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錄宗鏡大綱/卷一
宗鏡錄序
伏以真源湛寂。覺海澄清。絕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跡。最初不覺忽起動心。成業識之由。為覺明之咎。因明起照。見分俄興。隨照立塵。相分安布如鏡現像。頓起根身。次則隨想而世界成差。後則因智而憎愛不等。從此遺真失性。執相徇名。積滯著之情塵。結相續之識浪。鎖真覺於夢夜。沉迷三界之中。瞽智眼於昏衢。匍匐九居之內。遂乃縻業繫之苦。喪解脫之門。於無身中受身。向無趣中立趣。約依處則分二十五有。論正報則具十二類生。皆從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別。向不遷境上虛受輪迴。於無脫法中自生繫縛。如春蠶作繭。似秋蛾赴燈。以二見妄想之絲。纏苦聚之業質。用無明貪愛之翼。撲生死之火輪。用谷響言音論四生妍醜。以妄想心鏡現三有形儀。然後違順想風動搖覺海。貪痴愛水資潤苦芽。一向徇塵罔知反本。發狂亂之知見翳於自心。立幻化之色聲認為他法。從此一微涉境。漸成戛漢之高峰。滴水興波。終起吞舟之巨浪。
爾後將欲反初複本。約根利鈍不同。於一真如界中開三乘五性。或見空而證果。或了緣而容入真。或三祇熏煉漸具行門。或一念圓修頓成佛道。斯則剋證有異。一性非殊。因成凡聖之名。似分真俗之相。若欲窮微洞本。究旨通宗。則根本性離。畢竟寂滅。絕升沉之異。無縛脫之殊。既無在世之人。亦無滅度之者。二際平等。一道清虛。識智俱空。名體咸寂。迥無所有。唯一真心。達之名見道之人。昧之號生死之始。
復有邪根外種小智權機。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見本。唯欲厭喧斥動。破相析塵。雖雲味靜冥空。不知埋真拒覺。如不辨眼中之赤眚。但滅燈上之重光。罔窮識內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虛影。斯則勞形役思。喪力捐功。不異足水助冰。投薪益火。豈知重光在眚。虛影隨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質而虛影當滅。若能回光就己。反境觀心。佛眼明而業影空。法身現而塵跡絕。以自覺之智刃。剖開纏內之心珠。用一念之慧鋒。斬斷塵中之見網。此窮心之旨。達識之詮。言約義豐。文質理詣。揭疑關於正智之戶。薙妄草於真覺之原。愈入髓之沉疴。截盤根之固執。則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爐名相。臨慧日之光。釋一真之海。斯乃內證之法。豈在文詮。知解莫窮。見聞不及。
今為未見者演無見之妙見。未聞者入不聞之圓聞。未知者說無知之真知。未解者成無解之大解。所冀因指見月。得兔忘罤。抱一冥宗。捨詮檢理。了萬物由我。明妙覺在身。可謂搜抉玄根。磨礱理窟。剔禪宗之骨髓。標教網之紀綱。餘惑微瑕。應手圓淨。玄宗妙旨。舉意全彰。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塵勞外道盡赴指呼。生死魔軍全消影響。現自在力。闡大威光。示真實珠利用無盡。傾秘密藏賙濟何窮。可謂香中爇其牛頭。寶中探其驪頷。華中採其靈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飲其甘露。藥中服其九轉。主中遇其聖王。故得法性山高。頓落群峰之峻。醍醐海闊。橫吞眾派之波。似夕魄之騰輝。奪小乘之星宿。如朝陽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猶貧法財之人。值大寶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涼池。為眾生所敬之天。作菩薩真慈之父。抱膏肓之疾。逢善見之藥王。迷險難之途。偶明達之良導。久居暗室。倏臨寶炬之光明。常處裸形。忽受天衣之妙服。不求而自得。無功而頓成。故知無量國中難聞名字。塵沙劫內罕遇傳持。
以如上之因緣。目為心鏡。現一道而清虛可鑑。辟群邪而毫髮不容。妙體無私。圓光匪外。無邊義海。咸歸顧盼之中。萬像形容。盡入照臨之內。斯乃曹溪一味之旨。諸祖同傳。鵠林不二之宗。群經共述。可謂萬善之淵府。眾哲之玄源。一字之寶王。群靈之元祖。遂使離心之境。文理俱虛。即識之塵。詮量有據。一心之海印。楷定圓宗。八識之智燈。照開邪暗。實謂含生靈府。萬法義宗。轉變無方。卷舒自在。應緣現跡。任物成名。諸佛體之號三菩提。菩薩修之稱六度行。海慧變之為水。龍女獻之為珠。天女散之為無著華。善友求之為如意寶。緣覺悟之為十二緣起。聲聞證之為四諦人空。外道取之為邪見河。異生執之作生死海。論體則妙符至理。約事則深契正緣。然雖標法界之總門。須辯一乘之別旨。種種性相之義。在大覺以圓通。重重即入之門。唯種智而妙達。但以根羸靡鑒。學寡難周。不知性相二門是自心之體用。若具用而失恆常之體。如無水有波。若得體而闕妙用之門。似無波有水。且未有無波之水。曾無不濕之波。以波徹水源。水窮波末。如性窮相表。相達性源。須知體用相成。性相互顯。今乃細明總別。廣辯異問。研一法之根元。搜諸緣之本末。則可稱宗鏡。以鑒幽微。無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會。遂爾編羅廣義。撮略要文。鋪舒於百卷之中。卷攝在一心之內。能使難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圓明。無盡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手。永息馳求。猶覺樹垂陰。全消影跡。獲真寶於春池之內。拾礫渾非。得本頭於古鏡之前。狂心頓歇。可以深挑見刺。永截疑根。不運微毫之功。全開寶藏。匪用剎那之力。頓獲玄珠。名為一乘大寂滅揚。真阿蘭若正修行處。
此是如來自到境界。諸佛本住法門。是以普勸後賢。細垂詳覽。遂得智窮性海。學洞真源。此識此心。唯尊唯勝。此識者。十方諸佛之所證。此心者。一代時教之所詮。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歸。唯勝者信解證入之所趣。諸賢依之而解釋。論起千章。眾聖體之以弘宣。談成四辯。所以掇奇提異。研精洞微。獨舉宏綱。大張正綱。撈摝五乘機地。升騰第一義天。廣證此宗。利益無盡。遂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能令廣濟含生。塞小乘之亂轍。則無邪不正。有偽皆空。由自利故。發智德之原。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成智德故。則慈起無緣之化。成恩德故。則悲含同體之心。以同體故。則心起無心。以無緣故。則化成大化。心起無心故。則何樂而不與。化成大化故。則何苦而不收。何樂而不與。則利鈍齊觀。何苦而不收。則怨親普救。遂使三草二木。咸歸一地之榮。邪種焦芽。同霑一雨之潤。斯乃盡善盡美。無比無儔。可謂括盡因門。搜窮果海。故得創發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頓圓無滯。明識歸家之道路。直進何疑。或離此別修。隨他妄解。如𤚲角取乳。緣木求魚。徒歷三祇。終無一得。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隨流。無諸阻滯。更遇便風之勢。復加櫓棹之功。則疾屆寶城。忽登覺岸。可謂資糧易辦。道果先成。披迦葉上行之衣。坐釋迦法空之座。登彌勒毘盧之閣。入普賢法界之身。能令客作賤人。全領長者之家業。忽使沉空小果。頓受如來之記名。未有一門。匪通斯道。必無一法。不契此宗。過去覺王因茲成佛。未來大士仗此證真。則何一法門而不開。何一義理而不現。無一色非三摩缽地。無一聲非陀羅尼門。嘗一味而盡變醍醐。聞一香而皆入法界。風柯月渚。並可傳心。煙島雲林。咸提妙旨。步步踏金色之界。念念嗅薝蔔之香。掬滄海而已得百川。到須彌而皆同一色。煥兮開觀象之目。盡復自宗。寂爾導求珠之心。俱還本法。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
今詳祖佛大意。經論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問答。廣引證明。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編聯古製之深義。撮略寶藏之圓詮。同此顯揚。稱之曰錄。分為百卷。大約三章。先立正宗以為歸趣。次申問答用去疑情。後引真詮成其圓信。以茲妙善。普施含靈。同報佛恩。共傳斯旨耳。
標宗章第一
詳夫。祖標禪理。傳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門。立詮下之大旨。則前賢所稟。後學有歸。是以先列標宗章。為有疑故問。以決疑故答。謂此圓宗難信難解。是第一之說。若不假立言詮。無以蕩其情執。因指得月。不無方便之門。次立問答章。欲堅信力。須假證明。廣引祖佛之誠言。密契圓常之大道。遍採經論之要旨。圓成決定之真心。後陳引證章。以此三章。通為一觀。搜羅該括。備盡於茲矣。
問。先德雲。若教我立宗定旨。如龜上覓毛。兔邊求角。楞伽經偈雲。一切法不生。不應立是宗。何故標此章名。
答。斯言遣滯。若無宗之宗。則宗說兼暢。古佛皆垂方便門。切不可執方便而迷大旨。設有一解一悟。皆是落後之事。屬第二頭。
是故。西天釋迦文佛雲。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此土初祖達摩大師雲。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則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傳傳此心。終不率自胸襟。違於佛語。凡有釋疑去偽。顯性明宗。無不一一廣引經文。備彰佛意。所以永傳後嗣。不墜家風。若不然者。又焉得至今紹繼昌盛。法力如是。證驗非虛。又。若欲研究佛乘。披尋寶藏。一一須消歸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執義上之文。隨語生見。直須探詮下之旨。契會本宗。則無師之智現前。天真之道不昧。
如華嚴經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知。教有助道之力。初心安可暫忘。細詳法利無邊。是乃搜揚纂集。且凡論宗旨。唯逗頓機。如日出照高山。駃馬見鞭影。
故首楞嚴經雲。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揚眉動目。早是周遮。
今為樂佛乘人實未薦者。假以宗鏡。助顯真心。雖掛文言。妙旨斯在。俯收中下。盡被群機。但任當人。各資己利。於四門入處雖殊。在一真見時無別。豈同劣解凡情而生局見。我此無礙廣大法門。如虛空非相。不拒諸相發揮。似法性無身。匪礙諸身頓現。須以六相義該攝(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斷常之見方消。用十玄門融通(一同時俱足相應門如海之一滴具百川味。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如一尺之鏡見千里影。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四諸法相即自在門如金與金色不相捨離。五秘密隱顯俱成門如秋空片月晦明相併。六微細相容安立門如琉璃之瓶盛多芥子。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如兩鏡互明傳耀相寫。八託事顯法生解門如擎拳豎臂觸目皆道。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如一夕之夢翱翔百年。十主伴圓明具德門如北辰所居眾星皆拱。此十玄門一一皆具十法。同時俱足一教義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體用八人法九逆順十感應)。去取之情始絕。
又若實得一聞千悟。獲大總持。即胡假言詮。無勞解釋。船筏為渡迷津之者。導師因引失路之人。凡關一切言詮。於圓宗所示。皆為未了文字性離即是解脫。迷一切諸法真實之性。向心外取法而起文字見者。今還將文字對治。示其真實。若悟諸法本源。即不見有文字。及絲毫髮現。方知一切諸法。即心自性。則境智融通。色空俱泯。當此親證圓明之際。入斯一法平等之時。又有何法是教而可離。何法是祖而可重。何法是頓而可取。何法是漸而可非。則知皆是識心。橫生分別。
故先德雲。一翳在目。千華亂空。一妄在心。恆沙生滅。翳除華盡。妄滅證真。病差藥除。冰融水在。神丹九轉。點鐵成金。至理一言。點凡成聖。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鏡淨心明。本來是佛。
問答章第二
問。如上所標。已知大意。何用向下更廣開釋。
答。上根利智。宿習生知。纔看題目宗之一字。已全入佛智海中。永斷纖疑。頓明大旨。則一言無不略盡。攝之無有遺餘。若直覽至一百卷終。乃至恆沙義趣。龍宮寶藏。鷲嶺金文。則殊說更無異途。舒之遍周法界。以前略後廣。唯是一心。本卷末舒。皆同一際。終無異旨。有隔前宗。都謂迷情。妄興取捨。唯見紙墨文字。嫌捲軸多。但執寂默無言。欣為省要。皆是迷心徇境。背覺合塵。不窮動靜之本原。靡達一多之起處。偏生局見。唯懼多聞。如小乘之怖法空。似波旬之難眾善。以不達諸法真實性故。隨諸相轉。墮落有無。
如大涅槃經雲。若人聞說大涅槃一字一句。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聞相。不作佛相。不作說相。如是義者。名無相相。釋曰。若雲即文字無相。是常見。若雲離文字無相。是斷見。又若執有相相。亦是常見。若執無相相。亦是斷見。但亡即離斷常四句百非。一切諸見。其旨自現。當親現入宗鏡之時。何文言識智之能詮述乎。若明宗達性之者。雖廣披尋。尚不見一字之相。終不作言詮之解。以迷心作物者。生斯紙墨之見耳。
故信心銘雲。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如斯達者。則六塵皆是真宗。萬法無非妙理。何局於管見而迷於大旨耶。
斯乃無盡妙旨。非淺智所知。性起法門。何劣解能覽。燕雀焉測鴻鵠之志。井蛙寧識滄海之淵。如獅子大哮吼狸不能為。如香象所負擔驢不能勝。如毘沙門寶貧不能等。如金翅鳥飛烏不能及。唯依情而起見。但逐物而意移。或說有而不涉空。或言空而不該有。或談略為多外之一。或立廣為一外之多。或離默而執言。或離言而求默。或據事外之理。或著理外之事。殊不能悟此自在圓宗。
演廣非多。此是一中之多。標略非一。此是多中之一。談空不斷。斯乃即有之空。論有不常。斯乃即空之有。或有說亦得。此即默中說。或無說亦得。此即說中默。或理事相即亦得。此理是成事之理。此事是顯理之事。或理理相即亦得。以一如無二如。真性常融會。或事事相即亦得。此全理之事。一一無礙。或理事不即亦得。以全事之理非事。所依非能依。不隱真諦故。以全理之事非理。能依非所依。不壞俗諦故。斯則存泯一際。隱顯同時。如闡普眼之法門。皆是理中之義。似舒大千之經卷。非標心外之文。故經雲。一法能生無量義。非聲聞緣覺之所知。
華嚴經雲。自深入無自性真實法。亦令他入無自性真實法。心得安穩。以茲妙達。方入此宗。
但祖教並施。定慧雙照。自利利他。則無過矣。設有堅執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絕他學路。今有十問以定紀綱。
還得了了見性。如晝觀色。似文殊否。
還逢緣對境。見色聞聲。舉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道相應否。
還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聞深不怖。皆得諦了無疑否。
還因差別問難。種種征詰。能具四辯。盡決他疑否。
還於一切時一切處。智照無滯。念念圓通。不見一法能為障礙。未曾一剎那中暫令間斷否。
還於一切逆順好惡境界現前之時。不為間隔。盡識得破否。
還於百法明門心境之內。一一得見微細體性。根源起處。不為生死根塵之所惑亂否。
還向四威儀中。行住坐臥。欽承只對。著衣吃飯。執作施為之時。一一辯得真實否。
還聞說有佛無佛。有眾生無眾生。或贊或毀。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動否。
還聞差別之智。皆能明達性相。俱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鑒其原。乃至千聖出世得不疑否
若實未得如是。切不可起過頭欺誑之心。生自許知足之意。直須廣披至教。博問先知。徹祖佛自性之原。到絕學無疑之地。此時方可歇學灰息遊心。或自辦則禪觀相應。或為他則方便開示。設不能遍參法界。廣究群經。但細看宗鏡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諸法之要。趣道之門。
所以志公歌雲。六賊和光同塵。無力大難推託。內發解空無相。大乘力能翻卻。唯在玄覽得旨之時。可驗斯文究竟真實。
問。諸佛境寂。眾生界空。有何因緣而興教跡。
答。一實諦中。雖無起盡。方便門內。有大因緣。
故法華經偈雲。諸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以萬法常無性。無不性空時。法爾能隨緣。隨緣不失性。
如諸大菩薩所集唯識論等。大意有其二種。一為達萬法之正宗。破二空之邪執。二為斷煩惱所知之障。證解脫菩提之門。斯則自證法原本覺真地。不在文字句義敷揚。今為後學慕道之人。方便纂集。又自有二意。用表本懷。一為好略之人撮其樞要。精通的旨。免覽繁文。二為執總之人不明別理。微細開演。性相圓通。截二我生死之根。躡一味菩提之道。仰群經之大旨。直了自心。遵諸聖之微言。頓開覺藏。去彼依通之見。破其邪執之情。深信正宗。令知月不在指。迴光返照。使見性不徇文。唯證相應。斯為本意。不可橫生知解。沒溺見河。於無得觀中懷趣向之意。就真空理上與取捨之心。率自胸襟。疑誤後學。須親見性。方曉斯宗。
問。既慮執指徇文。又何煩集教。
答。為背己合塵。齊文作解者。恐封教滯情。故有此說。若隨詮了旨。即教明心者。則有何取捨。
所以藏法師雲。自有眾生尋教得真。會理教無礙。常觀理而不礙持教。恆誦習而不礙觀空。則理教俱融。合成一觀。方為究竟傳通耳。斯乃教觀一如。詮旨同原矣。
問。諸大經論。自成片段。科節倫序。句義分明。何假撮錄廣文。成其要略。
答。但以教海弘深。窮之罔知其際。義天高廣。仰之不得其邊。今則以管窺天。將螺酌海。如掬滄溟之涓滴。似撮太華之一塵。本為義廣難周。情存厭怠。亦為不依一乘教之正理。唯徇不了義之因緣。罕窮橫豎之門。莫知起盡之處。所以刪繁簡異。採妙探玄。雖文不足而大義全。緣不備而正理顯。搜盡一乘之旨。抉開萬法之原。為般若之玄樞。作菩提之要路。則資糧易辦。速至大乘。證入無疑。免迂小徑。
今斯錄者。雖無廣大製造之功。微有一期述成之事。亦知鈔錄前後。文勢不全。所冀直取要詮。且明宗旨。如從石辨玉。似披沙揀金。於群藥中但取阿陀之妙。向眾寶內唯探如意之珠。舉一蔽諸。以本攝末。則一言無不略盡。殊說更無異途。所望後賢。勿垂嗤誚。所希斷疑生信。但以見道為懷。非徇虛名以邀世譽。願盡未來之際。遍窮法界之中。歷劫逾生。常弘斯道。凡有心者。皆入此宗。去執除疑。見聞獲益。承三寶力加被護持。誓報佛恩。廣濟含識。虛空可盡。茲願匪移。法界可窮。斯文不墜。
問。了義大乘。廣略周備。解一義具圓通之見。聞一偈有成佛之功。何假述成。仍煩解釋。
答。上上根人一聞千悟。性相雙辯。理事俱圓。若中下之徒。須假開演莊嚴之道。贊飾之門。格量其功。不可為喻。
所以法華經偈雲。譬如優曇花。一切皆愛樂。天人所稀有。時時乃一出。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稀有。過於優曇花。
般若頌雲。般若無壞相。過一切言語。適無所依止。誰能贊其德。般若雖叵贊。我今能得贊。雖未脫死地。則為已得出。
又古聖雲。若菩薩造論者。名莊嚴經。如蓮花未開見雖生喜。不如已剖香氣芬馥。如金未用見雖生喜。不如用之為莊嚴具。故知。弘教一念之善。能報十方諸佛之恩。論稀有則如華擅優曇之名。說光揚則似金作莊嚴之具。
大涅槃經雲。佛言。善男子。除一闡提。其餘眾生聞是經已。悉皆能作菩提因緣。法聲光明入毛孔者。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有人能供養恭敬無量諸佛。方乃得聞大涅槃經。薄福之人則不得聞。
故知。得聞宗鏡所錄一心實相常住法門。皆是曩結深因。曾親佛會。甚為大事。非屬小緣。若未聞熏。曷由值遇。
又大涅槃經雲。佛告迦葉菩薩。諸善男子善女人。常當繫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迦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此二字。當知是人隨我所行。至我至處。是以信此法人。即凡即聖。修持契會。住佛所住之中。進止威儀。行佛所行之跡。
釋摩訶衍論雲。若有眾生。聞此摩訶衍之甚深極妙廣大法門已。即其心中亦不疑畏。亦不怯弱。亦不輕賤。亦不誹謗。發決定心發堅固心。發尊重心發愛信心。當知是人真實佛子。不斷法種。不斷僧種。不斷佛種。常恆相續。轉轉增長。盡於未來。亦為諸佛親所授記。亦為一切無量菩薩之所護念。故論雲。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於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為喻。所以者何。法身真如之功德。等虛空界無邊際故。
故知。信此心宗成摩訶衍。同三世諸佛之所證義理何窮。等十方菩薩之所乘功德無盡。偶斯玄化。慶幸逾深。順佛旨而報佛恩。無先弘法。闡佛日而開佛眼。只在明心。此宗鏡中若得一句入神。歷劫為種。況正言深奧。總一群經。此一乃無量中一。若染此法。即是圓頓之種。可謂甘露入頂。醍醐灌心。耀不二之慧燈。破情根之暗惑。注一味之智水。洗意地之妄塵。能令厚障深遮。若暴風之卷危葉。繁疑積滯。猶赫日之爍輕冰。
大智度論雲。三世諸佛。皆以諸法實相為師。祖師雲。一切明中。心明為上。
故先德雲。剖微塵之經卷。則念念果成。盡眾生之願門。則塵塵行滿。未悟宗鏡。焉信斯文。所以昔人云。遇斯教者。應須自慶。其猶溺巨海而遇芳舟。墜長空而乘靈鶴矣。
問。諸佛方便教門皆依眾生根起。根性不等。法乃塵沙。云何唯立一心以為宗鏡。
答。此一心法。理事圓備。為凡聖根本。作迷悟元由。諸門競入。眾德攸歸。
如起信論雲。複次。真實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常恆究竟。從無始來。本性俱足一切功德。謂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如實了知義。本性清淨心義。常樂我淨義。寂靜不變自在義。如是等過恆沙數。非同非異不思議佛法。無有斷絕。依此義故。名如來藏。亦名法身。
問。真如離一切相。云何今說俱足一切功德。
答。雖實具有一切功德。然無差別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離分別相無二性故。以依業識等生滅相而立彼一切差別之相。此云何立。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分別。以不覺故。分別心起。見有境界。名為無明。心性本淨。無明不起。即於真如立大智慧光明義。若心生見境。則有不見之相。心性無見則無不見。即於真如立遍照法界義。若心有動。則非真了知。非本性清淨。非常樂我淨。非寂靜。是變異不自在。由是具起過於恆沙虛妄雜染。以心性無動故。即立真實了知義。乃至過於恆沙清淨功德相義。若心有起。見有餘境可分別求。則於內法有所不足。以無邊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見有餘法而更可求。是故滿足過於恆沙。非一非異。不可思議。諸佛之法。無有斷絕故。說真如名如來藏。亦復名為如來法身。然此一心。非同凡夫妄認緣慮能推之心。決定執在色身之內。今遍十方世界。皆是妙明真心。
如入法界品雲。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大地虛空草木叢林塵毛等處。無不咸是一真法界。具無邊德故。
先德雲。心也者。沖虛妙粹。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三際。非中非外。朗徹十方。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離性離相。奚五色之能盲。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踞涅槃岸。桂輪孤朗於碧天。大矣哉。萬法資始也。萬法虛偽。緣會而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圓覺彌滿清淨。中不容他。故德用無邊。皆同一性。性起為相。境智歷然。相得性融。身心廓爾方之海印。越彼太虛。恢恢焉。晃晃焉。迥出思議之表也。若論一心性起功德。無盡無邊。豈以有量之心。贊無為之德。
問。教明一切萬法。至理虛玄。非有無之證。絕自他之性。若無一法自體。云何立宗。
答。若不立宗。學何歸趣。若論自他有無。皆是眾生識心分別。是對治門。從相待有。法身自體中實理心。豈同幻有。不隨幻無。
楞伽經雲。佛言。大慧。譬如非牛馬性。牛馬性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相。古釋雲。馬體上不得說牛性是有是無。然非無馬自體。以譬法身上不得說陰界入性是有是無。然非無法身自相。此法空之理。超過有無。即法身之性。然有趣有向。智背天真。無得無歸。情生斷滅。但有之不用求。真規宛爾。無之自然足。妙旨煥然。則寂爾有歸。恬然無間。頓超能所。不在有無。可謂真歸。能通至道矣。
問。以心為宗。如何是宗通之相。
答。內證自心第一義理。住自覺地。入聖智門。以此相應。名宗通相。此是行時。非是解時。因解成行。行成解絕。則言說道斷。心行處滅。
如楞伽經雲。佛告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是名宗通相。所以悟心成祖。先聖相傳。
故達摩大師雲。明佛心宗。了無差誤。行解相應。名之曰祖。
問。悟道明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云何說其行相。
答。前已雲。諸佛方便不斷。今時只為因疑故問。因問故答。此是本師於楞伽會上為十方諸大菩薩來求法者。親說此二通。一宗通。二說通。宗通為菩薩。說通為童蒙。祖佛俯為初機童蒙少垂開示。此約說通。只為從他覓法隨語生解。恐執方便為真實。迷於宗通。是以分開二通之義。當具眼人前若更說示。則不得稱知時名為大法師。實見月人終不觀指。親到家者自息問程。唯證相應。不俟言說。終不執指為月。亦不離指見月。
如大涅槃經雲。善男子。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善男子。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如來色者常不斷故。是說色名為佛性。譬如真金。質雖遷變。色常不異。或時作釧作盤。然其黃色初無改易。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質雖無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說色為佛性。乃至說受想行識等為佛性。又有說言。離陰有我。我是佛性。如彼盲人各各說象。雖不得實非不說象。說佛性者。亦復如是。非即六法不離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說眾生佛性。非色不離色。乃至非我不離我。善男子。有諸外道雖說有我而實無我。眾生我者即是五陰。離陰之外更無別我。善男子。譬如莖葉鬚台合為蓮花。離是之外更無別華。又佛言。善男子。是諸外道痴如小兒。無慧方便。不能了達常與無常。苦與樂。淨不淨。我無我。壽命非壽命。眾生非眾生。實非實有非有。於佛法中取少許分。虛妄計有常樂我淨而實不知常樂我淨。如生盲人不知乳色。善男子。以是義故。我佛法中有真實諦。非於外道。
夫真實諦者。宗鏡所歸。未聞悟時不信解者。所有說法及自修行。皆成生滅折伏之門。不入無生究竟之道。
如庵提遮女經雲。若不見生性。雖因調伏少得安處。其不安之相常為對治。若能見生性者。雖在不安之處。而安相常現前。若不如是知者。雖有種種勝辯談說甚深典籍。而即是生滅心說彼實相密要之言。如盲辯色。因他語故。說得青黃赤白黑而不能自見色之正相。當知大德。空者亦不自得空故。說有空義也。故知能了萬法無生之性。是為得道。
是以不了唯心之旨。未入宗鏡之人。向無生中起貪痴之垢。於真空內著境界之緣。以為對治成其輪轉。若能返照。心境俱寂。
如諸法無行經雲。若菩薩見貪慾際即是真際。見嗔恚際即是真際。見愚痴際即是真際。則能畢滅業障之罪。
不思議佛境界經雲。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能了知如來所住平等法否。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我已了知。佛言。童子。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起貪嗔痴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佛言。童子。云何一切凡夫起貪嗔痴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於空無相無願法中起貪嗔痴。是故一切凡夫起貪嗔痴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佛言。童子。空豈是有法。而言於中有貪嗔痴。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空是有。是故貪嗔痴亦是有。佛言。童子。空云何有。貪嗔痴復云何有。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空以言說故有。貪嗔痴亦以言說故有。如佛說。比丘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此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非不有。若不有者。則於生起作為諸行之法應無出離。以有故言出離耳。此亦如是。若無有空。則於貪嗔痴無有出離。以有故說離貪等諸煩惱耳。
中觀論偈雲。從法不生法。亦不生非法。從非法不生。法及於非法。直釋偈意。法即是有。如色心等。非法是無。如兔角等。若從法生法。如母生子。法生非法。如人生石女兒。從非法生法。如兔角生人。從非法生非法。如龜毛生兔角。故般若假名論雲。復有念言。若如來但證無所得者。佛法即一非是無邊。是故經言。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謂何。即無所得。未曾一法有可得性。是故一切無非佛法。云何一切皆無所得。經雲。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云何非耶。無生性故。若無生即無性。云何名一切法。於無性中假言說故。一切法無有性者。即是眾生如來藏性。故知。諸法從意成形。千途因心有像。一念澄寂。萬境曠然。元同不二之門。盡入無生之旨。
又無生有二。如通心論雲。一法性無生。妙理言法至虛言性本來自爾。名曰無生。二緣起無生。夫境由心現故。不從他生。心藉境起。故不自生。心境各異。故不共生。相因而有。故不無因生。亦云一理無生。圓成實性本不生故。二事無生。緣生之相即無生。
故止觀雲。雖諸法不住。以無住法住般若中。即是入空。以無住法住世諦。即是入假。以無住法住實相。即是入中。此無住慧即是金剛三昧。能破磐石沙礫。徹至本際。
又如釋迦牟尼入大寂定金剛三昧。天親無著論開善廣解。詎出無生無住之意。若得此意。千經萬論豁矣無疑。此是學觀之初章。思議之根本。釋異之妙慧。入道之指歸。故知一切諸法皆從無生性空而有。有而非有。不離俗而常真。非有而有。不離真而恆俗。則幻有立而無生顯。空有歷然。兩相泯而雙事存。真俗宛爾。斯則無生而無不生。不住二邊矣。
如古德頌雲。無生終不住。萬像徒流布。若作無生解。還被無生固。若能知心無住。則無有心。既無有心。亦無無心。有無總無。身心俱盡。故泯齊萬境。萬境無相。合本一冥。冥然玄照。照無不寂。以寂為體。體無不虛。虛寂無窮。同通法界。法界緣起。無不自然。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又法無定相。真妄由心。起盡同原。更無別旨。正同宗鏡。隱則一心無相。顯則萬法標形。不壞前後而同時。常居一際而前後。若依此一心無礙之觀。念念即是華嚴法界。念念即是毘盧遮那法界。經雲。若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
御錄宗鏡大綱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