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05

卷四 山西通志 卷五 巻六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五
  沿革
  遼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並    晉
  韓
  趙    閼與
  秦         上黨郡
  漢    並    上黨郡  沾 湼氏
  後漢   並    上黨郡  沾 湼
  
  晉    并州   上黨郡  湼 武鄉
  樂平郡  沾 轑陽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沾
  鄉郡   鄉
  樂平郡   遼陽
  北齊          鄉郡    鄉
  樂平郡   梁榆
  後周          鄉郡    鄉
  樂平郡   梁榆
  隋     冀州    鄉郡    榆社
  太原郡   和順遼山平城
  唐     河東道   遼州    遼山榆社平城和順
  五代          遼州
  宋     河東路   遼州    遼山和順榆社平城
  金     河東南路  遼州    遼山榆社和順儀城
  元    河東山西路肅政亷訪司晉寧路  遼州遼山榆社和順
  明     山西布政司 遼州    榆社和順
  國朝    山西布政司 遼州    榆社和順遼州
  漢上黨郡湼縣地晉為轑陽縣屬樂平郡北魏眞君九年罷遼陽入鄉縣𨽻鄉郡孝昌二年復置𨽻樂平郡北齊省隋開皇十年復置改遼山縣又析樂平縣置遼州十六年屬遼州並置交漳縣大業初廢州並罷交漳入焉屬太原郡唐武德三年析并州之樂平和順平城石艾四縣新書四縣中有遼山無和順置遼州治樂平縣乂以廢榆州之榆社平城二縣來屬八年改遼州為箕州先天元年改儀州天寳元年改樂平郡為下郡遼山為中縣乾元元年復為儀州中和三年八月復為遼州𨽻河東道五代胥遼州周時入東漢宋遼山為下縣熙寧七年州廢省平城和順二年為鎭入遼山縣𨽻平定軍省榆社縣為鎮入威勝軍武鄉縣元豐八年復置遼州縣鎮並復來𨽻治遼山縣𨽻河東路金為中刺史天㑹六年以與東京遼州同加南字天德三年復去南字𨽻河東南路遼山縣為倚元為下州𨽻晉寧路遼山為下縣倚郭明省遼山縣入州
  國朝因之直𨽻山西布政司編戶舊二十七里今十一里
  和順縣州北九十里
  周春秋時晉大夫梁餘子養邑後漢志湼有閼與聚漢上黨郡沾縣地
  晉屬樂平郡
  北魏屬太原郡
  後周為梁榆
  隋開皇十年改名和順十六年又置平城縣屬太原郡明一統志有古和順城故名
  武德初和順平城胥屬并州三年析置義興縣改和順屬遼州六年又改平城來屬省義興縣入焉
  熙寧七年省為鎭入遼山縣元祐元年復置和順縣𨽻遼州平城縣為中縣亦仍來屬
  金貞元二年廢平城縣為儀城鎭貞祐四年復陞儀城縣和順如故
  至元三年省儀城入和順𨽻遼州
  明𨽻遼州
  國朝因之編戶舊二十二里今五里
  榆社縣州西一百里
  漢上黨郡湼縣地
  晉武鄉縣地
  北魏鄉縣有榆社城𨽻鄉郡
  隋開皇十六年析鄉縣置榆社縣屬韓州大業初仍廢入鄉縣𨽻上黨郡舊唐志義寧元年析置榆社縣
  武德三年於榆社置榆州割并州平城來屬仍置偃武縣六年廢榆州及偃武縣以平城榆社屬遼州
  五代
  宋中下熙寧七年省榆社為鎭入威勝軍武鄉縣元祐元年復置𨽻遼州
  
  元至元三年省入遼山六年復置
  明仍𨽻遼州
  國朝因之編戶舊三十里今十里
  沁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並
  夏商   冀
  周    並    晉    蔡臯狼
  
  趙
  秦         上黨郡
  漢    並    上黨郡 銅鞮湼氏襄垣穀逺
  後漢   並    上黨郡  湼 襄垣 穀遠
  司𨽻   河東郡  垣
  魏         上黨郡
  晉    并州   上黨郡  銅鞮湼襄垣穀逺北魏   并州   南垣州
  鄉郡    陽城鄉銅鞮
  義寧郡   義寧 安澤 沁源
  北齊          南垣州改豐州
  鄉郡
  義寧郡
  後周    潞州    鄉郡
  義寧郡
  隋     冀州    上黨郡   鄉 銅鞮 沁源
  西河郡   綿上
  唐     河東道   潞州    銅鞮武鄉
  沁州    沁源和川綿上
  五代          沁州
  宋     河東路   威勝軍   銅鞮武鄉沁源綿上
  金     河東南路  沁州    銅鞮武鄉沁源綿上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沁州銅鞮沁州沁源武鄉
  明     山西布政司 沁州    沁源武鄉國朝  山西布政司 沁州  沁源武鄉
  沁州
  春秋晉地後屬韓又屬趙秦漢皆上黨郡地按當屬銅鞮穀逺縣地晉銅鞮縣𨽻上黨郡北魏銅鞮縣𨽻鄉郡又置陽城縣建義元年又置義寧郡及沁源縣為郡治州志以漢穀逺縣地置沁源安澤二縣後周因之隋銅鞮縣𨽻上黨郡開皇十八年省甲水縣入焉又開皇初廢義寧郡十六年置沁州大業初州廢義寧元年置義寧郡領沁源銅鞮綿上仍析沁源置和川凡四縣唐武德元年沁州為下州三年析銅鞮置甲水縣六年以銅鞮𨽻韓州九年省甲水縣永徽六年銅鞮𨽻沁州顯慶四年改𨽻潞州天寳元年改沁州為陽城郡乾元元年復為沁州五代胥為沁州宋太平興國三年於潞州銅鞮縣亂柳石圍中建威勝軍同下州省沁州入焉𨽻河東路銅鞮縣改𨽻軍為中縣威勝軍治金𨽻河東南路天㑹六年升沁州為中州元光二年升為節鎭軍曰義勝銅鞮縣為倚元𨽻晉寧路銅鞮為下縣至元三年省録事司武鄉縣入焉明一統志𨽻平陽路明洪武初省銅鞮縣入州領縣二萬厯二十四年改屬汾州府三十二年仍𨽻山西布政司
  國朝因之編戶舊六十里
  沁源縣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漢穀遠縣地𨽻上黨郡
  北魏建義元年置沁源縣為義寧郡治
  北齊
  後周
  隋開皇初義寧郡廢十六年置沁州及義寧縣十六年置綿上縣十八年改義寧為和川大業初州廢又廢和川入沁源縣𨽻上黨郡唐志義寧元年析置和川縣
  武德二年析置招逺縣三年省和川為中縣又置綿上縣為中縣
  上下太平興國六年廢沁州以縣𨽻威勝軍綿上為中下縣寳元二年亦自大通監來𨽻
  金元光二年十一月升為穀州
  元仍名沁源為下縣𨽻沁州至元十年省綿上縣入焉明𨽻沁州
  國朝因之編戶舊五十二里今七里
  武鄉縣州東北六十里
  漢湼氏縣地𨽻上黨郡舊唐志漢垣縣
  晉仍置湼縣又始置武鄉縣𨽻上黨郡石勒置武鄉郡後罷
  北魏延和二年置鄉郡領陽城襄垣鄉銅鞮四縣治鄉縣眞君九年罷遼陽屬鄉縣舊唐志魏曰湼城移治於南亭川即今治
  北齊
  後周廢豐州隋志又有後魏南垣州尋改豐州
  隋開皇初郡廢以鄉縣𨽻上黨郡十六年分置榆社縣大業初廢
  武德初屬韓州州廢屬潞州則天時復加武字神龍年去武字為鄉縣後又加武字
  五代
  宋太平興國時改隸威勝軍熙寧七年廢遼州榆社縣為鎮入焉元豐八年復舊
  
  元至元三年省入銅鞮後復置𨽻沁州
  明𨽻沁州
  國朝因之編戶舊三十里今十里
  平定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並
  夏商   冀
  周    並    晉    盂馬首
  厹繇
  東山臯落氏
  
  秦         太原郡
  漢    并州   太原郡  上艾 盂 榆次
  上黨郡  沾
  後漢   并州   上黨郡  沾
  太原郡  榆次 盂
  冀州   恆山國  上艾
  魏         太原郡
  上黨郡
  晉    并州   太原國  盂
  樂平郡  沾上艾壽陽樂平
  北魏   并州   太原郡  沾 受陽
  樂平郡  樂平 石艾
  北齊   并州
  樂平郡
  北周    并州
  樂平郡
  隋     冀州    太原郡   壽陽 樂平 石艾盂
  唐     河東道   太原府   盂 夀陽樂平 廣陽五代
  宋     河東路   太原府   壽陽 盂
  平定軍   平定 樂平
  金     河東北路  太原府   盂 壽陽 晉州
  平定州   平定 樂平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寧路 壽陽平定州樂平盂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壽陽盂縣平定州樂平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平定州   壽陽 盂縣 樂平平定州
  漢上艾縣𨽻太原郡後漢屬常山國晉𨽻樂平郡北魏更名石艾眞君九年罷孝昌六年復明一統志為西陽郡隋𨽻太原郡舊志開皇初𨽻遼州大業中𨽻太原郡後𨽻受州唐畿縣武德三年𨽻遼州六年𨽻受州貞觀八年州廢𨽻太原府天寳元年更名廣陽宋太祖征河東首下之建平定軍𨽻鎭州太平興國二年以鎭州廣陽砦建平定軍同下州𨽻河東路四年改廣陽縣為平定屬平定軍金𨽻河東北路大定二年昇州為下刺史平定縣為倚興定二年為防禦十一月復降為刺郡領平定樂平二縣元𨽻太原路為下州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樂平二縣入州七年復置樂平縣舊志元初開元帥府統臯和遼儀威盂邢晉等處至元二年遼儀和入平陽威入廣平盂隸太原邢入順德明為平定州𨽻太原府領樂平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陞為直𨽻州析太原府盂縣壽陽縣𨽻焉編戶舊三十三里今二十一里
  壽陽縣州西一百里
  周春秋時晉馬首邑左傳韓固為馬首大夫
  漢榆次縣東境
  晉始置壽陽縣𨽻樂平郡舊志在壽水之陽故名明一統志晉末省
  北魏眞君九年改𨽻并州太原郡舊志太武時省入晉陽縣尋復置
  隋開皇十年改并州南受陽縣為文水汾州東故壽陽置壽陽縣
  初為受陽縣武德三年屬遼州六年徙受州來治領壽陽盂二縣又以遼州之石艾樂平來屬貞觀八年州廢屬太原府十一年更名壽陽
  五代
  宋次畿𨽻太原府
  金興定二年九月割𨽻平定州四年正月以壽陽縣西張寨置晉州舊志大定初割榆次東境三百五十餘戶𨽻壽陽尋徙州治清源
  𨽻太原路
  明為壽陽縣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平定州編戶舊三十里今二十四里
  盂縣州西北一百里
  周晉大夫盂丙邑後漢志注作盂邴明一統志本仇猶國戰國屬趙為源仇城
  漢置盂縣𨽻太原郡
  晉𨽻太原國
  北魏省入石艾縣𨽻樂平郡縣志又於縣西百里置撫城縣屬定襄郡
  隋開皇十六年置原仇縣𨽻太原郡大業初仍名盂縣唐武德三年置受州領盂受陽二縣六年徙受州於壽陽貞觀八年省受州縣復屬并州新唐志貞觀元年省烏河縣入焉縣志武德初改撫城為烏河縣
  五代
  宋次畿𨽻太原府
  金興定中升為州𨽻絳州元帥府節制置刺史尋復元盂州為下州𨽻冀寧路
  明洪武二年改為盂縣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平定州編戶舊二十三里今同
  樂平縣州東南六十里
  周舊志東山臯落氏之國後屬晉戰國屬趙
  秦𨽻上黨郡
  漢置沾縣𨽻上黨郡晉志東漢建安末立樂平郡晉泰始中置樂平郡統沾上艾壽陽遼陽樂平五縣𨽻并州明一統志晉樂平郡治
  北魏仍為樂平郡統遼陽樂平石艾三縣眞君九年治太原孝昌二年復治沾城
  隋開皇初廢樂平郡十六年分置遼州及東山縣大業初廢仍置樂平縣𨽻太原郡
  武德三年於縣置遼州六年徙遼州治箕州以樂平屬受州州廢屬太原府
  乾德元年下北漢樂平縣改為平晉軍尋廢復為樂平縣
  金仍𨽻平定州興定四年正月升為臯州尋廢州𨽻平定州
  下倚郭至元二年省為鄉入平定州立廵檢司七年復為縣
  明𨽻太原府平定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平定州編戶舊十里今七里忻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並
  夏商
  周    幷    晉
  趙
  樓煩
  秦         太原郡
  漢    并州    太原郡  陽曲 汾陽後漢   并州
  魏         新興郡
  晉    并州    晉昌郡  九原 定襄
  北魏   肆州    永安郡  定襄 平㓂
  秀容郡 秀容石城肆盧敷城
  恆州以下郡縣胥天平二治置寄治秀容代郡
  善無郡
  梁城郡
  繁峙郡
  髙柳郡
  北靈邱郡
  內附郡
  靈邱郡
  北齊   肆州         秀容 平宼
  後周    肆州徙雁門        秀容 平寇
  隋     冀州    樓煩郡   靜樂 秀容
  唐     河東道   嵐州    靜樂
  憲州    樓煩
  忻州    秀容 定襄
  五代          忻州
  嵐州
  宋     河東路   忻州    秀容 定襄
  憲州    靜樂
  金     河東北路  忻州    秀容 定襄
  管州    靜樂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寧路 忻州秀容定襄管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靜樂 忻州 定襄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忻州    定襄 靜樂忻州
  漢為陽曲縣地𨽻太原府漢末𨽻新興郡晉改曰晉昌郡北魏眞君七年置肆州領永安秀容雁門三郡永興二年置秀容郡並秀容縣𨽻肆州眞君七年併肆盧敷城二郡𨽻焉永安中又改新興郡為永安郡𨽻肆州領定襄陽曲平寇蒲子驢夷五縣隋志舊置洫州後周洫州徙雁門後齊又置平宼縣隋為秀容縣開皇初置新興郡及銅川縣郡尋廢十年廢平寇縣十八年始置忻州領秀容石城肆盧敷城四縣大業初州廢又廢銅川縣為秀容𨽻樓煩郡舊唐志隋自秀容故城徙治此故名秀容義寧元年以秀容置忻州唐初新興郡領秀容縣武德元年改忻州四年析秀容置定襄縣天寳元年改定襄郡為下郡秀容為上縣乾元元年復為忻州新唐志貞觀五年以思結部族於縣境置懷化縣𨽻順州十二年以懷化𨽻代州後省五代後周時入東漢宋仍名忻州定襄郡為下州置團練使統秀容定襄二縣秀容為𦂳縣州志顯德時割忻口等地並忻州東北之神樂縣置唐林縣於治北統之今有唐林岡即其地宋平北漢廢唐林徙置治北曰白鹿縣又改名崞縣其神樂地入定襄而忻口南北諸村落復歸忻州金下刺史𨽻太原府治秀容元為下州秀容為下縣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復置明一統志元初改九原置宣撫司明省秀容縣入州止領定襄縣
  國朝初改𨽻太原府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統定襄靜樂二縣編戶舊五十三里今四十七里
  定襄縣州東五十里
  周春秋𨽻晉戰國𨽻趙
  漢陽曲縣地
  後漢末移陽曲於太原界於陽曲古城置定襄縣𨽻新興郡
  晉𨽻晉昌郡惠帝時遷𢎞農人楊釗等三千戶於此北魏為定襄縣眞君七年併雲中九原晉昌三縣屬焉永安中改𨽻永安郡
  隋省縣入秀容𨽻樓煩郡
  武德四年析秀容置定襄縣𨽻忻州
  五代
  宋中下熙寧三年省入秀容元祐元年復仍𨽻忻州金
  
  明𨽻太原府忻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忻州為直𨽻州定襄仍屬編戸舊二十五里今一十三里
  靜樂縣州西一百八十里
  周春秋𨽻晉故樓煩地戰國𨽻趙
  漢汾陽縣地
  後漢末省入九原縣𨽻新興郡
  
  晉
  北魏眞君九年併九原縣入定襄𨽻永安郡
  隋初曰岢嵐開皇十八年改為汾源大業四年改靜樂縣𨽻樓煩郡
  武德四年置管州領靜樂縣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廢以靜樂𨽻嵐州
  五代
  宋咸平三年二月置靜樂軍五年徙憲州來治為下州遂廢軍又廢天池元池二縣入焉熙寧三年州廢以縣𨽻嵐州十年復憲州仍統靜樂縣政和五年賜名汾源縣金志宋憲州靜樂郡
  金天德三年更名管州為下刺史統靜樂縣興定三年升防禦𨽻河北路
  元為下州𨽻冀寧路太祖十六年以嵐州之岢嵐寧化樓煩併入州至元二年割岢嵐入嵐州
  明省州為靜樂縣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忻州編戶舊三十里今七里代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唐    冀
  虞    並
  夏商   冀
  周    並    晉
  趙
  秦         雁門郡
  漢    並    雁門郡 繁峙隂館樓煩崞
  太原郡 葰人原平慮虒廣武
  代郡   鹵城
  後漢   并州   太原郡  慮虒
  雁門郡  隂館繁峙樓煩崞
  鹵城廣武原平
  魏         雁門郡
  晉    并州   雁門郡  廣武崞繁峙原平北魏   肆州   永安郡  驢夷
  秀容郡  石城
  雁門郡  原平廣武
  東夏州  偏城郡  廣武
  恆州   繁峙郡  崞山繁峙
  武州以下三郡胥武定中置治雁 吐京郡吐京新城
  齊郡   昌國安平
  新安郡
  廓州門川以下三郡胥武定初置治肆州衆  廣安郡
  永定郡
  建安郡
  北齊        雁門郡  廣武
  繁峙郡  繁峙
  北靈州城界郭
  北顯州城武州
  後周   肆州   雁門郡  廣武
  隋    冀州   雁門郡  雁門繁峙崞五臺
  唐    河東道  代州   雁門五臺繁峙崞
  唐林
  五代          代州
  宋     河東路   代州   雁門崞五臺繁峙
  金     河東北路  代州   雁門五臺廣武繁峙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寧路 崞州代州臺州堅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代州五臺繁峙崞縣
  國朝    山西布政司 代州   五臺 繁峙 崞縣代州
  春秋時晉地後屬趙通考武靈王破樓煩置雁門郡後北境屬燕 通典馬邑南境雁門北境皆是秦置雁門郡通考太原雁門二郡境漢廣武縣地𨽻太原郡漢志注雁門郡莽曰填狄廣武縣都尉治莽曰信桓後漢建武十五年罷郡二十七年復魏徙雁門郡南度勾注治廣武縣晉因之北魏天興初𨽻司州太和十八年改𨽻肆州統原平廣武二縣又置徧城郡領廣武沷野二縣後周徙肆州治廣武縣仍𨽻雁門郡隋開皇五年廢郡改代州置總管府十八年改廣武為雁門縣大業初總管府廢仍置雁門郡唐武德元年置代州總管統代忻蔚三州五年廢總管六年復置統代忻蔚朔四州貞觀四年又督順州十二年省順州以懷化來屬天寳元年為雁門郡仍都督府雁門為上縣乾元元年復為代州治雁門縣五代後周時入東漢宋為上州置雁門郡防禦領沿邊安撫司雁門為中縣金𨽻河東北路雁門縣為倚天㑹六年置震武軍節度使貞祐二年四月僑置西面經略司七月廣武縣來屬八月經略司罷元志金立都督府元罷軍𨽻太原路中統四年省雁門縣入代州明洪武二年改為縣八年復為州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統五臺繁峙崞三縣編戶舊四十一里今同
  五臺縣州東南一百四十里
  漢慮虒縣𨽻太原郡
  晉罷
  北魏太和十年復驢夷縣新興郡永安中𨽻永安郡北齊改屬雁門郡
  隋大業初改五臺縣𨽻雁門郡
  𨽻代州證聖元年析五臺崞縣置武延縣神龍元年改唐林為中縣
  五代東漢置寳昌軍
  宋中下
  金貞祐四年三月升臺州𨽻河東北路
  元𨽻冀寧路
  明洪武二年改為洪𨽻太原府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代州編戶舊三十五里今二十里
  繁峙縣州東七十五里
  漢置繁峙縣𨽻雁門郡莽曰當要又葰人縣𨽻太原郡鹵城縣𨽻代郡莽曰魯府
  後漢葰人罷鹵城改𨽻雁門郡
  
  晉鹵城罷復有葰人𨽻雁門郡
  北魏天平二年置繁峙郡𨽻恆州統崞繁峙二縣舊唐志東魏置廓州
  後齊改為北靈州尋廢
  北周郡縣並省
  隋開皇十八年復置縣𨽻雁門郡有東魏武州及吐京齊新安三郡寄治城中明一統志隋徙治武州城
  𨽻代州雁門郡明一統志唐又移今治
  五代
  宋
  金貞祐二年九月升為堅州𨽻太原府
  元𨽻冀寧路
  明洪武二年改繁峙縣𨽻太原府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代州編戶舊一十九里今七里
  崞縣州南六十里
  漢置崞縣𨽻雁門郡莽曰崞張縣志西南有山如崞故名
  後漢末廢
  晉復置𨽻雁門郡
  北魏天平置繁峙郡崞山𨽻焉永興二年又置石城縣𨽻秀容郡隋志東魏置廓州有廣安永定建安三郡寄治山城
  北齊改為北顯州
  後周州廢
  隋開皇十年改縣曰平寇大業初改為崞縣𨽻雁門郡唐𨽻代州
  五代後梁析置白鹿縣
  宋省白鹿入崞縣
  
  元太宗十四年升崞州為下州𨽻冀寧路
  明洪武二年改州為縣八年𨽻太原府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代州編戸舊三十五里今二十里
  保德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並    晉    林濤寨
  
  秦
  漢    並    定襄郡
  
  晉
  北魏        武川鎭
  北齊             什賁
  隋         樓煩郡地
  唐    河東道  嵐州
  五代        嵐州   雄勇鎮東漢置
  宋    河東路  火山軍
  保德軍
  金    河東北路 隩州   河曲
  保德州  保德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冀寧路 保德州
  明    山西布政司 太原府 河曲保德州國朝   山西布政司 保徳州 河曲
  保德州
  春秋時晉林濤寨後為林胡澹林所據趙武靈王復之漢初為林胡樓煩地北魏𨽻武川鎭唐𨽻嵐州宋淳化四年析嵐州地置定羌軍同下州景德元年改保德軍金下刺史大定十一年置保德縣𨽻焉二十二年升為州元光元年六月升防禦元憲宗七年省保德縣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州三年又併岢嵐軍入焉四年割岢嵐𨽻管州隩州仍來屬明洪武七年改為縣九年復為州𨽻太原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析太原府河曲興縣來屬八年仍析興縣𨽻太原府編戸舊五里今同
  河曲縣州東北六十里
  唐𨽻嵐州
  五代東漢置雄勇鎮𨽻嵐州
  宋太平興國七年建火山軍同下州領雄勇偏頭董家橫谷桔橰䕶水六砦慶厯初增領下鎭砦治平四年置火山縣四年縣廢明一統志屬代州
  金貞元元年置河曲縣𨽻焉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後更名隩州興定二年九月改𨽻嵐州四年徙治黃河灘許父寨
  元憲宗七年省州縣入保德州
  明洪武二年仍置縣六年省十四年復置𨽻太原府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保德州編戶舊七里現今編戶五里
  解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并州   晉    解梁 下陽
  
  芮
  魏    安邑
  秦         河東郡
  漢     司𨽻校尉 河東郡  安邑大陽解河北
  後漢    司𨽻   河東郡  安邑大陽解河北
  魏     司州   河東郡
  晉     司州   河東郡  安邑大陽解河北
  後魏    秦州   河東郡  安邑 南解
  河北郡 北安邑南安邑河北大陽
  永樂郡
  後周         安邑郡
  河北郡
  隋     冀州   河東郡  芮城安邑夏河北
  虞鄉
  唐    河東道   河中府   解 永樂 安邑河南道   陜州大都督府  夏 芮城 平陸
  五代        解州    安邑 解
  宋    陜西路   解州慶成軍防禦 解 安邑
  陜州    平陸 夏 芮城
  金    河東南路  解州    解平陸芮城夏
  安邑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解州解安邑夏平陸
  芮城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解州 安邑夏平陸芮城
  國朝   山西布政司 解州    安邑夏平陸芮城解州
  春秋為晉解梁城博物志解有智邑戰國屬魏秦𨽻河東郡漢始置解縣師古曰音蟹𨽻河東郡魏晉因之後魏析置安定縣西魏改曰南解𨽻秦州河東郡按地形志有南解是南解不始於西魏也又改綏化又曰虞鄉隋志隋為虞鄉縣𨽻河東郡唐武德元年更名解縣為次畿貞觀十七年省入虞鄉二十二年復置𨽻河中府五代漢乾祐元年九月始置解州割河中之聞喜安邑解三縣為屬而治解宋為中州解為中縣屬陜西路置防禦金志宋慶成軍防禦金初置解梁郡軍後廢為上刺史解縣為倚貞祐二年復昇州為節鎭軍名寳昌興定四年徙治平陸縣屬河東南路元仍名解州為下州解縣為下縣至元四年併司候入縣𨽻平陽路明以解縣省入州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析平陽府之安邑夏縣平陸芮城垣曲來屬七年又析垣曲𨽻絳州於是領縣四編戶三十里
  安邑縣州城東五十里
  夏禹營安邑晉志舊舜都前編禹踐天子位於韓鄭氏通志曰安邑即韓國也
  周魏絳自魏徙此至惠王徙大梁
  
  漢置安邑縣為河東郡治
  
  晉
  後魏為北安邑縣河北郡治太和十一年置郡十八年復屬河北郡
  後周置安邑郡
  隋開皇十六年置虞州太業初州廢為安邑縣𨽻河東郡義寧元年以安邑虞鄉夏置安邑郡
  次畿武德元年曰虞州又析置桐鄉縣三年析安邑置興樂縣貞觀元年省十七年州廢省桐鄉入聞喜以安邑解屬河東郡至德二載更曰虞邑乾元元年𨽻陜州大厯四年復故名元和三年改屬河中府
  五代
  宋𦂳屬解州
  
  元
  明𨽻平陽府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解州編戸舊九十五里今四十一里
  夏縣州東北一百里
  夏本禹所都之地
  漢安邑縣地
  魏晉仍舊
  後魏太和十一年別置南安邑縣𨽻秦州河北郡明一統志改為夏縣以禹舊都故名魏志不載
  後周安邑郡
  隋開皇初郡廢以夏縣𨽻河東郡
  初屬虞州貞觀十七年𨽻絳州大定元年改屬陜州尋還𨽻絳州乾元三年復屬陜州都督府
  五代
  宋
  金改𨽻解州
  
  明𨽻平陽府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解州編戸舊六十六里今二十四坊里
  平陸縣州東南九十里
  周武王封虞仲五世孫周章之弟於故夏墟有吳城後為晉獻公所滅杜預注虞國在河東大陽縣又虢邑下陽亦在大陽縣戰國屬魏
  
  漢為河東郡大陽縣應劭曰在大河之陽莽曰勤田後漢置河北縣明一統志按河北縣乃西漢置
  魏晉仍舊
  後魏𨽻秦州河北郡仍名大陽縣後魏河北縣有芮城立城是河北縣芮城地多平陸地少也明一統志魏置河北郡治此 按河北乃河北郡第三縣大陽乃河北郡第四縣
  隋初罷河北郡以河北縣屬河東郡義寧元年屬安邑郡 按平陸自後魏以前為大陽縣而河北縣亦多平陸地至周隋間始併大陽入河北
  貞觀元年屬陜州天寳三載太守李齊物開三門以利漕運得古刅有篆文曰平陸因改名
  五代
  宋
  金𨽻解州興定四年徙解州來治
  舊通志元併入芮城後復分置
  明𨽻平陽府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解州編戶舊五十五里今八里又二鹽里
  芮城縣州西南九十里
  周魏國晉獻公滅之以封大夫畢萬曾孫絳徙安邑明一統志本魏附庸春秋時芮伯萬居此
  漢河東郡河北縣
  魏
  
  後魏河北縣屬河北郡
  西魏置安戎縣
  後周改芮城又改長樂置永樂郡後省入焉
  隋為芮城縣𨽻河東郡
  武德二年以芮城河北永樂置芮州貞觀元年州廢改𨽻陜州
  中下
  金𨽻河東南路解州
  𨽻晉寧路解州至元間併平陸縣入焉元貞初復分置
  明𨽻平陽府解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直𨽻解州編戶舊四十四里今十里絳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殷    耿都
  周    並    晉   瓠邱郫邵曲沃故絳
  稷高梁清源涑川
  耿    耿城
  
  魏    王垣曲沃皮氏
  秦         河東郡  桐鄉 左邑
  漢    司𨽻校尉 河東郡  左邑聞喜臨汾垣
  皮氏 絳
  後漢        河東郡  臨汾皮氏聞喜絳
  
  魏         平陽郡
  河東郡
  晉    司州   平陽郡  絳邑臨汾皮氏
  河東郡  聞喜 垣
  北魏   晉州   平陽郡  臨汾
  南絳郡  南絳小鄉
  東雍州  邵郡   白水清亷萇平
  高涼郡  高梁龍門
  正平郡  聞喜
  南汾州  龍門郡
  北鄉郡  龍門
  後周   勲州總管府 蒲州  龍門
  龍門郡
  正平郡
  絳郡
  邵州   亳城蒲原
  隋    冀州   河東郡  龍門
  絳郡   正平絳稷山聞喜
  垣
  唐    河東道  河中府  稷山龍門
  絳州   正平絳聞喜垣
  五代        絳州
  解州東漢 聞喜
  宋    河東路  絳州   正平稷山絳垣曲
  陜西路  河中府  龍門
  解州   聞喜
  金    河東南路 河中府  河津
  絳州   正平稷山垣曲絳
  解州   聞喜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
  河中府  河津
  絳州   正平稷山絳垣曲
  解州   聞喜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蒲州 河津
  絳州   稷山絳垣曲
  解州   聞喜
  國朝  山西布政司 絳州   聞喜河津稷山絳
  垣曲
  絳州
  通考春秋時為晉國即故絳與新田之都戰國時屬魏秦屬河東郡漢臨汾縣地魏晉通考屬河東平陽二郡地後魏置東雍州縣為南太平與平陽郡太平縣胥析漢臨汾縣置神䴥元年為征平太和十一年復置正平郡領聞喜曲沃二縣西魏後周為重鎮明一統志後周改東雍州為絳州徙治玉璧隋開皇初廢正平郡十八年改縣名正平大業初置絳郡治正平縣唐武德元年置絳州總管府管絳潞蓋建澤沁韓晉呂檜秦蒲虞芮邵十五州三年廢總管府四年置絳州為雄郡正平為望縣五代宋為雄州防禦正平為望縣金為上州正平為倚劇天㑹六年置絳陽軍節度使興定二年十二月升為晉安府總管河東南路兵馬三年三月置河東南路轉運司後改晉安府元初為中州置絳州行元帥府河解二州諸縣皆𨽻焉後罷元帥府仍為絳州𨽻平陽路治正平縣正平為下倚縣至元二年省録事司入焉明以州𨽻平陽府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析平陽府之太平襄陵河津稷山來屬七年又以太平襄陵易平陽府之聞喜絳縣幷析解州之垣曲來屬於是絳州統縣五
  聞喜縣州南七十里
  周本曲沃晉武公自晉陽徙此戰國屬魏仍曰曲沃後漢志注曲沃在縣東北數里
  秦改左邑縣𨽻河東郡
  漢武帝元鼎六年更名應邵曰武帝於此聞南粵破改曰聞喜莽曰洮亭
  
  晉
  後魏正平郡治
  後周𨽻絳州明一統志周移治栢壁
  隋𨽻絳郡明一統志又移治甘谷後徙桐鄉故城唐新書武德元年
  五代漢乾祐元年割𨽻解州
  
  
  元
  明𨽻平陽府解州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七年改𨽻絳州編戶舊六十六里今四十四里
  河津縣州西一百里
  殷尚書祖乙徙耿
  周封耿國晉獻公滅之賜大夫趙夙後十傳至獻侯徙中牟戰國屬魏為皮氏史記魏襄王六年秦取皮氏
  秦屬河東郡
  漢皮氏縣𨽻河東郡莽曰延平
  魏晉胥𨽻平陽郡
  北魏眞君七年改龍門縣𨽻高涼郡太和十一年又分置高涼縣 按魏志又有龍門郡領西太平汾陽二縣又北鄉郡有龍門縣
  後周𨽻蒲州
  隋開皇初廢龍門郡以縣𨽻河東郡 按汾隂縣有龍門山
  次畿武德元年於縣置泰州二年徙泰州來治五年析置萬春縣貞觀十七年州廢省萬春入龍門𨽻絳州元和初改𨽻河中府
  次畿𨽻陜西路河中府宣和初改河津縣
  金𨽻河中府貞祐三年改𨽻榮州
  仍𨽻河中府
  明𨽻平陽府蒲州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二年改𨽻絳州編戶舊三十八里今一十八里
  稷山縣州西五十五里
  周春秋時晉侯治兵於稷舊志晉高梁邑
  漢河東郡聞喜縣地後漢志聞喜縣西五十里有稷山亭
  
  晉
  北魏太和十一年分龍門置高涼縣𨽻高涼郡
  西魏以韋孝寛有守玉壁功陞勲州置總管後改絳州隋開皇初絳州移正平十八年改名稷山縣屬絳郡又有後魏龍門郡開皇初廢明一統志隋徙治汾水北
  𨽻絳州後改𨽻河中府
  後唐同光三年復𨽻絳州
  
  
  
  明𨽻平陽府絳州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二年改𨽻絳州編戶舊七十三里今一十九里
  絳縣州東南一百里
  周晉武公自曲沃徙此後漢志縣西有絳邑城杜預曰故絳
  漢絳縣𨽻河東郡
  後漢絳邑縣
  晉𨽻平陽郡
  北魏太和十八年置南絳縣屬正平郡建義初置南絳郡治㑹交川領南絳小鄉二縣
  後周置晉州建德五年廢明一統志後周罷郡改為絳縣
  隋絳縣𨽻絳郡
  武德元年改𨽻澮州四年州廢仍𨽻絳州明一統志唐武德初自車廂城徙今治
  五代
  宋
  
  元至元二年省垣曲縣入焉十六年復舊
  明𨽻平陽府絳州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七年改𨽻絳州編戶舊五十二里今三十里
  垣曲縣州東南二百三十里
  周春秋晉匏邱邑杜預曰縣東南有壺邱亭博物記縣東九十里有郫邵之阨戰國時屬魏史記武侯二年城王垣博物記曰山在東狀如垣
  漢垣縣地屬河東郡
  魏晉仍舊
  北魏皇興四年置邵上郡太和中併河內孝昌中復析置白水縣領白水清亷萇平西太平四縣舊志置邵郡於陽壺城 按地形志新安郡又有西垣東垣縣
  後周置邵州改白水為亳城舊志西魏大統三年改邵州徙今治
  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改垣縣又省後魏所置清亷縣後周所置蒲原縣入焉𨽻絳郡義寧元年以垣王屋置邵原郡又置清亷亳城二縣
  武德元年改邵州二年置長泉縣是年以長泉隸懷州後省五年省亳城入垣貞觀元年州廢省清亷入垣龍朔三年𨽻洛州長安二年復舊貞元三年𨽻陜州元和三年復舊
  五代
  宋𨽻絳州
  
  元至元二年省入絳縣十六年復置𨽻平陽路絳州明𨽻平陽府絳州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二年𨽻解州七年改𨽻絳州編戶舊二十七里今五里
  吉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並    晉    二屈 狐廚
  秦         河東郡
  漢    司𨽻   河東郡  臨汾北屈騏
  後漢    司𨽻   河東郡  臨汾 北屈魏
  晉     司州   平陽郡  臨汾 北屈
  北魏    汾州   定陽郡  定陽 昌寧
  五城郡  五城 平昌
  東魏    南汾州
  北齊    西汾州
  後周    汾州總管府 定陽郡 定陽 昌寧
  石城郡  平昌
  隋     冀州   文城郡  吉昌文城伍城昌寧
  唐     河東道 慈州文城郡 吉昌文城昌寧呂香
  仵城
  五代         慈州   鄉寧
  宋     河東路  平陽府  襄陵
  慈州   吉鄉
  金     河東南路 吉州   吉鄉 鄉寧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吉州 郷寧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吉州 鄉寧
  國朝  山西布政司 吉州   鄉寧
  吉州
  春秋晉屈邑地漢志師古曰公子夷吾所居漢為河東郡北屈縣應劭曰有南故稱北汲郡古文翟章救鄭次於南屈又為騏侯國莽曰朕北魏晉𨽻平陽郡北魏置定陽郡𨽻東雍州延興四年復置定陽縣改𨽻汾州隋志後魏置文城東魏置南汾州後周改汾州後齊復改西汾州後周平齊置總管府隋初廢定陽郡開皇四年廢總管府十六年改耿州十八年改定陽為吉昌縣大業初置文城郡唐武德元年曰汾州五年曰南汾州八年改慈州為下州以郡近慈烏戍故也吉昌文城胥為中縣新唐志文城縣天祐中更曰屈邑五代通考周廢仵城呂香二縣宋為慈州下團練吉鄉為中縣熙寧五年廢州以吉鄉𨽻隰州即縣治置吉鄉軍使仍省文城為鎭𨽻焉元祐元年復吉鄉軍為慈州領吉鄉縣𨽻河東路金為下州天德三年改耿州置文城郡軍明昌元年更名吉州元亦為下州初置司候司中統二年併司候入吉鄉至元二年省吉鄉三年又省鄉寧縣入州後復置鄉寧明𨽻平陽府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以平陽府之蒲縣鄉寧縣𨽻焉九年仍以蒲縣改𨽻隰州於是吉州統鄉寧一縣編戶二十四里今二十二里
  鄉寧縣州東南六十里
  周春秋晉狐廚邑晉惠公時狄取狐廚涉汾杜預注臨汾西北有狐谷亭通考戰國時為魏地
  漢臨汾縣地
  魏
  
  北魏析臨汾置太平縣又分太平置昌寧縣 按魏志延興四年置昌寧縣𨽻定陽郡隋志後魏並置內陽郡
  隋𨽻文城郡開皇初內陽郡廢義寧元年祈隰州仵城置平昌縣通考隋初置耿州
  𨽻慈州貞觀元年平昌更名呂香亦為中縣後唐昌寧改鄉寧縣
  宋熙寧五年以縣𨽻晉州襄陵縣縣志元祐間以呂香縣併入
  金𨽻吉州
  元至元三年省入吉州後復置
  明𨽻平陽府吉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𨽻吉州編戶舊十六里今六里隰州地表
  總部   郡國   州縣
  周    並    晉   蒲 屈 採桑
  魏   蒲
  秦         河東郡
  漢    司𨽻   河東郡 北屈蒲子狐讘後漢   司𨽻   河東郡 北屈 蒲子
  魏          平陽郡
  晉     司州    平陽郡  蒲子 狐讘 北屈
  北魏    汾州治蒲子城  五城郡  五城 平昌 石城
  後周    隰州總管府 龍泉郡  長壽
  臨河郡  臨河
  歸化
  石城郡  石城
  隋     冀州    文城郡  伍城
  龍泉郡  隰川永和樓山蒲
  唐     河東道   慈州   仵城
  隰州  隰川蒲大寧永和溫泉
  五代          隰州
  宋     河東路   隰州  隰川溫泉蒲大寧永和
  金     河東南路  隰州  隰川仵城蒲大寧永和
  元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晉寧路隰州隰川大寧永和蒲
  明     山西布政司 平陽府 蒲縣 隰州大寧永和國朝  山西布政司 隰州  蒲縣大寧永和隰州
  晉蒲邑地通考隰州春秋時蒲城晉重耳所居漢為蒲子縣𨽻河東郡晉平陽郡地劉淵嘗據此舊志後置大昌郡轄之北魏延和三年為鎮太和十年置汾州領西河吐京五城定陽四郡孝昌中移治西河後周復置汾州縣曰長夀又置龍泉郡隋開皇初郡廢改縣曰隰州四年置西汾州總管府五年改隰州總管府大業初廢復置龍泉郡治隰州縣唐武德元年改隰州為下州治隰川為中縣二年置總管府領隰中昌南汾東和西德六州又有溫泉縣三年置北隰州並置新城高唐二縣貞觀元年省中昌西德北隰四州省新城高唐以溫泉來屬又以廢昌州蒲縣來屬仍督隰南汾東和三州三年廢都督府又以廢東和州永和縣來屬天寳元年改大寧郡乾元元年復為隰州五代仍舊宋為下州大寧郡團練隰州溫泉為上縣熙寧五年廢慈州以吉鄉縣𨽻州仍省文城為鎮𨽻焉元祐元年復慈州七年以州之上平永寧兩闗近西界定為次邊金為上刺史省溫泉縣天㑹六年以北京有隰州改南隰州天德三年去南字興定五年陞隰州之仵城鎮置仵城縣元為下州𨽻晉寧路治隰川為中縣至元三年省大寧蒲溫泉三縣入焉明𨽻平陽府洪武二年省隰川縣入州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州統大寧汾西永和三縣九年又以汾西仍歸平陽析吉州之蒲縣來屬於是隰州統蒲縣大寧永和三縣編戸舊二十八里今三十一里
  蒲縣州東南一百一十里
  周左傳重耳居蒲城杜預注今平陽蒲子縣戰國屬魏史記襄王七年秦降我蒲陽
  漢置蒲子縣𨽻河東郡應劭曰武帝置
  
  晉𨽻平陽郡永嘉末入劉聰
  後魏世祖時為定陽縣太和二十一年改石城縣𨽻五城郡又置汾州治蒲子城隋志又有平昌縣按平昌世祖名京軍太和二十一年
  後周置有伍城郡及石城郡石城縣周末並廢大象三年改石城為蒲子縣
  隋為蒲縣𨽻龍泉郡開皇中改後魏所置平昌縣曰蒲川大業初省入蒲縣
  𨽻隰州武德二年以縣置昌州並置仵城常安昌原三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昌原常安仵城以蒲縣𨽻隰州
  五代
  宋
  金興定五年正月升為蒲州以大寧𨽻焉
  仍為蒲縣𨽻隰州
  明洪武二年改𨽻平陽府
  國朝因之雍正二年改𨽻吉州九年改𨽻隰州編戸舊九里今三里
  大寧縣州西南九十五里
  周左傳晉敗狄於採桑杜預曰北屈縣西有採桑津漢北屈縣地𨽻河東郡
  
  晉𨽻平陽郡
  北魏世祖時名京軍後改武城正平二年置五城郡縣屬焉太和二十一年改五城縣
  後周置大寧縣
  隋為五城縣開皇初廢五城郡又廢平昌縣入焉大業初又廢大寧縣入焉𨽻文城郡
  武德二年置中州於隋大寧故城因改名大寧並置大義白龍二縣貞觀元年廢中州省大義白龍以大寧𨽻隰州又置仵城縣為中縣𨽻慈州
  五代
  宋
  
  元至元三年省入隰州後復置𨽻隰州
  明𨽻平陽府隰州
  國朝𨽻平陽府雍正二年改𨽻隰州編戸舊十里今三里
  永和縣州西一百五里
  漢河東郡狐讘縣
  魏始置永和縣
  晉為狐讘縣𨽻平陽郡
  後周置臨河郡及臨河縣又置歸化縣
  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臨河曰永和歸化曰樓山胥𨽻龍泉郡
  武德二年移縣治於仙芝谷置東和州六年分置樓山縣貞觀元年廢東和州及樓山縣以永和𨽻隰州
  
  
  元𨽻晉寧路隰州
  明𨽻平陽府隰州
  國朝𨽻府雍正二年改𨽻隰州編戸舊十一里今二里











  山西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