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件越好越勤儉

條件越好越勤儉

——上海市嘉定縣桃浦公社李子園大隊堅持勤儉辦社的調查
新華社通訊員
1971年4月2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偉大領袖毛主席十五年前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為《真如區李子園農業生產合作社節約生產費用的經驗》一文寫下了光輝的按語。按語指出:任何社會主義的經濟事業,必須注意儘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設備,儘可能改善勞動組織、改善經營管理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一切可能節約的人力和物力,實行勞動競賽和經濟核算,藉以逐年降低成本,增加個人收入和增加積累。

李子園農業生產合作社現在是上海市嘉定縣桃浦公社的一個生產大隊——李子園大隊。十多年來,這個大隊的貧下中農和革命幹部,牢記毛主席的偉大教導,始終保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開源節流,勤儉辦隊,促使生產連年發展,成本逐年降低,集體積累和社員收入不斷增加。全大隊的公共積累,除已經用於添置農業機具、修建倉庫等以外,現在尚有現金近三十萬元。

在鬥爭中前進 編輯

李子園大隊十幾年來堅持勤儉辦社的過程,是堅決貫徹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同階級敵人以及種種錯誤傾向作鬥爭的過程。

這個大隊是以種植蔬菜為主的大隊。一九六八年春,第二生產隊的貧下中農為了節約材料,把用了幾年的已經斷掉的棚架竹用廢鐵絲一段段接起來重新使用。隊裡有個壞分子見了就刮陰風,說這樣做「浪費人工」,是「得不償失」。隊委會意識到這是階級敵人對無產階級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的攻擊和污衊,是要我們貧下中農丟掉勤儉辦社的傳家寶,馬上發動群眾,狠批這種「得不償失」論。通過革命大批判,毛主席關於「艱苦奮鬥」「勤儉辦社」的教導在廣大社員群眾和幹部的頭腦里進一步紮下根子。大家堅持利用雨天和晚上接棚架竹,一年就節約開支四百多元。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新發展,李子園大隊農副業生產水平逐年提高,集體積累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有少數人慢慢地滋長起用錢大手大腳的資產階級作風。他們認為:「窮的時候要講節約,現在富了,條件好了,何必再摳得那麼緊。」「李子園大隊家大業大,用掉一點等於牯牛身上拔根毛。」針對這種現象,大隊黨支部組織廣大幹部群眾反覆學習毛主席所寫的光輝按語,經常與大手大腳的資產階級思想開展鬥爭。一次,有個大隊幹部出差,花了十六元錢,買了十四尺綢布帶回來,準備做一面李子園大隊隊旗。黨支部書記發現後,及時對他進行了批評。支委會和革委會還就這個問題開展小整風。整風會上,大家重溫毛主席關於「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的偉大教導,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進一步幫助這個幹部認識自己的錯誤,同時,大家也受到了一次教育,進一步提高了兩條路線鬥爭覺悟,增強了堅持勤儉辦社的自覺性。

五條有效措施 編輯

李子園大隊黨支部和革委會根據勤儉辦一切事業的精神,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實行了五條措施,千方百計降低生產成本和減少非生產性開支。

一、自己動手,大搞積肥。「肥是農家寶,增產不可少」。農業合作化時期,李子園大隊群眾打破了過去不積肥的舊習慣,開始自己積肥。但是,隨着化學肥料的增多,有的人積肥的勁頭小下去了,想單純依靠「田粉漂漂,氨水澆澆」。廣大貧下中農、革命幹部批判了這種「大少爺種田」思想,他們以大寨為榜樣,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堅持自己積肥。他們首先大力發展養豬事業。全大隊連續五年超過一畝地一頭豬,一九七○年,達一畝一點五頭,部分生產隊實現一畝地兩頭豬。此外,廣大群眾利用農閒時間,挖河泥,割青草,積肥造肥。近年來,許多生產隊還建立了積肥專業隊伍,常年到附近工廠、集鎮掃垃圾,拾菜皮。一九六九年,第二生產隊積肥三萬四千多擔,平均每畝田施三百多擔,國家供應的化肥只用去一半,其餘的支援了兄弟生產隊,這個隊生產成本在全大隊最低,產量在全大隊最高。

二、加強農機具的保管和維修。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以後,各生產隊都增添了手扶拖拉機、電動機等許多農業機具。這些機具如果管理不好,修理費用很大。為了節省開支,李子園大隊的社員平時十分注意農機具的保管,用好後,及時放進倉庫,不隨便亂丟。粉碎機、脫粒機經常擦得乾乾淨淨,露天使用,晚上總要蓋一張塑料布,不讓它遭到雨淋。他們還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動手修理農機具。各生產隊都有一批不脫產的土技術員,邊勞動,邊修理,農機具隨壞隨修,既及時,又省錢。現在他們已能做到拖車、噴霧器的修理不出生產隊,手扶拖拉機的小修不出大隊,在這方面,全大隊每年就能節約二千多元。

三、減少脫產人員和非生產性用工。這個大隊很注意精簡會議,必須開的會儘量放在晚上或雨天開。大隊「赤腳醫生」每人每年保證有一半時間參加勞動。文藝宣傳的排練活動,堅持在業餘時間開展。

四、建立財務制度,依靠群眾把好財務關。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李子園大隊建立了每月一次的財務民主活動日和生產隊財務監督小組,依靠貧下中農,加強財務管理。有一個生產隊,個別人利用私人關係裝配一台農機,要向生產隊報銷十多元錢的招待費。在財務民主活動會上,社員群眾當場提出意見,並對這種資產階級思想作風進行了嚴肅的批評。去年,第一生產隊一套鑼鼓破了,生產隊長打算買一套新的,財務監督小組成員和出納員都不同意,雙方意見有分歧,拿到財務民主活動會上交給群眾討論。經過充分討論,大家決定不買,並且說服了隊長。

五、因陋就簡地搞基本建設。第七生產隊建造兩排豬棚,椽子用換下來的棚竹,四周圍的牆是草泥一塊一塊疊起來的,上面蓋的是秧棚上用過的稻草。各生產隊發展副業生產用的房屋,不花錢請人,自己動手,土法上馬,因陋就簡,進行建造。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全大隊自己動手建造房屋八十多間,節約集體資金四千多元。

幹部以身作則 編輯

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李子園大隊之所以能夠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勤儉辦社,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大隊的廣大幹部牢記毛主席的偉大教導,艱苦奮鬥,以身作則。

原合作社主任、共產黨員徐士生,今年已經五十八歲了。辦社初期,他帶領群眾割青草,挖河泥,大積自然肥料。十幾年來,他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傳統。一九六九年他擔任生產隊專業積肥員以來,每天清早,拉了拖車到附近的集鎮和工人新村掃垃圾,拾菜皮,不管颳風下雨,從不間斷。原合作社副主任、現大隊黨支部委員周伯雲也是一個勤儉辦社的好幹部。去年,大隊缺少一隻恆溫箱,買一隻要花一千多元。他和社員群眾一起動腦筋、想辦法,群策群力,利用木板、木屑,再從舊貨店買了一些零件,自己動手造了一隻,只花了四十多元。七隊會計李妙琴,六年來沒有向集體報銷過一支圓珠筆,一瓶墨水;一隻算盤還是她在小學裡讀書時用的,存放賬冊仍舊是辦社時的那隻肥皂箱子。

老幹部保持當年的優良作風,新幹部繼承革命的優良傳統。黨支部副書記小顧,以老幹部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十分注意艱苦樸素。每次到上海出差,總是騎自行車,有時一天要踏一百二十多里路。他情願自己辛苦點,也要為集體節約開支,不花錢乘車。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