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錄宗鏡大綱/卷六
夫如上所說。祖教同詮。凡曰有心。皆得成佛。如今現見。眾生何不成佛。
答。若以眾生眼觀。只見眾生界有餘。若以佛眼觀。乃知諸佛界無外。故知無明妄風鼓心海而易動。本覺真性睡長夢而難惺。
是以首楞嚴經雲。汝之心靈。一切明了。未曾暫昧。而迷者目擊而不知。
如法華經雲。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裡。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痴也。
是知十方諸佛中。無有一佛不信此心成佛。二十八祖內。無有一祖不見此性成祖。如今聞而不成祖佛者。皆為信不及見不諦故。但學其語不照其心。但執其解不深其法。經雲。信是道原功德母。見即無疑。故但入宗鏡。方悟前非。心光透時。餘瑕自盡。
涅槃經雲。二十五有有我者自實名我。所謂一切諸法體實。一切眾生有如來藏能為佛因。名有佛性。如一切色中皆有空性。然非獨有情具如來之正性。一切諸法中皆有安樂性。所以雲。若以肉眼觀。無真不俗。若以法眼觀。無俗不真。又雲。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但法身即是真如。流轉五道即是隨緣。名曰眾生。是差別義。又由隨緣即不變故。奪差別令體空。則末寂也。由體空差別故。奪不變令隨緣。故本寂也。以全本為末故。本便隱。全末為本故。末便亡也。是則真如隨緣成眾生時。未曾失於真體。故令眾生非眾生也。眾生體空即法身時。未曾無眾生。故令法身非法身也。故二雙絕。二既互絕。則真妄平等無可異也。故云。隨緣非有之法身。恆不異事而成立。寂滅非無之眾生。常不異真而顯現。故知。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
入法界體性經雲。佛問文殊。汝知法界耶。如是。世尊。我知法界即是我界。又問。汝豈不樂法界耶。文殊曰。世尊。我不見一法非法界者。更何所樂。
持世經雲。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異者。諸佛不出於世也。何者。以覺一切法平等故。名為佛。
大集經雲。諸眾生界及法界若能平等觀。無異不生分別一二數。是名菩薩不退印。又雲。若有菩薩。不離凡夫能知聖法。以凡夫心觀察聖法。
無生義雲。眾生身中有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坐寶蓮花與佛無異。但為煩惱所覆故。未能得用。此是具有佛知見根性。未有知見用。即時猶故愚。乃至譬如小兒。具有大人六根。與大人不異。在其身中而未能有大人用。至漸長大復須學問。乃有大人知見力用也。若根性是有。作用豈無。如種子本甘。結果非苦。只恐不知有。自認作凡夫。真性常瞭然。未曾暫隱覆。如佛言。如來實無秘藏。何以故。如秋滿月處空顯露。清淨無翳人皆睹見。故知。但是眾生不了。自稱為秘。然雖無秘藏而有密語。密語難解。唯智能知。
如經雲。凡真實法。不捨自相取於餘相。若捨非正覺成等正覺。則非真實正覺者。曾無有時不成正覺。故知一切眾生。皆住覺地。非是捨不覺而取正覺。則一覺一切覺。常成正覺。無有不覺時。如虛空湛然無有成壞。若執有成不成。斯屬情見。若以智照。何往不真。念念而常見法身。塵塵而盡成佛國。但以自眼有翳。妙見不通。違背己靈。沉溺家寶。雖同一性。要以智明。得失在人。精粗任己。故知眾生之識相續不斷。但由精粗分其升降耳。
如華嚴疏雲。一切法有二。一是所迷。謂緣起不實故如幻。緣成故無性。二是能迷。遍計無物故如空。妄計故無相。又以不覺故不知有。以不信故不承當。但起無明。空成倒想。如夜繩不動。疑之為蛇。暗室本空。怖之有鬼。故知本無迷悟。妄有升沉。昔迷悟而似迷。今悟迷而非悟。但以內見自隔客塵所遮。於體上分遠近之情。向性中立凡聖之量。
如勝思唯梵天所問經雲。梵天問文殊師利。比丘云何親近於佛。答言。梵天。若比丘於諸法中不見有法若近若遠。是則名為親近於佛。
大集經雲。不覺一法微相者。乃能了知如來出世。無出之出即是佛出。是以若不見一法。常見諸佛。則千里同風。若見一法。不見諸佛。則對面胡越。故知。背心合境。頓起塵勞。背境合心。圓照法界。何者。心是所依。法是能依。能依從所依起。如水是所依。波是能依。離水無波。離心無法。又心是能生。法是所生。如木能生火。木是能生。火是所生。離木無火。離心無法。故知不即心為道者。如千人排門。無一得入。若了心頓入者。猶一人拔關。能通萬彙。得宗鏡之要者。其斯謂乎。是知。雖有佛性。久翳塵勞。須以止觀熏修。乃得明淨。如貧女得藏中之寶。猶力士見鏡裡之珠。方親悟自心妙覺圓滿。
又。如何行於止觀得契真修。
但了能觀之心。所觀之境。各各性離。即妄心自息。此名為止。常作此觀。不失其照。故名為觀。斯則即止即觀。即觀即止。無能所觀是名止觀。
如先德雲。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非能所觀。有其二事。
所以華嚴經頌雲。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疏釋雲。一離妄取。如彼淨空無雲翳。故斯即真止。二觸境無滯。如彼淨空無障礙。故斯即真觀。此觀不作意以照境。則所照無涯。此止體性離而息妄故。諸取皆寂。若斯則不拂不瑩而自淨矣。無淨之淨。乃冥契法原。不修之修。則暗蹈佛境矣。故知。唯一心真智是我本身。湛然常存。現前明淨。自然以智慧嘴啄破無明㲉。飛出三界自在無礙。此時方得見性瞭然。更有何法而堪比對。
問。諸佛心遍一切眾生心。能現凡心。眾生身遍一切諸佛。身能作聖。體為復轉動互遍而成。為當一體。
答。若言轉動。即成造作。若言互遍。則有二心。是以常住一心。猶若虛空之體。凡聖二號還同空裡之華。青黃起滅雖殊。匪越太虛之性。迷悟升沉有異。未離真覺之原。又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一鏡。萬像影影交羅。非異非同。不來不去。達斯旨者。唯佛洞知。是以萬有即真。無轉變相。
大智度論問雲。若五陰空無佛。即是邪見。云何菩薩發心求作佛。
答曰。此中言無佛。破著佛想。不言取無佛相。若有佛尚不令取。何況取無佛邪見。又佛常寂滅。無戲論相。若人分別戲論常寂滅事。是人亦墮邪見。離是有無二邊處中道。即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佛。何以故。得是諸法實相。名為得佛。
大般若經雲。諸菩薩眾尚不得法。何況非法。尚不得道。何況非道。又雲。於生死法不起不墮。於諸聖道不離不修。釋雲。於生死法不起者。自性常空。故不落離邊。不墮者不隨流轉。故不落即邊。於諸聖道不離者。性常相應故。不落斷邊。不修者天真俱足故。不落常邊。
如清涼疏雲。不著一多能立一切者。不著於有能安立故。即真俗鎔融。謂世俗幻有之相。相本自空。勝義真空之理。理常自有。有是空有非常有。斯有未曾不空。空是有空非斷空。此空何嘗不有。有空空有體一名殊。名殊故真俗互乖。迢然不雜。體一故空有相順。冥然不二。一與不一。不即不離。鎔融無礙。菩薩智契其原。所以迥絕無寄。而善修安立。又雲。良以事虛攬理。無不理之事。理實應緣。無礙事之理。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終日知見而無知見也。乃至菩薩悲智。相成出沒無礙。悲故常行世間。智故不染世法。
問。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別行相。果報歷然。云何未入斯宗。恐成空見。
答。得本方了末。執末則違宗。若不觀心。法無來處。若但修有為事行。不達自心無為。則迷事失宗。果歸生滅。若體理行事。雙照無違。只恐一向偏修。理事俱失。
如大寶積經雲。假使造寶塔。其數如恆沙。不如剎那頃。思唯於此經。
又。只為一心是萬行之原。因茲能起同體之悲。無緣之化。
如起信鈔雲。若信一味空理。則欣厭都絕。若信一向法相。則聖凡懸隔。斯皆不能起行修進。今令信一心是凡聖之原。但由迷悟使之有異。是則必能起行修進望佛果故。是知。真心不守自性。隨緣升降。果報歷然。又隨緣不失自性。緣假無實。境智冥寂。所以起信論雲。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若雲果報不失。即須具修萬行。若雲性不可得。當知唯是一心。且萬行之初。無先五戒。若依事相。報在人天。藏教但證無常。通教空無自性。別教歷別因果不融。唯圓教觀心。即具法界。
所以大涅槃經雲。雖信別相。不信一體無差別相。名信不具。信不具故。所有禁戒亦不俱足。故所有多聞亦不俱足。何謂信不具。未了一法即一切法。信豈圓耶。何謂戒不具。未知戒性如虛空。戒豈具耶。何謂聞不具。未聞如來常不說法。是謂俱足多聞。聞豈具耶。若入宗鏡。寧唯戒善乃至諸佛果德。菩薩萬行。靡有一法而非所被。則念念了知。法法圓滿。且如五戒者。戒從心生。心因戒立。若心不起。為四德萬行之基。若心妄生。作六趣三塗之本。則無善而不攝。無惡而不收。
故台教雲。此五戒亦是大乘法門。束此五戒為三乘。即對三無失(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三不護(意不護身不護口不護)三輪不思議化(身業輪口業輪意業輪)三密(身放光口說法意入定)三軌(資成軌觀照軌真性軌)三身(法身報身化身)三佛性(住自佛性引出佛性至得佛性)三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涅槃(性淨涅槃方便淨涅槃圓淨涅槃)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德等(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無量三法門。橫豎無邊際。與虛空法界等。亦是無盡藏法門。亦是無量義三昧。舉要言之。即是一切佛法也。
問。法身無像。真土如空。皆是一心。無別依正。云何教中廣談身土。
答。只於自心性相分身土之名。以自心相義名身。自心性義名土。
如裕公雲。心則諸佛證之以為法身。境則諸佛證之以為淨土。則二皆所證。智為能證。
慈恩疏雲問。淨土以何為體。
答。准攝論雲。以唯識智為體。為佛及菩薩唯識智為體。即金剛般若論雲。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若佛地論。以佛自在無漏心為體。非離佛淨心外別有實等淨心色也。又雲。色等即是佛淨心所感。離佛自心之外別無能感。如是假實之色。皆不離佛淨心。即此淨心能顯假實之色。如無量壽疏雲。夫樂邦之與苦域。金寶之與泥沙。誠由心分垢淨。見兩土之升沉。行開善惡。睹二方之粗妙。
問。一切身土。八微所成(八微者即地水火風色香味觸八法)。云何唯心而無質礙。
答。執色極微有質礙性。是小乘宗。非通大旨。人水鬼火。豈在異方。毛海芥山。誰論巨細。一塵一識。萬境萬心矣。若迷心而觀色。則通塞宛然。若了色而明心。乃是非絕矣。
所以古德雲。若知色即空。觀色非耶。若迷色不空。觀色是耶。若知空即色。觀空非耶。若觀空異色。觀空是耶。此乃解惑異途。自分妍醜。何關色空二境。以辯邪正耶。若曉此宗途。常色觀而恆正。若迷斯旨趣。雖空觀以恆邪。且夫眾生不了二空。皆為執心色實有。觀心不妙。照境無功。既不解即色明空。又不能微細剖析。罔知粗細色聚。焉窮真妄心原。
又經明。一切世間淨穢國土。皆是菩薩行所成。眾生業共感。若娑婆緣熟。即華藏是娑婆。若華藏緣熟。即娑婆是華藏。若無行無感。世界不成。則離心之外。更無一法。
又。夫一切諸法。隨緣幻生。體用俱無。隱顯互起。或多中現一。一中現多。若不知起盡之根由。則任運但隨境轉。或隨好境而欣集。或逐惡緣而怖生。若能明了一切凡聖等法。悉是自心境界。以此一印。眾怖潛消。若論大旨。尚不得一淨。何況多門。此乃一心真如不守自性。隨緣對處有淺有深。或垢或淨。不可滯理妨事。守一疑諸。迷卷舒之門。起通局之見。雖同一旨。約相差別不無。雖雲有異。順體一如不動。何者。若言其一。安養寶方娑婆邱隴。若言其異。十方佛國一道清虛。若言其有無邊。淨剎猶若虛空。若言其無妙土。交羅如天帝網。所以精超四句。妙出百非。道不可以一言詮。理不可以一義宣故。
問。真心無形。妙體絕相。云何有報化莊嚴等事。
答。諸佛法身如真金。相好似金莊嚴具。以金作具。體用全同。從心現色。性相無二。
如起信論問雲。若佛法身無有種種差別色相。云何能現種種諸色。
答。以法身是色實體故。能現種種色。謂從本已來。色心無二。以色本性即心自性。說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說名法身。依於法身。一切如來所現色身遍一切處。無有間斷。十方菩薩隨所堪任。隨所願樂。見無量受用身。無量莊嚴土。各各差別不相障礙。無有斷絕。此所現色身。一切眾生心意識不能思量。以是真如自在甚深用故。故知所現一切依正二報。供具莊嚴等無邊佛事。皆從一心而起。
如華嚴經雲。以從波羅密所生一切寶蓋。於一切佛境界清淨解所生一切華帳。無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剛法無礙心所生一切鈴網。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堅固香。周遍一切佛境界如來座心所生一切佛眾寶妙座。供養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寶幢。解諸法如夢歡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寶宮殿。無著善根無生善根所生一切寶蓮花雲。一切堅固香雲。一切無邊色華雲。一切種種色妙衣雲。一切無邊清淨栴檀香雲。一切妙莊嚴寶蓋雲。一切燒香雲。一切妙鬘雲。一切清淨莊嚴具雲。皆遍法界出過諸天供養之具。供養於佛。其諸菩薩一一身。各出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皆充滿法界虛空界。其心等於三世諸佛。以從無顛倒法所起。
解深密經雲。爾時曼殊室利白佛言。世尊。如來成等正覺轉正法輪入大涅槃。如是三種當知何相。佛告曼殊室利。善男子。當知此三皆無二相。謂非成等正覺非不成等正覺。非轉正法輪非不轉正法輪。非入大涅槃非不入大涅槃。何以故。如來法身究竟淨故。如來化身常示現故。釋曰。非成等正覺者。以法身究竟淨故。離常現故。入第一義諦故。非眾生見聞故。非不成等正覺者。以化身常示現故。離斷見故。約世俗諦故。隨機熟有情心見故。然法報雖分。真化一際。又法身普遍有二。一隨相各別遍。以法身遍在一切大小相中。不壞相故。二圓融總攝遍。以法身無相。能融一切有相。總攝歸一體故。色身即體之用遍。智身修成如體之遍。遂則十身布影散分十剎之中。一體分光不動。一塵之內。色身如日之影。隨現世間。智身似日之光。照臨法界。又佛身諸根一一相好。皆遍法界。以諸根體同故。若眼為門。諸根相好及佛剎土莫不皆是一眼中現。如經雲。眾生身中有如來眼。如來耳等。以佛法身共眾生性。無別體故。皆從無性而起。起不違真。因法界而生。生不礙事。所以一切諸佛於一切世界皆是得菩提處。若以真身。則稱性遍周。若以應身則隨機普現。所以天親雲。廣略相入者。諸佛有二種身。一法性法身。二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顯法性法身。此二種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法身無相故。則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是法身也。法身無知故。則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是真實智慧也。
肇論雲。用即寂。寂即用。用寂體一。同出而異名。更無無用之寂主於用也。寂用元是一體。同從理出而有異名也。非謂離用之外別有一寂為用之主也。故云。般若之體非有非無。虛不失照。照不失虛。故曰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如鏡鑒像。虛不失照。似日遊空。照不失虛。又不動等覺建立諸法。則寂而常用。不壞緣生而觀實相。則用而常寂。斯乃千差萬用。別相異名。俱同出一真心體矣。所以又雲。經稱聖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故。雖動而寂。無所不為故。雖寂而動。雖寂而動故。物莫能一。雖動而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逾動逾。寂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動。法性如是。動寂難量。焉能一其寂而二其動哉。故名不能名相不能相矣。
華嚴經頌雲。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厭足。
法華經偈雲。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則法身為一切法之印。無有一法出此印文。
如大寶積經雲。化樂天王白佛言。世尊。彼實際者遍一切處。無有一法而非實際。世尊。謂菩提者亦是實際。世尊。何者是菩提。一切法是菩提。離自性故。乃至五無間業亦是菩提。何以故。菩提無自性五無間業亦無自性。是故無間業亦是菩提。是以了心本性。自體無生。從無生中建立諸法。觀無性之心。說無性之教。隨淨緣而無性成佛。隨染緣而無性為凡。不見纖塵暫出性空之理。未有一念能違平等之門。
所以大般若經偈雲。有法不成有法。無法不成無法。有法不成無法。無法不成有法。釋曰。有不成有無不成無者。以一體故。無能成所成。有不成無無不成有者。自既不成。焉能成他。故知各無自體。互不成就。
大集經雲。一切諸法。究竟無生。一切諸法。無性無生。無起無出。是以緣不生因。因不生緣。自性不生自性。他性不生他性。自性不生他性。他性不生自性。是故說一切諸法自性無生。
勝思唯梵天所問經雲。爾時普華菩薩語舍利弗。汝入滅盡定能聽法耶。答言。善男子。入滅盡定。無有二行而能聽法也。大德舍利弗。汝信諸法皆是自性滅盡否。答言。如是諸法皆是自性滅盡之相。我信是說。普華曰。若如是者。則舍利弗常一切時不能聽法。何以故。以一切諸法常是自性滅盡相。是以諸法本空。但是緣起緣會則似有。緣散則似無有。無唯是因緣。萬法本無生滅。如真金隨工匠而器成。即金體不變。似虛谷任因緣而響發。與法性無違。
如有頌雲。如人掘路土。私人造為像。愚人謂像生。智者言路土。後時官欲行。還將像填路。像本無生滅。路亦非新故。是知但是一土生滅。唯是因緣。例如一心萬法。更無前後。何者。掘路成像時。土亦不減。壞像填路時。土亦不增。以不失本土故。如成佛時心亦不增。為凡時心亦不減。以心隨緣時不失自性故。又像生但是緣生。像滅唯從緣滅。像無自體故。如成佛但是淨緣生。為凡亦是染緣起。凡聖本無生故。是知萬法從緣。皆無自性。本未曾生。今亦無滅。
如文殊師利觀幻頌雲。此會眾善事。從本未曾為。一切法亦然。悉等於前際。所以正作時無作。以無作者故。當為時不為。以無自性故。任從萬法縱橫。常等未生之際。假使群生出沒。不離無性之宗。
莊嚴菩提心經雲。佛言。菩提心者。非有非造。離於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眾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薩修菩提心。是則心外無菩提。何所求耶。菩提外無心。何所得耶。
如華嚴經雲。知一切法無相是相。相是無相。無分別是分別。分別是無分別。非有是有。有是非有。無作是作。作是無作。非說是說。說是非說。不可思議知心與菩提等。知菩提與心等。心及菩提與眾生等。又頌雲。雖盡未來際。遍遊諸佛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故知心法妙故。當體即是。若向外遠求。則失真道。所以善財遍巡諸友。不出娑羅之林。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離一念無生性海。
問。菩提之道。不可圖度。約一期方便。寧無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
答。若約究竟。菩提體常冥寂。如淨名經雲。寂滅是菩提。離諸相故。若以無相之相。於方便門中不無顯示。令初發菩提心人。分明無惑。
故如先德雲。謂寂照無二。為菩提相。猶如明鏡。無心為體。鑒照為用。合為其相。亦即禪宗。即體之用自知。即用之體恆寂。知寂不二。為心之相。又雲。理智相攝。以離理無智。離智無理。如珠之明故。以珠是體。明是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明不離珠。珠不離明故。
問。即心成佛之宗。曹溪正意。見性達道之旨。靈鷲本懷。如今信不及人。謂不現證。古今悟者。請垂指南。
答。若親見。無一人而非佛。若不信。無一佛而非人。迷則常作佛之眾生。悟則現證眾生之佛。人佛不異。妄見成差。迷悟雖殊。本性恆一。故云。了了識心。惺惺見佛。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念佛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戒律心。淨心即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萬法。莫染一物。心性雖空。含真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如是則十方諸佛同一法身。若慾念外施功。心外求佛。便落他境。無有得時。遂即前後情生。凡聖緣起。徒經時劫。枉用工夫。所以華嚴論雲。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
華手經雲。一切法如。即是如來。如來即是一切法如。心淨佛現。則雲佛來。佛亦不來。心垢不現。即雲佛去。佛亦不去。斯即來而非來。去而非去。佛既無來去。心亦不生滅。如是解者。可見真佛矣。
故金剛經雲。若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則知若人若法俱不出一如之道。如是通達。六根所對。無非見自性如如佛矣。此以不見為真見。見實為真佛。
肇法師雲。佛者。何也。蓋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
生法師雲。以見實為佛。如是則亦名真見道。亦名真供養。
問。如何是真供養。
答。契如理之心。無見佛之想。了自法身是真供養。
寶積經雲。真供養者。無佛想。無能見佛。何況供養。若供養佛。當供養自身。
問。自身如何供養。
答。若己徇塵。是名違背。能迴光返照。隨順真如。境智冥合。是真供養。
故維摩經雲。無前無後。一時供養。此是運無捨無得之意。起一際平等之心。則遍十方供養一切如來。盡法界含靈一時受潤。如是之供。施莫大焉。
所以寶雨經雲。如理思唯。即是供養一切如來。
問。云何如理思唯。
答。但一切不思唯。是真思唯。以頓悟一心。無法可思量故。是以十方諸佛。證心成道故。稱如理。若了自心。能順佛旨。即是供養一切如來。若不依此如理悟心。能隨事施。為心外見佛。設經多劫。皆不成真實供養。為背諸佛指授故。
如華嚴經頌雲。設於念念中。供養無量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為供養。云何真實法。所謂了心真如無生之旨故。
是以思益經問雲。誰能供養佛。佛言。能通達無生際者。
文殊般若經雲。佛問文殊。汝云何供養佛。答言。世尊。若幻人心數滅。我則供養佛。
台教雲。供養佛者。只是隨順佛語。今順佛教修三觀心(空觀假觀中觀)。即是供養佛。為破五住得解脫故(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見一切住地無明住地)。即供養法。三諦理和(真諦俗諦第一義諦)即供養僧。又。眾行心資觀智心。即供養佛。觀智心開發境界即供養法。境智心和即供養僧。此是真實供養。亦名法供養。
問。豈無他助之力。發自智照之心。
答。無正無助。非自非他。若以智求。智則成解。解背圖宗。若起照心。照則立境。隨照失旨。皆是影事。不契斯宗。若了真心。自然無心合道。合道則言語道斷。無心則境智俱閒。所以祖師西來。只為直示眾生。令自知有頓入凡聖平等真原。
如勝天王般若經雲。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密。得心微細。作是思唯。世間熾然大火之聚。所謂貪慾火。嗔恚煙。愚痴暗。云何當令一切眾生皆得出離。若能通達諸法平等。名為出離。如實知法猶如幻相。善觀因緣而不分別。是以若欲捨劣就勝。厭異欣同。欲令凡聖一倫。垢淨平等者。無有是處。但明宗鏡。萬法自齊。即究竟出離三界火宅義。亦是與諸子同住秘密藏義。
如雲。若夫以齊而齊不齊者。未齊矣。以齊而齊於齊者未齊焉。余聞善齊天下者。以不齊而齊天下者也。何須夷嶽實淵然後方平。續鳧截鶴於焉始等。故知但了法法皆如。自然平等。則青松綠蕙。不見短長。鵬翥蜎飛。自忘大小。
如肇論雲。是以經雲諸法不異者。豈曰續鳧截鶴夷嶽盈壑。然後無異哉。誠以不異於異故。雖異而不異耳。乃至經雲。般若與諸法亦不一相。亦不異相。信矣。
莊子南華經雲。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以明境智雖異。而同不待同而後同也。若能如上了達同異二門。或諸佛出世不出世。眾生可度不可度。乃至有無高下皆絕疑矣。若執同則滯寂。若執異則兩分。迷此同異二門。皆智不自在。
金剛辯宗雲。以有鏡故。男女之像於中現。以有法身故。而能處處應現往。只緣鏡中本無像。所以能現男女像。佛身本無身。所以能現一切身。眾生機感無緣之慈。任運能應。若定有身。即為所礙。
肇論雲。佛非天非人而能天能人耳。故一切菩薩皆以無所得為方便。能入無量無邊塵勞幻網。以心外無法故。方成無所得慧。若心外有一毫所得。云何成無緣之慈。同體之化。以宗鏡明故。能廣照世間。觀生也如石女之懷兒。觀住也若陽焰之翻浪。觀異也同浮雲之萬變。觀死也猶狂花之謝空。是以深達無生。知皆無我。空生空滅。幻墜幻升。愍彼愚迷盲無慧目。遂乃發無能作之智。照開無所捨之檀門。秉自性空之戒心。具無所起之精進。圓無所傷之法忍。修無所住之禪門。了無身而相好莊嚴。達無說而縱橫辯說。遊戲性空之世界。建立水月之道場。陳列如幻之供門。供養影響之善逝。遍習空花之萬行。施為谷響之度門。降伏鏡像之魔軍。大作夢中之佛事。廣度如化之含識。同證寂滅之菩提。
問。絕待真心本無名相。云何成佛。又作異生。若雲隨順世法。立此假名。又因何法而得成立。
答。實際理中。本無凡聖可得。以一切眾生迷無性理。以無性故不覺起妄。於真空中妄立名相。故名為凡。了名相空。復稱為聖。凡聖之號因五法成。猶如幻化。名相非真。且如幻以術成。形因業有。術業俱假。形幻同空。但有迷悟之名。本無凡聖之體。五法者。瑜伽論雲。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真如。古釋雲。名相妄想。三法成凡。正智真如成聖。凡夫心惑。不達名相空故。妄計為有。迷有不空。名之為妄。從妄起心。名之為想。正智者。覺知名相本來空寂。以知空故。妄想自息。息妄歸真。顯理分明。正智現前。不立名相。故名正智。即此正智。心性真故。即名真如。故知但是一法無中。執有成凡。達有本空成聖。不唯五法乃至恆沙。義出無邊。理恆一道。此唯心之道。即是如來行處。步步履法空故。亦是摩訶衍處。念念無所得故。
如持世經雲。一切法是如來行處。如來行處是無行處。故知若了人法二空。見真唯識性。即常在三昧。住真法界矣。
御錄宗鏡大綱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