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
前言
編輯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基礎教育課程承載着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規定了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是國家意志在教育領域的直接體現,在立德樹人中發揮着關鍵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導了十餘年來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實踐,堅持了正確的改革方向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課程體系,促進了教育觀念的更新,推進了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提升了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有效推動了考試評價制度的改革,為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是,面對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面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面對新時代對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新要求,面對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勢,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驗稿還有一些不相適應和亟待改進之處。
2013年,教育部啟動了普通高中課程修訂工作。本次修訂深入總結21世紀以來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寶貴經驗,充分借鑑國際課程改革的優秀成果,努力將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修訂成既符合我國實際情況,又具有國際視野的綱領性教學文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普通高中課程體系。
一、修訂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編輯(一)指導思想
編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課程改革,着力提升課程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系統性、指導性,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則
編輯1.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基本立場,充分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生態文明和海洋權益等方面的教育,培養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堅持反映時代要求。反映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關注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改革,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着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話語體系,反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新成就。
3.堅持科學論證。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貼近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充分反映學生的成長需要,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加強調查研究和測試論證,廣泛聽取相關領域人員的意見建議,重大問題向權威部門、專業機構、知名專家學者諮詢,求真務實,嚴謹認真,確保課程內容科學,表述規範。
4.堅持繼承發展。對十餘年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踐進行系統梳理,總結提煉並繼承已有經驗和成功做法,確保課程改革的連續性。同時,發現並切實面對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修訂完善,在繼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課程體系充滿活力。
二、修訂的主要內容和變化
編輯(一)關於課程方案
編輯1.進一步明確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我國普通高中教育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作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着力發展核心素養,使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共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
2.進一步優化了課程結構。一是保留原有學習科目,調整外語規劃語種,在英語、日語、俄語基礎上,增加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二是將課程類別調整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在保證共同基礎的前提下,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提供有選擇的課程。三是進一步明確各類課程的功能定位,與高考綜合改革相銜接: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設置,全修全考;選擇性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升學考試需要設置,選修選考;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規劃開設,學生自主選擇修習,學而不考或學而備考,為學生就業和高校招生錄取提供參考。四是合理確定各類課程學分比例,在畢業總學分不變的情況下,對原必修課程學分進行重構,由必修課程學分、選擇性必修課程學分組成,適當增加選修課程學分,既保證基礎性,又兼顧選擇性。
3.強化了課程有效實施的制度建設。進一步明確課程實施環節的責任主體和要求,從課程標準、教材、課程規劃、教學管理,以及評價、資源建設等方面,對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學校分別提出了要求。增設「條件保障」部分,從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設施和經費保障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增設「管理與監督」部分,強化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課程實施的責任。
(二)關於學科課程標準
編輯1.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細化。為建立核心素養與課程教學的內在聯繫,充分挖掘各學科課程教學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各學科基於學科本質凝練了本學科的核心素養,明確了學生學習該學科課程後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了整合。課程標準還圍繞核心素養的落實,精選、重組課程內容,明確內容要求,指導教學設計,提出考試評價和教材編寫建議。
2.更新了教學內容。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科特徵,課程內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內容,努力呈現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社會、生態等發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實豐富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相關內容。
3.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各學科明確學生完成本學科學習任務後,學科核心素養應該達到的水平,各水平的關鍵表現構成評價學業質量的標準。引導教學更加關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更加強調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幫助教師和學生把握教與學的深度和廣度,為階段性評價、學業水平考試和升學考試命題提供重要依據,促進教、學、考有機銜接,形成育人合力。
4.增強了指導性。本着為編寫教材服務、為教學服務、為考試評價服務的原則,突出課程標準的可操作性,切實加強對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的指導。課程標準通俗易懂,邏輯更清晰,原則上每個模塊或主題由「內容要求」「教學提示」「學業要求」組成,大部分學科增加了教學與評價案例,同時依據學業質量標準細化評價目標,增強了對教學和評價的指導性。
本次修訂是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直接關係育人質量的提升。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必須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接受檢驗,不斷完善。可以預期,廣大教育工作者將在過去十餘年改革的基礎上,在豐富而生動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課程實施水平,推動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不斷深化,共創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輝煌,為實現國家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貢獻。
一、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
編輯(一)課程性質
編輯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運用祖國語文文字的能力;同時,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使全體學生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人文素養,為終身學習和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基本理念
編輯1.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祖國語文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的創新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弘揚民族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熱愛中華文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深厚感情,以及熱愛美好生活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堅持加強語文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發揮應有的功能。
2.以核心素養為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的改革
隨着社會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語文課程更加強調以核心素養為本。要進一步改革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既要關注知識技能的外顯功能,更要重視課程的隱性價值,還要關注語文課程在社會信息化過程中新的內涵變化;通過改革,讓學生多經歷、體驗各類啟示性、陶冶性的語文學習活動,逐漸實施多方面要素的綜合與內化,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質、精神面貌和行為方式。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繼續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良好語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語言文字運用和思維密切相關,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思維品質的提升;語文教育也是提高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創造表現的能力;語言文字的運用體現時代的發展狀況和人的文化修養,語文課程應該引導學生自覺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華,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與傳播。
3.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
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應着力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應增強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意識,積極利用信息技術以及身邊的各種資源和機會,通過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積累言語經驗,把握語文運用的規律,學會語文運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語文能力,並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促進方法、習慣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發展。
語文課程還應當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需要,為培養創新人才發揮重要作用。要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探求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創新路徑。
4.注重時代性,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語文教育的不同期待,精選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確保全體學生都獲得必備的語文素養;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語文學習的已有基礎、發展需求和方向,激發學習興趣和潛能,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語文實踐中開闊視野,在更寬廣的選擇空間發展各自的語文特長和個性。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具有相對穩定的結構和富有彈性的實施機制。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提高教師水平,發展教師特長,引導教師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有選擇地、創造性地實施課程;把握信息時代新特點,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建設開發、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體系,使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與提升能適應社會進步新形勢的需要。
二、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
編輯(一)學科核心素養
編輯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
1.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言語經驗,發展在具體語言情境中共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2.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
3.審美鑑賞與創造
審美鑑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鑑賞品位,並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
4.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與借鑑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虛無主義。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維工具;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文化獲得的過程。語言文字作品是人類重要的審美對象,語文學習也是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品質發展的重要途徑。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並在學生個體言語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的。
(二)課程目標
編輯學生通過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學習活動,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幾個方面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為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1.語言積累與建構。積累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在已經積累的語言材料建立起有機的聯繫,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律。
2.語言表達與交流。能憑藉語感和對語言運用規律的把握,根據具體的語言情境和不同的對象,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文明得體地進行表達與交流;能將具體的語言文字作品置於特點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
3.語言梳理與整合。通過梳理和整合,將積累的語言材料和學習的語文知識結構化,將言語活動經驗逐漸轉化為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並能在語言實踐中自覺地運用。
4.增強形象思維能力。獲得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直覺體驗;在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活動中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自己對現實生活和文學形象的感受與理解,豐富自己的經驗與語言表達。
5.發展邏輯思維。能夠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基本的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並能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闡述自己的發現;運用基本的語言規律和邏輯規律,判別語言運用的正誤,準確、生動、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認識;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語言文字作品,研究和發現語言現象和文學形象,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
6.提升思維品質。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經驗,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
7.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審美體驗。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獨特的美,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8.鑑賞文學作品。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賞、鑑別和平阿基不同時代、不同品格的作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
9.美的表達與創造。能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觀念,表現和創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講究語言文字表達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創新意識。
10.傳承中華文化。通過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
11.理解多樣文化。通過學習語言文字作品,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鑑不同民族、不同區域、不同國家的優秀文化,吸收人類文化的精華。
12.關注、參與當代文化。關注並積極參與當代文化傳播與交流,在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堅持文化自信,提高社會責任感,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使命感。
三、課程結構
編輯(一)設計依據
編輯1.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着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設計基礎性與選擇性相結合的課程。
2.從祖國語文的特點和高中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出發,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語文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若干學習項目組成學習任務群。學習任務所涉及的語言學習素材與運用範例、語文實踐的話題與情境、語體與文體等,覆蓋歷來語文課程所包含的古今「實用類」「文學類」「論述類」等基本語篇類型。學習任務群的設計着眼於培養語言文字運用基礎能力,充分顧忌問題導向、跨文化、自主合作、個性化、創造性等因素,並關注語言文字運用的新現象和跨媒介運用的新特點。
3.學習任務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凸顯學生學習語文的根本途徑。這些學習任務群追求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標發展的綜合效應,而不是學科知識逐「點」解析、學科技能逐項訓練的簡單線性排列和連接。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旨在引領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力求改變教師大量講解分析的教學模式。
4.整體設計,統籌安排,體現層次性與差異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均由若干學習任務群構成。不同學習任務群具體的學習內容有所區別,體現不同的學習要求;必修的學習任務群構成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目標、內容的基本框架,體現高中階段對每個學生基本、共同的語文素養要求;選修的學習任務群則是在此基礎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滿足學生對不同發展方向、不同發展水平語文素養的要求。
(二)結構
編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構成。三類課程分別安排7—9個學習任務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現金文化方面的內容詩中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
必修其課程7個:「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當代文化參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實用性閱讀與交流」。
選擇性必修課程9個:「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當代文化參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外國作家作品研習」「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
選修課程9個:「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當代文化參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漢字漢語專題研討」「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專題研討」「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討」「跨文化專題研討」「學術論著專題研討」。
(三)學分與選課
編輯必修課程,開設2個學期,8學分;選擇性必修課程,開設2個學期,6學分;選修課程,開設2個學期,設計12學分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
必修課程,每名高中學生必須修習;選擇性必修課程,學生根據個人需求與升學考試要求選擇修習;選修課程,學生可自由選擇學習。對於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教師應根據學生個人未來發展的意願和學業狀況,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方向和空間。
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比重按學分計,安排如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結構及學分
必修(8學分) | 選擇性必修(6學分) | 選修(任選) |
---|---|---|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1學分) |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當代文化參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在選擇性必修和選修階段不設學分,穿插在其他學習任務群中) | |
當代文化參與(0.5學分) | ||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0.5學分) | ||
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1學分) | 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1學分) | 漢字漢語專題研討(2學分) |
文學閱讀與寫作(2.5學分) |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2學分) | 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2學分) |
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0.5學分) | 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專題研討(2學分) | |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1.5學分) | 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0.5學分) | 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討(2學分) |
外國作家作品研習(1學分) | 跨文化專題研討(2學分) | |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1學分) | 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1學分) | 學術論著專題研討(2學分) |
四、課程內容
編輯(一)學習任務群
編輯學習任務群1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
編輯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鑑賞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學習和思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本任務群的學習貫串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階段。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在閱讀過程中,探索閱讀整本書的門徑,形成和積累自己閱讀整本書的經驗。重視學習前人的閱讀經驗,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綜合運用精讀、略讀與瀏覽的方法閱讀整本書,讀懂文本,把握文本豐富的內涵和精髓。
(2)在指定範圍內選擇閱讀一部長篇小說。通讀全書,整體把握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從最使自己感動的故事、人物、場景、語言等方面入手,反覆閱讀品味,深入探究,欣賞語言表達的精彩之處,梳理小說的感人場景乃至整體的藝術架構,理清人物關係,感受、欣賞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體會小說的主旨,研究小說的藝術價值。
(3)在指定範圍內選擇閱讀一部學術著作。通讀全書,勾畫圈點,爭取讀懂;梳理全書大綱小目及其關聯,做出全書內容提要;把握書中的重要觀點和作者的價值取向。閱讀與本書相關的資料,了解本書的學術思想及學術價值。通過反覆閱讀和思考,探究本書的語言特點和論述邏輯。
(4)利用書中的目錄、序跋、注釋等,學習檢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關評價等資料,深入研讀作家作品。
(5)聯繫個人經驗,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讀書的愉悅,從作品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用自己的語言撰寫全書梗概或提要、讀書筆記與作品評介,通過口頭、書面形式或其他媒介與他人分享。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在必修階段安排1學分,18課時。應完成一部長篇小說和一部學術著作的閱讀,重在引導學生建構整本書的閱讀經驗與方法。在選擇性必修和選修階段要運用這些經驗與方法閱讀相關作品,不專門安排學分。
(1)指定閱讀的作品,應語言典範,內涵豐富,具有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價值。根據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發展需要,注意選擇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品。制定閱讀的作品可從教材課文結算的長篇作品中選擇。也可由師生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學生從中選擇一部閱讀;選擇相同作品的學生可以自由組合,進行交流討論。
(2)課時可安排在兩個學期,宜集中使用,便於學生靜下心來,集中時間和精力,認真閱讀一本書。學生在反覆閱讀過程中,每讀一遍,重點解決一兩個問題,有些地方應仔細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讀或瀏覽。閱讀要有筆記,記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
(3)閱讀整本書,應以學生利用課內外時間自主閱讀、撰寫筆記、交流討論為主,不以教師的講解代替或限制學生的閱讀與思考。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提出專題學習目標,組織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討論與交流。教師應以自己的閱讀經驗,平等地參與交流談論,解答學生的疑惑。
(4)教師應善於發現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成功經驗,及時組織交流與分享。應善於發現、保護和支持學生閱讀中的獨到見解。
學習任務群2 當代文化參與
編輯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剖析、評價文化現象,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增強文化自信。
本任務群的學習貫串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階段。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聚焦特定文化現象,自主梳理材料,確定調查問題,編制調查提綱,訪問調查對象,記錄調查內容,完成調查報告,就如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等專題展開交流研討。
(2)關注當代文化生活,開展社區文化調查,搜集整理材料,對社區的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生活演變等進行分析討論,增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通過各種傳媒,關注當代文化生活熱點,聚焦並提煉問題,展開專題研討,解釋文化現象,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提高對各種文化現象的認識能力和闡釋自己見解的能力。
(3)建設各類語文學習共同體(如文學社團、新聞社、讀書會等),在閱讀、表達中探析有關文化現象,拓展視野,培養多方面語文能力;通過社會調查、觀看演出、參與文化公益活動等,豐富語文學習的方式,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在必修階段安排.5學分,9課時;可由教師根據教材相關內容或學校實際情況,在三類學習內容中有選擇地組織教學。在選擇性必修和選修階段不單設學分,可與其他學習任務群組合,設計一些課內外相結合的學習活動。
(1)以參與性、體驗性、探究性的語文學習活動為主,增強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繫,通過開放式學習,引號學生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注意調查訪問與書面學習相結合,現狀調查與比較研究項結合,分析研究與參與傳播建設相結合,提高學生語文綜合運用的能力。
(2)引導學生自主創建各類社團,開展各類語文學習活動,如讀書交流、習作分享、論辯演說、詩歌朗誦、戲劇表演等。
(3)利用家庭資源以及學校圖書館、校史館、檔案館等,研究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利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美術館、音樂廳、影劇院、名人故居、革命遺址、名勝古蹟,以及其他文化遺產等,通過實地考察,深化對某一文化現象的認識。
學習任務群3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
編輯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跨媒介的信息獲取、呈現與表達,觀察、思考不同媒介語言文字運用的現象,梳理、探究其特點和規律,提高跨媒介分享與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評判媒介傳播內容的水平,以正確的價值觀審視信息的思想內涵,培養求真求實的態度。
本任務群的學習貫串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階段。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了解常見媒介與語言輔助工具的特點。掌握利用不同媒介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學習運用多種媒介展開有效的表達和交流。
(2)知道信息來源的多樣性、真實性,辨識媒體立場,多角度分析問題,形成獨立判斷。
(3)關注當代網絡文學和網絡文化,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辯證分析網絡對語言、文學的影響,提高語言、文學的鑑賞能力。
(4)建設跨媒介學習共同體,並將其作為支持語文學習的手段。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在必修階段安排.5學分,9課時,選擇性必修和選修階段不安排學分,滲透在其他任務群的學習過程之中。
(1)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有關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進行研習。通過紙質文本、電子文本的閱讀,或參觀展覽等途徑,了解跨媒介的特點。
(2)教師要在學生感興趣的媒介應用領域,創設應用場景,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了解有關媒介對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響,並歸納分析,形成學習成果。
(3)通過實例分析,研討多種媒介信息存儲、呈現與傳遞的特點,分析合理選擇、恰當運用不同類型的媒介對表現主題、傳遞信息、促進交往所產生的影響,總結形成結論。
(4)教師應主要引導學生理解多種媒介運用對語言的影響,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多種媒介有效獲取信息、表達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態度。
學習任務群4 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
編輯本任務群旨在培養學生豐富語言積累、梳理語言現象的習慣,在觀察、探索語言文字現象,發現語言文字運用問題的過程中,自主積累語文知識,探究語言文字運用規律,增強語言文字運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發現的能力,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本任務群的學習貫串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階段。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在全部的語文活動中,積累漢字、漢語的有關現象和理性認識,了解漢字在漢語發展和應用中的重要作用,鞏固和加深義務教育階段所學的漢字知識;體會漢字、漢語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係及漢語的民族特性,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2)通過在語境中解讀詞彙、解讀語義的過程,樹立語言和言語的相關性和差別性的觀念。
(3)通過文言文閱讀。梳理文言詞語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詞義和用法,把握古今漢語詞義的異同,既能溝通古今詞義的發展關係,又要避免用現代意義理解古義,做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準確理解。
(4)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結構的過程中,體會漢語句子的結構特點和虛詞的作用,進一步領悟語法規律。在學習文學作品時,觀察詞語的活用、句子語序的變化等,體會文學語言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5)在運用口語和書面語表達的過程中,對比兩種語體用詞和造句的差別,體會口語與書面語的風格差異。
(6)反思和總結自己寫作時遣詞造句的經驗,建構初步的邏輯和修辭知識,提高語用能力,增強表達的個性化。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貫穿整個高中階段,既有課內活動。也應有課外任務。必修和選擇性必修階段,均安排1個學分,選修階段不安排學分。
(1)積累、梳理要有系統、有計劃,要有步驟地、持續地進行。積累既是豐富學生詞彙、表達方式等的需要,也是為以後的梳理所做的準備。要有布置,有鼓勵和督促,持之以恆。
(2)本任務群的課時,在必修和選擇性必修階段,可以有兩種分配方式:或集中安排,或穿插在其他學習任務群中。如何分配課時,由教材編者設計或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計劃安排。
(3)本任務群在必修和選擇性必修階段,應貫串其他所有的學習任務群,與各個學習任務群中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語文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每一個學習任務群,都要為「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學習任務群提出問題,提供資料,準備必要的條件;有些學習任務群也可以與本任務群共同完成。例如,在既有書面語讀寫,又有口語活動的學習任務群中,即可探討語體風格的問題。
(4)積累、整合與探究,都要邊積累,邊記錄。必修階段主要寫語言札記,隨時記錄點滴材料。選擇性必修階段可試寫短文,整合和解釋有關現象。
(5)本任務群重在過程的典型性,不論是積累、梳理還是探究,都注重發展語感,增強對語言規律的認識,不追求知識點的全面與系統,切忌違背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生硬灌輸一些語言學條文。
(6)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針對學習內容,可通過專門文章的閱讀,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學習任務群5 文學閱讀與寫作
編輯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不同體裁的優秀文學作品,使學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並嘗試文學寫作,撰寫文學評論,藉以提高審關鑑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課內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應占1/2。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精讀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理解欣賞作品的語言表達,把握作品的內涵,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寫作經歷,發揮想象,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發現。
(2)根據詩歌、散文、小說、劇本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發現作者獨特的藝術創造。
(3)結合所閱讀的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寫作的一般規律。捕捉創作靈感,用自己喜歡的文體樣式和表達方式寫作,與同學交流寫作體會。嘗試續寫或改寫文學作品。
(4)養成寫讀書提要和筆記的習慣。根據需要,可選用雜感、隨筆、評論、研究論文等方式,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和見解,與他人分享,積累、豐富、提升文學鑑賞經驗。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為2.5學分,45課時。寫作次數不少於8次(不含讀書筆記和提要)。
(1)運用專題閱讀、比較閱讀等方式,設置閱讀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閱讀、鑑賞、探究與寫作。
(2)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寫作,應以學生自主閱讀、討論、寫作、交流為主。應結合作品的學習和寫作實踐,由學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學的文學知識結構化。
(3)教師應向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持。如做好問題設計,提供閱讀策略指導,適時組織經驗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動;在學習過程中相機進行指導點撥,組織並平等參與問題討論;引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並要求閱讀一定數量的經典文學作品,包括反映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偉大曆程的作品,關心當代文學生活;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組織、舉辦詩歌朗誦會、讀書報告會、話劇表演等活動,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創造更多展示交流學生作品的機會或平台,激發學生文學創作的成就感;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為學生提供觀察記錄表、等級量表等自評互評的工具,促進學生不斷進步。
學習任務群6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編輯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發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現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辨別是非、善惡、美醜,提高理性思維水乎。課內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秀作品不少於1/2。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閱讀古今中外論說名篇,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和語言特點,理解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閱讀近期重要的時事評論,學習作者評說國內外大事或社會熱點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在閱讀各類文本時,分析質疑,多元解讀,培養思辨能力。
(2)學習表達和闡發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恰當,講究邏輯。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學習反駁,能夠做到有理有據,以理服人。
(3)圍繞感興越的話題開展討論和辯論,能理性、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平等商討,有針對性、有風度、有禮貌地進行辯駁。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為1.5學分,27課時。寫作3篇以上,專題討論與辯論不少於3次。
(1)以專題性學習為主要方式。選擇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歷史或當今社會中學生共同關心的話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學習活動,閱讀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學習並梳理論證方法,學習用口頭與書面語言闡述和論證自己的觀點,駁斥錯誤的觀點。
(2)教學過程要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的引導,注意發展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結合學生閱讀和表達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邏輯知識;相關知識的教學要簡明、實用,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概念、判斷、推理等方面遇到的問題;避免進行不必要的、機械的訓練。
學習任條群7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
編輯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性語文,包括實用性文本的獨立閱讀與理解,日常社會生活需要的口頭與書面的表達交流。通過本任務群的學習,豐富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提高閱讀與表達交流的水平,增強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學習多角度觀察社會生活,掌握當代社會常用的實用文本,善於學習並運用新的表達方式。
(2)學習運用簡明生動的語言,介紹比較複雜的事物,說明比較複雜的事理。
(3)具休學習內容,可選擇社會交往類的,如會談、談判、討論及其紀要,活動策劃書、計劃、制度等常見文書,應聘面試的應對,面向大眾的演講、陳述和致辭;也可選擇新聞傳媒類的,如新聞、通訊、調查、訪談、述評,主持、電視演講與討論,網絡新文體(包括比較複雜的非連續性文本);還可選擇知識性讀物類的,如複雜的說明文、科普讀物、社會科學類通俗讀物等。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為1學分,18課時。
(1)教學以社會情境中的學生探究性學習活動為主,合理安排讀、調查、討論、寫作、口語交際等活動。
(2)社會交往類內容,在社會調查與研究過程中學習。
(3)新聞傳媒類內容,在分析與研究當代社會傳媒的過程中學習。如自主選擇、分析研究一份報紙或一個網站一周的內容。分析其欄目設置、文體構成、內容的價值取向,撰寫文字分析報告,多媒體展示交流。推薦最精彩的一個欄目、不同體裁的精彩文章1—2篇,並說明理由。嘗試選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寫作。
(4)知識性讀物類內容,自主選擇一部介紹最新科研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會科學通俗作品閱讀研習。
學習任務群8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
編輯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積累文言閱讀經驗,培養民族審美趣味,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惑、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選擇中國文化史上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進行精讀,體會其精神內涵、審美追求和文化價值。
(2)在特定的社會文化場景中考察傳統文化經典作品,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認識作品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
(3)梳理所學作品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識,注意古今語言的異同。
(4)閱讀作品應寫出內容提要和閱讀感受。選擇一部(篇)作品,從一個或多個角度討論分析,撰寫評論。
(5)學習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的表達藝術,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為2學分,36課時。
(1)重視誦讀在培養學生語感、增進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導學生積累古代作品的閱讀經驗。
(2)引導學生藉助注釋、工具書獨立研讀文本,並聯繫學習過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提高閱讀古代作品的能力。
(3)多角度、多層面地組織主題學習單元,引導學生合理運用精讀、略讀的方式,由點到面地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精深和豐富,初步認識所讀作品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貢獻。
(4)組織學生在具有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展開交流和專題討論,就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時代意義和局限等問題,用歷史和現代的觀念進行審視,表達自己的看法。
(5)引導學生堅持在研讀的過程中勤查資料,勤做筆記;圍繞所讀作品,利用圖書館、互聯網查閱相關注釋、評點等資料,加深和拓展對作品的理解;學習運用評點方法,記錄自己的感受和見解,不斷提高獨立閱讀能力。
學習任務群9 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
編輯本任務群旨在閱讀和研討語言典範、論辯深刻、時代精神突出的革命傳統作品,深入體會革命志士以及廣大群眾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奮鬥、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學習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湧現的英雄事跡,感受其無私無畏的愛國精神;進一步發展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鑑賞能力;陶冶性情,堅定志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本任務群的學習內容貫串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階段。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誦讀革命先輩的名篇詩作,體會崇高的革命情懷。精讀反映革命傳統的優秀文學作品,特別注意選擇反映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偉大曆程的作品,感受作品中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藝術形象,弄清作品的時代背景,把握作品的內涵。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獲得審美體驗。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寫作經歷,發揮想象,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獨到認識。
(2)閱讀闡發革命精神的優秀論文與雜文,特別注意選擇具有理論高度和引領作用的論著,分析其中論證的邏輯性和深刻性,休會革命理論著作嚴密邏輯和崇高精神有機結合的特點,提高理性思維水平。
(3)閱讀關於革命傳統的新聞、通訊、報告、演評、訪談、述評等實用性文體的優秀作品,聯繫思想實際和親身見聞,以正確的價值觀,深入理解其內容,學習其寫作手法。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為0.5學分,9課時。
(1)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既要關注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和語言規範性,又要儘量有針對性:同時要視野開闊,努力發掘新的材料,尤其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新材料,使這一任務群的內容,逐漸豐富起來。
(2)教師應利用多種形式,針對學生思想實際,敏銳發現熱門話題,開展研討活動,增強學生的論辯能力。也可在學生充分發表不同意見的基礎上,邀請觀點正確、有影響力的專家來指導、答疑或總結,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結論。
(3)重視對作品有關背景的深入了解,可通過實地考察、人物訪談等課外活動,獲取真實資料,撰寫讀書筆記,整理採訪記錄,撰寫學習體會和感想,以加深對革命活動背景和英雄人物思想境界的深刻理解。也可與歷史課、地理課結合,組織跨學科的學習活動,在提高思想水平的同時,提高學生口頭交流、現場記錄、文稿整理、理論論證的能力和水平。
學習任務群10 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
編輯本任務群研習中國現當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包括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品,旨在大體了解現當代作家作品概貌,培養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興越,以正確的價值觀鑑賞文學作品,進一步提高文學閱讀和寫作能力,把握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價位取向。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精讀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內涵與藝術價值。至少選讀1位現當代代表性作家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方面的作品,大體了解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概貌。
(2)關注當代文學創作動態,選讀新近發表的有影響的作品及相關評論。
(3)養成撰寫讀書筆記的習慣,閱讀作品應寫出內容提要和閱讀感受。選擇喜歡的作品,從不同角度撰寫作品評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4)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喜歡的文學體裁,練習創作短篇作品。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為0.5學分,9課時。
(1)閱讀材料可以是單篇作品,包括作家作品專集的選篇,也可以是長篇著作的節選。建議從體裁特徵、題材內容、文學發展階段等不同角度,組織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的專題內容。其中,反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品要占一定比例。
(2)要有足夠的課時保證學生獨立自主閱讀,設計促進學生個性化體驗的閱讀活動。如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活動,豐富學習體驗;朗誦不同流派或作家的詩歌、散文,體悟作品的情感特點和語言風格;閱讀劇本,把握戲劇衝突,並選擇片段嘗試表演。
(3)要有一定的課時開展研討活動,交流閱讀和寫作的體會與感悟。重視學生研讀後的交流和評價活動。如為「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讀書報告會」做一份文案設計;在談書報告會上,推薦一部現當代作家作品,並說明理由:;製作一份「現當代作家作品研讀情況」調查問卷;等等。
學習任務群11 外國作家作品研習
編輯本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研習外國文學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國家和民族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面貌,感受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培養閱讀外國經典作品的興趣和開放的文化心態。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閱讀外國文學經典作品,認識所讀作品的地位和價值。
(2)撰寫讀書筆記,閱讀作品應寫出內容提要和閱讀感受。選擇感興趣的作家、作品或話題,撰寫評論。
(3)嘗試探討不同民族文學之間的共同話題和文化差異,尊重文化多樣性,提升文化鑑別力。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為1學分,18課時。
(1)引導學生深入閱讀作品,整體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與思想內涵。設計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興趣,引導學生廣泛閱讀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優秀文學作品。
(2)調動學生關於世界歷史、地理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識,促進對外國文學作品中的社會生活及心靈世界的理解。
(3)組織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家作品或專題,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拓展閱讀,研討交流。
學習任務群12 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
編輯本任務群研習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論文、著作,旨在引導學生體會和把握科學與文化論著表達的特點,提高閱讀、理解科學與文化論著的能力,開闊視野,培養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選擇閱讀簡明易懂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論文、著作(節選),領會不同領域科學與文化論著的內容,培養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
(2)撰寫內容提要和讀書筆記,學習體驗概括、歸納、推理、實證等科學思維方法,把握科學與文化論著觀點明確、邏輯嚴密、語言準確精練等特點。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為1學分,18課時。
(1)選擇適合高中生閱讀的有關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論文和著作(節選),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體會科學與文化論著的表述方式,提高閱讀科學與文化論著的能力。
(2)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其他學科知識,藉助工具書、資料,了解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和觀點,理清文本結構脈絡、論證邏輯;還可以通過撰寫讀書筆記,加深對論著的理解。
(3)組織交流和討論,分享學習成果,研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學習任務群13 漢字漢語專題研討
編輯本任務群是在必修和選擇性必修「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的基礎上,就漢字或漢語的某一問題,加以歸納、梳理,訓練學生從應用中觀察語言文字現象和總結規律的綜合分析能力,旨在加深學生對漢字、漢語的理性認識。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有意識地在義務教育和高中必修階段積累的基礎上,發現與漢字、漢語有關的某些問題,結合漢字、漢語普及讀物的閱讀,進行歸納梳理,驗證漢字、漢語的理論規律,例如漢字的表意性質、漢語的韻律特點、詞彙意義的系統性、文學語言的靈活性、口語與書面語的不同特點等,提高對語言現象的理性認識。
(2)針對語言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例如網絡語言與漢字漢語規範問題、方言與普通話關係問題、成語典故運用問題等,閱讀相關論著,整理事實與數據,對社會上出現的語言熱點問題展開討論,用正確的觀點與方法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在實際語言運用中努力促進祖國語言文字健康發展。
(3)學生以撰寫讀書報告、語言專題調查報告、小論文等形式呈現學習成果,並在專題討論會上發表自己的成果。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為2學分,36課時。建議設置4—6個專題,每個專題6—9課時。
(1)要恰當選擇專題。專題應是各階段學習中已經積累的並有利於將來長期應用的問題,同時要注意現有研究成果是否足以供學生參考。
(2)要配備適用的學習村料。可選用或專門為專題編寫主題明 確、語料充分、具有啟發性的學習材料來引領學習。
(3)要充分利用先進的媒介手段。觀察事實、收集數據、貯存資料、分析問題、發表成果要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手段,發揮網絡等信息工具的優勢,優化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質量。
學習任務群14 中華傳統文化專題研討
編輯本任務群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的基礎上,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組成專題進行深入研討,旨在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責任感。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選讀體現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代表作品,參閱相關的研究論著,確定專題,進行研討。加強理性思考,增進對中華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華人文精神的認識和理解,體會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趨勢。
(2)閱讀應做讀書筆記。圍繞中心論題進行有準備的研討,圍繞專題選擇合適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 (3)進一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嘗試閱讀未加標點的文言文。閱讀古代典籍,注意精選版本。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為2學分,36課時。建議設置3—4個專題,每個專題9—12課時。
(1)教師依據傳統文化學習內容、學生興趣、學習資源等,推薦相關專題,供學生選擇學習。學生也可自主設計,確定學習專題。
(2)專題的角度可以是多樣的。參閱闡釋經典的作品應作為研讀原著的輔助手段,可以將經典作品與參閱的研究論著結合起來學習。
(3)設計多種專題研討與交流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在獨立完成相關專題研習的基礎上,從研究的資料、過程、方法、收穫等多個角度展示研究成果,並且圍繞學習中的若干問題,組織交流討論、合作探究等活動,要求學生嘗試把自己的探究發現用論文形式呈現出來。
學習任務群15 中國革命傳統作品專題研討
編輯本任務群在「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的基礎上,選擇反映中國革命傳統的代表性作品,設置相關研究專題進行深入學習,旨在進一步認識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加深對中國革命傳統的認識和理解,激發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進一步提升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精讀一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詩文專集,參閱傳記和相關研究文獻,圍繞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語言風格確定具體的研究專題;開展合作學習,撰寫專題研究報告,組織專題報告會,深入理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人格品質,感受思想和語言的力量。
(2)精讀一部反映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偉大曆程的長篇文學作品,參閱相關研究文獻,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思想內涵和藝術特點。結合具體作品,選擇兩個角度,撰寫文學評論,組織專題研討會,深入理解革命志士以及廣大群眾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奮鬥、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學習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湧現的英雄事跡,感受其無私無畏的愛國精神。
(3)學習整理研究資料的方法,做讀書筆記和摘要;結合研究專題,進行調查、訪問,提升思想認識水平和語言運用能力。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為2學分,36課時。建議設置3—4個專題,每個專題9-12課時。
(1)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指定作品,從多角度理解、分析作品。例如,魯迅作品的時代精神、藝術特色,革命傳統經典中的英雄形象、理想信念等。要做好相關閱讀資料的推薦工作;同時,要結合作品和學生的實際,幫助學生確定適合的研究題目,注重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指導。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地方課程資源,將本任務群的專題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要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館,訪問革命前輩、英雄模範人物等活動,深化學生對中國革命歷程的切身體驗。
(3)要與政治、歷史等學科的教師組成專題指導組,引導學生開展跨學科的研究,以深化學生對革命傳統的理解和認識。
學習任務群16 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討
編輯本任務群在「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的基礎上,就我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的若干專題深入研討,進一步培養理性思維與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對現當代文學的理解和認識,提升鑑賞品位,把握時代精神和時代走向。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梳理影響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重要作家作品,發現有價值的文學現象與問題,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題進行研討。
(2)閱讀新近發表的有影響的文學作品,嘗試參與文學評論。關注近期文學熱點問題,了解不同觀點,深入思考研討,提高探究能力。
(3)每讀一篇必做讀書筆記。圍繞中心論題進行有準備的研討,圍繞專題選擇合適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為2學分,36課時。建議設置3—4個專題,每個專題9—12課時。
(1)所設立的專題涉及的作家不宜過多,角度可以多樣。
(2)教師可以依據學習內容、學生興趣、學習資源等,推薦相關專題,供學生選擇學習。學生也可自主設計,確定學習專題。
(3)反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品要占一定比例。
學習任務群17 跨文化專題研討
編輯本任務群是在「外國作家作品研習」的基礎上,深入研討外國文學名著和文化經典的若干專題,旨在引導學生思考豐富多樣的人類文化,汲取人類思想精華,培養開放的文化心態,發展批判性思維,增強文化理解力。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研討不同時期、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文學、文化經典作品,增進對人類文明史上多樣文化並進的事實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樣性的理解。
(2)選讀一本外國文學理論名著,了解世界文學批評中某一流派的基本主張和文學解讀方法;或者選讀一本研究中外文學或文化比較的著作,嘗試運用其中的觀點研讀以前讀過的作品。
(3)藉助已有的閱讀經驗,選擇合適的內容進行跨文化專題研究,在中外文化的比較中,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為2學分,36課時。建議設置4—6個專題,每個專題6—9課時。
(1)可以根據「學習目標與內容」(1)(2)(3)分別設立專題,以內容(1)為主;也可以將內容(1)(2)(3)有機整合,設立專題。
(2)激發學生興趣,在閱讀外國文學、文化經典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選擇有意義的課題,開展跨文化專題研究,組織專題研討與交流。選擇合適的方式呈現研究成果。
(3)積極拓展學習渠道,如組織學生利用社會實踐參與跨文化的交流,利用網絡參與跨文化課題討論。向學生推薦跨文化研究的文章或專業雜誌,促進學習活動的深化。
學習任務群18 學術論著專題研討
編輯本任務群在引導有這方面追求的學生閱讀學術論著,體驗學者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以及陳述學術見解的思維過程和表述方式,嘗試寫作小論文。
1.學習目標與內容
(1)根據個人的閱讀興趣和平時積累、思維特點以及未來發展方向,選擇適宜的學術著作深入研討,撰寫研討筆記。
(2)將研讀學術著作過程中生成的關注點、問題點、質疑點等進行梳理概括,形成專題,深入研討;或圍繞相關學術話題,組織研討活動。
(3)整理提煉專著研讀或專題研討的成果,借鑑專業學術論文的形式寫成學術性小論文,相互交流。
2.教學提示
本任務群為2學分,36課時。建議學術著作選讀為22課時,學術專題研討為8課時,學術性小論文寫作為6課時。
(1)學術著作選讀,應在「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學習的基礎上,結合「整本書閱讀與研討」進行,以學生自主研讀為主。選讀的學術著作篇目,可由教師充分考慮各類學術著作的特質,參照本地、本校的圖書、網絡等資源向學生推薦;學生也可依據自身閱讀興趣、發展方向,自主選擇。
(2)學術專題研討在研讀著作的基礎上進行,由參與這項學習的學生各自報告閱讀心得,交流研討;也可以圍繞與所讀學術著作相關或相近的話題組織研討。學術專題研討倡導平等對話、學術自由,堅持學術規範;表達觀點有理有據,符合邏輯。
(3)學術性小論文不同於一般的議論文,其寫作的重點在表達研究成果,可參閱學術論著的基本格式和語言表達。理論推導、數據引用等應堅持學術規範,不作假,不抄裘,不強詞奪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引用資料應註明出處,文末應註明參考書目。
(二)學習要求
必修課程學習要求
(1)多讀多想多寫,多角度地觀察生活,多方面地增進語文積累,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養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多媒介獲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閱讀與表達能力。必修階段各類文本的閱讀量不低於150萬字。學會靈活使用常用語文工具書和網絡,檢索所需的信息和資料。學會以多種形式表達和交流自己對自然、社會與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2)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對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中國古代作品,讀懂文章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3)閱讀實用類文本,能準確、迅速地把握主要內容和關鍵信息,對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評判。閱讀論述類文本,能準確把握和評價作者的觀點與態度,辨析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之間的聯繫。閱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注重審美體驗,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4)自主寫作,自由表達,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書面表達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進一步提高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並努力學習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能推敲、錘鍊語言,表達力求準確、鮮明、生動。學會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交流。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樂於相互展示和評價寫作成果。45分鐘能寫600字左右的文章。課外練筆不少於2萬字。
(5)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在口語交際中樹立自信,尊重他人,文明得體,儀態大方,善於傾聽,敏捷應對。注意口語的特點,能根據不同的交際場合和交際目的,恰當地進行表達。藉助語調和語氣、表情和手勢,增強口語交際的效果。學會演講,做到觀點鮮明,材料充實、生動,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個性和風度。在討論或辯論中積極主動地發言,恰當地應對和辯駁。朗誦文學作品,能準確把握作品內容,傳達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情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6)在語文學習中養成有意識地積累的習慣,積累有利於豐富自己運用的字詞句篇語文素材、語言運用典型案例等。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通過歸納、分類,逐步領悟語文運用的規律,自主建構相關的知識。嘗試梳理文學作品的基本樣式和概念,了解文學鑑賞的基本方法,在文學閱讀過程中領悟鑑賞和創作的規律。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學習要求
(1)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藉助工具書、圖書館和網絡查找有關資料,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選擇性必修階段各類文本的閱讀總量不低於150萬字。在閱讀鑑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藝術的營養,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
(2)選讀古今中外文化論著,在整體了解論著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了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拓寬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提高文化修養。以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能通過多種途徑開展文化專題研討。學會尊重、理解作品所體現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風格的文化,嘗試對感興趣的古今中外文學作品進行比較研究或專題研究,理解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恰當的評價。
(3)注意在生活和跨學科的學習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提高表達、交流能力。能綜合運用在語文與其他學科中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方法,運用多種方式展開交流和討論。留心觀察社會生活,豐富人生體驗,有意識地積累寫作素材,廣泛搜集資料。根據表達需要和體裁要求,嘗試多種文本的寫作,相互交流。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口頭應用的能力,能根據交際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和場合,提出話題,敏捷應對,注意表達效果。參加演講與辯論,學習主持集會、演出等活動。
(4)了解語言文字法規的有關內容,增強規範意識,學會辨析和糾正錯誤,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正確性和有效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學會靈活運用合適的方法解決語言文字運用中的問題。根據自己的特點,借鑑經驗,適時總結,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
五、學業質量
編輯(一)學業質量內涵
編輯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本學科課程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本學科核心素養及其表現水平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依據不同水平學業成就表現的關鍵特徵,學業質量標準明確將學業質量劃分為不同水平,並描述了不同水平學習結果的具體表現。
(二)學業質量水平
編輯水平 質量描述 1 1—1 有主動積極的意識,不斷擴展自己的語文積累,能對學過的各類語言材料進行歸類;留心觀察生活,記錄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能主動將自己的積累用於語言理解和表達。能注意語境與交流的關係,能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語言,能憑藉語感和積累及時調整自己的語言表達,力求使語言表達準確清晰。有反思和總結自己語文學習經驗的意識,關注語文學習方法的學習。
1—2 在理解語言時,能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能區分事實和觀點,分析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關係,發現觀點和材料之間的聯繫;能利用獲得的信息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在表達時,能做到觀點明確、內容完整、結構清楚。
1—3 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興趣,能整體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觀點和情感傾向;能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傳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在文學鑑賞中,有正確的價值觀。
1—4 有通過語文學習理解文化的意願,能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擴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感受和理解不同時代和地區的文化。能主動梳理語文課程中涉及的文化現象,了解其中包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
2
2—1 具有主動積累的習慣,能進一步擴展語言積累,運用多種方法整理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發現其中的聯繫。能憑藉語感,結合具體語境理解重要詞語的隱含意思,體會詞句所表達的情感;能發現語言運用中存在的比較明顯的問題,並運用自己掌握的語言知識予以糾正。具有反思並整理語文學習經驗的意識。能用多種形式整理、記錄自己學習、生活中的所得。
2—2 在理解語言時,能區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並準確概括其內容、觀點和情感傾向;能對獲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邏輯作出評價;能利用獲得的信息分析並解決具體問題。在表達時,能注意自己的語言運用,力求概念準確、判斷合理、推理有邏輯。
2—3 喜歡欣賞文學作品,能整體感受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能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評價。在文學鑑賞中,有正確的價值觀,有追求高尚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的意願。
2—4 表現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喜歡學習漢語和漢字,喜歡積累優秀古代詩文,能主動梳理和探究語言材料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能在自己的表達中運用富有文化意蘊的語言材料和語言形式,增強語言的表現力。能理解各類作品中涉及的文化現象和觀念,能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觀念,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學習中遇到的一些文化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關注當代語言文化現象,積極參與相關的多種語文實踐活動。 3 3—1 在擴展和整理自己語文積累的過程中,能發現聯繫,探索規律,嘗試結合具體的語言材料,說明自己對語言運用規則的理解。能藉助已有的語言知識和語感,結合具體語境分辨詞語語義和情感上的細微差別;能憑藉語感推斷結構比較複雜的語句的意思,能體味重要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能根據具體的語境和表達的目的、要求,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文從字順、清晰明了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在總結語文學習經驗的基礎上,能有意識地規劃自己的語文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
3—2 在理解語言時,能準確概括觀點和情感,能分析並解釋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係;能比較兩個文本或材料,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間建立聯繫,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說明複雜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種關係;能就文本內容和形式進行質疑,並能主動查找相關資料支持自己的觀點;利用文本中的相關信息解決具體問題。在表達時,講究邏輯,做到中心突出、內容具體、語篇連貫、語言簡明通順。
3—3 喜歡欣賞文學作品,藉助聯想和想象豐富自己對文學作品的體驗和感受,能品味語言,感受語言的美;能運用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能對具體作品作出評論。在鑑賞中,能堅持正確的價值觀,體現高雅的審美追求。
3—4 關注語言與文化的關係,有探究文化問題的意識;對漢語、漢字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較濃厚的興趣,有主動積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蘊的語言材料的習慣。有比較、分析古今中外各類作品所反映的文化現象、文化觀念的意識,能根據語文課程學到的內容,對閱讀和表達交流中涉及的有關文化現象展開討論,有依據、有邏輯地闡明自己的觀點。關心當代語言文化現象,積極參與多種實踐活動,通過調查訪問、辯論演講、專題討論等活動發展自己的文化理解與探究能力。
4
4—1 能不斷擴展自己的語文積累,自覺整理在學習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在梳理的基礎上,嘗試進行專題探究,發現其中蘊含的語言運用規律,並能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解釋;能將發現的語言運用規律用於自己的語文學習實踐。能敏銳地感受文本或交際對象的語言特點和情感特徵,迅速判斷其表達的正誤與恰當程度,察覺其言外之意和隱含的情感傾向;能根據具體的語境和表達的目的、要求,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文從字順、準確生動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樂於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主動吸收他人成功的經驗。
4—2 在理解語言時,能準確、清楚地分析和闡明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係,能就文本的內容或形式提出質疑,展開聯想,並能找出相關證據材料支持自己的觀點,反駁或補充解釋文本的觀點。能比較、概括多個文本的信息,發現其內容、觀點、情感、材料組織與使用等方面的異同,嘗試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實、觀點、程序、策略和方法解決學習和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在表達時,講究邏輯,注重情感,能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觀點明確,內容豐富,思路清晰,感情真實健康,表達準確、生動。
4—3 在鑑賞活動中,能結合作品的具體內容,闡釋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題和思想內涵,能對作品的表現手法作出自己的評論。能比較兩個以上的文學作品在主題、表現形式、作品風格上的異同,能對同一個文學作品的不同闡釋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質疑。喜歡嘗試用不同的語言表現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嘗試創作文學作品。在文學鑑賞和語言表達中,追求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
4—4 有通過語言學習深入理解、探究文化問題的濃厚興趣和意願,能在閱讀和表達交流中探析有關文化現象;能結合具體作品,分析、論述相關的文化現象和觀念,比較、分析古今中外各類作品在文化觀念上的異同。能主動參與語文文化問題的討論和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自己感興趣的某些語言、文學、文化現象及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專題探究,嘗試撰寫相關調查報告或專題研究報告,發展自己的文化理解與探究能力,主動吸收先進的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5
5—1 有探索語言運用規律的興趣,能主動收集、整理、探究生活中常見的語言現象;能發現所學的語言文學作品中的各類聯繫,對學過的重要作品和具有典型性的語言材料進行分類整理,加深自己對各類作品的理解和領悟。在整理過程中,能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嘗試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相關問題。能根據具體的語境組織表達內容,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有效地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實現溝通交流。能自覺、有效地規劃自己的語文學習,樂於與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主動幫助他人共同提高語文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5—2 在理解語言時,能從多角度、多方面獲得信息,有效地篩選信息,比較和分析其異同;能清晰地解釋文本中事實、材料與觀點、推斷之間的關係,分析其推論的合理性,或揭示其可能存在的矛盾、模糊或故意混淆之處等;能依據多個信息來源,對文本信息、觀點的真實性、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斷,並邏輯清晰地闡明自己的依據;能從多篇文本或一組信息材料中發現新的關聯,推斷、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決問題的策略、程序和方法,並運用於解決自己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相關問題。能圍繞某一方面的問題組織專題探討,形成自己的觀點。在表達時,講究語言運用,追求獨創性,力求用不同的詞語準確表達概念,用多種語句形式表達自己的判斷和推理;喜歡嘗試用多種文體、語體、多種媒介,多樣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表達的準確性、深刻性、靈活性、生動性。
5—3 在鑑賞活動中,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鑑賞文學作品,能具體清晰地闡釋自己對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題和思想內涵、表現形式及作品風格的理解。能比較多個不同作品的異同,能對同一作品的不同闡釋發表自己的觀點,且內容具體,依據充分。能對作品的藝術形象及價值有獨到的感悟和理解。有文學創作的興趣和願望,願意用文學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追求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
5—4 有通過語言學習深入理解、探究文化問題的濃厚興趣和意願,能在閱讀和表達交流中探析有關文化現象;具有文化批判和反思的意識,能結合具體作品,從多角度、多層面分析、論述相關的文化現象和觀念。能主動參與語言文化問題的討論和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對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某些語言、文學、文化現象及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專題探究,寫相關調查報告或專題研究報告,組織專題討論和報告會;嘗試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辯證地審視和評論古今中外語言文學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對當代文化建設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學業質量水平與考試評價的關係
編輯本標準將學生的學習結果劃分為五個級別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課程學習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選擇性必修課程學習的要求,水平五是選修課程學習的要求。水平二是語文學科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依據,水平四是高校考試招生錄取的依據,水平五則是為對語文課程更有興趣的學生所設的較高要求,修習情況可供高校或用人單位參考。
六、實施建議
編輯(一)教學與評價建議
編輯教學建議
1.發揮語文課程的獨特功能,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教學時應注意教學內容的價位取向,發揮語文課程的薰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接受優秀文化的薰陶,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形成良好的人文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既各自獨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所側重,又相互融通。必修和選修課程部應該圍繞核心素養,整合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2.充分理解學習任務群的特點,處要好學習任務之間的關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設計了18個學習任務群,每個任務群都有各自的學習目標與內容,彼此之間又滲透合、銜接延伸。教師可根據學習任務群的特點、學生的學習程度,結合自身的專業優勢、教學風格,有規劃、創造性地實施教學。教學中應統籌考慮各個學習任務群的特點,要明確不同學習任務群的定位和功能,妥善處理各個學習任務群之間的關係,避免遺漏缺失;要關注共同任務群在必修擇性必修、選修課程中學習重點、呈現方式和深度廣度的差異,避免簡單重複。
3.創造綜合性學習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應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做好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設計、引導和組織,注重學習的效果。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圍繞學習任務群創設能夠引導學生廣泛、深度參與的學習情境。可通過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融合聽說讀寫,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語文學習和學生的生活世界,運用優質的素材和範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加強課程實施的整合,通過主題閱讀、比較閱讀、專題學習、項目學習等方式,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鼓勵學生根據個人興越、能力和特長,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學會自我監控和學習管理,探索個性化的學習方法。要堅守語文課程的基本要求,恰當把握教學容量,不任意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也要鼓勵對語文學習有興趣而且學有餘力的學生追求更高的目標。
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自主讀、自由表達,激發問題意識,引導他們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極倡導基於學習任務群的專題學習,圍繞語言和文化、經典作家作品、科學論著等,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研討交流活動,鼓勵學生以各種形式相互協作,展示與交流學習成果。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整合課堂教學,促進知識的遷移與運用。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學會傾聽和分享、溝通和協作,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提高實踐和創新能力。
4.整體把握必修和選修課程,加強課程之間的銜接和統整
教學時要特注意加強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之間的銜接和統整。既要整體把握必修和選修課程的關係,更要注意不同課程專屬任務群和共同任務群的銜接。
必修課程的教學應立足於共同基礎。重視日常語文積累。為學生學習選修課程奠定堅實根基。教學時要點培養學生基本的語言文字運用、思考表達、文學作品閱讀與鑑賞,以及文化傳、理解與創新等方面的素養。
選修課程的教學應突出差異性和層次性,鼓勵開展個性擇究,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越和潛能。教學時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梳理和建構能力、文學作品的個性化體悟能力、科學思維和間題解決能力、文化理解和批判能力。選擇性必修應注重學習「面」的廣度,選修應注重學習「點」的深度。
5.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與學方式的轉變
要改變因循守舊的語文教學習慣。也要打破唯技術至上的觀念,把握好技術與語文的關係,合理利用信息技木。要創設運用語言文字的真實情境,形成有意義的互動學習環境,帶助學生有效投入語文實踐;要藉助信息技術優化整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經歷多樣化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在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中主動學習,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運用。要積極探索基於網絡的教學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網絡學習空間,創設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混合式」學習生態,為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服務。在信息化環境下,需要進步探索教學流程、資源支持、教學支持、學習評估等影響學生學習的各種要所發生的新變化,積極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模式。
6.提高課程開發與設計的能力,實現教師與課程同步發展
教師要具有專業發展意識,努力建構教學共同體,應努力適應、積極參與語文課程改革,持續學習,更新觀念,改進實踐,提升教學水平;要善於與同行、學生合作,在集體備課、案例研討等對話交流中學會自我反思,實現教學相長;應遵循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規律。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整合相關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提高日常數學效率要注意利用本學校、本地區的特色資源。關注放學過程中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學習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活動主題,增強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地我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評價建議
1.着眼於核心素養的整體發展
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評價的過程即半生學習的過程,應圍繞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學習活動。在具體的語文學習情境和活動任務中,全面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
語文課程評價要綜合發揮檢查、診斷、反饋、激勵、甄別、選拔等多種功能,不宜片面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外在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內在的學習品質。注意通過評價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自覺是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評價過程與結果,發現學生學習的個性特點和具體問題,及時引導,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依據評價結果反思日常教學,優化教學內容,調整教學策路,完善教學過程,為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2.全面把握學習任務群的特點
語文課程評價要把握學習任務群的特點,綜合統籌評價過程。每個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內容,各自獨立又彼此關聯。評價時既要突出每個任務群的學習重點,又要兼顧任務群之間的聯繫,體現學習目標、內容與評價的一致性。
評價時要充分考慮語文實踐活動的特點,注意考查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參與程度、思維特徵。以及溝通合作、解決問題、批判創新等能力,記錄學生真實、完整的任務群學習過程。
3.倡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語文課程評價應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評價要注重展示學生自我發展的過程。在保證基本目標達成的基礎上,評價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不同興趣、表現,滿足不同發展需求。在具體學習任務的評價中,語文教師應提供細緻的描述性反饋,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議,引導學生通過評價反饋,調整學習進程,梳理學習方法,確立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規劃。
鼓勵學生、家長、教師、教學管理人員等參與課程評價。語文教師應利用不同主體的多角度反饋,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語文學習與個人發展的關係,學會自我監控和管理。學校應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參與多種評價活動,建構學習與評價的共同體,學會持續反思、終身學習。
4.選用恰當的評價方式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需要在真實的語文學習任務情境中綜合考查。語文教師應根據實際需要,整合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每種評價方式都有自身的優勢和局限。教師應根據特定的評價目的選擇使用。可採用紙筆測試、現場觀察、對話交流、小組分享、自我反思等多種評價方式,提高評價效率,增強評價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對學生的評價,既要有對基本目標的確定性要求,確保底線;也要注意以恰當的方式對希望繼續提高的學生予以引導。
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呈現鮮明的個體特點。教師要注意搜集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各類材料,如測試試卷、讀書筆記、文學作品、小組研討成果、調查報告、體驗性表演活動和個人反思日誌等。通過這些材料了解學生在任務群學習中表現出的個性品質和精神態度。建立完整的學習檔案。全面記錄學生核心素拌的發展軌跡。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的表現性評價,形成多樣化的學生成長記錄。全面而科學地衡量學生的發展。
5.明確必修和選修課程評價的重點和聯繫
必修課程評價應立足於共同基礎,考查學生在不同學習情境和實踐活動中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的基本能力。重點考查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學習策路,以及梳理、探究能力,尤其是基於社會情境的閱讀、表達與交流的能力,讀寫活動中的思維表現以及不同體裁文學作品的審美感知、評價欣賞、獨立創作情況;還要考查對多樣文化的理解,對當代文化現象的關注和評析,以及對未來文化發展的思考和展望等。
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評價,要在關注共同基礎的前提下,突出差異性和層次性,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選擇性必修的評價應該更關注學生語文學習內容「面」的廣度。評價重點包括:語言積累、梳理與遷移運用能力;在獨立研習古今中外經典作品過程中闡釋文本閱讀體驗的能力;語言實踐中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實證意識,以及運用科學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古代文化遺產的辨別,中外文化要義的理解,以及對科技文化的理解與反思等。
選修的評價應更關注學生語文學習內容「點」的深度。評價要注重學生在專題研討中對語言運用現象和規律的壞究,對學術論者語言特點的把握,語文實踐活動中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注重學生個性化地理解古今中外經典作家作品及其思想內涵、藝術價值;注重學生的多樣文化認知,跨文化理解,文化批判、反思和創造等。
要明確必修課程評價與選修課程評價的區別和聯繫,選修課程評價要注意與必修課程銜接,在銜接中呈現體系和梯度。尤其是「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當代文化參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四個學習任務群,它們貫串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在兩類課程中有不同的廣度、深度和難度。評價要注意區分重點和層次,考查學生完成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時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不同表現。
(二)學業水平考試與考命題建議
編輯1.測評與考試目的
測評與考試是語文課程評價的要組成部分,應真實反映學生語文科學核心素養的發展過程與現有水乎,準確判斷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及其原因。對高中語文學改革發揮積極的引和導向作用。
2.命題思路和框架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在具體的閱讀與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中形成與發展,並通過具體、多樣的實踐活動表現、展示出來的。考試、測評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我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容。
(1)以其體情境為載體。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理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發展和表現的載體。語文實踐活動情主要包括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個人體驗情境指向學生個體獨自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在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體驗豐富的情感,嘗試不同的閱讀方法以及創作文學作品等。社會生活情境指向校內外具體的社會生活,強調學生在具體生活場域中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強調語言交際活動的對象、目的和表方式等。學科認知情境指向學生探究語文學科本體相關的問題,並在此過程中發展語文學科認知能力。
(2)設計典型任務。典型任務是指為評價學生語文就養水平而選取的具有代表性價值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典型內容的學習,體會典型的思維過程與方法,體驗典型的思想情感,呈現典型的學習成果。典型任務要多樣、綜合、開放。考試材料的選擇與組合要角度多樣,視野開闊,為學生的思考與拓展留有足夠的機會和空間。減少針對單一知識點成能力點的簡單、碎片化的試題數量,應體現語文素養的綜合性、整體性。可命制側重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某一方面的題目,也可命制整合了三個方面實踐活動的合性題目,讓學生在複雜情境、多種角度和開放空間中充分展示其富有創造性的個性化的學習成果。
(3)命題指向。「閱讀與鑑賞」側重考查整體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闡釋、推斷探究、賞析評價等內容;「表達與交流」側重考查敘述表現、陳述闡釋、解釋分析、介紹說明、應對交流等內容:「梳理與探究」側重考查積累整合、篩選提煉、歸整分類、解決問題、發現創新等內容。
3.命題和閱卷原則
(1)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考查目標,依據高中學生語文學業質量標準相應水平要求,通過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呈現核心素養的發展過程與現有水平。
(2)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學習任務,以呈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多樣化表現。
(3)以綜合考查作為命題導向。通過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考查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和水平。避免以單純的知識點和能力點設計考題,避免死記硬背。倡導綜合性的測試形式,可圍繞情境選擇相關材料,設置一組有內在聯繫的、指向核心素養的問題或任務
(4)選用的語言材料要具有時代性、典型性和多樣性,貼近學生生活,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特點,避免出現偏題、怪題。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材料的選用,引導學生從中獲得對當代文化問題的思考
(5)測試形式要創新,多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題目,體現學生個性;多設置主觀性、開放性的題目,展現學生智慧,鼓勵學生發揮和創造。試卷結構和測試形式不應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應試模式。
(6)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的指向應保持一致。都應健全主觀性、開放性試題的閱卷標準,逐步建立語文學科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閱卷人資格制度。
(三)教材編寫建議
編輯1.教材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貫徹國家課程改革的精神,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
2.教材編寫要高度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體現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和尊重,有助於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愛國感情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教材要適應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的需要,符合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規律,要充分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4.教材編寫要以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綱,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落實18個學習任務群的要求。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教材要落實各自的專屬任務群,還要落實貫於高中語文學習始終的共同任務群。學習任務群應依據學分要求和年段特點組合,容量要適當;學習任務群的組織形式和呈現方式提倡多樣化,鼓勵創新,能為教師的多樣化實施提供空間與相應的支架;學習任務群應為學生精選內容,提供典型學習樣例。
5.教材編寫要體現課程整合的理念,根據學習任務群的特點和學習任務群的組合等整體設計學習活動,實現學習任務群對發展高中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的綜合效應。靈活地整合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學習活動,選用典型材料設計語文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全面發展核心素養。
6.教材中的選文應具有典範性和時代性,文質兼美,體現正確的政治導向和價值取向。選文格調要積極向上、健康明快,選文作者必須有正確的政治立場、較高的語言文字水平和良好的社會形象。材料組織方式應充分考慮中學生的言語經驗,有利於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激活思維,發展核心素養。教材編寫應注意語言材料的多功能,使於體現文本在達成不同學習目標中的示範、積累、探究等不同功用。
7.教材的編寫要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學習內容和活動設計要源於學生的語言生活,通過富有挑戰性的情理與任務創設,引導學生自主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自覺探索學習方法,提升實戰能力和創新能力。
8.教材應具有開放性和選擇性。學生在語文課程方面的原有基礎和在高中階段的學習訴求各有差異,各地方、各學校的條件也往往各不相同,因此,教材應在明確體現對每個學生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展現適度的開放性,讓學生根據各自情況作出選擇,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選擇、調整和開發的空間。
9.教材編寫要有利於師生運用多種媒介和信息技術呈現學習內容,要鼓勵教師積極調動各種資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鼓勵專業機構建設豐宮的數字化資源庫。
10.教材的設計應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革新,發揮傳統學習和網絡學習各自的優勢,結合線上與線下的學習,促進資源的有效運用,以利於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實現課程實施的優化。
(四)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編輯1.為滿足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語文課程資源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紙質文本,也可以是多媒體資源、網絡資源。各地區凝着自然、社會、人文等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和開發。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革命傳統、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量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2.課程資源建設和學生的學習活動關聯密切,既是師生動態運用資源的過程,也是不斷生成資源的過程。應通過學習活動的設計營造語言文字運用的情境,引導學生結合資源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語文學習過程中院時生成的各種話題、問題、拓展材料以及學生成果等,也是非常有意義的課程資源。
3.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參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建設,積極利用與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開展名類活動,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應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活動主題,增強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聚焦課程目標,明確向題,整理、優化課程資源庫。通過必要的精簡、調整、補充,加強語文學習活動中內容和目標的整合,形成與教材相呼應的開放的教學格局,拓展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建構和發展。
4.各地區、各學校應增強語文課程資源共建的意識,樹立動態的資源觀念,有計劃地建設課程資源系統,精選教學案例、學習資源,通過點評、歸納與整理,完善資源庫的建設;要讓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利用資源,優化教與學活動,推動課程教學的優化實施,促進語文課程教學的均值發展、協調發展、特色發展;要通過校本教研、聯片教研、網絡教研等活動,以主題研修、課例研究等方式,引導教師分析問題、搜集材料、積累例,不斷豐富課程資源;要高度重視信息化環境下的資源建設,引導師生運用多種媒介和信息技術手段呈現學習內容,開展教學活動,促進教師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並為教學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來;可創造條件建立中小學、高校和研究機構聯合的學習共同體,形成共建共享的資源建設機制。
5.各地區、各學校的課程資源是有差別的,應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資源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語文教學配置相應的硬件環境與資源系統;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源,逐步推動語文課程新資源生成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學校之間資源的互補與共享;還應當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社區、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建立穩定的聯繫,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
(五)地方和學校實施本課程的建議
編輯1.要充分認識語文學科在立德樹人方面的獨恃作用,以及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基礎地位。依據國家課程方案和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全面實課程建設,鼓勵和引導教師充分利用地方學校的資源,根據學生語文生活的實際實施課程,注重效果和質量。
2.應引導和鼓勵教師遵循語文教規律,變革教學方式,在豐富多樣的語文實戰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文養,注重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抓好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戰活動;應防止過於偏重技能的傾向,更不能要求教師把大量時間用於做題操練。
3.要積極探索新的課程開發和管理方式,為國家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充分的師資準備和資源保障。要根據語文課程實施的需要,組織安排好實踐活動,做好時間、空間、資源的規劃和準備;要加強學校的圖書資料和信息技術資源的建設,為語文課程的有效實施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
4.加強語文課程評價的研究,遵循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多角度、多種方式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教師的教學工作,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應防止單純以紙筆測驗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成效,反對追求語文教學的短期效應,反對用頻繁考試的方式評價學生的語文養。
5.高度量視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好都師的專業學習和課程研究活動,要注意幫助語文教師更新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引導教師研究生的語文學習規律,了解語言文學、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在語文課程實踐和研究中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附錄
編輯附錄1 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
編輯文言文(32篇)
編輯必修(10篇)
- 《論語》十二章(「人而不仁」「朝聞道」「君子喻於義」「見賢思齊焉」「質勝文則野」「士不可以不弘毅」「譬如為山」「知者不惑」「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小子何莫學乎《詩》」「君子食無求飽」「克己復禮為仁」)
- 勸學(學不可以已……用心躁也)——《荀子》
- 屈原列傳(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司馬遷
- 諫太宗十思疏——魏 徵
- 師說——韓 愈
- 阿房宮賦——杜 牧
- 六國論——蘇 洵
- 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
- 赤壁賦——蘇 軾
- 項脊軒志——歸有光
選擇性必修(10篇)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
- 報任安書(古者富貴而名摩滅……難為俗人言也)—— 司馬遷
- 過秦論(上)——賈 誼
- 禮運(大道之行也……是謂大同)——《禮記》
- 陳情表——李 密
- 歸去來兮辭(並序)——陶 潛
- 種樹郭橐駝傳—— 柳宗元
- 五代史伶官傳序——歐陽修
- 石鐘山記——蘇 軾
- 登泰山記——姚 鼐
選修(12篇)
- 《老子》八章(第八章「上善若水」;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第二十二章「曲則全」;第二十四章「跛者不立」;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 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
-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萬物育焉;博學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禮記》
- 《孟子》一則(敢問夫子惡乎長……則不能也)
- 逍遙遊(惠子謂莊子曰……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莊子》
- 諫逐客書——李 斯
- 蘭亭集序——王羲之
- 滕王閣序——王 勃
- 黃岡竹樓記——王禹偁
- 上樞密韓太尉書——蘇 轍
- 古代文論選段
- 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而聲名自傳於後)——曹 丕
- 詩品序(若乃春風春鳥……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鍾 嶸
- 與元九書(感人心者……華聲,實義)——白居易
- 題畫(江館清秋……獨畫云乎哉)——鄭 燮
- 人間詞話(詞以境界為最上……自有名句;境非獨謂景物也……否則謂之無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王國維
詩詞曲(40首)
編輯- 靜女——《詩經》
- 無衣——《詩經》
- 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來吾道夫先路)——屈原
- 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
- 短歌行——曹操
- 歸園田居(其一)——陶潛
- 擬行路難(其四)——鮑照
-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 山居秋暝——王維
- 蜀道難——李白
- 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
- 將進酒——李白
- 燕歌行——高適
- 蜀相——杜甫
- 客至——杜甫
- 登高——杜甫
- 登岳陽樓——杜甫
- 琵琶行(並序)——白居易
- 李憑箜篌引——李賀
-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溫庭筠
- 錦瑟——李商隱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
- 望海潮(東南形勝)——柳永
- 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蘇軾
-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 登快閣——黃庭堅
- 鵲橋仙(纖雲弄巧)——秦觀
- 蘇幕遮(燎沉香)——周邦彥
- 聲聲慢(尋尋覓覓)——李清照
- 書憤——陸游
- 臨安春雨初霽——陸游
- 念奴嬌·過洞庭——張孝祥
-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
- 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 賀新郎(國脈微如縷)——劉克莊
- 揚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 長亭送別(【正宮】【端正好】)——王實甫
- 朝天子·詠喇叭——王磐
附錄2 關於課內外讀物的建議
編輯高中階段要求學生在課內外加強閱讀,培養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提升閱讀品位,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拓寬視野,領略人類社會氣象與文化,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思想文化修養,豐富精神世界。
下列篇目僅為舉例。這些內容,既可以作為「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文學閱讀與寫作」「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外國作家和作品研習」等學習任務群的備選,也可以推薦學生在課外閱讀。
文化經典著作,如《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史記》等。
詩歌,如毛澤東詩詞,郭沫若、戴望舒、艾青、臧克家、賀敬之、郭小川等的作品;海涅、普希金、惠特曼、泰戈爾等的作品。
小說,如羅貫中《三國演義》、曹雪芹《紅樓夢》、吳敬梓《儒林外史》、魯迅《吶喊》和《彷徨》、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四世同堂》、沈從文《邊城》、周立波《暴風驟雨》、路遙《平凡的世界》;塞萬提斯《堂吉訶德》、雨果《悲慘世界》、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多夫》、海明威《老人與海》、莫泊桑短篇小說、契訶夫短篇小說、歐·亨利短篇小說等。
散文,如魯迅雜文、朱自清散文、葉聖陶散文等。
劇本,如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郭沫若《屈原》、曹禺《雷雨》、老舍《茶館》、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等。
語言文學理論著作,如呂叔湘《語文常談》、朱光潛《談美書簡》、愛克曼《歌德談話錄》等。
當代文學作品,包括反映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品,建議教師從各類中外優秀作品中選擇推薦。
科學與人文方面的各類讀物可由語文教師和各有關學科教師商議推薦。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