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定音韻闡微 (四庫全書本)

御定音韻闡微 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御製音韻闡㣲序
  聲音之道㣲矣天地有自然之聲人聲有自然之節古之聖人得其節之自然者而為之依永和聲至於八音諧而神人和胥是道也文字之作無不講求音韻顧南北異其風土古今殊其轉變喉舌唇齒清濁輕重之分辨在毫釐動多訛舛樊然淆混不可究極自西域梵僧定字母為三十六分五音以總天下之聲而翻切之學興儒者若司馬光鄭樵皆宗之其法有音和類隔互用借聲類例不一後人苦其委曲繁重難以驟曉往往以類隔互用之切改從音和而終莫能得其原也我
  聖祖仁皇帝亶聰首出天地萬物之奧律厯象數之秘靡弗心解神㑹洞徹本原以國書合聲之法出於自然足以盡括漢文翻切之要妙也於是指授大學士李光地擬定條例節目俾諸生王蘭生纂輯之後復以尚書徐元夢董其成始自康熈五十四年迄今十載奏竣命之曰音韻闡㣲葢其為法也緩讀則成二字急讀則成一音在音和中尤極其和總出於人聲之自然而無所勉強洵為簡明易曉從來翻切家所莫及而講求音韻者習之良甚便也雖然此特就切韻言之耳嘗觀皇極經世書律感呂而聲生呂感律而音生律呂倡和相生不窮以聲音統攝萬物之變說者謂其以聲起數以數合卦而萬物之理脩焉我
  聖祖仁皇帝獨見音韻之本原即用以審音定律作樂崇徳其道舉無所不貫葢睿知淵通更有極乎至㣲者夫豈羣下所能仰窺萬一哉
  雍正四年五月十八日





  雍正六年九月二十一日奉
  㫖開列
  御定音韻闡微監修承修編纂校看校對監造諸臣職名武英殿監修
  和  碩  莊  親  王允 祿和  碩  果  親  王允 禮承修
  原任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太子太傅加三級李光地編纂
  提督浙江學政翰林院侍講加一級王蘭生校看
  內 閣 學 士 行  走徐元夢
  武英殿校對
  原     進      士方 苞翰 林 院 編 修 革 職 留 任俞鴻圖翰 林 院 編 修 加 一 級周學健
  翰  林  院  編  修李清植
  廵視西城署掌河南道事浙江道監察御史加一級唐繼祖內 閣 中  書  舎  人戴 臨監造
  稽察內務府事務監蔡御史兼䕶軍㕘領佐領加二級三 保
  監             造雅爾岱
  監             造李之綱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十
  御定音韻闡微目録    小學類三韻書之屬
  卷首
  韻譜
  卷一 上平聲
  一東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卷二 上平聲
  六魚
  七虞
  八齊
  九佳
  十灰
  卷三 上平聲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刪
  卷四 下平聲
  一先
  二蕭
  三肴
  四豪
  五歌
  卷五 下平聲
  六麻
  七陽
  八庚
  九青
  十蒸
  卷六 下平聲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鹽
  十五咸
  卷七 上聲
  一董
  二腫
  三講
  四紙
  五尾
  六語
  七麌
  卷八 上聲
  八薺
  九蟹
  十賄
  十一軫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澘
  卷九 上聲
  十六銑
  十七篠
  十八巧
  十九晧
  二十哿
  二十一馬
  二十二養
  卷十 上聲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寢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二十九豏
  卷十一 去聲
  一送
  二宋
  三絳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卷十二 去聲
  八霽
  九泰
  十卦
  十一隊
  十二震
  十三問
  十四願
  十五翰
  十六諫
  卷十三 去聲
  十七霰
  十八嘯
  十九效
  二十號
  二十一箇
  二十二禡
  二十三漾
  卷十四 去聲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徑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豔
  三十陷
  卷十五 入聲
  一屋
  二沃
  三覺
  四質
  五物
  卷十六 入聲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卷十七 入聲
  十藥
  十一陌
  十二錫
  十三職
  卷十八 入聲
  十四緝
  十五合
  十六葉
  十七洽
  等謹案
  欽定音韻闡微十八卷康熙五十四年
  勅撰雍正四年告成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文具述
  聖祖仁皇帝指授編纂之㫖刋刻頒行自漢明帝時西域切韻之學與佛經同入中國所謂以十四音貫一切字是也然其書不行於世至漢魏之間孫炎創為翻切齊梁之際王融乃賦雙聲等韻漸萌實闇合其遺法迨神珙以後其學大行傳於今者有司馬光指掌圖鄭樵七音畧無名氏四聲等子劉鑑切韻指南條例日宻而格礙亦日多惟我
  國書十二字頭用合聲相切緩讀則為二字急讀則為一音悉本乎人聲之自然證以左傳之丁寧為鉦句瀆為穀國語之勃鞮為披戰國策之勃蘓為胥於三代古法亦復相協是以
  特詔儒臣以斯立準首列韻譜定四等之輕重毎部皆從今韻之目而附載廣韻之子部以存舊制因以考其當合當分其字以三十六母為次用韓道昭五音集韻黃公紹韻㑹之例字下之音則備載諸家之異同協者從之不有心以立異不協者改用合聲亦不遷就以求同大抵以上字定母皆取於支微魚虞歌麻數韻以此數韻能生諸音即
  國書之第一部也以下字定韻清聲皆取於影母濁聲皆取於喻母以此二字乃本韻之喉音凡音皆出於喉而収於喉也其或有音無字者則借他韻他母之字相近者代之有今用協用借用三例使宛轉互求委曲旁證亦即漢儒訓詁某讀如某某音近某之意惟辯別毫芒巧於比擬非古人所及耳自有韻書以來無更捷徑於此法者亦更無精宻於此書矣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凡例
  從來考文之典不外形聲二端形象存乎㸃畫聲音在於翻切世傳切韻之書其用法繁而取音難今依
  本朝字書合聲切法則用法簡而取音易如公字舊用古紅切今擬姑翁切巾字舊用居銀切今擬基因切牽字舊用苦堅切今擬欺煙切蕭字舊用蘇彫切今擬西腰切蓋翻切之上一字定母下一字定韻今於上一字擇其能生本音者下一字擇其能收本韻者緩讀之為二字急讀之即成一音此法啓自
  國書十二字頭括音韻之源流握翻切之竅妙簡眀易曉乃前古所未有也
  凡字之同母者其韻部雖異而呼法開合相同則翻切但換下一字而上一字不換如姑翁切公字姑威切歸字姑彎切關字姑汪切光字此四字皆見母合口呼俱生聲於姑字又如基因切巾字基煙切堅字基腰切驕字基優切鳩字此四字皆見母齊齒呼俱生聲於基字由此以推凡翻切之上一字皆取支微魚虞歌麻數韻中字辨其等母呼法其音自合以此數韻能生諸部之音在
  國書十二字頭與支㣲魚虞歌麻數韻對音者原為第一部也
  凡字之同韻者其字母雖異而平仄清濁相同則翻切但換上一字而下一字不換如基煙切堅字欺煙切牽字梯煙切天字卑煙切邊字此四字皆先韻之清聲俱收聲於煙字如竒延切䖍字池延切纒字彌延切綿字齊延切錢字此四字乃先韻之濁聲俱收聲於延字由此以推凡各韻清聲之字皆收聲於本韻之影母各韻濁聲之字皆收聲於本韻之喻母蓋影喻二母聲有清濁乃本韻之喉音天下之聲皆出於喉而收於喉故翻切之下一字用影喻二母中字收歸喉音其聲自合也
  每韻中同音之字彚於一處每音第一字下註眀其音今將舊翻切列於前係以廣韻集韻舊名有不備者缺之他書可參証者併存之將所擬合聲切列於後係以合聲二字其有係以今用二字者因本母本呼於支微魚虞數韻中無字者則借仄聲或別部之字以代之但開齊合撮之類不使相淆遇本韻影喻二母無字者則借本韻旁近之字以代之其清母濁母之分不使或紊其取音比舊稍近也有再係以協用二字者再借鄰韻影喻二母中字以協其聲也或係以借用二字者乃雖借鄰韻併非影喻二母中字其聲為近而亦不甚協者也蓋漢文有音無字者多又支㣲魚虞數韻併各韻影喻二母皆單音之字不能合聲欲得正音必婉轉以求其相近若遇本字之切音易眀者則不多註遇舊韻書翻切用字已合者則仍其舊也
  平聲諸韻清濁之辨甚顯故收聲之字必分清濁至上去入聲其字較少而清濁之辨甚微但據出切之字以定其母而收聲之字或不拘清濁又凡翻切用字須擇其常見常用者若遇險僻之字或讀法差訛南北古今互異者其音雖近不如借用也
  按韻分音在於字母每音上所標見溪等字乃字母也其法出自梵僧詳析於宋鄭樵七音略而審定於元劉鑑切韻指南凡三十六母內有一十三母重列者故縱分二十三行橫分四等平上去入以聲相附脣喉齒舌以類相從凡經史韻書中有音有字者皆足以包之各省風土之殊古今音韻之變亦有以界之乃漢文審音之樞要也他如髙麗囘囘諸字書亦分韻分母而與中土之音多不對邵子皇極經世書及近代言韻者其字母各有多寡然或字母多而母中不能有字或字母少而字音多無所歸惟三十六母之譜與漢文合今仍其舊
  排列字母各有等第見溪諸母下係一二三四字乃其等也歴代韻譜多分四等故俗呼等韻邵子皇極經世書分開發收閉四音即四等之意今仍其舊
  依韻辨音各有呼法舊分開合二呼每呼四等近來審音者於開口呼內又分齊齒呼於合口呼內又分撮口呼每呼二等以別輕重二呼同居一幅共分四等名目加詳其實無二今於每韻內分註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各若干音以為按母分音之據乃呼法也
  韻書原為詩賦之用律詩律賦莫盛於唐則律韻宜依唐韻部分在三代以前有韻語無韻書秦漢魏晉以來與古漸異至齊梁間始有四聲切韻之説而周顒沈約之書亦已不傳今之廣韻蓋創自隋陸法言劉臻諸人增修於唐孫愐而更定於宋陳彭年共分二百有六韻乃韻書之最舊者景祐初宋祁丁度等撰修集韻收字取音務從該廣復刪其繁為禮部韻略頒之學官以為科舉詩賦之用紹興末衢州進士毛晃取禮部韻略增修之為增修互註韻略淳祐間平水劉淵有壬子新刻韻略乃併禮部韻之同用者為一百七韻金韓道昭有五音集韻就同用中併其呼法等第之相同者為一百六十韻嗣後惟元黃公紹古今韻會其韻目尚仍劉淵之舊他如陰時夫之韻府羣玉明之洪武正韻章黼之韻學集成等書部分愈少與廣韻集韻愈異今按音編次略倣五音集韻與韻會之式而二百六韻之名附存廣韻集韻之舊焉至韻目下獨用同用之註皆為律韻設也廣韻集韻諸書亦互有異同詳見各韻按語中
  唐虞三代以及秦漢所傳既無韻書故古韻部分言者各殊究無定論今按其收聲以別之平聲分為六部上去二聲與平聲同入聲分為三部皆與
  國書十二字頭之部分相對歌麻支㣲齊魚虞為一部皆直收本字之喉音凡諸韻之聲皆從此出與十二字頭阿厄衣一部之音相對佳灰與支微齊為一部同收聲於衣字與十二字頭艾厄矣一部之音相對蕭肴豪尤與魚虞為一部同收聲於烏字與十二字頭傲毆優一部之音相對東冬江陽庚青蒸為一部收鼻音與十二字頭昻罌英一部之音相對眞文元寒刪先為一部收舌齒音與十二字頭按恩因一部之音相對侵覃鹽咸為一部收脣音與十二字頭收聲於母字者相對至入聲屋沃覺藥陌錫職為一部乃東冬江陽庚青蒸之入聲其音宜與十二字頭之收聲於克字者相對以皆收聲於鼻音也質物月曷黠屑為一部乃眞文元寒刪先之入聲其音宜與十二字頭之收聲於忒字者相對以皆收聲於舌齒也緝合葉洽為一部乃侵覃鹽咸之入聲其音宜與十二字頭之收聲於卜字者相對以皆收聲於脣音也至十二字頭之收聲於勒收聲於思收聲於爾者其音為漢文之所無不能對音者也夫分六部收聲而三部有入此古韻唐韻之要訣講究樂府者言之而考之秦漢以前之經書多依此為韻即証之髙麗囘囘各國字書部分亦大致相符而求其該括整齊則未有如十二字頭者也
  韻部為經字母為緯等第呼法以別其音今於能別者悉為剖析註釋其不能辨者則仍舊以示存古之意又如江韻之字古音與東冬韻近今音與陽韻近殷韻之字唐人多與眞同用宋以後乃與文同用此聲音部分之隨韻而異者皆詳於各韻按語中若疑微喻三母南音各異北音相同知徹澄三母古音與端透定相近今音與照穿床相近又泥母與孃母非母與敷母古音異讀今音同讀此聲音部分之隨母而異者皆按舊譜列之而古今南北之別庶按母可辨不敢意為離合也
  韻書以審音為要故註釋之文不能多引或但採諸韻書之註以解其義或援經史子集以證其説取字以適用為宜故隠僻之文重複之音不能悉載仍以宋禮部韻略為本而復取諸家之韻書以增修之其詳則有字書類書可㕘考也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韻譜>
<經部,小學類,韻書之屬,御定音韻闡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