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錄宗鏡大綱/卷十三

宋永明延壽 著

清世宗胤禛 輯

問。有為無為二門。為當是一是異。

答。非一非異。非泯非存。何者。若是一者。仁王經不應雲。諸菩薩等有為功德無為功德悉皆成就。又維摩經雲。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等。二義雙明。豈是一耶。若是異者。般若經。佛告善現。不得離有為說無為。不得離無為說有為。豈成異耶。若雲俱泯者。華嚴經雲。於有為界示無為之理。不滅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之法。不壞無為之性。則有無性相無礙俱存。若言俱存者。如前論雲。二依法性假施設有。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則百非莫能惑。四句不能詮。非可以情謂有無。唯應智超言像。方達有為無為唯識之真性矣。如大智度論。複次。夫生滅法者。若先有心後有生。則心不待生。何以故。先已有心故。若先有生。則生無所生。又生滅性相違。生則不應有滅。滅時不應有生。以是故一時不可得。異亦不可得。是則無生。若無生則無住滅。若無生住滅。則無心數法。無心數法則無心不相應諸行色法。色法無故。無為法亦無故。何以故。因有為故有無為。若無有為則亦無無為。是故不應言諸法有。又勝思惟梵天所問經雲。有為無為之法。文字言說有差別耳。持世經雲。有為法如實相。即是無為。


問。八識真原。萬法棲止。約其體性都有幾種。

答。經論通辯有三種性。約能所。染淨。分別。隨事說三。縱有卷舒。皆不離識性。合則一體無異。開則三相不同。即三性之相。對上體言故稱為相。三相不同。約用而行布。一體無異。就性以圓融。行布乃隨義以施為。圓融則順性而冥寂。若無行布。無可圓融。如無妄情。不立真智。染淨既失。二諦不成。是以因妄辯真。在行相而須悉。尋跡得本。假因緣以發明。斯三性法門。收凡聖境界。事無不盡。理無不窮。

今言三性者。約經論共立。一徧計所執性。二依他起性。三圓成實性。徧計所執性者。謂愚夫周遍計度。所執蘊等實我實法名為徧計性。有二。一自性總執諸法實有自性。二差別別執。取常無常等實有自體。或依名徧計義。如未識牛。聞牛名便推度。因何道理名之為牛。或依義徧計名。或見物體不知其名。便妄推度此物名何。如未識牛。共推度云為鬼耶。為獸耶。此諸徧計。約體不出人法二體。約執不出名義二種。依他起性者。依他眾緣和合生起。猶如幻事。名依他性。圓成實性者。一味真如。圓滿成就。


問。三性中徧計是妄想即無。依他屬因緣是有否。

答。此二性能所相生。俱無自體。何者。因妄想故立名相。因名相故立因緣。若妄想不生。名相何有。名相不有。因緣即空。以萬法不出名故。

破妄想徧計性者。如二乘修諸觀行。若作青想觀時。天地萬物莫不皆青也。以無青處見青。由心變故。於一色境。種種不同。譬凡夫妄見生死。亦是無生死處妄見生死也。

破因緣依他性者。如目瞖所見差別不同。彼實非有緣所起法。斯則妄想體空。因緣無性。即是圓成究竟一法。如明眼人見淨虛空。況一真心。更無所有。


問。此三性中。幾法是假。幾法是實。

答。識論雲。徧計所執。妄安立故可說為假。無體相故非假非實。依他起性。有實有假。聚集相續分位性故。說為假有。心心所色從緣生故。說為實有。若無實法。假法亦無。假法依實因而施設故。圓成實性。唯是實有。不依他緣而施設故。

又三性者即是一性。一性即無性。何者。徧計無相。依他無生。圓成無性。

解深密經雲。瞖眼人如徧計現青。黃如依他。淨眼如圓成。

攝論雲。分別性如蛇。依他性如藤。若人緣四塵相分析此藤。但見四相不見別藤。但是色香味觸相故。藤非實有。以離四塵外無別有藤。所以論偈雲。於藤起蛇知。見藤則無境。若知藤分已。藤知如蛇知。若知藤之性分是空。則例如藤上妄生蛇想。

攝論雲。菩薩不見外塵。但見意言分別。即了依他性。菩薩住何處。唯住無分別。一切名義中。平等平等。又依二種平等。謂能緣所緣。能緣即無分別智。以智無分別。故稱平等。所緣即真如境。境亦無分別。故稱平等。又此境智。不住能取所取義中。譬如虛空。故說平等平等。由此義故。菩薩得入真實性。此位不可言說。以自所詮故。證時離覺觀思惟分別故。


古德問雲。我見所緣影像。若是依他有者。應有依他性實我。

答。此相仗因緣生。但是依他性幻有之法。而非是我。由彼妄執為我故。名妄執。此有兩重相。約此相從因緣生。有力能生心。此乃是有。名依他性。法於此不稱所執法義邊。名徧計所執。乃名為無。如人昏冥執石為牛。石體不無。我見所緣緣。依他相有。如石本非牛。妄心執為牛。此所執牛。其體全無。如相分本非我。妄心執為我。此所執其體全無。但有能執心。而無所執我。謂於此石處有所緣石。而無所執牛。於此相分上有所緣法。而無所執我。


問。依他起相。但是自心妄分別有。理事雙寂。名體俱虛。云何有憂喜所行境界。

答。譬如夜行見杌為鬼。疑繩作蛇。蛇之與鬼。名體都無。性相恆寂。雖不可得而生怖心。以體虛而成事故。

清涼疏雲。若依攝論說喻。皆喻依他起性。然並為遣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異。一以外人聞依他起相。但是妄分別有。非真實義。遂即生疑雲。若無實義。何有所行境界。故說如幻。謂幻者幻作。所緣六處(即六塵)。豈有實耶。二疑雲。若無實。何有心心法轉。故說如燄飄動。非水似水。妄有心轉。三疑雲。若無實。何有愛非愛受用。故說如夢中。實無男女。而有愛非愛受用。覺時亦爾。四疑雲。若無實。何有戲論言說。故說如響。實無有聲。聽者謂有。五疑雲。若無實。何有善惡業果。故說如影。謂如鏡影像。故亦非實。六疑雲。若無實。何以菩薩作利樂事。故說如化。謂變化者。雖知不實而作化事。菩薩亦爾。是以萬法雖空。體虛成事。一真非有。無性隨緣。則湛爾堅凝。常隨物化。紛然起作。不動真如。


問。此三性法為當是一是異。若道是一。不合雲依圓是有。徧計是無。若道是異。又雲皆同一性。所謂無性。

答。此三性法門。是諸佛密意所說。諸識起處。教網根由。若即之取之。皆落凡常之見。若離之捨之。俱失聖智之門。

所以藏法師依華嚴宗。釋三性同異義。一圓成真如有二義。一不變。二隨緣。二依他二義。一似有。二無性。三徧計所執二義。一情有。二理無。由真如不變。依他無性。所執理無。由此三義故。三性一際。又約真如隨緣。依他似有。所執情有。由此三義。亦無異也。是故。真該妄末。妄徹真原。性相融通。無障無閡。


問。依他似有。等豈同所執是情有耶。

答。由二義故無異也。一以彼所執。執似為實故。無異法。二若離所執。似無起故。真中隨緣亦爾。以無所執。無隨緣故。又以三性。各有二義不相違。故無異性。且如圓成。雖復隨緣成於染淨。而恆不失自性清淨。只由不失自性清淨。故能隨緣成染淨也。猶如明鏡。現於染淨而恆不失鏡之明淨。只由不失鏡明淨故。方能現染淨之相。以現染淨知鏡明淨。以鏡明淨知現染淨。是故二義唯是一性。雖現淨法。不增鏡明。雖現染法。不污鏡淨。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現鏡之明淨。真如亦爾。非直不動。性淨成於染淨。亦乃由成染淨。方現性淨。非直不壞染淨明於性淨。亦乃由性淨故。方成染淨。是故二義。全體相收。一性無二。豈相違也。由依他無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無性。此即無性即因緣。因緣即無性。是不二法門也。所執性中。雖復當情稱執現有。然於道理畢竟是無。以於無處橫計有。故明知理無。是故無二。惟一性也。


問。真如是有耶。

答。不也。隨緣不變故。空故。真如離妄念故。

問。真如是無耶。

答。不也。不變隨緣故。不空故。聖智所行處故。

問。真如是亦有亦無耶。

答。不也。無二性故。離相違故。

問。真如是非有非無耶。

答。不也。具法故。離戲論故。

問。依他是有耶。

答。不也。緣起無性故。約觀遣故。異圓成故。

問。依他是無耶。

答。不也。無性緣起故。能現無生故。異徧計故。是智境故。

問。依他是亦有亦無耶。

答。不也。無二性故。離相違故。

問。依他是非有非無耶。

答。不也。有多義門故。離戲論故。

問。徧計是有耶。

答。不也。理無故。無體相故。

問。徧計是無耶。

答。不也。情有故。無相觀境故。能翳真故。

問。徧計是亦有亦無耶。

答。不也。無二性故。

問。徧計是非有非無耶。

答。不也。所執性成故。

已上護執竟。今執成過者。若計真如一向是有者。有二失。一不隨緣。二不待了因故。


問。教雲。真如為凝然常。既不隨緣。豈是過耶。

答。聖說真如為凝然者。此是隨緣成染淨時。恆作染淨而不失自體。即是不異無常之常。名不思議常。非謂不作諸法。如情所謂之凝然也。不異無常之常出於情外故。名真如常。

經雲。不染而染。明常作無常。染而不染。明作無常時不失常也。又不異常之無常。故說真如為無常。

經雲。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又依他是生滅法。亦得有不異常之無常。不異無常之常。以諸緣起無常之法。即無自性。方成緣起。是故不異常性而得無常。故云。不生不滅是無常義。此即不異於常成無常也。又諸緣起即是無性。非滅緣起方說無性。即是不異無常之常也。

經雲。色即是空。非色滅空。又眾生即涅槃。不更滅也。此與真如二義同。即真俗雙融。二而無二。故論雲。智障甚盲闇。謂真俗別執故也。又真如若不隨緣成於染淨。染淨等法即無所依。無所依有法又墮常也。又真如若有者。即不隨染淨。染淨諸法既無自體。真又不隨。不得有法。亦是斷也。乃至執非有非無等四句。皆墮斷常也。若依他執有者。謂己有體。不藉緣故。無緣有法即是常也。又由執有即不藉緣。不藉緣故不得有法。即是斷也。


問。依他性是有義。便有失者。何故攝論雲。依他性以為有耶。

答。此即不異空之有。從緣無體故。一一緣中無作者故。由緣無作方得緣起。是故非有之有。為依他有。即是不動真際建立諸法。若依他執無者。即緣無所起。不得有法。即是斷也。


問。若說緣生為空無。即墮斷者。何故中論廣說緣生為畢竟空耶。

答。聖說緣生以為空者。此即不異有之空也。此即不動緣生說實相法也。是故。如情執無即是斷過。又若執依他為無法者。無法非緣。非緣之法即是常也。乃至執非有非無。皆成斷常二患。若徧計性中計所執為有者。聖智所照理應不空。即是常也。若妄執徧計於理無者。即失情有。故是斷也。乃至執非有非無。皆具上失。

上已護過。今當顯德者。真如是有義。何者。迷悟所依故。不空故。不壞故。真如是空義。隨緣故。對染故。真如是亦有亦無義。具德故。違順自在故。鎔融故。真如是非有非無義。二不二故。定取不得故。依他是有義。無性緣成故。依他是無義。緣成無性故。依他是亦有亦無義。緣成故。無性故。依他是非有非無義。隨取一不得故。徧計是有義。約情故。徧計是無義。約理故。徧計是亦有亦無義。由是所執故。徧計是非有非無義。由所執故。

故知執則為斷常二患。不執成性德之門。但除妄情非遣法也。是以不離有以談真。見有之本際。匪存無而觀法。了無之真原。則不出有無。不在有無。何取捨之干懷斷常之所惑乎。是則三性一性。情有而即是真空。一性三性。真如而能成緣起。終日有而不有。有徹空原。終日空而不空。空該有際。自然一心無寄。萬法俱閒。境智相應。理行融即。方入宗鏡。瑩淨無瑕。照破古今。光吞萬彙矣。故知妄依真起而能覆真。真因妄顯而能奪妄。真妄無體。皆依識性。

夫一心妙門。唯識正理。能變所變。內外皆通。舉一例諸。收無不盡。如眾星列宿。匪離於空。萬本羣萌。咸歸於地。則可以拔疑根而開信戶。朗智照而洗情塵。若機思遲回未成勝解。須憑問答。漸入圓通。真金尚假鍛鍊而成。美玉猶仗琢磨而出。

華嚴私記雲。正念思惟甚深法門者。有二種人能枯十二因緣大樹。一者溫故不忘。二者諮受新法。此之謂也。


問。心法不可思議。離言自性。云何廣興問答。橫剖義宗。

答。然理唯一心。事收萬法。若不初窮旨趣。何以得至覺原。今時不到之者。皆是謬解麤浮。正信力薄。玄關綿密。豈情識之能通。大旨希夷。非一期之所入。若乃未到如來之地。焉能頓悟眾生之心。今因自力未到之人。少為開示。全憑佛語。以印凡心。憑佛語以契同。淼然無際。印凡心而不異。豁爾歸宗。又有二義須說。一若不言說。則不能為他說一切法離言自性。二即說無說。說與不說。性無二故。又此宗但論見性。親證非在文詮。為破情塵。助生正信。若隨語生見。執解依通。則實語是虛妄。生語見故。若因教照心。唯在得意。則虛妄是實語。除邪執故。

起信論雲。當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無非有。畢竟皆是不可說相。所有言說示教之者。皆是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語引導眾生。令捨文字入於真實。若隨言執義。增妄分別。不生實智。不得涅槃。又若文字顯總持。因言而悟道。但依義而不依語。得意而不徇文。則與正理不違。何關語默。

故大般若經雲。若順文字不違正理。常無諍論名護正法。

天王般若經偈雲。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大悲方便力。離言文字說。

愣伽經雲。佛告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眾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為誰。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莫着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

淨名經雲。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

思益經雲。汝等比丘當行二事。一聖說法。二聖默然。但正說時。了不可得。即是默然。不是杜口無說。

故昔人云。幻人說法幻人聽。由來兩箇總無情。說時無說從君說。聽處無聽一任聽。

又若以四實性(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名四執性,破此四執名四實性)。自得法本住法。約真諦中。即不可說。若以四悉檀。隨他意語。斷深疑生正信。有因緣故。則亦可得說。又不可說即可說。真理普徧故。可說即不可說。緣修無性故。

經雲。不可思議智境。不可思議智照。即此義也。若破四性境智。此名實慧。若四悉赴緣說四境智。此名權慧。則權實雙行。自他兼利。方冥佛旨。免墮己愚。


問。山河大地。一一皆宗。五性三乘。人人是佛。何須宗鏡。強立異端。

答。諸佛凡敷教跡。不為己知者言。祖師直指人心。只為未明者說。今之所錄。但示初機。令頓悟圓宗不迂小徑。若不得宗鏡之廣照。何由鑒自性之幽深。匪因智慧之光。豈破愚痴之闇。如臨古鏡。妍丑自分。若遇斯宗。真偽可鑑。豈有日出而不照。然燈而不明者乎。

故華嚴記中。述十種法明。法即是境明。即是心以智慧明照二諦法。故云法明。雖然法無成破。此屬第一義門中。且教自有開遮。寧無善巧方便。

如大涅槃經中。高貴德王菩薩品。因瑠璃光菩薩欲來放光。佛問於文殊文殊。初以第一義答雲。世尊。如是光明名為智慧。智慧者。即常住之法。常住之法。無有因緣。云何佛問何因緣。故有是光明。廣說無因緣。竟末後雲。世尊。亦有因緣。因滅無明則得熾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燈。是知。因教明宗。非無所以。從緣入道。終不唐捐。方便之門。不可暫廢。又夫宗鏡中。纔說一字。便是談宗。更無前後。以說時有異。理且無差。


問。但云方便。說則無妨。若約正宗。有言傷旨。

答。我此圓宗。情解不及。豈同執方便教人。空有不融通。體用兩分。理事成隔。說常住則成常見。說無常則歸斷滅。斥邊則成邊執。存中則着中理。今此圓融之旨。無礙之宗。說常則無常之常。說無常則常之無常。言空則不空之空。言有則幻有之有。談邊則即中之邊。談中則不但之中。立理則成事之理。立事則顯理之事。是以卷舒在我。隱顯同時。說不乖於無說。無說不乖於說。

寶藏論雲。常空不有。常有不空。兩不相待。句句皆宗。是以聖人隨有說有。隨空道空。空不乖有。有不乖空。兩語無病。二義雙通。乃至說我亦不乖無我。說事亦不乖無事。何以故。不為言語所轉也。


問。既稱觀心自悟。不假外緣。云何廣讚佛恩。稱揚經教。

答。若不因教所指。何由得識自心。設不因教發明。亦須憑教印可。若不然者。皆成自然外道。闇證禪師。直饒生而知之。亦是多生聞經熏種。或乃諸聖本願冥加。

所以台教雲。夫一向無生觀人。但信心益。不信外佛威加益。此墮自性痴。又一向信外佛加不內心求益。此墮他性痴。是以世間凡愚。牽重不前者。須假傍力助進。如師與經。是乃外緣。證悟之者。皆被冥加。若不知恩。如樹木不識日月風雨。

等恩經雲。非內非外。而內而外。而內故。諸佛解脫於心行中求。而外故。諸佛護念。云何不信外益也。


問。平等真心。羣生佛智。雖然等有。信解難生。多抱狐疑。少能圓證。更希再明教理。確實指陳。

答。廣畧之教。遮表之詮。雖開合不同。總別有異。然皆顯唯心之旨。終無識外之文。證若恆沙。豈唯一二。

所以法華經偈雲。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

釋曰。知第一寂滅者。真如一心是本寂滅。非輪廻生滅之滅。亦非觀行對治之滅。故稱第一。於一心寂滅之中。即無法可敷揚。無道可建立。為未了者以方便大慈力故。雖說種種別門異道。若尅體而論。唯但指歸一心佛乘。更無餘事。

愣伽經雲。佛告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是藏識影像。所取能取二種相現。彼諸愚夫墮生住滅二見中。故於中妄起有無分別。

又入愣伽經偈雲。種種隨心轉。唯心非餘法。心生種種生。心滅種種滅。眾生妄分別。無物而見物。無義唯是心。無分別得脫。

又華嚴經雲。一切方海中。依於眾生心想而住。

大智度論雲。譬如調馬。自見影不驚。何以故。自知影從身出。如信入一乘調順之人。見一切怖境不驚。自知境從心出。

唯識論雲。如契經說三界唯心。又說所緣唯識所現。又說諸法皆不離心。又說有情隨心垢淨。又說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又頌說。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餘。此等聖教。誠證非一。

如前所說識差別相。依理世俗非真勝義。但以從初業識起見相二門。因見立能。因相立所。能所纔具。我法互興。從此因有為而立無為。對虛假而談真實。皆無空體。似有非真。是以認互起之名。見色有表而執空無表。對相待之質。見牛角有而執兔角無。不知以有遮無。有非定有。以無遮有。無非定無。若了八識真心。自然絕待。疑消能所。藤蛇於是併空。見息對治。形名以之雙寂。


問。能所之見則心境宛然。聖人知見如何甄別。

答。雙照有空。不住內外。似谷答聲而絕慮。如鏡鑒像而無心。妙湛圓明。寂而常照。故云常在正念。亦名正知。非是有念有知。亦非無念無知。若唯無念。寂而失照。若但照體。照而失寂。並稱不正。正在雙行。

還原集雲。得其妙性起照。照見一切。了了知。無所知。了了見。無能見。內外圓明。廓周法界。亦名毘盧遮那無障礙眼。圓滿十方。照見一切佛剎。即此義也。所以達人見聞。不落能所。既非是有見。亦非無見。但不生二相。常合真空。

故大集經雲。慧燈三昧者。即是諸法無二相也。無二相者。不在有無。不出有無。夫有無者。以惑情所執有無皆失理。無惑計有無皆真。是知諸法非實非虛。非空非有。若無於有。不成於無。若無於無。不成於有。有無交徹。萬化齊融。又約聖人親證見聞之境。有其四種。

所以大涅槃經雲。約佛妙證有四種聞。一不聞聞。二不聞不聞。三聞不聞。四聞聞。

台教釋雲。初入證道。修道忽謝。無所可有。名為不聞。真明豁開。無所不照。即是於聞。故名不聞聞。證得如是大般涅槃。無有聞相。故名不聞不聞。證起惑滅。名聞不聞。寂而常照。隨扣則應。名曰聞聞。初句證智。次句證理。第三句證斷。第四句證應。若事若理。智斷自他。於初智證之中。具足無缺。此一妙證。盡涅槃海。複次。不聞聞是證了因。聞不聞是證緣因。不聞不聞是證正因。聞聞是證境界。乃至明四種生。謂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亦同四種聞義。一生生是因緣所生法。二生不生是我說即是空。三不生生是亦名為假名。四不生不生是亦名中道義。若能了此四生之無生。方達聖人見聞之境。是以不取不捨。達一道之原。非有非空。見諸法之實。

如肇論雲。道超名外因謂之無。動與事會因謂之有。謂之有者。應夫有為。彊謂之然耳。彼何然哉。故經雲。聖智無知而無所不知。無為而無所不為。此無相寂然之道。豈曰有而為有。無而為無。動而乖靜。靜而廢用耶。而今之談者。多即言以定旨。尋大方而徵隅。懷前識以標玄。存所存之。必當是以聞聖有知。謂之有心。聞聖無知。謂等太虛。有無之境邊見所存。豈是處中莫二之道乎。何者。萬物雖殊。然性本常一。不可而物。然非不物。可物於物。則名相異陳。不物於物。則物而即真。是以聖人不物於物。不非物於物。不物於物。物非有也。不非物於物。物非無也。非有所以不取。非無所以不捨。不捨故妙存則真。不取故名相靡因。名相靡因。非有知也。妙存則真。非無知也。是知真心無寄。不屬有無。妙證之時。自然明了。


問。此佛之知見。如何開示悟入。

答。若約教。天台文句疏配圓教四位。開即十住。示即十行。悟即十向。入即十地。

華嚴記釋大意雲。謂開除惑障。顯示真理。令悟體空。證入心體。若禪門南北二宗釋者。北宗雲。智用是知。慧用是見。心不起名智。智能知。五根不動名慧。慧能見。是佛知見。心不動是開。開者開方便門。色不動是示。示者示真實相。悟即妄念不生。入則萬境常寂。南宗雲。眾生佛智。妄隔不見。但得無念。即本來自性寂靜。為開。寂靜體上。自有本智。以本智能見本來自性寂靜。名示。既得指示。即見本性。佛與眾生。本來無異。為悟。悟後於一切有為無為。有佛無佛。常見本性。自知妄想無性自覺聖智。是故菩薩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即是入義。

大涅槃經雲。第一義空名為智慧。二乘但空。空無智慧。菩薩得不但空。即中道慧。即此慧寂而常照。二乘但得其寂。不得寂照。故非實相。菩薩得寂又得寂照。即是實相。

御錄宗鏡大綱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