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202
卷二百一 ◄ | 新元史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九 |
► 卷二百三 |
張孔孫 張養浩 曹伯啟 王壽 謝讓 吳元珪 暢師文 曹元用 |
張孔孫 張養浩 曹伯啟 王壽 謝讓 吳元珪 暢師文 曹元用
張孫禮
編輯張孫孔,字夢符,其先出遼之烏若部,為金人所並,遷隆安。父之純,為東平萬戶府參議,夜夢謁孔子廟,賜以嘉果,已而孔孫生,丐名於衍聖公,遂以孔孫名之。既長,以文學名,辟萬戶府議事官。時太常樂師流寓東平,樂章缺落,止存登歌一章。世祖居潛邸,嘗召樂師至日月山觀之。至是,徐世隆奏請宜增設宮縣及文武二舞,以備大典。因詔世隆為太常卿,而孔孫以奉禮郎為之副,肄樂獻於京師。廉希憲居政府,闢為掾。及安童為相,尤禮重之,授戶部員外郎。出為南京總管府判官。
時襄樊未下,朝廷急於用兵,孔孫謂越境私販坐罪者動以千數,宜開其自新之路,使效力贖死。朝論采之。遷孔孫僉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尋擢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行部巴陵,縣民龔乙建言興銀冶,眾怒,發其祖墳燒乙家,死者三人,有司以圖財害命坐之,逮系三百人,孔孫原情減罪,多所全活。遷浙西道提刑按察副使,改同知保定路總管府事。俄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
至元二十二年,安童復入相,言於帝曰:「阿合馬顓政十年,迎合者往往驟登顯位,獨劉宣、張孔孫十人恬守故常,始終如一。」乃除宣吏部尚書,孔孫禮部侍郎。尋擢孔孫禮部尚書,改燕南道提刑按察使。二十八年,提刑按察司改肅政廉訪司,仍為使,拜僉河南江北行中書省事。未幾,除大名路總管,兼府尹。有獻故河堤三百餘里於太后者,也孫請悉還於民,從之。擢淮東道肅政廉訪司使。泰州民尹執中兄弟誣為強盜,平反之。召還,拜集賢大學士、中奉大夫,商議中書省事。丞相完澤卒,孔孫與陳天祥同上封事,薦哈剌合孫可為相。會地震,詔問弭災之道,孔孫條上八事,曰:「蠻夷諸國,不可窮兵遠討;濫官放譴,不可復加任用,賞善罰惡,不可數賜赦宥;獻鬻寶貨,不可不為禁絕;供佛無益,不可虛費財用;上下豪侈,不可不從儉約;官冗吏繁,不可不為裁減;太廟神主,不可不備祭享。」帝悉嘉納之,賜鈔五千貫。又累疏言:「凡七十致仕者,宜加一官;丁擾服闋者,宜待起復;宿衛冒濫者,當革之;州郡之職,當遴選久任;達魯花赤,宜量加遷轉;又宜增給官吏俸祿、修建京師廟學、設國子生徒,給賜曲阜孔廟酒掃戶;宰相宜參用儒臣,不可專任文吏,故相安童、伯顏、和禮霍孫、廉希憲等各宜贈諡。
久之,請老,拜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致仕,集賢大學士如故。大德十一年卒,年七十有五。孔孫善琴,工畫山水、竹石,尤精於騎射雲。
張養浩
編輯張養浩,字希孟,濟南章邱人。幼遇人遺鈔於路,追而還之。十歲自力於學,父母恐其過勤,止之。養浩畫則默誦,夜則張燈竊讀。及弱冠,遂博通經史。按察使焦遂聞之,薦東平學正。游京師,上書於平章不忽木,在奇之,闢為禮部令史,仍薦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親至其家問之,四顧壁立,嘆曰:「此真台掾也。」遷中書省掾。選授堂邑縣尹。到官,首毀淫祠三十餘。罷舊盜之參朔望者,曰:「彼皆良民,饑寒所迫,不得已而為盜耳。既罹於刑,猶以盜目之,是絕其自新之路也。」眾皆感泣。有李虎者,常殺人,聚黨橫行為民害,舊尹莫敢詰問。養浩至,盡置諸法。去官十年,民猶為立碑頌德。
仁宗在東宮,召為司經,未至,改文學,拜監察御史。初議立尚書省,養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變法亂政,將禍天下,台臣抑而不聞。時武宗將親祀南郊,不豫,遣大臣代祀,忽大風,人多凍死,養浩揚言曰:「代祀非人,故天示之變。」大忤宰相意。時省臣奏用御史大夫中丞,養浩嘆曰:「尉專捕盜,縱不稱職,使盜目選可乎?」遂疏時政萬餘言:「一曰賞賜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輕,四曰台綱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號令太浮,七曰幸門太多,八曰風欲太靡,九曰異端太橫,十曰取相之術太寬。言皆切直,當國者不能容。遂除翰要待制,復構以罪罷之。戒省、台勿復用。美誥恐及禍,乃變姓名遁去。尚書省罷,始召為右司都事。遷翰林直學士,改秘書少監。
延祐初,設進士科,以禮部侍郎,知貢舉進士。謁見,皆謝之。使閽人告之曰:「但思報國,無以私謁為也。擢陝西行台治書侍御史,改右司郎中,拜禮部尚書。
英宗即位,命參議中書省事。會元夕,帝欲於內庭張燈為鰲山。即上疏,托左丞相拜住代奏曰:「世祖臨御三十餘年,每值元夕,閭閻之間燈火亦禁,況闕庭之嚴,宮掖之邃,尤當戒慎。今燈山之構,臣以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樂者淺,所患者深。伏願以崇儉慮遠為法,以喜奢樂近為戒。」拜住袖其疏入,帝大怒,既覽而喜曰:「非張希孟不敢言。」即罷之,仍賜尚服金織幣一、帛一,以旌其直。先一日,御史觀音保等以諫五台山建佛寺獲罪,翼日養浩疏入,人皆危之。已而竟荷嘉獎,當時以為殊眷雲。後以父老,棄官歸養。召為吏部尚書,不拜。丁父憂,末終喪,復以吏部尚書召,力辭不起。
泰定元年,以太子詹事丞、兼經筵說書召,又辭。改淮東道廉訪使,進翰林學士,皆不赴。
天曆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陝西行台中丞。既聞命,即散家財,與鄉里貧乏登車就道,經華山,禱雨於岳祠。及到官,復禱於社壇,大雨水深三尺,泰人大喜。時斗米直十三緡,民持鈔出糴,稍昏即不用,詣庫換,則易十與五,且累日不可得。養浩檢庫中未毀鈔文可驗者,得一千八百萬五千餘緡,悉以印記其背,又刻,十貫、伍貫為券,給散貧乏,命米商視印記糶,詣庫驗數以易之,於是吏弊不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請行納粟補官之令。聞民有殺子以奉母者,養浩聞之大慟,出私錢濟之。到官四月,未嘗家居,夜則禱於天,晝則出賑饑民。以勞遘疾卒,年六十。秦人哀痛如失父母。至順二年,贈攄誠宣惠功臣、榮祿大夫、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諡文忠。著有《三事忠告》三卷,《歸田類稿》十四卷。二子:強、引。
史臣曰:張希孟以道事君,自度不能行其志,屢征不起。及聞陝西災,投袂赴之,甘以身殉。孟子有言:「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已溺之;稷思天下有飢者,猶己飢之。」推希孟之用心,其庶幾禹、稷乎。
曹伯啟
編輯曹伯啟,字士開,濟寧碭山人。弱冠從東平李謙游,篤於問學。
至元中,歷仕為蘭溪主簿,尉獲盜三十,伯啟以無左驗,末之信。俄得真盜,尉以是黜。累遷常州路推官。豪民黃甲殺人,賂佃客誣伏,伯啟讞得其情,卒論甲死罪。遷河南行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訪使王俁交薦,擢拜西台御史。改都事,請建許衡祠以表其教士之功。四川廉訪僉事闊闊木以苛刻聞,伯啟劾罷之。
延祐元年,擢內台都事。遷刑部侍郎。丞相鐵木迭兒專政,一日,召刑曹官問曰:「西僧訟某之罪,何為久弗治?」眾莫敢對,伯啟徐進曰:「犯在赦前,故不治。」鐵木迭兒怒甚,左丞阿禮海牙曰:「曹侍郎素廉直,某罪誠如所言。」鐵木迭兒怒始解。宛平縣尹盜官錢,鐵木迭兒欲並誅守者,伯啟執不可,杖遣之。八番帥擅殺起邊釁,朝廷已選用代者,命伯啟往詰其事。次沅州,道梗,伯啟恐新帥以兵往,乃遣令史楊鵬與新帥言之,止奏前帥擅殺罪,邊民以安。大同宣慰使法忽魯丁撲運嶺北糧歲數萬石,肆為欺罔,累贓巨萬。朝廷遣使督征,前後受賂,皆庇之。最後,伯啟往,其人已死,謂其子弟曰:「負官錢,雖死必征。與其納賂於人,曷若賞之於官。第條汝父所賂之數,官為征之。」諸受賂者皆懼,潛歸賂於其子,得鈔五百餘萬緡,以償民之逋負。出為真定路總管。
延祐五年,遷司農丞。奉詔至江浙議鹽法,罷檢校官,置六倉於浙東、西,設運鹽官,輸運有期,出納有次,船戶、倉吏盜賣漏失者有罰。歸報,著為令。尋拜南台治書侍御史。伯啟言,訟冤一切不問,非風憲定製。忤御史大夫意,乃自免歸。召為福建道廉訪使,旋改右司郎中。
英宗即位,遷遼東道廉訪使。時敕建西山佛寺,御史觀音保等以歲飢請緩之,近臣激上怒,遂誅觀音保等。伯啟曰:「主上聰明睿斷,是不可以不諍。」乃劾台臣緘默,使朝廷有殺諫臣名。帝為之悚聽。俄拜集賢學士,遷侍御史。有詔同刊定《大無通制》,伯啟言:「五刑者,異五等,今黥杖役於千里之外,百無一還者,是一人身備五刑,法當改易。」丞相拜住曰:「御史言是也。」會伯除浙西道廉訪使,不果行。
泰定初,告老,碭山人表所居為曹公里。伯啟為侍讀學士,考試國子生,首取呂思誠、姚緩,後皆為名臣。雲南僉事范震言:「宰相欺上罔下。」不報,震飲恨死。伯啟具其事,書於國史。真州知州呂世英以剛直獲罪,伯啟白其枉,擢居風憲,士論稱之。其好彰之人善率類此。
天曆中,起伯啟為淮東道廉訪使,陝西行台中丞使驛敦遣,伯啟喟然曰:「吾年且八十,尚忘知止之戒乎!」終不起。至順三年卒,年七十九。贈體忠守憲功臣、河南行省左丞、魯郡公,諡文貞。有詩文集十三卷行世。五子:震亨,晉寧縣尹;賁亨,臨江儒學教授;泰亨,福建鹽司經歷;復亨,江南行台御史;履亨,陝西行台掾。
王壽
編輯王壽,字仁卿,涿州新城人。幼穎敏,嗜學,長以通國文為中書掾。既而用朝臣薦,入侍裕宗,眷遇特異。
至元十九年,授兵部員外郎。二十二年,擢吏部郎中。以分置尚書省,去官。二十八年,罷尚書省。歸中書,復任吏部郎中,以婿康里不忽木柄用,又自免去。明年,授大司農丞,不赴。元貞二年,出為燕南河北道廉訪副使。大德二年,不忽木為御史中丞,復棄官歸。三年,授集賢直學士,遷侍讀學士。俄擢御史台侍御史,論事剴切。
六年二月,召壽代祀江南嶽瀆,密旨:去歲風沙為災,百姓艱食,凡所經過,采聽入對。使還,具奏:「民之利病,繫於官吏善惡。今宜選公廉材斡、存心愛物者專撫字,剛方正大深識治體者居風憲。天災代有,賑濟以時,無勞聖慮。」又奏:「豪在之家仍據權要,宜處於京師,以為保全之地。」奏入,成宗嘉納之。九年,參議中書省事。十年,改吏部尚書。
十一年,武宗即位,首拜御史中丞。壽與台臣奏:「宰相位尊任重,不可輕假非人。三代以降,國之興衰,民之休戚,未有不由相臣賢否者。世祖初置中書省,以忽魯不花、塔察兒、線真、安童、伯顏等為丞相,史天澤、劉秉忠、廉希憲、許衡、姚樞等實左右之,當時稱治比唐貞觀之盛。迨至阿合馬、郝禎、耿仁、盧世榮、桑哥、忻都等壞法黷貨,流毒億兆。近者阿忽台、伯顏、八都馬辛、阿里等煸惑中宮,幾搖神器。君子、小人已試之驗,較針如山等。臣願懲其既征,知所進退,則天下之事可從而理也。」未幾,拜中右丞。俄復拜御史中丞。至大三年,遷太子賓客、集賢大學士。秋九月卒,年六十。明年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國,追封薊國公,諡文正。
謝讓
編輯謝讓,字仲和,穎昌人。幼穎悟好學。及壯,推擇為吏,補宣慰司令史。大兵伐宋,立行中書省於江西,讓以選為令史。調河間等路都轉運鹽司經歷。先是,灶戶在軍籍者,悉除其名,以丁多寡為輸鹽額。其後,多雇舊戶代煮鹽,而雇錢甚薄。讓言:「軍戶既落籍為民,當與舊灶戶均役。既令代役,豈宜重困,自今僱人必厚與傭直。」又逃亡戶率令見戶包納其鹽,由是豪強者以計免,貧弱愈因。讓令驗物力多寡,比次甲乙以均之,民大悅。擢南台御史。舉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哈剌哈孫可為御史大夫,山東廉訪使陳天祥可為中丞,右司員外郎高昉可為監察御史。劾江浙省臣受詔不敬及不法事。帝遣使雜問,既款服,詔令讓與俱來,人皆危之,讓恬然若無事者。由是台綱綱始振。
大德間,立陝西行御史台,以讓為都事。凡御史封章及文移,其可否一決於讓。入為中書省右司都事,遷戶部員外郎。時東勝、雲豐等州民飢,乞糴鄰郡。憲司懼販鬻為利,遏其糴。事聞於朝,讓請罪遏糴者,三州之民賴以全活。四年,授宗正府郎中。擢監察御史,遷中書省右司員外郎,為湖廣行省左右司郎中。湖廣宣慰使張國紀建言科江南夏稅,讓極論其病民事,遂已。遷河南行省左右郎中。是時,江淮戍軍二十餘萬,親王分鎮揚州,皆以兩淮民稅給之,不足則漕於湖廣、江西。是歲會計軍餉,缺三十萬石,讓請以淮鹽三十萬引鬻之,收其價鈔贍軍。不勞遠運,公私便之。
至大元年,轉戶部侍郎。時京倉主計吏以久雨米壞,請覆糠比其上,因雜於米中以給內外工人及宿衛者,讓以藁秸易之,奸弊遂除。二年,拜西台治書侍御史。三年,入為治書侍御史,未上,必同僉樞密院事。尋拜戶部尚書。仁宗在東宮,以讓先朝舊臣,召見,賜厄酒。四年,改刑部尚書。
仁宗即位,加正議大夫,入謝,又賜厄酒,讓痛飲之。帝曰:「人言老尚書不飲,何耶?」讓曰:「君賜不敢違。」少醉不能起,命扶出之。翌日,讓入謝,帝曰:「老尚書誠不飲也。」初,尚書省臣構殺鄭阿爾思蘭,籍其家,中外冤之。仁宗即位,省臣皆以罪誅,阿爾思蘭家奴趙一德訟主冤事。下刑部,讓明其無罪,以所籍貲產給還之,詔六部事疑不決者,須讓共議而後上聞。於是戶部更定鈔法,禮部議正英禮,讓皆與焉。刑部有文書,讓未署字而誤用印,吏懼,遂私效讓署,事覺,度無損於事,且憐吏以罪廢,視之曰:「吾署也。」其寬厚多類此。讓上言:「古今有天下者,皆有律以輔治。堂堂聖朝,豈可無法以准之,使吏任其情,民罹其毒。」帝嘉納之。乃使中書省纂集曲章,以讓精律學,使為校正官,賜青鼠裘一襲、侍宴服六襲。皇慶二年,朝廷以吏事多滯,責曹司按不如程者。令下,講曰:「刑獄非錢穀、銓選之比,寬以歲月,尚慮失實,豈可律以常法。」乃入白宰相,由是刑曹獨不責稽遲。拜陝西行省參知政事,未幾,拜西台侍御史。命甫下,詔罷西台,就拜侍御史。延佑元年十月,卒於官,六十有六。贈正奉大夫、河南行省參知政事,追封陳留郡公,諡憲穆。子好古,奉政大夫、覆實司提舉。
吳元珪
編輯吳元珪,字君璋,廣平永年人。父鼎,世祖求通書算學者,郡以鼎應命,參議漢地公事,多所全宥。著《農桑輯要》,行於世。官至河北道按察副使,追封壽國公,諡恭惠。
元珪,少簡重。至元十四年,世祖召見,命侍左右,授衛經歷,佩金符。十七年,從幸上都,受命取御藥於大都萬歲山。元珪乘傳,未盡一晝夜而至。帝嘉其速,擢樞密都事。遷經歷。嘗從同知樞密院事俺伯進西蕃鎧甲,帝問其制度,元珪應對詳明,帝益奇之。樞密院奏京師五衛、行省萬戶府設官有差,均俸祿,給醫藥,高設學校,置屯田;多元珪所論建。二十六年,參議樞密院事。時繕修宮城,尚書省奏役軍成妗,留守司主之。元珪亟陳其不便,請立武衛,以留守段禎兼都指揮使,凡有興作,必聞於樞密。從之。尋擢樞密院判官,奏官萬戶用軍士人,千戶四人,百戶二人,多役者有罰。二十八年,除禮部侍郎。遷左司郎中。三十一年,參議中書省事。時中書征逋賦不能如額,丞相完澤患之。元珪進曰:「此前政之失,今當明言其故蠲之。」乃依元珪議入奏。
大德元年,拜吏部尚書。選曹銓注,多私其鄉里,元珪力矯之,時論推其公充允。累遷工部尚書。河朔連年水旱,五穀不登,元珪言:「《春秋》之義,以養民為本,凡用民力必書。蓋民力息,則生養膀,生養遂,則孝化行,而風欲美。」宰相韙其言,土木之工稍為休息。六年,僉河南行中書省事,將行,拜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初朱清、張瑄以金幣賂當道,及敗,具籍受賂者姓名,惟元珪一無所染。
武宗即位,由僉樞密院事拜樞密副使。詔議政中書,若惜人力、嚴選舉、節財用、定律令、謹賞罰、建科舉、課農桑、汰冗員、易封贈,皆切於世務者。初,詔發軍萬人屯田稱海,海都之亂,被俘者眾。至是,不歸者饑寒不能存,至鬻妻子以活。元珪奏其事,詔賜錢贖之。帝在軍中,聞元珪名,至是特加平章政事,賜白金二百五十兩、只孫衣四襲。
仁宗即位,詔元珪與十六人議時政。皇慶元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臣言:「江南殷富,蓋由多匿腴田,若再行檢覆之法,當益田畝累萬計。」元珪曰:「江南之平幾四十年,戶有定籍,田胃定畝,一有動搖,其害不細。」固爭月余,不能止,移疾去。召拜樞密副使。延祐元年,出為甘肅行省左丞。歲余,召還,使宣撫遼陽諸路。復為樞密副使,召見嘉禧殿。帝曰;「卿先朝舊臣,宜在朕左右。」特加榮祿大夫,賜鈔五千緡,貂裘二襲。元珪奏曰:「昔世祖限田四百畝以給軍南非,余田悉供賦稅。今經理江淮田畝,第以增多為能,有司頭會箕斂,俾元元之民困苦日甚,臣恐變生不測,非國之福也。」由是軍田始遵舊制。
英宗即位,元珪與知樞密院事帖木兒不花上言:「諸王、貴近不可干軍政,將校不可侵漁軍戶,軍官之格者當遷用之,有司賦軍民役宜均一,軍官襲職宜傳適嗣。」帝並嘉納之。元珪以年老致仕。至治二年,起商議中書省事。三年,卒。泰定元年,贈光祿大夫、河南等處行省平章政事、上柱國,追封趙國公,諡忠簡。三年,復加推誠佐理功臣,光祿大夫、大司徒。
元珪從弟元瑜,集賢直學士,亦有時名。子復,太廟署令。
暢師文
編輯暢師文,字純甫,其先開封人,後徒河南洛陽。父訥,有時名,著《地理指掌圖》,仕於金為省掾。
師文幼警悟,家貧,惜書手錄,過目不忘。弱冠謁許衡,與衡門人姚燧、高凝友善。
至元五年,陳時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闢為右三部令史。從丞相伯顏伐宋,編平宋事跡上於朝。十四年,除東川行構密院都事。
十六年,安西王承制改四川北道宣慰司經歷。尋除承直郎、潼川路治中。辟王朝綱、韓伯昌等為掾吏,後皆至達官。修府舍,發地得銀五十錠,同僚分師文十錠,不受,以修廟學,余為酒器給公用。十九年,承制改同知保寧路事。二十二年,僉西蜀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
二十三年,拜監察御史。詔曰:「暢純甫不貪,佳士也。其令與玉昔帖木兒為友。」師文糾劾不避權貴,台綱肅然。二十四年,遷陝西漢中道巡行勸農副使,置義倉,教民種藝法。二十八年,改僉陝西漢中道提刑按察司事。時更提刑按察司為肅政廉訪司,就僉本道肅政廉訪司事。興元軍監貪婪,師文得其贓證,奏決之。
三十一年,徒山南道。時副使為高克恭,移文言不可居師文上者有三:一,師文官五品,先克恭十餘年;二,從伯顏平宋者皆取富貴,獨師文貧苦,無異寒士,三,克恭兄事師文,今官居其上,實不自安。即日辭職去,時人兩賢之。松滋、枝江有水患,歲發民防堤,往返數百里,苦於供給,師文悉罷其役。駙馬亦都護家人怙勢不法,師文杖而流之。
大德二年,改山東道。入為國子司業。七年,出為陝西行中書省理問官。始至決滯獄三百餘事,凡強悍持勢,官不能制者,皆置於法。頃之,以病歸家居。九年擢陝西漢中道肅政訪副使,又以病不赴。十年,改太常少卿,轉翰林侍讀學士、朝請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
至大元年,修《成宗實錄》,賜鈔一百錠,不受。二年,加少中大夫。三年,請補外任,除太平路總管。時大旱,師文捐俸禱雨,不數日,澍雨降,遂為豐年。當塗人坐殺牛祈雨,逮系六十餘人,師文憫而出之。
皇慶二年,復召為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除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使,以病去官。延祐元年,征拜翰林學士、資德大夫,行至河南,復以病歸襄陽。四年秋八月,聘校河南鄉試。歸,卒於襄縣傳舍,年七十一。泰定二年,贈資政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魏郡公,諡支肅。後至元八年,加贈推忠守正亮節功臣。子篤,江南道廉訪副使。
曹元用
編輯曹元用,字子貞,世居東阿縣,後徒東平汶上。元用資稟俊爽,幼嗜書,每夜讀書,常達署不寢。父憂其致疾,乃以衣蔽窗,默觀之。
始以鎮江路儒學正考滿,游京師。翰林旨旨復於四方土少所許可,及見元用,出所為文示之,元用輒指其疵,復大奇之,因薦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即論史官多不稱職,請較試,取其優者用之。御史台闢為掾史。元用初不習吏事,而論事明決,吏反師之。轉中書省右司掾,與清河元明善、濟南張養浩同時號為三俊。除應奉翰林文字,遷禮部主事。時累朝皇后無諡,元用言:「後為天下母,豈可直稱其名,宜加徽號以彰懿德。」改尚書省右司都事,轉員外郎。
延祐六年,授太常禮儀院經歷。英宗躬修祀事,其親祀,儀注,鹵簿、輿服之制,皆元用所裁定。初,太廟九室合饗於一殿,仁宗崩,無室可祔,乃於武宗室前結彩為帖典。英宗召禮官集議,元用言:「古者宗廟有寢有室,宜以今室為寢,更營大殿為十五室。」帝韙之。授翰林待制,遷直學士。
至治三年八月,鐵弒英宗,賊嘗赤斤鐵木兒至京師收百司印,趣召兩院學士北上。元用獨不行,曰:「此非常之變,吾寧死不可曲從。」未幾,賊果敗,人皆稱其有識。
泰定二年,授太子贊善。轉禮部尚書經筵官。及大朝會,為糾儀官,申卷班之令,俾以序退。又謂太醫、儀鳳、教坊等官,不當序正班,宜自為一列,後皆行之。夏,帝以日令、地震、星變,詔議所以弭災者。元用謂,應天以實不以文,修德明政,應天之實也。宜撙浮費,節財用、選守令、恤貧民、嚴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紓民力,慎賞罰以示勸懲。皆切中時弊。又論科舉取士之法,當革冒濫、嚴考核,俾得真才之用。議上,時論稱之。拜中奉大夫、翰林侍講學士,兼經筵官,預修仁宗、英宗兩朝《實錄》,又奉旨纂集甲令為《通制》,譯唐《貞觀政要》為國語。凡大制誥,率元用之筆。
文宗時,草寬恤之詔,帝覽而善之,賜金織文錦。天曆二年二月,遣祀曲阜孔子廟,還,以孔子為司寇像及代祀記獻,帝甚說,是年八月,太禧宗禋院副使缺,中書奏以元用為之,帝不允曰:「此人翰林中所不可無者,將大用之。」會卒,帝嗟悼良久,謂侍臣曰:「曹子貞盡忠宣力,今亡矣,可賜賻鈔五千緡。」贈正奉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東平郡公,諡文獻。有詩文四十卷,號《超然集》。二子:偉、儀。偉,官大興縣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