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經
忠經 作者:馬融 東漢 |
四庫總目提要 舊本題漢馬融撰。鄭玄注。其文擬《孝經》為十八章,經與注如出一手。考融所述作,具載《後漢書·本傳》。元所訓釋,載於鄭《志目錄》尤詳。《孝經注》依託於元,劉知幾尚設十二驗以辨之,其文具載《唐會要》,烏有所謂《忠經注》哉!《隋志》、《唐志》皆不著錄,《崇文總目》始列其名,其為宋代偽書,殆無疑義。《玉海》引宋《兩朝志》載有海鵬《忠經》。然則此書本有撰人,原非贗造;後人詐題馬、鄭,掩其本名,轉使真本變偽耳。 |
天地神明章第一
編輯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忠之為道,乃合於天。至理之時,君臣同德,則休氣應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覆載之間,人倫之要;履之則吉,違之則凶。無有大於忠者。〉忠者,中也。至公無私。〈不正其心,而私於事,則與忠反也。〉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亨貞。〈四時廣運,天不私德。萬物亨生,地不私力。人能至公,不私諸己,何往不可也?〉忠也者,一其心之謂矣。〈一則為忠,二則為僻。〉為國之本,何莫由忠?〈未有舍忠,而成於務。〉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於人乎?〈君臣固,其義深也;社稷安,其祚長也;天地感,其誠達也;神明動,其應彰也。忠之為用,其效如此。言人之易從也。〉夫忠,興於身、著於家、成於國,其行一焉。〈身及國家,雖有殊名,其為忠也,則無異行。〉是故一於其身,忠之始也;一於其家,忠之中也;一於其國,忠之終也。〈道行自漸,忠之大焉。〉身一,則百祿至;〈立身履一,富貴之本。〉家一,則六親各;〈御家不二,自然篤睦。〉國一,則萬人理。〈天下合心,無不從化。〉《書》云:「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精一守中,忠之義也。〉
聖君章第二
編輯惟君以聖德,監於萬邦。自下至上,各有尊也。故王者,上事於天,下事於地,中事於宗廟,以臨於人。則人化之,天下盡忠,以奉上也。是以兢兢戒慎,日增其明,祿賢官能,式敷大化,惠澤長久,萬民咸懷。故得皇猷丕丕,行於四方,揚於後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盡聖君之忠也。《詩》云:「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冢臣章第三
編輯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化成。冢臣於君,可謂一體,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夫忠者,豈惟奉君忘身,徇國忘家,正色直辭,臨難死節而已矣!在乎沉謀潛運,正己安人,任賢以為理,端委而自化。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陰陽之和,四時之信,聖德洋溢,頌聲作焉。《書》云:「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百工章第四
編輯有國之建,百工惟才,守位謹常,非忠之道。故君子之事上也,人則獻其謀,出則行其政,居則思其道,動則有儀。秉職不回,言事無憚,苟利社稷,則不顧其身。上下用成,故昭君德,蓋百工之忠也。《詩》云:「靖共爾位,好事正直。」
守宰章第五
編輯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則無欲,平則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備矣,然後可以理人。君子盡其忠能,以行其政令,而不理者,未之聞也。夫人莫不欲安,君子順而安之,莫不欲富,君子教以富之。篤之以仁義,以固其心,道之以禮樂,以和其氣。宣君德,以弘其大化,明國法,以至於無刑。視君之人,如觀乎子,則人愛之,如愛其親,蓋守宰之忠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兆人章第六
編輯天地泰寧,君之德也,君德昭明,則陰陽風雨以和,人賴之而生也。是故只承君之法度,行孝悌於其家,服勤稼穡,以供王職,此兆人之忠也。《書》云:「一人無良,萬邦以貞。」
政理章第七
編輯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則人日遷善而不知;施之以政,理之中也,則人不得不為善;懲之以刑,理之下也,則人畏而不敢為非也。刑則在省於中,政則在簡而能,德則在博而久。德者,為理之本也;任政,非德則薄;任刑,非德則殘。故君子務於德,修於政,謹於刑,固其忠,以明其信,行之匪懈,何不理之人乎?《詩》云:「敷政優優,百祿是遒。」
武備章第八
編輯王者立武,以威四方,安萬人也。淳德布洽,戎夷秉命。統軍之帥,仁以懷之,義以厲之,禮以訓之,信以行之,賞以勸之,刑以嚴之,行此六者,謂之有利。故得帥,盡其心,竭其力,致其命,是以攻之則克,守之則固,武備之道也。《詩》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觀風章第九
編輯惟臣,以天子之命,出於四方,以觀風。聽不可以不聰,視不可以不明。聰則審於事,明則辨於理,理辨則忠,事審則分。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傷物,不憚勢以舉任。惟善是與,惟惡是除。以之而陟則有成,以之而克則無怨,夫如是,則天下敬職,萬邦以寧。《詩》云:「載馳載驅,周爰諮諏。」
保孝行章第十
編輯夫惟孝者,必貴本於忠。忠苟不行,所率猶非其道。是以忠不及之,而失其守,匪惟危身,辱及親也。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竭其忠,則福祿至矣。故得盡愛敬之心,則養其親,施及於人,此之謂保孝行也。《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廣為國章第十一
編輯明主之為國也,任於正,去於邪。邪則不忠,忠則必正,有正然後用其能。是故師保道德,股肱賢良。內睦以文,外威以武,被服禮樂,提防政刑。故得大化興行,蠻夷率服,人臣和悅,邦國平康。此君能任臣,下忠上信之所致也。《詩》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廣至理章第十二
編輯古者聖人以天下之耳目為視聰,天下之心為心,端旒而自化,居成而不有,斯可謂至理也已矣。王者思於至理,其遠乎哉?無為,而天下自清;不疑,而天下自信;不私,而天下自公。賤珍,則人去貪;徹侈,則人從儉;用實,則人不偽;崇讓,則人不爭。故得人心和平,天下淳質,樂其生,保其壽,優遊聖德,以為自然之至也。《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揚聖章第十三
編輯君德聖明,忠臣以榮,君德不足,忠臣以辱。不足則補之,聖明則揚之,古之道也。是以虞有德,皋陶歌之,文王之道,周公頌之,宣王中興,吉甫誦之。故君子,臣於盛明之時,必揚之,盛德流滿天下,傳於後代,其忠矣夫。
辨忠章十四
編輯大哉!忠之為用也。施之於邇,則可以保家邦,施之於遠,則可以極天地。故明王為國,必先辨忠。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聞之者,鮮不惑矣。忠而能仁,則國德彰;忠而能智,則國政舉;忠而能勇,則國難清,故雖有其能,必曰忠而成也。仁而不忠,則私其恩;智而不忠,則文其詐;勇而不忠,則易其亂,是雖有其能,以不忠而敗也。此三者,不可不辨也,《書》云:「旌別淑忒」,其是謂乎?
忠諫章第十五
編輯忠臣之事君也,莫先於諫,下能言之,上能聽之,則王道光矣。諫於未形者,上也;諫於已彰者,次也;諫於既行者,下也。違而不諫,則非忠臣。夫諫,始於順辭,中於抗義,終於死節,以成君休,以寧社稷。《書》云:「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
證應章第十六
編輯惟天鑒人,善惡必應。善莫大於作忠,惡莫大於不忠。忠則福祿至焉,不忠則刑罰加焉。君子守道,所以長守其休,小人不常,所以自陷其咎。休咎之徵也,不亦明哉?《書》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報國章第十七
編輯為人臣者,官於君,先後光慶,皆君之德,不思報國,豈忠也哉?君子有無祿,而益君,無有祿,而已者也。報國之道有四:一曰貢賢,二曰獻猷,三曰立功,四曰興利。賢者國之幹,猷者國之規,功者國之將,利者四之用,是皆報國之道,惟其能而行之。《詩》云:「無言不酬,無德不報」,況忠臣之於國乎?
盡忠章第十八
編輯天下盡忠,淳化而行也。君子盡忠,則盡其心,小人盡忠,則盡其力。盡力者,則止其身,盡心者,則洪於遠。故明王之理也,務在任賢,賢臣盡忠,則君德廣矣。政教以之而美,禮樂以之而興,刑罰以之而清,仁惠以之而布。四海之內,有太平音,嘉祥既成,告於上下,是故播於《雅》、《頌》,傳於後世。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