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錄宗鏡大綱/卷十九

宋永明延壽 著

清世宗胤禛 輯

問。凡夫心外立法。妄執見聞。聖人既了一心。云何同凡知見。

答。聖雖知見。常了物虛。如同幻生。無有執著。

如大涅槃經雲。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煩惱之想生於倒想。一切聖人實有倒想而無煩惱。是義云何。佛言。善男子。云何聖人而有倒想。迦葉菩薩言。世尊。一切聖人牛作牛想。亦說是牛。馬作馬想。亦說是馬。男女大小舍宅車乘去來亦爾。是名倒想。佛言。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想。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一切凡夫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一切聖人善覺觀故。於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名為倒想。聖人雖知。不名倒想。又以境本自空。何須壞相。以心靈自照。豈假緣生。不同凡夫能所情執知見故。

肇論雲。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經雲。聖心無知。無所不知。信矣。是以聖人虛其心。而實其照。終日知而未嘗知也。如止水鑒影。豈立能所之心。則境智俱空。何有覺知之想。

楞伽經雲。佛告大慧。為世間以彼惑亂。諸聖亦現。而非顛倒。大慧。如春時燄火輪垂髮乾闥婆城幻夢鏡像。世間顛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現。

又般若無知者。不同木石。不是有知者。非同情想。

古德雲。佛見無我。不是無知。但是不知知。不見見。以知是不知知故。即無心而不知。見是不見見故。無色而不見。無色而不見故。由不見見也。無心而不知故。以不知知也。

如淨名經雲。所見色與盲等者。崇福疏雲。譬如五指塗空。空無像現。不以空無像現。便言指不塗空。豈以五指塗空。便欲令空中像現。事亦不然。不妨熾然塗空。空中元無像現。豈以眼根見色。便令如盲。豈以眼根如盲。而便都無所見。不妨滿眼見色。了色本自性空。雖然見色之時。元來與盲無異。但息自分別心。非除法也。法本自空。無所除也。又所聞聲與響等者。豈是不聞。但一切聲皆如谷響。無執受分別也。所以滿眼見色。滿耳聞聲。不隨不壞。了聲色之正性故。何者。若隨聲色之門。即墮凡夫之執。分別妍丑之相。深著愛憎。領受毀讚之音。妄生欣厭。若壞聲色之相。即同小乘之心。則有三過。一色等性空無可壞故。若壞方空。非本空故。二由空即真。同法性故。若壞方真。事在理外故。三由即空不待壞故。壞則斷滅。是以如來五眼。洞照無遺。豈同凡夫生盲。二乘眇目。都無見耶。但不隨不壞。離二見之邊邪。非有非空。契一心之中理。則逢緣無礙。觸境無生矣。是以萬物本虛。從心見實。因想念而執無執有。墮惑亂之門。以取著而成幻成狂。受雜染之報。若能反照唯心。大智鑒窮實相真原。則幻夢頓惺。影像俱寂。然後以不二相洞見十方。用一心門統收萬彙。則見無所見。眾相參天。聞無所聞。羣音揭地。如此了達。心虛境空。則入大總持門。紹佛乘種性。若迷外法。以心取心。則成業幻之門。續眾生種性。

首楞嚴經偈雲。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從何立。故知一切染淨諸法。皆從取生。是以雲。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若無能取所取之心。亦無是幻非幻之法。非幻實法尚乃不生。幻起虛蹤憑何建立。又如心外見法。盡成相待。以無體無力。緣假相依故。

所以楞伽經偈雲。以有故有無。以無故有有。若無不應受。若有不應想。若開方便或說有。治無說無破有。即無所礙。若約正宗。則有無雙冺。

故大智度論雲。佛有不言無。無不言有。但說諸法實相。譬如日光。不作高下。平等一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無。非令無作有。是知若迷大旨。則見有無。

如涅槃論雲。有名曰。論旨雲。涅槃既不出有無。又不在有無。不在有無。則不可於有無得之矣。不出有無。則不可離有無求之矣。必有異旨可得聞乎。無名曰。夫言由名起。名以相生。相因可相。無相無名。無名無說。無說無聞。經雲。涅槃非法非非法。無聞無說。非心所知。吾何敢言之。而子欲聞之耶。雖然善吉有言。眾若能以無心而受。無聽而聽者。吾當以無言言之。庶述其言。亦可以言。淨名曰。不離煩惱而得涅槃。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則玄道在於妙悟。妙悟在於即真。即真則有無齊觀。有無齊觀則彼己莫二。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同我則非復有無。異我則乖於會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間矣。何者。夫至人虛心冥照。理無不統。懷六合於胸中。而靈鑒有餘。鏡萬像於方寸。而其神常虛。至能拔玄根於未始。即羣動以靜心。恬澹淵默。妙契自然。所以處有不有。居無不無。居無不無故。不無於無。處有不有故。不有於有。故能不出有無。而不在有無者也。然則。法無有無之相。聖無有無之知。聖無有無之知。則無心於內。法無有無之相。則無數於外。於外無數。於內無心。此彼寂滅。物我冥一。泊爾無眹。乃曰涅槃。涅槃若此。圖度絕矣。豈容責之於有無之內。又可徵之於有無之外耶。


問。六塵境界。但依妄念而有差別。若無念之人。還見一切境界否。

答。妄念執有前塵作實知解。妙性不通。遂成差別。若無念之人。非是離念。但是即念無念。念無異相。雖有見聞。皆如幻化。又一念頓圓。常見十法界萬法中道之理。

所以寶藏論雲。無眼無耳謂之離。有見有聞謂之微。無我無造謂之離。有通有達謂之微。又離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頓興大用。涅槃故寂滅無餘。無餘故煩惱永盡。大用故聖化無窮。若人不達離微者。雖復苦行頭陀。遠離塵境。斷貪恚痴。法忍成就。經無量劫數。終不入真實。何以故。依止所行故。心有所得。不離顛倒夢想惡覺諸見。若復有人體解離微者。雖復近有妄想習氣。及見煩惱。數數覺知離微之義。此人不久即入真實無上道也。何以故。了正見根本也。

思益經雲。知離名為法。即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微者。即用。有見有聞。能通能達。以微者妙也。於無見中有見。於無聞中有聞。斯乃不思議之法。微妙難知。唯佛能覺。


問。無明違理。自性差別者。其事可然。本覺淨法。云何復說恆沙差別功德。

答。由對治彼染法差別。故成始覺萬德差別也。

起信論雲。對業識等差別染法。故說本覺恆沙性德。如是染淨。皆是真如隨緣顯現。似而無體。染法尚空。淨法何有。

淨名經雲。見垢實性。即無淨相。又所言淨者。對垢得名。因客塵煩惱不染而染。穢污真性稱之為垢。因始覺般若。不淨而淨。開悟本心。名之為淨。是以真如一心。湛然不動。名義唯客。垢淨本空。

華嚴經頌雲。若有知如來體相無所有。修習得明了。是人疾作佛。


問。一切眾生無始無明。種子堅牢。現行濃厚。云何一念而得頓除。

答。根隨結使。體性本空。愚夫不了。自生纏縛。若明佛知見。開悟本心。更有何塵境而能障礙乎。

寶積經雲。佛言。譬如然燈。一切黑闇皆自無有。無所從來。去無所至。非東方來。去亦不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不從彼來。去亦不至。而此燈明無有是念。我能滅闇。但因燈明。法自無闇。明闇俱空。無作無取。如是迦葉。實智慧生。無智便滅。智與無智。二相俱空。無作無取。迦葉。譬如千歲冥室。未曾見明。若然燈時。於意云何。闇寧有念。我久住此不欲去耶。不也世尊。若然燈時。是闇無力而不欲去。必當磨滅。如是迦葉。百千萬劫久習結業。以一實觀。即皆消滅。

如來密藏經雲。為十惡者。若能知如來說因緣法。無我人眾生壽命。無生無滅。無染無著。本性清淨。又於一切法知本性清淨。解知信入者。我不說是人趣向地獄。及諸惡道果。何以故。法無積聚。法無集惱。一切法不生。不住因緣。和合而得生起。起已還滅。若心生已滅。一切結使亦生已滅。如是解無犯處。若有犯有住。無有是處。

台教釋雲。此經具指四菩提心。若知如來說因緣法。即指初藏教菩提心。若無生無滅。指第二通教菩提心。若本性清淨。指第三別教菩提心。若於一切法知本性清淨。指第四圓教菩提心。初菩提心。已能除重重十惡。況第二第三第四菩提心耶。行者聞此勝妙功德。當自慶幸。如闇處伊蘭得光明栴檀。故知。見佛罪滅。如阿闍世王之深愆。得道業亡。若鴦崛魔羅之重罪。但了無人無我。緣生性空。無我則無能受罪之人。性空又無所受罪之法。人法俱寂。罪垢何生。以心生罪生。心滅罪滅。故若能如是信入。諦了圓明。猶伊蘭之林。布栴檀之香氣。若積闇之室。耀桂燼之光明。能悟此心。功力無量。纔入宗鏡。業海頓枯。如風吹雲。似湯沃雪。猶燈破闇。若火焚薪。

如密嚴經頌雲。如火燎長楚。須臾作灰燼。智火焚業薪。當知亦如是。又如燈破闇。一念盡無餘。諸業習闇冥。無始之熏聚。牟尼智燈起。剎那皆頓滅。

所以大涅槃經雲。有智慧時。則無煩惱。故云。夫免三塗惡業者。要須離有無二相。證解一心。方得解脫也。是知。迷從自心迷。悟還自心悟。迷悟無性。但任緣興。是故。因智隨迷。因智隨悟。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正隨迷時。名之為識。正隨悟時。名之為智。在纏名識。在覺名智。識之與智。本無自名。但隨迷悟而立其名。故不可繫常繫斷也。此智之與識。但隨迷悟立名。若覓始終。如空中求跡。如影中求人。如身中求我。依住所在。終不可得也。故無長短處所之相也。如此無明及智。無有始終。若得菩提時。無明不滅。何以故。為本無故。更無有滅。若隨無明時。不動智亦不滅。為本無故。亦更無滅。但為隨色聲香所取緣。名為無明。但為知苦發心緣。名之為智。但隨緣名之為有。故體本無也。


問。凡立五乘之道。皆為運載有心。若境識俱亡。則無乘可說。今約方便。乘理不無。此宗究竟。何乘所攝。

答。於諸乘中。一乘所攝。亦云最上之乘。出過諸法頂故。亦云不思議乘。非情識測量故。今所言一乘者。即一心也。以運載為義。若攀緣取境。則運入六趣之門。若妄想不生。運至一實之地。


問。既有能說。必對所機。此宗鏡錄當何等機。

答。當上上機。若已達者。憑佛旨而印可。若未入者。假教理以發明。因教理而照心。即言詮而體道。可謂得諸法之性。徹一心之原。

如首楞嚴經雲。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黎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釋曰。若非色非空。都無分別。不見性之人到此之時。全歸斷滅。便同外道拘舍黎等。己眼不開。昧為冥諦。以冥寂闇昧無知。以為至極。從此復立二十五諦。(二十五諦者。初立冥性。從冥生覺。覺生我心。心生五塵。塵生五大。大生十一根。後復有神我。為二十五諦)迷真實心成外道種。或有禪宗不得旨者。法學起空見人。多拂心境俱空。執無分別。將狂解痴盲。以為至道。然非離因緣求法性。滅妄心取真心。對增上慢人。初學之者。不可雷同。應須甄別。

如經雲。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唯垂哀愍。為我宣說。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徧是空性。鬱孛之像。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㟑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故知一切眾生。即今見精明心。非定真妄。昧之則麤。明之則妙。只於八種不還之中。了了見性常住。云何隨境流轉。失本真常。永沒苦輪。常漂死海。大聖憐愍。非不驚嗟。阿難示起疑心。寄破情執。釋迦微細開演。直指覺原。可謂不易凡身。頓成聖體。現於生滅。顯出圓常。宗鏡前後明文。一一全證於此。


問。夫宗鏡錄實相法門。若信得何福。若毀得何罪。

答。此一心實相之門。般若甚深之旨。於難信之中或有信者。法利無盡。唯佛能知。若有毀者。謗般若罪過莫大焉。何以受報如此廣大。以般若是一切世出世間凡聖之母。猶如大地。無物不從地生。或若謗之。則謗一切佛地三寶功德。如十法界中一切眾生。若昇若沉。若愚若智。無不皆從般若中來。若不得般若威光。實無一塵可立。

故知。若不信宗鏡中所說實相之理。則如勝意比丘沒魂。受裂地之大苦。若有信如是說。則如文殊師利智慧。演深法之妙辯。信毀交報。因果無差。如或障深不信。智淺謬傳。依文起見。悉成謗法。

如文殊師利巡行經雲。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若人說言過去未來現在。如來有依不依。如是之人。則謗如來。何以故。真如無念亦無所念。真如不退。真如無相。

今宗鏡大意所錄之文。或祖或教。但有一字一句。若理若事。若智若行。皆悉廻向。指歸真如一心。何者。心之實性。名曰真如性。以不改為義真。以無偽得名如。則不變不異。以此心性。周徧圓融。橫該十方。豎徹三際至一切時處。未嘗間斷。凡有一毫善根。悉皆廻向。念念合真如之體。體無不寂。一一順真如之用。用何有窮。所以但契一如。自含眾德。今則普勸十方學士。一切後賢。但願道富人貧。情疎德厚。以法為侶。以智為先。用慈修身。開物是務。為法施主。匪悋家風。無問不從。有疑咸決。則履佛行處。免負本心。妙行恆新。至道如在。此乃羣賢之父。諸佛之母。萬善由生。信謗豈不獲重報耶。

所以法華經雲。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聖賢學無學。及發菩提心者之父。

起信鈔雲。若謗此法。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絕一切三寶之種。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得入佛智故。


引證章第三

夫所目宗鏡。大旨煥然。今重為信力未深。纖疑不斷者。更引大乘經。諸祖語。賢聖集若干之微言。總一佛乘之真訓。可謂舉一字而攝無邊教海。立一理而收無盡真詮。普令眠雲立雪之人。坐叅知識。遂使究理探玄之者。盡入圓宗。尋古佛之叢林。如臨皎日。履祖師之閫域。猶瞰淨天。大覺昭然。即肉眼而圓通佛眼。疑情豁爾。當凡心而顯現真心。可謂現知。指法界於掌內。便同親證。探妙旨於懷中。

大般若經雲。一切如來同在一處。自性清淨無漏界。攝又雲。三世諸佛住十方界。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無不皆用本性空為佛眼。離本性空無別方便。釋曰。本性空者。即是自性清淨心。本性即自性空。即清淨義。此心則凡聖本有。今古常然。眾生不知。諸佛因茲指授。含靈現具。祖師為此相傳。故云離此別無方便。

密嚴經雲。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諸大眾。仁者。阿賴耶識從無始來。為戲論薰習。諸業所繫。輪廻不已。如海因風起諸識浪。恒生恆滅。不斷不常。而諸眾生不自覺知。隨於自識現眾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滅。入無漏位。名為聖人。

首楞嚴經雲。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大灌頂經雲。禪思比丘。無他想念。唯守一法。然後見真。釋曰。一法為宗。諸塵無寄。他緣自絕。妙性顯然。志當歸一。而何智不明。尋流得源。而何疑不釋。撮要之旨。斯莫大焉。

虛空孕菩薩經偈雲。一切諸法相。真實無知者。若人住諸陰。六根皆蔽塞。釋曰。故知諸法皆真。無知無見。纔有知見。即落識陰。則一心不通。六根闇塞。終不能見無見之見。知無知之知。若有見之見。則不見一切。若無知之知。則無所不知。

所以賢護經雲。若菩薩觀四念處時。無法可見。無聲可聞。無聞見故。則無有法可得分別。亦無有法可得思惟。而亦非瞽盲聾故。但是諸法無可見故。以唯一真心。見外無法。

十住斷結經雲。一切諸法。常自存在。眾生不達。為興莊嚴。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不生。法法不滅。法生法滅。性不移轉。斯是菩薩大士之道。非諸凡俗之所及也。釋曰。一切諸法。常自存在者。真心不易。性相恆如。眾生不達為興莊嚴者。以外道執斷見。小乘證無常。菩薩為對治凡小故。不盡有為。常修福業。不住無為。深入智淵。

廣大莊嚴雲。興萬行念念圓滿十波羅密。拔斷常外道之曲木。出邪見之稠林。拯偏真小果之矬身。昇解脫之坑底。

所以華嚴經雲。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殊勝道。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慈悲不捨眾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養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修習福德。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燄。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痴煩惱燄。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燄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眾生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雖隨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行。經雲。雖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者。是對治凡夫著有循樂之見。而慈悲不捨眾生者。是對治二乘沉空畏苦之見。下諸句義皆同此釋。故云。聲聞畏苦。緣覺無悲。俱失菩薩二利之行。

須真天子經雲。須真天子問文殊師利菩薩。不從三脫門而求道耶。文殊答言。天子。不可從空而成道。亦不可於無相而成道。亦不可於無願而成道也。所以者何。於是中無心意識。念亦無動故。有心意識。念念動者。乃成其道也。釋曰。若取三解脫門作證者。即是溺實際之海。背靈覺之原。遺性徇空。何成大道。若直了神解心性。念念菩提果圓。不墮斷見之邪無。豈涉常見之實有。介爾起意。大用現前。無得無依。非取非捨。從真起行。體用相收。以行契真。卷舒一際。可謂心心合道。念念冥真矣。

故還原觀雲。用則波騰海沸。全真體以運行。體則鏡淨水澄。舉隨緣而會寂。斯則不離體之用。用乃波騰。不離用之體。體常湛寂。體雖湛寂。常在萬緣。用雖波騰。恆冥一際。

普超三昧經決狐疑品雲。於是阿闍世王曰。唯願濡首解我狐疑。濡首答言。大王所疑恆河沙等。諸佛世尊所不能決王意。云何。假若有人而自說言。我以塵暝灰煙雲霧污染虛空。寧堪任乎。答。不能污。濡首又問。設令大王取此空。洗之使淨。寧堪任乎。答曰。不能淨。濡首報曰。吾以是向者說言。恆河沙等諸佛世尊所不能決也。釋曰。一切眾生。不了自性清淨心故。妄生垢淨。迷悟自沒。遂於無疑中起疑。於無決中求決。若能諦了。豁爾意消。即見一切染淨諸法。皆同虛空性。既達虛空性不可染淨。方悟本心未曾迷悟。設有說無生無得之理。皆是一期隨宜方便。若入宗鏡妙旨瞭然。尚無疑與無疑。何懷決不決耶。

月燈三昧經頌雲。譬如有童女。夜臥夢產子。生欣死憂慼。諸法亦復然。如人飲酒醉。見地悉廻轉。其實未曾動。諸法亦復然。如淨虛空月。影現於清池。非月形入水。諸法亦復然。如人自好喜。執鏡而照面。鏡像不可得。諸法亦復然。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響。聞聲不可得。諸法亦復然。釋曰。狂醉見聞。事何真實。昏夢境界。憂喜皆虛。鏡里之形。因誰所起。谷中之響。起自何來。

所以入楞伽經雲。佛告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鏡中自見其像。於燈月中自見其影。於山谷中自聞其響。便生分別而起取著。此亦如是。法與非法。唯是分別。由分別故。不能捨離。但更增長一切虛妄。不得寂滅。寂滅者。所謂一心。一心者是最勝三昧。從此能生自證聖智。以如來藏而為境界。

華嚴經頌雲。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又藥王菩薩雲。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兩臂即是斷常二法。若捨生滅斷常之見。則心佛現前。頓成佛體。故云。必當得佛金色之身。

無涯際總持經雲。一念之頃能知。三世一切諸法悉皆平等。無不通達。其人終無異行。亦無異念。

勝跡菩薩所解諸法經雲。法唯一字。所謂無字。本無言說。當知無說是為真說。釋曰。心為一字中王。攝盡無邊之教海。心為諸佛智母。演出無盡之真詮。若能發明決定信入。則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具足多聞。亦是唯願少聞。多解義趣。

法句經偈雲。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見有種種。

金剛三昧經雲。空心不動。具六波羅密。心空則一切皆空。故云。唯有此大乘。無有二也。

最勝王經雲。離無分別智更無勝智。離法如如無勝境界。釋曰。一切境界。皆是意言分別。則無境唯識。若了識空。但一真心。成無分別智。此乃無等之智。第一之說。此真如一心之性。為萬法之所依。故若離此一心境智。或有所見。皆是瞖眼狂心。不見真實。

所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如眾瞖者。同於一處見各差別。互不相礙。皆由眼瞖。不見正色。眾生亦爾。色性無礙。心緣異故。蔽於正見。不了真實。

圓覺經雲。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不知妄想之雲自飛。真月何動。豈悟攀緣之舟常泛。覺岸靡移。

入一切佛境界經雲。佛言。若得修行正念法者。彼無一法非是佛法。何以故。以覺一切法空故。乃至文殊師利言。修行正念者。不取不捨即名正念。不觀不異名為行。不著不縛不脫名為行。不去不來名為行。文殊師利。正念行者。彼處無行無利。無果無證。何以故。文殊師利。心自性清淨故。彼心客塵煩惱染。而自性清淨心不染。而彼自性清淨心。即體無染。不染者。彼處無對治法故。以何法對治。能滅此煩惱。何以故。彼清淨非淨。即是本淨。若本淨者。即是不生。若不生者。彼即不染。若不染者。彼不離染法。若不離染法者。彼滅一切染。以何等法滅一切染。彼不生。若不生者。是菩提。菩提者名為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真如者名為不異。不異者名為如實住一切有為無為法。釋曰。但了無生。即入平等。言平等者。即一切有為無為如實之性。見此性故。以無住義住一切法中。若不達一切法是一心真如平等無生之性。在染離染。俱為煩惱。所染若了。諸法無生。則一切有為無為。皆是菩提之道。何所染耶。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說何名發。善哉世尊。願為解說。斷諸疑網。令趣菩提。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諸心法中起眾邪見。為欲除斷六十二見種種見故。心心所法。我說為空。如是諸見。無依止故。譬如叢林。蒙密茂盛。師子白象虎狼惡獸潛住其中。毒發害人。逈絕行跡時。有智者以火燒林。因林空故。諸大惡獸無復遺餘。心空見滅亦復如是。乃至善男子。以是因緣。服於空藥。除邪見已。自覺悟心。能發菩提。此覺悟心即菩提心。無有二相。

轉有經偈雲。若為真實說。眼則不見色。意不知識法。此是最祕密。

寶頂經雲。佛言迦葉。譬如有人怖畏虛空。搥胸呌呼。作如是言。善友。汝等為我除此虛空。除此虛空。迦葉。於汝意云何。此空為可除否。迦葉言。不可世尊。佛言迦葉。若有如是沙門婆羅門。怖畏性空。我說是人失心狂亂。所以者何。迦葉。一切諸法並是說空方便。若畏此空。云何不畏一切諸法。若惜諸法。云何不惜此空。

佛性論問雲。此經為顯何義。答。為示一切諸法本性非有。故說法空。非關法滅然後得空。故於空性。不應生怖。釋曰。一切諸法。並是說空方便者。夫有所說。皆為顯空。所以空則一切法。法則一切空。非先有而後無。寧歸斷滅。豈先無而後有。不墮無常。是以性本常空。空無間斷。體應諸有。有自繁興。能入斯宗。聞諸法空。心大歡喜。不了此義。聞諸法空。心大怖畏。以不了法空。違現量境。執為外解。聞說唯心之旨。恐墮空見之門。心境俱迷。遂生怖畏。

度一切諸佛境界經雲。佛言文殊師利。菩提者。無相無緣。云何無相。云何無緣。不得眼識是無相。不見色是無緣。不得耳識是無相。不聞聲是無緣。乃至意法亦如是。釋曰。無相則無能緣之心。無緣則無所緣之境。能所俱亡。真心自現。

文殊師利行經偈雲。過現未來法。唯語無真實。彼若於實處。一相無差別。釋曰。若說三世所有之法。皆是世諦語言。若了一心真實之處。一道自無差別。何言之所議意之所緣耶。

菩薩處胎經雲。譬如泉源陂池。五河駛流。各各有名。悉歸於海。便無本名。亦如須彌峙立難動。雜色眾鳥徃依附山。皆同一色。便無本色。菩薩摩訶薩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亦復如是。眾生心識所念不同。若干思想。能令一切至解脫門。想定意滅。便無本念。同一解脫。

商主天子所問經雲。商主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云何菩薩能清淨心。答言。天子。若知諸心皆是一心。如是菩薩。名得淨心。

阿含經偈雲。我與己為親。不與他為親。智者善調我。則得生善趣。釋曰。所以雲。天下至親。無過於心。可謂入道真要。修行妙門。若善調之。遂登大果。

寂調音所問經雲。寂調音天子言文殊師利。何等如與垢淨等。文殊師利言。空無相無願如。所以者何。涅槃空故。天子。如瓦器中空。寶器中空。無二無別。如是天子。垢空淨空。俱同一空。無二無別。釋曰。器雖不等。空本無形。垢淨雖殊。性何曾異。如是了者。入無相門。頓悟真空。不墮修證。

月藏經偈雲。諸法無有二。導師捨憎愛。一道如虛空。此是佛境界。又偈雲。不分別諸法。不見有眾生。諸法唯一相。得見佛境界。

佛語經雲。佛言。若有處語是魔王語。是魔見語。不名佛語。善男子。若無一切諸處語者。是名佛語。釋曰。無一切諸處語者。即是無所證之法。亦無能證之智。既無有法。豈可說耶。但了唯心。自然無語。無語是真語。故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若著處所。若有所說。悉違本宗。不見法性。如雲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文殊般若經雲。佛告文殊師利。汝已供養幾所諸佛。文殊師利言。我及諸佛。如幻化相。不見供養及與受者。佛告文殊師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文殊師利言。如我思惟。不見一法。何當得住於佛乘。佛言文殊師利。汝不得佛乘乎。文殊師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見。我云何得。佛言。文殊汝得無礙智乎。文殊師利言。我即無礙。云何以無礙而得無礙。佛言。汝坐道場乎。文殊師利言。一切如來不坐道場。我今云何獨坐道場。何以故。現見諸法住實際故。

大品經雲。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羅密。不住一切法。方住般若波羅密。釋曰。若住法則不見般若。若住般若則不見法。以法有相。般若無相。有無相反故爾。又非離有相法別立無相。般若以相即無相。全是般若。故經雲。色無邊故。般若無邊。又雲。若學般若。應學一切法。何以故。夫般若者。是無住義。起心即是住著。若不住一切法。即是般若。故云。若學般若。應學一切法。設住般若亦成愚闇。但一切處皆無住。則無非般若。

轉女身經雲。若知諸法皆解脫相。是則名為究竟解脫。釋曰。執心為境。觸目塵勞。知境是心。無非解脫。所以二乘只證人空。但離人我虛妄。名為解脫。未得法空一切解脫。以不識心故。

如入楞伽經偈雲。諸法無法體。而說唯是心。不見於自心。而起於分別。

出曜經雲。身被戒鎧心無慧劍者。則不能壞結使元首。故知若不觀心。妙慧成就。則不能斷無明根本。

雜藏經雲。譬如兩木相揩。則自生火。還燒其木。火不從風出。不從水出。不從地出。其四魔者。亦復如是。皆從心生。不從外來。譬如畫師。畫作形像。隨手大小。雖因緣合。有彩有板有筆。畫師不畫。不能成像。四魔如是。心已堅固。便無所起。釋曰。是以一心不動。法不現前。如畫師不畫。且無形像。故不動一心。有大功德。

如法句經雲。佛言。善男子。善知識者。有大功德能令汝等於貪慾瞋恚愚痴。邪見五蓋五欲眾塵勞中。建立佛法。不起一心得大功德。譬如有人。持堅牢船。渡於大海。不動身心而到彼岸。

御錄宗鏡大綱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