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悔集 (權得己)/卷六

卷五 晩悔集
卷之六
作者:權得己
1712年
拾遺

與朴仁之格物論辨說

編輯

格物之說。竊意兩家必無相合之理。故尋常不欲畢其說。夜來偶得一說。或可解兄之惑。故敢略陳之。蓋朱子說書。專以文義爲主。未有文義不順而能明義理者也。拙者專是文字之學。故於中國人下字及用助語之法。蓋亦略窺其髣髴矣。凡下字之法。如言用物則用字在上。體字在下。若言物之爲用。則體字在上。用字在下。如格物則是我格夫物。故格在上物在下。是主我而言也。若物格則是物之爲我所格。故物在上格在下。此則主物而言也。又慮兄若曰。我能用物。物豈能爲我用雲爾。則又有一說。如國家用人。人亦爲國家用。則此交相用之情也。至如用物。則不然。如木之性。干雲蔽日者。其生意自根幹。暢於枝葉。乃其情也。人乃斬伐之。以爲棟樑之用。是豈木之所欲哉。雖然。人有恆言。皆曰木爲棟樑之用。兄之觀文字。不宜如此太拘執也。且如古經。則或可謂之倒錯成文。然其言格物而曰物格。致知而曰知至。誠正以至治平皆然。無不錯綜成文。恐不可諉之倒錯成文也。況朱子乃是近世之人。其釋經專以發明義理爲主。故於下字之際。不厭其多。若以物格爲我格於物。則物理之極處之上。當下於字。下於字之法。亦有其義。若曰物理之極處。更有事在。則雖不下於字。而意亦自足。若曰我於物理之極處無所不到。則不下於字。而何以使人見其我無不到於物理耶。且如所謂事物之理。各有以詣其極雲者。亦非我於物理詣其極也。但是於吾心明鑑之下。物理各自詣其極也。其實一說。而但所從言之異耳。此文義當然也。若曰我詣其極。則當曰於各事物之理。皆有以詣其極云云也。然非謂物理自能詣極也。但言之所主者。自物理而言耳。故主我而言。則曰格物致知。主物而言。則曰物格知至。誠正以下皆然。朱子所謂物理之極處無不到者。無不到於吾心也。吾心之所知無不盡者。無不盡乎物理也。其謂心到物理。當下於字。亦有左驗。蓋謂於物之中又有物則。雖但曰物中有物而意可見。若曰我於物而有所事。則不下於字。不可。如三章至善章句曰。於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中庸章句亦曰。於善之中。又執其兩端。皆下於字。其類非一。試平心求之。皆自可見也。若以是說求之。義理亦自明白。蓋如人在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心在此。故能察物理。若逐物外馳則不能矣。蓋物理本吾度內。思之於心。則其理自見。若曰使物理到於心。則爲約而要。若曰心逐物而到焉。則爲煩而泛。且有外馳之失矣。兄必以物理會於吾心。爲物無不格。知無不至之事。此亦不然。格一物致一知。則一物之理。到於吾心。心之所知。盡一物之理。以至兩物三物亦然。積累之功。物物皆然。而豁然貫通。則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物有大小。知有淺深。而所知者則皆是會之於心。夫豈是小知則但逐物知之。未悟於心。必待大知然後爲心有所悟也耶。然此說則兄旣主先入。恐不能準從。但願先以文義求之。且旁觀他書用文字助語之例。而虛心以求之。則可以得之矣。且竊意兄於用助語之例。恐未致詳。如昨者令郞之文忘善之之辭。拙者以爲疊下之字不可。兄不以爲然。吾意古人用助語。非是閑字。皆各有所當。如使古語有佚則忘善之五字而引之。則當曰佚則忘善之之辭。今本無之字而疊下之字。則一之爲語助。一之何所據耶。且如格物致知。乃是爲學之事。若上文有學字而曰格物致知卽是爲之之事則可也若但曰格物致知。乃是爲學之之事則可乎。此正坐不察用助語之例。以爲閑語。故於觀書亦然也。且昨者。兄以程子所謂格物而至於物。則物理盡三字。爲盡乎物理。此亦有以辨其非也。夫物理盡與盡乎物理。固是一事。然謂之盡乎物理。則主我而言也。謂之物理盡。則主物理而言也。兄不察語勢。賓主之分。其亦誤矣。

凡相與講論之所以爲樂而忘食者。非必自以爲是也。但各言所見。以待後日之脫然有悟耳。若不待有寤。而先有合焉。則是不食而飽也。其飽病也。非眞飽也。兄旣滿紙縷縷。以惠所見。讀之再三。而命兒藏之。以待後日。生亦略言所見。以報所惠。幸留置時觀之何如。格物物格之文義。比諸物。則格物猶言食肉也。物格猶言肉食也。草食也粒食也。格物猶言行路也行陸也。物格猶言陸行也山行也野行也。章句所謂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猶言道路之遠處無不到也。遐方之異味無不食也。文義旣如此。而又以理義考之。則於其遐方衆味。無所不食者。將以肥吾之一身也。於其衆物衆理之極處。思索窮究之功。無所不到者。將以致吾之知識也。若以思究之功。遍到乎物理爲外馳。而但欲物理之到於吾心。則是猶不勞齒牙。閉口不食。而遽欲衆味之自入於腹中也。安有此理哉。若釋致知之功。而曰物理無不到於吾心。則猶或近似也。至於格物物格。則乃是學者初程工夫也。遽以物理之無不到於心爲言。則豈非或問所謂徑約而流於狂妄者乎。此與聖人下學而上達者異。而深於異說頓悟之學也。其於理義。大有所害。此眞千里之謬也。兄常以懸吐爲吾東方事而不足致詳也。如此之類。則實是人鬼所關也。又以事證考之。則或問曰。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詣其極也。此言於事物之理。各有以詣其極處也。豈謂事物之理到於心之極處也。以本文詣字觀之。可知心詣於物理。非謂物理到於吾心也。又以他證言之。朱子曰。孟子所謂知其性者物格也物字。對性字。蓋性卽理也。於其物理。知無不到。卽所謂知性也。故朱子又曰。物理之極處無不到。知性也。詳釋此言。則性卽物理之極處也。知卽無不到也。知其性雲者。知其物理之極處也。物理之極處無不到雲者。於其性知無不到也。釋經之法。文義義理事證三者而已。審其文義。則旣兩通而無所妨。以義理言之。則物到於心雲者。大有所害。以事證考之。則心思之到於物理雲者。若是其明白。故鄙見之不得與兄合也。

兄之所示。至諄切矣。而愚蒙尙未曉悟。且竊思之。同兄之見者多。而我獨如此。必我之非也。而反覆思之。愈見己之是。無乃行之未至。故不能知耶。然不敢苟爲雷同。敢獻所疑如左。來喩肉食陸行之譬。竊以爲不然。夫食肉。言食夫肉也。此則與格夫物之語相類矣。至於肉食草食粒食。則言以肉爲食。以草以粒爲食也。然則物格。亦以物爲格乎。陸行。陸路之行也。此語亦與肉食相類矣。今以格物爲格於物。物格爲於物格。而引肉食之語以證之。然則食肉亦食於肉。而肉食亦於肉食之義耶。若謂格於物。則朱子何不曰格於物。而曰格夫物耶。愚蒙前日有格其物之說。今覺其非。蓋其者。己之所有也。故不可下其字也。兄之所謂於者。我於彼而格之也。乎字之義。與於字相類而稍別。朱子不下於乎其三字。而必曰格夫物。則見三字之義皆未安。而必夫字然後爲穩愜也。而朱子下字之精。亦可見矣。道路之遠處無不到。遐方之異味無不食。今若講之。則當曰彼其道路之遠處者。我無所不到。遐方之異味者。我無所不食。若以東方懸吐之法言之。則遠處異味。當以乙爲吐。而不可以於爲吐也。若曰於遠處而無不到。於異味而無不食。則必下於字。然後當講之如此也。兄以於物格爲文理可通。吾以爲此乃兒童學語之言。而文理不通之甚也。昔歲曾有一童子來學時。偶見一奴名億林者捕魚而來。令其童記之。則書億林魚捉來。無乃兄之講書。與此童類耶。且吾非以思索爲外馳也。但據吾兩人之言言之。則將物理會之於吾心者爲切己。送此心以趁逐於事物者爲外馳耳。然兄之言雖外馳。而兄之心。實不能外馳也。事物之理。本該於吾心。兄但端坐思之。則其理得矣。兄雖欲出送此心以趁逐之。豈將能哉。我格天物理。而物理有得於吾心。猶我飮食之。而衆味入於口中。豈不勞齒牙。閉口不食之謂哉。知我飮食之。而衆味入於腹中。則知我格夫物。而物理得於吾心也。來諭。又謂若釋致知之功。而曰無不到於吾心。則猶或近似也。若格物物格。則乃是學者初程工夫雲。是分析格物致知爲兩件事也。愚竊以爲格物致知。俱是初程。而物格知至者。乃格物致知之見功也。理在物而知在我。以我之知。窮物之理。所謂格物也。格物卽所以推極吾之知識也。欲其無不到無不盡者。時未也而欲其將來之如是也。以我之知。窮物之理。而至於物理之當然與所以然。皆班班而可見。所謂物格也。物格則其知益明。所謂知至也。致者。未至而致之也。至者。致之而至焉者也。無不到無不盡者。前日之未而欲之者。今得能之也。到者。只是言曉解之意。物理本該於吾心。但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故前旣不思而不得矣。今日思而得之。則物理入吾曉解之內。如自外而到也。竊謂格物致知之始。但先格一物。先致一知。一物旣格。又格一物。如此積累。至於無不格之物。然後格物致知之功成矣。物格知至。卽言其物無不格。知無不至之效驗也。朱書曰。物格猶可以一事言。知至則指吾心所可知處。不容更有未盡矣。此必或者以物格知至。但言一事。而朱子闢之也。可以一事言可者。僅可而有所未盡。又下猶字。則物格之不指一事可知矣。故吾以爲無不到者。但謂衆物衆理之極處。無不入吾曉解之內也。若但言一事。則卽一物而尋箇是處。自僅可未盡。以至於盡善盡美而無以加者。皆爲吾心之所曉解也。又曰。一日一件者。格物工夫次第也。脫然貫通者。知至效驗極致也。兄之看此。以爲一日一件者。格物物格之工夫。而脫然貫通者。致知知至之效驗耶。愚則以爲一日一件者。乃格物致知之工夫。脫然貫通。乃物格知至之效驗也。格物致知。只是一事。而言工夫則格物居先。言效驗則知至在後。各擧其先後互言之也。先致其一日一件之功。積累之久。至於脫然貫通而無不到無不盡。則豈所謂徑約者乎。卽物而窮其實理。豈非下學之事乎。以我心之知。窮物之實理而有得。豈所謂頓悟者乎。蓋下學之功。在於格物致知。而物格知至。則特飜言之。以覆見格物致知之功效耳。意只一事。而文勢有必不然。兄乃固主先入。而不察乎文字之所安。竊未曉其故也。饒氏功效之說。初非有害。而兄必斥之者。無乃以其有證乎鄙說而惡之耶。古之物格兩節。雖本知所先後之先後字而言。上節則因其所後而逆言其先。以見用功之本末。下節則因其已先者而推言其後。以言見功之次第。此經文所以覆說之本意也。然則功效之說。何不可之有。朱子所謂知至效驗者。亦可擧一而反三也。但饒氏之言。謂逆推其工夫。順推其功效。而世俗之以爲逆推之工夫。順推之功效者。爲可嗤耳。饒氏之本意。恐非有病也。至如或問所謂事物之理各詣其極而無餘雲者。各詣其極。言物理各詣其極。如忠便到忠之極。孝便到孝之極之類。無餘雲者。言此爲忠孝之極盡處。而此外更無餘忠餘孝也。此豈主我而言者哉。乃主物而言耳。格物者。能推忠之理。至於忠之極而已。推孝之理。至於孝之極而已。推事君之理。至於舜之所以事堯。推治民之理。至於堯之所以治民。是能使事物之理各詣其極也。事物之理旣詣其極。則吾之所知。卽此而至矣。且愚未嘗有心之極處之說也。心豈有極處乎。朱子以孟子知性卽物格之謂者。非以知性訓物格也。蓋謂須是窮理。方能知性。窮理是格物。知性是格物。而物格之事耳。豈可以知性之知字在上。遂以物格爲格物哉。吾以爲物格飜言格物之效。兄必以爲物格卽格物。此亦未曉也。且兄所謂文義兩通者。愚以爲一說則文理不通。兄所謂義理大有所害者。愚未見有害。而反以爲明白的當。蓋事物之理。本該於吾性分之內。而在吾心可以致思之地。但我澄淨此心。以思其理。則其當然與所以然者可見。非所謂塊守此心。無思無慮。而坐待物理之自到也。旣曰格夫物。則其用功之地。亦可見矣。兄必以爲格於物。然後爲用功。物格則因上文言格物之功。飜而言之。以見其效。蓋謂我格物而得其理。如物之來格。此但語勢之致然。而兄必以爲不思而自到。謂之不可。是乃故遺卻上文格物之說。而但執物格二字。謂之大錯。以證成是己非人之說也。此未見有害之說也。且我窮物理。而使物理領會於吾心。猶我喫飯而使飯入於腹中也。若但於物格焉而已。則是心自心。物理自物理。但巡歷之而已。未得爲己有也。此愚所自謂明白的當者也。至於事證。則愚亦有自以爲是者焉。蓋事物之理。本非難見。但我未嘗致思。或雖思之。而先以私意將之。則雖是非之明白者。亦皆倒謬而錯置之。或粗見其端而猶有所蔽。則若見若隱。愈見蔽蓋。而終不能窮其理。若一朝脫然滌去私意。虛中無我而專心致思。則吾之心地。猛然省悟。然其專心致思也。非送我心到於事物而思之也。但此心要常不忘此物而思其理耳。兄以不忘爲進詣於物耶。其省悟也。亦思而得其理耳。兄以得其理爲到焉而已耶。凡此云云。皆鄙見偏滯之所致。然義理則吾雖讓於吾兄。至文理則嘗讀古人之書。而究其句語下字之法。亦已十得其二三矣。自以爲必不可易也。且兄講物格爲於物格。而曰文義可通。設有投江而死者。兄但書之曰江投。而使人講之曰於江投。則人其能領解也耶。兄又以大全所載諸家之說爲不足信。夫諸家之說。固有不可盡信者。然其爲人。豈必盡出兄下。而其言皆不可信。獨兄之言爲必可盡信耶。盧氏謂物格則理之散在萬物而同出於一源者無不明矣。此格物而得其理。謂之物之格無不可之證也。許氏曰。一物之格。便是吾之心。知於此一理爲至。此物格之非於物格之證也。兄聞此必爲之吹毛求疵。然愚意以爲其言之中理與不中理。初無足論。但中國之人。不以物格爲於物格則可知。兄昨又以爲中國之言。亦不足信。夫中國人之於義理。則初未必盡知之。至於文句用字之法。則自中國而來。今以我國承訛襲謬牽彊穿鑿懸吐之學。非中國人所共讀之語。則是雖使孔子復生。必曰汝之爲孔子。我不信之也。今獻此說。以待更敎。若褊性雖不回。而若有一毫可契之端。則當更講論。若己之固滯全然不曉。則不必競辨。當錄兩家之說。以待他日。或俟後哲於無窮耳。又恐兄必以入吾心曉解之內爲物理。豈能入吾曉解乎。則如臣不學笑天下。而天下入臣笑。古今人語。皆多如是。如物格。亦物豈能自格於我乎。但物旣爲我所格。則如物之格也。此不可拘執。而兄必拘執。此亦於文字語法未窮之所致也。今鄙說別無奇特驚人之語。但平平地說有如此者。願兄亦以平易之心觀之如何。

余與朴仁之爭格物。仁之辨誨甚至。而余愈見自是。欲更辨論。具草如此。又思徒爲競辨。益長不平之氣。故不告仁之。而但記兩家之說。以候他日。蓋仁之以格物爲格於物。余以格物爲格夫物。物格爲物之格。仁之又以格夫物爲或可。則物格亦格夫物也。余以爲旣曰格夫物。則當重言格物。何必倒此兩字。而使文理不順哉。仁之以工夫功效之說爲非。只是覆說而已。余以爲覆說而飜言之。以見見功之次第。功效之說。未爲不可。仁之以格物猶喫飯。物格猶飯喫旣盡。知至猶飽。故格物物格爲一事。餘條皆然。唯致知知至爲二事。蓋致字至字不同也。物格者。格物旣盡也。余以致知猶求飽。格物猶喫飯。物格猶飯之入腹。知至猶飽。格物者。致知之方。致知者。格物者之志。物格者。物理之得於心。物格則知至矣。致者。未至而致之也。致知之術。在乎格物。格如格於文祖之格。言我格夫物也。由我格物而物爲我所格。則曰物格。格如祖考來格之格。言物之格也。物理旣爲我所知。卽所謂知至。故自其所爲之事而言則曰格物。自其所求之志而言則曰致知。自所爲之事見功而言則曰物格。自所求之志見功而言則曰知至。自格者致者而言則曰格物致知。自物自知而言則曰物格知至。格物致知。爲一時事物格。知至爲一時事。所爭者雖多端。而其源頭。只此兩者而已。且七章章句忿懥等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無者。仁之說。或疑本文謂有所忿懥等四者。則不得其正。而今曰人不能無。而仁之自觧之曰。心之本體則不可有此四者。而心之用則不能無。余則以爲或人之疑。固非也。但其本意。未必分體用而言。兼且四者。元非本體之所有。但用之所有。而或至喪其本體耳。愚謂說經不必如此深巧。但輕輕地平淺說曰。本文之意。只是言常人之情。一有此四者。則其心例多不得其正雲耳。今人說話。亦多如此。非謂有此四者。則必不得其正也。故章句曰。一有之而不能察。則或不能不失其正。此言雖有而能察之。不爲四者所役。則不失其正矣。余以爲世人說經。多以深巧致誤。恐仁之有累於此。然又安知非余說之謬。而仁之之說。爲眞是耶。倂記之。以俟來哲。飯喫。本作喫飯。潛冶乙餘至唯五字。蓋至也。八字亦潛冶添。又曰。經文心有之心字。蓋謂心體也。人所不能無之人字。蓋指人身而言。卽心之用也。兄之釋則至矣盡矣。但或據經文有字。遂非不能無之說。非徒歸於虛無之學。將以是爲侮朱之資。其爲深巧。出於不得已也。

又思仁之必以格物而悟其理。旣謂之悟。則已屬知至。蓋不欲物格之侵過知至界分耳。余則以爲物格知至。只是一事。故先儒多聯言格物致知物格知至。且如卽物而窮其理。窮之。卽格之之謂而致之之術也。豈是窮之之外。又有所謂致知之法者哉。格物卽致知之事。則物格卽所以爲知至矣。且如窮格物理者。蓋欲得其理耳。豈是但窮物理。未欲領解。必到致知時候。然後乃悟其理耶。又慮或以爲如此。則是七條目。非八也。余以爲古人之語。不必如此拘執。但自格物至平天下。其名有八。故謂之八耳。況朱子因經文之八名而曰。此八者。大學之條目耳。非分折爲八事也。治國平天下。亦只一事。小則國。大則天下。但有大小之差耳。故七章八章九章。皆心而身。身而家。家而國。而十章則不分言之。蓋謂平天下。卽治國之推而廣之耳。以是言之。則六條目矣。兩家之說。未知孰是。幷記之以俟具眼。潛冶曰。名雖入。用功六事。格物致知爲一。身脩家齊爲一也。

誨諭至詳。令人感嘆。但有未曉者。凡所以相與講辨者。乃所以相益也相悅也相惠也。非所以相勝也。而兄今雲不平。此意未可知也。辭色之間。則雖或有不平。此乃出於持心不密。毫忽之間。心不在焉。古人至於君前失色相爭。此則猶之可也。至於從容筆之於書。而尙未免此兄之辨。無乃不專於解人惑。而或出於好己勝耶。兄之淸高直氣。冠乎一世。而於此細事。未免好勝之病。誠可笑也。然兄已覺其然。忍謂終於此而不復辨耶。敢釋鄙前書之所未詳者。格物謂窮至於物也。物格謂於物格之也。此則比之於行陸陸行。不亦宜乎。或謂格物格其物也。物格謂物也格之。其義亦通。故食肉肉食之喩所以發也。章句所謂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雲者。比之於道路之遠處無不到也。與右所謂於物格之一意也。處字下。當懸吐。比之於遐方之異味無不食者。與右或說一意也。處字下。當懸吐。兄嘗以物字上無於字之故。疑其吐之不當。此則恐不必疑也。古人之作文。有其意而字數不足以明白其意者多有之。後人之得其意者。必詳備字數以釋之。然後古人之意可以明白。此註釋之所以發也。若使古人之文。字數已足。不加一字而其意已明。則朱子之於註釋也。何必若此其勤且盡哉。古人有所謂市過之雲者。蓋謂於市過之也。而其文只曰市過之云云。此與言於物格之之意。而只曰物格雲者。有何不同乎。朱子於章句物字上。雖闕一於字。然於或問格致之極功曰。於天下之物。皆有以究其義理之所極。其義亦可知也。廣考他證。則論語所謂博文。卽格致之事也。而朱子釋之曰。於文無不考。文卽當作猶物理之極處也。無不考。卽上同無不到之意也。孟子所謂盡心知性與天。卽格致之事也。而朱子曰。盡心知性。所以造其理也。理卽物理之極處也。造卽無不到也。中庸所謂明乎善。卽格致之功也。舜典所謂唯精。亦格致也。而朱子曰。精察夫二者而不雜也。善及二者。皆物理之類也。朱子以此四者爲格致者。皆有明釋。載在四書註。則此四者。同是格致之事也。而論語曰。於文無不考。此則下於字。與右所謂於物格之及所謂於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一意也。於孟子則曰造其理也。此則下其字。與右所謂格其物一意也。子思曰明乎善。此則下乎字。朱子於中庸序曰精則察夫二者而不雜也。此則下夫字。然則聖賢於此。或下於字其字乎字夫字此四字。有何不可乎。朱子之所謂格夫物。偶然而然也。竊恐非以乎其於三字爲不可。而必下夫字爲可也。大槩四書之語意文勢。皆與所謂於物理無不到雲者相類。而兄之所謂自到於心之意。則時未考得其相類者。故不得苟合也。兄須廣引以曉之如何。兄謂肉食雲者。以肉爲食。此則或近似也。至於肉刑。亦可以肉爲刑云乎。勢不得已。當曰於肉刑之也。或雲肉也刑之。詩書及他古文中。此類非一。而兄常以吐釋爲不足致詳。故於此有不察也。經文曰。致知在格物。猶言禁惡在刑肉也。物格而後知至。猶言肉刑然後惡止也。刑肉肉刑。有何彼此之可言乎。致知在格物。猶言多觀在行遠也。物格而後知至。猶言遠行然後觀多也。行遠遠行。有何淺深之可言乎。格物物格。只是一事而互言之。以致反覆丁寧之意耳。下一節。非所以發明上節所未發之功效也。故或問曰。此覆說上文之意也。此言恐當一遵而不可出一步也。鄙前書曰。若釋致知之方。廿字。兄之論其非極當。其非二字行因兄論而誠覺其失言耳。此則蓋不蹈襲朱訓。而橫出一步者也。才出一步。其誤便如此。平生覺此。不知其數。由此之故。鄙意但欲講解朱訓。而平生一言一行。惟務一遵而不違耳。先朱子千八百年。後朱子五百年之立言者。違朱訓一步。則逆天理亦一步二步。則亦二步矣。而兄常以朱訓爲不足專信。廣取諸儒說而等視朱訓。欲以己意有所取捨。此則非舜之大知。恐不足及之。夫如是。故其於朱訓一句一字之講解。有不專矣。生此許多說話。固亦宜矣。生自少杜門。不欲與人說話。況欲爭辨乎。少小輕銳之時尙然。況於血氣旣衰。將死不遠。其言也善乎。豈欲是己非人而好己勝哉。但逢相形相求。欲獻平生所見者二條於吾兄。以敎後生於後世耳。豈獨爲此三四句而爭辨力攻之至此哉。伏願毋爲不平。

余旣具答仁之書。又思之競辨無益。故不欲以示之。乃有人傳於仁之。致仁之更辨如此。而愚蒙固滯。猶夫前也。略具所疑如左。仁之所講陸行爲於陸行。肉食爲於肉食。肉刑爲於肉刑。則不成文理。不待辨而知之矣。不必強論。如此等不近之旁證甚多。但其所謂古人之語。字數不足以明其意。則待後人詳備字數而釋之。此朱子註釋之所以起也云云。此乃上古時人語如此。與今人語法不同。故自漢儒亦所未知。以意釋之。程朱諸儒又從而折衷取捨之。若朱子之時。則其文字語法。已與今相類矣。朱子若以物格爲於物格。則物理極處之上。何不下於字乎。市過之。卽過市之事。而亦春秋時語。與今語多不同。故倒一字使句健。今人作文。亦或用此體。如所謂室於怒市於色。蓋顚倒用字。以健其句法耳。朱子若以爲於物格之。則恐人誤認爲物之格。物理極處之上。必下於字。以曉後人。不如是作含糊之語。使人難曉也。且不曰市過而曰市過之者。之字有力。凡古人用之字。如此等類。如死之去之之類。之字皆有力。所謂市過之。乃謂由市過之也。或問於天下之物。皆究其所極。乃物格者之事。非以是講物格二字也。蓋謂我究物理之所極。則物理爲我所究。此卽物格也。明善知性。亦卽此類。蓋我已明之知之。亦是爲我所明所知也。善與性屬物。心屬我。故以明善知性爲物格。盡心爲知至。亦非以盡心知性明善爲二事也。若於乎其夫四字之義。則各有攸當。不可移易。若乎於二字相近。而猶有少異。其夫二字。必不可混施之。亦有不待明者而知之也。今人粗爲文字之學者。皆知之矣。或問雖只言覆說而不及功效字。然朱子固曰脫然貫通者。知至效驗。而於補亡章。則曰用力之久而一朝豁然貫通。則固已言效驗矣。其下卽係之曰。衆物之表裏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云云。則豈可謂之非效驗乎。此愚謂覆說二字。不害爲效驗也。仁之所謂文勢四書相類者。於愚見其不倫。而物格之爲物之格。則不必廣引他證。但以知至以下至天下平。足以證之矣。若必如仁之。則國治天下平。亦於國治之。於天下平之耶。又豈重說治其國平其天下者耶。且愚非謂物理自到也。我旣窮格物理而有得。則是物理爲我心所知。是猶物理到也。且章句所謂窮至事物之至字。乃極至之意。非所謂至焉者也。至猶盡也。窮而至之。如雲窮而極之盡之也。且非以吐釋爲不足詳也。乃謂吐釋之害於本義如此。但以意會之則可見矣。若必詳之。則當如吾說。不然而彼但不求文義。妄生意見。作爲吐釋則必誤學者耳。愚正言吐釋之害。非止謂不必詳而已也。若朱訓不足專信。則非愚之言。諸家之說則採而錄之。以攷其異同於朱說。或雖朱子未之及。而若可發明則取之耳。若又朱說有未契於鄙見。則但不敢苟爲雷同。而致吾疑之之心。以竢他日之或悟耳。豈敢謂朱說之不足信哉。但謂凡觀書者。當活看。不當拘滯固執。將聖賢之語作死了也。如讀朱子說者。守其一說。而不能曲暢旁通。牽強執滯。則反失朱子本意也。且愚所謂不平者。非謂於仁之爲不平也。乃愚自少心氣多風。如少時應擧文字。每心爲所動。動輒不平。如今把筆作字。亦致心氣不平。故吾自謂不平也。書中所謂不平者。此亦心氣。蓋本意謂仁之必同我見。而乃牴牾如此。恐己說有差。反覆思之。而愚蒙固滯。愈見其自以是。是爲介介耳。其他諸說。如愚之蒙蔽。反以仁之爲多涉遁辭不足辨。但恐後日得罪於具眼者。然旣有此失。豈敢辭避。故更錄之以竢。

且不必多言。但云我格物故物格。我致知故知至。若不格之不致之。則無自格自至之理矣。致知之方。在格夫物。故物之格。卽知之至矣。格物所以致知。故物格則知至矣。但如此說。有何所害。而必如此牽彊倒錯。謂之於物格之也耶。且必以物格爲格。物旣畢而不曰物之格。夫豈格物者。但致其格之之功。格之旣盡。未有所得。徒積忿懣於胸中。於此之時。謂之物格。而更待知至時候。然後始有所得也耶。然則物格而竢其知至者。無乃涉於頓悟者耶。

且章句謂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若謂物格。但是於物格之心。但到於物理之極處而未有所悟。則其下語。當曰窮至事物之理。於其極處無所不到也。何故下欲字耶。今曰欲其極處無不到。則是猶曰格物而欲其物格也。致其在我之功而欲其效驗之如是也。蓋凡窮理者。欲悟其理也。窮者學之事。而悟者學力之效驗也。窮則在己。而悟則隨人資稟。未可以遲速期。故欲其如是。若但是工夫。而未有所悟。則只得自致其功。何必欲之乎。旣曰悟理。則以悟爲物格。有何不可。

不肖前辨仁之再書之說如右。今更見之。則前書之時。以方有憂患。故有略而未辨其謬者。其謬雖未足辨。而仁之之誤認旣如此。則有不容不破其誤者。更爲之條列如左。於天下之物。皆有以究其義理之所極。此是物之旣格。則我之於物。皆究其極至之理耳。非以是講物格二字也。物理旣格。則我於物理。有以究其極。此所謂於天下之物。皆究其所極也。我有以究其極。則彼所謂物理者。皆瞭然於吾心。此所謂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只是一事。但所從言之異耳。但講物格。爲於物格。爲於物格之。則甚不可。蓋曰卽物而窮其理。則是就物而格物也。若曰於物而格焉。則是我爲物所格也。是心爲物役也。今夫磨鏡者。以藥就鏡而磨之。然所磨者鏡。而非磨於鏡也。若曰於鏡磨之。則是就鏡而磨藥也。此事證及語勢之不必然也。且只雲於天下之物。有以究其所極。不雲於天下之物皆格之。此鄙說之證也。

博文。註曰學欲其博。故於文無不考。此方是格物而未及物格也。於文無不考。猶言於物無不格之也。然所謂於物於文雲者。謂於凡天下之物。於凡天下之文。無所不格不考也。今設言無書不讀。則當曰於書無不讀。若但言讀書。而曰於書讀之則可乎。潛冶註曰可也

若以文之旣考。擬諸物之旣格。則自我而言。當曰於文已無所不考。如曰於物已無所不格也。自文而言。當曰文之已考。如曰物之已格也。但考字可以屬之我。不可以屬之文。故可曰物格。而不可曰文考。蓋格物之格。字訓至。至猶盡也。格字可屬之我。亦可屬之物。故曰格物物格。致知之致。致之也。知至之至。至焉也。致不可屬知。至不可屬我。故曰致知知至。誠正以下。皆可兩屬。故曰誠意意誠。正心心正云云耳。然則若言文之已考。當有以易考字。然後如是下語耳。潛冶曰。兄嘗一生精力。唯在科文及史學。故所知者。唯東人時文文字句法耳。如詩書則如文考雲者。不可勝記。

盡心知性。非格物致知之事。乃物格知至之時耳。朱子謂知性卽物格之謂。盡心卽知至之謂者。蓋以性卽物也。心卽知也。能知其性。則是物之已格者也。能盡其心。則是知之已至者也。盡字知字。是功效之顯著者。非用工之事也。然盡字知字。雖是效驗。而可以屬之我。不可以屬之心與性。故曰盡心知性。而不曰心盡性知也。朱子曰。人有是心。莫非全體。然不窮理。則無以盡乎此心之量。故能極其心之全體而無不盡者。必其能窮夫理而無不知者也。此猶雲能致知而知無不至者。必其能格物而物無不格者也。又曰。盡心與存心不同。盡心則窮理之至。廓然貫通之謂。廓然貫通。豈非效驗乎。下文知性。卽窮理之事。亦非以窮理解知性也。窮理而得之。則知性矣。

造其理雲者。謂我之知識有以造其理也。凡其字。必有所主而言。非可泛稱也。此所謂造其理。對下文履其事而言。其理之其主事。乃此事之理也。其事之其主理。乃此理之事也。我有以造其理。則理亦到。如我有以正心。則心亦正。有以修身。則身亦修。有以齊家治國平天下。則家齊國治天下平矣。今若曰卽物而窮其理。則此其字。乃主物而言此物之理。故可下其字。若但言格其物。則此物果是何物而何所屬耶。若曰己之物。則是天下公共之物。非我之所得私也。故不可下其字。經文亦曰。致知在格物。而不曰欲致其知。先格其物者。蓋以格物致知。元非二事。而亦以致知誠意以上。皆我知我意。故皆有其字。物則非我私有之物。故不下其字也。

明善之語意。與盡心知性相類。蓋擇善是格物。明善是物格之。自我而言者也。若曰明夫善。則是猶曰格夫物。乃方明之而未及乎明也。若曰明其善。則是我之私善。而非公共之善也。可以曰明於善。然於字猶未穩愜。旣曰明乎善。則見此字之不可移易矣。如順乎親。則可曰其親。然必下乎字而曰順乎其親。而乃爲穩當。若但曰順其親。則無以明其意也。

察夫二者之間。乃是擇善格物之事。非明善物格之謂也。此則當下夫字。而不可下他字也。此四證皆非是。而愚之所言。亦或有誤。固不敢必。但於文無不考之於。造其理之其。明乎善之乎。察夫二者之間之夫此四字。皆必下此字。而不可移易。乃語勢之所必然耳。則朱子之曰格夫物。亦非偶然。而亦不可以他字改換也。

且愚本無物理自到之說。而仁之每執此爲辭。豈或偶然信口信筆而忘之耶。且以仁之設譬喫飯明之。人喫飯。故飯入於口。猶我格物。故物格也。飯豈能自入於口乎。然謂飯之不入於口。不可也。若如仁之。則是以口就飯。以舌舐之而已。實未嘗喫也。愚見仁之諸證。皆與所謂於物理雲者。都不相類。而瞽說之證。則不必旁引。如或問所謂理之在我者旣詣其極。則知之在我者無不明矣。如程子所謂格物而至於物。則物理盡者。此類甚多。而仁之於此等處。則必添一字。講之曰於理之在我者而詣其極。又曰於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曰格物而至於物。則盡乎物理。如此固執求勝。雖引孔子之言以證之。安能使仁之不添字以講之耶。愚則恐仁之之尊信朱子不如愚也。

肉食之爲。以肉爲食。雖未必有害。而文義則亦有未穩。肉食。對素食而言。肉食。不素之食也。素食。不肉之食也。與詩所謂不素食兮不同也。粒食。亦對草食。而前書蓋有未盡也。若肉刑之語。不知起自何時。意謂漢文除肉刑。肉刑字。始出於此。則對漢文所易笞杖之刑而言歟。雖未必然。肉刑者。言肌肉之刑也。刑肉之語。尤可嗤也。遠行觀多之譬。尤淺陋不足辨。潛冶曰。肉刑之比。其意已足。而兄必生許多說。故又擧遠行之比。想不能卞。故云然也。

仁之之意。蓋以下節只是覆說。而抵死不言功效。故必以物格卽格物而非效驗。故如是固執。如此穿鑿。則是爲異端也。下節之爲效驗。無足疑者。且如知至。卽是效驗。以至國治天下平。豈可謂之非效驗耶。況朱子亦旣以爲效驗。特仁之未之察耳。

若仁之又或以爲只是覆說。而知至以下。方是效驗。物格則非謂效驗也雲。則又不可。豈此節七者皆言效驗。而獨此格物。但重疊言之而非效驗耶。兼且補亡章曰。卽凡天下之物。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此所謂格物以致知也。其下曰。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朝豁然貫通。此卽格物致知之見功也。其下卽曰。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此所謂物格而知至也。此豈非言效驗乎。潛冶曰。此非誡意也。但物格之效。知至也。身修之效。家齊也。格物物格。工夫之始終也。比如喫飯之和羹和水也。格物之功效。則知至也。知至比如喫飯之效。飽而肥也。如以物格爲效。則比如以和水飯爲喫飯之效。夫和水飯。飯之終也。非效也。當分卞誠意意誠。亦與此同。而但意誠之效。不全在於心正。此則不同。餘條皆然。而唯身修之效。唯在家齊耳。

仁之懸吐之講。如曰物格之之語。若不懸吐。則當曰於物而格之。如曰物也格之之語。則當曰彼物也我格之也。若如此講。則知至以下。皆當如此。而至於治國平天下。則當曰於國而治之。於天下而平之。彼國也我治之。彼天下也我平之也。而仁之下講則不然。亦可以見其自相矛盾矣。潛冶曰。知至以下。何必一例講乎。古人之文。非如後世表文對偶之文也。文章家亦以是爲賤。況聖賢之文乎。講解經意。若必以一例求之。未免牽合附合之患。此乃釋經之大病也。知至。蓋曰知自至也。知至而後意誠。蓋曰知旣至。則意可得以誠之也。意誠而後心正。蓋曰意旣誠。則心可得以正之也。講曰知爲隱。意伊爲古。意伊誠爲隱後厓。心乙正巨伊爲古。

不肖之言。只因朱註文義而發明之耳。旁引諸家。皆以發明朱註耳。諸家之有違於朱註。則亦所不取。若或有違而愚不及省察。則容或有之。豈有以諸家等視朱訓而去取之理哉。此猶訟者誣人以罪而自求勝也。且朱子若以格物爲格於物。物格卽格物。而特倒言以致丁寧之意。則章句於格物。當曰格物。格於物也。窮至乎事物之理。於其極處無所不到也。於物格。當曰物格卽格物。猶言於物而格之也。於物理之極處無所不到也。以示後人。使不迷誤耳。何故但曰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曰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使人如此迷惑耶。仁之之言。悖於朱註如此。而反謂我不信朱訓。生此許多說話。其亦誤矣。且不肖之意。以俗人誤講極處無不到。而曰於極處無不到。故欲正其誤耳。若物格則擧世皆講爲物之格。而仁之倂此而又誤焉。是其誤加俗人一等矣。若仁之所引。則但字之偶相類耳。都不近似也。

與朴仁之書

編輯

昨訪甚感。拙者昨有些關心。因之氣甚不平。精神昏昧。可憫。鄙說與兄說箚錄冊字。幸見還。病中偶有一言。兄以格物之格。字訓至。謂自此至彼之義耶。至者。極至之義。格物。只是窮究物理耳。窮格之而必至於極。乃爲格物。不然則不可謂之格。故曰窮之而至其極也。方格一物。亦謂格物。而衆物皆格。然後爲物格無不到者。言衆物皆格。卽脫然貫通之後也。若曰於物格。則是我心涉歷乎物。非以心窮理之謂也。程子所謂格物而至於物。則物理盡者。言窮物理而盡物之理。則物理旣盡旣字未穩。若物格而後知至。則可講曰物旣格而後知至。此則不可。物理與盡之間。不可下一字。只當曰物理盡而已。然不如是。則無以使兄知我意。故姑下客字。兄但當領此意也。物理極處。只是言義理之中正至善之所在。纔過一分便不是。纔退一分亦不是。皆理之在心者耳。豈是有形體地面可以往到之地。若以處所言之。則恐涉於以文害辭。以辭害意也。不以文害辭。豈必說詩爲然哉。如曰物格而後知至。則似物格之後。更有一事爲知至也。如上節逐句之首。皆有欲字。若使格致誠正者。先有欲平天下治國之心。則於先難後獲有事勿正之義。豈不有所妨乎。然不可如是看也。乃文字語勢之致然耳。到字。非來到之義。亦非往到之義。只是呈露之意。如今俗言情之親切者曰情到。朱子亦贊程子之語曰。意句俱到。不可移易。其與人書。亦曰理到之言。不敢不服。皆與此到字義同。此字義功程。語勢事證之必然也。若以文章句法言之。則物格知至意誠心正。以至國治天下平。句法皆同。則不應物格獨異看也。章句物理極處吾心所知兩句。亦是對聯。不應兩句異義也。若虛心無我。而徐觀義理文勢之所安。則可見矣。

從前諸說。皆信口信筆。語句俱病。而未能發明鄙意。蓋格字之義。果何事耶。不過曰思而已矣。格物者。吾心之思夫理也。物格者。物理之得於心也。思夫理者。所以致知。而物理之得。卽吾知之至也。但如此說。亦甚明白。而先賢必曰至其極。極處無不到者。蓋以事物之理。非可易而得之也。若以粗淺之見。得其一端。而不可謂之物格也。且以一事言之。如人遇事當處置者。思所以處置之宜。如此似善矣。猶恐其未盡善也。又更思之。見如彼則又善於此。於是知向之似善者非眞善矣。又恐其猶未盡善也。又更思之。則見又有善於此者。知向之彼善於此者非盡善矣。如是思之。必求夫至善者而行之。求至善之所在者。格物也。而所以致吾之知也。得至善之所在者。物格也。得至善之所在。則知至善之所在。所謂知至也。如今人遇事問處之之宜。則對者遷就問者之意。告之曰。如此爲甚好。如此爲無妨。如此亦未爲大失。夫未爲大失者。未必不爲大失。無妨者。未必不爲大妨也。唯甚好者。爲眞是耳。不肖少時不解格物之義。究看註腳。以爲窮物之理而已。天地性命草木山川。皆吾之所當窮也。但未知格之之方。及格之而切於實用之。故心常憤懣。蓋不知物字而然也。凡遇處事。只以私意之便與不便爲主。但命蹇數奇。多敗少成。窮而反本。思欲不爲利己妨人之事。然猶以私意之蔽。只得未爲大失者而以爲善也。然其羞惡之良知。有未泯滅。故心有不安而更思之。思之良久而得所謂無妨者。以爲尤善也。抑猶有所不安而更思之。思之甚久。或至於移時易日而得所謂甚好者。則中心快悅。以爲當如此而已。於我之便與不便。寧可復計耶。則泰然無事矣。於是又猛然省曰。此猶物格也。我當就日用間所接事物。而思其義理之所安。至善之所在則足矣。天地性命等物。雖吾之不可闕者。然在所當後而不當先也。又數年則以爲雖未與吾接。而亦有不可不知者。凡人間處事應變之道。皆所當講。而天地性命之理。若有未明。則凡我之所謂至善者。未必是也。但學有未知。才識鹵莽。其視此等物事。如大海茫茫。不見洲渚。求以格之。則如捕風捉影。無下手處。又以爲未嘗力行。而欲有所知不可也。吾將力行而進學。以求知夫此物可也。然而懈惰之性。人事又從而擾之。白髮遽如許矣。然物格之爲己有所得。則自以爲不可易也。如以格物爲格於物。物格爲於物格。極處到爲我到於極處。而未始有得雲爾。則譬如健步者急腳疾走。至地盡頭。滄波洋洋。不可着足。天日已暮。於此時候。尙可謂之物格耶。若以物格爲有得。則於吾之言。亦可以領會矣。今將入海。展布所懷。言盡於此。不復加矣。若又未信。則請閉口不談。而竢兄道之成也。驛田之事。甚爲兄憂之。彼若不與。則恐不可與爭也。彼我俱非己物。爲彼計則固當無辭而與我。爲我計則亦有未安故也。當初兄之見問。未敢奉答者。我心有所難處。未敢卽言故也。今若爲兩便之地。則似好也。兄欲移寓。而未得所寓。未可來寓於吾家之舍廊耶。但樵牧不便耳。爲此事及更有一事欲相議。以爲兄今年住此之地。卽若更送賢郞。則欲與兒輩共議耳。

蒙示趙兄書。乃知趙兄不嗤。而見敎之意。甚荷見愛。但拙者之見。或得或失。其源皆由於文字而已。自少讀書。每欲曲求文句下字之法。雖自謂已得十之一二。而未知果得否也。昔聞講師講格物爲於物格。雖從之而心甚疑之。後從叔父諱克中。說格於物。非也。只是格夫物耳。叔父曾遊牛溪之門。意謂必牛公之說如是。故斷然從之。而知前說之謬也。講師又講章句欲其極處爲於極處。而下節物理之極處。則不然曰。上節是工夫。故曰我到於極處。下節是功效。故曰極處到。亦深疑之。近年擺卻曾聞講師意說。而只以文理觀之。則俱當曰極處到也。其源皆由於此。別無他意。但以己說約言之。則天生蒸民。有物有則。卽所謂物理也。以我之心窮物之理。卽所謂格物也。章句訓格爲至。訓物爲事。而系之曰。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窮至事物。卽格物。無不到。卽物格。猶言格物而欲物之格也。物之格。蓋謂物之爲我所格也。此趙兄之見。不無有契於吾心也。下節物格。言物之旣格。卽格物之見功也。章句物理之極處無不到者。若講曰彼物理之極處。我無所不到則可。若曰我於物理而無不到則不可。夫可謂彼物理者我無不到與所謂我於物理而無不到者。只是一意。而可於此不可於彼者。何也。蓋以文勢之不然也。東南有亂。成都有桑。皆有有字。故不下於字。愚前說所謂物理極處之上。更有事在。則不下於字而意自足者。正謂此也。若謂我於東南之地。無所不到。而但曰東南無不到。則何以使人領解也。若謂凡東南之地。我無不到。則可曰東南之地無不到。雖是一意。而語勢各異故也。物理極處我無不到之說。旣無不可。而愚之必從彼而不從此者。以物理之極處無不到八字。正是順講物格二字。非如上節格物。章句旣訓兩字。而又係一語以釋之之類也。物之爲我所格。初無可疑。而以物爲我所格。但謂物之格。亦無可疑。夫國嘗未治而我治之。天下未嘗平而我平之。是爲我所治所平也。然但曰國已治天下已平。不必言彼治彼平也。如愚所謂到者。若曰物理之極處旣到則可。若曰來到則未穩。如前書曾說來到與否。則今不記得。但憶得曾曰如自外而到者。卽涉來到之意。到猶懇到之到。未必是自外而到之意。愚固服矣。到亦是至字盡字之義。無不到者。如言無不明也。如遊山者雲衆峯之大小姸嗤無不畢呈。彼頑然豈能自呈哉。語勢如是耳。竊謂今所爭者。皆是一意。而但語勢賓主文字逆順之不同耳。然當期後哲於無窮。不必徒爲競辨也。抑愚所謂格物非於物格之意者。蓋以謂卽物而窮其理者。雖卽乎物。而所窮者。是物之理耳。非卽此物而窮他物也。所謂無不到於吾心者。只是言於吾心思之內。事物之理。各有以詣其極也。不知有何不可。而兩兄必闢之如是耶。夫格物者。必以心格之。添一心字。未知有害。若如兄說。心到於物理。則非心耶。如趙兄添一於字。則爲無所不可。而謂添一心字則不可。亦未知其說也。願以覆趙兄。更以見敎。幸甚。病中精神荒亂。語序顚錯。不知前後之言能不相違戾否也。趙兄之說欲。謄取一本。以備後攷。而行忙未及。願使子弟精寫一本。後或因便見寄。則欲更披閱。或有所得。倂竢來哲耳。且趙兄所謂求至求誠求正三求字。似未穩。且以誠意言之。誠意之誠。如中庸誠之之誠。意誠則誠之而已誠也。若曰求誠。則是求以誠之。而未始乎誠之之事也。他求字皆然。如格物則補亡章。雖雲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愚意不然。凡天下之物。物也。已知之理。知也。益窮之。格也。求至其極。致也。用力之久而豁然貫通。卽效驗也。其下系之曰。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物格也。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者。知至也。則求至之求。非格物之謂也。且以格字。但謂到於極之義。亦未穩。蓋格。卽窮之也。格之而不至於極。則不足以爲格矣。故必至其極。乃爲格也。豈可以格字。但訓到於極乎。至字與到字。差別依俙。省得章句或問中諸說。似於涉格物處下至字。涉物格處下到字。未嘗混施。然此未必實然。但病中怳忽。疑若如是耳。願試考之。幷以覆趙兄。或於後便更敎則幸甚。

格物。前說近更觀之。語或未瑩。字或未妥。以故意有未盡而語多有病。宜人之不信也。今但曰格物者。方用功也。物格者。已見效者也。如兄所設服藥之喩。則致知者。治病也。格物者。服藥也。物格者。服藥之得力也。知至者。病癒也。服藥而得力。則病癒矣。物格則知至矣。此則一事也。格物者。能使天下萬物之理。其所當然與所以然。無不瞭然於吾心地之內。無可疑惑。則所謂物格也。旣無所疑惑。則卽是吾知已至。非物格之外別有知至一事也。章句所謂知旣盡。則意可得而實。意旣實則心可得而正者。言知至而後。從前所以誠其意者。始可以得其誠。意誠而後。從前所以正其心者。始可以得其正耳。非謂知至而後。始誠其意。意誠而後。始正其心也。正心誠意。人不可以一刻不用其力。豈可謂吾知未至而任其放逸。不求實其所發之理哉。愚少年時。亦有此見識。及見朱書闢或人之語。有曰若然則物未格知未至。則意可以不誠。心可以不正。身可以不脩。家可以不齊也雲。於是疑之。以爲大學明言知至而後意誠。而今朱子之言乃如此。何也。思之甚久而得之曰。誠意以下。固人之所常用力也。然必知至而後。意始能盡其誠。意誠而後。心始能盡其正耳。此說甚明。非可難曉。但從前受講師之說。苟且鹵莽。而未嘗致思故耳。若物理極處之說。愚意以爲朱子於用助語之法甚不苟。如古經則助語之法。蓋未必盡然。如雲所厚者薄。所薄者厚。皆無於字。至於朱子之文則不然。且以或問言之。其中所論物格之義者。固非一見。今但記其兩處。如曰於天下事物之理。無不有以究其義理精微之所極。此則以我爲主而言也。故下於字言我於物理。有以究其極也。究之義。盡也極也。格物而得其理。則始可謂之盡。不得則不可謂之盡也。如曰事物之理。各有以詣其極而無餘。此則以物理爲主而言也。言於吾心明鑑之下。事物之理。各詣其極也。若謂我於物理而詣其極。則不當下各字。只當下皆字俱字也。此古人用字之法也。近觀兄於字義及用字之法。多有未及致詳者。兄須以捨己從人爲心。而究觀古人用文字之法也。愚於用字之法。自少歲學爲文詞時。已嘗致力。至今未已。不可以少年粗解口讀。粗辨吐釋之見。輕易而議之也。此則愚意蓋有所指也。又於弱冠私喪時。讀朱書三年。及後見朱子諸經註語。其用俗諺處。則蓋有所不可知者。其他作爲文章者。皆一字不苟。益以是自信其謬而必不可回也。試更以或問考之。凡以我爲主而言者。則皆有於字。以物爲主而言者。皆無於字。須仔細勘過也。文字之學。雖不及於義理之學。豈有文字尙不能明而能明義理者哉。蓋我於物理而究其極。則物理固瞭然於吾之胸中。此是一事。但語勢有賓主之異耳。兄旣看文字不多。而於所看者。恐或有不能仔細勘過者。蓋如讀易。從本義而不知本義篇目之異於程傳。此亦一事也。愚今春力疾。抄本義別爲一書。以反朱氏之舊。但未有所受。自以己見爲之。恐或未眞也。病中抄之。故塗改處甚多。且未唱准。欲更淨寫。而無力未果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