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 |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 卷六 朝事二 |
► 卷七 |
朝事二
編輯道學興廢
編輯自熙寧、元豐年間,河南二程先生始以道學為天下倡,二先生少學於汝南周茂叔,其後學者翕然宗之。二先生死,其高弟門人,前有河南朱公掞、劉質夫、李端伯、京兆呂與叔、蘇季明、上蔡謝顯道、延平楊中立、建安游定夫、河東侯師聖。伊川門人,後有河南尹彥明、張思叔、東平馬時中、福清王信伯、涪陵譙天授中立。彥明遭遇靖康、建炎、紹興之間,致位通顯。天授入朝於靖康而不合,紹興中再召不起,後隱清神山中。建安胡康侯學《春秋》於伊川而不及見,以楊謝為師友,紹興初,秦會之為亞相,引康侯侍經筵,一時善類,多聚於朝,俄為呂元直、朱藏一所逐,朱、呂罷,趙元鎮相,彥明以布衣入覲,講經生學士多召用焉。元鎮罷,張德遠獨相,陳司諫公輔首上章,力排程氏之學,以為狂言怪語,淫説鄙論,鏤榜下郡國切禁之,康侯疏言:「今使學者師孔、孟,而禁不得從頤、顥,是入室而閉其戶也。」其後會之再得政,復尚金陵,而洛學廢矣。中立傳郡人羅仲素,仲素傳郡人李願中,願中傳新安朱元晦。康侯傳其子仁仲,仁仲傳廣漢張敬夫。乾道、淳熙間,二人相往來,復以道學為已任,學者號曰「晦庵先生」、「南軒先生」,東萊呂伯恭其同志也,南軒侍經筵不久而去,晦庵屢召不起,上賢之,久之,王丞相淮當國,不善晦翁,鄭尚書丙始創為道學之目,王丞相又擢太府寺丞陳賈為監察御史,俾上疏言:「近日縉紳所謂道學者,大率假其名以濟其偽,望明詔中外,痛革此習。每於除授聼納之際,考察其人,擯斥勿用。」晦翁遂得辭。又數年,周洪道為集賢相,四方學者稍立於朝,會晦翁除郎,以疾未拜,而林侍郎栗劾其欺慢,且詆道學之士,乃亂臣之首,宜加禁絶,林雖罷去,而士大夫譏貶道學之説迄不可解,甚至以朋黨詆之,而邪正幾不能辨。至紹熙末,趙子直當國,遂起晦翁侍經筵,而其學者益進矣。晦翁侍經筵數十日而去位,子直貶永州,何參政澹為中執法,復上擊道學之章,劉樞院德秀在諫列,又申言之,於是始有偽學之禁矣。先是,光宗登極,劉德修為殿中侍御史,上疏極言,兩議交攻之禍,詔下其章,而後五年,其偽學乃禁。
學黨五十九人姓名
編輯自禁偽學之後,劉侍郎珏以故御史免喪入見,上言:「前日之偽黨,今又變而為逆黨,且何䇿以消之?」於是自慶元至今,以偽學逆黨得罪者凡五十有九人:宰執四人——趙汝愚〈右丞相〉、留正〈少保觀文殿大學士〉、王蘭〈觀文殿學士知潭州〉、周必大〈少傅觀文殿大學士〉;待制已上十三人——朱熹〈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徐誼〈權工部侍郎知臨安府〉、彭龜年〈吏部侍郎〉、陳傅良〈中書舍人兼侍講兼直學士院〉、薛叔似〈權吏部侍郎兼樞密都戶承㫖提舉太史局〉、章穎〈權兵部侍郎兼侍講〉、鄭湜〈權刑部侍郎〉、樓鑰〈權吏部尚書〉、林大中〈吏部侍郎〉、黃由〈權禮部尚書〉、黃黼〈權兵部侍郎〉、何異〈權禮部侍郎〉、孫逢吉〈權禮部侍郎〉;餘官三十一人——劉光祖〈起居郎兼侍讀〉、呂祖儉〈太府寺丞〉、葉適〈太府卿領淮東財賦〉、楊方〈秘書郎〉、項安世〈秘書省校書郎〉、沈有開〈起居郎〉、曾三聘〈知郢州〉、遊仲鴻〈軍器監主簿〉、吳獵〈監察御史〉、李祥〈國子博士〉、楊簡〈國子祭酒〉、趙汝讜〈添監右臧差西庫〉、趙汝談〈前淮西安撫司輸官〉、陳峴〈秘書省校書郎〉、范仲黼〈著作郎兼權禮部郎官〉、汪達〈國子司業〉、孫元卿〈國子博士〉、袁燮〈太學博士〉、陳武〈國子正〉、田澹〈宗正丞兼權工部郎官〉、黃度〈右正言〉、張體仁〈太府卿〉、蔡幼學〈福建提舉常平茶事〉、黃灝〈浙西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周南〈池州州學教諭〉、吳柔勝〈新嘉興府府學教諭〉、李埴〈校書郎〉、王厚之〈直顯謨閣江西提㸃刑獄〉、孟浩〈知湖州〉、趙鞏〈秘閣修撰知揚州〉、白炎震〈新通判成都府〉;武臣三人——皇甫斌〈池州都統制〉、范仲仁〈知金州〉、張致遠〈江西兵馬鈐轄。已上並見於臺諫章疏者〉;士人八人——楊宏中、周端、胡道、林仲麟、蔣仲、徐範〈並太學生〉、蔡元定、呂祖泰。慶元三年十二月丁酉,知綿州王沇朝辭,入見,請自今曾係偽學舉薦、陞改及舉刑法亷吏自代者,並令省部籍記姓名,與閒慢差遣。事即行,黃子由為吏部侍郎,建言人主不當待天下以黨,與不必置籍以示不廣。沇,故資政殿學士王韶曾孫也。五年六月己丑,擢沇利州路轉運判官,時子由權禮部尚書,未幾,出帥蜀,張參政巖為殿中侍御史,奏子由阿附權臣,植立黨與,遂降子由雜學士奉祠。
御筆禁言舊事
編輯當黨禍既作,隆慈與上欲消之,因降御筆:「今後給舍臺論奏,不必更及舊事,務在平正,以副朕救偏建中之意」。時劉德秀為諫長,與察官張德修等上疏言:「自今舊奸宿惡,或滋長不悛,臣等不言,則誤陛下之進用,言之,則礙今日之御札,若任其敗壞朝事,復如前日而後進言,則徒有噬臍之悔,三者皆無一可。望宣下此章,播告中外,令舊奸知朝廷紀綱尚在,不致放肆侈張。」尋詔改「不必更及舊事」為「不必專及舊事」也。黃元章為殿中侍御史,獨上言:「治道在黜其首惡,而任其賢。使才者不失其職,而不才者無所憾焉。故仁宗嘗曰:『朕不欲留人過失於心中。』此聖皇之道也。至於前事有合理論列,事體有關國家利害者,臣不敢以不正對。」疏奏,元章竟徙他官。
慶元罷臧否
編輯孝宗淳熙中,始嚴監司臧否郡守之令,既申牧伯、部使者數人稽緩之訓。時趙溫叔守荊州,林黃中守潭,為上所禮,特下詔趣之,然行之十餘年後,士大夫往往以人情厚薄為臧否,論者頗患其不公。慶元四年,十一月庚申,新知漢陽軍蔣用之朝辭,上言稍論真偽,朝廷是之,明年,三月甲午,右正言陳自強復以為言,於是臧否遂罷。
慶元臧否縣令
編輯慶元中,張君量守廣西,請令監司、帥臣各於歲終,以所部縣令分臧否上中下三等,合平而為七,次春上奏,頒之考功,考其政蹟,果係臧之最者,取㫖陞擢,而否之最者,亦加黜責,其他次第,斟酌施行,以為懲勸,從之,時二年六月己丑也。然自後未有舉行之者,明年,君量入為臺諫,以至樞庭,卒不能行其事,更不能行其說雲。
紹興許薦士嘉泰罷泛舉
編輯國朝薦舉之目,自京職官至令錄,其來遠矣。元祐初,司馬公始奏設文武十科以舉士,其後又有舉將帥亷吏所知合舊陞陟自代等科,凡十有一。紹熙元年,冬,又詔監司、帥守滿秩造朝,陛對之際,許薦所部人才一二人,如無聼闕,文武高下皆無所拘,其後三年間,在外被薦者八九百人,朝廷不能盡用,但令中書省籍記其姓名而已。四年,冬,言者謂:「今被薦者猥衆,朝廷疑其私而不信,病其衆而難從,其間縱有賢才,不免與僥倖者併棄,請條約之。」乃詔帥守監司自今毋得獨員薦士。慶元元年,十一月,又詔諸司薦連銜以聞,明年,章德茂帥興元,薦知利州閬中蒲叔獻等三人政績,有㫖與監司,及陞擢差遣,胡紘為御史上言:「叔獻等不聞有過人之才,而直以人情之厚,獨銜舉薦。」詔勿行。嘉泰二年,三月,右正言施康年又言:「近來士大夫,有持亷吏科目及薦章十餘至廟堂,但得一學官者;又有挾三四薦而得院轄者,執政至無以卻之,請自陞改自代十科外,悉行罷去,如朝廷間有特㫖令內外舉薦者,並具實跡以聞。」從之,自此舉薦之濫少可革矣。〈元年七月察官鄧友龍請覺察所薦非其人者,從之〉
執政子孫任祠官
編輯祖宗時,執政子孫皆得任內外清望官,但不為臺諫兩省耳。自蔡京父子共政,秦熺繼之,由是典制大壞,孝宗惡焉。淳熙八年,八月,始詔見任宰執臺諫子孫,並與宮觀嶽廟,理為資考。慶元六年,閠二月,又詔許用前宰執舉狀為職司雲。
姚次韓論讞
編輯紹興初,陳去非在黃門,始申嚴奏讞不當之令,其後寖寛。慶元中,東南有因詈人歐死者,而行兇之人作何問奏裁,姚次韓愈為御史,上言:「如此是詈人之罪重於殺人。」三年,三月壬寅,詔自今有司奏讞死罪,不當者,論如律。
裕民五事
編輯自紹興初,令諸道守臣到官半年陳便民五事,既又命給舍看詳其可行者以聞〈二十六年九月壬子〉,其後寖廢。淳熙末,復申行之〈九年十二月戊午〉。慶元時,劉仲洪為諫長,復請專付檢正都司考覈,取其近情合理者以聞〈二年七月戊子〉。三年,四月丙辰,復令給舍看詳,以白執政,而檢正左右司檢詳,擬行之,然今諸路守臣所上言其無甚可行特姑存故事而已。紹興三年,二月甲寅,初有詔守臣到任半年,具便民或邊防五事以聞,著為令。
慶元緊要政目五十事
編輯慶元五年,十月,右諫議大夫陳自強勉之上緊要政事條目三十門 〈人文薦舉〉 〈財用科舉〉 〈軍旅學校〉 〈風俗爵祿〉 〈蓄積教化〉 〈法禁命令〉 〈陳諍賞罰〉 〈獄訟任官〉 〈稅賦守農田監司 奉天〉 〈邊備宗禮制奉祖 祭祀〉 〈銓選任相〉 〈馬政令任將〉 〈馭邊人荒政〉請令侍從兩省講讀官,進故事日於前項政事條目內選擇一事為題,先敘前代帝王施行得失,而證以祖宗故事,事體所宜,斷以已意,候其進入,編為一書,如一旬而講一事,則再加今日之事體,一歲之間便有三四十事,不過二年,朝廷之大政,講究畢矣。疏奏,從之。已而學士高文虎炳如又以二十事上之,如前請。〈稽古考課〉 〈勤政選吏〉 〈威斷救弊〉 〈卹刑宗廟〉 〈惠民宗室〉 〈久任兵制〉 〈文章奉親〉 〈歷法茶鹽〉 〈錢帛常平〉 〈漕運義倉〉
何自然論薦舉
編輯趙子直秉政,引用所知,多自外徑除館學者,何自然為中執法,以其廢壞壽皇成法,嘗上疏言之〈元年六月己邜〉。已而,有㫖除甲科及經擢用人外,須歴知縣有政績者,諸司薦舉乃得除職,命下,自然復言:「若此用人也,有二弊:一則其人政事雖無可述而有勢力,可宛轉移書遍囑,鼎力進奏;二則諸司之中茍有強有力者為之主張,則他司莫敢違拒,寒畯之士無繇可進。請詔諸司,取實有政績者,連銜以聞,仍關御史臺照會,若有不公,許本臺覺察。」從之〈元年十一月庚戌〉。自然雖有是言,然終不能革。嘉泰初,察院鄧有龍復奏言:「自慶元三年至六年,在外被薦者,無慮千餘人。其間或乏亷聲而舉充亷吏,或素昧平生而舉充所知,或不能文而舉可備著述,至於廟堂亦無以處之,願詔中外臣僚,自今有人則可薦,無人亦可闕,倘所薦非人,當擇其尤者而覺察以聞。」疏奏,從之〈元年七月丙戌〉然亦未嘗有覺察者。
監司郡守至官交割庫金
編輯孝宗淳熙中,常有詔守臣滿任,以見管錢物交後政或次官,收訖,申戶部置籍,代者限一月核實以聞,著為令〈九年正月乙亥〉。時蜀人有為總計,及典方面者,坐過例饋送各數萬緡,皆停官〈九年正月戊子三月乙未〉。
郡守銓量
編輯故事:諸道守臣皆臨遣。淳熙末,上以嶺南、蜀道遙遠,始詔川廣知州軍見居川廣合闕到半年前奏事人及係見闕去處,並令詣本路轉運司稟事,仰漕臣精加銓量人才,委堪任使,非昏繆老病之人,確實報明,申尚書省〈十年十月庚子〉。然諸道罕嘗舉行。紹熙末,言者論:「漕司之權比制司之為輕,而責亦不若制司之重。權輕則不敢多有所廢黜,責輕則不暇詳於顧計,州縣不治職,此之由。請一付之制司,權重則雖廢黜之多而有所不憚,責重則顧計利害之深而不敢茍且,如此則昏老疾病之人,不得冐居,而州縣無不治矣。」趙子直始為政,遂白行之〈五年十月辛邜〉。其後行之數年,議者不以為當。嘉泰元年,五月十有一日並赴闕朝辭會知合州郭公燮等數人代者皆過滿,帥臣劉仲洪因請於朝,仍復令制司銓量,免奏事焉。大抵川陜道遠,守臣奏事者,多以為勞若。帥臣公心一意,而無請託喜怒予奪之私,則銓量為得。
嘉泰奏薦
編輯嘉泰初,言者以官冗恩濫,請凡娶宗女授官者,仍舊法,終身止任一子〈乾道二年六月,集議,止任一子,九年改不作非泛〉兩府師相,不得以郊恩奏門客文學,歸正官不許添差極邊,初官不許求郡,大臣丁憂解官,遇覃恩,不許遷秩,著為令,從之〈元年八月己邜〉。
建炎至嘉泰申嚴贓吏之禁
編輯自祖宗開基,首嚴贓吏之禁,重者輒棄市。真宗以後,稍從寛貸,然亦終身不用。建炎二年,春,高宗復詔,贓罪明白者,不許堂除及親民差遣,犯枉法自盜罪至死者,籍其貲〈二月辛未〉。四年,秋,詔自今犯贓免死者,杖脊流配〈八月戊子〉,是冬,湖口令孫咸坐贓,黜隸連州,上謂輔臣曰:「祖宗時,贓吏有例杖於朝堂者,黜而特配者,尚為寛典。」〈十一月壬子〉紹興四年,秀州黃大本遂決刺焉。然高宗性仁厚,但行之數人而止。七年,秋,永嘉令李處亷貸死,籍其貲,自是為例〈九月丙戌〉。二十六年,秋,處守鄒栩犯贓當死,栩,鄒忠公〈志完〉子也,上見其獄,蹙額久之,曰:「既贓罪不可貸,乃編置吉州。」〈九月癸丑〉隆興二年,秋,統制官魏尚者,盜用所部軍食,為錢三千緡,獄具,孝宗諭湯丞相曰:「故事,當直決。」湯相曰:「尚武人不足深責,願陛下三令五申。」上勉從之〈九月己丑〉,遂降詔禁止〈十月乙丑〉。其後廣西提刑石享義抵罪,始刺配焉。淳熙五年,上既申保任京官連坐之罰,十年夏,又詔:「自今自盜枉法贓罪至死者,籍其貲仍決配,不以秩位之高下,形勢之輕重,朕將一槩施行。」〈六月戊戌〉遂命監司、帥臣歲舉部內亷吏一二人,具實跡來上,令中書籍記,無則闕之,〈六月己未〉然亦未嘗有決刺者。慶元元年,倪正父為吏部侍郎,建言:「今之達官貴人贓以萬計,監司臺諫按法不過放罷,前之行遣,既不究實,後之辨雪遂得有辭,請自今以貪墨聞者,雖未欲送獄根勘,亦合差官究實懲治,庶幾大贓治而小贓懲。」〈八月己丑〉其後亦不克舉行。嘉泰二年,冬,言者又論:「臣僚贓累鉅萬,且載章疏,投閒數月,便得祠祿,請自今皆須二年。」〈十一月庚午〉雖有是言,然臺諫所論,或得於風聞,朝廷察其誣,未嘗不抆拭也,若究實懲治,則贓者無倖免,而枉者可以復直矣。舊以絹計贓者,千三百為一疋,後增至二千,紹興三年,高宗以絹直高,特下詔增一千〈九月〉。乾道六年復詔,權以四千為一疋〈三月甲戌〉,迄今遂為定製。
近歲堂部用闕
編輯渡江以來,員多闕少,中外久患之,紹興末,寺監丞、簿、學官、大理司直、樞密院編修官始皆有待次者。乾道五年,秋,孝宗遂命「皆與添差一次,自今須見闕,乃得除」〈近歲以來,東南郡守,率皆待闕至五六年,蜀中亦三四年,由是朝士罕肯丐外,而勢要之人,多攘闕者〉淳熙十三年,詔:「自今存留州郡十五闕止差一政。」令中書籍記,以待執事官外補。慶元元年,又增為三十闕,非職事官補外,毋得陳乞。然廟堂牽於丐請,率多借用。嘉泰二年,夏,言者請以嘉興府、處、台、衢、嚴、信、池、袁、撫、江、潮、漳、泰、溫、徽州十五闕,令中書再行注籍,專待職事官請外,如有經營留闕之人,令給舍繳駁,臺諫論奏,從之〈四月辛邜〉。今監司、帥臣亦有待闕者,今年辛煥炳知䕫州待除,何侍郎異闕而侍左選人用六年闕,侍右,小使臣用五年半闕雲〈小使臣初用五年二月戊申吏部請用季闕慶元六年閠六月半闕許之〉
嘉泰禁私史
編輯頃秦丞相既和議,始有私史之禁,時李光嘗以此重得罪。秦相死,遂弛語言律,近歲私史益多,郡國皆鋟本,人競傳之。嘉泰二年,春,言者因奏禁私史,且請取李文簡《續通鑑長編》、王季平《東都事畧》、熊子復《九朝通畧》、李柄《丁未錄》及諸家傳等書,下史官考訂,或有禆於公議,乞即存留,不許刊行,其餘悉皆禁絶,違者坐之。〈二月甲午〉文簡所著《長編》,凡九百餘卷,孝宗甚重之。季平、子復皆嘗上其書,除職遷官,仍付史館。柄以父任監行在都鹽倉,乾道八年,夏,上其所編《丁未錄》二百卷,自治平四年至靖康元年,詔特改京官〈六月戊戌〉,付國史院,然紀載無法,學者弗稱焉,其秋,商人載十六車私書,持子復《中興小歷》、《九朝通略》等書,欲渡淮,盱眙軍以聞,遂命諸道帥憲司察郡邑書坊所鬻書,凡事干國體者,悉令毀棄〈七月戊申〉。《中興小歷》者,自建炎初而至紹興之季,書雖已成久,未嘗進御,然其書往往疎畧多牴牾,非古良史之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