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之意義——十月六日在武昌華中大學講演

抗日戰爭之意義——十月六日在武昌華中大學講演
作者:陳獨秀
1937年10月6日
 陳獨秀:《抗日戰爭之意義》 1937年11月亞東圖書館印行

  全國要求的抗日戰爭已經開始了。為什麽要抗戰?一般的說法,是因為日本欺壓我們太厲害。這話固然不錯,可是,未免過於膚淺了,一般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應該明瞭更深一點的意義,抗戰不是基於一時的感情,而有深長的歷史意義。

  十九世紀之末,西歐資本主義發展到最高階段——帝國主義,各資本主義的先進國家,挾著工業與科學,企圖掠奪征服全世界,做他們的殖民地;在這一時期,全世界的各民族,能夠自動的發展工業與科學以適應環境的便興旺起來,否則不免日漸衰敗下去,這是近代史的一般規律。

  資本主義在東方發達較晚,因之產業、生活、文化遂比較落後,大部分都變成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供他們的奴役,在東方後起的資本主義,因為各國發展不平衡,強弱遂至不同,現在單就中國和日本兩國說:日本在德川時代,盛行過守舊和攘夷運動,可是他們幸運得很,在守舊攘夷運動中,社會上有力分子,受了由歐美留學回國者奔走號召的影響,漸漸感覺到守舊攘夷不是辦法,由此一變而為明治維新運動,全國上下瘋狂的崇尚工業與科學,從那時一直到現在,六七十年,工業與科學很順利的發展著,未曾一次遇到反動勢力的阻礙,所以才有今日的強盛。中國怎樣呢?中國提倡科學與工業也略與日本明治維新同時,第一次改革便是李鴻章採用西法以富國強兵的企圖,不幸當時民間沒有援助,留學歐美回國的學生也沒有發揮一點力量,李鴻章的一切設施計劃,都受了守舊的清廷之阻礙而失敗,使中國改革的頭一炮便沒有響,因此收得了甲午年對日本戰敗的後果。

  因戰敗的刺激,產生了戊戌維新運動;康梁所領導的戊戌維新運動,其動力是出於民間的知識分子,其理想是輸入西學以振興工業,改革行政制度,一時震動了全國,其意義大於李鴻章時代之改革。這一運動若一直順利的發展到現在,即令只是一個君主立憲的國家,而工業與科學之發達,國力之強盛,是不會在日本之下的,不幸這次改革,又被清廷守舊的太後派所摧殘而失敗,這第二次改革失敗,遂釀成了庚子拳匪事變,八國聯軍占領首都的後果。

  庚子戰敗後,中國更加陷入了帝國主義宰割的深淵中,賠款連息九萬五千萬,這樣大的數目,在現在還足驚人,在那時的國計民生上更是不可承受的打擊。這還是小事,最致中國死命的是:在以前的協定關稅和領事裁判權之外,又加上全國重要的鐵路礦山權,內河航行權,在中國境內開辦工廠權,和北京、天津、漢口、上海駐兵權。這些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無一不是破壞中國的主權,辛丑條約可以說是不平等條約中最不平等的條約,此後中國陷入半獨立國家的悲境,較庚子以前更加明顯了,因此國計民生日增困苦。清廷之無能而又橫暴,很明白的擺在人民面前,排滿革命論逐漸擡頭,君主立憲論逐漸失勢,於是乃有孫黃領導的辛亥革命。以辛亥革命的朝氣,本有收回主權,完成國家獨立與統一,以發展工業與科學的希望,不幸又遇到以袁世凱為首領的北洋軍閥之反動,一切都趨向復古,此次革命在推翻滿清帝制是成了功,在完成國家獨立以致富強的大改革又失敗了,因此釀成了日本帝國主義二十一條要求,袁世凱稱帝,清帝復辟,南北戰爭等不斷災難的後果。

  中國的民族工業,在歐戰中有了一點發展,又加以俄國革命之刺激,革命黨之努力及工農之奮起,於是乃有轟動全國的北伐戰爭運動,以此次運動的朝氣,本有可能完成辛亥革命所未完成的任務,不幸又以帝國主義的威脅利誘而失敗了,因此釀成了「九一八」的後果。

  在此六七十年中,日本的工業與科學,一直順利的發展著,資本主義已達到高度,中國每一次改革,都為反動勢力所破壞,資本主義至今猶停滯在最初階段,戊戌維新時代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反動理論,經過袁世凱反動時代梁啟超的渲染,至今猶支配著知識分子的頭腦,至今還有人認為東方的精神文化勝過西方的物質文明,認為大刀隊能夠抵抗敵人的機關槍和大炮,這就是中日強弱之所由分,也就是一般恐日病者主和派(實際是投降派)之理論及事實的根據。

  因「九一八」的刺激,反日空氣彌漫了全中國,政府也有了二三年軍事上的努力,於是乃有今日的抗日戰爭。

  此次抗日戰爭,不是基於一時的感情,也不是由於民族的復仇,更不是為了正義、人道、和平,這些好聽的空洞名詞,而是被壓迫的民族反抗帝國主義壓迫束縛的革命戰爭。戰爭之對象,雖然只是日本帝國主義,亦僅僅是日本帝國主義者而不是日本人民,因為壓迫束縛我們的,亦非日本人民,而是帝國主義的日本軍閥政府;戰爭之歷史的意義,乃是脫離帝國主義之壓迫與束縛,以完成中國獨立與統一,由半殖民地的工業進到民族工業,使中國的政治經濟獲得不斷的自由發展之機會。

  每個民族之國家獨立與統一,必須實現經濟獨立與統一,始能完成,而經濟落後的國家,尤必須力爭關稅自主,採用保護政策,本國的幼稚工業才能夠和資本主義先進國的工業品競爭,自由貿易政策,在工業有高度發展的國家,有大量的商品輸出並且農產品不足,才能適用,中國幼稚的民族工業,如紡織、人造絲、火柴、肥皂、麵粉、紙煙、水泥等,正因為處於半獨立國家的地位,不但不能對於上舉各項工業品施行關稅保護政策,(現時海關增稅的,僅僅是少數的奢侈品,雖然增多一點政府財政的收入,而於保護上舉各項工業無所裨益。)抵制傾銷,而且各國還有在中國境內設廠,航行的特權,此種狀況不改變,依資本競爭的規律,中國的民族工業,便永遠不能擡頭,這是中國需要反帝國主義的國民革命之基本原因。

  前年日本廣田對王正廷大使說:「中國是農業國,日本是工業國,兩國間各以所有易其所無,攜手合作,共存共榮,豈不甚好,中國何必要反日呢?」我們的答復是:我們所以反日,正因為也要做工業國,不甘心做別國的農奴,專為他們生產原料。今日日軍之大炮飛機向我們轟炸,也正是要屈服我們做他們的農奴。

  此次對日戰爭,乃六七十年來改革與革命的大運動之繼續,第一次李鴻章改革,第二次戊戌維新,第三次辛亥革命,第四次北伐運動,今日的抗戰乃是第五次,到了對帝國主義武裝沖突階段,也就是民族解放運動的最尖銳階段。

  兩個帝國主義間爭奪殖民地的戰爭,兩方面國家中社會主義者,都應該各自反對其本國的侵略戰爭,使之失敗,因為這種戰爭只有犧牲人民,而沒有進步的意義;殖民地半殖民地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被侵略國的人民,擡起頭來打倒掠奪他們的強盜,乃是人類一種進步的戰爭,侵略國的社會主義者,固然應該起來反對其本國政府,而被侵略國的社會主義者,則應援助其本國政府,使之獲得勝利,此種勝利,不但使本國脫離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並且使被侵略國的被壓迫人民也得到解放的機會,因此,此次中國抗日戰爭,我們不能看做南京政府和東京政府的戰爭,而是被侵略的中國人民對於侵略的日帝國主義戰爭,全中國人民都應該拿出力量來援助抗日戰爭,除非甘心做漢奸。

  此次抗日戰爭有嚴重的意義,決不可當作兒戲,戰勝了,不似解除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壓迫與束縛,並且使別的工業先進國亦不能夠再繼續強迫中國人做他們的農奴,根據歷史的經驗,以前德意誌、意大利、日本、土耳其都是經過對外戰勝,循外交途徑,收回了獨立國家所必需的主權,脫離了半獨立國的地位,在中國,德俄兩國的特權已經放棄,法、美、意、比等國與我關系較小,惟英國在華勢力與日本不相上下,然英人素來持重,近年對外政策又日趨保守(,)非以前的英國可比,聰明的美國人,比較日本更懂得中國國民要求解放運動的意義與力量,未必肯蹈日本一味蠻幹而失敗的前轍,如果中國抗日戰爭得到勝利,列強在中國的特權,或者不必經過戰爭,而循外交途徑,以次收同,這是一種比較溫和的辦法,然而絕對不是幻想。

  如果此次戰敗,只有亡國為奴。所以此次戰爭,乃是中國人或為自由民或為奴隸之關鍵,每一個中國人對於抗戰怠工,不盡他所能盡的力量,事實上是幫助了敵人,即是消極的無形的漢奸!

  有人以為中國如是之大,不至滅亡,殊不知日本帝國主義者滅亡中國,並非採取直接管理全中國的笨法子,乃是以分化手段,在南北製造各種名義的政治組織,利用親日派做傀儡,間接統治中國,把不願充當傀儡的人們趕到川雲貴山中和苗大哥作伴,這不是亡國是什麽?日本帝國主義者,即對於各種傀儡的組織,也利於他們分立,更易於由他擺布,並不容許他們統一和力量強大起來,近日謠傳溥儀將遷北平。余不信會有此事,因為日本的政策不願以一個傀儡的組織統治全中國。

  假使民眾不起來,政府的軍事勢力始終陷於孤立的地位,不得已中途屈服,放棄華北,這種南方暫時偏安的局面,也會日趨於全中國滅亡之路。

  投降派唯一的理論及事實之根據,是中國在軍事的經濟的力量上都非日本之敵,他們不懂得日本不能用全部力量對中國戰爭,他們更不懂得中國抗日戰爭,是民族解放的革命戰爭,不能僅僅拿兩方政府手中的軍事和經濟力量來估計最後的勝負,中國政府手中的軍力和財力之弱點,是可以由全國民眾之奮起及全世界革命的國家革命的民眾(日本的民眾也在內)之援助來補充的,如果我們忽視了這兩種力量之補充,不但投降派振振有同,即主戰派將來也會動搖,所以我們在抗日戰爭中,首先必須深刻的了解抗戰之真實意義,才會有始終堅決不撓的意誌。

1996年1月1日,這部作品在原著作國家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之前在美國從未出版,其作者1942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