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以載道,史以記事。經則孔子刪定,述作巳垂教於萬世,史則馬班以下,作者非一,代各有書,浩穰難記,學者雖窮十年之力,尚不讀遍,況人主日有萬幾,復何暇於周覽哉。先正司馬公裒集歷代史,旁採群書,撮其機要,上起衰周,下迄五季,作長編曰《資治通鑑》,誠史家之指南也。紫陽朱夫子因之作《〈資治通鑑〉綱目》,文約而事愈,備監戒昭,而幾(微的中部改為〈上山下T〉)著,深得《春秋》謹嚴之旨,後有作者,舉不外於二家範圍之中矣,蓋東方自檀君歷箕子,以至三韓,載籍無徵,下逮三國,僅有國乘,粗略太甚,加以無稽不經之說,後之作者相繼纂述,有全史焉;有史略焉;有節要焉,然復襲本史之踈漏。高麗氏統三為一,傳世三十三,歷年幾五百,雖有國史,中閒記載,繁簡頗有不同,且未免闕遺之失恭惟。

(李氏朝鮮)太祖康獻大王應運開國,收舊圖籍以為秘府之藏。

三宗相承,文治益隆,設官開局撰麗史,有所謂全史者,有所謂節要者,史家製作,於斯漸備。

世祖惠莊大王聖學天縱,留神經史,嘗謂左右曰:吾東方雖有諸史,無長編通鑑可擬資治。

命詞臣將欲校仇,而事竟未施,我主上殿下,紹膺大統,遹追先猷,命達城君(臣)徐君正、行護軍(臣)鄭孝恆、參議(臣)孫比長、行護軍(臣)李淑瑊、前都事(臣)金澕、校理(臣)李承寧、司儀(臣)表沿沫、典籍(臣)崔溥、博士(臣)柳仁洪暨(臣)(柳)克墩等撰修《東國通鑑》以進。(臣)等俱以庸拙,才乏三長,恭承綸命,凌兢罔措。謹摭三國以下諸史,兼採中國史,用編年記事,凡例一依資治,而寓以綱目筆削之旨,刪繁削冗,務存要領,三國並峙則稱三國紀,新羅統合則稱新羅紀,高麗則稱高麗紀,三韓以上則稱外紀。上下千四百年,國勢之離合,運祚之修短,君舉之得失,政治之治隆,靡不直書,至如重名教、崇節義、討亂賊、誅奸諛,尤加謹嚴,庶幾垂戒,而訓後世也。先儒之有論斷者,皆取而書之,閒亦(上穴,下左米,下右卨)附臣等之臆論,極知狂僭,不足齒作者之列。臣又(上穴,下左米,下右卨)念箕子以九疇之學,敷八條之教,當時必有記動記言之官,備載嘉言善行,而今皆泯滅無傳,三國則鄙野荒(繆的羽下改為氽),高麗則脫略舛錯,雖使藉手於班馬,尚難為之詞,況如臣等之謏聞陋識,安能仰體隆委,而賛一辭乎?姑以管見,彙稡次編,成五十七卷,裝潢投進,倘於宵旰之暇時,賜觀覽鑑,前世治亂興亡之跡,為今日左右之箴警,益懋稽古之盛德,則其於至治未必無小補雲。

成化乙巳七月二十六日,純誠佐理功臣嘉善大夫廣原君、兼同知義禁府事世子右副賓客(臣)李克墩拜手稽首謹序。 《東國通鑑》凡例 ———三國以前史書漫滅無傳,雜采諸書作《外紀》。 ———三國勢均力敵,不可主一,故依綱目無正統例,以立國先後,分註其年,稱其紀曰《三國紀》,新羅統一之後,始大書其年,稱某國紀,每王依《資治通鑑》例先書某王。 ———新羅之初,其君有稱居西干者、尼師今者、麻立干者,皆王號也,崔致遠《年代歷》惡其鄙野,皆稱王,今從之。 ———凡君或名或號,或諡妃或稱後,世子或稱太子、或稱正胤,教或稱詔、或稱制,官爵之侔擬上國,皆從實直書。 ———每年必先書中國年號,尊之也,新羅嘗行年號,僭擬中國,故削之。 ———綱目法《春秋》筆削之旨,寓褒貶以示勸戒,陳桱因之作《續編綱目》。至如少(微的山下改為〔韋減去上與中部〕)之《通鑑節要》,張光啟之《續編節要》,凡有関於名教、國家大體者,則略倣綱目之例,先提其綱,後敘其實,今從之。 ———三國皆薨年改元,權近《史略》踰年稱元者,惡其非禮也,然記事頗有牴牾,今據實書之。 ———善德、真德、真聖陰居尊位,非常之變,不可以訓後世,故黜而稱主。 ———忠烈、忠宣、忠肅、忠惠父子前後為王,忠宣立則稱忠烈為上王,忠烈復位則稱忠宣為前王,以明父子之義,忠肅、忠惠倣此。 ———辛禑依王莽例,上書甲子,書其年於註,昌立未久,附恭讓元年。 ———災異之驗於事者必書,余皆略之,祥瑞不書,而因事乃書。 ———百濟、高勾麗之郊祀天地,高麗之八矢會遊幸、寺院受菩薩戒、設道場飯僧,時君常事,或書其始,或書其尤甚者,或以事而書之。外國之來投納,欵者不可勝書,或書其始至,或因事書之。 《東國通鑑》凡例終。

《東國通鑑-外紀》 檀君朝鮮 東方初無君長,有神人降於檀木下國,人立為君,是為檀君,國號朝鮮,是唐堯戊辰歲也,初都平壤,後徙都白岳,至商武丁八年乙未,入阿斯達山為神。 (臣等按)《古紀》雲檀君與堯並立於戊辰,歷虞夏至商武丁八年乙未入阿斯達山為神,壽千四十八年,此說可疑,今按堯之立在上元甲子甲辰之歲,而檀君之立在後二十五年戊辰,則曰與堯並立者非也,自唐虞至於夏商,世漸澆漓,人君享國久長者不過五六十年,安有檀君獨享千四十八年以享一國乎?知其說之誣也。前輩以謂其曰千四十八年者,乃檀氏傳世歷年之數,非檀君之壽也,此說有理。 近世權近入覲天庭,太祖高皇帝命近賦詩,以檀君為題,近詩曰:傳世不知幾,歷年(魯減去一)過千。帝覽而可之。時論亦以近之言為是,姑存之,以備後考。 箕子朝鮮 殷太師箕子,紂諸父也,紂無道,比干諫而死,微子去之,箕子即被髮佯狂為奴,嘗曰:商其論喪,我罔為臣僕。及周武王伐紂,訪道於箕子,箕子為陳《洪範九疇》,武王封於朝鮮,都平壤,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為民設禁八條: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為民,俗獨羞之,嫁娶無所售,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其田野都邑飲食以籩豆,有仁賢之化,其後孫朝鮮侯見周襄,而燕稱王,將東略地,亦自稱王,欲興兵伐燕,以尊周(室),大夬禮諫之而止,使禮西說燕,燕亦止不攻,後子孫稍驕虐,燕乃遣將攻其西,取地二千餘里,至滿潘汗為界,朝鮮遂弱。及秦並天下,築長城抵遼東,四十代孫否立,畏秦,遂(左月,右上匕,右下水)屬於秦。否死,其子準立,二十餘年而陳項起,天下亂,燕齊趙民愁苦稍稍亡歸凖,及盧綰為燕王,準與燕以浿水為界,及綰反入匈奴,燕人衛滿亡命聚黨千餘人,魋結蠻夷服,而東渡浿水,來居西界、為藩屏,凖信之,拜為博士,賜以圭,封之百里,令守西鄙。滿誘亡黨稍眾,乃遣人詐告準:漢兵十道至,欲入宿衛,遂襲凖,凖戰不敵,浮海南奔。 (臣等按)范曄曰:箕子違衰殷之運,避地朝鮮,施八條之約,使人知禁,邑無淫盜,門不夜扃,柔謹為風,道義存焉,省簡教條,而用信義,其得聖賢作法之原矣。涵虛子亦曰:箕子率中國五千人入朝鮮,其詩書禮樂、醫巫陰陽卜筮之流、百工技藝皆從而往焉。既至朝鮮,言語不通,譯而知之,教以詩書,使其知中國禮樂之制、父子君親之道、五常之禮,教以八條,崇信義,篤儒術,釀成中國之風,教以勿尚兵闘,以德服強暴,隣國皆慕其義而相親之,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國,故曰詩書禮樂之邦、仁義之國也,而箕子始之,豈不信哉! 衛滿朝鮮 衛滿既逐箕凖,據王儉城,會孝惠、高后時,天下初㝎,遼東太守約滿為外臣,保塞外諸國,無使寇邊,諸國欲入朝,勿禁,以故滿得以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真蕃、臨屯皆來服屬,方數千里,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又未嘗入覲,辰國欲入朝天子,又壅閼不通,(漢)武帝使涉何譙諭右渠,終不肯奉詔,襲殺何,元封三年,(漢武)帝遣樓舡將軍楊僕從齊浮渤海、左將軍荀彘出遼東討之,右渠(彂的矢改為攵)兵拒之,兩將圍城,戰不利,朝鮮大臣陰使人約降樓舡,以間之,左將軍急擊,樓舡欲就約,不戰,左將軍意樓舡反,以故不相能,帝以兵久不決,遣濟南太守公孫遂往征之,得以便宜從事,遂至,左將軍告,遂執樓舡,並其軍,急擊之,朝鮮相路人、相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相與謀,殺右渠降漢,遂㝎朝鮮為四郡,封參為澅清侯、陰為荻苴侯、唊為平州侯、路人之子最為涅陽侯。 四郡 漢武帝元封三年,討右渠,遂㝎朝鮮故地為樂浪、臨屯、玄菟、真蕃四郡。樂浪郡治朝鮮縣,蓋以右渠所都為治所也;臨屯郡治東暆縣;玄菟郡治沃沮城,後為夷貊所侵,徙郡勾麗西北;真番郡治霅言郡。初取吏於遼東,吏見民無閉藏,及賈人往者夜則為盜,俗稍益薄,犯禁浸多,至六十餘條,仁賢之化變矣。 二府 漢昭帝始元五年,以朝鮮舊地平那、玄菟等郡為平川郡都督府,臨屯、樂浪等郡為東府都督府。 三韓 馬韓 箕凖既為衛滿所攻奪,率其左右宮人走入海,居韓地金馬郡,自號韓王,其民土著種植,知蠺桑、作綿布,各有長帥,大者自名為臣智,其次為邑借,散在山海間,無城郭,有爰襄國、牟水國、桑外國、小石索國、大石索國、優休牟涿國、臣濆沽國、伯濟國、速廬不斯國、日華國、古誕者國、右離國、怒藍國、月支國、咨離牟盧國、索謂乾國、古爰國、盧國、卑離國、占離卑國、臣釁國、支侵國、狗盧國、卑彌國、監奚卑離國、古蒲國、致利鞠國、冉路國、兒林國、駟盧國、內卑離國、感奚國、萬盧國、辟卑離國、舊斯烏旦國、一離國、不離國:友半國、狗素國、捷盧國、牟盧卑離國、臣蘇塗國、古臘國、臨素半國、臣雲新國、如來卑離國、楚山塗卑離國、一難國、狗奚國、不雲國、不斯濆邪國、爰池國、乾馬國、楚離國,凡五十餘國,大國萬餘家,小國數千家,揔十餘萬戶,俗少綱紀,居處作草屋土宇,其戶向上,俗不重金銀錦罽,而貴瓔珠,用以飾發垂耳,其男子衣帛袍、履草蹻,性勇悍,讙呼力作,善用弓楯矛櫓。 辰韓、弁韓 辰韓在馬韓之東,自言秦之亡人,避後入韓,韓割東界以與之,立城柵,言語有類秦人,或謂之秦韓,常用馬韓人作主,雖世世相承,而不得自立,明其流移之人,常制於馬韓,地宜五穀,俗饒蠶桑,善作縑布,乘駕牛馬,嫁娶禮俗男女有別,行者相逢皆住讓路。又有弁韓,不知其始祖,屬於辰韓,辰弁二國各統十二國,又有諸小別邑,各有渠帥,大者名臣智,其次有險側,次有樊濊,次有殺奚,次有邑借。有巳柢國、不斯國、弁辰彌離彌凍國、弁辰接塗國、勤耆國、難彌離彌東國、弁辰古資彌凍國、弁辰古淳是國、冉奚國、弁辰半路國、弁樂奴國、軍彌國、弁軍彌國、弁辰彌烏邪馬國、如湛國、弁辰甘路國、戶路國、州鮮國、馬延國、弁辰瀆盧國、斯盧國、優中國,合二十四國,大國四五千家,小國六七百家,總四五萬戶。 權近曰:三韓之說,互有不同,然朝鮮王凖避衛滿之亂、浮海而南,開國號馬韓,至百濟溫祚立,遂並之,今之益州有古城,至今人稱為箕凖城,則馬韓之為百濟無疑矣。辰韓,新羅始祖赫居世所起之地,《新唐書》曰:卞韓在樂浪之地,又曰平壤古漢之樂浪郡,則辰韓之為新羅,卞韓之為高勾麗亦無可疑。《後漢書》以為卞韓在南,辰韓在東,馬韓在西,其謂卞韓在南者,蓋自漢界遼東之地而雲耳,謂卞韓在辰馬二韓之南也,崔致遠因謂馬韓麗也,卞韓百濟也,誤矣。 (臣等按)三韓所統七十餘國之名,見於陳壽《三國志》者如此,必非鑿空造語,而東史不傳,今不得考其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