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一批南沙區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一批南沙區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穗南府〔2023〕8號
2023年7月19日
發布機關: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政府

各鎮(街),區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廣州市文物保護規定》的有關規定,同意南沙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核定的《第一批南沙區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共計17處),現予以公布。

各單位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統籌協調文物保護與全區經濟發展的關係,切實做好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附件:1.第一批南沙區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第一批南沙區文物保護單位簡介

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政府
2023年7月19日


附件

編輯

附件1

第一批南沙區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序號 文物名稱 年代 類別 地址 備註
1 塘坑黎氏宗祠 古建築 南沙街道塘坑村  
2 塘坑天后古廟 古建築 南沙街道塘坑村  
3 樂耕公祠 古建築 南沙街道塘坑村  
4 朱文慶公祠 古建築 南沙街道塘坑村  
5 厚南公祠 古建築 南沙街道東井村  
6 叢芳公祠 古建築 南沙街道板頭村  
7 輔黨麥公祠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古建築 黃閣鎮東里村  
8 廣升樓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黃閣鎮大塘村  
9 東里紅樓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黃閣鎮東里村  
10 大井張氏宗祠 古建築 黃閣鎮大井村  
11 瑞輝麥公祠 清同治六年(1867) 古建築 黃閣鎮蓮溪村  
12 逸涯梁公祠 古建築 大崗鎮嶺東村  
13 孔公寬墓 古墓葬 大崗鎮嶺東村  
14 上村列聖宮 清光緒六年(1880) 古建築 大崗鎮上村村  
15 楊財生烈士墓 1992年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大崗鎮上村村  
16 新沙番禺縣正堂告示碑 清光緒六年(1880) 石刻 大崗鎮新沙村  
17 中山祖社 明-中華民國 古建築 大崗鎮放馬村  

附件2

第一批南沙區文物保護單位簡介

一、塘坑黎氏宗祠

位於南沙區南沙街塘坑村。始建於明天啟七年(1627),清嘉慶十三年(1808)重修。祠堂坐北向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1.61米,總進深25.40米,建築占地面積294.89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牆,花崗岩石腳。石額陽刻「黎氏宗祠」,祠內木雕圖案豐富精美,石雕細緻。是南沙現存規模較大,清代建築風格突出的祠堂建築。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二、塘坑天后古廟

位於南沙區南沙街塘坑村。始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1798)重建,現代有重修,坐西北向東南,三間兩進,建築占地面積194.88平方米。兩進均為硬山頂,碌灰筒瓦,綠琉璃瓦當,滴水剪邊,青磚牆,花崗岩石腳。石門額陽刻「天后古廟」,兩側花崗岩石門夾陰刻楷書對聯,後殿後牆為蚝殼牆,廟內有兩通嘉慶時重修天后古廟碑。該廟是南沙現有規模最大,時間最早的天后廟,對研究珠江口清代民間、古村落、天后信仰,甚至氣候演變都有一定的價值。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三、樂耕公祠

位於南沙區南沙街塘坑村。據傳是奉祀先祖朱網的祖祠,堂名為「務本堂」。始建於明末清初,後多次重修,祠堂坐西北向東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0.76米,總進深19.40米,建築占地面積208.74平方米。硬山頂,黃色琉璃陶筒瓦當,紅砂崗岩石腳。凹斗門,紅砂崗岩石夾門,石額陽刻「樂耕公祠」。祠堂木雕細緻,部分壁畫重描着色,是南沙現存具有清代建築風格突出的祠堂建築。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四、朱文慶公祠

位於南沙區南沙街塘坑村。據傳是供奉朱氏五世祖揖釋的宗祠,堂名「明德堂」。始建於明末,清代及現代曾修繕。祠堂坐西北向東南,三間兩進,建築占地面積275.37平方米。硬山頂,龍船脊,黃色琉璃陶筒瓦當,青磚牆,紅砂岩石腳。紅砂岩石夾門,石額陽刻「朱文慶公祠」。 紅砂岩石檐柱;壁畫重描着色。是南沙現存清中期建築風格突出的祠堂建築。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五、厚南公祠

位於南沙區南沙街東井村。始建於清代,2006年重修,祠堂坐西向東,三間兩進,面闊三間11.50米,深兩進21.50米,建築占地面積247.25平方米。硬山頂,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牆,花崗岩石腳,祠堂石雕、木雕裝飾精美,灰塑、壁畫圖案豐富,有重描着色。是南沙保留了清代形制的祠堂建築。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六、叢芳公祠

位於南沙區南沙街板頭村。始建不詳,清代,2009年曾重修。祠堂坐南向北,三間二進,總面闊12.50米,總進深23.50米,建築占地面積293.75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牆,花崗岩石腳。大門石額陽刻「叢芳公祠」。祠堂石雕裝飾、木雕細緻,圖案豐富,壁畫重描着色。是南沙現存規模較大,清晚期建築風格突出的祠堂建築。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七、輔黨麥公祠

位於南沙區黃閣鎮東里村。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祠堂坐北向南,三間二進,總面闊11米,總進深21.70米,建築占地面積238.7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灰塑博古脊,水磨青磚牆,花崗岩石腳。祠堂的磚雕、木雕、石雕、灰塑和壁畫圖案豐富精美,從未被改動修改。是南沙有明確記年的、保存清代建築藝術最為完好的祠堂古建築。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八、廣升樓

位於南沙區黃閣鎮大塘村。始建於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1939年落成。該樓坐南朝北,磚混結構三層樓房,總面闊4.55米,總進深11.20米,占地面積50.96平方米。樓房正門水泥批蕩,設鐵閘門、鋼門,窗門為磨砂玻璃。二樓有懸挑陽台,設鐵欄杆。原樓上為住家,首層曾經營布匹、雜貨、客店等。該樓是南沙現存較好上世紀中期的商業建築。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九、東里紅樓

位於南沙區黃閣鎮東里村。始建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該樓坐北向南,總面闊9.20米,總深9.97米,建築占地面積91.70平方米。樓高3層,外牆為機制紅磚,水泥飾口勾線。二、三樓陽台設圓形園藝柱,彩色玻璃窗門。建築物外牆獨有的風格,具有上世紀中時外國建築特色的民居。據傳,該樓曾歸政府機關用作政法部、保衛組、派出所、拘留所等。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十、大井張氏宗祠

位於南沙區黃閣鎮大井村。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民國31年(1942)、1995年重修。宗祠坐西向東,三間三進,總面闊14.40米,總進深40.17米,建築占地面積578.45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牆,花崗岩石腳。祠堂內石雕、木雕和磚雕等裝飾精美。是南沙現存規模較大,保留了清代風格的祠堂建築。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十一、瑞輝麥公祠

位於南沙區黃閣鎮蓮溪村。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1999年重修,坐南向北,原祠三間三進,現為三間兩進,總面闊12.20米,總進深24.20米,建築占地面積295.24平方米。硬山頂,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牆,花崗岩石腳。大門石額陽刻「瑞輝麥公祠」,祠堂石雕、木雕和磚雕圖案豐富精美。是南沙現存具有清代建築風格的祠堂建築。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十二、逸涯梁公祠

位於南沙區大崗鎮嶺東村。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1997年重修,清代建築風格。坐東南向西北,三間二進。總面闊11.28米,總進深21.26米,占地面積239.81平方米。該祠堂為硬山頂,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牆,碌灰筒瓦,青磚牆,紅砂岩牆基。該祠堂保存較完整,對研究當地古祠堂文化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十三、孔公寬墓

位於南沙區大崗鎮嶺東村。據墓志銘可知,墓主葬於明代,墓冢於清代曾重修,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按清代墓葬的形式對該墓主體部分進行了重修,墓冢全部用花崗岩石砌築,為交椅墓。坐東南向西北,墓長8.62米、深11.93米,占地面積102.84平方米。由后土碑、墓志銘、護嶺、壟環、享堂、山手、踢靴、月台等組成。該墓葬保存完好,保存了清代時期墓葬的風格,對研究嶺南葬俗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十四、上村列聖宮

位於南沙區大崗鎮上村村。原名為「嶺東列聖宮」供奉天后。於清乾隆壬午年(1762)重建,清光緒六年(1880)從原址遷建至現址。坐北向南,三間三進。總面闊5.48米,總進深13.16米,占地面積72.12平方米。硬山頂,鑊耳封火山牆,碌灰筒瓦,青磚牆,花崗岩牆基。宮內天井右側牆上有清乾隆壬午年(1762)「重建二廟碑記」和清光緒六年(1880)「遷建列聖宮碑記」兩通黑雲石碑。山門前右側有一紅砂岩「北安社」,中間立有一紅砂岩土地公石像。該宮整體保存較完整,處於密集民居中。對研究當地古廟宇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十五、楊財生烈士墓

位於南沙區大崗鎮上村村。碑文記載,該墓始建於1992年。坐東向西,墓地依山勢而建,四周用預製件做成的圍欄圍砌成墓園。墓園平面呈長方形,楊財生(1956—1979),1976年參軍,後任「塔山英雄連」班長,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壯烈犧牲,榮立三等戰功。該烈士墓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現為大崗鎮中小學生德育教育基地,對開展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十六、新沙番禺縣正堂告示碑

位於南沙區大崗鎮新沙村。刻於清光緒六年(1880)。碑體用花崗岩打磨,長方形,高1.83米,寬1.33米,厚0.20米。碑底座高1.50米。現整座碑保存完整,但碑文因風雨剝蝕,大多模糊不清。碑文為陰刻繁體楷書,右起豎排13行,計1088字。標題字長寬6厘米,正文字體長寬3厘米。碑文內容主要記載了土地劃分界線,勘明海面地名、地點,公告禁采蚝殼等事件,是當時縣正堂所立。該碑應為廣州南部現存碑刻中最大的一塊,對研究地方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十七、中山祖社

位於南沙區大崗鎮放馬村。中山祖社為一社壇,中華民國三十五年重建。坐東南向西北,台座占地面積5.06平方米。台座為紅砂岩砌築,平面呈方形,東南側砌築欄板呈方形交椅狀,椅背正中陰刻「中山祖社」,落款「民國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七重建」,台基正中擺放紅砂岩社公神像一尊。村民常年供奉神像,對研究當地的風土人情具有一定的價值。2016年8月,公布為南沙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