其増置斥堠也百加増堡砦也六百有七十挑鑿坑塹也百萬形勢髙深保障復故 項忠覆鄧亨邊闗疏偏頭最為緊要寧武闗次之雁門又次之但山川聨絡烽火接連一處有警彼此皆懼所以鎮守守備官員一概奏討添兵互相爭執地方𦂳要此實通患 又覆御史薛為學防邊疏偏頭有警延綏東路大同西路雖非統屬必湏䇿應朔代有警偏頭南路宣府中路雖非管攝隨當掩襲宣大有警本處前後左右副㕘遊守互相邀截其地近朔代如繁興岢嵐諸邑宜令一體隄備嚴督訓練庶免後艱 總督宣大翟鵬疏三闗中為寧武雁門在東偏頭居西西鄰黃河逼近河套每遇河凍侵犯嵐靜多由偏闗出沒而雁門一帶恃有大同為之屏蔽 總督翟鵬題防邊禦㓂不過戰守二事守則有要據險守要以一當百戰則有機度地陳兵以逸待勞請東自平刑闗西至偏頭闗盡境止定擬戍兵畫地分守再設遊兵三枝一在雁門一在寧武一在偏闗賊若攻墻戍兵上墻拒敵遊兵出闗夾攻所謂守中有戰正中之竒東自大同陽和城西抵山西老營堡徧觀地形詳察賊路如賊從北來則設兵於左右衞鄉村羊圏頭曹家梁小金莊等處以待之賊從東北來則設兵於懐仁髙山鄉村周家莊吳家窰劉按莊等處以待之賊從西北來則設兵於井坪平魯鄉村窯子頭髙家堡油房頭南北帳子等處以待之又東於宣大之交三闗之界各設勁兵以防奔逸又選慣戰官軍六千員名分為二營臨時㑹行總督張鳳親自統領隨機應變所謂戰中有守竒中之正北直𨽻河南山東等處紫荊倒馬龍泉等闗有備亦可無備亦可本兵毛伯溫議行但紫荊倒馬龍泉等闗切鄰邊境與直隸河南山東不同必湏嚴加隄備使宣大陳兵力戰必不能扺闗而攻使三闗分墻拒守必不能越闗而入嘉靖二十二年三月總督翟鵬言大同自有五堡北邊少事以恃溝塹也今議自鎮邊堡而東至陽和後口鎮河堡而西至老營堡鑿為長塹其間山險不可鑿處不過三十餘里量為斬崖修墻鑿塹之勞省於築垣設險之利同於禦㓂 總督翁萬逹疏偏闗地稱險阻塞亦堅完明水灣雖雲盤住遽難侵軼 三邊總督王之誥防秋䟽延寧二鎮沙漠平衍哨卒無所趨避故套中動靜皆得預知宜與山西偏老互相傳報 韓邦竒邊事論西北之大邊六宣府最為𦂳要額兵十二萬其次大同額兵八萬其餘各鎮兵俱少於是內外一帶界山自山海至居庸紫荊雁門寧武寧化岢嵐保徳偏闗直抵黃河㟁自北南視如千仞崇垣㧞地而起固天所以限內外也中古始守於險外以為藩籬居庸紫荊之外有宣府雁門寧武之外有大同國家又設老營堡居庸紫荊雁門寧武皆設兵將寧化以西乃畧而不備秦時城址猶在若考其地而設兵如雁門等處㓂必不能長驅而入矣若止從老營堡修至寧武亦不為甚費今㓂入邊境惟老營堡地方乃一大空闕異時妄興他志以侵內地惟此塗為便既過老營地方而寧化岢嵐無守則天門忻口元崗陽方之險不足恃矣偏闗之城昔在山麓下若㓂乗山而攻旦夕可破移於城西築以甬道長不過二里即至山巔上濶二丈髙三丈兩面環一女墻設數舖房㓂至以兵守之金湯之固矣 左編乞割偏老以南寧雁以北特設一巡撫專委之以邊計而開府於偏闗以總兵駐老營以副總兵駐河曲自平刑北樓雁門寧武而北悉以隸之移寧武道於偏闗以為分守而岢嵐保徳等州縣專屬偏闗巡撫如朔應之於大同山西都御史罷其軍務但專巡撫畫闗而守之偏闗㕘將換駐寧武其雁門以北巡按事宜亦或以並於宣大而山西一應派額應輸三闗者俱仍其舊 尹耕曰詢之境外明水灣柳川舖火熖山大黒山松樹山駐帳則必犯偏頭又曰論者謂偏頭倚大同為援夫丫角之西牛灣之東偏守自為邊也大同何得蔽之 劉龍指揮僉事袁杲行狀瀕河七堡與延綏大同隔逺瞭望不通公議添設大楊諸墩一有警報瞬息數百里 尹耕垣塹窖三險議築土為防曰垣鑿地橫垣曰塹間鑿間否形如品字有隆有伏互相倚伏曰窖三者垣最可恃窖次之塹斯下矣何者因髙遠眺敵無所逃乗險下拒已易為力此垣之功也若夫塹則沿守者無所倚蔽眺望者不獲遠施嘗計一卒挾一束芻則萬衆頃刻之際可平數丈也窖有隆伏平之反難 明張四維復鄭范溪書三闗為晉障雖均然寧雁外蔽朔應而偏闗則宻與套㓂為鄰其緩急不同今雁平之塞若盤道梁等處石壁足稱天險而偏頭以西抵於黃河最為剝膚地乃其墻臺猶未足為永賴倘再加料理亦若盤道梁之周此三晉萬年利也
樓溝堡南四十里布政司西北五百里東至永興堡二十里西至河保營九十里南至三岔堡四十里北至偏闗城四十里 明隆慶二年兵備范大儒建袤四百二十九丈髙三丈五尺
老牛灣堡布政司西北六百一十里東至滑石澗堡二十里西至黃河二十里南至樺林堡八十二里北至邊墻一里 明成化三年總兵王璽築墻崇禎九年兵備盧友竹建堡周一百二十丈髙三丈五尺堡東接滑石澗西臨黃河㟁首當西北之衝 二邊至老牛灣黃河㟁止 垣至小莊窩墩為西盡老牛灣墩復折而南 堡南河口墩乃官河入黃河地也官河南為樺林界 明崇禎九年移寺墕堡防守一員守兵一百五十名駐堡 翁萬逹疏自老牛灣黃河㟁起北至水泉營紅門隘口止増添敵臺一百一十五舖屋三百四十五 梁斗輝邊防議山西三闗惟偏老沿邊地方自蕨菜岇起至老牛灣止邊長一百一里有竒添設磗包空心樓實心樓各十五座敵臺二百一十六座見存城堡墩臺隘口空實敵臺三千七百一十處 萬恭疏嘉靖二十一年總兵王繼祖謂自老牛灣至於險崖河急不凍據墻而防自險崖至於隂灣河緩始氷廢墻以守而打氷之議起隨打隨結愈鑿愈堅㓂登東崖無墻可拒今議自險崖至隂灣每年河凍為極衝除濟道溝起止羊道坂四里石山陡險不必議修應修築者二十餘里又自隂灣起止石門隘口河多不凍為次衝應修築者亦二十餘里
常勝山北六十里上有墩右老牛灣堡左滑石澗堡俯瞰黃河
東長嘴北五十里東西石嘴胥袤五六里河經其中張士瑄詩石角枕流水曲通界分南北㟁西東
萬家寨西北四十五里巨石嶄巖下臨河㟁昔人結寨其上
老營所布政司西北五百四十里東至賈家堡界官河口一里至賈家堡二十里西至馬站堡界方城坪十里馬站堡四十里南至八角堡界紅崖子六十里北至邊墻一里東南到利民堡西南到八角堡西北到五眼井堡三十里 領賈家堡 五眼井堡 馬站堡 永興堡 明景泰間都督杜忠建堡成化初修方五里髙三仞厚二仞門樓三 二邊起老營丫角墩 兩鎮三闗志偏頭西逼黃河渾脫可以飛渡然山澗﨑嶇難於大舉老營東接平魯去大同邊不遠使聨絡屯守則八角墩而南陽方口而東烏用是紛紛也 明老營堡所四堡 長林 長安鎮 大莊窩 小營兒 老營堡廣積倉 嘉靖十六年八月俺答繇平魯衞入至老營四十二年俺答用趙全謀欲夜襲老營結堡中張輝諸賊為內應先一日水泉營守備陳一言偵知馳報總兵郭琥琥衘枚疾馳堡上倐易置守門將士以親丁部署甫定而俺答至舉火為號中無應者扣城中何人曰郭大將軍懼而宵遁 總督翟鵬曰自五堡以至老營堡皆要路也於斯設險必難飛越 韓邦竒欽遵勅諭疏照得山西三闗一帶沿邊地方寧武以東隘口及沿邊平漫之處皆有隘可據寧武以西漫然平曠戎騎可以長驅無阻而原設兵將比之他邊甚少城堡亦甚稀踈臣等嘗詳察內外之界自大河以西由石隰岢嵐靜樂寧武至雁門歴紫荊居庸直抵山海闗一帶界山崇岡峻坂中古以來類皆守於險外以為重險之固寧武以西其險則在興嵐石隰等處古人皆以此地建節國家亦守於險外置偏頭老營城堡然止設一副總兵一遊擊並近日巡撫奏設止有四守備騎兵惟九千餘名而興嵐等處又棄而不守更何所恃以為藩屏哉國家設險禦戎獨偏頭等處乃一大空闕以臣計之岢嵐州實內外之界有險可據宜設一㕘將益兵三千神池堡要害之地宜拓一城設一守備益兵五百八角之東寧武之西八角之西偏頭之東適中之地亦各為一堡各設一守備或於五寨前後設立據險以便截殺亦各益兵五百副總兵宜升為總兵惟選謀勇都督領之駐劄寧武其偏頭仍一守備益兵八百可也提督都御史不必兼理巡撫山西一省止巡撫沿邊一帶地方忻代保嵐石五州所屬及雁門石隰二兵備並都司布政司管糧官按察司管屯官並守巡冀寧道及㕘遊守備俱聼節制其餘山西布按二司府州縣官員賢否軍民詞訟嵗辦差役俱不必管理庶得專意經畧邊事老營堡宜設一所以管常備新軍其山西汾州等衛所防禦大同官軍仍掣囘山西三闗防守遇有警急與大同互相應援如此則不惟三闗之兵威可振而大同之勢亦遙為之壯矣 王崇古免調援兵疏山西自偏頭闗老牛灣黃河東㟁起東至老營堡丫角墩止共長一百四里是為外邊秋守邊而冬守河極為㓂衝又自丫角墩起東至平刑闗石窯菴止共長七百餘里是為內邊中聨寧武雁門倒馬諸闗向恃大同為藩籬脫遇大舉大同不能堵截每繇內邊諸口直犯闗南內郡是有兵尚難自固也若復將老營遊兵盡選馬軍遠戍保安正兵東駐陽方去偏老三四百里一旦㓂入非惟老營不可守即汾石隰吉諸州皆可蹴至矣今春㓂宻謀掩襲老營一夕即至幸哨報早聞總兵官郭琥連夜趨防兵方至城㓂即入境內若移駐遠方焉能速濟近方議總兵移鎮老營免往返勞費豈宜復聼東援坐失西守且自老營寧武至保安靈蔚千有餘里皆係山程石澗萬一有警士馬疲勞斷難濟用所以每次議留惟北樓㕘將原設援兵不及三千馬僅二千匹亦可東援乞免調山西正遊兵馬選定北樓馬軍二千則東西庶可兼濟 明給事中劉東星計安四鎮疏老營堡孤懸絶塞左控平魯右接偏闗陽方諸口恃為耳目最稱要害而本堡山勢﨑嶇運道險隘即遇緩急難以屯聚援兵轉運糧餉尤為可慮宜於附近地方如乃河堡等處添設軍伍以備聲援乂於城中多積芻糧以防坐困 老營堡巡檢司
窖兒墕東北八十里
塌崖溝東北八十五里胥偏頭東北要道
鎮溝樓東八十里亦稱險隘因建敵樓於上
地椒岇東九十里𦂳逼東邊
賈家堡〈𨽻老營營〉東一百里布政司西北五百六十里東至大同府乃河堡界二十里西至老營所二十里南至大同府朔州界五里北至乃河堡界八里 明嘉靖四十三年兵備王遴建廣一里一百步東接雲朔北通五眼井堡西接老營河口南通長林火路乃朔寧二郡咽喉地也 明設操守一員兵三百名後増設把總一員兵二百二名
五眼井堡〈隸老營營〉東一百里布政司西北五百八十里東至大同府乃河堡界三里西至水泉營四十里南至老營所三十里北至邊墻二里 明崇禎十年兵備盧友竹建周一百丈髙三丈五尺堡接丫角山最為衝要 五眼井墩山西老營堡界首垣至朔州丫角山墩為南盡五眼井墩復折而西 總督翁萬逹曰山西起保徳州黃河㟁迤邐而東歴偏闗抵老營盡境大同起西路丫角山迤邐而北歴北中二路抵東路之東陽河鎮口臺皆逼臨邊境險在外者也山西老營堡轉南而東歴寧武雁門北樓至平刑闗盡境又轉南而東為保定界歴龍泉倒馬紫荊之吳王口插箭嶺浮圖峪至沿河口皆峻山崇岡險在內者也是故丫角五眼井為外邊內邊之要樞 明設防守一員兵二百二名後増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兵四百名
視遠隘東北一百一十里乃五眼井堡邊隘也在堡西一十五里戍樓遠眺下有石洞名視遠洞 翁萬逹疏自石廟兒視遠隘以北起北至周家口止又自視遠隘以南起南至樊家窰止為垣四里
五眼井口東北一百二十里
新窰溝東一百三十里溝通塞外
馬站堡〈𨽻老營營〉東四十里布政司西北五百六十里東至老營所四十里西至偏頭所四十里南至八角堡七十里北至草垜山堡四十里 明正徳十年兵備張鳳羾建嘉靖二十年廢四十二年兵備王遴復修周四里髙三丈五尺地界偏老水泉三路之衝設遊擊一員中軍千把總八員兵三千一十四名馬三千一百三十七匹 嘉靖十五年八月俺答繇寺墕入至馬站營
永興堡〈河曲𨽻老營營〉南四十里布政司西北五百四十里東南至八角堡五十里西至樓溝堡二十里南至三岔堡五十里北至馬站堡二十里 明正徳十年兵備張鳯羾建周一里髙三丈五尺設防守一員
水泉營堡〈舊𨽻老營今歸縣〉東北六十里布政司西北五百六十里東至五眼井堡四十里西至草垜山堡二十里南至馬站堡十五里北至邊墻二里 領草垜山堡滑石澗堡 明宣徳九年都督李謙建廣三里一
百七十步置防守一員兵五百名後設㕘將兵二千五百名隆慶二年改設守備把總各一員増兵一千名馬騾三百匹頭 水泉營在堡城東少南為紅門口附口外少南有南海子堡城西南有後海子
驢皮窰口東北六十五里徑道平衍昔為邊衝而兩崖胥石山可以制勝
紅門市口堡東北八十餘里布政司西北五百六十里東至邊墻西至邊墻南至水泉營堡界北至䝉古地界東南到五眼井堡西南到水泉營堡 口近水泉營乃厰溝也明宣徳九年都督李謙以溝通塞外建敵臺橋洞一座外設邊墻一道壕塹品窖三層撥軍二十名偵望萬厯二十六年兵備道趙彥増左右雙翼磚臺東有東梁亭 明三闗鎮市塲在水泉營隸岢嵐道順義王諸部互市於此先設宴邊外有閘三曰中曰左曰右馬繇此入臨邊有閘一曰內閘馬繇此登數入境紅門有臺袤一十三丈臺上有納欵㕔撫賞於此以銀一萬兩宴餽一萬兩撫賞諸部四萬兩市馬馬以六千為率價以一十二兩為率互市日岢嵐道提調監督雁平寧武兩道協理之鎮守總兵官副將綂兵彈壓西路㕘將理市事正兵營軍二千一駐老營堡一駐八栁樹馬站游兵營軍移駐滑石澗小營兒獅子坪㕘將軍移駐馬站堡以備要衝
草垜山堡〈隸水泉營〉北少東六十里布政司西北五百七十里東至水泉營堡二十里西至滑石澗堡三十里南至馬站堡四十里北至邊墻五里 明𢎞治十五年兵備楊綸建後廢萬厯二十二年兵備趙彥復修周三百八十四丈五尺堡突出崇山直望三十餘里為沿邊傳𤇺之首 明設防守官兵三百名萬厯二十二年増設守備中軍把總胥一員
滑石澗堡〈𨽻水泉營〉北六十里布政司西北五百八十里東至邊墻三里西至老牛灣堡二十里南至偏闗城七十里北至邊墻一里 明宣徳九年都督李謙建嘉靖二年陷於敵隆慶三年兵備范大儒復修周一百八十丈二尺髙連女墻四丈堡即邊垣也 堡前有滑石澗暗門西有滑石二墩墩西有水門滑石澗自水門北流有小口子墩水出小口子又出大口子水門西又有滑石澗水口西北流出水口門 明置操守一員兵二百五十名隆慶三年設守備一員兵三百七十五名 翁萬逹疏自老營堡丫角墩起西至滑石澗水門墩止為垣九十里有竒塹如之増添敵臺四十四舖屋六十二品窖三千暗門一水口一
水門溝口北七十里滑石澗東上有敵樓下有湧泉稱險隘焉
蠶虎口北七十里滑石澗堡前昔稱邊隘今農民耕塞外田
娘娘廟北一百里石山上下臨溝蹊
黃龍池堡北五十里東距寺墕堡二十里北通草垜山大邊明𢎞治間與草垜山堡同建置操守一員兵三百名後廢
寺墕堡北四十里明嘉靖間總兵李瑾建置防守一員兵三百名後廢
韓家坪堡東二十里明嘉靖間建置防守一員兵二百名後廢
八栁樹堡東六十里明景泰二年都指揮杜忠建後廢小營兒堡東六十里明嘉靖間總兵李瑾建後廢長林堡東一百五里明𢎞治間建後廢
好漢山堡東北一百里明崇禎間建後廢
栢楊嶺堡東北九十里明𢎞治間建後廢
東闗河隘口老營城東一里南接利民堡北接紅門東通平魯井坪嘉靖二十三年建橋洞三座上建重樓規制猶闗西河口後毀
通邊闗東北六十里為草垜山迤東為水泉營又東為老營抵好漢山接平魯縣界南折接朔州界 明成化二年總兵王璽築東起老營堡之丫角墩西抵老牛灣南折黃河㟁抵河曲石梯隘口袤二百四十餘里成化二十二年兵備郝志義修嘉靖二十三年巡撫曽銑檄㕘政蘇祐兵備劉璽幇築建敵臺二百二十六座上建舖隆慶二年巡撫楊巍檄兵備范大儒等加幇巡撫宋纁覈實萬厯二十五年兵備趙彥又建空心磗樓並諸隘口敵臺
楊家砦 下鎮砦 星坐驛 峰子塢舖 壕子塢舖寺前墩 闗口 浦家灣 銀安口 青天口
黃河渡 焦家坪渡 娘娘灘渡 太子灘渡 羊圏子渡神池縣
荍麥川口利民堡北 霍冀九邊圖説兵自威逺平魯而下即扺荍麥川奔利民堡 劉龍指揮僉事袁杲行狀守備寧武闗議築蕎麥川鎮狐諸堡
利民堡北六十里布政司北少西四百三十里東至朔州治六十里西至八角堡四十里南至神池堡六十里北至邊墻三里 利民堡北出荍麥川口為朔州井坪孔道 利民堡舊名逹沭河明成化十七年〈三闗志十五年〉都御史秦紘築土堡方五里餘髙二仞餘厚一仞餘門樓三以指揮防守正徳時増展嘉靖十八年都御史陳講設守備建倉萬厯四年砌石城周三里二百四十步髙連女墻二丈五尺 利民驛南十里至南堡又十里至羊房村又三十里又木𤓰溝又十里至縣 明正統十三年置神池口巡檢司在朔州南九十里南有土城址是迂道而西南也至嘉靖十八年劚神池長城溫嶺蕎麥川磨石山之間塹道不通今蕎麥川口利民堡胥為孔道 嘉靖十八年巡撫都御史陳講以神池利民二地要害築城置守〈利民倉堡內西北隅〉翁萬逹疏自利民堡勒馬溝起西至八角堡界止為垣三里増添敵臺六舖屋十八
八角堡西北六十里布政司西北四百三十里東至利民堡四十里西至三岔堡五十里南至五寨堡七十里北至馬站堡七十里西南到五寨堡七十里 八角堡舊名永寧驛明𢎞治二年僉事王璿築土堡方四里髙三仞厚二仞門樓三嘉靖四年建倉萬厯十六年磗包周四里九十二步髙連女墻二丈六尺城樓八座故名八座 八角驛北至櫻桃鎮十里又至北沙城十里又至草菴舖十里偏闗界 楊博三闗疏神池堡與老營堡均係要地而八角堡介於其間尤為適中若於神池老營添置㕘將八角改設遊擊畫地分守勢成鼎足據險阨塞誠為長便又冝將神池守備改置利民堡 嘉靖三十二年俺答以萬騎入大同縱掠至八角堡巡撫趙時春禦之遇敵於大蟲嶺總兵李淶戰死軍覆 汪道昆許論傳妖民呂鶴結俺答入公時督府決䇿擒鶴斬之獻馘四十鶴既誅㓂旋馬西向公敗之紫塞八角堡追襲俘馘百七十有竒〈八角倉堡內東北隅〉
黃花嶺南十三里又二里至寧武縣界㑹城孔道也北五里至郝家坡又八里至縣 黃花嶺一名摩天嶺盤踞二十里髙四十丈南連寧武縣界東連寧武縣山 唐元和四年夏六月范希朝改授河東節度使朝議以沙陀在五原近吐蕃命從希朝詣河東希朝選其驍騎千餘自隨號沙陀軍處其餘衆於定襄川朱邪執宜乃保神武之黃花堆 朱邪執宜居定襄神武川之新城其部落萬騎皆驍勇善騎射號沙陀軍 太和四年節度使栁公綽以陘北沙陀素為九姓六州所服請委朱邪執宜治雲朔塞下廢府十一科部人禦邊號代北行營授執宜招撫使從之 一名逹速嶺齊天保五年十二月庚申帝北巡至逹速嶺覽山川險要將起長城
大澗口東五里朔州界大同孔道 寧武自陽方口外惟荍麥川口為北道要衝陽方口內則東郊外大澗口亦屬要地 遼太康三年北院樞宻副使蕭哈爾吉經畫西南邊天池舊塹立堡砦正疆界刻石而還
乾柴溝北九十里邊墻外偏闗神池之界也
趙莊堡西十五里 土棚屯西三十里 大黒莊西五十里 銀洞窊西北三十里 義井堡西四十里劉海莊西北四十里 嚴佩鎮西北四十里有大小二鎮 櫻桃鎮西北七十里 得勝堡北五十五里五寨
三岔堡北六十里布政司西北四百六十里東至八角堡五十里西至河曲縣九十里南至岢嵐州一百三十里北至樓溝堡四十里東南到五寨堡 嘉靖間總兵周尚文建萬厯間兵備胡來貢甎甃設兵三百防守領之 三岔堡北至深墕村賀家梁舖十里又北至劉家溝十里偏闗縣界 三岔堡東繇東塞坡經石廟兒村十里又東至官莊村五里神池縣界三岔堡西經大村舖五里又西至丈子溝村五里又西至韓家樓村十里岢嵐州界此繇大同西至保徳州濟河逹陜西府谷之孔道也 三岔堡南至劉家灣村五里又南至舊寨村十里又南至莊窩村五里又南至小河頭村十里又南至石嘴頭村一十五里又南至中所村一十一里又南至縣東闗四里故明人名堡曰三岔
大梁山十字墕東二十里寧武縣界西小徑一十四里至薛家口又經大橋一里至周家口又二里至李家口又三里至沙灘橋乃東闗外鎮口大橋也
店坪山南三十里寧武縣界北小徑一十四里至薛家口
老牛坡東二十五里又五里至張家坪胥蘆芽山支麓為神池縣小辛莊界 西八里至南坪村又十里至煙洞梁又二里至右所村又五里至東闗
麻子澗溝西一十五里為岢嵐州韓光寨界
石嘴頭北一十五里
獅子口村西北三十五里又五里至韓家樓村岢嵐州界東南小徑一十五里至郭家河村又二十五里至中所村又五里至西闗
山西通志卷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十四
闗隘〈六〉
澤州府
鳯臺縣
橫望隘南八十里太行絶頂南距河內縣碗子城一十里明洪武二年置巡檢司 橫望隘以狄梁公望雲名 郭璞注太行山在今河內縣西北即治所轄地索𨼆太行山在河內山陽縣西北 磨盤砦州南
六十里一名孟浪砦 將軍砦宋岳飛為張所部將復新鄉轉戰大㨗後梁興渡河㑹太行忠義亦敗敵於沁水築砦以待飛 戰國䇿北塹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不下又曰左右孟門羊腸在其南盧睪在其北正義南陽屬韓秦攻之則韓太行羊腸道絶矣括地誌太行山在懐州河內縣北二十五里有羊腸坂元和志太行陘在懐州北濶三步長四十里羊腸所經瀑布懸絶實為險隘正義又曰羊腸太行山坂道名南屬懐州北屬澤州今自碗子城南長平舖至新店自星軺驛北至河底皆所謂羊腸坂也魏武帝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李白詩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羊腸坂當以碗子城橫望嶺為正而正義又曰沁州在羊腸坂之西是指壺闗羊腸坂也若陽城東六十里羊腸坂交城羊腸山行旅絶少不得附虞坂壠坂九折坂之例 唐㑹昌三年八月劉稹使牙將薛茂卿自太行南下拔河陽科斗寨距懐州十餘里九月李徳裕請以王宰兼河陽行營招討使使亟以軍援河陽兼臨制魏博又奏河陽節度先領懐州刺史常以判官攝事割河南五縣租賦隸河陽不若遂以五縣置孟州其懐州別置刺史俟昭義平日仍割澤州隸河陽則太行之險不在昭義而河陽遂為重鎮東都無復憂矣乃以敬昕為河陽節度王宰將行營以扞敵昕供饋餉按明初晉豫分境碗子城𨽻河南橫望鎮隸澤州而小口亦半隸河內亦即徳裕割澤州隸河陽之意於以見太行為晉疆第一門戶
碗子城南九十里太行絶頂羣山廻環兩崖夾立中建小城𨼆若鐡甕即宋太祖負石地也明正綂間寧山衛指揮胡剛鑿石平險車騎差可通焉 碗子城闗羊腸所經 碗子城懐慶城北太行山頂其路羊腸百折中有平地僅一畆唐初築城控懐澤之衝其城甚小故名 碗子城山在懐慶府城北五十里山險峻其形如碗上有古城 宋太祖親征李筠山路險峻多石不可行太祖先於馬上負數石羣臣六軍皆負之即日平為大道 元太宗二年十二月太宗以中軍自碗子城南下渡河繇河陽進 金貞祐元年元遣將自碗子城南下渡河 元至正十八年曹濮賊王士誠等上太行陷晉寧路平章政事察罕特穆爾大敗之分兵屯澤州塞碗子城 明洪武元年八月壬申平章楊璟至太行碗子城破其闗癸酉澤州守將賀宗哲遁 王世貞馮勝傳從大將軍逹下山西從武陟取懐慶踰太行克碗子城取澤州遂取潞州
天井闗南四十五里太行絶頂 星軺驛北十五里唐志晉城南有天井闗一名太行關 通典晉城有天井關在縣南太行山上闗前有天井泉三所 通典關南有大井泉三今謂之百巖可容百家關在井北故又曰百家 戰國䇿桀之居左天門之險右天溪之扼 羅泌路史帝履癸始遷於上黨之垂羅苹注所謂天門在澤之晉城太行之上有天門 漢建武二年遣司空王梁北守天井關擊赤眉 漢馮異攻天井關㧞上黨兩城 宗正劉延攻天井關上黨太守田邑拒之 唐河陽節度使王茂元別遣將營天井關為賊將薛茂卿所破執四將火十七柵張巨進攻萬善不能下茂元欲走㑹日暮賊自潰去詔忠武王宰以本軍入懐澤行營陳許士剽武賊衆素憚畏而茂卿負戰勝冀厚賞或言其兵犯王略深朝廷且怒節益不可至劉稹然之故茂卿失望乃與宰通十一月偽挑戰亟北委天井關去左右七營皆潰宰遂焚大小箕村茂卿奔澤州使諜言於宰曰澤可取吾應於內宰疑不進失期茂卿扼腕悵恨稹聞其貳召殺之 㑹昌三年十一月戊辰招討使王宰進攻澤州與劉公直戰不利公直乗勝復天井關甲戌宰進擊公直大破之遂圍陵川克之 杜牧上李司徒澤潞用兵書河陽西北去天井關強一百里關隘多山井不可鑿雖有兵力必恐無功若以萬人為壘下窒其口髙壁深塹而與之戰忽有敗負勢驚洛師天復元年梁遣氏叔琮攻晉出天井關昭義節度使孟遷降 金宗翰趨汴使羅索等自平陽先趨河南曰若至澤州與薩里博勒和實實遇當與俱進錫實之前軍三穆昆敗宋兵三千於襄垣遇伏兵二千又敗之薩喇達破天井關又破步兵於孔子廟南遂降河陽 正大四年元穆呼哩攻天井關人民逃匿山澤 天井溪縣南四十五里天井關注合白水囘車轍南四十五里天井關古建囘車廟
栁樹隘東南八十里路通清化鎮明置巡檢司 栁樹店繇鐡橛山西十八盤至栁樹店又東北至陵川奪火店 魏永安三年僕射爾朱世隆自河橋北遁詔行臺源子恭鎮太行丹谷築壘防之 明崇禎五年流賊紫金梁老𤞑𤞑在河北修武為官兵追剿遂踰太行自桞樹口至陵川南馬附城
小口碗子城西繇西梁別徑入山至星軺驛南一十三里㑹大同 隋大業中上登太行山別開道九十里以逹河內御史大夫張衡宅悅其林泉留宴三日即今小口道也
馬牢闗梁遣李讜攻李罕之於澤州晉遣李存孝以騎兵五千救之梁驍將鄧季筠出戰存孝舞矟擒之李讜敗走追擊至馬牢闗 馬牢川南二十里
緝麻觜金正大九年破魯都尉烏凌阿呼圗據少室太平頂御寨招澤人緝麻觜武録事等二十餘人起汴
攔車鎮 雍正五年設把總一員澤州府同知駐劄金志晉城鎮二周村巴公舊又置星軺鎮
武靳闗地形志陽阿有武靳闗
巴公原北接髙平 周村西接陽城 黨莊東接陵川
河底天井闗北山至河底漸平
髙平縣
長平秦壁在城西〈正義秦壁一名秦壘今亦名秦長壘〉周赧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齕因攻趙趙使亷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人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亷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而秦相應候乂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亷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亷頗軍數敗反堅壁不敢戰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亷頗將以擊秦秦聞括將乃隂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趙括至出兵擊秦軍秦軍佯敗而走張二竒兵以刼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竒兵二萬五千人絶趙軍後有一軍五千騎絶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絶因築壁堅守〈正義趙壁今名趙東壘亦名趙東長壘在澤州髙平縣北五里即趙括築壘自敗處〉以待救至秦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絶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隂相殺食來攻秦壘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鋭卒自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秦白起計曰前秦已㧞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司馬梗定太原 上黨記長平城在郡南秦壘在城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里秦坑趙衆収頭顱築臺於壘中因山為臺崔巍桀起今仍號曰白起臺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許里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遺壁舊存焉 綱目質實長平故城在縣西北二十里即秦白起破趙括處 坑卒考趙括追造秦壁即今之省寃谷是也其谷四圍皆髙山聨絡前有一路僅容車馬形如布袋趙兵既入戰不利築壁堅守秦因建空倉於西山以紿趙軍趙軍欲出不得括自出戰秦射殺之卒四十萬人解甲降武安君誘入谷口盡坑之考邑坑卒之處故城在縣西北二十里王報等村俱是其遺蹟見山川古蹟
省寃谷西北二十里即秦坑趙卒處舊名殺谷唐𤣥宗幸潞過此改曰省寃 金王庭直省寃谷記城西北十五里有地曰殺谷乃秦將白起坑趙卒之所細視其跡於長脛骨間存銅漆矢一入骨寸餘因出矢而揜之
白起臺縣西六里髑髏山白起所築以覘趙軍 頭髗山縣西南五里秦白起坑趙降卒四十萬唐𤣥宗命収頭顱葬於此建骷髏廟有司春秋祀之
空倉山西南四十五裏白起詭運米置倉於此以紿趙括新建巡檢司城
大糧山東十里趙將亷頗積米於此又名米山中多邃谷積雪春暮不消
營防嶺東十里傳為亷頗屯軍之所背𡶶面澤有險可慿去嶺百步許有古戰塲
金門山北五里當壘之門
光狼城秦白起伐趙取代光狼城括地誌光狼故城在澤州髙平縣今名強營村 史記白起攻趙㧞光狼城今聚落尚以秦趙二城為名
故闗城北二十五里秦時置後廢今其里尚名故闗長平城西北二十一里北齊置長平郡尋廢後漢志注氏有長平亭史記曰白起破趙長平上黨記曰白城在郡南山中百二十里長平秦壁 晉永嘉三年東海王司馬越遣淮南內史王曠將軍施融曹超等將兵拒劉聰曠既濟河欲長驅而前融曰彼乗險間出我雖有百萬之衆猶是一軍獨受敵也且當阻水為固以量勢形然後圖之曠怒曰君欲阻衆耶融退曰彼善於用兵曠闇於事勢吾屬今必死矣曠等踰太行與聰遇戰於長平間曠兵大敗融超皆死遂破屯留長子斬獲萬九千級上黨太守龎淳以壺闗降
長平闗即江豬嶺西北四十里長子縣界〈江豬即丹朱嶺〉唐志北有長平闗 隋仁夀四年十月丙申詔發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東接長平汲郡抵臨清闗度河至浚儀襄城逹於上洛以置闗防
髙平南髙原周顯徳元年二月北漢劉旻攻潞州三月乙酉世宗如潞州以攻漢壬辰次澤州閲兵於北郊癸巳及劉旻戰於髙原敗之追及於髙平又敗之丁酉幸潞州己亥侍衞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伏誅 正月丙申世宗即位劉旻遣使於遼二月遼遣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袞〈遼史政事令耶律敵〉將鐵馬萬騎及奚諸部兵五六萬人號稱十萬來㑹於晉陽旻自將兵三萬以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與遼兵南出團栢丁巳屯梁侯驛周昭義軍節度使李筠遣牙將逆戰於太平驛張元徽斬昭義將穆令均筠遁歸上黨三月旻兵逼潞州引而南世宗曰劉旻少我謂我新立而國有大䘮必不能出兵且善用兵者出其不意吾當自將擊之馮道等諫怒卒自將擊旻癸巳前鋒與旻兵遇於髙平南之髙原旻兵少卻諸軍亟進旻以中軍陳於巴公原張元徽居東偏楊袞居西偏周師亦列為三陣李重進白重贊將左樊愛能何徽將右向訓史彥超居中央張永徳以禁兵衞帝帝介馬自督戰袞望周師曰勍敵也未可輕動旻奮髯曰時不可失請公勿言袞怒而去時東北風方盛俄而遽轉南風旻副樞宻使王延嗣使司天監李義白雲時可戰矣旻號令東偏先進王得中叩馬諌曰義可斬也南風勢急非北軍之利宜少待旻怒即麾元徽戰元徽擊右軍兵始交周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卒數千人棄甲降旻元徽呼萬嵗聲振川谷周兵大駭帝赫怒躍馬入陣引五十人直衝旻之牙帳旻方張樂飲酒示閒暇及周兵奄至驚惶失次帝親犯矢石督戰士士奮勇爭先馬仁瑀馬全乂及永徳等直前旻趣元徽進兵㑹元徽馬躓為周兵所殺旻軍氣奪旻自麾赤幟収軍軍驟退不能止互相蹂躪遂大敗日暮収餘兵萬人阻澗而守是時劉詞將周之後軍戰已勝而詞軍繼至復乗勝擊旻兵延嗣戰死旻又大敗輜重器甲乗輿服御皆為周所獲丁酉帝至潞州旻自髙平被褐戴笠乗契丹所贈黃騮率百餘騎繇鵰窩嶺間道驅去夜失道山谷間得村民為鄉導誤趣晉州行百餘里乃覺遂殺導者晝夜兼行所至得食未舉箸或傳周兵至輒倉皇而去旻衰老力憊伏馬上馳驟殆不能支僅得循他道以歸是役也袞畜怒按兵西偏不戰故獨全軍而返 周世宗戰場南三里橫澗橋外周世宗敗劉旻於此因名輸場 方輿勝覽四面皆山中有平地曰髙平平地乃古戰場也
石壁闗東二十里魏莊西大石坡
空倉山巡檢司西南四十五里接沁水界〈縣志右阻倉嶺〉明萬厯三十四年知州賀盛瑞知縣劉應召以空倉兩壁髙山中通小徑請立石城一座寧旅來遠二墩防夫三十名以時巡徼 賀盛瑞空倉嶺堡記髙平沁水之界有嶺曰空倉勢廹兩山之間中通一線之路
米山鎮堡東十里 劉龍米山鎮修垣墻記髙平之東南十里許有鎮曰米山居民稠宻猶一邑然當澤潞之衝商賈輳聚百貨咸集
馬村鎮堡西三十里 周纂鎮堡西四十里 寺莊鎮堡北二十里 換馬鎮堡北四十里 野川鎮堡西二十里 丁壁鎮堡南三十里 王井堡南十里趙莊堡北四十里 建寧鎮東四十里 唐安鎮西三十五里
陽城縣
鐘鼔山西南一百里雲濛山西垣曲縣界 周建徳五年鄢氏公尹昇步騎五千守鐘鼔鎮
傅齊嶺西北七十里沁水縣界 文獻通考齊子嶺今王屋縣東二十里周齊分界處 魏正光後汾州吐京胡復鳩集北連劉蠡升南通絳蜀兇徒轉盛以聞喜裴慶孫為別將徔軹闗入討至齊子嶺東賊帥范多范安族等率衆來拒慶孫與戰斬多首 齊神武圍玉壁別令侯景趣齊子嶺建州刺史楊檦時鎮車箱恐入㓂邵郡率騎禦之景聞檦至斫木斷路者六十餘里猶驚而不安遂退還河陽 周建徳五年大將軍韓明步騎五千守齊子嶺
皂軍垜口東南八十里 孤山東南八十里環萬山中孤𡶶突兀旁有聚落為皂軍口要衝河內濟源入陽城之阨也 青蘿河經皂軍垜西入濟源 周建徳四年七月將攻河隂命梁國公侯莫陳芮率衆一萬守太行道
荊子隘南八十里路通濟源明以懐慶衞官兵守之屯城東北三十五里秦白起置兵於沁河濱北為武安南為屯城左山右澤險固可慿 武安村沁水縣東一百三十五里 明崇禎五年九月流賊自武安犯縣東客將吳開先敗績於北留死之賊趨澤州
麻婁寨南四十里麻婁山有東西中三𡶶相距四五里實不聨屬山勢尖拔 小寨山東南五十里勢極髙聳沁水東繞有鳥道裁可容步 蒸餅洞在麻婁山南石壁百丈有竒梯而上中袤百步有竒後有泉可飲數百人昔人作板橋三十隔今圯 順治六年七月潞安賊喬炳許守信投賊張斗光於陽城麻婁寨後走西安
王村堡 下孔堡 北留堡 屯城堡 沁渡堡 上佛堡 潤城堡 劉善堡 王曲堡 美泉堡 北安陽堡
陵川縣
五度闗南八十里路通修武輝縣舊志五度之險一夫可守明初以寧山衛官兵守之後罷
永和隘南六十里路通修武縣明初設巡檢司後裁調寧山衞官兵守之後復罷 唐討劉稹詔忠武節度使王宰以兵出魏博趨磁州何𢎞敬即引軍濟漳水宰相李徳裕言河陽兵寡以忠武為援既以扞洛則並制魏博遂詔宰以兵五千推鋒兼繞河陽行營進取天井闗賊黨離沮徳裕以宰乗破竹勢不遂取澤州以其子晏實守磁為顧望計詔切責宰懼急攻陵川破賊石㑹闗進攻澤州其將郭誼殺稹降 按此石㑹即永和隘也
秦嶺西北三十里長子界傳為秦始皇築塞地〈詳長子縣嶺即寳應山也〉寳應山西北四十里疊嶂層巒時有雲棲其上山半有古洞
九仙臺西南六十里石臺突起髙數十丈上廣下狹攀援而上 金志陵川有太行山九仙山南九十里修武界望仙樓言望九仙臺也 順治六年七月十一日潞安賊沈烈郭天祐奔往九仙臺
王莽臺東南一百二十里輝縣界晉疆東南極境〈一名王莽嶺〉
馬武京砦東五十里馬武山周圍百里四壁峭立漢馬武築砦屯兵於此土人名馬武砦山隂積雪經暑不消東接河南輝縣石門店至輝縣治一百三十餘里金興定四年上黨公張開駐兵馬武山
天柱山東八十里山麓至輝縣五十五里
古賢山西南七十里西通鳯臺南通修武
附城鎮南四十里 池下鎮 楊村鎮 南馬鎮 路城鎮
沁水縣
東塢嶺西北四十五里與西鳥嶺對峙西鳥嶺隸翼城縣 唐㑹昌三年石雄代李彥佐之明日率兵踰烏嶺破五寨即此嶺也地為潞澤平陽界 明宣徳四年置巡檢司
國朝設東塢嶺營〈詳翼城〉雍正七年巡檢司移駐端氏鎮而東塢嶺營撥頭目防兵以時巡徼〈嶺上四時常有雲氣 梅河源出東塢嶺東澗杏河源出東塢嶺南澗〉東塢嶺駐防王寨鎮 王寨鎮西至東塢嶺十五里東南至夫妻嶺四十五里 夫妻嶺東至林村嶺五十五里 林村嶺至端氏鎮二十里 端氏鎮至玉溪汛四十里
端氏鎮東九十里雍正七年巡撫覺羅石麟 題端氏鎮離縣甚遠又為長子髙平鳯臺陽城諸縣往來必由之道實係山岔要路請移東塢嶺巡檢於鎮以資彈壓巡緝奉
㫖允行 嵬山榼山東西相望沁河繞其中嵬山西數里濵於沁河為端氏鎮 端氏砦 路史端氏澤之屬縣西北三十里有端氏故城 通典端氏七國時韓趙魏分晉封晉君於端氏也漢為縣故城在今縣西通考同
武安鎮東一百三十五里秦白起侵趙屯兵於此故壘尚存
郭壁鎮東一百三里沁河經鎮東入陽城界 郭壁大砦陳杜諸賊焚毀南砦北砦尚存
老馬嶺東一百五十里空倉嶺北商旅通衢山巖窵僻上設防兵 秋峪嶺東一百六十里髙平界在老馬嶺北路出老馬秋峪之間
祥公嶺東北二百一十里長子界 東倪村東北二百七十里 西倪村東北二百八十里 十里村東北二百九十里
固鎮西三十里 唐澤潞髙文端言固鎮寨四崖懸絶勢不可攻然寨中無水皆飲澗水在寨東南約一里許宜令王逄進兵逼之絶其水道不過三日賊必棄寨遁去官軍即可追躡前十五里至青龍寨亦四崖懸絶水在寨外可以前法取也其東十五里則沁城李徳裕奏請詔示王逄
中村鎮西七十里 東塢嶺營撥兵巡緝
大將村北九十里岳陽界沁河繇村入境
竇莊堡東一百里榼山下 臥牛山東為文筆𡶶又東數里三𡶶並列而竇莊在其下 堡東濱沁河明天啟時兵部尚書張五典築 崇禎四年七月甲午賊趙四兒六千餘人東渡山西總督洪承疇等兵逐之賊入沁水縣縣東北有竇莊故張忠烈銓里居也先是銓父尚書五典築墻為堡甚堅至是賊犯竇莊五典已歿銓子道濟道澤俱官京師唯銓妻霍氏守舍衆議棄堡去霍氏語其少子道澄曰避賊而出家不保出而遇賊身更不免等死耳死於家不愈死於野乎且守堅賊必不得志躬率童僕為守禦賊至環攻之堡中矢石並發賊傷甚衆越四日乃退具避山谷者多遇賊被殺惟張氏宗族得全冀北兵備王肇生表其堡曰夫人城 六年擊賊於長子賊轉沁水犯竇莊
辛家河 道仁村 老母掌 西倪村 固鎮村蒲州府
永濟縣
風陵闗南六十五里黃河北岸趙村南通潼闗唐大厯初置明洪武八年設巡檢司屬潼闗衞
國朝雍正七年巡撫覺羅石麟巡察宋筠 題風陵渡巡檢司向隸潼闗衞而駐劄蒲州地方今潼闗裁衞改縣俸工亦歸併潼闗縣是巡檢業隸陜省恐晉省不能責其效用矣請令駐劄渡口兼隸兩省盤詰奸宄料理濟渡奉
㫖允行 風陵坡 唐志河東有風陵闗大厯元年置通典河東有風陵堆與潼闗相對 元和志風陵
堆山河東縣南五十里與潼闗對 太平寰宇記風陵城在其下閿鄉津去縣三里即風陵故闗也 縣志風陵在縣南風陵鄉以風后塚名 舊唐書天寳十一載六月閿鄉縣黃河中女媧墓因大雨晦𠖇失所在乾元元年六月瀕河人聞有風雷曉見其墓湧出上有巨石石上有雙村時號風陵堆女媧亦風姓水經河水又南至華隂潼闗渭水從西來注之河
水歴船司空與渭水㑹注河在闗內南流潼激闗山因謂之潼闗河水自潼闗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黃卷坂傍絶澗陟此坂以升潼闗所謂泝黃卷以濟潼矣歴北出東㟓通謂之函谷闗也邃岸天髙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曰天險故西京賦曰巖嶮周固衿帶易守所謂秦得百二併吞諸侯也是以王元説隗囂曰請以一九泥東封函谷闗郭緣生記曰漢末之亂魏武征韓遂馬超連兵此地今際河之西有曹公壘道東原上雲李典營義熈十三年王師曽據此壘西征記曰沿道逶迤入函路六里舊城城周百餘步北臨大河南對髙山姚氏置闗以守陜宋武帝入長安檀道濟王鎮惡或據山為營或平城結壘為大小七十營濱帶河嶮姚氏亦保據山原阜之上尚傳故跡闗之直北隔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世謂之風陵戴延之所謂風塠者也南則河濵姚氏之營與晉對岸 秦取魏蒲阪晉陽封陵 索𨼆紀年作封谷括地誌封陵在蒲州 漢建安十六年三月馬超韓遂楊秋李璊成宜等屯潼闗曹操敕諸將闗西兵精悍堅壁勿與戰秋七月操西征與超等夾闗而軍操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坂津據河西為營操自潼闗北渡未濟超赴船急戰校尉丁裴因放牛馬以餌超軍超軍亂取牛馬操乃得渡循河為甬道而南超等退拒渭口 晉義熈十三年二月冠軍將軍檀道濟渡河使建武將軍沈林子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尹昭於蒲坂不克時武衞將軍姚驢與昭為表𥚃之勢夾攻道濟道濟深壁不戰林子曰蒲坂城堅池濬非旦夕可㧞攻之則傷衆守之則引日不如棄之先事潼闗潼闗天阻形勢之地且王鎮惡孤軍勢危力寡若使姚紹據之則難圖矣及其未至當併力爭之若潼闗事㨗昭可不戰而自服也道濟從之三月棄蒲坂南向潼闗 秦撫軍將軍東平公姚讚屯河上以斷水道遣恢武將軍姚難運蒲坂榖以給軍士至香城沈林子擊敗之讚單馬奔還定城時秦河北太守薛帛據河曲以叛黃門侍郎和都討之聞晉師之要難也兼道赴救未至而難敗因破裕別將於河曲遂屯蒲坂 七月辛亥劉裕次於陜城辛丑至潼闗以寧朔將軍朱超石為河東太守使與振武將軍徐猗之㑹薛帛於河北共攻蒲坂秦鎮東將軍平原公璞黃門侍郎姚和都擊之猗之敗死超石棄衆奔還潼闗 鎮東將軍平原公璞并州刺史尹昭以蒲坂降晉 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宋將薛安都栁元景入盧氏進攻𢎞農詔洛州刺史張提率衆度崤蒲城鎮將何難於風陵堆濟河秦州刺史杜道生至閿鄉元景退走 東魏天平初遷鄴齊獻武王使汾州刺史斛律金步騎三萬鎮風陵以備西㓂軍罷還晉陽 通典通考東魏靜帝天平四年三道伐西魏齊神武自總大衆至蒲津竇泰自風陵濟河至潼闗髙敖曹入武闗陷上洛以秦軍敗沒並旋師風陵在潼闗北岸相對 明崇禎十六年冬廵撫蔡懋徳以三千弱卒日往來奔走於二千五百里之間猶敗賊大慶渡再敗之風陵渡三敗之吉鄉渡賊屢犯屢卻堅壁守者四閲月而是時闖賊已破榆林岢嵐告急乃留千人守平陽千人守汾州自率千人赴太原賊既偵兵離平陽布閒諜訛言賊已渡河平陽道將以下皆棄城走
國朝順治六年姜黨虞印韓昭宣等陷蒲州八月總制孟喬芳自潼闗渡河諸將根太趙光瑞復蒲州斬首七千級遂進兵臨晉猗氏斬賊元帥白璋擒監軍道衞登虞印韓昭宣走據運城九月諸將狄應魁趙光瑞沈應時根太杜米等攻拔之斬虞印韓昭宣平陽㓂悉平見王士禎孟忠毅神道碑
河曲城南六十里黃河之曲 呂相絶秦曰入我河曲通典春秋秦晉戰於河曲即其地也〈通考同〉春秋文公十有二年冬十有二月戊午晉人秦人戰於河曲杜預註河曲在河東蒲坂縣南 左傳秦為令狐之役故冬秦伯伐晉取羈馬晉人禦之趙盾將中軍荀林父佐之郤缺將上軍臾駢佐之欒盾將下軍胥甲佐之范無恤禦戎以從秦師於河曲 魏孝武深仗周太祖乃徴二千騎鎮東雍州助為聲援仍令太祖稍引軍而東太祖乃遣大都督梁禦率步騎五千鎮河渭合口為圖河東之計先是齊髙祖使都督韓軌將兵一萬據蒲坂救侯莫陳悅而雍州刺史賈顯送船與軌請軌兵入闗太祖因梁禦之東逼召顯赴軍禦遂入雍州 周建徳四年七月將攻河隂大城命隋國公楊堅廣寧公薛廻率舟師三萬自渭入河
大慶闗西門外黃河西岸地隸陜西路通陜西朝邑縣古名蒲津闗 府志即孟明濟河焚舟地 地理通釋臨晉闗即蒲津闗在臨晉縣 地理志河中府河西縣有蒲津闗 金大慶闗管勾河橋官兼譏察事一員掌解繋浮橋濟渡舟楫巡視河道修完埽岸兼率埽兵四時功役栽植榆栁預備物料譏察奸偽等事同管勾一員 越城北門外周一百三十步西魏大綂四年造浮橋九年築城以防越渡 西闗城柵葢城在黃河西岸以䕶蒲津浮梁者漢乾祐間郭威遣白文珂克河中西闗城柵於河西 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秦王來見於蒲坂闗 史記曹參以中尉從漢王出臨晉闗 韓遂馬超等入闗中曹操遣橫野將軍徐晃屯汾隂以撫河東操至潼闗恐不得渡召問晃晃曰公盛兵於此而賊不復別守蒲坂知其無謀也今假精兵渡蒲坂津為軍先置以截其裏賊可擒也操曰善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作塹柵未成梁興夜將五千餘人攻晃晃擊走之軍得渡遂破超等 山陽公載記初曹軍在蒲坂欲西渡馬超謂韓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過二十日河東榖盡必走矣遂曰可聼令渡蹙於河中顧不快耶超計不得施東魏天平二年八月齊神武至恆農西克潼闗執
毛洪賓進軍長城龍門都督薛崇禮降神武退舍河東命行臺尚書長史薛瑜守潼闗大都督庫狄溫守封陵於蒲津西岸築城守華州以薛紹宗為刺史齊神武率衆十萬出壺口趨蒲坂將自后土濟遂渡河逼華州刺史王羆嚴守乃涉洛軍於許原十月癸巳申至沙苑周太祖據東十里渭曲以待之神武兵敗夜遁 徳宗西狩朔方節度使李懐光奔命方雨淖奮勵軍士倍道進自蒲津絶河敗朱泚軍於醴泉元致和元年九月陜西行臺御史大夫額森特穆爾引兵從大慶闗渡河擒河中府官殺之萬戶薩哩特哩特穆爾軍潰而遁 明洪武二年正月大將軍徐逹克河中府遂㑹諸將進取陜西造浮橋渡河
永樂渡東南一百二十里永樂鎮黃河北岸路通河南閿鄉縣明洪武四年置巡檢司屬潼闗衞 永樂城東南一百二十里後周置永樂郡後省入芮城唐初置縣屬蒲州後屬河中府宋罷縣為鎮〈一雲金省為鎮〉通典永樂縣武徳二年分苪城縣置 金志鎮二永樂合河 玉簪山永樂鎮純陽宮側林泉茂潔 方山純陽宮後溪水瀠洄 貓耳山純陽上宮 水經河水又東永樂澗水注之 經濟編闗中之險華山與長河㑹處雖在潼闗然河之南湏得河南府新安北凾谷河之北湏得山西平陽府平陽南有東塢嶺北有冷泉闗葢河之南無新安則由沙磵可渡河至蒲州河之北無平陽則由烏嶺冷泉入平陽至蒲州自蒲州至龍門兩岸平廣可渡者百里故在古人秦有函闗陜西綂平陽也至今陜州以西及平陽與陜西人之語音風俗相同又曰虎牢闗潼闗誠為險要能以寡遏衆然貼鄰大河若踰河避險而出則闗無恃於險矣故虎牢不守孟縣潼闗不守蒲州烏乎用其險
兩谷闗東南十五里中條山隂之東西麓也金將侯小叔率昆弟兵十餘萬夜襲河中府元元帥石天應遣偏裨吳權府事率五百兵出東門伏兩谷闗諭之曰俟其半過即翼擊之俾腹背受敵即成擒矣吳醉敵至聲援弗繼遂陷天應死焉
獨頭坡南四十里中條山之西麓西距黃河郡走潼闗道也 雷首一丘突兀當路外臨大河內穿峻坂東接夷齊祠南逹潼闗
孟盟橋東十里涑水由橋東入河 秦孟明盟師地有堡
張村岔東六十里明洪武間置巡檢司
樂里山寨金將侯小叔駐兵於此
栲栳鎮 永豐鎮 黃龍鎮 韓陽鎮 匼河鎮 東張鎮 永樂鎮 大陽村 焦盧村 小李村 大澗堡 下陽堡 張華堡 趙伊堡 下莊堡 蒼陵堡 呂芝堡 髙市堡 下村堡 減莊堡 長千堡
臨晉縣
吳王寨西三十里宋置巡檢司明設弓兵二十名今裁相傳韓信渡河擒魏豹地 吳王渡防兵五名 夾馬渡口西三十里吳王寨南 龍門河裁廣七十步至胡盧灘下乃廣十餘里韓信於臨晉闗東陳船為欲渡之勢而潛軍上流由夏陽急渡今禹門渡口欲其易渡敵不及覺也臨晉縣雖非臨晉闗然河面太廣兵形易露當以水經注之説為正 昔吳王二姓居此今為吳王渡與郃陽渡相對 魏王豹從項羽入闗羽欲有梁地乃徙豹於河東都平陽為西魏王漢王定三秦渡臨晉豹以國屬焉漢二年敗於彭城豹至榮陽請歸國遂絶河津畔漢漢遣韓信虜豹以其地為河東太原上黨郡 北齊文宣時周人常懼齊兵之西度恆以冬月中河椎氷武成即位齊人椎氷懼周兵之逼斛律光深憂之 齊王寨西北十里齊王村東南相傳韓信屯兵於此
七及鎮西南二十五里 陶城北三十里黃河東岸唐馬燧敗李懐光於陶斬首百餘級分㑹渾瑊逼河中
樊橋鎮東南十五里置驛相傳馬燧屯兵處
角盃村西十五里 雍正九年署刑部侍郎韓光基疏坡西角盃村新設有把總一員吳王寨新設有廵檢一員計二村相去僅十餘里而坡東數十里竟無一官彈壓宜將西坡吳王寨之巡檢移駐於角盃村將角盃村之把總移駐於坡東之躭子村互相稽察
大嶷山 小嶷山東北三十五里地形荒曠 隋志桑泉縣有三嶷山今土人止稱大嶷小嶷
三不管處馬道王神鄰村為猗氏臨晉榮河交界虞鄉縣
橫嶺南三十里苪城界乃中條山之脊也 金貞祐二年宣差都提控從坦言中條之南垣曲平陸苪城虞鄉河東之形勢陜洛之襟喉也可分陜州步騎萬二千人為一提控四都綂分戍四縣
王官谷東南十里 左傳文公三年秦伯伐晉取王官及郊呂相絶秦書入我河曲俘我王官 司空圖山居記谷之名本以王官廢壘在其側
張揚城五姓湖左 括地誌張揚故城一名東張在蒲州虞鄉縣西北四十里東揚一名張壁漢建安中河東太守杜畿由郖津詣郡河東人范先欲殺畿以威衆且觀畿去就殺主簿已下三十餘人畿舉動自若於是衞固曰制之在我遂奉之畿説固以貲募兵固以為然從之數十日乃定諸將貪多應募而少遣兵畿又説固可分遣諸將掾吏休息緩急召之不難固又從之於是善人在外隂為已援惡人分㪚各還其家固先衆遂離㑹白張幹騎攻東垣髙幹入濩澤上黨諸縣殺長吏𢎞農執郡守固等宻調兵未至畿知諸縣附已因出單將數十騎赴張壁拒守吏民多舉城助畿者比四十日得四千餘人固等與幹晟共攻畿不下畧諸縣無所得㑹夏侯惇兵至幹晟敗固等伏誅其餘黨與皆赦之
紅臉溝東南三十五里解州界
草坪頭西南三十五里永濟界
故市鎮 孫南鎮 鄉頭鎮 坈頭鎮
猗氏縣
令狐戍西十二里令狐村春秋晉置戍於此 原頭里令狐村 通典有古令狐城左傳雲晉文公從秦返國濟河圍令狐即此〈通考同〉僖公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納公子重耳濟河圍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晉師軍於廬桞秦伯使公子縶如晉師師退軍於郇辛丑狐偃及秦晉之大夫盟於郇壬寅公子入於晉師丙午入於曲沃丁未朝於武宮 令狐村在峩嵋原南秦晉交爭東西經畫多在令狐瑕城之間公子重耳濟河首圍令狐桑泉曰入臼衰曰取而令狐獨曰圍是令狐有堅城也 春秋文公七年夏四月戊子晉人及秦人戰於令狐 晉襄公卒使先蔑士㑹如秦逆公子雍秦康公送雍於晉曰文公之入也無衛故有呂郤之難多與之徒衞趙盾與諸大夫患穆嬴且畏偪乃背先蔑而立靈公以禦秦師箕鄭居守趙盾將中軍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軍先蔑將下軍先都佐之步招禦戎戎津為右及堇隂趙盾曰我若受秦秦則賓也不受㓂也既不受矣而復緩師秦將生心訓卒練兵秣馬蓐食潛師夜起戊子敗秦師於令狐至於刳首 左傳呂相絶秦曰我是以有令狐之役 文公十一年秦侵晉入瑕晉使詹嘉處於瑕以守桃林之塞燭之武曰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晉大夫亦曰必居郇瑕氏之地闞駰曰令狐即猗氏刳首在西三十里京相璠曰今河東解縣西南五里有故瑕城水經注曰涑川又西南逕瑕城又西南逕張楊城東城又東即張楊澤今臨晉五姓湖也葢龍門華谷以北王官谷以南地多險陿惟臨晉猗氏由今萬泉逹絳最為平坦故晉設戍於令狐瑕城以為濟河而東之第二保障 聞人牟凖衞敬侯神道銘城惟解梁地即刳首山對靈足谷當猗口
孤山南峪接萬泉界
神羌堡東北十五里峩嵋坡漢髙宻侯鄧禹圍安邑定河東屯兵於此〈一名鄧公堡〉
張岳鎮安邑縣界土堡
下任鎮臨晉縣界土堡周三百八十丈髙一丈五尺杜村鎮千佛岑南土堡周三百六十步髙一丈五尺一名油杜鎮
萬泉縣
峩嵋嶺東起絳州西抵黃河地勢聳翠狀如峩嵋邑境隸其巔 賈仁先修古城記後魏道武天賜間赫連勃勃擾河外薛通率宗族及土人築堡自固即今古城是也元至元十四年皇甫祐奏復萬泉縣築城隍則為今之新城自新城築而古城漸廢城址大率南依孤山東西二澗夾於兩旁俱稱絶險獨北面平坦可以長驅古城據在髙阜計北一面不踰百二十丈一旦有警猶可扼其樞要而守之若新城則迤邐而下地雖廣濶防守為難隆慶戊辰李廷棟以嵗旱欲修古城己巳二月興工春杪告成城髙二丈有三尺濶一丈有竒堞牆以甎又五尺許城不為壕 鄭章修城記孤山層岡複坡纍纍下逮及山麓忽陡而窪隔數十百武復挺竪一丘東南西崖壑峻峭惟北稍平其旁為東西二澗壑澤阻深城之址則因其勢剷削而為之施以版築上砌甓作睥睨三尺許如天成 萬泉四境無險峩嵋又非危巒峻坂而險在縣據峩嵋之巔孤山麓窪而復起東西澗逼城不竢濬濠而固
解店鎮在東北土城周二里南北二門
榮河縣
黃河縣西逼城自河津縣南流入縣境又南入永濟縣境 辛莊防守臺廟下防守臺楊董防守臺師家防守臺胥塌於河 汾隂渡縣北后土祠後金南陽郡王代祀汾隂設今廢 白馬渡縣南十里元尚書范國英擊逆黨設今廢 新渡口北十里廟前鎮西魏秦州刺史周觀撫御失和民薛永宗聚衆於汾曲以叛觀討永宗為流矢所中卒 蓋吳擾動闗右薛永宗屯據河側以應吳後魏世祖親討之詔汾隂薛拔糾合宗族壁於河際以斷二㓂往來之路 世祖西巡詔司徒崔浩與尚書蘭延都督行臺中外諸軍事世祖至東雍親臨汾曲觀永宗壘進軍圍之永宗出兵欲戰世祖問浩曰今日可擊否浩曰永宗未知陛下自來人心安閒北風𨑙疾宜急擊之湏臾必碎若待明日恐其見官軍盛大必夜遁走世祖從之永宗潰滅
汾河縣北后土祠側西流入黃河今移河津縣葫蘆灘南入黃河
穆陵闗北十三里兩壁對立中開一線為南北孔道亦榮河之咽喉也元韓通守此
武壁在黃河岸側凡八寨 汾隂 胡壁 趙村 薛戍 薛堡 連栢 西倉 禹門 皆元至正末築以薛壘居中可制諸營移中軍其上更名武壁周一千二百步面臨絶澗北開一門址存 張昌有武壁門記
孫吉鎮東南二十里 廟前鎮北十里 薛頡鎮北四十里 后土祠鎮 番底村縣東峩嵋原 思政村丁家莊 楊董堡 寳鼎鄉在東南 峪口在城
東南
山西通志卷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十五
關隘〈七〉
遼州
黃澤關州東一百二十里十八盤山路通河南武安縣元舊關也明洪武十一年設巡檢司今復設弁兵駐防周三百六十步高一丈 十八盤東西一徑盤旋路有十八轉即黃澤關 摩天嶺州東九十里峯巒峻絶勢欲摩天 轉鞍嶺州東八十里嶺勢高險﨑嶇難行 地形志遼陽有黃澤嶺 宋志遼州有黃澤砦 宋志磁州武安有固鎮永安黃澤海囘四砦金關一黃澤 元元統二年晉寜路遼山縣十八
盤立巡檢司
國朝順治十一年撥兵駐黃澤關康熙六年撥攜室兵永為駐防 郭縁生述征記滏口陘在磁州武安縣當以黃澤關為正後魏永安中齊神武就食山東自晉陽出滏口太昌中神武自鄴入滏口擊爾朱兆於晉陽即關東西道也 隋煬帝初漢王諒將綦毋良自滏口狥黎陽塞白馬津余公理自太行下河內俱為行軍總管史祥所敗 梁乾化三年五月賀德倫告急於晉晉王引大軍自黃澤嶺東下與苻存審會於臨清遂入魏博 梁貞明元年開封尹劉鄩以兵屯於魏唐莊宗入魏鄩謂晉兵悉從莊宗赴魏而太原可襲乃結草為人執以旗幟以驢負之徃來城上而潛軍出黃澤關襲太原晉兵望梁旗幟徃來不知其去也以故不追及軍去已二日莊宗曰劉鄩長於襲人短於決戰計彼行纔及山下亟發騎兵追之會隂雨積旬黃澤道險泥深尺餘士卒援藤葛而進皆腹疾足腫或墜崖谷十二三晉將李嗣恩倍道先入鄩至樂平不克進而旋 明正德六年賊楊虎等自十八盤還破武安 田悅自稱魏博留後欲阻山為界曰邢磁如兩眼在吾腹中不可不取發兵圍之邢州刺史李共臨洺州將張伾堅壁固守告急於澤潞節度使李抱真請討之 唐會昌四年詔發昭義騎兵五百步兵千五百戍振武潞卒乗醉回旗入城閉門大譟節度使盧鈞奔潞城以避之李德裕奏請詔河東王宰以步騎一千守石會關三千自儀州路據武安以斷邢洺之路又令河陽石雄引兵守澤州河中韋恭甫發步騎千人戍晉州都將李文矩以禍福諭之乃遣人謝盧鈞於潞城鈞還入上黨復遣之戍振武行一驛乃潛選兵追之明日及於太平驛盡殺之
八賦嶺西一百里地𨽻和順壤接榆次太谷漳水在遼境者起州西八賦嶺 地形志樂平有八賦嶺
摩天嶺東一百一十里武安界 東六十五里至芹泉鎮九十里至大南莊一百一十里至摩天嶺〈黃澤關下雲州九十里此繇遼州言之摩天嶺下雲東一百一十里者此繇武安界言之也黃澤關不敘摩天嶺形勢不全而摩天嶺又自有形勢故復見焉〉
莊峻嶺東北一百一十里邢臺界
土門嶺南三十里兩峯對峙如門 翻轅嶺南三十里路最陡險 州南路村有隘隅口
上交漳 下交漳 蛤䗫灘 千畆川 狐兒巖 熟峪村 洞子巖 十里店 東西寨村 相峪村申家灘 雲頭底 柏兒峪 馮婆峪 七里店石匣村 直峪溝 夫峪里 後窰峪 宋家口突堤村 曹家寨 芍藥溝 秋林灘 故縣堡版峪堡 東西五指 莊窠巖 隘峪里 紅巖里長城鎮 桐峪鎮 寒桃鎮 栗城鎮 黃漳鎮
芹泉鎮 拐兒鎮 麻田鎮
和順縣
黃榆嶺口東七十里又東五里直𨽻邢臺縣界路通順德府山勢﨑嶇巉峻直上二十里南連清風岵北接馬嶺口為太行絶頂東疆第一險隘地明洪武三年置巡檢司後裁今設防兵據守 黃榆嶺關清風嶺關北三十里順德府西南一百八十里石磴盤旋形險道衝邊牆敵樓官廨軍壘悉備〈汎𨽻順德府〉嶺有重關巖髙木宻黃榆古戍即此 漢建安九年袁尚武安長尹楷屯毛城通上黨糧道夏四月曹操留曹洪攻鄴自將擊楷破之而還
馬嶺關黃榆嶺關北三十里順德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居民千家山勢殊險邊牆敵樓官廨軍壘悉備下有澗溝二十餘丈名鬼谷相傳王詡藏修於此又即龎涓夜度處〈汎𨽻順德府〉
清風嶺關黃榆嶺關南三十里順德府西南一百八十里山勢髙聳盛夏不知暑邊牆敵樓水門各一澗水通流其下〈汎𨽻順德府〉
露蘿嶺關順德府西一百八十里兵禦悉備〈汎𨽻順德府〉黃背巖關在沙河縣西南一百九十里山勢崇髙兵防悉備北至數道巖關三十五里
數道巖關在沙河縣西一百五十里澗溝之路旋繞數層
八賦嶺口西一百二十里儀城鎮嶺有二懸崖曲磴西北曰黒虎關赴太原要道西南曰青龍關赴平汾要道設巡檢司〈古儀州城址尚存〉
松子嶺口北四十五里和順樂平二縣界山勢最髙四季風鳴蜿蜒奧曲袤亘二十餘里嶺有關路通正定五代河東守險之地今潞澤遼入直𨽻孔道也明正統八年置巡檢司後裁今設防兵汛守
石鼔嶺南四十五里上有石鼓 王思誠詩南嶺風吹石鼓鳴
風門嶺又東五里邢臺縣界
桃樹平嶺又東五里邢臺縣界
黨城口東四十五里又東二十里至風門嶺東北二十五里至黃榆嶺口
和順古城在縣城西北與縣城相倚垣蹟微存周圍四百六十步古閼與聚也 周赧王四十六年秦攻趙閼與不拔 秦伐韓軍於閼與廉頗樂乗曰道逺險狹難救趙奢曰道逺險狹譬之猶兩鼠鬭於穴中將勇者勝趙惠文王令趙奢將救之兵去邯鄲三十里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秦軍軍武安西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振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奢立斬之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増壘秦間來入奢善食而遣之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趙奢已遣秦間乃卷甲而趨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軍壘成秦人聞之悉軍而至軍士許歴請以軍事諫奢曰內之歴曰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奢曰請受令歴曰請就鈇鑕之誅奢曰胥後令欲戰許歴復請諫曰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秦兵後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秦軍解而走遂解閼與之圍而歸王賜奢號為馬服君以許歴為國尉 如耳見成陵君曰昔魏伐趙斷羊腸拔閼與 括地誌閼與聚落今名烏蘓城在潞州銅鞮縣西北二十里又儀州和順縣城亦云韓閼與邑二所未詳又有閼與山在洺州武安縣西五十里 正義閼與山在洺州武安縣西南五十里趙奢距秦軍於閼與即此山也按括地誌雲言距秦軍在此山疑其太近洺州既去邯鄲三十里而軍又雲趨之二日一夜至閼與五十里而軍壘成據今洺州去潞州三百里間而隔相州恐潞州閼與聚城是所距據處 正義閼與故城在潞州及儀州 索隱在上黨沾縣西 通典漢沾縣地即韓之閼與邑通典儀之和順韓之閼與 寰宇記今名曷蘓城銅鞮西北二十里今潞之銅鞮故閼與城漢梁榆也九域志一曰榆城盧川征艱賦訪梁榆之虛郭乃閼與之舊都即此 明一統志閼與城名在沁州城西北二十里史記趙奢大破秦軍解閼與之圍即此地漢曰閼與聚俗呼烏蘓村 按諸説惟水經注索隱及括地誌和順縣城得之正義未有計過險狹及既去邯鄲三語亦善畫道里形勢蓋二日一夜至閼與五十里是趙兵業過黃榆嶺口不懼其險狹難救也先據北山是先據松子嶺松子嶺在縣北三十里不類八賦石鼓之逺而山又最髙險得以髙臨下之勢也沁州西北二十里烏蘓村距吾兒峪太逺非邯鄲進兵便地武安縣西南五十里正義辨已晳 韓信擒夏説於閼與亦當屬和順蓋和順北百六十里而至柏井驛為信駐兵地又三十里而至井陘口道里殊不逺也今縣有韓信舊寨古壘尚存
馬嶺曲鎮東五十里 虎峪鎮東六十里 傾城村東八十里 青家寨東六十里 寒湖鎮西四十五里橫嶺鎮西八十里 儀城鎮西一百二十里 馬
陵村西一百三十里 北安驛村南二十五里 南安驛村南三十里 石勒村北三十里 西石勒村北九十里 馬防鎮北九十里 松煙鎮
榆社縣
馬陵關西北八十里太谷縣界舊設巡檢司今廢 梁惠王三十年太子申與齊戰敗於馬陵徐廣曰在元城索隱按紀年雲二十八年與齊田朌戰於馬陵又上二年魏敗韓馬陵十八年趙又敗魏桂陵桂陵與馬陵異處正義虞喜志林雲馬陵在濮州鄄城縣東北六十里有陵澗谷深峻可以置伏按龎涓即敗此也徐説馬陵在魏州元城縣東南一里龎涓敗非此地也按馬陵之役太子申過外黃見外黃徐子不聽其言而敗括地誌外黃有南北二城在汴州雍邱縣界雍邱今開封府杞縣與濮州差近次則元城而與今太谷榆社絶逺已於太谷志中辨之要之馬陵關自是太原遼州要疆殊不繫龎涓墓孫臏坡也 北有孫臏坡相傳孫臏伏萬弩處
黃花嶺西五十里舊設巡檢司今廢 漳河源出縣西北六十里黃花嶺
武鄉嶺東四十里接遼州界嶺下即儀川河源
狗腰關南五十里接武鄉界
雲簇鎮西三十里步兵防守市集勝邑城
社城鎮西北三十里後漢涅縣晉改武鄉縣墉堞盡廢今為市鎮其途北通太原府西通太谷
魏城鎮南三十里偃武廢縣有遺址南通武鄉上黨通衢
箕城鎮東三十里唐箕州治此廢
沁州
交口堡北三十五里韓侍里 漳源鎮 交口鎮西北渡漳源經走馬嶺乃武鄉界也繇此而權店龍舟峪麓臺團柏谷險道二百里有竒鎮寔為綰轂口
段栁村南五十里陳栁里 段栁舖南十里 宋太平興國二年於銅鞮縣界亂栁石圍中建威勝軍以銅鞮武鄉二縣屬之 唐天祐四年晉王李克用以蕃漢都指揮使周德威為行營都指揮使壁於髙河與梁拒戰及晉王病篤乃退營亂栁即今段栁村也周世宗時建雄軍節度使楊廷璋前後率兵入太原境拔仁義高壁等砦獲刺史軍校數十人俘其民數千戸獲兵器羊馬數萬計幷人棄沁州二百里退保新城廷璋遂置保安興同白壁等十餘砦 是時沁州僑治沁源綿上間新城乃亂栁北城也 顯德六年夏楊廷璋率所部入河東界下堡砦十三降巡檢使靳漢晁等三人
常腳嶺東二十里武鄉道
聖佛嶺西五十里沁源道祝志南六十里沁源縣西北七十里
鳴蘓村西北二十里 漢地理志閼與聚土人訛為鳴蘓 通典有閼與故城漢韓信擒代相夏說於此閼與當以水經注索隱括地誌為正説詳和順
故縣鎮西南四十里 郭莊鎮在州北 牛侍鎮西湯鎮胥在州東北 倪村在州東 荊村在州東南花山寨東北三十里 西峪寨西北六十里 喬村寨西北二十五里 段村寨西二十五里 堯神寨西南三十里 寺莊寨西南四十里 上執寨西南四十里 南仁寨西南四十五里 新店寨西南三十五里 黃後寨西五十里 道興寨西南二十里開村寨西二十里 南泉寨西南六十里 郭村
寨西南二十五里 王可寨西北四十里 松交鎮孫村在州西
沁源縣
綿上關北八十里綿上都 綿山北一百二十里盤踞百里連介休介山抱腹巖萬峯層踞澗壑杳邃冬雪入夏不消樵人嘗得氷蛆 綿上縣故城在北八十里綿山下即今綿上鎮也 明洪武二年置巡檢司後裁 水峪河在北七十五里源出水峪村至綿上鎮東入沁河 宋志綿上縣寳元二年自大通監來𨽻威勝軍慶厯六年徙砦軍西北大覺寺地 金志綿上有羊頭山沁水
郭道鎮北少西六十里 仁霧山北五十里郭道鎮之東自綿山分脈而來綿亘六七十里突起髙峯旁分兩臂彎環迴抱前胥起鋭峯如雙闕中通一道沁河縈繞於外 湱河西北八十里源出靈石縣界太平頭石巖下三穴出水甚急至郭道鎮入沁河 隆慶元年九月俺答兵至郭道鎮而返
鵰巢嶺東南五十里接屯留縣境 縣志綿山鎮其北沁河繞其南鵰巢嶺踞其東霍太山峙其西
柴店關唐置今廢 唐志有柴店關今南路有柴則坪鐵冶柴則坪寨
保安寨城西紫金山明崇禎五年知縣范廷輔建以衛城
柏子鎮在西南叢山中近岳陽界
韓洪鎮在西少北
綿上堡 官軍鎮堡 霍登堡 興居堡 王莊堡王和堡 大色堡 王段堡 任家莊堡 石渠寨下留寨 安樂館寨 侯壁寨 陽城寨 師莊
寨 郭道寨 王鳯寨 定陽寨 蠢則峪寨武鄉縣
南關西一百二十里 南關驛 涅源都南關里領村二十有六中有南關〈三晉咽喉地〉石板溝權店〈置驛〉勲歡䕶甲〈即古分水嶺〉合渠〈南北二水至此合為一渠〉渠溝諸村 分水嶺在龍舟洞西一百里䕶甲鎮洞水一源分為二𣲖其一北流龍舟峪其一南流繇權店驛至縣合漳水即涅水也 䕶甲山在西北一百里〈一名侯甲〉其山有口即分水嶺涅水出焉 麓臺山在西北一百二十里接沁源靈石祁平遙四縣境 隂辿在西一百三十里南關鎮北兩峯對峙髙出雲表山半一道裁通徃來䕶甲水繞其下昔人建立南關壘尚存 金武鄉鎮一南關 王世貞適晉紀行午飯沁州又數十里小憩舖舎大雨忽作轉入深谷中兩傍皆峭壁中通間道飛瀑懸崖而下聲如轟雷計別取髙嶺箭括一門十步九退時時行絶磴間陽壁直上不可捫隂壑數十百丈大約如蜀中左擔山之險抵一舖束燎而前凡數渡水河流砰湃噌𠴈若擊數千鉦行里許復逶迤攀髙嶺其峻陿視前更倍勉上輙前踣下輙後踣又里許道差寛而權店驛候火亦至抵驛將二鼔矣明日已稍晴乃發兩岸皆髙山絶雲中為巨澗沿澗水而北崩峽東流峽皆石骨左道盡則渡而右右道盡復渡而左凡數十渡氣竭興亦盡未至南關驛大抵無非山者其中罅為澗澗傍稍髙為道道稍有羨地則為市舎羨地稍寛而稍阜險則為城邑城邑之所不盡坡陀上下則為田 明隆慶元年俺答大入至南關而返〈合祁縣龍舟峪觀之乃得其形勢之全〉
昴車關西北三里唐置今廢 漳川鄉下關村昴車關故址漳水經此〈漳川鄉又有上關村〉 唐志北有昴車關 唐討劉稹河東節度使劉沔將步騎二千守昴車關壁榆社又取石㑹關
土河寨東七十里西南北三面阻絶深澗東面有牆今名土河村
洪水鎮東七十里〈舊名橫水土音訛為洪水〉唐討劉稹於昭義軍㑹橫水戍兵叛入太原逐其帥李石奉裨將楊弁主留後事即此地也 橫水戍莫詳處所鳯翔東十里夜乂河之説甚為迂逺李德裕曰李相正以河東無兵故發橫水兵赴榆社則縣志洪水鎮之説亦未慤核但洪水東北距墨鐙峯三十里黃水自榆社北來鎮適據其衝而武鄉東境最延袤自繫控制勝地
大界峽東八十里黎城界
故城鎮西北五十里古蔡臯狼地 涅城西五十里漢上黨郡涅縣地後趙郡治今名故城城堞尚存 臯狼城西五十里 自交口北至團柏穀子洪鎮大約皆古蔡臯狼地智伯瑤求之將以制晉陽也故趙襄子不許鎮城特其南原爾 故城鎮西十二里至權店驛
開壑口北十里榆社界
髙嶺南二十里襄垣界
重城寨在墨鐙鎮石壁萬仞半崖一徑差可陟寨巔而草木翳之不知其有寨也石竇清泉可以撤橋宴坐墨鐙至鍋窰嶺十二里遼州界
攀龍鎮東四十里東至大界峽四十里東北至鍋窰嶺六十五里
重柵寨〈一名岑彭寨〉在縣東 墨鐙村 驢腦寨〈一名馬武寨〉監張東二十里 韓壁寨東五十里〈中多古寨〉 北馬樂村東五十里 大曲鎮東七十里 段村西十里南亭西十里 陽城地勢臨髙面俯漳川古陽城縣地 石盤西九十里 信義西七十里
平定州
井陘關舊名井陘故關路通井陘縣即漢韓信擊趙下井陘口也明正統二年置故關巡檢司後裁 故關山州東九十里兩山險隘關踞其中即古井陘口北十里為娘子關 甘桃口在井陘關南三里明築城建新固關設守禦千戸所一員隘口有巡檢司地𨽻平定汎𨽻正定府 惡石口在正定府城西自是西南一十五關口至故關 故關在井陘縣西四十里共轄隘口三十六處 通典石艾東有故關甚險固正義井陘故關在幷州石艾縣陘東十八里即井
陘口 宋志平定軍有故井陘關柏井砦太平興國二年以鎮州廣陽砦建為軍 柏井城在州東五十里漢韓信所築史稱未至井陘口三十里而舎即其地也 唐長慶初裴晉公駐兵承天軍分兵置守宋太祖開寳中改置柏井寨命太子賓客殿中侍御史雲騎尉李溫守禦 明嘉靖二十一年重修號柏井堡四面據河地勢髙二十丈方二里許東北隅樂平縣建倉糧草場以備客兵芻餉 韓信擊趙駐兵於今平定州築城為塞以榆塞門遂名榆關即州城上城也 試劍峯在州東二十里分裂類劍劈傳為韓信駐兵試劍地 漢髙帝三年十月韓信張耳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歇成安君陳餘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曰信耳乘勝逺鬪其鋒不可當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其勢糧食必在後願假臣竒兵三萬從間道絶其輜重足下深溝髙壘勿與戰彼前不得鬪退後不得還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戱下否則必為所擒矣成安君不聽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舎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山而望趙軍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餐曰今日破趙㑹食諸將皆莫信佯應曰諾信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陣趙軍望見大笑平旦信建大將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信張耳佯棄鼔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鼔旗逐韓信張耳信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竒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馳入趙壁皆拔趙幟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擒趙王歇諸將賀問曰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澤今將軍反背水陣曰破趙㑹食臣等不信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䧟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令予之生地皆走尚可得而用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水經注綿蔓水又東流逕樂陽縣故城西右合井陘山水水出井陘山世謂之鹿泉水也東北流屈逕陳餘壘而俗謂之故壁城昔在楚漢韓信東入餘拒之於此不納左車之計悉衆西戰信遣竒兵自間道出立幟於其壘師奔失據遂死汦上其水又屈逕其壘南又東逕城西東注綿蔓 正義綿蔓水一名阜將一名回星自幷州流入井陘界即信背水陣陷之死地即此水也 綿蔓水一名畢發在州東九十里娘子關平地突起下赴絶澗懸流千尺號水簾洞即井陘冶河之源也東至蒲吾入滹沱水即澤發水 元楊先韓淮隂侯廟記獲鹿舊有淮隂廟在土門西道北岸上即井陘口古戰處也 晉太元十三年慕容垂遣鎮西將軍丹陽王纘龍驤將軍張崇出井陘攻慕容永弟武鄉公友於晉陽九年五月克晉陽 後魏冠軍將軍於栗磾潛至晉陽開韓信故道自井陘攻常山拔之 普泰元年八月爾朱兆率步騎二萬出井陘趨殷州李元忠時鎮廣阿棄城還信都 隋末石艾人王君廓掠邯鄲邯鄲人王君愕説曰井陘之險可先取君廓從之遂屯井陘山 唐天復元年四月梁將葛從周入土門抵晉陽 後周顯德四年四月周李重進將兵入土門己巳敗北漢兵於百井斬首二千餘級 宋開寳二年閏五月駕自太原還戊辰駐蹕於鎮州 太平興國四年四月壬戌帝發鎮州庚午次太原 明平定州志序平定太原支郡地稱巖險四方有事塞井陘之口足以自固國家錯置州將直𨽻後軍都督府有深意焉 嘉靖辛丑俺答入太原候騎薄其城下畿輔震驚守臣奏立新固關為外拒於黃榆馬陵諸關築長城數百里刁斗之聲相聞 故關教場在故關內西山下 後唐同平章事馮道嘗戒明宗曰臣為河東掌書記時奉使中山過井陘之險懼馬蹷失不敢怠於衘轡及至平地謂無足慮遽跌而傷凡蹈危者慮深而獲全居安者患生於所忽此人情之常也 日知録建武十五年徙雁門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山關居庸關以東
娘子關州東北九十里井陘關北十里即古葦澤城相傳唐平陽公主駐兵於此一説以妬女祠名大厯元年河東節度使張開府築有胡伯成記今廢裴晉公征河朔駐兵於此明嘉靖二十一年建城設百戸一員地𨽻平定州承天都汛𨽻正定府 隋開皇十六年置葦澤縣屬幷州唐貞觀元年省入井陘 承天山東八十五里山形峭拔上有老君洞 承天軍城東北八十五里承天山上唐建承天軍為太原恆山之界 葦澤城在井陘縣東北二十五里 金鎮二承天東百井 唐光化二年氏叔琮破承天軍遂破遼州至榆次四月取澤潞 天復元年四月汴別將白奉國破承天軍 五代趙王王鎔㑹晉王李存朂於承天軍奉觴為夀存朂以鎔父友尊禮之酒酣為鎔歌拔佩刀斷衣而盟許以女妻鎔子昭誨 明洪武二十四年廢承天軍為砦 嘉靖二十二年復修為承天寨 桃水西九十里出壽陽縣太平谷經州境至亂栁受南川嘉水㑹石門河青玉峽至承天都合澤發水繇石峽東流入冶河色如桃花一名桃江或曰即洮水 綿山東九十里娘子關一名紫金山澤發水出焉 裴度老君洞題名鎮州四面行營都招討節度觀察處置使為北都留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晉國公駐兵承天軍 曹命修守禦千戸所記秦王翦漢韓信唐裴度五代漢祖劉暠皆統大軍駐於平定
盤石關東北七十里一名石門口路通平山縣界 唐志廣陽東有井陘故關東北有盤石故關葦澤故關
白城口東一百四十里路通贊皇縣界
厭谷口東一百四十里路通元氏縣界
西交口山武鄉縣界
黃土寨州西義井都 托天寨州西測魚都 北峯寨州西新興都 禹家寨州南郭村都 廣陽寨州南廣陽都 東昌寨州南尚義都 梨園寨州南寜艾都 東峪寨州南東郊都西郊舖 淮隂寨州東東㑹都柏井鎮 羅鍋寨州東營莊都 晉盤寨州東測魚都 青龍寨州北盤石都 移穰寨州北移穰都 臥虎寨州北白羊都 聖僧寨州北白羊都秋村寨州北拒城都
壽陽縣
饑虎寨北三十里西張村四面壁立髙十餘丈廣十四五畆井深十三丈北峙青龍寨相距裁十數武亦險絶
西張寨金興定四年從遼州刺史從宜行元帥府事郭文振請升壽陽縣西張寨為晉州
黃嶺西北五十里 黃嶺墩 嶺皆黃沙 明嘉靖九年十月俺答南下蹂盂之方山等村至黃嶺界而還崇禎十六年十二月叛將白光木率衆繇黃嶺抵
宗艾鎮次日官兵追之未及鎮二里許至婁家坪為賊伏兵所敗次日復追至縣南賈卜坪大戰官兵復敗
東王坡西四十里上下﨑嶇
捨身崖西六十里陡險
遂成鎮西七十里要羅山中明嘉靖十三年分巡僉事方日乾檄主簿牟嘉績建鎮今廢
渦山南八十里南接和順界
太安鎮西五十里為太安驛太安寨 張浄鎮東三十里 宗艾鎮北二十里 宗艾寨在北定二都廢解愁鎮北三十里 解愁寨在北定三都廢 雷公寨在雷公村 山南寨在東寜四都 景上寨在東寜五都 白馬寨在南康一都 孤嘴寨在南康三都 燕竹寨在西安一都 清平寨在西安二都狄那寨在西安三都 西堖寨在西安四都 孫家寨在西安八都 溫家寨在北定一都 獨北寨在北定三都 寨底寨在北定三都 長榆寨在北定三都 羊頭寨在北定四都 保安寨在北定七都上峪寨在北定七都
盂縣
榆棗關東北一百一十里伏馬關東北四十里滹沱河所經路通平山縣古設關今廢土人名榆棗口繇縣北至五臺路〈省志縣東北四十里誤〉
伏馬關東北七十里舊名白馬關路通平山縣古設關今廢 白馬山東北七十里東有白馬關 圖經白馬之山牧馬之水出焉 唐志盂縣東北有白馬故關 金志有白馬山泉仇山滹沱水 元癸未河北西路都元帥史天倪徇山遂克三關不浹旬定四十餘砦
六嶺關東北六十里路通平山縣 唐博野樂壽二縣介范陽成徳間每交兵先薄二城故常為劇屯徳宗以李寰守博野王廷湊叛二縣堅壁固守寰所領士𨽻右神策號忻州營牛元翼出深州寰亦引兵三千趨忻州廷湊邀之寰斬三百級追者不敢前後授橫海節度使討李同㨗按軍不進乃罷忻州營〈博野趨忻州當繇盂縣〉
兩嶺山西一百二十里陽曲界山勢如畫當二邑東西之交二十里無聚落
十八盤關東北八十里平山縣界
中社北六十里
牽牛堡在牽牛山 牛村堡 杜村堡 洪塘堡 小坪堡 小湖堡 新莊堡 梁村堡 蔣村堡 郭秋堡 漢戸堡 凌井村堡 蘭村堡 樓里堡待賢堡 石假堡 西煙鎮 西煙堡 城武村堡樂平縣
黃沙嶺東一百二十里接贊皇縣界嶺東為九龍關老人峯東六十里踞黃沙嶺隘口 爾朱兆至廣阿齊獻武王令遙授幷州刺史李宻募殷定二州兵五千鎮黃沙井陘二道 竇建徳援王世充命檢校幷州總管劉世讓率萬騎出黃沙嶺襲洺州 唐李諲承天寨記開府張公奉璋於黃沙嶺築徳化城 十八盤嶺贊皇縣西六十里山勢嵯峨林木叢茂中有小徑縈紆上下有十八盤
鶴度嶺東九十里五代時北漢守險之地隘口有石城今𨽻直𨽻臨城縣嶺東下高卑迥殊號為天險 一名仙臺又名錦繡臺 元好問詩仙人臺高鶴飛度錦繡堂空去無路人言馬嶺差可行若比黃榆猶坦步 喬宇詩更西南佳勝處太行青翠接中條鶴度嶺在內邱縣西一百七十里 漫天嶺在鶴度嶺北 麥穗嶺在漫天嶺東 鶴度嶺關在內邱縣西一百七十里山髙惟鶴可度最為險要仰面攻者弗克 錦繡堂關與鶴度嶺關相聨
馬嶺關東南一百里接邢臺縣界直𨽻設兵戍守 白巖山麓踞馬嶺隘口乃北漢守險地也遺址尚存東接邢臺縣境 王雲鳯詩厚坤忽擁太行脊上倚青天纔一尺瀑布直下三千丈六月時有氷花積鳴泉汨汨山翠微一不動玻瓈碧 馬嶺石橋
松子嶺南四十里接和順縣界嶺北有小松水又有松溪水 蘇祐詩髙穿虎豹羣太行應絶頂 孫繼魯詩太行松子嶺天作出羣山
靜陽村縣東北漢劉崇置砦以扼周師北控井陘漫天南控黃沙黃榆 宋志樂平有靜陽砦 金鎮一浄陽
石人寨在臯村周二百步髙七十餘丈山狹而盤旋下有大石窰可容數百人繇窰門鳥道而上即寨也金元時閻甫閻顯率鄉人避兵於此巖間一石若兩人相負因以名寨
安陽寨在北界都村 青花寨在野頭村 黒石寨在孔子村 石龕寨在白陽峪口 寨𥚃鎮 店上鎮忻州
忻口北五十五里兩山中夾滹沱水寔晉陽門戸萬厯二十九年巡撫魏允貞用石甃堡險固可守 忻口諸山北五十五里山甚多踞滹沱曲鎮堡在焉 玉箭崖忻口北東岸俗名將軍背 忻口故城北五十里在忻口堡西半址存相傳漢髙祖自平城還師駐此築城水東有貓寨 宋志秀容有石嶺關忻口雲內徒合四砦 通典忻州因忻口為名 後周圍太原契丹救漢出忻代世宗遣符彥卿拒之以史彥超為先鋒戰忻口彥超左右馳擊解而復合者數四遂歿於陣世宗遽班師 遼應厯時周人侵漢以南院大王塔喇都統西南道軍援之周已下太原數城漢人不敢戰及聞特烈兵至周主遣郭從義尚鈞等率精騎拒於忻口特烈擊敗之獲其將史彥超周軍遁歸復所陷城邑
雲內口西七十里龍門山北雲中水所經也宋孟良常守此明初巡檢朱徳亮守之亦名寨西隘口西至蒲閣寨通靜嵐石隰等路北至沙溝寨通寜化寜武等邊嘉靖三十四年吉囊自寜化等處冦太原由此北出即雲內鎮一名雲內堡 省志寨西隘口乃雲內鎮也一名雲內堡忻州西北明洪武間置巡司後裁
孟良城西北七十里蒲閣寨東又雲內口東有教場址存
石嶺關南四十里界陽曲縣設巡檢司 通考秀容有石嶺關 定襄石嶺關甚險固 六郎城南四十里石嶺關北宋楊延昭駐兵於此
赤塘關西南五十里路村一都東南入省城 唐赤塘關屬陽曲 金石嶺關專屬忻州 雲內赤塘一帶西南直通晉陽 東高西高二堡州治西北六十里地皆平衍唐宋戍石嶺赤塘二關郡置防禦團練使明不設兵嘉靖庚申諳達由寜武諸口入犯忻口迤西東高西高等都一帶平衍騎渡沙河直抵郡城入雲內口過赤塘直抵省㑹 赤塘谷西五十裏白馬山谷即五代時劉赤塘所隱也
白馬山西南六十里北連大嶺山西南界靜樂 遼保寜初宋圍太原以北院大王耶律烏哲率兵徃援至白馬嶺遣勁卒夜出間道疾馳駐太原西鳴皷舉火宋兵以為大軍至懼而宵遁 北漢廣運六年三月遼乾亨元年也南府宰相耶律沙援北漢與宋將郭進遇於白馬嶺時遼兵阻大澗沙與諸將欲待後軍至而戰冀王迪里監軍穆濟等以為急擊之便沙不能奪敵烈等以先鋒渡澗未半為宋人所擊兵潰敵烈及其子蛙哥沙之子徳里突呂不部節度使圗敏黃皮室詳袞唐古等五將俱沒士卒死傷甚衆㑹南院大王色珍兵至萬矢俱發敵軍始退
牛尾莊巡檢司西南百里 牛尾莊寨在忻州西南九十裏白馬山西南路通靜樂縣界明洪武七年置巡檢司
沙溝寨西北七十里洪武間置巡檢司
貓寨北五十裏白村里忻口東極險元設戍兵明正統末也先入石巨射退四十七騎寨獲全
雲中山西北八十里與雙尖山連北界崞縣
大嶺山雲中山西二十里北連崞縣黃嵬山西界靜樂虎頭山寨遊邀堡胥東南二十里 代郡堡東北三十五里 三交堡西六十里 魏家溝寨王家寨胥西七十里 蔡尖寨西七十五里 髙崖寨西南七十里 麻㑹鎮堡南二十里 關城堡南四十里 上下閙峪二堡西四十里 米家寨西北六十里 南高寨西北五十里 部落堡北五十五里 呉家堡北四十里 高村屯堡東北四十里
定襄縣
蔣村東北二十里滹沱河北有蕎麥寨勢極峻聳隔河南對神山寨與玉池灣胥要地 明嘉靖末俺答破蕎麥寨
神山寨東北十五里滹沱河南壘石山嶺北對蕎麥寨虎頭山西南三十五里西接石嶺關以形似名
段木山東北四十里接大關 明嘉靖四十年土賊夜藏段木山晝出擄掠兵巡道王喬年及常參將設計誘之夜發兵擒獲四十餘人餘黨解散
開門峪東南十五里一山中分相對如門 今盂縣故城名自開城相傳趙盾射龍於此
龍頭山西北三十五里滹沱河水經其旁對水西忻口鎮玉池凹南三十里盂縣宋莊界
叢𫎇山南二十五羣峯聯絡山尤聳峙
上湯頭村山寨西北三十里崞縣板市界
臥虎山北三十里
青石村土寨東北三十五里五臺東冶村界
五石峪山東二十里
十八盤山東三十里盤旋而上一十八轉接五臺大關窰頭山東南二十五里上有羊腸産石炭
東酈村堡東十里 劉暉村山寨東南十里 南王村山寨東南十五里 張村堡南十里 罈村堡南十里 智村堡西南十五里 長安村堡西十里 藍臺村堡西十五里 向陽村堡西北三十里 橫山村甎堡北三十里 鎮安村堡東北二十五里 砂村山寨東北二十五里 芳蘭村堡東北三十里牛臺村堡東北三十里 芳蘭鎮 中霍村 橫山村 南受羅村
靜樂縣
兩嶺關東六十五里土城周三百五十步高一丈一尺兩嶺山高五里盤踞四十里兩山相對面北北嶺面
東南東至石莊北至忻州界西至固鎮乃管涔山東北枝轉南折北之兩脊也西北諸鎮並榆林寜夏取道焉 明初調太原左衛官軍又置巡檢司守之洪武八年移巡檢司於順水村今在故鎮 兩嶺隘在縣東南六十里南通陽曲縣
鹿徑嶺關西六十里嵐縣界路通岢嵐舊置巡檢司後裁 鹿徑嶺山〈一名鹿綻嶺〉西六十里蘆芽西出枝南度者在嵐縣界 趙吉士議據管涔鹿徑則宣大河保隔而為二而偏頭寜武直拊其背而㧖其吭 洪谷岢嵐洪谷即今鹿徑嶺道也詳岢嵐
娑婆嶺隘東八十里土城如兩嶺明初調太原左衛兵守之洪武七年置巡檢司後司移天門關 婆娑隘西五十里有馬家㑹隘口 東北十里有石神嶺隘口通忻州界 西北三里有橋門嶺隘口 東南十餘里有楊寨溝隘口 南十里有懸鐘嶺隘口通忻州牛尾寨
樓煩鎮南七十里東臨汾水西抵周洪山通交城縣本宋金縣也元改置巡檢司明因之洪武二年建樓煩巡檢司舊稱副巡檢以土人為之 樓煩城南七十里址存 通考憲州本樓煩監牧嵐州刺史領之唐貞元十五年別置監牧使 隋煬帝十一年秋九月自雁門郡入樓煩關以還 唐樓煩郡東南去理所二百五十里兵三千人 唐北有樓煩關 宋白續通典憲州故樓煩監牧 唐昭宗龍紀元年李克用表置憲州北漢因之領縣三〈樓煩 元池天池〉宋咸平五年以州地卑隘多水潦移治靜樂軍之靜樂縣遂廢軍又廢天池元池二縣入靜樂非今樓煩鎮也
故鎮巡檢司洪武八年置
風溝堡 武家莊甎堡 下馬城堡 高家堡 桑園堡 巾字山堡 磨管峪堡 鳯凰山寨 北馬房屯寨 西馬房屯寨 龍和寨 任家村寨 南樓煩鎮 閻市崖 天城店 西馬房鎮 北永安鎮代州
雁門關古勾注東西陘之地雙闕斗絶雁度其間故名古有雁門關明洪武七年置代州振武衛轄六千
戸所即代北四十里置關仍置守禦所景泰元年以都御史提督關務後用山西巡撫兼之關外大石牆三道小石橋二十五道北為廣武站轄隘口十八東為水峪為胡峪為馬蘭為茹越為小石為大石為北樓為太安為團城為平刑西為太和一名白草溝為水芹為吊橋為廟嶺一名夾栁樹為石匣一名鵰窩梁為陽武峪為元岡為蘆板口胥有堡 正徳十一年都御史李鉞於雁門東築七堡石牆呉城六𭅺以遏山隂之衝東梁坡亂石灘駱駝石以遏應州之衝天井梁以遏渾源州之衝雁門西築四堡八岔石匣小蓮花以遏馬邑之衝夾桞樹鵰鶚梁以遏朔州之衝 嘉靖十九年都御史劉臬請城雁門隘塞三百里高濶以一丈五尺為式掣回大同協守班軍分戍十八隘雁門平刑盤道梁為阨塞繇雁門東顧則平刑西顧則盤道梁介乎東者則水峪胡峪馬蘭茹越小石大石太安團城凌雲葫蘆焉介乎西者則太和白草八岔小蓮夾栁燕水鵰窩元岡焉是所名十八隘也自宋有之而州西二十二里陽明堡正走晉陽道都御史許守謙兵備張惟誠砌築甎石為內助之險 野史代城之北層巒疊嶂四十里至雁門節節高上直在雲端關外即古沙漠地二十里至廣武站視關又在十里之上即宋楊六郎屯兵故址烽墩鱗鱗俱在嘉靖時吉囊從冦家梁入犯忻州崞縣一帶蓋冦之行必於山巔高阜處故名山脊曰梁萬厯三十三年巡撫李景元為築牆之議綿亘十五里堅固精好外䕶雁門內鞏省㑹冦不敢窺焉 楊六郎寨雁門關北口東山上𨽻馬邑縣在縣南五十里其西五里有佳吉寨 傅家坪土橋石橋皆在雁門關三關志雁門封山表郡舊矣十八隘自宋有之宋失山後以此為防 山西之關四十有餘皆踞隘保固而聳拔雄壯則雁門為最 喬宇雁門山記午上關折西躡高嶺絶頂四望則繁峙五臺聳其東寜武諸山帶其西正陽石鼓挺其南朔州馬邑臨邊之地在其北 鄧亨疏代州雁門關西抵寜武偏頭東連紫荊倒馬逼近朔州威逺為京畿之藩籬作山西之屛垣自正統景泰年間以來也先俺答節從雁門關東茹越等口入冦直至忻州繁峙五臺等州縣考之郡志亦云外遶羣山中開平壤自古戰守之區論之目前則偏頭寜武地方之要害相為甲乙圖之深遠則代州雁門關隘之𦂳關尤當注意
雁門守禦千戸所在布政司北三百六十里東至水峪口代州界二十里西至盤道梁堡三十里南至代州界三十里北至廣武城二十里東南到代州治 爾雅八陵西俞雁門是也〈郭璞曰即雁門山〉山海經雁門者雁飛出於其間 呂氏春秋雁門九塞之一 五朝志雁門有關官有長城有纍頭山有夏屋山 通典雁門郡南二十里有東陘關甚險固 唐志雁門有東陘關西陘關 宋志雁門有西陘胡谷雁門三砦金志雁門有夏屋山雁門山滹沱水鎮三雁門西陘胡谷 趙武靈王北畧中山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登黃華之上召樓緩謀彊兵 趙將李牧常居代雁門備邊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幕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約曰冦即入盜即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冦每入烽火謹輙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嵗亦不亡失然冦以牧為怯趙王讓之牧如故乃使他人代將出戰數不利復請牧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牧至如故約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乗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冦小入佯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冦大率衆來入牧多為竒陣張左右翼擊大破之殺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嵗不敢近趙塞 漢元光元年十一月中尉程不識為車騎將軍屯雁門 五年發卒萬人治雁門阻險 六年遣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失道而還 元朔元年三月冦入雁門敗都尉殺畧三千餘人遣將軍衛青出雁門獲首虜數千級 北齊河清二年周師及突厥至幷州望齊軍營甚整突厥咎周人曰爾言齊亂故來伐之今齊人眼中亦有鐡何可當耶乃還至陘嶺凍滑鋪氊以度馬寒瘦膝已下皆無毛比至長城死且盡截矟杖之以歸 隋大業十三年雁門丞陳孝意奔還雁門雁門人殺之以城歸劉武周 唐大厯十三年回紇襲振武攻東陘入冦太原河東節度使鮑防與戰於陽曲敗績代州都督張光晟又戰於羊虎谷破之冦乃去 宋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尼瑪哈由雁門趨太原所過皆陷 明景泰元年刑部右侍郎江瀾督修雁門關 雁門關巡檢司
國朝雍正四年設
廣武城在布政司北三百八十里東至茹越口堡九十五里西至朔平府馬邑縣界二十里南至代州六十里北至大同府應州界十里 雁門關守備初駐代州嘉靖二十三年移駐廣武城 廣武西二十里至太和嶺太和二十里至水勤口水勤二十里至弔橋嶺弔橋三十里至廟嶺廟嶺三十五里至石匣口石匣十里至陽武峪陽武二十里至元岡口元岡三十里接寜武關之蘆板寨 廣武東十五里至水峪口水峪三十里至胡峪口胡峪二十里至馬蘭口馬蘭三十里至茹越口茹越三十里至小石口小石十里至大石口大石四十里至北樓北樓五十里至太安嶺太安五十里至團城口團城五十里接平刑關之平刑嶺 廣武城東橫背嶺又東為葫蘆口又東為凌雲口又東為水峪口廣武城西為太和口又西為白草口又西為八岔口 廣武墩南十三里至雁門北口北口十里至雁塔雁塔十里至南口南口十里至代 廣武北傳烽渾源州繇山南孤山墩應州繇山南羊腦墩山隂縣繇山南圪塔墩而傳崞忻州北則繇蘆板東則繇代柏林崖至班聶 三關志廣武當朔州馬邑大川之衝通忻代崞峙諸郡縣之要道凡由大同左右衛而入勢當首犯東越廣武則北樓平刑皆敵衝也西越白草溝則夾栁樹鵰窩梁皆要害也雁門警備於是為急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俺答糾青台吉呪剌哈哈剌漢及叛人髙懐智李天章等冦廣武南掠太原抵平陽韓信嶺乃還
白草溝 勾注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一名西陘上為太和嶺後為白草溝即廣武舊站通雲中 史記正義代州雁門縣有勾注山 勾注徑勾注山之仄漢髙帝自晉陽至平城繇此越代谷 水經注陘山南北有長嶺嶺上東西有通道即鉼鐙也 魏勾注碑北方之險有盧龍飛狐勾注為之首 括地誌勾注山一名西陘山夏屋山一名賈屋山在雁門縣 蘇厲遺趙王書秦反巠分先俞於趙徐廣曰爾雅曰西俞雁門是也正義曰巠音邢分字誤當作山字括地誌雲勾注山一名西陘山在代州雁門縣西北四十里俞音戍郭注云西隃即雁門山也按西先聲相近蓋陘山西隃二山之地並在代州雁門縣皆趙地也穆天子傳北巡至於鉼山之隊東升三道之隥獵於
山北大風雨雪作黃竹之詩以歸 金志縣有西陘鎮
廣武故城州西十五里陘口之南即漢械繫婁敬地廣武城在馬邑縣南八十里韓王信與匈奴屯廣武以南漢兵大破之即此漢為縣屬太原郡 雁門廢縣州西北四十里即漢廣武縣隋改雁門有東西陘二關今廢 漢平城廢縣在雁門縣之西 括地誌廣武故城在代州雁門縣勾注山南四十五里 通典廣武縣故城在雁門縣西南有勾注山一名西陘山舊唐志漢廣武縣隋為雁門縣 明一統志廣武
故城在代州西一十五里 漢營隂館即今治魏徙雁門治廣武今州西故城㝷還隂館營上館城 漢高帝七年十月右賢王將萬餘騎與王黃等屯廣武以南冦晉陽將軍周勃酈商夏侯嬰破之追至離石定雁門樓煩諸縣夏侯嬰三陷陣 漢文帝後四年冦大入雲中代屯勾注後五年冦三萬騎入雲中故楚相蘇意為將軍屯勾注 應劭曰山險名也在雁門隂館 魏牽招為雁門太守鮮卑步度根泄歸泥等將部落三萬附塞招自將歸泥等討軻比於雲中故郡大破之招通河西鮮卑附頭等十餘萬家繕治陘北故上館城置屯戍以鎮內外 晉咸和三年趙石虎以五千騎伐代代王紇那戰於勾注敗績奔大寗 元魏皇始元年八月自將兵四十萬南出馬邑踰勾注燕幷州牧遼西王農棄城遁幷土悉降 武定元年八月齊獻武召夫五萬於肆州北山築城西自馬陵戍東自土隥四十日罷 周保定四年正月伐齊元帥楊忠以突厥衆壞齊長城而入席捲三十餘鎮齊人守陘嶺之隘忠擊破之留其裨將楊纂屯靈邱以為後拒而自以兵攻晉陽不利引還纂亦解歸 隋大業十一年八月北巡始畢勒騎四十萬謀來襲義成公主遣使告變乃疾馳至雁門始畢兵亦至圍雁門城中兵民十五萬食止支二旬諸屬城皆破惟崞城守始畢急攻雁門矢及御前蕭瑀請諭將士不復東征髙麗厚為賞格且使人於義成公主以詔書繫木浮水以出徴兵從之九月唐公李淵子世民應募説屯衛將軍雲定興曰始畢以我倉卒不能赴援宜晝引旌旗夜鳴鉦鼓必謂我救兵大至不戰遁矣定興從之㑹義成公主亦使使告始畢曰北邊有急乃解圍去遂入樓煩關以還 按魏徙雁門郡治廣武今廣武廢縣也郡尋還隂館隋開皇五年改廣武曰雁門縣即魏所徙郡治今廣武舊站也 唐武徳二年始畢可汗佐劉武周以五百騎入勾注宋太平興國五年三月契丹十萬騎入雁門代州刺使楊業率麾下數百騎自西陘出由小徑至雁門北口南向背擊之大破契丹殺其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多囉自是見業旌旗輒引去 雍熙三年三月都部署潘美自西陘入與契丹兵遇追至寰州破之神衛軍都校薛超從潘美北征至雁門西陘路與遼師遇敗之斬首五百餘級超連被創血濡甲縷部分軍士自若 熙寜七年沿邊増修戍壘起舖舎雁門以北稍侵入蔚應朔三州界遼遣使來言疆事詔太常少卿劉怩境上㑹議八年春遼使蕭禧來㑹於大黃平議不能決初遼蔚朔應分水嶺土隴為界及行視無土隴乃曰但以分水嶺為界凡山皆有分水無可據遼復遣蕭禧來致圖書詔知開封府韓縝代怩復遣使知制誥沈括先報聘括詣樞宻院閲故牘得頃歲所議疆事書石長城為界去今所爭黃嵬山三十餘里言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幾誤國事括至遼遼相楊益戒來就議括得地訟之籍數十以應之遼知不可奪遂舎黃嵬而以天池請括還王安石進曰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於是詔縝割畀遼東西失地凡七百餘里其後遼復包取兩不耕地下臨雁門遂起用兵之釁時提㸃河東刑獄蔡廉上言不可失要險起冦心不聽 兩鎮三關志北方之險盧龍飛狐勾注為之首宋之立國不競於岐溝之戰未能復盧龍不勝於陳家谷之師未能復飛狐茲又無名捐此不能全勾注譬之防川堤障悉淪何以遠溺故嘗曰宋之南渡不在於汴京之括金而在於分水嶺之畫界宋之遂亡不在於瓊崖之覆舟而在於襄鄧之失守 尹耕宋割分水嶺論夫地險有二山水是也水險主客共之山險主可專利宋人所割分水嶺之地今不可考然嘗登雁門踰夏屋極目於勾注廣武之間而知陘山形如人字一脊中分山南據脊則利歸山南山北據脊則利歸山北遼人所以拳拳於此也 金朔州鄯陽縣有桑乾河太和嶺天池雁門關覇徳山而代州雁門縣有夏屋山雁門山有雁門西陘胡谷鎮是雁門勾注之險分𨽻朔代元破野狐嶺軍所以易於長驅深入也 元戊寅穆呼哩自西陘由太和嶺入河東攻太原忻代澤潞汾霍等州悉降之遂徇平陽 金興定二年八月己酉元遣穆呼哩等帥步騎數萬自太和嶺徇河東乙夘收代州己夘十月復由雲中歴太和寨入葭州 元大徳五年興屯田於太和嶺之間分山隂雁門馬邑鄯陽洪濟金城寜武七屯 韓安國曰孝文帝嘗擁天下之精兵聚之廣武常谿 三關志雁門郡治廣武井水鹹苦民擔輦遠汲徃返七里漢建興四年魏雁門太守牽招凖望地勢因山陵之宜開廣武渠注水城內甚得其濟
峪口州南東西二峩之中南入五臺界 峩嶺曲徑通微盤折而上越嶺復盤折而下五里至五臺白崖村
峩口州東南六十里接繁峙界有峩口寨堡 西二十有黒山寨堡
水峪口廣武站東十五里 翁萬達疏自水峪鴉兒崖起東至馬蘭口霍家坡止為垣五十三里有竒増添敵臺九十六舖屋二百八十八品窖五萬四千八百
胡峪口水峪口東三十里
葫蘆口廣武橫嶺背東 橫嶺盤道勢最糾結故明時垣工最詳
凌雲口葫蘆口東北少東南至水峪口 翁萬達疏自凌雲口萊樹溝起至大安口閻家嶺止為垣四十五五里有竒石塹三十之一増添敵臺一十八舖屋五十四自凌雲口黃沙坡起東至大安嶺盡境及葫蘆頭橫牆地止為垣二十丈五尺削崖垣二里有竒増添敵臺五十四舖屋一百二十六品窖六千九百二十四
馬蘭口凌雲口少西北錯繁峙應州界 翁萬達疏自霍家坡起東至凌雲口黃沙坡止為垣四十里有竒増添敵臺八十一舖屋二百四十三品窖七千九百
七里堡西七里 馬站堡西十五里 古城堡西十五里 八里堡西二十里 窰子頭堡西二十里 陽明堡西二十二里 茹解堡西三十里 平城堡東五里 二十里舖堡東二十里 門王堡東二十里聶營村堡東三十里 下社村堡東四十里 梨
園堡南七里 下田堡西北七里 上田堡西北十五里 花家村堡西北二十里 宇文堡西北二十里 常河堡西北二十里 官園堡西北三十里磨方堡東北十五里 薄村堡東北十五里 赤土堡東北二十里 馬村堡東北三十里 三家村堡東北四十里 望台堡東北四十里 鹿蹄澗堡東北四十里 胡峪堡東北六十里 髙村堡東南八里 金盤村堡東南十里 選仁村堡東南十五里下莊村堡東南十五里 東帳村堡東南二十里黒山莊堡東南四十里 堡子土堡西南十五里
趙村堡西南二十里 徐村堡西南二十里 閻村堡西南二十五里 白水堡西南十七里 下茹解堡西南三十里
五臺縣
石盆口縣東十五里為茹村繇茹村而東至石盆洞口繇石盆洞口入東北一谷為上峪袤四十五里路通高洪口臺懷鎮射虎川長城嶺繇石盆口南為下峪一水中流兩山夾岸路南通牛道嶺東南通黒山關石盆口東山有柏寨有石盆溝 北漢天會十一
年三月招收指揮使閻章以石盆砦宋鎮州降
髙洪口東南七十里南連石佛口北接大峪口路通阜平縣關口山明洪武九年置巡檢司 上峪北山下為河口村虒陽河清水河滙此又上為高洪口又渡河北至松巖村入峪四十五里至是少平 高洪口巡檢司今寓城中
長城嶺由高洪口沿河至石嘴村北進則臺懐鎮又繇石嘴北上過紅崖為射虎川又北鐡舖村過盧家莊子東上二里至長城嶺直𨽻龍泉關界 龍泉關東臺東南六十里
大峪口東北五十里福勝都東通阜平縣西通崞縣北通繁峙縣明永樂八年置巡檢司今裁 縣東北四十里為竇村鎮繇鎮東少北至南道頭又東至大峪口又東北至香城溝夾道山泉多虎豹又盤山而入至繁峙縣界西瓦梁
飯仙口東北一百二十里明永樂九年置巡檢司今裁西南二十里有狐野口又西北二十里有趙勝口
石佛谷東南五十里百蘭都
黒山東南九十里接平山縣界山東為黒山關 小峪兩山夾水一日度河者數十至耿家莊蓮花盆東入一谷翳林飛瀑為懸鐘堂又過砂崖呂家莊至黒山關 自黒山關下抵縣城百里澗山行水流逶曲即東峪溝也 油盆池在黒山下
摩天寨東北九十里峭壁插天高二十餘里上平地數頃可馳射 摩雲山 唐末蒲絳民避亂五臺壁摩雲山羣賊徃攻不克李罕之以百人攻拔之衆號李摩雲
曹寨南七十餘里峻峋拔起四面石壁滹沱繞其下國朝順治六年姜賊據之總兵李延壽募壯士登寨軍中夜先擊鼓以亂賊之聽乃鑿石下鐵椎如猿狖攀援而上賊不為備遂破
竇村鎮
國朝順治六年姜黨穴竇村鎮宣府總兵李延壽聲言牧馬代州刻期繇峩口進兵出賊不意夜驟馬竇村賊驚遁縱擊無一脫者五臺圍解
臺懐鎮康熙五十二年設營墩汎三𨽻縣地餘𨽻繁峙金剛庫康熙五十二年設營墩汎四
水月堂寨東北七十里上如覆甑下如壁立 元黃寨豆村山東山高峻 武寨東四十里險峻 髻寨南三十里 狐突寨南四十里 槐隂堡立崖上東冶堡 東峽堡 髙家莊堡 穡頭堡 建安
堡 河邊堡 兩澗堡 泉巖堡 郭家寨堡繁峙縣
茹越口堡北六十里明正統十年築在布政司東北九十三里東至小石口堡二十里西至廣武城南至繁峙縣六十里北至大同府應州四十里 應州南三十里為茹越北口龍灣山南四十里為茹越北口宋志有繁峙茹越大石義興冶寳興軍瓶形梅回麻谷八砦 金志繁峙縣有茹越鎮 後唐末詔應州修茹越口 遼以雲州為西京則茹越之路自通明正統十四年九月瓦剌繇茹越口入掠忻崞繁峙五臺
小石口堡東北八十里明正徳十一年築在布政司東北四百一十里東至北樓城三十里西至茹越口堡二十里南至繁峙縣四十里北至大同府靈邱縣界二十里 應州東南三十里大石口同 小石峪北二里有大石峪水𨽻應州小石峪有小石峪水𨽻應州
大石口堡東北八十里明正徳十一年築 宋端拱元年遼人自大石路南侵知代州張齊賢預簡廂兵千人為二部分屯繁峙崞縣下令曰代西有冦則崞縣之師應之代東有冦則繁峙之師應之比接戰則郡兵集矣至是果為繁峙兵所敗 宋張耆言契丹雲應蔚朔四郡間遣人以文移至幷代非觀邊虛實即欲察識道路宜宻諭代州自雲應蔚至者繇大石口入自朔至者繇土隥入餘間路塞之以示險 金志繁峙縣有大石鎮
北樓口城東北一百一十里布政司東北四百二十里東至平刑關六十里西至小石口堡三十里南至繁峙縣界四十里北至大同府廣昌縣界二十里 明正徳十一年城北樓諸堡凡十有一幷設北樓倉北樓北口在應州東南四十里 北樓口南通朗嶺關 嘉靖二十三年置游擊將軍別為營駐北樓口三關叅將守備分駐北樓口各一員 唐武徳七
年頡利願欸北樓關請互市上不之拒 胡松荅翟中丞書雁門守備雖帶管其地然設在代州勢難遙制且代城甚堅其中固有代州振武衛與按察分司自足捍禦宜改置北樓口使備東十隘 王家屛三邊修守記甓二城北樓廣武増築土堡六古計砂澗福連房大營屯黒圪塔中莊
朗嶺關〈舊名狼嶺〉東一百里應州南四十里路通應州界振武衛守備關下有馬跑泉
平刑關東一百三十里路通靈邱縣 一名瓶形雁門關東二百三十五里路通靈邱縣西北連渾源州大寨口南接正定府阜平縣界 平刑營在布政司東北五百里東至直𨽻阜平縣界三十里西至繁峙縣一百三十里南至直𨽻阜平縣界十八里北至大同府渾源州一百二十里 大寨頭關在渾源州西南一百一十里 明設守備一員百戸一員征撡馬軍五百名守堡旗軍一百八十四名 金志繁峙縣有瓶形鎮 宣府鎮摘兵三千在平刑關駐劄專應援呉王口別鎮兵三千在廣昌縣駐劄專應援浮圖峪插箭嶺等處 嘉靖二十三年巡撫都御史曽銑議大城雁門長城自老營丫角山至平刑關東八百餘里 楊博據要害疏大同則當守渾源靈邱廣昌銀釵驛馬等嶺協同保定鎮巡固守紫荊倒馬馬水口等處使不能越關而南山西則當守陽方神池老營堡偏關等處使不能越關而西其五臺繁峙平刑設在關外尤當一體戒嚴 明設平刑軍站去砂澗驛太白驛各七十里
平刑關巡檢司雍正九年巡撫石麟 題請繁峙縣平刑關距縣治一百三十里路通直𨽻深山曲徑甚屬險要應裁平刑倉大使設平刑關巡檢專司巡緝兼理倉務
馬蘭口西北六十里代州應州界 翁萬達疏自馬蘭峪起東至平刑關止為垣三十九里塹十之一増添敵臺五舖屋十五品窖一萬六千九百四十五
車道場口北樓營迤東南
太安嶺北樓城迤東東至鷂子澗溝十五里迤東接平刑營汛南至大營堡三十二里西至下角峪石罅嘴三十里迤西接北樓營汛北至石罅嘴二里迤北接渾源營汛 翁萬達疏自太安嶺起東至平刑關三嶺子盡境止為垣七十三丈増添敵臺八十九舖屋一百六十七品窖一萬四千七百四十八
臺懐鎮大名煙西六十里至峩口接代州東路汛 獅子窩東至金閣嶺墩接五臺縣地
東城嶺在縣西南
峩嶺東南五十里越嶺至五臺大柏舖
西瓦厰村縣南五臺界繇東瓦厰村上金嶺入臺山故縣堡 三泉堡 砂澗堡 太白堡 楊興堡崞縣
夾栁樹堡西北六十里明正徳十一年築 盤道口宋土隥砦宋志崞有蘆板陽武石峽土隥四砦 張耆言契丹文移自朔至者宜繇土隥入以示險 唐武徳中上問劉世讓以備邊策答曰突厥數南冦者恃有馬邑為地耳如使勇將屯崞城厚儲金帛以招降者數出竒兵畧城下踐禾稼不踰歲馬邑可圖也上曰非公無可任者乃使馳驛經畧於是世讓至馬邑高滿政以地來降 宋雍熙三年十二月代州副部署盧漢贇敗契丹於土隥堡 雍熙中代州楊業戰沒上訪近臣以䇿齊賢請行即授給事中知代州與部署潘美同領緣邊兵馬是時遼兵自胡谷入冦薄城下神衛都校馬正以所部列南門外衆寡不敵副部署盧漢贇畏懦保壁自固齊賢選廂軍二千出正之右誓衆慷慨一以當百遼衆遂卻先是約潘美以幷師來㑹戰無何間使為遼人所得齊賢以師期既漏且虞美衆為遼所乗既而美使至雲師出幷州至北井得宻詔東師敗績於君子館幷之全軍不許出戰已還州矣於是遼兵塞川齊賢曰賊知美之來而不知美之退乃閉其使宻室中夜發兵二百人持一幟負一束芻距州城西南三十里列幟燃芻遼兵遙見火光中有旗幟意謂幷師至矣駭而北走齊賢先伏土兵二千於土隥砦掩擊大敗之擒其北大王之子一人帳前舎利一人斬首百級獲馬二千器甲甚衆 翁萬達疏自夾栁樹西界小西溝起東至水峪口鴉兒崖止為垣十五里増添敵臺一百舖屋三百盤道口堡布政司北三百七十里東至雁門所三
十里西至陽方口堡六十里南至崞縣七十里北至朔州六十里
陽武峪西南六十五里 陽武堡有楊六郎寨 秦太子扶蘇軍於此有太子崖 唐大厯十三年代州都督張光晟擊敗回紇於陽武峪 後唐清泰三年遼太宗繇陽武峪入雁門抵太原敗唐兵 宋都巡檢使楊延昭守陽武峪驍勇善戰遼人憚之時部將孟良焦贊同守焉 嘉靖二十年七月俺答由左衛豬兒窊入掠馬邑朔州遂入陽武峪抵太原 明正徳間崞縣閻俊自陽武峪抵寜武關沿山鑿石架橋宋左拾遺張齊賢疏自河東初下臣知忻州捕得遼納米典史皆云自山後轉盤以授河東以臣料遼能自備軍食則於太原非不盡力然終為我有者力不足也河東初平人心未固嵐憲忻代未有軍砦入冦則田牧頓失擾邊則守備可虞及國家守要害増壁壘左控右扼疆事甚嚴恩信已行民心已定乃於雁門陽武峪來爭小利此其智力可料而知也 陽武峪巡檢司縣西七十里
石佛谷〈石佛峪口〉西三十里北接朔州界元末用石壘寨明因之南通廟嶺其西北有郎嶺關明洪武七年千戸王原築 郎嶺口在西北四十里 雁門有東陘西陘之險崞縣有陽武石門之險 朔州西南七十里翠峯山東連石碣峪 唐志崞有石門〈註石門關即今崞城也〉
蘆板口西南六十里明時傳烽崞縣繇蘆板始 金志崞鎮一蘆板 蘆板寨巡檢司明設今裁
鵰窩梁口北八十里 胡松答翟中丞書五寨堡逺距偏頭寜武二關幾可二百里許敵小至要不敢深至其域大舉則將自保不暇是亦無用之贅員也莫若移五寨守備於夾栁鵰窩梁之間使守西隘八口
蓮花口堡明正徳十一年築 蓮花口西為盤道梁界嘉靖二十年七月俺答繇小蓮花口火燒溝入繇
山頂牛心寺宋家溝白九川廟嶺梁南下是月復繇此口出 牛心寺口北五十里 宋家溝口北五十里 白九川口西北四十五里 廟嶺梁西三十里王野梁口北五十五里此與夾栁樹路相通明嘉
靖後修內邊首及王野梁
八岔口堡明正徳十一年八月提督都御史李鉞經畧關東西隘口各築堡置官守之八岔小蓮花於是創築堡焉
弔橋嶺北二十里上有秦王寨 弔橋嶺巡檢司後改入石嶺關𨽻陽曲縣
元岡口堡西南八十里 有孟良城址存堡南十里有焦贊寨
石匣口西北四十五里
平山梁口西北三十五里
燕兒水口北六十里
羅漢洞口西南七十里 胡松答翟中丞書代朔崞峙之間土名魚兒川等處地頗曠衍截長補短方可數千頃許比縁四方亡命逋逃於此俱治有屋廬伏藏間諜至難詰禁又斬伐山木日相吞食宜擇為衆所推者使為保長總小甲以管轄之防秋則授之器甲令擺邊
唐林崗南五十里南北通衢三關要道
上陽武西四十里 咸陽西北二十里 清安堡北三十里 段家堡 南高堡 朔寜堡 榆灣堡 焦家堡 西莊堡 神山堡 橋溝堡 茹莊堡 天寜堡 大常堡 懐化堡 辛莊堡 半址堡 雙山堡 南賈堡 上封堡 同樂堡 貴茹堡 崇仁堡 橫道堡 白石堡 班聶堡 天涯寨 茹岳堡 天家堡 天元堡〈以上土堡〉原平堡 清安堡清和堡〈以上甎堡〉
山西通志巻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十六
關隘〈八〉
保徳州
天橋峽東北三十五里河曲縣界黃河經峽西流上廣十二丈五尺中廣七丈下廣八丈五尺共長九十丈冬月積氷成橋名天橋有渡 倒迴谷在州東北三十五里溝上有橋金貞祐三年僧法利建 天橋在倒迴谷口石峯寛平直抵河心望之若可一躍而過實濶七八丈 舊志河至天橋子南流又曰黃河岸狹可橋蓋河東石岸寛平直出距西岸石山裁七丈有竒納大河於中不見其溢 金正大時元蘇布特入保徳忠孝軍總領完顔禪華善〈名彛字良佐〉戰於倒迴谷口大敗之 明𢎞治初總督文貴欲立橋疏上不報正徳十四年都御史張貴奉命營度不可遂止天橋子墩東四十里明萬厯間知州韓朝貢移鐡匠舖於天橋墩前 天橋河東岸石上有漕濶三丈餘深淺不等乃古人疏鑿通漕地也 河西崖壁書皇子安王府掾史布薩翰之與濟賽丹官人和卓同奉上命特遣水運大木前至長安上至積石州東有一地名打羅〈缺〉下徹天橋子訪〈缺〉此二河道水石險惡自古以來未嘗敢行所以部率諸官集〈缺〉拜祭〈缺〉乘駕〈缺〉於此皆賴天神所䕶我國家洪福之所致也故書於此以示後歲在乙亥至元十二年六月十八題嘉隆紀聞嘉靖十一年六月御史徐汝珪陳邊務
言宜漕石州保徳之粟自河而上以達延綏 明崇禎三年七月御史黃道直請發銀易米一由保徳州河道一由洛宜陸道徃陜西賑饑
國朝康熙三十年冬命郎中囊吉理布泰等督運大同府大有倉米徃賑陜西三十一年三月運米十三萬石有竒舟四十有八繇湖灘河起至潼關止徃返凡五浹月 嘉靖間套冦入邊河曲守備王世臣及千總李虎遇之於氷橋峽戰沒
水寨東北十五里黃河中巋然中流似三門砥柱上有水寨寺有渡 寨在河北石家山南髙二十八丈周二十八丈 元天厯元年詔晉寜冀寜兩路代州之雁門崞縣之陽武保徳州之寨底天橋白羊靈石之隂地關嵐州之大澗皮庫石州之塢堡口皆穿塹壘石為固調丁壯守之寨底即水心寨也 宋時麟府屯重兵皆河東輸餽雖地里甚邇而限河津之阻土人利於河東民罕至則芻粟増價咸平中上嘗訪使邊者言河裁濶數十步乃詔河東轉運使鄭文寳於府州定羌軍經度置浮橋人以為便㑹李繼遷圍麟州令乗傳晨夜赴之圍解
花園磧〈對鴉兒灘〉花園寨在州西御道墕下 州北花園子墩西南二十八里西至韓家川河畔四十里踰河由府谷大堡村至永興堡一百二十里至窟籠墕一百里興縣界
韓家川磧黃河至天橋峽業有自西而南之勢花圜磧又少屈而北而復南至韓家川則西流全折而南流矣〈對郝家角〉黃草灘磧〈對黃草灘〉灰弔磧 神山磧〈對小木山〉西至馮家川踰河由府谷小木山至神木縣一百六十里三石頭浪〈對馬真村〉主眉磧〈近裴家川口〉
黃河渡 下園渡州西一里明正徳前設官船四水手五十名後以延綏兵由唐家㑹渡廢之萬厯十四年延綏兵改由此渡復設官船五今渡改東溝 東溝渡州城下 故城渡州西二十里 花園子渡州西二十五里 柴家窊渡州西三十里 柴家窊墩西南三十八里西北至柴家窊河畔三十里踰河由府谷熟芝坪至鎮羌堡八十里 韓家川渡州西五十里 神山渡州西六十里 神山墩西南六十八里馮家川渡州西南九十里 桑園渡州西五十里
對石支坪 水寨渡州東北十五里又東北至鐡匠舖河畔十五里 天橋子渡州東三十里
黃河北一里自天橋子入州境西流經城下至韓家川折而南至後㑹村入興縣界共袤一百四十里 踰河府谷六堡〈孤山 木𤓰園 清水營黃甫川 鎮羌 永興〉 金志有大堡津汝谷津 明巡撫宋統殷恢復府谷詩序保徳府谷一河相望雖分疆域而安危共之屬以逆氓負固久稽天誅予竣役平汾直抵保徳數月不下之賊八日而復漫書之以記歲月時庚午仲秋二十六日也
石梯山東北二十里山上墩堡在石梯中有一夫當關千人卻走之勢扼而守之騎不得西下石梯灘州東北二十里石梯山下萬厯二十六年水衝成河〈一名楊家灘〉石梯子墩西三十里
黒石崖棧西南七十里中有石洞 山半石徑上聳蒼崖下臨黃河長二十里逶迤屈盤行旅前後不克見明萬厯三十八年知州胡柟設義勇於林遮峪令巡緝焉又與禪師崖棧州西南六十里胥關孔道
深溝水南三十里流至柴家窊入黃河興縣徃來要道最為﨑嶇保徳稱十里九溝深溝尤險 保徳志唐為岢嵐地乃合河縣合河關北地也
蒼水山東南一百二十里岢嵐州界東南至科舉村八十里岢嵐州界至蒼水山一百一十里地雜岢嵐州界 明知州胡柟請設義勇官
後橋川李堂題安西樓詩云俯視禹門深峽水遙看修辨後橋川詩注俗雲後河川歐陽文忠集作後橋川
鹿徑溝施閏章詩赤豹橫眠鹿徑溝
陳家寨東十里 秦峁寨東二十里 花園寨西南二十里 廟溝寨東南五十里 新畦寨東南五十里剷剷崚寨西南五十里 叢林溝寨東六十里
禪房寨南八十里 王家寨東南六十里
河曲縣
河曲縣長城河口舖東北接老牛灣常樂墩河曲界首長城胥沿黃河墩胥列垣內南有五舖又南為虎兒戰墩東直樺林子堡又南為咽喉墩又南為天峯一墩二墩東直樓子營堡又南為蒿堡二墩三墩又南為拒虎墩東直羅圏堡又南為萬斛浴墩黃河勢迤西又南為鎮河一墩二墩四墩五墩又南為靖狐一墩二墩又南為守河一墩東直灰溝營又南為三墩五墩黃河勢復迤東又南為塹河墩西直垣上守河八墩又南為平泉墩西直垣上守河九墩又南為楊家寨墩西直垣上守河十墩東直唐家㑹堡又南為白溝營墩又南為顯寨墩西直垣上橫牆墩以長城勢將盡有橫牆入黃河漘故名之也又南為卻狐墩山西長城界止共為垣二百五十五里黃河又南直五花營堡又南直得馬水堡又南直楊免堡又南直石梯隘口口東枕高岡西臨黃河全晉長城勢葢始於此越河則陜西延綏清水營石梯隘口東南十五里為河曲縣
樺林堡北一百一十里堡北距關河口明成化間建防守一軍二百𨽻偏關援兵營 嘉靖二十四年總督翁萬達疏自西黃沙樺林子起至唐家㑹止為垣六里有竒塹再倍之増敵臺四舖屋十二品窖六千六百四十九暗門一水口四
樓子營北九十里明宣徳間建周四百六十步設守備一員軍六百 𢎞治十五年都御史史琳言樓子營去偏頭關七十餘里宜儲餉以備客兵請城之詔可秦邊紀黃甫川一河之隔岢嵐之樓子營也
羅圏堡北八十里明𢎞治間建 北六十里有楊家寨舊調鎮西衛守禦今革在老牛灣南即常樂墩河口墩也 北八十里又有集義城今廢
灰溝營西北七十里即河保營明宣徳間建周五百五十步東西二門成化間都御史李侃置恆美倉設守備一軍八百冬月氷合調偏老等軍萬餘謂之禦凍後改叅將統軍三千罷禦凍軍 王越禦冦方畧疏灰溝營與清水營相離四十里偏頭關與延綏止隔一河本關除遊兵之外尚有堪戰軍馬四千於內選出一千聽候河西傳報聲息警急船隻一便一同渡河協助戰守大同遊兵亦選三千在大同左右衛或朔州操守相隔延綏止是四程一聞偏頭關灰溝營傳報挨次而進足可應援事緩即回本處操守用省邊備延綏經久之䇿無出於此
楊家寨西北七十里明初調鎮西衛兵守之後裁唐家㑹堡西北六十里明正統間建周一百三十步設操守一軍二百後益七十有四 秦邊紀黃甫川之岢嵐堡東南至灰溝營唐家㑹渡河直達偏頭關𢎞治十四年火篩自七里溝入至唐家㑹
五花城堡西北五十里土城周五百步 明五花營黃河東岸橫橋墩山西鎮界止
河㑹營北四十三里即潞澤營明設守備一軍五百萬厯間總督蕭大亨議逓年氷合繇潞澤營始調客兵二千駐守十一月集二月罷 萬自約記魏中丞公㑹制臺王公在河曲營城上下荒度得要地為今河㑹堡自河㑹至河曲營城三十里南至石梯隘口三十里河會迤北二里為下營又西北十五里為康家㑹北地平坦無險涉河抵黃甫川僅三十里河開則險在水河凍則鎮守標兵及東西二路偏老馬站諸營士卒共防範焉始事萬厯丙申之三月逾年秋告成城垣周圍二百八十步內建營房六百間
得馬水堡西北四十里舊設巡檢司後裁土城周一里髙一丈二尺 得馬水縣西北四十里相傳尉遲敬徳得馬於此水西流入黃河 得馬水關巡檢司舊𨽻保徳州省志關在保徳州東北一百里 元太捕寨在得馬水溝三面陡絶東面一徑長二十丈廣裁二尺
五門樓寨西北三十五里險峻可守
楊免堡西北十八里今廢 明成化九年火篩至楊免堡十九年春正月又至楊免堡
石梯隘口西北十五里東枕髙岡西臨黃河南北二門上建樓邊牆蓋始於此東南至縣城路尤險 邊牆自石梯隘起至老營丫角墩長二百四十里惟船灣斬賊溝娘娘廟石城舖天險壁立 秦邊紀延綏東路長邊盡於清水營之紫城寨以及黃河堧踰河則山西
火山西五里山逼黃河巖石胥赤 宋志太平興國七年建火山軍領偏頭雄勇董家橫谷桔槹䕶水六砦慶厯初置下鎮砦嘉祐六年廢偏頭砦熙寧元年廢桔槹砦 元豐九域志火山軍領砦一下鎮
天橋峽 保徳州界〈詳保徳〉
黃河在縣城西五里東北自古東勝州界歴廢武州西北二百五十里南流入縣境西流八十里至平泉村復南流至天橋子九十里入保徳州界 金興定四年隩州殘破徙治黃河灘許父寨 河灘 峪灘東北二十五里黃河洲中廣八十九畝 五門灘西北三十里黃河洲中廣二頃三十畝 棘鐡灘西北七十里周九十畝 韮菜灘西北七十里周一頃二十畝 王鐡灘西北八十里周一頃三十畝 榆樹灘北八十里周一頃二十畝 太子灘娘娘灘西北九十里黃河中周五頃 渡口 九梁津北一百里宋慶厯間置𣙜場路通西夏〈今廢〉 唐家㑹津西北六十里 隂灣渡西北四十里 楊免渡西北二十里芽子坡渡西五里通陜西清水營黃甫川
巡檢司村巡檢司東北三十五里
河曲營明嘉靖二十二年總督翟鵬疏鎮河堡自老營界三百九十餘里鑿塹者十之九為垣者十之一髙濶以一丈二尺塹深濶以二丈為式
石城舖北九十里 沙泉舖南六十里 雙墩西七十里 魯家口西北七十五里 牛角尖北九十里呉峪口北八十里 辛家坪北八十里 斬賊溝西北五十里
解州
橫嶺南三十里芮城界分雲嶺中條之脊也兩山夾路直岔嶺少東為荻子谷又東為五龍谷在州南五
里谷口西上十五里為橫嶺即中條山脊其自北而下者為弓長溝又東為堡子谷又東十里為大虎谷谷中有將軍堡堡後有鳯凰觜觜西過連雲棧至橫嶺嶺有楊關寨寨有膽礬窟 後秦永和二年二月建威將軍河北太守薛帛據解縣晉建武將軍沈林子自襄邑堡馳襲之帛棄軍奔河東林子收其兵糧
石門路通陜州大陽津渡 膽礬窟東南為白徑嶺雙石壁立左右叅天路不容軌名石門又東十五里為分雲嶺 秦破晉師於石門 梁朱友珪時河中節度使朱友謙附於晉友珪遣招討使韓勍將康懐英等兵五萬擊之晉王出澤潞救友謙遇懐英於解縣大破之追至白徑嶺夜秉炬擊之懐英又敗梁兵乃解去晉王㑹友謙於猗氏友謙醉寢晉王帳中晉王視之顧左右曰冀王雖甚貴然恨其臂短耳
膽礬窟〈楊關寨後膽礬窟在橫嶺東北此窟在橫嶺東〉路通河南靈寳浢津渡鹽池巡檢司東南二十里蠶房村東南今移中村長樂巡檢司東北十里鹽池北姚家莊明洪武八年置今移中村
安邑縣
虞坂二郎谷東五里南北孔道石崖險峻車不容軌今名青石槽 明御史張士隆修道 後魏薛鳯賢據安邑都督宗正珍孫守虞坂不得進是虞坂崖勢袤曲南北胥可守險故長孫彥楊侃不繇虞坂繇平陸縣東北夏縣東南之石錐壁以懾安邑東諸村乃克平之
車輞谷分雲嶺東兩山夾路可作虞坂之間道
鳴條岡北三十里東西勢若游龍 黃河距縣百餘里而近河之裏中條山中條之裏鹽池互為髙低北則姚暹渠洓水環繞於後渠之表為鳴條罔洓之表為峨嵋坡而稷山之稷神山萬泉之介山亦距縣百餘里而近 書序湯伐桀升自陑遂戰於鳴條之野中條山一名陑山
聖惠鎮巡檢司南五里明洪武四年置
西姚巡檢司南二十里官隸解州
北相堡 小李村堡 陶村堡 霍趙堡
夏縣
溫峪堡東一百里溫峪里溫泉山有礦洞 明嘉靖時一道士寓此識其為銀礦嘗私煉焉後鄰壤羣不逞競取而河南盧氏諸縣礦徒多來劫殺四十一年河東守巡道僉大漢民兵藥箭手以禦之四十四年又移平陽府同知駐夏縣萬厯十四年亡命角腦尚登等糾二千餘人越渡黃河盜砂官兵迎戰賊指揮李材傷軍數十餘人後調兵驅之始解散嗣後増設平陽衛軍八百名冬季守黃河諸渡竝礦山歲以為常二十五年太監張忠駐夏縣採礦三十三年砂盡封洞而盜賊時發防兵復擾村堡乃以省祭官統藥箭手代之 溫泉山一名牛首山陶宏景古今錄夏孔甲八年九月歲次甲辰采牛首山之鐡以鑄劍
虞坂山南十五里土人名三橋坂
將軍嶺〈一名古石碑〉東南三十里雲谷山之北一峰也陟嶺見黃河鹽池上有洞泉水瀦而復流 雲谷山東南三十里數峰竦峻盤踞數十里中有大谷
牛家凹西三十里西張莊安邑舖道地瘠壤曠明萬厯元年知縣陳世寳建堡城廣十丈袤六十丈更名喜安莊
胡張鎮堡駐防兵弁
曹張鎮堡金鎮一曹張
稷王山西七十里接稷山界
水頭鎮堡 裴介鎮堡 尉郭鎮
平陸縣
大陽渡南二里五朝志河北有關官唐志陜州陜縣有大陽故關即茅津一曰陜津貞觀十一年造浮梁春秋僖五年晉獻公假道於虞八月圍下陽即古巖城在大陽渡北岸十二月晉滅虢其渡河蓋繇此漢興平二年獻帝走陜北渡河失輜重步行唯皇后貴人從至大陽止人家屋中獻帝記初議者欲令帝浮河東下太尉楊彪曰臣𢎞農人從此東有三十六灘非萬乗所當從也劉艾曰臣前為陜令知其危險有師猶有傾覆況今無師太尉謀是也乃止及當北渡使李樂具船帝步行趨河岸岸髙不得下董承等謀欲以馬羈相續以繫帝腰時中宮僕伏徳扶中宮一手持十匹絹乃取徳絹連續為輦行軍校尉尚宏多力令宏居前負帝乃得下登船 晉懐帝遣平北將軍曹武次大陽討劉元海不克 石勒率輕騎二萬㑹劉粲於大陽大敗晉監軍裴邈於澠池 東晉義熙十三年二月冠軍將軍檀道濟建武將軍沈林子自陜北渡河拔襄邑堡 魏建義二年爾朱榮與元顥相持於河上顥令都督安豐王延明緣河據守榮未有舟船不得即渡議欲還北更圖後舉黃門郎楊侃髙道穆等固執以為不可屬馬渚諸楊雲有小船數艘求為鄉導榮乃令都督爾朱兆等夜濟登岸擊擒顥子領軍將軍冠受延明逃散兆與賀拔勝等自馬渚西夜渡數百騎 魏大統三年七月破陜州髙千走渡河賀拔勝追擒之於是冝陽邵郡皆來歸附 金貞祐二年宣差都提控從坦言絳解二州村落之民皆持鹽布易米今大陽等渡乃不許粟麥過河願罷其禁官稅十三則公私皆濟矣從之
茅津渡東二十里傅巖前明洪武三年設巡檢司先為沙澗渡後更名沙澗茅津渡 春秋文公三年秦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殽屍而還〈劉昭注左傳曰秦伐晉遂自茅津渡預曰在縣西南有茅亭即茅城水經注陜城北對茅城一名茅亭茅戎邑也公羊曰晉敗之大陽者也津亦取名焉〉西魏太師賀拔勝攻𢎞農下河北擒郡守孫晏遂破東魏軍於沙苑茅津堡東二十里茅津鎮西黃河北岸設遊擊署
駐防
白浪渡東一百八十里黃河岸北自城東上永泉十八盤椅子石三峯寺交口處皆河厓也明洪武四年設巡檢司
國朝順治十三年裁 宋建炎初武義大夫翟進守澠池界金人犯白浪隘將渡河進破之 金人長驅渡河澠池人張玘禦之白浪口金人不得渡 茅津白浪舊設官吏弓兵餘僅設水手
洪陽渡西四十里葛趙村
黃河南三里自河津龍門至蒲州南至於潼關折而東至芮城逾平陸東至於砥柱又東過垣曲下孟津金貞祐四年十月元攻潼關己巳沿河惟存通報小舟餘皆焚之 興定元年五月丙午立河北求仕官渡河之法㑹經總兵者自樞宻院餘驗據聽渡九月癸卯立沿河氷牆鹿角五年八月壬子朔諭樞宻院河北艱食民欲南來者日益多速令渡之十月辛夘詔石壕店沔池永寧縣各屯兵千人
三門山東五十里黃河中 綱目質實山有三門禹鑿以通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故謂之三門集津 金陜州胡城鎮二三門集津 興定元年六月乙丑設潼關副使及三門集津提舉官 金南遷後置提舉三門集津南北岸官 砥柱峯在三門東迤南黃河中高數仞石形如柱禹貢東至於砥柱即此閼流上激六峰下阻十九灘 金貞祐四年元兵
過陜州自關以西皆列營柵亘數十里尚書左丞胥鼎慮進薄京畿遂以河東南路懐孟諸兵合萬五千由河中入援又遣遙授河中府判官布色薩固珠領軍趨陜西幷力禦之且慮北兵扼河移檄絳縣吉州孟州經畧司相與㑹兵以為夾攻之勢已而北兵果由三門集津北渡還至平陽鼎遣軍拒戰不利乃去
鹽坂東北七十里中條山今名青石槽 車輞谷東為二郎谷又東為虞坂在安邑東郭村南明御史張士隆修道可通鹽車虞坂東為巫咸頂 崔銑張御史治路記河東鹽行四方公私皆利之運司東南二十里曰青石槽道狹而險如永巷然長七里徒者負者亦艱行自槽之南如陜州中有曰張店曰茅津者凡六十里有土坂髙二十丈溝深則半之兩崖對立而中隘正徳八年秋張御史取河津稷山工百三十人芮城安邑夫六百名鑿石槽深一丈有竒濶倍之石槽平行旅説之已又取平陸夫七百人治張店茅津宏隘刋峻既月張店茅津又平傭者殺其直負者餘其力馬行可馳車可竝兩行旅大説之又曰御史初詢於王運使宣平陸申知縣綸又詢於衆謀協而舉民故安均力明禁毋敢買逸民故偕因勢而治之不與險爭功故速成太史氏曰張御史者安陽張士隆字仲修 喻時詩路從缺嶼連如斷人在迴崖去若來
顛軨東北七十里虞坂南 通典平陸有顛軨坂 水經注傅巖東北十餘里即顛軨坂也春秋左傳所謂入自顛軨者也有東西絶澗左右幽空竆深地壑中則築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謂之軨橋 今軨橋西南懸絶中央有兩道 王翰詩顛軨一入亡唇齒 張店堡東六十里虞城之外郭也南扼顛軨北控鹽坂有險可恃舊為南北孔道今堞頺民尠堡內道成潦澗 今平垣營駐防
金雞堡南二里店頭鎮西有古城遺址延袤七里城內西北隅積石如丘城在崇岡之上丹壁屹立南臨大河北望中條土人名金雞堡一名十二連城蓋春秋時巖城也 下陽城西南二里中條山麓東面即金雞堡 劉昭注大陽有下陽城虢邑左傳僖公二年虞晉所滅縣東北三十里 竹書紀年晉獻公十有九年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醜奔魏 水經注陜東城即虢邑之上陽也虢仲之所都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 下陽與上陽相望繇下陽至上陽必繇大陽渡渡河猶襄樊之夾漢江也遺址袤七里勢據崇岡上有關聖思鄉廟 將軍城北三十里西祁村有周倉廟
洪池鎮西北四十里虞公奔共池即此
張谷鎮西十五里 常樂鎮西二十里 茅津鎮堡東二十里 葛趙鎮西四十里 張店堡東六十里八政堡東二十里
芮城縣
陌底渡土人名王村曲裏渡即古浢津渡也東南四十里王村曲通河南靈寳縣明洪武四年設巡檢司九年徙南七里又置批驗所後裁 宋建都開封中條山北漕刑倉按行驛路繇此故芮城令邵伯溫築待濟亭於河干以憩賔旅 浢泉源出東北山麓即儀家溝水土人名連搭溝水經注𢎞農郡城北河水有浢津之名説者咸雲漢武微行栢谷遇辱竇門又感其妻深識之饋既返玉階厚賞賚焉賜以河津令其鬻渡今竇津者是也故潘岳西征賦酬匹婦其已泰何厥夫之謬官袁豹之徒竝以為然按河之南畔夾側水濆有側謂之浢津河北縣有浢水浢津其水南入於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不從門始 穆天子傳天子自窴軨乃次於浢水之陽丁亥入干南鄭 五朝志芮城有關官是隋以前嘗置關於浢津也 漢建安中杜畿為河東太守河東人衛固使兵數千人絶陜津畿至不得渡曹公遣夏侯惇討之未至荀彧謂畿曰宜須大兵畿曰吾單車直徃出其不意遂詭道從郖津渡 魏正平二年八月冠軍將軍封禮率騎二千從浢津南渡赴𢎞農
黃河自蒲州南下至潼關折而東流經縣境七十里入平陸界 陌底渡上六十里至永樂渡下六十里至茅津渡
橫嶺即直岔嶺也縣東北六十里中條山巔路通解州南北孔道而去村聚逺明萬厯四十年建關王廟於嶺上 直岔嶺在甘棗山東自橫嶺以南為山之陽跨芮城平陸自橫嶺以北為山之隂跨解州安邑夏縣聞喜 邵璿治中條山路記中條直岔嶺四十里為赴郡省道南二十里屬芮北二十里屬解徑皆縁崖臨谿髙深數百丈北尤逼仄石磊砢軋羸馬蹄予命僧宗睿合南北四十里之窄者坍者𧇠者𥒭者悉舉而剗鑿之
喬頭堡 陌底堡 坑南堡 朱呂堡
絳州
柏壁城西南二十里 秦王堡在柏壁 樊村堡西南二十里 元魏置柏壁鎮至太武廢鎮置正平郡兼治東雍州於西南柏壁 北齊斛律光嘗屯兵於此後周明帝改絳州徙聞喜縣龍頭城復徙柏壁建
徳中徙稷山之玉壁隋開皇初自玉壁始徙今治元陳瓛柏壁記絳附郭邑曰正平地多崇岡峻嶺西南迤邐二十里有巨坂尤髙峻古柏壁關也上有秦王堡深溝巨壑絶崖陡險南北斷壁截然千仞中有舊途相去百步餘下而復上其巔實古關門遺址廣僅一軌歴歲月久逺霖雨所傾頺山水所灌滌望其途如線騎不可竝車不可旋服牛輿馬倘失蹶斃矣州人山北道亷訪使李思敬正平尹閔道經營之旬日險隘為坦途 後周武成中齊將斛律敦侵汾絳鄭國公達奚武以萬騎禦之敦退武築柏壁城留開府權嚴薛羽生守之 唐武徳二年劉武周將宋金剛進逼絳州復陷龍門關中大震髙祖欲棄大河以東謹守關西秦王世民曰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願假臣精兵三萬必平武周克復汾晉乃引兵自龍門渡河屯柏壁與金剛相持金剛屢敗食盡北走秦王追及大敗之 通典大唐武徳初劉武周據太原使其將宋金剛屯於河東太宗徃征之謂諸將曰金剛懸軍千里深入吾地精兵騎將皆在於此武周自據太原專倚金剛以為捍蔽金剛雖衆內實空虛搶掠為資意在速戰我堅營蓄鋭以挫其鋒分兵汾隰衝其心腹彼糧盡計窮自當遁走當待此機未宜速戰於是遣劉宏基等絶其糧道其衆遂餒金剛乃遁
武平關西三十里北齊屯兵以防周 周村堡西三十里 周村墩 周村橋 唐志西有武平故關 通典姚襄城洪洞晉州武平關三關竝今絳郡正平縣界
家雀關通典有髙齊故武平關在今縣西三十里故家雀關在縣南七里竝是鎮處
泉掌堡西北三十里即古長秋鎮也 北齊圍周宜陽韋孝寛曰宜陽一城之地未能損益然兩國爭之勞師數載彼多君子寧乏謀猷若棄崤東來圖汾地我之疆界必見侵擾今宜於長秋速築城以杜賊志是歲齊人果解宜陽圍
狄莊墩東十里 楊莊堡東南二十里 曲村堡南二十里 蘭村堡南三十里 樊村堡西南二十里三林墩西十里 古交墩西二十里 平原堡北十里 義泉墩北二十里 蘇村堡北三十里
聞喜縣
留莊隘東南七十里中條山南通垣曲縣北接絳縣冷峪口土人名劉莊野東西二山之間溪水北來相傳有漢髙祖祖墳對面斷壁千仞清湍橫流 唐以張濬為河東行營兵馬招討制置使京兆尹孫揆為昭義節度使副之韓建為供軍使以朱全忠李匡威赫連鐸竝為招討使樞宻使駱全諲為行營都監以汴甲三千為帳下發五十二軍邠寧鄜夏雜虜合五萬討太原先是汴華邠岐兵絶河㑹平陽汴將朱崇節巳戍潞濬慮汴人遂據有之乃令揆分兵趨潞以中人韓歸範持節䕶送至軍㑹太原將李存孝方攻潞揆至長子為存孝所擒汴人亦棄城去濬次隂地關諸軍壁平陽存孝擊之皆大北委仗械去濬斂衆夜遁比明軍失大半存孝進掠晉絳慈隰其鋒甚盛濬間道出王屋奔河清桴而濟麾下略盡全諲仰藥死建遁去 張濬出王屋道即留莊隘道也
橫嶺東南九十里山脊橫亙下有三泉源出白石下土人名曰白石河接垣曲界 聞喜東南橫嶺乃小橫嶺也 劉莊野舖南接垣曲縣梨樹舖 橫嶺皆設巡檢司
秦澗南五十里澗之上為秦王嶺樵者時得銅箭鏃相傳秦王屯兵於此下有廣澗數派相傳為三跳處劉武周傳尉遲敬徳還澮州秦王邀戰破之於美良川 勝水溝在杜家莊髙三丈水自湯寨山至此瀑流而下入三跳澗今按在柏樊底水出崖間附草而下滴潭如有鈴聲 馬跑泉近秦王澗相傳秦王馬跑地出泉 霍州亦有馬跑泉皆太宗經戰地 張藻梁秉鈞墓碑辛巳入美良境又會天風暴寒氷合黃流而羣師平渡遂得神前口處要地因入陜右
蘭徳鎮東北五十里路接曲沃隘口舖 蘭徳鎮堡蘭徳舖
橫水嶺東四十五里接絳縣界設左哨
栗村鎮堡在東北路通稷山
上東鎮堡 下東鎮堡 宋店鎮堡 小郭店鎮堡裴社鎮堡
河津縣
龍門西北二十五里兩山壁立中通河流形如門闕東西濶八十步一名禹門西與韓城梁山竝峙 禹門渡在禹門關元魏唐竝置關 禹門渡巡檢司在龍門山下神前村西 太平寰宇記禹治水至龍門巡繞至山龍門山即龍門關極險魏大統七年置戍唐志龍門有龍關關有龍門倉開元二年置 元王思誠河津總圖記禹門渡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即古龍門關也按辛氏三秦記河津名龍門河出龍門口其廣不及八十步舟楫徃來一移刻而可濟凡河之流無有便於此者 明一統志禹門渡在河津縣西北三十里唐有龍門關置於此〈正義龍門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里禹鑿廣八十步 知縣呉寳林龍門鐡索記購鐡募工續鐶成索癸未索成計長七十餘尋計鐶一千四百三十有竒每鐶重二十兩總計鐡二千二百斤瀕河之東崖鑿石成穴穴樹柏椿凡二十有四以鐡索橫絙椿上須臾數十舟手攀鈎挽索蟻附而上〉魏孝武西遷周太祖令大都督薛崇禮據龍門引㕘軍薛端西行崇禮尋失守遂降東魏東魏遣行臺薛循義都督乙干貴率衆數千西渡據楊氏壁端與宗親及家僮等先在壁中循義乃令其兵逼端等東渡方欲濟河㑹日暮端與宗室及家僮等叛之循義遣騎追端且戰且馳遂入石城柵得免柵中先有百家端與併力固守貴等數來慰喻知端無降意遂拔還河東東魏又遣其將賀蘭懿南汾州刺史薛琰達守楊氏壁端率其屬並招喻村民第多設竒兵以臨之懿等疑有大軍便即東遁爭船溺死者數千人端收其器械復還楊氏壁周太祖遣南汾州刺史蘇景恕鎮之徴端赴闕 周太祖狩於龍門帳下楊忠獨當一猛虎左挾其腰右拔其舌太祖壯之北俗謂猛虎為掩於因以字之 齊神武入關關右行臺薛循義自龍門濟河招下西魏北華州刺史薛崇禮 周天和五年齊將斛律明月率大衆於汾北築城西至龍門六年齊王憲率衆二萬出自龍門齊將蔡新王王康徳以憲兵至潛軍宵遁憲乃西歸仍掘移汾水水南堡壁復入於齊齊人謂略不及逺遂弛邊備憲乃渡河攻其伏龍等四城二日盡拔又進攻張壁克之獲其軍實平其城壘明月時在華谷弗能救也 周天和六年齊將斛律明月冦邊於汾北築城自華谷至於龍門 斛律光將兵度玉壁至龍門周有移書別須籌議詔吏部尚書馮子琮乗傳赴軍與周將韋孝寛面相要結龍門等五城因此內附 唐髙祖大業中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擊龍門賊母端兒射七十發皆中賊敗去而斂其屍以築京觀盡得其箭於其屍 隋大業十三年八月癸巳唐髙祖次龍門突厥來助隋驍騎大將軍屈突通守河東絶津梁壬寅馮翊賊孫華土門賊白元度皆具舟以來逆九月戊午以少牢祀河乃濟甲子次長春宮
黃河正義按河在冀州西故云西河禹門發源河水小積石山浮河東北下霹靂勝北而南行至於龍門皆雍州域也 黃河渡口縣西一十里為黃河東岸 禹門渡在禹門縣西二十五里 陶家營渡在平陽衛屯陶家營縣西南三十里 雙營渡在平陽衛屯雙營縣西南三十五里 夾甸渡在夾甸營故屯縣西南五十里 新莊渡在曹家莊西縣西南五十里 修福渡南八里 黃村渡東南二十八里以上諸渡即韓信以木罌渡河地也明太祖兵亦嘗由胡盧灘入關中 王思誠總圖黃河渡縣西十里水經注橫溪水東南經夏陽縣故城北故少梁也
其水東南流於河昔韓信之襲魏王豹也以木罌自此渡 史記漢二年六月魏王豹絶河津反漢與楚約和漢王使酈生説豹不下八月以韓信為左丞相撃魏魏王盛兵蒲坂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瓶渡軍襲安邑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擄豹定魏為河東郡〈史記正義按韓信詐陳列船艘於臨晉即此從夏陽木押罌瓶渡軍襲安邑臨晉同州東朝邑界夏陽在同州北渭城界安邑故城在絳州夏縣東北十五里 史記索隱劉氏雲夏陽舊無船豹不備之而防臨晉耳今安邑被襲故豹遂降也 史記淮隂侯傳從夏陽以木罌瓶渡軍服䖍曰以木押縛罌瓶以渡是也古文簡不言縛耳呉志孫靜傳策詐令軍中促具罌瓶數百口分軍夜投查瀆亦此法也其狀圖於喻龍徳兵衡謂之甕筏通典木罌用木瓮為筏受二石力勝一人瓮間濶五寸以繩勾聨編槍於其上形長勿方前置拔頭〉
〈後置矟左右置棹〉後秦皇初三年慕容永為慕容垂所滅其所署河東太守栁恭等各阻兵自守姚興遣晉王緒討之恭等依河拒守緒不得濟鎮東將軍汾隂薛彊先據楊氏壁引緒從龍門濟河遂入蒲坂恭勢屈請降 唐公李淵至龍門汾隂薛大鼎請勿攻河東自龍門直濟河據永豐倉河東縣戸曹任環曰環在馮翊積年請諭之義師自梁山濟河指韓城逼郃陽蕭曹文吏必望塵請服孫華之徒皆當逺迎然後鼓行而進直據永豐關中自定矣淵至汾隂以書招孫華華來見環又説下韓城遂留諸將圖河東自引軍而西朝邑法曹靳孝謨以蒲津中潬二城降華隂令李孝常以永豐倉降 唐武徳二年秦王世民自龍門渡河屯柏壁 唐中和二年李克用自隂地趨晉㑹河中三年使弟克修領彀騎五百渡河克用自夏陽濟留薛阿檀扼津口次同州壁乾坑敗賊於梁田坡明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繇韓城煤航渡河入
犯平陽
胡盧灘西南二十里汾水經此入河 汾河縣南八里東自稷山界西來南流至榮河汾隂祠下入於河明隆慶四年東徙至胡盧灘 逺亭里胡盧灘堡明崇禎三年建 胡盧灘渡浮橋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馬光逺建 今胡盧灘沒於河而汾水黃河交㑹自屬關隘要地
西磑口入鄉寧路在縣北三十五里有鎮磑堡永安堡河南武備寨南十里唐建 張家崖下堡西南二十五里明崇禎五年建
薛戍堡在小亭村東所以控黃河岸也金皇統間築村寺有守禦官題名
南午芹堡 北午芹堡 通化村堡 衛村堡
稷山縣
玉壁關城在縣西南一十二里西魏王思政築遺趾屹然後為玊壁渡 玉壁渡西南十二里汾水之隂元魏置關後為渡南有荊平渡西南有楊村渡薛村渡東南有苑曲渡費村渡崔村渡 汾河玉壁渡縣西南八里今廢 通典後周勲州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二里即玉壁城為周氏重鎮齊神武再攻圍皆不克通考玉壁乃西魏大統八年王思政所築齊神武攻圍不克至十二年韋孝寛守之齊神武又攻圍六旬不克 魏大統八年十月齊神武侵汾絳圍玉壁周太祖出軍蒲坂將撃之軍至皂莢齊神武退周太祖度汾追之遂遁去 王思政鎮𢎞農以玉壁地在險要請築城即自營度移鎮之遷幷州刺史仍鎮玉壁文帝大統八年東魏晝夜來攻守禦有備卒不能克復鎮𢎞農周太祖命舉代已者乃進所部都督韋孝寛時論稱其為能知人 東魏興和三年十月甲寅齊獻武王圍寳炬玉壁十一月壬午班師 韋孝寛大統八年轉晉州刺史尋移鎮玉壁兼攝南汾州事先是山胡負險屢為刼盜孝寛示以威信州境肅然十二年齊神武傾山東之衆志圖西入以玉壁衝要先命攻之連營數十里至於城下乃於城南起土山欲乗之以入當其山處城上先有兩髙樓孝寛更縛木接之令極髙峻多積戰具以禦之齊神武使謂城中曰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遂於城南鑿地道又於城北起土山攻具晝夜不息孝寛復掘長塹要其地道仍飭戰士屯塹城外每穿至塹戰士即擒殺之又於塹外積柴貯火敵人有伏地道內者便下柴火以皮鞴吹之吹氣一衝咸即灼爛城外又造攻車車之所及莫不摧毀雖有排楯莫能抗孝寛乃縫布為縵隨其所向則張設之布既懸於空中其車竟不能壊城外又縛松於竿灌油加火規以燒布並欲焚樓孝寛復作長鈎利其鋒刃火竿來以鈎遙割之松麻俱落外又於城四面穿地作二十一道分為四路於其中各施梁柱以油灌柱放火柱折城並壊孝寛又隨壊處竪木柵以扞之城外盡其攻撃之術咸拒破之神武苦戰六旬傷及病死者十四五智力俱困因而發疾其夜遁去廢帝二年孝寛移雍州刺史恭帝二年周文帝北巡命還鎮玉壁周明帝保定初以孝寛立勲玉壁遂於玉壁置勲州仍授勲州刺史齊人遣使至玉壁求通互市許之武帝建徳五年東伐齊過幸玉壁觀禦敵之所深歎羨之移時乃去孝寛請為前驅帝以玉壁要衝非孝寛無以鎮之不許孝寛鎮玉壁前十二年後十八年 玉壁城中無水汲於汾齊神武移汾一夕而畢無水而城仍不下是水道尚存也 齊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甚衆神武恚憤疾發周文下令曰髙歡鼠子親犯玉壁劍弩一發元兇自斃神武聞之勉坐以安士衆悉引諸貴子使斛律金唱敕勒歌神武自和之 武定四年八月齊獻武王自鄴帥衆西伐文襄王㑹於晉州九月圍玉壁以挑之十一月班師文襄王如晉陽 西魏廢帝元年以大將軍達奚武出鎮玉壁武乃量地形勝立樂昌胡營新城三防齊將髙茍子以千騎攻新城武邀撃之悉虜其衆 西魏大都督楊忠與怡峰解玉壁圍 隋為髙梁縣後徙汾北故城址尚存 唐武徳二年裴寂與劉武周戰度索原寂敗略陽郡公道宗年十七從秦王討賊王登玉壁城以望謂道宗曰賊怙衆欲戰爾計謂何對曰武周席勝鋒未可當正宜以計摧之且烏合之衆憚持久若堅壁以頓其鋭須食盡氣老可不戰擒也王曰而意與我合既而賊糧匱夜引去追戰滅之
華峪城西北二十里北齊右丞相斛律光築今為華峪鎮 斛律光寨在縣西北二十里峪口村屯 黃華峪在紫金山仙掌峰間 北齊武平元年冬右丞相幷州刺史斛律光率步騎五萬於玉壁築華谷龍門二城與周宇文憲拓跋顯敬相持憲等不敢動光乃進圍定陽仍築南汾城置州以逼之萬餘戸竝來降附 周天和五年冬齊將斛律明月冦邊於汾北築城自華谷至於龍門六年正月詔柱國齊公憲率師禦之三月己酉憲自龍門渡河斛律明月退保華谷憲攻拔其新築五城出周建徳五年趙王招率兵出稽胡與大軍犄角敕韋孝寛為行軍總管圍守華谷以應接之
平隴城西五里斛律光築今為平隴鎮 武平二年斛律光率衆築平隴衛壁統戎等鎮戍十有三所周柱國普屯威韋孝寛等步騎萬餘來逼平隴與光戰於汾水之北光大破之俘斬千計 齊武平二年左丞相段韶出晉州道到定隴築威敵平冦二城而還髙歡城在縣西五里齊神武攻玉壁時所築即平隴鎮也 韋孝寛守汾南玉壁斛律光守汾北平隴可稱強對
呉城堡西十里 下廸堡西二十里胥明嘉靖二十二年知縣於藁設髙厚完固可以備盜
管村堡東十里 大杜堡東北二十里 小河鎮南十五里 華峪鎮西北二十里 翟店鎮南三十里絳縣
橫嶺關南五十里中條山東南通垣曲縣設巡檢司漢永初五年羌入冦河東至河內百姓相驚多奔南度河使北軍中候朱寵將五營士屯孟津詔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堠六百一十六所〈志於要道以概其餘〉元初元年春遣兵屯河內通谷衝要三十三所皆作塢壁設鳴鼓 魏肅宗時南絳賊陳雙熾等聚衆自號建始王與大都督長孫稚宗正珍孫等相持不下詔裴良為解汾州慰勞使 元至正十八年曹濮賊分道踰太行焚上黨掠晉冀陷雲中雁門代郡烽火數千里復大掠南且還察罕特穆爾先遣兵伏南山阻隘而自勒重兵屯聞喜絳陽賊果走南山縱伏兵橫撃之賊皆棄輜重走山谷其得南還者無幾乃分兵屯澤州塞碗子城屯上黨塞吾兒谷屯幷州塞井陘口以杜太行諸道賊屢至撃卻之河東悉定詔便宜行閫外事 橫嶺關巡檢𨽻垣曲 冷口峪南十五里峪中四時常寒路通聞喜留莊隘 沙峪口東三十里壁峰峭絶 陳村峪東南十五里峪在太行中條兩山間路通垣曲縣界帶溪水發源於此 李罕之夜襲潞州入之自稱留後攻沁州執刺史守將送欵於汴朱全忠命丁㑹援之與李嗣昭戰含口不利 葛從周取澤州嗣昭與㑹戰含山執其將一人斬首三千級遂取澤州 唐大順元年潼關防禦使韓建以兵屬張濬伐晉濬敗建自含山遁歸 朱全忠兵欲西以河中節度使王珂晉之壻也恐為患乃顧張存敬侯言以大繩與之曰為我持此縳珂來存敬等兵出含山破晉絳二州遣何絪以兵守之絶晉援存敬圍河中珂告急於晉晉以絪故不得前珂卒降全忠 龎籍司馬池碑先是運兩池鹽率繇蒲坂亂竇津截大陽經砥柱之險路迂且惡至道中有建白開含山道自聞喜抵垣曲比前運減費什六七陜人無賢愚皆推服其功府君未冠獨曰鹽利通流諸夏前之議運者未知此道之便而利人與有而不知知而不為謂前無仁智者乎殆有巨害於其間耳衆皆少之而不然其説其夏山水潰出運車暨人牛漂流者不可勝計道遂廢衆始服焉
河王峪東三十里 續魯峪東五十里路通沁水縣界兩崖陡峻素稱險隘
大交鎮東四十里 橫水鎮西二十里 鄭柴 南栁吉峪胥去縣二十里 范村寨東十五里築堡
南樊寨東三十里周二十餘畝 郇王寨東二十五里郇王村東
垣曲縣
橫嶺關西八十里 縣東南界中條山之要隘也 橫山絳縣南四十里東南跨垣曲縣界名大橫嶺山亳清河源此
風山西六十里為橫嶺關入口地山多風上建玉皇關帝二廟 轉山西七十里遙連橫嶺山勢曲折迴轉水經注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嶺世亦謂清營山其
水東南流出峽峽左有城蓋古關防也清水歴其南魏肅宗時平絳蜀反丹谷清廉二路險澀不通以
河內太守源子恭為當郡別將俄而建興蜀復反相與連勢進子恭為持節散騎常侍假平北將軍征建興都督仍兼尚書行臺與正平都督長孫稚合勢進討大破之正平賊帥范明逺與賊帥劉牙奴竝面縛請降 元致和元年九月以汴梁行知樞密院事伊蘇岱爾將兵行視太行諸關西撃河中潼關軍以摺疊弩分給守關軍士 明崇禎七年八月北山賊伏轉山要口劫銀鞘蒲州營都司薛敏忠𠞰之斬三十七級西路始通〈唐李建中開垣曲山路成詩鑿開青石壁填貯白雲坑〉
行臺關金志闗一行臺
瞽塚山北五十里〈一名鳴條山〉相傳瞽瞍葬此墓址尚存諸馮山北五十里相傳舜生此 歴山在諸馮山後巔平廣土人名舜王坪相傳舜耕此上有石碌𥑤數百下有舜井 瞽塚山翼城沁水陽城垣曲四縣交界地也 明崇禎五年十二月流賊紫金梁老𤞑𤞑蠍子塊數十萬衆自陽城來掠瞽塚劉村墱坂陳王二十餘村堡省祭周得英守北山隘口為賊所執不屈死 六年四月賊數萬屯一塚村守東道葉廷桂𠞰之斬四十級賊驚走 八年三月賊千餘自絳縣破馬村堡平陽㕘將虎大威急追至瞽塚村斬一百七十級賊二郎神混天猴二百餘潛伏山谷請降大威行至翼城設計盡斬之 九年十月賊五百人盤踞瞽塚山陽城石鳯臺撫之 十三年饑民數千自陽城聚瞽塚山蒲州營游撃栁如金驅之
國朝順治十年土賊千餘屯瞽塚山平陽協鎮平之十一年三月陜西許二王世魁據瞽塚山為巢梅大人駐兵瞽塚鎮搜山斬百餘級餘賊皆降 瞽塚渠北四十里
黃河濟民渡縣南觀下窩以防河禁渡 南三十里黃河北南對澠池
馬蹄窩明崇禎六年十一月流賊數十萬自濟源至垣曲倐馬蹄窩黃河氷合成橋遂捨垣曲南渡月餘始畢
五虎澗西南五十里明嘉靖時置千總一員以防礦徒崇禎八年十二月河南流賊聞五虎澗黃河氷合
成橋大隊自河南府趨北知縣段自宏偕潞澤營防河㕘將和應詔駐河干督兵嚴守積薪焚橋晝夜不少懈賊知有備西走
上敵原東北三十里宋紹興十年秋七月岳飛使梁興渡河會太行忠義兩河豪傑大敗金人於垣曲即此
軹關在濟源縣西兩山相夾勢頗險阻戰國時置狐嶺關 邵原闗胥在濟源縣西
峪村堡 瞽塚村上下二堡在北 東灘村堡 臯落鎮堡 上澗堡 崖底村堡 河西堡 王茅鎮堡在西 青廉村堡 嶺後堡 白馬神頭堡 迎駕寨在縣西迎駕山 六郎寨在縣西南近黃河吉州
烏仁關西六十里下臨黃河明洪武六年置巡檢司明一統志闗在州西七十里
平渡關西北一百二十里下臨黃河明洪武六年置巡檢司
壺口西七十里〈詳大寧〉顔師古註壺口山在河東 黃光煒壺口賦上寛中狹自髙而下峻如建瓶駛如奔馬洪波急濺驚濤怒瀉聽之若雷霆之鳴望之若虹霓之射兩岸環山河底維石氣常隂沍寒早燠遲每至仲冬之交河氷先結既堅且厚人畜重任徃來無阻孟門山在黃河中流峰壁峭絶
姚襄城西五十二里 通典故姚襄城在縣西即姚襄所築西臨黃河控帶龍門孟門之險周齊交爭之處齊武平二年斛律光築平隴諸戍還復令率步騎
五萬出平陽道攻姚襄白亭城戍皆克之獲其城主儀同大都督等九人捕虜數千人二年二月周遣將攻邊右丞相斛律光先率軍禦之左丞相段韶亦請行五月到復秦城周人於姚襄城南更起城鎮東接定陽又作深塹斷絶行道韶密抽壯士從北襲之又使人潛渡河告姚襄城中令內外相應度者千有餘人周人始覺於是合戰大破之獲其儀同若干顯寳等諸將咸欲攻其新城韶曰此城一面阻河三面地險不可攻就令得之一城地耳不如更作一城塞其要道破服秦幷力以圖定陽計之長者將士咸以為然六月徙圍定陽其城主開府儀同楊範固守不下韶登山望城勢乃縱兵急攻之七月屠其外城時韶病在軍中以子城未克謂蘭陵王長恭曰此城三面重澗險阻竝無走路唯慮東南一處耳賊若突圍必從此出但簡精兵專守自是成擒長恭乃令壯士千餘人設伏於東南澗其夜果如所策賊遂出城伏兵撃之大潰範等面縳盡獲其衆 周天和五年齊人於姚襄築伏龍等五城以處戍卒驃騎大將軍劉雄從齊公憲攻之五城皆拔憲復遣雄與柱國宇文盛於齊長城以西連營防禦齊將段孝先等率衆圍盛營外先有長塹大將軍韓歡與孝先交戰不利雄身負排率所部二十餘人據塹力戰孝先乃止 天和五年齊王憲北攻姚襄城陷之時汾州又見圍日久糧援路絶憲遣柱國宇文盛運粟以饋之憲自入兩乳谷襲克齊柏社城進軍姚襄齊人嬰城固守憲使柱國譚公會築石殿城以為汾州之援齊平原王段孝先蘭陵王髙長恭引兵大至憲命將士陣而待之大將軍韓歡為齊人所乗遂以奔退憲身自督戰齊衆稍卻㑹日暮乃各收軍 天和六年齊將段孝先攻汾州刺史楊敷突圍出為孝先所擒 冢宰宇文䕶令中外府水曹叅軍郭榮於汾州觀形勢時汾州與姚襄鎮相去懸逺榮以為二城孤迫勢不相救請於州鎮之間更築一城以相控攝䕶從之俄而齊將段孝先攻陷姚襄汾州二城惟榮所立者獨能自守
石梯城州西南百里龍門上口壘石為之東北髙據峻嶺西南俯臨黃河懸崖絶壁百丈有餘非梯莫上〈一名倚梯城〉
牛心寨西六十里臨黃河 金楊貞築橋治吉州址微存
雲臺郊東五十里 魏五城山胡馮宜都等聚衆於此即雲臺山也 百里候魏都督髙防敗於此 魏肅宗時汾州吐京羣胡薛羽等作逆以中散大夫裴良兼尚書左丞為西北道行臺值別將李徳龍為羽所破良入汾州與刺史汝隂王景和及徳龍率兵數千憑城自守併力攻逼詔遣行臺裴延儁大都督章武王融都督宗正珍孫等赴援時有五城郡山胡馮宜都賀悅回成等以妖妄惑衆假稱尊號服素衣持白傘白幡率諸逆衆於雲臺郊抗拒王師融等與戰敗績賊乗勢圍城良率將士出戰大破之於陣斬回成復誘導諸賊令斬送宜都首又山胡劉蠡升自雲聖術人惑之咸相影附旬日之間逆徒還振徳龍議欲拔城良不許徳龍等乃止景和卒以良為輔國將軍汾州刺史行臺如故都督髙防來援復敗於百里候先是官粟貸民未及收聚仍值冦亂城民大饑賊知倉庫空虛攻圍日甚死者十三四良以饑窘因與城人奔赴西河汾州之治西河自良始也 正光末汾州吐京羣胡薛悉公馬牒騰竝自立為王聚黨作逆衆至數萬詔聞喜裴慶孫為募人別將招率鄉豪得戰士數千人以討之胡屢來逆戰慶孫身先士卒每摧其鋒遂深入至雲臺郊諸賊更相連結大戰郊西自旦至夕慶孫身自突陣賊王闕郭康兒衆大潰明署州事知鄉寧縣李節亨以西城外地勢最髙防禦為難於西城建敵樓五座明季吉城失守敵樓半傾
秦王嶺關 馬頭闗元致和元年九月秦王嶺馬頭二關穿塹壘石
南山溝寨北六十里四面胥石崖壘級以登一人扼吭萬夫莫上刀箭砲石胥不能壞
竭石崖寨 曹花平寨 樓兒山寨險同南山溝寨趙家堡 白楊堡 榻村堡胥土山削築成堡 桃源鎮 大度鎮 三垢鎮
鄉寧縣
龍尾磧西一百里黃河中冬結氷橋路通陜西韓城縣明洪武四年置巡檢司後廢
香爐崖西一百里
黃河隘口 香爐崖南至師家灘二十里 師家灘南至石鼻崖五里 石鼻崖南至李家集二十里 李家集南至船窩鎮三里 船窩鎮南至髙石崖五里髙石崖南至橋子溝二里 橋子溝南至乾柴坡
二里 乾柴坡南至河津界禹門三十里
禹門西一百里
萬歲堡西南八十里東北據髙嶺西南瞰黃河絶壁百餘丈舊建堡今剝落
雙柏樸峪在縣西南有滴水崖文中子洞通稷山縣界齊天保十年二月晉州刺史斛律光率騎一萬討
周開府曹迴公斬之柏谷城主儀同薛禹生棄城奔遁遂取文侯鎮立戍置柵而還 齊武平二年二月周師來冦遣左丞相段韶右丞相斛律光太尉蘭陵王長恭徃三月暮行達西境有柏谷城者敵之絶險石城千仞諸將莫敢攻圍韶曰汾北河東勢為國家之有若不去柏谷事同痼疾計彼援兵會在南道今斷其要道救不能來且城勢雖髙其中甚狹火弩射之一旦可盡諸將稱善遂鳴鼓而攻之城潰獲儀同薛敬禮大斬首虜仍城華谷置戍而還
官水峪東一百三十五里
三官峪東四十五里
馬壁峪在東南
上馬臺西南八十里河津縣界
金剛嶺東北臨汾吉州界近秦王山
營裏鎮東十里 官水鎮東九十里 西坡鎮西南七十里 船窩鎮黃河岸西一百里
隰州
石口則州北七十里繇東北行六十里為橫水橋萬山之水胥滙於此又行水石間至石口則關東北道石峽達大麥郊以達靈石東道石峽達康城以達汾西石口一名烏門關元致和元年九月烏門關穿塹
壘石 趙成侯時秦攻魏趙救之石阿正義蓋在石隰等州界也 康城鎮州北一百一十里 大麥郊鎮州北一百八十里 回龍鎮 西曲鎮胥州北二百里 溫泉故縣州北二百里唐置元廢東南十五里為唐廢縣髙唐山以南南溫泉也𨽻隰州髙唐山以北北溫泉也隸孝義 唐武徳三年劉宏基由隰州趨靈石會秦王師 王崇古嚴防山西內郡疏萬一突入太原則徐溝以南即可直上太行侵擾冀南靈石以西即可南越霍山或繇興嵐寧鄉直入石隰亦可徑出汾西
仵城鎮州南六十里西北東川河西南隰州河東北蒲縣河東南大寧河西滙於鎮東橋下 仵城堡 後魏仵城郡址 金為仵城鎮興定五年升縣 故仵城蒲縣西北六十三里吉州北六十里後魏置仵城郡及縣
紫金寨東七十里紫金山上
義泉鎮南四十里 均莊北四十里 石口子北七十里 張家川堡東九十里 蒿城鎮北七十里 水頭鎮堡北九十里 羅真鎮堡西五十里 辛莊鎮東北一百里 紫荊寨東七十里紫荊山〈幷有石窰〉 南孤山堡在州東但頭里 諳真堡在州東
蒲縣
黑龍關東南六十里南北依山中通線徑為平陽府要路舊建土城闢東西二門設巡檢司明崇禎時設防禦把總一員兵一百五十名
國朝順治初裁巡檢西二十里為化樂鎮東十里為張村岔東南二十里為臨汾縣分水舖
惡野嶺東八十里
分水嶺東北八十里
義社東南九十里
喬家灣東北叢山中
化樂鎮東四十里 張村鎮東六十里 喬家灣鎮東七十里通臨襄洪趙 薛關鎮西二十里 古驛鎮西三十五里通隰永大 白家莊在南 𡵴峪鎮北七十里通隰州汾西
大寧縣
馬鬬關西七十五里臨黃河對宜川境唐置關明洪武二年設舟渡通榆林延綏諸路後舟渡廢舊設巡檢司今裁 昕河西北流至馬鬭關南入於河 鎮關山在縣西南七十五里憑臨馬鬬關 唐志西有馬鬬關渡
壺口在馬鬭關南二十五里孟門之上禹貢既載壺口即此 龍門飛橋在壺口石峽上元末於石岸鑿孔樹樁繋鐡絙布木板為橋以渡兵今廢
浮圖結在縣城後北寨之巔北齊河清四年築據險以守隋開皇六年移縣治於此大業中廢元右丞時權築北寨院使李子厚又北倚寨之兩腋南臨昕水接築邑城彎環合抱其形𩔗一人在坐兩袖拱揖故大寧邑治獨異它邑 南寨縣南一里時權據守
阜城寨西十里 安阜鎮西石城村東 道教寨西二十里 罩籬寨西五十里 仞梯寨西五十里 小馮寨東五里 南堡寨南三十里 東堡寨南三十里 鳯落寨南四十里 髙山寨在孔山巔
永和縣
永和關西七十里黃河界渡河即延安府延川縣延綏〈一作水〉關明洪武六年置巡檢司萬厯時水賊竊發設永和關營兵崇禎時西賊賀金龍翻山洞據延綏關隔河近對永和闗復益兵 永和關鎮 五朝志永和有關官 唐志西北有永和關 金關一永和明志石樓縣西北九十里 宋韓絳安撫秦晉將取囉兀城令河東發兵二萬趨神堂新路知太原府呂公弼曰冦必設伏以待我永和關雖回逺可安行無患乃由永和既而新路援兵果遇伏詔褒之 永和關渡船一號
興徳關西六十里臨黃河有渡路通延安府
鐡羅關西南七十里有渡路通延安府宜川縣 鐡羅關渡船一號
永寧關西北一十五里黃河岸路通陜西綏徳州明一統志永寧關在石樓縣志亦不載 宋志元祐七年以慈州之上平永寧兩關俯逼西界以州為次邊此明一統志所本也
老牛灘黃河中近興徳關
雙山東南二十五里髙九十四丈逓髙七里厚八十五丈亘三里盤踞七里經過一十五里兩峰對峙上有神廟路最險隘 雙山寨東二十里天生雙壁如城中通一道峰巔石罅玲瓏自陜西至平陽由此
樓山寨南六十里有石城明季築
大寨嶺西三十里西至永和關西北至下呉底村捕狐嶺東南七十里分隸永和大寧有捕狐寨
桑壁鎮東五十里 岔口鎮北四十里 劉臺鎮北四十里 烏門里北二十里 南樓里南七十里 前乙度西七十里 後乙度北七十里
山西通志卷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十七
山川〈一〉
昔栢翳著山海經十八篇又著嶽瀆經為志方輿者之宗六國時尸佼著書二十篇言九州險阻水泉所起呂氏春秋多采其說至晉裴秀禹貢圖十八篇蓋測高量深之法於是乎備矣
國家奠定九有秩祀百神上同於禹貢之滌源刋旅而山西名山有太行北嶽中鎮五臺蘆芽中條紫團姑射綿山龍門砥柱大川有黃河汾清濁漳沁滹沱桑乾涑澮其它崇巒支阜暨河澗之源於山者不可殫述若用測高量深之法以審厥形勢而山海嶽瀆經其復垂
聖世簡編乎志山川
太原府〈舜典封十有二山孔傳封大也毎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其州之鎮故先紀名山餘以次列焉〉陽曲縣
崛𡼱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城西北有呼延村踰呼延而上羊腸鳥道復上石磴谽谺不能旋足行寖近𡶶勢巍嶷崛𡼱寺繇林杪閃出陟巔名山莊頭俯視諸巒如拱如揖幽泉怪石閴不聞聲歲秋季卉木色胥赤八景所謂崛𡼱紅葉也 國朝朱彞尊崛𡼱寺題名記崛𡼱寺在太原府治西三十里亂山中間其地與竇嗚犢祠相接思覽其故跡丁未二月望王公子干之期予偕游並馬入山寺詢病頭陀則去嗚犢祠尚逺遂不果往日亭午童子行五里沽燒春還注之僧盋兩人對酌干之問崛𡼱字義予謂其初必無偏旁疑村夫子強加之郭忠恕有言飛禽即須安鳥水族便應著魚俗書滋謬二語盡之矣飲半酣題名寺壁而返
罕山在縣東北五十里榆次縣北界其山自太行連絡而下層巒起伏視諸山獨為壯麗故名圖經謂之看山 金興定三年九月遼州刺史郭文振招降太原東山二百餘村遷老幼於山寨得壯士七千分駐營柵防䕶秋穫文振奏若秋高無兵直取太原河東可復優詔許之
冽石谷在縣西北四十里一作烈石山罅出泉傍有龍井所謂冽石寒泉也有竇鳴犢廟 冽石口巖𡹗百重如斷如削汾河繇口出竇大夫祠西數泉泠泠可愛名寒泉 金史純英濟侯感應記汾水之濱有祠曰英濟俗呼名烈石神蓋里俗傳之訛取山石分裂水從中出而名焉其實非也又史純記英濟廟之右有數泉出於蒼崖石腳間旱焉不乾水焉不溢湛然澄澈可鑑毫毛深疑神物窟宅隠伏於中距數歩則洪流奔涌滔滔然勢不可遏惜乎地多沙潰逼於河汾不然則鑿渠改流灌溉民田濟物之功不在汾陰昭濟之下矣 明于謙烈石祠碑其地山川環抱樹木蓊鬱朝雲暮靄恆出簷楹棟宇間祠之右有池靈源浚發澄波滉漾穹甲巨鱗出沒天光雲影中隠現恍惚若有神以憑之
乾燭谷在縣西北六十里即天門關也關設亂山中雪積不化王冕嘗大雪陟巔大呌曰遍天地皆白玉合成令人心膽澄徹便欲仙去東北為楊廣道當繇隋大業中自并州幸汾陽宮時特開此道祝志縣志胥雲魯王圍廣時所建宜覈 通典有乾燭谷即羊腸坂也 唐晉陽尉富嘉謨撰乾燭谷頌
陳家峪在縣東十里
楊家峪在縣東十里陳家峪南
罐家峪在縣東十五里在陳家峪楊家峪東南路通壽陽居民業磁器
淖馬村岡在縣東十五里層阜疊嶂碁置卦列岡前溪水如帶南入於汾
紅子峪在縣東十五里
李家山在縣東壽陽界
聖廟嶺在東菜村有先師廟
六龍山在縣東南十五里閙馬村後 城東迤坡山差逈秀一名綠雲山南有神清觀東五里有窰頭山
水峪在縣東南十五里
南寨山在縣西南清源界
西峙山在縣西南有華山朝陽嶺夕照峰伏魔巖長生洞文殊頂又有瀑水簾飲龍湫飲牛灘白石灘飲龍湫即天池也中有龍窩巨石石室石門石逕石牀下有西河古洞水涸明季梁檀肄丹青於此
風穴在縣西二十里石壁有穴下建廟相傳神至則穴內有聲去則否
狼虎山在縣西三十里中有狼虎寺
西谷洞在縣西七十里山中有古石洞相傳張仙蛻此昔土人秉炬尋源行二十餘里未得涯際乃返
鴉兒旋仙洞在縣西七十里
石家岇在縣西山峭壁一崖汾水環流土人傳王將軍避此明王道行詩平田忽出藤蘿外水湧蓮峰九派浮
胭脂坡在縣西山王道行有詩
芙蓉峽在縣西山王道行詩遍插芙蓉亦太竒極天鳥道水之湄
懸崖在縣西山王道行有詩
石漕谷在縣西山産桃
石唐窰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張村
北巖在縣西北四十里冽石谷內前臨汾流後峙石壁飛瀑色如雪聲如雷
土堂寺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劉村後倚崇岡前臨汾水沙鳥出沒雲煙隠現寺有巨栢十餘株蛟蟠虬屈所謂土堂怪栢也
亭子山在縣西北五十里下有桃花三洞五代白翺嘗讀書於此
石尖峰在縣西北六十里烈石谷口有孤石立汾水側高十丈有竒
周家山在縣西北掃石村西五里汾水經其下
掃谷在縣西北一百十里有掃谷水
珍珠坡在崛𡼱山昔有闍黎住五臺後棲於山日汲汾水淚滴如珠乃詣文殊告乏水相傳命黒龍神䕶歸獲二龍池日飲萬人不竭後人因名坡為珍珠坡
繋舟山在縣北九十里忻州南二十三里禹治水繋舟其上故名其石如環軸曰繋舟㟴 明一統志繋舟山乃元好問父德明讀書處趙秉文更名為讀書山好問詩曰從此晉陽方志上繋舟山是讀書山一名小五臺山有文殊石洞歲旱取水於此
蘂羅山在縣北九十里太平鄉之辛莊山勢雲葉杈枒如蘂始芳鱗鱗鬛鬛如羅紋疊所謂蘂羅春色也
方山在縣東北六十里清源縣西二十五里巔方漢柵山在縣東北六十里接盂縣鴉鳴谷
阪泉山在縣東北八十里罕山西北古名漢山有白龍黑虎二池 晉地誌雲晉文公卜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因立廟於此歲兩祀 山麓前臨巨澗左帶挑崖勝水諸山重巒拱秀
織笄山在縣東北九十里即繋舟山之陽也一名鳳凰山其形如鳥舒翼東接臥虎山西南接馬頭山羣峰羅列又名五峰山 金元好問織笄山詩繋舟南北暮雲平落日滹沱一線明
梁鴻山在縣東北九十里乃織笄支山也
龎家山在縣東北百八十里
摩笄山 五朝志汾陽有摩笄山 保安州東有雞嗚山飛狐縣東北百五十里濟南府長清縣胥有摩笄山 魏土地記摩笄山在代郡東南二十五里一名馬頭山 括地誌摩笄山在飛狐縣東北尹耕謂代郡廢城東南二十餘里馬頭山即為摩笄要以代州志為正而五朝志列於正史其說亦冝參考
五鳳山在縣東北盂縣定襄界
真金佛洞在凌井溝內峭壁上高數土人傳嘗有金佛雲
汾河繇交城縣火山東流入縣境出冽石口南流經城西門外二里又東南流入太原縣境 水經注魏土地記曰秀容部人徙居之立秀容䕶軍治東去汾水六十里南與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陽之山東南流注於汾水汾水又南出山東南流洛陰水注之汾水又南逕曲陽城西南注也
汾河渡在城西南路通太原縣
西湖景在南關內西隅四周胥水荷荻渺瀰
尚家海子在縣西南
柳溪在縣西一里汾堤之東宋天禧中陳堯佐知并州因汾屢漲築堤周圍五里引汾水注之環植柳萬株中有杕華堂堂後通芙蓉洲堤上有彤霞閣每歲上已太守泛舟郡人遊觀焉乆圮於水斷碑尚存
龍泉有二一在城西二里南流入太原縣界一在城西北百五十里靜樂縣界流經盧子社至橫渠合掃谷水宋天聖二年夏水大漲知太原府陳堯佐作新堤捍之並人頼焉〈按城西二里即汾河也蓋泉與汾河並為一矣〉
西山飛瀑有王道行詩搖空珠瀑瀉銀河
烈石泉在縣西北四十里發源烈石谷南流三里入汾汾得烈石泉勢始洶湧 李頻詩泉分石洞千條碧人在氷壺六月寒
烈石池在縣西北四十里烈石廟西池水徐徐而出入於汾不相合惟清水一流二十里始合汾諺曰清水半壁渾水半壁
元泉在縣西北五十里峭巖滴水寺額亦曰元泉石橋河自盂縣界西南流經城西北合洛陰水河有石橋故名〈明一統志經城西南按城西南乃汾堤也〉
掃谷水源出縣西北百二十里掃谷南流出天門谷入汾
南社河在縣北十里流入汾
洛陰水在縣北三十里源出故新興郡南流經洛陰城北盂縣東北故城南其近盂縣界西南又有石橋河水胥西流經狼孟縣故城西合真谷水又西南經陽曲灣入於汾 水經注汾水東南流洛陰水注之水出新興郡西流逕洛陰城北又西逕盂縣故城南春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縣為大夫之邑以盂丙為孟大夫水又西逕狼孟縣故城南王莽之狼調也左右夾澗幽深南面大壑俗謂之狼馬澗舊斷澗為城有南北門門闉故壁尚在洛陰水又西南逕陽曲城北魏土地記曰太原界置陽曲䕶軍治其水西南流注於汾水〈按洛陰水明縣志不載葢明人止據水經注而古今之地形異也明一統志合真谷水流至盂縣北故城南入汾是又參和水經注而失之也〉
真谷水源出城北七十里南流經狼孟城西合洛陰水一作直谷
陽曲川在縣東北三十里木井城一名陽曲澤又名陽曲灣
澗河水在縣東北五十里西南流入汾
星聚泉在學宮前味甘
龍王井在文廟西北隅大新街味甚甘為晉省第一泉丹井在今額外營東城門內味冽明晉邸有金棗丹治疾甚騐惟用此水
八角井在叅將府街味甘名琉璃井又名金波泉九間橋河在七府營街南橋下水名小兒河
飲馬河在阜成門內街南明晉藩三䕶衛軍飲馬於此一名文漪湖
長海子在貢院右
圓海子在貢院後一名文瀛湖
太原縣
龍山在縣西八里逓高五里有瓦窰峰高四十丈有花巖塔高踰瓦窰南連懸罋山西連方山北至黑沙嶺北齊以山名縣上有唐相國裴休退隱遺址北有童子寺南道中有白魚泉一名天龍山 漢志龍山在晉陽縣西北晉水所出東入汾 五朝志晉陽有龍山𫎇山 元和志懸甕山一名龍山在晉陽縣西南十二里晉水初泉出處 溫大雅創業起居注十三年歲在丁亥正月丙子夜晉陽宮西北有光夜明自地屬天若大燒火飛燄炎赫正當城西龍山上直指西南極望竟天俄而山當童子寺左右有紫氣如虹橫絶火中城上守更人咸見之又衛嵩歌曰西北天火照龍山 周經留題天龍洞詩雲影低遮黃石洞泉聲清繞白龍祠隋朝寺紀開皇歲齊主宮存避暑基詩注閣東皆有洞閣左有白龍神廟廟上有泉閣下有高齊避暑宮遺址
懸罋山在縣西十里高七十丈山下出晉水東至晉祠北連龍山山腹有巨石象罋因名宋仁宗時地震巨石摧壊無復罋形矣 山海經有懸罋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晉水出焉東南注汾郭璞曰在晉陽 水經晉水出晉陽縣西懸罋山 水經注晉書地道記及十三州志竝言晉水出龍山一名結絀山在縣西北非也山海經曰懸罋之山晉水出焉今在縣之西南 地形志晉陽有懸罋山一名龍山晉水所出東入汾有晉王祠梗陽城 劉紫巖集王晉溪太宰卜築於晉祠水邉甚為佳勝乃自綏德謫所以書來乞詩自謂兒軰近為我營一佚老之所池舘之間賸植花竹稻畦蒲沚煙汀雪瀬瀰漫極目頗得秀潤閒雅之趣搢紳多為詠題在通家不宜獨闕乃疊韻以四律復之 齊神武徴范陽祖鴻勲至并州作晉祠記好事者翫其文 齊神武與諸人同詣晉祠皆屈膝盡禮常山太守薛孝通獨捧手不拜顧而言曰此乃諸侯之國去吾何遠恭而非禮將為神笑拜者慙焉 魏正光中華陰楊愔遵彥隨父司空津之并州性既恬黙又好山水遂入晉陽西懸罋山讀書 齊大鴻臚王晞嘗詣晉祠賦詩曰日落應歸去魚鳥見留連忽有相王使召晞不時至明日丞相西閣祭酒盧思道謂晞曰昨被召已來頗得不以魚鳥致怪晞緩笑曰昨晩陶然不以酒漿被責軰亦是流連之一物豈直在魚鳥而已 李嶠攀龍臺碑母嘗祈晉祠於水濵得文石一枚大如鷰卵上有紫文成日月兩字異而吞之 元好問詩石磴雲松著色屏岸花汀草展江亭青瑤疊甃通懸罋白玉雙龍掣迅霆 趙可自白雲歴石甕至明仙詩白雲下明仙巗路縈九折僧居未離人西崦頗孤絶萬株倚空青雙壁似天闕 相傳懸甕山移半里而奉聖寺不動
崖山在縣東酉陽雜爼太原縣東有崖山大旱土人燒此山以求雨俗傳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見之必降雨救之今山上多生水草
方山在縣南三十里高百三十丈東連龍山南至黑龍凹三里西至石亭山七里北至風峪山十里下有泉又有白龍池
馬房峪在晉祠鎮南門外山有普照寺五代桑魏公維翰嘗留祠堂雲
臥虎山在縣西南七里榆次縣罕山之南高三十丈有竒形似臥虎龍山懸罋山環障於外南至明仙口西至明仙峪北連龍山山北有井相傳宋太祖鑿臥虎山血出成河故橋名赤橋即古豫讓橋也
明仙峪在虎山西龍山南川谷清幽乃龍山之半也柳子峪在縣西南十五里入天龍寺道産炭祝志作槐子谷內有插旗石臼深三尺
𰧫石山在縣西南十五里高七十三丈東至清楊河三里南至黃蘆峪五里西連天龍南山北至尖山半里山有寺下有泉一
黃蘆峪在縣西南十八里〈産炭〉
尖山在縣西南二十里高九十八丈合𰧫石山盤踞四里東至清揚河三里南至𰧫石山半里西連天龍南山北至鴉兒溝半里下有泉一山出炭
閻家峪在縣西南二十里産炭
葦谷山在縣西南三十里高七十丈東至山麓十五里南至清源界石呌村三里西至武家崖五里上有仙巖禪寺青龍白龍二池山北有齊神武避暑宮
南山在縣西南三十里高百丈有竒東連尖山𰧫石山南至南峪山二十里西至石亭山七里北至黑龍凹二里山半有泉一
杏坪在縣西南西山中
吳家谷在縣西南
風洞在縣西三里風峪口甎甃洞一穴方五丈有司以三月祀否則多風穴中三柱四壁鐫華嚴經
太山在縣西五里高九十丈最高為東坪峰西坪峰東至山麓二里西北連䝉山北至瓠子溝一里上有龍泉一
風峪在縣西五里五龍纒青崇巖胥在內〈産炭〉
響洞在縣西風峪口內太山寺北二里山中人跡罕到方五尺有竒高下如之人吐語則訇然有聲明正統間邑御史王鑑讀書於此少倦輒聞人呼名疑為山靈雲
風谷山縣西十里高七十八丈盤踞二十里有竒東至龍王堂西連亂山最高峰名馬回尖石壁有穴相傳神至則穴有聲去則否山巖石𰧫文洞中有北齊天保時刻佛經石柱一百二十六朱彛尊詩峪藏千佛經遺蹟乆未壊
象山在縣西十五里
趙家山在縣西山西
成家谷在縣西山西
石室山在縣西北七里地道記太原郡山中有石室方丈四尺壁有古人莫之識
䝉山在西北十里高一百四十丈有竒盤踞三十里南連太山最高名𫎇山砦山下有甘泉一漢劉聰攻劉琨不克掠晉陽之民踰䝉山西遁即此上有周將楊忠碑下有劉薛王避暑砦 蘇禹珪重修𫎇山開化莊嚴閣記峪通馬首地管羊腸 高若岐記繇沙溝北轉見石山從面起水自山上飛撲而下山形如樓臺歴數重至水源經東北懸而上西得磐石倐見石塔坪聳峙於南斗折蛇行二里許有最高峰謂即砦比至復為數峰所壓更跨一壑折西北始於羣峰間露巑岏而㧞起者而後為䝉山之砦七八折扺其前陟巔寛平有石蓮池注底石及基地砌形劉繼元避暑宮之遺趾也西山馬回尖漫天嶺而外胥拱於砦上此山與懸甕方山鼎立而所見尤遠
開化峪在縣西北十里居民業砂器
野峪在縣西北二十里〈産炭〉
井谷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嬰山在縣西北三十里高百七十丈盤踞十六里即今五龍纒是也有妙尖峰東至站字崖二里西至陽曲縣界十五北連青崇巖三里 隋圖經嬰山為并州之主 歐陽詹登龍興寺閣詩千條水入黃河去萬㸃山從紫塞來
九院峪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産炭〉
青崇巖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高八十丈有包寨峰高五十丈東至大瓦溝三里南連嬰山西至陽曲界十三里又北至老龍凹五里有泉接孫八峰
胡谷在縣西北四十里
虎峪在縣西北四十里〈産炭〉
小井谷在縣西北
大井谷在縣西北小井谷南
冶谷在縣西少北大井谷南
銀牛山在縣北酉陽雜爼漢建武二十一年有人騎白牛蹊人田田父訶詰之乃曰吾北海使將看登封遂乗牛上山田父尋至山上唯牛跡遺糞皆為銀也明年封禪
黑駝山在縣東北四十里高六丈分上下二山東至榆次縣界五里北至陽曲界七里中有泉一上有補㤙寺 舊志二山對峙如駝峰而色黑故名
玉崖頭在天龍山北
介嶺 歐陽詹登龍興寺閣野望詩短垣齊介嶺片白指汾流 水經注晉陽城南舊有介子推祠地形志同〈按北漢郭無為隠太原抱腹山劉鈞求智謀者段常薦無為以諫議大夫召之今太原無抱腹山當即介嶺襲錦山抱腹巖之名爾〉
朝陽洞二泉上二十丈有竒又上建呂仙閣
汾水在縣東十里繇陽曲城西南流入縣界南屯等村繇西南馬村流入清源縣界𨽻縣境凢七十八里水經東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東南流注之 水經注太原郡治晉陽城秦昭㐮王三年立尚書所謂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說題辭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廣延曰大鹵太原也釋名曰地不生物曰鹵尚書大傳曰東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謂之太原郡取稱焉魏土地記曰城東有汾水南流水東有晉使持節都督并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太原成王之碑水上舊有梁清洴殞於梁下豫讓死於津側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汾水西經晉陽城南舊有介子推祠前有碑廟宇傾頺惟單碑獨存矣今文字剝落無可尋也 權德輿北平郡王馬燧行狀公初旋師以晉陽大鹵用武之地北蕃東夏且有外虞而都地之東平坦受敵乃股引汾晉二川漲為平湖能順地泐以導水勢守陴者歲減其役濵河者日厚其生而又廣堤濬池密樹如織金湯自固板榦不勤 北堰中堰南堰相傳宋太祖引汾水灌晉陽縣城今有遺蹟 五代史引汾晉二水以灌之水自城門入而積草自城中漂出塞之及班師繼元決城下水注之臺駘澤朱長孺曰智伯謂汾水可浸平陽宋取北漢亦壅汾水灌太原是汾水為河東害甚大禹治之自不容緩豈獨以帝都所在哉
晉水在縣西南十里源出懸罋山下二泉北曰善利南曰難老疏為二池南曰大池流經奉聖寺前名流盃池北曰八角池分為三河其北派流經北神橋入安仁賢輔古城金勝等村為北河即智伯遏水以灌城者名智伯渠至唐貞觀中長史李勣架汾水東引令民汲飲後名晉渠今廢其中派入大池流經南神橋晉源都東莊為中河又一派為陸堡河流入大寺等村其南派流入索村等地為南河胥總滙於清水河入汾其北渠舊引入縣城今渠存而水不行 水經晉水出晉陽縣西懸罋山又東過其縣南又東入於汾水 王瓊崇福田莊詩塍間有地皆流水寺外無山不繞城 水經注縣故唐國也周成王以唐滅封唐叔於唐縣有晉水後改名為晉故子夏敘詩稱此晉也而謂之唐儉而用禮有堯之遺風也昔智伯遏晉水灌晉陽其川上源後人踵其遺蹟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至有良朋密友羇遊宦子莫不尋梁契集用相娛慰於晉川之中最為勝處汾水分為二流北瀆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戰國襄
子保晉陽智氏防山以水灌之城不沒者三版與韓魏望嘆於此故智氏用亡其瀆乘高東北注入晉陽城以周溉灌漢末赤眉之難郡掾劉茂負太守孫福於城門西下空穴中其夜奔盂即是處也東南出城流注於汾水也其南瀆於石塘之下伏流經舊谿東南出逕晉陽城南城在晉水之陽曰晉陽矣經書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杜預曰大鹵晉陽縣也為晉之舊都春秋定公十三年趙鞅以晉陽叛後乃為趙矣其水又東南流入於汾〈括地誌同〉智伯圍晉陽決晉水灌之城不浸者三版城中巢居而處懸釡而炊襄子期韓康子魏桓子夜殺守堤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救水而亂大敗 朱彞尊記自智伯決此水以灌晉陽而宋太祖太宗率用其法定北漢葢汾水勢與太原平而晉水高出汾水之上決汾之水不足以㧞城惟合二水而後城可灌也 五朝志太原有晉陽宮晉水 宋太平興國中曹翰從征太原攻西北築土山瞰城中軍中乏水城西十餘里谷中有娘子廟翰往禱之穿渠得水人馬以給 宋𤋮寕八年七月太原府草澤史守一修晉祠水利 喬宇晉祠記泉自懸甕山而出結二穴以泄穴廣二尺許因甃石池之溢泛為溪北折而東瀰漫盈決渠穿澮引條經井絡用溉田疇方四十里 相傳晉祠聖母姓柳氏金勝村人姑姓嚴汲水甚艱道遇白衣乘馬者欲水飲馬柳不恡與之乘馬者授之以鞭令置甕底曰抽鞭則水自生柳歸母家其姑誤抽鞭水遂奔流不可止急呼柳至坐於甕上水乃安流今聖母座即甕也 元高昌偰玉立晉溪詩訪古晉溪水繞集汾水橋
澗河在縣東十五里源出榆次縣赤坑村流入縣境南畔南墨窰等村至小店鎮入汾𨽻境凢十里有竒
洞渦水在縣東南三十里繇榆次縣永康鎮西流入縣北格等村入汾𨽻縣境凡十里有竒 水經洞渦水又西到晉陽縣南西入於汾出晉水下口者也 水經注劉琨之為并州也劉聰引兵邀撃之合戰於洞渦即是水也 梁氏叔琮自太行入取澤潞出石會營於洞渦乆之糧盡乃旋 宋李繼勲征太原與北漢戰於洞渦河大破之
蓮池在縣南五里蕭贊營晉水滙此民多植蓮
臺駘澤在縣南十里廣二十里晉水下流之所滙也一名晉澤中産蒲魚後汾水沫之胥為民田其側有昌寜公廟即臺駘神也 齊神武田於晉澤太常李元忠馬倒良乆乃蘇神武親自撫視
御井在縣西南十里近晉祠相傳宋太祖飲馬於此蟾酥池在縣西南五里賢輔鄉元時採辦後涸
滴瀝泉在縣西南十里王索村古晉祠下〈太原古志在王里村三十里〉
白龍池在縣西南三十里天龍寺深可丈許旱浚之則雨
桃坪溝在縣西南西山中
沙河水在縣西七里風峪中經晉陽故城南隍東流入汾
九龍井在縣北三里金皇統八年碑人有疾飲之即愈洗目即明
烈女井在縣北十里元武氏嬰殉此
白魚泉在縣西北十五里龍山明仙寺北谷泉出白魚因名
龍泉在縣西北開化山南谷中有八角池泉繇石罅出榆次縣
罕山在縣北五十里陽曲縣界太行連絡而下層巒千里山獨偉特巔有雲則雨乃榆次之鎮山也東為冀家山東南為大方山中為中林山和合寺寺迤西南為小方山臥虎山又起為龍王頭山饅頭山迤西為草堆山南有龍池一名旱山地形志中都有榆次城壽陽城平譚城原過祠旱山 王系罕山浮圖疏晉國多山而盤紆岪鬱中都為大中都之勢南平北險自北而南百餘里中岡陵起伏而蒼翠拔出罕山為大
懸泉谷在縣東南三十里牛坑村有牛坑水
榆城坂在縣東南三十里壁立數十仞上有土寨下有懸窰
麓臺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高數十仞巔平衍故曰臺一名鹿蹄山上建智伯祠麓臺山有二榆次其一也廣輿記祁縣接榆次界地形志榆次有鹿臺山祠
神林嶺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陰寒積雪與寳峰山對峙寳峰山在縣東南四十里馬欄村蜿蜒偉特山之陽溪谷可玩下有龍池水最清澈
盤腸嶺在縣東南五十里山勢危峻盤曲如腸
木𤓰嶺在縣東南六十里有木𤓰水
鷹山在縣東南八十里峰聳似鷹小塗水出焉
小峪在縣北三十里有小峪口渠
烏金山在縣北四十里罕山西南中有龍池夏不涸冬不氷相傳文殊大士飲獅於此居民禱雨多應
蒜谷在縣北四十里有蒜谷水流入澗河
臥虎山在罕山南積石巉巖狀若虎伏
冀家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其勢綿延環向為罕山左翼大方山在冀家山西臥虎山北高數十仞四角嶐起中林山在大方山南臥虎山西草堆山東羣山中茂栢成林上建和合寺
上方山在大方山西
草堆山在小方山西形袤而勢積起似草成堆
饅頭山在草堆山南麓平廣而巔尖削
芹谷在縣東北五十里有芹谷水
殺熊嶺距縣十里宋制置使种師中敗於此
孫家山相傳明𢎞治十年山南移二十里雲
洞渦水源出樂平縣西四十里陡泉嶺至平定州合浮化水西流至壽陽縣界土人名冷泉河合黒水經榆次東十五里合流村合大塗水又西五里合源渦水又西南流至太原縣北移村王名都注於汾水經注洞渦水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於洞渦又西與原過水合 水經西過榆次縣南 水經注榆次縣故塗水鄉晉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晉侯築虒祁之宮有石言晉之魏榆服䖍曰魏晉也榆州里名也漢書曰榆次十三州志以為塗陽縣矣王莽之太原亭也縣南側水有鑿臺韓魏殺智伯瑤於其下其水又西南流經武觀城西北盧諶征艱賦曰逕武舘之故郛問厥墮之逺近洞渦水又西南為淳湖謂之洞渦津澤而塗水注之魏地形志同過水出木𤓰嶺一出沾嶺一出大廉山一出原過祠下五水合道故曰同過西南入汾
源渦水在縣東八里源渦村其泉湧出隆寒不氷泉側草木經冬常榮又名為溫泉上有龍祠唐貞觀二年縣令孫湛引以溉田南經半里許㑹洞渦入汾 水經注洞渦又西與原過水合逕北便水流也水西阜上有原過祠蓋懐道協靈受書天使憂結宿情傳芳後日棟宇雖㵸攢木猶茂故層毖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於洞渦水也 一曰南流入塗蓋塗水至合流村與洞渦合可並稱也
社倉井在社倉西水甘瀹茗甚美
寒泉在縣東十里井谷村龍祠前土泉一穴甘冽不涸不溢清澄見底西注洞渦
西墕溝水在縣東南十五里
杜堡溝水在縣東南二十里清流峻坂
牛坑水源出縣東南三十里牛坑村懸泉谷西流入洞渦田
華豹溝水在縣東南四十里許溝北崖北倚深隈南臨巨壑
神井在縣東南五十里高平村北味甘冽里人以水盈縮卜歲豐歉
木𤓰水源出東南六十里木𤓰嶺下乃遼州舊平城縣界也西流二十里經八縛嶺下又名八水西流入洞渦
周家井在縣東南水甘冽
小塗水發源東南八十里鷹山下西流入大塗水大塗水發源東南百二十里八縳嶺西北流至斛城舖合小塗水又西北至仁吾舖西流經溝口舖中莊舖石圪塔南藺交至南北合流村合洞渦水又西經八逹村源渦村合源渦水又西為萬春渠又西過八家崖分支為王村渠小東關渠橙槽渠楊村渠又分支為永康渠又分支為張慶渠又分支為演武渠又分支為懐仁渠又分支為王郝渠雖洞渦大塗合流而榆次諸渠以塗水為主水經注塗水出陽邑東北大嵰山塗谷西南逕蘿磬亭南與蔣谷水合水出縣東南蔣谿水自蔣溪西北流西逕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晉人敗狄於箕杜預釋地曰城在陽邑南水北即陽邑縣故城也竹書紀年蔣溪又西合塗水亂流西北入洞渦澤
長寜水魏地形志榆次有長寜水西北合同過 水經注迤西又與原過水合
八縛水源出八縛嶺下西流至傾城西㑹木𤓰水金水河在縣西南三十里源出太谷縣西流經縣東陽鎮入徐溝縣界
馬家厓井在縣西北隅水甘
澗河水在縣北十五里源出壽陽李家山西南流經鳴謙驛城㑹蒜谷赤坑白龍諸水分支為使趙渠聶村渠楊盤渠流經太原縣境入於汾 明志發源北二十里罕山西南流縣東北五十里有芹谷水西流合此水〈明一統志亦名赤坑水〉
清水河在縣北二十里鳴謙驛源出孟家井黃煤窰下西南流入澗河
蒜谷水源出縣北四十里蒜谷西流入澗河
蘇河水發源縣北四十里高壁溝西流入澗河
黃龍港在縣東北半里漢唐時故道也邑霖潦滙此疏為港
白龍河源出縣東北二十五裏白龍溝西流入澗河小五臺山在城東北三十里山上有二泉泉有一神主之禱雨者各投瓶取而合騐以卜雨數 張飬廬山寺記榆石艮方越城二十餘里小五臺廬山寺北礪罕山南帶塗河東望海波西眺龍門林巒泉石號勝遊地
大佛溝在縣東北四十里栢林頭壑迴岡抱
芹谷水源出縣東北五十里芹谷西北合澗河
龍池有四一在小五臺山下一在罕山南一在孟家井東一在中社村西水胥光瑩冬夏不竭上有龍祠歲旱禱雨輙應
太谷縣
鳳凰山在縣南十里高五里盤踞四十里巔勢似鳳秀巒抺靛為陽邑之鎮山上有浮圖三座空王佛殿下有白將軍廟東二里山麓有三佛閣有龍泉酎泉
奄谷在縣東南十五里袤四十里東崖石壁有佛像名千佛崖谷中有水流合象谷水 初旦遊磨龕寺記太谷南二十里有奄谷口路裁成蹊又十里亂石怒濤聳如激如又五里經斷梁皆懸崖邃澗行數里始逹寺寺在山半因其勢而磨之厥形若龕前臨陡隍憑闌俯視羣山皆小
鳳景山在縣東南十八里高三里盤踞十餘里巔有浮圖
灰泉山在縣東南二十里高二里盤踞十里山上有谷德將軍廟廟下有泉瀦為池名灰泉山池明一統志池上有亭在焉
鳳翼山在縣東南二十三里高三里盤踞二十里即鳳凰山之右翼也有二佛閣
四卦谷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袤二十里谷中有泉分流四𣲖
石馬嶺在縣東南三十里石似馬
藥伯山在縣東南三十里高二里盤踞十里有藥伯廟松嶺在縣東南三十里繇奄谷入形高松茂曉日滃雲殊似蜃樓下有巖東數十武就崖建磨龕寺下臨千俯瞰溪流
回馬谷在縣東南三十里袤二十里谷中有馬陵關通古邢州路産葡萄味甚美
馬嶺在縣東南七十里路通直𨽻順徳府元好問有詩龍門壑在鳳凰山西與大佛山胥名鳳翼
咸陽谷在縣南十五里袤十里山上有源泉流出谷名咸陽水西合回馬水 城壕記秦代趙築城近谷口以咸陽兵戍之故名
白璧嶺在縣南七十里魏地形志陽邑有白璧嶺樊陽水入表山塗水
馬明王谷在城南有河
大佛山在鳳凰山東
黃土谷在馬明王谷東
太谷在縣西南隋改縣為太谷以谷名
胡谷在縣西南有河
豬峪在縣西南有渠
蔡谷在咸陽谷西南
龍岡在縣東北五里蜿蟺綿亘將雨則𤇆雲噴薄象谷在縣東北五十二里廣三百歩袤四十六里谷中有水即象谷河 後魏正光三年六月并州靜林寺僧在陽邑城西象谷掘藥得玉璧五珪十印一玉柱一玉蓋一竝以獻
蔣谷在象谷旁 魏土地記晉陽東南百十里至山有蔣谷大道度軒車嶺通於武鄉谷有水自蔣溪西北流西逕箕城北春秋晉敗狄於箕即此又西合塗水亂流西北入洞渦澤
大塔山在縣東北有金水河
八表山〈見地形志〉
奄谷河在縣東南十里谷中有泉北流經城東石象舖又北合回馬河
回馬河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榆社黃花嶺下西流至谷又西合奄谷咸陽谷水又西經清源祁縣注於汾
城南河在城下源出馬明王谷至城下西流㪚漫明嘉靖二十三年以築城改南五里谷咸陽谷河今復故道
酎泉在縣南十里源出鳳凰山下瀦為二池味甘宜釀酒北流溉稻田西北合咸陽谷水
蓮花池 栲栳池 聖母池胥在酎泉側淨若鑑照人無匿髮輕風感之作青蘿紋紙痕荇藻紛披鳬鷖唼喋
龍泉在縣南十里鳳凰山下味甘可㸃茗石渠屈曲並可流觴
咸陽谷水在縣南十五里源出咸陽谷山上捐流出谷西合回馬谷水〈明一統志奄谷咸陽谷石璧俱有佛像〉
胡谷河在縣西南西北流入祁縣界
象谷河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源出榆社恤張嶺下西經縣城西北流入清源縣界水澄澈可鑑
金水河在縣東北源出大塔山下至石母祠衆泉合經榆次縣東陽鎮徐溝縣山道村西北合象谷水經清源縣羅白村入汾
祁縣
麓臺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南跨平遙縣界迤邐接武鄉沁源靈石縣界高八里盤踞三十里形似臺一名頂山又名𫎇山又名竭方山有宋張商英麓臺銘
龍洞在麓臺山龍王廟中深四丈強洞口時有風雨氣近之寒悸洞脅嵌空分四小洞正北一窩是為潛宅即龍王洞內有水池細橫三木朽似不勝梁實爾精材過此則霜芽雪筍肥乳泉矣南二小洞一則太子據之蓋龍孫也一則潤濟侯據之水凝石滴胥傳為照餘祁之神禱雨輙應東南轉一洞幽不可測大都粘雲觸霧胥帶龍腥無敢深入祗生疑肅
南原在縣東南閻漫胡累大安南等都西二十餘里南北十里〈宜麥〉
伏羆嶺在縣東南三十里有伏羆水
上幘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高五里盤踞五里巍峩竒秀上有五龍堂
下幘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高三里盤踞五里上有幽仙寺上幘下幘東接太谷南接武鄉晴巒朗岫下臨風雨石樹和合巃嵸蔥蔚有五龍二池
墜鐘崖在下幘山宋宣和中幽仙寺諸仙禪師遊汴徽宗詔入朝設宴不食上問之對曰聞本寺鐘響方食頃之果聞鐘聲上遣兵衛取其鐘鐘絶紐飛去西崖下半入地不可起人遂名為墜鐘崖
高峰壑山在上幘山東十餘里一名雲伏腦山分二支轉而東北者為綿嶺自麓十八盤始至巔轉而北者為龍山首有龍嘴 山巔積雪不化有雙泉志稱竹綠氷崖花紅霜障
四縣腦山在幘山東南三十餘里形勢峻廣陟巔見祁縣大谷榆社平遙四縣
牛心山在縣東南七十里逓高六里盤踞四里水泉四匝峰巒特秀山巔尖圓似牛心
紫荊山在牛心山南距縣百餘里山最高袤十里石多五色西崖有赤土洞巔有泉池西巖有銀洞今閉西北山梁下有風洞
溫風嶺在縣東南百里紫金山北巔有張果老窰下有天井仙峰槽蹄諸蹟
雙臺坡在縣東南梁村東雙臺對峙
黃羊坡在縣東南窰上村相傳黃羊引楊六郎兵雙泉山在縣南三十里子洪鎮南山有雙泉
石夫子洞在雙泉山石崖中內有夫子像明嘉靖中鑿洞南一里有石似龍鴉嘴
石佛崖在子洪鎮南子洪上渠下渠自崖而分
胡甲水源出東南百六十里武鄉縣胡甲山北流經龍舟谷名龍舟水滙諸泉折而西流經縣北又西經平遙界入於汾名昌源河入盤陀一川沿遡龍舟谷水峪村北關其聚落也東巖一潭寒淨拭下流多沙土人名沙河斛水斗泥鍬雲鍤雨水經行處人多種竹雲梢不碧而白似太始雪 水經注侯甲水發源平遙縣胡甲山有長坂謂之胡甲嶺即劉歆遂初賦所謂越侯甲而長驅者也蔡邕曰侯甲亦邑名也在祁縣侯甲水又西北歴宜歲郊逕太谷謂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逕祁縣故城南自縣連延西接鄔澤是謂祁藪也即爾雅所謂昭餘祈矣賈辛邑也辛貌醜妻不為言與之如臯射雉雙中之則笑也王莽之⽰縣也 地形志祁有祁城祁奚墓周黨大谷水趙襄子城
昭餘池在縣東南七里祁城村周禮昭餘祁即此乆涸元至元十一年濬水為昭餘池即其地立成湯祠後池復涸
國朝順治九年復盈 何濟時昭餘祈考池在祠之前後左右明嘉靖初知縣楊西波乃鑿於池之東南一里許則非其地矣 顔師古註昭餘祈在太原鄔縣
義井在縣東南元義門溫義之井
滿井在縣東南十五里閻漫村水神溝冬夏恆流伏羆水源出縣東南三十里伏羆嶺流經王斜村東名王斜河北入昌源河
石佛河源出縣東南四十里柏圏村南坡下流至下申諸村漫散
通光水源出東南幘山北上莊東南溝中流出谷口益以太谷縣胡城谷水北流經縣東東管諸村名胡溪河至西北合昌源河入汾 舊志出縣東南四十里胡城谷中北流一名胡城水
五龍池在幘山五龍堂前東西各一
迴馬谷水一名五馬河源出太谷縣東南迴馬谷流經縣北西合昌源河入汾
馬跑泉有三二在麓臺山神祠南北一在上幘山東子洪池在子洪鎮南山麓周圍石砌水甘
雙泉有二一在子洪鎮南雙泉山流入溝灌田一在高峰壑山流入通光水
甎㧞突泉二胥在南梁上莊東南溝中通光水之上流也
三大井在縣東北隅味甘
感應泉在新韓鎮後涸
海眼在馬射灣距城三十里水出其下冬不涸
徐溝縣
金水河在縣境東十里源出大谷大塔山經榆次縣東陽鎮西南入縣境集義諸村漫流秋水大發時斷行旅四季多涸土砂水鹻 沈崑記徐三水㪚為嘉平禿尾諸渠洞渦嶑峪支分不一而金水河從大塔遶出城下數十里安流如故
嶑峪河在縣南八里繇太谷縣西入縣境李青村楚王村清德村內道村宜武村高花村流入清源縣界舊在縣南十里明季移北五里三秋漲水時發春夏則涸
洞渦河在縣北八里土人名淤泥小河經榆次縣永康鎮先在太原縣北格等村西流今移縣境良隆村遼西村劉村同戈村白樹村董家營王答村龍家營黒石屯等村流入清源縣界
清源縣
馬鞍山在縣西南五里高七百四十歩橫三百十五歩至鳳山二里半
方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高七百九十歩橫四百歩西至交城縣壺屏石山界四里北至馬鞍山十六里
白石山在縣西五里高七百六十歩白石溝袤二十里北至中隱山四里半有水由峪中出合平泉曲流十里入汾夏秋泛漲直衝城西關築白石堰以障之勞費滋甚康熙十六年春山水改道而南由西南流十里東行入於汾秋水潰溢去城十餘里民得紓修堰之役者四十餘年後復由縣東北曲流入汾二十二里山堂肆考白石谷在太原府清源縣西白石山谷水流出合平泉入汾三晉多山谷而梗陽白石谷獨流布於東南藝苑之卷帙焉
鳳山在縣西七里高八百歩橫三百九十歩至白石山三里半中峰高峙雙翼如抱
屠各谷在縣西十五里兩山夾峙陡峻如峽
馬名山在縣西十五里高八百十歩橫四百二十歩在鳳山白石山中漢文帝牧馬於此有印駒城
壺屏石山在縣西二十八里高白鎮交城夏營村界有壺屏石河
中隱山在縣西北八里高七百八十五歩盤踞三百七十歩北至仁山三里半四周高峰其山中𨼆碧澗瀠繞水中文石可數有中𨼆寺
仁山在縣西北十里高七百五十步橫三百二十步北至太原縣洞兒溝山界三里
賈家山明嘉靖七年九月山塌數十丈
汾河在縣東五里水經南經梗陽故城東
塗水在縣東南三十里自太原縣界西南入汾與洞渦水合 水經汾水過晉陽縣又南洞渦水東流注之注汾水又南經梗陽縣故城東故榆次之梗陽縣
也今太原晉陽縣四十里榆次界有梗陽地汾水又南即洞渦水㑹者也
象谷水在縣東南三十里至榆次縣界西北經徐溝入縣境流入祁縣界
屠溝水在縣西南十五里即屠谷水也兩山陡峻如峽夏多泛漲冬則涸
白石水在縣西五里
壺屏石河在縣西二十八里流入交城界
清源水在縣北五里發源西山趙簡子祠前平地湧出清可鍳髪一名平泉一名不老池東南入汾清源名縣取此 通典有清源水 舊唐志清源隋於古梗陽城置清源縣以水為名
東湖在縣城東南北三面臨城廣居邑城之半有水門通灌稼渠以逹汾 東湖記縣故無湖湖所占者悉平壤曩時白石水漲不以時疏導悉歸城東低下處外障於垣牆而內益以泉水故水日聚而成湖 祝志不載是時尚未有湖也
芹馥泉在學宮前東注東湖
交城縣
卦山在縣西北五里逓高五里盤踞十七里西北連夏壇山山八峰爻象峰最高巔西巖下石坎有靈泉山西石坎有龍池泉山南石崖下有漿水泉山下有寺義水一名萬卦山祝志作萬卦山六峰峙立唐建華嚴三㑹普光明殿今為十方天寜寺〈明一統志止記六峰〉武攀龍修石路記太極一峰而下兩山迴合岡阜層列八卦六爻皆具目下 朱彞尊遊卦山題名記卦山去交城縣西北五里連峰夾磵若卦畫之相錯陰陽乖合不可端倪山以是名陋者增益其文曰萬卦山而卦之義反以數窮矣丙午秋予登是山觀唐支高李元穆所撰碑記及貞元元和中陀羅尼石幢日將暮風雨驟作乃留宿僧舍曉起登峰以望白雲蓬蓬瀰漲柏谷下視城郭出沒霧中若方艦之浮於海午霽下山因書來游之歲月於壁包子歌曰縶予馬於城隅兮攬子祛於山幽微子之書兮後之來者夫孰知予之偕遊予不復和也
石壁山在縣西北二十里疊巘周環拱列如壁南有石崖峭削百仞西北巖下有龍潭泉東南崖半有白牛洞唐建石壁禪寺甘露義壇李逢吉碑三壇角於三都在西都曰靈感壇在東都曰㑹善壇在北都曰甘露壇今為永寜寺又林諤頌舊號石壁谷又一名甘山一名龍山 魏太和六年唐貞觀十一年元和七年甘露胥降於石壁山 林諤撰石壁寺鐵彌勒像頌序房璘妻高氏書碑序曰石壁寺者晉之西山舊號石壁谷隋隸西壽陽縣唐改壽陽為文水先朝分置交城而立寺焉太宗昔幸北京文德後輦過蘭若禮謁禪師綽公便解衆寳名珍供飬啓願玉衣旋復金榜遂開因詔天下名山形勝皆表剎焉所以報䕶力廣真諦也特起紺臺之制頗餘紫禁之恩禪師守終官寺初創分身建塔遺跡巋然 金章宗遊龍山詩金色界中兜率境碧蓮花裏梵王宮 趙㸃詩路轉八九里雲藏四五峰
孝文山在縣西北百六十里靜樂縣西北五十里元魏孝文帝嘗避暑於此有廟
穀積山在縣西北百五十里接永寧州呂梁山界一名骨集山縣志即作呂梁山
羊腸山在縣東北百二十里後魏羊腸寨即此 隋書崔頤字祖濬陵人大業時從駕登太行詔問何處有羊腸坂對曰臣按漢書地理志上黨壺關縣有羊腸坂上曰不是又答曰臣按皇甫士安撰地書雲太原北九十里有羊腸坂上曰是也因謂牛宏曰崔祖濬所謂聞一知二 水經注漢高帝十年封靳彊為侯國後立屯農積粟在斯謂之羊腸倉山有羊腸坂在晉陽西北石縈委若羊腸焉故倉坂胥取名矣通典靜樂有羊腸山隋煬帝改為深谷嶺又嵐州宜芳縣有古秀容城即漢汾陽縣屬太原郡積粟所在謂之羊腸倉是靜樂萬根谷後魏𨽻秀容也 山堂肆考羊腸山在山西太原府交城縣東北郡國志萬根谷石磴縈委若羊腸然後魏於此立羊腸倉 萬根谷下有石墟 元和志羊腸山在交城縣東南五十三里是繇交城故縣言也
寳珍山在縣西百里僧寳珍蛻此
錦屏山在西北五里東連卦山紅崖綠樹若錦屏然夏壇山在卦山西北
白牛洞在石壁山東溝東南崖半洞北向洞口高一丈廣五尺深不可測
高離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孤峰高出遠離培塿
西社龍門在縣西北五十里西南都景殊清麗昔有巨石當山口夜倐迅雷石裂水通
馬鞍山在縣西北五十里連峰似鞍邑鎮山也上有晉大夫狐突及子毛偃墓祠崚嶒峭拔盤旋萬峰一名狐突山土人名放馬坪〈山産青鐵下有靈泉〉
文谷在馬鞍山後有文谷水
步渾谷在馬鞍山前步渾水源此
少陽山在縣西北七十里山海經少陽之山酸水出焉今水微酸流合文谷水舊産銀精石 水經注南與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陽之山東南流注於汾水汾水又南出山東南流則酸水當在陽曲烈石口上
青龍洞在縣西北七十里水北都榆羣村洞邃數里繇石窟入禱雨多應
龍堂巖在縣西北七十里水北都山下有龍王堂文山在縣西北九十里文水側
四稜山在縣西北九十里山脊四垂
寳珠山在文山西北十里〈載明一統志〉
龍鬚山在縣西北百二十里高五里盤踞十九里北連孔河嶺靜樂縣山界山有三峰盤蛇峰最高巔有寨名龍鬚寨北有黒龍祠南有龍堂山山下滴水成石名餘涼石山麓有青崖水一名龍樹山
孔嶺在龍鬚山北
大阿蘇山在縣西北百五十里
小阿蘇山在大阿蘇山南數里石崖有洞穴相傳張果老乘白驢以鐵箠指石為穴併驢入此今穴邃數十武
黒石樓山在縣西北百五十里永寧州界上有黒石如樓故名
破羅漢山接黒石樓山
采屏山在縣西北百五十里懸崖如削五色繽紛土人不知其名
國朝康熙初知縣趙吉士得斷碑於澗中上有采屏二字因以名山
豁然山在縣西北百五十里連穀積山山勢聳立古有隱士東望并州西望黃河襟抱豁然一名歡恱山
獨泉山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洞穴中有石如盆泉水出焉
福泉山在縣西北百七十里有福泉禱雨輙應
煉銀山在縣西北百七十里
劉王𡺠山在縣西北百八十里高八里盤踞二十二里西連榆城山臨縣界山有峰淵峪峰最高上有泉禱雨多應山下有離石水流入永寧州昔劉淵都離石時嘗居此因名有祠又有西谷水流入交城
榆城山在劉王𡺠西南西谷水經流其下
西谷在劉王𡺠西
三座崖在縣西北峙東西兩葫蘆口中
鳩鴿二祖崖在石壁山龍堂宋釋龍潭居石壁寺有鳩鴿聽經轉生縣北坡底村榮氏從師苦修於寺北溝西崖下即龍堂也後胥化此名鳩鴿二祖崖東坡有石菴顯跡
童子谷在縣北八十里北齊天保七年有童子羣牧於谷見巨石如人因獲浮屠像高一百十丈
交城山在縣北百里交城故縣治此今為故交村 舊唐志交城隋分晉陽縣置取縣西北古交城為名初治交山天授元年移治卻波村
臥牛山在縣東北七里以形似名
白鹿山在縣東北十里下有白鹿泉
玉山在縣東北十二里古名虎頭山金皇統二年賜名或謂有空王佛寺故也有第一碑宋米芾書
七佛巗在縣東北二十里山巖有七佛像
臥虎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有臥虎巖相傳梵王太子繇盤陀石來及七帝修覺地其睡化金骨虎石足蹟今存
塔莎谷在縣東北五十里有塔莎水
神師山在縣東北百九十里古有二仙隱此下有東西仙洞二
汾河繇靜樂南流入縣北境百里故交村及汾孔交流地也隸縣境三十一里又東流入陽曲太原清源縣境復流入縣東南境十五里鄭村過大陵城合𡺠谷水又南流入文水縣𨽻縣境又三十里 水經注汾水又南逕汾陽縣故城東川土寛平峘山夷水故地理志汾水出汾陽縣北山西南流者也
沙河在東門外接磁窰坡底卦山諸河實無河也月波湖在縣城東南隅周二里一名卻月湖面平如鏡樓臺掩映
南河在縣南八里土人名禿尾河夏秋時漲
瓦窰河在縣西北五里即步渾水下流也
國朝康熙二年磁窰瓦窰二水交流北門圮七年疊石築堤障水南流三十五年堤潰城復圮嗣後時加修治袤八十丈有竒高二丈
文谷水在縣西北源出馬鞍山後流入汾水泉灘在西涯
步渾水在縣西北源出馬鞍山前步渾谷流經瓦窰溝至城東流入汾
渾谷水在縣西北源出孝文山後南流經文水縣峪口開柵二村入汾古浚二渠
觀音泉在縣西北八十里西冶村
西谷水在縣西北源出劉王𡺠南流至榆城合渾谷水狐神祠井在城北水甘禱雨殊靈
孔河在縣北百三十里源出龍樹山下青崖寨東流經板柵屯蘭馬蘭村東注於汾〈明一統志出東北塔莎谷南流入汾宜覈〉
磁窰河在縣東北五里即塔莎水下流也
塔莎水在縣東北五十里源出塔莎谷南流經縣東南入汾
漿水泉在卦山南石崖下
龍池泉在卦山西方丈石坎中
靈泉在卦山巔石佛堂西巖下石坎流出冬夏不涸龍潭泉在石壁山西北巖下僧龍潭棲此
白鹿泉在玉山麓一名氷泉
文水縣
隱堂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名子夏山子夏退老西河嘗憩此有石窟名隱堂洞山陽建廟一名商山山壑削立有泉隱而不恆流一名隱泉山東又有馬跑泉西數里有石門
隱堂洞在隱堂山隈去地百丈有竒躡石棧而上洞邃四丈有竒高三丈有竒洞內一窟方廣一丈有竒土人相傳通陜西又有風聲似輕雷洞前石壁㧞立千仞夏秋飛泉瀉落似一匹練一名子夏室 河南廟碑卜公結廬於陶山之麓不踰歲民去其陋石窟之虎渡河而北盤紆之泉渀湃之流澆灌民田三十餘疃西河之民大䝉其德可作商山備考
石門在隱堂山西兩壁如削似雙闕然澗水下注如噴雪走虬
獅子山在縣西南十五里以形似名
白虎山在縣西南二十里昔有白虎穴於此故名併立白虎廟
光統頭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峰嶺高峻日出先照或曰漢光武嘗統兵於此故一峰有先鋒臺之名今土人名西頂山勢邃曲松柏叢蔚
龍堂山在縣西五里右有白水泉味尤甘一名龍王山郭超宗廟碑距城七里四山疊出山之腰有古龍王廟俯臨深谷少折而西蜿蜒十武有泉一由石罅流出冽而甘
陶山在縣西二十里袤亘蜿蜒羣巖競秀或曰唐帝嘗憇此
雙峰山即陶山之分支也兩峰繇麓至巔壁立千土人名大嶺山
石峽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山谷杳邃初入為靛頭山靛頭山即石峽山之麓也夾坡古柏逶迤而入石壁如削有石峽洞
石峽洞石壁插天崖半有洞古藏陶淵明白蓮社文金剛科儀諸書兩壁胥植含桃越嶺西南十里有竒至黃龍洞
黃龍洞洞殊幽邃禱雨輙應
熊耳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形似熊耳松柏䝉翳一名崇山上有牡丹 李學詩記西北距縣三十里有山曰熊耳以狀類因名焉峭然壁立高超漢斗二水環帶於東三峰排㦸於西南則商峰北則狐嶺乃西晉名山也山脇有熊耳寺佛前牡丹一株穿石而生不類凡種
栢茆山在縣北十三里巃嵸森蔚上有壽寧怪柏文峪在縣北二十里文峪口兩峰相距一里落葉較晚所謂谷口秋風也
郝嶺在徐南都上有長栝
汾河在縣東五十里繇交城南流入縣境舊從北安都折而西歴河南都入汾陽縣境 明萬厯三十九年河東遷從縣韓武西都入縣境流經東南齊南都入平遙縣境歴靈石縣西南流 又歴石侯武良東城南賢青高下曲永樂諸村西南流入汾陽縣界 嘉靖二十九年汾河西徙三十二年汾河文谷河胥徙水經又南過大陵縣東 水經注昔趙武靈王遊
大陵夢處女鼓琴而歌想見其人吳廣進孟姚焉即於此縣也王莽改曰大寧矣汾水於縣左迤為鄔澤
國朝雍正七年青高村至尹家社開引渠二道東城村自闢河廣十丈至數十丈有差袤二十有五里
𮞉馬河在縣東五十里源出榆次縣繇清源縣流至縣韓武東伯高車都南合沙河
伯魚泊在縣東南二十里後涸
沙河在縣東南四十里源出祁縣南豐流至縣雲周村胡家堡南入於汾
武澇泊在縣南二十里唐天授二年改名朱雀泊後涸甘泉在縣西南二十里甘泉寺右池方廣一丈有竒水殊清甘
馬跑泉在隱堂洞東
白水泉在龍堂山味甘禱雨多應
泌水在縣北八里龍泉村北繇東南注文峪河平地湧出太平寰宇記謂之神福泉禱雨多應 五朝志文水有文水泌水〈通典同〉
文峪河在縣北二十里源出永寧州孝文山一出交城縣西山半崖龍口一出縣土安都泊泊河三水滙流繇文峪口開柵鎮東南流至石永都入於汾 水經文水出大陵縣西山文谷東到其縣屈南到平陶縣東北東入於汾 水經注文水逕大陵縣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縣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給飬井至幽深後一朝水溢平流東南注文水又南逕平陶縣之故城東西逕其城內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文水又南逕縣右㑹隱泉口水 元石為楷文水
龍堂記西谷之水其水多文因以名焉
猷水在縣東北二十里武陵村西古大陵城東南平地湧出周十里有竒後涸
白石河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清源縣白石山西流經縣武安都西南入於汾
隱泉在商山麓泉不恆流春水獨盛 河南廟碑文水縣迤南五里鄉名樂村即古西河地也乃隱泉之所經泉流至是而澄清可濯故曰清泉
岢嵐州
岢嵐山即管涔山蘆芽山也在州北百里山之陽名管涔山寧武縣界其北隸州境者高六里盤踞二十五里為州南山西南連乏馬嶺山有七峰土人胥名南山山之陰名蘆芽山五寨縣界其南𨽻州境者髙八里盤踞三十五里為州北山西北連霸王山懸崖陡澗一綫羊腸山有十一峰土人胥名北山 通考嵐谷有岢嵐山雪山岢嵐水
東山在州東半里接北山
長城山在州東三里下有白龍泉流合嵐漪水其味甘十里崖在州東十里高二丈形似飛甍行旅時避雨焉乏馬嶺在州東五十里嵐縣西北八十里﨑嶇難行南山在州南一里迤邐蟠踞與漪水胥襟帶州城寺溝㑹在州南三十里石壁峭㧞清泉縈繞上有白勝菴地以溝名而溝側實山也溝其識也 袁鏘珩白勝菴記在寺溝㑹之北踰河入谷口裁數武遵南麓以登徑甚窄轉而北水流涓涓北山胥絶壁若矛倚若竹挺若罘罳植菴門外清泉一紺碧菴南茂林蒨密西訪龍巖寺蹟先是有水如臂繇石袴間歕出以半木聨綴十許丈懸空東流乃飛注澗中沙門堙塞之今則穿石縫珠走星竄沿磴而下矣西顧即巖壑盡處竒㧞不減北屏寺趾掌大宜臺宜洞東南松千章間復橫斜逼真繪事
西山在州西南一里有雲際寺翠嶼蒼岩石徑茂樹龍巖在州西南
巨麓嶺在州西南五十里興縣東北六十里高七里盤踞三十里東麓為州西山西南連萬松嶺山有十峰土人胥名西山一名萬松嶺
西豹峪在州西
旛竿山在州西北七十里
霸王山在州西北七十里
水峪在州西北
天馬山在城北一里
北山在州北二十里
雲山在州東北四十里舊志即嵐谷故縣也與岢嵐山接
雪山在嵐谷廢縣東北四十里荷葉坪東西二山勢極峻險盛暑猶棲餘雪下有萬年氷與岢嵐山相接乃五寨之界也
荷葉坪在州東北六十里高四里盤踞二十里接寧化五寨界山巔圓整如荷葉山有九峰袤亘靜樂嵐縣諸山土人名東山
蛇峪
煗水潭在州東二里水不氷
䝉泉在東山澗下與龍王堂泉合流
馬跑泉在州東五十里泉類馬蹄相傳尉遲敬德蹟黃道川水在州東入漪水
三角城水在黃道川西入漪水
漪水發源州東南乏馬嶺西之直道村滙黃道川三角城水為一經城東甎堡東轉而南西流經陳寧寨隸縣境共九十里南入興縣界 州志漪水環其東南砂河帶於西北一名嵐漪河
砂河在城北五十里納㑹村繞城西南流合漪水名源水在州北五十里東南入河
龍王堂河在州東北二里出東郊北山下水甘合東澗下䝉泉明𢎞治間引入城
仙人澗在荷葉坪下
白龍泉在長城山下流合嵐漪河水殊甘夏寒冬温嵐縣
銅鼓山在縣南五十里逓高十五里盤踞五十里山中一峰高五里連聖窰山仙人洞其色黃似銅履之有聲
赤堅嶺在縣南九十里逓高二十里盤踞八十里嶺下有水流入靜樂縣界靜遊村
風后山在縣東南上有魏皇姑墓
桃尖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逓高十五里盤踞六十里連北廟山
仙人洞在縣南六十里
黃嶮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高五里盤踞三十里連西坡梁一名黃芊山
白龍山在縣西南五十里高二十里盤踞九十里連小萬村有聖水井明英宗在塞外有老人送飯問之日嵐縣白龍神也後封靈潤侯賜二祭
大萬山在縣西南六十里逓高二十五里盤踞九十五里連翠巖山下有白龍池濤雨輙應
翠巖山在縣西南七十里逓高二十里盤踞八十里連大萬山
灰灰嶺在縣西南百里
燒炭山在縣西少北
十八盤山在縣西北二十里逓高十里盤踞四十里連直奪峪山
野雞尖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逓高十五里盤踞五十里連十八盤山
乏馬嶺在縣西北七十里高五里盤踞二十里接岢嵐州﨑嶇難行即宋𤋮寧時飛鶯堡
聖窰洞 蛇洞 銅洞胥在縣北十里銅爛溝中後銅盡名銅家堝
二郎山在縣北二十里
雙松樹山在縣北四十里上有雙松縣志桃簽鎮其南雙松障其北東帶高平之坡西據白龍之險山岡陡峻道路﨑嶇
鹿徑嶺在縣北六十里路通靜樂
獅子崖
綠水河在東門外一里發源雙松嶺東偏范家口受兩涯之滙流四十里入綠水河遶縣東北折而東南流注靜樂縣靜遊村七十里折入汾河汾寧通偏老皆取道於此
青水河與綠水為一綠水上流河胥石東流十五里水沙清而渺無石經樓煩鎮界八十里入汾
望女壑在城南
大賢河源出縣南四十里桞峪村至劉莊合昭濟祠泉經樓煩入汾
嵐水發源南八十里赤堅嶺下東流入靜樂縣界靜遊村七十里距縣界曲立村十里西流入興縣西界黒油溝折入黃河距縣界界河口一百十里北逆流入岢嵐州界雞兒墕距縣界乏馬嶺十五里
蔚汾水源出尖山自桃岑山流經興縣西南六十里入黃河
聖水井在白龍山
馬蹄泉在縣西南七十里
葫蘆泉在縣北十里
大水灘在縣北二十里土人名馬澗灘
小水灘連大水灘
飲馬池在縣北六十里黑嶮山中相傳唐尉遲敬德嘗得良馬於渥窪池騎而去
興縣
桃花山在縣東二十五里高二里盤踞三里東連大寨山危峰獨秀上有桃花寨南有仙洞旁有卦石泉
仙洞在縣東二十五里桃花山南山半石穴可通入其中時寛時隘似門戶者三內平地二𤱔許四望胥石穴東南穴清源湛深水中三白石柱上榰洞頂柱左右又有窈洞一雲桃花寨下石穴曰仙人洞有三口劣容側身入數百武倏開敞怪石峭立石隙小穴如蜂房入者必以草節識路東南入倏有灘曰莜麥灘地殊寛洞頂高十數丈四壁胥鍾乳滴綴似積莜麥然又東南入曰仙人澗水廣可二丈色黒有獨木橋無敢渡者水有三石柱晶瑩似玉其旁洞不可勝計人莫能窮洞外峰突起羽士搆閣其上
大寨山在縣東三十里高五里盤踞八里東北連石猴山石脈臥而疊起其高極目上有高王寨相傳高歡所築下有石乳洞
石乳洞在縣東三十里大寨山下口徑尺餘人蛇行而入中似屋屋壁小口側身入又似屋屋頂鍾乳涓滴下成白石
十八盤山在縣東七十里高六里盤踞十里東南連合查山茂林邃壑十八曲而後躋巔
樺林洞在縣東南六十里山多樺木巖內洞穴相通如陶復陶穴然
合查山在縣東南八十里高七里盤踞十三里東南連陽山高可二十里為諸山冠數百里外望之蒼翠插天北峰頂有古石洞徑透山背望之通明洞南有南石洞兩峰對峙形埒山頂有飲馬泉山下有龍池禱雨輙應
陽山在縣東南九十里即合查山之陽高五里盤踞八里危峰刻削怪石羅峙中峰下有伽佗嶺松檜數萬株上有廣應侯祠東峰有𮞉光巖林巒競秀
南山在城南蔚汾水南石壁有萬佛洞
採林山在縣西南四十里高二里盤踞五里林巒高峻下有採林渡
紫荊山在縣西南九十里高十里盤踞十五里界臨縣一名紫金山 坡陀綿亘叢薄日晡輙湧雲南麓有聖母泉流為紫荊泉河北麓石壁有穴出風能偃苖恆封不啓禱雨多應
浩旻山在縣西南百二十里黃河岸高八里盤踞十五里三面懸崖陡絶數百丈南繇石磴緣鐵絙而升為南天門門東有泉
臥龍岡在西北七十里高一里盤踞二里岡南兩峰對峙一名雙侯山中有大壑河水自南北注當壑有石壁數百丈橫亙連合兩峰曰臥龍岡水繇岡下洞穴流出合嵐漪水洞石衝出者矗立水中其北峰曰天磑山峭壁千尋徹下中裂外望之石紋如磑齒兩兩相錯亦一竒也
峨嵋山在縣署北有三峰中峰殊高旁峰對峙如眉太平山在縣北四十里高四里盤踞七里前有太平溝迤邐盤曲上有雙峰對峙為雙山峪
小寨山在縣北五十里高六里盤踞九里一峰獨立上有寺廟
石堠山在縣東北四十里高三里盤踞七里東北連石樓山山巔怪石攢簇曰蓮花峰峰西石崖高數十丈形似斥堠曰石堠峰峰北一峰別起石脈中斷架木樑而度嶺有堠山寺峰南有黒龍池池有黒龍祠祠後啓二小門深巖黝墨內有池水色蒼黒水旱不涸挹水禱雨輙應東有白虎巖僧與虎胥化於巖蹟存
石樓山在縣東北五十里高三里盤踞七里東北界岢嵐州萬山中一峰突起石壁層拔狀類樓閣高逾百丈四周不可攀援惟北面微徑盤𮞉可徐逹峰頂俯視羣山若邱垤然
黃河水在縣西五十里自保德州入縣南逹臨縣河西岸為陜西界
通惠泉在縣東三百四十九步南崖高阜沸出三穴味甚甘繇城北引入城半出西門半出南門西流合蔚汾水一作通㑹泉
五龍泉在城東上下五泉皆清而甘
介泉在縣東界河口清暉亭下
新泉在清暉亭東
卦石泉在桃花山側泉中小石似卦爻六觝兩角紫荊泉在紫荊山南巨泉也流出成河沍寒不凍鴛鴦翠鳥時翔逰焉
浩旻泉在浩旻山南天門東山巔巖罅倒瀉如注嵐漪水發源岢嵐州西流至溫泉入縣界又西至裴家川口入黃河
蔚汾水發源嵐縣王圃山西流至界河口入縣界經縣治南又西至黒峪口入黃河 通考合河唐縣以蔚汾二水西與黃河合因以為名
南川水發源合查山西北流至趙家川口合蔚汾水入黃河
交樓水發源十八盤山西流至交口合蔚汾水
南泉在縣北韮園坪南泉上有石方數丈
黑龍泉在石堠山石巖下兩泉盈而不溢左為人泉可飲右為神泉飲之多腹痛挹水禱雨輙應
山西通志卷十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十八
山川〈二〉
平陽府
臨汾縣
姑射山在縣西三十五里冀州圖經西入文城郡以山為界有故堯城及堯祠山迤南姑射洞一名神居洞宋政和八年勅立又有蓮花洞西北有分水嶺 莊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 述征記堯廵登姑射山五朝志臨汾有姑射山〈通典暨唐志胥同〉路史姑射山在
臨汾廣固北平陽界曰平山是為壺口山 平山一名壺口山又名姑射山酈道元以為尚書之壺口邢雲路仙人跡詩序姑射山有樵夫遇仙人圍棋爛柯處棋石並足跡在焉 張方杲南北二仙洞記從參峪騎行八九里至白石坡更上四五里有石梯下臨無底峭壁仄立捫藤緣栢而上得坦途山至此猶堂宇之有門也過此則峰迴磴轉仰插千尋俯慿萬俄而有廟翼然從覆巖下出即蓮花洞也洞口傾塞不知蓮花尚無恙否循鳥道而上為照天池池在山巔一瑩然為南北洞之樞紐從北洞矚南洞近在眉睫而深谿界之紆行十里乃逹南洞即仙人洞也洞側有唐碑光可鑑人已而坐怪石撫孤松拭粧樓之鏡影聼石枰之棋聲 唐景成子棲姑射洞蛻臥石上千歲如生後唐洪崖子亦棲此得道蓮花洞一名鹿女洞呂陽詩鹿女已從塵外去蓮花猶傍洞前開 王惲北洞詩南山截然如案齊東山兩崖如抱圍 山海經海內北經列姑射在海河洲中姑射國在海中屬列姑射西南山環之郭璞注列姑射山名也山有神人河洲在海中河水所經者莊子所謂藐姑射之山也備考
平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即姑射之支也平水出焉山海經平山平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是多美玉毛麾康澤王廟碑自壺口而西南二百餘里曰平山水潛其下曰平水 金志有姑射山平水壺口山汾水
臥虎山在縣東三十里以形似名南為世從山
浮山在縣東南三十里相傳洪水橫流隨山消長九孔山在縣西三十五里姑射山前九孔相通深不可測一名石孔山
礬石山在縣西北五十里有石似礬因名
分水嶺在縣西北姑射山之西乃蒲縣界北周書所謂汾水關也分汾古通用
漫天嶺在縣東北五十里與龍角山東西相距
桃花洞在澇河渠
郇保山元大德七年晉寧地震山移將近孝子李忠家分為二行五十餘步復合
汾河在縣西二里繇洪洞南入縣境又南入襄陵境水經汾水西南過高梁邑西又南過平陽縣東 水經注黑水與澇水合逕高梁城北西流入於汾水又南逕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納公子重耳於晉殺懷公於此竹書紀年晉出公三十年智伯瑤城高梁漢高帝十二年以為侯國封恭侯酈介於斯邑也汾水又南逕白馬城西魏刑白馬而築之故世謂之白馬城今平陽縣治汾水又南逕平陽縣故城東晉大夫趙鼂之故邑也應劭曰縣在平河之陽堯舜並都之也竹書紀年晉烈公元年韓武子都平陽漢昭帝封度遼將軍范明友為侯國王莽之香平也晉立平陽郡治此矣水側有堯廟前有碑魏土地記曰平陽城東十里汾水東原上有小臺臺上有堯神屋石碑永嘉三年劉淵徙平陽於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龍紐其文曰有新寶之印王莽所造也淵以為天授改永鳳二年為河瑞元年又南與平水合得者因增淵海光三字而獻之 明嘉靖時疏渠十四道後以淤徙不常廢
平水源出西南平山下東流至城西五里為平湖南流至襄陵北門外入汾一名晉水 水經注水出平陽西壺口山尚書所謂既載壺口治梁及岐也其水東逕狐谷亭北春秋時狄侵晉取狐㕑者也又東逕平陽城南東入汾俗以為晉水非也
黃蘆泉在縣東二十五里源出臥虎山麓宋慶厯三年嘗引入城
澇水一名黒水源出浮山烏嶺下合小澗溝西流經縣境至城北高河入汾 源出烏嶺合出龍角山之潏水高梁水又㑹龍神溝金水河西流至樊家莊石堰穿永利渠唐嘗引入百金泊今有城東北西三渠通考有姑射山又有故堯城縣潏汾沁平營五水
澐泉在縣東南二十里東亢村周三畆六分古名深泉金易曰亢元易曰澐有神祠禱雨輙應有澐泉渠
古井在城內東南隅白塔寺前旱不涸
滿水井在縣南十里伊村五井存一不汲輙滿雖炎旱亦然
馬跑泉在縣西南二十里周三丈深不可測
灰泉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壇底村注汾
金龍池在縣西南三十里出平山下太平寰宇記晉永嘉中有韓媼者野中見巨卵持歸育之得嬰兒字曰橛兒方四歲劉淵築平陽陶唐金城隨築隨壞不能就募能成者橛兒應募變為蛇令媼遺灰誌其後謂媼曰慿灰築城可立就竟如所言淵怪之逐蛇至平山之麓入山穴中露尾數寸使者斬之忽有泉出穴滙為池遂名金龍
嘉泉在縣西十里周六十五步
永利池一名蓮花池在城西北隅周四百四十步深七尋
天井在縣北五里汾河東晉將曹抽襲趙平虜卜休於此
堯井在堯廟殿前相傳堯建都時鑿
襄陵縣
姑射山在縣西十二里三嶝山北高二百丈盤踞二十里東控龍子祠南連平山西北胥連臨汾山峪山胥平峰 喬宇姑射山記姑射自西北蜿蜒而來平其支石孔其陽三磴其鈎帶泉抱山麓而出紛紛的的如星拱然予命僕夫穴蓋一石聚石而計有百十餘穴流珠噴玉皓然清瑩併歸八渠溉襄陵西北之田四十餘里而東入於汾
臥龍山在縣東南四十里高千丈盤踞八十里東連翼城山峪南連喬山西控安李村北連龜山上有三峰中峰尤高山上山下胥有泉其枝附者為龍泉頂一名崇山一名大尖山隋時千尺大蛇臥其上西嶠有臥龍祠巔有浮圖山勢旋繞一徑迤邐接曲沃東北界 陳敏監邑仲威公禱雨記臥龍祠在東山谷中左肱疊嶂右瞰平川簷楹縵迴地勢爽塏真神棲之勝所也 唐時釋曇璲寶應元年至崇山二兎引徑入山巔起浮圖後代宗賜號慈濟雲
桞溝坡在縣東二里汾渡東岸
龜山在縣東三十五里臥龍山北高三百丈盤踞四十里東連浮山翼城山峪南連臥龍山西控東張村北連離凹山山脊突起似龜石紋橫織有二峰北峰高其前附者為壽星後附者為少石
少石山在龜山後有石洞相傳留侯辟穀地側有黃石公洞
分水嶺在縣東南四十里龜山之西南北袤二十里有竒
壽星山在縣東南四十里土人名南岱
喬山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接曲沃境高四百丈盤踞五十里東南胥連翼城山峪西控狄家莊北連臥龍山山有二峰北峰尤高竒石裂紋直下如削
石牛嶺喬山東北支也相傳老子過此青牛化石蓋石色多青雲
白崖在趙曲鎮東南
赤土坡在縣南十里東柴村南土胥赤
二郎溝在縣南二十里有雲幽洞相傳白犬出沒崖山躍入崖穴田夫掘得小洞內有二𭅺神像一犬宛肖因名二𭅺溝辛珍遊記邑南十五里溝名二𭅺遠望之平原沃衍惟崇墉數十堵罙入中則峰巒崒嵂澗溪幽邃松柏竹卉森蔥蓊鬱懸崖聳壑蔽日拂雲闢險而通橋路鑿崖以為陶復亭臺廊閣委曲軒豁不數百武而全勝如畫襄陵竒觀也
龍鬭峪在縣西南二十里高三四百丈盤踞五十里東控黃崖村西連鄉寧山峪南連三嶝山北連華池峪峪胥平峰上有天橋趙孟頫詩天門高處兩仙橋相傳雙龍鬭於此其中有龍鬭神祠嶔𡼭洞豁似閶闔對列三嶝山之北峪也
三嶝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後有盤龍山傍有摩雲頂高三百丈盤踞三十里東控梁段村南連九龍山西連鄉寧山峪北連龍鬬峪中有一峰聳峭立雲表其形三磴緣級而升昔人詩未雨先占嶺上雲 名山志三嶝山在襄陵縣西南十五里其山袤九十餘里其形三嶝其北有龍鬭峪內有龍鬭神祠 萬澍詩方從狼尾三盤上更到龍腰九曲看
盤龍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山勢盤繞似游龍
摩雲頂在盤龍山側
九龍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三嶝山南高三百丈盤踞四十里東控賈朱村南連太平侯村峪口西連鄉寧舖頭峪口北連三嶝山山胥平峰山脊九曲似游龍之夭矯
狼尾坡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三嶝山南多石磴
青石坡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兩乳山在縣西南七十里雙峰似兩乳乃鄉寧之界也仙人坡在安李村西南相傳赤腳大仙至此石上有足跡
平山在縣西十二里姑射之支山也高二百丈盤踞二十里東控龍子祠水源南連伯王坡北則姑射山也山胥平峰山下出泉𣲖分十二官河山麓建祠曰勅封平水泉之神
華池峪在縣西十五里高百丈盤踞三十里東控浪泉莊西連谷家山南連龍鬭峪北連王莊峪口中有一峰峪內有石洞滴水如珠輒雨
焦石嶺在縣西十七里臨汾鄉寧岐路口山石紫黃色上有龍祠禱雨多應
馬頰谷在姑射山文中子遊馬頰之谷遂至牛首之谿登降信宿從者樂姚義竇威曰夫子遂得潛乎子曰潛雖伏矣亦孔之昭喟然遂歌正月終焉阮逸註晉州有馬頰河牛首山
龍泉頂即崇山之支也高阜有石泉
朝陽洞在故關澗北崖高四丈好事者穴之道院梁古賓名曰朝陽元盧希古記
汾水在縣東一里繇臨汾南入縣境又南入太平境水經注汾水又南歴襄陵縣故城西晉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鄉亭矣縣蓋即陵以名氏也王莽更名曰幹昌也 水經汾水又南過臨汾縣東水經注天井水三泉竒發西北流總成一川西逕堯城南又西流入汾 金志有浮山汾水潏水
靈泉在縣東十里深泉村平地湧出一名溫泉
滿水井二一在東南十里魚池村一在東南四十里張相村
三交水在縣東南三十里源出崇山至興光村西合鄧水梁水為一波紋瀠繞其即水經注所謂天井之水三泉竒發而總成一川者耶又西入於汾
巢溪在縣東南三十里即三交西注之水也至荊村入汾一名洗耳河一名頴水相傳巢父洗耳處水中石子如鱗潺湲細響側有土阜名箕山
石盆溝在縣東南四十里龍泉頂側巨石如盆碧水常盈
飲虹澗在縣南二十里上有飛虹橋下通二郎溝南澗在縣南三十九里
丹朱泉在縣西南十里景村相傳丹朱插劒得泉娥英泉在縣西南十里薛村里東入汾相傳娥皇女英游此
八眼井在縣西南十八里薛村里八井相連因名傳為宋時所鑿
繫羅泉在縣西南十里浪泉村一名圓河
九龍溝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九龍山麓
䝉溪在縣西南元張著號𫎇溪嘗記訓義門曰予所居之里西南俯溪獨東一方有門而當於山凡旦夕出入者率繇是門焉予名之曰訓義 張著䝉溪山居詩十里如相望五里如相親
蓮花池在城西北隅〈明一統志在襄陵縣按察分司內池上有亭〉
平水在縣西北十五里平山下一名晉水分流經城北梅月橋東入汾發源姑射之麓千派萬壑胥成錦紋綺縠而襄陵民食水澤尤深於臨汾
灰泉在縣北二里泉底胥灰也水殊清
梅月泉在屏霍門外上有晉橋相傳仙客過飲橋畔題梅月於壁
晉水在屏霍門外源出姑射山東入於汾
洪洞縣
霍山在縣東北四十里霍州東南山東有觀塠峰下有泉砌為池南北袤十八丈東西廣四丈二尺深八尺螭口噴吐鏘鳴叶韻山上有浮圖為級十有三高二百六十尺
觀塠峰上圓其形勢視霍若背視趙若棄獨南顧洪洞𮞉翔環抱山西秀峰盈千
九箕山在縣東十三里東北接霍山之麓高二里盤踞三十里有竒南北袤十里東西廣二十五里狀類箕南向者九故名相傳許由𨼆此下有洗耳泉棄瓢池遺址一名土山〈按晉箕山當屬箕氏邑路史崇春秋之箕崇小國趙穿侵崇者非崇侯國此亦可證箕氏之多采邑矣〉
餓虎崖在縣東三十里
寶崖在縣東南七里四壁嶻嶭俯瞰澗水樵牧時獲錢寶故名明嘉靖間建堡其上
洪崖在南門外一里東西廣五十里壁立百尺澗水繞其麓昕夕衝激少徙而南
壺口在縣西南一名蜀山
英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圏頭村西望婁山南連天石上有娥皇女英祠故山以英名
婁山在縣西三十里婁村西南北接趙城羅雲山南連臨汾天石山最為孤秀上有婁山神祠 元庚辰歳元帥左監軍攻洪洞西山斬首六百餘級即婁山分水嶺間也
分水嶺在縣西五十里乃蒲縣臨汾之界也
世尊峪在西山有泉
玉峰山在城北玉峰門外自九箕山來東望霍嶽西面汾川南對洪崖
古洞在縣北五里北洞裡
洪洞嶺舊唐地理志洪洞漢揚縣至隋不改義寧元年改為洪洞取縣北嶺名
黃麓山在東村東北王永命黃臺山詩序予讀書東村不數里有黃麓山黃麓泉時遊棲焉
松平山元庚辰元帥左監軍攻松平山破之賊墮崖死以萬計
汾河在城西拱汾門外二里繇靈石迤南山峽屈曲至趙城石子村南流入縣界五十有五里又南入臨汾界水經汾水又南過揚縣界 水經注汾水西流入於臨水汾水逕揚城西不於東矣魏土地記曰平陽郡治揚縣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 明季縣志舊河面不甚廣今七倍於古一望無涯漸徙而東去城伊邇
清泉在縣東十里發源董寺村西尚家泉
華池泉在縣東十里李保村南一名甘露泉一名五龍池泉水湛碧視之深黑土人傳內藏蒼龍西流入清泉渠
澗河在縣南安流門外發源岳陽縣有二一出縣北安吉嶺一出縣西北金堆里千佛溝西南至故岳陽村合流西入縣郭盆村境經蘇堡蜀村董寺李堡諸村至城西南角四曲三灣轉而北至城西合汾水𨽻縣界凡三十里 水經注汾水出榖遠縣西山西南逕揚縣霍山南又西逕故城北晉大夫僚汾去安之邑也應劭曰故揚侯國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水西流入於汾水
雙泉在縣南二十里寳師村北
深泉在縣南三十里侯泉村東
寳泉在縣南三十里侯泉村南
東坡小泉在縣南三十里孫保村東
羊獬河在縣南引岳陽山水西至羊獬橋入河
普泉在縣西二十里萬安鎮西百步水混出
普濟泉在縣西二十里萬安鎮西北百步水混出無底泉在縣東北十八里坊塠村隂晦則濁晴霽則清〈土人傳為海眼〉
英泉在縣西二十五里英山西南麓一名神泉水出石竇深不盈尺汲飲不竭
霍泉在縣東北三十里發源霍山南麓廣勝寺下泉源似臂又似刀泉涌成池池流成河唐貞元間導兩渠一名北霍一名南霍宋慶厯時立分水碑 金大定二十九年池湮重濬 金志有霍水汾水 通考有霍山霍水
黃麓泉在黃麓山
浮山縣
龍角山在縣南三十五里東西二峰高峙雲表一統志以形似名 翼城志西北峰屬浮山東南峰屬翼城唐志武德二年析襄陵置浮山縣東南有羊角山
四年以老子祠更名神山 唐武德三年縣人吉善行言於羊角山下見白衣父老曰為吾語唐天子吾為老君而祖也詔以地立廟 縣志舊名羊角山唐武徳間更名龍角下有珍珠洞深不可測東峰巔有華池上建嘉侯左伯桃廟西峰巔建孚祐將軍羊角哀廟 崔元明龍角山慶唐觀金籙齋頌於鑠茲山㑹神之㝢西對姑射北鄰天柱實通仙之秘府也正殿肅穆廣庭森沉峰巒左右松栝交陰總虛無以靜深也石壇重階瓴甓環甃𨼆訣參伍洞章䕶持三元表辰八月降誕每至是日展法於斯修金籙齋啓玉帛印道家之寳王者之儀靡盛於此矣 唐李用德晉州羊角山慶唐觀記一卷
珍珠洞在龍角山深不可測屢著靈蹟孫景文天聖宮碑初慶唐觀之東南其峰峭拔藤蘿盤屈素有洞宮名珍珠多歴年所唐大厯中嘗勅以玉簡金龍捘於此洞至晉天福間有奉使新羅者及至其國見向之二寳俱汎出水中既還長安因表以進之又其洞之內每風恬霧霽徃徃聞笙簫管磬之聲若鈞天九成彷彿在耳
堯山在縣東八里即中條之西麓上有帝堯祠老君祠金範櫜帝堯廟記神山縣東有堯山栢樹森然回
環十數里其巔有堯祠在焉
天壇山在堯山南三里上有石壇三級壇東有龍井橫嶺在縣東四十里南通翼城東烏嶺北逹岳陽草峪嶺而其東支遙接沁河界
司空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原名風穴因上建司空廟故易名山腹空虛過者行步有聲相傳巔舊有穴樵者納衣於穴中少頃即出唐時有虎害異僧伏之今山東北偏地猶名虎兒殿雲
嗚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南連銀洞北接司空天欲雨山颯然有聲
銀洞山在縣東南四十里西北連龍角下有金河水南逹翼城相傳山上有鑛暨硃砂石碌土人因以名山而侈之為銀洞雲
北谷在龍角山宋建隆二年七月晉州神山縣北谷中有鐵隨水流出方二丈三尺其重七千斤
月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南接臥龍西距漫天嶺上有金輪廟殆以垂拱故名月山也
壺口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西接臥龍東連龍角綿亘數十里潏水出其下 壺口山當即巢山水經注潏水即巢山之水水源東南出巢山東谷是也一名蜀山
趙家嶺在縣西十里下有西溪
西左嶺在縣西十五里南距月山西逹郡城橫亙十餘里一名黃花嶺以其地産芫花故也
浮山在縣西四十里一名臥虎山屬臨汾金志襄陵有浮山汾水潏水蓋浮山本繇襄陵析也相傳洪水時山隨水消長故名
黑山在縣北四十里一名牛首又名烏嶺為中條之別支黑水源出於此
秦王嶺在縣北四十五里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自太原而南破宋老生於霍邑分兵詭道潛行至此
北天壇山在縣東北二十里一名北堯山與南堯胥有堯廟亦中條之別支也
佛嶺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即中條之右臂
祭風圪塔在縣東北四十里為邑中諸山最孤高境風穴山唐萬歲通天二年樵者陳文樵子李八兒遇異僧於東麓後唐清泰乙未獵人又見玉兎入孔穴以钁掘見聖者金身雲
栢林坡在任張村月山東麓嶺半有張果墓相傳有萬年燈
永惠泉在縣東四里天壇山西麓鑿石引泉蓄石坎中取之不竭
南河在縣南一里源出中條自東南環城西北流至馬臺境㑹丞相河即諸葛河西入汾蓮花池在河側南坂坡下後廢
潏水河在縣南二十里源出壺口山自西南來㑹龍角司空二山水至交頭河折而西流經汗水殿合濟瀆澗北趨龍神溝至下寨橋偕金河水〈源出浮山即西溪〉並入汾 明一統志澇水源出浮山縣流經府城北西入汾河黑水在浮山縣北四十里源出黒山亦名澇水西北流入於汾
潏水源出龍角山北流至臨汾縣東合髙梁水入澇水注於汾唐引潏水及高梁水入百金泊此所謂龍角水也
華池在龍角山東峰之巔歲旱禱雨輙應相傳唐武徳初建慶唐觀苦乏水池水自流至觀前泊工竣而流遽止雲 孫景文天聖宮碑先是斯觀營繕之初困於無水公輸為之失色衆人於焉疚心無何山椒之間瀑泉噴湧枉道屈曲流於觀中號曰華池
神㕑泉在龍角山天聖六年湧出古志道院之東神㕑之後闢地及泉厥味孔甘其源不竭
龍池二一在縣西浮谷里建龍神廟一在天衛里建濟瀆祠禱雨胥應
楊村河在縣北二十五里發源中條由唐葛柏壁村西流經楊村合黑水黑水源出烏嶺合小澗當即澇水明志亦云流入高梁逹於汾
澇水河在縣北四十里源出烏嶺下一名黑水其傍有小澗溝合流㑹楊村河經臨汾縣北嶽壁界又名髙河與馬臺河西入汾明洪武十一年引入臨汾城為永利池〈按唐志臨汾東北十里有高梁堰武徳中引高梁水溉田入百金泊貞觀十三年為水所壞永徽二年刺史李寛自東二十五里夏柴堰引潏水溉田令陶善鼎復治百金泊亦引潏水溉田乾封二年堰壊乃西引晉水則是潏水為利於臨汾獨不能為利於浮山縣志稱邑境無水利獨南河灌園之利居多者以其水卑地高難於引溉也〉水經注黑水出黑山西逕揚城南又西與巢山水㑹 山海經曰牛首之山勞水出焉西流注於潏水疑是水也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東南出巢山東谷北逕浮山東又西北流與澇水合亂流西北逕高梁城北西流入於汾水〈按縣志澇水河一名黒水合流諸水今尚可考但潏水自入汾不㑹黒水當繇水道遷移故耳〉
懸泉在縣東北二十里北天壇山之西巖懸崖絙垂鏗然有聲滙流成澗名清流西北流合於黒水
諸葛河在縣北六里源出中條山合南王澗水西流為丞相河至馬臺界㑹南河入汾〈丞相河謂霍光別墅也〉
栢河水源出東山
龍井在天壇山南澗中有三一在東南一在南一在西南深不可測禱雨輙應在西南者即今之龍泊是也趙城縣
霍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入山五里有中鎮廟廟東南有興唐寺東十里有休糧寺又南有廣勝上下二寺霍山勝概廣勝寺為最廣勝勝概柏居多泉石映柏彌清柏萬株枝胥南向 上有五色花雙頭蛇萬年燈白骨松
休糧山在縣東五十里打鼓泉自巔飄墜上有方石高數丈名說法臺土人傳休糧菩薩蹟旁有五小臺龍王聼焉臺下有拴虎石
觀塠峰在縣東北四十里上圓
秦王坡在縣南三十里
羅雲山在縣西四十里北接汾西南連洪洞西抵蒲縣出佛峽在縣西四十里即羅雲山之石峽也山崖下墜大小石胥似佛首
婁山在羅雲山南𨽻洪洞者什八九
明珠山在羅雲山東北近石明里山西南溝中有龍泉五女原在縣北十五里
九仙洞在五女原西懸崖高千尺汾水怒濤洞中如奏仙樂
青條谷在霍山
范霍峪在霍山馬跑泉源此峪中大石有馬蹄跡及人半面跡土人傳二𭅺神聽水面帖於石雲
汾河在城西繇靈石縣霍州入縣境三十里又南入洪洞境 水經注汾水又逕趙城西南穆王以封造父趙氏自此始也汾水又南霍水入焉 金志有姑射山汾水霍水
臥牛池在縣東南三十里伏牛臺下相傳伏羲服牛乘馬始於此旁有伏跪坑乃牛跪地也
霍泉在縣東南四十里源出霍山南麓 水經注霍水出霍太山發源成潭漲七十步而不測其深西南逕趙城南西流注於汾水 分水碑內外南北二渠北渠分三節西北入汾南渠分五道一南霍一九成南霍之上下流也一小霍一大霍澗槽也一清水 副霍渠經城西南入汾 利澤渠至城南大澗河宋張商英霍岳詩水涵千頃富源發四渠長
南小澗在縣南五里出霍山谷中故屯南西入汾有龍王廟廟禱輙應名小澗龍王廟
南大澗在縣南二十里上紀落鎮南出霍山青條谷中袤四十里西入汾上有石樑
第一河源出縣西出佛峽流經蒲縣城西至大寧縣界入黃河山溪奔滙諸水所宗故名
轟轟澗在縣西十里石明里北源出汾西縣東流至縣石明村又折北流入汾
北大澗在縣北一里出霍山觀音溝袤三十里西入汾舞羊澗在縣北十里石明里南山上小泉雨集輙成河東入汾
北小澗在縣北二十里益昌舖出霍山谷中袤十里經跑地橋西入汾
羅雲小泉甘冽用之不竭
打鼓泉在霍山巔休糧寺左
赤壁水發源霍山西南流至岳陽縣西漏崖入地南三十里復出合澗水
觀音溝在霍山北大澗源此
馬跑泉在廣勝寺北范霍峪巔
八角井在候村里朝不盈二尺至夕常盈相傳媧皇飲馬於此
古井在媧皇陵
太平縣
姑射山在縣西十五里自北而南亘抱縣境東對汾水若左右翼汾西青山趙城羅雲臨汾九孔平山襄陵三嶝胥姑射殊名也
巴山在縣東二十五里汾水西南一里高十丈有竒南北袤三十里東西五里蘆葦懸生崖半
白波峪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永固村漢中平六年黃巾餘賊郭泰於河西白波峪築壘禦他宼後黃巾滅壘廢 後漢董卓傳靈帝末黃巾餘黨郭泰等復起西河白波谷轉宼太原遂破河東百姓流轉三輔號為白波賊衆十餘萬
汾陰山在縣南二十里東西亘三十里高一里
九原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絳州界高一里東北麓𨽻太平西南麓𨽻絳州
馬頭山在縣西南五十里雲輙雷雨或歲一至或歲數至或數歲一至
龍門在縣西門外大道北崖勢如削中建文中子祠大柴峪在縣西八里有水
<span id="尉�峪在縣西十五里有水">[[#尉�峪在縣西十五里有水|尉�峪在縣西十五里有水]]
清涼洞在縣西二十里自縣十里至姑射山麓行石逕五六里峻者立矢曲者折竹將至洞途彌穿盤𮞉而入寖在姑射山半洞東面石廠前張後俯深數十武廠內南入洞上下胥石倐凸倏凹秉炬行一里不克窮一名清濓洞宋王道源蛻此
煤峪在縣西二十里賈岡堡前有水
安兒坡在北膏腴村西北十里土人傳為杵臼藏趙孤地
照望峰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姑射山巔孤峰峭立一名龍腦峰更深見日北有神仙洞碁跡存南有勝水泉巔望見汾水外百里
豁都峪在縣西北三十里鄉寧界有水
東陘山下有天井水
馬壁谷在南董村旁
汾水在縣東二十五里自襄陵南入縣境流逕三十餘里而南西岸入絳州界東岸入曲沃界 水經又南過臨汾縣東又屈從縣南西流 水經注汾水又經絳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梁武王二十五年絳中地𡍩西絶於汾 五行志石言於晉時晉侯方築虒祁之宮宮去絳都四十里師古注虒祁在絳西臨汾水金志有汾水 汾水經史村南至柴寺村東胥石底舟不敢行
國朝雍正八年開引河於西袤百二十丈
下尉泉在縣東二十五里下尉村西北流有葦
白波泉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永固村
龍谷水在縣南二十五里源出柴村流經絳州東北十八里龍香村入汾左傳龍見絳郊即此
焦村泉在縣西南十五里焦村西北相傳獻公都晉引水入城後塞
古興泉在城西
清水泉在縣西門外少北流遶城南關而東
大柴峪水在縣西八里南膏腴里水微
煤峪水在縣南二十里賈岡堡西水微
尉�峪水在縣西北十五里尉村北諸峪之水胥出姑射山土人名雷鳴水尉�水源二一出西北二十五里西侯村一出西北十五里尉村金皇統四年浚渠餘流入汾
豁都峪水在縣西北三十里侯村北金皇統四年開上汧下汧分高原汧老灘汧古城汧中原汧常村汧餘水入汾 宋熙寧五年廢慈州以鄉寧縣分𨽻太平稷山今鄉寧山水多入太平
勝水泉在照望峰下澄澈似鑑
九汧在縣北十五里自站里莊至古城鎮十里九汧源泉在縣北發源景毛村又潛流地中至西郭村東復出
靈景泉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景毛村南溉四村田至西郭村西潛流地中村東復見入於汾
靈源泉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陳郭村西南明嘉靖時澗水墊之
國朝康𤋮十年泉復涓流
天井水出東陘山西逕堯城南又西南入汾
岳陽縣
霍山在縣西北九十里禹貢既修太原至於岳陽孔安國曰太原今為郡名太嶽在太原西南山南曰陽又曰太嶽在上黨西也索𨼆嶽太嶽即冀州之鎮霍太山也按也理志霍山在河東彘縣界東正義太嶽霍山也在沁洲沁源縣 括地誌霍太山在沁洲沁源縣西七十八里 通考岳陽即霍山也亦曰太岳
屏風山在縣東四里太行餘支一名掛傍山山形具龍虎象
尹家山在縣東六十里
洪門嶺在縣東八十里縣志跋入岳陽境非登山則入溪山雖重崖疊嶂而尠奇峰茂林溪則清流湍急蜿蜒大小頑石間石有廉利侔劍㦸平正同砥礪而尠玲瓏之致蒼翠之色
尖陽山在縣西北七十里崇岡峭壁乃霍州界也鳳凰山在縣西北七十里山似霄鳳捩翅上有風洞六月凝冰所謂靈巖仙洞也
四次山在縣北十五里相傳唐公主四次修道於此雪白山在縣北四十里上多白石望之皤如也
鐘樓崖在縣北四十里
鼇頭山在縣北五十里巉巖峻厲形似鼇頭
三稜山在縣北五十里三峯並峙孤稜峻削
仙洞崖 盛佛崖胥在縣北五十里
滲水崖在縣北六十里巨流湧出倏滲乾焉土人傳大郎神以杖剔山引水穿山而過至今趙城縣廣勝寺山下有水湧出即此水也〈按滲水崖即漏崖〉
香爐崖 饁餎崖胥在縣北六十里
蓮花山在縣北七十里霍山之支連峙七峯似蓮蕊龍頭崖 滴水崖胥在縣北七十里
党家山在縣北九十里霍山之支
千畞原括地誌千畞原在晉州岳陽縣北九十里通考隋為千畞縣晉侯千畞之戰即此也後改岳陽
董壁山 金堆山胥在城北
安吉嶺在縣東北五十里澗水發源於此後魏置安澤縣以在安吉之下澤泉之上也
羊頭山水經注或言沁水出穀逺縣羊頭山世靡谷沁河在縣東北九十里一出沁源縣西北緜山一出沁源縣東北馬開溝合流經縣境百餘里東南入沁水縣界 水經注三源奇注逕㵼一隍又南㑹三水水經南過穀逺縣東又南過猗氏縣東按岳陽漢穀逺縣猗氏今屯留長子地 水經注沁水又南經猗氏縣故城東劉聰以詹事魯繇為冀州治此沁水又南歴猗氏關按元至元三十年併冀氏入縣今關址在縣東南百里
澗河即縣城東水一出縣北安吉嶺一出西北金堆里千佛溝至古岳陽村合流經城東門外西南至澗上村入洪洞縣境 縣志入沁河夏秋時漲 明一統志西南流入洪洞界合汾水
聖泉在縣東山上水出石中激之繇石鯨噴吐注延慶觀中石渠曲折伏流三清殿下流出滙二池可畜魚
八十里川在縣東南百六十里源出長子縣發鳩山西南入沁河 明一統志川長八十里
赤壁水在縣北六十里源出南霍山赤馬交西南流二十里至漏崖潛入地中過南三十里復出合澗水
藺河在縣北八十里發源保豐村東南流經唐城義寧上縣等村至和川入沁河
朱家窰山溝源出永樂里范塞村經朱家窰侯賈村至偏澗村西流入洪洞縣境
三交水通典冀氏有三交水
曲沃縣
喬山在縣東北四十里逓髙五里太行之支山也太行自澤達翼再折而西為喬山山麓有軒轅廟西麓有夢感泉繇東北石磴造雙峯巔北壁萬仞徑絶鑿石梯之石輒動搖迂道東峯之北繇山後登梯徑差曲既躋巔羣山胥斷嶄然削成南北可三四丈東西少廣有石室無疆道人嘗棲此其中峯祠軒轅中有石洞窈然無際樵者嘗入聞水聲山覆洞上如橋今省作喬相傳葬軒轅衣冠於此周子華子程本以軒轅陵在山著問鼎文 五朝志曲沃有絳山橋山 魏大象中周文帝大舉向河陽齊髙祖率衆禦之使汾州刺史斛律金徑往太州為犄角之勢金到晉州以軍退不行仍與行臺薛循義共圍喬山之寇俄而髙祖至仍共討平之因從髙祖攻下南絳邵郡等數城
臥龍山在縣北四十五里即喬山東峯也拔地千丈髙倍喬山東接翼城北接襄陵臨汾浮山山不甚險既躋巔東翼城覆釡山西喬山胥似左右翼矣隋時有龍臥此嶺複巒迴中有石井泉甘逺近胥汲此北峯有山原寺西北別峯有浮圖一名太尖山元王惲秋日自曲村東北登山詩太尖山前好原隰
白石山在縣東南二十里紫金山之支 呂柟白石樓記山多白石燕人張詩嘗過而名之故樓亦以是名雲山有瀑布自嶺懸下其西一支為西溪經景明村其東一支為白水村入西溪樓南白雲洞兩石欹倚如門西溪之中嶼巋然曰釣臺而濯纓磯亦在其旁飲牛灘在西溪岸其前為觀瀾石溪水初自山嶺而下湍急奔注樓東南為翠㣲巖又其上為臥雲峰崒嵂㟢崟雲物環宿李仲南甫嘗遍閱山水曰無如吾白石山也
紫金山在縣南十三里髙五里盤踞百里西南接中條王屋在其東南產銅金為母銅為子 唐志南十三里山有洞
四稜寨在紫金山巔絶壁如削一名紫稜寨北拱邑城郝家山在紫金山迤西明刑部郎中郝修已涖官清介洪武時賜紫金山一區 呂乾健恩賜紫金山記山東至大氷峪西至昭殿峪南至石門界溝北至沙坡為養老計且命子孫世守之賦其稅五斗
冰巖在郝家山西山峽泉下注被於石崖春夏有冰晉都澮水之北遙與巖對為照殿冰巖元靳榮詩逺映朝衣環珮冷正當黼座冕旒明 明一統志山半有泉下注石崖冬則凝而成冰故名冰巖下有龍底泉
觀音山在郝家山西
絳山在觀音山西東髙西下獨受夕陽紫金山西南接聞喜絳州界 金志有絳山絳水汾水澮水通考有絳山臺駘祠徑庭地
大水峪在郝家山東
風洞在四稜寨東洞深莫測
青玉峽在風洞東南北二里許東西兩崖對出髙數十仞石立其間俯仰離合異態沸水北趨峽怒流石罅至懸厓激之下注為景明飛瀑即水經注所謂奔壑十一許丈者也又東有老子廟廟側多柏逺望不知有山
壚頭山即喬山西峯也巔差坦爾雅所謂上正章也䝉坑在壚頭山西十里
景明山寒松堂集景明山屬曲沃
照殿峪
汾水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西十八里繇襄陵太平來入縣趙莊境晉趙文子食邑或曰程嬰藏真孤地也又南逕南北兩封王村自髙縣鎮㑹合水又西南逕髙陽村至汾隂又少折而南遶大李村北又趨而西逕小李西李觀褚平望諸村古虒祁宮北又西逕臺神村臺駘祠西入絳州界 水經注汾水又經絳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梁武王二十五年絳中地𡍩西絶於汾汾水西逕虒祁宮北橫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逕五尺截與水平蓋晉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持久而不敗也
澮水在縣南二里發源翼城翔髙山西南流入縣東北東賀境循平樂衛范吉莊村至東西吉壁村踰尉村舍官村逕徐孝子村又西逕盈村歴常村上下兩裴莊至交里絳水挾清水來清水入絳在上裴莊西絳水入澮在下裴莊西又西流逕南吉村安吉村其南濟溪來㑹又西逕東西兩韓村又西逕金沙里香邑草家營又西至侯馬橋又西過上馬宋郭沿上三村至東西兩陽呈村北又西逕莊里村入絳州境 水經注澮水又西南與絳水合俗謂之白水非也史記智伯引水灌晉陽曰汾水可以浸平陽絳水可以浸安邑汾水灌平陽或亦有之絳水浸安邑未識所繇也 水經西過絳縣南 水經注春秋成公六年晉景公謀去故絳欲居郇瑕韓獻子曰土薄水淺不如新田有汾澮以流其惡遂居新田又謂之絳即絳陽也蓋在絳澮之陽漢髙帝六年封越騎將軍華無害為侯國縣南對絳山面背二水古文瑣語曰晉平公與齊景公乘至於澮上見乘白驂八駟以來有犬貍身而尾隨平公之車公問師曠對首陽之神有犬貍身尾其名曰耉飲酒得神則徼之蓋於是水之上也 水經又西南過虒祁宮南 水經注宮在新田絳縣故城西四十里晉平公之所構也其宮地背汾面澮則兩川之交㑹也竹書紀年曰晉出公五年澮絶於梁即是水也〈瑣語出汲冡〉周顯王七年魏敗韓趙之師於澮
沸泉在縣東二十五里景明村源出絳縣流入縣境東南有分水渠鐵斛
清水在城東南入絳水
濟溪在縣南五里出紫金山麓濟瀆祠側入澮水皺波澄碧溪側滿水井流泉活活上已祓禊有宋時清明上河之風
金溝水在縣南隘口經陽城裡流入澮
合水在縣北二十五里源出翼城覆釡堆名水繞堆西南行入縣王村境㑹東壑中水二井水流始巨又西㑹響水泉溫泉流益巨故曰合水以兩崖水出合而成流也又西經髙縣鎮入汾
響水泉在東北二十里郇村北出土龕中自上注下潺潺有聲爾雅所謂沃泉也
龍泉在縣東北三十里溫泉村水冬溫
絳水源出絳縣西山下名沸泉繇景明村東南北趨青玉峽至下裴莊西入澮
龍底泉二一在林交村一在冰巖下晉嘗架水入絳城拔劎泉在任莊
溢溝泉在東閻里
夢感泉在柴村孝子夢有水如飴明日探之果得泉溫泉在東海村一名七星泉一名七星海一名龍泉翼城縣
烏嶺山在縣東七十里山有東西通道二嶺相對曰東烏西烏以山色黑故名翼沁之險要也一名黑水嶺水經注澮水又西南合黑水嶺水導源東北黑水
谷西南流徑翼城北右引北川水出平川南流注之亂流西南入澮水
澮髙山在縣東南十五里又名翔臯一名翔峯產銅鐵明一統志形如鳥翼下有灤泉 水經注澮水東
出翔髙山亦曰河南山又曰澮山西逕翼城南 括地誌澮髙山又雲澮山在絳州翼城縣東北二十五里澮水出此山也
千佛崖在翔臯山後一名千佛洞又名千佛窟東五里有觀音洞又名菩薩崖與千佛洞南北相通前有欒將軍祠 唐志有澮髙山
蝦蟇口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兩山夾峙形如蝦蟇雲起輒雨
百草嶺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多産草藥故名
歴山在縣東南七十里界翼城垣曲之間舊志世傳舜耕於此鄭康成曰歴山在河東綱目質實曰舜耕於歴山生於姚墟今邑北門外冰清鎮傳為姚墟
佛山在縣東南七十里澮水源出焉 水經澮水出河東絳縣東澮交東髙山 水經注澮水東出翔髙山今灤水出翔臯而澮水南源出佛山是並翔臯山佛山胥名澮交東髙山也
陵山在縣西五里起覆釡山下
覆釡山在縣西北十五里形似覆釡故名下有介之推廟土人傳晉文公立又名小緜山
丹山在縣北二十里邑治發脈於此雨後時拾得丹砂七寳山在縣北三十里對八寳山
蜀山在縣北三十里蜀嚴道銅山之説殊屬傅㑹小銀山在縣北四十里相傳金大定時産銀
天柱山在縣北四十里一名大尖峯峯巒突空如砥柱又名臥龍山有臥龍廟
石姑山在縣北四十里南有大石挺立故名舊志昔有龍女至此入石縫有草葉似莎袤四五尺俗呼龍女髪旱梳之則雨下有石似牙斧又傳龍女所棄雲
八寳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山有八峯與七寳山接相傳漢河上翁𨼆此土人名河上翁堆
羊角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山西北峯屬浮山東南峯屬翼城
東涇山五朝志翼城有烏嶺山東涇山有澮水
家谷竹書紀年莊伯以曲沃伐翼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於家谷翼侯焚曲沃之禾而還
白馬山遁甲開山圖綘山東距白馬山有水
紫谷在白馬山西
澮河出烏嶺又一源出佛山下合流而西入汾 水經注澮水出翔髙山西逕翼城南又西南合黑水嶺水導流東北黑水谷西南流逕翼城北西南入澮水澮水又西南與諸水合謂之澮交又有賀水東出近川西南至澮交入澮又有髙泉水出東南近川西北趨澮又南紫谷水東出白馬山白馬川西逕熒庭城南而西出紫谷與乾河合即教水之支川也其水西與田川水合水出東溪西北至澮交入澮又有女家水出於家谷有范壁水出於壁下西北流至翼廣城合而西北流至澮交入澮澮水又西南與絳水合又西至王橋注於汾水 祝志源有二一出翼城縣東烏嶺西經縣南一出絳縣東北四十五里大交鎮東流至鎮西與諸水合至曲沃東五里西入於汾
灤水出翔臯山一名靈泉分流二渠至李村合澮水沙泉在邑下流村西合灤水 明王泰記縣城南半舍許下流里之西有二泉即志名沙泉者也流而溉白馬里西尹東尹二村田當即白馬川
賀水出絳縣東賀村流經縣境馬宣莊西合灤水邑志水經所謂有賀水東出近川西南至澮交入澮者也澮水雲水灤水賀水至縣西南二十里合雲村合
流
汾西縣
姑射山在縣西六十里迤邐而南二百餘里蟠袤襄陵臨汾境有九龍西頂龍祠水泉仙人祠山麓石門名真人洞山巔廟名真人祠
洞泉崖在縣東十五里懸崖內有古洞深五丈有奇內蒿清泉深一丈有奇
商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峭壁崇巖上有商山神廟九仙洞在縣南六十里石壁峭立俯臨汾水壁有洞口相傳九仙人穿石修煉於此洞殊邃𥥆時聞樂聲
聖水山在縣西五十里山有聖水時出不竭澄澈似鑒汾西山在縣西六十里連姑射山金志汾西有汾西山汾水一名青山産鐵
青山與姑射連阜繇山麓暖泉頭陟第一天門第二天門路繞羊腸石擎鼇足乃陟巔真武祠祠前方池一縱橫丈許左有蓮花洞山産鐵一名汾西山 北周保定二年十月戊戌詔唐堯疎葛之衣粗糲之食尚臨汾陽而永歎登姑射而興想 元孫文通廟碑記縣西境胥山其中最鬱鬱蒼蒼而挺拔者青山也山連阜姑射故亦以姑射名重岡疊巘崒嵂萬仞枝峰蔓壑磅礴百里谷巖互映而幽邃林木薈蔚而芬榮空翠鴻濛煙霞明媚非塵寰之觀乃仙遊晦跡之境也
石佛崖在縣北三十里髙三丈廣四丈有奇環崖胥石佛像
風吹巔在隰州界
乾河鎮洞在城內洞𥥆邃水出入其中入汾河
汾河繇靈石流繞縣東經霍州趙城縣入洪洞境泊池在東門內元天厯初濬
轟轟澗在縣東十五里澗東南有淵逸真人祠下有潭深不可測祠後有石洞澗中有穴望前噓而出聲望後吸而入聲其聲如雷 霍志流經霍州城西南入汾 澗合邑西北之水滙於東南而注諸汾
李安莊洞泉在縣東十五里
衛家灘在縣東南七十里南通洪趙兩山峻峙陡臨深澗
柏澗在縣南五十里
北井溝泉在縣北二里溝中甃泉為池
小潺澗在縣東北五里古名白龍泉下為池一名銀澗東流於霍會入汾
靈石縣
緜山在縣東四十里介子推𨼆此一名介山髙五里盤踞七里北跨介休東南接石膏山又東南接沁源霍岳盤袤遼邈隨地異名山下有小水河山內有欒室四壁髙峻中函平原相傳晉錮欒盈於此 五朝志靈石有介山有靖巖山
抱腹山在縣東四十五里即抱腹巖接介休地巖髙出雲表秋冬之交山下㣲雨山上業大雪數尺
翠峰山在縣城東髙半里盤踞一里石壁巉巖巒聳林茂
馬跡巖在縣東三十五里石上有馬跡
屏風石在縣東四十里三清寨上乃緜山峯也髙踰百丈有奇厚數十丈如屏風然名屏風石下有清泉
馬頭山在縣東四十里抱腹巖南山勢聳出可望平陽禪房巖在綿山內有石洞深入百尺風雨不侵泉深三尺不涸不溢
柏槐巖在縣東五十里連抱腹巖
拖風澗在縣東山中人不可躋陟名澗而實山也搖車纒在縣東山勢最峻險
韓侯嶺在汾河東省志霍州北八十里今為髙壁舖通考東南有髙壁嶺汾水闗皆險固之處 靈石有韓信嶺志傳多譌按漢書曹參傳參從韓信擊趙相國夏説軍於鄔東大破之信下井陘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將軍於鄔城中戚將軍出走追斬之鄔城即古鄔城泊蘇林曰鄔太原縣今介休地介休南即靈石是必夏説嘗阻雀鼠谷之險而信據嶺以扼其要乃克破之於鄔城東耳
尖陽山在縣東南七十里逓髙十里盤踞十五里東接沁源縣陡峻揷雲春恆積雪
石膏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對尖陽山東接沁源縣逓髙十里盤踞十五里有上中下三巖峰巒壁立溪壑幽深中産石膏仁義河源此上有數石洞石膏滴滿輒沒石巖下佛像左為龍洞水冬夏不盈涸
十八盤山在石膏山南山勢陡險上下盤旋十八曲孝文山在石膏山東十餘里傳孝文帝寓此
魚兒川谷在東南
竹竿坂在縣南十里
逍遙山在縣南五十里
魯班纒在縣西南四十里汾河北上有寺傳為魯班所修後有石穴最深杳大風四時不息蓋風洞也
馮家溝原在縣西南張志里接汾西境
王禹原在縣西南道美里
石門峪在縣西四十里
文殊原在汾河西上有聖松樹枝葉橫長相傳文殊坐現於此
秦王嶺在汾河西上有馬跡〈老生寨對秦王嶺恐涉附㑹時老生實阻霍邑不出也然自唐閭光度應聖廟記有嶽神幽贊之説而金仇守中謂指唐谿路則神指徑遺跡未可謂盡屬無稽〉
印馬峪在縣西接隰州境
望川原在縣北七十里東西舖頭兩界
桑平峪在縣北
舒江峪在縣北接孝義境
東山在縣北小水鎮東巒聳林密
興地峪在縣東北
蛤蜅嶺 唐髙祖兵至賈胡堡復使大將軍府戶曹參軍守并州
魚鼓洞在雙白里深靜村山峪相傳張果老漁鼓化石擊之聲似漁鼓然
汾河由介休東南流經縣境冷泉兩渡等地直逼縣城北合小水河環繞縣西復轉而東抵翠峯山下折而西南經魯班纒合郭家溝水至南闗鎮合仁義河南入霍州界
雙河在縣東一百七十里源出雀兒山巖東流入沁河仁義河在縣東南七十里源出沁源縣流經尖陽石膏諸山南歴西村道遷村仁義鎮㑹石門溝栁溝羅兒溝青石溝諸河至南闗鎮入汾
石村溝河在縣南五里㑹東山水入汾
野泉在縣南十里味甘
新水峪河在縣西南六十里源出隰州回馬印馬峪又㑹孝義柏枝峪諸水流經雙白等村至秦王嶺南入汾
懷來峪河在縣西十里入汾河
石門峪河在縣西四十里源出孝義舒江諸山峪㑹流經金莊文學諸里至夏門鎮入汾即西河也
乾龍池在縣學西北隅
平泉在縣西北三十里入景家溝
方泉在縣北七里
冷泉在縣北四十里味寒冽下通汾河水之盈涸視汾河為消長
水峪溝河在縣東北十里入小水河
小水河在縣東北五十里源出綿山興地峪白石谷又合柏溝峪河曲美峪河流經集廣靜昇尹方等村至縣北水頭鎮入汾
郭家溝河在韓侯嶺常家山中㑹流經魯班纒入汾景家溝河在索洲鎮汾河西通孝義郭堡等村諸溝水入汾
桑平峪河在冷泉河西十里入汾
賀家溝河在曹村北通文學里諸溝水入汾
石門溝河在仁義驛北入仁義河入汾
栁溝河在仁義驛東入仁義河入汾
青石溝河在道遷村入仁義河入汾
曲美峪河源出綿山箭藿谷諸溝水流入梧桐等村與小水河同入汾
自濯池在寄樂園清濁異𠉀
柏溝峪河在神林源綿山欒室諸澗水流經張岫等村與小水河同入汾
興地峪河在柏溝村北源出介休五龍纒靈石北塔溝諸澗水流經旌介等村合小水河入汾
霍州
霍山一名太岳一名霍太山在州東南三十里逓髙三十里主峯髙百丈有奇盤踞一百十七里南接趙城北跨靈石東抵沁源古為冀州之鎮今封霍嶽中鎮祠在山麓前代有祭碑 山西有觀塠峯乃圓峯也形勢突兀巔注打鼓泉山中有鷂掌凹下分四峪義成峪楊家莊峪東王村峪胥有水石鼻峪在州東三十里迤至州南彘水源此霍州境環繞胥山實胥霍之麓也 夏書既修太原至於岳陽 壺口雷首至於太岳 孔傳三山在冀州太岳上黨西 正義地理志雲壺口在河東北屈縣東南雷首在河東蒲坂縣南太岳在河東彘縣東是三山在冀州以太岳東近上黨故云在上黨西也 周禮職方河內曰冀州山曰霍藪曰陽紆川曰漳浸曰汾潞 爾雅西南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 國語宰孔謂晉侯曰景霍以為城而汾河洓澮以為淵韋昭注景大也大霍山名今在河東彘縣 風俗通霍山言萬物霍然大也 杜預注縣東北有霍大山史記原過受神人書稱予霍大山山陽侯天使也又蜚廉於山得石槨仍葬也 徐廣曰霍太山在河東永安縣 隋開皇十四年詔以霍山為霍州鎮歴代因之號曰中鎮 通典霍邑有霍山即職方冀州之鎮一名太岳山禹貢所謂岳陽 元和志霍山一名太岳在霍邑東三十里 唐禮樂志五嶽四鎮嵗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東岳岱山於兗州東鎮沂山於沂州南嶽衡山於衡州南鎮㑹稽於越州中嶽嵩髙於河南西嶽華山於華州西鎮吳山於隴州北嶽恆山於定州北鎮醫無閭於營州東海於萊州淮於唐州南海於廣州江於益州西海及河於同州北海及濟於河南又曰霍邑有西北鎮霍山祠是霍山不列中鎮而別稱西北鎮也 通考太岳在今平陽郡霍邑縣即霍山也岳陽即霍山也亦曰太岳 喬宇記繇谷口八十五里至鎮下其形勢可伯仲於諸岳秀而崒翼拱而嶞廟在山麓廟外皆山分脈合抱以繞其前古松數株如青幢鐵幹枝皆東向巔去廟尚三十里 尹耕曰冀舊鎮霍也分並而恆始鎮也 閻若璩曰崧髙維嶽謂崧然而髙者維是四嶽之山非以太室山為嶽名曰崧髙也爾雅撰於三百篇後縁此遂實指崧髙為中嶽太史公又出爾雅後並補注堯典曰中嶽嵩髙也是殆忘卻禹貢之太岳矣將堯有二中嶽耶漢武登禮太室易曰崈髙中嶽名益顯皆為爾雅所誤者或曰然則周竟無中嶽乎曰周仍以唐虞時太岳為中嶽矣觀職方河內曰冀州鎮曰霍山可知蓋自有宇宙便有此山黃帝正名百物早以定五嶽之稱禹主名山川又從而奠之下迄周秦悉不敢移豈有如武帝以衡山逺移南嶽之祀於灊霍山者乎嘗愛鄭康成注大師樂四鎮五嶽取諸職方九州之山而徧足少嫌其以嶽山為西嶽而不以霍山為中嶽又嫌其大宗伯注乃襲爾雅雜以嵩髙忘卻大司樂注殆由未善讀崧高之詩也哉 恆山志禹承四載以行始於霍山徊集五嶽唐虞都冀以霍太山為中嶽以岍為西嶽爾雅所謂岍西嶽也 嶽祀尚書大傳中祀大岳霍山貢兩伯之樂焉夏伯之樂舞縵彧其歌聲比中謠名曰初慮羲伯之樂舞將陽其歌聲比大謠名曰朱干 舜巡四岳中祀大交霍山樂與元祀岱泰山同 夏伯夏官司馬棄為之羲伯羲叔之後 趙世家晉獻公十六年趙夙為將伐霍霍公求奔齊晉大旱卜之曰霍太山為祟使趙夙召霍君於齊復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晉復穰 水經注山有岳廟廟甚靈烏雀不棲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靈泉以供祭事 隋開皇十四年閏十月詔冀州鎮霍山就山立祠及河瀆並取側近巫一人主知灑埽並命多蒔松柏其霍山雩祀日遣使就焉十六年正月又詔東鎮晉州霍山鎮若修造准西鎮吳山造神廟括地誌三神祠今名原過祠今在霍太山側也
唐開元十一年勅霍山宜崇飾祠廟秩視諸侯蠲山下十戸以為灑埽晉州刺史春秋致祭天寳十載封霍山為應聖公 宋乾徳六年祭中鎮霍山於晉州政和二年封應靈王 元封崇徳應靈王 明改稱中鎮霍山之神 漢武帝移衡山之祀於霍山郭璞謂在廬江灊縣與山西霍山別
千里徑在州東二十里霍山下
陶唐谷在州東三十里中有玉泉西流漢書瓚注永安唐城堯所都也東去彘十里避暑語殊近俚祝志堯嘗逰此 羣峯四合泉獨噴叢壑茂林繡錯殊狀
義成谷在州東南三十里中有水西流名義成渠鷂掌凹在霍山中相傳妖蛛鬭龍於此
石鼻谷在州南五里彘水亦名石鼻渠谷中有朝陽洞冬不甚寒
鑾鈴原在州南十里唐太宗過此掛鈴
南坡在州南十五里
聖佛崖在州西南十五里汾水東上有石佛千餘金鞍嶺在州西十里唐太宗息馬缷鞍
風吹嶺在州北十五里
觀塠峯在州北十五里霍山西上有宣貺真君祠即遺趙襄子朱書者也後人集木於南麓將建祠夜聞召諸村食牛聲雞鳴牛胥逸出比曉木遂移山巔至今南麓有運木蹟雲觀塠當即觀阜趙襄子祠三神於百邑使原過主之世謂其處為觀阜
北坡在州北十五里
鳳棲嶺在州北四十里鳳棲鄉霍山元張藻梁秉鈞墓碑己夘按察納延總軍與公南向由回牛鳳棲二嶺遂下平陽霍州今北郭門外有鳳棲橋元元帥程榮建以走鳳棲嶺道名
回牛嶺在州東北霍山金河東南路都總管胥鼎疏霍州回牛鳳棲嶺諸阨戍卒乞量留偵候
蛤䗱嶺在州東北五十里靈石界以形似名
汾河繇靈石縣南闗鎮南流入州境經城西又南下趙城縣水經汾水又南入河東界又南過永安縣西水經注故彘縣也周厲王流於彘王莽更名黃城漢順帝陽嘉三年改曰永安縣霍伯之都也歴唐城東瓚注漢書雲堯所都也東去汾十里汾水又東與彘水合水出東北太岳山即霍太山矣上有飛廉壇山有岳廟廟甚靈汾水又南逕霍城東故霍國也汾水又逕趙城西南
彘水源出州南石鼻谷西流合州東八里大張村古魚池東十里丘家崖下章丘泉諸水經城西南入汾水經注彘水出汾東北太岳山禹貢所謂岳陽也即霍太山矣又西流逕觀阜北又西流逕永安縣故城南西南流注於汾水 五朝志霍邑有霍山有彘水〈通考金志同〉
章丘泉在州東十里丘家崖
圓泉在州東南十五里陰地村
打鼔泉自霍山頂下注 水經注霍太山有靈泉以供祭事鼓動則泉流聲絶則水竭湘東陰山縣有侯曇山上靈壇壇前石井深數尺居常無水及臨祈禱則甘泉湧出周用則已亦其比也打鼓義當取此山頂注下聲如播鼓其説殊淺
霍泉發源霍山南麓分南霍北霍二渠以溉霍州趙城洪洞田 水經注南霍水出霍太山發源成潭漲七十步而不測其深西南逕趙城南西流注於汾水
方池在州南十五里郭莊村興國寺下廣盈一畞淵邃瑩冽引渠溉田入汾
碧玉泉在州西北十里許村崖下
藍腰溝在州西北三十里靈石界左山右河
三里溝在州北五十里左右大山
邢家泉在州東北三里
龍池溝在州東北三里
羅頭泉在州東北三十五里馮村東溝
師家泉在州東北三十里
馬跑泉在州東北四十里唐太宗馬蹄跑得泉時杜十萬以餉師功賜此泉 按馬跑泉蹟傍山細徑當在杜莊村旁 泉蓄為潭所謂寒潭勝概也
轟轟澗源出汾西縣西十五里流經城西南入汾水聲如雷
玉泉出陶唐谷山半瑩潔似玉
山西通志卷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十九
山川〈三〉
潞安府
長治縣
太行山 長治居其巔東界在平順縣
五龍山南六十里高八百四十丈盤踞十二里一峯高十二丈五尺上有五龍殿〈周泰記山高二千五百尺〉唐志上黨有五龍山 十六國春秋西燕慕容永時有五色雲見於此遇旱禱雨輒應因置祠以祭五方之神東北一里有小松窊枕崗而踞阜三面胥絶壑斷崖北為雲梯環山胥茂松李白詩所謂上黨碧松煙也樵採者罔敢睨名龍山松 上古十紀二曰五龍紀春秋命厯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遁甲開山圖五龍見教天皇〈此宜與膚施之五龍山五龍池五龍泉雲陽之五龍谷互攷又東南三十里有五龍山高二百二十丈盤踞十六里南連八俯墳四里〉張説奉和聖製賜崔日用往潞州應制川橫入練濶山帶五龍長
百穀山在縣東北十三里高三百四十丈盤踞六里石子河經南山峽上有栢谷寺一名柏谷山下有泉與石子河俱經南山峽焉 太平寰宇記百穀山與太行王屋皆連風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稱嘉境昔神農甞百穀於此因名山建廟仲春上甲日致祭 王基神農廟記絶頂之半廓以石澗俯瞰城郭世傳帝甞百穀於茲 明一統志山與太行王屋相接多栢稱為栢谷 半崖石上一鑱轉運使兵部員外郎張去惑恭侍老親遊此至和二年三月初五日誌一鑱㤗和甲子四月癸丑時雨小愆將害麵麥穀不能殖投隙一禱柏穀佛祠是日雨霑足
小石山在縣東五里高一百十丈盤踞五里南連鳯凰山二里
鳳凰山二一在縣東五里高九十丈盤踞六里南連秋谷山四里一名塔兒嶺一在縣南五十里高八十一丈盤踞三里
風王山在縣東六里高五十四丈盤踞三里南連壺口山五里
壺口山在縣東七里高三十三丈五尺盤踞一里南連小石山三里兩峯夾峙而中虛形似壺口下即古壺關縣治上有平頂寺〈明志漢於此置關未覈〉師古注壺口山在河東上黨 潘炎九日紫氣賦序景龍三年九月九日上與羣官壺口山升高時有紫氣光彩照日
秋谷山在縣東南八里高百二十五丈盤踞三里南連五龍山三十里潞志拾遺秋谷山郡東五里 元仁宗大書秋谷二字以賜李孟秋谷者潞東山而李道復之別號也 姚燧李平章畫像序上雲未出閣有李道復日侍講讀親而敬之嘗召繪工惟肖其形賜號秋谷命集賢大學士王顒大書之手刻為扁而署其上又側注曰大德三年四月吉人為山人李道復製
靈泉山在縣東南十里山半石洞有淸泉禱雨多應金粟山在縣東南三十里高六十二丈盤踞二里三𡽀山二一在縣東南三十里高二百一丈盤踞五里一在縣西南五十五里高二百丈盤踞五里
佛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壺闗界高三十丈盤踞五里一名佛耳山 劉麟詩佛有骨亦有齒晉嶺盤空天下無擇勝呈聰露其耳
浮山在縣東南五十五里高二百丈盤踞六里上有寶峯寺
雄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高二百二十七丈盤踞四十七里上有三峯第一峯高三十六丈第二峯高十七丈八尺第三峯高十四丈疊嶂起伏似遊龍奔馬諸峯羅列特為雄壯相傳元時有李仙自沁州昇舉卓劍雄山巔召山下宗族會集拔劍而去山有泉即劍穴也 東山坡有淘水 明李惟馨杜斆章誠結社稱䧺山三老
東山在東南七十里呂柟東山書院記曰東山在雄山鄉即俗所謂東嶺也仇氏族居於此乃於雄山之東嶺建書院焉凡東山之水皆趨聚橫池有格心橋
羊頭山在縣東南七十里高百四十三丈盤踞四里南連三𡽀山袤十三里南坡連高平縣界山下有淘金河
雄東書院山在縣東南七十五里高一百十五丈盤踞五里內連四貞山東連壺闗縣山
雞嗚山在縣東南八十里高一百七丈盤踞四里當郡之界雞鳴兩界皆聞有雞鳴水 地形志壺闗有雞鳴嶺一名大山
南雲山在縣東南八十里高六十丈盤踞四里南連高平縣界上有九江廟
二仙山在縣南四十里高百四十八丈盤踞三里南連五龍山十三里上有寶雲寺
鷂子山在縣南六十里高四百九十九丈盤踞十九里西北山麓有濟瀆廟神座下湧泉殿前環五色魚池
八諫山在縣西南六十里下有八諫水 長平之役趙軍中有八諫而死者故名
石佛山在縣南七十里高四十丈盤踞三里上有石佛殿
南泉山在縣南七十里高百八十丈盤踞十里北山凹爐平溝湧泉流入八佾河
玉泉山在縣南七十里高二百六十丈盤踞八里天臺無影山在縣西南二十里高六十九丈盤踞二里四周平坦日出入胥無影土人傳媧皇煉石地名望兒臺
五定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高九十丈盤踞七里牛王嶺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高百八十丈盤踞四里黎侯嶺在縣西南三十里高百九十丈盤踞六里黎泉出焉有黎侯亭〈郡胥石山獨嶺為土山〉
秀巖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高六十八丈盤踞五里紫沙嶺在縣西南五十里高百八十丈盤踞八里南山坡連長子縣界
石泉山在縣西南五十里高七十三丈盤踞五里山在縣西南五十里高百八十丈盤踞四里西連長子縣界
興龍山在縣西南五十五里高一百十丈盤踞十里秦洪山在縣西南五十五里高四百丈盤踞二十二里聖皇嶺㢲山在縣西南六十里高百五十丈盤踞八里圪堆嶺在縣西南六十里高五十丈盤踞一里
羊腸嶺在縣西南六十里高百六十五丈盤踞四里福泉山在縣西南七十五里高二百五十丈盤踞十四里巔有福水襌院
首陽山在縣西南七十五里高五百十丈盤踞三十五里南山坡隸高平西山坡隸長子有泉水
北珏山在縣東北十二里高七百五十五丈盤踞十三里東北連平順山東連壺闗山北連潞城界南連百穀山五里
大奬山在縣東北十五里高二十五丈盤踞二里北山麓連壺闗界
大凹山在縣東北十五里高五十丈盤踞二里
馬駒山唐志上黨有馬駒山
淘水在縣東南八十里源出䧺山東坡北流合淘清河西至長子界入漳水 水經注淘水南出南陶北流至長子城東西轉逕其城北至沙河口東注於漳水
黎水在縣南二十五里源出黎侯嶺北流至城西土人名黑水河合石子河西入漳水
故城水在縣西南十六里源出潞之故城土人名破城北流二里合石子河
龍潭在縣西三十里一名金龍池
漳水濁漳自鹿谷發源東流經縣治之南又東入長子界折而北經屯留潞城界入襄垣至縣治東北隅又折而東入黎城界掠潞城之北東入平順界出太行漳義口達河南彰德府界合清漳又合衞北流直達天津 王致中詩序乘便游發鳩見泉源清而且冽
石子河繇壺闗北界經縣境百穀山峽西南流環城西北下胥亂石又南會黑水河經𭧂河頭入漳水凡五龍山東及壺闗東北之水胥滙此洪濤聲聞數里
百穀泉在百穀山神農廟前砥石湧泉寺僧引為伏流注為塘由螭口飛下大壑味甘雖旱不涸一名神農井上黨記炎帝廟西五十歩石泉二所一清一白味甘美呼為神農井
淘清河自壺闗南界入縣境經高河舖繇西南二十里楊暴村流至西北暴河頭入漳水凡長治東南山外及壺闗南界之水胥滙此西流至䧺山北麓入淘水土人名淘金河
雞鳴水源出雞鳴山會䧺山東南隅之水北流入八諫水達漳
八諫水源出八諫山會䧺山西南隅之水北流合淘水土人名西火河
山水河 無本潦則繇五龍山奔趨而來環繞南闗首陽山泉流入師莊鎮經橫嶺入漳水
玉露泉 甘泉 元晉陽張瞻甫知潞州重建德風亭亭前出泉二一曰玉露泉一曰甘泉
聖泉在蓮華池東十餘武
國朝康熙元年湧出中多細鱗色似金
長子縣
發鳩山在縣西五十里高二百八十八歩盤踞三十一里西至橫水村十五里東至川口村九里 水經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西發鳩山 水經注出麓谷與發鳩連麓而在南淮南子謂之發苞山故異名互見也左則陽泉水注之右則散葢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為別耳 正義刁黃鹿谷二山壯鹿也王鑑禹貢考有四星池是謂靈湫為漳水之源其
山蒼秀挺聳諸峯四面如列屏然鹿谷其別名也宋王大定靈湫廟額記縣之西四十里有山曰發鳩其麓有泉漳水之源也有神主之政和元年夏禱於祠下未二日雨霑足勅名靈湫廟 邑人安寶刻鳩山勝蹟三卷 山海經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狀如烏文首白啄赤足名曰精衞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衞常衘西山木石以堙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上黨記屯留有鹿谷山濁漳所出有餘吾城在縣西北三十里發鳩隸長子鹿谷隸屯留是析為二山也地形志有亷山濁漳出焉是發鳩一名亷山也
梁山在縣東南二十里高一里盤踞二里半東至長治界一里山下有梁水
慈林山在縣東南三十里遞高五里盤踞十里東連紫雲山十里山有一峯 宋龍圖閣學士太康侯王益柔有慈林寺碑元豐四年立
紫雲山在縣東南四十里遞高三里盤踞十里接慈林壺口山 唐瑞應録明皇別駕潞州時與郡僚宴壺口遙見羊頭山西北紫雲朝拱因名曰紫雲山一説壺闗山東北現紫雲雲
慶雲山在縣東南五十里遞高一里半南至高平界一里連紫雲山相傳堯時五色慶雲見此
羊頭山在縣東南五十里遞高五里盤踞五里東至長治界南至高平界胥五里一峯最高上有石形似羊頭 地形志羊頭山下神農泉北有穀闗即神農得嘉穀處 山下有穀泉 章懷注羊頭山在上黨郡穀逺縣 金志有羊頭山發鳩山堯水 漢永初五年羌寇河內侍御史任尚擊於羊頭山破之誘殺降者二百餘人為罷孟津屯 上黨記長子闗城都尉所治令狐徵君隱東山中去郡六十里即壺闗三老令狐茂上書訟戾太子者也茂即塟其山又雲穀逺有羊頭山沁水所出
丹朱嶺在縣南二十五里嶺南十五里為高平界 舊志稱丹朱陵 山海經蒼梧之山舜塟於陽丹朱塟於陰括地誌丹朱故城在鄧州內鄉縣而內鄉亦有丹朱墓九域志鄧有丹朱冢相州之永和鎮又有丹朱陵山西浮山縣為丹朱食邑而平陽府及陽城縣皆有丹朱墓府志辨疑曰陵為水溜其中甚大有古器非唐虞制大類秦漢以下物此必堯暄父子之墓而誤以為丹朱陵也或又曰嶺土皆赤色故名丹朱嶺 丹朱城相傳丹朱築縣治西南今廢址少存唐十道圖堯長子丹朱所築古長子縣治在此後燕慕容埀修築 朱虛有丹山丹水出焉東丹西丹二水近有長阪逺峻謂之行軍陂古記傳為丹朱蹟明王世貞適晉紀行過長平為丹嶺復上下險阻可三十里而稍平
江豬嶺在縣南四十里高平界即丹朱之南嶺也潛山在縣西南十五里遞高二里盤踞三里巔有堯廟傘葢山在縣西南五十里高二里盤踞三里南至沁水界二里一峯埀形似傘葢有傘葢水
白佛頭山在縣西二十五里高二里盤踞一里半西至發鳩山二十五里有雍水 巔有白石形似佛頭
九臺峪在縣西二十五里
化師山在縣西三十里舊名古丘所謂丘山落然也唐時有僧化此故名
方山在縣西六十里遞高十里盤踞十五里東至發鳩山十里南至沁水界十里西至岳陽界二里北至橫水村三十里乃潞安府之西界也越山為岳陽草峪嶺有秦水 禹貢錐指方山一名盤秀
刁黃山在縣西五十里
洹山在長子縣洹水出焉
梁水發源梁山下東北流十五里出境合濁漳 水經注漳水東會於梁水水出南梁山北流至長子縣故城南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沮尚子即長子之異名也梁水又北入漳水
神農井在縣東南五十里羊頭山下後魏風土記曰上黨羊頭山有神農井
蓮花池在縣南七里南李村西
五龍泉在縣南十六里曲流十五里入濁漳 風土記慕容永據長子時以長治五龍山瑞應與泉相望故名
堯水在縣西南十三里發源潛山堯廟東北流五里經故城南入濁漳 水經注漳水又東堯水自西山東北流逕堯廟北又東逕長子縣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晉人執衞行人石買於長子即是縣也秦置上黨郡即此 五朝志長子有濁漳水堯水明一統志作澆水〈按水經為堯水因堯廟故云今志亦稱長子有堯水明志作澆水譌〉
濁漳水源出縣西五十里發鳩山流經刁黃村石哲鎮南李村至縣南五里東北經交李村漳河神村隸縣境凡五十里入長治西南三十里名濁漳又經屯留至潞境西十五里交漳村與絳水合流名漳水至襄垣西南十里甘村合沁州所出漳河又至縣東北三十五里合武鄉漳河東流經黎城縣東北二十餘里入河南林縣界與清漳水合 括地誌漳水一名濁漳水源出潞州長子縣西刁黃山 地理志濁漳水在長子鹿谷山東至鄴入清漳 唐奏議漳水能獨達於海請以為瀆 章懐注水經曰漳水源出上黨長子縣西發鳩山東北至昌亭與滹沱河合 清濁二水下流至武安縣南黍窟谷合流為交漳口東過列人南經斥丘北繇斥章曲周鉅鹿諸縣入於遷徙無常相傳南不過衞北不過今徙而南在肥鄉縣境 水經注濁漳水出上黨縣西發鳩山東過其縣南又東逕屯留縣南屈逕其城東絳水注之又東逕壺闗縣北〈長治縣東南有壺闗故城〉又東北逕潞縣北又東逕武安縣南〈今彰徳府武安縣西南有武安故城〉清漳水自渉縣東南來注之謂之交漳口〈今涉縣西北有涉縣故城〉又東出山逕鄴縣西至斥漳縣南尚書所謂覃懐底績至於衡漳者也胡渭錐指河由鄴東而北漳從鄴北橫流至肥鄉斥漳二縣界入河故酈氏以為禹貢之衡漳也今漳至渉縣與濁漳合流東經安陽臨漳又東北經直隸成安縣入肥鄉曲周二縣界禹貢之漳洚盡於此矣水經注所敘自平恩以下曰漳曰絳皆後起之名非禹貢之漳洚也 錐指河自宿胥口〈濬縣南〉至列人斥章之境左會衡漳經所謂北過洚水也自此東北入海及周定王時河南徙則衡漳東出循河故道而下至東光縣西與大河合王莽時河益徙而南漳水遂專達於海故斥章以下水經通謂之漳水東北歴平恩曲周鉅鹿經縣南宮堂陽扶柳信都昌成西梁桃縣鄡縣下博樂鄉武強武隧武邑東昌弓高阜城樂成建成成平浮陽至章武平舒入海今言為彰徳府之安陽臨漳廣平府之成安肥鄉曲周順德府之平鄉廣宗鉅鹿正定府之南宮新河冀州保定府之束鹿又正定府之深州衡水武邑武強河間府之阜城獻縣文安滄州青縣靜海天津夫黃河經流爾雅謂之徒駭然則漳水即徒駭也 王莽始建國三年河由千乘入海漳自章武專達於海而絳水洹水淇水蕩水靑水胥入漳 宋時河分北流東流永濟渠即淸河也自入北流而漳至乾寧軍今靑縣南合口入北流至今天津北三口入海 明正德十五年又自安陽決而南東入衞水〈衞水即淇水〉衞水又東北至臨淸濟會通河是正德十四年以前漳水未能濟運自繇故道入海衞水之力亦少分於漳水至十五年後而漳水趨三口故道始絶克以全力濟運也
黃黑白三龍泉在縣西二十五里九台峪西
靈湫泉在縣西五十里發鳩山下濁漳之源也上建靈湫廟禱雨多應池有魚曰鰍色青黑祭訖投羮𩜹羣出就食邑少魚惟池有之人莫敢取傳為神鮒
雍水在縣北一里源出佛頭山東流三十里經坡底村李莊村董村至長治合濁漳
藍水在縣北二十五里發源屯留縣之盤石山東流二十里經縣北嵐水村合漳水一名嵐水有石橋在北三十里 抱朴子尾生與婦人期橋下水至不去以致溺死因名其橋為尾生橋
陶水地形志有泉北流至陶鄉名陶水合羊頭山水北流入濁漳〈當即堯水〉
傘葢水源出傘葢山下東北流五十里合濁漳〈古名散葢水〉秦水源出方山南流十里經沁水縣東端氏鎮合沁水長灣水地形志長灣水東流至梁川北入濁漳
洹水源出上黨長子縣洹山東流至內黃縣入白溝水經注云爾
屯留縣
良材山在縣東三十五里高二十五丈袤二里周七里山面南多材木
嶷山在縣西南九里高三十丈袤一里周三里山面東南 玉海後魏孝文帝幸潞州見山有伏龍之勢疑而不進遂斷山東麓以厭之因名嶷山後唐明皇自潞興其應也 地形志屯留有疑山
鳳凰山在縣西南二十里高三十五丈袤一里周四裡面南形似鳯上有雲影寺 地形志鳯凰山一名天冡山
盤秀山在縣西南九十里主峯高四十五丈袤二里周七里山盤踞百餘里西南連長子慶雲山北連沁源綿山山面南一名盤石山 巖岫盤曲孤峯峻削藍絳二水出焉 地形志寄氏有盤秀嶺藍水出其南東流入濁漳 金志屯留有盤秀山絳水
紅嶺繇嶺陟盤秀嶺
蓮花岡在縣西十里綿亘四十餘里起伏迤邐邑之屏障
八仙臺在蓮花岡西
紫荊山在縣西十五里開壁峪 明王世貞適晉紀行午飯余吾驛復陟高嶺至數重四望皆山雲日映帶如萬玉雉疊嶂高低作銀海衝濤決排狀已黑雲從東南至大雨驟降道路幾絶嵲𱛉[1]輕輿中下見數足蹣跚旁皆絶壑乃知浮滄海帆長江車太行道以危身借快目不易也
霜澤山在縣西五十里高二十八丈袤一里周三里山面東南地高霜早〈祝志在西南九十里〉
田石山在縣西八十里高三十三丈袤一里周四裡面北北至田石村脈繇盤秀來陡開巨嶂松殊鬱茂
三𡽀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遞高三十里盤踞三十餘里三峰巍峻一名徐陵山一名麟山一名靈山相傳為羿射九烏之所下有三𡽀水 唐志屯留有三𡽀山 宋崇寧間賜廟額封羿神為靈貺王嵗以六月六日有司致祭 縣舊志許慎曰羿堯時射官非有窮后羿也 淮南子堯使羿射九烏於三𡽀之山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靑丘之澤 疏仡紀唐時有窫窳鑿齒九嬰十日大風封豕長蛇之害民罔攸止帝於是擇兵稱旅屠長蛇於洞庭射十日繳大風於靑丘殺窫窳禽封豕於桑林殊鑿齒於疇華之野戮九嬰於凶水之上而後萬民復生 羲和君之子曰十日 屠直三𡽀山碑石磴嵯峨丹梯嶙峋龍盤曲折鳯嶺紆迴赤霞偕黃鶴齊飛白雲與青松疊峙舊有廟名三𡽀山之神宋崇寧間封顯應侯 長治志舊志以為湯伐三𡽀非也
浮山在縣北三十里高二十七丈袤一里周三里山面南高聳似浮上建禹王廟
石聚山在縣東北二十里高二十二丈袤一里周三里山西南元至正間建石聚佛寺
上黨谷
黃沙嶺地形志屯留有屯留城有邁澤黃沙嶺余吾城三想山地形志寄氏二漢為猗氏北魏景明元年復改有猗氏城三想山上黨谷有方山伏牛山
方山見地形志
伏牛山潘炎黃龍見賦序景龍二年秋九月五日黃龍見於上黨伏牛山之南岡留久之又黃龍再見賦序景龍三年六月十五日黃龍再見於牛山
三槐山地形志屯留陽水源出三槐山東流合車臺水東南入絳水
望天嶺地形志樂陽普泰中分長子寄氏置有望天嶺絳水所出有堯廟
鹿瀆山通典有鹿瀆山絳水所出
金龍池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康莊村東西廣南北狹約五百畝有竒水光清澈
龍搆井在縣東南十里宋村東深二丈禱雨多應嶷水在縣西南九里源出嶷山東南麓流百歩許伏至縣西南一里復見流一里又潛伏入絳水
雞鳴水發源縣西南十五里杜村東北入絳水
高麗水在縣西南七十三里源出沁源縣高麗村東流十里至縣境張店村入絳水 晉地理志高麗水在屯留縣西七十三里出沁源高麗村
蒲谷水在縣西南七十三里源出荒草溝村東流八里至張店村入絳水 地形志寄氏有水源出蒲谷東南流入絳水
絳水在縣西南八十里源出盤秀山陰八泉村郭家灣經田石張家百盛棘侯寨何五灣至西連口又經西河陳家郭莊宋渡呈寺五灣隸縣境一百十里 八泉競湧流瀑如珠流經縣治北東流三十里入潞城交漳村合濁漳 史記正義絳水源出潞州屯留縣西南方山東北 後漢志屯留絳水出 地形志絳水自寄氏界來入濁漳因名交漳 文獻通考金志胥雲屯留有絳水 綱目集覽絳源出潞州屯留縣西南方 水經注漳水東逕屯留縣南又屈逕其城東東北流有絳水注之絳水西出穀逺縣東發鳩之谷謂之絳水西出穀逺縣為藍水東逕屯留縣故城南故吁子國也潞氏之屬春秋襄公十八年晉人執孫蒯於純留是也其水東北流入於漳故桑欽雲絳水屯留西南東入漳 李鍾奎絳水辨六月六日卜連口棹舟遡流而上繇蓮岡過八仙臺歴東西兩陽迤西折而南烏塌渠直上紅嶺曲折而下七八泉望之有翠嶂插空盤秀山也山下泉八出淙淙有聲湛若氷壺已度石樑迂囘三里赤霞壁盤曲陟嶺怪松萬壑竒鳥千啼是夕宿小蘿菴明日沿流下十里如藍過紅嶺三十里如丹又烏渠而東陽七十里兩水合交半赬半緇土人名紫龍灣又明日放艇而東百里浪湧沙翻有若奔馬旋至八仙蓮岡水愈急色亦緅直經商山背折而北地漸濶水漸平不二里至連口 地理志信都下雲故漳河在北東入海禹貢絳水亦入海葢縣北故漳即禹河之故道而絳水出其南則漳水之徙流酈道元所稱絳瀆者也班固以為禹貢之洚水謬矣其後漳又復北道而絳瀆無水故唐人謂之枯洚
八泉水在縣西南八十里東流為絳水 地形志寄氏有八禮泉
藍水在縣西南九十里源出盤秀山陽流經長子縣東北十九里長治城西南二十里入沁源道書名福地通考潞有藍水
神女泉在縣西北二十里源出二神頭村層崖上西行六里至寨河村東口入三𡽀水
三𡽀水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發源三𡽀山下東流三十二里至連村入絳水 文獻通考輿地註胥雲屯留有三𡽀水又有三梭水通考雲在屯留當即三𡽀之譌
張厚泉在縣北二里圍三丈深倍之土人稱龍潭禱雨輒應
神惠井在縣東北四里郭莊村孔圍四寸深二丈有竒泉源莫測疾者飲之多愈
馬跑泉在縣東北二十里發源石室村東流十里入絳水
積石水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南許莊發源石聚山下東流五里入潞城界合濁漳
龍泉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井周一丈禱雨多應
陳水水經注漳水又東陳水注之東經屯留縣故城北陽水地形志陽水之源出三槐山東流合車臺水東南入絳水
襄垣縣
黃巖山在縣東三十五里高六十丈盤踞三里西南連鹿臺山石色黃巖下杳邃山麓有龍王廟
百穀山在縣東南二十里長治界土厚石疎百草叢生南峰在縣南十二里峰上寺後有涼樓傳為元察罕納延太師河南王避暑地
五陽山在縣南十五里山有五峰
鹿臺山在縣南二十里高百三十丈盤踞八里東連黃巖山十五里巔有文王廟 水經注漳水歴臺山與鞮水合 地形志建義有鹿臺山及祠 五朝志襄垣有鹿臺山 金志襄垣有鹿臺山湼水漳水 劉龍詩沃壤似枰山下展人家如畫水邊居
五攢山在縣西南七十里高七十丈五峰環立盤踞三里南連屯留三𡽀山五里中為南北往來之衝
桃林山在縣西十里舊多桃上有香巖寺寺後浮圖九層元季風折其半
獅山在縣西四十里九龍村東又名九龍山高一百十丈盤踞四里西連紫巖山十五里 劉龍詩注邑西有九流山有峰聳出似獅子夕陽返照宛有生態真偉觀也
紫巖山在縣西五十五里色紫一名寳峰有麻衣洞深一里 麻衣僧後周綿上人修真紫巖山洞募建寳峰寺著相書金鎖賦銀匙歌行於世 劉龍寳峰詩注紫巖山有古寺曰寳峰與晉虒祁宮址相近雪霽紫氣輝映景尤明麗
小虎丘山在縣西北三十里迴轅店東南隅有泉 魏孝文帝幸洛於此迴轅秋冬之交楓葉滿山殊為清麗
松石林山在縣西北三十里莊裏村峰秀松茂下有清泉 上黨記邑帶山林茂松生焉
二仙港在縣北十里樂氏二仙女廟前有石池深冽李豸二仙祠記坎方十里有山裒然崛起名曰白石梯西有大谷蜿蟺屈曲將數十里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其整峻之狀白石齒齒懸崖峭壁其石負土而出突怒偃蹇其潭黛蓄膏渟淸冽甘寒傍有一區石平土厚坦夷爽塏二仙祠建焉
韓王山在縣北十五里高九十五丈盤踞四里山殊逈秀上有韓王廟 劉龍韓山詩注韓山在邑城北有峰秀出諸山之表鬱然陰森暑中望之輒有寒色
五陰山在縣北二十里一名神頭山 明一統志相傳周公嘗至此陰霧五日又傳魏孝文帝至此天地陰暗五日慕容赤土剖心祭之天日復明 長子志赤土慕容永之後隋文帝時為左金吾將軍〈按諸説多傳為五陰山實五音山也〉地形志鄉郡襄垣有五音山神祠
錯上洪山在縣北三十里山峰叢雜稱名滋錯
九仙峰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土人傳雲映峰岫若有九仙立其上雲
筆頭峰在九仙峰西形似筆頭産筆頭菜
趙王山在縣東北四十里高一百十五丈相傳趙襄子寓此又石勒屯兵有遺蹟上有趙王廟
仙堂山在縣東北五十里高一百十七丈盤踞七里東南連黎城龍洞山四十里西北連武鄉朱家凹十里勢巍林密有泉 劉龍詩注寺之北山高千仞許西有巖巖中有洞列觀音羅漢像深入十餘丈東有閣相傳有石闌已毀惟斧鑿痕存葢昔之藏經處也故識之 寺殿三佛其左為鐵佛座前井二泉極甘美寺前南厓有龍洞中有五色雲氣若繪畫然石柱中立有鱗甲若龍盤繞狀其下有九折石渠渠內有水西為講經壇有人面石取月梯醉雪石入山十里有水巖泉瀉有聲 山堂肆考仙堂山在山西潞州襄垣縣山勢巍峩上有龍洞及仙堂寺 趙三麒游記東堡馳十里至大石坡歴棗凹又五里抵枰上越南橫山復西折斜貝嶺十五里上虹嶺東有甘花南有賢亭兩山重嵐隱豹數盤至巔登望仙岡既陟復降懸岸千仞五丁半天開徑為捨身崖復行二里棧腐中斷結衆衣帶綰而下十八轉始得石葉稍平出險抵寺佛座前各面一泉殿外二泉又名五泉寺寺外四匝石純靑中為獨秀峰亦曰翠㣲西北接天井山可望不可及絶壁潮音洞外砌重臺天將暝止僧舍旦西向琉璃洞洞口長石猶龍鱗甲生動上下四壁作玻瓈色一石佛水出於臍西羅漢石亦名鐃鈸洞遂過硃砂洞傳有樵者鍊大還仙去折西有人面石班荊命酌明日南入石弄澗穿百樾中至下橋基又五里抵漳河大峽即齊高歡隔岸拜爾朱兆處 琉璃洞一名琉璃巖潮音洞一名觀音洞上有仙堂寺山岡有琉璃巖巖中有石似人又有石九圏似車輞環水輞中旱澇不涸不盈前生石子藥丸去則復生
龍洞山在縣東北七十里黎城界洞深百里有竒入遼州境相傳昭澤王修真於此禱雨輒應
仙人洞玉海唐明皇別駕潞州時襄垣北有地忽開十數里因名仙人洞
強記嶺明劉龍有登強記嶺詩
漳水源出長子縣發鳩山經縣境南又東入長治縣界折而北經屯留潞城界共百五十里至縣南二十里鹿臺山下北流十里至甘村莊又西漳水土人名付壁河繇褫亭入縣界東流六十里至甘村莊滙漳水環流城東北五十里至段堡村入黎城縣界楊家莊河源一出長子發鳩山一出沁州漳源村胥流入
縣南十里合為一繇東而折復環縣之西北至明嘉靖時決之東北不復西包郡守劉復初復之萬厯時復引東去河道終不復舊矣 水經注漳水又東北流逕襄垣縣故城南王莽之上黨亭 劉龍漳江詩注水在邑城東環抱而流春時清淺可渡河東村落往來城市渡者甚衆 潘炎漳河赤鯉賦序景龍三年春二月上巡屬縣至於襄垣漳水有赤鯉躍
雍子水在縣南四十里源出西十里雍子村東流二十里入漳水
石泉水在縣西四十里有石泉又西十里有煖泉滙流一里入漳水
甘羅水在縣西北十五里東流至縣北闗橋一里入漳水東北楊村有甘羅廟一名甘泉水 王思誠過襄垣詩甘羅山下水汨汨幾千秋 劉龍詩注城西有甘泉村甘泉湧出琤琤然若玉佩之聲最甘美可愛
湼水一名小漳水在縣西北六十里源出沁州覆甑山東流入縣境北下良鎮三十里至邯鄲村入臨水至縣南合濁漳
史水在縣西北六十里源出武鄉縣三史村入縣境史屬村東流屈曲三十五里至水碾村合臨水
臨水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榆社縣八賦嶺繇武鄉縣入縣境西營鎮東流四十里至段堡村入漳水
鹿哭泉在縣東南李信村唐有人生子左臂一目怪而棄之鹿隨乳焉後人収去鹿因失之遂滴淚成泉
下谷水源出西十三里李谷村東流十三里入漳水潞城縣
伏牛山在縣東十五里高百八十丈長五里周十二里邑志相傳神牛食田禾晝伏夜出後神逐牛入山
遂不復出 地形志刈陵有伏牛山 玉海唐中宗景龍間明皇上黨別駕黃龍曾兩見於此潘炎作賦以記其美
葛井山在縣東南二十里高五百二十四丈長二十五里周九十四里相傳葛洪師事鮑元煉藥於此巔有葛井今在圓寂寺
蓋井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巔有泉石覆於上
盧山在縣南五里高六百八十五丈南連大禹山上有盧醫廟
大禹山在縣南十里高八百九十三丈北連盧山南連長治柏谷山上建廟邑人申仙遇葛仙翁於大禹山授太陰鍊形之術後祀城東二裏白鶴觀 周穆王召尹軌杜沖居終南山尹真人草樓之所因號樓觀隋大業中改曰元壇尋復曰觀 志樓觀必著終南山志白鶴觀必著大禹山從其朔也他倣此
無影岡在縣南十里高三丈長九十丈周二里突起一丘形肖覆釡日照無影
三埀山在縣西南二十里高三百五十二丈袤九里周二十八里有三阜 金志潞城有三埀山伏牛山潞水漳水
鳯凰山在縣西北五里高三百三十二丈長十二里一名天冢岡相傳神農時鳯凰巢此 地形志屯留鳯凰山一名天冢山是天冢古屬屯留也
龍山在縣西北二十里高三百五十九丈北連馬鞍南連鳯凰勢曲巒峻
馬鞍山在縣西北五十里高九百八十二丈南連龍山北連風洞名小馬鞍山黎城縣西南三十里名大馬鞍山
風洞山在縣北四十里高七百二十一丈長五里北連漳水上有石穴
微子嶺在縣東北二十里高二里袤十里盤踞二十五里上有三廟下有微子村相傳微子封此
黃阜山五朝志潞城有黃阜山
潞水在縣東四十里源出微子城至西流里合漳水闞駰十三州志有潞水為冀州浸即漳水也 水經注闞駰曰有潞水為冀州浸即漳水也〈按燕書王猛與慕容評相遇於潞川也鄣固山泉鬻水與軍入絹匹水二石上黨無他大川可以為浸所有巨浪長川唯漳水耳故世人亦謂濁漳為潞水矣〉水經注云潞水即漳水然潞自有源流合漳水合後稱潞 玉海唐明皇為別駕時逐鹿於河鹿迫而入因逐之水不及韀應獲鹿後騎入者溺焉潘炎賦之 上黨記潞濁漳也縣城臨潞晉荀林父伐曲梁在城西十里今名石樑潞縣故城在潞城縣西又東北八十里有黎城臨壺口闗至建安十一年從洶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梁以通於海 楊升菴曰冀州之浸曰潞有東潞西潞東潞今之張家灣潞河驛西潞山西之上黨猶雲夢有南夢北夢浯水有南浯北浯漢水有東漢西漢也 西流渡土人相傳日夕時輒有神人乘流而渡
交漳水在縣西南三十里濁漳水與絳水交流故名濁漳經屯留史河村至交漳村入縣境繇下舍至安昌折而東流至安居又折而北至曹家溝入襄垣境自襄垣東流至縣北馬鞍風洞山下東南經石樑至潞河流入平順境 水經注漳水東北流有絳水注之地形志絳水自寄氏界東入濁漳因名漳 山堂
肆考潞州潞城縣西有交漳村濁漳水與絳水至此交流故名交漳 石樑東北五十里荀林父伐曲梁即此橋今廢
翟店渠水在縣南十里山水侵田築堤而渠入漳水枯河在西門外二十歩雨輒溢城下
養生井在縣北行村
黎城縣
東順山在縣東十里以勅祀龍神名
蘑菇山在縣東神山東北半里形肖蘑菇
啓明山在縣東十里一名晴山
大乘山在縣東南八里
潞祠山在縣東南十五里上有潞子嬰兒祠
風洞山在縣西南十五里漳水之陰遞高一里盤踞二里南連馬鞍山山隸潞城地而洞口隸城界
五仙山在縣西南二十里五峰似人形
聯珠山在縣西南二十里遞高二里盤踞三里西連嵐山山自西北延抵漳陽石巔漫突如珠
馬鞍山在縣西南三十里遞高二里盤踞三里南接潞城縣以形似名
嵐山在縣西二十里遞高一里盤踞二里西連廣志山有龍井泉禱雨輒應 嚴杞五龍廟記黎城境內西去縣五十里鰲山有蒼龍又五十餘里龍阜山有昭澤龍西北二十里有嵐山龍北去百二十里有石囤龍相望五里間有蠟岡龍皆能出雲興雨而最靈異者昭澤也
廣志山在縣西三十五里遞高十里盤踞五里陟嶺望見百里西北接武鄉西南接襄垣一名王至山〈山高而狹峰巒峻峭〉
鰲山在縣西五十里一名蒼龍山
巁峪山在縣西七十里有洞深六七里洞中有池深不可測不溢不竭洞中産鍾乳石
玉皇山在縣西北二十里遞高五里盤踞二里東接渉縣上有三皇廟
信山在縣西北三十里遞高二里盤踞三里北連石老山隅峰峻削山麓有泉常盈不涸一名汛山
橫山在縣西北三十里亘嶺懸崖西北屏障
石竚山在縣西北六十里高二里盤踞三里石竚立肖人一名望夫山下寨村土人名石婆兒山牛居莊有石老兒山 水經注漳水又東北歴望夫山山之南有石人竚於山上狀有懐於雲表因以名焉
九龍山在縣西北六十里九岡似臥龍有九龍山寨積布山在縣西北六十里山形似積布 地形志刈陵有積布山
曬布山在縣西北七十里相傳高辛時三仙女采不灰木織火浣龍之布以供仙裳崖有巨石類盥盆名裝臺石
隴阜山在縣西北百里山半有昭澤龍洞深數十里入洞十尋有池四胥深數尺又後有方池深不可測側立戲水石牛二又後三池胥有水又後為水洞瑩映晶杳人莫敢入唐昭澤王焦氏棲此 通志龍巖洞在武鄉縣東百里襄垣志龍洞在縣東北百里黎城縣界胥指昭澤洞也
白巖山在縣北十五里遞高一里盤踞三里北連信山山半有朱喙巖巖有穴穴口絳色齊神武帝與爾朱榮率衆北望神武指巖曰此是天蟒口啟絳色主殺人可塞之居人塗以堊遂名白巖 水經注漳水於是左右黃須水口水出臺壁西張譚巖下世傳巖赤則土罹兵害故惡其變化無常恆以石粉汙之令白是以俗名之為張譚巖其水南流逕臺壁西又南入於漳
箕山在縣北八十里彭莊許由墓在曬布崖下 平陸遼州正定登封東昌濮州諸地皆有箕山汝州有洗耳河東昌有巢父墓當陽有箕山洗耳河附志以備考
蠟岡龍山在縣北一百十里
石囤山在縣北百二十里一名龍山
曹莊北山相傳魏曹義攜妻子遁此立魏武廟雲金牙山在縣東北二十里高三里東北連玉皇山黎城山惟金牙最高夕陽尤晶瑩上有北極廟
鳯凰山在縣東北三十里新村相傳神農時鳯棲此吾兒峪在縣東北三十里古志黎侯城東北十里即三老令狐茂故地其形似壺踰東陽五里即吾兒峪
臥牛峰在縣東北三十里長寧村有磐石寨形似臥牛繡屏山在縣東北三十里長寧村遞高三里盤踞五里東連金牙山列屏錯繡元至正二年正月朔李仙姑嘗蛻於繡山巔雲
桃花山在縣東北五十里有桃花寨山半多桃
懸水崖在縣東北八十里安居村崖懸百尺高廣象室石無隙水滲石膚入潭上百千㸃下百千聲疎似秋雨滴潭不涸居人胥飲此
壺谷漢靈帝時諫議大夫劉陶上疏上曰方今三郡之民皆已奔亡南出武關北徙壺口 章懐志三郡河東馮翊京兆也壺谷壺關之谷在上黨也
松門嶺五朝志黎城有積布山松門嶺
銅山唐志黎城有銅山
東河在縣東半里
南河在南闗外寖北凌城
濁漳水渡在縣南二十里繇潞城縣西北界流入縣境東流橫經百里又東南流入潞城東北境
落水澗 漳滙而東水倐落危懸數百尺
西河在縣西一里雨始成河
龍井在縣西十五里嵐山下禱雨多應
焦公馬跑泉在縣西七十里
田溪在城北源出嵐山伏虎郊丈許輒伏至溪菇出委注東河以達於漳一名小河水尤清激
玉泉水在縣北五十里原泉村山下有三石竅水湧出合流入渉縣界滙淸漳 金大定間道士闗安道鑿山趾為三孔水由孔出別派合流水中孤石秋濤屹峙
潁水在縣北七十里乃小溪也
淸漳水在壺口闗北繇吾兒峪入渉縣界 水經東過渉縣西屈從縣南 水經注按地理志雲魏郡之屬縣也漳水於此有渉之稱名因地變也 淸漳入豫渉縣境濁漳入豫林縣西北境胥東至林縣合流經安陽磁州臨漳館陶界入衞河衞河源出蘇門山東流合淇洹諸水東入衞輝府濬縣界
靈原聖井在縣東北二十里
壺闗縣
紫團山在縣東南百六十里高二十五里盤踞二百二十里連太行山接林縣界古紫團真人修真地龍眉子引仙詩以為金丹口訣焉有翠㣲洞洞前有白雲潭巔常有紫氣團圞如葢山麓瀑布如噴玉如埀虹溪如環如箭深谷之中有殷雷絶巔之上有烈日昔産紫團參後絶 元致和中王宷輔道三十六景詩有迎暘峰倚秀峰碧蘿峰老人峰金屋山鴟尾山天槓磨崖山仙翁崖東華表西華表濯纓溪南極園駐雲亭 張鐸紫團八景詩序王輔道詩刻半存得景二十有二取其尤彰彰者列為八景橋樓淙〈去聲〉即輔道之仙翁崖也雲葢寺即駐雲亭也照壁山即屏牆山也倚秀峰乃照壁前山最高而秀者輔道所著今名無稱焉參園即南極園昔有傳服參飛仙者本草亦品紫團參為上今園已墾而田矣濯纓溪輔道所著名磨崖碑舊名與今同將軍峰東西二華表也詩招提依絶壁門拱二將軍 周一梧記又有二仙翠㣲二洞白龍潭白雲崇雲雲葢三寺又謂紫團山峭拔翠聳俯瞰雲煙中間瀑布流泉霞城洞府求之海內不可多得諸剎又創自隋唐而雲葢先為墜崖所壓僅得磨崖一碑至慈林有輔道三十六詠而已亡其十四舟車已通人跡罕至地主乏九方之識而山靈負鹽車之泣此語殊悲宜勒山銘 栗應宏遊紫團山記穿林木而上十里及慈雲寺觀元人三十六景詩碣遊慈雲石磴硈屈攀巖而下為雲葢寺山勢四壁巉兀西連王屋東俯林慮諸峰南北相拱帶跨青蓮白泉之勝為太行樞要復繇東峰入屏山遮地即為參園歴西筆峰復西轉觀瀑布采藥飲泉而歸數日復陟西峰石局 雲葢峰在紫團山以雲葢寺名又山畔有慈雲寺胥唐時名剎 翠㣲洞紫團真人而壁地也洞口劣容一人傴僂入轉身而下側足而行高低寛隘倐變山水與人間無異水源如縷如綫如盞如碗石髓上騰為鍾乳如梹榔葡萄穗垂地如玉柱巨至合抱坐如瞿曇立如阿修羅虎豹游龍閃爍變幻旁穴岐徑旋轉即迷深闇或燭不能燃莫窮其際相傳直透太行外數百里雲 鳯臺山在紫團山西二十里樂氏二仙沖舉於此周一梧志西來諸山至此忽變莊嚴峭拔翺翔飛舞至於山巔萬壑疎風羣峰冐日一望海天杳然無際 櫻桃掌在紫團鄉宋大觀三年李元儒樂氏二真人封號記比於寺之東南幽谷間曰櫻桃掌得真人父母之墓其碣乃乾寧甲寅嵗所作是時真人之親喪久矣真人降神於巫命改此兆符驗之應其事有五雖紀父母諱氏而不及其他〈按沖惠沖淑二仙繇陵川移居紫團鄉益陽里雲〉
三壅山在縣東南九十里遞高二十五里盤踞二百四十五里山勢壅障者三下有水名壅水東南入林縣界 地形志刈陵有三壟山
大王山在縣東南二十三里遞高十五里盤踞八十五里後魏書望氣者言大王山有天子氣太武帝疊石為三峰欲厭之後唐𤣥宗潛龍於此 高歡請就山東食與爾朱兆盟襄垣水東乃舍大王山六旬始出口 地形志屯留有大王山上有闗龍逢祠
羊腸坂在縣東南一百六里
抱犢山在縣南四十里高十三里盤踞七十五里 五朝志上黨縣有羊頭山抱犢山文獻通考金史胥謂在壺闗境內
東山在東二里遞高三里盤踞十八里 上黨記東山在城東南晉申生所伐今名無睪
馬駒山在縣東十里高五里盤踞三十五里 唐志上黨有馬駒山相傳後趙時有人獲一石形似馬駒因名
靖林山在縣東七十里
龍山在縣東南五里遞高三里盤踞二十里
鳯山在縣東南五里遞高三里盤踞三十一里上有鳯山浮圖
龍石山在縣東南七里遞高八里盤踞三十五里山巔石上有龍形祈雨多應
紫巖山在縣東南十三里遞高三里盤踞三十五里巖石紫土人名石巖頭
烏泉山在縣東南三十里遞高八里盤踞六十三里山半有泉伏流黑土
安公山在縣東南七十里陵川界遞高九里盤踞六十四里相傳比丘安公隱此未朞卒俄而巔出石棺里人収葬之
麥積山在縣東南七十里以形似名
五指山在縣東南八十里遞高二十里盤踞百二十八里連太行山接林縣界
赤崖在縣東南九十里
龍泉山在縣南二十里遞高三里盤踞十八里山胥青石中有砂石五丈
黃山在縣南二十八里遞高八里盤踞四十二里山色黃明崇禎六年生白脂民取以食名黃山麵
石魚坂在黃山後天新雨上輒有五色魚現
樓峰在縣南三十里黃臺絶頂邑南境最高峰乃馮坡之亥山也昔人嘗以多寶崇壽名之相傳古有高樓址存
佛耳山在縣南四十里長治界柏林鎮遞高十一里盤踞六十二里 張鐸摩雲寺記粵惟佛嶺秀出壺闗視地無垠與天為黨蕭蕭陰壑鬱鬱喬林絶頂難攀纎塵不到若為登百仞之嶠遂將𣺌萬井之區信潞境之具瞻太行之支秀也
鸞山在佛耳山迤東一里
趙屋嶺在縣南六十里上有鐵鑛又産赤白石脂赤壤山在縣南六十里遞高八里盤踞三十五里 地形志壺闗有赤壤川其地寒而早霜 金志壺闗有抱犢山紫團山赤壤山
神山在城西南一里遞高二里盤踞二十二里
高望山在縣西南一里高三里盤踞二十五里即南壇山 唐武德四年置壺闗縣於高望堡
栲栳山在縣西南四里遞高五里盤踞二十五里形似栲栳 郭恬詩虎踞真形勝仙壇亦壯觀
大峪嶺在縣西南三十里上有鐵鑛
鳯凰山在縣北十五里遞高五里盤踞三十五里 魏太平真居九年二月西幸上黨詔於壺闗東北大王山累石為三峰又斬其北鳯凰山南足以斷之
壺闗山在縣西北五里長治界遞高三里盤踞二十二里山形似壺 通典有壺山
龍溪山近壺闗山上建龍王廟
檀山在縣東北三里遞高三里盤踞二十五里唐徐王元禮為潞州刺史嘗逐白鹿至此
風穴山在縣東北二十里遞高十里盤踞七十里西有石竅深不可測聽之嘗有風氣 郭恬詩古寺王嶺下一穴自虛中
純山在崇賢村劉龍壺闗三老茂碑漢孝武時壺闗三老茂上書史失其姓邑之故蹟雖見郡志然實未得其地三原張君友直宰邑數載求之未釋嘗以公事過崇賢村訪諸父老則曰村左純山之陽有巨冢或言耕者得一片石隱隱有字藏之近村古寺取視則唐人令狐璋墓誌也其序世系則曰昔先祖茂夾輔周室光翼漢朝封為壺闗三老諡雲徵君以茂為逺祖茂之姓當為令狐矣
鐵鼓山地形志壺闗有羊腸坂靜林山微子城鐵鼓山五馬門令狐徵君墓
五馬門
燕子池在縣治東南隅即甘泉池明景泰初知縣藺興濬
烏泉所謂烏泉夕照也章經詩曲嶂轉幽徑盤𮞉入長松
赤崖流泉在縣東南九十里巖有石洞深一里內出盧甘石洞口有泉以土色赤名
濯纓溪在紫團山源澄澈
橋樓淙在紫團山山陘峭絶下視深壑衆流奔滙惠澤池在南門外壺闗地高峻鑿井甚難明洪武九年縣丞郭柏濬池民始獲水利
渠頭溝在縣南三里當要道之衝今改道於龍塘河清流川在縣西南三里一名進流川 唐貞觀十七年移縣治於淸流川
壺水在縣西北二里壺闗山下發源北流經長治縣西北注濁漳後涸
濟衆池在北門外明成化十四年知縣王佑開
龍雨池武有備記縣境北方則龍溪山也山形偏西故左向建龍橋橋東為龍雨池水門即山麓石級疊浪宛若天造週計五畝餘深計三丈許
李郭井在甘泉池側共四井
沾水漢志壺闗有沾水東至朝歌入淇
平順縣
蔥蔚山在縣東三里懸崖峭壁松栢蔥蔚
靖林山在縣東五十里
玉峽山在縣東八十里
蒼龍洞在縣東南新興二里深半里
彩鳯山在縣治南拔巒似鳯頭附岫似鳯翼
麥積山在縣南八十里以形似名
龍盤山在縣西二十里達潞安府道相傳龍盤此獅子山在縣西五十里東禪東里西南二里東平順西長治南壺闗北潞城首尾背足胥似獅子
廣武山在縣西五十里東禪東里相傳廣武君葬此淸涼山在縣西安善一里上有淸涼寺
馬鞍山在縣西東五穀里以形似名
虎頭山在縣西東五穀里
大巖洞 小巖洞胥在縣西北東五馬葭蘆里洞有水靑羊山在城北縣建山下山形似羊植柏青翠
青子洞在青羊里相傳唐太宗第七子避難洞中一名七子洞
龍耳山在縣北石灰里山形似龍兩峰似耳
赤壁在縣北四十里新安里赤壁村南石崖深澗高五丈有竒漳水至此急流落澗聲吼若雷氣騰若霧浪噴若珠
侯壁山在縣北六十里侯壁里山多壁立
龍門山在縣北八十里石城裡赤壁村兩山合峙山有三穴漳河南岸大石聳立土人傳龍臥蹟
虹梯在縣東北六十里
豆峪在縣東北九十里
馬隘去豆峪三十里
崆峒山在羊羔村金大用龍祥觀記王曲村張可用隱崆峒山谷之石室先病乏水倐石坼泉溜淸冷味甘多汲不竭少汲不溢病者飲之獲安人得以濟
漳河源繇潞城東流入縣境經王曲新安石灰躭車石城竇口等里東流入河南林縣界合淸漳 平順漳名漳河源彌可證潞城潞源之為漳源也 水經注漳水又東逕磻陽城北蒼石水入焉水出林慮縣之蒼石溪東北逕魯般門西闕昻藏石壁霞舉左右結石修坊崇基仍存北逕偏橋東即林慮之嶠嶺抱犢固也石磴西陛陟踵修上五里餘崿路中斷四五丈中以木為偏橋劣得通行亦言故有偏橋之名矣自上猶須攀蘿捫葛方乃自津山頂即庚墜處也蒼石溪水又北合白水溪溪水出壺闗縣東白水川東逕百畝城北葢同仇池百頃之稱矣又東逕林慮縣之石門谷又注於蒼溪水蒼溪水又北逕磻陽城東而北流注於漳水漳水又東逕葛公亭北而東去矣虹梯傳魯般所鑿當即魯般門猶靈石之魯班纒
也崿路中斷四五丈即所謂絶頂中斷是曰風門也石磴西陛林慮在東故名平順為西陛也 水經又東過武安縣水經注漳水於縣東淸水自渉縣東南來注之世謂決入之所為交漳口也
好水池在縣東南隅味甘
濟衆池在南門外邑城之水滙此
周公泉在南山下建縣初知潞州周昊鑿三井
溫泉在縣北四十里新安里樂頭村漳水瀠洄處高崖深潭名大海小海涯際多泉水差溫流入漳河
神虎泉在東谷里相傳白虎入南山下存木箭拔箭得水
大禹泉在三池南里相傳大禹經此相地穿井得泉雲雙射泉在躭車里相傳唐太宗征竇建德連發二矢拔箭水出
過水井在李莊村西南河渠居民穿渠得泉葢方員百歩惟此過水去
龍王井在東禪北里相傳夢龍王指地穿井得泉二眼雲
三岔口池在縣東南河渠
通津池在廣裏村河下今涸
山西通志卷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二十
山川〈四〉
汾州府
汾陽縣
狐岐山在縣西南九十餘里孝義界一名薛頡山又名薛頡嶺勝水出其下
白彪山在縣西二十五里馬跑泉出其麓上有龍橋洞方廣十丈闢兩巖石樑橫續懸溜滴池土人名北嶺南為羊耳山石巉峯聳林茂泉飛邑勝境也昔有騶虞見此故名相傳商遣比干於騶虞山築臺避暑今汾河濱有比干臺
謁泉山在縣北四十里文水界陽為卜山隂為陶山山下有湯泉一名湯泉山上有石室相傳子夏居此又名子夏山 水經注文水又南逕縣右㑹隠泉口水謁泉山之上頂俗雲暘雨愆時是謁是禱故山得其名非所詳也其山石岸地險壁立天固崖平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餘丈爰有層松飾巖列柏綺望唯西側一處得歴級升陟頂上平地十許頃沙門釋僧光表建二剎泉發於兩寺之間東流瀝石沿注山下又東津梁渠隠沒而不恆流故有隠泉之名矣雨澤豐澍則通入文水 五朝志隰城有隠泉山
將軍山在縣西南十七里東南有桑棗坡西南連石盤山一名柏山上有柏舊志離石侯牙將趙鼎號白馬將軍遇冦戰沒於山民收𦵏山下故名
石盤山在縣西十里花枝村高峯名西頂
萬戶山在縣西二十里高八十丈延袤二十里巔平曠可營萬室唐人謂之西岡李永山川記堯時洪水諸山皆沒惟此巍存濟者萬戶故名
柏山在縣西二十里相傳離石侯嵩𦵏萬戶山封樹多柏故名石室山在縣西三十里山崖可作居室上多巖洞麻衣仙姑洞尤著又空王佛巖空王佛棲此土人以抱腹巖為東巖石室巖為西巖
向陽峽在縣西三十五里有水流出峽
黃蘆嶺在縣西六十里石室山碑麻衣仙姑西河洪哲里人也聘魏氏孝養舅姑五載嘉遯於汾陽西嶺號黃蘆山名石室麻衣草履修煉真性魏率家人請歸姑乃托石壁而入惟有聖手痕存焉厥後顯聖像出朶乳泉暨五色蛾飛集早禱靡不應
鑒谷 代公猗盧將十萬騎從西河鑒谷南出晉軍從蒲坂東度㑹於平陽事不果行鑒谷當即黃蘆嶺
羊頭山在縣西北十五里土山戴石形似羊頭 水經原公水出茲氏縣西羊頭山是合白彪羊頭為一山也
狄谷在縣西北二十里谷中水竹環繞雅有幽致石婆神山在縣西北三十里連萬戶山相傳山無水有老嫗日逺汲以濟人歿而建祠山上故尊之曰神非陜州店東三里石婆神見夢於皇甫𢎞㸃頭決科比也
比干山在縣西北百里相傳商季令比干築城於此金志西河有謁泉山比干山汾水文水孝義有比干臺 路史汾之西河縣百二十里有比干山 孔子手書銅盤銘左林右泉後岡前道萬世之寜茲焉是寳 魏文帝弔比干文扈陽曜而靈修兮豈傳說之足竒但至概之不可悛兮寜溘死而不移 李翰殷太師碑周武下車而封其墓魏孝文南遷而創其祠我太宗有天下禋百神而盛其禮追贈太師諡曰忠烈申命郡縣封墓葺祠置守塚五家以少牢時享
青龍山在縣北三十里孤峯獨立羣峯環繞左右泉澗縈之一名西頂頂有甘泉北十里為龍橋山
鶴鳴洞在巖壑間志稱拍手洞中則鶴應手而至汾河在縣東二十五里水經又南過平陶縣東文水從西來流注之 按水經注汾水出太原靜樂縣北一百三十里管涔山東南過晉陽縣〈即太原〉南過大陵縣〈即文水〉南接鄔城〈即汾州東界〉東又南過平陶縣〈即平遙〉東文水〈即文谷河〉從西注又南過永安縣〈即孝義〉又南過冠爵津〈即雀䑕谷在介休南〉又南入河東界西〈即靈石〉又南過皮氏縣西〈即河津〉祝志汾水經流平遙介休之西至孝義東南出靈石口入於河 繇大陵城西南逕文谷斜迤東遶二十五里淮南子汾水濁宜麻 孔天孕漁父說愚公歸釣大陵之西涔浦之南為汾汀漁父
甘露泉在東門外二十步昔州人鑿井深未及隍而甘泉湧出
文湖在縣東十里水經注文水又南逕茲氏縣東南十五里故城東為文湖東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謂之西河在縣直東十里湖之西側臨湖又有一城謂之瀦城水澤所聚謂之都亦曰瀦蓋即水以名城也文湖又東逕中陽縣故城 按晉書地道記太康地記西河有中陽縣舊縣也文水又東南流與勝水合又東南入於汾水也今湖為民田 宋熙寜元年正月復汾州西河濼〈按湖本大澤與汾河不相通後決流通汾水遂涸〉
三泉在縣南二十里源出三泉洞西接靈浮東南注板谷流行春虢河分為三堰二𨽻汾陽一𨽻孝義共水最清冽瀕泉沍隂地冬結層冰歴夏不消城市以為凌隂焉
清溝水在縣西南十里一名董師河源出尉陵谿谷口流注㑹石家莊泉經城南入喬東諸村
靈浮泉在縣西南四十里趙景王村相傳景王禱水而泉應舊有三泉今存一孔
麻窟水在縣西十里平地湧出明大學士韓爌欲改名麻出
禹門河在縣西二十里繇張堡泉出至河口伏沙潛注東流轉北入馬跑泉滙流
張堡豐泉在縣西二十里朱之俊滙清園記張堡豐泉出禹門河中瀑聲洪逺衆山皆響盤石巉巖處處歕滴流環中渚竹木甚盛景況大似江南郭潄六山人自輝縣來一見欣賞曰此小百泉也
馬跑泉在縣西二十五里源出白彪山即水經原公水也一名壺溪源出西北三十裏白彪山麓又名葫蘆谷相傳後魏賀魯將軍駐師於山馬跑地得泉故名其水縁山南注至谷口折而東歴城東北東南合文湖水雨澤豐澍則漲流而入於汾故邑東多沃壤焉而園匝樹蕃水磑山亭雷隠雲連則谷中為勝 水經原公水出茲氏縣西羊頭山東過其縣北 水經注縣故秦置也漢高帝更封沂陽侯嬰為侯國王莽之茲同也魏黃初二年西河恭王司馬子盛廟碑文雲西河舊處山林漢末擾攘百姓失所魏興更𨳩疆宇分割太原四縣以為邦邑其郡帶山側塞矣王以咸寜四年改命爵土其年十二月離石令宗羣等二百三十四人刋石立碑以述勲徳碑北廟基尚存也
向陽水在縣西三十里一名懸泉水出金鎖闗峽流經澗河合壺溪東南入汾
賀魯泉在城西北
石鼻溪在城西北汾陽古志城西北石鼻溪賀魯諸泉其碑令狐楚辭董叔經書文翰絶妙
禹導河在縣北十里馬跑泉之滙也東流四十五里㑹上林舍安家莊張家堡諸泉入汾一名禹門河相傳禹導洪水至此〈今按禹門禹導分為二河〉
隠泉在縣北四十里謁泉山巔 舊經巖嶺盤紆有水伏流因以隠名
悶泉在縣北八十里賈家莊平地渟淵圜閟如璧無湍激聲産九節菖蒲
文谷河在縣東北五十里南流㑹隠泉水出謁泉山逕茲氏故城西與文湖合一名萬谷河又名文水地輿綜要文水歴交城汾水縣南入汾河
平遙縣
超山在縣東南四十里城冢記高三百三十六丈橫百餘里嶺廣平周百步有竒紫蓋峯在東巖下嘗起紫光如蓋萬松嶺在南列嶂似翠屛上下嶺胥茂松濤聲謖謖文殊頂在北上有文殊閣後廢清光峯在東光時照徹山谷似玉海銀闕焉觀音坪在西寳塔巖在東晡時紫光輒繇巖下起或雲塔藏舍利焉下有龍泉山一名過山以其超過羣山也一名弋嶺山一名鍋山 地形志平遙有京陵城平遙城過山金元遺山題名己亥秋八月十有四日自太原道往山陽留宿於此東山元好問裕之題字大如拳溫仁甫有後敘通辨大師院主廣演立石 郭明濟應潤廟記圖經雲超山在縣東南四十里高三百三十六丈峻越餘山城冢記雲平陶東南有過山是也唐天寳六載改名超山也山之谷越谷也谷行十餘里中有佛舍百福寺也 元張翼祈雨記平遙南有超山岡巒起伏形勢聨絡東西與麓腹諸山對峙獨茲山為最高路轉峯廻林壑深秀山麓有百福禪寺東有靈泉立祠祀芘之 麓臺無樹山巔王浚廟旁止松三株其山荒大無比以髙勝超山地勢幽秀峯廻路轉溪流映帶林壑極美然別山無樹而此地獨盛寺前髙嶺青青如黛風雨隂晴撲人眉宇時作濤聲是以松勝也 世說新語孫子荊言其土地之美曰其山㠑巍以嵯峨其水㳌渫而波是子荊家近超山麓臺山也
超谷在超山一名郭谷
麓臺山在縣東南四十七里一名䝉山又名謁戾山山勢最雄髙過嶺越上店東北皆曰麓臺繇蘇家莊越三嶺十餘里至田家垍最髙又上五里即麓臺中峯東南萬山層疊下一澗東北去割麓臺不與東南山連山根石紫黑頂上方石平置峯東石坪有龍洞山之隂嬰溪出焉 山海經龍首山西三百里曰麓臺爾雅山足曰麓土髙曰臺 通考有鹿臺山嬰澗水五朝志平遙有鹿臺山近世稱麓臺是傳㑹山
海經也
中都谷在縣東南三十里中都河源此
鍋山在縣東南五十里上有浮圖
亭岡谷在縣南三十里有亭岡水
洪谷在縣西南有白龍潭武亮記谷上通綿山兩崖對峙壁立千仭巨潭天成皎若明鏡
汜山 水經嬰侯之水注於汜水右出汜山
汾水在縣西北四十里繇文水入縣境西南流經汾陽介休界
源祠水在縣東十五里平地湧出泉清可鑑髪北注中都西入汾河旱禱輒應源上有祠故名一名源池水溉源祠村梁村尹回村田
嬰澗水在縣東三十里水經注謁戾之山嬰澗之水出於其隂
鹵澗水在縣東南二十里源出朱坑流經縣東合嬰澗水入長夀河 雷潔記城東一河名魯澗自東引入城
中都河在縣東南三十里圖經源出中都谷橫嶺下西南合源祠水〈源祠縣東南十五里〉經城南西入鄔城泊復入汾河洪善驛決堤取水遂北流循縣城東而西入於汾故一名城東水 水經注嬰侯之水亂流逕中都縣南俗又謂之中都水又注漹水又㑹嬰侯之水山海經稱謁戾之山嬰侯之水出於其隂北流注於汜水右出汜山其水殊源共合注於嬰侯之水亂流逕中都縣南俗乂謂之中都水侯甲水注之逕鄔縣故城南雷潔記平陶南向綿山其山有大谷三發源連潢合流一名中都河其河在城南面旋逝㑹歸汾水
亭岡水在縣南二十八里源出亭岡谷石巖中圖經此水自亭岡谷北流入中都河
超山龍泉宋余彥和應潤廟記邑之南五十里有超山勢高且厚下視邑城山之巖有泉出焉源雖㣲挹嘗其味清涼而滑甘旱禱未嘗不應
原公水源出超山東北流永泉里黎基村 明志一名賀魯水源出自白彪山涌注東流
百福井在超山百福寺禱雨多應
於仙池在超山於仙棲此引泉製藥泉味如橘病者飲之即瘥 聖水池記水醫眼又名眼藥池池不復存字亦剝落依稀識金明昌元年麓臺老人數字
白龍潭在縣西南洪谷禱雨多應
張趙泊在縣西北三十里一名壤分泊
長夀河在縣東北三十里出南山經祁縣入縣境西注汾水一名砂河夏秋泛漲時沒田廬當即胡甲水水經注甲水又西合嬰侯之水經鄔縣故城南
侯甲水冀州圖侯甲水起平遙縣北入太原界 水經注甲水又西北逕中都縣故城南臨城際水湄春秋昭公二年晉侯執陳無宇於中都者也漢文帝為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宮殿上見光赦中都死罪以下甲水乂西合為嬰侯之水 澗至嬰溝村曰暮有光映焉
孝感泉在西汾村元杜唐臣王夫人鑿郝天挺記曰泉忽通透獨甘如飴
金井在縣中樓高百尺井中水色如金後涸
介休縣
狐岐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中有狐洞可通十里山半有泉禹貢註狐岐之山勝水出焉即鸑鷟泉禹貢治梁及岐註岐山在汾州介休縣
綿山在縣南四十里遞髙四十里𨽻縣境二十五里形勢綿亘林木叢鬰介子推隠此一名介山山半有抱腹巖蟠踞百餘里東抵沁源北接介休南跨靈石一名橫嶺 左傳襄公十三年晉侯蒐綿上以治兵定公六年趙簡子逆宋樂祁飲之酒於綿上 後漢志注界休有界山有綿上聚左傳曰晉文公以綿上為介子推田界山推焚死之山故太原俗有寒食〈袁崧郡國志同〉杜預曰西河介休縣名綿上 文公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不及遂與母偕隠文公使人召之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環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 莊子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呂氏春秋負釡蓋簦終身不見 水經注汾水又
南與石桐水合即綿水也水出介休縣之綿山北流逕石桐寺西即介子推之祀也 王肅衰服要記曰掛樹者起於介子推子推晉之人也文公有內難出國之狄子推隨其行割肉以續軍糧後文公復國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當受爵祿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燒死國人𦵏之恐其神魂賈於地故作掛樹焉石桐水又西流注於汾水 後漢周舉傳每冬中輒一月寒食以子推焚骸神靈不樂舉火是子推又以冬月亡矣 石勒傳雹起西河介山歴太原樂平武鄉趙郡廣平鉅鹿千餘里樹木摧拆禾稼蕩然勒正服於東堂以問徐光光對曰去年禁寒食介推帝鄉之神也歴代所尊或者以為未冝替也縱不能令天下同爾介山左右晉文之所封也冝任百姓奉之勒下書曰寒食既并州之舊風朕生其俗不能異也前者外議以子推諸侯之臣王者不應為忌故從其議倘或由之而致斯災乎子推雖朕鄉之神非法食者亦不得亂也尚書其促檢舊典定議以聞有司奏以子推歴代攸尊請普復寒食更為植嘉樹立祠堂給戶奉祀於是并州復寒食如初 後魏太和二十年二月癸丑詔介山之邑聽為寒食自餘禁冊府元龜龍星木之精也春見東方心為火之盛故為之禁火俗傳介子推以此日被焚禁火 路史周舉之書魏武之令汝南光賢𫝊陸翽鄴中記皆謂介子推以三月三日燔死而後世為之禁火予觀琴操所記子推之死乃五月五非三日也 祝志介山乂名介美山在介休縣東南三十五里以介子推隠此故名有廟在焉漢郡國志萬泉縣南十五里亦有介山俗傳以推隠得名舊通志兩存其說按晉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弗及遂隠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田而旌其善介休縣舊名綿山綿上即介休東南山也南跨靈石西跨沁源盤踞深厚是以求而弗獲若萬泉者雖近於絳周圍僅十里未必不獲蓋其屹然孤立故名為介後遂傅㑹以為推隠之處蒲州志已破其誤又曰綿山在靈石縣有介子推墓與沁水介休相連即介山也 日知録魏武帝令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絶火寒食云為介子推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嵗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楚辭九章惜往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公悟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徳之優游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明文公在時介子推已死故以田祿其子也史記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然則受此田者何人乎 忌坂相傳介子推避晉文公於此李鍾盛介山分界碑經介山南之坡為陽坡地名有北塔鈎紅嚴村栢溝峪大小栢溝村介神廟諸處屬靈石縣山北之坡為隂陂地名有說法臺抱樓山陶圪塔饅頭山興地村等處屬介休縣地俱以山嶺中脊隂陽為界下以柏溝村興地村二溝合流總渠水心為界
抱腹巖在縣西南四十里綿山之奧崖似抱腹羣峯擁翠澗水流鳴石梯陡峻松柏森蔚綿山勝境也一名靈官仙窟路險崖峻相傳僧自并州來二兎二鹿前導僧隨之渡遂化於此唐太宗封空王古佛因建雲峯寺於渡置二橋一曰鹿橋一曰兎橋巖右有鐡索嶺嶺上有五龍纒對峙有說法臺繇巖而前有朝陽洞一斗泉小須彌白雲洞中巖有蜂房泉巔有竹林寺鐡瓦寺銀空窟摩斯嶺銀空摩斯胥空王佛弟子也山前有塔巖頭有元帝廟外有龍巖㑹李姑巖亦傳唐太宗妹焚修地也山北有山神廟觀音閣平麓有下馬泉圪堆頭光嚴寺前後凡九里二十八灣樹木經歴代胥禁砍伐實所以旌介也 唐貞觀初旱長安人禱於抱腹巖僧令拜侍者摩斯斯方淅米將米汁向西少灑令急回曰今日長安霑足矣果應後與銀空胥化此
太虛巖在縣東南二十里崇岡上有二巖一似雀糞碎砌一似冰柱膠粘一名珊瑚一名上水巖畔有數石洞狐岐勝水繞之
羬城山在縣東南二十八里
蠶簇山在縣東南三十里瓦甕村山勢高峻形似蠶簇一名簇蠶山
西谼谷在縣東南三十里
東谼谷在縣東南四十里四靣如圍幽深無際巖北向有介子推妹祠巖下有黑龍池名白牛巖高數仭周三里雨雪不侵巔有懸泉倒流巖中似瀑布
紅山嶺在東西谼谷間
獅鼻巖在縣東南四十里巖高七十餘丈中空巖下巨石形似獅鼻巖上時見霞光
天峻山在縣東南六十里𱗞垜村壁立萬仭雲繞山半即大雨而巔若無雲巔有浮圖雲霧繞尖即雨
箭桿嶺在綿上下有硌石澗
介巖有樹花生葉上
雀䑕谷在縣西南二十里唐明皇開元中北廵并州嘗經此通典險固之處 水經注冦爵津俗謂之雀鼠谷
沂陽谷在縣西四十里水出谷中名沂陽水
木𤓰山地形志西河郡介休有木𤓰山鄔城有郭林宗墓介休城太岳山祠
度索原宋金剛據介州晉州道行軍總管裴寂屯度索原賊埭水上流寂徙屯為賊所搏兵大潰死亡畧盡寂晝夜馳抵平陽鎮戍皆沒
靜巖金志介休有靜巖
汾河在縣北經流縣境二十里至橋頭村虹霽橋又由義唐鎮西南入雀䑕谷至靈石縣界
國朝康熙十一年汾河徙 汾河繇東北孝義界胡家嘴起至西南靈石界崔家溝口止𨽻縣境四十里三百一十四歩北至羅王莊汾河十里為孝義界繇羅王莊至孝義治二十里 水經又南過大陵縣東水經注汾水於縣左迤為鄔澤廣雅曰水自汾出為汾陂 水經又南過平陶縣東文水從西來流注之水經注汾水又南與石桐水合水出介休縣之綿
山北流逕石桐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石桐水又西流注於汾水又西南逕介休縣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介美矣汾水之右有左部城側臨汾水蓋劉淵為晉都尉所築也
鄔城泊在縣東三十二里北辛武村 爾雅魯有大野晉有大陸秦有楊陓宋有孟諸楚有雲夢吳越之間有具區齊有海隅燕有昭餘祁鄭有圃田周有焦䕶郭璞注大野今高平鉅野縣東北大澤是也大陸今鉅鹿北廣阿澤是也楊陓今在扶風汧縣西孟諸在梁國睢陽縣東北雲夢今南郡華容縣東南巴丘湖是也具區今吳縣南即震澤是也海隅海濵廣斥昭餘祁今太原鄔陵縣北九澤是也圃田今滎陽中牟縣西圃田澤是也焦䕶今扶風池陽縣瓠中是也水經注汾水於縣左迤為鄔澤廣雅泉自汾出為汾陂其陂東西四里南北十餘里陂南接鄔地理志曰九澤在北并州藪也呂氏春秋謂之大陸又名之曰溫洟之澤俗謂之鄔城許慎說文曰漹水出西河中陽縣之西南入河即此水也漹水乂㑹嬰侯之水逕鄔縣故城南晉大夫司馬彌牟之邑也謂之鄔水也俗亦曰慮水慮漹聲相近故因變焉又西北入鄔陂而歸於汾流矣 昭餘祁當在祁縣班固曰澤在鄔縣北是為昭餘祁并州藪注曰祁藪西接鄔澤故通典註昭餘祁在今西河郡介休縣界又曰昭餘祁俗名鄔城泊職方并州之藪〈通考同〉路史昭餘祁在介休連延祁縣呂氏所云大陸一名漚澤俗曰鄔城泊者是也鄔城泊一名蒿澤隋漢王諒拒楊素於此
三道河在縣東五里發源宋𦙶村後平地湧泉流分三𣲖名三道河經下站村北入汾
拔戳泉在縣東十二里段屯村相傳尉遲敬徳蹟灰栁二泉在縣東二十里石洞村西北入汾地有白栁蒲地泉在縣東二十里
悶津泉在縣東三十五里一名連山水
蜂房泉在縣東五十里抱腹巖下懸泉苔蘚上似盤倒垂者十餘小竅百餘似蜂房泉繇中滴貫珠不絶
龍泉在縣東南二十里北流入於汾平地湧出相傳有龍見此〈明一統志在西南〉
硌石澗在縣東南二十里源出綿上箭桿嶺下流入汾水久涸
源泉在縣東南三十里王一魁源泉詩序東南三十里有泉出山下名源
洪山水在縣東南三十里洪山山半有泉數罅四季不竭即文路公三渠之源也東北流入於汾土人謂即石桐水 按石桐當出綿山
鸑鷟泉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狐岐山下北入於汾宋至道間碑有鸑鷟池
連山水在縣東南四十里圖經水出連山其源甚㣲懸泉在縣東南四十里東谼谷南山之上巖巔有泉一脈倒流巖中似瀑布
勝水在縣東南源出狐岐山流入縣東境洪山源神池諸村凡二十里東入於汾
謝谷泉在縣南十里谷中流出
興地泉在縣南四十里綿山下一名利民渠
黑龍池在縣南四十里東谼谷河中色黑相傳龍見此白牛在縣南五十里東谼谷三周五百餘歩深不可測山峻路險直上三十里禱雨多應相傳白龍與黑龍戰里民以礮助之黑氣沖天而去今山水泛漲漂巨石大木過不沉
綿水源出綿山西入汾一名石桐水土人名石洞水平地湧出
井成泉在縣西北七里大宋曲張家井也明萬厯三十四年泉倐湧
葫蘆河在縣東北五里
小橋泊在縣東北二十八里西入汾
石河在縣東 城西河在西門外 內封河以上三河無常流大雨南山水發北流入於汾
孝義縣
狐岐山一名薛頡山在縣西八十里主峯髙五十丈有竒遞髙五里盤踞三十里有竒南連髙唐山三十里北連寜鄉鵲吉山五十里中峯最髙今盤村原是也勝水出於其下 水經狐岐之山勝水出焉 王應麟困學紀聞治梁及岐若從古註則雍州山距冀州甚逺壺口太原不相涉晁以道用水經注以為呂梁狐岐讀此始知蔡傳說宗晁氏其言曰梁岐皆冀州山梁山呂梁山也在今石州離石縣東北爾雅雲梁山晉望即冀州呂梁也又春秋梁山崩左氏榖梁皆以為晉山則亦指呂梁矣岐山在今汾州介休縣狐岐之山勝水所出東北流注於汾二山河水所經治之所以𨳩河道也先儒以為雍州梁岐者非是 禹貢錐指呂梁狐岐二山去河甚逺晁氏以此釋治梁及岐大謬 盤村原永寜寜鄉山民通衢也
賈願谷在西南三十里王才里元魏嘗置驛一名驛馬谷後遣賈願戍此因名
兊九峪在縣西南四十里有寨
玉泉山在縣西南七十里髙三里盤踞四十里有竒南連靈石金甎山十五里北連髙唐山十五里為吉隰往來通道泉如潄玉故以名山 唐志孝義有隠泉山是迤轄文水地也
六壁頭山在縣西八里下有六壁府
柏山在縣西五十里兊九峪東遞髙三里盤踞六十里有竒西連髙唐山三十里東接南營村二十里山多柏
龍山在縣西六十里巒壁巍峩樓閣掩映華嚴禪寺之勝也一名龍隠山有象王峯蓮花峯雲蓋峯金沙河半月池諸勝
烏雞山在縣西七十里𨔛髙五里盤踞七十里有竒西連狐岐山二十里東接王荊村四十里有黑龍池禱雨輒應
白雀山在縣西九十里遞髙五里盤踞五十里有竒東連烏雞山十里西連狐岐山十里羣峯參天
髙唐山在縣西九十里髙三里盤踞四十里有竒南連玉泉山十五里北連狐岐山三十里山峯髙聳下有溫泉名溫泉鎮乃吉隰孔道也 王𢎞廣濟渠記髙唐之山有孝河源駢於白壁之左右旁分二水合流東注
上殿山在縣西百六十里遞髙七里盤踞六十里有竒南連隰州水頭山三十里北連寜鄉上橋山二十里峯巒峻拔為吉隰諸山之冠傍有佛寳山上有突厥祠墓相傳能致風雨
佛寳山上有積石瑰琦駴目
逺望山金志溫泉有逺望山
安生原舊經土地沃饒有西河之美者惟安生原耳汾河在縣東十五里繇汾陽經縣境南二十里過冷泉山合諸水入介休靈石境
王同河在縣南十里
嶺北溝河在縣南二十五里
玦溪在縣西南五里源出道相村繞田似玦
冷泉在縣南二十八里炎夏清冷人多避暑於此元象泊在縣西十里六壁村元象有孝行耕於此一名勝水陂
孝河即勝水也源出狐岐山麓徑縣西十五里楊家莊楊泉曲等村復合左水吐京水曹溪諸流由縣南而東十五里至五樓莊入於汾 水經注勝水出西狐岐之山東逕六壁城南乂東合陽泉水〈即吐京水〉又東逕中陽故城南又東合文水文水又東南入於汾水通考中陽有勝水 金張元祐濟民渠記孝子河發源孝西山百餘里一水自髙唐西北會於白壁之左次南二水合流四𣲖瀠行遶郭東注入於汾
吐京水在縣西十五里合勝水入汾一名西陽水 水經注勝水又東合陽泉水水出西山陽谿東逕六壁城北又東南流注於勝水
左水在縣西二十里合勝水會為孝河一名賈願水義河發源狐岐山之麓東流至縣北十五里田同村南入汾陽境普恵董家諸村分為善利得利分利豐義紫金五渠堰至鹽鍋頭村入於汾一名行春川
溫泉在縣西九十里髙唐山側靈液溫淡積雪不冰海眼泉在縣西北七里居義村西水色深黒莫測其底白龍渠水在縣西北二十裏白壁闗
假壁河在縣西北二十三里
板谷水在縣西北二十八里源出合板谷東流入元象泊
三泉在縣西北二十八里泉有三東流入板谷
黑龍池在白雀山下相傳有黑龍化於此
曹溪出北屯川過曹村吳屯入孝河
臨縣
中腳山在縣東四十里〈産石炭〉
黃龍山在縣東五十里
連枝山在縣東六十里永寜州界支脈蔓延連接羣山郝墕山在縣東一百六十里交城界
雲山在縣東南三十里
漢髙山在縣東南五十里髙祖撃陳豨駐此有廟又有三宮人𦵏其麓亦建祠
火山連樊包頭山在縣東南八十里〈産石炭土人造磁器〉
招賢山在縣東南八十里〈産石炭民業磁窰鐡冶〉
馬頭山在縣東南九十里永寜州界
白佛崖在縣南十里懸崖百尺上有佛字縱橫三尺似堊書然舊說佛音弼為佛肹佛時仔肩之弼是漢明帝前業有佛字非西方七佛也至今人稱白弼崖
三交南山在縣南五十里相傳後魏孝文過此見有異氣遂鑿斷來脈建廟厭之時荊棘罥衣怒折其刺至今此地棘刺獨無勾雲
石門墕在南六十里永寜州界
龜山在縣西南一名長夀山北下為牛澗
鳯凰山在縣城倚西山山巔築城南下為牛澗
紫金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山勢嵯峩巔時有雲氣上建聖水殿塑浮濟大王像一曰石勒祠殿左右壁二孔裁容手相距二尺許西為雨穴東為風穴風穴不敢啟雨穴旱禱手探水輒雨間探之時獲水珠鈿石諸物上建崇應侯廟
黃雲山在縣東北三里榆林河水出焉〈按縣志黃龍山訛黃雲山然相去甚逺又榆林河在東北五里則祝志為覈〉
一箭嶺在東北百三十里靜樂界
孝文山在縣東北百四十里周家溝界有避暑宮廢址東林山色㣲赤山側有泉味甘為臨縣第一
黃河在縣西百十八里由興縣紅石灘磧經縣境西界南流逹永寜州之孟門共長一百八十餘里 紅石灘磧 葭蘆磧 烏龍磧 翻入坪磧 大同磧〈至此西南九十里矣〉孟門
小峪河在縣東南三十里發源雲山下西流至溝口岐道村
赤洪山在縣東北七十里
十渡口去城百二十里對葭州大㑹村為馬家窊去城百二十里對葭州東水門底為剋虎寨去城百二十里西南十里斜對葭州浮屠峪為杏林莊去城百里為曲峪鎮去城百一十里西南十里斜對葭州闗溝為白道峪去城百里對葭州荷葉坪為郭家峪去城百里對葭州貓兒磧頭村西南十五里對葭州螅蜊谷為堡子峪去城百二十里對葭州吳堡縣川口鎮為髙家塔去城百二十里對吳堡縣橫溝村為橋子溝去城百一十里為小園子 索逹安渡在曲峪鎮南十二里通吳堡 剋虎寨渡口置浮梁今以舟濟金大定時攻西夏築城屯兵元廢明洪武五年置廵檢司後裁南二十里為曲峪渡 元志黑河源自漁陽嶺之南水正西流凡五百餘里與黃河合又正南流過保徳葭州及興州境又過臨州凡一千餘里與吃那河合 魏正光末北鎮擾亂薄骨律鎮別將賈顯度率鎮人浮河而下逹秀容為爾朱榮所留
湫河在縣東南三里發源興縣合查山麓由大小枝頭山長城坪西南行三十里經白文鎮折而南流六十里東北受榆林諸水合而南行五十里胥兩山排闔一水中流至三交鎮折而西南行五十里入黃河十渡水與甘泉等河胥入此水 水經河水又南陵水注之水經注水出陵川北谿南逕其川西轉入河〈按臨河即陵水之譌〉五朝志太和有湫水太和即後周鳥突郡縣也
甘泉河在縣東南三里發源甘泉村石巖西流至甘泉溝口
安業河在縣東南十五里發源中腳黃龍二山西流至安業溝口
大峪河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發源漢髙山下西流至大峪溝口
鐘底河在縣東南六十里發源湍水頭西流至三交鎮善卷河在縣西南十里發源趙家圪臺東流至善卷溝口
青堂河在縣西南二十里發源丁家溝暨青堂村流至村境地陵下 以上胥入湫河
孝才河即月境川河在縣西十五里發源埋頭莊南流至索逹干
青涼河在縣西三十里發源紫金山下西南流至叢羅峪
曲峪河在縣西百里發源紫金山時見時伏至張陽㑹見而不伏西南流至曲峪鎮
杏林莊河在縣一百十八里發源紫金山西麓流經兎兒坂至杏林莊
麻峪河在縣西北一里發源暴水泉東流至麻峪溝口萬安河在縣西北十里發源紫金山東麓東流至萬安溝口
太平河在縣西北三十里發源紫金山時見時伏至武家坪見而不伏東流至太平溝口
第八舖河在縣西北百二十五里發源紫金山西北麓西北流至第八堡 以上五河胥入黃河
窰頭河在縣北四十里發源紫金山北麓東流至窰頭溝口
故縣河在縣北五十里發源唐家溝海子頭溝暨故縣村東流至村口
榆林河在縣東北五里發源黃雲山西流至榆林溝口喬子川河一名陳莊河在縣東北二十里發源連枝山時見時伏流至川口陳莊舖
小馬坊河在縣東北三十里泉出小馬坊村石巖冬恆溫流至村境溝口
郝家坡河在縣東北五十里泉出郝家坡村平地湧出深三尺沍冬恆溫流至村境地陵下
臨泉水金志臨泉縣有黃河臨泉水 通考臨泉有臨泉水
劉王古溝劉淵嘗引兵過此土人立祠
石樓縣
石樓山在縣東南六十里 水經蒲川石樓山縣取名焉按蒲川即蒲縣徐廣晉紀所謂劉淵自離石南移蒲子者也蒲川石樓山不屬吐軍 金志有石樓山黃河龍泉 路史有巢氏治三百餘載棲於石婁顔注遁甲開山記雲石樓山在瑯琊昔有巢氏治此山南注城陽縣東北有婁鄉是然於瑯琊逺矣而又汝之梁縣有石樓山按今隰州有石樓縣本曰吐京隋文改曰石樓東南六十里有石樓山此冝是
黃雲山在縣東六十里南至半心山與石樓山相連綿亘七十里有竒天闢石洞炎暑隂森雪後似登瑤臺
石羊山在縣東二十里東石羊村山多栝一名栝水山舊有石羊里村故名
薛張嶺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牛心岡在縣東南六十里連黃雲山
翠金山在縣南三里巒聳林密有臺駘神廟一名臺駘山
老子巖在縣西十五里譚莊老子王村巖上清泉滴瀝冬成冰柱四丈餘
石皷山在縣西三十里吳峪塌溝山有平石一似琵琶一似皷風拂成音石擊成聲
飛龍山在縣西五十里山峻崖疊昔賀道人嘗植柏林焉
康家山在縣西六十里
九重山在縣西七十里義牒馬家嘴山下為有宋呼延瓚故里有馬跑泉作石鱉吞魚勢
金甲巖在縣西七十里距九重山數武相傳呼延瓚取金盔甲於此
團圓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山峯殊高有漢高祖廟舊無水國朝順治九年五月十三日半坡倐湧清泉山麓荒地胥穰
百井谷通考在石樓
黃河在縣西九十里由寜鄉奔流南入永和界 花地窊在縣西九十里 水經乂南過土軍縣西 水經注吐京郡治故城即土軍縣之故城也其城員長而不方漢髙帝十一年以封武侯宣義為侯國
屈産泉在縣東南四里石罅噴㵼春秋時馬飲之産龍駒 水經注吐軍縣有龍泉出城東南道左山下牧馬川上多産名駒駿同滇池元河其水西北流至其城東南土軍水出道左髙山西南注之龍泉水又北屈逕其城東西北入於河 劉昭注北屈左傳曰二屈杜預曰二當為北傳曰屈産之乗有駿馬 通考有百井谷屈産泉建三寨 泉崖有晉公子夷吾廟石上有馬蹄跡南山有水源隰州瀑布奔流焉
沙河二南至譚莊東至隰州境皆西流九十里入黃河水深五尺 沙河二𣲖即吐軍水也舊為城壕自城北東西夾流復滙溪水流西下易衝城址知縣袁學謨詳請於溪河左別開支河一道濬至總滙處計三百丈引城址水接流而下水勢得以少減 雍正九年八月縁東北城霖雨湧沙堆河改北流自闢支河一道袤一百九十丈上流廣四丈深七尺下流廣六丈深五尺
暖泉坡在縣西四十里坡下有溫源川恆流不冰溫源川在縣西五十里
永寜州
呂梁山在州東北百里接交城縣境髙挿霄漢盤踞百里有竒一名骨脊山東河源此 東有鐡鐍山呂梁之支也相傳山半有蛤蠡暨繫舟鐡絙鐡鐍山上有鐡環 禹貢治梁〈即呂梁〉及岐〈即狐岐山在孝義〉爾雅呂梁晉望 呂氏春秋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水經注善無縣西南故城水西流歴於呂梁之山
而為呂梁洪其巖層岫衍澗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仭河流激蕩濤湧波襄雷奔雲洩震天動地 呂氏春秋呂梁未闢河出孟門之上蓋大禹所闢以通河也司馬彪曰呂梁在離石縣西今於縣西歴山尋河乃無過峘至是乃為河之巨險即古呂梁矣在離石北以東可二百有餘里 太平寰宇記呂梁在離石北以東可三百餘里 王運新呂梁山辨九峯蔡氏書傳呂梁在離石東北與左氏合而公榖呂不韋酈道元說則為無稽予登絶頂髙冠羣山下視崖石磑磑益信胡氏張氏實未嘗親至其地而承訛踵誤呂梁碑劉耽作字為小鈎畫訛泐可辨者才六
十言碑書登封之嵗蓋秦漢間人又敘紀虞帝世雲舜祖幕幕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喬牛喬牛生瞽瞍瞽瞍産舜命禹行水道呂梁
孝文山在州東北百四十里遞髙四十里上無林木每雨則山半雲凝盛暑堅冰千崖萬壑泉源騰瀑 唐志平夷縣中有孝文山 後魏孝文帝廟碑長一丈有竒濶五尺字胥剝蝕州志孝文居文明憂避於此不食者三日
鳯凰山在州東五十里即白馬仙洞與韓仙山掌對峙白馬仙洞在州東五十里鳯凰山山有洞陽觀天王廟五嶽廟三清閣聖母殿唐貞觀間尉遲恭監造廟後一洞時吐雲霧入洞裡許有獨木橋飛石燕磐石頂直下有梯轉越主心石寛敞似屋怪石萬狀又進有懸石自頂倒懸距地三尺名石鐘石鼔擊之鏗然有聲又進有白龍池似雪黒龍池似墨蓮花池頂上石乳垂津祈禱獲滴入瓶輒應又進分九穴名九鳯山深不可測相傳白馬日食田禾逐之入洞蹄跡猶存遺碑曰赤松子煉丹之所古碑曰九鳯山乃黃帝之別館晉髙祖禱雨而應天福元年詔封淵濟仙洞勅樞宻使桑維翰書額
寳豐山在州東六十里巉巖壁立一名尖山有巨石袤犬餘形似龜一人踐之則動衆人踐之則否
拓跋嶺在州東七十里上有古塚相傳魏孝文蹟下有馬跑泉
劉王𡺠山在州東百里上有飲馬潭飛人崖昔劉淵都離石時據此今有淵祠
韓仙山掌一名望仙坡與白馬仙洞對峙相傳東萊韓中元採蒼術黃精服之身輕顔丹嘗見洞口九仙跨鳯賦詩曰洞門深鎖白雲堆忽見羣仙跨鳯來自信我非劉阮輩渾疑身窅在天台後亦仙
尖陽山在州東南四十里上立堡
太華掌在州東南山深林密
龍山在州南六十步髙一里下有龍山泉
封侯山在州南
虎山在州西二里髙百步
筆架山在州西二十里形似筆架一名神仙山三峯排矗中昂旁下餘似波浪漸削
仙童山在州西三十裏白霜舖相傳童子晨採樵夕入洞洞有石牀一泉一甚冽
馬巖山在州西百里琵琶村有泉
南山在州西百二十里居孟門之南頂石穴有靈泉逹下禱雨多應
烏崖山在州治西有安國寺
扁斗山在州西北十五里山髙挿天傍有葉斗巖下有泉名靈通月窟泉側有橋土人傳安國王之寨朱鈴遊山寺記繇孔道折北登山麓過張襄敏公墓又過斷峽折而東北髙岡上有大松逾小嶺循崖而西怪石遞壑禽聲絶響乂轉山半為山寺復轉東行複道下懸崖萬丈流泉滴瀝有蓮花峯上豐下銳形同菕菌寺側有琉璃井一泉甘而冽最後山僧出唐代宗賜昌化公主佛牙長半尺質瑩而潔色紅而潤其先有純天和尚通儒教於清端少嘗讀書山寺
馬頭山在州西北三十里相傳祖逖駐軍於此有廟並碑
三陽雲鳯山在州北二里髙百步山上土穴二上建希夷殿相傳陳摶修煉於此有華隂人過而見之貽詩云古洞巖前碧水流白雲繚繞鳯山頭幾回不見先生靣今見先生在石州山有遺墓羽士孫雲際亦潛棲焉
石板門山在州北五十里山勢陡峻山半有穴如兩扇開闔狀相傳牧䜿亡羊羊毛出石門胥丹砂屑
伏盧山五朝志修化有伏盧山後周嘗置盧山縣是州北六十里盧城當即古窟胡郡縣也
黒龍洞山在州北七十里有鉛鑛上建黃帝廟
龍王山在州北百二十里土人名北頂
銅柱山在州北百二十里高千仭有竒山半有湧泉上建迎曦寺
三掌崖在州北百三十里交城界三峯挿天明晉藩牧地土人名官地裏
離石山在州北一百八十里即赤堅嶺也山前有離石水古設離石郡離石縣胥以山名
胡公山在州東北三十里古離石界
龍慶山在州北
勒臺山在州東北四十里相傳石勒屯兵於此
龍神山在州東北七十里多五色石
漢髙山在州東北一百十里甚髙聳 漢紀髙帝大破林胡於晉陽追至離石復破之林胡復聚兵樓煩帝乘勝追至此上有漢髙祖廟下有仙姑祠州志曰從行宮嬪也
黃蘆山嶺東界汾陽南至薛公嶺又南至寜鄉黒嶺汾陽永寜界 齊天保三年九月辛夘帝自并州幸離石冬十月乙未至黃蘆嶺仍起長城北至社干戍四百餘里立三十六戍
蓮峯有豐泉
上顛山險峻
黃河在州西北百二十里繇臨縣入州境至孟門折而南注 正義林胡樓煩即嵐勝之北也嵐勝以西石州離石藺等七國時趙邑邊也秦隔河也晉洺澤潞等州皆七國時韓地為並趙西境也 元張鼎新貞憲公張承業碑夾城之役武皇復遣公求援於岐時河中阻絶自離石渡河春冰方泮凌澌奔䠞艤舟不得渡禱於河神是夜夢神人謂曰子但渡流冰無患寤津吏報曰河冰合矣侵晨躡濟旋踵冰解
拐裏泉在州東五十里仙洞山麓相傳山無水有老人以木拐掘地得泉
馬跑泉在州東七十里拓跋嶺相傳魏孝文帝遺蹟石窟泉在州東八十里吳城驛東河之源
東河源二一出骨脊山一出吳城石窟泉至蘆橋合流經城東北復廹城西流合南北河西至後河底入黃河
響水泉在州東南五十里崖半泉湧聲似雷迸石似懸珠懸崖似飛瀑
龍山泉在州南六十步龍山下有漢神醫華陀廟下有井名華君井病者祈禱取水
香水巖在州南十五里繇大土河道石壁㵼出味甘相傳源仙洞黃龍池
南河出寜鄉縣北流入交口村滙東河北河為一溫泉在州西城下羣泉排㵼
電雨溝泉在州西十里相傳投鐡牌於潭雨輒應青龍泉在州西六十里青龍鎮山石間羣泉潨滙大旱不涸嚴冬恆溫時見鴛鴦鷗鷺雲流合東川河
靈泉在縣西百二十里南山髙崇熙靈泉寺記南山峯巒挿天下臨黃河有泉一道飛瀑山椒瀠洄殿宇導流齋廚旱取水禱之輒應金大定間釋喜賡說法於茲灌水入田嘉禾合頴
昭濟泉在州北六十里扁斗山一名靈通月窟泉相傳與晉祠懸甕山通建靈顯昭濟聖母行宮於源側碑記存焉 古碑舊有海眼波濤洶湧
誤兒滙在州北六十里相傳昔有將令子據守約鳴金來援子間鳴金以驗信否援至知為戱後有警鳴金而援不至城遂䧟雲
北河在州北百八十里源出赤洪嶺南流經州城西至交口村合東川河即離石水 通考有離石水一名赤洪水髙歡大破爾朱兆於赤洪嶺蓋近此 水經河水又南得離石水口 水經注離石北山南流逕離石縣故城西 史記秦昭王伐趙取離石者也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劉綰為侯國後漢西河郡治也其水又南出西轉逕隰城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劉忠為侯國王莽之慈平亭也北俗語訛尚有千城之稱其水西流注於河也
赤洪水源出方山廢縣東南流經州界西入黃河文水出方山東流入交城境
寜鄉縣
臥龍岡在城東阜民坊髙一里北繇石州界迤邐而東抵汾州界盤踞五十餘里形似臥龍
黑嶺在縣東七十里下有坡峪乃汾陽永寜寜鄉之界也
栢窊山在縣東南十里鳥道穿栢林里許上建聖母廟廟前泉池清冽
百家峪在縣東南十里
樓子臺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山勢疊峻形似層樓巔有劉公洞昔劉公修道於此
蕉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山下有蕉泉水西流合車轍泉寨嶺在縣東南有寺 王編寺記觀音上殿坐虎額夾水蟠足環峯拱手靣縣如弄丸然
豸嶺山在縣南二里一名虎頭山所謂虎頭橫脫也仙明山在縣南十里山下有仙明洞深不可測禱雨輒應
屛風山在縣南三十里列翠如屛
蜜蜂崖在縣南三十里峭削壁立流液似蠟
車轍山在縣南三十五里山下有車轍泉
沒狐臺在縣南四十里臺下有石室高千丈方圓三里登眺百里下有清泉景最幽麗
黃蒿嶺在縣南四十五里
車明峪在縣西南二十里
泉子山在縣西南四十里有車轍泉即清水河源鳯凰山在城垣西跨山脊泉子源水環其東
傳齊嶺在縣西四十里
石門山在縣西百五十里下臨黃河
尚家峪在縣北十里
朱店山在縣北二十里環縣皆山惟北抵永寜州為平川朱店乃諸水之屛障
黃河在縣西百五十里
清水河源出縣南三十五里東㑹蕉山西㑹泉子山諸水北流入永寜州界又西流㑹青龍泉又西六十里入黃河 祝志合赤洪水入黃河
車轍泉在縣南三十五里源出車轍山泉源不涸民多引渠西北經永寜州合清水入黃河
二郎坪泉在縣西北二里二泉相距不數武南甘北鹹水神泉在縣西北狐尾溝內一里
寜鄉水通考平夷有寜鄉水
山西通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二十一
山川〈五〉
大同府
大同縣
小白登山在縣東七里髙一里盤踞三十五里上有白登臺東北連採掠山一名馬舖山 服䖍曰白登臺名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髙地若丘陵也師古曰在平城東山上去平城十餘里今其處猶存服說非也 李穆叔趙記平城東七里有土山髙百餘尺方十餘里即白登也 後魏皇始元年二月建祖廟於白登嵗一嘗兼祀天帝以山神為配 天興元年正月部署將帥以上陽侯奚斤為前軍將三萬騎陽平王熙等十二將各一萬騎講武白登親臨校閱四年二月以所獲髙車衆起鹿苑於南臺之隂北距長城東包白登屬之西山廣輪數十里引武川水注之苑中疏為二溝分流宮城又穿鴻雁池 太祖田於白登山見熊將數子顧謂冠軍於栗磾曰卿勇幹如此寜能搏之乎對曰天地之性人為貴若搏之不勝豈不虛斃一壯士自可驅致御前坐而致之尋皆擒獲 永興四年立昭成獻明太祖廟於白登西祠天神二十三左右立華隂公主廟於太祖廟垣後五年八月甲寅上臨白登觀降民數軍實 泰常四年九月築白登宮 太宗出遊於白登之東北內將軍都將元幹以騎從有䨇鴟飛鳴於上太宗命左右射莫能中幹自請射之以二箭下雙鴟太宗嘉之賜御馬弓矢金帶以旌其能軍中號射鴟都將 太和元年四月丁夘幸白登山四年四月辛巳幸白登山太祖廟兼祀昊天上帝以山神配旱則禱之多有效十六年十月詔曰白登廟者有為而興昭穆不次故太祖有三層之宇巴陵無方丈之室又嘗用季秋躬駕展䖍今授衣之旦享祭明堂元冬之始奉烝太廟若復致齋白登便為一月再駕可令典神者攝行祭事髙祖追思冝都丁公穆崇勲令著作郎韓顯宗與
崇曾孫真撰定碑文建於白登山
牛皮嶺在縣東六十里髙一里盤踞十里北連採掠山南連土坡山下有牛皮闗
豐稔山在縣東百七十里髙三里盤踞十里山有一峯四周土坡
遊越谷在縣南 後魏太和元年十月南部尚書鄧宗慶奏民李飛王顯前詣京南山採藥到遊越谷南嶺下見青碧石柱數百枚長者一匹相接而上或方一尺二寸或方一尺方楞悉就請付作曹採用奏可時人神異之
鳯山在縣西南四十里遞高八里盤踞三十里西連土嶺南連口泉峪北連左雲界雲岡諸山山一峯
七峯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懐仁界高八里盤踞三十餘里西南連禪房山北連口泉峪西連懐仁四老溝山山有七峯曰筆峯曰太史峯曰劒峯曰鰲峯曰白雲峯曰摩天峯曰玉女峯七峯羅列摩天峯最髙其脊有青石盤旋至巔逺視似龍壁有洞口名玉龍洞又有天橋東壁鑿石梯百級援鐡絙而上一名玉龍山
禪房山在縣西南六十里高七里盤踞四十里西連懐仁馬石嶺北連七峯山暨七峯山南之月窟嶺南連鵞毛山又連懐仁石井山一峯壁立土人名大人峯上建甎浮圖佛寺胥遼建
雙山在縣西南百三十里
牛心山在縣西南百八十里
勝山在縣西南二百三十里
拖皮嶺在縣西十五里
武州山在縣西二十里高二里盤踞三十里北連雷公山一峯下有泉即武州川水之源也峪中有石窟寺魏孝文帝嘗幸焉 後魏髙宗時僧曇曜請於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𨳩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彫飾竒偉冠於一世 顯祖皇興元年四月丁酉行幸武州山石窟寺四年十二月甲辰幸鹿野苑石窟寺 延興五年五月丁未幸武州山太和四年八月戊申幸武州山石窟寺六年三月
辛巳幸武州山石窟寺賜貧老者衣服七年五月戊寅朔幸武州山石窟寺 後魏景明初大長秋卿白整準代京靈巖寺石窟為高祖文明太后營石窟二所於伊闕山窟頂去地三百一十尺則武州峪之石窟其功費可知 明一統志山下有耿氏三冢金皇統間建塔上有誌雲父曰光祿子曰銀青孫曰昭勇
雙化嶺在縣西三十里高十里盤踞百餘里南連拖皮嶺北武周山南北二峯南峯尤高嶺西有古寺蹟相傳二僧化此 後魏天興中儀曹郎董謐獻服食仙經數十篇於是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鍊百藥封西山以供其薪蒸 青龍觀前有懸石絶頂少西有石洞援鐡絙而上鐫詩曰不知通得天台否鐡索懸崖度石橋
高山在縣西八十里
雷公山在縣西北十五里高七里盤踞百二十里南連武周山北至邊墻上有雷公廟下有龍亭泉禱雨多應
丘家嶺在縣西北三十里
石碌山明一統志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故平地縣東四十里山出石碌
彌陀山在縣西北九十里乃拒墻堡之北山也 金志宣寜有官山彌陀山石碌山
野狐嶺在縣北二十六里
神山在縣北四十里
紇真山在縣北五十里髙三里盤踞十五里南連採掠山北近邊墻 五朝志雲內有紇真山白登山武周山有濕水 紇真猶漢言千里也山冬夏積雪一名紇干唐昭宗曰紇干山頭凍死雀何不飛去生處樂
方山在縣北五十里高三里盤踞四十里一峯壁立巔有拓跋魏二陵乃方山官址 水經注羊水又東注於如渾水亂流逕方嶺上有文明後陵陵之東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 後魏太和元年三月於方山太祖營壘之處建思逺寺嗣後頻幸方山三年六月辛未起文石室靈泉殿於方山五年四月己亥建永固石室於山上立碑於石室之庭又銘金冊又起鑒元殿十三年四月丁亥幸靈泉池遂幸方山七月丙寅幸靈泉池興羣臣御龍舟賦詩而罷 按魏時幸方山亦頻幸靈泉池 初高祖於永固陵東北里餘豫營夀宮有終焉瞻望之志及遷洛陽乃自表瀍西以為山園而方山虛宮至後猶存號曰萬年堂 顯祖獵方山有兩狐起於御前詔奏事中散山強射之百步內二狐俱獲 高允年九十八被召在方山作頌志氣猶不多損談說舊事了無所遺 魏太和中高祖賓禮舊老東平公畢衆敬與咸陽公高允引至方山雖文武奢儉好尚不同然亦甚相愛敬接膝欵洽有若平生 高祖曾幸方山平原劉文亦大言於路側曰求見聖明申宣久屈高祖引見尋勅酬敘 閹官王遇性巧彊於部分北都方山靈泉道俗居宇文明太后陵廟皆遇監作 宋使劉纘指方山曰此山去燕然逺近主客令李安世曰亦由石頭之於番禺耳
犲山後魏天興二年七月築犲山宮 天賜三年春正月甲申北廵犲山宮校獵至屋狐山二月乙亥幸犲山建五石亭三月庚子還宮四月庚申復幸犲山宮占授著作郎王冝弟造兵法孤虛立成圖三百六十時遂登定襄角史山又幸馬城甲戌還宮八月甲辰幸犲山宮遂至青牛山丙辰西登武要北原觀九十九泉造石亭遂之石漠九月甲戌朔幸漠南鹽池壬午至漠中觀天鹽池度漠北之吐鹽池癸巳南還長川丙申臨觀長陂冬十月庚申還宮 天興五年蠕蠕社崘聞太祖征姚興遂入參合陂南至犲山及善無北澤時遣常山王遵以萬騎追之不及 道武北狩犲山收定陵公和跋刑之路側後太武西廵五原回幸犲山校獵忽遇暴風雲霧四塞世祖怪而問之羣下僉言跋世居此土祠冢猶存其或者能致斯變上遣建興公古弼祭以三牲霧即除散後蒐狩之日每先祭之 大同紀犲山疑即方山〈按蠕蠕繇參合陂南至犲山是必古雲附近山也〉
岐王山在縣北九十里山上有岐王墓又有鬪雞臺李克用嘗屯兵於此一名奚望山 金志大同有武周山方山奚望山紇真山
三寳山在縣北百七十里
焦山在縣北明大同卒北保焦山
採掠山在縣東北四十里盤踞二百四十里東連陽高雲門山西南連小白登山産良藥上有採掠大王廟採掠觀支峯 金志白登有白登臺採掠山有明代藩諸墓 胡志大同有馬舖山橋頭山獨角岡齊家山七里山合河山亦藩諸墓
東塘山有唐段文昌墓
武周山隋志有紇真山白登山武周山 縣西二十里武周川水出焉 宋昇明元年五月魏主雩於武周山澍雨大洽 魏太宗初祈福於武周車輪二山及即位壇兆後因以為常祀嵗一祭牲用牛帝皆親之無常日
屋孤山魏天賜三年正月建五石亭校獵於屋孤山或曰即夏屋
祥古山遼乾亨四年八月遼主至雲州獵於祥古山壬子次焦山
青原岡後魏太和九年七月戊子幸魚池登青原岡無榆坡有元學士許子遜墓
桑乾河繇應州東北流入縣境新橋村經城南古冢坡㑹如渾水東流經白登山南六稜山北古定橋徐疃村余家寨西冊田補村貴仁村大新莊東冊田亂石村晏頭村馬營兒南徐村入陽髙縣南川界𨽻縣境凡百三十里 金志大同有御河如渾水桑乾河晉義熙十四年魏建嶽瀆祠於桑乾之隂祀用牲幣
水磨河在東門外
三聖井在縣東百二十里沈家窊
栁港在城東南
十里河在縣西三十里源發塞外之菱角海繇古雲內城入殺虎口經右玉城西紅土堡祁河堡又經左雲雲陽堡三屯堡雲西堡髙山城雲岡堡流入縣境青磁窰舖經王家園村西東合河村至髙家店合御河𨽻縣境凡六十里
石窰泉在縣西三十里石窰寺左 王逹善詩一脈元從石罅來湛於秋鏡緑於苔
石窰寒泉在縣西三十五里石佛寺
白道泉在城北 綱目集覽白道在古雲中郡今大同府有白道泉即飲馬長城窟處
得勝河在縣北八十里東入御河
如渾水在縣東北八十里源出塞外之葫蘆海繇陽髙開山口兩源合流入縣境得勝堡經榆澗村至𢎞賜堡東南流經孤店村㑹得勝河又經馬站村白馬城至縣東門外興雲橋折而南流又經郝家莊沙嶺子村寺兒村舖南北獨覺寺至髙家店㑹十里河入桑乾河𨽻縣境凡百四十里 水經注濕水又東逕班氏縣南如渾水注之水出涼城旋鴻縣西南五十餘里東流經故城南北俗謂之獨谷孤城水亦即名焉東合旋鴻池水水出旋鴻縣東山下水即成池北引魚水水出魚谿南流注池池水吐納川流以成巨沼東西二里南北四里今多涸 北對涼州地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雖隔越山阜鳥道不逺雲霞之間常有西南流逕旋鴻縣南又合如渾水是總二水之名矣如渾水又東南流逕水固縣縣以太和中因山堂之目以氏縣也右㑹羊水水出平城縣之西苑外武周塞北出東轉逕燕昌城南按燕書慕容垂轝過平城北四十里疾篤築燕昌城而還即此城也故北俗謂之老公城也羊水又東注如渾水亂流逕方嶺上有文明後陵陵之東北髙祖陵也羊水又東注如渾水又南至靈泉池枝津東南注池池東西百步南北二百步池渚舊名白楊泉泉上出白楊樹因以名焉其猶長楊五柞之流稱矣南靣舊京北背方嶺左右山源亭觀繡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如渾水又南分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入北苑中又逕平城西郭內又南屈逕平城縣故城南史記曰髙帝先至平城史記音義曰在雁門即此縣矣王莽之平順也魏天興二年遷都於此如渾水又南與武周川水㑹又南流逕班氏縣故城東王莽之班副也闞駰十三州志曰班氏縣在郡西南百里北俗謂之去留城也如渾水又東南流注於濕水〈今如渾水枝津暨泉池大概涸塞録之以見拓跋魏建都之時其水道通行如此〉金志大同有御河如渾水 明一統志上有石橋下有金大定中所立邊元忠碑
武州川出武州山西白羊山溪谷中引為石渠流經城南十五里東南合如渾水又名合河 水經注武州川水出縣西南山下二源翼導俱發一山東北流合成一川北流逕武周縣故城西王莽之桓周也又東北右合黃山水水西出黃阜下重北流聖山之水注焉水出西山東流注於黃水又東注武州川又東歴故亭北右合火山西谿水水導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南北六十七步廣減尺許源深不見底炎勢上升常若㣲雷發響以草㸑之則煙騰火發東五六尺又有湯井廣輪與火井相狀勢熱又同以草內之則不然皆霑濡露結故俗以湯井為目井東有文井祠以時祀祭焉井北百餘步有東西谷廣十許步南岸下有風穴厥大容人其深不測而穴中肅肅常有㣲風雖三伏盛暑猶須裘寒吹凌人不可暫停其水又東北流注武周川水武周川水又東南流又東轉逕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崖結搆其容巨壯世法所締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川水又東南流出山魏土地記曰平城宮西三十里武周塞口者也自山口枝渠東出入苑一水自枝渠南流東南出火山水注之水發火山東谿東北流出山山有石炭火之熱間樵炭也又東注武周川逕平城縣東南流注如渾水 魏太和八年六月戊辰武周水泛濫壊民居舍
延水晉義熙四年正月魏主至延水遂幸犲山宮九十九泉
懐仁縣
蘆子山在縣西南十五里蘆子口村舊有鐡冶
小峪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小峪口村上有張萬戶洞最峻山險
鵓鴿峪在縣西南三十里
牙余山紅山峪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中有捨身崖 薛家莊河通紅山峪
大峪山在縣西南五十里大峪口村盤曲二里連左雲縣四峯山上有鵰窠寺山碫昔有鵰巢今尚存
金仙山在縣西南五十里王平村接山隂界上有洞燕家山在縣西南六十里要寨村上有燕家洞石鑱燕洞賔重修五字
滴水崖在縣西南六十五里金仙洞南石壁有孔日滴水數壺可供一人
金龍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山下有泉通馬邑金龍池清涼山在縣西十五里悟道村髙二里巔有磗浮圖數百里外可望見下有利國鐡冶北壁有石碫碫內有金鑽約三寸許觸之輒動取之不出石堂內有地皷石擊之聲似皷西有寒泉雖盛暑人不敢飲下有文殊院明一統志山有甎塔及利國鐡冶
石井山在縣西十五里峪有石井
錦屛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山峯聳翠 金志懐仁有黃花嶺錦屛山清涼山金龍山 明一統志舊有磁窰鐡冶
鵞毛口山在縣西北十五里
得勝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山脊﨑嶇鑿石梯數里攀援而上
陳家峪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土人傳楊業敗處
團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玉龍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北連大同坤雲山山有七峯其峪青石盤旋至巔似龍形壁有玉龍洞洞口風聲迅疾深杳莫測援鐡絙躋洞上山巖竦出中建恆嶽行宮風雨不侵東壁石鑿百梯躋巔又東三里有黃龍洞
灰泉在縣東二十五里脈通黒河邊外燒荒草灰自泉湧出元大徳乙已夏有聲如雷懐仁地裂二所湧黒水漂出松柏朽木即此泉也
鎮子海在縣東南十五里髙鎮子堡海周四十五里産鯉魚重至數十觔水禽蕃育後居民決水渠導流於桑乾河水涸 水經注桑乾枝水又東流津委浪通結兩湖東湖西浦淵潭相接水至清深晨鳬夕雁泛濫其上黛甲素鱗潛躍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魚鳥所寡惟良木耳俗謂之南池池北對𣷪陶縣之故城南故曰南池也池水又東北注桑乾水以地形推之當係鎮子海
聖水泉在縣東南二十裏海子村北明志海子西北有泉深不可測禱雨輒應
南沙河在南郭外昔無水明季始出泉
五里河在縣南五里水東流旱則涸
泥河在縣南十里有涓泉南流河多淤泥
水磨河在縣南十五里溝多廻曲
宋家莊河在縣南二十里通紅山峪口水東流
鴛鴦河在縣南二十五里二水交滙
小峪河在縣南二十五里通小峪口水多流沙
薛家莊河在縣南三十里通紅山峪口水東流
大峪河在縣南四十里通大峪口水東流又東至大同縣鄭家莊入桑乾河
南河在縣南五十里
新莊子河在縣南七十里發源新莊村西南經黃花嶺雙井在縣南九十里相傳地倐湧二泉
上石井在縣西南百里
下石井在縣西南百二十里
北沙河在北郭外昔無水明季始出泉〈按南北沙河舊志所謂沙泉也〉三里河在縣北三里
里八莊河在縣北二十里
神泉在縣北四十里泉二眼水甚清甘
莎泉明一統志在懐仁縣後魏嘗以此名縣
山隂縣
青嶺在縣東南
香山在縣南三十里三峯齊列山下有沙家寺水沖碣出得遼沙彥恂墓焉
龍門在縣南三十里一名隘門上有魏文成帝射御臺碑隂刻從臣姓名
佛宿山在縣南三十五里一名覆宿山髙入漢表雲生其上則雨名草垜山山東有磨笄石土人山下出水名何家泉 金王拱碑文殊大師經行留宿處 明王文端家屛建復宿山房
余暗谷在縣南 宋宣和七年二月党項小斛祿迎遼主延禧遼主趨党項又為金兵所襲遂走應州至余暗谷金羅索執之以歸
余都峪在縣南 宋宣和六年遼主與金戰於奄遏下水海師潰走山隂居此
化悲巖在縣西南四十里 王濬初化悲巖記恆西諸山惟書崖夏屋復宿最勝去復宿十餘里為化悲巖兩峯嵯峨壁立千仭東巖有石窟深廣可避風雨中建北嶽祠中霤聖水滴日盈缶以禱雨竒驗相傳有樵夫初夏採薪至巖窟見二仙對奕奕罷東坐指西坐者阿翁乃恆山神避朝嶽香火憩此共手談耳樵夫急下拜倐不見留薪窟中識之歸告諸父老遂伐石斵木搆祠四楹
樺皮巖在縣西南四十里石罅滴水
黃花嶺在縣北四十里懐仁新莊村河南流繞其下古名黃𤓰阜 齊天保五年四月柔然冦肆州時齊文宣自晉陽討之至恆州黃𤓰堆菴羅辰兵已遁大軍遂還文宣以麾下數百餘騎為殿遇柔然別部數萬叩鞍而進四靣圍逼齊主安寢平明方起神色自若指揮形勢彼衆披靡遂縱兵潰圍而出敵退走復追擊之伏屍二十五里獲菴羅辰妻子及生口三萬餘魏勅勒部斛律金統所部萬戶詣雲州與兄平稍引南出黃𤓰堆為杜路周所破部衆分散 唐嗣聖四年八月突厥冦朔州總管黒齒常之與戰黃花堆冦敗追奔百餘里 元大徳四年以黃花嶺土沃發軍民九千餘屯田其地
大於口在黃花嶺西
金仙洞在黃花嶺內
米家嶺在黃花嶺南
桑乾河源出馬邑流入縣境河陽堡南安銀子安居坊新舊岱嶽諸村東流經城北又南經安昌寺麻家疃東湖嶺至曹娘子南入應州界 水經注桑乾水又東左合武周山水水出故城東南流出山逕日沒城〈縣北四十五里俗名黃昏城〉南蓋夕陽西頺戎車所薄之故城也東有日中城城東又有早起城〈俗名雞鳴城〉亦曰食時城在黃𤓰阜北曲中其水又東流右注桑乾水桑乾水又東南逕黃𤓰阜曲西又屈逕其堆南〈即後小圪塔〉徐廣曰猗盧廢嫡子曰利孫於黃𤓰堆者也 金志山隂有黃花嶺桑乾河 後魏天賜三年六月校獵犲山遂至南平城〈即新平城〉規度灅南欲於黃花堆之陽靣夏屋建新邑乃發八部五百里內男丁於其地築灅南宮門闕髙十餘丈外城方二十里引溝穿地廣闢苑囿 後魏太宗嘗獵於灅南乘冰而濟冰䧟沒馬王洛兒投水奉太宗出岸水沒洛兒殆將凍死太宗解衣以賜之 龍灣諸峪流經應州西北七里入桑乾河澇則泛旱則涸
西伯渠水在縣南八里巡撫黎陽王越開渠東注白泥河以殺復宿山諸峪水漲之害
黃水河源出朔州三泉流經辛村元英寖散亂復聚於黑圪塔經縣南滙流桑乾明萬厯後自上河西奔潰北徙廹城西址知縣劉以守改歸南行經流三門
寒潭在縣南三十里潭形似甕蓄水成深不可測神泉在縣西北四十里一名沙家泉一泉三眼
白泥河源出榆林峪滙桑乾
沙家泉明一統志在山隂縣
應州
龍首山在州東北三十里延袤千里北山之南跨雲中此為山首明一統志雁門龍首相應故州以應名兩鎮三闗志廣靈之六稜山源於龍首吳伯與評畧蔚州北八十里襄山西接應州 宋趙與時賔退録朱文公嘗與客談世俗風水之說因曰冀州好一風水雲中諸山來龍也岱嶽者青龍也華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諸山案外山也
趙覇岡在州東二十五里南北橫臥右脇下即渾河翠㣲山在州東南三十里東起北嶽恆山之右龍首山西迤翠㣲峯茹越峯龍灣山香峯䕶駕岡西南聨勾注山蜿蜒環疊袤二百里有竒橫列州南似翠屛高不可用勾股海島法量胥稱南山山下水分流東北入渾河西北入桑乾河
牛槽峪在州東南三十里
大石峪 小石峪胥在州東南三十里大小石峪水胥自南山流至州西舊城外合入桑乾河有洌靜山房在溝東坡上唐田游巖嘗棲此名大覺精舍
北樓口在州東南四十里
康峪口 徐峪口胥在州東南五十里
䕶駕岡在州南三十里相傳魏孝文帝駐蹕於此雲山在州南四十里山峯日有雲籠之
茹越山在州南四十里繁峙縣界東有龍王堂又東有白蟒神祠東北溝上有避靜坡山壁立如屛
書堂巖在茹越山內龍灣山西金進士曹之謙講學巖下故名
小山門口在州南四十里朱弁應州記南山之麓平坡峻坂林木深秀
峙峪口在州南四十里
龍灣峪在州西南四十里西南為茹越嶺一名南山山勢周環嵯峨灣曲上有龍池禱雨多應
香峯山在州西南四十里茹越口龍灣之南上有香峯寺暨石甃井
狼峪口在州西南四十里
馬蘭峪口在州西四十七里
水峪口在州西南四十七里通代州南山大小十餘口東安峪在州西南五十五里東南為香峯山
西安峪在州西南六十里
胡峪口在州西南六十里西南有馬胡山
雁門山在城西南南山之北與龍首山相望 後漢志注隂館史記曰漢蘇意軍勾注應劭曰山險名也在縣爾雅八陵西隃雁門是也郭璞曰即雁門山山海經曰雁門山者雁飛出於其間
黃花岡在州西四十里山隂縣北四十里 金志金城有黃𤓰堆復宿山桑乾河渾河崞川水黃花城崗旁有金仙洞懸石如樓殿 秋日花耀金光張翰詩黃花如散金李白詩張翰黃花句風流五百年可為是山賦矣
南山在州西四十里接山隂界
邊耀山在州東北祝志在西北三十里形類蝘蜓山東𨽻渾源州山南𨽻應州山西北𨽻大同縣盤廻二百里有竒山下水流入渾河
桑乾河在州西二十里源出馬邑洪濤山合金龍池水繇馬邑山隂南東流經州西境涼亭村賈家寨曹娘子村白塘子村劉霍莊鄭家莊凡二十里有竒東合渾河又北入懐仁縣界河不受橋亦不受艇怒漲則奪橋而去縮流又淺不可方舟 魏太祖伐中山南安公順守平城賀力劵等聚衆於隂舘順討之不克乃從留宮自白登南入繁峙故城阻灅水為固以寜人心太祖善之 魏定陵公和跋謂弟毗曰灅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廣為産業 魏中山仇洛齊乘驢赴京盧魯元候知將至結從者百餘騎迎於桑乾河見而下拜從者亦同致敬是後魏朝貴送迎以桑乾河為限也 後魏太和十五年八月戊戌移道壇於桑乾之隂改曰崇虛寺
渾河在州東二十里源出渾源州西北流入州東北境遶邊耀山經東小寨北馬莊南栁㑹諸村凡六十里有竒北流入大同縣境西安堡入桑乾河
唐泉在州東二十里安邊鎮泉自石澗出以唐鑑墓其地故名冬夏恆流入渾河
聖水泉在州東三十里平地湧出
小石峪水在州東南三十里源出州南雲峯䕶駕岡諸山旱則涸澇則溢繇城南五里過城西北入桑乾
大石峪水在小石峪北二里源出州東南茹越龍灣諸山旱則涸澇則溢繇城東門遶流城北西北入桑乾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以水侵城址築堤下社村逼水北流入渾河
馬跑泉在州南四十里朗嶺闗下相傳李存孝飲馬於此
金鳯井在舊城內東北隅舊志相傳晉王李克用生時有金鳯飛入井也後唐明宗應州人後譌為李克用耳
龍池在龍灣山
渾源州
北嶽恆山在城南二十里高十里周百三十里北連玉華峯東連柏山南連鎗峯嶺山脈繇隂山南入朔平大同府境繇朔州西折而東為句注覆宿夏屋茹越書厓突起於州南為恆山繇恆山南行為太行王屋西南盡於河東行為紫荊居庸而東北盡於海山巔建北嶽廟有十八景漢後祠曲陽
國朝順治十七年始祠北嶽於州 舜典至於北嶽禹貢太行恆山 周禮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恆山爾雅恆山為北嶽 管子恆山北臨代南俯趙東
接河漢之間 周禮注在上曲陽漢祠常山於上曲陽師古曰上曲陽常山郡之縣也 風俗通恆常也萬物伏北方有常也 白虎通北方隂終陽始其道常久故曰常山 漢志上曲陽恆山北谷在西北有祠并州山禹貢恆水所出東入𣸦莽曰常山亭〈應劭曰𣸦音彄〉元和志漢改恆山為常山至周武平齊復曰恆山唐志元和十五年更恆岳曰鎮岳 洞天記第五
洞北嶽鎮山周廻百三十里名總元之天在鎮州福地記恆山周圍百三十里恆水出恆山北谷合於𣸦入易又雲恆山高三千三百丈上方二十里 名山記恆山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三十里周廻三千里 尚書大傳謂之𢎞山漢諱孝文帝名改常山唐元和中名鎮岳宋諱貞宗名亦名常山水經注謂之元岳又名隂岳紫岳葛洪枕中書謂之太恆山亦稱恆宗命岳茂丘 括地誌北嶽有五別名蘭臺府列女宮華陽臺紫臺太乙宮釋家謂之青峯埵道家謂之總元洞天太乙洞天金城福地山一名大茂山又名神尖山自州南十餘里入磁峽又五里至岳廟山門又十里涉巔 晉葛洪枕中書顓頊氏為黒帝治太恆山 巔名天峯嶺〈最高〉下建北嶽觀觀側有飛石窟上建后土祠鎮之觀前風似虎吼名虎風口〈去望仙亭三里路彌陡峻上接巉巖下臨絶壑〉得一菴在虎風口上觀東南五十里有潛龍泉〈在煙霞亭東泉二一甘一苦禱雨輒應能愈疾〉福地記恆山有太元雲泉上建龍泉觀觀之東有夕陽巖〈在琴棋臺東日入崦嵫巖獨明〉巖下有通元谷〈張果賜號通元先生隠此〉巖東靣有碧峯嶂〈在琴臺東峻不容展〉東南有果老嶺〈在氣毬塲有驢蹄跡 綿亘峻險〉嶺下有白虎峯〈在㑹仙府東巋然蹲峙〉觀之北峯頂百餘步有琴棋臺〈一峯突出峯秒少阜石几鑿棋局下視諸山如攢㦸覆敦 昔有雙白鶴化為二神女舞於臺上已而拊落霞之琴歌清吳春波之曲遍山俱響〉㑹仙府在琴棋臺下〈即聚仙臺〉又東北有白雲堂〈在會仙府東中有洞〉初入山有道名步雲路〈在山門東北三里〉行數里有翠雪亭〈亭下為自在林萬松攢植林一名快活林〉上亭坡名望仙嶺〈嶺上有望仙亭去步雲路二里〉東半崖有集仙洞〈在㑹仙府左〉東北有紫芝峪〈在得一菴西 明朱茝採取元芝記嘉靖三十五年夏六月上用北嶽元芝維時正定守臣求於曲陽縣恆山不獲乃上言古北嶽在山西大同府渾源州請下彼處求之於是九月晦守臣登岳廟齋宿十月朔祭告令遍索之果得真芝十二本狀如雲錦其勅文在曲陽廟〉西南有石脂圖〈在岳廟西石阪作五色紋類雲母彈丸明珠膩者可作散〉又有總真洞龍湫滌井還元洞〈明總督鄭洛記山故有洞洞蔽以神祠若特塞焉侍御黃公撤而啟之題其額曰復還天巧予名之曰還元洞〉白龍洞〈在太尉祠上雲縷為雨徴〉懸空寺〈在山門北二里磁硤西崖上壁立如削鐡空中竅石結搆層樓〉嶽廟創自元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宣武帝景明元年災唐武徳間復建唐末圯金復建天㑹大定間重修金末燬於兵元復建元末燬明洪武中都指揮周立復建成𢎞間知州闗宗董錫重修𢎞治十四年勅擴修都御史劉宇以古廟陿度地中峯之陽建朝殿改古廟為寢宮古廟在山巔邃若霤中空若窟兩翼山削如壁去殿五丈許左翼自前折而右如障不接右翼者裁丈許如箭筈爰建門焉門內建小廡廡前二丈為殿臺臺陿不克容陛然結搆窈窕殊類化工寢宮奉嶽神暨配小廡暨門祀康太尉朝殿去宮一里 后土夫人廟在寢宮右飛石窟前 唐志元和十五年恆陽縣更名曲陽又更恆嶽曰鎮嶽嶽有岳祠此即明曲陽岳廟之始附記 尚書大傅維元祀廵守岳壇四奧沉四海封十有二山肇十有二州樂正定樂名冬祀幽都𢎞山貢兩伯之樂焉北嶽冬伯之樂舞齊落其歌聲比小謡名曰縵縵和伯之樂舞其歌聲比中謡 秦祠官所常奉名山十二其二曰恆山 漢天漢三年春三月幸北地㤗山修封還過祠恆山瘞𤣥玉 神爵元年祠北嶽恆山於上曲陽一禱而三祠祠上曲陽始此 後漢元和三年春二月章帝北廵至中山遣使以太牢祠北嶽於上曲陽見黃白氣有神魚躍出 後魏㤗常三年四月幸代至雁門闗望祀恆岳建岳瀆祠於灅隂祀用牲幣此即今渾源州之北嶽也 四年正月南廵恆岳祀以太牢秋八月東廵遣使祀恆山 延和三年春正月至代祠恆山 太延元年春祠恆山建祠山上置侍祠九十人祠用牲牢玉帛 魏書十二月癸夘遣使者以太牢祀北嶽太平真君四年二月丙子車駕至於恆山之陽詔有司刋石勒銘十一年冬十一月南征逕恆山祠以太牢 和平元年春正月如中山過恆岳禮其神而返二年南廵過石門遣使者用玉壁牲牢禮恆岳
太和十八年親為文遣使祭恆岳薦牲玉 景明元年二月恆山祠災 隋大業三年有事於恆岳 四年秋八月巡河北親祠恆岳西域吐谷渾十餘國咸來助祭 隋大業中上幸晉陽因祭恆岳其禮頗采高祖拜岱宗儀增置二壇命道士女官數十人於壝中設醮 唐貞觀十九年親為文以太牢祭北嶽於上曲陽一說貞觀間有石飛墮於曲陽因建祠自是祭岳於曲陽祠 開元元年封北嶽為安天王 唐六典立冬日祭北嶽於定州北鎮封始此張嘉貞撰碣在曲陽 通考天寳五載偕中天王司天王同封七載封北嶽神為安天王碑辭李荃撰其隂則康傑文書以八分者戴千齡也 宋乾徳六年後望祭北嶽於定州北嶽祠 大中祥符四年冬十月加封安天元聖帝后加號靖明後真宗嘗撰碑記 政和三年詔嶽鎮海瀆年別一祭北嶽常山及遙祀北鎮醫巫閭山於定州界設位南向以西為上山川從祀西向以北為上 紹興七年詔以立冬日祭北嶽〈望祭〉元至元五年加號安天大貞元聖帝 明洪武三年夏六月詔更北嶽稱恆山之神 𢎞治十五年兵部尚書馬文升䟽請釐正祀典改北嶽祭於恆山禮部尚書倪岳覆議曲陽廟祀已久當仍舊山在渾源者修治其廟詔從之 明代即位祭告兵扎祈禱胥有祭章碑碣在曲陽廟飛石殿左右碑樓內
國朝
聖祖仁皇帝御書化垂悠久匾敬懸殿內 東頂大茂山碑舜皇廵狩詣此山谷正擬登祀值大雪弗能進而遙祀之俄有石飛墜帝前遂以安王石名五載復狩其石載飛曲陽帝命即其地祠祀焉其飛窟尺寸
固安王石符劵也〈閭鉦飛石窟記飛石有窟在廟右鉦遣人至曲陽量彼石長九尺濶四尺厚一尺二寸與此石廣狹不少爽差鉦題飛石窩三字〉曲陽舊志曲陽恆山在縣西北一百四十里即阜平之大茂山也自渾源州發脈繇蜚狐嶺逹曲陽 水經註上曲陽長星水亂流東逕恆山下廟北漢末䘮亂山道不通此舊有下階神殿中世以來嵗書法族焉晉魏改有東西二廟廟前有碑闕壇塲相列焉其水東逕上曲陽縣故城北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廵狩常以嵗十一月至於北嶽侯伯皆有湯沐邑以自齋潔周昭王南征不還廵狩禮廢邑郭仍存秦罷井田因以立縣縣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有下故此為上矣王莽之常山亭也 上曲陽廟為恆山下廟非恆山上廟也舊有下階神殿是漢神爵後祀上曲陽之殿也漢末䘮亂山道不通是指漢靈獻後雲代人民流散魏武不得已而立新興郡也 金大定七年或言前代都長安及汴洛以太華等山列為五嶽今既都燕當別議五嶽名寺僚取崧髙疏周都豐鎬以吳岳為西嶽太常卿范拱以為非是議畧曰軒轅居上谷在恆山之西舜居蒲坂在華山之北以此言之未嘗據所都而改岳祀也後遂不改按拱言上谷在恆山西是以曲陽祠址為恆山也然恆山定祀上曲陽當在漢末時定祀曲陽當在唐元和時金趙秉文謁北嶽詩卜地恆陽曲移祠㤗始元注謂晉移祠曲陽今北嶽志暨尹耕三曲陽考胥不甚詳覈而志引韓魏公重修廟記曰考有唐以來記刻皆不載廢遷之由爰為補之若安王石說其誣幻正無庸辨 韓琦岳廟碑恆山一名大茂山也 大茂山在唐縣西北百五十里山勢巃嵸登其巔俯視河北雲中諸山羅列兒孫山隂冰雪盛夏不消黃帝問道大茂山即此 北都賦雲茂山恆嶽之別名 大茂山在阜平縣東北七十里接曲陽界乃恆山之脊土人名神尖石石晉與遼分界地也阜平曲陽唐縣皆縁大茂之麓 恆山在曲陽縣西北百四十里即舊阜平之大茂山也自渾源州發脈繇飛狐嶺逹曲陽 寰宇記雲一峯自渾源州恆山飛來故名 輿地覽山有太元之泉神草一十九種服之可以度世 沈存中筆談北嶽謂之大茂山嶽祠舊在山下祠中多唐人故碑晉王李存朂滅燕還過定州與王處直謁岳廟是也石晉之後稍遷近裏今其地謂之神棚新祠之北有望岳亭新晴氣清則望見大茂山 渾源州恆山距阜平縣大茂山三百餘里峯巒相接蓋恆山周三千里渾源南二十里與在曲陽西北百四十里者實一山也五嶽真形圖北嶽恆山在大同府渾源州天涯崆
洞二山為副岳神姓晨諱�宋封安天元聖帝明改為北嶽恆山之神主世界江河淮海兼四足負荷之類 抱朴子凡修道之棲隠山谷須得五嶽真形圖佩之則鬼魅蟲虎一切妖毒皆莫能近 後魏太祖還代京次於恆嶺親登山頂撫慰新民適遇黃門侍郎崔元伯扶老母登嶺太祖嘉之賜以牛米因詔諸從人不能自進者給以車牛 魏京兆王子推子恆字景安涉獵書史以春秋之義為名不以山川表求改名之後歴侍中諡宣 正定人楊洪裕少時嘗漁於貂裘陂忽有馳騎至者以二石雁授洪裕一翼掩左一翼掩右曰吾北嶽使者也言訖忽不見是年生後周太祖楊淑妃明年生太尉廷璋家遂昌盛
翠屛山在州南七里高二里盤踞四里秀麗似翠屛南連玉華峯山𣸦水所源也一名高氏山一名石銘陘金劉撝元蘓保衡胥讀書於此 水經𣸦水出代郡靈丘縣髙氏山 水經注山上有石銘題言冀州北界故世謂之石銘陘也 渾源州舊志翠屛山髙千餘丈周十里即高氏之別名東南接靈丘界
龍山一名封龍山在州西南四十里髙三里遞髙二十里盤踞八里有文殊巖巔有萱草坡夏日雨過山氣如虹東北五里有玉泉山其東連柏山山之東北有恵嶺秀麗可愛又名秀麗嶺下有黒龍池雲氣上升不三日而雨其東有五峯山上有三陽洞蟠踞又數十里 陳方澤神州之神𨽻山西者太岳鎮龍門山壺口山雷首山底柱山析城山王屋山梁山恆岳隂山白登山太行山河水西海桑乾水呼沲水衛水沍水而封龍山亦在列焉 龍兊漢書注即龍山有四穴四時出風者 元初李冶元好問張徳輝嘗遊山時號龍山三老 山中有劉京叔麻信之諸賢題詠
五峯山在州東三十里高四里盤踞十三里西連恆山五峯如削中有三洞
柏山在州東南十里髙一里盤踞五里西連恆山東有恵嶺有黒龍池山多柏劉祁記黒龍池雲興即雨邑人以為雨徴
逺望峪在州東南十里飛雲輒雨雨後漢雲似綃峪中有水
鎗鋒嶺在州東南五十里高五里盤踞十六里南連孫臏山北連恆山嘔夷河經流山麓
孫臏山在州東南六十里高三里盤踞九里北連鎗鋒嶺東有孫臏寨西有龎涓寨相去數里麓南有千佛洞胥鑿石而成
玉華峯在州南十里雙峯似削玉高二里盤踞六里南連恆山北連翠屛山
柏梯在州城南 朱弁記柏梯凌峙於南山之北南山層巒疊巘林木深蔚而香爐峯孤起屹立此柏梯之竒觀也
玉泉山在龍山東北五里高半里盤踞三里有玉泉水瑩潔似玉泉出石罅環玉泉寺所謂玉泉寒溜也西有望景臺諸峯羅列川口原野分畫條列桑乾環繞如玦金麻革有遊山記劉祁歸潛堂記鄉帥高侯為築臺以居所居蓋其故宅之北四靣皆見山若南山西巖吾祖舊遊東為柏山代北名剎西則玉泉龍山之西勝處故朝嵐夕靄千態萬狀其雲煙吞吐變化牕戶間門前流水數枝每靜夜㣲風有聲琅琅使人神清不寐〈劉京叔記於玉泉山後以歸潛堂門前流水乃玉泉之分支也〉
橫山在州西二十里南北橫亙如城故崞縣在其左髙一里盤踞五里
鳯凰山在州西北七里高二里盤踞五里神谿水發源山麓 明司務孫聰建鳯山書院於麓闢鳯鳴亭翠㣲樓得月軒秋香圃藏書窟鼔琴洞奕棋臺釣魚磯碧水竇彩雲巖金魚塘瑞蓮池號為佳勝
晝錦山在州西北二十二里高二里盤踞六里以元工部尚書孫公亮予告歸爰名山焉 吳伯與評畧八山旋而環繞是馬鞍龍角在八山外也
馬鞍山連晝錦山形似鞍
龍角山在州北二十里高三里盤踞七里雙峯竦峙似龍角
暄谷
𣸦水在州南七里源出翠屛山東南山麓東南合溫泉入靈丘縣界出倒馬闗注唐河至河間為鏡河玉帶河 山海經髙氏之山𣸦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漢志代郡靈丘縣𣸦河東至文安入大河過郡五行九百四十里并州川 水經注𣸦水即溫夷之水也出縣西北高氏山山海經曰高氏之山𣸦水出焉東流經於河者也其水東南流又南逕曰𠉀𠉀塘川名也又東合溫泉水又東泉水注之水導源莎泉南流水側有莎泉亭東南入於𣸦水又東逕靈丘縣故城南元和志蔚州靈丘縣漚夷水一名𣸦水出縣西北
高氏山 𣸦水一名唐河西去唐縣百五十步 通典衛水在今常山郡靈夀縣西山所出 舜以冀州南北濶大分衛水為并州 𣸦水源發恆山東北流至定州境㑹唐水南入於衡 唐水自定州南宋村白龍泉東流而下合𣸦水以有清濁之分故亦名清水河 薛士龍曰恆水東流合𣸦水至瀛州高陽縣入易水 水經注云𣸦水東過上曲陽縣北恆水從西來注之自下𣸦水兼納恆川之通稱即禹貢所謂恆衛既從也
嘔夷河在州東南五十里源出鎗鋒嶺東南流至金峯石溝堂山水自西北來滙流經靈丘廣昌倒馬闗定州界注於衛河乂名唐河 周禮職方氏并州川曰滹沱嘔夷顔師古註嘔夷出平舒 唐河三源翠屛山𣸦水鎗鋒嶺東嘔夷河陽頭舖溫泉滙為𣸦水經唐山縣又為溏河水經注即溫夷之水是𣸦水嘔夷河溫泉並稱矣無庸析作二水繇鎗鋒至金峯石溝堂山之水自西北來合流 太平寰宇記出靈丘縣西北高氏山周職方曰并州川曰嘔夷謂此翠屛山古名髙氏山鎗鋒翠屛實連山也尹九宮曰嘔夷源靈丘西北謂出蔚高氏山下者非
亂嶺闗水在州東四十里西流至新莊西南流
逺望峪水在州東南十里出峪即伏至顧冊村滙澤西流
溫泉在州東南百里湯頭舖水似湯沭浴愈疾 水經注溫泉出西北暄谷其水溫熱若湯能愈百疾故世謂之溫泉焉東南流逕興豆亭北亭在南源上欹傾而不正故世以欹城目之東流注於𣸦水 後魏天賜末鄴行臺賈彛請詣溫湯療病 魏興光元年十二月至靈丘駐溫泉宮 魏顯祖即位司徒平原王陸麗自湯泉入朝乙渾殺之 太和二年二月丁亥行幸代之溫泉三年二月辛巳上奉文明後幸代郡溫泉 魏出帝時楊遵彥取急就雁門溫湯療疾棄衣冠於水濵若自沉者變易名姓自稱劉士安入嵩山又東入田橫島以講誦為業海隅謂之劉先生
磁窯峽水在州南十里東西分流
渾源河在州西南十里出漢土峪分流繞城西北西流滙為大澤又西流滙神溪水曲折而西北至應州龍首山又折而北入桑乾
李峪水在州西南十里西流
凌雲口水在州西南三十里北流
玉泉出玉泉山瑩潔似玉繇石罅環繞古寺
黒龍池在州西秀嶺下雲氣升不三日而雨
乳泉在州西
西神谿水一名乳泉水在州西二十里橫山嘴側南流神谿水在州西北七里中有孤石方畆高丈餘上有律呂神祠周環泉水歕出旁有煖水胥西南流一名神徳湖遼應厯三年三月庚寅如應州擊鞠庚子觀漁於神徳湖
崞川水源出州東北二十里流經州西南十五里古崞縣麻家莊 雲中志州西南源出應州西安鎮折而北注於桑乾河 後魏太平真君五年九月上自河西至馬邑觀於崞川 八水合而渾流故名渾河水經注濕水又東流四十九里東逕巨魏亭北又東崞川注之水南出崞山縣故城南王莽之崞張也縣南面元岳有背崞山處三山之中故以崞張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謂之崞口北流逕繁峙縣故城東王莽之當要也又北逕巨魏亭又北逕劇陽縣故城西王莽之善陽也按十三州志曰在隂舘縣東北百三里其水又東注於濕水
靈丘縣
太白山在縣南二十里高極雲表為邑諸山之最石磴十八盤綿亘數十里一山屛列鳥道挿天又名太白嵬 山有鍾乳穴穴中乳滴如懸穂徑多叢木茂草巔産黃花蕨菜尤美虎狼錯跡樵採殊艱初夏積霰古冰厚數尺而巔殊平雲翳時見樓閣空濛杳幻山陽地亦廣衍 山脈自雁門東北亂山橫迤繇山隂應州至渾源起北嶽南入平刑闗突兀聚五臺東繇靈丘太白隘門諸山騰躍入紫荊倒馬此燕雲分境壤接山連之大勢也 靈丘南有山高四百餘丈魏和平二年三月高宗過之詔從官仰射山峯無能踰者高宗一發出山三十餘丈過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刋石勒銘合之覺山諸遺蹟當屬太白 高祖自洛北廵至高宗射銘之所停駕詔諸弟及侍臣皆試射逺近惟北海王詳箭不及髙宗箭所十餘步高祖嘉之拊掌欣笑遂詔勒銘親自為制 遼太平二年三月遼嵬白山裂有泉湧出 明萬厯時中使採礦民騷苦不堪時亟震推驗者謂地脈泄裂所致後以入不償出罷之 山産紅土可印印章 何士震詩興豆亭前看山色太白平臨巔嵂崱
覺山在縣東南三十里由隘門山峽入取道巖石間路裁容騎右壁峭挿干霄左絶澗數百丈下有怒湍晴雷起足下 覺山井四山環井深可三百尺邑志稱塔井三竒又有懸鐘巖舍利洞覺山寺後魏孝文帝建以報母恩招集禪衲五百餘衆仍勅六宮侍女長年持月六齋其精進內典者並度為尼孝文帝母獻文思後李氏中山安喜人南郡王恵之女也𦵏金陵配饗太廟 遼碑記元魏太和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孝文思答母恩於靈丘邑之東南溪行逶迤二十里有山曰覺山巖壑幽勝闢寺一區賜額曰覺山寺重熙七年五月二十五日記〈此即御射臺諸蹟遺事失傳但以佛剎概之〉山空月明巖際嘗聞棋子剝啄聲或笑語至夜分不息土人以為飛仙徃來也
孤山在縣東十八里平野孤峙不接他山
鎗嶽嶺在縣東二十里直上千仞多野芍藥黃白色尤繁一叢十數本蜂聲不輟
三山在縣東二十五里平峯三 三山堡踞其前地多渠壑路繁雜突入者不易辨
遺釵嶺在縣東二十五里廣昌界一名銀釵 高山旁立嶺陡路曲相傳妲己過此墮釵故名 金大定五年六月至銀山獵
隘門山在縣東南二十里 水經注𣸦水自縣南流入峽謂之隘門設隘於峽以譏禁行旅歴山南髙峯隠天深溪埒谷其水㳂澗西轉逕御射臺南臺在北阜上臺南有御射石碑南則秀嶂分霄層崖刺天積石之峻壁立直上車駕㳂革每出斯游藝焉 宋起鳯游覺山記將次隘門峪口河聲澎湃激湍飛雪兩山虎踞不相下惟中容澗道數丈順水勢飛渡水逼仄急於就下為峯崖所束排扼逆轉騰躍𥪡起轟然奔奪而入水不遜石石又中砥遂覺深谷中彭彭若鉦鼓甲兵聲衆山皆響行水石間里許漸及巖路路且狹下臨無際峯頭一二塞垣石子纍纍從人謂胥楊延朗守三闗時遺址
鐡冠巖在覺山邃谷層坂湍激泉飛崇巖峻杳流雲冉冉號鐡冠巖雲
煙燻巖在縣南四十里樹木窅黒濃如墨漬石作火熆色
柏巖在縣南四十里巖上有光相傳為佛珠後被竊巖遂晦雲
鵞毛嶺在縣南七十里
野窩嶺在縣西南三十里鐡嶺口道多虎
枚廻嶺在縣西南蔚州古志高氏山在西北七十里滋水出焉東三十八里有枚廻嶺山麓相接
鼔子山在縣西三十里平地突屼似石鼓
黒龍谷在縣西四十里下為黒龍河
流石山在縣西五十里石理斧劈
紅山在縣西六十里山石赭色
花山在縣西北十二里花茂如錯繡
聖水山在縣西北三十里上有聖水泉濺珠舞雪禱雨輒應
漫山在縣西北七十里山勢紓徐旋折
團山在縣北二十二里形似覆釡無草木山麓設郵遞頗為孔路
黒山在縣北三十二里山石煤黛色
駱駝山在縣東北十五里兩峯似駝背
崿道山在縣東北二十里一名惡道﨑嶇險峻行旅苦之
龍泉山在縣東北三十里下有泉 龍泉水鐘猶元次山之水樂也李渤石鐘山記南聲函壺北音清越殆可參繹後有西域人鎚巖下石泉遂輟響雲〈古志謂聖水山即龍泉山而邑志分西北東北雲〉
鄧峯山山以鄧隠峯名兩峯皆松翠浮霧縠所謂鄧峯煙嵐也
𣸦水繇渾源州東南流入縣界又東南流入倒馬闗渾源志𣸦水在渾源城南七里出翠屛山東南流合溫泉入靈邱界注溏河
落水河在縣東十五里漲水轉石雨霽猶故道也豐水在縣東南孤山湧泉東流為葫蘆河上有豐水神祠
䭾水在縣南十里相傳僧畜驢馱桶下山鄉人酌水注之自䭾而去故名
馬跑泉在縣南九十里北注溏河土人傳楊延朗跡滋水在縣西南五里枚廻嶺懸流五丈湍激之聲震動山谷東流入溏河
黒龍河源出縣西四十里黒龍谷南入溏河上建黒龍池廟
白龍池在縣西北三十餘里祈雨多應
白馬泉在縣西北四十里相傳漢文帝為代王時經此乏水騶從罷困帝禱之有馬跑地得泉
甘泉相傳在縣治內
廣靈縣
飛鳯山在縣東二十里一岡突兀下有西馬莊元侍郎龎清居此清嘗任洗馬今訛洗為西
壺山在縣東南一里兀峙一山環山皆泉如萬斛珠璣隨地湧出滙為沼廣數畆植栁環之
加斗山一名神峯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峯巒峭立內有石孔似門明建寨其上名鐡裏腰封寨上又有圯城蹟存山下加斗村乃元總管聶諒故里也
遇逢山在縣南一里上有仙人足跡
直峪山在縣南十五里即直峪口下有小河注壺流水留老山在縣南十五里羣峯似㦸接加斗山山下乃袁表故里
榆杏山在縣南二十里石泉懸崖兩崖松翳所謂聖泉松風也
天井山在縣西南二十里有天井寺故址寺有井深五六尺雖旱不竭舊嘗引水入香積廚
林管山在縣西南四十里上有勒漢砦下有石家泉入壺流河 雲中志即臨灌山
社臺山在西闗內石岡似臺
鞍子山在縣西三里山有二阜
石梯嶺在縣西二十里石磴陡絶
黃龍山在縣西二十里
林闗山在縣西四十里
斷駕嶺在縣西四十里嶺左俗傳有竇建徳墓
白羊山在縣西五十里停雲閣霧離竒窈幻昔有白羊寺下有小河注壺流河
馬蹄嶺在縣西五十里石上有馬蹄跡
廻嶺山在縣西五十里渾源孔道下有牛口峪俗傳竇建徳返乘
望狐山在縣西六十里土人傳有神語人曰予近居此語訖人望見引狐入山故名
六稜山在縣西七十里山勢雄峻為廣靈冠前後各垂三 尹九宮記蔚北山名襄始脈應州而盡於蔚城東耕嘗躡屐登之循跡而西至廣靈之六稜所經多廢城址與塹劚之跡又其東盡也為小闗村亦有廢城址而屬之滋水河踰河復有址而屬之東北柏山
千福山在縣西北五里一名千夫山相傳前代遣千人取花斑石先禱神祠今鄉民多祈福於祠
九層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上有九層崖〈産花斑石〉
火燒嶺在縣西北六十里
臥龍岡在縣北八里東向對龍伏巖山似二龍然巧八山在縣北二十里一山居中四圍七山相向東南袤十五里有滴水崖泉脈自穴中出滴水成池
大山一名平頂山在縣北三十里平頂以象形名牛欄堝山在縣北三十里周廻有石欄杆
老山在縣東北三里山胥石間有草生
瓦房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形似瓦屋
樺山在縣東北四十里産樺上有三岔砦
灃水 明一統志在縣東南平原山麓潨泉湧出上建豐水神祠東流為葫蘆河以其水上狹下廣似葫蘆故名東流入定安縣西界一作豐水
壺流河在南闗外發源縣西三十里莎泉東合壺川山下水二水滙流其形似壺經蔚州城北注順聖川流入桑乾河上狹下濶 古地理志祁夷水出平舒縣北至桑乾入濕今壺流河勢近之
神泉即壺川山下水也
枕頭河在縣南三里源出翟家疃東注壺流河
集興疃池在縣南五里東注壺流河水殊清湛冬夏不竭
聖泉在榆杏山石泉臨澗飛瀑懸崖
雅兒滙在縣西南四里暑月有冰
灑雨泉在縣西南二十里直峪山源出石罅天旱使數婦潑灑之遂雨北注枕頭河東入壺流河
作疃河波池在縣西十三里西山麓汪洋數里東入壺河池方十畆其水潛縮中約五畆天將雨雪則水輒湧漲後寖涸
莎泉在縣西三十里廣一畆沸騰洶湧即壺河源 一說滋水源出莎泉東注合壺川山下水名神泉二水合流其形如壺 雲中志滋水有二一在蔚州西南三十里南馬莊一名神水泉東北入壺流河一在靈丘縣西南枚廻嶺懸流五丈湍激之聲震動山谷東流 水經注滋水導源莎泉南流水側有莎泉亭東南入於𣸦水又東逕靈丘縣故城南今莎泉水不入𣸦地勢似別 魏太延二年八月丁亥詔廣平公張黎發定州七郡一萬二千人通莎泉道
瑞泉在縣西五十裏白羊山泉瀑渀騰如唾玉
一斗泉在縣西北三十里九層崖水裁一斗可給百戶滴水巖泉在縣北十五里山半懸數丈由石隙注潭潭周盈丈深尺不竭不溢禱雨多應
壺泉 平原突出一石峯獅口噴泉一味甘東旋為小池似半規新月
廣昌縣
孤山在縣東二十五里平地突出
湖山石在縣東三十里一名太虎石
浮圖峪在縣東三十里
鐡嶺在縣東三十里嶺上石象鐡
雕窩崖在縣東六十里古有銀洞所謂銀坊道也後塞牛心山在縣東南五里巔有巨石似牛心
鼻子嶺在縣南二十裏白石山左險峻高脊似鼻白石山在縣南二十五里山多白石上有雲臺 朝陽洞碾磨水泉胥具棲隠地也 雲中志有白石谷路通唐縣
揷箭嶺在縣南三十里
祭刀嶺在縣南四十里
煙薫嶺在縣南五十里崖多煙痕
神仙山在縣南一百十里遞高四十里接唐縣境一名尖山相傳仙人對奕於此
淶山在縣西南三里一名旗山相傳宋將楊景竪旗於此七峯相連一名七山拒馬河源此
登梯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內有石磴木棧翠崖瀑布一名登梯嶺以石級直上似梯也
香山在縣西十里卉木競芳上有香山古寺巔有龜龍虎象石
玉皇山在縣西十里
驛馬嶺在縣西四十五里
雕窩崖在縣西六十里古有銅洞後塞 廣昌舊置爐鑄錢名銅山冶唐至徳以後廢元和間復鑄後又廢
九層巖在縣西北三十里
石門峪在縣西北
聚雲山在縣北十三里
黒石嶺在縣北五十五里山多黑石
北口峪在縣北七十里峪中無村落
野狐山在縣東北十里狐常夜鳴
獅子崖在縣東北二十里有石獅一名獅子峪
栗山五朝志飛狐縣有栗山拒馬河
拒馬河發源縣南半里七山下少東合淶水 水經拒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 水經注即淶水也有二源俱發淶山東逕廣昌縣故城南王莽之廣屛魏封樂進為侯國矣 東漢桑欽水經書拒馬河則楊六郎在此拒戰金章宗馬跑河之説胥為無稽 漢志注廣昌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過郡三行五百里并州浸莽曰廣屛師古曰淶音來 唐蔚州三河冶距飛狐故監二十里而近河東節度使王鍔置鑪䟽拒馬河水鑄錢工費尤省以刺史李聽為使以五鑪鑄每鑪月鑄錢三十萬自是河東鑄錢皆廢 顔師古註淶出廣昌
淶源泉在縣東半里又東合拒馬河
淶水發源縣東一里北崖古塔下合七山水為拒馬河東流經紫荊闗入易州淶水縣界一源發闗內東南隅亦名淶水繇闗堡水竇流入拒馬河 周禮職方氏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恆山其浸曰淶易 通典淶水在今安邊郡飛狐縣界〈通考同〉
烏龍溝在縣東九十里
木𤓰澗在縣東南四十里唐乾寜四年九月李克用擊劉仁恭仁恭遣單可及逆戰楊師侃伏兵於木𤓰澗克用方飲酒不為備是日大霧不覺伏兵及戰伏發克用大敗
搏虎澗在縣南五里相傳李存孝擲虎地
𣸦水一名湯河在縣南六十里源出渾源州南湯頭舖東南流經靈丘又東南入縣境東流經直𨽻唐縣界入倒馬闗又名唐河 水勢昔盛居民結筏以渡後多淤涸成水田 水經注𣸦水東逕嘉牙川川有一水南來注之水出恆山北麓雖川三合逕嘉牙亭東而北流注於𣸦水水之北山即廣昌縣界𣸦水又東逕倒馬闗闗山險隘是為深峭詩人髙罡之病良馬傳險之行故闗受其名焉闗水出西南長溪下東北歴闗注𣸦水水南山上起御坐於松園建祗洹於東圃東北二靣岫嶂高深霞峯隠日水望澄明淵無潛甲行李所逕鮮不徘徊忘返矣
馬跑泉在縣西南七十里相傳楊六郎屯兵馬蹄跑水生魚活軍百日今北山石上有楊六郎題福勝地三硃字雨淋不湮磨雲
一斗泉在縣西北三十里九層崖
聖母泉 杜昌詩碧淺映逺山瀠洄繞市肆
瀝靈泉
陽高縣
白登山在縣東南二十五裏白登村南二十里乃白登縣遺址有大白登小白登 雲郡諸山多源於陽高之白登山又至伏鹿而西為陽高之斷頭山邐迤而南為採掠諸山 盤崖雄於西城源於陽和之白登白登村名在陽和南或曰魏廣鹿苑遷白登之民
於此故名 金志白登縣本名長清大定七年更名有白登臺採掠山 括地誌平城東北三十里有白登山白登臺在焉 通典雲中有白登單于臺漢武自將待邊處 梁元帝橫吹曲朝跋青陂道暮上白登臺後魏延昌三年秋恆州上言白登山有銀鑛八石得銀七兩錫三百餘斤其色潔白有踰上品詔置銀冶常令採鑄
虎頭山在縣東
西坦坡在縣東南
乳頭山 胡成嶺 南沙嶺 北沙嶺 羅家嶺胥在縣西
雕窩崖在縣西十五里山半有石盆津漉滙焉崖遍開黃花土人名金蓮花麓有青龍觀崖下東為石窰溝西為大水溝
虎兒山在縣西二十里
龍混山一名偏梁寨在縣西五十里山勢嵯峩石壁峭立援鐡絙而上有石佛洞
採掠山在縣西八十里接大同界一名石㑹山魏明元帝大閱東郊講武以奚斤行左丞相大蒐於石㑹山
斷頭山在縣西北十里大同府治介於斷頭馬頭二山之間 三闗志斷頭山在陽和邊境外 明洪武五年七月諸將北征指揮張存道從中山侯陽和守合墩不刺營至斷頭山或勸存道移軍不從遇冦力戰死之
雲門山在縣北十里邊墻外即府志翠屛山青陂山也唐地理志雲州有青陂道為出兵路 遼志長青
縣有青坡山 雲中志翠屏當靣如幃抱城 明高陽孫文忠承宗嘗授經邊郡游飛狐拒馬間直走白登又從紇干青坡故道南下結老將戍卒訪問要害阨塞用是曉暢邊事
清涼山在縣北十五里邊墻外巔為神谷有穴名風洞邃不可測中似有風
堡子灣在清涼山南崖
樞宻寨西山迤南峯巒突屼有青龍觀觀前有懸石巔有石洞援鐡絙而上西峯尤高名樞宻寨
西巖在斷頭山南有積雪為開山口虎峪之巔劈峽間四月有殘雪 𨳩山口一名墨谷口金崇慶元年元帥左都監鄂屯襄救西京至墨谷口一軍盡殪襄僅以身免
㩖風崖西對西巖
猴兒山在虎兒山東守口河自兩山間出
虎耳山 龍門山 草垜山 天門山 盤道山 分水嶺
桑乾河繇大同縣界東流入縣南川至馬營堡入天鎮縣界又東入直隷西寜縣境
十里河自邊墻外繇守口堡之開山口入逶迤繞城而東折而東南入白登河
白登河在縣南二十里發源大同縣河兒頭村東流經縣南境至蕭家屯㑹十里河又東北流入天鎮縣十里河
龍泉在縣南四十里石洞連龕水自西瀠繞焉
馬邑河雲中志從西北山鑿石引出城北東流萬錦灘園圃皆資灌溉焉
青龍恵水滙為石窰溝大水溝
西山麓洞 水由山後鑿洞成渠
天鎮縣
枳兒嶺在縣東三十里
蕭墻山在縣東四十里山有黑龍背建寺有黑龍泉盆山在縣東南八里一名盤山石巘參差名石蓮中峯大石峭立百丈有竒中通一罅泉㵼澗底泉西有石坪土人傳三仙奕此樵子馮氏見之至今石上留足跡雲巖上又有仙人掌
秀峯山在縣東南十五里有天寜寺
玉泉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瀑布三胥高十丈中瀑彌盛
神頭山在縣東南五十里一名浮雲山一名伸頭山一名筆山有蟠龍臥虎二峯髙挿雲霄東南直接懐仁縣界上有呂仙洞最幽邃純陽時遊此山側有罅繇此登巔可望雁門一名小天門
晚霞山在縣東南日落後山中有霞形似蓮花一名蓮花山山中人又謂夜半有霞雲
樺林坡在縣東南接玉泉山
武家山在縣東南
上隂山在縣東南有天落石
下隂山在縣東南
帷臺嶺在東陽河界 元世祖時納延平阿實克布哈言大同興和兩郡當車駕所經有帷臺嶺者數十里無居民詔有司作室嶺中徙邑民百戶居之割境內實保齊牧地使耕種以自養從之阿實克布哈即以千戶領實保齊上復欲盡徙興和桃山數十村之民以其地為實保齊牧地阿實克布哈固請存三千戶以給鷹食上皆聽納民徳之至今飲食必祭
沙梁坡在縣南十里
人頭山在縣南三十里蔚州北百二十里以形似名米新闗山在縣南
小盤道山在縣南
風神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孤峙周數里色似堆藍一名孤峯山上有風神廟大風祈廟輒息
牛山在縣西南五十里有石洞三清溪環繞兩峯中有龍泉
平頂山在縣西南六十里
青雲山在縣西南百里有驚峯寺寺有石鼓與西寜盤崖寺石雞廣靈狗窩洞石狗齊鳴西有黒龍洞石乳滴水下有石盆承之嵗旱取水輒雨
火燒嶺在縣西南百十三里
五架山在縣西南
石梯山在縣西南
環翠山在縣北二十里袤亘四十餘裏白羊口榆林口胥山南麓也
二郎山附環翠山有甘泉不涸不盈雲生即雨旱禱輒應
福祿山在縣東北八里相傳山伏白鹿名伏鹿山雲至此必斷一名斷雲山 伏鹿山而西為陽和之斷頭山更西為鎮城之方山南垂為採掠白登山歴右玉馬頭丫角以入偏頭而漸逹於牛灣黃河
桑乾河繇陽髙東流入縣馬營堡境經大石堡樓子屯東西太保村至小鹽厰入直𨽻西寜縣白家泉界河在順聖西城南二十里東南入蘆溝河
海子泉在城內沍寒不冰炎夏彌寒汲飲恆足
十里河一脈自陽髙後口入一脈自大同縣橋頭村滙於陽高之蕭家屯東流入縣境經十里舖七里墩繇西北轉城東北過李家莊至永嘉堡入直𨽻懐安縣李信屯界
黑龍泉在蕭墻山祈雨多應
溫泉在城東南三里屯北晨似蒸霧
湧泉在城西南一里俗名海子萬人用之不竭終嵗不用不溢
七股泉在湧泉南有暢流勢
冰泉在城西南孫家園
八里井在縣西南八里屯水輕甘第一
沙河在縣西南十五里筆峯五架石梯三山水發源米薪闗歴季沙河至宋家厰
天潮河發源城西南楊家屯清而味甘滙七股泉繇城西入十里河
龍泉在牛山兩峯夾峙清澈可鑑常有物蜿蜒其中玉泉在城北鄧家園水瑩似玉祈雨多取之
甘泉在二郎山
五泉河發源溫小堡定安營興隆堡龍池堡顧家營五泉至鹹水皂合流而下經陽高坦坡村大同康石莊復入縣境嘴兒頭入桑乾
李兒溝 張仲溝胥在邊垣下
山西通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二十二
山川〈六〉
朔平府
右玉縣
駱駝山在縣東三十里兔毛馬營二河源此
盤石嶺在縣東四十里
蹄窟嶺在縣東五十里高數十丈遞高十里盤踞三十里連左雲縣界高山堡北連邊墻三十里上有三峯相傳漢王昭君出塞道經此嶺有馬蹄跡至今尚存
紅土嶺在縣東南十五里
牛心山在縣東南四十五里牛心堡南遞高八里旋折而上孤峯挿雲盤踞數里巔平麓圓上建玉皇閣四望無際左右開黑石二峽嶔𡼭空洞似牛晴然土人曰此牛心孔竅也冬不積雪夏不生草山下清泉澄澈潺湲號為勝地
大南山在縣南三十里威逺堡東北十五里形如華蓋高百仭遞高十里四周盤踞四十里一名賀蘭山又名賀人山山半有元洞中竪孝文碑記夏拂涼飈冬涌溫泉邑勝地也 宋咸平初李繼遷犯河東西境知石州韓崇訓追襲之至賀蘭山而還
蕭通元洞在縣南三十里大南山陽洞口高四尺䆳六尺蕭通元土人傳第八仙雲
長雞嶺在大南山
黃土山在縣南五十里
碧峯古洞在縣南九十里平魯縣界土人傳真仙棲此張良洞在縣南百里土人傳張良棲此未覈豈白登之役嘗扈從而至止耶
紗㡌山在縣南威逺堡東二十里下有海窟廣一畆水殊澄冽
石香爐峯在縣南威逺堡西二十里三山鼎峙
泥溝山在威逺堡南五十里山多文石具山水花木形琢而成器
尖山在縣西南威逺堡界尖峯疊秀中有聖水堂禱雨輒應一名聖水山
盤谷在威逺堡西
雷公山在縣西十里高二十丈有竒延袤數十里北連邊外南接雲石堡下有神泉禱雨輒應 峭巒濚澗山巔白石久暵則色燥似焚將雨則潤生似礎
鶯窩山在縣西十四里高峯矗起陟巔可眺百里旁列小峯四
華林山在縣西三十里
歪頭山在縣西三十里楊千戶河源此
總瞭山在縣西四十里雲石堡界
混元峯在縣北二十里殺虎口東高十五丈東北胥連邊外盤踞數十里上建元帝宮山半有清泉乃廣義河之源也
楊鐡山 黃家山 邊家山 平桓山 玉林山 臺印山 東團山 氊㡌山 聖山〈以上九山胥在右玉見大同紀〉
長安嶺 芒牛嶺〈二嶺胥在右王見大同紀〉
無二山 石堂山 桃山 紅山〈以上四山胥在威逺衛見大同紀〉東大河在縣東南發源左雲縣界北流入南大河南小河在南闗外發源縣東蹄窟嶺暨東北風神臺後栁溝泉
南大河在縣南三里即滄頭河東河也
雙河在縣南四十里雙河屯發源村西南山泉
滄頭河在威逺堡南百五十步發源平魯縣西泉兒山東流折北入縣境經威逺城南門外環西而北滙滄水經縣西門外滙馬營兔毛諸河出口入黃河
十八灘在威逺堡西澗廻泉繞廣袤數十里土人修禊於此所謂盤谷流觴也
聖水潭在威逺堡西三十里尖山麓左有天橋右有龍灣禱雨輒應
楊千戶河在縣西雲石堡界發源西三十里歪頭山繇秦家堡經西門外入馬營河
馬營河在縣北七里發源東七十里左雲縣界槖駝山下師家口西流至城北滙滄頭兔毛諸河出口外
廣義河在縣北十八里發源樊家窰混元峯半潺湲秀澈流至殺虎口南門外滙兔毛河馬營河出口外
兔毛河發源東北十里槖駝山下響水溝西流至城北八里㑹馬營諸河流出口外東勝州入黃河
栁溝泉在縣東北風神臺後利可溉圃
三家河
王石匠河
蕭官人河
石溫泉 紅草泉 東流泉 三里泉〈胥見大同紀在右玉〉打魚河 見大同紀在威逺堡
朔州
神武尖山在州東南百餘里即武州山之別峯也昔賀拔氏宗族居此
阿敦山在縣東南金羅索族子哈里從羅索追及遼天祚於朔州阿敦山天祚從數十騎逸去羅索遣哈里及珠徳勒往見諭之使降天祚待於阿敦山之東羅索因獲之
禪房山在州南七十餘里遞高八里巔覆雲輒雨轆轤坪在禪房山西
梨園山在州西南六十里連寜武軍山
翠屛山在州西南七十里寜武縣界東至石碣峪北接馬駿山南通寜武軍山口西至托羅臺高下往復二十里有竒盤踞二百里有竒山數平峯有石洞洞有石佛盛夏隂崖積雪
石碣峪在翠屛山東
蔣山在州西南八十里
東靈山在州西南百餘里舊武州境接寜武山界 金蕭融為武州刺史嘗建亭臺 霍鵬朔州城樓詩但說東靈蕭刺史那知北塞晉陽侯
蜚魚洞在州西二十五里
單于嶺在州西三十里鞍子嶺北
門家嶺在州西三十里高漫坡十五里南連魚渠嶺北連黒垜山
小峪在州西三十里小北岔草木不彫風景長春魚渠嶺在州西三十五里盤道高五里南連雙嶺北連門家嶺石上有魚形
雙化嶺在州西四十五里石道高五里東西盤踞百里有竒西連安子坪北連魚渠嶺中有石道日西靈光回照
西華嶺在州西五十里遞高十里盤踞四十里東連鞍子魚渠嶺一名黃華嶺盛暑猶寒 史記趙武靈王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正義黃華蓋西河側之山名也
鞍子嶺在州西六十里西山後高四里西連西華嶺形似馬鞍
北岔在鞍子嶺東北
三塔㟴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高四里餘盤踞二十餘里西連黑垜山山半有泉名聖水井禱雨輒應建三塔嵬泉祠有三塔西塔尤高
黑垜山在州西北三十里高十里餘盤踞四十里東連三塔㟴山南連門家嶺西北胥連土坡出羣山表俯瞰百里上有唐豐王墓 通考唐昭宗第三子名祁天祐元年封薨𦵏於此墓前石砌神道四周有濠塹遺跡
顧北嶺在州西北四十里高十里餘盤踞二十五里土人有母嘗被俘子日登嶺望母後𦵏於嶺故名
另山在州西北六十里高漫坡袤十里盤踞六十里四周胥連土坡
龍虎山在州西北九十里一名上木角唐鄂國公墓在此
元姬山在州北三十里高五里餘盤踞二十餘里 後魏道武侍姬李氏善謳卒𦵏此山故名
寳峯山在州北四十里高五里餘盤踞二十餘里南連安家嶺坡澗 明嘉靖間山麓傾現石佛像二一老一稚備具神工其光似玉其響似金民建寺於上故名
玉屛山在州北六十里高漫坡十里餘盤踞二十五里州志金李純甫居此自號王屛山主人日與禪僧
士子游以文酒為事〈按蔚州有玉屛山乃李純甫所棲也豈純甫亦嘗僑朔耶〉
彈子山在州北八十里漫坡十里餘南連平魯王冒兒窰石坡
臥龍岡在州北
苖家山在州東北三十里石磴裁通人行遞高十五里盤踞四十里東南連洪濤山西連土坡北連契吳山
契吳山在州東北五十里高十餘里盤踞三十里東北連洪濤山南接苖家山西土坡
七嶺山後魏永興五年七月丙戌南次定襄大落城東踰七嶺山田於善無川
臘汗山厙狄干曾祖越豆眷魏道武時以功割善無之西臘汗山地方百里以處之後率部落北邊因家朔方
大青山東接察罕兒界迤北而西直抵襖兒都司以黃河為界北有數口胥通大漠高百餘仞袤三百餘里廣百餘里中産松柏材木望之蒼翠似畫屛按後漢書五原郡西安陽北有隂山徐廣曰隂山在河南陽山在河北括地誌隂山北戎地在朔州北塞外匃奴依阻其中漢武克之置隂山縣遼史豐州振武縣漢定襄郡盛樂縣背負隂山前帯黃河元魏嘗都此明一統志舊通志古豐州境有黑山與雲內州夾山東西相連大青山即隂山黑山而夾山即紅山摩天嶺諸山也又芒於水南逕鍾山水經注曰山即隂山歸化城元延祐間修道碑載大青山為祁連山邊外稱天為祁連金時置靜州天山縣故名大青山為祁連山 水經河水自臨河縣東逕陽山南陽山即隂山也山在中國之極北故名隂山水北曰陽山在河水之北故亦謂之陽山徐廣雲隂山在河南陽山在河北非也
天徳山在朔州北遼太祖平黨項遂破天徳軍掠吏民以東即此若漢李陵自居延行至天徳山在今甘州西北非歸化城近地也
牟那山在朔州北三百里隋大同城址在此近有耳觜城又有秦長城
夾山在朔州北三百四十里遼主天祚避金師奔夾山即此
黑河發源大青山東九十九泉經歸化城南二十里西流至脫脫城西南伏流入黃河 水經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 水經注水出塞外西逕定襄武進縣故城北西部都尉治王莽更曰伐蠻世祖建武中封趙慮為侯國也白渠水西北逕成樂北郡國志曰成樂故屬定襄也魏土地記曰雲中城東八十里有成樂城今雲中郡治一名石盧城也白渠水又西逕魏雲中宮南 明一統志黑河古豐州界源出官山西流入雲內州界至東勝州入黃河 漢志雲中郡武進白渠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 雲中郡武臯荒於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 元朱思本得帝師所藏梵字圖書黑河源自漁陽嶺之南水正西流凡五百餘里與黃河合
桑乾河在東距州四十里
鄯河在州東五十里
泥河在州東七十里州西五里
沙楞河在州東南三十里脈通海眼日夕水潮流經賈家莊
三泉在州東南六十里泉三圓胥盈輪深不可測南泉在州南五里
灰河在州南五十里源出寜武軍山口至紅崖兒村伏流十五里至塔底村南湧出經城南五里至馬邑入桑乾峪土人名南河又名蔚李河在南五里又東流距州四十里
楊泉在州西南九十里嘗有鯉魚化虹之異
七里河在州北七里出洪濤西北山下流經酸刺村東南合灰河土人名北河 流經東七里有洲似臺流水周環濤瀬不少湮相傳日晡恆見美女垂釣焉
𭖂澗河在州北十里發源堡西一名河東河在州東十五里一名七里寨河在州東北七里
臘河在州北二十里洪濤山之陽水連桑乾
寜邊河在州北二百餘里西流 後魏皇始元年春正月大蒐於定襄之虎山因東幸善無北陂
聖水井在三塔㟴山下潦不溢旱不涸禱雨輒應御井在州北古城內相傳劉武周開
東井在城東南隅
南井在南門內
西井在西門內城中東南西三井與御井水胥清甘馬邑縣
太和嶺在縣西南五十里
雁門闗山在縣東南六十里代州界闗下至廣武即馬邑界
紫金山在縣南五十里遞高二十里有竒亘數百里連筆架山東西胥接代州境險峻盤踞相續不絶
筆架山在縣南五十里
余都谷在縣南山隂界
雙化嶺在縣西七十里界連朔州
雷山在縣西北十里高三里盤踞八里西接朔州元姬山山有六峯下有源泉出焉
洪濤山在縣北十里雷山東高三里盤踞八里連雷山西接朔州元姬山上有五峯下有七泉湧出名黃道泉土人又名洪濤泉即㶟水也一名神頭山巔有神婆遺蹟土人傳神姬攜子遊山因留蹟手足暨梳箆胥印石深入一寸又名神婆山又名㶟頭山 水經注濕水出於累頭山一曰治水泉發於山側沿坡歴澗東北流出山 漢志注隂館樓煩鄉景帝後三年置累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行千一百里莽曰冨代 金志馬邑有洪濤山㶟水又曰桑乾河山下有桑乾河神廟碑刻具存
馬頭山在縣北十五里高三里盤踞十里西連洪濤山列朔州苖家山左山有三峯中峯尤高形似馬頭
洪濠峪在縣東北十里
黃榆岡
桑乾河發源黃道泉金龍池二水滙於喇河復流經縣城西南東三靣西至鄯河東入山隂縣河陽堡界桑乾水發源喇河口西北至洪濤山黃道泉與金龍池水合流至邑之西而南而東至鄯河三十里下流少緩沍寒成冰自鄯河以西至西郭又北至水源胥不冰煙霧恆似瑞雲焉 祝志按水經其河源自汾陽燕京山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縣雷山之陽滙為七泉曰上源曰玉泉曰三泉曰司馬洪濤曰金龍池曰小盧曰小浦七泉合流於新磨村是謂桑乾河經小泊村至縣治西又經水磨頭新墳西河底榆林鄯河泥河諸村東南流入山隂境朔州北有七里河西北下峪有臘河南山有灰河及雁門闗太和嶺諸水自南而北者悉歸之過應州則渾源水自東來又沿𢎞州之襄山至順聖則葫蘆河水注之經廣靈靈仙定安而西以至㶟陽之陽河懐來之溈河又滑石之水自東北來者及山西之水皆合是為合河至宛平縣境分而為二一從葫蘆河東南入海一從金口絡至都城東合白河入海此河之源委也 桑乾河繇陽高入直𨽻境順聖西城歴順聖東城保安州而東南流至懐來南入縉山出水闗入宛平縣境以出蘆溝橋東南至看丹口分二支一流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一南經固安縣至武清縣小直沽與衛河合流入海 水經濕水出雁門隂館縣東北 水經注濕水出山逕隂館縣故城西縣故樓煩鄉也漢景帝後元三年置濕水又東北流左㑹桑乾水縣西北上下洪源七輪謂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耆老雲其水潛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天池桑乾水自源東南流右㑹馬邑川水水出馬邑西川俗謂之磨川其水東逕馬邑縣故城南東流桑乾水 後魏昭成二年五月朝諸大人於參合陂議欲定都㶟源川連日不決從太后計而止二十二年東廵至於桑乾川登國二年十月幸㶟源 天興三年五月至馬邑
觀㶟源 泰常四年五月至㶟水觀魚 通考後魏景穆帝立五嶽四瀆廟於桑乾水之隂 遼統和二十二年十一月至桑乾漁獵 元成宗加封桑乾河神廣濟王制朔州桑乾河源㑹雁門流通馬邑可加封協應廣濟王 元至治三年二月治桑乾道 㤗定帝二年閏正月治桑乾道
㶟水源出馬邑即雷山洪濤山下之淵泉桑乾之源是也漢書謂之治水 水經注謂之溹涫水 五朝志神武有桑乾水 元志蘆溝河其源出於代地名曰小黃河以流濁故也
鄯河在縣東三十里
恢河一名灰河在縣南五里發源寜武山口北流經紅崖村伏流十五里至塔底村復出經朔州至縣南東流而北折入桑乾河春冰開合濟渡最艱
黃水河在縣南二十里
三泉二一在縣南五十里一在縣東五十里胥平地湧出水清冽盛寒不凍
小泊泉在縣西北五里源出不竭蒲萍茂密
小浦泉在縣西北五里淵深不竭四周蒲葦殊茂黃道泉在縣西北八里洪濤山下一名洪濤泉淵深莫測相傳通寜化天池
上源泉在縣西北十里雷山前
金龍池水在縣西北司馬泊鄂國公廟前 後魏以來相傳池有二龍時化為馬一驪一黃天隂晦輒出田間牝馬遇之生駒神駿或有角如鹿茸然後尉遲敬徳嘗收而乘之馬奔欲入池敬徳抱池邊栁栁為之旋蹟尚存又傳通懐仁縣金龍山泉 西北舊有水圍禪院扁曰水月如來四周胥水中搆蘭若
細蘆灣泉在縣西北一名戱龍灣泉源不竭𣲖同金龍池水土人傳二龍戱此
玉泉在縣西北雁門山西一澄澈上建龍王廟禱雨多應
三跳澗北十里土人傳尉遲敬徳乗馬䇿而東至西河底村溝澗橫列馬一躍而過者三
泥河在縣東北三十里
黑河發源大青山東九十九泉西流經歸化城西南入黃河一支繇縣北二十里喇河口流入桑乾河左雲縣
李洪嶺在縣東三十里雲西堡界
焦山在縣東六十里高山城北孤峯突起上有寺縁空洞而下臨肖畫河土人曰肖畫之名殆為焦山設也
石佛寺山在縣東九十里一名佛窰山迤東數武石竇噴水山即拓跋魏時石窰也
雙化嶺在縣東九十里大同界盤踞百餘里嶺西有古剎
龍王堂二一在縣東南三十里所謂龍巖呈秀也一在縣北二十里山前有龍泉禱雨輒應二景胥可翫
大峪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雙峯對峙川澗中遶林木森鬱石炭滋殖袤亘數十里南通雁門闗
紅羊峪在縣南四十里
四峯山在縣南六十里四山並峙突兀凌空連吳家窰東山接懐仁縣界
鵰峪在縣南七十里有鵰窠寺
孤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孤峙流泉上得泉而山不孤矣槖駝山在縣北十里接右玉縣界
彌陀山在縣北四十里東西袤百里北連口外
黑龍王山在縣北四十里寜魯堡西峻峯嶻㠔逺眺左雲城殊似棋局
長城嶺在縣東北三十里迤邐不絶上有禦敵形蹟馬頭山在縣東北八十里助馬堡界逶迤向東狀似馬首兩耳尤肖陟其巔則邊外豐州灘威寜海松樹山胥在指顧中矣樹木不生炎暑恆寒一名長城嶺
東石山 傅家嶺 抗稜山 門家山 鵰窩山〈五山胥見大同紀〉
頭道河源出縣東三里站馬溝明副總兵趙岢所濬也馬家河在縣東廖家河之源
照天泉在縣東三十里雲西堡界西流注東南村村傍嶺下又有巨泉氣恆溫名溫泉村
紙房頭河在縣東四十里舊高山西南石壁湧泉北流折東
石窟泉在縣東九十里石佛寺山石竇噴水最清冽所謂石窟寒泉也王逹善詩一𣲖元從石罅來湛於秋鏡緑於苔
廖家河在城南源出縣東馬家河西流經南門外折北經武家園復折東環城南合渾河以入桑乾
馬頭河在縣南三十里發源石厰溝經臧家店黃家店至吳家窰東南流出大峪口
溫泉在西門外旁有小灘沍寒時草恆緑名半畆青龍泉在西北孤山之陽左建龍神祠禱雨多驗泉水東流
肖畫河在縣北三里發源龍泉又滙西南諸涓流東流至舊高山滙紙房頭水遶高山城北繇雲岡折而南滙大同縣南十里之十里河
平魯縣
魁星臺山在東門外孤峯高聳戍兵䕶城
槖駝嘴山在縣東五十里東西二溝中有丘陵殊肖槖駝嘴
赤岔山在縣東南三十里遞高八里盤踞數十里東連右玉界南連朔州小峯山羣峯蜿蜒
黃草梁山在縣東南八十里遞高十五里盤踞百餘里崇岡峻嶺廻環盤繞中多林木界連朔州懐仁諸山
北嶽峯山在南門外與北固魁星臺鼎峙
天門山在縣南四十里井坪城北界高五里盤踞數十里峻嶺突峯東西連朔州諸山中為南北通衢往來時駐驂焉山下有石洞泉殊冽
十二連山在縣南井坪西南十五里打鷹溝諸村上有十二峯蒼翠綿亘巔為楊六郎寨
馬晾山在縣西二十里相傳唐尉遲公晾馬於此一名馬晾溝
迎恩山在縣西三十里
寺懐山在縣西四十里遞高七里盤踞數十里連烏龍洞諸山
烏龍山在縣西五十里兩山夾壑下有烏龍洞邃藏窈泉炎暑凝冰禱雨者獲滴露如珠雨輒降
大頭山在縣西北四十里盤踞數十里下有大嘴溝樊家河響泉諸水乃湯西河之源也 縣東西諸水胥繇山麓流出口外
磨兒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山形險峻周環似磨古用武地也傍有碧峯古洞幽杳莫敢入今連縣北碾兒山磨兒當即碾兒
北固山在邑城內正北高十丈有竒背築敵臺憑高望數十里明總督翁萬逹題名最高峯千佛洞寺壁相傳龍破壁飛去至今白石半片雅似鱗甲
王化山在縣北七里相傳仙人採藥於此
朔州嶺在縣北十里
碧峯山在縣北二十里三層洞北兩峯並峙中凹後突上建觀音塔可眺數十里
碧峯洞在三層洞觀音塔北四周胥山上有石洞斷橋棲在北峯山上石巖壁立數丈中有石窰前有深塹懸板而進撤之則人獸胥不能犯
泉兒山在縣北三十里高五里盤踞數十里旁有牛洞溝老蛇溝石灣子王定窰海子窊諸山乃滄頭河之源也
碾兒山北三十里形似碾
紅山在縣北四十里遞高八里盤踞數十里土石胥紅石香爐嶺在縣北四十里巔平而方左右兩山夾峙形似香爐
馬蹄梁山在縣東北三里山坡石有馬蹄跡深五六寸龍泉山在縣東北二十里龍泉寺村遞高三里盤踞數十里連右玉北山突屼東西二峯壁立上建寺
三層洞在縣東北二十里山有石洞三層相傳仙人採藥王化煉丹於此洞北明成化間建觀音塔
南山 雙山並峙
黑駝山在井坪所
中東山 西平山 呂公山 小青山 磨山相傳漢斬把委王於此有石洞胥在平魯縣
榆樹梁在朔平府境邊外遞高三里盤踞十里通平魯縣境邊外大榆樹灣小榆樹灣山險多榆樹
白道梁在朔平府境邊外遞高三里盤踞十里元魏徵柔然嘗出白道 水經注芒於水西南逕白道南谷口有長城在右側帶長城背山靣澤謂之白道南谷有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謂之白道嶺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窮顧瞻左右山樹之上有垣若頽基焉沿溪亘嶺東西無極疑趙武靈王之所築也
紅山東接榆樹梁西抵喇嘛灣有紅山口 水經河水南入楨陵縣西北 水經注縁胡山歴沙南縣東北兩山二縣之間而出予以太和中為尚書郎從高祖北廵親所逕涉縣在山南王莽之楨陵也北去雲中城百二十里縣南六十餘里有東西大山山枕河河水南流脈水尋經殊乖川去之次似非闗究也
摩天嶺在黑城東高五里盤踞二十里
蜈蚣壩在大青山磧口通瓦喇諸地
半箇山 黑青山 照壁山 三山胥在平魯縣西邊外
頭道河 二道河 三道河 胥在朔平府境邊外即兔毛河水也西流經紅城一名紅河又西南流至岔河口入黃河
七星湖在黃河東岸內有七水眼旋轉望之似星其餘水泉水泊尚有數處土人多不知名 七星湖即古之所謂沙陵湖也
清水河在平魯縣邊外源出平魯縣邊內西北諸山經大水七墩二口流出口外合邊外諸水西北流至岔河口入黃河 水經河水又東南左合一水 水經注水出契吳東山西逕故里南而北俗謂之契吳亭其水又西流注於河
寜邊河在平魯縣西邊外
西澗泉在縣西南一里水湧上
泉兒溝在縣西北三十里大嘴溝村繇樊家河流出大水出口
石花井在縣西北三十里鑿石出泉
湯溪河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源出大頭諸山泉北滙大嘴溝樊家河響水泉流寖巨經大河堡水口出口外一名湯旗河一名湯西河
滄頭河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源出縣西北泉兒山郭家窰繇牛洞溝老蛇泉兒諸溝東過石灣子碾兒山滙海子窊王定窰諸水成河繇三層洞南北流出縣境經威逺右玉滙兔毛河出口流入黃河 水經注中陵川水出中陵縣東南山下北俗謂之大浴山其水亦取名焉東北流逕中陵縣故城東北俗謂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十三州志曰善無縣南七十五里有中陵縣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其水又西北右合一水水出東山北俗謂之貸敢山水又受名焉其水自西北流注於中陵水又西北流逕善無縣故城西王莽之隂館也十三州志曰舊定襄郡治地理志曰雁門郡治其水又西北流又㑹一水水出東山下北俗謂之吐文水山又取名焉北流逕鋤亭南西流土壁亭南西出峽左入中陵水
響水泉在響水營泉繇石墜潭有聲故名流經大河堡後出口外
縣東南小泉 縣西北泉 東南數小泉旱則涸西北數泉繇七墩大水口流出邊
海子窊在縣北十五里連家窰北有水磨流入滄頭河王定泉在縣北二十里王定窰流入滄頭河
七墩河在縣北六十里源出墩東西北流出口 水經注水源上承樹頽河南流西轉逕武縣故城南十三州志曰武縣在善無西百五十里北俗謂之太羅城水亦藉稱焉其水西南流右水注之水導故城西北五十里南流逕城西北名之曰故槃廻城又南流注太羅河太羅河又西南流注於河
細水河 西南角泉胥在井坪所
姚河 趙河胥在平魯縣
寜武府
寜武縣
蘆芽山在縣西北九十里寜化堡北連馬龍山高橋山層巒疊嶂峻削壁立山下有凈水源入汾河
管涔山在縣西北六十里朔州南百二十里遞高七里主峯盤踞五里東與燕京相屬西與林溪山盤曲相連山形中高左右卑如山字下有龍池為汾河源昔劉曜隠此土人又傳文中子教授地〈明一統志劉淵隠此誤〉山海經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東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無草木而多玉汾水出焉而東注於河 十六國春秋劉曜形質異衆恐不容於世隠跡管涔山以琴書為事嘗夜閒居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謁獻劍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燭視之劍長三尺光澤非常赤玉為室背上有名曰神劍御除衆毒曜遂服之劍隨四時而變為五色 大業拾遺記大業二年七月敇於汾陽西北四十里臨汾水起汾陽宮即管涔山河源所出之處當盛暑月臨河盥潄即涼風凜然如八九月十年四月車駕幸汾陽宮避暑宮地即汾河之源上有名山管涔高可千仞上干江山造亭子十二所其最上名翠㣲亭次聞風彩霞臨月飛芳積翠合璧含暉凝碧紫巖澄景最下名尚陽亭亭子內皆縱廣二丈四邊安劍闌每亭繡方尺榻子一合山下又有臨汾殿敇從官縱觀唐志靜樂有天池祠有管涔山 三闗志北管州得名以管涔山也 元好問澤發水詩管涔汾源大車輪平泉丈八玻璃盆
燕京山在縣南二十里高三里盤踞五里乃管涔東峯也 一統志寜武有燕京山 十三州志汾水出武州之燕京山
染峪梁在縣東十五里高三里盤踞五里山色如染澗有蝦水經陽方口流入朔州界 霽色似染澗産蝦明寜武闗志所謂染谷流蝦也
駱駝山在縣東南十五里高五里
陽武峪在東南崞縣界遼人侵耕陽武砦地知并州韓琦鑿塹立石以限之
鳯凰山在縣南五里崞縣界
棋盤山在縣南六十里高二里盤踞三里山上有石盤巔有青紅杆樹
石湖嶺在縣南明嘉靖二十年副總兵丁璋戰歿於此鷂兒嶺在縣南明嘉靖二十八年總兵陳鳯追俺荅兵至此非宣府南之藥兒嶺也
仙人洞在縣西三十里遞高七里盤踞十五里有大石門小石門懸巖香爐峯袤延拱峙環山胥香蕈也
分水嶺在縣西四十五里恢河源此
石門山在縣西五十里
清真山在縣西五十里蘆芽之支西距蘆芽巔三十里高八里山殊鬱秀形似屛巔有泉垂下懸珠噴玉號水簾山中有清真菴故名
高喬山在縣西六十里高十里蘆芽之支
虎頭山在縣西七十五里高三里盤踞五里形似虎踞高峻人不能陟六月積雪闗志所謂虎頭積雪也通考寜化有雪山建四寨當即虎頭山
馬頭山二一在縣西九十里寜化堡高三里盤踞五里山下有水入於汾一在縣西百二十五里
回春谷在縣西百里寜化東北四里谷廣二里袤五里四時如春 兩鎮三闗志嵐谷即寜化回春谷也
寜文堡山在城西背靣胥山也半踞山上北踞䕶城墩墩高可三里俯瞰城中
虎城洞在縣北三里
黃花嶺在縣北十三里神池縣界
禪房山在縣東北二十里東連雁門山遞高十里盤踞二十里洞中有石佛〈山産氣砂〉
溫嶺在縣東北神池縣界有大小兩溫嶺
林溪山在蘆芽山後五寨界汾河源此
萬華山管涔右劈支靜樂縣界
支鍋石山管涔山之支高二里盤踞五里下有支鍋石相傳昌寜公遺蹟石罅多水脈
黃嵬山聨崞縣界 宋遣沈括報遼聘爭辨數四乃舍黃嵬山
虎北山接神池縣界
槖蓮臺即托邏臺也宋王侁望楊業兵地
紫峯山 橫山 樓子山
蓮花山 段家山 刁胡山 石嶺 麻籸嶺 牛家嶺 六番嶺
王野梁 宋村嶺 壩塢嶺 湖嶺
汾水源出管涔山天池下又一源出林溪山龍眼泉合於寜化所南四十里定河〈少昊孫昌寜公所定〉南流入靜樂縣界 水經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 十三州志出武州之燕京山 水經注燕京山管涔之異名也其山重阜修巖有草無木泉源道於南麓之下蓋稚水濛流耳又西南夾岸連山聨峯接勢又南與東西溫谿合水出右近谿聲流翼注水上雜樹交䕃雲垂煙接自是水流潭漲波襄轉泛 五朝志靜樂有長城有汾陽宮有闗官有管涔山天池汾水闗官即樓煩闗也 括地誌汾水源出嵐州靜樂縣北百三十里管涔山北東南流入并州西南流至絳州蒲州入河 顔師古注汾水出汾陽北山 元志汾河源自河東朔武州之南亂山中西南流過管州冀寜路汾州霍州晉寜路絳州又西流至龍門凡千二百餘里始與黃河合 汾河共長一千三百四十里
天池在縣西南三十里管涔山周五里水不測深淺日出時澄光四射霞映滿山池東有小池清鑑眉髪與天池通南之燕京山胥繇寜化所北中山寺出峽合流汾河 水經注桑乾泉潛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天池其水澄渟鏡凈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淵也清水流潭皎焉衝照池中嘗無芹草及其風澤有淪輒有小鳥翠色投淵銜出若㑹稽之私鳥也其水陽焊不耗隂霖不濫無能測其淵深也古老相傳言嘗有人乘車於池側忽遇大風飄之於水有人獲其輪於桑乾泉故知二水潛流通注矣池東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鏡潔不異大池 羅㸃聞見録汾陽有天池在燕京山上周廻八里後魏孝文帝以金珠穿魚七頭於池放之後於桑乾原得穿魚猶為不信又以金縷拖羊箭射著此大魚久之又以桑乾河得所射箭山在嵐州靜樂縣東北百四十里俗名天池曰祁連池 土人名天池躍鱗 池西有老馬溝隋開皇間建祠池上祈禱多應 金志朔州鄯陽縣有桑乾河太和嶺天池雁門闗霸徳山唐地理志下為雁門山今雁門闗在東 齊天保
六年六月甲戌諸軍大㑹於祁連池 九年六月乙丑上自晉陽北廵己巳至祁連池戊寅還晉陽 天保末顔之推從至天池以為中書舍人令中書郎段孝信將敕書出示之推之推營外飲酒孝信還以狀言顯祖乃曰且停繇是遂寢 武平七年十月丙辰上大廵於祁連池 唐置天池監 楊光逺在代北嘗以紙錢祭天池投之輒沒 遼來求天池廟地河東帥龎籍不能決以諉汾州都監郭逵逵訪得太平興國中故牘證為王土檄報之遼人愧伏 元好問詩天池一雨洗氛埃全晉堂堂四望開不上朝元峯北頂真成不到此山來 韓琦知并州遼占天池廟地琦召其酋豪以曩所求修廟檄正之
元池在縣南二十里山巔天池山麓元池號雌雄海唐置元池監 貞元十五年置樓煩天池元池牧監各一設使領牧馬下有鐡
磁窰灣河在寜化西南五十里榆㑹堡東流至十家莊入汾河
灰河源出縣西四十里分水嶺南流經闗東出陽方口入朔州境一名渾河
王瀰灘河出靜樂縣西流至縣溝口村入汾河
蘆芽山河出蘆芽山東流至壩門口入汾河
支鍋石水出支鍋石合流汾河
龍眼泉在林溪山下五寨界乃汾河之一源也
清真泉在蘆芽山半瀑流經清真菴故名
紫龍池 周武池
古泉
偏闗縣
九龍山在縣城周環九峯
韓光嶺在縣東一里北漢建偏頭砦遼置武寜縣址胥存上有玉清真境
雙鳯山在縣東七里兩山對峙形似雙鳯下有二泉名鳯眼〈按兩鎮三闗志有三鳯山即雙鳯也〉
虎頭山在縣東四十里山形盤踞
劉家山在縣東四十里下有石洞
張家山在縣東四十里峻峯巉巖
草厰在縣東六十里仰峻嶺俯陡澗
吳泉嶺在縣東七十里高百餘仞西連草厰炎暑涼風下有清泉通南溝
馬鞍山在縣東七十里以形似名 明嘉靖四十三年俺荅繇馬鞍上入老營游擊梁平守備祁謨禦之伏發七百餘人胥沒
鵰窩山在縣東七十五里
西山在縣東七十五里石壁嵯峨
馬家山在縣東八十里有朝陽洞內有隂陽二穴隂穴淺陽穴甚深近穴似聞風雨聲
鎮溝樓在縣東八十里亦險隘也故山名為樓
鴉兒巖在縣東八十五里層巒疊石下臨清泉
雙碑墕在縣東九十里乃老營界也馬鞍山之役巡撫萬恭勒雙碑紀七百人名故名
馬頭山在縣東九十里在老營堡西北高三里盤踞七里以形似名
地椒峁在縣東九十五里〈産地椒〉
土寨在縣東九十五里孤峯獨秀
大蟲嶺在縣東百里竒峯峭立巖壑幽邃昔多茂林後寖童矣
南堡山在縣東百里土山戴石周數十里上有五色石好漢山在縣東百里老營堡東高百餘仭盤踞四里山形幽麗雲氣碧籠
柏楊嶺在縣東百里昔多柏楊樹故名高五里盤踞九里
鄧家山在縣東一百十里土山戴石
南北長嶺在縣東百三十里周四十里
鐡駝墕沙在縣東南十五里沙中藏鐡似虎
黼座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山勢殊雄
霸子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峨峯壘壁 夏人屯兵於可敦館金都統宗翰遣婁室戍朔州築城於霸徳山西南二十里遂破朔州西山兵二萬擒其帥趙公直
蒿溝廟山在縣東南四十里上有廟廟有碑記
溪洞在縣南三十五里迤西村洞中怪石錯峙形似林屋石色似水晶入二里聞水聲不復能前矣
龍覇山在縣南四十里高七里盤踞十五里昔嘗起蟄昭君墕在縣西北二十里相傳明妃經此一足跡留石磐上
紫荊山在縣西北二十里昔多紫荊花故名
萬家寨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巨石巉崟下臨河岸北峯巖在縣西北五十里高百仭臨黃河岸上有石洞數十相傳僧北峯棲此
北石梯嶺在縣北十里高三里磴道盤旋山脈聨滑石澗老牛灣二堡
十八盤山在縣北四十里高百餘丈石蹬巉削雲氣時繞
明燈臺山在縣北五十里高百餘丈崖峽中啣鐡盞相傳昔放鐙光焉
東長嘴在縣北五十里東西石嘴胥袤五六里河經其中東石岸西石岸乃中外分界地也
常勝山在縣北六十里右連老牛灣左接滑石澗匪直雄視塞外諸山抑亦俯瞰黃河矣故以常勝名
蠶虎口在縣北七十里滑石澗堡前昔稱邊隘今農民耕塞外田焉
白龍殿山在縣東北五里山環峯繞下有石洞巔水滴沼禱雨輒應名石沼洞山脈迤東北七十餘里聨水泉邊隘
草垜山在縣東北六十里上有堡
驢皮窰口在縣東北六十五里地勢平衍昔為邊衝瞭高山在縣東北七十里孤峯峻秀
駱駝山在縣東北七十里山形似駝相傳李文忠北征憩兵於此下有駝洞深不可測土人秉炬入里許蝶大似箕翔舞逼人乃返
猴兒山在縣東北百里以形似名
視逺洞在縣東北一百十里乃五眼井堡邊隘也戍樓逺眺下有石洞
丫角山在縣東北 偏頭山為北𣲖接大同之丫角而西為草垜明燈臺紫荊山以至老牛灣而西盡於河王家屛修守三邊記偏闗起蕨菜峁迄丫角山
猢猻山
黃河在縣北老牛灣口界縁邊曲溯西闗河口距縣城二十里 鄭曉書三闗圖雁門三闗之山東起代郡外斷雲中內畧太原北境西盡雍河之濵
焦家坪渡
娘娘灘渡
太子灘
羊圏子渡
唐家㑹渡口在闗西七十里陜西往來渡此 濵河州縣嵗鑿冰以防套萬恭為築牆四十里
海子溝在縣東二十里湧泉
寺兒溝在縣東四十五里接大泉溝盈涸不恆
呉泉在縣東七十里出呉泉嶺
南溝在縣東七十里上有崇嶺下有清泉
鶯窩溝在縣東百里陡澗削巖林樾中有鶯窠
弔子溝在縣東百二十里溝接垣外曲通闗河
新窰溝在縣東百三十里溝接垣外
馬園嘴溝在縣南三十里源出龍眼泉繇樊家墕溝岔樓㑹火頭溝水北入闗河
迤溪溝在縣南三十五里東西袤二百里下有溪洞水滴成乳
暖泉在縣西二里五嶽廟巖下泉濵草冬榮巖壁鐫甘露泉三字
滑石澗在縣北六十里有堡
大泉溝在縣北七十里地有湧泉㑹紅水溝折入闗河闗河在縣北一百十里源出朔州界流經偏頭闗西北入黃河 闗河即官河也東南接朔州界距邑百四十里東接平魯縣界距邑百二十里北逹垣外距邑百餘里源出老營堡狐狸溝鴉兒巖沙窊寺諸泉西流經城南折而繞城西北直溯闗河口入黃河後多淤塞惟沙窊寺諸泉湧流由泉源距城二十五里焉
沙廟溝在縣東北六十里袤五十里起草垜山流入闗河
水門溝口在縣東北七十里滑石澗東上有敵樓下有湧泉差號險隘
黑河 麥河 馬水河
鳯眼泉 九峪泉 平泉 黃龍池〈以上三河四泉見大同紀〉神池縣
蘆芽山在縣西南六十里五寨縣界有石洞禱雨輒應郝家坡在縣南八里
黃花嶺在縣南十三里主峯高四十丈遞高五里盤踞二十里南東胥連寜武界一名摩天嶺 嶺上有始皇舊長城岢嵐州有古城墩趙之李牧守雁門則上谷雲中或開拓在後抑依險以為城如今之內邊耶
石炭窰山在縣西南十五里〈産石炭〉
旗山在縣西南三十里盤踞二十里高三十五丈西連五寨縣山東連黃花嶺參差旋曲其形似旗土人名覇王嶺
虎北山在縣西南四十里高三十八丈盤踞二十里西連五寨縣山南連寜武縣山
洪佛山在縣西南六十里蘆芽之支也上有石廟廣二尺禱雨有神蛾賜水於瓶內火燎炙取下山輒雨
姜女石在縣西三裏海子梁方石一廣盈畆中有石窟旁有女子足跡相傳孟姜女夏日坐哭於此窟有泉名姜女井
鐡爐山在縣西五里相傳尉遲敬徳造鎧甲於此五連山在縣西十里高十六丈盤踞十里繇縣城迤西屢起屢伏
鳯凰山在縣西二十五里高二十三丈盤踞五里連橫山山兩翼似鳯大雪日霽輒有紅黃小鳥飛鳴似歌舞
橫山在縣西三十里高二十丈盤踞七里
馬蹄山在縣西六十里接五寨縣界
轆轤窰在縣西七十里山巖高三十丈中有洞洞口懸轆轤陟山者繫轆轤而上洞廣一畆能容萬人與五臺清涼石同著靈跡雲
磨石山在縣西北八十里高三十四丈盤踞十五里山境清幽
喜雀山在縣北二十五里盤踞十五里高二十八丈東南連馬邑縣界
大溫嶺在縣東北五里溫嶺村
小溫嶺在縣東北
神池在西門外環城西南冬夏不涸一名西海 劉養志文昌祠記寜武北距黃花嶺二十里皆崇岡疊嶂鳥道虬盤踰嶺而下自巔抵麓十五里地少平有水一出無源去無跡旱不涸雨不盈魚藻胥不生名曰神池有古城遺址
溫嶺泉在縣東五里流入神池
溝兒澗在縣東五里溝甚寒鳥不敢棲南為寜武界東泉在縣東南二里流入神池天將雨輒浮五色霞光南泉在縣南一里流入神池相傳有胡僧坐三日曰嵗旱可求雨於此此泉源也手爪地而泉湧
義井河在縣西四十里
國朝康熙三十六年二月二十四日
聖祖仁皇帝西征駐蹕河水驟溢以飲牛馬槖駝翼日涸
名興隆河
青羊渠水在縣東北三十里諸谷水滙此
五寨縣
蘆芽山在縣南六十里汾水之西盤踞六十餘里高二十里明一統志書二千丈有竒實逾三千丈也西連岢嵐東近寜武南接靜樂北倚五寨為全晉崇山第一峯巒聳秀形似僧毘羅冠下有汾水源前有羣山森列尖似荻芽名小蘆芽上有金龍池五龍洞秀峯嶺紫峯巖鳯凰嶺東火場西火場大天澗小天澗束身匣九桄梯捨身巖華嚴寺金佛堂太子殿胥稱名勝焉 五臺三千九百丈其名也蘆芽三千丈其實也舊志稱琳宮鐡墖闍黎千衆招提萬間亦足抗衡古清涼矣〈蘆芽管涔實為一山今汾水源𨽻寜化不詳載〉明李䊔靜樂志蘆芽一山崔巍特拔高出雲霄磅礴盤踞可數百里而遙寜武朔州處北麓忻州崞縣處東麓岢嵐五寨處西麓嵐縣靜樂處南麓而山之左與盤道梁諸山襟帶相聨是䊔所究竟堪輿嘗跋涉而根極之者也山前荷葉坪山山後有林溪山右有神林山最上一峯突入雲漢五月飛霜千載凝冰或山上霽而山下雨變幻萬態産香草名蘆芽異香珍卉喬木竒泉怪石圖志不克殫述嶺有瀰蓮池 一名大浴山水經注中陵川水出中陵縣東南山下北俗謂之大浴山其水亦取名焉 一名太牢古山遼清寕中宋求天池之地詔左皮室詳袞蕭頁嚕兼統兩皮室軍屯太牢古山以備之 宋潘閬詩此地絶炎蒸猶疑到不能夜深如有雨寺靜若無僧枕潤連雲石牕明照佛燈平生多賤骨寒逼恐難勝今山北有逍遙臺逍遙乃閬自號也 孔天孕贈月空上人序月空上人住持蘆芽山之乾元寺遵其師竒山之業而光大之遂創建二菴在本山曰西照在老營曰園對雲又念此山是古佛道場歴刧奉法代有其人獨山居岑寂逺臨邊徼教典稀存講誦多闕乃印造大藏經二部一留本山一貯老營之菴
㸔花臺在蘆芽山上多異卉葳蕤播颺駭緑揉紅北峯臺在蘆芽山〈㸔花北峯北嶽名蘆芽三臺殆勝清涼之五臺也〉
北嶽臺在蘆芽山四周曠灝穴起石丘秀矗雲表上有北嶽廟
石谼在蘆芽山上搆危樓
鳯凰嶺在蘆芽山形似鳯
秀峯在蘆芽山山形殊秀
五龍洞在蘆芽山深𥥆
萬佛石洞在蘆芽山 明釋福登神宗賜號真來佛子造萬佛鐡塔鑿萬佛石洞神工具備
紫碧山即蘆芽之紫峯巖也
管涔山在縣東南八十里寜武縣界
東雪山在縣東南十五里蘆芽支峯也高八里盤踞七里山下雙泉湧出殊黃黒有馬家寺古塔
殿坪山在縣東南神武川水經其下
神武鎮口山在縣東南有河繇口出 古為神武川地南山在縣南五里蘆芽支山也有清蓮河上有長城梁峯臺梁環抱斷續形似水波曲漾東抵寜武雁門二闗為縣南屛東越縣境為神池之虎北山旗山又東為黃花嶺諸山
長城山在縣南三十里
西雪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高十里盤踞十里西南連荷葉坪山山勢崇峻暑月沍寒舊有蘆芽香火院
荷葉坪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北麓在縣南二十里高千丈有竒盤踞八十里有竒西連岢嵐諸山南連寜化諸山東連蘆芽山北連西雪山山巔平廣圓秀形似荷葉又産旱蓮花草故名 汪可受詩荷葉坪前客蓮花峯下人 岢嵐志雷山在荷葉坪勢極峻險
韓信洞在縣西四十里
峯臺梁在縣北六里
深墕山在縣北七十里偏闗縣界
馬蹄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峻峯突起巔胥蒼石上有馬蹄疊對相傳尉遲敬徳遺跡
瀰蓮池在蘆芽山上一名金蓮池水深丈餘廣十丈采色似金流光焜耀朝鬰祥雲夕輝皓月遊人或以金珠投水中宛在眼底手摸之不可獲所謂瀰蓮異水也
甘露泉在縣東南十五里馬家寺相傳尉遲敬徳馬跑出泉因名馬跑泉禱雨輒應
清漣河在縣東南六十里發源蘆芽山下西北流經縣城南又北流經三岔堡南又西流入保徳州境滙於黃河 清泉湧㵼五色水磑蔬圃胥資灌溉河側石畔有佛足肉紋胥見相傳佛沐浴於此
神武川發源城東南出神武鎮口山乃汾河之一源也經殿坪山流至城東繇三岔莊沙泉入於河
麻子澗溝在縣西十五里
祁連池在秀容界有池三所在高山上清深不測相傳曰祁連池魏言天池也秀容第一領人酋長爾朱新興曾與子榮游池上忽聞簫鼔音謂榮曰古老相傳聞此音皆至公輔吾年老暮當汝耳天池隸寜武而北魏書言池三所則首瀰蓮次燕京二池矣
名源水出蘆芽山明志在岢嵐州北五十里東南流入黃河
大天澗在蘆芽山中
小天澗在蘆芽山中競爽大澗
北溝灘在蘆芽山麓
山西通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二十三
山川〈七〉
澤州府
鳯臺縣
太行山在縣南三十里天井關橫望嶺諸峰雄峙為山總㑹西南接砥柱析城王屋又西迤姑射中條雷首東北跨陵川壺關潞城黎城遼州和順武鄉諸州縣又東為燕山至碣石綿亘數千里隨地異名北嶽霍山五臺句注蘆芽皆其支脈海內名山繇崑崙而下當以此山為第一雲 禹貢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入於海 正義地理志雲太行山在河內山陽縣西北恆山在上曲陽縣西北太行去恆山太逺恆山去碣石又逺故云此二山連延東北接碣石而入滄海也〈顔師古註同〉山海經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山 河圖括地象太行天下之脊括地誌太行山連亘河北諸州凡數千里為天下之脊〈林少穎曰為河北脊以接恆岳文翔鳯雲夢藥溪談太行為脊黃河為腸中水〉郭縁生述征記太行首始於河內自河內北至幽州凡有八陘第一軹關陘第二太行陘第三白陘〈此三陘今在河內〉第四口陘〈在鄴西〉第五井陘第六飛狐陘〈一名望都關〉第七蒲隂陘〈此三陘在中山〉第八軍都陘〈在幽州〉爾雅山中絶曰陘元和志連山中㫁曰陘 程子曰太行千里片石衆山皆石上起爾 朱子語録太行山一千里河北諸州皆旋其趾潞州上黨在山脊最高處過河便見太行在半天如黒雲然又曰太行山極髙晉州蒲坂山之盡頭又曰太行自崑崙北支入中國西南行歴並冀三晉抵河東復與河㑹 王伯厚地理通釋秦漢之間稱山北山南山東山西者皆指太行以其在天下之中故指此山以表地勢 唐樞太行山記山自北紀雲中發宗行平定州至上黨遼沁潞澤衍亘多起彰衛懐三府南受藩垣中原自是西奔為中條至雷首東發為燕山至碣石左右行皆其托祖故曰太行又以介省故名省曰山之東山之西太行中原之正脈兩腋如華蓋所以冒中原而重其力惟其起張兩脈故身不自結而凝為所冒之中以其行局之宏非太行不足以當之而其伊止之所乃所以為行之地蓋言意也 五朝志丹川有太行山〈隋志同〉括地誌太行山在河內縣北二十五里南屬懐州北屬澤州 元和志太行山在晉城縣南四十里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璧有獸焉其狀如麢羊而四角馬尾而有踞其名曰駍善還其鳴自䚯有鳥焉其狀如鵲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䴅是善警其鳴自詨 列子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髙萬仭淮南子武王克殷欲築宮於五行之山周公曰夫五行之山固塞險阻之地也丹鉛録太行山一名五行山髙誘曰五行之山今太行山也在河內野王縣西北上黨闗也 崔伯易感山賦㘭然若鞍者曰鞍山突然若竈者曰竈山色黑者曰黑山形方者曰方山 墨翟察而知驥之貴尸佼過而辨牛之難穆王升由雀道而出世宗行自大河而還孝明嘗登幸上黨郡章帝以游至天井關孟德北上紀摧輪之恐謝公西顧引憂生之端阮籍失路而詠懐劉峻懷交而發嘆歸晉陽子恵之便道對二坂祖濬之祥觀開元錫問於逢車武德置縣而當煩霍褰吾襟共附吾肘纒午壁之勢探長城之口天門掲其部分鳥嶺支其𨈆蹂姑射王屋隆慮雷首靡迤嶔岑參錯飣餖或拱其左或捧其右或導其前或贊其後讓以竒巘貢以重岫 六帖昔王烈嘗入太行山聞雷聲徃視之見山石上破數百丈石中有一孔尺餘中有青泥流出烈取摶之隨手堅凝氣味如稉米飯仙經所謂石髓也服之壽與天齊 蘇軾志林王烈入山得石髓懐之以餉叔夜叔夜視之則堅為石矣當時若杵碎或錯磨食之豈不賢於雲母鐘乳輩哉然神仙要有定分不可力求退之有言我能詰曲自世間安能從汝巢神山如退之性氣雖出世間人亦不能容叔夜婞直又甚於退之也 上有孔子囘車轍 王世貞適晉紀行初九日黎明冐雨發道有古祠刻石崖表曰孔子囘車處按趙殺鳴犢孔子臨河而返此去河逺蓋傅㑹語也 陳棐囘車廟解經太行天井關關有孔子廟號曰囘車石上轍跡深尺長數十武客曰天井關俗亦名攔車父老傳為孔子見黃鼠拱立或曰小兒拱揖因之囘車豈必盡誣陳子曰古地誌髙都縣有天井關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關關在井北遂因名焉故劉歆遂初賦曰馳太行之峻坂入天井之喬關史漢光武建元二年遣司空王梁北守天井關擊赤眉別校是關亦兩漢三國前所設至於攔車之名果俗因囘車之妄附㑹之而狼車則又攔車流訛也 漢永平十三年登太行幸上黨 隋大業三年鑿太行山達於并州以通馳道 唐元和二年北登太行山至天井關
石人山在縣東南八十八里太行絶頂有石似人有龍潭 水經注丹水又逕二石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為河內北曰上黨二郡以之分境 郝經太行望詩西北兩峰寒雲是雙石人〈按澤州山胥太行山録數山以概其餘〉
月院山在縣南六十里太行絶頂下臨天柱峰有潭深不可測中挺峭峰鑱詩云溪潭直上孤峰底怪栢蒼蒼老不死藜杖長拖嘯一聲虎豹潛形盡縮耳須臾有客話無生旋煮新茶汲氷水樵歌依約耳邊來詩情只在煙嵐裏仙人李題
黑石嶺在縣南八十里太行絶頂登其上中原胥在目矣
橫望嶺在縣南六十里 唐書狄仁傑自汴州參軍移并州法曹親在河陽仁傑登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者久之雲移乃得去王世貞適晉紀行午飯萬善驛自是始入太行亦
不甚險惡舁夫魚貫而上久之以為絶頂矣乃復有山障之愈上愈不窮至碗子城為豫並界兩山相對數十百丈巨壑陡絶無底中為嶺道石樑如玉雪又復數嶺囘顧中原惝恍無盡平楚鬱鬱紛吐蒼翠日色與雲氣爭長俄而雨繚數十里中亘其半狂風驟發萬竅怒號食頃雨亦隨至誦唐人三晉河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語儼然若畫
谼谷元好問寳嚴紀行詩太行有谼谷勝絶無出右大似塵外人眉宇見髙秀哀湍下絶壑電激龍怒鬬崩奔翻雪窖瑩滑瀉瓊甃
洞子巖在縣東十五里下臨聖字一名琵琶有黒虎洞
磨齒山在縣東二十五里有媧皇廟連珏山浮山丹水流其下
龍門峽在縣東三十五里兩山夾流即丹水也傳為禹鑿
天池嶺在縣東三十七里巔石壁立如城南北二石門中容千人古嘗建寨
玲瓏山在縣東七十里一名崆峒山有風穴
松林山在縣東九十里連晉普山白龍觀音二洞腹背分踞
浮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連珏山磨齒山丹水流其下髙似雲浮北谷有媧皇窟中虛如囊相傳錬石補天地 崔伯易感山賦序太行一名皇母一名女媧庸或於此錬石耶今山連磨齒女媧祠
硤石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雙石壁立如門丹水湍奔西有擲筆臺上有青蓮山寺下有㠌崖袤丈餘廣倍之夏秋暴雨中罅似雷鳴相傳慧逺注涅槃經成擲其筆曰若疏義契理筆當駐空已而果然 僧傳北逺法師作涅槃經疏畢擲札於庭栁枝生焉
珏山在硤石山南一名角山上有欵月臺連浮山磨齒山丹水流其下
蟠龍山二一在縣東南九十里一在縣西北六十里龍潭峽在縣東南九十里 水經注丹水東南歴西嚴下巖下有大泉湧發洪源巨輪淵深不測蘋藻冬芹竟川含緑雖嚴辰肅月燕麥暄萋 五股泉滙流陡下為潭乃慧逺説法地也
紫金山在縣東南九十里太行之支有黃龍洞東五十五里有蓮花洞
十八盤 潦波 鐵橛山胥在縣東南
九里谷在縣南九里 元李俊民詩連峰忽㫁開山門碾子谷在縣南二十里 宋石守信破李筠於此香爐山二一在縣南三十里懸崖㫁澗中峰突起太行之支也一在大陽鎮西山上有虎跑泉
羊腸坂在縣南三十里盤曲如羊腸
天井谷在縣南四十五里
磨盤寨在縣南六十里
天柱山在縣南六十里
寳山在縣西南五里即碧落之支下為冶家河
吳神山在縣西南六里即晉普之支上祀泰伯仲雍玉仙山在縣西南三十里有白石先生洞
晉普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積雪不消乃松林髙峰也山有九泉上有李衛公廟
松嶺山在縣西南九十里晉普山之次 楊廷秀詩澤居太行巔繞郭山如帶西南古松嶺傑出羣峰外
萬松山劉龍靈巖寺藏經塔記澤西南有山曰萬松中有寺為靈巖其山蜿蜒綿亘雙峰矗聳若鸞鳯騰翥松檜森蔚行竟日不見天日以是得名為太行一支勝槪寺亦茲山佳境也
佛頭山在縣西南對峙晉普山
追山在縣西南
金剛嶺在縣西二里
五門山在縣西十二里連碧落山形似城墉有五門桃固嶺在縣西二十里一名寨子嶺
可寒山二一在縣西三十五里連岳神山有乾明寺一在縣東北三十里有龍王廟
岳神山在縣西四十里連陽城史山沁山榼山沁河流其下上有天仙洞以樂氏二女名
方山在縣西四十里壁立如砥可寒之支也
洞陽山在縣西四十二里上有天仙廟
黃沙山在縣西四十五里晉普之支也有神仙掌碧落山在縣西北十五里連司馬山沙河流其下一名臥雲山
伊侯山在縣西北二十里沙河水源此 相傳伊尹從湯禱雨經此有伊尹廟
聖王山在縣西北四十里連司馬山有湯廟有顯化池石佛谷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碧落山下皇甫湜詩曰漫澶太行北千里一塊石平腹有壑谷深廣數百尺又曰金仙琢靈象相好倚北壁花座五雲扶玉毫六虛射
梧山在縣西北六十里相傳梧丘子隠此
蟠龍山在縣西北六十里
香山在縣西北
吾山在縣西北
司馬山在縣北十里連聖王山上有晉司馬懿碑風土記司馬山在晉城晉代祠此因以為名蓋司馬就司馬望胥守郡也一名小析山有嘉潤池泉之支源也
宿鳯臺在縣北四十里李村相傳晉太始元年鳯鳥集於髙都之北
莒山在縣東北五十里有道泉溪即浮山之支有藺相如廟
金玉嶺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莒山左相傳藺相如持璧歸趙經此
步佛山宋紹興十年太行義士王忠植詣慶陽城下大呼曰我河東步佛山忠義人也
丹谷魏建義三年九月丙辰詔大都督行臺源子恭率步騎一萬出西道行臺楊昱募勇士八千徃東路子恭仍鎮太行丹谷 壬申爾朱世隆停建興之髙都爾朱兆自晉陽來㑹之十二月壬寅朔兆寇丹谷都督崔伯鳯戰歿都督羊文義史仵龍開柵降兆子恭奔退
丹水在城東北三十里舊號水源出髙平縣西北仙公山南流入縣境經城東一里又出丹口南流三十里入沁河 水經注丹水又東南流注於丹谷即劉越石扶風歌所謂丹水者也 晉書地道記曰縣有太行關丹溪為關之東谷途自此去不復繇丹水又逕二石入北又東南歴西巖又南白水注之又東南出山流注於沁謂之丹口 劉餗隋唐嘉話澤州北有丹水其源出長平山下傳雲秦殺趙卒其水變赤因以為名今上始幸太原知其故改為懐水
雙泉在縣東三十裏白湍奔流
乾河在縣東南八裏白水至此伏流唐李德裕請令陳許兵過乾河立寨即此 昭義腹心將髙文端降言澤州兵大約萬五千人賊常分兵大半潛伏山谷伺官軍攻城疲𡚁則四集救之今請令陳許軍過乾河立寨自寨城連延築為夾城環繞澤州李德裕奏請詔示王宰
溫泉二一在縣東南十里一在縣東三十里郭壁山中五龍溪在縣東南三十里上建五龍宮
馬跑泉在縣東南三十里傳為魏道武帝蹟
瀑水簾在縣東南三十里郭壁村一名水簾洞石崖髙矗洞口有泉瀉崖而下 李俊民詩倒傾峻室瀉瓊瑰派落空巖雪浪堆
白水在縣南一里源出五龍池東入丹水 水經注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髙都縣故城西所謂長平白水也東南流歴天井關晉太元十五年征虜將軍朱序破慕容永於太行遣軍至白水去長子百六十裏白水又東天井溪水㑹焉白水又東南流入丹水謂之白水交 金志晉城有太行山丹水白水天井關〈通考同〉明一統志白水在城南三里源出湖水東南流合丹水
天井溪在縣南四十五里注白水一名聖井關源出天井關北流注白水土人名北流泉
小山泉水在縣西南三里一拳堵立泉出巖罅淙淙流響
洞靈泉在縣西南五里一名流盃泉
沙河發源伊侯山一流至東關一流至西關合入白水錦溪在縣西七里夾岸屈曲
嘉潤池在縣北十里源出司馬山禱者誠則香楮沉不則浮
黑龍潭在縣東北十里司馬山下禱雨以石投之源漳水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可寒山東入丹水 漢地理志髙都莞谷丹水所出東南入水是也源漳水即源澤水 舊唐志唐武德元年移丹川於源澤水北
琵琶楊謨詩晉城出郭十里餘百丈懸崖掛層屋耳瞶不聞琵琶聲但見一春水緑
淵靈泉在米山西谷有祠禱雨多應宋賜號淵靈髙平縣
七佛山在縣東五里髙出羣山有淵靈泉左右環河上建七佛寺
米山在縣東十里趙將廉頗積米於此土人名大糧山一說春秋米子國赤狄後有定林寺內定林泉西谷乃淵靈泉也 金志有頭髗山米山丹水劉龍米山鎮修垣牆記髙平縣之東南十里許有鎮曰米山居民稠密猶一邑然當澤潞之衝商賈輳聚百貨咸集
營房嶺在縣東十里廉頗屯軍於此背峰面澤有險可憑
虸蚄嶺在縣東十里旱蝗祭於此
巃嵸山在縣東二十里山形崆蔥土人傳可望黃河風洞在縣東南十里山坡出恆三日入恆三日
遊仙山在縣南十里前有遊仙寺金李遊仙讀書於此嘗啟地得古鐘聲徹山下數十里後年百嵗終里人名里為遊仙坊山亦名遊仙山
頭髗山在縣西南五里上建頭髗廟
懸壺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形似懸壺上有懸壺真人祠臥佛山在縣西南三十里馬村鎮
玉泉谷在縣西南三十里石壁嶙峋下有清泉
吾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接澤州境山有三峰
空倉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秦白起詭運米置倉於此以紿趙括
金峰山在西郭外上有金峰靈巖寺
五龍山在縣西二十里上有五龍池禱雨多應傳為慕容永時五色雲見地
浩山在縣西四十里有石朶山峰似花朶山西為老馬嶺沁水界
董峰山在縣西四十里上有馬仙姑石槨
空箱山在縣西四十里形似箱
走馬嶺在縣西北十五里有鐵鑛
省寃谷在縣西北二十里唐志有省寃谷本名殺谷𤣥宗幸潞州過之因更名
鳯頭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發鳩山巔縣城遙望殆似補縣缺然
金門山在縣北五里土赤色耀日似金山當趙壘之門韓王山在縣北十五里山形特起上平地數畝俯瞰羣山如培塿然相傳秦圍韓王於此有玉女泉
釡山在縣北三十里形似覆釡一名朗公山朗公倉頡也上建倉頡廟
黑龍洞在朗公山下深數百步中有清泉
石室山在縣北三十里昕見五色雲晡散畢振姬嘗憩此
傘葢山在縣北三十里長子界
仙公山在縣北三十里相傳張果老過此
牛心山在縣北三十里産石甚潤可硯
羊頭山在縣北四十里長子界有黍二畔其南隂地黍白其北陽地黍紅因之以定黃鐘隂地黍白乃髙平界也
丹朱嶺在縣北四十五里長子界
發鳩山在縣北五十里丹水源此夕常聞風雨聲明月不輟
蓮花山在縣東北十里迴峰曲嶂中有蓮花石
穀逺山在縣東北二十里羊頭山之次産紅嘴鴉舎利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上有五音洞下有舍利泉唐釋大愚公隠此調演五音於洞中常聞五音不絶後撰韻母三十上昭宗賜田及紫衣蓋洞中所調演也
翠屏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層峰秀石
龍王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上有石佛洞三教洞子孫洞石渠
丹河源出發鳩山舊名水經縣境自西北而東南入鳯臺縣境合白水穿太行山瀉於沁 上黨諸山之水建瓴而下暴雨輒漲二三丈涌赤土似丹色然祝志雲方輿勝覽謂白起坑趙卒於此血流成川斯蓋好竒之說恐未可據 水經注沁水又東與丹水合水出上黨髙都縣故城東北阜下俗謂之源源水山海經曰沁水之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出髙都東北當即今長河〉丹水自源東北流又屈而東注左㑹絶水地理志曰髙都縣有莞谷丹水所出東南入絶水是也絶水出氏縣西北楊谷里地理志曰楊谷絶水所出東南流左㑹長平水水出長平縣西北小山東南流逕其縣故城氏之長平亭也白起坑趙卒於此漢武帝元朔二年以封將軍衛青為侯國其水東南流注絶水〈絶水當即今浮雲河長平水當即今許河〉絶水又東南流逕氏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曰晉烈公元年趙獻子城氏絶水東南與水㑹水導源縣西北𤣥谷東流逕一故城南俗謂之都鄉城又東南逕氏縣故城南世祖建武六年封萬普為侯國而東㑹絶水〈此縣志所謂舊名水者也〉亂流東南入髙都縣右入丹水上黨記曰長平城在郡南山中丹水出長平北山南流秦坑趙衆流血丹川由是俗名為丹水斯為不經矣 唐志有水一曰丹水貞元元年令明濟引入城號甘泉 通典髙平漢氏縣西北有谷水故為名〈通考同〉漢志注氏楊谷絶水所出南至埜王入沁應劭曰山海經水所出者也
天王池在縣治集賢橋西水族不生
舍利泉在開化寺
定林泉在縣東十里米山鎮北有定林寺山穴湧泉似噴珠灑空可池可軒
淵靈泉在縣東十里米山西谷有祠禱雨多應宋賜號淵靈
橫澗河在縣南五里
許河在縣南二十里滙縣西南之水經許莊流入丹河濟瀆池在縣西南六里骷髏村
原潔泉在縣西二十里原村即許河之源也周四丈深一丈五尺清而甘冬溫夏涼東西分引溉田西南流十餘里合山澗經許莊名許河〈此豈所謂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里者耶〉
浮雲河在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龍見於河因名浮雲金皇統元年龍復見
金龍泉在縣北二十里團池村相傳二魚時躍於泉遇雨即飛去今名蓮花池
玉女泉在韓王山冇玉女祠土人時禱雨焉
鴉兒溝在丹朱嶺南金明昌間張勝家溝南麓羣鴉驅之不去
長河在縣東北南流入丹水環縈袤渺而七佛山界其中故有東西長河之別
陽城縣
太行山在縣東南連析城王屋諸山 魏散騎常侍陸旭好老易緯候之學撰五星要訣及兩儀真圖得其指要太和後知符象遂隠於太行山
底柱山在縣東南五十里連析城王屋山 山有三峰中峰最髙秀其下皆土唯起峰處為石若石柱然故名西南三十里為析城五十里為王屋 禹貢底柱析城至於王屋 孔傳此三山在冀州之南河之北東行 尚書註陜州三門山有底柱石其形如柱似鑿後得名 正義地理志雲析城在河東濩澤縣西王屋在河東垣縣東北地理志不載底柱底柱在大陽關東析城之西〈按正義指底柱在析城之西是指陽城底柱山也〉通考禹貢底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皆在州境是全有太行之險固 楊鵬翼詩方迎峭壁疑無路纔轉深谿別有天
析城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太行支山 晁氏曰草木分析曰析山峰四面如城 巔東巖有龍洞有龍池龍窠 上有成湯廟二泉亢旱不竭傳為成湯禱雨地又傳泉通濟瀆 水經註上澗水南歴析城山北山在濩澤南禹貢所謂砥柱析城至於王屋也山甚髙峻上平坦下有二泉東濁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數十步外多細竹其水自山隂東入濩澤水 顔師古註析城山在濩澤西南 劉昭註濩澤侯國有析城山前志曰在縣西南 索隠析城山在河東濩澤縣西南七十里 通典陽城縣有嶕嶢山濩澤水析城山禹貢所謂砥柱析城也〈通考同〉古今地名析城山方七百里髙萬仭是連王屋山言也 吳澄曰析城在王屋山西北七十里山峰四面如城有南門焉 王屋山志析城之山升白氣於天落五斗峰化為濕雲自竇中滴水降太乙池 寰宇記山頂有湯王池土人傳湯旱祈雨處今池四岸生龍鬚草
王屋山在縣南八十里西南跨垣曲縣境 劉㑹孟曰在山西澤州唐武德間嘗升陽城縣治為澤州 金志陽城有王屋山 程百二方輿勝覽山有三重其狀如屋與陸應陽廣輿記胥謂在陽城縣 山堂肆考王屋山在山西澤州陽城縣南上有仙宮洞天廣三十里狀如屋故名列子所謂愚公謀徙者即此
盤亭山在縣西南八十里羣峰亭立一名塔樓山鐵盆嶂在盤亭山左壁立千仭有石泉形若仰盂懸崖滴溜白孕謙鐵盆嶂大士殿碑記陽城西南多山其秀削攢竦稱最竒者惟盤亭盤亭之尤竒者惟鐵盆嶂嶂純石骨一壁萬尋而頂有微膚凝滑若脂方廣僅數尺當佛座下兼有神瀵出自石隙珠滴成泉下有凹石仰承之渟涔晶徹儼若盆然嶂以此得名
嶕嶢山在縣西三十里下有濩澤縣址 水經注陽衆水東逕陽陵城南即陽阿縣之故城也漢高帝七年封卞訢為侯國水歴焦嶢山東下與黒嶺水合 五朝志濩澤有嶕嶢山濩澤山 通典嶕嶢山在濩澤縣 通考嶕嶢山在陽城
清涼龕在縣東二里厓巔有石室有風隧
峪溝山在縣東二十里蒼崖揷沁曲磵穿林
小天壇山在縣東二十里形類王屋一峰聳峙俯瞰沁水 白孕謙小天壇山神廟碑東二十里曰劉善村當沁水之隈其北一峰最為崷桀羣向諸山頫下之梯級始屆頂以視王屋殆具體而微者耶舊有軒轅廟亦名小天壇或古者用以副王屋也
金裹谷在縣東三十里谷中龍泉建海㑹寺松柏森蔚樓閣參差曲水迴廊修篁游鯉所謂海㑹龍湫也張金銘嘗撰種松銘並獨夜聴泉詩內有鳳尾竹清夜無風自響似金玉聲所謂海㑹竹風也
虎谷在縣東三十五里屯城清溪懸崖 張慎言詩石室溪橋泊水東蓋溪盡有小梁梁上懸崖有苖閣似飛樓雲
可樂山在縣東三十五里層巒曲磴上有瀑布二徑數圍高可數十丈山半有龕瀑布掛前似水簾
羊腸坂在縣東六十里下有棲龍池
北隠谷在縣東長河北南有梵洞
南隠谷在縣東長河南
小崦山在縣東南二里峭崖臨沁河上有甘泉
石門在縣東南二里兩山中劃澤水流其中 白孕謙石門詩萬山奔一城石門當水口仰垂千仭壁清潭俯承臼
香臺山在縣東南二十里上有唐太宗廟
莽山在縣東南四十里相傳蕭王追王莽至此 峰巒雄亘北巔曰北立門由此而下如入淵井行數十里至麓有紅峪水轉而上如陟梯磴又十里至巔曰南立門側立一峰曰繫馬樁有試劍山雙巖夾紅峪水巔有石人山又有三盤山
九女臺在縣東南四十里屹峙沁河中濤響轟雷上有九天仙女祠 陳廷敬九女臺北黑龍潭詩河流雨沄沄此山罄而控其北皆連峰排拶故縱送陡崖臨數仭潭水鬱澒洞相傳是海眼仰口若大甕
石塘洞在縣東南四十五里陽阿水入沁之側洞懸山坳 白孕謙遊石塘觀龍潭登九女臺紀事石塘至臺頂不肯不𡼲﨑
小寨山在縣東南五十里沁水東繞有鳥道裁可容步隠谷在縣東南六十里巖谷嵌空下俯危崖側有梵洞龍崖在縣東南六十里崖半有龍洞燃炬行里許有潭孤山在縣東南八十里
麻樓山在縣南四十里有東西中三峰相距四五里實不連屬
蒸餅洞在麻樓山南石壁百餘丈梯繩而上中長二百餘步昔人作板橋三十間今圮後有一泉可飲數百人
峰山在縣南四十五里孤起髙峻
黒龍洞在縣南六十里西南深澗中林木環密有黑龍廟
千峰嶺在縣西南四十里析城山東石壁臨清溪仄徑裁通
修真洞在縣西南五十里臨澗村一名仙人洞洞門屹懸躋攀里許有石龍石象石獅石流蘇石爐石榻變幻千狀
雲濛山在縣西南八十里府志作九十里峭壁密林鐘鼓山在縣西南百里垣曲縣界
臥虎山在縣西四十里山勢殊險麓有靈泉寺谷有萬松亭
陶峪在縣西四十里峪左即淘峪河也兩山對峙前突髙阜土人名石龍戲珠內建福勝寺寺側雙潭澄碧其一四周石崖水由厓出似門其一似盆左右蹲石似獅
畫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形肖一畫
營匠山在畫山前舊志清淵水自表山而來疑即此靈通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山半有風洞
萬戶山在縣西北五十里登巔見縣舊治及聚落傅齊嶺在縣西北七十里沁水縣界
白巖山在縣北三十里中有龍巖剎後圍栩障前鉤栢帶一石樑斜通巖壑上有地平廣六十弓又倚大巖壁立數十仭陟巔可望析城底柱莽樊諸山石樑東南彈碁石下有泉 左崦山又左方山胥一山也楊貞肅繼宗讀書於此
崦山在縣北三十里方山右東有白龍潭禱雨多應又有白龍神洞 王國光詩谷轉出清池
方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形似憑几
史山在縣東北三十里産鐵西五里有金裹谷堆堆下有鐵鑛
龍巖山楊繼宗嘗讀書於山有詩
金谷在龍泉寺前
隠洞白東谷居此東谷千佛精舍記予歸山中所居隠洞巖壑險絶獨西峰有洞名梵延
白澗嶺在濩澤水西下有濩澤泉
郎家山
沁河繇沁水縣郭壁鎮南入縣境東北屯城裡經潤城東㑹百眼泉又經沁渡迤邐而南西滙蘆河澤河桑林河又東滙長河至公娥澗出山口建瓴下注至潭懐滙丹水入河 沁河有潤城津 沁渡津 王村津 水經沁水又南過陽阿縣東又南出山過沁水縣北〈按沁水出山始過沁水縣北宜考〉水經注沁水南逕陽阿縣故城西魏土地記曰建興郡治陽阿縣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與濩澤水合又東南陽阿水左入焉又南五十餘里上下步徑裁通小竹細筍被於山渚䝉籠㧞密竒為翳薈也 沁水南逕石門謂之沁口
濩澤在縣西北十里源出嶕嶢山東南流至平頭莊入於沁瀦水一澄瑩不竭縣名濩澤州名澤胥以此西白澗嶺下有濩澤泉東北流合沁河泉西有濩
澤靈源祠 通典澤州因濩澤水為名 金志有王屋山濩澤 濩澤城西三十里澤城村漢置縣唐初改澤州治尋移端氏 世紀堯求賢四岳薦舜堯命之於順澤之陽即濩澤也濩澤之漁爭坻舜乃徃漁焉鮫人巽長爭以深潭與之 路史淮南子云釣於河濵濩澤在今澤之陽城唐濩澤縣應劭雲澤在縣西北沁水東逕濩縣故城南漢之澤氏縣魏土地記雲陽阿有沁與濩澤水合者紀在梁惠王十九年晉取原武濩澤墨子亦言舜漁在此故金鑰謂澤州為舜澤十道記雲澤州以濩澤得名皆在河東或雲漁於濟隂雷澤非也
棲龍潭在縣東六十里建龍神祠上有羊腸坂 陽阿水自章訓里經境內數十里至棲龍潭兩山夾峙一綫裁通石磴懸陡建瓴瀑注乃入沁河焉 水經注沁水又東南陽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陽阿川南流逕建興郡而其水又東南流逕午壁亭東而南入山㳂波潄石漰澗八丈環濤轂轉西南流入於沁水 俞時棲龍潭記盤渦伏流竒成自天 白孕謙棲龍潭神廟碑潭當谿谷衆流穿射之衝然深窈莫測底極或值暑雨秋濤蕩潏凌嘯及夫沍寒收潦湛然一碧若巨螺盛𨤍醁萬斛沿岸石凝滑如脂履之頭涔欲墜習傳其中為神龍之官潭遂以此名四外山雄立矗起稍南平岡迤靡磊然若畫置名曰龜山土人廟其陽享祀惟䖍 徐乾學午園記午壁亭不見於志乘以道元之言考之當在故陽阿縣南為今髙平縣西南界澤州西界與陽城接境其南五十餘里小竹細筍被於山渚𫎇蘢㧞密又南則石門枋口迴轅孔廟接河南野王之地今考其形勢惟棲龍潭尤肖
沇水在濟源縣西源本太乙池東北流注於秦澤為濟西源㶌水在濟源縣東北南流與西源合為濟東源水經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 水經
注山海經曰㶌水出焉西北流注於秦澤郭景純雲㶌沇聲相近即沇水也潛行地下至共山南復出於東丘今原城東北有東丘城孔安國曰泉源為沇流去為濟春秋說題辭曰濟齊也齊度也員也 漢地誌王屋山沇水所出 釋名濟源也言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 洞天福地記濟瀆源出王屋山名沇水係清源王所理
玉泉二一在東關青陽坊街北元主簿丞相托克托子圖卜岱建清風亭一在西關同固北土人名西大泉
百眼泉在縣東三十里沁水濵有泉百眼滙流於沁青蘿河在縣東南九十里源出底柱山縁谿環轉繇王屋山下入濟源 山海經人魚在太行之東北二百里凡記䱱魚鯢魚孩兒魚名鰨名魶能縁聲如嬰兒土人云聞雷則奔竄山谷
澤河在南郭外源出西三十里析城山之支東合清淵水即西河也自表山而來入於澤水逕城南折而東繇石門下入於沁 水經注沁水又南與濩澤水合水出澤城西白澗嶺下東逕濩澤墨子曰舜漁濩澤應劭曰澤在縣西北又東逕濩澤縣故城南蓋以澤氏縣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晉取原武濩澤者也其水際城東注又東合清淵水又東得陽泉水口又東南有上澗水注之水導源西北輔山東逕銅干崖南歴析城山北自山隂東入濩澤水濩澤水又東南注於沁水 路史陽城漢濩澤縣墨子則言舜漁在此澤今在陽城西北十二里寰宇記為烏虢切矣郡國志言邑西今有地名舜田
桑林河在縣南四十里一名大河源出麻樓諸山歴西冶合龍洞川水東北入於沁地多桑名曰桑林相傳成湯禱雨於桑林即此今湯廟前瀦水澄不竭
盤亭河在縣西南八十里源出析城山麓滙諸澗水繞王屋隂迅流而下瀑布垂巖懸河注壑南流入濟源界
西河自畫山經縣西南上王曲李丘遶縣西南入於澤河 水經注澤水又東合清淵水水出其縣北東南經澤城東又南入於澤水
蘆河古陽泉水也發源沁水縣鹿臺山樓子坡經縣西北芹池劉村蒿谷美泉孔寨至下孔入於沁 水經注陽泉水出鹿臺山山上有水淵而不流其水東逕陽陵城南歴嶕嶢山東下與黒嶺水合水出西北黒嶺下即開蹬也其水東南流逕北鄉亭下又東南逕陽陵城東南注陽泉水陽泉水又南注濩澤水 陽泉水古入澤水今直入沁
長河發源鳯臺大陽鎮經縣境入沁河
龍泉明文翔鳯龍泉行險乃在濩澤之西芹池之東巖壁或懸六七寺澗石頻推兩三松羊腸盤處天如帶豕腹脹時水似弓 王國光曰海㑹亦名龍泉前有金谷 王惲憩陽城北龍泉寺詩萬松亭廢久重拂短碑看詩注碑大定間澤州刺史楊庭秀撰
靈泉司空圖靈泉禪院記中條發於蒲企於艮傑出而為太行則天壇不得不冠冕嵩華爭勍日觀也其北川壑㑹流盤鬱濃粹自髙平西顧以至靈泉極矣泉之為靈非惟利物當以滋潤所及不育毒螫也
暖泉王國光詩泉暖猶聞野荇香
陵川縣
黃圍山在縣東南五十里孤峰揷天陟巔見黃河山半洞內有山有谷有風門有雲門有神井有石鴿雙飛有石乳墖昔人秉炬深入四五里遇黃河一朽木不敢越而返洞口一峰中空如門名天門 孫必振詩洞口霏霏煙霧輕莊嚴妙相當牕牖座後突兀說法臺寳墖玲瓏三五耦石乳懸空滴蔗漿龍泉清冽𠻳瓊玖四壁斑斕翡翠屏鳯篆龍章雜蝌蚪石芝倒掛白鴿飛石脊蜿蜒蒼螭走
孤圍山在縣東七十里髙十里盤踞八里四面山麓至此胥為絶壁周圍環合殊肖石城中突涌一峰青揷天際惟飛鳥可至其上水瑩巒映互相噴薄雖畫工不能摹也一名孤峰山下有平田水
狀元峰在東川雙峰峭峙殊肖青萍吉祥院碑宋崔有孚十五嵗鄉貢第一二十五嵗狀元及第蘇村墓表金武明甫貞元中狀元及第明甫猶子武天佑承安五年狀元及第天祐弟天和太和中狀元及第仕林莊墓表趙安時字全老號東岡正隆間狀元及第官至中順大夫南京路兵馬都總管上騎都尉天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安時弟安榮狀元及第又晉寧路李俊民狀元及第嘗避兵邑之嵩山故建七狀元祠於東川
東海神山在縣東十一里
箕子山在縣東二十里逓髙五里西南山麓石上巨人足跡相傳箕子避地憩山中及武王訪以治道於此納履焉
花瓶山在縣東五十里逓髙五里盤踞七里
板山在縣東五十里連熊耳山山方而峭
馬武山在縣東五十里周百里四壁峭立有漢馬武砦山中棘無倒刺蛙不鳴土人傳漢光武蹟
風門山在縣東六十里連板山形似門
天柱山在縣東八十里下為輝縣泊
含珠砦山在縣東河南輝縣界
王莽嶺在縣東百二十里輝縣界
菊巘山在縣東南五里髙二里一名漳門山捍水口多菊上建龍王祠
黃圍洞在東南五十里黃圍山夐䆳莫測相傳達紫團翠微洞雲洞中石乳滴為浮圖中有靈湫殊清冽旱禱輒雨
錦屏山在縣南二十里山形似屏霞彩標映産芍藥宋元豐間都君錫棲此邑令呂由庚偕聞人髙子美谷漢臣入山訪之為芍藥㑹焉
棲鳯山在縣西南四里東有泉繞山麓伏流
靈泉山在縣西南十里上有靈泉
馬鞍山在縣西南四十里臨附城鎮
九仙臺在縣西南六十里石臺突起髙數十丈相傳有仙棲此丹成乃去
鳯凰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形似鳯接髙都河至鳯臺縣五十里
古賢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志美名也〉
龍門山在縣西一里兩山橫亙中缺似門
魯山在縣西十五里上有松峰
秦嶺在縣西北三十里
寳應山在縣西北四十里逓髙七里連長治西火嶺乃秦嶺之北峰也雨則雲散於下霽則雲臥於上有甘泉傍有古洞相傳寳應寺僧修寺取物料洞中寺成擁石閉洞化此
黃沙山在縣北十里髙三里盤踞七里北接蒲水一名天一山又名太乙山
聖宮山在縣北二十里壺關界西南有蒲水流合丹河嵩山在縣東北三十里接佛山五里
六泉山在縣東北四十里上有六泉自山半六泉洞中出
佛山在縣東北四十里矗髙三里太行絶頂文翔鳯曰俯視中州九千四百八十仭
熊耳山在縣東北四十里連六泉山雙峰峭對若熊耳然月自峽中吐出
一斗水在縣東九十里山石上用之旋盈不用亦不溢可容斗許接河南輝縣
平田水在縣東南九十里源出孤峰山下流注河南輝縣入於衛
瀑布泉在縣東南百里懸崖瀉下似飛煙之輕漾一名鯉池
西溪在縣西南四里發源鳯山之麓
雙泉在縣西南四十里二井一甘一苦
清涼泉在縣西南六十里元好問曰陵川峙太行之巔天壤間清涼界也
義井在縣西二十里汲以序
蒲水在縣北二十里發源聖宮山西南流入長平丹河東接壺關馬鞍山
淅水在縣東北四十里經壺關界東南流入縣境又東流入河南林縣注於陽
落雁池元郝經故第側擬汴金明池也 郝文忠充國信使北還之嵗汴中民射雁金明池得帛書雲霜落風髙恣所如歸期囘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繳窮海纍臣有帛書中統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獲者勿殺國信大使郝經書於真州忠勇軍營新館是時南北隔絶不知中統之久改至元也又文忠儀真館中雜題持節江頭久食魚館人供雁意踟躕呼兒細看雲間足恐有中原問訊書則故第之名落雁池也固宜〈事詳元史及宋濂題後〉王逢讀國信大使郝公帛書詩注公覊旅日有以雁四十餉公內一雁體質稍異命畜之於後雁見公輒張翮引吭而鳴公感悟擇日率從者二十七人具香北拜二人舁雁跽其前手書尺帛親繫雁足且致祝曰纍臣某敢煩雁卿通信朝廷雁其保重欲再拜雁奮身入雲而去未幾虞人獲之於苑中以所繫帛書託近侍以聞上惻然曰四十騎留江南曽無一人雁比乎遂進師南伐越二年宋亡書今藏諸秘監河南主客劉澹齋雲
六泉出六泉洞
甘泉在寳應山味甘如飴
沁水縣
龍岡在縣東二里
夫妻嶺在縣東十五里迤東三十里連仙翁山嶺上高峰為尖山山東數十里有紫沙門相傳夫妻挽車力窮而斃張昌詩夫妻推車上長坂化為兩鳥常相偶楊㯹復授建州刺史鎮車廂及齊神武圍玉壁別
令侯景趣齊子嶺檦恐入寇邵郡率騎禦之景聞㯹至斫木㫁路者六十餘里猶驚而不安遂退還河陽
拾崇凹嶺在縣東十五里連將軍腰小堯嶺
馬邑山在縣東二十里金志沁水有鹿臺山沁水馬邑山 通考有沁水鹿臺山馬邑城
偃月山在縣東三十里一名車輞山
峰岳山在縣東四十里上有峰岳寺
三皇嶺在縣東五十里
紫金山在縣東五十五里
仙翁山在縣東六十里東南三十里連子沙腰東十五里連榼山髙壓羣岫繇仙翁而東南髙峰倐峙是為三纒凹
三纒凹在仙翁山東南距縣七十里有竒明崇禎六年三月丙午山西兵擊賊於陽城北張道濬設伏於三纒凹賊至伏起擊之斬其魁生擒賊首滿天星闖王賊大奔巡撫許鼎臣獻俘闕下奏道濬功第一按此闖王非高迎祥也
熊耳山在縣東六十里繇佛廟嶺而東兩山髙峙佛廟嶺在縣東六十里
林村嶺在縣東六十里
鳯凰山二一在縣東七十里連大尖山髙峰迤東連岳陽浮山界相傳秦始皇斬絶二十餘步一在縣東北十五里
孤山在縣東八十里一名筆山邑人常評事倫十五嵗著筆山賦曰山形噩山色碏驅神兵加斧鑿
榼山在縣東九十里清泉飛閣松栢參霄白松三左二圍一丈五尺右一差小髙胥數丈膚理瑩膩似雪山中萬松皆然此其巨者耳明張五典三松說曰宻縣白松彼一此三其數不敵也今存二
金山在縣東九十里古端氏城西南
臥牛山在縣東百里一名大嶺橫亙十餘里上有西子梳洗臺東北為欄杆嶺又東下陡立一峰名散石臺
文筆峰在臥牛山東一名華蓋
嵬山在縣東百里羣山綿延一名隗山 唐志端氏有隗山按山在古端氏城東勢甚峻巔有浮圖下有九龍祠
西嶽神山在縣東百一十里山麓有賈封鎮在賈封者為西嶽神在湘峪者為東岳神
岳神山在縣東百二十里鳯臺界髙十里迤東北四十里連老馬嶺山麓為湘峪村 張慎言勒石曰肫岳
樊山在縣東百二十五里山後即可樂山 午亭詩注樊山一名芙蓉九蘂山 陳廷敬老姥掌游記上黨南三百里有山曰方山又南十五里曰洞陽山又南十五里曰樊山三山髙出地上皆直下萬仭繇樊山則枝分條披為峰為壑為𡼏為㟧為巘為巒為岫為巖其又南則砥柱析城巖壁重複如樓堞如墉隍如玦如環繚絡數百里其中長川夾岸若㫁若連蓋陟樊山之巔皆見焉樊溪東涘在山之南有曰老姥掌數十里之內聫嵐亘輝俯可摶擷如置諸掌 昔以掌名肖其形矣
元天洞在縣東一百三十里燕丹砦上
吳山在縣東百四十里山半有賈寨迤邐至東北為蟠龍嶺上有馬跑泉
空倉嶺在縣東百五十里髙平界相傳秦白起詭運米置倉於此以紿趙括
老馬嶺在縣東百五十里髙平界迤北五十里連秋峪嶺
鵰黃嶺在縣東百六十里長子界崔府君蹟見搜神記秋峪嶺在縣東百七十里髙平長子界迤北三十五里連宇峻嶺
子沙腰在縣東南八十里連方山南十五里連眼子腰梁家莊陽城界下有沁河
石樓山在縣南二里崚嶒崒嵂形似樓臺山半舊有石樓後廢下有濯纓泉入杏谷水 何景明石樓賦沼清溪跨絶澗控天梯鈎石棧羅羣山於膝下挺層臺於天半 彭甫六栁莊記沁之南一里許有山曰石樓林巒峭壁川原奧衍其畔有田田有泉自地湧出清冽可愛
鹿臺山在縣南二十五里迤東北二十里連石樓山御屏山又迤東二十餘里連夫妻嶺髙峻隂森夏日積雪山有文石岡雙蟾嶺巔上時聞仙樂聲 水經注陽泉水出鹿臺山山有水淵而不流 王惲鹿臺山詩注在澤州沁水縣南二十里時被安西王命伐石於此詩曰逺尋文石岡來歴南山纒鹿臺臺為山幽徑蟠古後峪行未盡前嶺已當面行經雙蟾嶺石怪驚變現闖首槲樹間氣自太古練 山海經有鳥狀如雄雞人面名曰鳬徯
小堯嶺連鹿臺山
御屏山在縣西南二里形似屏
南陽仙洞在縣西南五十里南陽村南山洞名仙人碣洞口闢虛牖石蓮倒垂進數武石雲層湧色蒼白又百武洞髙至五六丈廣半之有石牀石龜石龍石獅石象又一里有石蓮臺石佛石鼓擊之聲徹洞外後有竇時聞風濤聲雲
鳳原岡在縣西半里髙二里連玉嶺髙峰繇玉嶺迤邐而下平岡袤衍一名平原嶺水環抱
玉嶺在縣西五里迤西袤三十里連東塢嶺繇東塢嶺東南而下起伏蜿蜒至此突峙峻峰俯挹羣岫有澗曰龍池
烽燧嶺在縣西二十里明初駐師於此
漢嶺在縣西三十里保義村相傳漢光武討銅馬賊經此
杏谷在縣西三十里
天子嶺在縣西三十里保義村東南相傳蕭王討銅馬經此
阜山在縣西四十里隋書名輔山 五朝志沁水有輔山 金主簿𤓰爾佳陞擒賊常文憲作阜山戰勝傳
歴山在縣西五十里有舜廟廟側有溈汭二泉北有大洪池小洪池西北有陶壑 谷幽榛密民居尠少
黃士洞在歴山西內有丹竈石牀
丹坪山在縣西六十五裏白華村有下疊中疊上疊上疊有泉巔有平地三十畝山下為丹溝岳將軍七砦之一
關子門在縣西翼城界東南十餘里連拾崇凹嶺東烏嶺在縣西北四十里南連關子門杏水源嶺麓地理志名黒嶺避宇文諱易今名 縣志穆天子傳鈃隥即此二山〈山西郡縣志多書鈃隥胥涉傅㑹〉
碧峰山在縣北三里逓髙四里盤踞五里東連鳯凰山又東連車輞山至河頭村下有沁河西十餘里連清風嶺髙峰又十餘里連東塢嶺峭壁茂林建五龍神廟有靈泉東崖有槲樹鼓掌聲應一名驚雞樹
大尖山在縣東北二十里東數里一岡橫亙北跨岳陽浮山二縣袤五十餘里名橫嶺鶴鳴老人圖記曰長城
三尖山在縣東北三十里三峰並峙
宇峻山在縣東北百里長子界古名巨峻山 五朝志端氏有巨峻山 金志端氏有石門山巨峻山 迤北三十里連鵰黃嶺迤南折六十八里連佛廟嶺又西南三十里連三皇嶺嶺下乃鄭莊也
洪谷唐洪谷子荊浩字浩然隠太行洪谷工丹青尤長山水為唐季之冠所謂荊關董巨也
石門山
沁河在縣東十五里源出沁源縣綿山經岳陽縣東大匠村入縣界大將村西南流經佛廟嶺紫金山間又經三皇嶺車輞山間凡五十餘里至鄭莊村又南合梅河又東南流五十里至端氏鎮又南流三十餘里至武安鎮入陽城界西南流百五十里至河南濟源縣境復折而東經河內武陟入黃河 水經注沁水又南與驫驫水合水出東北巨峻山乗髙瀉浪觸石流響世人因聲以納稱西南流注於沁沁水又南與秦川水合水出巨峻山東帶引衆溪積以成川又西南逕端氏縣故城東昔韓趙魏分晉遷晉君於端氏縣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於沁水 金地理志濟源縣有太行山以沁水為界西為王屋東為太行 河有曲堤渡 鄭莊渡 武安渡 沁河在懐慶府城北二里 枋口水在濟源縣東北三十里兩山之間沁水經焉舊以枋木為門故名晉司馬孚壘石為之又名沁口 沁水自太行南出由枋口而東㑹堯王泉水又東丹水注之 魏建義元年六月葛榮使其僕射任褒率車三百餘乗南冦自沁水
梅河源出東烏嶺梅谷村東澗東流三十餘里合梅谷溝水名梅水又東流至縣東南合杏水又至河頭五十里入沁河
杏河源出東烏嶺陜溝村南澗南流三十餘里合杏谷溝水名杏水折而東十餘里合梅水
海子河源出秋谷嶺西南流至端氏入沁河
玉溪河源出空倉嶺西北流五十里至金峰東合海子河
慈泉在樊山巔 陳廷敬慈泉銘序樊山之陽髙千仞未至巔百步有泉在山徑沙石間坎甃清澈味甘冽異他水不盈不涸百鶴阡在其東故名慈泉
靈泉在筆峰山五龍廟內深尺許旱澇恆盈少汚輙涸䖍禱輒應相傳飲之卻疾雲唐李端金李廣明陳清胥有詩
義井在縣西二十里義井村地少水一井味甘百里人以次而汲無敢少紊
蘆河在縣西四十里發源鹿臺山西流至陽城縣東十八里入沁河
可陶谿在歴山西北傳為舜作陶器地
龍潭在縣西北二十里
馬跑泉在漢封村內石崖上相傳蕭王馬跑地得泉濯纓泉
山西通志卷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二十四
山川〈八〉
蒲州府
永濟縣
中條山在縣東南十五里山有桃花元女二洞及谷口蒼龍等泉以其中狹而延袤不絶故名又以南北狹薄亦名薄山其陽跨芮城平陸垣曲其隂跨臨晉解州安邑夏縣聞喜境 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又東二十里曰歴兒之山又東十五里曰渠豬之山渠豬之水出焉南流注於河又東三十里曰蔥蘢之山 穆天子傳東巡自河首襄山又雲登薄山寘軨之隥 史記封禪書薄山者襄山也顔師古曰說者雲薄山在河東一曰在潼關北十餘里而雲自華以西名山者則今閿鄉之南山連延西山並得華山之名 漢地理志蒲坂有堯山 雄河東賦河靈玃踢掌華蹈襄注襄山在潼關北十里 水經注雷首山臨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尚書所謂壺口雷首者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堯城闞駰曰蒲坂堯都按地理志曰縣有堯山有祠雷首山在南事有是而非非而是千載𦕈藐非所詳耳 括地誌蒲州河東雷首山一名中條山亦名歴山亦名首陽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棗山亦名渠豬山亦名獨頭山亦名吳山此山西起雷首山東至吳坂凡十二名隨州縣分之〈通同考〉索隠雷首山在河東蒲坂縣東南顔師古註在蒲坂南 唐志永樂有雷首山元和志雷首一名中條在河東縣南十五里永樂縣北三十里 都穆遊名山記中條即禹貢雷首 山堂肆考山西平陽府蒲州東有中條山跨平陸芮城安邑夏縣解州之境乃張果老跨白驢之處 後魏河東羅崇之常餌松脂不食五穀自稱受道於中條山世祖令崇還鄉里立壇祈請崇之雲條山有穴與崑崙蓬萊相屬入穴中得見仙人與之徃來詔令河東郡給所須崇之入穴行百餘步遂窮世祖曰崇之修道之人豈至欺罔或傳聞不審而至於此赦之 何晦摭言徐商相公於中條山寺讀書隨僧洗鉢 宋李瀆淳澹好古博覽經史多聚書畫頗有竒妙徃來中條山中不親産業所居木石幽勝談唐室已來衣冠人物歴歴可聴 韓愈條山蒼詩條山蒼河水黃浪波沄沄去松栢在山岡
首陽山在縣南三十里即雷首南支也峰巒巉崒競爽二華一名方山殷伯夷叔齊隠此歿𦵏山麓 禹貢雷首注在河東郡 孔傳首陽在蒲坂南 馬融曰首陽山在河東蒲坂華山之北河曲之中 水經注涑水出河北縣雷首山縣北與蒲坂分山有夷齊廟闞駰十三州志曰山一名獨頭山夷齊所隠也山南有古塚松栢蔚然攢茂丘阜俗謂之夷齊墓其水西南流亦曰雷水昔趙盾田首山食祁彌明翳桑之下即於此也 索隠西山即首陽山 正義曹大家注幽通賦雲夷齊餓於首陽山在隴西首又戴延之徵西記雲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今在偃師縣西北又孟子云伯夷居北海之濵首陽山説文雲首陽山在遼西史傳及諸書夷齊餓於首陽凡五所各有案據莊子云伯夷叔齊西至岐陽見周武王伐殷曰吾聞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茍存今並乎周以塗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潔吾行二子北至於首陽之山遂饑餓而死又有詩登彼西山是今清源縣首陽山在岐陽西北明即夷齊餓處也 通典河東有雷首山夷齊居其陽所謂首陽山也〈通考同〉寰宇記首陽即雷首之南阜也 路史餘論夷齊冢廟在蒲之蒲阪首陽山之南馬融顔師古之說同而高誘乃以為洛東北去二十里之首陽山杜預阮籍之徒咸以為然更謂二子餓死在是即今二山皆有夷齊冢廟九域志兩從之戴廷之竊以為疑按夷齊之蹤當在河東首山者雷首也是為中條一曰薄山一山九名即萯山也〈山海經和山者實為河之九都吉神泰逢司之於萯山之陽出入有光 東陽有萯山孔甲畋處字音培其神雲河神一雲陪尾山世紀雲即東首陽山太平御覽作萯山音為頻謬矣〉據河南郡境界簿雲城東北十里首陽山上有首陽祠夷齊所居而黃太史又以或者指武師渡孟津二子叩馬而諫當以洛陽為是夫首山之名所在固不一曹大家雲在隴西而今隴西有地曰首陽東有鳥䑕山謂之首陽而許叔重言首陽則正在遼西今遼之和順東實有山曰首陽俱有祠廟其在吳郡亦有首山豈得偏為據耶論語注蒲阪陽區山者俗號首陽而黃子且以為無餓死事按呂氏書夷齊至岐陽而文王已歿武王即位為載書三以其一歸夷齊聞之相視而笑乃北行至首陽餓焉石曼卿雲死蒲阪者恥周之事而死於堯舜之區庶幾見揖巽之風焉則亦非洛陽矣伊川程氏謂止是不食其祿非餓不食聖言皦日而衆言猶不一惜哉 楊奐題二賢祠詩跋癸丑二月望奉天楊奐題首陽山夷齊廟同里王璨張端平陸員擇從行 都穆記中條為雷首首陽乃首山之陽非雷首也 魯論餓於首陽之下與魏風首陽之巔同一首陽馬季長説不可易漢志蒲阪有首山祠首陽一名龍頭酈註謂墓在山南非 後魏正始元年六月戊戌詔立周旦夷齊廟於首陽山當係洛陽 宋大中祥符四年祀汾隂駐蹕河中府令訪伯夷叔齊廟遣官致祭 政和三年封濰州呂樂縣昭賢廟孤山伯夷為清恵侯 盧綸題伯夷廟詩中條山下黃礓石壘作夷齊廟裡神子華子問鼎黃帝之治天下也百神出而受職於明堂之庭帝乃採銅於首山作大爐焉鑄神鼎於山上 郊祀志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晉灼曰地理志首山屬河東蒲阪荊山在馮翊懐徳縣也論語撰考堯修壇河洛擇良日具玉率舜登首山
道河渚 漢元封六年春作首山宮應劭曰首山在上郡於其下立宮廟也文頴曰在河東蒲坂界師古曰尋此下詔文及依地理志文説是 漢志蒲坂有首山祠 山堂肆考郭縁生述征記華山與首陽山本同一山河神巨靈擘開以通河流故掌跡至今存焉 呂柟詩地生連理樹山有匼河村
歴山在縣東南三十里上有舜廟山下二泉名媯汭即堯釐降二女地也 雄河東賦登歴觀而遙望兮聊浮游以經營樂徃昔之遺風兮喜虞氏之所耕師古曰歴山上有觀也晉灼曰在河東蒲阪縣 鄭康成曰歴山在河東 水經注郡南有歴山謂之歴觀舜所耕處也有舜井媯汭二水出焉 正義括地誌歴山南有舜井又雲越州餘姚縣有歴山舜井二所又有姚墟雲生舜處也及媯州歴山舜井亦云舜所耕處未詳也 唐志河東有歴山 張守節曰媯州涿鹿城在山側黃帝堯舜之所都也皇甫謐曰舜所都或曰潘今上谷也此胥疑辭不足據 唐顯慶三年太尉長孫無忌議仍隋制祭舜於河東以臯陶配永泰二年從刺史元結請詔道州舜廟宜蠲近廟佃戶充埽除是歴山祠在前而九嶷祠在後也桂林府堯山虞山唐帝虞帝祠碑刻亦係大厯以後輿地碑目虞帝廟在永州學西唐元結作舜廟狀
及舜祠表俱江華令瞿令問篆刻石上是永州舜廟無唐以前碑也永州舜廟詩舊志謂漢載侯熊渠作而詩乃唐體或漢有其詩而逸之 魏地形志濟南郡歴城有舜山祠娥皇祠 曾鞏齊州二堂記史記五帝紀謂舜耕歴山漁雷澤陶河濵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鄭康成釋歴山在河東雷澤在濟隂負夏衛地皇甫謐釋壽丘在魯東門之北河濵濟隂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以予考之耕稼陶漁皆舜之初宜同時則其地不宜相逺二家所釋雷澤河濵壽丘負夏皆在魯衛之間地相望則歴山不宜獨在河東也孟子又謂舜東夷之人則陶漁在濟陰作什器在魯東門就時在衛耕歴山在齊皆東方之地合於孟子按圖記皆謂禹貢所稱雷首山在河東媯水出焉而此山有九號歴山其一號也予觀虞書及五帝紀蓋舜娶堯之二女迺居媯汭則耕歴山蓋不同時而地亦當異世之好事者迺因媯水出於雷首遷就附益謂歴山為雷首之別號不考其實矣由是言之則圖記皆謂齊之南山為歴山舜所耕處故其城名歴城為信然也〈按曾子固記但可備一説〉九域志歴山有三濟南濮陽河中池陽灃陽潘城始寧等處皆有之 舜居安原名媯墟亦名姚墟在漢中西城縣西北杜甫贈李八秘書詩萬騎略姚墟 無錫九龍山一名歴山唐湛賁伏覽呂侍郎渭丘員外丹舊題十三代祖歴山草堂詩因書記事曰識曲遇周郎知音荷宗伯以渭居永樂嘗仕禮部侍郎也賁又有題歴山司徒右長史祖宅詩 魯連子舜耕歴山而交益陶河濵而交禹 史記舜耕歴山歴山之人皆讓畔 琴操舜耕歴山思慕父母見鳩與母俱飛相哺益以感思因而作歌 晉干寳曰舜耕歴山獲玉厯於河際之巖
九峰在縣東南六十里純陽宮上山峰有九形勢秀拔髙下列序道院名為玉椅上有純陽洞呂祖修真於此
方山在縣東南百二十里純陽宮後嵐鬱溪縈首陽山一名方山指中條全體而言也方山最髙峻五老峰亦俯其下是指東南百二十里之方山而言也
玉峰在縣東百里名山記第五十一福地侯道華證果處也 玉峰在河中
書院坡在縣東五里北穿峨嵋原東通解州上有河中書院
瓦窰坡在縣東五里路入東鄉
普救坡在縣東五里南臨深溝北有普救寺路通猗氏臨晉等地
雲蓋峰在縣東三十里壁立插雲中條北最髙峰也土龜原在古城外東南
谷口在縣東南十五里中條山隂之西麓
介谷在縣東南
蒼龍谷在縣東南十五里中條山隂之中麓名山記作蒼龍舊志作蒼陵非 劉致孫氏先塋碑殿試君攜家違難中條山之蒼龍谷
大谷口在縣東南十五里中條山隂之東麓
曇延洞在縣東南十五里棲巖寺東隋時曇延講經於此曇延棲巖寺僧也今墓祠在臨晉縣北十五里躭子村 李端遊棲巖寺詩晚上曇延洞通霄興莫窮高明千嶂月清爽一巖風
寳玉峰在縣東南二十里山勢起伏一名抱榆峰焦嶺在縣東南六十里焦盧里以地名嶺
貓耳山在縣東南百二十里純陽宮上以形似名玉簪山在縣東南百二十里永樂鎮純陽宮側松竹交列桃李爭芳人擬為武陵源
玉洞在縣東南百二十里中條之陽
玉皇原在縣東南百二十里永樂鎮東 何志淵柏臺記左顧玉皇之原〈按玉澗水南出玉溪北流逕皇天原西周固記開山東首上平博方可里餘三面壁立髙千許仞漢世祭天於其上名之為皇天原玉皇原蓋因河南皇天原而名也〉
姚嶺在縣東南
水峪口在縣東南
峨嵋原在縣南五里高十餘丈南北綿亘東西盤折跨臨晉猗氏萬泉榮河解州安邑夏縣境
東盤山在縣南十五里中條山之隂 明三邊總督楊南澗覽而悅之曰是將休我迺誅茅葺屋鑿池疏圃以偃息吟嘯於中
筆架山在縣南十五里中條之北數峰羅列中高末下拱對郡城
棲巖在縣南十五里中條山內有棲巖寺
八盤山在縣南二十里中條之北峰也八折至巔轉南即為歴山
堯山在縣南二十八里上有堯城水經以為唐堯所理虞原在縣南三十里歴山之東段干木隠此
麻谷山在縣南三十里中條之迤北峰也數峰競秀羣壑爭流
放馬坡在縣南歴山前昔戍軍牧馬於此今猶名東草坪西草坪
神嶺在縣南歴山之東兩水夾注
獨頭坡在縣南四十里雷首一丘也突兀當道外臨大河內穿峻坂東入夷齊祠南達潼關 河東有獨頭山多青檀可為良弓 樂史太真外傳徙居蒲州永樂之獨頭村此其地也
風陵坡在縣南六十里黃河北岸
鳳凰山在縣南七十里中條南麓盡處對明潼關衛吳雯詩鳳嘴三春麥龍頭六月冰〈鳳嘴即鳳凰龍頭即首陽〉許國張文毅墓誌銘嘗讀書中條之鳳鳴山學者稱鳳磐先生
青臺原在縣北二十里
舜原在縣北二十里相傳虞舜生此
白道坡在縣東北五里上枕峨嵋原路通臨晉土人名古官道即驛路也河東舊驛在縣北一里黃河䕶岸上
吉安坡在縣東北十五里跨峨嵋原路入北鄉
蘇村坡在縣東北二十里路通榮河
草坪山張四維鴦漿泉詩序予覽山海水經諸編所述中條經山冇鴦漿者謂其水居山頂渟滙不流冬夏常滿驟用之不加損也亦不以水旱盈涸予甚喜之乃為詩以紀其勝俾來者有考焉
黃河在蒲津門外自龍門經河津榮河臨晉南流入縣境又南至風陵渡折而東經芮城平陸垣曲入河南澠池縣境明隆慶四年水漲溢入城西門及南北古城門是年河西徙萬厯八年復決而東甃石岸以障之自後西去城十餘里今復東徙 水經河水又南過蒲坂縣西又南涑水注之又南至華隂潼關渭水從西來注之河水歴船司空與渭水㑹河水又東北玉澗水注之河水又東逕閿鄉侯河東與全節鳩澗水合又東過河北縣南 水經注地理志曰縣故蒲也王莽更名蒲城應劭曰秦始皇東巡見有長坂故加坂也孟康曰晉文公以賂秦秦人還蒲於魏魏人喜曰蒲反矣故曰蒲反也薛瓚注漢書曰秦世家以垣為蒲反然則本非蒲也皇甫謐曰舜所都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陽及瀵者也今城中有舜廟魏秦州刺史治太平遷都罷州置河東郡郡多流離謂之徙民郡南有歴山媯汭二水出焉尚書所謂釐降二女於媯汭也西注入於河〈雷首山臨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 洓水出河北縣雷首山之東〉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河水自潼關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黃卷坂傍絶澗涉此坂以升潼關所謂泝黃卷以濟潼關矣關之直北隔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世謂之風陵戴延之所謂風塠者也南則河濵姚氏之營與晉對岸 汲冢竹書紀年曰晉恵公十五年秦穆公帥師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 船司空漢書地理志曰舊京兆郡之屬縣也左丘明國語曰華嶽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盪腳蹋而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華巖開山圖曰有巨靈胡者偏得神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河所謂巨靈贔屭首冠靈山者也〈河北縣與湖縣分河蓼水出襄山蓼谷西南流於河 河北縣城南西二面並去大河可二十餘里 永樂溪水南入於河〉唐天寳六載詔河瀆為靈源公十載封西海為廣潤王西瀆大河祝版文惟神上通雲漢光啟圖書分道九枝旁潤千里素秋戒序用率典常 宋乾德六年祭西海河瀆並於河中府 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進號河瀆曰顯聖靈源公遣官徃河中府祭告四年親祀汾陰后土還至河中親謁奠河瀆廟 康定二年増封西海為通聖廣潤王河瀆為靈源王 宋李瑩禱河祠而生瀆故名瀆字河神 舜南風操有黃龍兮自出於河負書圖兮委蛇羅沙 潘岳關中詩絳陽之粟浮於渭濵
媯汭泉在縣東南五十里歴山之中南流者為媯北流者為汭東西相距二里合流入黃河 孔安國馬季長呂忱王肅杜預皇甫謐以為媯水之曲非也 水經注歴山有舜井媯汭二水出焉南曰媯水北曰汭水迺經歴山上有舜廟尚書所謂釐降二女於媯汭也孔安國曰居媯水之內王肅曰媯汭虞地名皇甫謐曰納二女於媯水之汭馬季長曰水所出曰汭然則汭似非水名而今見有二水異源同歸渾流西注入於河〈爾雅水北曰汭〉五朝志河東有首山有媯汭水 寰宇記出河東縣南三十里首山南流媯北流汭 路史媯本作溈嬴也舜所都蒲坂今之河東有媯水逕首山下復一水曰汭溈南汭北西注河有帝廟然潘城饒汭皆有媯名而泗水亦有媯亭長沙有媯水皆有祠去都逺矣 金志河東有中條山五老山黃河溈水汭水 河東舜廟記二泉在首山東北山中通典媯汭水今有舜廟在焉其廟周宇文䕶所造〈通考同〉唐天祐二年封帝二妃祠為懿節祠
舜井在東關古城二井東西相對有舜祠 皇甫謐曰河東有舜井 宋真宗祠汾隂幸舜泉下詔曰朕以省巡蒲坂歴覽舜泉欽孝德以升聞考遺跡而尚在宜加表稱用表淳風乃賜名廣孝泉周其垣墉新其堂奧廣其里衖謹其扄鐍復汲泉水徧頒著位大中祥符五年命王欽若撰廣孝泉記 蒲瀕河地鹵水鹹泉獨甘美中山記蒲陰昌安郭東舜氏甘泉即此
鴉兒溝在縣東五里峨嵋原兩崖多穴寒鴉
竹溪在縣東十里石莊有竹溪寺溪後湮
五姓湖在縣東三十里五姓村臨晉縣界受涑水㑹姚暹渠之水即古張揚池也又西流經孟盟橋入於河一名五姓灘
龍潭在縣東四十里孫李村龍祥觀後北流五里入姚暹渠上有龍神廟
鴦漿泉在縣東五十里草坪山不流而止土人名止渇泉明張文毅有碑一雲在芮城〈按鴦漿泉以芮城為正〉
古井在城內東南隅白塔寺大旱不涸
桑落泉在縣東南五里古城外土龜原 水經注郡多流離謂之徙民民有姓劉名墮者宿擅工釀採挹河流醞成芳酎縣食同枯枝之年排於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然香醑之色清白若𣺫漿焉別調氛氳不與它同蘭薰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貢選最佳酌矣自王公庶友牽拂相招者每雲索郎有顧思同旅語索郎反語為桑落也更為籍徵之雋句中書之英談 唐志河東有芳醞監汲河以釀武德三年置貞觀十年廢 唐國史補河中桑落坊有井每至桑落時取其寒暄得所以井水釀酒甚佳故庾信從蒲州刺史乞酒詩蒲城桑葉落灞岸菊花秋許乞酒一車未送詩秋桑幾過落春蟻未曾開謂此也 永濟泉胥發源中條山惟廣孝桑落二泉出平地 明崇禎四年八月總督洪承疇兵大敗延安賊趙四兒於山西桑落鎮趙四兒即㸃燈子也
神龍潭在縣東南十五里太谷村乃中條山水谷口也其旁有谷口泉蒼龍谷口泉胥入黃河
玉龍潭在縣東南十五里贊歎寺下
蒼陵泉在縣東南十五里王莊即谷口水源也
栁溝泉在縣東南十五里棲巖寺東
大黃泉在縣東南十五里中條山北麓
觀音泉在縣東南十五里鹿谷上有白石寺
棃花泉 龍母泉胥在縣東南十五里中條山大谷中大谷口泉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大谷口水源也
水谷潭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水谷村瀑布飛掛
永樂澗在縣東南百二十里純陽故宅與山海經東則渠豬之水亦合舊志以水經注河水又東北玉澗注之遂謂即玉泉澗而引皇天原玉溪諸蹟今永樂東相傳有玉皇原又李商隠寓永樂自稱玉溪生終涉傅㑹 水經注水北出於薄山南流逕河北縣故城西故魏國也晉獻公滅魏以封畢萬卜偃曰魏大名也萬後其昌乎後乃縣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縣也今城南西二面並去大河可二十餘里北去首山一十餘里處河山之間土地迫隘故魏風著十畝之詩也城內有龍泉南流出城又南㫁而不流永樂溪水又南入於河予按中經即渠豬之水也太史封禪書稱華山以西名山七薄山有其一焉薄山即襄山也徐廣曰蒲坂縣有襄山山海經曰蒲山之首曰甘桑之山共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東則渠豬之山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如准封禪書二水無西南流河之理今診蓼水川流所趨與共水相扶永樂溪水導源注於河又與渠豬勢合蒲山統目總稱亦與襄山不殊故雄河東賦曰河靈玃踢掌華蹈襄注云襄山在潼關北十餘里以是推之知襄山在蒲坂蓼水即渠豬之水也
寒谷澗在永樂純陽故宅西〈疑即共水〉
通濟溝在縣南十里鐵爐舖前
栁溝在縣南十五里棲巖寺東南石門側
顯明泉在縣南十七里歴山村東
飲馬泉在縣南五十里胡營隋代王遣屈突通守河東戰久不下唐高祖留兵圍之遂濟河破其將桑顯和於飲馬泉通大懼乃留堯君素守蒲而率兵趨潼關
大凹西溝在縣南六十里歴山舜祠側古祭地在焉臨山泉在縣南六十里中莊
老陳溝在縣南六十里中條山古有陳姓牧馬於此大楊溝在縣南七十里大楊村
澗口溝在縣南七十里基城通大楊溝
諸老溝在縣南百里觀後
玉洞泉 寒谷泉胥在縣南百里觀後二泉相鄰胥入黃河
涑川左傳伐我涑川 水經河水又南涑水注之 水經注水出河北縣雷首山西南流亦曰雷水穆天子傳曰壬戌至於雷首戎觴於雷首之阿乃獻良馬四六使孔牙受之於雷水之干是也涑水又西南流注於河春秋左傳謂之涑川者也俗謂之陽安澗水〈按府志不載豈以溷夏縣涑水故耶〉
南澗唐敬括羨魚賦序閏正月旬有八日李翟二侯命予於邑之南澗以求魚也
藍水在河中
顯應潭在城內西南隅通化坊其水不盈後廢
雷澤在縣西南首陽山下南流入河相傳舜漁此古北灘在縣北一里黃河退水地出沒不常
鏵嘴溝在縣東北四十里西下村
洗腸泉在白石寺佛圖澄出腸浴於泉號洗腸菩薩至今泉上有血絲痕
石筍溪盧綸奉陪侍中遊石筍溪詩雙壁㵼天河一峰吐蓮萼潭心亂雪巻巖腹繁珠落〈侍中渾瑊也時鎮河中辟綸元帥判官〉
臨晉縣
蛾眉原在縣北五里自聞喜之嶺口迤邐連夏縣猗氏又連縣境西抵黃河
大嶷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小嶷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大嶷小嶷二山南北並列故志曰二嶷〈按五朝志桑泉有三嶷山通考桑泉有三嶷山金志臨晉有三嶷山黃河而明一統志止書大嶷小嶷邑志又彚書二嶷晉郡縣舊志之闕畧率類此〉
東亭谷在谷口村
朔坂水經注瀵水西南流歴朔坂西流注於河〈按朔坂當即蛾眉原之別名也〉
黃河在縣西三十里北自榮河南流繞縣之右又南入永濟縣境 水經河水又南逕陶城西 水經注舜陶河濵皇甫士安以為定陶不在此也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即舜所都也南去歴山不逺或耕或陶所在則可何必定陶方得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孟津有陶河之稱蓋從此始之南對蒲津關汲冢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秦王來見於蒲坂關四月越王使公孫隅來獻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象齒焉
涑水東南二十里自猗氏西流入縣境又西入五姓湖逹孟盟橋入黃河 鹽法志源出絳縣橫嶺山乾洞伏流盤束地中而復出西流聞喜縣南經夏縣界西之水頭鎮又西至安邑縣北經猗氏縣崔家灣稍西經智光底胥村城子埓勃落頭諸村直入五姓湖其舊道則自猗氏入臨晉之坈頭鎮西南合姚暹渠水入湖若水經注則雲洓水出河東聞喜縣東山黍葭谷又西過周陽邑南又西過其縣南又西南過安邑縣西又南過解縣又西注於張陽池稱述又與舊道異 永濟民多壅孟盟橋側灘為田湖時溢東沒鴨子池楊趙申劉諸營胥浸 周建德五年春正月辛卯行幸河東涑水集關中河東諸軍校獵
瀵泉在縣西三十里吳王渡黃河岸側 爾雅泉根雲瀵水出尾下 郭璞山海經注河東汾隂縣有瀵水源在地底濆沸湧出其深無限名之曰瀵馮翊郤陽縣復有瀵亦如之相去數里而夾河河中渚上又有一瀵瀵源皆潛通在汾陰者人壅其流以為陂種稻呼其本出處為瀵魁 明一統志泉有五郤陽有四此有其一異出同源故曰瀵大似車輪時恆沸湧里人因立神淵廟又雲瀵泉水有三一在臨晉一在同州一在郤陽而縣志則雲瀵泉在郤陽者為王村為鯉為東鯉為勃池為夏陽凡五駁一統志二說為矛盾〈按喬潭雙瀵泉賦曰始開雙鳳發輝於汾魏之郊豈榮河臨晉二瀵魁即雙鳳耶又曰雖一河有隔終陰隙以相連故數眼分開涵碧虛而共潔則明一統志之説未為無稽縣志不宜駁〉
五姓湖在縣西南三十里村有五姓即古張陽池也涑水姚暹渠胥注於此 水經注涑水又西南逕張陽城東竹書紀年齊師逐鄭太子齒奔城張陽南鄭者也漢書之所謂東張矣髙祖二年曹參假左丞相別與韓信東攻魏將孫林遫軍東張大破之蘓林曰屬河東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屬於陂陂分為二城南面兩陂左右澤渚東陂世謂之晉興澤東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對鹽道山西陂即張澤也西北去蒲坂十五里東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積水亦時有盈耗也
湯井在縣西北四十里程樊村相傳湯始鑿撓之不濁汲之不竭
囘龍溝在縣東北十五里相傳晉文公距秦兵見蛾眉原有王氣㫁之得蘆根盈握血出王氣遂消
桑泉在縣東北十五里今帶村里泉村北社村古桑泉地也泉久湮
國朝康熙十二年知縣潘士瑞嘗於東北溝得甘泉虞鄉縣
中條山在縣南七里西自永濟之草坪頭東至解州之紅臉溝靜林寺東西凡四十里即臨晉中條山舊境也 五朝志虞鄉有石錐山百梯山百徑山是古之虞鄉疆域越五老峰也 金志虞鄉有雷首山中條山檀道山 胡濙五老峰訪張赤腳詩分明記得經由處只在中條第一峰
方山在縣治西南一名檀道山山海經名檀首山水經注云鹽道山又名百梯山其巔方坦又雲方山岧嶤插漢為中條之首五老峰亦俯其下巔有靈峰寺及宋廢永樂元廢虞鄉址寖荒 宋司馬光栢梯寺詩衆壑如翻浪羣州似列棋 陳奕禧詩鴦漿頂上無人跡誰識銅芸與女疎 明張佳孕望方山詩石鼓鳴深洞鴦漿灌紫芝 檀道之高與二華爭雄水經注曰石壁千尋璠溪萬仞即今之青石掌洪流崖也方嶺雲𮞉厥頂方平此方山所由名也緇服鹿裘之遊謂靈峰塔院也連木乃陟百梯方降今之百梯村其遺名也張文毅之屐至蒲州草坪而止記鴦漿泉似誤若明一統志檀道山在解州南五里中有鴦漿泉此耳食之誤不足置辨 王禹偁詩店荒檀道絶寺古栢梯懸
五老山在方山東城西南十里峭壁千尋危磴削立援鐵絙而上其南最高曰玉峰一名靈峰 山有雷公洞上洞在歸雲巖下洞在北峰有東西錦屏峰峰之陰有張果老洞洞東西有白驢行跡又韓君隠此號韓峰峰東南有韓君洞羅通微隠此號真人洞又有青城太乙玉峰蒼龍太白王母白沙𤣥武保德諸洞洞之陽有棄瓢巖嵩山羽士李皮囊嘗棄酒瓢以奠山神又號皮囊洞旁有龍井禱雨輒應唐𤣥宗勅玉真公主投金龍其中號玉真洞山麓又有飲鹿金龜金沙玉女諸泉 論語備考堯率舜游首山觀河渚有五老遊河渚一曰河圖將來告帝期二曰河圖將來告帝謀三曰河圖將來告帝書四曰河圖將來告帝圖五曰河圖將來告帝符有頃赤龍銜玉苞舒圖刻版題命可卷金泥玉檢封盛書威曰知我者重童也五老乃為流星上入昴山以此名〈任昉述異記同〉寰宇記今河東縣故永樂東北十三里有五老山又河西縣西十七里有五老仙人祠 晉張僧鑒潯陽記五老峰橫隠蒼空其形勢如河中虞鄉縣五老山王汾書王禹偁五老峰詩後先公翰林尚書淳化中謫官解梁作是詩後八十餘年汾出守蒲津刻石於王官谷元豐二年二月十一日曽孫尚書祠部郎中充集賢校理權知河中軍府事汾謹記 舜南風操反彼三山兮商岳嵯峨天降五老兮迎我來歌 楊巨源酬裴舍人詩二妃樓下宜臨水五老祠西好看山
栢梯山在栢梯村即檀山半也巒巘懸絶連木乃陟百梯方降鑿石闢蹊憑崖標閤 劉行忠幡竿銘百梯山寺之西南岑南臨峻嶠北負崒原崢嶸萬仭蕭條千里風生牝谷韻清響於禪林澗入猴池靜涓流於定水長蘿絓日層岩擁雲幽溪不春還壑無景殊形詭狀不可殫論 宋司馬光詩笑談空谷應步武白雲隨衆壑如翻浪鄰州若布碁
靈峰在縣南二十里即五老峰之南峰也峰最高一名玉峰一名靈角峰 宋陳協用方山靈峰寺記寺之元守內界從下方西天門外至青石�從青石�至洪流崖從洪流崖至西北隅從西北隅至十八盤並是上寺元守相繼分畔 洞天福地記五十二福地玉峰在河中府 張維重刋王元之二詩序中條山上方靈峰寺舊立三石刋模解梁薛王二公中條山及五峰詩後歴年所許昌之詩石一冺焉而沒求之弗可得黃州之詩石二偃仆階所苔封雨駁文字缺落亥豕相資讀之而弗克通者殆將半矣大夫江公命僧崇緖治平無名之石一重照舊本刋模黃州之二詩庶幾永埀於後爾
王官谷在縣東南十里石樓峪西峪南為芮城界峪北為臨晉界有唐司空圖別墅 谷內有天柱峰峰東西胥有瀑布水東注者行山中百里有竒出夏縣王峪口其北流者為貽溪 司空圖山居記中條蹴蒲津東顧虞鄉纔百里亦猶人之秀發必見於眉宇之間故五峰頍然為其冠珥是谿蔚然涵其濃英之氣左右函洛乃滌煩濟賞之境會昌中詔毀佛宮因為我有谷之名本以王官廢壘在其側今司空氏易之為徵陵谿亦曰徵貽雲愚以家世儲善之祐集於厥躬乃刻像大悲跂新構於西北隅其亭曰證因證因之右其亭曰擬綸志其所著也擬綸之左其亭曰修史朂其所職也西南之亭曰濯纓濯纓之牕曰一鳴皆有所警堂曰三詔之堂室曰九籥之室皜其壁以模玉川於其間備列國朝至行清節文學英特之士庶存聳激耳其上方之亭曰覽照懸瀑之亭曰瑩心皆歸於釋氏以棲其徒愚雖不佞猶幸處於鄉里不侵不侮處於山林物我夭伐亦足少庇子孫且詎知他日復覩睟容訪陳跡者非今茲誓願之證哉久於斯石庶幾不昧有唐光啟三年丁未嵗記又有休休亭記 宋俞充王官谷十詠 竹逕 貽溪 休休亭 表聖影堂 天柱峰 瀑布 雙人石 司空氏舊居 石硯〈表聖雲西谷路有石如硯人謂之秦王硯〉機磑 貽溪懐古十詠又有掛鶴臺東渠亭 水磑院宋時僧寺蹟莫考谷中存數機磑行山麓密林三里水聲乍大乍細曲繞而上亭聳似梁其下轉旋噴湧如積雪迎風自是紆𮞉數折乃見瀑布滙流焉 休休亭始名濯纓西𥦗名一鳴亭居谷中特高西北有證因亭亭右曰擬綸左曰修史靈臺架搆峭石𡼲疊東西二巖距里許山雨漲發聲似雷飛流注壑盛暑陰寒北面平臺興兼曠奧宋虞鄉令樂沆重修上有白雲洞元李孤雲構了了亭於下明御史張仲修建觀泉亭後廢 東渠亭對峙西巖時見玉峽雙白龍西渠西一里徑通芮城繇此陟東渠巔可南望黃河紆疊𥥆邃瀑來似緩勢彌峻響彌宏泉亦差甘冽昔臨晉令鑿平稜峭乃減西渠之勝雲 三詔堂在天柱峰下其室名九籥丹崖堊壁四周環映栁州所云幽幽可以處休窅窅可以觀妙者殆奄有之 覽照亭髙出諸亭對谷中有北巖衆峰倒影空翠有無孤松環屈不着根殊竒 瑩心亭當瀑布中流軒牕飛雨纖翳不生後亭廢 了了亭北有聚仙堂堂南白雲洞孤雲子棲此今止存石泉橋橋在石泉洞西望天柱峰高入霞表與五老峰遙峙雲 秦王硯在谷西嶺大如碾底尖如磑天行雨輒潤 閆使君宅在王官谷上方舊志使君名寀唐貞觀十四年為河東太守後隠谷中羅通微貿薪事之十九年拜吉州刺史通微偕徃遂沖舉於玉笥山使君表上其事〈按國史補閆吉州寀表請入道賜名遺榮戎昱贈詩曰廬陵太守近隳官月帔初朝五帝壇〉錢希白南部新書司空圖舊隠三峰天祐末移居中條山王官谷周迴十餘里泉石之美冠於一山北巖之上有瀑泉流注谷中溉良田數十頃至今子孫猶存為司空之莊耳中州集晁洗馬㑹虞鄉縣齋雲宦況薄於重榨酒
瓜期近似欲殘棋王官谷雲煙藏芳樹逺雲補㫁山齊鄉人至今傳之 吳䖍詩危磴千峰翠飛泉萬仭氷
天柱峰在王官谷南瀑布經其西樂沆司空先生隠居記有墓俯天柱峰下 雙人石在天柱峰東怪偉參差形似拱揖又峰西石二似人直秦硯或曰此谷中四友也表聖詩雙人依木立 掛鶴臺在天柱峰下東南隅表聖時五月生子輒去二月復來臺下多靈草異卉葳蕤搖颺 藏雲洞在蘆葦泉南昔曹仙姑棲此泉殊甘孤雲子塔秦無隅塔錯列上為八仙洞北望峨嵋兩嶷空濛滅沒 吳雯詩轉忘千徑曲陡見一峰高峻欲卑三詔尊將俯六鼇
錦屏峰在五老山東西列繡
張果洞在五老山錦屏峰之隂石上有白驢行跡太乙峰在五老山
步虛坪在太乙峰南唐羅通微遇閆使君寀授以幻養之術遂冠褐於五老峰之遊仙觀學步虛絶粒太乙峰南步虛坪其遺跡也後改降生之羅村為蓮臺村王朔村為仙鶴村受業觀為靈峰觀
韓峰在靈峰觀南一名韓角峰韓君丈人隠此 抱朴子韓終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目視書數萬言皆誦之冬袒不寒
石佛寺谷栢村在寺西南泉水下注聲振崖谷髙坡栢盈萬森立僧雨後掃葉數斗輒有錢如鵝眼多唐時年號雲 吳郡虞汝明古琴疏帝相元年條谷貢桐芍藥命羿植桐於雲和命武羅伯植芍藥於後苑武羅伯諫曰上方崇厥德怪草竒木懼遷厥嗜宜食駕車之善馬不從於是作誼諫羿乃伐桐為琴以進善之名曰條谷後居於商丘援琴作源水之歌歌曰涓涓源水不壅不塞轂既破碎庸大其輻事已隳矣乃重太息 寺南有楊家寨乃石山也相傳楊業裔屯兵處
石錐山 百梯山 百徑山 隋志河東郡虞鄉有石錐山百梯山百徑山
涑川在縣東北四十五里繇猗氏崔家灣入縣境經智光水頭北解故城東北解故城西觀底胥村城子埓勃落頭六橋入湖 涑水西流經聞喜縣南又經夏縣西三十里水頭鎮即司馬溫公故里又西至安邑縣北二十里經猗氏入縣故道自坈頭鎮西南合姚暹渠入湖明𢎞治十六年御史曽大有以姚渠首中太狹涑水闌入為鹽池害請濬河八十里自猗氏崔家灣開引稍西即今水道也 水經注涑水又西南逕解縣故城南春秋晉恵公因秦返國許以河外五城內及解梁即斯城也涑川又西南逕瑕城晉大夫詹嘉之故邑也春秋僖公三十年秦晉圍鄭鄭伯使燭之武謂秦公曰晉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者也京相璠曰今河東解縣西南五里有故瑕城
貽溪在王官谷內唐司空圖易名徵貽溪 司空圖說魚蒲之東七十里山秀而瘠故其水迅激不能蓄鬐介之族著於方志焉王官谷司空氏曰徵貽溪其巖瀑尤為陗束愚嘗派貯於亭欲資涵泳之翫或致於他所亦不更夕輒暴去前年捧詔西上復移疾華下則鄰之佛者遽至言石竇泉隟魚皆充牣愚熟念竟不能究其説而佛者謂吾久於是溪雖才嗇而命弛然撫其愛育之心足以達其物類蓋斯魚之産是欲信吾心於方將耳而愚尚以為愧也且為羈涉嵗而後魚集於故山之泉彼能達吾之心宅幽而逺害是有物致之且感愚之妄進姑欲全吾道而保退安耳敢不自警也哉 俞充貽溪詩注溪舊不蓄魚及表聖居石竇泉隟魚皆充牣見説魚篇今亦無魚
東瀑布泉 西瀑布泉胥在王官谷內繇天柱峰東懸流百尺而下西瀑尤竒出王官谷入沙 冬時泉脈微循崖而流涓涓一線沍寒則氷崖百尺似白虹倒懸至春夏飛湍直下望之似懸索水所注石胥成穴噴珠濺玉夏月數十步外寒冽逼人東瀑崖少曲湍亦差緩崖上蒼苔嵗久胥玲瓏為石似羊脾狀昔人謂大樹五百年化為青羊信矣二瀑經休休亭前合流出谷 俞充瀑布詩注瀑布之亭曰瑩心又詩云瀑布吟吹衣 匡廬瀑布忽為驚風所掣則中㫁不下久之飄入雲際如飛毬捲雪迸珠散玉瞬息萬狀王官瀑布殆為一致 吳雯東瀑布詩東嶺鬱巃𡹸逶迤下玉龍香巖通一線雲窟簇諸峰又西瀑布詩坐臥西巖下層氷落絳臺三春常夢雨十月忽聞雷
鴦漿泉在方山巔久湮塞相傳深不可測有神物宅其下與湖潛通明隆慶間霪雨或言方山白龍為祟御史郜永春沉鐵牌磔黑犬以厭之尋以鐵甕塞其口是夜大雷雨折山巔塔龍移湫去〈按蒲州志鴦漿泉在州東五十里草坪山張四維鴦漿泉詩序步草坪巔元泉宛滙明一統志檀道山在解州南五里中有鴦漿泉胥誤〉
蘆葦泉在王官谷內泉甘
鴨子池在縣西北八里即水經注所謂東陂之晉興澤也王官諸谷新水河經流注此 池在五姓湖東姚暹渠南孟盟橋淤則湖水泛濫東注於池而姚暹亦有倒灌之患矣
五姓湖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即古張楊池涑水姚暹渠經流之所也村有五姓因名 後魏地形志河東郡北解縣有張楊池 括地誌張楊故城一名東張城在蒲虞鄉縣西北四十五里 東起鴨子池西連湖尾又西接孟盟橋東西六十里胥水鄉也晉興澤張澤雖不可細折而水勢差可髣髴 明朱峻�博學有盛名不慕榮利築居五姓湖輕舟蠟屐與名士登臨吟嘯自號蘆花散人有佩蘭集行於世
姚暹渠在縣北十里繇解州北境入縣境經石衛舖北杜家營橋土橋孫南鎮北入湖 舊名永豐渠水出夏縣東巫咸谷西流經安邑縣下留村苦池水入之又自安邑城北西流六十里經解州北境至縣西北流入五姓湖隋大業中都水監姚暹所開故名
國朝雍正九年署刑部侍郎韓光基疏湖灘一區原係姚暹渠涑河㑹歸之處向因涑河上流沿河居民私決灌田任漫溢村莊不由故道歸湖故有水退灘淤之地今臣議疏故道引水歸湖
蘆子泉在搶峰西北麓舊傳武后以術士言虞鄉有王氣遂㫁縣南龜背岡至見蘆根而止血出化為泉〈此亦好竒之說與臥虎山丹河相類〉
洗馬泉在洗馬村南相傳晉太子洗馬於此
明月泉在三王嶺之陽
猗氏縣
千佛嶺在縣南八里自聞喜香山來至縣西香落村止涑水西流過源頭村將南行嶺隆起逼捍之
鳴條岡在縣南二十里自安邑來分條繚繞土人傳有舜陵
峨嵋坡在北門外東連聞喜西入蒲坂綿亘蜿蜒青坪如級至縣北析支南行為縣治 城東龍岩寺當中條稷山之豁景尤敞朗
涑水河在南六里由聞喜西流經縣南境合姚暹渠入臨晉五姓湖 涑水故道自安邑北相鎮西入邑境鳴條岡至此而伏故自李漢郭村間折而南順治中郭村人嘗掘地見大石橋雲又折而東南經張河孫塢等村今謂之張河灘又折而西南歴楚侯王鑑張嵩諸村俗稱菅溝又西南經太侯上莊及解州南扶等村又西南逕臨晉卿頭等村入五姓湖後引而之北自北相鎮西北開新道西行經三里髙頭里原頭水南香落等村至河家莊南崔家灣折而南經祁村及臨晉南村卿頭等村合姚暹渠入五姓湖至明𢎞治十六年巡鹽曽大有復西浚新道八十里自崔家灣引而西為今涑水河道 水經涑水又南過解縣東 水經注涑水又西逕猗氏縣故城北春秋文公七年晉敗秦於令狐至於刳首闞駰曰令狐即猗氏刳首在西三十里縣南對澤即猗頓之故居也涑水又西逕郇城詩云郇伯勞之蓋其故國也杜元凱春秋釋地雲今解縣西北有郇城服䖍曰郇國在解縣東郇瑕氏之墟也 金志有涑水
對澤在南門外水經注縣南對澤猗頓之故居也澤泉在南門外地故偃瀦浸泉成澤萬厯間坡水大至泉遂澱塞
南澗即涑水故道北有黒龍潭潭左有泉南流可十里餘後廢
黑龍潭在縣西南二十里廣半畝深一丈潭左有泉雙璧泉在縣西北五里二泉湧出南流五十餘步文波泉在縣東北自城東遶城南入涑水
萬泉縣
介山在縣東十五里相傳介子推隠此 地理志汾隂介山在南 師古曰介山在汾隂東北 唐志有介山 水經注鄧邱在介山北即汾山也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文頴言在皮氏縣東南側可三十里乃非也今凖此山可高十餘里山上有神廟廟側有靈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謂之子推祠雄河東賦曰靈輿安步周流容與以覽於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於龍門晉太康記及地道記與永初記並言子推所逃隠於是山其實非也予按介推所隠者綿山也文公環而封之為介推田號其山為介山杜預曰在西河介休縣者是也 文頴謂其山特立酈道元謂高十餘里當以今之孤山為介山漢武帝紀詔曰朕用事介山祭后土皆有光應
雄傳三月將祭后土上迺帥羣臣橫大河湊汾隂既祭行遊介山囘安邑顧龍門覽鹽池登歴觀陟西嶽以望八荒
稷王山在縣東三十里稷山界下有漉漉泉
黑石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石可磨碑碣文色青黒栢林在孤山東南隅上有崑崙臺
孤山在縣南二里高十五里盤踞八十餘里以不接他山名孤山一名方山以其四面胥方也又以山基綿延名綿山西半隅有檻泉南麓有雙泉又有桃花洞其東谷有暖泉又名東谷澗上有法雲檻泉寺 唐志猗氏有孤山 山海經名景山 宋鄧忠臣雙泉記孤山之東南有祠曰風伯雨師右有泉二源在山之上下 元毛鐸風伯雨師廟記近邑之山為綿山山東南之巔有古祠焉祠下有臺曰崑崙耆耋相傳漢之建武九年光武親幸登是臺而祀之因封之曰風伯雨師之祠勅修其宇 明猗氏髙籙採藥孤山相傳遇劉操授長生訣坐一窰驅石若飛雲
桃花洞在孤山南麓曩多桃樹故名相傳唐羅士信隠此元劉仙翁海亦羽化於此有登仙石遺跡
鵰石崖在孤山南峪有鵰常巢於上有鵰石泉
峨嵋嶺邑境隸其巔
東澗在東門外孤山北壑隨地湧泉北流六里入沙漉漉泉在縣東四十里稷王山下
永清池在縣東南二十里相傳漢光武飲馬於此水甚濁鞭攪即清今流潦入池尋輒澂澈
雙泉在孤山東麓栢林迤西二泉湧出一在山半一在山麓土人名上泉下泉宋熙寧五年鄧忠臣撰雙泉記嘗謂此泉可飲數千戸嵗旱禱能興雲雨廣陵朱康叔行縣與予同謁祠下探源留觀久之顧謂予曰茲勝境也惜其未名可名曰雙泉因書於石
聖水泉在孤山陽嵗旱不竭
鵰石泉在孤山南峪鵰石巖下南流合聖水
煖泉在孤山陰秦王寨右數穴湧出隆冬不氷東澗之流泉居其半一名和豐泉
半截桶泉在孤山陰黃家峪泉如桶水止不流
檻泉在孤山西麓一名兔泉相傳建檻泉寺時白兔掘穴得泉
西澗在西門外北流三里入沙
惠民池在崇德坊西街北明典史王懋創鑿坊曰王公惠民池坊
榮河縣
峨嵋坡在城東逓髙四里北連聞喜南貫臨晉上多平原東南一峰差聳曰靈吉 山南坡曰亞夫土人傳亞夫屯軍於此曰番底距城十里達臨晉運城道曰髙村又南為白馬廟為師家崖 山北坡曰寺坡曰風坡曰倉李曰長坡又北為后土廟為孫石崖起伏巨細不等形勢聫絡唯后土白馬二阜左右相顧坡間有大溝曰百峪小溝無筭宋汾隂朝覲壇頌原隰相屬瀰迤而龍鱗堆阜孤標崛岉而雲矗書載溈汭在其境詩歌韓奕亘其右靈掌標於巨嶽素汾合於洪河逸勢奔趨迅湍激射
汾隂脽在汾水南有長阜背汾帶河長四五里廣二里餘高十丈汾水歴其隂西入河漢書謂之汾隂脽應劭曰脽丘類也 汾脽其地隆起若尻脽然宋成慶軍是 廣韻鉅靈坐於汾脽宋華隂縣北一百二里有鉅靈廟九域志鉅靈祠河中府也
穆陵關山在縣北十里南北開朗至關則東西兩山壁立如門車不能方軌石刻曰古穆陵關
朔坂瀵水經流坂西
黃河自河津南流入縣境又南入永濟縣境在縣西逼城
汾河古在縣北后土祠旁西流入黃河明隆慶中移河津葫蘆灘南入黃河 元和志汾水在寳鼎縣北二十五里水經又南過汾隂縣西 水經注河水東際汾隂脽縣故城在脽側漢髙帝六年封周昌為侯國號土地記曰河東郡北八十里有汾隂城北去汾水三里城西北隅曰脽丘上有后土祠封禪書曰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於汾隂脽丘是也又有萬嵗宮漢宣帝神爵元年幸萬嵗宮東濟大河而神魚舞水矣昔趙簡子沈欒激於此河水又南瀵水入焉 水經又西至汾隂縣北西注於河 水經注水南有長阜背汾帶河阜長四五里廣二里餘高十丈汾水歴其陰西入河漢書謂之汾隂脽應劭曰脽丘類也汾陰男子公孫祥望氣寳物之精上見祥言之於武帝武帝於水獲寳鼎焉遷於甘泉宮改其年曰元鼎即此處
瀵魁泉在縣南二十五里南趙村西距黃河三里洳澤方丈 水經注瀵水出汾隂縣南四十里西去河三十里平地開源濆泉上湧大幾如輪深不可測俗呼之為瀵魁古人壅其流以為陂水種稻東西二百步南北一百餘步與郃陽瀵水夾河中渚上又有一瀵水皆相潛通故呂忱曰爾雅異出同流為瀵水其水西南流歴朔坂西西流注於河 縣志知縣侯祁相地脈掘得之與深則不測差別〈唐有瀵水府〉喬潭雙瀵泉賦呀厚地而濫湧者有河東之瀵泉拆隂開竇沃日浮天初汨沒圓衡拂髙湍於尋祗之下復逶迤逺注散餘波於馮夷之川
南屈村泉 北辛莊泉 孫石泉 王信泉
山西通志卷二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二十五
山川〈九〉
遼州
太行山 州居絶頂誌此以槩之
鰲峯在州東一里
遼陽山在州東三里高二里盤踞三里形似孤塚後魏以山名縣上有遼陽山神廟遺址 齊文宣嘗從世宗行過遼陽山獨見天門開餘人無見者 天保十年甲寅帝如遼陽甘露寺二月丙戌帝於甘露寺禪居深觀惟軍國大政奏聞三月丙辰至自遼陽 琅邪由吾道榮有道法齊顯祖追徃晉陽至遼山中有猛獸去馬十歩所追人驚怖將走道榮以杖畫地成火坑猛獸遽走
東雲山在州東十里州巨鎮也高峯茂林雲興則雨上有石岱巖建殿閣俯視行人如蟻
甕洪山在州東十里有棲真洞 甘泉谷似甕形林木茂美
呂祖洞在州東十里
紫陽山在州東三十里山麓紫陽村後有七龍洞一名紫羊相傳羊入山洞中出則毛色盡紫洞頂水繇石乳流滴禱雨輒應
箕山在州東六十里唐以山名州有許由洞洗耳泉其上有石室壁中文字人莫能識 金志遼山有箕山清谷水世相傳許由伯益棲此山 左傳先軫敗狄於箕即此 箕山在登封縣東南三十里一名許由山有墓在焉又許由隱沛澤之黃城耕於箕山之下沛澤即漢之沛而黃城則登封西南之負黍亭也馮衍顯志賦求善卷之所在遇許由於負黍京相璠曰成陽西南二十七里世謂黃城魏地形志洛州陽城郡陽城縣有少室山嵩高山許由墓康城分陽城置有箕山許由隱窟乃古所謂箕山之隂許由冢也山西諸志多渉傅會
許由洞在箕山
五指山在州東七十里峭勢壁立山麓西五指村有西五指洞山半石壁有仙人掌五指跡
轉鞍嶺在州東八十里
摩天嶺在州東九十里
十八盤在州東百二十里
觀音巖在州東王家莊山半憑閣殊覺竒秀
千畝原在縣東南三十里懸崖絶壁山半有龍洞有千畝泉周宣王二十九年戰於千畝明一統志千畝原在遼州
土門嶺在州南三十里兩峯對峙如門
翻轅嶺在州南三十里
高歡洞在州南四十里有石室高歡行營嘗憩此洞前有高歡橋洞內有石室石牀偕晉陽龍山胥避暑地也
武軍山在州南七十里武軍寺村數峯峭立高千餘仞山胥以骨勝而此尤矯武不屈
㟦山在州西三里四時蒼翠西脅有昭懿泉
石佛洞在州西七里中有石佛
紫金山在州西十里上會村上時有紫氣
武鄉嶺在州西四十五里舊隸武鄉地
莊峧嶺在東北一百十里
鬼谷通典遼山縣東北有鬼谷
漳水繇和順入州境起西一百里八賦嶺經州城南一里又東至上下交漳村合東漳水流入黎城境東注河南磁州入臨清 水經注清漳又西南與轑水相接轑水出轑河縣西北轑山南流逕轑河縣故城西南東流至粟城注於清漳也
東漳河源出和順石猴嶺西南流經州東七十里而南至交漳村合西漳〈按石猴嶺當即轑山遼山縣當即轑河縣之省筆〉明一統志漳水源有二一自和順縣西儀城流經州南一里而東一自和順縣石猴嶺流經州東七十里而南至交漳村二水合流入潞州黎城縣界
洺河源出遼州太行山經武安三門達紫山北二流雙導滙而為一東流雞澤入寧晉泊 洺河在廣平府北二十里
枯河 無本暴雨輒經州城東
甘泉在州東十里甕洪山
溫泉在州東七十里沍寒時炎氣升五六尺
龍潭在州東八十里深不可測有水獸人不能識土人傳為海眼
萁轑水五朝志遼山有萁轑水
太子蓮池在州南相傳梵王太子浴此蓮花湧出千畝泉南三十里州境多山惟此地廣平千畝四面懸崖絶壁崖半有泉自石穴中湧出傾注似素練聲似雷沍寒輒凝為冰柱禱雨輒應因建祠焉唐加號通利侯明賜號千畝靈泉之神
昭懿泉在㟦山西腋以昭懿聖母祠名
谷駝泉在州西黙昭寺後港
老鸛在石匣村西五里沍寒冰合內有樓臺寺塔形徐水五朝志平城有徐水
和順縣
仙人洞在縣東十五里內有樂聲
合山在縣東四十里山勢盤踞松栢鬱茂下有郎君娘子二泉泉上建祠勅賜額曰懿濟聖母顯澤侯
馬嶺洞在縣東六十里山象新月內有洞入洞轉南用梯上又有洞內容千人有石佛禱雨多應
虎谷在縣東六十里 王雲鳯虎谷十八詠厚德山注石門𡻯前山名門樓纒極高且險登雲嶺雲鳯未第時過林嶺假寐土地廟前夢土地神曰此登雲嶺也又有筆峯山南虎谷黃榆嶺又有新泉南虎谷水
印臺山在虎谷前
門樓纒在虎谷
南虎谷在虎谷南有水
筆峯山在虎谷
登雲嶺在虎谷一峯突兀
黃榆嶺在縣東七十里南連清風岵北連馬嶺王雲鳯曰梁餘之東山南接太行 榆嶺傍峭壁際天中有懸泉如玉柱下滙巨澗 王世貞曰將入黃榆度水門峽最逶迤險絶處也
夫子嶺在縣東百里有宣聖廟
武鄉嶺在縣東層累而上有龍神祠近漳水之源鹿苑原在縣東相傳為趙襄子養鹿之所
首陽山在縣東南四十里許叔重言首陽在遼西或曰即和順東首陽山也山北日光照恆晚里名西陽
石鼓嶺在縣南三十里有石似鼓
黑壁洞在縣南四十里北山
堯神岡在縣西南四十里巔有堯廟
雲龍山在縣西三里有石井雷音臺
鳯凰山在縣西八里一名鳯臺山勢似孤塚嘗有鳯集此
<span id="四縣�在縣西六十里榆社界">[[#四縣�在縣西六十里榆社界|四縣�在縣西六十里榆社界]]
禪隠山在縣西六十里崔巍嶻嶭繇東南徑蜿蜒入寺形似仰盂有道人泉流為幽澗西歴危磴有石室名仙人洞
㟦山在縣西八十里上有昭濟聖母祠
三尖山在縣西九十里三峯屹峙似山字
八賦嶺在縣西百二十里嶺分二支一名八縛嶺 州志十八盤峙其左八賦嶺踞其右兩山對峙似八字
孫臏坡在縣西百二十里山勢盤曲西接馬陵關道相傳齊孫臏伏兵地
西峪在西峪里西山巖下
九京山在縣西北五里即九原山相傳趙文子叔向觀此 金志有九原山五朝志和順有九京山
石猴嶺在縣西北四十里漳水源出此一作石堠嶺麻衣山在縣北五里宋太祖征太原道經此躬祝佛前曰此行只以弔伐為意誓不殺一人麻衣仙即相錢若水傳麻衣相法者也上有麻衣古寺石屋
龍泉山在縣北八里層巒疊嶂凌空構壽聖寺山右之陽有龍泉雙液潺湲尤甘潔所謂北泉也泉下有新月沼西有浴浪橋山東有噴珠潭左有射斗峰盤旋上陟有凌雲松伏鸞丘環拱山前有紫石屏
松子嶺在縣北三十里嶺勢﨑嶇亘二十里有竒有古關
南尖峯在縣東北一峯突起下有花兒坪
鵰王崖在縣東北石崖嵯岈鵰多居巖谷下即箭溝多虎
石城山在石城裡山四圍如城郭
獨堆山在獨堆里山堆高聳山歸
漳河在縣西北六十里有三一出八賦嶺流經襄垣合濁漳一出縣北一出縣南分流經城下至縣東合流入遼州境 水經注清漳水又南得梁榆水口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有二源北水東南流逕其城東南注南水南水亦出西山東逕文當城北又東北逕梁榆城南即閼與故城也秦伐韓閼與惠文王使趙奢救之奢納許歴之説破秦於閼與謂此也司馬彪袁松郡國志竝言湼縣有閼與聚廬諶征艱賦曰訪梁榆之虛郭弔閼與之舊平桓亦云閼與今梁榆城是也其水右合北水又東南入於清漳
萬水泉源出縣東六十里合山東流合漳水
海眼泉在縣東六十里圏馬平村一名清河泉最甘洌喬宇詩萬斛明珠地湧泉茶經應載品通仙
水神水在縣東七十里源出渉河峪北流經樂平縣東南八十里水神谷合沾水一作水深水
新泉在虎谷內 明正德八年忽有泉湧出故名溫泉在縣東南四十里溫源里冬不冰
石井在縣南十裏白潭村村昔無水有異人指曰此石下有水鑿深三丈石底泉湧一鄉利頼
石公泉在縣南六十里源出合山之東南流合漳水武鄉水源出縣西南百里孫臏坡南流經榆社武鄉縣界 明一統志武鄉水在和順縣西南來自武鄉縣經榆社縣流入縣界於地勢不合
西溪水在雲龍山椒泉有三冬夏不涸南崖下凝冰重結六月不消
小漳水在縣西百里源出八賦嶺流經榆社縣合黃花嶺水至武鄉縣西五里合湼水至襄垣縣東北三十五里合濁漳
梁榆水源出縣西儀城石猴嶺流經縣東南合清漳一作梁餘水
飲馬池在西山隂水最清澈相傳石勒飲馬於此玉津泉在縣東北土人名冰井溝有玉津寺
北寺泉 石穴流出清泚可鑒
白泉在白泉里澂瑩似玉
牛村池在牛川村
榆社縣
黑山在縣東二十五里逓高十里盤踞四十里東接遼州境南接清涼山高過羣山多松山下有儀川水有黑山廟
箕山在縣東三十里逓高二里盤踞三里相傳箕子始封地唐箕州治山下有箕城址 路史箕箕子之先箕伯之封小國也春秋猶有箕崇之國姓纂雲商之圻內今太原晉敗狄於箕者杜預謂太原陽邑有箕城是陽邑隋之太谷後為骨打都今遼之榆社東南三十里古箕城在遼山與琅琊益都襄邑異
武鄉嶺在縣東四十里層累而上嶺下即儀川河原清涼山在縣東五十里盤踞四十里接武鄉縣脈連太行山下有藍玉泉
五峰山在縣東六十里逓高三里盤踞十里其峰五出古寨在縣東南三里高三十丈東南胥有澗溝旁有洞秀容山在縣東南三里縣鎮山也其勢迤邐而西 山堂肆考秀容山在山西遼州榆社縣治東南山下有秀容川
赤山嶺在縣東南四十里土赤一名赤土嶺
車道嶺在縣東南四十里
筆架山在縣南三里逓高二里盤踞三里漳水環流郝壁洞在縣南四十里北山深杳莫測洞口恆閉堯神岡在縣西南四十里相傳堯廵狩登此
㡌盒山在縣西南五十里逓高五里盤踞八里形似㡌盒巔對漳水
石佛洞在縣西七里有石洞三石佛四百八十四梓荊山在縣西十里高七里盤踞三十里上有梓樹一建梓嶽大王廟山勢嶐𡾿陡絶上有石室似甕形廣六丈內有梁山伯祝英臺二石像人入室人聲石聲交應名響堂
黃花嶺在縣西五十里嶺多黃花漳水經其下
禪隱山在縣西六十里高三里盤踞五十里接祁縣界東南一徑蜿蜒入寺下有道人泉上有仙人洞長老松山下出泉
漫天嶺在縣西六十里高可接天
四縣�在縣西六十里巔最高俯視祁太谷徐溝太原四縣東有鄧青樹取其枝入水五色畢現且葉繁密則年豐疎稀則年歉乃神木也
黑山寨在縣西北三十五里上有天池
馬鞍山在縣西北五十里逓高十五里盤踞五十里接太谷縣界積石嶙峋高入雲漢中峰兩岐巔有二峰高二丈山下有清水泉
摩天嶺在縣西北六十里
寓仙寨在縣西北七十里上有天池
頂山在縣西北七十里逓高五里盤踞三十里接太谷境羣峰突起巔有八峰高丈餘上有頂山神祠禱雨輒應
縣嶺在縣北八里
北泉山在縣北八里高二里盤踞三里有育龍泉星月沼噴珠潭射斗峰紫衣屏伏鸞丘又有浴浪橋凌雲松 水繞山環中古剎峙立有牛入寺化石蹟存
高榆山在縣北十五里高四里盤踞十五里巔有田一頃四面壁立築墉環之井深四十丈有竒
官寨在縣北五十里四面壁立一徑陟巔可容三百人元季官民嘗避此雲
狼兒嶺在縣東北二十里嶺下即儀川河源
漳河源出縣西北六十里武鄉縣界黃華嶺經梓杆舖面團村河泉村至縣西關又經縣西南亷村會儀川河袤八十里廣八里又南合武鄉河 漳河有二一在和順縣西百里八賦嶺名小漳水流經榆社縣合黃花嶺水至武鄉縣西五里合湼水至襄垣縣東北三十五里合濁漳河水一出榆社縣西北六十里黃花嶺至縣西南合儀川河 榆社漳河亦濁漳之一源按水經注以地形考之漳河當即黃水隱室山水當即禪隱道人泉武鄉山即武鄉嶺武鄉縣故城今在榆社縣北三十里清谷口水當即狼兒嶺下水古今地異名黃華嶺當即黃水之譌禪隱山當繇隱室而譌立禪寺也
東滙泉在縣東五里湧泉滋衆
三元泉在縣東三十五里漳源舖石中三穴流出味殊甘
藍玉泉在縣東四十里藍玉寺下流經屯村郝壁村至長寧村合儀川漳河入武鄉界
儀川河有二源一出縣東四十里武鄉嶺下經漳源舖紅崖村煖水舖一出縣東北狼兒嶺下經杏榛村龎家莊胥經縣東北王景村滙流又經沿壁舖東會村至縣南關外又西南至亷村入漳河南北隸縣境八十里 水經注湼水又東南與武鄉水會水源出武鄉山西南逕武鄉縣故城西而南出得清谷口水水源出東北長山清谷西南與鞸鞳白壁二水合南入武鄉水又南得黃水口黃水三源同注一壑東南流與隱室水合水源西北出隱室山東南注黃水又東入武鄉水武鄉水又東南注於湼水
石井在縣南十里潭村
溫泉在縣南三十里韓村北或出於石或湧於地水中蘋藻殊茂
瀑突泉在縣南五十里石瀑五寸水濱四季碧草海眼泉在縣南三十里巨石覆之
禪隱山泉出小麓流入西川河至馬會村合儀川河漳河
北泉在北泉寺左右泉甚繁有一繇巨石穴中流出清鑑毫髮
柳灘泉在縣東北五里
西川河源出武鄉縣北獅子嶺經松莊村石盤鎮入縣境下赤舖雲簇鎮和平村馬會村合漳河儀川河
漚麻池通典漢垣縣地晉於此置武鄉縣石勒是此縣人有石勒漚麻池
丹石在通懸觀
枯河在北郊水無本雨輒怒漲
沁州
筆峰山在州南一里三峰似筆架列學宮前
銅鞮山在州南四十里一名紫金山有文中子書室魏高祖幸代都次於上黨之銅鞮山路傍有大松樹十數根時高祖進繖遂行而賦詩令人示彭城王勰曰吾始作此詩雖不七歩亦不言遠汝可作之比至吾所令就之也時勰去帝十餘歩遂且行且作未至帝所而就詩曰問松林松林㡬經冬山川何如昔風雲與古同高祖大笑曰汝此詩亦調責吾耳
萬安山在州南四十里
月嶺在州南四十里
聖佛嶺二一在州南六十里沁源縣西北七十里古建浮圖今建精藍一在州西五十里
名梯山在州南七十里 水經注銅鞮西有石梯山後泉山在州西南四十里山下有後泉水
蟠龍山在州西南有洪相寺
鼊山在州西二十五里伏牛山南麓下有鼊池流入漳河
堯山在州西三十里
伏牛山在州西三十五里山勢巍秀有龍泉 宋康濟記元豐六年河東大旱禱於伏牛山龍泉乃雨冬無雪又請泉以禱獲瑞雪盈尺部使者上之太常以靈顯揭廟額 明楊可大記銅川之西三十里曰伏牛山層蠻𢌞繞岡阜蟠踞而中則峭壁直上其上多喬松秀木蓋三晉大觀也山之中有泉相傳泉有潛龍故以龍泉名州志昔人見神牛隱此 元岳至伏牛山廟碑距沁西三十里曰伏牛山嘉澤顯濟王廟在焉廟有泉泉有龍居
龜山在北郭外二里祝志作五里漳沁二水滙其前滑山在州北三十五里州志名花山高峰聳秀有王仙石洞 明俞汝為王仙傳清漳之源有鎮曰交口去鎮不四里有峰削立孤聳雲霧間望之若芙蕖醮水山巔平𡗝有古洞高深盈丈闊半之四圍山色紛舞其前若拱若揖蓋沁陽最勝地嘉靖三十年八月段柳里王威坐蛻其中上建神塔以鎮蟲蛇
聖鼓山在州東北五里明一統志作聖鼓嶺 圓石象鼓擊之有聲下有水流入漳河土人名小河
麟山在州東北三十里有宣聖祠
爛柯山在州東北四十里武鄉界今存碁局相傳仙人對奕於此
檀山在州東少北四十里近麟山峰有九頂
伏甑山地有溫泉
漳水祝徽山西通志水有二一在和順縣西百里八賦嶺名小漳水流經榆社縣合黃花嶺水至武鄉縣西五里合湼水至襄垣縣東北三十五里合濁漳水一出榆社縣西北六十里黃花嶺至縣西南合儀川河此榆社武鄉之濁漳也明一統志水有二一自伏牛山西谷發源經沁州城西南流一自古甲分水嶺下發源經武鄉縣東南流入潞州界此武鄉沁州之濁漳也水經注以武鄉水屬濁漳其説甚明沁州志漳源在州西北三十五里有泉滙為巨流繞州城之西東南與衛水合經雲清漳發於樂平縣濁漳發於長子縣此一名漳源者乃漳水之餘派也説未極了瞭然大槩不甚遠武鄉志武鄉之水即清漳也交口鎮立石碑清漳發源處則匪直誣冒而視濁漳亦太卑矣遜志集詩世人不解崑崙脈只道黃河是濁流義可例推 金志銅鞮有銅鞮山石梯山洹水交水志所稱漳水乃古交水也 祝志源有二一出州西三十里伏牛山西谷一出州西北滑山流至交口與下廟水合名西漳河又名小漳水俱經州城西合流經襄垣縣褫亭鎮至縣西南十里甘村合入濁漳〈按此較沁州志尤朗晰〉
東泉在州東南八十里
暖泉在州南一里隆冬不冰
南泉在州南十里
銅鞮水在銅鞮山下伏牛南麓之水經紫金山漳河合流入潞 水經注漳水歴鹿臺山與鞮水合水出銅鞮縣西北石磴山東流與專池水合出八持山東北流入銅鞮水又東南逕女諫水出西北好松山東南流北則葦池水與公主水合而右注之南則榆交水與皇后水合而左入焉亂流東南注於銅鞮 州志漢韓信擒代相夏説於此 五朝志銅鞮有銅鞮水
石梯水地形志銅鞮有石梯水東行入漳
清河在州南四十五里
後泉在州南五十里八角井流繞州城西合沁水湛泉在州南半里
龍泉在伏牛山舊有神祠禱雨輒應
甲水源出州西北九十里胡甲嶺南東流入武鄉縣南為沁州爛柯山北為武鄉三交里又名湼水
柳泉在北郭外泉自石竇中出滙為方池冬夏不竭楊可大記出郡城北三百里有泉一混混湧出歲旱不竭兩㟁夾柳泉流其下空靚渟涵吐納光景中畜錦鱗或潛或躍隂晴變候態狀倐殊郡之人因泉構亭遂以柳泉名
小河水繇爛柯山南分水經聖鼓山下繞州城北西入漳河
沁源縣
琴泉山在縣東三里逓高五里盤踞三十餘里連青龍山上有琴高真人廟廟前有靈泉禱雨多應 列仙傳琴高者趙人也以鼓琴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術浮游冀州涿郡間二百餘年後辭入涿水中取龍子期日皆潔齋待於水旁設祠果乘赤鯉來出坐祠中旦有萬人觀之留月餘復入水去 山壁立千仞夕陽輒丹碧流輝移時不散土人傳琴仙放光 琴仙酒樓東關外沁河濱相傳琴高騎白鹿徃來與抱朴真人飲酒於此
鐵爐嶺在縣東十五里琴泉山後相傳竇建德造兵器地
磨刀嶺連鐵爐嶺上有大石相傳竇建德試劍地馬圏坪在磨刀嶺下十畝有竒相傳竇建德屯馬地白土巖在縣東十五里下有馬跑泉
青龍山在縣東二十里逓高二里盤踞三十餘里連沁州屯留諸山巔常出雲霧形似龍上有青龍廟
紫金山自霍山蜿蜒東來逓高十餘里盤踞三十里而西城據其半史記正義霍太山東南八十里為沁源西巖下有數洞松栢隂翳遠望似雨所謂太清煙雨也 喬扆太清觀記沁源縣西北隅地連紫金山麓橫岡逶迤俯瞰井落有大松數十百本鬱然森秀蔽虧雲日昭惠靈顯祠建其上
鵰窠嶺在縣東南五十里綿延三十里接屯留縣界州西嶺在南門外百歩綿亘二十里有沁州故城嶺在城西故名
螺山在縣南二十里北石村連州西嶺中藏古剎亦先師菩薩卓錫地也寺有石井泉冬夏不涸
臥雲嶂在縣西十里雲常臥於嶂壑
雲蓋山在縣西三十里上有白侯神廟
紅祠嶺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土人名侯四嶺上有清泉上觀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屏列林茂上有香林寺靈空山在縣西北六十里高十里有竒盤踞五十里西連霍太山山勢峭削四圍石壁如屏巖邃林密徑陡磴曲土人名十八盤峰半有仙橋巒橋越澗而度先師菩薩寺在焉先師菩薩名偘唐懿宗第三子也以黃巢亂為僧至靈空山有馬跑泉之祥遂卓錫焉昭宗景福二年入滅 蓋海洞〈山東南麓洞有三關關徑尺有竒劣容身鄉人取水入二里始抵後穴相傳一關得水風而少雨二關得水隂而多雲三關得水雨始大而溥〉五龍潭〈寺東北隅四周青石崖廣十丈有竒時出雲霧現龍形上建五龍神廟禱雨多應〉唐王寨〈山東峽孤峯萬仞削壁四周澗下亂石巉巖人不能歩東南有石峽劣容軌巔寛平十畝有竒相傳先師望長安地〉捨身崖〈十八盤南崖高百丈有竒石胥赤削壁丹青錯雜〉仙橋〈捨身崖西澗深十丈有竒闊一丈五尺先師以長石橫亙其上〉巒橋〈仙橋西〉五龍川〈縣西北七十里〉含𢎞川〈縣西北六十餘里靈空山後〉苖維川〈連五龍川胥由東入靈空山峽由仙橋下出〉地峪川〈縣西北七十里〉水屯川〈連地峪川胥由西北入靈空山峽由巒橋下出〉滴翠洞〈寺東北石巖下可容百人洞上孔十數胥滴乳泉四周蘚結翠似繡〉馬明王井〈山東隅禱雨多應〉
石臺在縣西北七十里石臺村東南孤峯突起四周如削高二百尺有竒石光耀目
靜草嵬山在縣西北九十里連靈空山高二十里有竒盤踞百餘里六月凝雪徑絶寸草
碾臺山在縣西北百三十里怪石巉秀連霍太山 金志沁源有霍山沁水
南山在縣西北韓洪鎮上有海泉
朱鶴嶺在縣北四十里土人名豬窩嶺有風洞在亂石堆中人莫敢窺有司歲祀巔有天池
仁霧山在縣北五十里郭道鎮東分脈綿山綿亘六七十里突起高峰埀首蟠結上有慈雲寺旁分二支彎環廻抱胥起尖峰似雙闕中通綫徑沁河瀠繞於外乃形勝地也
上嶺在縣北八十里多木
青石山在縣北八十里山石如黛松栢環寺
綿山在縣北百二十里高十里有竒盤踞百里連介山抱腹巖 俞汝為介之推辨綿山迥伏蜿蜒數百里若奧若堂若復若波而澗谷中氷雪齒齒入夏不消乃倚衡而嘆曰焚何容易哉非豐茅廣野可燎之原也非叢林聚薪可赭之山也石澗之參錯崖谷之委會推有伏而藏矣不然則遁而走矣
龍居山在縣東北八里麻衣禪師棲此有麻衣寺五花山在縣東北三十里連青龍山上有狐突廟青果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巔有寒泉松栢環翠一名青裹山
羊頭山
世靡谷
沁河在東關之東源出西北八十里靈石縣界河底村南流隸縣境百三十里又南入岳陽縣界源有四一在滑鳯村東北溝中石崖下一穴出水湍急一在崖頭村北山麓有泉一胥繇琴峪而南至陽城村折東一在車家嶺底水繇地二孔湧出勢甚雄沛繇綿上鎮至陽城合流一在白狐窰馬圏溝南流至交口村合流而南經縣城東復受諸水其流寖巨又南經岳陽縣又東南經沁水縣穿太行山至河南懷慶府經濟源武陟縣入黃河 山海經謁戾之山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於河郭璞曰在湼 漢志注榖遠羊頭山世靡谷沁水所出東南至滎陽入河過郡三行九百七十里莽曰榖近師古曰今沁水至懷州武陟縣界入河此雲在滎陽疑傳寫錯誤 水經注沁水即洎水也或言出穀逺縣羊頭山世靡谷三源竒注逕瀉一隍又南會山水歴落出左右近溪參差翼注之也 五朝志綿上有沁水 通典有沁水明一統志源出綿山東谷〈山海經沁水出井陘東〉沁水至秋有風激波濤聲砰𪿪奔騰徹十里有竒春夏則寂縣南五里龜灘週十畝有竒形似龜土人名龜兒灣淺汀密葦候雁多宿此
靈泉在琴泉山下
清水河在縣東八里源出龍居山泉西流入沁河龍居泉極清撓之不濁
馬跑泉二一在縣東十五里源出白土巖下南至有義村入沁河一在縣西六十里靈空山旱不涸澇不溢
青龍河在縣東三十里源出青龍山下西南至園寨村入沁河
石井泉在螺山上不溢不竭
小南川在縣西南四十里
大南川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西川河在縣西三十里源出衛村東溝至龍頭村入沁河
清泉在紅祠嶺上
湱河在縣西北八十里源出靈石縣界太平頭石巖下三穴出水甚急至郭道鎮入沁河
狼尾河在縣北十里源出馬藍溝及朱鶴嶺下至河西村入沁河
水峪河在縣北七十五里源出水峪村至綿上鎮東入沁河
白龍池在縣北百二十里大色村西有白龍神廟廟西有池環池皆石深莫可量五月五日禱雨即應唐詩古洞雖無百尺泉白龍蟠伏已多年誰知此物能雲雨嘗濟山南萬頃田
寒泉在縣東北十五里青果山巔流入沁河泉四時不涸味埓金山冷泉所謂青果寒泉也
海泉在韓洪鎮先師菩薩飲泉而甘建精舍焉
武鄉縣
太行山在縣東百二十里南北袤亘八百餘里
八座石在東郊
顯王山在縣東二十里長樂里四壁層山有古王墓德峰山在縣東四十里有離相古剎
西石坡在縣東五十里中村可登眺
左會山在縣東五十里四壁崇巒土人多習獵
石門在縣東五十里攀龍嶺両山峙立中有古洞鍾乳石産焉
黃巖山在縣東六十里舊志作黃崖山注崖色黃玉華洞在縣東六十里南交村産鍾乳石殊怪偉中有三石筍魏光緒嘗賦焉
天城山在縣東六十里一名大井山層巒複壁插入雲表昔人嘗避兵焉
中方洞在縣東七十里龍門山黎城縣界 趙三麒記繇陽河過伏虎崖抵大巖最高者為中方斷碣雲山在太行之中故曰中方諸山純石截霞而上諸水如磬截霞而下上為丸封洞半崖為盤安洞旁石如砥為三仙臺北為生生洞左為俯觀洞山後為雨玉處巔為捧天崖對面為金蓮峰
墨鐙峰在縣東七十里雙峰壁立
龍囤在縣東九十里舊志作龍崖深遠莫測禱雨輒應洞中時流出五榖雜穗土人傳龍神掃囤雲
韓家巖在縣東九十里羊徑有三洞中為雙泉洞二水分流 趙三麒署語石曰惟韓陵片石猶可語耳
龍門山在縣東百里對峙如門中出清泉繇龍門行三里為韓家巖巖東為羊徑山
五峰山在縣東百里五峰竝峙雪浪峰最高積雪不消所謂無盤石人有盤石雪也
崇城在縣東百里危橋渡空絶壁凌漢嵌巖邃谷昔人嘗避兵焉
漏巖嶺在東山 李之蕃詩行人望嶺頭猶在層霄上大界峽在東山一名小壑頭 杜來鳯詩劈此嶺頭分又曰度峽疑無路魏令望有大界峽賦
箕山在縣東甎壁村形肖箕
立石在東監張石牛上高三十丈獨立參天
南山在縣東南三里有觀音井八角池上有南山神廟三原山在縣東南二十里有平原三當即三臺嶺龍洞在縣東南六十里滴水下流滙而為池禱雨輒應白龍石洞在縣南十里東賈莊歲祀
神靈背在縣南三十里
時山在縣西南三里
八角山在縣西五里山形八角
鳯凰山在縣西二十里相傳鳯凰棲此
爛柯山在縣西五十里明一統志隸沁州 二石人對奕其一旁觀事見姑蔑志青霞第八洞天鄭緝之東陽志廣東肇慶府志 信安志爛柯山四詩題乃最高頂石橋仙人碁石室二禪師也
馬鞍山在縣西七十里以形肖名上有晉大夫狐突廟信義山在縣西七十里環山竒聳
三交山在縣西七十里山水交合
周家坡在縣西九十里相傳桃花女破周公卦術地西交山在縣西百里一作西郊山
石臼山在縣西北七十里有古石臼
石盤山在石臼山西石多土少山形肖盤
䕶甲山在縣西北百里明初置巡檢司後裁一名侯甲見班固北征賦山有口即分水嶺也湼水源此一名鼓腰嶺劉稹使其將康良佺屯鼔腰嶺敗太原兵生擒卒七百
龍舟洞在縣西北百里䕶甲鎮
麓臺山在縣西北百二十里接沁源靈石二縣
隂辿山在縣西北百三十里南關鎮北
鞞山在縣署北縣城在山麓南低北昻上連石勒寨初名北原山石勒微時常聞鞞鐸聲乃改今名 載紀勒每聞鞞鐸音歸以告其母母曰作勞耳鳴非不祥也 石勒城在北原上半里周四百六十歩晉永嘉時勒屯兵於此
橫嶺山在縣東北五十里縣志即古大黽谷
紫巖山在縣東北六十里石色胥紫
覆甑山地形志陽城有覆甑山湼水出焉東南合武鄉水
羊徑山在韓家巖東黎城界高接太行徑狹裁可通羊故名
武山 長山 隱室山 縣志見水經注今迷其處方山地形志鄉有方山上有堯廟
三臺嶺地形志鄉有三臺嶺上有李陽墓
監漳鎮山趙三麒會仙觀記武邑在謁戾之麓清漳經焉東行二由旬鎮曰監漳志謂即唐陵川縣舊址也長河包絡千谿紫翠怪石盤立截斷紅塵左則三隴雲蒸龍從火出也右則石牛瀑布虎向水生也即一丘一壑可證五雷五寶昔賈仙韜會仙於此因以名焉
漳河縣志按禹貢蔡註清漳出上黨沾縣大黽谷今樂平縣少山也濁漳出上黨長子縣鹿谷山今潞安府長子縣發鳩山也濁漳又謂之衡水又謂之橫水東至鄴合清漳而東北至阜城入北河鄴即今渉縣也阜城即今東光縣也武鄉之漳即清漳也 州志出武鄉嶺下西北來至縣西五里合湼水東流 金志武鄉有胡甲山武鄉水〈詳樂平〉
東井在東門外
蓮花池在城東
石牛在縣東二十里監張村
柳塘池在縣東五十里水色清白
湯水在縣東六十里水經出湼縣西山谷
靈應池在縣東五里祝志宋宣和間建廟封靈潤公明稱南山之神禱雨輒應店子渠海瀆廟舊志訛為南山神廟
麻池在縣南二十里有谷內有一小溪名麻池即石勒與李陽所爭者 地形志鄉有古麻池即石勒與李陽所爭也 金志榆社有武鄉水石勒漚麻池 十六國春秋初石勒與李陽隣居歲常爭麻池迭相毆擊至是召陽至與酣謔引陽臂笑曰孤徃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因賜甲第一區拜參軍都尉
觀音井在縣南山下觀音堂內
八角池在南山廟內
西泉在西關石罅湧出殊甘美
湼水一名甲水源出縣西九十里䕶甲嶺之南流經縣西五里東段村入漳河 水經注有湼水西出覆甑山而東流與西湯溪水合出湼縣西山湯谷五泉俱會謂之五會山泉交東南流謂之西湯水又東南流注湼水湼水又東逕湼氏縣故城南縣氏湼水也東與白雞水合水出縣之西山東逕其縣北東南流入湼水有古湼城
龍泉在縣西九十里龍泉村林茂泉清
合渠在縣西百二十里南北二水至此合流
青谷水水經注清水出武鄉西鞞山白壁二水與此合黃巖水水經黃崖水出遼山縣西黃岡
珍珠泉在縣東北一里噴出如珠
平定州
東浮化山一名浮山在州東五十里南與羅侯晉盤諸山競雄北與青玉峽互亘西去西浮化百里對峙境內上胥有女媧鍊石補天竈 金志有浮山浮濼水列子天地一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
色石以補其闕 外紀太昊都於陳女媧之同母兄弟又相繼王天下都於中皇山今廟胥在東浮化山〈按呂思誠記及東浮山壁殘碣女媧氏神祭在東浮化山後誤祭於西浮化山明萬厯間有司復以春秋仲月祭東浮化山〉陸深浮山遺竈記平定之山以浮名者二故稱東西浮山雲東浮山在城東五十里即女媧氏補天處其煉石竈尚存山多產石炭勝他產而所產諸色石亦可燒雲
承天山在州東八十五里即古承天軍也中有老君洞崖石上刻曰韓愈呉丹過此 洞門左有唐大厯二年修承天城碑記 古名保陽庵相傳老子麻姑仙鍊藥地 趙王王鎔會晉王李存朂於承天軍奉觴為壽存朂以鎔父友尊禮之酒酣為鎔歌拔佩刀斷衣而盟許以女妻鎔子昭誨
綿山在州東北九十里唐建承天軍一名承天山又名紫金山澤發水出焉有介子廟妬女祠祠在娘子關澤發水上唐大厯間建 妬女介子推妹也介子隱綿山晉俗禁火號寒食其妹於冬至後一日積薪熾火以變其俗兄禁火妹舉火故謂之妬女後人胥祠於綿山 元好問承天鎮懸泉詩注平定土俗傳介子推被焚其妹介山氏恥兄要君積薪自焚號曰妬女祠其碑大厯中判官李諲撰辭㫖殊謬至有百日積薪一日燒之之語鄉社至今以百五日積薪而焚之謂之祭妬女 圖經介山氏之廟有神如鱉晝伏夜遊神出水湧 唐高宗幸汾陽宮并州長史李沖元以道出妬女祠盛服過者致風雷之變更發卒數萬改馳道狄仁傑諫曰天子行幸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妬女避耶帝壯之曰真丈夫哉遂止其役是日天甚霽皎
水洞在州東北九十里娘子關妬女祠下半崖間清流千尺下懸絶澗形似珠今涸嘗有曲行入穴者見石室方正頂似㡩幔復經疊屋則蝙蝠大於箕張兩翼觸火滅矣相傳通正定北城雲又傳明初郡人郭罕然得異書於此 喬宇詩繞洞飛泉數丈餘
試劍峰在州東二十里分裂似劍劈相傳為韓淮隂蹟鏡山在州東五十里栢井鎮西北繇小澗﨑嶇入三里許四山環繞天隙圓光似鏡
故關山在州東九十里即古井陘口
厭谷在州東一百四十里
藥嶺山在州東南三十里有石佛洞巖石嵯峨澗泉清冽山飈薦涼殊為幽勝
晉盤山在州東南四十里山形盤錯北與東浮山對峙石樓山在州南十里一名玉屏山下有聖水凹
侯神嶺在州南二十里陽勝水出焉
冠山在州西南八里盤踞巍峩山椒有孔子洞一石琢成 元好問詩冠山移得近城頭 喬宇夫子洞記平定之西九里山勢秀拔曰冠山元左丞呂公思誠書院舊址在焉南有巨石高丈餘廣倍之太守孫君朝用命工琢為洞肖夫子像以顔子曽子配又疊石為二洞以備士類息偃游藝之所繚以垣墉與書院相表裏
四角山在州西南三十里勢四起下出三泉
七里嶺在州西南四十里高七里橫亙數十里
嘉山在城西與冠山角峙下有龍井井側有黒水泉流經州城東合桃水上有晉公子祠豐樂亭祠明一統志有靈源公祠
黒砂嶺在州西五里嶺脊有憑虛閣一名南天門馬鞍山在州西十里北漢天會十二年三月宋鎮州守將破馬鞍山砦
獅子山在州西二十五里形似獅一名蒲山巨石數丈上有穴中產菖蒲水冬夏不竭禱雨輒應里人建蒲臺神廟北有石甕山 呂思誠靈瞻王廟記平定郡城之西二十五里有山曰石獅子山經所謂以形似而名之者也山之麓有石臺焉巍巍峩峩傑出羣石若巨人之冠帽然菖蒲生其上南望黒水十里而近北顧石甕五里而遙蓋連亘之一山也又呂思誠豐濟王廟記去平定州城三十里有里曰賽魚南臨桃水有獅子山多松栢檞檜山之巔有崖直下數百仞其傍有穴深若井名曰石甕上有覆石如蓋祈雨者以杖挑甕端之石石開即雨隨置石蓋如故否則風從甕生拔木偃禾
禪巖在州西三十里風神廟南峰上僧普惠示寂巖下故名
西浮化山在州西八十里
鵲山在州西北五里有扁鵲廟山下有平地泉趙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在山下 顔太初許希詩序鍼工許希天聖中召見三進鍼而疾平面授尚藥奉御其賜予不可勝計謝恩畢西向而拜上詢其故奏曰臣拜本師扁鵲也上惜其用心不忘本給錢五十萬立祠封曰靈應侯 周昻詩相看獨鵲山
方山在州西北五十里金進士耿守直隱此
臥龍山在州北十一里上有長者巖
四角山在州北三十里州志下出三泉
懶雲塢在州東北八里王家莊南繇不慍溪入塢環峰清溪有高尚龕
䝉山在州東北十五里一峰孤秀高出羣山上有晉山神祠 五朝志石艾有䝉山
龍頭巖在州東北二十里亂柳村平地突出
白雞山在州東北二十里李存朂獲白雉晉王李克用以為瑞表進於朝有古碑存焉一説李嗣昭獲明一統志上有晉王廟
仙人谼在州東北五十里繇盤石村南澗入山巖外覆旁有水涓滴似乳名乳泉曲磴徑上仙橋險絶 喬宇詩絶澗山橋第一谼兩崖峰勢突高空
盤石六度巖在州東北六十里
石門在州東北七十里
張果老洞在州東北七十里洞有二一在塔崖上一在坡底村北洞爽而邃多唐宋人題詠
高嶺喬宇詩榆關高嶺高接天石缸兩旁飛洞泉龍鳯山
蒼巖盂縣界有橋樓石檀溝説經臺諸勝
崔巍砦
懸泉在紫金山即澤發水之源也元好問承天懸泉詩并州之山水所洑駭浪幾轟山石裂只知晉陽城西天下稀娘子關頭更竒劂王世貞曰娘子關有泉穿大壑下勢雄甚味冽而甘沍冬不冰居人頼之
翠蛟潭在州東四十七里栢井鎮西三里青玉峽中有大石潭冬夏旱潦不涸明提學陳棐題曰翠蛟潭
故關水在州東五十里東流經井陘故關入冶水鎖黃泉在州東南十五里
松溪水在州東南百二十里源出樂平松子嶺經晉盤山下北流入冶河
流杯池在州南二里湧泉亭下為渠九曲金守趙秉文修禊地後涸
陽勝水在州南二十里源出侯神嶺東流至西郊村會南川水
潑潑泉在州南三十里馬郡頭村
南川水源出七里嶺至亂柳入桃水
浮化水在州西南八十里源出西浮化山合洞渦水東入壽陽縣境
嘉水源出嘉山龍井旁黒水即嘉水也經州城東至西郊北流入桃水
龍井在嘉山神祠下井上有亭
清泉池在州西三十里門村山谷間
溫泉在州西五十里側石東繇丹石崖流出泠泠有聲太清泉在州西五十里三都山谷中東流合龍泉平地流出
龍泉在三都南崖下合太清泉
桃水在州西九十里一名洮水源出壽陽東太平谷東流經州境至亂柳村合南川嘉水石門河清玉峽水至承天軍合澤發水繇石峽入井陘縣界東流入冶河 水經注斯洨水首受太白渠太白渠首受綿蔓水綿蔓水上承桃水水出樂平郡之上艾縣東流世謂之曰桃水東逕靖陽亭南故關城也又北流至井陘關下注澤發水水亂流東北逕常山縣蒲吾縣西而桃水出焉南逕蒲吾縣故城西又東南流逕綿蔓縣故城北自下通謂之綿蔓水 綿蔓河發源平定州流至井陘縣界與甘陶河合甘陶河在井陘縣東南十五里一名冶河發源平定州松嶺流經縣界合綿蔓河又東南流至平山縣入滹沱河 泜水河在唐山縣西一里東流入漳俗名沙河韓信背水處
靈應池在鵲山東麓舊有神應王廟
太谷水在州西北四十里源出盂縣界至承天入桃水郗家泊在州北五里水自半崖湧出數十丈後涸崖西南有平地數泉合流入桃水上建昭濟祠相傳郗氏多縉紳世居榆關之泊
澤發水在州東北九十里古承天軍一名阜漿水又名畢發水平地突起下赴絶澗懸流千尺散縷似珠即井陘冶河之源也金趙閑閑秉文元呂介軒思誠胥有懸泉賦碑勒故關隘口
綿水源出綿山東麓北流入澤發水 喬宇觀綿水詩西嶺寒流繞澗斜離離石子帯晴沙
壽陽縣
方山在縣東北四十里碧嶂雙環壁立千仞凌晨雲霧由足下湧起變態千狀唐李通元隱此著華嚴論中有長者龕文殊臺雲松巖巔方一里有池周數百歩山下有黃龍泉山前有黒龍泉雲松巖有金剛泉旁有龍神祠禱雨多應一名神福山 清涼古志李通元遊五臺於善住院逢異僧授以華嚴經㫖遂坐北峰三日至西谷口遇數童子曰吾師妙得通元欲挽衣從之童曰汝宿願𢎞經何德忘卻因念大士授㫖釋經此地嚴寒遂南徙盂陽之方山鑿巖以居栢葉和棗作餅如餞日餌七枚時稱棗栢大士口出光以代燭猛虎䭾經仙童汲水論成四十卷及決疑論行世開元二十八年春唱寂於石室即太原之鎮山也妙濟傳曰朱明埵乃清涼之南埵也 唐志壽陽
有方山 金志有方山洞渦水 張商英題予元祐戊辰奉使河東行太原屬縣訪方山瞻李長者像至則荒茅蔽嶺數十里前後無人煙有古破殿屋三間長者堂三間村僧一名丐食於縣未嘗在山予於破竹經架中得長者修行決疑論四卷十元六相論一卷十二縁生論一卷梵夾如新從此遂頓悟華嚴宗㫖邑人以予知其長者也相與勸勉擇集賢嶺下改建今昭化院予去彼三十年有住持僧宗悟來言方山非昔日方山也松栢林木高大盛茂不植而生皆應古記又於長者造論處發見龕臺以甎石甃砌前建軒閣古蹟歴然僧徒粥飯不求於外遊人庻士不絶於道相公開基始悟亡先師願得相公隻字以為法門之光予曰汝持戒人也必不妄語可自記其實以傳後人政和戊戌十月望日觀文殿大學士張商英題付宗悟 陳棐遊記入山口有溪流百丈餘懸石上飛瀑而落左有方石可磨刻自此仄徑蹲石上數里至下寺出寺門右轉縁嶺而北至上寺寺北殿壁石洞龕塐李長者像美姿修髯有道者氣𧰼僧曰此即長者著論地也東北有長者伏虎像西北有宋張商英碑上寺後為山巔有水池
鴉兒峪在縣東南三十里盂縣西百二十里昔契丹偉王戰敗嘗奔入峪一名鴉鳴峪昔有人迷谷中鴉飛鳴而獲路 王思誠詩羊頭雪映鴉兒峪馬首雲連燕子巖
虎頭崖在縣南二里土山戴石
羊頭崖在縣南五十里崖下冰不消
建公穴在縣南五十里石穴也產蛇療癲癬
渦山在縣南八十里舊經謂之過山以其高過羣山也洞渦水經其下又名渦山占雨者以雲生巔為候
燕巖山在縣西三十里多蟄燕 五朝志壽陽有燕巖山堂肆考太原府壽陽西山多蟄燕因以山名曰
燕巖
紫巖山在縣西八十里土石胥紫一名紫崖巔
罕山在縣西九十里圖經謂之看山層巒起伏獨為壯麗西接榆次陽曲界
石巖山在縣西北八里喬松怪石巖壁古洞流水三曲環帶左右
妖狐洞在縣西北五十里湧泉之東洞深莫測風從中出
黃嶺在縣西北五十里嶺胥黃沙
湧泉山在縣西北五十里有白鹿泉
卻略嶺在縣西北七十里一名玉泉山有清涼泉尖山在縣北十五里神武村前一名神山孤峯迥出封侯嶺在縣北十五里
石門在縣北二十五里石壁對峙如門中通流水乃東北諸山澗之總峽也壁鐫十字曰八田安日上一木兩人扶
雙鳯山在縣北四十里兩峯突起形似伏鳯上有五龍洞洞壁五色成文似龍又有滴水懸珠土人以珠之多寡占歲之旱潦山東有剰水泉
陽摩洞在縣北六十里一名風洞土人曰通盂縣山谷芹泉在縣東二十里源二一出鴉兒峪曰南芹泉一出太平峪曰北芹泉合流入平定州界一名琴泉〈月晦有纎月微光〉
太平河在縣東二十五里色赤濁
壽水在縣南二里一名受水二源一出頡紇山北十里山峪一出要羅村南三里山峪北會黒水合流至縣西會龍門河及東北山峪諸水南十里至冷泉入洞渦水雖山水暴漲壽水獨清
洞渦水在縣南五十里源出樂平縣西四十里陡泉嶺至平定州合浮化水西流至縣界合壽水又西入榆次縣界 水經注洞渦水又西北黒水西出山三合源舍同歸一川東流南屈壽陽縣故城東盧諶征艱賦所謂歴壽陽而總轡者也其水西南入洞渦水〈三合源舍同歸一川即壽水黒水龍門河也〉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於洞渦又西與原過水合逕北便水流也水西阜上有原過祠蓋懷道協靈受書天使憂結宿情傳芳後日棟宇雖淪攢木猶茂故層毖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於洞渦水也 唐光化二年梁氏叔琮破遼州至於榆次周德威戰洞渦河敗之
冷泉在縣南五十里南流入洞渦水
龍門河在縣西二十五里二源一出西可山谷一出西張山谷合流至白家莊入壽水
黒水河在縣西七十里源出黒水村西山三源合一東流合入壽水曲折南流五十里至冷泉入洞渦水
湧泉在縣西北五十里山巔湧出白鹿寺中禱雨多應童子河源出縣北二十五里曹村一名曹河至縣西南二里入壽水 唐李長者過此羣兒迎於水側故名
黃龍泉在方山下相傳唐李長者入山黃龍拔樹而泉湧
金剛泉在方山雲松巖下味甘冽為縣諸泉第一黒龍泉 相傳黒龍裂方山石泉出裂石中
盂縣
藏山在縣北三十五里相傳有程嬰藏孤洞 山半又有洞洞口崖壘環堵石溜灌鎔旁有聖水出焉中有石龍空殼叢鱗盤立水際者數尺禱雨輒應 史記正義今河東趙氏祀先人猶別舒一座祭二士矣武全文綜勝記南北兩崖削而為壁者二曰繡屏曰凌空崖壁間懸而為洞者四曰東洞曰藏身洞曰龍洞曰南洞挹而為泉者三曰飛瀑曰龍潭曰澗道泉錯而著名者五曰洞壑曰龍池曰埀壁曰拄笏峰曰避靜巖
牽牛山在縣東三十里舊有牽牛廟
仙人洞在縣東五十里仙人村
高嶺山在縣東六十五里三峰刺雲有白龍洞風穴噓焉
霞峰山在縣東南五里烏沙水經焉產石成蓮
紅面山在縣南八里相傳紅面長老化此
雙鶴山在縣南十五里李長者住此著華嚴合論雙鶴嘗翔集雲
李賓山在縣南二十里峰六澗三怪石秀林唐李長者隱此後塟於山墓今存
石艾山在縣南三十里後魏以山名縣即艾蒿坪嶺也方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周折成方上有靈湫背函靈龜石今隸壽陽東北境
玉泉山在縣西二十里下有玉泉廟泉似玉
千佛山在縣西五十里上有千佛寺
兩嶺山在縣西百二十里
重門山在縣西北三里原仇之右翼也金大定二年勅建慈氏清涼二院一名慈氏山相傳金皇統六年五色雲見雲
幸狐山在縣西北二十里
牛蘭山在縣西北六十里昔有高士牛蘭隱此
馬宗山在縣西北七十里下有寒道泉昔有高士馬宗隱此
仇猶山在縣北六里山勢尊巍北鎮原仇巔有仇猶國君廟土人名高神山一名太安明一統志山相近有太安山蓋指竦岫也 綱目荀瑤㓕夙繇〈夙繇戰國策作𡴴猶〉定襄志智伯瑤縣東南十五里開門峪東伐仇猶仇猶城東一里城周九里 唐信童府仇猶城內周三百五十歩
竦岫山在縣北十里仇猶山右山形孤峙一名孤山近有太安山
芝山在縣北十五里多松有泉盈流石徑作細大鳴與松韻相間
石門在縣北十五里芝角村東山有巨石竅洞達似門南北可通出入
碧巖山在縣北三十四里翠嶂類碧玉四壁嶄嶤垂麓有洞有潭邑志載六師仙蹟雲
白鹿山在縣北三十八里峰削成砦白鹿泉湧其麓五朝志盂有白鹿山
龍霧山在縣北四十里一名五花山一名五花砦疊巒似五花
六師障在縣北四十里一名碧屏高可摩雲碧障似屛王珻遊記嶂出衆山之上崖削如屏遊者名碧屛
山而土人仍謂之六師障傳有六羽士化於山之洞內洞極邃束燎入或一二里不能窮多燎滅而返廟搆嶂之腰門繇裂石而入廟後倚深巖池水幽黒深不可測
靴蹄山在縣北四十里形似靴下有何宴窰昔高士何宴隱此
王神山在縣北五十里下有王神谷麻仙谷羅仙巖馬鞍山在縣北七十里一名馬砦石燦如星
黃芽山在縣北百五十里青家岔一名黃毛山相傳黃毛祖師棲此
水神山在縣東北十里有周世宗女祠相傳周世宗女秉性貞烈不欲適人潛涕泣於山樹下渴而思水扣地獲泉飲訖經於樹下鄉人立廟祀之禱雨多應
白馬山在縣東北七十里 圖經白馬之山牧馬之水出焉忻州盂縣志胥引圖經以其胥有牧馬河也
越霄山在縣東北六十里高出雲霄羣山莫京有伏仙洞巨人跡
滹沱河繇定襄浮石口東流入縣北境合烏河水東經榆棗口入平山縣界 通典盂縣有虖池水自雁門郡界來 石珤滹沱河記恆山之陽有巨川焉曰滹沱源出代郡秦戲山下滙為三泉流稍延漫循太行掠晉冀蜿蜒而東注之海按班固敘禹貢九河所謂徒駭者是也至宋蔡沈以九河皆淪沒於海滹沱中高不與大河相渉夫九河固淪沒於海九河之源豈亦淪沒乎則滹沱亦未見其的不為徒駭也
溫泉峽在縣東二十里兩山環東原仇諸水胥滙此繇峽口出上有溫泉注之紆回十餘里
腥河東流入溫泉峽仇猶妃殉此
細水河今名秀水河在縣西南繇西遶城東與西河會達平山入滹沱其泉細微而河瀠洄不絶
烏河出西境諸山環烏川而北又北而東入滹沱白鹿泉在縣北三十里神泉村白鹿山泉湧石而出相傳白鹿跑地得之
興道村泉在縣北四十里坡湧三泉迤北至中社入龍花又北至㑹立入滹沱
龍花河在縣北五十里興道村東崖下瀦水為潭曰興龍泉北流至榆棗口入滹沱
溫泉在縣北百二十里滹沱北岸有三穴一穴出盤石中尤熱舊經北齊濟南王有疾沐浴於泉遂愈其水南入滹沱河
牧馬水源出東北白馬山水以山名西流入定襄界合滹沱明志在縣北七十里
樂平縣
少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名揭戾山一名何逄山又名沾山有壽聖寺 福地記其高八百丈可避兵恆山之佐命也清漳水出焉 山海經有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銅郭璞注在沾 水經清漳出上黨沾縣西北少山大黽谷南過縣西又從縣南屈 水經注淮南子曰清漳出揭戾山髙誘雲山在沾縣今清漳出沾縣故城東北俗謂之漳山漢分沾縣為樂平郡治沾縣水出樂平郡沾縣界故晉太康地記曰樂平縣舊名清漳縣漢之故城其山亦曰鹿谷山水出大要谷南流經沾縣故城東不歴其西也又南逕昔陽城左傳昭公十二年晉荀吳偽㑹齊師者假道於鮮虞遂入昔陽杜預曰樂平沾縣東有昔陽城者是也昔陽故縣東五十里 正義括地誌雲昔陽故城一名陽城在并州樂平縣春秋釋地名雲昔陽服國所都也樂平城沾縣東昔陽城服姓白狄別種也樂平縣城漢沾縣城也
牛頭山在縣東十里接𫎇山以形似名
䝉山在縣東二十里一峰拔上上有龍神祠 劉曜夜踰䝉山而東自隸太原祁縣麓臺山亦差近之平定州樂平縣胥非走平陽地也 喬宇遊䝉山詩雲驅野色千騣馬峰疊晴光萬角麟
黃巖山在縣東三十里山石多黃有懸泉流入石甕土人乏水多汲於此
老人峰在縣東六十里黃沙嶺隘口
臯落山在縣東七十里臯落村東北一名靈山 左傳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臯落氏 五朝志樂平有臯落山清漳水
竒峰山在臯落村東二里形類積粟相傳為萬糧堆李愈詩臯落竒峰別是天
白鶴山在縣東七十里石龕村巖下有石作雙鶴相顧形土人傳雙鶴飛入石鑿石得鶴
甕山在縣東七十里有甕山祠 喬宇詩千尺靈淵絶澗旁神龍蹤跡故非常盤空嶺峻連臯落蔽日林深接太行
孔子巖在縣東八十里喬宇詩北有孔子裡
華庵山在縣東九十里峭厲綿亘巔殊坦廣俯視臨城贊皇諸縣若自下仰窺直視半壁天矣有洗頭盆泉冬夏不竭迤北有霧窟隂雨則雲霧滃然一名望川樓 祝志作畫庵山
古洞華庵山西石崖可居雲氣徃來
鶴度嶺在縣東九十里一名仙臺又名錦繡臺北為漫天嶺東為麥穗嶺 元好問詩仙人臺高鶴飛度錦繡堂空去無路人言馬嶺差可行若比黃榆猶坦歩喬宇詩更指西南佳勝處太行青翠接中條
嶂石巖在縣東百里巖水肖乳 喬宇詩雲開臯落見竒峰
臥佛巖在縣東百里孔子巖東
黃沙嶺在縣東百二十里山谷袤六十里東為十八盤板橋山在縣東南二十里有古石樑
棲霞山在縣東南四十里一名犀牙以其形似也水谷山在縣東南六十里谷中出水
石梯山在縣東南六十里石磴峻絶
橫山在縣東南七十里 喬宇詩水谷分一都橫山顧其北
古栢巖在縣東南八十裏白鶴山北一名坐化巖相傳有母女擕犬化此 喬宇詩白楊峪西產龍馬神物化去餘空岡不知何仙瘞両鶴石畔頂紅雙脛長
白巖山在縣東南八十里臯落村南十里起伏蜿蜒一峰挺上對望𫎇山於六十里之外為樂平諸山冠下有楊趙水山側有桃花洞花開時爛然如錦明喬莊簡愛之因號白巖歲大旱霧罩山巔則雨山麓踞馬嶺隘口接邢臺縣界五代末河東守險之地遺址尚存
馬嶺在縣東南百里
松子嶺在縣南四十里嶺北有小松水又有松溪水嶺下有松峰書院元左丞呂思誠記縣治南羅莊孔氏作書院於三都別野蓋羅莊與三都一社也又近在松子嶺下故名曰松峰 孫繼魯詩太行松子嶺天作出羣山 張仲詩密密松隂遮嶺曲層層山勢接雲衢
荊山在縣南四十五里趙壁村東 明志在東平原村方山在縣西南十里
獅子山在縣西南十五里以形似名
石馬山在縣西南三十里谷中有石馬泉石馬寺 喬宇詩沾嶺南來是此峰
鐵佛尖山在縣西南五十里東連石馬一名石尖山喬宇詩東西踏遍兩峩尖
神掌窊在縣西南 喬宇詩巖㘭怪石亭亭立澗口鳴泉決決流
長壽山在縣西二十里下有龎家峪
陡泉山在縣西四十里北界平定州廣陽村 水經洞渦水出沾縣北山 喬宇詩石磴參差路頗艱女郎祠在翠微間
大黽谷在縣西五十里少山下清漳水出焉 水經注名大要谷
橫嶺在縣西百里山勢橫截河水
鳯凰山在縣北八里上建諸神祠
國朝康熙八年修祠神泉倐湧名靈瑞泉
孔子崖在縣東北九十里崖下有宣聖顔曾像
青莎谷 赤土坡 楊雲翼詩白水青莎谷黃雲赤土坡
得車嶺地形志沾有夾山豫水出得車嶺西北入汾有汾陽追城
夾山
龍安山 羊腸百折穿澗泉聲掛松雲影景殊幽麗錦繡峰
清漳水出大黽即沽嶺之谷也北流折西南入和順縣界合梁榆水又經遼州東七十里又南經黎城縣北九十里合黃河又東入河東渉縣境合濁漳水為漳河城漢志注大黽谷清漳水所出東北至邑城入大河過郡五行千六百八十里冀州川 金志樂平有樂平山清漳水
石甕潭在縣東七十里車寺村東山峽間廣一畝深不可測巨石覆其上天鑿孔竅臯落諸水繇此溜入迅疾則繇巨石徑下下多白石壑中胥空洞而碧湍注之語曰空竅者神明之戶牖也潭側建賢王廟禱雨輒應
臯落水在縣東七十里臯落村南南流入鳴水
楊趙水在縣東八十里脊嶺後下合石甕水又流至懸崖有狀元窰金楊雲翼趙秉文肄業於此又北流入沾水
溫泉在縣南十里後涸
沾水源出少山之沾嶺北流十八里復折而南名遡流水經縣北合鳴水小松水過昔陽城東北入冶河應劭曰沾水出壺關〈師古曰沾音它兼反葢指并州治而言也〉
松溪水源出松子嶺西流經平定州境晉盤山下北流入井陘縣冶河
小松水源出松子嶺北至縣東合沾水
浮化水在州西南八十里流入洞渦河水
石馬水源出石馬山至縣東北合鳴水
鳴水源出縣西三十里陡泉山一名陡泉流經縣南三十里合石馬水北入沾水
洞渦水源出縣西四十里陡泉山流入壽陽縣界 水經注洞渦水西流與南谿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渦 洞渦水至平定州合浮化水西流至壽陽縣界土人名冷泉河合黑水經榆次東十五里合流村合大余水又西五里合源渦水又西南流至太原縣北移村王名都注於汾明志至徐溝入汾
水峪水源出和順縣經縣水峪村古栢巖下伏流八十里出東固壁村經壽陽城合沾水
豫水
山西通志卷二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二十六
山川〈十〉
忻州
繫舟山在州南三十五里靈記五臺山有四埵各去臺百二十里南繫舟山號為南埵上有銅環鐵軸昔帝堯遇水繫舟於此土人謂禹治水繫舟有石如環軸曰繫舟嵬一名小五臺下有薛雲谷金元德明隱誦東巖趙秉文改曰讀書山 趙秉文繫舟山圖詩山頭佛屋三五間山勢相連石嶺關名字不經從我改便稱元子讀書山 楊慥元德明墓誌居東山福田精舍首尾十五年東嵓其自號也 元好問赤石谷詩南臺説有金銀氣可是並汾處士星詩注繫舟山僧徒謂之小五臺九月中時有景星如佛光雲
陀羅山在州西北五十五里怪石凌空懸崖欲墜有文殊足跡乂有清涼石香爐石滴水巖青龍池元好問有詩
程侯山在州北四十里一名金山山半西南有採金穴石綠洞 金山綠洞一作六洞一在李家長山二在部落三在張家山南北相傳產礦 五朝志秀容有程侯山繫舟山有嵐水 九域志程侯山趙地 山經忻水東歴程侯北山下舊有採金穴故謂之金山山堂肆考程侯山在山西忻州程嬰匿趙孤於此元好問詩攢青疊翠幾何般玉鏡修眉十二鬟常
着一峰煙雨裏苦才多思是金山
七峰山在州東二十五里廣峪山東有七峰上人名筆架山上有龍王寨絶險
虎頭山有二一在州東二十五里遊邀村南一在州西北六十里高村北以形似名兩山對峙胥山之磊落者
石梯山在州東南十八里山北有馬井恆滿
廣峪山在州東南二十五里內有石崖廣三丈祠廣堂神即尹鐸也禱雨多應下有廣峪泉
胡璋崖在城東南古志南宋民胡璋倦臥夢神遣雨雹於東鄉璋盡拔溝草覆之同輩徃視如夢因名臥所曰胡璋崖
白雲洞在繫舟山東南土人名乾石窰有文殊像禱雨置盎像前巖水滴盎中輒雨
鳯凰山有二一附繫舟山其後連山倐突土人名鳯凰臺一在州北四十里皆以形似名
石嶺關山在州南四十里東連繫舟山
獨擔山在州西南二十里相傳產玉芝雲母石有穴一名雲母穴水經北俗謂雲母為土丹訛為獨擔 唐貞觀中命薛遵度採雲母封山神為靈顯王碑存山巔半巖
前獨擔山在獨擔山南七里舊名後獨擔山有玉泉隂山在州西南四十里牧莊西夏月凝冰積雪
三嵬山在州西南五十里山麓有香泉寺
赤塘谷在州西南五十裏白馬山之谷也五代劉赤塘隱此
白馬山在州西南六十里北連大嶺山西南界靜樂山峰羣立牧馬河源此 山海經山陽產玉石隂產銅鐵〈按今盂縣白馬山產鐵〉
九龍岡在州西一名九原岡仞有九 元好問募修學疏華表俯窺於雙鶴連岡雄鎮於九龍又天慶觀記吾州跨西岡而城岡占城之半是謂九龍之原檀弓志晉大夫之塟直謂之九原水經謂滹沱經九原城北流此其地也岡勢突起下瞰井邑故以廟學道觀佛寺鎮之
石姑山在州西二十五里相傳石氏處女修浮屠法寂於此上建廟
落霧山在州西六十里一名羅霧山相傳落霧則有仙馬鞍山連落霧山
清水山亦與落霧山連
五峰山在州西七十里陀羅山之西平原五石峰屹立如指胥絶險
兩截山在州西北二十里烏雲分綴
龍首峰在州西北二十里北趙村前有龍池
鍾乳山在州西北四十里兩阜對峙一名雙乳山浮屠山在州西北四十五里溫村與龍池梁石佛嵎相連西南有白龍頭兩崖石窰南有大溝泉北有一滴泉
龍門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南連陀羅山一名白雲山山夾如門
雲中山在州西北八十里連雙尖山北界崞縣〈產黃芩茯苓茱萸〉下有谷雲中水經此〈明一統志雲中水所出未覈〉
雙尖山在州西北八十里雲中河源此一名岱嶽殿山大嶺山在州西北百里北連崞縣黃嵬山西界靜樂一名家寶山又名大小嶺山〈產黃芩茯苓〉魏安同欲修大嶺道以通天門關 王㒜陳翌神道碑拜山西右布政使築忻口城除道通平西嶺
石綠洞在州西北金山深不可測昔有持炬入者及洞半聞流水見隔水石門乃返
白蛇山在州北五十里
忻口諸山在州北五十五里忻水即沙河也發源崞縣南流入州境隋因以名郡口為郡北要害故名 土地記漢高祖出平城圍還師次於此六軍忻然故名州志駁之 晉高祖遣供奉官張澄以兵二千搜索並鎮忻代山谷中吐渾悉驅出塞
玉箭崖在忻口北東岸土人名將軍背
蝦蟆石在忻口北東岸以形似名諺曰水渰蝦蟆石水湮正定府
石蛇山在州北白村以形似名
馥香山有寶香寺
大羅山
石谷山
赤石谷 元好問詩山近清涼覺地靈
仙人洞在福田寺左產瑪瑙石相傳通平山縣
屠岸賈洞在劉家溝相傳通定襄古城
薛雲谷五代時薛雲隱此
滹沱水在州東北五十五里繇崞縣東南流合沙河入州境忻口鎮東經白村高村金山舖又東流入定襄境
牧馬河在州南五里源出陽曲界白馬山西南流入州境合石代橋溝水又合嵐水經白石村折而東流經城南七里又東北經定襄入滹沱河
南河出石佛嵎經南營屯入雲中河
馬井平泉在南宋玉泉山北昔有馬食禾逐之不見掘之得水溢與地平遂名馬井
香泉在州西南五十里三嵬山麓泉甘
金水河出九龍岡西麓流經會立解原村東北入雲中河後淺
三澗溝在州西五里舊志名美良川
澗溝泉出石姑山半經喬村入流江後涸
石代橋溝在州西百二十里入牧馬河
嵐水源出西山北流入牧馬河 通典秀容有嵐水一滴泉在浮屠山北合流東南入雲中河
大溝泉在浮屠山南
貿兒溝在北門外迤西溝洞深邃相傳嬰杵謀易孤地雲中河在州北七十里出雙尖山䯼髻尖合流經橫河雲內口南流經州北三十里又東北入定襄境會牧馬水入滹沱河 水經雲內鎮入肆樓城之西東流兩截山故肆州一名肆慮川一名肆樓川又名忻水魏太和五年三月辛酉朔車駕幸肆州癸亥講武
於雲水之陽
龍池在北趙村龍首峰前相傳濬池輒微雨
沙河源出崞縣經忻口東入滹沱河 通考唐復分置忻州以忻川水名又雲秀容有雲母山忻川水藍水肆慮川水
洛隂水發源閙溝米家溝柳林溝合流經麻會鎮東南北流入牧馬河與水經注洛隂水異
綠水泉在雙堡北東流入牧馬河
合索河出合索村南二里 山海經因鵠索於此故山與河皆得名焉
廣峪泉出廣峪山
寒泉在雙堡後涸
前山泉出南營屯東南入雲中河
海滿泉出嘉禾南入雲中河
清水溝泉渾水溝泉與大溝泉皆出流江南後涸車輪泉
定襄縣
劉仙洞在縣東南三十里遼燕山廣陵劉操鎮守盂州口遇呂祖遂更名海入山洞修煉後化鶴飛去即今道敎南宗之祖也
神山在縣東北十五里袤延二里逓高半里平原壘石突兀如盤疑有所遺而成金元好問嘗讀書於此因號遺山詩曰一丘一壑真堪老且向神山煙景休上有古剎霜擔鐵壁 傅納海記定襄山由東北來羣峰連絡若馳若突至牧溪之東勢若少駐而後南逾溪而西有山曰神山發地峭𥪡孤立平野故名或又以為羣山之遺也又名遺山山之隂滹沱橫蕩而東山之陽牧水環滙而入於滹沱山川佳勝處也
武子谷山在縣東二十里東西亘五里逓高三里連五石峪山峰巒高峻一名五子谷
五石峪山在縣東二十里南北袤三里逓高三里連十八盤山雲合則雨
十八盤山在縣東三十里南北袤五里連牛臺山逓高五里盤旋而上十八轉
琵琶山在縣東南十五里東西亘五里逓高二里連紅砂山形似琵琶
閉門峪在縣東南十五里一山中分相對如門
紅沙山在縣東南十五里東西亘三里逓高二里連五峪山山沙胥紅
武峪山在縣東南十五里東西亘四里有竒逓高三里連熊兒水山相傳有藏孤臺
七巖山在縣東南十八里東西亘三里逓高二里連八峰尖山石洞七中洞尤竒深二十丈有竒廣殺三之一高二丈有竒形覆而四埀夏旱滴水如散珠不絶後一井巨容斗滴水長注不盈不竭禱雨輒應明知縣王立愛名曰惠泉井上小巖名惠泉第一洞天右有獅石巖北有寶符巖山一名七崖
居士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東西亘三里逓高二里連窰頭山流泉側有石室唐王維兄弟讀書於此 石室碑魏武定四年十月任城王居士室歐陽修集古錄跋曰魏宗室封任城王者數人其國中絶不知武定中封任城王者何人也
窰頭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東西亘四里逓高四里連團城山上有羊腸占〈山產石炭〉
團城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東西亘一里逓高二里連七巖山相傳趙盾令軍士築城止宿焉
八峰尖山在縣東南三十里東西亘十里逓高五里連琵琶山一山八峰
熊兒水山在縣東南三十里東西亘三里逓高二里連暖窰山熊嘗入山水隨湧出故名
暖窰山在縣東南四十里東西亘七里逓高五里連五子谷山氣常暖
叢䝉山在縣南二十五里東西亘六里逓高五里連居士山羣峰聯絡山尤聳峙春夏雲合則雨有雨霽侯廟一名叢象山山下有泉三穴流合為一名三會泉
紅泉山在縣西南三十里東西亘六里逓高三里連叢𫎇山洞石紅似硃砂泉源不絶
虎頭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東西亘五里逓高二里連紅泉山西接石嶺關以形似名
橫山在縣西北三十里東西亘三里逓高二里連鳯凰山衆山東西山獨南北 元好問詩橫山猶帶鳯凰形
鳯凰山在縣西北三十里
龍頭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東西亘二里逓高二里西接忻口連忻州界貓寨山滹沱水經其旁對水西忻口鎮麓有暖泉
栢樹嶺在縣北三十里滹沱河北東西亘五里逓高三里連鐵石山一名漆郎山山洞中鑱漆郎像乃豫讓漆身地也洞外石有足跡馬蹄跡
鐵石山在縣北三十里東西亘三里逓高二里連大小龍山石重而黒能吸鐵
大小龍山在縣北三十里東西亘三里逓高二里連臥虎山
臥虎山在縣北三十里東西旦三里逓高二里連趙老懷山縣志叢䝉山峙其南臥虎山踞其北東枕牛臺西拱藍阜牧馬水前縈滹沱水後繞
趙老懷山在縣北三十里東西亘二里逓高一里有竒連橫山
聖阜山在縣東北二十里五臺縣西南三十八里袤延二里逓高半里二山對峙峻聳孤秀下有釣魚臺五仙洞仙人手足石又有溫泉蓮花池 水經滹沱水東流聖人阜北 山堂肆考聖阜山在定襄縣西北其山孤峙石上有二足跡 元好問詩馬水橫陳聖阜前滹沱陂堰遠相連
龍母洞在縣東北三十里洞口劣三尺行三四十武始敞豁有龍母像古臺石磴後一石穴尤邃夐禱雨以獲水漬香為驗
牛臺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南北袤十里逓高三里連五公山元里人李子敬避居地時號李牛臺
石佛洞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開石洞天造石佛
紫石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南北袤五里逓高三里東北接五臺界
五公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南北袤二十里逓高四五里連段木山相傳五仙煉丹於此
段木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南北袤九里逓高四里連青石山接五臺大關
青石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南北袤五里逓高三里連紫石山
關門山地形志定襄有關門山
滹沱水經崞縣至忻州忻口鎮東折入縣境橫北東流後繞縣治如帶又東北流合雲中河水繇上湯頭經五臺縣大關隸縣境凡七十里又東入直隸正定府界
甘泉井在小南門外水甘相傳趙襄子鑿
三會泉在叢䝉山麓一龍液泉一呂布池一娘娘池竝出合流四時不涸漑灌稻田為太原晉水之亞
牧馬河發源忻州西南白馬山至牛尾莊合諸水出州境東流入縣境智村南環縣治如帶東北至衛村入滹沱河 水經白馬之山牧水出焉
雲中水繇安義藍臺西營羊房村東北入滹沱河土人名天章河 牧馬雲中源分二水一説雲中水乃牧馬河之支派也
惠民井在西門外
暖泉在龍頭山麓夏涼冬暖
溫泉在聖阜山下有三穴長流唐龍朔中嘗賜錦幡幢蓋舊有李冶碑記
馬城池宋元豐四年三司戶部副使陳安石增收忻州鹻地鐺戶馬城池鹽夾硝味苦
馬跑泉 柳鉢泉 東凹泉
靜樂縣
孝文山在婁煩鎮西南距縣八十里坐鎮婁煩交城永寧間蘆芽山迤攴當宗管涔孝文矣相傳魏孝文帝廵狩至此上有廟
周洪山在石峽外婁煩鎮西距縣七十里高十里盤踞八十里亦劈脈於赤堅嶺而東北上者山面南形巍峩竒特西北十里有渥窪泉山一名周公相傳宇文周廵狩至此
蘆芽山在縣西北百五十里汾水西岢嵐州五寨縣之界也
管涔山在縣東北百六十里寧武縣之界也
岑山一名岑峰山乃汾碾交滙間也山在城東五十歩盤踞八十里城東北隅跨巒之上山面南南麓在城內北麓在城外
愚山在東門外五里邑李模有愚山記
娘娘山在縣東十五里高一里盤踞三十里繇巾字山來而至東川之北山面南三四峰秀聳如列筍山下有溫泉即碾水也
四稜山在縣東二十五里繇兩嶺盤曲而至東川之南山北懸崖上有鵰兒崖石洞繇鳥道跋山一里上石磴數丈廼入洞
桃子山在縣東五十里繇兩嶺來有泉一禱雨多應宋崇寧間賜號靈濟之神加封昭潤公宣和初建祠
兩嶺山在縣東六十五里逓高五里盤踞四十里乃管涔山東北枝轉南折北之兩脊也兩山相對面北北嶺面東南
懸鐘山在縣東七十里從巾字山來形似鐘頂圓淨光麗實胥石也上有石寨名馬寨
閤雷山在縣東南六十里繇兩嶺來土人傳時聞雷起雲
羅漢山在縣東南七十里繇兩嶺來高聳入雲中有洞乳石特竒
天柱山在縣南碾河外高一里盤踞十里乃蘆芽東出枝環廻而至止者也山面南半崖一泉名天柱龍泉一名犬䑛泉旁有廟肖爾朱榮像稱明惠王以榮為天柱大將軍也明一統志榮嘗過此
桃山在縣南四十里有泉一宋宣和初建廟其上石峽山在縣南六十里兩山對峙汾水穿流其左繇兩嶺來其右繇鹿徑南至赤堅嶺遶來胥祖蘆芽而至止者也峽中多泉滙流二十里入汾水胥溫不冰水經注汾水又南與東西溫谿合水出右近谿聲流翼注水上雜樹交隂雲埀煙接自是水流潭漲波瀠轉泛 相傳屈產乘即此晉嘗產龍馬容或有之若明一統志廣輿記所載晉假道於虞出此則謬矣
擔嶺山在縣南六十里
臨春山在縣南百二十里石樓東南之天城村高百丈下有流泉繇㕍門村入汾
花果山在縣南百二十里
紫石山在縣南百四十里膩石可作硯
黃家莊洞在縣南汾水西黃家莊入溝深三里山谷旋轉成窩東南西三面胥上而北山獨石壁數十仞上穿四洞
石門山在縣西南百里婁煩鎮西二十五里石似門龍和山在縣西南百二十里婁煩鎮西三十里左引周洪右接孝文峭壁削拔瑞雲時遶似龍象雲
石樓山在縣西南百三十里根於孝文而東北上者上有黒石如樓巔有泉一名獨泉山
石龍山在縣西南百五十里㕍門村道中石似龍形鱗爪鬚毫宛肖一名夾龍山
白刁嶺山在縣西南百五十里盤踞於孝文而東北上者
黒風山在縣西五里汾水西高三里盤踞四十里乃蘆芽西出枝遶廻而至止者也山面南側有一竅秋冬出黒氣名風洞山上有風神祠
鹿徑嶺山在縣西六十里乃蘆芽西出枝南度者也一名鹿綻嶺歐陽修劄子經憲州飛鳶軍入洪谷方至岢嵐即今鹿徑嶺道也
鳯凰山在縣北四十里
馬頭山在縣北五十里汾水東萬華出枝遶西者金天會中建後魏孝文帝廟
陽光洞在北山麓天慶觀後宋杜時亮記天慶觀依北山之麓循三清殿而北上徑路盤紆約二百歩至山脇當峻壁巉巖處為洞鑿深三丈有竒高廣尋仞入洞門西折又為石梯高丈許陟之然後達洞之奧
屹嵯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北接刁胡山西通磨官峪磨官峪在屹嵯山西
雕狐山在縣東北八十里上多雕狐路繇磨官峪入黃菜山在縣東北八十里逓高三里盤踞九十里連寧武界乃管涔東出枝遶南者山面南高出諸山〈產黃菜〉
巾字山在縣東北百二十里逓高三里盤踞四十里山面西南絶頂形似巾字山巖布石如雲滴水如雨名巾巖瀨雨下有泉一禱雨多應宋宣和中建祠封顯應侯
萬華山在縣東北百三十里汾水東高五里盤踞四十里管涔右劈枝也東至忻州北至堂子村西北至寧武山面南巖下有無梁殿
古洞在縣東北百三十里黃松溝西半巖有洞一巨二小洞門石柱石樑石椽天劃神鏤竈突炕胥穿石為之密無縫裂迤東有石
新開嶺在縣東北路通忻州
汾河源出寧武縣三馬營管涔山天池下又一源出林溪山龍眼泉過支鍋石合於寧化南四十里定河〈少昊孫昌寧公所定名定河〉南流入縣永安鎮經縣治西半里東南下婁煩鎮至㕍門村入交城盧峪口界 水經注汾水又南與東西溫谿合〈當即碾河源石峽山泉也〉又南經一城東憑墉積石側枕汾水俗謂之代城又南出二城間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謂之侯莫干城
社干河在縣南十五里源出嵐縣梅家莊流至縣境王端莊東南入於汾
監河源出縣南百四十里獨石河村流至婁煩鎮南入汾明志鎮西一里東流入汾
狗䑛泉在天柱山北魏書爾朱榮高祖羽健居北秀容川曾有狗䑛地因而穿之得甘泉故名一名龍泉
羊兒河源出縣西五十里鹿徑嶺下東流至縣西南一里入於汾
碾河發源縣東北百二十里巾字山或瀑出巖下或突出地中水甚清潔氣溫不冰十里有竒合懸鐘山馬寨水經娘娘山下至縣城南半里又西入於汾
嵐河源出嵐縣經流古石門會龍泉川至縣西南六十里汾陽都東北入汾右折入石峽
金龍泉在天柱山半 渥窪泉在周洪山北 巾山泉在巾字山下 獨泉在石樓山上 天城流泉在臨春山下 桃山泉在桃子山下 湧泉在城東小山灣 馬跑泉源出下馬城相傳唐太宗遺跡南流入交城境
代州
勾注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一名纍頭山一名牛斗山土人名牛頭山山有七峰似斗又名斗山東有勾注陘山形勾轉水勢注流故名勾注山其北名勾注塞跨朔州南境山有東西陘又名西陘山東陘山上有太和崖一名太和嶺實一山也下有白龍池一名神仙隘 蘇厲遺趙王書秦反巠分先俞於趙 徐廣曰爾雅曰西俞雁門是也正義曰巠音邢分字誤當作山字括地誌雲勾注山一名西陘山在代州雁門縣西北四十里俞音戍郭注云西隃即雁門山也按西先聲相近蓋陘山西隃二山之地竝在代州雁門縣皆趙地也 晉句注碑北方之險有盧龍飛狐句注為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別內外 孫紹先北斗山靈應祠記古稱晉多山其南北環抱若天造神為之者惟代則然南山拱峙如屏障其北率巍聳雄踞如枕如負蜿蜒而西其峰巒突兀壁立峭拔儼然為一方巨鎮者惟北斗則然山故名纍頭祠在其巔歴宋金元薦有封號如所謂順德侯佑順公廣祐靈應王者有刻石可考見也 後魏天興四年新興太守上言晉昌民賈相昔年二十二為雁門郡吏入勾注西陘見一父老曰自今以後四十二年時當大樂子孫永長言終老父化為石人相今七十下檢石人見存至破慕容寶之歲四十二年
白仁巖在州西北三十里晉釋慧遠建寺巨石上有石塔峰頭有説法臺定心石棋枰石崖下有五井瀱汋者二其三明冽可鑑
雁門山在州北三十五里一名雁門塞兩山對峙雁度其間上有過雁峰特高與應州龍首山相望南口東山麓有鳯凰石形瘦而端立上有鳯爪痕關西有豹突泉一名橫城隘 楊六郎試刀石一石中分在州北八里 虎跡石在州北二十里 喬宇雁門山記午上關折西躡高嶺絶頂四望則繁峙五臺聳其東寧武諸山帶其西正陽石鼔挺其南朔州馬邑臨邊之地在其北 代州勾注塹限內外而夏屋紹宗覆宿傳歲雁門卓起八里平穿南則鳯凰諸山與雁門對峙其雁門之左則水峪胡峪等山為東壁而交南山之峩口雁門之右則白草蓮花接盤道等梁為西壁而交南山之蘇林東西四水一面滹沱 郭璞傳礝石出雁門山白者如水中有赤色 金元好問詩盤盤雁門道雪澗深以阻半嶺逢驅車人牛一何苦山海經雁門之水出於雁門之山雁出其間在高
柳北其山重巒疊巘霞舉雲高連山隱隱東出遼塞其水東南流經高柳縣故城北城在平城東南六七十里於代為西北也以地勢度之非今雁門
纍頭山在雁門廢縣西北六十里即勾注七峰之首也漢志中陵有纍頭 水經注濕水出於纍頭山地形志雁門有龍淵神亞澤祠志纍頭山之神能興雲南宋金胥有封號
夏屋山在州東北三十里一名夏壺一名賈屋土人名草垜山山側有西峩谷 水經注濕水東北左合夏屋山水南出夏屋山之東谿西北流 括地誌夏屋山一名賈屋山今名賈母山在代州雁門縣東北三十五里夏屋與勾注山相接蓋北方之險亦天下之阻路所以分別內外也 師古曰賈屋山即史記所云趙襄子北登夏屋者 金志雁門有夏屋山雁門山滹沱水 山堂肆考夏屋山在山西太原府代州東昔趙襄子北登夏屋誘代王使廚人操銅斗擊殺之遂有代地 爾雅山中有異獸形如菟相負並行土俗謂之蹶注出夏屋山
鳯游峪在州東十五里一名牛心山
白楊原在州東四十里令狐楚白楊廟記滹水旁註雁門山前峙盤礴相抵為堆為阜翳薈柯條如虬如龍廣僅百畝厥高又倍信可以回薄日月而逃避風雨豈朔漠之氣凝結於此乎坤元之精決泄於此乎
鹿蹄石在州東四十里澗石上有雙鹿蹄痕石下有鹿蹄澗堡
明月崖在州東五十里崖有石形圓似月
舜山在州東南十五里山上有舜井建舜廟舜子寺王通山在舜山右距州二十五里以舜名一名龍谷滴水崖在州東南四十里懸崖高十餘丈崖半一泉綫懸洛洛不少輟
三臺山在州東南四十四里三峰
龍門在州東南五十里兩山對峙
圭峰山在州東南五十里本豐而末�象圭之終葵山下明月巖象月盈東澗有峰半巔石竅洞開為名穿心洞俛入洞口輒高朗可容數十百人宋季夏丞相姪吉祥避元兵於此
東峩峪在州東南五十里兩山牆立殆數千仞
香爐山在州南二十里四角稜起儼似商彛
鳯凰山在州南三十里有天桂玉女玉案會仙養龍五峰東南十里有青龍門觀旁有洗參飲虎二池桃花水簾丹砂藏劍諸洞相傳孫真人鍊丹地又傳隋仁壽二年鳯凰見此上建來儀觀名山為嘉瑞山
西峩峪在州西南十里一名荊山
紫荊山在州西南二十五里峰形似筆架
殺子谷在州東北二十里赤土溝北相傳扶蘇死此中有恨斯水 唐胡曽殺子谷詩至今谷口泉嗚咽猶似秦人恨李斯
覆宿山在州東北三十五里自夏屋山入州界斷而復起雁門落腰舖山穿南口八里莊入平原形圓似星一名饅頭一名牛心一名伏牛州主山也
胡峪山在州東北四十五里峪口有脫甲石似甲掛痕陽岐山在州東北五十里
滹沱河在州南二里繇繁峙流入州境 沉沙浴泥㳂代城南而西環繞如帶流三里合三里河水又十里有竒合羊頭神河水又數里合九龍河暨西峩河水又西南流入崞縣界 山海經液女之水出於其陽又以䍶䍶繫之
東關河在州東半里原出雁門山繞城東南入於滹沱栢谷泉在東門外南流入滹沱
藍水泉在東門外味鹹
高泉在州東南三十五里後涸
龍霧泉在州東南四十里
谷口河在州東南五十里發源五臺楊林嶺流經縣境谷口村民多引溉田
西泉在圭峰山西澗中合西峩河入滹沱 澗中有石正方而崇似翠屏高百尺水由上瀉似埀珠伏石根下行數武由石竇中湧出出澗口又伏行石霤間又百武出趾下響似摐琴
洗參池在鳯凰山下相傳仙人洗藥於此
三里河在州西南三里經西關南入滹沱
西峩河在州西南十里源出荊山北流入滹沱
陽明堡東西河在州西南二十里源黃黒二龍池一名飲虎池
柳村河在州西七里上田都 通志名七里河經七里堡入滹沱
馬站河在州西十里
羊頭神河二在州西二十里一源茹解都黒龍池名東河一源茹解都黃龍池名西河又滙龍祠池上池水胥南流入滹沱
龍躍泉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平地沸湧以巨石投之輒噴出舊傳潛通燕京之天池
九龍河在西北三十五里南流入滹沱
金波泉在城北隅即八角井也水甚甘釀酒號金波豹突泉在州北三十里雁門關西門外水源猛奮突出北流入桑乾河
飲虎池在州北
恨斯水源出殺子谷
玉液井水甘 星聚泉 益美泉 澄玉泉胥在城內五臺縣
五臺山在縣東北百二十里環五百餘里上有五峰巔胥積土象臺文殊師利現光地 大華嚴經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衆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衆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講演説法 寶藏陀羅尼經佛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後於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衆生於中説法及有無量天龍八部圍繞供飬 文殊般泥洹經佛告跋陀羅此文殊師利以大慈悲生此國名羅聚落〈即舍衛國〉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花從母右脇而生身紫金色墮地能言如天童子有七寶蓋罩覆其上 唐趙州從諗禪師九游五臺到輒經夏而返一日束裝有僧作偈留之曰是處青山是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師負囊便行自此道化普被幽晉間又有臺山路驀直去公案〈五臺遺事殊夥獨錄大華嚴經寶藏陀羅尼經文殊般泥洹經及趙州語錄二則以其為禪家深密諦也〉明釋德寶號笑巖北京人也嘗賦清涼山證道歌序曰予登清涼冬觀五頂如銀即知菩薩示剝白淨露之真體下都千峰似錦即知菩薩彰圓融具德之妙行此二不二體用一如用心及此忽然念斷心境兩忘共曼殊大士於石火光中共一見耳〈清涼詩云文殊夥獨登笑巖歌於山志者以其開龍池天童天隱之先能復振臨濟宗風也故前有趙州後有笑巖乃復見清涼真面目〉法苑珠林東有離岳火珠西有麗農瑤室南有洞光珠樹北有玉澗瓊枝中峰有自明之金環光之璧 感通傳道宣律師嘗問諸天佛法來此之始及域內聖道場處天名元暢者答曰周穆王時已有聲敎及此清涼山曼殊所居穆王於中建廟祀之 李邕五臺山清涼寺碑在炎漢時卜中箭嶺用肇造我清涼寺〈按此則中箭嶺乃五臺之主山也〉
中臺高三十九里頂周五里一名翠巖峰肩接西北二臺有五溪發源二溪左注清河三溪右由西臺下出峩口入滹沱臺有靈鷲峰今名菩薩頂
聖祖仁皇帝御製匾額六一曰五臺聖境一曰珠林花雨一曰靈峰勝境一曰斗室一曰翠巖一曰古雪 甘露泉在峰右 大寶塔在靈鷲前明慈聖后重建佛足碑在大塔右釋迦遺雙足跡𤣥奘自西域圖寫持歸唐太宗勅令刻石 文殊髪塔在大塔東拓跋魏時有貧女施髪建塔供養明萬厯時掘得數綹其色如金 雜花園在大塔前 鳯林谷在臺東南有臥虎石 西天洞在鳯林谷北嶺 梵仙山在東三十里有殊象寺西有井溝山下有般若泉 楊栢峪在井溝南 九龍岡在臺南近竹林寺下有楊令公塔 竹林舍利塔在竹林寺前 清涼谷南四十里谷中有古清涼寺 清涼石在清涼谷嶺西厚六尺五寸圍四丈七尺面平正有螺紋能容衆不為隘
聖祖仁皇帝御製匾額二一曰水晶域一曰心會真如清涼泉在谷北巖清涼寺東 羅漢洞在清涼寺北清涼橋在臺南溪上 萬年冰在東麓
聖祖仁皇帝御製匾額曰淨域 寒山石在東南三里玉花池在東南三里三泉入焉隋時池生白蓮堅瑩似玉七日乃萎代牧因建玉花寺
聖祖仁皇帝御製匾額曰天開淥池 伽藍溝在臺西北萬聖澡浴池在中北二臺間一名湧泉相傳文殊
盥掌地遊人多拭巾投之後浚鑿搆亭清涼之谷澡浴之地跳珠噀玉乃醒心地也
聖祖仁皇帝御製匾額曰無垢 太華池在臺上西北隅禱雨輒應 三珠泉在東南麓玉花寺旁其沸如珠距百武有七寶珠樹高二丈下為一𠏉岐分七條上復拱合為一見喬宇記 文殊浴池在臺西足印宛肖王道行詩泠然止水清人意常湧文殊腳下金舍利塔 獅子窩俱在臺西南嶺山中圓光時現亦時有金蓮鉢囊熟棉花之瑞 柳宗元送文暢登五
臺序雲代間有靈山焉與竺乾鷲嶺角立相應 孔天孕秋崖詩序代北之山有曰五臺者名山也聞此中時有金銀氣或寶鑛攝光於雲嵐之阻或金燈放彩於雨雪之霄或見弱翁牽狗老嫗抱兒轉眼又復不見臺盤石上約可建五丈旗及其登也聚之千人不為多散之百人不為少凡此亦甚竒矣 劉繼顒於五臺栢谷置銀冶取鑛烹銀北漢即其治建寶興軍 遼統和十年九月癸卯幸五臺山金河寺飯僧宋太平興國四年於五臺置銀冶後廢 宋初日
本僧奝然來朝遊五臺山歸國有謝表載宋史景德四年回鶻落紇遣尼法仙等來朝許遊五臺山 金元好問有臺山雜詠十六首 清涼嶺明一統志在縣東北百里東竹林嶺東南有南臺嶺西有清涼石清涼泉清涼洞〈今之清涼嶺即漢之中箭嶺也〉
東臺高三十八里頂周三里東望明霞如鏡即大海也一名望海峰東溪之水北注滹沱東南四十里入阜平縣界西北二十里入繁峙縣界臺有那羅延窟〈臺東畔洞可容人風寒盛夏有冰五色光時由洞中出紫栢詩那羅延窟甚深密底裏空明不可測〉笠子塔在臺頂 觀音坪在北麓一里 古華巖谷在臺西北華嚴嶺上有法雲寺谷內有碧山寺平章寺報恩寺金界寺 棗林在臺東北 五王城在臺東北天城在五王城側 大會谷在臺東山勢似蟠龍
衆溪交滙滹沱源出此 華林在東南二十里 溫泉在東南五十里有溫泉寺 馬跑泉在東南六十里 舊路嶺在東南五十里 鐵舖在南五十里棲賢谷在西南溝有淨土庵巖畔有滴泉味甘 觀音洞在棲賢谷畔滴泉 化竹林在西南支山二十里 青峰在化竹林南 現聖臺在青峰南 石佛嶺在池南二十里 漫空石在臺頂 研伽羅山紫府〈趙無恤獵常山西占紫雲之瑞〉 黃巍嶺 樓觀谷在那羅延窟東內有習觀崖 明月泉在臺西南山中相傳以紗帛障目下視輒見月在水中有觀海寺 毒龍池龍常害物四十里內人畜不敢近唐釋誠慧擕淨瓶錫杖廬其側咒之龍入瓶七日乘風雲而去 胡嶠記石關路崖狹一夫可以當百此控扼契丹之險也又三日至可汗州南望五臺山其一峰最高者東臺也又三日至新武州
南臺高三十里頂周一里又南二里有古南臺
聖祖仁皇帝御書古南臺三字匾額 仙花山在南麓錦繡峰即南臺也臺當山陽地差暄金蕖日菊佛鉢花周崖燦發似錦繡故名 普賢塔在石城南二十里〈憨山詩石裂峭崖天作障寺居空界石為鄰〉白龍池在東南麓 插箭嶺在東二十里宋太宗北征插箭 萬木坪在西南四十里 龍宮聖堆近娑婆寺 聖鐘山南八十里滴水崖南七十里 古竹林西南三十里有小如
來像 虒陽嶺西南三十餘里虒陽河源此 志公洞在清涼石南 法華洞在志公洞前 七佛洞西南二十里 金閣嶺在臺西北 天盆谷在金閣嶺左有天盆寺日照寺 宰殺溝在金閣嶺下 蛇溝在天盆北土人名車溝明釋寶印棲此有龍樹庵海螺城在天盆東 九龍岡在南臺西 千佛洞在臺東北崖畔
聖祖仁皇帝御製匾額曰禪悅
西臺高三十五里頂周二里一名掛月峰上有泉四十里至繁峙縣界臺有魏文帝人馬跡
聖祖仁皇帝御製匾額二一曰蓮井一曰初地 八功徳
水在臺北
聖祖仁皇帝御製匾額曰宵潤 二聖對談石 獅子蹤在對談石下 牛心石在臺東 文殊洗鉢池在臺東北又有泥齋僧習定處 鳥門在西北隅 龍窟在西麓 石門在西南谷 李牛谷在西北三十里禪堂溝在臺西北 峩谷在西五十里 秘魔巖
在西四十里天晦有風雨聲下有龍洞唐秘魔和尚受法印於江西馬祖居巖下因以為號常持木叉後
化於此僧業方亦翹足化巖下 薩埵崖在秘魔巖西 香山在中西二臺間
北臺高四十里頂周四里一名卟斗峰麓有七風雲雷電惟出半麓雲氣瀰漫旋覆四十里衆溪發源至繁峙川前入清河臺有黒龍池〈即天井〉説法臺在臺東 鄧隱峰塔在臺頂 生䧟獄在後麓以繁峙張愛名羅漢臺在臺東 華嚴嶺東南二臺間 樓觀谷在東南二十里 金剛窟在樓觀谷左崖唐永淳二年佛陀波利持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梵本徃來五臺入金剛窟不復出一名萬仙山唐鄧隱峰於馬祖言下契悟入五臺窟倒立而化 白水池在樓觀谷後與天井連水流經峩谷口入滹 五郎祠在樓觀谷西玉泉 紫霞谷俱在臺南清涼最深處也明嘉靖
甲子釋無邊掘地得銅鉢受斗餘遂成叢林即以大盋名陸莊簡光祖常留玉帶於谷之妙德庵 龍門在南麓下有留雲北有藏雲谷側有金沙泉 仙人庵在後麓 九女泉在臺後七里 藏真谷在臺西北 大黃尖在北二十里即古北臺 卓錫泉在蘭若寺 憨山 文岫山俱在西北四十里有黎峪寺寶陀山在北四十里一名寶山產銀石碌又產天
花菜 北臺最高至者多阻風 古志以大黃尖為北臺葉斗峰為中臺翠巖峰為南臺後以錦繡峰靈瑞時現且與四峰鼎立故定為南臺則翠岩居中葉斗為北矣況大黃尖乃葉斗支山擬之葉斗殆培塿然固不足以當五峰之列藍谷傳以中臺高於北臺則誤指古北臺也北臺後有古木百章釋惠湛得法荷澤入處其中止靜輒三日乃起木又曰汝在生死穴中躭着何時是了湛倐大徹後人名其樹曰生死蘽
楊白峪在五臺山有靈峰寺
天蓬山在縣東十五里
虒陽嶺在縣東三十五里
太師山在縣東四十里
天和山在縣東四十里有龍㓊泉
東明山在縣東四十里山半一孔望縣西月掛山鐵拐山在縣東五十里削壁千仞中插二拐石上詩云一川流水漫何以促征桴空插山頭拐舟人但仰呼
烏牛山在縣東八十里
煖泉山在縣東南四十里下有泉恆溫
仙人山在縣東南五十里石巖上有人坐跡山腹石有手跡山下石有雙足跡胥西面立
黒山在縣東南九十里五臺平山界也
寶髻山在縣南十里有香爐峰真潛洞避雨巖出碧陽砂巖上石棋盤土人云仙人奕於此
南神堖在縣南十里宋孫儼南神廟碑邑南十里有山層巒聳峙喬松茂翳上有古祠俗謂之南神堖蓋漢文帝祠也
髻山在縣南十五里兩峰似髻
莎泉山在縣南十五里有莎泉寺
鳯堖山在縣南十里東西兩山相接低昂起伏似鳯盤翥
筆架山在縣南二十里三峰高拔
栢嶺山在縣南二十五里
突兀山在縣南四十里一峰出雲上建老君祠山巔題刻雲突兀峰
五洞山在縣南四十里
段畝山在縣南四十里一名文山產紫綠紋石可作硯簡子山在縣南四十里有趙簡子廟
聖鐘山在南臺南八十里連南臺上有仙寺嶺三賢崖聖僧崖習觀巖青峰寶陀峰勝跡二十有二
圍堖山在縣西南二里將雨雲輒生
紫羅山在縣西南八里巒高松茂元好問明陽觀碑臺州西南八里紫羅山之麓有保聚曰明陽
西峩嶺在縣西南七十里
蘆虎山在縣西十五里形似伏虎
月掛山在西山上一孔玲瓏似月
峰山在縣西北二里環城三面有黑風洞下為九女泉青山在縣西北十里有古賢士居
玉皇堖在縣北三里上有玉皇廟
龍泉山在縣北五里有龍泉
錦屏山在縣北二十五里崇壁疊巒卉樹五色
九女山在縣北四十里有仙巖
象山在縣北五十里多松
閣嶺山在縣東北十里入清涼道也跨山為道跨道為閣雲旋閣下輒雨漢名白雲山
獨龍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山半有泉殊清甘下為龍池莊
二仙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小竇村南巖間二石遠望如人一坐一立東半里為紅崖迤東為太師堖下則龍灣
蓮花山在東北六十里古竹林寺後山也
鐵勒山在東北六十里臺西南六十里
東峩嶺在縣東北八十五里
射虎川在縣東北百三十里穆爾賽碑記
上御極二十有二載春二月西廵五臺畢事而旋由菩薩頂遵長城嶺西千乘萬騎雷鞫雲奔道旁林莽蓊翳有虎伏其間衆莫敢禦
上親挽繁弱一發而殪之臣穆爾賽等請賜嘉名以埀永
久
詔從所請名曰射虎川
華崖嶺在縣東北百六十里一名華巖
黃石山
仙跡山有一足跡
石版山有二泉
皮箱崖崖腹懸皮箱有珠書十六字人莫能識崖腹皮箱不可攀及有題壁詩云一索懸方笥人傳中有書
千年容易過何日發瓊琚
硃砂崖赤色
審戶崖行者捫壁形似審戶然
栢谷唐志栢谷有銅有錫有鐵
紗㡌山形似
金鴿嶺王道行詩行過金鴿嶺非復人間世
滹沱河繇崞縣東流至河邊村入縣境至南河門合盧虒虒陽清水三河
茹湖在縣東十五里環茹村川皆山水聚為湖四面距山方四里水草布涯春秋雁多集此水溫漢名文海
龍灣泉在縣東四十里太師山下大泉二曰龍池小泉近百長松數千株覆泉虒水繞三面
沙沛泉在南門外味似釀
石窟南五十里河門虒水清水將滙滹沱水沖山而出山闢兩崖壁立萬仞崖半穴距水一丈徑一尺清明前三日魚躍出寖至盈穴晝夜不輟者五六日乃止居民接筐簍其下恆獲數千頭魚瘠而尠肉袤不盈尺雲
建安潭在縣西南三十里有魚
聖阜水在縣西南四十里水側石上有二手跡一足跡泉巖河一名泉崖在縣西三十里源出泉巖村至槐隂合滹沱
孤嶼溝在縣西兩山對峙寛裁數武澗深五六丈細泉循澗而出鑿山開道以通徃來
九女泉在西北峰山下水溫流合盧虒河
盧虒河一名慮虒源出縣西北十五里王村流環縣東南又名縣河入南峪合虒陽清水二河入滹沱 金志有五臺慮虒 五臺舊曰慮虒久廢後魏置驢夷隋大業初又改五臺則慮虒之名舊矣
臥虎泉即盧虒河源
龍泉在縣北五里
虒陽河在縣東北四十里發源平地入獨擔山峽口經
東明山下至河口合清水河
清水河源出東北百六十里華巖嶺西南流經飯仙山下至石嘴合射虎川虒陽河盧虒水入滹沱
龍池在獨龍山下距池一丈有石罅清泉出焉禱雨多應
神武泉在射虎川穆爾賽碑記
上西廵清涼遵長城嶺而旋親挽繁弱一發殪虎臣某等方將修除荒蕪忽有清泉湧出林莽甘冽澂經冬不竭
東峪河發源移城村經孫家莊百蘭村至河門合滹沱谷口河源出楊村嶺西流至代州谷口村
塔兒溝在五臺山有雜華庵
東峪溝由黑山關至城百里澗繞山行殊盤曲野馬溝自探頭至滹沱七十里
石盆溝自茹村至東河口三十里
石槽溝自河東口至城南四十里
油盆池黑山下深不可測龍時見小身禱雨多應石蓮池池石胥象蓮花
魚洞泉在河口村南穀雨日盈尺魚出數頭則歲主祲馬跑泉在探頭村前
濟難泉在避事堖上
繁峙縣
秦戲山在縣東北百三十里一名孤山明一統志俗名小孤 五臺山志北臺東七十里 呉黃省曽獸經山海經曰秦戲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後其名曰䍶䍶
憨山在縣東八十里峻聳﨑嶇陟此難辨正方
華巖山在縣東九十里
公主山在縣東南二十里相傳拓跋氏女東北邊石有手足跡
小五臺山在縣東南二十里
寶山在縣東南九十里山有南冶谷路通山東古有礦砂
靜明山在縣南十里一名端橫嶺內有仙人石洞一作淨明山上有淨明寺
圭峰山在縣西南五十里內有滴水崖仙人掌
巖頭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延袤八百餘里南連太行石崖巉巖此為其首有龍洞
大孤山在縣西北五十里秦戲山近法池口三峰孤峙於平川之內其東又有小孤山
茹越山在縣北二十里有谷路通大同越翟畋上此山元兵獲之恨奮吞茹
鐵腳山在縣北三十里有蕭太后梳洗樓
龍山在縣東北六十里
沒淚山在縣東北九十里土人傳蕭太后哭而沒淚平地嶺在茹越東北百餘里
唐山五朝志雁門郡繁峙有長城滹沱水水唐山鈃山穆天子傳庚辰至於鈃山之下癸未雨雪獵於鈃山之西阿於是得絶鈃山之隊北循滹沱之陽是鈃山當隸雁門關東隘諸山也
滹沱河在縣東百三十里源出東北秦戲山流甚微涓涓如瀉壺色青黒列如品字名三泉西南流三里至故福都合玉斗泉一名青龍泉西流數里名三泉都之三泉其泉亦列如品字又西流至砂澗東合北樓口水又西流至新興村合華巖嶺水經縣城南西入代州界又經崞縣五臺忻州定襄盂縣入直隸正定府平山縣界 禮記晉人將有事於河必先有事於惡池疏先告從祀者然後祭河也〈惡當為呼聲之誤〉陳澔曰惡池并州川之大者河之從祀也 任布知正定府築甬道屬滹沱河跨絶泥淖 通典虖池發源在今雁門郡繁峙縣界〈通考同〉繁峙有虖池河源出縣東南派阜山 漢志代郡鹵城縣虖池河東至參合入滹沱別并州川從河東至文安入海過郡六行千三百七十里 顔師古注滹沱出鹵城 章懷注山海經雲秦戲之山滹沱之水出焉在今代州繁峙縣東流經定州深澤縣東南即光武所度處今俗猶謂之危度口臣賢按呼沱河舊在饒陽南至魏太祖曹操因饒河故瀆決令北注新溝水所以今在饒陽縣北元和志滹沱水出代州繁峙縣秦戲山西南流逕唐林縣東又西南逕崞縣東又西南逕秀容縣東東轉逕定襄縣北又東逕五臺縣西南又東逕盂縣北薛士龍曰衛水東北合滹沱河過信安軍入易水元志泰定四年八月都水監亷訪司正定路及瀕河州縣洎耆老會議言滹沱河其源自五臺諸山來至平山縣王母村山口下與平定州娘子廟石泉冶河合夏秋霖雨水漲瀰漫城郭每年勞民築堤莫能除害宜自王子村辛安村鑿河長四里餘接魯家灣舊澗復開二百餘歩令入冶河可以分殺其勢 石珤泛滹沱河賦出自繁峙經於代谷放乎雁門之坂帶於太行之麓朔方巨嶽實扼其胸恆衛諸流半入其腹氣吞萬壑激硊𥗬而未平勢應三泉墮平原而逾蹙
品字泉在秦戲山即滹沱源西流由北臺之隂注達正定 明喬宇滹沱源記自王莊驛西行五十里道瓶形關飲孤山村下村以小孤山而名即山海經所載秦戲之山滹沱之水出焉者村之西是有三泉鼎開相去僅五十歩皆幅員尺許瀵湧正出浮清泄瀾皎然不汚故得保其明潔趨繁經代達於平山會於常山為黃潦之流而歸於海泉之最顯於晉者以此
黒龍池在東南九十里西流三十里入巖頭河經海子諸村流合滹沱
華巖嶺水在縣東南百里西北入滹沱
太華池在縣東南百里深不可測禱雨多應水入滹沱明景泰時嘗勅祭焉
峩河在縣西二十里河出黒龍池經崖頭諸村出於山口峩口在西岸溝子在東岸
龍池在縣北鐵腳嶺下
𣲖水
崞縣
崞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漢以山名縣連峰疊嶂上左有崞山神廟廟左有甘露池地最燥民禱雨置瓶池中瓶滴甘露輒雨 後魏高宗興安二年五月乙酉行幸崞山 太安三年正月壬戌畋於崞山 和平三年二月畋於崞山遂觀漁於旋鴻池 太平真君二年三月辛卯塟惠太后於崞山從後意也別立後寢廟於崞山建碑頌德 世祖田於崞山有虎突出長樂侯穆顗搏而獲之世祖歎曰詩所謂有力如虎顗乃過之 太平真君三年冬襄城孝王盧魯元卒塟於崞山為建碑闕自魏興貴臣恩寵無與為比宋張忱崞山廟記崞縣據崞山縣因山得名予嘗周覽四顧其崇巖𢎞嶺連峰疊嶂四隅環合列岫森然周圍拱抱若城郭狀謂之崞山不亦宜乎是山以西北為主而峻極最高若城之馬面狀俗因以馬頭山呼之舊有神廟居山之陽耆艾傳語雲起邑之時有神兵夜助築每出入神廟西北坡實崞山之西南麓也迄今名曰鬼兒坪可謂有功於國矣
五峰山在縣東二十五里橫亙二十餘里五峰高聳根巨末鋭似犀角然俯臨滹沱似人伏首而臥巔有文殊堂有龍神廟 天涯為天涯五峰為地角
憑牛山在縣東南三十里有神池六畜飲水病輒愈宋真宗嘗封山神志稱通聖郎君土人稱牛羊將軍山因以名
天涯山在縣東南四十里峭石壁立形似芙蓉土人名蓮花峰山氣溫和雪下輒消麓有石鼓建石鼓神祠地形志秀容有石鼓山神 金志崞有崞山石鼔
山滹沱河沙河 紇豆陵歩藩至樂平郡齊獻武王與爾朱兆破之斬歩藩於秀容之石鼓山其衆退走唐雍陶詩十年馬足行多少兩度天涯地角來
金元好問詩九州上游推大鹵獨恨山形頗椎魯天涯一峰今日看快似昂頭出環堵
廻光嶺在縣東南五十里相傳五臺五色雲至此復廻其説近幻
福壽山在縣東南七十里下有溫泉山左即石鼓山明李楠詩自是羣山第一山羣山擁翠水圍環更竒一竅通幽窅不獨峰巒可解顔
將軍山在縣東南七十里上有神廟廟前石上有馬蹄跡
逆草坡在縣東南百里銅川相傳鳥食母山為之赤草枝葉倒埀色胥紅雲
堯天山在縣東南一百七里龍尾山西十里上有堯祠山後有神池旱禱輒應距縣百三十里
龍尾山在縣東南一百十里鳯凰山西三里石類珠少紫上有池旱取水禱雨輒應
鳯凰山在縣東南百二十里石類鳯毛及松紋可作硯雙山在縣南四十里上有寨
前高山在縣西南四十里崞山之西南峰也距崞巔十五里
陽武峪在縣西南四十里 宋左拾遺張齊賢疏自河東初下臣知忻州捕得遼納米典吏皆云自山後轉般以授河東以臣料遼能自備軍食則於太原非不盡力然終為我有者力不足也河東初平人心未固嵐憲忻代未有軍砦入寇則田牧頓失擾邊則守備可虞及國家守要害増壁壘左控右扼疆事甚嚴恩信已行民心已定乃於雁門陽武谷來爭小利此其智力可料而知也
滴水崖在縣西南四十里懸崖數十丈一長滴烈女崖在縣西南五十里以要氏二女投崖名詳列女志
太子崖在縣西南六十里以扶蘇名一名殺子谷 史記𫎇毅禱雨山川還繫於代代州扶蘇䝉恬諸蹟當改䝉毅恨斯殺子當入上郡陽周今延安府
黃嵬山在縣西南七十里跨寧化界 遼疆界石長城去宋熙寧七年爭黃嵬山界三十餘里
正陽山在縣西南九十里巔有玉皇殿
六盤嶺在縣西南百里
南坡在縣西南百二十里松蘿蔚翠
栢枝山在縣西二十五里石紋類栢枝陸壽光詩怪石深藏萬栢文
石佛峪在縣西三十里
白仁巖在縣西北四十里 弋謙白仁巖寺記代郡西行三十餘里抵茹山自茹山逕入又西行五里許而抵崞其上有巖名曰白仁巖有寺名曰白仁巖禪寺實晉浮屠氏遠公之肇造也〈舊志入代今按碑記屬崞故兩存之〉
仙洞在縣北十里有三門洞中土堅色赤氣溫
無京山五朝志崞有無京山崞山有土城
滹沱河在縣東一里源出繁峙孤山之陽西流至忻口復折而東 繇代州西南流入縣境繞城之東環抱城合來宣普濟二河水又數里合陽武河水水益鉅又六十里合板市河水自蝦蟆石東折而過忻口
溫泉在福壽山下
南橋河在南郭門外東流入滹沱
陽武河在縣南二十里源出太子崖東流至雙陵村入滹沱 滹沱陽武兩河東西旋繞縈廻若帶 䍶產於陽武河俗謂之�子後見則歲必豐又見五臺谷口河
沙河在縣南六十里東流入滹沱即金志沙河
銅河在縣南七十里源出福壽山東流入滹沱
三泉在縣西南五十里東流入滹沱 相傳漢高帝駐師鎗搠地而三穴出水
瀑布泉在縣西南六十五里巖有石人足下出泉蟾酥池在縣西北五里嘗出蟾酥
龍泉在縣西北三十里龍泉都左有魏鄭公祠相傳唐魏徵率丘宿此嘗祝天以劍插地獲泉其源有二北曰上龍泉南曰下龍泉分三派合入滹沱
北橋河在北城門外東流入滹沱
板橋河在縣北二十五里東流入滹沱
甘露池在崞山神廟左歲旱置瓶池中瓶上露滴其味甘
白水遺山隱元好問朝元觀記崞山軍節度閻侯德剛經畫略定境內休息頗與方外士周旋所居衛邸裏白水出焉侯愛其景氣古澹有終焉之志因以清爽自號幅巾便服香火晨夕
山西通志卷二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二十七
山川〈十一〉
保徳州
蓮花山在州南一里自髙地崚五十餘里至下流磧復起至大墕墩分五支東一支為東廓山西一支為西廓山支麓胥臨黃河中一支至小墕墩又分三小支入城 環保德皆山在東南者自河曲界髙地崚山暨岢嵐界岢嵐山發脈在西南者亦自岢嵐山來逶迤相屬隨地異名
鳳凰山在城內一名鐵山
馬頭山在州東二十里
鷹窩山在州東六十里
石門山在鷹窩嶺下峭崕峻壁巍如削出兩勢相鬬呀然成谷疊石為岸跨㟁為橋
窩弓山在州東六十里
氊帽山在州東六十里窰屹臺山半有石洞容千人翠峰山在州東八十里形似覆斗林茂巒秀為州鎮山獅子山在州東南二十里下流磧
孤山在州東南三十里全家坪
郝家嶺在州東南三十里
劉家山在州東南五十里
黃龍山在州東南六十里
倒座山在州東南六十里
堂子山在州東南六十里有石洞容六十人
袁家山在州東南七十里
赤山在州東南八十里山多楓霜後胥赤
土門山在州東南八十里
賀家山在州東南九十里
栢山在州東南百里
潘家山在州東南百里
桑林山在州東南百里
蒼水山在州東南百二十里水色黝
銀爐山在州南十里井兒窊村
寨山在州南三十里
羊頭山在州南四十里
峯子嶺在州南五十里即小墕墩
石門山在州南六十里大塔舖
麥子山在州南七十里有石洞
楊家嶺在州南九十里
伊山在州南百里土人傳為伊尹寓此
王家嶺在州南百里
黃金山在州西南六十里
禪師崖棧在州西南六十里崖半有石洞
黑石崖棧在州西南七十里石洞深杳莫測燃松炬入二三里輙聞水聲洞外山半石徑上聳蒼崖下臨黃河袤二十里
神山在州西南八十里
花花崖在州西南八十里
野人山在州西南九十里
黨家嶺在州西南九十里
韓家嶺在州西南九十里
木瓜崖在城西後木瓜產絶崖下即宋呂恵卿屯田地與河北木瓜園對望
飛龍山在州東北十里康家灣
觀音峁在州東北十里〈出炭〉
逍遙山在州東北二十里一名腰莊〈出鐵器〉
石梯山在州東北二十里
天橋峽在州東北三十五里冬月積氷成橋土人呼為天橋水經注湳水左合一水出善無縣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歴於呂梁之山而為呂梁洪其巖層岫衍澗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蕩濤湧波襄雷渀雲洩震天動地昔呂梁未闢河出孟門之上葢大禹所闢以通河也司馬彪曰呂梁在離石縣西今於縣西歴山尋河乃無遏岨至是乃為河之巨險即古呂梁矣在離石北以東可二百有餘里按道元紀里惟天橋峽可當之錐指不敢定殆昧壁立千仞之為形擬辭也又謂平魯西有呂梁山亦未覈閻百詩謂天橋去離石四百餘里此又忘古離石山當繇今臨縣赤壁嶺北計里不當繇永寧州治計里也峽石上鑱字雲治平元年甲辰冬十一月望〈缺〉張
巡河至此餘胥剝落
倒迴谷溝上有橋金僧才公建在州東北三十五里趙寧岡在栢森村起伏盤踞如龍相傳宋趙寧鑿岡深一丈二尺見七蘆根血流入河雲
孫家溝 草厰溝 苦水溝 胥在城內
西莊溝 狄家溝 胥在州北三十里
東溝水在東城下出岔道村後至東關入河
楊家泉在東坡下平地噴湧
老鴉泉在東門外東溝水出石峽
康家灘在州東五里
石板溝在州東五里
郭家灘在州東十里有堰
張家灘水在州東十里河沒
熱窰河溝在州東十五里
腰莊水在州東二十五里由郭家灘入河
蘆子溝水在州東三十里由張家灘入河
雙井在州東六十里
朱家川在州東六十里發源寧化山南流遶王家寨轉而西至石窊舖過橋頭村下流磧由花園村入黃河
龍潭在州東七十里窩弓村
濟道溝在州東南二十里
峽查溝在州東南三十里
王湖渠在州東南三十里
赤泥溝在州東南五十里
南溝井在南門外有二水繇峽出
深溝水在州南三十里
四井潭在州南四十里山下四井色黝有魚
臥龍池在州南四十里石窟水恆清澈雖暴雨不汨下有蛟龍潛焉
石堂水在州南四十里由韓家川入河
龍池在州南五十里石澗中周十丈有奇禱雨輙應鴉前塔溝在州南五十里
土門溝水在州南六十里由林遮峪入河
扒樓溝水在州南八十里由神山入河石燕出此青元大小不一頭項羽毛胥具
寺河塔溝在州南九十里
鴨頭川即馮家川在州南九十里水由東南流入黃河號風溝在州西南六十里有石竅炎暑寒風
神池在州西南八十里
西溝井在西門外水恆清
西溝水在西城下出峰子嶺由下園頭入河
馬家灘在州西二里
王家灘在州西三里
煤灰溝在王家灘
張家谷沱在州西六里 以上明萬厯間多沒於河今漸復
石梯灘水在州東北二十里一名楊家灘
臥龍溝在州東北三十里出臥龍石
朱家川晁端稟鷹窩嶺橋記定羌南二十里有峻嶺焉葢即所謂鷹窩嶺也嶺下大澗源甚遠傳曰自寧化雪山神谷掌流入邊地在朔州之西神武㑹谷之東
溫泉在石梯山側甘溫清白轉壑飛流自髙地崚曲折逶迤三十里轉至峽口三疊入河 溝口上下諸泉胥湧珠噴玉
河曲縣
火山在縣西七里髙一里盤踞二里山上有孔以草投其中煙焰上發可熟食草木胥不生上有碙砂窟下有氣沙窟黃河經其下似遇覆釡而河為之曲山後有大石有禹廟水不能浸宋名火山軍以此 金志河曲有火山黃河
鵰黃崖在縣東十里宋元祐七年石刻曰昔有一鵰鳥於此為窠故名
強梁山在縣東南三十里髙一里盤踞一里
杜家山在縣東南四十里
望羊山在縣東南六十里髙一里盤踞一里
葫蘆山在縣東南九十里
鐘山 皷山胥在城南大澗河濱 二山形似鐘皷水經其下有噌吰聲
尖山在縣南三十里髙一里盤踞三里峯似筍
翠峯山在縣南八十里遞髙二十里綿亘六十五里形如覆斗羣峰拱峙
石洞二一在縣西五里王翼莊可容千人一在縣東九十里吳峪村髙一丈六尺廣二丈深三丈有奇
韓家嶺在縣西北四十里
赤崖在縣西北四十里即河會村古名赤崖村土色胥赤窰窨數十胥險要上胥蛤蚌腐甲豈龍門未鑿河嘗經山巔耶
黃巍梁在縣北四十里髙埓翠峯可二里盤踞三里虎頭巖明副總兵艾萬年疏設伏河曲有馬鎮虎頭巖石臺山西川之捷
石臺山
黃河在縣西五里東北自古東勝州境轉而西流八十里至平泉村復轉西流九十里至天橋子南流經保德興臨永寧寧鄉石樓永和大寧吉鄉寧河津榮河永濟諸州縣東折經芮城平陸垣曲諸縣入河南澠池濟源縣界至孟津其在永濟城西為河瀆祠 禹平水土分九州其一為冀今之山西河朔直𨽻皆其疆域三面皆河東北阻隂山一帶故河折而南流為冀西河至華陽折而東流為冀南河至大伾折而北流為冀東河 元志臨川朱思本曰自洮與河合又東北流過達達地各八百餘里過豐州西受降城折而正東流過達達地古天德軍中受降城東受降城凡七百餘里折而正南流過大同路雲內州東勝州與黑河合 古傳禹跡旁有禹廟土人言河中花木兩岸橫亙有道可涉其說似幻然黃河入河曲境東北由偏關來西由府谷北境來中間石壁剷削河出其間胥似斧鑿謂之禹跡也信然 龍口在縣北九十里黃河西岸大同紀形似龍口聲似雷鳴一名厓門土人名龍門 河曲黃河東北二十五里有棘峪灘西北三十里有五門灘七十里有棘鍼韮菜二灘八十里有王鍼榆樹二灘九十里有太子娘娘二灘夏秋多鳬雁相傳薄太后漢文帝至此居民時得古瓦有萬歲富貴字可作硯
平泉在縣西北八十里平地湧出蓄石臼之半汲之不縮不汲不盈流三里入黃河
石井在縣東一里廟溝崖下泉迸石出冽而甘
葬溝在縣東一里
石佛河在縣東南九十里接岢嵐長流溝西經保德入黃河
五井在南城內五方相綴形若梅花一名梅花水井浴溝在縣南一里
大澗河在縣南一里源出朔州西流七十里入黃河沙泉河在縣南六十里源出鎮西衛五所嶂經縣境至保德入黃河
倒迴溝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保德境溝上有橋 天橋東北至縣城路尤險
大澗水在縣西百步源出朔州西北西流七里入黃河龍門溝在縣西一里諺曰河曲縣保德州十里路九條溝
水井泉在縣西北十里泉出崖下冬溫夏寒志名凝碧泉
得馬水在縣西北四十里西流入黃河相傳尉遲敬徳得馬於此
鎮口河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南流入黃河
白鹿泉在縣北六十里不氷
榆泉在縣東北三十里
賈胡疃泉賈胡疃有泉遼人常越界而汲火山軍巡檢何灌請申畫界堠遏其來致忿而舉兵灌迎髙射之發輙中或著崖石皆沒鏃敵驚以為神逡巡歛去後三十年遼蕭太師與灌㑹道曩事數何巡檢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蕭矍然起拜
解州
中條山一名陑山西起蒲坂袤數百里東連王屋州境羣山胥中條山也
龍潭洞在州東白家莊繇莊南入洞溝八里斗折上東崖崖間多懸鐵牌以酬雨也洞口形似銀錠裁容一人胥石角嵯岈禱雨者以燭引絙入可數丈折腰越尖石門漸入漸敞上頂胥石稜參差水繇石罅散下如春雨巖間題勅封三島仙姑東面黑龍潭南北五丈東望𣺌無際投瓶拔出有水輙雨若燭滅多迷道雲
白徑嶺在州東南十五里膽礬窟東一名石門 州志面石門之嶺背鳴條之岡石壁左右參天路通平陸縣 唐志河中府有石門府
分雲嶺在白徑嶺東十五里乃中條巔也矗峙鹽池之上相傳為屍鹽澤下有風谷洞形似半井側有鹽風洞洞口似盆上有天井山嶺名分雲者以其出雲輙東西流布也 王緯鹽池廟記條山之下有風谷焉每夏仲月應候而至則吹沙石摧林木其聲隆隆俗謂之鹽雨風 鹽法志鹽花得此一夕而成
天井谷在風洞上四面陡絶一逕透巔
五龍谷在州南四里荻子谷東州直南五里又東有石巖巖水束峽中半崖懸溜如噴雪即噴雪巖也上書酒島二字
青龍峪在五龍峪西
石樓峪在青龍峪西
雲首山在五龍谷南五里
橫嶺在五龍谷口繇谷西上十五里乃中條山脊也〈詳芮城〉上有墩蹟北漢防宋巡邏之路橫嶺南為山之陽跨芮城平陸橫嶺北為山之隂跨解州安邑夏縣聞喜
弓張溝繇橫嶺北而下
堡子谷在弓張溝東
仙女洞在堡子谷東一名元女洞其中積水成潭名黑龍潭
大虎谷在仙女洞東十里谷中有將軍堡堡後有鳳凰觜觜西過連雲棧至橫嶺有陽關寨寨後有膽礬窟其旁有百藥草
膽礬窟在橫嶺東窟有二
紅臉溝西距虞鄉王官谷二十里為州西境上有靜林寺
桃花洞在州西南紅臉溝東十五里昔人十月行中條巖下桃花片片逺浮澗水而至縁澗跡之杳然莫窮其際遂名桃花洞
白龍谷在桃花洞東三里
直岔嶺在白龍谷東八里繇谷陟嶺
荻子谷在直岔嶺少東
卑耳山後漢地理志卑耳山解縣西南齊桓公西伐所登
逍遙坡在州西北二里女鹽池北岸
紫金山在州北二十里〈舊産人參〉安邑縣峨嵋嶺北為萬泉之孤山孤山為稷山之稷神山又南為紫金山袤延峨嵋坡逍遙坡此胥由橫嶺北連亘而東者也
峨嵋坡在鳴條岡北東自曲沃西抵黃河其陽跨聞喜夏縣安邑猗氏臨晉虞鄉榮河州北境亦倚坡焉袤延至東五里鹽池北岸
谷口泉 蒼龍泉胥在中條山
涑水在姚暹渠北水經涑水又南過解縣東水經注涑水又西逕邭城服䖍曰邭國在解縣東邭瑕氏之墟也
解鹽池 女鹽池 城北灘 城東灘 六小池胥詳鹽法志
靜林澗在青龍峪東源出中條山巔爾雅所謂沃泉懸出者也北流經靜林寺東寺僧暨居民引水以時刻計遵唐司空圗定王官谷引水法又北流經紅臉溝入虞鄉洫水灘
張公泉在靜林澗東三里山谷中 泉及澗水勢洪迅舊有底張堰以障州西境水俾無入女鹽池 歲旱命數十老婦執箕帚劘張公泉輙雨漢董仲舒奏江都王曰求雨之法損陽益隂願大王無收廣陵女子為人祝者一月租賜諸女巫巫無大小皆相聚於郭門為小壇以脯酒祭即此意也
胡村澗在張公泉東五里源出中條山隂
桃花澗在胡村澗東五里源出中條山巔泉流細而緩小水澗在桃花澗東二里源出白龍峪
荻子峪水在小水澗東一里胥北流入女鹽池
大水澗在白龍峪東三里源出五龍峪噴雪巖南十里北流至城南遶城而西㑹小澗水入女鹽池水勢最洪迅築五龍堰以防之堰遶城南而西
堡子谷水在大澗水東二里源出中條山北流入鹽池南溝
長樂灘在鹽池北七里峨嵋坡隂周二十餘里北受姚暹渠水西南能破諸堰有長樂堰以防之灘中生魚遠望煙波明滅
姚暹渠在鹽池北十里古名永豐渠隋大業間都水監姚暹重開源出夏縣巫咸谷經安邑城北西流六十里入州境又西六十里入臨晉縣之五姓湖達於蒲州入黃河餘多塞舊有姚暹渠堰水漲則決堤入長樂灘女鹽池 唐開元中天水姜師度奉詔鑿無鹹河以漑鹽田剗室廬潰丘墓甚多
東膏腴灘在長樂灘西北數里西為西膏腴灘又西北十五里為西辛莊村灘東起賈村西接臨晉諸灘亦時北受姚暹渠水南入女鹽池城北灘
洗馬灘在西辛莊北二十五里東北為南扶灘西北為衛諸灘衛諸西北十里為三婁灘東二十里為羅乂灘又北十五里有小張塢灘胥半花鹻地
城內灘在北隅
新河在青龍峪西起石樓峪麓自東迤西洩石樓東來諸水俾趨小潮橋以入黃河
金盆水源出中條山趨鹽池南溝東有關氏祖塋一名小聖溝水有金盆堰防之又東有小龍五澗水
二郎谷水 三郎谷水胥出中條山隂北流趨禁牆有蠶房常平西姚三堰以防之
常家月堰 蝦蟇堰胥在西姚村
安邑縣
中條山在縣南二十里 金志有中條山稷山鹽池涑水 五朝志安邑有鹽池銀冶銀冶當在中條山宋靖康紹興後銀冶久無 山𨽻縣境共袤四十一里四丈二尺
虞坂在二郎谷東五里有青石泉經坂麓
車輞谷在分雲嶺天井谷東兩山夾道盤礴呈奇下有車輞泉 谷有銀砂洞有禁
二郎谷在車輞谷東中多巖竇
鳴條岡在縣北三十里玉鈎山西東接夏縣聞喜縣界通考堯舜舊都今縣西有鳴條陌湯與夏戰於此括地誌出蒲州安邑縣北三十里南坂口即古鳴
條陌也鳴條戰地在安邑西 縣志舜陵在鳴條岡之陽髙三丈甃以甓方四十步有奇內外地百畝有奇
峩嵋嶺在縣北四十五里鳴條岡西上多平壤東自曲沃西抵黃河嶺𨽻縣境東西袤二十七里黃河距縣百餘里而近河之裏中條山中條之裏鹽池互為髙抵北則姚暹渠涑水環繞於後渠之表為鳴條岡涑之表為峩嵋坡而稷山之稷神山萬泉之介山亦距縣百餘里而近
玉鈎山在縣東北十五里由聞喜峩嵋嶺北而西峭峰環曲以形似名
栢王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山多古栢東𨽻夏西𨽻萬泉𨽻縣境袤二里
鹽池在縣西南通考有鹽池與解為兩池見鹽法志涑水在縣北三十五里源出絳縣橫嶺山乾洞經縣境北猗氏南西流入臨晉五姓湖𨽻縣境共袤二十三里 水經涑水又西南過安邑縣西
苦池灘在縣東十三里夏縣東山巫咸谷諸水胥西滙於此以達姚暹渠
苦水河即苦池灘之水道也
湧金泉在縣東南十里夏縣西南十五里源出牆下村西入縣境黑龍潭鹽池得此水始結鹽花
東郭灘在縣東南十里廣數十頃有大堰以障之禁無得開種
黑龍潭在縣東南十五里近鹽池有堰以防之深不可測瀦水黑色唐開元中嘗置龍池宮於此
青石泉在縣東南三十里源出中條山繇青石槽經東郭村入黑龍潭
車輞泉在縣南二十里源出中條山車輞谷後涸淡泉在縣西南十六里鹽池北岸泉有八眼一名由泉池水胥鹹此獨淡建甘泉亭以濟撈鹽者之渇
野狐泉在縣西南十八里鹽池北岸味甘〈祝志雲疑即淡泉〉姚暹渠舊經縣城內明隆慶四年改繇城北西入五姓湖 宋天聖四年閏五月陜西轉運使王博文等言準敕相度開治解州安邑縣至白家塲永豐渠行舟運鹽經久不至勞民按此渠自後魏正始二年都水校尉元清引平坑水西入黃河以運鹽故號永豐渠周齊之間渠遂廢絶隋大業中都水監姚暹決堰濬渠自陜郊西入解縣民頼其利及唐末至五代亂離迄今湮沒水甚淺涸舟檝不行詔三司相度以聞
玉鈎泉在玉鈎山下一名玉女泉水光澄澈禱雨多應南入姚暹渠後涸
窰子溝 磨兒盤胥在中條山內水所經流因地立名能助黑龍潭水勢
夏縣
中條山在縣東五里 太行山志山在平陽府安邑縣西北諸山皆其支脈是謂夏縣為中條太行之界也唐陽城及進士第乃去隱中條山
瑤臺山在縣東五里虞坂東髙一里孤峰蒼峭商相巫咸巫賢墓在山麓巫相祠右有天聖宮隋書名巫咸山 地誌瑤臺山巫咸巫賢隱居處名巫咸山後更名 金志有巫咸山中條山淡水 馬化龍記地道記曰咸山在安邑南考爾雅左髙咸丘凡山之形左髙者謂之咸瑤臺山左髙右下故謂之咸商時巫公居其下遂名曰咸 郭璞巫咸山賦序巫咸以鴻術為帝堯醫 水經注承鹽水流逕巫咸山北地理志曰山在安邑縣東海外西經曰巫咸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羣巫所從上下也大荒西經雲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即巫昐巫彭巫姑巫眞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咸在郭景純曰言神巫上下靈山採藥往來也葢神巫所遊故山得其名矣谷曰嶺上有巫咸祠
巫谷在瑤臺山白沙河源北
雷公洞在瑤臺山右
翠巖山在縣東二十里綿亘數十里北接聞喜界溫泉山在縣東百里上有礦洞
玉溪洞在縣東南七里中條山谷間洞深一丈五尺廣一丈石崖上書玉溪頭三字俯瞰溪流相傳司馬溫公讀書於此 通谷村洞塑公像土人傳公嘗讀書觀音寺中
雲谷山在縣東南三十里盤踞數十里數峰崇聳中有大谷谷中雲四起輒霖雨
將軍𡽹在雲谷山北峯一名古石陴嵯峨磥砢上有古洞洞中泉水瀦而復流陟巔見鹺海洪河
望川在縣東南五十五里 三州志中條山有望川夏後避夏離宮之所
虞坂在縣南十五里 五朝志夏縣有巫咸山稷山虞坂土人名三橋坡
柳谷在縣南十五里巫咸山東十五里唐陽城寓居於此舊志謂即柳宗元居恐未核集覽謂陽城隱柳谷乃張掖郡柳谷尤譌 姜洪陽公廟記夏縣治南十里條山之下柳谷之口地曰陽公鄉即唐諌議大夫國子司業道州刺史所隱處也舊有陽公廟按韓昌黎柳柳州集雲家於北平隱於條山則公家世固北平隱居夏縣久遂為夏縣人
栢塔山在縣南二十里王峪口東峪中水出口流經其下古栢千株中有栢母林中建寺寺後建塔故名後塔毀 王翰詩翠竹摧梢失鳳凰詩注人呼山為鳳凰頭山又名抱珠山
北晉村洞在縣南三十里中條山村後有洞溪水遶流洞前禾草經霜不涸相傳張果隱此
王峪口在縣南橫嶺東西距王官峪百里嶺東水入黃河嶺北水繇峪出口故名
風洞在栢塔山後石巖中深不可測風自竅出有聲明知縣姜洪冀大其竅遂無風聲
史家峪在栢塔山東水經其下
石𮀴山在縣西北七十里石𮀴里即稷王山之支山也石𮀴即峨嵋坡髙阜
稷王山在縣西北七十里接稷山界下有蛇虎澗相傳后稷棄於此
方山谷在縣北橫洛渠源此
鳳凰山在縣東北四十里柳谷東二十里峰殊秀相傳鳳集此
涑水在縣西三十里源出絳縣橫嶺山乾洞伏流地中復出西經聞喜入縣境至安邑合姚暹渠
李綽堰在縣南舊一名永豐渠源出平陸至本縣王官谷口出山北流合史家谷雕崖溝等水至卓義橋滙為一折西三里名姚暹渠又折南滙巫咸河入五姓湖明隆慶五年巡鹽郜永春修築堅固
湧金泉在縣西南十五里牆下村
蓮花池二一在城中西北隅環一頃八十畝一在城東北隅差狹二池胥植蓮
青龍河在縣北三十里勢曲如龍滙入橫洛渠
髙德鐵堰在縣北五十里接聞喜境 中條山谷水北注聞喜美陽川大澤中北溢為小澤復南溢入縣境青龍河近山古建石堰督功者髙德也故名
橫洛渠發源縣東北周村方山諸谷西流至縣西北尉郭鎮滙縣北趙村北津諸河至禹王城西南入白沙河
白沙河一名巫咸河一名堯稍水巫鹹水入則鹽不復結土人或名無鹽河
司馬渠相傳溫公濬
玉溪明馬騤玉溪賦玉溪在於禹城東南枕隂崖焉後倚中條前障瑤臺載瞻柳谷悵唐諫之隱煙霞俯瞰巫岫弔商相之丘草萊況溫公而是樂厭塵囂而此來大賢過而山川增重蕙帳空而草木不衰馬子生公之里慕公之風爰約仙客聯步䇿杖而往一窮焉於是攀藤蘿躡危峰掬素流撫青松倐羣動之響壑𣺌孤鶩之浮空
平陸縣
中條山在縣北四十五里西起蒲州雷首延袤數百里迤邐而東直接太行縣西衍一支自五龍廟至十二連城丹壁蒼崖南俯大河乃砦
三門山在縣東五十里黃河中 史記正義禹鑿此山三道河水故曰三門也 司馬光謁三門禹祠詩栢暎孤峰短銘書絶壁髙〈詩注木際孤峰甚細而髙上有小栢耆舊相傳不知㡬何年矣而止長尺餘人莫測其理〉趙冬曦三門賦序砥柱山之六峯者皆生河之中流葢夏後之所開鑿其最北有兩柱相對距岸而立即所謂三門也次於其南有孤峰掲其峯頂平濶夏禹之廟在西有孤石數枚圓如削成復次其南有三峯東曰金門中曰三堆西曰天柱湍水從黃老神前東流湍激蹙於蝦石折流而南潄於三門包於廟山乃分為西流淙於三峯之下抵於曲限㑹流東注加以兩岸夾水壁立千仞盤紆激射天下罕比時以內兄牛氏壯而遊焉相顧賦之以紀奇跡舊唐志天寶三載太守李齊物開三門石下得㦸
大刃有平陸篆字因改河北縣為平陸縣 金陜州湖城鎮二三門集津 興定元年六月乙丑設潼關使副及三門集津提舉官 金南遷後置提舉三門集津南北岸官
砥柱峯在三門東迤南黃河中髙數仞石形如柱禹貢東至於砥柱即此 實用編底柱在平陸縣東五十里大河自蒲津而來至是微折而南是柱正當轉曲之間在三門山之陽紫金駱駝二峯之西其形如柱植立中河〈老君爐砥柱側黃河中相傳老子煉丹於此險不可升上流有列石似川字亦傳老子繇此渡河焉〉米堆山在砥柱東 閼流在砥柱東上激六峯下阻十九灘 孔安國書傳砥柱山河水分流包山而過石見水中若柱然也 括地誌底柱俗名三門山硤石縣東北五十里黃河之中〈尚書正義同〉水經河水又東過砥柱間水經注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決水流䟽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山在虢城東北大陽城東也劉向敘晏子春秋稱古冶子曰吾嘗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從而殺之視之乃黿也考史遷記景公十二年公見晉平公十八年復見晉昭公旌軒所指路直斯津從黿砥柱事或在茲河水翼岸夾山巍峯岐舉羣山壘秀重嶺干霄鄭
康成按地說河水東流貫砥柱觸閼流今世所謂砥柱者乃閼流也砥柱當在西河未詳也葢康成所說非自西河當無山以礙之自砥柱以下五戶以上其間一百二十里河水竦石桀出勢連襄陸葢亦禹鑿以通河疑此閼流也其山雖闢尚梗湍流潄石雲洄環波怒溢合有一十九灘水流迅急勢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漢鴻嘉四年楊焉言從河上下患砥柱隘可鐫廣之上乃令焉鐫之裁沒水中不能復去而今水益湍怒害甚平日魏景初二年二月帝遣都督沙兵部監運諫議大夫宼茲帥五千人歲修治平河岨晉泰始三年正月武帝遣監運大中大夫趙國都匠中郎將河東樂世帥衆五千餘人修治河灘事見五戶祠銘雖世代加功水流漰渀濤波尚屯及其商舟是次鮮不踟躕難濟故有衆峽諸灘之言五戸灘名也有神祠通謂之五戶將軍亦不知所以也都穆游砥柱記三門之廣約二十丈其東百五十步即砥柱崇約三丈周數丈相傳上有唐太宗碑銘今不存蔡氏書傳以三門為砥柱州志亦謂砥柱即三門皆謬誤又隋書大業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數十里今砥柱屹然中流上無土木而河之廣僅如三門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至數十里之遠葢距河兩岸皆山意當時或崩遂以為砥柱而書之也 宋張舜民畫墁録禹貢曰砥柱析城至王屋陜府三門是也絶河流過若山石牆然鑿為三門河經其中東洋如小城狀即析城也禹廟在西潭有寺下望砥柱上百歩屹然中流髙數百丈尺銘勒其上但取稍平處或險處互坐一峯之間其字方可尺餘魏公撰文正字薛純稷之子也每欲印搨伺天氣晴明先維舟砥柱下梯而陞上數日不可竟俯視洪流足酸目用是難得眞本元符中大水壞三門一夕寺廟皆失略無孑遺銘亦失數十字 宛丘張耒明道雜志掌禹錫學士厚德老儒而性涉迂滯嘗言一生讀書但得佳賦題數箇每遇差考試輒用之用亦㡬盡嘗試監生砥柱勒銘賦此銘今具在乃唐太宗銘禹功而掌公設記為太宗自銘其功宋渙中第一其賦悉是太宗自銘
傅巖在縣東二十五里隱賢社聖人澗上兩山之峽曲岸迴巒 五朝志河北有砥柱山有傅巖 通典平陸有傅巖穴 吳山東聖人澗東十里為砥柱峰書說命說築傅巖之野孔傳傅氏之巖在虞虢之界通道所經常使胥靡刑人築䕶此道說賢而隱代胥靡築之以供食〈今運鹽道也〉水經注沙澗水北出虞山東南逕傅巖厯傅說隱室前俗名之為聖人窟孔安國傳傅說隱於虞虢之間即此處也傅巖東北十餘里即巔軨坂指南北之路謂之軨橋傅說傭隱止息於此髙宗求夢得之是矣 唐呂溫傅巖銘序昔殷髙宗恭黙思道至誠動天天將報之以說為瑞審形旁求實得於此貞元九年予繇鎬徂洛息駕於虞虢之間升墟瞰原髣髴其地逺跡雖昧清風若存乃作傅巖銘 路史傅大繇國〈唐表雲黃帝後〉夏封之在虞虢之間〈在河東大陽北十里有顛軨阪說版築之所〉有傅虛傅巖傅說之祠古之北虞今𨽻平陸地多傅姓尸子雲傅巖在北海之洲妄也 張淵觀象賦傅說登天而乘尾注傅說一星在尾後傳說殷時隱於巖中殷王武丁夢得賢人圗畫其像求而得之即立為相死精上為星乗尾在龍駟之間 王維登河北城樓詩井邑傅巖上客亭雲霧間
吳山在縣北五里自中條山袤旦而南山髙平上胥民田下建泰伯祠 戴延之西征記河東鹽池東吳坂登七山原毎登一原輙峭拔迤十里原土平曠不知巨極 杜預曰仲雍支子別封西吳虞公其後也水經注交澗水出吳山東南流入河河水又東路澗水亦出吳山東逕大陽城西西南流注入於河 劉昭注大陽有吳山上有虞城杜預曰虞國也帝王世紀曰舜嬪於虞虞城是也亦謂吳城史記秦昭王伐魏取吳城即此城也皇覽曰盜跖冢臨河博物記曰傅巖在縣北 括地誌中條山亦名吳山 通典吳山即吳驥垂耳駕鹽車之所 金志平陸有吳山黃河 日知録漢書地理志河東郡大陽吳山在西上有吳城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五十三年伐魏取吳城是也周武王封泰伯後於此是為虞公後漢郡國志大陽有吳山上有虞城虞城之書為吳城猶吳仲之書為虞仲也
白徑嶺在縣東十五里為分雲嶺嶺嶺出雲東西分布下有風谷洞中條之巔北對鹽池
野馬圪塔在縣東四十五里地近清澗溝溝底有石寨山壁鑱將軍黃巖四字縣志巖即馬岱也少孤與母避難僑黃姓室因名黃巖時牧馬於此長投馬超復姓
晩照臺在縣東八十里錐子山支層峯盤岫
錐子山在縣東九十里孤峯似錐層巒旁列分之為晩照臺雲流霞布掩映箕山 唐志三錐山當即錐子山隋志虞鄉有石錐山
箕山在縣東九十里傅巖東四十里又東北為王屋山旋徑危峯其形似箕相傳許由巢父隱此上有許由塚下有清澗即巢父洗耳處也山下有錫窟說見遼州
錫窟在箕山下白玉竅也
大通嶺在縣西北四十里嶺有竹林寺寺西為唐金舌僧說法臺
石門在縣西北四十里中條山王家井西北十里有黃嶺石門 水經注鹽販之澤南面層山天巖雲秀池谷泉深左右壁立間不容軌謂之石門路出其中名之曰徑南通上陽北暨鹽澤
分雲山在縣西北四十里中條山一峰層巒峻岫走霧分雲徑繞羊腸殊難躋陟
橫嶺在縣北四十五里
西石山在縣東北四十里麓中石有仙人膝痕
清涼山在縣東北六十里中條山支巔殊曠灝可望蒲解絳陜四州土人名四州圪塔晉執虞公於此
將軍在縣東北六十里石壁千仞下有石洞土人名鑼鼔洞宮之奇嘗避此
顛軨坂在縣東北七十里虞坂南舊志謂三橋坂非也劉昭注大陽有顛軨坂左傳曰入自顛軨博物記
曰在縣鹽池東吳城之北今之吳坂杜預曰在縣東北 通典平陸有顛軨坂 相傳周穆王八駿經此車為顛簸土人名軨嶠 王思誠詩山頭百折顛軨坂
鹽坂在縣東北七十里
五家冢水經注軨嶠東北有虞原上道東又有虞城堯妻舜以嬪於虞者也周武王以封泰伯弟虞仲於此是謂虞公太原地記所謂北虞也城東有山世謂之五家冢上有虞公廟
員村坂司馬光詩注其東八政水即古之傳巖有傅說廟又東北虞城古虞公之國也
琴瑟穴唐志有琴瑟穴有銀穴二十四銅穴四十八在覆釡三錐五岡分雲等山
翠隂巖 禹功巖 掛鼓石胥在三門山
覆釡山
五岡山
神仙洞
黃河在縣南三里自河津龍門至蒲州南至於潼關折而東至芮城逾平陸東至於砥柱又東過垣曲下孟澤 黃河在南門外又東北古焦國側水勢激湍水經注河水湧起方數十丈有物居水中傳雲銅翁仲所投處又雲石虎載經沉沒於此二物竝存水所以湧 魏野平陸縣題寒食花藏縣重陽菊繞灣一聲離岸櫓數㸃別洲山
鐵牛磧在縣東一里黃河中顧非熊平陸縣亭詩山與中條合河逢一曲迴
開元新河在三門北有小河土人名公主河
盤南澗在縣東十里發源中條山繇石槽溝南下至盤南東入於河
沙澗在縣東二十里發源中條山東南谷至沙澗入河澗口多沙石
聖人澗在縣東二十五里發源馬跑泉下復有二泉合流嵌石瀠洄遶傅巖南入於河一名八政水
清澗在縣東六十里相傳巢父洗耳處在箕山西張谷澗在縣西二十里張峪村
圪塔澗在縣西二十五里圪塔村
南侯澗在縣西四十里南侯村發源中條山深溝夾流經南侯村至葛趙村又南流二里入於河
儀家溝在縣西五十里岳村右儀家溝東 西為閒田址通典有閒原即虞芮之人讓畔處蘇氏曰虞在平陸芮在同之馮翊今平陸有閒原焉則虞芮之所讓也
五股泉在縣北一里水寒冽
三澗在縣北三里發源中條山東西二溝流至北三里五龍廟合流與大澗合至三口而崖斷支分東南入於河似交澗
響泉在縣北四十里中條山東水甘澄土人名響泉溝古焦水在縣東北五里有神農廟相傳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即此 陜城中小城古焦國也平陸亦可縁引 水經注陜縣故焦國 竹書紀年幽王七年虢人滅焦
馬跑泉在縣東北三十里傅說塚下塚倚中條東西兩山環拱迴獻列屏泉殊清瑩相傳形求至此馬跑地得之合下石穴二泉至傅巖為聖人澗
馬頭澗在縣東北四十五里中條山麓危峰聳立兩谷二源環麓合流以山形似馬首名
芮城縣
中條山在縣北十五里逓髙二十里東起首陽西接太行南北狹薄延袤不絶故曰中條又曰薄山
方山在縣西北三十里虞鄉縣界峯巒髙峻其巔方平一名檀道山是芮城東西廣七十里胥屏倚方山也山海經檀首山水經注鹽道山又名百梯山 唐
志河中府有檀道府 中條之首俯視五老峰巔有鴦漿泉渟而不流下有檀道谷
檀道嶺在直岔嶺東自方山至檀道𡽹胥中條山之析名也
大峯在方山東
水谷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大通嶺在縣西北中條山唐時竹影殊盛內有竹林寺青龍洞在縣北三十里歴山東北三十里洞內有青龍泉
百二十盤在縣北中條山之隂石磴盤旋而下北逹虞鄉即唐司空圗所隱王官谷也 倪光薦奇石詩偶經百廿盤松石駴心目石以松為筋松以石為肉石抱松如裹松穿石似束
甘棗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青龍洞東二十里今名刺林溝 括地誌中條山亦名甘棗山 山海經甘棗之山恭水出焉西流注於河
石鐘洞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甘棗山東十里有石室頂懸石鐘水注其下禱雨多應相傳石鐘真人修煉地嘗有蟬負芝來止石上又有野鹿入洞偕宿雲石鐘洞東五里為清涼寺又東十里為娥英廟又東為閒田
直岔嶺在甘𬃷山東今名橫嶺 邵璿治中條山路記中條直岔嶺四十里為赴郡省道南二十里屬芮北二十里屬解徑皆縁崖臨溪髙深數百丈北尤偪仄石磊砢羸馬蹄爰命僧宗睿南北四十里之窄者坍者𧇠者𥒭者悉舉而剗鑿之
南坡濱黃河岸水中有砂石髙三尺大如碾上平下狹河漲石獨露傳為呂望釣臺
黃河在縣南二十里 水經河水又東過河北縣南水經注縣與湖縣分河 永樂澗水南流逕河北縣故城西故魏國也晉獻公滅魏以封畢萬卜偃曰魏大名也萬後其昌乎後乃縣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縣也今城南西二面竝去大河可二十餘里北去首陽十里許處河山之間土地迫隘故魏風著十畝之詩也
白龍泉在縣南十里王家莊
小水泉在縣南十里太安村
葡萄澗在縣西二十里鄭村有五泉土人名五股泉南流入河
觀音泉在縣西北十里
地皇泉在縣西北十三里山麓地皇氏廟前流經魏文侯故城合通澤泉伏流入沙地皇通澤合為一渠
溈汭水在縣西北三十里永濟界
三澗在縣北五里源出中條山東西二溝流與澗合南入河
大安池在縣北五里流入黃河
龍泉在縣北五里古魏城中上有五龍祠 水經注城內有龍泉南流出城又南斷而不流 金志有中條山黃河龍泉
通澤泉在縣北八里古魏城西北合地皇泉伏流入沙青龍泉在縣北三十里青龍洞禱雨多應
鹿跑泉在縣東北八里中莊村清澈見底一名靜深泉上建龍神廟
奧祝泉在縣東北二十二里北山石巖下相傳魏文侯率軍自安邑至黙祝於此舉鞭得泉
恭水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源出甘棗山即今朱呂溝水也 山海經蒲山之首曰甘棗之山恭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恭水當在中條山西鹿跑泉北三十五里
浢泉在縣東北五十里儀川溝源出清涼洞南入河一名浢澤即浢津渡也土人名連塔溝
䕶生池董一桂記芮城之北泉壑紆曲決渠引水層折五六里入城埴為池
萬蓬頭井明嘉靖時萬蓬頭過澗西王老人恆食之蓬頭曰當以五十金報因指屋後地掘井水大湧族裡以五十金買溉村田至今井存
山西通志卷二十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二十八
山川〈十二〉
絳州
鼓山即鼓堆也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接九原西坡周四里髙五丈穹窿而圓形如覆釡人馬踐履有聲四周胥石磴下有泉又有清濁二泉出鼓山左繇九原山西坡少南石穴下分出二𣲖入蓮池西合鼓水溉諸村田
姑射山在州西北四十里
峩嵋山在州南二十里𨽻州境四十里迤邐夏聞喜猗氏臨晉榮河諸縣西抵黃河東臨曲沃坡南𨽻聞喜
馬首山土人名馬頭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亘數百里東繇太平界入絳西至稷山界出絳凡三十五里山繇臨汾襄陵太平迤邐入州境一峰突出山上山後胥鄉寧地山面東南與姑射隔一峪史記趙盾田於首山即此一名火燄山上有火燄池水最清冽山險難陟又名悔來山
玉壁山在城西北隅髙二十丈有奇盤踞三里所謂玉壁秋風也
氷壑在州北四里 李毓秀黨氷壑狀北平里北窰莊距州治四里許西枕土阜稍南兩崕對峙一流通中而東注洞壑幽邃前州大夫之凌隂在焉先生暇則徜徉其間寒㓗素守視世俗薰灼泊如也因自號曰氷壑居士
九原山在州北二十里𨽻州境東西九里山面南平原突起土阜九區上有百神廟山産莞花 檀弓趙文子與叔譽觀於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誰與歸叔譽曰其陽處父乎文子曰行並植於晉國不沒其身其智不足稱也其舅犯乎文子曰見利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我則隨武子乎利其君不忘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晉人謂文子知人
定境山金志有定境山汾水澮水鼓水
陽石山開山圗陽石山在絳北
汾河在南門外繇太平東南吳村流入州境經南關西流入稷山境𨽻州境凡七十里 水經注汾水又西逕魏正平郡南故東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罷州立郡矣又西逕王橋澮水入焉 水經又過長修縣南 水經注汾水又西與古水合又西南逕長修縣故城南漢髙帝十一年以為侯國封莊恬也有修水出縣南而西南流入汾汾水又西逕清原城北故清陽亭也城北有清原晉侯蒐清原作三軍處也
澮水在州南五里源出翼城縣澮髙山西南過絳縣合絳水西過虒祁宮又西南至州境二十里經州西南橫橋莊入汾 水經又西至王橋注於汾水 水經注晉智伯瑤攻趙襄子襄子奔保晉陽原過後至遇三人於此澤自帶以下不見持竹二節與原過曰為我遺母卹原過受之於是澤所謂王澤也 通考正平有汾水澮水龍谷水晉虒祁宮
鼓堆清濁二泉合流成溝隋正平令梁軌曰水動物也順之則下激之則上乃因地宜以激水迄今遵之源出九原山一曰清泉一曰灰泉土人名神以滙孚惠聖母祠南也 水經注古水出臨汾故城西黃阜下其大若輪西南流故橫溝出焉東注於汾今無水又西南逕魏正平郡北又西逕荀城東古荀國也汲郡古文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也古水又西南入於汾 樊宗師絳守居園池記水本於正平軌病水滷生物瘠引古沃澣人便〈古水樊記所謂古沃也當屬鼓堆泉泉掌鎮大泉近鼓堆其大若輪或指泉掌〉孫沖絳守居園池記序如曰水本於正平軌正平帶郭縣也隋開皇十三年內軍將軍為臨汾令臨汾即正平也十八年改正平焉軌字世謩材令也患州民井滷生物瘠疲因鑿山原自北三十里引古水圗經雲鼓堆水地缺絶經濠坎則續之以槽穿城牖入衙注池別分走街衖阡陌汨汨然鳴激溝渠又灌溉畦町訖入於汾河頃縣前有梁軌遺記熟見其蹟則知水本於正平軌由此而發語也喬宇記泉發於九原山之西鼓堆者或曰其北突有二山髙圓如鼓則泉以形似而名志曰泉上有堆如覆釡形履之聲如鼓則泉以聲似而名泉有清濁二穴清在北濁在南北穴為石口尺五許自滙而為池幅𢄙一丈其深稱是池溢而南折而東流南穴為土口尺許亦滙池溢而北折而東合於清流泉之西則隆然髙原南北疇皆資泉而溉其東至於絳州五十里而南竝入於汾
澤掌在州西北二里有眠窩泉漹泉永和泉東北一里有龍頭泉合流
蘭村在州西北山半泉水無聲卯午酉湧出有聲土人名溢水
赤龍潭在大街北俗名泉兒墩
龍谷泉在州東北十八里龍香村左傳龍見於絳郊即此
馬首山峪中水 繇稷山三界莊而下分二渠
泉掌鎮關王廟前大泉分二支至鎮南鎮西 鎮東有溝溝左一泉名大渠溝右一泉名水渠又有活潑泉春口泉王馬庫泉蛇泉
薛郭泉在古交
丁村泉在丁村
龍頭泉在龍頭村
修水 古水合汾汾水又西南逕長修縣故城南有修水出縣南西南流入汾
乾𬃷澗土人名扶蘇水後涸
天井水後涸
聞喜縣
中條山在縣南六十里西界夏縣東界垣曲在邑境者廣袤胥四十餘里山麓有郭堂巖
湯寨山在縣南八十里夏縣鳳凰山東乃中條分支也寨為中條極險峭壁數千仞上有湯廟湫池禱雨多應土人名湯王山又名景山下有郭璞書堂古産銅隋地理志聞喜縣有景山葢與三嵕胥中條支山水經注涑水與景水合出景山北谷 山海經景
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草多藷藇秦椒其隂多赭其陽多玉郭景純曰鹽販之澤即夏縣鹽池也〈按經不言有水今有水焉西北流注於涑水也〉五朝志聞喜有景山有董澤陂 舊志景山即湯山
蠶姑峯在湯寨西峯上有鎮風塔蠶姑廟
秦王嶺在湯寨東相傳秦王屯兵地
呂巖在縣東二十里呂莊
紫屏山在縣東四十里姚村後山列如屏其色紫土人名六老峰
焦山在縣東五十里詳三嵕
三嵕山上林賦凌三嵕之危郭璞三蒼注三嵕山在聞喜今縣東五十里有焦山髙埓湯寨疑即三嵕
鳳凰原在縣東六十里乃裴氏墓域也
雞鳴山裴氏譜鳳凰原墓西至雞鳴山裴氏宰輔十有七人入省者六十一人官至三品者二十四人封國公者十七人封郡縣公者四十人侯二人伯二人子四人男四人駙馬五人皇后二王妃二
紫金山在縣東七十里盤盤山東二十里接曲沃界山西名為鳳凰原
香山在縣東南三里巔有裴晉公祠前有三塔又前丘村嶺有塔
官莊嶺在縣東南五里上有香山寺
橫嶺在縣東南九十里接垣曲界山脊橫亙下有三泉出白石罅土人名白石河
鐵牛谷在縣南三十里相傳鐵牛流峪中水峪有興國寺
瑤光峯在縣南四十里上有塔髙埒夏縣瑤臺
盤盤山在縣南五十里秦王嶺東盤旋而上
觀音山在縣南九十里劉莊隘一峯突出下纎上鉅玲瓏差類落伽
栢林山在縣西三十里栢林村後石巖蒼翠下為疊水崖再入為藳峪蓮葦清幽
峩嵋嶺在縣北三里由鳳凰原東而北迤邐漸髙行二十餘里四圍邱隴中為平原所謂晉原也晉城在焉又北數里下瞰絳州其廣五十餘里
天皇頂在縣北十五里繇五龍廟一綫度峽突起圜巔髙出羣巒之表
清原在縣北二十里左傳晉蒐於清原杜注在聞喜北又馬融廣成頌采清原注在河東聞喜縣今曰晉原北臨絳西接稷山南俯聞喜廣袤數十里
稷王山在縣北五十里接稷山界后稷陵廟稷山主之姜嫄陵廟聞喜主之左傳晉侯治兵於稷杜預註在今聞喜縣
龍頭堡在縣東北五十里山勢似龍頭後周明帝嘗移絳州治此
仙人洞在界原白石村大堰壑相傳郭璞讀書蹟九龍山 金志有九龍山湯山涑水
涑水源出絳縣大隂山陳村峪伏流至柳莊復出合洮水景水沙渠水西流縣境㑹溫泉水呂莊河甘泉水過東橋經城南門外折而南又折而西過西橋入夏縣界 絳水可以灌安邑當謂涑水以源於絳古亦稱絳水也 水經涑水又西過周陽邑南 水經注其城南臨涑水北倚山原竹書紀年晉獻公二十五年正月狄人伐晉周有白舞於市即是邑也漢景帝以封田勝為侯國也涑水西逕董澤陂南又與景水合 水經又西南過聞喜縣南 水經注涑水又西逕仲郵𨜩北又西過桐鄉城北 竹書紀年翼侯伐曲沃大㨗武公請成於翼至桐庭乃返者也涑水又西與沙渠白水合西南逕左邑縣故城南故曲沃也晉武公自晉陽徙此秦改為左邑縣詩所謂從子於鵠者也 春秋傳下國有宗廟謂之國在絳曰下國矣即新城也王莽之洮亭也涑水自城西注水流急濬輕津無緩故詩人以為激之水不能流移束薪耳水側即狐突遇申生處也
董泊在縣東四十里舜時董父豢龍之所一名豢龍池周數百步蒔荷滋稻浸溉十餘里 水經注涑水西逕董澤陂南即古池東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六年蒐於董澤即斯澤也 左傳㕑子曰董澤之蒲可勝既乎 劉昭註聞喜有董池陂古董澤左傳曰改蒐於董澤 路史董姓伯聞喜東有董池陂董澤陂也 竹書紀年晉武公元年尚一軍芮人乗京荀人董伯皆叛者非秦川董 裴晉公湖園趙忠簡公董澤書院皆在泊左明一統志宋相趙鼎先世家於此
玉蓮泉在縣東二十五里川口南澗舊有蓮池上為白蓮寺
甘泉在縣東三十里東鎮北黑龍溝水甘南流入涑隋移縣治於甘谷疑即此上為黑龍廟禱雨多應
溫泉二一在縣東四十里官莊村一在南湖村二水相鄰胥冬溫即泊泉也流入涑水
乾河在縣東四十里 史記伐韓到乾河山海經水冬乾而夏流實惟乾河郭璞注河東聞喜縣東北有乾河口因名乾河裡今有溝無水
冷泉在縣東四十五里胡村西夏冷
黃蘆泉在縣東五十里黃蘆莊南流入汾水地有黃蘆洮水在縣東六十里左傳子産對晉叔向曰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 後漢書郡國志聞喜邑有洮水 水經注水源東出青新山世以為青襄山也又曰涑水至周陽侯城與洮水合 司馬彪曰洮水出聞喜縣故王莽以縣為洮亭也然則涑水殆亦洮水之兼稱乎〈按自橫水來者涑水自磨里來者洮水滙而為一爰名涑洮〉
暖泉在縣東南三十里王村冬暖
沙渠水在縣東南五十裏白石村西北流會南山諸水至呂莊入涑水土人名呂莊河 水經注涑水又西與沙渠水合水出東南近川西北流注於涑水 唐志東南三十五里有沙渠儀鳳二年詔引中條山水於南城下西流經十六里溉涑隂田
勝水溝在縣南四十里栢樊底水出崖間附草而下滴澗如百鈴聲沿溪上陟即郭璞洞
秦王澗在縣南四十里美陽川相傳秦王三跳地馬跑泉在縣南美陽鄉相傳秦王蹟〈按馬跑泉蹟太多聞喜與霍州二泉容可信〉
瀑布泉在縣西三十里栢林村後水自山峽中三疊而下土人名疊水崖
野狐泉在縣北二十里南流合社村戶頭二泉 李汝寛曰乃白土溝之上游北枕髙阜下臨巨壑四面胥石水自半山中出潺潺有聲至壑底髙數丈其底可容萬馬而南去水口不容一舟
郭堂泉在中條山之麓有巖焉𥓂砑洞豁縱廣丈餘內有懸泉一滴即郭景純置硯地也
湫池在湯寨中條削壁千仞上有湫池徑丈許旱不涸澇不溢邑志曰可方華嶽洗頭盆故名靈池
河津縣
紫金山在縣北三十里盤踞四十餘里東連雙峰黃頰姑射諸山至稷山界西連韓城梁山界北連鄉寧諸山實胥梁山東袤境也有五峰嶺髙八里有雲中寺古塔數十里外有八十盤砌石為道折旋八十曲麓有雲峰爪峪泉出此 左傳梁山晉望杜預註在馮翊夏陽縣北也 公羊傳梁山河上山 顏師古漢書註梁山在夏陽 括地誌龍門山在韓城縣北十五里梁山在韓城縣東南十九里雍州境也 禹貢錐指尸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所稱呂梁山即禹貢之梁山也春秋成公五年梁山崩公羊曰梁山河上山穀梁曰壅遏河三日不流水經河水南出龍門口注云昔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謂斯處也即經所謂龍門矣魏土地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廣八十步巖際鐫跡遺功尚存河水又南逕梁山原東山在夏陽縣西臨於河上謂夫梁山之崩能壅河則俯瞰河流可知信為禹鑿之餘三子所稱呂梁即此山之別名矣酈道元謂呂梁洪巨石崇竦壁立千仞又謂在離石北以東可二百餘里閻百詩為之辨曰道元言呂梁之水勢與龍門無異而以為在離石離石明之石州改名永寧州者必求其地以實之永寧州東北則今靜樂縣岢嵐州之地西去黃河約二百里無所謂河流也土人慾當以河曲縣西南二十五里天橋峽亦有禹鑿之跡天將隂雨激浪如雷㡬相似矣而無所謂千仞巨石又南去離石四百餘里皆與酈註不合當闕疑百詩言甚覈今大同府平魯衛西亦有呂梁山近志以酈氏所言者當之則更在河曲之北去離石愈遠矣總由不知呂梁即龍門之南山而移其名於他處耳且使呂梁果在離石縣北則西南距孟門六七百里未鑿不足為其害三子先言龍門次言呂梁其為夏陽之梁山無疑也列子又有呂梁為孔子所觀者酈道元謂在呂縣泗水之上今徐州東南五十里呂梁山是也其下即古泗水金元以後為黃河所奪而泗殫為河禹河未嘗經此傅同叔以此為禹鑿之呂梁謬極矣
洞兒山乃紫金之別峯也山勢巍峻縁石磴而上巨石似欲墮巔有佛洞西南為雲中寺山下有井水與井平不涸不盈 文中子登雲中之城望龍門之關曰壯哉山河之固賈瓊曰既壯矣又何加焉子曰守之以道降而宿於禹廟觀其碑首曰先君獻公之所作也其文典以達
雙峯山在縣北四十里兩峰竝峙遮馬峪界其中萬山至此豁然開朗為西磑口中有石當山屹立似屏適承其闕薛文清西磑行曰兩峰秀出半空裏錦屏屹立當中尊又入為上馬臺相傳關忠義上馬地道有周將軍倉足跡溝中巨石似駒駒項潏泉前後有二石駒差小又入為大小石峽巉削厲屈曲似犬牙乃秦晉孔道也
遮馬峪在紫金山西北自西磑村入山歴石棧里餘兩峯牆立五眼泉自北而下中有大石橫亙似閫限水齧兩涯似側甕注水成潭曲折東下下復有潭方廣數丈水清見底流為石渠胥亘石底行三十里而逹龍門入於河
西磑口中有清泉連鄉寧縣界
爪峪在紫金山中袤二百里兩山對峙峪口西為篩兒崖縁徑陟崖十里崖突出山半距地三丈泉出石壁薜荔者五六似漬米漉篩形北有石龍巔平廣二丈泉潨出薜荔如注下胥巨石北有山半瀑布泉直瀉百尋又繇水石中入兩山如牆亭午不見日月又深入有雙扇門油鍋泉婆婆泉諸勝峪南二里為鴉兒石多慈鴉峪分三澗形如爪字
𬃷莊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巉巖峭削石磴盤空多虎洞兒棗莊二山胥鄉寧船窩鎮道土人名西山薛文清詩所謂北山崒嵂界天碧也
午芹峯在西磑口內紫金之支峯也上有五芹洞下為芹溪以産芹菜名一名石峪元稷山二段先生讀書於此 段克己贈答封仲堅詩午芹多奇峰流水出其左又詩序曰吾兄同仲堅采鷺鶿藤於午芹之東溪
白虎岡在縣東十五里接臥麟山平岡屈曲前臨汾水薛仁貴故里也
紅蓼灘在白虎岡下百底村一名射雁灘薛仁貴射雁於此
疏屬山在縣東南十里一峰壁立汾水遶其下 縣志文中子故居在山南十里通化村 山海經疏屬山名枕汾水 文中子曰疏屬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廬可以蔽風雨有田可以具饘粥或雲臨河者非〈按文中子故里臨河固非而通化村亦非姑射之西汾河之北當以傍通峪為正〉
黃沙嶺在縣西五里袤二十里有奇廣十里嶺上有后土祠沙積平牆風輒蕩去不侵殿宇
馬鞍山在縣北三十五里髙四里形似馬鞍唐地理志名馬鞍塢一名髙鞍塢水母廟下出泉名神峪塢東有雲頭堡髙阜有羅漢洞
神峪在爪峪東二里馬鞍山下邃三里峪上水母廟下有巨石孔盈尺清泉沸湧味特甘廟左又有泉名蓮花池
姑射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接稷山絳州境山麓為臥麟山縣治倚焉 王思誠記縣治北土山也
黃頰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山半有袁逹寨一峰屹峙又有傍通峪峪口東西山對峙入峪二百武山迴磵曲峯巒四合東巖下有新舊石城巖仰出似抱腹城倚巖甃石為之新城北有石壁髙四丈中開罅相距尺許內有石潭似仰甕泉湧滙為池名蓮花池池水流石間循峪出即白牛溪也溪上名和尚纒有永興禪寺明季東山卸今多斷碑即文中子授經地也有東臯子黃頰山詩石刻西山由峪口北上路峻名閻王坡數里復折東北有石樓上狹下廣狀方正似樓東山壁立崩崖尤峻削西崖有文中子洞洞北百武繇佛殿陟石梯而上又架木樑梁西為王績洞峪外壤廣衍即東臯也東隣姑射山接稷山縣界直南汾河似帶東臯下為南渚去峪五里有奇東臯子棲此賦之獨居南渚時遊北山西窮馬谷北逹牛溪馬谷即遮馬谷也入峪一徑溪水界焉今名牧羊道黃頰山詩別有清溪道斜經碧巖隈賦雲往往溪橫時時路塞峪內多雜卉又有石韭石茶北山諸峪多奧阻獨馬峪紆邃多巖洞居人耕嶺上並事牧獵縁嶺十里為寺家溝鄉寧縣境 王思誠圗王績棄官隱黃頰山以琴酒自娛貞觀十八年撰隋書今縣東有東臯村
傍通峪在神峪東三里四山迴合林木蓊鬱有清溪即文中子白牛溪也劉禹錫王通碑在隋朝諸儒惟通能明王道隱居白牛溪游其門者皆天下雋傑王績遊北山賦序西窮馬谷北逹牛溪
天羅峪在傍通峪東北山五峪西為雙峰之遮馬峪中為紫金之爪峪迤東為馬鞍之神峪又東為姑射之傍通峪又東為天羅峪
臥麟山在姑射山麓下即縣治
峩嵋嶺在汾水南即汾原聯萬泉榮河境南五里有髙原亦名峩嵋山
黃河在縣西十五里北自鄉寧縣船窩鎮南出龍門山西南流入榮河界𨽻縣境共百三十五里西北出鄉寧境古距縣二十五里西南入榮河境古距縣四十里後河東徙今縣西距河十里西南距河二十餘里顔師古注西河即龍門之河也在冀州西故曰西
河 錯開河在禹門上河西畔相傳禹欲於此開鑿後復審勢乃改鑿龍門雲 禹王墳在龍門南五里大河中石磧廣袤五六里髙尋丈洪濤不能侵巨石嶔崎不相聯屬
龍門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兩山壁立中通河流形如門闕一名禹門東西闊八十步西與韓城梁山竝峙魏土地記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孟津 正義禹鑿廣八十步 顏師古註積石山在河關西羌中龍門山在夏陽北言治河施功自積石起鑿山穿地以通其流至龍門山也自龍門南流以至華隂又折而東經砥柱 李復曰禹鑿龍門起於唐張仁願所築東受降城之東自北而南至同州韓城北安國嶺而盡 孔安國曰龍門山在河東之西界又曰龍門之河在冀州西 水經南龍門山在河東皮氏縣西 尸子龍門四旁有山莫能上大魚薄集龍門上則為龍不上輙曝腮水次故曰曝腮 地形志華山郡夏陽縣有梁山龍門山黑水城是梁山龍門山析為二也 五朝志汾隂有龍門山河東又有龍門縣是龍門山不𨽻龍門也 顔師古曰龍門山在龍門縣北 元王思誠圗臨思閣在龍門山頂俗謂之看河樓下有水樓所以汲水於河也 薛瑄龍門記出河津縣西郭門西北三十里抵龍門山下東西皆層巒危峰橫出天漢大河至西北山峽中東至是山斷河出兩壁儼立相望神禹疏鑿之勞於此為大繇東南麓穴巖構木桴虛駕水為棧道盤曲而上瀕河有寛地可二三畝多石少土中有禹廟宮曰明徳制極閎麗 喬宇龍門山記河之西是為陜西韓城之境其山亦自北而來亦號龍門與東岸之山相照而斷三秦記雲龍門外懸泉而兩旁有山水陸不通魚鱉莫上今觀之誠若此 龍門山有石洞葢文中子避亂隱居之所 王刁洞在龍門山巖際 王履華山圗聞王刁三洞在山外西崖上中藏古書甚多然無由至龍門王刁洞當繇近華山而名 姜真人善信洞在河西山半崖援鐵絙以登 爾雅註鮪魚似鱣色青黑大者長七八尺岫居春始上而游揚北入河西上龍門得過者化為龍否則㸃額而還 拾遺記禹鑿龍門至空巖得伏羲玉簡長尺有二寸及八卦圗 周太祖狩於龍門帳下楊忠獨當一猛虎左挾其腰右拔其舌太祖壯之北俗謂猛虎為掩於因以字之 唐盧䖍字子野永泰初舉進士髙第仕至銀青光祿大夫工部尚書幼讀書於龍門深知易著春秋孝經解 魏景明四年公孫崇表臣謹即廣捜秬黍選其中形又採梁山之竹更裁律呂製磬造鐘依律竝就 洛陽西南三十里闕塞山服䖍謂南山伊闕是也一名龍門山吟詠最多其它赤城峩嵋棧閣等地胥易譌
汾河在縣南八里自稷山縣西逹張家崖合黃河𨽻縣境共五十五里有渡二一曰蒼底渡一曰湖潮渡汾水東自稷山界入縣境西南來至榮河汾隂后土祠下入於河明隆慶四年東徙至縣西南二十里胡盧灘即入河 王思誠總圗汾水渡北張渡在縣東二十里吳村渡在縣東十里修福渡在縣南八里連伯渡在縣西南十里黃村渡在縣東南二十里又雲汾水在縣南八里西南十五里入河 水經又西過皮氏縣南 水經注汾水西逕鄧邱北故漢氏之方澤也賈逵雲漢法三年祭地汾隂方澤澤中有方邱故謂之方澤邱即鄧邱也許慎說文稱從邑發聲河東臨汾地名矣在介山北汾水又西逕耿鄉縣北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徙此為河所毀故書敘曰祖乙圯於耿杜預曰平陽皮氏縣東南耿鄉是也盤庚以耿在河北迫近山川乃自耿遷亳後晉獻公滅之以封趙夙後襄子與韓魏分晉韓康子居平陽魏桓子都安邑號為三晉此其一也漢武帝行幸河東濟汾河作秋風辭於斯水之上汾水又西逕皮氏縣南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二年秦公孫爰率師伐我圍皮氏翟章率師救皮氏十三年城皮氏者也漢河東太守畨係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縣故渠尚存今無水
遮馬峪泉水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原坡下唐貞觀十年縣尹長孫恕鑿山修為二渠元大德間千澗渠雨衝絶明隆慶五年知縣張汝乾復鑿山通之
爪峪泉水在縣東北四十里水母廟下亦長孫恕鑿西澗水自遮馬峪西南入河明薛文清故鎮行還復崎嶇歴西澗褰裳競涉波凌亂
艷掌溝在艷掌村東袤十里有奇入大澗溝多葦篩兒崖泉劉梁嵩記走爪峪逹篩兒崖踰龍神廟少北泉流乳崖亘山半形覆似箕可名箕山土人執為篩殊不可解厓皴類浮山石少堅泉滴胥垂乳聯貫成行而水尤清洌
東渠王績薛記室收過莊見尋詩憶我少年時攜手過東渠梅李夾兩岸花枝何扶疎無功又有夜還東溪詩
北溪王績晚年敘志示翟處士正師詩歸來南畝上更望北溪頭古岸多盤石春泉足細流
救命天澗廣一里深二丈袤二十有餘里爪峪千巖萬壑流胥滙此漂巨石似凋葉直瀉汾河
南下澗 西長澗在鴉石西
爪谷堰在龍門北三十里唐志貞觀十年築 爪谷析三澗西南為西長大澗南為南下大澗東南瀉汾河為救命天澗
稷山縣
稷神山在縣南五十里東連聞喜西連萬泉南連夏縣峯巒層出相傳后稷教稼地一名稷山下有漉漉泉唐志有稷山 水經注汾水又逕稷山北在水南
四十餘里山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髙十三里西去介山十三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晉景公治兵於稷以畧狄土是也
姑射山在縣北二十里石壁秀峰上有姑射洞北至滴水巖𨽻鄉寧境
紫金山在縣西北三十里有峪洞時有飛雲
峩嵋嶺在縣南四十里東西袤二十里遞髙九里八十步盤踞十五里山有兩峰彎環凝翠望若修眉南峰尤髙
崑崙山在縣西北三里土山空窣中多故蛤
仙掌峯在紫金山上有掌痕承月狀
青陽峽在紫金山內段克己有遊青陽峽詩
馬壁峪中有清泉
聖王山在縣北三十里西連紫金山又西連姑射山西至河津縣界止東西袤四十里遞髙九里盤踞十二里北接鄉寧縣界山有五峰中峰尤髙有馬壁晉家黃花三峪逈出羣山
馬頭山在縣東北三十里西連馬壁峪上有袁達寨汾河在縣南二里繇絳州下王村界起至河津縣薛村界止𨽻縣境共七十二里半東界下莊村渡至崔村五里下費村十里上費村五里苑曲荊平李村陽村胥十里薛村渡十二里半 金志有稷山汾水 水經注汾水又逕冀亭南昔臼季使過冀野見郤缺耨其妻饁之相敬如賓言之文公文公命之為卿復與之冀京相璠曰今河東皮氏縣有冀亭古之冀國所都也杜預釋地曰平陽皮氏縣東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西與華水合水出北山華谷西南流注於汾汾水又逕稷山北
魚兒灣在縣東七里汾水之灣魚所聚也
黃華峪澗在縣西北至河津縣界有東澗西澗乃清水也 水經注汾水又西與華水合水出北山華谷西南流逕一故城西俗謂之梗陽城非也梗陽在榆次按漢故上谷長史侯相碑雲侯氏出自倉頡之後踰殷歴周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顯齊秦晉卿士蒍斯其裔也今蒲坂北亭即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於汾
葫蘆泉在縣北二里佛閣寺西形似葫蘆
晉家峪澗在縣北內有浸水遇雨有猛水東曲渠乃猛水也
馬壁峪澗在縣東北接絳州分東路中路西路乃猛水也
甘泉在甘泉村東北 元大貞觀碑稱縣為甘泉邑碧水泉在賈家莊㑹葫蘆泉入汾
白楊泉在小杜村入汾
絳縣
太行山在縣東二十里山極髙險西北諸山多其支脈𨽻縣境者髙五里盤踞十里東連紅嘴溝一里南連轍木霍一里西連暗峪溝二里北連石崖有一峰山半有石洞雲時飛出
絳山在縣西北二十里接聞喜曲沃縣髙三里盤踞六里有西南北三峰北峰尤髙山下有沸水一名紫金山草木不生土色赤州縣胥取名焉〈產鐵〉
華池山在縣東十五里髙二里盤踞五里東連神溝南連長嶺西連石匣溝北連廟坡有一峰
沙峪在縣東三十里壁峰峭絶
河王峪在縣東三十里通沁水縣界
續魯峪在縣東五十里通沁水縣界
歪頭山在縣東六十里遞髙五里盤踞七里
太隂山在縣東南十五里遞髙五里盤踞十二里東連陽家峪南連石崖西連西蒿池北連胡嘴坡中有一峰崖壁峭絶陽光不及
陳村峪在縣東南十五里垣曲縣界
紫家峪在縣東南十五里
青陵山在紫家峪多虎
湫池山在縣南十五里髙二里盤踞五里東連坑兒溝南連槖駝腰西連崔家凹北連錢家嶺有一峰上有湫池建龍祠
冷口峪在縣南十五里四時多風盛暑恆冷
存雲嶺在縣南三十里髙三里盤踞五里南連關牛嶺西連胡凹嶺北連連家嶺一名鳳凰山有姜嫄塚建廟秩祀
橫嶺山在縣南四十里髙一里盤踞四里山胥土石東南跨垣曲縣界名大橫嶺聞喜東南九十里乃小橫嶺也山下有三泉多白石名白石河
白雲洞在太行山西面深二丈有奇出石鍾乳洞吼三日輙雨洞外磨崖刻釋氏經一卷後注晉天符五年白雲子書〈按晉無天符年號疑天福之誤也〉
教山金志有太隂山教山絳水
朝陽洞在牛村東畔溝巖下
黍葭谷 清野山 唅口
絳水發源城西溝中至楊村十里引渠溉田 水經注澮水又西南與絳水合水出絳山東至寒泉奮湧波北注懸流奔壑十一許丈青崖若㸃黛素湍如委練望之極為奇觀矣其水西北流注於澮應劭曰絳水出絳縣西南葢以故絳為言也 通考有絳水明一統志智伯言絳水可灌安邑即涑水上流也
涑水發源縣東南十五里自陳村峪東辿出復流地中至柳莊復出西流入聞喜界 水經涑水出河東聞喜縣東山黍葭谷 水經注涑水所出俗謂之華谷至周陽與洮水合水源東出清野山世人以為青襄山也其水東大𡽹下西流出謂之唅口又西合涑水
澮水在縣東北四十五里發源翼城縣東北龍爪溝東流二十里至大交鎮又至鎮西三里合故郡水復流至翼城合雲莊二里又至絳州入於汾〈當是澮交入澮之水〉澮灘在縣東北澮流環繞羣雁來集
沸水發源縣北十五里絳山下村名沸泉 絳水即沸泉溢為池方廣半畝池底泉無算涌而突上北至沸泉莊水出石罅流寖巨又北流半里至曲沃景明村界趨青玉峽
逆溝水源出縣東八里王家窰坡下北流入曲沃閻村莊
㧞劍泉在縣東四十里晉峪莊相傳晉文公竪劍拔而得泉後涸
玉龍泉在縣東五十里東賀水村合大交鎮澮水帶溪水在縣東南二十里
聖水源出縣西十里楊村晉太康間楊斛耕田湧三泉疾者飲之輒愈今甘苦異味禱雨多應
馬跑泉在縣西十里楊村旁有太隂將軍祠
故郡水源出縣東北四十里故郡莊方二畝其深不測分三渠一故郡一陳景一大交胥流入澮水
垣曲縣
太行山在縣北八十里東北抵陽城延袤八十餘里土人名鋸齒山
王屋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山勢巍峩東北抵陽城東抵河南濟源 禹貢底柱析城至於王屋正義王屋在河東垣縣東北 水經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通典垣東北有王屋山沇水所出 氏書注在
河東垣曲縣山形如屋故名 元和志王屋山在王縣北十五里周百三十里髙三十里 王屋山志在濟源縣西北百里李濂記在濟源縣西百里〈附考〉古今輿地名山方七百里髙萬仞本冀州之河陽山也泰山為東頂武當為南頂天壇為西頂王屋山志
王屋山絶頂曰天壇山峰突兀東曰日精西曰月華上有石壇名清虛小有洞天 壇屋山〈河南永寧縣西四十五里巔平如壇髙如屋禹嘗敘九疇於此一名天壇山〉巔曰天壇常有雲氣覆之輪囷紛郁雷雨在下飛鳥視其背為仙靈朝㑹之所麻籠山〈西九十里天壇山北〉八仙嶺〈西九十里天壇山東〉九芝嶺〈西九十里〉
〈陽臺宮之前〉仙貓洞〈天壇山上〉王母洞〈天壇山東北淵深莫測相傳王母修道於此有上下二洞〉藏花洞〈陽臺宮前下出泉水四時赤緑紫白異色相傳昔有汲水者見其中蓮花出焉〉黑龍洞〈五斗峯內〉華葢峰〈西九十里陽臺宮後宋徽宗游幸所〉濟源池〈水發源於王屋山頂五斗峯下之太乙池乃伏流地中東行九十里復見於濟源縣西三里滙為二池謂之濟源池〉太乙池〈天壇山上濟水出此〉仰天池〈縣西王屋裡四面髙而中凹〉煉丹池〈天壇山頂相傳老子煉丹於此〉避秦溝〈王屋山下淇水出焉〉淇水〈源出王屋山〉大峪澗〈西七十里源發王屋山南入於河〉望仙溪〈西八十里源出王屋山北其水伏流南入於河〉燕家井〈縣西王屋裡燕真人號煙蘿子嘗於此洗參食之〉關龍逢祠〈西南百里〉山志山形如王者車葢故名 博物志山在東狀如垣京兆人韋文秀隱於嵩髙魏世祖徵詣京師問金丹事文秀曰臣昔者受教於先師曽聞其事未之為也世祖遣與尚書崔頤詣王屋山合丹竟不能就 唐開元中天台司馬承禎被召至都元宗詔於王屋山置壇室以居善篆𨽻上命以三體寫老子刋正句文又命玉真公主及光祿卿韋縚至所居按金籙設祠厚賜焉 溫造隱王屋山人號其居曰處士墅 水經注教水出垣縣北教山南逕舖山高三十餘里上有泉不測其深頂山周員五六里少草木山海經曰孟門東南有平山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又是王屋之次疑即平山也 平山當即王屋支峰或垣曲濟源山別名也 杜甫憶昔行曰憶昔北行小有洞洪河怒濤過輕舸辛勤不見華葢君艮岑青輝慘麼麽千崖無人萬壑靜三步回頭五步坐〈艮岑石閣胥天壇佳勝也〉岑參自潘陵尖還少室詩昨詣山僧期上到天壇東向下望雷雨雲間見囘龍 史記魏武侯二年城王屋
中條山在縣西南九十里迤邐至縣郭南一里為條山尾下臨黃河南有葛伯古城
臯落嶺在縣西北四十里相傳東山臯落氏址 水經注清水東流逕臯落城北服䖍曰赤狄之都也世謂之倚亳城葢讀聲近傳因失實也春秋左傳所謂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臯落氏者也與倚亳川水合水出北山礦谷東南流注於清 通典垣有古臯落城西魏於此置邵郡以備東魏 通考垣有古臯落城即周召分陜之地今縣界東北六十里有邵原廟與古棠木西魏於此置邵郡以備東魏 公羊傳自陜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禮記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陳澔白八伯為八州之伯二伯則天下之伯也
瞽塚山在縣北五十里一名鼔鐘山 山海經鼓鐘之山帝堯之所以觴百神 水經注教水南流歴鼓鐘上峽懸洪五丈飛流注壑夾岸深髙壁立直上徑崖秀舉百有餘丈峰次青松巖懸頳石於中歴落有翠栢生焉丹青綺分望若圗繡矣水廣一十許步南流歴鼓鐘山分為二澗一澗西北出一百六十許里山岫迴阻纔通馬步今聞喜縣東北谷口猶有乾河裡故溝存焉一水歴冶官西世人謂之鼓鐘城城之左右猶有遺銅及銅錢也城西阜下有大泉西流注澗教水合伏入石下南至下峽 舜王坪接陽城盤亭山水經注敘景物雅似盤亭河〈按瞽塚當即鼓鐘之譌舜王坪舜井胥傅㑹至謂舜井旁有匿空旁出井尤鑿〉一名鳴條山相傳瞽瞍葬此又傳昔有金牛入洞人投石擊之水出後遇旱時投石馬逢造記北四十里大舜浚井在焉東有大阜為瞍塚南有諸馮北有歴山東南有雷澤東北有耕田遺蹟
鳳凰山在縣東一里形似飛鳳
黛眉山在黃河南浮嵐似畫
獅子山在黃河南黛眉山右麓形似獅子
掛榜山在黃河南
雞籠山在縣西南三里
趙家嶺在縣西南十里
仙人洞在縣西南十五里石柱鐫宋靖康元年避亂行數十武聞水聲
鷹嘴山在縣西南五十里黃河遶其下
歪頭山在縣西南七十里登巔望聞喜夏二縣有清濁二泉
鳳化嶺在縣西五十里小趙村
風翻嶺在縣西五里小趙村北
牛山在縣西三十里
虎兒山在縣西四十里近古青廉城上有風洞相傳宋將楊宗保探穴地
青廉山在縣西四十里後魏割聞喜夏縣東青廉山北置青廉縣隋廢復置唐廢今名青廉里 金志垣曲有王屋山清廉山黃河清水
墨山在縣西五十里王右軍讀書語涉傳㑹 五朝志垣有黑山今郡縣志不載疑譌黑為墨
風山在縣西六十里為橫嶺關入口地多風 元宋景祥興建沿革記縣五州二百三十里自冷口崎嶇盤礴行七十里始得民廬
龍骨山在縣西七十里
椅山在縣西七十里
轉山在縣西七十里連橫嶺山山勢迴折
橫嶺山在縣西八十里嶺上分垣絳界背有橫嶺關巡檢司
白雲洞在縣西北百二十里洞深二丈內有石鐘白雲子棲此
栢廟嶺在縣西北三十里
鞍子山在臯落西一里
華綠山在縣西北五十里
懸泉山在縣西北六十里
聖人嶺在縣西北七十里上有麻姑祠
火石嶺在縣西北九十里
蜂腰峽在縣北五里
神嶺在縣北二十五里墱坂村
蘑菇山在縣北三十里懸岡過峽
佛山在縣北三十里上有古剎舊志訛浮山
寨子山在縣北三十里相傳十八村民避金兵於山上獲全因祀山神焉山即佛山之支也
牛心山在縣北四十里以形似名
金牛洞二一在縣北五十里瞽塚山一在寨子山北相傳怪獸踏田形類牛色似金逐之徐隱入洞中洞口有潭人莫能追雲歲旱禱輒雨
諸馮山在縣北五十里山最明秀相傳舜生此
鑼鼓洞在瞽塚山西
歴山在諸馮山後巔平廣土人名舜王坪即瞽塚山之嶺也東西十餘里南北十里相傳舜耕於此至今荊棘不生上有石碌軸數百下有舜井暨娥皇女英祠又有淘米泉
折腰山在縣北七十里劉張村相傳有銅鑛鑿久脊摧魏熙平二年尚書崔亮奏𢎞農郡銅青谷有銅鑛
計一斗得銅五兩四銖葦池谷鑛計一斗得銅五兩鸞帳山鑛計一斗得銅四兩河內郡王屋山鑛計一斗得銅八兩 銅青谷葦池谷鸞帳山當聯王屋山在垣曲平陸之間垣曲折腰山銅鑛鑿久脊摧恐屬古今殊名爾
三錐山在縣北八十里方廣五十里三峰如錐産百藥濟源山東北十里遙連王屋天壇濟水發源於此覆釡山唐志有琴瑟穴有銀穴三十四銅穴四十八在覆釡三錐五岡分雲等山
馬頭山地形志陜州澠池郡領縣二俱利北澠池太和十一年置有馬頭山俱利城生耳山
五岡山
分雲山
白馬山
生耳山
黃河在縣南一里河九曲此為一曲也西南由南門至濟民渡五里北岸乃垣曲之東灘村南岸乃澠池之洋湖村也又至利民渡十里北岸乃垣曲之寨內村南岸乃澠池之南村關也黃河自三門而下兩岸髙山夾流水尤湍急至孟津縣始平 隋開皇初邵州人楊令悊近河得青石圗一紫石圗一皆隱起成文有楊堅名下雲八方天心 王邵上書帝任政河曲出者言親任政事而邵州河濱得石圗也
沇水在縣東半里濟水支流南流入黃河漢時流至東北二十里石家溝滲入不見復繇黃河瀕出 一名湛水祝志湛水出河內軹縣舊名舜清河 水經注鼔鐘城西阜下泉合數水伏入石下南至鼓鐘下峽其水重源雙發南至西馬頭山車載坡下又伏流南十餘里復出又謂之伏流水南入於河 山海經教山教水出焉又南流注於河是水冬乾夏流實惟乾河也今世人猶謂之乾澗矣 沇水當即西馬頭山車載坡下水土人以其伏流似濟故謂之濟水支流鄭𤣥曰地理志沇水出河東東垣王屋山東至河
內武徳入河溢為滎 括地誌沇水出懐州王屋縣北十里王屋山頂崖下石泉渟滀不流其深不測至縣西北二里平地其源重發而東南流為氾水 李濂濟源池記山海經曰王屋之山㶌水出焉而地理志亦曰王屋山沇水所出㶌沇聲相近葢一水也沇水即濟水故禹貢曰導沇水東流為濟夫濟之為水瑩潔如玉性下勁疾貫大河而不濁故釋名曰濟源也言源出河北濟河而南也 唐文德元年二月汴將丁會牛將節救河陽節度使張全義敗河東兵於沇河
亳清河在郭南發源橫嶺山下繇關店河順流而東經郭南入黃河有石堤䕶城 水經注清水又東逕青廉城南又東南流又㑹南溪溪水出南山而東注清水又東合棗澗水水出左人嶺下南流俗謂之扶蘇水又南歴姧苗北馬頭山亦曰白水原西南逕垣縣故城北 史記魏武侯二年城安邑至垣即是縣也其水西南入清水清水又東南逕陽壺城東即垣縣之壺城東即垣縣之壺丘亭晉遷宋五大夫所居也清水又東南流注於河
西泉在城內西南隅
清水泉在縣西南三里辛莊村
板澗河在縣西南三十里
清水河在縣西南五十里
五虎澗在縣西南五十里
華露澗在縣西南五十里回村
板澗在縣西南五十里
孝子泉在縣西一里孝子廬墓前湧出
滴水泉二一在縣西十里下亳村南懸崖丈餘滴水如雨一在縣北一里
黑龍潭二一在縣西十五里柳莊村一在縣西三十里南莊村禱雨輒應
王公泉在縣西二十里王茅鎮
五龍泉在縣西二十五里相傳白羊化龍於此
蘇家澗在縣西三十里
火星澗在縣西四十里
關店河在縣西五十里
白澗河在縣西五十里
沙金河在縣西六十里
白水澗在縣西下亳村東
煖泉二一在西王茅鎮一在北墱坂村
園子河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源出橫嶺南流入黃河白馬泉在縣西北六十里上王村
懸泉在縣西北六十里懸泉山半
凝碧泉在縣北十里峪子村山麓湧出一名消癭泉金瀾泉在縣北四十里瞽塚村發源石旁
帝鄉泉在縣北四十里以舜生鄉名
舜井在縣北四十里舜王坪山後又有一井相傳為匿空旁出處
連莊澗在縣北峪子村
淘米泉踞瞽塚三里歴山下泉水似米汁
春水泉在亳城村東山半
清濁二泉在歪頭山清泉觀
馬跑泉三一在北羊里一在平原里一在下亳里吉州
壺口在州西七十里每春秋時有氣如虹橫浮水上河水奔放而下懸注五六百尺漩窩如壺故名禹貢既載壺口即此 水經壺口山在河東北屈縣東 通典壺口山在今文城郡吉昌縣〈通考同〉金志吉鄉有壺口山孟門山黃河蒲水 呂柟龍門山記懸流山級浪或曰在金門五七十里或曰在吉州百餘里地理志壺口在河東北屈 括地誌壺口山在慈州吉常縣西南五十里通考慈州晉之屈邑獻公子夷吾所居壺口之山在焉
孟門山在黃河中流山海經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湼石 淮南子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髙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 穆天子傳北登孟門九河之隥 通典文城縣有孟門山與龍門相對龍門之上古龍門禹所鑿 南鵬詩聞說孟門小來看大似拳生成書案景疑在畫圗懸
雲臺山在州東五十里半𨽻鄉寧縣奇峰千仞一名雲臺郊
髙田山在州東百里髙出天半一名髙天山
錦屏山在州南半里舊傳尉遲敬徳出師至此掛甲於山一名掛甲山〈按吉州土人名秦王掛甲山山下棘刺胥直無曲鈎傳為唐太宗遺蹟雲上有晉文公祠〉
髙祖山在州西三十里峰巒奇拔與人祖山遙相雄峙舊有漢髙祖廟
夀山在州西南山半有觀音洞西有一山層次如級名九龍堰
管頭山在州西北三十里接髙祖山茂林數十里內有六甲土地廟
庖山在州北三十里迤北而上又三十里至巔上建伏羲廟塐伏羲女媧二像相傳為庖犧氏故宮又傳伏羲始制婚姻之禮名為人祖一名人祖山
風山在州北九十里大寧孔山迤南界有穴如輪風氣蕭瑟又名明孔山 五朝志吉昌有風山
石洞在州北百二十里可容百人中有泉
包山在州東北五十里祝志當即庖山
明珠山在州東北九十里東接鄉寧縣界
吉山在州舊城半枕山麓相傳古不被兵
石鼓山唐志慈州文城縣有孟門山石鼓山
石門山五朝志文城有石門山
金剛嶺在姑射山
秦王嶺元史吉州有秦王嶺乃鄉寧界也
黃河繇大寧西南流經州境西南流東注州志乃九曲之一也大天灣河中有石豚 唐慈州志禹鑿山河水下趨峻急深七尺經行之處元禁捕魚今山中鑿空架槽濶五十步河水東流懸注七十餘尺魚鱉所不能游號石槽東岸有石槽祠禹之施功始此
𫎇泉在州治東發源學宮前又潛伏地底至山下石罅流出入清水河相傳尉遲恭飲馬於此一名飲馬泉味甘而永
明珠川在州東百里相傳昔有明珠耀川為望氣者所獲
南澗在州南西流入黃河
甘泉在西街深八尺味甘
蒲峪小水河在州西五里
寛靜河即鄂水也由寛靜村西流五十里入於黃河當即崿谷水 水經河水又南至崿谷傍 水經注東北窮澗水源所導也西南流注於河〈按鄉寧鄂水自為一河〉
清水河遶州城北東南流會州東門外環流小水河又經州城南數十武迤至三官廟前會州東小水河又迤會錦屏夀山峽小水河西流五十里入於黃河
根水路史卷章取根水氏今土軍縣有根水是史多作郳水非
縣底河發源髙田山下經桑阿窰頭囘公諸村北流入大寧縣川當即金志蒲水
石孔飛泉二泉繇石孔中湧出湍瀑飛瀉
鄉寧縣
岱山在縣東十里上有嶽廟
麥家峪在縣東出泉
栢山在縣東十五里孤峰蒼栢上有荀息廟
鄂山在縣東三十里峰嶂巑屼突峙平原中鄂侯之封以此名 五朝志昌寧有壺口山崿山是壺口山古𨽻鄉寧也
髙天山在縣東四十里髙出羣山雲氣時繞
髙嶺在髙天山西
豁都谷即官水峪在縣東百三十五里夏秋霖雨西山諸水胥滙於此下通襄陵太平界
三官峪在縣東南四十五里通太平縣界
安分峪在縣東南通絳州稷山界有靈石寺
馬壁峪在縣東南有劍泉由五龍宮通絳州界
尖山在縣南二十里孤峰特出上有廉頗祠
馬頭山在縣南八十里形似馬首山上有黃龍洞雲丘山在縣南九十里有龍宮
白雲洞在南山石壁鏤佛像殊奇古昭遠寺佛龕下出白雲泉
莊頭峪在縣南有馬跑泉通稷山縣界
石門峪在縣南由東郊村通絳州界 五朝志文城有石門山
桑平頭峪在縣南由郭家集通稷山縣界
林山在縣西南三十里上有白起廟
兩乳山在縣西南七十里雙峰兩乳 周齊王憲入兩乳谷襲克齊栢社城
滴水崖在縣西南八十里有滴水神泉崖髙千仞中有石洞懸崖滴水多取不竭不取不增有唐時佛龕
塔子山在縣西南百里盤峰侵雲上有雲中寺石塔髙踞山尖
青石峽在縣西南百里巉削峭厲屈曲似犬牙
龎統峪在縣西南通河津縣界古碑作龎通峪又名傍通峪峪在姑射山東三十五里黃頰山之中兩峰削立石前覆山半石城風雨矢石皆不能及中有清泉不涸不盈峪東髙阜曠衍唐王無功隱於黃頰所謂東臯也 河津至鄉寧諸峪胥奧阻惟傍通峪內豁然開朗山迴壤邃林茂溪冽古崖壁上有永興禪寺龕東臯子石刻明崇禎間山倒寺壓石刻遂亡崖下為牛溪所謂別有清溪道也土人名牧羊道
雙栢樸峪在縣西南有滴水崖文中子洞通稷山縣界香爐崖在縣西百里形似香爐俯臨黃河
秦王山在縣東北西有五條腰
金剛嶺在縣東北近秦王嶺
黃河在縣西百里繇吉州南流下入河津縣境河中有龍尾磧
鄂水在縣東三十里源出鄂山隂宋家溝流經縣城南合羅峪水煖泉龍王池水西流至西北境八十里師家灘入黃河 水經河水南至崿谷傍又南出龍門口崿谷龍門地近當指鄂水鄂侯城豈以鄂谷傳譌耶
暖泉在東門外百武冬不氷南入鄂水
蒿地溝在縣東
馬圏澗在縣東
金剛嶺泉流入縣東
龍王池在縣東南半里石罅流出西入鄂水
馬跑泉在縣東南八十里流入莊頭峪
劍泉在縣東南相傳唐太宗以劍斫山泉隨湧出流入馬壁峪
溫泉在城南半里髙山陽湛然深碧循山麓西流白雲泉出南山白雲洞淵澄秀澈禱雨時應
柳渠泉在縣西南七十里源出柳樸渠經流上馬臺澗中入河津縣界
劉家原泉在縣西入縣川
屈家溝在縣北四十里相傳屈産之乘
羅峪河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髙天山流經縣城東北繞城東南合鄂水
溫泉張季霖溫泉亭記鄂山腹有溫泉自石潭出迤流而西半里至昭遠山門栢隂下從石龜口出淙淙有聲下滙為池池牣西流折而北下沿山麓圃人分引之資灌溉可愛也
隰州〈州在萬山之中山髙若干暨盤踞若干里數難覈就縣志縣冊録之〉
蒲子山在州東北五十里蒲縣界遞髙十五里盤踞三十里連妙樓山蒲伊子隱此相傳為帝堯之師漢以山名蒲子縣
堆金山在城東遞髙二里盤踞十里
白衣山在州東三十五里逓髙十里盤踞三十里有白衣居士棲此上建廟
暖水窊山在州東六十里遞髙二十里盤踞三十里山半有泉泉側有寺
紫荊山在州東七十里極髙峻遞上三十里巔可望五百里盤踞百里連暖水窊山東有龍泉寨上有潤民侯廟 明龍泉院記山在諳眞鄉迤東十里勢接雲霄東覽霍山汾水南瞰五鹿髙峰西望華岳恆河北連上殿山頂乃普照龍尾古剎
飲馬山在州東九十里遞髙四里盤踞三十里相傳漢文帝馬至此乏水跑地出泉飲之山生草似韮可食
五鹿山在州東南七十里遞髙八里盤踞三十里上有五鹿大夫廟 五鹿姬姓風俗通衛邑也晉公子重耳封舅犯於五鹿支孫氏焉代郡成陽縣有五鹿氏又曰凡氏於職三烏五鹿
昇仙洞在州西北六十里仙洞山土人傳時聞仙樂雲水簾洞在州西北七十里
千佛洞在州北十里佛陀灣
海架山在州北十五里髙一里盤踞二十里
神峪山在州北五十里遞髙十五里盤踞三十五里有千佛洞像以千計佛座下有風洞
暖占山在州北五十五里逓髙十五里盤踞七十里連神峪山
妙樓山在州北七十里逓髙五里盤踞四十里石巖髙廣內有石室又石崖髙壁有龍泉冬夏不竭隰州石樓山指此
野峰山在州北七十里王家溝逓髙六里盤踞三十三里
風子山在州北八十里龍神店逓髙十五里盤踞四十里
黃崖山在州北八十里黃崖村遞髙二十里盤踞五十里連石樓縣界
黑龍溝山在州北九十里逓髙四十里盤踞百五十里五龍鬬寶山在州北百里交口河逓髙二十里盤踞八十里
寺鄄山在州北百里逓髙三十里盤踞八十里在韓村里
貨郎山在州北百五里化窊裏逓髙二十里盤踞六十里
聖天山在州北一百十里遞髙二十七里盤踞五十八里連石樓縣界上有興教寺
抱兒峪山在州北百三十里逓髙三十里盤踞百里石窰山在州北百三十里逓髙三十里盤踞百三十里石壑山在州北百四十里逓髙七十里盤踞二百里連靈石縣界
玉皇山在州北百四十里逓髙十五里盤踞六十里王家山在州北百五十里逓髙十里盤踞三十里巒岩山在州北百五十里逓髙二十里盤踞百八十里連東窊山
東窊山在州北百七十里逓髙九里盤踞五十里桃花山在州北百七十里逓髙五十里盤踞百二十里連寧鄉縣界
石花山在州北百八十里逓髙七十里盤踞百七十里連孝義縣界
鳳凰山在城北李呈祥千佛菴碑出北門而望有山翼然面繞城堞背擁岡巒大河平涵旁溪縈帶山形倚伏脈絡縱橫燕僧道亮住錫此山更名鳳凰取其似也
慈閣山在州東北五十五里逓髙二十里盤踞四十里下埱山在州東北六十里逓髙二十里盤踞五十里石馬山在州東北六十里逓髙七里盤踞五十五里連下埱山 金志隰州有石馬山石樓山 水經蒲川石樓山當指此 明一統志山形如馬
石秀才山在州東北六十里逓髙八里盤踞四十里大樹嶺在州東北八十里
樺樹山在州東北百里逓髙三十里盤踞百五十里孔家莊山在州東北百二十里逓髙九里盤踞四十里南陽山在州東北百二十里逓髙八里盤踞四十里連汾西縣界
許家嶺在州東北百三十里
龍尾山在州東北百三十里逓髙九里盤踞五十里連汾西縣界
翠屏山在州東北百三十里逓髙十里盤踞六十里連汾西縣界
誤兒山在州東北百三十里逓髙五里盤踞四十里金華山在州東北百四十里逓髙六十里盤踞百四十里
鵰石巖山在州東北百四十里逓髙三十里盤踞百里連靈石縣界
玉堂山在州東北百五十里逓髙四十里盤踞八十里連汾西縣界
中華山在州東北百五十里逓髙十五里盤踞七十里相傳劉武周屯兵於此
永遠山在州東北百五十里逓髙五十里盤踞二百里連孝義縣界
西莊山在州東北百六十里逓髙四十里盤踞九十里連孝義縣界
靈巖山在州東北百六十里逓髙七十里盤踞百八十里連靈石縣界
馬港山在州東北百六十里逓髙十里盤踞八十里連靈石縣界
盤龍山在州東北百六十五里逓髙十里盤踞五十里連靈石縣界
火臺山在州東北百七十里逓髙三十里盤踞百二十里連靈石縣界
董家塌山在州東北百七十里逓髙二十里盤踞八十里連孝義縣界
百花山在溫泉南距州百三十里逓髙七十里盤踞一百十里
鄭家嶺
洪福山
雞山唐志仵城有雞山
青灰山宋大中祥符初隰州兵馬監押趙振捕盜於青灰山殺獲甚衆
白蓮洞在土同里
土同里磵石洞內有仙蛻
紫川源出州北諸山南流經仵城鎮至大寧馬鬬關入黃河岸不生草木水不産鱗介以川側巖石色胥紫故名
義泉河在州東自路家溝至仵城合蒲縣隰州二水入大寧縣昕州
龍子湫在州南十里西流入昕川一名瀑布泉水出山谷昔嘗有龍見因建祠焉 宋崇寧三年賜豐濟廟額大觀四年勅封順民侯
衛家峪河在州西自羅真堡至普周橋入紫川
刁家峪河在州西自龍鳳堙至胡城村入紫川
蓬門河在州西北自石樓縣界羅兒溝村至縣境車家坡五十里入紫川
明月泉在州北八里蒼崖下崖上白石如月影石壁蒼黑中有白石光瑩似月照水故名
龍泉在州北七十里妙樓山石崖前泉水注池冬夏不竭禱雨多應
溫泉在州北二百里唐置溫泉縣於此 通考溫泉有湯泉天井關置三寨
溫涼河在州東北陶化里源出靈巖寺南冬溫夏涼康城河在州東北源出中村里水神頭流入汾河易涸迴龍河在州東北發源興儒里水頭流入汾河
西曲河在州東北由和古里至靈石縣入汾河
古城河在州東北自穆家河至北門外入紫川
降龍溝在州東北土人傳二龍鬬神人降之
滴水泉在土同里過陶化里入汾河後涸
寶岩寺石泉 靈岩寺石泉胥在陶化里冬暖夏涼蒲縣
蒲子山在縣東北五十里跨隰蒲境 蒲伊子一名蒲衣子以衣蒲故名一說姓伊名蒲渾渾噩噩抱道而潛居蒲谷山中堯聞其賢躬往師之又雲舜以天下讓蒲衣遂隱此山講道臺在蒲縣 路史蒲蒲衣之故國河東西二里之蒲津關也〈按蒲州蒲津蒲城皆以蒲子山名〉
龍頭嶺在縣東三里嶺上有龍頭眉鬚胥肖
東神山在縣東五里盤迤數十里山多松栢繇山麓而上里許盤旋至巔上有岱嶽行宮故名東南三里侯家莊有隱龍泉
荊坡在縣東南一里
南屏山在縣南一里一名蛾眉山有聖水泉東南一里有南澗泉 新志東南有東神山西南有翠屏山朝對又有峨嵋山且二水合成一巨流繞城而西
放馬嶺在縣南六十五里吉州界
翠屏山在縣西南一里山聳峰圓松栢鬱茂上有晉文公祠東突起一峰上有棲雲閣明一統志山有經閣崖半湧泉相傳有疾者禱之飲水汗出輒愈有汗水祠
行駕陂在縣西南二里相傳晉文公居蒲行駕於此常安原唐志西南有常安原
七佛峽在縣西
龍母洞在縣北四十里洞啟羣山中有泉冽而甘産五色花乳石洞內有風穴風起雅似龍吼禱雨獲秋水輒應一名龍興洞下有飲馬池
五鹿山在縣北五十里髙八里盤踞十里跨隰蒲二境通考有五鹿山蒲谷川水上有五鹿大夫廟
𡵴峪山在縣北七十里通汾西隰州
喬家灣山在縣東北七十里通平陽
栢谷上有荊叢生 國語二十二年公子重耳出亡及栢谷卜適齊楚狐偃曰無卜焉夫齊楚道遠而望大不可以困往道逺難通望大難走困往多悔困且多悔不可以走望若以偃之慮其狄乎夫狄近晉而不通愚陋而多怨走之易逹不通可以竄惡多怨可以共憂今其休憂於狄以觀晉國且以監諸侯之為其無不成乃遂之狄蒲栢谷近狄故之狄水經注以𢎞農縣之栢谷當之道太迂遠矣
孤石山
橫木嶺金志蒲有孤石山橫木嶺
第一河即東大河也以諸山溪澗所滙故名源出七佛峽西北流至大寧縣入於黃河相傳晉公子重耳避難漲平獲濟曰第一者靈之也
東大河在縣東發源分水嶺西流七十里繞城之南經隰州界過大寧入黃河
東小河發源五鹿山之北南流七十里繞城東至南屏山下合第一河而西
蒲峪川發源東山西南流二十餘里至夾村伏流至洛陽村再見又西南流二十餘里至城東會東大河
南川河發源鄉寧縣之牛王廟北流八十餘里至縣南三里會東大小二河繇南而西折入黃河 水經河水又南合蒲水 水經注西則兩源並發俱導一山出西河隂山縣王莽之山寧也隂山東麓南水東北與長松水合水出西三陽山東東北流左入蒲水蒲水又東北與北溪會同為一川東北注河
南澗泉在縣東南一里
飲馬池在東神山下石坡有馬蹄痕
聖水泉在縣南一里南屏山下
隱龍泉在縣東南八里侯家莊
古寶泉在縣北五里龍興寺前
汗水泉在翠平山半
古寶泉在縣北五里下軍村
大寧縣
孔山在縣西北四十里髙五里盤踞十里東北連永和山西連黃河岸上有數峰中峰壁立挿雲迤西一峰巨竅通明一名風山東崖石上有聖水泉 水經注河水南經北屈縣故城西十里有風山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習常不止當其衝飄畧無生草葢不定衆風之門故也風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門山 五朝志龍泉郡樓山有孔山 元和志風山在慈州吉昌縣北三十里明一統志山之西唐時有馬鬬關 唐志金志有孔山 晉天福七年建孔山神廟
孔山洞山半一孔前後明光似車穿轂圓匝似輪恆轉禪峰洞在孔山麓土人傳宋太祖避兵於此有蜘蛛布網洞口以蔽之兵至不見而去後勅建禪峰寺
翠微山在城南數百武明一統志在澗河南二里髙千數百仞亘一里昕水繞麓山勢似旗似屏松柏蔚秀
龍窩洞在縣南二里翠微山石壁上丹壁嶙峋髙可百尺上有龕深廣胥丈有奇洞深杳莫測石際隆起形似龍鱗爪胥具崖下石似斗印一爪人間見之相傳唐大厯時黃龍破壁飛去一名龍眠洞又名二龍窩
石子山在縣西南四十里髙四里盤踞十五里山勢嵯峨東連蒲縣山南連吉州山西連黃河岸北連永和界一名小石山又名石子神山相傳衛石碏裔封子爵者廟食於此後有雙石山二石對峙成趣
筆架山在縣西南山峰竦拔 宋大祖嘗建筆峰寺於其上下臨氷玉磵
屈山在縣西南隅形勢屈曲有氷玉洞昕水至此逆而西流
氷玉洞在屈山澗洞深莫測澗凝氷光瑩似玉夏猶存石城寨在縣西十里 曹續祖臥雲洞記洞在城西十里石城寨之巔寨其山而砠者也巖石戴土土踴起形如槖駝脊中凹而兩在隆南隆之峰東南豐圎而西漸囘曲下臨碧水面古寺前對栢峰於是穴山為洞適在囘曲處
鎮關山在縣西七十里憑臨馬鬬關故名
捕狐山在縣北三十里永和縣界孔山之東邑治發脈傳為晉獻公捕狐處麻束溝水源此上建捕狐神祠
東山在縣東北捕狐之支髙二里山有石室今名龍泉山 王維藩詩阿頂如禿翁兩竅張雙瞳窘步從竅入蟄身縮蠶叢豁然晨光啟引我造琳宮
昕川發源一自東北隰州曰紫川一自東蒲縣曰蒲川胥滙於隰州城東三十里仵城鎮為昕川西南流繇縣羅曲舖合永和麻束溝至縣治東經城南翠微山麓合吉州義亭川水縣境小道溝水西流經縣西十里阜城寨下石峽為梵王掃又經黑城舖又經縣西四十里桑俄村險石為白馬掃又西北入於黃河〈按金志有黃河白斤水今無白斤水昕字當即白斤之譌〉水經河水又南至蒲川石樓山南逕蒲城東 水經注即重耳所奔之處也又南歴蒲子縣故城西今大魏之汾州治徐廣晉紀稱劉淵自離石南移蒲子者也闞駰曰蒲城在西北武谿置其水南出得黃盧水口東出歴蒲子城南東北入谷極谿便水之源也又南合紫川水水出東北紫川谷西南得江水江水出江谷西北入紫水紫水又西北入蒲水蒲水又西南入於河水河水又南黑水出定陽縣西山二源奇發同瀉一壑東南流逕其縣北又東南流右合定水俗謂之白水也水西出其縣南山定水谷更逕定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定水之陽也定水又東注於黑水亂流東南入於河
義亭川在縣南四十五里發源吉州姑射山之金剛嶺轉流而北經茨落舖入縣境會蔡家川至翠微左麓合昕水一名羊求川 水經河水又南羊求水入焉注東出羊求川西逕北屈縣故城南其水西流注於河
麻束溝發源捕狐山南流達昕河
梵王掃在縣西十里阜城寨下石峽巉巖川流淜湃即昕川西流者也水勢飛濺洶湧若箒之掃掃上懸壁石龕中有梵王像故名
白馬掃在縣西四十里桑俄村昕川徑此險石對峙水勢湍激淵深莫測相傳昔有白馬出沒石印蹄跡不磨雲一名屈産泉
黃河在縣西七十五里馬鬬關控帶諸山為縣西界之扼塞南逹孟門壺口接吉州界
聖水泉在孔山有石洞深廣胥三尺有泉自洞齶涓滴而下似連珠下滙為池似玉盤恆盈不溢禱雨輙應
小道溝
永和縣
仙芝谷在縣東北五里芝河源舊名東峪川常産芝草舊唐志武徳二年永和移治於仙芝谷 山堂肆
考仙芝谷在平陽府永和縣北谷中産靈芝草
佶北山在縣東少北三十五里髙八十八丈厚五十三丈亘一里盤踞三里縣志髙八里盤踞十二里是概指左右山也有龍王巖上有寨舊有佶北神廟
北樓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髙一百十六丈逓髙三里厚七十二丈亘二里盤踞五里隋置樓山縣取名以南北樓也 五朝志樓山有北石樓山有孔山 金志有樓山黃河仙芝水
雙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南九十四丈逓髙七里厚八十五丈亘三里盤踞七里經過一十五里兩山對峙有洞洞中有石佛
仙人洞在雙山南上有避世石城
捕狐山在縣東南七十里髙八十九丈逓髙五里厚八十五丈亘三里盤踞九里經過七里乃大寧縣界也上有捕狐神廟捕狐嶺至劉家嶺五里號為險隘
臥牛山在縣南四十里髙三十九丈厚二十一丈亘一里盤踞三里形似臥牛
南樓山在縣南六十里髙百三十四丈逓髙五里厚八十六丈亘二里盤踞五里對北樓山南北兩山相對其形如樓 明一統志縣南四十八里
龍巖在縣南七十里上有石洞相傳宋太祖避亂於此山一名宋龍巖一名避世窰
烏龍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髙四十二丈逓髙五里厚二十九丈亘一里盤踞三里相傳北齊時有黑龍見於此因立廟焉土人名閣山上有閣王廟閣王墳碑記泐蝕一說山多栢栢為烏龍故名
烈鳳山在縣西十五里髙三十八丈厚二十丈亘一里盤踞二里形似鳳翔
大寨嶺在縣西三十里乃永和開道也
馬脊山在縣西四十里髙五十九丈厚四十八丈亘一里盤踞三里形似馬一名馬頭山
龍洞泉在縣西北五里流入榆林河
石窰溝在縣西北二十里有神洞徑道崎嶇人跡少至窰內水滴如珠下有清泉禱雨輒應
香巖在縣西北七十里巔有清泉流入古剎
泰山頂在縣北二里危峰突兀芝水環流
𡵴峪在縣北七十里峪口設鎮
羅漢洞在縣北七十里巖頂有清泉流入香巖寺內黃河在縣西南七十里北自石樓界六十五里至縣境永和關南流六十里入大寧境 水經河水又南為採桑津 水經注春秋僖公八年晉里克敗狄於採桑是也
仙芝河在縣東北二十里源出仙芝谷經東峪溝曲流二十里會城西五花泉又至縣西門外又西南流九十里會諸水為千枝溝入黃河 縣諸山胥有水繇石崖流合小川入千枝溝
靈液池在縣治東南仙芝坊 古碑北齊河清二年有龍自泉中出遂立祠池上池側有井亦名靈液
甘露河在縣西南東流至縣西南二十里會仙芝河五花泉在縣城西隅亦傳北齊時龍出泉中其水入仙芝河
採桑津其縣西劉昭註北屈有採桑津左傳僖公八年晉敗狄於採桑杜預曰縣西南有採桑津
榆林川在縣西北三十里經後河村㑹龍洞泉至縣治西入仙芝河南流
索陀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西流復折而南至縣西入仙芝河 通考有索陀谷永和關
山西通志卷二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二十九
水利〈一 津梁附〉
甞考明臣徐伯繼西北水議曰利水之法高則開渠卑則築圍急則激取緩則疏引此誠經水要言也我
國家嘉惠元元勤修水利晉省渠堰之設類責渠長經畫隨宜蓄洩俾無棄利猶存周禮稻人掌稼蓄水止水蕩水均水舍水瀉水之遺意比復於汾晉州邑夥分一水之利者畀諸郡丞董理厥職於以勸農功弭釁訟沾溉溥矣津梁者掌之司里以濟不通其用與舟楫等亦水利之一端也爰附載焉志水利
太原府
陽曲縣
土堂村渠繇烈石口接水至土堂村南入汾溉田一頃五十畝
呼延村渠舊有錢家渠北繇烈石口接水南至張村溉田三十頃有竒水至小東流村入汾
張村渠舊有錢家渠北繇呼延村南至楊家村溉田五頃五十畝有竒
楊家村渠舊有錢家渠北繇張村南至柴村溉田八頃十畝有竒
柴村渠舊有錢家渠北繇楊家村南至芮城村溉田八頃有竒
三給村渠舊有錢家渠北繇芮城村南至營村溉田三頃五十畝
營村渠舊有錢家渠北繇三給村南至鑠落村溉田一頃二十畝
鑠落村渠舊有錢家渠北繇營村南至東流村溉田一頃五十畝
東流村渠舊有錢家渠北繇鑠落村西至彭村南至汾河㟁入汾溉田三頃三十五畝
彭村渠舊有錢家渠東繇東流村接水溉田二頃二十五畝
北屯村渠舊有錢家渠自東流村接水溉田一頃八十三畝〈補志〉
以上舊渠在河西
西流等村渠有新𨳩義渠繇烈石口接水至彭村入河溉田四頃三十五畝
以上新渠
橫渠下薛等村渠有渠一道繇烈石口接水至下薛村溉田一十三頃有竒
西村渠有渠一道繇蘭村烈石口接水至翟村溉田十頃有竒
翟村渠有渠一道繇西村接水至上碾村溉田三頃六十四畝
上碾村渠有渠一道繇翟村接水至上碾村小河入汾溉田七頃一十八畝
下蘭村渠有渠一道繇下蘭村崖頭接水溉田二頃有竒
趙荘村渠有古渠一道上繇北固碾村接水下至小河入河溉田七頃有竒
以上在河東
㓂荘三結廟親賢等村渠城南有龍首渠一道北至南關西接水溉三結廟村田一頃六十畝溉北冦荘田一頃溉南冦荘田一頃三十畝溉親賢村田一頃五十畆
以上龍首渠
陽曲新舊渠共十九道胥引汾水溉田渠長司之
舊志蘭村渠 西村渠 上碾渠 翟村渠俱在河東居民引汾水溉田
趙荘渠 土堂渠 劉村渠 呼延渠 張村渠楊家村渠 柴村渠 芮城渠 鑠落村渠 彭村渠俱在河西亦引汾水溉田
龍首渠引汾水自鎮河樓流經冦荘親賢等村至太原縣烏城等村溉田萬厯十四年開鑿後時開時塞忠利渠 永濟渠二渠嵗久不通
明成化中刑部郎中李鐩從侍𭅺何喬新賑荒山西𨳩麗澤渠以灌田
萬自約汾河渠壩記汾河出山陿中又值東山暴水注下兩觸而成一勝故易徙浸假折而南直向乾方嘉靖末曾奪阜城門入中丞李公初鎮撫即憂之適嵗多雨擬穿河西渠令水直下而力殊艱鉅且水近城惟恐其不西又惟恐其愈益西乃自把兒溝起抵教塲南沿流作石壩若土壩初作水仍逼教塲迤南撼振武門外橋居人夜坐屋上於是召寕武崞縣陽曲石人取石於山採椽於寕化約丈有一八地率半之中維薪楗稻藁取東郭赤埴和以石塊後加鈎椽合三成一相地之阞每石壩率十累或儉不下八累累皆從衝間作鈎刃縫合錠形灰液而木紐之又起大小壩頭前出數武殺水怒自乙巳二月始事至今年十月告成凡石壩七道長一百四十五丈土壩九道長四百五十六丈新挑壩兒溝河渠一道長四十三丈
魏志漢建安十年鑿滹沱入汾名平虜渠
龍泉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靜樂界流經盧子社至橫渠合掃谷水宋天聖二年夏水大漲知太原府陳堯佐作新堤捍之並人頼焉
汾水暴漲民輒憂擾知太原府陳堯佐為堤植桞數萬本作桞溪民賴其利
按陳堯佐堤舊志注龍泉下當以汾水為正葢龍泉洛隂水苐能助汾水勢也
熙寕初汾河大溢知太原府王素曰若壊平晉遂灌州城矣亟命具舟楫築堤以塹之一夕水驟至人賴以安
城北六十五里郁利村三覺寺東南百歩水自亭子山而下溝滙為害元大徳七年僧琮進砌石堰橫八歩縱八十餘歩髙四十餘尺村民賴之至大元年立石
古鐵窗都司西古城西垣洩水地也
圓海子水勢寖盛
國朝初知府王覺民募挑文昌廟後積土引水入長海子又循南城墻古水口疏𨗳入汾今城下有鐵稜蹟存
楊思聖築城東壩堤記汾河雨驟易奔而郭東為甚郭東南接䨇鳳紫巖北接越霄李賔盟芹渦牧馬諸水合縱於陳家峪而侵軼郭東並壕梁囓城垣奪市廬而遠則被於龍山陽舊設壩堤漸坍癸巳水伺間衝突乃大厲民父老曰三十年來蓋再見之廵按高某檄閫司毛某治堤功成約三百丈有竒
沙堰在西七里風谷口沙河經晉陽故城東流入汾水漲時壊城郭舊築堰障之明成化間頽壊正徳七年王恭襄瓊倡修嘉靖七年復壞復倡修二十一年復壞主薄王儒砌石修築袤二百歩有竒
太原縣
汾河渠
鳳中渠北二十里陽曲縣㸔河樓西開渠引汾水南流至南屯村二十里分小溝三又至南偃村五里分小溝五共溉二村田
豊泉渠縣北陽曲縣看河樓西開渠引汾水經陽曲北屯村又經縣境大小王村上莊村南屯村至武家莊十里分小溝四又至董茹村三里分小溝一又至牛家營二里分小溝二又至北富村一里分小溝二又至城北村五里分小溝二附近小營村分小溝一又至南富村二里分小溝一共溉七村田
西寨渠東北十里陽曲縣演武㕔開渠引汾水經縣境南屯村至吳家堡五里溉田至北富村五里分小溝一至南富村一里溉田至西寨村一里又分小溝二共溉四村田
苜蓿西渠東北十里陽曲縣看河樓西開渠引汾水南流至姑姑寨村三十里分小溝三又至西寨村五里分小溝三木厰頭村二里分小溝二賈家莊村一里分小溝二東城角村五里分小溝四共溉五村田
苜蓿東渠東北十里陽曲縣看河樓西開渠引汾水東南流至姑姑寨村三十里分小溝四又至舊寨村一里分小溝一龎家寨村三里分小溝三東城角村一里分小溝二共溉四村田
縣東渠東五里陽曲縣看河樓視水勢開渠經陽曲境至縣境南屯吳家堡等村引汾水至渠起南富村至賈家莊一里二村分小溝九又至東關村三里分小溝十至東關廂三里分小溝七又至鹽堡村二里分小溝十六至鵞下村三里鵞歸店一里二村分小溝十一又至五府營三里分小溝五共溉八村田
晉陽西渠東十里陽曲縣看河樓開渠引汾水南流至瓦窰村四十里分小溝四又至東城角村三里分小溝二梁家寨二里分小溝三南瓦窰村一里分小溝四鵞歸店一里分小溝四共溉五村田
晉陽東渠東十里嘉節村南開渠引汾水南流至北瓦窰村十五里分小溝五梁家寨一里分小溝二南瓦窰村二里分小溝三共溉三村田
以上八渠在汾河西開渠
興隆渠東北三十里陽曲縣看河樓西開渠引汾水東南流至張村二十五里分小溝二范家堡一里分小溝一紅寺村二里分小溝一又至西荘村五里分小溝二大吳村一里分小溝二小吳村一里分小溝一共溉六村田
舊縣西渠東北二十五里陽曲縣看河樓西開渠引汾水東南流至大馬村二十五里分大溝二殷家堡一里分小溝二小馬村二里分小溝一范家堡一里分小溝二紅寺村一里分小溝二又至城西村三里分小溝三下荘村五里分小溝二化章堡五里分小溝二圪㙮營二里分小溝三薛店村三里分小溝二又至小營屯分小溝二西攅村一里分小溝二共溉一十二村田舊縣東渠東北二十五里陽曲縣看河樓西開渠引汾水東南流至大吳村三十里又至小吳村一里分小溝三又至北畔村一里分小溝四南畔村五里分小溝五又分小溝三溉南黒窰又至下莊村三里分小溝三下荘尾五里分小溝二楊莊一里分小溝三化章堡一里分小溝五共溉八村田
嘉節渠東北二十五里陽曲縣看河樓西開渠引汾水東南流至大馬村十里分小溝二殷家堡一里分小溝二小馬村三里分小溝三又至嘉節村五里分小溝五共溉四村田
任碧渠東北十五里嘉節村西北門渠引汾水東南流至鞏家堡一十五里又至東橋村三里分小溝二圪㙮營二里分小溝三東攅村四里分小溝二薛店村二里分小溝三西攅村三里分小溝三小營屯一里分小溝三又至西賈村四里分小溝四共溉八村田
大村渠東十里嘉節村南槐龍寺開渠引汾水經小店鎮三里又至大村七里分小溝五又至賈家寨五里分小溝一又至宋瓌村十里分小溝一共溉三村田永利渠東一十五里吳家堡東開渠引汾水東南流至小店鎮十五里分小溝八鞏家堡五里分小溝七共溉二村田
永盛渠東一十五里舊寨村東開渠引汾水南流至西橋村十里分小溝四溫家堡二里分小溝二東橋村二里分小溝二共溉三村田
蒲村渠東一十五里李家莊西開渠引汾水南流至大村二里又至孫家寨五里又至蒲村北三里分小溝二十四又至西蒲村二里𠔃小溝二又至南蒲村一里分小溝一又至草寨村二里分小溝一侯家寨三里分小溝四共溉五村田
梁家莊渠東一十八里李家荘西開渠引汾水南流至大村二里孫家寨五里又至梁家荘十一里分小溝五溉梁家莊田
北格渠東南十里大村西北開渠引汾水南流至小北格二十里分小溝二又至大北格西北格村二里分小溝九又至南格村二里分小溝一共溉四村田
孫家寨渠東南十里大村北開渠引汾水南流至孫家寨七里分小溝四溉孫家寨田
桞林堡渠東南十里武家寨西開渠引汾水南流經西草寨村八里至東栁荘北分小溝二劉家堡一里分小溝三共溉二村田
通義渠東南十五里賈家寨西北開渠引汾水南流至三賢村十五里分小溝三草寨村五里分小溝二南蒲村二里分小溝二共溉三村田
流澗渠東南一十五里大村北開渠引汾水東南流至流澗村十里有竒分東西二小渠西溉田至上均東溉田四十畆
陳王渠南二十里草寨東北開渠引汾水至同過村七里分小溝三又至石溝村分小溝二共溉二村田既濟渠南三十里栁林荘西開渠引汾水經河灘村里解村洛陽村至南馬村十五里分小溝二又至清源縣長頭村四里分小溝二共溉二村田
以上十七渠在汾河東開渠口
晉水渠〈漢地理志晉陽晉水所出東入汾〉
晉祠南河用水
晉祠鎮北繇泉源起南至邀河子止距泉四里〈𨽻晉祠渠長〉王郭村下渠北繇邀河子起南至牛家橋止距泉七里南張村下渠北繇牛家橋起南至二十七畝地止距泉十里〈以上胥𨽻王張二村渠長〉
索村上渠北繇白衣菴前郭家磨分支起南至天龍荒止距泉五里
棗園頭上渠北縣村境三地起距泉八里南至村境老官人地止距泉一十四里〈以上胥𨽻索棗二村渠長〉
以上共溉五村
晉祠北河用水
紙房村北南繇晉祠鎮北門外雨花寺口起北至赤橋村明仙橋止距泉一里縮
赤橋村南繇明仙橋起北至薄堰口止距泉一里〈以上胥𨽻晉祠渠長〉
小站營西繇赤橋村磨河口分支起東至五府營界止距泉五里〈𨽻小站營渠甲〉
五府營西繇小站營界起東至馬圏屯界止距泉八里〈𨽻五府營渠甲〉
馬圏屯南繇五府營界起北至南關廂界止距泉十里〈𨽻小站營渠甲〉
花㙮西鎮南城角三村南繇薄堰口起北至南關廂寨門口止距泉遠近有差
南關廂南繇寨門口起北至楊家北頭桑樹口止距泉八里
楊家北頭西關廂二村南繇桑樹口起北至古城營官河口止距泉八里〈以上𨽻花㙮村渠長〉
古城營南繇官河口起北至羅城村羅城閣沙堰止距泉一十三里〈𨽻古城營渠甲〉
羅城村南繇古城營界起北至韓家凹口止距泉一十八里〈𨽻花㙮村渠長〉
金勝村南繇韓家凹口起北至董茹村界止距泉二十五里〈𨽻金勝村渠甲〉
董茹村南繇金勝村界起北至村境奶奶廟止距泉三十里〈𨽻董茹村渠甲〉
以上共溉一十二村
晉水中河用水
長巷村西繇晉祠鎮東門外起東至麻地橋止距泉二里
西堡村西繇春樹河起東至三根石橋止距泉一里有半
南大寺村西繇葦葉河口起東至洞兒河止距泉二里有半
三家村西繇長𬏂口起東至韓家荒止距泉三里有半萬花堡西繇後河口起東至退水河止距泉四里〈以上胥𨽻中河渠長〉
東莊村西繇泉子河起東至馬練河止距泉四里〈𨽻東荘村渠甲〉
東莊營西繇案槽河口起東至退河河止距泉五里〈𨽻東荘營渠甲〉
以上共溉七村
晉祠陸堡河用水
紙房村東南西繇晉祠鎮中堡東門外起東至㙮院村界止距泉一里
㙮院村西繇紙房村東南界起東至北大寺地界止距泉一里有半
北大寺村西繇㙮院村地界起東至東荘村界止距泉二里有半
東莊村西繇北大寺地界起東至村境十字河止距泉三里〈以上胥𨽻陸堡河渠長〉
以上共溉四村
晉水四河共溉二十八村田諸堡渠長水甲司之雍正七年析本鎮外村有程無程近遠界設縂
散渠甲
舊志汾河舊渠一十一道
南關都渠一道看河樓取水溉河下等八村
鳯中都渠一道看河樓取水溉南屯等村
武家荘渠一道看河樓取水溉牛家營等村
豐泉都渠一道看河樓取水溉董茹等村
西寨村西渠一道看河樓取水溉本村
晉陽西渠一道汾灘取水溉鵞歸店等村
苜蓿都渠一道看河樓取水溉木塲頭等村
西寨村東渠一道看河樓取水溉本村
苜蓿村東渠一道看河樓取水溉龎家寨等村晉陽東渠一道大馬村取水溉瓦窰等村
廣濟渠一道舊寨取水溉野塲等村
新開渠一十九道〈明天啓三年知縣屈鍾嶽新開〉
勲南都渠二道小南岡取水溉吳張二村
馬村都渠一道看河樓取水溉大小馬村
嘉節都渠二道看河樓取水溉本村
舊縣都渠一道看河樓取水溉西攅等村
小店渠一道烏城北取水溉本村
鞏家堡渠一道大馬村取水溉本村
東橋村渠一道嘉節取水溉流澗等村
賈家寨渠一道嘉節取水溉本村
大村渠一道槐龍寺取水溉本村
孫家寨渠一道嘉節取水溉本村
梁家荘渠一道大村取水溉本村
三賢都渠一道大村取水溉南北格等村
蒲村渠一道大村取水溉侯家寨等村
草寨渠一道大村南取水溉三賢等村
洞渦村渠一道武家寨取水溉戴家堡等村
里解村渠一道草寨村取水溉東西里解等村洛陽都渠一道河灘取水溉吳家堡等村
晉水四渠
北渠水七分溉赤橋花㙮小站縣城外古城金勝等一十二村屯
南渠水一分半分上下溉索村王郭村張村棗園等五村
中渠水一分溉長巷東荘等七村屯
陸堡渠水半分溉大寺上下等四村
小河三渠
郜村渠一道禇村取水溉西賈等村
辛村渠一道禇村取水溉本村
張花渠一道禇村取水溉本村花㙮晉水小閘嘗決毀勒石視例分水
洞渦河四渠自永康鎮等村引水溉劉家堡等十五村
通志洞渦四渠皆在太原縣自永康鎮等村引河水分灌劉家堡等十五村
此與縣志不合縣志止有三渠
漢元初三年春正月甲戌修理太原舊溝渠溉灌官私田章懐註酈道元水經註曰昔智伯遏晉水灌晉陽後人踵其遺跡蓄以為沼分為二𣲖北瀆即智氏故渠也其瀆乗高東北注入晉陽城以灌溉東南出城注於汾水今所修溝渠即謂此
宋知縣事陳知白分引晉水敎民灌溉
宋太谷知縣公乗良弼重廣水利記難老泉源晉祠下支行股引東走平陸十分之以溉民土倍加於昔者前大夫陳君所為也嘉祐五年君來飭府禁浮説浚其源為十分穴廟垣以出其七分循石而南行一分半靣奉聖院折而㣲東以入於郭村又一分湊石橋下以入於晉祠村又支者為半分東南以入於陸堡河其正東以入於賢輔等鄉者特七分之四其三分循石而北通聖母池轉驛㕔左以入於太原故城繇故城至郭村凡水之所行二鄉五村民悉附水為溝激而引之漫然於塍隴間各有先後無不周者已而皆㑹於汾河其溉田以稲數計之得二百二十一夫餘七十畝合前為三百三十四夫五十九畝三分有竒碾磑之具鱗次而動以屋計之得一十二區於是晉水之利無復有遺君名知白故相國文惠公之孫嘉祐八年二月初五日記
明冀寧道蘇水利禁例晉祠水源分為四渠今以十分計之南渠一分有半澆地南至棗園頭而止中渠一分澆地東南至東荘營而止陸堡河渠半分澆地東至大寺村而止北七分澆地北過縣城之北至董茹村而止王府與民間分日用水二月均出夫役䟽濬渠道三月初一日同時起程放澆只以北渠言之每年三月初一日先澆晉府地一日畢初二日澆寕化府地二日至初三日畢初四日方澆本縣民地三日至六日畢初七日又澆晉府地輪流如前週而復始俗名軍三民三各輪三日晝夜相兼至𢎞治間北渠渠長將民間夜水獻與晉府至今民地止得日間用水以至水少不能遍及董茹等村又縣北與縣南水甲八程止存二程遂起賣水買水之弊賣水者惟彼得買之從此遂有無水之田買水者惟彼得用之從此遂有無地之水今分為二十二節明立疆界每地十畝出夫三名每夫三十名統以水甲一名是為一程凡一名該澆地畝只在一節之中不得越過數畝數里俟縣南水甲十程澆遍然後放水一程與縣北水甲週而復始永為定規惟有地者則有水無地則不得用有水者即出夫無夫則不許用
喬宇晉祠記泉溢泛爲溪北折而東瀰漫盈決渠穿澮引條經井絡用溉田疇方四十里晉陽之民稲梁而食者皆饗其利號為膏腴
唐徳宗時北邉數有警河東節度使馬燧念晉陽王業所基宜固險以示敵乃引晉水架汾而屬之城瀦為東隍省守陴萬人又釃汾環城樹以固堤
宋太平興國四年征太原軍中乏水城西十里谷中有娘子廟觀察使曹翰往禱之穿渠得水人馬以給宋神宗八年七月太原府草澤史守一修晉祠水利溉田六百餘頃
韓絳崇聖寺碑熈寕初汾水溢寺宇有淤毀者元豐己未嵗即其舊基外築防以圍之預䕶水患
唐志太原井苦不可食貞觀中長史李勣架汾引晉水入東城以甘民食謂之晉渠
明知府黃卿重修風谷石堰記太原邑治占古墉之南古墉陸今城近湫濕西當風谷或値夏溢霖諸山壑潦水㑹出谷口洶湧如雷鼓東下射城突門而入蕩壞室廬正徳初始築石堰障潢潦俾東北流注汾河而工用草簡數年頽圯今嵗三月廵丞常公道廵按穆公相委視縣篆布政司理問丁君相檄主簿景君昻董役南北長五百丈有竒高三丈五尺趾之厚如髙三之二巔之濶殺址五之二去城五里許去谷五百歩三旬奄成
榆次縣
大凃水繇東南一百二十里和順八縛嶺來西北入洞渦水
小凃水出東南八十里鷹山西入大凃水
洞渦水繇壽陽來
萬春渠〈官甲口縂渠分支溉地水繇和順壽陽來名凃河乃長流水也〉
近城村溉地四十三頃九畝有竒
郭家堡溉地一百二頃有竒
冦村溉地六頃有竒
上營村溉地四十五頃十一畝有竒
榮村溉地二十五頃五十二畝有竒
髙村溉地二十六頃有竒
韓村溉地六頃六十畝有竒
小趙村溉地三頃五十畝有竒
六堡村溉地十頃八十畝有竒
西榮村溉地四十四頃有竒
王村渠溉地四十六頃七十三畝有竒
張超村溉地一十二頃三十九畝有竒
小東關渠溉地二頃一十三畝有竒
楊村渠溉地二十九頃有竒
演武渠溉地三十六頃二十九畝有竒
懐仁渠溉地四十三頃八十六畝有奇
王郝渠溉地一十九頃有奇
永康渠溉地一百三頃有奇
張慶渠溉地一百一十二頃五十四畝有奇
大張義村溉地五十三頃一十三畝有奇
小張義村溉地三十二頃五十八畝有奇
西長壽村渠溉地五頃五十一畝有竒
弓村渠溉地二十九頃有竒
述巴北胡喬西胡喬村渠溉地一十二頃四畝有竒述巴渠溉地三十頃三十九畝有奇
西河堡溉地七十頃四十七畝有竒
甯家營溉地一十一頃五畝有竒
東賈村渠溉地一十二頃七十七畝有竒
永春渠〈水繇和順縣山來乃泉水長流也〉
東西長寕村溉地一十三頃七十二畝有竒
東西長寕東疃溉地四頃八十畝有奇
洪水渠〈水繇和順縣山來乃山水漲發使水非長流水也〉
沙溝北趙南合流村共溉地九頃三十畝有奇
澗河水繇壽陽來
澗河渠〈水繇壽陽縣李家山來乃山水漲發使水非長流水也〉
鳴李村溉地六頃有竒
楊盤村溉地八頃有竒
六堡村北渠溉地六頃有竒
六堡村南渠溉地六頃有竒
聶店村溉地四頃五十畝有竒
金水河繇太谷來經縣境東陽鎮
金水河渠〈水繇太谷縣石畝村來乃山水漲發使水非長流水也〉
東陽鎮溉地二十頃五十一畝有竒
王都村溉地一十九頃九十四畝有奇
要村溉地一十七頃六十畝有竒
龎至村溉地六頃七十五畝有奇
車輞村南北二渠溉地三十八頃八十五畝有奇牛坑水出東南三十里引渠至修文村溉田
牛耕溝渠〈源出縣境上黃彩村乃山水漲發使水非長流水也〉
小趙村溉地一頃九十一畝有奇
王香村溉地二頃五十九畝有奇
北要村郭村共溉地五頃有竒
䨇村溉地一頃二十畝有奇
南要村溉地一頃八十畝有竒
修文村溉地九十九畝有竒
順道渠〈源出縣境象峪村乃山水漲發使水非長流水也〉
南莊村溉地二頃五十六畝有奇
以上諸渠分定成規渠長經理無爭截紊越 新冊與舊志異者蓋並二水為一又水道時有變遷故也
舊志萬春渠西南三里元至正二十二年民劉時敏等開繇白家厓引洞渦水西流溉田上一渠下析為三小渠李村丘家堡郝家堡榮村髙村韓村小趙西榮六堡均賴之凡溉田一百二十頃有竒成化間渠長致訟通塞不常𢎞治十一年李村劉文質郭志端等始開官甲口渠各村輪灌後郭家堡專利李村復開白家厓舊渠止溉田三十頃有奇官甲口渠溉四營六村地二百六十頃有竒二渠胥名萬春知縣孫昌勒石可考四營水有定程萬厯三十二年知縣史記事查晉府地冊四營毎季定十八日居恆按季一週暵時四旬可復郭家堡不得以官地為辭而六村胥溉矣
以上引洞渦水
中郝渠東南七里萬厯十四年開溉田二頃
小東關渠南一里萬厯二十七年開引大凃水溉田一十五頃
王村渠南八里元至正二年開溉王村及張超地三十頃有竒
楊村渠南十里萬厯元年開溉楊村及南郭村甯家營地五十頃有竒
演武渠西南十五里元中統元年開溉田二十餘頃懐仁渠西南十五里元中統元年開溉懐仁村及西長壽地十頃
張慶渠西南二十里元至正二年開溉張慶村及張義村地五十餘頃
永康渠西南三十里元中統四年𨳩溉田二十餘頃王郝渠西南三十里金皇統元年開溉田二十頃陳胡渠西南三十里元中統四年開溉陳胡村述巴村地七十頃
永春渠東三十里長寕村元至正二年民范灔等開引大凃水溉田一十六頃嵗久上流擅利嘉靖二十年民趙文東等乞嚴禁輪灌如初
以上胥引大凃水
胡喬渠南三十里萬厯二十年開引小凃水溉胡喬村及陳胡地十餘頃
西河堡渠西南三十餘里嘉靖四十年開在弓村西引小凃水經永康鎮溉西河堡地三十餘頃
以上胥引小凃水
凃水捍水堤三
一在懐仁村萬厯九年民王廷美等建東至演武西至王郝
一在西長壽村萬厯二十五年民彭冕等建
一在王郝村東萬厯十五年民郝利等建
以上胥縁凃水漲發漂溺民田舎故建堤以防水患
西榮渠西二十里萬厯二十五年開溉西榮村及溫莊王名地十五頃
使趙渠西北八里元至正二年民閻子雲開引澗河水自聶村西流嘉靖間二村爭水遂壅萬厯二十六年知縣張鶴騰督鄉民復𨳩與聶村分為二渠下聶村水口數十歩至二十八年成溉田四十頃
聶村渠上使趙渠口數丈溉田三十餘頃兩村均頼之
楊盤渠西北二十里洪武二年開溉田二頃
鳴李渠西北二十里洪武三年開溉田六頃
洪水上渠北十里萬厯二十八年開引澗河水溉聶村田村趙村地三十頃
洪水下渠西北十二里萬厯二十八年開引澗河水溉使趙侯方地四十頃
聶店渠北十五里宣徳七年開溉地二頃
以上胥引澗河水
要村渠西南二十五里嘉靖四十年開引金水河溉要村及王都禇村陳胡地十餘頃
徳音渠西南三十里萬厯二十六年開引金水河溉德音村及龎志地十五頃
沙渠西北二十里嘉靖二十五年開引金水河溉田三頃
以上胥引金河水
南要渠南八里萬厯十年開引牛坑水溉北要及郭村地五頃
長夀渠西南十二里東長夀村南有牛坑水民初不知引溉萬厯十四年知縣李光祖諭民李定等開溉田十餘頃遂為沃壤
以上胥引牛坑水
上戈渠東十八里引小河水溉上戈東趙地七頃四十六畝萬厯三十二年開
雙村渠南十八里築堰髙三丈五尺廣十丈分渠二道溉王香小趙南要修文等村地
南要新渠南十里通東郝渠引小河水溉郭村地十五頃遠近凡十里萬厯三十二年開
永康渠西南三十里引小河水溉弓村地二十六頃萬厯三十二年開
王都渠西南三十里引小河水溉陳胡逯村等六村地一百餘頃遠近凡二十里萬厯三十二年開 此水越金水渠而後至應灌地分如兩水並發則合流均溉一水獨發則塞一渠口俾無得相閡
西河堡新渠西南三十餘里萬厯三十五年於陳胡村後開引小河水溉地三十餘頃
以上胥引小河水
沙河渠北三十里引山水溉中社都地五十餘頃萬厯三十二年開
甎井渠西北三十里一大渠下分十小渠引山水溉地二十一頃有竒萬厯三十三年開
小峪口渠北三十里里引山水溉寺峪地一頃三十畝有竒萬厯三十二年開
以上胥引山水
秋村渠西北一十里引寺峪河溉地五頃有奇萬厯三十二年開
引寺峪河
沙溝村渠北三十五里引沙河溉地八頃萬厯三十二年開
引沙河
使張渠西北十里引澗水溉地五頃遠近凡十里萬厯三十二年開
引澗水
橙槽渠在王村天啓間開
水程
萬春官甲口渠〈自三月二十一日子時起使水一十七程〉王村渠〈使水一程半〉楊村渠〈使小一程半〉張慶渠〈使水四程〉永康渠〈使水一程半〉演武渠〈使水一程半〉懐仁渠〈使水一程半〉王郝渠〈使水一程半〉小東關渠〈使水一程半〉橙槽渠〈使水二程半〉
水程分數易起爭端知縣劉星勒石以弭訟竇無論大小月建視分畫日時繇上迄下輪溉共三十四程
齊人奇東陽鎮河渠碑榆西南東陽鎮距縣三十里而遙戶以千計津水河自射母來東注離鎮僅數百武從髙突下迅若建瓴壁阯崩陷約三十丈歳丙辰劉侯似鰲經丁里上下改瀹而南穿濬成渠溉田數十頃
唐貞觀二年縣令孫湛引洞渦水以溉田
太谷縣
烏馬河源出回馬峪在東南三十里回馬河在東南二十五里河渠一十九道
水秀渠四道 楊宋渠 朱家堡渠 賈家堡渠二道新渠 郭家堡渠 懐逺渠二道 落母渠二道
少林渠 教坊渠 禿尾渠二道 七里渠
以上十九渠源胥出回馬峪繇烏馬河引水 太谷縣東北胡村里居民千室眀初剜渠一道引烏馬河水繇桑子村上流而下距胡村十里渠甲規則有萬厯十一年劄而桑子村人時豁堰奪水
國朝雍正元年縣令司馬灝文禁止攙越四年胡村築官堰建永定橋又偕桑子村合建普濟橋爭始息勒碑識之
咸陽峪在南一十五里峪水西合回馬峪水河渠一十有一道
沙河渠二道 賀家堡渠 洸村渠 胡家莊渠二道杜家荘渠 曹莊渠 程家莊渠 貫家堡渠 龎
村渠
以上十一渠源胥出咸陽谷繇咸陽河引水
嶑峪在東北五十二里嶑峪河在東北二十五里源出榆社流入清源河渠一十四道
小常渠五道 東蘆渠 楊董渠 西蘆渠 智濟渠郭村渠 胡村渠四道
以上十四渠源胥出八賦嶺繇嶑峪河引水
奄峪在東南十五里奄峪河在東南十里河渠二道石象渠 王惠荘渠
以上二渠源胥出奄峪口繇奄峪河接水
馬鳴王峪在城南河渠四道
桃園堡渠二道 侯成渠二道
以上四渠源胥出馬鳴峪繇馬鳴河引水
豬峪在城西南河渠二道
豬峪渠 白城渠
以上二渠源胥出豬峪口繇豬峪河引水
四卦河渠源出東峪口繇四卦河引水
西卜渠源出季麻溝繇圪㙮河引水 圪㙮古溝源出和順縣麻地溝經榆次入縣境明萬厯間大郭村開渠溉大郭村及西薄魏岳許村地
國朝康熈六年榆次北田等村渠築堰絶流廵撫楊熙批禁
以上共渠五十四道溉五十村田有竒胥設渠長按時輪溉
舊志酬泉渠二道源出縣南十里鳳山下歳久壅涸知縣喬允升諭民開濬溉侯成等地一十頃有竒又溉東南三坊白斗地一頃
以上活水
烏馬河渠一十九道
登豐一里 朝陽都 敦坊都二道 上善一里三道 上善一二三里 上善二里二道 登豐二里三道 白村都二道 正東二坊 胡村二里 東南三坊 韓武都
咸陽峪河渠十道
東南二坊 東南三坊四道 東南五坊 正西一坊三道 沙河都
嶑峪河渠一十一道
胡村三里三道 小常一里二道 敦坊都二道信義二里 郭村一里 郭村二里 東蘆都奄峪河渠四道
奄峪河口 石象一里 侯城一里 惠安都奄峪續開渠三道
正東一里 桃園都 侯城一里
馬鳴王峪河渠五道
東南一坊 東南二坊二道 東南三坊 侯城三里
豬峪河渠五道
正西一坊二道 洸村一里 洸村二里 榆林一里
四卦峪河渠一道
陽邑二里
以上乾渠葢奄峪等河冬春恆涸夏秋暴雨時至東南山水倐四溢濵河沃壌盡為沙石知縣喬允升於諸河口凡可以引導者自上逮下諭民挑渠築堰旱乾則待之水流則循其渠道注之即引以溉田
元曹大清𨳩河碑太谷縣東南有惠安之蒲地一所在西莊北沾泥口向西大㙮石近南以十分為率惠安與王誨莊二八使水惠安例使水分王誨荘例二分其餘社分並無水利値大雨河漲不定自上而下溉田例數年來水勢不常渠道壅塞橫流西去漂沒侯城地數十餘頃衝突太谷城池三十餘年縣尹劉約禮親詣奄谷口料量髙下規措夫七百餘名委理問李克宏經始於三月三日開惠安獲利之渠閉塞太谷侯城為害之處不逾旬工畢
太谷縣水繇奄谷而出者走城之東堪輿家謂金鈎之水而水勢所至為河伯都且有復隍之虞明萬厯間築堤障之使北注於烏馬河堪輿家説勿恤可也繇烏馬嶑峪諸河而出者上游清流涓涓盆盎之注也惟山雨滙而成川民獲釃渠灌溉否則枯無滴水砂石皛皛原隰胥暵焉
祁縣
子洪渠溉子洪鎭郜北村地
洛陽渠溉洛陽村地
梁村渠溉梁村元台溝澗壑村地
龍濟渠溉大韓村溫曲村祁城村下申村谷村叄合村小申村城南村九角村地
均利渠溉河灣村南社村梁家堡祁城村西六支東門外㑹善村叄合村地
官渠溉西六支王村㑹善村豐澤城東門外西關廂地斜渠溉西六支秦村王村髙村地
沙渠溉髙村劉家堡地
大東渠溉東六支髙家堡大賈村小賈村瓦屋村地溫叄渠溉大賈村小賈村髙家堡地
范公渠溉范公村圐圙村左東村地
北左渠溉北左村吳家堡左東村㙮寺村圐圙村地南左渠溉㙮寺村東陽羽南左村地
沙堡渠溉沙堡村地
賈令渠溉賈令鎮地
西陽羽渠溉西陽羽地
西營渠溉東西營地
豐固渠溉豐固村地
長頭渠溉長頭村小賈村地
公利渠始䟽濬
以上共渠二十道引溉六十二村地定有成規
舊志胡甲水自縣南至北又至西源出武鄉經縣境昌源河亦名昌源水溉六支等都至賈令鎮南諸村田
通光水在東南四十里胡城谷中北流溉田又名胡城水
子洪渠東南三十里上渠自右佛崖南流經子洪鎮分溉鎮東西田中渠分自上渠流子洪鎮外溉正北田下渠自石佛崖北流溉子洪鎮及洛陽東南二十五里郜北田
魯村渠自子洪引溉魯村田
龍濟渠自澗壑村北引溉東南十五里大韓東南十里小韓東南八里溫曲祁城東南二里三及張名下申郭村城南西關西南七里九及村田
官渠自東北二十里河灣村引溉東十里西六支東北七里王村東北三里㑹善豐澤三及城南等村及西關廂田
斜渠自河灣引溉西六支東北七里秦王髙三村田沙渠自西六支引溉東十里劉家堡髙村田
小沙渠自劉家堡北引溉髙秦㑹善豐澤四村田大東渠自東十五里東六支小東渠引溉東六支村東北二十里大賈髙家堡瓦屋等五村田
胡帳渠自東十五里東六支引溉小賈姜家堡長頭三村田
范公渠自東十五里東六支引溉東北三十里姜家堡范公都戴家堡等三村田
北左渠自東十五里東六支引溉東北三十里左東左西北左等三村田
賈令渠北十五里自沙堡村引溉賈令鎮及豐澤西北十里豐戸等村田
南左渠自東六支引溉北十五里東陽羽南左田洛陽渠自石佛崖引溉洛陽村田
新盛渠引自子洪歴洛陽溉東南二十五里梁村澗壑元臺溝三村田
公利渠自東南二十里東澗村東南引溉東南二十五里王喬武鄉河灣東六支永安東十五里東管西管村田
均利渠自河灣村南引溉河灣南社東十里梁家堡祁城三及東門外城內㑹善村田
溫三渠自東六支引溉大賈村田
西營渠溉東北四十里沙堡村田
修善渠溉東十里劉家堡田
豐戶渠自沙堡引溉西十里豐戶田
以上胥昌源河支流
南梁渠上渠自東南馮家峪村引水下渠自南梁溝引水溉二村田
以上胥通光支流
昭餘池在縣東南七里祁城村世遠涸鹵元至元十一年里民鑿得細水為昭餘池歳溉民田及浸隍下樹木
明閻䋲芳鎮河樓記東南麓臺上下幘諸山正徳前樹木叢茂民寡薪採山之諸泉滙而為盤陀水流而為昌源河長波澎湃繇六支豐澤等村經上段都而入於汾雖六七月大雨時行為木石所蘊放流故道終歳未見其徙且竭焉以故繇來逺鎮迄縣北諸村咸濬支渠溉田數千頃祁以此豐富嘉靖初元民競為居室南山之木採無虛嵗而土人且利山之濯濯墾以為田尋株尺櫱必剷削無遺天若暴雨水無所礙朝落於南山而夕即逹於平壤延漲衝決流無定所屢徙於賈令南北而祁之豐富減於前之什七矣徐溝縣
嶑峪河渠一十一道又接引榆次洞渦水分渠五道又接引太原汾水分渠一道
嶑峪河渠十一道
大常鎮西渠在嶑峪河引水溉地四頃有竒
大常鎮北渠在嶑峪河引水溉地一十五頃有竒西賈村思普渠在嶑峪河引水溉地四頃有竒
史家社村永寕渠在嶑峪河引水溉地一十八頃有竒李青村太清渠太平渠胥在嶑峪河引水共溉地一十三頃有竒
楚王村徳澤渠在嶑峪河引水溉地一十四頃有竒清徳村廣順渠在嶑峪河引水溉地三頃有竒
縣南近城地淵澄渠長澤渠胥在嶑峪河引水溉地二十一頃有竒
縣東近城地萬安渠在史家社村接水溉地三頃有竒〈萬安渠取嶑峪金水二河水附嶑峪渠道後〉
洞渦河渠五道
良隆村靳村遼西村荘子營荘子村五村嘉平渠沙河渠胥在洞渦河引水溉地五十頃有竒
武家荘郜村北小村仁義渠在洞渦河引水溉地一十頃九十畆有竒
縣北近城地禿尾渠在洞渦河引水溉地六頃有竒縣南近城地廣潤渠在洞渦河引水溉地三十頃有竒汾河渠一道
呉家堡郝村龍家營三村復興渠在太原縣草塞村引汾河水溉地二十頃有竒
以上共溉二十一村地定有成規渠長經理
大寨村常家荘北尹村南尹村南宜武村南內道村北內道村懐逺村𡩋家營社村凡十一村舊無渠道而地形窪下倘嶑峪洞渦二河漲發水勢所及可溉地數十頃至縣東東賈村集義村姚家堡小王村縣北張化營劉村同戈村趙家堡白樹村隆泉堡王答村新荘村縣西黒石屯南小村縣南桃花營李旺村髙花村凡十七村地形髙亢不能引水惟恃雨澤
古志嶑峪渠分三道 一自李青村繇王村歴集義諸村引至荘子村 一自李青村西過史家社引至城東一自果村東南流至城西分溉民田
舊志嶑峪渠二 一繇李青村接水溉縣城南地一繇李青村史家社接水溉縣城東七里地又繇果村引至城西胥灌田
淵澄渠引嶑峪河繇縣南官道經流溉縣城南地萬安渠繇嶑峪金水兩河取水半係榆次太谷渠口脫堰餘水也繇縣境大常鎮東西賈村東楚王村八史家社溉田又繇史家社西左右子渠與城東街古渠交流至國老渠堰南北分流溉田康熙元年二河漲發決堰壊民田直抵城根三十一年至三十九年浸塌城垣四十九年修金堤捍之五十一年水又發斷道至城下乃挑築國老渠舊堰自此水勢可分而城東地亦獲灌溉矣
長澤渠在縣東南張楚王村之西引嶑峪河水溉城南民田康𤋮二十三年河道不行至六十年渠成以上胥引嶑峪河惟萬安兼取金水
嘉平渠引洞渦水溉王房良隆靳村荘子營縣城北地康𤋮五年荘子村入鍫分水灌地
沙河渠引洞渦水自張花村經流縣境開渠溉田禿尾渠引洞渦水溉北門外地
常安渠繇榆次縣郝村引洞渦水過桃園堡小堡村溉縣境諸村田
廣潤渠引洞渦水繇縣北官道經流溉縣西南地仁義渠引洞渦水溉武家荘大寨村等地
劉村渠即禿尾渠以在洞渦河劉村取水故名溉北關官渠上下子渠等地
永興渠在同戈村引洞渦河繇太原縣桃園堡北取水經劉村荘下至南白樹村止
以上胥引洞渦水
孔天孕修復三渠記徐溝縣知縣董潤狀申憲使小竹楊公曰金水渠田源出自東山西流過榆次縣車輞等村地勢西南髙東北下因失渠道致厥水漫流歳渰兩縣席白小王靳良龍李青等村田今相度自車輞村東改挑經西一渠引溉集義村穿過繇荘子屯下至武家荘仍各因勢挑小渠則通流可三十里而髙田獲灌下田免溢一嘉平渠故道自榆次縣胡喬村迤邐而東至徐之郜村通流殆三十五里後水漲道湮上流霸種下流莫由挑濬蓋水利不通者三十年矣今相度舊渠壅塞甚者約七百餘歩即此開通力少功倍一沙河渠故道上自榆次縣圪㙮村經流張花等村屯下至縣之逯家營東西王答等村連引小河山水溉灌不窮後河徙渠涸風沙漸壅淤塞乆矣今相度離故渠二百餘歩有民間退灘薄地四畆即此開挑當復通流公稱善嘉靖三十五年二月十五日命率夫興作至四月初五日告成計金水渠通流一十一村溉田一百九十九頃一十二畆嘉平渠通流一十四村溉田一百一十二頃六十八畆沙河渠通流一十村溉田一百一十二頃八十畆清源縣
東鄉繇太原縣界接引汾水渠二道又西北開清水渠二道
東鄉汾河渠
永濟渠溉西谷村桞灣東西羅白村地
廣濟渠溉呉家堡南北雲支村地
西北清水渠
天順渠溉呉村地
清水渠溉羅家荘地
以上四渠共溉十餘村地定有水程
舊志灌稼渠在東城外城隅下即城內之東湖支流也有鐡門以洩水溉田逹於汾河
廣濟渠在縣東三里洪武三年創自太原姚邵村北魯家園東南引汾水溉田
永濟渠在縣東十二里自太原縣東南洛陽村界引汾水溉田
白石堰在城西五裏白石谷先是霖雨水輒泛濫衝突城垣洪武二十四年主簿楊克儉申准徐溝交城夫役協力修築東西長二里濶二丈五尺髙一丈五尺𢎞治後知縣仝進李景先王納謨李茂春邵涖繼修自是為歳例勞費滋甚
國朝順治十八年復築長二百八十丈而堰旋頽壊濶至數十丈當城之衝者尤塌毀無遺十六年春山水改道而南繇西南流十五里東行入於汾秋水潰溢去城十餘里民獲紓修堰之役者四十餘年後復繇縣東北曲流入汾二十二里
屠各谷在西一十五里水亦時漲
儲方慶東湖記湖居邑東偏計城市廣狹湖得其二焉父老為予言縣故無湖湖所占者悉平壤曩時白石水漲不以時䟽導悉歸城東窪下處外障於垣墻而內益以泉水故水日聚而成湖蓋此湖之滙為巨浸者七八十年於此矣 祝志成於崇禎二年不載東湖蓋是時湖猶未廣也
交城縣
汾水渠
山鄉西北汾水繇靜樂縣龍尾頭入境河北歴蘆峪口郝家溝梭谷村㑹立村羽樹曲攤上村西曲村火山村至陽曲縣河口出境共袤三十一里
以上瀕河八村開渠引水溉地輪期分用
山鄉西南汾水繇靜樂縣雁門村入境河南歴鎮石底成家曲隂家溝兩泉村古交村鐡磨溝至陽曲縣張葉溝出境共袤三十四里
以上瀕河六村開渠引水溉地輪期分用
城東平下都東汾水繇清源縣鹽村入境 河北歴義望村陽渠村社家荘東汾陽至文水縣石堠村出境共袤二十六里 河南歴鄭村連家寨
文水縣石堠村出境共袤二十六里
以上諸村汾水經流地髙河低不能引水灌溉胥無渠道
舊志新渠萬厯二十二年知縣周璧於城北磁窰瓦窰二河督令近河民挑濬引水灌田沾水利者二十餘頃又於平下都辛南東二十里鄭段等都令近河民挑渠以分水利號新渠
新渠亦宜分渾谷河汾河以渠道久湮故舊志合載之
明萬厯二十八年知縣張嘉謨以汾河周璧所鑿渠壅淤致廢復濬三渠甫二月而功成後亦廢
渾谷河渠
甘泉渠石堠渠二渠胥分𣲖於渾谷河內甘泉為上渠經流文水縣峪口鵓鴿山巖下溉縣境在山廣歩西南十里洪安西七里安定等都村民田順流至城南迤東一帶石堠為下渠經流文水開柵東南溉縣境西南五里成村平上都汾西汾東青村等都村民田順流可逹辛南舊志所謂覃澄決水利民者即此二渠也歳久山水時泛漲寖衝塞石堠渠惟存故道文谷水分溉交城田元初汾陽郭帥專其利而堰之訟者累歳莫能直交城令覃澄折以理令決水均其利於民〈此即渾谷河也〉
交城縣文谷河開三渠引溉諸村田為利甚溥又瀕汾河一十三村開渠按滙輪溉
國朝丁世淳趙公築堤平路記㙮莎水出磁窰河盛夏怒湍橫流而入峪水以期於汾勢稍平民蓄其餘以灌地歩渾水出瓦窰河繇城西北迤邐而東注於闗上決必下衝不塞不禦城田兩廢也邑侯趙公吉士臨磁窰河日用水以溉田利也利之所在必有兼之者乃命丞汪公潤斯以地多寡定水盈縮百畆為大區十畆為小區髙下胥逹矣歩渾水時泛漲侵城急築堤石堅其外桞䕶其內引水南下城東西故孔道窪下易為壑乃濬壕深一丈取壕中土以築道運石為橋使水可南北通行復夾道植桞焉
臥虹堤元至正七年知縣程元直築新堤障㙮莎水今廢
明永樂十年歩渾水㙮莎水泛漲衝塌城垣
國朝康熙二年磁瓦交流北門圯後知縣趙吉士礨石築堤障水南流三十五年堤壊水漲城垣復圯知縣俞卿修築水復南流四十六年水漲又修名臥虹堤後漢永平中理滹沱石臼河從虒慮至羊腸倉〈章懐註石臼河名也在今定州唐縣東北酈道元水經注云汾陽故城積粟所在謂之羊腸倉在晉陽西北石隥縈委若羊腸焉故以為名今嵐州界羊腸阪是也〉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連年無成轉運所經三百八十九隘前後沒溺死者不可勝筭建初三年拜鄧訓謁者使監領其事訓考量隠括知大功難立具以上言肅宗從之四月己巳罷常山滹沱石臼河漕更用驢輦歳省費億萬計全活徒士數千人
交城夏營村接清源髙白鎮髙白有壺平石河一道繇鎮經流山水時漲
文水縣
沙河渠〈按土人所稱之沙河即舊志所書之文峪河也縣志沙河在縣東韓武雲州永忠等都〉南灣渠在西北二十里文峪都文峪村引沙河水溉地三頃三十畆有竒
甘泉渠在北二十里開東都開柵村引沙河水溉地八頃三十畆有竒
常稔渠北十五里北徐村宋家荘北十里中社村樊家荘共引沙河水溉地四十二頃
以上三渠共溉地五十三頃六十畆有竒輪期用水渠甲司之一年一易
舊汾河渠
永濟渠在東二十五里南賢東南賢西二都河道徙久淤
烏麻渠在東四十里原西都河道徙久淤〈里數與舊志異以河道延袤且淤塞莫辨也〉
永㑹渠在東南二十里青安都河道徙久淤
廣濟渠在東二十五里東城都河道徙久淤
按廣濟四渠土人多混而為一
原開渠在東五十里原東都河道徙久淤
文水縣沙河文峪河開渠三道引溉北鄉諸村田胥有渠長水甲至舊汾河渠因河道遷徙淤塞
舊志常稔渠在北十五里徐北都
廣濟渠一在大城南東舊城一在大城南東十里東舊城西舊城村一在東北十五里東賢東八里西平東十五里舊城東北二十里南城東十五里南武五都創濬於唐邑令戴謙溉田數千頃厥後屢圯屢修一在東二十五里城都
甘泉渠在北二十里開東開西二都
洪橋渠在北十里徐南東南十五里南仁二都邑人王賢等開溉田十五頃
清水渠在東北五里昇泉都東北三里北榆都東南五里宜韓都
崇通渠在東北十里崇武都
清龍渠在東北二十里文武都
以上胥引文峪河水
永濟渠在東二十五里南賢東南賢西二都
永㑹渠在東南二十里青安都
原開渠在東五十里原東都
烏麻渠在東四十里原西都
以上胥引汾河水
永頼渠天啓五年知縣米世發度地形於縣西北二十里創開起文谷口南崖下鑿石穿澗並西山引文峪水入城中紓折三十里固堤處多植樹後尋廢王在臺永賴渠碑起峪口而歴龍泉並西山以漸北郭所過峻嶺孤𡶶沛若建瓴而下北郊近渠灌田得若干頃經城逺泮環內外焉
縣志縣東有文峪沙汾三河而繇文峪以迄西境五六十里無帯水焉此永頼一渠米令所以為文邑計至深逺也
唐武徳二年汾州刺史蕭顗引文水縣文谷水入汾州溉田
唐志開元二年文水縣令戴謙於縣東北五十里鑿甘泉渠二十五里鑿蕩沙渠二十里鑿靈長渠千畆渠胥引文峪水傳溉田數千頃
泌水在北八里龍泉村北溉稻田十數頃東南注文峪河猷水在東北二十里武陵村溉稻田後涸河南廟碑盤紆之泉渀湃之流澆灌民田三十餘疃〈記隠泉水利也〉
國朝雍正七年大雨青髙村至尹家社汾河溢自闢引渠二道袤二十五里時以縣境青髙等地河渠紆曲中阻乾灘不能順流間值水漲衝激為患議行開濬而引渠天成河流無阻瀕河居民甚利之
雍正七年山西布政司蔣泂摺奏從前汾河形勢惟文水縣地勢低窪河身淤淺是以議開引渠二道正河一道今年六月內汾河水發河道改流文水縣自青髙村至尹家社各開引渠二道舊時漫流已為沃壤而東城村欲開之河今寛濶十餘丈或數十丈衆水㑹同河身長二十五里直逹歸漕經年累月人力不能成功天然䟽濬
明康海學記文水廟學古昔與邑建於東河之上宋元符間邑人避水患而並遷於西山之下歴金元迄今不易其地此亦宜備考〈附録〉
岢嵐州
岢嵐州僻處深山多係旱地無設立渠道
舊志水池明𢎞治間參政汪藻於南門內甃池引河水注其中又於西城內開大池導河水瀦之嘉靖四十年監司王遴修故道引水入城開渠鑿池民便之
國朝康𤋮七年知州趙瑾復濬渠導水入城而故池已湮塞矣
龍王堂水東郭北山下距城二里明嘉靖辛酉監司王遴引水入城民甚利之
明兵備道署前碑四山羅列孤城遶一水汪洋萬戸通
嵐縣
嵐縣僻處深山旱地無渠道
舊志緑水河在縣東門外
葫蘆泉在縣北十里聖母祠前 二水載在通志而縣志不言溉田至緑水河又雲雨止隨涸雖泉流涓涓細微難引沿溪之地亦無資其灌溉
興縣
興縣多係旱地無渠道
舊志通惠泉在縣北闗崗下古砌石丈餘三穴湧水味甘冽引入城中可溉園圃
五龍泉在城東五龍祠旁上下五泉皆清而甘可㸃茗
縣南瀕蔚汾水夏秋水時驟漲舊有堤明嘉靖丙辰堤潰知縣王完重修後復潰萬厯四十七年知縣毛栢重修繇南闗火神廟起緣南濠至西城外隅止砌以巨石緣堤廛舍獲安而水繇南山猶時北衝東闗
國朝康熙二十年水衝西闗下街二十一年二十三年衝東闗二十六年三十四年又衝東闗三十九年又衝西闗
康熙四十七年知縣欒廷芳詳興邑藉蔚汾一河以洩萬山之水其河從嵐發源至興逹於黃河延袤百餘里河身舊循南山之麓去城一里有餘而今二十餘年六受水害民房漂溺千有餘間蓋緣河從東來至城東水磨溝村左有石硬折而南流至南山之麓復轉而西南山之旁出一枝橫挿河內里老稱此山在數十年前僅一山嘴掛落水面不過丈餘故河流至此稍折仍依故道西行自康熙十年河流湍急而支山曲處適當水衝狂瀾專注沙土漂縮所以現在河身較前南徙十有餘丈而向日丈餘之支山亦遂長十餘丈夫以如矢之急湍而遇十有餘丈之橫山迎頭砥激怒勢自張是以河身轉而西北直抵闗廂旋衝旋塌此歴來受害之始末也今就形勢相度應將砥流支山鑿平數丈使寛河面以殺其逆轉之勢於北岸建石堤一道以抵其北來之衝又將舊河身挑濬深廣使歸故道以通其宣洩之路至南闗對面山下原有石隘梗塞水口今宜稍加剗削俾水勢順利而北岸亦築石堤一道仍寛留河面以暢其出口之塗則河流不致橫溢城垣不虞坍塌矣遂於閏三月肇工挑濬淤平舊河身袤三百六十三丈三尺鑿河南岸東首頂流亂山石嘴二尖角形東袤八丈西袤六丈西首石山角一弓形袤六十丈遂築䕶城堤袤四百五十九丈面濶六丈底濶八丈內東首石堤袤一百二十五丈西首石堤袤一百三十丈堤外加築小石堤袤四十丈五月竣工
雍正八年火神廟側修小石堤一草市口修小石堤一以䕶南闗
津梁
陽曲縣
汾河渡在城外西南十里路通太原等縣夏置船濟之冬春置土橋
鎮逺橋在鎮逺門外
迎澤橋在城南門外明廵撫李景元建按察使李維楨記
國朝順治九年廵撫劉𢎞遇重修
拱極橋在拱極門外順治九年廵撫劉𢎞遇重修承恩橋在承恩門外
宜春橋在宜春門外順治間廵撫劉𢎞遇重修
迎暉橋在迎暉門外
振武橋在振武門外
阜成橋在阜城門外
窊流橋在汾河東十里
南屯橋在西南一十五里汾河上
三交村橋在北十里
莎溝橋在北七十里成晉驛
南社村石橋在西北十里
南寨村石橋在西北二十五里
蒲淤河石橋在西北三十五里蘭岡村
太原縣
赤橋在西南七里晉水北渠上智伯引水灌城初名豫讓橋宋太祖鑿臥龍山血出成河故更今名
南神橋在西南十里晉祠鎮南街晉水南渠上
北神橋在西南十里晉祠鎮北街晉水北渠上
清跨橋在南八里東荘清水河上有樓
榆次縣
張慶橋在西南二十里巨石為梁下為水門四雖洪流巨浸不能衝毀給事中張國儒記
流村石橋在北二十里省會通衢工作堅緻
什貼橋在東北四十里橋跨深洫永無水患
萬春橋在南二里下纍石為洞中平如砥
龍白村橋在東北三十里省㑹通衢
楊梁橋在南十五里明崇禎間建左應選撰碑
永濟橋在西十里明萬厯二十五年建
太谷縣
永濟橋在南門外明成化間建正徳十三年重修後移故址東南
濟民橋在西門外明嘉靖十九年建
利渉橋在北門外
通濟橋在東門外
祁縣
團栢橋在團栢鎮北明萬厯間建
澗村橋在東南二十里
賈令橋在北十五里
東六支橋在東北十五里
上段橋在西二十里
徐溝縣
北闗閣外水橋在北門外象峪水經流其下
渦河橋在縣北
南門石橋在南門外康熙三十九年建
清源縣
米陽渡在東五里米陽村汾水濶約八十歩
交城縣
交河橋在古交村康熙四十七年建
南河橋在南八里禿尾河上
通濟橋在東門外
廣仁橋在北門外
東郭橋在東闗外
遷安橋在縣西北由此登石璧寺有碑記
文水縣
朝陽橋在東門外知縣樊從簡以石構
連城橋在南城外康熙十一年知縣傅星新以石構樂成橋在環岫門外
通濟隍橋在拱辰門外
岢嵐州
嵐漪橋在南門外嵐漪河上
通濟橋二一在州東一在城西
嵐縣〈津梁無〉
興縣
合河津西北七十里唐置合河闗乃西夏與宋驛道渡口也
利渉橋東作門通惠泉經流橋下明嘉靖三十七年知縣王完石砌
通惠橋街市中通惠水上今名利渉橋
下石橋北闗龍王廟前五龍泉經其下
上石橋北闗棲霞觀左棗溝水經其下
山西通志卷二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三十
水利〈二 津梁附〉
平陽府
臨汾縣
汾河渠
通利渠繇趙城縣西門外截汾河水建𭐏引入渠溉趙城洪洞臨汾三縣一十八頃地至冬歸汾河
利澤渠源出洪洞縣東山麓西流洪洞羊獬河上溉洪洞臨汾二縣八村地至冬歸汾河
澇河渠澇水河源出縣境唐堯陵山麓西流溉一十三村地至冬歸高河橋轉入汾河
平水渠平水泉數眼發源姑射山西流復東水分四十分溉臨汾襄陵二縣田臨汾得水二十分上官河得水十分古有成例行之水程係木牌木印下官河得水五分亦有成例行之水程係木牌木印北磨河得水五分並不行之水程惟桑灣村居河尾自五代晉時鑄鐡牌一鐡印一蓋懼桑灣村不能沾水之利而嘉惠之也令月使水三晝夜水利乃均上官下官北磨三河共溉四十村田有竒至冬胥歸汾河
以上平水渠溉四十餘村汾河渠二道溉十二村澇水渠溉十三村胥有成規按時使水
舊志汾河城南二里明嘉靖間副使趙元祖購江浙善水車者為水車引水溉田知縣楊君璽造水車二十一具疏渠十四道溉田十八頃後汾河淤徙不常盡廢
通利渠在城西北金興定間開自汾西師家荘分汾河水西一𣲖歴趙城石明等村經洪洞杜戌等村至臨汾羊黃南王大明閻侃呉村大澗王曲西孫等村溉田一百六頃
國朝康熈三十四年渠傾復修
利澤渠在城北元中綂間民段佑創引汾水溉田大徳間邑尹實里濟布哈疏通自趙城衛店分汾河水東一𣲖歴洪洞臯陶等村流至臨汾韓村東盧溝上賈村等村溉田三十頃
澇河渠城東北西三處即澇河也出浮山烏嶺下合龍角山潏水並髙梁水入澇唐嘗引入百金泊溉田今澇會龍神溝乂會金水河西流至樊家荘距城八里明嘉靖三十五年同知劉衍祚築樊家荘石堰引澇穿永利渠溉田萬厯十八年知縣邢雲路開渠十三里溉焦堡北孝南孝高河坂下北關郭家荘西關後樓底等村田六十頃有竒邑人楊元起記
千金堰即澇水渠障水之堰知縣邢雲路修
流膏洞即澇河渠引水之洞千金堰西北三十步許知縣邢雲路疏甎石修砌
月池即澇河渠之地千金堰北知縣邢雲路疏之形似半月
平水渠在城西即平山水也晉劉淵時導金龍池下合諸泉東流分為上官河上中河下官河北磨河並廟後小渠共溉劉村段村馬務東宜西宜泊荘樊村界峪麻冊青城澗頭席坊祿穽小榆辛家荘喬村五級王黙蘭村下當金店下冊等村田三百六十餘頃明嘉靖時上官河淤知府王溱重濬呂柟記
澐泉渠在城東南即東亢村之澐泉溉東亢村田二百畝天幸渠在城譙樓南明嘉靖間僉事王世隆作渠洩水會平張世朝因名天幸
永豐渠在城西北三十里萬厯十八年知縣邢雲路同縣丞胡宗明修濬洩呉村水患王榮誥記
永利池在城內明洪武間知府徐鐸引利澤渠水及澇河水穿穴入城西北浚內外蓮池方圓二百二十步深七尋名曰永利以便民汲嵗乆衝涸成化乙巳知府李琮重修呂柟記後廢嘉靖間同知劉衍祚再修亦廢萬厯十八年知縣邢雲路開澇河渠引水復入池內一名蓮花池
嘉泉在城西十里周六十五步遏下流使盈亦可溉田
灰泉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壇底村東土沙如灰故名亦可漑田注於汾
馬跑泉在城西南二十里周三丈深不可測溉田十畝有竒
平陽地狹人衆常乏食元至元三年總管鄭鼎導汾水溉民田千餘頃開潞河鵬〈當作鵰〉黃嶺道以來天黨之粟建橫澗故橋以便行旅民徳之
通利渠壊隆慶二年知縣陳萬年復修之〈以上汾河〉唐志臨汾東北十里有高梁堰武徳中引高梁水溉田入百金泊貞觀三年為水所壊永徽中刺史李寛自夏柴堰引潏水溉田令陶善鼎復治百金泊亦引潏水溉田乾封二年堰壊乃西引晉水
澇水即烏嶺下黑水潏水即龍角山水胥至高梁入汾縣志澇河唐嘗引入百金泊溉田是合潏澇為一也而臨汾澇水源復出帝堯陵山麓當即唐乾封二年所引之晉水耳
唐永徽二年晉州刺史李寛於臨汾縣東二十五里夏柴堰引潏水溉田
王與齡永利渠記嘉靖乙卯郡貳洛陽劉公視篆役萬人開樊家河為永利渠作石堰障水時其鍾洩溉郡田數十頃丙辰三月興工四月告成
明嘉靖問民丁放等率焦堡九村開樊家河溉田六十頃楊起元修澇河渠記臨汾縣治東北八里有樊家河即澇河也發源浮山之陽厥名龍角其下黒泉流涌行數十里而龍神會西金水注北三川同流斯為澇水過東張翟底諸鎮民往往引水溉田亡慮千百洎再折而至樊家荘瀕河之衆築堰壅導溉田可千餘頃蓋中蘆等九村咸饒益矣嵗乆堰廢萬厯庚寅邢侯雲路捐俸發粟聚夫數萬衆累石為堰以障河也鑿阜為洞以注澇也浚地為溝以逹田也堰在洞之東高倍尋而廣以十軌長又倍之建大閘四而壅水注之洞洞通溝順流而下因地形也出洞口鑿蓮池以瀦蓄水也洞之上起亭亭之上構樓察水勢驗祲祥也乃題堰曰千金洞曰流膏亭曰觀瀾樓曰水雲
澇河明同知劉衍祚穿永利渠溉田閱二十餘年而廢萬厯十八年知縣邢雲路築堰開渠利甚溥後寖湮廢〈以上澇河〉漢劉淵時導金龍池下合諸泉為渠毛磨康澤王廟碑水經雲平水出平陽西南壺口山即書所謂壺口也自壺口而西南二百餘里曰平山水潛出其下曰平泉州圖經亦曰晉水其源亂泉如蜂房蟻穴觱沸於淺沙平麓之間未數十步忽已驚湍怒濤盈科漲溢南北溉田數百頃動碾磑百餘東滙為湖曰平湖秔稻菱芡晉人取足焉
許惟新水利記官無常案水有壅塞界有埋沒則爭端起而桀悍者或故為壅塞埋沒以生端今必凡有渠之處各理其案各正其疆各檢其石府州縣案皆合符斷碣之文咸錄在案農祥未興編為經正則一年難爭有爭亦易定杜當陽之石一置山頭一沈澗底則今日平水之碩畫也王士元龍子祠詩晉州西山曰藐姑有泉源源流不瀦疏為八道溝與渠坐令瘠土成膏腴〈以上平水〉
張昌修永利池記城東有蓮花舊池宋慶厯三年潘大博為知州始引東山臥虎崗黃蘆泉水入城而注之池植荷花其中迨金源氏之季渠道湮塞其流不復入城城中雖有井泉味多鹹苦惟可澣濯居民或逺汲汾河之流或車運郭外之水其勞特甚洪武十年郡守南昌徐公鐸相度地形北引汾河潨利渠水穴城入池可瀦可汲於是召徒程工載浚載拓中為土梁界為兩池池方圍各二百二十一舉武其深七尋梁左右甃以瓴甋下為水門池成而水適盈隨汲隨足名曰永利義取濟民之生於悠乆也
倪岳永利池記郡守徐仲聲鐸北引汾河潨利渠水穴城注池名永利渠嵗乆衝涸兼豪右侵據民罔攸賴成化乙巳太守委官募役重加濬治傍池鑿井朝夕利汲而銀買車運之苦遽革又慮池瀦停濁鑿通池前郡學及不由兒濠環為芹泮城外之水皆可引入城中無滯又於羊獬之間輦石為梁洞殺上流勢用去霖雨泛汾沒溺民田之患明年秋請諸當路剏為引水洞長千有百尺過水洞長亦半之井橋既具花木茂植仍作書院於池側以居俊秀其利始永矣〈以上永利池〉
王榮誥永豐渠記永豐渠乃新開大明村渠道以瀉通利渠之發暴也邑侯邢公雲路順民情爲之工始於庚寅落成於今年自後居常則水流通利渠而下以溉田瀑漲則就新渠而注之汾〈永豐渠〉
襄陵縣
平水渠
高石河渠〈在北二里〉李郭渠〈在北二里〉中渠〈在西南二里〉橫渠〈在西南五里〉以上四渠胥引西北龍子祠平水泉溉城垣齊村等村田按時輪溉設渠長司之
娥皇女英在西南十里薛村里
八眼井在西南二十里薛村里
以上二水胥引溉薛村左右景村等田按時輪溉設渠長司之
汾河兩岸瀕河居民以地高河卑不能引渠溉田舊志高石河渠源出平水泉溉縣北水關等里田七頃四十畝有竒東入於汾
李郭渠出平水泉溉廣智坊等田一十頃有竒東入汾
中渠源出平水泉溉崇仁坊等田一十七頃有竒東入汾
橫渠源出平水泉溉東柴等里田二十三頃有竒東入汾
沙渠即練溪泉在縣南三十五里接太平縣界溉劉村等里田二頃有竒東入汾
賈朱汧在縣南三十五里源出鄉寜之豁都峪溉賈朱等村田七百頃有竒
洞子汧在縣南三十五里源出豁都峪舊塞明𢎞治十四年知縣李高疏通溉賈朱等村田四十頃有竒西王汧在縣西南四十里源出豁都峪溉西王等村田五百頃有竒
關良汧在縣西南四十里源出豁都峪溉京安等村田八百頃有竒其下流司馬等村汧官道大水圯陷𢎞治十四年知縣李高築堤堰水利遂通
漹溝汧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浮山縣界溉趙曲等里田六百畝有竒𢎞治二年知縣張文佐疏通嵗乆壅塞嘉靖三十八年知縣侯廷柱復疏濬建橋王與齡記
阡陌汧在縣東南三十里源出龜山下溉小郭南梁鄧荘等村田
雀水汧在縣南三十五里源出三嶝山後溉北戌等里田三百畝有竒𢎞治十四年知縣李高構橋往來便之
焦家峪在縣東南五十里源出臥龍山溉陶寺等村田五百畝有竒
牛角汧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浮山峪溉南梁等村田長泊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浮山峪溉南梁西梁等村田
小石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源出龜山峪溉西鄧戶等村田六百畝有竒
高登龍臨襄兩河分界說龍祠之水以四十分為則下官等河北條也剖二十分臨汾全用之南橫等河南條也剖二十分臨汾與襄陵兼用之渠規尚在溝界井然惟是下官河與南橫渠壤址相接水道相連源頭之外有枝泉三穴其一在北其二在南北雖一泉而流行頗盛南二泉僅足當之兩河分界處原有牛心石或又曰中心石石既乆湮亂是用長下官人妄欲兼其三而南橫人並不讓其一喙鳴穴鬬滋蔓無已本府會同三㕔及臨汾襄陵等縣親詣水濱講求故界始知每嵗雀角之訟初不在大即前三泉是也三泉無界則爭故其要在於分界乃畫其地而兩分之據勘北一泉原與下官河逼近即本河舊物也今歸下官南二泉原出南橫地畔亦即本河故有也今歸南橫剖分既明中立石堤一道自碑亭前分水處起斜迤而南至中地止高四尺濶三尺三寸長一十丈共九椿每椿高五尺因議立石表其顛末王與齡漹溝渠記姑射之陽平水出焉灌民田萬餘畝故汾之西嵗每熟而民裕浮山之麓土厚水深田率高亢故汾之東嵗多厲而民貧趙曲鎮左舊有漹溝渠畜暴水以溉田𢎞治中西平張侯文佐始加疏濬溉至千餘畝四十餘年嵗乆弗濬故道堙塞嘉靖丙辰山東侯君來理邑益加疏廣三月渠成溉田至二千餘畝於南北通衢建橋利涉河民如更生焉蕭公堤在汾河西岸舊患水勢衝圯明萬厯間知縣蕭大才砌石為長堤名蕭公堤
王應吉汾河石岸記襄陵郭以東去汾不百武秋水泛溢河岸輙衝嘉靖壬子以來其患特甚萬厯己卯冬邑侯蕭公大才繕堤於汾之西崖慮土洳易衝則於潰決處悉甃以巨石下濶五尺上濶三尺有餘慮高卑難一則因岸勢而低昂之高者至一丈五尺卑者鱗次不齊延袤計二百二十餘丈慮水勢迅激則於數丈之內每出一磯頭以殺之磯凡一十有九逺而望之形若盤龍肇於辛巳三月訖於癸未五月髙邦佐晉橋記襄陵北門外不數武為平水上游有晉橋路當子午往來如織萬厯癸丑六月水暴漲橋圯宰馬公逢臯亟圖之經始甲寅正月訖工乙卯十一月橋髙二丈三尺長九丈廣二丈三尺下開三孔上植石欄河之兩岸甃以石堤以防衝射
洪洞縣
霍泉渠五道
南霍渠源出趙城縣霍山麓廣勝寺自東流西七十步設渠口引溉馮堡等九村地退流馮堡河止
副霍渠源出趙城縣廣勝寺泉逶迤三十里有竒遞至縣城北三里官荘村南設渠口引水入渠流至西門外院頭村流入汾河共溉西關社等五社地
清水渠源出趙城縣廣勝寺泉引南霍北霍二渠透漏餘水溉東永寜李衛二村地流至村南入沙河
小霍渠引南霍漏落餘水自東流西至官荘村北荘東設渠口引溉南官荘等七村地退流汾河
麗澤渠源出趙城縣於縣城南大橋西引小霍副霍二渠餘水並澗河雷鳴水入渠共溉羊獬村等一十二村地
澗河渠十有二道
廣利渠源發岳陽縣雷鳴山水於縣境秦璧村東寳崖下澗河內設渠口引溉左璧村等五村地流至左璧村南入汾河北
潤源渠源發岳陽縣雷鳴山水於蘇堡村東澗河內設渠口引溉朝陽村等一十村地流至東門外入城壕止衆議渠源發岳陽縣雷鳴山水於郭盆鎮西澗河內設渠口引溉蘇堡村地流至村西入澗河止
先濟渠源發岳陽縣雷鳴山水於郭盆鎮南澗河內設渠口引溉下魯村三社地流至村西道場溝入澗河止晉源渠源出岳陽縣雷鳴山水於城南大橋西澗河內設渠口引溉北營南營西營三村地流至南營村南入汾河止
陳珍渠源發岳陽縣雷鳴山水於西澗河內設渠口引水入渠自東流西溉郭盆鎮地流至鎮西入澗河止長潤渠源發岳陽縣雷鳴山水自東流西於蘇堡村東二里設渠口引溉尹璧村等四村地退流董寺村南沃陽渠止
園渠藉岳陽縣雷鳴山水自東流西於范村北沃陽渠下設渠口引溉秦璧村地退流姚荘村止
要截渠藉岳陽縣雷鳴山水自東流西於姚荘村東設渠口引流至火星營止共溉澗橋村北營村地
大陽渠藉岳陽縣雷鳴山水自東流西於故縣村東設渠口引溉故縣村等四村地退流李堡村止
連子渠源發岳陽縣北雷鳴山水下投澗河繇尹璧村西馬家灘流入渠溉敬村等三村地
公孫渠衝塌嵗乆
汾河渠三道
通利渠引汾河水繇趙城縣城北南流分溉縣境辛村等八村地退下臨汾縣使水
興利渠分汾河水於趙城縣牧馬村東設渠口引溉縣境屯裏村等三荘地退流汾河止
公利渠塌於汾澗二河
清泉渠三道
清泉渠源發董寺村南崖下設渠口引水流至城南安流門外小橋東止溉梗璧村磨灣小橋東地
副清渠接清泉渠漏落水又引河水會成渠溉小南門外地流至城南清澗渠止
普潤渠源發西山世尊峪於西崔堡村西設渠道引溉西崔堡村至南馬駒等五村地流至杜戍村入汾河止非與趙城分引霍泉也
以上共渠二十三道計溉村荘地四十有竒胥設掌例渠司渠長溝頭廵水公直有差〈以境接趙城臨汾易起爭端故設渠司為詳〉
舊志霍泉在縣東北三十里發源廣勝寺下霍山南麓下流成河詳趙城霍泉
南霍渠即霍水析支出禁口南流者也唐貞元間導水開渠溉洪洞曹生馬頭堡裏上荘下荘坊塠石橋頭南秦南羊周璧封村馮堡十二村地一百三十九頃有竒
通霍渠即南北二霍下流又名小霍土人名北偃在縣北五里北洞村南宋慶厯六年導南北二霍溢漏溝澗支𣲖上自趙城營田荘下至洪洞李衛村崖下置堰沙河內導水至北洞村東南龍王廟後砌小石堰為退水口用則閉之用訖繇惠逺橋下西流入汾小堰西南延壽觀東立石水口三座濶一丈一尺二寸分七溝槽北槽南二溝分水三尺二寸五分有竒堰北溝分水二尺六寸一分有竒苖村賈村高公白羊四溝分水五尺三寸五分有竒共溉七溝地三千三十三畝有竒明洪武五年苖村里周順復疏通之堰濶七尺深一丈五尺溉槽南地如故槽北等六溝地七千四百八十三畝以汾水侵塌沒四千九百六十四畝止存二千五百一十九畝溝胥被塌西苖白羊二溝地蕩然村移內地又高公溝嘉靖間河斷水絶分賈村溝水為小溝入副霍渠借流田去賦存民甚病之萬厯九年知縣喬因羽丈地豁糧始免徴副霍渠即通霍下流土人名南堰在縣北三里明建文四年羅漢寺僧李妙智疏導通霍支𣲖上開母渠一下開支渠二溉灣裏後坡前坡北關城西羅漢寺前地十五頃五十畝有竒後堰毀渠湮正徳間義官張滿重修易土堰以石栢棹鐡錠濬渠深廣水復通流
清水渠二一在苖村里引霍水溉地一頃有竒一在永寜引霍水溉地二十六頃九十八畝
麗澤渠在縣北一里引沙河水溉南鄉地三十頃後廢
利澤渠元平陽太原兩路管軍萬戶侯鄭鼎在趙城衛店村西置堰開渠導汾水溉洪洞臨汾二縣地三百頃有竒至焦堡村入汾後地震河圯民上奏遣秘書官檢覈復於趙城屈項村導汾溉地如故明正綂間開渠復圯縣民議三節導水上節導澗河中節導小河下節導高河胥置堰後澗水不足洪洞知縣王彧以通霍副霍二渠餘流入汾可惜令民易地開渠自縣北賈村導二渠餘𣲖經城南合澗水亦名利澤渠溉營裏西池王村安樂村張村上下橋臯陶陽曲等村與舊利澤渠名同實異後續開渠亦廢嘉靖二十七年臨汾民爭水知縣趙宸考遺事如右因書之俾後爭水者有考焉
小霍渠即通霍渠溉七溝地後額不及半又多為汾水所沒明崇禎間渠規無定例渠長張雲翼酌期知縣楊天精給灰印以防爭至今民賴之
國朝順治間汾水復衝塌槽南高公副霍三溝渠知縣洪其清令灣裏窩舗前官路西開渠道有條例渠冊隂應節記〈以上霍泉渠〉
潤源渠在縣東三十里郭盆鎮南宋天聖四年於五龍廟下澗中置堰赤沙河底開口導水溉蘇村蜀村故縣董寺李堡周村辛堡梗璧朝陽城東九村地十一頃四十畝有竒明永樂間山水漲古渠衝絶脩築輒廢嘉靖三年渠長李文傑告分廵僉事董琦知縣孫巨鯨開鑿石口導水溉田如故
沃陽渠一名廣陽渠相傳劉淵開在縣東三十里餓虎崖下下魯村東於澗水中置堰導水流至下魯村又西南流至尹璧村南入水口上流溉李村師村郭上薄村景村范村董莊馮張燕璧董保社村北羊等鄉地千頃有竒遺址尚存後於張村澗中開渠導水溉張村范村秦璧姚荘崖下等村地亦名沃陽今溉田三百畝
陳珍渠在縣東三十里郭盆里引澗水溉地六十畝先濟渠在縣東三十里下魯里引澗水溉地二頃五十畝
長潤渠在縣東三十里郭盆里引澗水溉蜀村故縣董寺三村地十頃八十畝
衆議渠在縣東二十五里蘇村里引澗水溉地一十三頃
沃陽渠在縣東十五里故縣里引澗水溉沃陽村范村董寺地二頃四十畝
晉源渠在縣南三里火星營引澗水溉地三頃有竒今溉田一千七百畝有竒
小渠在縣南二里姚荘里引澗水溉地二頃五十畝麗澤渠在縣南二里西池引澗水溉西池王村張村東左臯陶上橋下橋陽曲羊獬九村地三十頃十畝有竒
要截渠在縣南二里秦堡里引澗水溉地十頃有竒廣利渠在縣南二里引澗水溉地四頃二十畝晉源渠在縣徳化坊引澗水溉地三十五頃 即公孫渠也在縣南十五里汾水乆淤
園渠在姚荘里引澗水溉地一十頃八畝〈以上澗河渠〉通利渠在縣西北三十里金興定二年縣民閻張創置自趙城石字村灘內置堰開渠導汾水下流溉趙城石字馬牧二村地洪洞辛村北段南段公孫程村李村社戍七村地臨汾羊黃西羊黃南大明閻侃呉村大澗王曲孫曲九村地共二十一村地二百二十六頃八十二畝渠舊名閻張雲
興利渠在縣北半里永安里引汾水溉地二頃五十畝後廢
續公渠即小霍渠內高公溝地汾水侵塌沒一千畝有竒河西灘地是也張雲翼等瀕河西開渠道接汾水灌溉名續公上自趙城王村開口引水下至縣境北段里退水溉張家荘宋家荘賈村共地四百畝有竒〈以上汾河渠〉
清泉在縣東十里源出董寺村西尚家泉宋慶厯間民以銀易泉開渠導水西流溉梗璧城東磨灣城東南安流門外小橋東地一十頃四十畝有竒西流為副清渠即清泉下流也溉城西南地一頃有竒又導澗水為清潤渠溉徳化坊地一頃五十畝
連子渠在縣東二十里北張里引泉水溉地十頃有竒
䨇泉在縣東二十里師村北金明昌五年里人文都等疏導一出龍王溝一出小舌溝溉田半頃有竒華池泉在縣東十里李保村南西流入清泉渠經城東溉地五頃有竒
寳泉在縣南三十里侯泉村南溉地一頃有竒東坡小泉在縣南三十里孫保村東引泉水溉地五十畝
深泉在縣南二十里侯泉村東溉地一頃有竒普潤泉在縣西二十里萬安鎮西百步泉水混出溉田三頃六十畝有竒
普濟泉在縣西二十里萬安鎮西北百步溉田三頃八十畝有竒〈以上泉水〉
洪洞縣南有澗支流湓入嵗賦菑楗調徒遏之宋仁宗時洪洞令李周始築新堤民不告病
金大定十一年時洪洞趙城爭水嵗乆至二縣不相婚嫁部檄委岳陽縣令麻秉彜前此司水者贓穢狼藉秉彜盡置於法自是無訟二縣之民刋石以紀其事
元中統間萬戶侯鄭鼎導汾水溉洪洞田千畝有竒建橫澗橋以便行旅
明洪武三年知縣楊茂建縣境橋梁
嘉靖二年知縣孫巨鯨重開潤源渠溉八村田嘉靖二十年知縣陳宗仁築䕶城堤
明縣志汾水渾濁瀕河居民穿渠溉田其利無幾夏秋水暴漲兩岸輒沒舊河身不甚濶今七倍於昔漸徙而東去城伊邇
明縣志瀕澗河居民多引溉田夏秋雨暴漲坍臨崖地且盡𢎞治十七年水北溢塌城垣知縣鄭選令義官張滿築堤䕶之袤二百丈高一丈有竒後堤寖圯嘉靖二十二年知縣陳宗仁復砌以石迄今賴之浮山縣
浮山縣多崇山峻嶺並無渠道雖有數小河雨降則盈雨止即涸難資灌溉
舊志潏泉見臨汾縣
澇水見臨汾縣
栢河水在縣北源出東山居民引以溉田
楊村河在縣北源出東山經流楊村民引以溉田永惠泉在縣東天壇山西麓居民乏水鑿石引泉蓄水石窩中取之不竭民甚便焉故名永惠
南河在縣南一里邑鮮水利獨南河有溉灌園圃之益
潏水為利於臨汾而不能為利於浮山縣志稱縣境無水利獨南河灌園之利居多者以潏澇暨它河水卑地高難於引溉也
趙城縣
霍泉渠
北霍渠水出東南四十里廣勝里霍山南麓溉東南四十里柴村等二十四村田至城北高崖村止
南霍渠與北霍渠同出霍山溉東南四十里道覺等四村田至洪洞縣止
清水渠係北霍渠遺漏之水溉東南十五里李宕等七村田至大李宕村止
以上三渠胥引霍泉設渠長渠司溝頭
汾河縣
上廣濟渠引城西汾河繇嵇村田溉至城西五里李村止
下廣濟渠引城西汾河繇嵇村溉城西二十里好義里城西十里安定里至城西十里登臨里止
以上二渠胥引汾水設渠長渠司溝頭
舊志霍泉源出城東南四十里霍山南麓唐貞觀間引水分二渠名北霍南霍以十分為率趙城得水七分洪洞得水三分宋金間定水利胥有碑 北渠分三節溉趙城永樂等四十六村田五百九十二頃有竒 南渠分五道一即南霍一曰九成與南霍實一道以上下流分二名一曰小霍溉道覺等四村洪洞曹生等十三村共田一百六十餘頃一曰大霍乃澗槽止動水磨一曰清水亦合北霍諸𨺗門及截大蟲堰郭北澗諸水成渠溉營田等八村洪洞苗村等六村共田一百三十五頃有竒餘詳洪洞
北霍渠〈分三節〉
南霍渠〈分五道〉
南霍渠 九成渠 小霍渠 大霍渠 清水渠大澤渠在縣東北二十里源出霍山元中綂四年引至梗璧等里十三村溉田一十頃西入於汾
清水渠有二一在城東三十里聚引北霍瀝漏水及各堰涓滴透漏之水並北霍渠內虞家澗水胥得水八毫四絲一在城東二十里亦得三項水並為一渠溉趙城洪洞兩縣十四村地一千四十頃七十六畝有竒北霍發源霍山麓下西流溉梗璧等三村清水水勢與北霍渠不同其利一也
通霍渠明洪武五年洪洞民辨明分北霍至趙城南霍至村名通霍渠溉田六頃有竒
副霍渠明洪武三十五年羅漢寺僧李妙智分小霍支流至趙城北南洞裡名副霍渠溉田二千頃有竒利澤渠明正綂間知縣王彧以汾河利澤渠湮圯令民繇縣西北二里賈村引南北二霍渠經城南合大澗河亦名利澤渠共溉田千頃有竒
以上各村鑄立陡門一座其分寸陡口具載渠條無得増減渠底濶一丈六尺分為三節週而復始焉
北大澗在北一里出霍山觀音溝中居民或用以溉田但暴漲亦能為害西入河
北小澗在北二十里益昌舗出霍山谷中利害參半經跑地橋西入汾
宋慶厯五年趙城民郭逹古與洪洞民燕三爭水遂定水利碑銘一座
蘇祐逌旃璅言霍山下龍祠皇通渠灌田界以漕石趙城什之七洪洞什之三無混於多寡兩邑人至今免於爭競功竭心思前人偉矣蔚州水利鐡板分限如漕石晉祠惟築堰浚渠嵗有勞費有田則用水有水則用力力之多寡視田刻石紀事亦免於競以上霍泉渠
善利渠元中綂二年渠長郭元長等濬渠引汾水溉石明等里地至今賴之
通利渠在西三里金縣民閻長導汾水為渠溉趙城洪洞臨汾三縣田名閻長渠詳見洪洞縣
李東陽利澤渠記元中綂間有引汾水者繇趙城衛店堰而東流合霍澗二水為渠以溉趙城洪洞臨汾三縣田四萬畝至順元年晉寜路逹嚕噶齊多爾濟因地震渠壊又浚汧口五十二小夾口十有九桔橰䕶夫皆具以教農興事國朝嵗乆池湮水壅成化甲辰大旱太守請於當路重浚此渠引汾水於洪洞西北築𭐏以截其流復取霍澗之合流於羊獬𭐏鑿池四區窪而級之以為凳槽渟洩斯水又於高河築𭐏二丈窪十有四節啟閉以時灌溉沃饒引其餘水入流城中資萬室飲傍水地價頃至十倍矣
以上汾水渠
趙城縣有五渠北霍南霍清水三渠源發霍山麓上廣濟下廣濟二渠引汾河水繇霍州而入趙城者也舊例各渠嵗舉老成正直一二人充渠長給木戳以專責成渠長下設水廵數名查水之上下又設溝頭數名理渠之通塞至於引溉凡各村總滙地俱設𨺗口一座平時則閉需水則開輪日按時週而復始繇近及逺繇高至卑無違渠制自無爭截之𡚁
宋太平興國三年正月甲午浚汾河 是時太原未平所浚者當自趙城以下〈徐彥伯汾水新船賦水之積也厚船之動也捷𢌞翔並騖識波上之雙鳬倐忽孤飛見天邉之一葉〉
太平縣
豁都峪尉�峪渠〈豁都峪西北三十里侯村北尉�峪西北一十五里尉村北二峪水胥繇鄉寜縣西來〉
侯村荘縣北二十五里旱渠二道溉地一十六頃有竒常村荘縣北二十五里旱渠二道溉地二頃三十三畝西安平荘縣西北二十里旱渠一道溉地五頃二十七畝
呉村荘北二十一里旱渠二道溉地二頃二十五畝南焦彭荘北十五里旱渠一道溉地一十頃五十三畝姚吉村北二十里旱渠二道溉地二頃有竒
三公村荘西北十里旱渠一道溉地五頃有竒
柴王荘南二十五里旱渠一道溉地一十頃
申村荘北二十五里旱渠一道溉地二十二頃
古城鎮北二十五里旱渠二道溉地二十四頃
南高荘西北三里旱渠一道溉地一頃五十七畝蟠桃荘西北二十里旱渠二道溉地三十三頃六十畝尉村荘西北十五里旱渠二道溉地三十八頃一十畝有竒
北膏腴荘西十里旱渠二道溉地五頃八十一畝有竒南膏腴荘西十里旱渠一道溉地一頃有竒
西中黃荘西北十里旱渠一道溉地三十頃二十畝有竒
北焦彭荘北十五里旱渠一道溉地二頃一十五畝景毛荘東北二十五里旱渠一道溉地一十六頃有竒以上共旱渠二十六道溉地二百一十七頃七十八畝有竒胥待雷鳴水發始能引溉
九汧在縣北十五里繇站里荘至古城鎮十里九汧夏秋間大雨施行水自西山來洪流駢發凡傍汧諸村與洲渚埒而町畦亦爭灌溉焉
太平縣汾河經流四十里但兩岸俱係高崖近河民田不能開河引灌惟有旱渠二十六道分定石口石界各立渠長司之
汾河入縣境流逕三十餘里夾岸居民有灘田之利亦有衝嚙之患
舊志豁都峪在縣西北三十里侯村北渠始開於金皇綂四年上汧溉西侯東侯地滿峪蘭閘下汧溉東侯吉村姚村呉村常村東安平南安平北姚古城鄧村董村柴王申村共十四村地其由渠而分者有高原汧老灘汧古城汧溉六村地又有中原汧常村汧餘水入汾
尉㠔峪在縣西北一十五里尉村北渠始開於金皇綂四年溉田十六村尉村三公村北膏腴南膏腴孝村良陌西黃北黃西曹路南黃程嬰村焦彭相李站里盤道西安平餘水入汾
大柴峪在縣西八里南膏腴里水㣲溉田不能夥煤峪渠在縣西二十里賈崗堡西水㣲溉田不能夥以上諸峪水皆繇姑射山出夏秋間大雨泛漲溉田者資之謂之雷鳴水
靈景泉一名玉泉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景毛村南溉田四村景毛四日南高二日北高四日西郭三日水至西郭村西潛流地中村東復見入於汾
靈源泉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陳郭村西南明嘉靖二十一年墊塞
國朝康熈六年居民尋故道開之十年知縣何煒然相地度工泉復突溢
白波泉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永固村
清水泉在縣西門外北偏週一畝二分溉田者以桔橰取之其地宜蘆葦遶流過城南關而東
焦村泉在縣西南十五里焦村西北相傳晉獻公都絳時引水入城後塞今渠跡存明嘉靖間知縣耿儒議開未果
國朝康熈七年知縣侯有生開之不克成
下尉泉在縣東下尉村西北流細而長地有葦孔天孕太平縣肇興水利記嘉靖乙卯分廵河東東陽趙公祖元為民行水溉田而教以水車之法如江南諸郡邑悉令民平地畝作渠塘造水車以援水縣令鄒學書日置水車截七具灌田二千畝有竒郭俊卿臨汾橋記西溝下澗水為害昔人計祛之正徳五年創造臨汾橋一孔嘉靖三年増而為三岳陽縣
藺河渠發源寳豐村經唐城義寜上縣至和川渠四道溉水地
唐城村四十八畝村西開渠
義寜村四十八畝村西開渠
上縣村三十畝村西北開渠
和川村九十八畝村西開渠
藺河水淺狹水力日溉地一十五畝繇上至下周而復始渠長司之其邑左右山上有旱地五百畝有竒不能鑿山開渠引水
澗河渠源二肇流安底村千佛溝經城東門外至澗上村流入洪洞縣境渠八道溉水地
下陽荘一十八畝村東北開渠
瓦罐溝二十二畝村西北開渠
東門外一百三畝城北開渠
南壇下一百八十二畝壇北開渠
灣衷村二百二十畝城南開渠
張荘村六十三畝村北開渠
五馬村五十畝村西北開渠
澗上村一十二畝縣南十五里舗下開渠
澗河渠歳𨷺渠長總司之夫一名司地二十畝一夫用水一口一夜週而復始如水盛一夫溉訖聽接溉水縮竢輪溉其它左右村荘有旱地七百畝有竒距河一二里有差胥隔石山不能鑿井引水
朱家窰山溝渠源出永樂里范寨村經朱家窰侯賈村至偏澗村入洪洞境渠二道溉水地
水荘村二十五畝村東北開渠
偏澗村五十四畝與五馬村同用一渠水
五日一週渠長司之其它胥石山
以上十四渠共溉地九百八十六畝胥設渠長夫頭爭截者究
舊志便民渠在縣治前
高璧渠在縣東一百里淘漚村明洪武七年引屬寨溝水流至高璧村溉田
大澗渠溉田七頃七十畝
寺頭荘渠溉田二頃五畝
下治渠溉田二頃六十畝
東鄔嶺渠溉田一頃七十四畝
賈寨渠溉田一頃
獅子溝渠溉田二頃
曲沃縣
縣東南沸泉水渠繇絳縣流入分水渠溉六村田景明村〈在東南自八里至二十里〉林交村〈在東南自十五里至十八里〉白水村〈二十里〉下郇村〈十八里至二十里〉東明徳村〈十五里〉西明徳村〈十五里〉縣東北溫泉水渠分溉二十一村田
東海村〈二十五里〉西寜村〈十里〉東寜村〈十里〉東許村〈十二里〉西許村〈十一里〉庭城村〈東北〉新荘村〈二十里〉河上村〈十六里〉東常村〈十七里〉西常村〈十六里〉北常村 郇村〈二十里〉吉許村〈二十里〉周荘村〈十九里〉縣冊村〈二十二里〉王村〈自二十五里至二十七里〉焦莊〈三十四里〉羊舌村〈二十四里〉常家圪㙮〈二十五里〉西海村〈二十五里〉南韓村〈二十七里〉
以上各渠胥立渠長甲頭按時輪灌
曲沃縣沸泉源出絳縣入縣境開渠六道又有溫泉源出縣東海頭村開渠二十一道各引溉地歳立渠長甲頭各司其事
舊志沸泉在縣東南二十里景明村源出絳縣入曲沃境有分水渠明成化間民爭水數十年不息知縣劉璣鑄鐡斛定分數西孔六分北孔四分訟始息至萬厯間奸民毀斛復啟爭知縣蒯諫更鑄鐡斛公分溉田凡六村景明二十里林交二十裏白水二十里下郇二十里東明徳十五里西明徳十五里詳見碑記
溫泉在縣東三十裏海頭村又名七星泉又名七星海以泉有七也溉田二十一村張亭村今改西寜村東寜村西許村東許村庭城村十五里靳荘村河上村西常村東常村北常村今改小荘村郇村吉許村西縣冊村今改周荘村東縣冊村北王西村今改焦荘村北王村西陽城村今改羊舌村郭寺承荘今改常家圪㙮溫泉村其村入北王村郇荘村今改西海村東韓村今改南韓村
清水河在縣南合絳縣景明諸水北流入澮溉四村田西周十里上裴荘十三里下裴荘十一里交里十里
濟溪在城南源出紫金山麓澄澈細流居民引灌田園
龍底泉二一在林交村平地湧出居民引以溉田一在氷巖下晉時架水入城環遶宮殿今廢
拔劍泉在任荘南民引以溉田
金溝泉在隘口村民引以溉田後廢
溢溝泉在東閆里民引以溉田
夢感泉在柴村後塞成化中知縣劉璣濬復仍塞今濬居民引以溉田
滿水井二一在濟溪一在東陽里深八尺周丈餘水自底湧出
溫泉在海頭村宜蓮平陽府志其水冬則溫氣如雲霧春半里人用以灌田秋半為渠滙於滏
翼城縣
澮河渠十一道
大石村二道〈在東北十里〉石橋村二道〈在東五里〉喬家荘〈在東〉殷荘村〈在東〉治子地二道〈在東十五里〉堯都村〈在西十里〉下陽村〈在西南二十五里〉合雲村〈在西南二十里四水合流〉
以上渠十一道胥引澮河然俟水漲乃能溉地旱暵輒涸坼不能溉矣
灤池渠二道〈溉一十二村〉
南梁村〈在東南十五里〉澗峽村〈在東南〉清流村〈在東南十七里〉故城村〈在東南十五里〉呉村〈在東南十五里〉北常村〈在東南十里〉武池二村〈在南十里〉馬冊村〈在南十八里〉南史村〈在東南三里〉東鄭村〈在南十五里〉西張村〈在西北五里〉
玉龍泉渠二道〈源出絳縣賀水與絳縣民輪溉在縣境溉二村〉
西賀水村〈在南二十里〉中賀水村〈在南二十里〉
沙泉水渠二道〈溉二村〉
東尹村〈在東南二十里〉西尹村〈在東南二十五里〉
釵股泉渠一道〈溉一村〉
感軍村〈在西十三里〉
以上渠十八道胥古渠也渠長司之定有成規其它地多高亢不能開渠
舊志澮河出烏嶺又一源出佛山下合流而西入汾河邑東南居民多導以溉田
灤水源出翔臯山分流二渠溉東南十二村田至李村與澮水合唐嗣聖中知縣張懐器導之明𢎞治間涸數年復出
賀水源出絳縣東賀水村溉縣境中賀水西賀水西荘三村田三村舊名馬宣荘水西與灤水合水經所云有賀水東出近川西南至澮交入澮者是也沙泉在縣東南十五里下流村溉白馬里東尹西尹二村田各二項五日輪灌邑人王泰有記申明約束馬泊泉在縣北二十五里壽城村北覆釜山下土人傳有人以襖塞之泉遂不湧因易名曰襖泉居民導以溉田
石橋渠有東河渠南河渠石雲渠下陽渠胥出澮河溉田一頃六十七畝八分
盧照隣張懐器去思碑縣東有翔臯泉者公之奨勸咸令導引五鄉之境同沾此澗遂得三春桃花迸出長渠之口九秋萍葉平縁廣路之漘激溜瀠紆分源溉灌是以竒樹蓊鬰芳畦靃靡紫穂飄香青花吐色城郭之內士庶繁多井泉鹹苦泥而不食公憂人是務濟物為心畫計陳謀踰溪越澗旬有二日克就其功引靈𣲖於中衢控清瀾於上陌競列園亭爭開池沼故得舊井甘冽新田沃饒
唐永徽元年曲沃令崔翳於縣東北三十五里開新絳渠引古堆水溉田百餘頃
金段天章翼城縣尹楊宜時墓表南川水利灌田甚廣數村爭訟不已君為斷理皆服其平至今以為定例民立祠祀焉
明王泰沙泉記縣城南半舎許下流里西有二泉即志名沙泉者也流而溉白馬里西尹及白馬里東尹二村田各二頃每村五日輪灌二村人舉鍤如雲決渠成雨皆泉之利也西尹故渠經東尹並壑行成化辛丑夏故渠為山水所衝齧淪於壑工不可施水遂為東尹所專自是西尹民始病部使者命縣治之事未就𢎞治庚申泰安張公忠知縣事躬誼按視得故渠南七家地可渠乃倍直易之為渠長六百尺廣五尺水乃復行而西尹之受渠水者皆復其舊矣 本村水利五甲共之每甲輪一晝夜約盜水者罸白粲一石作修渠費
汾西縣
汾河渠
南關鎮渠乃汾西靈石二縣彚合水源也繇靈石下灘渠起至道美河頭止
王荘村渠乃汾西靈石霍州彚合水源也繇川牛坪起至石灰窰止
楊家荘渠西南四十里頭化里水源繇泉窊裏起至三教村風子口止
小河村渠南六十里水潤里水源繇三教村風子口起至村東止
乾河村渠在南小源繇小河村東起至石坂底止師家荘渠南六十里水潤里水源繇石坂底起至村南小店止
以上共渠六道繇靈石縣下灘渠起自上及下以次溉灌渠長司之
汾西縣西北胥髙山田藝山上無渠道惟東南近汾河有六村引渠
舊志善利渠七
南關〈靈石〉王荘 水潤鎮〈南六十里〉師家荘〈南六十里水潤鎮〉後團栢〈南五十里〉伏朱〈南九十里〉前加樓〈東三十里〉
小河村渠〈南六十里水潤里〉
上團栢渠〈南五十里〉
猛水渠四
下栢〈南五十里〉棗平〈南五十里團栢里〉水潤鎮〈南六十里知縣蔣鳴龍開〉衛家灘〈東南七十里〉
新修猛水渠二
回坡底〈南九十里伏朱里〉張端〈南九十里伏朱里〉
靈石縣
汾河渠
北鄉水地
索洲鎮古渠溉地二百六十五畝
水頭鎮新開渠溉地一百二十畝
西南鄉水地
張家荘新開渠溉地二百八十畝
梁家圪㙮村新開渠溉地三百二十畝
夏門村古渠溉地二百八十畝
道美村古渠溉地二百四十六畝
石櫃村古渠溉地二百六十三畝
南關村新開渠溉地三百五十畝
以上八渠胥引汾河渠長司之
泉水渠
東南鄉水地
逍遙村古渠溉地二百五十畝
王家溝村古渠溉地二百五十畝
仁義鎮古渠溉地二百七十畝
荘立村古渠溉地二百九十四畝
河南村古渠溉地一百七十畝
栢澮渠古渠溉地二百五十畝有竒
㙮口村古渠溉地二百九十畝
西村古渠溉地三百六畝
東北鄉水地
栢溝村古渠溉地五百一十四畝
集廣古渠溉地三百二十畝
靜昇村古渠溉地五百一十五畝
蘇期村古渠溉地四百二十畝
王中村古渠溉地二百一十畝
以上十三渠胥引東山泉水渠長司之
共水地六千一百八十三畝有竒葢靈石縣多山田而開渠引水之地為數不甚夥
舊志小水北渠知縣路一麟開溉田八十畝有竒小水河源出縣東北四十里綿山白石谷居民引渠灌田興地峪河在柏溝村北源出介休五龍溝靈石北㙮溝諸澗水流經旌介等村水利二縣均之㑹小水河入汾
城下三渠縣中舊無井乃於城垣下鑿三暗渠一在東門一在北門胥引導小河之水一在西門引汾水灌溉澣濯取資為便
萬金堤即北門外小水河堤也縣當東山諸水下流始開縣治築以䕶城屢塌屢修明萬厯乙亥知縣白夏加築堅厚易名萬金堤後暴漲逼堤歳塌圯
國朝順治間知縣李來麟李廣繼修康熈十年塌一百丈有竒水浸東南門內知縣侯榮圭復修砌
明景泰七年知縣范寜築堤捍城
辛珍郭家溝橋記二山密相聯比而溝夾焉歳雨集則綿山及衆壑之水𣻳洞奔趨正綂間內臣郭閲茲險難僉丁趨事成而復圯嘉靖元年御史王公等命劚石常家山之阿輦材汾曲砥其塘以壯基邪其旁以殺水之勢導之汾以為水之歸水洩則制備矣霍州
汾河渠
什字村總渠一道小渠三道溉地二百八十畝
許村在州西總渠一道小渠三道溉地四百七十八畝退沙村在州西北總渠一道小渠五道溉地四百八十畝
白龍村在州西村上下總渠一道小渠八道溉地六百九十三畝有竒
寺荘村在州西總渠一道小渠二道溉地七百三十畝寺荘村東灘總渠一道小渠二道溉地三百四十七畝聖佛村在州南辛置都總渠一道小渠三道溉地一百三十一畝有竒
聖佛村西灘總渠一道小渠二道溉地一百二十二畝有竒
陳村在州西南總渠一道小渠三道溉地八百三十五畝有竒
郭荘村在州南辛置都總渠一道小渠一道溉地一百八十三畝
辛置鎮在州南辛置都總渠一道小渠一道溉地四十畝有竒
以上共總渠一十一道小渠三十三道溉地四千三百二十一畝有竒胥汾河水利也上輪下接古有成規
舊志陶唐谷水在州東三十里中有水西流灌田數百頃
彘水州南谷中西流溉田
石鼻谷水在州南五里即彘水之源引流溉田古魚池在州東八里大張村引渠溉田入汾
方池在州南十五里郭荘引渠溉田
龍池溝在州東北三里泉流溉田
霍泉源出霍山南麓分南霍北霍二渠以溉霍州趙城洪洞田
章丘泉在州東十里丘家崖下散流入彘以溉田普濟泉在州南十里明萬厯間知州張文炳引水溉田
圓泉在州南十五里隂地村引渠溉田
邢家泉在州東北三里引流溉田
羅頭泉在州東北三十五里馮村東溝南流溉田入汾
馬跑泉在州北四十里唐太宗取雀邑時有杜十萬者以餉師功求泉為己利遂賜之至今惟杜荘得溉田
鴨底渠在州東北三十里師家泉引以溉田
碧玉渠在州東北十里許村崖下引汾水溉田義成渠在州東南三十里出義成谷中西流溉田官渠在州東合大張等村引流入渠溉田又有白龍渠寺荘渠胥在州西導汾流溉田
津梁
臨汾縣
西橋渡在西門外二里夏秋汾水漲溢以舟渡寒沍則造橋嘉泉渡 呉村渡胥在西汾河上
永利橋在城內明徳坊永利池上洪武間知府徐鐸建公濟橋在北五里嘉靖五年知府王溱建
金店橋在西二十五里元大徳二年邑民石城修雲津橋在西南二十五里平水祠前清音亭畔
盧僧橋在東關西北門外明𢎞治間僧建
三氏橋在北關外明嘉靖間典史解廷玉諸生陳道中續孟初三人建
呉村橋在北二十五里明𢎞治間建
王門石橋在西北三十里雍正八年建
康荘永濟橋雍正元年建
襄臨縣
郭村渡在東門外汾河上
北陳渡在東南五里
東徐渡在南一十五里
大陳渡在南二十五里
飛虹橋在西南三十里義店村元至大中建衆木攢成不見斧痕土人名魯班橋
晉橋在縣北門外宋嘉祐六年建明萬厯癸丑水沖毀甲寅知縣馬逄臯重修
龍飛橋在西南二十里龍鬬谷金元貞二年建
遺愛橋在東南十五里北鄧村元大徳六年建土人傳晉鄧攸嘗建此名愛橋後人因名遺愛橋
髙石橋在北二里臨汾縣界
洪洞縣
惠逺橋在縣北五里官荘村西南為南北通衢金天徳二年僧文妙募建用防險東流霍水以利灌溉
國朝康熈三十三年縣丞沈青標修後知縣杜連登重建
濟川橋縣西二里即汾河橋樹棹架木上加方板繫以鐡繩圍以木欄
通泗橋在縣南門外即澗河橋也明洪武二年知縣楊茂重修後廢〈橋邊二樹舊號將軍柳〉
羊獬橋在縣南二十五里羊獬村明萬厯間知縣熊鎡修
大石橋在縣西十里公孫洞西南
𢎞濟橋在縣東七里康熈一十一年知縣鄧㟶重建聚瑞橋在縣城南順治十五年知縣趙三長朱璘増修汾州善人橋在縣西二里明萬厯中鄉民尚天福建國朝順治十六年鄉民師邦勝重建有碑記
浮山縣
南畔橋在縣南四十里
趙荘橋
大口橋
刺廟橋
趙城縣
關神橋在東四十里上濶一丈壘小堰於旁下以流霍泉之水上以瀉山澗之水
永利橋北二十里明嘉靖四十三年建
青石橋在縣北五里明嘉靖四十四年建
豫讓橋在縣南十里胡麻西里相傳豫讓伏於其下明正綂中知縣何於聰甃石為之改名國士橋倪謙有記嘉靖四十四年署縣事主簿趙田重建
屈項橋在南二十里屈項舗
太平縣
洪濟橋在縣南關金大定三年建元元綂三年修廣濟橋有三一在縣西門外一在縣西南七里胥明𢎞治間建一在縣東北十八里柴王村
通善橋在北二十五里古城鎮南
臨汾橋在東十五里南賈村
仙虹橋在縣東南五里彭村明正徳間建
南北雷水橋在北二十五里古城鎮金皇綂四年建義士橋在縣南汾東四十里䝉坑村河溝之上以豫讓名康熈十年知府劉儀恕重修
岳陽縣
麗澤橋在縣金堆村
扶風橋一在縣北門外一在辛荘
曲沃縣
通濟橋在縣西南三十里侯馬鎮南澮河上
金溝橋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隘口金溝水上
交橋在縣東南五里澮河上康熈年間邑民任之棟賈生芝募修
滏河橋在高縣北
通津橋在郇村西北
月橋在任村
獻文橋在驛橋相傳春秋晉獻文子建故村有文子廟後廢
翼城縣
廣運橋在水清寨
馬柵橋在南十八里馬柵村將軍何斯盛步戰劇呉思明於此
惠濟橋在縣西閻強上韓二村間
信義橋在東南十里北常鎮順治九年建
安定橋在北門外
阜順橋在縣西關外
永定橋在北關外
汾西縣
通濟橋在水潤鎮
師家荘石橋在師家荘東西跨汾河康熈六十年建袤四十五丈廣二丈二尺一十七洞
靈石縣
冷泉鎮永固渡在縣北四十里汾河岸靈石口
雙池鎮渡 兩渡鎮渡 索洲鎮渡 小水鎮船圪㙮渡 夏門渡 南關鎮渡 美里石曲渡〈冬胥構橋〉
天險橋在縣南二十五里郭家橋上河東僉事辛珍有記明嘉靖七年知縣蕭騰漢建中空架木以梁萬厯二年知縣白夏易磚仍於橋北傍路鑿弔橋以防兵衝仁義橋在縣南仁義河上夏秋撤
霍州
鳳棲橋在州北郭外元初元帥程榮建
鄭家溝橋在州南五里明嘉靖丁巳朱聰澓修劉熈記霍郡當三晉劇衝而鄭家溝橋又環夾兩山宅幽而勢阻
千里徑土橋在千里徑中〈唐太宗至此橋斷不能渡相傳拜禱橋遂湧出痕胥向上雲今蹟存〉
山西通志卷三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 刊本作「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