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傳註疏/卷05
桓公卷五
編輯(起七年,盡十八年)
桓公七年
編輯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焚之者何?樵之也。(樵,薪也。以樵燒之故,因謂之樵之。樵之,齊人語。○樵,似遙反,薪也。)
疏「焚之者何」。○解云:咸丘是邑,而反焚之,故執不知問。
樵之者何?以火攻也。何言乎以火攻?(據戰伐不道所用兵。○攻,音貢,又如字,下同。)
疏「樵之者何」。○解云:雖言焚言樵,仍非攻邑之義,故執不知問。
疾始以火攻也。(征伐之道,不過用兵,服則可以退,不服則可以進。火之盛炎,水之盛衝,雖欲服罪,不可復禁,故疾其暴而不仁也。傳不託始者,前此未有,無所託也。○復,扶又反。)咸丘者何?邾婁之邑也。曷為不係乎邾婁?(據郱、鄑、郚係紀。○郱,步丁反。鄑,子斯反,一音晉。郚,音吾。)
疏「咸丘者何」。○解云:欲言是國,經典未有;欲言非國,文無所係,故執不知問。○注「據郱鄑郚係紀」。○解云:莊元年冬,「齊師遷紀郱、鄑、郚」是。
國之也。(欲使如國,故無所係。加之者,辟實國也。)曷為國之?(據郱、鄑、郚不國。)君存焉爾。(所以起邾婁君在咸丘邑,明臣子當赴其難,與在國等也。日者,重錄以火攻也。○難,乃旦反。)
疏注「日者」至「攻也」。○解云:正以侵伐例時,即隱七年「秋,公伐邾婁」之屬是也,故決之。
夏,穀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皆何以名?(據滕,薛不名也。)
疏注「據滕、薛不名也」。○解云:即隱十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是也。失地之君也。其稱侯朝何?(據以賤也。)
疏「失地之君也」。○解云:即《曲禮下》雲「諸侯失地名」是。
貴者無後,待之以初也。(穀、鄧本與魯同貴為諸侯,今失爵亡土來朝,託寄也,義不可卑,故明當待之如初,所謂「故舊不遺,則民不偷」。無後者,施於所奔國也。獨妻得配夫,託衣食於公家,子孫當受田而耕,故云爾。下去二時者,桓公以火攻人君,故貶,明大惡。不月者,失地君朝惡人,輕也。名者,見不世也。○不偷,他侯反,本又作「俞」。去,起呂反。見,賢遍反。)
疏注「無後」至「大惡」。○解云:知如此者,正以《郊特牲》雲「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繼世」,彼注云「寓,寄也。寄公之子,非賢者世不足尊也」,是其義;又雲「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注云「賢者,子孫恆能法其先父德行」。○注「不月」至「輕也」。○解云:朝例時,春秋常典,即文十五年「夏,曹伯來朝」是也。而此責其月者,以文十二年「春,王正月,盛伯來奔」,傳雲「盛伯者何?失地之君」。彼書月見其奔重,宜厚遇之,此不月者,朝惡人輕故也。僖二十年「夏,郜子來朝」,僖公非惡人而不月者,正以朝輕於奔故也。然則此注因桓惡人,故言此。若其不然,正宜直雲失地之君來朝輕矣。○注「名者,見不世也」。○解云:郜子、盛伯皆不名者,兄弟故也。
桓公八年
編輯八年,春,正月,己卯,烝。烝者何?冬祭也。春曰祠,(薦尚韭卵。祠,猶食也,猶繼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親繼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別死生。○烝,之承反,冬祭也。祠,嗣絲反。卵,力管反。猶食,音飼,下同。別,彼列反。)夏曰礿,(薦尚麥苗。麥始熟可礿,故曰礿。○礿,音予若反,本又作「禴」,同。)
疏「烝者何」。○解云:欲言宗廟之祭,而文無所係;欲言祭天,天無烝名,故執不知問。○注「薦尚韭卵」,又注「薦尚麥」至「曰礿」。○解云:《王制》云:「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肫,稻以雁。」
秋曰嘗,(薦尚黍肫。嘗者,先辭也。秋穀成者非一,黍先熟可得薦,故曰嘗。)冬曰烝。(薦尚稻雁。烝,眾也,氣盛貌。冬萬物畢成,所薦眾多,芬芳備具,故曰烝。無牲而祭謂之薦。天子四祭四薦,諸侯三祭三薦,大夫、士再祭再薦。祭於室,求之於幽;祭於堂,求之於明;祭於祊,求之於遠:皆孝子博求之意也。大夫求諸明,士求諸幽,尊卑之差也。殷人先求諸明,周人先求諸幽,質文之義也。禮,天子、諸侯、卿大夫牛羊豕凡三牲,曰大牢;天子元士、諸侯之卿大夫羊豕凡二牲,曰少牢;諸侯之士特豕。天子之牲、角握,諸侯角尺,卿大夫索牛。○祊,必庚反。少,詩照反。索,所百反。)
疏注「無牲」至「之薦」。○解云:謂無牛羊豕之牲也。而中霤禮雲祭五祀於廟,用牲有屍,皆薦於奧。何以薦用牲?彼謂正祭之時,先薦於奧,仍自無牲;其正祭五祀,乃用牲有屍耳。○注「天子」至「差也」。○解云:皆時王之禮,中霤禮亦然。○注「殷人」至「義也」。○解云:即《郊特牲》雲「殷人先求諸陽,周人先求諸陰」是也。○注「禮天」至「大牢」。 ○解云:皆時王之禮也。○注「天子」至「索牛」。○解云:皆指祭宗廟之牲也,仍不妨《王制》雲「祭天地之牛角繭栗,賓客之牛角尺」之文也。
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譏亟也。(亟,數也。屬十二月巳烝,今復烝也。不異烝祭名而言烝者,取冬祭所薦眾多,可以包四時之物。○亟,去冀反,數也,注及下同。數,所角反。屬十,音燭,下同。今復,扶又反,下同。)
疏注「屬十」至「烝也」。解云:烝者,冬祭之名。明去年十二月巳有烝,但得常不書,今正月復作烝,故言亟。○注「不異」至「之物」。○解云:烝者,冬時祭名。前已作訖,今宜易名,而猶言烝,故說之也。
亟則黷,黷則不敬。(黷,渫黷也。○黷,徒木反。渫,息列反。)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黷。(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故將祭,宮室既脩,牆屋既繕,百物既備,序其禮樂,具其百官,散齊七日,致齊三日,夫婦齊戒沐浴,盛服,君牽牲,夫人奠酒;君親獻屍,夫人薦豆。卿大夫相君,命婦相夫人,洞洞乎,屬屬乎如弗勝,如將失之,濟濟乎致其敬也,愉愉乎盡其忠也,勿勿乎其欲饗之也。文王之祭,事死如事生,孝子之至也。○養,餘亮反。散齊,素旦反;下側皆反。相君,息亮反,下同。洞洞,大董反。勝,音升。濟濟;子禮反,又似兮反。愉愉,羊朱反。勿勿,如字。)
疏注「君子」至「敬享」。○解云:《祭義》文也。彼鄭注云「享,猶祭也」。○注「故將祭」至「百官」。○解云:皆出《祭義》,何氏差約言之也。○ 注「散齊七日」。○解云:即《祭統》雲「故散齊七日以定之」,注云「定者,定其志意也」。定其志意者,謂齊之日不禦不樂不吊是也。○注「致齊三日」。○解云:即《祭統》雲「致齊三日以齊之」,是致齊者,即鄭氏雲「致之言至,致謂深也、審也」之屬是也。○注「夫婦」至「奠酒」。○解云:案今《祭義》酒作 「盎」字。鄭注云「奠盎,設盎齊之樽」,蓋所見異,或何休以義引之,不取正文。○注「君親」至「如事生」。○解云:皆出《祭義》,唯孝子之至一句,注者之言也。注禮本下為士製者,即《士喪禮》、《士虞》、《士相見》之屬是也。言此者,欲道庶人無禮篇,故傳家偏舉言之。即《曲禮》上篇「禮不下庶人」鄭注云:「為其遽於事,且不能備物。」義亦通於此。
疏則怠,怠則忘。(怠,解。○疏,音疏,下注同。解,古賣反。)士不及茲四者,則冬不裘,夏不葛。(禮本下為士製。茲,此也。四者,四時祭也。疏數之節,靡所折中,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感四時物而思親也。祭必於夏之孟月者,取其見新物之月也。裘葛者,禦寒暑之美服。士有公事,不得及此四時祭者,則不敢美其衣服,蓋思念親之至也。故孔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折中,之設反;下丁仲反。禦寒,魚呂反,又如字。不與,音預。)
疏注「禮本下為士製」。○解云:即《士喪禮》、《士虞》、《士相見》之屬是也。言此者欲道庶人無禮篇,故傳家偏舉言之,即《曲禮上》篇「禮不下庶人」,鄭注云「為其遽於事,且不能備物」,義亦通於此。
天王使家父來聘。(家,采地。父,字也。天子中大夫氏采,故稱字,不稱伯仲也。)
疏注「天子」至「仲也」。○解云:上大夫稱伯仲者,即祭伯、南季之屬是也。次大夫不稱伯仲者,即此是也。下大夫稱官氏名且字者,即宰渠伯糾是也。
夏,五月,丁丑,烝。○何以書?譏亟也。(與上祀同為亟也。)
疏注「與上」至「亟也」。○解云:周之三月,乃是夏之孟月,自有春祠之禮。今周之五月,乃夏之三月也,猶與上祠同在一時而復為烝,故曰與上祀同為亟也。
秋,伐邾婁。
冬,十月,雨雪。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不時也。(周之十月,夏之八月,未當雨雪,此陰氣大盛,兵象也。是後有郎師、龍門之戰,氵不血尢深。○雨雪,於付反。氵不,古流字。)
疏注「是後」至「尤深」。○解云:郎師,即下十年「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是也。其龍門之戰者,即下十三年「公會紀侯、鄭伯。已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云云是也。《春秋說》雲「龍門之戰,民死傷者滿溝」,故此注云「氵不血尢深」也。
祭公來,遂逆王後於紀。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官,下應十二子。祭者,采也。天子三公氏采稱爵。○祭公,側介反,後「祭仲」、「祭叔」放此。應,應對之應。)
疏「祭公者何」。○解云:欲言諸侯,而逆王後;欲言大夫,而經文言公,故執不知問。○注「天子」至「采也」。○解云:《春秋說》云:「立三台以為三公,北斗九星為九卿,二十七大夫內宿部衛之列,八十一紀以為元士,凡百二十官焉。下應十二子。」宋氏云:「十二次,上為星,下為山川也。」此言天子立百二十官者,非直上紀星數,亦下應十二辰,故曰下應十二子也。○注「三公氏采稱爵」者。解云:即祭公、周公是也。上大夫即例稱五十字,即祭伯、南季、榮叔之屬是也。次大夫例稱二十字,即家父之屬是也。下大夫係官氏名且字,即宰渠伯糾是也。上士名氏通,石尚是也。次士以官錄,即宰咺是。下士略稱人,「公會王人於洮」是也。其劉子、單子之屬,不稱字而稱子者,謂諸侯入為天子大夫,故設文,非王臣之常稱。若然,祭公、周公官爵適等,而僖九年「夏,公會宰周公」,特加「宰」者,彼傳雲「宰周公者何?天子之為政者也」,注云「宰,猶治也。三公之職號,尊名以加宰,知其職大尊重,當與天子參聽萬機,而下為諸侯所會,惡不勝任,故加宰」,仍非常稱也。
何以不稱使?(據宰周公稱使。)
疏注「據宰周公稱使」者。○解云:即僖三十年「天王使宰周公來聘」是也。而稱宰者,義與九年同。婚禮不稱主人。(時王者有母也。)遂者何?生事也。(生,猶造也。專事之辭。)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據待君命,然後卒大夫也。)
疏注「據待」至「夫也」。○解云:成十七年十一月,「壬申,公孫嬰齊卒於貍軫」,傳雲「非此月日也,曷為以此月日卒之?待君命然後卒大夫。曷為待君命然後卒大夫?曷為待君命然後卒大夫?前此者,嬰齊走之晉。公會晉侯,將執公,嬰齊為公請。公許之反為大夫,歸至於貍軫而卒,無君命不敢卒大夫。公至,曰:『吾固許之反為大夫。』然後卒之」者是也。
成使乎我也。(以上來無事,知遂成使於我。○成使,所吏反,注及下「成使」同。)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為媒,可則因用是往逆矣。(婚禮成於五:先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然後親迎。時王者遣祭公來,使魯為媒,可則因用魯往迎之,不復成禮,疾王者不重妃匹,逆天下之母若逆婢妾,將謂海內何哉?故譏之。不言如紀者,辟有外文。○媒,亡杯反。請期,音情,又七並反。迎,魚敬反。妃匹,音配,絕句。)
疏注「不言」至「外文」。○解云:外相如者,例所不錄,言如紀即外相如,故曰辟有外文也。女在其國稱女,此其稱王後何?王者無外,其辭成矣。
疏「女在其國稱女」者。○解云:即隱二年「紀履緰來逆女」,上三年「公子翬如齊逆女」之屬是也。
桓公九年
編輯九年,春,紀季薑歸於京師。其辭成矣,則其稱紀季薑何?自我言紀。父母之於子,雖為天王後,猶曰吾季薑。(明子尊不加於父母。)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以季薑言歸。)
疏「京師者何」。○解云:欲言天子之居,而文不言王;欲言凡國,而為王後所歸,故執不知問。
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地方千里,周城千雉,宮室官府,制度廣大,四方各以其職來貢,莫不備具,所以必自有地者,治自近始,故據士,與諸侯分職而聽其政焉,即《春秋》所謂內治其國也。書季薑歸者,明魯為媒,當有送迎之禮。○治自,直吏反。)
疏「京者」至「言之」。○解云:京師之名,理須訓解,故分而問之。○注「地方千里」。○解云:即《詩》雲「邦圻千里」是也。○注「周城千雉」。○解云:在定十二年。○注「即春」至「之禮」。○解云:《春秋》據魯為王,故內魯,若周公制禮,內京師然也。
夏,四月。秋,七月。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諸侯來曰朝,此世子也,其言朝何?(據臣子一例當言聘。○射,音亦。)
疏「諸侯來曰朝」。○解云:隱十一年師解雲爾,故此弟子執而難之。○注「據臣」至「言聘」。○解云:僖元年傳文。
《春秋》有譏父老子代從政者,則未知其在齊與?曹與?(在齊者,世子光也。時曹伯年老有疾,使世子行聘禮,恐卑,故使自代朝,雖非禮,有尊厚魯之心,傳見下卒葬詳錄,故序經意依違之也。小國無大夫,所以書者,重惡世子之不孝甚。○齊與,音餘,絕句,下同。惡,或烏路反。)
疏注「在齊」至「光也」。○解云:即襄九年「冬,公會晉侯」已下「滕子、薛伯、小邾婁子、齊世子光伐鄭」,十一年「公會晉侯」已下「齊世子光、莒子、邾婁子」云云「伐鄭」是也。○注「時曹」至「之心」。○解云:正以十年春卒,今又世子代其朝,故知其疾也。○注「傳見」至「詳錄」。○解云:即十年「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夏,五月,葬曹桓公」是也。○注「故序」至「孝甚」。○解云:世子代朝,明亦合譏;世子序諸侯之上,明亦合譏,而傳雲未知在齊曹者,正以其卒葬詳錄,故依違之不信言耳。
桓公十年
編輯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小國始卒,當卒月葬時,而卒日葬月者,曹伯年老,使世子來朝,《春秋》敬老重恩,故為魯恩錄之尢深。)
疏注「小國」至「尤深」。○解云:所傳聞之世,未錄小國卒葬,所聞之世乃始書之。其書之也,卒月葬時,文九年「秋,八月,曹伯襄卒」;冬,「葬曹共公」者是也。今卒日葬月者,正以敬老重恩故也。云云之說,當文皆自有解。
秋,公會衛侯於桃丘,弗遇。會者何?期辭也。其言弗遇何?公不見要也。(時實桓公欲要見衛侯,衛侯不肯見公,以非禮動,見拒有恥,故諱使若會而不相遇。言弗遇者,起公要之也。弗者,不之深也。起公見拒深。傳言公不要見者,順經諱文。○見要,一遙反,注同。)
疏「會者何」。○解云:經既書會,作聚集之名;尋言弗遇,是未見之稱,故執不知問。
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郎者何?吾近邑也。(以言來也。)
疏「郎者何」。○解云:欲言是邑,戰於其內;欲言非邑,經有城郎之文,故執不知問。○注「以言來也」。○解云:凡言來者,鄉內之辭,今經言來,故知近邑也。而僖四年「楚屈完來盟於師」,是時在召陵,而言來者,據師道楚,故得言來。吾近邑,則其言來戰於郎何?(據齊師、宋師次於郎不言來,公敗宋師不言戰,龍門之戰不舉地也。)
疏注「據齊師」至「不言來」。○解云:在莊十年。○注「公敗」至「不言戰」。○解云:隱十年「公敗宋師於菅」,莊十年「公敗宋師於乘丘」,莊十一年「公敗宋師於鄑」,凡有三經,宜隱十年以當之。○注「龍門」至「地也」。解云:即下十三年春,「公會紀侯、鄭伯。己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云云,依《春秋說》雲是龍門之戰,而不言戰於龍門是也。
近也。惡乎近?近乎圍也。(地而言來者,明近都城,幾與圍無異。不解戰者,從下說可知。○惡,音烏。明近,附近之近。幾,音祈。)
疏「近也」至「圍也」。○解云:近,讀如附近之近。國,讀如圍。言兵圍都城相似,故言近乎圍也。考諸古本,圍皆作「國」字,而舊解以國為圍。
此偏戰也。何以不言師敗績?(據十三年師敗績。偏,一面也。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
疏注「據十」至「相詐」。○解云:即龍門之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是也。
內不言戰,言戰乃敗矣。(《春秋》託正於魯。戰者,敵文也。王者兵不與諸侯敵,戰乃其已敗之文,故不復言師敗績。魯不復出主名者,兵近都城,明舉國無大小,當戮力拒之。○不復,扶又反,下同。戮,音六,又力彫反,字亦作勠。)
桓公十有一年
編輯十有一年,春,正月,齊人、衛人、鄭人盟於惡曹。(月者,桓公行惡,諸侯所當誅,上三國來戰於郎。今復使微者盟,故為魯懼,危錄之。○行,下孟反。屬,音燭。今復,扶又反,下「故復」同。為,於偽反。)
疏注「月者」至「錄之」。○解云:正以微者盟例合時,今而書月,故須解之。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寤,吾故反。)
秋,七月,葬鄭莊公。(莊公殺段,所以書葬者,段當國,本當從討賊辭,不得與殺大夫同例。)
疏注「莊公」至「同例」。解云:《春秋》之例,君殺無罪大夫,皆去其葬,即成十年「晉侯孺卒」,注云「不書葬者,殺大夫趙同」等是。今段有罪,故莊公書葬也。然則此言不得與殺大夫同例者,謂不得與殺無罪大夫同例耳。
九月,宋人執鄭祭仲。祭仲者何?鄭相也。(不言大夫者,欲見持國重。○相,息亮反。見,賢遍反,下同。)
疏「祭仲者何」。解云:欲言無罪,聽脅立篡;欲言有罪,褒而稱字,故執不知問。
何以不名?賢也。何賢乎祭仲?(據身執君出,不能防難。○防難,乃旦反,下同。)以為知權也。(權者,稱也。所以別輕重,喻祭仲知國重君輕。君子以存國,除逐君之罪,雖不能防其難,罪不足而功有餘,故得為賢也。不引度量者,取其平實以無私。○稱,尺證反。別,彼列反。)其為知權奈何?古者鄭國處於留,先鄭伯有善於鄶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國而遷鄭焉。(遷鄭都於鄶也。○鄶,古外反。)而野留(野,鄙也。傳本上事者,解宋所以得執祭仲,因以為戒。)莊公死已葬,祭仲將往省於留,塗出於宋、宋人執之。(宋人,宋莊公也。)謂之曰:「為我出忽而立突。」(突,宋外甥。○為,於偽反,下注「為突」、「非能為突」、「為賂」、「為突歸」、「為承」同。)祭仲不從其言,則君必死,國必亡。(祭仲死,而忽[A12H]為突所驅逐而出奔,經不書忽奔,見微弱甚。是時宋強而鄭弱,祭仲探宋莊公本弒君而立,非能為突,將以為賂動,守死不聽,令自入,見國無拒難者,必乘便將滅鄭,故深慮其大者也。○令自,力呈反,下同。便,婢麵反。)
疏注「祭仲死」至「者也」。○解云:下十五年「秋,九月,鄭伯突入於櫟」,傳雲「櫟者何?鄭之邑。曷為不言入於鄭?未言爾。曷為末言爾?祭仲亡矣。然則曷為不言忽之出奔?言忽為君之微也。祭仲存則存矣,祭仲亡則亡矣」者是。注「祭仲探宋莊公本弒君而立」者。在桓二年。
從其言,則君可以生易死,國可以存易亡,少遼緩之。(宋當從突求賂,鄭守正不與,則突外乖於宋,內不行於臣下,遼假緩之。)
疏「君可以生易死」。○解云:謂易去死也。○「國可以存易亡」。○解云:易去亡也。
則突可故出,而忽可故反,是不可得則病,(使突有賢才,是計不可得行,則己病逐君之罪。)
疏「則突可故出」。○解云:突可以此之故出之也。○「而忽可故反」。○解云:言忽可以此之故而反之也。○「是不可得則病」。○解云:言己終能出突而反忽,則為權之成;若不能如是,乃為其病矣。
然後有鄭國。(己雖病逐君之罪,討出突,然後能保有鄭國,猶愈於國之亡。)
疏「然後有鄭國」。○解云:言突有賢才,己計不行,雖然,仍須勉力討之。令忽有國雖費功力,猶愈於國之亡也。
古人之有權者,祭仲之權是也。(古人,謂伊尹也。湯孫大甲驕蹇亂德,諸侯有叛誌,伊尹放之桐宮,令自思過,三年而復成湯之道。前雖有逐君之負,後有安天下之功,猶祭仲逐君存鄭之權是也。○大,音泰。)
疏注「古人」至「之道」。○解云:出《書序》。《長義》雲「若令臣子得行,則閉君臣之道,啟篡弒之路」。解云:權之設,所以扶危濟溺,舍死亡無所設也。若使君父臨溺河井,寧不執其發乎?是其義也。
權者何?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權之所設,舍死亡無所設。(設,施也。舍,置也。如置死亡之事不得施。)
疏「權者何」。○解云:欲言正,逐君立庶;欲言不正,今又言權,故執不知問
。行權有道:自貶損以行權,(身蒙逐君之惡,以存鄭是也。)不害人以行權。(己納突,不害忽是也。)殺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為也。(祭仲死則忽死,忽死則鄭亡。生者,乃所以生忽存鄭,非苟殺忽以自生,亡鄭以自存。反覆道此者,皆所以解上死亡不施於己。宋不稱公者,脅鄭之篡,首惡當誅,非伯執也。祭仲不稱行人者,時不銜君命出使,但往省留耳。執例時,此月者,為突歸鄭奪正,鄭伯出奔。○覆,芳服反。使,所吏反。)
疏注「皆所」至「於己」。○解云:言上辟死辟亡,皆為忽故也。○注「宋不」至「執也」。○解云:決成十五年「晉侯執曹伯歸於京師」稱爵也。即僖四年傳雲「稱侯而執者,伯討也。稱人而執者,非伯討」是也。○注「祭仲」至「留耳」。○解云:決定六年「秋,晉人執宋行人樂祁犁」之屬稱行人也。○注「執例時」者。○解云:即祁犁言秋是也。而僖十九年六月,「己酉,邾婁人執鄫子用之」而書日者,彼注云「日者,魯不能防正其女,以至於此,明當痛其女禍而自責之」。然則凡執例時,而在日月下者,皆當文有解。
突歸於鄭。突何以名?(據忽復歸於鄭,俱祭仲所納,係國稱世子,不但名也。)
疏注「據忽」至「名也」。○解云:即十五年「鄭世子忽復歸於鄭」是。
挈乎祭仲也。(挈,猶提挈也。突當國,本常言鄭突,欲明祭仲從宋人命,提挈而納之,故上係於祭仲。不係國者,使與外納同也。時祭仲勢可殺突,以除忽害而立之者,忽內未能懷保其民,外未能結款諸侯,如殺之,則宋軍強乘其弱,滅鄭不可救,故少遼緩之。○挈,苦結反,提挈也。)
疏注「欲明」至「同也」。○解云:言與外納同者,即係祭仲言於鄭是也。言似僖二十五年「楚人圍陳,納頓子於頓」,文十四年「晉人納接菑於邾婁」之屬是也。
其言歸何?(據小白言入。)
疏注「據小白言入」。○解云:即莊九年「齊小白入於齊」是也。
順祭仲也。(順其計策,與使行權,故使無惡。)
疏注「順其」至「無惡」。○解云:下十五年傳例雲「歸者出入無惡」,故言此。
鄭忽出奔衛。忽何以名?(據宋子既葬稱子。)
疏注「據宋」至「稱子」。解云:僖九年三月,「宋公禦說卒」,「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已下。「盟於葵丘」是也。若然,案彼經文,宋公禦說三月卒,夏則公會宋子於葵丘,計應未葬,故注云「宋未葬不稱子某者,出會諸侯,非居屍柩前,故不名也」。此雲「宋子既葬稱子者,謂以其非居屍柩之前,故作已葬之稱。而單言子,況此鄭忽之父,久已葬訖而反名,故難之。
《春秋》伯子男一也,辭無所貶。(《春秋》改周之文,從殷之質,合伯子男為一,一辭無所貶,皆從子,夷狄進爵稱子是也。忽稱子,則與《春秋》改伯從子辭同,於成君無所貶損,故名也。名者,緣君薨有降既葬名義也,此非罪貶也。君子不奪人之親,故使不離子行也。王者起所以必改質文者,為承衰亂救人之失也。天道本下,親親而質省;地道敬上,尊尊而文煩。故王者始起,先本天道以治天下,質而親親,及其衰敝,其失也親親而不尊;故後王起,法地道以治天下,文而尊尊,及其衰敝,其失也尊尊而不親,故復反之於質也。質家爵三等者,法天之有三光也。文家爵五等者,法地之有五行也。合三從子者,製由中也。○ 省,所景反。)
疏注「夷狄」至「名也」。○解云:襄二十九年「吳子使劄來聘」,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之屬是也。○注「名者」至「義也」。○解云:言君薨稱子某,既葬稱子者,正以既葬稍殺,故不得名也。然則初薨所以名者,降於既葬也。今鄭忽書名者,緣君薨而名之義也。○注「天道本下,親親而質省」者已下至「反之於質」。皆出於《樂說》文。○注「質家爵三等,法天之有三光也」已下。皆《春秋說》文也。
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於折。柔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以俠卒也。輒發傳者,無氏嫌貶也。所以不卒柔者,深薄桓公,不與有恩禮於大夫也。盟不日者,未命大夫盟會用兵,上不及大夫,下重於士,罰疑從輕,故責之略。蔡侯稱叔者,不能防正其姑姊妹,使淫於陳佗,故貶在字例。○折,之設反,又時設反;一本作「析」,思曆反。)
疏「柔者何」。○解云:欲言大夫,經不言氏;欲言微者,而書其名,故執不知問。○注「以俠卒也」。○解云:隱九年春「俠卒」,傳云:「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彼注云「以無氏而卒之也」。然則此亦無氏而書見,故知未命之大夫也。○注「輒發」至「貶也」。○解云:凡內大夫不書氏有二義;若未命大夫亦無氏,而此與俠是也;貶者亦無氏,即無駭與翬之是也,故此注云「無氏嫌貶也」。○注「所以」至「夫也」。○解云:欲道俠之卒當隱公之世,故得書之。○注「盟不」至「之略」。○解云:《春秋》之例,不信者日,下十二年「及鄭師伐宋。丁未,戰於宋」,是其違信矣。不日者,正以未命大夫,故責之略也。○注「蔡稱」至「字例」。○解云:正以隱八年「蔡侯考父卒」,故有其姑姊妹淫於陳侯佗之事。在上六年。
公會宋公於夫童。(○夫童,音扶;下音鍾,又如字,《左氏》作「夫鍾」。)冬,十有二月,公會宋公於闞。(○闞,口暫反。)
桓公十有二年
編輯十有二年,春,正月。
夏,六月,壬寅,公會紀侯、莒子盟於毆蛇。(○毆蛇,丘於反,又音曲侯反。蛇,音移,又音池。《左氏》作「曲池」。)秋,七月,丁亥,公會宋公、燕人盟於穀丘。(○燕,音胭。)
八月,壬辰,陳侯躍卒。(不書葬者,佗子也。佗不稱侯者,嫌貶在名例,不當絕,故復去躍葬也。○躍,予若反。佗子,大何反。故復,扶又反,下同。去,起呂反。)
公會宋公於郯。(○郯,音談,二傳作「虛」。)
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於龜。○丙戌,公會鄭伯盟於武父。(○父,音甫。)
丙戌,衛侯晉卒。(不蒙上日者,《春秋》獨晉書立記卒耳。當蒙上日,與不嫌異於篡例,故復出日明同。)
疏注「不蒙」至「明同」。○解云:《春秋》之例,篡不明者,至卒時合去日以略之,即僖二十四年冬,「晉侯夷吾卒」;襄十八年冬十月,「曹伯負芻卒於師」之屬是也。若其篡明,有立、入之文者,不嫌非篡,故不勞去日,即僖十七年冬十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莊二十一年「夏,五月,辛酉,鄭伯突卒」之屬是也。今此衛侯晉亦隱四年有立文,不嫌非篡,當日。若不重言丙戌,則嫌不蒙上日,以其篡故略之,是以重言丙戌以明嫌也。而言獨晉書立者,鄭突、齊小白皆上有人文,不言立,故言獨。
十有二月,及鄭師伐宋。丁未,戰於宋。戰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辟嫌也。惡乎嫌?嫌與鄭人戰也。(時宋主名不出,不言伐,則嫌內微者與鄭人戰於宋地,故舉伐以明之。宋不出主名者,兵攻都城,與郎同義。○惡乎,音烏,十三年傳同。)
疏注「宋不」至「同義」。解云:上十年「來戰於郎」,注云「魯不復出主名者,兵近都城,明舉國無大小,當戮力拒之」是也。此偏戰也。何以不言師敗績?內不言戰,言戰乃敗矣。
疏「此偏」至「敗矣」。○解云:上十年郎戰之下巳有此傳,今復發之者,上經來戰於魯,此則往戰於宋,嫌其異,故明之。
桓公十有三年
編輯十有三年,春,二月,公會紀侯、鄭伯。己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曷為後日?(據鞍之戰先書日。○鞍,音安。)
疏注「據鞍」至「書日」。○解云:成二年六月癸酉云云,「及齊侯戰於鞍」是也。
恃外也。其恃外柰何?得紀侯、鄭伯,然後能為日也。(得紀侯、鄭伯之助,然後乃能結戰日以勝。君子不掩人之功,不蔽人之善,故後日以明之。○勝,詩證反。蔽,必婢反。)內不言戰,此其言戰何?(據公敗宋師於菅。○菅,古顏反。)
疏注「據公」至「於菅」。解云:在隱十年。
從外也。(從外諸侯相與戰例。)曷為從外?(據戰於宋,不從外言敗績。)
疏注「據戰」至「敗績」。○解云:即上十二年也,於時有鄭人不書敗績之文矣。
恃外,故從外也。(明當歸功於紀、鄭,故從紀、鄭言戰。)何以不地?(據在下句。)
疏注「據在下句」。○解云:即下雲「郎亦近矣,郎何以地」。
近也。惡乎近?近乎圍。郎亦近矣,郎何以地?郎猶可以地也。(郎雖近,猶尚可言其處。今親戰龍門,兵攻城池,尢危,故恥之。績,功也。非義不戰,故以功言之。不言功者,取其積聚師眾,有尊卑上下次第行伍,必出萬死而不奔此,故以自敗為文,明當坐也。燕戰稱人,敗績稱師者,重敗也,戰少而敗多。言及者,明見我為主,故得汲汲敗勝之文。○處,昌慮反。行,戶郎反。)
疏「郎猶可以地也」。○解云:即上十年「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是也。○注「郎雖」至「其處」。○解云:謂郎雖在郊內,仍非攻城,猶可以舉其地。○注「今親」至「恥之」。○解云:《春秋說》雲「龍門之戰,民死傷者,滿溝也」者,主說此經,故知之。○注「績功」至「不戰」。○解云:凡書兵者,正得奉王命伐無禮,乃有戰事,故言非義不戰。○ 注「必出萬死」。○解云:若武王萬民致死而定天下之類。○注「燕戰」至「敗也」。○解云:蓋師不盡戰,故言戰少;敗時悉走,故言敗多。而莊二十八年「齊人伐衛,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傳即據此經雲「敗者稱師,衛何以不稱師?未得乎師也」,彼注云「未得成列為師也。詐戰不言戰,言戰者,衛未有罪,方欲使衛主齊見直文也」者是。
三月,葬衛宣公。(背殯用兵而月,不危之者,衛弱於齊、宋,不從亦有危,故量力不責也。○背殯,音佩,後「背殯」皆放此。)
疏注「背殯」至「責也」。○解云:隱三年傳雲「當時而不日,正也。當時而日,危不得葬也」。然則衛宣公去年十一月卒,至今年三月,正當五月之際,而又背殯用兵,宜書日以見危,而不日者,正以量力不責故也。
夏,大水。(為龍門之戰,死傷者眾,民悲哀之所致。○為,於偽反。)秋,七月。冬,十月。
桓公十有四年
編輯十有四年,春,正月,公會鄭伯於曹。
無冰。何以書?記異也。(周之正月,夏之十一月,法當堅冰。無冰者,溫也。此夫人淫泆,陰而陽行之所致。○泆,音逸。行,下孟反。)
夏,五。鄭伯使其弟語來盟。「夏,五」者何?無聞焉爾。(來盟者,聘而盟也。不言聘者,舉重也。內不出主名者,主國也,蒞盟可知。蒞盟、來盟例皆時。時者,從內為王義,明王者當以至信先天下。○蒞盟,音利,又音類,下同。)
疏「夏五者何」。○解云:正以文異常例,故執不知問。○注「蒞盟」至「天下」。○解云:其蒞盟書時者,僖三年「冬,公子友如齊蒞盟」;定十一年冬,「叔還如鄭蒞盟」之屬是也。其來盟書時者,宣七年「春衛侯使孫良夫來盟」之屬是也。而文十五年春,「三月,宋司馬華孫來盟」書月,彼注云「月者,文公微弱,大夫秉政,宋亦蔽於三世之黨,二亂結盟,故不與信辭」是也。然則來盟之例,例不言月,而此言夏五,師所不說,何氏以「五」字或衍文,故如此解。
秋,八月,壬申,禦廩災。禦廩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黍稷曰粢,在器曰盛。委,積也。禦者,謂御用於宗廟。廩者,釋治穀名。禮,天子親耕,東田千畝,諸侯百畝。後夫人親西郊採桑,以共粢盛祭服,躬行孝道以先天下。○廩,力甚反。粢盛,音諮;下音成。委,於鬼反,注同。積,子賜反。共,音恭。)
疏「禦廩者何」。○解云:欲言宮室,而文言禦廩;欲言倉庫,今被災之,於義不強,故執不知問。○注「廩者,釋治穀名」。○解云:謂廩之言藻之義故也。○注「禮天」至「天下」。○解云:皆出《祭義》之文。禦廩災,何以書?
記災也。(火自出燒之曰災。先是龍門之戰,死傷者眾,桓無惻痛於民之心,不重宗廟之尊,逆天危先祖,鬼神不饗,故天應以災禦廩。○應,應對之應。)
疏「禦廩災,何以書」。○解云:嫌覆問上粢盛委之所藏,故不但言何以書。
疏注「火自」至「曰災」。○解云:《公羊》之例,內悉言災,而復言火自出燒之者,入《春秋》始有此災,欲通人火不書之義也。
乙亥,嘗。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嘗也。(譏新有禦廩災而嘗之。)曰:「猶嘗乎?(難曰四時之祭不可廢,則無猶嘗乎?○難,乃旦反。)禦廩災,不如勿嚐而已矣。(當廢一時祭,自責以奉天災也。知不以不時者,書本不當嘗也。)
疏注「知不」至「嘗也」。○解云:周之八月,非夏之孟秋,而反為嘗,故以不時言之。冬,十有二月,丁巳,齊侯祿父卒。
宋人以齊人、衛人、蔡人、陳人伐鄭。以者何?行其意也。(以己從人曰行。言四國行宋意也。宋前納突求賂,突背恩伐宋,故宋結四國伐之。四國本不起兵,當分別之,故加以也。宋恃四國乃伐鄭,四國當與宋同罪,非為四國見輕重。○背,音佩。別,彼列反。見,賢遍反。)
疏「以者何」。○解云:正以宋非強國而以齊、衛,故執不知問。○注「宋前納突求賂」。○解云:上十一年宋人執鄭祭仲,「突歸於鄭」是。○注「突背恩伐宋」者。○解云:上十二年「及鄭師伐宋。丁未,戰於宋」是也。
桓公十有五年
編輯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來求車。何以書?譏。何譏爾?王者無求,求車非禮也。(王者千里,幾內租稅,足以共費;四方各以其職來貢,足以尊榮,當以至廉無為率先天下,不當求。求則諸侯貪,大夫鄙,士庶盜竊。求例時,此月者,桓行惡不能誅,反從求之,故獨月。○共費,音恭;下芳味反。行,下孟反,下「行惡」同。)
疏「何以書」至「禮也」。○解云:隱三年「武氏子來求賻」之下,傳雲「何以書?譏。何譏爾?喪事無求,求賻非禮也」。然則彼已有傳,而重發之者,正以彼雲「喪事無求」,恐此吉時得求,故明之。○注「諸侯」至「盜竊」。○解云:相對為優劣之稱也。○注「求例時」。○解云:隱三年「秋,武氏子求賻」,文九年「春,毛伯來求金」之屬是也。
三月,乙未,天王崩。(桓王也。)
夏,四月,己巳,葬齊僖公。(當時而日者,背殯伐鄭,危之。)
疏注「當時」至「危之」。○解云:去年十二月齊侯卒,至今年四月,是為當時隱三年傳雲「當時而不日,正也;當時而日,危不得葬」。今此書日,故曰危也。其背殯伐鄭者,即去年冬十二月「宋人以齊人」已下「伐鄭」是。
五月,鄭伯突出奔蔡。突何以名?(據衛侯出奔楚不名。不連爵問之者,並問。上已名,今復名,故使文相顧。○復,扶又反,下注「故復」,及傳文「復入」並注下「不復」皆同。)
疏注「據衛」至「不名」。○解云:在僖二十八年夏。○注「不連」至「並問」。○解云:正以下十六年傳雲「衛侯朔何以名」,哀八年傳雲「曹伯陽何以名」,故決之。○注「上巳」至「相顧」。○解云:欲言十一年已書名,故言復也。
奪正也。(明祭仲得出之,故復於此名,著其奪正,不以失眾錄也。月者,大國奔例月,重乖離之禍,小國例時。)
疏注「著其」至「錄也」。○解云:決襄十四年夏四月,「己未,衛侯衎出奔齊」之屬,書其名者,為失眾錄之故也。○注「月者」至「之禍」。○解云:下十六年十一月,「衛侯朔出奔齊」,及此書五月之屬皆是。○注「小國例時」。○解云:昭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齊」之屬是也。
鄭世子忽復歸於鄭。其稱世子何?(據上出奔不稱世子。)
疏注「據上」至「世子」。○解云:上十一年「鄭忽出奔衛」是也。
復正也。(欲言鄭忽,則嫌其出奔還入,與當國同文,反更成上鄭忽為當國,故使稱世子明復正,以效祭仲之權,亦所以解上非當國也。)
疏注「欲言」至「復正」。○解云:莊九年夏,「齊小白入幹齊」,傳雲「曷為以國氏?當國也」者是也。○注「以效祭仲之權」。○解云:即上十一年傳雲「而忽可故反」是也。
曷為或言歸,或言復歸?復歸者,出惡,歸無惡;復入者,出無惡,入有惡。入者,出入惡;歸者,出入無惡。(皆於還入乃別之者,入國犯命,禍重也。忽未成君出奔,不應絕。出惡者,不如死之榮也。入無惡者,出不應絕,則還入不應盜國。○別,彼列反。)
疏「曷為或言歸」。○解云:僖三十年「衛侯鄭歸於衛」之屬是。○「或言復歸」。○解云:此經是也。○「復入者」至「有惡」。○解云:襄二十三年「晉欒盈復入於晉」之屬是也。○「入者,出入惡」。○解云:下文「許叔入於許」,「鄭伯突入於櫟」之屬是也。
許叔入於許。(稱叔者,春秋前失爵,在字例也。入者,出入惡,明當誅也。不書出時者,略小國。)
疏注「稱叔」至「字例」。○解云:正以莊十六年「同盟於幽」,經書許男故也。○注「不書」至「小國」。○解云:正以上文忽與突出入並書故。
公會齊侯於鄗。(○鄗,戶老反,又火各反,《左傳》作「艾」,《穀梁》作「蒿」。)邾婁人、牟人、葛人來朝。皆何以稱人?(據言朝也。)
疏注「據言朝也」。○解云:正以隱十一年傳雲「諸侯來曰朝」。
夷狄之也。(桓公行惡,而三人俱朝事之。三人為眾,眾足責,故夷狄之。)
秋,九月,鄭伯突入於櫟。櫟者何?鄭之邑。曷為不言入於鄭?(據齊陽生立陳乞家,言入於齊。○櫟,力狄反,一音匹沃反。)
疏「櫟者何」。○解云:欲言國都,不言鄭;欲言入於鄭,復言櫟邑,故執不知問。○注「據齊」至「於齊」。○解云:在哀六年。彼傳雲「景公死而舍立,陳乞迎陽生於諸其家」,「諸大夫不得巳,皆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而君之爾」。然則陽生實入於陳乞家,而言入於齊。今突入於櫟,而不言於鄭,故難之。
末言爾。(末者,淺也。解不言入國意。)曷為末言爾?(據俱篡也。)祭仲亡矣。(亡,死亡也。祭仲亡則鄭國易得,故明入邑則忽危矣,不須乃入國也,所以效君必死,國必亡矣。○易,以豉反。)然則曷為不言忽之出奔?(據上言出奔也。)言忽為君之微也。祭仲存則存矣,祭仲亡則亡矣。(言忽微弱甚於鴻毛,僅若匹夫之出耳,故不復錄,皆所以終祭仲之言,解不虛設危險之嫌。)
疏注「皆所」至「之言」。解云:上雲祭仲亡則亡矣者,所以效十一年「君必死,國必亡」之文。今此傳雲「言忽為君之微也」已下者,可以終十一年「國可以存易亡」之文,故言皆所以終祭仲之言也。十一年雖不出祭仲之口,但傳家為祭仲而為此辭,故得雲祭仲之言也。○注「解不」至「之嫌」。○解云:權者,危險之事,祭仲比來欲為君存國,非徒然也。但國內凡人嫌其虛設,故作經傳以解之,故曰解不虛設危險之嫌。
冬,十有一月,公會齊侯、宋公、衛侯、陳侯於侈,伐鄭。(月者,善諸侯征突,善錄義兵也。不舉伐為重者,用兵重於會,嫌月為桓伐有危舉,不為義兵錄,故復錄會。○侈,昌氏反,二傳作「袲」。為桓,於偽反,下同。)
疏注「月者」至「錄會」。○解云:正以隱七年「秋,公伐邾婁」之屬,則言征伐例時,而此書月,故決之。
桓公十有六年
編輯十有六年,春,正月,公會宋公、蔡侯、衛侯於曹。
夏,四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蔡侯伐鄭。
秋,七月,公至自伐鄭。(致者,善桓公能疾惡同類,比與諸侯行義兵伐鄭。致例時,此月者,善其比與善行義,故以致,復加月也。○復,扶又反。)
疏注「致者」至「伐鄭」。○解云:桓是篡賊,動作有危,今能疾篡脫危而至,故致之。○注「致例時」。○解云:即上二年「冬,公至自唐」之屬是。
冬,城向。(○向,式亮反。)
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衛侯朔何以名?(據衛侯出奔楚不名。)
疏「衛侯朔何以名」。○解云:嫌問出奔之屬何以名,故復連句問之。○注「據衛」至「不名」。○解云:在僖二十八年。
絕。曷為絕之?(據俱奔也。)得罪於天子也。其得罪於天子奈何?見使守衛朔,(朔,十二月朔政事也。月所以朝廟告朔是也。)而不能使衛小眾。(時天子使發小眾,不能使行。)越在岱陰齊,(越,猶走也。岱,岱宗,泰山也。山北曰陰。先言岱陰,後言齊者,明名山大澤不以封諸侯,以為天地自然之利,非人力所能加,故當與百姓共之。傳著朔在岱陰者,明天子當及是時未能交連五國之兵早誅之。)
疏注「明天子」至「誅之」。○解云:其五國者,莊五年「冬,公會齊人、宋人、陳人、蔡人伐衛」是。
屬負茲舍,不即罪爾。(屬,託也。天子有疾稱不豫,諸侯稱負茲,大夫稱犬馬,士稱負薪。舍,止也。託疾止不就罪。○屬負茲,音燭,注同。屬,託也。諸侯有疾稱負茲,言朔託有疾。)
疏注「天子」至「負薪」者。○解云:皆漢禮之名。豫,詁為樂。諸侯言負茲者,謂負事繁多,故致疾。大夫言犬馬者,代人勞苦,行役遠方,故致疾。士稱負薪者,祿薄不足代耕,故致疾。
桓公十有七年
編輯十有七年,春,正月,丙辰,公會齊侯、紀侯盟於黃。
二月,丙午,公及邾婁儀父盟於趡。(本失爵在名例,中朝桓公稱人。今此不名者,蓋以為儀父最先與隱公盟,明元功之臣,有誅而無絕。○趡,翠癸反。)
疏注「本失」至「在名例」。○解云:正以隱元年得褒,乃書字故也。○注「中朝」至「名者」。○解云:即上十五年「邾婁人、牟人、葛人來朝」是。○注「蓋以」至「之臣」。○解云:隱元年「公及邾婁儀父盟於昧」是也。○注「有誅而無絕」。○解云:有誅者,十五年稱人,是責之。無絕者,今還其字,無絕其功故也。
五月,丙午,及齊師戰於奚。(夏者,陽也。月者,陰也。去夏者,明夫人不係於公也。此戰蓋由桓公曰「同非吾子」雲爾。○去,起呂反,下同。)
疏注「此戰」至「雲爾」。○解云:莊元年傳雲「公曰『同非吾子』」是。然則夫人薑氏三年至魯,六年九月莊公乃生,桓公何雲同非吾子?蓋夫人譖之也。或雲蓋在齊之日已共私通,魯侯知之,悼恨之言耳。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陳歸於蔡。(稱字者,蔡侯封人無子,季次當立,封人慾立獻舞而疾害季,季辟之陳。封人死,歸反奔喪,思慕三年,卒無怨心,故賢而字之。出奔不書者,方以起季奔喪歸,故使若非出奔歸。不稱弟者,見季不受父兄之尊,起宜為天子大夫。天子大夫不得與諸侯親通,故魯季子、紀季皆去其氏,唯卒以恩錄親,季友、叔卒是也。)
疏注「魯季」至「其氏」。○解云:即閔元年「季子來歸」,莊三年「紀季以酅入於齊」是也。○「唯卒」至「是也」。○解云:即僖十六年「公子季友卒」,宣十七年「公弟叔卒」是也。
癸巳,葬蔡桓侯。(稱侯者,亦奪臣子辭也。有賢弟而不能任用,反疾害之而立獻舞,國幾並於蠻荊,故賢季抑桓稱侯,所以起其事。○幾,音祁。並,必政反,又如字。)
疏注「稱侯」至「其事」。○解云:正以諸侯之葬皆稱公,故決之。及宋人、衛人伐邾婁。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是後夫人譖公,為齊侯所誘殺。去日者,著桓行惡,故深為內懼其將見殺無日。○行,下孟反。為,於偽反。)
疏注「去日」至「無日」。○解云:若以隱三年傳言之,即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若言某月某日日有食之者,謂二日食也。若言某月日有食之者,謂食在晦也。今此言朔而不書日,故此解之。
桓公十有八年
編輯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於濼。(○濼,郎沃反,又音洛,《說文》雲匹沃反。)公夫人薑氏遂如齊。公何以不言及夫人?(據公及夫人會齊侯於陽穀。)
疏注「據公」至「陽穀」。○解云:在僖十一年。夫人外也。(若言夫人,巳為公所絕外也。)
疏注「若言」至「外也」。○解云:欲言不假言及,是外之意。
夫人外者何?內辭也。(內為公諱辭。○為,於偽反。)其實夫人外公也。(時夫人淫於齊侯而譖公,故云爾。言遂者,起夫人本與公出會齊侯於濼,故得並言遂如齊。不書夫人會,書夫人遂者,明遂在夫人。齊侯誘公使遂如齊,以夫人譖公故。○譖公,側鴆反,下同。)
夏,四月,丙子,公薨於齊。(不書齊誘殺公者,深諱恥也。地者,在外為大國所殺,於國尤危。國重,故不暇隱也。)
疏注「不書」至「恥也」。解云:如此注者,正決昭十一年「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於申」之文也。○注「地者」至「隱也」。○解云:魯侯被殺,例不舉地,故隱公、閔公直言薨而已。今此言齊,故如此解。
丁酉,公之喪至自齊。(凡公薨外致日者,危痛之。外多窮厄伐喪,內多乘便而起,不可不戒慎。加之者,喪者死之通辭也,本以別死生,不以明貴賤,非配公之稱,故加之以絕。○便,婢麵反。別,彼列反。稱,尺證反。)
疏注「凡公」至「痛之」。○即此及定元年「夏,六月,癸亥公之喪至自乾侯」之屬是也。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已醜,葬我君桓公。賊未討,何以書葬?(據隱公也。)讎在外也。讎在外,則何以書葬?(據俱讎也。)君子辭也。(時齊強魯弱,不可立得報,故君子量力,且假使書葬。於可復讎而不復,乃責之,諱與齊狩是也。桓者,諡。禮,生有爵,死有諡,所以勸善懲惡也。禮,諸侯薨,天子諡之。卿大夫受諡於君,唯天子稱天以誄之。蓋以為祖祭乃諡,可酉公之喪至自齊;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是也。以公配諡者,終有臣子之辭。上葬日者,起生者之事也,且明王者當遣使者與諸侯共會之。加我君者,錄內也,猶君薨地也。○懲,直升反。使,所吏反。)
疏注「諱與齊狩是也」。○解云:莊四年「冬,公及齊人狩於郜。公曷為與微者狩?齊侯也。齊侯則其稱人何?諱與讎狩」是也。○注「禮諸」至「誄之」。解云:即《曾子問》曰「賤不誄貴,幼不誄長,禮也」,鄭注云「誄,累也。累列生時行跡,讀之以作諡。諡當由尊者成」;又雲「唯天子稱天以誄之」,注云「以其無尊焉」;又雲「諸侯相累,非禮也」是也。○「蓋以」至「是也」。 ○解云:所以知祖祭乃諡者,正以公之喪至自齊,未有諡。丁巳葬我君定公,欲葬遇雨不得葬。經書定公,故知宜是作祖祭時為之也。《禮記·檀弓下》篇云:「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請諡於君云:『日月有時,將葬矣。請所以《易》其名者。』」義亦通於此。○注「上葬」至「地也」。○解云:考諸古本,皆無「上」字,衍文。隱三年傳「過時而日,隱之」,注云「隱痛賢君不得以時葬,『丁亥,葬齊桓公』是也」。然則此君四月薨,至於今十二月,亦是過時而日者,亦是痛其賢君不得以時葬,非其辭貞,故曰起生者之事,言其非為臣子矣。或者上葬為此上文之葬,若昭三年「葬滕成公」之下,注云「月者,襄公上葬,諸侯莫肯加禮,獨滕子來會葬,故恩錄之」之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