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生產潛力蘊藏在群眾之中
最大的生產潛力蘊藏在群眾之中
——鞍鋼東鞍山鐵礦挖掘生產潛力的調查 |
|
鞍山鋼鐵公司東鞍山鐵礦是一座大型的現代化綜合性礦山,包括採礦、選礦、燒結三個主要生產部門,是鞍鋼的重要原料基地之一。
最近兩年多來,這個礦的工人群眾,在礦革委會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開發礦業」的指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挖掘生產潛力,在沒有向國家要設備和增加人員的情況下,使生產大幅度上升,為鞍鋼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煉鐵原料。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年,這個礦的鐵礦石產量平均比歷史上產量最高的一九六六年增長近百分之三十,其中一九七○年的產量比一九六六年猛增三分之一以上。鐵精礦、燒結礦也有相應的增長。全礦產品成本、勞動生產率、設備作業率等主要經濟技術指標,也都創造了建礦以來最好的成績。今年第一季度,雖然連續兩次遭受大風雪襲擊,產量仍然超過了歷史上同時期的最高水平。
東鞍山鐵礦連續兩年多生產大幅度上升的事實生動地說明:最大的生產潛力蘊藏在群眾之中。只要堅持用毛澤東思想武裝群眾,充分發揮人的積極因素,就能挖掘出巨大的生產潛力,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新貢獻。
狠批修正主義路線,掃清思想障礙
編輯東鞍山鐵礦廣大革命群眾把挖掘生產潛力,作為落實毛主席的「備戰、備荒、為人民」偉大戰略方針的實際行動。兩年多來,他們在挖掘生產潛力的過程中,經歷了三次激烈的兩種思想、兩條路線的鬥爭。
第一次是在一九六九年初,正當全礦工人滿懷革命豪情,準備挖掘潛力、增加生產,迎接黨的「九大」的時候,有人提出了「大礦潛力難挖」的論調。他們認為這個礦規模大,設備洋,資格老,改造起來困難多,有潛力也不容易挖出來。針對這種論調,礦革委會學習了毛主席關於「社會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自己創造的」等教導,認識到所謂「大礦潛力難挖」的論調,實質上是受了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推行的「爬行主義」、「洋奴哲學」的影響,是一種無所作為的論點。持這種論點的人,只看到物,沒有看到這個礦山擁有大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工人和朝氣蓬勃的青年工人,他們當中蘊藏着極大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只要把他們充分發動起來,什麼困難都可以克服。礦革委會立即舉辦了毛澤東思想學習班,組織大家狠批「爬行主義」、「洋奴哲學」,大大激發了工人群眾為革命挖掘礦山潛力的雄心壯志。這一年,全礦為國家生產的鐵礦石超過一九六八年百分之五十以上,創造了歷史上最高生產紀錄。
第二次是在一九七○年初,有人認為一九六九年鐵礦石產量大幅度上升,潛力已經挖盡,再要增產就難了。大多數工人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舉出選礦車間為例。這個車間在過去五年中,對球磨機進行過五次革新,生產效率比原來提高了百分之七十。當時,也有人認為,球磨機的「骨髓油」都榨盡了,該從別處打主意了。但是,磨礦工人不聽這一套,又在一九七○年初成功地進行了第六次革新,使生產效率又提高四分之一。大家還擺出類似的其他一些事實,狠批了「潛力挖盡」的保守思想,提高了覺悟,決心繼續挖掘生產潛力,為鞍鋼提供更多鐵礦石。
事隔不久,到一九七○年六月,又發生了第三次的鬥爭。這時由於生產需要,鞍鋼要求這個礦再增加礦石產量。於是,又有人提出:負荷已滿,生產到頂,再要增產,就得增加設備了,並且開出了要求國家增加穿孔機、電鏟、翻斗車等六十多台大型設備的清單。到底是伸手向上還是自己動手挖潛力,礦革委會引導大家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工人們在討論中,批判了伸手向上的錯誤思想,決心自己動手製造新設備和改造舊設備。結果,這一年沒有要國家調撥一台新設備,產量卻大大超過了原計劃。
前後三次鬥爭說明,必須肅清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餘毒,及時掃除思想上的障礙,才能把挖掘潛力的工作一步一步引向深入,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把挖掘潛力的立足點放在群眾力量的基礎上
編輯東鞍山鐵礦兩年多來在大挖生產潛力過程中,始終堅持把立足點放在群眾力量的基礎上。他們放手發動群眾,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克服了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困難,創造了許多奇蹟。
被稱為生產「龍頭」的穿孔工序,是這個礦最突出的薄弱環節。多年來,一直扯着採運、選礦和燒結的「後腿」。過去,在反革命修正主義辦企業路線影響下,這個礦曾經幾次請「專家」上山,都沒有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去年,礦領導班子堅持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人,放手發動群眾,批判「專家治礦」、「物質刺激」等修正主義黑貨,調動了廣大工人群策群力攻克難關的積極性。經過工人群眾的努力,去年穿孔機的效率比一九六九年提高了百分之六十五,改變了穿孔工序的落後面貌,促進了採運、選礦和燒結等環節生產的發展。
穿孔工序過關,使許多領導幹部看到了群眾運動的威力。於是各級領導成員紛紛扛着行李來到基層單位,深入群眾之中,集中群眾的智慧,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過去,載運鐵礦石的翻斗車較大的修理都要靠外單位,時間長,費用高。有的老工人建議:「自己動手修車,向時間要潛力」。礦革委會堅決支持了老工人們的倡議。他們把三十多個老工人組織起來,土法上馬,造出了電吊車、百噸壓力機等二十多件土設備,先後修復了一百八十九台翻斗車,每一台檢修時間比外單位縮短三分之二,還為國家節約了大量修車費。
接着,礦革委會又把群眾力量進一步組織起來,圍繞一個車間、一個工段難以解決的一些重大關鍵項目,組織「會戰」,也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開展技術革新是挖掘生產潛力的重要途徑
編輯東鞍山鐵礦從實踐中體會到,開展技術革新是挖掘生產潛力的重要途徑。兩年多來,這個礦從礦級領導到車間、工段都組織了以工人為主體,有技術人員、幹部參加的「三結合」小組,對全礦百分之八十的主體設備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革新和改造,提高了生產能力。
這個礦認為,堅持從實際出發,通過技術革新,充分發揮現有設備的作用,這是在挖掘生產潛力中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個礦的一些設備落後了,因此,有些人曾經主張把落後的設備來個「連鍋端」。礦革委會認為,這種思想不符合勤儉節約的原則。他們組織大家學習了毛主席關於「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教導,進一步激發了大家改造現有設備的信心。在改造舊設備的同時,這個礦還緊密結合生產發展的需要,發動群眾,土法上馬,自己製造出了簡單適用的卸車機、檢修電路車、大型壓力機、吊車等一百五十多台設備,補充了現有設備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生產。
在技術革新過程中,這個礦堅持把敢想敢幹的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扎紮實實,講求實效。他們對一些較重大的技術革新項目,堅持先試驗,取得經驗以後再逐步推廣,做到搞成一項,推廣一項。燒結車間有人提出改造燒結機機尾,增產燒結礦。這個建議從理論上看是合理的,但他們仍然堅持首先在一號燒結機上進行試驗,邊試驗,邊研究,經過三次改進獲得成功,然後再在全部燒結機上進行推廣。去年,燒結車間單是這一項技術革新,就為國家增產了十萬噸燒結礦,還節省了七個勞動力。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