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
編輯- 《集韻》《韻會》荀緣切
- 《正韻》息緣切,𠀤音宣。
- 《說文》求宣也。揚布也。又與桓同。烏亘,外國名。◎按亘本作𠄢,與亙字不同。亙從二從舟。舟今作亙。𠄢從二從囘,囘卽回字,今從日作亘。又毛晃曰:紹興二年,禮部看詳姓氏,從水從亘,水名。從木從亘,木名。從木從亘者,皆定讀曰亘。若《晉書》亘彝,亘溫,
- 《書·禹貢》西傾因亘是來之類是也。
𠄢
編輯- 《說文》亘本字。從二從囘。囘,古文回。象𠄢回形。上下所求物也。
- 《徐鍇曰》回風回轉,所以宣隂陽也。
𠄣
編輯- 《唐韻》古鄧切
- 《集韻》《韻會》《正韻》居鄧切,𠀤音堩。極也,通也,徧也。
- 《說文》𠄣,竟也。象舟竟兩岸。
- 《增韻》延衺也。
- 《詩·大雅》𠄣之秬秠。又姓。漢廬江丞𠄣寬。◎按《說文》字本作㮓。𠄣卽㮓字古文,然今經史通作𠄣,無從木旁者,自當以𠄣字爲正。又𠄣從二從舟,今譌從日作亘,非。又《正字通》或從月。詳下(亙字)註。
亙
編輯- 《正字通》同𠄣。月弦也。◎按《說文·木部》𣘰,竟也。古文作𠄭,從二從舟。二部,𢛢,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閒。獨恆字古文作𠄨,註從月。
- 《詩·小雅》如月之恆。據此則去聲亙從舟竟岸,本義也。平聲恆從心亙聲,訓常,本義也。
- 《詩》如月之恆,先儒以爲月上弦而就盈,取漸進之義,此借義也。讀去聲者亙字,加心轉平聲者恆字,形變音變,義因之而變,不相蒙也。謂恆從舟,亦從月,兩存備考可也,必存𠄣廢亙,《正字通》之誤也。欲存亙廢𠄣,遂謂《詩》如月之恆,恆當作亙,譌加心作恆。心部恆註謂《詩》不當將亙字譌借恆,則誤甚矣。又《集韻》㮓字古文又作𣍭,則從舟又從月矣。存以備考。
𠄤
編輯《集韻》純,古作𠄤。註詳糸部四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