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錄宗鏡大綱/卷十六
宋永明延壽 著
清世宗胤禛 輯
夫言一覺一切覺。雲可教中分其多種。
答。覺體是一。隨用分多。用有淺深。覺無前後。
如瓔珞經雲。妙覺方稱寂照。等覺照寂。又覺有三義。一覺察。如睡夢覺。亦如人覺賊。賊無能為。妄即賊也。二覺照。即照理事也。亦如蓮華開。照見自心一真法界恆沙性德。如其勝義覺諸法故。三妙覺。即上二覺離覺所覺。故為妙耳。非更別覺。
故經雲。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又覺性無覺。即根本智。覺相歷然。即後得智。
問。既雲真如一心。古今不易。因何而有眾生相續。
答。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隨於染淨緣。遂成十法界。以真心隨緣不守自性。只為眾生不自知無性之性故。但隨染緣成凡。隨淨緣成聖。如虛谷響。任緣所發。又如太虛忽雲。明鏡忽塵。求一念最初起處。了不可得。故號無始無明。
問。凡所施為。皆是自心者。云何殺生而得殺罪。
答。皆是依於自心分別。強執善惡之因。妄受苦樂之果。若究三輪之體(一能殺。二所殺。三殺相)。能殺所殺本空。是以文殊執劍於瞿曇。鴦崛持刀於釋氏。終不見生見殺。執自執他。妄受輪迴。酬還罪報。
識論問雲。若彼三界唯是內心。無有身口外境者。何故屠獵師等殺害豬羊等。得殺生罪。
偈答雲。死依於他心。亦有依自心。依種種因緣。破失自心識。釋曰。如人依鬼毗舍闍等。是故失心。或依自心是故失心。或有憶念愛不愛事。是故失心。或有夢見鬼著失心。或有聖人神通轉變前人失心。如一比丘夜蹋瓜皮謂殺蝦蟇。死入惡道故。死依於他心。亦有依自心者。以依仙人嗔心。嗔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故。殺餘眾生。此依他心。他眾生心。虛妄分別。命根謝滅。以彼身命相續斷絕。應如是知。頌雲。經說檀拏迦。迦陵摩登國。仙人嗔故空。是故心業重。
問。依仙人嗔心。依仙人鬼。殺害如是三國眾生。非依仙人嗔心而死。
答。佛問尼乾子言。摩登伽等三國眾生。汝頗曾聞云何而死。為身業殺。為意業殺。
尼乾子言。瞿曇。我昔曾聞仙人嗔心。以意業殺爾所眾生。佛言。以是成我義。三界唯心。無身口業。何以故。如世人言。賊燒山林聚落城邑。不言火燒。此義亦爾。唯依心其善惡業得成故。
偈雲。諸法心為本。諸法心為勝。離心無諸法。唯心身口名。
成實論雲。若離心有業。非眾生亦應有罪福。如風頺山惱害眾生。風應有罪。若吹香華來墮塔寺。亦應有福。是則不可。故知離心無罪福也。以此文證。罪福據心。無身口業。身口業者。但有名字。實是意業。身口名說。
問。若心虛境寂。理實無差。現對根塵。事相違反。如何明徹。境智一如。
答。一期根境。俗有真無。畢竟自他皆無所得。又若定執真有俗無。則成增減二謗。但二諦雙會。圓了一心。
如般若經雲。一切法無知無見。如幻人無受無覺。菩薩如是行。為行般若波羅密。釋曰。若行般若者。則是直了一心智性。了色無形。非眼境界。乃至達法體寂。非意所知。但是隨心暫現。還隨心滅。故云。一切法無知無見。
大智度論雲。相不能知無相。譬如刀雖利。不能破空。無相不能知相者。有人言。內智慧無定相。外所緣法有定相。心隨緣而生。是故說無相不應知相。譬如無刀。雖有物無刀可斫。是知若心有境無。亦不知見。若心無境有。亦不知見。若心境俱有。各無自性。各既不知合。豈成見。若心境俱無。亦不知見。有尚不知。無豈成見。則心境俱空。萬有咸寂。如是則尚無一法冥合相順。寧有根境對待而作相違者乎。如一切差別違順之境。皆是一心之量。無有障礙。亦無解脫。譬如水不洗水。火不滅火。何者。以一體故。不相陵滅。若有異法。方成對治。如今但先得旨。自合真如。
故經雲。法隨於如。無所隨故。若有所隨。則有能隨之別。既無所隨。亦無能隨。故則法外無如。如外無法。
華嚴疏雲。以如為佛。則無境非如者。
金剛經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既以如為佛。一切法皆如也。何法非佛耶。若信一如。此是開悟本法。生決定解。入自在門。
問。既但唯心。無有萬法。目前差別從何建立。
答。萬法但名。實無體相。因名立相。相狀元空。因相施名。名字本寂。唯想建立。名相俱虛。反窮想原。亦但名字。既無想體。分別則空。故知萬法出自無名。萬名生於無相。名不當相。相不當名。彼此無依。萬法何在。相待之名既寂。分別之想俄空。如幻之境冥真。所執之情合覺。
密嚴經頌雲。世間種種法。一切唯有名。但想所安立。離名無別義。
又頌雲。如見杌為人。見人以為杌。人杌二分別。但有於名字。諸大和合中。分別以為色。若離於諸大。色性即無有。
問。若以唯識為宗。則世出世間唯是一識。萬法皆決定空耶。
答。以唯識故。則有世俗諦。既有世俗。則有似塵識。幻相不無。以無實不可得。故稱空耳。不可起蛇足鹽香。決定斷空之見。
如密嚴經偈雲。瓶等眾境界。悉以心為體。非瓶似瓶現。是故說為空。世間所有色。諸天宮殿等。皆是阿賴耶。變異而可見。眾生身所有。從頭至手足。頓生及漸次。無非阿賴耶。習氣濁於心。凡愚不能了。此性非是有。亦復非是空。如人以諸物。擊破於瓶等。物體若是空。即無能所破。譬如須彌量。我見未為惡。憍慢而著空。此惡過於彼。
又經雲。寧可執有如須彌。不可執空如芥子。
大般涅槃經雲。解脫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即是外道尼乾子等所計解脫。而是尼乾實無解脫。故名空空。真解脫者。則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又解脫者。名曰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雖無水酒酪酥蜜時。猶故得名為水等瓶。如是瓶等。不可說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色香味觸。若言不空。而復無有水酒等實。解脫亦爾。不可說色及以非色。不可說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則不得有常樂我淨。若言不空。誰受是常樂我淨者。以是義故。不可說空及以不空。空者。謂無二十五有及諸煩惱。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為行。如瓶無酪則名為空。不空者。謂真實善色。常樂我淨。不動不變。猶如彼瓶色香味觸。故名不空。是故解脫喻如彼瓶。彼瓶遇緣則有破壞。解脫不爾。不可破壞。不可破壞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問。經雲五陰即世間者。一陰名色。四陰名心。云何說內外種種世間。皆從心出。
答。種種五陰。皆從心起。從心現相。名之曰色。
經偈雲。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若欲如實觀。但當觀名色。色即收盡無情國土。名即收盡有識世間。五陰即世間。故若了五陰俱空。則是出世間。是知世出世間皆從心起。何者。若意地起貪嗔心。攬三塗五陰。罪苦眾生發現。意地修戒善心。攬人天五陰。受樂眾生發現。意地證人空。心攬無漏五陰。真聖眾生發現。意地立弘誓心。攬慈悲五陰。大士眾生發現。意地運平等心。攬常住五陰。尊極眾生發現。
今所以置前四陰。但觀識陰。如伐樹除根。灸病得穴。則生死之苦芽永絕。煩惱之沉痾不生。又若毗藍之風。卷羣疑而淨盡。猶劫燒之火。蕩異執而無餘。所以一切世間凡聖同居之處。無不悉是自心。如此悟入。名住真阿蘭若。正修行處。非論小大之隱。不墮喧靜之觀。
所以古德雲。處眾不見諠譁。獨自亦無寂寞。何故不喧寂。以但了一心故。
問。立識方成唯識義。云何境識俱遣。
答。顯識論雲。立唯識乃一往遣境留心。究竟為論。遣境為欲空心。是其正意。是故。境識俱泯。即是實性。實性即是阿摩羅識。所以唯識論亦名破色心論。
入楞伽經雲。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實不滅識。何者。以境本空從識變故。以識無體不須滅故。是以識心無體。隨境有無。見空生空。見色生色。事來即起。事去還無。又事上無事。本全是心。念起塵生。念寂塵滅。
如起信論雲。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實無外色。然既無外色。亦無外空。空尚是無。色焉能有。又雲。若無色者。則無虛空之相。疏釋雲。本以待色為空。今既唯心無色。何得更有於空也。故知。萬法皆相待而有。若入宗鏡。自然諸法絕待。歸本真心。故論雲。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若心離於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真心。無所不徧。
問。既唯一真心。教中云何復說諸法如幻。
答。了境是心。萬法奚有。以依心所起。無有定體。皆如幻化。畢竟寂滅。
寶積經雲。爾時世尊告幻師言。一切眾生及諸資具。皆是幻化。謂由於業之所幻故。諸比丘眾亦是幻化。謂由於法之所幻故。我身亦幻。智所幻故。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亦皆是幻。一切眾生共所幻故。凡所有法。無非是幻。因緣和合之所幻故。
又教中總明十喻。如幻如化如夢如影等。此是諸佛密意。破眾生執世相為實。起於常見。世間共知幻夢等法是空。則不信人法心境等如幻夢亦空。所以將所信之虛。破所信之實。令所信之實。同所信之虛。然後乃頓悟真宗。徧一切處。心內心外決定無有實法建立。
大莊嚴論雲。我昔曾聞有一幻師。有信樂心。至耆闍山為僧設會。供養已訖。幻屍陀羅木作一女人。端正奇特。在大眾前抱捉此女。而鳴咂之共為欲事。時諸比丘見此事已。咸皆嫌忿。而作是言。此無慙人所為鄙褻。知其如是。不受其供。時彼幻師既行欲已。聞諸比丘譏訶嫌責。即便以刀斫刺是女。分解支節。挑目截鼻。種種苦毒。而殺此女。諸比丘等又見此事。倍復嫌忿。我等若當知汝如是。寧飲毒藥。不受其供。乃至爾時。幻師即捉屍陀羅木。用示眾僧。合掌白言。我向所作。即是此木。於彼木中。有何欲殺。欲安眾僧身故。設此飲食。欲令眾僧心安故。為此幻耳。願諸比丘聽我所說。豈可不聞佛於修多羅中說。一切法猶如幻化。我今為欲成彼語故。故作斯幻。如斯幻身無壽無命。識之幻師。運轉機關。令其視眴。俯仰顧盻。行步進止。或語或笑。以此事故。深知此身。真實無我。
華嚴經頌雲。世間種種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無所動。諸業從心生。故說心如幻。若離此分別。普滅諸有趣。譬如工幻師。普現諸色像。徒令眾貪樂。畢竟無所得。世間亦如是。一切皆如幻。無性亦無生。示現有種種。度脫諸眾生。令知法如幻。眾生不異幻。了幻無眾生。眾生及國土。三世所有法。如是悉無餘。一切皆如幻。幻作男女形。及象馬牛羊。屋宅池泉類。園林華果等。幻物無覺知。亦無有住處。畢竟寂滅相。但隨分別現。菩薩能如是。普見諸世間。有無一切法。了達悉如幻。眾生及國土。種種業所造。入於如幻際。於彼無依着。如是得善巧。寂滅無戲論。住於無礙地。普現大威力。
又入法界品。時童子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我等證得菩薩解脫名為幻住。得此解脫故見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緣所生故。一切眾生皆幻住。業煩惱所起故。一切世間皆幻住。無明有愛等展轉緣生故。一切法皆幻住。我見等種種幻緣所生故。一切三世皆幻住。我見等顛倒智所生故。一切眾生生滅老死憂悲苦惱皆幻住。虛妄分別所生故。一切國土皆幻住。想倒心倒見倒無明所現故。一切聲聞辟支佛皆幻住。智斷分別所成故。一切菩薩皆幻住。能自調伏教化眾生諸行願法之所成故。一切菩薩眾會。變化調伏。諸所施為皆幻住。願智幻所成故。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議。
是以凡夫盲無慧目。妄取前塵男女等相。如幻化法。但誑心眼。都無實事。皆業識心動。起見現相。意識分別。強立我人自他差別。若能識幻。方悟前非。終不於空而興造作。又此幻法。人多錯解。執一切法如幻如化。便作空無之見。如方廣外道。立空無為宗。不知實義。
故華嚴論雲。了如幻法是堅固義。言堅固者。即是常住義。豈可作空無之解。故知此幻即真。幻不可得。無幻之幻。名為幻法。絕見之見。方名見幻。
問。諸法不真。各無自性。剎那變異。故稱為幻。佛身常住。豈稱幻耶。
答。諸佛畧有二身。一真實身。二方便身。以眾生有不見如來真實身故。示方便身令入真實。若悟入時。即方便身是常住體。了幻不可得故。
所以鴦崛魔羅經偈雲。如來所變化。眾生悉不知。如來所作幻。眾幻中之王。大身方便身。是則為如來。
問。一切法如幻。云何有垢淨能所對治。
答。只為如幻故。垢淨不定。由心迴轉。凡聖法生。
故思益經雲。垢法說淨。見垢實性故。淨法說垢。貪著淨相故。
又莊嚴經論雲。問。若諸法同如幻。以何義故。一為能治。一為所治。
偈答雲。譬如強幻王。令餘幻王退。如是清淨法。能令染法盡。
所以圓覺經雲。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諸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釋曰。珠中無五方之色。因光所映。性中無五趣之身。隨業而現。迷珠者執珠中實色。昧性者認性內虛身。法喻皎然。真偽可驗。
問。入此宗門。云何了一切法如化。
答。以萬法無體。名相本空。無而忽有。名之曰化。
大智度論問雲。若一切法皆空如化。何以故有種種說法別異。
答曰。如佛所化及餘人所化。雖不實而有種種形像別異。夢中所見種種亦如是。人見夢中好惡事。有生喜者。有生怖者。如鏡中像。雖無實事。而隨本形像有好醜。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各各有因緣。如佛經中說。於是化法中有聲聞變化。有辟支佛變化。有菩薩變化。有佛變化。有煩惱變化。有業變化。又雲。如化者。化主無定物。但以心生便有所作。皆無有實人。身亦如是。本無所因。但從先世心生今世身。皆無有實。以是故。諸法如化。
故知。一切法皆從心生。悉如幻化。雖幻化不實。亦可作善惡之因緣。受昇沉之報應。不可生於斷見。但了體虛。莫生取捨。以眾生無性。即空故。在凡不凡。以法身隨緣故。處聖非聖。又以眾生緣成似有故。聖不是凡。以法身常住不變故。凡不是聖。則真俗一際。染淨恆分。凡聖兩途。生佛無異。如是鎔融。方明一心佛性。
十地經雲。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佛者。是覺。人有靈知之覺。今第一義空與之為性故。名佛性。非情無覺。但持自體。得稱為法。今真性與之為性故。名法性。故云。假說能所而實無差。云何無差。同一性故。
問。夫言佛性境智俱收。云何教中雲。在有情數中稱佛性。在無情數中稱法性。
答。在心稱佛性。在境稱法性。從緣雖別。能所似分。約性本同。一體無異。如瓶貯醍醐。隨諸器而不等。猶水分江海。逐流處而得名。一味真心亦復如是。凡聖境智一際無差。
所以法王經雲。一切眾生。一心佛性平等。等諸法故。只為真心不守自性。隨緣轉動於轉動處。立其異名。
古德雲。譬如珠向月出水。向日出火。一珠未曾異。而得水火之名。以珠體是一。能應二緣。且如月為水緣時。月中未曾無火性。日為火緣時。日中未曾無水性。何以故。二性相冥故。但緣水火。事有優劣。故使二性冥伏不現。各從自體得水火。名非全無。性真如一。心亦復如是。在有情中名佛性。在無情中名法性。一如未曾異而得法佛之名。以真如體一。能應二緣。且如有情正為佛緣時。有情未曾無法性。無情正為法緣時。無情未曾無佛性。何以故。二性相冥故。但由色心。事有優劣。故二性冥伏不現。各從自體得法佛名。非全無性。
清涼記雲。法性即佛性者。以境因心變。境不異心。心若有性。境寧非有。況心與境皆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豈乖。若以性從相。不妨內外。若以外境而例於心。令有覺知。修行作佛。即是邪見外道之法。故須常照。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無所惑矣。故知佛性非內非外。隨物迷悟。強說昇沉。又今為遮妄執。一切無情有佛性義。就計此義。自有淺深。若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梟獍負塊以成於子。情變非情。非情變情。斯為邪見。不異外道眾生計生草木有命。故不可也。若說無情同一性故。則稍近宗。亦須得意。彼本立意。約於真如自體徧故。真實之性無有二故。今直顯正義。謂性與相非一非異。情與非情亦非一異。
故起信論問雲。若諸佛法身離於色相者。云何能現種種色相。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於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徧一切處。今取二性相即互融之義說耳。
百門義海雲。謂覺塵及一切法。從緣無性名為佛性。經雲。三世佛種。以無性為性。一切處隨了無性。即為佛性。不以有情故有。不以無情故無。今獨言有情者。徧世勸人了性。常於一毛一毫之處。明見一切理事。無非如來性。是開如來性起功德。名為佛性。是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情與非情。皆同一性。
如世尊最後垂示。應盡還原品三告之文。經雲。爾時世尊。如是逆順入諸禪已。普告大眾。我以甚深般若。徧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虛空相。無名無識。永斷諸有。本來平等。無高下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不可繫縛不可解脫。無眾生無壽命。不生不起。不盡不滅。非世間非非世間。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際平等。等諸法故。閒居靜住。無所施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從無住法。法性施為。斷一切相。一無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眾。應斷無明。滅生死始。又復告大眾。我以摩訶般若。徧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無繫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淨。無垢無煩惱。與虛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盡諸動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見此法。名為解脫。凡夫不知名曰無明。作是語已。復入超禪。從初禪出。乃至入滅盡定。從滅盡定出。乃至入初禪。如是逆順入超禪已。復告大眾。我以佛眼徧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
如上真實慈父。廣大悲心。不可思議三告之文。或有偶斯教者。可以析骨為筆。剝皮為紙。刺血為墨而書寫之。不可頃刻暫忘。剎那失照。且如第一文雲。徧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第二文雲。徧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第三文雲。徧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性。性本解脫。是以。徧法界內盡十方中。若有情若無情。若有性若無性。山河大地草芥人畜。不在三界不出三界。不隨生死不住涅槃。皆同真如一心妙性。如是信解。頓入一乘。更無祕文能出斯旨。離此有說。皆是權施。誘引提擕。咸歸宗鏡。
問。一切眾生有佛性者。云何不免沉淪。
答。眾生雖具正因。而無緣了。
所以圓覺經雲。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
故先德頌雲。圓成沉識海。流轉若飄蓬。是以真如本覺不守自性。以無性故。但隨緣轉。如雲。法身流轉五道。故號眾生。應須以善巧方便。發之以智照。助之以良緣。了了見時。方逃境縛。
如起信鈔雲。且夫真之與妄。皆依一法界心所說。葢以此心。本來有體有用。即用之體則蕩然空寂。即體之用則瞭然覺知。以無始時來迷故。於空寂之處確然根身塵境。於覺知之處則紛然分別緣念。
故肇論雲。法身隱於形㲉之中。真智隱於緣慮之內。然其形㲉緣慮。元來體空。空寂覺知。元來不變。不變之真。元來隨緣。體空之妄。元來成事。非因造作。法爾如斯。
大涅槃經雲。佛告善男子。如汝所言。若一闡提有佛性者。云何不遮地獄之罪。善男子。一闡提中。無有佛性。善男子。譬如有王。聞箜篌音。其聲清妙。心即耽著。喜樂愛念。情無捨離。即告大臣。如是妙音。從何處出。大臣答言。如是妙音。從箜篌出。王復語言。持是聲來。爾時大臣。持箜篌置於王前。而作是言。大王。當知此即是聲。王語。箜篌出聲出聲。而箜篌聲亦不出。爾時大王。即斷其弦。聲亦不出。取其皮木。悉皆拆裂。推求其聲。了不能得。爾時大王即嗔大臣雲。何乃作如是妄語。大臣白王。夫取聲者。法不如是。應以眾緣善巧方便。聲乃出耳。眾生佛性。亦復如是。無有住處。以善方便故得可見。以可見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闡提輩。不見佛性。云何能遮三惡道罪。善男子。若一闡提信有佛性。當知是人不至三惡。是亦不名一闡提也。以不自信有佛性故。即墮三惡。故名一闡提。是知。一切眾生雖有正因。不得了緣。枉沉生死。為不知故。甘稱下凡。為不聞故。不親善友。常迷智眼。豈有了因。恆習惡緣。何成善本。
今為未聞者。廣搜祕藏。發起信心。為未知者。直指心原。瞭然無滯。為已聞者。智慧開發。萬善資熏。為已知者。一向保任。理行成就。有斯深益。豈厭文繁。普望後賢。廣垂傳授。
問。佛性若定有無。即成斷常之見。如何體會。理合正因。
答。非一非異。能契一乘之門。亦有亦無。不謗三因(正因緣因了因)之性。
如大涅槃經雲。佛言。善男子。若有說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常樂我淨。不作不生。煩惱因緣故不可見。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一切眾生都無佛性。猶如兔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眾生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何以故。虛空常故。兔角無故。是故得言亦有亦無。有破兔角。無破虛空。如是說者。不謗三寶。
問。佛性於五眼中。何眼能見。
答。涅槃經雲。佛眼見故而得明了。以佛眼見一切美惡差別等事。悉皆不動。為見性故。
維摩經雲。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此是心鑒無礙為眼。非取根塵所對。是以肉眼見麤。天眼觀細。慧眼明空。法眼辯有。佛眼觀不二相一實之理。
華嚴經離世間品。說十眼。所謂肉眼。見一切色故。天眼。見一切眾生心故。慧眼。見一切眾生諸根境界故。法眼。見一切法實相故。佛眼。見如來十力故。智眼。見諸法故。光明眼。見佛光明故。出生死眼。見涅槃故。無礙眼。所見無障故。一切智眼。見普門法界故。又。慧眼所見。無法可見。故名為見者。見法空故名為慧眼。非獨慧眼。五眼亦爾。如是五眼。照如千日。十方之中。無處不見。於一切處。地平如掌。無諸穢惡。若有可見。即是生盲。何以故。無所有故。當知無空。色空俱遣。又見一切塵全是眼。更不可見。聞一切聲全是耳。不復更聞。所以雲。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又雲。離心之外更無一法。縱見內外。但是自心所現。無別內外。此無過也。乃至若了塵時。塵全是知也。終不以知知於塵。即有所知也。若知於無。知不異知也。今塵即知。不復更以知及不知知於無知。但無能所之知。非無知也。此方顯無知也。
經雲。顯現一切法。各各不相知。見亦如是。又聞者。圓教明我我即聞。故能聞。所聞皆法界故。故使我外更無別聞。是以若見若聞。若知若覺。皆一心故。
華嚴經雲。所見不可見。所聞不可聞。所知不可知。一心不思議。
無有一法在於心外。亦無一心在於法外。心與法界。同體照明。故覺一切。又此心性。是真實了知義。徧照法界義。以本有為所照。以浮眼智明為能照。
如涅槃經雲。見性肉眼即名佛眼。又明二種見佛性。一相貌見。二了了見。相貌見者。謂登地菩薩。方便權智。識變似空。名相貌見。了了見者。謂地上菩薩。根本正智。親證真理。不變相緣。名了了見。即是親證。相貌見者。比量知。了了見者。現量得。
問。既雲佛眼能觀佛性。如何教中又言。我以五眼不見三聚眾生。狂愚無目而言見耶。
答。若約實相。體性徧法界。以實相無相故。則不可見。若論照用。相徧法界。以無相之相。亦可得見。又五眼圓照三諦之理。諸境分明。雖雲洞鑒。未必是有。雖雲不見。未必是無。斯乃無相之相。不觀之觀。當知相中無相只勿相。觀中無觀只勿觀。體萬物而自虛。同一道之清淨。豈同執實隨塵。作能所斷常之見耶。
問。夫佛眼者。皆是圓修圓證方具。十住菩薩尚未分明。而無明煩惱凡夫尚未得天眼。云何得同佛眼。
答。如來五眼。眾生悉具。非待證聖方有。
涅槃經雲。若學大乘人。雖是肉眼而名佛眼。二乘雖具天眼。不名佛眼。又雲。見如來性者。雖有煩惱。如無煩惱。若實明宗見性。即肉眼而明佛眼。以智照為眼故。
台教約五品初位中。以凡夫心同佛所知。用所生眼齊如來見。若論明昧淺深。即落修證。今直論見性。即無前後。如止觀釋鴦崛經雲。了了分明見者。照實為了了。照權為分明。三智一心中。五眼具足圓照。名為了了見佛性也。佛眼一心中得。名了了見。
又若論差別者。則諸天是報得。二乘是修得。我此宗門。非報非修。是發得五眼。以本圓具故。若悟修佛乘人。雖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祕密之藏。即肉眼而名佛眼。二乘人雖證滅修道。具漏盡通。即天眼而為瞖眼。
所以志公雲。大士肉眼圓通。二乘天眼有瞖。
融大師雲。不取天眼等五通造事外道。唯取入理凡夫耳。
御錄宗鏡大綱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