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月川集
卷六
作者:趙穆
附錄

書丹陽水山館宇記後

編輯

先師之出守丹山也。鳴琴餘暇。手寫此本。爲一郡謄錄。留置郡司而去。其後有繼守此郡者。愛其心畫而持去。遂經累守。莫知所在。今守奇公薿。好善君子人也。回祿之餘。重新館宇。旁求尤切。穆幸於陶山讎校遺文之日。偶得見之。古所謂異物不永爲人服。終當合者。其有是歟。遂歸本郡。俾永其傳。以遂先師之本意。且以副奇侯之望雲。嗚呼。世之愛珍寶爲已私者。諡之曰貪。今之取此者視彼。淸濁不同其爲私已則一而已。噫。後來者當鑑於蘇公廣明之誡也歟。某年月日識。

理學通錄跋

編輯

右先師退陶先生所撰理學通錄一書。宋,元錄若干卷。則成於癸亥。而已具序文。外集則在稾未脫。大槪取其名。爲此學而實陷異敎者。別爲一秩。以寓勸戒之意。但以未成之書。不曾出以示人。故門生輩不敢有所稟質於講論之餘。庚午捐館。辛未。與諸同人發諸巾衍而傳錄之。乙亥。刊刻於安東府。就其中多有附入處。故目錄分卷。與本集卷次。多相牴啎而未及釐正。然咸以改動先師手錄之書爲未安。謹因元本入梓。而其牴啎處。表而出之。錄在左方。總若干字。至如本集所載之字。參攷諸書。皆有不合者。則當時謄抄之際。偶失照管無疑。若不校正。訛以傳訛。不無後惑。故謹以諸書所同爲據。而改正之。丘子野一條及朱震亨一傳。竊以標記觀之。固當採錄。然亦難於裁節。姑附全文於後。至如本朝有未備者。則以初欲裒集三代之士。通爲一錄。繼得楊月湖所錄。以爲旣有是書。不必重入此錄。然楊錄。於近代之士尙多所遺。故楊錄所載。只存其目。欲取其所遺者附錄。而未及焉。如賀醫閭言行。亦未究竟也。但楊氏之錄。雖名理學。竊攷其間。似有不盡出於程朱之緖餘。如陳白沙顯是禪會。陳淸瀾建。於皇明通記中。亦有所云云。未知先師取捨。終以爲何如也。只如曹月川,羅整庵二公則記諸別紙。非在錄中。然以先師手錄。不無其意。故不敢遺棄。竝附於後。但整庵則其所著困知記一書。名爲尊尙程朱。而於其的確已定之論。一切致疑。或以爲小有未合。或以爲未定於一。至以道心爲寂然不動之體。人心爲感而遂通之用。曰太極圖說。自與通書不類。曰叔子之論。不若伯子之論。至詆朱子爲終身誤認理氣爲二物。常若有未滿之意。紛紛此類。非止一二。顯然自以所見爲透得程朱未到之地。而反以程朱所見爲猶隔一重膜。愚未知其信矣乎否也。竊恐其蔽。不伹知之不明。信之不篤而已。殆亦出於陽尊陰壞。矜已傲賢之意而然耶。故先師晩年所論。甚不取。以是推之。則假使當時竝成本朝錄。如整庵。當別有所處矣。後之覽者詳之。萬曆丙子夏五月。門人趙穆謹識。

書自警編金安老跋後

編輯

余觀公此跋。亦可謂有好善惡惡之心矣。後來做事。大段錯戾。其視此編。不啻如南北水火。矛盾枘鑿之相背。噫。人心之難保如是。而聽言觀行之戒。豈不信哉。抑其徒知務於警人。而不知所以自警者耶。吁。觀於此者。亦可以知自警矣。

祝文ㆍ祭文

編輯

易東書院尙賢祠春秋常用祝文

編輯

正直之操。神明之學。肥遯園林。淸風如昨。

陶山書院尙德祠春秋常用祝文

編輯

心傳孔孟。道紹閩洛。集成大東。斯文準極。

龍門祈雨文

編輯

陜川郡守趙穆。敢告於龍淵之神。山之高兮水之深。宅之久兮神之靈。興雲霔雨。黍稷蓁蓁。無歲不然兮。福我民生。今玆之旱兮。胡爲其戾。百穀焦枯兮。民將無以爲命。太守有罪民曷咎。神之格兮冀我聽。方今國有大慶兮。邦命惟新。含生之類。莫不欣欣。神胡爲乎虐我讎我。使斯民蹙頞而傷神。天人一理。有感必通。鬼神與能。莫非爾功。敢將牲幣。虔以告衷。鞭雷車兮搖電幟。一雨千里兮。蘇我大東。我民報賽兮無怠。其始自今兮垂無窮。

祭退溪先生文

編輯

恭惟先生。圭璋令質。銖寸積學。寤寐濂洛。羹牆考亭。進道之誠。老而彌篤。達哲會聖。理融義精。旣造高明。愈撝謙德。不已不止。任重道悠。山梁忽頹。安放安仰。穆生同縣邑。幼蒙提撕。朽質難雕。坐成自昧。知非四十。懷痛無窮。珍重至言。尙載簡牘。儀刑雖隔。神鑑在玆。庶奉周旋。不負餘訓。單杯薄奠。豈足爲羞。聊展微辭。薦此衷曲。嗚呼痛哉。

告退溪先生發引文

編輯

瑞日淪光。祥雲沈彩。百年依賴。一朝長辭。攀號莫追。我心摧割。已矣已矣。天乎天乎。

祭吳子強

編輯

孤哀子穆。伏聞年兄舍人吳公子強之訃。不勝哀悼。敢以酒果。托於咸陽梁秀才之行。敬奠於靈筵之前。嗟嗟子強。而至是耶。剛毅之操。正直之行。爲當今屬望。爲學者模範。將大厥施。以補國家之治。今其至是耶。往在壬申之春。穆以赴擧。入於都下。旋聞兄掛冠而東。固知直道之難容。而又歎公耿介之志。不苟祿以徇世也。所恃以慰此心者。高蹈丘園。養志林泉。德益進業益修。以俟道之大成。庸何傷乎。於今三載。召命累下。美官要職。非止一二。而公之志則確然不易。若將終身焉。嗚呼。是非其心中眞有所自得者。烏能至是哉。觀於今世。若公者幾人。天胡不憖而至是耶。北年以來。哲人云亡。善類凋喪。未知天意之如何。而今公又至是耶。穆自忝蓮榜之分。得見交於公。而其相許之意。則非但爲區區世俗之常情而已也。陶山接席。洛中聯枕。縷縷誨語。無非擊蒙之至論。而穆以庸暗。不自湔沷。以看分寸之進。而公則未嘗以是而鄙斥我也。壬申之春。乖逢之嘆。事勢所然。匪公之意。而今年春暮。公有書來。慰我罔極之痛。兼以珍果之惠。哀苦之中。悲感塡膺。旋修謝狀。以付來人。書竟不達。與訃而還。嗚呼痛哉。嗚呼痛哉。斯人也而遽至是耶。篤實之資。端重之容。廉介之操。堅確之志。已矣已矣今其永隔。言不成文。有懷莫究。不亡者存。鑑此誠意。

陶山書院奉安文

編輯

恭惟先生。天挺英雋。圭璋令質。琢磨功深。寤寐洛閩。羹牆孔孟。粵自志學。以至從心。一念始終。典學無怠。不至不已。希聖希天。嗚呼先生。道尊德盛。蓍龜邦國。師表士林。百世聞風。尙知興起。矧玆覿德。誰無秉彝。惟是陶山。講道之所。孔之闕里。朱之考亭。俎豆不陳。吾黨之恥。載謀載度。經之營之。有侐其宮。有儼其位。罇爵淨潔。黍稷馨香。凡在駿奔。一心精白。尙其昭假。陟降在玆。惠以光明。啓佑我後。世世無斁。敬恭以承。

祭李逢原安道

編輯

昔在戊戌之冬。余以髫年。獲拜先師於溫溪樹谷之廬而受業焉。君之家尊。與餘年相癸甲。而已爲冠者。余之出入門庭。相與進退周旋。凡幾日月矣。於後先師旣還於朝。余與君之家尊。得見者殊少。而不得見者居多。間或遇之。不過一餉寒暄之敍而已。歲在丙午年間。先師之謝仕於朝而還於鄕也。君之家尊方持後夫人之喪於免溪之上。而余亦遭。失恃之痛。居於龍峀之下。饌奠之暇。日往來於師門。而相與之意日密矣。己酉之夏。先師領郡於豐基。余棲白雲院。時就質業。則君之家尊日侍於側。而君以童稚。遊戲於其前。先師之視我猶子弟。我之事先師猶父兄。余與君之家尊。情義之密。無間如兄弟。而吾於是時。視君如子弟。自是厥後。凡經幾度星霜。幾番憂喜耶。余與君家父子。得失榮辱。當共同之。雖欲離之而不可離。雖欲間之而不可間。捨之而不可捨。忘之而不可忘。遠之而不可遠。遺之而不可遺矣。嗚呼。人生一世。俯仰陳跡。庚午之冬。君子告終。辛未之春。君丁內艱。凶禍洊臻數月之間。凡在見聞。孰不慘怛。念距於今十四五歲。何玆兩年凶禍之重疊。又倍於前耶。去歲之春。君之家尊。以兩庶子之夭折。幾至過傷。曾未一年。遽卒於官。君之兄弟三人。扶柩而還於鄕也。閭里鄕黨。孰不嗟悼。而余之悲感。又豈止於尋常遊從鄕曲之情而已乎。所屬望者。君之兄弟。善自攝養。以終大事。而又以壽先師遺慶於百歲之後。曾未朞年。君之弟。以靑年夭亡。不兩月而君又繼去。人家禍孼。重疊慘酷。有如是耶。有如是耶。吾不知鬼神暴惡而然耶。天道無知而然耶。造化無權而然耶。然正直是聽。鬼神豈暴惡者耶。福善禍淫。天道豈無知者耶。無心司命。造化豈無權者耶。嘗聞仁者必有後。又雲君子萬年。永錫祚胤。先師之在世。道德文章。爲東方之日月。爲士林之山嶽。爲國家之蓍龜。宜其祚胤之延長。慶澤之深遠。傳千萬世。垂無疆而不替。今之禍子者若是其酷。何耶。君貌豐而容厚。氣壯而語和。文足以發身。慮足以應務。吾嘗謂扶持先師門戶。在君一身。而名未登末第。仕不至六秩。年未及知命。卒無孑胤以死。玆其數耶命耶。由是觀之。鬼神之正直。天道之禍福。造化之司命。吾不知何如耶。穆生世六十。眼經三世。古人云哭其祖子孫三世於人世。何如耶。吾嘗誦其言而悲其意。那知今日此事。正當我之前耶。則余之感慨而痛怛者。其將何所底乎。欲以問天則天不語。欲以問地則地不應。求諸太空則茫昧而難憑。吾不得已歸之於一哭而已。嗚呼哀哉。

祭周約之

編輯

維萬曆十六年戊子三月十六日。漆原周校理約之。來訪余於江陽之館。其明日疾作。歸於故宅。將以調息。越十日己酉。遂不起疾。又四日壬子。靈轝還於本邑禮安。趙穆時爲守土之官。哀而慘之。送於境上。敢以淸酌庶羞。爲文以訣之曰。昔遇豐城。甲辰之年。年爲同甲。學則共傳。維時先生。斗山重望。俱爲少壯。我和君唱。相期日深。見礪亦切。雲飛雨散。倐焉成別。一南一北。維參與商。中經憂樂。歲月悠長。其間相遇。止三焉耳。舊學商量。奚暇言只。今歲之春。幸忝鄰城。命駕相延。冀展舊情。公不憚行。我闢公館。心焉若狂。載笑載歎。紅銷舊面。白滿兩頭。筭來光陰。四十五秋。人生一世。數有離合。謂吾兩人。後會難必。且將一罇。共此春光。那知一疾。遽成災殃。使我慘慘。無以爲懷。殘年客宦。亦何心哉。所恃以慰。惟公在邇。公今已矣。使我涕泗。公來自東。靑眼以延。公返於東。丹旐翩然。匪我病公。公自我病。言念至此。心猶炳炳。山哀浦思。此恨何窮。百年情契。一朝告終。有言難盡。有懷莫伸。茫茫人世。獨立傷神。嗚呼哀哉。

祭琴甥恪文

編輯

嗚呼哀哉。才何長而壽不長。志何雄而數易窮。氣何淑而命不淑耶。以汝之質。天假之年。自將磨礱淬礪。足以爲命世之賢。父母待汝以樹家聲。親朋期汝以爲國禎。那知一朝。以芳年淑質。遽爲黃壤之客。使父母。抱無涯之痛。親朋興才難之惜乎。天乎神乎。鬼乎人乎。旣畀之。又胡奪之。旣生之。又胡殺之。蒼蒼兮茫茫兮。其理吾不得而察之也。念汝親在漢北。我在天南。不得看汝骨之入土。悠悠千里。此恨終古。今遣薄奠。哀以諗之。精爽未泯。尙其歆之。嗚呼痛哉。

祭金義將達遠文

編輯

長途遠志。遽至於斯。噫。遭時之變。糾旅興師。噫。翺翔翰苑。革裹屍歸。噫。幼穉盈前。鶴髮在堂。噫。夫兮婦兮。一時俱亡。噫。兩世交契。老我悲傷。噫。

告退溪先生埋誌文

編輯

噫。惟我先生厭世今至二十有七年之久。而墓道之誌尙闕。良由時事之推遷。論議之靡一。玆以高峯奇大升所撰文。謹刻而埋於壙南土之吉。猗歟先生。道德之藏。精金鏟彩。美玉埋光。江英嶽靈。呵禁不祥。鞦韆世億。永保無疆。

退溪先生文集告成文

編輯

噫。恭惟我先生去世。於今三十年餘。而文集尙未刊行於世。壬辰以來。倭賊之變。公私書籍。蕩盡於兵火之中。而幸賴天相斯文。神明護佑。遂得保全。無所散失。若不汲汲開刊以傳於世。則人心世道。終未知何如。而吾黨之罪亦非輕矣。肆於己亥春。謹與諸同志。共議開刊。高山景行。好德所同。遠近大小。聞風興起。或送米豆。或輸布物。或送工人。以助其役。學子雲集。或書寫。或讎校。無不精審。率皆樂心興事。晨夜展力。乃於今五月日訖功。遂藏其板於本院。俾遠近欲得是書而讀之者。任其自印。流布四達。則其傳之永久。從可知矣。流之廣而傳諸遠。則先生之道庶可行乎。凡在觀聽者。咸以爲斯文之慶。莫大於是。故不敢不告。

刻天淵臺告文

編輯

猗歟我先生。得此山築此臺。而命之以天淵者。豈偶然哉。而弟子之今日鑿崖石銘此名。而留示無窮者。亦豈徒然哉。惟先生去世。於今三十年餘。庭草已蕪。而光風未泯。霽月凝輝。每一登臺而望焉。則鳶之飛而戾乎天。魚之躍而出乎淵者。依然故在也。感慨惆悵。徘徊而不釋者竟日。而況人事之推遷。世道之陞降。臺之廢興存亡。亦不可知。則後之人。追先生之遺跡。欲知其處而未得者。安知其不如吾儕今日之懷。而或甚焉者乎。徘徊徬徨。感慨不歇。忽覩此崖石上玆三字者。昭揭江皐。輝映山門。則寧不爲之躍如也。若見當時鳶魚之趣者耶。玆以李相山海所書天淵臺三大字。刻於崖石。庶令千載之下來遊斯地者。其於思程所贊上下察也活潑潑地。竝與先生平日玩樂之意。擧眼斯得。則豈不有以開心目於指顧之間。明天理於旣晦之餘乎。然則斯崖也斯石也。雖謂之目擊道存。可也。噫。臺雖壞而石不轉。世雖變而名不泯。惟先生道德之昭著於上下。其天其淵。豈不韙歟。豈不遠哉。雖被世俗笑侮。有不足恤者。噫。惟先生在廟之靈。陟降庭止。敢不敬告以聞。

墓碣墓誌

編輯

先府君墓碣

編輯

府君諱大春。字耆之。姓趙氏。其先交州道橫川郡人。卽今江原道橫城縣是也。有曰翌。宋太祖乾德二年。當高麗光宗朝。以雙冀門生。爲翰林學士。於府君爲廿代祖。子承藺。侍中。侍中生閏益。侍中大學士。學士生周祚。中書丞。中書丞生正臣。閤門祗侯。祗侯生時彥。左僕射。僕射生永仁。侍中文景公。爲時名宰相。文景生沖。平章事文正公。出將入相。爲國柱臣。事蹟詳見麗史。文正生季珣。平章事光定公。光定生稹。牧使。牧使生支伯。祗侯。祗侯生臣旦。別將。別將生瑄。進士。中顯大夫奉常寺尹。尹生貞壽。奉翊大夫典工判書。行工曹參議。判書生溫寶。於府君爲高祖考。仕至通訓旌善郡事。居慶尙道聞慶縣東。以子珸貴。追贈嘉善大夫戶曹參判。曾祖諱璋。大明宣宗皇帝宣德元年丙午。寔我國世宗大王八年。成均生員同進士第二人出身。病不仕。娶縣監孫璟女。祖諱胤孫。務功郞司醞署直長。娶司正孫某女。考諱瓊。有志學。早世不第。妣咸昌金氏。主簿諟敬之女。三世皆居醴泉郡北金堂谷。府君生於成化丁未十二月二十二日丁亥。年纔四歲。連喪怙恃。寄養外家於榮川。旣壯。娶安東權氏嘉善大夫受益之女。遂居禮安縣東月川里。初府君年甚幼。考葬於醴泉。妣葬於榮川。而皆不得地。遂移葬於縣北高川洞。以時掃展。平生以未識父母顔面爲痛恨。每念及。號泣移時。篤於祭祀。年踰八十。不少廢弛。敎兒書甚劬。雖非親戚子弟。有挾冊而至者。亦諄諄敎誨。終日無倦。勤治圃。好種樹。人有笑之者則曰。吾雖老未及食實。後日子孫等取而用之。不亦善乎。然旣老。所種新宅果木。皆蕃茂碩實。累年用之。嘗有餘裕。大耋之後。精力不衰。步履與年少無異。眼分細字如毫氂。嘗抄寫三綱行實,童子習,童蒙須知及夙興夜寐箴。粘之壁間。以自誦習。夜間則坐誦孝經,學,庸等書不休。蓋天性然也。萬曆癸酉夏四月二十三日。始得疾。越三日甲戌。棄諸孤。享年八十有七。權氏卒於嘉靖丙午。生子女多早夭。惟二子肅。累中鄕選不達。歿於先妣之後二年。穆以壬子榜生員。除集慶殿參奉。三女。長適參奉琴憙。早歿。次適部將權重器。次適生員琴蘭秀。孼子老得,末得二人。肅有一女。適士人李壽。穆生一子早夭。三女。長適儒士金裕吉。二幼。伏念孤兒穆。以不肖無狀。幼蒙劬勞之誨。而闒茸不遂。永負罔極之恩。是可痛已。孤兒穆泣血以書。

先夫人墓碣

編輯

先妣姓權氏。本安東。考諱受益。成化丙午文科。位至价川郡守。以老授嘉善。居禮安。妣宣城金氏。通贊洪之女。弘治戊申五月十八日生。年十八。歸於我先府君。治家勤儉。嘗於府君計慮所未及。必先幾措處。以輔成家業。事親有孝道。敎子以義方。待族人御奴僕。無不各適其意。以是人無怨者。嘉靖丙午五月二十日卒。享年五十九。其冬。葬於龍壽寺西第二麓。後三年戊申十月。以宅兆未善。移還葬於月川芙蓉山南向之麓。後二十六年萬曆癸酉四月。府君捐館。乃以八月十三日。葬於其前。明年甲戌十一月十五日。復遷先妣。祔於府君之東而同墓焉。餘詳府君墓碣。

柳君美叔墓誌銘

編輯

公諱贇。字美叔。生於正德庚辰。歿於萬曆辛卯。享年七十二。按公世居安東府豐山縣。或雲系出文化。八代祖柏。仕麗季。恩賜及第。其後曰蘭玉。都染署令。曰葆。追封奉翊大夫版圖判書。行檢校禮賓卿。曰從惠。嘉善大夫工曹典書。曰洪。忠毅校尉右軍司正。於公爲高祖考。曾祖考諱沼。宣略將軍。忠武衛副護軍。贈通訓大夫司僕寺正。祖考諱子浻。忠順衛忠毅校尉。考諱公智。承訓郞眞寶訓導。始來居禮安之西村。妣英陽金氏。學生承祖女也。公幼開悟。始學。有不待父師指敎。而自能曉解者。爲文精切有理致。晩好易學。推圖考卦。多所自得。著圖說一卷藏於家。再中生員進士兩試。而竟不達禮圍之選。公稟質淳厚。不修邊幅。與人無爭競。於物無嗜好。安貧守分。事父兄以孝友。處族裡以和柔。至於臨終遺書諸子。惟以輕財重倫爲誡。平生於人。若無可否。而胸中涇渭則甚明。故琴河陽應夾。嘗稱內明。娶蔣氏女。生三子。曰宗和,宗直。今方業儒。曰宗介。乙酉文科。一女適士人金繼宗。晩又別娶。生二男一女皆幼。宗和四男。曰景門,善門,懿門,振門。二女皆幼。宗直一男曰揚門。二女皆幼。宗介二男。曰正門,淑門。二女皆幼。以今年秋八月一日終。冬十二月。葬於縣西贏德谷南向之原。蔣氏同穴焉。友人前郡守趙穆誌。銘曰。含眞抱樸。匪鐫曷斸。休休而處。油油以與。中存水衡。末命家庭。唯其蓄厚。是以裕後。

荀彧論

編輯

論曰。忠莫大於死國。而罪莫甚於附姦。此君子小人之極致也。嗚呼。以君子之極致。而負重罪於後世。君子之所深悲也。以小人之極致。而獲重名於後世。君子之所痛憤也。然則吾何以斷之。求之行與事而已。求之行事而不得則奈何。求諸心而已。求諸心則其情狀。斯可得矣。然則觀仁。其以殺身爲貴乎。成仁爲重。成仁烏乎取。取其歸正而已。正非觀其所由。於何識取。昔東漢之弊也。羣雄競起。四海之內。雲騰波沸。莫不以扶漢爲名。當是時。霧隱淵潛之士。操巖鼓刀之儔。彈冠振纓。束帶結髮。起而爲謀者。動以數百計。而有若荀文若者。最其中傑雋也。非徒時人以王佐目之。忠孝名節。其家法所由來者久矣。卒歸曺氏。爲之謀主。籌帷畫幄。皆以撥亂反正爲說。至操竟以九錫謀之。文若乃以正議啎之。遂爲操所迫。憂憤飮酖而卒。噫。文若其爲漢耶。爲操耶。其死漢耶。死操耶。此固是非之難斷者也。嘗讀范史而觀其斷辭則曰。智筭有所硏疏。原始未必要未。如是則是文若。智於爲漢而疏於從操也。始能扶顚。而終未存漢也。然而觀其去董卓之亂。斷懷土之情。間關河冀。捨袁歸曹。則文若信爲聰明有意數人也。察其定擧措。立言策。投機應變。筭無遺策。則文若固非志大才疏。迄無成功者也。噫。蔚宗之論文若。其得情乎。未乎。吾不得而知之也。余於是又取彧本傳。而考其顚末。則彧非爲漢也。乃爲操耳。非死漢也。乃死操耳。何以言之。當是時也。漢氏之無邦久矣。一壞於外戚。再圮於宦官。三撥於強梁。劉家之業。經玆三變。已索然矣。徒以名節之餘。淸議之流。尙揭空名於無邦之上。譬猶炎炎之餘燼。待盡於一掃耳。彧之意若曰。當此時。非雄才。不足以定大難而繼漢氏也。當今之世。捨曹公。吾誰與哉。於是投身委質。竭智輸誠。以爲是則爲吾之高,光。而我則當世之蕭,鄧矣。故觀其兩人相許之詞。一則曰吾子房。一則曰漢高祖。一何擬議之雄驁耶。其勸操奉迎車駕。其眞爲漢之心乎。至謂見漢室崩亂。每懷匡佐之義。則是史氏之文耳。非彧之言也。噫。彧之心。於斯斷可識矣。曰然則其不從曺氏。而至於殺身者。何耶。曰此彧所以盡忠於操。而操不曉其意而然也。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事紂。其勢可以無足爲。而文王終不失臣節。至其子武王。商罪貫盈。然後伐而取之。天下於是皆曰。紂可伐矣。而文王爲至德。武王爲義主。彧意亦以爲使操姑爲操機隱忍。以俟殘炎之旣盡。而後雍容拱揖。以就天子之位。則天下後世。將無以簒奪議曹公。而吾亦有名於天下後世矣。則文王不足多。而武王兼之矣。吾可以與於太公,周,召之列矣。苟不如是。淸論未泯而遽先伐之。名分尙在而遽自取之。則天下後世。將必有辭於曹公。而吾亦無辭於天下後世矣。是漢之久存。非彧之喜。乃彧之悶也。操則欲其成。彧則欲其成而固操則欲其利。彧則欲其利而安。操則知其一。彧則思其萬全。操則圖其前。彧則慮其後患。噫。彧之於操。其心至矣。至於沮董昭九錫之議則曰。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勳庸崇著。猶秉忠貞之節。詳其語意。則其欲使操購取虛名。而徐爲之圖之意。隱然自見於言外。而所謂匡漢者。強辭耳。藉說耳。向使操得曉彧本意。則必忻然意會。莫逆於心。而彧不幸。操終不悟。反懷猜狠。濡須問疾。則毒臆已逞。而彧不可爲矣。執此而論之。其爲漢耶。爲操耶。其死漢耶。死操耶。不待明者而見也。或曰。以彧之賢名家子。而時人稱爲王佐才。前史論其殺身成仁。子之論。無乃太甚矣乎。且使操得如彧計。取天下於漢氏旣滅之後。則亦何不可之有。曰。不然。所貴乎君子之道。惟其正而已。身正然後可以行道。道正然後可以立節。彧旣爲唐衡之壻。則身不正矣。委質曹氏之門。則道不正矣。豈有身不正。道不正。而可以言節乎。彼所謂王佐之才。智謀才藝之過人耳。所謂殺身成仁。抑亦史氏之錯料耳。假使彧幸而操從其計。強戾忍訽。遷延數年。其可以爲天下義主乎。自古未有挾奸雄之心。而爲盛德事。雖愚夫。決知其然也。況當其時。有劉玄德以帝室之胄。英明之資。而擧義於徐乎。吾觀彧之一身。進退無所據矣。惜乎。世之論彧者多矣。皆據其跡。而不原其心也。唐杜牧之謂彧邀名於漢代。而以敎盜發匱。不與同挈譬之。彧非敎之發而不與也。乃欲幸其主之亡而取之。以免夫盜之名而不得也。謂之邀名則可矣。而非邀於漢。乃邀於後而不得耳。至宋司馬公。則非之曰。功如管仲而死於漢室。其假仁行私。則或如管仲。而仲之功安在。至謂死漢室則誤矣。惟蘇氏頗識彧意。故引文王之事以證之。而其曰聖人之徒則謬矣。故余竊以爲彧。爲操耳。非爲漢也。死操耳。非死漢也。以其心乎操而已矣。識者以爲如何。

朔蜀洛三黨是非論

編輯

論曰。歐陽子曰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辨其君子小人而已。余以爲朋黨二字。非一義也。君子則可言朋。不可言黨。小人則可言黨。不可言朋。易稱朋來無咎。朋盍簪。論語有朋自遠方來。多以善類言也。又雲羣而不黨。君子亦黨乎。曰黨於羿。曰結黨。曰黨援。皆以惡類言也。至於季世。小人斥害君子之朋。兼加黨之一字。稱之曰朋黨。或反削去朋字。而特以黨稱之。如東漢之末是已。由是。君子人亦以黨自處。而不復能辨矣。噫。黨之說也。其敢以是加諸善人而是非之乎。吾觀有宋元祐間。羣賢輩出。咸以道德文章義理名世。而人目之曰黨。不惟人目之又。筆之於史。而分其類曰三黨。嗚呼。其信有之乎。全竊恨時人之以是標榜。而又陋夫太史氏之無稽也。據史文所記。有曰朔,蜀,洛三黨。而朔則以劉摯,梁燾,王巖叟,劉安世爲首。洛則以程頤爲首。蜀則以蘇軾爲首。而各爲黨比。以相訾議。噫。豈其然乎。記之者過也。當時。惟蘇軾欲排程氏之學。自與其徒。相比而爲說。是則謂之黨或可也。至以朔,洛爲二黨。則大不可。竊按黨字。於文爲尙黑。故說之者謂相助匿非曰黨。吾不知羣賢尙黑乎。尙白乎。抑相助匿非乎。爲善乎。夫爭莫大於君子小人之交。而是非於此生焉。君子斥小人之類。必曰黨。小人畏君子之貶已。反擠之曰是則黨人。於是白黑相攻。邪正交侵。而是非紛然矣。若君子與君子。則其心志同也。好惡同也。欲格君心之非同也。欲進賢退邪。以正朝廷同也。如是。而謂之分黨可乎。謂之有所是非可乎。吾於元,祐諸賢。未見其有黨也。試以可見之事明之。劉元城,王彥霖。朔黨之首也。程伊川。洛黨之首也。而元城學於司馬公。司馬公則與兩程爲道義交。王彥霖薦進程子。則至以學極聖人。行全君子道之。其門人徒弟。互相出入。吾不知以某某爲朔之黨。以某某爲洛之黨而是非之乎。若必以學問醇疵。道德淺深言。則亦各有之。尤不可以一槪論也。至如蘇公則雖非眞黨。而得黨之名。亦宜乎爾。當是時。程子以義理之學。倡明斯道。而蘇公亦以雄辯詭僻之文。傑出角立。倡諸其徒。而恥見屈於正學。遂加侮誚。而其徒之和者。亦紛然有說矣。是則東坡不能捨已從人之罪。而其徒之亦爲不善變矣。然竊嘗深考其言論事跡。則特恥屈於言語禮數間耳。而其徒和之者。亦不過數人而止耳。觀其自言則曰。劉公器之鐵漢。爲不可及。而言論行事。參錯於羣賢中者。居其太半。門人徒弟出入乎羣賢間者居其太半。是未得純爲黨也。吾不知以某某斷爲朔之黨。以某某斷爲蜀之黨而是非之乎。至其友黃庭堅魯直。稱濂溪周茂叔之言曰。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濂溪卽程子所從傳衣鉢處也。則其無偏黨之心。於其徒之中。亦有之矣。然終未免於彼此之別。則蘇公之罪耳。謂之黨。可也。謂之無黨。亦可也。故余以謂當時曰朔。曰洛。曰蜀雲者。蓋各有其徒耳。謂之徒者。猶言聖人之徒賢人之徒雲爾。蓋各以遊從而言耳。受業而言耳。或曰。是則非黨也歟。曰不然。且如孔子之徒三千。其賢者則亦各有徒。以相師承。如當時兩程之門。亦有如是。至如司馬公,劉元城輩。莫不然。是可悉指爲黨而比於攀援締結。相助匿非者之爲乎。此則君子之徒。而小人指以爲黨也。余嘗觀夫元祐年間。神宗旣崩。哲宗初立。母后臨朝。而新法之餘。制度紛紜。羣小雜糅矣。倘非諸賢同心協力。補贊彌縫。以捄其弊。則元祐之爲元祐。未可知也。當是時。其欲進君子之志同也。欲退小人之志同也。欲正朝廷之志同也。吾不知此黨所謀者何事而爲是。彼黨所謀者何事而爲非。當時羣賢之意。固不曰我爲某之黨。彼爲某之黨。某爲我之黨而爲是。某爲彼之黨而爲非也。余意其間自有地勢之遠近。情意之疏密。或言論之同異。游從之不齊耳。而當時小人之媢疾善類者。偶指其隙而目之爲黨。離而爲三。以爲激發之機。網打之械。而太史氏忸忲見聞。信筆書之。以謬後世耳所謂黨。必如唐,虞之四凶。漢,唐之宦官然後可。不然則如牛僧孺,李宗閔輩是已。皆以攀援締結。依倚聲勢而言耳。若漢,宋間所謂黨人云者。則成於小人之口。君子所不道也。其於是非。何足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