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

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
教師〔2019〕1號
2019年3月20日
發布機關:教育部
教育部網站

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

教師〔2019〕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2013年以來,通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改進教育教學的意識和能力普遍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不足,鄉村教師應用能力薄弱,支持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同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對教師信息素養提出了新要求。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決策部署,根據《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和《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總體部署,服務國家「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重大戰略,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教育部決定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含幼兒園、普通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下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簡稱能力提升工程),特制定本意見。

一、目標任務

到2022年,構建以校為本、基於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通過示範項目帶動各地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每人5年不少於50學時,其中實踐應用學時不少於50%),基本實現「三提升一全面」的總體發展目標: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1.整校推進教師應用能力培訓,服務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校長牽頭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建設,圍繞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目標制訂信息化發展規劃和教師研修計劃,立足應用、靶向學習,整校推進、全員參與,建立適應學校發展需求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新模式,激發教師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內生動力,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縮小城鄉教師應用能力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以「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老少邊窮地區為重點,國家示範、地方為主,整合資源、協同推進,因地制宜開展貧困地區鄉村教師信息化教學示範培訓,探索名師網絡課堂和遠程協同教研相結合的「雙師教學」模式培訓改革,提高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推動鄉村教育現代化。

3.打造信息化教學創新團隊,引領未來教育方向。遴選部分校長和骨幹教師開展引領性培訓,打造學校信息化教學創新團隊,支持有條件的學校主動應用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跨學科教學、智能化教育等教育教學新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成果助推教師教育,提升校長、教師面向未來教育發展進行教育教學創新的能力。

4.全方位升級支持服務體系,保障融合創新發展。適應信息技術發展趨勢與分層分類培訓需求,更新拓展標準體系,提高能力標準的引領性;優化培訓團隊建設,創新教師培訓方式方法,提高培訓指導的針對性;激勵開放建設,改善資源供給,提高研修資源的適用性;變革測評方式,充分利用新技術開展教師研修伴隨式數據採集與過程性評價,提高測評助學的精準性。

二、主要措施

1.開展學校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培訓

由校領導擔任學校首席信息官(CIO),組建由校長領銜、學校相關管理人員構成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採取國家示範培訓先行、各地普及推進的方式,推動面向所有學校的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提升專項培訓。依據《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標準(試行)》,將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的制訂與落實作為培訓主線,指導管理團隊結合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目標,形成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推進數字校園、智慧學校建設,探索教育、教學、教研、管理、評價等領域的創新發展,並確定相應的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主題及教師培訓計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跟蹤指導,支持管理團隊落實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組織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培訓,有效提升管理團隊領導全校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創新的能力。

2.圍繞學校信息化教學創新推動教師研訓

按照「國家示範、省市統籌、區縣負責、學校自主、全員參與」的實施路徑,以學校為單位申報研修主題和培訓需求,在培訓團隊指導下,採取校本研修、區域教研、教師選學等多種方式,將集中培訓、網絡研修與實踐應用相結合,以學科信息化教學為重點,整校推進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培訓。依據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組建「骨幹引領、學科聯動、團隊互助、整體提升」的研修共同體,圍繞學科課程標準、專業教學標準,以問題為導向,以專題研修為抓手,推進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軟件應用,開展教學案例研討、課堂實錄分析等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推動教師應用網絡學習空間、教師工作坊、研修社區等,利用線上資源,結合線下研討,打造「技術創新課堂」,提高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等的能力,破解教育教學重難點問題,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助力學校教學創新。

3.實施創新培訓平台「三區三州」對口幫扶項目

教育部遴選建設一批能力提升工程創新培訓平台,對口幫扶「三區三州」為代表的深度貧困地區,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採用與中小學校「牽手」合作的模式,根據當地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及「牽手」合作學校實際情況,幫助學校完成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與實施方案,針對不同類型的學校創新培訓模式,結合不同學科(領域)、不同能力起點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需求制訂培訓規劃,分類開展幫扶,支持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發展,打造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示範校,推動貧困地區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4.推進中西部地區「雙師教學」模式培訓改革

中西部省(區、市)根據省域內深度貧困地區、老少邊窮島等地區鄉村學校實際需求,多層次、多學科、多方式開展名師網絡課堂和遠程協同教研相結合的「雙師教學」模式教師培訓改革,加強鄉村教師信息化培訓精準幫扶工作。鼓勵城鄉之間、東中西部之間校際合作,發揮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實驗區及示範校等的引領作用,通過優質學校與鄉村學校「結對子」、建立「雙師工作坊」等方式,利用專遞課堂、同步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採取教師模仿名師網絡錄像,或者名師網絡錄像與當地教師輔導結合等模式開展教學。雙方教師組成協同教研共同體,通過網絡研修加強集體備課、研課交流,遠程授課教師對鄉村教師進行長期陪伴式培訓,定向幫扶鄉村教師提高專業水平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助力貧困、邊遠地區教學點及鄉村學校開齊國家課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5.促進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提升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發掘中小學基於信息技術支持的跨學科教學優秀經驗,形成示範案例,建設本地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提升培訓資源和示範校。整合高等學校、教科研機構、教師培訓機構、校外科技活動中心、企業等多方資源,組建培訓團隊,開展信息技術支持的跨學科教學培訓。通過實施專項培訓、組織多校協同的跨學科教學研修活動等方式,打造一批基於信息技術開展跨學科教學的骨幹教師,推動信息化教育教學創新,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6.加強智能化教育領航名校長名師培養

有條件的地區遴選高等學校、教科研機構、教師培訓機構、企業等組建培訓團隊,重點面向學校信息化基礎較好的中小學校長和學科專業骨幹教師,分別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育領導力和教育教學能力示範培訓。教育教學專家、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專家等制訂研修方案,開發研修資源,將任務驅動、深度體驗、行動研究等相結合,幫助參訓校長、教師形成智能化教育意識,掌握智能化教育工具,提升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通過迭代開發、優化升級,不斷匯聚智能化教育管理與教學優秀示範案例,完善研修課程,融入最新技術內容和應用成果,形成產、學、研、培、用一體的多方協同參與機制,打造智能化教育領航名校長、名師。

7.提升培訓團隊信息技術應用指導能力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選拔一線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出的學科骨幹教師,建強培訓者隊伍,打造專兼結合的高水平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團隊。遴選信息化教學見長的高等學校、教科研機構和教師培訓機構,採用專題研修、分類培訓與學習共同體建設等模式,以縣區為重點開展培訓團隊專項培訓,推動培訓團隊開展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科教育教學的研究,探索基於「互聯網+」的教研組織形式,提高指導學科教師信息化教學的能力,以及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培訓設計、管理、評價等的能力。

8.創新信息素養培訓資源建設機制

以信息化教學方法創新、精準指導學生個性化發展為重點,創新機制建設教師信息素養培訓資源。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依據應用能力標準和本地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實際水平,統籌指導教師信息素養培訓資源建設。面向社會匯聚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的教育大資源,積極引入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支持的實物情景和實訓操作等培訓資源,尤其是職業教育課堂與實訓室數字化教學相關資源,以及一線優秀教師參與研發的微課、慕課、直播課等視頻培訓課程資源。把開放教育資源創新應用與優質資源班班通項目結合起來,依託區域教育資源服務平台,通過資源使用率及用戶評價等建立優質培訓資源遴選機制,推進資源共建共享。

9. 構建成果導向、全程監測評價體系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推進本省(區、市)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建立成果導向的能力評估模型,將教師研修學習、教學實踐等活動納入評估範疇,以評促用。充分利用各級各類管理與服務平台,推動開展以教師網絡學習空間應用為核心的過程化評價,收集來自區縣各校教師教學、教研的常態數據,進行數據綜合挖掘,切實提高精準診斷、及時干預和個性化服務教師能力提升的水平。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引入第三方評價,通過評測中心、監測網絡等多種途徑,開展常態化監測,構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監測評價體系。

三、組織保障

1.加強組織領導。教育部負責能力提升工程的頂層設計和宏觀指導,完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體系,實施國家級示範培訓項目,監測評估各地組織實施工作。能力提升工程執行辦公室負責組織管理和支持服務的具體工作。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本省(區、市)能力提升工程的統籌規劃與管理,確定專門機構負責組織實施的具體工作,結合實際情況制訂本省(區、市)能力提升工程規劃方案,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實施精細化管理,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納入教師培訓必修學分,建立推動學校與教師主動應用信息技術的相關制度,健全完善本省(區、市)教育系統網絡安全制度體系。地(市)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本地區能力提升工程的組織管理,重在指導縣級教師發展機構建設,通過本地區資源平台服務、管理平台應用等,推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2.明確主體責任。縣級教育行政部門是本地能力提升工程組織管理的責任主體,要完善制度、健全機制,整合電教、教科研、培訓等機構資源,科學統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項目,有效遴選學員,加強縣級教師發展機構和網絡平台建設,打造本地骨幹培訓者和項目示範校,構建示範帶動輻射體系。中小學校是提升教師全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關鍵節點,校長是第一責任人,要制訂本校信息化發展目標和規劃,並圍繞目標、規劃切實開展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支持教師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落實全員信息化培訓學分要求,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學水平。

3.落實經費保障。中央財政通過「國培計劃」、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等項目,支持開展國家級示範培訓,推動能力提升工程實施。各省(區、市)要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本地區能力提升工程實施。中西部省(區、市)要用好「國培計劃」專項經費,重點提高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地市及區縣要有力保障教師全員培訓,支持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典型培育和經驗推廣。中小學校要統籌整合多方資源,為本校教師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創造良好條件。

4.鼓勵社會參與。積極爭取社會力量支持中小學校信息化建設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建立多元化籌資渠道,鼓勵企業和社會機構與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合作,積極研發服務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應用的軟硬件產品,參與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及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打造智能化、數字化、實時在線、同期同步的教師培訓網絡平台,建立自適應、菜單式、個性化的教師培訓學習體驗空間,推動以信息技術為工具的教育教學創新。

5.做好監管評估。教育部加強對各省(區、市)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情況的監測、督導。各省(區、市)能力提升工程規劃方案報教育部備案。省、地市級教育行政部門採取專家評估、參訓教師網絡評估和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做好能力提升工程實施的監管評估及督導工作。縣區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和自我測評,對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作進行過程督導和質量評估,並將評估結果納入學校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標體系。

教育部

2019年3月20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