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如何鞏固民辦學校的
我們是如何鞏固民辦學校的 江西彭澤縣芙蓉公社革委會 1969年5月22日 |
|
我們芙蓉公社廣大貧下中農,遵循毛主席關於「在農村,則應由工人階級的最可靠的同盟者——貧下中農管理學校」的偉大教導,在較短時間內,辦起了新型的「五·七」小學五十八所,初中七所,高中一所,入學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八。
毛主席教導我們:「不能認為新制度一旦建立起來就完全鞏固了,那是不可能的。需要逐步地鞏固。」事實正是這樣,我們「五·七」學校鞏固、發展的過程,就是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鬥爭的過程,也是用毛澤東思想統帥一切,不斷鬥私批修,戰勝舊的習慣勢力的過程。
火線辦學,火線鞏固
編輯毛主席教導我們:「帝國主義者和國內反動派決不甘心於他們的失敗,他們還要作最後的掙扎。」一小撮階級敵人眼望着貧下中農掌握了教育大權,就心懷敵意,恣意破壞。向陽大隊有個壞傢伙公開跳出來說:「籮大的字都認不得一擔的人管學校,是誤人子弟。」我們領導群眾大查敵情,揪出了破壞教育革命的階級敵人,並以他們為活教材,深刻批判大叛徒劉少奇的「智育第一」、「讀書做官」等反革命修正主義黑貨,大大提高了貧下中農掌管文權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他們說:「『五·七』學校讀的是毛主席的書,使學生思想紅;講的是階級鬥爭課,使學生不忘本;學生經常勞動就不會變色;真是培養我們貧下中農好後代的好學校。」他們立即把自己未上學的小孩送進「五·七」學校。我們深深體會到:不狠狠打擊階級敵人,學校就辦不好;不徹底肅清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流毒,學校就不鞏固。
掌好文權,認真管校
編輯「五·七」學校建立起來後,有些幹部認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沒有管過教育,怕知識分子難領導,怕「瞎指揮」,有卸擔子思想。有的幹部對教師說:「辦校是我們的事,學校辦起來了就是你們的事了。」因此影響了「五·七」學校的鞏固。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舉辦了好幾次毛澤東思想學習班,組織幹部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思想,反覆討論貧下中農掌好文權的重大意義,並且總結出管好教育的三大有利條件:一、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是毛主席的偉大號召,上有毛主席撐腰;二、我們是貧下中農派來管理學校的,下有貧下中農支持;三、從前沒有管過教育,舊框框少,正好管理新學校。這樣一分析,一總結,進一步幫助幹部明確了掌好文權的重大意義,樹立了掌好文權的信心。
走出課堂,形式多樣
編輯「五·七」學校辦起來後,普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一村、一校、一教師、多年級,學生年齡大小不一,程度參差不齊。採取輪流教學,一個上午,每個年級教不了一個小時。採取統一教學,按照低年級學生水平,高年級學生聽得無味;按照高年級學生程度,低年級學生聽不懂,課堂紀律也很難維持。怎麼辦?我們遵照毛主席關於「練兵方法,應開展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群眾練兵運動」的教導,採取了如下做法:一方面,請貧下中農擔任固定和不固定的兼職教師,這幾班學生在校學政治、學文化,那幾班學生就在貧下中農家裡或田間,由貧下中農兼職教師講階級教育課或生產勞動課。另一方面,在高年級學生中培養一批「小幹部」、「小先生」,在教師上高年級課時,由「小幹部」或「小先生」帶領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唱革命歌曲;教師給低年級學生上課時,高年級學生就由「小幹部」率領,組織自學或參加勞動。這樣,既加強了學生的團結,培養了集體主義精神,也鍛煉了「小幹部」、「小先生」的工作能力和組織能力,又解決了教師教學的困難。貧下中農稱讚這是走群眾路線的好方法。
但是,這種方法還不能完全解決放牛、搞家務、帶孩子這部分兒童的上課問題。因此我們遵照毛主席關於「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規的小學、中學,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規的村學、讀報組和識字組」的指示,又創辦了半日制、早晚班、識字班、牧童班和送字上門的家庭班。貧下中農人人是教師,田間、工地處處是課堂。由於學習班形式多樣,方便群眾,學齡兒童入學率急劇上升。三聯大隊第五生產隊「五·七」學校開辦時,只有六個學生,後來增加到六十多名,貧下中農子弟全部入學。實踐證明,採取「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教學方法,開辦各種類型的毛澤東思想學習班,是鞏固、提高「五·七」學校,普及農村教育的一個有效措施。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