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錄宗鏡大綱/卷十一

夫言正唯識義約有幾種識。

答。經論通辯有八種識。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頼耶識。


問。此八種識。行相如何。

答。經論成立自有明文。此八種識具三能變。一異熟能變。即第八識。二思量能變。即第七識。三了別能變。即前六識。

唯識論雲。識所變相雖無量種。而能變識。類別唯三。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謂思量。即第七識。恆審思量故。三謂了境。即前六識。了境麤相故。

論頌曰。初阿頼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捨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恆轉如瀑流。阿羅漢位捨。初能變識。大小乘教名阿頼耶。此識有能藏所藏執藏意故。謂與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


問。佛種從緣起者。即是薰習義。約法報化三身中。是何佛種從緣起。

答。是報身佛。由熏成故。以智為種。法身是無為斷惑所顯。不從種子生。以法報具足能起化現。即化身。是法報之用。唯報佛性即是一切眾生聞熏種子。且如世間甘露葉上霧露。潤濕滴入土中。一滴成一連珠。又更濕潤生長芽莖。報佛性亦爾。我等第六識見分及耳識見分。如同甘露葉。如來大乘教法如似霧露。耳識第六識熏得大乘種子。似潤濕落在第八識中。如入土中。生得連珠。後數資熏至成自受用報身。似更遇濕潤。生起芽莖故。知佛種全自熏成。初學之人爭不仗於聞法之力。且眾生雖有正因性。須假緣因發起。

如大智度論雲。如經中說二因緣發起正見。一者外聞正法。二者內有正念。又如草木內有種子。外有雨澤。然後得生。若無菩薩。眾生雖有業因緣。無由發起。然欲弘揚佛法。剖析圓宗。應須性相雙明。總別俱辯。

故法華經偈雲。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今宗鏡本意。要理事分明。方顯一心。體用具足。若有體而無用。如有身而無手足。若有用而無體。如有手足而無身。若無身手人相不具。若無體用法身不圓。

釋摩訶衍論雲。自性清淨無漏性德。從無始來一向明白。亦無垢累亦無染污。而以無明而薰習故。即有垢累。無明藏海從無始來一向闇黑。亦無智明亦無白品。而以本覺而薰習故。即有淨用。如是染淨。但是假立。染非實染。淨非實淨。皆是幻化。無實自性。故知染淨無體。隨熏所成。若離薰習之緣。決定無法可得。若無第八識所熏之體。萬法不成。以前眾多義門。成就唯識。即知無有一法。不從心化生。隨善惡以熏成。因修習而為種。似裹香之紙。染芬馥以騰馨。如繫魚之繩。近鯹羶而作氣。況異熟本識。堅住真心。聞善法熏則淨種子增長。因惡法發則染種子圓成。是以內則為因。雖然本有外為緣助。須仗新熏遂能起果酬因為凡作聖。故經雲。佛種從緣起。故知無法不熏成。是以多聞薰習之功。須親道友積學。鍊磨之力全在當人。不可虛度時光。不勤妙行。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未遇人工不成火用。如身中佛性是佛正因。不偶淨緣難成妙用。


問。心識無形無對。云何說受熏之義。

答。經明若熏若變。俱不思議。約隨緣鼓動彰熏變之相。以根本無明熏本覺時。即本覺隨動故說為熏。又本覺之體。理雖不變。由隨緣故故說為變。雖然熏變染而不染。雖不熏變不染而染。莫可以心意測故。雲不思議熏。靡可以文句詮故。雲不思議變。


問。阿頼耶識若常則無轉變。若斷則不相續。如何會通。得合正理。

答。不一不異。非斷非常。方契因緣唯識正理。

識論雲。此識非斷非常。以恆轉故恆。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恆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瀑流因果法爾。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恆轉如流。


問。此識既雲恆轉如流。定有生滅去來否。

答。此識不守自性隨緣變時。似有流轉而實無生滅。亦非去來。如湛水起漚。漚全是水。華生空界。華全是空。識性未嘗去來。虛空何曾生滅。又心無處所。實無來去。昔所行處。了了知見。性自虛通。體無去住。不用除滅此心。若識此心本是佛體。不須怕。

今有不識心人。將此為妄。終日除滅。亦不可得滅。縱令得滅。證聲聞果。亦非究竟。只如過去諸佛恆沙劫事。見如今日。真如之性靈通自在。照用無方。不可同無情物。佛性是生氣物。不可兀爾無知。但無心量種種施為。如幻如化。如機關木人。畢竟無有心量。於一切處無執繫。無住着。無所求。於一切時中更無一法可得。


問。此阿頼耶識既為一切法因。又稱引果。只如因果之法。為真實有。為假施設。

答。皆從識變。是假施設。

論雲。謂此正理深妙離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設。觀現在法有引後用。假立當果。對說現因。觀現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對說現果。假謂現識。似彼相現。如是因果理趣顯然。遠離二邊。契會中道。諸有智者。應順修學。

釋雲。今明諸法自相離言。謂觀三世。唯有現法。觀此現法。有能引生當果之用。當果雖無而現在法有引彼用。用者功能。行者尋見現法之上有此功用。觀此法果。遂心變作未來之相。此似未來。實是現在。即假說此所變未來名為當果。對此假當有之果。而說現在法為因。此未來果即觀現在法功能而假變也。其因亦爾。觀此現法有酬前之相。即異熟變相。等觀此所從生處而能變為過去。實非過去而是現在。假說所變為現法。即對此假曾有過去因。而說現在為果。而實所觀。非因非不因。非果非不果。且如於因性離言故。非實有因。有功能故。非定不因。果亦如是。


問。此第八識為定是真是假。

答。是真是假。不可定執。

首愣嚴經雲。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釋曰。梵語阿陀那者。此雲執持識。此識體淨。被無明薰習。水乳難分。唯佛能了。以不覺妄染故。則為習氣變起前之七識。瀑流波浪鼓成生死海。若大覺頓了故。則為無漏淨識。執持不斷。盡未來際。作大佛事。能成智慧海。真非真恐迷者。佛意我若一向說真。則眾生不復進修。墮增上慢。以不染而染。非無客塵垢故。又外道執此識為我。若言即是佛性真我。則扶其邪執。有濫真修。我若一向說不真。則眾生又於自身撥無生斷見。故無成佛之期。是以對凡夫二乘前不定開演。恐生迷倒。不達如來密旨。以此根本識微細難知故。


問。此第八識於真俗二諦中俱建立否。

答。染淨之本。真俗俱存。不達真異熟正唯識人。多執俗有真無。強生異見。不知諸佛密意。執遣相空理以為究竟。此乃破徧計情執。是護過遮詮。便撥依他圓成悉作空華之相。若無依圓本識及一切法皆則無體。既非實有。成大邪見。

論雲。外道毀謗染淨因果。亦不謂全無。但執非實故。若一切皆非實有。菩薩不應為不捨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資糧。誰有智者為除幻敵。求石女兒用為軍旅。故應信有。能持種心。依之建立染淨因果。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所以經雲。深信大乘。不謗因果。但真諦中以一切法不可得故。言語道斷故。心智路絕故。或言一切法空。此是第一義空。不可得空。非是外道斷空。小乘但空等。不可起龜毛兔角之心。執蛇足鹽香之見。


問。受生命終。既依本識。生時死時復住何心。

答。夫論生滅之事。必住散動之心。經雲。有念即魔網。不動即法印。魔網立生死之道。法印成涅槃之門。故知散亂寂靜二途。皆依本識而有。


問。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即是第八識食。約有幾種。行相如何。

答。識論雲。經說食有四種。一者段食。變壞為相。謂欲界繫香味觸三。於變壞時能為食事。由此色處非段食攝。以變壞時色無用故。二者觸食。觸境為相。謂有漏觸。纔取境時攝受喜等能為食事。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觸麤顯境。攝受喜樂及順益捨。資養勝故。三者。意思食。希望為相。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為食事。此思雖與諸識相應。屬意識者。食義偏勝。意識於境。希望勝故。四者識食。執持為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能為食事。此識雖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勝。一類相續執持勝故。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壞斷。故名為食。

段食唯於欲界有用。觸意思食雖徧三界而依識轉。隨識有無。眼等轉識有間有轉。非徧恆時能持身命。謂無心定。熟眠。悶絕。無想天中有間斷故。設有心位。隨所依緣性界地等有轉易故。於持身命非徧非恆。乃至由此定知異諸轉識。有異熟識。一類恆徧執持身命。令不斷壞。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增一經雲。世尊告阿那律曰。一切諸法由食而住。在眼以眠為食。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舌以味為食。身以細滑為食。意以法為食。涅槃以無放逸為食。爾時佛告諸比丘。如此妙法。夫飲食有九事。人間有四食。一段食。二更樂食。三念食。四識食。復有五種是出世間食。一禪食。二願食。三念食。四八解脫食。五喜食。是出世間之表。當共專念捨除四種之食。求辦出世之食。

所以維摩經雲。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摶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斯皆是破五陰法。成涅槃食。


問。住滅定者。於八識中滅何等識。

答。但滅六識。以第八識持身故。

論雲。契經說住滅定者。身語心行無不皆滅而壽不滅。亦不離煖根。無變壞識不離身。若無此識住滅定者。不離身識不應有故。


問。小乘入滅盡定。云何不能現其威儀。

答。小乘是事滅。大乘是理滅。

如清涼疏雲。一切法滅盡。三昧智通者。謂五聚之法。皆當體寂滅。故斯即理滅。不同餘宗滅定但明事滅。唯滅六七心心所法。不滅第八等。但事滅故不能即定而用。證理滅故定散無礙。由即事而理故不礙滅。即理而事故不礙用。是以經雲。雖念念入而不廢菩薩道等。亦非心定而身起用。亦不獨明定散雙絕。但是事理無礙。故七地中雲。雖行實際而不作證。能念念入。亦念念起。及淨名經雲。不起滅定現諸威儀。皆斯義也。又古師雲。若大乘滅定。由具五蘊有第八識。及第七淨分末那平等性智在。而能引起種種威儀。小乘唯有色行二蘊。前六識已滅。以小乘所現威儀事須意識始能引起。既無意識則無運用之功。與大乘有異。已上猶是約行相分別。若就理而論威儀。即定定即威儀。以色心其已久如故。


問。識種即是命根者。以何義為根。

答。論雲。然依親生此識種子。由業所引功能差別住時。決定假立命根。以此種子為業力故。有持一報之身功能差別。令得決定。若此種子無此功能。身便爛壞。

故種子為命根。餘現行色心等非命根。不恆續故。非業所引故。然業正牽時。唯牽此種子。種子方能造生現行。非謂現行名命根故。唯種是根。又夫命根者。依心假立命為能依。心為所依。命之依心。如情之依心矣。


問。淨名經雲。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本即阿頼耶識。云何說此識為一切法本。

答。此識建立有情無情。發生染法淨法。若有知有覺。則眾生界起。若無想無慮。則國土緣生。因染法而六趣廻旋。隨淨法而四聖階降。可謂凡聖之本。身器之由。了此識原。何法非悟。證斯心性。何境不真。可謂絕學之門。棲神之地矣。


問。至聖垂慈。覺王應跡。以廣長之舌相。出誠實之微言。於無名相中布難思之教海。以假名相說演無盡之義宗。且如第八識心。本無名相。隨位立號。因執得名。至何位次之中。而捨虛假之稱。

答。唯識論雲。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薰習種子所積集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而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徧任持世出世間法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頼耶識。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等執藏以為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或名異熟。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薰習。未得善淨第八識故。

如契經偈說。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阿頼耶識名過失重故。最初捨故。此中偏說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捨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時。捨無垢識體。無有捨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心等通故。隨義應說。

天台淨名疏雲。一法異名者。諸經異名說真性實相。或言一實諦。或言自性清淨心。或言如來藏。或言如如。或言實際。或言實相般若。或言一乘。或言即是首愣嚴。或言法性。或言法身。或言中道。或言畢竟空。或言正因佛性。性淨涅槃。如是等種種異名。此皆是實相之異稱。

故大智論偈雲。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異字。

大涅槃經雲。如天帝釋有千種名。解脫亦爾。多諸名字。又雲。佛性者。有五種名。故皆是赴機利物。為立異名也。而法體是一。未曾有異。如帝釋千名。名雖不同。終是目於天主。豈有聞異名故而言非實相理。如人供養帝釋。毀憍師迦。供養憍師迦。毀於帝釋。如此供養未必得福。末代弘法者亦爾。或信頼耶自性清淨心而毀畢竟空。或信畢竟空無所有毀頼耶識自性清淨心。或言般若明實相法華明一乘皆非佛性。此之求福豈不慮禍。若知名異體一。則隨喜之善徧於法界。何所諍乎。


問。因相立名。因名顯相。名已廣辯。識相如何。

答。詮表呼召。目之為名。行狀可觀。號之曰相。第六分別事識是名。取境染心是相。第七現識是名。無明熏妄心是相。第八藏識是名心。清淨是相。第九真識是名。體性不改是相。斯皆是無名之名。無相之相。何者。以名相不出心境故。是以心無自性。因境而生。境無自性。因心而有。則張心無心外之境。張境無境外之心。若互奪兩亡。心境俱泯。若相資並立。心境宛然。此乃無性而空。空而不空。無性而有。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顯一如。不空之空。空成萬德。可謂摧萬有於性空。盪一無於畢竟矣。


問。諸心識中。何識堅牢。不為諸緣之所飄動。

答。世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緣生之法悉皆無常。唯有根本心。不從前際生。不從中際住。不於後際滅。實為萬有之根基。諸佛之住處。是以喻之如鏡。可以精鑒妍丑。深洞玄微。仰之為宗。猶乎巨浸納川。太虛含像。

密嚴經雲。心有八種。或復有九。與無明俱。為世間因。世間悉是心心法現。是心心法及以諸根生滅流轉為無明等之所變異。其根本心堅固不動。世間因緣有十二分。若根若境。能生所生。剎那壞滅。從於梵世至非非想。皆因緣起。唯有如來離諸因緣。內外世間動不動法。皆如瓶等壞滅為性。又頌雲。汝等諸佛子。云何不見聞。藏識體清淨。眾身所依止。或具三十二。佛相及輪王。或為種種形。世間皆悉見。譬如淨空月。眾星所環繞。諸識阿頼耶。如是身中住。譬如欲天主。侍衛游寶宮。江海等諸神。水中而自在。藏識處於世。當知亦復然。如地生眾物。是心多所現。譬如日天子。赫奕乘寶宮。旋繞須彌山。周流照天下。諸天世人等。見之而禮敬。藏識佛地中。其相亦如是。十地行眾行。顯發大乘法。普與眾生樂。常讚於如來。在於菩薩身。是即名菩薩。佛與諸菩薩。皆是頼耶名。佛及諸佛子。已受當受記。廣大阿頼耶。而成於正覺。密嚴諸定者。與妙定相應。能於阿頼耶。明了而觀見。佛及辟支佛。聲聞諸異道。見理無怯人。所觀皆此識。種種諸識境。皆從心所變。瓶衣等眾物。如是性皆無。悉依阿頼耶。眾生迷惑見。以諸習氣故。所取能取轉。此性非如幻。陽𦦨及毛輪。非生非不生。非空亦非有。譬如長短等。離一即皆無。智者觀幻事。此皆唯幻術。未曾有一物。與幻而同起。幻𦦨及毛輪。和合而可見。離一無和合。過未亦非有。幻事毛輪等。在在諸物相。此皆心變異。無體亦無名。世中迷惑人。其心不自在。妄說有能幻。幻成種種物。幻師甎瓦等。所作眾物類。種種若去來。此見皆非實。如鐵因磁石。所向而轉移。藏識亦如是。隨於分別轉。一切諸世間。無處不周徧。如日摩尼寶。無思及分別。此識徧諸處。見之謂流轉。不死亦不生。本非流轉法。定者勤觀察。生死猶如夢。是時即轉依。說名為解脫。此即是諸佛。最上之教理。審量一切法。如秤如明鏡。又如大明燈。亦如試金石。遠離於斷滅。正道之標相。修行妙定者。至解脫之因。永離諸雜染。轉依而顯現。


問。本識與諸識和合。同起同滅至轉依位。諸煩惱識滅。唯本識在。如何分別滅不滅之異。

答。攝大乘論雲。若本識與非本識共起共滅。猶如水乳和合。云何本識不滅。非本識滅。譬如於水。鵝所飲乳。釋雲。譬如水乳雖和合。鵝飲之時。唯飲乳不飲水故。乳雖盡而水不竭。本識與非本識亦爾。雖復和合而一滅一住。


問。此根本識心。既稱為一切法體。又雲常住不動。只如萬法即此心有。離此心有。若即此心。萬法遷變。此心云何稱為常住。若離此心。復云何得為一切法體。

答。開合隨緣。非即非離。以緣會故合。以緣散故開。開合但緣。卷舒無體。緣但開合。緣亦本空。彼此無知。能所俱寂。

密嚴經偈雲。譬如金石等。本來無水相。與火共和合。若水而流動。藏識亦如是。體非流轉法。諸識共相應。與法同流轉。如鐵因磁石。周廻而轉移。二俱無有思。狀若有思覺。頼耶與七識。當知亦復然。習繩之所繫。無人而若有。普徧眾生身。周行諸陰趣。如鐵與磁石。展轉不相知。


問。若不立此第八識。有何等過。

答。有大過失。一切染淨法不成。俱無因故。

識論雲。若無此識持煩惱種。界地往還。無染心後諸煩惱起。皆應無因。餘法不能持彼種故。若諸煩惱無因而生。則無三乘學無學果。諸已斷者皆應起故。又若無此識。持世出世清淨道種異類心。後起彼淨法皆應無因。又出世道初不應生。無法持彼法爾種故。初不生故。後亦不生。是則應無三乘道果。若無此識持煩惱種。轉依斷果亦不得成。謂道起時現行煩惱及彼種子。俱非有故。染淨二心不俱起故。道相應心不持彼種。自性相違如涅槃故。餘法持種理不成故。既無所斷。能斷亦無。依誰由誰而立斷果。若由道力後惑不生立斷果者。則初道起應成無學。後諸煩惱皆已無因。永不生故。許有此識一切皆成。唯此能持染淨種故。證此識有理趣無邊。恐厭繁文。略述綱要。則有此識。教理顯然。諸有智人。應深信受。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若欲學諸佛方便。須具菩薩徧行。一一洞明方成大化。

如上廣引藏識之文。祖佛所明經論。共立第八本識。真如一心。廣大無邊。體性微細。顯心原而無外。包性相以該通。擅持種之名作總報之主。建有情之體立涅槃之因。居初位而總號頼耶。處極果而唯稱無垢。備本後之智地。成自他之利門。隨有執無執而立多名。據染緣淨緣而作眾體。孕一切而如太虛包納。現萬法而似大地發生。則何法不收。無門不入。但以迷一真之解。作第二之觀。初因覺明能了之心。發起內外塵勞之相。於一圓湛析出根塵。聚內四大為身分。外四大為境。內以識情為垢。外因想相成塵。無念而境觀一如。有想而真成萬別。若能心融法界。境豁真空。幻翳全消。一道明現。可謂裂迷途之緻網。抽覺戶之重關。惽夢醒而大覺常明。狂性歇而本頭自現。

夫第二能變識者。識論頌雲。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依彼轉緣彼。思量為性相。四煩惱常俱。謂我痴我見。並我慢我愛。及餘觸等俱。有覆無記攝。隨所生所繫。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乃至應知此意。但緣藏識見分。非餘彼。無始來一類相續。似常似一。故恆與諸法為所依故。此唯執彼為自內我故。


問。此第七識云何離眼等識。別有自體。出何經文。

答。論雲。聖教正理為定量故。謂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心意識三種別義。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是三別義。如是三義。雖通八識。而隨勝顯第八名心。集諸法種。起諸法故。第七名意。緣藏識等恆審思量為我等故。餘六名識。於六別境麤動間斷了別轉故。

如入愣伽頌說。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釋雲。雖通八識。皆名心意識。而隨勝顯第八名心。為一切現行熏集諸法種。現行為依。種子識為因。能生一切法故。是起諸法。第七名意者。因中有漏。唯緣我境。無漏緣第八及真如。果上許緣一切法故。餘六識名識。於六別境。體是麤動。有間斷法。了別轉故。易了名麤。轉易名動。不續名間。各有此勝。各別得名。又論雲。謂契經說不共無明。微細恆行。覆蔽真實。若無此識。彼應非有。謂諸異生於一切分恆起迷理。不共無明。覆真實義。障勝慧眼。如有頌說。真義心當生。常時為障礙。俱行一切分。謂不共無明。是故契經說。異生類恆處長夜。無明所蒙。惽醉纏心。曾無醒覺。若異生位有。暫不起此無明時。便違經義。謂異生位。迷理無明。有行不行不應理故。此依六識皆不得成。應此間斷。彼恆緣故。許有末那。便無此失。


問。若無末那。有何等過。

答。若無第七。則無凡可厭。無聖可欣。凡聖不成。染淨俱失。

論雲。是故定應別有此意。又契經說。無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滅。若無此識。彼應無染。謂彼長時無六轉識。若無此意。我執便無。乃至故應別有染污末那。於無想天恆起我執。由斯賢聖同訶厭彼。又契經說。異生善染無記心識。恆帶我執。若無此識。彼不應有。謂異生類三性心時。雖外起諸業而內恆執我。由執我故令六識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故瑜伽說染污末那為識。依止彼未滅時。相了別縛不得解脫。末那滅已。相縛解脫言相縛者。謂於境相不能了達如幻事等。由斯見分相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縛。依如是義。有伽陀言。如是染污意是識之所依。此意未滅時。識縛終不脫。

釋雲。於無想天恆起我執。由斯賢聖同訶厭彼者。有第七於彼起我執。是異生故。出定已後。復沉生死。起諸煩惱。聖賢訶彼。若無第七。不應訶彼。無過失果。由執我故。令六識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者。此我外緣。行相麤動。非第七起。由第七故。第六起此。全由七生。增明為論。第六識中我執體有間斷。通三性心。間雜生故。第七不緣外境生故。

已上略錄第七末那。諸教同詮。羣賢共釋。創入道者。此意須明。是起凡聖之因。宜窮體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原。迷之則為人法執之愚。悟之則成平等性之智。於諸識內獨得意名。向有漏中作無明主。不間不斷。無想定治而不消。常審常恆。四空天避而還起。雖有覆而無記。不外執而內緣。常起現行。能蔽真而障道。唯稱不共。但成染而潤生。是以欲透塵勞。須知要徑。將施妙藥。先候病原。若細意推尋。冥心體察。則何塵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斷惑之門。斯為要矣。

第三能變者。唯識論頌雲。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三能變是了別境識。自證分是了別性。見分是了別相。

識論雲。隨六根境種類異故。或名色識乃至法識。隨境立名順識義故。謂於六境了別名識。色等五識。唯了色等。法識通能了一切法。


問。於眼等六識中。有幾分別。

答。略有三種。一自性分別。唯緣現在所緣諸行。自相行分別。所緣行。即五塵也。自相行。如色以青為行相。眼識緣時。亦任運作青行相。名自行。又自相行即能緣行。簡共相行。如緣青時。即緣黃不著。二隨念分別。於昔曾所受諸行。追念行分別。唯緣過去。三計度分別。於去來今不現前。思搆行分別。即非有計有。是非量境。然約三世計度。不定一世。

又雜集論於三分別中。復有七種分別。一謂於緣任運分別。謂五識身。如所緣相。無異分別。於自境界。任運轉故。二有相分別。謂自性隨念二種分別。取過現搆境。種種相故。三無相分別。謂希求未來境行分別。四尋求分別。五伺察分別。六染污分別。七不染污分別。此四分別。皆用計度分別以為自性。所以者何。以思度故。或時尋求。或時伺察。或時染污。或不染污種種分別。


問。前三分別於八識中。幾識能具。

答。八識中唯第六識具三分別。自第七識唯有自性分別。以緣現在故。或可末那亦有計度。以計度執我故。若論體性。計度以慧為性。隨念以念為性。真法之中。既無虛妄八識。所以無此分別。

御錄宗鏡大綱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