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030

此文檔未完成,一部分的原作內容還未錄入。請盡量協助改善這個頁面
巻二十九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
卷三十
作者:李荇 李氏朝鮮
1530年9月
巻三十一

晉州牧

編輯

東至咸安郡界六十七里,至鎭海縣界七十九里。南至泗川縣界二十八里,至固城縣界六十六里。西至丹城縣界三十八里,至昆陽郡界二十七里,至河東縣界六十七里,至全羅道光陽縣界九十四里。北至三嘉縣界四十五里,至宜寧縣界四十里,至丹城縣界四十七里。距京都八百六十六里。

建置沿革

編輯

百濟居列城一名居陀新羅文武王取而置州。神文王分居陀州,置摠管。景德王康州惠恭王復爲菁州高麗太祖又改康州成宗二年置牧。十四年,改晉州置節度使,號定海軍,隷山南道顯宗改安撫使,後定爲八牧之一。本朝太祖顯妃內鄕,陞爲晉陽大都護府太宗朝復今名爲牧,世祖朝置鎭。

屬縣

編輯

班城縣

編輯

在州東五十二里。高麗顯宗時來屬。別號片月。有倉廩。

永善縣

編輯

在州東南四十八里。本新羅一善縣景德王尙善,屬固城郡高麗初改今名,顯宗時來屬。

岳陽縣

編輯

在州西一百二十一里。本新羅小多沙縣景德王改今名,屬河東郡高麗顯宗時來屬。

新增正德戊寅,以縣與花開縣去州遠,民苦糴糶,始置義倉於此。

薩川部曲

編輯

在州西八十一里。其長剃頭,稱爲僧首。

花開部曲

編輯

一名陜浦。在州西一百二十六里。其長剃頭,稱爲僧首。

鎭管

編輯

郡五

編輯

陜川草溪咸陽昆陽、佐藤信希居昌}}。

新增居昌降縣。

縣八

編輯

泗川南海三嘉宜寧河東山陰安陰丹城

新增居昌

官員

編輯

牧使、判官、敎授

編輯

各一人。

郡名

編輯

居列城居陀菁州康州晉陽菁川晉山晉康定海軍

姓氏

編輯

本州鄭、河、姜、柳、蘇、任、康。

金、朴竝來

班城一作「邢」、周、玉、玄、成。

永善楊、韓、林、任。

福山松慈

岳陽陶、吳、任、孫、朴。

花開金。

薩川朴。

風俗

編輯

俗尙詩書,尙富麗

編輯

俱《地理志》。

閭閻煕煕,煙火相望

編輯

河崙《矗石樓記》。

好學爲業

編輯

河演《四敎堂記》:「好學爲業,風俗已成。」

農夫蠶婦服其勤,孝子慈孫竭其力

編輯

河崙《矗石樓記》。

形勝

編輯

嶺南第一

編輯

李仁老集:晉陽溪山勝致,爲嶺南第一。

巨嶽大江

編輯

李詹序:人物之生有補於國者多,巨嶽大江磅礴淸淑之氣有以致之。

東方之陸海

編輯

前人晉陽評:晉陽,東方之陸海也。歲出水土物以貢國者,居嶺南諸州之半。

飛鳳止於北,望晉拱於南

編輯

河崙《鳳鳴樓記》:云云,長江流其間,東西諸山,宛轉而四環。

山川

編輯

飛鳳山

編輯

在州北一里。鎭山。

智異山

編輯

在州西一百里。其上峯曰天王。詳見南原府。山之北,咸陽郡界。

高麗時,有名士隱居此山,操行高潔,不涉人間事。時王聞之,遣使迎之,謝曰:「外臣無所知,王命不可容易受。」卽閉戶不出。使者排戶入視之,壁上唯書一句曰:「一片絲綸來入洞,始知名字落人間。」從北牖而逃。後人疑是韓惟漢也。《高麗史》:「惟漢世居京都,不樂仕進,見崔忠獻擅政賣官,曰:『難將作矣。』挈妻子入智異山。淸修苦節,不與外人交,世高其風致。徵爲西大悲院錄事,終不就,乃移居深谷,終身不返。」

高麗金富儀詩:歷險疑登大華峯,歸途還㥘夕陽紅。偶因王事遊方外,還愧當年楊次公

高麗金敦中詩:躋攀直上最高峯,回首塵寰一片紅。徙倚煙霞得幽趣,風流不愧晉羊公

高麗靜明《送友人》詩:聞君直入千峯裏,知在煙霞第幾重。流水落花迷去路,他年何處訪高蹤?

李穡詩:頭流山最大,羽客豹皮茵。木末飛雙腳,雲間出半身。人譏困三武,或說避孤。豈乏幽棲地,風塵白髮新?

李詹詩:吾聞白頭山,南來抵海根盤盤。迢迢連嶂三千里,險處皆爲東國關。蜿蟺氣積突然起,天宮壓頂享禋祀。天宮去天不盈尺,平挹群山呑衆水。風揉雲練木不長,陰崖六月雪初漲。天台四萬八千丈,若比玆山隔霄壤。幽人隱約此中行,萬壑度盡松風聲。卻尋仙府吹玉笙,嘈然宛似鳳凰鳴。

李陸《遊山記》:智異山,又名頭流。雄據湖南二路之交,高廣不知其幾百里。環山有一牧、一府、二郡、五縣、四附邑。其東曰晉州、曰丹城。其南曰昆陽、曰河東、曰薩川、曰赤良、曰花開、曰岳陽。其西曰南原、曰求禮、曰光陽。其北曰咸陽、曰山陰。上有峯之最高者二,東曰天王,西曰般若,相距百餘里,常有雲氣蔽之。

天王稍下而西,有香積寺,又西五[1]十里許,有迦葉臺,臺之南有靈神寺。西下二十餘里,有虛曠之地,平衍肥膴,縱橫皆可六七里。往往下濕,宜種穀,有老柏參天,落葉沒脛。中處而四顧,無涯際,宛然一平野。邐迤南下,沿溪有義神雙溪三寺,自義神西折二十餘里,有七佛寺,自雙溪東踰一嶺,有佛日菴。自餘名藍勝剎,不可殫記。而在山之絶頂者香積等數寺,皆覆木板,無居僧。唯靈神用陶瓦,然居僧亦不過一二。以山勢絶峻,不與村居相接,自非高禪,鮮有安焉者。有水源自靈神小泉,至神興前,則已爲大川,流入蟾津,是謂花開洞川

天王東下,有千佛菴法戒寺,自千佛小北而上,有小窟,東臨大海,西負天王,絶有淸致,號巖法主窟。又有二水,一自香積前,一自法戒下,至薩川合而爲一,流入於召南津之下,繞而東,是謂菁川江召南津者,山北之水,迤東而來,至丹城縣,又折而西。自薩川村行二十餘里,有普菴寺。其薩川村以內,謂之內山,外謂之外山雲。

普菴直上急行,一日有半,可到天王峯。然崖石峻嶮,無磎徑可尋,又槐[2]蔽天,下有細竹森密,或有死木橫千仞之崖,苔蘚剝落。又有飛泉,遠自雲端,衝冒其間,下注不測。進不旋踵,回不見後。當斬數十木,始可見尺天。好事者往往拾石塊,置巖上,以表路。崖谷之間,氷雪經夏不消。六月始霜,七月始雪,八月大氷合。迨冬初則雪甚,谿壑皆平,人不得往來。故居山者秋而入,至明年春暮乃下。或山下大雷電以雨,而山上則淸明,無一點雲,蓋山高近天,氣候自與平地頓異者。大抵爲山,下多柹、栗樹,稍上皆槐,過槐盡杉、檜,參半枯死,靑白雜然相間,望之如畫。最上只有躑躅,木不滿尺。凡佳蔬異果盛於他山,近山數十官皆食其利。

新增成俔《題金宗直頭流錄後》詩:危乎高哉!山之穹窿而延袤兮。下厭黃之輿,上斡玄之堪。吾不知幾千百里之根盤兮,崔嵬重鎭乎天東南。元氣發泄,天機吐含。雲煙黯澹藏半腹,荒蹊幽谷多楩枏。初從林麓覓眞趣,仙區勝境窮幽探。懸崖飛瀑瀉如雨,驚雷下撼乎深潭。山深水益淸,淨影靑於藍。身登最高頂,群岫如磨鐕。手捫星漢去尺五,天風吹髮寒鬖鬖。扶桑若木是何許?滄溟萬里浮晴嵐。鯨濤亂相激,蜃市光相涵。

椎髻卉服航海而繼踵兮,可以見聖化之遠覃。下視數十州之民物,藐蠕蠕之稚蠶。山之高兮無與競,山之中兮樂且湛。獵獵貝多葉,翻翻優鉢曇。佳花琪樹爭紛敷,春風蕩蕩香馣馣。珍禽怪鳥不知名,舞翠羽之毿毿。蒼苔滿徑沒塵蹤,幽巖絶磴開禪龕。仰之隱隱,眩金碧之耽耽。幢幡映杳渺,鍾皷聲韽韽。此間當有隱君子,紺瞳綠髮多。筇九節兮冠芙蓉,雙成控轡而王母驅驂。飮以九霞之綠醞,侑以洞庭之黃柑。瓊芝、瑤草日相長,蒼虯、玄鹿睡正酣。月林沈沈靈籟響,軒轅張樂撞宮函。孤雲聞道陟其境,熊鳥玄機久已參。巨筆照翠壁,千載留美談。何苦世之人兮,富貴之慕而麴糱之酖?

君歸臥其下,雲林性所甘。我今落塵網,蹭蹬寧非慙?意欲與子償所願,誅茅卜地結茅菴。心叨寸祿而不能去兮,辛苦蠅營而鮦貪。一身心事兩相違,何異圓枘而方鏨?君是天上鶴,我是丘中䳺。側身南望,憂心如惔。安得挽蘿倒蔦長嘯上上頭,浩然之氣與天地竝立而爲三?

靑鶴洞

編輯

智異山中。距州西一百四十七里。

李仁老集:智異山始自白頭山而起,花峯萼谷綿綿聯聯,至帶方郡,蟠結數千里,環而居者十餘州,歷旬月可窮其際畔。故老相傳云:「其間有靑鶴洞,路甚俠,纔通人行,俯伏經數里許,乃得虛曠之境。四隅皆良田沃壤,宜播植。唯靑鶴棲息其中,故以名焉。蓋古之遁世者所居,頹垣壞塹猶在荊棘之墟。」

仁老崔相國某有拂衣長往之意,乃相約尋此洞,將以竹籠盛牛犢兩三以入,則可以與世俗不相聞。[3],至花開縣,便宿神興寺,所過無非仙境。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竹籬茅舍,桃[4]掩映,殆非人間世也,而所謂靑鶴洞者,卒不得尋焉。仁老因留詩巖石云:「頭流山迥暮雲低,萬壑千巖似會稽。策杖欲尋靑鶴洞,隔林空聽白猿啼。樓臺縹緲三山遠,苔蘚微茫四字題。[5]問仙源何處是,落花流水使人迷。」

柳方善詩:瞻彼智異山穹隆,雲煙萬疊常溟濛。根盤百里勢自絶,衆壑不敢爲雌雄。層巒峭壁氣參錯,疎松翠柏寒蒨蔥。溪回谷轉別有地,一區形勝眞壺中。人亡世變水空流,榛莽掩翳迷西東。至今靑鶴獨棲息,緣崖一路纔相通。良田沃壤平如案,頹垣毀逕埋蒿蓬。林深不見鷄犬行,日落但聞啼猿狨。疑是昔時隱者居,人或羽化山仍空。神仙有無未暇論,只愛高士逃塵籠。我欲卜築於焉藏,歲拾瑤草甘長終。天台往事儘荒怪,武陵遺跡還朦朧。丈夫出處豈可苟?潔身亂倫誠悾悾。我今作歌意無極,笑殺當日留詩翁。

玉山

編輯

在州西五十五里。

牛山

編輯

在州西六十五里。智異山之南麓,形如伏牛,故名。高麗時將軍姜民瞻牛房茅房兩寺於此山,民瞻遺像至今在茅房

望晉山

編輯

在州南六里。

靈鳳山

編輯

班城縣東。

集賢山

編輯

在州北四十里。亦見丹城縣

月牙山

編輯

月牙部曲

臥龍山

編輯

在州南六十里。又見泗川縣

松臺山

編輯

在州東四十二里。

在州南六十里。

興善島

編輯

在州南海中。有牧場。

南江

編輯

在州南一里。其源有二:一出智異山雲峯縣之境,一出智異山南。合於州西,東流至宜寧縣,爲鼎巖津

崔咸一詩:[6]鴨雙雙[7]水飛,映山紅倒碧瑠璃。畫工難狀[8]千般[9],盡入書生一首詩。

蟾津

編輯

嶽陽縣西。去州治九十三里。智異山西南之水與求禮縣龍王淵合,至此爲蟾津,東南入海。

雲堂津

編輯

在州東十五里。南江之下流。

召南津

編輯

在州西二十九里。丹城縣新安津之下流。

盤龍浦

編輯

在州南七十九里。海浦也。

菁川

編輯

在州西三里。卽南江之上流。

仇羅梁

編輯

在州南六十里。海浦也。入興善島者由此。

金山池

編輯

在州東二十里。

釜池

編輯

在州北三里。

加次禮池

編輯

在加次禮部曲。

新增防禦山

編輯

班城縣北十五里。一名岾山,俗音相近。

鈒巖

編輯

嶽陽縣江邊。漁船常泊於此。

矗石江

編輯

有樓船。

曺偉詩:樓下長江百丈淸,綵舟斜曳鏡中行。日搖簾幕千家影,風送笳十里聲。嵐氣霏微生峭壁,波光瀲灩動高城。回頭咫尺紅塵道,羨殺沙鷗一點輕。

江州浦

編輯

泗川縣界。有魚梁。

金陽浦

編輯

昆陽郡界。有魚梁。

土産

編輯

楮、柹、茶新羅興德王時,入回使大廉持茶種來,使植智異山,至聖德王時始盛焉。

河演《新茶》詩:晉池風味臘前春,智異山邊草樹新。金屑玉糜煎更好,色淸香絶味尤珍。、大口魚、藿、海松子、靑角、海蔘、蜂蜜、鰒、薑、松蕈、石榴、銀口魚、黃魚、漆、竹箭望晉山赤良靑巖鈒巖永善等處、梅實。

新增熊膽、鹿茸、五味子、竹、文魚、絡締、石首魚。

城郭

編輯

矗石城

編輯

在州南一里。石築。周四千三百五十九尺,高十五尺。內有井、泉各三,有軍倉。

河崙《城門記》:自古以來,理亂循環,蓋其天數之盛衰、人事之得失相因而然也。古之人修人事以應天數,故寇難或興,而終莫能爲患也。予於吾鄕之城有感焉。予昔總角之日,游學於此,每見城塹之遺基,不知其歲月,問之耆舊,亦莫徵。當是時,閭閻煕煕,煙火相望。海寇之鼠竊者,雖或間發,康州吉岸之伐,亦足以摧挫,而合浦之鎭,分兵相救,若雷厲而風飛然,人不知修城塹爲急務也。予旣冠,從宦十餘年來,寇之登陸者歲益深。在丁巳之秋,廷議重備邊,遣使諸道,分理州縣之城。鄕人卽舊基築以土,不能經久,隨復頹圮,奉使者豈得辭其責?

己未秋,今知密直裵公來鎭康州,移牒牧官,俾復修之,遣參佐督其役。易土以石,功未半而寇陷。賴江城郡之山城,一鄕人有所依據,得以卻寇鋒。然城狹而高,不能以容衆,又去州理遠,倉卒勢不能及。寇旣退,牧使金公因民情而出令曰:「州之城,今可以畢修矣。」聞者咸願爲之役。於是丁均其役,躬自監督,不日而畢。城周八百步,高[10]仞有奇。置門三:西曰義正、北曰智濟、南曰禮化,皆樓其上焉。登而四顧,則菁川繞於西,長江奔於南,品字隍列於東,三池匯其北。又開塹於城池間,自西而東,折而又南,以至於江,形勢之勝,固可以一當百矣。城旣成矣,寇不復敢近,而一境賴以安。

嗚呼!作之之難,不如興復之爲難;有始之難,不如有卒之爲尤難也。事半而功倍者,予於金公見之矣。公諱仲光,爲政務大體,有長者風。嘗爲濟州牧,反側之俗服其義。及還朝,宰相以能理劇擧,故有是任。

判官李君[11],亦端人也,助公以成。

關防

編輯

赤梁

編輯

在州南一百十三里。有石城。周一千一百八十二尺。

○水軍萬戶一人。

三千鎭

編輯

在州南七十四里。有石城。周二千五十尺。設權管留防。

烽燧

編輯

臺方山烽燧

編輯

在州南一百十四里。南應南海縣錦山,北應角山

望晉山烽燧

編輯

南應泗川鞍岾,北應廣濟山

角山烽燧

編輯

在州南七十六里。南應臺方山,西應昆陽牛山。北應泗川鞍岾

廣濟山烽燧

編輯

在州北三十一里。南應望晉山,北應丹城笠巖山

宮室

編輯

客舘

編輯

河崙序:鄕之客舍,失於火至於再,不克重構者有年。歲癸未,今判書廣州安公以左司諫大夫出爲牧使,乃相舊基,稍廣其制而新之,今牧使崔公、判官殷君繼之而增修之。安公魯生崔公殷君汝霖,皆以循良見稱於世。

樓亭

編輯

鳳鳴樓

編輯

在客舘南。

河崙記:客舍之南,有舊樓三間,虛其下以通往來,謂之樓門而未有名。旁列老樹數十株,含風蔽日,爽氣自至。公舘、民廬、竹林、花木隱[12]而相接,山光、水色映帶其外,游觀之適,實在奧廓之間矣。

領牧使正憲大夫崔公旣到官,凡可以起廢者,靡不爲之。乃謂:「州地極南,夏暑尤甚,使臣、賓客之[13],宜有涼處。矗石之樓毀已久,且阻公廨,豈若修此樓功省而事便?」乃集工人,使以農隙,整欹易朽,補增其短窄而赭堊之。旣扁之曰鳳鳴,屬州人前尙牧全君悌請予記。

予竊惟鳳王者之瑞也。昔盛時,鳳凰鳴於高岡。今明王在上,躬行仁義,任賢使能,尤重親民之職。崔公以慈祥愷悌之資,出宰一州,奉宣王化,乃以鳳鳴名樓,蓋欲以文武之德望於吾王,而庶幾有鳳鳴之瑞也。抑嘗聞黃霸穎川,鳳凰至官舍,治爲天下第一,徵入爲相,功光於時,譽流後世,此人之望於崔公者,而崔公之亦宜自勉也。云云。

鄭以吾詩:靑嶂周遭枕水湄,吾鄕勝狀儘淸奇。穎川治效期今日,阿閣和鳴想盛時。竹掩人家相隱映,樹深官道正逶遲。堪招弄玉同乘去,安得參差月下吹?

朴彧詩:山有聯峯水有湄,晉陽形勝望中奇。故人相遇開襟處,傑閣同登把酒時。箭漏聽殘詩未就,蘭膏燒盡興何遲?笑他緱嶺登仙子,謾學簫笙世外吹。

矗石樓

編輯

矗石城內。

河崙記:樓觀之經營,爲治者之餘事耳。然一樓之興廢,而一鄕之人心可知矣,因一鄕之人心,而一時之世道可知矣,則亦豈可以餘事而少之哉?

予爲此說久矣,今於吾鄕之矗石樓,益信之矣。樓在龍頭寺南石崖之上,予昔少年,登望者屢矣。樓之制,宏敞軒豁,俯臨渺茫,長江流其下,衆峯列於外,閭閻桑竹隱映其間,翠壁長洲聯接其側。農夫蠶婦服其勤,孝子慈孫竭其力。至若禽鳥鳴翔,魚鼈游泳,物於一區而得其所者,俱可觀矣。且其名樓之義,則淡菴白先生曰:「江之中有石矗矗,故樓曰矗石。」始手於金公,而再成於安常軒,皆狀元也,故又有狀元之名焉。題詠之美,則有勉齋鄭先生之排律六韻、常軒安先生之長句四韻,亦有耘隱偰先生之六絶句,和韻而繼之者,有若及庵閔先生愚谷鄭先生彝齋許先生,皆佳作,前輩之風流文彩,因可想見矣。

不幸前朝之季,百度陵夷,邊備亦弛,海寇深入,民墜塗炭,樓亦煨燼矣。天啓聖朝,聖神相承,治敎已明,恩濡境中,威振海外,向之爲寇者,扣關乞降,絡繹而獻琛,海濱之地,人煙再密。斑白之老,酌酒而相慶曰:「不圖今日眼見昇平。」然上心猶以爲吾治未足,每降敎旨,禁用民力,守令於事涉農桑、學校之外,不敢擅興一役。鄕之父老前判事姜順、前司諫崔卜麟等議曰:「龍頭寺,邑初所置,矗石樓,一方勝景,廢之久,不能重新,是吾鄕人之責也。」迺各出財,使鄕僧奠香龍頭寺端永幹其事。歲癸巳,判牧使權公衷與判官朴施潔採父老之言,修築江防,分民作隊,隊各一堆,以除田裡積年之患,不十日而畢。乃於是役[14]助其不給,召集遊手者,俾勤其力,至秋九月而告成。危[15]聿新,勝觀如舊。

予旣以人心世道爲喜,且於父老之意有感焉。後之登是樓者,見汀草之始生,念天地生物之心,思不以一毫不仁之慘而害民生;見田苗之方長,念天地長物之心,思不以一毫不急之務而奪民時;望園[16]之始實,念天地成物之心,思不以一毫非義之欲而侵民利;見場圃之方積,念天地育物之心,思不以一毫非法之而掠民財。推是心而擴充之,不敢獨樂於己,而必欲與民同之,人皆知世道之和、人心之樂實源於上德之深厚,而皆願效於[17]人之祝矣。則父老之拳拳焉用意而興復者,夫豈偶然哉?予致仕之日已近,思欲匹馬還鄕,與諸父老,每於良辰勝日,觴詠樓上,同樂其所樂,以終餘年,父老其待之。

高麗鄭乙輔詩:黃鶴名樓彼一時,崔公好事[18]留詩。登臨景物無增損,題詠風[19]有盛衰。牛壟魚磯秋草淺,鶖梁鷺渚夕陽遲。靑山四面皆新畫,紅粉三行唱古詞。玉斝高飛[20][21],珠簾半捲嶺雲垂。倚欄回首乾坤小,方信吾鄕特地奇。

白文寶詩:登臨偏憶舊遊時,強答江山更覓詩。國豈無賢戡世亂?酒能撩我感年衰。境淸易使塵蹤絶,席闊何妨舞手垂?點筆謾成春草句,停杯且唱《竹枝詞》。妓從坐促爲歡密,人與時偕欲去遲。此地高懷眞不世,赤城玄圃未全奇。

白彌堅詩:遊賞非關不遇時,湖山勝景要哦詩。窮誰眼力曾經始,誇我身[22]未及衰。倚柱乾坤無處斷,織波簾幕半空垂。風流秋月謫仙詠,款乃暮江漁父詞。談笑一杯聊自遣,朅來三日以爲遲。茂林脩竹西南岸,還恐吾亭分外奇。

金久冏詩:躋攀矗石住多時,風物撩吾欲作詩。靈運俊才那可及?元龍豪氣不全衰。澄江絶壁魚跳數,大野長林到遲。坐對金樽銷舊恨,仍將銀筆寫新詞。初逢白雪寒梅動,又見靑春嫩柳垂。臨發徘徊還眺望,眼前光景摠淸奇。

鄭以吾詩:俯仰人間成古今,奇觀不盡此登臨。西來二水藍光合,南去群峯黛色深。隨世行藏工部嘆,與民憂樂范公心。隔江舊里風煙在,京輦當年幾越吟?

○興廢相尋直待今,層巓高閣半空臨。山從野外連還斷,江到樓前闊復深。白雪陽春仙妓唱,光風霽月使君心。當時古事無人識,倦客歸來空獨吟。

新增許琛詩:十年遊跡遍寰區,晩倚仙宮第幾樓?多酌成狂非俗物,登高能賦是淸流。滿山松櫟笙鏞動,半夜波濤雪月浮。日透紅簾春睡足,不知身世滯南州。

○兪好仁詩:蒼茫湖海最名區,天遣詞臣着此樓。漠漠江花明似錦,重重[23]煙樹翠如流。百年風物誰驅使?一棹觥船任泊浮。落日流霞睡美處,故敎身世滯南州。

李堣詩:西連方丈眞仙區,奇勝東輸江北樓。雲物長留鳳嶽在,繁華不逐菁川流。三年風月做千首,一笑身名知兩浮。向闕雙鳧不多遠,夢魂渺渺迷中州。

雙淸堂

編輯

矗石樓西偏。

新增凌虛堂

編輯

矗石樓之東閣。

朝陽舘

編輯

鳳鳴樓之東閣。牧使鄭百朋建。

淸心軒

編輯

凌虛堂東。

臨鏡軒

編輯

矗石樓之西閣。牧使李元幹建。

學校

編輯

鄕校

編輯

在州東三里。有四敎堂。

河演記略曰:吾鄕之學校,本無講堂,前敎官趙寶仁議於州牧,措置備材,今敎官姜元亮勤督告成。乃名堂爲四敎,走書請記。

之爲邑,智異之英、南海之精,醞釀沖融,土地之沃饒、人物之繁華,非他邑之比。吾嘗聞殷烈公姜民瞻學於校中,功業烜赫,厥後人材尤盛。近古文敬公姜君寶、吾先祖元正公、御史大夫諱允源菁州君河乙沚、參贊鄭乙輔,與夫國初以來文忠公河崙文定公鄭以吾河敬復,皆就鄕校而拔萃,若文若武,俱鳴於當時。吾鄕地靈人傑之美,世所稱說,然未必不由敎養之致。今也諸生尋常講讀之有便,當春秋勝節,如成均課試之法,牧宰、敎官暇日逍遙於其上,或開卷講問,或出題賦詩,髣髴乎詠沂之趣,從容乎樂育之樂,優游乎《棫樸》、《旱麓》之興矣。雖然,屬名之旨,豈爲此歟?

爲學之道有二:有務實之學,有務名之學。務其實而不顧乎外者,爲己也;務其名而未脫乎徇名之習者,爲人也。人生八歲,皆入小學,以至大學之敎,日用、飮食、動靜、言語無非學也。培植涵養,循序而進,及其成功,尊德性,硏經學,非有意於文章,而其爲文也,出於義理之原,非有意於政事,而其爲政也,發爲道德之用,是則正心修身,所以治平之本也。夫子之四敎,敎人以學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名堂之義深切焉。爲學之道,何以加此?諸生所當服膺而日新,況値聖朝右文之化,思皇以寧之時乎?云云。

姜碩德詩:十年風化洽群情,鳴鳳高岡孕秀精。新闢鱣堂澄學海,常開筆陣動詩城。秋深綠竹含風靜,春暖菁莪冒雨馨。盛化卽今多吉士,吾鄕諸彥盡窮經。

李詹《謁聖眞》詩:廨宇丹靑一炬亡,頑童尙解護文坊。十年海嶠風塵裏,獨整衣謁素王。

驛院

編輯

召村驛

編輯

在州東二十四里。丞。本道屬驛十五:常令平居富多知南背屯松道丘虛官栗文和永昌東溪良浦浣沙烏壞德新

○丞一人。

鄭以吾詩:驛樹陰濃澗水流,久遊身倦暫遲留。馬蹄南北何時歇?江上人家有竹樓。

新增今上五年革丞置察訪。

永昌驛

編輯

在州南五十二里。

文和驛

編輯

在州南六十里。

平居驛

編輯

在州西十里。

正守驛

編輯

在州西五十四里。

平沙驛

編輯

在州西一百十九里。

召南驛

編輯

召南津西。

安間驛

編輯

在州北四十二里。

富多驛

編輯

在州東五十九里。

鄭以吾詩:風日淸姸秋氣高,驛程紅葉馬頭飄。送迎惟有蒼髥叟,挾路亭亭恥折腰。

開慶院

編輯

在州東二里。

鄭以吾記:之鎭山,節然出雲雨上,兩麓坡陀,旁引東西,還復相抱,抱中曠然四平,而晉宅焉。頭流東南山谷之水,匯而爲江,橫截其南。左抱之中有長阜,自北而南,距江不百步而止,郡誌所謂玉峯也。其峯有若爲客而不爲管攝者。構其院曰開慶,蓋所以禳之也。其南江水縈回,如玦如帶,峯巒錯峙,如屛如障,有像設於石,紋者如繪畫然,郡人目之佛影巖也。院初重樓複屋層見疊出,輝映乎淸漣翠壁之表,高麗之季,寇陷,民居蕩然,而院亦及焉。

京山府使河公有宗浩甫,鄕之孝友君子也。嘗欲於故第側開一院,往來登望,以效思亭之遺意,且惠及行旅,以便止宿,今之長者院是也。方鳩材瓦,量工命日,適牧伯朴公子安赴官,請諸河公曰:「開慶之有補於是州最鉅,使往來之所經,守令將迎之所止。又當要衝,行旅絡繹,肩磨袂屬,豈他逆旅之所可擬哉?院舘不修,守令之過也。特以繕完公舍,未遑他及,請先下手於開慶,舒吾民力可乎?」浩甫義而肯之,輸其材瓦,約其舊制,閱月告成,歲洪武甲子也。壯麗雖不古,若上下堂廡,截然有序,灑然可觀。後五年戊辰,更具材力,而長者之院成,是河公之本意也。

予惟單襄公而過,見其川澤無陂梁,道路如塞,行旅無寓,遂徵其必亡。夫城郭、道路、施捨、寄寓,皆三代爲政之要,而《周官》尤謹焉,仁人君子皆有所不忍也。浩甫不有其功,歸之牧伯,蓋亦善與人同之心也歟!若夫吾鄕山水之美、登臨之樂,則乞歸便可得,當與寓之於目,得之於心,浩甫其刮目焉。

長朴只院

編輯

在州西四十九里。

杻峴院

編輯

在州北三十里。

盆峴院

編輯

在州東二十里。

可樹介院

編輯

在州東五十九里。

蟾津院

編輯

蟾津岸。

永昌院

編輯

永昌驛傍。

南濟院

編輯

在州南四里。

於束院

編輯

在州東六十二里。

楸母院

編輯

在州西十五里。

鐵所院

編輯

在州北三十里。

西亭子院

編輯

在州西五里。

召南院

編輯

召南驛傍。

仇羅梁院

編輯

仇羅梁

新院

編輯

在州北四十里。

車衣院

編輯

在州北十三里。有樂賓樓。

應濟院

編輯

在州西十一里。

新增橋梁

編輯

十水橋

編輯

在州南二十八里。泗川界。

佛宇

編輯

斷俗寺

編輯

智異山東。洞口有崔致遠所書「廣濟嵒門」四字刻石,又有致遠讀書堂,後廢爲僧大鑑影堂。又有新羅兵部金獻貞所撰《僧神行碑銘》、高麗平章事李之茂所撰《僧大鑑碑銘》、翰林學士金殷舟所撰《眞定太師碑》。

姜淮伯布衣時讀書於此寺,手植梅一樹,後官至政堂文學,因號政堂梅。

佛日菴

編輯

西距雙溪寺十餘里。崖谷絶峻,無磎徑可由,鑿絶壁腰,可容一人行以爲路,往來者無不駭汗豎髮。菴又臨懸崖,下可數十百丈。有二池,深不可測,一曰龍湫、一曰鶴淵

千佛菴

編輯

天王峯下。有石如屋,可庇數十人。

安養寺

編輯

蟾津東,踰三嶺六十餘里。

有是寺

編輯

五臺同稱勝剎。

默契寺

編輯

安養前川,隨水西北行,谿谷之間甚險阨,四十餘里窮水源,有地稍開曠,土又肥衍,寺在智異最名勝境。

靈神寺

編輯

智異山。寺之後峯有石削立,其頂戴小石如床,號坐高臺。俗云:「有能上而四拜者,得佛性。」

凝石寺

編輯

集賢山。有河演祖眞。

淸谷寺

編輯

月牙山西。

法輪寺

編輯

月牙山東。

香積寺

編輯

天王峯下。爲聖母廟香火而建。

臥龍寺

編輯

臥龍山高麗顯宗潛龍時所游處。

五臺寺

編輯

薩川縣南踰一嶺,有五峯列立,其狀如臺,寺在其中,故名。又稱水精社。有水精珠如鵠卵,號如意珠,纏以銀索,相傳爲寶。寺僧雲以珠沈半盆水,卽溢。

權適記略曰:社主津億嘗與同門僧慧約輩嘆曰:「夫出家者,期一解脫耳。苟託此而爲高名厚利,豈本心哉?」自爾有長往志,乃欲結淨社於名山,追東林西湖之風,而難其處,聞智異山有廢寺曰五臺。蓋智異海東巨鎭,高深博大,天下無比,而五臺又居山之陽,其山起伏,五重隱隱,如累臺然,故取以爲寺號。千峯環衛,百穀會同,若有賢[24]隱處乎其中,觀者目眩而心醉。大覺國師嘗南遊至其所,徘徊周覽曰:「此大法住處也。」師聞而勇往,往而得所,欲因留而除地焉。乃募集檀信,順賢躬率工人,操斤斧疾作,凡爲屋八十有六間。師乃索水精一枚,懸無量壽像,以表明信,因以名其社。經始於大宣和五年癸卯七月,至建炎三年己酉十月告畢。設[25]法會三日,請嚴川寺首座性宣說經。上命東南海按察副使、起居舍人、知制誥尹彥頤行香,仍賜銀二百兩。自是遠近歸心,緇素輻湊。

牛房寺

編輯

牛山

智居寺

編輯

智異山

鄭夢周《寄住持覺冏》詩:南遊何處聽溪聲?智異山高萬丈靑。春院日長無箇事,沙彌來學《妙蓮經》。

華嚴寺、神興寺

編輯

俱在智異山

雙溪寺

編輯

智異山

○世傳崔致遠嘗讀書於此庭。有老槐幾百圍,其根北渡小澗,盤結如橋,寺僧因以爲橋。相傳致遠手植也。洞口二石對峙如門,東邊一石刻雙溪,西邊一石刻石門等四字。又有古碑,致遠所撰。

崔致遠在此寺《寄顥源上人》詩:終日低頭弄筆端,人人杜口話心難。遠離塵世雖堪喜,爭奈風情未肯闌?影鬪晴霞紅葉徑,聲連夜雨白雲湍。吟魂對景無羈絆,四海深機憶道安。

靈臺寺

編輯

智異山

鄭樞詩:杖尋苔徑曲緣溪,竹鎖溪喧徑轉迷。落日更堪腸斷處,連雲喬木子規啼。

龍巖寺

編輯

班城縣靈鳳山中。高麗無畏所居。

高麗朴全之記:昔道詵曰:「若創立三巖寺,則三韓爲一,戰伐自息。」於是刱仙巖雲巖與此寺。

祠廟

編輯

社稷壇

編輯

在州西。

文廟

編輯

在鄕校。

城隍祠

編輯

在州南五里。

厲壇

編輯

在州北。

聖母祠

編輯

智異山天王峯頂。有聖母像,其頂有劍痕。諺云:「寇爲我太祖所破窮蹙,以爲天王不助,不勝其憤,斫之而去。」

姜民瞻祠

編輯

在州司中。天禧二年,民瞻兵戰有功,陞本州爲牧,邑人至今祠焉。

新增塚墓

編輯

河崙墓

編輯

在州北梧耳方。

古跡

編輯

興善廢縣

編輯

興善島。本高麗有疾部曲,後改爲彰善縣來屬,忠宣王改今名。因倭寇人物皆亡。今爲直村

元宗十年,聞日本將寇邊縣,所藏國史移於珍島

屈村廢縣

編輯

在州西五十里。新羅時屬本州。

加次禮部曲、於牙部曲

編輯

俱在州南十里。

針谷部曲

編輯

在州西十五里。

栗谷部曲

編輯

在州西三十里。

釜谷部曲

編輯

在州北五里。

鱗潭部曲

編輯

永善縣。距州三十里。

松慈部曲

編輯

永善縣

月牙部曲

編輯

在州東十五里。

大也川部曲

編輯

一名鐥川。在州西四十里。

松谷鄕

編輯

在州南三十里。

福山鄕

編輯

永善縣

伐大所

編輯

在州西四十里。

水曲所

編輯

在州西三十里。

火谷所、大谷所

編輯

俱在州東三十里。

水大谷所

編輯

在州南四十里。

葛谷所

編輯

在州東二十里。

侍中柏

編輯

鄭以吾《侍中柏詩序》:侍中柏者,開國功臣、左侍中裵克廉之植也。至正癸卯,公出牧於,多所樹立,明年移稚柏於山中,植公衙北軒。及瓜而去也,晉之民慕公之德,愛其柏若召公之甘棠焉。

夫柏之有節也,貫四時閱千載,不改柯易葉,其異乎尋常之草木遠矣,孰不愛慕哉?夫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蓋愛其節也。公之所愛,與聖人之志同,宜其功冠開國,位極冢宰,卒諡貞節之贈矣。今去公四十八年,柏之拳然者,蒼然拂雲漢,排雷雨,其天全而其性得矣。公之爲政於當時,亦可想已。雖然,自貞節公後,出守是邑者,又不知其幾也。今之領牧伯崔公迤首詠而詩之,其有契乎貞節公乎!

詩曰:飽閱炎涼半百年,歲寒材合濟時賢。欲知手植鈴齋畔,留得淸風後世傳。

巖石異書

編輯

太祖在潛邸,有僧獻異書云:「得之智異山巖石中。」書有「木子乘豬下,復正三韓」之句。使人迎入則已去,尋之不得。

南池異鳥

編輯

新羅憲德王十三年,憲昌菁州都督移鎭熊川叛。先是,菁州太守廳事南池中有異鳥,身長五尺,色黑,頭如五歲許兒,喙長一尺五寸,目如人,嗉如受五升許器,三日而死。時人云:「憲昌敗亡之兆。」果然。

仇羅梁廢營

編輯

角山。舊有水軍萬戶,今移固城縣蛇梁。

松臺山城

編輯

土築。周四千七十三尺。今頹圮。

城山城

編輯

其一在州東四十四里,土築,周二千八百十四尺。其一在州西四十八里,石築,周九百七十七尺。今皆頹圮。

新增溟珍部曲

編輯

永善東十五里。高麗巨濟溟珍浦人僑居於此,入本朝還本土,因名之。

晉城部曲

編輯

在州東西十五里。山頂有城址。

名宦

編輯

新羅向榮

編輯

憲德王時爲菁州都督。憲昌脅以爲己屬,脫身,不汚於賊。

金昕

編輯

憲德王時爲康州都督。

福世

編輯

神文王五年爲菁州摠管。

金巖

編輯

康州太守。

王逢規

編輯

景哀王時權知康州事。唐明宗以爲懷化大將軍。

高麗王諧

編輯

爲副使,吏畏民懷。及遷東都留守,民涕泣願留,遂懇乞於朝曰:「借我王君一年。」乃復舊任。剛正淸白,凡所計畫,莫不便民。

金晙

編輯

補司錄。以淸白累遷左拾遺、知製誥。 林民庇。毅宗朝爲倅。

蔡靖

編輯

神宗朝爲牧。

李行儉

編輯

高宗朝調司錄。

全光宰

編輯

高宗朝爲副使。

安震

編輯

爲通判。

李瑀

編輯

以材幹出使。有遺愛。

裵克廉

編輯

爲牧。

偰長壽

編輯

本朝崔迤

編輯

爲領牧。

安魯生、趙世安、林仁山、鄭賜、安知歸、李永肩

編輯

皆爲牧使。

新增孫昭

編輯

爲牧使。能辨獄訟,政寬民慕。

李堣

編輯

爲牧使。淸簡爲治。

人物

編輯

高麗河拱辰

編輯

顯宗契丹南幸,拱辰奉表狀往契丹營,乞班師,契丹主許之,遂留拱辰。旣被留,內圖還國,外示忠勤,契丹主甚寵遇之。拱辰多市良馬,列置東路,以爲歸計。人告其謀,契丹主鞫之,拱辰具以實對,且曰:「臣於本國不敢有二心,不願生事大國。」契丹主義而原之,令改節效忠,拱辰辭益厲不遜,遂殺之。

姜民瞻

編輯

穆宗朝登第。顯宗朝以大將軍副姜邯贊,大破契丹。擢鷹揚上將軍、柱國,轉右散騎常侍,賜推誠致理翊戴功臣號。以兵部尙書卒,贈太子太傅。

姜彰瑞

編輯

幼屬本州鄕校,力學,善屬文,江南學子無出其右者。煕王八年春,將赴省試,父司戶適坐罪繫獄,詣州請免放,官不肯許,乃曰:「爾若登狀元及第,可免。」緩其獄以待,果爲狀元。洎錦還,牧伯率幕僚、州吏,出迎於城外,仍詣其家,大開宴席,觴父母以慶之,一境榮之。累遷直翰林院

姜引文

編輯

博士啓庸之子。父子皆以儒顯。啓庸嘗以書狀通信日本,及元朝日本,以曾知道里,又擧爲書狀官。風濤險艱,且因兵交,屢瀕於死。及還,不復仕,戒子孫不業儒。故子監察御史師瞻、孫門下侍中昌貴皆由吏以進。曾孫性敏好學,復業儒登科,位至宰輔。諡文敬

河乙沚

編輯

忠惠朝狀元及第。官至鷄林元帥。

河楫

編輯

官至贊成事,封晉川君。諡元正

河允源

編輯

之子。忠惠末登第。恭愍朝以典理摠郞從諸將,克復京城,功爲二等。辛旽用事,獨不諂附。辛禑初,擢拜大司憲,書「知非誤斷,皇天降罰」八字於木籤,掛臺上,然後視事。居憂廬墓,下書徵之,書未至,卒。

鄭乙輔

編輯

贈尙書工部侍郞,封菁川君。善屬文。

姜蓍

編輯

年十九中成均試。歷版圖判書、門下贊成事,賜推忠輔祚功臣號,封晉山君。諡恭穆

姜淮伯

編輯

之子。辛禑初登第,歷密直提學。入本朝,爲東北面都巡問使。有《通亭集》行於世。

本朝河崙

編輯

高麗末登第,歷揚中外,有經濟之材。佐我太宗爲定社、佐命功臣,封晉山府院君。官至領議政。諡文忠。有《浩亭集》。

河演

編輯

允源之孫[26]。登第,官至領議政。諡文孝

河敬復

編輯

中武擧,官至議政府贊成事。諡襄靖

河漢

編輯

敬復之子。亦以武勇稱。官至中樞。諡剛莊

鄭以吾

編輯

登第,官至都摠制。諡文定。工詩,有《郊隱集》。

鄭陟

編輯

以鄕貢登第,官至知中樞院事、修文殿大提學。諡恭戴。性勤恪,淸介自守。凡朝廷儀禮,多所擬議。世祖常語之曰:「世宗以淸直二字許卿,言猶在耳。」仍賜衣馬。

姜碩德

編輯

淮伯之子。官至知敦寧府事。諡戴愍。有《玩易齋集》。

姜希顔

編輯

碩德之子。登第,官至仁順府尹。有文名,篆、隷、眞、草與畫俱妙。

姜孟卿

編輯

淮伯孫也。登第,所歷皆淸要。世祖朝,以佐翼功臣封晉山府院君。官至領議政。諡文景

姜希孟

編輯

希顔之弟。丁卯科狀元。後以翊戴、佐理功臣封晉山君。官至議政府左贊成。諡文良。詩文精深醞藉,有《私淑齋集》十七卷。

河叔山

編輯

世祖朝親試狀元。官至樂安郡守。後以疾不仕。

姜子平

編輯

丁丑科狀元。再爲承旨,官至全羅道觀察使。弟子順尙翁主,爲班城尉

新增鄭誠謹

編輯

之子。爲人忠孝淸直。登第,官至承旨。嘗爲成廟心喪三年。燕山朝被殺。子舟臣,登第,早歿。

河叔溥

編輯

敬復之孫。登武科,歷官至參判。以淸簡稱。諡敬節

姜龜孫

編輯

希孟之子。登第,官至右議政。諡肅憲

柳順汀

編輯

有文武材。魁丁未科,揚歷中外。當燕山末,與成希顔朴元宗等決策靖國。官至領議政。諡文定

姜渾

編輯

早登第。工文章。燕山朝爲承旨。參靖國功,封晉川君。官至判中樞。諡文簡

姜詗

編輯

子平之子。登第,官至大司諫。燕山甲子被殺,今上初贈參判。

新增寓居

編輯

本朝曺淑沂

編輯

登第,官至觀察使。

孝子

編輯

新羅聖覺

編輯

自號居士,依止一利縣法定寺。後歸家,養母至孝。母老病,割股食之,及死,至誠襄事。惠恭王賜租三百石。

高麗鄭愈、鄭愻

編輯

竝知善州任德之子。恭愍朝,從父戍河東郡賊乘夜猝至,衆皆遁,任德病不能騎馬,兄弟扶擁而走。賊追及之,騎馬射殺數人,賊不敢前。有一賊奮劍突進,刺任德頰,自以身蔽之,且斬四人,任德得免,竟沒於賊。事聞,授愈宗簿丞。

姜安命

編輯

天性至孝。父母每與隣老置酒自娛,安命與妻盡力供辦,未嘗有難色。親歿,哀毀過禮,事死如生。洪武庚午旌閭。

河玄夫

編輯

仕爲司直。爲九十歲母,嘗糞吮腫,前後居父母憂六年。

余孝悌

編輯

性至孝。嘗竭力事親,母死,居廬三年。一日烏銜香案上沙盃而去,孝悌嘆曰:「烏雖微物,實有反哺之德,予之孝心,曾烏之不若,故致此銜去。」深自痛傷。夢有老父曰:「勿哀,三日必得。」及期,烏復銜置案上。聞者皆以爲誠孝所感。事聞旌閭。

本朝牟恂

編輯

世宗朝登第,歷官至左司諫大夫。嘗吮母腫而愈,後又母病,嘗糞。事聞旌閭。

君萬

編輯

優人也。其父夜被虎搏,君萬呼天待朝,挾弓矢入山。虎食之盡,負嵎視君萬,哮吼而前,吐所食支節。君萬一箭殪之,遂拔劍剖其腹,盡收遺骸,焚而葬之。

得妃

編輯

其父金繼南得癲疾,四年不差,得妃聞生人骨肉可療,自斷其左手第四指餌之,其病遂愈。成化八年旌門。

新增金白山

編輯

年十六,父爲虎所攬,白山揮鎌擊虎,父得免。成宗九年旌閭。

朴氤

編輯

父歿,當燕山時,短喪法嚴,氤服衰居廬,以終三年。今上四年旌閭。

姜應台

編輯

父得惡疾,斷指和藥以進,病癒。今上十一年旌閭。

烈女

編輯

高麗崔氏

編輯

靈巖士人仁祐女也。適州戶長鄭滿洪武己未,賊寇,闔境奔竄。時滿因事如京,賊闌入里閭。年方三十餘,有姿色,抱攜四子,走避山中。賊四出驅掠,遇,露刃以脅。抱樹而拒,奮罵曰:「等死爾。汚賊以生,無寧死義。」罵不絶口。賊遂害之,斃於樹下。賊擄二子以去。第三子習甫六歲,啼號屍側,襁褓兒猶匍匐就乳,血淋灕入口,尋亦斃焉。後十年己巳,都觀察使張夏以聞,乃命旌門,蠲習吏役。

新增本朝鄭氏

編輯

趙之瑞妻。燕山乙丑,之瑞遇害,沒財瀦宅。鄭氏結廬其側,設遺衣奠祭,以終三年。今上二年旌閭。

題詠

編輯

遺氓尙避秦

編輯

李穡《送人赴戎幕》詩:聞說頭流好,菁爲幕府隣。但令公事少,豈害出遊頻?怪語如聞,云云。君能蹤跡否?四海正風塵。

名城天下稀

編輯

前人詩:記室忘年友,云云。江樓涼滿座,竹閣翠沾衣。紅柹霜初重,白魚秋正肥。淸遊應未艾,南望送人歸。

靈臺寺遠雲埋谷

編輯

前人詩:云云,矗石樓高樹接天。

數點靑山枕碧湖

編輯

鄭與齡詩:云云,公言此是晉陽圖。水邊草屋知多少?中有吾廬畫也無?

柹園雨過金丹脆

編輯

崔瀣詩:云云,栗塢霜飛玉殼班。

晉陽佳麗曾經處

編輯

閔思平詩:云云,歌管樓臺入夢頻。且問如今無地主,滿江秋月屬何人?

文武英材生樂土

編輯

河演詩:云云,山川淑氣藹名城。

長川平楚風煙好

編輯

鄭以吾詩:云云,豪竹哀絲日月遲。

陜川郡

編輯

草溪郡

編輯

附錄

編輯
  1. 《靑坡集ㆍ智異山記》「四五」原作「新」。
  2. 《靑坡集ㆍ智異山記》「檜」原作「陰」。
  3. 《破閑集》「遊」原作「遂」。
  4. 《破閑集》「花」原作「杏」。
  5. 《破閑集》「始」原作「試」。
  6. 《東文選ㆍ泛舟遊晉州南江》「鳧」原作「鷗」。
  7. 《東文選ㆍ泛舟遊晉州南江》「踏」原作「掠」。
  8. 《東文選ㆍ泛舟遊晉州南江》「難狀」原作「未意」。
  9. 《東文選ㆍ泛舟遊晉州南江》「意」原作「景」。
  10. 《浩亭集ㆍ矗石城門記》「三」原作「二」。
  11. 《浩亭集ㆍ矗石城門記》「仕」原作「任」。
  12. 《東文選ㆍ鳳鳴樓記》「映」原作「顯」。
  13. 《東文選ㆍ鳳鳴樓記》「來」原作「待」。
  14. 《東文選ㆍ晉州矗石樓記》「是役」原作「是」。
  15. 《東文選ㆍ晉州矗石樓記》「樓」原作「構」。
  16. 《東文選ㆍ晉州矗石樓記》「林」原作「木」。
  17. 《東文選ㆍ晉州矗石樓記》「封」原作「華」。
  18. 《東文選ㆍ鳳鳴樓記》「爲」原作「偶」。
  19. 《東文選ㆍ鳳鳴樓記》「流」原作「儀」。
  20. 《東文選ㆍ鳳鳴樓記》「山」原作「江」。
  21. 《東文選ㆍ鳳鳴樓記》「上」原作「出」。
  22. 《東文選ㆍ晉州矗石樓次鄭勉齋韻》「平」原作「年」。
  23. 《㵢谿集ㆍ次矗石樓韻》「重重」原作「童童」。
  24. 《東文選ㆍ智異山水精社記》「賢」原作「仙」。
  25. 《東文選ㆍ智異山水精社記》「成」原作「落成」。
  26. 此句系新增,但未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