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二

 卷一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
卷二 郊廟宮、省、祠、觀、陵寢附
卷三 

郊廟 宮、省、祠、觀、陵寢附

編輯

南北郊明堂

編輯

自元豐分南北郊,至政和乃克行之。建炎二年,上祀圜丘,獨祭上帝,而配以太祖,用元豐禮也。紹興十三年,郊祀,始設大神大示及太祖、太宗配位,自天地至從祀諸神,凡七百七十有一,蓋元祐禮云:明堂者,仁宗皇祐中始行之,其禮合祭天地,並配祖宗,又設從祀諸神,如郊丘之數。政和七年,既建明堂,於大內自是歲,以九月行之,然獨祀上帝,而配以神宗,惟五帝從祀。紹興元年,上在會稽,將行明堂禮,命邇臣議之,王剛中居正為禮部郎官,首建合祭之議,宰相范覺民主之,乃以常御殿為明堂,但設天地祖宗四位而已。四年,始設從祀諸神。七年,復祀明堂,而徽宗崩問已至,中書舍人傅崧卿請增設道君太上皇帝配位於太宗之次,禮部侍郎陳公輔言:「道君方在几筵,未可配帝。」乃不行。三十一年,始崇祀徽宗於明堂,以祀上帝,而祀五天帝於堂上,五官神於東廂,罷從祀諸神位,用熙寧禮也。乾道以後,説者以德壽宮為嫌,止行郊禮。淳熙六年,用李仁父、周子充議,復行明堂禮之祭,遂合祭並侑焉。逮十四年,高宗崩,明年,季秋,乃用嚴父之典。今郊禮,從紹興;明堂,從皇祐。惟歳時帝祀,則以太祖配;冬至圜丘,太祖配;祈榖大雩,高宗配。明堂宗祀,蓋尤延之為禮官時所請雲。

郊丘明堂之費

編輯

隆興二年,孝宗初行大禮,時湯慶公思退為左相,上問郊與明堂之費如何,戶部尚書韓仲通曰:「郊之費倍於明堂。」侍郎錢端禮言:「不過增二十萬。若從祖宗故事,一切從儉,自宜大有減省。」上以為然,乃詔除事神、賞軍外,並從省約,會其秋,金人入寇,遂用明年正月辛亥朔旦行之。上自宮徂郊,乘玉輅,用鹵簿之半,禮畢,乘平輦而歸。乾道三年,再郊,始復偹五輅,歸用大安輦焉。

當喪罷祭廟

編輯

自咸平以來,人主有三年之喪,則罷廟祭。熙寧元年,郊祀,英宗喪未除,然前二日,猶朝獻景靈宮,前一日,朝饗太廟。元祐元年,宗祀亦如之。紹興七年,上祀明堂於建康,時徽宗未祔廟,太常少卿吳表臣奏行其禮,翰林學士朱震以為不然,監察御史趙渙言:「升祔以後,宗廟常祭皆不當廢,而當喪享廟亦有顯據——《左氏傳》曰:『烝嘗禘於廟。』曾子問曰:『已葬而祭,此不當廢也。』《詩》頌成王即位,諸侯助祭;《春秋》文公四年十二月成風薨,六年十月猶朝於廟——此顯據也。」疏奏詔侍從、臺諫議,議者吏部尚書孫近等十五人,言按唐故事,以皇帝將郊禮,奏告太廟、太清宮,蓋告也,非祭也,上從之。三十一年,當宗祀,其夏已聞欽宗之喪,禮部侍郎金安節言:「宮廟皆當以大臣攝事。」亦不從。紹熙五年,明堂,孝宗未卒哭,時趙汝愚朝獻景靈宮,嗣季王伯圭朝饗太廟,而上獨祀明堂。慶元六年,上執光宗之喪,甫踰月而當行大禮,乃命右丞相謝深甫欵天興之祠,嗣濮王不儔攝宗廟之祭,蓋用紹熙禮雲。

太祖正東嚮之位

編輯

國朝自太祖追王四親以來,毎遇禘祫,祖宗以昭穆相對,而虛東嚮之位。王介甫用事,以為僖祖以上,世次不可知,則僖祖之有廟與后稷疑無以異,當時諸儒韓持國輩辨之,不從。熙寧八年,夏,禘於太廟,以尊僖祖,自是無敢議者。紹興五年八月,董舍人弅為吏部員外郎,始請正太祖東嚮之位,上命防秋後議之,明年,春,王侍郎普為太常丞,復以為請,趙元鎮為相,白行之,下侍從、臺諫、禮官集議,上謂元鎮曰:「太祖開基創業,始受天命,祫享居東嚮之位,合於禮,今必無異議。」而諫官趙霈者乃謂:「上皇在遠,宗廟之事,未容輕議。」事遂止。淳熙末,尤延之尚書為江西提刑,復建此議。紹興初入為宗伯,遂申言之,詔侍從、臺諫、兩省與禮官同議,其後亦不行。時丘宗卿侍郎在奉常,亦以為言,而議終格。逮趙子直得政,遂決行之,朱元晦侍講,獨言僖祖皇家始祖,不當一旦並行祧毀,不從。故昌陵祔廟踰二百年而後正太祖之位,蓋自紹熙五年冬始而別建一殿,以奉祧主於大殿之西,今謂四祖殿者是也。

九廟七廟之制

編輯

太廟自仁宗以來,皆祀七世。崇寧初,蔡京秉政,始取王肅説,謂二祧在七廟之外,乃建九廟,奉翼祖、宣祖咸歸本室焉。然王莽已營九廟,唐明皇又用之,非始於蔡京也。紹興中徽宗附廟,以與哲宗同為一世,故無所祧,及升祔欽宗,始祧翼祖,高宗與欽宗同為一世,亦不祧。由是淳熙末年,太廟祀九世十二室,及阜陵復土,趙子直為政,遂祧僖、宣二祖,而祔孝宗,朱元晦在經筵,獨以九廟為政,子直不從,元晦議遂格。及光宗祔廟,復不祧,今又祀九世矣。

太廟、景靈宮、天章閣、欽先殿、諸陵上宮祀式

編輯

國朝宗廟之制,太廟以奉神主,一歲五享,朔祭而月薦新,五享以宗室諸王,朔祭以太常卿行事。景靈宮以奉塑像,歲四孟享,上親行之,帝后大忌,則宰相率百官行香,僧、道士作法事,而后妃六宮皆亦繼往。天章閣以奉畫像,時節、朔望、帝后生辰日,皆遍薦之,內臣行事。欽先、孝思殿亦奉神,上日焚香,而諸陵之上宮,亦有御容,時節酌獻,如天章閣,每歳寒食及十月朔,宗室內人各往朝拜,春秋二仲,太常行陵園,季秋,監察御史檢視。太廟之祭以爼豆,景靈宮用牙盤,而天章閣等以常饌,用家人之禮雲,迄今不改。光堯之崩,詔從官議廟號,洪景盧內翰請稱世祖,從官多同之,禮官顔師魯、尤袤、鄭僑奏疏曰:「臣等切惟宗廟之制,祖有功而宗有德,創業垂統,功莫大焉;繼體守文,德莫茂焉。藝祖皇帝規創大業,為宋太祖;太宗皇帝混一區夏,為宋太宗。自真宗至於欽宗,聖聖相傳,廟制一定,萬世莫易。仰惟大行太上皇帝,宏濟多難,紹開中興,功德兼隆,上足比太祖;陛下孝思罔極,是所以盡尊親之意,稱祖立廟,有何不可?然在禮子為父屈,示有尊也,子雖齊聖,不先父食。大行太上皇帝親為徽宗之子,子而為『祖』,父而為『宗』,則難以正尊卑昭穆之序。今議者不過以光武為比,太上皇帝中興大業,雖與光武同;然漢自高祖至於平帝,國統中絶,光武以長沙王之後,起布衣之中,不與哀、平相為繼承,其稱祖無嫌,一也。漢制,每帝即位,輙立廟,不列昭穆,故明帝更為光武立廟,號為『世祖』,廟蓋不與高祖為一,其稱祖無嫌者,二也。太上皇帝功德盛大,禮當尊崇,然實繼徽宗之正統,以子繼父,非若光武比也,本朝恭稽三代之制,列昭穆於太廟,非若漢世可以更為廟也,仰惟大行太上皇帝孝悌之至,冠於百王,將來祔廟,若在父廟之下而稱『祖』,竊恐在天之靈,有所不安,若更為廟如東漢,則於國朝之制,豈容違戾?質之典禮則不合,驗之人情則不順,夫昭穆尊卑之序,所以關綱常,係事體者甚大,豈易輕變?乞以臣等此章付集議所,恭稽禮經,博採衆論施行。」從之,遂定為「高宗」矣。

光堯廟號議

編輯

初高宗廟號未定,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監察御史吳博古、黃謙共議謂:「宜稱『聖宗』。」權兵部侍郎林栗又議:「宜存尊號中十六字,而益以『聖神光孝』四字,廟號堯宗。」詔侍從、臺諫、兩省、禮官同議。時栗又奏謂:「唐高宗有嬖後,國祚幾危,非所宜比。」皇太后聞其説,必欲易之,於是從官宇文價、洪邁、韓彥質、葉翥、劉國瑞、王信、李巘、謝諤、吳琚、章森、諫官謝諤、禮官顔師魯、黃黼、倪思、張體仁、沈鑑等同奏:「『聖』字乃契丹隆緒廟號,恐難用也。又諡法雖有『堯』字,乃後人採取傅會之説,金人亦有名宗堯者,斷不可用。惟『高』字或『光』字為宜。」栗又固爭,以「堯」字為可用,太常少卿尤袤奏曰:「昔曹操、朱溫皆號太祖,本朝太祖用之不嫌者,名實所在,自有定論也。堯乃古帝名,不可單用為號。『烈宗』則劉聰、楊渥僣偽之主,皆嘗用之。『光』字雖若可用,然字體太輕,士庶名字多或用之。」於是有請稱「藝宗」者,以為種藝之藝,建位天地,開植宗社,滋養萬物,傳之皆無藝也。大臣主之,復與侍從、臺諫、禮官議,議者皆謂:「孔安國注《舜典》云:『藝者,文也』,《書》之取義止於如此;又經典中有才藝、伎藝與藝成,而下之文,可以為重,可以為輕,況施之於祖,猶有可據,施之於宗,則失之牽合。臣等謂極天下之美而前世未用者,莫如『大』之一字,《易》曰:『大哉乾元』;《語》曰:『大哉!堯之為君』,大之為義其如此,請號曰『大宗』。」於是內出詔曰:「『堯』自載於諡法,唐高祖亦諡『神堯』,用為廟號,似亦無嫌,可令議定奏聞。」禮部、太常寺奏:「堯、舜乃二帝之名,唐高祖諡『神堯』,太上皇帝尊號『光堯』,猶曰比德於堯,而又過之爾!今獨取『堯』之一字以為廟號,有所未安,本朝開基中興,皆在商丘,國號大宋,則今擬廟號,獨取乎商之高宗,實為有證。」詔從初議,遂定為宗。方羣臣之集議也,又有欲稱「成宗」者,袤曰:「此吳越錢元瓘偽號也。」議者乃止。其後壽康升附,遂號為光宗雲。

高宗孝宗配享功臣

編輯

祖宗故事,大臣配享,皆附廟後議之。若趙韓王、曹秦王之配享太祖,蓋真宗咸平時。而韓魏王、曾魯公之配享英宗,皆其身薨日,降制亦在祔廟十數年後。永思陵復土,翰林學士洪邁言:「聖神文武憲孝皇帝祔廟有期,所有配食臣寮,先期議定。臣兩蒙宣諭,欲用文武臣各兩人,文臣:故宰相、贈太師、秦國公、諡忠穆呂頤浩;特進、觀文殿大學士、謚忠簡趙鼎。武臣:太師、蘄王、諡忠武韓世忠;太師、魯王、謚忠烈張俊。此四人皆一時名將相,合於天下公論,望付侍臣詳議以聞。」議者皆以為宜,遂從之。秘書少監楊萬里獨謂張丞相浚不與配食為非宜,爭之不能,因罷,補外去國焉。孝宗既祔廟,詔以故相陳康伯侑食,寶文閣待制吳總上疏,請以其父璘配享廟廷,不報。

中興典祀

編輯

中興典祀:冬至圜丘夏至皇地祗太祖配孟春祈糓、孟夏雩祀神州地祗並太宗配季秋明堂淳熙十六年閏五月改高祖配感生帝 僖祖配已上宰執充獻官高禖青帝配以伏犧高辛氏朝日大明夕月夜明九宮貴神太一攝提權主招揺夫符青龍咸池太陰天一熒惑常五宣明王配、大社大稷土右后稷 出火納火祀大臣商丘宣明王配蜡祭東蠟后稷大明配以神農神農無配西蠟夜明配以北蠟神農配以后稷五方嶽鎮無配四海四瀆無配風雨雷師無配先農神農后稷先蠶先蠶至聖文宣王兗國公鄒國公昭烈武成王留侯祚德廟強濟公英畧公啟佑公

渡江後郊廟宮省

編輯

紹興四年,高祖在平江,將還臨安,始命有司建太廟。十二年,和議成,乃作大社、大稷、皇后廟、都亭驛、太學。十三年,築圜丘、景靈宮、高禖壇、秘書省。十五年,作內中神御殿。十六年,廣太廟、建武學。十七年,作玉津園、太一宮、萬壽觀。十八年,築九宮貴神壇。十九年,建太廟齋殿。二十年,作玉牒所。二十二年,作左藏庫、南省倉。二十五,年建執政府。二十六年,築兩相第、太醫局。二十七年,建尚書六部、大閱所。凡定都二十年,而郊廟、宮省始備焉。

今圜丘青城齋宮

編輯

今圜丘在龍華寺之西,壇四城,上城縱橫七丈,下城二十二丈,分三陛,陛七十二級,壇及內壝,凡九十步,中壝、外壝共二十五步。紹興十三年,楊存中領殿前司所築也。東都舊有青城齋宮,渡江後,以幕屋絞縛為之,毎郊費緡錢十餘萬。淳熙末,張端明杓為京尹,始議築齋宮,可一勞而永逸,上從之,宇文寶學價,時為兵部尚書,因宿直,奏曰:「陛下方經畧河南,今築青城,是無中原之意也。」上以為然,亟命罷役。

京太廟

編輯

京太廟,舊十六楹,其十四楹為七室,東西二楹為夾室。康定元年冬,直秘閣趙希言請倣古制,每主為一廟一寢,或未能然,則更立祧廟,事下禮官,宋子京等言:「晉、宋多同殿異室,祖宗至今行之已久。」遂不從。及哲宗祔,七室已滿僖祖太祖至神宗,李邦直議:「父子曰世,兄弟曰及。」乃祔哲宗主於東夾室焉,室既隘,神帳、祭器至不能容,乃皆裁削,論者非之,逮崇寧始改。

今太廟

編輯

今太廟紹興四年創,始高宗在揚州寓,安祖宗神主於壽寜寺,己酉南渡,太常少卿季陵遣親事官負神主以行,金人逐之,遂失太祖神主,後朝廷以重賞求之,上自海道還,神主留溫州,久之,江端友為禮官,請建太廟,正殿七楹,分為十三室祖宗十一室二夾室。七年夏,更築太廟於建康,以臨安太廟為聖祖殿,十二月,復奉神主還臨安,十六年,新祭器將成,而太廟室隘至不能陳列,巫端明伋請增建太廟,從之。於是從西增六楹,通舊十三楹,每楹為一室,東西二楹為夾室,又作西神門、冊寶殿、祭器庫。

景靈東西宮

編輯

祖宗以來,帝后神御,皆寓道釋之館。元豐中,始倣漢原廟之制,即景靈宮之東西為六殿,每殿皆館御,前殿以奉宣祖以下御容,而後殿以奉母后,各揭以美名。徽宗崇寜初,以景靈無隙地,乃絶馳道之西,立西宮,以神宗為館御首,哲宗次之,號舊宮為景靈東宮。建炎改元之二日,即命有司建景靈宮於江寜,帝后異殿,然不克成。渡江後,自聖祖以下神御,皆寓溫州天慶宮,以祠部官兼知州,若官使相,則兼景靈宮使,典奉神御。趙忠簡為相,議築宮臨安以奉祖宗神御,而留聖祖於東嘉,後不果。紹興十三年二月,始遷於臨安,然但通於三殿以奉神容,無復東都之制矣,或者謂忠簡之議,乃王沂公藏天書之意。

今景靈宮

編輯

今景靈宮在新莊橋之西,本劉光世賜第也。初築三殿,聖祖居前,宣祖至徽宗居中,元天大聖后與祖宗諸後居後。掌宮內侍七人、道士十人、吏卒二百七十六。上元結燈樓、寒食設鞦韆、七夕設摩㬋羅。簾幙歳一易,用酌獻二百四十羊。凡帝后忌辰,通用僧、道士四七人作法事。十八年,增建道院。二十一年,韓世忠卒,九月,又以其賜第增築之,天興殿五楹,中殿七楹,後殿十有七楹,齋殿、進食殿皆偹焉,期年而畢。

今大內 壽慈宮 太學 三省 臨安府

編輯

今大內,舊杭州州治也。紹興初,高宗自越復還臨安,命有司裁為行宮百楹而以,時內侍楊公弼董其事,欲增為三百楹,上不可而止,蓋上日所御殿,茅屋才三楹。九年,秦丞相用事,始作慈寧宮。十二年,和議成,因作崇政殿、垂拱殿。十八年,乃名皇城南門曰麗正,北門曰和寧。二十四年,建天章等六閣。二十八年,增築皇城東門之外城,於是時,禁中已復營祥曦、福寧等處殿苑,中有澄碧觀堂及凌虛閣等,而上又自作復古殿、損齋,實所常御也。孝宗乾道初,作選德殿。淳熙中,作翠寒堂。今壽慈宮,舊秦檜宅也,故為德壽宮。今太學,舊岳侯宅。今三省樞密院,舊顯寜寺。今臨安府,舊祥符寺。

秘書省

編輯

秘書省在天井巷之東。紹興十三年,創以殿前司寨為之,中有殿曰右文。淳熙中,陳叔進樞密為秘書少監,始葺廣之,後園頗華麗。紹興末,趙子直欲以為泰安宮,會上皇不欲遷乃止。

玉津園

編輯

玉津園紹興十七年建,明年,金使蕭秉溫來賀天申節,始燕射於是園。乾道、淳熙間,初復燕射、飲餞親王皆以為講禮之所。後又有德壽宮東園、集芳園太上皇后下天竺御園。

睦親宅莊文惠憲府 嘉王府

編輯

東都故事:宗室子皆築大舍聚居之,太祖、太宗九王後曰睦親;秦王後曰廣親;英宗二王曰賢親;神宗五王曰棣華;徽宗諸王曰蕃衍。渡江後,宗子始散居郡邑也,惟親賢子孫為近屬,則聚居之。孝宗子四人:邵悼肅王無後;莊文太子、魏惠憲王早薨,莊文之妃、惠憲之夫人皆別居賜第。初,莊文既大祥,議者欲皇孫出居於外,或以為不可,又踰年,竟以知樞密院府為外第焉。紹興初,今上封嘉王,將以所籍富民裴氏之居為府第,而議者以為非宜,乃改築,蓋自紹興以來,天屬鮮少,故不復賜宅名雲。

內中神御殿

編輯

內中神御殿,東都舊有之,號欽先、孝思殿。紹興十五年秋,始創在崇政殿之東,凡朔望、節序、生辰,上皆親酌獻行香,著用家人禮也。

萬壽觀

編輯

萬壽觀以奉皇帝本命星官,大殿曰純福,掌觀內侍二人、道士十一人、吏卒一百五十五人。道士歳費縣官錢七百九十二千,米百二十斛。紹興十七年建。

太一宮

編輯

太一宮以紹興十七年建,明年,宮成,凡一百七十楹,分六殿:大殿曰靈休奉十神太一聖像,挾殿曰瓊章寶殿藏殿,別殿四曰介福上本命殿、金闕寥陽三清、明離火德貞君、齋明齋殿,兩廡繪三皇五帝至里域星官凡一百九十五。每歳四立日,以籩豆祀之,用素饌。火禁依皇城法,士民許即道院設道塲,品官聽升殿。宮成,以秦太師為奉安太一使,翊日,上親詣,職事官、寺監簿、在京釐務官、通直郎已上,皆立班。道士,官給糧,歳為五百斛。其後又詔市嘉興田三十頃,以為道糧。宮後小坡上有亭曰武林,竹栢周遭,頗清絶。 孝宗受禪,增建本命殿曰崇禧。光宗受禪,乃遷介福像於夾屋,而名新殿為崇福殿

佑聖觀

編輯

佑聖觀,孝宗舊邸也。壁間有上少年時所題,云:「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至今以碧紗籠,寳藏之。淳熙三年初十二月落成,蓋建以奉佑聖真武靈應真君者也。內塑真武像,蓋肖上之御容也。

寧壽觀

編輯

寧壽觀,在七寳山之上,舊名三茅堂,有徽宗御畫茅君像。紹興二十年,賜額,觀後林中,可下瞰大內之宮中,樓臺殿閣髣髴可見,今為禁也。

延祥觀

編輯

延祥觀,紹興十四年建,以奉四聖真君。靖康末,上自康邸北使,將就馬,小婢招兒見四金甲人,各執弓劍以衞,上指示衆人,皆云不見,顯仁後聞之曰:「我事四聖香火甚謹,必其陰助。」及陷敵中,毎夕夜深,必四十拜,及曹勛南歸,後令奏上,宜加崇祀以景貺雲。觀今在西湖上,極壯麗,其像以沉香斵之,修繕之費,皆出慈寧宮,有司不與焉。

顯應觀

編輯

顯應觀,紹興十七年建,以奉磁州崔府君。在西湖之東岸,昔高宗靖康北使,至磁而還。建炎初年,秀王夫人夢神人,自稱崔府君,擁一羊,謂之曰:「以此為識。」已而有娠,遂産孝宗,亦異矣崔府君,東漢崔瑗也,封嘉應侯

祚德廟

編輯

祚德廟,始於熙寧間神宗未有聖嗣故,吳居厚請為之。紹興十六年四月,立於臨安。六月,詔成信侯程英增忠定,時國嗣未建,故祠之,且升為中祀,又封為公。是歲,監察御史石埭、王鎡因請行親祠高禖之禮。八月,改築高禖壇於圜丘之東,高咫而廣五倍。十七年二月,以秦丞相為親祠使,丁未,上親祠青帝於壇,以伏羲高辛配,又祀簡狄姜嫄於壇下,牲用太牢,玉用青幣倣其玉之色,樂舞如圓丘之制。

郡國祖宗神御

編輯

郡國廟,國朝惟祖宗所嘗幸則有之。建炎初,金圍西京急,留守孫昭遠遣其將王仔,奉啟運宮神御,間道走揚州,後遷於福州,而永安軍會聖宮、揚州章武殿之御容,則遷於溫州天慶觀。紹興十三年,復奉溫州神御還臨安,奉安於萬壽觀之後殿,惟啟運留福州,以守臣提舉。成都府新繁縣御容殿者,始在重光寺藥師院,雍熙間,僧道輝畫太祖皇帝御容於佛屋之後壁。熙寧六年,趙清獻為成都守,請建殿奉安,神宗不許,但令設板屋欄楯以扄䕶之。元豐元年,走馬承受趙選者,更具奏,得㫖修建殿宇,創置門鑰,官設監守,朝謁以時。紹興元年,終南山上清太平宮道士柴全真等,復持太宗、真宗御容,自岐下抵宣撫使張忠獻,忠獻即遣使奉安於太祖之側。四年,宣撫副使吳武安玠,更自武興送仁宗、英宗、神宗御容至殿奉安。二十七年,楊文安椿為兵部侍郎,言於朝,有㫖別加營繕,始更為殿門外向,二十九年乃成,時王時享知府事,請賜宮額及殿名,不報。淳熙中,胡長文入蜀,始議即府之聖壽寺創殿,以奉御容,殿宇甚華,供奉之物亦寖偹,乃復乞宮額於朝,先是,長文創雄邊軍,數千人列營府治之側,又言石室學聚川峽之士,而每遇科舉,皆歸試其鄉,乞為之別立解額,事未行,議者因謂今蜀已有大學及殿前司,獨欠景靈耳,由是格不下。今春、秋以府通判朝謁,用素饌,道士讀祝文,猶如終南之禮雲。

昭慈永祐𣪁宮儀

編輯

國朝自宣祖葬河南之永安,其後六聖皆祔。紹興元年,昭慈聖獻皇后崩於越州,遺詔權宜擇地𣪁殯,候軍事寧息,歸葬園陵,梓宮取周於身,以為他日遷奉之便,於是權𣪁於會稽縣之上皇村。十二年,徽宗梓宮將還,宰相秦檜白令侍從、臺諫、禮官赴尚書省集議,靈駕既還,當崇奉陵寢,或稱𣪁宮,禮部員外郎眉山程敦厚希檜意,獨上奏言:「仍𣪁宮之舊稱,則莫能示通和之大信,而用因山之正典,則無以為存本之後圖。臣以為宜勿循虛名而當示大信。」於是議者工部尚書莫將等,乃言太史稱歲不利大葬,請用明德皇后故事權𣪁,許之,議狀遠引明德而近舍昭慈似有所避也。其後高宗遺詔,亦稱𣪁宮,訖今遂循故事。

𣪁宮五使

編輯

昭慈之喪,以同知樞密院事李囬為總䕶使,刑部尚書胡直孺為橋道頓遞使,神武左軍都統制韓世忠為總管,內侍楊公弼為都監,調三衙神武輜重越州卒千三百人穿復土,不置五使。永佑顯仁,亦如之。高宗山陵始備五使如典禮。

昭慈永祐顯仁永思永阜永崇六𣪁

編輯

昭慈𣪁宮,方百步,下宮深一丈五尺,眀器止用鉛錫,置都監、廵檢各一員,衞卒百人。生日、忌辰、旦望、節序,排辦如天章閣之儀,以香火院為恭寧寺。永祐陵,在昭慈𣪁宮西北五十步,用地二百二十畆,兩𣪁宮歲用祠祭錢八千四百餘緡,修繕錢五千緡。顯仁皇后𣪁宮在顯肅宮之西十九步,二𣪁宮舊未有禁地,顯仁既葬,始立四隅,以二十里為禁域,凡民居、丘墓皆遷之。永思陵亦在會稽,紹興末,將營永阜陵,趙子直以思陵之旁土薄水淺,議卜於臨安之中軍寨,朱晦翁亦乞於近畿改卜,衆議不同,復祔於會稽之域,其後遂續建永崇陵焉。

山陵非宰相䕶送

編輯

永佑之權𣪁也,宰相秦會之不欲行,乃命信安孟王忠厚以樞密使為之,及營思陵,備置五使,遂命右相周益公掩𣪁宮,從所請也,時左相王季海,以老母惡凶事,故不欲行,然陵成而王卒罷。永阜之役,既命左相留仲至,未葬而仲至逐,右相趙子直亦不欲行,乃以少傅保寧軍節度使郭師禹為總䕶使,而命參知政事徐處恭持節導梓宮,既葬,師禹封永寧郡王,子直遂得罪。慶元末,永崇陵將復土,右相謝子肅亦不行,乃命平原王韓侂胄焉。山陵非宰相䕶送者,遂為故事。

成恭成穆慈懿恭淑四𣪁

編輯

初營佑陵顯肅皇后同壙,後以顯仁祔之,憲節皇后陪葬於佑陵,故永思獨以憲聖祔。孝宗在藩邸,成穆已𣪁於臨安府南山之修吉寺。乾道初,成恭歿,因葬其東,慈懿皇后𣪁宮又在成穆之東,神穴深九尺,紅圍裏方二十有五步,用成恭例也。恭淑皇后𣪁宮在慈懿之東廣教寺。

元懿太子𣪁

編輯

元懿太子𣪁所,在建康府城中鐵塔寺,法堂西偏之小室,無守者,蓋時方廵幸,庶事草創故也。

莊文太子園

編輯

莊丈太子園,在臨安府寶林院法堂內,初議以南山淨慈寺為之,王日曮時為給事中,言其高明顯敞,與安穆、安恭事體為不相稱,遂改用寶林焉。

秀安僖王園濮王秀王祠堂

編輯

秀安僖王園,在湖州城外之菁山。紹興元年八月,詔營廟於園之正北,三間二廈,神門、欞星門各一座,神廚、齋館隨地之宜。又作祠堂於臨安府,欞星門一座,朝門祠堂後堂各三間,挾屋兩門歇泊位庫屋,廵防、從人屋等又共為七十三間。廟庫以安神主,祠堂以藏神貌,用濮園故事也。濮王祠堂並神主,今寓紹興之報恩寺。

永佑永獻喪

編輯

徽宗初葬五國城,後七年,金人乃以梓宮還行在,梓宮將至,上服黃袍,乘輦詣臨平奉迎,登舟易緦服,百官皆如之。既至行在,寓於龍德別宮,以故待漏院為之。待漏院在行宮南門外之東,帝后異殿,先是選人楊煒獻書於執政,反覆言梓宮可還,真偽未辨,左宣義郎王之道亦貽書諫官曾統,乞奏命大臣取神櫬之最下者,斵而視之,然後奉安,既而禮官請用安陵故事,梓宮入境,即承之以槨,有司預製袞冕、翬衣以往,至則納槨中,不改斂。欽宗之喪,舉哀於天章閣南,以學士院為几筵,遙上陵名曰永獻,既乾道中,朝廷遣使求陵寢地,金人許以遷奉,且併歸靖康梓宮,朝廷難之,金人乃以禮陪葬於鞏縣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