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先生集/卷六十二

卷六十一 月沙先生集
卷之六十二
作者:李廷龜
1636年
卷六十三

南宮錄

編輯

待罪啓辭丙寅正月○時因啓運宮喪禮。公以左贊成。代金公尙容。復爲禮判兼禮葬都監堂上。未及出仕。備忘記。禮雲。天子諸侯之父雖士。祭以天子諸侯。又曰。祭從生者。盡子道也。今喪祭禮。雖無傳敎。自有可行之禮。都監慢不致察。凡祭用器具。至今不爲措備。前頭魂宮山所所用之物及節目。亦不留意磨鍊。都監所爲。殊極非矣。似當推考。今姑置之。今後各別察爲俾無臨時窘迫之患。禮曹啓曰。禮葬時應行節目。極其重大。不可率爾講定。姑待判書臣李某出仕後。博考禮經。商議稟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近日本曹堂上。皆懷厭苦。以託病不出爲能事。節目講定。似無其日矣。公出仕後陳啓待罪。

編輯

啓曰。臣一生癃疾。上年大病。人謂必死。幸蒙洪庥。得全軀命。形容換脫。行步跛躃。扶曳隨班。特一行屍。近者連日大庭。重觸風冷寒戰。載還伏枕。苦痛之中。遽承新除之命。國有大戚。君父哀疚。臣子分義。不敢退在。而病根深痼。新證添劇。風邪未解。頭痛不止。眩氣復作。欲起還仆。不得已冒昧乞免。伏承嚴旨。惶恐戰灼。無所措身。今敢忍死趨詣。伏地待罪。傳曰勿待罪。

啓運宮喪禮稟定啓辭

編輯

啓曰。應行節目。待臣出仕。博考禮經。商議稟定事啓下矣。此是無前變禮。當爲而不爲。則聖上罔極之情。無以伸矣。不當爲而爲之。則聖人禮經之制。不可踰也。初喪遑遽之事。今已無及。前頭應行之禮。必須十分詳量。可無過不及之悔。凡係物件備用之需。則必豐必厚。必誠必愼。惟聖意之所自盡。至於儀章名品之係干嫌逼者。必須細加裁定。以尊事體。禮嚴節文。雖小必謹。加一分不可。減一分不可。臣以淺見。何敢臆定。請與都監同議於大臣會坐處。加減節目。逐一參酌。開錄稟旨後遵奉擧行。傳曰。依啓。今日內議定。俾無不及之患。又傳曰。以綾原君俌爲喪主事。大臣引據禮經。前後有請。不得不勉從。其以俌爲喪主。


啓曰。禮葬後返魂處所。當於啓運宮爲之。而若有修理之事。則當預先造治。敢稟。傳曰。啓運宮狹窄無可合之處。仁慶宮爲之可矣。

啓曰。石物中武石一雙加磨鍊事傳敎矣。前日大臣同議時。臣等亦慮及此。而禮文內。文石人。象着冠帶執笏之狀。武石人。象甲冑佩劍之狀。此乃國喪象文武百官之制也。似涉嫌逼。故議減一雙矣。今承下敎。當依此磨鍊。而石人二雙。似爲重疊。一雙則以童子石人造作爲當。大臣之意亦如此。敢啓。傳曰依啓。

啓曰綾原君俌定爲喪主事。捧承傳之後。罷繼歸宗公事。本曹當爲擧行矣。但考本曹文籍。無義安君立後啓下公事。是必以義安君卒逝於未嘉禮之前。母位闕焉。有違於父母同命立之之規。不得依法繼後。只得如閭閻家侍養之規。一家定爲傳繼而已故也。初非出繼。不待啓下而罷。今旣主喪。自當歸於本宗。敢啓。傳曰知道。

啓曰。曹啓辭。小輿繖扇等物用靑。輦則仍舊事。傳曰。更爲酌定事傳敎矣。期服絶於諸侯。故禮文無期服變除之別。今此自上之服。雖與旁期有異。變除之節。當與三年喪迥別。卒哭前繖扇小輿。當用於進見及視事時。進見時白直領,黑笠,黑絛兒。視事時翼善冠,白袍,烏犀帶儀註。旣已啓下。繖扇及輿。似當用靑。輦則卒哭前似無進御之時。故不爲變改矣。今承酌定之敎。輦亦裹以靑色無妨。敢啓。傳曰知道。卒哭前。裹以白色可矣。

啓曰。禮葬時各祭節目。與都監同議於大臣。自都監別單書啓。而發引時應行節目。亦與都監同議於大臣。參酌磨鍊。別單書啓。未盡條件。則隨後書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發引時。予當哭辭於城門外。返魂時。則當祗迎魂宮門外。依此擧行。

節目磨鍊啓單丙寅

編輯

啓曰。今此禮葬發引節目。禮葬都監大臣。同議磨鍊如左。一啓殯後百官奉慰。淺淡服下同一發引時殿下及王世子闕門內有奉辭節次。臨時儀註磨鍊。王妃自內有望哭節次。一發引後百官奉慰。一下棺時殿下及王妃王世子自內有望哭節次。一返魂時殿下及王世子魂宮中門外有祗迎節次。臨時儀註磨鍊。一神主。奉常寺造作。都監檢飭。一題主官。堂下能書文官令吏曹差定一各祭祝辭用家禮一發引時隨往人員。王子駙馬以下內外有服之親。有服者。各服其服。私親近屬。雖無服亦進。禮葬都監,堂上郞廳監造官及各該司進排官,京畿監司,都事及各差備,差使員等。竝淺淡服,烏紗帽,黑角帶。傳曰。題主官。三品侍從中能書人爲之事。付標以啓。

啓曰。以各祭節目。大臣同議。別單書啓。答曰。知道。如是減殺。則殊無祭以諸侯之禮。凡祭祀。一依五禮施行事傳敎矣。今此禮葬節目。出於無前變禮。不得不參酌情文。稟旨裁定。而豈敢過爲減殺。以傷聖上誠孝之至情哉。前者各祭磨鍊時。就五禮儀。自啓殯奠至卒哭祭。一一遵倣。未敢闕遺。而如發引返魂時。晝停祭晝茶禮及謝后土祭。雖不載於五禮儀。而情勢之所不可已者。故依舊例磨鍊矣。但五禮儀。山陵。三年內。有朝夕上食。而今世士大夫家。返魂後則無此禮。故朝夕上食一節減去矣。今竝磨鍊單子內付標何如。至於虞祭。則家禮。只行三虞。故世皆通用。而考據禮經。五虞之語。以爲稍別之地矣。禮曰。葬日以虞代奠。卒哭以吉祭易喪祭。又曰。卒哭。生事畢而鬼事始。蓋未葬之前。其祭禮當從死者。而至卒哭後。當祭以生者之禮故也。禮所謂葬以大夫。祭以諸侯者。指饌品而言。如孟子所謂前以三鼎。後以五鼎是也。今此各奠各祭。饌品則皆用國葬之例。而至於七虞。則旣非吉祭。且涉嫌逼。依前以五虞磨鍊何如。大臣之意亦然。敢啓。傳曰依啓。

啓曰。以發引節目單子。傳曰。發引時哭送於城門外。返魂時則當祗迎魂宮門外事傳敎矣。祖宗朝。皆無此禮。明宗大王及仁順仁聖王后之喪。宣祖皆於闕門內哭辭。魂殿中門外祗迎。明有舊例。喪祭從先祖。不可踰制。況此喪。情雖無間。禮則當降。依前啓稟施行何如。傳曰不允。

啓曰。發引時自上闕門內哭送之意。臣等再三啓稟。而聖批不爲允許。臣等固知聖上誠孝出天。其於送終之禮。豈有極哉。第以舊例雖大王王后喪。皆止於闕門內。誠以人君擧動。不可任情直行。祖宗朝成制。不可踰也。伏願聖上勉抑至情。俯循群議。大臣之意亦如此。敢啓。傳曰。五禮儀。有發引時陪往山陵之禮。以此觀之。則哭辭中門。非祖宗朝規例也。近世之事。必出於一時權宜。且此事本不係於儀章度數。恐不可以踰制爲言也。予當遵依舊例。往於山所。此意知悉。

啓曰。以王世子書筵時服色單子。傳曰。世子服色。卒哭前。以白袍磨鍊。今以淺淡服磨鍊。何前後不同如是耶。內官以下爲講官變服。亦無其理。此單子還爲出給。使之改磨鍊事傳敎矣。王世子之服。初喪雖以不杖期磨鍊。而五禮儀服制條。殿下及王世子。無期年服雲。此蓋禮經所謂期喪絶於諸侯之意。而王世子名位已定。喪制降殺之節。當與殿下一體故也。殿下之期服。則自三年降雖不可。又降王世子之服。則似當有降。臣等久欲仰稟定奪。而成服之後。不敢追請矣。殿下之服杖期。實非正禮。而迫於至情。寧失於厚。王世子之服。擬此不降。亦或一道。故欲於卒哭後變除之節。啓請次次稍降服色矣。王世子卒哭前進見時。雖以白衣黑角帶。而書筵之服則當初不爲磨鍊。王世子書筵。卽自上視事也。自上卒哭前視事服。旣以白袍。則世子書筵之服。當降爲淺淡服矣。至於內官以下之服。大殿中殿所屬內官以下。則雖當從服。世子所屬內官以下。初喪遑遽中。泛然以一樣磨鍊。而卒哭後當啓請變除。故今於書筵時。世子旣服淺淡服。陪侍之官。當從世子之服。故如是磨鍊矣。然臣等不敢擅便。議大臣定奪何如。傳曰。五禮儀。爲外祖父母,王妃父母之喪。有擧哀進衰服之文。而無爲祖母服衰之文。以此觀之。則其不載變禮明矣。予本無知識。未知啓辭之意出於何經。以淺見論之。則世子之服。似當有降之說。似乎無據矣。今此書筵。實涉未安。而出於不得已也。期服。服之重者。卒哭前淺淡服。不亦未安乎。若以白袍爲不可。則書筵姑停可矣。

啓曰。今此喪葬時。應行諸事及祭式儀物。前日節目講定時。與都監堂上大臣同議單子啓下。而其後未盡條件。隨事而生。都監不能定。問於本曹。不載禮文。又不載謄錄。無前變禮。觸觸難處。經曰。無於禮者。之於禮也。動而中節難。聖人尙且難之。況臣等之庸才淺學乎。事迫之後。不得已參酌情文。或考據舊例。仰稟睿裁。其何能仰裨聖孝。傍愜群議乎。發引及返魂時。各司一員。似當郊外送迎。而此則自上擧動。定奪後方可議稟矣。路祭以後。各祭奠節次。窆葬節次。卒哭後擧動時服色。請於大臣會坐處。臣等與都監堂上。逐一會議。稟裁施行。天使時請宴服色及饌膳用樂與否。竝爲講定何如。傳曰依啓。

又都監啓辭

編輯

啓曰。各祭節目單子。傳曰。此祭奠磨鍊單子中。有減磨鍊之事。更爲詳察爲之事傳敎矣。前者與禮曺及大臣同議磨鍊時。五禮儀所載各祭。則一一遵倣。無所闕遺。而如殯宮門道路橋梁祭。殯宮解謝祭。門墻破毀先告事由祭。下山陵奠。引魂移安祭。還安等祭。則只載於謄錄。而不載於五禮儀。故雖不磨鍊。而此則觀象監主掌該司照例設行雲。今番令各該司參考擧行矣。啓殯奠。家禮。只雲因朝奠設行。而謄錄。有啓殯後別奠之語。更考五禮儀啓殯奠儀。則因朝奠祭告之後。又爲設奠。此似是別奠。今當依此磨鍊。至於山所三年內晝茶禮。則五禮儀無之。雖於庚子年謄錄有之。而必因一時特敎而爲之。此乃文昭延恩殿所行之禮。大臣之意皆以爲依禮文勿爲宜當雲。敢啓。發引時。城門外哭辭。返魂日。魂宮門外祗迎事。改付標啓下。


啓曰。前日備忘記。當初磨鍊儀註中。多有未盡之處。卒哭後祥前。仍用白袍。祥後禫前。以淺淡服磨鍊事。言於禮官事傳敎矣。臣等伏奉聖敎。反覆參商。則五禮儀。大王王后三年之喪。卒哭後視事時用白袍。今於期喪。仍用白袍。似無差等。故當初以淺淡服磨鍊者。蓋以此也。而今之群議。亦多如此。第念五禮儀內喪在先條。卒哭後白衣翼善冠黑角帶。自祥至禫。深染玉色衣雲。此卽父在爲母之服也。今此期喪。實倣此例。則卒哭後白袍。亦爲有據。依此磨鍊。而深染玉色與淺淡。雖不相遠。依禮文仍以深染玉色磨鍊何如。傳曰依啓。

啓曰。備忘記。私喪動勞百官。心甚未安。發引及返魂時擧動。百官勿爲來參事。言於該曺事傳敎矣。禮所當爲。則雖無下敎。固當稟行。所不當爲。則雖有下敎。不敢承命。喪禮雖有隆殺。人君擧動。臣下隨駕。自是不易之常禮。聖敎及此。極爲未安。惶恐敢啓。傳曰。知道。勿爲隨駕可也。

天使前儀禮講定啓辭丙寅

編輯

啓曰。天使時自上服色饌膳用樂與否。各朝實錄考出以來。而皆大王喪弔祭冊封。天使時禮節也。與今頗異。故接見宴享時。皆用素服。獨宣祖朝戊辰年。封皇太子頒詔天使時。宣祖方在明宗大王喪。而下馬宴以黑團領行禮七爵而罷雲。此是近例而稍似者。登極天使。例於皇帝初喪出來。而皆用吉服宴樂。蓋爲頒慶出來之使。與爲喪禮出來之使。事例似當有別故也。五禮儀內喪在先條。再期之前。以無揚赤色黑衣接見朝廷使臣雲。宣廟朝。亦以黑團領行宴。必以頒慶天使之故。而亦據五禮儀此條而爲之也。迎詔勅時用吉服。所以敬皇上也。敬王人。亦所以敬皇上也。迎詔時旣用吉服。接見時還着白衣。則天使不無怪訝之理。天朝人以無紋黑袍爲素服。今依宣祖朝例。倣五禮儀之文。以無揚赤色黑衣接宴。而宴禮時饌膳依近例俠卓。則同於天使床面。床則用素。膳各色味數湯炙。亦皆用素。樂則陳而不作。似爲得中。然事體重大。議大臣定奪。而令問禮官從實。具告於天使稟定何如。傳曰依啓。

興慶園誌文中直書御諱當否啓辭丙寅

編輯

啓曰。以都監草記誌文中。御諱直書事。令禮官議定事傳敎矣。此事曾與都監堂上。反覆商量。直書御諱。似爲未安。考之近例。德興大院君神道碑文。亦不書宣祖大王御諱。今誌文中所謂長卽當寧之語。若或未妥。則曰長卽我主上殿下雲。似爲宜當然臣等不敢擅便。議大臣定奪何如。傳曰。依啓。議於大臣。則左議政尹昉,右議政申欽。以爲誌文。乃臣子撰述之文。直書御諱。實涉未安。伏惟上裁。傳曰。知道。諸陵誌文。不書御諱乎。更爲詳察議定事傳敎矣。各陵誌文。文籍散失。雖未能一一考見。而健元陵碑曰。誕六男。上王居二。我殿下居五。獻陵碑曰。誕四男。我殿下居三。英陵碑曰。誔八男。長卽今上殿下。其餘王子。竝皆書名。貞顯王后誌文。亦曰誕今上雲。今上卽中宗大王也。至於穆陵誌文。本不載諸王子及孫。德興大院君神道碑。則曰長卽河原君某。次河陵君某。次卽我聖上雲。此皆不書御諱之明例也。敢啓。傳曰。知道。當寧二字。改以他字可矣。

卒哭前服色議啓丙寅

編輯

啓曰。傳曰。卒哭前魂宮擧動。以衰服出入。似合情禮。令禮官更爲議定事傳敎矣。人君喪服。自有變除之節。卒哭前視事時。亦用白袍。則出還宮擧動。與視事無異。況返魂後魂宮擧動。與發引日哭送靈車有間。以白袍出還宮。至齊室衰服。似爲合禮。前例亦皆如此。故如是磨鍊矣。敢啓。傳曰知道。

壙中補板事回啓丙寅

編輯

啓曰。備忘記。補板雖出於務厚之意。歲久之後。則想必無益而有害。勿用補板。俾無年久頹落之患。如何。令都監議啓事傳敎矣。補板。私家之所不用。雖未知取義之如何。而因此壙中寛闊。歲久腐朽。則無益而有害。誠如上敎。今此右岡。若裁雙穴。則壙中之寛闊。尤有所妨。聖敎極爲允當。敢啓。傳曰依啓。

虞祭初獻禮議啓丙寅

編輯

啓曰。啓殯奠以後各奠儀註。九道已爲磨鍊入啓。而遷奠以後各祭儀註。今方參酌磨鍊矣。卽者。伏覩都監啓辭批答。初虞祭初獻禮。則自上當親自爲之。拜位依私廟親祭時例。設於階下事傳敎矣。伏念聖上旣參酌禮經。斷定喪制。亦旣俯循大臣百官之請。以綾原爲喪主。定爲主祀。典禮大定。群情嘆服。今於虞祭初獻。捨主祀之人。而殿下親行。則虞卒哭。喪紀之大節。而祝文頭辭。亦將改撰。其與禮文大段差違。從前講定之意。盡歸虛地。豈不未安。返哭升堂。如疑如失。人子之至情。聖上之心。曷有其極。只參哭位。不行獻禮。聖心宜有歉焉。而經曰。禮爲可傳也。爲可繼也。故哭踴亦有節。臣等之意。今於虞卒哭。則一依典禮行之。而返哭之後。擇空日別爲親祭。自上行初獻禮。世子爲亞獻。親屬爲終獻。而祝文頭辭。則依癸亥初本曺議大臣所定稱子而不加孝字。則情文似爲得宜。臣等不敢擅便。竝議大臣定奪何如。傳曰依啓。議於大臣。則左議政尹昉。以爲聖上罔極之情。寧有其極。旣有喪主。則虞卒哭依禮文行之。竢後別祭親行。果合情禮。右議政申欽。以爲虞祭初獻禮。欲自上親行。雖出於罔極之至情。旣有喪主。則依該曹啓稟爲之。別祭時親行。允合情禮。傳曰知道。

儀仗軍容定奪啓辭

編輯

啓曰。以兵曺啓辭輿輦及陽繖扇。依傳敎裹以白色。儀仗別無變改事。傳曰。服衰服。乘素輦。陳五色儀仗於前可乎。揆之情禮。必無是理。而禮官意見如彼。未曉其意也。輦與儀仗。不可異同。急速定奪事傳敎矣。初喪時輿輦之色。仍下問本曺。議於大臣。輿及繖扇用靑。輦則仍舊事定奪入啓。則有更爲酌定之敎。本曺更以輦亦裹以靑色入啓。則以卒哭前裹以白色爲敎。厥後事目單子。卒哭後輿輦繖扇。亦勿改以靑色事判下矣。五禮儀大王喪發引隨行時儀曰。輿及繖扇用素。其下曰。降輿乘輦。導從如常儀。又於嗣位後頒敎時及皇帝喪成服時。只繖扇用素雲。而兵曺勒諸衛。列仗衛陳。鹵簿如常。以此觀之。則輦之與輿。亦有差別。而今之用素。出於特敎耳。至於儀仗。則各有方色。係是軍容。似難變易。故自前國喪。無旗麾用素之時。臣等只據五禮儀之文。以依舊例擧行事答之矣。今承下敎。極爲惶恐。此是軍容。令兵曺參考。定奪施行何如。傳曰依啓。

發引時告祭啓辭

編輯

啓曰。傳曰。發引前似當有私廟告祭磨鍊乎問啓事傳敎矣。發引時告祭。雖不見於禮文。家禮。有奉柩朝祖之禮。此禮雖不可行於今日。以某年月日。窆於新卜某園之意。措辭爲祭文。發引前一日。遣官祭告。似合情禮。敢啓。傳曰。依啓。且稱園之意。爲先遣官祭告。

啓曰。以返魂時祗迎儀註。似當有拜禮。而何不爲磨鍊事傳敎矣。凡大駕出入時。百官祗迎祗送。皆無拜禮。故今此各司一員。江頭祗迎時。亦不以拜磨鍊。而因下敎付標。外議皆以爲不妥。欲啓稟而未敢矣。返魂時。自上祗迎於魂宮門外。與發引時哭送有異。但當祗迎而隨入。卽爲行禮矣。門外拜哭。實非得宜。人君擧動。雖小必愼。喪禮哭踴。亦皆有節。而臣等誤以哭禮磨鍊。拜禮添入。尤爲未安。何以爲之。惶恐敢稟。

別單

編輯

今此路祭及園所各祭獻官及執事人員服色。受香時淺淡服。行祭時有服者服其服。無服者淺淡服。魂宮虞祭時諸親。只有官者入參。而有服者各服其服。近屬中無服及服盡者淺淡服。魂宮親祭時有服宗親。各服其服。無服者淺淡服。

虞祭初獻禮回啓公在園所未還。政院啓曰。延乎府院君李貴箚子啓下禮曹。而判書李某方在園所。本曺無回啓。堂上元箚子末端。有令廟堂更議定奪之語。故禮曹郞廳問於大臣。則左議政尹昉以爲觀此箚辭。極論初頭降服之非。末端以虞卒哭。自上主獻爲當雲。當初廷臣之議。蓋以聖上旣承宣祖大王之統。則所生之親。似不得不降其服。故初喪時屢請。得蒙聖允。旣定爲杖期。則三年喪之人。似當爲喪主。故據禮屢請。而亦蒙聖允。以聖上誠孝。屈意勉從。群下孰不感激。至於箚內所謂嫡庶貴賤之語。元非廷臣之說。亦非廷臣所敢出也。只是後來攻廷議之疏始有此說耳旣定喪主而題神主傍題之後。則虞卒哭之獻。喪主似當主之而自上別爲親祭亦合情禮故臣與同僚。因該曹啓辭。妄爲獻議。今不敢變其初說雲。敢啓。傳曰。知道。俌旣爲喪主。虞卒哭初獻。俌行之。於禮似當矣。然。予無出繼之事。初獻禮。自上爲之。亦無不可。依箚辭改磨鍊施行。傳曰。虞祭初獻。自上行之。別祭似不當行。政院議啓。政院啓曰。自上旣行虞祭初獻。則似不當仍行別祭。而事係重大。禮官入來後議定爲當。敢啓。傳曰。知道。公復命後回啓。

編輯

啓曰。以李貴箚子虞祭儀註改磨鍊事傳敎矣。國無二廟。喪無二主。綾原旣爲喪主。以孝子主祀。今於虞祭大節。不行主獻。有違常經。自上別行親祭。備禮獻奠。實合情禮。今以一人之見。遽改已定之禮。臣雖庸駑。公議至嚴。驚惶窘急。不知所達。請已定儀註。更與大臣熟講以處。初虞祭。返魂日卽當設行。而因李貴箚子。自上欲爲初獻。大臣禮官。請依當初講定。以喪主初獻。三司亦論執七啓。乃允。四更二點。始行初虞祭。喪主行獻。二十日再虞時。殿下及王世子依儀註。只參哭位。喪主行獻。只別祭時。殿下親行王世子爲亞獻。傳曰。靈座前爲灌地。則何以茅沙磨鍊乎。回啓曰。此祭。喪主主獻。故依家禮以茅磨鍊。鬱鬯奠幣。則人君行獻之禮。故親行別祭時儀註磨鍊矣。傳曰知道。

園所守護軍令兵曹量定啓辭

編輯

啓曰。備忘記。金浦山所。不可無守護之人。量定良民。俾禁樵牧事。言於該曺事傳敎矣。伏聞德興墓山。宣祖入承大統之後。只定守墓軍七名雲。此似前例。而但念金浦山所。山底民居稀小。樹木童赭。守護之人若小。則恐不足以備灑掃禁樵牧。似當加等磨鍊。令兵曺擇定根着有實十五名。竝奉足四十五名移居山底。量給位田。免稅復戶爲當。大臣之意亦然。敢啓。傳曰。依啓。加定五戶。

虞祭時私親及近侍入參便否稟定啓辭

編輯

啓曰。虞祭儀註。初則以諸親皆入參磨鍊。而外議以爲重服之親。若有無官者。則旣難取捨。又不可着笠出入於御前。不參無妨雲。故不爲磨鍊。而臨時欲啓稟定奪矣。或雲諸親中有官者入參爲當。何以爲之。敢稟。且自上入參祭禮時。承旨史官。例當陪侍。而或以爲內喪。外臣不當入參雲。何以爲之。惶恐敢此竝稟。傳曰。知道。虞祭時諸執事。依私廟親祭時例磨鍊。諸親中有官者。亦令入參。

魂宮園所祭儀啓辭

編輯

啓曰。魂宮,園所。四時臘及俗節朔望祭式節目。大臣同議磨鍊事啓下矣。大臣同坐處。逐條議之。皆以爲魂宮四時及臘。主人爲初獻。親屬爲亞終獻。諸執事及茅沙節次。竝如今番虞祭例。祝文用家禮。魂宮俗節朔望。初獻亞獻終獻。皆主人爲之。依家禮無祝有茅沙。執事依殯宮例。園所四時及臘。獻官親屬差送。而依各陵例。一員連行三獻。執事大祝。依魂宮例差送。祝文依魂宮例。用家禮祝辭。園所俗節朔望。守園官連行三獻。執事以內侍爲之。無祝文。大臣之意如此。依此磨鍊知委何如。啓依所啓施行。魂宮四時及臘享。自上親行初獻。似合情禮。更爲議定。

啓曰。以朔望儀註。傳曰。朔望祭初獻禮。自上當親行。此意言於該曺事傳敎矣。朔望祭雖與虞卒哭有異。乃喪主常行之祭。自上若爲初獻。則王世子當爲亞獻。親屬當爲終獻。是則喪主常行之祭。反如別祭之式。似爲未安。旣與大臣議定朔望等祭禮。議大臣定奪何如。傳曰。依啓。朔望俗節等祭。與虞卒哭祭有異。初獻則自上行之。亞終獻則令俌連行似可矣。

啓曰。四仲朔之祭。士大夫家。常時則宗子主祭。而喪三年內。則家禮無設行之語。蓋以喪三年不祭。禮也。喪主不得行享祀於家廟。故不敢獨行於未祔之主也。而今依五禮儀。四時及臘竝爲磨鍊。此特自上別行之祭也。親行之時。則依別祭例。自上行獻。參以情禮。似爲合宜。議大臣定奪何如。傳曰依啓。

啓曰。明日朔祭。以別祭例。自上初獻事議啓矣。朔祭則五禮儀。有祝而無降神節次。家禮。無祝而有茅沙節次。今若以別祭例爲之。則當有祝文及鬱鬯奠幣等禮。儀註今當改書。以何例爲之乎。敢稟。傳曰。依家禮爲之。


啓曰。傳曰。親祭與虞祭不同。主人及王子。當位於東階。而地勢狹窄。當立於階下。世子在階上。而主人王子在階下。似爲未安。世子位亦設於階下之意。令該曹速爲講定事傳敎矣。凡祭禮。獻官之位。與諸享官有級。王世子非但自有位次。當爲亞獻官。則降立於階下。似爲未安。臣等之意。王世子及終獻官。似當位於殿下位之後。主人及王世子。則位於西階上俱北向。宗親以下。則位於西庭似爲宜當。敢稟。傳曰依啓。

啓曰。傳曰。發引時先往郊外以待。於禮未安。遵依禮文。隨後陪往。而城外路祭。設於哭送處越邊。路祭設行之間。整頓班序。竢祭畢哭辭而退。如何。如是行之。似爲宜當。速令該官議定事傳敎矣。郊外哭送。雖出於聖上之至情。先爲擧動。則紛擾窘迫。尤極悶慮。而靈駕旣祭。停留若久。則亦爲未安。故如是磨鍊矣。今承下敎。路祭時哭辭於越邊。果爲便當。依此改磨鍊何如。傳曰依啓。

論練服啓辭

編輯

啓曰。練祭節次。今當磨鍊。五禮儀練服註。但云練布爲冠。去首絰負版辟領。家禮練服註。男子以練布爲冠。去負版辟領衰。婦人截長裙。不令曳地雲。而禮記練冠縓緣註曰。用練易其冠。又以練爲中衣。又曰。正服不可變。練衣。中衣之承衰者也。又曰。男子除首絰。婦人除腰帶。以此觀之。則五禮儀之練制。不及中衣。又不論婦人變除節次者。恐是闕文也。家禮之練服。楊氏亦謂之疏略。似當以禮經爲正而參酌磨鍊也。且綾原君則當於祥日練服。王世子則以正服之期。元無練禫。當於祥日除服。今此練祭時。只參祭而無變除節次爲當。

迎詔時服色議定啓辭

編輯

啓曰。天使時各樣儀註。今當磨鍊。迎詔時及宴享時服色。已爲講定。問禮官齎去矣。出還宮時。自上服色及隨駕百官服色。群議不一。或以爲迎詔出宮時。自上白袍。隨駕百官淺淡服。迎詔後崇政殿茶禮時。自上黑袍。卽日下馬宴出宮時。自上白袍。至南別宮御幕。進御黑袍。百官隨駕時。着淺淡服似當。或以爲天使入來後。則大小人員。皆着黑衣。迎詔時。百官旣當吉服。則出宮隨駕時。當着黑團領。宴享出還宮時。隨駕百官及近侍衛士。勢難改服於天使館內。亦當仍着黑團領雲。兩說皆爲有理。天使之行。已爲下陸。習儀當從近擧行。而此一款。臣等不敢擅定。請議大臣定奪。傳曰允。

啓曰。政院啓辭。天使入京。則王世子似當有接見之禮。儀註節目。令該曺講定事傳敎矣。王世子受冊命於天朝之後。則迎詔及宴享。俱當出參矣。又當有別行請宴之禮。今則時未及受冊於天朝。似難依例接見。但天使若或聞知而請見。則不可不見。冠服及服色。議於大臣。預爲講定以待爲當。敢啓。傳曰依啓。


啓曰。殿下冕服無革帶。所謂革帶。卽百官朝服所着品帶也。有冠而無帶。似無其理。考之大明會典及大明集禮。則天子冠服親王冠服文武官冠服圖說。列錄各章。皆有革帶。天子則玉革帶。親王則金鉤䚢。文武官則或玉或犀或金銀。皆以品數。以此觀之。則有革帶明矣。而考之五禮儀。則百官皆有品帶。而殿下及王世子。則只有大帶無革帶。此乃永樂元年欽賜之制雲。豈當初欽賜時。以玉革帶價重。或令外國自備而遂闕之。五禮儀撰著時。仍以不載耶。殊未可曉也。冠而無帶。所見殊常。天使亦不無怪訝之理。如以爲宜有而闕焉。則及今可以造備以進。如以爲五禮儀所無。不可輕爲。則令今行事知譯官。詳問於禮部。或請補賜。或令自備。當有考定之事。議大臣定奪何如。傳曰依啓。

啓曰。自上迎詔時吉服。接見宴享時黑袍事。問禮官回來後。當有定奪矣。出還宮時服色。群議不一。故將兩樣說話。議大臣入啓矣。右相陳箚之意。實與臣等所見相符。大槩尊有所壓。則禮變其常。其日擧動。只爲迎詔慶禮。接見宴享。俱是敬王人。同大慶之禮。則君臣上下。素服以出。非但於意未安。詔使知之。則其爲駭訝。必不止於靑籖也。出宮時行禮時。服色屢變。一日之內。吉兇相雜。華人所見。亦必有妨。初出宮時。自上黑袍黑輦。厥後接見出還宮時。俱仍此服。似爲宜當。更議大臣何如。傳曰允。

啓曰。政院啓辭。自上接見詔使時。上下皆服黑色事。已爲定奪矣。但或謂自上着無揚赤色黑袍。則近侍侍衛及御前出入之官。亦當着無紋黑袍。去𫌑子。此說亦爲有理。但𫌑子則可去。而我國堂上官。黑袍皆有紋段紗。無紋袍。決難猝備。且中朝之人。以無紋黑衣爲素服雲。待王人似不宜。純用素服。若侍衛將士之服。似係軍服。有紋自不妨。至於行酒。宰臣及司饔院提調。非獨爲御前。當進酒於詔使。𫌑子亦不可去。唯承旨及司饔假提調。只進果饌於御前者。去𫌑子。仍着有紋黑袍似當。令禮官議定何如。傳曰。允事傳敎矣。臣曹之意亦如此。故承旨史官及御前進酒進果盤司饔院提調。勿爲揷花事。曾已啓下矣。今者政院啓辭。極爲詳盡。竝依此知委施行爲當。且御前進花一節。不爲磨鍊於儀註矣。今更思之。只於天使前進花。而御前進花節次。全然不爲。似爲未安。今此宴禮。雖不用樂。而樂具不得不陳設。依此例進花。而內侍受之。置於床上。似爲宜當。此一節。天使前儀註。雖不必添入。只付標於御前儀註何如。傳曰依啓。

啓曰。傳曰。世子接見詔使時冠服。當用何服色乎。令禮官速爲議啓事傳敎矣。前日本曺啓辭。天使若請見王世子。則冠服及服色。議於大臣講定以待事允下。後與大臣相議。則以爲世子雖未及受命於天朝。本國名位已正。當服翼善冠袞龍袍矣。但王世子。服雖未盡。卒哭之後。書筵服色。已爲變除。接見王人。似當從吉。而或以爲翼善冠烏犀帶無𫌑子有紋黑袍。亦以爲無妨雲。臣等不敢擅便。更議大臣定奪何如。傳曰。依啓。議於大臣。則以爲該曺啓辭。已爲詳盡。接見王人。從吉無疑。但自上接見時用黑袍。則東宮翼善冠烏犀帶無𫌑子有紋黑袍之說。似出於酌宜。臣意亦恐無妨雲。上裁施行何如。傳曰。知道。世子時未受命。以翼善冠見詔使。似乎未妥。更爲議定。且烏角帶有紋袍。亦甚不適。無紋黑袍磨鍊可也。


啓曰。王世子翼善冠袞龍袍。自是常用之服。非如冕服受命之章也。旣正位於本國。則着帽與臣僚一樣。似爲未安。先王朝丙午年。亦有已行之例。而今以服未盡之故。去袞龍𫌑子。則似爲適中。敢爲議稟矣。傳曰。知道。依丁酉年例。着帽子相見。似爲合宜。更議以啓。

世子冊封奏請啓辭

編輯

啓曰。王世子正位東宮。今已二年。而尙未及受冊命於天朝。上年。臣曹據例啓請。而適値兩璫之行。公私物力。掃盡匱竭。人心駭悶。若不可支。聖上軫念民生。遂從姑待後年之議。以至於今。竊念莫大應行之典。固不可以物力之豐歉。有所輕重。冊封宗儲。誕請皇命。是何等事。而因此稽遲。豈非未安之甚乎。詔使若問本國旣已冊封。而何故不得奏請雲。則其可以物力爲辭乎。仍念今番詔使。淸簡異常。用餘必多。戶曺銀參雜物。兵曺軍馬價布。竝令封置別庫。則明年雖遇璫行。似無大段及民之弊。似聞天朝深念我國殘匱之狀。且懲胡差侵虐之甚。凡於我國之事務。欲寛省雲。雖太監出來。必不至於胡璫。今於謝恩使之行。付送請封奏文。則此是例典。必無持難之事。而使臣周旋。則亦或順付齎回。若過今行。則稽遲又甚。臣等職在該掌。惶恐冒稟。請令大臣定奪施行。傳曰。知道。啓辭良是。但此蕩竭之時。詔使連三年出來。則民力決難支堪。更待後日奏請。勿爲重困吾民。

論太廟樂章啓辭丙寅閏六月

編輯

啓曰。太廟樂章。實錄相考來啓後。樂章何至今不爲製進乎。問於該曹以啓事傳敎矣。此事上年秋間。因筵臣吳允謙啓辭。本曹覆啓。世宗以下列聖廟樂。經亂以後。書籍散失。無憑可考。寶錄考出後。如無見錄之處。則令大提學提學製進用之事啓下。後今年三月。春秋館堂上。下去江華。實錄考見書啓內。但有翼祖,度祖,桓祖,太祖,恭靖大王,太宗,世宗竝七室樂章。而此則似是祔廟時樂章。此外則無之雲。非但與樂學軌範所載各室之樂。互有加減。樂章之辭。全不相同。未知其由。樂學軌範。成於成宗末年。而只載世宗以上之廟樂。文宗,世祖,睿宗以下之廟樂則不載焉。厥後自中宗至我宣祖。皆無樂章。豈皆放過而闕耶。無乃廟樂。當從最尊。故只贊太祖,太宗功德。而其下則別撰樂章。通用於各室耶。其曰赫整。乃世宗廟樂。而辭意全贊島夷戡定之功。故雖非最尊。而亦有廟樂耶。世宗以上廟樂。旣用之後。繼之以大猷繹成永觀等樂章。其辭則曰列聖宣重光。又曰。世德作求。率維敎功。又曰。於皇列聖世。有武功。此似是通用各室之樂章也。但宣廟則有光國中興之烈。似當別爲廟樂。而特未及擧行耶。至於穆祖,翼祖,度祖。桓祖廟樂。則旣移永寧殿之後。則不當疊用於宗廟。而因循疊用。故四祖及三室廟樂。次次延至於八九室。極爲未安。今後四祖樂章。只用於永寧殿。而宗廟則自煕文隆化而始用。則似不至於紊亂矣。各室樂章追製補用事。則非但近日因詔使多事。臣等識見荒陋。未知恰當與否。不得容易議啓。請更議大臣定奪何如。傳曰依啓。

啓曰。因筵臣所啓本朝樂章。大臣收議。儒臣博考入啓。傳曰。知道。令禮官議定事傳敎矣。各室樂章追製補用事。則臣等之淺見所未到。前日啓辭中。以廟樂當從最尊。故只贊祖宗功德。而其下大猷繹成昭武永觀等樂章。則通用於列聖之意。略爲陳稟矣。至於基命歸仁亨嘉輯寧。則乃四祖樂章。以常情觀之。則四祖旣移永寧殿。似當只用於永寧殿。意以爲遞遷之後。或致因循不改而然矣。今更反覆參商。則太廟樂章。非但載於樂學軌範。亦詳載於五禮儀。宗廟樂章。迎神奠幣進饌徹籩豆送神。皆是列聖通用之辭。而初獻則以煕文引入。以基命以下八章及大猷繹成引出而爲一曲舞。亞終獻。以昭武引入。以篤慶以下九章及永觀引出而爲一曲。舞其於永寧殿則曰。樂舞與宗廟同。以此觀之。四祖旣祧之後。太廟仍用四祖樂章。永寧殿亦用太祖,太宗樂章明矣。必非放過之致。亦非因循之過。自文宗至成宗之室。樂章皆不載於樂學軌範及五禮儀。蓋各室之樂。則樂章長而奠獻易。樂纔始而獻已畢矣。勢必纔奏纔輟。不成曲舞。故作爲一樂。始贊先德。終贊列聖。以爲通用之樂。其意似非偶然。歌頌先德。奏於列聖之室。允協情文。是實周頌執競之遺意也。儒臣博考中所謂西漢。則只就功德茂盛之處而製樂。夏侯勝之論。亦足爲證也。宋朝,元朝。似有各室之樂。而其用之制。不得其詳。至於皇朝。則太祖,太宗。各有樂章。而仁廟以下通用之。無乃樂學軌範撰定時。參考此等典禮而爲之耶。廟樂莫大之禮。臣等不敢擅便。請更議大臣定奪何如。傳曰允。


啓曰。以太廟樂章。議大臣草記。傳曰。依議施行。且宣祖廟似當別有樂章。議大臣定奪事傳敎矣。議於大臣。則左議政尹昉。以爲前代帝王。雖非創業之主。而有功德於民。則廟樂亦有別章。宣祖大王旣有光國中興之偉烈。別製樂章以用之意。前日臣於收議中。已盡陳達。伏惟上裁。右議政申欽。以爲宣祖大王樂章。依上敎。撰出用之宜當。若其葉於樂舞與否。在該曹令樂師等講究施行。伏惟上裁。大臣之意如此。上裁施行事入啓。依議事傳敎矣。各室樂章。不爲各製之意。則前日已爲考據禮制定奪啓下矣。宣祖大王有光國中興之烈。別製樂章。用於廟享。允協神人之望。依上敎。令大提學撰出用之爲當。但其葉於樂舞與否。則問之梨園老樂師。則渠等但習樂譜。奏於登歌而已。添入新章。諧於某律。葉於某舞。則不能詳。知但長則可以促之。短則可以緩之雲。似難取質而無疑也。謹考周禮曰。九德之歌。九磬之舞。奏於宗廟之中。若樂九變。則人神可得以禮矣。因此更考樂學軌範。則初獻保太平之樂。以煕文引入。而以基命等九章。滾成一樂舞。以繹成引出。亞終獻定大業之樂。則以昭武引入。以篤慶等九章。滾成一樂舞。以永觀引出。以此觀之。則周禮所謂樂九變者。似是此意也。故繹成之章曰左籥右翟。曰旣九變雲者。亦此意也。然則初獻及亞終獻。九章皆備。似無添入之章。而第考各章句數字數。則初獻通共七十二句三百八字。亞終獻則八十七句三百二十八字。此則非有他意。其時詞臣撰出時偶有多少耶。以故樂師等。皆云初獻則樂章稍短。故以他聲引出覆奏雲。今以新撰樂章。添入於初獻貞明之下。而句數字數。與亞終獻相稱。則似爲宜當。敢稟。傳曰依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