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繼武十法摘要併序

曹繼武十法摘要併序
作者:曹繼武,一說為李佚名所著,曹為序
曹繼武(康熙四年(1655年)-康熙四十五年),為清朝康熙年間人,安徽貴池人,是心意拳始祖姬際可弟子。生於康熙四年(1655年),1693年考中武科,連捷三元。並擔任陝西靖遠總鎮都督。後來因仕途失意而退隱。

《曹繼武十法摘要併序》

編輯

曹繼武

聞子不語力、固尚德不尚力意之也。然夾谷之會必用司馬。且曰吾門有由,惡言不入於耳,是武力誠不可少矣。於是顧其身家,保其性命,有拳尚也。拳之種類不同,他門 亦不悉創自何人,惟此六合意拳則出自宋朝岳武穆王。嗣後金元明代,鮮有其技。至明末有山西姬隆風先生,遍訪名師,至終南山,曾遇異人,以岳王拳譜傳授。先 生自得斯譜,如獲異寶,朝夕磨練,盡悟其妙。而先生濟世心切,擾慮人民處於亂世,出則持器械以自衛,尚可;若夫太平之日,刀兵伏鞘,倘遇不測,將何以禦之?是除學技擊外無他法,於是盡傳其術。

  何為六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內陰外陽,內外貫 為一氣也。最為要者,前後各六勢,勢變為十二勢(即十二形也),十二勢仍歸於一勢(即一氣也),所謂三回九轉是一式也。且又有剛柔之分也。剛者在先,固徵 其異;柔者在後,尤寄其妙。亦由顯人微,由粗得精之意也,乃世之練藝者,多感於異端之說,而以善走為奇,亦知此拳有追法乎?以能閃為妙,亦知此拳有捷法 乎?以左右封閉為得力,亦知此拳有動不見形,一動則至,而不及封閉乎?且能走、能閃、能封、能閉、亦必目有所見而能然也。故白晝間遇敵,尚可僥倖取勝。若 黑夜時,偶逢賊盜,猝遇仇敵,不能見其所以來,將何以閃而進之?不能見其所以動,將何以封而閉之?豈不反誤自身耶?惟我六合意拳,練上法、顧法、開法於一 貫,而其機自靈,其動自捷,雖黑夜之間,而風吹草動,有觸必應,並不自知其何以然也,獨精於斯者自領之耳。

   然得姬老師之真傳者,只有鄭師一人。鄭師於拳刀槍棍無所不精,會通其理,因述為論,乃知一切武藝皆出於拳內也。彼世之習六合意拳者,亦各不同,豈其始藝 之不類否耶?諒是業此者究末得領真傳,故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況乎愈傳愈訛,且不僅差毫釐耳·。予幸得學於鄭師之門,以接姬老師之傳者也。故法頗精,而予 得之尤詳,故就其論而釋之,著為十法摘要。非敢妄行諸世,聊以教誨後進之人云爾。


一曰:三節    舉一身而論之,則手肘為梢節,腰腹為中節,足腿為根節。然分而言之,則三節之中,亦各有三節也。如手為梢節之梢節,肘為梢節之中節,肩為梢節之根節,此 梢節之「三節」也。頭為中節之梢節,膝為根節之中節,胯為根節之根節,此根節之「三節」也。總之,不外乎起、隨、追而已。蓋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之,庶 不致有長短曲直,參差俯仰之病,此「三節」之則,所以貴明也。

二曰:四梢   四梢者:髮為血梢,爪為筋梢,牙為骨梢,舌為肉梢。必使其髮欲沖冠,爪欲透骨,牙欲斷筋,舌欲摧齒。心一顫而四者皆至。四梢齊,而內勁出矣。蓋氣從丹田而生,如虎之狠,如龍之驚,氣發而為聲,聲隨手落,一枝動,百枝搖,則四梢齊,而內勁無不出矣。


三曰: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是 也。內對人之五臟,外應人之五官。心屬火,心動勇氣生;肝屬木,肝動火焰沖;脾屬土,脾動大力攻;肺屬金,肺動沉雷聲;腎屬水,腎動快如風。此五行真如五 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此真確論也。其所當知者,如手心通心屬火,鼻尖肺屬金,火到金化,自然之理也,餘可類推。天地交合,雲蔽日月,武藝相爭,先閉五 行。又曰:「四兩可以撥千斤,閉已之五行,即以克人之五行,此與四梢法相參。」  

四曰:身法   身有八法:起、落、進、退、反、側、收、縱而已。夫起落者,起為橫,落為順也。進退者,進步低,退步高也。反側者,反身顧後,側身顧左右也。收縱者,收如伏貓,縱如放虎也。大抵以中平為宜,以正直為妙,與三節法相合,此又不可不知也。      

五曰:步法   步法者:寸、墊、過、快、踐也。如二三尺 遠,則用寸步,寸步一步可到也。若四五尺遠,則用墊步,必墊一步方能到也。若過身大力強者,則用過步,即進前腳,急過後腿。所謂步起在人,落過於人也。如 有一丈八尺遠,則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腳而帶後腳,平飛而去。踐步者,並非跳躍而往也,此馬奔虎竄之意也。非藝成者,不可輕用,惟遠不發腳而已。如遇人 多,或有器械,即連腿帶腳並踐而上,時前腳帶後腳,如鷂子鑽林、燕子取水,所謂踩腳而起之說也。學者隨便用之,習之純熟,用之無心,方盡其妙也。   

六曰:手法足法      手法者:出、領、起、截 也。當胸直出者,謂之出手,勁稍發,有起有落,曲而非曲,直而非直謂之起手。勁稍發,起而落者,謂之領手。順起順落參以領搓者,謂之截手。但起前手,如鷂 子鑽林,須束身束翅而起。推後手,如燕子取水,往上一翻,長身而落。此單手之法也。兩手交互,拜起拜落,起如舉鼎,落如分磚,此雙手之法也。總之,肘護 心,發手撩陰起,其起如虎之撲人也。其落如鷹之捉物也。      足法者:起翻落鑽,忌踢宜踩而已。蓋腳起望膝,膝起望懷,腳打膝分而出。 而其形上翻,如手之撩陰。至於落則如以石碾物,如手落之似拂眉也。忌踢者,腳踢渾身是空。宜踩者,如置物於足下也。即足落如鷹捉是也。此足之法也。手足之 相同,而足之為用,如虎行之無聲也,龍飛之莫測焉,然後可也。      

七曰:上法進法   蓋上法者,以手為奇;進法者,以足為 妙。總之,以身法為要。其進步,如前步搶上、搶下,進步後腳踩打是也。必三節明、四梢齊、五行閉、身法活、手足之法連,而視其遠近,隨其老嫩,一動而即至 也。然其方亦有六焉:工、順、勇、疾、恨、真也,工者,巧妙也;順者,自然也;勇者,果斷也;疾者,緊急也;恨者,忿怒也,動不容情,心一顫而內勁出也; 真者,發定中見之真,而彼難以變化也。六方明,則上法、進法得矣。      

八曰:顧法開法截法追法   顧法者:單顧、雙顧、上顧、下顧、顧前後左右也。單顧者,則用截手,雙顧者,則用橫拳。顧上用沖天炮,顧下用臥地炮。顧前後,用前後梢拳,或用前後斬拳。顧左右,則用裹邊炮或裹身炮。此以隨機而用,非若他人之鉤連掤架也。      開法者:開左、開右、硬開、軟開也。硬開者,如前六勢之剛勁。軟開者,如後六勢之柔勁是也。左開用裡裹,右開用外裹。      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也。截手者,彼先動而我截之也。截身者,彼身未動,而我先截之也。截言者,言露其意,而即截之也。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即截之也,截心者,彼眉喜面笑,言甘貌恭,而我察其有心,而迎機以截之也。      上法、進法、追法一氣貫注,即所謂隨身緊湊,追風趕月不放鬆是也。彼雖欲走而不能矣,何患其有雜計邪術乎?      

九曰:三性調養法   蓋眼為見性、耳為靈性、心為勇性,此三性者,術中之妙用也。故眼中不時常循環,耳中不時常報應,心中不時常驚省,則精靈之意在我,庶不致為人所誤矣。   

十曰:內勁   夫 內勁寓於無形之中,接於有形之表,而難以言傳,然其理亦可參焉。蓋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心動而氣即隨之,氣動而力即赴之,此必至之理也。今以功於 藝者言之,以為創勁者非也,攻勁者非也。及謂抖勁、崩勁者皆非也,殆粘勁是也。創勁太直,而難起落;攻勁太死,而難變化;抖勁崩勁太促,而難展招。惟粘勁 出沒其捷,可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其形。手到勁發,天地交合,而不費其力。總之,運於三性之中,發於一戰之頃,如虎伸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龍之用力不見 力,而山不能阻,如是上九法合而為一,而克人其有不利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