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子弟兵的光輝典型
工農子弟兵的光輝典型
——贊郭建光英雄形象的塑造 |
|
偉大領袖毛主席最近指出:「無數事實證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國能夠打敗強國,小國能夠打敗大國。小國人民只要敢於起來鬥爭,敢於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國家的命運,就一定能夠戰勝大國的侵略。這是一條歷史的規律。」
人民戰爭,這是革命人民戰勝帝國主義侵略的法寶。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所描寫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就是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弱國的革命人民,用人民戰爭打敗帝國主義強國侵略的範例。劇中的主人公新四軍某部連指導員郭建光,就是在人民戰爭中湧現的無數英雄人物的光輝典型。
一
編輯偉大領袖毛主席深刻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這一英明的論斷,是毛主席人民戰爭思想的精髓,是戰爭中群眾路線的高度概括。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根據毛主席這一光輝思想,把郭建光等十八個新四軍傷病員的活動,置於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的背景之中。它以極其動人的情節,描繪了我軍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和群眾並肩戰鬥的宏偉場面,塑造了郭建光這個熱愛人民,依靠人民,與人民血肉相連的工農子弟兵的光輝形象。
毛主席教導我們:「軍隊須和民眾打成一片,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於天下,個把日本帝國主義是不夠打的。」郭建光等十八個新四軍傷病員,他們一來到沙家浜,便和當地的群眾戰鬥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在朝霞滿天,岸柳成行,波光盪漾的陽澄湖畔,劇本特意安排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爭執」。熱愛子弟兵的革命母親沙奶奶,不讓新四軍傷病員離開沙家浜,並讓郭建光給她提意見。對群眾滿腔熱忱的郭建光,抓住這個機會,以「提意見」的方式,熱情地表達了新四軍傷病員對鄉親們關懷照料的感激心情。這個在戰場上叱咤風雲的戰鬥英雄,在革命媽媽沙奶奶面前,竟象是調皮的孩子。這充滿喜劇色彩、情趣盎然的「爭執」,既生動地描寫了生活在群眾之中的工農子弟兵郭建光的形象,又深刻地表現了軍民一家的魚水深情。劇本把沙奶奶對舊社會的憤怒控訴,和在風光如畫的陽澄湖畔軍民一家的親密情景,穿插在一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反映了革命戰爭的正義性,反映了人民軍隊的階級基礎。
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出:「紅軍的打仗,不是單純地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為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並幫助群眾建設革命政權才去打仗的」。郭建光就是這樣一個善於做群眾工作的人民軍隊的指揮員。他來到沙家浜鎮,就帶着輕傷員幫助老鄉收稻子去了。在《轉移》一場中,他乘船而上,把一籮籮穀子搬到岸邊,順手又拿起掃帚,把院場打掃乾淨。但是,郭建光的勞動,並不是為了單純的生產。他清楚地知道,日寇漢奸隨時都有發動反革命「掃蕩」的可能,他必須抓緊時機,做好一切戰備工作,只有立足於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他一上場就吩咐:「葉排長,把沙奶奶的稻穀趕快藏在屋後埋在地下的缸里,堅壁起來!」這句話,開門見山地表明了郭建光常備不懈的戰鬥觀念。《沙家浜》通過描寫郭建光和群眾的共同勞動,表現他心裡想的是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他所做的是為了搞好戰備,粉碎敵人的「掃蕩」。這樣,就使英雄形象煥發出奪目的光采。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如一人。郭建光無論在什麼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當鬼子要來沙家浜「掃蕩」的緊急時刻,他第一個命令是「通知民兵,帶領鄉親們轉移出去」。在堅守蘆蕩,「雲遮霧障」的艱難日子裡,他最思慮的是「村鎮上鄉親們要遭禍殃」。為了人民的解放,他經得起千磨萬劫,頂得住嚴寒冰雪。同樣,沙家浜的鄉親也最懷念工農子弟兵,儘管是湖水茫茫,敵人封鎖,但也割不斷人民和新四軍傷病員的血肉聯繫。沙四龍冒險出船,王福根寧死不屈,為了革命的勝利,他們不惜用生命來掩護自己的階級兄弟。最後,郭建光帶領的新四軍戰士,在鄉親們和阿慶嫂的密切配合下,飛兵奇襲直搗匪巢,聚殲了日寇漢奸,重新解放了沙家浜。
團結在革命政府和人民軍隊周圍的千百萬群眾,是任何敵人也打不破的真正的鐵壁銅牆!郭建光,正是在人民戰爭的烽火中巍然屹立的偉大英雄。
二
編輯用「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於軍隊之中」,是毛主席建軍思想的核心。林副主席深刻指示:「我們軍隊的建設歷來是把政治建設放在首要地位,打仗也主要靠政治。」郭建光在尖銳複雜的階級鬥爭中,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能夠敏銳地抓住部隊的活思想,用毛澤東思想對戰士做深入細緻的政治思想工作,表現了這個人民軍隊的政治幹部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與政治素養。
郭建光深深懂得,用毛澤東思想統帥一切,這是戰勝困難的根本保證。因此,越是在困難的時候,他就越是注意突出無產階級政治,越是做好思想發動工作。當槍聲報警蘆葦蕩,戰士們想到「沙家浜的鄉親們又要吃苦了」,產生了「要殺敵人,冒險出蕩」的焦躁情緒的時候,郭建光用毛澤東思想對戰士們的情緒作了辯證的分析。他首先看到,戰士們產生這種思想,是「階級仇民族恨燃燒在胸膛」,這是本質和主流;同時,又看到這種焦躁情緒不利於保存革命力量,應立即防止它「蔓延滋長」。他以滿腔的熱情,鼓勵戰士沉着冷靜,堅守在蘆蕩,把戰士們的積極性引向正確的軌道。他把困難的環境,作為引導大家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生動課堂;他用豪邁的激情,朗誦了毛主席的教導:
「往往有這種情形,有利的情況和主動的恢復,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一聲擲地,錚錚作響,戰士們隨着他斬釘截鐵的語調,一個個精神抖擻,鬥志昂揚。這時候,我們看到毛澤東思想的燦爛陽光,破霧穿雲,照徹了戰士們的心坎。
「困難嚇不倒英雄漢,紅軍的傳統代代傳。」在艱難困苦面前,郭建光經常用老紅軍「萬水千山只等閒」的英雄氣概,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教育戰士烈火之中迎考驗,鼓舞戰士越是艱險越向前。在新四軍傷病員將要轉移到蘆蕩時,沙奶奶關切地說:「這蘆蕩無遮無蓋,傷員同志們怎麼受得住啊!」郭建光以豪邁的英雄氣概回答說:「沙奶奶,我們有毛主席英明領導,有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傳統,什麼也難不倒我們!」他用這豪壯的語言,表達了革命戰士敢與困難爭高下的堅強意志;他用老紅軍威武不屈的形象,鼓舞戰士和群眾笑迎困難,勇往直前。在蘆蕩里,面對着「糧缺藥盡消息又斷」的困難,郭建光以堅定有力的語氣問:「難道說我們這支有老紅軍傳統的部隊,就被這小小的困難嚇倒了嗎?」想起當年紅軍千難萬險腳下踩的英雄業績,戰士們豪情滿懷,鬥志更堅,他們堅決表示:「我們的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那樣的困難都戰勝了。我們也一定能堅持下去!」紅軍的傳統,在新四軍傷病員的身上開花結果,變成了戰天鬥地的偉大力量。郭建光不僅「言教」,而且「身教」。這位政治指導員,寧願自己挨飢受餓,卻把自己的乾糧都省給重傷員吃了。傷員小王硬是要把年糕送給他,他緊緊按住小王的手,示意他把年糕吃下去。「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一舉一動,使我們看到郭建光的榜樣的無窮力量。在他言教身教的影響下,戰士們總是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他們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郭建光戰鬥在前,吃苦在先的模範行動,生動地體現了我軍官兵一致,上下一致,緊密團結,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在蘆蕩里,郭建光象革命的火把,點燃起十七個戰士心頭的革命烈火。這烈火放射着紅軍革命傳統的光焰,閃耀着毛澤東思想的光芒。
林副主席指示:「人的覺悟提高了,勇敢也有了,積極性也有了,創造性也有了,組織紀律性也有了,吃苦的革命精神也有了。」郭建光率領的新四軍傷病員,面臨着強敵包圍,浪激水淹,糧缺藥盡的險境;但是,由於郭建光遵照毛主席的教導,將革命的政治精神貫注於軍隊之中,傷病員挺然屹立傲蒼穹。沒有糧食,英雄們以蘆根充飢;日曬雨淋,他們齊心合力,蓋起蘆棚;消息隔絕,郭建光主動派人過湖偵察;敵人封鎖,鎖不住他們對毛主席的赤膽忠心。當暴風雨來臨的時候,倏忽間,舞台上霹靂交加,電光劈面,狂飆捲地,大雨滂沱。英雄們頂風冒雨,以矯健的群舞,雄渾的齊唱,顯示了「八千里風暴吹不倒,九千個雷霆也難轟」的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氣魄。在英雄們的簇擁下,郭建光迎風挺立,這個我軍優秀政治工作人員的光輝形象,就象一株在亂雲飛渡中頂天立地的勁松,蓬勃旺盛,倔強崢嶸。
三
編輯《沙家浜》塑造郭建光的英雄形象,不僅寫他突出無產階級政治,善於做政治思想工作;而且寫他能駕馭戰爭風雲,善於指揮戰鬥。能文能武,多謀善斷,這是郭建光英雄形象的性格特徵。
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出:「我們必須提倡每個紅軍指揮員變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壓倒一切的勇氣,而且有駕馭整個戰爭變化發展的能力。」郭建光正是這樣一個敢於鬥爭、善於鬥爭,能夠駕馭戰爭風雲的優秀指揮員。他懂得毛主席的戰略戰術,能熟練地運用毛澤東思想指揮戰鬥。
毛主席把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用四句話加以高度的概括,叫做: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在戰爭中,審時度勢,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和敵我力量的對比,採取不同的作戰方式,這是毛主席戰略戰術的重要原則。在日寇「掃蕩」的時候,郭建光的處境是很不利的。當時,主力部隊已經轉移;在他身邊,只有十多名傷病員。硬拚,顯然會遭到不必要的犧牲。打不贏就走,郭建光根據敵我雙方力量的估計,堅決執行毛主席的戰略戰術,迅速轉移,使日寇「掃蕩」撲空,取得了第一個回合的勝利。
林副主席深刻指出:「我們的一切戰略戰役方針都是建立在打的這個基本點上。我們承認必須的走,是在首先承認必須的打的條件之下的。一切的走都是為着打,為着最後徹底消滅敵人。」郭建光率領戰士向蘆蕩轉移,並不是怯戰,而是為了更有效地給敵人以致命的打擊。他牢記毛主席的教導,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利用大有迴旋餘地的河湖港汊,與敵周旋,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當主力部隊回師東進的時候,他又率領戰士們迅速轉移紅石村,配合主力部隊,夾攻敵人。從沙家浜轉移到蘆葦蕩;又從蘆葦蕩轉移到紅石村,這都是「必須的走」,是為「必須的打」創造條件的。《沙家浜》寫郭建光兩次轉移,變被動為主動,深刻地表現了他作為戰鬥指揮員的膽識和智慧。
指揮員正確的決心,來源於他周密的思考和正確的判斷。郭建光兩次轉移,幾回下令「隱蔽」,都是基於對周圍環境有着全面的觀察和分析。《堅持》一場,對岸傳來的槍聲,使他心潮起落,反覆思量。他看到「沙家浜雲遮霧障」,這時唱詞中的「障」字,拖了一個長腔,縈迴繚繞,恰切地寫出他對鄉親的惦念和對形勢的捉摸;他想到「湖面上怎不見帆過船航」!「航」字聲音突然吸住,配合着叉腰揚手抓拳的亮相,說明他發現了問題,正在冷靜地分析;進一步,他考慮到「為什麼阿慶嫂她不來探望」,於是得出「看起來大有文章」的結論。「文章」兩字,拖腔再起,又表明了他還在繼續的思索。這一段〔二黃慢板〕,迂迴舒徐,形象地刻劃了他當時的心境。他聯繫到發現的這一切現象,迅速作出對策:在目前戰局不明、敵情不清的情況下,唯一正確的方針是鼓勵戰士「察全局,觀敵情,堅守待命,緊握手中槍。」並立即派人過湖偵察,摸清敵情,主動為聚殲群匪作好了準備。在這裡,《沙家浜》運用完整的音樂形象,結合着人物果斷的動作,鮮明地表現了郭建光多謀善斷的性格,出色地展現了我軍指揮員的軍事才能,說明了依靠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就能夠明察秋毫,就能夠力排萬難。
如果說,《沙家浜》寫郭建光能夠熟練地運用毛主席的戰略戰術,善於思考,善於判斷,這是表現他的「智」;那麼,寫他雷厲風行,一往無前的戰鬥作風,寫他一以當十,銳不可擋的戰鬥風格,則是表現他的「勇」。《奔襲》一場,郭建光懷着臨戰的喜悅,在幕後高唱「月照征途風送爽」。接着,他快步登場,撫槍亮相。蔚藍的夜空,閃爍着疏星數點,更顯得他的英姿勃勃。他目光如電,巡視四周,轉身招手,戰士們跟着疾馳而上。在他的率領下,突擊排「穿過了山和水、沉睡的村莊」。他們如游龍,如奔馬,在蜿蜒的山路和田塍曲徑上縱橫馳騁。這場戲,郭建光剛勁挺拔的唱腔,疾風流水的舞蹈,給人以一種快速進攻的印象。在進軍中,他處處走在隊伍的前頭,顯示了衝鋒在前、身先士卒的英勇氣概。
毛主席教導我們:「游擊隊的作戰,要求集中可能多的兵力,採取秘密和神速的行動,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很快地解決戰鬥」。奔襲、夜戰、近戰,最能發揮人民戰爭的威力。郭建光正是按照毛主席的光輝思想來指揮襲擊沙家浜的戰鬥的。經過長途奔襲,飛速前進,郭建光和戰士們就象尖刀一樣插進敵人的心臟。「突破」時,郭建光一馬當先,騰躍過牆,指揮戰鬥;「聚殲」中,他又在關鍵的時刻出現。劉副官纏住了他的手,他卻抽空一槍射倒站在遠處的敵人;三個敵兵從三個不同的方向撲來,在「四擊頭」的鑼鼓中,他連發三槍,槍槍命中,敵兵屁滾尿流的狼狽相,反襯出郭建光過硬的作戰本領。最後他腳踩黑田,威風凜凜,結束了劇烈的戰鬥。郭建光一連串的動作身段,有如猛虎下山,獅子搏兔,集中地表現了這個英雄戰士的矯健善戰,所向披靡,生動地塑造了他「靜如林,猛如虎」的英雄形象。
在毛主席無產階級文藝路線的光輝照耀下,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粉碎了彭真一夥的種種干擾和破壞,成功地塑造了人民軍隊代表郭建光的英雄形象,鮮明地突出了武裝鬥爭的主題,熱情地歌頌了毛主席的光輝的人民戰爭思想。這齣閃耀着毛澤東思想光輝的革命樣板戲,深刻地揭示了一個偉大真理:革命人民只要「堅持持久的人民戰爭,一定能夠排除萬難,取得徹底勝利」。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