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028

此文檔未完成,一部分的原作內容還未錄入。請盡量協助改善這個頁面
巻二十七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
卷二十八
作者:李荇 李氏朝鮮
1530年9月
巻二十九

尙州牧

編輯

東至比安縣界六十七里。南至善山府界三十九里,至同府界四十里,至金山郡界四十七里。西至忠淸道報恩縣界七十里。北至咸昌縣界二十九里。距京都四百七十七里。

建置沿革

編輯

沙伐國一雲沙弗新羅沾解王取以爲州。法興王上州,置軍主。眞興王上洛郡神文王復爲州,景德王改今名,惠恭王復爲沙伐州高麗初復改爲尙州,後改爲安東都督府成宗二年改尙州牧,後置節度使,號歸德軍,隷嶺南道顯宗廢節度使,復爲安東大都護府,後改爲尙州安撫使,九年定爲八牧之一。本朝因之。世宗以觀察使兼牧使,尋罷。世祖朝,始置鎭,以牧使兼右道兵馬節度副使,尋罷之,仍爲鎭。

屬縣

編輯

化寧縣

編輯

新羅答達匕郡景德王化寧郡。{{ul|高麗過此因之,後改爲縣來屬。在州西五十一里。

中牟縣

編輯

新羅刀良縣景德王改名道安,屬化寧郡高麗改今名來屬。在州西五十七里。

丹密縣

編輯

丹,一作「單」。本新羅武冬彌知縣,一雲曷冬彌知景德王改今名,屬聞韶郡高麗仍之,後來屬。在州東五十七里。

山陽縣

編輯

新羅近品縣,一作近巖景德王改名嘉猷,屬醴泉郡高麗改今名。顯宗時來屬,後置監務。明宗罷之,仍屬。在州北六十三里。

長川部曲

編輯

在州南二十五里。

鎭管

編輯

牧一

編輯

星州

府一

編輯

善山

郡一

編輯

金山

縣五

編輯

開寧知禮高靈聞慶咸昌

官員

編輯

牧使、判官、敎授

編輯

各一人。

郡名

編輯

上州上洛沙梁伐沙伐商山陀阿歸德軍

姓氏

編輯

本州金、朴、周、黃。

高、李、荊、羅竝來

河間府。詳人物下

丹密羅、孫。

山陽庾、申、蔡、方。

化寧任、高、方、張、全、申。

功城成、孫、張、全。

靑里張、朴、黃、沈。

中牟全、金、姜、朴、方。

永順太。

長川尹、朴。

連山白原河海壤寧保良

主善丹谷生物

陽寶陳。

灌濟任、全、高。

平安方、沈、仇。

平山方。

茂林孫。

金、沈竝續

鐥銀任、全。

海上伊方、金、朴。

風俗

編輯

俗尙簡嗇,民風淳樸

編輯

權近記。

形勝

編輯

東南百郡之首

編輯

崔滋傳。

八達之衢

編輯

安軸記。

自新羅爲大府

編輯

李穡記。

山川

編輯

王山

編輯

城內小山。

天峯山

編輯

在州北七里。鎭山。

九峯山

編輯

在化寧縣西。峯巒如列戟,極高峻。

俗離山

編輯

化寧縣西三十里。山西十五里許有龍華率面村,黃腸及宮室之材出焉。餘見報恩縣

四佛山

編輯

山陽縣北。距州九十九里。

高麗眞靜《遊山記》:山陽縣北有山,東連竹嶺,南挹華藏,是名曰四佛,或曰功德。山有石,方一丈許,四面刻四方佛,安於別峯。新羅眞平王幸其山而觀之,乃創寺其側,號曰大乘。山之坤維有寺,名白蓮社。庭之左右,有米麪井,又有[1]說法臺,棕笠、錫杖在焉。

高宗二十九年,少卿崔滋出守尙州,尋訪焉,古殿有元曉[2]眞容,所謂笠、杖尙無恙。門外五十步許有一石,高三尺,相傳雲禁虎石。二十步許有泉,潺潺瀉出於巖縫間,松楸翠密,下有盤石,可坐三十人,是名冷泉亭崔公於是命法曹王公督役而鼎新,自佛宇、祖堂、僧寮、客室,以至虛白樓。又於冷泉亭下,構樓橋,曰神淸橋,請曹溪山人卓然書而榜之。以萬德山白蓮社湖南功德山江東,故呼東白蓮以別之。

屛風山

編輯

在州東十里。

倭踰峴

編輯

在州南四十七里。金山郡界。

大鳥峴

編輯

山陽縣北。距州八十八里。

甲長山

編輯

在州南十三里。一名淵嶽

石嶽山

編輯

在州北六里。

萬嶽山

編輯

丹密縣南。距州北四十七里。

白華山

編輯

中牟縣西。距州七十二里。

露陰山

編輯

在州西十里。或稱西露嶽,與北石嶽南淵嶽商山三嶽。

竹峴

編輯

在州南三十八里。善山府界。

松峴

編輯

在州北二十八里。咸昌縣界。

北川

編輯

在州北二里。源出州西加田峴,東流,與南川合。

南川

編輯

在州南五里。源出倭踰峴,至州東五里,與北川合,入洛東江

洛東江

編輯

在州東三十六里。聞慶龍淵軍威幷川諸水至州之東北,合於龍宮河豐津,南流爲洛東江,入善山府界。自此至入海,雖隨地異名,而摠稱洛東江,又稱伽倻津

李奎報詩:百轉靑山裏,閑行過洛東。草深猶有[3],松靜自無風。秋水鴨頭綠,曉霞猩血紅。誰知倦遊客,四海一詩翁?

安軸詩:雨餘[4]色染藍靑,十里奇巖水墨屛。刺史歡迎新按部,木蘭舟上構茅亭。

松羅灘

編輯

在州北三十七里。卽洛東江上流。

恭檢池

編輯

在州北二十七里。高麗明宗時,司錄崔正份因舊址築之。堤長八百六十步,周一萬六千六百四十七尺。其池實在咸昌,而尙民專灌漑之利。

佛巖池

編輯

在州北四里。周一千九百二十一尺。

大堤池

編輯

在丹密縣北。距州六十八里。

機池

編輯

在州南六里。周四千一百八十一尺。

土産

編輯

玉石甲長山、玉燈石大鳥峴、鐵松羅灘、胡桃、柹、栗、銀口魚、松蕈、莞草、人參、安息香、白花蛇、石蕈。

城郭

編輯

邑城

編輯

石築。周一千五百四十九尺,高九尺。內有二十一井、二池。

烽燧

編輯

回龍山烽燧

編輯

功城縣西。南應金山郡所山,東應靑里縣西山

所山烽燧

編輯

在州東五里。南應靑里縣西山,北應咸昌縣城山

西山烽燧

編輯

靑里縣西。西應功城縣回龍山,北應所山

國師堂山烽燧

編輯

化寧縣西。東應中牟縣所山

山陽縣所山烽燧

編輯

在縣東。西應聞慶虎溪縣禪巖山,東應龍宮縣龍飛山

中牟縣所山烽燧

編輯

在縣北。南應忠淸道黃澗縣所山,西應化寧縣國師堂山

宮室

編輯

客舘

編輯

安軸記:至正三年癸未,余受尙州之命,是年夏四月,到州視事。近年來困於苛政,民物流散,里巷蕭然,凡古之廨宇、州學、神祠、佛寺皆頹圮。唯客舍完具,輪焉奐焉,甲於南方。其廳堂基位規模布置,宏壯有裕,各得其宜。余心自以爲此非俗人循常之制也。因問,邑人曰:「今征東省金相國永煦之所營也。」

州在八達之衢,乘傳奉使者無虛日。古之客舘湫隘卑陋,而又年代綿久,棟已撓矣,常爲惡賓所嗔。越丁卯四月,公出刺是州,卽有重新之意,悶生民勞困,不忍興功生事,但以仁愛字民,嚴重律下而已。旣期而邑人安於德政,始有聊生之望,思欲一用其力,以報公恩。於是公知民之可使,鳩材命役,立定期限。小民足蹈手舞,悅以忘勞;豪俯首帖耳,畏而竭力。由是事不傷民,役不妨農,不日成之。舘旣成,又闢舘之西,別營小舘,雖使賓累至,寄寓有餘,邑人安焉。

噫!公用如彼孑遺,成如是巨構,力實恢恢。雖用民之力,實出公之智耳,民到於今稱之。夫治天下國家者,其猶作室。《詩》有「綢繆牖戶」之比,《書》有「肯堂肯構」之喩。公之坐廟堂,立陳經紀,施設方略,而再造王家,於斯可見。

新增嘉靖丙戌火,牧使尹宕改構。

樓亭

編輯

風詠樓

編輯

李穡記:牧使金公旣作亭公舘東偏,致書韓山李穡,問名與記。且曰:「誰能執熱,逝不以濯?尙之所困,我尙袪之,子無辭焉。」予念辛丑冬上南行,明年春幸尙,時爲承宣,朝夕侍從。及秋駕移於淸,信乎當暑而困於熱也。其時深恨「此邑自新羅爲大府,何無亭榭游觀之若是乎」,至於今,蓋未之忘焉。今閱吾同年朴獻[5]及門人金南遇、族人金桂所稱說,則是亭也爽然有濯風之想,其爲喜幸何如哉?

夫四時之氣,流行天壤間,寒暑溫涼之異宜,人之所以應之者,亦各有其道也。然松石、水泉之興,絲竹、杯觴之樂,有主乎中,則所以寒暑之流行於目前者,有不足以動吾之心。何也?喪心者,外物也,捨之二者,順天時放吾志者,其惟風詠乎!「風乎舞雩,詠而歸」,胸次悠然,無一點綴。況暑雨祈寒之怨咨,有可以浼此哉?使仗節剖符行過是州者,得如春服旣成之際,和氣洋溢,民其幸哉!敢請名以風詠。若夫繚垣爲囿,引水爲池,以種以樹,顧瞻敞豁,衆峯拱衛,斯亭之羽翼也,略之可也。後之風於斯,詠於斯,以得夫「吾與點也」之大意者,其何報吾金公哉?

倂以告之,金公南得,庚辰進士,出入中外,有重名。予愛敬之,故不辭而爲之記。

權近記:尙州沙伐國,自屬新羅爲大府,迄今千有餘歲。山川之秀,人物之繁,爲一道諸州之最。然未嘗有樓臺、亭榭之設,其民風之淳樸可想矣。

洪武庚戌,牧使金公南得重營廨宇,始置菓園於東北,開亭其中。吾座主韓山牧隱相國名以風詠,仍爲作記,解元星山陶隱留之以詩。二公皆一世文章大手也,此州聲價,實增其重。庚申之歲,寇侵犯,官屋、民廬盡罹兵燹。明年辛酉,半刺田君理始築州城,招輯遺民,因舊基創別舘,以待使命。庚午,牧使李公復始又創廨舍,而亭榭皆未暇及。今牧使宋公因、判官韓公岩協心爲治,弊袪利擧,風敎以興,人民寧謐。於是又就亭之舊址,益闢以廣,起樓其上。且書牧隱之記、陶隱之詩,皆復舊觀,一州勝槪,爲益增矣。

州人前大護軍金公謙來語予曰:「吾州自有風詠亭,始得二大儒巨筆,以華其光。中遭煨燼,不[6]復建,久爲州人所羞。今吾牧伯,政績卓異,爲諸州冠,其起斯樓,弊不及民,不日而成。使命往來,有所登覽,州人老幼,相與慶悅。牧隱、陶隱,子之師友也,何惜一言以繼其後乎?」

予曰:「風詠之義,亭之記盡矣,予奚庸贅?其曰:『使仗節剖符行過此州者,得如春服旣成之際,和氣洋溢,民其幸哉!』」此其期望於人者甚大,予敢卽此而申言之。門諸子各言其志,莫不規規於事爲之末,曾點獨言風詠以歸,而夫子嘆而與之,說者謂有氣像。蓋其胸次悠然,與大虛同體,隨物賦形,各得其所,則其施措之際,必有小懷老安、綏來動和之妙。和氣流行,民安耕鑿,皡皡如在春風之中,治效直與大化同運。之治,亦不過此,原其所自,只由胸中無一點私累耳。如使仗節剖符之使,登覽之際,灑滌塵煩,消遣世慮,執熱不待濯泉而淸,治繁不待謀野而獲,俯仰之中,酬酢之間,默觀風詠樂,而有得於心,以廣物我同然之理,則其治化之效,豈不大哉?若其樓中遊觀之勝,吾老矣,儻得一往寓目,以臨其風,當爲繼陶隱之後詠之耳。」

李崇仁詩:久客身方倦,初登眼轉明。經營金太守,風詠李先生。竹影池塘靜,松聲院宇淸。自慙無好語,板上只題名。

新增金宗直重修記:洛水之上游,而爲監司之本營,實東南一大都會也。皇華賦政之賓,日域獻琛之使,來往繦屬,由竹嶺者,不能三之一,而率由冠縣,州當其輻輳之交焉。宜其有崇樓傑閣,稱儀刑而壯觀瞻,抗高明而袪炎溽也。此風詠樓不可以不重修也。

我殿下十有八年丁未春,淳昌薛公順祖握左符於是州,睹斯樓之甍桷撓傾,欄楯撦閈,瓦飄於簷,雨淋於壁,赤白之飾,漫漶剝落,登之者絃管未陳而恇懼之色可掬,慨欲新之。其秋,通判高陽申侯礥續至,議以克合。越明年春,農務未興,命鳩材而輸之城中。及秋八月,始撤舊宇,恢拓其制,纔三十餘日,而斤斧圬槾已息其用矣。樓之宏敞華麗,無與爲敵,城池閭巷,皆有德色,而凡境內山川爲鎭爲浸者,倏若增其高深焉。公於是個吾友州之敎授周君允昌,走書徵記於僕。

僕按州之故,泰定丁卯,重繕舘宇,位置得宜者,牧使金永煦也;而記之者,謹齋也。逮皇洪武庚戌,闢舘之東偏,作新亭其地者,牧使金得南也;而名以風詠且記之者,牧隱也;詩之者,陶隱也。庚申兵燹,亭亦煨燼,未幾就其舊址,易亭爲樓者,牧使宋因也;而記之者,陽村也。今公之重新斯樓也,其制謀程功,足以追配乎二金、一宋,而所以囑其爲記者,顧不得班於四先生之徒弟也,如之何?昔韓退之記滕王閣,以詞列三王之次爲有榮耀。僕強顔續貂於四先生之後,必賭世人之捧腹,將縮恧之不暇,又焉有所謂榮耀哉?雖然,公之命終不置,不敢固辭,姑述其梗槪。

又從而爲之歌曰:舟車之會兮,四達之衝。冠蓋結轍兮,異邦趨風。不有斯構兮,宴犒奚托?誰能執熱兮,逝不以濯?商山蒼蒼兮,洛水沄沄。前者有繼兮,層構軼雲。縈紆淸兮,崒嵂顔。淳昌之續兮,攸久不刊。

觀水樓

編輯

洛東江東岸。

凝神樓

編輯

風詠樓西。判官閔寧建。

新增洪貴達記:州之客軒東,有樓曰風詠牧隱李先生名且記。其西北隅,又有小樓連甍而新起者,曰凝神,今通判閔侯寧之建也,咸從魚先生子益之所名也。

弘治己未春,兼善承命奉安《成宗實錄》於星州史閣,道經於,吾鄕也。鄕人觴我於風詠之上,牧使申公宗之閔侯與在席。酒闌,日且暮,侯起而諗曰:「小樓,吾所以安使客作也。今日盍於焉暇寐?」又曰:「此無記,願留一言。」予不可辭,則曰:「不才幸今觴詠於玆,正値春服之成,賓朋滿坐,又有絲竹管絃之盛,其視冠童七八浴詠歸者,果何如?」

旣乃床蓆於小樓,其制極瀟灑。房於樓心,窓虛而簾疎,當寢處之甚宜。直樓頭又有浴室淨便,及酒醒下浴,心神淸朗,無一點塵垢。旣還登,時已夜靜,四無人聲,唯有微風動帷,籠燭搖影,眞人間絶致也。乃端坐無爲,掩目收視,心凝形釋,天機不動,與萬物冥合。於是恍然就睡,夢見羽人,揖予謂曰:「塵世勞勞,一身萬事,冉冉老至而不自知。我有一訣,言約而要。萬類芸芸,一心惟寂。物物料理,日亦不足,凝神靜觀,百慮一致。」言訖不見。乃翻然夢覺,心竊自語曰:「嘗聞仙人好樓居,向所夢者,非樓之主人耶?其敎我矣。」

旣而鷄人報曉,閔侯已來在我側,候起居矣。具道夢所聞於羽人者,侯[7]曰:「噫!是可以爲樓記。」予惟咸從命名之義,在所發揮,且牧隱有記,在舊樓[8],新樓非吾事耶?乃書羽人言,與閔侯歸。

新增淸涼閣

編輯

在客舘北。俯臨小池。

秋月堂

編輯

在西軒北。牧使鄭宗輔建。

閑燕堂

編輯

在州東四十里。李沆別墅。

南袞記:李浩叔卜地於洛江之西岸,買田數頃,築堂三楹。登堂而四顧,則長江彌望,白沙如鋪,江外石壁周回數十里,靑銅之山隱見於煙雲杳靄之表,眞勝境也。浩叔樂而忘歸,扁其堂曰閒燕,閑求吾記。

吾嘗恨洛水太白入南海,其間不趐數百里,而彼映湖月波觀水諸樓亭,皆爲公家之所有,而輞川甫里龜蒙,何其無人耶?人未遇其境耶?亦有所待耶?徒使紅粧翠黛喧聒於送迎之間,而雲山風月長閑於寂寞之濱,是豈非可憾者耶?今於浩叔之求,始知洛江之有待,而吾之憾釋矣。至於閑燕之義,則吾又何足鋪張?君之父方以仁義之說陳於王,君又以仁義之政臨榮民,此無非平昔閑燕間所得者,不待堂成,而已無餘蘊矣。雖然,閑燕之道,豈止是而已耶?使達而不行,則閑燕於朝庭之上,脫有乖舛,則閑燕於湖山之間。然則進以仁義,退以仁義,一生用底,都在那裏。此浩叔之深意,而他人所不能窺者也。吾雖無狀,得交李公父子間,敢以是爲堂上之記。

學校

編輯

鄕校

編輯

在州南五里。有南樓。宣德初,判牧曺致建。洪汝方有記。

驛院

編輯

洛陽驛

編輯

在州西三里。

洛東驛

編輯

洛東江東一里。

洛源驛

編輯

在州北十六里。

洛西驛

編輯

在州西十九里。

洛平驛

編輯

在州南二十六里。

長林驛

編輯

化寧縣東。距州五十一里。

南院

編輯

在州南二里。

安賓院

編輯

在州東十一里。

廣濟院

編輯

在州東十九里。

泥豆等院

編輯

在州東三十六里。

要濟院

編輯

在州東三十七里。

陽山旨院

編輯

在州南十五里。

興玉院

編輯

在州南九里。

西院

編輯

在州西三里。

於巖院

編輯

在州西十五里。

栗院

編輯

在州西三十三里。

釜院

編輯

在州北八里。

北院

編輯

在州北二里。

松院

編輯

在州北二十六里。

唐梯院

編輯

在州北十五里。

退山院

編輯

在州北四十二里。

柳等院

編輯

在州南二十四里。

竹峴院

編輯

竹峴下。

大豆院

編輯

在州南二十四里。

重生院

編輯

中牟縣南。距州六十五里。

長惠院

編輯

中牟縣西。距州七十二里。

東院

編輯

中牟縣東。距州五十六里。

班巖院

編輯

山陽縣西。距州五十七里。

功城院

編輯

在州南四十三里。

新增橋梁

編輯

北川板橋

編輯

在州北五里。

南大橋

編輯

在州南五里。

東述橋

編輯

在州東五里。

陽山旨橋

編輯

在州南十三里。

佛宇

編輯

龍巖寺

編輯

萬嶽山

高麗皇甫倬記:萬嶽山丹密縣西南三十餘里。自太白山,盤聯起伏,案衍輻湊者,不知其幾許。唯此山孕靈蘊質,屹然作鎭,上洛人目爲德山龍巖寺上倚巉巖,下臨淼漫,是萬嶽山之所鍾美也。昔我太祖統合之初,於此山東南隅,占得勝地,乃始開創,仍入田六頃,幷屬樵蘇之地,以爲闡揚華嚴圓敎之所。厥後弛廢已久,頹垣破礎,介在巖崖,金餠之地,變爲瓦礫,蓮花之界,渾作荊榛,逃空虛者,時或踵焉,而不能住。

越甲午年,上迺降手詔,謂寺住持雲美曰:「近者西人負固犯順,聚邊人謀爲不軌,乃命元戎攻城致討,不唯兇徒自投羅網,抑我平民隕命矢石。擬憑佛力,以濟艱難,惟師想我哀矜之意,祈禱佛天。」師迺與衆尋繹舊所經歷,可以棲眞演法、福利國家者,探幽選勝,以至於是寺,惻然有興復之意。於是利器械,鳩材瓦,經始於戊戌春三月,至己亥十一月訖功,凡八十七間。上以爲懿靜王后薦福之場,屬田四十頃,又以內帑物售得租二千碩,用充勸學油香之費,命高僧智英住持焉。

噫!釋氏之敎,使夫蔽蒙倒置之俗遷善而遠罪,還淳而返樸,則實有裨於理道也。彼西人所以因壘而降,不衂而大平者,庸詎知其陰功妙力蓋賴於此也?今玆龍巖之成也,役不過煩,制不過侈,無替前基,無廢後觀,非特能弘揚佛事,卓卓如彼,抑以副主上恤民救弊之意,如此其至也。美師俗姓金氏溟州人。在妙齡灑然有出塵之志,投雉嶽山開善寺胤公講下而受業,以博學高行,上爲人主之所歸敬,下爲學者之所瞻仰,雖道豫章杞梓,窺流檀闡蕙,何以加此。

勝長寺

編輯

長川部曲

金尙直重創記曰:高麗忠㤠王受中朝之命,命上洛公金方慶東征寇。王幸金海府以餞之,及其還駕,駐蹕於玆,遂屬於天台宗

龍潭寺

編輯

長川部曲

李奎報詩:空谷風猶響,寒溪水自舂。養憐支遁馬,呪下[9]龍。小圃澆靈朮,幽庭護稚松。一聲淸夜磬,[10]月落遙峯。

高麗金良鏡詩:細路縈紆入翠崖,危樓突兀俯靑霓。曉涼黃犢歸平野,日午幽禽浴淺溪。滿院薜蘿纏壁暗,[11]窓楊柳壓簷低。欲知地僻無人到,門外泥深鹿印蹄。

彌勒菴

編輯

四佛山

權近記:大院之嶺支而迤邐,東南至甫州山陽二邑界,窿而起。頂有巨石,浮根而立,四面皆鐫佛軀,故號四佛山,最一國奉佛者所喜談而欲觀者也。其中峯曰法王,其陽崖石又鐫慈氏之容,傍置小寺,曰彌勒菴,世傳代所創也。菴之北有妙峯,遙向四佛而峙,羅王望禮四佛處也。世遠屋圮,鞠爲榛莽。

前判事白公瑨世居寧海。癸亥春,避負母,閒關顚躓,逾歷數郡,聿來玆山之下。越明年,母以病歿,營喪追福,靡有遺力。一日泣告山僧曰:「吾欲爲怙恃營立精廬,以資冥祐,小申罔極之悲,瘡鉅痛深,益用䀌然。」僧曰:「創立新寺,國有常禁,山有彌勒菴,新羅舊址,久廢不興,盍起而新之?」公收涕曰:「諾。」卽往相之,泉壑淸邃,境壤爽塏,慈像宛然,遺基具存。迺契於心,迺樂以趨,芟剔荒翳,剗除沙土,豎屋四楹,翼以重簷。有堂有廚,旣礱且堅,朱甍碧椽,奐輪可睹,欲記顚末揭壁而未也。時余以言事忤省臺,謫來寧海白公旣還桑梓,請之至再,予不得固辭,乃筆其言以誌。

嗚呼!世俗事親,苟營喪葬而已爾,白公能盡制,而猶慊然,乃於避[12]播蕩之餘,創寺印經,以圖悠久無窮之利、愼終追遠之孝,可謂加於人一等矣。

祠廟

編輯

社稷壇

編輯

在州西。

文廟

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

編輯

天峯山

厲壇

編輯

在州北。

古跡

編輯

白華山

編輯

有古石城,周一千九百四尺。內有一溪、五泉。今廢。

沙伐國古城

編輯

屛風山下。城傍有丘隆然,世傳沙伐王陵。

新羅末,甄萱之父阿慈介據此城。

化昌縣

編輯

金富軾云:「本知乃彌知縣景德王改名,爲尙州領縣。今未詳。」

功城廢縣

編輯

新羅大幷部曲高麗初改今名,顯宗時來屬。在州南三十里。

永順廢縣

編輯

本州北面林下村。高麗時,以村人姓太者捕賊有功,改今名,陞爲縣,仍屬。在州北三十五里。

靑里廢縣

編輯

里,一作「理」。本新羅音里火縣景德王改名靑驍來屬。高麗改今名,仍屬。在州南二十里。

茂林部曲

編輯

在州北三十里。古茂興村

連山部曲

編輯

洛東江東五里。有鹽倉。

白原部曲

編輯

在州南十五里。

壤寧部曲、河海部曲

編輯

俱在本州。

陽寶部曲

編輯

山陽縣

灌濟部曲、鐥銀所

編輯

俱在化寧縣

加良部曲

編輯

在州南十五里。

保良部曲

編輯

在州東二十里。

平安部曲、平山部曲

編輯

俱在功城縣

主善部曲、丹谷部曲、生物部曲

編輯

俱在丹密縣

海上伊所

編輯

中牟縣

名宦

編輯

新羅金庾信

編輯

眞德王時伐百濟,論功,增秩伊餐,爲上州行軍大摠管。

伊登

編輯

法興王十二年,以大阿飡伊登爲軍主。

高麗李周佐

編輯

穆宗朝登第,調尙州牧記室參軍。

金富佾

編輯

肅宗朝出守。

韓沖

編輯

司錄。

鄭克永

編輯

司錄。

鄭沆

編輯

司錄。初到州,人以年少易之。及臨事善斷,皆歎服。州人數司錄二鄭、一韓,謂克永也。

梁元俊

編輯

仁宗朝爲副使。政尙廉勤,吏民稱之。

崔惟淸

編輯

仁宗時爲倅。有德政。

崔奇遇

編輯

中第,補司錄。後爲牧副使。

崔宰

編輯

得枰之子。恭愍朝出牧。辛丑冬王避兵南徙,明年春幸尙州盡力供辦,惟恐一毫或傷於民。不事饋遺,有求之不得者稍短之。

尹諧

編輯

爲司錄。民有亂其妹者,時旱甚。與長官爭,置極刑,天果雨。

金仁鏡

編輯

貶爲牧使。題州壁云:「敢向蒼蒼有怨情,謫來猶自得專城。何時鈴閣黃閣,太守行爲宰相行?」未幾,拜刑尙書、左僕射。

崔滋

編輯

康王壬申擢進士第,例補尙州司錄參軍事、兼掌記,入爲國學學諭,後又出牧。金之岱贈詩云:「曾爲管記顔如玉,復作遨頭鬢未霜。」故事,正至八關會及誕節,兩界兵馬使、諸牧、都護府上牋賀,中書門下第其高下而牓之。及是,每歲尙之表牋必居第一,文士無不嘆服。州爲一道之首,獄訟尤繁,滋至之日,剖決如神,吏民愛畏,無有亂常干紀者。未幾,囹圄空虛,一境之內,薰爲大和。秩未滿,以寶文閣待制召還,蓋示其殊獎也。

金富儀

編輯

爲判官。

崔得枰

編輯

爲守。民懷其惠。

星州牧

編輯

附錄

編輯
  1. 《東國輿地勝覽》「相」原作「湘」。
  2. 《東國輿地勝覽》「相」原作「湘」。
  3. 《東國李相國集ㆍ行過洛東江》「露」原作「路」。
  4. 《謹齋集ㆍ商山洛東江》「山」原作「江」。
  5. 《東文選ㆍ風詠亭記》「所」原作「所錄」。
  6. 《東文選ㆍ尙州風詠亭記》「及」原作「克」。
  7. 《虛白亭集ㆍ凝神樓記》「嘆」原作「笑」。
  8. 《虛白亭集ㆍ凝神樓記》「間」原作「記」。
  9. 《東國李相國集ㆍ自花開到故人惠雲師所住龍潭寺留題》「葉」原作「涉」。
  10. 《東國李相國集ㆍ自花開到故人惠雲師所住龍潭寺留題》「伴」原作「半」。
  11. 《東國李相國集ㆍ八月一日示堂頭》「倒」原作「傍」。
  12. 《陽村集ㆍ四佛山彌勒菴重創記》「倭」原作「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