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農民業餘文化教育的一面紅旗 甘肅省酒泉縣銀達鄉大隊的調查報告

普及農民業餘文化教育的一面紅旗

甘肅省酒泉縣銀達鄉大隊的調查報告
新華社
1971年9月22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甘肅省酒泉縣銀達鄉公社銀達鄉大隊黨支部,遵照毛主席的教導,從農業合作化運動時期開始,帶領貧下中農不斷向文化進軍,十六年來取得了顯著成績。全大隊已基本掃除了文盲,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少年兒童進入了隊辦小學、中學,許多老年人也積極參加政治文化學習。貧下中農逐步掌握社會主義文化知識,有力地促進了革命和生產的發展,整個銀達鄉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

「毛主席支持我們學文化」

編輯

「中國歷來只是地主有文化,農民沒有文化。」解放初的銀達鄉,二百一十戶,七百多貧下中農,只有三個識字人。

「農村里地主勢力一倒,農民的文化運動便開始了。」土改後,銀達鄉的冬學、識字班、民校立刻興辦起來了。 這時,貧下中農歡欣鼓舞,地主分子卻看了眼急,他們說:「雞窩裡還想飛出金鳳凰?」貧下中農回擊他們說:「貧下中農就是金鳳凰,你們這些貓頭鷹再也飛不上天了!」

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說:「學文化?山頂上打井,費力不出水,對咱們莊稼人沒用。」但是,銀達鄉的共產黨員們不這麼看,他們想:共產主義是解放全人類的偉大事業,咱們莊稼人不學文化,怎麼能建設共產主義呢?他們堅決擊退了階級敵人的猖狂破壞,說服了那些保守思想嚴重的人。隨着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貧下中農學文化的勁頭更足了。

一九五五年,傳來了一個喜訊。偉大領袖毛主席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對《酒泉縣銀達鄉是怎樣進行農民業餘文化教育的》一文加了「按語」,表揚了銀達鄉的經驗。

「毛主席支持我們學文化!」銀達鄉的貧下中農非常高興。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學習毛主席的「按語」,掀起了業餘文化教育的新高潮。掃盲班,耕讀班,夜校,民校,形式多樣,越辦越好,出現了父子互教、兄弟互學、夫妻互幫,人人學文化,家家有讀書聲的動人情景。一九五八年,全鄉百分之八十的青壯年社員摘掉了文盲帽子。銀達鄉小學為貧下中農子女開門,免費入學,使在校學生由解放初的一百零四名猛增到三百八十一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學校辦起了農場,大搞科學實驗,使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這樣,銀達鄉成了著名的文化先進鄉。

正當銀達鄉農民業餘文化教育健康發展的時候,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颳起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工分掛帥」、「生產第一」等修正主義妖風,吹到了這裡。他們散布什麼「農民沒文化也能種地」、「糧食就是政治」等謬論,對農民學文化進行阻撓和破壞。他們強行解散各種學習組織,小學也受到摧殘,在校學生下降到一百人。

但是,銀達鄉的貧下中農並沒有罷休,在大隊黨支部領導下,他們重溫毛主席的光輝「按語」。他們說:「不讓我們在文化上翻身,辦不到!」「有毛主席撐腰,我們什麼也不怕!」民校又辦起來了。許多貧下中農背上小黑板下地,連地頭的「小休息」也利用起來了。家庭學習普遍地堅持下來。

銀達鄉的貧下中農在鬥爭中迎來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徹底粉碎了走資派扼殺銀達鄉農民業餘文化教育的陰謀,奪回了被走資派篡奪去的那一部分教育權力。 但是,鬥爭並沒有結束。劉少奇一類政治騙子在文化大革命當中煽動極「左」思潮,販賣「讀書無用論」,有些社員覺得「學那麼多幹啥?撥開眼睛就行了。」有的甚至阻止自己的子女上學。

是繼續向知識化的方向前進,還是滿足於「撥開眼睛就行了」?大隊黨支部學習領先,大批判開路,狠抓了兩條:一是訴舊社會無權、沒文化的苦,加強階級教育;二是控訴劉少奇破壞業餘文化教育的罪行,加強路線鬥爭教育,使貧下中農進一步懂得了「革命文化,對於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的道理,樹立了為鞏固無產階級專政而學文化的思想。認識提高以後,貧下中農胸懷革命大目標,學習積極認真,絕大多數青壯年都參加了學習。銀達鄉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上升,還附設了初中班。

學政治統帥學文化

編輯

在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群眾運動中,貧下中農深深感到:文化低,成了更好地學習毛主席著作的障礙。他們說:「十五年前,我們學文化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農業合作化。今天,我們學文化是為了掌握毛澤東思想,改造世界觀,為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貢獻力量。」廣大貧下中農和社員群眾把學習毛主席著作和學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開展以學習毛主席著作為主,以實現「兩化」(革命化和知識化)為目的的農民業餘文化教育運動。

革命群眾創辦了「政治文化學習班」這種常年性的學習組織。這是青壯年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和批判資產階級的主要陣地。每周堅持三個晚上的學習時間,學員按文化程度分別編班,教員由貧下中農推選。為了讓大家都有學習的機會,他們還創造了多種形式的教育方法:隊辦小學附設了「教學點」,使七十多名學齡兒童在家門口上了學;辦起了「聯戶學習班」,老年人和拖累重的婦女也能參加學習;成立了群眾性的包教、互學組織,定人定任務,一字一句地給文化低的人教生字,一起學習毛主席語錄。

這樣會不會影響農村的中心工作和生產任務的完成呢?銀達鄉的實踐證明,不僅不會,反而促進了革命和生產。他們開展業餘文化教育的主要經驗是:

第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業餘文化教育的關鍵是領導。個別生產隊領導班子中由於「生產第一」的修正主義流毒沒有肅清,不重視這項工作,因此出現了「抓了就學,不抓就停」的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隊建立了政治文化學習班領導小組,經常研究、檢查、總結業餘文化教育工作。各生產隊政治文化學習班負責人由生產隊領導小組組長或副組長兼任,他們在學習班既是領導,又是學員。這樣做的好處是:便於統一安排工作和學習,便於管理;同時,領導帶頭學,有利於推動群眾的學習活動。另外,組織和培養業餘文化教育骨幹隊伍,也是一項重要工作。這個大隊選拔三十名業餘文化教員,先後九次辦學習班培訓,較好地發揮了這支骨幹隊伍的作用。

第二,處理好業餘文化教育同農村中心工作的關係。農村工作千頭萬緒,常常會出現中心工作擠掉政治文化學習的情況。這個大隊緊跟形勢,安排教學內容,使政治文化學習班密切配合中心工作,為中心工作服務,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如十一隊為了配合階級教育,在政治文化學習班上算術課時,結合生產實際,算了地主階級的剝削賬、貧下中農的苦情賬,狠批了劉少奇的「階級鬥爭熄滅論」和「剝削有功」的謬論,使學員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階級教育,同時也學到了一些數學知識。在春播大忙時,學習農業「八字憲法」,提高了播種質量。這樣,辦政治文化學習班不僅和中心工作沒有矛盾,而且推動了中心工作。

第三,把普及與提高結合起來。銀達鄉的貧下中農由於多年堅持業餘文化學習,文化程度越來越高,他們在學習內容上也由淺入深,儘量擴大知識面,文、理、工各科都學習。這樣就為農業技術革命和科學實驗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推動了生產的發展。

社會主義農村的新氣象

編輯

銀達鄉大隊普及農民業餘文化教育以後,整個農村氣象一新。

農村基層幹部有了文化,帶頭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提高了思想覺悟和政策水平,鞏固了農村基層政權,有力地加強了無產階級專政。這裡共有大隊、生產隊主要負責幹部四十一人,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達到了小學、初中文化程度,有的已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幹部有了文化,黨的政策、上級指示、外地經驗、群眾建議,都能作簡要記錄,避免了過去有時「會上記得會後忘」的現象。他們經常帶着三大革命運動中及自身思想革命化的問題,自覺地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改造思想,不斷改進工作,受到群眾好評。另外,全大隊有會計、記工員、保管員、拖拉機手、業餘教師等一百五十多人,大都出身好,思想好,有文化,形成了堅強的骨幹力量。

社員群眾有了文化,認真讀毛主席的書,樹立了為革命種田的思想,新人新事不斷出現。去年,全大隊湧現出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五好社員一百四十六人。

貧下中農逐步知識化,推動了農業技術革新和群眾性科學種田活動的開展。這個大隊的每個生產隊都建立了幹部、老貧農、青年社員三結合的科學實驗小組。全大隊種植各類試驗田一百七十三畝,自己培育了適應當地生長的小麥優良品種二十多種,改變了過去那種淺耕、粗作、劣種、低產的狀況。科學種田,促進了農業大增產。一九六五年銀達鄉大隊的糧食畝產上了《綱要》,一九六八年過了「黃河」。去年,銀達鄉大隊糧食單產達到六百斤以上。

銀達鄉的農村政治文化生活,空前活躍。隊隊建立了革命文化室,辦起了黑板報、土廣播及小評論專欄,對好人好事立即表揚,見不良傾向立即開展評論。他們還組織了業餘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利用生產空隙演出文藝節目,並給社員教唱革命歌曲及革命樣板戲唱段。他們還自編自演了大小節目六十多個。貧下中農利用自己掌握的文化,大造革命輿論,打擊了階級敵人和資本主義勢力,有力地鞏固了農村的社會主義陣地。

貧下中農逐步知識化後,推動了教育革命的深入發展。銀達小學、中學在貧下中農管理之下,使黨的教育方針和毛主席教育革命路線得到認真貫徹。有文化的貧下中農社員登上講台,幫助學生學軍、學工、學農,和學生一道批判資產階級。貧下中農有了文化之後,有利於學校、生產隊、家庭教育三者結合起來,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