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齋全書/卷五十九

卷五十八 弘齋全書
卷五十九
作者:李祘
1814年
卷六十

雜著六

編輯

武藝圖譜敘述庚戌

編輯

一之緣起

編輯

武藝譜凡六技。曰棍棒。曰藤牌。曰狼筅。曰長槍。曰鎲鈀。曰雙手刀。初宣廟命訓局郞韓嶠。質問於東征遊擊許國威。撰次刊行者也。先王己巳。小朝代聽庶政。至己卯。命增入十二技。曰竹長槍。曰旗槍。曰銳刀。曰倭劒。曰交戰。曰月刀。曰挾刀。曰雙劒。曰提督劒。曰本國劒。曰拳法。曰鞭棍。纂修圖解。作爲新譜。十八技之名始此。事在顯隆園誌。予卽阼初元。聿追先志。竝命新舊譜。肄習試取。己酉。命內閣官李德懋,朴齊家。壯勇將官白東脩等。裒成一統。又增騎技六。曰騎槍。曰月刀。曰雙劒。曰鞭棍。曰擊毬。曰猿騎。卽馬上才。通共二十四技。命曰武藝圖譜通志。親撰序文。弁其首。命左議政蔡濟恭書之。庚戌頒示京外軍營。著爲制。

二之編纂

編輯

各條博蒐廣攷。疏其原委。舊譜則上書原字。新增者書增字。以別之。毋或兜攬混淆。以掩前人之美。下方有案說。皆低一字書。命開書局於壯勇營。出內府兵家二十餘部。以資考檢。又命李德懋繙閱。閱古觀祕書。朴齊家繕寫鐫本。白東脩與營校之知兵者。察試技藝。董飭開彫。三閱月告訖。藏其板於壯勇營。

三之內操

編輯

我朝練兵之制。凡郊幸大閱以外。武臣之角射。衛士之較藝。歲有恆期。月有常程。至於禁苑試藝。無表見之籍。故博攷列朝內苑試藝及建置軍門編纂兵書故實。自太祖元年。至英宗乙未。倣前史本紀年經月緯。逐事排次。命曰兵技總敘。列之卷首。如近日御纂隷陣總方,兵學通諸書。亦已刊行。而以其事近誇耀。不許附錄。

四之圖式

編輯

一技下。另開圖式。詳其尺度。舊圖。或有左右失勢長短違式者。逐段審究。人物則別其衣紋向背。形名則辨其圓尖銹鍍也漆。又一張兩面。作上下兩格。上格。書各技之勢。下格。繪人各二個。馬上諸技則一面一人。

五之總譜

編輯

舊譜有散圖而無合圖。倣武備志總譜例作譜。而武備志之圈書勢名者。悉代以圖。又依輿圖百里尺法。承以棊槃影格。以均步法。

六之註解

編輯

此書欲令將領卒伍。人人易曉。故其僻字奧文。另註音義。又原譜諺解。錯置圖譜之間。使之剔出。幷釋新譜。另編一卷。附之可以幷傳。離之亦足單行。其話頭有古今雅俗之異者。一一釐改。

七之小傳

編輯

戚繼光紀効新書。茅元儀武備志。俱爲此書之表準。故撰戚少保茅總兵小傳。次於兵技總敘之下。韓嶠原譜中有技藝質疑一篇。卽與許遊擊問答者也。爰命採摭韓嶠事實。別成案說。附於技藝質疑之下。

八之冠服

編輯

凡步軍習長槍,竹長槍,旗槍,鎲鈀,狼筅,雙手刀,銳刀,提督劒,本國劒,雙劒,月刀,挾刀,藤牌,棍棒,鞭棍者。具戰巾蟒繡衣。或靑紅黃斑斕衣。靑紅黃袴襪。惟習倭劒,交戰,拳法者。著㔶音感。覆頭也。頭。解網巾。絛束髻根。如屋轎葫蘆頂。衣袴襪同。凡馬軍習騎槍,雙劒,月刀,鞭棍者。具盔甲。凡擊毬者。具鬉笠。揷翠羽虎鬚。衣紅貼裏。裹肚。束廣組帶。臂著射韝。凡猿騎。著戰笠。或著盔。衣紅黃號衣。紅黃袴。不著䩺鞵。

九之器械附擊刺

編輯

長槍

長一丈五尺。鋒有血漕刃。下施小錫盤。柄有白黑朱三層。相間爲文。下有鐏。○其法。太山壓卵。美人認針。鐵翻竿。四夷賓服。滴水。指南針。滴水。指南針。鐵牛耕地。十面埋伏。滴水。指南針。滴水。指南針。滴水。指南針。滴水。指南針。鐵牛耕地。十面埋伏。滴水。指南針。邊攔白猿拖刀。騎龍。滴水。指南針。鐵牛耕地。十面埋伏。滴水。指南針。鐵翻竿。太公釣魚。(後譜)朝天。蒼龍擺尾。伏虎。伏虎。堆山塞海。鋪地錦。琵琶。鷂子撲鷯鶉。靈貓捉鼠。靑龍獻瓜。𩤔劒。闖鴻門。夜叉探海。

竹長槍

長二十尺。頭刃四寸。近手五尺。以上塗彩。○其法。太山壓卵。秦王點旗三次。金龍擺尾。左弄三次。丹鳳舞風。右弄三次。韓信磨旗。兩手執槍尾。前一刺左右弄一次。白猿拖刀。鐵翻竿。金龍擺尾。左弄三次。丹鳳舞風。右弄三次。韓信磨旗。白猿拖刀。

旗槍

刃長九寸。柄長九尺。朱漆。自錫盤以下塗黑白。凡五節。帶小旗。或黃或紅。○其法。龍躍在淵。擧戟。夜叉探海。中平。秦王磨旗。韓信點旗。中平換執。右伏虎。右伏虎。換執。堆山塞海。擧戟。左回換執。銀蛟出海。中平二刺換執。左伏虎。左伏虎。右回換執。右一刺。右回換執。左一刺。左回換執。後一刺。右回換執。前一刺。夜叉探海。

鎲鈀

長七尺六寸。重五斤。柄杪合鈀口根。粗一寸。至杪漸漸細。正鋒與橫股。合爲一柄。○其法。朝天。中平。進步。中平。進步。中平。進步。中平。伏虎。騎龍。中平。伏虎。伏虎。伏虎。伏虎。騎龍。拿槍。架槍。騎龍。拿槍。架槍。伏虎。中平。伏虎。伏虎。伏虎。騎龍。

騎槍

柄長十五尺。與步長槍同。○其法。初出馬。右手執轡。左腋挾槍。作新月上天勢。右手執前。左手執後。高擧過額。換執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右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左後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右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右後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左前一刺。換執左右手。作右前一刺。仍作弄槍。右內揮一次。左內揮一次。如是者無定數。○(附交戰譜)其法。兩人並立馬。甲先縱馬至百五十步許。回馬。乙縱馬相遇。擧槍一撞。各從右戛過。右顧換至原地。復縱馬相遇。如是者三次。甲逐乙相戰。不勝者被擒。或縛或腋。馳馬回原地。

狼筅

長一丈五尺。重七斤。有竹鐵二種。附枝必九層十層十一層。筅鋒重半斤以上。亦可附枝。除近手二層外。餘俱用倒鉤。冠其杪根。後要粗重手。執於中要。前後相稱。○其法。中平。架上。閘下。架上。閘下。架上。閘下。閘下。架上。閘下。架上。閘下。架上。拗步退。閘下。架上。拗步退。閘下。架上。鉤開。閘下。架上。鉤開。閘下。架上。拗步退。閘下。架上。拗步退。閘下。架上。騎龍。

雙手刀

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長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其法。見賊出劒。持劒對賊。向左防賊。向右防賊。向上防賊。向前擊賊。向左一擊。向右一擊。初退防賊。進前殺賊。進坐。拭劒伺賊。閃劒退坐。進前殺賊。向上防賊。進前殺賊。揮劒向賊。進前殺賊。向上防賊。進前殺賊。一刺。再退防賊。向上防賊。向前擊賊。進坐。拭劒伺賊。向左防賊。向右防賊。向上防賊。向前擊賊。向左一擊。向右一擊。三退防賊。向前擊賊。向前擊賊。進坐。拭劒伺賊。藏劒賈勇。

銳刀

刃長三尺三寸。柄長一尺。共重一斤八兩。○其法。太阿倒拖。見賊出劒。鳳頭。白蛇弄風。白蛇弄風。右迴左挾。獸頭銀蟒。右廻。再廻。三廻。太阿倒拖。換執。呂仙斬邪。前一擊。逆鱗。獸頭。撩掠。掀擊。金剛步雲。右翼。豹頭三次。展翅。獸頭。銀蟒。右廻。再廻。三廻。逆鱗。坦腹。羊角弔天。前一擊。撩掠。豹頭。左翼。鑽擊。展翅。逆鱗。獸頭。

倭劒代用腰刀

其法。(土由流)藏劒右挾正立。右手右腳左一打。擧左足右藏。右手左腳左一打。進坐藏劒右腳。右手。右腳戴劒前一打。擧右腳左藏。右手右腳推右。右手左腳前一打。藏劒正立。右手右腳左一打。進坐藏劒右腳。右手右腳右一推。右手左腳左藏。右手右腳右一推。右手左腳右藏。右手右腳左一打。右手左腳前一打。藏劒正立。右手右腳伸跳一打。縮跳一打。伸跳一打。右手右腳戴劒。右手左腳前一打。右手右腳再叩。右手右腳戴劒。右手左腳前一打。(運光流)(千利)藏劒正立跨虎。右手右腳兩手前一打。右手左腳前一打。右手右腳前一打右手右腳前一跳前一打。(速行)兩手橫劒跨虎。兩手前一打。右手左腳前一打。右手右腳前一打。右手右腳前一跳前一打。(山時雨)右手右腳跨虎。兩手前一打。右手左腳前一打。右手右腳前一打。右手右腳前一跳前一打。(水鳩心)右藏跨虎。兩手前一打。右手左腳前一打。右手右腳前一打。右手右腳前一跳前一打。(柳絲)倚劒右肩跨虎。兩手前一打。右手左腳前一打。右手右腳前一打。右手右腳前一跳前一打。(千柳流)藏劒正立。初度手。右手右腳左一打。進坐藏劒右腳。右手右腳前一打。右手左腳前一打。右手右腳。戴劒一跳再弄。右手右腳前一打。左手左腳執刃。左手左腳左外掠。左手左腳跳一步。壓劒一字進坐。右手右腳。戴劒進坐。右手左腳前一打。右手右腳進坐。右手左腳前一打。藏劒正立。左手左腳戴劒進坐後顧。右手右腳前一打。左手左腳戴劒進坐後顧。右手右腳前一打。右手右腳右下藏。右手右腳戴劒。右手左腳前一打。右手右腳戴劒。左手疊在右手腕。右手左腳前一打。左手向後。右手右腳再叩。右手右腳右下藏。右手右腳戴劒。右手左腳前一打。藏劒正立。右手右腳左出跳一步左打。右手右腳戴劒。右手左腳前一打。右手右腳右藏。右手右腳流星出左一打。右手右腳前一打。(柳彼流)垂劒正立。右手右腳前一刺。進左足左垂劒。退左足右垂劒。退右足左垂劒。右下藏。右手右腳戴劒。右手左腳前一打。右手右腳右藏。右手右腳前一刺。進左足右藏。右手右腳前一刺。進左足左垂劒。退左足右垂劒。退右足左垂劒右藏。右手右腳戴劒。右手左腳前一打。

交戰。卽倭劒也。

其法。甲乙各右持劒。橫負項後。左手壓左腰。甲見賊出劒。右手右腳一打。擧劒跳出。右手右腳一打。回身向後。乙見賊出劒。擧劒跳出。甲乙劒刃相接。回身換立右藏。甲進入一剪打。一擧打。又一剪打。乙退步一壓一接一壓。甲進入一剪打。一擧打。又一剪打。乙退步一壓一接一壓。甲乙各左藏。內外接刃換回。垂劒一打。右下藏。甲進入戴劒。高擧一打。乙一壓一接。甲乙各左藏。內外接刃。換回。垂劒。一打左藏。乙進入一剪打。一擧打。又一剪打。甲退步一壓一接一壓。甲乙各左藏。內外接刃換回。垂劒一打。右下藏。乙進入戴劒。高擧一打。甲一壓一接。甲乙各左藏。內外接刃。換回。垂劒一打。右下藏。乙擧劒一打。又一打。甲進入戴劒。左垂劒打。右垂劒打。左垂劒打。乙退步左垂劒防。右垂劒防。左垂劒防。甲乙擧刃高打。左垂劒一打。右下藏甲擧劒一打。又一打。乙進入戴劒。左垂劒打。右垂劒打。左垂劒打。甲退步左垂劒防。右垂劒防。左垂劒防。甲乙擧刃高打。左垂劒一打。右下藏。乙一跳一刺一打。甲下剪打。進前戴劒。左垂劒打。右垂劒打。左垂劒打。乙退步左垂劒防。右垂劒防。左垂劒防。甲乙擧刃高打。左垂劒一打。右下藏。甲一跳一刺一打。乙下剪打。進前戴劒。左垂劒打。右垂劒打。左垂劒打。甲退步左垂劒防。右垂劒防。左垂劒防。甲乙擧刃高打。左垂劒一打。右下藏。投劒相撲。

提督劒。與銳刀同。卽腰刀也。

其法。對賊出劒。進前殺賊。向右擊賊。向左擊賊。向右擊賊。向左擊賊。揮劒向賊。向前擊賊。初退防賊。左廻再廻三廻。向後擊賊。向右防賊。向左防賊。向右防賊。向左防賊。進前殺賊。勇躍一刺。向左擊賊。揮劒向賊。進前殺賊。再退防賊。右廻再廻三廻。回身向賊。進前殺賊。進前殺賊。拭劒伺賊。藏劒賈勇。

本國劒。與銳刀同。卽腰刀也。

其法。持劒對賊。右內掠。進前殺賊。金鷄獨立。後一擊。金鷄獨立。進前殺賊一刺。猛虎隱林。右廻右廻。鴈字。直符送書。撥草尋蛇。豹頭壓頂。朝天。右廻。左挾獸頭。向右防賊。後一擊。展旗。進前殺賊。金鷄獨立。左腰擊左廻。右腰擊右廻。後一擊。長蛟噴水。白猿出洞。右鑽擊。勇躍。一刺。後一擊後一刺。向右防賊。向前殺賊。向前殺賊。兕牛相戰。

雙劒

刃長二尺五寸。柄長五寸五分。重八兩。○其法。持劒對賊。見賊出劒。跳一步。大門。飛進擊賊。初退防賊。右廻。再廻。三廻。向右防賊小門。向左防賊。大門。揮劒。向右防賊小門。向左防賊。大門。進前殺賊。前一打。五花纏身。五花纏身。五花纏身。後一擊。鷙鳥斂翼。藏劒收光。項莊起舞。大門。

馬上雙劒。與步雙劒同。卽腰刀也。

其法。初作項羽渡江。右手執轡。左手幷執雙劒。一竪一挾。出馬作孫策定江東。右手卽將所挾劒。向左擺開。右手前定。左手後定。仍作漢高還霸上。左劒右挾負。右劒向後擊賊。作雲長渡灞水。右劒左挾負。左劒向後擊賊。作飛電繞斗。左劒右揮防身。右劒左揮防身。仍爲向前一擊。作霹靂揮斧。右劒左揮防身。左劒右揮防身。仍爲向前一擊。左顧防身。右劒左揮。右顧防身。左劒右揮者三次。以項羽渡江畢。若回馬則作漢高還霸上。又作雲長渡灞水。無定數。以項羽渡江畢。

月刀

柄長六尺四寸。刃長二尺八寸。共重三斤十四兩。歧刃注毦。黃銅飾。柄朱漆。鐵鐏。○其法。龍躍在淵。新月上天。猛虎張爪。右廻。右廻。右廻。鷙鳥斂翼。金龍纏身。五關斬將。右一擊。左一擊。右一擊。左一擊。金龍纏身。向前擊賊。龍光射牛斗。左廻。左廻。左廻。向後一擊。蒼龍歸洞。月夜斬蟬。霜鶻奮翼。奔霆走空翻身三次。介馬斬良。左一揮。右一揮。向前殺賊。龍光射牛斗。左廻。左廻。劒按膝上。長蛟出海。猛虎張爪。右廻。藏劒收光。進前殺賊。竪劒賈勇。

馬上月刀。與步月刀同。

其法。初作新月上天。左手左挾出馬。右手執前。左手執後。高擧過額。仍作白虎炰烋。右脥藏刀。旋作秋山御風。右顧一揮。還作靑龍騰躍。右手下藏。仍爲竪刀高擧。又作春江掃雲。左顧一揮。又作秋山御風。右顧一揮。又作靑龍騰躍。向前一擊。左顧一揮。右顧一揮者三次。作紫電收光。右手右脥藏刀畢。若回馬則以白虎炰烋。仍爲秋山御風。春江掃雲。無定數。以紫電收光畢。

挾刀

柄長七尺。刃長三尺。重四斤。柄朱漆。刃背注毦。○其法。龍躍在淵。中平一刺。中平一刺。烏龍擺尾。五花纏身。中平一刺。龍光射牛斗。左廻。中平一刺。右半月。龍光射牛斗。左廻。再廻。三廻。蒼龍歸洞。前一擊。左廻。中平一刺。丹鳳展翅。換執。五花纏身。中平一刺。丹鳳展翅。五花纏身。中平一刺。龍光射牛斗右廻。左半月。龍光射牛斗。右廻。右廻。銀龍出海。龍光射牛斗。右廻。烏雲罩頂。右一擊。左一擊。前一擊。竪劒賈勇。

藤牌

老粗藤如指用之爲骨。藤篾纏聯。中心突向外。內空。內以藤爲上下二鐶。以容執持。每兵執一牌。一腰刀。一鏢槍。鏢槍頭粗長五寸。重四兩。首徑六分。長七尺。尾徑二三分。稠木細竹。皆可鐵鋒要重。○其法。起手。躍步。低平。金鷄畔頭。低平。躍步。低平。滾牌低平。仙人指路。埋伏。埋伏。滾牌。埋伏。仙人指路。埋伏。滾牌。埋伏。躍步。斜行。

拳法

其法。探馬拗鸞肘。懸腳虛餌。順鸞肘。七星拳。高四平。倒揷。一霎步。拗單鞭。伏虎。懸腳虛餌。下揷。當頭砲。旗鼓。中四平。倒揷。倒騎龍。拗單鞭。埋伏。懸腳虛餌。下揷。當頭砲。旗鼓。高四平。倒揷。一霎步。拗單鞭。

五花纏身。兩人對立。甲鴈翅側身。乙跨虎。相廻立。甲懸腳虛餌。乙丘劉。甲鴈翅側身。乙跨虎。相廻立。乙懸腳虛餌。甲丘劉。乙鴈翅側身。甲跨虎。相廻立。甲伏虎。乙擒拿跳越。乙伏虎。甲擒拿。跳越。拋架。拈肘。甲背負乙。橫擧倒擲。乙下地立。乙背負甲。橫擧倒擲。甲下地立。

棍棒

長七尺。重三斤八兩。○其法。扁身中攔。大當。大當。大剪。大弔。一刺。滴水。大當。大當。大剪。大弔一刺。滴水。大當。大當。大剪。大弔一刺。滴水。大當。大當。大剪。大弔一刺。滴水。仙人捧盤。大剪。大弔一刺。滴水。仙人捧盤。大剪。大弔一刺。滴水。齊眉殺。倒頭。下穿。大弔一刺。滴水。齊眉殺。倒頭。下穿。大弔一刺。閃腰剪。下接。下穿。大弔一刺。下接。下穿。大弔一刺。下接。下穿。大弔一刺。下接。下穿。大弔一刺。直符送書。走馬回頭。大剪。大弔一刺。扁身中攔。上剃。

鞭棍

鞭長八尺九寸。子鞭長二尺二寸五分。棍長十尺二寸五分。幷堅木朱漆。○其法。龍躍在淵。甲霜鶻奮翼。乙扁身中攔。上剪換立。甲月夜斬蟬。再叩。乙蒼煙罩頂。坐防。大當。左外再叩。右內大當。右內一打。大當。鞭右外打。棍左內打。左內大當。左內一打。左外大當。左外一打。甲右迴一打。下接。乙以棍相接。左內大當。右內大當。大當。左內大當。右外大當。甲右廻下接。乙以棍相接。左內大當。右內大當。大當。左內大當。左外大當。甲右廻下接。乙以棍相接。

馬上鞭棍

鞭長六尺五寸。子鞭一尺六寸。攢竹裹皮施筋。或朱或漆。○其法。初作霜鶻奮翼。左手執轡。右手執棍。高擧出馬。作靑龍騰躍。兩手高擧。過額。作春江掃雲。左顧一揮防身。作白虎炰烋。兩手高擧過額。作秋山御風。右顧一揮防身。作霹靂揮斧。向左一擊。仍爲左顧防身。作飛電繞斗。向右一擊。仍爲右顧防身畢。

擊毬

杖匙長九寸。廣三寸。柄長三尺五寸。毬圓圍一尺三寸。出馬標距置毬標五十步。置毬標距毬門二百步。毬門內相距五步。○其法。初出馬旗下。以杖橫置馬頸。與馬耳齊。謂之比耳。以杖當馬之胷。謂之割胷。側身仰臥。以杖擬諸馬尾。謂之防尾。馳至散毬處。以杖之內面。斜引毬使高起。謂之排至。以杖之外面。推引毬而擲之。謂之持彼。亦謂挑鈴。仍用比耳。左旋又割胷。再防尾。還至擲毬處。更引毬謂之轉鈴。如是者三回。乃馳擊行毬。三回雖畢。地勢凹陷。有不可行毬。則或四或五回。亦不妨。行毬之初。不縱擊。用比耳。或二度。或三度。比耳之後。擧手縱擊。手高抗而下垂揚揚。謂之垂揚手。垂揚手無定數。以毬出門爲度。擲毬之後。作虛垂揚手。又作防尾。又斜引毬。以垂揚手。向紅門擲之直入。仍逐毬出門。虛垂揚手。繞毬三回。一引毬還入紅門。過都廳帟幕。則鳴鼓。仍以比耳。馳回出馬原地畢。或比耳之時。未及垂揚手。毬已出門。則於毬門之內。虛垂揚手。又於毬門之外。亦虛垂揚手。或毬到於毬門之前欲止。則更擊而馳出毬門。亦不妨。

猿騎

其法。初出馬。手持三穴銃。走馬立馬上。仍據鞍橋。右超馬腹。不磨鞍。足蹔至地。又左超馬。或三或四。無定數。卽倒立植頂馬頸之左。陡回馬翻身。橫臥佯死。作右鐙裏藏身。手掬沙土。亂擲跟掛。倒曳而行。又作左鐙裏藏身。再夾鞍。反背枕馬尾畢。或用雙馬連絆而馳。諸勢幷同。

十之考異

編輯

訓局鎲鈀,雙手刀,交戰。禁衛營銳刀,提督劒。本國劒,雙劒。龍虎營倭劒,月刀。御營廳雙劒等勢。傳授各異。故作考異表。

舟橋指南

編輯

舟橋之制。載於詩。見於史。昉之久矣。我國僻陋。至今未之行。予於是決意欲行之。諮於廟堂。詢及父老者。非不勤且懇矣。對揚之地。未嘗以分數明三字。留心著手。故其料量排布。只出於麤拳闊籌。以水則摠爲之四五百把。以船則摠爲之八九十隻。以材木則摠爲之四五千株。以募役則摠爲之五六百名。行且謀之。遂不復更事綜核。及其措置也。結船則進一船。較其高低。不合則退之。一船聯結。殆費半日。造橋則繫百艘而待其排比。有餘則退之。百艘之廢業。殆爲數月。斫材則催督諸路。民邑受困。役丁則吩咐軍校。任渠董督。惟知有虛聲唪喝。豈能無暗地姦僞。鋪莎則諉以細節。都不置意。船艙則名雖按例。一遇水上之添波。始乃棼棼聒聒。若是而其可曰善料事乎。舟橋之設。爲每歲幸行之須。則一副金石之式。趁今合有講定。究其要。不過曰分數明三字。燕閒之暇。漫錄如左。以待有司者稟旨。舟橋之制定。則上以補經用。下以除民弊。豈直師古雲爾乎哉。一擧而有兩得。舟橋之謂也。庚戌孟秋。書。

一曰。形便。舟橋形便。自東湖而下。露梁爲最。何者。東湖。流緩岸立。爲可取。然水闊而路迂。爲不便矣。冰湖。水狹爲可取。然南岸勢緩而延遠。水纔添尺。岸退十丈。添尺之淺水。不能引餘船以補。則勢將增廣船艙。而船艙爲新水所齧。原築者猶不能支。況可以新增乎。渡涉之期日已屆。水勢之增減難度。則半日江次。鑾路之停留。往年事可鑑也。且水性異於灘駛。其趨迅甚。新波衝濤。及於聯舟。冰湖尤不可用矣。都不如露梁之兼是數者之美。而無是數者之病。但潮勢頗高。船艙不可用舊制。然亦有良法。見下艙橋條。不足爲慮。今旣以露梁爲定。當以露梁。審勢量力而論之。

二曰。水廣。欲知船隻之容入。必先定水廣之幾何。露梁水廣約二百數十把。把無定限。當一切以指尺六尺爲一把。然水有進退。宜存餘剩。大約以三百把立準。論其容入之數。而隨其進退闊狹。量宜增減。固無傷矣。

三曰。擇船。今議將以牙山漕船及訓局船數十隻。用之江心。而兩邊則以鹽船充用。蓋鹽船舷薄而底窄。不堪用。莫如統括五江船隻。量其容入之數。分其高低之次。擇其完好之品。並見下。永定記號。隨毀隨補。從便酌定。

四曰。船數。欲知雜色。如縱梁橫板等。經費之容入。必先定船隻之數。欲定船隻之數。必先量每船之廣爲幾何。假如甲船廣爲三十尺。以五把論。則乙船廣爲二十九尺。丙丁船。次第尺量。分等聯合。統以計之。以應水廣一千八百尺。以三百把論。則可知船隻容入爲幾許艘。而雜色經費。亦可以此推定。卽今京江船廣。統以三十尺。若有未滿五把者。則隨其尺數。當增船數。則應水廣三百把。當入六十隻矣。

五曰。船高。蓋舟橋之制。中隆而兩邊殺。然後不惟觀美。亦合實用。小船當淺。大船當深。欲審隆殺之勢。必先定船體之高低。假如中甲船高爲十二尺。以二把論。左右乙船高爲十一尺九寸。左右丙丁船。亦各以分寸。次次降等。以漸而殺。不使層級懸殊。先列每船之高爲幾許。則可於一紙上鱗次分排。有如營陣擺列。瞭然在目。則不出戶而舟橋已掌上矣。若不以分寸降殺。而倏高倏低。則不但有欠觀美。其層級交違處。艱辛補空。又鋪笆子而彌縫之。去年笆子價直費逾千金。每歲此費。亦難支。當今用此法。則不過以空石掩覆之而已。又豈非省費之一端乎。但船之高廣。預先錄置。然後可以臨時取用。而三月以後。各所船隻。各自裝發。隨風漂泊。莫可搜捕。今宜令五江船主。各首其船隻所泊處。列書成冊。假如李船在湖南某邑。金船在湖西某邑。一一該括。然後另擇勤幹廉白者。多人。慮或有弊。只一二人亦可。徇行各所船隻止泊處。考成冊所載尺量。其高廣爲幾許尺。每某名某船下一一懸錄以來。而第其尺量高低。便有兩段。一爲入水之高。一爲出水之高。此若不精審。則易致乖舛。出水之高。宜用垂線。入水之高。宜用曲尺。又其完不完。亦須十分精審。從公該錄。然後待其回來。照閱成冊。廣狹而定幾隻容入之數。高低而定鱗次分排之序。完弊而定擇揀取捨之宜。則卽可定某甲船某乙船。幾許隻當爲舟橋船矣。名目旣定。然後知委各其船主。俾知被抄之由。發關各處。督其發送之限。則有司一按簿而船可如期而集。橋可不日而成矣。

六曰。縱梁。船上縱結者。縱梁之用帆竿。有三弊。蓋帆竿。下豐上殺。聯結之際。自致輪囷。鋪板其上。甚不平均。一也。帆竿聯結。橫亘多船。一船有頉。或破或沉傍船受害。改補不便。二也。帆竿卽商賈私物。如或傷折。亦係民弊。三也。今議別斫長木。削而用之。爲便好。如此則雖捄其二弊。一船有頉。傍船受害之弊。固自如矣。且長竿不可它求。只可斫取於湖海島中。而海運之際。莫可如水上木之結筏漂運。則勢將載之巨舶。而橫亘一船之木。不可多載。或牽之船傍。或繫之船頭。每舶多不過攜來數十竿矣。千里駕海。利稅難期。且於其間姦弊層生。列邑騷繹。勢所必至。今不用長竿而聯亘多船。只以每船用結一竿爲準。約船廣爲五把。則梁長以七把爲準。使其二把之餘長。分跨船舷之兩界。卽甲船之縱梁。與乙船之縱梁。相遇相結者爲一把長。又與丙船之縱梁。相遇相結者亦一把長矣。又其甲船縱梁之盡頭處。正當乙船之駕龍木卽舟中橫木。以撐船腹。分爲一間二間者。之上。而與乙船縱梁相合。乙船縱梁之盡頭處。正當甲船之駕龍木。而與甲船縱梁相合。以葛纜縛之。以撐槓促之。通一橋。次次用此法。則萬不游移矣。然議者猶以爲不如長竿之完固雲爾。則又於兩縱梁相遇處。相對鑿孔。以椓簪揷之。則尤爲萬全矣。然則一船雖有頉。只解其兩邊縛纜。則改其該船而已。又焉有長竿亘聯。多船受害之弊哉。且於出納庫舍之際亦甚輕便。御路約廣四把。則每一把之間。當置一縱梁。然則每船當入縱梁五箇。而六十艘所入爲三百箇矣。每竿長不過七把。則一舶恰載百餘箇。三隻漕船。可以從容輸致。而無駕海掣肘之弊矣。縱梁之大小。則削以四觚。每面以一尺爲準。足以中用矣。

七曰。橫板。御路之廣爲四把。則橫板之長。亦四把矣。廣則以一尺。卽指尺尺樣比營造尺減八分比禮器尺加二分。以上爲準。厚則以三寸營造尺爲準。應水廣一千八百尺。橫板亦當入一千八百張矣。其輸運之道。一舶恰載三百箇。不過六隻漕船。足以從容輸致矣。○今議以爲縱梁橫板所入松木。少不下五千株。計士及幹事輩。猶以爲不足。是所謂分數不明。姦弊層生者也。就以上項排數者計之。則中松一株。出縱梁一箇。大松一株。出橫板四張。則中松爲三百株。大松爲四百五十株。此皆存剩磨鍊。合爲七百五十株。而綽綽有裕矣。五千株之說。豈或近似。縱梁木則雖長山串。可以取來。而橫板木則當取於安眠島。蓋松之大者。一株不唯四板而止也。雖其體小者。榦長足爲八九把。截其半爲兩段。又鋸其半。則一株四板恢恢有餘矣。蓋斫松之際。姦弊不一。吏緣爲私。商緣爲利。嚴飭各該守令。親自照檢。另標烙印。以爲日後摘奸時考數。而橫板則必斫用大松。靳養幼松。俾存用舊蓄新之方。至於縱梁木。體不過小柱。長不過七把。株不過三百。京山閒漫處。從便取用。亦無不可。

八曰。鋪莎。舟橋方略講磨已久。未嘗以鋪莎爲憂。此甚疎矣。蓋莎草非如他種。一年採剝。五年不蘇。去年之役。初日取於五步之內。次日取於十步之內。而次日役功之所成。已半於初日。以此推之。今年取於百步之外。明年取於數百步之外。則其所役費。又當以次倍蓰。且募軍之法。本多浪費。況烏合之卒。不能一一董督。而雜遝怱擾之中。吏姦自滋。每年舟橋之役。鋪莎當爲第一弊矣。旣行一船一結之制。則各船未聚會。未相結之前。卽令各船。各量其船上所鋪莎草之容入爲幾許塊。預於歷路。如楊花西江等。各其沙格。共力採取。各載其船。各於就次結船之後。各自鋪覆事。預爲定式。俾令各其船主。知所擧行。則所謂萬人齊力。不日成之者也。議者或以爲船人不可枉勞。而旣編其隊。見下結隊條。又蒙所利。則勢所不辭。若其畚鍤之具。自官營造。分給各船。或値該船遞易。見下賞罰條。卽令傳授。永久掌用。定以年限。如或閪失於限內。則各自徵代。以作一定之規。

九曰。欄干。欄干當於御路邊。揷椓爲之。每一把揷一椓。則左右所入幷船艙。不過七百箇。以小笆子周之。而每笆各以五把爲準。則左右所入。幷船艙不過一百五六十浮矣。

十曰。下碇。去年之役。下碇雜亂。各船碇纜。交結互撕。如當風拍波揚之時。則易致傷損。下碇。當使甲纜。對甲船之頭。乙纜。對乙船之頭。無相交結。井井有間。則雖有風浪。自無掣鬭之患矣。

十一曰。藏械。每船之廣狹。旣相不同。則各其器械。如縱梁等亦當參差。每當分授。未易辨別。宜於每械之上。銘刻某隊見下第幾船。某色第幾械。各各類聚區別。藏弆於新建庫舍。別置一人。掌其出納。又令各其隊統。明其與受。則自無閪失混淆之弊矣。

十二曰。結隊。凡軍制。若非編隊束伍挨次節制之法。則號令不可行矣。賞罰不可明矣。今夫十人共一舟。尙有篙師。爲之節制。矧玆百舟共一橋。而獨無統領以率之乎。聚會不齊。孰任其督。班次相越。孰任其整。力役不競。孰任其董。器械有失。孰任其徵。破敗不補。孰任其察。一夫犯罪。百夫互諉。孰任其罰。今宜先定船隻之數。均分作隊。假如六十艘爲一橋。宜令別立第一大舶於江心。爲上船。分而爲六。各以十船爲一隊。而上船以北三十隻。爲左部三隊。以南三十隻。爲右部三隊。第隨船隻之數。均分立號。從便作隊。次於三隊之中。立第一第二第三之號。次於一隊之中。立第一第二至第九第十之號焉。每一隊。定一隊長。或篙工或船主。擇人爲之。令統十船之事。每一部。定一部長。或軍校或閒散。擇人爲之。令統三隊之事。別定都監官一人。有履歷幹事者。爲之。令居上船。統管一橋之事。各令挨次節制。受其棍笞。而每一船有頉。卽其隊長任罪。每一隊有頉。卽其部長任罪。或一橋有頉。卽都監官任罪。則一橋之內。自成軍制。號令嚴明。百工趨事。行幸有命。但當如法擧行。朝家不必更事申飭。而詰朝鼓行。虹橋已完矣。復安用囂囂聚議。汲汲知委。繹騷千人。浪費萬錢之爲哉。

十三曰。賞罰。舟橋之役。不輕而重。千人赴焉。萬人瞻焉。不有賞罰而勸懲之。何以濟之哉。今宜招集京江船主。詢問海舶生涯之所大願大利爭先趨取者爲何事。假如三南稅穀及海西販鹽等事。擇其最所欲者。每船一入舟橋案。而編於隊伍者。成給帖文。許令專利。宜酌定其界限。無令濫觴。或有怙勢踰越。有所現發。則分輕重抵罪。則民自勸矣。一有罪犯。卽於船案。除汰其名。充以他船。則利之所在。罰亦不少。不須刑杖徒流。而民自懲矣。如是則五江船人。將以編於舟橋。奉爲華職。未得之。惟恐不得。旣得之。惟恐或失。竭力趨事。無敢或後。惠而不費。勞而不怨。威而不猛者。正爲是也。又其部長隊長。經過幾番行幸。許調爲邊將。或屯監之歧。定式施行。則尤爲激勸之方矣。

十四曰。期會。京江船每於九十月間。分往各處。掛泊經冬。以待春漕者。出於爭先取利也。今以舟橋名目。原有定處。許令專利。則初無與人爭先。安用徑往過冬。春幸約在正晦二初。而雖或至季春仍留。經過後從容駕海。政値風和。尙雲早矣。仍又終歲行商。無所掣肘。秋幸時則約於八月旬望。一齊來待。另立科條。永久遵行。

十五曰。艙橋。今論船艙。以橋代築爲上策。然是法能令淺水。疏流橋下。不致齧壞之患而已。若新水忽至。添波數尺。則舟橋爲水所負。亦高數尺。艙橋樁立不動。不能隨水高下。則仰視舟橋。若庭瞻屋。將奈何哉。計不過拔出一船。使艙橋之頭。與舟橋之頭稍遠。而鋪跨長板。以連其路。使陞降之勢。不至太急而已。豈不悚且窘哉。今旣以露梁爲定。則露梁之潮勢。常常盛至。幾爲三四尺之高。而朝夕進退。倏高倏低。應接不暇。其計亦無所施矣。今有一法。人或謂之迂闊。而實則萬全。蓋其效能令艙橋。隨水高下。而與舟橋頡頏。雖波添一丈。常與舟橋相守不離。豈不美哉。先編長大厚板數十張。以長椓隱簪以聯之。如造船底。次以大木外帶。上下以合之。如造船扉。次以長松板。環舷各二層以圍之。如造津船。襦袽以補罅隙。使水不得漏。一如船制。次使其頭。直接舟橋之底。而浮於水面。其尾直過潮痕之界。而著於岸上。名之曰浮板。次於浮板上。如法作橋。其高廣以舟橋爲準。使舟橋艙橋兩頭密接。不當如舊制之離開空隙。作爲平面。以連其路。則能隨水高下。與舟無間矣。或曰。舟橋。百舟相維。勢力相撐。故蹴踏而不動。今此浮板。勢單而頭輕。以大橋壓之。萬馬踏之。能不乍沈而乍浮乎雲爾。而是則不然。凡浮法。其底愈大。而水力愈撐。今此浮板橫聯數十大板。浮之水上。則其倚水力也。不啻萬勻。然又有一法之較然無疑者。先取丫頭大木二株。削爲兩柱。對立堅樹於艙橋左右頭之地。以大纜。縛之舟橋船最邊船與艙橋相接者。之駕龍木。水添時。舟橋船有高下。則亦當從便改縛。次以極大纜。繫浮板之頭。左右各然。上掛於樹柱丫處。次於纜端繫一大網囊。次取許多石塊。盛於囊中。用作垂錘而錘之重。須以勿放勿引爲度。勿放者。謂人馬踏艙。而浮板不能沈入一分也。勿引者。謂浮板不能自擧一分也。然則是板也。能有時乎浮上。謂水添時。而不能有時乎沈入。豈非萬全之萬全乎。潮水所至之地。疾水所添之時。除非此法。則艙橋舟橋之有時高低之患。莫可捄矣。若其浮板轉運之道。就於板底。量宜作六輪或八輪。則不過五六人挈之。可以登岸矣。又若以體大藏弆之不便爲難。則分爲兩隻或三隻。如帿的之分合。臨時更合。何足謂之弊也。

右所論各樣事宜。不過說其大摠。優數存剩。若果臨事措置。酌量分數。則又當減其幾許數。而艙橋浮板所入之需。亦當恢恢出其中矣。

答廟堂舟橋事目

編輯

舟橋制置則有司存。何煩予措畫指導。而事關園幸。務欲不勞民力。不費經用。故詢於廟堂。俾陳便宜之策。

廟堂曰。舟橋安排。津路爲先。露梁津渡。兩岸相對而高。中流平穩而深。且其長廣。比纛島西冰庫三分減一。地勢之方便。工役之省約。甲於五江津路。則以露梁永定。溫幸時及宣陵,靖陵,章陵幸行時。竝用此路。獻陵,英陵,寧陵幸行時。移設於廣津。

露梁津形。北岸頗高而南岸平低。爲一望沙場。南北岸形。已是不同。則兩岸相對而高雲者。固誤矣。且潮水往來。水面之高下。朝夕變幻。則舟橋亦當隨而高下。中流平穩深雲者。亦誤矣。深字尤無意味也。然則舟橋之隨水高下固無傷。而兩頭作橋。最是難便。艙橋之制爲便耶。

廟堂曰。所入船隻。公私船參互取用。然後可無不足之弊。公船則以訓局船十隻。牙山貢津倉漕船十二隻取用。私船則以京江水下船二十隻取用。而或値水生津闊之時。則亦不可無預備之道。水下船限十隻。加數整待。

無論公私船。未尺量前。何以知容入幾許隻。況訓船漕船之高低。若不相稱。則其中必有不堪用者。而今以公私船。合四十二隻。牢定其數者。太欠商量。餘船幾隻之預備。雖是不可已之事。然兩頭作橋。牢不可動。則雖當水生津闊之時。餘船無所用矣。向來冰湖水生時。豈無餘船而然也。猝當水生。欲以餘船聯補。則兩頭橋毀而復造之外。無他道。故浮板上作橋之說。亦出不得已也。此果爲當耶。

廟堂曰。私船之入於船契者。不可不別設聊賴之資。以啓樂赴之路。三南漕船。各道戰兵船之限滿舊退者。一倂捧價出給於船契人處。以備造橋船隻修補之需。而戰兵船舊退者。限三年。漕船舊退者。永屬契中。

此是江民輩行貨所圖者也。旣專漕稅之利。又專退船之利。則入於船契者。皆將不數年。人人致富矣。一戰船之退件。恰造水下大船二隻。兵船與漕船之退件。亦能各造一大船。而一大船之物力。近入千金。則其爲利也奚但以萬金論哉。雖曰捧價出給。旣不能準捧當價。則渠輩獲利無可比矣。旣如是則造橋一款。一切使其契中。專爲擔當。事理堂堂。而今乃偏蒙其利。又欲使朝家。費了許多錢穀。依前浪用者。烏在其公私俱利之本意乎。朝家但當不費一文錢。而使渠輩擧行。渠輩亦必踴躍爭趨。唯恐或後。今乃敢生無厭之慾。益占利上之利。可勝痛哉。此非行貨所致。則能不見欺而然耶。

廟堂曰。三南自納邑稅。穀載運之役。出付船契。以資其業。而此是八江衆民生涯。則不可專屬船契矣。訓局船自有定式。漕船旣經漕轉。不必更論。水下私船三十隻。湖南湖西兩道中。參互道里遠近。船價多少。折半式從願劃定。自本司移文戶惠廳。以爲分送之地。

京江船之昔過千艘者。今止數百艘。則可見生利之漸不如前。而稅穀載運。又分利於船契。船契所付。六十艘外百數十艘。船漢幾何不失業而渙散也。另究其方便聊賴之資。俾無稱寃之端爲宜耶。

廟堂曰。公私船五十二隻。合爲一契。成置船案。每十隻各出船長一人。公船二十二隻。差出監官一人。私船三十隻。差出監官一人。公私船幷差出都監官一人。以爲次次統領之地。而監官三人。分屬於三軍門別軍官。通計久勤。如或作窠。自船契。從公論。圈點手本於主管堂上。文移各軍門。船長則亦爲圈點。差出一體手本。

舟橋船旣成一契。則不必以公私船。分而二之。假令船爲五十隻。則無論公私船。自可雜以用之。每十隻各出一隊長。每二十五隻。各出監官一人。爲左右部。別出都監官一人。使之摠領。然後可無彼此推諉之弊矣。監官三人。屬之軍門。似甚不緊。且三人輪回入直。則職務自然相妨。欲爲除本仕。則軍門亦多掣肘。不若專責本司之任。爲久勤之窠。而差出時。使渠輩圈點事無妨耶。

廟堂曰。官廨就露梁鎭接界處。設置木物庫十五間。米庫五間。自本司出物力營建。

以今所料。累十間。猶且不足。豈十五間貯木物乎。穀物則百包。猶不盡用。倉舍何必多造。此非不急之務耶。

廟堂曰。應入雜物。旣自本司措備需用。則不可無物力區劃之道。嶺南別會穀中。大米限二千石式。每年許劃作錢取用。米布如有用處。就貢津倉漕需中。量宜取用。物力出入用遺在。則主管堂上。另加照察。

舟橋設施。當以事𥳑費省。爲第一經綸。則大米二千石。年年許劃雲者。似欠綜核。江民輩生涯。莫上於漕運。而一入船契。則其利可專。故今方碎頭。唯恐或漏。至以千金行賂。則民之大願。可以推知。旣從其大願。則橋役之不日而成。亦可指掌。然則其中如干經費。每年五百兩足矣。且戰兵船漕船之許劃。旣是無前大利。則又出無盡財力。徒爲江漢輩益富之術者。全沒著落米。則員役輩料外。不必如前浪費爲可耶。

廟堂曰。造橋制度船隻。隨其體制大小。次次鱗付。下碇牢竪。以大葛索編結。又以大圓環朴排於各船上下左右。以小葛索貫結。上鋪縱結木。橫鋪長松板。幷間用大小釘。鋪以空石。實土被莎。兩傍設欄干。以爲界限。每船分置沙格三名。以爲禁火防水之地。

造橋制度。當專主船之高低。而只擧大小。已昧其方。大圓環朴排。徒繁工役。而反有悠揚之患矣。尤萬萬不當。空石實土。亦無意味。量船高低。鱗次聯接。以縱木兩頭相縛。結之駕龍木。以長板平鋪之。以撐介。緊促之。以空石。間間鋪之。以莎片被之。至且盡矣。且甲船與乙船密接。乙船與丙船密接。次次如是。然後可矣。若以大環相對朴排。則兩船接處。自然間空。波之所蕩。豈無悠揚之弊耶。

廟堂曰。長松板四千立。統營及安眠島風落松中。作板取用。而每箇長九尺厚二寸。廣則以一尺二三寸爲限。自統水營治木。賃船輸送。以爲藏置入用之地。而入用後。堂上都廳。親執照數。還爲入庫。其中如有折傷之板。自本司文移統水營。風落松中。作板取來。這這充補。

長板四千立之說。太沒分數。且以長爲九尺。廣爲一尺二三寸。磨鍊者。尤莫曉其故。露梁津廣。假令爲二百把。而一把爲六尺。則卽爲一千二百尺。每板廣爲一尺。則其所容入。自爲一千二百立。此外更無所入。而雖若干存剩。豈至四千之多哉。但御路以四把爲定。則板亦四把爲長。然後橋上可作平面。以九尺板有若苟充補空之例者。誠誤矣。以風落松事言之。各處豈有許多風落松。朝家雖以風落松知委。各處則斫伐生松。名以風落。自其例也。此所謂名存實無。而姦弊尤滋。都不如磨鍊容入之數。嚴飭該道。使之斫送。不害爲光明之事。而木之長廣。亦必以量水量船之尺。磨鍊裁作。然後可相符合。此則自京造送一尺爲好。統營太遠。宜取長山安眠之間。爲便耶。

廟堂曰。縱結木四百株。長自二十五六尺。至三十尺。末圓徑七寸許。斫取於長山串。自本邑賃船輸送。以爲藏置入用之地。而照數入庫。折傷充補等節。依長松板例擧行。

縱木磨鍊。亦似過矣。總以三十尺爲之。則二百五十箇足矣。以四十尺爲之。則二百箇足矣。而此亦量船尺度。然後可以確定實數。宜更詳。

廟堂曰。船頭橋所入木一百箇。亦以長二十尺。末圓徑八九寸。斫取於長山串。自本邑賃船輸送。自本司藏置充補等節。亦依長松板縱結木例。施行。

此橋旣與船頭相接。則御路之廣。當與舟橋之路廣同矣。然則橫鋪長松木。亦當與舟橋之長板同。今以二十尺磨鍊者。似是竪柱之資。而橋上以雜木補空。徒費物力。用後消融。此亦以長松板。依舟橋鋪之。年年仍用爲好。何必如是云云耶。

廟堂曰。生葛。畿內山邑產出處。貿用。

雖生葛一把分定。爲弊百端。此等些少物種。自可京貿。豈或如是張大耶。

廟堂曰。船頭橋。鋪杻笆子。

旣用長松板。則空石上補土。亦足堅緻。安用笆子爲耶。

廟堂曰。橋上補空及左右欄干次小椽木。自本司臨時貿用。而欄幹上橫木。以長竹貿用。

欄於橫木。以長竹爲之。亦似有弊。以小椽中稍長者。用之無妨。亦爲久用之道。宜詳之。

廟堂曰。造橋時役軍及負土負莎軍。自契中另擇丁壯。容入雇立雇價。每日二錢五分式上下。而別定頭目。領率赴役。

此條最欠商量。剝莎附近。年年爲式。則莎何以支當。且募軍許多名。誰能一一董飭。惟以曠日受價爲主。則錢何以支當。況莎場漸遠。工役倍遲。其弊莫可捄矣。已詳於鋪莎條。捨此而更無他道理。宜詳之。

廟堂曰。舟橋司都提調。三公例兼。提調兵曹判書漢城判尹三軍門大將例兼。主管堂上。濬川司主管堂上兼管。都聽。濬川司都廳。亦爲兼管。

提調不必多員。使二三人主管。則可以專責。而無令出多門之弊矣。且念來頭舟橋司。如或有頉。則三公奔走待命。諸堂俱是緊任。兼帶則朝家處分。亦必掣肘。𥳑其員數。專其責任。誠爲穩便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