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成佛之理。或雲一念。或雲三祇。未審定取何文。以印後學。

答。成佛之旨。且非時劫遲速之教。屬在權宜。故起信論明。為勇猛眾生。成佛在於一念。為懈怠者。得果須滿三祇。但形教跡之言。盡成方便。

楞嚴經鈔雲。劫者。是時分義。而有成住壞空。皆由眾生妄見所感。且妄見動外感風輪。由愛發故外感水輪。由堅執心外感地輪。由研求懆故外感火輪。由四大故起六根。起六根故見六塵。見六塵故有時分。若了無明根本一念妄心。則知從心所生三界。畢竟無有。且時因境立。境尚本空。時自無體。何須更論劫數多少。但一念斷無明。何假更歷僧只。

是以。首楞嚴經雲。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又雲。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圓覺經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故知長短之劫由一念來。三乘趣果並是夢中。說悟時事。皆無多劫耳。所以。法華經演半日為五十小劫。維摩經演七日為一劫。

又如涅槃經雲。屠兒廣額日殺千羊。後發心已。佛言。於賢劫中成佛。諸大菩薩及阿羅漢疑雲。我等成佛即遠劫。廣額何故成佛在先。佛言。欲得早成者即與早。欲得遠成者即與遠。若頓見真性。即一念成佛。故知利鈍不同。遲速在我。可驗心生法生。心滅法滅矣。以三界無別法。但是一心作。一切境界皆因動念。念若不生境本無體。返窮動念念亦空寂。即知迷時無失。悟時無得。以無住真心不增減故。


問。即自心成佛者。還立他佛否。若決定不立。則無諸佛之所威神建立。加被護念等便成斷見。

答。以自心性遍一切處故。所以若見他佛。即是自佛。不壞自他之境。唯是一心。眾生如像上之模。若除模既見自佛。亦見他佛。何者。雖見他佛。即是自佛。以自鑄出故。亦不壞他佛。以於彼本質上雖變起他佛之形。即是自相分故。變與不變皆是一心。所以因眾生迷悟二心。有見不見。自他之理。若約真性。迷悟何從。自他俱泯。以法身無形。無自他相見之相。

古德雲。迷有二種。一心外取境。生想違理故。不能見無相之佛。二取內蘊相。不了性故。不見心佛。悟有二種。一了一切法即心自性。性亦非性。情破理現。則見舍那身。稱於法性。無內外也。二了蘊性相。則見自心之佛。與舍那非一非異。如天帝釋不修天業。宮殿何以隨身。轉輪王不作王因。七寶無由聚集。唯憑自善外感勝緣。

是以華嚴經雲。佛子。一切如來同一體性大智輪中。出生種種智慧光明。佛子。汝等應知。如來於一解脫味出生無量不可思議種種功德。眾生念言此是如來神力所造。佛子。此非如來神力所造。佛子乃至一菩薩不於佛所曾種善根。能得如來少分智慧。無有是處。但以諸佛威德力故。令諸眾生見佛功德。而佛如來無有分別。無成無壞。無有作者亦無作法。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之相。

寶藏論雲。夫所以真一。無一而現不同。或有人念佛佛現。念僧僧現。但彼佛非佛非非佛。而現於佛。乃至非僧非非僧。而現於僧。何以故。彼妄心希望現故。不覺自心所現聖事緣起。一向為外境界而有差別。實非佛法僧而有異也。乃至譬如有人於大冶邊自作模樣方圓。自稱願彼融金流入我模以成形像。然則融金雖成形像。其實融金非像非非像。而現於像。彼人念佛亦復如是。大冶金即喻如來法身。模樣者即喻眾生希望念融得佛故。以念佛和合緣生起種種身相。然彼法身非相非非相。何謂非相。本無定相。何謂非非相。緣起諸相然則法身。非現非非現。離性無性。非有非無。非心非意。不可以一切量度也。但彼凡夫隨心而有。即生現佛想。一向謂彼心外有佛。不知自心和合而有。或一向言心外無佛。即為謗正法也。釋曰。何謂非相本無定相者。以因心所現外相無體。從心感生。緣盡即滅。何相之有。故云本無定相。何謂非非相緣起諸相者。既稱無定。但隨緣現。因緣和合幻相不無。故云緣起諸相。若能不生分別。不執自他。內不執有而取諸蘊。外不執無而謗正法。則開眼合眼。舉足下足。非見非非見。為真見佛矣。故知三寶如虛空相。非見聞之所及。則眾生之心佛。度佛心之眾生。若有一法對治。盡成邪見。

故六祖雲。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即是真度。


問。既心外無佛。見佛是心。云何教中有說化佛來迎。生諸淨剎。

答。法身如來本無生滅。從真起化接引迷根。以化即真。真應一際。即不來不去。隨應物心。又化體即真。說無來去。從真流化。現有往還。即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也。不來而來。似水月之頓呈。不見而見。猶行雲之忽現。


問。如前剖析。理事分明。佛外無心。心外無佛。云何教中更立念佛法門。

答。只為不信自心是佛。向外馳求。若中下根。權令觀佛色身。繫緣粗念。以外顯內。漸悟自心。若是上機。只令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如佛藏經雲。見諸法實相。名為見佛。何等名為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舍利弗。隨無所有。無覺無觀。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為念佛。汝念佛時。莫取小想。莫生戲論。莫有分別。何以故。是法皆空。無有體性。不可念。一相所謂無相。是名真實念佛。

華嚴經頌雲。譬如日月住虛空。一切水中皆現影。住於法界無所動。隨心現影亦復然。又頌雲。譬如帝青寶照物皆同色。眾生見佛時。同佛菩提色。釋雲。諸佛菩提之色。即眾生心性之光。以心無相故。菩提亦復然。

所以文殊頌雲。無色無形相。無根無住處。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又頌雲。虛空無中邊。諸佛心亦然。心同虛空故。敬禮無所觀。

婆沙論中。明念實相佛。得上勢力而不著色法二身。偈雲。不貪著色身。法身亦不著。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虛空。勸修者。若人慾得智慧如大海者。於此坐不運神通。悉見諸佛。悉聞所說。悉能受持者常行三昧。於諸功德最為第一。此三昧是諸佛母佛眼。佛父無生大悲母。一切諸如來從此二法生。碎大千地及草木為塵。一塵為一佛剎滿爾世界中寶。用布施其福甚多不如聞此三昧不驚不畏。況信受持讀誦為人說。況定心修習如𤚲牛乳頃。況能成是三昧故。無量無邊。又婆沙論雲。劫火官賊怨毒龍獸眾病侵是人者。無有是處。此人常為天龍八部。諸佛皆共護念稱讚。


問。夫成佛門。若論修善則有前後。若是性善。本一心平等。諸佛既有性惡。闡提亦有性善。既同一性。俱合成佛。云何闡提不成佛耶。

答。若言性佛。何人不等。若約修成。闡提未具。


台教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

答。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


問。闡提不斷性善。還能令修善起。佛不斷性惡。還令修惡起耶。

答。闡提不達性善。以不達故還為善所染。修善得起。廣治諸惡。佛雖不斷性惡。而能達於惡。以達惡故。於惡得自在。故不為惡所染。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復惡。以自在故。廣用諸惡法門化度眾生。終日用之。終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闡提為例耶。若闡提能達此善惡。則不復名為一闡提也。若依他文明闡提斷善。盡為阿賴耶識所熏。更能起善。阿賴耶即是無記無明。善惡依持為一切種子。闡提不斷無記無明故還生善。佛斷無記無明盡無所可熏故。惡不復還生。若欲以惡化物。但作神通變現。度眾生耳。是以。善惡諸法皆以無性為性。此性即是佛性。即無住本。即法性。故此善惡性不可斷也。即今推自心性不可得。即無住處。能遍一切處。即善惡性也。性無善惡。能生善惡。善惡可斷。性不可斷。善惡同以心性為性。若斷性惡則斷心性。性不可斷。所以闡提不斷性善。縱墮三塗。性善不減。性惡不增。直至成佛。性善不增。性惡不減。此性即法身也。猶如明鏡。本無好醜眾像。能現一切好醜眾像。像有增減。明淨光體不增不減也。鏡本無像。故能現像。佛性無善惡。能現善惡。眾生不得性。但得善惡。為善惡所拘。不得自在也。性善不壞故。地獄發佛界善。性惡不壞故。佛能現六趣惡。又性者。即是善惡等諸法之性。遍十方三世眾生國土等一切處。無有變異。不增不減。能現善惡。凡聖垢淨因果等從性而起。故云性善性惡。若善惡等即無定相。隨緣構習。如鏡中像無體可得。若遇淨緣即善。若因染緣即惡。從修而得故。名修善修惡。若論性善。不唯闡提。若論性惡。不唯諸佛。以是善惡諸法之性故。即一切眾生皆悉具有。一際平等。若覺了此性。即便成佛。故能示聖現凡。自在無礙。若論修善修惡。於上中下根即不可定。隨修成之厚薄。任力量之淺深。得世間報而六趣升沉。成出世果而四聖高下。以不了善惡之性故。為善惡業之所拘而不自在。若見性達道。何道不成。則法法標宗。塵塵契旨。豈唯善惡二法而得自在耶。


問。三寶如虛空相。非見聞之所及者。教中云何說見道。又稱見佛。

答。約本智發明。假稱名見。非眼所睹。唯證乃知。離見非見。方名真見。

涅槃經雲。菩薩實無所見。無所見者即無所有。無所有者則一切法。是以法性無所有。菩薩則無所見。與法理會。假稱為見。實非見也。真性湛然。非是見法。

經雲。不行見法。諸佛速與受記。則是離斷常二邊。即見自身清淨。見身清淨。即是見佛清淨。乃至見一切法悉皆清淨。無非是佛。無非是法。以自心性無生。順物遍一切處故。若一微塵不是佛者。則成翳障。不入普眼之門。唯墮能所之見。

大集經雲。梵天問海慧菩薩言。善男子。汝今了了見佛法否。海慧言。佛法非色。不可睹見。汝云何言了了見佛法耶。一切諸法悉不可見。夫了了者。即是佛法無有二相。是以來同水月。散若幻雲。見猶夢形。聞如谷響。覺處即現。不從方來。迷處自無。不從此去。

如圓覺經雲。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

般若假名論偈雲。如來法為身。但應觀法性。法性非所見。然亦不能知。法性者。所謂空性。無生性。此即諸佛第一義身。若見於此。名為見佛。經雲。以見空性。名見如來。又法性之處。無有一物。可名所知。由是彼智。亦不能知。又經言。大王。一切法性猶如虛空等。與眾物為所依止。而其體性非是有物。亦非無物。能知此中。寂然無知。名為了知。名為知者。隨俗言說。信解無生之福多於寶施。如有頌言。若人持正法及發菩提心。不如解於空十六分之一。是以解第一義空。方成般若。見無生自性。始了圓宗。以真空不壞業果。尊卑宛然。不同但空。不該諸有。

如大涅槃經雲。有業有報不見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義空。所以見性之時。性本離念。非有念而可除。觀物之際。物本無形。非有物而可遺故。雲離念之智。等虛空界。

如大乘千缽大教王經雲。是時普明菩薩則證入毘盧遮那如來金剛法藏三昧三摩地。令一切菩薩及一切有情眾生同願修持。入此性淨真如法藏三昧真際觀。云何應得修入此觀。菩薩則當觀照心地。覺用心智。唯照心性。細細觀覺。覺照心體。見性無動。證覺不動。即能恆用。用觀體智見性清淨。性自離念。離念無物。心等虛空。即證聖智。如如聖性。二俱澄寂。空同無體。性體虛靜。則是名為菩薩證入真如法界性印法藏真際觀門。故知法界性即眾生心性。眾生心性即虛空性。

故大智度論雲。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羅密。釋雲。內空者。即內法。所謂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無我無我所等。外空者。即外法。所謂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色空無我無我所等。內外空者。即內外十二入。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等。空空者。以空破內空外空內外空。破是三空。故名為空空。大空者。即十方空。東方無邊故名為大。亦一切處有故名為大。第一義空者。第一義名諸法實相。不破不壞故。是諸法實相亦空。何以故。無受無著故。若諸法實相有者。應受應著。以無實故不受不著。若受若著即是虛誑。有為空無為空者。有為法名因緣和合生。所謂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無為法名無因緣常。不生不滅如虛空。

問。有為法因緣和合生。無自性故空。此則可爾。無為法非因緣生。法無破無壞。常若虛空。云何空。

答。若除有為。則無無為。有為實相即是無為。如有為空。無為亦空。以二事不異故。畢竟空者。一切法皆畢竟空。是畢竟空亦空。空無有法故。亦無虛實相待。複次。畢竟空者。破一切法令無遺餘。故名畢竟空。若有少遺餘。不名畢竟空。無始空者。如經中說。佛語諸比丘。眾生無有始。無明復愛所擊。往來生死。始不可得。破是無始法。故名為無始空。散空者。散名別離相。如諸法和合故有。如車以輻輞轅轂眾合為車。若離散各在一處。則失車名。五陰和合因緣故名為人。若離五陰人不可得。性空者。諸法性常空。假來相續。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熱。止火停久。水則還冷。如經說。眼空無我無我所。何以故。性自爾耳。自相空者。一切法有二種相。總相別相。是二相空。故名為相空。總相者。如無常等。別相者。諸法雖皆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為堅相。火為熱相。一切諸法空者。一切法有好有醜。有內有外。一切法有心生故名為有。無自體故空。無所得空者。一切法乃至無餘涅槃。不可得故。名無所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者。無法名法已滅。是滅無故。名無法空。有法空者。諸法因緣和合生故有法。實性無故名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者。取無法有法相不可得。是為無法有法空。乃至雲離我我所故空。因緣和合生故空。無常苦空無我故名為空。始終不可得故空。唯心故名為空。故知一切萬法。皆從心現。悉無自體。盡稱為空。所以雲。若住此十八空門。當學般若。則未嘗有一法能出我之靈台智性矣。此十八空。下至有為世間五陰。上至無為第一義諦。收一切法。無不皆空。若不學般。若別尚餘宗。體有而未達有原。窮空而不盡空理。須歸宗鏡。內照發明。則外無一法更有遺餘矣。又此是如空。非體是空。以真心無礙。映現萬法。如虛空不拒諸相發揮。故於真心中能現一切。其所現一切。雖依心無體。照見五蘊皆空。然亦不著於空。能興佛事。

如華嚴經頌雲。十方所有諸如來。了達諸法無有餘。雖知一切皆空寂。而不於空起心念。以一莊嚴嚴一切。亦不於法生分別。如是開悟諸群生。一切無性無所觀。


問。法身之理為復有法成。為復無法成。為復一法成。為復異法成。

答。本覺心宗。法身性地。口欲言而詞喪。心欲緣而慮亡。所以然者。說有則妙體虛玄。談無則道無不在。言生則三界無物。雲滅則一體常靈。言一則各任其形。說異則同歸實相。是知。不可以稱量。不可以希冀。若開方便。欲曉疑情。則不有不無。非一非異。能超四句。方會一乘。


古德問雲。若眾生與諸佛同一心佛性。等有法身。則有二過。一眾生悉當成佛。則眾生界盡。二諸菩薩闕利他行。以無所化機故。

答。此所問難。並由妄見眾生界故。妄起此難。

不增不減經雲。大邪見者。見眾生界增。見眾生界減。以不如實知一法界故。於眾生界起增減見。經意則一切眾生一時成佛。佛界不增。眾生界不減。故經雲。眾生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眾生法身。義一名異。解雲。況眾生界如虛空界。設如一鳥飛於虛空。從西向東經百千年。終不得說東近西遠。何以故。虛空無分劑故。亦不得雲總不飛行。以功不虛故。當知此中道理亦爾。非有滅度令有終盡。非無終盡有不滅度。故眾生界甚深廣大。唯是如來智所知境。不可輒以狂心限量斟酌。起增減見。且如虛空界雖無分劑。不礙鳥飛。類眾生界雖不可盡。不妨滅度。但不起增減之見。去取之情。則智翼高翔。真空無滯。

如華嚴疏釋經雲。佛智廣大同虛空者。量智則包含而普遍。理智無分別而證入。是以太虛含眾像。眾像不能含太虛。太虛不分別眾像。眾像乃差別太虛。以況我法不能容佛智。佛智乃能容我法。有我法者。分別如來是。如來者。不分別我法。


問。眾生業果種子現行。積劫所熏猶如膠漆。云何但了一心。頓斷成佛。

答。若執心境是實。人法不空。徒經萬劫修行。終不證於道果。若頓了無我。深達物虛。則能所俱消。有何不證。猶微塵揚於猛吹。輕舸隨於迅流。只恐不信一心。自生艱阻。若入宗鏡。何往不從。是以但了一心。自然萬境如幻。何者。以一切諸法。皆從心幻生。心既無形。法何有相。

所以高城和尚歌雲。說教本窮無相理。廣讀原來不識心。識取心。了取境。識心了境禪河靜。若能了境便識心。萬法都如闥婆影。

御錄宗鏡大綱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