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朽淺先生集
卷之六
作者:黃宗海
1713年
卷七

比豐門規序

編輯

惟我黃氏。自祖宗以來。積德流慶。貽謀有基。俾我雲仍綿綿如線者。誠不偶然。而式至於今。衰替已極。其於奉先之禮。睦族之道。一向頹廢。將無以收拾。吾門之不幸甚矣。嘗聞。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者。程夫子之垂訓也。守先法定規模。子弟掌其事者。李宗諤之所制也。東萊呂先生,紫陽朱先生。皆有宗法。以定祭式。以敎子孫。後之有爲者。亦若是而已。苟或安於暴棄。不卽截斷舊習。則致禮定俗之事。果何時得行於人家耶。肆與一門叔姪兄弟。結爲約束。遂以若干條。書誌於冊。名曰比豐門規。蓋祭禮中略加損益者。所以存古也。逐條下多有考證者。明其有據也。旣有考證。繼以通論者。折衷謨訓而定其當行之禮也。雖無考證。或著通論者。亦稽古昔而發其本條之旨也。祭儀有錄者。欲其祭之以禮也。輪祭有記者。慮其忽忘次序也。敬宗以重嫡統。睦族以全恩愛。置二有司。以綱維之。設一會飮。以和樂之。以至修墳護墓。祭以誠。齋以潔。急難之義。喪死之方。無非尊祖恤族之事。是皆祖述禮經而不悖於情理。因循故俗而不礙於踐履。非若巢越鵲以樹。語夏蟲以氷也。推冀門中之人。一乃心力。終始匪懈。傳之子孫。世守勿失。則奚止爲吾門之幸。亦或有裨於世敎之萬一矣。崇禎八年乙亥仲春下浣。宗海。序。

時祭

編輯

每歲仲春端午秋夕仲冬行時祭

考證

編輯

公羊傳曰。亟則黷。黷則不敬。君子行祭也。敬而不黷。疏則怠。怠則忘。士不及茲四者。則冬不裘。夏不葛。註曰。四者。四時祭也。士不及此四時祭者。則不敢着葛衣裘。蓋恐不念親之祭也。○王制曰。士大夫有田則祭。○孟子曰。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按此三條。皆指時祭。○禮記曰。過時不祭。說者以爲此指四時祭而言也。○程子曰。時祭用仲月。○司馬溫公曰。國家時祭用孟月。故私家用仲月。○家禮。時祭用仲月。按家禮祭禮。時祭居先。忌祭次之。墓祭又次之。則時祭之重。可見。○朱子曰。喪三年不祭。但古人居喪。衰麻不釋。哭泣不絶。其出入起居。言語飮食。皆與平日絶異。故雖廢祭而幽明無憾。若不免出入。或其他有所未合者。則略倣左傳杜註之說。遇四時祭日。用衰服。常祀於家廟。可也。按居喪廢祭。則非居喪而廢祭者。於禮何。雖居喪而亦不廢。則時祭之重大。可知。○右八條。言凡祭禮中時祭最大而當先者也。○程子曰。四時祭。春以寒食。夏以端午。秋以重陽。冬以冬至。按程子旣日用仲月。而此雲重陽者。恐仲月之說。據禮而言也。重陽則因時變通者耶。○孟詵祭儀曰。時祭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司馬溫公曰。時祭若不卜日。則只依孟詵用分,至。按此三條。言時祭不必用亥丁。當仍俗節而行之者也。○朱子曰。時祭用分,至。則冬至二祭相仍。近於煩瀆。○又曰。冬至已有始祖之祭。是月又是仲月。自當時祭。故不更別祭。按此二條。言一月之內。不當行二祭也。○又論俗節曰。不當專用此。而廢四時之正禮。○又答張南軒論俗節書曰。今承誨諭。以爲黷而不敬。此誠中其病。○南軒張子曰。大抵今日定祭儀。蓋將祭之以禮者。苟無其理。而或牽於私情。或狃於習俗。則庸何益乎。按此三條。言不當專用俗節而廢四時之正祭也。

通論

編輯

謹按。四仲月時祭。古之正禮。禮之重者也。四名日墓祭。後之俗禮。禮之輕者也。一年之內。行此八大祭。非但人家事力之所不及。實有逕廷於禮經所謂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之語。雖使聖人處之。必將變而通之。作爲中制。不至於竝行八大祭也。昭昭矣。考證所引諸先生之論。無非更張此事者也。今若專用俗禮。則大違先王制禮之意。一遵古禮。則殊失孔子從周之道。故求其不戾於古今者而定之。乃以春冬二仲月。如禮祭之。又依孟詵用分,至之例及程子用寒食,端午,重陽,冬至之儀。以端午,秋夕。祭於祠堂。以當夏秋二仲之時祭。夫如是則四時之祭。實皆行之。而端,秋二名日。亦可兼擧矣。蓋夏秋二仲月。各行兩大祭。則旣有所謂煩數不敬之礙。且不於墓而於祠堂。甚合禮意故也。

五代祖府君四時祭。宗子及諸子孫。皆已親盡。不敢助之以物。惟最長一家。獨當行之。然宗子及諸子孫。勿以親盡而忽之。齊會執事。以盡尊祖之道。後忌祭倣此

考證

編輯

程子曰。凡小宗以五世爲法。親盡族散。若高祖之子尙存。欲祭其父。則見爲宗子者。雖五世六世。亦須計會今日之宗子。然後祭之。宗子。有君之道。○近世。寒岡先生祭祖先時。雖異姓子孫。皆令與祭。

通論

編輯

謹按。子孫於親盡之祖。己雖不行其祭。而親未盡者旣已設祭。則安忍恝視而不參乎。異姓子孫。亦是一脈之所分。故先師許令執事。況親子孫乎。況宗子之繼統者乎。

高祖府君四時祭。春冬二仲。則諸子孫親未盡者。協力聚米。以助最長之家。諸子孫計數聚米。率以四斗爲恆。而最長之家。不在其中。夏秋二仲。則以端午,秋夕素所輪行者祭之。

通論

編輯

謹按。高祖府君未祧時。宗家主其祭田。以奉時祀。而旣祧之後。以其祭田。轉爲墓田。一歲一祭而已。說見墓祭條小註。忌祭墓祭。則親未盡者。依舊輪行。至於時祭之資。則無從而出焉。而最長之家。獨當其祭。夫祧主之必遷於最長之房者。以其年最高於門中。當主其祭故也。若其追慕之誠。時思之敬。則不係於年之長幼。他子孫之親未盡者。安忍恝視而不思所以經紀者乎。然則春冬二祭。聚米相助之約。蓋出於至情至義。而不容忽焉者也。門中之人。其各細思。勿以前所未有而怠於擧行也。

曾祖府君四時祭。若以禮文及先世故規斷之。則宗家皆所擔當。而頹廢已久。未易修氣。自今變通。使可企及。只以春冬二祭。掃之宗家。夏秋二祭。則亦以端午,秋夕輪行之祭當之。

通論

編輯

謹按。曲禮曰。支子不祭。大傳曰。不祭祖。明其宗也。不祭禰。明其宗也。蓋古禮則惟使宗子。立廟主祭。支子則不敢祭。可與祭則以身執事。不可與則以物助之而已。後世。宗法不行。故朱子嘗曰。若立宗子法。當從古義。支子雖不祭。情亦可安。不立宗法。徒欲廢祭。則適是長惰慢之習。不若使之祭猶愈於己也。今之時與朱子之時。又加遠矣。不惟支子祭之。亦有及於女子者。則輪行之祭。雖非古禮。旣已成俗。其所以致誠致敬之意。豈有間於宗子耶。

諸子孫行時祭於端,秋也。先往高祖府君神主所奉處行祭。然後轉往祠堂而祭之。

通論

編輯

謹按。凡行祭於紙榜。本非正禮。吾門於輪行忌祭時。例用紙榜。已爲苟且。恨不得更張。況此時祀大禮。而不就神主所奉處祭之。則設主依神之意。安在哉。向時。四名日。皆上冢。中間。緣子孫無力。祭於神主。猶以爲未安。則今之不祭於神主。而祭於紙榜。果如何也。門中人。其各勉焉。

忌祭

編輯

高祖府君考妣二位忌祭。諸子孫親未盡者。依舊輪行。曾祖府君考妣三位忌祭。宗家及諸子孫輪行之。蓋前此曾祖府君前後祖妣忌祭。各以所生子孫行之。殊涉紕謬。故今正之。且高祖府君,曾祖府君忌祭。相助之物。豐約不同。固爲未安。曾祖府君前後祖妣。則全無助祭之規。亦所欠缺。故斟酌更定。五位忌祭時。皆出米以助之。每忌祭。諸子孫計數聚米。率以三斗爲恆。而當次供祭之家。不在其中。

考證

編輯

禮記曰。忌日必哀。稱諱如見親。祀之忠也。○又曰。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故忌日不樂。○又曰。忌日不用。非不祥也。夫日誌有所至。而不敢盡其私也。註。夫日。此日也。志有所至。此心極於念親也。不敢盡其私。不敢盡心於己之私事也。親亡日。謂之忌日者。不用擧他事。如有時日之禁忌也。○司馬溫公影堂雜儀。忌日不飮酒。不食肉。思慕如居喪禮。舊儀。不見客受弔。於禮無之。今不取。○眞西山曰。忌日則必以居喪之禮處之。終吾身而已。○顏氏家訓雲。忌日不樂。正以感慕罔極。故不接外賓。不理衆務爾。○朱子爲無後叔祖忌祭。未祭之前。不見客。右忌日雜說○張子曰。忌日變服。曾祖,祖。皆布冠,素帶,麻衣。曾祖妣,祖妣。皆素冠,布帶,麻衣。父。布冠,帶,麻衣,麻履。母。素冠,布帶,麻衣,麻履。伯叔父。素冠,帶,麻衣。伯叔母。麻衣,素帶。兄。麻衣,素帶。弟,姪。易褐。不肉。庶母及嫂。一不肉。○朱子曰。有弔服,絹衫,絹巾。忌日則服之。○又曰。唐人忌日服黲。今不曾製得。只用生白絲衫,帶,黲巾。○家禮雲。禰則黲紗幞頭,黲布衫,布裹角帶。祖以上則黲紗衫。旁親則皁紗衫。○寒岡先生遇忌日。着淡黑絹巾。右忌日服○喪服小記。婦祔於祖姑。祖姑有三人以上。則以親者。唐會要雲。嫡母無先後。皆當竝祔合祭。朱子曰。夫婦之義。如乾大坤至。況死而配祔。又非生存之比。合從唐人所議爲允。○昔有人爲人後者。欲不服本生繼母。呂子約移書責之曰。子思曰。爲伋也妻者。爲白也母。今某氏不爲公所生父之妻乎。其人愧服而服之。○退溪先生答人書曰。外繼祖母,繼外姑之服。能說出禮意。有補世敎。○又答人書曰。後母生存而遭父喪者。前後子孤哀之稱。互有嫌礙。然禮於後母。生事葬祭。一如己出。何可以非己出而遽稱哀於其生之日乎。右。前後母。義同己出。事之如一之證。

通論

編輯

謹按。忌祭考證諸說。皆爲親忌而發。若於高曾祖。則當有減殺節文。然知其親忌之當行者而行之。然後可以推類於高曾祖矣。至於前母後母。世多私於所生。而各有物我於其間。殊失先王制禮之本意。故又引先儒之說以明之。

凡忌祭。只祭當忌之位。

考證

編輯

有人問伊川先生曰。忌日祀兩位否。曰。只一位。○朱子曰。忌日只祭一位。○家禮忌日設位具饌條雲。止設一位。具饌一分。○丘氏儀節雲。忌日止一卓一位。○退溪先生曰。忌日竝祭考妣。甚非禮也。考祭祭妣。猶之可也。妣祭祭考。豈有卑不援尊之義乎。吾門亦嘗如此。而非宗子。故不敢擅改。只令吾身後。勿用俗禮耳。○寒岡先生答人書曰。祭妣而以考合祭。固不可。祭考而亦不當合祭妣。禮旣當然。則奉出一位祭之。何至未安。○又家禮補註曰。如父之忌日。止設父一位。母之忌日。止設母一位。祖以上及旁親忌日。亦然。

忌祭就祠堂行之。正合禮意。而子孫窮不能如禮。不得已行於各家。然非正禮也。有力者。自當如禮。

考證

編輯

張子曰。凡忌日必告廟。爲設諸位。不可獨享。故迎出設於他次。雖尊者之忌。亦迎出。○程子曰。忌日必遷主出。祭於正寢。蓋廟中。尊者所據。又同室難以獨享故也。

墓祭

編輯

六代祖府君,五代祖府君,高祖府君三世墓田。宗子及諸子孫。輪而掌之。每年寒食。上冢祭之。百世不改。

考證

編輯

程子祭儀雲。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朱子曰。始祖之祭似禘。先祖之祭似祫。某當初也祭。後來覺得似僭。今不敢祭。按始祖,先祖二祭。程子已行之。朱子初行而後廢。今當以朱子說爲正。然遠祖之祭。出於至情者則可見。○朱子曰。湖北人。不問遠祖也哭。這卻好。人之一身。推其所自則必有本。便是遠祖。畢竟我是他血脈。若念及此。則不能無追遠之情。○又曰。墓祭無明文。雖親盡而祭。恐亦無害。○家禮置祭田條雲。親盡則以爲墓田。○易世遞遷條雲。大宗之家。始祖親盡。則藏其主於墓所。而大宗猶主其墓田。以奉其墓祭。歲率宗人一祭之。百世不改。其第二世以下祖親盡。及小宗之家高祖親盡。則遷其主而埋之。其祭田則仍以爲墓田。諸位迭掌。而歲率其子孫一祭之。百世不改也。○寒岡先生家禮補註雲。奉舊高主。埋於墓側。則大宗之家。墓有二祭。家有四祭。繼高小宗。墓有一祭。家有四祭。繼曾小宗。家有三祭。繼祖小宗。家有二祭。繼禰小宗。家有一祭。無墓祭。

通論

編輯

謹按。親盡之祖。旣埋主於墓側。而以其祭田。轉爲墓田。每歲一祭之禮。世所罕行。然此禮若廢。則子孫於親盡之祖。永斷追慕之情。而有愧於豺獺之報本矣。今吾門旣修氣尊祖之禮。則於此獨不可忽焉。但準之以禮。則此事本宗家所主。而宗家事力。決不能承當。故一依後世支子分祭之規。計其諸位。一歲一祭之資。除出祭田。以爲墓田。宗家及諸子孫。輪而掌之。以供其祀。百世不改。且五代祖考之墓。雖不在此。而世數未遠。況先世以來。例於墓祭時。題紙榜。行於塋域之內。門中之所知也。今旣祭六代祖府君,高祖府君二位。而獨於五代祖府君。以墓遠而廢之。實所未安。故略倣孔子爲壇以祭之文。又因先世故事。築壇於六代祖府君之墓左。同時設祭。以爲恆式焉耳。

寒食及十月朔。輪行墓祭。蓋高祖府君。雖已祧遷。而子孫親未盡者尙多。故每歲一祭外。又有十月之祭。曾祖府君。則宗家及諸子孫。通行二時上墓之禮。

考證

編輯

通典雲。三代以前。無墓祭。至秦始起寢殿於墓側。漢因秦上陵。魏晉以下。或上或否。至唐開元中。詔寒食上墓。○伊川先生曰。嘉禮不野合。生不野合。則死不墓祭。蓋宴享祭祀。乃是宮室中事。後世習俗廢禮。故墓亦有祭。如望墓爲壇。冢人爲屍。亦有時爲之。非經禮也。後世。在上不能制禮。則隨俗未免墓祭。○張南軒曰。墓祭非古。然考之周禮。則有冢人之官。成周盛時。亦有祭於墓者。○朱子曰。古人無墓祭。唐人亦不見祭。但見二先生有隨俗墓祭。不害義理之說。此四條。言墓祭所創之本。○韓魏公祭式曰。凡寒食爲上墓祭。又近俗。十月一日。祭墓。或祭於家。今復定十月一日上墓之儀。○程子曰。拜墳。以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寒食。又從常禮祭之。○張子曰。寒食及十月朔。展墓亦可。爲草木初生初死。○朱子宗法條曰。展墓。用寒食,十月朔。○又十月朔懷先隴詩曰。十月氣候變。獨懷霜露悽。僧廬寄楸檟。饋奠失茲時。竹柏翳陰岡。華林敵神扉。汛掃託群隷。瞻護煩名緇。封塋諒久安。千里一歔欷。持身慕前烈。銜訓倘在斯。○呂東萊宗法條。省墳用寒食,十月朔。○杜子美十月一日詩曰。有㢓非全歇。爲冬亦不難。夜郞溪日暖。白帝悏風寒。蒸裹如千室。燋糖幸一柈。茲辰南國重。舊俗自相歡。○丘瓊山儀節俗節條。有十月朔。○寒岡先生上墓。用三月上旬,十月朔。此九條。言寒食,十月朔上墓之證。○金鶴峯曰。退溪先生以俗節墓祭爲非禮。而亦循俗上冢。蓋朱子答張敬夫俗節一條之意也。按先生常以據禮變俗爲難。而欲以漸改之故。忌日亦從俗竝祭考妣。而許令身後勿用俗禮。然則隨俗四名日上冢。豈先生之所欲哉。○擊蒙要訣曰。墓祭行於四時。與家廟無等殺。似未安。若講求得中之禮。則當於寒食,秋夕二節。具盛饌。讀祝文。一依家禮墓祭之儀。正朝,端午。略備饌物。一獻無祝。如是則酌古通今。似爲得宜。按栗谷亦謂四時墓祭過重。而欲變通之者如此。

通論

編輯

謹按。古無墓祭。至唐開元中。始許寒食上冢。宋朝韓魏公。用寒食,十月朔祭墓。其後。橫渠張子,兩程子,朱夫子。皆取法而行之。蓋一年二時上墓之禮。實出於霜露兩露悽愴怵惕之意。而諸大賢君子所以參酌得中而躬行者也。國俗。上墓必用四名日者。於古無據。亦礙於四時之正祭。故退溪先生以爲非禮。而難於違俗。擊蒙要訣亦謂未安。而略加裁損。寒岡先生乃以三月上旬,十月朔祭之。然則今我門中。變通俗禮。祖述乎宋朝五大賢之制。憲章乎近世諸先生之意。就用寒食,十月朔。定爲每年上墓之恆式。豈不合於情文乎。○又按。三月上旬之祭。本朱子之著於家禮者。而寒岡先生行之。是則慮其寒食之或跨乎仲月。而有一月二祭之煩數者。故朱子創之。而寒岡先生述之。茲實正禮。然朱子雖定此禮。而至其躬行則用寒食。無乃素行程張之制。故雖知上旬之爲合宜。而未遽改易耶。程朱所行旣如此。又不可盡革俗禮。故不用上旬而用寒食耳。○又按。朱子曰。墓祭之禮。簡於四時之祭。此亦酌其事勢而定者也。

高,曾,祖,禰。異日設祭。

○四時祭仲春,端午,秋夕,仲冬。及寒食,十月朔。諸子孫一時進參於高,曾祖之祭。至於祖,禰之祭。則不拘先後。各行於異日。

考證

編輯

禮記曰。夫婦皆齋而宗敬焉。終事而後敢私祭。註。齋而宗敬。謂夫婦皆齋戒而往助祭事。以致宗廟之敬也。又方氏註曰。終事而後私祭者。蓋宗之親爲正統也。己之親爲旁出也。正統之祭。公義也。旁出之祭。私恩也。終宗子之事而後敢私祭者。不以旁出先正統。不以私恩勝公義也。○張子曰。禮言公祭然後敢私祭焉。如父有二子。幼欲祭父。來兄家祭之。此是私祭。祖有諸孫。嫡長孫於祖之祭。諸孫祭於嫡長孫之家。是爲公祭。○又曰。仲月時祭必卜日。若不卜日則時同。時同則大宗小宗之家。無由相助。○朱子曰。主祭之嫡孫。當一日祭其曾祖及祖及父。餘子孫與祭。次日。卻令次位子孫。自祭其祖及父。又次日。卻令次位子孫。自祭其父。此卻有古宗法意。右先祭高曾之證。○禮記曰。魯人有事於上帝。必先有事於泮宮。註。禮有漸次。由卑以達尊也。右先祭祖禰之證。

朱子曰。季氏逮闇而祭。日不足。繼之以燭。雖有強力之容。肅敬之心。皆倦怠。有司跛倚。以臨其祭。其爲不敬大矣。右終日行祭。倦怠不敬之證。

通論

編輯

謹按。支子支孫。各行祖,禰之祭。不參高,曾祖之祭。則非特有乖於尊祖之義。其在祖,禰之靈。亦豈安乎。假令所祭之地相近。且當春夏永日。諸處往來。必有情倦禮瀆。不能致敬之患。正與季氏之祭倦怠跛倚者。事異而實同。況所祭地遠。又在秋冬寸晷者乎。是則雖欲一日竝行。不可得也。以此於高曾於祖禰。不能不親疏之馴致。舍高曾而私祖禰者。滔滔皆是。傷倫悖禮。孰大於是。今我門中。將何以善處耶。亦曰遵禮經之說。法先儒之論。率以異日行事而已。蓋先高曾後祖禰。禮之正也。而人家事故。未可預料。或不無難行於後者。而斷然以先高曾後祖禰爲說。則恐有所不通處。且旣已異宮。則今日私祭。明日公祭。不至甚礙。故略倣魯人由卑達尊之禮。以不拘先後爲定耳。若夫異日行祭之駭俗者。則有一說焉。古人於忌祭。亦有卜日之禮。況此俗節之進退。何害於義理乎。退溪先生。若於四名日値忌日。則必以異日而祭之。夫豈不義而退溪先生爲之乎。

正朝

編輯

○宗家於正朝。行參禮於祠堂。但正朝。乃國俗所重之名日。雖用單酌。而饌品則別爲盛備。毋若尋常茶禮之例。

考證

編輯

張子曰。元日用一獻之禮。○朱子曰。元日履端之祭。禮亦無文。今亦只用告朔之禮。○家禮雲。正至朔望則參。

通論

編輯

謹按。古人於正朝行參禮。一如朔望之儀。故今於正朝。依禮行參禮於祠堂耳。

祭禮總論

編輯

謹按。祭禮變通之意。已具於本條之下。而猶有所未盡者。蓋寒食則仍舊上墓。端秋則轉爲時祭。四名日中三名日。則實皆行之。不至甚異於俗。惟正朝之參禮。十月之上冢。以至宗子支子異日行祭之事。似異於俗。而亦皆大賢所制所行之禮也。取法於吾門。不其韙歟。設以俗間慳鄙之情論之。旣以參禮處正朝。又以墓田祭寒食。則十月之展墓。祧主之時祭。實非有加於舊例。貽弊於孱孫也。至於宗家時祭。從前廢弛。一歲一祭。或二歲一祭。而今乃一歲二祭。又減其祭田。以爲墓田。凡此之類。皆非宗家之近規。則未或不以爲駭且異矣。然而祭田之饒沃。未有若吾門者。則雖一從典禮。竝擧四仲之祭。未爲不可。而旣度其力。審其勢。使可企及。五八二祭。替以端秋。只添一祭於每歲一祭之外。固爲休歇矣。若墓田之制。先儒之所以因人情據天理而定之者也。家禮祭田條曰。立約聞官。不得典賣。其意豈欲使子孫徒食其田耶。世或有祧主祭田。則子孫竝起而爭之。是不知禮意者也。今我門中。處置得宜。所取墓田。不太多。不太略。使足以永久無替。餘悉仍存宗家。以爲嫡統可保之地。又以預防後來相爭之患。是則宗家亦當安其義。順其禮而已。更安用駭異爲哉。大抵吾門之定祭禮。實欲酌古準今。不失禮經之旨。而所患者。習俗之所狃。私情之所拘耳。苟能猛省而勇行之。則可以革舊復禮。而習慣如自然矣。橫渠先生始行四時之薦。聞者始或疑笑。後乃信而從之。一變從古者甚衆。又嘗自言曰。某始持期喪。恐人非笑。自後雖大功,小功。亦服之。人皆熟之。己亦熟之。天下事大患。只在畏人非笑。此豈非吾門之所當銘佩者乎。

○每正朝。子孫早起。瞻謁於祠堂。仍參茶禮。

考證

編輯

家禮正至朔望則參註。主人以下諸父,諸母,諸兄,諸弟,子孫,子孫婦女,外執事,內執事序位。

通論

編輯

謹按。正朝旣只行茶禮。則支子孫之參於祖,禰。不必進退於異日。當以其日。不拘先後。隨便行之。○又按。丘瓊山論朱子所謂鄕里於除夕前三四日行事之說曰。除夕有除夕之禮。隔年行之。恐亦未安。今朝廷於元朝。行朝賀禮。而孟春時享。亦於別日行之。今擬有官者。以次日行之。以此觀之。子孫先行參禮於宗家。次日行事於祖,禰。似無害理。各自量度而處之。可也。○又按。時祭,忌祭,墓祭。皆是大祭祀。故據古釐正。不以異俗而有所媕娿。若夫朔望俗節。出入必告。及有事則告之禮。當編入於此。而姑闕之者。非謂不當行。只謂頹廢已久。未易一一整頓故也。門中人各自惕念。循循擧行。勿以不別立條而認爲歇後也。

祭祀本義

編輯

凡祭旣有誠敬。又能備具。則斯爲善矣。但誠敬在乎心。備具在乎力。力不可強。而心則在我。隨其力而盡其心者。祭祀之要道也。若人皆知有力。而猶不備具。則是爲先祖惜財也。其無誠敬明矣。縱不論罰。能不泚顙。

考證

編輯

程子曰。事死之禮。當厚於奉生者。○朱子曰。凡祭主於盡愛敬之誠而已。貧則稱家之有無。有疾則量筯力而行之。財力可及者。自當如儀。○又嘗戒子曰。吾不孝。爲先公棄捐。不及供養。事先妣四十年。然愚無識知。所以承顏順色。甚有乖戾。至今思之。常以爲終天之痛。無以自贖。惟有歲時享祀。致其謹潔。猶是可着力處。汝輩及新婦等。切宜謹戎。凡祭肉臠割之餘及皮毛之屬。皆當存之。勿令褻慢。○又曰。祭祀之禮。只得依本子做誠敬之外。別未有着力處也。○劉氏璋曰。凡祭祀品味。不貴豐腆。貴在修潔。罄極誠愨。亦稱人家貧富而已。事亡如事存。祭祀之時。此心致敬。常在乎祖宗。而祖宗洋洋如在。安得不格我之誠而歆我之祀乎。

通論

編輯

謹按。商高宗祭湯時。有雉升鼎而雊。其臣祖已進戒曰。罔非天胤。典祀無豐於昵。豐者。厚也。昵者。親也。蓋高宗之典祀也。豐於所親。而薄於祖宗。故有雉雊之變。而祖已所戒之辭如此。今之士大夫之家。亦不免有此病。例於考妣之祭。出意具饌。至有強其所無而備之。至於祖以上。則認爲歇後。不致誠敬。旣不致誠敬。故饌品亦隨而草率焉。嗚呼。其亦不思之甚矣。夫祖考妣。乃考妣之考妣也。考妣之靈。其肯曰吾子厚於我而樂爲之饗乎。是萬萬無此理。則厚於考妣而薄於祖宗者。非特慢其祖先。實不承順考妣之心也。不亦大段未安乎。今我門中。則痛改此習。以盡尊祖之道。以順考妣之心。豈不美哉。

修墳護廟

編輯

先塋修築之事。祠堂補葺之役。皆所汲汲當行者也。而宗家諉以無力。諸子孫亦謂非吾所私。而累世摧頹。無意經營。此實吾門之一大欠事也。自今以後。各自惕慮。隨時隨力。期在必遂。

考證

編輯

朱子祭告遠祖墓文曰。維年月日。遠孫熹。謹率姪某姪孫某等。以酒果告於遠祖二十一公制置府君,祖妣杜氏夫人之墓。惟昔顯祖。仕鎭茲邦。開我後人。載祀久遠。封塋所寄。奉守不虔。他人有之。莫克伸理。茲用震怛。籲於有司。鄕評亦公。遂復其舊。伐石崇土。俾後不迷。卽事之初。敢謝其譴。○寒暄先生曾祖妣郭氏先世墳塋。代久圮壞。樵牧不禁。先生謂郭門諸族曰。先塋如此。子孫所不忍見。切宜禁護。又於令節。以時羞告虔。因而講睦。不亦可乎。於是。莫不樂從。以爲恆式。○退溪先生家廟在溫溪里。宗子無後。姪子進士完當承祀。而已定居於他處。安其田土。以遷徙爲難。先生責以大義。反覆曉諭。完令其宗道遷居。以奉其祀。先生大喜。出其財力。經紀其家。凡所以周恤安集者。靡所不至。宗家世久頹落。宗道欲修治。而家貧無以爲財。先生令伐墓木以爲用。或以斬丘木爲疑。先生曰。以之私用則固不可。若取墓山之木。治先祖之宮。以奉先祖之祀。則是肯構之大者也。有何不可乎。○寒岡先生於高麗太師李棹。爲外十五代孫也。太師之後孫有一無識人。埋其父於太師之墓後。先生聞之。不勝憤慨。將籲觀察使。以科其罪。其人卽移葬焉。

通論

編輯

謹按。子孫之於祖宗。其尊之敬之之道。無所不用其極。然後方可愜於情理。故先賢所處。如上文所云。觀其不嫌於獄訟。致力於外家。則其所以敬其所自出者。爲如何哉。後之人取法於此。則生民盡其本。而風俗歸於厚矣。吾門之所當着意者。尤在於是。

雜條

編輯

每歲。定有司二人。以掌所約等事。每歲仲冬時祭時。相遞。

通論

編輯

謹按。吾門凡事。解惰已久。不有有司。難保始終。司馬溫公曰。國朝李相家子孫。數世同居。昏姻喪葬。所費皆有常數。分命子弟掌其事。其規模大抵出於翰林學士宗謾李相之子所制也。今門中之事。有司掌之者。亦此意也。

○凡忌祭所助之米。多不及時。或有遺忘者。故供祭之家。窘迫不成禮。且所送之米。不盈其數。名雖助祭。實無所補。自今以後。別作一升子。有司掌之。前期十五日。遍告門中。使之預辦。前期七日。有司躬造供祭之家。一一收納。米若不精。卽令改舂。不及期則祭後面責。有司不能收納。則亦祭後面責。

通論

編輯

謹按。朱子,呂東萊宗法條。皆云。子弟不奉家廟。未冠執事狠慢。謂祭祀時。醉酒高聲。喧笑鬪爭。久待不至之類。已冠頹廢先業謂不孝不忠。不廉不潔。凡可以破壞門戶者。皆爲不孝。凡出仕橐國害民者。皆爲不忠。凡贓罪。皆爲不廉。凡濫罪。皆爲不潔。者。竝行夏楚。本朝前輩。亦略有此法。子弟頹廢先業。得罪祖先者。告祠堂以撻之者。明有事跡。今吾門當有此等法條。而創立之初。未遽盡責以禮律。故不別立條。門中人旣知有此法。則可不惕慮也哉。

○祭器不備。借用常用之器。非所以交神明致誠敬也。自今計其所入之器。所入之數。協力措備。宗子及門長署之。有司出納。勿許借人。或破或失。則當次供祭者。一一代充其數。傳之無替。

考證

編輯

曲禮曰。凡家造祭器爲先。君子雖貧。不粥祭器。○玉制曰。祭器不假。祭器不成。不造宴器。○程子曰。祭者。所以盡誠。或者以禮爲一事。人器與鬼器等。則非所以盡誠而失其本矣。

○祝詞。本宗家所主。而吾門則勢有難能者。故權以有司主之。每於祭前一日。考祭儀而書之。

○時祭墓祭忌祭時。有司前期二十日。告於當次之家。

○凡祭當次者。或有厭避者。則此惡行之大者也。尋常待客之時。若示之以難色。則其人安坐而受我酒食乎。祖先之親且尊。果如何。而乃敢雲爾耶。祖先之靈。分明降鑑而不享之矣。與其有厭避之言。不若不祭之爲愈也。罰之可行。無重於此者。

○名日之祭。擧俗所行。不須告期。然或有不得已進退者。春冬時祭。則厥日無定。雖在忌日。亦不無忽忘之弊。有司皆察知之。前期七日。報知於門中。

○凡祭時。若有疾病事故。衆所共知者。則前一日。預告未參之由於有司。若無故不參。則笞奴婢。

通論

編輯

謹按。家禮祭時序位之文。已見於歲謁下。考證不必重出於此。蓋正,至,朔,望。禮之小者。而必皆齊參。而況於正祭乎。吾門中於高曾祖祭日。例不齊參。習以爲常。此乃不敬之大者也。自今以往。痛革舊染。何待有罰。然後參吾祖先之祭耶。

○當次行祭者。若無奴婢。則他子孫有奴婢者。銘心相顧。若窮不能成樣。則毋曰非我當次。而隨便助之。

通論

編輯

謹按。內則曰。支子若富。則具二牲。獻其賢者於宗子。註。賢。猶勝也。言支子自具二牲。而以其牲之勝者。獻於宗子。以爲宗祀之用。又以牲之下者。私祭於祖禰也。夫古時。宗子旣有祭田。則具饌之事。似當專責於宗子。而支子猶有獻牲之禮。今人雖輪行其祭。而豈敢曰非我當行之祭。而恝視祖先之享乎。故推其情理。而以隨便相助爲說雲。

○別撰祭儀一冊。使門中人尋常講習。而祭時依此行之。

通論

編輯

謹按。昔者。孟詵,周元陽,韓魏公,程伊川,呂東萊,朱夫子。皆有祭儀。今吾門旣欲奉先以禮。若無祭式。而因循舊習。則恐有委巷之譏。亦非尊祖之至。故略撰之。

○別作輪祭錄。以記各家輪行之次。而時祭,忌祭,墓祭。各爲箚記。俾無遺忘紊亂之弊。

凡祭之當次於宗子也。於宗子親盡之位。則寒食上冢外。皆行於親未盡之家。而別爲輪次。又墓祭,家祭。不使混幷。以均勞逸。

○時祭則前期三日致齋。墓祭忌祭則前期一日致齋。致齋時。出宿於外。若無出宿處。則須於供祭之家。或門中人齋宿處。會宿然後參祭。至於忌祭之夕。亦然。

考證

編輯

祭義曰。齋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齋三日。乃見其所爲齋者。○程子曰。祭無大小。其所以交神明接鬼神之義則一也。不齋則何以交神明。○朱子宗法條雲。齋戒時。與祭者竝沐浴。男子會於書堂。○又曰。忌日。子弟已娶者。竝出書院致齋。○又曰。致齋者飮酒。非也。但禮中。有飮酒不至醉之說。○家禮雲。主人率衆丈夫。致齋於外。主婦率衆婦女。致齋於內。沐浴更衣。飮酒不得至亂。食肉不得茹葷。不弔喪。不聽樂。凡凶穢之事。皆不得預。

凡祭後。合族以餕之。極其相好而罷。

考證

編輯

朱子宗法條雲。時祭畢。合族飮福。○家禮有餕禮。祭饌不足。則以他酒他饌益之。將罷。主人頒胙於外僕。主婦頒胙於內執事。徧及微賤。其日皆盡。○溫公書儀曰。祭祀旣畢。兄弟及賓。迭相獻酬。所以因其接會。交恩定好也。○呂東萊宗法條雲。四時祭後飮福。右時祭餕禮。○唐開元中。詔曰。士庶上墓奠祭。饌訖泣辭。食餘饌於他處。不得作樂。○家禮墓祭條。主人以下素服。○屠氏禮輯曰。墓爲先人體魄所藏。寒煙蔓草。愴焉生悲。斯至情之不能已者。故朱子稱湖南風俗。猶有古意。人家上冢。往往哭盡哀。今世俗拜墓時。延賓宴飮。歌管喧闐。俗弊甚矣。謹追遠之禮者。其思所以維之。右墓祭不行餕禮之證。○吉注書於忌日。疏食水飮。垂淚終日。○退溪先生。夫人忌日。招一門生。同食餕餘曰。世人或於忌日。設酒食會隣曲。甚非禮也。今日君適在此。故呼與同食耳。○又曰。私忌。遇尊客而設素食。本爲未安。但忌有隆殺。尊客亦有等級。某之亡妻忌日。方伯來臨。此乃忌輕而客尊。不敢設素。但於進肴。客肉而主素。方伯察知。令俱進素矣。若遇忌非此等之輕。君子以喪之餘處之。何可進肉乎。右忌祭無餕之證。

通論

編輯

謹按家禮及先儒之說。皆於時祭有餕禮。忌祭墓祭則否。蓋時祭主吉。忌祭墓祭主哀。故其禮如此。後人所當法之。但世俗於忌墓二祭。率多會食。似難全廢。今擬時祭則依禮行之。墓祭則會食而不行慶禮。忌祭則不聚比隣。只與參祭人共之而已。雖非參祭人。若親客在傍。則亦依退溪先生說。設素共食。可也。若端秋之祭。諸子孫當行之日。則合兩祭餕餘而食之。宗家當行。則以高祖府君祭餘。合於宗家而食之似便。但世人或吝惜餕餘。家祭則徹而藏之。墓祭則捲而歸之。不肯徧及上下。其與家禮所謂其日皆盡。先儒所謂不留神惠者。大相遼戾。豈非鄙野之甚乎。是則可戒也。○又按。家禮雲。遣僕歸昨於親友。此禮雖未易擧行。若於隣里有年老婦女及不能與祭之尊長。則無論同姓異姓。而隨宜歸昨。可也。

宗家祭禮。旣已參酌定行。則繼祖繼禰之家。不宜異同。母或遲疑等待。各自遵行。

敬宗

編輯

諸子孫敬事宗子。毋或慢之。如有慢之者。則是無異於慢其祖先也。隨其輕重而罰之。且門中大議及出回文時。必告宗子然後爲之。

考證

編輯

大傳曰。尊祖故敬宗。敬宗者。尊祖之義也。註。敬宗。敬宗子也。以宗子承祖之統。故敬其所自來也。○內則曰。適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婦。雖貴富。不敢以貴富。入宗子之家。雖衆車從。舍於外。以寡約入。適子。謂父及祖之適子。是小宗也。○又曰。大宗則雖五世之外。皆爲之齊衰三月。母妻亦然。○又曰。宗子有君之道。諸子不得而抗焉。程子曰。古人所謂宗者。以己之旁親兄弟來宗。己所以得宗之名。是人來宗己。非己宗於人也。所以繼稱則謂之繼稱之宗。繼祖則謂之繼祖之宗。高,曾亦然。○又曰。祭祀須用宗子法。方不亂。不然。前面必有不可處置者。○陳潛室曰。嫡長之尊。有君道焉。合族中有大事。當稟大宗而行之。如同稱者有大事。則當稟同稱之小宗焉。○禮記疏曰。其所以敬宗者如此。則宗子之所以自處者。當如何也。

通論

編輯

謹按。古之敬宗之道。甚嚴且重焉。而後世則不然。甚無謂也。今欲整頓祭禮。則舍宗法。何以哉。故略摭古語。以爲喚醒之地耳。

宗家窮窘。不能自存。則將無以保我先廟矣。是豈特宗子之憂哉。諸子孫之所共憂也。凡百事爲所涉宗家者。則毋或越視。一以扶植爲主。

考證

編輯

退溪先生嘗以墓田不厚。宗子不能安居爲恨。墓傍適有賣田者。頗膏沃。門族爭欲買占。先生立約。必令宗子買之。有族姪不能制欲。竟背門約。先生自傷德薄而言不信於門族。蹙然者累日。其人後欲謁先生。拒之不見。

睦族

編輯

親戚乃祖宗之血脈也。不愛親戚。則是不愛祖宗也。門中人各體此意。一以和睦爲主。

考證

編輯

周禮。大司徒以鄕三物敎萬民。其二曰孝友睦姻任恤。以鄕八刑糾萬民。其二曰不睦之刑。註。睦。親於九族也。○陶淵明贈族祖長沙公曰。同源分派。人易世疏。慨然寤歎。念茲厥初。○范文正公仲淹曰。吾吳中宗族甚衆。於吾固有親疏。然吾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固無親疏也。苟祖宗之意無親疏。則飢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若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今何顏入家廟乎。於是。恩例俸賜。常均於族人。幷置義田宅雲。○蘇東坡族譜序曰。服始乎麻而至於緦。緦而至於無服。無服則親盡。親盡則情盡。情盡則塗人也。吾所以相視如塗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悲夫。

宗子及諸子孫。一歲一度。會飮和樂。以盡恩愛之情。仍議處門中之事。

考證

編輯

唐韋員外同姓兄弟。每會花下飮酒。岑參爲作花樹歌曰。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無人掃。君家兄弟不可當。列卿御史尙書郞。朝回花底恆會客。花撲玉缸春酒香。○程子曰。凡人家法。須令每有族人遠來。則爲一會以合族。雖無事。亦當每月一爲之。古人有花樹。韋家宗會法。可取也。然族人每有吉凶嫁娶之類。更須相與爲禮。使骨肉之意常相連。骨肉日疏者。只爲不相見。情不相接爾。○朱子曰。呂與叔謂合族當立一空堂。

通論

編輯

謹按。古人合族。一月一度。使骨肉之情。相通而不相疏。其意甚美。而今以一年一度爲式。固爲疏闊。然吾門則同在一里。朝夕相從。旣無情不相接之理。又於創立之日。不計事力。頻繁會飮。恐有進銳退速之患。故姑如是耳。

門規祭儀輪祭錄等冊。有司掌之。每於時祭及會飮時。展門規祭儀於座中。使善讀者。高聲讀之。以警左右。

通論

編輯

謹按。古有鄕射,讀法之規。呂氏鄕約亦有月朝會集。讀法之禮。又近世寒暄先生作家範。每朔望。親讀之。以勉率子弟。今門規祭儀。若束閣而不爲時習。則其何能開心明目。以利於行。而吾門立約之美意。亦安在哉。

門中之人。常以善行美事。更相責勉。如有過失。則盡心相規。使之不陷於不義。且勿以過失傳播於人。以爲吹毛覓疵者之口實也。

考證

編輯

呂氏鄕約文曰。德業相勸。過失相規。凡在鄕人。亦當如此。況於骨肉親乎。○朱子曰。鄕隣親舊之間。有以大事商量。吾乃明知其事之利害。而不盡情以告之。人必以爲不忠不信之人。

通論

編輯

謹按。記曰。君子之愛人也以德。夫愛人而不以德。則非所以深愛之也。是故。古人於君臣父子之間。皆有爭之之道。況在親屬。安忍恝視其陷於非義。而莫爲之匡救乎。吾門之立約。蓋以此也。雖然。親戚以恩爲主者也。若不喜聞過。而反視爲彰惡。仍成仇怨。則不幸甚矣。要當宛轉善辭。不失和睦之道而已。

世俗於親戚之間。少有忿怨。便生風波。不思祖宗之意無親疏。乃敢指摘瑕疵。反脣相詰。或至手自歐擊。甚者。聞官起訟。遂成仇敵。不相追尋。其在外人觀聽。可謂美乎。不美乎。先儒有言曰。弟雖不恭其兄。兄豈可學弟之不恭而遂忘其友乎。兄雖不友其弟。弟豈可學兄之不友而遂忘其恭乎。斯言旨矣。豈獨親兄弟爲然哉。一門親屬。皆當如此。今我門中。深體此言。不要相學。惟務相好而已。脫或相失。罰有輕重。一是一非。則罰其非者。

考證

編輯

張公藝九世同居。唐高宗問其所以睦族之道。對曰。請紙筆以對。乃書忍字百餘以進。其意以爲宗族所以不協。由尊長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禮節或有不備。更相責望。遂爲乖爭。苟能與之相忍。則家道雍睦矣。

通論

編輯

謹按。九世同居之事。卓乎其不可及矣。然自古睦族者。能忍者也。不睦者。不能忍者也。能忍而睦族者與夫不能忍而不睦者。孰爲美。孰爲不美乎。以此思之。則可知忍之爲是而不忍之爲非矣。所貴乎忍者。無他。無論彼我曲直。而或含容或屈下。期於不至鬪狠而已。凡吾親屬。其各從事於忍之一字。不亦好乎。

凡吉凶及大小患難。不待相約。自能相救。今不必立條。然非有約束。易致忽忘。況人之常情。急於吉慶。緩於顚沛。施之於可報之地。恝然於無用之所。偸風薄俗。可忍言哉。此習在他人。猶不可爲。況於骨肉親乎。惟我門中人。不可不戒於斯。

曾祖府君嘗有漆田。以遺子孫。累世相傳。所賴者多矣。但田於其傍者。耕割已久。厥土漸窄。所存無幾。將無以保我祖先之舊物。爲子孫者。能不愧懼。蓋謹守先業。不使荒墜者。實爲子孫之美行。況吾門方以奉祭睦族爲務。而困於貧窶。無麪不託。若能完養此漆。經紀財力。則奉祭之具。睦族之用。庶或有補矣。繼自今門中人。協心禁護。勿令侵割。收其所出。付之有司。一聽門議而處之。

○有服之親。雖緦小功。亦皆制服者。古之道也。後世禮壞。雖難一一制服。只用白帶。以過服期。則殊無族屬恩義。今我門中。預備其布。有司典之。及其有喪。各具巾帶而哭之。未除服之前。每月朔。會哭於喪側。月數旣滿。則次月之朔。會哭而除之。若喪家遠在。則會於門長家。行此等禮。

考證

編輯

程子曰。收族之義。只爲相與爲服。○劉學士珙神道碑曰。內外功緦之戚。必素服以終月數。在官者。爲罷宴樂。○張橫渠有詩曰。有喪不勉道終非。少爲親嫌老爲衰。世俗但知隆考妣。功緦不見我心悲。○朱子曰。呂與叔集中一婦人墓誌。凡遇功緦之喪。皆疏食終其月。此可爲法。

有服婦女。有寡居而無所依賴者。或因患難而移寓本鄕者。竝爲隨力相濟。雖只爲省親而來者。亦相存問。以篤骨肉之情。

考證

編輯

程子曰。每有族人遠來。爲一會以合族。○朱子宗法條。宗族內外親遠來。具酒三行。

凡有服婦女。適人而死。或遭其夫之喪。而爲親戚者。終三年不爲往哭。一如路人然。骨肉之情。安在哉。自今相約。聞訃之後。不拘遠近而往哭之。如有不得已事故。則雖有先後遲速。可也。然若在葬後則太緩矣。其無罰乎。

考證

編輯

禮記曰。有父母之喪。而聞遠兄弟之喪。則服其服而往哭之。按今世雖不可遵行此禮。而禮之本意則可見。○家禮。同姓期功以下。各以服次。坐於主人之後。○齊衰以下。未奔喪者。爲位而哭。奔喪者。裝辦卽行。齊衰。望鄕而哭。大功。望門而哭。小功以下。至門而哭。

通論

編輯

謹按。同姓期功以下之喪。成服之儀。奔哭之節。旣如考證所云。則禮之出於情理者可知。而世俗於此一事。皆不理會。傳曰。所厚者薄。此之謂也。在禮自初終至永遷。有服者。皆在主人以下之列。今雖不能盡然。而亦不可一番往哭乎。然此特補弊而已。其視敦睦之行。則蓋亦疏節耳。愛族好禮者。勿以此約爲足以盡其情文也。且姑娣妹之適人異居者。遭其夫之喪。而哀痛迫切。無以堪處。則其所以望其本親之相顧者。爲如何哉。如是而爲本親者。恝然莫爲之念及。非人情也。此所以雖無服而亦竝往哭之者也。

祭文

編輯

祭先師鄭寒岡文庚申四月

編輯

吾道之東。自我箕子。禮樂文物。號稱小華。羅而洎麗。豈無豪傑。學能爲己。曠世無聞。烏川倡先。四賢繼踵。猶未大闡。有待其人。天生退溪。大成斯集。束修諸彥。輝映光塵。惟我先生。克紹世嫡。天姿渾厚。稟質純剛。齊月襟懷。和風氣像。早自惕慮。不屑科程。脫落頹波。汗馬心地。芻豢性理。觹礪典墳。積歲磋磨。不得弗楷。羹墻著錄。發輝有書。顏勿四非。曾唯一貫。躬行敬義。膺服明誠。表裏交修。知行互進。酬酢萬變。聖賢楷模。出處行藏。惟義之比。毀譽欣戚。一我靈臺。側席先朝。羽儀丹陛。難進易退。龍德奚爲。逮事嗣王。陳必堯舜。納君無過。斷斷其忠。身危道窮。操履彌篤。自反而縮。群議何傷。素位而行。不知不慍。非欲獨善。惟道徇身。爰卜幽貞。於彼散地。山連雲谷。水是泗洙。四璧圖書。一心向道。精思力踐。造詣益深。衛道閑先。擴其未發。因才牖後。叩其兩端。先生之心。關閩瀇洛。先生之德。北斗泰山。宜享期頤。以壽道脈。雲胡不淑。夢奠兩楹。某等買櫝小儒。雕蟲末學。久仰德範。無路及門。歲在攝提。德照湖分。始因張繹。獲拜伊川。互鄕得師。潮人向學。纔閱數稔。言反南鄕。及夫涒灘。再駐軒蓋。雖愧立雪。咸喜坐春。前後摳衣。古今編禮。叨陪繕寫。作爲成書。親灸旣多。飽德亦久。悾悾小子。孰不自新。至其禮儀。曲垂鐫誨。委巷受賜。奉先罔愆。自此周旋。誓不失墜。一隔函丈。十二星霜。猶不相忘。鼎鼎書問。環顧不敏。無躬銜恩。其在晩年。縱嬰二豎。神明所相。不至沈綿。德容猶前。道體無改。南望相賀。謂幸斯丈。天不愗遺。處爾大病。蓍龜已失。有疑何稽。梁木旣摧。學子安放。道學之正。行誼之高。已矣難追。卷中前哲。天喪之慟。殄瘁之悲。血氣所同。非假私哭。日月流邁。窀穸有期。生榮死哀。奔走多士。夫子之葬。越人亦來。矧爾吾徒。敢闕執引。道途修迥。不克齊趨。千里哀誠。一人是托。奠雖菲薄。情在荒詞。不昧者存。冀賜昭假。

靜退書院退溪李先生奉安文甲戌冬

編輯

天地儲淑。河嶽鍾精。篤降先生。奮起南服。夙探性理。不由師承。體行聖言。顧諟天命。博學審問。明辨愼思。潛心切磋。反躬踐實。孝悌忠信。正直光明。德渾而剛。行備而篤。學成如未。道修若無。處世不流。好古不滯。出處以義。進退以時。愛君之誠。十圖聖學。自重之道。一區林泉。誘掖後生。提挈要領。部析義理。刊落荊榛。古今賢愚。書籍正謬。莫不經手。端的其論。朱書節要。理學通錄。亦皆裒集。永賴千秋。仁賢迭興。俗昧尊尙。窮尋厥緖。闡幽發輝。禮文湮沈。喪禮廢墜。討論參酌。使可通行。無隱不抽。無深不鏡。究養積習。表裏沖融。先生之心。秋月寒水。先生之學。美玉精金。三韓以來。未有夫子。主盟吾道。集成諸賢。擧而措之。經綸天下。若在中國。世嫡蘆峯。百世聞風。尙知興起。其在近代。敢不羹墻。人之秉彝。擧好懿德。豈但魯國。尊我文宣。因地慕賢。臥龍故事。爰卜古洞。經紀新祠。畫棟丹楹。輝映巖谷。籩豆秩秩。衿佩侁侁。黍稷旣馨。尊爵旣潔。陟降遲心。惠我周行。奉以周旋。永世無斁。

靜退書院靜庵趙先生奉安文

編輯

惟我大東。代有豪傑。眞知實踐。肇自寒暄。嗚呼先生。克紹其道。祥麟出世。儀鳳鳴岡。淸粹之姿。遠大之志。篤信小學。尊尙近思。博觀群經。以身體貼。沈潛敬義。涵泳明誠。日用雲爲。動稽謨訓。聖賢事業。謂可擔當。堯舜君民。是所期待。天不可恃。禍慘儒林。旣未達施。又闕論著。遺風不泯。餘馥猶存。經世之論。格君之說。載諸方策。炳如丹靑。斯文在茲。後學永賴。高山景行。好德所同。因地慕賢。是或一道。肆與同志。立祠妥靈。有侐其宮。有儼其位。粢盛淨潔。醴齊芳馨。願賜洋已。佑啓我後。千秋萬歲。祗祀罔愆。

靜退書院晩全洪先生奉安文

編輯

嗟我先生。挺生頹俗。不事葩藻。早樹芝蘭。私淑諸賢。克遵遲訓。用心霜雪。厲志治躬。敬義之功。懲窒之事。從容喫緊。有始有終。休養多年。不厭切磋。松幽風遠。玉蘊山輝。行藏合宜。仕學兼擧。入則啓沃。出則撫民。圖畫凌煙。豈其素志。所好不在。憂則違之。乞體歸來。先壟之下。三間草屋。四壁詩書。不營不求。惟道是尙。儒流景行。鄕俗薰風。維是吾鄕。偪側棟宇。旣有負郭。又留遺塵。矧爾二賢。所素尊慕。是用與享。世世無愆。尙其昭臨。佑我後學。

祭濯纓金先生文

編輯

先生之才。握瑜懷瑾。先生之節。壁立千仞。學由淵源。詞本性情。筆是董狐。志則賈生。遭時眩曜。玉焚崑岡。求厥靈臺。曉月秋霜。高山景行。好德所同。矧爾吾鄕。敢忘角弓。旣托葭莩。又藏衣履。委巷流傳。德音在耳。猶闕尊崇。契闊百年。良由薄俗。不解賢賢。頃値宗儒。至是邦也。示以仰止。諭以祭社。墓欠黃絹。眞贗猶荒。今而乃定。爲有挽章。祠以妥靈。縱雲未遑。展掃若堂。二時爲常。屬茲仲秋。時月孔良。招要子佩。宿齋吉蠲。祗陳俎豆。其儀罔愆。羹墻致誠。如在其上。神其昭假。庶幾鑑饗。南止亭製濯纓遷墓挽詞曰。悽涼木川縣。中有山逶迤。他年撰圖誌。錄墓當不遺云云。故知墓在此縣。多士作文祭之。厥後詳問之。則墓在淸道。此則必夫人之墓也。夫人。木川人也。

祭李進士志尹文

編輯

嗚呼吾君。遽至斯耶。明敏之質。樂易之姿。惟日不足之劇談。令人解頤之論詩。不修邊幅之志操。不屑俗態之標致。不復覩矣。嗚呼慟哉。不報橫逆之局量。撥去邪穢之心事。許與朋儕之氣槩。友愛同氣之行誼。又安在哉。嗚呼慟哉。如宗海義雖在於葭莩。情實同於鶺鴒。變風雲而一身。無物我於平生。開心瀉意。未嘗存其表裏。卹匱周窮。亦未嘗較其難易。兩家相去。雖只五六短亭。而峻嶺隔之截然半空蒼翠。隆冬則氷雪塞路。馬推且覆。盛夏則草木蔽日。人跡阻絶。君乃不饒此二難。惟會合之是急。忽然拂衣而來。怡然抽繭而去。或一月而一至。或兩月而一至。不以年之盛衰而有間焉。或有所拘牽而未能命駕。則必以雙鯉。訊其涼溫。實無半月之闕往還也。至其疾病之時。則或躬或書。或以物或以食。聯翩音信。倍於平日。若是者幾乎四十年。豈意自首夏至孟冬。凡七箇望舒。不惟不見君之眉宇。亦不見君之手書耶。嗚呼慟哉。我有豚犬之子。方耘翰墨之業。君實愛之重之。擬之於宅相。視之如己出。勸勉之規箴之。欲其成就者。不一其方。或以篇什。經品題於哲匠。或以命途。騷休咎於巫陽。渠以此銘佩之牢。倚恃之專。不啻若江摠之於蕭郞。吾亦耄昏。不知所以敎誨。一聽君之指南。以冀其陶甄。何人事之不可期。奄一夕而長眠。嗚呼慟哉。君於數歲之間。病泄痢與肩臂。淹日月而呻吟。苦無效於藥餌。其在衰暮之年。實恐引風邪損元氣。馴致乎不可爲之地也。曾未幾時。厥疾乃瘳。神宇淸朗。寢食如舊。意謂殃消禍散。百福來幷。自此直至龜鶴之壽也。夫何天意之茫茫。鬼神之昧昧。降割於君。若是之酷耶。嗚呼慟哉。君歿之月十有四日。室人之疾。卒然危劇。君卽驚惶。躍馬而至。煎煼涕泣。達宵不寐。翌日。君便告歸曰。此病似有解嚴之漸。家間且逼王考之忌。吾當言旋。旣祭復來。因俟病患之平復。共做溪上之徘徊。爾後越三日之朝。寄一字於家督曰。吾遘死病於昨夜。要與汝而有說。家督急走倒而往省。誰知來訃音於是夕。嗚呼慟哉。我自廿年以來。造化小兒。相嬰而不去。今雖不至於委頓床蓆。顧於往來一節。則媕娿前卻。殆類畏首尾之鼠也。況君楔齒綴足之時。室人生死未分之日。厥後因有觸熱生病之戒。又繼之以漏天者數月。是有妨於衰病身之出入。素車一哭。蓋由是而遲遲。揆諸百年情義。能不顏厚有忸怩。卽今夜臺當於北斗。丹旐發於南紀。遂扶曳而撫棺。杳淸輝之何許。欲與語而不得。信幽明之已隔。悵陳跡之依俙。心惝怳而若有失。擧一觴而長號。作千古之永訣。嗚呼哀哉。尙饗。

祭季妹文

編輯

維崇禎九年歲次丙子八月壬申朔三十日辛丑。兄宗海。略具菲薄之奠。使男鵠立。代祭於亡季妹之靈。嗚呼吾妹。而至然耶。而至然耶。吾兄弟姊妹凡八人。而伯娣未艾而歿。其餘七人中。惟妹最少。豈意喪亂先及於最少者乎。而況妹本無病。吾則抱病沈綿。首尾十二年。曾謂抱病者全而無病者夭乎。蒼蒼之無信。一至於此乎。嗚呼。妹之生也。後於吾十有七年。當是時也。吾先妣苦其多產。倦於擧子。弟妹俱在兒齒。不解相保。吾獨撫而護之。謀其乳哺。代其顧復。疾痛啼哭。或負或抱。有呼必應。無願不副。妺亦知其然也。動輒相隨而不相離者。自孩提至十餘歲猶然。而及其長而昏昏而遠也。則人事之不齊。貧苦之相尋。雖未能源源往見。而我之所以子女視妹。妹之所以父母視我者。則何嘗頃刻息耶。妹於先妣在時。豈不欲頻回浚下之車。而緣我昏庸。不克善圖。以孤思親戀鄕之至情。乃於先妣大病之日。使之蒼黃戾止。未及省識顏面。開瀉心曲。每念至此。只增哽塞。厥後。吾在苫塊中。足痺腋瘡。竝成沈痾。頓不還往。而妹則每決意而至。哭先妣之小祥。觀女息之昏禮。四年一會。實鴒原之幸也。妹於少時。未經痘疫。歲在壬申。痘染妹家。而牽掣事故。不欲逃避。吾則反覆開曉。促駕而來。一室同病。七彀其月。明年孟春。言返於家。斯時。吾病方劇。足不門外。但自歔欷飮泣而送之矣。豈知此別便隔幽明耶。自聞寢疾之後。癃廢此身。末由馳救。只令兩兒。迭爲往侍。期見勿藥之報。孰謂不一月而告凶耶。初訝非眞。更疑其夢。而來使之言。的然不誣。則噫噫。吾妹其果爲泉下人耶。吾不復得見其面目矣。吾何以爲懷。吾何以爲懷耶。二子侍疾而歸。詳說病時之形容。竝及臨歿之言語。使我聽此。自不覺堆阜之塡胸。涕泗之交頤也。嗚呼。妹家雖曰食貧。旣有琴瑟之好。又有螽斯之慶。二三奴僕。服勞輸忠。庶幾䌤縫產業。有生之樂。而天之降割。奄至斯極耶。一女漸長。昏嫁不遠。五男皆幼。未離膝下。呼寒啼飢。困苦慘戚之狀。不忍見不忍言。則妹之不昧之靈。想應思及乎此。而目不得瞑矣。妹於平日。附書眷眷者。無非敎子一事。則妹之遺恨。亦在於此矣。今吾衰病日深。難望久於人世。然入地之前。敢不傾倒所學而授之。以慰妹魂乎。妹雖喪矣。所天尙存。忠信孝慈。不假安排。則訓子嫁女。凡可以經紀後事者。固在於是。願妹之靈。勿以冥冥而變其平生耿介之心。洋洋在上。隨事默佑也。嗚呼。吾自數年以來。忽然思之。則吾病無可瘳之期。異居之娣妹。無可見之時。欲一作氣而行。歷徧諸處。而遷延不果。妹遽至此。區區悔恨。曷有極乎。奔喪一節。雖非積病人所堪。而臨葬勉進。撫棺一呼。則乃吾情願。而亦不可得。則緘辭遠寄。展讀柩前。或可以少伸無涯之痛耶。奠杯於几筵之上。而伸哭於七十里之外。其事似僞。而其情實悲。妹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嗚呼。一體所分之形。百年孔懷之情。已矣已矣。哀哉哀哉。向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