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錄宗鏡大綱/卷四
問。唯一心法。云何教中廣立名字。
答。如來名號十方不同。般若一法說種種名。解脫亦爾。多諸名字。
故大般若經雲。如一切法。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至去。亦無所住。一切法中無名。名中無一切法。非合非散。但假施設。所以者何。以一切法與名。俱自性空。
大方等大集經雲。爾時佛告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善男子。第一義者。謂無有諸法。若無諸法。云何說空。無名字法說為名字。如是名字亦無住處。名下之法。亦復如是。是以法從心生。名因法立。能生之心無處。所生之法亦然。則心境皆空。俱無處所。
論雲。心能為一切法作名。若無心。則無一切名字。當知世出世名字。皆從心起。以心隨緣應物立號。似金作器。隨器得名。則一心不動。執別號而萬法成差。真金匪移。認異名而千器不等。若知法法全心作器。器盡金成。名相不能幹。是非焉能惑。又如圓器與方器。名字不同。若生金與熟金。言說有異。推原究體。萬法皆空。但有意言名義差別。動即八識。凝為一心。得旨忘緣。觸途無寄。
如大涅槃經雲。佛言。善男子。如來所有一切善行。悉為調伏諸眾生故。譬如醫王。所有醫方。悉為療治一切病苦。善男子。如來世尊為國土故。為時節故。為他語故。為眾生故。為諸根故。於一法中作二種說。於一名法說無量名。於一義中說無量名。於無量義說無量名。
華嚴經頌雲。如心諸佛爾。如佛眾生然。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只是一法。名別理同。何者。覺此無依無住。絕待不思議心不動時。入十信之初。號不動智佛。不覺此絕待真心。不守自性隨緣差別時。名法身流轉五道。號曰眾生。但有迷悟之名。不離一心之體。更有何法而作凡聖名字為差別乎。
如文殊般若經雲。佛言。佛法無上耶。文殊答。無有一法如微塵許。名為無上。又經雲。如世尊說此法時。無有菩薩得是三昧諸陀羅尼門。亦復無彼諸佛所說語言句義。乃至不說一文字句。無人聽聞。無人得解。無人成佛。如此等法是實言者。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此經法門弘閻浮提。遍行流布。熾然不滅。是真實語。
問。既萬機泯跡。獨朗真心者。云何教中說此是凡夫法。此是聖人法。
答。以一切法緣生無性故。不得凡夫法。不得聖人法。以無性緣生故。若真若俗不相混濫。如雲一切即一皆同無性。一即一切因果歷然。雖即歷然。不失無性之理。雖即無性。不壞緣生之道。然又雖但了一心。而於諸法一一了知。分明無惑。
輔行記問雲。一心既具十法界因果。但觀於心。何須觀具。
答。一家觀門(即天台止觀)。永異諸說。該攝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聖。一切因果者。良由觀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理性雖具。若不觀之。但言觀心。則不稱理。小乘奚嘗不觀心耶。但迷一心具諸法耳。
問。若不觀具。為屬何教。
答。別教示道。從初心來。但云次第生於十界。斷亦次第。故不觀具。或稟通教。即空但理。或稟三藏。寂滅真空。如此等人。何須觀具。何者。藏通但云心生六界。觀有巧拙。即離不同。是故。此兩教不須觀具。尚不識具。況識空中。若不爾者。何名發心畢竟二不別。成正覺已。何能現於十界身土。又復學者縱知內心具三千法。不知我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爾。苟順凡情。生內外見。應照理體本無四性(自生性他生性共生性無因生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能知此者。依稀識心。
華嚴論雲。以一心大智之印。印無始三世。總在一時。無邊諸法智印咸遍。以智等諸佛故。以智等眾生心故。以智等諸法故。以智無中邊表裡三世長短近遠故。為智過虛空量故。如世虛空無所了知。如無分別智虛空一念。而能分別過虛空等法門。是故經頌言。一切虛空猶可量。諸佛說法不可說。又頌雲。普光明智等虛空。虛空但空智自在。所以無量義經雲。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即知一法能生無量義。所謂一心。一一法皆生無量義者。以心遍一切法。一一法無非心故。以略代總。故知略心能含萬法。歷一切教。若境若智。若人若法。隨諸事釋一一向心為觀/觀慧彌成。如海吞流。似薪益火。以不能深達故。為偏為小。以不能諦觀故。住有住空。是以聲聞睹斯大事。自鄙無堪。或號泣而聲振大千。或雲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若菩薩聞茲妙旨。懺悔前非。或雲從無量劫來為無我之所漂流。或言我等歸前儘是邪見人也。如上所失。皆是不達自心廣大圓融。能包能遍故。何以能包能遍。以無相故。如太虛無相。不拒諸相發揮。能含十方淨穢國土。所以昔人云。夫萬化非無宗而宗之者無相。虛相非無契而契之者無心。內外並冥。緣智俱寂。是故。若能如是體道千萬相應。可謂正法中人。真佛弟子。若違斯旨。妄起有心。悉墮邪修。不入宗鏡。如古德歌雲。只為無心學無學。亦復正修於不修。若人不知如此處。不得稱名為比丘。是以若於宗鏡發真。最省心力。華嚴經雲。以少方便。疾得菩提。古德雲。學雖不多。可齊上賢。即斯意矣。
問。理唯一道。事乃萬差。云何但了一心。無邊佛事悉皆圓滿。
答。出世之道。理由心成。處世之門。事由心造。若以唯心之事。一法即一切法。舒之無邊。以唯心之理。一切法即一法。卷之無跡。因卷而說一。此法未曾一。因舒而說多。此法夫曾多。非一非多。有而不有。而多而一。無而不無。一多相依。互為本末。
問。心性本淨。寂照無遺。何假智光而為鑑逵。
答。心是正因。雖然照了。以客塵煩惱所遮。若無智慧了因。而不能顯故。知萬法無修。策修而至無修。本性雖空。亦由修空而顯空。今宗鏡所錄。深有所以。只為眾生無智。不修而墮愚暗。不照心性。枉陷輪迴。若不得宗鏡之智光。何由顯於心寶。且眾生無漏智性。本自俱足。以客塵所蔽。似鏡昏塵。但能知鏡本明。塵即漸盡。客塵盡處。真性朗然。
問。釋迦文佛開眾生心成佛知見。達摩初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體此一心。云何是成佛之理。
答。一心不動。諸法無性。以無性故。悉皆成佛。
華嚴經雲。佛子。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無何等性。所謂無相性。無盡性。無生性。無滅性。無我性。無非我性。無眾生性。無非眾生性。無菩提性。無法界性。無虛空性。亦復無有成正覺性。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眾生。佛子。譬如虛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壞。常無增減。何以故。虛空無生故。諸佛菩提亦復如是。若成正覺不成正覺。亦無增減。何以故。菩提無相無非相。無一無種種故。佛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成等正覺同於菩提。一相無相。是知。若不自信心佛。求他勝緣。功業雖勤。終非究竟。
如華嚴如來出現品雲。佛子。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密。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所以諸佛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成就一切智。起同體悲。相續不斷。盡未來際。廣度有情。以一心無性成佛之理。願一切眾生與我無異。知眾生本來一心不動。常合天真。以無性故。不覺隨緣。六趣升降。枉受妄苦。虛度輪迴。所以能起大悲。相續度脫。若無此無性之理。則大化不成。善惡凡聖不可移易。若能如是解悟。則是入不思議方便法門。
志公和尚生佛不二科雲。眾生與佛不殊。大智不異於愚。何用外求珍寶。身內自有明珠。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聖同途。迷悟本無差別。涅槃生死一如。究竟攀緣空寂。推求憶想清虛。無有一法可得。蕭然直入無餘。
真覺大師歌雲。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一地俱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阿鼻業。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又東林問雲。眾生為迷。諸佛為悟。體雖是一。約用有差。若以眾生通佛。佛亦合迷。若以佛通眾生。眾生合悟。
答。恆以非眾生為眾生。亦以非佛為佛。不礙存而恆奪。不妨壞而常成。隨緣且立眾生之名。豈有眾生可得。約體權施法身之號。寧有諸佛可求。莫不妄徹真原。居一相而恆有。真該妄末。入五道而常空。情談則二界難通。智說乃一如易就。然後雙非雙是。即互壞互成。見諸佛於眾生身。觀眾生於諸佛體。故云六道之道。離善之惡。離惡之善。二乘之道。離漏之無漏。菩薩之道。離邊之中。諸佛之道。無離無至。何以故。一切諸法即是佛道故。
所以先德雲。夫大道唯心。即心是佛。只依一心而修。即是根本之智。亦是無分別智。即能分別無窮。自具一切智故。不同起心遍計。故知凡有心者。悉皆成佛。以不信故。決定為凡。以明了故。舊來成佛。
問。六祖雲。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洞山和尚雲。學得佛邊事。猶是錯用心。今何廣論成佛之旨。
答。今宗鏡錄正論斯義。以心冥性佛理合真空。豈於心外妄求隨他勝境。
如華嚴記雲。若達真空。尚不造善。豈況惡乎。若邪說空。謂豁達無物。或言無礙不妨造惡,若真知空。善順於理。恐生動亂。尚不起心慕善。惡背於理。以順妄情。豈當可造。若雲無礙不礙造惡。何不無礙不礙修善而斷惡耶。厭修善法尚恐有著心。恣情造惡何不懼著。明知邪見惡眾生也。乃至入理觀佛。猶恐起心。更造惡思特違至理。
問。既博地凡夫位齊諸佛者。云何不具諸佛神通作用。
答。非是不具。但眾生不知故。
華嚴宗雲。諸佛證眾生之體。用眾生之用。是以諸佛將眾生心中真如體相用三大之因。為法報化三身之果。豈可更論具不具耶。如今若實未薦者。但非生因之所生。唯在了因之所了。
大涅槃經雲。生因者。如泥作瓶。了因者。如燈照物。若智燈纔照。凡聖一如。若意解觀之。真俗似別。然世間多執事相。迷於真理。
故法華經雲。取相凡夫。隨宜為說。
金剛經雲。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所以一切經論。皆破眾生身心事相等執。
如寶藏論雲。經雲。隨宜說法。意趣難解。雖說種種之乘。皆是權接方便助道法也。然非究竟解脫涅槃。如有人於虛空中畫作種種色相。及種種音聲。然彼虛空實無異相受人變動。故知。諸佛化身及以說法。亦復如是。於實際中都無一異。
夫神中有智。智中有通。通有五種。智有三種。
何為五種通。一曰道通二曰神通三曰依通四曰報通五曰妖通。
妖通者。狐狸老變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聰慧奇異。此謂妖通。
何為報通。鬼神逆知諸天變化。中陰了生神龍隱變。此謂報通。
何謂依通。約法而知。緣身而用。乘符往來。藥餌靈變。此謂依通。
何謂神通。靜心照物。宿命記持。種種分別。皆隨定力。此謂神通。
何謂道通。無心應物。緣化萬有。水月空花。影像無主。此謂道通。
何謂三智。一曰真智。二曰內智。三曰外智。
何謂外智。謂分別根門。識了塵境。博覽古今。皆通俗事。此名外智。
何謂內智。自覺無明。割斷煩惱。心意寂靜。滅無有餘。此名內智。
何謂真智。體解無物。本來寂靜。通達無涯。淨穢不二。故名真智。
真智道通。不可名目。餘所有者。皆是邪偽。偽則不真。邪則不正。惑亂心生。迷於本性。夫智有邪正。通有真偽。若非法眼精明。難可辯了。是以俗間多信邪偽。少信正真大教。偃行小乘現用。故知妙理難顯也。
龐居士偈雲。世人多重金。我愛剎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心通法亦通。十八斷行蹤。但自心無礙。何愁神不通。如是解者。方入宗鏡之中。所有施為。皆入律行。自然成辦一切佛事。
如淨名私記雲。得入律行者如優波離章。是名奉律。是名善解端坐。不用經營辦供養具。而常作佛事心行中求。但悟一心無礙自在之宗。自然理事融通。真俗交徹。若執事而迷理。永劫沉淪。或悟理而遺事。此非圓證。何者。理事不出自心。性相寧乖一旨。若入宗鏡。頓悟真心。尚無非理非事之文。豈有若理若事之執。但得本之後亦不廢圓修。
如有學人問本淨和尚雲。師還修行也無。對雲。我修行與汝別。汝先修而後悟。我先悟而後修。是以若先修而後悟。斯則有功之功。功歸生滅。若先悟而後修。此乃無功之功。功不虛棄。
所以融大師心銘雲。欲得心淨。無心用功。又若具智眼之人。豈得妄生叨濫。況似明目之者。終不墮於溝坑。若盲禪暗證之徒。焉知六即(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狂慧徇文之等。奚識一心。如今但先令圓信無疑。自居觀行之位。古人云。一生可辦。豈虛言哉。切不可迷性徇修。執權害實。棄本逐末。認妄遺真。據世諦之名言。執無始之薰習。將言定旨立解明宗。一向合塵背於本覺。如昔人云。妄情牽引何年了。辜負靈台一點光。
又真覺大師歌雲。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且如世間有福之人。於伏藏內得摩尼珠。法爾以種種磨治然後自然雨寶。況悟心得道之者。亦復如是。既入佛位。法爾萬行莊嚴。悲智相續。故知悟道如得珠。豈無磨治莊嚴等事。
問。若不具神變。將何攝化。
答。若純取事相神通。有違真趣。
如輔行記雲。修三昧者忽發神通。須急棄之。有漏之法。虛妄故也。故止觀雲。能障般若。何者。種智般若自具諸法。能泯諸相。未具已來。但安於理。何須事通。若專於通。是則障理。又不唯障理。反受其殃。夫言真實神變者。無非演一乘門談無生理。一言契道。當生死而證涅槃。目擊明宗。即塵勞而成正覺。剎那而革凡為聖。須臾而變有歸空。如此作用。豈非神變耶。
如維摩經雲。以神通慧化愚痴眾生。若上上根人。只令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又古人云。不改舊時人。只改舊時行履處。設或改形換質。千變萬化皆是一心所為。乃至神通作用。出沒自在。易小令大。展促為長。豈離一心之內。故知萬事無有不由心者。但證自心。言下成聖。若不識道。具相奚為。
故金剛經雲。若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又偈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古人云。若不達此理。縱然步步腳踏蓮花。亦同魔作。
龐居士偈雲。色聲求佛道。結果反成魔。若決定取神通勝相作佛者。不唯幻士成聖。乃至天魔外道。妖狐精魅。鬼神龍蜃等皆悉成佛。彼咸具業報五通。盡能變化故。若不一一以實相勘之。何辨真偽。但先悟宗鏡。法眼圓明。則何理而不通。何事而不徹。一切佛事攝化之門。自然成就。
如華嚴論雲。經雲入深禪定得佛神通者。以心稱理。原無出入。體無靜亂。體無造作性。任理自真。不生不滅。理真智應。性自遍周三世十方。一時普應對現色身。隨智應而化群品。而無來往。亦不變化。名佛神通智。無依止。無形無色。體無來去。性自遍周。非三世攝而能普應三世之法。名曰神通。是故經雲。智入三世而無來往。為三世是眾生情所妄立。非實有故。為智體無形無色。不造不作而應群品。名之為神。圓滿十方無法不知無根不識名之為通。
問。佛稱覺義。覺何等法。
答。無法之法。是名真法。無覺之覺。是名真覺。則妙性無寄。天真朗然。
華嚴經頌雲。佛法不可覺。了此名覺法。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
無字寶篋經雲。爾時勝思唯菩薩白佛言。何等一法是如來所證覺知。善男子。無有一法如來所覺。善男子。於法無覺是如來覺。善男子。一切法不生而如來證覺。一切法不滅而如來證覺。是以若有覺乃眾生。無覺同木石。俱非真性。不契無緣。無覺之覺。方齊大旨。無覺故不同眾生。覺故不如木石。則一覺一切覺。無覺無不覺。無覺故慧解寂然。無不覺故虛懷朗鑒。又見心常住。稱之曰覺。一成一切成。一覺一切覺。言窮慮絕。不壞假名。故曰始成正覺。
問。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云何復說後心菩提。
答。十方諸佛唯為一大事出現於世。皆令眾生於自心中開此知見。若立種種差別。是眾生知見。若融歸一道。是二乘知見。若一亦非一。是菩薩知見。若佛知見者。當一念心開之時。如千日並照。不俟更言。即是祖師西來。即是諸佛普現。故云念念釋迦出世。步步彌勒下生。何處於自心外別求祖佛。則知眾生佛智本自具足。若欲起心別求。即成遍計之性。故六祖雲。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若如是者。何用更立文字。今為未知者假以文字指歸。令見自性。若發明時即是豁然還得本心。於本心中無法不了。故云。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是知若入無念法門。成佛不出剎那之際。若起心求道。徒勞神於塵劫之中。
問。即心成佛者。為即真心。為即妄心。
答。唯即真心。悟心真故成大覺義。故稱為佛。
問。若即真心。有何勝義。若即妄心。成何過咎。
答。畢竟空門。理無眹跡。分別之道。事有開遮。妄心者。從能所生。因分別起。發浮根之暫用。成對境之妄知。若離前塵。此心無體。因境起照。境滅照亡。隨念生塵。念空塵謝。若將此影事而為佛身。既為虛妄之因。只成斷滅之果。
真心者。湛然寂照。非從境生。含虛任緣。未嘗作意。明明不昧。了了常知。舒之無蹤。卷之無跡。如澄潭瑩野。明鏡懸空。萬像森羅。豁然虛鑒。不出不入。非有非無。斯則千聖冥歸。萬靈交會。信之者徹大道之原底。體之者成常住之法身。祖佛同指此心而成於佛。亦名天真佛。法身佛。性佛。如如佛。亦非離妄。妄無體故。亦非即真。真非即故。真妄名盡即離情消。妙圓覺心方能顯現。又以本具故方能開示。故云。如來正覺心與眾生分別心契同無二。為開示悟入之方便。是以若眾生心與諸佛心各異。如何說開。只為契同方垂方便。如藏中無寶徒勞掘鑿。只為有寶不廢人功。但發信心。終當見性。故云我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
所以雲。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如是的指。何用別求耶。
故心丹訣雲。茫茫天下虛尋覓。未肯回頭自相識。信師行到無為鄉。始覺從來枉施力。
問。若即真心成佛。妄覺墮凡則妄念違宗。真心順覺斯乃真妄有二。體用分離。如何會通。圓融一旨。
答。真妄無性。常契一原。豈有二心而互相即。以性淨無染。妄不可得。如幻刀不能斫石。苦霧不能染空。為不了一心之人。所以說即。
如台教問雲。無明即法性。無復無明。與誰相即。
答。如為不識冰人指水是冰。指冰是水。但有名字。寧復有二物相即耶。是知。時節有異。融結隨緣。濕性常在。未曾變動。乃至即凡即聖亦復如是。凡聖但名。一體無異。
故先德釋華嚴經雲。一世界盡法界亦如是者。知一眼如。一切眼如皆然。舉譬如一人身有手足。一切人皆有手足。是以不了此一心。皆成二見。若凡夫執著此心造輪迴業。二乘厭棄此心求灰斷果。又凡夫無眼。將菩提智照成煩惱火燒。如大富盲兒坐寶藏中。舉動罣礙為寶所傷。二乘將如來四德秘藏(常樂我淨)為無常五陰(色受想行識)。謂是賊虎龍蛇。怕怖馳走。縛脫雖殊。取捨俱失。若諦了通達之者。不起不滅。無得無生。了此妄心念念無體。從何起執。念念自離。不須斷滅。尚不得一。何況二乎。故知。諸法順如證圓成而情無理有。群情違旨執遍計而情有理無。順常在違一道而何曾失體。情不乖理千途而未暫分岐。洞之而情理絕名。了之而順違無地。是以法法盡合無言之道。念念皆歸無得之宗。天真自然非干造作。
如無言菩薩經雲。爾時舍利弗謂無言菩薩曰。汝族姓子不能語言。云何欲問如來義乎。無言曰。一切諸法悉無文字。亦無言詞。所以者何。一切眾生皆悉自然。無諸言教及眾想念。所以若約事備陳。則凡聖無差而差。若就理融即。則生佛差而不差。是以差與不差。俱不離真如之體。
如華嚴演義雲。無差之差者。是圓融上之行布也。差之無差者。是行布上之圓融也。如攬別成總。非離別外而有此總。如是融攝。無法不歸。則三乘非三。五性非五。(緣覺聲聞菩薩不定闡提)如是妙解。方被宗鏡之光。離此見生。悉乖不二之旨。
問。若一切眾生即心是佛者。則諸佛何假三祇百劫方成。
答。此論自證法門。非述化儀方便。
如華嚴論雲。此法門者。是該括始終。一際圓滿無礙。無成無壞無出無沒。常轉法輪。若人了得此法門者。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之所現前。為此法無出沒故。還以自然無出沒智而自能得之。非情繫思量之所能得也。一切權教法門總在其中。一時而說。為諸權教不出法界。無三世故。各依自見無量差殊。此一乘教是始成正覺時說。若依情是最初成佛時說。若依智無始終說。故知。成佛說法不離一念。如華嚴經中。毘目仙人執善財手。即時善財自見其身往十方十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到十佛剎微塵數諸佛所見彼佛剎及其眾會諸佛相好。種種莊嚴乃至或經百千億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乃至時彼仙人放善財手。善財童子即自見身還在本處。是知不動本位之地而身遍十方。未離一念之中而時經億劫。本位不動。遠近之剎歷然。一念靡移。延促之時宛爾。不依宗鏡。何以消文。萬法冥歸。終無別旨。
問。無性理同。一時成佛。云何三乘人等見佛有其差別。
答。隨心感現。影像不同。自業差殊。非佛有異。
故識論雲。境隨業識轉。是故說唯心。
又密跡經雲。一切天人見佛色量。或如黃金白銀諸雜寶等。乃至或見丈六乃至百億無量無邊遍虛空中。是則名為如來身密。故知隨見不同。跡分多種。不唯見佛。觀法亦然。隨智淺深。法成高下。
如大涅槃經雲。十二因緣。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
又佛身無依應機普現。謂色無定色。若金剛之合朱紫。形無定形。猶光影之任修短。相無定相。似明鏡之對妍媸。故隨樂皆見。乃至一身多身。但由眾生分別心起。故無積無從。其猶並安千器數步而千月不同。一道澄江萬里而一月孤映。又如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北者見月千里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則百千月各隨其去。是以情隔即法身成異。心通而玄旨必均紜紜。自他於佛何預。是以真身寥廓。與法界合其體。包羅無外。與萬化齊其用。窮原莫二。執跡多端。一身多身。經論異說。
如華嚴演義問雲。佛前唯一普賢。何以一一佛前各有多耶。
答。含有二義。一緣起相由。正約主伴。兼明即入。謂為主須一為伴必多。此一者是即多之一。一切一也。多是全一之多。一一切也。二力用交徹。一有一切普賢之身不可思議。略有三類。一隨類身。隨人天等見不同故。二漸勝身。乘六牙象等相莊嚴故。三窮盡法界身。帝網重重無有盡故。此第三身含前二身及無盡身。
又問。如上所說。則無一處無有普賢。今何不見。釋有三意。一約機不見。是盲者過。二不見是見。見虛空身。以虛空不可見。若不見者。真見虛空。三亦遍不見處故者。明見則不遍。何者。以可見不可見皆是普賢身。要令可見為身。則普賢身不周萬有。如智不可見。豈非智身耶。明知由有不見之處。方知遍耳。此等三身。何人能見。慧眼方見。非肉眼所見。如是慧眼。無見無不見矣。
御錄宗鏡大綱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