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

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的通知
成府發〔2020〕25號
2020年10月13日
發布機關: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府發

各區(市)縣政府(管委會),市政府有關部門:

現將《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20年10月13日



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

按照國務院《關於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國發〔2015〕50號)、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委《關於印發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高技〔2014〕1770號)、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川府發〔2019〕20號)等文件精神,為加快推進我市智慧城市建設,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治理模式創新,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國家戰略和省、市工作部署,圍繞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政務服務、城市治理、生活服務、風險防控、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充分運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打造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提升民生服務便捷化、城市治理精準化、政府決策科學化、產業發展現代化水平,為全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提供智慧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生活社區、產業社區為重點着力拓展智慧城市建設的廣度和深度,切實解決社會各方最關心最現實的重點難點問題,讓智慧城市建設成果惠及全社會。

   堅持統籌兼顧。按照全市「一盤棋、一體化」要求,統籌兼顧各領域、各系統、各單位建設重點,推動形成結構清晰、體系完備、標準統一、操作性強、便於迭代的智慧城市架構體系。

   堅持改革創新。借鑑吸收國內外先進做法,發揮新科技作用,以改革為動力,推動制度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激發全社會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積極性。

   堅持協同共享。推動感知體系、「新基建」「新城建」等集約共建,推進信息系統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以及跨部門、跨領域的業務流程重組優化, 促進「設施共連、平台共用、數據共享、業務協同」。

   堅持安全可控。加強網絡和信息安全管理,強化關鍵信息系統和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確保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自主、安全、可控。

二、行動目標

(一)總體目標

   到2022年,全市智慧城市架構體系基本完善,「城市大腦」全面提能,數據要素高效流轉,智能設施廣泛覆蓋,基本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社會訴求「一鍵回應」、生活服務「一碼通城」、風險防控「一體聯動」、產業發展「賦能提質」,城市智慧治理水平明顯提升,區域合作取得實質成效,進入全國智慧城市第一方陣,成為全國「數字政府、智慧社會」建設的典範城市。

(二)分項目標

   1.政務服務更高效。聚焦完善市民和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優化整合服務內容和流程,以「蓉易辦」平台為核心構建形成全市統一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基本實現政務服務「全程網辦」「一網通辦」。

   2.城市治理更精細。聚焦管人、管物、管事、管運行,積極引導全社會參與共治,構建形成較為完善的經濟運行、民生服務、城市管理、社會治理、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等城市治理領域智慧化應用體系,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聯動指揮調度能力顯著提升,基本實現城市運行「一屏全觀」「一網統管」。

   3.生活服務更便捷。聚焦市民日常生活,構建形成較為完善的醫療、出行、住房和建設、教育、就業、社保、醫保、養老、幫扶、文旅、體育和社區服務等民生領域智慧化應用體系,市民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城市大腦」中樞中台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天府市民雲」平台全面集成民生服務事項,基本實現生活服務「一碼通城」「一觸即達」。

   4.風險防控更智慧。聚焦重點領域防範、基層綜合治理、隱患排查和公共突發事件處置,構建形成較為完善的地質災害、消防滅火、防災減災、安全生產、危化品監管等風險防控系統和基層綜合治理、社會訴求響應等領域智慧化應用體系,「城市大腦」公共突發事件協同處置能力作用顯現,基本實現風險防控「一體聯動」、社會訴求「一鍵回應」。

   5.產業賦能更優質。聚焦提質增效,5G、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廣泛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創新活躍,智慧城市與產業發展緊密融合,基本形成雙向賦能、互動發展的良性態勢。

      6.基礎設施更智能。聚焦泛在互聯、能級躍升,國際通信能力、國內互聯能力、本地接入能力、數據存算能力全面提升,5G普及應用,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國際性區域通信樞紐地位進一步鞏固。聚焦全面覆蓋、全域感知,城市「視覺感知」和「狀態感知」神經元網絡進一步完善,基本形成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城市感知體系。

三、行動框架

   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設行動框架為:一個「城市大腦」、一個數據資源中心、一套智能基礎設施、五大智能化應用體系、三個支撐體系。

   一個「城市大腦」:以市網絡理政中心為龍頭,全面構建全天候能在線監測、能分析預測、能應急指揮的智能城市治理運行體系,成為智慧城市服務中心、治理中心和應急指揮中心。

   一個數據資源中心:包括一個數據湖、一個數據資源目錄和數據中台。依託數據資源目錄和數據湖建立安全可靠、開放共享的城市數據資源體系,通過全市統一的數據中台提供數據服務能力,有效支撐各領域智慧化應用。

   一套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一套智慧化城市感知體系和信息基礎設施,實現一體化部署應用,推動城市「萬物互聯、精確感知」、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數據共享」。

   五大應用體系:圍繞政務服務、城市治理、生活服務、風險防控、產業發展構建五大智能化應用體系,着力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生活服務「一碼通城」、風險防控「一體聯動」、產業發展「賦能提質」。

   三個支撐體系:建立應用開發生態及創新支撐體系、網絡安全管理和防護體系、智慧城市標準和規範體系。

   以智能基礎設施為基礎,以「城市大腦」為智能中樞,搭建應用開發生態及創新支撐體系、網絡安全管理和防護體系、智慧城市標準和規範體系,基於統一的數據資源中心聯通匯聚各類城市運行數據,支撐政務服務、城市運行、生活服務、風險防控、產業發展智慧化應用,實現惠民、利企、善政、興業。

四、重點任務

(一)提升「城市大腦」支撐能級

   1.完善「城市大腦」體系。按照以「成都智慧治理中心為龍頭構建智能城市指揮運行體系」的工作要求,迭代完善「城市大腦」信息系統,推動交通管理、醫療急救、應急指揮等行業管理和指揮系統接入,實現聯動運行和一體化指揮調度。建成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完善人工智能、物聯感知和視頻融合處理功能,提升基礎支撐能力。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沉澱技術和業務復用能力,為前端業務的共性數據應用、共性功能應用提供更好支撐。加快建設區(市)縣「城市大腦」,構建形成市、區(市)縣聯動的智慧治理體系。[責任單位:市網絡理政辦,各區(市)縣政府(管委會)]

   2.強化系統集成共用。建立健全系統建設和接入標準規範,按照「內外聯動、點面結合、上下協同」思路,圍繞服務指揮決策、行業管理和便民利企,構建「城市大腦」中樞系統,推動各級各部門將分散的、獨立的信息系統整合集成為互聯互通、業務協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統」,實現跨部門、跨層級工作機制協調順暢。按照協同治理、聯動治理思路,結合成都大運會等重大活動,推動各部門以「城市大腦」為基礎,整合吸收、升級改造現有成果,豐富智慧化應用場景,為服務企業、市民、指揮決策提供更好支撐。[責任單位:市網絡理政辦、市委政法委、市委社治委、市經信局、市公安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交通運輸局、市市場監管局(排名第一位的為牽頭部門,下同)]

(二)提升大數據運用能力

   3.深化數據匯聚共享。依託政務雲和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台,以統一的時空基準,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資源、時空地理、電子證照、公共信用等基礎庫數據資源匯聚更新機制,加強各類主題庫、專題庫建設和數據匯聚。完善智慧空間信息平台建設,統籌全市影像數據服務,促進部門業務數據空間化。廣泛整合企業和社會數據資源,建設市、區(市)縣兩級各領域數據資源池,打造城市數據湖。加強數據治理,提升數據質量。完善跨部門跨層級數據共享機制,推動「數據回家」,深化數據共享應用,支撐行業、基層構建完善應用體系。建設人口大數據集成應用平台,建立多元數據整合利用機制,支撐城市管理服務資源精準有效供給,促進人城產融合發展。(責任單位:市網絡理政辦)

   4.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建立完善全市統一的公共數據開放平台,推進政務部門和公共企事業單位數據資源集中向社會開放。重點推動信用、交通、住房和建設、醫療、衛生、就業、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農業、環境、安監、金融、統計、氣象、企業登記監管等民生保障服務相關領域的數據向社會開放,提高公共數據社會化利用水平。(責任單位:市網絡理政辦)

   5.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建立公共數據資源運營機制,建設公共數據資源運營服務平台,促進公共數據資源流通增值。積極培育大數據交易市場,推進區塊鏈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平台建設,推動設立數字資產交易中心,形成數據資源交易和定價機制,開展大數據衍生產品交易和數據交易市場試點。鼓勵擁有數據的機構、企業通過大數據交易平台進行數據資產化運營,探索建立通過商業行為驅動數據開放共享的新模式,促進數據要素流動更有序、更高效。(責任單位:市網絡理政辦、市金融監管局、市新經濟委)

(三)構建五大智能化應用體系

    6.構建智能化政務服務體系

(1)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以政務服務事項為基礎,進一步細分明確辦理情形、申請材料、辦理時限等要素。持續推進「減時間、減材料、減環節、減跑動」工作,打造「綜合一窗」通用受理和管理平台。搭建智能化實體大廳管理平台,融合線上線下服務事項,提升政務服務體驗。建設「蓉易辦」平台,加強電子證照、電子印章和電子檔案應用,提高企業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水平。開展「AI+政務」應用,提升智慧服務能力。(責任單位:市網絡理政辦)

  (2)拓展完善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全面覆蓋、多端融合、智慧聯動的政務協同應用體系,打造整體數字政府。深化「全域通辦」試點應用,實現異地辦理、過程追蹤、電子審批等功能。建設適合行政審批局、產業功能區、自由貿易試驗區需要的審批服務和管理系統,支撐特色應用。(責任單位:市網絡理政辦)

7.構建智能化城市治理體系

  (1)建設「一屏觀、一網管」指揮運行體系。融合政府、企業和社會數據,疊加實時感知數據,全要素模擬城市運行狀態,打造數字孿生城市。推動各相關領域信息系統互聯互通、運行數據整合共用、態勢趨勢關聯分析,構建城市運行態勢一張圖,實現「一屏全觀」。建立「城市體檢信息平台」,全方位、多途徑、多層級採集城市體檢指標數據,實現城市問題及時發現、實時預警、動態跟蹤、有效修正,推動城市科學治理、智慧治理。構建「互聯網+監管」體系,提升權力事項事中事後監管規範化、精準化、智能化水平,及早發現防範苗頭性問題和跨行業跨區域風險。打造融合互通、快速反應、聯勤聯動的指揮調度平台,完善實時監測、遠程調度、指揮決策功能,形成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協同管理體系,實現城市運行「一網統管」。(責任單位:市網絡理政辦)

  (2)完善城市運行管理體系。加強多維度經濟運行要素指標監測,建立全市重點企業數據評估模型,實時掌握經濟運行態勢。推進「互聯網+督查」,提升重點項目招引、審批、建設的全過程監管和實時調度能力。建設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時監督信息系統,提升自然資源綜合監管能力。推進城市綜合管理指揮中心建設,完善環衛固廢、城市道橋、違法建設、工地揚塵等監管系統,打造智慧城管大腦。大力推進「新城建」,建設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形成城市三維空間數據底板,推動數字城市與物理城市同步規劃建設;深化應用建築模型(BIM)技術,完善建築工地智慧監管系統,提升工地實時監管能力;以公共建築能耗監測信息化系統為基礎,構建住建領域低碳排放綜合監管平台,提升建築能源利用效率。完善交通運行協調中心(TOCC)系統,提升交通大數據利用水平,構建面向管理和服務的AI能力。建設智能網格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系統,提升城市安全運行氣象精準預測、預防能力。全面整合和升級全市現有市場監管應用系統,開展重點領域監管應用創新。完善信用體系,推動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推進成都市地方金融監管沙箱建設應用。完善成都市數字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推動大數據審計分析平台建設應用。完善統計大數據平台。(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審計局、市統計局、市金融監管局、市氣象局)

   (3)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完善「天網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和「大聯動·微治理」信息平台,推動智能手段在人流監測、城市安防、打擊犯罪、綜合治理等領域深度應用,提升事件洞察能力和聯動處置效率。構建全市統一的標準化網格平台,提升網格快速響應和處置能力。延伸構建「街道中腦」「社區小腦」「小區微腦」,加快形成五級貫通、數據共享、響應聯動的智慧治理體系,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完善司法行政指揮平台建設,開展智慧社區矯正建設試點。(責任單位:市委政法委、市委社治委、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

  (4)完善生態治理體系。建設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全域立體智能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網絡,鞏固和提升「數智環境」建設成果,提升聯防聯控聯治能力。完善錦江水生態治理系統、基層防汛監測預警平台、河長制管理信息系統,打造智慧水務平台。推動城市園林綠地現狀調查及基礎信息平台、智慧綠道管理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園林綠道管理現代化水平。推動氣象數據在生態治理領域集成應用。(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公園城市局、市氣象局)

8.構建智能化生活服務體系

  (1)完善智慧醫療服務。構建形成全市統一的健康檔案、電子病歷、人口資源、醫療資源等醫療衛生基礎資源數據庫,提升智慧醫療支撐能力。開展基於健康醫療大數據的臨床輔助診斷、跟蹤監測、健康管理等服務,提升全程舒心就醫體驗。探索建設區域醫療服務行為監管應用,構建高效的行業綜合監督管理體系。實施全域成都醫聯工程,促進醫療健康信息在居民、醫療機構、政府、企業之間互通共享。推進「四個一」等便民惠民應用建設,實現居民看病「一碼通」、健康檔案「一生通」、買藥配送「一網通」、就醫結算「一次付」。(責任單位:市衛健委)

  (2)完善智慧交通出行服務。完善「交警大數據」「移動警務」「蓉e行」平台,推動實時數據分析、計算機視覺等在智能交通領域的應用,提升服務能力,滿足多平台集成實時交通信息需求。建設全市統一的共享停車平台,整合全市停車資源,釋放閒置泊位,促進共享應用。完善公交、軌道交通「一卡通行」「一碼通行」多平台集成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市金融監管局、市網絡理政辦)

  (3)完善智慧教育服務。大力推進數字校園和智慧校園建設,完善基礎應用環境。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全過程深度融合,促進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學習方式、學習評價創新和教學模式轉變。建立以新技術為支撐的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新機制和教育合作與分享服務新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滿足K12(從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終身教育需求。以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方式,縮小區域和校際教育差距。建設「互聯網+教育」大平台和教育大數據支撐服務體系,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帶動教育治理科學化,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智慧教育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市教育局)

  (4)完善智慧就業社保服務。建設人社智慧治理中心,構建完善人社智能治理體系、智控風險體系、智聯業務體系、智惠群眾體系。探索構建基於實體社會保障卡和電子社保卡的可信身份認證體系和金融支付體系,提升人社公共服務便捷化均等化精準化水平。(責任單位:市人社局)

  (5)完善智慧醫保服務。完善醫保信息化支撐體系,推進醫療保障業務經辦系統一體化應用。構建統一的醫保公共服務信息化支撐體系,提供標準化醫保業務等公共服務。構建醫保智能監管和宏觀決策支持信息化支撐體系,推進「三醫聯動」。構建醫保基礎信息庫和大數據庫,建立健全統一的醫保數據交互管理機制。(責任單位:市醫保局)

  (6)完善智慧養老服務。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器人等技術在養老服務領域廣泛應用,完善全市統一的養老公共服務平台,打造養老「關愛地圖」,建設「智慧養老院」和「智慧養老社區」,提升基本養老服務申請受理、過程管理、資金結算、信息推送、服務質量監測等全流程服務供給能力,改善服務體驗。(責任單位:市民政局)

  (7)完善智慧幫扶服務。依託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和全省脫貧攻堅大數據平台,持續跟蹤困難職工及偏遠農村困難對象生產生活狀況,提升精準幫扶實效。推動智慧農業農村建設,創新農產品經營模式,提升科技幫扶成效。(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

  (8)完善智慧文旅服務。提升文化天府雲、成都數字圖書館、智慧博物館服務功能,完善文旅e管家大數據監管體系,打造智慧公共文化平台。整合區域商業、文化、旅遊公共資源,完善智慧旅遊平台,實現「一部手機游成都」,提升城市體驗感。依託公交、綠道、慢行系統等交通空間打造智慧生態景觀帶,圍繞提升街道環境品質營造智慧城市應用空間場景,全面提升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服務能級。(責任單位:市文廣旅局、市公園城市局)

  (9)完善智慧體育服務。加快推進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科技在體育場館和賽事活動中部署應用,推進體育賽事智慧化發展,助力世界賽事名城建設。積極發展「體育+互聯網」「體育+人工智能」「體育+大數據」等智慧化應用,提升全民健身服務水平。(責任單位:市體育局、市住建局、市經信局)

  (10)完善智慧社區服務。建設完善智慧社區服務體系,制定發布成都市智慧社區建設標準,按市級統籌、區(市)縣共建、社區共享思路搭建統一的智慧社區綜合服務管理平台,實現「一平台、多出口」。完善社區生活服務、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建設數字化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推動公共服務向社區延伸。加強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重點發展智慧黨建、智能看護、智能家居、智慧安防、智慧物業等新型服務業,培育覆蓋健康、家政、文體等民生領域的在線服務業,促進構建雲端集成、智能生活、科技時尚的社區現代生活場景。完善社區物聯感知體系,統籌推進智慧社區、智慧小區、智慧院落建設,打造無感管理、有感服務的智慧應用場景,構建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車行管控、跨界融合、快速響應的基層智慧治理新模式。(責任單位:市委社治委、市網絡理政辦、市住建局)

  (11)探索推行「一碼通城」。推動與市民和企業相關的政務、公共、社區、生活等方面智能化服務分別向「天府市民雲」和「蓉易辦」集成,實現市民和企業服務「一觸即達」。探索推行全市統一個人身份識別碼,打造無接觸式高品質生活服務應用,構建城鄉一體的後疫情時期普惠民生服務體系,實現生活服務「一碼通城」。(責任單位:市委社治委、市經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市衛健委、市醫保局、市金融監管局、市網絡理政辦)

9.構建智能化風險防控體系

  (1)完善多維風險防控體系。建設完善城市安全與風險防控綜合管理平台,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消防滅火、防災減災、安全生產、危化品管理等城市安全重點領域感知預警體系,增強全環節全過程監測預警處置能力。高標準推進平安城市建設,實現感知泛在、研判多維、指揮扁平、處置高效,構築全天候全方位安全態勢。完善金融風險控制體系,維護金融市場秩序穩定。加快推進黨建引領社區治理與社會治理「雙線融合」,推動建設基層綜合管理應用,完善基層事件發現機制,提升市、區(市)縣協同處置能力。建設完善智能高效的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平戰結合的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和遠程診療體系,提升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處置能力。完善食品藥品安全溯源體系,守住食品藥品安全底線。加強人口、健康等大數據分析運用,提升聯防聯控、精準防控能力。(責任單位:市應急局、市公安局、市金融監管局、市委政法委、市委社治委、市城管委、市衛健委、市市場監管局、市網絡理政辦)

  (2)健全社會訴求體系。完善集多種渠道於一體的全市統一社會訴求受理平台和工作體系,全天候感知政務服務、城市治理、生活服務、風險防控、產業發展等各領域公眾意見建議。完善訴求處理機制,支撐各級政府領導幹部通過理政平台實現扁平化、實時化、高效化處理訴求,實現社會訴求「一鍵回應」。進一步優化完善網絡理政社會訴求平台接聽業務「雙質檢」、工單質量「雙審核」、訴求辦理「雙閉環」的「三雙」機制,提升社會訴求辦理實效。開展檢察系統公益訴求辦理聯動工作。開展網絡理政平台智能化、智慧化升級改造工作,提昇平台便民利企效能、輔助決策功能和風險感知、預測防範水平。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加強社會訴求輿情分析,支撐黨委政府科學決策。(責任單位:市網絡理政辦)

10.構建智能化產業發展體系

   (1)激發數字經濟發展活力。推進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優化「芯—屏—端—軟—智—網」產業布局,加強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招引,提升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增強智慧城市產品供給能力。(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投促局、市新經濟委)

   (2)促進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深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在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重點行業融合應用,推動協同製造、智能製造。發展數字設計、智能生產、智能施工、智能管維,打造建築產業互聯網,對接融合工業互聯網,推動智能製造與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深化雲計算、物聯網、數字內容等新技術在餐飲購物、旅遊運動、文創娛樂、會展、醫養等優勢領域融合應用,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線上線下觀光農業。推動數字技術在金融、物流、研發設計、營銷、結算等領域廣泛應用。(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廣旅局、市衛健委、市體育局、市金融監管局、市新經濟委、市博覽局)

   (3)培育智慧城市發展新動能。積極發展新製造,滿足個性化、定製化需求。大力發展新能源,打造綠色低碳城市。積極培育新金融,提升生活服務能級。積極發展新零售,培育現代消費新模式。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推進人工智能廣泛應用。推進車聯網基礎設施和產業生態建設,發展智能駕駛應用。大力研發新技術新產品,鼓勵跨界融合,支持新興勢力向傳統行業邁進,發展「互聯網+」新業態。(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金融監管局、市新經濟委)

(四)加快建設智能基礎設施

   11.加快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加快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智慧城市支撐能力。加快推進超算中心、數據中心建設,大幅提升存算能力。組織編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和三年行動方案,推動新基建項目加快實施。優化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架構,擴容國際直達數據通信帶寬,積極爭取國家重大信息基礎設施布局,增強國際性區域通信樞紐能力。優先在成都東部新區、重大活動賽事場館建設中部署和應用新型基礎設施。(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新經濟委、市網絡理政辦,成都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管委會)

   12.優化完善政務信息基礎設施。拓展電子政務外網覆蓋範圍,加快形成橫向延伸至群團組織、縱向覆蓋到社區的網絡架構。大力推進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在電子政務領域規模應用,形成示範引領。優化政務雲架構,增強PaaS(平台即服務模式)基礎平台功能,提升支撐能力。(責任單位:市網絡理政辦)

   13.加快建設智能感知體系。完善城市全時空感知、多維度監測的感知體系建設,全面部署道路橋梁、市政設施、建築工地、交通運輸、地下管網、河湖林地、生態環境、安全生產、治安防控、氣象監測等智能感知設施,同步推進管理平台建設,實現地下、地面、空中設施設備的視頻、物聯感知數據統一接入、集中管理、遠程調控和數據共享。(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委、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公園城市局、市應急局、市網絡理政辦)

   14.推動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組織實施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行動計劃,對城鎮供水、排水、燃氣等市政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和智能化管理,進一步提高市政府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和安全性能。充分整合路燈、交安、通信、監測等市政設施,以智慧多功能杆為載體,逐步實現「多杆合一、多箱合一、纜線共廊」,打造集智慧照明、視頻監控、交通疏導、環境監測、無線通信、信息交互、應急求助等功能於一體的城市公共設施綜合物聯網絡,促進城市基礎網絡和感知體系進一步完善,大幅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市經信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交通運輸局)

(五)推動重點突破和示範引領

    15.發揮示範引領帶動作用,有序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積極吸引有能力、有意願的企業共同參與,以基層治理、行業管理、民生服務為重點着力打造全市智慧城市建設示範項目。推進智慧大運建設,為成都大運會提供全方位智慧應用服務。高標準建設智慧東部新區,打造數字成渝橋頭堡。建設智慧產業功能區,實現服務全集成、數據全融合、態勢全可視。推進智慧科學城、智慧博覽城建設,以創新智慧應用場景打造城市新名片。(責任單位:市網絡理政辦、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博覽局,成都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管委會)

(六)健全三個支撐體系

   16.建立應用開發生態及創新支撐體系。依託「城市大腦」和數據資源中心,建立「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政產學研資用相結合」的應用開發生態及創新支撐體系。按照「需求側場景化、供給側產品化」思路,完善智慧城市機會清單發布機制,構建互動共贏生態。支持企業組建「城市未來場景實驗室」,開展融合創新場景實測,遴選推廣創新項目。支持企業組建「創新應用實驗室」,推進「硬核科技」轉化應用,促進形成產業生態。支持發展規劃諮詢、投融資、建設、運營等專業服務,打造智慧城市創新生態圈。(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新經濟委、市網絡理政辦)

   17.健全網絡安全管理和防護體系。推進網絡安全體系規劃、建設運行和基礎設施國產化,基於國產商用密碼技術加強網絡安全技術防護、增強網絡安全態勢感知能力、做好數據資源安全防護,保障智慧城市建設安全可靠、平滑演進。落實網絡安全工作責任制,提升網絡安全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強化公共數據安全保障和個人信息保護,建立面向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制度。創新發展網絡安全產業,提升核心技術突破和服務保障能力。(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經信局、市公安局、市網絡理政辦)

   18.健全智慧城市標準和規範體系。建立健全以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主體,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為補充的智慧城市標準和規範體系。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政務服務、城市治理、生活服務、風險防控、產業發展等領域的應用,推進技術標準和管理規範的制定。大力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和管理標準、智慧城市運行評價標準的實施應用。進一步建立健全成都市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開展綜合評價評估。籌建成都市智慧城市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推進成都智慧城市標準化建設持續健康發展。(責任單位:市網絡理政辦、市市場監管局)

(七)加強區域合作

   19.推進智慧城市區域合作。着眼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需求,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智慧城市建設規劃銜接,推進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應用場景標準統一,促進政務服務統一化、教育資源均衡化、智慧交通一體化、文旅資源共享化、生態治理標準化、產業發展協同化。着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數據互通、證照互認、公共服務共享為重點促進人才和要素資源有序流動,推動數字成渝一體化。着眼「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戰略重要節點城市國家戰略布局的有效落地,加強智慧城市建設協同協作,共同提升區域共治共享水平。(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衛健委、市市場監管局、市金融監管局、市網絡理政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強化市智慧城市建設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功能,堅持全市「一盤棋、一體化」、統分結合、聯動協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充分發揮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推進功能,建立健全市、區(市)縣、市級相關部門聯動協調機制,做好智慧城市規劃制定、標準規範制定、項目組織、成效評價評估等工作,並加強對各區(市)縣工作的指導。

  (二)建立責任體系。各區(市)縣、市級相關部門要結合本方案,構建本地區本部門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責任體系,壓實工作責任;要對標國內外先進,研究制定本地區本部門智慧城市建設細化方案及配套措施,明確建設目標、工作任務和實施計劃,積極推進落實。

  (三)統籌資金保障。統籌安排財政資金支持智慧城市建設,建立智慧城市建設、管理、運營等財政資金保障和分級投入機制。組織開展財政資金績效評價工作,對預算執行情況、資金使用效果、資金管理情況實行監督管理和追蹤問效。鼓勵爭取國家和省級財政資金扶持。

  (四)創新建設運營。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投融資運營機制,支持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向智慧城市領域傾斜。支持企業、市民、媒體、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和科研院所發揮優勢,參與智慧城市建設。鼓勵各地各部門聯合、引進優勢企業,分行業研究、整體推進,探索形成智慧城市建設運營長效機制。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