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先生集/卷二十七

卷二十六 月沙先生集
卷之二十七
作者:李廷龜
1636年
卷二十八

啓辭

編輯

遠接使辭免啓辭辛丑十月

編輯

受命儐接。其事極重。文章酬唱。特是繁華逸豫時故事。求之以致敬盡禮之道。則誠爲謬習。聖諭所及。實出於常情之所未料。臣惟當祗奉嚴命。奔走登程。竭盡誠意。檢飭一路諸事而已。第臣性素疏脫。最欠詳敏。遇事無心。不能曲盡。凡於接人之際。率用此態。故其應變機警。先事候情。則雖欲勉焉。終難強爲。以此儕伴中。知臣者恕之。不知臣者未始不以爲疑也。蓋其天性然也。臣於四五年來。連忝御前之任。昵陪賓筵。歷觀天將接待之難。異於凡人。至於詔使。則多是學士達官地分淸切。風稜凜烈。其自處之道。遇我之禮。與臨戎將官。氣象自別。而在昔昇平時。則詔使之待我國。不甚衰薄。我國之接待詔使。極其尊崇。時則物力豐亨。事事稱情。儀式燦備。禮貌無缺。彼此交歡。未有虧損。今則天朝之責望於我國者甚隆。我國之所以接應者甚懈。前後將官軍兵爲我國辛苦者。未免爲怠事之臣。厭久而慢待。許多接伴陪臣。或以庸流武夫。多被其嗤辱。天將之賤薄我國衣冠。至於撤兵之時而極矣。今之詔使。雖非前日之將官。所帶之人。必皆舊來之軍兵。詔使之自處。亢於將。官軍丁之使氣。甚於亂時。而西路之人。慣於例待。凋殘玩愒。倍於前日。則臣雖竭誠焦思。終難濟事。今日之待詔使。不其難乎。以如此之勢。以如此之時。而當之以最迂最拙之臣。深恐僨事辜恩。以負聖上至誠事大之盛意。受命憂悸。夜不能寐。臣欲歷擧此情。再有呼籲。而寒日長程。跡涉圖免。用是回徨。不敢更煩。今將收拾行李。剋日戒途。而區區所懷。不得不畢陳。如不許採臣危懇。改授才能。則伏願嚴諭三道監司。另加申飭。且命受臣號。令共濟大事。不勝幸甚。

大行大王行狀撰集廳啓辭戊申春

編輯

頃於哭班遑遽中。廟堂以臣差撰集廳堂上。令臣撰大行大王行狀。臣辭旣未獲。則使臣發程日迫。不敢推諉。而臣文辭荒拙。聞見孤陋。乾坤之大。日月之光。不能形容其萬一。神魂震悸。久而靡定。壬辰以後。日記多至二百四十餘卷。考閱未易。而其前實錄。則竝無存焉。謹就春秋館所藏故臣柳希春及李廷馨等私著日記。得以憑考。而年記多有闕漏。未能十之一二。德音懿行。無從追記。誠爲痛惜。姑取其存者。晝夜裒集。粗已撰次。請令諸大臣會同本廳之官。勘定刪潤後。啓下稟裁。何如。

率百官從權啓辭戊申

編輯

伏覩聖批。辭旨懇惻。臣等非不知將順盛意之爲美。而第念人之胃病。必須防之於未甚之前。藥可奏功。旣甚之後。則已難治矣。況人君居養。素異於凡人。而一日萬機。御煩者如何。宗社臣民。付託者如何。其不可下同匹夫也明矣。竊聞聖上自初喪以至今日。執禮刻苦。其深墨之容。毀瘠之形。不忍仰視。而朝夕殯殿之臨。扶人乃行。以至咳嗽之候。痰結之病。皆出於肺胃之積傷於內而兆見於外者也。積日彌久。則悔無及矣。卽此已見之症。豈可謂之非大段也。內而近侍憂焉。外而醫官悶焉。而獨殿下誠篤於孝慕而不自覺耳。豈非深可悶乎。食稻衣錦。果是聖訓。而毀不滅性。不以死傷生者。亦聖人丁寧之戒。伏願上念宗社付託之重。俯答臣民悶迫之望。

兵曹判書時啓辭戊申

編輯

啓曰。我國養兵之制。殊異於古。所謂騎兵,步兵,諸色,軍正。皆是畎畝荷鋤之民。不識弓矢劍銃之爲何物。平居則只備木布。以供當番之價。上番者。但知奔走以應各處之役。庸殘駑鈍。不似軍兵貌樣。其不可爲戰陣之用明矣。積弊固難猝革。思之誠可寒心。先王朝。訓鍊都監設立之後。三手諸軍。稍有可觀。外方束伍。雖不無宂雜。而亦有成效之處。苟能鍊習不廢。統領有人。緩急足以有用。惟其我國人心。久則生厭。厭則必懈。外方各官。徒有束伍之名。而幾乎頹廢矣。致此有由。蓋守令任專民事。未免力分於戎政。而亦或有手生於敎鍊。故或厭或懈。終至於廢。噫。正軍旣難爲用。束伍又皆無實。則脫有警急。何以守禦。竊見天朝。則大小州府。各有知州,知縣,通判諸官以治民。各有參將,遊擊,備禦諸官以主兵。各自專管。常時敎閱。將而知兵。兵而知將。臨亂有所統攝。民而養軍。軍而資民。調發不相侵擾。宏規偉算。誠可爲萬世法矣。我國淺狹。雖不可盡倣華制。當此艱虞之時。亦宜略加變通。目今奴忽連和。西北可虞。治兵養將。一日爲急。若不及今規畫。則無及於事矣。仍念兵亂之後。廣取武擧前後出身。通共二萬八千餘人。此輩當初學射決科之時。大則希節鉞。小則望州府。其間亦豈無奇才異等。志不但在於溫飽者也。必非爲一番赴防而已也。而今歲赴北。明年戍南。一生不得寧息。而小不及期。則充軍徙邊之罰。又繼至矣。一命之官不得霑。一斗之祿不得食。破家離產。妻子不能保。冤聲徹天。聞見矜憐。臣等常切痛愍。及忝此地而見之。則西班京職。不過數十而終歲不遷。外方邊將。只有元數而出窠常罕。許多武士。調用於何地乎。常於試才時。見其才勇出衆。可堪將領者。殆不可數。況其未及聞見而堙沒於遐方者又何限焉。如此之輩。林立待沽。抱才莫伸。差過數年。則老而無用。終至於枯死田間。此足以感傷和氣。處置此輩。誠極難矣。堂下武臣中才勇智略可堪統衆者。該曹與備邊司會同精擇。分遣各道各官。大邑則各置一員。小縣則合二三兼置一員。大則稱以遊擊。小則稱以中軍備禦使。領其邑束伍之軍。而出身軍功武學等。作爲別隊而咸屬焉。監,兵,防禦使等。第其操鍊勤慢。有顯效者。或調敍京外官職。或次次陞遷而參下。則計給倍仕。陞出六品。且令各官優給當身及奴馬廩料。如是則各邑軍兵。平時可以鍊習不廢。有變可以統率赴戰。守令則在官調糧運餉。庶無兵不知將臨急蒼黃之弊。而許多沈滯武士。亦有甄拔調用之路。其於備戰守鍊軍兵待武臣之道。俱爲便益。或以守令厭於供億爲慮。此則不然。此時各官。行人乞客。亦多館穀。一員供奉。不至勞費。況各邑守令。每當領軍赴邊之時。非但官事墮廢。一邑之民。倍受其弊。若設此官。則可謂坐享其安。其爲利害相萬也。此等節目。詳盡磨鍊。俾無掣肘之患。則其他小小弊端。有不暇計。議於大臣。則皆以爲然。令備邊司磨鍊事目。定奪施行何如。

受由復命日啓辭己酉十月

編輯

臣敢將私悃。仰瀆宸嚴。聖恩如天。特許寛暇。幷賜驛傳及祭需。榮及朽骨。感徹幽明。兢惶涕泣。不知所達。因竊伏念。謁告從外來者。輒白異聞。古事也。今歲饑荒。有口者皆言。而亦不知至於此極。及到村野。慘不忍見。此正秋穫登場之日。而民皆草食。室如懸磬。白晝殺越之賊。已發於處處。老弱塡於丘壑。壯者散而之四方。正爲今日道也。救之之策。不過移粟。朝廷講之已熟。兩湖牟豆。已爲分貸。甚盛擧也。第移轉之穀。自前無實。船運之際。浥爛躪踏。或腐朽不堪食。或欠縮非實數。民多穀少。所受不敷。而受來之處。遠或四五息程。齎糧往來。動經數日。奸吏又從而漁奪之。屑越花消。卒至空橐而歸者居半。旣是國穀。例爲還糴。明年將必叩數責納。齊民未蒙實惠。而反有虛賦之害。臣聞野老之言。所受牟豆。旣如是無實。前頭又有移粟。則皆欲賂吏以圖免受雲。移粟賑饑。王政之最先。而其流之弊。乃反至此。誠可歎也。今但盡除雜役橫賦。以寛其力。雖橡實豆葉。使民得以安坐而食。此爲救饑之上策。若擾之則難救矣。宣惠廳收米。今方督納於民。此雖民情之所便。而以今凶歉。辦出極難。秋旣知此。況明春乎。臣曾聞統營屯租數萬石及諸般作米。賑恤使今方船運雲。將以賑民也。臣之愚意。此穀姑勿分給。除出作米。以爲宣惠廳收米之用。而盡減畿民今秋與明春所納收米。則民無往來虛受之弊。且免辦納勞費之苦。民始蒙實惠。而賑恤之策。無過於此。與其給之而還納。無寧不給而無納也。若以爲國穀不可空棄。則待豐年還納。亦似無妨。其已給牟豆。亦令有司另議處置。則饑民庶慰其心。臣目擊耳聞。食不下咽。敢陳出位之言。僭越極矣。而倘或因此而民得蒙一分之惠。則臣雖受罪。亦幸矣。惶恐敢啓。

實錄都廳堂上時啓辭己酉

編輯

上年冬間。摠裁官啓辭。以爲實錄廳故事。堂上郞廳分三房。各取史氏之書而筆削之。又有都廳堂上郞廳。取各房筆削之記而證正之。以臣待罪文衡。差爲都廳堂上。夫潤色文辭。作爲一代成書。非臣蕪拙所可堪膺。而旋念筆削大旨。各房旣已纂修。上有摠裁。自當勘定。臣之爲任。則只是考校其闕誤。補成其文語而已。以此冒昧遲回。不敢煩瀆控辭。近因朝家連有大禮。臣之本務多事。日不遑暇。且待各房纂修。方可始事。故臣姑不敢下手於其間。此是傳後莫重之書。雖文語間刪潤。實非孤陋寡學所可獨當。而況三房之所纂修。卷帙旣多。則以一人而兼察。筋力精神。亦所不逮。疾病事故。人所難免。深恐力綿役鉅。完局未易。古人所謂頭白有期。汗靑無日者。不幸而近之矣。故事之必以一人爲都廳。有難詳知。而設有故事。今此實錄。比舊倍多。決難膠守前規。請令摠裁官加出一二員。俾得同議證成。分番蒞事。不勝幸甚。惶恐敢啓。因此。命以提學申欽加差同察。

請寢恭嬪祔廟啓辭庚戌閏三月

編輯

伏承聖批。以情事略陳爲敎。臣等不勝惶惑之至。自古帝王。尊崇本生。非止一二。其是非得失。聖上固已洞燭而涇渭之矣。情之所發。寧有其極。直以禮爲之大防。違越乎禮。則貽譏於親。而斯不得爲孝矣。皇朝孝宗皇帝當太皇太后周氏之喪。敎群臣曰。宗廟事。係關綱常極重。難以毫髮僭差。太皇太后鞠養朕躬。恩德深厚。朕何敢忘。但此是一人之私情。今若從祔。是從朕懷起。誠恐後來僭亂無度。此事行之。則違先帝之意。又違群臣會議。會議猶可。奈先帝何。先帝爲重。祖宗之勅爲尤重。大哉其言。誠可爲帝王萬世法矣。今日廷臣欲使聖上顯親之道。不至於越禮僭差者。是亦群下引君當道之誠。夫豈有一毫裁損之意哉。位號之大。禮典之隆。群臣旣承聖意。已成追孝之至情。若至於祔。則事關宗廟。禮嚴神人。雖聖上亦難以私情自專。臣等寧碎首天墀。決不敢承命也。聖上旣知其知此。故一聞該曹之啓。遽寢祔廟之命。以至祭禮等節。亦皆採詢禮官之論。參酌情文之宜。禮成新殿。命渙中外。擧國臣民。孰不欽歎。言官樸直之言。雖或過當。激而作非。夫豈中節。況別廟之禮。旣上告宗社矣。又誕告多方矣。此誠百代之所瞻仰。後王之所法式。寧可因一時喜怒而卒然變禮乎。勅使壓臨。寮庶遑遑。而三司伏閤。群宰盈庭。相持經月。氣象不佳。不料聖上乃有此擧措也。臣等聚首憂惶。不知所處。伏乞聖慈快從公論。使莫重典禮。不至貽譏於萬世。不勝幸甚。

請寢館儒削籍禁錮啓辭辛亥四月○時鄭仁弘上箚。侵辱兩賢。館學儒生。削仁弘靑衿錄。上怒命首倡儒生削名儒籍。禁錮終身。公爲知館事。與同知事鄭公昌衍,申公欽同啓請寢。

編輯

啓曰伏覩備忘記。倡議儒生査覈以啓。又命削名儒籍。禁錮終身。臣等相顧錯愕。不知所處。鄭仁弘之箚論。雖出於爲師辨明。而措語之間。詆斥儒先。無復顧忌。則士心之齊憤。在所必至。而至於削靑衿錄。亦非臣等之所料。聖上之駭異。固矣。然其本意則不過曰兩賢臣。卽我東方之程朱也。宗師追慕之誠。實出於擧國公共之論。從祀之請。四十年來。無一人異議。而今遽有倡言排之者。不可不深惡痛絶。而韋布之人。無以示斥之之意。寧欲削其名於靑衿。不與之同籍而已。群情憤慨之極。自不覺其過激。安有一毫弄權之爲哉。夫士可殺。不可辱。一士尙然。況多士乎。自古人君之待士。雖或有狂狷不中者。未嘗不優容寛假。不使消沮。誠以士氣一摧。國脈隨斷。機關所係。豈不大可懼哉。自聞査覈之命。數百儒生。爭稱首倡。咸欲騈首受罪。愈往愈激。至於捲堂辭廟。館學俱空。典僕老少。號哭道路。瞻聆震驚。景象愁慘。不圖聖明之下。乃見此事也。旣無査出之路。許多儒生。其安能盡爲禁錮乎。慰諭鎭定之外。更無他策。伏願聖上少霽天威。亟寢成命。使二百年栽培養育之士氣。得免一朝墜喪。國家幸甚。臣等俱以無狀。忝在館職。不勝憂㦖之至。惶恐敢啓。

賓廳請勿還移慶運宮啓辭辛亥冬

編輯

臣等敢將盈庭合辭之懇。以達擧國公共之論。天聽邈然。聖批嚴峻。臣等聚首惶隕。若無所容。國家不幸。遭無前之變。行宮草草。權設於閭閻。非但卑湫淺狹。不成模樣。此卽凶賊作陣屯據之所。其腥膻汚穢。誠不宜人君一日寢處於其室。只以還都之初。草萊灰燼。無所寄寓。姑爲臨御耳。先王常下敎曰。此室決不忍久處。舊宮城內。雖略構草家。欲爲移寓。昔衛君茇舍於漕。雖草屋何妨。此是何時。敢大廈乎。先王不欲久居行宮之意。蓋至如此。至今思之。孰不悲感。經營未久。弓劍遽遺。至聖上乃能重建法宮。使未死臣民。得以重覩肅穆輪奐之盛。聖上遹追之孝。重恢之烈。眞可以有光於先王。有辭於祖宗。端臨受賀之日。中外臣民。拭目聳觀。抆淚相慶。太平之基。始於今日。自聞還移之命。毋不驚駭失色。莫究所以。人心如此。天意可知。昨日聖批。以爲此非係於國家大事。而廷爭瀆擾。爲臣等之罪。臣等之惑。滋甚焉。人君動靜。雖小必愼。況此四殿移御。何等大事乎。行宮內外各司。皆是閭家。移御之後。或撤移無餘。或舊主還入。今若還移。則不得不更黜奠居之舊主。另起修葺之新役。當此嚴寒。怨咨盈路。此亦細事。有不可計。蓋自移御之前。閭巷間相傳之說。咸以爲不久還御。及聞此命。又咸以爲還移之後。則必不御法宮。夫以常情論之。則竭一國財力。重建新闕。擇吉臨御。似無遷移之慮。設或還移。不過爲慈殿一月間耳。必無永還之理。而無識不根之說。若是喧傳。前旣偶然相符。此後烏得無疑。使蚩蚩之氓。有以測度聖上之淺深。豈非不幸之甚乎。旬月之間。旋御旋移。上告宗廟而不念。下諭八方而不恤。三司論之而不顧。擧朝爭之而不聽。每敎之以自內裁定。古人曰。宮中府中。俱爲一體。豈有外庭之所不謀。群情之所失望。而獨諧於宮中乎。人君爲國。只在順逆天命。離合之機。實係於此。臣等之意。今日國家大事。無過於此。瀆擾之誅。固所甘心。慈殿還移。若因拘忌。則在聖上雖出於不得已。而永移之期。只在歲後。則其間月餘。時或往來問安。豈至於久曠。又何有難便乎。請加三思。亟寢成命。

大提學時啓辭癸丑春

編輯

啓曰。凡制誥之文。內翰分定於知製敎。自政院勘定入啓。而緊重之文。則大提學分定。或自製以用矣。今此功臣敎書。都監特令來示於臣。蓋以重其事也。厥後有令臣勘用之敎。昨日又命臣十分詳察勘改。俾王言有章。臣莊讀感惕之外。竊伏思惟。文章與時漸下。語意間疵病。雖難一一責備於倉卒。而大槩制誥之體。大異於古昔。惟卿惟爾之下。稱譽本官。不過數三句。仍略敍所以錄勳之實。可也。今則多逾數十句。或竝及時事不襯貼繁宂之語。此豈君上命臣下之辭乎。看來不覺駭訝。詞臣所製。不敢容易訾議。而竊歎者久矣。今承聖敎若是其丁寧。未啓下之文。則當與詞臣商確勘定。已啓下者甚多。竝令製官知此意。而參酌刪改。付標爲當。今後王言。令知製敎務令嚴重簡約。勿致煩雜何如。

私廟喪禮百官庭請啓辭丙寅

編輯

臣等爲殿下。治殿下之親喪。凡物之附於身附於棺者。惟當必誠必愼必豐必厚。仰體聖上所自盡之至情。而至於係關名分禮節之間。苟有一毫踰越。則不得不冒死陳辨。不避瀆擾者。誠以大防一壞。貽譏後世。非細事也。禮。立喪主。爲治喪第一條。喪主旣定之後。諸禮當有次第矣。殿下自撥亂入承之日。爲宣廟之後。受祖宗付託之重。爲宗社臣民之主。決不可復爲私廟之主。大院爲百代不遷之位。綾原爲繼別之子。今日立喪主。捨此而誰。光武崛起於漢統已絶之後。上無所受。而朱子猶以舂陵私廟。不立伯升子爲後而非之。況今上有慈殿。家無二尊。綾原之爲喪主。事理明順。至今持難。誠所未曉。喪事有序。一或遲誤。節節差謬。事甚急迫。敢此更瀆。

備邊司啓辭戊辰八月右相時

編輯

啓曰。事不着實。有始無終。爲今日之痼弊。朝廷不尊。令出惟反。亦今日之弊習也。朝堂之令。或廢於六曹。六曹之令。不行於州縣。承傳及啓下公事。未免爲一張休紙。實惠之不及於民。實事之無補於國。皆由於此。曾見六曹凡有施設及判決等事。一番行會之後。事務日積。無復領察。或官員遞易。新舊換局。費心料理之事。終歸於虛地。或掩置而不行。或暫行而還廢。或已捧於民間。而不入於國。或旣減於前。而仍存於後。竟爲貪官猾胥之囊橐。誠可寒心。今後六曹凡有啓下施設等事。行會該司及各道者。每朔單抄成冊。行未行緣由。一一關報於本司。而本司郞廳。分掌各道及六曹。凡緊關啓下行會公事。亦爲單抄成冊。如有稽遲不便。廢閣不行者。該曹及該道官吏。摘發治罪。庶使民蒙實惠。事有實效。敢啓。

備邊司待罪啓辭三公聯名

編輯

伏見備局回啓批答。讀之未了。不覺心神隕越。臣等雖暫聞閭閻女子入內之說。而未得其詳。不敢別爲陳啓。及見李命俊上疏。始知果有是事。敢於回啓之中。略陳區區所懷。此不過防微之過慮。夫豈有他腸哉。聖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平心而察之。虛己而受之。是實聖人包容之大度。今乃以勒定成罪。憤怒等語。折之太過。人臣負此罪名。豈可自立於覆載之間乎。臣等疲庸。雖不足顧藉。竊恐辭氣之間。有所忿懥。不得其正。而大有損於聖德也。是皆臣等誠意淺薄。言不見信之致。不勝惶恐之至。敢來待罪。

以羅萬甲等罪狀下問領右相回啓啓辭己巳七月

編輯

伏見筵中啓辭。有詢問臣等議啓之命。臣等俱以衰拙。公退臥病。罕與人接。朝論是非。昧昧無聞。年少之輩。雖有屋下說話。臣等未曾聞知。羅萬甲邈然後進。來往不熟。而其父級行誼出人。且是故臣鄭曄之壻。故臣等常以故人子弟待之。知其本品良善。且有計慮。當官盡職。任怨不避。雖似少戇。長處頗多。意謂早晩用於事功之人。至於主張時論。專擅取捨。則渠以微末小官。雖欲爲之。孰肯採用。大槩年少之人。設或有不愼言語。妄論是非之事。而旣雲跡則未著。難以成罪。僚相筵中所陳。以未著之跡。加以譴罰。恐有傷於政體。姑令補外。使之自省雲者。亦此意也。今若以言語之失。遽施譴罰。恐人心不安。亦非淸朝美事也。且金世濂事。未知曲折。旣有訾議。則姑停淸望。未爲不可。旋知其情實。則便是無瑕之人。因前收用。固無所妨。金堉之初自發言而後言不可終棄者。亦出於前後所聞之異。似非大段罪過。惟當鎭定裁抑。以爲寅協之圖。實爲今日之先務。臣等所見如此。惶恐敢啓。

與領相詣賓廳啓辭

編輯

啓曰。昨日伏承下詢。敢以區區所懷。仰瀆天聽。辭不達意。誠未格天。非但未蒙採錄。至有流竄拿鞫之命。驚惶慙靦。措躬無地。敢來待罪。仍念臣等雖無狀。備員大臣之列。鎭定朝著。裁抑浮薄。乃其職也。苟有專擅朋比之人。則豈不思深惡而痛絶之乎。臣等老病昏聵。未聞有如此之事。昨見筵中啓辭。亦曰但有其漸。而跡則未著。不可遽施重罰。姑令補外。使之自省雲。故臣等亦以此意覆啓矣。臣等以白首垂死之日。豈有私護一二小官。自陷於罔上之罪乎。自古未有以言語罪人而能服人心者。蓋言語無形。非如事爲之有跡。苟不察言之輕重。而遽加重典。則其流之弊。有不可勝言。無乃聖上未之深思也耶。且伏覩備忘。有巨奸主張之敎。是擧疑朝廷也。聖明之時。安有此事。誠恐人人危懼。氣象沮喪。非細事也。伏願聖上俯察群情。少霽嚴威。使臣隣和協。朝著鎭靜。不勝幸甚。惶恐敢啓。

請椵島罷兵啓辭庚午六月

編輯

興治之來。遲速難期。三軍暴露。糧運不繼。難處之事日滋。可憂之端非一。臣等日日聚首。反覆相議。未得長策。伏見鄭之羽狀啓及閣部咨諭。興治歸命待罪之本。似已轉達。聖旨令諒機撫慰。閣部令招安鎭定。興治持此數語而來。在我亦不可不稟命而徑自誅殺。然因此而無端罷兵。則彼必自稱受命。有若無罪者然。而含憾於我者深矣。宜令兩帥臣耀兵臨島。通文於興基及島中將士曰。劉興治擅殺主將。又殺王人及無罪將士。島中洶洶。皆言興治叛天朝劫諸島。將犯登州。又雲率衆投胡將東搶。人皆荷擔。故我國不得已收集兩西軍兵。以爲問罪應變之計。今者使臣自中朝捧勅而回。孫閣部備言興治待罪投誠。移咨國王。待以不死。倘或越干掫逆顏行。便可奉皇靈而討之雲。故今將罷兵。共保同舟之義云云。以此意善爲措辭。開諭撫定。則伸縮之權在我。而興師之大義。可以暴白於彼此。渠等必皆知感。日後之虞。亦可少紓矣。惶恐敢稟。惟在聖明裁斷。

賓廳啓辭辛未四月庭請時

編輯

啓曰。今此典禮。實是無前變禮。故聖上每以無據爲敎。臣等雖甚蒙陋。亦嘗尋繹經史。竊相講討。豈敢杜撰臆見。妄爲瀆擾乎。臣等請以經史中可據之文。更爲略陳。喪服小記曰。父爲天子諸侯。祭以天子諸侯。其屍服以士服。服猶不可加。況加以名位乎。儀禮曰。諸侯之子爲公子。公子之子孫有封爲國君者。世世祖是人也。不祖公子。疏曰。祖此受封之君。不得祀別子也。又曰。公子之爲大夫者。不得祔於先君之廟。此則經傳之明文也。湯之太甲。周平王之孫桓王。皆以孫繼祖。而未見有爲其所生追崇入廟之擧。漢宣帝追尊悼考。程子謂之失禮亂倫。范鎭譏其以小宗合大宗。哀帝欲追尊定陶恭王。師丹曰。子無爵父之義。光武立四親廟於舂陵。名號無所加。朱子稱美之。弟子何叔京曰。此固善矣。不若以伯升之子爲後。朱子曰。此論最正。此則前代之得失也。程子於濮議曰。要當揆量事體。別立殊稱。使其子孫襲爵奉祀。則於大統無嫌貳之失。而在本生。亦極尊崇之道矣。司馬光曰。秦漢以來。有自旁支入承大統。追尊其父母爲帝后者。皆見非當時。取譏後世。不可爲法。只宜尊以高官大爵雲。小宗之不合大宗。如是其嚴截。而旣曰子孫襲爵奉祀。則其爲私廟。而支子主祀明矣。旣曰見非取譏。則其不得追崇入廟明矣。此則先儒之定論也。大槩士大夫家。則祖孫不相爲後。帝王家則專以宗統爲重。雖以兄繼弟。以叔繼姪。嗣服之後。則便有君臣之義。父子之道。春秋傳曰。閔公以弟先立。僖公以兄繼閔。先儒以閔,僖之於文公。當爲祖禰。是僖公當以弟爲禰廟。而文公又以叔爲祖廟也。朱子作周廟昭穆圖。孝王以懿王爲昭。是以叔禰廟也。夷王以孝王爲穆。是從孫以從祖爲禰廟也。禰廟之無定位。於此可見。孔子曰。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不踐其位。則不得與於其統。不與其統。則不得列於其廟。今若以私恩追崇大位。則非但於宗統有所壓屈。於廟制有所妨礙。昭穆之序。有陞則當祧。欲陞不當陞之私親。徑祧不當祧之祖位。則抑恐有乖於尊祖敬宗之道也。德宗大王雖未及踐位。受命冊封。曾爲世子。禮所謂合立爲君。與今事例。似不相同也。或以爲聖上以宣廟之孫。爲宣廟之後。與爲人後有間。臣等反覆思之。未信其然也。我聖上撥亂反正。仁孝功德。奏聞天朝。入承大統。上繼祖體。爲宗廟之丕子。則與爲人後。其理實同。其義尤重。名正禮順。事光前古。典禮之講定遵行。今已八九年矣。我國素多議論議禮。本知聚訟。雖或有異議。是果何等大禮。輕易撓改乎。宋戶部。未知何人。而其言亦云義起之論。莫重之禮。其可以義起爲定乎。我國素稱禮義。亦有文獻。今乃不謀卿士。不恤國言。徑情直行。奏請天朝。臣等之惑。至此而滋甚焉。天朝於外藩之事。必不細加商量。雖或勉從。而傳播天下。其於具眼者之譏議何。伏願聖明深思精察。務得中正之禮。亟寢奏請之命。

賓廳啓辭辛未七月。禮曹郞廳。以領右相意。入啓。

編輯

啓曰。以禮曹粘目延平府院君李貴箚子回啓。令廟堂議處事。啓下於政府矣。臣等於此禮。與李貴,朴知誡論議不同。愚陋之見。已盡於前後啓辭中。聖明想已洞燭。今不敢更有他議。今因議啓之命。敢以區區所見。略復陳達。李貴箚中主意。以追崇入廟爲正禮。而歷擧周家追王三王。夏禹之郊鯀。程朱之論僖祖以爲之證。而殊不知此皆創業之君所爲與繼世之君事體懸絶。乃欲強引。論今日之禮。不亦左乎。夫創業之君。名位是已之所自有。宗廟是已之所自立。則其於追尊祖考。可以得伸其至情。而無所壓屈。故雖追崇位號如大王王季。可也。不追崇而廟饗之如祖紺以上。可也。繼世之君則不然。承祖宗之位。奉祖宗之廟。乃以私恩尊其私親。列於祖宗之昭穆。是爲以親親而害尊尊。其是非得失。不辨而明矣。故周公雖追尊三王。而周家禮制。後世嗣王。皆不得追隆其親。此非的然之明證耶。至於昭穆之說。旣有春秋之定製。四傳之明文。朱子之圖說。當其常則用其常禮。處其變則從其變禮。要以不失經義可也。朴知誡禮說。藤葛支蔓。以臣等淺識。多未解見。然推其大意。則蓋執着儀禮註疏中所謂如其親服及得立五廟等語。以爲今日入廟之證。儀禮所云。乃始封之君。不可援以爲例也。又曰公子之子孫。封於本國。以承先祖之祀。則可以立太祖廟。夫子孫封於本國。則太祖之廟。固當自前世而已立矣。豈待今日而始立之乎。又曰。諸侯五廟中。公子公孫公曾孫相雜而居之。豈有帝王廟中人臣雜居之理乎。只此一款。令人見之。已足駭歎。大夫不得祔於諸侯。諸侯不得祔於天子者。乃是禮經明文。而先儒釋之曰。進而祔之。君臣亂矣。不得祔於諸侯天子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若如知誡之論。則此等禮文。不足法乎。至於無禰廟二高祖之說。雖不干於追崇之禮。大槩以士大夫家高曾祖考繼序之常禮言之。則此固然矣。帝王家則專以宗統爲重。故所謂禰廟。遇其常則高曾祖考。自有其序。遇其變則或以弟爲禰。以姪爲禰。當寧之第一代。當爲禰廟。非必以考位爲禰廟也。殿下旣上受天子之命。直承宣廟之統。宣廟當爲禰廟。以繼體言之。則成廟雖在四代之中。論其屬則當在高祖之上。而反正之初。祝辭仍其故號。未及釐正。今若改其屬號與以上列聖祝辭同其式例。則變而不失其正矣。敢啓。

賓廳啓辭

編輯

臣等俱以無狀。備員鼎席。當此艱危。未效涓埃之補。惟以厭聞之說。連日瀆擾。旣不能匡救闕失。又未卽完定大禮。臣等死罪死罪。仰惟聖上誠孝出天。追顯之情。久而彌篤。至有一刻不得安心之敎。每一捧讀。不覺淚滋。臣等雖甚頑鈍。亦有知覺。豈不知將順則慰解聖心。強執則益觸天怒。而猶不知止者。此乃莫重之典禮。莫大之擧措。講定之際。若或失其中正。則恐貽後世之譏。非事君盡禮之道。用是陳列。冀回宸聽。而伏覩前後批旨。極嚴且峻。實非聖人中和之發。至於營私報憾。奔走攻治等敎。殆非臣子所忍聞。禮說多門。本如聚訟。所見雖或異同。平心講討。則自是公是非。此是何等事。敢容私意於其間乎。人心沮喪。朝野震怖。此豈國家之福哉。臣等不勝憂悶。敢此竝達。伏願聖明留神澄省。快賜一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