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支援農業的一個新事物
工業支援農業的一個新事物 冶金工業部寫作小組 1970年11月25日 |
|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中,我國工人階級遵照毛主席「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偉大方針,從各方面積極加強對農業的支援。為了解決工業和農業在使用土地上的矛盾,不少的工礦企業和建築單位,在基本建設中大力節約用地,少占農田,不占良田;有的還根據當地條件,積極造地造田。他們同當地貧下中農一道,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利用礦山開採和工業基本建設中的廢土、廢石,在廠區周圍填溝造地、築壩淤田、圍湖墾田,幫助人民公社向荒山禿嶺、江河湖海要糧棉。這件事辦得好!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部門的一切同志,都應當牢固樹立「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的指導思想,訂計劃、想問題、辦事情,都要處處想到農業,想到農民,積極支援農業,支援人民公社集體經濟。工礦企業幫助農民造地造田,是工業支援農業的一個新事物,它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對加強工農聯盟,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有重要意義。
有的同志以為「我國土地遼闊,建設工廠多占幾畝地沒什麼要緊。」這種想法不對。土地是農業的主要生產資料,節約土地是極為重要的。我們只有珍惜使用土地的責任,而沒有浪費一寸土地的權利。過去,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一夥,販賣「洋奴哲學」,照抄洋人設計,在工業建設中,不合理的占用大量耕地。這種做法破壞了工農關係,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必須徹底批判。
當然,建設工廠、礦山,必須使用一部分土地,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占用什麼地方,占用多少土地,占了之後怎麼辦,這裡頭卻大有文章可做。不同的指導思想,產生不同的結果。
邯鄲冶金礦山公司,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受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影響,建設礦山大量占用耕地。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他們狠批了「工業老大」、「以農為壑」等錯誤思想,近幾年興建的三個選礦廠,全部擺到荒山坡上,沒有占用一分耕地,並且在開採一個礦山的過程中,有計劃地把廢石填在溝底,廢土鋪在上面,造了上百畝農田。
第十一冶金建設公司,今年在建設一個重點工廠時,從有利於農業生產出發,反覆審查、修改設計,對占用每一分地都精打細算,使占用耕地面積由原設計方案的五百五十五畝減少到三百零九畝。他們又根據當地農民興修農田水利的經驗,適當安排力量,幫助農民在河灘上築壩兩條,淤田八百四十三畝。廠區周圍的生產隊,不但比建廠前增加了耕地,而且實現了每人有一畝水澆地的願望。當地貧下中農歡欣鼓舞,把這些地叫作「工農聯盟田」。這件事,進一步激發了廣大社員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主動支援工業建設,出現許多工農團結,互相支持、互相促進的動人事跡。
有的同志認為「工業部門去造地,是不務『正業』。」這種看法也是片面的。工業部門當然應當以工為主。但是,決不否定在搞好工業生產的同時,挖掘內部潛力,對當地農民進行必要和可能的支援。有一個銅礦所在地區,靠近大湖,當地農民每人平均不足七分地,十年九澇。從一九六六年建礦開始,這個礦山的領導幹部和工人群眾,利用開礦的廢石,大力支援農民圍湖墾田。幾年來,已造了一千四百畝水稻田,為該礦建設占用農田的兩倍,把窮山溝變成了米糧川。由於礦山把廢石用於築壩,也大大節約了堆放廢石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積和徵購這些土地的投資。這樣做,既履行了工業支援農業的光榮職責,也有利於工業生產建設,一舉兩得,落實了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戰略方針,怎麼能說不務「正業」呢?工人群眾說得好:「工農本是一家人,造田支農是本份,甘願多出幾身汗,定要工業農業雙躍進。」
造田支農是工業戰線上出現的一個新生事物,工礦企業,特別是礦山、建築單位和設計部門,都要滿腔熱情地對待這件事。我們一定要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指引下,突出無產階級政治,貫徹執行黨的政策,不斷總結經驗,推動這一新生事物沿着毛澤東思想的軌道向前發展。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