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革命軍首領鄧子瑜

惠州革命軍首領鄧子瑜
作者:馮自由
本作品收錄於《革命逸史

粵省惠州人追隨孫總理參加革命最得力者,有二人焉。一為鄭士良,一即鄧子瑜是也。子瑜歸善人,自少行俠好義,日與其鄉之秘密會黨游,深得眾心。歸善、博羅、惠陽數邑之三點會豪俊咸昵就之。庚子(民前十二年)年春,鄭士良奉總理命策動惠州革命軍事,以子瑜為左右手。會總理自日 本赴南洋,特引至香港海面登法輪晉謁受教,總理極器重之。是秋閏八月十五日,士良與黃福黃耀廷等在歸善縣之三洲田發難,連敗清軍於沙灣、鎮隆、永湖、崩岡墟、黃沙洋、三多祝各地,所向皆捷。子瑜則聯絡惠陽、博羅、新安、河源等處會黨,以相響應。及是月杪,三洲田一軍以械彈缺乏,接濟斷絕,士良不得已宣布解散。子瑜因之亦停止動作。以香港不能立足,遂偕黃福黃耀廷等,避地南洋新加坡,開設旅館,自謀生活,並改名日「朱民」,以掩飾外人耳目。其旅館名「永新祥」,設於新加坡牛車水大門樓門牌九十五號,惠屬黨人之來往南洋者咸奉為東道主。

乙巳年(民前七年)冬,總理至新加坡,召集同志於晚晴園,設立同盟分會,子瑜與尤列黃耀廷陳楚楠張永福林義順等率先加盟。丁未年(民前五年)總理決計在粵東江各屬分途大舉,先後派許雪秋黃耀廷余紹卿及子瑜四人自南洋回國,雪秋擔任潮州方面任務。先後在潮城及黃岡二處發難。余 紹卿擔任陽江陽春方面任務,紹卿原為兩陽會黨首領。於是年三月上旬至香港,憑總理介函向香港同盟會分會長馮自由領去公費一千五百元,旋入內地,去後杳無消息,不知所終。黃耀廷亦於三月下旬在馮自由處領去公費一千二百元,彼為庚子三洲田革命軍先鋒官,以善戰稱。原擬領款後即入惠州,嗣聞陳少白言,香港警局已知其入境,囑其注意,乃匆匆回新加坡,一去不返。獨子瑜一人留港,苦心孤詣以圖東江軍務之發展,與潮州之許雪秋各當一面,約期同舉。

總理原定惠潮兩府同舉之計劃,使雪秋及子瑜分途發動,以分清軍之兵力。子瑜有得力同志陳佐平、溫子純二人,亦在香港營旅館業,子瑜在南洋時,對於國內會黨之聯絡,均賴二人為之互通聲氣。又有歸善、博羅兩處會黨首領陳純、林旺、孫穩數人供其指揮,預備隨時可以在東江各邑起事。是年四月十一日,許雪秋所部余既成、陳涌波、余通諸將以清軍壓迫過甚,倉卒在潮州饒平縣大舉發難,一戰而占領黃岡城,清巡檢王繩武把總許登科伏誅,都司隆啟就擒,連敗總兵黃金福之師,聲勢大振。子瑜在香港得訊,即向馮自由領款一千二百元,使陳純、林旺、孫穩等赴歸善、博羅、龍門三處分路舉事,謂每路只需用費四百元,隨處有清軍防營槍械可取而利用等語。陳純等奉命入惠州,以博羅龍門兩處會黨不易會合,乃號召百數十人集中於歸善縣屬距惠州府城二十里之著名墟場七女湖,於四月二十二日起事。一舉劫奪該處防營槍械,斃巡勇及水軍巡船哨弁多人。二十五日進攻泰尾,守兵望風而逃,二十七日至柏塘,清營勇拒戰,黨軍殺其哨弁一名,盡繳其械,於是連克楊村三達數墟,隨分攻八子爺公莊等處。各鄉會黨紛紛來會,聲勢大振。粵督周馥迭接惠州知府陳兆棠告急文電,先後撤調東路巡防營管帶洪兆麟、李聲振、吳鰲及中路防營管帶鍾子材等趕速赴援。時黨軍有眾三百餘人,橫行於水口、橫瀝、三徑、蔗浦等處,所向披靡。五月二日洪兆麟率兵到八子爺,為林旺領敢死士五十人從山後邀擊,洪中槍墮馬,所部死傷極眾。李聲振、吳整、鍾子材各部亦連戰俱北,省城異常震動。粵督復電飭水師提督李准移攻潮州黃岡之師,從汕頭往接應惠州,順道由澳頭登陸,黨軍與清軍混戰十餘日,來去飄忽,使清軍防營為之疲於奔命。子瑜在港購置彈藥,原擬親自押運,從間道入惠接濟,及聞黃岡一軍已敗,遂派人使林旺等相機解散。林旺等亦以彈藥缺乏,勢難持久,於是拔隊至梁化墟附近村落,將槍械埋於地下,然後分途向香港撤退。是為革命史上最有名之惠州七女湖之役。據孫文學說內總理自傳所載「繼又命鄧子瑜發難於惠州亦不利此為予第四次之失敗」,云云。其實此役雖為子瑜所發動,而領軍主將則為陳純、林旺、孫穩三人,子瑜固尚留駐香港,待時乃赴戰地也。又是役子瑜於事前只領取軍費一千二百元,及事敗,亦僅領取善後費八百元,計共領取二千元。以區區二千元而獲此戰果,誠難能可貴矣。

陳純等事後避地香港,馮自由以粵省密探環伺左右,乃遣往屯門青山之李紀堂農場隱匿,後復給資使赴南洋謀生。鄧子瑜因系此役主動人,粵政府向港督要求引渡,港督乃判令出境,故子瑜仍赴新加坡營旅館業。其後協助同盟會南洋支部開闢各埠分會。是冬,十月廣西鎮南關及戊申(民前四年)雲南河口兩役,曾奉派赴英荷各埠募集餉糈,異常盡力,總理大得其助。民國成立後,旅外黨人什九歸國求職,獨子瑜不慕科祿,操舊業如故。民二年秋國民黨討袁軍失敗,總理特創中華章命黨,以領導三次革命。陳炯明一派因拒絕簽寫誓約,另組織水利速成社,別樹一幟。惠州人以鄉土關係,視陳之態度為向背者,頗不乏人。子瑜獨與徐統雄等力持正義,勸告同邑人士勿為陳派所惑,實為南洋中華革命黨之中堅。與掛拿比膀埠之鄧澤如同任籌措討袁軍餉,厥功甚偉。民六年秋總理率海軍南下護法,子瑜回粵效力,總理令潮橋鹽連副使李海雲畀子瑜以一席。子瑜任海山鹽場知事數月,以鹽政腐敗,無從改革,毅然拂袖而去。後數年居鄉病故,身後蕭條,其遺族時賴故舊救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