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014

巻十三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
卷十四
作者:李荇 李氏朝鮮
1530年9月
巻十五

忠淸道

編輯

馬韓之域。高句麗百濟分據其地,後皆爲新羅所幷。高麗成宗十四年,分境內爲十道,以等十三州爲[1]原道,以等十一州爲河南道睿宗元年,合於關內道,稱楊廣忠淸州道明宗元年,分爲二道。忠肅王元年,復合爲一道,稱楊廣道。恭愍王五年,稱忠淸道辛禑末,割道之平昌郡,移屬交州道。本朝太祖四年,以廣州所領郡縣屬京畿洪州所領郡縣,仍稱忠淸道,各置觀察使。恭靖王元年,割寧越郡江原道,以江原道永春縣來屬。太宗十三年,割驪興安城陰竹陽城陽智京畿,以慶尙道沃川黃澗永同靑山報恩來屬焉。領牧四、郡十二、縣三十八。

官員

編輯

觀察使

編輯

一人。

兵馬節度使

編輯

二人,一觀察使兼。

水軍節度使

編輯

二人,一觀察使兼。

兵馬虞候

編輯

一人,從三品。諸道同。

水軍虞候

編輯

一人,正四品。諸道同。

都事

編輯

一人。

審藥

編輯

二人,一觀察使道,一兵馬節度使道。

檢律

編輯

一人。

忠州牧

編輯

東至淸風郡界二十八里。南至槐山郡界四十八里,至延豐縣界三十一里。西至陰城縣界五十一里,至京畿驪州界七十八里,至同道陰竹縣界六十六里。北至堤川縣界四十五里,至江原道原州界五十八里。距京都二百八十二里。

建置沿革

編輯

高句麗國原城。一雲未乙省,一雲[2]長城新羅取之。眞興王小京貴戚子弟及六部豪民以實之。景德王中原京高麗太祖二十三年改今名。成宗二年置牧。十四年,置節度使,號昌化軍,隷中原道顯宗三年廢爲安撫使,九年定爲八牧之一。高宗四十一年陞爲國原京,後還爲牧。本朝因之。世宗三十一年,以觀察使兼判牧使,尋罷之。世祖朝置鎭。

鎭管

編輯

郡三

編輯

淸風丹陽槐山

縣四

編輯

延豐陰城永春堤川

官員

編輯

牧使、判官、敎授

編輯

各一人。

郡名

編輯

國原大原蘂城中原昌化軍

姓氏

編輯

本州徐、石、崔、劉、康、梁、秦、安、朴。

賜。

中原濟南

嵇、魚、池、盧、延竝村

堅、鄭竝來

德山石、延。

所仍林石、崔。

甘勿內彌金、盧、劉、石。

伊次呑蔡、朴、尹。

翼安池、魚。

廣反石崔、安。

風俗

編輯

民俗儉嗇

編輯

地誌。

形勝

編輯

拱南方咽喉之地

編輯

鄭麟趾記。

山川

編輯

大林山

編輯

在州南十里。鎭山。

末訖山

編輯

在州北三十里。

心項山

編輯

在州東北九里。

馬山

編輯

在州西三十里。

望夷山

編輯

在州西九十一里。

月嶽山

編輯

在州東四十五里。又見淸風郡

李崇仁詩:瞻彼月嶽中原漢江之水初發源。

天龍山

編輯

在州西五十里。

淨土山

編輯

一雲開天山。在州北三十三里。

犬門山

編輯

在州西八里。其下有大川曰琴休浦

風流山

編輯

在州南二十三里。

迦葉山

編輯

在州西四十五里。

國望山

編輯

在州西五十一里。

薔薇山

編輯

在州西二十八里。有古石城。

天燈山

編輯

在州北四十里。有《開天寺碑》,俗傳開元間所立,碑文剝落不可讀。

梧桐山

編輯

在州東七里。

金鳳山

編輯

在州東五里。

宗堂山

編輯

在州北十三里。産異石,細密可作碑碣。

惡峴

編輯

在州西。陰城縣界。

李承召詩:盤回石逕若升天,倦僕呀咻氣吐煙。卻喜登臨矯首望,三山隱約五雲邊。

連珠峴

編輯

在州南五里。諺傳連珠女仙遊風流山,或遊是峴。其巷名至今稱飛仙洞

北津

編輯

在州北十里。源出江陵府五臺山

金遷

編輯

在州西十里。卽北津下流。

月落灘

編輯

在州西十五里。卽今金遷月灘也。于勒所遊之地。

安崇善詩:琴休浦口孤帆遠,月落灘頭白浪平。

達川

編輯

或名德川,或名獺川。在州西八里。源出報恩縣俗離山頂,其水分爲三派,其一西流爲達川。有船,冬則置橋。

○本朝李行能辨水味,以達川水爲第一,好飮之。

高麗高宗時,州奴軍作亂,遣李子晟等率三軍討之。三軍至達川,水深未涉,方造橋,賊曰:「欲斬謀首出降。」子晟曰:「如此,不必盡殺汝輩也。」賊斬魁僧牛木首以來。官軍遂擒餘黨,悉誅之。

辰浦

編輯

北津上流。在州東十五里。澄深無底,俗傳龍淵。天旱沈虎頭,有應。或稱澶洄江

土産

編輯

周連里、海松子、松蕈、活石、水獺、蜂蜜、紫草、棗、人參、麝香、安息香、錦鱗魚、石蕈。

新增石硫黃老烏柴勿兩谷

城郭

編輯

邑城

編輯

石築。周三千六百五十尺,高八尺。中有三井。

烽燧

編輯

大林山烽燧

編輯

南應延豐縣周井山,西應馬山

心項山烽燧

編輯

東應淸風郡吾峴,西應馬山

馬山烽燧

編輯

東應大林山心項山,西應陰城縣迦葉山

望夷城烽燧

編輯

東應陰城縣迦葉山,南應鎭川縣所乙山,西應京畿竹山縣巾之山

樓亭

編輯

慶迎樓

編輯

在客舘東。舊名東樓

鄭麟趾記:之爲州,拱南方咽喉之地,境壤遼廣,戶口繁夥。由是簿書雲委,賓客沓至,苟非明叡出人之材,莫能治其煩也。金使君仲誠,勳臣之胄,長於材,搢紳之所推服也,出牧三年,政成人和,百廢俱新。其佐治者黃君永也。

正統壬戌秋,今上遣大臣奉迎我太祖睟容於慶州,道過於。使君率州人,具冠袍,出迎於境上,以正廳卑陋,安於客舘之東樓,肅恭瞻仰,上香四拜而退。翼日乃祗送於郊,歸而語諸人曰:「今日御容之駐駕,誠此州難遇之幸,而臣子所當盡心祗奉也。州之建最古,爲三韓必爭之地,在新羅漢江郡,在高句麗國原城,而舊樓隘且傾危,官府無憩息之處。況御容來還之日,復安於此,於臣子心,安乎咸曰誠不安?」曰:「然則盍圖所以新乎?」遂以白監司李公益朴、都事康君履。於是招集遊手,斬材陶瓦,山之僧信靖幹其事,邑之人閔修董其役,三旬而功告訖,名之曰慶迎樓,蓋取奉迎御容之義也。

李承召詩:蘂城佳麗古名區,當面嵐光入座隅。風月幾多工部詠?溪山都是川圖。侵人爽氣星河近,滿地靑陰野鳥呼。盡日登臨無限意,斜陽炎炎[3]淡淡下平蕪。

新增金宗直詩:辰韓千載國原區,更有層樓壓艮隅。路出玉鉤森作界,地分金盞簇成圖。雄風且可披襟,受醉墨休妨露頂呼。西北望京何處是?孤帆渺渺接平蕪。

成俔詩:地秘天慳別[4]區,竹籬茅屋壓城[5]隅。四山雲物[6]迷遐[7],萬里鵾鵬[8]壯圖。楊柳康衢[9]飛絮亂,菰蒲斷岸瞑禽呼。東風不惜春[10]老,吹擺殘紅點綠蕪。

○四野瓜疇接芋區,水淸沙白露陬隅。[11]百畝稻花秋䆉稏,萬家燈火醉歡呼。昇平不見催租急,吠犬生氂路欲蕪。

瑤花閃閃[12]漾寰區,白玉峯巒涌坐[13]隅。滿[14]樹寒梅新破萼[15],侵階明月寫成圖。貪看瀲灩千樽[16]凸,不怕奔騰萬竅呼。到處君恩深似海,莫嫌三逕日荒蕪。

楊煕止詩:名途十載抱區區,駐節[17]地一隅。官柳靑連陶令宅,村花紅入輞川圖。泥深巷口燕爭集,日暮渡頭人亂呼。歸計未成身又老,故園松菊已荒蕪。

洪貴達詩:秀水佳山作勝區,萬家煙火罨城隅。軒窓人臥神仙宅,風雨天成水墨圖。花裏詠懷春鳥[18],酒邊[19]睡美人呼。繁華身世還堪笑,其奈湖田一半蕪。

萬景樓

編輯

在州西三里。

徐居正詩:萬景高樓揷半霄,登臨佳致盡難消。獺川綠接金灘去,鳥嶺靑連月嶽高。浩蕩白鷗盟未熟,夷猶黃鶴賦堪招。送迎南北何時了?山自蒼蒼水自遙。

拱宸樓

編輯

卽城北門樓。

南風樓

編輯

卽城南門樓。

望京樓

編輯

在客舘西。

新增淸燕堂

編輯

在客舘東。

洪貴達記:中原,南北之衝也。自京都而南者,水浮陸走,聚於中原,岐而踰二嶺,乃抵其所指;自南而北者,亦各由二嶺,盍簪於中原,復由水陸達於京。若遇南北相値,官舍不能容。本道三使職高而尊同,或時齊到,則舘待實難。此爲州者之久病,而莫有作之者。

牧使崔侯、通判李君,皆時之良也,志同氣合,相與臨民有其道,四境潝然隨以化,唯所令之。則乃相隙地,入門之東,高其棟宇而之,廣其延袤而廳之。夏有涼室,冬有溫房,客來有徙倚燕寢之處,主人有接賓聽治之所。然後客舍始無有欠闕,而知之作爲出於尋常萬萬也。

旣成,兩君抵書於京,請余名樓而記之。余不獲辭,則曰:「中原,山水之根也,天地之淸氣萃於此。其故舘欲老,新構就,於是乎天地之淸氣寓於山水;及玆樓觀傑出,丹雘輝光,則山水之淸氣盡在簷楹之間。是宜尊俎燕息於斯,料理簿領於斯,合名之曰淸燕。」工始於四月,越三月而畢,何其速也!不勞民力,[20]六七而足,何其簡也!崔侯李侯允中其名。

自警堂

編輯

在客舘東。

鄕射堂

編輯

在西門外。牧使李龜建。

學校

編輯

鄕校

編輯

西北二里。

驛院

編輯

連原驛

編輯

在州北五里。察訪。本道屬驛十四:丹月仁山坎原新豐安富嘉興用安黃江壽山長林靈泉吾賜泉南安陰

○察訪一人。

嘉興驛

編輯

在州北三十里。

用安驛

編輯

在州西四十五里。舊屬陰城成宗九年移屬於州。

丹月驛

編輯

丹月部曲之地。在州南十里。驛南有溪月樓

鄭知常詩:飮闌欹枕畫屛低,[21]覺前村第一鷄。卻憶夜深雲雨散,碧空孤月小樓西。

徐居正詩:破屛孤枕短檠低,殘醉瞢騰已曉鷄。吏報五更推戶出,半輪明月老梧西。

乾兌院

編輯

在州西三里。

若翁院

編輯

在州東二十五里。

慶希院

編輯

在州南四十里。

龍頭院

編輯

在州西十五里。

敬濟院

編輯

一名大棗。在州西三十里。

隅院

編輯

在州西六十五里。

都官院

編輯

在州西七十七里。

石院

編輯

在州西八十五里。

金串院

編輯

在州西十里。

注之院

編輯

在州南十六里。

彌勒院

編輯

在州西五十里。一名廣修

新倉院

編輯

在州西北二十里。

釜拘伊院

編輯

在州西五十五里。

新增金遷站

編輯

在州西十五里。

嘉興站

編輯

嘉興驛傍。

倉庫

編輯

可興倉

編輯

古稱德興倉,又稱慶原倉。在嘉興驛東二里。舊在金遷西崖,世祖朝移於此。收慶尙道諸邑及本州陰城槐山淸安報恩丹陽永春堤川鎭川黃澗永同淸風延豐靑山等官田稅於此,漕至京師。水路二百六十里。

新增舊無倉舍,今上十六年,始構屋,凡七十間。

新增社倉

編輯

在州西八十里。

佛宇

編輯

寶蓮寺

編輯

天龍山

龍頭寺

編輯

末訖山下。三國時北狄數侵,乃創寺建塔以禳之。有高麗崔彥撝所撰《僧法鏡慈燈塔碑》。

李崇仁《送道生上人》詩:開天之西憶井東,岧嶢有此王宮。山圍平野曉雲白,江繞疎林霜葉紅。上人今日動歸楫,遊子昔年聞鳴鍾。同榜秘書應好在,爲言早晩達書筒。

開天寺

編輯

淨土山

高麗歷朝實錄,初藏於陜川海卬寺,因倭寇移於善山得益寺,又移於此寺,又移於竹州七長寺恭讓二年,以其地近海,寇易至,復藏於此。我世宗朝,以修《高麗史》,皆輸於京。

李崇仁《送權使君》詩:淨土山多好,開天寺足徵。踵門無俗客,面壁有高僧。百尺臺臨水,千年木臥藤。君歸足暇日,一一訪吾曾。

靈鵠寺

編輯

大林山。倚峭壁,俯蒼流,架空爲樓,自下望之,若懸。

鄭知常詩:千仞巖頭千古寺,前臨江水後依山。上磨星斗屋三角,半出虛空樓一間。

高麗陳澕詩:已臨絶壑俯長松,更踏層梯策瘦筇。還笑遊人心大躁,一來欲上最高峯。

金克己詩:古寺虛涼地絶塵,何年卜築忍辛勤?畫樓影落南湖水,殘磬聲埋北嶺雲。日暖蘆溪魚結隊,人歸柳渚鶴連群。向僧欲說區中事,端坐無言冷不聞。

金生寺

編輯

北津崖金生新羅人,父母微,不知其世系,生於景雲二年。自幼能書,平生不攻他藝,年踰八十,猶操筆不休,隸書、行草皆入神,至今往往有蹟,學者傳寶之。

崇寧中,高麗學士洪灌隨進奉使入宋,舘於汴京時,翰林待詔楊球李革奉帝勑至舘書圖簇。金生行草一卷示之,二人大駭曰:「不圖今日得見王右軍手書。」曰:「非是。此乃新羅金生所書也。」二人笑曰:「天下除右軍,焉有妙筆如此哉?」屢言之,終不信。修頭陀行,居是寺,因以爲名。

德周寺

編輯

月嶽山下。諺傳德周夫人建此寺,因名之。

蘭草寺、東迦葉寺

編輯

俱在迦葉山

祠廟

編輯

社稷壇

編輯

在州西。

文廟

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

編輯

在州北三里。

楊津溟所祠

編輯

犬門山琴休浦口。祀典載小祀,每春秋降香祝致祭。

月嶽祠

編輯

月嶽山高麗高宗四十三年,兵屠州城,又攻山城,官吏老弱恐不能拒,登神祠,忽雲霧、風雨、雷電俱作,蒙兵以爲神助,不攻而退。

厲壇

編輯

在州北。

塚墓

編輯

權近墓、權踶墓、權攬墓

編輯

俱在州西彌法谷

鄭麟趾墓

編輯

在州南三十里。

李克堪墓、孫舜孝墓、金禮蒙墓

編輯

俱在州北三十里。

古跡

編輯

翼安廢縣

編輯

在州西三十里。本州之多仁鐵所高麗高宗四十二年,以土人禦兵有功,陞爲縣,仍屬。

大林山城

編輯

石築。周九千六百三十八尺。內有一井。今廢。

德周山城

編輯

在州東四十五里。石築。周三萬二千六百七十尺。內有一泉。今廢。

桐嶽城

編輯

在州東十三里。石築。周二千二百八十尺。內有一井。今廢。

鳳凰城

編輯

在州西二十八里。石築。周六千一百二十一尺。內有一井。今廢。

泡母臺

編輯

風流山。高數十丈。諺傳昔有仙女名薔薇,自號泡母,常遊其上,香滿一洞。唐明皇聞之,遣道士迎入宮,號貞完夫人

○按:新羅聖德王二十二年,王遣使如,獻美女抱貞貞菀二人。玄宗曰:「女皆王姑姊妹,違親屬,鄕國,朕不忍留。」厚賜還之。貞完貞菀之誤。然「香滿一洞」之說,甚怪不可信。

彈琴臺

編輯

犬門山。蒼壁斗絶,高二十餘丈。其上松櫟蓊鬱,俯臨楊津溟所,乃于勒彈琴之處,後人因名其地曰彈琴臺

丹月部曲

編輯

丹月驛之址。

廣反石部曲

編輯

在州東二十五里。今稱沙乙未

炭村部曲

編輯

在州南二十里。

伊次呑部曲、甘勿內彌部曲

編輯

在州南四十五里。

所仍林部曲

編輯

在州東六十五里。越入淸風郡南村

德山鄕

編輯

在州東五十五里。越入淸風郡南村

下麥谷處

編輯

在州西北四十五里。

上麥谷處、淵呑處

編輯

在州西九十里。

大鳥谷處

編輯

在州西九十里。

名宦

編輯

新羅春賦

編輯

眞興王二十六年,以阿飡春賦出守國原。

金陽

編輯

興德王三年,拜中原大尹。

高麗金允侯

編輯

爲山城防護別監。蒙古兵來圍城凡七十餘日,糧儲幾盡。允侯諭勵士卒曰:「若能效力,無貴賤,悉除官爵。」遂取官奴簿籍焚之,又分與所獲牛馬。人皆效死赴敵,蒙古兵稍挫,遂不復南。

李知命

編輯

判官。

朴恆

編輯

爲判官。政最,徵拜右正言。

金倫

編輯

爲牧使。

皇甫沆

編輯

林椿《送行序》:余居京師也,門杜箔垂,深居簡出,遂與人絶,其出處不吾違,朝暮不吾捨,其惟安定皇甫若水乎!君博其學,專其志,且強於記識,而宏放於文辭。君之直,琴上之絃也;君之淸,匣中之鏡也。

士之貴賤與賢愚,以不獲從君爲之羞,是其得於中者,果有異歟!今將被詔,出佐雄藩。朝廷以江左粵區,倚以爲重,則其緩征更稅,振淹糾慝,而誅求榷奪之政,自君革矣,未足道也。至於推明天子之澤,以化一方,使休聲和氣,疎爲冷風,蒸爲甘澍,以煦以煕,而神雀靈芝之瑞,擧集於境內者,非吾之望而誰耶?凡交君者,咸嘉其行,長言以餞之。

噫!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吾與君忘道術之江湖久矣,於是別也,不能默已,是豈忘者耶?

鄭㥽

編輯

出牧。爲政嚴明,吏不敢犯。

李純祐

編輯

毅宗朝擢魁科,調司錄。

崔惟淸、崔雲海

編輯

俱牧使。

本朝鄭道傳

編輯

高麗恭愍朝爲司錄。

沈德符、柳玽、金士衡、河自宗、孟思誠、權軫、金淡

編輯

俱牧使。

李士寬、李益朴

編輯

俱判官。

新增鄭誠謹

編輯

爲牧使。政尙廉謹。

崔潾

編輯

爲牧使。以政最陞堂上。

朴祥

編輯

爲牧使。剛明爲治。

人物

編輯

新羅任強首

編輯

其母夢見人有角而妊身,及生,頭後有高骨,又有黶子。及壯,父昔諦問:「爾學佛乎?學儒乎?」曰:「佛,世外敎也;我,人間人。安用學佛!願爲學儒道。」父曰:「從爾所好。」遂就師讀《孝經》、《曲禮》、《爾雅》、《文選》,魁然爲一時之傑。太宗王卽位,使至傳詔書,有難解處。王召強首問之,一見說釋無礙滯。王驚喜,恨相見之晩,使製回謝表,文工而意盡。王益奇之,不名,常稱任生。家貧怡如也,王命有司歲賜新城租一百石。文武王時,授沙飱,增俸租二百石。神文王時,卒,官庀其葬。大臣聞其妻乏於食,願還鄕里,請王賜租百石。辭曰:「妾賤者,衣食從夫,受國恩多矣。今旣寡,豈敢再辱厚賜?」遂不受。

高麗劉兢達

編輯

太祖朝贈太史內史令。

狀元及第,直拜翰林院。癸巳之亂,爲武夫所害。

劉沖[23]

編輯

羲之子也。登第,官至國子監大司成。文章富贍,操行高潔,有父之風。

劉瑨

編輯

后妃之姓劉者,皆出其宗,故世爲戚里。爲人廉介,美風儀。官至門下侍中。

崔弘嗣

編輯

家世單平,少力學。登科,以文行聞。嘗奉使如,忽爲颶風所飄,舟人無不拊心泣,弘嗣神色自若。及至,帝厚待之,加賜金幣還。睿宗時,轉門下侍郞平章事,累加推誠贊化功臣。年八十卒,諡貞敬

梁元俊

編輯

淸儉淳直,終始一節,不事産業,不通饋謝,門巷蕭然。起自胥吏,監光州務。仁宗時,累遷侍御史,出爲尙州副使,進門下侍郞平章事。

梁文熒

編輯

元俊之子,淸直有父風。官至御史中丞。

崔遇淸

編輯

以吏登第,調進禮尉。明宗以潛邸時舊僚,歷任中外,有聲績,超授樞密院事。後乞骸骨,加守司空致仕。

崔濂

編輯

出身鄕籍,官至班主檢政丞。

本朝梁汝恭

編輯

登第,累遷至兵曹正郞。有詩名。

魚有沼

編輯

魁武擧,爲敵愾功臣,封蘂城君

寓居

編輯

新羅于勒

編輯

《古記》:伽倻國嘉悉王樂器而造琴,命樂師省熱縣于勒造十二曲。後勒以其國將亂,攜琴投新羅眞興王安置於國原。王遣注知階古萬德傳其業。三人旣得十一曲,相謂曰:「此繁且淫,不可不雅。」遂約爲五曲。始聞而怒,及聽其音,流涕嘆曰:「樂而不流,哀而不悲,可謂正也。」命奏之王前,王悅。

本朝權近

編輯

高麗季,坐事流於州,居州南陽村,因號陽村

李穡記:陽村,吾門生永嘉權近之自號也。之言曰:「也在先生之門,年最少,學最下,然所慕而跂之者,近而之遠也,故可遠。天下之近而又遠者,求之內曰誠,求之外曰。誠,惟君子然後踐之;若夫陽也,愚夫愚婦之所共知也。春而溫,夏而可畏,秋而燥,冬而可復乎溫,歲功得以成,民生得以遂。近竊自謂聖人之化成人材也,亦如此。詩、書、禮、樂之敎,皆所以順乎天時矣。而仲尼則嘗曰:『以我爲隱乎?吾無隱乎爾。』蓋仲尼,猶天地也,猶日月也,廣大而無所不包,代明而無所不照。物乎其間者,形形色色,呈露靡遺。故曰:『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尙何幽隱之有哉?雖其陰險邪類,亦皆無所遁其情,則夫子之無所不知、無所不化,昭昭乎其明也,浩浩乎其大也。浴沂風詠之流,猶足以知和氣流行與氣象無異,則其時雨化之者,發榮滋長,復何言哉?」

嗟夫!仲尼爲天地爲日月於從遊三千、速肖七十之間者,皆陽道之發見昭著者也,而見而知之者甚寡。曾子子思幸而著書,至於今日,之說行,然後學者讀其書,如遊仲尼之天地,如見仲尼之日月。以來,陰翳否塞,泯泯昏昏,幾於鬼蜮者,如淸風之興而掃之無跡,何其快哉!十月無陽矣,然謂之陽月者,聖人之意也。觀乎「碩果不食」之訓,則聖人扶陽也至矣。《春秋》,聖人志也。麟,陽物也而見獲,聖人傷之甚,故作《春秋》,書「春王正月」,釋之者曰「大一統也」。嗚呼!士生斯世,不遇則已,遇則佐天子大一統,布四海陽春焉而已耳。若余也老矣,復何望哉?可遠其思所以自號而益勉之哉。勉之當如何?必自誠始。

孝子

編輯

本朝崔環

編輯

官至副正。以孝行旌門。

林季蕃

編輯

事親至孝,自少不廢定省。與妻躬具饌,雖夜必進,日以不懈。及母卒,葬祭盡禮。服闋,仍行朔望奠。事聞賞職。

末山

編輯

軍器寺奴也。事親孝,家貧假貸於人,取給未嘗違志。其父遘疾,藥餌饘粥,必嘗以進,日夜不離側。及死,哀毀盡禮,喪葬諸事,不煩諸兄,自辦以襄,仍廬於墓,其母亦不安於他子,來就廬焉。祭父養母,一出於誠。及死,謂其妻曰:「不可以家累累吾喪,汝姑還汝家,以待吾終喪。」遂遣之。事聞,旌門復戶。

新增河叔倫

編輯

母得惡疾,割股肉和酒以進,病卽愈。後母病復作,又斷指燒進,其病永瘳。今上二十三年旌門。

烈女

編輯

本朝崔氏

編輯

崔環從妹,與副使韓約定昏約,從征日本戰亡,終身守節。事聞旌閭。

新增慶氏

編輯

都事尹晙妻也。夫歿,臨葬自縊幾死,賴族黨救解得蘇。旣葬,撫塚哀號,塚折數尺。服闋,猶不廢朝夕奠,寢不解衣。今上十四年旌閭。

題詠

編輯

靑山環拱水縈回

編輯

李崇仁詩:云云,布襪芒鞋幾往來?

月嶽山高天縹緲

編輯

金九容詩:云云,金生寺[24]水潺湲。

麥秀雉初雊

編輯

前人詩:攀雲穿亂嶺,截浪過長川。云云,桑稀蠶已眠。古橋無復板,羸馬不辭鞭。去去日西落,前村生白煙。

井邑蕭條頳尾魚

編輯

鄭以吾《送人出守》詩:黎蒸失業食無餘,云云。臈雪不飛春又旱,公歸須看活民書。

月從桐嶽漏雲生

編輯

李仁全詩:帆向漢陽衝雨去,云云。

地近金遷舟客鬧

編輯

性晦詩:云云,天低月嶽嶺猿呼。

撲地閭閻傍水斜

編輯

盧叔同詩。

浮雲遠岫無心出

編輯

李承召詩:山下孤城一帶橫,靑樓蔚起綵霞明。云云,芳草長堤滿意生。歲歲秋禾登大有,村村社皷樂昇平。我來聽得輿人頌,刺史仁明體下情。

淸風郡

編輯

東至丹陽郡界三十九里,南至慶尙道聞慶縣界六十里,西至忠州界四十里,北至堤川縣界十七里。距京都三百五十五里。

建置沿革

編輯

高句麗沙熱伊縣新羅改今名,爲奈堤郡領縣。高麗顯宗九年屬忠州,後置監務。忠肅王四年,以縣僧淸恭爲王師,陞知郡事。本朝因之。

官員

編輯

郡守、訓導

編輯

各一人。

郡名

編輯

沙熱伊。

姓氏

編輯

本郡劉、全一作「金」、㽵。

丹陽

風俗

編輯

[25]火耕

編輯

鄭樞詩:俗尙火耕多種粟。

形勝

編輯

山川奇秀,爲南道冠

編輯

宋處寬《寒碧樓記》。

一道澄江

編輯

鄭樞詩:千年喬木千峯合,一道澄江一邑傳。

山川

編輯

因地山

編輯

在郡南一里。鎭山。

茂巖山

編輯

在郡東十里。有倉庫遺址,高麗時輸慶尙道田賦於此。

三方山

編輯

在郡北三里。

金谷山

編輯

在郡西二十六里。 豬城山。在郡東五里。有石城。 屛風山。在郡北一里。有風穴。

婦山

編輯

在郡西十五里。

城隍山

編輯

在郡東三里。

月嶽山

編輯

在郡南五十里。新羅稱月兄山,爲小祀。

箭山

編輯

箭山所

白夜山

編輯

在郡南三十三里。

雙巖山

編輯

在郡東五里。

鷲山

編輯

在郡南二里。有軍倉。

長善峴

編輯

在郡西二十里。

加羅峴

編輯

在郡西十六里。極險阻。

北津

編輯

在屛風山下。源出江陵府五臺山,流入金遷。 高橋川。在郡北八里。源出堤川縣界,入北津

月川

編輯

在郡西四十里。源出夫德山,流入忠州辰浦

新增嚴城遷

編輯

在郡西二十里。

○崔生詩:山腰開犖确,馬足踏凌兢。累石臨千丈,穿雲上萬層。應煩五丁鑿,正似九天登。滿眼皆淸景,題詩記我曾。

土産

編輯

絲、水鐵産郡東平登山、松蕈,棗、蜂蜜、紫草、石蕈、人參、茯苓、白花蛇、羚羊、墨、石硫黃箭山白夜山雙巖山論陽里等地、石鍾乳産郡北風穴及郡南薴田裡石穴

新增靑土出郡東木洞、綠礬出郡北箭山

烽燧

編輯

吾峴烽燧

編輯

在郡南。東應丹陽郡所伊山,西應忠州心項山

樓亭

編輯

寒碧樓

編輯

在客舘東。俯臨大江。

河崙記:予昔屢過竹嶺路,淸風郡守每於路旁相候而送之。問郡形勢,則稱寒碧之爲樓,且誦朱文節公四句詩。予聞而樂之,乃緣悤悤,未暇一入而登覽。今鄭君守弘以書請予曰:「郡之寒碧樓,名於一方,盡奇絶可賞。數十年來,雨漏風摧,殆將廢矣。予到郡,幸値國家閑暇,今年秋,請工人修之,梁棟楹軒朽者欹者,靡不易之以新。請子幸爲記,以示後來。」予謂樓觀之脩治,守令之末務耳。然其興廢實與世道相關,世道有升降,而民生之休戚不同,樓觀之廢興隨之。夫以一樓之廢興,而一郡之休戚可知矣;一郡之休戚,而世道之升降可知矣,豈非相關之甚者哉?今此樓以數十年摧朽之餘,至鄭君爲政之日而重新之,可以觀世道之有異於數十年之前矣。然今之郡縣尙有不修之樓觀,則亦豈直世道哉?若鄭君可謂順世道而爲治者矣。

予昔觀察忠淸道鄭君方知事安城,名在最中,予始識其爲人,故書此以爲記。且溪山之勝,制度之美,則非目接,無以致詳矣。淸風之號,寒碧之名,聞之尙能使人骨冷。他日儻能遂赤松共遊之計,再過竹嶺之路,則當爲君一入而登,詠節之詩,想見其人於數百載之上,且賦君遺愛詩一篇而去。

朱悅詩:水光澄澄鏡非鏡,山氣靄靄煙非煙。寒碧相疑作一縣,淸風萬古無人傳。

梁肅詩:樓外亂紅紅杏雨,溪邊軟綠綠楊煙。一區明月淸風景,莫向俗人容易傳。

李承召詩:行盡湖南五十城,勝區今日愜幽情。靑樓百尺凌[26]迥,翠壁千尋削鐵成。山好使人思蠟屐,江淸邀我濯塵纓。桃源未必非人世,擬逐漁翁送此生。

新增崔淑生詩:山暗半邊跳急雨,江淸一面罩輕煙。怪來炎熱都消盡,驀地長風萬壑傳。

柳雲詩:擘峽奔江賴巨靈,困來徙倚客魂醒。灘聲撼耳寒生枕,山氣籠窓翠作屛。雨洗鷗沙明似雪,月沈漁火亂如螢。無端萬里孤舟笛,一片歸心杳洞庭。

新增明月亭

編輯

寒碧樓東。

學校

編輯

鄕校

編輯

在郡南一里。

驛院

編輯

黃江驛

編輯

在郡西三十五里。

壽山驛

編輯

在郡南二十六里。

安陰驛

編輯

名安城。在郡北五里。

權一院

編輯

在郡南二十六里。

論陽院

編輯

在郡西三十三里。

酒餠院

編輯

在郡西二十五里。

佛宇

編輯

月嶽寺

編輯

月嶽山

山房寺、霧巖寺

編輯

俱在白夜山

祠廟

編輯

社稷壇

編輯

在郡西。

文廟

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

編輯

在郡南。

厲壇

編輯

在郡北。

古跡

編輯

木村所

編輯

在郡北一里。

箭山所

編輯

在郡北十七里。

結買所

編輯

在郡北二里。

名宦

編輯

高麗安宗源

編輯

恭愍朝知郡事。

本朝宋處寬

編輯

知郡事。

新增金延壽

編輯

政尙淸簡。初,郡人得木偶人以爲神,每歲五六月間,奉置客軒,大張祀事,一境坌集,流弊已久。延壽赴官,卽收捕巫覡及首事者杖之,遂火其木偶。妖祀乃絶。

宋譚

編輯

人物

編輯

本朝金吉通

編輯

擢壬子科狀元。成宗朝佐理功臣,封月川君。官至戶曹判書,諡文平。子順命,登第,參敵愾功臣,封淸陵君

新增孝子

編輯

本朝柳自河

編輯

事父母盡誠,父病革,嘗糞以驗死生。事聞旌閭。

題詠

編輯

桃花村路神仙境

編輯

鄭麟趾詩:云云,楓葉溪山錦繡屛。

入雲鳥道通人煙

編輯

安克仁詩:控水民居卽仙境,云云。

大江西走吸雲煙

編輯

鄭樞詩:列嶽東回賓日月,云云。

一江微雨水生煙

編輯

金伯英詩:九月淸霜山作錦,云云。

丹陽郡

編輯

東至慶尙道豐基郡界二十九里。南至同道醴泉郡界三十六里。西至淸風郡界二十二里。北至堤川縣界五十二里,至永春縣界四十三里。距京都三百五十七里。

建置沿革

編輯

高句麗赤山縣。一雲赤城新羅時爲奈堤郡領縣。高麗初改丹山縣顯宗九年屬原州,後移屬忠州哈丹之亂,以縣人能拒敵,賞其功置監務。忠肅王五年,改今名,陞爲郡。本朝因之。

官員

編輯

郡守、訓導

編輯

各一人。

郡名

編輯

赤山赤城丹山

姓氏

編輯

本郡張、池、李、禹。

買叱浦皮、李、池原州

形勝

編輯

山水奇秀

編輯

李作記:丹陽古郡,山水奇秀,其淸淑之氣,必無虛蓄。

千巖萬壑

編輯

申槪詩:千巖萬壑一江回,斲石緣崖小徑行。

長江襟抱

編輯

盧叔同詩:長江襟抱萬山回。

山川

編輯

兀山

編輯

在郡西二里。或稱所由兀山

加隱巖山

編輯

在郡西十七里。

竹嶺

編輯

在郡東三十里。慶尙道豐基郡界。

乾止山

編輯

在郡南十五里。

上嶽山

編輯

在郡西十三里。與加隱巖山相連,甚險阻。山頂有石井二,旱則禱雨。

餘勿眞山

編輯

在郡東十里。

城山

編輯

在郡北三里。

鷄頭山

編輯

在郡南二十里。

小白山

編輯

在郡東三十五里。

頭穴山

編輯

在郡南八里。

客山

編輯

在郡北三十里。

甲山

編輯

在郡北四十里。

鷰飛山

編輯

在郡西十里。高大絶險,與上嶽山相對。中有大川經流,卽上津巨派。

錦繡山

編輯

在郡北二十里。

加文峴

編輯

買浦縣東北十里。路甚險阻,亦見永春縣

上津

編輯

在郡北十三里。或稱馬津。源出江陵府五臺山,流入金遷

下津

編輯

在郡西四里。卽上津下流。

所要項灘

編輯

在郡西五里。卽下津下流。

南川

編輯

在郡西三十步。源出慶尙道醴泉郡鵲城山,經二樂樓前,入於下津

北坪川

編輯

在郡北五里。其源有二,一出竹嶺,一出豐基郡杻岾。合流於長林驛前,入上津

新增佛巖川

編輯

在郡南二十里。有景勝。

島潭

編輯

在郡北二十四里。有三巖矗立潭心,自潭溯流數百步許,蒼壁萬尋,黃楊、側柏倒生,石罅巖穴如門,望之若別一洞天。

龜潭

編輯

在郡西二十里。

土産

編輯

竹、棗、玉石出郡東德上洞、墨最良,號爲「丹山烏玉」、松蕈、海松子、漆、紫草、蜂蜜、石蕈、茯苓、安息香、白花蛇、五味子、黃楊、訥魚、人參、辛甘菜、靑石出郡北若也村,似靑金石而無金

新增綠礬出郡北三十五里坪洞

烽燧

編輯

所伊山烽燧

編輯

東應慶尙道豐基郡竹嶺,西應淸風郡吾峴

樓亭

編輯

二樂樓

編輯

在郡西三十步。

鄭擢詩:樓外長江江上山,東風吹柳送春寒。

新增金馹孫記:自中原東行向竹嶺,其間山水之可樂者不一。過黃江壽山兩驛,行盡淸風境,踰一岾,入丹陽界,得長會院。按轡其下,漸入佳境,忽見積石鬥起,攢峯疊翠,迷左右眩東西,雖巧歷莫能較也。崖開峽柝,一江中注,溶漾藍碧。江北岸側之絶險,上數百步,有城可隱,舊名可隱巖

余立馬其前,煙霧路迷,依俙然有爛柯之想,惜絶境之無稱,肇名之曰丹丘峽。由峽而東,山益奇,水益淸。行十里峽盡,回首如別佳人,十步九顧。直東而望,赤城無咫尺。臨江有步,小艇橫渡,卽下津也。溯津而上十里許,又有官渡,卽上津也。鐵壁千尋,壓峙津流,悸予魂,莫可攀也,創名之曰棲鶻巖。津之源出江陵府五臺山,縈回壑谷,西走遙遙五六百里,雖輕舟,莫能窮其派也。返而順流,未及下津,有川自南而來,舊名南川。川之左岸有樓翼然,日已暝黑不可登,遂投郡舘。

翼日,郡守黃侯璘請登,遂與攀檻而眺,則鷰飛而鷄啄,鵲噪而客至,嶺雲連於上嶽,秋光抹於錦繡,層巒疊嶂環擁乎一樓,而南川之流汨㶁於欄楯之下,上津之波合沓於林越之。昨日所役於鞍馬、舟楫之上者,皆在於杯觴幾席之間,蓋兩眼所收,有加於兩脛之所得矣。視壁間匪懈堂所扁「二樂樓」三大字,爛然如明月、夜光,彩不可挹,溪山含輝。

予欣然樂不自支,顧謂曰:「惟仁者然後能樂山,惟智者然後能樂水。三月不違者殆庶幾於仁,百世可知可謂智。未及於此,而徒馳情於山水,不幾於自誣乎?夫人莫不具仁智之性,而鮮能充仁智之端,能充其仁智,非吾分外之物。體山之靜而不遷,體水之流而不滯,安一心之德,周萬物之變,則二者之眞樂,吾得而兼之矣。以安詳之資,且達於理,便養乞郡,旣能仁於其親,敎其孝以治一境。役鮮少之民,賦墝脊之土,措置得宜,能應簿書而供賦征,又用餘力於[27]臺,葺其頹碎而無廢舊貫,侯之仁且智,亦可見矣。能此致曲,學至於天理流行之極,而行其所無事,則高山流水,乃吾仁智之一體矣。其勉之哉!若弄杯杓,醉絃管,登眺以爲樂,但觀其隱然峙者山,[28]然逝者水,喜其秀且淸而已,則又將有理屐窮山如康樂,投金廢務如東野,而有忝於二樂之義矣。凡我同登者,盍相與勉之!」

同登者誰?花山權君景裕金君世英幷侯弟,皆學孔子者也。遂以相勉,而又勉繼登者於無窮雲。

金乃文詩:洞府深深抱碧流,峽中還見起高樓。峯巒縹渺環三島,笙鶴依俙下十州。水落溪灣漁店少,雲生谷口石林幽。深秋留滯江南客,盡向今朝洗舊愁。

學校

編輯

鄕校

編輯

在郡南一里。有風化樓永樂十四年,知郡李作建,有記。

驛院

編輯

靈泉驛

編輯

在郡北四十里。

長林驛

編輯

在郡東十里。

普通院

編輯

在郡東二里。

鶯院

編輯

在郡東十里。

用富院

編輯

在郡東二十里。

長會院

編輯

在郡西二十里。

有德院

編輯

在郡西二里。

佛宇

編輯

原堂寺、開原寺、資福寺

編輯

俱在錦繡山

法護寺

編輯

乾止山

祠廟

編輯

社稷壇

編輯

在郡西。

文廟

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

編輯

在兀山。

厲壇

編輯

在郡北。

竹嶺祠

編輯

祀典載小祀,春秋降香祝致祭。

古跡

編輯

買叱浦

編輯

在郡北二十五里。有舘舍。

金衣谷所

編輯

在郡東三十里。

加隱巖山城

編輯

石築。周三千十八尺。今皆頹落。內有三泉,險阻。季,堤川淸風及郡人避賊於此。

城山城

編輯

石築。周一千七百六十八尺。內有大井。今廢。

人物

編輯

高麗李公老

編輯

明宗時,擢魁科,文章富贍,尤工四六。高宗時,出按慶尙道,令行禁止,部內大理。進右副承宣,王倚爲腹心。及卒,家無擔石之儲。

禹倬

編輯

登第,累遷監察糾正。時忠宣有內失,倬白衣持斧荷藁席詣闕,上疏敢諫,近臣展疏不敢讀。厲聲曰:「卿爲近臣,未能格非,而逢惡至此,卿知其罪耶?」左右震慄,王有慙色。後退居禮安縣忠肅嘉其忠義,再召不起。通經史,尤深於《易》,卜筮無不中。《程傳》初來,東方無能知者,倬乃閉門月餘,參究乃解,敎授生徒,理學始行。官至成均祭酒。

禹仁烈

編輯

恭愍朝累遷判繕工寺事。官至鷄林府尹。

禹玄寶

編輯

恭愍朝登第,官至右侍中。封丹山府院君,後封丹陽伯,諡忠靖

新增寓居

編輯

本朝黃啓沃

編輯

登第,官至弘文應敎。有文名。

孝子

編輯

高麗池重海

編輯

倭寇驅掠里閭,重海年十歲,與母竄伏林下,手採薯藇供母,或乘夜歸家,取米養之。事聞旌閭。

池夢句

編輯

父溺死北津,求屍葬於釜谷,日夜哭踴,墳前露居。一日大虎來吼,夢句曾不怖懼,鄕人哀之,共構草廬。事聞旌閭。

題詠

編輯

雲開紫石屛

編輯

李穡詩:曉向丹陽路,云云。

閑人慾向桃源宿

編輯

前人詩:云云,郵吏爭言道難。

閭閻夾澗桑麻密

編輯

崔沇詩:云云,松柏凌雲洞壑幽。

槐山郡

編輯

東至延豐縣界二十二里,南至淸安縣界三十八里,西至陰城縣界二十九里,北至忠州界十七里。距京都二百九十四里。

建置沿革

編輯

高句麗仍斤內郡新羅槐壤郡高麗槐州顯宗九年屬忠州,後置監務。本朝太宗三年,陞知槐州事。十三年,改今名,例爲郡。

官員

編輯

郡守、訓導

編輯

各一人。

郡名

編輯

仍斤內槐壤槐州始安

姓氏

編輯

本郡強、安、陰、皮、邦、秦。

智、羅竝續

李、盧、申、占、白、律、宅、物、直、刑、朴、安日本

𡊠張、宗、石。

山川

編輯

錦山

編輯

在郡西二里。鎭山。

大原山

編輯

在郡東一里。

元城山

編輯

在郡東二十一里。山南卽慶尙道界。

松明山

編輯

在郡東十二里。

普光山

編輯

在郡南二十六里。山頂有小井。

南山

編輯

在郡南三里。

軍岱山

編輯

在郡東十三里。

小馬山

編輯

在郡西二十五里。

目所山

編輯

在郡北十里。

松峴

編輯

在郡西二十里。

茅峴

編輯

在郡東二十里。

仇乙峴

編輯

在郡南十三里。

道車衣峴

編輯

在郡北二十里。

槐津

編輯

在郡東七里。卽忠州達川之上流。

南川

編輯

在郡南二里。其源有二:一出仇乙峴,一出松峴

北川

編輯

在郡北一里。源出道車衣峴,經大原山下,與南川合流,入槐灘

土産

編輯

漆、紫草、人參、蜂蜜、安息香、茯苓、白花蛇、訥魚。

樓亭

編輯

尊賓樓

編輯

在客舘北。郡守安堯卿重修。觀察使改樓,扁爲「挹翠」。

李承召詩:過盡長亭與短亭,翠微深處有孤城。高樓矗矗天風下,細雨濛濛澗水生。柳拂腰肢呈巧舞,山橫眉黛赴閑情。使跌宕從人笑,莫遣紗籠護我名。

避暑亭

編輯

在客舘西。

學校

編輯

鄕校

編輯

在郡西一里。

新增今移在郡北二里。

驛院

編輯

仁山驛

編輯

在郡東北二里。

灘濟院

編輯

槐津岸。

楓井院

編輯

在郡南十三里。

北巖院

編輯

在郡北五里。

伴相院

編輯

在郡東七里。

益哲院

編輯

在郡西三十四里。

新增橋梁

編輯

槐灘橋

編輯

在郡東七里。

佛宇

編輯

義相庵

編輯

元城山

成佛寺

編輯

松明山

普光寺、小馬寺

編輯

俱在普光山

祠廟

編輯

社稷壇

編輯

在郡西。

新增今移在郡東二里。

文廟

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

編輯

在郡東二里。

厲壇

編輯

在郡北。

古跡

編輯

柳倉

編輯

古稱世伊倉。在郡東二十一里。古之收貢稅處。

世於處

編輯

沙良渚處

編輯

在郡西二十里。

𡊠

編輯

主乙長伊所

編輯

題詠

編輯

今朝冒雪槐城

編輯

南兢詩:疇昔觀風楊界,云云。豈是南柯太守?亦非東郭先生。

亂山翠擁孤城

編輯

安克仁詩:兩水明回沃壤,云云。

心與靑山有素

編輯

李玖詩:先聲已過槐邑,行色猶留蘂城。云云,事隨白日還生。照鏡多嫌雪鬢,看花不禁風情。自乏茇棠遺愛,兒誰指李爲名?

四山圍似層城

編輯

趙啓生詩:一水流如素練,云云。民安不知帝力,客久難禁鄕情。隔岸團茅相接,連墻茂樹科生。登樓座對靑障,杜宇月下呼名。

山色溪聲俱不俗

編輯

李承召詩:披蓑衝雨傍山來,曲曲淸溪響轉雷。云云,一時和雨入詩懷。

新增風雨無端滿城

編輯

崔淑生詩:雲煙特地遮眼,云云。正喜軒窓暑退,忽驚枕簟涼生。靑山欲助詩興,白髮自疎宦情。馬上空消歲月,鏡中笑殺功名。

延豐縣

編輯

東至慶尙道聞慶縣界十一里,南至同縣界十三里,西至槐山郡界三十三里,北至忠州界五十里。距京都三百六十二里。

建置沿革

編輯

高句麗上芼縣高麗顯宗九年,改長延,與長豐縣俱屬忠州。本朝太祖三年,合二縣,置監務,稱長豐縣太宗三年改今名,十三年例爲縣監。世宗十一年,割忠州東村以屬之。成宗七年,又割忠州水回村以屬之。

官員

編輯

縣監、訓導

編輯

各一人。

郡名

編輯

上芼長延

山川

編輯

鷄立嶺

編輯

俗雲麻骨岾。在縣北四十三里。高句麗溫達所謂「鷄立峴竹嶺以西不歸於我,則不返也」,此其地。

周井山

編輯

在縣北三十八里。

鳥嶺

編輯

一名草岾。在縣東北十五里。慶尙道聞慶縣界。險阻要害之地。

伊火峴

編輯

在縣東七里。聞慶縣界。

公正山

編輯

在縣東五里。

朴達山

編輯

在縣西北三十四里。

亭子山

編輯

在長豐縣。

景項山

編輯

在縣東北二十里。

曦陽山

編輯

在縣東南二十里。亦見聞慶縣

馬本山

編輯

在縣西二十二里。

萬壽山

編輯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場項山

編輯

在縣北三十七里。

松峴

編輯

在縣西北二十里。

牛岾

編輯

在縣北十里。

伊火川

編輯

在縣西五里。其源有二:一出伊火峴,一出鳥嶺。合流入於槐山郡槐灘

溫井

編輯

在縣北三十里安富驛西。

土産

編輯

松蕈、石蕈、辛甘菜、海松子、蜂蜜。

烽燧

編輯

麻骨岾烽燧

編輯

東應聞慶縣炭項山,西應周井山

周井山烽燧

編輯

北應忠州大林山,東應麻骨岾

學校

編輯

鄕校

編輯

在縣東一里。

驛院

編輯

安富驛

編輯

在縣北二十八里。

新豐驛

編輯

在縣北九里。

新惠院

編輯

在縣北二十里。

溫井院

編輯

溫井傍。

延慶院

編輯

在縣西二里。

佛宇

編輯

覺淵寺

編輯

亭子山

元通寺

編輯

場項山

禪頂寺

編輯

朴達山

深谷寺

編輯

公正山

祠廟

編輯

社稷壇

編輯

在縣西。

文廟

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

編輯

在縣北一里。

厲壇

編輯

在縣北。

古跡

編輯

長豐廢縣

編輯

在縣西二十里。

題詠

編輯

山色檻前多

編輯

金汾詩:水聲林外急,云云。

溪聲隨地盡

編輯

徐居正詩。

陰城縣

編輯

東至忠州界八里。北至同州界二十五里。南至槐山郡界十八里,至淸安縣界三十五里。西至鎭川縣界四十里。距京都二百四十八里。

建置沿革

編輯

高句麗仍忽縣新羅改今名,爲黑壤郡領縣。高麗忠州,後置監務。本朝太宗十三年,例改爲縣監。

官員

編輯

縣監、訓導

編輯

各一人。

郡名

編輯

仍忽雪城仍斤內六翼

姓氏

編輯

本縣宋、尹、敬、鄭、朴、蔡。

崔、李、申竝續

巴川蔡、敬、尹。

山川

編輯

迦葉山

編輯

在縣北八里。鎭山。

亭子山

編輯

在縣東南十里。

品峴

編輯

在縣西十里。

沙將山

編輯

在縣西北十里。

水精山

編輯

在縣東三里。

普賢山

編輯

在縣西十九里。

蜜巖

編輯

在山城下。

熊巖

編輯

在縣西南十里。

玉川山

編輯

在縣南五里。

土産

編輯

棗。

烽燧

編輯

迦葉山烽燧

編輯

東應忠州馬山,北應忠州望夷山

樓亭

編輯

倚松亭

編輯

在客舘東。

權克和詩:南州閱遍幾臺亭?景物紛然亂我情。今日雪城饒爽氣,也宜欹枕聽松聲。

新增崔淑生詩:秋高烈日透雲山,正色蒼蒼照老顔。蒲柳逢霜渾落節,對君風彩卻忘還。

學校

編輯

鄕校

編輯

在縣東一里。

驛院

編輯

坎原驛

編輯

在縣西一里。

楊惠院

編輯

在縣南九里。

長信院

編輯

在縣西十九里。

佛宇

編輯

西迦葉寺、上鳳嶽寺

編輯

俱在迦葉山

聖住寺

編輯

普賢山

祠廟

編輯

社稷壇

編輯

在縣西。

文廟

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

編輯

在縣東二里。

厲壇

編輯

在縣北。

古跡

編輯

古山城

編輯

水精山上。石築。周一千二百七十一尺,高丈餘。內有一井。今廢。城之南有古邑遺址,號官坪

金村部曲

編輯

在縣西十五里。

巴川部曲

編輯

在縣南二十里。

人物

編輯

高麗蔡靖

編輯

縣吏。力學通經。登第,掌東都書記,有淸德。秩滿,補國學學正,諸生敬憚之。高宗時,拜樞密副使。

新增本朝朴叔蓁

編輯

登第,官至大司憲。

題詠

編輯

古木行相引

編輯

徐岡詩:鷄鳴向官道,回首已朝暉。云云,遙岑望復圍。馬銜莎草立,鷰拂麥風飛。倦極投空舘,神疲不任衣。

白鷗兼水靜

編輯

徐居正詩:陰城是古縣,陽谷淨朝暉。山好屛千幅,溪明玉一圍。云云,黃鶴與雲飛。小坐林塘密,從敎翠滴衣。

新增地僻山藏縣

編輯

楊煕止詩:云云,林幽鳥喚人。窓風枯硯水,簷日射簾塵。歲月粘衰鬢,乾坤任病身。帝鄕長在目,魂夢更紛綸。

永春縣

編輯

東至慶尙道豐基郡界三十六里,南至丹陽郡界五十八里,西至堤川縣界五十五里,北至江原道寧越郡界三十一里。距京都四百六十四里。

建置沿革

編輯

高句麗乙阿旦縣新羅子春,爲奈城郡領縣。高麗改今名,屬原州。本朝恭靖王元年,移隷本道,始置監務。太宗十三年,例改爲縣監。

屬縣

編輯

於上川縣

編輯

在縣西三十七里。有舘宇、軍倉。

官員

編輯

縣監,訓導。各一人。

郡名

編輯

乙阿旦子春

姓氏

編輯

本縣趙、尹、鄭、秦、石。

李、鄭竝續

山川

編輯

北於爾山

編輯

在縣東一里。

城山

編輯

在縣南三里。鎭山。下有石窟,高丈餘,廣可十餘尺許,深入無際厓。有水混混而出,深可沒滕,淸冷如氷。邑人持炬十柄而入,穴猶未竟,炬盡而返。

小白山

編輯

在縣東南四十里。又見慶尙道豐基郡

華山

編輯

在縣西三里。

於羅山

編輯

在縣西五十八里。

加羅山

編輯

在縣西三十三里。

三朶山

編輯

在縣西三十八里。堤川縣界。

白阿谷山

編輯

在縣南三十里。

兵北山

編輯

在縣東七里。

別退山

編輯

在縣東十五里。

城洞山

編輯

在縣南七里。

笛古之山

編輯

在縣南三里。

毗摩羅山

編輯

在縣西八里。下有大江,緣崖鑿壁開路,路甚危險。

重峴

編輯

在縣西四十五里。堤川縣界。

赤峴

編輯

在縣西二十五里。

馬兒峴

編輯

在縣東三十里。慶尙道榮川郡界。

加文峴

編輯

在縣西南四十八里。丹陽郡界。

南津

編輯

在縣南二里。源出江陵府五臺山,流入金遷

訥魚灘

編輯

在縣北二里。寧越郡錦障江之下流。

土産

編輯

棗、石蕈、海松子、人參、白玉産縣西牛仇里山昌田山沙古介山等處、蜂蜜、紫草、黃楊、茯苓、安息香。

新增羚羊角、石鍾乳出縣南三里[29]

新增樓亭

編輯

蘊眞亭

編輯

在客舘北。

學校

編輯

鄕校

編輯

在縣北二里。

驛院

編輯

吾賜驛

編輯

在縣北四十[30]里。

斜院

編輯

在縣西十八里。

義通院

編輯

在縣西五十二里。

德通院

編輯

在縣南五十四里。

祠廟

編輯

社稷壇

編輯

在縣西。

文廟

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

編輯

在城山。

厲壇

編輯

在縣北。

古跡

編輯

立石部曲

編輯

在縣北四十五里。今稱駕介田村

沓谷部曲

編輯

在縣東六里。

所恥谷部曲

編輯

在縣西五十六里。今稱水出只村

澤坪所

編輯

在縣西三十五里。

城山古城

編輯

石築。周一千五百二十三尺,高十一尺。內有一井,今半頹圮。

堤川縣

編輯

東至江原道寧越郡界十七里,至永春縣界十八里。南至淸風郡界二十里,至丹陽郡界二十里。西至忠州界四十三里。北至江原道原州界三十六里。距京都三百九十一里。

建置沿革

編輯

高句麗奈吐郡新羅奈堤高麗初改堤州成宗十四年置刺史,穆宗八年罷之。顯宗九年屬原州睿宗元年置監務。本朝太宗十三年,例改今名爲縣監。

官員

編輯

縣監、訓導

編輯

各一人。

郡名

編輯

奈吐奈堤義川義原

姓氏

編輯

本縣智、安、石、姜、那。

風俗

編輯

民風朴略

編輯

權近鄕校記。

形勝

編輯

地勢最高

編輯

鄭麟趾詩。

水複山重

編輯

申槪詩:行行水複又山重,多少民居圖畫中。

山川

編輯

龍頭山

編輯

在縣北十二里。鎭山。

大德山

編輯

在縣北二十一里。

朴達山

編輯

在縣西三十五里。

紺巖山

編輯

在縣北四十里。

釜谷山

編輯

在縣東十二里。永春縣界。 舟遊山。在縣西十五里。

豆毛谷山

編輯

在縣西十五里。與舟遊山相對。

加叱文山

編輯

在縣西六十一里。江原道原州界。

虎鳴山

編輯

在縣東南十七里。

末應達山

編輯

在縣南十里。

伐乙山

編輯

在縣東二里。

齊非郞山

編輯

在縣西十五里。

廣灘

編輯

在縣西二十一里。源出原州雉嶽山,流入淸風郡北津下。

沙溪

編輯

在縣南五里。出釜谷山,又西流入廣灘

屯池川

編輯

在縣西四十三里。出加叱文山,南流入淸風郡北津

義林池

編輯

在縣北十里。其深不測,灌漑甚廣。

土産

編輯

義林池、鐵出縣北未古介、棗、蜂蜜、松蕈、紫草、白花蛇、安息香、茯苓、辛甘菜。

新增羚羊角、防風。

新增宮室

編輯

癡軒

編輯

在客舘西。

金馹孫記:吾友權子汎爲縣三年,新其客舘之西序而軒之,請記於予。

予告子汎:「先名而後記可乎?盍名之曰癡軒?」子汎請癡之義。余笑而不應,子汎殊不得意。久乃敢告之曰:「王叔癡王椽癡,隱德之癡也;黠癡妬癡,巧者之癡也;文而爲書癡,武而爲虎癡,才絶而癡也。斷杯中物者癡,了官事者亦癡。古之以癡名者不一,而子之癡亦不一而足。世人慧於辭,子獨癡其言,發而觸忌;世人便於貌,子獨癡其動止,使人生憎;世人巧於進取,得一資而患失之,子以[31]校理淸班,自貶爲僻縣之監,此則癡於仕也。世人捷於應務,臨民則先名,奉上則先譽,子獨頹然坐嘯齋閣,擊豪猾、撫鰥寡爲心,而拙於催科,此則癡於政也。世之爲吏者,劣者以勞民爲辭,視舘宇之弊而任其撓壞,自著行簡之說;辦者峻宇雕墻,無不爲已,不知爲土木之妖,而大馳勤幹之聲。子之於堤,修葺弊宇,旣不爲劣者,又不能爲辦者,役遊手,不欲勞民,而反勞心,此則作事之癡也。合子之癡而扁之於此軒當矣。」

子汎曰:「以癡嘲某則當矣,以某之癡辱之於公舘則不可。」曰:「噫!天地間萬物,皆造物主之,達而觀之,何物非公?若倚着一物,則無非私也。苟私之,則一縣之物,爲六期之私物;公之,則一身一家,百年之公物耳。柳宗元猶能愚之溪,今豈不可癡堤軒乎?夫癡者,愚之轉也,又轉則爲拙。之愚、之愚、甯武子之愚,皆見稱於門,而周茂叔之拙,至於刑淸弊絶。然則以癡名軒,非軒之辱,乃軒之也。得癡縣監,造物者亦幸於此軒也。世之以智巧名者,雖欲爲此軒,亦不得矣。」子汎曰:「諾。將守癡以終身。」

旣乃告之曰:「子羔之不徑不竇,何如孔子之微服過呂端之糊塗似癡也,而其鎖王繼恩,則事君不癡也。司馬伯康兄弟腳踏實地,平生無僞,而賂葬師以誑族人,事親不癡也。《易》尙奇,禮尙變,古之賢聖適變而能通。此類不一,子又不可專守癡也。」子汎曰:「吾厭世之巧而欲守吾之癡。若子之言,未至於大中,而恐吾之癡駁矣。」余笑曰:「子誠癡矣。」子汎瞪目不答,倚軒而睡。

學校

編輯

鄕校

編輯

在縣東二里。

權近記:堤州楊廣,地最僻,民最朴略。官爲監務,秩亦甚卑,鄕學廢已久。洪武戊辰,陞諸州縣令、監務,皆以參上官爲之,且有興學令。今上卽祚,尤重學校。

己巳冬,吾同鄕金君綏由觀察判官,量田稱職,選補是州監務。理任踰年,弊袪民安,可興功役。乃謀於衆曰:「理民以敎化爲本。此邑雖小,黌舍無所,若不營構以育人材,殊非國家委任興學之意。」乃相舊址,剗荊榛,除沙土,鳩材埴瓦,豎屋一間,左右前後皆翼以簷。奉安先聖之神,以爲釋采之殿。東西置廊各四楹,以爲諸生講業之所。其南置門一間,旁置庖廚亦四楹。仍飾燠室,以爲敎官燕息之處。制約而位備,功簡而事成。自辛未正月而始役,及秋而訖,乃聚邑中子弟若干人以敎之。財不斂戶,力不煩民,以興六十餘年之廢學,甚可嘉也。

其冬,遣人於陽村,請記端末。予不得辭,告學者曰:「天性民彝,無古今邊遠之殊,十室之邑,必有忠[32],但患學之不講爾。幸今遭遇聖君賢相,中興致理,敎化大行。金君上體國家之美意,營新廢學,以敎以育,若此之至,而爾諸生苟不勉於爲學,是自棄也。爲學之方,具載方冊,然其要只在乎正心術而已。心術旣正,然後事親事君,理官理民,百事可做。不然,則雖能讀聖賢之書,能工華藻之文,終亦不免爲小人之儒矣,可不勉哉!」

驛院

編輯

泉南驛

編輯

在縣西六里。

寶通院

編輯

在縣內。

楡院

編輯

在縣東十五里。

朴達院

編輯

朴達峴下。

黃澗院

編輯

在縣西北二十七里。

新增屯池院

編輯

在縣西四十三里。

佛宇

編輯

小嶽寺

編輯

大德山

公田寺

編輯

朴達山

義巖寺

編輯

大德山

紺巖寺

編輯

紺巖山

祠廟

編輯

社稷壇

編輯

在縣西。

文廟

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

編輯

龍頭山

厲壇

編輯

在縣北。

古跡

編輯

義泉樓

編輯

舊在客舘東。

員林部曲

編輯

在縣南二十里。

陽城部曲

編輯

在縣北二十五里。

小堂部曲

編輯

在縣西二十里。今稱所湯里

山尺處

編輯

在縣西四十一里。

空梓所

編輯

在縣西五十一里。

題詠

編輯

泉從無底竇

編輯

鄭麟趾詩:地勢最高處,民居是僻鄕。云云,觱沸自成塘。

野闊田多沃

編輯

李承召詩:峽中開四邑,此獨據寬平。云云,山深水自淸。官寒稀過客,僻少齊氓。縣宰應無事,鳴琴[33]上橫。

小逕沿崖一線通

編輯

前人詩:云云,石如鉅齒狀樅樅。馬蹄易踣前途遠,又是[34]山西落日紅。

新增寒溪抱野流

編輯

徐居正詩:邑古江山勝,亭新景物稠。煙光浮地面,嶽色出墻頭。老樹參天立,云云。客來留信宿,詩思轉悠悠。

附錄

編輯
  1. 《世宗實錄ㆍ地理志》「中」原作「忠」。
  2. 《三國史記ㆍ地理志》「薍」原作「託」
  3. 《三灘集ㆍ次忠州慶迎樓韻》「炎炎」原作「淡淡」。
  4. 《虛白堂集ㆍ次忠州慶延樓》「有」原作「作」。
  5. 《虛白堂集ㆍ次忠州慶延樓》「竹籬茅屋壓城」原作「孤城斷絶碧山」。
  6. 《虛白堂集ㆍ次忠州慶延樓》「四山雲物」原作「一村煙樹」。
  7. 《虛白堂集ㆍ次忠州慶延樓》「睇」原作「矚」。
  8. 《虛白堂集ㆍ次忠州慶延樓》「睇」原作「矚」。
  9. 《虛白堂集ㆍ次忠州慶延樓》「康衢」原作「長堤」。
  10. 《虛白堂集ㆍ次忠州慶延樓》「光」原作「將」。
  11. 《虛白堂集ㆍ次忠州慶延樓》續有「風前竹颺琅玕葉,雨後山開錦繡圖」之句。
  12. 《虛白堂集ㆍ次忠州慶延樓》「瑤花閃閃」原作「冷風吹雪」。
  13. 《虛白堂集ㆍ次忠州慶延樓》「白玉峯巒涌坐」原作「玉削巒峯湧座」。
  14. 《虛白堂集ㆍ次忠州慶延樓》「滿」原作「壓」。
  15. 《虛白堂集ㆍ次忠州慶延樓》「破萼」原作「吐艶」。
  16. 《虛白堂集ㆍ次忠州慶延樓》「千樽」原作「樽罍」。
  17. 《大峯集ㆍ次慶迎樓韻》「中」原作「忠」。
  18. 《虛白亭集ㆍ次忠州東軒韻》「和」原作「過」。
  19. 《虛白亭集ㆍ次忠州東軒韻》「取」原作「醉」。
  20. 《虛白亭集ㆍ淸燕樓記》「役」原作「僧」。
  21. 《東文選ㆍ團月驛》「瞢」原作「夢」。
  22. 「羲」一作「曦」,見本書密陽都護府等章。
  23. 《高麗史ㆍ樂志ㆍ翰林別曲》 「祺」原作「基」。
  24. 《惕若齋學吟集ㆍ送韓糾正赴任忠州》「古」原作「壓」。
  25. 此處應為「俗尙」。
  26. 《三灘集ㆍ淸風寒碧樓》「風」原作「雲」。
  27. 《濯纓集ㆍ二樂樓記》「構」原作「樓」。
  28. 《濯纓集ㆍ二樂樓記》「奔」原作「杳」。
  29. 《東國輿地勝覽》「巖」原作「巖穴」。
  30. 《東國輿地勝覽》「八」原作「四」。
  31. 《濯纓集ㆍ癡軒記》「以」原作「子以」。
  32. 《陽村集ㆍ提州鄕校記》「臣」原作「信」。
  33. 《三灘集ㆍ到提川》「座」原作「膝」。
  34. 《三灘集ㆍ到提路上》「又是」原作「悵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