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園集 (金貴榮)/卷三

卷二 東園集
卷三
作者:金貴榮
1935年
卷四

論重治壽聃等罪箚明宗五年五月十六日臺諫同箚

編輯

伏以。近日。天地失寧。災異疊臻。雨土晝暝。雉升正殿。前古所無之變。莫不畢見。上天仁愛之心。豈無所由而然也。殿下下諭中外。令盡言闕失。凡有血氣。孰不感激。第以求言非難。受言爲難。受之非難。行之爲難。殿下於言之微小者。雖卽採納。而至於是非明著。邪正判然之事。拒之愈固。臣等。恐殿下受言之實。有所未至也。況今人心不靖。異議橫生。此實關國家大事。而尙諉諸先朝舊臣。薄示輕譴。將何以鎭人心而答天意乎。

論陳復昌罪盈惡極箚庚戌五月二十二日。臺諫同箚。

編輯

伏以。陳復昌。罪盈惡極。而公論至今未發者。以其勢焰熾張。人莫敢開口也。今者。人心愈鬱。而乃激於臺諫之論。中外人心。莫不痛快。欣然相慶。不謀而同。是豈傳播隱微之事。尙可遲留顧思者耶。殿下旣不能明察奸回。使自縱惡。而及今罪人斯得之日。尙旦留難。疑慮於其問。以爲復昌或不然。而公論或不實也。臣等。不敢留待經日。卽以上下之共憤。爲殿下申焉。復昌傾邪反覆陰狡毒害之狀。不可殫記。其勢位旣隆。而人莫敢議其惡。則日畜無君不道之心。至於形諸言語。筆之衆見。略無忌憚。頃者。安名世被罪之時。外從公議。內寶曲護。以鄭順朋爲素所見知。私謁於其家。顯言力救。順朋出示金宗直詩集。以其時史臣等被罪事折之。不敢更言而退。此與大唱惟新。逆黨無罪之說。同一意也。至於館中宣醞之日。親承傳敎。而旋卽書於座上屛風曰。丁寧傳敎雖盈耳。醉則能忘大小爾。何此等與臺諫所謂譏侮慈殿。辱及殿下之語。同一意也。其所辱及之言。臣等。不敢忍言焉。往來彼此。恣爲反覆。乘勢報怨。伺時自謀。陽示爲國之諶。以釣訐直之名。豈有一毫爲上之心哉。堂堂聖朝。爲幺麼一奸人之所辱。豈不痛心哉。殿下不卽明斷。以謝一國。而反示顧惜之意。臣等。竊恐後日危亡之勢。迫在朝夕。而更無爲殿下言之者也。

論李逢春箚庚戌九月十五日。臺諫同箚。

編輯

伏以。乙巳凶逆之徒。事狀已著。在法罔赦。而訊不究竟。遽從輕律。無知下人。小違禁令。其情可恕。而擬以重律。輒以刑杖。用法輕重。俱失其當。臺諫之論事。不得不爾。而殿下牢拒至此。臣等之惑滋甚焉。李逢春等事。上下之痛憤。旣已顯發。罪關宗社。雖以殿下好生之心。決不可爲一凶喘而撓王法也。若光陵下人之請役寺僧。不過爲祀事援禮告之。而僧徒之陵轢。實有以激裕慶之怒。裕慶之怒。直怒僧而已。別無他意。則在裕慶情可恕。況其下人哉。無知服役之一賤民。只循往時之舊習。而誤犯今日之新禁。豈敢有輕蔑慈旨之心哉。如或有一毫輕蔑之名。則彼雖無知。亦知其罪抵必死。決至於杖斃而已。雖欲酌輕於回啓之日。必無反矣。於殿下欽恤之心。爲如何哉。伏願殿下。參照情法。快從公論。無使有失出失入之譏也。

論李芑罪惡箚辛亥十月二十四日。玉堂同箚。

編輯

伏以。近年以來。天變疊出。水旱相仍。國勢空虛。民生凋瘁。危亡之禍。迫在朝夕。雖使伊尹,周公。起而扶之。未能措手也。臣等嘗思致此之由。豈無所自由乎。屯田。軍國之所需。而廣占良田。以爲已私。防納。蠧民之奸術。而請囑州郡。以爲自利。官爵。國家之名器。而惟貨惟求。桃李盈門。良民。國家之所使。而私伴之多。至於累百。奪人藏獲。若固有之。徵索州郡。無有紀極。銓曹之長。小違其意。中之以辜。淸議之士。若論其失。置之於罪。日以日深。歲以歲深。人皆傍觀。莫敢開口。染習成風。將至於不可救藥。公論湮鬱而未洩。猶爲國有人乎。若不治如此之人。則自上雖欲挽回世道。豈可得乎。懲一礪百。其可緩乎。領中樞府事李芑。雖有莫大之功。亦有莫大之罪。國之空虛。民之困瘁。實由於此人之職競。臣等在論事之地。不敢不告也。

論內需司獘害箚甲子八月二十五日

編輯

天人一理。顯微無間。感應之妙。捷於桴鼓。禎祥妖孼。各以類應。無毫髮差也。臣伏見。近年以來。非常之變。可愕之災。非一非二。至於今年。旱蝗風水。竝作於一歲。遍及於八道。其爲災害之切迫。有甚於天妖地怪者。以殿下之明聖。其於宵旰側修之道。固無所不至也。以臣耳目所及言之。殿下之所以應天者。恐或未盡其實也。記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人君行事。固當一出於光明正大之道。苟於命令刑政之間。少有歉焉。則不得與三者參矣。臣竊觀內需司之所爲。蝃蝀於聖化者多矣。至於今。尤甚焉。設刑獄於內。而擅生殺之權。置農莊於外。而爲逋逃之藪。毀法而復他邑之戶。則賦役不均。平民受偏勞之苦。冒占而受堤澤之案。則侵奪元田。丘氓失高曾之業。起怨咨。傷和氣。豈不惻然有隱乎。而殿下未必不於是而辟焉。故訴怨之人。終至於殞命。監刑者之快私憤較然也。而殿下於憲府之箚。徒降解釋之旨。未有允兪之音。臣竊惑焉。漢臣諸葛亮有言曰。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先儒以爲深識治體。凡屬內庭之人有罪者。殿下獨不可付之攸司而治之乎。且聞之閭巷。其栲訊之事有曰。交結朝官。有識聞之。不能無疑。傳之者虛也。則固當解惑。若其信然。則近習之搆陷士類。未必非以此辭爲之階也。至有山林川澤與民共之者。王道之一事。而盡入諸宮之折受。故豪悍之徒。憑假威勢。凡海船所獵。指爲吾折受地之物。公然攘奪於中路。漁商失利。幾廢不行。市肆之上。海産踴貴。豈非平明之一疵乎。殿下自喪儲副之後。玉體未寧。仍停三接之勤。專意於保安聖躬者。蓋出於不獲已也。但臣之於君。猶子之於父也。父子同處一家。不見一日。則戀慕之情。自不能止。侍從之臣。不得瞻望天顔。已閱數序。下情之悶鬱。烏得已乎。倘於和平之辰。淸謙之暇。召經幄直宿之士。接以便服。賜以玉音。仍使之從容談論於前。則豈徒臣庶之感悅。其於宣暢聖懷。調攝宸侯之道。亦未必無少補雲耳。

論治六奸治黨與當嚴箚乙巳正月初四日

編輯

國家不幸。奸凶孼芽。植黨亂政。專擅威福。方搆不測之禍。遂肆無君之惡。幸賴祖宗默佑。輿論激發。元魁斯得。瓜牙亦伏。聖明洞照其狀。宜施兩觀之誅。而竟從寬典。止於流竄斥罷。當時之憤鬱不伸。但以國遭厄運。春宮新喪。上下慘慽。論者未盡。失刑之議。久而愈激。人心之懼。久而益甚。而臣民之所恃者。以殿下明燭其罪。去之不疑而已。豈料未踰數年。收敍之命。遽及於黨惡之人乎。況以元兇首惡。諉之愚妄。則其何以懲大憝而定國論乎。此下情之所以不能無憂於殿下之好惡也。大抵治奸當嚴。防禍當密。而罪六奸不以其律。治黨與不以其典。故出入自如。胥動邪議。窺伺淺深。冀遂奸計。時人或曰。克誠之儼然接賓客也。以有所恃而試物情也。或曰。李樑,尹百源。以椒房切親。締結宮禁已久。蓋將有復敍之端。或曰。李樑陳疏內。達以此其類之邪議紛紜雲。豈非國家安危之兆。邪正進退幾乎。伏願殿下。納公論而靖人心。杜奸窺而絶後禍。國家幸甚。宗社幸甚。是時。上雖知樑等之罪。不無眷戀之意。又沈通源。曲爲樑地。潛結宮人。使訟樑無罪。上意亦欲放還。朝廷凶懼。故兩司,玉堂請加罪。

初十日再箚

編輯

兩司以前日論啓被罪人之時。物議以失其輕重之宜。而又擧臣之箚辭。引嫌不出。當罪六奸。不以其律。物情憤鬱。久而愈激。故臣於箚論及之。大抵臺諫所論。取物情如何耳。苟有所聞。則隨聞隨論。亦其職也。何必紛紜數遞而後。盡其責乎。請大司憲吳祥以下。大司諫姜士弼以下。竝命出仕。

論李樑李戡尹百源等加罪箚乙丑正月十四日

編輯

人君之所以摠攬威福。維持國家者。以有公論而已。公論所激。不謀而同。而在上之人。不卽聽納。則國綱板蕩。人心沮喪。禍敗立至。可不懼哉。元兇巨奸。竊君威福之權。而釀國危亡之禍。神人共憤。覆載難容。此公論之久而愈激者也。罪人李樑。以陰凶之人。驟躋卿相。引進傾邪險詖之輩。布列權要。作爲瓜牙。恣行兇臆。上之爵賞。市爲己恩。國之刑獄。擅作已威。假託上旨。箝制朝廷。攘奪臧獲。陵劫士庶。僣擬服用而不憚。日肆陰醜而無忌。搆盤據之計。肆網打之術。使殿下孤立。而國勢日危。其爲惡極矣。人臣所犯。有一於此。猶足以顯示王法。況且俱有之乎。李戡。以豺虎暴戾之性。縱狗彘淫穢之行。締結李樑。作爲腹心。假狐鼠之勢。恣鷹大之齧。敎誘凶謀。指畫陰計。嫁禍朝廷。搆陷士林。尹百源。以鬼蜮之資。濟虺蛇之毒。憑托窟穴。冀售報復。常懷忿懟之心至發怨恨之言。邀聚黨援。晝夜搆捏。期致覆亡之禍。二人之罪。與樑無異。當初。公論之發。實由於宗祀之默佑。而尙示寬典。只命竄黜。所當戴罪屛跡之不暇。而負首惡者。留連都城之外。探覘朝廷之意。其就道任意行止。占八大家。而率養衆妾。飛簡列邑。而微索不厭。其縱恣無忌甚矣。魑魅之禦。豈足以懲其罪哉。黨惡之治。王法所謹。而罪不以律。故至今人心不定。邪議橫生。若不明正其罪。以懲誤國亂政之惡。厲階之成。實基於此。公論之愈激。不得不爾也。伏願殿下。亟從公論。以快輿憤焉。

論公論不可沮抑箚乙丑正月二十七日

編輯

國家所以維持者。人心也。人心之所以依賴者。公論也。公論激發而沮抑之。則人心無所依賴。此非國家之福也。有言責者。盡其官守。是其職也。在論思者。補其闕遺。亦其責也。而迫於嚴切之辭。不免泯默而退。不知國事之終何如也。載筆之臣。官居近侍。而所言者公論。喉舌之地。職在出納。而所重者惟允。殿下或以爲好生邪議。或以爲未知其可。臣之惑滋甚。天下未有兩是雙非之理。藝院之所陳者。卽臣之所陳也。喉舌之所論者。卽臣之所論也。若以藝院之所陳者。指爲邪議。喉舌之所論者。指爲不可。則殿下之所謂正所謂可者。果在何所耶。無君逼上之於討罪除惡。孰爲正。孰爲邪。朋黨亂政之於忘身進言。孰爲可。孰爲不可耶。王言一出。四方咸聆。好惡靡定。群邪啓心。臣固知殿下之此言。或出於文字之偶然矣。百僚之多。萬民之衆。不可家喩而戶說。則豈能盡知聖意之所在乎。殿下倘於燕間之夕。一加自念。則其必有惕然者矣。一言喪邦。以莫違爲戒。殿下之所念者。正在今日。伏願殿下留神焉。

論緇髡橫恣箚乙丑三月十五日

編輯

近年以來。緇髡之流。挾勢橫恣。陵辱朝士。歐打儒生。無所不至。而諉以迷劣。治之不嚴。故其勢益張。莫敢誰何。嶺南之變。未必非國家釀以成之也。簡諸宰相之列。付以方面之任。國家之倚重。而至於推鞫僧徒。則慮其不明。不使究竟其獄事。其於輕重。不已失乎。儒生之讀書山寺。非今伊始。其在先王朝。賜暇之員。亦令任棲精寺。以做其業。此亦作人之一事也。今者。諸山之寺。遍名以內願。負笈之流。絶跡於其間。已非美聞。而監司因自前流行之規。試取一道之儒。都會而隸業焉。則非儒生失道之缺也。而至於歐打。是輕方伯也。方伯。殿下之所委寄。而敢輕之。是輕朝廷也。其爲罪也不亦重乎。殿下不信異端。而所右者常在於僧徒。扶植斯道。而所沮者多在於儒生。視聽疑惑。不無其端。而徒久居之民。空廢寺之基。言官交爭。尙未蒙允。無怪乎中外之愈惑也。至於內需司之司。只爲內用而設。近日之獘。大累聖治。命令刑獄。自作一門。不申該司。任行京外。故背主者視爲淵藪。盜賊者托爲窟穴。甚至拒敵官軍。罪犯叛亂。而特從示減。終免原律。刑政之失。莫大於此。版圖之民。何所懲乎。去冬以來。陰陽失節。恆寒之餘。東海春氷。災咎之應。雖不可的知。而天之譴告。豈徒然哉。應天之失。不在於文。此誠殿下反顧行事。轉災爲福之秋也。伏願殿下留神焉。

再箚乙丑三月十六日

編輯

臣伏覩昨日下答之辭。物情如此。人命不可惜也。又曰。人君不重人命。徒以殺戮爲刑之本。則未知其可也。臣不勝殞越。臣雖無狀。待罪論思之地。欽仰好生之德。豈敢以殺戮啓之哉。冶亂之用刑罰。如攻疾之不可廢藥石。故制爲常刑。以齊不率之民。古之聖王。豈忍於刑戮而爲之哉。懲一礪百。碎以至碎。有罪罔赦。刑期無刑。無非輔治之術。而皆本於愛民之仁心也。近年以來。僧徒縱恣。挾勢陵轢者。比比而起。蓋出於諉以迷劣而不治也。嶺南之僧。今又經釋而不問。則後日之獘。必有甚於今日。故欲依本道監司之狀啓。推其首末。審其輕重而處之。非欲直治於死地也。監司受委寄之重。奉欽恤之旨。亦豈敢不辨而遽加嚴刑哉。儒生呈狀之辭。雖不能保其盡實明聽。而酌施有司存焉。而慮其涉於不明。徑照未竟之獄。是益張緇髡之勢。而重挫縫掖之氣也。物情之未便。實出於此。豈以人命爲不足惜也。淸洪亂民。據其窟穴。多聚無賴。藏匿殺主之奴。招納叛將之卒。法司之令不能行。兵使之威不能制。至於朝廷命捕之時。悍然執兵以抗。有同敵國然。此誠近古所無之變。而國家之所深羞也。殿下好生之德。雖及於脅從之徒。竝與已服之魁而免之。刑政之失。莫大於此。橫暴之徒。恬不知懼。叛亂之心。將自此益張矣。臣之所論。出於共憝之情。不能自已。非不重人命而導之以殺戮也。梁武帝於叛逆之事。覺之。亦泣而宥之。由是。白晝殺人於都街。公然剽掠。有罪亡命。匿於主家。有司不敢搜捕。其慈仁則至矣。而終無救於亂亡。行姑息赦有罪。豈好生之實德哉。書曰。有言逆干汝心。必求諸道。伏願殿下垂察焉。

請斬普雨箚乙丑四月二十五日

編輯

略曰。賊僧普雨。素以奸譎之資。濟以妖誕之術。譸張禍福。蟊賊國家。恩威旣極。詭計得遂。甚至廣占窟穴。裒聚其徒。而安受僧王之號。新搆方丈。寢處其中。而名以三聖之殿。太行大妃。以英明聖神之資。非不知異端之爲誣。而幺麼一髡。假以名號欲有統領。而已廣張罪福。大設道場。督辨宮闈。內儲垂竭。更爲凶謀。益生狡計。固索不能支之費。強勸不敢爲之事。不過責以難行。爲後日之地耳。以大行大妃爲國之誠。寤寐經營。僅足爲數。黽勉齋沐。以行其計。而雨乃張皇意氣。益肆詭誕。擅造乘輿。以爲迎駕之狀。僣設幄坐。以爲禮佛之儀。鼓吹法仗。無不備具。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雖行斧鉞之誅。不足以治僧賊之罪。伏願殿下。亟正其罪。昭施邦刑。以快神人之憤。以答天地之怒焉。

論公論不可抑衆情不可遏箚乙丑五月十一日

編輯

伏以。人君之處心行事。一出於光明正大。而無曖昧偏係之失。然後衆心洽而國脈固。倘或一念失正。係於偏私。則發號之際。必失光明之體。接言之時。必著訑訑之色。上下不孚。紀綱墜地。終至於塞言路失人心。而國非其國矣。豈不大可畏哉。臣濫侍近密。旣非一日。固知殿下之德。已造淸明無累之域。而考其處事之跡。則有未洽於衆情者多矣。公論不可抑。而反或拒之。衆情不可遏。而反或沮之。百源誤國之罪。合置重典。而只因姑息之遺敎。遽有移配之命。賊雨通天之罪。死有餘辜。而不信中外之公言。每示曲護之意。言官之爭。將公論也。而天聽邈然。韋布之疏。爲國賊也。而嚴辭累加。自古以來。安有違公論怫羣情而能保其國者乎。有司粟帛之儲。所以備國用也。而私入內需。散之於供佛之地。以國君私內儲。尙爲政治之累。況以爲供佛之用乎。審擇山陵。所當責成於宰臣。而私遣左流。先卜其兆。縱諛邪誕之徒。蠱惑人心。已爲不可。況以荒怪之說。使與於國家大事乎。一國方論賊雨之罪。而檜巖之僧。非徒略無忌憚。挾勢縱凶。至於羣劫村閭。戕殺人命。豈無釀成而然也。殿下之處心。未免偏係之私。殿下之行事。有乖正大之義。故公論鬱抑。而朝廷無所恃。紀綱板蕩。而奸凶無所懲。未知國事之終何如也。況今變異薦見。一夜地震。京外皆然。地坼水湧。平安道祥原郡。岩石墮落田中。地坼成穴。穴中紅水湧出。前古罕聞。天之譴告。豈無所以。伏願殿下三思焉。

論尹元衡罪惡箚乙丑八月初三日

編輯

自古。小人之禍人國者不一其轍。而常由於假寵爲勢。恃功自恣。及其志滿意得。富貴已得。則陰蓄朶頤之心。盛張震主之威。終至於不奪不厭。而國之亂亡隨之。可不怪哉。領議政尹元衡。本以凶邪貪濁。憸狡險毒之人。恣國舅之勢。藉衛社之勳。竊殿下之威福。以爲恩怨之地。聚四方之賂遺。以爲封殖之資。權傾人主。富將王室。一國之人。知有元衡。而不知有殿下。使殿下孤立於上。徒擁虛器者。積有年紀。而朝廷上下莫敢誰何者。以其氣焰熏灼。而震疊之威。自足以箝人之口也。眷遇日隆。而爵位益崇。則跋扈之惡。老而愈甚。脅制君父之尊。干預宮禁之事。操縱伸縮。惟意所欲。其罔上之惡。亂政之罪。固不可枚數。官爵。朝廷之公器。而除目之下。類皆交賄之徒。刑獄。國家之常典。而出入之際。多以貨賂而免。八道徵輸。陸海相望。濱海沃壤。遍爲私占。郡邑之倉儲。板蕩殆盡。生民之膏血。浚剝無餘。邦本已瘁而不恤。國脈日削而莫救。方且廣置甲第。連亘街坊。珍財寶貨。在在充溢。縱其豪奴。劫奪田宅。甚至於掠人之妻。戕人之命。而監司守令。亦無如之何。則其縱恣之狀。擧此而亦可知矣。提管各司視如一家。僕隸之屬。服役如奴。赴京驛官。公然指使。販貿唐物。有同商賈。至於視物價之低昂。而開市私門。利防納之倍蓰。而營爲已私。爲人臣者。有一於此。足以亡人之國。而況小人之惡。皆兼而有之。則豈可一日容於朝廷之上。以釀他日無窮之禍哉。伏願殿下。亟從公論。以慰輿情焉。

請大司憲以下竝命出仕箚乙丑五月初八日

編輯

伏以。兩司以尹元衡之妾許通改正事。論啓之際。措辭不察。引嫌不出。文字之間。則雖不分明。而主意則本在於正嫡妾之分。此豈至於有所失乎。況金氏被毒之事。閭巷之傳聞有先後。初因所聞而啓之。亦非有失。請大司憲李鐸以下。大司諫朴淳以下。竝命出仕。

陳獘八條疏甲子六月初十日

編輯

臣伏覩。殿下卽位以來。臨深履薄。克自抑外。內而修身。無甚失德。外而爲國。無大闕政。然而天不悔禍。前星告凶。災孼荐臻。喪亂弘多。閉塞之月。雷電以雨。沍陰之節。沈霧四塞。至於星宿之妖屢現天文。山野之獸坌集都城。時虎豹恣行都城是何可愕之變。發於勵政之日。以貽殿下之憂勤乎。殿下以天之譴告。引以歸之於已。至下惻怛之敎。冀聞謇諤之言。一國臣民。孰不感激。然而數月以來。未聞有忠直之士。犯雷霆之威。忘鼎鑊之危。直斥君擧之道。悉陳朝廷之失。是豈縉紳之間。擧皆諂諛之徒。巖穴之中。一無藏修之輩而然也。往者。草萊之臣。誤犯觸諱之語。則不假優容。而責以嚴辭。指曺植之疏耳自之官。一進彈文之直。則不見採錄。而示以厭意。訑訑之色。足以拒諫。萬鈞之下。誰得以盡言。人懷仗馬之戒。習成金人之默。唯唯之說。日進於左右。諤諤之爭。日遠於千里。殊非盛世之美。豈無識者之憂乎。方今之事。可言者多矣。姑以時病之急者而條陳焉。紀綱。不可以不立也。人君之所賴而存也。國家之所恃而安也。臨民之本。無此則不張。出治之源。舍是則末由。人君摠攬於上。而臣民奉行於下。如腹心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枝葉。令出而民從之。法立而民畏之。號令於殿陛之上。而振動於千里之外。近者。威福下移。多姑息之政。命令不行。有因循之病。漸就於陵夷。終歸於渙散。百僚慢而不奉令。小民頑而多犯法。至於身在罪網之中。不知王法之可畏。橫恣鄕邑。擅殺無辜。指陳復昌殺人之事遲回道路。不卽就敵。指李樑李戡。則殿下之紀綱。不幾於不振乎。伏願思其所以致此之本。而反求於殿下之一念焉。宮禁。不可不嚴也。深宮固門。閽寺守之。使外言不入於閫。內言不出於閫。所以嚴內外之分。而杜干政之漸也。宮壼嚴然後家道正。內外隔然後國政修。誠以近習之昵。人情所慢。而無箴警之益。有褻御之便。一有非僻之言。得抵其隙。則因緣攀附之路開。浸潤膚受之譖入。遂至交結內外。竊弄威福。以紊朝政。自古小人濁亂朝廷者。未有不通宮禁而能致者也。宮禁事。臣固不得知之。內間之言。或播於外。則外間之言。安保其不達於內也。除目未下。而得失先知。編文未降。而閭巷先聞。以至斜封或下於決訟。內旨或降於除職。都下喧傳。遠近皆知。豈不爲聖德之累乎。伏願思其所以致此之源。而反求於殿下之一念焉。士氣。所當振也。國家之棟樑。治化之本源。天下之治亂繫焉。風俗之汚隆判焉。帝王之治。莫不以振士氣爲先務。渝靡成習。則美新侫隋。而曾不知恥。節義相尙。則折首剖心。而視之如歸。士氣之於國家。其重如此。則振作之道。容可忽乎。姦臣指李樑等秉鈞。怙寵專恣。上而眩惑聰明。下而竊弄威福。國家之勢。岌岌殆哉。而無一人忘身殉國。直言正論。以斥其姦。今之士氣。可痛也已。嗚呼。一蕩於亂政之禍。指戊午,甲子兩年之事。再搉於僞學之謗。言己卯年之事戊午,甲子,己卯之歲。正賢士誅戮殆盡。士林之禍。未有如此之酷。斬刈於萠芽之初。壅閼於浚源之餘。馴致萎薾。日就不振。脅肩獻諂。搖尾乞憐。甚至於通完席之議。而爲自明之路。指高敬命等洩朋僚之言。而陷不測之地。指尹仁涵士習之渝。一至於此。將何以爲國。轉移之幾。在於殿下之一念。伏願殿下留意焉。廉恥。所當礪也。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旣張。則國家治安。四維不張。則國家亂亡。廉恥之於國家。其關如此。則勸礪之方。容可緩乎。朝廷之上。未聞淸謹之行。列邑之中。無非聚斂之臣。貪饕之風長。利祿之心勝。誅求無厭。賄賂公行。船運陸輸。輻湊於權勢之家。頭會箕斂。民困於掊克之手。至於官家之堤。或爲私門之占。丘民之物。盡入高明之室。而媚權附勢之吏。傾大無之穀。竭殘民之力。播種耘獲。無不從欲。國儲曰耗。民力漸瘁。貪風之害。一至於此。將何以爲政。丕變之機。在於殿下之一念。伏願殿下留神焉。興化之要。莫大於敦俗。先自朝廷。而達於閭巷。必由京師。而遍於四域。如風之動。若草之偃。仁讓貧戾。惟君所好。朝無善政。民焉取則。放僻奢侈。踰分越禮。第宅過制。而凌雲之搆。僣擬宮觀。飮食若流。而方丈之饌。日費萬錢。奢侈之習。始於卿相。而渝薄之俗。成於遠近。傾財而侈婚媾之禮。破産而美衣服之餙。獘俗靡靡。人心益渝。以致爭利之不絶。獄訟之多端。鄕無孝睦之行。國有陵僣之患。蔀民謀其邑宰。輿僕蔑其官師。一有剛明之人。欲盡職分之事。陷之無妄。敗不旋踵。故居官者隨行逐隊。悠悠度日。任事者取容苟免。隨其指嗾。國俗至此。可爲流涕。伏願殿下。反求於一念之間。以立道齊之本焉。爲政之道。莫急於任官。官得其賢則庶務熙。任或非人則百事廢。難愼於進退。可以致和一之功。辨別其淑慝。可以無混雜之患。進退之柄。雖出於上。而辨別之任。實在於下。蓋人君深居九重。羣下之臧否。有不能周知。故薦擧賢能。屬之於宰相。任官授職付之於銓曹。以人事君。宰相之職。擧爾所知。不得不爾而京外之官。苟有其闕。窠窠而請之。政政而言之官至於萬戶,僉使。亦有定價之譏。其所擧用。豈盡賢材而相知者哉。驟陞階級。門蔭居多。啓授貂蟬。武夫爲先。攀附者有躐進之榮。恬退者多沈滯之苦。請托門開。桃李蹊成。仕路安得而淸。職務何由而理乎。名器至此。可爲太息。伏願殿下。反求於一念之間。以淸用捨之源焉。學校。所以育多士而興風化也。作新之本。繫於人君。而敎誨之方。在於師長。內而學宮。外而鄕校。養育之規。非不至矣。而章甫之徒。趨向失正。惟習句讀。以窺靑紫之媒。務爲輕肥。不知藏修之道。自售於公薦。干謁於權門。羞惡掃地。禮讓何居。國學如此。外校可知。首善之地。敎養所關。而皐比之坐。率非其人。非老病之人。則必是時望所不與也。何以責師道之重。而望作成之效哉。伏願殿下。躬行心得。以盡導率之實焉。賦役。所以贍國用而用民力也。民惟邦本。政在養民。先王寧損於上。藏富於民。以時使之。用之不困也。惟正之供。取之有節也。今者。推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制賦有恆。役民有時。法非不詳。而正賦之外。科斂多目。無名之役。不計民時。權貴之家。連阡聚丁。而不知徭役。內需之民。隣庇護族。而逋逃寔繁。十室之役。兼之於一室。百家之賦。督之於十家。轉輸纔訖。而鞭朴之刑繼至。奔走未已。而拘囚之困是極。公門少推恕之吏。而號令急於星火。田野失耘耔之期。而性命委之溝壑。山陵之役。民力已困。畿甸之稅。倍於往時。哀我窮民。其何能穀。寺剎之供。祈禱之費。每諉以內需之物。不繫於經費之路。內需之財。非神運鬼輸。則非出於民者乎。內間別進之事。權輿於戚里之門。濫觴於攀緣之人。求邑之初。先問其可辦。赴任之後。徵斂之無藝。公然出令。目爲內進之需。假託營私。重困失業之民。欲以市恩於己。祗以歸累於上。豈不痛哉。伏願殿下。薄斂省費。以恤民生之隱焉。凡此數者之獘。皆當今之況痼。上足以召仁愛之警。下足以致危亂之階。而上下恬然。莫之知救。丁寧咨訪。反歸於循例文具。達明謀猷。不過爲塞責之路。故常滔滔泛泛。日以益深。臣未知厥終之何如也。嗚呼。桑林六責。大雨千里。宋景一言。熒惑退舍。災咎有像。上下皆知。恐懼交修。無貳爾心。是亦格王正事之一助也。太史一奏。政院重封。時有星變。尹元衡戒以勿爲傳播外間妄語事應。燮理之大臣。不與聞焉。討論之侍從。不得知焉。祥不知祥。妖不知妖。昭昭之天。眇眇之人。判而爲貳。恐非修德弭災之實也。天人之際。間不容髮。感應之理。捷於影響。求之於在己之天。以感在彼之天。先之以一人之心。以正萬民之心。則何災之不消。何獘之不革乎。戒謹於危微之幾。操存於出入之時。絶去偏繫之私。恢擴光明之體。不惟敬飭於廣庭之對。而益嚴於燕閑之居。不惟兢業於處事之際。而尤謹於獨知之地。眞積力久。習以成性。則殿下之心一正。而朝廷莫敢不一於正矣。好惡旣得其正。則用捨不失其宜。明明布列。恪恭乃職。廟堂無伴食之誚。朝著絶銅臭之譏。則殿下之朝廷一正。而萬民自不得不歸於正矣。嗚呼。萬化之本。惟在於正心。一德之明。莫切於講學。時敏之功。有所間斷。則九仞之績。虧於一簣。天理未純。而人慾或肆。寒曝不一。而怠敬以判。殿下自初勵精。勤御經筵。講劘義理。沈潛聖訓。典學之功。蔑以加矣。然而擇善或患於不精。信道未免於不篤。聰明之聖。或蔽於權奸。修齊之德。或累於近習。嚬笑不愛。而是非或眩。恩威靡常。而好惡或舛。殿下精一之學。恐有所未盡也。朝夕納誨。旣無傅說之賢。左右拾遺。亦之汲黯之忠。使殿下緝熙之功。致有間斷之疵。則臣之罪亦大矣。君子之學。不吝於改過。帝王之治。莫貴於有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克終允德。萬世有辭。伏願殿下。不苟於章句之習。不分於詞章之末。允協於克一。而勿爲詖遁之所惑。收功於純缺。而勿爲優遊之所害。則殿下之學。日就於高明。而篤恭之效。自底於參天地而贊化育矣。臣以無似。待罪言地。駭目時艱。敢效一得之愚。勿以迂遠而視之尋常。一賜乙覽而留神焉。則其於修已敬天之道。豈無萬一之補乎。

陳獘十二條疏乙丑十月初十日

編輯

伏以。殿下以有爲之資。居可致之位。內無聲色之玩。外絶遊戲之好。勵精圖理。不遑暇食。太平之治。指日可待。而不幸權倖作孼。奸兇擅命。螮蝀淸明。茶毒生靈。太阿倒持而不自覺。上澤壅遏而不下流。使殿下願治之心。迄未見效。使殿下克紹之業。幾於忽諸。所賴上天陰騭。祖宗默佑。公論自激。睿斷不疑。六奸李樑,李戡,尹百源,權信,李翎,愼思獻。被竄於前。元兇尹元衡見逐於後。輿憤一洩。萬目欣覩此正殿下當大變革之時。有大驚動之心。而向來二十年掣肘權奸者。宜一切改絃易轍。棄其舊而新是圖也。然邦本已搖。而存者無幾。國脈就削。而不絶如綫。今欲轉累卵之危。奠安盤石。回旣倒之瀾。滙爲安流。其設施注措之際。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也。嗚呼。否往泰來。時不可失。實我殿下反始更端之一大機會。而天命之去就。人心之離合。正在於今日。今日之所當先務者。臣謹爲殿下籌之。臣聞傳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好惡者。出於人情之本然。而志意不定。則守善而或移。義理不明。則多聽而易惑。出入乎公私之間者。鮮有不失其正者。必也。好善而如好好色。惡惡而如惡惡臭。朝廷之所共是者。是之。所共非者。非之。不以一己之私意。爲之取捨。君志定而天下之治成矣。今者。權奸一去。萬姓同歡。是殿下之好惡。卽民之好惡。唯仁人。能好人。能惡人者。此也。然而是非或不明。取捨或不定。則因循歲月之久。浸潤譖愬之來。尺務之障。一指之蔽。難保其必無此理。則安知所好者變而爲惡。所惡者變而爲好。終至於怫人性而災必逮乎。人心惟危。措捨無常。一念之差。天壤爲之易處。可不懼哉。伏願殿下。明義理定志意。以保好惡之終始。臣聞易曰。以內君子外小人爲泰。內小人外君子爲否。泰者。通而治也。否者。閉而亂也。邪正之進退。治亂之所田判也。蓋光明正大。疏暢通達。惟義之從。不爲苟合者。必君子也。回互隱伏。倐閃狡獪。惟利所在。阿意取容者。必小人也。故君子難親而易疏。小人易進而難退。唯明主。能辨其此正彼邪。去之勿疑。用之勿貳。今者。權奸一退。朝廷相資。是殿下邪正之辨。有如明鏡之洞照。君子道長。小人道消者。此其時也。然而奸邪之徒。其心險。其計巧。千態萬狀。而人莫能知。旁蹊回徑。而人莫能禦。乘其偏聽。入於左腹。未必不有其隙。則安知不以正爲邪。以邪爲正。終至於進退失宜。降其國於暗昧乎。以況前者雖祛。後者可畏。惟在聖明辨之於早。折其奸孼。任老成爲腹心。以除蔽擁之姦。不亦宜乎。伏願殿下。辨曲直審用捨。以謹邪正之道。臣聞書曰。惟治亂在庶官。王者設官。以待賢能。非苟取充位而已。隨其才器之長短。責其職任之閑劇。一命之士。無非愛物。百司之吏。皆得其人。然後庶績其凝。冶道以立。近年以來。公道板蕩。仕路混濁。不爲官擇人。唯爲人擇官。以請囑之親疏爲智愚。以折簡之高下爲賢不肖。銓曹爲執簿之官。王爵爲營私之具。甚至於身事霍家之奴。而齒於衣冠。乞哀東郭之間。而驕其妻妾。名登薦書者。半是癡騃之童。旅進朝行者。率多頑鈍之輩。癏官病民。無所不至。妨賢害治。莫此爲甚。今者。權奸旣除。庶政一新。誠宜恢張公道。絶去私謁。汰其趨競者而去之。引其恬退者而庸之。則明明在朝。穆穆布列。不獨專美於前世矣。伏願殿下。杜請託之門。以淸仕路。臣聞管子曰。禮儀廉恥。國之四維。人無廉恥。馬牛而襟裾。國非禮義。諸夏而夷狄。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孰不知非義之不可取。無恥之爲可鄙。外誘易蔽。隨時所尙。積習難革。終無所不爲。爲人上而導率風化者。可不愼哉。近年以來。大防一毀。澤滓橫流。公卿倡之。士大夫效之。始而驚。中而怪。其終也恬若固有。古以關節爲煩。今焉臧獲之必取。古以苞苴爲恥。今焉田宅而無厭。流俗靡靡。向下而益渝。此何等世道。而忍見於昭代耶。今者。權奸去朝。宿獘無留。誠宜滌其舊染。咸與維新。嚴贓汚之法。奬淸白之節。則捐金於谷。投璧於淵。不獨專誦於古人矣。伏願殿下。礪廉恥之道。以抑貪風。臣聞記曰。內言不出於梱。外言不入於梱。蓋國之本在家。家不理。則國無以治。閨門斬斬。內外有絶。然後本源得其正。而治化可以達矣。不然。肘腋之親。易於干寵。姻婭之屬。藉以市恩。陰邪有所寅緣。讒說得以恣行。君心易溺。國事曰紊。未知今日苞苴不達耶。女謁不行歟。禁掖之事。外臣所不敢知。內人諺書。至傳於桑門之遠。則據此一事。決知其宮庭之不肅矣。因仍苟且。不革此獘。則瑣瑣之徒。傍窺側睨。殿下之一動一靜。外人無不知之。而況權奸退伏。曰何間隙。交通婦寺。探試淺深。潛移暗奪。一爲所撓。則後日之患。有不可勝言。伏願殿下。肅宮闈以整內治。臣聞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尊卑不可有踰。貴賤不可易位。此所謂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者也。名分一紊。則禮法隨毀。賤妨貴。庶凌嫡。其流之獘。必至於臣僣其君。不奪而不厭矣。頃者。權奸怙寵。誣罔君上。至以淫穢之妾。濫竊夫人之號。使祖宗金石之典。一朝墜地。冠屨倒置。誠非細故。而不賜改正。是區區之名分。殿下自毀之也。偪以生僣。漸不可長。人紀滅裂。王綱陵夷。則干名犯分者。接踵而起。國非其國。而亡無日矣。伏願殿下。正名分以絶陵僣。臣聞生民之休戚。係於守令之賢否。得其人。則一邑之民受其惠。不得其人。則一邑之民被其害。貪暴之極。甘死於猛虎。撫字之勤。頌戴爲父母。故先王務擇臨民之長。專爲字牧之任。使之安於田裡。而無愁歎之聲。今之民生。可謂戚矣。貪官暴吏。發跡於權貴之家。竭其財力。以應微索。專務已肥。遑恤民瘠。群羊一狼。恣其啖食。加以水旱連仍。徭役煩重。哀我無辜。於何從穀。今則權奸見黜。民害漸祛。如出水火之中。僅延呻吟之命。若不以慈詳愷悌者。爲之附循。則鎖尾孑遺之殘民。更無蘇息之望矣。伏願殿下。擇守令以恤民隱。臣聞將者。三軍之司命。將非其人。兵不爲用。必也。與士卒同甘苦。結之以仁愛。敎之以操鍊。節其勞。使有餘力。養其勇。以待可用。然後士卒之視將帥。如子弟之衛父兄。以守則安邊固圉。以戰則摧堅陷陣。無不如志矣。今之民生。可謂困矣。處置三邊。節制水陸者。率皆權門廝隸之徒。諧價輸錢。甚於晩唐之債帥。擊牛饗士。未見趙北之良將。剋剝是急。撫養餘事。加以南倭有悖慢之語。北戎著陵侮之漸。綢繆之策。其可緩乎。今則權奸已迸。人皆思奮。若不罷黜麤悍。奬拔智勇。則邊上士卒。將盡於侵毒之手。而塞外夷落。永絶款附之心矣。伏願殿下。選將帥以撫軍卒。臣聞災變之作。民怨召之也。窮閻蔀屋之民。困於賦斂之苛。迫於隣族之逮。豪勢之所侵陵。猾吏之所誅求。結寃含憤。無所控訢。叫號於深山僻野之中者。不知其幾。而加以內需開投托之門。而逋逃是萃。僧徒藉兩宗之勢。而戕殺無忌。至於權奸竊柄。斂怨爲德。張其氣焰。而坐奪民田。縱其悍奴。而橫行列邑。掠人妻女。焚人廬舍。民不聊生。十室九空。村落蕭然。有同亂政之時。豈不傷天地之和。而召水旱之災乎。嗚呼。乖氣致異。和氣致祥。東海有孝婦之寃。而三年大旱。眞卿決平原之獄。而大雨隨之。感召之理。無毫髮差。伏願殿下。伸寃枉以盡弭災之實。臣聞奢侈之害。甚於天災。蓋縱欲必歸於濫觴。怙侈必至於滅義。耳目口鼻之欲無窮。而驕淫矜誇之習易成。悖禮亂法。糜財蕩業。小則覆其家。大則亡其國。豈不大可畏哉。近年以來。奢麗成風。上自公卿。下至士庶。飮食無度。衣服無章。倡優之賤。而身被錦綉。販賣之徒。而口厭梁肉。章縫而遊庠序者。輕肥是尙。冠帶而立朝行者。華靡相加。加以權奸久據具瞻。務極奢僣。獘毀風化。聯坊甲第。侔擬乎宮關。列案珍羞。倍蓰於內需。識者寒心。豈非賈誼之流涕而已哉。嗚呼。大臣有脫粟之節。則天下以膏粱爲羞。宮中有大練之餙。則天下以羅紈爲羞。轉移之機。只在於躬行以導迪之耳。然由儉入奢易。而由奢入儉難。伏願殿下。禁奢侈以示崇儉之德。臣聞忠言。人主之藥石。士氣。國家之根本。言路開。興王之祥也。士氣振。治世之象也。故明主。優容而培養之。庸君。拂跡而摧折之。治亂之分。實係於此。夫以剛大之氣。必寓於忠直之論。始有所樹立焉。若忠言不見用。則義氣無所寓。不至於委靡。則必至於過激。然寧失於激。不欲其靡。西京之季。東漢之末。可以鑑乎。近來。公論繼發。奸兇踵去。言路塞而旋開。士氣餒而不振。第以妖僧逭誅。擧國同憤。至於遠方韋布。坌集闕下。刳肝瀝血。盡言不諱。亦見殿下從前扶植之力。而牢拒至此。臺諫論執。大係國是。而經旬伏閤。亦未蒙允。此謂訑訑之色。拒人於千里。國家之元氣。豈不沮喪哉。伏願殿下。開納直言。振作士氣。臣聞天下之事雖多。而應之必有甚要。人君以眇然之身。御萬幾之煩。不必規規於事爲。察察於細鎖。唯在摠攬權綱。責成群工。端冕凝旒於九重之上。而風行草偃於千里之外矣。君逸於上。臣勞於下者。正以此也。殿下明目達聰。兼視廣聽。加以至誠克勤。日昃不暇。些少之務。或侵有司。不急之事。動煩聖慮。恐非罔知庶愼之道。而況方在哀疚。玉候屢愆。切宜淸心息慮。順養精神。玩經觀史。涵泳義理。要使出治之源。常爲澄澈。而接物之際。自無膠擾之患矣。適起居之宜。保其身體。責委任之專。效其職事。則心逸日休。可享康寧之福。簡以御煩。自無叢脞之獘矣。伏願殿下。摠攬權綱。安保聖躬。嗚呼。凡此十有二條。無非今日之切務。而皆殿下之所當警動自省者也。殿下誠能勉強力行。如上所陳。則身修而家齊。家齊而國治。帝王之能事畢矣。其所以行之之本。則只在於殿下之一心。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百官正而四方萬民莫不一於正矣。臣以無狀。待罪論思。適値去奸之日。亦一爲政之初也。惓惓愛君之誠。不能自已。敢獻一得之愚。冀裨維新之治。伏願殿下垂察焉。

陳獘八條疏後解釋啓

編輯

啓曰。以小印字踏下。稱內殿之旨。有行於外間。曩時。此言頗騰於閭巷。臣聞之已久。雖不能的知其眞僞。於臣子聞見。極爲未安。意以爲內殿所不知之事。而或有中間假託行私之獘。有之則可防其獘端。無之則何累於聖德。故直以所聞。及於陳獘之末矣。且帝王之學。非如學者講習文字之勤。留心於義理之源。眷眷不忘於懷。是乃典學時敏之功也。故於疏未及之。而今承上敎。不勝惶恐。臣冒忝言論重地。言不能取信於上。至於下問。在職未安。請遞臣職。

再啓

編輯

初十日。臣辭避之時。以備忘記答之曰。欲爲詳識。問之之意也。烏府悉陳無隱。可知也。臣未察下敎之意。以謂當初下問之意也。仍傳曰。假託之事。必有所聞。自上欲知之。故更問之耳。臣不能詳察下敎之意。妄以爲解釋備忘記未盡之辭。不爲回啓。以至更問。臣不勝殞越。但臺諫之耳目有限。必待親見躬聞。然後論之。則安有可言之事乎。故苟有風聞關於政治者。言之不諱。以盡耳目之責。宋仁宗時。張堯佐爲宣徽使。御史唐介以爲出於內旨。抗言爭之。仁宗諭曰。除擬初出中書。唐介轉劾文彥博以燈籠錦。緣閹事通宮掖。致位宰相。今顯用堯佐。益固其寵。此亦唐介抵以所聞論之。未必親聞而目覩之也。當時。不以唐介爲過言。後世。不以此言爲仁宗之累。今者。臣所陳內旨之事。傳播已久。非臣獨聞之事也。而事涉關重。言之者。豈必言其出處。聞之者。安敢問其言根。轉輾相傳。以及於臣等之耳目。臣雖未能的知其虛實。尋常未安內懷。以爲內殿所不知之事。而或有中間假託行私之獘。有之則可防其獘。無之則可以洞釋。外間之喧傳。徑情直啓。而不知臣之所失。至於上累君德。下駭視聽。而又不能詳察下敎之意。不爲回啓。臣之罪大矣。不可在職。請遞臣之職。

世子冊封使問禮啓

編輯

啓曰。臣到釰水驛。上使出坐東軒。臣入告留勅無前例之意。上使曰。前例如此。則依前爲之。但勅使旣受帝命而來。當南向以授。何以西向云乎。答曰。爲皇上位牌。已設於北。勅使不可背立。故自前如此矣。上使仍改其辭曰。稱有制時。當南向。而奉勅授國王時。當向北退步。至國王跪前。西向以授爲當。故其儀注此條。已抄錄小紙。當持去依行雲。

再啓

編輯

今日。明使入坡州。臣告曰。前日抄給儀注。則乃迎詔禮也。故南向稱有制。迎勅則無南向之事。我國儀注。皆依明國之禮爲之。故前此明使。始雖有疑。終必遵行。其來久矣。明使曰。詔勅一般。何以殊觀乎。不可更改雲。臣欲以藩國儀注。以決其疑。而與遠接使議之。則有自上乘馬之語。慮有難處。不可出示雲。故只以言語爭之。明使之意。必以爲我國將臆見而強之。故曰。前雖行之。豈可效尤乎。臣恐其生怒而止之。仍又告曰。東西相向事。前亦有兩使出來之時。而皆立於東。今欲分立東西。有違儀注。請遵行舊規。何如。明使曰。東西相向。尤爲當禮。以皇勅奉安龍亭。挾侍左右。豈不合禮事上之儀乎。仍問臣曰。以是爲宜乎。不宜乎。吾則不可改矣。且明使嘗語通事曰。世子出接乎。對以年幼未能出接。又語臣曰。俺爲冊封而來。儀注中。何無世子出接之禮乎。臣對曰。雖早定國本。年尙幼。不可出待。故前亦無此儀矣。又曰。何不預言。臣對曰。到王京。有告之之禮。故不載儀注耳。明使曰。雖然。不曾言此事。誤矣。臣謝曰。我只將儀注而來。非王命。不敢告之耳。

館學儒生空館出去後。承命勉諭。回啓。

編輯

啓曰。儒生等到泮水外。臣將昨日傳敎。勸使就館。答曰。生等將普雨之罪。陳疏踰月。天聽邈然。不可冒處賢關。更耗國廩。相與謁聖。退處於外。義不可就館雲。臣更以就館之意。反覆諭之。則答曰。許多儒生。議定而退。雖疏頭掌議。不敢自爲去就雲。臣以事勢觀之。儒生居館。故有堂長,掌議之統領。今旣拜辭聖殿而去。自謂在野之散民。誰肯就掌議堂長而議論。爲掌議堂長之人。亦豈敢自謂有任。而家到戶說以勸就也。大抵國人之痛憤於賊僧。久矣。廷論之姑停。非爲止此而可已也。儒生之固爭。非爲私憤而乃爾也。廣占窟穴者。何關於近京之居。僭濫無忌者。何關於空名之號。而乃以不接近剎。削奪僧職。薄示譴責。此乃物情之愈激也。若不採答羣情。則國事騷擾。恐無安定之時也。

又啓六月一日。知館事洪暹,參判李楗同啓。

編輯

臣等。今朝俱往泮宮。聖殿俱鎖。兩齋寂然悄無人聲。所見可駭。卽招疏頭掌議儒生。欲親諭傳敎之意。則皆立泮水外。不肯入來。令書吏再三開慰。聽之邈然。出遣掌務官。反覆敦諭。答曰。陳疏踰月。竟未回天。義不可坐耗國廩。旣已拜辭宣聖而出。義難就館。臣等又諭曰。通議於在家儒生。須速就館。可也。答曰。當初會議之時。指爲疏頭掌議。以爲公事矣。今則散退各處。無復管攝。生等三人。以當初擧名之故。雖不得不來。勢難家到而請之。必不以生等之言而來就雲。諸生疏請。出於忠愛。憤無所洩。情不能已。臣等奉命往諭。猶不得使諸生就館。至爲惶恐。

又啓

編輯

啓曰。今日。生員,進士六十人寄齋。十二人謁聖就館後。來言曰。生等欲討賊雨之罪。以復君親之讎。而微誠莫白。天聽不回。空館之擧。出於憫迫之情。而聖敎懇惻。開諭備至。每曰。殯殿方臨。誅戮非時。生等固知聖意之所在。而且至於今。山陵臨迫。哭送大禮。臣子所不可廢者。故敢冒苟且之失。姑循就館之命雲。

在北關馳啓

編輯

略曰。分遣王子。鎭定人心。聖念所在。實非尋常。而緣臣無狀。不能慰諭父老。宣布德意。而小民之拭淚瞻拜。欣欣生意。曷有紀極。第念。千萬空言。不如一分實惠。本道近因調發軍兵。轉運糧餉。人則擧家赴戰。馬無一匹在廐。請以牧場馬百餘匹。或給要路絶替之驛。或給有才無馬之卒。且蠲革本道貢物及文昭,延恩殿物膳。使恩命出於上。而民生更得生意云云。

敎文

編輯

削僞勳敎文

編輯

王若曰。國家値不幸之運。羣凶肆惡於曩時。人心有難誣之理。公義獲伸於今日。諭予意於中外。昭國是如日星。昔辰巳之兩年。慟華勛之繼陟。姦人不逞。禍心無厭。尹元衡以猰㺄之性。斂鬼蜮之謀。旣憑椒房之親。兼據城社之勢。挾私憾於尹任。久懷呑噬之志。顧所憚者儲宮。未售賊害之術。嫌成大小之讒。漸非朝夕之故。謂武夫之何知。乃狺然而旁伺。當仁廟在位之日。無隙可乘。及龍馭賓天之後。惟意自恣。明廟以介弟入承。統緖攸正。文正以母后權臨。宗社賴安。有血氣者共戴一天。爲臣子則孰懷二心。敢造言於無疑之地。實欲逞其積憤之兇。元兇豺吼。群奸蝟起。芑與百齡。迭爲腹心。磁及順朋。互成羽翼。托密旨而脅外朝。累被臺臣之斥。遣妖妾而撼內聽。潛成市虎之讒。欲加罪而難其名。首倡不自安三字。旋聚謀而爲之辭。終陷大無道重典。柳灌,柳仁淑。顧命元老。帷幄名卿。咸守正而不撓。以異已而就戮。瑠亦何辜。任之近屬。亡命只欲偸生。詎望視死如歸。被孼非由自作。實緣指無爲有。功成秋阱。文致大獄。誘德應以免死。俾誣其服。德應。尹任婿也。逮鞫其兄應文。以其弟免死之計。問於百齡。答曰。尹任之凶謀供之。則非徒免禍。亦且策勳。文應通之。德應信之誣服。敎毛獜而慌語。遂以爲證。毛獜。尹任家婢也。譸張眩惑。鍛鍊羅織。畏淸議之間發。掩衆正而盡劉。至於鳳城君之罹禍。亦由金明胤之搆捏。流言無根。成王之所未及知。讒人罔極。慈母之所以見疑。致維城之斯壞。雖同氣而莫保。尤有痛焉。不忍言者。梓宮方臨。外家之血肉狼藉。囊書僞撰。內庭之栲掠慘毒。非惟肆誣於內殿。實是幸秋於孝陵。有擢髮難赦之罪。無一毫可記之功。脅制君父。敢喢銅盤之血。汚辱宗祊。至勒鐵券之名。雖謀計極其巧密。而黨類自相矛盾。許磁歎鬼神之難誣。仍致投荒。齊仁悔小人之不免。竟被奪勳。鄭𥖝爭其父順朋。而因憂致疾。元祿諫其叔李芑。而逢怒坐擠。敗露之形難掩。凶慝之鋒未戢。餘禍所及。累年愈酷。神人之交憤極矣。邦家之不亡幸矣。然而白曰中天。雲翳漸釋。寶鑑當空。魑魅莫遁。肆先王開悟於末年。痛奸凶欺蔽於初服。量移遠謫之臣。稍釋連坐之孥。雷雨之澤。未霑存沒。弓釰之痛。遽纏臣民。予以沖渺之資。叨守艱大之業。仰體皇考之志。親承慈後之敎。當丁卯之權同。收用舊人。逮庚午之廷爭。略採公論。李芑,鄭順朋,林百齡,鄭彥慤等。削其官爵。柳灌,柳仁淑等。滌其逆名。丁巳,己酉兩年被罪之人。復其職牒。還其籍沒。一國之心。雖欲盡革。先朝之事。未敢輕改。顧輿情之益激。抑天道之必復。矧先朝親經變故。在當日洞灼情狀。迺於一病之彌留。命雪四人之寃枉。予於是詢及大臣。卽命還給柳仁淑,柳灌職牒。惟任,瑠。事勢重大。猶且遲難。第以國言未已。衆論有甚水火。玉候猶幾。慰懷匪在於藥餌。事求其是。天不容僞。玆於十一月二十八日。命免給任,瑠之職牒。盡革罷衛社功臣。收其錄券。啓達懿殿。且答群情。不弔降割。未及頒敎。空心摧痛。越欲布告。於戲。伸寃討罪。旣終先王之志。開國承家。永絶小人之禍。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碑文

編輯

荒山大捷之碑幷頌

編輯

萬曆三年秋。全羅觀察使朴啓賢馳啓曰。雲峯縣之東十六里有荒山。寔我太祖康獻大王大捷倭寇之地也。年代流易。地名訛舛。行路躊躇指點。有不能辨認。誠恐千百世之後。高者夷。下者湮。益將昧昧而莫知其所。願樹一大石以識之。縣之耆倪。相與愬於官。守土之臣。不敢抑以報。謹上聞。上可其啓。命其道幹其事。仍命臣貴榮文之。臣承命衹慓。謹案。麗季。國步臲卼。島夷乘之。屠城燒邑。殺人盈野。所過波血。千里蕭然。殲咸陽。炎雲峯。屯引月。聲言穀馬北上。中外大震。太祖發南原。踰雲峯抵荒山。登鼎峯之上。相視形便。指授犄角。盡銳奮擊。十倍之賊。不終日而蕩除。爾來二百年間。海不揚波。嶺湖奠安。莫非斯役之所賜。則南民之感戴追慕。思欲封殖而瞻依者。烏得已也。洪惟我聖祖。宏功峻烈。昭載國乘。照人耳目。軒天地耀古今。當與玆山而終始不必區區劉石。爲之形容。然後可以傳示無窮也。雖然。南方之山。巍然高大者。無慮百數。而聖祖大勳之集。適在於玆山。則可與天作高山。美儷竝稱。而崧高維嶽。萬世仰止者矣。於戲。岐陽蒐狩。簡車徒也。而石鼓有勒。淮西削平。定藩鎭也。而群臣請紀。聖武廓淸之功。巍巍蕩蕩。萬民永賴。則鑱之貞珉。閣之龜龍。使居民行旅。瞻望拜稽。有以寄沒世不忘之思焉。不亦韙哉。臣貴榮。謹拜手稽首。獻頌曰。

麗運告窮。奸孼內訌。召彼外戎。島夷隳突。三陲被毒。爲糜爲肉。萬姓暴骨。千里慘目。執遏亂略。聖祖受鉞。師出爲律。震震爚爚。神精上格。白虹貫日。勝兆已卜。天與之惎。地效其利。荒山是界。爰赫一怒。爰奮厥武。我旆我鼓。凶酋揚鷇。欲抗虓虎。自送其脰。頂子應發。兜鍪忽側。已洞利鏃。蜂屯蟻雜。褫氣號笑。萬牛殷谷。策馬先登。四面以崩。莫我敢承。雷奔電激。竹破瓦裂。胔腦狼藉。人神協討。會朝迅掃。三韓再造。革面悔罪。厥篚繹海。垂二百載。南民耕鑿。煦愉事育。莫非爾極。載慕載祝。銘在心腹。愈久如昨。明曆五禩。伐石而紀。於山之趾。不鶱不剝。永世無斁。有如斯石。

資憲大夫。戶曹判書兼弘文館大提學,藝文館大提學。知成均館,同知經筵,春秋館事。五衛都摠府都摠管臣金貴榮。奉敎撰。