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青年團
作者:謝鴻
1915年11月15日
本作品收錄於《新青年/卷1

 

一、德國青年團之源起

  青年教育雲者。非指學校教育而言。乃就社會教育而言也。蓋在歐美各國。今日之青年教育。已非單純教育學上之問題。而為與國運有關之實際問題。此種觀念之發生。迫於國難。起一種恐怖心。由是一般國民。受非常刺激。其結果。遂合力圖青年社會教育之發達。說者謂英俄兩國從事於青年社會教育者。激於俄日戰爭。及南非戰爭後之警覺。豈不然哉。德國自先世受拿破崙一世蹂躪。國人茹苦忍痛。專事青年教養。以為複仇之準備。厥後普奧及普法兩次戰爭。雖獲勝利。尤恐國人因此而生惰氣。全國上下。從事青年教育益力。此次聯合奧國與四協約國宣戰。迄今已逾一載。強敵如英法俄意。始終不能入其國境一步。通國人口。不過七千萬。男子約居半數。而出征之額兵及補充兵之數。在七百萬以上。合以前死傷俘虜。及最近所徵自十七歲至五十二歲之志願兵計之。其總數達於千萬。國民意氣之盛。可謂橫絕一時。實際德國之強。不在軍容之盛。由於國家之基礎鞏固。舉國人民。復能貫徹青年德意志主義。盡其所有智力能力財力。以供國家犧牲。有此精神。乃有今日之戰績。飲水思源。謂非青年社會教育之賜不得也。

  二、青年團之統一計畫

  德國近來教育。受法國鼓勵者居多。因法國對於國內青年。施軍事教育。而生對抗之心。徵諸國防會及青年德意志會之設置可知也。外此關係教育會之青年團體。亦復不少。其指導之任。大率責諸附近防營之將佐。惟其教育方法。有偏重軍事之傾向。國人頗有責言。於是政府知青年教育。任各團體之各自行動。易生流弊。遂籌統一方法。其教育目的。不偏重體育。保持中庸之度。養成有堅強體力與強毅精神之健全國民。所謂德意魂。是也。遂於一千九百十一年。以統一各團體為目的。組織「青年德意志團」。其趣旨。略謂「青年教育。宜謀身心健全。使之守規律。重公德。養成富於敬神心及愛國心之國民。為第一要義。青年之父母。及社會各方面之人。當協力匡助。始能達其目的。凡黨派、軍部、教會、實業家。尤當執中立態度。不偏於一面。始能達協同匡助之目的。此佈告一出、舉國人民。不論若何階級。均進而補助青年教育。至今日。遂養成堅強勤勉而重規律之國民性也。

  三、青年團之教育方法

  德國統一青年團之計畫既成。設本部於柏林。以皇太子為總理。戈爾將軍為會長。各聯邦均以國王及世子為支部理事。凡各地方青年團之事業。不受本部之拘束。惟其主義及進行方針。不得有背於前項佈告之宗旨。其經費。受政府補助。若普魯士、巴伐利亞之陸軍部。更與以特別之便宜。現今此種團體之設置。在一萬以上。其會員之多。更不可勝紀。指導之責。率以軍營將佐當之。遊歷德國各地方。星期日見有多數少年。服裝不一。荷木槍。軍營將佐隨其後。於野外仿設野營。或於森林中游戲者。青年團團員也。德國有斯鐵青一市。其地毗連俄境。為國家防營之駐札地。青年團團員。均為自十三歲至十八歲之青年。其教育方法。以體操、遊戲、旅行、及模仿軍營野操。增長其體力。復時開講演會於附近學校。貫輸常識。以補助其智識之不足。遇軍營大操及舉行紀念時。特許參觀。激起其名譽向上之心。平時一團分五隊由該地防營之將佐。指導一切。此雖就斯鐵青一隅而言。舉一反三。全國青年團之教育方法。大率類此。至無軍隊駐札之地。地方之青年團。以本村有名望之人。及學校教員指導之。然在德國此等人又多為退伍之將佐也。總之德國青年團之精神所在。就一地方而論。以養成勤勉節約。能獨立生活為宗旨。市府稍大者。率以小學校之所在地為標準。區分市街。各區內凡達於徵兵年齡之青年。施以教育。務使其思想行為。不致放逸。所有工人、傭工、學徒。多利用星期日及休暇日或夜間。加職業上之教育。又或利用小學校。設特別學校以教育之。此種學校。德人稱為第一勤勞學校。若軍隊則稱為第二學校。青年團本部會長戈爾將軍。嘗語人曰。政府知我國青年團。因風俗習尚。易趨於軍事的訓練。只求體力精神強健。成為守規律之勤勉國民。並按各人所習之職業。使之發展。俾與其他之國民角勝。決非使青年盡為軍人。觀此欲謀青年社會教育者。可知所擇矣。

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匿名別名作品發表起95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區(包括新加坡、加拿大、韓國、新西蘭、兩岸四地、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